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TXT下载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全文阅读

作者:重生的杨桃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txt下载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05章 甜菜

    杨明志的归来,给予设计局的是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如今的设计局不仅增加了二十多位女设计局,包括设计局专属的食堂,还聘用了两位俄罗斯大妈。

    她们是标准的俄罗斯大妈,那两人都穿着非常传统的俄式大围裙,御寒起见,她们打扮得都非常敦实。实际她们并不胖,只是脸上赘肉不少,又有粗麻布包裹大半个脸,打扮出非常传统的形象。

    人员增多了,包括警卫人员在内,设计局全体成员已经是七十人,要给这么多人做饭,仅靠一个安妮是完全不够的。

    甚至于再增加两个专职厨娘,劳动强度依旧非常大。

    杨明志对着新老设计员训完了话,接着又说明了未来时间的工作,以及对某些人提拔或是关注。

    至此,他觉得自己终于能稍稍歇一歇,何况自己的饥饿感已经很强了。

    晚餐时间终于到来。

    降雪袭击了几乎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如今降雪暂停,设计局周遭的道路依旧被积雪覆盖,并被来往的人踩实。其实并没有人打算把积雪清理赶紧,因为那是多此一举的。很快降雪会持续下去,只有到了春季化雪时,清理积雪的工作才会真的进行。

    杨明志的皮靴下面有鞋钉,一双鞋子近三斤重,好还金属钉增强了抓地力,很适合在雪地行走。

    由于夜幕已经降临,科学院院区的所有路灯都被电量,设计局自己的照明系统一样正常运作。因为积雪的原因,世界更加明亮。

    透过光亮,杨明志看到食堂烟囱冒出的勃勃烟雾,也闻到了食物的香气。

    他不禁问到**夫:“今天的晚餐是什么?还和之前的一样。”

    “不!情况发生很大利好。”**夫真是一脸高兴。

    “哦?难道他们不仅提供牛肉,还有更多的?”

    “当然。上级给我们的还是每天五公斤牛肉定量,即便我们现在人员增加了,还是五公斤。”

    “啊?定量难道不是实质上的降低了?你又为何高兴呢?”

    “因为增加了新花样。这段时间我们喝的糖有了巨变,啊……真是美味。”

    难道因为喝了美味的汤,弄得年纪不小的**夫就心花怒放?

    汤又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堆干菜、酸菜、干蘑菇和切成肉沫的牛肉一通乱炖,尤其是土豆,早已被炖成了酱。他们俄国人仿佛对汤的理解,就是单纯的浓稠酱汤。

    **夫明显知道今晚的汤是什么,他就是不说,杨明志无所谓,自己这便一探究竟。

    一间足有二百平米的大号木刻楞就是设计局全体人员的食堂,进屋后的杨明志并不觉得它有多大。主要还是人多,六十多人同时就餐明显感觉拥挤。可惜,这就是自己的决定,拥挤只能忍耐。

    人员陆续进屋,他们带着各自的餐具等候着今天的晚餐。

    杨明志看了看,他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妻子。想想也是,妻子挺着肚子不宜在雪地中乱走,虽然那是个要强的姑娘,如今也必须好生呵护起来。

    晚餐看起来还如以往一样,有一份会直接送到自己家里。杨明志想法也很简单,今天就不和所有人食堂聚餐了,自个那一份直接钻回家里,和久违的老婆一同吃饭,就像一家人应该做的那样。

    待人员纷纷做好,大家就差拿着刀叉敲击木质、金属的餐盘和弯,嗷两句顺口溜催促晚餐了。

    不一会儿,来自独立厨房的两位健硕的大妈,她们合理抬着一个扁担,挑着一口满是浓汤的大铁桶来到了食堂,一瞬间,甜腻的香气充斥整个房间。

    “啊!是糖!怎么回事,他们居然提供砂糖了?!”

    杨明志自诩嗅觉绝不会出错,他嗅到了蔗糖的气味。

    他连忙问**夫:“那是什么汤?她们该不会往里面放了糖?我闻到了一些特殊的气味。”

    “啊,您……您的鼻子胜过了最好的猎犬。”**夫调侃说,“里面确实有蔗糖,她们往里面放了榨糖的原料。”

    “难道是甘蔗?咦?苏联什么时候有甘蔗了。”

    一想到蔗糖,杨明志自然而然想的就是甘蔗,可惜,就是和平时期,苏联境内也没有一处地域可以种植甘蔗。

    **夫差一点就放声大笑,他抑制住激动这才解释说:“是甜菜!来自南西伯利亚的甜菜,它们比麦子晚了一点收获。您是知道的,咱们这里的冬季漫长又寒冷,就不要奢望冬季能吃到什么蔬菜。甜菜是榨糖的原料,也是难得的蔬菜。我想上级可能觉得,如果科学院的两万人天天都在吃干菜酸菜熬的汤,精神简直要崩溃掉。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估计我们会天天喝甜菜牛肉汤。”

    “哇!是甜菜牛肉汤?我还真得没有尝过。”

    话是如此,了如此汤品岂不是很甜?

    晚餐已到,所有就餐的人们也都有自己习惯座位,所以大家按照纵向排列,一列一列的去领餐,整个房间秩序井然。

    今日晚餐就是黑麦面包和甜菜牛肉汤,如今这样的简单的伙食已经是很高的标准,甚至于比之前的标准还要高不少。杨明志看明白了每个人所领取的黑面包分量,俄国人素以晚餐当做正餐,故而这一餐是最重要的。无论男女,每个人领到的面包都是五百克!

    黑麦的能量并不比小麦低,五百克黑面包能给人提供高达1800大卡的热量,再加上一大碗富含土豆淀粉和牛肉的综合浓汤,仅仅一顿晚餐,设计局的人员即可满足一个人的全天能量需求。

    大家还要吃早餐和午餐,两者虽然不会有晚餐这般丰盛,综合加在一起,每个人一天吃进3000大卡的热量这是没问题的。

    面包才是硬道理!杨明志随意的闻讯,就明白了新西伯利亚州当局对于科学院人员的标准。

    苏联施行配给制,就是最艰苦的情况,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他们享受最高的粮食配给。这其中,当属科学院工作人员的级别最高,仅仅作为主食的面包,每人每天的定量就高达一公斤。

    杨明志太清楚这是何等的优越待遇,按照苏军的标准,一个在执行重体力作战的士兵,针对他的配给就必须有一公斤的面包。当然,那只是理想情况,真实的情况是,苏军后勤部门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前线战士的口粮,一天能吃进去2000大卡的热量就颇为幸福了。

    自己的部下实在过上了幸福生活,每个人每天可以合法的吃进去4000大卡的热量,固然天气越来越冷,人的热量消耗会很高,即便如此大家吃得也是过多的。长久下去,大家必然会吃胖。

    那有如何?如今这世道,能合法的多吃那就拼命多吃。

    杨明志很快就得到了汤,口感着实复杂。汤的味道是咸甜了,整体的口味当然还是甜。他很容易在浓汤了分辨除了切块的甜菜,不由的多想了些事。

    “甜菜,应该就是苏联现在和未来,唯一可以榨糖的原材料吧!”

    “他们可以给我供应这个,恐怕并非乌莫夫对科学院的厚爱,而是苏联可以向许多机关供应这个。”

    “难道真的是因为秋收结束了,整个苏联进入短暂的粮食相对富裕期了?还是美国人援助的粮食大举送抵了?”

    甜菜,它就是苏联唯一的榨糖原料。

    苏联的甜菜种植业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了1942年还不到六十年的历史。虽然它在苏联的种植历史没有那么长,当它开始种植后,种植面积扩张得相当迅速。

    到了1929年,苏联开始甜菜种子的自给自足,很快的,从卡累利阿地峡到亚美尼亚,都有了甜菜的种植面积。

    这其中广袤的乌克兰地区,和以沃罗涅日地区为代表的中心黑土区,非常适合种植甜菜。除此之外,亚美尼亚和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部分气候条件适合的区域可以种植甜菜。

    但最好的甜菜都是出自于乌克兰的,那里无愧于苏联大粮仓之称号,而且那里的甜菜含糖量往往高达17%!每公顷产量也很容易突破二十吨。

    事到如今,德军已经占领了全部乌克兰,苏俄的“中心黑土区”大部分地域也被占领,部分地区还是非常胶着的战场。

    卡累利亚和列宁格勒以南的地区,如今一样被芬军和德军占领。

    苏联失去了84%的甜菜产地,蔗糖加工业蒙受巨大打击。

    不过,1942年的秋收集结的情况远比苏联当局想象的要好。苏联当下控制区的人口依旧有一亿人,而且谷物的产量超过了三千万吨。

    这是怎样的概念呢?战争爆发前,苏联总人口因为收复了西部白俄罗斯变成了一亿九千万,而1940年秋收的谷物高达八千万。

    那个时候苏联还没有进行配给制,当局对于1941年的秋收充满信心,因为粮食是够吃的。

    战争爆发了,如今战争也持续了一年有余。

    1942年苏联秋粮收获的谷物高达三千三百万吨,如此量级的粮食养活一亿出头的人吃到下一个秋收是可行的。苏联又施行了配给制,一亿多的苏联公民中,由国家分配粮食的居民、军人有八千万人。也就是说,事到如今,还是有五分之一苏联控制区下的苏联公民,不需要他们为吃饭问题发愁。这些人大部分是中亚地区居民,他们的集体农庄或是自己家里都囤有余粮。

    广大的平民多以土豆为食,面包成了佐餐。而相当数量物资供应稳定的前线部队,每天都是有足量面包和土豆供应的。

    这个冬季盟友的援助可谓雪中送炭,整个九月份,有多达三十万吨的粮食成功运抵苏联。它们都是纯粹的军用口粮,直接送抵一线战士。

    没有盟友的粮食,苏联依旧可以平稳的度过这个冬季。毕竟对比到十月份盟军运输舰队累计成功的近二十次运输,仅算成功运上岸的食物,总量还不到一百吨。

    对比苏联这一年的秋粮单纯的谷物收获,两者就差了超过三十倍。

    盟友的粮食实在是锦上添花,但盟友的粮食援助最大的特点是,它们几乎就是即食口粮,绝大部分就是富含热量又非常耐储的罐头食品,吃上这样的食物,前线的官兵非常满意。

    时间已经是十月中旬,苏联也完成了对秋粮的收获统计。苏联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实质上的进入冬季,控制区的国土虽然还非常大,可惜只有少部分地区还能等待最后一轮的土豆完成收获。至于其他地区,只能无奈的进入休耕期。

    甜菜也完成了收获与统计,当局也立刻下达了一个采购指标。

    那是针对1943年各类粮食消耗做出了一个收购指标。

    秋粮的三千三百万吨由小麦、黑麦、燕麦乃至青稞,甚至是玉米构成的乱七八糟的谷物收获中,收购近一千三百万吨作为1943年全年的最基本的军粮储备。另外,还做出了收购一百二十万吨榨糖用甜菜、一百三十万吨红肉肉类、二百四十吨万牛奶以及奶制品的指标

    当然,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相关部门也做好了预案,所谓万一1943年的军粮消耗超过了预算,那就从各地的粮仓中增加收购量。

    毕竟,苏联控制区绝大多数的粮食控制权都在当局手里,都在各地的粮仓手里。五分之四的居民接受配给制控制,所以各地都针对上级的精神,调整制定了各自的配给制原则。

    新西伯利亚州的主要农作物就是四种:小麦、黑麦、土豆和甜菜。

    广大平民的配给粮几乎都是土豆,只有偶尔吃面包,吃到甜菜的情况就更罕有了。

    缘何?新西伯利亚州有一小片的甜菜产区,那里的收获不是一般人能享用到的。

    但科学院不是一般的机构,它搬迁到新西伯利亚必将给本地未来的科学事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助益,他们又都是苏联的“最强大脑”,掌握地区权力的乌莫夫,自然而然要给予科学院工作人员更高的待遇。最次,也得与和平时期相持平。

第1906章 十月十六日夜

    区区甜菜,这里面居然有大门道,对于杨明志他是不了解的。

    但他至少了解一点,甜菜富含一些特殊的营养,对于怀孕的妻子真是重要。

    这顿晚餐很是不错,如果以后都能这样,着实也是幸福的。

    杨明志带着一些面包片和一大碗汤,回到自己家里,回到妻子身边。

    对于杨桃,她知道丈夫归来后肯定得和自己吃上一顿家常,就像以往那样,所以他不回来,自己也不好动筷子。

    归来的杨明志第一时间就在家里的餐桌上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东西白面馒头。

    “啊!居然还有馍,真是……早知道我就不拿这黑面包了。”

    “嘿嘿,是安妮蒸的。”杨桃甜甜笑道,“你要求那个工厂做的蒸笼几乎每天都在用呢!我这段日子基本天天都在吃白面馒头,其实……其实我还是喜欢咱们的馒头。老毛子的黑面包,口味酸不拉几的。”

    杨明志耸耸肩,走进妻子,“都两年多了,你还没习惯?”说罢,他就拿起一个白面馒头往自己嘴里猛塞。

    “哇,还是这个口味,安妮的手艺行啊。”

    “嘻嘻,是我教她的。”杨桃一脸求表扬的看着丈夫,“要不是我肚子里还有一个,我就自己下厨了。我这天天为了养胎,总不能啥都不做吧。”

    “你还是继续静养。”杨明志搬来椅子,坐在家里不大的小木桌前,“他们用刀叉吃饭,咱们还是用筷子。甜菜牛肉汤就着馒头吃,这样的生活真是幸福呢?亲爱的,多吃一点甜菜。”

    “唉?为啥啊,这东西甜不拉几的,我……”说着杨桃轻轻皱起眉头。

    杨明志难免有点不耐烦:“唉哟?你喝饮料喝蜂蜜怎么不嫌它甜。是不是现在吃的好了,就挑剔了?”

    “我没挑剔。这个汤和那个黑水不一样。再说了,牛肉和甜菜一起炖难道不奇怪吗?”

    “奇怪不奇怪的,你还是多吃一点。天是越来越冷,你现在不吃以后都没得吃了。再说了,甜菜可是好东西,吃了它,对孩子也好。”

    “就一甜甜的菜根,能有多大好处。”

    “这里面好处可大了。有钙铁锌硒多种维生素,嗯,还有铜。你觉得这意味着啥?”

    “啥呀?就是什么mnkpoэлemeht(微量元素)。”

    她说了一个俄语词,杨明志能够懂得这个词汇意思。杨桃在沼泽地的医院和医生学习后,懂得存在一些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具体下来她并不知晓多少。

    “你啊,还是多学学吧。你以后可是要做医生的,等未来咱们孩子长得不用太过操心时,你就必须去医院工作。关于这个微量元素。”杨明志搬着凳子坐近妻子,“你知道吗,咱们中国人最爱喝茶,以前老毛子就不爱喝。他们总是生病,自从开始喝茶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

    “为啥啊。”

    杨明志哄着说:“就是微量元素。你多吃这东西,到时候生孩子时你甚至感觉不到疼。”

    “啊?那么好?那我可要多吃。”

    杨桃这辈子也是第一次做准妈妈,她毕竟是女生,似乎天然就懂得生育到了那一刻,母亲将体验到撕心裂肺的痛苦。那是怎样一种痛苦?恐怕相当于子弹击中身体?

    她战场受伤过,也见过很多血肉模糊的伤兵。如果因为吃这个以后不疼,何乐不为呢。

    杨明志继续哄着:“不仅如此,你吃的越多越漂亮。亲爱的,你本来就非常漂亮,再打扮一下就像是仙女了。”

    “还能变漂亮?那我可要多吃了。我就是要变成仙女。”杨桃吐吐舌头心里美滋滋,即便这汤的口味比较怪,是不是自己变得漂亮了丈夫也会特别高兴?!

    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的特别在莫斯科搞到化妆品。

    就是刚刚的短暂时间,杨桃打开那特别礼物包装盒,识货的安妮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

    安妮是最识货的,她自己在和平年代买的化妆品,也是花费了不少钱,而今各商店都缺货,自己必须省着用。

    杨桃哪里懂这些,不过用化妆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是她的本能。

    她几乎不加咀嚼,在啃掉一个非常瓷实的馒头后,就把甜丝丝的甜菜根炖牛肉汤,囫囵吞进肚子,紧接着就拿那些化妆品说事。

    “哥啊,你既然想让我更漂亮,干脆这样,你给我的那些化妆品我现在就用?必须,先把我的嘴唇涂成红色。”

    “不必了。”杨明志生怕老婆会因为强烈的好奇心,使用那珍贵的唇膏,以及腮红之类的。

    给老婆买这些东西,固然是对她亲情的体现,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另一番用意。

    杨明志继续说:“你今天就算了,时间已晚,我最多再去设计局的办公室看看,很快就会回来。这些化妆品非常珍贵,我可是通过特别的渠道获得的。你一定要省着用,以后我们若是出席重要的活动,你可是必须要化妆打扮一番的。亲爱的,那种场合你可是有责任给我长脸的咯。”

    “啊!我懂。”接着,杨桃笑嘻嘻的小脸如同盛开的花。

    所以,今晚还有什么事吗?杨明志给自己的新旧部下已经下达了未来工作的精神要领。

    由于**夫负责日常的工作任务,甚至在沼泽地时期,长达一年时间,**夫也是设计局的全权负责人。

    杨明志对于自己的评价,首先自己的不得不出入一些关键场合的正职局长,要和需要驻地机关的高级人员会晤,要和兄弟工厂、设计局会晤,以及某些更严苛的工作。

    如若没有这些活动,自己目前的工作,实际就是“最杰出设计员”,是以一种“劳动模范”的姿态,亲自带领部下去打科研攻坚战。

    杨明志始终认为自己绝不可能成为职业官僚,自己可以是非常接触的工程师,最多也就这样了。现在自己不依靠**夫,管理五十个部下问题不大。

    但是,自己还有两个工厂呢!

    杨明志获悉的消息是,两个工厂已经落成,至于合适投产,就是这几天的事。

    关于未来的工作,杨明志已经给自己做出一番规划。介于工厂工人就位、机器基本就位、材料一样基本就位,似乎就差自己一声令下开始生产了。

    当然事情绝非这么简单,不是说一个命令下达,那边的工厂就能每天产出多少支突击步枪。

    十月十七日,杨明志有意去自己的工厂看看,他其实很清楚两个工厂的具体坐标。故而,一来要看明白工厂的格局,二来便是检阅一番所有的工人。如果!如果那些工人的技术水平都非常青涩,这种情况下妄图一天生产一百支突击步枪,那至少得是一两个月后的事。

    他们果然技术生疏,再让他们去按着图纸生产单兵火箭炮?那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去工厂观摩考察这件事是非常急迫的,今晚养精蓄锐,明天立刻行动。

    杨明志就是这么想的,他吃过饭回到大办公室,喜闻乐见的看到所有设计员们都在加班。

    那么说他们乐意加班呢?

    其实对于他们,加班反倒是快乐的。户外太冷了,在自己的宿舍呆着也颇为无聊,还不如在温暖的办公室内,和一帮同事聚在一起,针对设计图纸探讨其中的细节。

    杨明志很满意现在的状况,他找到**夫,满意的说:“现在你给他们安排的都是什么工作?”

    “都是针对旧图纸的改进,很多年轻人都有想法,比如我们的突击步枪,有些地方也许修改一下比较好。”

    “当然!”杨明志支持道:“您不用谨慎什么,我的设计就是需要改进。我看到我带回来的卡拉什尼科夫也开始工作了?你给他安排的是什么?”

    “就是阅览我们的老图纸,恐怕这就是他暂时最适合的工作。”

    “很不错的安排。他是有才能和天赋的人,他需要更多知识。”

    “所以他将一直在咱们这里工作?”

    “不!”杨明志否决道,“半年之后,到了明年的夏季,他将去专业的军事学院深造。”

    “啊?!既然他……”**夫故意凑近杨明志的耳朵小声嘀咕,“既然他只是暂时在咱们这里工作,我们把自己的家底都让他学习,这合适吗?”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杨明志听明白了**夫担心的是这个。

    “不碍事。让他学,他会在枪械研发上有建树,恐怕就只有这些了。我们则不同,我有信心在可遥控的火箭炮这个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亲爱的**夫同志,我们会在更多的领域成功,也会得到更多的经费,嗯,还有更多的武器绰号。”

    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的核心就是那近五十名设计员,除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人员,例如专职的厨娘,以及负责经费账目统计的会计,一个叫如可夫斯基的中年人。

    这个茹科夫斯基家住在主城区,因积雪问题,目前就住在设计局的宿舍区。杨明志趁机与这个中年人短暂交涉了几句,得知此人本就是储蓄银行的职员,是借调到设计局充当财务员的。

    杨明志当场就安下了心,毕竟设计局的研发经费、生活经费,以及所有职员的薪酬,它们都是科学院负责的,具体到资金的落实,则是由储蓄银行代发。

    再在这里磨蹭一会儿,抽上几根烟,杨明志觉得自己也该回去歇着。

    不曾想,一位贵客正在赶来的路上。

    那人是谁?就是院长李森科。

    户外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杨明志一怔,他不禁寻思着谁会在这么晚来自己的地盘。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厚实熊皮帽,身披黑色呢子大衣,脸庞干瘦的老家伙,在两个随从的带领下进入了杨明志的领域。

    是李森科!看到这个人,杨明志顿生一股厌烦的情绪。

    固然杨明志个人和这个家伙始终无冤无仇,而且在过去和未来的工作上,还需要这位院长的支持。只是这个家的风评太臭,他亦是清楚,怕是十年之后全苏科学大会就去集体批判这位李森科为“科学神棍”。为了自己的未来,任何时间都该少和此人有什么接洽最为妥当。

    想是这么想,而今人家就是不请自来,杨明志只得摆出一副服务员式的职业笑脸,仿佛很期待李森科的拜访。

    “啊!尊敬的李森科同志,您在这么寒冷的日子第一时间来看望刚刚回来的我,我真是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李森科先是扫视一下大办公室,见得别列科夫的手下们还在闷头画图,对自己的出现充耳不闻。

    “呵呵,别列科夫同志,看到您这么晚还在认真工作,我真是非常欣慰。如果各个设计局都像您的这般勤奋,我们的战争可能一年后就胜利了。”

    一番商业互吹?杨明志依旧摆着笑脸,甚至对着比自己矮的李森科点头哈腰。

    没办法呀,这个感受的老家伙掌控者自己设计局的经费呢,若是令他不爽了,届时卡卡经费,自己和部下都是浑身难受。

    “尊敬的李森科同志,您这么晚来肯定不仅仅是来探望我本人的,定是有什么任务交待?”杨明志试探性的问。

    “不,就是来看看您的。我还想问问您对现在的状况是否满意,您看,您要求的额外建筑,已经在您远行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了。您……您是否满意。”

    “我……”杨明志感觉到今天的李森科真是充满了善意,话语谦恭好似有求于自己。“我当然非常满意。”

    “这就好!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忙于艰苦的育种工作。今年西伯利亚的麦子获得丰收,还有甜菜也获得丰收,我的育种工作对这一结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为了保证明年的丰收,趁着现在的冬季,育种工作必须加速进行。”

    “啊!就是您的著名春化处理方法育种?这是美妙的发明。”

    杨明志用了“发明”一次,这令李森科有一点不舒服。他进一步说:“可以借一步说话吗?有些额外的事,我想与您好好谈谈。”

    “哦?还有什么不能在在这谈的?”

