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山沟皇帝TXT下载山沟皇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山沟皇帝全文阅读

作者:雨天下雨     山沟皇帝txt下载     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扬帆美洲

    虽然说是海军组织起来前往美洲进行探索、殖民,但是海军作为一支纯粹的武装力量,探索和殖民这种事对于海军而言,其实并不专业。

    海军最为擅长的还是打仗!

    所以,这一次前往美洲的二十多艘船只,并不都是海军的军舰,真正嫡属于海军的船只,其实只有九艘而已。

    而且其中只有一艘巡洋舰以及两艘护卫舰才是正式的军舰,而另外六艘海军船只,其实都是武装运输舰。

    剩下的十三艘船,则是来源比较复杂,有农部移民屯垦司租用并派遣的三艘移民运输舰。

    剩下的九艘都是大唐美洲公司的船只,不过虽然是属于该公司的船只,但是其中大部分船只,却又是大唐美洲公司租来的船只!

    这九艘船只里,只有两艘是属于大唐美洲公司的资产,而剩下的七艘,有三艘是属于大唐东洋公司的船只,还有两艘属于大唐西洋公司的船只,剩下的两艘,则是从其他民营航运公司租用的船只。

    大唐美洲公司,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公司,由皇室资产科和国企部共同出资建立,注册资产并不算多只有二十多万两银子而已,这些钱基本都是投入到购买二手船只或者是订购新船上去了。

    同时,该公司和东洋贸易公司、南洋公司贸易一样,虽然都是官方背`景,但没能和西洋公司那样,拥有贸易垄断权,更加不可能拥有公司武装。

    大唐西洋公司,是特殊产物,而这种特殊产物自然是不可能出现太多的。

    大唐美洲公司,只是一家普通的贸易公司而已,顶多就是官方投资,拥有官方背景而已,但是大唐帝国里,官方以及皇室投资建立的企业多了去,截止到今年,国企部通过投资新建,收购等方式控股的企业达到了一百多家,这一百多家企业普遍都是属于典型企业,以三大武器公司、数大造船厂、数大钢铁公司、几个机械公司为代表,几乎是垄断了帝国的重工业。

    此外国企部还管理着众多地方衙门财政投资控股的官办企业,这部分企业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国企部企业,只不过外人更愿意称之为地方官办企业,这些地方官办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有江南道的南通纺织公司,雇工人数超过五千人,规模小的也就只有数十名员工而已。

    如果把这一部分也算上,那么国企部管理的企业数量将会超过两千家,当然了,大型企业也就一百多家而已,剩下的也都是中小企业。

    皇室资产科控股的企业比较少一些,一共也就三十多家,但是皇室资产科控股的企业普遍都是大型企业,同时还是高新科技产业居多,盈利不小,更有着大名鼎鼎的皇家银行作为支撑。

    大唐美洲公司,从投资数字以及背景来说,都只能说是一家普通的,带有一定官方背景的海上贸易企业而已。

    但是该公司从成立开始,就是为了展开对美洲的贸易的,所以这就和海军那边的美洲战略也是高度一致。

    海军从去年开始,就是和大唐美洲公司进行了合作,准备着派遣一支大型的船队前往美洲建立殖民点。

    而去年年底,海军派出去探索美洲航线的探险船队也是返回了,他们的成功返回,也是意味着,他们已经是前往美洲的航线给摸索了出来。

    同时探险船队所携带回来大量金银,也是刺瞎了海军高层的眼睛,船员们说,到了美洲后,随便用点什么东西,就能够从当地的土著手里换取金银。

    一粒手指头大小的玻璃珠子,甚至都能够换回来一箩筐的金银!

    是的,就是一箩筐,一点都不假!

    美洲遍地金银!

    如此也是更加刺激了海军展开美洲战略,用来提高海军地位的想法了。

    经过数月的筹备后,海军和大唐美洲公司联手,顺带着农部移民屯垦司也是派遣了三艘移民船只,一同组建了这支庞大的船队准备前往美洲大陆。

    三方联手,所求的目的自然是不一样!

    美洲公司是想要去做贸易,用玻璃珠子之类的小玩意从当地土著手里换取大量的金银,获得海量的财富。

    海军则是希望在美洲建立一个稳固的殖民基地,同时用富饶的美洲来影响国内高层,用以推动美洲战略的施行。

    至于移民屯垦司,他们倒是没什么特定的目标,反正大唐兵锋所至,都是移民屯垦司的移民目标,不管是在南洋还是在印度,又或者是在澳洲乃至美洲,移民屯垦司都会去。

    综合了三方的力量,才有了这支庞大的船队扬帆,准备前往美洲!

    而这支庞大的舰队,也是被海军内部,称之为美洲舰队,如果顺利的话,海军都会直接在美洲大陆那边建立海军基地,然后设立一支分舰队了,而这支分舰队,也就是美洲分舰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船只里,除了海军的三艘战舰外,其他的船只,甭管是称之为移民运输舰还是武装商船还是说武装运输舰,其实都是清一色的新式大唐船型。

    甚至连吨位都是很多一样的,里面半数都是标准的六百八十吨的船型,剩下的大多是都是四百五十吨的船型。

    大唐船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和完善了,由于采用的是标准设计,甚至连零部件用的都是一样的,如此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以及成本,使得了国内的众多大规模的船厂都能够建造这种标准船只。

    不过在这支船队里,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海军派出的巡洋舰琉球号。

    琉球号巡洋舰,乃是大唐海军首款八百吨级巡洋舰,松江级巡洋舰的六号舰,拥有八百三十吨的标准排水量,采用双层甲板的火炮布局,两层甲板以及船首船尾,一共搭载了五十二门不同口径的长身管火炮。

    其火力仅次于战列舰!

    强悍的火力不说,而且这级舰,是按照巡洋舰来设计的,设计之初就是考虑到了持久作战能力以及适航性以及航速。

    目前来说,虽然大唐海军里的战斗力最强,吨位最大的船只是战列舰,但实际上,出远海执行作战任务的更多还是各型号的巡洋舰以及护卫舰的搭配,战列舰的话,基本都是待在本土沿海或者是偶尔去去南洋威慑葡萄牙人。

    琉球号巡洋舰,其强大的火力以及良好的适航性,足以充当整个舰队的保镖了。

    在琉球号巡洋舰的带领下,这支庞大的美洲舰队开始离开上海,然后前往琉球府那霸,大隅县,最后是沿着扶桑列岛继续东进,最后闯入太平洋深处!

    根据计划,他们需要一路航行好几千公里,最后找到之前探索船队所找到的中途岛以及檀香岛,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淡水和食物的补给,然后以檀香岛为起点,继续向东航行,一路抵达北美洲大陆海岸,而那里,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了。

    这一段漫长的航线里,中途并没有太多的岛屿可供他们进行补给,而且这还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航行,为了避免意外,船队里二十多艘船只,其实所搭载的人员不多,甚至连货物也没有多少,船只大多都是用来装运各种补给的。

    整个船队,除了海军将士以及商船的水手外,纯粹的移民,只有移民屯垦司组织过来的八百多人而已,而这些人按照计划,也不是去美洲的,而是准备去檀香岛,最后建立一个稳定的殖民地,供给来往的船队停靠补给。

    至于殖民美洲,那只能是等下一次的航行了。

    这支船队一路顺风顺水的抵达大隅县后,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补给和休整后,就是直接杀入了太平洋,一开始他们还是沿着扶桑列岛前进,不过很快就是短暂停留并补给一番后,直接就是转向,直接杀入了太平洋的深处。

    他们之所以没有继续沿着扶桑列岛前进,最后一路北上,最后横跨太平洋北部进入美洲北部,是因为这样做比横跨中太平洋还要危险。

    北太平洋靠近北极,温度低那都不是问题了,关键的是风大浪大,航行起来非常的危险。

    毕竟这年头的船只,都是风帆船只,而且吨位比不过几百吨,在风大浪大,而且还严寒无比的海域里进行航行,那几乎是自寻死路。

    大唐帝国已经是朝着这一片海域,派出了三支探险队了,没有一支探险队顺利抵达北美洲的,其中两支中途就是损失惨重被迫返航,而最后一支探险船队更是直接不知所踪,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长眠于太平洋了。

    这么危险的北太平洋,大唐海军自然也是不会选择在这片海域的。

    中太平洋虽然广阔,难以补给,而且有时候还会遇上无风带,但是好歹安全一些啊,反正带上的食物和淡水足够多,就算是遇上无风带也能够熬上几个月。

    美洲舰队出发后,李轩不用多久也是收到了海军报告上来的消息,说是美洲舰队已经正式离开扶桑海域,进入太平洋深处。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棱堡皇宫

    收到报告的时候,李轩抬头看了眼墙上的全球地图,然后把目光落在了美洲大陆上。

    美洲不管是北美还是南美,都是富饶无比的大陆,这片地方拥有大量的各种矿产,土地肥沃极为适合农业,倘若能够控制住并展开大量移民,至少能养活数十亿民众,至少可以让华夏民族在数百年内不用为了生存而发愁!

    因此,李轩比任何人都知道,殖民美洲是必须的,为此李轩也是早早有了这个想法乃至大概的计划了。

    但是,殖民美洲并不是现在!

    受限于目前的造船技术、航海水平的影响,同时也是受到了国内外所面临的压力所影响,其实李轩并不打算现在就开始大规模的移民美洲。

    因为路途过于遥远,移民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以目前的大唐帝国都是难以承受。

    因此李轩的计划其实要保守的多。

    他的计划是先解决北方鞑靼人的威胁,初步稳定北方局势后,就是把整个南洋地区彻底控制在手里,并向南洋诸多岛屿进行广泛的移民,随后开始逐步向比较近的澳洲移民,更加准确的说是向澳洲的东南部地区移民,因为整个澳洲,也就只有澳洲的西南部地区比较适合移民。

    如此依靠一步一步的向外扩展,移民的成本就会低很多。

    等到那个时候,估计大唐帝国的造船技术以及航海水平也会比现在提高许多,到时候才是大规模横渡太平洋,向美洲移民的时候。

    至于现在,还太早了!

    然而最近两年海军被陆军刺激到了,哪怕是李轩不支持,他们也是自己搞出来了这一次的美洲行动,李轩也是不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毕竟向海外扩张的这种风气好不容易才培养出来,他不想直接打掉海军以及国内民众扩张信心。

    所以李轩也就默认,随他们去了!

    虽然说现在向美洲移民的成本太大,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但是如果只是小规模移民的话,还是可行的,至少美洲那边地方,有着大量金银,大量的回报也足以支撑国内以高成本向美洲进行小规模移民了。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前往美洲的将士和移民们,有多少能够活下来。

    首先是路途就非常的凶险,从帝国本土出发到美洲,哪怕只是北美洲西部海岸,一路顺利也需要耗时数月之久,同时这一路上,并没有太多可供补给的岛屿。

    至于现成的港口就更不用说了。

    太平洋,这几个字可不是因为太平洋很安全很太平,而是因为实在是太大,同时广阔无岛,而且无风带太多才取出来的名字,这种深海环境,如果是对于蒸汽轮船等拥有自有动力的船舶来说,自然是属于好事,一路平平安安的就能够抵达。

    但是对于风帆时代的船只而言,就是不那么友好了。

    尤其是无风带,更是致命的。

    这些年,大唐帝国向美洲其实派出了不少探险船只,但是派出去的多,但是能够成功抵达美洲,然后又安全返回的,其实也就那么几艘而已。

    相当多一部分的船只,要么是中途航行补给不够,被迫返航,要么干脆是陷入无风带里,要么是被大风大浪不知道卷到那里去了。

    所以,哪怕是已经是知道一路东去就能够抵达美洲,但是实际上的风险也就非常大。

    之前的探索舰队,好不容易才是在太平洋的深处找到了几个岛屿,其中就有中途岛和檀香岛,中途岛很小,顶多也就是充当一个简单的补给港口,但是檀香岛就大多了。

    檀香岛,实际上是一个群岛,也就是后世的夏威夷群岛,之前的探险舰队找到了这里,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土著生活,而且还生产檀香木,因此被探险舰队称之为檀香岛。

    此岛也是这支舰队的主要移民目的地,海军和移民司以及美洲贸易公司,都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稳定的殖民据点,乃至彻底掌控这片群岛,用来充当进军美洲的重要中转站。

    这一次二十多艘的移民贸易舰队前往美洲,就会前往中途岛和檀香群岛,等到了檀香岛建立了初步的殖民地后,他们才会进一步出发,然后前往北美洲大陆。

    这一来一回,怕是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回到本土了,而到最后,能够活下来的将士和移民有多少,那是谁都不知道的事。

    放下美洲那边的事,李轩走出了办公室。

    外头的几个秘书看见李轩推开门走陆路出来,当即就是齐齐站立起来,为首的一个一等秘书当即上前,不过却是没问什么。

    陛下不开口问什么,他们这些臣子自然是不可能主动开口问什么的。

    李轩道:“带着烦闷,出宫走一走!”

    圣天子都如此说了,身为秘书自然是答道:“是,臣现在就去准备!”

    李轩要出宫,哪怕是临时起意,只是准备出去闲逛一二,但是该有的准备却是一样都不能少。

    很快,侍卫处那边就是得到了消息,很快,侍卫处的数十名护卫就是齐齐换上了便装,准备随同李轩前往,秘书处的几个秘书也是换上了便装随行。

    当然了,这只是明面上的护卫而已,近卫军那般的值守皇宫别院的部队也是是提前一步去布防准备了。

    李轩当即就是带着数十号人直接出宫,几个值班的御书房值班大臣和行走大臣也是匆忙赶来陪同。

    这浩浩汤汤一群人出行,自然是算不上什么微服私访,但是也不算是大张旗鼓了,出了宫后,李轩也是没有打算在城区里闲逛,而是准备前往一墙之隔的老皇宫去看看施工情况。

    大唐定都金陵城也有很多年了,重建皇宫一事说了这么多年,但是一直都是没有确定下来,最后考虑到前明遗留下来的皇宫已经是破旧不堪,按照原样重建所需的花费过于庞大,而且建筑的布局李轩也不喜欢。

    相对于传统的皇宫那种布局,李轩更加喜欢现代化的建筑布局,所以在两年前,经过多年的争论之后,李轩最终决定,不按照原样进行重建,而是选择性进行重建。

    首先是前殿的部分,既然已经是破损严重,那么就干脆修建新的大殿。

    除了前面的大殿需要保持华夏传统外,后宫的部分直接按照江南园林的模式进行重建,同时和皇家别院打通。

    这重建后的皇宫,实际上除了前方的多座政治意义比较浓厚的大殿外,其他部分都是按照江南园林来修建的。

    同时为了确保皇宫的安全,除了高大的宫墙外,还把皇宫周围足足一公里的区域都是清理了出来,啥也不修,就修建为广场以及大草坪。

    这倒不失为了美观什么的,而是出于防御需求!

    足足一公里的宽阔区域,如果有叛军要杀过来,那么就是没有任何的阻拦,会被守军当做靶子打的。

    同时在这些广场上以及草坪上,还修筑了多座水泥碉堡,里面是可以布置火炮,而且宫墙也是按照棱堡的城墙修建成多边形。

    实际上整座皇宫的外围区域,就是根据棱堡来设计修建的!

