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刘备的日常TXT下载刘备的日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刘备的日常全文阅读

作者:熏香如风     刘备的日常txt下载     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122 火烧濮阳

    好一计,上屋抽梯。

    先前。田氏阴行反间,约好举火为号,夜开城门。不料却是请君入瓮,害曹孟德自投罗网,险葬身火海。如今,再约举火为号,夜开城门。曹孟德却不发一兵一卒。

    “来而不往,非礼也”。

    田氏此次,乃真心背吕投曹。却并不知晓,陈宫早已窥破阴谋。谓“矢在弦上,不可不发”。事已至此,断难回头。与其待吕布发觉,全家被戮。不如拼死一搏。如箭书中所言,举火焚城。

    待四面火起,再混入百姓,出逃城外。方有一线生机。无怪“七科谪”,市籍商贾占大半。只因重利轻生,故颇有战力。正如眼前这般。

    事不宜迟。若被吕布惊觉。城门夜开,内应败露。一怒之下,血流漂橹。不等天明,满门伏尸,鸡犬不留。

    此时此刻,田氏如架火烤。遂命家中私兵死士,四处煽风点火。首当其冲,先燃自家豪宅。谓“狡兔三窟”。如田氏巨户,必留逃生暗道。奈何皆连城中别院,并未能直通城外。唯有纵火,满城离乱,方能乔装改容,裹挟人流,冲出城外。

    即便有暗道外逃。料想,不能如箭书所言,纵火焚城。逃得过吕奉先,却逃不过曹孟德。焚城,亦是投名状。

    田氏乃城中巨户。宅邸占地颇广。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待疏散诸院,家中老小。环视园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田氏强忍锥心之痛,堆薪举火。

    少顷,各处火起。风助火势,四面延烧。周遭街巷,亦纷纷起火。

    “失火”之声,不绝于耳。

    左右惊扰,百姓四窜。奈何,烈火熊熊,恰似龙腾。救之不及。

    唯有举家逃离火海。拥塞城门。

    哭号震天。

    陈宫窥见,这便幡然醒悟:“中计也!”

    “公台,公台——”吕布奔冲入帐:“城中大火。”

    “必是田氏所为。”陈宫言道。

    “何以见得。”吕布忙问。

    “将军毋需多问。速整兵出城,迟恐不及。”陈宫当机立断。

    “营中粮草辎重,又当如何。”吕布不舍。

    “弃之。”陈宫答曰:“待百姓拥塞四门,逃生无门。你我皆死无葬身之地也。”

    举城大火,可想而知。见救火无望,百姓为逃命,必携家小,奔冲出城。车马障道,乃至拥塞。逃生无路,浓烟灌喉。人马皆毙命城中。

    “也罢!”吕布狠心下令。

    盖海爵室,三面清钢琉璃壁前。

    远眺濮阳火光冲天,染红天垂。曹操笑道:“计成矣。”

    “东门先开,百姓必出此门。吕布并陈宫,当走西门。麾下六健将,乱出南北二门。”程昱言道。

    “报——”便有斥候来报:“列城皆已攻下。”

    “传令诸校,依计行事。”曹操龇牙一笑。

    “喏!”

    是夜。吕布并陈宫,携家小,出奔西门。人马烟熏火燎,涕泗横流。辨清道路,遂投西城而去。

    如前所言,吕布设列城大阵。于濮阳周遭立营。濮阳大火,唯就近投靠。一时兵荒马乱,自顾不暇。吕布马快。陈宫乘车驾,裹挟大部,远缀其后。万余兵士,毫无章法,乱投西城而去。

    西城距濮阳,四五十里。

    待远避火场,驱尽浓烟。西城已近在眼前。

    护卫隔窗言道:“禀先生,西城已至。”

    恰逢天将露白。陈宫掀帘窥探,忽心生惊悸:“路上可有追兵。”

    “并无追兵。”护卫答曰。

    陈宫又窥西城大营,不由恨声道:“不好,又中计也!”

    话音未落,西城火光突冒。不久,吕布一马当先,冲出营门。便在此时,杀声四起。一夜奔逃,人困马乏。本以为西城大营,足可落脚。岂料又遭纵火。

    再加伏兵四出。许多兵卒,精疲力尽,逃生无望。遂弃刀乞降。

    唯吕布并麾下骑士,携家小脱逃。陈宫见事不可为,遂弃车走马而去。

    待吕布收拢兵卒,西逃白马城。只剩区区数百骑。

    白马县,本春秋卫国曹邑。秦置县,属东郡。取白马山为名。境内白马津,为大河南岸津渡,与北岸黎阳津,隔河相望。

    又三日。麾下六健将,各领残兵来投。五千秦胡铁骑,三千陆浑戎骑皆在。另有各自亲卫数百。计万人。

    数万关东游兵尽失。

    或死于兵乱,或葬身火海,或被曹操所俘。兵势一夜扭转。

    此消彼长。吕布难免心灰气丧。

    待陈宫入帐。六健将,唉声叹气,起身相迎。举止散漫,斗志全无。

    陈宫笑言:“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不过小败,曹孟德亦不过小胜,何以至此?”

    “辎重尽失,粮草全无。”吕布问道:“如何与敌?”

    “营中余粮几何?”陈宫遂问。

    “不足十日只需。”吕布答曰。

    “县中府库,权且一用。”陈宫言道。

    “我已命人去取。”吕布言道:“一县之粮,恐不足用。”

    “无妨。”陈宫一语中的:“关东游兵尽失,唯剩铁骑,来去如风。胜负若何,犹未可知也。”言下之意,吕布精锐未损。且骑兵机动,远胜步卒。关东平原,足可驰骋。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吕布求问。

    “曹孟德假盖海之利,行水路游击。将军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行铁骑游击。”陈宫已有定计。

    “当去何处?”吕布再问。

    “速去陈留。”陈宫言道:“孟卓迟恐为曹操所害。”

    因赖张邈、张超兄弟,陈留、济阴二郡,才心向吕布。若张邈遇害,兖州名门见大势已去,恐生异心。若无粮草接济,再无落脚之地。此战败矣。

    事不宜迟,掠尽白马存粮,吕布携一万铁骑南下。驰入陈留郡。

    赶去与张氏兄弟相见。

    北濮,盖海舰。

    “濮阳为大火焚毁,百姓散布于野,未知去留。”程昱将兵事民情,逐一上报。

    “命诸校引百姓,往甄都暂避。”曹操斟酌言道。

    “何不顺下博平。”程昱谏言。

    曹操今为博平侯。濮阳城中十万百姓,迁博平安居。其利之大,可想而知。

    “善。”曹操心领神会。

    “濮阳已为废城。东郡郡治,当迁何处?”程昱又问。

    “东武阳。”曹操果有远见。“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又“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另有“漯水出东武阳”。扼大河津渡,为水陆要冲。

    “濮阳田氏,又当如何?”程昱再问。

    “好言安抚,迁入甄都。”曹操笑答。

1.123 反目成仇

    此战得胜,田氏居功至伟。亦是人望之典范。

    先投吕,再投曹。为助曹,不惜举火烧家。乃至火蔓全城。谓人心向背。田氏义举,自当大书特书。众目睽睽之下。迁入甄都,举家善待。

    当成一段佳话。

    更何况曹孟德,大胜劲敌。心情颇佳。于公于私,当不刁难。

    “吕布今何在?”将诸事抛之脑后,曹操又问。

    “闻已自白马南下陈留。”程昱答曰。铁骑往来如风,斥候追之不及。

    “必是赶去与孟卓相会。”曹操慨叹。忆先前,张邈并陶丘洪等关东名士,为王允所辟时,先公后私,赶来甄都与曹操相会。二人促膝长谈,张邈言辞恳切,借用蓟国报馆丞陈琳,《为王檄京师》,檄文中名言:“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劝曹操善待关东士林。

    音犹在耳,反目成仇。

    “又闻,其弟张超,将家属屯雍丘。”程昱言道:“张邈为助吕布,四处奔走。今人在豫州。”

    “兖州牧丁原,嫁女为吕布次妻。乃(吕)布外舅。”曹操不无担心:“陈留与豫州颍川、并陈、梁二国接壤。自袁术窃据淮南,占扬州江北二郡。淮泗诸国,再无粮草输我。今若为吕布所用,此战断难速决。”

    “淮泗诸王,素以陈王宠马首是瞻。先前,广输粮草辎重,吴房兵甲相助。今又何以,无故转投吕布。”程昱尚不知鲁国相宋元异之事。

    “必与袁术相干。”曹孟德似有所悟:“速遣使寿春,问计当面。”

    “袁术乃江东合肥侯外戚……”程昱欲言又止。言下之意,今各为其主。曹操出使寿春,恐有通敌之嫌。

    “路中捍鬼袁长水。”曹孟德笑道:“趁(我)战吕布,窃据寿春。淮泗诸国,为王太师,易相夺国,故又欲养袁(术)以自重。关东形势,犬牙相错。焉知,袁术不可与我共谋乎?”

    “明公,明见。”程昱这便领会。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曹操与袁术,看似各为其主。实则皆有私心。未尝不可,联手御敌。

    事不宜迟。

    曹操遣使南下,入楚都寿春。

    稍后,待转运无家可归,濮阳流民,入博平安居。曹操顺下北濮,转入大野泽。奇袭巨野,斩杀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报李乾之仇。

    擢升李乾二子,李整、李典,为左右中垒校尉,共掌中军。

    楚都,寿春。

    曹孟德遣使来见,袁术意料之中。

    “兖州从事薛悌,拜见袁使君。”袁术为扬州牧,故称使君。

    “贵使免礼,请坐。”袁术待之以礼。

    “谢使君。”薛悌再拜落座,先呈礼单。

    袁术扫眼一看,面色一喜:“贵使,所为何来。”

    “我主手书在此,使君一观便知。”再呈曹孟德手书。

    袁术展开一观,这便了然。

    “孟德欲逐虎出兖。”袁术一笑高深:“这有何难?”

    “烦请使君,不吝赐教。”薛悌求问。

    “如孟德书中所言。淮泗诸国,为王子师易相夺国。恐再遭人构陷,削县除国,身死族灭。故与我暗结同盟,引为外援。”明人当面,袁术亦不做遮掩。

    “‘国有外援,不可渎也’。”薛悌慨叹。

    “然也。”袁术笑道:“贵使且传语孟德,淮泗诸国,必不会暗通吕布。”

    “喏。”薛悌不虚此行。

    目送薛悌出堂。袁术与一众心腹,相视而笑。

    主簿阎象笑道:“淮泗诸国,不与吕布交通。料想,若兖州战败,吕布唯避入徐州。陶恭祖若纳之,必怒曹操。若不纳,吕布必击之。待徐州战乱,明公可攻广陵。”

    “曹吕之争,何人当胜?”袁术笑问。

    群僚交头接耳,无有定论。主簿阎象答曰:“吕布败相已生。”

    “曹孟德麾下,虽勇武稍逊,然才智高吕奉先,多矣。”袁术有感而发。

    于此同时。袭巨野,斩薛李。报李乾之仇后,曹孟德终班师回朝。

    此时,吕布唯剩陈留一郡之地。兖州大半为曹操所据。郡县长令,皆出曹操幕府。如荀彧、程昱、夏侯惇、夏侯渊等一众心腹,多有升迁。或为一郡之守,或为一国之相。

    甄都周遭,再无吕布兵马。

    收拢数万关东游兵。粮草消耗倍增。幸有濮阳田氏捐资助粮。足供数月所需。奈何举州兵乱,农时俱废。兖州已现缺料之危,青黄不接之兆。

    然,甄都权贵,仍醉生梦死。为酿羊角酒,耗粮无数。滎阳敖仓港,积粮如山。奈何囊中羞涩,无力支付。

    更何况,蓟王先以五千具装大铠相赠。作价二十亿钱。岂能贪得无厌。

    以己度人。蓟王种田二十载,其背后艰辛,又岂为外人道哉。

    于公于私,曹操断难张口。

    唯有先班师回朝,上表陈情。再做计较。

    甄都外,十里长亭。

    荀彧领一众属吏,道旁恭迎。

    “拜见明公。”

    “文若免礼。”曹操下马相见。执其手,并肩而立:“吕布败走陈留,然麾下一万铁骑,往来如风,乃心腹大患。文若可有良策破之。”

    不等回城,便问军情。足见曹操,心中急迫。

    荀彧答曰:“兵乱数月,俱废农时。陈留一郡之地,恐不足养一万精骑。吕布必轻骑四出,抄掠粮草。正如在白马(县)所为。唯坚壁清野,可防秦胡铁骑。”

    “如此,城外农田恐皆荒废。”曹操早有所虑:“更助缺粮之危。如之奈何。”

    “蓟国沃野千里。一国广济天下。稻作伊始,今季又当大熟。”荀彧言道:“明公何不求之?”

