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大明二十四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二十四监全文阅读

作者:梦难成     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     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38章 铺路规划

    第338章 铺路规划章节高速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3628

    征蒙古用不到他们,现在自己手头四万人,一半都是装备了战车的新武装,一半是可以机动的骑兵,现在的后勤已经是以前的四倍,仅仅靠着水产的捕捞根本就不够用的。这时候朱由校自己都感到有些压力了。

    就象前世时一泄店的小老板一样,见面一聊天,就是手下十几或者几十的员工,不提什么赚钱,只谈这挑费多高,这一天得多少多少工资,多少多少饭食。朱由校现在就是这样,四万多人,近八万张口,一天连工钱的挑费近四千两银子,好在铺路的都是京营和蒙古的俘虏,不需要工钱,只管吃喝,否则花费更大。这要是再来个十万人十五万张口,那这挑费可就更高了。朱由校是有钱,但那帐也是不断的在算着。如果这里需要,那无须说什么,拿钱就是,但的确是认为四万人马怎么都够了。

    朝鲜那么也不方便,辽东和朝鲜也算一个模样,再说了和袁可立参与弄不巧还让他们坏了事。

    陕西那边想都不用想了,这个左良玉就是由辽东那边出去的,看看把陕西那边弄成了什么样子吧。

    不对,蒙古虽然不需要他们来征战,但却没有人来大批移民,这些人当兵已经是不可能了,为什么不能放他们来蒙古呢?一人给他们点地,让他们在此耕种,十万人一人五十亩,也就五百万亩地,三四千平方公里的事,比起内蒙古的面积来差的远了。这样一来,一是可以解决他汉八旗的问题,二是合理的安置他们,把这个包袱彻底给大明扔掉,三是利用他们的军事能力,占据了蒙古地区,四是可以纵容他们捕奴,也是收入之一。

    但他们是否真心。朱由校还不敢自已判断,给孙承宗把意思一说,着他看看有何可『cāo』作『xìng』。

    第四封信是郑芝龙的消息,还真是快速,一看原来是离的不远的一个头目施大瑄,替代郑芝龙向袁可立来信,愿意为朝廷所用。作为十八芝的三当家。也的确有这个代表权。而漳州帮许心素也愿意归降。

    (注:十八芝,是在台湾北港溪出海口,以大海盗祈天推举派郑芝龙为首的18位结拜华人海盗,芝龙继承颜450艘海商船舰队,馀600艘舰艇为非郑氏之十八芝分领,十二月十八rì成立水师军

    还真是瞌睡给个枕头。想什么来什么,郑芝龙的降那肯定是假投降,然后想着坐大,这是历史上已经注定了的。朱由校不敢相向自己有什么本事,可以王八之气一振就能让郑芝龙纳头来拜。但这个机会还是要利用一下的。你不是喜欢假降吗?那我也来一个假招抚。只要你进了这个套,这辈子也就别下海了,老老实实的在岸上呆着吧。

    杀当然是不可能的。此人历史功过褒贬不一,但也是一人才,能力相当的强,连与不知道是那个国家的西方船只都得给他交保护,结果打了起来,还把人家给干挺了,大大的给中国人争脸。这样的人怎么也得弄到自己的海军参谋部里,只能带几个兵。给自己出谋划策,岂不更好?还有儿子郑成功如此风光,如何能够杀之?留在厩,给他解决一下在京的户口、上学、住房问题,这是后世多少北漂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而那此海盗其实好好的利用一下,变成个大明御用海盗还是不错的,英国就可以这么搞。为什么大明不可以呢?越南功略开启在际,南海的九段图也势在必行。有这样一群海盗不用,真是浪费。

    由是着孙承宗接手此事,让这两个帮派到běi jīng去给安排好招抚。务必留住了郑芝龙。不需要别的,先给个京官再说。

    第五封信又是卢象升的,但事情已然升级了,通匪!刘之源大明的降将,范永斗大汉『jiān』,给左良玉送了十万两银子,左良玉对『乱』民视而不见。这历史的蝴蝶效应也太大了吧!左良玉如此作为,已经是通匪无疑了。传旨,抄家扩大到三族,宫刑,后仍修路,但时效变成终身。

    第六件事不是信,而是人了,袁崇焕苦苦的在大同城待了很久,也想了很久,终于还是来到了岱海,求见皇上,朱由校也不是太过绝情之人,会见了他。对于以往的战绩,袁崇焕再也不敢夸大其词了,更不谈什么五年平辽了。皇上让他的选择,他也做出来了。可以放下身段去跟着卢象升从小做起,但他更想跟着皇上看一回皇上打仗。这段时间内的东北、西北大捷频传,他已经服了,但真的不明白,这大捷到底是从何而来。

    见到袁崇焕那副苍老了许多的面孔,朱由校也不由的同意了,人家只是来观摩一下,而且也放下了身段,打算从头学起,就先和闫应元一起吧。

    整理完了这些工作,朱由校出了皇帐,这几天他又亲自设计了一项小事物,这是闫应元提议的,说是如果能把这个吊斗带着就好了,所以才有的这个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把吊斗和战车接合在一起而已。造了一个平板超大的战车,宽度没什么变化,但长却是三倍,吊斗也变成了折叠的起降台,平时收起,用时再升,最高可达三丈,这样一个移动吊斗带着的确方便了许多,无论是侦察还是指挥都挺方便。

    看着北边热火朝天的修路之大军,不断的忙碌着,心里更是高兴。如今大同到岱海的路已经全线贯通。这条路还是比较好修的,因为目前yīn山以南都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就是水泥难运了点。好在现在大同的水泥作坊也建起来了,下一步的水泥就好解决了。

    这岱海风光旖旎还真是让人有些不舍,以后还是要弄个行宫在这里才是。

    情报显示如今的归化城已经相当紧张了,联军撤退后回去了一部分。这个回去倒与朱由校无关,那是因为林丹可汗的西征。因为有支持林丹的也有反对的,所以支持的都留了下来,而反对的,当然是分道扬镳了,但联军的人数却是不减反增加。

    如今他们又重新集结在一起,但消息显示,他们是在等着自己上路,离开那个充满壕沟的阵地。在路上打他们的游击战,这一点让朱由校嗤之以鼻,什么是游击,根本就是『sāo』扰,对于战争本身的走向起不到决定『xìng』的作用,本身就是难蹬大雅之堂的东西。却被蒙古人用着感觉到沾沾自喜。而后世把游击战夸的满天『乱』飞,更是让人不解,如果游击战有用的话,首先『毛』文龙就早把建奴干挺了。但没有,只能是如一支老鼠一样『sāo』扰建奴,实质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战争还是用堂堂正正之师打败、打垮敌人的有生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决定力量。

    但等自己上路,恐怕他们还得等一段时间了。蒙古草原本身就属于半干旱地区,虽然说归化到岱海一路湖泊水源有几处,但那是在九龙山以东,得绕好大一个圈子。再说自己想的也不是这一个归化城,不可能为了它而让整个战略战策改变。

    既定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修路、修驿站,篱笆式的防御肯定是不行的,朱由校想的国度那就是全方面开放的,你若敢来战,那就战到底!长城修的倒是好,但失去了一个国家敢于拼搏的jīng神,把自己关起来当鸵鸟,故然是一时安宁,但也只是一时的。相反生与忧患而死与安乐,在城里面,不于城外接触,故然过的安逸舒适,但世间哪里有攻不破的城池。国力强时还好,国力一弱,那就将是一场大灾难。相对而言,朱由校倒是喜欢国家一直在征战,一直不失敌人或者假想敌,和后世一样,宁可千rì不战,不可一rì不防,这样国家才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再建城池是绝对不可能的。

    千人一个驿站,百里一个,目前岱湖西面一路,因为岱海北面是yīn山山脉,这个时候去开山修路,那可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了,费老大的劲也不能动大山半份,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少干为妙。还是要绕过去,为好。

    在确定修路路线的时候,也是仔细的考量的,不知道闫应元从哪里找来的一段话,指着地图来了一篇地图说,‘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辕之险,滥军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野草、林木要、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

    又因为草原本就是半干旱地区,所以水源的解决成了闫应元最主要的确立路线理由之一,而避免被伏也是一个理由。这一番说辞倒也是中规中矩,经朱由校批准,去实地勘探了一边,才确定了这条西进到黄河以东的老虎山,然后北上直取归化的道路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无弹窗小说网

第339章同乐开业

    日前这条路已经在修建设立当中,但如此的速度肯定不知道慢到什么时候了,虽然有几万人在修路,但因为前边不是大明控制的地盘,所以想象以前一样分段开修,那是不现实的,那样修路的人都被杀光了,估计也修不出路来,所以,岱海的大部队就得出动,先建好了驿站,控制住了这条路,那才能把工人投入快速的修路。

    如今战车也练好了,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就算是在这里也不会有敌人来攻。明天配备一万五千快速反应队以及五千战车的队伍,带着二万修路大军,就要赶赴西边的老虎山。距离大概就是百里,如果能顺利的设好驿站,那三天这条路就能修出来。

    出现是战车多人也多,马也多,吃的粮食,喂马的草当然也多了。因为距离一百里的路程很近,所以没有什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依正常速度最快也就是三四个时辰的时间就能到了,但如果中间有战斗,那就不好说了。

    因为这条路是离阴山山脉南几里地,所以靠着吊斗和望远镜,一眼就是十几里地看过去了,没什么埋伏能躲藏的了的。现在要攻击有攻击力量,要速度虽然不敢和蒙古这马背上的民族大比,但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们双马三马的,这战车上的马也是可以轮换的,不过是要停下来而已。

    如今的自己再也不是“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那会的局面了,五百台阻击车。这远远的大于了以前的配置率。因为朱由校打了几仗,其主要依仗就是阻击车,所以从岱海战打完,就让下一批战车全部生产阻击车。阻击车再也不是配置在一个十台战车里一台阻击车了。更因为汽油阻击弩的研发,汽油弹发射机可以取消了,改装成了专门运送汽油弹的工具了。

    快速反应队里有不少臂力不错的兵,所以如若需要守阵之时,就由他们下马充当一下投弹手,这方面训练了一下,还是比较可以的。

    而阻击弩的上弦问题也因为数量多。可以三次轮流。这个持续攻击也算是连续不断了。就这样的数量,朱由校仍嫌不足,应该组成一个千户队。那战力输出起来才够味。想想看,有了阻击弩的精确打击和超远距离。二百只一轮。能有多少人可以逃得过这样的打击力度?但很可惜。这几千量战车已经把京城的铁用之一空了,甚至已经是占用了压水井的铁矿都不够。人力有时尽,只能等十几天时间了。这二个月的用钢量,几乎是大明数十年的用钢量了,实在是供应不上了。大同这边的铁矿也已经上马了,面临着钢铁产量的不足,让武备极为受限。如果下一步孙化元的大炮和毕懋康的枪能有一定的成果,又将面临着换装备,现在未雨绸缪多弄几个铁矿没坏处。钢铁产量的确是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大与否,到现在朱由校是深深的相信了。

    把出征的命令下达了,下边的将士也都把一切准备好的。晚饭后,把何可纲、闫应元、袁崇焕,以及快速反应队满桂、曹文昭、曹变蛟几人都招到了皇帐,把行军途中可能出现的事情,以及攻击归化城的事情,谈了一下,确定没什么疏漏之后,才散了。

    八月七日一早,大军早饭后,拔营起寨,因为马车众多,所以连负责后勤工作的宦官杂役都不用步行。只是后面的修路大军慢慢的跟着。

    大部队进行不象是在中原地带,受路宽所限,不能踩庄稼苗之类的。这里不同,没有真正的道路可言,到处都是草原。朱由校也没有让排那种一字长蛇阵,近二万人的队伍,一人两米间距算,能排出几里地,那还了的。千人队并排进,骑兵在四周,战车次之,中间是后勤保障马车,阻击弩车。

    这种行军阵形主要是快速,始终保持着密集型。不象那种长条,随时随地的可以让人抓住了上来咬一口,前边的还在十里之外呢。等他到了,什么事都结束了。就算是吃个饭、扎个营也一样啊,前边的都吃完了,后面的还不停的往前赶到呢。

    何可纲做为这支部队的总指挥,当然的把那辆移动吊斗车带上了。这次没有蒙古人来打扰,情报显示的也是阴山之南这时候没有什么人了,但阴山之北却聚集着他们的大部队。

    所以今天的进军异常的顺利,午时就到了老虎山南面十里的指定地点。老虎山上有许多的洞穴,古代人半穴居的遗迹,这点在闫应元考察之时早已提到。但何可纲带的人是不会去山上的,那里不是他们的天地。

    在确定安全之后,负责土木工程的马上开始动手了,而何可纲也找了一处高地,让驿站的驿卒架好了望远镜,看看镜头里有没有敌人的出现。确定了没有之后,开始通知岱海方向。按着五里一千修路工,二百持弩兵、二百快速反应队护卫,沿路东西两边开修的方针,修路工或者俘虏这一路投放的也差不多了。

    一旦驿站建成,皇上就会易营过来,三天的时间,任务艰巨,所以何可纲是紧张的安排着。

    接到了老虎山处已经安全抵达的消息,朱由校也是挺放松的,绕过老虎山直接北上,也就不到二百里路就直达归化城了。那里,就是这次草原之行的主要目标。而这北上一路,也肯定是充满着危险与战斗,但朱由校想想自己的‘高科’嘴角不由的一笑。