    甚至众多的建筑材料,采用的都是水泥巨石,防护能力相当强悍。

    这重建后的皇宫,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座战争堡垒,寻常轻步兵根本就打不进来,哪怕是动用重炮,也是够呛。

    李轩这么干,自然是因为怕死,虽然做了众多的措施,但是他还是防着有人叛乱什么的,所以对自己所居住的皇宫,也是想要打造成为一个防御力惊人的要塞。

    整个皇宫的外围区域,表面上是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只有少数高层近卫军将领才知道,在皇宫内外,足足布置了五十多门火炮,其中不乏十四斤的重炮。

    地下工事里的弹药、粮食仓库,储备了足够一万大军坚守五年之久的弹药以及粮食。

    这都还是防御措施呢,实际上还有逃命的通道,明面的突围通道就有两条,然后暗地里的地道也有两条,这些通道都是常年有马车、马匹、船只等待的,足以让李轩一口气逃出皇宫,然后直接跑到长江上或者是城外其他地方,再根据情况前往周围的军队营地。

    重建后的皇宫,虽然说建筑并不大,但是占地面积却是过于庞大了,然后再加上周边的各大衙门的办公建筑以及军营,占用了大量老城区大量的面积。

    因此老城区如今,要么是官方建筑,要么是普通的住宅,商业街道都是比较少了,是属于典型的行政区。

    至于工厂以及普通人的住宅区乃至办公区域,则是都分散在了东城区以及西城区还有南城区。

    自从大唐定都此地后,因为老城区面积过小,为了发展工商业,同时也是为了安置原来老城区里的众多百姓,因此陆续开发了东城区、西城区以及南城区。

    持续多年的开发,也是让如今金陵城的各大城区初具规模。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陈立夫当县令

    经过多年的开发后,如今的金陵城四大城区,基本上已经算是成型,只不过开发的有早有晚,以及定位不同,发展程度不太一样而已。

    其老城区,是典型的行政区,包括皇宫、各大衙门的办公建筑,剩下的部分区域则是生活区,并且相当多的一部分达官贵人也是居住在此地。

    此外,还有部分的达官贵人们,是生活居住在东城区的,东城区乃是最早开发的一个新城区,而从一开始此地就是作为商业办公区来发展的,其沿江的路段,汇集了大量的企业办公楼。

    而围绕着这些办公楼,也是出现了一片高档的住宅区,这些住宅通常都是价格不菲。

    西城区是典型的工业区,汇集了不少工厂,大量的工人居住的廉价住宅,但是西城区的规模并不大,因为里头的工程也不多,为了安全上的考虑,李轩一直都是没有把金陵城作为工业区的打算。

    工厂多了,工人也会多,而工人多了,就是代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说,在首都,距离皇宫不过十多公里的地方搞工业区,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更不要说,这年头办工业的污染实在太严重了,各大工厂基本上没有什么环保的概念,使用的蒸汽机所排放出来的烟尘,又黑又浓,如今当涂工业区那边,因为是大唐帝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集中了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以至于使用的蒸汽机颇多,空气里都是弥漫着煤炭的味道……

    李轩可不想自己以后生活在一个天天都是被灰霾所笼罩,空气里都是散发着酸臭味的城市里,所以,他严禁在金陵城区搞什么工业,甚至整个承天府范围内,都是不搞重污染的工业。

    所以,西城区名为工业区,但实际上工厂不多也不大,大多也还是那种轻工业、手工业,没有什么重工业。

    而南城区,则是生活、商业为主,也是有部分的工厂,算得上是金陵城区里最为鱼龙混杂的区域里,富贵人家都是不喜欢在这里购置地产安家,所以生活在此地的民众多以平民百姓为主。

    不过即便是鱼龙混杂,但是不代表着此地的治安就差了!

    再怎么说,此地也是属于金陵城的范围内,正儿八经的天子脚下,治安那是没得说的,而且因为此地外来人口众多,人群复杂,为了避免出现麻烦,承天府巡警局,更是把此地的治安当做要务来抓,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宣平十五年的金陵城,由四大城区一起,构成了整个金陵城城区,为了方便管理,承天府衙门,把整个城区划分为四大区,也就会老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在各区分设衙门,而这些区衙门,级别还不低,区长的品级可是正五品,和地方上的知州同级别。

    而他们的上级机构,则是江宁县衙门,大唐帝国的江宁县,乃是前明的江宁县和上元县合并而来,以为此地为首都所在,该县也不能用常理度之,该县的县令并不是单独的县令,而是由通常由承天府通判兼任。

    大唐帝国里的各府通判,并不是专管粮运、诉讼、水利等事务的专职官员,而是作为知府的第二副手,所管理的事务没有固定,大体上要看知府对他的安排。

    但是承天府的通判兼任江宁县的县令,这却是确定下来的。

    承天府的通判,品级为从三品,这也就意味着,江宁县的县令也是从三品了,也只有这么高的品级,才能够镇得住江宁县的诸多牛鬼蛇神,毕竟此地乃是首都,官员遍地走,如果县令品级低了的话根本没让人把他放在眼里。

    如今金陵城城区常住人口已经是突破了三十万人,这还不算那些临时流动人口以及郊区人口呢。

    今时今日的金陵城,已经是有了大国首都的气象了!

    不过说起城市发展,即便是金陵城这个大唐首都,还是无法和吴淞府上海相提并论的。

    宣平十五年的上海,城区常住人口已经是突破了五十万人,比金陵城还多二十万!

    没办法,上海的发展太迅速了,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上海是一天一个台阶,此地汇集了众多的资本,工厂也是全国最为密集的。

    在这里,几乎各行各业的企业都能够找到,有钢铁、化工、机械、造船,也有纺织、玻璃、茶叶、瓷器、造纸、印刷等等,基本上但凡是在大唐帝国所有的产业,都能够在上海这里找得到。

    工业之齐全,也是让此地拥有了巨大的聚焦效应,在此地开设工厂,能够就近找到销售渠道以及原料以及各种设备,甚至连金融服务等各种专门为了企业而提供的服务这里都有。

    要在上海开公司,带着本钱来就行了,在这里开设任何行业的企业的各种设备,人才都是应有尽有。

    如此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开公司建工厂,同时也是吸引了附近地区大量的民众,甚至是其其他省道的农民来到上海找工作。

    如此城区一天比一天大,人口一天比一天多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上海发展的如此迅速,其经济上的重要性甚至比金陵城更加重要,也是对主政上海的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上海的县令是谁?

    不是他人,正是我们的老熟人,一心想要匡扶圣君,打造宣平盛世的陈立夫!

    陈立夫在宣平十年调任松江府担任同知,正四品。

    三年一过,也就是去年的时候,上海县令任期满被调回京师去了,吏部选人接任上海县令的时候,干脆是直接选了陈立夫。

    按照常理来说,寻常知府的同知都是从四品,而县令不过事实正六品,但是在松江府和上海县却是比较特殊。

    松江府知府就是从三品了,陈立夫这个同知也是正四品,而上海县也是因为如此特殊,因此这个县令也是正四品。

    因此在品级上,两者是相当的,但是还是那句话,上海县虽然是个县,但是其不是一个普通的县,其辖区里,汇集里全国最为庞大的资本以及工业力量。

    能够在这样的地方主政一方,这对于陈立夫的仕途而言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有了这么一份资历后,后续调任到其他地方就会顺利得多。

    陈立夫初任上海县令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基本上没有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类的事,在诸多政策上还是延续了前任的政策。

    但是一年后的今天,陈立夫却是打算着动一动了。

    虽然说延续前任的政策继续这么下去,上海也能发展的很好,但是明眼人都是能够看的出来,这不是他的功劳,如此任职三年后,陈立夫几乎是不太可能获得太大的名望。

    陈立夫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是苦思了诸多计划,用来打造属于他自己的政绩,不过却是发现不是那么的容易。

    上海本来就是发展的很好,哪怕是陈立夫躺着什么都不干,上海的发展势头都不可能停下来。

    此地的工业已经是全国第一,金融业等企业的发展,也是全国第一,就连是城区建设,水利交通乃至教育等等都是属于一等一的。

    陈立夫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把目光瞄向了城区的北部方向,准确的说是吴淞江北部。

    如今的上海城区可以说是已经是非常的庞大了,以上海县城为中心,其北部,也就是后世的外滩区域,乃是贸易区,县城的南部区就是第一工业区,再南边就是第二工业区了,至于除开沿江地带的西部内陆地区,因为交通不够便利,所以通常是作为生活区域的,并没有统一进行开发。

    要想扩展城区,建立新的工业区域或者是办公商业区,要么是继续向南,要么是跨越苏州河向北,要么干脆是深入内陆。

    深入内陆是不可取的,距离黄浦江太远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向南的话,如今已经是向南很远了,继续向南的话有些头轻脚重的感觉。

    其实黄浦江东岸的区域,也是一片极好的发展区域,陈立夫上任之初就是考虑过发展黄浦江东岸的。

    他之前想着,干嘛要费尽心思朝着南边或者北边发展啊,这黄浦江的东岸就是一片荒芜之地啊,而且还是官田,官府喜欢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主来碍手碍脚的。

    早年上海建立商贸区和工业区的时候,官府可是大手笔,直接把城区周边的土地都给征收了,不仅仅是西岸,同样还包括东岸。

    比如上海码头公司,就是拥有了黄浦江东岸大片的沿江地带。

    但是想要把城区扩建到黄浦江东岸去,却是也有着极大的困难。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交通了!

    黄浦江说大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也有四百米的宽度呢,想要在这种宽阔,同时通航船只众多的江河上建造一座大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钢铁大桥

    其实呢,以黄浦江的四百米的宽度,真要下狠心了,皇家理工学院的那些天才们也是能够设计出来一座大桥,然后施工建造完毕的。

    但是,这样的大桥建造出来之后是方便了两岸的交流,但是黄浦江的航运基本也就会被废掉一大半了。

    以目前的技术,造出来的大桥肯定是有大量的桥墩,要不然无法支撑四百多米的程度,而且桥梁的高度也不会太高的,如此的话,小船肯定是没有影响的,但是那些大船基本是别指望能够通行了。

    因此真要这么搞了,是会严重降低黄浦江通航能力的。

    要知道如今的黄浦江可是国内最为繁忙的水道,没有之一,数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大船天天往来于黄浦江之上。

    以现在的技术能力要是在黄浦江搞一座大桥,基本上能够废掉黄浦江一半的航运能力。

    所以,建桥是不可行的,至少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没有桥梁的话,那么两岸交通就会成为大问题了,总不能光靠船只摆渡啊!

    交通困难,这是开发黄浦江东岸的重要原因,甚至短时间内是无解的,就算是开发,顶多也只是小规模开发,或者是作为单独的工业区、商业区来开发,但是却是很难和西岸的商贸区、第一、第二工业区结合起来。

    交通困难这是黄浦江东岸开发的重点,而且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重点。

    所以,如今陈立夫所剩下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北,跨过吴淞江开发北岸。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吴淞江北岸同样临近黄浦江,而且还靠近贸易区,更加适合进行工业、商业开发,此外,吴淞江最宽的区域虽然有六七百米,但是狭窄的地方却也是只有五六十米而已,建造跨江更加容易方便。

    在吴淞江口,也就是临近黄浦江的简短,其宽度只有百米左右,修建大桥的话,只需要大约百米即可。

    同时,吴淞江虽然也是重要的航运河流,但是并不怎么通航大船,主要是中小船只通行,因此在建造跨河大桥的时候,不用过于考虑通航这一点,如此无疑是能够大大降低跨河大桥的设计以及施工难度。

    如果能够解决跨江大桥的问题,那么吴淞江北岸的开发也就成为了可能。

    因为开发吴淞江北岸,和开发黄浦江东岸一样,都是需要解决交通问题,黄浦江东岸因为黄浦江太宽,而且考虑到通航问题,所以这桥梁一时半会是建不起来的。

    但是在吴淞江北岸进行开发,这一难度却是大幅度降低!

    只是虽然难度降低,但是陈立夫也是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建起来。

    他虽然是个传统的书生,对什么数理化这些鬼东西懂的不多,但是他不懂没关系,他知道这些很重要就行了。

    所以这些时间他也是问了一些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大企业的负责人,因为开发北岸,其目的也是为了给那些企业服务,可不是用来开发什么住宅区的。

    根据工商界人士的反馈,他们认为如果要在吴淞江北岸建设工厂的话,那么就必须修建一座跨江大桥,而且这座大桥还不能是什么只通行行人的小桥,必须是能够通行重型运输马车的大桥。

    因为企业工厂的货运量是非常大的,他们需要这么一座大桥运货,联通商贸区以及第一、第二工业工业区,至于说货物直接用船运输,拜托,这才多长一点距离啊,太麻烦了。

    而且如果用船只运输的话,直接去黄浦江东岸不是更好。

    所以,必须要有一座大桥,能够承担大量载重货运马车通行的大桥!

    同时这座大桥还不能影响苏州河的航运,不能阻碍船只往来。

    吴淞江虽然不算宽大,通行的大多都是一些中小船只,但是也是上海重要的内河航道,是不能因为一座大桥就堵塞的,因此这座桥必须足够大,足够高,不能影响船只通行。

    但是,以目前的技术能力,能够把这样的桥建造出来吗?

    陈立夫自己是不知道,所以他找来了专业的人士,来自皇家理工学院建筑系的一个高材生康伟德。

    这个人,和大部分皇家理工学院里的师生们一样,年纪都不大,今年不过二十三岁而已,但是此人却已经是皇家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副教授了。

    而其品级可是正三品,住的都是官方配给的大宅院,出行都是有十几个随从的那种,而且还都是官方配给,此人享受的各种政治待遇可比他陈立夫高多了。

    得知此人到了上海后,陈立夫是不敢怠慢,亲自跑到了码头进行迎接!

    “康教授,劳烦您一路过来,下官实在是过意不去啊!”陈立夫虽然年纪比他大,但是奈何品级不如人家。

    别以为康教授是个教书的就能不给面子了,要知道此人可是参加皇宫重建的设计工作的,很多重要的工程他都有份参与。

    陈立夫给面子,但是康伟德却是不怎么给他面子!

    只是轻轻的嗯了声,然后就是上了马车。

    外人兴许会觉得陈立夫是个官场潜力股,以后有望进入内阁的,但是在康伟德看来也就那样,就算是陈立夫进入了内阁,他照样不用给他面子。

    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政治地位都普遍偏高,而能够留校任教,并获得副教授或者正教授头衔的人,哪一个品级不是正三品起步啊,而且不少人都还是有贵族头衔的,甭管是内阁大佬,还是陆海军的大佬们,看见了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都得客客气气的。

    尤其是海军那边,为了让皇家理工学院尽早的把高压蒸汽机搞出来,就差给几个负责研究高压蒸汽机的教授当孙子了。

    没办法,人家品级高,爵位高这些都不算什么,谁让人家掌握里最顶尖的技术呢,海军想要高压蒸汽机,除了皇家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就没人能够给他们搞得出来了。

    陈立夫也是知道皇家理工学院里的学生们,一个个都是眼高于顶的,每一个都是只认为自己才是聪明人,其他人都是智障。

    学生们如此,那些教授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敢直接在折子上骂内阁的众多大佬们都是一群蠢蛋的狠角色……

    事实上,和皇家理工学院的这些天才们比起来,其他人还真的就是智障!

    智商的差距,就摆在那里,你不服也得服!

    对此,陈立夫也是不在意,不过是一群象牙塔里的书生而已,虽然智商高,但是情商低,陈立夫都是懒得和他们一般见识。

    当然了,他是绝对不会说,自己怕稍微说重一句话,人家掉头就走的。

    康伟德来了上海后,陈立夫本来还想要设宴招待他几天,然后亲自陪同着他在上海转一转,逛一逛,领略一番上海的繁华。

    但是那里想到康伟德表示,自己很忙,就不搞这些杂七杂八的了,直接去吴淞江实地考察,具体看一看要怎么设计这个吴淞江大桥。

    陈立夫一听,也是乐得清闲,当即就是陪着去吴淞江实地考察了一番。

    考察的过程里,陈立夫也是说了自己的规划,他希望能够直接在江口位置直接修建一条大桥,直接连通商贸区的沿江大道,这样后续开发吴淞江北岸的时候,就能够直接把北岸的沿江大道也直接联系上了。

    不管是商贸区,还是说第一工业区,又或者是第二工业区,他们最为重要的主干道,就是沿江的道路了。

    因为靠近码头,乃是运输货物的最重要的道路。

    吴淞江北岸要开发的话,沿江的道路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必须连接起来。

    康伟德也是记下了陈立夫的要求,然后带着他的几个学生登岸又是考察了一番,随后对陈立夫说:“我们还要考察几天,陈立夫尽可去忙!”