    “就是一些私人的事,跟你我的工作都没什么关系。当然,如果是农业相关的事,您愿意的话,我也可以聊聊。”

    事情被弄得神神秘秘的,杨明志想想,这个李森科比自己矮,还颇为干瘦,他能把自己怎么着?果然如自己猜的,此人有求于我?

第1907章 李森科的忧虑

    如果是在一间小屋里聊些杂七杂八的事,杨明志也有意和李森科聊聊其引以为傲的对种子的“春化处理”作业。

    李森科学派的人把“春化处理”奉若圭臬,仿佛它就是造成农作物赶在霜期之前丰收的唯一手段。

    其实哪有那么神奇?在杨明志看来,必须采用真正的科学方法,才能培育出生产周期短、耐寒或耐热的作物。

    例如经过科学选育,本是生长在北纬30°和以南地区的水稻,居然可以在北纬60°地区生存。中国东北能够种水稻,看似匪夷所思,实际就是经过了种子的科学选育,一代又一代的优选,耐寒品种就是能抵抗低温。

    不仅如此,聪明的中国科学家就是使用这套被世界公认的传统科学选育法,甚至培育成功了耐盐碱的稻种。所以在杨明志曾身处的时代,中国沿海滩涂的大量盐碱地,已经被改造成稻田,随着科学育种工作的持续,盐碱稻田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因此,那些为粮食增产倾尽一生的人,被称之为“新神农”。

    如今的1942年,李森科就是苏联的“神农氏”,至少斯大林在多次大会上亲自支持了李森科。就算此人在苏联科学界是争议人物,只要拥有斯大林和斯大林的亲密战友们的支持,他的地位就是不可撼动的。

    当然,如若斯大林不再予以支持,李森科的大厦也就轰然倒塌。

    杨明志真是看到李森科,就联想到他在低温环境中育种的场景。

    虽是低温,可不是温度降到冰点一下。那低温室的温度也就保持在0到10度之间,这一细节本就是李森科告诉杨明志的。所以育种场所对比环境温度,十足是个温室。

    杨明志的脑子一直非常活跃,和妻子不同,他并不讨厌甜菜根炖牛肉的味道。

    甜菜,它是苏联榨糖的唯一农作物,纯粹的砂糖亦是军人可以迅速恢复体力的宝贝。砂糖当然还有另一个好处,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就是能量的结晶,它极度的耐储,只要保持干燥储存十年都没问题。

    苏联在大战之前,从瑞士那里学到了制作奶糖的工艺。当然苏联本身就有传统的糖块制作工艺。

    战前,糖块是孩子们的享受的宝贝,如今它成了战士保命的手段,尤其是针对病号,由砂糖分解而出的高纯度葡萄糖,静脉注射给予他们活下去的能量。

    可以实现西伯利亚地区天才的增产吗?当然可以!

    毕竟在另一个位面,崩溃后的苏联,其中的俄国西伯利亚的蔬菜种植,几乎都是中国侨民在做。

    似乎这非常荒诞,然而它是一个事实。

    勤劳又智慧的中国人有手段对抗西伯利亚的寒风,那就是先进的塑料大棚技术。

    本身该技术是荷兰人最先使用,美国等国将其进一步发展,它是十足的舶来品,然而在中国人手里得到了最为喜人的扩展,以至于中国的南极科考站也建成了“塑料大棚”。只不过塑料薄膜变成了透明的玻璃,南极白昼不是很强烈的阳光,照样得到应用。

    这一次李森科突然造访,他还是乐意说说自己的成就,并问起了非常关键的事。

    那么,有什么事是对于李森科非常关键的?

    在一间小屋内,昏暗的灯光下,打扮得好似熊的李森科绷着一张老脸,问道:“别列科夫同志,您到了莫斯科一定见到了斯大林同志。他有没有提到科学院?有没有……提到我?”

    “您……”杨明志不禁一怔,李森科这是什么意思?

    哦,事情看来非常简单。

    杨明志故意说:“啊,斯大林同志提到了您了。他跟我说他非常重视新西伯利亚,非常重视科学院在战争时期的贡献。他希望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支援卫国战争。部队有着诸多诉求,例如需要更多的粮食,更好的武器。所以我告诉斯大林同志,我会研发更多更优秀的武器。”

    恍若一棵老树生了新芽,李森科干瘪的脸突然红润起来。他兴奋的问:“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

    “对!就是这样。您很清楚我是一步步晋升到现在位置的军人,我很懂得士兵的需求。在我看来,后勤部门必须保证士兵每天一公斤的面包,如若不够就用等热量的土豆代替。如果战士们吃不饱,就不要奢望仅凭一腔对于苏维埃的热血,就能永远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们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斯大林同志认为,我们虽然打赢许多次作战,伤亡情况都非常严重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战士居然连最基本的口粮都不够。”

    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瞧瞧杨明志这番仔细琢磨分明就是闪烁其词没有说明重点的话,李森科是问杨明志,斯大林是否提到了他这位科学院的院长。

    杨明志又是如何回答的?一番回答就是在咬文嚼字,因为斯大林根本就没有提到过李森科,杨明志的一番言论,不但是斯大林仿佛提到了李森科,还对其做了重点的鞭策。

    因为在地堡内的密谈中,关于“火星行动”的作战计划,其中粮秣的调运是非常关键的。斯大林不禁抱怨起苏联当前的粮食产量,很显然在粮食完成收获后,至少半年时间,苏联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半年之后呢?

    直到现在,苏军无论高层还是基层,对于夏季作战都有着担忧的情绪。毕竟战争中的两个夏季作战,都是苏军的战略性失败,损失极为惨重。

    如果联盟用剩下的耕田生产更多的粮食,国家就能更好的应对“丰收前的饥饿”。

    难道说就不能倚仗一下盟友的粮食支援吗?

    不!仅从本年度的粮食支援来看,盟友的支援当然越多越好,整体来看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这方面,李森科当然是专家。

    李森科这个人在苏联的科学界有不好的风评,然而苏联若是被饿死了,自己的一些荣耀和毕生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森科是走火入魔的农业技术员,当得到国家重用后,他需要手段捍卫自己的地位。因为他反感同行对自己的一切质疑,哪怕科学的原则就是“用新证据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并等待更新的理论加以推翻或支持”。

    在苏联之外,科学家之间的争吵比比皆是,争吵根源是为了真相。

    李森科只想让质疑者闭嘴,如果他们不闭嘴,那么自己就用严肃甚至极端手段帮他们闭嘴。

    关于李森科学术水平如何,斯大林并非不知道。斯大林是善用权术的,他需要在科学院施加自己的影响,那么这个李森科就是自己的代言人。而斯大林看中的就是这位李森科有一种魔力,可以让寒冷又贫瘠的俄罗斯大地,成为大粮仓,并从侧面展示出“斯大林主义”的优越性。

    如果有一天李森科不能再帮助苏联完成粮食增产,那么自己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呢?

    这就是李森科最担忧的事。

    当时间进入1943年的春末,余粮困境开始出现。此时最高苏维埃若是质问自己为何没有给予农田更高的产能,难道要承认“春化作业”又一次不尽人意?

    李森科今天是来谈口风的,他迫切的需要利好消息,所以杨明志并没有直白的说“斯大林特别看好你”。他觉得别列科夫将军的态度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斯大林对于自己依旧格外信任。

    “真是好啊!”高兴中的李森科甚至拍打起杨明志的肩膀,“我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冬季育种,明年春季播种的麦子,它们将快速成熟。看来我需要给领袖些一封信,告诉他我将获得的成就。”

    “如果您愿意,您当然可以。”

    “您真是一只吉祥的鸟儿。这样,我可以确定我未来的工作方向都是正确的。”

    “所以,您还在冷藏处理您大量的麦种?”杨明志明知故问道。

    “不仅仅麦种,还有甜菜种子。我在科学院里有一个实验室,我也亲自兼任了新西伯利亚州育种站的局长。实话告诉您吧,我有意扩展一下新西伯利亚州南部的甜菜种植面积,以及加紧拓荒运动。

    我对种子的春化处理能取得的增长其实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广袤的西伯利亚还是过于寒冷了,阳光给予土地的能量比不上乌克兰。

    春化处理的工作将达到一个瓶颈,届时要么我能短时间内培育出抗寒品种,要么就是获得更多的耕地。”

    果不其然,这位李森科一旦谈起农业,就是再疲倦,兴致也能马上起来。

    杨明志始终不喜欢李森科,也不想和他搭上多少关系,不过人家好歹是科学院的院长,做一番支持他的表演是应该的。何况,这位干瘦的中年人,他负责了设计局的工作经费,所以哄着李森科高兴,此乃理性的选择。

    归根结底,有了沼泽地一年耕战的经验,本就并非五谷不分的杨明志,农业方面的知识也积累不小。

    李森科长久以来就是苏联农业的“泰斗”,他的决定可以影响绝大多数集体农庄的播种与收获。

    杨明志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李森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种很强的危机感,这种恐怕能葬送其一辈子付出的危机感迫使他需要给苏联献上1943年的大丰收。

    苏联可以大丰收吗?如果可以,军队的军粮问题将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可是,许多事就是大势所趋,许多事并非人力可以阻挠的。

    例如自然气候,没有人更够阻挠北极的寒冷长期盘踞在整个西伯利亚。

    “但是我们的人力物力已经快到极限了。”关于农业问题,杨明志不禁多说几句:“也许您不应该奢望我们能开垦多少土地。”

    别列科夫将军说的是一个事实,李森科听在心坎里,不禁长叹一口气:“尊敬的别列科夫同志,您知道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吗?”

    “是……是粮食增产不够多?”

    “不。”李森科无奈的耸耸肩,“我其实有一种糟糕的预感,明年的种植季粮食反而会减产。究其原因恐怕并非我的科研成果存在问题,而是在于自然灾害。去年冬季的天气非常反常,结果现在入冬了,其实气温同比是颇为温暖的。我想这些事您是不明白的。”

    “是,我还不知道您想要说什么。”

    “唉,今年恐怕是一个温暖的冬季。以我的经验,明年全联盟的降水将是偏少了,西伯利亚这里的降雨量本就少,我非常担心。”

    “您是担心干旱问题?”杨明志附和着问道。

    “对。干旱将造成粮食的欠收,如果是和平时期,联盟是完全可以应对的,但是现在,我非常担心。”

    李森科的这番话着实令杨明志为之一振,在他看来,李森科的这番推断可不是什么胡说八道。

    在二十世纪初,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切过“厄尔尼诺现象”,然而该自然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果有农业专家有意系统关注历年的降雨记录、气温记录,经过长久的观察能够发现一些规律。

    李森科在被捧上高位前,他就是一名农业技术员。这个技术员不一般,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善于钻研如何种田的特殊农民。

    父子两代人的种麦子的经验,李森科有一种感觉,凡是冬季相对温暖,开春后降雨就偏少,最终导致农业减产。例如当下,一场大规模的降雪只把新西伯利亚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十五度而已,降雪停止后,气温又开始回升。

    现在,李森科只是对1943年的粮食种植充满担忧。

    他的担忧必将变成事实。

    事实是非常残酷的,而且就是地球的气候扰动造成了该事实,不是某人或者某些人,通过某种方法可以改变。

    1943年,厄尔尼诺现象袭扰整个世界,苏联的后勤也濒临崩溃。

第1908章 温室大棚计划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也许某种意义上,全球气候的异常对于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影响。

    1943年,苏联(含沦陷区)的降雨量偏低,其实整个北半球都是如此。

    苏联有80%的地域降雨量低于500毫米,由于这一时代,苏联的控制区的产粮区主要在莫斯科到乌拉尔地区一线,以及广袤西伯利亚的部分区域,这些地区的开发力度是有限的。

    另外绝大多数耕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因为战争原因,之前宏伟的计划全部暂停。

    苏联的农业又成了靠天吃饭,结果1943年的谷物产量,比之于1942年反而降低了近500万吨。

    请注意,1942年的秋收,由于南俄的顿河到伏尔加河流域打成一锅粥,那里本身苏联另一处重要产量地,战争破坏了收获。即便苏联组织人力抢救性收获,德军那里也不是傻子,他们直接命令控制下的俄国人收割麦子,之后拿着ppk这种没有价值的兑换券全部“买走”,或是直接无偿的征收。

    1943年初春,南俄绝大部分地区的德军势力都被赶走了。这一地区的春耕作业立刻开始,重获另一处产粮地的苏联,全年的粮食产量反而暴跌了七分之一。

    1943年真可谓灾难性一年。

    1942年的收获季,苏军征调了1200万吨谷物做军粮,它当然是不够用,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决战打响前,各地粮仓库存的麦子几乎都被征用。

    所以到了1943年的收货季看着那区区2900万吨麦子,斯大林的心都要碎了。

    这一情况带来了一连串的反应。

    盟友大半年来运来的粮食区区100万吨级别,指望美国人运输的粮食度过难关,真是不现实。

    联盟的后勤逐渐趋于崩溃,不仅如此,苏联对于人力的动员也即将到达瓶颈。苏联需要盟友更多更快的粮食运输,以及其他战略物资的运输,苏联并未得偿所愿。

    尤其是打完了库尔斯克战役,苏联自己一样的吐血三升,一场惨胜之后苏联已经无力再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战役。尤其是秋雨季节和冬季的到来,大规模决战已经不可能了。唯有局部地区施行了有限力度的战术突破。

    碍于危局,斯大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一直督促美英打开第二战场,为苏联分担一些压力。

    在这一问题上,美英却在闪烁其词,因为他们居然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英国不需要战后的欧陆,强权由德国变成苏联亦或是传统的法兰西,他们最好在欧陆战场上全部虚脱,这样大英帝国还能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

    美国的想法更为刁钻,所谓欧洲大陆不要出现强权,光辉无限的英帝国最好也在不停的消耗中褪去最后的辉煌。美国需要盟友打赢邪恶的敌人,但是,美国需要的是战后不足以威胁到自己的旧盟友,或是新的敌人。

    苏联当然是要继续帮助的,至于让本国的小伙子们现在就反攻欧洲?不!俄国人和德国人还要再打几次血战,当他们最具战斗力的力量互相消磨殆尽,就是西方盟军反攻之时!

    难道苏联就是愚蠢的,看不明白自己盟友心底里的那些不厚道的想法?

    斯大林知道这些,他不会向侵略者主动示弱媾和,侵略者的战车亦是不可能停下。

    所以1943年的冬季,就是苏联人民经历的最为痛苦的冬季,以及1944年最严重的春荒,这一趋势恐怕也是苏联的宿命。

    因为它不仅寒冷,被粮食配给制支配的八千万人,除了军人的保障力度好一些外,其他人的配给力气全面下调,整个联盟陷入糟糕的饥饿中。

    难道有某种神秘力量就是要饿死在废墟中抗战的苏联人民?

    不!

    恐怕这就是神奇的触底反弹。

    一切都是大势所趋,气候的变化不为人力所撼动。

    在经历了1943年的农业减产灾难,苏联人在慢性饥饿中坚持到了1944年的收获季。

    时间到了1944年,苏联的农业情况发生巨变。随着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苏联收复了基辅以东的大部分乌克兰地区,重获产粮地的苏联在1944年开春立刻开始抢救性种植。他们在被炮弹炸烂的土地上播种,到了秋季居然喜获丰收。

    1944年整个苏联都获得丰收,或者说是整个北半球喜获丰收。

    苏联在仍有大量国土沦陷的情况下,谷物产量居然达到了5000万吨,饥饿荡然无存。

    可是,1942年的苏联有多少人能猜透未来几年气候对于农业的影响呢?

    即便是李森科这样的高人对1943年心生一丝担忧,像是斯大林,他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的李森科还不知道,自己在1943年必是浑身难受,对于他科研成果的质疑信必是铺天盖地,届时科学界又要掀起一场斗争。结果戏剧性的就是1944年的惊天大丰收,这难道不就是应征了“春化育种作业”的成功?

    这些都发生在另一个位面的事实,而今也必将极大概率发生在这一位面。

    杨明志对于战争的过程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苏联后勤的了解颇为肤浅,尤其是对苏联最基本的粮食供应,几乎没有了解。

    曾经的他在意外的搞到一批美国支援的“奢侈”货品后,还以为盟友的援助已经常态化、大量化。

    结果他得以了解其详细数据,每个月仅有十万吨级别的粮食供应,如何满足苏联的庞大胃口?

    李森科说了许多自己的担忧,在发泄完心中的不快后,对于杨明志自然的真切的感谢。

    缘何?在他看来,远赴莫斯科的别列科夫将军真是吉祥的人。

    李森科不可能舔着脸一个电话打到斯大林的警卫办公室,留言询问斯大林“您是不是还一如既往的支持我”。这类操作就实属愚蠢不动脑子。

    他需要通过一些侧面的渠道了解自己想获悉的,最好还是斯大林的背后嘀咕,那展示了斯大林对于自己的真实看法。

    今天的李森科突然心情好了不少,虽然还有对明年播种的担忧,那终究是冬季之后的事。

    再说,明年是否降雨偏少气候恶劣?李森科希望自己的估计全是错的。

    杨明志还有些别的想法,他对李森科建议:“尊敬的院长同志,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温室栽培。嗯……就是搭建一个温室,锁住阳光的热量,纵使户外是严冬,温室内依旧是温暖的。这样,我相信农作物会持续生长。”

    “您……您说的是在温室里种麦子?”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在温室里模拟春夏,无所谓户外的寒冬。我相信我们有这种技术实力。”杨明志自信的说。

    杨明志话着实让李森科怦然心动,一切就在于“温室大棚”上。

    温室大棚在本时空并非什么新鲜物,荷兰人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搭建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大棚”。

    与其说那是“温室大棚”,不如说就是玻璃房子。

    李森科惊喜归惊喜,他赞誉了杨明志在农业上有见地后,就说明自己对于“温室大棚”的担心。

    “现在我们搭建大量玻璃房子,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仅仅是加工玻璃这一项就很成问题。即便我们建成一两座,它能有多大面积了,我们消耗了大量人力物资搭建起来的大棚,它能增产多少粮食?我听闻荷兰人做过这个,他们用来培育花卉。”

    杨明志一怔:“嗯?为何的玻璃房子?我还以为砖墙堆泥土,使用塑料薄膜取代玻璃的那种温室。我其实并不觉得这会耗费多少钱。”

    “什么?砖墙和泥土,还有什么塑料?”李森科瞪大了双眼,他感受的面孔乍一看就像是有着皮囊包裹的骷髅,犀利的眼光搞得整个人有些吓人。

    杨明志已经无所谓了,他更是吃惊于李森科的态度,“怎么?您觉得很奇怪。”

    “您说的塑料薄膜,那是什么?”

    这里杨明志用了两个词,就是把俄语的“塑料”和“膜状物”合并在一起,也难怪李森科听着迷糊。

    杨明志这便好生解释一下,即“塑料薄膜”就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之一,其实就是成薄膜状的聚乙烯,顺带又解释一番。

    即便如此,李森科还是觉得这一想法匪夷所思。

    “别列科夫将军,难道您觉得这种方法可行?您就打算用一堆石块、泥土和分离自石油的乙烯,做成所谓的温室?这可行吗?”

