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神圣罗马帝国TXT下载神圣罗马帝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神圣罗马帝国全文阅读

作者:新海     神圣罗马帝国txt下载     神圣罗马帝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一十章、新维也纳体系

    事情的发展往往都有两面性,在经济危机肆掠欧洲大陆引发局势动荡的同时,也加快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里昂的枪声响起,法国政府就陷入了内交外困中;意大利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令牛逼哄哄的**兰西帝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为了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政治外交局面,法国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局势,巴黎政府不得不在裁军问题上做出让步。

    没有法国人的阻扰,接下来裁军会议,进展的格外顺利。

    1882年1月21日,英法俄奥等15个欧洲国家签订了《限制陆军军备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各国陆军规模如下:

    俄罗斯帝国50万;

    奥地利48.6万;

    法兰西38.2万;

    西班牙24.6万;

    德意志联邦帝国15.6万;

    不列颠11.6万;

    北欧联邦9.8万;

    比利时4.8万;

    荷兰3.3万;

    瑞士3.2万;

    葡萄牙2.8万;

    普鲁士2.8万;

    希腊1.8万;

    黑山0.36万;

    ……

    总体上来说,这份军备条约还是根据各国综合实力,兼顾区域军事平衡搞出来的。

    普鲁士王国的份额低,那是柏林政府穷,养不起太多的军队。

    早在半年前,柏林政府就已经开始策划裁军了,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办法说服军方同意。

    好不容易赶上了限制军备条约,政府自然不会替军方争取配额。

    国际条约签订,造成了既定事实,普鲁士军方再强势也必须要遵守,战败的普鲁士没有资格闹幺蛾子。

    限制军备条约签订,飘荡在欧洲大陆上战争阴影一下子消失了。至少在接下来的十年,大家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限制了陆军数量,大国的优势虽然依旧明显,但在各国的相互牵制下,却丧失了吞并小国的能力。

    没错,主要针对的就是法兰西。裁军完成后,法国人的兵力保护自身安全尚可,想要继续扩张就不够用了。

    明知道被针对了,法国人也只能接受。这个时候,拿破仑四世不得不收敛野心,以避免遭到内外夹击。

    军备条约限制的只是欧陆本土,海外殖民地军队被大家默契的忽略了。这不是为了留后门,而是现实需要。

    被忽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维护殖民体系的现实需要,没有足够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

    其次、大部分殖民地军队战斗力都有限,不受大家的重视;

    最后、时代生产力限制。海外的军队想要运送到欧洲大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经济上还不如直接扩军算了。

    军备条约签订过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商量了。

    维也纳体系的宗旨就是:欧洲各国共同为各自本土安全提供担保,以维护欧洲大陆和平与稳定。

    在这个反战浪潮高涨的时代,各国政府都没有在欧陆发起战争的兴趣,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条约。

    大家争议主要是细节上的,总体上来说,欧洲各国都是爱好和平的。就算是政客们不爱,国际局势、欧洲民众也会让他们爱好和平。

    ……

    正在大家欢庆和平降临的时候,另一场军备竞争又在开始酝酿。

    维也纳宫,一场决定奥地利、乃至世界未来走向的军事会议,正在秘密进行中。

    此刻弗朗茨手中拿着一份军舰设计参数,如果是熟悉海军发展史的,就会发现格外的熟悉。

    排水量14147吨,满载排水量15786吨;

    长126.7米、宽21.86米;

    续航里程10节/4700海里,最高航速18.3节;

    设计储煤量我950吨;

    装备4门305mm主炮,10门150mm速射炮,16门57mm速射炮,12门47mm机关炮,七座450mm鱼雷发射管。

    ……

    没错,就是前无畏舰的开端。弗朗茨的蝴蝶效应还是影响到了海军发展史。

    没有普法战争,法国海军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跑偏,加上崛起的奥地利海军,海洋上的竞争要比历史同期残酷得多。

    有竞争就有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谁也不敢原地踏步。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海军技术较历史同期至少提前了十年,前无畏舰的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

    在这个问题上,弗朗茨帮不上忙。军舰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体现,不是一个所谓的理念就能够推动的。

    如果仔细去找的话,就会发现设计师们从来不缺乏脑洞,各种超前的理念一大堆,又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搁置。

    不要说前无畏舰了,类似无畏舰、航母的理念,都被人给提了出来。

    刚开始,弗朗茨还惊为天人,以为遇到了穿越者同行,事实证明完全是他想多了。

    提出类似无畏舰设计理念的人兄先不提,虽然超前了一点儿,但还是可以接受,以奥地利的工业实力勉强还有实施的可能。

    设计航母那几位,就有意思的多了。

    比如说:飞艇航母论。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就是把飞艇放船上,战斗了升空轰炸。

    从技术上来说,这完全没有问题。轰炸的命中率先忽略,关键是飞艇升空需要时刻,不等你飞上天敌人就把你送下海了。

    这还不算什么,另外一位提出“自杀式攻击”设计师,弗朗茨还以为是神风大队的附体。

    飞机才刚刚诞生不久,作战是不可能的。一位设计师就脑洞大开,把飞机放船上当一次性炸弹用,爆发战争的时候,直接对着敌人军舰撞过去。

    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上哪儿去找这么多开着飞机自杀的勇士?

    不管怎么说,脑洞大开还是值得表扬的。至于他们的设计理念,先放进军舰技术储备室吧!

    弗朗茨问道:“这种战列舰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建好?”

    能够递到他手中的设计方案,都是经过海军部多次审核,确定了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后才拿出来的。

    海军大臣卡斯塔格尼回答道:“按照正常的施工速度大概需要一年半,如果加快速度的话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

    建造时间一年半,加上事先的准备时间,下水后调试时间,距离真正服役时间可能就要两年了。

    对比之前的战列舰来说,这个速度算慢的了;不过对比未来的战列舰来说,这个速度又很快了。

    一般来说,新式军舰第一艘建设速度最慢,建造的数量越多,后面的速度就越快。

    弗朗茨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按正常施工速度进行就行了,先建造一艘出来看看效果。”

    前无畏舰可不便宜,一门主炮都要2万神盾,一艘军舰就要上百万神盾。

    后面的成本或许会降下来,但是作为试验品的第一艘军舰,成本绝对低不了。

    字面上的参数,不等于实际参数,军舰的真正性能都要建造出来过后才知道。

    设计值都是理论上的,正常情况下,都会有所出入。具体误差有多大,就要看运气了。

第一章、强取豪夺

    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的内乱拖延了奥地利海军爆发进程。

    前无畏舰只是一个过渡性产物,经济寿命非常短,原时空前无畏舰的辉煌就只有十几年。

    等不到军舰退役,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从经济上来说是非常不合算的。

    明知道这款军舰性价比不高,弗朗茨还是要造,并且还要大规模的建造。

    在无畏舰诞生前,前无畏舰战列舰还是很牛逼的,至少超过了现在海面上的所有军舰。

    只要奥地利大规模建造,英法就必须要跟风,因为海权的关系,他们还必须要建造更多的军舰。

    赔钱就赔钱,只要竞争对手赔的更多,弗朗茨就不介意让这个赔钱游戏一直进行下去。

    奈何这次打压法兰西,低估了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加上手有点儿抖,一不小心下手重了一点儿,搞得法国政府差点儿一命呜呼。

    这种背景下,玩儿海军大建,法国人就算是想跟风,现实也允许啊!

    迫不得已,弗朗茨只能放慢海军扩张的脚步,等法国政府稳定了局势,再继续这场亏钱游戏。

    法国人的财力不用担心,他们在这次危机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财富外流的并不是太多。

    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工业、制造业,这部分产业在法国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也就十分之一略多,别的产业冲击相对较低。

    这次冲击带来的损失,也就和原时空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损失差不多。

    现在**兰西帝国的体量可比原时空大得多,还有海外殖民地支撑,想要恢复经济并不难。

    看上去缺钱,那是财富大部分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尤其是那些和国际资本勾结起来的财团,更是大发横财。

    有时候钱太多了也是一种烦恼,在国内跑马圈地的同时,财团还需要更多的投资渠道,放高利贷绝对是金融大佬们的最爱。

    法国政府无疑是最好的客户,还款能力是小问题,财团借钱给政府看中的不是利息收益,大家需要的是通过金融手段,加强对政府的影响。

    “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通过债务影响政府,这是资本家惯用的手法。

    国内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法国今年的财政收入近乎腰斩,巴黎政府都没缺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欠钱欠得多了,政府就渐渐的产生依赖性,甚至于发展到离不开财团支持的地步。

    到了那个时候,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有一定倾向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的经济都不容乐观,政府想要稳定局势,就必须要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造舰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适合的选择。不仅能够拉动内需,还不用担心投资打水漂。

    只要英奥开干,巴黎政府肯定会跟进。前无畏舰造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开启无畏舰时代,再来一波烧钱游戏。

    唯一遗憾的是约翰牛早早的放弃了两强标准,要不然军备竞赛就能拖死他们。

    没有了两强标准,英国人的目标只是比第二高百分之六十五。奥地利海军总吨位是法国人的84%,这意味着英国人的造舰计划是从1.84降到了1.65。

    看似只降低了0.19,下降比例还不到11%,按照目前英国的造舰成本来算,也就几百万英镑的问题,似乎对伦敦政府造不成压力。

    实际上这远远不是几百万英镑的问题,海军最贵的不是造舰支出,后续的港口建设、军舰维护、官兵薪水,这些要远远高出造舰成本。

    前者是一次性的几百万,后者则是每年增加几百万。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约翰牛,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要谨小慎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先被拖死的应该是法国人。

    这是综合国力决定的,他们的财力本来就在三国中垫底,又遇到了这么多的糟心事,大家的财力差距就更加悬殊了。

    ……

    西普鲁士莫尔多小镇,镇民们正围着一张告示。从众人那阴沉的脸,可以看得出来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等张贴告示的俄国士兵走远后,一名青年男子开口打破了沉默:“又要提前收税,这都是第五回了,还让不让人活!”

    俄国人占领西普鲁士地区后,沙皇政府为了收拢民心,第一时间就宣布了减免赋税,废除了普鲁士王国时期的大部分税收。

    毫无疑问,这一项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政策的好坏不在政策本身,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执行情况。

    以俄军那糟糕的军纪,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他们折腾,在仇恨的力量趋势下,当地民众还是支持柏林政府的更多。

    层出不穷的游击队,最终还是磨灭了沙皇政府的耐心。

    战争结束后,俄国人就放弃了拉拢当地民众的计划,开启了沙皇模式。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俄国人就将西普鲁士地区的税收到了1886年。

    没钱缴税,就拿土地抵债,没有土地的就做包身工好了。不光是西普鲁士地区,所有的新占领区几乎都是如此。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正是沙皇政府分封的贵族。沙皇给出的封地,实质上只是一个名头,有封地不等于有土地。

    贵族封地上的土地原本都是有主的,根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解释,这属于私有财政,谁也没有权力随意剥夺。

    贵族们想要把封地真正变成自家的产业,还需要自己想办法从原主人手中去夺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过后,地方政府、贵族的权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想要更改税率、新增税种,必须要报中央政府批准。

    提高了税率、增加税种容易,沙皇政府正缺钱,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收上来,并且不乱子,那就没问题。

    麻烦的是未来想要改回来就难了。大家都把这些土地看成是自家的财产,改不回来就要多缴税,大家自然是不愿意了。

    在这种背景下,“提前收税”这种传统的操作模式,就在新占领土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一名身着华服,看上去就很不平凡的老者叹息了一声,伤心的说道:“实在不行,就把土地交出去吧!

    俄国人是冲着土地来的,这只是一个开始。

    就算是凑钱缴了1886年税,还有下一笔我1887年税,不达到目的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么折腾。现在放手还来得及,免得到时候土地没保住,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

    说完,老者转身离开,根本不给众人辩论的机会。

    类似的话,他已经说了不只一次,只是大家总是抱有侥幸心里,幻想着能够保住土地。

第一章、强取豪夺

    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的内乱拖延了奥地利海军爆发进程。

    前无畏舰只是一个过渡性产物,经济寿命非常短,原时空前无畏舰的辉煌就只有十几年。

    等不到军舰退役,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从经济上来说是非常不合算的。

    明知道这款军舰性价比不高,弗朗茨还是要造,并且还要大规模的建造。

    在无畏舰诞生前,前无畏舰战列舰还是很牛逼的,至少超过了现在海面上的所有军舰。

    只要奥地利大规模建造,英法就必须要跟风,因为海权的关系,他们还必须要建造更多的军舰。

    赔钱就赔钱,只要竞争对手赔的更多,弗朗茨就不介意让这个赔钱游戏一直进行下去。

    奈何这次打压法兰西,低估了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加上手有点儿抖,一不小心下手重了一点儿,搞得法国政府差点儿一命呜呼。

    这种背景下,玩儿海军大建,法国人就算是想跟风,现实也允许啊!