    陈立夫看他的神情,明显是嫌自己碍手碍脚了,当即也是不自讨苦吃,直接滚蛋了。

    三天后,康伟德才是找到了陈立夫,然后给了他一份简单的设计方案,并道:“这是初步的设计方案,如果你这边没有问题的话,后续我再做详细的设计方案!”

    简单的设计方案?

    陈立夫拿起来一看,首先入目的是一副炭笔花的桥梁简图,但是仔细一看,却是发现这桥不是木桥,也不是石桥,竟然是一座钢铁大桥。

    用钢铁建造大桥,好吧,这事陈立夫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但是他既然给出了这个方案,那么他暂且就当是可行的,但是接下来再一看造价,他就无语了!

    五十万两银子!

    看到这个数字,他就想要骂人了。

    这是建造大桥?

    这是抢`劫把!

    建一座桥需要五十万两银子,别欺负我陈立夫不懂建筑就乱来,而且,就算是货真价实的造价,但是上海的地方财政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啊!

    一看陈立夫的表情,一旁的康伟德露出鄙夷之色,区区五十万两银子而已,这都还是自己精简再精简的造价啊,他陈立夫也不想想,他对桥梁的称重需求这么高,还要求不影响通航,这么高的要求,除了钢铁桥梁几乎是无法达到了。

    而这年头的钢铁可是很贵的!

    五十万两银子能够建成,他就该偷笑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百米外为收费站,请减速慢行

    五十两万两银子的吴淞江大桥造价,把陈立夫给吓着了。

    即便上海的财政收入非常高,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啊,上海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市政建设,要不然的话,上海的城区发展哪有这么快啊。

    而且上海的市政建设,基本都是依靠上海县衙门自身的财政,而不是像金陵城又或者是其他大城市一样,可以依赖中央拨款,比如金陵城,就以金陵城自身的财政收入,怎么可能支撑这么庞大的市区发展计划啊,每年中央都是给了不少拨款才能维持下来呢。

    又比如广州、南昌、武昌这样的省会城市,同样也是有着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要不然的话,单靠他们可是发展不了这么快。

    但是只有上海县,都是依靠自身的财政力量的,不仅仅自己花,而且还要支持临近的府县,比如今年,为了支援同属松江府的青浦县疏通大小河流,以提供防洪能力,响应中央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号召,上海县支援了青浦县足足十五万两银子。

    财政收入多,但是花销也大,这就是目前上海县的财政问题了。

    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比如去年,上海县这才是推动了扩建城区道路的计划,预计把城区范围的马路进行扩大,翻修。

    预计会对城区的主要干道扩大,同时铺设碎石、煤渣。

    而对几条,主要是各区的沿江大道铺设水泥。

    用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交通需求,尤其是货运需求,每天往来数条主干道的载重四轮马车可是非常多的,以往修建的道路已经是不堪重负。

    而修路可是非常庞大的开支,更加不用说他们还打算在部分路段铺设水泥路面了,这么搞,轻轻松松就得花掉几十万两银子。

    每年的市政建设,都会花掉上海财政收入的相当多的一部分,而上海的财政预算,也是和其他地方州府一样,效仿了中央,基本上在每年的年底就会确定下来下一年度的财政收入预算以及支出预算。

    如今都是三月份了,财政支出预算早已经是被确定了下来,只有少数的一部分被留下来,充当应急经费,而这一部分应急经费,也是陈立夫能够动用的经费了,不多,只有区区三十多万两银子而已。

    诚然这三十多万两银子,已经是比得上很多府一年的所有财政收入了,但是对于上海这样特殊的地方而言,却是少的可怜。

    而且就算是全部拿出来,也不够修这一座吴淞江大桥的啊!

    陈立夫表示经费困难,这修桥五十万两银子怕是拿不出来,但是人家康伟德可不管这些,他又不是来做生意的,用不着和陈立夫讨价还价,他只是受到邀请而来,而且已经是给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后续怎么解决经费问题,甚至具体的施工怎么解决,他才不管呢。

    给了陈立夫这份初步设计方案后,拍拍屁股就回金陵城去了,说是自己会留下一位学生在此地,如果后续真的要确定施工,那么再到金陵城来找到,而稍候如果有什么细节的设计问题直接找他学生就可以了,。

    他康伟德手头上要做的事多了,身为皇家理工学院里建筑系的副教授,国内少数几个专业的建筑设计人才,一大堆的工程设计都等着他呢,比如说当涂工业区的扩张方案,就是他现在手头上的大案子,那可是国内最大的重工业的扩张计划,比区区一座桥梁重要多了。

    但是康伟德接到上海这边的来信,说是请他在吴淞江上设计一座大桥,而且还有着诸多高要求,比如要求极大的承重力,要求不能影响船舶通航,而且维护成本还要低等条件。

    当时他就知道,以如今的技术手段,也就只有钢铁大桥才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了。

    而一旦这样的一座钢铁大桥建成的话,这将会是一座开创记录的钢铁大桥,要不然的话,康伟德还真的没兴趣来上海呢。

    以国内的钢铁技术而言,钢铁应用于桥梁,那是早就有的事情了,不少地方都已经是使用钢铁建造桥梁了,而应用最多的,应当属于京沪铁路,如今在修的镇江段铁路,为了让铁路跨江过山的,已经是开始大规模用钢铁建造铁路大桥了,只不过修建铁路使用的这些钢铁桥梁规模都比较小,不太引人注意而已。

    至于钢铁水泥一起应用的建筑那就更多了,如今正在修建的皇宫,相当多一部分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直接浇筑。

    吴淞江大桥,如果真能够建造出来,那么这长达一百一十多米的长度,宽十九米的大桥,将会是大唐帝国最长,最宽的钢铁大桥,基本将会代表着技术的巅峰。

    从桥墩到路面,乃至每一支铆钉,都将会是大唐帝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的呈现。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因素的吸引,他康伟德才会放下手头上诸多重大案子的设计工作,跑到上海来实地考察,然后进行初步的设计工作。

    康伟德拍拍屁股走了,留下陈立夫愁眉苦脸的!

    他反复看着手中的这份设计草图,是越看越觉得漂亮,康伟德所设计的钢铁大桥,是采用全钢铆接结构,大片大片的钢铁结构,让人只看图纸就是觉得充满高科技的气息。

    上海是什么地方?

    上海不仅仅是大唐帝国里最庞大的城市,同时此地也是大唐帝国最重要,最大的工业区。

    陈立夫越看就是越是觉得,只有这样庞大威武,同时又蕴含着高科技气息的钢铁大桥,才能够代表上海的地位。

    建,必须建!

    至于建桥的钱那里来,这事陈立夫得好好琢磨,但是不管怎么样,是不可能直接拿上海的财政资金修建的,那样根本就修不起来。

    同时动作还必须快,他的上海县令的任期已经是过了一年了,而按照大唐帝国官场上的惯例,通常三年为一个任期,不过为了地区稳定,也是为了政策的连贯性,有时候吏部也会把这个任期放宽到五年。

    因此,陈立夫在上海的任期,少则两年,多则四年。

    而修建一座钢铁大桥,就算是快一些,估计也得两年啊,这还没有算上筹备时间呢。

    陈立夫也是想干就干的人,没几天,他就是拿着设计图纸,召集了手底下的一群人开始想办法,该怎么修桥。

    或者更直白的说是,该怎么解决修桥的资金问题。

    有人直接提出从银行贷款,然后收取过桥费,用过桥费偿还贷款的方案,这人挥舞着手臂道:“我们在桥头左右各设立收费站,为了让百姓知晓,可在距离桥头百米处设一标示,上书:百米外为收费站,请减速慢行!”

    当场就有人反对了:“吴淞江大桥,一旦建成,乃是联系南北两岸的重要大桥,同时次桥也是我们为了开发北岸而特地修建的大桥,如果收费的话,那么必然会加大行人以及货物的通行成本,这样的话,和我们当初的初衷可就不一致了!”

    “修桥铺设,即是为了发展,也是为了民生,难不成日后有贫寒人家过桥交不起费,你还拦着人家不让过?”

    “哼,倘若不收费,这耗资达到五十万两银子的建造费用怎么填补?这可不是五万两,这可是五十万两银子,当年开发第二工业区的时候,一共也才花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而已,去年到现在,我上海衙门修整城区各大主干道,花费也不过六十多万两银子。”

    “就算是这样也不能收,如果要收费,还不如干脆不要建,我可不想被人指着鼻子骂我们是拦路土匪!”

    “放屁,按照你这么说,我们干脆不要搞建设了,怕骂就不搞,怕犯错就不做事,你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去年圣天子巡视吏部时曾说过:百官应当敢为天下人的表率,不能搞什么无为而治,更不能因为怕做错事就不去做事!”

    “本官要参你一本,尔等畏难怕事之辈在朝中为官,此乃百姓之祸!”

    当有人开始扣帽子,把话题的高度提升到政治错误的时候,陈立夫就知道,自己该阻止他们的争吵了,要不然说多了,这火气一上来真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那么麻烦可就大了!

    陈立夫当即是伸出手虚压了压,然后道:“诸君都静一静,本官代天子牧民,诸君也都是为天子做事,大家的方法和理念虽然不一样,不过目的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天子,都是为了百姓,不要动火气!”

    陈立夫说到这里的时候,环视一圈:“都坐下吧!”

    陈立夫开口,其他人就算是心中再有气,也只能是忍下来了,看见众人都是坐了下来,陈立夫也是思索着,用贷款修桥,再用收取的过桥费偿还贷款这一法子,看来是行不通的了。

    在官员里就是引发了这么大的矛盾了,这如果公布出去的话,还不知道要引起多少的议论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陈立夫的雄心壮志

    这年头在地方为官,官声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一个官员是否能够升迁的重要考量,毕竟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好官,谁是贪官,他们能够分辨出来。

    而且百姓还是用最简单,甚至是愚昧的方式进行分辨。

    你让他们得了好处,能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那么你就是好官。

    如果没有,不用说的,你这个官肯定不咋地,不是贪就是渎职,早点滚蛋吧。

    嗯,如果陈立夫直接动用上海财政,给上海的百姓一人发一两银子,那么在当地百姓的眼中肯定是个大大的好官。

    当然了,回头他就会被逮了,逮他的还不是督察院反贪处的人,而会是翰林院调查统计科的鹰犬。

    花钱收买人心,你陈立夫想要干嘛,造反吗?

    陈立夫可不想为了修建一座大桥,就搞的议论纷纷,一旦收费,以后人们说起吴淞江大桥的时候,可不会说他陈立夫修起了这座大桥,而是会说他陈立利用这座大桥收费,到时候还不知道多少人对着他破口大骂呢。

    人言可畏啊!

    所以,收费是不行的,至少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是不行的。

    但是桥还是要修的,这是开发吴淞江北岸的前提,没有这么一座大桥,开发吴淞江北岸就无从谈起,只是这修桥的钱从哪里来呢?

    稍候两天,陈立夫又是找了人设计木桥的方案,因为这样成本低,但是搞出来的方案也要将近十万两银子,而且木桥每年的维护费用非常的高,每年都的几千两银子,同时使用寿命顶多只有二十年,而钢铁大桥虽然一开始投资大,但是后续的维护非常的方便,一年顶多几百两银子就搞定了,而且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五十年以上。

    更加重要的是,木桥的承重能力也难以达到需求,这座大桥,可不仅仅是为行人而设计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往来北岸和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之间的货运马车而设计的。

    如今大唐帝国使用的货运马车,基本都是四轮马车,载重量轻轻松松都能够达到一吨以上,如果桥梁的承重能力不过关,就无法满足载重马车的需求,而这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陈立夫还是决定修一座钢铁大桥,至于建造这座大桥的经费,陈立夫也是让众人提出了好几个方案。

    原本的从银行贷款,用过桥费偿还贷款的方案已经是被毙掉了。

    直接动用财政修建也是不行。

    其他人就是提出了几个其他方案。

    有人提议,既然这座桥是为了北岸开发,同时联络南北岸的交通而修建的,那么是否可以向南岸的部分企业以及准备到北岸建设工厂的企业,征收一定的修桥费用,但是这也不行了。

    直接收钱这种事,不管是收取过桥费,还是以其他名义收钱,都是不妥当的,容易落下口实,对名望极为看重的陈立夫自然是不会同意这种题意。

    也有人说,以地方衙门的名义贷款,用后续北岸地区的税收偿还贷款,不过这个方案也是被毙掉的。

    直接以地方衙门申请贷款进行基础建设,并用地方税收偿还贷款,这虽然是政策所允许的事,很多地方也是这么搞的,但是里头的风险也是不小,更何况,这五十万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样的大项目申请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的,最后说不准还会惊动到圣天子。

    这事如果办成了,那自然是好事,但是一旦出了什么差错,那么肯定就会成为陈立夫身上抹不掉的污点。

    政治风险太大,陈立夫同样是不愿意承受。

    更何况,开发吴淞江北岸,是他陈立夫提出来并施行的计划,而且是上海县自己一力推动的计划,上头本来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如今陈立夫如果要是提出来,到最后指不定有多少人掺和其中呢。

    陈立夫可不愿意自己的政绩最后被人都抢光了,而一旦出了问题,负责人又是自己。

    北岸开发计划,和之前的第二工业区开发计划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性质都不同的。

    陈立夫更加愿意以上海一力推动并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愿意捅到江南道乃至中央去。

    最后,倒是上海码头公司那边的人,向陈立夫提出了一个方案,说是效仿当年的码头建设计划,他们上海码头公司可以出资修建这一座大桥,但是为了收回成本,他们需要获得吴淞江大桥南北两岸的部分地皮进行开发。

    这个提议倒是让陈立夫有了兴趣!

    用附赠地皮的方式推动基础建设,这已经是有所先例的了,这么搞倒是不会有什么政策风险。

    但是上海码头公司,说是码头公司呢,但是拥有的地皮已经是非常多了,黄浦江两岸十多公里的沿江地带,都是他们公司的地皮。

    陈立夫也不愿意继续让该公司做大,更不要说上海码头公司的管理层胃口太大,想要把南北两岸的大批地皮都一口吞了,吴淞江大桥南北两岸的区域,光看地理位置就知道,这些地皮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这些地皮开发出来,经营数十年的话,收益可不止区区五十万两银子。

    不过上海码头公司的提议,倒是让陈立夫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用地皮换投资,这买卖做的,不过却是不能让上海码头公司来搞,同时也不能让什么民营企业来搞,毕竟这些地皮都是属于官田,属于帝国资产,出让给民营企业说不过去。

    不过倒是可以新成立一家官办企业,把地皮划给他们,然后让他们用这些地皮去申请贷款,用地皮的商业收益去偿还贷款。

    想到了这一层后,陈立夫就是仔细研究了一番上海码头公司的先例,然后就是指示了上海特设县财政部门,直接注册成立了上海桥梁公司。

    并且给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划入了一大片南北两岸的地皮。

    如此,这家公司虽然一毛钱现金都没有,却是拥有了大片的地皮,北岸的那些未开发的地皮暂且不说以后的潜力有多大,但是南岸的地皮却都是值钱的很。

    因为南岸的地皮,都是属于商贸区,如今商贸区的地皮价格可是非常高,而这一片地方,也就是属于北端滩涂位置,之前乃是属于江南纺织公司的仓库,不过江南纺织公司也只是租用了这片地皮而已,因为一整个商贸区的地皮,都是属于官方的,只租不卖。

    这片地方,如果把吴淞江大桥建设起来,同时北岸也开发起来的话,作为连接北岸的桥头堡,其商业价值自然是非常大的。

    上海桥梁公司挂牌成立之后,立马就是开始了吴淞江大桥的设计和筹建计划,不过也不仅仅只有桥梁,还有一栋饭店的建设计划。

    要想让银行提供贷款,光靠这点地皮也是有点难度,毕竟地皮值不值钱,得看上面的建筑是什么。

    所以,上海桥梁公司,打算在南岸,位于商贸区沿江大道的最北端修建一座饭店,名字就是吴淞江饭店。

    光看设计方案,就是知道这是个主打高端住宿,餐饮,会议的饭店了,主体楼层达到了五层,裙楼高两层,而且占地面积却是非常大,拥有一个巨大的庭院,建筑采用了少见的西式风格。

    如今上海的建筑,还是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此外还有不少新式建筑,这些新式建筑通常都是钢筋水泥建筑,外部风格一般都是比较简朴,同时还融合了部分的传统元素,嗯,具体样式请参看后世的四四方方的水泥建筑,再加上一对石狮子的那种,算得上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了了,以实用性为主。

    而吴淞江饭店的设计,却是很少见的采用了西式建筑,带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而且前方还带有大片大片的草坪花园,极为适合举行露天的宴会。

    别的不说,光光是在商贸区里搞这么大一片地皮作为草坪,就是超级败家的行为!

