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抗战之中国远征军TXT下载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txt下载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六章 俱乐部

    史迪威走后不久,安妮就端着药盘出现在张弛面前并递上一筒药,说道:“知道吗?我真担心那老头会霸占你一整晚!”

    刚把药倒进嘴里的张弛闻言差点就把药给喷了出来。

    “也许你该请我喝杯酒!”安妮说:“然后解释下你为什么会说英语!”

    “没问题!”面对安妮这样的邀请,张弛当然无法拒绝。

    俱乐部就在野战医院斜对面,就要出院的官兵在走上战场前来这里喝点酒享受一下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当张弛与安妮一起走进俱乐部时立时就感觉到周围朝他们投来了许多不友好的眼光。

    张弛很快就知道了原因:

    俱乐部里几乎没有中国兵。

    更重要的还是张弛身边还有一个安妮……要知道这里可是战场,战场上最多的就是男人,最缺的就是女人,尤其这些男人还个个都承受着死亡压力的美国大兵。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前线针对女性的恶**件应该说是屡见不鲜,不久前就发生过美国护士被几个黑人大兵绑到丛林里****的事件,当然那几个黑人大兵很快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此时,像张弛这样一个中国人竟然能有一个漂亮大方的美国护士作陪,那自然会让不少美国佬又嫉又恨。

    当然,张弛并不在乎那些眼神,他给安妮和自己找了个位置,然后就叫了两杯啤酒。

    话说自从来到这个时空后张弛还一直都没有再喝过啤酒,所以在他有些贪婪的举杯猛灌,接着很快就发现自己需要另一杯了。

    这让安妮有些意外,她疑惑的说道:“我还以为你不习惯啤酒的味道,但我显然又错了!”

    “不,我喜欢啤酒!”张弛回答。

    当然,张弛喜欢的是现代的啤酒。虽然面前的啤酒也不错,但它的口感与现代的比起来还是相去甚远。

    这倒不是说美国佬做不来啤酒,而是美国有一个长达十余年的“禁酒令”时期,那时所有含酒精的钦料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是非法的,现在那个“禁酒令”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七、八年了,但美国还是有许多地方在禁酒,禁酒运动也十分活跃,于是就严重影响了美国酒业的发展。

    “对于我的英语……”张弛朝安妮举杯说道:“我很抱歉,我发誓我是想把它忘掉的!”

    这话逗得安妮笑了起来:“应该说,我很高兴你会英语。因为我现在就不需要太多废话了。你说是吗?”

    “或许,我还可以装作不懂英语!”张弛回答:“因为我很愿意听那些废话!”

    “不,不……”安妮摇头笑道:“现在该是你说些废话的时候了,或者,你可以跟我说说你在战场上的表现。”

    “嘿,老兄……”这时邻座一名美国大兵冲着这边大叫:“你该知道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你应该滚回战场去!”

    这话明显是对张弛说的。

    一般情况下美国人是不会对中国人这么无礼的,毕竟美国人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但现在却不一样。那个美国大兵显然是不愿意原本就稀缺的美国护士与中国人谈笑甚欢。

    “是吗?”张弛不动声色的回答:“我倒不知道这里是你们的地方,我只知道这片土地是中国人打下来的,而你们只是空降下来等着中国人去救援!”

    张弛说的就是加拉哈德部队在这一仗中的表现。

    这话明显是激怒了那一桌的美国大兵,或者也可以说张弛的话刺到了他们的痛处。于是美国大兵把桌子一掀就围了上来……

    等他们走近刚要说些什么,冷不防张弛就一把揪住了为首的一名美军上尉将其压在桌子上,左手飞快的抓起一个啤酒瓶往桌沿一敲,接着就用锋利的玻璃口对着美军上尉的脖子。冷冷说道:“也许你可以告诉你的部下,在他们来得及动手之前,你的喉咙就会被划破了!”

    “嘿。老兄!别乱来!”美军上尉举起了手:“只是个玩笑,ok?我们是盟友!”

    其它几个美军见此就不由愣住了,但他们却不愿意就此罢休,这一来是他们不相信张弛真敢动手,二是不愿意就这样落下加拉哈德特种部队的面子,于是依旧在旁边围着不肯罢休。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从黑暗的角落里走出来一个人,缓缓说道:“也许你们应该尊重下我们的中国朋友!”

    “上校!”

    “上校!”

    ……

    一看到走过来的那名美军军官,几个美国大兵就蔫了。

    美军上校端着酒杯漫不经心的喝了一口,说道:“他说的没错,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只是空降下来等待救援,现在却要求我们的救命恩人离开……这就是所谓的打劫者吗?这真是太酷了,打劫者!”

    张弛知道这时局势已经得到了控制,于是把手一松就放了那名美军上尉。

    “滚!”上校冲着那几个美国大兵一声令下,几个美国大兵就逃也似的离开了。

    接着上校就端了一杯啤酒递到张弛面前,说道:“我认得你,大兵!在渡口替我们解围的人中就有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一名狙击手。”

    “是的,上校!”张弛有些尴尬,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曾经与这上校见过面。

    其实这不怪张弛,因为那时的他正聚精会神的射杀躲藏在丛林中的日军,所以根本就没注意到从身旁走过的美军上校。

    而美军上校却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他不敢相信这名中国狙击手是怎么发现那些隐藏得如此巧妙的目标的。

    “对于刚才的事,我很抱歉!”上校拍了拍张弛的肩膀道:“这杯酒算我的!”

    说着他打了个饱嗝,就戴上了军帽走出了俱乐部。

    “他是谁?”张弛问着安妮。

    “他是布朗上校!”安妮回答:“加拉哈德部队的前线指挥官!”

    “唔!”闻言张弛不由一愣,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就与加拉哈德部队的二把手见面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营长

    第二天,张弛办好了出院手续告别安妮后就回到了前线。

    当张弛找到一连的驻地后,战士们就“呼啦”一下围了上来。

    “营长回来了!”

    “营长,伤好全了吧!”

    ……

    “营长?”闻言张弛不由有些莫名其妙。

    “营长,你还不知道啊?”看着张弛满脸迷糊的样子同乡人就解释道:“上峰已经任命你为一营营长了。”

    “是啊,营长!”小浙江接嘴道:“同乡人现在是咱们连连长了!”

    “一营营长?”张弛不由一愣:“那木头营长呢?”

    “这……我就不知道了!”同乡人摸了摸脑袋:“这命令下来还没多久,拉皮条的应该知道!”

    同乡人所说的“拉皮条的”指的就是皮特,因为他的名字读起来有点像“皮条”,于是战士们就给了他这个外号。

    皮特曾经还问过战士们“拉皮条的”是什么意思,战士们就告诉他……总之就是很受女人欢迎的那种。于是皮特就欣然接受了这个外号。

    “拉皮条人呢?”张弛问。

    “应该是去营部了吧!”同乡人回答:“他好像也升官了!”

    说着同乡人就给张弛指了营部的位置。

    一路顶着小雨沿着同乡人指示的路线走,没过一会儿就来到一个用原木加固的半开放式掩体,里头正在和几个军官交谈着什么的皮特发现张弛来了,就兴奋的朝张弛招着手说道:“嘿,张,来看看我们的新办公室!”

    “长官!”

    ……

    张弛一走进工事,几个军官就纷纷挺身敬礼。

    这让张弛有些不习惯,这不仅是因为“长官”这个词……这个词在电视电影里都被用烂了,而且往往是用于那种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负面人物身上。这时张弛自己成了“长官”就觉得有点不自在。

    另一方面,做为一名狙击手的张弛知道在战场上向长官敬礼是个很不好的习惯,这也是上一次战斗中新一师会牺牲五十几个连长的原因之一。

    张弛疑惑的看了看皮特,皮特恍然大悟似的翻出一份文件递到张弛面前,说道:“你的任命书!而且还是史迪威将军亲自任命的!”

    张弛接过任命书一看,上面果然盖有史迪威的印章……这的确是有些不寻常,要知道这时的史迪威可是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其权力甚至比远征军司令还要大,这样一个人却会亲自任命一个营长。

    “看来史迪威将军很欣赏你!”皮特拍了拍张弛的肩膀说道:“他还特地交待我要尽可能的服从你的指挥配合你的工作……事实上,我已经这么做了!”

    “那么……木头营长呢?”张弛问。

    “木头营长?”皮特一愣。随后就意识到张弛说的是一营长,于是哦了一声回答道:“他被调到工兵团了,担任工兵团参谋!”

    闻言张弛不由点了点头,木头营长更适合呆在工兵团,到了那里他才有用武之地。

    其实木头营长岂止是适合呆在工兵团,他到了工兵团后那几乎就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尤其是工兵团里还有许多牛逼哄哄的美国教官以及美国工兵,自从木头营长到了工兵团之后他们就都没声音了。

    原因是美国工兵等需要用皮尺、测距仪等七量八算才能得到的距离,木头营长都不用……他只需要用手指和拳头在眼睛下一笔画。没过多少工夫就能准确算出长度,甚至在地图上计算两军距离也是如此,这让美国教官和工兵们感到十分震惊和佩服。

    这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极度缺乏工具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为了生存就必须学会这些本领。而美国人却是过份的依赖设备,所以时间一长,反而使他们失去了人类本身就拥有的一些禀赋。

    张弛不知道的是,史迪威甚至都有直接将张弛调往参谋部担任参谋长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把这个念头强压了下来。

    史迪威有史迪威的考虑和难处……张弛在战场上的表现虽然很出色,而且也很有才华,史迪威觉得他天生就是个打仗的料。

    但问题就是。张弛这出色的表现是以不服从上级而且还是美国教官的命令为基础的,如果一口气把张弛升得太快,那无异于就是在告诉其它中**官:不服从美国教官的命令也不要紧,只要能打胜仗就行。

    可以想像,这样一来就会在部队里树立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会让其它中**官效仿甚至还会激化中美军官之间的矛盾。

    于是想来想去,史迪威就决定只升张弛为营长。

    应该说,当一名营长是张弛最初的梦想,原因是如果当上营长,那么一般情况下就可以不必亲自上战场而在稍后方指挥了。

    但这时的张弛却宁愿自己还是个连长……

    首先是在丛林战中,敌我双方的防线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明显的界限,更多的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的,而且营长可以不必亲自上战场这个惯例只存在于国内的****部队中,在远征军里不仅不适用反而还更要身先士卒。

    这“身先士卒”还要怪远征军的一众军官们,比如廖耀湘、孙立人,甚至史迪威都常常亲临前线观察情况,史迪威最常见的形像就是头戴一顶美式钢盔,身穿一身普通而且没有军衔的军装,肩上还挎着一把卡宾枪……他常常打趣道:“这样一来,日本人的狙击手就不会以我为目标了!”