    “非我不欲,实不能也。”曹操慨叹:“先前,玄德遣许子远私赠具装五千。作价二十亿钱。今不过数月之间,有何面目,再开口索要粮谷。”

    荀彧已有定计:“兖州乃天子脚下。明公何不上表,求问太师。”

    “唯有如此。”事到如今,唯有一试。

    吕布曾与王允,总朝政。今被曹操所驱,远离朝堂。王太师其意若何,尚未可知也。

    曹操亦心存侥幸。毕竟王太师素有公心。

    料想,亦不会因私废公。

1.124 成王败寇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曹操私杀边让全家,引举州而反。张邈等人,裹挟吕布举兵。欲逐走曹孟德。不料事与愿违。曹孟德反败为胜。吕布兵马一夜散去大半。

    此消彼长。曹孟德携胜战之威,班师回朝。甄都上下,无不屏气。

    事实上。于甄都勋贵而言,兖州何人为主,并无不同。须知,凡称勋贵,必有食邑。便有取食(兖)州中之地,亦无有损失。即便延误农时,年内颗粒无收。只需补偿损失,料想,必不会与曹操为敌。至于朝中兖州之臣,如张邈、陈宫等,多已弃职而去。随吕布四处征讨。

    故而,陛下,及王允等三公九卿,朝中重臣皆以为。一州之得失,不足以动摇大汉根基。只需曹操,奉公守节,恭顺如初。能为朝廷所用。上可为天子尽忠,下可为朝堂分忧。自不会怪罪。

    至于兖州士林。

    程昱一语中的:“家财散尽矣。”

    俗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又谓“财能通神”。先被曹孟德破家,田宅尽失。后因资助吕布,耗费无度。历代积财,早已散尽。虽不至于家徒四壁。却也后继乏力。

    无有奉献,朝中何来助力。朝中无人,何来门生喉舌,君前出声,振聋发聩。

    于是朝野皆寂静无声。皆作壁上观。

    坐等曹吕二人,谁能“奉献如初”。

    先前,曹操攻克寿春,逐合肥侯过江。王允拜操父曹嵩为太保,居上公之位。又封曹操为博平侯,食万户。父子共分战功。

    今车骑将军吕布,败相已生。甄都上下,唯仰赖曹孟德领兵戍守。父子同朝。老父曹嵩,亦人望高涨。欲与王允,共掌朝政之声,朝野上下,隐约得闻。

    太师府。

    “卑下拜见太师。”曹孟德解剑除履,入堂相见。

    “孟德无恙乎?”王允面色如常。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孟德答曰。

    “奉先为张邈等人裹挟,举兵夺州。不义在先。孟德领兵逐之,亦不为过。”王允言道:“然,经此一战,兖州再无人掣肘。朝廷东迁,天子孤悬,孟德还为纯臣乎。”

    曹操涕泗横流:“卑下,实无二心。”

    “如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王允离席,亲自搀扶。

    二人尽释前嫌。

    稍后设宴,为曹孟德接风洗尘。

    宴罢,曹孟德自去。堂中只剩王允一系。

    当朝太仆,不其侯伏完言道:“今曹孟德逐走吕奉先。甄都近郊,皆为卫将军营士。长此以往,恐为取祸之道。”

    “无妨。”王允早有定计:“袁绍南下,青州既定。可调二公孙进京。”

    先前,王允命公孙二雄,兵抚青州。二人乘飞云舰队,渡海南下。震慑诸侯,讨伐贼寇。颇有战功。今屯兵济南、北海、齐诸国。正当大用。

    “当拜何职?”尚书令桓典求问。

    “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公孙瓒可为奋武将军。”王允答曰。

    “喏。”桓典奉命。

    公孙二雄,将兵入兖。拱卫甄都天子。均衡曹操之势。乃老成谋国之策。

    曹操自当,心知肚明。亦无可奈何。毕竟吕布为灭,以一敌三,实力不济。

    不其侯伏完又问:“先前,袁术窃据寿春,俘扬州牧刘繇。青州牧刘岱上表,求携二公孙,南下讨袁。今太师,将二人调入京师。莫非,并无讨伐寿春之意。”

    “然也。”王允言道:“江东为合肥侯所据,巴蜀为史侯所占。兖州战乱初定,民心不稳。若青州有失,豫州牧丁原,或步奉先后尘。”

    “淮泗诸国。”伏完心领神会。

    “正是淮泗。”王允目光深邃。

    淮泗诸国,横亘关东,与青、兖、徐、豫,四州接壤。先前,王允狐虎之威,易相夺国。又令蓟王攻打下邳。下邳王肉袒牵羊,俯首称臣。淮泗诸王,人人自危。尤其关东逆乱,宗王势强。行事难免恣意,多有僭越之嫌。若授人以柄,轻则消县,重则除国。不得已,淮泗诸国以陈王宠为首,养袁术以自重。

    袁术末世奸雄。不可小觑。长涂二龙,不分伯仲。有刘繇前车之鉴。青州牧刘岱,恐亦无从与袁术相持。窥一斑可知。如陶恭祖,亦非敌手。

    关东局势,譬如关东煮。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

    王允号称王佐之才。焉能不知轻重缓急。

    故对曹吕之争。王允未究曹操,亦无罪吕布。眼看农时俱废,兖州有缺粮之危。王允遂命青、豫、徐、荆,四州拨粮赈灾。

    四州之牧,不敢违命。纷纷调拨粮草,赈济兖州。

    正如荀彧所料。兖州缺粮之危,唯王允可解。

    此,亦是狐虎余威。

    毕竟王允总朝政。试想,曹操不过兖州牧,如何号令青、豫、徐、荆,四州。

    兖州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首当其冲。太保曹嵩,欲与太师王允,共掌朝政。

    澶洲北岛,西南大湾,吕宋港。

    三足踆乌船宫,蓟王寝宫。

    美人田圣,昨夜侍寝,足睡未醒。

    田圣本是桓帝宫妃。

    初封采女,有宠。延熹八年,桓帝废皇后邓猛女,曾欲立田圣为后。后因田圣出身贫贱,司隶校尉应奉、太尉陈蕃等皆上书力谏。桓帝遂罢其意,另立窦妙为后。

    时后宫妃嫔数千,唯田圣等人有宠。皇后窦妙,“御见甚稀”,饱受冷落。因惧桓帝薄情,唯隐忍不发。永康元年冬,桓帝病重,封田圣等九女为贵人。岂料桓帝崩后,梓宫尚在前殿,窦妙便绞杀田圣于后殿。犹不解恨,欲诛尽得宠贵人。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谏,方才作罢。

    时人皆以为,窦妙素忌忍,积怒于田圣等人,于是痛下杀手。然陈球却言窦妙“有聪明母仪之德”。岂能无故杀人,只为泄私愤。

    实则,乃因桓帝临终遗诏,兄终弟及。欲立勃海王刘悝为帝。又因田圣得宠,衣不解带,陪侍桓帝身侧。弥留之际,桓帝遗诏,田圣一清二楚。唯恐夜长梦多。故梓宫尚未下葬,窦妙便绞杀田圣,只为灭口。

    一言蔽之。令女人痛下杀手,若无宿仇,必有大害。

1.125 探险搜奇

    譬如武帝杀钩弋夫人:“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谴谪而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武帝)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搜神记·钩弋夫人之死》)。”

    “棺空无尸,惟双履存”。并非死而复生。乃因宦官行绞杀时,暗中留命。

    若开田圣棺,亦如钩弋夫人这般,“尸逝柩空”。

    正因生平诸多相似。故蓟国群仙会时,田圣才自称“钩弋夫人”。亦因田圣,同出巫山神女派。神女临别留言。平日施术,可由田圣代之。虽不能引九天玄女降灵台。却也足可固本培元,还精补脑。

    仙门传闻,“容成术”之上,还有“玄素术”。可引九天玄女降灵台。

    此番南下,赴**之会。蓟王与神女耳鬓厮磨,如胶似漆。这才得知,玄素术,乃出神人玄女并**,共授黄帝,而得名。有《玄女经》、《**经》,二经流传。《抱朴子·微旨》:“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神仙传·张道陵》:“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

    “改易大较,转其首尾”。言指此时流传,多为残篇。无有全本。

    蓟王所修乃出《玄女经》。另有《**经》,为西王母派,不传之秘。

    二经相合,方为玄素术。

    作为巫山神女派,入室弟子。自出云梦,田圣责无旁贷,不可或缺。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海棠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美人足睡,终归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此时,蓟王已洗漱更衣,用完早膳。经十字飞阁,入船宫正殿。与一众属吏相见。

    吕宋港,乃公孙康、公孙恭二人所建天然良港。

    北岛毗舍邪人,性情温顺。善渔猎及农作。数年前,引入蓟国将作寺温泉所育良种,稻作一季三熟。背依吕宋平原,雨水丰沛,极利圩田。

    稍后,又应中岛毗舍邪人所请。蓟王命公孙康、公孙恭二人择其一,泛舟南下,择址督造新港。

    内陆群山之中,北岛山蛮,与近海毗舍邪人不同。“山内黑面之族,鬈发,服树皮,栖茅屋。土虽膏腴,却惮劳,宁饿死,不工作。”

    “宁饿死,不工作”。懒惰如斯,只因物产丰饶。日复一日,躬耕稻作,只为果腹,不可忍受。

    北岛山蛮,暂不可用。于圩田不利。

    “先圩近海平原。”蓟王言道:“山蛮勿扰。”

    “喏。”二人领命。

    “周遭荒洲,可有夷人国。”蓟王又问。

    “耽兰洲、薄叹洲(宾坦岛)、诸薄洲(巴邻旁)、马五洲(邦加岛)、比攎洲(勿里洞岛)、巨延洲(婆罗洲),诸洲皆有国。”公孙恭答曰。

    “可曾通商立港。”蓟王当有此问。

    ‘尚未能及。’公孙恭言道:“诸洲风俗各异,国情不同。冒然登洲,恐起战乱。”

    公孙康又补充道:“臣等,已遣北岛毗舍邪诸王,代为传语。料想,立港不难。”