    “嘿!不试试怎么能行呢?您觉得这很耗费资金吗?我想您不会这么觉得吧。”杨明志道。

    杨明志所了解的“塑料大棚”就是“中国式的塑料大棚”。要论对实用主义的推崇,中国人在这方面比俄国人还要多一种本事精细化操作。

    习惯精耕细作的中国人,在屈辱时代结束不久,就开始自行研发出廉价的温室。黏土砖和泥土就是最低廉的高效能隔热保温材料。至于生产聚乙烯薄膜,只要有石油,奋力出聚乙烯的工艺就不复杂,加工成薄膜亦是不复杂。

    “我想我们的化工部门既然能够生产塑料制品了,生产一些单纯的透明乙烯薄膜,这很困难么?就像是做蜡烛的石蜡,它们都是石油化工的额外产品,恐怕它们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透明的薄膜完全能够取代玻璃,恐怕我们的盟友美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李森科毕竟是苏联科学院的院长,他在农业的学术造诣固然不怎样,他至少要懂得当代世界的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之脉络。

    然而李森科仔细思考一下,他的确知道美国人、荷兰人搞起了温室大棚,美国人用来培育一些特别的农作物,荷兰人则主要是培育花卉的球茎。

    把玻璃完全用石油化工的副产品之乙稀薄膜取代,并且制造出巨大的温室,用它来种植麦子,实在是闻所未闻。

    李森科想不到有哪个国家搞过这样的农业生产案例,莫非这就是别列科夫的一种未经证实有效的奇思妙想?

    单纯从理论上来看,堆砌厚实的土墙,并搭建一个框架,顶棚完全由乙烯薄膜覆盖,它的保温性能应该没问题。

    李森科这个人,他并非是拒绝新事物,而是新的科学理论不能和自己的理念冲突。他管不得国外的那帮人,苏联国内的哪个生物学家敢质疑自己,大棒子就砸过去。

    现在,他短暂思考后,丝毫不觉得杨明志的想法荒唐与不可行,而是有着大大的可操作性。

    李森科内心愈发躁动起来,明面上还是绷着一张老脸,严肃的说:“不!别列科夫将军,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民没有这样的操作。他们还是搭建玻璃房做温室,生产的几乎都是花卉。我知道您是意思是,搭建一些特别廉价的温室,用来长期生产粮食。您确定这可行吗?”

    “哦?难道西方没有这种技术?”杨明志惊讶的问。

    “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您的提议我也是第一次听明白。”

    “哇!是吗?也许我们应该发展这项技术,它将体现我们苏维埃制度的优越。当然,非常现实的结果是,它将给予我们脆弱的后勤更多的粮食供应。”

    “那么您想怎么操作呢?”

    “我……”

    “您先稍等一下。”说着,李森科连忙从大衣里拿出笔记本和钢笔,“您说吧,我会如实记录下来。”

    呵呵,气氛变得非常微妙,杨明志突然觉得自己成了老师,李森科这个被批为刚愎自用的人,居然也虚心下来做学生?

    杨明志故意摆出非常谦恭的态度:“好吧,以下都是我幼稚的意见。泥土的保温性很不错,我们用它搭建墙壁。

    房屋的顶层覆盖聚乙烯薄膜,为了保温性我们必须多覆盖几层。

    它的顶层还需要设置遮光布,从而对光照时间进行调节。

    它需要顶部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从而避免内涝和调节室内温度。

    它还需要人工加温系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集中供暖系统。

    还包括温室的地下,我们还要设置保温层。”

    杨明志罗列出这些要点,他本人并不懂得该如何制作中国意义上的传统塑料大棚,他就从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必要元素罗列出来。本来嘛,中国式塑料大棚技术诞生,基本就是因为国外有人提出了这种理念,中国人根据这套理念找到合适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技术从而愈发的成熟,最后干脆成了一个体系。

    但它最初的原理并不复杂,于当今的苏联,没有任何的时代局限性。

    甚至于那个位面的中国可以在五十年代掌握乙烯吹膜技术,很大程度也有苏联“156工程”的技术支持。

第1909章 石油困境

    李森科非常认真将杨明志的叙述记录下来,他非常相信别列科夫将军的这番构思怕是酝酿了许久。

    这个来自中国的别列科夫着实是个猛人,如若此人不是个军人,其人一旦掌握农业方面的权力,怕是要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好在,此人是“业余农业学家”,李森科扪心自问,怕是此人的能力比自己是高的。

    而今,别列科夫不是自己的竞争者,反而是一位合作者。

    记录完毕的李森科猛地抬起头:“别列科夫同志,您是不是在白俄罗斯的沼泽就开始构思这些了。”

    “哦?”杨明志笑着问,“看来您觉得它很有前途?”

    “是啊!列宁同志鼓励我们在苏维埃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要充分发掘人民的生产力。我觉得我们必须使用各种手段,增强土地的生产力。您看,广袤的西伯利亚已经开始被积雪覆盖,整整半年时间,那些农田的生产力几乎是零,这是一种可耻的浪费。我想您的构思将能带来巨大改变。”

    “所以您是非常支持的?”

    “是的!其实科学院足够有能力制造一个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玻璃大温室,我们也有技术将其保持在二十度左右的温度,就是这里的成本太高了。您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温室模式,我们似乎可以用更少的成本制造更大面积的温室。因为面积大了,我们就可以种植麦子。”

    “您……”杨明志无力吐槽,合着这个李森科满脑子都是种麦子?当然,李森科有对麦子产能的急迫需求,他这么想不足为奇。

    杨明志摇摇头:“您还是不要奢望麦子了。”

    “什么?那么我们种蔬菜?”

    “对!就是蔬菜。”说到了蔬菜,杨明志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似乎我离开的日子里,上级开始对我们科学院供应甜菜根了?我懂得,它是难得的新鲜蔬菜,即便如此恐怕很快我们又只能吃腌制酸菜。

    我们冬季作战的战士们,他也在吃各种酸菜。

    苏联的大部分土地冬季非常寒冷,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吃是一种常识,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有新鲜蔬菜不是很好么?

    人需要足够的糖分和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战士缺乏维生素将是另一种灾难。

    所以我们既然要搭建大量的脸颊温室,就该种植那些可以生长周期短的蔬菜,例如番茄。”

    “还有黄瓜、卷心菜、胡萝卜……”李森科拖着下巴又列举了一些。

    杨明志想了想说:“我觉得还是那种可以向上生长的农作物最好,尤其是番茄,从而达到产能最大化。”

    李森科旋即又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杨明志的话亦是给予他更多的提醒。

    要让斯大林认同自己的农业能力,以及同行佩服自己,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对春小麦产能的增益,还有针对“冬季农业”的积极探索。

    很显然,别列科夫提出了一大堆建议,他并不打算在这方面捞取什么成就。

    当然,李森科并不觉得这个精明的东方人真的就如其表面的谦恭那般,是单纯的“国际主义”。

    别列科夫定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好处。

    李森科沉默了一下,突然又问道:“别列科夫同志,我已经决定了,我将把您的意见成立为新的课题。我会组织人手,按照您提出的这些基本原理和所需的材料,先搭建面积达一公顷的新式温室。我将首先种植番茄,您觉得如何?”

    一公顷的面积,它不大但也不小。杨明志估摸着,李森科的温室应该是多个,其总面积达到一公顷。

    如果仅从实验性质的角度来说,这个温室也太大了。

    不!恐怕李森科打一开始就没打算先搞一个小规模实验,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建成即投产的目的。怕是李森科觉得“泥土墙塑料薄膜大棚”就不是困难的,换言之,科学院内有一票搞农业的人才,那些人只怕都是李森科的拥趸,李森科声称他们有搞过玻璃温室的经验,而今不过是把搭建温室的材料换一下而已。

    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简单,不过是换成更廉价的材料,使得成本暴跌之后,规划化的温室农业生产不再是个梦?!

    杨明志先是比李森科的话吓到,接着淡定的说:“既然您觉得建成一公顷面积的温室立刻投产,为什么不建造更大的呢?您一定非常信任我,既然如此,您完全有权力制造更大的。”

    “好的,那就建设十公顷的温室大棚。如果……”李森科切着手指估摸道:“如果第一个大棚在十一月中旬完工,明年春季一到,番茄就成熟了。只要我们能保证足够的光照、湿度和温度这三个基本点,我不觉得冬季生产是禁地。别列科夫同志,我就知道,我今天来您这里是非常明智的。”

    “嘿嘿,您太客气了。”杨明志尴尬的笑笑。

    “可能您还有别的建议?”

    杨明志耸耸肩,既然李森科干瘦的老脸明显绽放出青春活力,说不定这个老家伙又要从“春化处理育种站”,跑去监督新式温室大棚的建设,以及密切关注番茄幼苗最初的生长,还要任命一票人员,全天候的监督那些幼苗的生长。

    “如果有些建议,还是那些聚乙烯薄膜。您要施行非常大胆的计划,我觉得最总要的就是这些薄膜。它是石油化工的产物,我们应该就近利用本地的油田,要求冶炼厂加紧生产那些薄膜。”

    李森科点点头:“这倒是,我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很不错,很可惜的是,我们这里没有油田。”

    “没有油田,这怎么可能?!”杨明志突然加大声音看着李森科费解的脸,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语。

    杨明志的脑子可谓嗡的一下意识到,如今的时代是1942年。

    对啊,这个时代秋明油库区还不存在。他们直到1965年才在西部西伯利亚挖到石油。

    石油,它是工业的血液呀。

    李森科非常肯定的说:“至少新西伯利亚州是缺乏石油的,我们所用的石油都是从伊尔库茨克和更东边的地方原来。”说到此,李森科不禁摇摇头:“那些都是小型油田,它们的产出基本供应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还有其他几个大城市。据我所知,伊尔库茨克的北方有一个小油田,东方还有几个,它们单体的规模都不大。”

    “这……油田的产能有多少?”

    “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全年仅有三百万吨。”李森科耸耸肩一脸无奈,“即便如此,它们现在也变得非常重要。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失去了顿巴斯盆地的煤矿,我们就更加依赖这些石油了。包括供应整个科学院的暖气,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嗯?不是煤炭难道还是石油?!”杨明志惊讶的问。

    “不错,就是石油!我们现在需要石油,也更加需要煤炭。别列科夫同志,您在白俄罗斯的沼泽用那里的劣质煤炭生产氨水,继而生产硝铵,显然您非常清楚化肥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给予农业增产的另一个工具就是化肥,可惜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煤矿,我们当然也可以用石油来做化肥。但是现在的石油几乎都用于工业和军事,我们不能指望化肥带来多大的利好改变。”

    说来说去,本该是自然资源财大气粗的苏联,现在就如李森科所言,资源也相对匮乏了。

    那些资源都是存在着的,尤其是巨大的油气资源,它们都深埋在广袤西伯利亚的地下。

    它们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埋得太深了。

    杨明志试探性的说:“如果,我们可以有更兼顾的钻头,就能找到藏匿的油田?”

    “哈哈,我们有那样的钻探技术吗?或许有一些大油田,因为我们的技术达不到而不能找到他们。您觉得我们的巴库油田的钻井钻了多深?”

    “是多少?有一千米?”

    杨明志的话差一点让李森科笑掉大牙。

    “哈哈哈!别列科夫同志,您太高看我们的钻井技术了!我虽然是农业上的专家,对于石油化工业也有一点了解。您需要知晓一件事,向地下钻探是困难,因为土壤层其实很薄,往往钻上一百米,钻头就要面对坚硬的花岗岩,这一过程中,钻头磨损会非常强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它随时都可能断裂在钻洞中。钻头一旦有了坏损还拔不出来,钻探队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尽弃。据我所知,我们最深的钻探深度刚刚突破六百米,也仅此而已了。”

    现在杨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苏联当前的钻井行业,不具备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继续说:“您知道我们的巴库油田,在那里我们往往只要钻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个钻探六百米的记录就是在巴库创造的。当钻头被拉出来时当场就发生井喷,有工人甚至当场牺牲。”

    李森科的数据着实让杨明志吓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东的产油国。

    那些到处是沙漠的国家,黄沙之下埋藏着数量惊人的黑金。那里有着世界上最佳的轻质原油,因为杂质最少,故而往往要7.2个标准桶才能够一吨重。在俄国,因为油品多发粘,即其中的杂质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吨重。

    更令人羡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为,只要用力挥舞锄头,在抛出的坑里就会喷出原油。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性说法,实际上,那些地方确实只需要很浅的钻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开采成本仅是苏联的十分之一。

    其实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经被称呼为著名贫油国的中国,因为使用了新式钻头和新式钻探技术,在大庆地区,钻头足足钻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喷涌而出。那是一个大油田,以至于人们继续钻探七千米,在同一个位置发现了更深的一个大油田。

    这一情况也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技术达不到,就是推测那里有石油,暂时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继续说:“我个人非常相信如果我们继续钻下去,是可以发现更多石油的。我们……唉……”

    李森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也立刻说明了自己叹气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于当前的战局。

    李森科需要苏联的存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增加农业上的产出则是保持个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兴于得到了另一种增加农业产出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归根结底,非常依赖石油工业。

    当前的苏联石油化工又是怎样一种场景呢?

    可以说,因为德军的攻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给予苏联石油化工的一记重拳。

    当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师已经打穿了苏军的高加索方面军于高加索山口的防线,战斗甚至发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终究苏军的部分防线失守。

    德军那些由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山地作战经验很是丰富,不过受困于高加索地区的环境过于复杂,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几乎不能发挥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愤慨的,由于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军部队几乎都都调走。

    所以只有少数部队打穿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亚洲,他们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军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升起了德国的旗帜,德国媒体夸张的将其形容为“帝国的伟大胜利”以及“征服亚洲的开始”。

    这番操作着实振奋了德**民的士气,也给了苏联当头一棒。

    因为打穿了高加索山脉,德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巴库油田就仅剩五百公里了。

    五百公里,它不是很遥远的距离么?

    不!如此距离已经给予苏联巨大的心理压力。

    早在德军开始蓝色方案时,巴库油田就开始战略转移了。尤其是当德军大有打穿山脉之势,油田开始减产。

    到了十月份,巴库油田已经被人为性关闭了三千座油井,即减少了其接近一半的产能。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便德军已经达到高加索山脉,明明还有五百公里,为何就一定要检查呢?难道他们是畏惧德军?

    这一切都要说到八月份下旬,随着保卢斯的德军开始发起针对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进攻,苏联的石油运输线开始遭遇致命的打击!

第1910章 和李森科最后的谈话

    斯大林格勒,她不但是南俄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本身也是南俄最大的石油化工中心。

    随着德军占领了超过一半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尤其是火车站成为苏德双方争夺几十次的战场,巴库油田的石油北上的交通线其实自八月底就完全被切断了。

    这就产生了非常尴尬的事,单单一个巴库油田,和平时期年产轻质原油就可轻松达到两千万吨,如今油田还在努力保持产能,可是石油运不出去,就好比一个人拼命啃面包,胃囊的面包只有少部分进入肠子,为了避免困境,暂时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闭嘴。

    所以到了十月中旬,巴库油田已经人为关闭了近四千座油井,已经开采的并经过一定蒸馏作业的原油,又被灌回油井,于地下继续保存。

    这些油井有的是直接被苏军炸毁了输油管,有的是被摧毁了磕头机,还有的直接用混凝土封堵管道。

    巴库油田的去产能完全是被逼无奈的,苏军当然也想到别的方法把石油运出去。

    奈何苏联长期依靠铁路运油,里海上的原油运输船不但吨位小而且数量少。被逼无奈的当局干脆直接将装满石油的金属灌扔到里海,一个个由铁链串联起来,由拖船将它们一股脑拖到土库曼的港口进行冶炼。

    但是这番操作并不经济,所以迫于现实压力,一条新的沿里海湖畔向北走的铁路支线,正在上百万苏联英雄儿女的奋进下修建。

    当前苏联的石油产能进入了一个可怕的低谷中。即便是下半年陷入大战,苏联1941年仍然出产了两千八百万吨原油,而今已经是1942年十月,原油总产量还不到一千五百万吨。

    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巴库油田的油井大规模关停。

    那么德军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早在蓝色方案之前,德军在进攻作战的筹备时期,实在认真考虑过本次作战的燃料消耗情况。

    小胡子在一群智商正常的将军们的劝谏下,还是执意和苏联打持久战。不过到了1942年夏季,德军恐怕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和苏联打持久战。

    要战胜苏联,恐怕最为可行的计划就是占领苏联的南俄。

    小胡子也不是纯粹的傻子,他很懂得巴库油田的产能,年产可达两千万吨的巨大油田,就算经历了战火后其产能暴跌,德军只要控制它,恢复一千万吨的产能难道是难题么?

    如今德军对燃料的需求并非那么极端,只要德国有六百万吨原油的供应,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装甲部队和所有后勤车辆的运作。

    现在的德国正在加紧生产坦克和载重卡车,其产能是可观的。尤其是在卡车方面,其产能和质量都是强于苏联的。

    在各类装甲载具产能方面,德国则弱于苏联。

    在六月份,小胡子要求罗马尼亚的实际掌权者安东内斯库,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能推到一个巅峰,即在七月份卖给德国有三十万吨原油。这些原油经过提炼,能供应德国战车跑多远呢?

    现实迫使一线的德军节约用油。

    其实一线苏军方面,他们也在节约用油。

    石油不是开采上来就完事了,大战之前苏联的几大石油冶炼中心,而今要么处于围困,要么沦陷,要么陷入战火。当局预计1942年的石油产能是一千七百万吨,而冶炼效能已经仅剩下和平时期的三分之一。

    某种意义上苏联真的缺油,即便苏联在努力在亚洲地区兴建新的炼油厂,在它们的支援下,石油冶炼能力的恢复速度不够快速,增量并不喜人。

    大量的石油得不到冶炼,但它们并会单纯扔在油库等待冶炼。由于顿巴斯地区的沦陷,苏联的煤炭消耗突然变得紧张,不得已许多工厂干脆用石油作为煤炭的替代品。

    苏联整体是不缺乏粮食的,盟友的粮食几乎都是即食军粮,它们运抵的量不大,它们是锦上添花。

    但盟友运来的汽油、柴油,在当今苏联的采油炼油遭遇困境的时期,它们又以数量足够大质量上乘,给予苏军重大帮助。

    至少新西伯利亚市是有炼油厂的,它本身也是一座年轻的工厂。

    战争爆发初期的苏联战略大转移,西部大型炼油厂的许多设备不可能一瞬间搬走,经验丰富的工人和家属,则拿着行李纷纷坐上列车跑路。

    在被迫的技术移民大潮下,一批炼油厂工人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被安置在沿铁路的大城市。

    像是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强力工业城市,给予当地钢铁厂和各类机械工程技术图纸,新的炼油设备迅速下了生产线。

    来自远东的小型油田的石油,以及部分来自乌拉尔山西部地区油田的石油,开始分流到新西伯利亚的规模不大的炼油厂。

    新西伯利亚产出的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其他产出,都成为供应这座城市的各类机械运转之能源。例如,因为顿巴斯煤矿区的失陷,西伯利亚地区所有发现的煤矿,必须拿出一部分支援西部。

    新西伯利亚市的电煤缺口,自然由石油代替。那些宝贵的优质焦煤,不再作为电煤,而是作为市内各类重工业企业的熔炼能源。

    所以说,新西伯利亚市的集中供暖系统,很大程度就是燃烧石油烧水取暖的。

    曾几何时,杨明志对于苏联当前的石油工业只有泛泛了解,他还是有点诧异,李森科跟自己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他懂得石油工业,还是真的特别关注这些相关报告?

    李森科最后掏出自己的怀表:“啊,时间也不早了。别列科夫同志,我很抱歉,您刚结束漫长的旅途,我就冒昧的赶来和您说了这么多。”

    “不碍事。”李森科分明是要离开了,杨明志一寻思,自己正巧还有别的一些话要闻讯这个老家伙一番。

    他连忙说:“尊敬的院长同志,您真的决定接受我的提议,去制造那些廉价的温室大棚?”

    “当然!它们或许是廉价的,我坚信您的思考是充满智慧的,我会立刻督导这件事。哈哈,关于这件事我真的要谢谢您,我会取得很大的成功,那个时候我会向领袖指明您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是吗?真是太好了。”

    “这是非常必要的,谢谢您给我带来了重要的消息。所以您还有什么要求吗?例如关于您的武器设计局,我会尽量满足您。”

    李森科这一问恰好问到点子上,杨明志一拍脑门,故意说道:“啊呀,谢谢您的提醒,有些事我正巧要问您。”

    “您请讲。”

    “例如,关于我从莫斯科带回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我记得他的资料数天前已经由电报发到您这里。卡拉什尼科夫同志将作为我的设计局新成员,他的各种组织关系也转到了科学院,这件事……”

    “当然!我知道这个人,他就在您的大办公室内。”李森科直白的说,“其实关于他的书面档案,也从他的老家送到新西伯利亚了,毕竟哈萨克距离我们这里并不太远。”

    “真是太好了。那么他的待遇情况。您应该明白一件事,他是年轻的武器设计师,也是斯大林同志予以厚望的年轻人。”

    “我都明白的,但是津贴的发放科学院有一套规定。即便按照规定,卡拉什尼科夫同志的待遇也远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我们会照章办事。”

    杨明志点点头,自己本意是想多给卡氏捞点好处,看起来是不行的。

    不过卡氏并不吃亏,因其不但从军立功,还在武器设计方面拿过奖,这种人才的级别本就是高的。按照苏联的一套工资制度,等级高一点,待遇就高很多。

    工资高可是高,杨明志不觉得目前的高工资有多少的优越性。自己的基础的津贴就高达六千卢布,那有如何?国营商店没什么好东西,整个联盟已经不是通货紧缩,而是强度愈演愈烈的配给制。如此状况下只有通过一些特权搞到一点点紧俏的东西。

    就食物而言,仅就给科学院供应甜菜根这件事,简直就是州长乌莫夫的恩惠了。

    这番恩惠也是昙花一现,怕是再过一周,所有人又要开始吃腌菜。

    发散着想一想,假若李森科发挥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十公顷的温室大棚投产了,吃到番茄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到了三月份,怕是南俄的德军已经荡然无存了。

    杨明志继续说:“我听闻我的工厂也都建好了,甚至工人们都就位了,他们的工资情况呢?”

