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万历1592TXT下载万历1592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万历1592全文阅读

作者:御炎     万历1592txt下载     万历1592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一千一百七十一 德川家康善于隐忍

    隆武二年二月十八日。

    肥前国松浦郡名护屋城,德川家康正在召开新一年度的财政会议和政务会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发布新的一年里大家需要做的事情和达成的目标。

    自从那场惊世之战已经过去七年了,距离日本被三分也过去七年了,距离德川家康离开自己的家乡、被强迫分封到西日本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有七年了。

    今年,德川家康就要五十七岁了,他已经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精力也大不如前了。

    当年那场战争结束之后,他和他的家臣们还有联盟的大名们被当时威压日本的明将萧如薰强行迁徙到了西日本来,在这里扎根生存,占据了日本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另外的三分之二则在丰臣氏的手里。

    原本,他是打算一举袭破丰臣氏主宰日本,进而和大明议和,把和平带回日本,但是事与愿违,丰臣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的支持下,重新站稳了脚跟,就在京都。

    京都是日本数百年以来的首都,不仅有强大的政治底蕴,还有大义名分,以及那位虽然没有实权却依然被天下人认可的“天皇”。

    战国时代,各地诸侯最大的愿望就是“上京”,得到天皇和朝廷的认同,取得征夷大将军的职位名分,然后开幕府,治理天下,成为实际上的日本主宰,就和当年的丰臣秀吉一样。

    丰臣秀吉虽然死了,但是丰臣氏还在,在丰臣秀次的统领下,丰臣氏在京都重新屹立起来。

    前田氏和石田三成显然都是支持丰臣氏的。

    石田三成虽然不讨人喜欢,但是前田利家的威望很大,只要他在,丰臣秀吉的近***与尾张派系就能维持基础的合作,丰臣氏的残余势力依然比德川家康要大。

    更兼德川家康杀死丰臣秀吉的耻辱和仇恨,很多大名即使内部有矛盾,可是对抗德川家康的时候一定会站在一起一致对外,这样的话,德川家康就将永远被压制在西日本动弹不得。

    但是这并不是全都是坏事,萧如薰将略微残破的西日本封给德川家康并不都是坏事,否则德川家康也不会那样接受。

    西日本的确遭到了战争的摧残,但是这也方便德川家康迅速整理好内政,重新分封,快速稳定人心,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与此同时,西日本有传统意义上比较强大的海上优势。

    丰臣氏残余的水上力量被德川家康全部得到,他得以在战后一年就组织了很多次的海上商船队南下东南亚地区和大大小小的国家部落做生意,赚取钱财,增加收入,修复残破的西日本。

    比起东日本内部更为严重的内部纷争,西日本内部的纷争则更小,更有利于对外发展而不是对内消耗。

    德川家康维持了最大的领土和最大的利益,得以发展成西日本最大最强的势力,有绝对的主导能力。

    而丰臣秀次则没有,丰臣氏为了收拢人心,弥补一些大名的损失,不仅没有得到什么,还把原先被丰臣秀吉纳入手中的领地分封出去了一些,本家实力大为缩减。

    可以说,如果没有前田家和其他一众大小诸侯的拱卫,德川家康根本不惧怕丰臣秀次,但是为难的就是那群大小诸侯,虽然矛盾重重,可是对待他德川家康却是一贯的厌恶和反感,无法调和。

    当然丰臣氏的势力也不好过就是了。

    前田利家威望大辈份高,战后全靠他主持丰臣氏的大局。

    政务上军务上,没有他的协作和支持,丰臣秀次基本上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因为最早支持他的那批大名基本上都被萧如薰在朝鲜干掉了。

    包括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这些深受丰臣秀吉倚重的大名都死的很惨,丰臣秀次自己的家臣团势力还比较小,还不能成为他的全部依仗。

    石田三成又是个容易吸仇恨的大棒槌,没有前田利家剧中调和,还真的不好说丰臣氏会不会分崩离析。

    前田利家还真的是丰臣一方不可或缺的一人。

    他不仅要恢复丰臣氏的实力,还要竭尽全力的调节尾张派系和近***之间的矛盾,还要对内部进行实力上的恢复和积攒,以备将来一定会发生的统一战争。

    分身乏术,对他的寿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在这七年内,德川家康能明显的感觉出丰臣氏内部发展的缓慢和前田利家的衰老加速。

    德川家康善于隐忍,这和他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一个善于隐忍的人是不会轻易躁动起来做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的,杀掉丰臣秀吉已经消耗了他积攒数十年的躁动,短时间内他是不可能躁动起来的。

    所以他默默的发展自己,以便采取牢固的守势,一边等待着前田利家的死亡和丰臣氏内部的矛盾白热化。

    对于隐忍,他已经习惯了,就如同习惯吃饭喝水呼吸睡觉一样习惯。

    他一直以来也都在隐忍,当然隐忍也并不一定全是好处。

    就像之前他隐忍着隐忍着,不过他还没有忍到前田利家的死亡,却等到了压在他们双方头上的大明王朝发生内乱的消息。

    萧如薰奉天北伐的消息一个月以后就被身在名护屋城消息灵通的德川家康知道了,他对此非常震惊,但是却并不意外。

    在他看来,军方和朝廷产生矛盾是一定的,掌握军队才能拥有实力,军队才是根本,萧如薰名气那么大,那么能打,朝廷肯定会怀疑他,猜忌他,于是把他给逼反了。

    这对日本来说可是一个超大的好消息啊,有了萧如薰的大明威压天下,但是失去了萧如薰的大明就会大大丧失对外的威慑力,到时候处在内乱之中的大明一定无暇关注日本,那个时候,就是他出兵石见夺回石见进而问鼎天下的机会!

    他自然不认为大明会被萧如薰打败,萧如薰战败被杀是一定的,大明的势力到时候一定会遭到巨大的损害,等萧如薰的死讯传来,就是他动手之时!

    当然了,一个月以后,他发现丰臣氏也采取了和他一样的对策,在石见地区派驻了兵马,监视石见方向明军的动向。

    就算萧如薰死了,但是吴惟忠一样是威名赫赫的,他手下的一万多军队也不是易与之辈。

    要是小看了他们,阴沟里翻船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年明军的战斗力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些忌惮的存在让他们更加小心谨慎的面对着明军,小心谨慎的探听着明朝内战的消息,但是内战的走向却越来越让他们举得奇怪,觉得情况不太对劲。

    萧如薰越打越强,明政府军越大越糟糕,到最后,不过半年的时间,萧如薰居然打入了北京,还……还称帝了!

一千一百七十二 吴惟忠的震慑

    大明完了,大秦建立了,萧如薰建立了新的王朝,做了皇帝了!

    当年一手组织朝鲜战役,一手策划将日本三分的萧如薰,居然做皇帝了!

    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对日本的利好,尽管大秦现在肯定是兵荒马乱,萧如薰一定是焦头烂额,但是将军和皇帝的区别他们分得清,也不会为此而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将军和皇帝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吗?

    将军能做的事情,和皇帝能做的事情,能一样吗?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丰臣氏和德川家康几乎是同时的把石见地区的兵马撤走了,然后小心翼翼的继续探听消息,不久之后,他们就得到了吴惟忠乘船回国的消息。

    虽然吴惟忠回去了,但是石见地区尤其是银山矿区的明军士兵的防御更加严密了,仿佛正在戒备着什么。

    德川氏和丰臣氏都万分的着急,很想知道萧如薰到底有什么后招。

    结果一个月以后,吴惟忠回来了,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着一万军队回来了,使得石见地区的军队数量达到了两万人,实力更强,防御更加森严。

    然后他就把明字旗撤掉了,换上了玄黑色为底色的大秦飞龙战旗。

    两万秦军镇守石见矿区,这个姿态再明确不过了。

    亲手缔造如今这一切的萧如薰从未忘记过日本,他这样做是在警告日本的两大势力,给我老实一点小心一点,否则,下次来的就不是一万军队,而是十万讨伐军!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次被吓得不轻,惊恐的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偌大一个大明朝廷,拥兵百万的大明朝廷,怎么就被萧如薰给击溃了?

    大明朝廷怎么就败得那么惨?败的那么干脆?

    这完全无法想象!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很快,萧如薰派使臣去了京都。

    使臣代表大秦皇帝萧如薰召见德川家康和丰臣秀次两名日本势力之主,加上那个所谓的傀儡天皇,当他们的面宣布了大秦继承大明一切在海外诸国的利益,继承大明宗主国的身份,要求他们上交大明赐给的印绶转而接受大秦的赐封,向大秦称臣。

    面对大秦强势的要求,德川氏和丰臣氏也暂时忘却了敌对,召开了会晤,在会议上确定了接受大秦的要求,让天皇代表日本改奉大秦为宗主国等等。

    令外,使臣还要求日本天皇接受大秦日本国王的称号加封,不准使用帝王之号,对于这个要求,引起了日本各大诸侯的强烈反对,尽管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认为接受比不接受要好,但是迫于下面人的反对,他们不得不提出抗议。

    说日本天皇是很早以前两国产生关系以前就有的称呼,是古人的传统,大秦虽然是宗主国,也不应该对日本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还说其他的藩属国也都是这样,表面上称臣,对内还是自称皇帝,大秦怎么不要求呢?

    秦使回应说大秦已经不是大明,大明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秦不会。

    大秦已经对各大藩属国提出了一样的要求,要求他们一起学习朝鲜,对大秦的尊奉之心要真诚,对内也只能称王,不准称帝,日本不是唯一。

    为了进一步震慑日本,吴惟忠果断下令一支人马齐装整备,紧急出动。

    这支人马兵分两路,一路在骆尚志的带领下杀向长门国,一路由吴惟忠亲自率领杀到出云国,两支人马各自取得了一场胜利。

    秦军的最新式武器和战术在日本初次使用,就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将当地德川氏和丰臣氏的驻军万余人杀的狼狈逃窜,丰臣氏和德川氏的军队整齐划一的兵败如山倒。

    德川氏军队战死一千余人,余者溃逃,数百人被擒,丰臣氏战死一千五百余人,余者逃跑,少数被擒,被抓住的俘虏一并被斩首,一个也没留下来。

    秦军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在出云国和长门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长门国和出云国各自被焚烧抢掠了十数个村庄,基本上被夷为平地,人民不是被杀就是被掳掠为奴,损失十分惨重,德川氏和丰臣氏的大名及其军队没有敢于正面抵抗的,全部退避三舍。

    不仅如此,秦军还将被杀死的士兵的脑袋砍下铸成京观以为威慑,一座留在长门国,一座留在出云国,向日本炫耀武力。

    并且还声称如果日本试图反抗大秦,不接受条件,大家就京都再会,到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能解决的事情了!