    “甚好。”蓟王轻轻颔首。

    澶洲虽称列岛,实则群岛。除去北岛吕宋,中、南二岛,皆为群岛。数千岛屿,星罗棋布。凡岛屿稍大,便可称一洲。岛上资源有限,不利大兴圩田。于蓟王而言,更无需督造大港。枝港足以。只为通商互利,贩运岛夷,入吕宋圩田。

    或有人言,各岛既有国,何以称荒州。

    原始部落,亦或是部落联盟。于守护文明初火的汉帝国而言,皆可称“蛮荒之洲”。简称荒洲,自也合情合理。

    公孙康、公孙恭二人,将澶洲群岛,先定汉名,再注于海图。亦是大功一件。

    如前所言。蓟国先立海港。再造诸王子船队。假以时日,诸王子长成,便可扬帆出海,循图而进。辟海外封国。

    江表十港,乃前哨之地。

    吕宋港外,支渠四通,阡陌纵横。广袤吕宋平原,皆为膏腴沃土。此港,亦是寄田重地。蓟国寄田券何时扭亏为盈,吕宋港至关重要。

    取千里镜远观。蓟王心旷神怡。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水稻土”为最佳。又谓“以水定稻”。各洲风水不同,故稻作亦有参差。闻即便取蓟国晚稻试种。稻期,亦足缩短一月。粳稻如此,籼稻可想而知。

    时人皆以为,粳稻风味口感,远超籼稻。然蓟王却知,后世扶南所产“香米”,风味更佳。香米亦是籼米。换言之,风味当不以粳籼界定。

    吕宋港,海船辐辏,珍货云集。

    蓟王首开“开拓探险”之先河。引领国人风潮。僦船南下吕宋,结伴入丛林群山深处探险。为蓟人津津乐道。

    收获诸多,不乏一夜暴富。更助搜奇探险之风。

    私人订制,专用机关器,大行其道。助推蓟国机关术,日益精进。绝非只有将作寺受益。与之相匹配,异态文明研究,亦渐兴起。此乃认知世界之始。蓟王乐见其成。

    探索未知,将自先秦以来,日渐僵固的学术“闭合环路”。再行兼容并蓄,去伪存精。于华夏文明而言,亦有百利而无一害。试想,若有一日。有人完成环球航行之壮举。天圆地方,当可推陈出新矣。

    认知的更新迭代,便是文明。生生不息,滚滚向前之不竭动力。

    径五十里,置邑。径百里,立县。

    公孙康、公孙恭二人,以吕宋港为锚。辐辏沿海平原。又绕行北岛,择址督造新港。蓟王有言在先,辟三县可为“守”。

    于是择吉日,擢升公孙康为吕宋守,公孙恭为吕宋宰。类比港令比千石俸,洲守为比二千石俸。洲宰为比千石俸。年纪轻轻,便得享高俸。蓟国“少年长吏”之盛,可见一斑。

    勉励二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蓟王再与二人约定。另辟中岛三县,公孙恭亦可拜中岛之守。若能于澶洲群岛,筑满百城(港),可为一洲之牧。

    二人大喜过望。

1.126 名公之胄

    珠崖洲,朱卢港。

    雄踞朱卢水入海口三角洲。朱卢水(南渡江),因朱卢港得名,稍后称“黎母水”。

    与时下长江入海口雷同。朱卢水,水面宽阔,水量丰沛。再加农耕初立,并未裹挟大量泥沙顺下,积成沙洲。无有后世“白沙津”,更无“新埠岛”。

    河口呈“扇”状,或称“斗”状。水路开阔,帆樯云集。

    遥见横海先艂舰队,护卫三足踆乌船宫抵达。城港万民空巷,欢声雷动,远近可闻。

    船宫爵室,三面清钢琉璃壁前。蓟王手持千里镜,俯瞰朱卢新港。规模颇具,功能齐备。

    先前,十万岛夷,闻汉廷复立,举家涌入。港中吏民,知岛夷蜂拥而来,皆惊恐色变。本以为群起来攻,岂料竟举族来投。问过方知,十万岛夷,皆是前汉时所设珠崖、儋耳等旧郡,向化遗民。代代相传,皆以汉裔自居。泛舟徐闻,往来互市。因心向大汉,与岛夷格格不入,常受化外野人侵袭。

    闻汉廷重回,焉能不喜极而泣。扶老携幼,举家来头。

    朱卢港长,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文思敏捷,懂音律,能鼓琴,被恩师蔡邕称为“奇才”。

    蔡师高徒,名著学坛。蓟王岂无耳闻。虑及荒洲,孤悬海外,蛮夷环伺。不比中夏繁华便利。蓟王欲留任国中,补长吏之缺。

    不料阮瑀,私语恩师。言,不愿半道登车,甘愿从始而终。于蛮荒之土,督大汉雄城,向化山岛野民,乃平生之幸。

    蓟王欣然应允。

    蓟谚“万丈高楼平地起”。又谓“万事开头难”。

    众皆以为,阮瑀此行,必然艰难。不料将将下锚,便喜得十万岛夷相助。能听说汉话,粗通书文。稍加训练,便可为客庸。日薪二百钞。慨叹两汉四百年,四裔向化,汉风长存。更叹因缘际会,天助我也。

    朱卢港,横跨水岸,左民右官。东港为民用,西港为官用。而后,沿两岸大堤,绵延闾里,纵横街衢。其中不乏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置苑囿、高台,横亘其间。巍峨壮观,美轮美奂。

    只需物料充足、人手齐备。辅以机关造器,月起千楼,何其易耳。比起洲上遗民,瞠目结舌,如有神助。蓟国上下,早习以为常。

    循《蓟法》,编户破万,口破十万,可为令。

    由三百石港长,晋升为比千石港令。阮瑀一展长才,无出意外。

    珠崖洲中,诸多前汉旧县遗址。被开拓船队,按图索骥,逐一寻觅。只需逆进朱卢水。寻枝津故渎,督造新港,光复旧县,指日可待。

    不急。先把朱卢造毕。固若金汤,足可抵御。再扩地圩田。光复旧郡。

    “臣等,拜见主公。”阮瑀领一众属吏,升船入殿。

    “诸位免礼,赐座。”蓟王冠冕临朝,必行封赏。

    安长御,座下宣诏:“擢升朱卢(港)长阮瑀,为朱卢(港)令。兼领蓟王宫行人,秩比千石,‘铜印黑绶’,另赐蓟钞十万,蜀锦百匹,四季朝服及骖马安车一驾。”虽未登黄金台,然毕竟孤悬海外,故蓟王酌情另赐。

    “臣,阮瑀,领命谢恩。”阮瑀肃容下拜。

    “擢升朱卢丞王粲,为朱卢宰。秩六百石,‘铜印黑绶’,另赐蓟钞五万,蜀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骈马公车一驾。”

    “臣,王粲,领命谢恩。”王粲下拜。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名门之后)”,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父)不许。以疾免,卒于家。

    后关东大乱,王粲举家徙河北,以童子身,入蓟太学坛。少师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北国,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王粲在门,蔡少师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王粲博闻强记,善于算术,工于文笔。所著诗、赋、论、议,蜚声太学。素与阮瑀交厚。以兄长侍之。奈何年岁尚小,不及出仕。年初,将满十四,便僦船出海,南下荒洲,与阮瑀相会。阮瑀遂辟为属。年不过十四,便食六百石俸。虽憾失三百出仕。然二千及冠,不出意外。

    待封赏必,蓟王置公宴。

    王粲以茶代酒,起身为贺:“主公,少复祖爵,并土为王,讨平四夷,再定河北。尽收四州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王粲毕竟年幼。容状短小,其貌不扬。然慷慨陈词,一鸣惊人。

    蓟王麒麟天生,亦称“早智”。诸如师弟刘晔、周瑜等,皆少年英杰。故见状甚喜。

    遂取随身玉佩,嘉奖之。

    在座皆与有荣焉。

    “横行天下”,“及平江汉”。乃蓟国上下之所愿也。

    当浮一大白。

    王驾巡游,吏民振奋。珠崖洲毕竟与岭南一衣带水。洲上多为“南越国”,骆越后裔。骆越即雒越,“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骆将‘铜印青绶’”。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立“南越国”。遂迁岭南骆越人并中原汉人,入珠崖洲。南越归汉后,武帝置珠崖、儋耳两郡,又遣汉人登岛。四百年繁衍生息,与岛上野民通婚互融,为后世黎族先民。

    风俗与百越相近。且或多或少,皆得向化。其风土民情,远非澶洲群岛可比。

    阮瑀断言,洲上雒民,当不下百万之众。鱼获丰饶,土壤肥沃。所辟寄田,皆可三熟。比吕宋港,有过之无不及。

    蓟王详问田亩。粗略算来,今季或可止损。明年,当可大兴。

    那时,蓟国财政,趋于良性。蓟钞再无挤兑之危。更加吞并四州,蓟王足可渡河南下。平定江汉。

    至于扶立谁人为汉帝。亦或是自立为帝。

    三兴汉室,皆看蓟王如何择选。

    天下皆拭目以待。

1.127 先入为主

    白日高悬,水波不兴。

    三足踆乌,稳如泰山。

    七重华盖,帷幕低垂。寝榻内中,田圣悠然转醒。春风化雨,风卷残云。四肢百骸,余韵未歇。

    昨夜侍寝七美人加二夫人。半数已醒。女侍医正为之善后。此次伴驾南巡。除安贵人、马贵人、冯美人、杜美人、邹美人、田美人、并椒风二美(圣火女祭、黑夜女王),鸳鸯十美(十夷王女)、仙门夫人,另有一百函园姬,一百云霞卫。

    船宫乃行宫。制度仪轨,皆比照蓟王宫。安贵人、马贵人为长御,冯美人等为尚书,仙门夫人为中大夫。另有鸳鸯十美女史,为长御副贰。及学事史、女侍史、女夜者、宫婢,不一而足。

    船宫皆为后宫充任,无少府女官。且蓟国所置“中大夫”,乃效仿“邓太后久临朝政,宫婢出入,其耆宿者皆称‘中大夫’”。当为“内中大夫”,省称“中大夫”。掌天时、星历、论议,兼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记瑞应、灾异,侍从左右,无定员,多至数十人。

    “内中”,指皇宫内室。《史记·孝武本纪》:“夏,有芝生殿防内中。”《汉书·武帝纪》:“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注曰:“内中,谓后庭之室也。”

    田圣先入宫廷,后出仙门。谓“先入为主”。故不称夫人,而称美人。

    耳畔忽闻一声低吟。如荼如火,覆以清凉。蹙眉随之舒缓,正是协辰夫人黄景华。

    秦汉和亲时。蓟王将象林三十六小苑之两歧苑,封于秦后为食邑。苑中产出,悉归椒风殿所有。椒风美人伴驾,亦为代秦后,巡视两歧苑。蓟国赀库通行南北。集簙账目,殷尽翔实。笔笔出入,无有差池。食邑所获,皆录入王宫总户,椒风殿枝户。凭秦后签章,可随支随用。

    凡宫妃,皆有账户,匹配以殿名、馆名或楼名、阁名。家俸、宫俸、赏赐充给,皆入账户。凡有所需,披香殿少府各署,皆可定制。妃嫔足不出宫,一里之回,便可予取予求,各取所需。十分便宜(biàn yi)。尤其南宫织室,琳琅满目,五彩斑斓,外衣内服,素纱襌衣。量体裁衣,轮换四季。众妃嫔皆,乐此不疲。每每侍寝时,令夫君耳目一新。倍加宠溺。

