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混在帝国当王爷TXT下载混在帝国当王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混在帝国当王爷全文阅读

作者:拐子饭     混在帝国当王爷txt下载     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暗中观察

    对于李成良的解释,朱世豪笑了笑,没有说话。

    地方各大节度使和朝廷之间,不管是对抗与敌视,还是服从与卑微,局势的不同,态度自然也就不同,这只是一种政治手段罢了,说到底,谁的实力强,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地方节度使如此,作为正统的中央朝廷,同样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不同。

    “陈庆祝何罪之有,为何被杀?张金何罪之有,又为何被杀?那么多被杀的士兵,他们又有什么罪,又为何被杀?你一句轻描淡写的迫不得已,便把这么多人的死亡,给一下子全部抹去,还真是轻巧的很啊!”

    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对着李成良冷笑说道,脸上满是不屑与痛恨。

    李成良看向这人,淡声问道:“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在下只是一个小人物,不足入你之耳。”

    中年男子冷笑一声,扭头过去,不在理会李成良,成心给他难堪。

    “诸位,今日我等前来,只是为了喝酒,至于政治方面的事情,还是留到朝堂上再说吧。”

    站在李成良身边的舒常,此时开口说道。

    濮州节度使云玑淡笑道:“苏将军请我等前来,乃是联络大家的感情,今日我们只喝酒,其他之事,暂且不论。”

    朱世豪大笑道:“有什么话,等到酒会开始,我们大家边喝边聊。”

    范中哲意有所指的说道:“客人差不多都到齐了,主人家却是一直没有出面,这是成心让我们大家互相认识认识。”

    范中哲这是话中有话,有的人听懂了,有的人却没有听懂。

    苏驰此时就站在不远处,小楼的第二层,站在窗户边,默默观察着外面众人的情况。

    苏驰此次召集众人前来,喝酒只是借口,实际用意,就是把大家召集起来,然后从中探明各大节度使,对魏州李从固的态度。

    观察了这么一会儿,情况已经很明显,在没有得知当今皇上明确的意图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中立,朱世豪则是对李成良表现出了友好的态度,这或许是他和李成良父亲的关系所致,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而对李成良态度恶劣的那名中年人,此人叫做左明,是唐世安的大女婿,陈庆祝被高善才所害,他对李成良有如此态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蜀州节度使杨道安的代表是杨凡。

    杨道临与杨道安两人,在达成了政治和解之后,杨道安两个孙子,其中一个被接到丰京,由杨润亲自教导,并指定为下一代杨氏一族的族长继承人,杨凡则是去了蜀州,被杨道安委以重任,掌握了一万蜀州精锐。

    黄百川则是亲自回了丰京。

    岭南方面,岭南之战结束后,形成的三镇节度使,黔州节度使顾雍,辰州节度使詹台镜明,恩州节度使赵飞度,这三个人在接到赵询的圣旨之后,纷纷赶了回来。

    还有扬州都督安达宣,也是回来了。

    以及刚刚打了败仗的寇雄,此时也是已经回到了丰京,不过并没有参加今天的这次酒会。

    今天赴会的人,可以看做是比较亲近朝廷的地方节度使,他们来,说是给苏驰面子,不如说是给朝廷面子,给当今皇上面子。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节度使,在接到赵询的圣旨之后,也是来了丰京,但没有参加今天的酒会,这些人,以前和朝廷走的比较远,甚至是长期敌对状态,像这种地方藩镇,他们之所以来丰京,不过是看风看景,看热闹,当然,李从固的崛起与强大,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但也谈不上嫉恨与敌对,只是出于政治形态,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能够压一压河北李从固,肯定是好事,当然,这也要看朝廷与当今皇上,到底会是什么态度,会用出什么手段,又能拿出多少好处。

    说到底,赵询一道圣旨,召来了这么多地方节度使,这些人为的还是自身利益。

    “主公,你看到了什么?”

    一名身材消瘦,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对着苏驰淡声问道。

    苏驰看着中年男子,笑着反问道:“牧之,你又看到了什么?”

    这名中年男子名叫褚庆明,是苏驰的同乡,两人有一些亲戚关系。

    褚庆明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有着非常强烈,出人头地的信念,因此自幼便是苦读诗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褚庆明从二十岁开始,先后参加了八次科举,除了第一次科举有所收获,考取了秀才功名之外,其余的七次科举,全部都是名落孙山,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残酷的现实,让褚庆明对官府产生了深刻的仇恨,但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游历四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依靠,以及走入仕途的机会,但.....一直没有成功。

    一直到天和元年,苏驰、王奎之乱爆发,褚庆明在得知暴民的领袖之一,那个叫做苏驰的人,与自己乃是同乡,并且有着一些亲戚关系,顿时动了心思,稍作思考之后,褚庆明最终下定了决心,决定前往河南,投靠苏驰。

    对于褚庆明的投靠,苏驰显得非常高兴与兴奋,以极为隆重的礼仪,出迎三十里,亲自迎接对方的到来。

    先前的落魄,以及现在的厚重,让褚庆明对苏驰感恩戴德,有了一种得遇明主的强烈念头,因此拜苏驰为主,此生不离不弃。

    而苏驰之所以对褚庆明如此赏识与看重,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两人是同乡,而他们那个村子,几百年都没有出过一个大人物,上一个秀才,那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褚庆明的秀才身份,在外面或许狗屁都不是,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村庄,那肯定是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尊敬。

    苏驰领导的暴乱,虽然声势浩大,短时间之内,便是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暴民,人数虽不少,但身边全部都是泥腿子,读书人根本看不上他们,也是极力避而远之。

    如今,褚庆明的前来投靠,苏驰能不高兴?

    褚庆明是有一些能力的,正是因为他力劝苏驰背离王奎,主动投降朝廷,这才有了苏驰现在的地位与权利,也正是因为有了好的结果,苏驰对褚庆明,自然也就是更加的信任与看重了,引为第一心腹谋士。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赵询的想法

    褚庆明说道:“看出来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心里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苏驰冷笑道:“无非是一群,见利忘义,见风使舵之辈,皇上手中的狗骨头还没有扔出来,这些人自然不会叫出声来。”

    褚庆明抚掌笑道:“主公的这个比喻,打的倒是颇为恰当。”

    有利则来,无利则走,朝廷和地方节度使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这样?

    虽然现在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河北李从固,但这个目标的主要威胁,还是中央朝廷,和其他人有关系,但不大。

    苏驰也是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苏驰询问道:“牧之,你觉得我该怎么做?”

    褚庆明反问道:“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喝酒聊天,联络感情,还有其他什么事情?”

    苏驰皱眉说道:“我什么都不做,就怕皇上会不高兴。”

    苏驰知道褚庆明的意思,有什么事情,以后再说,今天就是喝酒聊天,大家和和气气,至少表面上要如此,至于暗地里双方是什么关系,会有什么手段,那就是各自的事情了。

    一场酒会,大家成不了朋友,是友好还是敌对,还是要看政治因素。

    褚庆明拱手说道:“主公,您的态度代表不了什么,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上那里,而皇上目前是什么心思与想法,我们并不清楚,在不清楚方向的情况之下,主公最好还是不要自找麻烦。”

    褚庆明的这番话,有些不好听,但苏驰并没有生气,就性格而言,苏驰为人还是比较大度的,对褚庆明那就更不用说了。

    听了褚庆明的话,苏驰沉思片刻,最后点了点,觉得对方说的有些道理。

    “不知如何,才能让皇上感受到我的一片赤诚。”

    苏驰突然有些怅然若失,说了这么一句话,神色更是有些患得患失。

    褚庆明看了苏驰一眼,心里不仅觉得有些好笑。

    对于苏驰出现这样的情绪,褚庆明是知道其中缘由的。

    李从固统一河北,首当其冲的便是河东与河南两道,而这两个地区,河南有濮州节度使云玑,作为地方强藩,云玑拥兵四万,实力强大,对朝廷还算忠心,因此河南之地目前还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目前忧虑最大的就是河东之地。

    河东紧邻关内,一直都是朝廷防御河北诸镇的最大屏障,自从两百多年前的那场空前叛乱,河北之地被强藩割据以来,历经了这么多代皇帝,为了防范河北地方藩镇,朝廷在河东的军事力量,一直都是保持在十万人左右。

    翼王赵赫在河东的根基很深,因此,赵询继位之后,立即就是对河东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以及肃清运动,很多官员与将领被贬,一些和赵赫有牵连的军队,更是被直接解散或是轮换到其他地区,士兵人数达数万人之众。

    虽然后续,赵询对河东地区的军事力量,有一定的补充,但因为财力物力的不足,补充的速度很慢,所以,河东的军事力量,从兴宗皇帝赵智时期,巅峰时的十二万,锐减到了不足六万,足足减少了一半。

    此次进军河北,赵询抽调了三万神武军和五万禁军,以及河东地方各都督府,大约三万人,但是最后的结果,河北惨败,禁军活下来三万,三万神武军损失过半,而从河东地方抽调的三万士兵,几乎死伤殆尽。

    这样一来,原本军事力量就已经很空虚的河东,只剩下三万军队,而且是分布在各个地方,这么一点力量,如何能够防御的了李从固?

    就简单的从军事对比以及地理位置来看,李从固统一河北,对朝廷,对赵询的威胁,进一步加大,这种压力对于赵询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

    这也是为什么,败退下来的近五万军队,一直待在晋阳府,赵询迟迟没有让他们回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没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一旦李从固挥军南下,以目前河东的力量,根本拦不住他,而从河北到丰京,以骑兵的速度而言,只要三天的时间,李从固就可以领军,兵临城下。

    这种顾忌与恐惧,对于赵询来说,是实实在在的。

    以前的河北,虽然强大,但毕竟分属好几个节度使,他们之间互有纠缠,对朝廷的威胁并不是太大,如今,李从固独霸河北.....

    局势在变,人的思想自然也会变。

    按照现在的局面,接下来的动作,肯定是往河东输送军队,并增设节度使,加强河东地区的军事力量。

    而赵询的想法则是更加大胆,他准备统筹整个河东地区的人力与物力,挑选一个得力之人,就任河东节度使,统领河东地区数十个州县的军政大权,以最快的速度,把河东的军事力量提升上去,形成一道强有力的军事墙壁,防御来自李从固的威胁。

    赵询的想法其实非常不错,但风险也是极大。

    毕竟人都是有**的,就像是一个赌徒,赢了还想赢,永无止境,你想想,当一个人掌握一道数十个州县的军政大权,手握庞大的军队,那他的**与野心,能不起来?