    一时间,反对的声浪消失了大半,只剩下数个要面子或者干脆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头铁侠还在叫嚷,说什么要国家的尊严之类的,当然没人理睬。

    七年不打仗,似乎有些人的记性不太好,所以萧如薰授权给吴惟忠,要是有人记性不好的话,就帮他长长记性,让他们想起当年被是如何被明军从朝鲜追着杀到日本本土的。

    不用手下留情,这是一群畏威而不怀德的未开化的夷人,你杀的越狠,屠戮越多,他们越畏惧,越不敢放肆。

    吴惟忠表示谨遵陛下旨意,然后挥军杀出。

    许久不曾动手,吴惟忠都觉得自己身上生锈了,这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带兵上战场干一仗。

    秦军突如其来的动手将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吓得够呛,尤其是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让他们意识到秦军的战斗力不比明军时代弱,反而有所增强。

    他们似乎错误的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增长,也错误的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

    逃回来的人哭诉秦军强大的火力和精良的装备。

    人人披甲,人人都用精钢制的武器,军容严整,进退有据。

    他们在火器上被压制,铁炮打不过,秦军鸟铳的攻击力更强,训练度更高。

    火炮也打不过,秦军火炮的射程更远,炮手的训练更精熟,他们被压着打。

    好不容易到了肉搏阶段,他们挥舞着长刀要近身厮杀,结果被秦军一顿刀枪连戳带砍的打的溃不成军。

    吴惟忠的威慑很有效果,出动了五千人马,就把德川丰臣两方设置在长门国和出云国的防御给彻底摧毁,还烧杀抢掠了不少地方,动辄屠杀灭村,毫不留情,行径十分残酷暴烈。

    这显然是秦皇萧如薰的授意。

一千一百七十三 前田利家觉得头疼不已

    这下子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也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反对了。

    之前下面的反对声很大,天皇那边的反对更剧烈,但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一仗打下来,反对的人也不敢说话了,本来就不反对的人更是大力鼓吹认怂为上,以后再行考虑。

    丰臣氏和德川氏考虑到萧如薰已经成为皇帝,没了掣肘,是否开战全在他的决定。

    不要说什么刚刚立国,真要惹恼了他,他一言不合派兵来打,玩一把任性,大家都要倒霉。

    于是他们秘密磋商五次,最终也决定采用两面政策,即对秦称臣,对内依然自称天皇。

    这是前明时代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我尊奉你为主,但是我在自己国内称王称霸你不能干涉。

    他们认为萧如薰还是和以前的皇帝一样,要面子,不要里子,话说的狠,但是行为就没有那么狠了。

    只要天皇表面称臣就可以,内里,还是日本的天皇。

    于是他们正式照会秦使,表示愿意接受大秦皇帝的要求。

    对外,他们答应了秦使的要求,去帝号,胁迫哭哭啼啼不愿答应的天皇自称日本国王。

    但是对内,天皇还是自称天皇,还在秦使离开之后给天下诸侯秘密发了诏书,细数大秦对日本的凌辱,号召大家记住今日的仇恨,努力发展自身,以期未来夺回天皇。

    这个诏书基本上每一个有足够实力的大名手上都有一份,德川家康也不例外,每次不同名目的聚会上,德川家康总会要求人们将这份诏书读一遍,把仇恨记的更加深刻一点。

    现在还不能和秦军争锋,但是他们终究只有两万人在日本,其他的都在本土。

    之前秦军的一场出动十几万人的西南大战德川家康也在关注着,当时他的心就怦怦直跳,如果秦军战败,十六万大军覆灭,那么他们几乎可以立刻出兵石见,然后收拾掉丰臣氏,独霸日本。

    但是事与愿违,一个月之后他得到准确的消息,秦军战胜了,那个敢于反抗萧如薰的土司被干掉了,全家都被干掉了。

    这场战役让德川家康进一步的看到了秦军的实力,别看秦建国才一年多,但是秦的实力实在不可小看,毕竟是那么大一个国家,他现在都觉得当年丰臣秀吉描绘的美好未来有点可笑。

    秦军是这样容易就能打败的吗?

    北京是那么容易就能进去的吗?

    现在他们还在本土被死死地摁住,就更不要谈什么别的战略了,不把本土夺回来并且统一,还谈什么对外进击?

    日本的确是太小了,渴望更广阔的领土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眼光和目标,但是,当这个目标的对象变成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德川家康觉得就应该理智的思考一下这样做到底划不划算。

    七年埋头发展,到头来还是不如人家立国一年的战斗力,还有什么好说的?

    德川家康觉得只要能把石见拿回来,然后再努力一点把丰臣氏灭掉,统一日本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那就够了,就别无所求了。

    只要大秦不打日本的注意,他就高兴的不得了了。

    准确的说,得知秦军在播州之役中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德川家康的目标就已经变成了保全领土不求外物了。

    一如眼前这些大名们,原先刚刚受辱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读起这份诏书都是义愤填膺眼含热泪的模样,但是现在呢?

    现在侮辱依然还在,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义愤填膺。

    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大秦强大的实在是太可怕了。

    在这样的国家面前,退避三舍自保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就和朝鲜一样,做大秦忠诚而坚定的狗腿子,之前国家两次遭遇劫难两次都是宗主国帮忙收拾的。

    大秦好像也完全不打算吞并朝鲜一样。

    有这样一个国家作为榜样,不得不让不少理智派大名或者是悲观派大名产生不愿争锋的想法,不愿意继续花钱搞军备,只想着更加努力的发展地方经济,不想继续和秦军为敌了。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德川家康的阵营里比较多。

    因为他们都是当年未曾参与朝鲜战役,只是在后来明军登陆之后遭到了一些损失,损失不大,受到的打击也不大,血海深仇也谈不上,这些人容易摇摆。

    而相反,丰臣氏的那群大名里面,很多都是和在朝鲜之役中战死的人沾亲带故的。

    因为丰臣秀吉当时主要征调的就是他们这些军队,在朝鲜之役期间,他们不少人都和当年的大明现在的大秦有血海深仇,就更不要说和当年的主帅现在的秦皇萧如薰了。

    讲和?认怂?这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最想杀掉的是德川家康,第二个想杀掉的就是萧如薰。

    吴惟忠亮肌肉之后,德川方面是全部偃旗息鼓认怂,丰臣方面大部分认怂,继续叫嚣的头铁侠全是丰臣一方的死硬分子,他们还在德川氏与丰臣氏之间携手胁迫天皇下诏书的时候试图暗杀德川家康和丰臣秀次。

    当然结果很惨,他们基本上都被清洗了,前田利家可不会允许这些人做出损害整个日本国运的事情。

    即是如此,有前田利家压制着,丰臣内部对这样的耻辱依然耿耿于怀,和德川方面的心思不同,丰臣氏的主战气氛依旧浓厚,很多大名都去研究上一场战斗中秦军的战斗方式,试图找到秦军的弱点。

    然后加紧恢复实力。

    一年以来,不曾懈怠,倒是让丰臣方面的军事力量大大提升,超过了德川方面。

    前田利家越来越感觉丰臣氏的主战势力抬头,也不知道那些人是哪里来的错觉,觉得研究了秦军一场战斗之后就找到了对付秦军的办法,现在努力发展骑兵和火枪火炮,准备随时和秦军决一死战。

    更让他觉得担忧的是,丰臣秀次貌似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大力向尾张派系的武将靠拢,而石田三成的文臣派系因为支持和谈不支持开战,日渐被丰臣秀次疏远,现在反而向他靠近了。

    前田利家对此感到相当的忧虑,尤其是前几天秦军平定国内叛乱的消息传回来,他更是如此认为,蒸蒸日上的大秦不是现在的日本可以挑战的,奈何那群武将就是不认怂。

    天天抱着那张天皇诏书痛哭流涕,控诉大秦的恶霸行为,发誓要竭尽全力为天皇夺回向天下人号称天皇的资格,用他们手里的战刀发誓。

    前田利家觉得头疼不已。

    幸亏大秦不知道丰臣内部的消息,否则,肯定是要来兴师问罪的。

一千一百七十四 秦军改组

    这方面,前田利家就弄错了。

    这个诏书一年前发布之后,很快就被黑水密探得到,然后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了大秦,交给了萧如薰。

    萧如薰看了之后,就把这个诏书一直保存在书桌手边的小匣子里面,有事没事就拿出来看看,确保自己不会因为情况过于忙碌而忘掉日本的事情。

    眼下播州之役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展开。

    但是从第二阶段展开到第三阶段的混乱到第四阶段的介入再到第五阶段的控制最后再到终极阶段的掀起土改,这是一个过程。

    没有两年也有一年半,不是急匆匆就能搞定的。

    萧如薰决定把青龙营的军队调回来,只在当地留下玄武营的军队分开据守,让土改官员深入地方准备随时颠覆土司政权,腾出来的手完全可以选择下一个刺头来收拾。

    距离上一次小小的提点他们过去了一年多,德川氏似乎老实了不少,意识到了和大秦的巨大差距,所以继续埋头发展自己。

    但是丰臣氏方面,那个什么天皇对内依然称天皇,丰臣氏家臣每次聚会依然会提起那份凌辱诏书。

    眼下开战的借口十分充分,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考虑,那份诏书暂且不说,其他的理由想怎么弄怎么弄,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过在开战之前,萧如薰打算完成军队的改组。

    日本方面反正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吴惟忠的军队足以震慑他们,他们翻不起大浪花来,趁着现在西南大局还没有完全铺开,日本战事没有开启,萧如薰决定解决军队的问题。

    最早的七大营制度在现在看来已经不适用了。

    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现在秦军立国前的军队加上立国后招募的新兵已经突破七十万的人数了,距离萧如薰规定的一百万军队的人数还有三十万的差距,这不着急。

    着急的是七大营的编制适用于缅甸镇南军,却不再适用于大秦军队,每个营的军队数量太多,萧如薰自己也不放心。

    于是,他决定将七大营拆分扩编,改组为三十个新的军,其中有三个骑兵军编制和五个水师军编制,其余都是野战军编制。

    原七大营的番号名称继续使用,在其基础上增添二十三个新军号,每个野战军和骑兵军保持最早缅甸镇南军的三万人编制,水师军则维持在两万人编制,分属不同区域。

    另外加上直属皇帝本人指挥的绝对精锐十五万禁卫军,共一百万正规军。

    在军以下采用师,旅,团,营,连,排,班七级编制,在军以上设八个兵团编制。

    西北兵团,西南兵团,辽东兵团,东南兵团,岭南兵团,关中兵团、京畿兵团和海军蛟龙兵团。

    西北兵团辖区只在甘肃,西南兵团辖区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辽东兵团辖区在辽东,东南兵团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岭南兵团驻守两广,关中兵团辖区在陕西,京畿兵团包括山西北直隶和山东地区。

    由于现在的兵力还不齐全,完成驻守任务还没到时候,未来还会增添数个骑兵军,但是初步规划的各军防区是这样的

    西北兵团驻守五个军,四个野战军和一个骑兵军。

    关中兵团驻守两个野战军。

    京畿兵团驻守六个野战军和一个骑兵军,再加上十五万禁卫军和一个水师军,共八个军和编外的禁卫军。

    西南兵团驻守三个野战军。

    辽东兵团驻守两个野战军和一个骑兵军,共三个军。

    东南兵团驻守两个野战军。

    岭南兵团驻守两个野战军。

    缅甸驻守一个野战军,属中央直辖的独立军,不受各兵团控制。

    然后除了京畿兵团的直辖的一个水师军之外,剩余四个水师军组成大秦海军蛟龙兵团,分四个海军基地驻扎,浙江一个,广东一个,缅甸一个,吕宋一个。

    京畿兵团是最强的,一方面是皇帝需要掌握全国最强最精锐的军队的原因,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北伐,萧如薰有御驾亲征的可能,所以将在这里集中最强的军队。

    西北兵团是京畿兵团之外最强的,因为它将承担未来进军西域、夺回河套以及北伐草原的重要使命。

    关中兵团更多的将会承担防守和支援的任务,所以人数在北方兵团里是最少的,但是任务并不轻,未来北伐开启,关中将成为后勤基地,位置重要。

    辽东兵团自然不用多说,蒙古和女真势力夹杂,未来进军奴儿干都司并且占领库页岛的任务就是他们的,广大的雪原上,是骑兵驰骋的战场。

    西南兵团在未来主要负责西南地区的土改和维稳,剿灭残余的土司势力也很重要,保护新来的移民也很重要。

    东南兵团主要的任务是守土和建设以及配合海军执行萧如薰的开拓东南海岛计划,东南地区的海岛有一个算一个全给拿下,包括最大的台湾岛,萧如薰要在台湾岛上移民,正式建立统治,东南兵团任务很重。