    至于孙立人和廖耀湘就更不用说了,亲临一线指挥战斗那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试想,在这些军官的带头下,还有哪个营长、团长敢说自己要在后方指挥而不用上一线?!

    当然,这时的张弛真正在乎的并不是这个,此时的他很清楚在战场上并不是说当什么官或当多大的官就会更安全一些,有时官当得大了,在日军渗透战面前反而还会成为主要攻击目标。

    让张弛头疼的,是桌上一叠叠的文件和材料,这让张弛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读书考试的时代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 装备

    不过好在****部队里的军官大多配有副官,这些副官的职责就是处理类似文件、材料之类的工作,所以张弛也就完全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丢给他们去处理了。

    但有些东西张弛却必须了解,比如手下的几个连长,各有什么特点之类的……否则一旦打起仗来,连自己有多少装备多少兵力都不知道那还不成了笑话。

    这些并不需要了解,原因是张弛在当连长时就与这些友军部队一起配合打过仗,所以早就了然于心。

    当然,这其中有些连长是新人……就像之前说的,岭邦一仗新一师总共牺牲了五十几个连长,几乎就是每个连的连长都牺牲了两遍,于是张弛手下的这几个连长大多都是由副连长甚至是排长升上来的。

    张弛随手翻了翻这几个连长的资料:

    一连长同乡人就不用说了,跟着自己一路打上来的战友,张弛对他知根知底。

    二连长是个名叫李长率的福建人,或许是因为名字里有“长率”两个字,所以部下给了他一个外号叫“少帅”……其实这“少帅”一点也不帅,相反脸上还有一道令人感到恐怖的刀疤,里头的肉往外卷翻出来就像是一条爬虫似的。

    那道疤是他在第一次缅甸战场上留下的,当时冲进战壕的小鬼子挺着刺刀扎向他的脖子,无路可退的李长率选择了往前冲……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不退反进使得鬼子的刺刀偏离了他的脖子只在其脸上划了一条疤,与此同时李长率还掐住了鬼子的脖子直到他断气。

    因为知道李长率有这个经历,所以张弛觉得他应该是急中生智的人,否则他早就被残酷的战争给淘汰了。

    三连长吴小东倒不是个新连长,他与张弛一样是在岭邦一战中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连长。

    当然,这并不是吴小东运气好,而是因为吴小东个子较为矮小……此时的中**人大多个子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物资紧缺而造成的普通营养不良的原因。

    这物资紧缺到什么程度张弛知道的不多,因为他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去过。

    但是……

    从重庆飞来的补充兵有很多都是全身上下只穿一件裤衩,张弛曾经问过那些补充兵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国内什么都缺,衣服和军装也缺,长官知道咱们到这来就有美国佬发军装了,所以让咱们都把军装留下!”

    这话差点把张弛给噎着了,那些衣服、军装就算留下也是破破烂烂的穿不了多久了吧,但国民党的军官却还是要把它们给留下来而让补充兵光着身子没有尊严的出国。

    这不只是说明****军官对士兵的盘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国内物资的极度篑乏……如果不是物资紧缺。谁还会在意那几件破军装呢?!

    吴小东是个从来就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孤儿,自小就是靠乞讨为生,于是个子又要比一般人要矮半个头,可偏偏副连长却是个高个子,而且在孙布拉蚌的这几个月副连长那是吃得油光满面胖了不少,于是日军狙击手看到他们俩站一起时就想当然的以为副连长是主官,接着一发子弹就将副连长打倒在地。

    事后吴小东想起这事来,就感叹自己欠副连长一条命,发誓往后如果能活着回到国内的话。一定要找到副连长的家人报答他们。

    由此,张弛觉得这个乞丐出身的三连长该会是个体恤部下的好连长,因为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除了这三个步兵连之外,营下还有一个机枪连和迫炮排。

    这一点倒是以往的****部队所没有的……****部队营下有一个机枪连就相不错了。迫炮排那是想都不用想,这玩意都属于团级以上的重装备了。

    但远征军在营一级就拥有八门81mm口径及十二门60mm口径的迫击炮。

    这个火力其实是加强了,因为张弛记得从孙布拉蚌训练营出来的时候,营属迫击炮才只有这火力的一半。也就是分别是四门81炮和六门60炮。

    这也许是史迪威认为在面对日军时这样的火力还不够所以加强了吧,张弛是这么想的。

    后来张弛才知道自己其实猜错了。

    加强火力并非史迪威的初衷,而是中**队从上到下对装备的胃口都很大……中国的部队是缺装备缺怕了。这跟饿疯了或是穷疯了的人一样,饿疯了的人是怎么都不觉得自己吃饱,穷疯的人就算是拿到再多的钱也觉得不够。

    同样的,当有许多装备摆在向来都缺装备的中**队面前时,他们就千方百计的想多蹭点,而且永远都不够。

    而美国佬对装备方面又比较宽松,再加上从美国运来的几个师的装备早就到位了,而重庆那边的兵源却还没来,于是新一师就以打仗要加强火力为由把另一个师的装备蹭到手。

    也就是说,新一师的炮火其实要比原来预想的要多上一倍,师属榴炮营甚至都多了三倍成了一个榴炮团。

    中**队对装备的这种“吃”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些不理智,因为装备这东西需要后勤的支持,更多的火炮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炮弹。但偏偏美国佬在后勤方面又十分强大而且又有的是炮弹,所以这不仅没有问题反而还很好的增强了新一师的火力。

    史迪威也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不仅没有阻止中**队这么做,反而还有些得意:他是想告诉其它的中国部队,美国佬的装备有的是,而且对于能打胜仗的部队毫不吝啬。

    应该说史迪威的这一招很有用,中**队很快就知道史迪威的这个潜规则: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那么就不用担心装备的损耗,它不但不会越打越少反而会越打越多,而且还是成倍的增加。

    这就成功的激励了远征军战士们的作战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士们那种装备比生命还重要的思想。(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训练

    这段时间部队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训练,而且这个训练还是与美军部队的联合训练。

    对于这一点张弛倒是可以理解,在未来战场上中美两支军队,那自然就需要联合训练,同时史迪威也是想借着这个时间再强化一下中**队的美式战术。

    但其实,所谓的美式战术其实就是教中**队平推和怎么奢侈的使用弹药,因为他们教的就是:两军一旦交汇就是先用大炮轰上一遍,轰完后观察下有没人,如果有人的话就继续轰,没人就派坦克和步兵往前平推。

    这种战术如果是在开阔地区进行的堑壕战那无可厚非,但是在丛林战中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丛林战里总是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隐藏着几个兵,于是炮轰后就会以为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但部队一上去发现还有敌人,于是退回来再轰……这么折腾几回,只怕阵地还没打下来敌人的援军都已经到了。

    而且对于这种美式的火海攻击日军似乎已经有了对策。

    这对策就是一线只放少量的兵力,主力则布署在隐蔽部等着,美军一片火海攻击炸伤了前线几个人就添上几个……毫无疑问,这种添油战术可以尽可能减少美军火海的杀伤。

    于是美军火海战术就成一种大投入而少杀伤的“鸡肋”战术,日军似乎是怎么打都打不完,而美军的后勤却有可能因此而崩溃。

    然而包括张弛在内的所有中**队的军官都不说话。

    这一来是因为说了也没用,此时的美军还迷恋着的他们的美式战术,就连史迪威也相信上一场战斗的胜利有很大一部份的功劳就是使用美式战术……当然,这的确是,上一场战役的中**队在某些战斗中因为使用了火海战术使得没有适应这种强大的火力的日军吃了许多亏,但总体上中**官们还是按照中式打法。

    所以包括史迪威在内的美军教官根本就不会理会中国教官的建议。

    二来,则是因为中**官也乐见这样训练。

    这样训练的好处就是可以大量使用弹药……远征军里的炮兵因为紧急投入战斗,所以往往训练周期很短。最快的训练还不到一个月就派上战场了。

    仅仅只用一个月的时候就训练出炮兵这在国内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可想像的,但在这里却是现实……原因是他们除了前一周是学习理论知识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用汽车或是吉普车拉着大炮在丛林中满山跑。当然,在跑的过程中就是练习开炮。

    那打的都是实弹,而且还可以说是打不完的实弹。这样打上一个月,就算是新手也会将指哪打哪……这种用炮弹喂出来的本领绝对是令国内炮兵艳羡的。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新38师和新22师相继在孙布拉蚌补充完兵员并换装完毕,于是新一军也就跟着成立,军长为郑洞国兼任,实际则由加拉哈德部队的指挥官戴维思统一指挥。

    这使得远征军能够投入反攻的部队实力大增。而且雨季也快要结束了。另一方面,史迪威穿插计划的各种准备工作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想当初只一个新一师就打得日军十八师团两个联队大败而回,现在远征军足足有三个师,而且都还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三个师,那对付起当面的日军十八师团应该不在话下。

    但反攻的时间却被一推再推,最后直到旱季来了也不见上头有什么动静。

    这就让张弛感到有些奇怪,尤其是他还知道史迪威有一个穿插计划……穿插计划可是越保密越好,而如果时间再往下拖延只怕就夜长梦多。

    张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史迪威也是急得跳脚,

    “去******花生米(指******)!”史迪威破口大骂:“竟然一次又一次的推托准备不足……他的准备只怕要等到下个世纪吧!”