    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产生尾大不掉之势,而河东紧邻关内道,一旦形成这种局面,那对于皇帝,对于朝廷,绝对是灾难性的。

    而且赵询的想法,晋朝五百多年以来,还没有先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地区出现,某一个地方藩镇的实力过于强大与膨胀,朝廷一般的做法,就是挑选信任忠心的臣子,进入这个地区,增设藩镇节度使,对其形成防范与制衡。

    赵询的这个想法,征询过苏驰的意见,后者并没有表态,但是实际上,苏驰的内心,已经因为赵询的这个心思,被彻底的拨动了起来.....

    褚庆明轻声提醒道:“主公,时间差不多了,再不出去,恐怕有些失礼了。”

    褚庆明的声音打断了苏驰的走神,他点了点头,然后离开了这里。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河东节度使

    今天赵询起了一个大早,然后一直忙到中午,终于是批阅完了所有的奏折。

    赵询有些赶时间,他想把下午的时间空出来,与几位心腹大臣,商议一些事情。

    赵询双手互搓,缓解手指的酸痛。

    “皇上,今天的天气不错,不如出去走动走动,纾解一下心情。”

    兆承德在旁轻声说道。

    赵询摇了摇头,没有这个心情。

    兆承德没有多言,躬身退到一旁,静静站立。

    河北之败,李从固统一整个河北,坐拥近三十万大军,二十九州,一百多个县,五百余万人口,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河北的变局,给了赵询巨大的压力。

    这段时间,赵询内心极为焦虑,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设立河东节度使,统筹整个河东的人力与物力,作为抵御河北南下的屏障,拱卫关内与中央朝廷的安全。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是赵询想到的。

    前天,安达宣回到丰京述职,赵询召见了他,两人谈论到当前的局势,赵询表达了对河北局面的担忧,以及河东军事力量太过虚弱,根本无力有效抵御河北。

    对此,安达宣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从河北战场败退下来的神武军与禁军,目前在晋阳府休整,大约有五万余人,若是以他们为基础,重建河东军事防御力量,确实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想法很好,可惜不现实。

    原因很简单,出征河北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从丰京调派出去的,若是把他们留在了河东,河东的问题或许是解决了,但是丰京呢?

    目前,整个关内与丰京的军事力量,不足十万人,而整个国家的大局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赵询的财政改革,现在也是进行到关键时刻,赵询的皇位以及统治地位,能不能稳固,最大的依靠就是兵权,只要有足够的军队,赵询就不怕自己皇位会动摇。

    所以说,从从河北战场败退下来的五万军队,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河东,他们终归要回返丰京。

    对于赵询的忧虑,安达宣给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集合河东整个地区的人力与物力,以最快的速度,招募军队,积累钱粮,重新构造河东地区的军事防御。

    这个想法很平常,很多人都能想到,但要想真正实施下去,却是非常困难。

    赵询继位之后,为了肃清赵赫的亲信与残余力量,对河东地区的打压非常严重,这就导致了河东的军队人数,大幅度缩水,如此,隐患是清除了,但是河东的整体军事力量,却是遭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因此,河北局势出现了变化,赵询只得从丰京抽调军队,联合河东地区的军队,出征河北。

    河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太过空虚,对抵御河北,对拱卫关内的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这种不利的局面,赵询也不想看到,他在肃清了河东的赵赫残余力量之后,也想招募军队,恢复河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但却有心无力,原因很简单,朝廷没有钱。

    年初,宇文真刚刚从西域输送了一大笔钱粮,赵询手中有了钱,却不肯拿出来,因此遭到许多大臣的不满,其实大臣们有些错怪赵询了,不是赵询不想把钱拿出来,而是有更多的考量。

    赵询当时其实已经有了决定,抽出了五百万白银,和二百万旦粮食,准备运往河东晋阳,进行士兵的招募,补充河东地区,各大都督府的物资以及兵源,充实河东的军事力量。

    可惜的是,赵询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岭南之战就是爆发了。

    岭南之战的结束,紧随其后,便是大石人大举进攻西域,西域局势出现了大变。

    连续的打击,局势的大变,赵询这个时候,哪里还有精力去顾及河东,更不可能把有限的钱粮,放到河东之地,因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如今,随着李从固统一河北,巨大的压力之下,以及局势的需要,不管赵询愿不愿意,河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必须得到加强,但是朝廷没有钱啊,如何去做?

    当然,有一些大臣提出建议,统合河东地区的人力与物力,招募军队,扩充河东的军事力量,但钱粮从哪里来?

    无非就是加重税赋,对地方官府强行摊派。

    若是以前,赵询可能会这么做,但是现在不行,因为现在这么做,会和财政改革的各项政策,产生巨大冲突。

    因为赵询的财政改革,其核心就是减轻农民的税赋,把财政税收的主要目标,从农民那里,转移到地主的身上,各项政策已经进行到关键时刻,若是为了招募军队,把所需要的钱粮,丢给地方官府,那么,官府的各级官员,要想凑齐朝廷摊派的钱粮,只能是把自身的压力,全部下放到百姓的身上,如此一来,这等于是间接否决了赵询自己的财政改革,会给他的名望带来巨大的打击。

    赵询发布改革的时候,几次传召天下,解释改革的目地,就是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因此,这给赵询带来了极大的名望,这才多长时间,说改就改了,天子的颜面何在?

    又如何对天下百姓进行解释与交代?

    统合河东的人力与物力,筹集钱粮,扩充军队,这个方法,赵询是同意的,但是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怎么去做,却是成为了很大的难题。

    对此,安达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设立河东节度使,给以军政大权,让其统筹整个河东地区的资源,进行军队的扩充。

    安达宣给出了具体的办法,那就是以河东地区未来三年的财政税赋,作为基础,朝廷前期不需要付出钱粮,只需要拿出足够的武器装备,让河东节度使先把军队给招募起来,至于军队的粮饷,可以先欠着,毕竟不会一直没有钱,只是现在没有钱,以后肯定是会有钱的。

    先把士兵招募起来,进行训练,只要挨到明年五月,河东地区的第一批税赋出来之后,河东节度使手中就有钱了,只要手中有了钱,那么后续的事情,就可以顺利的展开。

    而朝廷只是付出了一些武器装备,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局面。

    安达宣的建议,无疑打动了赵询。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构思

    增设河东节度使,统筹河东地区的资源,充实军事力量,防御河北。

    安达宣提出这个建议。

    而发起这个构思的首创者,其实也不是安达宣,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乃是黄詬。

    承平七年,第一次陇右战争结束之后,禁军回返丰京,赵智设宴给禁军将领接风洗尘。

    在庆功宴上,一些禁军将领发出牢骚,说地方的常备军队,太过荒废,对内,无法有效制衡地方藩镇,对外,连最基本的防御,都是不能做到,一旦出了事,他们禁军就要兵出关内,远征千里,甚至是数千里,太累了。

    听闻此言,赵智也是有感而发的说到,你们累,朕也很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们还没有展开行动,朝廷已经提前开始筹措钱粮,凑不到足够的钱粮,军队就无法出行,军队出不去,必然导致战争的失利,局面将会更加恶劣。

    赵智说的是实话,他们难,自己更难。

    听闻这些话,当时的黄詬对赵智提出了建议,他的原话不是说成立河东节度使,而是说,把一个地区几个州,乃至是十几个州,集中为一个集合体,统合人力与物力,这将大大提高一个地区,对内对外的抵御能力,也能极大减低朝廷的投入与负担。

    黄詬不仅给出了建议,还给出了具体的规划。

    黄詬给赵智做了具体的分析与解释。

    比如第一次陇右战争之前,陇右地区,受到朝廷控制的,其实只有陇右中部四州之地,但它却很好的牵制住了大石与吐蕃两大帝国,因为什么?因为陇右中部与安北是一个军事整体,虽然当时的陇右中部地区,并没有节度使与强藩的存在,只有四个都督府,兵力也只有三万人左右,但出于对李忠的信任,赵智特别下诏,如若遇到战争或者是特殊局势,李忠可以事急从权,不经朝廷,直接调动陇右中部地区的人力与物力,如此,陇右中部地区的四个都督府,虽然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却是受到李忠的节制,因此,陇右的背后有安北,而安北的背后也有陇右,双方紧密联合,都可以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大后方。

    所以,一旦遇见战事,李忠可以立即调动陇右的人力与物力北上,同样的,也可以立即挥军南下,陇右中部与安北,其实是一个整体。

    大石帝国统治西域以及陇右西部地区,一百多年的时间,有很多次进犯陇右中部地区,与吐蕃帝国,也是有过战争,并且短暂的占领过陇右中部四州之地,但是自从刘桀以及后来的李忠,两人主政陇右开始,近四十年的时间,大石帝国在陇右西部地区,集结了重兵,但是这么多年,却一次都不敢越过边境,他们集结重兵,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御。

    刘桀时期,安北军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陇右中部与安北,其实是一个整体,军政的集中,让刘桀可以统筹一个地区,所有的人力与物力,快速集结兵力,快速聚集物资,以及从容部署军事计划,可以完美施展自己的拳脚,因此,刘桀在陇右地区,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屡次以少胜多,巩固了晋朝在陇右地区的统治,有效的抵御了胡族、大石以及吐蕃三大强国的进犯。

    后来,赵智成功登上太子之位,刘桀被调回丰京,担任左相一职,为了消除刘桀在陇右之地的兵权与影响力,赵智划分了安北军事体系,把陇右一分为二,陇右中部四州之地,以及安北三州之地。

    地区虽然是分开了,但安北与陇右中部的军政体系依旧紧密联合,只不过,安北为主,陇右中部为辅。

    大石帝国之所以在陇右西部之地,集结的兵力越来越多,却不敢轻举妄动,说到底,还是出于惧怕。

    刘桀与李忠坐镇安北几十年,可以说是大杀四方,屡屡大胜吐蕃与胡族,杀的他们是哭爹喊娘,情况那是极为的凄惨,在一旁看戏的大石帝国,会是什么感受?

    当你的敌人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你最先考虑的是什么?当然是加强自身的防守,然后主动示好,消除双方的战争隐患。

    所以,刘桀与李忠坐镇安北的几十年时间,大石帝国与晋朝的关系,那是极为不错的,甚至是订立了攻守同盟。

    至于第一次陇右战争之后,李忠趁胜追击,挥军西征,一举收复陇右西部七州之地,不能简单说,是晋朝和李忠撕毁了盟约,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乃至于盟约,只是政治手段,以及特殊时期的需求,不可能永远不变,随着局面的转变,自然会有不同的态度以及政治手段。

    彼时,大石帝国国势衰落的情况,比晋朝还要严重的多,国内的内乱,已经失控,因此,大石帝国从西域以及陇右西部地区,抽调了大量的兵力,整个陇右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已经相当空虚,此时,吐蕃大败,短时间之内,无法对陇右造成威胁。

    而这个时候,从丰京调往陇右的禁军,加上从安北南下的军队,以及陇右中部自身的军队,包括整个战争,虽然规模很大,但晋朝军队的损失并不严重,李忠此时在陇右中部,可以调动的军队,超过二十万。

    此时此刻,收复陇右西部七州之地,简直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之事,这么好的机会,李忠为什么要放过?