    蓟王宫无争风吃醋,争宠夺爱。却有争红斗紫,斗媚争妍。群芳吐蕊,仙姿绝艳。

    一般庸脂俗粉,相形见绌,自惭形秽。断难入蓟王法眼。尤其名女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处置得当,洗漱更衣。下一重殿,入琉璃花厅就餐。船宫舟行四海,四季如春。每经停一港,便有港令进献当地名产。缶景花卉,素为妃嫔所喜。皆错落堆叠于花厅四壁。居中置案,小食、茶饮,皆搬入此中。

    多重清钢琉璃壁。实在大爱。不仅透光保温,又坚不可摧。远超坚木包铁。将作寺能工巧匠,夜以继日。烧造王宫之用。蓟王宫一里之回,三足踆乌船宫,王宫车驾等,已全面铺装。正取代漆木大板。

    田圣九女,步入花厅。妃嫔多以食毕。约定俗成,各式佳肴,炭火未熄,仍有余温。但凭所需。彼此熟络,金兰之交,多以姐妹相称。

    “神女言,玄素术,夫君只得一半。另有一半,深藏瑶池墉宫。”田圣问黄景华:“为何上元、云华,并墉宫七玉女,皆不得而知。”

    “许,此为西王母不传之秘。”协辰夫人黄景华,模棱两可:“西王母派,扼诸夏西界。古往今来,传闻不断。诸夏女仙门,无出其右者。便是巫山神女,亦远逊西王母。西王母曾为穆天子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故皆传闻,西王母能赐人年岁,使人长生。”

    《左传》记有“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之事。《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叙有周穆王驾八骏西游,至昆仑丘与西王母宴会酬答诸事。

    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以造父为车夫,以八骏为御驾,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瑶池设宴,与西王母做歌相和。

    相约三年复来。

    “三年之后如何,却不得而知。”田圣意犹未尽。

    黄景华笑道:“莫非姐姐以为,穆天子所求,亦是玄素术?”

    “妹妹岂不闻,瑶池之上,穆天子做歌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田圣回忆门派藏书,娓娓道来:“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注1)!’其中真情,何必多言。”

    黄景华心领神会:“不过三日,何来真情?”

    田圣笑道:“必是玄素神术。”

    “世人皆言,穆天子乃长寿之君。即位时‘春秋已五十’,在位百年。不知是否与西王母相干。”黄景华言有深意。

    “夫君心怀天下,纵横七海,可比穆天子乎?”田圣索性明言。

    黄景华眸中春水横生:“若能为王百年,天下可定矣。”

    “只虑我等,红颜皆老,无从常伴身侧。”田圣有感而发。

    “夫君常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黄景华柔声道:“总有后来人。”

    田圣虽不置一语。心思早已百转千回。

1.128 意外之喜

    田圣所虑,亦是三殿女仙心思。

    荀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注1)’合而天下治。”

    《周礼·地官》,“媒氏”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蓟王纳女仙入家门。亦是和合之风使然。婚姻是最高等级的人质,亦是最为坚固的联盟。时人称“三族”,便是指父族、母族、妻族。与其利害未分,敌我不明,不若结亲为盟,共同利害。

    尤其“树欲静而风不止”,二百年必有王者兴。天下皆以为,蓟王乃三兴之主。身牵利益之广大,无出其右。于是乎,自明帝夜梦金人,引佛入汉。待黄巾乱后,仙门式微。为扭转乾坤,拒佛于国门之外。诸夏仙门,皆将复兴门派之重任,捆绑于汉室三兴之道。无论蓟国群仙会,亦或是西王母降为弥月之喜,巫山神女降为试儿之礼。皆与“汉室三兴,仙门复起”,莫大干系。

    反倒,何后遣麻姑,盗采麒麟之菁。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诚然,如今再看。麟子阿斗,与仙门复起,亦有千丝万缕。麻姑所求,绝非区区百万铜钱。

    如上元、云华等仙门翘楚,为使蓟王心向仙门,不惜近身施术。险害蓟王长睡不醒。更有西河少女等,夜探王宫,不请自来。

    一而再,再而三。痛定思痛。钟存慧妃,这才代夫做媒。聘瑶池玉女入蓟王家门。与诸夏仙门,化干戈为玉帛。

    捆绑三兴汉室之蓟王战车。仙门终得心安。三殿女仙,同床共枕,日久生情。为蓟王谋划江山。亦是投桃报李,人情使然。

    于蓟王而言。彼此并无国仇家恨。既于家国有利,自当勉为其难。

    一言蔽之,爱、恨、情、仇。

    自开此例。尤其西王母年年得巨额门俸。声势复起,重建西王母国。于是乎,诸夏名女仙,纷至沓来,自荐枕席。便是巫山神女,亦不可免俗。

    甘后大婚。亦择李真多、张姜子媵从。剑指巴蜀仙门。背后利害关切,不足为外人道哉。

    如前所言。君王行事,利益优先。

    谓“趋利避害”。

    中继港的存在,既省去诸多麻烦,又带来诸多便利。

    固定航线,躲避风险。中途补给,淡水干粮。亦或是脚踏实地,入邸舍汤池,洗尽旅途疲惫。神清气爽,扬帆,再接再厉。

    沿途风情,百态千姿。总有人物,为之驻足。

    依据始发港与目的港,及各船舱容不同,优选中继港并中转港,乃船家之必修。尤其千里蓟国,四百城港,千六百万众。待东境郡县筑毕,可为五百城港,足纳二千万民。

    大汉黎庶,三分之二,皆为蓟人。

    再加河北四州,四方都护。当再得千万之众。

    话说,羌氐诸胡,并蛮夷戎狄,四裔之民,究竟几何。便是钟灵神秀如蓟王,亦无可预知。先前,徼外百蛮,估曰八百万众。

    然单单十万大山,恐不下百万之众。岭南山脉纵横,诸水交汇。依山傍水,结寨而居。更加上古遗风,饶妻多子。种辈兴盛。得汉文明,全方加持。人口红利,可想而知。

    蓟王征战天下,神乎其神。

    便是穷乡僻壤,深山幽谷,人迹罕至,不毛之地。徼外野人亦知日赚二百大钱。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蓟王流徙羌氐,耗费数以亿万。皆足额支付。不差分毫。羌氐诸胡,心悦诚服。一传十,十传百。不出数载,遍传天下矣。

    三南大地,城港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借蓟国之力,山中老寨,悉数迁居。便是十夷王城,亦由蓟国营城术筑造。更加筑路通渠,辐辏蛮荒之地。串联枝属别种,或说其出山而居,或就地改造新居。文明的脉络,植根沃壤,越发强壮。

    蓟王言,薪尽火传,焚尽蛮荒。绝不是说说而已。

    王驾南巡。除去安抚百官,提升士气。亦需接见当地蛮王豪帅。互呈国书,互赠国礼。内政外交,皆需顾及。

    百闻不如一见。上邦雄主,气度非凡。能赴船宫国宴,足可为一世荣光,传于后辈。蓟王临行前,三足踆乌便满载蓟国名产。除去供奉巫山神女,余下皆在经停各港时,充作国礼。蓟王豪掷千金不蹙眉。番邦列国又岂能自甘于后。纷纷倾家相赠,十倍回礼。蓟王只取其一,余下又赐回。饶是如此,海内奇珍,盈满舱室。获利何止百倍。

    便是这么大气。

    诚如钟存慧妃出嫁时,百车昆冈美玉。于钟存羌人而言,不过顽石而已。然之于大汉,皆是价值连城,异域瑰宝。

    海外荒洲,于汉人而言。飞来横财,意外之喜。不料十三州之外,还有广袤之土。正如前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所载。海外各洲,虽名称各异,位置不同,显著差异。终归有的放矢。

    奇珍异宝先不言,一季三登可还行。

    前汉时,珠崖洲,计二郡十六县。如今只得一港。前汉旧县,遗迹尚存。假以时日,皆可重建。蓟王辟海外十港,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正因深得民心。和亲羁縻之策,炉火纯青。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蓟王督港造城,引岛夷客庸。赚取日薪二百钞。而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稻作圩田技艺。兼容并蓄,默化潜移。不出三代,皆为汉民。赋税所出,粮谷所得,奇珍异宝,青壮健妇,僦船出海,源源不断输往国中。持续为国造血。

    国中大儒豪言,十年无出,亦可足食。此言非虚。

    堪比一州之土,更加一季三登。贾捐之《弃珠崖议》,何其短视也。

    朱卢令阮瑀上疏。欲仿碣石宫,为王兴珠崖行宫。被蓟王婉拒。

    蓟王笑言,元瑜不见三足踆乌乎?

    阮瑀这便醒悟。船宫既行宫。先前举国之力,督造三足踆乌。如今再看,物超所值,何其便宜。比起劳民伤财,于江表十港,分造离宫别馆,只为蓟王数日之需。

    一艘船宫,万事大吉。

    蓟王行事,先见为明。

    经停数日,三足乌扬帆离港,北上归国。

1.129 明日功成

    远眺夷洲大岛,如脊隆起。

    居中山脉,环以平原。东鳀人滨水而渔,山越别种靠山而猎。

    应劭携开拓舰队,渡海而来。于浊溪口立濯港。逆浊溪而上,滩涂棋布,枝津纵横,深入夷洲复地。周遭荒野,皆可辟为良田。溪水中游,另有一清溪南流。稍后,在清溪口,另筑漉港。

    应仲瑗所著《风俗通义》,风靡国中。先前,蓟王于薮东郡,增设东学。论及东序令之选。蓟王便心仪应劭。唯恐揠苗助长。门下祭酒司马徽谏言,再得二十载,应仲瑗可胜任。

    蓟王遂徵外黄高士申屠蟠,为东序令。

    此事,蓟国内外,人尽皆知。换言之,假以时日,东序令非他莫属。应劭虽远在海外,却早已扬名。

    应仲瑗何人,竟可掌五帝之学。莘莘学子,纷纷传阅《风俗通义》。书法大家蔡邕,亲自抄录雕版,刊印五千卷,一日售罄。观者无不服其多闻博识。

    便有好友,书信告知。应仲瑗却忙于政务,无暇他顾。版费亦是由家人代领。问过方知,漉港修筑过半,正待收尾。应仲瑗,断难半途而废。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蓟王再临,濯、漉二港,今非昔比。

    三足踆乌,自南向北。泊入漉港。若南下则停濯港。二港择一。

    江表十港,林立帆樯。正如三足踆乌,船宫之便利。一港兴而十港皆兴。正因船队往返,皆需择港停靠。商人逐利。为扩舱容,必减淡水屯粮。只备十日乃至三日所需。唯有逐次经停各港,补足所需,方可为继。另外,凡蓟国关津,只取一税。稍后经停各港,皆无需另行纳税。亦助推商人扩舱风潮。

    蓟士海船,日夜三千里。三日存粮,足可远赴万里。蓟王广辟港津,日夜之内,便有一港。实无需担心。然三日之粮,实过于苛减。蓟王命市舶寺下令,凡僦船出海,万里之遥,不可少于十日存粮。即便转运粮谷,亦不可低于五日。

    蓟王以备不虞,一脉相承。

    十万船户,百万船民。僦船出海,远至顿逊五国。只等海渠凿穿,再西行大秦。畅游七海。海路之繁盛,亦助港口之兴盛。若待此时,再行筑港。为时已晚。先见为明。何言我主不天生。

    蓟王初来夷洲时,斗战决胜,割发解仇。与岛上豪酋,共祭天神,歃血为盟。时诸豪酋,便有和亲之意。被蓟王婉拒。凿齿纹面,嫁人之俗,实过于彪悍。

    自泉州倭国大使馆,增修为列国大使馆。除东瀛列岛外,如夷洲、澶洲、及珠崖洲上番邦,远至顿逊五国,皆遣使入馆。处理邦交事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邦风貌,叹为观止。凡蓟国所兴,皆风靡番邦。先衣食住行,再言通文同。而后形似神同。终归趋于一统,天下大同。

    若修成玄素神术,蓟王当真能在位百年。天下大同,当可亲眼得见。

    “臣等,拜见主公。”应劭携属吏,入殿觐见。

    “免礼,赐座”蓟王笑貌煦煦,风和日丽。

    “谢主公。”应劭称谢落座。

    “港中吏民几何?”蓟王笑问。

    “编户千家,客庸万户。”应劭答曰。循例,客籍亦录入人口。正因港津,客庸比例极高,故同样编户破万,口破十万,而为令。相较城令,港令稍逊一筹,领比千石俸。

    “濯港又如何?”