    原来,史迪威的这个反攻计划的声势有点大,他是希望远征军能够从缅甸打往中国。同时中国方面又能配合着从里往外打,这样就可以对日军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使其首尾不能两顾。

    这个计划虽说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实战中却并不尽然,原因是日军在滇西一带构筑了十分坚固的保垒型高地。而从里往外打的中**队又无法像缅甸的远征军那样用火海战术,于是从里往外打的中国部队进攻得尤其困难,几乎就无法与从外往里打的远征军形成呼应。

    至于******对这一场仗积极性不高则是因为他想保存实力……与其将部队派上去与日军拼掉。不如坐等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胜仗,然后日军自然就会将部队从中国调出去。

    “将军!”戴维思建议道:“我们为什么不减少中国的美援以迫使其出兵?”

    史迪威摇了摇头:“花生米拖延出兵的借口就是美援太少,这使他无法组织足够的兵力发动反攻,如果我们再减少美援,那就正好给他找到了借口!”

    “原来是这样!”戴维思点了点头:“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改变一种方法?”

    “什么方法?”史迪威问。

    “比如……”戴维思想了想就说道:“我听说中**队有很多派系,我们为什么不放出消息告诉中国人,不管是哪支部队愿意参与这次反攻,我们都会为其提供装备!”

    “好主意!”史迪威不由赞道:“这样一来……花生米为了不制造出更大的敌人,就只能听我们的话出兵了!”

    这个主意是不错,历史上的史迪威也正是这么做的,而且也正如史迪威所料,最后******不得不出兵滇西。

    但问题是……******终归是一国总统,而且他最恨的就是受人胁迫,于是史迪威这种生硬的手段虽然达成了目的,但却造成了史迪威与******之间的矛盾。

    而史迪威却又不买******的帐,于是两人的矛盾俞演俞烈最后简直是势同水火。

    (未完待续。)

第七十章 穿插

    等了两周的时间,反攻的命令终于下达了。

    打头阵的是新一师和新22师,两个师一左一右的朝日军的防线压去。

    开打的当然是炮兵,一顿猛烈的火炮轰过去后战士们就端着步枪朝敌人的阵地攻去。

    新一团走在最前头,但出乎意料同时也是意料之中的,新一团遭到了日军强有力的抵挡,就算是新一团有坦克的掩护也同样如此。

    说是出乎意料,那是因为新一团上下所有官兵还沉浸在不久前追着日军两个联队满山跑的胜利之中,所以许多战士想当然的就以为这一仗过去不说能像上一场仗那么顺利,但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至少也会突破日军防线把日军往后压吧。

    但这一仗打下来却像是踢到铁板似的纹丝不动。

    说是意料之中,则是因为日军在上一场仗的失败之后,是不可能不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的。

    但日军的顽固有时让人有些无法想像,他们的确是做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比如知道远征军的火力优势和火海战术后,就知道用添油战术来应对。

    然而,他们始终不相信远征军会有那么强悍的战斗力,就算是师团指挥部都被中**队给抄了,田中新一还是认为中**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其战斗力是因为装备了美式装备中看不中用,而日军会失败则是因为补给不足。

    在这样的想法下,田中新一对这场战略的规划就是准备充足的补给后再制定以进攻为主的战略……那可是鼎鼎大名的日军十八师团,面对中**队时怎么可能一味的防守?日本军队的作战风格一向都是以进攻代替防守的。

    于是田中新一在战斗开始前就准备了一个步兵大队做好穿插的准备,在战斗打响时他们按计划从隐蔽处一跃而起就朝远征军防线的薄弱的左翼穿插进去。

    这是日军惯用的战术,正面战斗如果打成胶着状态那就意味着不会有太大的战果,甚至很有可能会打成僵持战……这一点倒是田中新一预料中的。

    当然,日军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就派出一支部队穿插至中**队的侧后以期打乱远征军的布署。

    这个战术原本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原因是美式打法的优点是火力凶猛正面十分强悍,缺点就是侧后要是被偷袭的那几乎就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但日军没想到的是,这支军队可不是一支纯粹的美式军队,它用的战术也不是纯粹的美式战术,中国人在战场上也同样喜欢穿插。

    而且十分巧合的是,中**队几乎与日军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位置进行穿插……这其实也不是巧合,而是这个位置林深草密十分适合进行穿插,于是两支部队就撞在一起了。

    这次遭遇战有点像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打的潘塘之战。

    在潘塘之战中,杜聿明的部队与解放军展开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穿插的战术,而且迂回穿插的部队碰巧也撞上了,两军都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都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击溃并达成预定的战略目的,结果这两支穿插部队打得比正面战场要惨烈得多,其伤亡人数甚至都是正面战场的三倍。

    但是在这一回,日军的穿插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原因是这支穿插部队正是张弛所带领的一营……这一点是由王麻子决定的,王麻子说:“穿插部队嘛,就是要快、准、狠。符合这种作风的就是一营!”

    当然,王麻子这里所说的其实是张弛,因为张弛曾经有过带领部队穿插至盘迈打下田中新一师团指挥部的经历,于是这个穿插任务自然就是落到他身上。

    如果仅仅只是一营的话。那么这场战斗鹿死谁手那还未可知,原因是双方是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一头就撞在一起,而日军更擅长肉搏,于是这仗打起来很有可能还会是日军占上风。

    问题就是一营还带着一个坦克连。虽然这些坦克都是清一色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带的丛林地形更适合轻型坦克作战。但一个连却有十二辆,而且远征军还派出了一架l3联络飞机在空中协调坦克部队的进攻,装甲推土机在地面为坦克在丛林中开路。这个阵容就不是日军只带机枪、迫击炮的日军可以比的了。

    l3联络飞机首先发现了日军的穿插部队。这个情况很快就报告给了张弛。

    当然,l3联络飞机上的美国佬报告的是:“前方有少量日军活动!”

    张弛敏感的察觉这很有可能不是“少量日军”,而是日军的穿插部队。

    于是张弛就没有像计划那样继续朝日军防线侧后穿插,而是下令就地布防……这个命令让指挥坦克部队威廉上尉大为不解,前方只是少量日军,而在步兵掩护下的坦克部队竟然要就地布防?

    威廉甚至都在步话机里提出抗议,他的理由很充分:“我们这是穿插,穿插就是要快,哪有就地布防的道理?!”

    但这个抗议很快就被皮特给压了下去。

    “你尽管听这个中国人的指挥就好了!”皮特回应道:“不会错的!”

    于是坦克就在丛林中摆开了阵势,每隔几米一辆,后头躲藏着步兵,各式轻、重机枪全都做好了战斗准备,俨然就成了一个张满刺的刺猬。

    日军穿插部队对前面的危险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丛林里的杂草和树木遮挡住了斯图亚特坦克的身形,这使日军一路毫无所觉的朝坦克炮口和机枪枪口上撞。

    接着毫无悬念的,枪炮声响了……成片成片的子弹和炮弹朝日军先头部队倾泻而去,几乎是转眼间就将那百余人消灭干净。

    但是,后头的日军却并不清楚前方的情况,做为穿插部队的他们在听到枪声后几乎毫不犹豫的就发动了对前方的突袭。(未完待续。)

第七十一章 胶作战

    日军突袭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这支一千余人的部队几乎可以说是闯进了张弛布下的陷阱,斯图亚特坦克上的机枪以及战士们手里的步枪、机枪同时朝日军喷吐着火舌,霎时就将冲上来的日军打得溃不成军。

    以中**队现在的火力,如果说打进攻仗的话装备优势或许还不明显,但如果是打防御战那就有绝对优势了……伽兰德步枪、汤姆森冲锋枪,再加上轻重机枪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还有在前头布成一道防线的坦克,这些装备布成了一个中间略凹的标准防御阵形,砸出去的弹药基本是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但日军却并不知道这些,在草丛与树林中冲锋的他们也发现不了这些,于是这支穿插部队就十分坚决的一头扎进了中**队的火力网……

    张弛只看着面前的日军一队队冲上来倒下去,又冲上来又倒下去,从日军身上喷射出来的鲜血将周围的树干都染成了红色。

    日军这是在用刺刀挑战中**队的坦克,他们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歼灭了这支日军大队之后,中**队就再次往前推进。

    推进的过程中,坦克履带不可避免的会将一些尸体辗成肉泥,这场景使那些美军教官不断的惊呼:“上帝,这太残忍了!”

    甚至还有美军教官大声叫唤:“为什么不先用推土机把这些尸体推走?”

    从这一点来说,美军教官还是没能融入到这个惨烈的战争中,如果真要花时间先将尸体推走然后再前进,就很有可能会错失战机而给整个战场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由于日军这个穿插大队的迅速崩溃,中**队就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防线上的日军原本还做好了等穿插部队搅乱敌人部署发起冲锋的准备,谁想到他们的穿插部队不但没有穿插到位反而在短时间内就被全歼了,不但被全歼相反还让中**队给穿插了进来。

    于是日军的防线就在中**队的火力下迅速崩溃。

    但类似于岭邦一仗中的中**队追着日军满山跑的情形却并没有发生,中**队很快就被打了回来。而且先头部队还损失惨重,许多战士甚至都不知道日军的子弹是从哪里来的。

    后来一观察,就发现原来是日军将部队布署在树上。

    之前日军是将散兵或狙击手布署在树上,现在却是将部队布署在树上。

    将部队布署在树上的好处是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目标,而且往往还没有死角……除非目标挖个洞钻到地下。

    但这样做的缺点还是一如既往,那就是在树上的部队无法移动只有被动的挨打。

    中**队对付这种战术的方法就只有一种,那就是将炮弹成片成片的轰过去,直到将那些树给轰倒或是将树叶炸光为止。

    有时就算是这样那些树上还是会打来一发发的子弹……日军将自己绑在树上,就算是受了伤但只要手还能动,依旧可以还击。

    这不由让包括皮特在内的美国教官瞠目结舌。因为那些将自己绑在树上的日军几乎意味着战斗开始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死亡,他们无法想像日军怎么会这样做。

    日军这样做的战略意图是很明显,那就是用这些绑在树上的部队来迟滞中**队的进攻。

    要知道这里距离八莫足足有一百余公里,这一百余公里要是每一棵树都要这样炸过去的话,那只怕都要炸上几个月才能炸到八莫了。

    不过好在史迪威这次朝八莫的进攻计划并非只有正面的突袭部队,还有一支加拉哈德部队。

    事实上这也不能说是加拉哈德部队,而应该说是联合部队,它是由加拉哈德部队、新38师一个团,以及克钦游击队组成的一支拥有八千余人的奇袭部队。

    当然。奇袭部队的主角自然是加拉哈德部队,克钦游击队的任务主要是在前头开路……这支游击队是美军用大量的物资换来的卖命的,这没办法,克钦人可不管中美军队是不是来打退日本人帮助缅甸的。他们只认东西。