    “这件事……那些人的工资就不归科学院管了。”李森科耸耸肩,“此事您可以去问问州长乌莫夫,我想那位同志现在也非常希望与您亲自见面的。”

    “是的!关于突击步枪的生产,我真的应该和他好好聊聊。”

    “哈哈。”李森科笑道,“今天不行,已经太晚了。别列科夫同志,如果您有意和他见面,我可以和他的秘书联络一下,给您预约一个见面的机会。”

    “真的?”杨明志猛地睁开眼睛,一本正经的看着李森科:“哦真是太谢谢您。那就拜托您帮我约一个上午的会面,我将要和他聊聊工厂的事,还有突击步枪的事。”

    “好的,我们一言为定。”

    至此,李森科没有再逗留下去。

    李森科裹紧自己的黑色呢子大衣,干练的走出温暖的房间,回到自己的轿车里,接着慢慢消失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中。

    杨明志目送那轿车消失不见,不经意打了一个哈欠。

    **夫不知道局长和院长在小屋里秘密聊了什么,他也不想像是间谍那般偷听,这边凑近站在雪地中的杨明志身边。

    “局长同志,你们聊了一下大事吗?”

    “哦?**夫同志,是您……您想知道吗?”

    “不!我……我只是有点好奇。”

    “没什么可好奇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杨明志摆摆手,“我们先进屋。”

    时间已经足够晚了,它接近莫斯科时间的十点。直到这时候,杨明志才感觉到自己和李森科聊得实在太多了,这个时间怕是妻子已经睡了。不,她会一直保持清醒等着自己回去。

    见得自己的部下还在挑灯夜战,尤其是见得卡拉什尼科夫还在一丝不苟的翻看旧的图纸。

    普通人对于这些图纸看一会儿就浑身难受了,普通的工作者因为感觉枯燥也不会枯燥。卡拉什尼科夫分明不是那种普通人,他在拼命的获取知识,这个过程怕是没有一点的枯燥,对于他恐怕还是迫不及待,需要废寝忘食的学习。

    不只是卡氏,那些女将们居然工作到这么晚,丝毫没有怠惰的情绪,杨明志非常欣慰。

    当然,也许这份夜里十点的勤奋,有一定演习的成分?

    杨明志估摸着大家已经非常疲倦,再继续下去针对旧图纸的复制绘制,很容易出现谬误了。

    设计局目前还在做着图纸复制的工作,一来是备份,而来就是复制好后,打包交给远方的工厂,这其中就有突击步枪的生产图纸。

    毕竟苏联不承认什么知识产权,当局认为所谓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

    因为这个原因,杨明志也有什么负罪感。说到底,所谓自己研发的突击步枪,还是抄袭另一个位面的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如今这个位面,自己的成果则被官方认定为,是“充分学习了费德洛夫自动枪械原理”的设计。

    杨明志又把**夫叫至自己的身边,向他说明起自己明日的工作。

    “我虽然回来了,未来几天您依旧是设计局日常运作的负责人。恐怕一段时间内,我个人的工作重点都会放在那两个工厂的运作上。等到一切稳定了,我会亲自带队研发可遥控火箭弹的研发。”

    **夫深深的点点头:“我完全理解您。我相信,您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实现设计局突击步枪的量产。”

    “对的!是在我们下属工厂实现量产,对此设计局有完全的管理权,嘿嘿,生产任务完全就由我们来下。上级又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尊敬的**夫同志,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沼泽地。”

第1911章 家庭团圆

    夜已经身份,整个时节陷入静谧,唯有远方的工厂传来厚重的金属声。

    此刻,两个男人正掐着烟卷聊着。

    “我们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夫笑着问。

    “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是半主动的。我想制约我们产能的最大因素,将是经费问题这一项。所以明天早晨我会亲自会见乌莫夫一趟,接着我会亲自去参观我们的下属工厂。但愿,明天的工作是顺利又充满惊喜的。”

    现在的杨明志对于未来的工作充满期盼。

    “当然。”**夫不假思索顺应道:“我记得您在前往莫斯科之前,就在市里的一些工厂物色了一些能力出众的工人。”

    “对!”杨明志突然想到一些事,急迫的说:“对呀!我明天必去确定一下,我定下的那些人是否成了我的部下。如果那些工厂不放人,要么我亲自去谈判,要么我就找乌莫夫亲自说明此事。”

    “哈哈,您的担忧毫无意义。”**夫笑道,“我已经去过我们的下属工厂了,也见到那些工人。”

    “哦?情况如何?”

    “首先您的担忧是多余的。我记得有一个女人,您对她予以厚望。”

    “是!她叫安德洛夫娜,最初的样枪都是她组装的。此人已经具备充分的工作经验,我要委任她做领导呢。”

    “好消息,她已经是您的部下了。还有那些参与加工零部件的人,都成了您的部下。”

    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杨明志需要一批技术骨干,让他们作为师父带一帮学徒,如此自己的工厂就能迅速运作起来。**夫说明了非常利好的情况,自己的担忧看来确是多余了。

    杨明志带着高兴终于回到家里,果不其然,杨桃正侧卧着身子,看着自己从莫斯科带回来的书,是高尔基的著作。

    杨桃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医生,她也希望看点医疗方面的书。可惜自己缺乏一种条件,她在丈夫离开的时间曾拜托安妮搞到一本医学的小册子,结果那些俄语的极长的专有名词,弄得整本书晦涩难懂。

    奈何自己的俄语水平还是太薄弱了,弹舌音虽然已经学会,日常交流没有障碍,大量的专有名词还需深入学习。

    丈夫带回来基本书正好是自己打发无聊的宝贝。

    她不肯早点睡,终于熬到丈夫归来。

    杨桃带有一丝怒怒的情绪抱怨着:“说好的不工作的,结果你有……诶?哥啊,你情绪挺好?”

    “当然!”杨明志搬来椅子,又在一个木盆里灌上热水,舒舒服服泡脚起来。

    舒服的感觉贯彻全身!

    杨明志侧面看着妻子:“刚刚李森科来了。哦,就是科学院的院长,他找我有些事。”

    “又是工作的事?”

    “不!那个家伙居然向我打听斯大林怎么看他。我还能怎么说?当然说斯大林非常重视他,对他有着极高的关注和期待。这种事你说我该怎么办?咱们的经费都是李森科批准发放的,我可得把这个老家伙先哄舒服了。”

    “难么那个李森科非常高兴吗?”杨桃故意摆出娇羞的态度问道。

    “当然。对了,亲爱的。明天开始我要抓紧时间工作,我很抱歉回来后就投入工作。本来我应该好好陪你的。”

    听到这儿,杨桃温柔的脸庞,笑容渐渐消失。她强作理解的说:“我知道,我都懂得。我一直都是支持你的,只要你晚上回家陪我,我就非常满足了。”

    杨明志听得心里真是怪怪的,妻子心里还是舍不得自己到处跑。

    “好吧!我保证晚上绝对回来陪你。”杨明志擦干净脚,踏着木拖鞋走到床榻边坐下,捏着妻子的笑脸:“今天咱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从明天开始我必须努力工作。”

    “嗯,我支持你。”说着,杨桃放下书,双手握紧丈夫强壮有力却又有一条蜈蚣状伤疤的左臂。呵呵,那条“蜈蚣”可是自己给他缝针后的杰作呢,所谓的缝合线还是自己的头发。

    “不是支持这么简单。”杨明志的直男劲儿突然上来,在自己的家里夫妻都在嘀咕汉语,他不相信有谁会听明白。这就解释说:“我们必须大规模生产突击步枪,还有火箭炮。你觉得这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打击敌人咯。”杨桃敷衍可是敷衍,双手还是进一步攥着丈夫的胳膊。

    “不!是为了我们的战友。”杨明志面前严肃看着侧卧的妻子渐渐平静的脸庞:“巴尔岑、叶甫根尼还有拉夫连季,他们三个将去完成一次艰苦又伟大的作战,他们将成为全面换装新式兵器的部队,因此他们要承担特别严酷的攻坚任务。亲爱的,你我本质上都是军人,你能猜得出这意味着什么。”

    杨桃的脸庞渐渐浮现惊讶表情:“难道,他们……他们会牺牲?”

    “应该不会,他们都是幸运的家伙,如果是牺牲,他们早就死了。他们一旦胜利就将立下足以成为苏联英雄的功勋,你我都是他们的老战友,尤其是我,作为他们的老首长,我必须保证他们的部队达到咱们近卫284师的程度。”

    杨桃已经完全听明白了,所以她也完全没有了怨言,反而觉得丈夫若是不去努力工作,就是对不起战友情。

    杨明志麻溜的躺在床铺,和妻子共享一张毯子。

    整整三个星期了,妻子又像是怀抱巨大抱枕一般抱着自己,他懂得这是妻子需要安全感的提现。还是一样的温馨感觉,就是杨明志觉得妻子的肚子是更大了。

    他享受着团员的幸福,此时此刻不得不多想一些。

    “到底是个臭小子,还是个丫头片子呢?现在一家人齐齐整整,真是幸福呢。”

    疲惫的身体终于安静下来,杨明志很快进入梦乡。这一宿他睡得非常沉,或是因为疲惫他没有做梦,简直是眼睛闭上,再睁开的时候已经天亮了。

    军队式的晨号响彻整个科学院,那是院区卫戍部队的号声。

    略略苏醒的杨明志慵懒的揉揉眼睛,轻轻把妻子搭载自己胸口的一跳胳膊拿开。

    他还想再躺上一会儿,不一会儿只听得户外传来伴随着口号跑步的声音。再过一会儿,户外变得愈发嘈杂。

    一想着今日还有诸多要事,杨明志这才缓缓的爬起来……

    “哥,你马上就要出发了?”杨桃睡眼惺忪的看着整换衣服的丈夫。

    “你醒了?对的,已经快七点了,我必须行动起来。”

    “好吧,那我也起床。”

    杨桃还沉浸在幸福的余韵中,幸福的时间太短暂了,现在丈夫又要去工作。她非常理解丈夫,也懂得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安静的修养。就是心里一直很不舒服,仅仅因为怀有身孕,曾经坚强的战士就成了养尊处优的大小姐。

    她愿意做更多的事,奈何丈夫给予自己静养的命令。

    也许自己能做的,就是把房间打扫整洁,去厨房帮着那几位厨娘大妈做饭。以及,把丈夫的呢子大衣披在他的身上。

    刚刚吵醒杨明志的嘈杂之源有两个,一个是保卫部队的日常晨操,还有便是设计局的晨操。

    杨明志非常高兴,那些新来的女将们,以及初来乍到的卡拉什尼科夫,大家汇聚一次,于踏实积雪的道路上跑了两公里。新来者看来都适应了这份规定,大家早晨运动完毕再集体去热水房洗洗涮涮,最后吃上一顿简单的早餐。

    所有人的生活有着军事化的意味,故而所有人的作息很有规律。

    在自家的木屋里,杨明志和妻子共进早餐。想着自己忙于工作不能总是陪他,谨以此安抚一下她。

    终究关键的工作现在要开始了。

    杨明志把一些文件塞进皮质手提箱里,又亲自挑选信得过的警卫员格里申科。

    早餐时间一过,两人就坐上配属给设计局的轿车,直奔州长乌莫夫的办公楼而去。

    扎着防滑链的轮胎压着积雪吱喳作响,透过车窗杨明志有意注视着街道的场景,以及远方的情况。

    整体而言西伯利亚的空气是非常澄澈的,城市内则是另一番风景。

    杨明志已经或许,大部分工厂的能源大量使用直接燃烧的石油,大量杂质顺着烟囱变成黑色浓烟。早晨的阳光照着茫茫雪原,整个世界变得非常刺眼。唯有城市区,黑烟与蒸汽的白烟混合一体,展现着一副壮烈的工业美感。

    这一时代谈论环保?不!即便是苏联这样的国家,当今他们还是认为,烟囱喷涌的浓烟往往决定了工厂的实力,亦是决定了苏维埃的先进生产力。

    人们非常崇拜生产力,现实来讲,如今的战争时代,保持强大的生产力就是上亿苏联人民生存下去打赢战争的手段。

    所以对于新晋的州长乌莫夫,新西伯利亚州的面积减少了,他本人要监管的事宜并未实质上变得轻松。

    在杨明志即将离开莫斯科之时,斯大林可是亲自给乌莫夫这位“封疆大吏”派发了一份命令。

    斯大林是务实的人,故而命令里批评了乌莫夫的违规生产问题后,反而是给予其死命令,即限定时间完成突击步枪的生产。

    毕竟斯大林在决定开始量产突击步枪之时,放眼望去,整个联盟有能力快速投产的就是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

    从**夫那里,杨明志已经知晓设计局麾下的834厂和835厂的精确位置。因行程安排,他赶往乌莫夫办公楼时,并未路过自己的工厂。

    他倒是顺路见到了另外一些工厂,以及见到沿街修建的大量三层高的筒子楼,还有大量行走的市民。

    车子在上午九点抵达了州苏维埃办公楼的停车场,由于已经有了预约,杨明志没有遭遇任何的阻拦,反倒是有工作人员担任起引路人。

    杨明志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一个多月的时间,办公楼许多地方覆盖积雪,本就有着历史厚重感的沙俄时期大理石建筑,而今更为厚重。

    其内部倒是因为集中供暖,弄得穿着像是黑熊的杨明志感受到讨厌的燥热。

    他将大衣悉数一脱,包括自己的哥萨克风格的绒帽,全部交到随从格里申科手里。

    乌莫夫毕竟是本地的最高级行政人员,今天的事因此显得非常正式。

    杨明志穿着军装,重新戴上大檐军帽,并将所有勋章佩戴于身。

    “就是这里了将军同志。”领路者说完,轻轻敲敲厚实的木门。

    “请进!”

    随着门的打开,杨明志再度踏入乌莫夫的办公室,再度踩在这熟悉的拼花地板。

    今日的乌莫夫亦是身着正装,他麻利的站起身,张开双臂走向杨明志,就仿佛见到了自己许久未见的儿子。

    是的,仅从年纪来看,乌莫夫是比杨明志年长一代人的。

    何况对于杨明志,他给予这个老家伙的帮助实在太大了。也难怪乌莫夫已经无所谓什么繁文缛节,整个人化身传统的俄罗斯大叔,明明矮了杨明志一头,依旧给予他一记热情的拥抱,还不禁拍拍他的肩膀与后背。

    “哦大叔,您真是太热情了。”

    乌莫夫又轻拍几下杨明志的后背,这才松开了他。

    乌莫夫回到自己的座位,闲聊道:“李森科同志跟我说起了一些事,所以您的回来我非常高兴。您向李森科同志建议,用泥土和塑料薄膜建立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这件事,我觉得您的想法非常有建设性。”

    “是吗?”杨明志坐在靠墙的沙发,不禁翘起二郎腿。他的心里也在嘀咕,李森科居然把此事告知了乌莫夫。

    “当然是的。不过农业方面我只有最基本的了解,李森科同志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可行就是可行。李森科同志需要多批一笔工作经费,我当然是支持的。好吧……”说着,乌莫夫自顾自的掏出一支卷烟,火柴点燃塞进嘴里。

    他深吸一口气,享受着吐纳烟草的感觉。

    “我知道您亲自拜访我的原因,都是因为突击步枪的事。”

    “是的,州长同志。”

    “关于这件事我正要向您说明一个好消息。嘿嘿,上级批评了我先行生产的行为。不过上级太需要新式枪械了。上级给我下了一个生产指标,如果我不能完成指标,就是政治错误。”

    “啊?有这么严重?!”杨明志故意表示惊讶,内心颇为高兴。

第1912章 再会乌莫夫

    乌莫夫一手微微拖着下巴,另一只夹着烟,侃侃道:“现在就是讲政治的,完不成任务的后果是非常不妙的。所以我必须完成任务,我不知道您是否听闻一些事。总之我对城内的一些工厂下达了新命令。”

    “就是让他们暂停之前的订单?改成新的?”

    “不!”乌莫夫摇摇头,“命令其实是九月底下达的,所以交付他们的十月份订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现在的十月份,一些工厂的任务就是生产突击步枪。我想那些工厂的厂长您非常的清楚,工厂的生产能力也是有保障的。”

    乌莫夫,此人在西伯利亚地区工作了超过二十年,他琢磨着自己一辈子也甭想去乌拉尔山以西的地区工作了。自己最后会在西伯利亚一辈子和冰霜为伴,走过一生。

    现在一个立功的机会终于摆在面前。

    新西伯利亚州的核心就是新西伯利亚市,缩减后的州的90%的人口都集中在这一巨大城市内。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乌莫夫担任的还是市长的工作。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手可以触及到州内偏远城镇的一切事务了。

    他是一位管理者,所以并不用特别关注各个工厂究竟是怎样生产武器的。他只需要给予那些工厂的厂长任务指标,给予他们一道死命令,至于如何生产完成指标就是他们的事。

    新西伯利亚市的主打产品是坦克和野战炮,她本就有轻武器的生产能力,其产能而言是比不上乌拉尔地区的那一票工厂的。

    如今情况正在起变化。

    作为全苏最早具备量产突击步枪以及其枪族内各种枪械的城市,新西伯利亚市无疑抢占了一个先机。

    所以乌莫夫调整了针对多个工厂的十月份订单。

    例如dp机枪厂,该工厂除了枪管不能自产外,其他零件皆可自产。那些工人已经在长期的工作中集聚了充分的机加工能力。

    原本给予他们的十月份产能任务,是生产600挺dp机枪。

    新的计划,dp机枪的产能要求被降低到200挺,其余的产能全部用来生产rpb42机枪。也就是由ab42为基础改造而来的班用机枪,是远在莫斯科的乌斯季诺夫,在开会时期突击给其确定了正统编号。如其编号,乌斯季诺夫并不觉得新增一个“班用机枪”有什么好的。

    所谓机枪,rpb42的装满弹鼓的重量还不及dp机枪的一半,dp机枪都属于轻机枪,rpb42当然也得是如此。

    上级给予乌莫夫的任务是至少保证每个月400挺rpb42的产能,乌莫夫给予dp机枪厂的命令,又变成月产500挺。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目标,但命令就是命令。除却下达死命令外,乌莫夫也适时地放出橄榄枝,所谓只要完成目标,dp机枪厂的所有职工,在十一月份的三餐将全是面包。只要一直完成这样的指标,将一直有权吃面包。

    乌莫夫是有权管理整个新西伯利亚州后勤调度,以及经费的使用。如今恰逢秋粮收获,除了军队已经征收了一部分粮食,新西伯利亚市区内的粮仓,剩下余粮的调动权也在乌莫夫的手里。

    他有着很大的权力,又因为天高莫斯科远的缘故,他擅自针对一些工厂改变配给制标准,莫斯科方面实在懒得查。

    因为莫斯科方面特别关注的就一件事,作为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中心之一,城市生产了多少武器。

    莫斯科方面给予新西伯利亚的命令,仔细琢磨一下非常的暧昧,即在十二月之前必须生产1000挺rpb42轻机枪,然后交付部队。

    除却这个命令,上级要求产能最高的,莫过于基础版的ab42突击步枪了。

    两个月的时间,新西伯利亚市必须拿出六千支!

    这个产能命令实在是严苛,关于此事乌莫夫实在要和杨明志说明清楚。

    “我给步枪厂和冲锋枪厂下达了命令,五十天的时间必须完成6000支的生产任务。加上我们偷偷生产的,他们实际只要完成4000支就足够了。我想这不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指标。他们如果完成了,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产能,毕竟没有人嫌弃枪械太多。”

    杨明志深深的点点头:“这么说他们的生产人员调整已经完成了?”

    “是的。可能是冲锋枪厂和步枪厂是能最快速调整产能的。他们早就拿到您设计局的图纸了,最早的班组在样枪制造的时候就积攒了经验。最初的帮助教会了更多的班组,现在他们的产能每天都在增加。”

    “啊!是嘛!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

    本来,杨明志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要让一个工厂突然改行,其磨合期是非常漫长的。

    听乌莫夫的口述,当前的情况真是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要么是工人们为了胜利以高度的革命觉悟在工作,要么就是他们的技术水平真的高超。

    “所以您认为的情况该是如何?”乌莫夫笑嘻嘻的问。

    “这……大概每天五十支?”

    “您太小看他们了。”乌莫夫认真的说,“您的设计局提交了针对突击步枪的两种图纸。一种是钢制折叠枪托版本,一种是木质枪托版本。

    我们这里不缺造枪托的山毛榉,更是不缺钢铁。

    但是步枪厂和冲锋枪厂都有许多制造木质枪托的专用机床。所以为了产能的要求,我命令他们都生产木质枪托的版本,如此一来所有工人都能调动起来。您觉得如何?虽然没有经过您的同意。”

    杨明志完全不知道这一情况,他心里是有些不高兴的。

    不过想想看,那个位面的ak47长时期就是使用木质枪托。

    本位面的枪械发展历程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即在材料科学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特殊的木头作为枪械零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其实框架式可折叠金属枪托,其加工工艺非常简单,就是这一版本需要更多的钢铁。

    听乌莫夫所言,既然本地工厂有大量制造木枪托的机器,那些机器和工人可不能闲着看戏,发挥他们的劳动能力,的确是应该的。

    “现在他们每天的产能都在增加,例如冲锋枪厂,其日产突击步枪能力即将达到一百支。”

    “哇!”杨明志着实大吃一惊,“他们……难道他们的生产效率比冲锋枪还要高。”

    “那是当然的。那个工厂的工人数量增加了一倍,产能自然提高了。再说了,您研发的突击步枪的零件就是比较少的,整体而言,加工和装备的总工时就不多。”

    乌莫夫这话在理。

    杨明志深谙“模块化枪械”之道,在设计之初他就有意这样操作,故而自己研发的几款枪械都是由几大模块构成,并有一些小零件联系到一起。

    乌莫夫说了一大堆话,夹着的卷烟也抽完了。

    他背靠着沙发精神显得颇为不错,继续侃侃而谈:“上级还让我大量生产火箭炮,我不知道您在火车站是否见到了,您研发的飞鱼火箭炮,第一批的二百发已经装车完毕。”

    “是!我已经看到。”

    “后续还有更多的火箭炮产出,我猜,部队是要用它去保卫斯大林格勒?哈哈!毕竟它的射程超过我们塞瓦斯托波尔海岸炮台射程了,威力也比一枚岸防巨炮的炮弹更大。我真的希望,它能够将敌人的后方营地炸成灰烬。”

    杨明志点头说:“理论上是可行的,敌人的位置相对分散,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飞鱼。”

    “对的。所以我给您的老战友里固施科夫更多的命令,而且他的工厂也增添了三百名工人和技术员。他所需的一切生产材料,我都是满足的。”

    “那么鲶鱼火箭弹呢?”