    黄詬对赵智说了很多,就是想要对方明白,正是因为安北与陇右的军政可以集中起来,因此可以同时且有效的抵御大石、吐蕃、胡族三大强盛势力。

    黄詬的构思其实很简单,关内以西,因为陇右与安北的存在,有效牵制住了,所有的外部威胁,构筑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

    那么,从军事方面考虑,是不是可以在关内以东,仿照安北与陇右,也是建立一个统一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关内以东,最好的地方,无疑就是河东地区。

    河东之地和陇右中部地区,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者都是四战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河东上接河北,下邻淮南淮北,右边则是动乱不断的河南道。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早前

    从广元十五年开始,白巾军之乱,江南之战,成希嗣叛乱,王奎、苏驰之乱,岭南之乱,这么多的叛乱,每次战争的爆发,朝廷都不得不派遣禁军出征,长途跋涉,这对人力与物力的消耗,是极为巨大的。

    而且从战争的利害关系来看,关内以西,因为陇右与安北的军事体系非常完善,因此,在面对外敌的侵犯,战争的规模虽然很大,也很激烈,但是对关内的威胁与影响,却不是那么严重。

    关内以南,虽然藩镇林立,但这个地区所起到的作用,和陇右中部,其实是相同的。

    原因就在于杨道安的身上。

    杨道安虽然只是蜀州节度使,但因为他的势力非常强大,因此,他的势力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剑南之地,包括临近的山南道,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折射。

    有这么一位实力强大的节度使坐镇,谁敢乱来?

    但这种局面的稳定性不强,原因在于太过依赖杨道安个人意志,他的野心不大,对朝廷还算恭敬与顺从,因此他坐镇蜀州的这近二十年时间,关内以南,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杨道安已然老迈,支撑不了几年,他的时代即将结束,在他之后,新的蜀州节度使,还能保持克制,保持稳定?

    当然,这都是后话,至少目前来看,只要杨道安还在,蜀州虽然拥兵自重,但并不割据,更不会和朝廷对立,因此,整个剑南以及山南两地的稳定,就可以得到保证。

    成立河东节度使,统筹一个地区的人力与物力,可以有效屏障关内以东的安全。

    但是这个建议,被赵智给拒绝了,并且引起了赵智的猜忌,黄詬因此被明升暗降,很快便是被外调河东云州,做了节度使,远离禁军体系的核心。

    黄詬的建议好不好?

    综合来看,这个建议很好。

    不过黄詬忽略了一点,他提出的这个建议,只是单纯的从军事意义上来考虑,而赵智并不懂军事,他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只有一条,那就是政治因素。

    所以,一样的事情,黄詬与赵智,两人的思考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黄詬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赵智却是想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蜀州杨道安的实力虽然强大,但剑南以及山南,并不是只有他一个节度使,而是有好几个,虽然其他节度使的力量远远没有杨道安强大,但他们却是互相牵制,制衡,这样反而加强了朝廷对他们的控制。

    至于安北的李忠,他的权利虽然很大,但这些都是赵智给他的,而且在安北,李忠的下面还有洪成豪、刘浩这些,赵智特意安排的对手与反对派,陇右中部的四个都督府,其人事以及后勤供给,全部都是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赵智信任李忠,放权给他,李忠因此可以得心应手的调用安北与陇右的全部人力与物力,反之,要是想要把权利给收回来,赵智也是可以很轻松的就做到。

    这是赵智性格的特点,也是他的政治手段。

    赵智信任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觉得顺耳,反之,你说的再有道理,赵智都会反复思考,以至于心起猜忌。

    而且黄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间段,正好是第一次陇右战争刚刚结束,在这场战争之中,禁军立下了大功,作为领军主将的黄詬,自然也是同属大功。

    当时的朝廷,正是财政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为了凑齐禁军出征陇右的最低钱粮,赵智甚至是从皇家宝库之中,拿出了许多珍品出卖,这才勉强凑齐了军费所需。

    战争结束之后,军队取得了胜利,自然要对其进行封赏犒劳,为了这个事情,赵智那是寝食难安,头疼的厉害,好在李忠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把战争之中所获取的战利品,绝大多数都是运回了丰京,算是给赵智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赵智依旧犯难。

    因为普通士兵的封赏问题解决了,但是将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尤其是作为主将的黄詬。

    赵智对黄詬是不信任的,但是不信任归不信任,此番对方立下了功劳,作为皇帝,那肯定是要进行封赏的。

    刚好在这个时候,黄詬提出了这个建议,赵智的第一反应,就是质疑,质疑对方说出这番话的目地,更是质疑对方有意趁机提出要求,希望去做这个河东节度使,因此,赵智心中起了猜忌,不仅否决了黄詬的建议,不久更是找了一个借口,将对方逐出了丰京,剥夺了他的禁军兵权。

    赵询静静坐在那里,思考着问题,时间已经过了好一会儿了。

    这时,贵孝出现在了大门之外,没有任何话语,也没有任何动作,就是低着头,静静的站在那里。

    兆承德很快注意到了门外的贵孝,他看了一眼赵询,然后轻手轻脚的走出了殿内。

    “什么事?”

    兆承德出声询问。

    贵孝不可能无缘无故的站在门口,这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力,肯定是有事。

    贵孝低声说道:“总管,卢柏江、钱明渡、秦安明三位大人到了。”

    兆承德点了点头:“让他们等着,我这就去禀报皇上。”

    “是,总管。”

    贵孝应了一声,然后转身离开。

    兆承德重新进入殿内,来到赵询一旁站立。

    又过了一会儿,赵询从沉思之中醒来,端起茶杯喝水。

    趁着这个功夫,兆承德连忙出声说道:“皇上,卢柏江、钱明渡、秦安明三位大人到了。”

    两个时辰之前,赵询派人通知卢柏江等人,让他们吃了午饭之后,进宫见自己。

    赵询问道:“什么时候到的?”

    兆承德回答道:“两刻钟之前。”

    赵询点了点头:“让他们进来吧。”

    “是,皇上。”

    兆承德应了一声,随即迈步离开。

    不一会儿,兆承德领着卢柏江、钱明渡以及秦安明三人走进了大殿。

    “臣,参见皇上。”

    卢柏江等人躬身行礼。

    赵询笑道:“怎么这么早就来了,你们可有吃过午饭?”

    这三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对于自己的近臣,赵询的态度向来很温和。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早前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手段

    “皇上召见,臣下不敢耽搁。”

    钱明渡躬身说道。

    赵询笑道:“饭还是要吃的嘛,累坏了身体,如何来帮朕处理国事?你们可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钱明渡满脸激动的说道:“得皇上如此看重,臣,感激异常。”

    秦安明斜眼看了一下钱明渡,目光中闪过一丝鄙视。

    “皇上召见臣等前来,不知所谓何事?”

    卢柏江开口询问道。

    信念在心不在言,仁义道德若是用嘴就能进行定论,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卢柏江不知道钱明渡与秦安明两人吃没吃饭,但他是吃了饭之后才来的,皇上提前了两个时辰,派人前来通知,让自己吃了午饭就立即进宫,自己调整时间,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半个时辰就是了,很好解决的事情。

    皇上召见自己,那肯定是有事情,能早点进宫,自然要早点过去。

    卢柏江不像钱明渡,搞得那么明显,只要有机会,就会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生怕皇上不知道他的忠心,太做作了,不仅秦安明对其感到鄙视,卢柏江对此也是颇为反感。

    “神武军与禁军目前在晋阳休整,他们不可能永远待在那里,终归是要回来的,可是河东的军事力量太虚弱了,一旦神武军与禁军退走,以河东空虚的军事力量,如何防备河北李从固?”

    赵询叹气一声,一脸忧愁的说道。

    秦安明轻声说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从固并无反意。”

    李从固上书朝廷的奏折,看起来无礼,甚至是嚣张,但意思也表达的很清楚,他并不想与朝廷死磕到底,占据整个河北,已经非常满足,只要赵询能够册封自己为河北节度使,给自己一个名义,自己可以削减军队,让军队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对朝廷没有威胁的程度。

    赵询淡声说道:“现在没有反意,不代表以后也没有。”

    钱明渡说道:“李从固派了自己的嫡长子前来丰京,这很有诚意。”

    赵询冷笑道:“他李从固再强,还能强的过天下所有人?”

    赵询心里有数,自己传召各地节度使进京述职,一下子来了十几个,这已经说明了问题,对于李从固的崛起,很多人是不愿意看到的,枪打出头鸟,现在朝廷挑头,他们跟着一起吆喝就是了,反正又不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呢?

    卢柏江问道:“皇上打算如何对付李从固?”

    河北的问题,大家已经讨论了很多次,一直没有讨论出一个相对有效的办法,现在,赵询主动传召他们前来,或许已经是有了一些想法与计划。

    随后,赵询把自己与安达宣的谈话,给他们说了一遍。

    听了赵询的描述之后,秦安明脸色平静,钱明渡则是脸露震惊,而卢柏江则是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之中。

    赵询看了看他们的神色,显然听到这个建议,他们三个人,每个人心中的想法都是不同。

    秦安明说道:“皇上,这个建议最早是黄詬提出来的,但是被先皇给否决了。”

    黄詬当年给赵智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秦安明也在场,所以比较清楚,现在赵询有意成立河东节度使,他并不感到惊讶。

    钱明渡说道:“皇上,以一人,统管整个河东道,这....权利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赵询点头说道:“正是因为担心这一点,所以朕有些犹豫不决。”

    把整个河东交给一个人管理,这个人要是生出异心,那对自己,对朝廷,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卢侍郎,你有什么想法?”

    赵询想听听卢柏江的建议。

    卢柏江看向赵询,说道:“臣觉得可行。”

    钱明渡对着卢柏江说道:“一个人的实力若是太过强大,必然导致野心暴涨,河东紧邻关内,一旦出事,两天就可以打到关内,这太冒险了。”

    卢柏江淡声说道:“权利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掌握权利的这个人,只要控制的好,手段得当,以河东之地,屏障关内以东的所有威胁,一旦这样的局面得以形成,可以极大减轻朝廷的负担,这样一来,皇上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运作财政改革了。”

    赵询点了点头,这正是他心动的根本所在。

    “如何控制?”

