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欧皇崛起TXT下载欧皇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欧皇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太上老牛     欧皇崛起txt下载     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174章 双线操作

    马林没在沃尔姆斯多停留,眼见诸侯们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谈判不欢而散,也就很快返回北海国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奥地利宫相霍亨索伦伯爵埃特尔.腓特烈三世。
    埃特尔.腓特烈三世这次来,本来就没打算和诸侯们达成什么一致。他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吵架。反正,哈布斯堡家族的证据充分,诸侯们无法直接宣布哈布斯堡家族是错的,哈布斯堡家族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对瑞士用兵。
    而诸侯们,特别是反哈布斯堡同盟的诸侯们,却没走,而是忧心忡忡地继续留在沃尔姆斯商讨对策。
    支援瑞士抵抗军是一定的了,在场的诸位谁都不希望哈布斯堡家族好。所以,他们吃惊地发现——好像从马林手里谈下来的折扣和好处,都要砸进去……顿时,大家吃饭都不香了……
    但马林态度这么好,他们也实在没法可指责的了。而和马林达成协议后,腓特烈三世也开始帮马林说好话了。
    被马林当中落了面子的洛林公爵安东尼再度提出联合法国灭了北海国,但这次,腓特烈三世却不再支持他,甚至没默许他煽动诸侯们一起。
    腓特烈三世不太客气地打断了安东尼公爵对北海国的诋毁:
    “北海国的事情先放放吧,目前看来,马林并没有出兵帮助皇帝陛下的打算。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赶紧支援齐格的瑞士抵抗军,给皇帝陛下的‘入侵’制造麻烦!”
    其他诸侯们也纷纷认可腓特烈三世的话,的确,现在再去纠结马林的事,确实有点主次不分了。但他们哪里知道,皇帝陛下要统一瑞士,就是马林挑起来的。没有马林的暗中支持和移民贸易,皇帝陛下也拿不出进攻瑞士西部的钱。
    但正如腓特烈三世所言,此时计较这个已经没啥意义。而且,即便计较了,也不能改变皇帝陛下出兵的结局。所以,还不如赶紧商议下如何给皇帝陛下的进军制造麻烦呢。
    “出钱吧,我们出钱雇佣德意志雇佣兵,让他们帮忙守住伯尔尼等瑞士大城市,消耗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美因茨大主教艾伯特三世提议道。
    腓特烈三世却直摇头:
    “来不及了,哈布斯堡家族很快就会动手。所以,等我们慢慢招募德意志雇佣兵,根本来不及增援瑞士抵抗军了。”
    “而且,从德意志进入瑞士的交通要道,基本被哈布斯堡家族封锁了。即使我们能搞到足够的军队,也难以通过。”
    “我们可以让雇佣兵们借道法兰西,从瑞士西部和法国接壤的边境地区进入瑞士。”安东尼公爵建议道。
    腓特烈三世继续摇头:
    “还是那句话,来不及了!”