    克钦游击队的任务是在前头开路,他们的装束依旧是像野人似的烂布条,手里拿的有恩菲尔德有三八大盖也有汉阳造,甚至还有猎铳……这倒不是美国佬出不起枪武装这支部队。而是他们有意将这支部队打造成这个样子。

    游击队嘛,本来就不要求他们参与正规作战,装备会不会统一也就无所谓了。

    而这样的装备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迷惑日军让日军不知道这些克钦游击队属于哪一方。

    只认物资的克钦人有些帮助日军打仗的也有帮助中**队打仗的,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谁也分不清哪些克钦人是帮日军的哪些又是帮中**队的。

    最简单的辩别就是依靠装备:大量装备美式武器那就是帮中**队的,反之如果大量装备三八大盖那就帮日军的。

    而现在这支克钦游击队装备的却是万国造武器,他们与日军的语言又不通,于是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在部队前方侦察而不用担心日军的阻击。

    所以,这些克钦游击队与日军的交战往往是十分从容的走进日军的队营中,然后突然举枪一阵乱打。这给日军造成了许多麻烦,最后甚至到了不得不让日军学习几句克钦土话的地步。

    突袭部队里还混编了一个团的中**队,那是因为加拉哈德部队有些水土不服,他们在到达缅甸后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好的表现就有许多士兵患上了疟疾等热带病,于是原本三千人的部队就减员至两千人,兵力不足使史迪威不得不改变让一支纯美军担任穿插部队打一场表演仗让中国友军看看的想法,改由中美混编由美军指挥。

    当然,其最后的战果还是美军,也一样能教训一下“张狂”的中**队。

    而指挥这支部队的,就是加拉哈德部队的指挥官戴维思。(未完待续。)

第七十二章 机降

    加拉哈德穿插部队应该说进展十分顺利,这要归功于战前情报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其在行军时却是充分体现出中美两军的不同:

    美军在行军到第三天以后就开始抛弃装备……这要是对一支普通的美军来说那应该说是正常,毕竟美国佬并不在乎装备,他们除了认为生命比装备重要外,还有许多人认为在这种艰苦的行军中带着太多的装备也是多余的,这一路上都没有碰到日军,那么带着枪行军还不如空手行军,大不了,与日军相遇时等着空投装备就是了。

    然而这却是美军的劫掠者部队,是一支拥有专业丛林战训练的特种部队……特种部队在丛林中也是这样的表现,由此可知美军对丛林战有多专业了。

    中国兵就不一样了,虽然在孙布拉蚌的训练也在告诉中国兵生命比装备重要……这句话对大多数中国兵来讲都是一句空话,因为在物资紧缺的国内装备永远是比生命还重要的。

    对于美国佬来说丢一挺机枪几分钟就能生产出来,但对中国人来说,丢一挺机枪也许就意味着要丢掉一个阵地牺牲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士兵,所以用一名或是几名士兵的生命去换一挺机枪是绝对值得的。

    当然,这法则不一定适合在美军后勤之下的远征军战士,但这并不意味着远征军也会抛弃装备,他们个个都知道手里的这些装备到战时就是保命的玩意,所以他们看着美军丢枪的举动都觉得挺奇怪的。

    而且美军加拉哈德部队装备精良,他们丢下的装备往往是冲锋枪、机枪甚至还有迫击炮等,中国部队可舍不得这些玩意就这样“暴尸荒野”,于是往往是美军在前面丢中**队在后头捡,捡着捡着中国部队的装备程度就不一样了。

    整个作战态势完全按照史迪威的构想发展,新一师和新22师在正面与日军打成胶作战,两个师都在使用大量的炮弹逐层推进。虽然前进速度缓慢但却成功的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穿插部队则顺利的在丛林中隐秘穿插。

    这时史迪威又得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日军在八莫机场的飞机已经全部撤走了。

    这个消息来自于中美混合航空队的一个机组,其机长是美国人,报务员和领航员是中国人,一次在往返于中印之间运输物资时,他们就在飞机上聊:好长时间都没有日军飞机来拦截了。

    中国报务员说:“日本人的飞机肯定是到别的航线作战,顾不上我们了!”

    中国领航员多嘴应了一句:“说不定日军的飞机都撤走了!”

    美国机长喜欢打赌,于是就回应道:“不可能,我敢打赌。日本人的飞机肯定没有撤走!”

    “赌就赌!”几个中国人不甘示弱的跟美国机长杆上了。

    本来争一争就算了,但美国飞机员本来就是临时招聘来的二愣子,有性格,为钱开飞机的,一犟起来就完全不顾什么航线、职业道德,开着飞机就飞往八莫……

    几个中国机组人员就在后头偷笑:这美国佬真是笨得可以,他要是赌输了就要给钱,赌赢了就意味着日军战斗机会来拦截,那一定要丢了性命。输赢都划不来!

    而中国机组人员却是反过来的:赌赢了就可以拿线,赌输了反正是要丢掉性命,也不用给钱了,输赢都划得来。

    但中国机组人员还是有些心惊胆战的。因为他们不敢相信美国机长真的敢把运输机开到八莫上空,而且还转了两圈……

    美国机长遗憾的看着下方空荡荡的机场以及没有一架敌机起飞拦截的天空,不甘心的给了钱之后把飞机开了回去……他始终没想到要是真有日军战斗机的话,那他这条命也就玩完了。

    打赌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接着就传到了史迪威的耳朵里。

    史迪威甚至都不相信这个情报,但派出侦察机去侦察一番后发现事实果真如此……这就意味着中美联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八莫的制空权。

    于是史迪威又想到了另一个增兵八莫的方法……利用穿插部队占领并控制八莫机场,随后运输机就会带着大量的装备和兵员利用八莫机场进行机降。

    之所以要进行机降。是因为能够空降的就只有加拉哈德部队,而此时的中国部队是没有伞兵的。

    这个战略构思的确很好,因为它可以快速的将兵员和装备补上。

    史迪威也正是这么做的,他让新38师113团马上返回密支那并准备了大量的运输机和******准备进行机降作战……这是中国部队历史上首次实际意义的机降作战。

    计划进行得很顺利。

    穿插部队在第十五天到达了八莫的郊外,之后中美联合部队当即就对八莫展开了进攻。

    日军完全没想到中美联合军队而且还是装备有坦克的军队会突然出现在百余公里的后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机场很快就被中美联军占领并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在前线指挥的布朗上校当即就给戴维思发去了一个“威尼斯商人”的电报。

    “威尼斯商人”是成功占领机场可以实施机降的暗号,于是大批的运输机就拖曳着满载兵员的******运往八莫。

    此时应该说八莫已经是三只手指捏田螺稳拿了,甚至八莫拿下后日军布署在八莫以北的两个联队就会面临被包围的困境。

    但脑袋里只有美式战术和教科书的戴维思却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随着运输机一起空降至八莫的装备绝大多数都是防空炮和高射机枪……戴维思以为日军的战斗机很快就会投入战斗,这些装备有助于美军战斗力抢夺制空权。

    此时的美军有一种理论,就是谁拿到了制空权谁就赢得战争,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不算错,只不过日军在八莫自始自终都没有投入一架战斗力,所以这些高射炮、高射机枪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

    第二个错误,就是他以为八莫只有少量的日军防守,所以没有投入全部兵力而只以一个中国步兵团去进攻八莫城区。(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 错误

    戴维思犯的第二个错误或者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

    为此布朗少校也曾向戴维思提过异议。

    “将军!”布朗少校在听到仅以一个团进攻八莫后就有些意外的说道:“我们手里至少有三个团的兵力,我们可以派两个团去进攻八莫,另一个团防卫机场并做为预备队!”

    “这是没有必要的,上校!”戴维思回答:“首先,此时防卫的重点是机场,机场!明白吗?只要我们守住机场,那么我军的装备和人员就会源源不断的送往八莫,所以我们需要在机场附近尽可能快的组织起防御和防空网,以抵抗日本人对机场的轰炸和进攻。”

    “可是将军……”布朗上校回答道:“现在没有任何迹像表明日军会空袭机场。”

    “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上校!”戴维思回答:“等有迹像表明日军会空袭,那时就太迟了!”

    这话倒是说得有点道理,但任何道理都不会对所有战场适用,比如戴维思此时就是在用西方的军事战术理论来推理东方的日军战略。

    西方军事理论当然是以空军为主,战斗前几乎毫无例外的就是抢夺制空权,但日军却从来都是以步兵为主,尤其是有鬼畜之称的牟田口廉也,就更是夸张的说陆军现在已经达到了天下第一的地步,于是当然就会更偏重陆地作战。

    戴维思的这种作法,就是在奇袭成功后却错误的把大量兵力用在了防空上,而只以少量兵力用于陆战,这无异于以已之短攻彼之长。

    然而此时的戴维思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顿了下,就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山头人(克钦族游击队的别称)及缅甸人那得到的情报,获知此时驻守缅甸的日军只有一千余人。一个中国团的兵力有两千余人……中国人在装备美式装备后,其战斗力已经可以与日本人一较高低了,我相信他们可以轻松攻克八莫!”