    迫不得已,弗朗茨只能放慢海军扩张的脚步,等法国政府稳定了局势,再继续这场亏钱游戏。

    法国人的财力不用担心,他们在这次危机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财富外流的并不是太多。

    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工业、制造业,这部分产业在法国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也就十分之一略多,别的产业冲击相对较低。

    这次冲击带来的损失,也就和原时空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损失差不多。

    现在**兰西帝国的体量可比原时空大得多,还有海外殖民地支撑,想要恢复经济并不难。

    看上去缺钱,那是财富大部分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尤其是那些和国际资本勾结起来的财团,更是大发横财。

    有时候钱太多了也是一种烦恼,在国内跑马圈地的同时,财团还需要更多的投资渠道,放高利贷绝对是金融大佬们的最爱。

    法国政府无疑是最好的客户,还款能力是小问题,财团借钱给政府看中的不是利息收益,大家需要的是通过金融手段,加强对政府的影响。

    “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通过债务影响政府,这是资本家惯用的手法。

    国内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法国今年的财政收入近乎腰斩,巴黎政府都没缺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欠钱欠得多了,政府就渐渐的产生依赖性,甚至于发展到离不开财团支持的地步。

    到了那个时候,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有一定倾向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的经济都不容乐观,政府想要稳定局势,就必须要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造舰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适合的选择。不仅能够拉动内需,还不用担心投资打水漂。

    只要英奥开干,巴黎政府肯定会跟进。前无畏舰造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开启无畏舰时代,再来一波烧钱游戏。

    唯一遗憾的是约翰牛早早的放弃了两强标准,要不然军备竞赛就能拖死他们。

    没有了两强标准,英国人的目标只是比第二高百分之六十五。奥地利海军总吨位是法国人的84%,这意味着英国人的造舰计划是从1.84降到了1.65。

    看似只降低了0.19,下降比例还不到11%,按照目前英国的造舰成本来算,也就几百万英镑的问题,似乎对伦敦政府造不成压力。

    实际上这远远不是几百万英镑的问题,海军最贵的不是造舰支出,后续的港口建设、军舰维护、官兵薪水,这些要远远高出造舰成本。

    前者是一次性的几百万,后者则是每年增加几百万。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约翰牛,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要谨小慎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先被拖死的应该是法国人。

    这是综合国力决定的,他们的财力本来就在三国中垫底,又遇到了这么多的糟心事,大家的财力差距就更加悬殊了。

    ……

    西普鲁士莫尔多小镇,镇民们正围着一张告示。从众人那阴沉的脸,可以看得出来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等张贴告示的俄国士兵走远后,一名青年男子开口打破了沉默:“又要提前收税,这都是第五回了,还让不让人活!”

    俄国人占领西普鲁士地区后,沙皇政府为了收拢民心,第一时间就宣布了减免赋税,废除了普鲁士王国时期的大部分税收。

    毫无疑问,这一项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政策的好坏不在政策本身,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执行情况。

    以俄军那糟糕的军纪,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他们折腾,在仇恨的力量趋势下,当地民众还是支持柏林政府的更多。

    层出不穷的游击队,最终还是磨灭了沙皇政府的耐心。

    战争结束后,俄国人就放弃了拉拢当地民众的计划,开启了沙皇模式。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俄国人就将西普鲁士地区的税收到了1886年。

    没钱缴税,就拿土地抵债,没有土地的就做包身工好了。不光是西普鲁士地区,所有的新占领区几乎都是如此。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正是沙皇政府分封的贵族。沙皇给出的封地,实质上只是一个名头,有封地不等于有土地。

    贵族封地上的土地原本都是有主的,根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解释,这属于私有财政,谁也没有权力随意剥夺。

    贵族们想要把封地真正变成自家的产业,还需要自己想办法从原主人手中去夺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过后,地方政府、贵族的权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想要更改税率、新增税种,必须要报中央政府批准。

    提高了税率、增加税种容易,沙皇政府正缺钱,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收上来,并且不乱子,那就没问题。

    麻烦的是未来想要改回来就难了。大家都把这些土地看成是自家的财产,改不回来就要多缴税,大家自然是不愿意了。

    在这种背景下,“提前收税”这种传统的操作模式,就在新占领土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一名身着华服,看上去就很不平凡的老者叹息了一声,伤心的说道:“实在不行,就把土地交出去吧!

    俄国人是冲着土地来的,这只是一个开始。

    就算是凑钱缴了1886年税,还有下一笔我1887年税,不达到目的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么折腾。现在放手还来得及,免得到时候土地没保住,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

    说完,老者转身离开,根本不给众人辩论的机会。

    类似的话,他已经说了不只一次,只是大家总是抱有侥幸心里,幻想着能够保住土地。

第二章、竞争无处不在

    随着老者的离开,气氛变得格外沉重了起来。

    一名中年男子喊道:“西斯老爷,等等。”

    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别喊了,人家是贵族,和我们不一样的。不要阻拦人家的富贵路。”

    似乎是生怕老者听不到,还故意提高了声音。

    中年男子训斥道:“费克尔,你闭嘴!西斯老爷不是那样的人。

    前段时间俄国人抓捕游击队,还是西斯老爷出面解决的,要不然我们就惨了。”

    “就是,西斯老爷可是好人,一年前我儿子病了,还是他帮忙找的医生。”

    “费克尔,我记得你小子手脚不干净,还被西斯老爷教训过,你这是……”

    ……

    看得出来,老西斯在小镇上声望还是很不错的,费克尔的青年男子很快被指责声所淹没。

    正常情况下,费克尔是绝对不敢对一名贵族表露出敌意的,要不然会死人的。

    这种情况随着俄国人的到来发生了变化,因为战争中站在对立面的关系,当地贵族遭到了沙皇政府的重点打压。

    费克尔冷笑道:“还西斯老爷呢,他现在就是一丧家之犬,连自家的基业都保不住,还有脸以贵族自居。

    俄国人夺了他的土地,现在他也想要我们一起放弃土地,凭什么啊?”

    见众人的眼中充满了杀气,费克尔的气焰被浇灭了不少,或许是抹不开面子,依旧强硬道:

    “不要这么看着我,我说的都是事实,等着吧,没准哪天我们就被他卖给了俄国主子!”

    刚说完,迎面就是一拳头飞了过来,还没明白怎么回事,费克尔就华丽的晕了过去。

    “沃克夫,干得漂亮。这只苍蝇最令人讨厌了。如果不是这个混蛋不会俄语,估计他早就投奔俄国人了。”

    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大家都对费克尔这个街头混混,没有什么好印象。

    ……

    小镇的东边一座古典的宅院内,老西斯男爵关心的问:“莱特,准备好了么?”

    莱特回答道:“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出发。

    只是父亲,我们自己离开就行了,何必要带上这些废物呢?”

    显然,对老者准备带着镇民一起离开,莱特是万分的不情愿。

    老西斯摇了摇头:“莱特,你还是太年轻。这些你口中的废物,可都是我们东山再起的基础。

    离开了这里,我们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封地贵族了。只剩下一个名头的落魄贵族,过得怎么样,你是见过的。”

    人离乡贱,贵族也一样。一旦丧失了根基,实际上也就比普通人强一点儿。

    这次战争中普鲁士王国元气大伤,柏林已经汇聚了各地流落过去的贵族,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些许政治地位上的优势,已经不足以令他们脱颖而出,过上富足的生活。

    如果离开了普鲁士王国,这点儿政治地位上的优势也丧失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贵族的名头没用了。有这个名头,他们还可以接触更高的圈子,能够更容易的融入当地。

    前提条件是人家承认他们的贵族地位,这年头没有互联网查身份,要让承认你的贵族身份也不容易。

    根基深厚的大贵族无所谓,人家牛逼的亲戚多,有亲朋好友带着入圈,显赫的家族名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斯这种小贵族就不行了,没有一个牛逼的祖宗,家族名头仅限于一隅之地,离开西普鲁士都没人听过。

    不带着一帮子人帮忙宣传,怎么能够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贵族身份,总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贵族吧?

    看了看迷糊的儿子,老西斯叹了一口气。有些话只能靠自己去悟,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效果就没那么大了。

    他们这次是去奥属非洲,移民费用又不用自己掏。带着大家一起走,除了会麻烦一点儿外,根本就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卖人情就不说了,光带着这么多人过去,能够提高在殖民政府眼中的地位,就足以令西斯去干了。

    贵族声誉可是很值钱的,一个好的名声,能够让他们轻松的打入贵族圈子。

    莱特抱怨道:“那也要他们愿意才行,人家都不领情,我们何必要凑上去自讨无趣呢!”

    奥地利移民署的官员早就过来宣传过了,愿意移民的早早就报名离开了,现在剩下的都属于恋家的。

    “恋家”不仅是因为乡愁,更多的还是有产业在这里,离开这里就要重头开始。

    瞪了儿子一眼,老西斯无奈的说道:“蠢货,俄国人这么折腾,谁能够顶得住。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有几家的老底没被掏空?

    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走的问题,而是俄国人在赶人,留下来就要沦为农奴。”

    “农奴”是夸张的说法,俄罗斯帝国也废除了农奴制,只不过包身工也不比农奴好多少,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要更惨一些。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莱特难以置信的问道:“你是说,俄国人和奥地利……”

    老西斯怒骂道:“闭嘴,这话是能够乱说的么!莱特,你给我记住了,祸从口出!

    还没活够的话,就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就连乱想都不行。”

    真相是什么,老西斯不知道,更不想去知道。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也是一种罪。

    看着垂头丧气的儿子,老西斯有些不忍,犹豫了刹那功夫后,还是忍住了安慰的话。

    莱特是他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今年才刚满十六岁,还没来得及经历社会上的风吹雨打。

    正常情况下,还轮不到莱特出来主事。可惜在这场战争中,老西斯的长子战死,次子受了重伤,现在还卧病在床,说不准哪天就走了。

    突然遭逢变故,老西斯不得不加快对小儿子的培养。毕竟这年头人均寿命短,老西斯已经年过六旬了,身体大不如前。

    普鲁士地区类似老西斯的家庭多得去了,很多贵族家族都出现了继承人更替。

    这种儿子多的尚好,最惨还是家中独子的贵族,战死就是绝嗣,那才是人间惨剧。

    发生在莫尔多的只是一个小插曲。自从俄国人分封贵族开始,原普鲁士的贵族就慌神了,纷纷开始找后路。

    地方上的资源就那么多,根本就养不起太多的贵族,竞争是无法避免的。

    心再大的人也知道,他们这些“敌对”份子,沙皇政府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怎么可能和人家的嫡系竞争呢?

    主动找后路离开,还能够带走一部分家产,等人家耐心耗尽了,搞不好就要被绝嗣。

    ……

    波罗的海沿岸的码头再次忙碌了起来,来来往往的船舶比战前还要更多一些,仿佛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可惜这种繁华,都是假象。夕日车水马龙的港口城市,现在已经变成活脱脱的难民营。

    精明的俄国官员,已经将城市中无主房屋,连同城外的空地一起租给了奥地利移民署,用来安置即将离开的移民。

    移民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年头船舶载客量有限,普通商船一次只能运送数百移民,最多的也不过装一千多人。

    这已经是极限了,再增加人数就不是运送移民,而是在贩卖猪仔了。

    人不是货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密度太大,容易增加死亡率。

    在一个灰蒙蒙的日子里,老西斯带着一家老小,加上忽悠过来的小镇居民,抵达了科沃布热格港,加入了等待移民的队伍中。

    往往一排排帐篷,老西斯眉头紧缩,都到了这里也容不得他退缩了。

    整理了一下衣着,佩戴好家族徽章,老西斯硬着头皮走向了移民登记处。

    见来人是贵族,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彬彬有礼道:“男爵阁下,这边是平民安置处,贵族接待处设在城内。

    城内有专人接待,会安排符合你身份的住处,你可以带着家人一起过去。”

    听到了这个消息,老西斯的神色缓和了下来。他还真有些害怕,移民署就把和平民安置到了一起,那意味着他的贵族身份作废了。

    没有了这个护身符,跑到异国他乡,想要立足就难了。

    嘱咐了几句,老西斯就带着家人离开了大部队。工作人员的话很明白,带着家人一起过去,那就是说其他人就不用过去了。

    没有出乎意料,作为一名男爵,老西斯一家获得了一个单独的小院,作为临时驻地。

    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就差配备佣人了。这都是小问题,要移民离开都是拖家带口的,自然不缺佣人。

    安顿了下来,老西斯没有闲着,第一时间就是串门。

    贵族的圈子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贵族的人脉遍及全世界,小贵族的圈子就在家门口那一块儿。

    老西斯不是啥大贵族,交际圈子自然不大,不过在西普鲁士地区的贵族圈子里,还是混了一个熟脸。

    在老家的时候不觉得怎么重要,离开了故土前往异国他乡,这就是重要的人脉资源。

    抱团,也是人之常情。

    一连几天,老西斯都带着儿子参加贵族宴会,着实结交了不少朋友。

    如果不是考虑到家底不厚实,未来发展又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老西斯都想要举办一次宴会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俄国人控制的科沃布热格港,物价比正常时期高了十几倍,专门就是针对他们这些土豪的。

    奥地利移民署只提供最基本生活物资,买菜都需要自己掏腰包,举办宴会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开销大外,还要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能够扛得住俄国人跑过来打秋风。

    沙皇政府穷,新册封的贵族除了封地外,根本就没有发赏金,不少贵族都是穷鬼。

    为了发家致富,这些人的底线都不怎么高。正在进行中的提前收税,就是这帮人折腾出来的。

    简单的用过午餐,老西斯正在思考未来的发展计划,管家的声音就在他耳边响起了。

    “男爵,刚刚收到消息,莫尔多小镇的居民,将在三天后上船离开,而我们则要等一周之后。

    我已经找人打听过了,殖民政府喜欢把同一个地区的移民打散安置,基本上不会有例外。”

    老西斯脸色大变,“打散安置”这意味着他事先的计划,全部要推到重来了。

    想要以小镇居民为根基,在陌生的地区迅速站稳脚跟,现在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了。

    人老成精,各种事情经历的多了,老西斯很快就冷静了一下,开始剖析前因后果。

    很快他就找到了原因,一方面是殖民政府不想他们抱团,免得增加统治难度。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已经不是殖民地刚刚开辟时期了,各个地区基本上都有贵族扎根。

    作为既得利益者,这些人自然不想要增加一个分蛋糕的,出手限制他们这些外来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人家是光明正大的出手,理由非常的充分。想到了这里,老西斯不由露出了一丝苦涩。

    一时失足千古恨。当年奥属非洲殖民地开辟时期,他也是有资格参与的,甚至还亲自去非洲大陆考察过。

    只不过当时他心高气傲,不看好奥属非洲的发展,一心想要建立大普鲁士帝国。

    怎奈折腾了几十年,最后落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下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重新踏足这片土地。