    卢柏江沉思一二,然后沉声说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做,筹集以及分权。”

    赵询看着卢柏江,等着他后面的话。

    卢柏江说道:“可以挑选一名得力之人,授予河东节度使之职,前期给以他军政全权,让其全力搭建根基,臣以为,最多二三年,河东之地的军事力量,就可以快速成长起来,待到那个时候,立即撤换河东节度使,并把兵权、财权以及地方政务,三权全部分开,如此一来,第二任河东节度使的权利,将得到极大的限制,核心权利,还是掌握在朝廷与皇上的手中。”

    听了卢柏江的具体建议,赵询的目光顿时一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很好的解决了,尾大不掉的后患。

    秦安明轻声说道:“这有些过河拆桥了。”

    卢柏江笑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消除后患最好的手段,再说了,撤换之后,也只是换个地方,到时候,皇上肯定不会亏待他的。”

    “你们有什么好的人选?”

    问题得到解决,赵询的脸上有了笑容,心情也是轻松了许多。

    钱明渡连忙出声说道:“可以从神武军之中进行挑选。”

    秦安明淡声说道:“河东节度使之位,至关重要,不能急,皇上应该三思而行,不可大意。”

    卢柏江也是说道:“河东之事,可以慢慢考虑,目前最重要的是丰京之内,这么多节度使进京,皇上以何种态度面对他们,应该尽快给出答案了,他们也都等着呢,河北李从固也在观望,时间久了,对皇上并不是什么好事。”

    赵询点了点头,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让苏驰设宴招待那些节度使,就是对这些人进行观察,通过他们的态度,自己在做打算。

    钱明渡的脸色有些发红,自己的建议被直接无视,这种感觉,非常憋屈。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手段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亲戚

    “官没了就没了,正好有时间多陪陪我,家里什么都有,不愁吃,不愁喝的,有什么好担心的。”

    李满仓安慰着儿子。

    李勋苦笑道:“老头子,我怎么觉得,我丢了官,你反而很高兴的样子?”

    自己丢了官职之后,老头子的心情不但没有失落与沮丧,反而很高兴的样子,对此,李勋颇为诧异。

    李满仓有些生气的说道:“乱说话,哪有父亲不希望儿子更好的。”

    李勋呵呵笑道:“我只是开个玩笑,老头子你别生气。”

    李满仓拉着李勋,一脸关心的说道:“你身上的伤还没有好,官没了正好,在家给我好好养病,哪里都不要去了。”

    李勋默默点了点头。

    李满仓以为儿子心情不好,于是笑着说道:“你也不要太担心,有你姑母在,皇上他....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的.....”

    李勋轻声说道:“父亲,这些我都明白,你不用为我担心。”

    见儿子的精神还算不错,李满仓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起身离开。

    李勋的事情发生之后,谣言四起,说他的罪有多么多么的严重,或许会怎么怎么样,说什么的都有。

    李满仓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担心,几次进宫求见太后李怡,李怡始终安慰弟弟,没事的。

    一直到昨天,皇上下诏,剥夺李勋一切官位与爵位,贬为庶民。

    李勋的人生,遭到了第一次打击,极为沉重的打击。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满仓则是大大松了一口气,显得非常高兴,他的想法很简单,官没了就没了,只要人没事就好。

    事实上,李满仓一直反对李勋从军,他在李怡的跟前,发了很多次牢骚,希望李勋不要在上战场了,做好文职工作就行了,但遭到李怡的呵斥与批评,而且儿子李勋也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根本就不听自己的劝告。

    李满仓不是反对李勋做事,任何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出息。

    李满仓有他的顾虑,自己就李勋这么一个儿子,他是家中的独苗,一旦出事,李家就断后了。

    这些年来,李勋每次领兵外出作战,李满仓都是忧心忡忡,整晚失眠,生怕儿子有个什么意外。

    李勋曾经询问父亲,以前嘛,生活环境不好,吃不饱,穿不暖,经常生病,你看起来显老,如今生活变得这么好,要什么有什么,你怎么还是老的那么快,你不说,别人以为你是快六十的老人了。

    而事实上,李满仓到现在,还不满五十岁。

    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李勋突然有些明白了。

    有些道理,以前不懂,但是现在自己也是做父亲的人了,对于老头子的一些心思,李勋也是有些懂了。

    其实李勋自己也是感到有些奇怪,自己不说三妻四妾,但也有四个女人,尤敏与小莲两人,相继生下一个女儿之后,这两年,就在也没有怀上孩子,而静雯与静霏两人,自始至终就一点动静都没有。

    算了算时间,自己今年整整二十五岁,结婚也有三四年,却还没有一个儿子,自己倒无所谓,不是很急,但老头子心里肯定是非常着急的,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领兵在外,回来了,也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两年的时间,相继参加了岭南之战与河北之战,且都是九死一生,险些就回不来了。

    老头子就自己这么一个儿子,自己要是有个三长两短....

    李勋也是做父亲的人,此时想来,老头子的心理压力,确实很大。

    李勋叹气一声,心中有些愧疚。

    “为何叹气?”

    熟悉的声音传来,李勋看去,却是范中允走了进来。

    “我父亲老了,有些感叹。”

    范中允在李勋身边坐下,说道:“都是为你操心的,如今你被罢了官,老爷子心里恐怕反倒是高兴要多一些。”

    李勋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范中允说道:“心思放开一点,官没了,正好在家养病,不要一副苦瓜脸。”

    李勋翻了翻白眼:“那怎么着,被皇帝辱骂了一番,官也没了,我还要乐呵不成?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范中允呵呵一笑,站起身来:“你精神看起来不是很好,好好休息吧,我走了。”

    李勋说道:“这都到饭点了,着什么急,吃了饭再走吧。”

    范中允说道:“我夫人已经做好了饭菜,就不麻烦你了,我这过来,拿几本书回去看看,对了,你再借我一百两银子。”

    李勋摆了摆手,说道:“书房里面的书,你看中了哪一本,随便拿,银子你找华少晟,想要多少,自己张嘴就是了。”

    范中允这个人挺搞笑的,李勋很多次表示,你给我办事,我每月给你多少钱,范中允拒绝了,不要,反而是经常找李勋借钱,当然,从来没有还过,搞得李勋是哭笑不得。

    当然,以李勋和范中允的关系,范中允想要多少钱,李勋根本就不会在乎。

    随后,范中允告辞离开,李勋则是直接回了自己的房间,也没有吃饭,休息睡觉。

    范中允拿着几本书以及一个小袋子,里面是一百两银子。

    回到家中,妻子牛氏正在做饭。

    “夫君,家里来客人了,说是你的二哥。”

    牛氏看到范中允回来,连忙出声说道。

    范中允微微一愣,随即点头说道:“知道了。”

    范中允没有多问,妻子是个很谨慎的人,不熟悉的人,她肯定不会让别人进来,说是自己的二哥,范中允一时间还真是没有想起来是谁。

    来到书房,范中允一眼便见到,一名中年男子,正坐在那里一边看着书,一边喝着茶,颇为悠闲自得。

    看着对方与自己有些相似的长相,范中允想到了什么,于是试探的叫了一声:“范中哲?”

    来人正是范中哲。

    王怀烈这次不仅派了朱世豪来丰京,范中允也是来了,只不过他没有参加今天的酒会,而是找到了范中允的家中。

    范中哲放下手中的书,对着范中允笑着说道:“好久不见,连声二哥都不叫了?”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亲戚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堂兄弟

    “真的是二哥,小弟失礼了。”

    范中允认出了范中哲,于是叫了一声二哥。

    范中允在一旁坐下,然后笑道:“二哥,今天苏驰大将军请客吃饭,你不去好吃好喝,怎么跑小弟这里来了?”

    范中允与范中哲两人,有十多年没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还是范中允结婚的时候,从青年到中年,变化肯定是很大的,所以范中允一时间没有认出范中哲。

    范中哲是范中允的堂兄,两人的爷爷是亲兄弟。

    范家一族,起源于河北,后来迁居河南,到了范中允曾祖那一辈,家族算是小有资产,在当地也是一个小地主,有良田上千亩之多,生活富裕。

    老爷子有两个儿子,老大就是范中哲的爷爷,幼子则是范中允的爷爷。

    兄弟两人的关系并不好,互相憎恶,加上老爷子偏爱幼子,临死之前,将大部分家产留给幼子,长子则是所得不多。

    出于这个原因,在办完了老爷子的丧事之后,因为家产的缘故,兄弟两人彻底决裂。

    后来,长子迁居淮南,幼子则是依旧生活在河南,从这之后,兄弟两人这一辈子,在没有打过交道,老死不相往来。

    范中允的爷爷,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只用了不到十年,便是将家产败光,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已然是生活赤贫,家境极为艰难。

    好在范中允自幼明聪,被当地的举人看中,免费教育他读书,范中允也很争气,二十出头,便是考中了进士。

    范中允与范中哲两人的爷爷,关系恶劣,但他们的父亲,关系却非常不错。

    范中允很清晰的记得,爷爷把家产败光之后,很快死去,而父亲终日奔波,也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小的时候,两次大的灾荒,死了很多人,饿的没有办法,于是父亲带着全家人,前往淮南,投奔大伯。

    大伯虽然心中有恨,但并没有把气撒到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身上,对侄子的投奔,都是给予帮助。

    范中允与范中哲堂兄两人,虽然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但平常也是有书信往来,所以两人的关系,并不算太过生疏。

    “我此次前来丰京,并不是为了公事。”

    范中哲补充了一句:“不完全是为了公事。”

    赵询传召各地节度使上京述职,很多节度使并没有亲来,只是派了自己的心腹,作为代表。

    对于当今皇帝赵询,王怀烈一直不放在眼里,觉得这个小皇帝和兴宗皇帝差远了,所以这次丰京之行,王怀烈没怎么放在心上,也没有派遣自己的心腹谋士范中哲,只是派了朱世豪过来,范中哲之所以来丰京,是他自己要来的,王怀烈没有阻拦,并且叮嘱范中哲,若是朱世豪做的不好,你随时可以进行纠正。

    范中允说道:“大哥身体还好?”