    “那是单兵武器!”乌莫夫猛地坐正身子,显得自己对此事特别上心,“您提到的这个非常重要!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上级给我下达的命令,关于鲶鱼火箭弹的产能,居然是多达三千发。不仅如此,相关技术图纸还交给了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乃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当地的工厂也开始生产它。

    我非常清楚,整个联盟您最了解这种火箭炮怎么用。我猜测,可能是我国自产的rpg弹头针对德军坦克的攻击力大不如前,国家需要更强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所以开始特别重视这款单兵火箭弹了?!”

    “应该是这样的。”杨明志严肃的说,“这一问题我在沼泽地作战的时候已经发现,所以我命令火箭弹平射攻击坦克,纯粹是通过过量的炸药装填,达成击毁德军坦克的目的。相信我,如果我国的喀秋莎火箭炮平直射击,没有任何的德军坦克能够抵挡它的破坏力。”

    “啊,您这么说我就明白了。”乌莫夫意味深长的感叹道,“所以我了解的火箭弹有了破甲型和爆破型,上级需要两个月内拿出三千发或是更多,生产之后就尽快装车运走。我可以感受到上级的急迫,当然,生产这件事就是里固施科夫同志的任务了。”

    在设计局内,**夫对杨明志口述的内容终归是浅薄的。

    今天,杨明志得以和乌莫夫于办公室内好好长谈一番,算是明白了新西伯利亚市轻武器和火箭弹的产能情况。

    字里行间中,杨明志听得出乌莫夫对于新式武器迫切需求量的疑惑,他知道其中的一切详情,既然乌莫夫不问,自己就不可能透露。即便他问了,自己依旧不便透露。

    杨明志的二郎腿放下了,问起另一些事。

    “乌莫夫同志,还有一件事,我的两个工厂……”

    “啊!您说那个?!我想这才是您急匆匆来的原因。我非常荣幸的告诉您,工厂的厂房和人员都已就位,大部分设备也都就位了。您的工人们目前正在调试所有的机械,以及对厂房区进行大规模的清理。”

    “哦?他们没有开始军械生产么?”杨明志明知故问道。

    “呵呵,您不会来,他们如何开始生产呢?”

    “所以他们就优哉游哉度过很多舒服日子?我想这是不对的。”

    “不!实际上工人们也是几天前才到。根据他们目前有的设备来看,他们应该生产轻武器。但他们生产怎样的军械,您是有决定权的。还有一点,根据上级的命令,您工厂的产能将算进新西伯利亚市的产能内,仅此而已。也就是,我不会给您下达生产指标。”

    “哦?还有这等好事?!”一时间杨明志觉得匪夷所思。

    “是的。我想您是不可能怠惰的,您的工厂一旦开工,您一定会要求工人们释放最大产能。”

    杨明志点点头:“这倒是真的,届时我还会亲自监督,哪个家伙懈怠了,那就把他踢出去。哦不,而是从生产线提到食堂,让怠惰者去削土豆。不过您这不给个任务指标,我还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我实话实话,我麾下的834厂,我决定令该厂全力生产突击步枪。以后的日子里,该厂也是突击步枪的生产主力。您刚刚说明了给予步枪厂的生产指标。干脆这样,我的834厂也按照该指标,您看如何?”

    “这……”乌莫夫愣了一下,接着捏捏自己下巴一副思考状。“好吧,既然您坚持。或许有一个鞭策,您就心安了。那么您的835厂呢?也是一样的?”

    “关于835厂,它不会生产突击步枪。”杨明志干脆的说。

    “啊?它将生产什么?!”

    “大概是鲶鱼火箭炮。但是,我还有一些新的想法。”杨明志干脆站起身,以一副非常自信的姿态走近乌莫夫:“同志,我又构思了一些新式武器。所以我有了一个想法,我的835厂的工作将不是主要量产当前的武器,而是尝试生产我最新研发的新式武器。它的存在意义是一种实验工厂,所以该工厂的工人并不会很多,它更像是保留了番号的大型实验室。”

    说到这儿,杨明志故意指指自己的脑袋:“您知道的,我这里有很多奇思妙想,我还会第一时间尝试把思考变成现实。与其拜托兄弟工厂,拜托他们的工厂停工,去落实我的新发明。迫于友谊,几次的工作是可行的,次数多了他们会非常厌烦。如果干扰他们的产能,我也很愧疚。所以我需要一个特殊的工厂,专门负责实验性生产特殊的新式武器。”

第1913章 前往直属工厂

    杨明志计划835厂变成巨大的实验室,这么一解释乌莫夫算是明白了。

    “好吧,更多新式的武器?您已经有想法了。”乌莫夫好奇的问。

    “当然!”

    “哦?”乌莫夫摆出一副期待的眼神仰视站在身边的杨明志,“别列科夫同志,您可以向我透露一二么?”

    “可以。比如说,让我们的火箭弹变得可以遥控,这样我们遥控它的飞行,用望远镜看着它的轨迹,直到它撞上德军奔跑的坦克。甚至我们可以安置一种遥控引爆装置,使得它还具备空爆效果,就像是榴霰弹,”

    “妙啊!”乌莫夫下意识的一拍桌子当场站起来,接着情绪又突然冷却,他不禁质疑:“这……听起来太匪夷所思了。真的可以吗?您说得,就像是凡尔纳的小说。”

    “应该是可以的。”杨明志平静的说,这番平静仿佛就是对“预想”的确定,“我会寻求科学院的技术支持,我有信心完成它。”

    “那么我就提前恭喜您的研发获得成功。”

    “我会成功的。接下来……”杨明志平视着乌莫夫,“我非常的急切,我下午必须去看看我的工厂。但是我对那里的情况非常陌生。”

    “我懂了。”乌莫夫拍拍杨明志的肩膀,“最近一段日子,市区内多个工厂建成,其生产的东西五花八门。哈哈,还有一个工厂专职生产鱼肉罐头。这些工厂一旦落成,我都要亲自去视察的,后续我还要关注他们的产能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调查是否有贪腐情况。既然您回来了,今天下午我亲自带您去您的工厂,您看如何?!”

    “啊!这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之一。干脆这样,我们在食堂吃过午餐后,我们立刻出发。”

    对于乌莫夫来说,他习惯了自己办公数年的办公室,即便升职了,他依旧没有搬离这里。

    他把“市长办公室”的名牌一摘,挂上“州长办公室”的牌子。

    一番人事异动后,乌莫夫不但不打算换一个办公楼,还把之前州苏维埃办公楼内的许多工作人员,迁移到自己这个老楼里。

    如此操作,对外宣传就是精简队伍节约开支,节约的资金用于军工生产,从而获得了一个节俭又忠诚的好名声。

    实际呢?乌莫夫还是舍不得自己的老办公室,更舍不得办公楼大食堂的那一票资深厨子。人一旦习惯了当前的生活,总是不愿突然搬走的,何况这栋办公楼承载了他十多年的工作经历。

    乌莫夫早已习惯了这里,除非上级一纸调令,命令他到乌拉尔山以西工作,否则他就一直待在新西伯利亚,待在自己亲爱的办公室,在自己亲爱的老办公桌前,拿着自己的老钢笔和老墨壶,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终结。

    毕竟本时代,斯大林本人巩固和完善了列宁建立的干部制度。

    当前苏联施行的是“干部委任制”,这使得干部的任命分成了三种。第一种,即由斯大林本人亲自授权任命,像是新西伯利亚州的老州长的新任命,就是所谓第一种。

    第二种则是地方和各部门的推荐,是否支持任命,是有相关部门审议后,交给斯大林获得审批。乌莫夫的从市长升级为州长就是走的这种流程,毕竟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非常久了,对待组织、对待斯大林的忠诚没的说,他的升职顺理成章。

    至于第三种,即为地方上的人士变动,任命权就在地方大员手里。而这就是乌莫夫当前掌握的一项大权,他有权任命某人担任某个工厂的厂长、集体农庄的管理员,或是其他机关的重要干部。

    如今的乌莫夫已经升职了,新西伯利亚州的重要性也比以往更为重要。他知道,如果自己干得好,斯大林会念及自己的功劳,会给予自己进一步升职的资格。这里甚至不需要什么部门的审议,只要斯大林认可自己的工作并有意提拔,那么升职就是顺理成章的。

    它的确是顺理成章的!乌莫夫认为杨明志是给自己带来幸福之人,而杨明志本人就是一个案例。

    此人用实际功劳获得了斯大林的赏识,才如同飞升的火箭,一年之内从区区营长荣获当今的地位。

    “必须进一步帮助这个年轻人,他获得成功,我也有连带的功劳。”

    乌莫夫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很高兴的和杨明志共进午餐。

    新西伯利亚完成了一次收获,整个城市的粮食供应状况暂时好转起来。

    今天的午餐颇为丰盛,有传统的俄式面包片,以及大量的熏肉,还有一些繁杂做工的奶制品。总体而言,它们充满了油脂和糖分,于寒冷时期,它们的宝贵程度难以用语言形容。

    餐桌之上乌莫夫短暂的描述,让杨明志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

    原来,乌莫夫特别关注了834厂和835厂的建设情况,不但工人就位了,乌莫夫还从其他企业里挖出来一批基层管理层,将其提拔为厂长。

    对此,杨明志不禁发问:“那些人,他们可靠吗?他们原本不是军工人,如今却要管理兵工厂。”

    “事到如今,你我都不要奢望什么。在我看来,他们至少有管理经验,这就足够了。”

    乌莫夫不想再多谈下去,所谓就算自己把那些所谓的领导吹捧一番,终究是口说无凭。

    “别列科夫同志,他们是否满意,您下午看看即可了解。您完全不用担心,如果您不愿意,我会再给您物色一些人。”

    杨明志点点头,他自己本来也有一点打算。所谓工厂的人数不多,管理的难度自然也不大。如此一来,挑选设计局的几人拉过去,去担任厂长,想必问题也是不大的。毕竟归根结底,还有自己这个资深管理者照着,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届时自己亲自出马解决即可。

    834厂和835厂,根据乌莫夫的描述,直到现在两个工厂,各色人等加在一起,总人数还不到一千人。按照后世中国的标准,压根就是小企业罢了。

    吃过了午饭,杨明志修养了半个小时,待到下午一点半,在乌莫夫的亲自带领下,杨明志与随从上了轿车。

    再没有什么磨蹭,由三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的直奔834厂而去。

    在一行人出发前,乌莫夫直接给工厂方面打去电话,令其早有准备。

    积雪覆盖整个城市的街道,防滑链的车轮又是发出吱吱喳喳的讨厌声音。

    杨明志不禁抱怨的说:“州长同志,也许您应该组织人力把道路的积雪清理一下。”

    “您的建议很好,不过我们的努力将会白费。我敢肯定,很快又要降雪了,气候也会更加寒冷。”

    杨明志耸耸肩不再多问。

    这时乌莫夫又自豪的说:“很快就到您的第一个工厂。由于两个工厂实际就隔着一条街,在出发前我给他们打了电话,当我们抵达的时候,所有工人都将站在雪地上,迎接我们的到来。”

    “啊?这样的场面会不会……”

    “显得您太有排场?”

    “是。我不想做好大喜功的人,我一直很务实。”

    乌莫夫哈哈笑道,“亲爱的同志,您的另一个身份可是中将!您看看自己今天的打扮,所有勋章都佩戴在您的军装上。您说自己不想好大喜功?!没有办法,根据条例您必须把所有荣誉勋章带上。您这不单纯是去视察工厂,还有检阅的意味。我估计工人同志们会吓一跳。”

    “啊,我懂了。”杨明志振作起来,“他们就是我的新部下。也许我今天穿着军装与他们见面是最合适的。”

    “没有错,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车子本着城市西南方向的郊区而去,由于渐渐离开了老城区,呈现在杨明志面前的变成了大量击中建造的木屋,以及更加宽阔的道路。

    所有的木屋都是统一形制的,他们是当局为了承载数以十万计技术移民和战争难民快速搭建,包括科学院内的那一票建筑也是如此。木屋终究是过度的,按照历史的进程,超过五十万人的战争时期移民,即便是就算战争结束了,他们仍然落户于此并一直生活下去。

    简陋但温暖的木屋会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筒子楼,以及一大堆“鸽子笼”。

    十月十七日,白天的最高气温已经逼近零度,对于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冬季气温已经非常温暖。

    大街上的行人非常少,于郊区,闲逛的人就更加稀罕,就是有也是那些戴着厚实头巾佝偻着身躯的老婆婆们,她们往往还拽着小雪橇,拉着似乎是柴火的东西。

    杨明志的注意力很快被一群黑压压的存在所吸引住。

    此事,乌莫夫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指着大手说,“别列科夫同志,您看,那些就是您的部下们。”

    为了看得更清,杨明志戴上眼镜后,看到的就是一群打扮得像是黑熊的人。

    车子终于停下,隔着窗户杨明志就听的了巨大的嘈杂声。

    他轻轻打开车门,突然听到一声高亢的男声在呐喊:“全体注意!欢迎别列科夫将军到来!”

    是谁喊了这么一嗓子?杨明志没有注意到,因为紧接着耳畔就传来惊人的欢呼声。

    杨明志站在雪地中的身影更显伟岸,戴着的眼睛后又显得一丝斯文。

    他没有穿戴大衣,就是以军装面相所有人,他尤为使劲勒了一下武装带,整个人显得更为干练。

    看看自己的部下吧!仅从面容来看,一种复杂的感觉就贯彻他的整个脑袋。

    为何呢?这里不仅有高鼻深目白脸庞的经典俄罗斯人,还有不少如自己这般黄皮肤扁平脸的亚洲人。他们肯定都是新西伯利亚州的原住民,可能是西伯利亚鞑靼人?或是布里亚特人、叶尼塞人,或是其他的民族。

    仅从其长相,杨明志没法判断其民族。

    当然这都不是问题,他们所有人都是苏联公民,如今成为自己麾下的工人,他们想必都有着合格的工作能力。

    和杨明志打扮完全不同的是,欢迎他的工人们都穿着厚实的衣服。男人多头带前进帽或是护耳绒帽,身披统一的棉袄棉裤。女人们几乎都用围巾裹住头部,除了穿着棉袄棉裤外,她们还增加了一条裙子。毕竟本时代的苏联女性,若是不穿裙子,可是被认为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杨明志就这么站着接受他们的欢呼,不过这欢呼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暗淡下去。

    因为杨明志全程一直没有说话,他知道以自己今天的打扮,仅是站在这里就能带给许多人谈资。

    他绷着一张脸,突然伸出右手,仿佛就是要求所有人安静似的。

    结果,场面真的安静下来。

    就是刚刚观察的功夫,杨明志着重观察那些围巾裹头的人,从面相来看,她们都是女人,而且是年轻的女人。

    目测人员的男女比例,杨明志虽早有心理准备,而今看到自己的部下大概有七成人员居然是女将,心情不禁非常复杂。

    他当然不是对女将的工作能力担心,而是对整个新西伯利亚州乃至整个苏联的后勤生产担忧。

    整个联盟的各个地方,生产的主力真的变成了女人。

    杨明志很快也发现了熟悉的面孔,只因那个女人摘下了围巾,杨明志一眼认出,那就是自己决意提拔的能人安德洛夫娜。

    这个年轻的女人居然故意给予自己眼色,以求更多的关注?

    杨明志只是看了她几眼后,就开始寻求队伍里的管理者。

    此时,乌莫夫见得出乎自己意料的欢呼到此为止,他吭吭两声后,喊道两个名字,令其出列。

    不一会儿,两个审批黑色呢子大衣的低矮中年人,走近乌莫夫,也走近杨明志。

    论身高而言,杨明志足足高过这二人一头,可杨明志知道,他们两个就是乌莫夫亲自从其他企业抽掉而来,暂时担任834厂和835厂的厂长。

    “报告……报告将军同志。我……我是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安德烈耶夫。原市第一玻璃厂第二车间的生产主任,接受调任,担任834厂代理厂长。”

    另一人接着回答:“报告将军同志。我是谢苗伊戈尔诺维奇安东诺夫。原新西伯利亚市第一家具厂第一加工车间生产主任,接受调令担任第835厂厂长。”

    看看两人的状态,他们见得自己明显非常的紧张,说话都变得有些局促。

    杨明志整个人紧绷起身体,向他们两人敬了标准的军礼。

    接着说道:“两位同志,听你们的叙述,你们在城里的国营工厂有着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你们都是负责管理基层生产的领导。我想你们在我设计局下属工厂担任要职,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工作成就。有你们的帮助,我对未来的生产真的非常放心。”

第1914章 初探834厂

    杨明志真是说了一番客套话,这番客套着实无可奈何。

    上级肯定是非常上心的给了自己这样的工厂管理层人员,就是他们的能力着实让人担心。

    事实就摆在这里,一个有着充分的玻璃制造经验,一个就是专业的木工?

    如果说和武器生产稍稍沾一点边的话,莫过于这位姓安东诺夫的中年人,至少专业的木工制造木头枪托是没什么问题的。

    那么玻璃工厂的情况呢?

    杨明志没得选择,因为他非常清楚,当今的苏联数以万计的工厂突击成立。它们都是为战争生产后勤物资的,其中以生产各类武器弹药为主。

    苏联在战争爆发一开始就进入总动员,真正做到了地不分东西,人不分老幼,全体苏联公民都要为卫国战争做出贡献。

    对于苏联,或者说是斯拉夫民族,他们遭遇到的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入侵,亦是敌人有意将他们赶尽杀绝的入侵。

    整个国家动员起来后,全国所有的产业统统向战争倾斜。

    几乎所有的工厂,但凡和战争没关系的产业全部暂时关闭,全力去生产军队需要的各种物资。

    这对于本就非常羸弱的苏联民用轻工业,更是深远的灾难。

    在新西伯利亚市内,那个姓安东诺夫的家具厂生产线的前领导,他曾属于的家具厂已经停产了。

    该工厂只是保存“第一家具厂”的名号,工厂里的专业工人和所有的设备,而今都在生产木质枪托。相当多的工人暂时归为步枪厂等军工厂管理。至于其管理层,不少基层管理又被分配到别的工厂而去。

    所以说,乌莫夫告诉杨明志,市内的步枪厂和冲锋枪厂,都在全力生产有木质枪托版本的ab42突击步枪,dp机枪厂也是生产木质枪托rpb42轻机枪。

    有相当部分的木质枪托,实际都是出自临时改行的家具厂老职工之手,毕竟他们有着更完备的木材加工生产线呐!

    如果不是乌莫夫在一边解释了这一情况,杨明志根本就没意识到,家具厂的那些工人巨人可以为战争后勤迅速做出重大贡献。

    也因此,他难免对这个家具厂的安东诺夫特别注意。

    “安东诺夫同志,我想不仅仅是您一人调入我的工厂?”杨明志问。

    “对的。还有二十多名工人,我想他们在您的工厂里,将立刻发挥出巨大贡献。”

    杨明志深深的点点头:“所以他们全都是非常优秀的木工师傅?”

    安东诺夫明白局长的意思,这便附和说:“但凡是枪械上的各种木质部件,他们都可以生产。也包括其他武器的木质部件,工厂里有一套木材加工设备,可以完成您的全部要求。”

    安东诺夫的口气很大,杨明志不禁要第一时间一探究竟。

    他再环顾一下四周,看看这些工人们,突然又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咦?乌莫夫同志。”杨明志问到身边乌莫夫,“还有不少人是列宁共青团员?”

    “是的,她们都是今年毕业的技工学校的学生。”

    乌莫夫用到了她们,这不禁让杨明志多想一些。

    “哦~我明白的,他们是上完七年级后,即去专业技术学校。所以,那些毕业的男生很多参军了,剩下的女生就统统进了工厂?”

    “的确是如此。我很抱歉,给您分配来的都是年轻的姑娘。毕竟那些到了参军年龄的男孩们,他们对于参军的热情太高涨了。其实,这些姑娘的热情也是一样的,只可惜她们不是男人。”

    杨明志摇摇头,“没什么可惜的,我已经习惯了。如果我的队伍里充斥着男孩,那才是奇怪的事。”

    杨明志的话充满了苦涩意味,乌莫夫也不禁陪以苦笑。

    “接下来……”杨明志拍拍手,对两位厂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安东诺夫同志,还有安德烈耶夫同志,现在请带着你们的工人们,进入各自的岗位。要对你们的生产车间进行最彻底的检查!”