    错过了创业期,拿不到原始股,等企业做大了再加入进去,待遇自然没法和前面的股东比。

    最初一批扎根奥属非洲的,现在都成了奥地利的嫡系,属于殖民政府的根基力量。

    他们这些后来者,最多算锦上添花。对殖民政府来说,有他们这些移民固然好,没有他们日子还是照样过。

    知道归知道,奥属非洲还是老西斯最好的选择。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竞争。

    老家待不下去,欧洲大陆正在爆发经济危机,留下来连工作的机会都找不到,只能去海外谋生。

    不去文化传统一致的奥属非洲,换了语言文字都不通的地方,想要生存下来都难。

第三章、革命浪潮

    随着一艘艘船舶离开,普鲁士王国数百年集赞下来的底蕴,在悄然无息中被弗朗茨不断掏空。

    不对,这应该和普鲁士没什么关系了。现在这里已经是俄国人的地盘儿,俄奥之间亲密合作,完全是各取所需。

    沙皇政府排除了隐患,稳定了地方局势;奥地利增加了主体民族人口,双方都是赢家。

    受此影响俄奥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作为俄奥友谊的见证,前不久两国政府还达成了贷款延期两年支付协议。

    纯友谊性质,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自从协议达成后,两国在波罗的海一带的贸易就繁荣了起来。

    受此俄奥贸易繁荣的影响,奥地利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公司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每天都有大量船舶穿梭于波罗的海和奥属殖民地之间。

    紧随其后的是农产品、日用品企业,移民带动了消费额上涨,把这些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

    代价就是奥地利国家银行,陆续向移民发放了数千万神盾的安居贷款,人为的制造了消费市场。

    ……

    里昂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宁静。自1848年大革命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再一次被点燃。

    法兰西自然是重灾区,从巴黎到罗马无处不充斥着革命的传单、标语,就和后世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差不多。

    “灭火”成为了法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警察、军队都没时间休假了,大家都忙个不停。

    受革命浪潮影响,欧洲各国的革命团体都纷纷响应。

    1882年2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爆发起义;

    1882年2月13日,比利时最大的港口和重工业城市安特卫普,爆发了码头工人起义;

    1882年2月13日,卢森堡爆发了煤矿工人起义;

    1882年2月21日,瑞士爆发了农民起义;

    1882年3月1日,伦敦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

    1882年3月7日,爱尔兰地区爆发了独立运动;

    1882年3月12日,葡萄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82年3月17日,波兰地区爆发了反俄起义;

    ……

    在过去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欧洲大陆就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革命,超过一半的工业城市都发生了罢工运动。

    仿佛一夜之间,欧洲又回到了大革命时代。

    看着别人倒霉那是心情愉悦,轮到了自己那就如坐针毡了。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奥地利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奥地利政府先后扑灭了米兰纺织工人暴动、威尼斯独立运动、萨克森铜矿暴动,破获了数十起革命党案件。

    看的弗朗茨都胆战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治下居然有如此多的乱党。

    毫无疑问,这帮革命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境外敌对实力支持的,其中三分二都是英国人的手笔。

    令弗朗茨欣慰的是在这波革命浪潮中,维也纳表现的非常稳定,不仅没有办法革命,连罢工都没有发生。

    这个时候,弗朗茨有些理解为什么后世欧洲各国要去工业化了。

    平常时期还好,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太严重了。

    尤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那更是一场灾难。

    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要裁员求生存,经济危机中很难找到新工作,工人同样需要生存,矛盾就产生了。

    别的产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因为雇佣员工数量相对较少,又不像大工厂那样集中在一起,爆发危机也分散在了各地。

    理论上来说,只要没人捣乱,奥地利这种殖民帝国是可以避免革命爆发的。

    失业人群国内没有就业岗位,但海外殖民地上可以安置。通常来说,人只要有的选择,就不会走极端。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就对约翰牛恨的咬牙切齿。为了报复英国人,弗朗茨第一时间决定增加对爱尔兰独立组织、英伦革命党的支持。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波及全欧洲的革命浪潮,也是几个大流氓互相捅刀子的结果。

    首相费利克斯:“陛下,刚刚收到消息,西里西亚难民营大约有五千余人发起了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出面干涉俄国人的暴行,解救受欺压的……”

    不待费利克斯把话说完,弗朗茨就愤怒的摔掉了手中的杯子。“抗议”,什么时候罪犯也有权利抗议了?

    没有毛病,难民营接收的非法入境分子,法律上定义为罪犯也是可以的。

    因为涉及人数过多,维也纳政府没有直接把所有人都定义罪犯,只是惩戒了带头人。

    这次抗议活动,毫无疑问挑战了弗朗茨的底线。俄国人的暴行,向奥地利政府抗议,这不是扯淡么?

    奥地利又不是国际警察,凭什么干涉人家的内政。真要是胡乱指手画脚,早晚都会被人打死。

    维也纳政府已经陆续安置了大部分,不过仍然还有二十余万人滞留在难民营,等待着安置。

    弗朗茨冷笑道:“把所有参加抗议人员,全部遣返回俄罗斯帝国,送给亚历山大三世种土豆。

    相关责任人全部撤职,并且追究责任。派出调查组,严查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不相信这是难民自发的。”

    难民营可是军事化管理,居然还能够爆发抗议活动,这要是没有管理人员渎职,说什么弗朗茨都不信。

    说句不好听的,管理人员不愿意,外界发生了什么,难民营里面的人都收不到消息。

    这些人也没有闲着,弗朗茨也在边界上修起了围墙。不是为了什么,主要是给难民找点儿事做,免得闲下来惹麻烦。

    千防万防,麻烦还是找上门了。为了长治久安,弗朗茨必须要杀鸡儆猴。

    遣返回俄罗斯帝国,就是最大的惩罚。沙皇政府不会欢迎他们,能够去西伯利亚种土豆都是幸运的了。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道:“陛下,遣返这些闹事的难民问题不大,麻烦的是愈演愈烈的欧洲革命浪潮。

    虽然革命党发起的暴动大都以失败告终,没有1848年那么厉害,可这种频繁发生的暴动,带来的危害依旧不容小觑。

    为了欧洲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有必要再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把各国联合政府起来,共同遏制革命思想扩散。”

    这年头就没有不恐惧“革命”的政府,受生产力限制,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底层民众日子都不好过。

    “日子不好过”就有革命的意愿,革命的土壤存在了,既得利益者自然恐慌了。

    看似这些革命事件是孤立发生的,实际上这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革命,都和国际势力脱不开关系。

    或许大家没有直接策划叛乱,但支持革命组织、传播革命思想,给革命党人提供庇护,这些都是大流氓们干的。

    当然,小国也有参与。只不过动作幅度更小一些,主要是做思想输出。

    1848年大革命过后,欧洲各国吸取了教训,安分了一段时间,没有想到现在又死灰复燃了。

    在这个问题上,弗朗茨没有指责别人的资格,类似的事情奥地利也没少干。

    最起码发生在英法国内的动乱,都有维也纳政府的一份功劳。要是没有奥地利参与,欧洲大陆就没这么热闹。

    ……

第四章、战略铁路计划

    人类是善于反思的,尤其是经历过“切肤之痛”后。愈演愈烈的革命浪潮,让统治者们意识到了危险。

    奥地利文化传统趋于保守,在经济危机中损失不大,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受革命浪潮影响较小。

    国内爆发的几次动乱都有国际势力参与,民众的革命意愿并不高,维也纳政府的危机感还不是太强烈。

    在弗朗茨还在考虑是否召开国际的会议的时候,拿破仑四世就已经向欧洲各国发出了号召。

    没有办法,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太高了。整个就一火药桶,一点儿火星,就能够引发一起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从里昂一声枪响开始到现在,法兰西爆发的叛乱、暴动事件已经高达116起,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的总和。

    游行、罢工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一个法兰西城市,都发生过罢工。只要老天给面子,巴黎的大街上就有人游行示威。

    深入了解了法国的局势,弗朗茨就理解拿破仑四世召开国际会议的迫切心情了。

    革命圣地真不是吹的。最近一段时间,巴黎民众似乎爱上了革命这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几乎每周都要暴动两到三次。

    幸好,在镇压叛乱的问题上,法国统治阶级站在了同一立场上,要不然凡尔赛宫又要换主人了。

    巴黎的几家金融财团已经先后向法国政府提供了15亿法郎,用来镇压叛乱和稳定国内局势。有钱收买了军队,拿破仑四世才勉强稳住了局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个大流氓还是互相捅刀子,最先崩溃的肯定是法兰西。

    胜利就在眼前,弗朗茨却不得不收手。奥地利在打压法兰西这个竞争对手没错,但这里面不包括推动法国革命。

    革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法国这个时候革命成功,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扩散到全欧洲?

    没有任何意外,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欧洲各国,纷纷响应拿破仑四世的号召。

    经过初步磋商决定:1882年4月15日,在巴黎召开国际“反动”联盟会议。

    ……

    维也纳宫,经济会议上

    铁道部长索尔特伦:“鉴于国内目前的经济形势,铁道部决定提前启动战略铁路网计划。

    主要线路有:环阿拉伯半岛铁路、中东铁路、中美洲南北铁路、南洋铁路,以及环奥属非洲铁路。

    考虑特殊情况,环阿拉伯半岛铁路和中东铁路,会分段修筑,部分地理条件恶劣的区域暂时搁置,等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施工。

    我们在南洋地区的殖民地都是岛屿,铁路建设不可避免的要根据岛屿地形展开,目前重点区域是兰芳自治省、新几内亚岛。

    尤其是兰芳自治省,已经成为了南洋地区的经济中心,居然没有一条像样的铁路,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环奥属非洲铁路,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无法保证全面贯通。

    铁道部正在和法国人谈判,看能否和他们在埃及地区的铁路并轨。

    用’利比亚——埃及——苏丹——乌干达’,替换掉原来那条’利比亚——咋得——中非’铁路线。

    如果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我们下一步就是在苏伊士运河上面修筑一座大桥,连通非洲和亚欧大陆。

    现在法兰西国内的局势非常糟糕,只要外交部能够配合施压,成功的几率非常高。”

    铁道部的战略铁路网络计划,除了阿拉斯加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外,奥地利的海外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覆盖上了。

    理论上,完成了这些铁路干线过后,维也纳政府对海外殖民地的掌控力力,又要上一个台阶。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索尔特伦爵士,你们的计划都很不错,只是最后环非洲铁路有些不靠谱。

    法兰西可不是小国,就算是他们现在的局势不好,我们能够施加外交压力逼迫巴黎政府做出了让步,未来也会闹出乱子来。”

    索尔特伦不解道:“为什么?铁路贯穿非洲和亚欧大陆,可以有效的促进埃及的经济发展,法国人也是受益者。”

    韦森贝格耐心解释道:“这不仅仅只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还涉及到战略安全。

    如果按照铁道部的计划,埃及就成为了中东和奥属非洲之间的交通枢纽,同时也陷入了我们的包围网中。

    一旦法奥关系恶化,或者是爆发战争,我们的军队就可以通过铁路杀入埃及。

    在多线围攻之下,法国人绝对没有守住埃及的可能。丢了埃及,就丢了苏伊士运河。

    丧失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法国人就丢掉了一半以上的海外贸易,基本上可以宣布战败了。

    就算是现在迫于局势危机,法国政府选择了妥协,出于国家战略上的安全,法国人也会搞破坏。”

    某种意义上来说,埃及就是法兰西的生命线,原时空法国人跟着英国人混,何尝不是因为被卡住了脖子呢?

    现在也差不多,如果某一法奥翻脸,法国人就必须要守住埃及。

    要不然丢了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又走不通,他们的海上生命线就被掐断了一半。

    首相费利克斯补充道:“不光是环非洲铁路存在问题,南洋铁路同样也有麻烦。

    兰芳自治省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央政府从来都没管过他们,自然也不存在多少约束力。

    如果不是他们每年都在缴税,我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一个自治省。

    刚刚过去的1881年,兰芳自治省政府向中央政府上缴税费376.4万神盾,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安全保护。

    这是一笔稳定的财源,在制定涉及兰芳自治省政策的时候,原则上政府反对任何可能激化矛盾的政策。

    想要在兰芳自治省建设铁路,铁道部必须要取得自治省政府的同意。这很难,他们在建设铁路的问题上非常保守。”

    没有办法,兰芳自治省表现的太安分,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和他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外交部和税务部,外交部负责处理国际冲突,税务部负责收税,然后就没然后了。

    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就能够获得丰厚收益的稳定财源,没有人不喜欢。

    维也纳政府不愿意打破现在的和谐局面,只要能够按时缴税,不惹事、不给政府添麻烦,别的问题都不算事。

    索尔特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作为一名技术官僚,他只是对这些问题了解的不多,并不等于他就是政治小白了。

    计划无法实施,那就修改好了。政府任何一项大计划,都是经过多次修改,权衡各方利益后,才会出台的。

第五章、战争契机

    开辟殖民地的本质就是为了赚钱,对奥地利政府来说,只有两种殖民地是有价值的:赚钱的和有战略价值的。

    毫无疑问,兰芳自治省是赚钱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战略价值。

    兰芳自治省加上奥属南洋其它地区,共同奠定了奥地利在南洋地区的区域霸主地位。

    维也纳政府不是没有直辖兰芳自治省的呼声,关键是谁也不能够保证,直辖管理后能够获得更丰厚的收益。

    兰芳自治省对维也纳政府的经济价值,远远不只是每年那376.4万神盾。

    自从加入奥地利体系后,没有了安全上的威胁,兰芳自治省很快就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或许是西班牙、荷兰两个邻居干得太好了,早在十几年前兰芳自治省就成为了海外华商的大本营。

    大量的资本涌入,自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兰芳自治省发展的还会更好。

    现在兰芳自治省每年都要从奥地利进口上千万神盾的工商业制品,同时又输出橡胶、西米、椰子乾、卡奇染料、西谷粉、胡椒、金银等原材料。

    如果单独列出来,进行贸易总量排名,兰芳自治省足以在奥地利的所有贸易伙伴中排进前五。

    牵扯到的利益越大,维也纳政府就越谨慎。

    万一操作失误,引发了局势动荡,被人撬了墙脚,丧失了南洋地区的霸权,那就血本无归了。

    在利益的推动下,兰芳自治省的地位自然也不一样了,现成了高于殖民地,又低于邦国的特殊存在。

    如果不是当地的统治阶级受传统影响严重,不喜欢参合政治,现在帝国议会中已经增加了一个席位。

    兰芳自治省不是没有有识之士,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修铁路,怎奈传统力量太强大,“祖坟”实在是绕不开。

    加上兰芳自治省是岛屿,海运发达,内陆地区开发的不多,对铁路需求量不大,就搁置了下来。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芳自治省统治阶级垃圾,原时空这些家伙都是荷兰人的买办,节操自然高不到那里去。

    弗朗茨没有插手兰芳内政的意思,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他可是有信誉的皇帝。

    就算是看在每年进贡财货的面子上,弗朗茨也是兰芳自治的支持者。

    这不是弗朗茨贪财,主要是他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他这个皇帝要是不收钱,那些家伙会急得哭鼻子。

    在这个比烂的年代,只要不搞的天怒人怨、狼烟四起,那就算是合格的。

    未来历史书上会怎么写不知道,反正现在大家各取所需,合作的非常愉快。

    ……

    见各方达成了一致,作为仲裁者的弗朗茨,提出了新的要求:“铁路计划就先这样吧,不过这还是不够。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应该会比较长,想要摆脱危机,政府必须要在尽可能减少开支的情况下,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减少开支和制造就业岗位都不难,要两者兼顾就不容易了。

    维也纳政府的建设计划,本质上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投资的项目也必须要考虑收益性。

    如果时间推迟到二十年后,弗朗茨大可以对马路升级,建设高速公路。

    现在不行,汽车刚刚诞生没多久,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还是马车。

    水泥路上跑马车?