    “马克西米利安陛下早就开始准备了,所以,奥地利军队的动作会很快。若是我们现在再开始慢慢招募德意志雇佣兵,恐怕我们还在招募兵马时,皇帝陛下的军队就已经打下伯尔尼了,来不及。”
    “那您说怎么办?”诸侯们也很头疼。现在的问题,时间也是重要问题之一。
    这年头,通讯极不发达。往往招募雇佣兵,需要提前两三个月放出消息,然后,各地的雇佣兵才会陆续赶来。至少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初步的聚兵。随后,还要进行训练。真正能拉出去打,估计要四五个月。
    可是,哈布斯堡家族早就悄悄完成聚兵。真打起来,瑞士抵抗军未必能撑得过三个月。
    而且,即使诸侯这边派出现有的部队,也难以及时抵达战场。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封锁了东部和北部进入瑞士的通道,这些雇佣兵需要绕很大一圈,从西边进入瑞士。
    但在这个年代,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雇佣兵行军全靠步行。现成的雇佣兵从各国汇聚而来,再经过洛林公国,绕去法国那边,再绕过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弗朗什孔泰,从日内瓦地区进入瑞士西部……这一通折腾下来,至少三个月以上,有些来不及。
    没办法,绕路法国太不方便了。加上各国凑出兵马也要时间,再步行赶路,还特么走很多山路,能快就有鬼了。
    腓特烈三世想了想,道:
    “现在瑞士抵抗军打得是守卫战,所以,对战斗力要求没那么高。我的意思,先雇佣一批意大利雇佣兵帮忙顶一阵子。然后,等我们的军队绕道过去帮忙。意大利雇佣兵在野外也许战斗力略逊,但守城,还是绝对没啥问题的,至少比民兵强。”
    “最关键的是,意大利人从瑞士南部和西部进入,无需绕道,可以快速进入。而且,眼下意大利那边现在没什么仗打,很多大型的佣兵团都没活干呢。我们可以先凑点钱,雇佣几个意大利雇佣兵团帮忙顶一阵子。”
    顿了顿后,腓特烈三世看了一眼安东尼公爵后,继续道:
    “另外,安东尼公爵,你通知下法国人。让他们也打着意大利佣兵的旗号,进入瑞士西部,帮忙守卫。”
    法国可是有正规军的,用于提防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几千上万。想把这些军队调入瑞士,还是很容易的。都不用发出召集,直接让边境附近的法**队士兵换一身衣服,甚至衣服都不用换(那个年代没统一军装),只要不携带法兰西王室的旗帜和族徽,就没人认得出他们是法国的朝廷军队。当然,法军的制式武器和制式板甲,也要换一换。对于这一点,法国人其实早就做过。不然,瑞士抵抗军也不会能坚持到现在。
    ……
    而马林这一边,回到奥里希后,也没闲着。他派人飞鸽传书,给混入法国朝廷的高级间谍约翰.拉菲也发了密信,作出了指示……
    这一次,马林来了个双线操作……
    什么双线操作呢?就是建议法国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占据日内瓦这个战略要地……
    “保护侨民”这种借口,一般19世纪才开始出现在世界外交中。但马林不介意让其提早几百年出现。
    正如诸侯们所担心的那样,马林也担心哈布斯堡家族过得太过滋润。所以,在资助他们攻下瑞士西部的同时,又想给哈布斯堡家族找点事做。
    而日内瓦地区,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需要指出的是,日内瓦地区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区。因为在瑞士地区太过“偏远”,所以它从未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过。
    在瑞士,伯尔尼、苏黎世和巴塞尔这样的大城市,当初都是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这一点,外界都无法否认。