    既然叫二哥,自然也就有大哥。

    范中哲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叫范中显,单就学文而言,他比范中哲要强,考中了举人,但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上进士,不过亏了范中哲在王怀烈那里受到重用,混的是风生水起,作为范中哲的亲哥哥,王怀烈自然是有所照顾,让其做了一个县的县令。

    范中显身体羸弱,打小就老是生病。

    范中哲说道:“还是老样子,有些东西,天生的,改变不了。”

    说完,范中哲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递给范中允。

    “是大哥给你的书信,他对你可是非常想念,这些年,好几次都想前来丰京看望你,只是身体不佳,无法成行。”

    范中允点了点头,他和范中哲的书信往来不多,但是和范中显的书信,却是非常频繁,因为两人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有着高度的一致,很谈得来。

    “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中允,快请二哥到客厅去吃饭。”

    范中允的妻子牛氏走到门口,出声让两人去客厅吃饭。

    范中哲起身笑道:“弟妹,辛苦你了。”

    牛氏客气了一番,然后说道:“不知二哥要来,家里没准备酒,我现在就去买。”

    范中哲感谢道:“有劳弟妹了。”

    牛氏随后转身离开。

    范中哲与范中允去了客厅。

    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饭菜,不多,四菜一汤。

    范中允请范中哲坐下,然后笑道:“家里就我夫妻两人,平日里多是一菜一汤,今天倒是托了二哥的福。”

    范中哲感叹道:“中允,你跟着李勋这么多年,生活怎么还是如此清贫?”

    范中允反问道:“二哥跟着王怀烈也是有些年月了,不也是如此?”

    兄弟两人对视一眼,都是笑了起来。

    范中允与范中哲,性格上有一些相同,都是身怀大志向与大抱负,对钱财,以及物质上的享受,看的很淡。

    不过两人的方向,却是完全不同。

    随后,两人谈了一些家长里短,关于李勋的事情,范中哲不问,反之,关于王怀烈的事情,范中允同样也是不多问,两人就是聊一些家常,多年不见,这些方面的话题,倒也是很多。

    很快,牛氏便是拧着一个盒子回来了,里面装着四个酒瓶。

    “弟妹,坐下一起吃吧。”

    范中哲客气的说道。

    牛氏轻声说道:“我在这里,你们怎么谈事情?”

    说罢,牛氏放下酒瓶,然后转身离开。

    范中哲有些感叹的说道:“中允,弟妹贤惠,你有福啊!”

    范中允笑了笑,没有说话,自己的妻子确实贤惠,而范中哲之所以发出感叹,也是有感而发。

    范中哲在事业上,其实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了,王怀烈对他言听计从,在淮南这个地区,范中哲的名声,没有谁不知道,但是婚姻上,他却是失败的,因为他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女人,而这个女人,不但性格强悍,长相也是颇为丑陋,但是没有办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范中哲的岳父,对他一家有大恩,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婚姻上的事情,范中哲根本无法自己做主。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堂兄弟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悲观

    范中允给范中哲倒上一杯酒。

    两人一起喝了一杯。

    范中允轻声问道:“二哥此行丰京,只是为了看景?”

    范中哲说道:“我上一次来丰京,还是十六年前,那时候的丰京,给我很大的震撼,时隔这么多年,我想来看一看,看看和以前是不是还是一样。”

    十六年前,那一年,有许多事情和范中哲有关联,堂弟范中允结婚,还有就是前来丰京考科举,这一年,也是范中哲人生的巨大转折,那么多才力与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都是考中了,自己却是再次名落孙山。

    只因为这些人出生豪门与门阀世家,他们一出生,很多事情早早就已经被注定下来。

    而自己呢?不管在怎么努力,到头来,也只是白费力气。

    从这一刻开始,范中哲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怒火与愤慨,对社会的不公,对制度的不平。

    范中允问道:“二哥看到了什么?”

    范中哲冷淡的说道:“都说新皇新气象,但是我所看到的,无非是一片死气沉沉,大晋没有希望了。”

    范中允说道:“当今皇帝比之兴宗,确实差了一些。”

    “兴宗皇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至少....还知道哪头轻哪头重,多少有些政治手段与头脑,而当今皇帝呢?空有一心的抱负与志气,却没有相对应的政治手段与智慧。”

    范中哲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冷笑道:“理想终归是理想,它不是现实。”

    范中允说道:“一个人,若是连理想都没有,那也太空虚了。”

    范中哲哈哈大笑道:“人确实要有理想,但也要认清现实,你想过没有,一旦理想被现实给冲垮了,得到的下场又是什么呢?”

    范中允看着范中哲的神态,微微皱眉,不由想起了十六年之前,范中哲科举落榜之后,在自己家中喝的大醉,大骂这个世界的不公,朝廷的**.....

    范中允默默说道:“皇上现在的选择,确实已经不多了。”

    范中哲淡声说道:“他还有选择,把权力全部都交出去,当个太平天子,或许还能逍遥快活一二十年。”

    范中允反问道:“还有那么多时间?”

    范中哲冷声说道:“既然把权力都给交出去了,那么权力自然也就全部集中到了另外一方手中,没有了政治争斗,内部反而可以稳定下来,如此,集中所有人力与物力,加强安北防御,稳固与扩大关内的军事力量,外部与内部全部都是得到了加强,这样一来,大晋或许还能够延续一些年。”

    “当今皇上,恐怕不会愿意做一个傀儡。”

    范中允摇了摇头,然后对着范中哲问道:“对于大晋的未来,你比我还要来的悲观。”

    承平五年的时候,范中允就对李勋说过,二十年之内,大晋必乱,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要想长时间维持军事力量的强盛,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对外发动战争,通过战争获取巨量的钱粮,第二就是国家正处于繁盛与上升时期,国内社会稳定,有足够的税收作为支撑。

    大晋延续五百多年,到了兴宗皇帝这一朝,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赵智执掌朝政的几十年,政局看起来很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是赵智作为皇帝,有多强的力量,而是和门阀世家做出的一种妥协,所以,这种政治的稳定,并不稳固,随时都有可能被破坏。

    再有就是地方上的情况,赵智隐忍了十几年,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但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道理同样很简单,要想保证军事力量的强大,需要巨量的钱粮,而事实上,赵智一朝,根本就没有钱,中央朝廷的财政,长期空虚,为了维持军队,赵智不得已,只能对地方进行沉重的税收,以至于税赋年年增加,百姓已然不堪重负。

    百姓的忍耐是有极限的,从赵智继位,一直到现在,发生了多少次百姓暴乱?

    规模小一些的就不说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规模庞大的民众暴乱就发生了两次,白巾军之乱,王奎、苏驰之乱,从这些可以看的出来,天下百姓对大晋的压迫,已经是越来越无法忍受。

    这种局面若是不能得到消除与缓解,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刻,更大规模的暴乱,一定会发生。

    赵询发动财政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是迫不得已,是一种自救,国家到底怎么样,他作为皇帝,再清楚不过,赵询非常明白,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大晋就真的要完了。

    但是呢?

    赵询要想完成财政改革,要想改变国势,就一定会损害门阀世家集团的根本利益,作为既得利益者,作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力量,门阀世家集团会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赵询在自己的身上挖肉?

    显然是不可能的。

    随着胡族的统一,辽朝的建立。

    这几年,胡人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有一句话说的好,有的人图权力地位,有的人图名声青史留名,若是这个人以上都不图,那他图的是什么?肯定是更大的目标。

    胡人能够保持如此的克制,那他们图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胡人如今在等,一边继续积蓄力量,壮大自身,一边则是虎视眈眈,等着晋朝内部自己生乱,一旦有变,数十万胡人大军,一定会大举南下,实现胡人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梦想。

    大晋现在还有机会?

    有。

    那就是速战速决,赵询与门阀世家集团,双方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分出胜负,让胜利的一方彻底且完全的掌握政权,然后全力进行自我改革,但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一旦双方的政治对决,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

    那个时候,胡人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他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两败俱伤。

    范中哲说道:“中允,你可知道,地方上的暴乱,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但你们却没有太大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地方节度使还在尽心尽力,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节度使,已经....不想出力了。”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悲观

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多余

    “二哥,既然来了丰京,就在我这里住下吧。”

    吃好饭,范中哲告辞离开。

    两人来到了门口,范中允礼貌的说道。

    范中哲笑道:“我来丰京,还是有些事情要做的。”

    范中允说道:“二哥当前住在哪里,小弟有空便去拜会。”

    “暂住融园客栈,你要找我,随时都可以来。”

    两人说道了一番,然后分别离开。

    范中允送走了范中哲,没过一会儿,司马图便是来了。

    “中允兄,我来了。”

    司马图笑着走进了书房。

    李勋被罢免一切职务,付出的代价虽然极为沉重,但也表示这件事情,已经尘埃落定,有了一个结局,今后的一段时间,肯定会进入沉浮阶段,因此,作为李勋的两大谋士,司马图与范中允,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跟着一起沉浮就是了。

    闲来无事,这两天,吃了午饭,司马图就会来找范中允,两人下下棋,喝喝茶,聊聊天,倒也是逍遥自在。

    范中允正在打扫卫生。

    司马图看到桌子上的两个茶杯,于是问道:“家里来客人了?”

    范中允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回答道:“我二哥中午在这吃的饭。”

    “老范家不就只有你一个独苗?哪里来的二哥。”

    “是我的一个堂兄,叫范中哲,你应该听过这个名字。”

    听到这个名字,司马图微微一愣,随即说道:“王怀烈的首席谋士范中哲?”

    范中允点了点头。

    司马图顿时来了兴趣:“你们谈了什么,他找你可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就是来看看我。”

    范中允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淡笑道:“我们是亲戚,除了家长里短,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听了范中允的话,司马图微微沉思,很快便是明白了。

    范中允是李勋的心腹谋士,现如今,李勋被政治除名,政治上的事情,范中允和范中哲,他们两个确实没有什么好谈的,真要有的谈,这么多年,早就谈好了,不需要等到现在,再者,两个人十好几年没有见过面,这很能说明,范中允与范中哲两个人的政治思想与观念,恐怕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此,就政治方面而言,他们两个人虽是堂兄弟,却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喝喝酒,聊聊家常,也挺好的,仅此而已。

    对于聪明人,有些话根本不需要说出口,大家心里都有数。

    范中允说道:“今天阳光很好,我们去院子里下棋。”

    两人到了院子,摆好桌子与期盼,倒好茶水,然后开始一边下棋,一边聊天。

    司马图说道:“你觉得各地节度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

    范中允看着棋盘,思考一二,落下一子,然后说道:“皇上把问题弄的,有些过于复杂了,战争已经结束,结局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况,因此,魏州节度使李从固上书朝廷,主动示好,给了台阶,皇上借着这个台阶走下去,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什么不行的?”

    司马图笑道:“皇上如此做,无法就是要一个面子罢了。”

    范中允冷笑道:“这么多节度使前来丰京,为的是什么?他们给了皇上面子,皇上又该给他们什么利益呢?”