    想想都很带感,问题是废马啊!这么硬碰硬,马蹄子可撑不了多久。

    兴修水利工程?

    这玩意儿,早就在前几次经济危机中建设的差不多了。现在还没开工的,那都是没有经济价值的。

    不光是这些工程做完了,就连城市升级改造,也基本上完成了,至少三十年内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奥地利的欧洲本土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了这么多年,实在是没什么好折腾的了。

    非洲本土面积倒是够大,可惜人口有限,没有足够的需要。政府投资也是要考虑经济回报率的,不可能盲目建设。

    这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只是奥地利面对的早了一些。

    首相费利克斯:“国内的基础设施日渐趋于完善,靠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日子,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放缓,预计下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应该是非洲本土化战略完成后。

    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现在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多的上马具备长久性、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

    这是事实,目前奥地利国内的大项目,就是运河计划和水电站计划,都已经启动了,自然不可能再来一次。

    停顿了一下,费利克斯首相继续说道:“最近几年内燃机技术发展的很快,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了不俗的潜力,甚至有可能取代蒸汽机。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石油将取代煤,成为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唯一的问题是石油产量能否满足需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的原油产量都很匮乏。

    尤其是欧洲大陆,几乎没有发现大的油田。尽管我们拥有普洛耶什蒂这个传统产油区,去年还是从俄罗斯帝国进口了十一万吨的原油。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不起眼,以目前的国际油价来计算,不过区区几十万神盾。

    可仅仅在三年前,我们还是原油出口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国内的原油需求量就增涨了至少二十万吨。

    按照科学家们的估计,五年后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就会翻倍,十年后还会再次翻倍,市场上的原油缺口将高达上百万吨。

    很多能源领域的科学家,都向政府发出了能源危机预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组织石油勘探队。

    总的来说还是收获不错的,本土发现了不少油田,可惜产量都不高。

    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两河流域下游发现了一座大油田,储量超过本土所有油田的总和。

    经过地质学家分析,认为两河流域可能埋藏着大量的石油,政府派出了勘探队进行核实。

    不久前在奥斯曼帝国和波斯交界处发现了石油,证实了这一猜测。由于该地区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没有做进一步勘探。”

    后面的都不用说了,那意思非常明显,不在控制范围之内,就想办法弄到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石油埋在地下移动不了,那就只能让奥地利把控制范围扩张过去了,这是列强的一贯作风。

    坦率的说,弗朗茨从来都没有想过奥地利会缺油,至始至终他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

    皇帝的事情也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自然要忽略了。目前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已经覆盖了全世界一半石油储量的一半,缺油不是开玩笑么?

    然而这个笑话真的发生了。非洲的石油没有发现,中东地区的石油才露出一角,觉察到了石油的重要性后,维也纳政府未雨绸缪是必然的。

    然后奥斯曼帝国就要悲剧了,本来就有血海深仇,现在又怀璧其罪,他们不倒霉谁倒霉?

    弗朗茨欲言又止,对奥斯曼帝国动手是早晚的事情。能源危机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政府中的反战派闭嘴。

    费利克斯首相没有直接说要发动战争,不过“可持续性、长久性”的项目,加上后面一再强调石油的重要性,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对比投资其它项目来说,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确实是最具经济价值的。

    最关键的是机会难得,欧洲大陆陷入了革命浪潮中,各国都忙着灭火。

    都自顾不暇了,谁还顾得上奥斯曼帝国?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战争的脚步了。就算是没有石油这个契机,也会有别的理由。

第六章、暗流涌动

    战争不是想打就能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未启,外交先行。”

    欧洲大陆多国并立的政治格局,决定了外交的重要性。

    维也纳政府还没有同时和所有欧洲国家对抗的底气,外交的作用就凸现了出来。

    不求所有国家都支持奥地利发动这场战争,至少要保证大部分国家不反对。

    小国也就罢了,大都是墙头草。对他们来说,奥地利已经很强大了,再强大一点儿也无所谓。

    只要不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就算是心里不爽,最多也就口头上谴责几句。

    真正有话语权的国家还是英法俄三个大流氓,列强中垫底的西班牙、鞭长莫及的北欧联邦、隔壁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勉强可以算三分之一票。

    如何搞定这些国家,成为了奥地利外交部眼下最重要的的任务。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分析道:“欧洲大陆动荡的局势,对我们接下来的行动非常有利。

    法国政府饱受革命困扰,现在自顾不暇。

    以不支持意大利独立运动和法国革命党为代价,换取巴黎政府的默认我们这次行动,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西班牙在国际上一直都紧跟法国人的步子,只要法国政府不反对,他们多半也不会冒头。

    德意志联邦就算是不支持我们,也不会反对。我们可以宣扬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民族和奥斯曼帝国间的仇恨,获得他们的支持不难。

    北欧联邦相隔甚远,这场战争不会涉及到他们的利益。况且,我们替俄国人担保了一笔北欧联邦的贷款。

    如果他们还需要我们为这笔贷款提供安全保障,就不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最麻烦的是英俄两国。想要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不可能,我们没有那么多利益可以拿出来交换。

    外交部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会放在俄国人身上。如果我们能够做出一定让步,或者是将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割让给俄国人,沙皇政府应该不会拒绝。”

    外交的核心在于利益,现在又到了利益交换的时候。只要出价足够高,就没有收买不了的。

    望着墙上的近东地图,弗朗茨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做出了决定:“如果俄国人肯一起出兵,那么东部以阿拉库斯河为界,小亚细亚半岛以安纳托尼亚高原为界。

    如果沙皇政府不愿意出兵,只是在外交上支持我们,那么他们就只能获得大高加索山脉以北的领土,小亚细亚半岛就没他们的份儿了。”

    毫无疑问,无论哪一种分配方式,奥地利都拿走的最大一份利益,不再是“两国平分奥斯曼”。

    现实就这么残酷,利益永远都和实力对等。弗朗茨出的价,也是基于俄国人的自身实力。

    尤其是第一种方案,两国一起瓜分奥斯曼帝国,看似公平合理的出价,实际上也是包藏祸心。

    看看弗朗茨划定的边界线就知道,俄奥两国一直睦邻友好也就罢了,如果某一天两国翻了脸,那就处处都是漏洞。

    俄属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都直接暴露在奥地利的兵锋之下,顷刻间就会沦陷。

    这是地理位置和实力共同决定的,看似都和俄罗斯帝国连成了一片,然而那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连成一片。

    中间有山脉阻隔,铁路是指望不上了,交通完全靠黑海。

    只要君士坦丁堡一丢,奥地利海军进入黑海,生命线就被切断了。

    就算是俄国人守住了君士坦丁堡也没用,黑海舰队已经没了。

    奥地利陆地上随便推进到任何一个黑海沿岸的港口,放一打潜艇进入黑海,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现代化战争,打得就是后勤,军队一旦丧失了后勤补给,就什么也不是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沙皇政府在这些地区投入的力量越大,付出的损失就越惨重。

    ……

    巴黎,自从传出欧洲各国要在这里召开国际会议,共同遏制革命思想扩散的消息后,局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数十万巴黎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勾结国际反动实力,阴谋迫害革命。

    民众的抗议声,清晰可见的传入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了起来,仿佛一下子苍老了二十岁。

    没有办法,每天都有一群人在外面闹腾,这样的精神摧残,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调集部队驱散游行民众?这没有任何作用,刚刚驱散了,一会儿又聚集了起来。

    最关键的是人家是合法抗议,在没有采取过激行为前,政府是无权镇压的。

    不是拿破仑四世遵守规矩,主要是心里没底,怕激化矛盾,不敢下令镇压。

    目前被法国政府镇压的,都是已经发动叛乱的极端分子,抗议游行的民众不在其中,也镇压不过来。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段时间,法兰西至少有三分一的人,参与了游行示威活动。

    将手中的文件随地一扔,拿破仑四世愤怒的咆哮道:“谁能告诉我,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皇帝的脾气越来越不好了,这是大家最清晰的感受。脾气再怎么不好,工作还是要正常进行。

    外交大臣特伦斯·布尔金汇报道:“陛下,刚刚收到从维也纳传来的消息,奥地利人正在策划入侵奥斯曼帝国。”

    拿破仑四世摇了摇头:“我的外交大臣,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看着办就行了,不用拿来烦我!”

    “奥地利入侵奥斯曼”也变成了小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估计国际上就不会有大事了。

    特伦斯·布尔金硬着头皮提醒道:“陛下,这次非比寻常,不是普通的战争,奥地利人是想要一口吞下奥斯曼帝国。

    一旦让他们的计划完成,除了缺少君士坦丁堡外,又是一个东罗马帝国。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确实非常大,真要是让奥地利吞并了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影响比“东罗马帝国”复兴还要可怕。

    至少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疆域面积没有延伸到中欧地区,没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帝国。

    拿破仑四世苦笑着摇了摇头:“就算是如此,那又能怎么样。以我们现在的状况,你认为还有能力干涉么?

    要不然你出去对民众们说:为了保住奥斯曼帝国,要出兵和奥地利打一仗,看他们会怎么做。

    至于奥地利可能会做大的问题,还是交给该死的英国佬去头疼吧!”

    特伦斯·布尔金欲言又止,他还没有活够,不想出去找刺激。

    在反战思潮、革命思潮浓郁的巴黎,政府敢出兵帮奥斯曼打仗,那不是逼着大家革命么?

    既然无能为力,那就索性放手算了。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毒打,拿破仑四世已经成熟了起来,知道了务实。

    ……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巴黎国际会议的时间越来越近,巴黎的局势也变得越发紧张了起来。

    傍晚,郊外的一家普通农舍内,已经汇聚了数十号人。

    一名络腮胡子的中年人率先开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波拿巴政府恐怕是不会妥协了。

    如果让巴黎国际会议顺利举行,让欧洲这些君主们勾结起来,我们革命的成功率就更低了。”

    一名书生气的青年猛的一拍桌子:“不能再等下去了,现在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众苦波拿巴王朝久已,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似乎是觉察到气氛不对,会议的组织者急忙安抚道:“小洛夫,有话好好说,不要这么激动。

    我们的准备还不够充分,除了在国民卫队中有一定影响力外,别的部队都来不及渗透进去。

    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完成革命,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有些残酷,但这就是事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想要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小诺夫反驳道:“费居宁先生,事情不是这样的。

    革命浪潮来之不易,上一次席卷欧陆的革命浪潮,还是1848年。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革命浪潮出现是什么时候。

    没有大环境做支撑,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就算是准备的再充分,也无法对抗来自君主集团的反扑。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拼的地步,等巴黎国际会议结束,君主集团联合了起来,再想要行动就晚了。”

    ……

第七章、巴黎公社

    1882年4月15日,国际会议举行的同一天,多个法国革命组织联合发动起义,公推社会主义者布朗基为领袖。

    起义军攻占了警察局,夺取了城防军军火库,控制了使馆区,席卷了大半个巴黎。

    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带着宫廷卫队连夜逃出巴黎,遥控指挥依旧忠于皇帝的军队镇压叛乱。

    收到这个消息,弗朗茨直接被惊呆了。醒过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革命党的战斗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大了?法国政府是纸糊的么?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和以往的巴黎革命一样,只要第一枪成功了,就能够很快的席卷全城。

    革命军占领了巴黎,这次国际会议也就变成了笑话。

    白天还在讨论如何遏制革命思想传播,晚上就落入了革命党手中,估计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现在都很懵逼。

    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弗朗茨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关心的问道:“拿破仑四世还能够控制多少军队,有没有镇压叛乱的能力?”