    此时没有人怠慢,尤其是杨明志一身军装与一排勋章的形象,更迫使所有人紧张起来。

    聚集起来的人们纷纷大踏步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场所,等候最高上级的检查与评估。

    喧闹的场地迅速安静下来,现在面相杨明志展现的,就是包裹住两座工厂的烧砖围墙,以及一条超过十米宽的被积雪覆盖的水泥路。

    两个工厂的正门都是面相南方,西边是835厂,东边是834厂。

    当然,仅从外表上杨明志根本不能分辨它们的不同。

    当局在新西伯利亚市建设新的工厂,其规模样式几乎都是恒定了。即一些大型厂房并排排列,辅助性的建筑也都在固定位置,还有一些供汽车装卸的起重器材,位置亦是恒定。

    可以说,当局就是使用同一张设计平面图,建造了许多工厂,最后围上一圈砖墙事情就解决了。

    这番颇为死板的操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的建设速度整体是非常快的,对于需要极大效率从荒地变成可以生产战略物资的工厂的苏联,它非常必要。

    不好分清并不是大问题,毕竟正门横着挂着的匾额,除了巨大的俄语标识外,最明显的就是数字了。4和5难道还分不清么?

    除去匾额外,杨明志已经下定决心,两个工厂存在的意义有所不同,基于现在的迫切需求,834厂将承担最大的生产任务。

    一挑沉重的扁担压在杨明志的肩膀,他知道自己的时间非常紧迫,如果这些工人们有所怠惰,自己必将亲临前线,拿着棍子敲打怠惰者,或是直接将其踢走不说,直接找到州的工人委员会要求换人。

    因此,检查的头一站就是834厂,杨明志最先去的也是厂长办公室。

    他执意先来这里,当然不是要和厂长安德烈耶夫谈笑风生,杨明志需要拿到一张图纸,即工厂的平面布局图,他知道这种图纸定于此可以找到。

    杨明志如愿以偿了得到了布局图,了解到了当前工厂有那些车间。

    他伏案一副一丝不苟的样子观察着钉在木板上的图纸,其余人等都围观于其身边。

    渐渐的,杨明志轻松的面庞逐渐眉头紧锁。

    “别列科夫同志,您……是不是有不高兴的……”乌莫夫试探性问。

    “有一点,目前厂里有三个大厂房,两个标注制造车间,一个标注总装车间,也许这种规模还是有点小。另外有一排木屋,那是综合办公室,这倒是无可厚非。仓库嘛,只有一个。”

    “这是个问题,也许我当时就该命令施工部门多设立一些大厂房。”

    “还有一些问题。”杨明志摇摇头,指着图纸说,“还有公共食堂、公共澡堂、综合宿舍,而且还有一个篮球场。”

    “您……您觉得这不妥?”乌莫夫疑惑的问。

    “可能有一些不妥吧。”

    “但是,根据我们的制度,这些设施都是必须的。尤其是那个篮球场,其实……其实因为厂区的面积没那么大,本来可以建设足球场的。”

    “你……”杨明志差点笑出声来。

    所以该怎么说这个乌莫夫呢?一方面是工作场所缺乏一些大的厂房,另一方面生活区相比之下建设得明显过了头。

    杨明志仔细想想,这才觉得苏联的“劳卫制”做的真是彻底。

    其实杨明志非常了解苏联的这套国营工厂的整体布局,毕竟在那个位面,苏联的“156工程”的大规模援华时期,带来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设备和苏式现代化的建设理念,随之而来的还有杂七杂八的事物。

    尤其是国营工厂的布局模式!

    杨明志惊讶于生活设施的布局面积整体比工作区面积至少大一倍,最关键的,两个区域居然没有任何隔断。真可谓是工人们以厂为家!

    杨明志不禁嘟囔一句:“也许,我们可以搭建一座围墙,把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

    “如果您愿意,它不是什么问题。”乌莫夫耸耸肩,建议道,“其实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都是工厂能迅速投产不是么?也许您应该第一时间看看工厂的设备。亲爱的同志,那些设备可是我亲自监督下属人员,从远方运来的。”

    “哦!是那些车床?!我的确要好好瞧瞧。”

    乌莫夫的话有催促的意思,杨明志一琢磨,如果自己站在乌莫夫的立场,一定是巴不得突击步枪的产量每天超过一千支!就像那几个大型**沙的主要生产工厂,它们尤其承担了苏联冲锋枪的绝大程度的总装任务,因其设备优秀工人又多,日产一千是非常正常的事。如若没有这般产量,**沙41也不可能有当前的年产一百万支级别的产能。

    既然说到了车床,乌莫夫明显对它们有着巨大的自豪感。

    它们真的是引以为傲的存在?

    说起来,因为个人身份的原因,杨明志对于机械加工特别了解,论操作能力,他本人就是能力不错的车工和钳工。

    此时,乌莫夫根本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感:“别列科夫同志,它们是我国自产的最优秀的电力车床,它们一定可以满足您的要求。”

    “是吗?我真要谢谢您了。”

    “跟我来吧!”乌莫夫大手一挥,招呼杨明志停止浪费时间,从这个简陋的厂长办公室离开。

    很显然,那些车床就是乌莫夫的宝贝,一时间仿佛担任州长的乌莫夫才是834厂的厂长。

    正如布局图显示的,834厂目前的核心就是三个大厂房。

    它们都是一些特别巨大的长屋,每一幢有近一百米厂,杨明志目测了一下宽度感觉超过三十米。

    这类厂房杨明志很有感触,因为其是可以快速建设钢材支架,其余部分用砖石填充。它有着巨大的微带弧形的穹顶,其铺了一层铁皮,其上再糊上一层薄水泥。

    当然,现在穹顶已经覆盖上了一层积雪,厂区内一样被积雪覆盖。

    由于室内的暖气系统管道,是直接接入城内的供暖网络,户外接还在零度之下,室内杨明志的体感问题至少有十度。

    啊!这就让杨明志有了另一番联想。

    它似乎是长八十米,宽三十米的建筑,四个这样的建筑岂不就是一公顷的面积了?

    苏联用现有的建筑材料造就了这么大的一个“温室”,如若穹顶换成玻璃,或是聚乙烯薄膜,一个农业温室的基本要求不就是这些么?

    善于联想的杨明志,立刻联想起李森科的狂言。如此想来,那人所谓建立十公顷的温室大棚绝非自负的狂言,之前搞不成全玻璃温室,不过是成本在制约罢了。

    相比于外部的厚重,厂房内部就显得颇为空旷。杨明志本来担心厂房的面积不够用,才抱怨起生活区浪费了太多的面积,而今以来完全是自己多虑了。

    为何?最简单的原因是,834厂当前有编制的各类职工,总人数还不到四百人!

    区区三百出头的生产人员拥有三个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的厂房,平均每人的工作面积真的非常巨大。这就带来另一种情况,工厂明明可以进一步扩招职工扩大产能。

    首先还是看看乌莫夫自豪的那些设备吧。

    在标注的一号厂房,这里已经被预先设立成车床车间。

    论其中有多少车床,厂长安德烈耶夫比乌莫夫更要上心,因为它们可是安德烈耶夫的宝贝。

    先不论这些机床的性能如何,每一台的制造成本都是很高的。它们毕竟是工业母机,成本高不说,对于当前的苏联,产能也是一个问题。大量的生产军品的工厂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大量成立,这就带来了非常迫切的工业母机需求。

    由于需求量很大,所有工厂都是发出申请,接着由相关部门,根据重要性来选择性的发货。

    如今,可以生产五花八门轻武器零件,以及各种口径炮弹弹胚的的卧式车床,其需求量最为庞大。所以,乌莫夫亲自督促的采购事宜,采购的车床也以卧式车床为主。

    新西伯利亚市内有多少车床,乌莫夫责令下属制作了一份材料,如今它们的总量已经突破五万台。

    它们就是支撑起新西伯利亚成为后方巨型兵工厂的根源!

第1915章 二手车床(一)

    新西伯利亚市有着大量的车床,其车床的保有量已是整个联盟的二十分之一。

    当然,这里面存在一定水分,即统计是针对所有车床的,许多小型车床也在统计范围内。那些小到长宽高都在一米范围内的小车床,它们虽然小,如今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即它们有着其他车床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大量的小型零件用其生产最为合适。

    尤其是子弹工厂,大量的子弹就是由工人们,操作小型调动冲床,完成的弹头与弹壳的紧配合。

    这些车床里,规模最大的就是卧式普车,第二多的即为铣床,另有磨床、钻床。

    其中,新西伯利亚市第一拖拉机厂,原本是生产农用机械,而今摇身一变开始生产t34坦克的底盘,以及装甲加工。可以说一辆坦克,除了火炮不是该厂生产,其余部件全部该厂负责。

    工厂能承担如此大型机械的生产,莫过于工厂有十台,于战前从克拉斯诺达尔机床厂购置的重型卧式普车,那座城市不仅能生产用途最广的卧式车床,还有立式车床与镗床、铣床。其巨大的三角卡盘最大可以夹住直径达两米的巨大工件!

    曾经的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苏联的大部分工业机床就出自这座城市,甚至直到战火烧到这里之前,城内的机床厂还在拼命生产。

    在当苏军发动的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失败,德军开启大规模反攻之际,深感不安的斯大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要求南俄的大量工厂开始战略转移。

    克拉斯诺达尔市区的所有机床厂停止生产,一切能带走的设备全部装车拉走,至于带不走的直接放弃。

    整个城市的工业制造业在五月底开始大规模搬迁,这需要一个很长久的过程。

    非常可惜的是,当搬迁还在进行中,战火终于烧到了这里。

    时间到了十月份,德军不但占领了大部分南俄地区,一支偏师甚至打穿了高加索山脉,弄得巴库油田岌岌可危。

    德军于下半年发动的全面战略进攻,意在获得苏联南俄地区和高加索地区的全部资源,他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在军事上彻底击败本地区的全部苏军力量。唯一完成这个,德军对战略资源的略多才能开始。

    由于克拉斯诺达尔在八月初就为德军攻占,仅仅两个月的战略转移,城内还有大量的工业设施也为德军缴获。

    不过德军无法立即将缴获品化作工业产能,因为苏军在战败撤退之前,已经有大量和平居民向内陆撤离。尤其是城里的年轻人,要么被征召入伍,要么随工厂撤离。

    当德军占领城市后,只见得城里有着大量的妇孺与中老年男人。

    国防军官兵是负责作战的,治理占领区则是“乌克兰总督”的事。

    德军在占领整个乌克兰后,立刻城里了“乌克兰总督区”,任命一个化名科赫的死硬派ss担任“总督”。另外,还有一个名为“乌克兰民族委员会”的伪政府组织被扶植,基本上该伪组织主要承担给占领军供应人力物力的职责。

    “乌克兰总督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它基本囊该了德军占领的苏联南部地区,即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的兵锋推到哪里,所谓的“总督区”管辖范围就到了那里。

    1942年的秋季收获季,德国在乌克兰掠夺了四百万吨的麦子,而且,德国已经开始掠夺顿巴斯的燃煤和扎波罗热的铁矿石。

    只是德军无法直接利用诸如“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体”这种和平时期苏联建成的巨型钢铁厂,因为钢铁厂可被带走的设备早就运到后方,带不走的那些干脆被苏军爆破掉了。

    德军占领扎波罗热后,曾满心欢喜以为占领了钢铁厂,以战养战的模式将立刻启动。

    结果,他们面对着一地废墟大失所望。

    同理,德军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利用克拉斯诺达尔这一南俄地区第二大的工业城市的产能,德军只是军事占领这里,而且时间也才两个月。德军只能分出部分兵力镇守城市,主力部队还在试图全力打穿高加索山。

    如此短暂时间,德军根本无法在南俄扶持一直伪军部队帮他们守城,至于招募的斯拉夫人民夫,他们几乎无法被转化为伪军。

    不过德军并不担心克拉斯诺达尔会发生混乱,德军数十万大军就在南俄作战,军事高压之下,那些被征服的市民能做什么?!

    最多是一些小规模破坏罢了,就好似蚊子叮了一个包,无足挂齿。

    虽是如此,因为克拉斯诺达尔的陷落,苏联的机床生产量发生暴跌,其他工厂产出的车床数量不多,性能亦是一般。

    时间到了1942年五月,苏联的机床拥有量,从战前的七十万台跌到了六十万台。

    即便有如此的损失,情况已经好于负责监管武器生产乌斯季诺夫的预期。

    幸亏战略大转移启动的足够早,大量的车床优先转移,苏联的工业能力得以保存。

    虽是如此,大量车床被转移到乌拉尔地区和广袤西伯利亚那沿着大铁路排列的一票城市,它们落户新地域真的开始全面生产,已经是战争爆发近一年后的事了。

    实际到了1942年夏至之后,即战争爆发整整一年,苏联的战时军事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缓过劲来。

    乌莫夫是如此的满意自己搞到的新车床,他特别解释,它们就是克拉斯诺达尔市战略大转移时的设备。

    “所以说,它们都是些二手设备?”杨明志直白的疑问。

    “不错,就是二手的。”乌莫夫质疑道,“莫非您觉得,它们因为是二手的,质量就不好?”

    “不!其实车床这种设备,它是几手的都无所谓,只要它的工作性能正常,可以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原本兴致勃勃的乌莫夫,他的眉头蒸腾一丝疑云。别列科夫这是什么意思?分明还是觉得二手的不好?!说话只是安慰自己?

    经由厂长安德烈诺夫的详细介绍,杨明志知道了自己834厂的生产底牌。

    即有二十台卧式车床,五台立式冲床,五台铣床和五台磨床和三台钻床。无疑最传统的卧式车床的数量是最大的。

    听到这一详细的数量,杨明志难免为之一振。

    “啊!这都是真的吗?安德烈诺夫同志?!”

    “当然!它们就是这个数量,而且每一台车床都已经组成班组,每一名组长都是有机加工经验的。”

    “哦?这也是真的?!”

    “是真的。”

    “哎呀,我真该谢谢您了。”

    “不!”安德烈诺夫赶紧摇摇头,指证说,“您还是感谢尊敬的州长同志吧!是他亲自督导这件事的。”

    杨明志再看看乌莫夫,他能感觉到这个中年人眉宇间流露出一丝不悦的情绪。

    杨明志赶紧谢谢道:“乌莫夫同志,我真是想不到,您居然能为我的工厂做出这么多。”

    “所以,您现在是满意我给您找到一堆二手车床?”

    “当然!当然……我想它们都是最优秀的。”

    “它们当然是最优秀的,至少也是我们伟大的联盟最优秀的……”

    乌莫夫的这几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意思,实际上按照乌莫夫心里想的,他并不是很满意这些车床。

    其实乌莫夫并没有机加工的经验,他是务实的人,至少很清楚的意识到苏联的工业能力与美国的巨大差距。

    时至今日,在美国的援助货物清单中,机床赫然在列!

    关于别列科夫需要大量车床这件事,乌莫夫的确非常上心。他派出了自己最信赖的一批部下,去统筹采购事宜。那些人是非常专业的,所以任务在肩头,他们也希望得到最好的车床。

    结果经过一番波折,乌莫夫非常遗憾没有得到批准,即获得阿尔汉格尔斯克靠岸登陆的美国车床。

    那些车床有什么优势之处呢?在下属回来后的报告中,文件明确之处,所有运抵联盟的美国货,它们首先都是电动的,也能完全使用苏联的工业生产电压。

    除此外,其内部增加了液压控制和电磁控制的机构,使得操作更加安全与顺畅。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是报告文件上特别表明的,美国运来的那些车床,标识牌上,所有的加工精度公差都已经达到了±0.01毫米。

    苏联有这样加工精度的车床吗?当然有,就是其数量太少了。

    苏联现有的车床中,大多数的加工精度的公差能保证在±0.05毫米。不过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苏联自产车床,精度公差居然只能控制在±0.1毫米。

    似乎苏联的机加工能力公差可以比美国差了十倍,但这并不妨碍苏联的军事产能大爆发。

    一些工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拉栓过于费劲的原因,就在枪机组件的公差控制不好。它倒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战士依旧能够拉栓,或是用粗砂纸反复打磨以消除掉公差问题。

    用大量较低精度的车床生产出来的武器依旧可以用,其产能才是当局最看重的。

    苏联的军工生产部门需要拿出更多的各类武器,它们可以有诸多的缺陷,只要不是根本性缺陷那就是可以克服的问题。

    但是杨明志完全是出于职业思维,首先想到的武器的精度!

    他没有把自己的担忧情绪告知乌莫夫,既然都已经到了,自己又没得选,那就好好看看上级配发给自己的一堆“工业之母”吧。

    杨明志瞄准了一台车床,他看了几眼这个班组,着重注意了一下一个一脸络腮胡的年长者,看起穿着劳动背带裤的形象,只怕此人是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车工。就是络腮胡子的形象也太斯大林风格了,就是对于车工,胡子的存在简直是潜在的致命伤。

    再看看车床吧!

    这台卧式车床的样貌不出杨明志的预料,仅从外形来看,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哪怕时代再变化,卧式车床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杨明志相信,自其诞生到之后的二百年内,基本结构就是这样固定的。

    如果有变化,那就是驱动方式的变化。

    终究就是三角卡盘夹住一个工件后疯狂旋转,车刀被给予或快或慢的进给力,以不同的角度车削加工,将其削成不同形状。所以它生产什么东西最快,杨明志估计当属炮弹弹胚了。

    看到它,杨明志满意的长舒一口气:“是个好机器,比起我们在沼泽地的那堆沙俄时代遗留物资真是太好了。那些老古董还是蒸汽机动力了,瞧瞧这些,完全都是电力。”

    杨明志是在向乌莫夫表达自己的满意,这番话顷刻间引得那位络腮胡子老者强烈的共鸣。

    老者发话了,他先是自称叫伊万诺夫,紧接着说起自己的往事:“您就是别列科夫同志?我在报纸上看过您的相片,今日一看果然是您。您说的那些蒸汽车床,那是我年轻时操作的。在沙皇还在的时候,我就是枪炮厂的工人。革命发生的时候我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如今我还没有死,我至少能教会孩子们如何操作机器……”

    一个老者说说自己的辉煌过去,杨明志很乐意洗耳恭听。

    为什么不呢?以后自己就需要仰仗这些经验丰富的宝贝人才,如果他们真的在家呆着不是今天的复出,如此多的机器岂能全部运转?

    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杨明志礼貌的回了一记军礼。

    老人的身子因为衰老已经有些佝偻,即便如此他还是伸出右手,回敬了一记军礼。

    乌莫夫纯粹是担忧杨明志有不满情绪,便说:“别列科夫同志,我们现在必须需要这些退休老同志的力量。我很抱歉,我不能给您凑齐全部的经验丰富的工人。”

    “他们训练一番就可以胜任了,何况我将亲自监督他们生产,我也将亲自作为老师!唉,暂且不提此事,我要先看看这些车床的铭牌!但愿它让我满意。”

    “嘿嘿,要是这个厂子的产品还不能让您满意,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乌莫夫耐人寻味的说。

第1916章 二手车床(二)

    每个车床上都铆接一个金属牌,其铭文展示了该车床的一切信息。

    杨明志看到了刚刚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名词“克拉斯诺达尔”,果不其然,就是来自那座城市的二手货。

    不仅如此,铭牌上标注了其详细的生产商,即署名为“ceдnha”的工厂。

    杨明志对该工厂没有任何的概念,其实他对于克拉斯诺达尔这座南俄的城市,概念也仅限于她是一座重要工业城市,如今已经被德军占领,仅此而已。

    虽是二手货,铭牌还标注了其加工精度,就是±0.05毫米。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么?事实就是如此,它压根就只能生产民用品,生产军械?这不开玩笑吗?!

    杨明志把心里话憋在肚子里,他反复自我告诫,如今是1942年,不是七八十年后!

    其实如今的时代,全世界都在进行产能升级,这里自然有战争阴霾越来越逼近的原因。世界主要工业国都在强化本国制造业的加工精度,其中做的最好的当然是美国,其次就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捷克人这方面做得也不错。

    这里苏联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她的工业发展速度慢,虽有大量的低端车床,高端车床完全依赖三十年代的进口。虽是进口,所谓的高端车床也逐渐落后于时代。

    如今苏联可以得到最好的车床,统统是美国当前生产的。

    科技实力是需要逐渐积淀的,当前的美国能达到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未来美国的加工精度将更高。

    本时空的德国当然也具备了这样的工业能力,这场战争德国终将落败,他们将在废墟中重生。虽然德国的工业设备几乎都被战略轰炸摧毁掉了,关键的人才挨过了战争。

    因为人才尚在,德国工业能力恢复非常迅速,乃至战后的发展中,德国的精加工能力已经略微超过了美国。

    可惜,苏联在战后时光,机加工能力都是落后的。

    苏联的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级车床上,因设备能力的限制,苏联无法加工特别高精度的工件,不过其低精度的加工能力非常强劲。这里面当然有其先天的原因,另一方面,恐怕也有苏联战略思维的考虑。

    可能这就是民族性,苏联乃至之前的沙俄,一直奉行着实用主义,亦是非常看重结果,对于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军队需要胜利,所以代价可以接受那就去战斗。至于几番这样的惨胜后,部队还有多少战斗力,这就往往不被重视,因为指挥官的眼光往往看不到那么远。

    所以在工业加工领域,对于质量的要求固然是有的,只要这个质量把控在可以完成任务的地步,那就是足够的。像是t34坦克的生产,它就是一种突破防线用的工具,它可以平日里经常抛锚,只要在一场战役中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完成胜利目标,它的诸多缺点就可以忍受。

    要考虑驾驶员的舒适度?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当然要考虑,只是它不是优先考虑的。

    反观苏联的敌手德国,直到1942年了,各地的军械工厂还在执行和平时期的生产工艺,所以生产的坦克、枪支没有偷工减料,这样的结果固然是战士用得舒服,就是产量不尽如人意。

    纵使古德里安一直呼吁“坦克月产八百辆”,负责生产的工厂依旧我行我素。

    杨明志问到乌莫夫:“所以,这所ceдnha工厂,生产全苏最好的车床?”