    八月八日,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京城的眼球大都集中在了一点上,原客氏的宅院所在地,已经重新盖起来了四层的高楼,那建筑是相当的大气磅礴、富丽堂皇。多少人都在奇怪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怎么看怎么象是一所宫殿。

    今天,它终于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由目前北京城里红的发紫的田尔耕主持着的一个剪彩仪式,让大家知道了,这家不是宫殿,而一座酒店——同乐酒店,完全的御膳风格,由一些‘被辞退’的宦官、宫女经营的。(未完待续。。)

第340章御膳热卖

    田尔耕是最初开始策划、筹办这个酒店的创始人之一,这里面当然有他的心血,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关注,最终同乐酒店在今天开业了,他的脸上也有光。毕竟这是皇上的差事,不仅仅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这里面还有着可以向世人炫耀的圣眷。

    老板张光年,也终于在万众嘱目之中登上了前台。但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整个京城认识他的还真不多。但老老实实的跟在他的后面,一副下人副样的那一些人却是实实在在的风云人物。

    这些人物的管家小厮打扮,让人眼球爆掉。这些人就是二个月之前,还是人见人敬的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等,他们竟然是大堂的招待人员。这一下多少人当场就当机了。这什么意思?太恶搞了吧。曾经那可是鼎鼎大名的王公公、李公公,石公公哪一个人之前敢得罪半点?这下却十着如此勾当,可悲啊。

    那是谁?众人不由的都擦了擦眼睛,英国公张惟贤,和六位宫变中的爵爷,全部一水的站在了剪彩台上,而其服饰也分明就是管家模样。如此轰动的事情立刻传遍了四九城,多少人听说了都往这边挤了看看,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今天却当了伺候人的小厮、客小二。

    而张光年也把一段由田尔耕起草的几句场面话说了一下,然后就开始了开业典礼的各个程序上的东西。最后引领着大家一起进去参观。

    来观礼的基本都是田尔耕的‘朋友’,过来‘白吃白喝’的。现如今田尔耕可不是两个月前的身份。在大明政商两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巨鳄,可谓是交友满天下,邀请客人前来吃顿饭,哪里还有推三阻四的道理。

    江南庭院式的院落也是琼楼玉宇亭台楼阁,尽显古色古香又有别有洞天之感。进了酒店内部一看,倒是简单大气,但依然是那样的富丽堂皇,上边精雕细刻的雕梁画栋也是勾心斗角美奂美仑,。地板砖海漫的铺在楼内,现在地板砖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这京城里每家‘皇店’都已经铺上了。而且还有专门的店铺在买,所以已经不太稀奇了,甚至新潮一点的都已经在家里铺上了。但如此大面积的铺陈,更显的富贵荣华之气。

    那一水的玻璃窗让所有的人乍舌。八面玲珑的陈设在各个房间。大厅。现在的玻璃有多贵那可是大家共知的。现在京城里面就有一家专门经营玻璃的商铺,大家也当然知道那是皇上的产业,但一块玻璃太贵了。不是寻常人家给消费起的。但看着如此多的玻璃窗,让房间里的光线如此通明,引的许多的政要、巨商打算回家安排一下,搞装修。

    而那正宗正宗再正宗的宫女,不时的穿梭其中,更让人如入仙境一般。如此奢华的享受,更让人有如入仙境一般的感觉,连身子都飘飘然了。宫女都是从教坊司里选择的清倌人,又受了两个月严格的宫廷礼仪训练,在待人接物上,处处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来。其所执的当然也是最为标准的宫廷礼节,煅练出了一股高贵典雅的气质,长的一个个又是如花似玉,让这些久经少风月场所的‘贵人们’眼球不断的出卖自己。

    而墙上所挂的一副副文人骚客们书写的对每一道菜肴的赞美,更加的把文化氛围衬托渲染开来,让人还没吃,就感到了浓浓的艺术味道。这样的事自古有之,传闻有人不喜油腻,但一个东坡肘子却吃的津津有味,问之,则把东坡先生的诗词摇头晃脑的来了一遍。现在虽然没有东坡先生那样的大家来衬托一二,但写诗的也多是文人雅仕,名人级的人物。让一些商界精英人仕更感自己吃顿饭也能吃出个风雅来。

    大厅里当然有那留声机,这是皇家店铺独有的风景线,一些家庭虽然有,但也是不舍得经常用的,太贵了,基本上那就是传家宝了,没事谁舍得,用坏了怎么办?也就是有人来访之时,拿出来摆在客厅里,显摆显摆,这可是身份的象征。大厅里面播放的是录的是一些琴曲,也是大家之作,这使得文艺气息更浓了一些。有钱人嘛,当然喜欢这种调调。你让一穷光蛋,累了一天跟三孙子似的,有被窝不躺着,来段音乐听听,那不扯吗?这里就是往来皆鸿儒,出入无白丁的地界。

    而到了开席之际,那精美的菜肴和那让人终生难忘的美味,更让人是大开眼界,大饱口福。御酒的香醇也引的许多人的贪杯一醉,有的仗着酒劲和文采,竟然也是当场挥毫泼墨,献诗一首,这更助了酒兴。

    如此奢华的场面、排场,穿梭其中的无数佳丽宫女,这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让人觉得此行非虚,如若有机会,肯定会再次光临的。

    这些无疑是吸引那些好食者的各样条件,中国历来是崇尚饮食文化的,当然这是口舌之欲引发的,但这些却给餐饮业提供了最大的市场。同乐酒店的价格是真高,无论是菜价、酒价都比外面高了五倍以上,但服务的质量、酒菜的品味、进食的环境,那都是外面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的。这就是它的优势,从开酒店的第一天起,就是冲着高消费的路线走的。本身就不是要飞入平常百姓家的东西,一桌子酒菜就得起码得十两银子,如果再来两大菜硬菜,百两银子都不算什么。这样的价格老百姓一辈子都攒不了这么多的钱,所以也就是只能听听的份了。

    同乐酒店直接的是个爆红,中午的一顿饭直接响遍了整个北京城。当晚就是暴满。这个爆满可不是小酒店的爆满,同乐酒店的房间太多了,近二百间,基本都是总统套房那样的房间。这二百桌菜的营业额就是四千多两,去掉了各种费用,净赚二千多两。张光年看着这个数字惊的是口瞪口呆,这可能吗?田尔耕晚上也没走,留着就是等着结帐看看这一天净帐多少。(未完待续。。)

第341章两套班子

    看着这样的一个数,这心里也是直打鼓,自己以为挺能折腾的了,披着锦衣卫的衣,做些生意,什么茶、盐、瓷器、丝绸、粮食等等的生意,但现在看看人家皇上,就这一个酒店,一天就净赚二千多,这还没算中午的,那可是自己请的客,皇上批的,免了单的,不过这礼金也收了万两之多,当然也给皇上汇报了。

    中午人少是肯定的,但就是再少甚至到零,这一天二千多两,一个月也是七八万两银子了,一年下来也有个百万两银子,这样的收入怎么能不让人眼红呢?而且这还是刚刚开始,如果时间再长一点,或者说按皇上的要求,在别的城市再开那么几家,那还了得?光是靠这个酒店也完全能够一年四百多万的国税了。

    八月九日,岱海,朱由校分别收到了张光年和田尔耕两人的来报,看着酒店的收益,当然是相当兴奋了,又多了一个来钱的,砸了这么多钱进去,这回报当然是快了。看了他们的算法,朱由校不觉的笑笑,新鲜的东西大家当然是争着想尝尝,等新鲜头过了,生意自然会有所回落,必定这样的有钱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已。不过如此势头,又有了管理的经验,开分店是势在必行的。南京,就是最好的地方,那里富人也是不少,而且还有一套现成的六部等部门在那边少预备役。

    因为无限弱智的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种低能的国策当时就被人指出了其蹩脚之处,以汉“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结果老朱王八气一震,把人家震到监狱里弄死了。‘自信’的认为自己不会有这样的不肖子孙的。

    结果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因为朱无璋还有一条给藩王的‘极品’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这不眼睁睁的让后世子孙打架吗?结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的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这不叔叔开始抢侄子的江山来了。

    成功的靖难之后,因为自己的地盘不是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所以他就想着回去,当然朱元璋生前也有过这样的表示,天子守国门嘛。迁都是大事,江南方面的人当然不太愿意了,结果慢慢的就变成了折中的作法,留一套行政班子在南京。

    这不得不说是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奇葩,朱由校真的搞不明白,这白白的扔到哪里一套没有什么职权的班子在哪边有什么用?以后肯定是要改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开家酒店在那边,因为那边不仅仅有班子,而且勋贵们也多,更是江南富商的集中之地。酒店来钱并不比北京慢多少。

    而反对的言论当然也是滚滚而来,都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和大臣们干的事。说什么御膳那是专门为皇家所用的,如此有失国体、逾制之类的,和卖宫刑后的俘虏的说法都是大同小异。朱由校连理都没理,直接传旨贴在了前门效忠书之后,想出名就让你出,现在谁都知道自己拿钱出来帮全国的老百姓交税,你们叨叨叨的没完,得,也别在这里跟我叨叨。让百姓知道,皇上赚钱就是为了给百姓交税的,你们争辩去吧,我可没这闲功夫。上回田尔耕倒是提到国子监那边有好事的学子,成立了一个学社,就是探讨这方面政治问题的,把个田尔耕紧张了一下,急忙请示,朱由校的要求是紧密监视,重点保护。这样的读书人议论一下国事,也是正常的,东林其实就很好,只要让他们一直在野就好了。不过现在不是让东林党这样的空谈者出来捣乱的时候,引导他们一下,把矛头指向那样没事找事的大臣也好。

    孙承宗接到了皇上的几个圣旨以后,可是相当的费思量,招揽个海盗没什么问题,进京来安排也不麻烦。但辽东这个事却让他揪心的难受,因为那里有他的劳动成果,他的心血,但就这样被皇上全盘否定了。心里当然有些难过。

    其实在军事问题方面,孙承宗的确是不如朱由校,不,这个称谓应该是包括原来的朱由校。这个问题在多处均有体现,首先是对袁崇焕的信任上,原朱由校就一直不怎么信,而孙承宗就毫无保留的信。

    比如说,袁崇焕上疏说在关外依靠修城屯田就可以让后金投降,天启接到奏疏后批示道:“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这一连串的问话,显示出了原朱由校的睿智,并不是袁崇焕这个大忽悠能忽悠了的。话的意思就是是告诫袁崇焕老老实实做好实事,少搞一些大言不惭的把戏。屯田是孙承宗提出的,所以袁崇焕如此上奏,两者之间可见高低。

    其次是对于战略防御的把握,孙承宗不如原朱由校。

    比如说毛文龙根据自己的情报和推测就曾上过的一份奏折说,建奴有跟蒙古人勾结,估计有可能从喜峰口入关,天启接到塘报后批示是:

    “上谕内阁,朕览登莱巡抚塘报,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揭前事。为屡获活夷,斩首级,得获鞑马夷器等件。虽功微小,实挫贼锋。其复辽之基,端在斯乎。朕心岂不嘉悦。外呈称奴酋与亲信奸人李茂隆等,昼夜商议,欲以贿买西虏,更换旗帜,借路潘家口等处,进攻谋逆。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卿等传示兵部,作速马上差人前去传与枢辅,总督镇巡,当详计塘报,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其沿途各路,并东征将士,俱要仔细防御,谨慎备尝。及各隘口守把将官,都要昼夜不时防守。还仔细盘诘进贡出入进攻夷人,其中恐有奸细夹带情形。仍传户工二部,并专督辽饷等官,详确毛帅,如果缺粮乏器真情,并拨船及应用器械,一并速发解去军前应用,不得迟滞,有误军机,责有所归。特谕。”

    这里就有对毛文龙的肯定,对于建奴扣关小动作的防范。

    然而孙承宗却看不出这份塘报里面的可行研究性,对潜伏的危险无法预计,孙承宗说道:“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又恐关城谓虏由他道,便可缓防,以为声东击西之计。”

    事实证明,崇祯二年,皇太极的确率军从喜峰口入关,由此可以看出,天启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比孙承宗更加老练的多。而现任朱由校虽然军事上小白了点,但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对于战争的理解高度比孙承宗还是高了一点。

    正是因为自己被朱由校所救,朱由校和袁可立几次三番的大捷,而现在却要自己毁掉自己的心血,这心里当然的不太好受。不说辽将们是否真心的‘投降’,就说是真的,也愿意接受皇上的安排,但关外那些他曾经亲自指挥的屯田、军堡都要扔给建奴,这让他如何不心疼呢?