    河北局势已成定局,除非赵询不顾一切,放手一搏,集中所有力量,与李从固再行一战,但是赵询敢这么做?就算他敢做,其他人就愿意跟着他一起发疯?

    既然做不到,也无法改变当前的局面,赵询把各地的节度使召集起来,无非就是表现出一种强硬的态度,迫使李从固把态度放的更低,以此彰显他赵询的威严与面子,把河北战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降到最低,掩盖那些对赵询的不利因素与言论。

    但是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

    无非就是面子上好看一点罢了,但是对于结局,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李从固已经主动示好,只要朝廷给他一个河北节度使的名义,他可以维持现状,州一级,刺史主官还是由朝廷来任命,刺史以下,以及县一级的官员任命,则是由地方节度使举荐,朝廷走个过程。

    这是第二次陇右战争之后,赵智的威望达到顶点,军事力量更是极为强大,当时的河北五大节度使,主动交割出来的政治利益。

    还有河北之地的税赋,三成上交朝廷,七成自留。

    压缩军队数量,临近河东、河南边境地方,驻军数量减低,甚至是不驻军,留下一个缓冲之地,让朝廷安心,让大家都安心。

    李从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诚意,并且加码,把自己手中现有的三十多万军队,减少到二十万以内。

    李从固的妥协已经很大了,说明这就是他的底线与根本原则,现在,赵询表现的这么强硬,拉了这么多的节度使给自己壮威,难道还能逼着李从固妥协的力度更大不成?

    这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这就是李从固的底线,不可能在退让,谈来谈去,也就是这些东西,赵询要真的是逼人太甚,那后果又是什么呢?他能够承受的起?就算赵询愿意发疯,朝中大臣以及那些各地节度使,难道也会跟着他一起发疯不成?

    司马图说道:“联合地方节度使,威慑河北李从固,据说这个建议是陆中勋提出来的,就目的性而言,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赞许,皇上对此也是颇为满意。”

    范中允说道:“建议或许是好的,但私心太重,再好的事情,一旦有了私心,到最后也是变了样。”

    司马图点头说道:“照你这么说,皇上把问题弄的确实有些复杂了。”

    范中允说道:“陆中勋的这个建议,其实也不是不好,但我说了,他有私心,若是真想表达一种强硬的态度,岭南三镇,云州寇雄,还有安北、陇右等地,这么多手握兵权,并且受到朝廷控制的节度使藩镇,皇上只需要把这些人给召集起来,什么都不用做,就让他们到丰京来一趟,这么大一股军事力量聚集在一起,李从固难道不恐惧?现在呢?来了这么多节度使,但是这些人当中,又有几个人是衷心于朝廷的?看起来人数众多,力量强大,但是在李从固的眼中,反而没有什么太大的威慑力,因为这些人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就是一盘散沙。”

    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多余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好处与坏处

    司马图有感而发的说道:“当前的政局,错综复杂,门阀世家集团,门阀世家内部的分裂,地方藩镇集团,地方藩镇内部的分裂,改革派集团,改革派内部的分裂,太混乱了。”

    范中允一脸轻松的说道:“你说的不错,当前的政局,确实是错综复杂,太过混乱,但好在....李勋已经从政局之中摘了出来,我们就站在远处看景,看他们斗的你死我活,倒也是一件乐事。”

    司马图笑道:“如此说来,主公这次被一撸到底,反而成了好事。”

    范中允没有在说话,而是盯着眼前的棋盘,看起来像是在思考下一步的落子,但是实际上,他的思绪已经飘得了其他地方,对于一些事情,范中允的脑海之中,已经慢慢有了一些头绪与想法,但是该怎么布局与谋划......

    随着李勋被逐出政治核心,确实是变得安全了,但自身力量却也是遭受到巨大的打击。

    安全也只是相对的,甚至是暂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这里,越远越好,但如何离开,怎么离开,离开之后能不能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需要许多手段,甚至是......运气。

    晋阳府。

    城外三十多里,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庄。

    此时,这里聚集了上百人,这些人穿着普通,看起来像是普通百姓,但是每个人的手上,却都是拿着武器,他们严密把控四周,密切注视附近来往之人。

    山庄内部,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正在那里来回走动,眉头紧皱,神色非常阴沉,有这种表情的人,内心一般都是非常烦躁。

    这名男子正是和李勋有过数面之缘的阮崇。

    “胡冲之还没有回来?”

    阮崇对着门外的守卫,大声呼呵道。

    “还没有消息。”

    守卫拱手回答道。

    阮崇怒喝道:“派几个人进城去,让胡冲之尽快回来。”

    “是,大人。”

    守卫应了一声,正准备离开,这时,另外一名侍卫急匆匆跑了过来,大声呼喊道:“大人,胡统领他们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阮崇立即跑出了房间,来到一处院子里,一眼便看到,胡冲之和另外两名男子,正气喘吁吁的站在那里。

    阮崇走到近前,上下打量了胡冲之等人一番,三个人大汗淋漓,看起来非常狼狈,而且有着明显的打斗痕迹。

    “怎么回事?”

    “出事了。”

    胡冲之咬牙说道:“我拿着银票去换实钱.......”

    占婆的局势,如今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半年前,占婆国王张权领军亲征,阮中藏大败,一度被逼的走投无路,险些被打出占婆境内。

    幸好得到邹猛的支援,这才站住脚跟,稳固住了最后的阵地。

    战争的失利,让阮中藏把目光放到了北江会上面,他急需得到钱粮方面的支援,至于武器装备,因为李勋的提前布局,岭南战争结束之后,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李勋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放在了墨西县,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邹猛给予了阮中藏极大的支持。

    对于阮中藏的求援,阮中醇置之不理,并且软禁了前来报信的使者,他的这个举动,顿时引起了阮中藏心中的仇恨,并最终演化成强烈的杀意。

    随后,阮中藏命令胡冲之与阮崇两人,从军中挑选出五百精锐士兵,秘密回返江南,联合北江会内部的强硬派,随即展开了杀戮。

    一场内乱下来,北江会彻底成为过去,连同会长阮中醇在内的主要高层,七百多人被杀。

    肃清了反对势力之后,阮崇与胡冲之两人,开始组织力量,把北江会的钱粮,源源不断的运往占婆。

    在得到了钱粮的支援之后,阮中藏立即展开大规模的招兵买马。

    张福篡位之后,在占婆国内实行高压政策,对百姓强取豪夺,政治**,民不聊生,占婆国内的局势,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不稳,到了张权继位之后,张权本人也是一名昏君,暴君,对百姓的剥夺更加残酷,因此,张氏一族在占婆的统治,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

    阮中藏提出的口号,是恢复安南故国,恢复均田制,百姓有田可种,有饭可吃,并且承若,如若能够复国,全国免税十年。

    相比占婆国王张权的残暴,阮中藏的口号,瞬时间打动了所有人,因此,在有了钱粮作为基础的情况下,阮中藏的募兵号召,得到无数占婆百姓以及大量士族地主的拥护与支持。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阮中藏便是再次聚兵七万,重新展开了反击,并且节节胜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是打到了降惜府。

    降惜府是占婆国都最后一道屏障,打下了降惜,便能兵临国都城下了。

    降惜城的重要性,不言而论。

    因此,不论是占婆国王张权,还是阮中藏,双方都是在此聚集了重兵。

    围绕降惜城的战争,三个月之前就已经开打,目前的局势,双方依旧处于僵持之中,不分胜负。

    战争的进行,损耗是极为巨大的。

    战争打到现在,从北江会获取的巨量钱粮,已经快要用尽,因此,阮中藏传信身在晋朝的阮崇与胡冲之两人,尽快把手中的大量银票,全部兑现,然后换成粮食与实钱,立即运往占婆。

    北江会内部储存的粮食与实钱,通过近半年的运转,基本上已经全部运往了占婆,但这些只是北江会所有财富的一半还不到,北江会另外一大部分的财产,目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各地的门店实体生意,还有就是数量巨大的银票,仅银票的数额,就高达三百多万两之巨。

    这些东西想要全部变现,以及彻底分割与售卖,那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是不短的时间。

    这件事情,阮崇与胡冲之两人,一直在做,但进展有些缓慢。

    比如北江会在各地的门店,多达数百家之多,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全部卖光,而是需要一家一家的去卖,这就需要很多的时间。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好处与坏处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黑吃黑

    再有就是银票,你去钱庄兑换,如果数额巨大,你是需要提前打招呼的,然后钱庄从各地进行转运,这个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阮崇还不敢一次性兑换的太多,因为这会引起钱庄的怀疑与警惕。

    北江会的覆灭,目前处于保密之中,一旦消息泄露,官府插手进来,那结果......

    占婆国内的战争局势,已经到了决定性的时刻,阮中藏急需得到支援。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阮崇不顾胡冲之的劝阻,决定加快进度,把手中的银票,一次性全部兑换成现银。

    能换多少换多少,剩余的,不要了,然后前往占婆,不在回来了。

    经过半年的兑换,阮崇手中的银票,还剩下两百三十万两左右。

    有了决定,自然是立即展开行动。

    阮崇其实已经很谨慎了,他将两百多万两的银票,分散开来,在河东、河南、淮南、淮北以及江南等十六个不同的钱庄,一次性全部兑换完。

    两百多万,对一个钱庄来说,那肯定是非常巨大,但是分散到十六个钱庄,那就不是特别巨大了,也不会引人耳目。

    但阮崇与胡冲之两人,还是失算了。

    银票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宗时期。

    银票最早由商人自由发行。

    赵智继位之初,山南、河东以及江南一带,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

    存款人把现银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银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存款人无需携带巨款银两,当存款人提取现银时,付给铺户一定的利息,也叫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银票。

    这时的银票,只是一种最原始的存款和取款凭据,还不能进行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随着银票铺户的增多,比如关内地区,银票铺户到了赵智继位之时,已经多达三十多家,几乎每个州都有银票铺户的存在,因此,银票交子能够得到广泛使用,拿着银票,存取都是极为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的,在关内地区,银票不仅仅只是在商人之间流通,而是广泛的应用到所有行业,所有人之中。

    因此,银票慢慢的,也就几乎等于是钱币。

    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银票所带来的巨额利益,自然也就引起了上层人物的注意。

    晋朝有两个经济核心,一个是以丰京为核心的关内地区,另外一个则是以扬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龙头,也就是在这行实力最强最大的,关内地区,最大的银票商人,不是别人,正是冀王赵安桐,而江南地区,则是当属吴家。

    北江会内部生变的事情,阮崇自以为隐藏的很好,但纸终归包不住火,这半年的时间,他连续的在各地兑换现银,虽然数额都不大,但次数太频繁了,而且只出不进。

    北江会已经覆灭,生意自然也就大额减少,阮崇以为做事谨慎一些,不会出问题,但他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你在各地银票铺户兑换现银,却少有储存,北江会那可是财力相当雄厚的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绝对违反常理的。

    而且各地的银票铺户虽然众多,但信息却是相通的,阮崇的所作所为,根本隐瞒不了多久。

    果然,北江会的异常,很快引起了冀王赵安桐以及江南吴家的注意,于是他们在暗中进行调查,并很快得知了北江会的真实情况。

    胡冲之今天拿着八十万两银票,去晋阳府兑换,城中有整个河东地区最大的银票铺户,区区八十万两现银,问题不大。

    最后的结果就是,胡冲之进了铺户,立即就是遭到埋伏,若不是他向来做事谨慎小心,这次进城,带了足足三十多名护卫,面对上百人的围攻,恐怕是很难活着逃出来了。

    随后,阮崇带着胡冲之去了后院的一处房间。

    房间里还有一个人,正是阮东郎,只不过他坐在墙角,整个人蓬头垢面,并且被五花大绑。

    此时的阮东郎坐在地上,闭着眼,好像在睡觉。

    阮崇与胡冲之两人,都没有理会一旁的阮东郎,各自坐下,然后进行交谈。

    阮崇沉声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胡冲之叹气一声,把事情的经过给说了出来。

    “我刚把银票交出去,对方立即就是动手,目地很明显,就是想要将我杀掉。”

    “狗日的,对方这是想要黑吃黑啊!”