    但日内瓦不同,这个城市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历史上关系不大。历史上,这里曾是法国西南部的萨伏伊公国的领地。但萨伏伊公国只是名义上拥有过此地,后来,日内瓦地区宣布自治。然后,和其他瑞士州结盟,组成瑞士地区。
    不过,日内瓦地区很特殊。这里因为紧挨着法国,**语的法国人和勃艮第人很多,德语反而是劣势语种。当地目前的统治者,是教会和议会组成的联合体。
    因为**语的太多,加上勃艮第人的祖国勃艮第公国现在也在法王辖下。所以,法国人是有理由“保护”那些法国人和勃艮第人的。
    而且,日内外这个地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这里是从法国进入瑞士地区的交通要道。而日内外北边,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名下的弗朗什孔泰。
    如果法国人不出兵,哈布斯堡家族只要出动一支偏师,就可以占据日内瓦,断了法国人援助瑞士的路线。
    从前,哈布斯堡家族缺兵少将,肯定不会安排偏师去占据日内外,封堵法国人的援助路线。但现在不同了,哈布斯堡家族大规模扩军,兵力足够,很有可能切断法国援助路线。
    所以,法国人想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占据日内外。除了保护援助瑞士的路线,还有就是鼓舞瑞士抵抗军的士气了。
    法国人亲自下场,肯定会极大地鼓舞瑞士人的抵抗决心和士气。而且,从法理上讲,日内瓦地区从未归属过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就算反对,也不能以地主的名义反对。再说了,法国人出兵,可以让日内瓦人先“邀请”嘛……
    约翰.拉菲得到指示后,立即进入王宫向弗朗索瓦一世献上了计策……
    “这个好!有了日内外,不但可以鼓舞瑞士人,还可以保障援助通道。而且,日内瓦确实不曾归属过哈布斯堡,奥地利人都没法反驳!哈哈!”弗朗索瓦一世高兴地大笑起来。
    随后,法国人一边聚集军队,一边派人通知日内瓦议会,让他们发一封“主动邀请”法军保护的“邀请函”……
    日内瓦因为靠近法国,早就被法国人渗透得厉害了。日内瓦议会中的代表们,多半也都是亲法派。眼下哈布斯堡家族声势浩大,这些亲法派怕被哈布斯堡家族清算。所以,能邀请法军入驻,也能安心。
    所以,法国人的指示到达后,日内瓦议会很快就服从该指示,对法国发出了“邀请函”。同时,日内瓦主教和议会,联合发布声明,声明日内瓦地区从未归属过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因此,哈布斯堡家族没有理由对日内瓦地区动武。否则,就是非法入侵……

第2175章 瑞士西部的四个法语州

    日内瓦很小,整个日内瓦州,也才不到300平方公里,也就是华夏一个大点的乡镇的面积。但日内瓦属于战略要冲,是瑞士和法国的交通要道。
    而法国人若是控制日内瓦,政治影响要远远大于利益。因为,这代表法国人强势力挺瑞士抵抗军。这不,伯尔尼的瑞士抵抗军,听说法国人要亲自下场,纷纷欢呼,士气大振。
    而哈布斯堡家族这边,皇帝陛下则有些气急败坏了。皇帝陛下密令弗朗什孔泰的驻军快速南下进入日内瓦,但是迟了。因为,法国人在日内瓦发出“邀请”后,马上派三千人的先头部队入驻日内瓦。弗朗什孔泰的驻军也就四千人,根本不敢强攻。
    随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义,对法兰西王国发出强烈抗议。但随后德意志这边,诸侯们的操作让皇帝陛下气得吐血——还留在沃尔姆斯商讨对策的诸侯们,联合发表声明,确认日内瓦地区的确从不属于哈布斯堡家族……
    不过,声明里,腓特烈三世也代表诸侯们表示,日内外也确实属于神罗领土,不属于法兰西王国。因此,希望战争结束后,法兰西王国能够退出该地区。