    “不确定!”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随即解释道:“除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七师,这几支嫡系部队可以确定是支持皇帝的外,别的部队暂时立场不明。

    巴黎革命才刚刚发生,大家事先没有准备,估计很多人都会先观望局势,暂时不会表明立场。

    忽略掉没有表明立场的军队,拿破仑四世控制的军队仍然具备优势,巴黎革命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忠于皇帝的军队不在巴黎。

    第七师在镇压里昂叛乱,第一师和第二师在镇压意大利独立运动,第三师驻扎在巴黎城外。

    在巴黎革命爆发的同一天,郊外的戈内斯也爆发了叛乱,时间只是提前了五个小时,第三师主力被派出去镇压。

    留守巴黎的城防军,大都是巴黎本地人组成,本身就同情革命,叛乱爆发后城防军没有及时出兵镇压,也是导致叛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这次巴黎革命成功充满了太多的巧合性,仿佛就像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故意给叛军创造了机会。

    据说战火烧到了凡尔赛宫,拿破仑四世才受到叛乱的消息。

    有能力调开军队,并且拦截消息,必定在政府和军队中拥有不小的实力。

    法国革命党还没有能力渗透到这个地步,有实力、并且有动机这么干的,多半是奥尔良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复辟势力。”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走到窗户前眺望了一眼远方,现在他不得不为拿破仑四世捏了一把汗。

    外有革命党肆掠,政府内部还有前王室复辟势力扯后腿,以及随时可能落井下石的财团势力。

    在这么复杂的局势下,想要坐稳皇位可不简单。可以说这是全世界最烫手的皇位,没有之一。

    费利克斯首相:“没有那么严重,革命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控制巴黎的势力团体至少超过十个。

    这里面还混杂了很多保王党复辟势力,在推翻波拿巴王朝统治的问题上,他们达成了一致才勉强联合了起来。

    接下来涉及到政治体制、利益分配的时候,原本的盟友就变成了敌人。

    或许迫于政府军压力,他们暂时不会翻脸,但是也不能指望他们亲密合作。

    拿破仑四世现在已经离开巴黎,凭借父亲拿破仑三世的威望,加上手中控制的金元,获得军方的支持并不难。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我觉得要不了一个月,巴黎革命就会结束。”

    “乐观派vs悲观派”,站在弗朗茨个人的立场上,自然是希望拿破仑四世能够尽快镇压叛乱。

    至于“暗中操纵,让革命党和政府一直杀下去,搅乱法兰西。”想想就行了,半点儿可行性都没有。

    这是法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三家王室分裂了实力最强大的保王派,这导致政府丧失了长期性作战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拿破仑四世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叛乱镇压下去,波拿巴王朝就要完蛋了。

    换一个王朝无所谓,弗朗茨不在乎法国是哪个王朝主政,可要是让法国政权落入革命党手中,那就不行了。

    有这么一个成功的先例在,欧洲革命浪潮还不得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到时候也不要想进攻奥斯曼了,忙着灭火都来不及。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最好是如此,不过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外交部和英俄两国沟通,想必他们也不想看到法国局面失控,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干涉联军。”

    “欧洲才是根本”,在此之前弗朗茨一直都不认可,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一个欧洲国家,无论是战略核心是什么,都不得不受欧洲局势影响。

    从表面上来看,法国爆发内乱,现在奥地利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维也纳政府这么多政治家,都没有提这个问题。

    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德意志地区也是风起云涌,革命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这个时候出兵统一德意志地区,相当于把革命浪潮引入了奥地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也纳政府都要梳理内患儿部矛盾。

    打开地图就知道,奥地利的战略局势一点儿也不美好,可谓是强敌环顾。

    东边是贪婪的毛熊,西边有牛逼哄哄的法兰西,南边是世仇奥斯曼帝国,要是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北边还要直面临北欧联邦和不列颠。

    表面上看法兰西在内乱,俄国人还在舔伤口,奥地利还有先下手为强的能力,可以提前解决掉威胁。

    然而法俄都是大国,一次性根本就弄不死,不死就有恢复的一天。在仇恨的力量趋势下,大家还会陷入长期对抗中。

    政治不是单纯的区分敌友游戏,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敌友,在利益面前,“敌友”关系随时都可能发生逆转。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邻居存在潜在威胁,就盲目对人家发动战争,那么举世皆敌的日子就不远了。

    维也纳政府选择奥斯曼帝国做突破口,除了战略上需要外,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比较弱,能够一巴掌拍死,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

    图尔,这座古老的城市,继文艺复兴后再次成为了法兰西的政治中心。

    逃离巴黎之后,拿破仑四世就一口气跑到图尔,这里也就成为了法兰西帝国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

    坦率的说,波拿巴王朝还是比较得人心的。远的拿破仑那是法兰西的骄傲,近的拿破仑三世同样是法兰西的英雄。

    拿破仑四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可他也没有什么劣迹,普通民众对他这个皇帝没有多少恶感。

    国内层出不穷的叛乱,并不是说大家就是要造反,很多叛乱都是资本家的惹的祸。

    在经济危机中落井下石,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逼得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人家才跳出来造反的。

    在法兰西发生的多起叛乱事件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众一拥而上抢夺食物,抢完了人也就散了。

    革命思想浓郁的只是巴黎,图尔这样的中小城市,民众们的革命热情就不怎么高。

    最好的证据就是,拿破仑四世受到了图尔的居民热烈欢迎。当然,这和巴黎革命的消息没有传过来,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五师和第六师出发了没有?”拿破仑四世问道

    陆军大臣路斯基尼亚·哈菲兹回答道:“第五师昨天上午就已经开拔,第六师今天早上也出发了,最多再过三天他们就会抵达巴黎镇压叛乱。”

    听到这个消息,拿破仑四世松了一口气。军队肯接受命令,就意味着局势还没有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第八章、债务延期

    柏林王宫,腓特烈三世只感到压力山大。受战争的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后,普鲁士王国早早的陷入了大萧条中。

    柏林政府能够支撑到现在,那都是靠掀翻桌子,抄家获得了一笔资金。

    掀翻桌子也是代价的,尽管腓特烈三世采取了果断措施,及时恢复了生产,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大受影响。

    如果只是如此,那也没什么,过些日子总能够恢复的。

    偏偏屋漏遭逢连夜雨,刚刚把工厂分配下去,大家正准备撸起袖子干的时候,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了。

    大量的产品堆积如山,却又销售不出去。拿到工厂的官兵们,当然要找政府解决问题了。

    没有足够的市场,腓特烈三世也变不出市场来。全欧洲都产能过剩,英奥两个大流氓又肆无忌惮玩倾销。

    搞得现在国际上工商业制品价格比普鲁士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低。不仅是价格上没法比,质量上普鲁士的产品差得远。

    柏林政府和英国债主有协议,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用工商业制品抵债的,遗憾的是定价权在英国人手中。

    比如说现在,英国人就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批发价格打个七折,再综合质量评估扣款后,就是最终的定价。

    按英国人的定价,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还不到生产成本的一半。

    “卖”是血亏,这笔损失还不能让生产者承担,要不然全国的工厂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要破产。

    这是柏林政府万万不能接受的,现在这帮工厂主都是普鲁士王国的基石。

    好不容易才用经济利益收买,令容克贵族接受了裁军,现在马上就砸了他们的饭碗,那是死政府的。

    欧洲革命浪潮这么汹涌,普鲁士王国能够保持稳定,就是因为保住了就业。

    工厂都是工人自己的,自然不存在失业。为了安抚人心,柏林政府可是向大家保证,成本价兜底的。

    在经济运转正常的时候,这个承诺自然没有问题。企业是要赚钱的,没有谁会故意生产一堆滞销的产品,丢给政府找麻烦。

    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危机爆发,市场糟糕的是一塌糊涂,企业根本就赚不到钱。

    按照约定,现在大家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柏林政府就有义务,用成本价帮他们处理掉。

    普鲁士没有殖民地,想要进行商品倾销,就必须要和欧洲各国竞争。

    单纯从经济角度上来看,英国人的定价是合理的。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确实没有竞争力,只能玩儿价格战。

    欧洲大陆就不要指望了,受经济危机影响,大部分欧洲民众都很穷,除非是刚需类商品,要不然很难找到市场。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时候的刚需商品就是粮食,很遗憾这玩意儿普鲁士自己都不够吃,出口是不存在的。

    这些质量不好的工商业制品,只能往海外倾销。毫无疑问,普鲁士不具备进行全球倾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市场他们都进不去。

    拥有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有能力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进行倾销的国家,一共就那么几个。

    分别是英、奥、法、西、荷、葡,这六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殖民帝国。

    其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均以没落,商业网络还在,殖民地却没有多少,无力消化普鲁士的工业产能。

    法兰西的殖民地不少,市场却不大,国内的资本家就不够瓜分,自然不可能放普鲁士商品进入。

    奥地利的殖民地开发不错,市场相对完善,可惜奥地利本身的工业产能就很庞大,没有多余的市场。

    况且,就算是放普鲁士商品进去,面对奥地利商品的竞争,他们也卖不出去。

    英国人的殖民地最多,市场相对充足,内部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可以说是普鲁士的唯一选择。

    这种背景下,英国人自然要压价了。一面出口工业原材料给普鲁士,一面接受普鲁士的工商业制品抵债,看似在给柏林政府帮忙,实在是普鲁士在替他们白打工。

    不仅仅只是白打工,现在英国人又更进一步,要让普鲁士王国赔本打工。

    腓特烈三世现在的心情就如同:幸幸苦苦打了一年工,年底算账一分钱未赚,还倒欠一屁股债。

    偏偏他还不能拒绝,要不然失了业,房贷、信用卡、~~呗一起压上来,那简直就是……

    日子总是要过的,“血亏”总比“血本无归”的好。被压价也只能认了,柏林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承担这笔损失。

    腓特烈三世期待的问:“情况怎么样,英国人同意债务延期了么?”

    没有办法,普鲁士王国资源匮乏,必须要进口工业原材料,马克大家是不认的,这就必须要消耗外汇。

    和英国人达成的实物抵偿协议,并不是说把商品丢给债主就行了,柏林政府还没有那么霸气。

    普鲁士的债主大都是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人都是玩儿金融的,对国际商品贸易没兴趣。

    真实情况是普鲁士把工商业产品卖给英国资本家换取的外汇,在扣除成本后,剩下的钱都拿去还债。

    “协议”的作用是英国政府同样放普鲁士商品进来。要不然在自由贸易体系下,普鲁士商品的销售范围仅限于英国本土,不用想也知道,那根本就卖不动。

    现在遭遇价格暴跌,商品的销售价格,还不够工业原材料的成本,做了赔本的买卖,柏林政府自然没“外汇”还债了。

    外交大臣弗德曼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我们已经想尽了办法,甚至还获得了伦敦政府的支持,最后协商还是失败了。

    这次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影响,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大,银行现在也缺钱。

    我们的债主之一,加里特银行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在谈判途中破产了。”

    债主们也缺钱,这就麻烦大了。尤其是加里特银行这种,自己都因为资金链断裂破产,更加不可能同意债务延期。

    腓特烈三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向财政大臣问道:“现在我们有多少外汇,在正常支付债务的情况下,还能够支撑多久?”

    财政大臣奥维茨皱着眉头回答道:“情况非常的糟糕,现在我们的全部外汇加起来大约价值765.6万英镑,包括354万英镑、568万神盾、800万法郎……

    理论上来说,如果不进行其它开销,只用来支付债务,最多能够支撑七个月时间。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进口工业原材料、机械设备、农产品,以满足国内的生产、生活所需。”

    外汇是有出有进,正常情况来说,凭借工商业产品的出口,还是做到收支平衡的。

    毕竟,国内出产的工业原材料、人工成本,都不需要支付外汇,用马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765.6万英镑折合黄金就是56.04吨,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巨款,超过了不少国家的黄金储备总量。

    如果没有外债需要偿还,对一个小国来说,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已经足以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了。

    可惜没有如果,普鲁士王国有巨额的外债需要偿还。这笔巨款,仅仅只够支付七个月的债务。

    实际上还坚持不了那么久,受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现在普鲁士王国已经进入了贸易逆差时代。

    除非债主们肯接受马克支付,要不然柏林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按期支付债务。

    ……

    收到了柏林政府的求援电报,弗朗茨第一反应就是:鼓动普鲁士人赖账。

    这个念头一出,就仿佛入了魔障,再也挥之不去。

    “假如柏林政府赖账,会有什么后果?”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脸色微变:“陛下,普鲁士的经济受英国人影响严重,柏林政府不具备债务违约的能力。

    如果柏林政府债务违约,英国人只要对他们贸易制裁,要不了半年普鲁士就会崩溃。”

    这是事实,皇家海军把海岸线一封,普鲁士王国就会陷入工业原材料匮乏、产品缺少市场的窘迫状态。

    当然他们还可以走陆路,从邻国绕过去,只不过这个成本足以令任何企业破产。

    费利克斯首相反驳道:“不一定吧!平常时期或许英国人会这么干,以杀鸡儆猴。

    可现在不一样,欧洲革命浪潮愈演愈烈。

    法国革命党都占领了巴黎,普鲁士王国的情况也非常糟糕,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只要英国人不准备从革命党手中讨债,就不能让普鲁士王国完蛋。

    现在柏林政府是真的没有偿还能力,债务违约是早晚的事情,伦敦政府应该也有心里准备。

    只要柏林政府不直接宣布赖账,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债务延期借口,英国政府就不会采取极端手段。

    借给柏林政府钱的是银行、金融机构、投机客,这些利益集团在英国的影响力虽大,却也没有到替政府决策地步。

    英国政府不可能为了他们的利益,就置国家战略大局于不顾。没有政府的支持,这些人根本就奈何不了普鲁士王国。

    如果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那么柏林政府还可以和英国人谈条件,谋求减免部分债务。”

    现在还不是二战后,贵族集团正处于鼎盛状态,财团想要控制政府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法国革命就已经很吓人了,要是再让普鲁士革命成功,那么欧洲革命浪潮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不列颠虽然孤悬海外,革命浪潮还是没有放过他们。

    英法两国互相输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革命蔓延下去他们也无法独善其身。

    ……

    1882年5月1日,普鲁士王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运动,无数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进口更多的粮食,解决国内的粮荒。

    反饥饿运动爆发后,柏林政府的反应非常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国际社会救助。

    同时以偿还外债消耗了大量的外汇,没钱购买粮食为由,向债主们提出延期支付债务的请求。

    毫无疑问,这不像在“请求”,反而更像是一份通知。

    在提出请求的同时,柏林政府已经暂停了五月份的债务支付。

    对外宣布是将五月份的偿债资金,用来购买粮食,以解决国内的粮荒。

    普鲁士王国的债主大都集中英法两国,共持有柏林政府95.4%的外债。

    搞定了英法这两个大债主,就可以说搞定了全部债主,确切的说搞定英国人就行了。

    法国人现在很忙,内战已经爆发了,一时半会儿顾不上这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

    普鲁士王国真的爆发了饥荒么?