    由此可见,如果这家饭店建成了,那么消费肯定不会低,再加上比较独特的大楼,说不准又会成为上海的新一代地标建筑。

    实际上,上海桥梁公司的人也是真这么想的,他们就是想要搞一个新的地标建筑,从而带动饭店周边以及北岸区域的商业价值。

    要不然的话,他们怎么回本啊!

    贷款修桥,还不收过桥费,银行看了肯定是不理的,哪怕是皇家银行和国企部的几家银行都不可能搭理,这些官方银行虽然需要考虑到扶持地方的因素,但是他们更要为了资金安全负责,贷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是有人要为此掉脑袋的。

    没有看到可行的贷款偿还计划,别说陈立夫,就算是内阁大佬亲自上门都没卵用。

    不给钱就是不给钱!

    但是,如果有了这么大一片的地皮,而且这片地皮还有回报率相当可观的开发计划,那么银行就很乐意了。

    贷款修桥,没问题,顺便再贷款修饭店,也没问题。

    只要你把这些地皮作为抵押就可以,也不要什么所有权,反正也要不过来,他们只要一百年租期的抵押权就可以了。

    陈立夫一看,虽然条件苛刻了点,但这发放贷款的也是皇家银行和国企部下属的大唐帝国银行,前者属于皇室资产科全资控股,后者是国企部全资控股,就算以后是出了什么差错,导致没能换上贷款,这地皮落入银行之手,但是也只是左手换右手,不会于什么贱卖帝国国有资产的嫌疑。

    所以大手一挥,干了!

    先把钱弄过来修桥再说,至于上海桥梁公司怎么开发划给他们的南北两岸地皮,陈立夫也是懒得管了,反正他只要在两年内看到吴淞江大桥建成就行了。

    吴淞江大桥的建设资金到位后,立即就是开始了最后的详细设计,甚至很快就是进入了施工状态。

    于此同时,吴淞江北岸的开发计划也是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可是陈立夫主政上海以来的最大手笔,三年任期的政绩就指望它呢,既然钱到位,那里会拖啊,那是有多快就搞多快,生怕自己离任前这桥梁还没完工,北岸还没开放成功。

    那样的话,他岂不是要前人摘树后人乘凉,而且风险自己还全部担着?

    他陈立夫才不干那么傻的事呢。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陈立夫被参

    吴淞江大桥用着超乎想象的速度进行最后的设计,然后开始进行了施工阶段。

    而施工的单位也不是其他什么单位,正是上海码头公司。

    上海码头公司,可不仅仅是一家运营码头的公司,他们的业务实际上包括了开发、运营码头,同时还开发、运营码头附近的商业地产。

    因此该公司也是拥有了实力雄厚的建筑分公司,名为上海码头建筑公司,这家建筑分公司不仅仅是为他们自身服务,同时也会对外承揽业务,比如上海贯穿商贸区、县城、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的沿江大道的扩建、硬化工程,就是他们这个建筑公司在搞。

    同时该公司实际上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有中大型钢铁桥梁施工经验的公司,因为该公司承包京沪铁路镇江段铁路的所有钢铁铁路桥的施工。

    已经是累计建造了多座钢铁铁路桥,当然了,以前建造的这些钢铁铁路桥梁规模普板都不大,最大的一座铁路桥,长度也不过二十多米而已。

    钢铁桥梁的施工成本还是太高了,大唐铁路公司也是不太乐意建造钢铁桥梁,在中小桥梁上,他们更加愿意采用钢筋水泥来建造水泥桥,而不是纯钢铁桥梁。

    至于大型桥梁,水泥建筑不过关的情况下怎么办?

    不好意思,大唐铁路公司就没有搞过什么大型的桥梁,

    为了避免过高的施工成本,铁路公司规划铁路线路的时候,都是优先选择平整地形,只有遇到一些实在没办法绕过去的小河流才会架桥,即便是架桥也是优先选择钢筋水泥桥,而不是什么钢铁桥梁。

    至于遇上中大河流,更简单,不架桥,直接在两岸设立站点,换乘船只就行了。

    如今铁路的营运市场都没人能知道了,自然是不敢投入大量的资金搞什么大型的钢铁铁路桥的。

    要不然的话,那百来万两银子,都不够修几座百米钢铁大桥的。

    虽然说上海码头建筑公司修建的钢铁桥梁,都是一些小桥梁,不过好说好歹,上海码头公司也是修过几座十米二十米的钢铁桥梁的,勉勉强强算是有经验的。

    上海码头公司下属的建筑公司,接到相关的设计图纸后,就是开始施工了。

    正式动工的那一天,陈立夫也是宣布了野心勃勃的吴淞江北岸开发计划,意图在未来两年内,在吴淞江北岸打造一个超大规模的新区,一个集商业、工业、居住的超大型新城区。

    上海特设县财政,在未来两年内,预计投入不少于一百万两银子的财政投入,用以平整土地,建设道路,铺设水管、建设厂房等基础投资。

    一旦建成的话,北岸开发区,将会是一个比第一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都要更庞大的工业区。

    同时为了加快建设的进程,北岸开发区也会新进行招商,并以最为优惠的价格向入驻企业提供地皮用以建设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等。

    当然了,和之前的几个工业区开发一样,这些地皮只租不卖。

    上海这边的工业区,哪怕是新开发的,但是其地皮也是价值也是极为高昂的,更何况,早年上海官方早就是把周边地区的地皮全部征收收归官有,这个时候自然是不可能再出售的。

    目前整个上海的城区,除了县城以及周边的老城区因为历史遗留因素外,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以及刚开始开发的北岸开发区以及尚未开发的黄浦江东岸区域,这些土地,尤其是商业、工业用地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官方所拥有。

    这也就是在上海了,在其他地方断然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的。

    在其他地方,企业更愿意自行购买土地,然后建厂,哪怕是在工业区里,很多也都是自行购买土地进行建设的,当地的衙门为了吸引企业入驻落户,往往也是这样做。

    但是他们的这么样的原因因为,假如没有企业来的话,他们的土地本来就不值几个钱,这直接把地皮卖给企业之后,引入了企业,所收取的税收以及提供的工作岗位才是其他的地方衙门更加看重的。

    而上海不一样,上海坐拥地理以及政策优势,又是因为先一步发展,自身优势非常大,不怕没有企业来入住,所以官方自然是不可能贱价直接出让土地。

    官方更加愿意自己当地主,以出租方式细水长流。

    当然了,也有少数一部分地皮依旧是属于私人拥有,这一部分大多是集中在各大区相邻的区域以及老城区,至于被划归到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开发区,黄浦江东岸为开发区的土地,尽数属于官方所拥有。

    上海特设县衙门,才是上海最大的地主!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于大唐帝国每一个地方!

    要知道,大唐帝国的官方,才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官田的数量,占据了全国可耕田地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个数字,还是多年实行了以租代购,从军分田之后的数字。

    但即便是如此,官田的数量依旧是非常庞大的!

    至于荒山荒地等各种还没有开发的土地,更是百分之九十都集中在官方手上。

    官府,才是全帝国最大的地主!

    至于第二大地主,自然是大唐西洋公司了,只不过该公司多拥有的土地都是在海外!

    该公司拥有几乎一整个棉老岛,小半个吕宋岛,小半个万丹岛、一整个戈河州以及南洋诸岛上的大片土地,大唐在南洋地区几乎最具价值的殖民地,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该公司,比如吕宋府的府城吕宋城,万丹府的万丹城,这两个城市的所有城区地皮,包括城郊的地皮,基本上都是属于该公司的……

    这些土地,都是属于大唐西洋公司的财产,而且在戈河州以及马六甲以西区域,大唐西洋公司还拥有独占的贸易权以及税收分红权,行政协助管理权。

    要不然的话,你以为这公司高达六千多万两银子的市值是怎么弄出来的,光靠每年的这点贸易利润,可撑不起六千万两银子的市值。

    大唐西洋公司的土地,大多来之于殖民地。

    而大唐官方在国内拥有的的可耕土地,则是大部分来自于前明的宗室土地、达官贵人的土地、官府原有的官田以及新开荒的土地。

    陈立夫在上海搞北岸开发区,自己是不能直接买地皮的,这样是会被参的,但是他却是玩了另外一个小手段,那就是搞出来一个长租期。

    规定入住企业的投资金额,能够达到一定数字,并自行建设厂房等建筑的话,那么就能够一次性租地皮五十年。

    而这也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还有另外一条,那就是优先租地权,倘若在五十年后,该公司在该地皮上的投资、雇工数量达到需求的话,那么就可以免费续租五十年。

    免费续租五十年。

    两者相加,那么就是一百年了。

    这其实几乎和买地皮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这种搞出来和买地皮差不多的模式,这租金也是不太一样,在之前的第一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租金基本都是按照年付,租金只是市价,顶多就是有一个逐年上涨多少顶多条款。

    但是在北岸开发区,五十年的租金却是要一次性付完!

    这一次性付完的租金虽然总额庞大,但是比五十年分年付给的租金总额却是要少,而且少的多。

    这样的操作手段,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陈立夫这根本不是搞什么出租地皮,而是直接买地皮了。

    陈立夫这么搞也是没办法!

    上海财政虽然有钱,但是花钱的项目也是太多了,而他又是想要尽快把北岸开发区给搞出来,各方面都是缺钱,他说要投入一百万两银子建设北岸开发区,钱从哪里来?

    现有财政的收入固然是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是还会有非常大的缺口。

    这个缺口怎么解决?

    又靠贷款?

    皇家银行和帝国银行又不是他陈立夫开的,那有这么容易啊!

    全国上下,不知道多少地方衙门都是打着皇家银行和帝国银行的主意,想尽办法从这两家官方银行里贷款用以发展地方经济。

    在金陵城,皇家银行的总部和帝国银行的总部周边,那可是常年都有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为了各地方的项目奔波要贷款的。

    甚至都是搞出来了一个专有名次,叫做‘跑两行’。

    上海特设县虽然特殊了一些,能够获得一些特殊照顾,但是这个照顾也是有限度的。

    他陈立夫的面子虽然不小,但是在皇家银行和帝国银行这两大行里,内阁大佬的面子都不好使,更别说他陈立夫的。

    两大行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

    地方财政空闲资金有限,贷款没指望,要怎么凑钱搞开发?

    陈立夫脑袋一拍,就来了个暗度陈仓,明租暗卖地皮筹钱!

    反正不少企业其实都非常希望在上海购置一片地皮,作为长久的基地使用的,哪怕是一次性付出比较高昂的代价也是愿意的。

    如此双方正好是一拍即合。

    只是这个方案刚提出来没多久,陈立夫就被人给参了一本!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直达天听

    陈立夫知道很多人都是盯着自己,想要把自己拉下马。

    作为帝国官场里名气最大中级官员之一,陈立夫从入仕之初,他的仕途就是引人瞩目的,当年在税部巡查处工作的时候,他得罪的人不计其数,而得罪的人越多,他升官也就越快。

    即便是后来调任财务部了,担任财务部金融司副司长的时候,也是搞了一个证券改革方案,又是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后来被调到地方任职,担任松江府同知的三年时间,陈立夫是比较低调了,但是担任松江府同知期间,因为他之前在税部巡查处工作的经验,所以他是主要分管松江府的吏治问题。

    大唐帝国里的吏治虽然主要是督察院那边在管,但是通常来说,内阁下属各部门以及各地方衙门,都会有内部处理官员违法乱纪的机构,通过自查来提前发现问题,避免问题暴露出来之后,造成更大的危害。

    尽管陈立夫分管吏治问题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权限直接抓官员的,但是找出问题官员后,直接弹劾的却也是不少。

    陈立夫也是知道,自己入仕这些年,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陈立夫自己都是数不过来自己得罪了多少人。

    而得罪的多了,他也就懒得去搭理了。

    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后,开始的一年陈立夫基本是没有什么大动作,所以其他人就算是想要弹劾他,把他拉下来也是找不到机会。

    但是现在的吴淞江北岸开发,尤其是在北伐过程里,通过以租代卖的方式出让了大批的土地,这就是让不少人以为抓到了陈立夫的把柄。

    既然陈立夫自己把自己送上门来,那么也就别怪他们出手了。

    于是乎,吴淞江北岸开发计划刚开始呢,就已经是有人弹劾陈立夫了。

    而且弹劾的人不少,同时也是没有惊动陈立夫,他们甚至连上海特设县的督察院以及松江府督察院都是信不过,他们直接把案子捅到了江南道督察院那边。

    好几个官员实名弹劾陈立夫,而弹劾的罪名却也不是说陈立夫贪污受贿之类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基本上熟悉陈立夫的人都知道,这人不差钱,也不贪污受贿,从这方面下手非但不会给陈立夫造成什么伤害,相反还会证明他的清名呢。

    所以他们弹劾的内容并不是什么贪污受贿,而是渎职。

    具体下来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开发北岸捞取政绩,以租代卖的方式廉价出售国家资产,以至于让国家蒙受了巨大的财政损失。

    他们这些人明显是有备而来的,而是准备了一大堆的资料,甚至连好几家公司租北岸开发区土地的合同都是被他们拿到了副本,然后他们根据上面的合同内容,再结合当地的地价以及租金之类的,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陈立夫这样的操作方式,让国家至少损失了两百五十万两银子以上,数额堪称巨大!

    当陈立夫得知此事的时候,江南道督察院已经是根据这些举报,向上海派出了调查组,以便查明真相。

    陈立夫是接到了江南道督察院派来的调查组问询的时候,才是知道了此事。

    陈立夫看着眼前的这几个江南道督察院派过来的御史,眉宇紧皱。

    被御史问询,这是他从政生涯里的第八次了,他一点都不陌生,甚至都很清楚他们的程序,首先他们会以非正式的名义询问自己,然后进行调查。

    这个过程里,如果陈立夫无法自证清白,又或者是有确凿证据的话,那么这种非正式问询就会变成正式的调查,督察院那边会火速正式立案,以协助调查的名义软禁相关官员。

    一旦确立罪名后,督察院就会向法院申请逮捕令,最后就会带着巡警正式逮捕犯事的官员,彻底进入司法流程。

    通常来说,一旦进入立案阶段,那么基本上就别指望着能够走出督察院了。

    因为督察院办案也是非常谨慎的,针对官员的案件,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基础,所以他们会拼命的找证据,同时避免打草惊蛇,当他们正式立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证据确凿的时候了。

    到时候,想要再走出督察院的,那就是不太可能了。

    他的前面七次进入督察院,也都是在巡查处任职期间,尤其是在担任巡查处处长期间,更是隔几个月就去一次。

    但是自从从巡查处处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他还是第一次进入督察院的询问室呢。

    尽管这几个御史表现的非常客气,说说笑笑的,说什么只是让自己协助调查,只要搞清楚事实他们就会走。

    但是陈立夫却是知道,这一次,自己的怕是有麻烦了。

    他很谨慎的没有立即开口反驳什么,甚至是对调查组的询问也是有问必答,这个时候,和调查组过不去,搞什么我有权保持沉默这种事,是傻货才会干的事,这几乎是直接对调查组的御史们说:我有问题,快来查我啊!