    “是!”布朗上校只能服从命令。

    戴维思得到的情报也许是正确的,驻守八莫的日军的确只有一千名,而且这一千名中还有许多是刚刚痊愈不适合上战场的伤病员,其它的部队都被调往前线与新一师及新三十八师作战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报以及初期战斗过于顺利,所以就使戴维思甚至布朗上校都有了轻敌的心理。

    然而,这个情报里所指的一千名是主力部队,其并没有包括城里18师团通讯大队、工兵第12联队留守处、日军铁道兵、宪兵分遣队、警卫部队、航空师团地勤队、兵站等处的人员。

    这些部队一共有15个单位,总计有两千人左右。情报人员在搜集情报时将这些日军自动忽略了,或者是情报人员没有忽略,而是戴维思没有将这些日军计入抵抗力量中。

    这些日军虽然不属于日军主力部队,但日军严格的训练使他们拥有并不逊色于主力部队的军事素质,何况他们的任务还是在工事中组织防御,这对军事素质的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要求枪法和勇气,而日军从来都不缺乏枪法和勇气。

    这其间还闹出了一件乌龙,一部份美军在占领了八莫机场后就误以为他们已经占领八莫了。于是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中国部队,一支一千余人的中国部队误信了这个消息,又看到八莫城区一片平静,于是就带兵进驻八莫……由于是进驻。所以走在前头的是指挥官、军旗甚至敲敲打打的鼓乐队。

    日军一度搞不明白中**队为什么会这样走近他们的防线,但沉默了一会儿后枪声还是响了起来,一片弹雨过去造成了中**队的大量伤亡。

    投入进攻八莫的是刚刚机降到八莫的113团,他们很快就发现八莫并不像美国佬所形容的那样只有一千余名驻军且大多数还是伤病员。

    但尽管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个情况向上峰汇报。却于事无补……就像之前在岭邦希尔总教官犯的错误一样,戴维思坚信自己得到的情报是正确的,中国人的汇报只是为他们战斗不坚决、不勇敢所找的借口而已。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美国人指挥中国部队的确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部队,或者说他们对中国部队的了解还是局限于国内战场上几个日本骑兵就能攻占一座城池的那种印像上,于是当有前线战报传到他们手中,他们首先质疑的不是之前的情报是不是有误或有什么疏漏而是中**队。

    中国人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军指挥官对自己手里军队的不了解、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原本可以在奇袭下轻松攻占的八莫之战变成了一场烂仗。

    因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作战布署,戴维思并没有朝八莫城区派去援兵,他的对策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要求中**队发起冲锋……

    “我相信,你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像!”戴维思在电话里对团长黄维明说道:“这是日本人将所有的兵力都布署在了外围,你们只要突破了这层防线,就会发现里面一无所有,那时你们就成功占领八莫了!”

    “******!”另一头的黄维明挂上电话后就狠狠地骂了一声:“这****的说这话都已经三回了,可鬼子却是越打越多!”

    更糟糕的是,日军此时的战略似乎还是有意依靠地形来消耗中**队的兵力……

    其实日军也不是有意这么做的,在八莫组织防御的是日军少佐八江房安,他开始以为中**队肯定会将大多数兵力投入到进攻八莫城区,于是就不得不采取守势。

    但打着打着就发现不对劲,进攻城区的敌人就只有一个中国团,而且还在进攻中被耗得差不多了。

    于是八江房安就有目的的把中**队再往里头放一放,然后组织起兵力一个反攻……这次反攻不仅使中**队死伤惨重还收复了所有的失地。(未完待续。)

第七十四章 矛盾

    战机稍瞬即逝,奇袭的重点就在于奇在于快,就是要以快打慢。

    如果戴维思在奇袭部队到达八莫并拿下机场时,不是把兵力消耗在根本无需防御的日军空袭上,而是坚决的将所有兵力投入进攻八莫,那八莫三千名七拼八凑起来的日军怎么也抵挡不住上万名装备精良的中美联军的进攻。因为日军的防御也是在手忙脚乱中勉强组织起来的,根据战后八江少佐的回忆,布防之后其手里可用的预备队就只有一百人。

    但戴维思却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白白的在其手中溜掉。

    由于戴维思的错误决定,所以113团不但没能拿下八莫反而被日军一个反攻给打了出去,于是中美联军对八莫的包围也就称不上包围。

    乘着这个时间,日军原本在前线的部队就紧急回援,首先退回来的是日军的一个炮兵大队……炮兵有汽车拖曳,而且还在前线的后方,所以撤退的速度比较快。

    炮兵部队的回援使八莫日军的士气大涨,而且增加了许多实力。

    接着退回来的就是做为预备队的一个步兵大队。

    这个步兵大队甚至都没有退回八莫,而是直接对进攻八莫的113团实施反包围。

    此时的戴维思甚至还没有醒悟,他对113团被包围的情况不仅不派一兵一卒,还依旧下令进攻。

    “那只是日军欺骗你们的假像!”戴维思说:“他们没有那么多兵力对你们实施包围,你们应该打回去!”

    “******妈的!”这一回黄维明是直接骂开了:“假像你个球,老子又不是瞎子,满眼看到的鬼子难道还是假的?!”

    说着黄维明就把电话一摔,转身就下令道:“组织突围!”

    黄维明这不是不服从命令,而是这个命令明显不符合战场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旧呆板的服从命令,那不过就是浪费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而已。

    而日军也由于作战过于顺利也出现了一个误判……

    八江少佐原以为八莫可能不保。但没想到八莫不但保住了反而还能将敌人包围,敌人被包围了竟然也没有援军,这种种迹像似乎都在表明中美联军兵力不足……当然,这其实不是中美联军兵力不足而是戴维思错误的指挥。

    于是八江少佐就断然抽调出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朝机场发动了攻击,但这点兵力对于机场的守军来说却是拿鸡蛋碰石头,这支日军被打死了一名日军中尉后很快就被压回到城里。

    也正是因为日军对机场的进攻才让戴维思意识到日军的兵力不只一千人。

    如果只有一千人的话,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布防八莫、进攻113团的同时还能派出五百人进攻机场的……而进攻机场这五百日军又有美军亲眼所见,所以肯定假不了。

    于是匆忙间,戴维思就调兵遣将再次组织对八莫的进攻。

    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八莫的日军已经由三千兵增至五千名。城外的各个高地要点也由于113团的突围而重新落入日军手中。

    接着日军的回援兵力及增援兵力越来越多,甚至机场都失去了作用……日军只要在机场外围布下防空火力,中美联军即使手握机场也无法实施机降。

    这所有的情况表现在张弛这个方向那就是压力骤减……日军大部份兵力都回援八莫了,那么他们面对的日军也就没有多少了。

    只不过日军一路上还是留下了许多散兵做为狙击手,这使得张弛等一直到十天以后才打到八莫,而此时八莫的日军已经占领了各个要点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甚至就连机场都被日军重新夺了回去……机场大部份的装备和准备都是用于防空的,而且一片平地无险可守,在日军的炮火下中美联军不得不从机场撤了出来。

    应该说此时中美联军的兵力还是要比日军多得多的。新22师、新一师,再加上穿插部队一共有两万多人,而日军只有一万余人,但中美联军却是一厥不振士气十分低落。

    开始时这种消极的气氛还仅限于穿插部队。但很快就传染到了全军。

    原因是造成士气低落的原因不仅仅是打败仗,更是打了败仗之后暴露出来的中美军官之间的矛盾。

    最让战士们气不过的是,此战之后戴维思不仅没有反省自己在指挥上犯下的错误,反而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都推在了113团身上。

    正如戴维思对史迪威说的话一样:“我们有可靠的情报证明。初期日军在八莫的兵力只有一千,这还包括伤病员,如果那时113团能打得更英勇、更坚决一些。就不会出现之后日军援军赶到的局面!所以,中方将领指挥无能,战士作战不力是这场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建议撤销113团团长的职务并将其调回中国。”

    戴维思说的话在现在看来是荒涎可笑的,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在八莫的日军不是一千人而是三千人,用两千余人的113团去啃三千日军的防御显然违背基本的战场常识。

    但在当时……中国远征军甚至身在战场的113团都无法证明这一点。眼见为实在战场上不适用,因为那会轻易的被美国佬批为串通、为失败找借口,日军战俘的口供也没用,因为那很有可能是日军为了求生而提供的假情报。

    于是戴维思的话就无法求证,或者说暂时无法求证……总不可能跑到八莫里去问问日军一开战时到底有多少兵力吧!这对于日军来说可是军事情报,哪里会有让敌人知道的道理?!

    这就让在这一仗中遭受惨重损失的113团官兵们火冒三丈:老子提着脑袋上战场,九死一生的而且失去了那么多的弟兄,你美国佬嘴巴一张就说没有那么多敌人,还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咱们身上……老子不干了!

    于是113团的官兵们纷纷表示要脱离戴维思的指挥,再加上美国教官在部队里的表现常常也像戴维思一样荒涎,所以许多士兵甚至还要把美国教官都赶走,否则他们就不打仗。(未完待续。)

第七十五章 僵持

    接着这种消极抵抗的思想很快就由113团蔓延到别的部队。

    113团终归是中国人的部队,各部队与113团的战士多多少少都有点老乡、战友之类的联系,看着自己的部队这样被欺负,任何一个中国士兵都看不下去,何况各部队里总把中国人当作二等人的美国教官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其它部队的战士就在想:今天是113团,那么明天说不定就会轮到自己了。

    于是虽然远征军战士人数比日军多得多,但进攻八莫的战斗却有些打不下去了。

    当然,日军也打不出来,此时的中美联军后勤已经跟上来了,日军要是敢发起进攻的话那就一顿炮弹砸回去就是。

    “张……”皮特给张弛递上了一根烟,说道:“事情闹成这个样子,你不做些什么吗?”

    “我能做什么呢?”张弛反问道。

    “比如……”皮特想了想,就说道:“你可以给中**官提个建议,我也可以给美国教官提个建议,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合作……我们的合作一直很愉快不是吗?”

    “这的确是!”张弛回答:“但我并不觉得这么做会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

    “这就像掰手腕!”张弛说:“如果我掰赢了你,或是你掰赢了我,那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双方力量相差不大僵持在中间,那就谁也不服谁,所以我们之间的合作只是特例!”

    “哦!”皮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笑着拍了拍张弛的肩膀说道:“很明显,我们的合作是你掰赢了我。”

    这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份,他们更大方直爽一些,有些话,中国人听了会觉得不服气、没面子。美国佬往往会爽快的承认。

    对于张弛来说,他其实是更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因为他始终也不愿意中**队会在美国佬的控制之下,尤其是对丛林战及日军战术并不内行的美国佬还会乱指挥。

    这件事让史迪威和戴维思十分头疼,这其中尤其是戴维思,就算他有再充足的借口,但这场仗总是由他指挥的,归根结底他还是将这场原本十分漂亮的奇袭战给打成了一场胶作战。

    “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史迪威说:“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史迪威心里其实是对戴维思相当失望的,他原本还想用加拉哈德部队来缓解中美军官之间的矛盾。没想到戴维思及加拉哈德部队的表现却起了反作用。

    而且史迪威也很清楚,这场战斗戴维思的确有指挥不当的地方,虽然最初驻守八莫的日军有多少兵力善不可求证,但戴维思却将主力用于防空,而事实又证明日军在八莫方向没有派出一架战斗机。

    “将军!”戴维思脸色苍白的说道:“我始终不认为自己在指挥上有什么失误!”