    岭南兵团则负责驻守两广这天高皇帝远与沟通南洋的地方,也将承担一些建设任务,当然,保护之后将会移民至此的北方汉人移民也是很重要的,帮助他们一起建设新的家园,将这里牢牢掌握在手。

    海军蛟龙兵团承担一切海上作战任务,将南海和缅甸近海牢牢掌握住,严厉防范任何敢于挑战大秦在当地影响力的土著或外来人。

    除此之外,缅甸之所以驻守野战军主要是为了防备莫卧儿帝国。

    现在缅甸和莫卧儿之间已经产生了商业往来,这是长期驻守缅甸为萧如薰看家的陈燮带来的消息,所以萧如薰也要防备未来与莫卧儿产生战争的可能。

    毕竟眼下的莫卧儿处在强劲上升期,阿克巴还没死,他的儿子和孙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任何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都不好对付,绝对不能轻敌。

    这些军队都属于中央编制,不受地方政府管辖,地方政府只有警察和衙役的调动权,而没有军队的调动权。

    眼下全**队数量还没有那么多,更多的还在招募和训练,要完全执行这个重组计划至少需要五年,五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是萧如薰可以接受的范围。

    改组缓缓开始进行,军官任命也可以开始进行了。

    把七大营的编制拆分出来,将七大营的军队打散重组,各军将领军官也纷纷根据现有的战功调任到不同的职位上,指挥新的军队。

    这个任务从隆武元年六月份就交给了兵部去安排,现在具体名单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功勋老将们升任兵团主帅,次一等的成为一军主将,极其优秀的新人们可以开始在其余各编制的军队里担任相对应的军官。

    萧如薰打算首先组建自己的中央禁卫军,从各军中选择最优秀的士兵组成中央禁卫军,由皇帝直辖,具备最好的装备和最强的战斗力,也将承担最严峻的战斗任务。

    未来北伐草原,绝对主力就是中央禁卫军,所以中央禁卫军的骑兵人数要予以保障,之所以其他各军里只有三个骑兵军,是因为萧如薰要在禁卫军里保持六万人的骑兵编制。

    未来,中央禁卫军的骑兵将是全大秦最强的骑兵。

一千一百七十五 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不管怎么说,骑兵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具备绝对战场统治力的强悍兵种。

    从古典奴隶时代开始,一直到一战,贯穿人类几乎整个战争史,骑兵的作用不言而喻。

    以为有了火器就可以抛弃骑兵,以为军队全面火器化就能成功打败骑兵,那宋军和明军真的是笑而不语。

    即使是欧洲战场在一战以后才抛弃骑兵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部分国家如日本和中国到二战时期还在使用骑兵,那更不是没有道理的,骑兵自然有其重要性和难以替代的属性。

    装甲兵其实就是装甲化的骑兵,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骑兵也可以说是从未被淘汰掉,只是骑手的坐骑改变了,从血肉之躯的动物变成了冷冰冰的合金装甲。

    萧如薰很清楚,大秦眼下最大的敌人不是已经被打残的女真和西南土司,也不是被打成两半苟延残喘的日本,不是眼下还看不到起冲突的苗头的莫卧儿帝国,更不是远隔万里已经被大秦追上科技脚步的欧洲人。

    而是北虏。

    北虏的存在,让萧如薰始终感觉有一柄剑选在自己的头上。

    现在和之前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在南洋驱逐西班牙人收服葡萄牙人,还是在辽东收拾女真人,亦或是在西南收拾土司以及即将展开的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其目的,都是为了给未来大规模北伐北虏打下一个坚实安稳的后院。

    兵家最忌讳两线作战,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之下,两线作战不具备可行性,可是生产力发展到现在,萧如薰认为无论是秦还是明都具备同时应付两场并不算太大规模的局部战役。

    而大秦应对战争的能力更强一点,皇权下乡官员下基层所动员起来的战争动员力足够支持大秦两线开战,前提是,局部战役。

    而北伐北虏,说真的,没有一次不是国战。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每一次中原王朝对北虏发起的战争都是倾国之战,动用整个国家的实力对北虏发起战争,而无暇分兵对抗其他。

    其中北伐北虏是出国境作战,难以就地补给,且国内补给线过长、消耗过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以汉武帝当时的倾国之力,漠北决战也只能出动十万铁骑作战。

    而为了这十万骑兵的后勤保障,出动数十万步兵和数万马匹运送粮草,仗是打赢了,但是也造成了海内户口减半的巨大损耗,对汉朝积攒数十年的国力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可以说没有文景二帝数十年的积攒以及汉武帝前期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战略反击决战,而这一次的漠北决战以后,下一次汉家军队再度深入大漠,就要到唐朝了,再下一次,就是明朝。

    可见汉家军队北伐作战的困难和要求之高。

    而其中深层次的因素也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这些深层次的因素是决定汉家军队难以深入大漠彻底解决北虏问题的要素。

    以儒学为政府指导思想的汉家政府不仅漠视科技,还非常提防边境民众自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

    移民实边战略是汉朝提出来的,为了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基础,缩短运输补给的距离,减少财政消耗,这是很有远见的方式。

    但是被汉武帝推上前台的儒门反对民众自组织,导致北方村庄民众遇到漠北骑兵不能和当地守军协防。

    儒家的华夷、防民立场反对民众学习漠北的自组织与骑射,使得民众没有自保能力,成为待宰的羔羊,一旦军队战败,民众和他们的财产就会肥了匈奴,还使得汉军失去了优秀的兵源。

    后来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发动民众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的威力,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中国政府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是极为防备这种意识。

    倒不是说没有道理,而是在某些地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先秦诸子百家里其实有一家是立足在平民的基础上,提出统治者要善于组织民众不要漠视民众的说法。

    墨家。

    其实萧如薰一直都觉得墨家出现的太早,消亡的也太早,生不逢时,遇到了死对头儒家的兴盛,汉武帝选择了儒家而不是墨家是历史的遗憾,却也是历史的必然,不可扭转。

    萧如薰认为墨家的部分说法是很对的,专门切中了儒门霸术的要害之处,儒家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负面影响更大。

    墨家的部分学说正好是可以用来进攻儒家学说打压儒家学说最好的方式。

    而最为直接的运用,就是在未来打算作为军队出发地和后勤补给基地的北方数个地区进行军民一体化的试点。

    政府重点投入到这些区域内,下放一些军队里善于练兵的基层军官,对当地百姓进行农时务农闲时练兵的军民一体化方略,让这些靠近北虏进犯区域,处在北虏进犯的威胁之下的民众拥有自保的力量,让他们训练骑射,成为后备兵员。

    萧如薰要在北伐大漠之前,在北方大地建成数个军民一体化的地区,农时务农,闲时练兵,储备雄厚的基础兵员,并且形成以政府养马为主、民间养马为辅的马政策略。

    骑兵是多个兵种里面最难训练的,政府组织的练兵可以训练正规军,而民间的练兵则以自保为主,练出可以熟练驾驭马匹的民兵,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刻参军成为骑兵。

    目前大秦并未摆脱北虏的威胁,利用民众的力量,发动民众来打基础是很重要的,萧如薰给大秦定下了五年的准备期,五年以后,秦军改组的大业彻底完成之后,骑兵大成之时,就是倾国之战的北伐之时。

    那一战,萧如薰要彻底解决掉压在中原王朝头上数千年不曾解决、让中原百姓数千年不得安生的北方边患。

    到那时,萧如薰要将北方最肥美的草原纳入大秦的统治之中,占领草原,组织边民去草原建造城池,在草原定居。

    他要组织百姓畜牧,发展大秦的畜牧业,为大秦提供稳定而又高质量的肉食和奶食的来源,降低肉类和奶类食品的价格,改善大秦百姓的饮食结构。

    如果能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使得北方边患不复为乱,那么,大秦和他本人必然能创下彪炳史册的千古功业。

    这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拒绝的巨大诱惑。

    萧如薰当然也不能。

    为此,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一千一百七十六 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五年计划

    也就在播州之役大获全胜、杨应龙被生擒的消息传回来,京师欢腾国威大涨之后,萧如薰非常应时应景的发布了《告天下人诏》。

    在这份诏书中,萧如薰公布了秦帝国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也就是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之役五年计划。

    为了做成这一切,相对应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杂的。

    首先政府必须要是大政府,中央集权的大政府,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下乡,地方上没有阻碍和掣肘,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直接下达地方不受篡改。

    民众直接接受皇命,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进行组织,所有的军事训练都在政府派来的村官和乡官的领导下直接进行,效果直接上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生产统计户口等农业民政事宜。

    在这样的积攒之下,以目前的人口基数和财力来判断,兵部预计,五年之后,秦军至少可多得十万精锐骑兵,三十万后备兵员,足以与北虏发动倾国之战。

    到那时,秦军纵横漠北,一举击破北虏各个部族的势力,将威压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边患一举解除,成就不世之功。

    为此,萧如薰下达了明确的诏令,号召天下官员节俭度日,辛勤工作,节省下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为国家积蓄力量,为五年之后的北伐之役做贡献。

    为此,作为皇帝,萧如薰带头宣布进一步削减皇族用度和宫廷用度,皇帝带头节俭生活。

    他宣布将削减下来的皇族用度和宫廷用度充入国库内单独设立的北伐库,为未来的北伐积攒力量,之后每年政府财政的结余也要存一部分进入北伐库,为五年之后的战争做准备。

    这算是萧如薰别出心裁提出的大秦五年战略计划。

    这不仅是一个军事战略计划,也是一个政治纲领,向臣下宣布大秦帝国的下一步战略计划,让大家卯足了劲儿往一处使,有一个明确的看得着碰得到的计划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做什么,也能安心,也能有一个目标去行动,去付出,而不是看不到目标,只是随大流的前进,这样容易滋生出政治斗争和**。

    而当一个帝国的明确目标定下来以后,每一个想要在这空前的政治军事行动中建功立业的人都会非常努力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政府将会爆发出极其强大的力量。

    秦军改组计划和北伐之役五年计划都是很有目的性的计划,其中的行动细则也在一年之内不断完善,得到了萧如薰的不断认可,新年第一个好消息来临之后,新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就颁布了。

    天下人都将知道皇帝未来要做什么要干什么。

    这个计划没必要隐瞒,也不需要隐瞒,萧如薰会将这个计划下发到每一个被中央的村官和乡官控制的村庄中,让每一个大秦子民都知道大秦帝国在做些什么。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税收,他们上缴的粮食和钱都拿去做了什么。

    随着播州之役的大获全胜,新的目标提出了,人们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

    群臣都觉得皇帝陛下真是精力十足,想要做的事情源源不断,他们刚刚从繁重的战争支援工作当中脱身,却又要投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不过和上一年度的勉强应对相比,这一年度的政府官员的精神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为积极的一群人就是过年期间吃到一等宴席在家人面前赚足了面子的一等官员。

    这些官员动力十足,接到皇帝的《告天下人诏》之后,立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以期下一次过年的时候还能吃到一等宴席,和皇帝面对面聊天,得到皇帝亲自赏赐,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与他们相比,另外一批动力十足的就是九等宴席里那些被皇帝警告的官员,部分是明廷旧官僚,也有部分是跟着萧如薰北伐的投靠新官僚,还有已经倦怠的土改官员。

    尤其是土改出身的官员,不过一年就产生了倦怠之意,被皇帝严厉的呵斥,警告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再犯,就立刻革职,滚回家种地,永不叙用。

    这群人被吓得不轻,立刻从懒政官员化身成为干吏,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努力工作,他们是除了一等宴席官员之外最努力上进的一群人了。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器再次隆隆运转起来,政府工作大会结束之后,各部门召开了各自的工作会议,分布了任务,划定了职责和完成期限,之后一声令下,中央官员们便四处奔走干活了。