    保持合作态度的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洗白自己。

    首先,陈立夫就是对举报书里的两百五十万两银子的国有资产损失提出了怀疑。

    “北岸开发区的招商过程中,到目前为止一共对外出租了大小六块地皮,而承租这些地皮的都是国内的知名大型企业,其中包括肇庆机械公司,该公司准备在北岸开发区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厂区,这个厂区将会是该公司最为庞大的机械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

    大小六块地皮,一共获得了六十三万两银子的租金,这些租金皆为一次性到账,并且全部用于北岸开发区的开发所用!”

    “而举报书上,对这六块地皮的估价却是达到了三百一十三万两银子,这简直是荒唐无比的事,这六块地皮的市价怎么可能有这么高?”

    此时对面的其中一个御史:“怎么不可能,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出租的这六块地皮的大小来计算,未来一百年的租金收入足以达到三百一十三万两银子!”

    陈立夫道:“不可能,按照目前的租金来算,就算是一百年的租金也只有最多一百二十万两银子,而且这还是算上了每年百分之十的年增长率,但是你们要知道,他们这是一次性付款,现在的六十三万两银子和一百年分批得到的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你认为那个更划算?”

    陈立夫虽然的很配合,但是语气却是不会太客气,语气里充满了自信,一副说服别人的自信。

    那御史道:“这百年租金有多少,恐怕你说了不算,我们咨询过经济专家,他们一直认为,北岸开发区的土地,具有极大的升值价值,尤其是北岸开发区完成开发之后,其价值丝毫不会比商贸区的低多少,根据商贸区现有的地皮租金,一百年的租金只会比三百一十三万两银子多,而绝对不会少!”

    御史也是丝毫不退让!

    但是陈立夫依旧不以为意:“你们也说了,增值是建立在开发完成的基础上。

    但是现在呢?现在吴淞江北岸是一片荒芜,只是农田和河边滩涂而已。

    如果没有北岸开发区,这些土地还能升值吗?

    如果没有开发成功,肇庆机械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去投资建设一座全国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吗?

    倘若没有这些大企业入住,这些土地会增值吗?

    倘若这些土地后续没有增值,你觉得肇庆机械公司的管理层都是傻子,会拿出数十万两银子的现银一次性支付吗?

    拿不到这么大一笔钱,我们还怎么开发吴淞江北岸?

    陈立夫一连串的反问,逼得那几个御史一句话都是说不出来,连续反问几句后,陈立夫丝毫没有给他们插口的机会,而是继续道:

    “不会!”

    “北岸开发区的土地增值价值,是建立在开发区成功开发的前提下的,而现在,这些土地其实连六十三万两银子都不值!

    当年我们上海地方衙门征收北岸开发区的所有土地,总花费只有区区十三万两银子。

    如果按照增值后的价格来计算,那么他们就不会只拿十八万两银子,而是应该拿六十三万!

    但是他们拿了吗?我们给了吗?

    没有!

    我们是按照当时的地价给当地百姓支付现银补偿或是土地置换的!”

    “你们这样直接用未来的地价去套用现在的土地租金,是不恰当的!”

    陈立夫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要不然当时也不会胆大到直接以租代卖了。

    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和这些御史们讲什么之乎者也,而是讲道理!

    而且为了防止他们这些低水平的人听不懂,他都是懒得用平日说话的语气,而是用了简单直白的白话。

    听到陈立夫的这一连串的话,这几个御史们也是相互对视一眼,很显然,他们虽然预料到了陈立夫会巧立名目辩解,但是却是没有想到这人这么能说。

    一下子说的他们是哑口无言!

    因为陈立夫说的也是事实。

    不过他们也不会轻易认输的!

    在他们的眼里,这六块极具潜力的地皮,一百年的租期才收了六十三万两银子,不管是怎么看,都是属于贱卖国家资产!

    不过他们只是前期调查组而已,也没有什么决定权,所以很快就是把相关的信息报告到了位于苏州的江南道督察院,让上头拿主意。

    但是江南道的督察院那边的大佬们,也是在咨询好几个经济学者后,也是拿不定注意,于是乎就是上报到了金陵城那边。

    至于这个过程里,陈立夫自然是安然的从督察院的问询室里出来了,这还没有正式立案呢,人家也不会限制他的自由,所以陈立夫还能继续当他的上海特设县县令。

    但是,不用多久,金陵城那边也是因为陈立夫再一次起了争论,甚至是传到了圣天子耳中!

    这,恐怕是那些举报者和陈立夫都没有想到的。

    陈立夫看到督察院的该案件报告时,也是愣了半天。

    他看这个案子,所看到的不是什么陈立夫贱卖国家资产,而是看到了这个陈立夫竟然是无师自通,玩起了土地财政。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北岸开发区

    李轩对督察院那边呈送上来关于陈立夫的案件,仔细思量了一番后,就是留中不发了。

    天子对折子留中不发,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的。

    有时候是表达默许的意思,你们可以做,但是不代表朕同意了,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么朕就要惩罚你们。

    而有时候呢,则是为了保护某个臣子,尤其是像这一次弹劾陈立夫的折子,李轩用留中不发的举动,表明了,朕当做没看见,你们也别没事瞎折腾。

    在李轩看来,陈立夫的问题不在于把土地贱卖,实际上也没贱卖,他也是认同陈立夫的观点,那就是不能拿开发成功后能够值多少钱去套用现在的价格,这样的话根本没法算。

    李轩关注的是陈立夫的这一手,明显是属于土地财政的操作方式。

    而土地财政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能够大幅度的增加财政收入,但坏处也是非常明显,这会刺激地价上涨,从而导致各行各业的成本同步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一个搞不好就会让经济越发展越倒退,而经济越来越不好,地方衙门就会越依赖土地财政,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了,在大唐帝国里,想要玩纯粹的土地财政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大唐王朝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

    大唐帝国官方虽然掌控了大量的土地,但是在私人手里的土地还是占据大多数。

    而且即便是官方掌控的土地,同样也是可以出售给私人的,而这种事大唐帝国一直都是在做,规模庞大的以租代购一直都是在施行,预期在宣平二十年的时候,就能够看见初步成效。

    到时候,官府手里的可耕地面积,将会减少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减少的可耕地,将会全部转化为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

    只是上海那边,算得上是一个例外,官方在城区里所拥有的土地,大多都是建国初期就是提前征收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哪怕是在金陵城也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金陵城里新开发的东城区、西城区以及南城区,官府虽然拥有其中一部分的地皮,但是不多,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依旧属于私人土地。

    金陵城的新城区开发,乃是属于官方引导,民间配合开发,没有和上海那边一样,什么都是官方来搞,然后官方直接当房东。

    当土地大部分都是属于私产的时候,那么土地的供应就不是当地衙门说了算,当无法在土地供应上行程彻底的垄断,那么土地财政这种事自然也就玩不下去了。

    上海的特殊情况,让陈立夫有了玩土地财政的基础,而李轩考虑了一番后,觉得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大规模普及,因为其他城市里,官方手头上并没能掌控全部土地,根本就没有办法彻底垄断土地供应。

    影响有限的情况下,李轩对陈立夫的动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陈立夫在不依靠上级财政,不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能够自食其力把北岸开发区搞出来,那么就是大功一件。

    李轩留中不发,下头的大臣们一个个也都是聪明人,立即就是明白了应该怎么处理这事了。

    中央督察院直接给江南道督察院下发指示,让他们继续深入调查,但是暂缓立案。

    继续调查,那是因为督察院那边有些不甘心,想要继续深挖证据,看看能不能把陈立夫给拉下马,只要能够把陈立夫这样的明星官员拉下马,那绝对是能够轰动全国的大案,一整个督察院系统里,下到地方,上到中央,不知道有多少督察院官员会因此而受益,进而升官发财呢。

    暂缓立案,这是考虑到了政治风险,圣天子都是留中不发了,那就说明以租代卖出让地皮这种事圣天子是不反对的,所以他们也不好继续死咬着不放,所以是不能立案的,要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到北岸开发区的开发,甚至会惹来圣天子的反感。

    督察院里的官员们,也都是聪明人,所以他们做出了‘继续调查、暂缓立案’的决定。

    至于缓到什么时候去,自然是等他们找到关键性证据的时候了。

    当陈立夫得知江南道督察院的调查组返回了苏州之后,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的以租代卖的操作方式,也是有一定的政治风险点,毕竟这种是对还是错,能不能做,其实他说了不算,督察院说了不说,只有上层乃至圣天子说了才算。

    如今既然上头虽然没有明说支持他的这种操作方式,但是也没有反对啊!

    当即他也是放下心了,不过也是不敢继续这么搞了。

    反正已经是出让了大小六块地皮,收回了六十三万两银子,这一批钱,已经是足够让他在吴淞江北岸大展身手了。

    于是乎,经过报备申请后,就和当初的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一样,上海特设县北岸开发区也是正式挂牌成立了。

    北岸开发区衙门,其行政级别乃是正六品,大体上相当于普通州府的县级衙门,和商贸区、两个工业区衙门的行政级别一样。

    不过开发区衙门虽然成立了,不过配套的官员一时半会的也不齐,所以陈立夫是选择了亲自主持开发区的工作。

    这一天,他乘坐船只从黄浦江老城区的码头出发,沿着黄浦江前往吴淞江口,在船头上,他已经是看到了江面上有大量的施工船只正在施工,他们正在河底建立桥墩。

    桥墩将会打桩到河底深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不小,但是负责施工的上海码头公司桥梁分公司,在水中施工的经验非常的丰富,他们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建设港口码头的,搞水中施工那是常态。

    桥墩已经是在施工,而大桥的钢铁结构,也已经是委托江南钢铁公司生产,一切都是极为的顺利。

    陈立夫身旁的官员解说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底应该就能够初步完工,最迟后年的三月份就能够正式交付使用了,那个时候,刚好也是北岸开发区里的几家主要企业的建成投产的时候!”

    陈立夫微微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吴淞江大桥的施工,有着众多人盯着,他知道进展就行了,不用详细问太多。

    为了避免干扰到施工,陈立夫也是没有跑过去就近视察,而是直接吩咐船只继续前进,不用多久,他们的船只就是停靠在一座简陋的码头上。

    这座简陋的码头,其栈桥还是木制,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过渡用的产物,而在这座临时码头的附近,大量的工人也是正在施工着,此地乃是上海码头公司的施工场地,他们准备在这里修建北岸码头,预计提供大小一共二十六个泊位,其中最大的泊位可以停靠长达百米的大型船只。

    此地虽然如今看起来只是一片工地和几座临时的木制码头,不过以上海码头公司的施工能力来看,顶多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初步成型,并且有一部分的码头可以使用,一年时间,基本上就能够把整个码头工程做完。

    码头对于北岸开发区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因为北岸开发区临近黄浦江,在工商业的过程里,会有大量的船只运送各种货物进出。

    不仅仅是北岸开发区,实际上整个上海都是如此,而且相当夸张,从商贸区到第一工业区的沿江地带,其实都是属于港口区。

    依托着上海的庞大货运吞吐量,提供码头港口服务的上海码头公司,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哪怕是不用依赖沿江地带的地产开发,光靠码头服务的收入,已经是能够维持该公司的生存了。

    从北岸码头的简陋临时码头上岸后,陈立夫带着一群官员们坐上马车继续前进,所过之处依旧是一片工地。

    最显眼的乃是各条道路的建设,为了满足工业区以后的庞大货运需求,北岸开发区的道路规划是非常的庞大的。

    规划有两条南北主干道,五条东西主干道,清一色预计采用水泥硬化路面,同时马路的宽度都是达到了三十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主干道自然是属于沿江大道。

    这条沿江大道,和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等的沿江大道一样,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主干道,其宽度达到了四十米,同样是采用水泥硬化路面,分为双向多车道,两边则是人行道。

    中间还有绿化带隔离栏。

    如果只看表面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是后世的现代化公路。

    但是如果实际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马路采用的水泥还是比较少的,只是在表面铺设了一层水泥而已,而且里面没有钢筋,这种公路的强度和后世的公路是没法比的。

    没办法,这年头水泥贵,钢筋更贵,铺路的时候用得太多,成本实在太昂贵了。

    不过好在这年头的货运四轮马车载重量普遍只有一吨左右,只有极少一部分是超过一点五吨的,目前的这种水泥路面完全够用。

    开发区内的交通建设,也是目前开发区最大的投资项目,不管是码头还是桥梁,又或者是水泥路,都是第一批的主要建设目标,因为交通才是后续开发的前提。

    如今开发区内的道路施工,只是刚开始,还处于平整路面的阶段,所以到处都是尘土飞扬。

    至于开发区内的其他建筑,基本上还没有开工,唯一正在开工的,那就是码头边上的北岸开发区衙门的办公楼了。

    不过办公楼还没有建好,所以开发区衙门的官员们,目前都是在旁边的一片简易木房里办公的。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跨行造船的冯氏公司

    北岸开发区的官员们早已经是齐齐等候着了,如果不是之前陈立夫吩咐过,不用他们搞什么迎接之类的面子功夫,他们估计都集体跑到码头去迎接了。

    陈立夫让他们不要去码头迎接,但也不是体谅下属,而是临时码头那边尘土飞扬,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到处都是在施工,这人一多容易出麻烦,而且到时候,他少不得还要在码头上讲讲话,搞一搞面子功夫。

    他自己可不想在乱七八糟的临时码头就待,所以干脆就是提前吩咐不要让北岸开发区的官员们到码头迎接了。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开发区衙门的所在地,距离临时码头也就一千多米的距离,哪怕是步行也用不了多久,更何况他们还是乘坐马车。

    如今整个开发区都是工地,道路也是临时平整,坑坑洼洼的不说,而且还尘土飞扬,部分道路更是烂泥坑,直接走路的话,恐怕陈立夫真的是要风尘仆仆了……

    到了北岸开发区衙门所在地的临时办公木房后,陈立夫就是召集了开发区衙门的十多名已经到任的中低级官员开了个小会,主要是听取目前开发区的建设情况。

    不过到场开会的这十几个官员,都是低级官员,级别最高的也只是个从六品的副区长,至于区长大人。

    不好意思,吏部那边还没有确定下来呢。

    毕竟按照级别来说,北岸开发区的区长,那是正六品,这已经是和普通的县令同一个等级了,而县令这种地方一把手的职务,向来都是吏部决定的,地方上,哪怕是一省布政使也没有权力决定。

    而吏部对于地方一把手的任命通常都是非常谨慎的,尤其是重要地区的主政官员任命那就是更加谨慎了。

    毕竟北岸开发区的区长,品级只有正六品,辖区不过区区数十平方公里,但其重要性比一整个县都要更加的重要。

    区长没有这么快到任,因此目前的开发区衙门,官衔最高的只有从六品的副区长了,这个副区长还是个代理的,之前在松江府青浦县任职县丞,由江南道吏务厅挑选并委派任职,而想要去掉代理这两个字,还需要吏部那边正式下批文。