    “编户二千家,客庸万五户。”应劭又答。

    “如此,可为令。”蓟王金口玉言。

    “多为客庸,臣不敢居功。”应劭面露愧色。

    “无妨。”蓟王高瞻远瞩:“今日客庸,来日落户。今日所授,为明日功成。”

    “臣,敢不从命。”应劭拜服。

    “明日功成”,遂成典故。言指,功在不舍。

    船上缝人,量体裁衣。为应劭,修改朝服。

    缝人,少府女官。掌王宫内缝纫之事。《周礼·天官·缝人》:“缝人掌王宫之缝线之事。”

    择吉日,拜为比千石令,兼领二港。一众属吏,皆有荣升。

    夷洲民情,又与别洲不同。因与蓟国结盟,越人纷纷下山。入港城客庸。更加粗通汉话,又耐劳苦。港城大建,日新月异。虽二港同筑,却未曾拖慢分毫。

    劳动所得,日薪二百。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足可丰衣足食,另有余财,买楼、宅、田、舡落户。故而,蓟王言,明日功成。只因正向增长,可以预见。

    俗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汉之盛,无出其右。

    闻蓟王重回。夷洲各部,跋山涉水,齐来觐见。

    一千闽越白毦,家人皆迁港安居。远比聚少成多,花钱得来,何其迅猛也。

    蓟王来者不拒。

    令一百函园姬,一百云霞卫,轮番出战。斗战三日,再得白毦精卒二千。先举家迁入二港。在分批送入国中,练成精兵。

    窥破众豪酋心思。蓟王笑道,何必募兵迁户。凡有一技之长,皆可优先。众豪酋大喜。族中猎人、巫师、梓人、函人、水人、女工等,皆举家迁入港城,足有数千户。

    二城亦称人手充足,物料齐备。筑路通渠,圩田造堤,正当其用。

    如何安置,无需蓟王操心。凡蓟吏,皆驾轻就熟。与诸豪酋,互赠国礼,互呈国书。又婉拒各部所献,美女千人。蓟王与众人依依惜别,扬帆北上。

    数日后,经停中山洲,甬东港。勉励吏民,振奋士气。稍后,再经济州港,入渤海湾。于泉州港,逆巨马水。八月下旬,重回南港。来去三月。国中稻作正兴。又是大熟之相。

    船泊南港,国相接驾。

    车驾入宫,洗漱更衣。蓟王先觐见二宫太皇,又问安王太后、二义王太后。再与王后公孙氏并秦后鲁琪拉,北宫相见。左拥右抱,双宿双栖。比翼齐飞。一夜恩爱,东流至海。

    翌日,逢月末大朝。

    蓟王临朝,百官赴会。

    “臣等,拜见主公。”稻作正当时。国之大事,百官无有缺席。

    “诸位免礼。”蓟王言:“赐座。”

    “谢王上。”

1.130 民情如火

    先国后家,内政外交。

    左右国相,逐条上禀。

    曹吕相争,袁术逆袭。数月之中,关东局势,纷繁复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你方唱罢我登场。煞是热闹。

    “天子如何?”蓟王问道。

    “困守甄都。”左相奏对:“幸赖荀彧固守,朝廷尚未倾覆。”

    “荀彧有安邦定国之才。”蓟王言道:“吕布虽有陈宫,仍不及也。”

    “主公明见。”中丞贾诩持芴跽奏:“兖州之乱,乃因曹操《抑兼并令》下,名门破家,豪右均田。故有张邈、陈宫等人,裹挟吕布,举州而反。然百万黎庶,民心所向。吕布久必自溃。兖州兵祸可解。”

    “袁术因何成事。”蓟王又问。

    “臣窃以为,必与淮泗诸国,莫大干系。”贾诩足智多谋,焉能看不破:“王太师易相夺国,淮泗诸王,唯恐殃及。故行养袁自重。”

    “汉中,江东又如何?”蓟王三问。

    “史侯并合肥侯,整顿吏治,安抚流民。二地颇有大治之相。”左相崔钧奏对。三分天下,形势所迫。唯有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卧薪尝胆,不敢有一日之疏。何来昏庸之主。

    一言蔽之,生存所迫,不敢放纵。

    此乃蓟王所乐见。亦出众谋主所谋。幽、冀、并、凉四州,即便与蓟国早有往来,如冀州更多诸侯国,然河北名门豪右,仍如过江之鲫。随蓟吏逐渐接管郡县治政。《圩田制》与《二十等爵》,深入推行。矛盾日益激化。

    非与爵位匹配,必行分户析产。让宗族乡党的凝聚力,迅速瓦解。循例,祖田宗地,皆需分与族中子弟。户户一顷。不可有失。旁亲末枝,首先脱离。人口占半数以上。余下宗亲,虽广有田地。却无足够劳力,躬耕管理。更加蓟国能工巧匠,支渠四通,修路筑堤。将先前陂泽野地,悉数辟为良田。分与失地佃户,登记造册,编户为民。即便农闲,仍可客庸各地,赚取日薪。何来闲暇,充作免费劳力。

    劳力缺失乃其次。待家中子嗣长成,需分户析产。户户宅院一栋,良田一顷,牛马机关器,不一而足。此乃蓟国版《推恩令》。亦是《二十等爵》,减等继承制使然。

    参考汉律中“袭同爵(注1)”,“降等承(注2)”之律法。与《蓟法》相匹配。

    须知。豪右大姓,多数无爵。所占田宅,蓟王虽不收回。却勒令,必依《蓟法》,分户析产。“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皆需宰割祖田。直至无田可分,方才作罢。不能兼人并土,且还不断分割。不出三代,再无名门,更无大姓。

    明知饮鸩止渴,非长久之计。却无可奈何。只因蓟国四百城港,待蓟王三百子嗣长成,亦分割之。

    我主尚且如此,何况尔等乎?

    上行而下效。蓟王不惜将大汉一藩,切成破碎支离。

    一众豪强,敢怒不敢言。然背后煽风点火,暗中勾连,不惜买通朝中高官。做垂死挣扎。四州暗流汹涌,如火民情。

    首当其冲,便是河西四郡。

    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防有人铤而走险,积怒而反。辅汉大将军营,并蓟国将校,出镇四州要地,便为威慑宵小。

    “为何是河西?”蓟王必有此问。

    “回禀主公。河西四郡,扼河西走廊。丝路咽喉,千里流金。两汉以来,多有关东大姓,举族迁入,久为豪强。然自主公流徙羌氐诸胡,遍置牢营,引古羌顺下冰原。便有如凉州大人,举家东迁以避。时流徙牢营,并无河西四郡。”右相耿雍,持芴跽奏:“如今,主公兼督四州。《蓟法》行于河西。故引四郡骚动。”

    简而言之,蓟王动了河西大姓的既得利益。

    先是农田,其次商贾。如前所说,时下关税,层层盘剥。粮谷出三关,竟交税过半。为避重税,东西丝路商人,往往于河西四郡交接。为当地大姓所贩。而后偷运出关。或是关税虚报,以贵充贱,蒙混过关。赚取巨大税差。

    正因关津税高,才有居延外道兴起。

    今,蓟王只取一税。关税陡降。丝路商人,喜大普奔。无需与河西当地豪强利益交割。径直出关,往来东西。

    田宅分割,利益切割。多措并举,雪上加霜。

    俗语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四郡大姓心中愁怨,可想而知。

    然忌于蓟王赫赫威名,陇右八百万羌氐诸胡,幕府数万雄兵。故不敢轻举妄动。尤其,蓟王讨平长城马贼,收拢贼尸,筑为京观。

    往来观者,无不震慑。

    便是河西,亦有传闻。

    蓟王征战天下,所向披靡。区区四郡,能有何为。

    于蓟王而言。却不可不防。

    “民情如火,亟待纾解。”蓟王居高下问:“诸位可有良策。”

    “回禀主公,臣,窃以为。可效中丞,平象林之策。”薮东守乐隐,持芴跽奏。

    “三族鼎立。”蓟王轻轻颔首:“此计可行。”鲶鱼效应,屡试不爽。

    转而又问:“当如何施为?”

    “西域各部,并凉州羌氐。左右迁居。”乐隐奏对。

    “诸位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

    蓟王这便定计:“命,西域都护府,择域外各部,内迁河西;凉州牧,并陇右幕府属吏,择羌氐诸胡,外出河西。各取五万户为宜。”

    “喏。”群臣领命。

    “命,金城都尉宋建、陇西都尉马翼、张掖属国都尉张恭、居延属国都尉张辽、护羌校尉韩遂、护氐校尉马腾,秣马厉兵,守备郡境。受(辅汉)偏将军鞠义节制。”蓟王虽再未西征,然陇右军事民情,尽在心中。

    “臣等,遵命。”群臣下拜。

    “命,绥西右将军徐荣,统西域联军一万,东入阳关待命;绥西左将军程普,统西域联军一万,入玉门关待命。”

    “臣等,遵命。”百官拜服。“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猛虎搏兔,亦用全力。

    左右夹攻,腹背受敌。

    不战则已,一战功成。

1.131 纲举目张

    “今季稻作,承前启后,不可有失。”蓟王又道。

    ‘臣等,遵命。’百官心领神会。海外寄田,能否扭亏为盈。成败在此一季。

    稍后开宫宴,蓟王与百官同殿而食。言及南下见闻,虽寥寥数语,亦令人心向往之。逢大朝会,比千石以上,百官就位。幕府封国,群臣列席。蓟国吏制之盛,两汉四百年罕有。

    正因恪守古法。王治相,相治官,官治吏,吏治民。自上而下,井然有序。“明主治吏不治民”。为时人津津乐道。

    “吏,治人者也”。

    好比“摇木本则万木动,引网纲则万目张(摇树干,则枝叶必动;引网绳,则网眼皆张)”。“吏治则民治”,“吏正则国治”。譬如“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吏)操鞭使人,则役万夫(《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治国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切莫大包大揽,百密一疏。

    下朝后,王太后遣人来唤。

    蓟王遂入西宫增城殿觐见。

    “母亲何事?”蓟王帘下行礼。

    “我儿大婚将至,右国令女,当作何处。”王太后撤帘相见。

    世人皆知。蓟国唯有左国令,不设右国令。正因右国令,国之重臣。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甯姐姐守孝已满三载。当可嫁娶。

    蓟王每每虑及,亦寝食难安。

    “母亲何意?”蓟王直言。

    “此次大婚,我儿可一并聘之。”王太后言道。

    “待书信问过,再做计较。”蓟王心知,甯姐姐此去,除为父守孝。还有大事未了。以甯姐姐为人。若心愿未了,断难转圜。

    王太后轻轻颔首,转而问道:“我儿后宫,美人众多,相濡相呴(xu),可有心得?”