    做为皇上的重要智囊对于皇上的战略意图的把握当然是到位的,对于周边各个政权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对于皇上对于各个军团的不满也是知之甚详的。孙承宗对这些都懂,而且实践也证明了皇上的英明神武。把此事交由自己之手而不是假手他人,让自己能够有个善始善终,这样保全自己的名节。若真正不启用自己,最后让别人全盘否定,搞个盖棺定论,说自己就是一个庸才,放着建奴不抗不杀,天天在哪里劳米伤财搞那没用的军堡,屯那些根本收不上来的屯田,养活那些全部都是汉奸的丘八爷、、、、、、那样自己这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

    自己当然感激皇上的用心良苦,大同一败,自己也就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天地良心,朱由校做此决定的时候就是因为兵部是管这一块的,就交给了孙承宗,哪里想过如此之多。)如今也就是皇上身边体已的人不多,和自己比较亲,自己这把老骨头还有忠心向着皇上的,能帮他几年是几年吧。(未完待续。。)

第342章辽将叛变

    孙承宗收拾了一下心情,把皇上的意思顺了顺,开始给辽东将士写信谈判。这信孙承宗写的已经是相当的慎重了,其措辞相当的严谨,既把皇上的意思清楚的表达了出来,又顾及到了辽东将士的一些感受,毕竟自己也和他们呆过一段时间,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但事实再如何的粉饰,也是事实,把他们从军事编制中剃除出去,发配到河套地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待辽东将士接到这样的信函之时,立刻是一阵大哗。现在莽古尔泰就在右屯那边等着,但皇上的意图就是这样的,让辽东将士情何之堪呢?

    皇上让他们去蒙古,这当然没二句,吃着皇粮当然要听命令出征,这是作为一个将军战士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注意了那是吃着皇粮的前提下才可以听命令服从指挥的。现在皇上让自己去蒙古,但言下之意是一人给个五十亩草原上的田地,然后就不管不问了。五十亩地是什么概念?第一并不是皇上自己的,那是处在蒙古人的控制区之内的,皇上去了,打了几个胜仗而已。在哪里种地,和在辽东种地基本是一样的,都得整天的提心吊胆的想着会不会有人来抢,面临着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第二,都慷他人之慨了,还就给区区的五十亩,这也太抠门了,还不如别让自己走,直接出个一千亩的辽东地给自己呢。第三,草原本身就是半干旱地区。虽然是塞上江南,但也是塞上,那里的沃野千里,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的开垦,这样的活计是辽东将士们不愿意干的,如此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开垦,怎么比得吃着皇粮那样的痛快。

    这就是辽东将士是主要的心理,他们想到的是皇上为什么让他们上蒙古去,那是利用他们去打蒙古、去屯田的,那就是还用着他们。但皇上还不管吃喝、不发粮饷。这自古以来都是皇上不差饿兵。他老人家倒好,弄个五十亩地把自己打发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又想好又想巧,卖头老牛还不想让吃草。简直是欺人太甚!越是议论越来越出离愤怒。大骂皇上的刻薄寡恩。让前线的战士流血又流泪,如今有了大撤退守山海关的决策就把他们象个包袱似的抛弃到了蒙古,坚持不同意。简直是欺人太甚了!

    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是受了大明几世几代的军饷之家族,怎么能容忍一脚就被踢出这个体系,如今为了弥补前一段时间犯下的辽饷过错,已经放低放低再放低身段了,又是拿钱又是负荆请罪,但换来的却是如此结局,这是他们实在没法接受的。

    皇上这一把他们扔到蒙古的策略,让辽东将士深深的感到了屈辱。假设皇上就是让他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来个卸甲归田,光荣退伍,然后入关自谋生路,这已经是他们这段时间做的最坏打算了。但就这样把他们扔到蒙古利用了他们还不给钱,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朱由校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什么?是他们已经在出卖了国家利益的情况之下,仅仅是假沦陷一事,就死了多少非辽籍的将士,造成了全国多大的恐慌。更不谈他们浪费国家这么长时间的辽饷,让多少老百姓省吃俭用的省了钱‘给’他们。所以辽将与皇上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出发点也是大不相同,根本是无法调和的。

    现在莽古尔泰又从盖州折返而回,仍然在以前的右屯大捷的位置,扬言阿敏的耻辱,要在袁可立身上重新找回来。可能是为了配合莽古尔泰的嚣张,袁可立真的没有再来。但辽将们却不得不面对着莽古尔泰的催促,墙头草的特性让他们没敢给莽古尔泰有什么失礼之处,语言上保持着客气,行动上也是比较礼貌,就差没有过营劳军了。

    莽古尔泰也是表达着客气,投降的条件不变,虽然是催促不断,但没出一句恶言。这样郎有情妾有义的交流直到现在。

    现在辽将们在皇上如此回应之下,又要面临一次选择了,这个选择虽然难了点,一经作出,将没有任何后悔或者回头的路。皇上那边没有给他们留路,让他们背井离乡远赴蒙古,还要衣食无着。这条绑在大明战车之上的路子已经被皇上堵死了,皇上再厉害,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照拂。俗话说,你不仁我不义,所以,他们抛弃了那份对皇上兵力的恐怖感。道不同不相为谋,怕了你了,远远的躲开就是。所以他们转身面向了他们的新主子——建奴。

    但有一个条件,为了不与故主大明发生矛盾,所以请降后,能够移师金朝边线,不与大明相争。这样辽将们的聪明之处,既然皇上的战力非凡,为什么还要硬抗呢?惹不起,咱躲得起吧。

    此事不是莽古尔泰一人能够决定的,本来辽将们的投降,都是以后参与作战的前提,不管作战的对象是大明还是蒙古还是朝鲜,否则养兵何用,对作战对象还推三阻四的,这种兵将哪个敢要。但对方提出了这个谈判的重大条件,却让他不得不回报沈阳。

    大金对此次的辽将投降相当的重视,黄台吉更是从政治层面、军事层面出发做了深入彻底的研究。因为只要这些辽将投降了,政治因素且不谈,仅就地盘上,就将直接贴地了山海关,再无任何缓冲。更何况在军事层面上,此消彼长,把大明最精锐的辽将体系全盘拿下,变为已用,与大明的力量对比那是相当明显的,如此可见这帮辽将的重要性了。况且大金的朝鲜功略马上开始,有这帮人的冲锋陷阵,也可以减少大金的军事力量投放。基于此,黄台吉同意了这个意见。那剩下的就是具体小问题了。

    就这样,在大明国内尚不知情的前提之下,辽东将士毫无悬念的投降了建奴。

    九月十日,岱海,看着、听着老虎山方向不断传来、修路、驿站建设的进度消息,朱由校还是相当高兴的。但朝政的琐事也是相当之多。但总结了一个字,钱。

    因为税收制度的取缔,各地官府的公务费用出现了告急,什么这家的官衙漏雨了,那家的走水,这边没有钱去办公差了,那边连贴告示的钱都没了,等等等等,当然也不都要小钱,还有要大钱的,比如说宗室子弟钱粮的发放。

    伟大的太祖朱元璋,这小农意识的确不浅,所定的各种祖制也是遗祸不少,最厉害的,当然是他的宗室制度了。天真无邪的他,认为宋元之灭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皇室的宗室不强,受大臣的左右。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如果能够宗室满天下,那宋元就不会被灭。所以他必须打造一个大明no.1宗室,于是在有目的有预谋的前提之下,开始了他的宗室种马计划。太祖之所以成为太祖,并不是因为他多英明睿智,但军事能力的确是超一流的大家,但治世的经济能力等却无限的接近于草包,这点不仅是明太宗,许多的太宗均有如此,(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此精明强干之人,军事能力强悍如斯,竟然被一个才智平庸的弟弟宋光军干掉了,被人家抢走了江山。直接导致了整个大宋的先天不足,元朝、清朝那能力不提也罢。(接着的例子大家自己去想想。)

    老朱家的种马计划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相当成功的,质量暂且不谈,但数量上的确是世界上绝对的第一,这点可说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晋唐的十姓加起来都不一定是老朱家的对手。

    朱元璋本人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这也算是一炮走红,为朱家屹立在世界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则多达100多个儿子,且全部成活,接着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因为历史上没有统计过,到底是周文王的百子多,还有刘备的十三先祖刘胜中山王,也生了120个儿子,这三个人都是超级种马的人物,但到底最儿子最多,历史上也是争论不休。全老朱家的人多那么肯定的了,如此到了朱由校这里,已经是数不过来了。

    徐光启对明朝宗室人口进行研究后说:“洪武中(约公元1382年)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乐(约公元1412年)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约公元1567年)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公元1604年)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如今这种几何数的发展,早已突破了二十万户的大关,这绝对符合太祖‘人多力量大’的要求了。估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真会比敌人造的箭支都多,如此家族宗室无论到了哪里,都是一支绝对的力量。(未完待续。。)

第342章大明宗室

    但天真的朱元璋却规定,宗室子弟是带着工资出生的,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年薪,不论男女。这种含着金卡出身的还真正是富二代。禄给标准为,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这是男的。

    而女的也不少,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亲王的83人,封为长公主(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的80余人。

    这些人又因为制度的上限制的太死了,做这个不行,干那个不让,连交个朋友都被限,追根刨底还是朱棣本身就是一个藩王,他都可以拿着朱元璋的祖训抢自己侄子的江山,他当然得防着这一招了。所以这一防就把宗师子孙圈在了城里,和养猪没什么区别。那个时代就是宗室子弟的宅男宅女时代。但他们没有网络,做不到足不出户就能开个网店之类的勾当。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闲着没事那就生孩子玩。

    从朱由校的爷爷万历老爷子时,就发现了这一重大问题,钱太多了,根本不是玩不转经济的大明朝能够担负了的。虽然也弄了什么定额制度。但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法解决这一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能怎么办。所以先是耍赖皮,不给钱,宗室子弟没有工资那可不就玩命的闹,闹的实在是没办法了,又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自筹。地方政府也是无奈,就这样半死不活的拖欠着发放着。那些宗室子弟也是这样半死不活的拿着这不足的宗禄。没办法之下他们就拼了命的去犯罪。反正官府还欠着他们的钱,也没法处理。

    现在地方政府连收税权都取消了,哪里又有钱给这些宗室子弟,更何况对于不让收税了。下边肯定是少了一块‘自留地’收入。那当然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宗室子弟一闹,正是他们乐意看到的。玩个太极推手,把矛盾直向了皇上。然后搞点串联,这不奏折如雪片一样飞到了岱海。

    看着这一重大课题,实在是让朱由校头疼不已,这些带年薪的二十多万人,可真不是他能养活的了的,即便是现在勉强能够维持着,全这个愚公移山一样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是谁也不敢接招的,估计除了太祖如此心大的人才能如此的‘豁达’。这里面的制度问题也着实让人头疼。

    太祖脑子本身就不好,喜欢玩个祖制,同时又喜欢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起先,弄这个藩屏之时,给蕃王们兵权、行政管辖权,让他们驻守着边关要地,后来又因“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所以而后又去推翻以前的‘祖制’开始削藩的规定:不许亲王同时朝觐,只能一个亲王来朝,平安回到封国后,派人以书信方式报给其他亲王,才能来朝;进京朝觐时只能十天,即遣返封国,以防止藩王与朝臣的勾结。又规定:亲王王子要入侍,这更是含有人质之意。后来又规定:王府废除王府的相傅,升长兄司为正五品,长史由皇帝亲自选派,若王有过,则诘问长史,即长史有监督、规劝藩王之责。

    慢慢的又变成了藩王虽有藩号,但不治民,不锡土,食禄不治事;王国文官由朝迁选派,犯法时依律审判;王国百姓有侮慢王的,亦要解京审问明白然后才能治罪,以防止王对封地内官民的控制;经济方面则删除了王府若有兴建工程,有司即时由王所居的城中市户差付,不得稽延这条;亲王的岁禄亦减为万石。

    不过朱元璋既要诸王藩屏国家,备侮御边,夹辅王室,要讲亲亲之谊,就必须给藩王以实力和特权,所以很多对藩王的限制,并未有太大的效果,藩王的军权仍然被维持着,形成尾大不掉不势,以至于朱棣有实力发动夺位之战。

    永乐帝夺了侄子的政权后,即位后,鉴于前朝之失,不让另人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所以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又废除宗室可以为官规定,即使是宗人府,亦改由勋戚大臣摄其事而不备官,所领事务均归礼部管辖。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

    藩王在封地也有许多限制,如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对宗室的约束还有: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后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远充军。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那些好饮醇酒、近妇人的藩王,因其对朝廷没有威胁而被称为“贤王”,受到奖励。宗室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阶层。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这样的宗室子弟有田地的还好说,没有田地的,只能是被活活的饿死了。所以宗室子弟的犯罪率也是居高不下。(未完待续。。)

第244章宗室分田

    现在,由于宗藩的厚禄给朝廷带来的严重负担,相当多的中下层宗室已沦为贫困户,于是强烈要求弛松藩禁、请田联自给、试官自效的呼声越来越高。是啊,穷的都吃上顿没下顿了,还这不让干,那不让去的,简直是不给活路了,不偷不抢还真对不起这个宗室政策。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但再好的火车头,也架不住这不断生养的宗室大军了。想要处理宗室问题,首先得从宗室制度入手,把这些人从制度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自食其力。在以前,朱由校甚至想过,利用这八十三个亲王八十个公主,这基本上就是全国各地了,搞搞皇帝选举制,让他们参与进政治来。毕竟虚君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老朱家就算是在他这一代起死回生了,也不可能万古长青,一直统治着中国。说到底最终还是要把国家的统治权交出来的,无所谓就是自己主动交出来,以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还是被人家推翻了,然后大搞屠杀而终,并且还得挂上阻碍中国发展的历史罪人。

    一下子变成总统选举制或者首相制也不合适,那保皇派的反应肯定大的不能再大。而先用朱家的人搞搞试点,这个可行性还是相当强的,老朱家的人都是龙子龙孙,内部处理,让大臣们选择,配合着他们的党争,让他们和藩王、公主们结合起来,这肯定是他们乐意的。

    然后再向着整个中国开放过渡。把老朱家淡出政治舞台,虽然这样的想法是天真了一些,但总比一下子就立宪要好的多吧。而且只要军权民心掌握在手里边,如何操作还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此事倒不急着想。但宗室的问题却是燃眉之急,不得不解决了。

    对于削藩,朱由校也想过,但越想越觉得不现实,人家祖宗留的,如同私产一样的名号、荣誉称号,你凭什么就给人家削了?不发年薪还有情可原。什么国家困难。养不起了,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了之类的大义倒闭可以让自己在道义的高度上站住了脚,这些也肯定都有人支持,毕竟看出这样问题结症所在的人数不少。

    但把人家的什么亲王郡王将军之类世袭罔替的东西给剥夺了。首先在朱由校自己这里就过不去关。这些祖上留的荣誉称号、地产。都是人家的私产。凭什么就给人家剥夺了?