    不过,上级吏务部门,通常是不会驳回下级吏务机构所推荐或者提前安排的职务人选,尤其是副职的人选的任命。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也算是中央吏部和各部门以及各地方吏务部门的一个默认的分权潜规则了,理论上来说,吏部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命。

    但实际操作上,从三品以及正三品、从二品这几个品级的人选,通常都是内阁讨论确定,然后报给圣天子决定,吏部除了提供候选名单,并没有任何的自行决定权

    而更加高级的官员或者是少数品级比较低的重要职务,比如正二品以上,又比如从二品的各省巡抚,各部侍郎,还有松江府知府,上海特设县的县令,通常是圣心独裁,由李轩亲自决定。

    恩,陈立夫的这个上海特设县的县令,就是李轩钦点的。

    这样一来,吏部的实权范围,也就只局限于正四品以及正四品以下的官员了。

    不过吏部也不可能掌管全天下所有的中低级官员的任命,他们根本就管不过来。

    吏部一般只掌管中央各机构正七品以上以及地方上的正五品以上以上事务,不过如果是地方一把手的职务,那么会放宽到从五品以及正六品,也就是说正六品的县令或者是正六品的区长都是属于吏部亲自管辖的范围。

    中央各机构的从七品以及从七品以下的职务,基本都有各机构内设的吏务司负责。

    而地方上从六品以下的一把手职务、从五品以下的普通职务,通常是分权给省道吏务厅的。

    不过省道吏务厅也不可能分管所有本省的这么多官员职务,因此也掌管从五品、正六品的普通职务、从六品、正七品的所有职务。

    至于州府一个这个级别的吏务处,则是主要掌管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这三个等级职务的任命,县级的吏科,则是分管正九品、从九品这两个级别。

    这么一层一层的分管,才能够管辖帝国里无比庞大的官员队伍,毕竟大唐帝国里,从九品就是官身了,而且官员的数量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

    要知道,在明前时期,大部分的县有品级的官员其实就只有六人,其他的都是属于吏员,不算官员,不归吏部管。

    但是到大唐王朝呢。

    一个县光光是并行机构就有县衙门、县督察院、县法院、县税务局四大衙门,有正六品县令一人,从六品县丞一人,从六品的督察院院长、法院院长、税务局局长各一人。

    正七品的可是有好十个呢,县衙门的几个科长可都是正七品的,然后各镇的镇长也都是正七品的。同时另外的三大衙门里也有不少正七品的职务。

    至于更低级的官员那就更多了。

    一个县,拥有的官员人数(有正式编制,从九品以上)的人数少则两三百,多则上千!

    也别觉得人多,财政压力会非常大,实际上大唐王朝只是把前明时期的吏员也纳入官员范围而已,前明王朝的一个县,官员虽然只有几个,但是吏员却是不少,随随便便那也是几百号人的。

    大唐王朝里的从九品、正九品这些,通常也只是普通的科员,巡警之类的,拿的薪资也只是普通薪资,通常还是地方财政负责,中央财务部只管制定工资标准,审核地方财政,可不负责给地方官员发工资,要不然这么多官员没法发……

    这么多官员的任命晋升,光靠中央吏部也是没办法管理的,只能是分权给地方管理。

    不过虽然分权给地方了,但是这只是算默认的规则而已,吏部如果哪天闲得蛋疼,直接插手从九品官员的任命,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上述所有地方吏务部门的任命,都是属于临时、代理任命,事后需要向上级吏务衙门报备批准,然后下发正式任命后,才算是正式任命。

    只不过这种报备批准,通常也只是走一个过程,一般都不会驳回。

    因为大唐官场现行的官员任命制度,所以正六品的区长是还没有到任,上海特设县的吏务科决定不了,松江府的吏务处,江南道吏务厅也是决定不了,只能是等吏部派人过来。

    而从六品的副区长,则是属于江南道吏务厅的管辖范畴了,所以是早早就派了个代理副区长过来。

    如果不是因为区长还没有到任,陈立夫自己也是用不着亲自兼管着开发区的事务了。

    开会的人少,说的自然也快,大唐王朝的官场上,也不流行开会,基本上简单介绍情况后,陈立夫就是带着人实地考察去了。

    如今开发区刚刚成立没多久,正处于基础建设的阶段,根据陈立夫的经验来看,最早的几个月很重要,不能出任何一点的差错,不然以后会搞成大麻烦的。

    因为现在的基础建设一旦确定了下来,最后施工完毕,以后在想要改,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就算是想要改,那也没钱改了。

    沿着坑坑洼洼的沿江大道,陈立夫走马观花一样浏览着整个开发区,而到了开发区最北边的边缘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

    那就是开发区北边,不属于开发区的范围里,竟然也是大兴土木。

    可以看见好几百号的工人,正在忙着平整陆基修路,这修的路竟然是和开发区里的沿江大道相连接。

    他可是记得很清楚,开发区的边缘就在此地啊,而且沿江大道的设计也只延续到开发区的边缘,并没有延伸到更北边的地方。

    而且他也没有从地方衙门上得到报告说,官府有组织在这里开路啊!

    “前边是怎么回事?怎么在修路啊?我记得没有这个工程吧?”

    陈立夫疑惑问道。

    一旁的开发区副区长很快上前答道:“启禀大人,这是冯氏公司在修路,不仅仅是在修路,他们还在修码头呢,就在前边,大人您看!”

    顺着他的指示,陈立夫朝着北边望去,果然,前方大约百米外,还有数十人正在河滩上施工,看这样子是想要修建码头!

    冯氏公司?这名字倒是没怎么听过,上海各行各业的公司多了去,光光是商贸区里注册的企业,至少都有上万家,陈立夫除了那些大企业以及重要企业能够记住名字外,其他的他那里知道啊。

    不过陈立夫不知道,自然会有人向他解释!

    “这家冯氏公司主要从事内河航运,也是我们上海这边实力比较强的内河航运公司了,我们要开发北岸的消息传出来后,他们就是在此地收购了一片沿河的地皮,说是要建造一家船厂!”

    航运公司自己搞船厂?这有点跨行啊!

    而且最近几年,造船业虽然依旧火热,但是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因为如今谁都知道造船赚钱,这进来的人多了,竞争自然也就越来越激烈了。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一切都是为了吃饱饭

    大唐帝国立国之初,也就是李尔必太祖武皇帝时期,可是没有什么发展工商业的国策的,哪怕是太祖武皇帝驾崩后,圣天子李轩继位的头几年,也是谈不上什么发展工商业,顶多就是搞工业而已,而工业也局限在武器制造方面。

    大唐帝国真正开始发展工业,是定都肇庆之后,当时为了满足国防工业的需求,大唐帝国开始大搞特高工业。

    而后打下广州,为了获得更多的税赋和利润,用以支撑战争,开始进军海外贸易,并顺势成立了广州贸易区。

    战争所导致的庞大军费压力,才是大唐帝国早年大力发展工商的直接原因。

    而等到定都金陵之后,大唐帝国的国策,基本上已经是建立起来了,以农业为骨,工业为肉,商业为血的三位一体的国内发展策略。

    其中,农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粮食产量不高的时代里,一个大国不发展农业,而是一头搞什么工商业,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让广大的帝国子民填饱肚子,这才是大唐帝国现行的核心国策,而其他的政策,大多都是围绕着这一条来进行的。

    要填饱肚子,就需要粮食,在有钱都不可能从外界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下,也就只能依靠自己种植粮食了。

    所以,农业和工商业之间,农业才是基本。

    工商业,其实只是辅助而已!

    这一点,哪怕是在大唐帝国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别看大唐帝国工商业搞的红红火火,但是帝国每年的财政支出里,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工商业所能够得到的资源支持,是远远不如农业所获得的资源支持的。

    帝国号召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的是什么?可不就是为了抵抗天灾,提高粮食产量吗,至于由此所带来的内河航运发展,那只是顺带的

    帝国搞统一农业税,压制田租,这还是为了广大的农民能够活下去,由此带来的地主大量抛售土地,然后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里,也只是顺带。

    甚至就连是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地,提出什么全球战略,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缓解人多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压力。

    就连工商业本身,其实也是为了让帝国子民吃饱而服务的。

    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加便利的生产环境,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交通水平,同时还能够让大量的帝国子民获得除了种田以外的就业机会。

    民以食为天!

    这一点李轩看的非常透彻,所以他哪怕是知道希望不太大,但是依旧支持皇家理工学院在琼州府地区展开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而其他的诸多政策,绝大部分也是为了让帝国子民吃饱饭而服务的。

    要说大唐帝国和前明等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封建王朝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大唐帝国认为工商业能够有效的辅助,乃至促进农业发展,从而提高民生水平。

    而前明等王朝就不是这么认为了。

    这也不是说前明等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封建王朝就有错了,实际上他们没错。

    在科学技术低下,生产力更为低下的时代里,工商业这东西,尤其是其中的商业部分,也就是寻常的把货物从甲地运输到乙地,这根本就产生不了什么价值,相反还会吸引更多人去从事商业,而不是种田,这样就会导致了农业人口减少。

    种田的人少了,粮食产量就会低,又无法从外部获得大量的粮食,而总人口却是这么多,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饿死人啊!

    但是在大唐帝国里却是不一样!

    大唐帝国的工商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初步掀开的前提下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海外贸易的展开,能够让大唐帝国从外部进口大量的物资。

    工商业的发展,让帝国拥有了雄厚的财政力量,从而反过来辅助农业的发展!

    要不然,你以为帝国每年建设水利设施所花费的海量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工商业里获取的。

    工商业发展,经济好了,财政有钱了,水利等各种基础设施好了,能够把下等田变成中等田,中等田变成上等田,而且抵抗洪涝、旱灾的能力也就更高了,这粮食产量自然也就更高了。

    尤其是在南方各省,因为种植水稻的缘故,对水利设施的依赖更加的严重,良好的水利设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前提条件。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开垦荒地,那是需要工具的,以前钢铁这么昂贵,哪怕是锄头、镰刀这些东西很多人都是用不起,但是现在呢,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钢铁的价格也是大幅度下降,这农具的价格相应的也是大幅度降低,如今哪怕是穷苦农民,也都买得起一把锄头。

    更何况,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让农具的发展逐步科学化,新设计或者是改进出来了一大片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农具,比如说稻谷脱粒机,由肇庆机械公司开发并生产的一种器械,当然了,伟大的圣天子也是从中给予了一定的制导。

    这种脱粒机其实就是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纪依旧有不少南方农村地区采用的稻谷脱粒机,一个木箱子上,有着一个插满了铁钉的木滚轮,通过齿轮和脚踏板连接,人通过反复踩脚踏板,即可带动滚轮高速转动,然后放入稻谷,谷粒会被直接打飞,被上方和前方的木板所遮拦后,落入下方的木箱子。

    这种稻谷脱粒机,虽然依旧是采用人力,但是其脱粒的效率比以往直接人力手持稻谷用力拍打的方式快多了。

    后来,肇庆机械公司又是搞出来了专门用于脱麦粒的脱粒机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更多的人力去开垦种植更多的土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所以在大唐帝国里,农业和工商业是相互相成的,并没有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会发生距离的矛盾。

    如此也是进一步刺激了帝国工商业的发展!

    而工商业的发展,吸引了无数地主士绅们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领域当中来,工商业发展迅速,作为交通运输的最重要力量,船运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速!

    而这种增速从立国初期就已经是开始了,到现在依旧没有结束!

    大唐帝国里的船厂不计其数,造船业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有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的重工业。

    而进入的人多,资本也多,也是导致了市场虽大,但是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后,很多船东也是恢复里理性,虽然他们依旧会挥舞着大唐皇家银行的支票到处订购船只。

    但是对船只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前随便拉几个木匠造出来的船都有无数人抢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回了。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内二十多家大型造船厂为了市场份额进行了惨烈无比的厮杀,这些大船厂资金雄厚,技术也强,造出来的船质量好,价格虽然高一点,但是在市场上有着巨大的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船东都是倾向于订购大型船厂的船只,而大量的中小船厂,其实都是依靠着价格优势去竞争的。

    但是这种局面会维持多久?

    哪怕是陈立夫这个明眼人都知道,虽然造船业看似还处于黄金发展期,但是这种黄金发展期是不属于那些中小造船厂的,而是属于大型造船厂的。

    一旦市场需求没这么大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的中小船厂要倒闭呢。

    这种大环境下,贸然杀入造船业,风险可是不小。

    更何况,冯氏公司还是一家航运公司,和造船业可是不搭边。

    别看两者都是和航运扯上关系了,但实际上区别大了去!

    航运公司,听起来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就是花钱买一艘船,然后请上船长水手什么的,就可以运货赚钱了,基本没啥技术含量。

    而造船厂,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制造业,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没点技术可玩不了造船。

    如今大唐帝国的造船业,经过这么多年的野蛮发展,早已经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家造船厂,大型的造船厂都有二十几家,仅仅是长江两岸的大型造船厂就有十几家,黄浦江北岸短短数十公里的范围内,足足四家大型造船厂,大名鼎鼎的江南造船厂就是在这里。

    至于中小型的造船厂那就更多了。

    涌入的资本多,代表着竞争会非常的激励,如今很多没什么技术的中小型造船厂,大多也就是依靠如今的市场热度以及低廉的价格活着。

    而大型造船厂,无一例外都是在研究更先进的造船技术,提高船只性能,降低成本,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更多的利润。

    一旦市场不好了了,那些大型船厂也搞价格战的话,中小的船厂立马就能够倒闭一大片!

    这种情况下,冯氏公司跨行涉足造船业,风险可是相当大的。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冯氏公司的野望

    陈立夫是搞不懂冯氏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军造船业,而且还是跨界进军造船业,不过他也不是什么商场中人。

    虽然他陈家的产业众多,不过陈家的定位依旧不是什么商业家族,而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除了他陈立夫外,陈氏的子弟基本都是一门心思的读书科举然后入仕。

    目前为止,除了他陈立夫外,陈氏一族,包括直系和旁系在内,已经有先后十多人入仕了,虽然大部分都还是在低级官员上混着,但是只要有实力,加上一些运气,再有陈立夫的帮助,以后不敢说都能走上高位,但是混一个中级官员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这些,才是陈氏家族的根本,至于商业,只是附带的而已。

    所以陈立夫的家族虽然有一大堆的资产,但是陈立夫却是极少过问这些产业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那些没有科举天分的落第族人在打理。

    所以,陈立夫其实也是对商业事务不太清楚,他了解的主要是一些大方向的事务,具体的商业操作,他不专业。

    所以感觉到惊讶,但也就是那样了。

    不过抛开不理解冯氏家族要进军造船业不说,陈立夫还是觉得这个冯氏公司的动作可真够快的,能够在北岸开发区项目刚确定的时候,就能够收购到这一片紧邻开发区的沿江地皮,这可不是轻易的事。

    要知道,这些地方可都是属于私人的,官府早年收购的地皮,都是局限在北岸开发区的范围里,而开发区的范围也不过三十多平方公里而已。

    其大概范围是吴淞江以北大约八公里,黄浦江以西大约四公里的范围,总面积也就是三十三平方公里而已。

    除开这些地方,剩下的基本都是属于私人的地皮!

    自从北岸开发区项目立项的消息传出来后,北岸开发区周边的地价,尤其是临近开发区的黄浦江沿岸地带,其地价更是一天一个价。

    以为大家都是知道,北岸如果开发了,会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的,就算发展不如开发区内部,但是也能够捞到不少的好处。

    很多企业在开发区里因为实力不足,投资额达不到,无法获得百年的优惠租期,但又想搞一快地皮充当长久基地的话,都是想要在周边地区从私人手里购置地皮。

    对于这些,官方方面自然是很清楚的,也没有进行任何的干涉,恩,也干涉不了。

    虽然说官方可以通过征地的方式,把这些土地也征收上来,但是征地是要钱的啊,按照如今的市价征收开发区周边的大量剩余土地,饶是上海特设县的财政再有钱,也折腾不起啊。

    更何况,这很容易被扣上与民争利的帽子。

    得不偿失。

    更何况就算是强行征收了上来,上海财政也没有这么多钱进行开发了,如其征收过来无法开发,还不如让民间的资本进入呢。

    大唐帝国的首都,金陵城的三个新城区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官方引导,顶多就是起个头,而大片新城区的发展,还是以民营资本为主。

    和上海这边以官方为主不太一样。

    不过大唐的诸多政策也没有对这两种方式给予什么明确的区别对待,反正只要不违法违纪,地方爱怎么搞怎么搞,反正上头只需要看到成绩。

    什么成绩?