    弗朗索瓦一世才不在乎小小的日内瓦地区的归属呢,在约翰.拉菲的建议下,弗朗索瓦一世声明,法国此举,并非是吞并日内瓦,而是保护当地侨民安全。若是瑞士战争结束,法军自然会退去。
    但是,瑞士的战争哪里会轻易结束啊?法军占据着日内瓦,就能源源不断地支援瑞士抵抗军。即便伯尔尼等西部州落入哈布斯堡家族之手,瑞士抵抗军的残部也能退入日内瓦,休整后再战。所以,这事没完了。而法军,短时间内也没撤离的可能了……
    “太厉害了!没想到法国那边有高人啊!我们怎么没想到,日内瓦州的历史归属问题呢……”沃尔姆斯城里,洛林公爵安东尼兴奋道。
    他们之前光顾着和哈布斯堡家族争论整个西部瑞士的归属法理了,却没注意到日内瓦州这一小块地方,从未归属过哈布斯堡家族。法国人这一手,打了哈布斯堡家族一个措手不及。而且,也给瑞士抵抗军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物资供应通道,和安全庇护所。哪怕战败了,瑞士抵抗军也能退入日内瓦保命和休整,而哈布斯堡家族却无可奈何。
    皇帝陛下倒是想代表神圣罗马帝国驱赶法军呢,可帝国议会不给面子,和他唱反调。然后,这事就整不下去了……
    ……
    事实上,除了日内瓦地区之外,紧挨着日内瓦的以洛桑为首府的沃州,也和日内瓦一样,并非原先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甚至,沃州和日内瓦州一样,原本属于萨伏伊公爵名义统治。但是,后来也和日内瓦州一样,花钱赎回了管理权,现在属于自治的地区,名义上的管理者是洛桑主教,但实际由当地的寡头占主导的议会统治。当然,洛桑主教也很有话语权。
    原本历史上,伯尔尼州会在1536年出兵占据沃州,并一直统治到1798年。但问题是,沃州和日内瓦州一样,都是法语区,和伯尔尼这种德语州有些格格不入。所以,1798年后,沃州再度自治,脱离了伯尔尼州的控制,但没离开瑞士。
    而沃州面积广大,高达3200多平方公里,是日内瓦州的十倍还多点。不过,眼下沃州其实也不是纯粹的法语区,德语人口也不少。
    要等到16世纪中后期法国爆发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后,大批胡格诺派的法国新教徒因为战败,躲进瑞士西部州后,沃州的法语人口才开始占据绝对优势。
    眼下,沃州的德语人口虽然没法语人口多,但占比也很高的。在大量法国新教徒涌入前,德语人口在沃州还很有话语权。实际上,1536年伯尔尼州吞并沃州,也是借口保护沃州的德语群体。
    所以,沃州目前是一个敏感地区,比日内瓦州还敏感。因为,这牵扯到法语群体和德语群体的矛盾问题。
    即便强如法国,也不愿意轻涉,避免引发瑞士人的全面反感,甚至倒入哈布斯堡家族阵营。因此,法国人对于出兵法语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日内瓦州毫无压力。对于沃州,则是保持了谨慎。
    但是,法军在进入日内瓦后,也给沃州的法语群体提供了大量的武器铠甲,甚至火器,鼓励他们自保,对抗哈布斯堡家族。
    实际上,名为支援法语群体对抗哈布斯堡家族。但谁都心里清楚,一旦沃州的法语群体掌握了大量的武器铠甲,而德语群体没有,未来两大群体的话语权将会更加出现差距。法语群体在沃州本就人口占优,再拥有了强大的武力,以后沃州肯定是法语群体的天下了。
    ……
    另外,除了沃州是法语人口占优外,瑞士西部还有两个地区是法语区,分别是弗里堡州和纳沙泰尔州。至于后世另一个法语州汝拉州,目前还是伯尔尼州的一部分,而且,当地目前法语人口也不占优。
    也就是说,瑞士西部目前主要有4个地区是法语区,也就是——日内瓦州、沃州、弗里堡州和纳沙泰尔州。
    但弗里堡州和沃州其实只是法语人口占优,并不算完全的法语区。甚至,弗里堡州的法语人口的优势都很小。只有日内瓦州和纳沙泰尔州,目前是以法语群体为主的。