    朱由校还是比较支持私有财产的保护的,认为这才是老百姓拥护政府的源泉。不能动不动就来个打土豪分田地,那成什么了?凭什么啊?就凭自己是皇上。掌握着军队?人家祖上花了心思一点点留给后世子孙的,你凭着强取豪夺的搞个批斗就给人家否定了,这与强盗何异?放在你自己的身上,自己又做何感想?就因为自己的钱比别人多,那就得被分掉?理由是什么?不患贫而患不均,平均了大家就都平安了,扯淡!

    最终,朱由校决定,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快刀斩乱麻的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再说。否则这乱子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还不知道能闹到什么样?

    要想让这些贫困的宗室自谋生路,有自我生存的能力,那就得废除了那些变态的宗室制度。让这些人和正常人一样,这种‘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能到各地去的制度只能适合养猪,而不是养人。砸开了这个枷锁,才能解放宗室弟子,让他们自食其力。

    而后,再给些补尝,比如田地,现在至少阴山以南,岱海到大同一线是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就这片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怎么也能把这二十万人,每人五十亩的土地给解决了,再发一些一次性的补助,给个压水井,弄点铁具之类的东西,以后再给一些优惠政策,修修路,建些房、投资建作坊之类的,建个城池之类的新城,如果有可能就傍依着岱海而建,朱由校带头第一个建个行宫别墅在这边。

    从此宗室弟子下岗了,砸碎铁饭碗,以后就靠着这块土地自谋生路了。至于不愿意来的,那也可以,愿意做生意的,给你点无息贷款,愿意做工的,集中起来,开设一些大型作坊,专门招宗室弟子做工。

    有能力当官的,认字的,优先送求极宫去学习,以后都是大明的力量,有能力的留在求极宫,能力差点的下放去做个官吏。不要考虑他们会造反的事,拥有着强大政权的皇上干不过一个王爷宗室弟子,那只能说明,你的能力的确不适合皇上这个位置了,退位让贤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了。

    这样的大事,当然会受到朝廷之上那些喷子们的狂喷,拿祖制说事的人大有人在。这点得让魏忠魏提前去先招兵买马,先联络好、买通好一些喷子,再动朝议。这是大手术,虽然不牵扯大臣们的利益,但他们的鼻子比警犬都灵,从中肯定会看出这是对祖制开刀了,只要有了第一次,那第二次也会有。不从中作梗他们肯定会难受死的,连自己封个户部尚书,他们就闹这妖那妖的,搞的薛凤翔难受不已。如今拿着祖制开刀,他们不闹翻了天才怪。好在自己眼不见心不烦,随便他们闹去,一个政务公开,前门那边来个备注,再不行,弄一些穷的不行的宗室子弟进京,让他们看看谁在阻挠,也给他们上门评评理去。

    对于地方政务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当然也是个大事,记和前世之时,一位领导在做省级领导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手里没有几个亿的资金怎么做省委书记?话虽然听着有些不顺耳,但的确是个事实。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钱,那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如果不想做些有益于百姓之事还则罢了,但若想干出一些政绩,盘活地方经济,没有钱还真是不能。(未完待续。。)

第345章国营经济

    地方上缺钱,那是因为没有来钱的路子,更没有创办经济实体,没了税收可以留存,当然也就没钱了。看看如今的青州府和大名府,上来的奏折都是形势一片大好,各自依靠着地方特色,搞的都是风生水起。青州府走的是流通港口的道路,而大名则是陆地商贾,由卢象升引来了众多‘贵人’的投资,又经汪乔年的经营,而且两府也都有皇上一些作坊的带动,现在两府都红火起来,看得周边府州都眼红不已。

    如今‘国营’企业正是需要上马之时,有了国企,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收入,地方都富了,那整个国家自然也就富了。只有富裕了才能拿出精力、钱粮来搞军备,加强国防,这是一整条路子。

    但这个地方官府来做生意赚钱的决意,恐怕更会引起朝野上下的争议,一个与民争利的大帽子肯定是跑不了的。皇上自己赚钱不说,再把官员拉下水赚钱,恐怕不仅仅会受到官员的反对,连老百姓、商人都会群起而攻之。这连想都无须想就可以预知,自己刚刚开始开作坊的时候就遭到了不少的问责。而锦衣卫的生意,也是有不少的言官上奏来上奏去的,只不过皇上不搭理他而已。

    这事看着不大,一旦操作不慎的话,这二个月的英名真的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朱由校对此事的处理相当慎重,不能硬打硬上,拿自己这个清脆的鸡蛋去碰全国的石头。而是打算采取迂回的办法,先偷天换日来个偷梁换柱再说。

    官府办实体赚百姓的钱。那是与民争利,这点无论自己再是口吞莲花说破了嘴,也是无济于事。但如果自己掏腰包,给这些官府呢?当然不能白给,要让官府拿出政绩来,什么政绩?当然是修路的政绩了,你修多少的路,自已就补你多少钱,让这些官府先来赚自己的钱,这样不算是与民争利了吧?

    虽然看起来吃亏的是自己。但此事一旦操作起来。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一个全国上下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的项目,那就是修路了。这是朱由校一早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说再在他手头哪个群体最多,那就得数修路大军了。前前后后有五六万人之多。现在路的问题是每个地方都面临着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交通,想发展经济是万万不能的。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路、桥,这应该受到朝野上下普遍的支持。修桥补路历来都是善政中的善政,那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再有人反对,那真是没天理了。

    让各地官府按着自己的标准,从当地的钱庄贷款,拿钱去修建公路。钱庄的贷款里有自己的三成股份,因为是善政善行,钱庄那边也来个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也算是改变一下公众形象,为百姓造富了。

    铺路当然不能象以前一样接着来个黄土铺路,那种泥巴水坑可真让人受不了,几次雨水一冲,立刻就是坑坑洼洼了。要铺当然只有水泥路才能达标。水泥当然得用自己的,而且目前在整个大明也只有自己有。虽然是拿着左手的钱给了右手,看着没什么区别,还少了一大块的钱。但水泥作坊首先是做开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得用,名声首先是打响了,老百姓当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好处,水泥生产好了,接着技术的改良也就有钱投入研究了。而且从认识到接受再到争相使用,这个过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水泥作坊开遍全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那钱还会是大把大把的赚。

    补偿好占地问题,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此善举再把百姓伤害了,那就和初衷背道而驰了。还是按着推行免税政策之时的钱庄、锦衣卫、驿站共同监督的办法来,尽量的让百姓免受损失,具体的补偿办法就是以地换地,或者直接的高于市价补偿,以后再开作坊优先安置工作等办法,这些得写明白了,不敢大意。

    自古以来许多的改革初衷都是相当好的,比如说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出发点和政策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执行。结果让坏和尚给念歪了,不仅起不到安民的作用,反而变相的给百姓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和被剥削,而自己则落得到相当凄惨的下场。

    按理说只要出于公心、善心这样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但哪里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心、善心呢?官吏们为了一已之私,哪里又会在意什么百姓的利益呢?敲骨吸髓还嫌不够肥呢,还谈什么公心、善心?

    所以这个补偿就只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全国实施一个标准,张贴出布告,让百姓们知道的明明白白。由三个可以直达天听的驿站、锦衣卫、钱庄来监督着,这样的渠道还是挺有震慑力的,至少那免税名捐的通告下发后,全国至今没有一起私自收税的。

    最后以路的质量、距离、宽度、厚度等进行结算,这里面当然有各地的地质等不同,也是价格的参考依据。

    这一下,各个地方官府组建的队伍就可以赚到钱了,官府当然也就有了公款,而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再根据当地的物产、环境不同,建作坊、特产等,可以再把生产出的东西或者各地的特产卖给皇上的驿站,让驿站搞个物流业,来个皇室收购,再统一的分散各地。而一些有水患的当然也可以用修水利工程来赚自己的钱,有想建水库这种抗旱工程的,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总之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直接的商品经济,都可以直接和皇上来进行交易。

    当然质量检验是关键性的,别搞个豆腐渣工程出来,拿着自己当冤大头,那就不是自己的初衷了。不要想着什么加强德制教育工作,那东西的确是神器,但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情况下,有时候德会变的相当的脆弱,不堪一击。所以监督体制,就非常的关键。政务公开当然是法宝中的法宝,所有的工程的用料、用工、用时全部在公众场合公开,凡隐蔽者,由人检举揭发到官府或者驿站、锦衣卫、钱庄。下一步甚至是开遍全国的一切作坊店铺等。

    这种半计划经济当然不是朱由校的初衷,但不这样,国营经济真的没法在大明这块拼命抑商的地方萌生。连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南宋都就开始萌了,到现在还在萌着呢。更何况是国营了。如此过渡下去,哪里有什么,就能来个互通有无,这全国的经济就能盘活了。

    这样路也好了,东西也好运了,自己前期在路上的投资也能慢慢收回来了,然后、、、、、、

    这事要是放在前天,估计朱由校还没这个魄力,但一个同乐酒店,让他完全看到,利用自己的卸膳,再多开几家的话完全够了一年四百多万两银子的户部税收。而自己其他的金手指也都在赚钱之中,并且不断的在开拓着市场,再挣来几个四百万也是不成什么问题。取之与民,用之与民,把这些钱再想办法还给百姓,也是很正常的。一旦修好了全国之路并连贯起来,那样无疑会让大明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本钱不够的话也不要紧,现在已经有了十八家遍布全国的钱庄支持,大可把硬币、纸币的发行提前运行出来,那样,银行印着钞票,又有信用,还有什么国营企业不好发展的。因为现在并不缺钱,和十八家的关系还有待接着巩固,所以这一神器,朱由校还没有想着上马,他想等到草原功略收关后,再从容布置。

    这样一个举措理应不会受到什么朝野上下的攻击的,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徐光启,因为修路本身就是工部之事,而且工部在地方官府城也有相应的对口官员。当然信着重论述了占地补偿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这才能这一政策推行下去的关键。

    下一个问题也是大问题,灾荒,这个小冰河的确是造成了一些麻烦,许多的地方是纷纷粮食告急,粮价也因为商人的重利行为而有抬头的趋势。看到这个课题朱由校不由的一阵头大,小冰河虽然不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也是诱因。

    自己一直刻意的把他的危害缩小化,但该来的还是来了。目前搞的压水井还是不能全面到位,就算是到位了,夏粮的减产也是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免税令也是在秋收时方见分晓,但粮食的缺少可是硬伤,俗话说屎难吃,饿难挨,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现在的人肚里也没个油水,根本就不撑饿。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只能产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吃不起高价粮,那只能是铤而走险的去偷、去抢。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哪里还管什么伦理道德呢?(未完待续。。)

第346章冰河新城

    对于屯货积奇想发个国难财,这一点朱由校并不想如何处理,市场决定一切,东西是人家的,想定什么价就什么价,这一点谁也管不着,卖不出去那是人家商家自己的事,想发展市场经济,就不能管这样的事,愿买愿卖自由市场。你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度去鄙视他,但不能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去对付人家。这是朱由校的初衷,自由市场,商家不愿意卖那就不卖就是,价格高了自然会有商品大量的拥入。东西多了那自然也会降价,这所以现在市场的反应迟钝,那是因为交通的迟钝、信息的迟钝,才让人家钻了空子。但是空子也是有风险的,万一空子不是空子还变成了陷阱呢?亏的钱谁又给他们补上?这话虽然说的强词夺理了,但从商有风险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所以朱由校不打算处理什么时候。

    如何对付小冰河,自己的前世有许多人提出了许多的见解。有引种玉米等作物的,但徐光启自己就种,收成并不好,估计是需要不断的改良品种吧。还有移民的,建水库的等等不一。但是现在朱由校想的却是怎么有大量的粮食涌入呢?

    看着眼前的地图,移民?郑芝龙就这样搞过,把福建人移到台湾去。但移民太麻烦了,背井离乡这样对拥有强烈故土情节的大明人绝对是一场大灾难。而且老百姓走了,以前的田地怎么办?移民也不是一二年就能有粮食吃的,到了外地那是需要垦荒、建房子。那样更麻烦。而且还和运粮食、、、、、、不对,运粮食,是啊,调粮食过去不就结了?这不就是自己需要的大量商品涌入吗?