    作为集权皇帝,萧如薰的任务自然是最重的,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把整个内阁都搬到了他的乾清宫里和他一起处理政务,还别出心裁的在工作间给小振邦设了一组桌椅,让他坐在上面练字。

    让他尽早的体会到皇帝的艰难和不易,也要向外界不断地传达萧如薰对振邦的期许和认同以及支持。

    萧如薰需要不断地向外传递大秦皇位传承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某些野心家的想法和行动,增加帝国政府的稳定程度,毕竟在眼下,帝国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当改组计划和五年计划开始进行之后,秦帝国政府再次进入了一个高运转周期之中。

    一段时期内,就在乾清宫内,终日灯火通明,即使皇帝和内阁辅臣们都睡觉了,还有轮班的内阁职员值守。

    皇帝的寝殿直接变成了中央最大的办公室,皇帝就在偏殿休息,辅臣们则在另一个偏殿里休息,一日三餐皇帝包了,吃喝拉撒都在宫廷内完成,除了不能回家,其他的也没什么。

    王锡爵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了,但是胜在听话,是萧如薰合格的提线木偶。

    帝国眼下还需要他来充门面,萧如薰就保持了他的首辅地位,不过为了分担李廷机的压力,萧如薰直接下令把叶向高提拔到了内阁里,成为帝国内阁第三名辅臣。

    眼下王锡爵因为精力问题,只能做一些大致的工作。

    内阁的工作实际上是李廷机在主导,统领从地方和中央提拔入内阁锻炼的内阁属臣们进行工作,叶向高为其辅助,负责对外联络,和具体办事的各部直接对接,解释一些疑难问题。

    萧如薰居中和王锡爵一起做决策,就一些重要政略进行讨论。

    王锡爵老道的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还是值得赞许的。

    帝国政府稳定的政治结构对秦军改组企划和五年北伐计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至少在为时数月连续数波的大规模大清洗之后,秦政府内部已经没有了萧如薰的政治反对势力。

    现在是上下一心冲破阻碍完成两个大计划的时候,不需要反对派。

一千一百七十七 百僚未起朕先起(上)

    隆武二年二月份开始,因为新的大秦五年政治纲领提出,诸多事情千头万绪需要理清,于是萧如薰为了增加工作效率,直接把乾清宫变成了中央政府最直接的办事地点。

    萧如薰眼下28岁,正是一个男人的精力最巅峰的时刻,可即是如此,秦始皇和明太祖的经验告诉他,帝王虽然可以掌握绝对的权力,却无法一个人治理国家。

    秦始皇扫**之后中国人口两千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六千五百万,而眼下,大秦的人口绝对在一亿人以上。

    虽然萧如薰目前只在半个和半个江北进行了人口普查,更全面的人口普查数据估计也要到五年以后才能得出,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并不难预测。

    人口越多,领土越大,则工作量越大,萧如薰的工作量是秦始皇的六倍左右,是明太祖的两倍左右。

    为此,萧如薰一力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将从万历皇帝手里得到的明中央政府大规模扩张,从全国各地吸取忠心能干的干吏进入其中办事,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官员数量和部门数量。

    其中在土改工作中特别优秀的和在行军过程中特别优秀的则重点关注,调入各个要害部门,而在要害部门中工作拔尖的则果断调入内阁。

    萧如薰手下的内阁和前明的内阁发生了些许的不同,无论是官员人数官员品级还有官员的职责都有了很大的增加。

    如今内阁的办事官员超过了两百人,分别对接内阁底下的不同政府办事部门,这是为了顺应萧如薰要求实现无推诿扯皮式的无缝对接的要求。

    任何形式的推诿责任相互扯皮都不被允许,各个部门有直接清晰的对接官员,如果出现问题,直接问责对接官员。

    从地方到通政司到内阁再到办事部门,内阁承担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事无巨细大小都由内阁官员负责接触和对接处理。

    而这其中,通政司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在前明的时候,地方奏表都经过通政司送到内阁,然后进行处理,内阁处理不了的才会上报皇帝,但是随着皇权的衰落和阁臣权力的增加,奏表是否可以送到皇帝手上,基本上就看阁臣的意思了。

    而随着文臣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和党争的日趋剧烈,甚至有些人将把持通政司当作党争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这样可以直接拦截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奏表,而直接把对敌人不利的奏表送到内阁或者皇帝那边。

    他们将通政司分拣奏折上达天听的职权当作了党争的砝码。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地方出现灾害、黎民百姓对救援望眼欲穿之时,他们却在商讨如何利用灾害置政敌于死地,视百姓于无物,殊为可恨。

    萧如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采取了很多办法。

    萧如薰将通政司的职权进行了限制,地方一旦出现灾害,无论是天灾还是**,不管多大,一律由地方直接用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到皇帝手上,这类事情由皇帝亲自处理,任何官员都不得经手。

    其中,萧如薰命令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和中央的总部设置第二条线路,发生灾情的时候,中央调查司地方分局也要上报给皇帝,一旦其中一方送到而一方没有送到,则立刻启动调查。

    这是明面上的两条线路,萧如薰还安排了暗里的第三条线路,即黑水线路。

    根据密线的汇报,萧如薰知道了周曜和张武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两人的关系非常差,察觉到这一事实之后,萧如薰也察觉到了黑鸩和黑水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

    之后,萧如薰决定利用黑水对黑鸩的不满,将一些钳制黑鸩的权力给黑水,使得黑水可以监督黑鸩负责的中央调查司。

    黑鸩掌握着中央调查司,官员数量多,权力极大,这样一个部门若是产生了些许的病变,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中央好控制,萧如薰可以直接办到,但是在地方就难了。

    为此,萧如薰决定利用同样布置在地方的黑水对他们进行反向监督,这个权力是萧如薰秘密授予张武的,周曜并不知情。

    当然,周曜如果知道了,出现了任何他知道的并且打算有所作为的迹象,萧如薰不会介意送周曜去见他不幸去世的亲人。

    他就算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如果他足够聪明,他就该一辈子装聋作哑,到死都要不知道,否则,他什么时候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

    用三条线路保证萧如薰对地方灾害的及时掌握,对于一些日常政务,萧如薰也要求地方政府在上报的时候主动进行分类。

    是哪一类的政务,是否需要紧急处理,是水利修缮道路修缮还是疏通河道,是出现土匪还是出现海盗,是修缮城池加固城防还是修缮城内仓库房屋,这些在地方上首先要进行分类。

    地方上分类运送之后,再送到中央通政司,由通政司做二度挑拣和送达。

    但是其中,奏表在送来的时候,地方上就会用分类的印章盖下相对应的大印,到了通政司之后,通政司也要盖上大印,无论其中缺少了哪一个大印,都会被直接追责。

    两种大印都是由萧如薰主持铸造的铜模制造而成,地方的就是地方的,中央的就是中央的,大印的花纹不同,字体也不同,且铜模被收藏在皇宫中由专人看管,地方和中央的官员都无法从中作祟。

    确保信息的通畅之后,萧如薰也对内阁进行了改组。

    内阁内的官员分成数个小组,小组组长和组员有一定程度的处事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由他们按照萧如薰确定的明确的规章制度处理。

    他们处理完了以后再进行交叉审理,一旦出现意见相左的奏表,就要重新讨论处理,确保将失误降到最低程度,而越过他们的职权的奏表就直接送给阁臣。

    每个阁臣有三到五名辅佐官员,帮助阁臣一起处理比较大牵扯面比较广的政务,而阁臣也有明确的处事权力。

    超出这个职权的奏表则直接送给皇帝,由皇帝乾纲独断。

    因此萧如薰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奏表要亲自处理,甚至还有一些阁臣觉得无法处理的棘手奏表也要上报给他,让他来判断该怎么做,一天下来,当真是非常疲惫。

一千一百七十八 百僚未起朕先起(下)

    有些天忙碌的时候,萧如薰要处理两百多份奏表,就算是少的时候也有一百二三十件国务要处理。

    遇到阁臣意见相左的疑难问题他还要亲自做决断,真的是连吃饭的时间都要挤出来。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感受到了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是一件多么苦累的差事。

    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朱元璋写那首打油诗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他也在处理政务非常劳累的时候,苦笑着对王锡爵对李廷机对叶向高念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劳累不堪渴望休息的情绪。

    但是,这只是一种感叹而已,如果有谁以为这是朱元璋太过劳累觉得自己需要分割权力给别人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谁都知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何况是皇帝。

    为了把这份劳累的权力掌握在手,朱元璋干翻了无数的竞争对手,还发动了八次北伐将蒙元逐出中原,然后又杀了不知多少大臣,杀人何止百万。

    为了把这份劳累的权力掌握在手,萧如薰发动一个阶级掀翻了另外一整个阶级,杀人如麻,未来也将不断的杀戮,直到死为止。

    他们是站在尸山血海之上才掌握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力,也必然是站在尸山血海之上才能得到这份权力,除了站在尸山血海之上的皇帝,任何皇帝都不能得到这份权力。

    也不要说皇帝恋权,即使到了现代,那些商业大佬很多也是比鸡起得早,比鬼睡的晚,手握大权绝对不会下放。

    任何一个精英人士,他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一样。

    那些江南富足翁还就真的日高丈五犹拥被了?

    地位越高,职位越重要,权力越大,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越少,甚至近乎于没有。

    除了退休的人和不正常的人,连一个正常上班上学的普通人都没有天天睡懒觉的权利,要想这样,除非退休。

    更不要说是这个时代的皇帝了。

    所以皇帝可以吐槽,可以开玩笑,但是群臣谁要是相信了,那就纯粹是找死。

    很多大臣跟萧如薰合作也有一年多了,萧如薰是个什么性格他们也是一清二楚。

    铁血帝王不过如此。

    有问题可以讨论,但是做出决定之后谁敢质疑,谁要和皇帝唱反调,那就要想想自己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这只是皇帝的自我调侃而已,说的现代一点,粗俗一点,这叫装逼。

    但是这又不是单纯的装逼,一般的装逼是指没有能耐的人为了面子而吹牛,但是皇帝装逼,那就是真真切切的极度志得意满之后那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虚荣心的产物。

    这是一种实质上的炫耀,而非诉苦。

    这是极度舒爽之后的感慨,而非叫苦不迭。

    这是享受到了极乐之乐的皇帝才能说出来的话,才能发出的感慨。

    换而言之,皇帝乐在其中。

    朱元璋是在极度舒适的情况下写出这首打油诗的。

    同理,放到萧如薰身上也是一样。

    他很累,这是真的,很疲惫,很累,很想休息,但是同时,他非常快乐,快乐到飞起,快乐到了无以复加,世界上任何快乐的事情加在一起都不能和他现在的快乐相提并论。

    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点头许可,任何国家大事都由自己乾纲独断,任何事情自己不点头就没人敢做,自己跺跺脚整个天下就要抖三抖,自己打个喷嚏整个朝廷都要忧心忡忡。

    随意的一个眼神就能让一个人心神不宁一整天,甚至让他疑神疑鬼到精神分裂。

    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无数人去揣测内里的含义,让他们忧心忡忡。

    随意的一道圣旨都能让满朝文武去预测未来朝廷的风向,让他们像自己的提线木偶一样动来动去。

    随意的一指,就有无数忠犬嗷嗷叫着冲上前去,按照自己的命令,去拼,去抢,去死。

    手握着真正的生杀大权,握着所有人的命脉,玩弄着这个天下的一切,这种感觉实在是……

    极乐之乐。

    掌握权力的快乐,他在现在,在眼下,在当下,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并且几乎为之沉迷。