    戴维思所说的不认为指的是从军事理论上,但军事理论并不意味着实战……也就是他始终没有搞懂或是装作不懂一个简单的道理,军事理论上的正确并不代表实战的正确。

    “嗯!”史迪威虽然说话尖酸刻薄,但因为戴维思是他自己请来的,所以也不能太不给戴维思面子。于是想了想就回答道:“我相信你是对的,但为了缓和目前这局面……我希望你能暂时交出指挥权休息一段时间!”

    “将军,这……”戴维思还想说些什么却捂着心脏直冒冷汗,接下来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卫生员!”史迪威大叫。他知道戴维思有心脏病,戴维思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受到刺激了。

    不过这样也好,看着卫生员手忙脚乱的给戴维思喂着药,史迪威就想……因病交出指挥权与主动交出指挥权那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向中**官服软,这很有可能会让中**官进一步不服从美国教官的指挥,但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告诉中**官他们并没有动摇美国教官的指挥地位。

    于是史迪威很快就把戴维思换了下去而由柏特诺来指挥。

    但这其实是史迪威情急之下换人但却又无人可用的无奈选择。

    柏特诺是一个参谋长,在担任这支两万余人的中美联合部队指挥前基本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糟糕的还是,柏特诺是个典型的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基本不去前线实地考察而一拍脑门就想出一个作战计划的人。

    当然,因为史迪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按照中国部队的要求将戴维思给换下去了,而中**队对柏特诺这新的指挥官又不熟悉,于是就结束了对美国教官的抵制重新回到战场上来。

    柏特诺对进攻八莫的指挥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就是经典的美式火海战术,也就是用大炮在日军防线面前摆开架式强推。

    这种战术也许在岭邦还会有用,因为那时的日军根本就不知道中**队装备了美式装备有那么强大的火力,但现在的日军经过与中**队交手后早就对中国火力状况知道得一清二楚了,甚至他们还知道中**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大慨会用什么战术。

    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因为日军在战斗中曾经击毙过一名远征军排长,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排长那还没什么好奇怪的,在战场上被击毙的排级以上军官多了去了。但问题就是,这名排长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排长,而且还有写日记的习惯。

    日军从他口袋里摸出了一本日记本,上面详细的记录了这个排长在孙布拉蚌接受的训练甚至是武器装备程度。

    所以,战场上有很多事都有些不可思议,看起来只是一本微不足道的日记本但却很有可能包含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军事信息。

    日军得到了这日记本后就详细了解了中**队的战术及火力配置,于是在修筑工事时就做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就使中**队在八莫几乎就可以说是与日军陷入了僵持。(未完待续。)

第七十六章 柏特诺

    战斗一旦陷入了僵持,那就很容易进入类似堑壕战的胶着……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阵地这会儿在你手里下一秒又到对方手里,战线在两军之间移动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有改变的只是敌我双方士兵生命的一个个消失,那其实就是数字上的加减运算。

    首批投入对八莫进攻的是廖耀湘的新22师。

    有句话叫做“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兵”,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倒不是说将军的性格会影响、感染士兵,而是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在长期的战斗中会影响到部队的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以至于士兵们都熟悉了将军的指挥,在战场上面对某种局面时就会自然而然的采用与将军相同或是相配合的战术作战。

    远征军也不例外。

    新38师的师长是孙立人,他是从美**校毕业的,因此他就十分坚定的采用美式战术,作战时大多都是用火炮使劲往前轰,能不上兵就尽量不上兵。

    当然,孙立人的战术要比绝大多数美**官所使用的美式战术要灵活得多,因为他还会在其中掺杂一些中式战术,比如穿插包围。

    孙立人的这种打法,缺点就是进攻速度十分缓慢,这就是他“慢慢地”这个外号的由来。其优点就是在他的指挥下部队伤亡很小,由此也得到了“小兵之父”的美称。

    新22师的师长是廖耀湘,他是从法**校毕业的。

    应该说法国的军事理论是偏向消极防御,他们一向认为防御是最好的战术……这个理论应该是从一战时的堑壕战得出来的,那时的堑壕战发展成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状态,双方就只是在战壕中互相消耗对方兵力,于是这就给法国人一种误解。以为往后的战争都逃不脱这种状态,接着就得出一个结论:谁要是有把防御工事修得更好、更坚固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这样的军事理论下,在后世被传为笑话的马奇诺防线就横空出世了。

    所以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想像的那么简单。比如我们现代可以轻松的把马奇诺防线当作一个笑料,但那是在我们知道或是了解了近现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上,若是置身于一战后有大量的堑壕战实战经历和经验的时期。只怕更多的还是会赞成法国人的军事理论……法国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也会分析也会研究,但最终还是以全法国人的智商整出了这样一条防线。

    廖耀湘虽说是出身于法**校,但他的战斗风格却完全没有法国的这种消极防御。

    相反,廖耀湘在战场上却是打得很坚决,他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大胆的进攻和穿插,就算防御也是积极防御,比如在斯瓦河阻击战中首创了滚筒式防御,杜聿明就对这种战术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在国内战场上面对解放军时也使用了这种防御战术……只不过这种防御战术在解放军面前却起不了作用:国民党整出三道防线往后滚,解放军也整出三批人交替着往前打,你滚我也滚,没滚多久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糊涂战,而国民党的部队由于士气较差,一打成糊涂战很快就崩溃了。

    之后解放军将同样的战术用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却又十分有效的将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给挡在了防线之外。

    由此也可以看出,同一种战术用在不同的军队面对不同的敌人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

    此时接受进攻命令的廖耀湘没有马上动手,他对着地图观察了下八莫的地形及日军的兵力布属。甚至还亲自到战场上察看了日军的工事,他得出的结论是八莫很难强攻下来,应该做好长时间攻坚的准备。

    于是他马上发了个电报给柏特诺,要求分出一个团绕到八莫后方切断腊戍至八莫的公路。

    这个想法当然是正确的,切断公路就意味着切断了日军的补给和援军,这样就能对八莫形成大范围的包围。

    但这个建议却很快就遭到了柏特诺的否决。

    “我们没有时间浪费时间!”柏特诺回电称:“你需要的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只要集中所有的力量进攻,八莫很快就会被我军的飞机大炮摧毁,而这时他们的援军很有可能还在路上!”

    显然。柏特诺这是高估了美式装备的威力低估了日军的抵抗能力。

    甚至还可以说,参谋长出身的柏特诺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员,因为他连基本的战略重点都没有……进攻也要有进攻的重点,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还是占领阵地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为主?

    这些柏特诺都不知道,他以为只要中**队肯进攻,那么八莫的那些破烂房子很快就会在美式装备下土崩瓦解,甚至就连敌人都会被炸得没剩几个。

    无奈之下廖耀湘只能服从命令朝八莫发起进攻,战术也只能呆板的使用美式火海战术……首先是飞机大炮照着日军防线一阵乱轰乱打,接着步兵就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锋。

    日军对这种战术早有准备,他们最初在战壕里安排的兵力并不多,大多都藏在二线的防炮洞里,所以中美联军又是飞机又是大炮的一阵乱轰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却没打死几个人。

    等炮火轰炸一过,日军再从防炮洞里补充到一线迅速组织防御,正好就挡住了中**队的冲锋。

    甚至日军还想出了个更狡猾的战术……他们在防线两翼留下暗道,然后有意将防线和阵地让给中**队,在中**队占领了敌人阵地并组织下一场进攻时,两翼却突然出现日军,接着正面的日军也发起反冲锋。

    日军将这种战术称为“暗道战术”,很明显这种战术的目的是为了杀伤中**队的有生力量。

    这种战术也的确很有用,吃过几次暗亏的中**队甚至在打退了日军后有时都不敢轻易占领敌人的阵地,这使得中**队对八莫的进攻每天只能前进十几米。(未完待续。)

第七十七章 士气

    结果新22师打了十几天在付出大量的伤亡后还是没人打下来,柏特诺只好下令新一师上。

    新一团负责的是八莫的东面,王麻子也不急着动手,而是一个命令将张弛叫到靠近前线的隐蔽处。

    “团座!”张弛提着狙击步枪一路沿着交通壕跑到了王麻子身边。

    此时的王麻子正举着望远镜在草丛的掩护下观察着日军的方向,转头见张弛上来就嗯了一声,接着朝八莫的方向扬了扬头,说道:“看看!”

    “是!”一边回答张弛就一边将狙击枪架上了阵地透过狙击镜观察着日军防线。

    日军的防守极有策略,其大部分利用民房和街头两侧构筑坚固掩体,重要的据点则用匍匐交通壕联结,重兵器的位置都选在交通壕联结的部位以及民房屋角和公路的进出口,阵地上能看到的守兵只有少数几个,很明显,其兵力大多数都在掩体内养精蓄锐,只等着中美联军炮火轰炸之后再出来阻击我军。

    “看出什么来了?”王麻子问。

    “美国佬的战术不顶用了!”张弛想也不想就回答。

    “有什么对付的方法?”王麻子问。

    这话早在张弛的预料之中,王麻子让他上来不是让他来看敌情的,而是要他想出办法的。

    顿了下,张弛就收回了步枪缩回了阵地,压低声音说道:“团座,你真希望想出办法打败鬼子?”

    “你这是什么话?”王麻子跟着一屁股坐回战壕没好气的应道:“谁不想打败鬼子?你没看到每天都有那么多弟兄牺牲吗?!”

    张弛给王麻子递上了一根烟,说道:“假如咱们打了胜仗,那会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王麻子回答道:“继续往下打呗!”

    “继续往下打……然后还是任由美国佬瞎指挥,打了败仗后还将责任推给咱们?”