    自己现在手头有几百家的江南商人等待着被处理,自己算是仁慈的,没有让他们怎么样,只是抄了一半的家产,本来想着再发笔小财的,现地看来,这些人。以及海盗们倒是可以利用一下。大明是受了小冰河的影响。干旱了。但南方的热带雨林地区没事啊,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国家如大泥、浡尼、占城、吕宋、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他们的国家没事啊,完全可以让这些商家去那些国家去贩粮食。然后运到灾区。用抄他们家的钱给他们高价中的高价买回来。算是高补贴了。这样他们的损失就会少了许多,心里那份感激之情,应该是有一些吧。而自己就当没有这笔钱就是,现在钱也是越赚赚多,钱这个东西还是用上的好,否则的话有什么用?

    袁可立那边虽然也弄了不少的粮食,但自己却没打算用,好不容易运到了辽东,那里有毛文龙部还有需要的,而且朝鲜功略在即以后还是需要粮草的。

    于是马上给田尔耕传旨,让他具体操作此事,随便把这个人情给他做,田尔耕还有挺有才干的,酒店之事也忙忙碌碌,有好事当然得想着他了。

    刚刚把信写完,这边灵丘县令和魏良卿却来求见了。他们这是办完了差事,应朱由校的‘邀请’来见驾的。一见蒋秉采,那又黑又瘦又矮的样子,不由的就想起了袁崇焕,听口音也是南方人。看来南方人的确有南方人的特色了,一问,这个蒋秉采果然是南方人。字衷白,广西全州人,举人,他自己报的倒是挺全。

    对于魏良卿这个岳父大人,朱由校也没什么好说的,就一普通农民,进城得了个大富贵,才能什么的都没有。赐个座在一旁喝茶去吧。而对蒋秉采他却是很有兴趣,此人言谈举止倒是大方得很,而且对于地方政务也说的是头头是道。把如何赈灾、百姓如何的感激涕零都说了一遍。

    如今的山西各地,对朱由校的知情感恩之心较重,这点当然是朱由校乐意看到的。而且山西这地方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这里的藩王多、宗室多,土地大多被这三大王府控制着,晋王、代王和沈王。而下一步为了山西的经济的发展,和宗室的改革,就需要把宗室和一部分人迁到边墙之外。有着民心所向当然是好事了,而且蒋秉采这次在老百姓中加分也是不少,所以以后的这片土地的经营,朱由校想放在蒋秉采的手中。现在听其言观其行,还是相当满意的。

    在这里,朱由校已经把自己想的宗室问题再行升级了,要起一座新城,因为里面都是宗室子弟,所以朱由校起的名是天门府,以示天子守国门之意。这城没有城墙,那种插篱笆阻敌的事情,朱由校是不屑为之的。为什么弄城墙?那就是怕,怕有人来攻打,采取的防卫措施。为什么要怕呢?摆明了就是自己孱弱,弄的自己象个鸵鸟一样,关起门来充横。大有‘关上门我怕谁,打开门谁怕我’的弱者心理。

    这是一个民族进取心的一大桎梏,朱由校想的就是大大方方的,如同自己前世一样,开放式的城市,开放式的居民。‘朋友来了有美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神弩!’

    新城当然要有个新气象,草房那就不用了,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玻璃窗,大马路,下水道也弄的可以跑马车,省得以后今天挖了放煤气,后天挖来放水管,一年之中就在这种挖了修,修完了再挖中不断的重复。而楼上楼下肯定是要弄的,电灯电话就免了吧,这样不仅仅是住的舒服,而且一旦有警还可以当堡垒来用。

    规划个城市当然是朱由校最喜欢的事情了,没吃过猪肉,但猪跑还是看过的。沿湖而建,要水有水,要电的话还得再等等宋应星。要燃料,咱弄沼气池,要暖气一时没有,但可以加厚墙,咱不弄三七墙,来个四八的。自来水咱弄个大水塔,没电力咱用畜力。垃圾处理这更是咱的强项,回收加工不行咱挖个大坑埋。

    现在大同有水泥作坊、钢铁作坊、玻璃作坊等,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原料根本也用不到多少的钱。而工人的费用也不高,自己完全是负担得起的,更何况,建城是相当需要工人的,这些工人的到来打工赚钱,也会减少内地缺少粮食的压力,毕竟自己这里有皇商供应粮食,平价方便。

    停止了自己的yy,把这个打算给蒋秉采一说,现在让他以钦差的身份管理着这片土地,负责兴建这个天门州,算是草创阶段。

    蒋秉采一听要在这里建城,还不带修城墙的,那首先就有一个安全问题,敌人来了怎么办?要知道无论是宁夏那边还有陕西山西,搞军屯的也是不少,但那都是依托军堡、军镇的,如今皇上如此一搞,哪里是建个州府,分明就是一自然村落了。

    皇上说的很简单,“来了打出去就是,再来再打。”

    凭仗是什么?一听这话,蒋秉采大惊,虽然知道皇上能打,不长的时间已经连创几次的大捷了。但这里可不是皇上在打,而是说的老百姓。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如何能够应付得了凶悍如虎狠毒似狼的野蛮人呢?

    “凭的是武器和坚决斗争的决心,”皇上的回答很大方,“建城最起码得在平定了蒙古之后,才能开始,但并不是平定了就可以万事无忧了。男儿当自强,这里居住的都是太祖的子孙后代,太祖的武功天下皆知,后世子孙不济,一代代的被富贵荣华养成了惰性、柔弱,现在就是再坚强起来,再创太祖辉煌的时刻。来这里就要有吃苦训练,保家卫国的觉悟。朕可以给他们生活环境、物质、物品,也可以给他们武器,给他们提供训练的机会,但争不争气,就得看他们自己的了。虽然没有城墙,但平顶的水泥楼顶,哪里不是一座堡垒?一旦打了巷战,拥有山地弩的百姓,凭着武器的先进,地形的熟悉,人数的众多,打个入侵者应该是很轻松的。再者说了,蒙古人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摸进来吗?要知道这里有的是高楼,有朕给的望远镜,一望十余里,发现了敌情,足够做出反应。即便是夜间,也可以做一些防备的手段。朕几次大捷,凭的就是犀利无比的武器,有了他们一般的蒙古军队皆是土鸡瓦狗一般,只要会用了,打击入侵者根本不成问题。”

    朱由校的长篇大论当然也是有依据的,二十万人,只要有个一二千人的正式武装,足可以对付几倍以上来攻坚的敌人,更何况这个城周围还有一千人的锦衣卫驻守的驿站。想想看,大道两旁都是两层高的水泥楼,不就是最好的阵地吗?只要随便弄一些工事,这就是一座冷兵器时期的军事要塞,交叉射击的结果是什么?可知道,神弩的射击速度那是相当快的,有了他们,蒙古人还谈什么进攻,估计会有多远离多远吧。(未完待续。。)

第347章皇帐议路

    这就是朱由校想要的效果,如果怕敌人来攻,南方的那些福建土楼当然是首选了,一围一圈,照那个标准来几百个就是,一个就能住三四百家人,又当住的房子又当军堡的多好?那东西的防御能力可能相当强的,只要大门一关,直接就是一个堡垒。那样的结果就是,敌人永远都是在外面打转转,住起来也不方便。更培养不了国人的面对困难、艰险的决心,以及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没有了这股面对强敌的勇气,还有什么资格谈保家卫国!

    这城离大同如此之近,又有驿站相佐,再要害怕的话,那河套地区的问题,就永远没法解决了。而下一步再深入草原、漠北的话,朱由校当然会选择福建土楼这样的建筑给居民使用。

    这得什么样的气魄?也是豪气干云,这太拿百姓不当人了,凭什么就这样‘信任百姓’能打过强敌,蒋秉采真的不明白到底是皇上英明,还是无视百姓的死活。但看着皇上的自信,以及其身上那屡次大胜的光辉,肯定是英明无疑了。蒋秉采不由的也被皇上豪言所感染了,和其那预言地震的威名,不自觉的开始了盲从。

    这里自古就是匈奴和汉人不断争夺的地方,如今更是面临着重新的争夺,为了大明江山,一定要为皇上牧守好这一片疆土。想到这里急忙的向着皇上坚定不移的做出了保证。

    看着态度是挺坚决的,朱由校也就放心了。建城不是一时半会能开始的,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平定蒙古之仗的胜负。让他先去皇庄、上林苑那边学习一段时间,把那里的经营模式学会了记牢了,等着自己的通知。朱由校可不想把这一大块地方再搞成一个散户经营。要做就做大他。连作坊加农林副牧渔一同搞起来,成为草原之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因为明天就要开拔到老虎山了,所以留他们吃了顿饭,连接风带送行都有了,把这次功劳该赏的官、钱也都赏了,然后给打发走了。

    次日,朱由校带着大队人马赶往了老虎山。一路视察了道路的铺设。因为时间相对紧了点活干的有些粗糙。只能等下一步铺水泥的时候再细作了。

    驿站修的不怎么样,短短的时间也不可能修的多好,只能算是有了个框架而已。这点何可纲显得有些紧张,恐怕皇上会不满意。但朱由校并没有说什么。视察了一下周围。后带着众将到刚刚设好的皇帐商量事宜。

    何可纲回报的情况是。这三天,蒙古人的大队人马虽然没到,但斥候已经越过阴山南来或者从西边方向东来好几次波。因为靠着阴山不远。他们又远远的跑的很快,所以只留下了几十具尸体,没有其他的有用线索。估计他们已经闻到了什么了吧,所以不停的打发斥候来探。这样何可纲结论。

    而已经在这里实地考察过的闫应元,也介绍道:“皇上,这里是阴山南麗,算是阴山的一个支脉了,东边的是蛮汉山,到了这边就是马头山了,已经算是阴山的尾部了,再往西就是芒牛山,两山之间是一条天然的大峡谷,最宽的地方有十几里,最窄的地方,却只有不到一里谷内两侧到处是悬崖峭壁、地势高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若不想冒险,也可以再往西南方向修路一百里左右,即可绕过芒牛山,然后一路坦途北上归化,不过就是绕些路而已。”

    何可纲又补充着说:“皇上,如今看蒙古那边如此频繁派出斥候,恐怕就是为了确定我军的行军路线,如果选择近路,冲过这个阴山大峡谷的话,估计蒙古方是会设伏的。”

    接着朱由校让大家都发了言,表达一下看法,对这种常识性的东西,大家还都是有共识的,地势利用好了,可以把战力放大许多倍。而目前这种大峡谷恰恰就是可以供蒙古人利用起来,对付自己的。所以一个个都表达了绕路的愿望。

    朱由校虽然军事知识不多,但对峡谷埋伏还是知道些的。孙膑杀庞涓的马陵伏击战了,诸葛亮火烧葫芦口等,这些比较经典的战例不就是依靠着地形险要、道路狭窄,两头那么一堵,然后什么弓箭、擂石,甚至是大水大火的就来了,结果搞的敌人一个全军覆灭,自己弄个大获全胜吗。这样的恶当,朱由校可是相当恐怖的,从京城出发到现在,一向是离得远远的,但是这次他在听了闫应元他们的意见之后,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于是说:

    “众爱卿,俱认为应当绕行至芒牛山,躲开蒙古人在这条峡谷里的埋伏,其用心当然是不愿涉险,但朕却偏向于就按既定线路来。理由有几条,首先,蒙古人在战争中也是不断的进步,从一开始的挖沟、大盾、单人盾,到冲车,这些都是他们想方设法的适应这场战争。他们不再逞匹夫之勇充当勇士冲击阵地,甚至放弃其终生依靠的马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到了归化城,他们却放弃了那里,来个大搬家,只留一座空城给我们,我们将如何应对?不要怀疑他们干不出来。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步兵被包围了,扔下二万人毫无犹豫的转身,这得是多大的勇气。而情报恰恰就是这样显示的,已经有人开始从归化城搬家了,他们可不象中原的百姓那样搬个家费那劲。”

    朱由校的话让大家开始思索起来,是啊,这千山万水都要经历了,费了这么大的周折,到地一看,人家搬家了,难不成还要烧掉归化城泄愤不成?