    “红颜易得,真情可贵。”蓟王有感而发。时至今日,蓟王若只求口腹之欲,肌肤之欢。何其容易。此次南巡,经停各海外荒洲。互赠国礼时,多有各色美人入列,少则数十,多则过千。若大开方便之门。单此一趟,足可收入美人过万。

    纵万紫千红,亦索然无味。

    楼桑老宅,长姐守前,甯姐姐善后。少时三墩,方能安然高卧,寒暑易节,日有精进。成就今日之蓟王刘备。

    “如我儿所言。”王太后谆谆善诱:“家国天下,皆安天命。唯男女事,发乎于情。右国令早已入土。当无需避嫌。”

    言下之意,右国令其人如何,当无需顾及。

    “喏。”蓟王唯唯称喏。

    甯姐姐性格,当可与公孙长姐比同。论与三墩相识之初,由早过长姐。若无甯姐姐庇护。三墩恐早已为太平妖道所害。少年时,三墩每有奇思妙想,必将手稿相赠。此,亦是权宜之计。如今天师道,一分成三。黄巾乱后,群雄并起。前朝旧事,已无人惦记。便如何后,亦被遗忘。时人只知神智夫人,不记灵思皇后。

    出增城殿。蓟王返北宫。升凤凰殿。

    凤凰殿,乃公孙王后寝宫。昨夜同床共枕,公孙王后迟醒。洗漱更衣,日中方才回宫。一里之回,错落七重。后宫诸事,皆由公孙王后主持。蓟王无小事。单此一句,足见后宫事大。

    除安氏四长御。另有七妃、慧妃、副伏罗妃、莲妃、龟兹妃、窦妃、何妃等,分担重任。蓟王入殿时,诸妃皆在。

    “妾等,拜见夫君。”论夫妻情重,凤凰殿中至深。

    “王后,免礼。”刘备伸手相扶:“诸妃,免礼。”

    “夫君似有心事。”公孙长姐,一眼看破。

    “长姐当知。”待夫妻落座,刘备言道:“思甯姐姐之事,故心绪不宁。”

    “小弟,欲定九月之期。”刘备心思,长姐早知。

    “却不知,甯姐姐心意若何。”刘备仍有顾虑。

    “何不传书林虑,一问便知。”长姐言道。

    “也好。”刘备这便定计。待安长御,捧来笔墨。刘备暗忖片刻,蘸墨提笔,娓娓道来。众妃观后,皆心有戚戚。

    《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疏曰:“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此乃自谦之称谓。

    谓孤家寡人。刘备并土封王,南面称孤。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是家国天下,利益取舍。娶甯姐姐入家门,多出本心,少有利益。如先前母亲当面,口出肺腑之言:红颜易得,真情可贵。

    无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心事渐消。蓟王难得空闲。与王后并诸妃,相聚甚欢。所谓“小别胜新婚”。今夜侍寝,当择七妃。

    先去用膳,再入曲池共游。稍后相伴合欢殿。“颠鸾倒凤,撑霆裂月,直被消磨”。偷得浮生半日闲。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翌日晨醒,气爽神清。抽身下榻,洗漱更衣,蓟王车驾出宫,登三足踆乌,顺下巨马水路,绕行渤海,远至辽东。

    巡视蓟国东境。

    碣石宫下,碣石港。

    蓟王举千里镜远望。

    见碣石宫墟,已搭满框架。将作寺良匠,携客庸青壮,正原址重建,进度极快。

    随行安贵人,忽有所悟:“莫非,夫君重建碣石宫,另有所置。”

    蓟王轻轻颔首:“然也。”

    “可是‘太平圣女’。”安素已知。

    “正是。”同床共枕,蓟王毋需隐瞒。

    “右国令之事,妾亦有耳闻。”安素柔声道:“甘泉宫置神智夫人,碣石宫置太平圣女。夫君之意,妾等知矣。”换言之,在蓟王心中。甯姐姐当与甘后位同。却不知甯姐姐,意下如何。

    “碣石宫,毕竟离宫。”蓟王又道:“船宫可乎?”言下之意,受封船宫。如此,可常伴蓟王身侧。南港距北宫,不足十里之遥。

    所谓“关心则乱”,明明深思熟虑,却难免患得患失。安素进言道:“夫君,封神智夫人于甘泉宫。莫非,当真徒迁易县乎?”

    刘备欣然言道:“贵人,言之有理。”

1.132 人心难琢

    千日不断更留念。

    --------------

    蓟王巡视东境,只行远观,未曾上岸。唯恐扰乱工期。恭迎王驾,仪制甚盛。即便酌情减免,亦需诸事中断,临岸遥拜。

    三足踆乌,王旗不张。如同蓟王离都,王城落旗。以示不见。

    或有人言,既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蓟王后宫,群芳争艳,姹紫嫣红,又做何解。

    须知,匏(hu)一剖成二瓢。

    匏,既葫芦。又称“瓠(hu)”、“匏(páo)”、“壶”、“蒲卢”等。《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便是此物。《本草纲目》亦载有“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七种称谓。

    若将人比作“沧海之一粟”,“江河之涓滴”。一瓢之量,甚是可观。何况,瓢还有大小,深浅之别。

    后宫是利益的集群。名为争宠夺爱,实则争权夺利。如前所言,婚姻是最高等级的担保。利益优先,便是后宫。**上头,便是种马。诸君需谨记。

    王治国,后治宫。君王不治国,专治宫。整日裹挟宫斗争宠,没完没了,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古往今来,前所未见。

    蓟王之所以,家和万事兴。正因早有先言。三百子嗣,皆为县主。夜御七妃,风雨无阻,任劳任怨。利益均分,雨露均沾。更加蓟王,长情之主,公孙长姐,如有神助。不然,阴沟翻船,乃是必然。

    何为长情?“人不如故”。若蓟王喜新厌旧,公孙长姐,断难善终。

    正因牵扯各方利益。唯恐“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蓟王对和亲,日益慎重。对甯姐姐之事,犹豫不决。亦有此因。

    先利而后益。无非是多寡而已。诸妃初入蓟王家,利益多,情义寡。日久生情,利益更多,情义亦多。占比几何,人心难琢。然,唯三墩少时相交,利少情多。

    甯姐姐,尤其珍贵。

    终归“金玉有价,情义无价”。

    于是才有“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事如何,后人评说。于时人而言,此便是道义所向。

    然,刘备不无担心。以甯姐姐,嫉恶如仇,太平圣女。以王后礼,嫁入家门。于后宫而言,究竟是何利弊,犹未可知也。

    诚然,爱屋及乌。既是三墩妻妾,又诞王嗣。料想,嫔妃美人,皆可得甯姐姐善待。只需清白赤诚,无有心机。当可一世无忧,善始善终。

    怎么说呢。甯姐姐出嫁,好比满级降临新手村。无有一合之敌。

    “呼——”心念至此,蓟王不禁长出一口浊气。

    身旁安贵人窥见,这便笑言:“夫君英雄了得,亦为情所累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蓟王亦笑。

    这便收拾心情,继续北上。船泊桃花岛,桃花浦水军行营。蓟王换乘雏鸦号,渡海登岸。

    环视周遭,人迹罕至,不毛之地。冯美人遂问:“敢问夫君,此地有何不同?”

    刘备笑答:“将作寺来报,此处有温泉。炎热特甚(70°)。”

    “原来如此。”冯美人百媚横生。

    循路而进。将作寺良匠已初辟小径,绵延入山。

    温泉北近“三首山”,南傍平原。

    三首山,因三峰矗立,状若人首而得名。高约百五十丈,奇松怪石,地势险要。扼辽西走廊。东南阪上有瀑,名“三道悬流”。将作寺已于中峰顶,筑烽堠,立灯塔。

    此泉,始载于唐初。宋人亦有书:“自隰(xi)州八十里至海云寺(望云寺)”,“去海半里,寺后有温泉二池”。即此泉。

    温泉汤馆,已先行修建。正是后世望云寺之所在。

    蓟王心有灵犀,取名:“观云馆”。

    温汤可治百病。只需有温汤之处,必引蓟人,趋之若鹜。此地当大兴。

    蓟王携诸妃入馆,先传将作寺匠师觐见。

    “拜见主公。”来者,正是曾主持二崤城修筑之将作寺大匠师,毕谌。今又被委以重任。主持东境修造事宜。

    “毕师免礼。”蓟王笑道:“赐座。”

    “谢主公。”毕谌再拜落座。

    “此地当置一县。”蓟王开门见山。

    “主公明见。”毕谌答曰:“此地距碣石宫,约三百里。距文成县,约百三十里。百里一县,正当适宜。”

    “选址何处?”蓟王又问。

    “西距此馆五里。”毕谌又答:“背倚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通咽喉之地。兵家必争也。”

    “甚好。”刘备欣然言道。蓟国营城,毋需多言。

    “请主公赐名。”择日不如撞日。

    “既在三首山之南,当可名‘首阳县(兴城)’。”蓟王言道。

    “回禀主公,陇西郡已有此县。于渭水之北。”毕谌答曰。永光二年(前42年),征陇西羌,冯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即此。

    “命凉州牧,改为渭阳县。”蓟王金口玉言。

    “或可称渭源县。”毕谌进言:“渭水之源。”

    “可。”蓟王从谏如流。

    安昌郡,下辖三县。文成、首阳,俱得其名。剩下一县,大匠师毕谌,亦觅得良址。待蓟王亲临,即可命名。如前所言,选址乃筑城之本。而后营城造楼,筑路通渠。只需圈定城址,分割街衢。余下自有将作寺能工巧匠,携青壮客庸,按图索骥,全力督造。无需大匠师毕谌,亲力亲为。

    待毕谌拜退,安贵人进言:“国中既有南广阳。称‘东首阳’,亦无不可。”

    蓟王笑道:“天下三分,凌弱恃强。自改与他改。贵人以为如何?”