    他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人可以为了权力放弃一切。

    如果他不是更加清楚的明白历史的走向,清楚的明白这一切只是空中楼阁,他一定会彻底的沉迷进去,成为第二个朱元璋,把大秦治理成一个加强版大明,在二三百年之后,迎来一场革命,或者两场,然后土崩瓦解。

    因为这实在是太快乐了。

    太快乐了。

    所以明智的大臣对此一清二楚,不清楚的去翻阅一下《明实录》的太祖卷,就差不多可以预料萧如薰的行为模式了。

    萧如薰小小的吐槽一下,他们可不敢就真的当真了,要是说出什么陛下如此劳累,何不让臣为陛下分担一二,臣实在担心陛下的身体,那就可以等着人头落地了。

    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海底针,尤其是优秀的帝王,那心思,可不是普通女人可以比拟的。

    当今陛下的心思,那就更是如此了。

    他们也是经常受到萧皇帝这种有意无意的试探,每次应对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话让皇帝感到不满,直接把他们给撸下去。

    现在皇帝想要干掉谁,比朱元璋还要轻松。

    所以他们每每都拿唐太宗感叹自己变瘦了的典故宽慰萧如薰。

    陛下的确是劳累了,但是陛下如此勤政,百姓一定轻松了。

    真会说话,真是聪明人,大秦就需要这种聪明人。

    萧如薰就哈哈大笑,让他们继续回去办事,不准偷懒,他管饭,管饱管好,但是谁要偷懒,就没有饭吃。

    乾清宫变成皇帝办公室之后,阁老和皇帝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办公,遇到事情就直接互相商量着处理,萧如薰也能近距离监督他们和内阁职员的工作。

    同时,也方便对某些人的能力和潜力做一个比较完整的预估,然后直接可以看出哪些人拥有比较强的能力和潜力,可以在未来接任重要位置上的工作,甚至是最终进入内阁办事。

    现在大秦不存在什么翰林入内阁的规矩了,翰林院眼下只是一个修书修史的闲杂官衙,在萧如薰的安排下,集合了一大批闲着没事干的老学究,开始修《明史》。

    原来里面的翰林们在大秦立国前后杀的杀贬的贬,有才华而又可以和萧如薰站在一起的基本上都被下放到了各大部门进行工作,翰林院只剩下一些老迈的酸儒了。

    实在没理由杀,也不想被他们烦,更不想因为赶走他们让他们无处谋火炉而被人非议,于是干脆留下来让他们干点杂活。

    而之后内阁的官员们必然是从地下办事部门里面择优录取,任何人都有进入内阁的可能,任何官员都有最终成为帝国阁臣甚至是帝国首辅的可能,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规矩被萧如薰彻底废除。

    而眼下进入内阁工作的年轻官员们在未来都会被派到地方,甚至是偏远地方,依照各自的政绩在未来逐步调回中央,主持帝国的一切运营,周而复始,代代不绝。

    帝国的未来,正在步步走来。

一千一百七十九 韩擢抵播州

    隆武二年二月底,大秦兵部尚书韩擢带着皇帝赏赐给播州之役的立功将士们的钱财物品还有封赏诏书抵达了播州。

    此时此刻,播州大军已经分流完毕,只待皇帝命令抵达就可以开拔到新的驻地进行驻扎。

    大家盼望皇帝的封赏诏书也是望眼欲穿的。

    对于韩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差事。

    大秦建政以来,对原先的六部进行了诸多拆分重组工作,大量的部门从原先的六部之中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兵部就被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现在职权最重的是原来的兵部尚书刘黄裳担任尚书的参谋部,而不是这个只剩下调查资料、填补资料、按照皇帝命令进行升迁安排和命令下达的职权的简单部门。

    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位高权重,而大秦的兵部尚书根本就是个资料管理员,完全没有太大的实权,现在还能借着前朝余威装装样子,以后的兵部尚书们还真的说不好是个什么模样。

    但是韩擢自己并不担心,作为押宝者之一,他们这群人抛弃了前朝之后都得到了新朝的任用。

    并不担心其他的事情,韩擢很清楚皇帝派他来安排军士封赏的任务就是在给他赚资历赚名望,为之后进入内阁办事打下基础。

    同理,徐光启被外派出去负责治蝗的事情也是在给徐光启进入内阁打基础,眼下只有三个阁臣远远不能满足皇帝的需求,皇帝认为至少需要七名阁臣才能看看满足大秦日常朝政运行的需求。

    皇帝还抱怨现在是他在承担其他四名阁臣的工作,简直不把皇帝当皇帝,要是什么事情都让皇帝来做,还要你们大臣干什么?

    不过韩擢也不是傻子,他明白皇帝心中的悠然与自得,知道皇帝是在什么样的愉悦的情况下说出这种话的,自然,他不敢当真。

    可是他也清楚,皇帝想让他历练之后进入内阁是真的,皇帝也的确需要更多精明强干的帮手来处理政务,中央政府的规模扩大之后,工作量陡然增大,韩擢自己也清清楚楚的发现了。

    现在各部尚书都有在未来进入内阁担任阁臣的可能,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但是皇帝若是看好谁,给谁出去办事历练增加资历的机会,那其他人也羡慕不过来。

    被皇帝看好的感觉是真的不错。

    反正韩擢是这样认为的。

    这次给十六万大军还有一大群土司封赏,也是皇帝给他的一次考验,将这一切细细的安排好,然后主持军队的换地驻扎,将本地防务建设好,然后给下一阶段的计划打下基础,这就是韩擢的具体使命。

    没两三个月是完成不了的。

    韩擢在二月底抵达了播州,随他一起来的是皇帝的赏赐,之前海龙囤上的缴获已经基本上登记造册送往京师献给皇帝了,武将们除了被调回去的齐大勇之外,只有主将郑鹰需和六名主力战将要在战后和韩擢一起回京师叙职。

    现在齐大勇已经在回京师的路上了,他的封赏将由皇帝在京城给他,这里的是属于原玄武营大军的奖励。

    郑鹰等人早就等韩擢等的望眼欲穿了,当然了,土司们比郑鹰他们还要着急。

    不过郑鹰抵达播州的时候是下午,临近黄昏的时候,抵达之后和诸将一阵寒暄,之后韩擢就表示自己旅途劳顿,十分的疲惫,所以宣布明天一早沐浴更衣之后摆香案再宣读圣旨。

    大家也并不觉得奇怪,晚上给韩擢摆了接风宴,安排士兵们把皇帝的赏赐卸车,然后就是一顿吃吃喝喝。

    宋承恩和安疆臣等人心中有事,借着身份的便利不停的给韩擢敬酒,不停的和韩擢套近乎想要搞到一些内部消息,但是酒过三巡,韩擢直接表示自己不胜酒力,头昏脑胀的,就直接回营休息了。

    土司们面面相觑,倒是诸将们热情不已的拉着土司们一顿猛喝,把他们基本上都给喝趴下了。

    郑鹰宣布酒席散伙,大家各自回营休息,安排好了夜晚的巡防之后,郑鹰也回到了自己的营帐里面熄灯休息。

    一个多时辰以后,郑鹰换了一声衣服,在两个亲兵的带领下,悄悄的摸到了韩擢的营帐里。

    此时此刻,韩擢正坐在床铺上等着郑鹰的到来。

    “韩部堂,郑某来的不算迟吧?”

    郑鹰笑眯眯的对韩擢拱了拱手,韩擢也起身回了礼,笑道:“不算迟,不过要是再迟一点,韩某也要昏睡过去了,韩某是真的不怎么善于饮酒,那帮土司又实在是劝的急。”

    “心里有事,劝的自然很急,那帮子土司这些日子上窜下跳坐立不安,就想着知道这以后播州该怎么处置。”

    郑鹰冷笑道:“他们如何知道陛下早就做了安排。”

    韩擢也笑道:“陛下自然早做了安排,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布置,地方上都安排好了吗?随时都可以开始?”

    郑鹰点头。

    “嗯,随时都可以开始,只要封赏结束,将最大的一块封给宋承恩,给安疆臣赏赐物品,五司七姓只赏给原先的祖地和一些钱财,那么一切都可以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两三年之内,西南没有安宁之日。”

    韩擢点了点头,眼冒精光。

    “等他们内耗到了虚弱不堪的时候,才是咱们动手的时候,陛下智计深远,两年多以前就开始安排了,如此一来,必可尽全功,到时候的功劳,可不比这一次要小。”

    郑鹰连忙摆摆手笑道:“功劳是陛下的,我等如何敢贪功?”

    韩擢也会意道:“对,都是陛下的。”

    两人相视一笑。

    “好了,别的也不多说了,郑帅也很想知道陛下是如何安排玄武营的吧?请坐,我们慢慢谈。”

    郑鹰面容一肃,便和韩擢一起坐了下来:“还请韩部堂告知,此事是不是已经定了,陛下是如何安排我等的,七大营要改组的消息传到我等的耳朵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陛下到底是如何安排的?”

    方才韩擢给郑鹰使了个眼色,郑鹰就做了一番安排,眼下大半夜的来到这里密探,搞得和特务接头一样,就是为了了解皇帝是如何安排七大营改组的事情的,这个对于郑鹰等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韩擢点了点头。

    “此事已经定了,名单都安排好了,陛下决定将现有的七大营全数改组成三十个军,野战军和骑兵军一个军三万人,水师军一个军两万人,算上陛下的直属中央禁卫军十五万人,共一百万人的正规官军。”

一千一百八十 武

    郑鹰皱眉思考了一下。

    “一百万人?我军现在人数约莫七十万到八十万之间,陛下打算扩军至一百万?”

    “对,陛下打算扩军至一百万。”

    韩擢点头道:“陛下还打算将三十个军分配到七个兵团内,七个兵团分别为西北兵团、西南兵团、辽东兵团、东南兵团、岭南兵团、关中兵团和京畿兵团,七个兵团分别镇守不同的边疆,各自下辖数个军。

    而七大营的诸位大帅们将来就会成为新成立的兵团主帅,平级调动,职责更加明确,也更加严峻了,陛下亲口说,七个兵团各自有各自的任务,非常严峻,郑帅将会担任新成立的西南兵团的主帅,镇守西南。”

    郑鹰心中的担忧消失了一大半。

    从缅甸一起走来的弟兄们对大帅的信心是有的,但是大帅现在变成了皇帝,是否还会对待他们一如往昔,谁也不敢打包票,而且大家还是用这种方式让大帅做了皇帝,难保大帅心里没有疙瘩。

    当年宋太祖这样做皇帝了,虽然不杀功臣,但也是杯酒释兵权了。

    日后北宋一朝武将被压制的多惨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不是大家愿不愿意,而是皇帝想不想,皇帝要是想,大家难道真的敢反抗不成?

    萧如薰的威望不是一日成就的,那是千百个日日夜夜浴血奋战浴血杀敌带着大家从尸山血海之中走出来的,秦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兵谁不知道他们的效忠对象是皇帝萧如薰?

    这就是马上皇帝开国皇帝的巨大威望之所在。

    谁能和萧如薰比拼威望?

    他要真是动手了,估计兄弟几个也难以反抗,只能乖乖交出兵权回家做富家翁,一辈子醉生梦死,这还是最好的结局,要是萧如薰向朱元璋靠拢,那可就真的说不好了。

    但是现在看来,情况似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萧如薰虽然下令改组秦军,但是貌似并没有要对军中功勋老将动手的架势,而是一副要继续任用大家努力向上的架势。

    然后韩擢的一句话彻底让郑鹰心中的忧虑消失了。

    “你们估计还不知道,陛下颁布了大秦军队的五年改组计划和北伐之役五年计划,计划在五年内让大秦境内全部的叛乱消失,全部的心怀不轨的乱臣贼子消失,外部忧患全部解决,大军改组计划完成,一百万大军齐装满员。

    然后,陛下会在五年之后,也就是隆武七年,进行北伐草原的战争,倾国之力,北伐北虏,深入漠北,和北虏决一死战,将北虏全部驱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不在话下,这是陛下的目标,也是我等臣子的目标。”

    韩擢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全是光彩,由不得郑鹰不相信。

    “陛下真的打算五年之后北伐北虏,倾国之战?”