    民生!

    如今大唐各地的官员们,升官发财的重点是在民生,因为教化、稳定虽然更加重要,但实在是太过虚幻,教化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教育洗脑,往往是很难看出来有什么成绩的,而稳定这事,如今天下太平,造反叛乱这种事,虽然偶尔还是有,但是对于大部分地方而言还是太遥远了。

    所以给各地的地方官员们留下的捷径,也就只剩下民生一道上了。

    但是大唐帝国里的民生那可是真正的民生,而不是什么经济增速、生产总值,更不是地方财政收入多少。

    而是指百姓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有衣穿,能不能有房住。

    如果治下都是一片苦哈哈,一大片百姓饥寒交迫,范吃不起,房子也没得住,衣服也没得穿,你的经济增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再高也没卵用。

    甚至都会被人参上一本,说你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呢。

    发展农业、工商业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数据好看,更不是说了更多的金银,而是为了让百姓生活的更好。

    以民为本!

    可惜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从古往今能够看透的人并不多,或者说他们知道,但是他们就不去做。

    其他朝代的皇室和官员们,大多数都是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自己吃香的喝辣的的就行了,底层百姓的死活,关我们屁事!

    李轩其实也不太关心别人的死活,但是他关心自己的皇帝宝座,关心帝国的存亡,还关心着能不能统一全球啊。

    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百姓吃不饱的时候,就会有野心家喊着王相将侯宁有种乎拉着百姓造反的!

    百姓的生活好坏,和大唐帝国的存亡,和李轩的皇帝宝座稳定与否,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目前大唐帝国在对待农业和对待工商业的政策上,其实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大堆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却又是把工商业所贡献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是填到了农业生产这个无底洞来。

    而这一点,在各地方衙门里更为突出。

    大部分的府县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是投入到和农业相关的建设当中去的,至于工商业,基本上就是只给政策以及少量的资金而已,想要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那基本是别指望了。

    目前大唐帝国,其实依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国家,虽然已经是掀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商业所贡献的财政收入也是节节攀升,甚至是达到了百分之三十还多。

    但是,这并不能说是工商业就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支柱了。

    陈立夫在北岸开发区转了一圈就返回县城了,这让刚得到消息,准备来拜见的冯氏公司的总经理孙贺荣非常的失望。

    他还想着趁着这个机会见上陈立夫这个县尊大老爷一面,然后看看能不能把自家新购入的地皮的范围,也是纳入开发区的开发规划里呢。

    毕竟他们冯氏公司购入的地皮,就紧接着开发区,而且地方也没多大,真要纳入开发区的规划里,也就是陈立夫一句话的事。

    如果真能办成的话,到时候这一片地方,可就直接归属开发区管理,那么就能够享受到开发区里的诸多优惠政策了。

    可惜,晚了一步,连面见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虽然失望,但是孙贺荣也是知道,就算是见到了促成此事的机会也不大。

    开发区里的各种政策优惠力度是相当大的,为的就是吸引大型企业落户投资,而这些大型企业,显然是不包括他们冯氏企业。

    大型企业,指的可是肇庆机械公司、江南纺织公司等等这些大型企业,冯氏企业虽然在航运上也算是规模不小了,但是和这些大企业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搞什么曲线救国,在开发区边缘购买地皮,而是直接去找开发区租上一百年的地皮了,说到底,还是实力不够,人家开发区衙门不鸟他们。

    想要在北岸开发区直接租地皮,那可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的,必须是大企业,而且承诺投资巨大的金额才行,至于中小企业,开发区自然也是欢迎,不过就别指望直接租地皮了,只能是租厂房,而且大多还是三年或者五年签约的那种。

    冯氏公司,看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家族企业,由浙江杭州冯氏家族建立并控股,最早不过是几条小船而已,而后趁着航运市场繁荣,大举扩张,想尽办法扩大船队规模,最后成为了浙北地区的内河航运市场的老大。

    但是他们不满足啊,所以他们很快就是杀入了黄浦江航运市场!

    为了凑集资金扩大船队规模,冯家是把所有能够变卖的产业都给变卖光了,甚至把早年视为家族命根子的土地都是买了个精光,然后是各种贷款借钱。

    如此疯狂的状态下,冯氏公司的船队规模也是迅速扩张,最后成为了上海这一片地区里规模前十的内河航运公司,但是这依旧远远不够啊!

    他们想要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在上海,而是想要在国内都是成为数得上号的航运企业!

    为了进一步扩张,冯氏家族终于是放弃了控股的固执,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由此获得的充足资金,让冯氏公司开始全面的扩张,不仅仅是内河航运和近海航运,他们还准备涉足远海航运市场呢。

    而扩张的同时,他们为了减少船只采购成本,这才有了进军造船厂的计划,不仅仅是自建,他们还准备直接收购几家中型造船厂。

    冯氏公司扩张的同时,杭州冯氏家族也是彻底失去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冯氏家族目前只保留了百分之三十多的股权而已,剩下的股份都是被各大金融机构或者是相关行业的公司所持有。

    要不然的话,这家带有冯氏两个字的航运公司,也不会让一个姓孙的人当总经理了!

    孙贺荣,之前在国内第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国企部和另外十多家公司联手持股的‘长江运输公司’任职总经理。

    冯氏公司的董事会可是花费了高价才把他挖过来当冯氏公司总经理的!

    不管是公司的董事会,还是孙贺荣自己,都是所图甚大。

    简单的浙北、乃至苏南的航运市场已经是无法满足他们了,他们要杀入长江乃至近海航运市场,争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航运市场!

    一个只有钱但是实力不足的公司要怎么争夺市场?

    答案很简单:打价格战!

    而要打价格战,烧钱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自身的低成本也是必须的!

    所以在打价格战之前,他们准备收购以及自建造船厂,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来压低船只采购成本。

    如果这个操作方式能够完成的话,孙贺荣有把握能够在现有货运成本的基础上,再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成本。

    如此低廉的货运成本,将会为后续冯氏公司在航运市场掀起的价格战提供最有利的武器!

    孙贺荣很期待后续航运市场里,货运价格一下子暴跌百分之三十甚至一半的情形。

    到时候,肯定要死掉一片航运公司的,等到那个时候冯氏公司就可以通过吞并这些破产航运公司用以壮大自身。

    一切顺利的话,冯氏公司成为国内前列的航运公司完全不是奢望!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大唐帝国教坊处

    在陈立夫的亲自主持下,吴淞江北岸开发区的开发进度非常的快。

    毕竟北岸开发区,虽然说一开始的目标是打造什么商业、工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城区,但是前期开发肯定是工业为主。

    没办法,这是以上海的整体环境而决定的。

    上海的各区域,因为地理环境以及前期规划的缘故,所以商业中心一直都是商贸区,哪怕是县城这一片属于整个上海城区的真正中心都是无法动摇商贸区的商业地位。

    而第一工业区则是属于典型的工业聚集地,而且以重工业为主,入住了大量的国企部所属企业,这是因为上海早期开发的时候,投资建厂的主要还是以国家资本为主,至于民营企业则是比较少了。

    而国企部所属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涉足的重型工业,轻工业是比较少的。

    只有第二工业区,才是入住了大量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大多也是汇集在的轻工业为主,在这里,有好几家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当出名的企业,大名鼎鼎的江南纺织公司,就是在这里设立了大型的生产基地。

    不过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开发,同时因为地方也不算大,所以这两个工业区的可供后续开发利用的面积已经是没有了,基本上所有的地皮或者是工业区自建的厂房都已经是租了出去。

    因此,大部分的民营中小企业,实际上并不是在得知两大工业区里的,而是分散在周边区域。

    如今,吴淞江北岸开发区成立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企业想要入住呢。

    但是想要入住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事,没点实力的企业想要入住,人家开发区还不要呢。

    毕竟这是上海,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资本,从全国范围内涌进来的资本可那可是相当的多,有了资本后,也就慢慢的形成了上海这个全华夏最大的工业制造以及金融中心。

    顺带着,这里的各种类型的服务产业那都是相当出色的,秦淮河的风头都是被抢走了不少。

    人多钱多需求旺盛,娱乐产业自然也就能够顺势蹦起来,不过大唐帝国对娱乐产业采取的是严格控制的态度,从业机构需要申请特殊的营业制造,并且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经营,从业人士全凭自愿,来去自如,而且还要经过体检,持有卫生许可证才能够上岗。

    怎么说呢,这种事既然都延续了几千年了,想要彻底禁制的难度,和不让官员们贪污的难度是一样的,根本无法杜绝,只能是严格管理,让这些社会的阴暗面处于法律的掌管之下,免的搞出来什么被黑势力团伙控制,进而延伸出来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

    在大唐帝国,可没有什么黑社会啪啦啪啦的,毕竟大唐帝国可是君主**封建帝国,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暴力机构,严厉禁止除官方以外的所有一切非法武装。

    早年的时候,大唐帝国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城市进行整顿,虽然说当初是为了市容市貌,但是顺带的也是把各种乞丐团伙啊,打手团伙之类的清理干净了。

    因为当年,大唐帝国的巡警们,看见闲散人等就直接抓了,没有劳动力的要么送进孤儿养老院,于劳动力的直接送去各种工厂、工地工作。

    到如今,就更不用说了,大唐帝国连那些地主士绅们的自卫武装都无法容忍,军方一天到晚都盯着国内各地,生怕那里冒出来一群武装组织造反啊什么的。

    所以搞得那些士绅地主们连护院都是不敢私自聘请,只能是雇佣什么保镖公司的护卫,而这些保镖公司清一色都是官方所属的公司,里面的人也都是退役军人。

    所以只要帝国想要打压,那些什么小瘪三就别指望能够蹦起来。

    怎么说呢,在大唐帝国就没有这种黑社会生存的土壤。

    没有涉黑,那么娱乐产业也就只是一种普通的娱乐产业而已,只不过经营方式不太一样,基本上是经营场所和从业人员进行合作的方式,而不是说雇佣之类的。

    而从业人员的管理,则是属于官方。

    大唐帝国里其实和明王朝一样,也是有教坊司的,只不过不是挂在礼部名下,而是挂在了商部名下,名字也不是教坊司,而是叫做文化司,这个文化司主要就是管理各种文化娱乐产业的,而管理这种特殊娱乐行业的,则是文化司下属的一个处,名为教坊处。

    基本上,全国所有特殊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归属该处管理。

    只不过即便是管理,但却不是强制性管理,因为在大唐帝国没有什么贱籍,不仅仅是娱乐产业人员的贱籍,其他什么工匠啊,军人啊什么的,都是取消了专门的户籍,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以户籍进行区分。

    所以,在大唐王朝里从事娱乐产业的人员,只要你自己愿意,随时可以去教坊处注册登记,进行体检,获得卫生许可证后就可以随意到任何一个有经营许可证的场所上班,等想要从良的时候,直接走人,然后自行到教坊处注销登记就行了,嗯,不去注销也没关系,顶多就是留下一个档案纪律,没啥实际影响。

    在这个特殊行业上,大唐帝国的官方态度,是严重偏向于从业人员的,避免这些从业人员受到人身自由的迫害。

    上海这边汇集的资本众多,有钱人自然也多,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从业人员跑到这里来淘金。

    虽然说娱乐产业的发展情况,不一定能够体现什么,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也算是间接证明了上海的经济活力。

    说的直白一点,那就是不差钱!

    企业多,想要入驻北岸开发区的企业那可是数不胜数,毕竟在工业区里办厂,和在外头的普通地方办厂那是不一样的。

    先不提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优惠基本上每个地方都会有,只不过是力度不一样而已。

    这些企业,尤其是从外地大老远跑过来想要在上海建厂的人,看重的也不仅仅是什么政策上的优惠,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开发区内便利的各种条件。

    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

    上海的交通是没的说的,而上海的两个工业区的交通设施那就更没的说了,全国那么多城市,只有上海有大规模的水泥硬化路面,再加上黄浦江和长江以及沿海,交通优势太大了。

    其次是聚焦效应!

    上海各种各样的企业都有,聚焦效应非常的明显,在这里开工厂,原料和市场都是不用愁的,如果生产的产品并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面向企业的工业产品,那么就更简单了,在上海走一圈,你能够找到一大堆的客户。

    当然了,能不能谈下来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此外还有金融以及人才上的优势。

    上海钱多,很多穷的只剩下钱的人,都是挥舞着支票本到处寻找投资机会的,商贸区里的银行,证券公司一大堆,只要你有本事,从那些银行家里手里头弄个几十几百万两银子都是有可能的。

    上海人多,这个人不仅仅是指高端人才,同时还指低端的工人,大量的高端人才跑到上海来,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众多的企业让他们找到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

    而普通的工人,则是大部分来之于江南道本身以及其他省份地区的农民子弟,他们大老远跑过来就是为了寻找一份工作,赚一份工钱。

    简单说,这里有交通优势,有原料,有市场,有资金,有劳动力,算得上是当代大唐帝国里最适合开办企业的地方了!

    所以吴淞江北岸开发区这段时间,是接到了无数的企业申请入驻开发区的申请。

    对此,吴淞江北岸开发区还需要进行一番的挑选,才会确定最后的名单。

    而挑选的条件也很简单,那就是对投资金额有要求。

    投资金额这个是前提条件,那些只打算投资几千两,万把两银子的小企业就别指望了,没有几万两银子的投资,人家开发区都不让你进来。

    入住企业是不用愁的,哪怕是不算后面这些公开申请的企业,在开发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之前,就已经是敲定了十多家的大型企业入住了。

    而其中的龙头项目就是肇庆机械公司的生产基地,其他的也都是大企业。

    北岸开发区情况发展良好,陈立夫也是松了口气,这第一次主持这么大规模的项目开发,说真的没压力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也知道,这个项目虽然说都是上海自己搞出来的。

    但是上海这么重要,不知道大佬们都盯着呢,这要是出了什么差错,头顶上的乌纱帽保不住不说,估计还有可能锒铛入狱呢。

    陈立夫小心谨慎的搞开发区,一心要把北岸开发区搞出来,让上海的工业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在金陵城的李轩,却是没有把目光放在上海,也是没有放在什么工商业上,如今上海那边发展良好,全国范围内的工商业发展也比较顺利。

    所以他也是懒得过多操心了,反正很多事操心了也没用,相反的,他更加关注农业。

    临近五月,夏天到了,而这个夏天的雨水特别的多!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洪水危机

    李轩来到这个时代也有些年头了,这年号都是从最初的安建二年变成了宣平十五年了,扳着手指头算,那已经是足足十六个年头了。

    这么多年里,华夏总体来说,以**居多,天灾都是没有多少。

    前两年淮河流域以及黄河中游也是雨水普降,不过大唐帝国投入海量的水利建设资金也不是白看的,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小规模的洪涝,但是却是没有酿成大祸。

    而现在,李轩看着阴沉沉的天空,还有屋外不断落下的雨滴,眉头紧皱。

    这一场雨已经是连续下了两天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虽然说,这一场雨也不是时刻都是倾盆大雨,但是却是一直不停啊!

    今年的雨季,来的有些早,而且有些猛啊!