    “皇上,归化城是一些蒙古人心中的圣地,里面还供奉着他们信仰的花费巨额白银铸成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些如何能让他们舍弃呢?”满桂却提出了疑问,他是蒙古族的,虽然在大明生长,早已不把自己当成蒙古人看了,但对草原文化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未完待续。。)

第348章偏向虎山

    “朕也知道银佛之事,这也是朕当初兵发归化的原因,否则的话,如此广阔的草原,让朕到哪里去追赶他们?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之下,又会有多少人留在那里等死?归化那边的消息显示,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应急方案,虽然迁出的可能性较小,但也是有可能的。”朱由校当然明白这青色的城对归化人的意义重大,轻意哪里会迁徙。否则的话当初他也不会连战车都没有,就敢往这边扎了。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当时就只有神弩一种东西,就敢开战,让何可纲直接一头扎进草原。不过当时也是想再等等,但蒙古那边是率先开的战攻击的。

    “皇上所说这种可能性的确是有,蒙古那边的确是游牧民族,并不适合打阵地战,无论是守阵还是攻阵。除了成吉思汗那个时期外,主要还有以游击战为主。”曹文昭也跟着说。

    “爱卿所言极是,所以想和蒙古正面硬磕,那就只能是在这里决战。否则光是在草原之上绕圈子,就能把自己给绕垮了。”朱由校看看大家没什么意见,接着又说:“其次,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个险地,我军又不是和他们的肉搏,地图上和斥候也都确认了峡谷最窄的地方也有一里地,那样无论如何也能够排兵布阵的了。”

    “皇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形的优劣也是战争胜负关键的,”何可纲十分头疼皇上非要走这个险地。

    “何爱卿说的极是。但忽视了一点,这就是朕要说的第三个,这种埋伏最怕的就是突然性,有望远镜在手,哪里还怕他们什么突然袭击。只要用阻击弩各个击破慢慢扫平就是。”

    “皇上,阻击弩并不适合抛射,在视线不及的情况之下,很难实施打击的。”何可纲直接指出了这点,只要在高处的敌人往后一撤,用岩石挡住身体。阻击弩就失去了作用。

    “何爱卿。若敌人不敢出现在视线之内,那我军当然可以往上攻击了,难道爱卿忘记了我军还有一个兵种,汽油弹投掷手了吗?阻击弩压制住敌人后。汽油弹投掷手是可以抛投汽油弹的。”

    朱由校想的就是用阻击弩来个火力压制。迫使敌人不敢露头。这样,有利于下边的人来冲关,当然这点对于悬崖峭壁那并不适用。因为很难攻上去。但那样的地方,在峡谷内都是十里宽左右。即便是敌人用上投石机,也就是抛到二里左右,根本没有用处。其它的窄地又都是斜坡,所以才有朱由校攻击之说。

    “皇上,那敌人还可以用擂石来攻击投掷手,谷内斜坡也是比较陡的。擂石只要搬到坡顶,用东西一投,就可以顺势而下。不可不防啊。”何可纲说的的确是实情,你上投掷手,擂石的攻击不需要人露面。

    “何爱卿此说的确是结症所在,如此只能拼消耗了,朕答应爱卿,若不能攻下,或者攻下的损失会过大,朕会撤回来。”朱由校一听此语也是一惊,自己还真没想到这一点,本以为用阻击弩大力压制后,敌人的手段就少了,没想到这样一分析,还分析出了点破绽。

    “臣多谢皇上的从善如流。”

    “朕当然会对众爱卿的提议详加考虑,毕竟这是关系到我军生死攸关的大事。另外朕所说的第四点,此种堵住一头的峡谷对于埋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要两头堵才能有效,而为了这个目的,敌人肯定会不惜一切的,攻击留守在后面把守谷口的人,控制谷口,这就需要攻坚战,而朕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让蒙古人来攻。”看了看众将以及旁听的袁崇焕,朱由校接着说。“闫爱卿善守,所以把守谷口,留住我军生命线的任务就交给闫爱卿。”

    “微臣多谢皇上信任,誓死守住谷口,不让敌人占据。”闫应元一听有单独任务交给自己,立刻高兴的说。

    “朕相信闫爱卿的能力,朕给你五千人、五十架阻击车,以及留守在此处的驿站的一千锦衣卫,供你使用,会后,爱卿就去布置谷口吧。”

    “请万岁放心,臣誓保谷口不失。”闫应元一听有如此多的人,心中更是大定,再次保证道。

    “最后,朕有五百阻击弩或者也可以说是五百阻击汽油弹,将是战役决定性的重要因素。虽然不知道对方这次将有什么战术或者装备来对抗我军,但无所谓就是一些抵挡神弩的东西,但阻击弩的威力又岂是他们说挡就挡的吗?这一直力量将决定战役的胜负。”挡阻击弩那是别想了,除非是铁板才能挡住,普通的木板,在阻击弩面前根本不够看的。依蒙古那可怜的冶炼水平,弄个铁锅都成问题,更别说做如此奢侈的拿板铁板来战斗了。而阻击弩的数量以及加了料的阻击汽油弹将会给敌人一个大大的惊喜。现在的汽油弹可是加重的,可不象以前炸不死人,只能伤人的东西了。如果在半丈范围内,真的可能一下炸死。如此完全可以弥补一下无法抛射的不足。这就是此次朱由校最大的依仗。

    朱由校把以上五个理由一说,众人也都不由的点点头,特别是想到蒙古人有可能从归化城撤离,保留住主力,这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做法,那就意味着皇上此次蒙古之征要漫漫无期了。因为补给太成问题了,这是任何朝代北征草原都要面临的问题。而最有利的就是那五百阻击弩了,根本就是无坚不摧的东西,遇到了只能是有多远躲多远,难挫其锋。这样基本调子就定下了,路线也就是这条大峡谷了。接着就是细节问题了。

    地图之上和斥候的侦查显示,在这个大峡谷的中段,有一个叫做太阳坡的地方,地势最为险要,西边的芒牛山到了这里往前伸了过来,让峡谷的宽度立刻从十里缩减到了不足一里,两边俱是斜坡,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未完待续。。)

第349章出兵峡谷

    这里极有可能是蒙古人设伏之地。而后面二里地的‘沟区’也是沟渠遍布,仅三条能通过的都是峡谷最为狭窄的沟,分别是巴旦沟、九具牛沟和九厂沟。这三个沟和一个太阳坡具是蒙古人单个或者复合设埋伏的地点。

    这个课题很沉重,大家谈的也挺慎重,这可不是小事,都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明知道敌人挖好了坑,故意往下跳啊。这是皇上亲征,无论什么决定做出来,无论胜败,罔顾皇上安危这个名分就算是担上了。所以历来的亲征大战,都让大将们把的有所顾忌,深不得浅不得。所以在坐的各位谁都不敢吭声,曹变蛟倒是想说话呢,但被他叔叔使了一个眼色,没敢说。

    “皇上,微臣斗胆,想请皇上留守谷口,由我等将士前往,如何?”何可纲越想越不是个味,带着个皇上去险地,的确是施展不开啊。

    “何爱卿的心意,朕心领了,但无论是哪朝哪代,马上皇帝总比待上皇宫里不知世间凶险的宅宫皇帝英明的多,为什么呢?那就是马上皇帝经历的多,懂的也多,而才能和胆识也随之增长,统御臣子也是进退有据,种种好处也是不言自明的。朕就是要做一位马上皇帝,所以亲征草原,历练自己,尔后还将亲征辽东,收复大明失地。若连这个不算危险的危险都畏首畏尾,留在后方,让朕如何历练?所以此事休议,还是从实战出发。查缺补漏,制订一下万无一失的战策为上,众爱卿也全部都放开一些,朕相信朕的爱卿朕的军队可以打败一切的敌人,而不是在这里守着自己的皇上。大家开始献策吧。”

    朱由校这话说完了,众爱卿还是没法放开,既然没不说话,那朱由校就自己说,把兵力安排、应急措施等一一的说了一边,再说大家补充。这下大家慢慢的也放开了。与其在这里担惊害怕,倒不如把战术弄详尽了。于是也都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说什么蒙古分兵袭后方、火攻问题、谷中战车行走问题等等。倒是真的提了许多有用的问题。

    散会以后,闫应元没顾得上休息,直接的到了前边三里外的峡谷谷口。谷口相当的宽。如同一个喇叭筒一般。不住的由宽向窄收缩。东面和西面两处,均是缓缓的山势,相当利于骑兵的突袭。一共就五千个人。十里的宽度,倒是正好能排开了,但问题在于那只是对付一面敌人,而战斗一旦打响,自己要对付的就不是一面的敌人了,有可能是三面甚至是四面敌人。

    如果单纯的守住了谷口,敌人仍然可以从两面冲进谷中,那这个守住谷口,就彻底的失去了把守门路的意义。就象笑话里所说的让人看住家门,结果这个人把门背在身上出去玩了,而把家扔了一样。

    于是,赶紧的把皇上请了过来实际察看。这样的事情单纯的说是不好说明白的。相反一看这大开大合的场地就不言自明了。

    朱由校来到谷口一看,十里多长的谷口,哪里还有口存在啊,在地图上一眼看的明明白白,但这里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五千人也已经不少了,但如果一字排开了,一米一个,战斗力倒是可以,但也就是只能挡住一面了。

    看完了地形,与从谷里赶回的闫应元开始商量。如此广阔的谷口,根本不是敌人能够控制的住的。所以以千人为单位,以三角形应之,谷口最中间设一个千人队,而后左右两边向谷内以直角度分散,最后止于两山之边。若敌人在此队之前,则守,若在之后,则准备堵住围攻。响箭为号,守谷之兵宜可支援前线,前线之兵宜可回师出谷。

    按着这样的布置和战策,闫应元积极的开始了他的布置。这里已经是山区了,土木工程当然是不合适的了。但石头众多,不能挖,那就用石头堆。而自己阵地内又因为需要战车的调动,所以,必须把石头给清除出去,正好一举两得。有一利必有一弊,现在不知道敌人到底从哪里来,所以弄的闫应元也是相当的头疼。只能把前后两面均按着一定的蒙古军进攻规律以及战车有可能的运行规律来布置了。

    八月十一日,朱由校带着大军开拔,朱由校带着人一路上把斥候全部撒了出去,但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影。但到了离太阳坡还二里之地时,却发现了敌人的踪迹。但此时朱由校却不敢再往前了,因为地势太让人担心了,谷中能跑开马不错,但两边的坡太让人烦了,光滑的石壁之上,呈四十五到六十度角在那里斜立着,最高的地方有三十丈之高,矮的也是十几丈高人倒是能上去,但提着竖盾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而两边除了那个伴斜坡外,根本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够上去。斥候们当然也看不到上边的情况。

    毫无疑问,一块擂石在从上面根本无须投掷,只要推到哪边,立刻就能从上头滚滚而来,那势能到了谷底,能让擂石滚到对面去。何可纲提出的问题变成了现实。

    而且这个谷还不是笔直的,还有点蜿蜒曲折的意思,这才更要命,阻击弩根本就没法发挥了,因为它只能直线射击,没法打到拐弯的东西。

    “皇上,此地险恶,这个险不能冒啊!”何可纲从部队的前边赶到朱由校的座驾前说。“已经发现两边的坡顶都有蒙古军的迹象,几名斥候上去之后就没见下来,估计也是凶多吉少了。所以臣让部队停下来了。”

    “这里难怪叫坡了,何爱卿,派一百身手敏捷点的持山地弩的天仇军上去看看情况,说不定是敌人的疑兵也不好说。传令给闫应元,保持警惕。命令一百部阻击弩换汽油弹掩护,控制好引信,朕要汽油弹在坡顶就炸。”既来之则安之,没有这样的险地,想让蒙古人白白的送死,那又怎么可能呢?看来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蒙古人果然在这里设下了埋伏,就能不知道,能否来个将计就计。将他们消灭在此了。斥候的消失估计是人少的原因,现在和派多一些的人上去看看了。

    “是,皇上,”何可纲知道皇上的脾气,决定了的事,那是很难更改的,而且一百人也只是侦察一下敌情而已。就算是引发了战斗,也不能进谷受死。

    一百人很快就要爬到了斜坡,但这时候,几块巨石缓缓的被送到了坡顶,眼看着就要滚下,下边的兵丁立刻喊叫着提醒那百名天军。

    突然一个蒙古军狠狠的推动了巨石,刚刚露头,二部阻击弩立刻锁定了他,一支阻击弩飞快的射中了他,带着他向后飞了近一丈远,汽油弹也在其上爆炸开来。上面的伏兵是一片喊叫,下边的明军明显可以看到有浓烟冒出。另一支巨弩飞出去老远才爆炸倒是没有什么效果。

    那几块巨石已经开始了下滚,而且是越滚越快。吓得天仇军在斜坡上纷纷四散逃避,几个人失足从斜坡下滚,摔下。幸亏爬的不高,没有摔死。

    石头凶猛的从上面下来,越来越快,撞飞了两名天仇军,在这里撞飞可不是什么好事,离地已经好几丈了,直接就带走了两名天仇军的性命,尔后,石头又是接连三拔而下,坡顶并没有蒙古人露头。估计是搬到了边缘用东西捅的。一百名天仇军很快损失二十多个了。在这样的斜坡之上,那巨石只要是碰上,根本就是招着就死,碰着就亡。

    “让汽油弹阻击弩停止,用普通的。”看着已经已经快到坡顶的天仇军,朱由校立刻吩咐,射出去的汽油弹那可不认什么自己人还是敌人,只要沾上了,那就麻烦了。一直以来,朱由校指挥的战斗多是零伤亡,但看着二十多名天仇军就这样死于非命,心也是一揪,慈不掌兵,这话说的不错啊,哪里有一直的好运气存在呢,如果连这点伤亡都承受不了,那这仗还是不打为妙。

    “是,皇上!”

    “调一百个投掷手,冲上去投掷汽油弹。”一旦坡顶有人上去,那巨石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十几丈的斜坡可能投不上去,但到了半腰,就完全可以投掷了。

    “是,皇上!”

    “调二百天仇军带长绳子准备,一旦占领了坡顶,立刻冲上一个缺口,用绳子拉竖盾上去。”朱由校冷静的命令着。现在战斗的剖面并不大,只是一小点,但这一小点也是相当的重要的突破口,如果能上去竖盾,那此战就有了一个立足点,然后慢慢的投入兵力,在坡顶之上歼灭敌人。

    “一百净军准备、、、、、、”

    这时坡顶的形势发展又不一样了,随着天仇军离坡顶越来越近,又是一阵巨石顺了下来,上边的天仇军倒没什么,因为坡顶巨石的速度还没冲起来,一躲就躲过去了。但还没到达坡下的投掷手却吓了一跳,巨石的速度也太吓人了。(未完待续。。)

第350章谷中血战

    天仇军抱着拼命的精神舍生忘死的向着坡顶着冲着,眼看着胜利在望了,心里哪能不激动呢?从一个被蒙古人俘虏的奴隶,饱受着身心的摧残,活在蒙古十几年,一颗心早已死了,就这样得过且过的活着,盼望着哪一天早早的死去,结束那痛苦的生活。但他们被解救了,更因为报了奴役之仇,参加了战斗,一颗心又活了过来。如今更得到了皇上最好的待遇以及训练机会,仕为知已则死,自己虽然不是什么仕,但这份知遇之恩还是要报的,拿什么报,就是自己这条命了!