    “对,倾国之战!”

    韩擢兴奋的说道:“陛下一直都认为北虏被赶走只是暂时的,假以时日,北虏一定会卷土重来,到那时,如果咱们反应不及时,又会落入前明的困境当中难以自拔。

    所以陛下一直都在积蓄力量,五年的时间,改组大军,训练军队,蓄养战马,解决内忧外患,到五年之后,陛下会组织数十万大军进行北伐,一举将北虏的忧患除掉,我大秦日后将再也不用遭受北虏之苦!”

    “好啊!”

    郑鹰大喜过望:“如此甚好!甚好!没想到陛下还有如此宏伟的目标,那我郑某人一定要加入那次北伐,一定要杀到草原上去和北虏决一死战!”

    韩擢笑了。

    “何止是郑帅,我等文臣也想着在那场大战役之中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那一仗真要打起来,绝对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到时候大秦数十万大军横越大漠,将北虏的老巢直接捣破,做得比汉武帝还要干脆,到那时,啧啧……”

    韩擢已经在想那个时候大秦王朝的武功将会兴盛到何等局面。

    若是那一战得以尽全功,那么当今陛下萧如薰百年之后的谥号里必然有武字。

    郑鹰连连点头。

    “那该是何等局面啊……不过,那也就是说,陛下决定在五年之内把西南问题全部解决了?”

    “何止是西南问题?西南五省一个都跑不掉,还有北方诸省也跑不掉,而且我和你讲,陛下给西北兵团配备了五个军,十五万人的兵力,只是镇守甘肃一地,需要十五万人吗?”

    韩擢反问郑鹰。

    郑鹰一愣,然后恍然大悟:“你是说,陛下打算将西域……”

    “对!自前明成祖之后,前明的势力逐渐退出了西域,但是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汉家和西域诸国交往的要道,不能掌握手里的话,多少有些不美,陛下似乎是将西域也看作了大秦领土,打算对西域开疆拓土。”

    郑鹰顿时有些心痒痒了。

    “西北兵团主帅是何人?”

    “赵虎。”

    韩擢说出了一个郑鹰并不惊讶的名字。

    “那倒也合适,赵虎是陛下麾下诸将之中资历最老的,跟随陛下时间最久,战功赫赫,对陛下忠心耿耿,唯命是从,若要赵虎镇守甘肃,倒也合适,看来陛下是要保赵虎一个世袭罔替的公爵了。”

    郑鹰多少有些艳羡的看向了韩擢,韩擢摇了摇头:“目前,大秦并无公爵。”

    “也当是如此,否则,还就真的赏无可赏了。”

    郑鹰有点失落,但是也没有更多的失落,要是真的拿到公爵爵位,他才会惊恐,皇帝,是不是不打算继续用他了。

    现在既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那么,郑鹰也就不担心了,至少,未来五年都不用担心,皇帝陛下若要对北虏用兵,他们这些名将大将是不可或缺的。

    到那时,他们必将迎来大秦帝国的辉煌。

    韩擢的话还没有说完。

    “还不止如此,陛下不仅打算在西北开疆拓土,还打算很快再次用兵。”

    “很快再次用兵?这里还没有结束就再次用兵,吃得消吗?要是真的,这可是第三次用兵了。”

    郑鹰惊讶地看着韩擢:“陛下打算对何处用兵?”

    韩擢开口道:“倭国,虽然难度不小,但是陛下决定彻底解决倭国问题,将倭国的忧患除掉,大秦周边,倭国是最后一个不曾完全臣服的国家了,若不将之彻底降服,陛下就非常不满意。”

    郑鹰思考了一会儿,点头道:“当年倭寇之乱和朝鲜之役的确是不平凡,倭国的确不是应该小瞧的对手,若是咱们和北虏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倭国忽然作乱,咱们可没有多余的精力能腾出手来收拾他们。”

    “对,参谋部也是如此认为的,正是因为担心一个人口千万并不降服的倭国会在我军大规模北伐北虏的时候突然作乱,所以才建议陛下尽早将倭国的忧患彻底除掉。”

    韩擢缓缓开口道:“陛下决定一战灭倭国,彻底剪除后顾之忧。”

一千一百八十一 阴谋的大幕缓缓拉开

    郑鹰对即将展开的对倭国作战很感兴趣,但是很显然,这场仗和他没什么关系。

    他是西南兵团的主帅,那么自然而然的,负责的区域是整个西南地区,而不是远在东边的倭国。

    征讨倭国需要水师渡海,那么这一仗谁来主打,很显然,首先就和江大海脱离不开关系。

    “那么看来这一仗是给江大海安排的?”

    “不止是江帅。”

    韩擢摇了摇头:“倭国水师七年前就被陛下打的全军覆没了,现在德川氏和丰臣氏两方的水师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艘战船,根本不是大秦水师的对手,虽然水师还有陆战队,但是光靠陆战队的战力还无法应付保守估计能拿出二十万军队的倭国。

    此战江帅是协力,运送军队去倭国,派出陆战队参战,还有需要在海路上拦截可能会流亡海上的倭**政要员,是很重要的协力方,而不是主战方。”

    “那此战负责的主帅是谁?”

    “麻威将军。”

    韩擢这样一说,郑鹰也就明白了。

    “那么多年过去了,陛下这一碗水端平的本事却没有丝毫的退步,反而越发得炉火纯青了,让咱们都有仗可打,谁也不会羡慕谁到不能收拾的地步,我等不及陛下多矣。”

    郑鹰想了想自己尚且不能调和麾下大将和齐大勇之间的关系,一想到武将们因为战功而闹别扭,整个人就非常的郁闷。

    “那是自然,陛下智计深远,不是我等臣子可以揣测的。”

    韩擢面朝东北方向拱了拱手:“话说回来,郑帅,陛下对这里的情况还是比较关注的,之前玄武营主将联手写信给陛下反应郑帅的情况,陛下可是不太高兴的,此事虽小,但是战阵之前将帅失和,你这个主帅统御不足啊。”

    郑鹰心里一紧。

    “此事……此事我也有反思过,只是我担任主帅日子还短,所以……”

    “陛下也是这样说的,郑帅担任主帅日子还短,所以可以原谅。”

    韩擢开口道:“但是,陛下以为,军中就要规矩森严,不能有丝毫的逾越,否则就会坏了军规,一支军队没有军规,那就是土匪,不是军队,陛下对军规军纪的要求,郑帅最清楚不过了。”

    郑鹰连连点头。

    “是,陛下的期待,末将知道了,末将一定会尽力达成陛下的期待!”

    “不是尽力,是一定。”

    韩擢说道:“这是陛下的原话,一定要做到,否则,陛下不能放心将西南兵团三个军交给郑帅。”

    郑鹰只有点头。

    之后,韩擢取出了萧如薰的圣旨:“这是陛下按照郑帅送回去的消息颁布的圣旨,郑帅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或者还有什么地方要临时更改,现在跟我说,还来得及。”

    “陛下同意了?”

    “对,陛下考虑到局势瞬息万变,这甚至也在咱们的计划之内,可以更改。”

    韩擢把圣旨递给了郑鹰,郑鹰接过来细细的看着。

    帐内,两个人正在商量着明日需要做的事情。

    帐外,精锐的亲兵正瞪着眼睛巡查四周,不允许任何人的接近。

    阴谋的大幕缓缓拉开,播州之役结束之后出现的权力真空所引发的一系列动荡就此开始,且,将会被人力推动。

    郑鹰和韩擢商议阴谋诡计的时候,萧如薰派去日本宣读关于大秦提前归还石见银山的圣旨的使者已经乘船出海,向日本岛驶去,国内关于这场战争的准备也在同时展开。

    萧如薰下令从东南三省、缅甸和吕宋调集军粮,以备军需,从国库中拨了三十万两银子做先期准备之用,江大海的水师舰船纷纷向天津卫港口靠拢,准备承载集结完毕的军队,随时向日本岛扬帆。

    而在此之前,为了把戏做的足一点,他还需要抽调一批船只往返于石见和浙江之间,将吴惟忠麾下的一些军队运送到浙江去。

    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刘黄裳计划让人在日本散布大秦国内出现动荡,需要征调大量军队平定动荡的谣言。

    这个谣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不说哪里出现的叛乱,也不说具体是什么叛乱,只是抽调军队,还要带有一些急促的感觉,这样反而可以给人一种内部出了不能对外说的问题的错觉。

    在这个讯息传递极其缓慢且真假难辨的时代,这种坐台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事情。

    目的之二也是萧如薰自己的意思,他想让长期驻守在日本石见镇的吴惟忠麾下的南兵回乡。

    前明虽然也有安排石见镇的士兵轮流回乡探亲,但是频率低,周期长,到现在为止都有好几千士兵六七年不曾回家了,对家乡那是想的望眼欲穿。

    让他们回乡,这不仅有利于让士兵产生对大秦的归属感和好感,更有利于让萧如薰直接瓦解掉大秦官面上最后一支自己不能掌握的军队。

    那是一支属于戚继光的军队,被戚继光印上了过于深刻的个人印记,哪怕是戚继光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是这支军队内里的军魂依然不曾消失,这是一支大明朝最接近近代军队的军队。

    然而可惜的是,这支军队只属于戚继光一人。

    戚继光死后,明王朝并没有能够将他的练兵法发扬光大,打造一支真正的属于国家的铁军,而让这支近乎于近代军队的军队依然跟着戚继光的两个衣钵传人戚金和吴惟忠。

    萧如薰起事的时候,戚金在江浙沿海的吴松岛担任总兵,吴惟忠在日本石见镇当总兵。

    戚金是有心抵抗,但是兵力不多,消息不灵通,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郑鹰大军和将大海的海军已经控制住了他的退路,他要是不投降,就会被活活饿死。

    之后郑鹰派人劝说戚金,历数明廷对戚继光的刻薄对待,历数文臣对武将的压迫打击,戚金犹豫了一天,率军投诚,加入了郑鹰的军队,交出了军队的指挥权。

    吴惟忠纯粹是离得太远没被注意,等注意到的时候萧如薰已经推翻了明廷建立大秦了,所以就干脆的投诚了。

    再者说了吴惟忠之前也是萧如薰的旧部,戚金也是萧如薰的旧部,都是朝鲜之役的战友,没有理由不答应。

    但是他们两人所带领的戚家军余部自成体系,训练严谨,训练度并不弱于大秦的一般军队。

一千一百八十二 来真的?