    “它是不是最好的我不知道,至少它可以生产特别巨大的车床,我所获悉的消息,该厂的产品是全苏的标杆。”

    杨明志耸耸肩,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如实的回答。

    想想也是,这个乌莫夫不是专业人士,自己问他着实的没有意义。

    “好吧,其他所有的车床都是这个工厂的?”

    “当然不是!”乌莫夫特别说明一件事:“您不要觉得我给您搞到的都是二手货,这里所有的冲床都是今年生产的,您是第一手的用户。”

    冲床!这个词突然一根针扎到了杨明志的胳膊,弄得整个人为之一振。

    杨明志伸着头看了一番,很快看到大厂房内部区域,横亘着一些大家伙。不过,它们都是冲床,换言之就是电动冲压机。

    既然834厂要以生产轻武器枪械为主,冲床还是生产的关键!

    想要仅凭当前的人手,每天的产量达到了一个喜人的数据,枪械就必须大规模使用冲压加工。不仅如此,冲压加工比起传统的切削加工,不但相当节约材料,更高的生产效率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五台冲床,它们的样式完全一样,却如乌莫夫所言,它们都是全新的,所有机器的漆皮儿还都是锃光瓦亮的。杨明志再度看看其名牌,明白他们都是产自弗拉基米尔市。

    看得杨明志一会儿伸头一会儿蹲下的样子,乌莫夫不禁问道:“别列科夫将军,您觉得这些机器如何?”

    “这个我最为满意!”杨明志拍拍身子站直了道,“他们的确是全新的,就是不知道使用起来效果如何?”

    “它们都没有问题!”这时,恍若随从般存在的厂长安德烈诺夫指正道,“就在三天前,它们刚到货的时候,厂里已经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测试了。您看看这些工人们,他们都是参与过加工的。”

    “他们……”杨明志又一次审视一下站在机器边的工人们,和刚刚是老伊万诺夫一样,这又是一群年长的人,与伊万诺夫不同的,则是他们的下巴刮得非常干净,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非常显眼。似乎这些人都有意模仿斯大林?!

    在834厂,杨明志接连检查了所有的车床。

    他满意么?虽然和自己的预估存在心理落差,自我安慰一番,至少这些设备可比沼泽地的那些蒸汽古董好太多。至少它们都是电动的,加工环境不但宽敞而且整洁。

    最重要的加工精度,对于突击步枪而言,它最关键的莫过于枪管和膛线。枪膛和枪机的所有零件,公差达到±0.05毫米对全枪的性能当然有影响,只是影响不大罢了。

    不管怎样的加工,存在这样的公差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枪膛处的漏气。

    漏气问题其实是相当难解的,工厂能做的就是把漏气现象竭尽所能控制到最小。其实就实战而言,漏气问题不影响作战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且说这样的加工精度,零件之间的机械配合影响不大,漏气问题必然可以容忍。射击的精度基本都依仗子弹厂和枪管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那就是自己无法管控的。

    不过自己的所有的产品,其使用的枪管和莫辛纳甘完全一样,不同点之在于枪管长度不同罢了。所有的莫辛纳甘强制精度都是可以的,故而实验的样枪,精度都是可喜的。

    杨明志也知道,就是因为它们是样枪,在生产的时候工人总是特别小心认真。

    这要是进行大规模量产了,综合质量难以避免的有所下降。恐怕就是无可改变的矛盾吧,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矛盾。

    834厂是这样的安排,杨明志细细问后,他万万没想到,乌莫夫给835厂也弄了相同的一套生产班底。

    不过,一条马路之隔的835厂有着同等数量的车床。

    杨明志哪能想到这一点,他本就说服自己接受当前的现实,心情好了不少,现在心情一片大好。

    毕竟一旦开工,自己不会让任何车床闲着,一个合格的厂长必将追求产能最大化。如今工厂的买家就是部队,部队对新式兵器的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对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两个工厂都是有着三个主要大厂房这样的排布。

    所谓笼统分为:主要加工车间、次要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

    工厂暂且是这样笼统的编排,如若让杨明志亲自编排,大抵也是这样的。

    例如分成三个车间,一车间对所有的生产材料进行预处理,二车间负责具体的生产,三车间完成最后的总装,基本完成一套流水线式生产流程。

    可是,两个工厂不存在真正的流水线传送带,整个新西伯利亚式也才十套这种先进装备。

    那也无妨,传统的作坊式加工杨明志也是非常了解的,只要自己把班组安排得妥当,加工效率依旧是惊人的。

    杨明志寻思自己对车床车间的检查可以暂且结束了,他对自己的机械和操作者们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可以说,就是一群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沙俄时代的老者带领一群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代年轻人,操持着四十年代苏联最高级的车床,来生产可以开创战争新时代的军械。

    这些年轻的操作者中有相当人员就是年轻的姑娘。

    由姑娘操作巨大的总是散发机油气味的车床,杨明志不觉得这有多么奇怪的,反倒是因为操作机床,主要是操作各类按钮、悬柄和转盘,它并不需要操作者太多的力气,这些特别要求操作者的耐心和观察力。

    在户外的时候,杨明志乍眼看去不觉得她们是多么的漂亮。如今她们站在温暖的大厂房内,一个个都把厚实的毛巾摘下了,并戴上各式形制的布帽。

    这些灰色的粗布毛子有什么用?它大有用处!

    杨明志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细节,即姑娘们戴着并不好看的帽子,都非常小心的把各自的辫子全部塞进帽子里,最后由束口绳系住。

    对于机床操作工,过长的头发往往就是致命的。也包括手套,往往也是致命的。

    疯狂旋转的轴承能卷住辫子和手套,一旦出事,搞不好整个人都能被拖拽进高速旋转的机器中。各国历代的机床操作工,用血淋淋的代价书写了一部基本的安全操作流程,杨明志相信,所有姑娘们护住自己的头发,都是老工人的要求。

    毕竟万一出了事故,轻则被掀掉头皮,重则丧命。

    机加工可不敢拿生命去冒险,何况一旦出事,整个机床也几近报废。

    至于还有些络腮胡子的老家伙,恐怕他们并不打算亲自上手,而是指挥年轻的工人操作?

    “接下来,让我们去那个总装车间看看。”杨明志看着安德烈诺夫,“我想,你的麾下应该有一个安德洛夫娜的年轻女人?”

    “有的!”安德烈诺夫不假思索的说,下一秒他就不禁问道:“您……您怎么只知道这么一个人。”

    “哈哈!我怎能不知道?!同志,我可要任命这个女人担任总装车间的生产主任呢!”

    “哦!是嘛?”

    看着安德烈诺夫一脸的不解,杨明志不禁心生疑惑,“同志,看来您觉得我不该认识她?”

    “不!也许你们之前就是认识的?在咱们工厂里,只有她一个安德洛夫娜,她才只有十九岁啊。”

    “哦?!您还知道她十九岁?”听到这儿,杨明志不禁眯起眼睛。

    安德洛夫娜的确只有十九岁,虽是如此她已经结婚,只可惜她的丈夫已经阵亡。或许厂长安德烈诺夫如此关注这个姑娘,是有些别的隐情?

    杨明志懒得瞎想,毕竟论年纪,安德烈诺夫怕是比她父母还要年长。目测一下,杨明志觉得这个老家伙比自己还要年长一代人。

    安德烈诺夫解释道,“我奉命担任834厂厂长,我仔细看过工人的花名册,就是这个安德洛夫娜,她太特别了。她本是830厂的工人,本就是专业组装冲锋枪了。其履历说明她是一位技术能力出众的工人,年轻有为,真是不错。”

    “哈哈,它的确非常优秀。”杨明志豁然开朗,“她是我亲自选定的。乌莫夫同志,看来您连这件事都非常放在心上。”

    “您不用谢谢我,此事不过一件小事。就像厂长同志说道,那个姑娘确实是人才。”乌莫夫拍拍杨明志的肩膀,“您提及的人,我都给您安排进来了,还有几位他们分在了835厂。”

    “真是谢谢您了。这样,我就凑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

    乌莫夫耸耸肩:“至少生产样枪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些人在工作。尤其是您挑选的那个安德洛夫娜,您委派她重任我没意见。只是830厂因为失去了一个大将,尼古拉耶夫斯基可是跟我说,您抢了他的近卫军。”

    “哈哈!”杨明志掐着腰大声笑道抒发自己的畅快,“既然那是尼古拉耶夫斯基的近卫军,她就将是我别列科夫的方面军。对!在枪械总装这一领域,我还需要她培养一大群人才。走吧!我要立刻见到她,我要立刻任命她重要职务!”

第1917章 安德洛夫娜

    834厂的工作骨干都是从兄弟工厂挖过来的。

    他们有相当人员是中老年的男人,其中还有退休后返聘回来的。

    这其中有着普通车工、冲压工、钳工、铆接工、木工、热处理工和烤漆工等。

    一支枪械由许多零件构成,所有的零件加工都有不同的加工工艺,各色工人完成了相关的生产制造,最终所有的零件汇总到总装车间。

    以制造枪械为例,当前任何的枪械制造厂,都是遵循着这样的生产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

    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那个时代,哪怕是大英帝国,红衫军装备的枪械,都是由相关的制枪专业户制造。

    这些专业户要做的工作非常繁杂,从制造木质枪托,到关键又复杂的卷曲枪管工艺,一切的零件都是由专业户徒手打造。

    长久以来,火绳枪或是燧发枪,都是这样被造出来的。

    那个时代,世界各国的枪械都是以此模式制造,直到独立战争迫使北美大陆军做出改变。

    他们创造性的改变了制造加工模式,许多的制枪专业户被组织起来。有的专职制造枪托,有着专职卷曲枪管,有得专职生产各类零部件,还有的就负责给铅弹塑形。

    单个制枪专业户只需要考虑自己所从事的工序并精益求精,如此一来,枪械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枪械的品质也得到提高。最关键的,由于有着大量的备用零部件,枪械的修理也变得快速。

    战争逼迫了这种生产模式,遂到十九世纪,主流大国建立专业的兵工厂都以该模式生产兵器。

    美国早早的走在了生产加工行业的时代潮头,一百年后,他们又发明了“福特制”,也就是所谓的流水线加工。

    流水线加工,它是一种模式,并非严格需要专业的“流水线传送带”。

    杨明志估计自己不能搞定传送带,也许1943年可以?暂时它不是自己考虑的事。

    杨明志自觉能做的,就是把工厂的各加工部门统统动员起来,给予各部门计划,责令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由调度员将完成的零件交给下一个部门处理。

    因此,调度员承担起了“传送带”的职能,故而只要各部门的劳动按计划完成,调度员的工作一丝不苟,834厂内一个庞大的流水线系统不就成功了?!

    当然,这里的最终环节就是总装车间。

    杨明志很快见到了自己予以厚望的安德洛夫娜,这位仅有十九岁的年轻姑娘。

    她虽然只有十九岁,却不会给他人留下青涩的感觉。

    曾几何时,安德洛夫娜想象着未来的平静生活,可以与爱人共度美妙的时光。

    谁曾想战争爆发了,自己刚刚成年也刚刚结婚,新婚不久的丈夫就应招入伍!她知道这是男人们必须履行的保卫国家的义务,也清楚自己必须要在这场浩劫中,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可是,出征的丈夫和许多出征的年轻人一样,为了苏维埃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安德洛夫娜终究收到了丈夫的阵亡证明书,作为遗孀她得到了一笔微薄的抚恤金。

    曾经的美好突然间结束了,她只得把自己“囚禁”在繁忙的工作车间,用拼命的工作麻痹自己。就像是忧愁的人拼命灌酒,等自己醉醺醺后,自然忘却了痛苦。

    她拼命工作,一来是自我麻痹,以劳累压制着内心的痛苦,二来就是为了更多的粮食配给。

    当然在同事看了,她拼命工作恐怕就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枪械交付部队,让那些战士给自己报仇。

    而在厂长尼古拉耶夫斯基看了,这个年轻的姑娘分明是有着巨大的奋斗热情高度的思想觉悟。

    杨明志的出现,让失去丈夫的她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新的工作,以管理者的身份创造更多。

    由于杨明志向830厂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厂长提出一些要求,安德洛夫娜的伙食标准得意提高。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安德洛夫娜吃到了更多的粮食,营养不良的情况得到极大的环节。

    自那之后,一切真的变了。

    因为杨明志刚刚离开新西伯利亚,掌握地方权力的乌莫夫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偷着量产突击步枪。

    乌莫夫根本不是那种纯粹的官僚,他本身也是一位实干家。

    之前的凡是参与到样枪设计的技术工人,都被乌莫夫委以重任。安德洛夫娜这种曾被杨明志特别关照的人,到了乌莫夫这里更是要关照一番。

    除却单独给了她一点鲜牛肉配给外,还责令她必须办好一件事,即将冲锋枪厂总装车间的一半人员,教会她们如何装备突击步枪。

    杨明志没有看走眼,这位安德洛夫娜以极大的热情,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她就一直在厂房内充当老师,并开始带头装备突击步枪。

    所有偷着生产的突击步枪各种零件,最终都是由卡车运到830厂这座专职生产冲锋枪的工厂。

    冲锋枪的产能被下调,取而代之的就是突击步枪。随着莫斯科下达了量产命令,“偷着做”行为合法化,工厂的任务目标突然暴涨。

    在安德洛夫娜被调走之前,她已经训练了一批专业的突击步枪装配员。虽然大家都是女工,由于每个人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任务,她们得意在很短时间内积攒大量的生产经验。她们不仅仅装备基本的突击步枪,还懂得枪族中班用机枪的装备,毕竟两者的核心枪机是完全一样的。

    她们亦是学会香蕉式弹匣和两种弹鼓的装备,技术水平已经颇为熟练。

    曾经,安德洛夫娜是830厂厂长尼古拉耶夫斯基可以信赖的技术骨干,当杨明志要求带走这么一位人物时,他一度心情非常不爽。

    如今这种不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因为更多的“安德洛夫娜”已经训练完毕,830厂也得以在十多天时间完成生产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冲锋枪的产量日渐降低,突击步枪产能与日俱增。

    尼古拉耶夫斯基知道,等发明人别列科夫将军归来,其麾下的工厂一定会拼命生产突击步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自己的工厂已经具备了很大的产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在温暖的总装车间里,那些刚刚还在户外,一个个打扮得好似黑熊的工人们,他们都脱下了厚实的外套。

    室内的温度着实不错,所有工人都穿着当局发放下俩的制式棉衣,也就是发给部队的那种,毕竟那棉衣也不是纯粹的军装,是追求实用和产量的苏联当局的无奈选择,实则是最优选。

    所有人穿着一样的衣服,杨明志倒是能轻易的分辨出人员的性别。

    女人们即便是穿着棉衣,棉衣之下她们都穿着连体裙。她们也都戴着粗麻布缝制的帽子,将自己的辫子盘在里面,这与发生在机加车间的情况完全相同。

    人每天都是会掉落一点头发了,在吃饭的时候,汤锅里发现厨师的头发是种糟糕的感觉,生产加工军械,军械内部出现头发这种多余物,往往是灾难性的。

    仔细看看这些工人,杨明志倒是看到了几个中年男人,他们有着忧郁的眼神,以及鼻子下的大胡子,他们干瘦的脸庞更是彰显深沉。

    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女工,杨明志可以确定,她们都非常的年轻。

    正巧834厂厂长安德烈诺夫就站在自己身边,杨明志急忙问道:“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年轻女人,难不成她们都是今年毕业的学生?”

    “是的,将军同志。和您在机加车间看到的完全一样,我想这些年轻人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可靠。”

    杨明志点点头:“我相信她们是可靠的。这里面还有些像您这样年纪的中年人,他们是什么情况。”

    “哦,他们担任的是调度员,必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担任装配工。”

    “这也也好,装配工作是枯燥的,每天的工作强度也很大,还是年轻人更适合这份工作,现在你让大家紧急集合吧!对了,让安德洛夫娜单独出列。”

    在834厂,厂长安德烈诺夫被任命为厂长不久,他的权威性就已经确立。当然,这里面有着一种非常滑稽的原因,因为相当数量的工人,尤其是那些新晋女工,她们真是太年轻了!

    杨明志挺起胸膛,他胸口的一排勋章,和军人特有的气质,足矣给予广大的苏联年轻姑娘强烈震撼。

    女人总是对强力的男人情有独钟,在战争时代,男人的“强力”就体现在战斗力。何况,俄国女人似乎天生就特别崇拜英雄,杨明志只是站在这里,殊不知他已经给自己收获了许多粉丝。

    当然,如果换一个同样一身勋章的军人站在这里,一样能收获许多的粉丝。

    杨明志还有另一个优势,他把自己的胡须刮得干干净净,整个人显得非常年轻,一个年轻有为的将军居然是自己的最高上司,一群年轻的女工情不自禁投来崇拜的目光。

    尤其是人群中的那些大抵是鞑靼、叶尼塞族裔的年轻姑娘,她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将军居然长着一张经典的亚洲面孔,仿佛他就是自己的同族!这里自然又多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最为兴奋的还属年轻的安德洛夫娜,带所有工人结合完毕,排成了三排队列后,她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刻意模仿正规的女兵,走近杨明志站在他的面前。

    “报告局长同志,834厂总装车间全体工作人员集合完毕,请指示。”

    杨明志一怔,看着这姑娘坚毅的眼神,再看看那些人员,杨明志觉得自己仿佛在检阅一支步兵连。

    此情此景,杨明志下意识的举起右手,敬了标准的军礼,接着说:“您做的很好,安德洛夫娜同志。”

    “谢谢您的夸奖。”

    短暂时间的近距离观察,杨明志可以确定曾经慢性饥饿的她,身体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观。恐怕还有她的精神方面,失去新婚丈夫的苦楚是否也因为新的工作环境,暂且被埋在心底呢?

    杨明志长舒一口气,“安德洛夫娜同志,原计划我是让您担任835厂总装车间主任。如今计划稍稍有所变化,突击步枪的主要生产工厂变成了834厂,现在我就任命你为834厂总装车间主任。您觉得如何?有没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有!局长同志!我不会辜负您的厚望。”

    女孩目光如炬,刚毅的眼神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信心,以及兢兢业业工作的思想觉悟。

    此刻,随行而来的乌莫夫非常适时地向杨明志好好介绍起来这位姑娘。

    “啊,别列科夫同志。您对她一直很重视,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她真的是一位人才。”

    “哦?您……”杨明志非常诧异的转过身,“州长同志,您……您对她也非常重视?刚刚您就这么说过。”

    “那是当然的。这位安德洛夫娜同志具备了获得劳动红旗奖章的潜力,她只要继续努力工作下去,我想她可以获得此殊荣。我诚实的说,她只要继续努力,我甚至会亲自为了她写一份介绍信,以获得奖章容易。”

    杨明志万万没想到,乌莫夫居然给这个姑娘如此高的评价。

    “劳动红旗奖章”,此乃普通工人可以在日常劳动中获得的最高勋章,至少目前是如此的。

    乌莫夫毫不犹豫的说明了,她对于新西伯利亚市,关于多工厂突击步枪量产转型期间作出的贡献。

    乌莫夫深深拍打着杨明志的肩膀,带着笑容意味深长的说:“别列科夫同志,您有着一双慧眼。您发掘了一位聪明又勤奋的劳动者,安德洛夫娜小小年纪,以及为830厂培养了一批优秀装配工,现在她到了您的工厂,我想您的834厂的枪械生产,将迅速步入正轨。”

    “哦?是嘛?!”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实干家,也许有朝一日,安德洛夫娜同志将具备成为国营工厂厂长的资质,到了那个时候,嘿嘿……”

    杨明志知道这些国营工厂目前的职务升迁模式,它和军队非常相似,因为管理人才的极度匮乏,只要工作上做出成绩,升迁就是必然的。他略略扭过头,只见的安德洛夫娜面带笑容一脸红润。

    杨明志从未见过这姑娘笑过,之前见到她,或是沉浸在失去挚爱的苦闷,或是流露出忙碌工作后的疲态。

    笑容展示了她的自信,还有被夸奖后的羞涩?

    “真想不到,安德洛夫娜同志!”杨明志走近这个姑娘,目视着她情不自禁颤动的双眼,郑重其事的说:“现在!听后命令。”

    “是……是!”女孩一跺脚,绷紧身体昂起下巴,完全一副士兵模样。

第1918章 年轻的工人们

    杨明志定了定神,看着面前努力保持坚毅的姑娘:“安德洛夫娜同志,现在我命令你,在担任车间主任后兢兢业业工作,必须在三天时间内教给所有工人突击步枪的装配技巧。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重要专家,你必须完成这项任务,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产。你必须做到!”

    “遵……遵命!局长同志!”

    安德洛夫娜发出了她这辈子最为雄浑的吼声,以向自己的“伯乐”自我证明。

    她的鬓角也挂着汗珠,其实在麻布罩头帽掩盖下,她的头发已经有些湿漉。

    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兴奋与感动,这不,她颤抖的双眼,已经到了压制泪奔的极限。

    “很好。”杨明志低沉下声音,嘴角流露一丝微笑,温柔地说:“你也不必给予自己太大的压力。当工厂开始生产后,我会长期待在这里,监督各个环节的生产。”

    其实,杨明志并不太清楚乌莫夫凭什么给予安德洛夫娜那么高的评价,明明这姑娘长久以来就是非常普通的。或许她有着自己极大的闪光点,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力让乌莫夫位置钦佩。

    不过杨明志觉得乌莫夫给自己说得话令人怀疑,这里面有着奉承的意味。

    杨明志太清楚了,在830厂安德洛夫娜只是一名优秀的操作工,她的工作能力自己是认可的。

    就是目前真的给予她管理者的权力,此番管理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都是承担最终的装配任务,可以说每个操作者肩头都承担了巨大的生产压力。如此一来,安德洛夫娜有着最大的压力,她真的能够胜任?