    阮崇咬牙切齿的说道:“他们这么做,就不怕传出去,毁了自己的名声?”

    银票生意,最重声誉,一旦声誉有损,这行也就不用做了。

    胡冲之说道:“北江会....其中的消息....恐怕已经泄露了。”

    对方既然敢这么做,肯定是不怕事情闹大,原因很简单,北江会内乱,好几百人被杀,这可是惊天大案,一旦传出去,必然轰动一时,到时候官府插手进来,首先要做的,就是锁定北江会的全部财产。

    一旦财产被锁定,那么北江会的一切,都将会变成非法,既然已经是非法了,属于北江会的银票,那就是一堆废纸。

    胡冲之沉声说道:“事不宜迟,我们立即离开,返回安南。”

    阮崇怒声说道:“几百万两银子,就这么白白葬送了?”

    胡冲之叹声说道:“别想那么多了,对方既然敢动手,肯定是不怕我们闹事,城中闹了这么大的动静,北江会的事情恐怕很快就会传开了,一旦官府插手,肯定会封锁道路,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搜捕,到那个时候,我们想走都走不了了。”

    这次去城里兑换银票,三十多名兄弟,最后只有两个人活着逃了出来,胡冲之的内心也是非常难受。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黑吃黑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退路

    “你们不要忘记了,这些钱,也是有李勋的一份,如今什么都没有了,你们怎么跟李勋交代?”

    阮东郎的声音突然响起。

    阮崇与胡冲之扭头看去,发现阮东郎这个时候已经醒来,正冷笑中看着他们。

    看着阮东郎这幅模样,阮崇心里的火气,顿时就是冒了起来,他大步走到阮东郎跟前,伸手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道:“老东西,先前看在李勋的面上,倒也是饶你不死,如今,李勋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有什么顾忌?”

    “你要是聪明一些,就老实当条死狗,看在你是我二叔的份上,兴许我能饶你一条狗命。”

    对于阮崇的辱骂,阮东郎哈哈大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阮东郎的大笑,让阮崇更加怒不可赦,他左右看了看,当即从一旁拿出一把短刀,抽出来,就要去捅阮东郎。

    “别乱来。”

    胡冲之见状,连忙上前拉扯,阻止阮崇的毒手。

    “别拦我,我非宰了这条老狗。”

    “别乱来,给我出去。”

    胡冲之力气比阮崇可是要大的多,强行把他给拉了出去。

    两人的吵闹,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胡冲之的副手,这支队伍的副统领阮和于是走了过来。

    “四哥,发生什么事了?”

    阮崇把刀丢给阮和,大声吼道:“你进去,杀了阮东郎这个混蛋。”

    阮和看了一眼地上的短刀,没有任何举动,而是沉声说道:“四哥,大哥向来尊敬二叔,如今你却要杀他,大哥若是知道了,恐怕不会高兴。”

    听到这话,阮崇慢慢冷静下来,他天不怕地不怕,独独害怕阮中藏。

    胡冲之见到阮崇冷静下来,于是放开了他。

    阮崇看了看胡冲之与阮和,冷哼一声,迈步离开了这里。

    看着阮崇离开的背影,阮和微微皱眉,神色有些阴郁。

    阮中藏派遣阮崇领着一千人进入晋朝,夺取北江会的财富,临行之前,曾经交代过,对于阮中醇等主要不合作分子,当以雷霆手段,坚决予以铲除,归属于会长的强硬派,若是能够归属自己,也可以既往不咎,至于那些温和派与中立派,则是尽量拉拢。

    阮中藏说的很明白,大家都是一个血脉,真的是能够恢复故国,到时候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北江会的这些高层,正好可以迅速补充安南国内各个地方官府,加快以及稳定自己的政权。

    阮中藏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除了阮中醇等人少数人之外,其他的人,能不杀就不要杀,大家毕竟都是一个血脉,而且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以后肯定有用得着的地方。

    但是阮崇是怎么做的呢?

    阮崇里应外合,把北江会的绝大多数中高层,趁着他们聚集起来的机会,大开杀戒,完全忘记了阮中藏的叮嘱,一下子杀了七百多人,属于阮中醇一方的强硬派,两百多人,全部被杀,一个都不留,而像阮东郎这样的温和派以及中立派,也是被杀了大半,阮崇显然是杀红了眼,若不是胡冲之极力阻拦,连阮东郎都是已经死于阮崇的刀下。

    对此,阮和是极为不满的。

    但没有办法,相比较阮崇,阮和的出身以及在阮中藏那里的地位,都是差远了,根本就没有话语权,所有的事情,阮崇性格冲动,刚愎自用,就连胡冲之都是无法阻拦,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阮崇的性格,胡冲之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摇头叹息。

    胡冲之对着阮和吩咐道:“准备一下,一个时辰之后,我们立即离开。”

    阮和问道:“直接回返安南?”

    胡冲之点了点头。

    阮和转身准备离开,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出声问了一句:“统领,二叔他.....”

    阮东朗在北江会之内,威望很高,人缘也极好,北江会是他祖父一手创立的,但规模一直不大,直至传到阮东朗的手中.....北江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到这种规模,阮东朗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而且他性格温和,不争权夺利,对后辈也是多加提携,受到很多晚辈的尊敬,包括阮和、胡冲之这些人年轻人,都是阮东朗看着长大的。

    阮崇发动进攻之后,杀了很多人,谁劝都没有用,胡冲之只能忍着,一直到他连阮东朗都是不准备放过,这才忍无可忍,出手劝阻,两人为此险些翻脸。

    胡冲之反问道:“你觉得呢?”

    阮和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李勋点名要我们不准伤害二叔,若他有什么不测,我们和李勋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胡冲之说道:“李勋现在可什么都不是了。”

    阮和正色道:“李勋与墨西都督皱猛私交极好,只要维持着这种友好关系,局面至少不会更差,难道不是?”

    听了阮和的这番话,胡冲之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他拍了拍阮和的肩膀:“去准备吧,二叔对我有恩,有我在,没有人可以伤害他,包括阮崇。”

    听了胡冲之的保证,阮和的脸色放松了下来,他拱了拱手,然后转身离开。

    胡冲之返回屋内,走到阮东朗的跟前,然后蹲下身子。

    只见他拿出短刀,阮东朗身子缩了缩,什么话都没有说,闭上了双眼。

    胡冲之隔断了阮东朗身上的绳子。

    阮东朗睁开眼,看着身上断裂的绳子,内心顿时松了一大口气。

    “看来你心里还有我这个二叔。”

    胡冲之轻声说道:“二叔,我从来都没有过加害你的心思。”

    阮东朗沉默不语。

    胡冲之看了阮东朗一眼,然后说道:“二叔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阮东朗淡声说道:“你想我怎么做?”

    胡冲之既然没有说跟他一起回安南,那肯定是有其他意图。

    果然,胡冲之说道:“我喜欢二叔去丰京,和李勋解释一番,把关系继续维持下去。”

    阮东朗冷笑道:“听阮崇那小子的口气,阮中藏马上就要打下占婆国都,很快就要复国成功了。”

    胡冲之苦笑道:“战争一事,哪有十拿九稳的?若是能够一直和墨西都督皱猛保持友好关系,至少....我们还能有个退路。”

    胡冲之的意思很明显,战争的胜败,没有谁能够提前锁定,如果....阮中藏战败了呢?到时候,身后有皱猛的支持,多少还有个退路,若是双方的关系破裂了,皱猛把退路堵死......

    阮东朗沉思了好一会儿,最终点头说道:“我去找李勋。”

    胡冲之拱手感谢:“多谢二叔。”

    “我不是帮你,我是为了.....”

    “二叔,我知道,这次的事情,是我们的不对。”

    胡冲之低下头,双眼已经红了。

    事情已经发生,不可能挽回了。

    阮东朗叹气一声:“告诉阮中藏,阮崇这种人,就是一个匹夫,或为将才,但治国.....这样的人,还是少一些吧。”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退路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丧事

    开元二年,十二月十三。

    与杨道嗣、刘桀同一个时代,在政治上短暂辉煌过的尤元峰老爷子,驾鹤西去了。

    尤元峰的死,对于尤氏一族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尤元峰的仕途,前半生,无疑是非常顺畅的,四十出头,便是晋职政事堂为相,在他那个时代,那个年龄,是仅次于杨道嗣与刘桀两人。

    每个人都有他的选择与追求。

    赵智为了稳住局势,把所有权利,全部都是下放给了杨道嗣与刘桀,三方联合起来,把其他绝大多数门阀世家,以及几个政治上的反对派,全部都是给逐出了朝堂。

    以此,朝堂形成了皇权派、左相与右相,三权鼎立之势。

    在此情况之下,赵智意图在三大派系之外,扶持一支以寒门仕宦为集体的政治势力,加强皇权派的力量,制衡左相与右相两党。

    赵智最开始的理想人选,正是刚刚进入政事堂为相的尤元峰,希望他做这支政治势力的领头人。

    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尤元峰必须自立门户,与尤氏一族分离出来,做一个孤臣。

    这很正常,杨氏一族就是这样,杨道嗣想要兵权,为家族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赵智可以给你,但不是没有条件的,比如杨道安,做了蜀州节度使,执掌数万大军。