    把视线从窗外收回,李轩回到办工桌上,随手拿起皇家理工学院送上来的气象报告,旁边还有皇家科学院的气象报告。

    不过李轩却是直接把科学院的报告放下了,因为不用看也知道,含金量不大,或者干脆就是直接抄皇家理工学院天文系的报告。

    本来李轩是想要把皇家科学院建立为一个官方的顶级研究机构,但是后来却是把重心转移到了皇家理工学院里头,这皇家科学院,虽然挂着这么大的招牌,但是却是逐步沦为平庸。

    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变成了一个摆设了,虽然偶尔也会递交报告,但其实很多都是直接抄的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的相关说法,没什么实际价值。

    如今的皇家理工学院,才是目前大唐帝国最顶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家综合科研机构。

    内设的十多个系,基本上涵括了所有的学科,而里面的师生也都是从全国范围里万里挑一挑选出来的真正天才。

    皇家理工学院送上来的气象报告,预测在未来的一个月内,直隶各地依旧会降雨,而且降雨量不会小。

    而更要命的是,不仅仅是江南皖南等地区下雨,而且降雨带将会逐步北移,然后进入皖北道、江北道乃至河南、山东。

    为此,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的研究人员判断,未来一个月内,因为河南山东、皖北道和江北道等地区普降暴雨,而且降雨量将会远远超过两年前的降雨量,如此极有可能造成黄河决堤,引发超大范围的洪灾。

    他们刚得出研究结论后,立即就是加急送进宫来了。

    李轩看到这份报告,自然是非常的重视,如果这份报告判断的没错,那么尽管目前只是开了个头,但是情况恐怕要比两年前更加严重,严重的多!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规模的洪灾。

    而这种情况,是李轩所不允许的!

    如今帝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不能被一场洪灾所打断的!

    老天要下雨,他李轩拦不着。

    但是防止洪灾,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李轩却是可以做到的。

    再一次翻看过手中的气象报告,李轩当即就是直接拿着气象报告推开了办公室的大门,然后对着外头的秘书们道:“传令下来,让各部尚书,枢密院、统帅部各部部长进宫开会!”

    外头的秘书们,突然看见李轩走出来,然后又是听到李轩说要召开会议,一个个都是在心里头想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不过心中不管想着什么,而此时此刻,他们却是都动了起来,简单安排下,十多个秘书们直接小跑着出去,去找那些大臣们了。

    有的人去找值班的御书房值班大臣,有的人前往内阁等各衙门找各部大臣,而有的人则是去陆军和海军的将领。

    李轩虽然没有说紧急或者立即这些字眼,但是大家都不傻,圣天子可是没说什么明确时间呢,这也就意味着,圣天子立即就要召开会议了。

    同时有内阁尚书和军方各部尚书参会,这也就意味着,这将会是一场军政会议,而且还是紧急军政会议。

    这种事,在大唐帝国里可是很少出现的。

    哪怕是去年打鞑靼人的时候,都是没有过呢。

    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这些秘书们不太清楚,而突然接到召见命令的众多大臣们,更是一头雾水了,他们仔细想着,近期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啊。

    北边自从去年年底打了一仗后,现在鞑靼人老实得很,没有大规模调动兵力发动进攻的迹象,而大唐帝国那边也是因为去年的一场大战,耗费了大量的军费,一时半会的也是没有太大的余力再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了。

    所以,北方那边,今年以来虽然中小规模的战斗时有发生,但是大规模的战事估计是打不起来的了。

    除了北边,其他几个方向的也是保持稳定,基本不太可能有外敌大规模入侵的迹象,即便是葡萄牙人和帝国闹翻了,但是也不至于到要立即召开紧急军政会议的程度。

    没有外敌,那就是内乱了,不少大臣们都是在猜测,莫非是有什么大案要案?而且极有可能是涉及到叛乱,要不然的话,以大唐帝国如今的体量,寻常小事根本不会这么大惊小怪啊。

    众多大臣们都是有着自己的猜测,不过还真没几个人能够猜测的到,李轩召见他们,只是因为一场下了两天的雨!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是判断出来,这一场大雨极有可能延续一个月以上,而且是波及到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

    众多的大臣们陆续乘坐马车快速进宫,因为各部衙门距离皇宫的距离也不算远,除开一些人在外头出差的大臣,大部分很快就是抵达了皇宫别院。

    进宫后,众人被秘书处的人带到了会议室,而刚进会议室的大臣,立马就会被发给一份报告,这正是皇家理工学院紧急提交上来的气候报告。

    当众人看到报告书上说,整个黄河中流、淮河流域,有可能会下一场连续一个月的大雨时,很多人的脸色瞬间就是变了。

    能够进入这个会议室的人,甭管是军方将领还是内阁大臣,就没一个是笨蛋,全都是从千军万马的竞争里杀出来,最后才成为帝国政要的。

    只是看这份报告,他们就能够立即联想到事情的严重性!

    “这要是真连续下一个月,黄河水位必然大规模上涨,到时候恐怕很多河段的堤坝要撑不住啊!”

    “可不是吗,一旦造成大范围的洪涝,对帝国的损失远远比北边的鞑靼人入侵要严重的多!”

    “鞑靼人算什么,有我大唐陆军在,鞑靼人就别指望能够越过长城!”

    “我们必须立即严令各地加固河防,黄河和淮河沿途,波及数千万百姓,容不得半点闪失。”

    看着报告的大臣们议论纷纷,而语气里都是带着浓郁的担忧。

    因为谁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这场雨如果真的下足一个月,恐怕整个黄河中游已经淮河流域地区都会受灾,而这一地区,可是有着大量的百姓呢。

    而且该地区的工商业也不少,虽然总量不大,但是潜力却是极大,比如淮安、扬州,徐州、开封等黄河、淮河流域的城市,因为运河以及黄河的河运之利,已经是成为帝国在中原地区发展工业的重点区域。

    这要是被洪水破坏了,那么也就代表着帝国过去数年里在中原以及北方地区的工业建设尽数会被化为泡影。

    当然了,即便是上述地区的工业被全部毁了,其实也算不上伤经动骨,因为帝国的工商业,目前是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珠江流域。

    大唐帝国的经济重地,乃是直隶一府四道,然后也可以加上江西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这三个是省份,不过后面的三者主要是农业为主,尤其是湖广两省,已经是被帝国当成了新的粮仓进行开发。

    上述地区不仅仅暂居了帝国大量的粮食产量,同时也是占据了帝国八成以上的工业产量,长江沿岸的几座大城市,可都是帝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武昌工业区,乃是帝国最近五六年建设的新型大规模工业区,而当涂工业区更是帝国最为重要的重型工业基地,上海就不用说了,帝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而九江、安庆、镇江、金陵等地,乃至扬州也是帝国的重要工商业城市。

    如果长江河水暴涨,来一个水淹两岸的话,将会给帝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也正是因为长江流域如此重要,所以最近这些年,帝国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有超过半数都是用在了治理长江流域上来。

    当然了,黄河以及淮河流域的问题更大,所以也就是暂用了大概四成的经费,剩下的一层经费,则是花在了珠江流域以及其他的河流上。

    在水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帝国在过去多年里,没有遭到什么大规模洪涝的原因。

    但是这一次,雨下的有点大,黄河那边恐怕要撑不住啊!

    众人讨论之际,随着一声‘陛下驾到’,圣天子李轩也是走进了会议室,开口第一句就是:“报告你们也都看了,都说说,该如何应对!”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宁可信其有

    平常开会的时候,李轩都是会给这些臣子们充分的争论时间,甚至很多时候他都不出声,一直等到臣子们争论结束,做出结论才说那么几句。

    不过大事要事的情况下,他却是会跳过这些,从而进入一个极大的反差状态,那就是他自己说,臣子们听着就行了。

    这一次虽然李轩也是说了那么几句,问臣子们该如何应对,也是给了几分钟臣子们发言的时间,但是面对臣子们的争论,李轩却是直接就制止了。

    这都什么时候,还吵,吵个屁!

    时间紧迫啊,现在大雨已经是逐步向北转移了,再等那么几天,估计淮河流域就会开始下大暴雨,然后是河南和山东地区,这么下个十天半个月,洪水就来了。

    李轩那有时间听着他们吵架啊。

    当场就是直接抬起了手!

    当李轩抬起手的时候,众多臣子们一个个都是正襟危坐,同时很自觉的闭上了嘴巴。

    这些大臣们,都是混在朝堂多年的老油条了,一看李轩这个动作就是知道,圣天子要讲话了,赶紧做好,同时记好笔记,要是听漏了那么一两句,从而办错了事,那么事情可就大条了。

    李轩环视一圈,见二十多个正二品高官以及七八个陆海军的上将、中将们已经是齐齐抬头看向自己,这才是放下了手。

    然后缓缓道:“这一次的气象预报,有可能是虚惊一场,但是也有可能是真的会发生,而一旦发生,那就是会波及数省地区,数千万百姓,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京畿各衙门,各地方衙门都要对此事保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洪抗洪的各种措施!”

    李轩继续缓缓说着:“内阁方面需要立即组织救灾物资,尤其是粮食以及药物!”

    “吏部和督察院以及农部、工部等机构共同派员,向各省道派出防洪督导组,督导各地地方衙门的积极防洪抗洪以及后续救灾事宜!”

    “再准备一笔救灾资金,不得少于五百万两,用于后续可能出现的救灾支出!”

    “同时要提前转移危险地区的百姓,避免大范围的伤亡!”

    李轩的语速不算快,说的话也是很简单,但是下面的大臣们,没听到一句话都是会直接记下来,因为这个时候,圣天子李轩已经是直接发布任务的,办不好就等着丢掉乌纱帽吧。

    甚至更加严重一些,如果因为工作出了差错,丢掉身家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李轩说完这几句后,又是把视线投向了军方的将领,开口道:“不管是敌人入侵还是天灾,面对危难时刻,帝**人都应当勇敢的站出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次军方应当积极参与防洪抗洪,保家卫国!”

    李轩并没有说的很仔细,因为他不用说的太仔细,防洪抗洪,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他李轩就算是有着后世的见识,但是也只能说一个大概,而具体措施,还是需要结合时代和地区,因地制宜。

    所以李轩的话,实际上只是一个总纲,具体怎么做,李轩不管,但是他要看到成效。

    说完这些后,李轩也是没有在会议室里停留,而是很快就是出去,留下那些大臣们自行讨论。

    离开会议室后,李轩又是召见了翰林院调查统计科的官员,让他们重点关注北方各地区的情况,尤其是河南、山东、皖北道、江北道这四个省道的情况,一旦有动乱的迹象,立马报告。

    天灾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个后果不仅仅是对民生经济的影响,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动乱。

    这种混乱时期,总会有一些野心家试图趁机搞事。

    而李轩自然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等到午后时分,一群大臣们也是陆续走出了会议室,而身为众臣子之首的御书房值班大臣,大学士柳八苟也是向李轩递交了关于此次防洪抗洪的紧急措施。

    整体上,大部分的措施都是根据李轩所提的要求所制定的,所完善的只是细节而已。

    李轩略微翻看了后,就是点头道:“就这样吧!”

    得到李轩的正式批准后,大唐帝国也是迅速行动了起来!

    首先,是以三百里加急,部分路段甚至是五百里加急的方式,向北方各省道、州府,尤其是开封府、徐州府、淮安府这几个重点区域派出了信使,信使将会携带气象报告书以及内阁文件,要求各地方衙门要立即展开防洪抗洪工作,不得有任何的怠慢。

    这是为了给北方各地区的地方衙门发去警报,毕竟这年头,能够做出完整气象报告的也就只有皇家理工学院了,而其他地方的话,对天气的预报只能是依靠老人的经验来判断,就算是经验再丰富,他们也很难判断的出来,这一场雨有可能延续一个月以上。

    邮递司在这一天下午,派出了足足一百多骑,奔赴长江北岸的各省道,他们途径驿道纵马飞驰,这些骑士丝毫都不吝惜马匹的体力,用着最高速度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而去。

    这些骑士,穿着特殊而显眼的红色制服,同时还会携带一面黄色小旗,小旗中间有个大黑子‘急’,同时每个骑士佩有马刀以及遂发手枪,路上如果遇上不长眼的挡住,骑士都有权力直接开枪杀人的。

    虽然说邮递司已经是一个独立机构了,而且还会承接民间的商业业务,同时里头也没有现役军人担任军报使者了。

    但是这个独立机构依旧是内阁和军方共同派人管理,邮递司里的大量工作人员里,绝大部分依旧是军方退役人员。

    尤其是这些骑士,基本上清一色是陆军里的退役骑兵!

    而驻守在每个驿站里的人员,基本也是退役军官以及退役士兵担任!

    邮递司的使者,是被允许拥有武器,并且拥有对阻拦军报的人直接开火的权力,其权力,比同样是让军方控制的各大保镖公司还要更大一些。

    毕竟,在电报通讯搞出来之前,大唐帝国的驿站体系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通讯手段,通过三百里加急,乃至五百里加急,把消息以及文书快速传递到各地去。

    当初如果不是因为驿站体系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难,同时为了平衡成本,不断的加大承运民间信件、货物的业务量,导致军方很难直接管理这个机构的话。

    都不会出现内阁和军方共管的情况,而会是一直都属于军方管理。

    这些邮递司的邮递骑士们,从金陵城鱼贯而出,然后奔向各地,当然了,他们并不会说是一口气直接跑到山东,河南什么地方去。

    他们往往是是直接到了下一个驿站之后,就会把需要传递的信件交给接力的骑士,采用接力的方式不断的向前传递。

    通过驿站体系向北方各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御书房的值班大臣们,也是从各部门抽调了相关官员,然后组成了四个防洪抗洪督导组,分别奔赴河南、皖北、江北、山东四省道。

    他们虽然不可能做到一天跑几百里,但是也是都快马加鞭,一路上将会换乘马车前进,速度不会太慢。

    这,也是得益于大唐帝国一直以来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些小地方,偏远的地方不好说,但是在重要区域,比如说大城市之间,都是有比较完善的官道相连的。

    大唐帝国的官道,其基础自然是前明时代的官道,大唐帝国的官道体系,是在前明的官道、驿道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建。

    而大唐帝国的官道标准,其实也不算高,首先对官道的宽度没有太大的要求,普通的宽度是两米,而部分重要官道宽度可以达到了四米。

    这个道路的宽度也不是乱来的,而是有根据的,首先,普通官道,必须能够通行马车,而部分重要官道,必须能够同时通行两辆马车。

    而大唐帝国的马车规格,也基本是统一的,大唐帝国早年也是没有制定过什么马车的规格,而是在统一战争期间,为了让军方的后勤马车更好维护,制定了统一标准,那就是双马并排拉动的马车,其轮距为一点四米。

    随后,这个轮距的标准也是被应用到了所有的官方马车上。

    而官方的带头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随后民间的马车也是逐步改为这个标准。

    所以到了今天,除了特殊车辆外,大部分通行的双马拉动的马车,不管是两轮的还是四轮的,其轮距都是标准的一点四米,当然了,这仅局限于新建造车辆,如果是以前的车辆,轮距那就说不准了。

    同时,大唐帝国也没有强行规定说,所有马车的轮距就一定是要一点四米,这个一点四米,只是官府以及军方自己的单马以及双马并排拉动的马车轮距标准而已,实际上,官府以及军方都还有三马甚至四马并排的重型运输车辆以及炮车,其轮距可是大于一点四米,有极少数的车辆甚至都能够达到三四米的轮距呢。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188/ 第一时间欣赏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作者:雨天下雨所写的《山沟皇帝》为转载作品,山沟皇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山沟皇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山沟皇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山沟皇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山沟皇帝介绍:
主角他爹做了一个梦,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然后一个破道观的道士也是掐指一算,说他是九五之尊,于是乎这个连府城都没去过的小地主就在小山沟里称帝建国了。山沟皇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山沟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山沟皇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