    杨明志还没有单纯到把重担,草率的扔给一个仅有19岁的姑娘。

    她的确很有工作上的才能,她最欠缺的还是资历以及人生阅历,这种时候最应该的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去帮衬着。

    放眼看去,杨明志看到的都是一些稚嫩的面孔。

    杨明志接着问到:“安德洛夫娜同志,现在你了解自己的下属工作者吗?”

    “我基本是了解的。我们彼此有所了解,她们大部分都是今年毕业的学生,甚至有些人在别的工厂已经有了工作经验。”

    “原来如此。”杨明志深深的点点头,“您今年只有19岁,其他人的情况如何?”

    “她们……大抵和我同岁,不过也有些人非常年轻。甚至……”

    眼前的姑娘有些露怯,杨明志急忙问道:“怎么回事?”

    “甚至还有人并没有成年。”

    “啊?!”

    听到这个,杨明志真是大吃一惊,他着实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雇佣童工?!虽然自己表面上看不出这里面哪些人还是孩子。

    “好吧,你把所有未成年的孩子挑出来,我要看看她们。”

    “遵命。”

    很快的,有五个姑娘被安德洛夫娜带出来,杨明志下令道:“你们几位,将帽子摘下。”

    随着她们的辫子耷拉下来,杨明志看到了更青涩的面孔,不过就算如此,杨明志依旧不能确定她们的年轻。

    终究她们各自汇报了自己的年龄,五人中,有两人仅有十六岁,另外三人年仅十七岁。

    “你们居然还能这样?!”杨明志一脸苛责的看着乌莫夫。

    “有什么问题吗?”乌莫夫不解的问。

    “她们都是孩子!您给我分配很多年轻的姑娘,我并没有怨言,但是,她们也太年轻了。”

    乌莫夫耸耸肩,一脸无所谓的说:“您也太精神紧张了?难道您没有去步枪工厂考察吗?那里不时有许多更年轻的学生在工作,甚至有的仅有十岁。”

    “这……”杨明志一时语噎,他仔细回忆一下,杨明志确实记得自己见到了许多童工。当然那些孩子并非真正的童工,所谓新西伯利亚的各级学校都把学生们组织起来,他们日常学习完成后,学校就开始组织课外活动。

    和平时期,各类课外活动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眼界,而今,所谓课外活动就是去兵工厂工作,或是集体农庄的田地劳动。

    但是这些分配到工厂的未成年的姑娘,她们的情况的确有所不同。

    因为,她们都是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杨明志不想听乌莫夫的解释,还是这些姑娘的亲自说明最有意义。

    原来,乌莫夫真是非常贴心的把新西伯利亚州的所有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统统完美的分配了工作。男生们几乎都参军了,他们的归宿,基本是到了各自的部队主要担任起技术兵种,例如修善部队的武器和其他工作。

    至于所有的女生们,她们的年龄实际是残次不齐的。

    毕竟苏联当前的教育模式,所谓技术学校,其意义就相当于“中专”。

    苏联施行的是十年的普通教育,实际到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的普通教育就到此为止。七年级毕业是一个分水岭,相当多的学生去了技术学校,其速成班往往只上两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各个国营工厂。

    故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个普通的女童六岁上学,到了十三岁就七年级毕业的。再经过技术学院的专业教育,工厂里出现仅有十五岁的学徒工,于当前的时代是常见的。

    当然,相当多的苏联儿童,实际是在七岁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只有听了她们的自我解释,杨明志才明白真正的原因,心中的违和感消失得也差不多了。

    不过毕竟某种意义上是在雇佣“童工”,杨明志总觉得别扭,即便这种情况在其他苏联人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好吧,你们请归队。”

    杨明志挠挠自己的老脸,他知道自己必须接受这么一个现实,接着拍拍手引得所有人注意起来:“同志们,我代表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欢迎你们的到来,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战友一样。尤其是那几位孩子们,我很抱歉这场战争把你们卷入进来。不过我想你们已经有了思想觉悟,就是平日里努力工作,即便是和平时期或是战争时期,你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为了苏维埃祖国,你们一定会努力工作。”

    在这里,杨明志做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与当前的时代,他的这番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所有被分配到自己麾下的年轻人,她们的父辈几乎都是生活在农村,在沙俄统治末期的社会凋敝中,苟活到了新时代。

    杨明志看得出,自己的麾下有着大量的新兵,她们对于自己的未来真是充满了信心。

    他当然也相信,怕是许多姑娘是有兄长的,而且是多个兄长。那些年轻的小伙子肯定已经参军,说不定有些姑娘的哥哥已经牺牲。

    其中或许有不少人有着和安德洛夫娜类似的苦楚,这份对于侵略者的怨气,很容易被扭转成对于大生产的热情动力。

    接下来,杨明志好好检查了总装车间,说起来这里的情况和在冲锋枪厂的所见所闻颇有些类似。

    所有的装配工作还是作坊式的,即一个工人一副工作台,这当然无可厚非。

    杨明志还非常高兴的看到,车间里有多达五台电动的立式铆接机,乌莫夫居然高兴的说,它们也属于车床的一部分。

    “这些压根就是一些小型机械,称其为车床,只能说毛子把车床的定义弄得太宽泛了。”

    吐槽埋在心里,杨明志是把高兴传达给乌莫夫,毕竟这些东西依旧是二手货,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合格的工具,也是必要的工作。

    突击步枪的多个模块就是用铆钉铆接,五台立式铆接机说明了一件事,它们的数量可能会制约装配的效率。

    杨明志脑子转的很快,他马上问及乌莫夫,“难道我们就只有这些铆接机?就没有那种可以拿在手里的铆钉枪?”

    “它们还在运来的路上。”乌莫夫无奈的说:“那东西太高级了。”

    “什么?它还高级?不应该是很简单的机械么?”

    “不,它真的很高级。”乌莫夫深深摇晃着脑袋:“我亲爱的同志,我实在不理解您对于高级的定义,就好比您研发的新枪,我一直觉得它是不可思议的。您也不用担心,我们有手动的铆接机,利用杠杆原理,铆钉还是可以稳定固定的。”

    “好吧!好吧……”杨明志不再说些什么。

    杨明志仔细检查下去,834厂的总装车间怎么看都和830厂的太相似的。

    也许当初建设的时候,尼古拉耶夫斯基都曾对布局做了一番指点?如果是的话,那个老家伙就真的做出了非常明智的指点。

    从大门走到长屋的末尾,整个生产车间明显被打扫得非常干净,桌椅摆放井井有条,绝大部分的生产工具已经就位,似乎该车间就差运来一堆枪械的零件,最后由工人装配完成。

    杨明志掐着腰,乌莫夫见其表情,定是对现状非常满意。

    “别列科夫同志,您觉得如何?”乌莫夫问。

    “整体来看好极了!我想835厂也是一样的情况?!”

    “对的。”乌莫夫毫不犹豫的说,“我们在这里逗留了不少时间,我们是否再去隔壁看一看?”

    “去835厂?我们当然要去,我去简单看看就行了。您知道的,所谓835厂,我暂且不需要那里生产特别的东西。既然两个工厂距离非常近,干脆这样!”

    “您请讲。”乌莫夫洗耳恭听。

    “中间的道路暂且用砖石封闭,两厂的围墙额外开凿一个大门。我是这样想的,835厂暂时就保留一个番号,所有的工人,当前全力投入到突击步枪的生产。”

    “啊!您……”乌莫夫一脸的惊讶,他万万没想到别列科夫将军会有如此草率的决定。

    “怎么,您不满意。”

    “也许您应该再考虑一下。”

    “不用了。”杨明志深深摇摇头,“我可是将军,我的决定一般不会反悔。亲爱的州长同志,斯大林同志可是要求我来到新西伯利亚后,接近发觉我的下属工厂的生产能力。您是这里的地方首脑,您一定会支持我的。”

    “哦,这倒是。”乌莫夫无奈的耸耸肩,“终归斯大林同志需要我拿出更多的突击步枪以供应军队,您的下属工厂参与生产,必然会增加我们州的产能。”

    “哈哈,也会为您捞取一些荣誉,所以您还担心什么的。”

    “就是……您的决定真的很草率。如果真如您的决定操作,您的834厂理论上必将具备更大的产能。就是835厂将不具备产能,这件事我不好向上级交差。因为835厂没有产能,还能拿到拨款,这种事我若是不好好解释一下,是会……”

    一瞬间,杨明志猛地意识过来乌莫夫纠结的原因。

    想想也是,一个工厂没有产能却拿着一笔足够养活四百人的拨款,乌莫夫担忧自己背上贪腐的恶名。

    如何改变这一情况?办法实际非常简单。

    杨明志晃晃脑袋:“唉……我本想着把工厂合并后管理会非常方便,看来这么做反而破坏了规定。也罢,835厂现阶段也生产突击步枪。”

    一块石头落了地,乌莫夫下意识的问道:“所以,您本打算835厂生产什么?肯定不是突击步枪这回事。”

    “当然是火箭炮,更先进的火箭炮。”杨明志可以招呼着双手,在乌莫夫面前手舞足蹈,仿佛所谓的先进火箭炮是一个庞然大物。“唉,就是当前我的计划是加紧生产突击步枪。关于新式火箭炮我目前只有有些构思罢了。”

    “哦?您介意告诉我构思吗?”

    “您……”杨明志看着乌莫夫那期待的眼神,心里一盘算,突然笑笑说,“还是不要吧!它是一个秘密,您暂时不要知道。也许当我们开始实验时,您会想初看突击步枪射击时那般惊喜。”

    “是军事机密吗?好的,我不多问。现在我只有一个迫切的问题。”

    “您请讲。”

    “您的两个工厂何时开工?”

    “就两天之后吧。”杨明志随口说道。

    他的这一随口可不要紧,乌莫夫惊得几乎不敢相信。

第1919章 检查的尾声与开始的序幕

    杨明志一副随和的回答,可是给了乌莫夫很大的震撼。

    为何?合着今天是他归来的第二天,这番紧急考察了工厂后,虽是有了很好的印象,好像事情都解决好了,工厂也将在36个小时候开工。

    “您……是不是太操之过急了?”乌莫夫谨慎的问,“工厂还有许多事没有解决的吧?”

    “这倒是真的。”杨明志耸耸肩。“一切都不碍事。我感觉834厂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生产准备,想必835厂亦是一样。这里面还有一些小事需要解决,人员安排还要更精细的规划一下。它们全都是小事,我觉得明天一天事情就全部解决了。”

    乌莫夫突然间第一次感受到了杨明志可能的不靠谱。

    原因太直白了,杨明志的决定真可谓极端的仓促,乌莫夫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工厂,其人员中仅有一小撮骨干,其余人等都是刚毕业的技术学校的学生。紧靠着一小撮骨干,工厂就可以在人员就位的区区七天后开始生产?

    乌莫夫进一步建议说:“别列科夫同志,您的工作热情我是认同的。就是您不应该太着急。”

    “我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意已决。您想想看,两天之后是什么日子?”

    “嗯?”乌莫夫掐着手指,“就是十月十九日,很平常的一天,怎么了?”

    “是星期一啊!”杨明志高声道:“一周的第一天我们开始生产,连续工作六天后,完成一个标准工作周,接着在星期日进行工作总结。我就是这样想的,从下周一开始,834厂和835厂必须投产,到时候开始,工厂必须步入正轨,这是一个战斗任务,我必须完成它!”

    杨明志这么一说,乌莫夫可算是有些理解了。

    “所以您在卡这个时间点?”

    “当然!无论是管理军队还是管理工厂,我的管理经验告诉我,卡住这个时间非常重要。您就不用担心了,当工厂开始生产,我会全身心的在此监督,您接下来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什么事?!”乌莫夫急切问道。

    “就像是给其他兵工厂运货一样,从明天开始,给我供应所有的生产原材料。即使大量的优质山毛榉木材和钢铁,还有一些其他的合金,您只要给您的相关下属安排任务,他们就会去办。明天我再到工厂进行最终筹备工作,到了十九日,生产线就可以启动了。”

    听起来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简单,其中也不会遇到任何波折,乌莫夫看到这位年轻的将军有着极大的自信,仿佛他的工厂一旦开工,每天就能产出数百支突击步枪,排队等着运去军队的靶场校枪。

    事已至此,疑惑是多余的了。

    乌莫夫点点头:“就依您的决定,我即可去下令。但愿不会出现任何的波折。接着我们该去隔壁835厂看一看了。”

    “好吧,我们走……”

    当前两个工厂的配制几乎一模一样,杨明志看到了大抵相同的车床设备,以及其他的小型设备。

    还有那些工人们,也是由一小撮其他工厂挖过来的技术骨干,和大量的新晋毕业的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

    杨明志在两个工厂逗留了近乎一个下午,直到太阳落山,检查工作才大抵告一段落。

    时间其实并不算晚,只是因为新西伯利亚比莫斯科早三个小时的缘故,才是下午五点,天空已是繁星点点。

    夜晚也有一个好处,杨明志看到了工厂里所有的照明灯全部打开,尤其是两个工厂间隔的这条道路,其两侧的路灯都以点亮。

    积雪增强了路灯的光亮,这光明甚至有点刺眼。

    杨明志踏在雪地上,在临离开之前,他又把两位厂长叫到自己身边。

    “现在工人们已经回到各自的宿舍休息了,恐怕这是他们所有人最后一个悠闲的晚间。”杨明志特别的嘱咐道,“同志们,我已经决定了,明天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后,从下周一开始,两座工厂要同时开工。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进行突击步枪的生产。”

    安德烈诺夫确认自己负责的834厂就是未来生产的绝对主力,现在的他保持着绝对的信心,保证道:“您放心,我们全体职工将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及巨大的战斗热情,一定可以给您一个满意的成果。”

    “我们也是一样的。”安东诺夫顺着说。

    “很好,我相信你们的实力。现在并不是高呼口号的时刻,我们需要的终归还是成品。”杨明志长叹一口气,“虽然我不觉得生产我研制的枪械是多么困难的事,我就是有些担心,两个工厂近乎八百号人,要维持这么巨大的群体进行复杂的运作,并不简单的事。毕竟这里不是军队,而是工厂。各个部门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每一道工序又是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缓解出现问题,结构就是整个系统的梗阻。”

    “我完全明白您的意思。”安德烈诺夫点头道,“所以我会认真监督他们的工作,一旦出现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前往解决。我可以保证,在我负责的领域,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两个人都是完全一样的态度,他们非常有自信对未来信心勃勃。

    自信当然是好事,杨明志现在觉得他们当前已经有点自负了,毕竟两位厂长并没有监督生产枪械的经验。

    杨明志点头道:“我信任你们,不过未来一段时间我可能会长期待在工厂里。最初的时期一定会暴露出各种问题,我相信你们的气势,就是不能完全相信所有工人的能力。明天我还会回来,我会把大量的生产设计图纸带来,还有设计局的专业技术员们。由于现阶段两个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我想组建一个工艺部就足够了。”

    杨明志捏着下巴若有所思的继续嘀咕:“要有工艺部门,专职解决加工过程中的问题。这样,我的那些部下将起到重大作用。我还要组织一个专职的检验部门,要在各个生产环节安插一个专员进行第一道检验,到了总装车间还需要设一个总装检验办公室。搞不好,设计局的那些弟弟们都得过来。”

    说实在的,杨明志一开始也有些想当然了。

    所谓两个工厂联合生产,各部门虽是新职工为主,他们加工生产之时想必不会出现大问题,最后总装完毕自己过目一番就够了。

    如今工厂必须变得正规,为了产品的最终质量,不但要安置一票专职的工艺员,监督工人们的操作流程。还需要一票检验员,确定所有零件符合标准。

    杨明志仔细一迅速,深刻感受到了热力资源的匮乏。

    莫看自己麾下两个工厂多达八百号工人,要从中选取经验丰富的人担任基层领导、检验员这类关键职位,目前真的只能选出一小撮。故而在检验岗位上,只怕就是一小撮人去检验数百人的工作,工作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压力着实太大了。

    想着想着,杨明志的脸庞不禁流出忧虑神色,一双大手也狠狠啪在脸上。

    “别列科夫同志,您怎么了?情绪突然不对劲?”乌莫夫关切的问。

    “啊!没什么事,就是有些担忧。”

    “嗯?您不是对工厂的情况有了高度评价么?怎么了。”

    “唉……”杨明志长叹一口气,看着乌莫夫,“工作还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下去。您给那些后勤部门,我们工作所需的一切生产原料,从明天早晨开始运输,暂时全都运到834厂的仓库内。”

    “好的,这个没问题。”

    “明天我会带着设计局的大量人员过来,我会给他们分配任务。但愿经过明天的最后准备,生产可以稳定的开始。”

    “那是当然的。”乌莫夫祝福道。

    “但愿如此吧。对了,州长同志,我还有一个疑问。”

    “您请讲。”

    杨明志也是突然想到一点,今天检查工厂总觉得身边少了一个人。

    “州长同志,配属给工厂的军区代表同志呢?”

    “哦!您说这件事。”乌莫夫一拍脑门,“啊呀我忘了跟您说。司令员同志跟我说,只有工厂可以正式运作了,他们才会派来代表。”

    “很严谨。”杨明志点点头。

    “但是看你现在的情况,我觉得只配属一名代表就足够了。”

    “是因为835厂的特殊情况?无妨。”杨明志耸耸肩,“人太多了事情往往变得复杂,我其实只需要一个联络员就足够了。您可以告知司令员同志,我只需要一名代表,我希望此人足够精明强干办事认真。或许,我可以亲自和他联络,毕竟司令部也在城市里。”

    “还是我去说明吧。”乌莫夫说,“您的工作很忙,肩头的压力很大,此事就不必劳烦您了。”

    “也好,我们就此别过?”说罢,杨明志看看腕表,“时间还不是很晚,我现在就回去,第一时间给设计局的同志们安排一下工作。”

    “啊!您就这么着急吗?”乌莫夫又是轻拍杨明志的肩膀,“年轻的同志,今晚我还想在我的食堂再招待您一下。”

    “喝酒?!”

    “对!您是新西比利亚的英雄,我作为州长,当然要正式的邀请您一下。”

    饭局,又是饭局……

    杨明志摇摇头:“谢谢您,如果您决意邀请我一次晚宴,那就在我的工厂稳定下来后再说。我不是贪杯之人,我就是您所谓的那种实干家。今晚我随便吃几片干面包就够了,其余的时间我必须用于工作。”

    见得杨明志态度如此坚决,乌莫夫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怕是自个再度挽留,会不会被他人认为怠惰呢?那可不是好事。

    杨明志上了轿车,与随行的格里申科一道,前往科学院院区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

    时间正值饭点,今晚又是什么呢?

    恐怕一定是甜菜根炖牛肉,还有黑面包和白面馍,总之都是非常家常又倍感亲切的美食。

    夜的寒冷丝毫侵蚀不动一颗火热的心,杨明志风尘仆仆杀回来,他急迫的样子着实让杨桃怀疑,丈夫据说是去下属工厂视察了,此番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晚餐之后,杨明志顾不得再和妻子聊聊天,就命令全体设计员在大办公室内集会。

    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不过大家都从局长的眼神中,看得出他对于前景的期望,乃至是**。

    杨明志就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余人等皆排好队伍,等候他的训令。

    随着三下剧烈的巴掌声,杨明志引起所有的注意。

    “好了同志们!你们都清楚我下午去做了什么。对!我去视察了我们的下属工厂。现在我做出决定,从下周一开始,工厂开始运行。”

    此言一出,队伍躁动起来。

    因为大家早已估计到,只要工厂开工,设计局就必然派出人手去监督。那将是一份很光荣的工作,一来是为祖国做贡献,二来也是为自己争取更美好前途的资历。

    因此大家不禁交头接耳,也希望得到局长的进一步指示。

    杨明志再度拍拍手:“请安静!看到你们的表现,我相信你们非常重视这件事。很好,所以我要分配一些人员常驻工厂。我们必须成立一个工艺部门,去解决工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麻烦。现阶段……”

    杨明志给**夫一个手势:“您把花名册拿过来。”

    俄国人总体是不喜欢磨蹭的,杨明志拿到花名册,遂直白的宣读起自己选定的人的名单。

    究竟谁肩负这一重任?

    其中,年轻的多布洛夫可谓众望所归,大家都知道此人是局长重点培养者。另一位也不新奇,他就是局长特别挖过来的人才卡拉什尼科夫。

    除此之外的人,仔细想想他们的入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都是局长的老部下,早在沼泽地时期就追随局长的资深工艺师。当然,这些人不但有资历,其学历也很高。

    杨明志直接抽调出十人,他们脱离队列,单独站成一排横队。

    看着他们的眼睛,杨明志相信自己的选择都非常的正确。

    他最后拍拍手:“同志们。我们现在就成立一个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驻工厂办事处的小机构,你们现阶段实际有两大任务。第一,监督和解决工人加工的问题。第二,带徒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002/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 作者:重生的杨桃所写的《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为转载作品,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介绍:
兵工厂的工程师杨明志穿越成为抗联战士,战斗失利被迫和女卫生员撤入苏联,阴差阳错成为苏军战士。 苏德战争突然的爆发,他和所属部队从远东开赴白俄罗斯前线,卷入到伟大的卫国战争……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