    张弛这倒不是说空话,柏特诺对新22师十几天也没能打下八莫的评价是:“作战不力。俊巡不前!”,这就让原本就关系不好的中美军官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冰点。

    “你的意思是……”王麻子小心的看了看周围。

    “如果咱们现在成功的攻入了八莫,那么功劳就是美国佬的!”张弛说:“而新22师作战不力的罪名也就坐实了!”

    王麻子点了点头,此时的美国佬的确像张弛所说的那样,打败了就是中国士兵不服从指挥、不够勇敢,打胜了就会说:“瞧。在我的指挥下中国士兵再一次赢得了胜利!”

    “但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王麻子有些犹豫的问:“这等下去都是咱们弟兄们的命!”

    “所以咱们不用那么卖力的进攻!”张弛回答:“咱们要充分发扬美国佬教给路们的那一套,打一片炮弹冲几个人,再打一片炮弹再冲几个人!”

    顿了下,王麻子就点头道:“你说的对,如果让美国佬继续这么指挥下去的话,往后还不知道会害死多少弟兄。眼前是个机会,美国佬要是不换中国人指挥的话,咱们就让这八莫永远都打不下来!”

    这或许是所有在缅甸的中**人的心声。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柏特诺所说的“作战不力,俊巡不前”还有几分道理,因为此时的中**队在美国教官的指挥和约束下已经失去作战的部份士气了。

    但这一点说实话却实在怪不得中国远征军,因为就算是中**官像美**官这样瞎指挥而且只会把功劳往身上揽而把过错往部下推,也同样会打击战士们的士气和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还是,此时的加拉哈德部队就更为不堪,身为美军特种兵的他不仅是失去士气的问题。甚至用“崩溃”两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加拉哈德部队总共才两千余人参加此次战役。他们在战斗中牺牲的有两百九十余人,生病负伤的竟然达到九百八十余人……也就是说两千余人的部队就只剩下几百人还有战斗力了,而且这战斗力也仅仅只能说是“还有”而已。

    究其原因,就是美国兵有一种“轮战”的习惯,就是部队在前线打仗打到一定的时间比如说三个月,那不管战斗进行到什么程度都会有另一支部队将其换下然后撤到后方去享受一段时间。

    加拉哈德部队轮战的时间早就过了。但史迪威为了能够让其在八莫战役中发挥作用而且也没有其它美军部队可以“轮战”,于是强令他们继续战斗。

    加拉哈德部队原本的抵触心也不大,毕竟他们是特种部队,比其它部队战斗得久一点那也我可厚非。更为重要的是,加拉哈德部队许多士兵都以为打下八莫是手到擒来的事。他们也正好可以以一场漂亮的胜仗来结束“缅甸之旅”。

    何况史迪威也答应加拉哈德部队,只要拿下了八莫就让他们撤到二线休息。

    谁又会想到,预想中能够轻取的八莫竟然会打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胶着战,于是这就远远超出了加拉哈德部队的心理预期,其会崩溃成这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度让史迪威十分恼火,因为中**队可是从来都没有什么“假期”,他们在战场上作战的时间比加拉哈德部队要长得多,中**队不但没有怨言还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而作为美军特种部队的加拉哈德,原本是用来给中国作榜样的加拉哈德却崩溃了!

    于是史迪威甚至都用棍棒驱赶那些伤愈却还呆在医院里的美军士兵走上战场,这也使美国大兵对史迪威心存怨恨,为其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既然美国佬自己的部队而且还是特种部队都崩溃成这个样子,那么中国部队“作战不力、俊巡不前”那不是很正常吗?!何况中国部队的“作战不力”很大一部份原因也是美**官的瞎指挥造成的。

    “美国佬会交出指挥权吗?”王麻子问了一句。

    “会的!”张弛回答。

    对此他很有信心,因为史上的史迪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奈的把指挥权重新交给中**官,交给他并不信任的中**官。(未完待续。)

第七十八章 郑洞国

    其实加拉哈德部队会有这么糟糕的表现倒是情有可原。

    首先,在战场上千万不要随便对士兵做下承诺,一旦许下承诺就必须得办到,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士兵的不满……加拉哈德部队就属于这情况,加拉哈德的美国大兵心里想着:此时的他们本该在海边的沙滩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洒着太阳,还可以搂着身穿三点式美女**,但现在的他们却不得不呆在这个鬼地方与凶残的日本人作战,而且还不知道哪天才是个头,于是这心中的怒火就可想而知了。

    而中**队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打仗、打仗再打仗,而且这打的还是回家之仗,就算打再久他们在心理上也能承受得住。

    其次就是在耐力上。

    美国士兵虽然身强体壮看起来很勇猛,但他们终归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小花,看起来枝叶饱满但却经不起风吹雨打……他们的特点是,短时间的战斗还好,如果时间一长,或是战斗超出他们心理及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士气就会急剧下降进而崩溃。

    但中国兵却不一样,中国兵大多都是农民出身,虽然个个又矮又小看起来有些弱不经风,但却是在恶劣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经受住严寒酷暑考验的,痛苦和折磨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寻常事了,于是就能长时间的保持士气和战斗力。

    但战场这东西就没有“情有可原”这话可讲,它只讲现实,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现在的现实就是加拉哈德部队在缅甸战场上不行,而中**队却行,这一点史迪威也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在柏特诺报告中国部队“作战不力,俊巡不前”时。他就在心里对柏特诺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柏特诺将军!”史迪威皱着眉头对柏特诺说道:“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些中**队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打出了怎样的成绩,尤其是新一师的新一团,他们就是第一次战役中有着赫赫战功的工兵团。不久前,他们还打败了日军十八师团并攻占了十八师团的指挥部!”

    “将军!”柏特诺回答道:“可是你也知道的,他们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有大炮、坦克和飞机,却无法攻破只有陆军的日本人的防线……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我认为戴维思将军是对的,这些中国人根本不会打仗!”

    在柏特诺的脑袋里,只要有先进的装备和足够的炮弹那就一定能将敌人的阵地给拿下,所以他当然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那么。如果你指挥的是美**人呢?”史迪威反问道:“或者我这么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支两万人的加拉哈德部队,你觉得会怎是什么结果?”

    被史迪威这么一反驳柏特诺就愣住了。

    “要知道加拉哈德部队可是劫掠者,经过专业丛林战训练的特种部队,但是他们现在在哪里呢?”史迪威继续说道:“中国人还在战场上与日本人拼命,而加拉哈德部队却已经躲在医院里需要我用棍棒才能将他们赶上战场,你却依旧抱怨中国人不会打仗……我相信,如果你指挥的是美国人,只怕就连你脚下站着的地方都已经属于日本人了!”

    史迪威言语中的愤怒不仅是针对柏特诺。还有针对加拉哈德部队甚至是自己……这其间还夹杂着一些耻辱,身为美国人的他不敢相信美国的特种部队竟然会有如此糟糕的表现。

    柏特诺无言以对,因为史迪威说的事实,他无法反驳的事实。

    良久。柏特诺才对史迪威说道:“将军,我自动请辞!”

    史迪威点了点头,生硬的回答道:“我接受了!”

    然而,撤了柏特诺容易。但撤了柏特诺之后史迪威身边就再也没有能胜任指挥这场战役的美将了,而八莫的战斗又不能没人组织……思来想去,史迪威就只能决定将原本做为“花瓶”的郑洞国搬上来救火。

    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尝试一下让中**官指挥中国部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想缓解一下中美军官之间的俞演俞烈的矛盾。更要的是,史迪威认为中**队中分布着大量的美国教官,就算郑洞国指挥也无法改变美国对中**队的控制力。

    但这一点史迪威其实是想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当中国远征军的直接指挥官是美国人时,由于中**官大多听不懂英语,所以美国佬下达的命令都是先到美国教官手里然后再转到中**官的桌面上……这虽然只是一个转交的过程,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美国教官可以对命令提出问题、质疑、想法等,中**官却只能干瞪眼等着接受最后的命令。

    同样的道理,当直接指挥官是中国人的时候,由于美国教官大多听不懂中文,所以下达的命令大多都是经过中**官再转到美国教官手里,美国教官就算想担出异议都难,于是权力自动的就被降了一级……就算史迪威人为的规定中**官必须服从美国教官的命令也没用,这样时间一久美国教官很快就会失去作战的话语权。

    “好小子!”在听到由郑洞国指挥对八莫的进攻的时候,王麻子就狠狠地拍了一下张弛的肩膀:“还真被你给猜中了,咱们总算可以不用再受美国佬的鸟气了!”

    与王麻子同样兴奋的还有其它远征军战士,原本死气沉沉的战场霎时就有如活过来了一般,到处都是欢呼声和欣慰的笑容。

    相反的,美国教官就一个个搭啦着脑袋,像是斗败的公鸡一样垂头丧气。

    事后史迪威就有些后悔,他在总结这一仗时就说道:虽然我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其实我却是输了……只是一个命令,我就失去了对中**队绝大多数的控制权。

    所以,史上常说史迪威在中后期是只给出战略而放手让中**队自己去完成目标,这其实并不准确,中后期的他其实就是想指挥想干涉也不容易做到了。(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虚虚实实

    郑洞国一上来就做了下达了两个命令。

    一个是令新22师切断腊戍及曼德勒至八莫的公路甚至是山路。

    这一点的正确性是勿庸置疑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个常识,美国指挥官之前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过于轻敌相信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日军防线并攻占八莫。

    这一点显然不现实,尽管中美联军拥有更先进的装备和更多的弹药补给,但日军的防御和战术却不是火海能够迅速突破的。

    另一个命令,是命令正在围攻八莫的新一师稳扎稳打以消耗日军弹药和有生力量为主。

    这其实是对第一个命令的补充和配合。

    从理论上来说,这样打下去中**队攻击八莫其实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八莫的日军会弹尽粮绝被中**队围歼。

    当然,这只是理论。

    八莫的形势要比想像中的艰难得多。

    郑洞国就在地图前紧锁着双眉一愁莫展。

    郑洞国愁的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阵前换帅乃兵家大忌”。而这个兵家大忌却在八莫阵地上连续出现了两回,先是戴维思被换,后是柏特诺被换,现在虽然因为自己是个中**官为中国部队提升了了士气,但两次换帅而引起的混乱却是层出不穷。比如新22师就有一个营的部队受命在丛林中待命,结果这个营就被指挥部给活生生的忘了……既没有为其提供补给也没有下一步指示。

    好在这个营接受过丛林生存的训练,他们几乎吃光了附近所有的野菜和活物后终于被“想”了起来。

    另一方面,郑洞国又从美国人那得到了消息,日军第33师团和56师团正火迅增援八莫,但却不知道这两支援军的方向和位置。

    郑洞国是黄浦一期的毕业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军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等,是杜聿明集团中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有丰富的与日军作战的经验。

    以郑洞国对日军的了解,他猜测……日军援军之所以失去了踪影并不是他们不来增援八莫了,而是他们走进了丛林,企图在中美联军想不到的时候、想不到的方向突然出现在中国远征军面前并将中国远征军打得阵脚大乱。

    也就是说,中**队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必须要在日军援军到达之前攻下八莫并做好防御准备。否则中**队将面临被日军“内外夹击”的局面。

    但是……

    现在的八莫却没有短期攻占的条件,比如自己之前下达的两个命令其实都是长期作战的,但从日军的反应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恐慌。

    这或许就证明,八莫的日军有信心守到日军援军来临。

    该怎么啃下这根硬骨头呢?!