    安素这便醒悟:“夫君示强也。”

    “然也。”蓟王剑眉朗目,英气逼人:“共入后院温汤。”

    安素烟视媚行,果然人间绝色。

    步入后院。两侧汤舍,诸美已恭候多时。

    临水回廊,环抱两眼热泉。雕栏玉砌,鎏金漆铜。穿暗渠,引悬流,调节水温。以配四季。将作寺为王兴造,自有万全之备。

    海风徐徐,云舒云卷。清香水沫,白雾氤氲。直令人心旷神怡。

    无外人在场。自无需顾忌。除内外彩衣,伴夫共浴。“凝脂新赐浴,半面更啼红”。

    温香软玉,雪肌凝脂,莫过于此:

    “凝脂肤理腻,削玉腰围瘦。闲舞袖。回身昵语凭肩久。眉压横波皱。歌断青青柳。”

1.133 归期已定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刘备手书,已六百里送达。得张甯相邀,董班、郭亮,二老缟素入堂。自党魁狱中饮鸩而亡,归葬林虑。二老便结庐坟前,寸步不离,守丧至今。

    “贤姪相唤,所为何事?”董班求问。

    “小弟手书在此,叔父自观。”张甯将刘备手书转呈二老。

    “可喜可贺。”二人看过,皆老怀甚慰。

    “家父常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张甯眸中罕有一丝羞涩:“小弟兼督四州,又并辽东属国。且年将而立,春秋鼎盛。待玄素术大成,天下定矣。”

    “天下棋局,胜负已分。”郭亮慨叹。汉室三兴,能亲眼所见。此生无憾。

    “小弟后宫,日益繁盛。母亲哺养诸王子公主,长姐兼顾朝堂,断难两全。此去,当为母亲,长姐分忧。”张甯已有计较。

    “不知王上,以何礼聘之?”董班多问。二老视张甯,如己出。自当关怀备至。

    “王后之礼聘。”张甯答曰。

    “如此,甚好、甚好。”二老皆已泪目。

    张甯却言道:“小弟宠爱,然我又岂能与长姐争。贵人礼足以。”

    “此为,和睦家门之德行。”君有所赐,臣有所辞。夫妇亦如此。

    “二位叔父,若无异议,这便回书小弟。”言及此处,饶是太平圣女,刀头舐血,生死见惯,亦难免心生波澜。

    “善。”二老齐声。

    张甯又道:“待守丧期满,二位叔父,当随我入蓟国。”

    “林虑便是我辈归宿。”董班言道:“今河北皆为蓟土,我辈当可无忧。贤姪勿念。”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历经二次党锢。残余党人能终老林泉,亦足慰平生。

    事不宜迟。张甯这便回书,表明心迹。

    静待刘备遣人接回。循例,九九重阳后,择吉日大婚。尚有半月之期,六礼足备。断不会委屈。

    首阳县,观云温泉汤馆。

    流连三日,蓟王携众美,登雏鸦号,重返桃花浦水军行营,驶入三足踆乌。继续扬帆北上。

    百里海路,瞬息而至。

    蓟王举千里镜眺望海岸。遂见将作寺所立灯塔。

    位于海岸孤山之巅,扼无名水口,环抱一处优良海湾。

    塔楼之上。琉璃照灯,已打灯语。指引三足踆乌入港。

    能令船宫靠岸,必是深水良港。

    待大匠师毕谌登船入殿。

    蓟王笑问:“莫非,立城之处,便在此湾中。”

    “主公明见。”毕谌答曰:“此湾形似壶芦(葫芦),湾长水深,似镜波平,四时不冻。可筑港城。”明(朝)时称“葫芦套”,以状似葫芦而得名。港阔水深,夏避风浪,冬微结薄冰,为不冻良港。

    蓟王欣然点头:“如此,安昌三县,皆可立也。”

    “求主公赐名。”

    “既形似壶芦,可称壶港。待扩港为城,称芦州(葫芦岛)。”蓟王将“壶芦”二字拆分,为城、港命名。国中有泉州县,乃大港名城。今以芦州名新城,足见蓟王,寄予厚望。

    “喏。”毕谌拜服。知微见著。单从取名,便知蓟王,神秀天成。

    如此,安昌郡三县齐备:文成、首阳、芦州。马首山以东至海,辽西走廊,皆为蓟国所有。

    《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柳城县:“马首山在西南。”《左传》:“宣子(赵盾)田于首山。”即此。

    前汉时,马首山周遭,广有数县。今汉皆废。后蓟王收复失地,重开旧县。重拾旧貌。又因蓟国向海而兴。故安昌郡下三县,皆沿辽东湾,滨海而建。

    沿马首山,顺下白狼水,与临渝县相接。广袤之地,足可立六县。如前汉时文成县旧址,狐苏县旧址,并碣石宫所在,皆可辟为一县。

    不急。待三县人满。自行分户,必开新县纳之。河西走廊,当如河西走廊。商贾漫道,丝路流金。

    过徒河县,绕行辽东上湾,又过房县。泊于大辽水口。大辽水系,枝津故渎,尚未及疏通。三足踆乌,通行不畅。蓟王换乘雏鸦号,逆入大辽水,又自渝口,斜驱渝水。

    “(渝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于(大)辽(水)”。小辽泽,便是此水,中途枝津散乱所淤。

    前辽东属国下辖六县,皆环抱此泽。小辽泽与辽东湾,滩涂相接,水体稍咸卤。自西北向东南,斜穿小辽泽之渝水,乃天然边界。北岸可辟良田。南岸广造牢城晒盐。

    蓟王先前已命有司,顺下渝水,对岸筑城。南北各置二县。北县圩田,南县晒盐。一县分置数城,然不过十城。

    都水署,已查清小辽泽中,渝水暗流。且筑堤过半。只需河堤筑毕。再支渠四通,圩田造堤,疏通泽中积水,便可择址筑城。

    蓟王此来,乃为郡县命名。

    都水令钟演,正主持筑堤。闻王驾至此,急忙登船来见。

    “拜见主公。”钟演醉心都水筑堤,十年如一。久居高位,乃蓟国宿臣。

    “仲常,免礼。”蓟王含笑示意:“速坐。”

    “谢主公。”钟演称谢落座。

    “水情如何?”蓟王先问。

    “只此一脉,水情简易。”钟演答曰。

    “比督亢、雍奴何如?”蓟王又问。

    “比督亢易,比雍奴更易。”钟演又答。

    “何时可筑毕。”蓟王再问。

    “当在年内。”钟演再答。

    “甚好。”只需河堤筑毕,便可支渠四通,细分水网。圈定城址。

    蓟王取将作寺所绘简图细观。回忆两岸水情,这便言道:“渝水两岸四县,可配上、下、阴阳,四字。”

    “请主公明示。”钟演求问。

    “如上辽、下辽;渝阳、渝阴。”蓟王言道。

    蓟王乃取“交叉命名法”。自西而东:渝水北岸西县称“上辽”,东县称“渝阳”。渝水南岸西县称“渝阴”,东县称“下辽”。

    如此上下,阴阳,皆可匹配。

    钟演这便领会,又问道:“此郡又当何名。”

    蓟王已有计较:“当效安昌郡名,取朝都、昌黎二郡名中一字,相配。”

    “昌黎之‘昌’,已配安昌。当取‘黎’字。“朝都”,当取何字相配?”钟演再问。

    “朝黎。”蓟王一语中的。

1.134 天下初平

    如此,小辽泽内新郡,亦得其名。

    自雏鸦号改造一新,爵室三面清钢琉璃舷窗前。环视小辽泽施工现场。刘备恍惚又回到,初封临乡侯时,治水督亢情形。

    彼情彼景,历历在目。

    转眼已过十余载,已是而立之年。去年末,蓟王上表,并传檄天下。请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

    董侯、史侯、合肥侯,纷纷响应。董侯问政蓟王,当择何号。

    年初,蓟王上表,献号“初平”。意指,天下初平。

    于是“三侯”共诏。春,正月,辛亥,改元初平,赦天下。始称,初平元年。

    史称“三侯同(年)号”。其象征意义,不言自喻。毕竟汉朝犹在,社稷尚存。所谓“传承”,(年号)二字道尽。蓟王赤胆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蓟国新并辽东属国,计五十余县。当可比一州之地。然国土皆位于幽冀二州,换言之,即便兼督四州,蓟王亦不过新得三州之地。如此着想,三侯皆稍得心安。

    循例。凡牢城,皆归大夏令刘晔所辖。然从建制而言,仍隶属于郡。且渝阴、下辽二县,唯有滨海滩涂,适宜晒盐。近(渝)水之地,皆宜稻作。

    于岛夷而言。举家入牢城为盐户,乃最佳之选。青盐产量持续走高,然盐价不降反升。只因不断更新晒盐技艺。如今蓟国所产海盐,已与青盐迥异。

    青盐,盐之一种。多产于西南、西北各处盐井、盐池之中。大而青白,故称。也称戎盐。“惟以青盐换粟”,既此。

    蓟国海盐,洁如雪,细如砂。号“大夏玉砂”。正如蓟国长粒香米,风靡国中海内。一石高达八百钱。乃至蓟国盐渍,皆取河东大盐。只因价低。

    蓟国新谷,季季只卖三百钞一石。十年不涨。蓟王有大功于社稷。天下百姓,青黄未接时能得以果腹。天灾**再无奸商囤积居奇。蓟国居功至伟。一国广济天下,号大汉一藩,蓟国实至名归。

    郡县需蓟王命名,诸城港则无需。蓟王遂乘雏鸦号返航。顺下渝口。入大辽水。而后逆进向北。驶往大辽泽所在。

    “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史上,汉魏时,大辽水船运,已颇具规模。《三国志·吴志》载,孙权于嘉禾二年(233年)“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贺、九锡备物,乘海受(公孙)渊”。孙权遣东吴船队,自东海逆入渤海,并溯大辽水,直抵辽阳。足见时下运力之强。

    辽阳上至望平河段,百里水路,散漫为泽,直至(燕)长城沿线。正因河道浸没于大泽之中,水路不显。故东吴船队,再无从北行。

    自并入辽东属国。都水署并将作寺,已合力探明水路。几于渝水,同启筑堤。以大辽水为界,西岸皆为蓟国所有。然蓟王却命将作寺,对岸筑堤。惠及两岸百姓。筑堤聚水,水涨船高。便于大舡通行。且水流湍急,泥沙亦难沉积。

    船过辽阳,西岸举目白茫。

    《资治通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皇)上至蒲沟驻焉,督填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然火于道以待之”。注曰:“蒲沟、渤错水皆在辽泽中。”又释曰:“海城县西北有渤错水,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攻安市城不克,引(军)还至辽东。渡辽水,辽泽泥淖”,“八十里车骑不通”。

    如此可知,唐太宗回军时,乃沿傍海道。所渡“泥淖八十里”,为小辽泽。

    而太宗亲征时,“庚午(初三),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初五),渡泽东,丁丑(初十),车驾渡辽水,撒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

    “泥淖二百余里”,乃是大辽泽。

    亦知,太宗引军往返,乃绕行医无虑山首尾。穿越大小两处辽泽。

    晚至唐时,大小辽泽,尚如此广袤,可想而知。时下必有过之,无不及。

    小辽泽,东西径二百里。大辽泽,东西径三百里。南北略短。

    三百里大辽泽,广袤万里。百里一县,足可辟九县。一县满十城港,计九十城港。

    待东境郡县筑毕。蓟国足有五百城港。向化四裔,分户迁居,皆足可安置。

    比照十余年移民趋势汇总。上计署估计,三年之内,蓟国当破二千万口。利益广大,吏民振奋。

    一国广济天下。炎汉三兴,不应我主,还证何人?