    这就要看英国人怎么想了!

    如果伦敦政府接受这个说法,那么普鲁士王国就“真的”爆发了饥荒。

    如果伦敦政府不认可这个说法,那么普鲁士王国就不存在饥荒。

    政治只需要权衡利弊,真相并不重要。

第九章、1867眼球效应

    “查清楚,奥地利人真实目的么?”格莱斯顿首相问道

    普鲁士宣布债务延期后,伦敦政府第一时间就怀疑上了奥地利,一查就发现了维也纳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事没有办法保密,奥地利不跳出来加油打气,柏林政府没有胆子这么干。

    外交大臣格兰维尔·乔治·莱韦森-高尔:“明面上来看,奥地利人是想要离间我们和普鲁士的关系,这一点他们已经成功了。

    我们的情报人员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奥地利的铁路运量暴涨,深入调查发现有大量的战略物资在向港口汇聚。

    奥地利人似乎在准备一场战争,不过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异常调动,应该不是冲着法兰西去的。”

    巴黎革命爆发后,伦敦政府就密切关注奥地利的动向,生怕一不留神,欧陆平衡就被打破了。

    从利益上来说,法奥围绕欧陆霸权已经争斗了很多年,现在法兰西病倒了,奥地利有足够的动机落井下石。

    不过法兰西也不是软柿子,就算是爆发内乱,也不是好惹的。没有充分的准备,奥地利不可能盲目动手。

    看了看世界地图,格莱斯顿点了点头,若有所思道:“没有进行军事动员,那么奥地利这次要动手的目标,实力应该不怎么样。

    维也纳体系刚刚建立,奥地利人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场战争多半在欧洲之外。

    远东、南美、近东,或者是非洲殖民地争夺,你们觉得奥地利人想要进攻地方?”

    殖民大臣普里姆罗斯分析道:“远东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奥地利在那边的实力有限,不是他们的战略重心。

    南美的几率也很小,巴拿马独立运动进展非常顺利,除非他们准备一口吞下哥伦比亚共和国,不然没必要增加投入。

    近东和非洲殖民地争夺都有可能,奥斯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世仇,弗朗茨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要消灭这个……

    法奥的殖民核心都在非洲大陆,两国相互忌惮对方的实力,加上地理条件限制,才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维也纳政府有落井下石的动机。

    我觉得他们对埃及动手的嫌疑更大。进攻奥斯曼帝国随时都可以,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机会可能就这一次。

    法兰西对外很强硬,在殖民地争夺中得罪了不少人。内战爆发后,很多国家都搞起了小动作,包括我们也想要分一杯羹。

    没有爆发战争,那是缺少一个领头的。如果奥地利牵头,瓜分法兰西殖民地的盛宴就要爆发了。

    丧失了海外殖民地的法兰西,就算是结束了内战,一增一减之下,也很难再有威胁奥地利的实力。”

    法奥共管苏伊士运河,那是没有办法,并不等于大家就不想独占了。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已经拥有独霸苏伊士运河的实力。只要拿下埃及地区,奥属亚非殖民地就连了一片,根本就不怕窥视。

    外交大臣乔治反驳道:“我的意见恰恰相反,从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奥地利对埃及地区下手的几率微乎其微。”

    随即拿起一根指挥棒,走到悬挂的世界地图跟前一指道:“这里是奥地利,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战略位置有多么糟糕,可谓是强敌环饲。

    最近这些年,维也纳政府通过外交纵横+军事打击,成功的将奥斯曼帝国废了,又利用普俄战争让普鲁士完蛋、俄国人元气大伤,局势才渐渐好转。

    短期来看夺取埃及,打击法兰西帝国,或许收益更大;但这会恶化法奥关系,内战结束后法兰西就是奥地利最大的敌人。

    历史又会重演法兰西和奥斯曼联合组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旧事。在利益的趋势下,俄国人多半也会加入进去。

    在这种背景下,奥地利很难找到盟友,就算是亲奥的德意志邦国,多半也会导向反哈布斯堡同盟。”

    乔治用指挥棒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用力一点:“四面皆敌,一旦爆发战争奥地利就要疲于奔命,再强大的国力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从长远发展来看,继续维护维护同法国人的友好关系,趁机灭掉奥斯曼帝国,获得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才是奥地利最需要的。”

    地理位置决定的“战略”骗不了人,地图在那里摆着,一看就知道。

    地处欧洲腹心的奥地利,能够复兴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背后,就是一系列的外交纵横,同时和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为复兴创造了条件。

    没得说,发现了奥地利的计划,当然是要搞破坏了,要不然就辜负了“搅屎棍”的美名。

    ……

    英国人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巴黎革命的成功给奥地利提供了胆气,维也纳政府已经决定快刀斩乱麻,不等外交上出成果了。

    弗朗茨:“战争借口找到了么?”

    制约奥地利发动战争的关键,已经不是国际局势。

    巴黎一声枪响,把欧洲革命再次推向**,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为,为了保卫奥斯曼帝国去发动战争。

    更不是实力,经过了两次近东战争的打击,奥斯曼帝国早就元气大伤了。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战争“借口”了。为了这个合理的借口,弗朗茨的头发都快要掉光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我们已经掌控了奥斯曼政府屠杀亚美利亚人的证据,遇难者中还包括1867名帝国公民。”

    说完,韦森贝格从信封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照片,上面正是奥斯曼士兵进行屠杀的画面。

    如果不是翻看了几张过后,觉得有些熟悉,弗朗茨都差点儿信了。

    照片肯定是真的,以这年头的摄影技术,想要进行造假也不现实。

    只不过发生的时间,可能存在一点儿误差,也就提前了那么几年。

    时间点不是关键,只要照片的内容是真实的就足够了。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还是把印象最深的那张“加特林扫射难民”拿了出来:“报纸上已经刊登过的,就不要对外公布了。”

    韦森贝格面不改色的回答道:“陛下请放心,这些照片都是没有刊登过的。

    你觉得熟悉,可能是拍摄的内容有些接近,实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弗朗茨点了点头,他还是相信专业人士的眼光。把制造战争借口的任务交给外交部,而不是让军方,主要是因为“专业”。

    要不然什么士兵失踪、沉船,这种憋足的借口拿出来,根本就说不过去。

    不要说国际上人家会不会信,就连国内都不会有人信。

    相比之下,外交部的上千帝国公民遇难,就震撼人心的多了。

    反正人都死了,维也纳政府说他们是奥地利公民,那就奥地利公民,无非是补办一个国籍的问题。

    数字太大,没有关系。本身搞这个大数字,就是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

    把大家的关注重心转移到了数量上,内心深处就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奥地利公民在奥斯曼帝国遇害说法。

    数量问题,大不了战后给他们平反。把公民换成“申请待审批的移民”,下调遇害公民人数,甩锅给无良媒体不严谨就行了。

    反正在尘埃落定前,维也纳政府不会在官方文件上说明遇害人数。外界怎么解读,随意就好。

    ……

    1882年4月20日,在欧洲世界还沉浸在巴黎革命中的时候,一则由巴尔干日报刊登的“奥斯曼帝国屠杀奥地利公民”新闻,横空出世打破了局势。

    “1867”那个宣红的数字,吸引了一地的吃瓜群众。随后又有多家报纸跟进报道,只不过这个数字多样化了。

    最多的已经人数过万,最少只死了2人,还是在奥斯曼帝国屠杀国内少数民族的时候受了误中副车。

    数量多少不重要,总之奥地利人怒了。那一张张充满血腥的照片,已经触及到了大家的内心底线,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政府惩戒奥斯曼帝国。

    受此影响,1882年4月22日,维也纳政府正式照会奥斯曼帝国,就屠杀事件进行谈判。

    什么都不知道的奥斯曼政府,在一脸懵逼中收到了奥地利外交照会,迷茫了一阵子才反应过来——不好,危险了。

    本来就是为了找茬,谈判自然不可能顺利。1882年4月24日,维也纳政府单方面宣布谈判破裂。

    理由是:奥地利要求派出调查组,深入奥斯曼帝国境内进行实地调查,遭到奥斯曼政府拒绝。

    屠杀少数民族是存在的,就在不久前还有几个亚美尼亚人村子,在国内民族冲突中被捣毁,不过这不是奥斯曼政府拒绝的主要原因。

    只要能够证明没有屠杀奥地利公民,这些事情都是小问题,大不了被舆论骂一阵子,反正他们一直都被欧洲舆论抨击。

    问题是派出调查组的同时,奥地利还要求派兵保护,并且这个人数还高达一个师,这就没办法忍了。

    普俄战争已经证明了飞艇的运输能力,把一个奥地利步兵师放进内陆,那简直是在自杀。

    拒绝的原因自然被奥地利媒体选择性的忽略了。奥斯曼帝国那都是野蛮人,为了调查组的安全,肯定要派兵保护啊!

    人多?

    才一个步兵师而已,只要奥斯曼政府心里没有鬼,就不应该忌惮。

    双方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谈判破裂后,奥地利国内叫嚣着报复的声音,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主战派的声音渐渐压倒了反战派,战争的氛围越发浓郁了起来。

    ……

第十章、意外事件

    事件发酵的太快,欧洲各国政要都被打懵了。谈判这么快就破裂了,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正常情况下,不都是先吵上几个月,等做好了战争准备,把民间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才正式翻脸么?

    调停必须要调停,哪怕是为了刷存在感,也必须要表个态。

    四月份还没有结束,维也纳政府就收到了十几个国家的外交照会,都是呼吁冷静、和平的。

    或许是被大家的诚意所打动,维也纳政府做出了让步,决定在1882年4月29日重启第二轮谈判,不过各国提出的国际调停被婉拒了。

    ……

    受近东局势紧张的影响,有不列颠最伟大首相之称的格莱斯顿爵士,现在也沉不住气了。

    格莱斯顿:“诸位,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奥地利政府下定决心要发动战争,屠杀事件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

    站在不列颠的立场上,我不希望看到任何打破近东稳定事情发生。可惜法国正在进行内战,我们想要干涉也做不到。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近东局势发生大变后,如何保证不列颠的利益不受冲击。”

    外交大臣乔治:“受到冲击是必然的,至少我们在奥斯曼帝国利益是注定无法保障了。

    如果单纯的想要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我们还可以和奥地利进行利益交换。

    不过,我不建议这么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战败是早晚的事情。

    再然后会发生什么,就很难说了。如果奥地利人只是想揍奥斯曼一顿转移国内矛盾,那还好说。

    如果奥地利一口吞并了奥斯曼帝国,对我们的威胁就太大了。”

    说完,乔治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跟前,用烟枪一指:“距离印度,就剩下了一个波斯了。”

    这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问题。奥斯曼帝国衰落了,波斯比奥斯曼衰落的更厉害,指望波斯挡住奥地利完全不可能。

    要说“维也纳政府对印度没兴趣”,这个说法估计也就弗朗茨会信,反正伦敦政府是万万不敢信的。

    当初奥地利的势力延伸到波斯湾,就引起了伦敦政府的担忧。只不过还有一海之隔,大家对皇家海军很放心。

    现在不一样了,让奥地利一路扩张下去,就要陆地上做邻居了。总不能指望龙虾兵大杀四方,震慑敌胆吧?

    殖民大臣普里姆罗斯抱怨道:“这简直是糟糕透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维也纳政府是摆明了要吞并奥斯曼,完全不需要怀疑他们的野心。

    如果我们不想进行一场印度保卫战的话,就必须要把奥地利人阻挡在两河流域之外。”

    残酷的现实正如普里姆罗斯此时的心情一样,作为殖民大臣任何涉及到印度安全的问题,都有可能给他带来无法弥补的政治灾难。

    外交大臣乔治果断补刀道:“不,这不算什么,还有更糟糕的事情在后面!

    如果奥地利人不吃独食,拉着俄国人一起瓜分奥斯曼,那么我们就要同时遭到两个大国的威胁。

    以维也纳政府的作风,发生这种事情的几率非常高。甚至因为瓜分印度的计划在,俄奥同盟又可以继续下去。”

    陆地上被俄奥两国围攻,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扛得住这种级别的打击,就算是他们在印度经营的再久也没有用。

    想到这可怕的结果,格莱斯顿不容置疑道:“立即停止对法国革命党的支持,尽快帮拿破仑四世稳定国内局势。”

    不列颠需要盟友,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需要盟友。面对可能出现的俄奥组合,没有一个肉盾,他们真的吼不住。

    外交大臣乔治补充道:“光法国人还不够,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盟友,北欧联邦也可以拉过来,或许现在我们该加快推动北德意志建立。”

    普俄战争的后遗症爆发了,丧失了普鲁士这个金牌打手后,光一个法兰西已经镇不住场子了。

    ……

    受欧洲革命浪潮的影响,奥斯曼民族主义也活跃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奥斯曼青年无法容忍政府在改革中的无力表现。

    “屠杀案”事件爆发后,奥斯曼民族主义者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认为这是奥地利在干涉他们的内政。

    在两奥重启谈判的关键时刻,奥斯曼帝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在爱国青年的鼓动下,安卡拉民众进行使馆区抗议。这都是小问题,大流氓的心态都很好,被人抗议是日常操作。

    经历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关键是抗议中发生了意外,希腊公使塞克斯图斯被人抗议民众打死了,事情就大条了。

    包括弗朗茨都懵逼了,这关希腊人什么事?

    总不能说希腊帝国主义入侵奥斯曼,要血债血偿?