    郑洞国一时没了办法。

    这时通讯兵突然来报:“司令,我军新一团攻占当面日军防线,成功的把战线往前推进了一百米!”

    “什么?”闻言郑洞国不由有些意外,中**队现有的速度是每天前进十几米,而新一团却能一仗就推进一百米。

    “他们是怎么打的?”郑洞国问。

    “这……”通讯兵搔了搔脑袋。

    郑洞国二话不说。抓起电话就打到了新一团团部:“你们攻占了鬼子一道防线?”

    “是,司令!”王麻子回答。

    “打得好!”郑洞国赞了一声,随后再次问道:“怎么打的?”

    “司令,我们……是用炮打过去的!”王麻子回答。

    “用炮打过去的?”闻言郑洞国不由一阵疑惑。如果那么容易就用炮打过去的话,这八莫又怎么会打了这么久?!

    新一团的确是用炮打过去的,只不过这打炮已换了一种战术……以往打炮是十分有规律的炮火掩护然后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在这一点上其实美国人也像日本人一样固执,因为他们在二战时是直到冲绳战役时才稍稍改变了下这种火海后步兵冲锋的规律。

    不过日本人的固执是真的固执。而美国人的固执则是盲目的相信自己所谓的科学研究出来的军事理论而懒得改变。

    但新一团打的炮火就改变了规律,他们打上一通炮等日本人从掩体中走上阵地时,就猛地再打一通炮……于是日本人就发现自己上当了。纷纷后撤,这时中**队又发起了冲锋,日军匆匆忙忙的又调了上来,结果中**队的冲锋又是假的,冷不防的又是一通猛烈的炮火让日军伤亡惨重。

    这样反反复复的多整了几次,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日军竟然对中**队的冲锋都没有多少反应了,但偏偏就在这时候中**队却猛地发起了冲锋……结果日军兵力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歼灭在战壕里。

    这自然又是张弛提出的策略。

    郑洞国听了之后不由哈哈大笑:“好办法,给鬼子来个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看他们还用什么添油战术!”

    于是不用说了,郑洞国很快就把这个战术向全军宣传,战场上很快就传来一阵阵炮声和喊杀声,一直到天黑了也不见停歇。

    这一下就苦了那些在防线上的日本人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队的哪次冲锋是真的哪次冲锋是假的,只能反反复复的从掩体中钻出来一轮一轮的挨炸,就算没有被炸死也被折腾得无法休息,到了晚上甚至还有许多中**队采用了更夸张的战术,就是进攻之前不进行炮火准备,一声不响的就朝鬼子防线发起进攻,当中**队接近日军战壕时大多数日军甚至还躲在防炮洞里等待着中**人的炮火。

    这样打的结果,就是新一师在各个方向对八莫的进攻都十分顺利,前进速度比原来增加了十倍甚至二十倍。

    战线一直推进到火车站,却意外的被日军挡在防线外无法动弹。

    在这里,日军用十余列火车结合着沙袋和掩体构筑起了一条看起来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火车要塞

    “呜……”随着一片片炮弹的呼啸声,远征军战士们再一次朝日军“火车要塞”发起进攻。

    进攻“火车要塞”的是新一团,他们几乎用手里所有的重装备包括请求炮兵及航空兵对“火车要塞”发起几次轰炸,但被日军用沙袋堆满了车前车后的“火车要塞”却是岿然不动。

    这其实不奇怪,缅甸的火车是窄轨火车,其宽度恰好是美式吉普车的宽度80英寸(2米左右),这么窄的一道道防线炮弹及飞机是很难命中的,就算将其击中那火车上铺满的沙袋也会分散掉炸弹大部队的能量,再往下还有火车底部厚厚的钢板支撑。

    这样的防线,机枪打上去就跟没事一样,m1山炮轰上去也就是炸出一片尘土,等烟尘消散了就发现就只是火车前堆积的沙袋变样了,其后的火车却没有受到影响。

    而日军的优势就大了,车顶上的沙袋里可以藏人、车厢里可以藏人、火车下方也可以藏人,子弹打来都是分成上、中、下三层,虽然日式装备的火力远比不上美式装备,但日军却胜在枪法准,于是新一团几次发起进攻都没能将他拿下来。

    “砰!”的一声,一发子弹从张弛的枪膛里射出。

    被打倒的是一名日军机枪手,机枪这玩意火力虽大,但因为需要扫射及装弹所以射孔不能太小,这就使得张弛的子弹有机会穿过射孔再击毙其后的日军……其实张弛也只有一个很短暂的机会,他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在机枪射孔的正前方,这就使他很难看到日军机枪手。

    所以张弛就只有等着,等着日军机枪手转移射向扭动身躯的那一瞬间就射出一发子弹。

    打完一枪后张弛就缩回头沿着战壕跑了十几米,接着再小心翼翼的探出了步枪。

    他不得不这么做,日军个个枪法精准,此时又有“火车要塞”这个地理上的优势,就使他们可以放心的瞄准。于是几乎就可以说每名日军都是一个狙击手了。

    “砰!”又是一发子弹飞射而去。

    这回击毙的是一名日军普通士兵……这时的张弛已经不挑了,能在这种“火车要塞”的情况下击毙一名普通士兵也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要击毙普通士兵更难,因为手握三八大盖的他们只凭着沙袋上的一个小孔就可以朝中**队射击,而且还是一打一个准,中**队就算拿着机枪朝他扫射只怕也都是被沙袋给挡着。

    张弛之所以能击中这个目标,是因为震动下来的沙袋恰好挡住了日军的视线,这名日军不是选择换一个位置,而是选择伸出手来推开这沙袋……几乎就在他推开沙袋的同时,张弛的子弹就飞奔向他的脑袋。

    “砰”

    这回击毙的应该是名日军军官。虽然张弛并不知道其军衔,但是对于物资紧缺的日军来说能够拥有一副望远镜也并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能做得到的。

    应该说这名军官很小心,他并没有让望远镜从沙袋里露出来,但他却忽略了一点……这里是东面,照射在望远镜镜片上的阳光会从射孔里反射出来,于是张弛就想也不想朝那个射孔打出一发子弹。

    然而,张弛在狙击上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在牺牲了十余名战士后,三连的进攻还是被日军打了下来。

    这倒不是说三连战斗不坚决、不勇敢……事实上。在孙布拉蚌的训练之后,中**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美国教官的一些思想,那就是不再像以前一样不注重战士的生命对敌人盲目冲锋。

    在这一点上张弛认为美国人是对的,战场上一味强调勇敢、强调精神的时代在机枪出现时就已经过去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仗不需要勇气,战场这地方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但却要在勇气与战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敌人的防守并不严密火力也不强,那么强调勇气以冲锋攻下敌人的防线也许是对的。

    但如果日军的火力强到能够给冲锋部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还可以将其全歼。强调勇气盲目的冲锋就会是件蠢事,而这蠢事最终还会导致自己部队的崩溃。

    “情况怎么样?”王麻子跑到张弛身旁,探出头去看了看。

    “团座!”张弛摇了摇头说道:“鬼子这个防线布太坚固了。很难啃下来!”

    “唉!”王麻子叹了口气:“这****的,要是一开始就是郑将军指挥就好了!”

    张弛明白王麻子这话里的意思,这个火车站在远征军第一次奇袭时还是打到这里过的,而且还很轻松,攻占这里的就是113团,但后来由于兵力不足而且也没有援兵,于是不仅没能固守阵地反而被日军打了回去。

    结果日军在重新夺回火车站后就利用火车将这里改造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火车防线。

    如果一开始就让郑洞国来指挥,那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条防线挡在面前。

    “想想办法!”王麻子有些烦燥的解开了领子上的风纪扣:“这是拿下八莫的重点!”

    张弛明白王麻子这话的意思……火车站地处八莫的中心,如果能将火车站拿下,就能轻松的将八莫的日军一分为二。

    更重要的还是:拿下火车站后就能从侧翼进攻日军在其它方向的防线并使其失去作用。

    简单的说,拿下火车站很有可能导致日军整个防御体系的崩溃。

    但日军也不是傻瓜,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这里投入更多的兵力并做足了防御。

    但现在又有什么方法能突破这种钢铁防御呢?!

    张弛在现代时也听过缅甸人说起过这一仗,所以知道对这个火车站……尽管中**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火车要塞”却始终没有拿下,这甚至都成了日军防御的典范。直至到了战投的末期,其它方向的日军都被歼灭了,火车站的日军兵力都差不多被耗光了才被拿下,由此也可知火车站防御的坚固。(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79/ 第一时间欣赏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抗战之中国远征军》为转载作品,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抗战之中国远征军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抗战之中国远征军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介绍:
历史没有如果。 但是如果历史有如果……如果中国的第一次远征没有失败,那将会发生什么? 缅甸、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硫磺岛、冲绳岛…… 史迪威说:“小伙子们,我将带着你们一路打到东京去!”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抗战之中国远征军,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