    萧如薰在朝鲜见识过戚家军的训练方式,他自己的练兵方式就是参考了戚继光的练兵术,所以深知这支军队的厉害之处。

    原先的历史进程中,戚家军平定倭寇之后,辗转北上抵抗蒙元,戚继光死后又进入朝鲜对付日本正规军,最后的余部跟随着戚金血战八旗兵,全部战死在浑河北岸,用鲜血和生命贯彻了戚继光的誓言。

    可见这支军队是拥有军魂的军队,拥有军魂的军队是堪称伟大的军队。

    可是大秦建立了,萧如薰不允许私人军队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军队,不允许有秦以外的姓,而戚家军无疑是犯了忌讳的。

    不管这是民间的说法也好,官方的称谓也罢,这都是犯了忌讳的。

    于是萧如薰将他们拆分送到各个军队填补空缺,不让他们凑在一起,还把戚金调到了自己的亲卫军当中任职,这才解决了戚金所部戚家军余部抱团的问题。

    而另外一支戚家军的余部一直都在日本,为了防备日本,萧如薰一直不曾动那支军队,不过现在有机会了,借着使用计谋的机会,正好将这支军队送回家想去探亲,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人在大秦的照料下过得有多好。

    然后,他们会被分别送到不同的军队里面,若是有不想当兵想留在家里种田的,也可以,做工的也随便,但是他们唯独不能再次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支军队了。

    戚金和吴惟忠都是良将,是戚继光给华夏留下的珍贵遗产,他们为了保护华夏神州纷纷竭尽了全力,他们值得尊重,所以,萧如薰会继续留用他们,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带领大秦的军队,继续征战沙场。

    这批南兵会分批离开石见镇回到他们的家乡,而石见镇那边,会让吴惟忠继续带领一万大秦精锐盯着,然后撤往对马岛。

    他们必然还会杀回来,但是在此之前,需要撤走,因为萧如薰会把石见银山交给德川氏,交给德川家康,而不给丰臣秀次。

    这是萧如薰给刘黄裳的建议的补充。

    与其让他们自己去协商,最后弄个勉强能接受的局面,让大秦下不来台,那还不如直接还给其中某一方,让另外一方什么都得不到,自然而然的眼红,然后产生战争。

    后者比前者更能引发战争,要是再能顺便死几个人,发生一些小摩擦,战争就稳了。

    萧如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萧如薰选择把石见银山归还给占领土地面积较小且军队人数没有丰臣氏那么多的德川氏,从容吸引内部矛盾比较严重的丰臣氏主动进攻。

    这比操作德川氏主动发起进攻要简单多了,德川家康是忍者中的王者,龟缩之王,指望他主动进攻?

    那要等他临死之前。

    还是指望丰臣秀次咽不下这口气主动进攻比较好。

    只要他们打起来了,萧如薰就能坐山观虎斗,然后得到渔翁之利。

    以他现在的实力,直接碾压过去也并不难,但是那消耗的兵力和财力物力实在是太大了,平定一个日本岛的耗费绝对不比西南播州之役要少,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五年计划还在那儿等着用钱呢。

    让他们打,让他们斗,斗到双方的实力都消耗了一些,锐气也消磨了一些之后,再出兵兴师问罪。

    那个时候,刚刚经历过血战的他们,还能精诚合作吗?

    他们内部或许也有人可以看穿萧如薰的谋划,没关系,看穿就看穿好了,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座银山放在那里白白的被交给了竞争对手。

    眼看着竞争对手得到大量的经费越变越强,自己却得不到经费步履艰难,看着对手不断变得强大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换作是你,你慌不慌?

    这就是阳谋的力量,阴谋不敢说出来,就怕被拆穿,但是阳谋不会,阳谋是你尽管拆穿,算计不了你算我输。

    萧如薰就有如此的自信,他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是不缺钱的,有钱肯定要,而且比一般人的**更加强烈,一旦这个消息传到了丰臣氏的耳朵里,他们一定要爆炸。

    萧如薰在京城里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对日作战,而正如他所预料的,随着大秦使臣抵达德川家康的老巢名护屋将这个消息宣布,刚刚平静下来没有多久的日本再起波澜。

    这次的波澜起的还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大秦居然要归还石见银山给日本……阿不,不是还给日本,准确的说,是还给德川家康。

    大秦皇帝表示会逐渐把军队撤走,命令德川家康在大秦军队撤走之后直接接管石见银山,不得有误。

    德川家康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或者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直到他接了大秦皇帝的圣旨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才确定,他的耳朵没有问题,他也没听错,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了。

    不过结果让他很为难,要么就是大秦皇帝的脑子出了问题,要么就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一起失明了。

    显然,这两个答案都有点不太可能成立。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大秦皇帝要把石见银山交给德川家康。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冷静,大概是一天左右的冷静,德川家康终于意识到了这可能是大秦皇帝的计谋,说是要归还石见银山,但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打算的,只是想借这样的机会挑起他和丰臣氏的战争。

    对,没错,一定是这样!

    德川家康很笃定的认为,对他的家臣团也是这样说的,对其他的大名也是这样说的。

    绝对是计谋。

    然后七天之后,石见镇的秦军有两千多人乘坐一支船队的船只离开了日本,向大秦方向驶去。

    这下子整个德川势力的人都慌乱了。

    大秦……来真的?

    秦皇……来真的?

    他们莫不是傻子?

    德川家康不愧是老狐狸,在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情况之后,即使剩下的那个再怎么荒谬,那也是事实。

    事实就是,大秦国内出了乱子,还不是什么小乱子,是比较大的大乱子,大到了需要抽调驻守石见的军队回国的地步。

    然后,秦皇害怕日本趁机作乱,所以才将石见银山作为挑动双方矛盾的导火索,试图挑起丰臣氏和德川氏的战争,让后院安稳。

一千一百八十三 真是好恶毒的阴谋

    当大秦决定归还石见银山给德川家康的消息传到京都的时候,也就是距离大秦撤军开始还有两天的时候。

    这个消息传过来的时候,丰臣氏的势力直接就爆炸了。

    一大群一大群的家臣和大名冲到了丰臣秀次的府邸内,强烈要求丰臣秀次出兵威慑大秦和德川方面。

    不能放任大秦把石见银山交给德川家康,他们必须要得到石见银山的银子加强军备扩充军队,否则德川方面会越来越强,强到失去控制为止。

    自从日本被强制东西分治以后,德川方面的发展就始终让丰臣秀次如锋芒在背,每每听到关于德川方面某些更加强大的消息传过来之后,他总是忧心忡忡。

    他很想在三年前就发动战争消灭德川势力,不仅为丰臣秀吉报仇,也好统一日本,重新发展自己,以期将来向萧如薰讨回血债,重新恢复丰臣氏的荣耀。

    但是丰臣秀次的想法却被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强烈反对。

    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都是丰臣秀吉十分信任的人,其中前田利家更是威望和实力并重的大佬级人物,是连德川家康这种老狐狸都要退避三舍的人物。

    可以说,丰臣秀吉死后,只有他才能稳住丰臣势力,让自己平安即位,稳住局面。

    前田利家的贡献实在是很大,大到了丰臣秀次自己都知道如果没有前田利家的话,他现在应该已经死了,不是死在德川家康手上就是死在其他某个野心家的手上,反正一定会死。

    但是前田利家挺身而出,为他制止住了行将分崩离析的丰臣势力的崩溃,稳住局面,立足京都,供奉天皇,得到大义名分之后,面向天下宣布正统,强行将德川家康逼入了尴尬境地。

    正是因为这样一系列的政治动作,在政治上,丰臣氏得以重新立足,重新发展,而顺利度过了最艰苦的那段时间,除了前田利家,丰臣秀吉死了以后的丰臣势力当中没人有这种威望。

    德川家康很明显对这种情况没有应对之策,只能退避三舍,龟缩在西日本发展自己。

    但是德川家康的内政能力毋庸置疑,就算得到的是残破之地,他强行使用商业手段开源,对内使用廉政手段节流,得到足够的经费发展自己,一步一步倒逼丰臣势力。

    前田利家应对自如,用各种手段稳住丰臣,打压德川,劝课农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让丰臣氏的家底子也渐渐的厚实起来,毕竟丰臣氏的人口和土地都在德川氏之上。

    有了前田利家这尊大神的坐镇,德川氏拿丰臣氏没有任何办法,不过这并不是没有危险的,德川家康非常敏锐的察觉到了丰臣氏的命门,那就是前田利家的健康问题。

    事实上,在大秦归还石见银山给德川家康这件事情传到京都的时候,前田利家已经抱病告假十多天了,病体依然不曾康复,还躺在床榻上休养,政务已经由石田三成辅助丰臣秀次亲自抓起来了。

    前田利家的病重毫无疑问是尾张派武将的机会,他们大多数都是主战派,之前被大秦吓坏了,可是得知大秦要撤军归还石见银山的消息之后,久违的勇气再次提起来了。

    他们几乎是一股脑的冲到了丰臣秀次的府邸里向丰臣秀次进言,要求丰臣秀次允许出兵对德川氏作战,干掉德川氏,拿回石见银山,重新统一日本,分封天下。

    说实话,丰臣秀次要是不行动是不可能的,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大秦过于强大的军力,他怀抱着深切的忌惮和恐惧,因为大秦的有效震慑,他并不敢妄动。

    “秦军传出这样的消息,尚且不能证明是真假,如果这是假的消息,是秦军试图引诱我们去攻打的消息,那么哪一位愿意出兵攻打石见呢?”

    丰臣秀次没说话,看了看石田三成,石田三成会意,开口一番话把武将们噎的说不出话来。

    谁不怕秦军耍诈就是为了多杀他们几个人,之前那突然的一战让出云国的大名损失惨重,却只敢哭诉不敢妄动。

    真的是有点怕,不是假的。

    所以没有人敢及许多嘴了,只是尾张派武将对石田三成的不满更加严重了。

    随后几天,丰臣秀次一直都在关注这件事情,五天以后,最新的消息传来了。

    秦军大约有两千人马乘船离开了石见,向大秦本土方向驶去,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几十个探子一起目睹,绝对不可能有错。

    这下子尾张派武将们的暴动就不可遏制了,因为这个消息有了实锤,千真万确,连丰臣秀次和石田三成自己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但是这个事情却是真的发生了。

    “不可能,秦国国力强盛,石见银山年产百万两白银,他们为什么要放弃这百万两白银?事出反常必有妖,殿下无论如何都不能轻举妄动,这件事情必须要小心谨慎的对待才可以,千万不能轻率的出兵!”

    石田三成十分诚恳的建议丰臣秀次。

    丰臣秀次表面上不动声色,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询问道:“会不会是因为秦国国内发生了什么突然事件,导致秦国不得不抽调海外兵力回国平定事件?”

    石田三成一愣,不得不认为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有可能。

    但是抽调兵力回去正常,把石见归还给德川家康,这就太不正常了,这肯定是阴谋。

    “抽调兵力回去是正常的,但是归还石见绝对是不正常的,那么多银两说不要就不要了,秦国未免也太慷慨了,而且既然要归还,不还给天皇陛下,却要给德川家康那叛逆,这里面,殿下就不觉得有问题吗?”

    丰臣秀次虽然不喜欢石田三成动辄拿丰臣秀吉来压自己,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石田三成是比较睿智的,很快就想到了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之所在。

    不还给大秦自己也承认的日本最高统治者,却要还给一个叛逆,这是几个意思?

    “所以,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丰臣秀次询问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摸了摸自己的胡须,思考了一会儿。

    “大抵是想借此让我们两方开战,好在秦国平定内乱的时候,咱们无力对秦国造成威胁,我们自己也要打仗。”

    说着,石田三成就不得不感叹真是好恶毒的阴谋。

    石田三成这样说当然是有道理的,大秦不把银山还给丰臣氏,而把银山还给德川氏,明显就是为了挑起丰臣氏的不满和战争,丰臣氏绝对不会放任银山落入德川氏的手里,哪怕是知道这是计谋,也不得不钻进去。

    这不是阴谋了,这是阳谋。

    好恶毒的阳谋。

一千一百八十四 前田利家的威严

    丰臣秀次也不是傻子,很快想通了这里面的关节,但是,他一样想明白了自己必须要做某些事情。

    “不管这是不是谋略,只是,难道我们真的就眼睁睁地看着德川氏占据银山而无所作为吗?石田卿,这种事情就算是深知这是阴谋,也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否则,你觉得谁能接受呢?”