    大辽泽内,枝津暗流,水网密集。只筑大辽水堤,不足以分割沼泽。水情远比小辽泽,乃至雍奴薮复杂。

    且广袤泽地,除大辽水外,诸水皆籍籍无名。

    蓟王需“先定水,再名城”。以水分阴阳。

    “禀王上,大辽水情错综,非一日之功。”都水令钟演,亦伴驾抵达。

    “不必急于一时。”蓟王初观此泽,徒生烟波浩渺之感。心中敬畏,油然而生。一片汪洋,无立锥之地。只需圩田大成,地利之丰膏,恐在督亢、雍奴之上。若此处大兴稻作。可保蓟国百年足食。

    再加海外寄田,大汉再无缺粮之危。

    大匠师毕谌,已先行抵达。上呈将作寺所绘,水脉简图。

    果然枝津交错,暗流众多。堪比巨马之丰水,便有三条。自西北向东南,呈“川”字,隐流大辽泽,暗通大辽水。

    果然塞外不毛之地。人迹罕至,无有命名。蓟王遂名为“三川水”:西川水(西河),中川水(绕阳河)、东川(柳河)水。

    初立东川、中川、西川三县。余下诸县,待治水毕,再从长计议。

    经停一日,王驾折返。雏鸦号出大辽口,入三足踆乌,母舰船腹。蓟王碧海乘风,斜驱辽东湾。过碣石宫,入渤海上湾,经巨马水路,返回南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来去十日。蓟王当不缺席,月初大朝。

1.135 佳偶天成

    时甯姐姐回书已至。

    婉拒皇后之礼,不欲与长姐争。言辞恳切,心意难改。

    刘备问过母亲。母亲言,可。

    遂召左右国相入宫,定下婚仪,并六礼事宜。千里蓟国渠一日往返。轻舟快马,直奔林虑山。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本以为,九月九,娶甘后。不料蓟王大婚,另有佳偶天成。

    月初大朝会。由中书令赵娥,诵读《立(甘)后诏书》。群臣无有异议。王傅黄忠持节奉玺绶,左相崔钧为副,立神智夫人甘氏于甘泉宫。称甘后。

    定下册立甘后仪节。待百官落座,蓟王遂看武臣席列。

    “三弟。”

    “臣在。”

    “五弟。”

    “臣在。”

    张飞、黄叙,持芴而跽。

    “为正副使,入林虑山。”蓟王又道:“将甯姐接回。”

    “喏。”二人齐声。

    蓟王以家事论国事。蓟王口中姐弟,究竟是何人。殿中群臣,心知肚明。三弟张飞,五弟黄叙,与蓟王自幼相识。时女刺客,多乘夜而来,翻墙入厕。少有人知晓。然对三墩之人、事,一清二楚。

    蓟王大婚,多出和亲。故《蓟宫仪》所立婚仪,将《汉宫仪》并《和亲礼》,化繁为简,二合为一。既不失汉礼,亦多蓟仪。

    须知,两汉君王立后、立妃,多母凭子贵,由宫中采女择选。

    应劭《风俗通》:“六宫采女凡数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乡中,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宫,谓之采女也。”

    故我朝立后,多为典礼,而非婚礼。

    除此之外。天子若行大婚立后,亦有和亲朝中勋贵之意。亦需遵循婚仪六礼,与立后大典,并不相同。

    自和亲高车副伏罗氏、乌桓乌氏、西域五十五国邸妃、倭妃、十夷王女、乃至秦后。约定俗成,蓟王婚仪,多融入和亲之礼。相沿成习,遂由儒宗携国中大儒,制《蓟宫仪》。

    蓟王大婚,举国同庆。

    恰逢九九重阳,姻亲齐聚。择此前后,行婚典。亦有告知众姻亲之意。能入蓟王宫,必有情由。

    神智夫人甘氏,乃阿斗义母。随父千秋三师之甘始,护阿斗周全,蓟王纳之。收麟子入家门。免于叔侄相争,萧墙之祸。

    更有甚者。即便二宫太皇不在。蓟王有麟子阿斗。于三分天下之中,当可立不败之地。

    “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

    其中“一娶九女”之“一娶”,当作何解。“一次性”,还是“一次”。见仁见智。

    通常而言,乃是“一次性”,诸侯大婚,一次性娶九女,释为只此一次,不再重复。然若遇废后新立,薨后另立等,仍需“一娶”。则再娶“一次”。

    或如蓟王这般,奉天子之命,屡行和亲。

    “一妻八妾”之媵制,亦需因时制宜,各有差异。蓟王后宫品秩,分:后、妃(贵人)、美人(夫人)三等。除“后”外,皆可称“妾”。“一娶九女,一妻八妾”。“八妾”亦有不同。

    以此为例:

    “一妻”为甘后。左右二媵为,李真多、张姜子,二夫人。

    另有吴房君华妁,为贵人,二媵空缺,碣石贵人张甯,二媵空缺。

    张甯、华妁、李真多、张姜子,加四媵空缺,计“八妾”。

    谓“空缺”,亦不尽然。张甯、华妁,必有媵从。只不过,如同西域众妃身侧“旁支公主”,皆为贴身婢女,不入妃嫔之列。且蓟宫侍寝,皆入合欢殿。蓟王从未留宿后妃居所。婢女媵从,自也无从觅得“楼台近水,花木向阳”之良机。

    一言蔽之,后宫从来都是利益的集群。

    九九重阳,姻亲齐聚。西域使团,尤其隆重。自蓟王疏通内外商道,中西域立幕府。如今都护府,广有百城,编户百万。足纳六、七百万众。先前,多有域外小国,举国贩入。如今,沿线小国,多被大国所并。奴隶贸易,盛极而衰。然西域五十五国民,却内迁不断。尤其大小乌孙。

    《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最为疆国”。经后世研究证明,《汉书》所载非虚。

    乌孙国强盛时,无论疆域、人口、兵力,皆远超西域诸国。甚至是若羌、鄯善、疏勒、莎车、于阗、龟兹等,诸国总和。据估,平帝初年,西域约有四成乌孙族。其种有三:大月氏种,匈奴种,二者混种。

    多年来,计有数十万人,迁入西域都护府城。可想而知,西域五十五国,内迁几何。

    诸国乐见其成。只因丝路流金,吃喝不愁。且诸国尚处于奴隶城邦制,并无赋税体系。更加奴隶属主人私产,毋需纳税。

    凡有部落大人,携种落迁入百城。受封“率善邑君”,得“铜印驼纽”。种落就地编户为民。一切吏治,皆出都护府。邑君坐享其成。西域诸国,上至国主,下到部落大人。皆大欢喜。只因“率善邑君”迁出世代所居之绿洲,皆可为众瓜分。绿洲,才是西域最珍贵的资源。

    “率善”,用于封授氐、羌、匈奴等,久居或入居内郡,规模较小之部落。或加诸中郎将、都尉、仟佰长、邑长、小长等,中低层封号。其用意,以守法安民为主。

    传闻,先前并入乌孙之北匈奴部落大人,早已心动。甚至联络西迁部族,欲重返西域。

    西域早成铁板一块。不说都护府雄踞百城。五十五国,皆为蓟国姻亲,且皆为蓟王诞下子嗣。血脉相连,利益互通。如何肯轻易就范。

    北匈奴不来则已。来之则安。匈奴和汉。西域再无腹背受敌之危。那时,蓟王兵出葱岭,西征罗马,再无后顾之忧。

    灵辉殿上。蓟王和颜悦色,询问乌孙使节:

    “北匈奴,今何在?”

1.136 遣子入侍

    “回禀王上,北匈奴今在阿兰聊国。”使者答曰。

    “可是旧时奄蔡。”蓟王又问。

    蓟王对西域诸国,知之甚祥。除去西域都护府搜集整理《西域诸国史》,五十六妃亦时常谈及,故国旧闻。

    “正是。”使者又答。

    前汉时,“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今汉初,“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阿兰聊”又作“阿兰”。注曰:“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严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水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北乌伊别(列)国”,应为北匈奴伊蠡王,率部西迁至奄蔡国东境所立。

    换言之。北匈奴此时,已据拥康居属国阿兰东境,与郅支单于残部会合。迫使阿兰人或西迁,或南下康居。

    康居国,今为西域大国。西南与安息国邻,东南与贵霜接,东临大小乌孙。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羁属,中部为康居国本土。时下,葱岭之西,贵霜、康居、安息,三国鼎立。其中康居稍弱。稍后称“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姓),示不忘本也。”

    “北匈奴何部,欲附汉归义。”蓟王必有此问。

    “乃康居国中,郅支(单于)各部落大人。”乌孙使节,语出惊人。

    “竟是郅支单于部。”蓟王颇多讶异。便是殿中百官,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宣帝五凤年间(前7年—前54年),匈奴内乱。五单于并立,“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汉书·宣帝纪》)”。六年后,呼韩邪单于并郅支单于两强大战,两败俱伤。战后,呼韩邪单于降汉,史称“南匈奴附汉”。反观郅支单于,却杀害汉使,率部西迁,为康居王皆纳,以王女妻之。并置其部于国境,与乌孙接壤。相约合击乌孙。乃至乌孙西境,赤地千里。康居因而强盛。

    《汉书·陈汤列传》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遁康居八年后。建诏三年(前36年)冬,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联军四万,数路兵分,攻杀郅支单于。斩杀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十八人;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匈奴随郅支单于西适者,几全部覆没。

    建昭四年,春,正月。郅支首级,送至京师。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按照原有历史,被汉朝击败后。历代匈奴残部,相互抱团,不断西迁。融合当地部族,繁衍壮大,最终抵挡大秦边墙。彼时已为“上帝之鞭”。

    然自蓟王刘备,横空出世。一战灭鲜卑,二战定西域。中西域立幕府,又与五十五国和亲。三立西域大使馆,四组西域联军,五筑诸国王城。

    都护百城,制霸绿洲,编户百万。西域诸国,再无纷争战乱。南北丝路畅通,诸国皆兴盛。尤其大小乌孙,因通商西域而成巨富。

    话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后。将“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皆“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郅支单于部,俘虏、降众,皆赐予共组联军之西域十五王。其中不乏,部落大人。两百年至今,郅支残部,多融入诸国。散布康居者,尤其多。

    蓟王平定西域。稍后奴隶贸易盛行。多有郅支残部,被大小乌孙抄掠,举族贩入。本以为大汉仇寇,必不得好死。不料各部皆得善待。部落大人,更得都护府封赏。为率善邑君。

    散落康居之郅支残部,这便动心。欲举族内迁,附汉归义。

    亦有小部,不愿东归。反与北乌伊别国,北匈奴伊蠡王部,相互勾结。欲为内应,下攻康居,重立王庭于都赖水(塔拉斯河),再筑郅支城。

    “康居使者何在?”得闻域外诸情,蓟王居高下问。

    ‘下臣康达,拜见王上。’便有康居使节,入殿觐见。

    康居“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俗习胡书,善于商贾”。俗云:“康国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长成口常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銖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他国,来过中夏。力之所在,无所不至。”自汉以来,凡康居国人,留居中夏者,皆以康为氏。

    “贵使免礼,赐座。”蓟王如沐春风。蓟王家与康居国主,亦分属姻亲。康居妃,亦为蓟王诞下麟儿。二家血脉相连,自当亲近。

    “谢王上。”能在蓟国灵辉大殿之中,得一席之地。康居使者,与有荣焉。

    “闻贵使久居它乾,往来凉州,获利颇丰。”蓟王笑问。

    “王上,明见。”康居使者,沾沾自喜。与汉人轻商迥异。康居习善商贾,锱铢必较。通商致富,乃是平生乐事。这便奏道:“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丝路遗金,皆幸赖王上之功。”还不忘君前献媚。

    “贵使此来,可负王命。”蓟王又问。

    “我主,欲求植王子,入太学坛。”康居使者,果有王命在身。所谓“入太学坛”,乃是侍子也。

    “遣子入侍”,必有所求。

    蓟王言道:“既是康居王子,当入王子馆。伴读诸王子。”

    康居使者大喜下拜:“谢王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7185/ 第一时间欣赏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 作者:熏香如风所写的《刘备的日常》为转载作品,刘备的日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刘备的日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刘备的日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刘备的日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刘备的日常介绍:
瓒:嘿!刘备。绍:哈!刘备。术:哼!刘备。操:呸!刘备。众美:啊!刘备。-------------------------------------哔!阅读前提示:①:这是一簿大汉继承者们的青春修炼手册。②:这是一本用减字白话文书写的成长日志。③:这大体上是个古装励志言情传记故事会。PS:你就当是真的吧。刘备的日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刘备的日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