    第一个冲上斜坡的天仇军,压着兴奋的心情,在坡上一扫,黑压压的全是蒙古兵,一些蒙古兵正推着小车等着自己呢。本能的急忙的伸直手臂,用山地弩射击。

    但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小车上面有个挡板,挡住了蒙古兵的身体,挡板轻松的挡住了弩箭,即便是又有不少的天仇军冲了上来,也无济于事。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遇上了,所以天仇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最初的办法,派人上却抛翻小车,破坏挡板。他们的成名战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这个时候想的当然也是如此。几名天仇军毅然的冲了上去,试着抓住那小车。因为双方的距离已经很近很近了,一个箭步就能够到对方。所以有人,很轻松的就抓住了小车,有的却还没有抓到。但就在这时异变忽起。

    推着小车的蒙古军,忽然的把小车的手把一推。手把此时就再也不是手把了,而是变成了一支枪顶了出来。这一下太忽然了,冲上前去的天仇军离的又近,所以根本没有能力躲避开来。一名开仇军直接被扎在了心脏的位置,秒杀。一个从肚子处被木枪穿进,然后带着一点脏器,从背后穿出,立刻是血流如柱,喷射而出。这名天仇军很勇敢,杀他的正是与他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蒙古人。他怎么甘心就这样死去?白白的死在与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蒙古人之手。死了也没有放过他的任务。他爆发了,不顾透体而出的木枪,单手伸向挡板的手变成了双手,用尽了平生最后的力量。大喊一声:“杀贼!”硬生生的。把木板扳开了。

    后面的天仇军看的更是嚼穿龈血。恨不能寝皮食肉,立刻十几支山地弩得到了发泄,那名蒙古男人。头上身上插的如同刺猬,倾刻间魂飞魄散,死的不能再死了。

    而天仇军的智者灵魂式人物秦三众,也在冲击挡板的天仇军当中,相对而言,他的速度比较慢了一线,他是冲着挡板底部去的,底部的枪从挡板处刺来的时候,差一点就刺中了秦三众,被秦侧身躲了过去,但另一边把手的枪却又刺来,正中其左臂。枪势来的很快,配合着前冲的小车,立刻将身体前冲之势的秦三众左臂刺穿,秦三众立刻感到了彻骨之痛!亲仇旧恨涌上心头。更何况此时另一把手的的木枪又再刺来。躲避是已经没法躲避了,空间就这么大,也真正远处可躲,秦三众急中生智,左臂忍着巨痛反手握住了穿过左臂的木枪,右手也迅速的搭了上去,身子也往上一搭,险险的躲了过去。身体顺势接着小车向前,也就是陡坡方向用力。二步就把小车拉到了坡边。

    小车一露头,那下边的阻击弩当然的就是发射了,他们要是在下边一直等着呢。两支弩顺利的越过了长空,分别把小车和人射中了,可怜的秦三众也被带着,向前冲了两步,那伤口被拖着,实在是太过疼痛了。

    但秦三众的胜利并不代表着天仇军的胜利,冲上去的二十几人被小车后面的木枪杀死了大半。

    “退到坡边!”秦三众见此情景急忙大喊。坡边有阻击弩的支援,虽然有可能被撞飞出去,也总比在这里白白的受死要强的多。自己这些人手里所持的就只有山地弩,面对着敌人的小车,以及那可以前刺的木枪,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于是剩下的天仇军纷纷后撤坡边。而蒙古人则推着小车跟着猛撞,那意思要把天仇军撞下陡坡。

    而下面的朱由校通过望远镜可是看的明明白白,他算是看出来了,蒙古人这次新鲜的装备竟然是公鸡车,也就是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那种小车。不过前面有块挡板,露出了两个枪头。看的朱由校是倒吸一口冷气,这都谁出的馊主意啊?拿如此廉价的东西来对付自己的山地弩,遇上了这东西,山地弩哪里是对手啊,简直是为了山地弩、神弩量身打造的。估计只有汽油弹可以破他们吧。

    而战场上此时的投掷手恰好爬坡到了半腰,齐声喊着天仇军趴下呢。

    天仇军这时把蒙古军引到了坡边,自己这边的阻击弩正在显威,正是自己杀敌的好时候,一听下边投掷手的喊声刚刚要趴下,蒙古军那边的箭羽已经飞来。

    “下坡!”秦三众一见后面的蒙古军有弓箭就意识到了不好,他们可不是有竖盾,如此抛射之下,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于是,剩下的天仇军纷纷的往坡下跳着。而这时汽油弹也从下边抛了上来,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到了蒙古小车的上空。

    但就是这一刻,让朱由校惊爆眼球的一幕发生了。只见蒙古军独轮车的挡板忽然的向上一掀,然后猛的向上推,汽油弹被这一击之下,有的被撞破了,汽油立刻飞溅而出在挡板之上燃烧起来,蒙古人则相当潇洒的,把燃烧的小车推向了斜坡;而更多的汽油弹则是被挡板反弹了回去,掉下了斜坡,然后其余的公鸡车就这样功成身退了。

    现在斜坡上可没有别人,除了天仇军就是投掷手,一看那满天的汽油弹从空中落下,差点没把魂给吓掉。别人不知道汽油弹的厉害,他们可能清清楚楚的。但就是再害怕也没什么用处,这东西根本没有个是非观念,不分敌友,照样的在空要爆炸了。

    下边的天仇军和投掷手被汽油弹又烧又炸,加上又是个大斜坡,于是烧伤、炸伤和摔伤都有,严重的当然是直接在三重伤害之下直接的挂了。

    朱由校连忙的鸣金收兵,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太痛苦了,这下被蒙古人利用着地势,和那改进的公鸡车,把自己克的死死的。在神弩被挡、汽油弹被反弹,而阻击弩没有发射目标,这些前提之下,想要冲上斜坡,还真是难中之难。硬拼着打仗不能朱由校的性格。

    等残兵败将们回来之后,一清点,这次损失了有点大了,近一百人的伤亡,这个数字让朱由校直咧牙,阻击弩这会杀的敌人不足十位数,损失是对方的十倍。

    秦三众的头发被烧焦了,腿也是一瘸一拐的,胳膊上也是鲜血淋淋,那样子就别提多惨了。

    “回皇上,上边的蒙古军不少,有擂石、弓箭,还有一个轱辘的小推车,前置挡板可以挡弩箭,而那把手可以前推挡板前的木枪,防止有人掀车。”忍着疼痛,一边包扎伤口,一边给皇上汇报着陡坡上边的情况。

    “嗯,辛苦了。”朱由校越听越不是味。敌人这是把了一个有把握之战,这种带挡板的公鸡车,虽然简单,但对付起神弩和汽油弹来,却是毫不费力。虽然明知他们会想出对付神弩的对策,但这个对策也太简明了。更让朱由校恐怖的是,这个独轮车的挡板竟然还可以活动,反弹着把汽油弹挡回来,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皇上,如此险地,敌人又找到克制之法,此地实在是不亦久留啊,”何可纲提醒着说,而且皇上也答应过自己,一旦有攻不下来,或者将面临重大损失之时,就会撤军的,所以何可纲说。

    “何爱卿,撤倒不急,不过朕有个疑问,如此险地,朕率军来此断不会连看都不看一眼就率军通过,这点蒙古军不会不知。但为什么还会在这里设伏呢?如果现在朕抽身而退,那这个埋伏岂不是白设了?”蒙古人的战术明显是精心策划的,虽然不知道是谁在后面策划这一计划,但蒙古军的每一动作都是针对着自己而来。若自己到现在为止立即的转身而走,那蒙古人除了杀了近百名的明军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的战果,反而因暴露了他们的公鸡车,而让自己在以后的大战之中有了准备。损失更多。所以朱由校提出了这个疑问。

    “皇上是说,蒙古人在这个埋伏之后,还余有后手?”响鼓不用重锤,听话听音浇花浇根,何可纲一听就知道了朱由校的言外之意。是啊,把兵放在这个明显可能是埋伏之地的地方,无论是谁人行军至此也肯定会看看的。这一看无论什么计策都暴露无遗了,绕道而行,那埋伏也肯定是白忙活一场。经皇上一点,何可纲立刻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前奏,蒙古人不会只是简直的堵住一条去路,而任由被埋伏被看破之后,不理不问的任由明军离开。(未完待续。。)

第351章防守反击

    听着何可纲如此说,朱由校点了点头说:“朕之所以选择在谷中行走,其实有些一意孤行了。而且事发突然,不存在什么泄密。北上的路就只有两条,非此即彼,敌人之所以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估计应该是昨天下午闫应元布置谷口时发现的。而这里本身就是他们的地头,找这样的地方设伏,应当是很简单的事。看看这里的情况,与其说是埋伏,倒不如说是阻截朕的大军更妥贴,何爱卿以为呢。”

    何可纲一听这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点头后紧张的说:“皇上分析的有道理,既然如此还是远离敌人的阴谋,赶快出谷,那无论什么阴谋都不再起效用了。”

    “是啊,皇上,千金之体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墙,且陛下一肩担负着大明中兴的重任,不可在此涉险啊。”一旁来参观学习的袁崇焕此时的心理相当的紧张。本不愿意说话的,也憋不住的说,当然也有讨好之嫌。

    “何爱卿、袁爱卿莫急着叫嚷着出去,且耐心的听朕说说,你们也帮着分析一二。”朱由校有些不耐的说,他的脑子又不是涡轮增压器的,还做不到瞬间加速的效果,隐隐的有些感觉,总感觉敌人有了公鸡车一直隐而不发,今天如果只是为了阻止自己北上,而暴露出来,这个目的不应该和公鸡车的战场上突然出现的价值是不可比的。

    “众爱卿,你们分析一下。蒙古人阻截朕的大军,目的是什么?”

    “皇上,有可能够蒙古人为了拖延时间,如果皇上强攻,无疑会损失巨大,还不一定能攻下,如若不攻,那就要回去,这一来一去必然是耽误时日。而他们有可能是为了等着西征而来的林丹。”如今林丹可汗正在西征,有和建奴那边脱离战斗的意思。而归化城正是他途经的目标之一。所以以前袁可立的手下朱梅言道。

    “皇上。臣以为不是为了拖延时间,强攻之说肯定是不成立的,如此险地没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很难攻下。其实绕道而行顶多是多了百里多的路程。相反那边的路更加的平坦。利于大军的进军。阻截此处难道说逼我们走西边的路?西边有埋伏不成?”何可纲也定了定心。分析道。

    “回皇上,臣认为何将军所说的十倍以上着实夸大了,其实想攻此坡并不需要费多大的人命。只须用叠罗汉的方法,在靠着这边的悬崖绝壁处把战车叠高十丈左右,最上层摆上一部阻击弩,就可以很好的打击敌人了。”曹文昭这时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

    “爱卿的方法虽然费事,但不失一种好方法,但现在讨论的是敌人的目的。以后再议作战方案吧。”对这种突发奇想,朱由校还是挺喜欢的,打仗就得靠脑子,把万事万物想着给利用上,有时候偏方也能治大病。记得这是朱由校前世一个张将军就曾谈过老百姓的海带,可以绕住米国的潜艇的问题,让朱由校深以为然,不管什么方法,能消灭敌人就是最好的方法。

    “皇上,臣以为西边不会有什么埋伏,哪里有放着峡谷不用,而在平坦之处设伏的道理?而且那独轮车虽然粗糙,但显然是专门是为了对付我军的神弩和汽油弹准备的,没有到决战之际,肯定不会暴露的。”曹文昭听从了皇上的话,分析道。

    “皇上、、、、、、”

    “决战?曹爱卿说的是啊。在这里阻截我军,那就是为了消灭我们,打败我们。这里肯定也就是他们定的决战之所了。”听到这里,朱由校立刻认可了曹文昭的话,而且越想越觉得是那么一回事,如此明显的埋伏是做什么的?敌人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就是在这里玩个阻截,让自己知难而退绕个好走的道而已,俗话说,事有反常必有妖,那这个妖就是敌人有意在此一战定乾坤!