    出于最大的恶意,弗朗茨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是奥地利特工干的,只是没有证据。

    更多的消息传来,解开了大家心中谜团。

    据说是希腊公使外出回来的时候,马车撞死了一名过马路孩童,刺激了热血沸腾的奥斯曼民众,冲突就发生了。

    列强惹不起,难道小小的希腊也惹不起么?

    等奥斯曼警察赶到战场的时候,塞克斯图斯这个倒霉蛋公使连同车夫、卫兵,都已经见了上帝。

    一国公使被活活打死,无论奥斯曼政府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了。

    原本是奥斯曼政府追究塞克斯图斯车祸责任的,可惜当事人已经死了,死人不需要负责。

    到了这一步,责任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受害者的希腊,自然不会承认马车撞人的事情。

    希腊政府一口咬定是奥斯曼人野蛮,残忍的杀害了塞克斯图斯公使,要求奥斯曼政府交出所有的嫌疑犯,接受希腊政府调查。

    没错就是说的“所有”,希腊政府认为当天参加抗议的人都有嫌疑,要求奥斯曼政府把这些人一起交给他们,接受希腊政府的审查。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天参与抗议的民众高达五位数,奥斯曼政府就算是再想息事宁人,也不可能把人交出去。

    ……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弗朗茨笑道:“这么说,希腊人是想要蹭上来捡便宜了。”

    “公使遇害案”给希腊政府提供了最佳的介入机会。

    奥地利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战争借口,把希腊的“公使遇害案”捆绑在一起,无疑会增加“屠杀案”的说服力。

    奥斯曼政府想要洗白都不可能,“屠杀案”里面是有水分的,可“公使遇害案”却真的死了一位公使。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回答道:“是的。案发后不久,希腊政府就联系到了我们,表示愿意共同出兵讨伐野蛮的奥斯曼帝国。

    希腊人的态度虽然不错,不过他们的胃口却不小。不光对爱琴海的岛屿有兴趣,还想要从小亚细亚半岛上分一杯羹。”

    希腊这种历史包袱沉重的国家,大国梦是必不可少的。

    可惜希腊的运气不怎么好,周边任何一个邻居都有吊打他们的实力,再大的野心也只能憋着。

    奥斯曼是他们唯一扩张领土的机会,要是再错过了,就真的只能回家做梦了。

    弗朗茨若无其事道:“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收获和付出都是对等的。

    希腊人想要从小亚细亚半岛上分一杯羹,就让他们先证明自己的实力。

    告诉希腊人,这场战争我们按贡献分配战利品,想要拿走多少土地,就在战场上做出多少贡献。”

    毫无疑问,“按贡献分配战利品”是一个巨坑。战场上的贡献必须要靠实力,奥斯曼帝国再弱也不是希腊能够比的。

    就他们那点儿家底,如果不能克制住贪心,搞不好就全部搭进去了。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决定利益分配永远都是实力。指望公平,还不如指望维也纳政府的节操更靠谱。

第十一章、反土同盟

    突如其来的公使遇害案,让本就对奥斯曼不利的欧洲舆论一边倒的倾斜,原本倾向于奥斯曼的政客、专家、学者们,这个时候也闭了嘴。

    受此影响,维也纳政府在1882年5月7日,也就案发后的第三天,终止了第二轮谈判。

    紧接着,维也纳政府又在5月9日向奥斯曼政府下达了战争通碟,责令奥斯曼政府在一周内交出“屠杀案”的真凶。

    这不是同不同意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屠杀案涉及到的人群太过模糊,死者身份、人数、遇害地点,都没有确切的定义,想调查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不要说一周时间,就算是给奥斯曼政府一年时间,他们都没有能力把真凶找出来。

    在维也纳政府发布公告的同一时间,希腊政府同样向奥斯曼帝国下下达了战争通碟,内容也是大同小异,都是让奥斯曼政府交出凶手。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来了,国际社会将目光投向了伦敦和圣彼得堡,现在能够对这场战争拥有影响力的就这两家了。

    本来法兰西也是,只不过他们有两个政府,一个支持另一个就必须要反对。

    在拉拢民心的关键时刻,脑子有问题才会这个时候支持奥斯曼,得罪国内的宗教势力。

    圣彼得堡加特契纳宫,奥斯曼驻俄公使迪米特立-帕夏已经在会客厅苦等了三个多小时,随身携带的雪茄都快要烧光了。

    此刻,亚历山大三世正在悠哉游哉的钓鱼,虽然现在还做不到“沙皇在度假,让欧洲等着”,不过已经可以让奥斯曼人等着了。

    “陛下,大臣们已经到了。”侍女清脆的声音响起

    “带他们过来吧!”亚历山大三世说道

    至于等候中奥斯曼公使,那就让他继续等着吧,亚历山大三世根本就没有准备见他。

    如果不是为了做给奥地利人看,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奥斯曼公使可能连王宫都进不了。

    看似一脸笑容的亚历山大三世,此时的心情并不好,只是良好的教养让他喜怒不形于色。

    这次突如其来的近东战争和以往不同,奥地利政府事先没有和他们进行沟通,让亚历山大三世的自尊心受到了冲击。

    世界是现实的,第一次近东战争时期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巅峰状态,一切都围绕着沙皇政府转,凭借强悍的实力,他们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

    第二次近东战争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战争的主力变成了奥地利,俄罗斯帝国只能打辅助。

    就算是辅助,那也是事先协调好的,在联盟中俄罗斯帝国的地位仍然不低。

    世事易变,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俄奥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居然处于了可有可无的地位。

    沙皇政府一直拖延没有表明立场,就是想要以此给奥地利施加压力,增加他们在战争中的话语权。

    可惜法兰西内战爆发,让奥地利没有了后顾之忧,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

    放下了鱼竿,亚历山大三世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着:“第三次近东战争爆发在际,现在我们需要做出选择了,你们怎么看?”

    军方大佬伊万诺夫元帅率先开口道:“陛下,机会难得,这是我们复兴俄罗斯帝国最佳时机。”

    内政大臣齐尔诺梅尔:“元帅阁下,这场战争对我们的意义并不大。现在帝国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而不是领土扩张。

    经过前两次近东战争,奥斯曼帝国已经丧失了对帝国的威胁,他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掌握着黑海海峡的另一边。

    如果在二十年前,这对我们确实非常重要,只是到了现在已经可有可无了。

    帝国苦心经营的黑海舰队没了,以政府目前的财力,短时间内无力重建。就算是拿到了进入地中海的钥匙,对我们也没有意义。”

    听到了这个解释,伊万诺夫勃然大怒道:“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能够一举干掉奥斯曼这个宿敌,完成俄罗斯帝国历代先祖们的愿望,就是最大的意义。

    帝国复兴……”

    听着伊万诺夫元帅滔滔不绝的演讲,让亚历山大三世感觉让他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一个错误。

    不过俄罗斯帝国是信奉强者的地方,凭借那一身耀眼的战功,没有人能够无视伊万诺夫元帅的意见。

    好脾气的亚历山大三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军方主战是必然的,换了任何一名军方将领过来,都是同样的结果。

    没有战争,又何来战功?奥斯曼帝国这个稳赢的副本不去刷,这让军方大佬怎么和下面的人交代?

    真以为“不进攻奥斯曼的沙皇,不是真正的沙皇”只是一句玩笑话?

    平均不到二十年一次的俄土战争,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实际上更多时候在发动战争前,大家就知道做不到。

    沙皇政府依旧坚持刷这个副本,主要是沙皇需要需要威望,军方需要战功,政府需要……

    揍奥斯曼都有丰厚收获,经过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发酵,灭掉奥斯曼帝国的收益就更丰厚了。

    伊万诺夫就是打奥斯曼起家的,如果能够灭掉奥斯曼帝国,带来的历史影响绝对可以名垂青史的,至少俄罗斯的历史书上会大肆渲染。

    财政大臣阿利舍尔·古洛夫忍不住打断道:“元帅阁下,干掉奥斯曼的好处我们都知道,问题是政府现在没钱。

    如果参与这场战争,我们在财政上就不得不依赖奥地利人,拿他们的钱打仗,战后利益分配上我们肯定要吃亏。

    站在帝国的立场上,将这次近东战争向后拖延,等我们恢复了元气,再进行这场战争才能够利益最大化。”

    这是事实,留着半死不活的奥斯曼帝国不碍事,过上十几二十年再去取,问题也不大。

    反倒是现在灭亡奥斯曼,让近东大部分地区落入了奥地利手中,就真的和他们绝缘了。

    伊万诺夫不为所动道:“你这完全是理想主义,奥地利已经拥有独立灭掉奥斯曼的实力。

    欧洲各国受限于革命浪潮,短时间内根本腾不出手来干涉奥地利的行动。

    除非我们脑子进水了,跑去和奥斯曼联手,要不然奥斯曼帝国覆灭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我想在场的诸位中,还没有这样的蠢货。至于利益的问题,这就需要考验我们的外交能力了。

    不过再怎么糟糕,也比坐视不理,看着奥地利人灭掉奥斯曼的好。”

    虽然话不中听,但逻辑上真的没有毛病。沙皇政府确实不可能支持奥斯曼帝国,要不然不用等奥地利报复,国内就先政变了。

    俄土之仇已经深入了俄国人的骨子里,尤其是对贵族来说。

    凡是传承超过两百年的俄国贵族,祖上都和奥斯曼帝国pk过,亲朋好友总有倒在战场上的,血海深仇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往上翻历史书,最近三十年内俄土都pk了两次,就算是政府想要淡化仇恨,都来不及操作。

    抛开仇恨因素,利益同样是关键。不参加这次战争,奥地利灭亡奥斯曼后,势力就延伸到了黑海之中,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威胁了。

    ……

    1882年5月11日,沙皇政府向奥斯曼帝国提出重新划分边界线的要求,所有人都知道战争的主角又多了一家。

    或许是受俄国人加入的刺激,黑山公国也跟着跳了出来凑热闹。

    1882年5月12日,黑山政府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了“8.6亿神盾”巨额索赔清单。

    里面详细列出了在过去数百年时间里,因为奥斯曼军事入侵,给黑山公国带来的损失清单。

    盟友不怕多,凑数也罢、刷存在感也无所谓,对突然冒出来的黑山公国,维也纳政府表示了热烈欢迎。

    至此,以奥地利为首的反土同盟正式建立。

第十二章、第三次近东战争爆发

    伦敦,反土同盟的出现直接让英国政府之前的计划全部破产。

    这个时候,格莱斯顿首相操心的已经不再是抢救奥斯曼的问题,而是该如何保证印度的安全。

    “法国的局势怎么样了?”

    外交大臣乔治摇了摇头:“非常的糟糕,这个帝国简直就是纸糊的,弱不经风。

    资产阶级革命党、共和派、社会革命党、奥尔良复辟组织、波旁王朝复辟组织、意大利独立组织……

    一个国家拥有这么多**势力,简直无法想象,波拿巴王朝是如何撑住的。”

    看着忧心忡忡的英国外交大臣,估计谁也无法想象这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基本上都得到过英国政府的资助。

    经过了不懈的努力,这些投资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可惜时间点不对,爆发出来的全是反作用。

    没什么好指责的,大家都这么干。伦敦政府在支持法国**组织,巴黎政府同样在支持反英组织。

    格莱斯顿沉重的点了点头:“法国人确实活跃了一点儿,拿破仑亲手打开的魔盒,终于还是报复在他的帝国身上。”

    说完,格莱斯顿就意识到了不对,貌似现在局势不列颠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法国革命党也不会做大,更不会有现在的法国内战。

    法国不爆发内战,在无法保证西线安全的情况下,奥地利绝对不敢冒然发起战争。

    想到了这里,格莱斯顿露出了一丝苦涩:“看来我们和法国人都上了奥地利的当,被奥地利人牵着鼻子走到了现在。”

    外交大臣乔治摆了摆手:“首相,你太悲观了。局势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完全是一个巧合。

    这里面或许有奥地利在推手,但他们决定想不到,法兰西会这么弱不经风。”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奥地利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不列颠看似陷入了被动,他们获得的收益也绝对不低。

    无论是前面的做空法郎;还是玩儿商品倾销,打压竞争对手;又或者是在海外抢夺法国人的利益,不列颠都是胜利者。

    唯一失误的,就是忽略了法兰西的内部矛盾。

    法国的内部矛盾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英奥攻陷法兰西的金融体系,进行商品倾销都只是矛盾的催化剂。

    工业革命初期,法国依靠雄厚的资本,迅速完成了工业化。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原材料匮乏的局面日益严重。为了保证工业生产顺利展开,法国人不得不大肆进口。

    受原材料“进口”影响,法国工业生产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关起门来自己玩儿的时候还不打紧,加入自由体系后形势就严峻了。

    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想方设法的压低工业生产成本,其中也包括加大对工人阶级的盘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压榨,直接导致了法国工人运动的爆发。

    除了内因外,法国吞并意大利地区也是激化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合并后的**兰西,商品市场较之前大幅度增加,然而增加的不仅仅只是市场,还有对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以及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意大利地区人工价格要低得多,大量的意大利涌入法国本土务工。

    充足的劳动力,在促进法国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本家们提供了肆无忌惮压榨工人阶级的底气。

    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工业规模还很有限,对原材料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法国工商业还不需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经济自然是一片大好。

    到了拿破仑四世时期,法国工业总量增长了上去,工业成本大幅度增长,企业利润开始减少。

    尤其是加入自由贸易体系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劳资冲突也变得日益严峻。

    危机四伏,主要局限在了下层社会。资本控制了媒体,劳资危机被淡化、或者是偷换概念,危机被隐藏在了统治者看不到的死角。

    在革命爆发前,法国的经济看起来还是非常的繁荣,伦敦政府自然不知道这个帝国已经外强中干。

    外表的强悍+固有的观念+地缘政治+法国政府的霸气,最后伦敦政府得出结论这是:最大威胁的结论。

    没得说,最大的威胁当然要给予最高规格的打压了。

    同样视法国为最大威胁的还有奥地利,夹在中间位置的法兰西,不幸遭到了全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联手打压。