    丰臣秀次说的很对,石田三成自己也清楚,如果尾张派武将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整兵备战,哪怕没有丰臣秀次的命令,都会擅自开战,强迫丰臣秀次投入战争之中。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抵御的人类贪欲的作祟,而绝望的是,人类无法避免。

    尾张派武将就更不可能避免了。

    这不,丰臣秀次话音刚落,尾张派武将们就蜂拥而入,向丰臣秀次传达他们的愤怒和开战的想法。

    “殿下,这仗不得不打,石见银山绝对不能落到德川家康的手里!”

    “殿下,请让我作为先锋为殿下开路,这一战,绝对要夺回石见银山,把德川家康的脑袋砍下来祭祀太阁!”

    “殿下,无论如何都请让我参加这场战斗,太阁的仇一日不报,我一日不得安生!”

    “殿下,这一战非打不可,否则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德川氏越来越强而我们越来越弱,到最后德川氏一定会主动起兵,那样的话我们就危险了!”

    “殿下!请尽快决定吧!这一仗一定要打!”

    “殿下………………”

    面对着极其汹涌的请战浪潮,石田三成的反对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他似乎被大家集体忽略了。

    到后来,看着丰臣秀次的眼睛越来越亮,石田三成不得不使用最后的方法,他直接冲到了所有武将的面前,挡在了丰臣秀次的身前,大吼一声:“你们都听我说!”

    这下子所有武将都惊愕的看着石田三成,而看着石田三成突如其来的背影的丰臣秀次也是一脸惊愕。

    “这是秦皇萧如薰的计谋,让我们和德川氏开战,他坐收渔翁之利,这只是对他有好处,而对我们完全没有好处,我们除了和德川全面开战之外,还能得到什么?更关键的是,究竟秦皇的目的是怎么样的,我们都还不知道!”

    石田三成的怒吼似乎起到了一点效果,武将们不说话了,转而用杀人的眼神看着他。

    石田三成却还在继续说。

    “秦皇到底为什么要突然把那么大一笔银两放弃掉?他到底有什么企图?真的是因为国内作乱需要军队平叛吗?他真的是要撤军吗?而不是有什么其他的企图吗?!”

    “什么企图?”

    丰臣秀次压抑着怒火的声音从石田三成背后响起,石田三成心里一惊,知道自己貌似惹怒了丰臣秀次,但是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把话说完。

    他转过身子,跪伏在地。

    “殿下,秦皇这样做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他到底是不是为了国内的战事我们还不知道,我们需要等待情报,如果这是秦皇的奸计,让我们打起来,消耗我们的力量,然后再一口气消灭掉我们两方全部的势力,那就真的危险了。”

    丰臣秀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所以,石田卿,你告诉我,我们收集情报需要多长时间?”

    “派人去查,去接触,实地观察,得到准确的情报,再传递回来,大约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石田三成老实的回答。

    “嗯,很好,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里足够德川氏在石见修筑起足够结实的营寨和防御工事,足以让他们十分牢固的占领石见,而我们只能被动的看着,就为了等待情报?”

    丰臣秀次反问。

    石田三成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是这十分重要,而且,秦皇到底是不是真的要撤军,那还不知道,如果这只是障眼法,只是撤走少数士兵呢?”

    “所以,你想怎么办?继续等待?等着德川氏越来越强,而我们越来越弱?”

    丰臣秀次的语气已经很不好了,但是石田三成越来越觉得这件事情不对劲,不能很轻率的就和德川氏开战,怎么说也要交谈一下商议一下才好。

    “在得到准确无误的情报之前,我建议我方按兵不动。”

    石田三成还是决定这样说。

    然后丰臣秀次猛地站了起来,怒喝道:“难道就看着德川氏壮大而我们什么都不做吗?这样的话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给先太阁报仇雪恨?石田卿!你告诉我!”

    石田三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一切都是推测,都是他的推算,如果他失误了,那就是万事皆休,他万死难辞其咎,但是他就是觉得白白放弃一百万两白银还不要什么条件根本就不是萧如薰能做出来的事情。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真理!

    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服这帮人听他的话。

    他非常焦虑,很害怕丰臣秀次就真的下令整兵备战了,那可就真的大事不妙了。

    “给先太阁报仇的事情,我考虑了七年了,在你们还在为活下来而烦恼的时候,我已经在考虑该怎么报仇了,但是即使是七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时机,自然,现在也不是。”

    一个略显苍老和疲惫的声音响起,所有人一愣,回头看去,只见面色有些苍白身姿有些佝偻的前田利家在两名侍从的搀扶下进入了议事堂。

    石田三成心中大定。

    前田利家一步一步的慢慢走,武将们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巨大的威望使得武将们自动给前田利家让路,等他走到丰臣秀次的面前的时候,缓缓跪下。

    “给殿下请安。”

    丰臣秀次赶快走上前去托住了前田利家。

    和石田三成不同,前田利家是真的擎天柱,不可或缺的人物,丰臣秀次极其尊敬他。

    “不必如此,前田卿快快请起。”

    丰臣秀次亲自把前田利家扶了起来,给他安排座位,又扶着他坐下,然后才问道:“前田卿一直都在家里养病,怎么突然过来了?要是有事情的话,直接派人来说一声,我会亲自前去的。”

    前田利家咳了几声,缓缓摇了摇头。

    “有些事情,老朽还是要亲自前来比较好,否则,石田君会被你们这些人给生吞活剥掉吧?”

    前田利家虽然有病在身,但是眼神极其锋锐,一眼望去,刚刚还气势汹汹嚣张无比的武将们纷纷低下头,退避三舍,完全不敢挑战前田利家的威严。

一千一百八十五 两全之策

    前田利家的到来让原先处在绝对劣势之下的石田三成翻身了。

    前田利家表明姿态,自己绝对反对现在出兵。

    “秦皇把石见银山交给德川家康,为的就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焦虑,让我们明知是计谋,也不得不出兵,这是秦皇的阴险之处,这不是阴谋,这是正大光明的阳谋。

    秦皇知道我们的处境,知道我们谁也不可能放弃一年百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所以秦皇不是让我们双方协商分割石见银山,而是直接交给德川氏,其用意昭然若揭。”

    前田利家缓缓的对丰臣秀次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丰臣秀次叹了口气。

    “正如前田卿所说的,我也知道秦皇的用意,但是前田卿也说了,这是我们不得不出兵的局面,否则,一旦被德川氏得到了石见银山,咱们的处境会非常不妙。

    这几年,德川那个老家伙在海外拼命的打压我们的势力,我们根本赚不到多少钱财,钱财都被德川赚走了,要是继续这样下去,他的钱一多,军备更加完善,军队更加精锐,我们会很被动。”

    前田利家点头。

    “所以这才是阳谋,尽管我们知道秦皇的用意,却不得不按照他所想的去做,我并不反对出兵石见,相反,我很支持出兵石见,我们一定要出兵石见,夺取银山!”

    丰臣秀次一愣。

    石田三成大惊。

    武将们大喜过望。

    “但是……”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说些什么,前田利家便开口道:“我们必须要清楚,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一些事情之后才能出兵。”

    丰臣秀次忙问道:“什么事情?”

    “秦皇到底怀揣着什么目的才将石见银山归还!”

    前田利家的眼神立刻变得锐利起来:“如果是因为国内出现了不得不抽调兵力平定的叛乱,那还好解释,但是如果秦国国内并没有出现叛乱,那么秦皇的用意就十分可怕了。”

    丰臣秀次心里一紧。

    “您所说的意思是?”

    “我怀疑秦皇如果不是为了平定国内叛乱,那就是打算对咱们再度用兵!”

    前田利家的声音不大,但是语气非常坚决,对堂内其他人的冲击力度也很大。

    武将们纷纷目瞪口呆的看着前田利家。

    丰臣秀次也目瞪口呆的看着前田利家。

    石田三成仿佛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满脸紧张。

    “这……这不可能吧?”

    震惊许久,丰臣秀次怀揣着侥幸的心理说道:“秦国立国才一年多,已经连着两次大战,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和钱粮再打一仗?那消耗实在是太大了,不是秦国可以负担起的。”

    前田利家点头。

    “的确,秦国立国时间短,家底不厚实,这是最大的缺点,若要连着发起战争的确不容易,但是殿下,萧如薰从来不喜欢按照正常的方法去办事,他总是做出其不意的事情,而且胆量极大,否则,他会敢于北伐大明并且最终推翻大明吗?”

    这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眼角抽抽。

    这个秦国皇帝的行事作风非常出人意料,非常强硬,又总是充满了算计,让人根本不知道他下一步到底会怎么走,可是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一旦做了,就会做到底,不会中途变更。

    但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对于日本来说,是阳谋,明目张胆的阳谋。

    可问题就在于,萧如薰这样做的真实目的,真的仅仅只为了让日本乱起来,不会妨碍他内部平叛吗?

    大秦刚刚平定了一场大型叛乱,正是声威极大的时候,这个时候造他的反,不是自寻死路吗?这个时候谁会给他惹麻烦呢?

    如果大秦国内没有问题,那么萧如薰归还石见银山给德川氏的目的就很难说了。

    让日本乱起来,发生战争,德川和丰臣接连大战,他能得到什么好处?

    可以得到德川氏和丰臣氏实力下降,他再次出兵入侵日本的时候受到的抵抗会大大减弱。

    这样的好处。

    想通了这个关节点,石田三成的脸色变得很不好。

    他看向了丰臣秀次,发现丰臣秀次的脸色也很不好。

    至于其余武将们则是惊疑不定的看着前田利家。

    如果前田利家的猜测没有错的话,那可就糟了。

    秦国真的打算二度进攻日本吗?

    为什么?

    原因?

    想要吞并日本吗?

    这未免也有些太奇怪了吧?

    按照传统观点来看,现在难道不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吗?萧如薰接连大动干戈,到底是为什么?图什么?

    这个问题,前田利家自己也不清楚。

    他很不理解萧如薰连番大动干戈的原因。

    即使他自己撑得住,军队撑得住吗?官员撑得住吗?国库钱粮撑得住吗?百姓撑得住吗?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萧如薰到底是不是想要出兵日本,现在也是未知数,这只是一个没有证据的推测。

    “但是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推测,一个并没有实际证据证明的推测。”

    前田利家又说出了一句让在场的其他人稍微有些放松的话。

    丰臣秀次忙问道:“那前田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便是派人去探查真实情况,如果秦国真的是自己有麻烦了,那么我们可以立刻出兵石见,和德川争锋,如果秦国只是撤退,国内安然无恙,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和德川商谈,防备萧如薰大举入侵的可能。”

    前田利家如此说道。

    这的确是一个两全之策。

    对于处在劣势的丰臣势力来说,这样做的确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且防备未来可能发生的可怕情况。

    只是对于主战派来说,从情感上并不那么容易接受将来可能再度和德川氏携手作战的可能。

    但是一旦双方有了强大到令他们窒息的强大的共同的敌人的话,联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存在其他的推诿,因为不联合就是死,就是灭亡。

    对于这一点,德川家康同样清楚,他也不是傻子。

    要是发现了什么端倪,他会比丰臣氏更快的反应过来。

    他谨小慎微,十分敏锐,那么多年的乱战中他顺利的保存自己的势力,靠的就是这份敏锐和谨慎。

    如果前田利家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很显然,德川家康也会做出一样的决策。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7632/ 第一时间欣赏万历1592最新章节! 作者:御炎所写的《万历1592》为转载作品,万历1592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万历1592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万历1592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万历1592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万历1592介绍:
这世上有太多的未解也注定无法解开的谜团,比如萧如薰就不知道为何自己能从末世回到五百年前的大明朝。万历二十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距离神州沦陷还有一个甲子,挽回一切的最后机遇就在眼前。征西北,征朝鲜,征蒙古,万历三大征,成就绝无仅有的大明战神。然后。万历1592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万历1592,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万历1592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