    “皇上,若果真如此,那敌人肯定会留有后手,用金木水火土之类的计谋肯定是不行的,这里暂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敌人现在却有这种公鸡车,攻击之时,神弩首先是失效了,因为有木枪的存在,接近起来都难,而让他们在岱海受过两次伤的汽油弹的投掷甚至是发射,也因为挡板的拍打反弹,而不敢太用,在这里也没有壕沟可守。而且只要太阳坡不失,我军就冲不过去。这样如果从背后来袭,或攻或困,岂不是胜算在握?”何可纲也是越说越明白起来。

    “不,何爱卿所说的汽油弹反弹那也只是地势上的原因而已,若我军投掷手在高处抛,反弹也到不了我们这边。另外困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阻击弩的存在,那种超远距离让他们根本不可能困住,只要我军一点点的推进,始终不会让其得逞的。所以蒙古人的打算就是攻,利用这个峡谷不惜一切代价将朕击败!这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朱由校终于找到方向了,一片乌云似乎解开了。

    “这里没有壕沟可以阻隔敌人、没有水路可以迂回,大军的凭仗,神弩和汽油弹又失去了部分作用,选择如此之地,可见蒙古人也是用心良苦了。”朱由校看看周围的环境,宽五六里的峡谷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两边都是悬崖绝壁高不可攀,一旦被堵住了,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地了。

    “皇上,我们还有铁丝网,”曹变蛟这时补了一句。

    “皇上,还有阻击弩,那是敌人挡不住的,而且还可以烧他们。”满桂这时也说了一句。

    “铁丝网是不能用的,那样敌人看到了,知道了我军已经有准备,哪里会来攻呢?不过倒是可以在太阳坡那边铺。满爱卿倒说了句实话,岱海之战时,我军只有几十部阻击弩,现在数量上却有四百五十部,而且还有阻击汽油弹,是蒙古人不知道的,这些就是我们破敌人优势,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思路明朗的朱由校终于认清了方向,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引着敌人来‘攻其不备’吗?敌人若无把握,哪里会来攻击自己呢?现在这样的条件已经成熟,自己需要的就是如何挡住敌人的进攻,并且将其一举击败的问题了。

    “众爱卿听令,派人通知闫应元,按既定计划执行,不见信号,万不可来援。”朱由校早已为受伏做好了准备,和闫应元也定好了计,但怕闫应元那边一见敌人进袭就贸然来救,那样失去了反堵敌人的机会。

    “令众人拾掇石块,朕要求零零散散的布满我军身后,另外在敌袭来时,在太阳坡前摆铁丝网和一道石头堆,避免坡上之人前来捣乱,形成前后夹击。”目前虽然没有时间挖壕沟了,就是有时间也挖不动,这里不是泥土地,而是山石之地,凭着目前的技术力量,挖是不太好挖。而石头却不缺乏,这东西完全可以让公鸡车行走困难,速度受损。而前面的太阳坡那边的敌人,也不可不防,弄条绳子,可以很轻松的把公鸡车就顺坡放下来了,然后可以对明军大攻特攻。所以列一道石头墙或者是石头堆还是挺有必要的。

    “神弩战车开到最外围,远离悬崖,不必排好阵,但一旦有敌来袭可瞬间合阵;阻击弩战车居中,分四轮,轮流射击,保持可持续战力输出,另外五十部专门对付太阳坡;抽出人手,帮助阻击弩上弦。待敌人遍布二百丈到四之丈之间时,换阻击汽油弹。”战车的设计本来就是可以围而成阵的,此时不用,倒是可惜了。而阻击弩可是这次的焦点和亮点。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朱由校早就想逃走了,因为除了硬拼一途外,别无他法。

    “谷中凡有可燃之物,也或砍或拔,扔到身后的峡谷边缘。”这条倒是朱由校刚刚想起来的,本来想着扔到场中的,但想想还是算了,蒙古人现在对自己如此算计,这个火烧之计太明显了也不好,容易被对方看出来。

    “何爱卿,接着攻击太阳坡,不必真攻,有点样子就可以了。不要让敌人知道我们已经有了准备。”

    这些就是朱由校能想到的一切对敌之策了,按理说已经足够了,有着四百台阻击弩,在慢慢阻敌的情况之下,战场上肯定也会聚集着越来越多的木制独轮车,那时候汽油的威力就会大力显现而出,沾上汽油的木头估计烧的会更厉害吧。

    朱由校吩咐完这一系列的抗敌措施之后,各部队纷纷的行动起来,包括杂役也纷纷加入,因为谁也不知道,敌人会何时来到。总之是越快越好。

    何可纲接着指挥着他的天仇军不断的‘攻击’着太阳坡,假攻当然和真攻不一样,这时候再死人的话,那就真是不拿当兵的当人看了。但也没需要他演多长时间的戏,一柱香的时间,皇上那边已经吹响了战鼓,因为蒙古人已经来了。(未完待续。。)

第352章蒙军来袭

    蒙古人领军的是归化土默特部的首领俄木布,这是决定归化土默特部生死存亡之战,和联军里这个派一万那个派来八千的部落不同,自己则是全盘压上,俄木布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再放在他人之手。几次大战,归化土默特部损兵折将,屡次败于明皇之手,这让他深深的感到灭族的威胁。

    晋商们送来了这副公鸡车图,让他看到了希望,倾全族之力,秘密的建造了六万具之多,好在这东西没什么复杂性。就是一个锯木头、砍木头的活。还有晋商们提供的支援,很快也就造好了。再次冲击明皇,他也没有把握。想想那些壕沟就叫他头疼。

    自从明皇开始从岱海往西修路,他看到了希望,明皇终于舍得离开那岱海了。他把战场设定在了芒牛山以东、以西两个地点,‘精密’的布置好了,就等待着明皇的军队自己跳入包围圈,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击败。做为土著的他当然知道这里的地形是多么的复杂,所以他考虑明皇走这条峡谷之道的可能性会很小,所以在部署之时,虽双方兼顾,但是以芒牛山以西为主,以东次之的布置。

    和明皇想的一样,明皇斥候不断的去峡谷查看,以及闫应元在布置谷口的时候,暴露了明皇走峡谷的意图。一旦明皇走过了峡谷直捣自己的归化城,那一切努力、备战、训练就白费了,因为将士多集中在了西边。比起峡谷这条路来,赶到现在已经是真空地带的归化城肯定要比明皇晚。

    为了应付明皇的这次亲征草原,归化部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无论是钱粮还是战士的生命。如果这样再把归化城输掉,那这场仗无论再怎么打下去,自己都是最大的输家了。明皇是不是想消灭他们暂且不说,归化城可是自己的根。万万不可有任何的损失。

    起先俄布木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秘密被细作出卖了,也是大惊,以为明皇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布置。专门针对的,毕竟他的主要兵力还是在芒牛山西。但慢慢的分析却非是如此。好象明皇就是为了赶时间而去。这当然是正中下怀。

    谷内的环境复杂,有的地方易守难攻,有的地方正好相反,易攻难守。而土生土长的他当然熟知这样的地形。太阳坡正是这样的地形。本来若是提前知道明皇确定走峡谷的话。他的最佳地点是太阳坡北面的那几道沟。那里更是复杂,更有利于两头一堵来个伏击。但从芒山过来的主力部队却不方便冲过来,所以经商定就以太阳坡为战场。

    中原人讲究的否极泰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现在俄布木就是面临这样的否极时刻,南有明皇如此的和自己势不两立,势要攻破归化城而后快,而东边更有林丹可汗的步步紧逼自己服从。俄布木做为一个首领,当然也知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道理,在林丹可汗崛起之时,已经表示了臣服,并象征性的给予了年贡。但现在林丹亲来,要的可不是年贡如此的简单了。

    如果此次败明皇于此阴山峡谷,收罗明皇的武器,那土默特部就可以不必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而活着了,那才正应了否极泰来这个成语。

    收到明皇进入峡谷的消息之后,俄布木就动了起来,急急的赶到了峡谷谷口,别看这条峡谷是由阴山和芒山组成的,但能通过的路,却只有谷口这个地方,其他的地方基本都是悬崖峭壁,除了飞过去,别无他路。而看着谷口那形成虚设的‘守卫’,心中更是大定,打这一仗哪里还要从谷口的正面进攻,侧面就可以直插谷内,守住了谷口又有何用?

    当看到太阳坡方向的信号之后,就知道明皇成功的被堵在了那里,好戏正式上场了。

    堵住明皇当然需要二个点,一是太阳坡,二是明皇走过的山谷通道,这样两头一堵,明皇就插翅难飞了。而谷口的兵士也必须解决了,否则让他们来个里应外合,反倒不妙。所以俄布木在冲进山谷的那一刻就分兵两路,一万余小车部队和二万骑兵冲向了闫应元的部队,而剩下的人则冲向了谷内。

    闫应元第一时间发现了源源不断的蒙古兵时,不是吃惊害怕,而是心中兴奋,并非是什么心理变态,而是皇上的计策成功了,哪里有不兴奋之理。

    看着骑兵气势汹汹的朝着自己扑来,急忙将五千人马立刻是兵合一处,二百辆战车紧靠,二千名持弩兵立刻在车下、战车、战车上层,组成了一个三段式的阻止阵线,这是皇上专门要求的,这样对于神弩的战力输出相当的有利,下边五人,车上四上,顶上四人,十三个人,从不同高度射击,这效果显著。而身兼投掷手的三千快速反应队在后,五十架阻击弩在中,它们是最高的,视线也最好。到位后,基本上就不再动了,先行开动,阻碍着蒙古骑兵。同时也给老虎山的一千锦衣卫发信号,让他们速度赶来。

    敌人距阵线还一里半时就被射杀不少,五十支阻击弩不住的发射着。一支支巨弩对于直接冲来的骑兵,没有丝毫的失误,可谓是件件夺命,有的甚至是一弩双人。

    蒙古军埋头冲着,对于身边的这种灭绝人性的伤害置之不理。贪生怕死是每个人的共性,只要不是面临着太大的选择题,什么鱼和熊掌,生命、爱情自由等,没有人愿意面对死亡。这种巨弩的确是没天理了,他不理你是勇敢还是胆小怕事,是强壮还是孱弱,只要找到你了,你根本就没法逃避。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这种伤害,因为它不能你的意志为转移,当然这也是无奈的很,骑马冲锋吧!

    闫应元这里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许多骑兵的背后,背着一块大木板。如果绑在身前,那是当盾牌使用,还可以理解,但恰恰相反,他们是背在身后的。这就不得不让人费解了,闫应元当然不会认为这是蒙古人犯傻劲了,来个搞笑动作。但真的奇怪那是个什么装置,出现在战场之上,当然是攻击或者防身之用的了,之所以现在不用,那是还没到时机。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不足百丈远的时候,敌人纷纷的下马了,顶着不断飞射的阻击弩,不时的看着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那被插中的身体的巨弩,那种惨相,让人看了真是肝颤,心里祈祷着长生天保护。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块地方不一定是属于长生天的地盘,他越界了。

    后面的骑兵吆喝着,催促着,没办法不催,这什么地方,五十台阻击弩不间接的向着这里射击,这谁受得了啊,早一点攻过去,就能少死不少人,这个道理是谁都懂得。没办法迅速的卸下后背的木板,放在地上列队。原来是独轮车?!还带着挡板?板上带枪!望远镜里闫应元看得是明明白白。也同时可以想象这种装备所以起到的作用了,这里面的门道还是比较容易看透的。

    蒙古人把大冲车抛弃不用了,改成了单身所用的独轮车了,还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不过却是一种相当好的改进,把大盾和冲车变相的结合起来,这机动性可是大为增加了,估计那对枪也可能有点作用吧。皇上一直在想着蒙古军会有何变,现在迷底总算是揭开了。

    很快一万余蒙古兵就列好了阵式,由二万骑兵在后面押阵,然后开始推着小车,向前冲阵了。推着小车的蒙古兵这次是心中大定,这绝对是大盾、冲车的加强版了,可谓是一车多用,防弩箭、防近身、克汽油弹的多功能工具,哪里还怕明军。如果早有这东西,大同一战、岱海一战哪里会输给明皇?他们如此想还真的有点靠谱,就大同那一战,若真是二万人推着公鸡车,挡着那汽油弹和阻击弩,一战还真有可能将朱由校拿下,可惜战争是没有如果的。

    “阻击弩接着发射,目标首选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曹将军,带领快速反应队所有持长兵器的军士,在敌人进入射程之后,立刻出击,注意,无须杀敌,挑翻他们的挡板即可,给后面的神弩制造射击机会,但不可超出神弩射程之外,”闫应元镇静自若的说着,现在可不是岱海之战时,那种单兵种之时了,近战方面,自己也有善战之人。对于兵种的问题,一直是皇上的心病就因为神弩的穿透性不强,让敌人很容易就抓住机会反制,这不小推车挡板又上来了,而目前有近战的快速反应队,就让人稍稍有些底气。

    “末将遵令!”曹变蛟这段时间光剩下苦训了,把这头如猛虎一样的年轻人憋的是不行,这里是真的‘天子脚下’,虽然天子没定什么规矩,但每日的训练和叔叔那不停的嘱咐唠叨,弄得他是一个头两个大,偏偏还没个排解的地方。(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6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作者:梦难成所写的《大明二十四监》为转载作品,大明二十四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二十四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二十四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二十四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二十四监介绍:
重生,主角朱由校,穿越后重用二十四监,创办各种实体赚钱以免天下农税;组净军、练锦衣卫;解散天下明军、建新军;以驿站建光报系统、交通、邮政;压水井抗冰河;建求极宫,求万物真谛;保护环境、治理沙漠;保护发展儒家等中国文化,造留声机,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对世家加以引导发展使其传承更加的久远;收复朝鲜、日本等地以宦官和结扎为怀疑政策;利用党争和明朝宗室众多,改明朝君主制为皇上选举制,各个亲王等均有利用当选皇上,五年一届;建白令跨海大桥联通北美;联合英法德等国家共同研究科技,但立足的是保护资源、环境,提前开创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 本书已A签,感谢各位衣食父母的点击、投票,梦难成感激涕零。大明二十四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二十四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