    一套组合拳下来,虎威被戳破了。内部矛盾激化,让法兰西局势完全失控。

    这是历届政府共同的责任,格莱斯顿果断的转移了这个敏感话题:“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现在关键是想办法,帮拿破仑四世稳定局势、恢复实力,缓解我们要面临的压力。”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分析道:“要稳定法国局势,必须先稳定法国经济。

    这非常的困难,我们国内的经济情况也很糟糕,政府不能拦着资本家不让倾销。

    巴黎革命吓坏了法国资产阶级,拿破仑四世已经获得了国内财团的支持,现在他并不缺钱。”

    法国经济危机肆掠,很大程度上是英奥转移产能过剩导致的,想要恢复经济短期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市场。

    偏偏这又违背了自由贸易协定,属于英奥两国的核心利益,伦敦政府没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不可能放任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法国单方面违约,不受到惩罚,别的国家遇到问题也学样,英国政府经过数十万年努力才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拿破仑四世一直没有宣布退出自由贸易体系,就是怕刺激到了英奥两国,丧失了国际支持。

    格莱斯顿陷入了沉思中,这是两难的抉择。如果伦敦政府肯松口,法国人肯定要采取贸易壁垒。

    后果是国内的经济危机加剧,局势变得更加动荡,利益受损的资产阶级会把他们掀下台。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格莱斯顿选择了从心,他是英国首相需要为英国民众负责。

    “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发动我们的影响力,游说更多的人支持拿破仑四世。

    如果可能的话,先稳住奥尔良王朝和波旁王朝。只要他们不出手,法**队就不会乱,这场叛乱很快就可以平息。”

    没有办法,尽管拿破仑三世上位后找机会清洗忠于前王朝的军中势力,但影响力这玩意儿根本就没有办法根除。

    巴黎革命迟迟未被镇压下去,就是法**队中有人扯后腿,很多部队到了战场上都出工不出力。

    乔治点了点头:“外交部已经和奥尔良王朝、波旁王朝都接触过了,现在的局面也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我们准备在近期安排三家王室代表会面,尽可能的调和各方矛盾。”

    现在法国的情况非常糟糕,无论是奥尔良王朝、还是波旁王朝都在这一轮洗牌中处于劣势,就算是波拿巴王朝完蛋了,也轮不到他们复辟。

    在东方国家要是有几家王室早就杀得头破血流,绝对没有半点儿妥协的可行性。

    不过欧洲的情况特殊,法国情况更特殊,三大王室分别代表着三波贵族的利益,本质上就是利益集团推出来的。

    奥尔良王朝没有将忠于波拿巴王朝的贵族杀光,拿破仑三世上台同样没有大肆屠杀忠于奥尔良的贵族。

    在轻易不杀贵族的传统之下,所谓的清洗,无非是让这些政治斗争失败的家伙回家。

    回家后,这些失败者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富甲一方,在地方上同样拥有不小的实力。

    没有人甘心被边缘化,这些失意者都是复辟的活动的赞助者,负责实施复辟行动的,则是权力斗争中失败,导致家道中落的贵族。

    他们想要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复兴家族荣耀,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复辟。

    金主有了,愿意拼搏的人也有了,这就是法兰西王室复辟势力长盛不衰的缘故。

    到了台下的王室,他们拥有的只是影响力,本身并没有号令群雄的实力。

    除了波拿巴王朝出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另类外,另外两家王室在复辟中的表现并不积极。

    调和各方矛盾,实际上就是一次利益分配。只要背后的利益集团达成了妥协,复辟活动也可以押后。

    ……

    英国人的行动,没有影响到反土同盟的行动。在维也纳政府的牵头下,奥地利、俄罗斯、黑山、希腊四国在维也纳举行了反土会议。

    经过短暂的接触后,四国代表一致认为:只有推翻了野蛮、残暴的奥斯曼政府,才能帮助奥斯曼人进入文明社会。

    1882年5月16日,四国代表在维也纳正式缔结以推翻奥斯曼政府为核心、以灭亡奥斯曼帝国为己任的反土盟约。

    在盟约签订后次日,维也纳政府以奥斯曼拒绝交出凶手为由,向奥斯曼帝国正式宣战。

    在随后的一周内,希腊、黑山、俄罗斯帝国帝国,分别以各自的理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第三次近东战争全面爆发。

    多了几个盟友,也是有利有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奥地利的作战计划变更了。

    这场战争来的太突然,俄罗斯、黑山、希腊三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物资可以由奥地利提供,但是军队集结时间必须要有。

    为了不出现奥地利军队在前线苦战,盟友在后方加油打气的尴尬局面,弗朗茨果断下令军方暂缓进攻。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近东战争爆发了,却只有奥地利海军在行动。

第十三章、将星云集

    根据盟约规定奥、俄、希、黑四国分别出兵:35万、33.6万、2.6万、0.3万,由奥地利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担任联军总司令官。

    看着这个数量就知道,这是奔着灭国去的。要知道上上一次近东战争中,俄奥两国出兵都不到三十万,就揍的奥斯曼帝国怀疑人生。

    联合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协调,最大的难题还是语言不通、交流困难,增加了联合作战中各部队的配合难度。

    5月份的后半月四国就围绕这个难题展开工作,阿尔布雷希特这个联军总司令官多次召开联合会议,协调组织关系。

    联军的行动迟缓,让奥斯曼政府看到了希望,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令举国动员。

    奥斯曼政府丧心病狂的将动员年龄放宽到了12岁,往上扛得起枪的都算,没有所谓的上限。

    在过去的岁月里,奥斯曼拉了太多的仇恨,反土同盟四国都是他们世仇,没有任何缓和的可能。

    生死存亡面前是最容易激发一个国家的潜力。在亡国灭种的压力下,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派、保守派、宗教势力,默契的停止了内斗。

    ……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不列颠外交大臣乔治:“奥斯曼政府的表现不错,他们已经做好拼命的准备了。

    奥斯曼政府宰相米德哈特帕夏发布了极限动员****动员200万军队出来和反土同盟决一死战。”

    格莱斯顿首相大惊失色道:“奥斯曼要200万军队,这怎么可能?他们才多少人口,靠什么维持这支大军?”

    不要看普俄战争中,两国都动员几百万军队,就认为动员简单了。

    全欧洲能够动员200万军队的国家,只要英法俄奥四国,再也找不到第五个了。

    西班牙或许能够动员出这么多青壮,但是西班牙的国力根本就支撑不起。后面的德意志联邦、北欧联邦,更是连人数都凑不齐。

    除了硬件上的要求外,这种级别的动员,对政府组织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动员的出来,不等于可以马上动员出来。以不列颠为例,爆肝的时候不要说动员两百万,就算是五百万也能够爆出来。

    问题是这需要时间,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时间。现在已经是热武器年代了,不是把青壮招入军中,就算完成了动员。

    或许普通士兵训练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送上战场当炮灰了;可是炮兵、飞艇兵,这些技术性兵种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了。

    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都没有能力200万军队,现在就半条命的奥斯曼,要动员200军队怎么看都不靠谱。

    外交大臣乔治面不改色道:“数字是夸张了一点儿,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奥斯曼政府的决心。

    要知道奥斯曼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全民皆兵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他们七八百万的人口,还是有希望凑出两百万军队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帮助。一旦进入全民皆兵状态,奥斯曼国内的生产基本上就废了,以他们的国力支撑不了多久……”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打断道:“爵士,这次近东战争非比寻常,维也纳政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掉奥斯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帝国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在我们在他们身上进行投入,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来,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战争是吞金兽,即便是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也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不!”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乔治解释道:“没有了奥斯曼做缓冲,我们就要直面北极熊和双头鹰。

    可以想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印度保卫战就不远了。

    奥斯曼人已经准备拼命了,我们只要资助他们一批物资,奥斯曼人就会竭尽全力的挡住双头鹰和北极熊。

    与其将大量的钱花到印度保卫战上,不如用更少的资金扶持奥斯曼……”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泼冷水道:“前提条件是奥斯曼人能赢。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让印度保卫战提前爆发外,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财政大臣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看好奥斯曼人。一旦输了战争,奥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颠还没有让维也纳、圣彼得堡承担债务的能力。

    甚至因为赞助奥斯曼的行为,引发了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缔结瓜分印度的盟约。

    外交大臣乔治坚持道:“账不能这么算,奥斯曼获胜的几率确实很低,但有我们的支持,他们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

    反土同盟四国中,希腊和黑山只是跟着凑数的,俄国人的军事实力虽然不错,可他们兜里没钱,战争经费注定只能由奥地利垫付。

    我们在奥斯曼人身上投入一便士,反土同盟要赢得战争,就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法兰西已经不中用了,拿破仑四世就算是镇压了叛乱,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利用这场战争给奥地利放血,消耗他们的财力,对维护欧陆平衡的至关重要。

    况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拖得的时间长了,总是能够发生变化的,没准还可以逆转局势。”

    别的都可以当做废话,利用这场战争消耗奥地利的财力,还是引起了格莱斯顿的重视。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保不住奥斯曼,就把奥斯曼打烂,最好能够打成白地,就算是扩张了领土,也无法增强奥地利的实力。

    损人不利己,那也要看双方的损失比。“自损三百杀敌一千”的招数,完全可以当做出奇制胜的手段。

    大国博弈已经不能单纯的计算得失,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竞争对手比我亏得多,就是胜利。

    ……

    君士坦丁堡这座古老的城市,火药味再次浓郁了起来,反土同盟总指挥部就设在写作政治意义非常大都市。

    这也是俄奥政治上的妥协,联军总指挥官由奥地利派人担任,总指挥部就放在俄国人的地盘上,以示俄奥两国在联盟中地位平等。

    此刻联军指挥部已经是将星云集,可以说是“将军满地走,元帅才是高层”。

    没有办法,普俄战争过后,俄军从巅峰时期的五百多万压缩到了五十多万,就算是近东战争爆发,也只是增加到了七十多万人。

    压缩编制过后,从军长变成了师长、师长变成团长都是正常操作。

    在这种背景下,俄军将领军衔想不高都难。

    原本各国普遍的少将师长、上校师长,到了俄国人这里通通不适用,最低级别的师长都是中将起步。

    近东战争被视为捞取战功的最佳机会,自然是从者云集,结果就是中将团长都出来了。

    或许是受到了俄国人影响,想要在战场上可以平等对话,黑山和希腊也火线提拔了“临时将军”、“临时元帅”。

    尤其是黑山公国的那位元帅,大概是同时代最悲剧的元帅,手中只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

    这么多将军,直接增加了阿尔布雷希特协调难度,按照惯例:战场上通常都任命军衔更高的担任主官。

    如果这么干了,配合作战中奥地利军队就要吃大亏了。

    奥地利可没有“临时军衔”、“临时元帅”的说法,弗朗茨可不会干这种没品的事。

    对等是不可能了,把奥地利全部的将军调来,都对不了等。

    阿尔布雷希特这个参谋长亲自来担任联军指挥官,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

    没有战争,军人升官自然不快。奥地利军队体制已经成熟了,没有足够的战功,随便怎么熬资历,也不可能成为元帅。

    随着老一辈的故去,阿尔布雷希特成了奥地利军方硕果仅存的元帅,直接成为了担任联军总指挥官的最佳人选。

    联军指挥部,军法官巴托洛梅少将:“司令官,这是最近三天发生了128起扰民、打架斗殴事件,军法处共逮捕358人,其中包括三名将军。”

    四**队云集,君士坦丁堡的治安也急剧恶化。在这座将星云集的城市,警察实在是无能为力。

    在君士坦丁堡市长的要求下,阿尔布雷希特组建了联军军法处,遗憾的是军法处有权抓人,却无权处置。

    联军是盟友,没有上下级关系,各国的军法的量刑标准也不一样,只能移交给各国自行处置。

    一般来说,只要没折腾出大事,最后都是息事宁人。

    没有能够杀鸡儆猴,军法处的震慑效果自然不佳。

    发展到了现在,军法处的工作就是每天抓人——放人——再抓人——再放人……周而复始。

    联军指挥部组建不到半个月,就已经有人取得了七进七出的辉煌战绩。

    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君士坦丁堡是俄国人的地盘儿,俄国人都不急,他也不好做这个恶人。

    事实上,圣彼得堡的俄军最多,违反军纪的大部分也是俄军官兵。

    看着纷乱的联军,阿尔布雷希特对这次联合作战,已经不抱有希望。

    要知道进入君士坦丁堡的都是各**方将领或者是卫兵,相对普通士兵来说,这些人都算是长了脑子的。

    然而好脑子抵不过酒精,几杯酒下肚问题就出来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违反军纪事件,都发生在酒后。

    争风吃醋、打架斗殴都是小事,霸王餐、买东西不付钱都是正常操作,最奇葩还有人在大街上决斗。

    只要喝多了,就没有什么奇葩事情不可能发生。

    战场上有今天没明天,战争爆发前需要舒缓压力,底层士兵这么放纵并不奇怪。

    正常情况下将军这种级别的应该不会犯事了,不过俄军是例外。战争的缘故,俄军中崛起了大量的黑马。

    这些人打仗的能力不错,违反军纪的能力也和打仗的能力成正比。刚开始阿尔布雷希特还想要约束的,后来见得多了,也就放弃了。

    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懒得问发生了什么:“关他们一天禁闭,然后让各国代表领人。”

    内心深处,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让部队和俄军一起待着,要是接触多了,学了这些坏毛病就麻烦大了。

    分兵的念头一起,就再也挥之不去了。脑海中不断的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着这么一大帮子上战场,会被猪队友坑死的。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1239/ 第一时间欣赏神圣罗马帝国最新章节! 作者:新海所写的《神圣罗马帝国》为转载作品,神圣罗马帝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神圣罗马帝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神圣罗马帝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神圣罗马帝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介绍:
一部奥地利的复兴之路,一部哈布斯堡家族的奋斗史!!!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复兴了!!!已完本老书《地中海霸主之路》,书荒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神圣罗马帝国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神圣罗马帝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神圣罗马帝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