    杨家最后得逞所愿,但也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杨道安自立门户,与杨氏一族虽然同源,但已经不是一个家族了。

    当时的尤家,已经步入衰落期,若是为了个人政治前途,利益与地位,尤元峰选择自立门户,那么对于整个尤氏一族而言,其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尤元峰最终选择了家族。

    尤元峰的选择,极大的团结了整个家族的人心,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尤氏一族虽然一步步衰落,但始终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荡,对外低调,对内则是加大教育力度,培养人才。

    尤元峰虽然早早就是从官场上退了下来,但并不代表他就没有了任何地位。

    事实上,尤家的族长虽然是尤明远,但是谁都知道,尤家真正的当家人,一直都是尤元峰,而在门阀世家这个集团里面,尤元峰的辈分与声望,是不比杨道嗣、刘桀低多少的。

    随着尤元峰的逝去,一定程度上中兴晋朝,黄金一代的那些人,只剩下一个刘桀,一个时代彻底画下了帷幕,他们这一代彻底成为了历史,今后的政治舞台,将会被别人所主导。

    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个比喻在恰当不过。

    李勋一身素白的站在那里,他是尤明远的大女婿,按辈分来说,站立的位置应该比较靠前,但是现在,他却是站在很远的地方,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这个是尤明远特意安排的,并不是说,因为李勋刚刚失去一切,人走茶凉,不想被牵连,而刻意的去疏远李勋。

    不是这样的,以尤元峰的地位与名望,他的丧礼,前来吊唁的人,肯定是极多的,其中就会有很多门阀世家的人,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参与了李勋此次被罢免一事,李勋凑进来,那会很尴尬。

    今天是十二月十五,尤元峰是前天中午走的,李勋得到消息,立即就是赶到了尤府。

    李勋是尤家的大女婿,按说是有很多事情让他去做的,但是尤明远没有这么做,因为李勋的身体还很虚弱,咬着牙,刚刚帮自己的好兄弟朱正国处理完丧事,还没有松口气,老爷子也是走了。

    李勋赶到尤家,待了不到两个时辰,便是有些承受不住,险些昏倒。

    在尤明远的劝说下,李勋最终回家休息,头两天丧事,一些繁琐事情,都是没有让他参与。

    尤元峰临死之前有过交代,自己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并且火葬,骨灰也不是埋于家族陵墓,而是埋葬于山南酉州。

    尤元峰的这个决定,非常出乎人的预料。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火葬是非常少见的,只有那些佛教徒或是虔诚佛教的人,才会选择火葬,而尤元峰,并没有任何信仰。

    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李勋从沉思中醒来,抬头看去,一大群人走了进来。

    这些人李勋大多数都认识。

    陆中勋、王牢之、陈虎、谢世远......

    他们走完了过程之后,然后和一旁的尤明远交谈起来。

    陈虎看了一眼四周,刚好看到一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正盯着自己一直看。

    这个人他认识。

    陈虎走了过去。

    “晚辈见过陈家主。”

    中年男子给陈虎行礼。

    陈虎拉着中年男子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然后低声询问道:“青珀,有好些天没有见到你二叔了,他怎么回事?”

    在付出了钱粮各一百万之后,对于葛鸿,赵询最终选择了网开一面。

    葛鸿刺杀李勋的事情,闹的满城风雨,但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事后赵询还是找了一个理由,剥夺了葛鸿的爵位与散官。

    赵询这已经是很给葛鸿面子了,在接到圣旨之后,葛鸿就算不去皇宫当面谢罪,至少也该上个奏折,表示表示,走个照面,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都多长时间了,葛鸿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名中年男子名叫葛青珀,是葛鸿弟弟的长子。

    随着葛鸿嫡系一脉的绝嗣,葛青珀事实上,已经成为下一代葛氏门阀族长的不二人选。

    面对陈虎的询问与不解,葛青珀苦笑道:“二叔病倒在床,谁都不理,很多人都是劝说过,但二叔他......”

    说到这里,葛青珀叹气一声,摇了摇头,满脸的无奈。

    “好好照顾你二叔,让他....放开一些吧!”

    陈虎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若不是和葛鸿有些关系,他才不想管葛家那些烂事。

    葛青珀看了陈虎一眼,然后轻声说道:“陈家主,家中...目前有些困难,捐献钱粮一事,是不是可以往后拖延一二?”

    听了葛青珀的这句话,陈虎顿时皱起眉头:“相比较你们葛家犯下的事情,这点钱粮,又算得了什么?”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丧事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提醒

    陈虎瞥了葛青珀一眼,淡声说道:“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那就不是事,再说了,和你二叔的命相比,区区一点钱粮,又算得了什么?”

    葛青珀干咳一声,呵呵笑道:“二叔性格刚烈,他若是知道家族为此花了这么多钱,肯定是不会答应的,而且.....二叔已经老了。”

    说到最后,葛青珀叹气一声。

    陈虎看着葛青珀,目光闪过一丝厌恶。

    这最后一句,二叔已经老了,暴露了葛青珀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极大不满。

    刺杀事件爆发之后,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葛鸿心里的那口气,最终都是泄了,没有了这口气,葛鸿整个人的精神顿时垮掉。

    一连出了这么多的事情,葛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如今没有了葛鸿这个家长主持家族事物,整个葛氏一族,顿时陷入到极大混乱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葛鸿的大哥葛涛,回返本家,暂时主持家族事物,代理族长之权。

    出钱赎罪,是陈虎一手操作的,为此他还欠了陆中勋一个人情。

    事情做成了,葛青珀非但不感谢,反而心怀不满,陈虎能不生气?

    陈虎知道葛青珀是什么意思,葛鸿一个快要入土的老人,为了他,家族要付出钱粮各一百万,其总价值将近三百万两白银,这对于葛氏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家族一半的财富,都是没有了。

    如今的葛家,在仕途上,辈分上,资历上,最高的人当属葛涛,他是上代族长的长子,葛鸿同父异母的兄长,但他是庶出,而葛青珀的父亲虽然早亡,却是葛鸿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是嫡出。

    葛鸿就是一个儿子,随着葛青峰的身死,他这一支,算是绝嗣了。

    因此,就血脉关系而言,下一代葛氏族长的继承人,葛青珀是第一人选。

    葛青珀觉得为了一个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葛鸿,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完全就是不值当,而且这件事情,是陈虎与葛涛两人一手完成的,当葛青珀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商量,而是通知,事情已经完成了,你照做就是。

    作为下一任的族长继承人,葛青珀有种被轻视与忽视的感觉,因此,他内心极为不满。

    陈虎说道:“青珀,你觉得作为一个族长,最重要的是什么?”

    葛青珀微微一愣,没想到陈虎突然有这么一问,但还是马上回答道:“能力,眼光,手段,还有......”

    葛青珀话还没有说完,陈虎已经笑了起来。

    “晚辈难道说的不对?”

    葛青珀有些不悦的说道。

    “论能力,眼光以及手段,葛家之内,比你强的人有很多,单单就你那两个弟弟,哪一点不比你强?”

    陈虎淡声说道:“为什么你能当族长,别人都当不了?”

    听了陈虎的话,葛青珀沉默不语。

    陈虎继续说道:“因为你是嫡出,他们不是。”

    “作为一个家族的族长,你所说的能力,眼光,手段,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规矩与名声。”

    “在你看来,你二叔已然垂垂老矣,没多少时间好活了,为了他,家族花费如此巨量的钱粮,根本就不值得,但你想过没有,他是你的嫡亲二叔,是当了几十年家的老族长,是你的至亲,对你而言,如此重要的人,你都是能够不顾他的死活,族人会怎么看,其他世家又会怎么看?”

    “而且....”

    陈虎最后说道:“你虽然是嫡系当中的最长者,但你的两个弟弟也是嫡出,而且各方面都比你要强,若是你表现的不好,而他们表现的好.....”

    听闻这个话,葛青珀的脸色顿时变了。

    陈虎这是在警告自己,你虽是葛家第二代的嫡长子,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你的两个弟弟也是嫡出,老族长葛鸿如今成了这么一个模样,其实是最佳表现自己的机会,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去做,你不做,等到你的两个弟弟去做,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你葛青珀对老族长不好,无情无义,德性有亏,名望有损,而你那两个弟弟要是做的好,那就是有情有义,到时候,若是绝大多数人不服你,你这个族长,还当的成?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葛青珀脸上顿时有了汗水。

    一个家族的族长,代表的是整个家族的脸面,就算你再怎么不愿意,你装也要装出一副仁义的模样。

    陈虎问道:“你告诉我一句实话,葛鸿的身体怎么样了?”

    葛青珀看了陈虎一眼,迟疑了一下,然后低声说道:“二叔恐怕过不了这个年了。”

    “这么快了?”

    陈虎神情有些恍惚。

    他和葛鸿青年时期,关系非常要好,是那种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铁哥们,只是后来,陈虎到了地方做官,葛鸿则是一直留在丰京,不同的政治经历,导致两人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中年时期开始,曾经的好朋友,也就慢慢疏远了。

    葛青珀没有听清楚:“陈老爷子,您在说什么?”

    陈虎摇了摇头:“把你的仁义展现给大家看吧,做好一个族长,不要辱没了葛氏先祖的名声。”

    陈虎说的是肺腑之言。

    葛青珀点了点头,真诚的说道:“陈老爷子的话,晚辈记在心里了,晚辈回去之后,立即筹集钱粮,三天之内,一定送往皇宫。”

    说完这番话,葛青珀躬身一拜,随即转身离开,他已经拜祭完了尤元峰,可以离开回家了。

    王牢之与陆中勋这个时候走了过来。

    “陈老爷子,你和葛青珀说什么呢,说了这么久。”

    王牢之有些好奇的问道。

    陈虎摇了摇头,叹声道:“葛家没落了。”

    随后,陈虎把方才的谈话,给王牢之与陆中勋说了说。

    “葛鸿也算是我的至交,以后葛家有什么困难,看在老夫的面子上,能帮的就帮一把吧!”

    陆中勋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这有些出乎王牢之的意料。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提醒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7215/ 第一时间欣赏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 作者:拐子饭所写的《混在帝国当王爷》为转载作品,混在帝国当王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混在帝国当王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混在帝国当王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混在帝国当王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混在帝国当王爷介绍:
李狗儿,一个连正儿八经大名都没有的穷要饭,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当一个做贵妃的姑姑突然砸到他头上的时候,李狗儿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三妻四妾?富甲天下?那都不是个事!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做忠臣能臣?那太累,而且自己也不识几个字。做外戚当权臣?那太危险,好像历朝历代没有几个能得善终混在帝国当王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混在帝国当王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