    但纳沙泰尔州的情况非常特殊,它目前还不是一个瑞士州,而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只是和瑞士同盟的关系很密切。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其实和纳沙泰尔州无关。不对,现在应该叫纳沙泰尔伯国。后来,这个伯国会升格为公国,并加入瑞士。但现在,这个伯国,只是一个位于法语区的神罗诸侯国。即使皇帝陛下进攻瑞士西部,也不会吞并纳沙塔尔伯国。一来,纳沙塔尔伯国不属于反哈布斯堡的瑞士同盟;二来,皇帝也不能对有领主的诸侯国动手。
    而沃州和弗里堡州,情况也大不相同。弗里堡州1481年就加入了瑞士同盟,属于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成员,也是皇帝必须打击的对象。
    而沃州,则很复杂。因为,它目前并不属于瑞士同盟,而是在萨伏伊家族的旁支的统治下。当然,只是名义上。因为,伯尔尼州对沃州进行了大量的渗透和控制,并在1536年完全控制该州,直到1798年。
    所以,皇帝陛下如果出兵瑞士西部,也无法全部吞并。因为,纳沙泰尔州没法动。日内瓦州和沃州,又不能名正言顺地吞并。
    但日内瓦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只要哈布斯堡家族从北边的弗朗什孔泰出兵占据这里,就能切断法国的援助路线。所以,无论是哈布斯堡家族还是法国,都会想控制这里。当然,法国人优势更大些。毕竟,法国人更靠近这边。而且,日内瓦还是法语区,更认同法国。
    倒是沃州,这个地区目前名义上还属于萨伏伊公国旁支控制的地区,历史上也和哈布斯堡家族无关。
    因此,皇帝陛下即使出兵,可以占据已经加入瑞士同盟的弗里堡州,却不能轻易占据沃州。
    也因为这个原因,法国朝廷已经制定了“假如齐格的瑞士抵抗军战败,就退入沃州继续抵抗。至于法国,则从日内瓦输入人员物资支援”的战略方针。总之,决不能让哈布斯堡家族轻松吞并瑞士西部。即使吞下去了,也要让其永不安宁……

第2176章 阿道夫.穆勒

    奥地利这边,众将领齐聚格劳宾登,皇帝陛下也亲临格劳宾登这个瑞士东南的要地,和将领们开始讨论出兵计划。
    哈布斯堡家族因为提前做过准备,经过个把月的整训后,已经有了出兵的条件。眼下是9月初,没多久就要秋收了。往年这个时候,哈布斯堡家族是绝对不会出兵的。因为,在秋收前,往往是依赖领地农业产出的哈布斯堡家族财政最困难的时候。
    但因为马林的支持和西班牙的贷款,导致今年哈布斯堡家族财力充沛,可以维持在秋收前发动战争。
    而且,皇帝陛下的新的侍从官阿道夫.穆勒说过,秋收前发动战争,瑞士抵抗军最为难受。瑞士虽然山地为主,但也是有耕地的。瑞士人现在虽然大力发展佣兵行业,但不代表他们不种地了。最多,只是耕地比平原地区少很多而已。瑞士人的食物,也还指望在这崇山峻岭中的河谷、谷地和湖畔的平地的零散的耕地提供呢。
    一旦战争爆发,瑞士抵抗军肯定会全民动员。到时候,肯定会影响秋收。秋收受到影响,意味着食物会短缺。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再来个长期围困,就算攻不破,也能饿死瑞士抵抗军。
    所以,皇帝陛下明知道秋收在即,也选择了在秋收前发动战争,为的就是打乱瑞士西部州的秋收秩序。
    ...
    另外,需要提一下这个阿道夫.穆勒的身份。此人明面上,是奥地利地区一个贫穷的采邑骑士家的第三子,本是个流浪骑士。今年春天才回到奥地利,并托皇帝眼前的红人弗伦茨贝格的关系,成为皇帝陛下的侍从官之一。
    但暗地里,阿道夫.穆勒其实是北海国的一名间谍。其早年成为流浪骑士时,来到北海国,想投靠流浪骑士们的偶像马林(毕竟马林是所有流浪骑士里混得最好的,都混成诸侯了)。不过,因为身体瘦弱,军队并不太欢迎他。然后,他想转文职,毕竟骑士子弟都识字。
    也是凑巧,因为记忆力不错,科勒的手下看中了他,觉得他有当间谍的潜力。然后,就接受了间谍的培训。科勒也是看中他,还让他进入奥里希大学进修了两年。
    如今,已经27岁的阿道夫.穆勒已经成为一名很有智慧的间谍,属于科勒手下的王牌。
    大概是受到约翰.拉菲混入法兰西宫廷,成为法王宠臣的启发,马林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往奥地利的皇帝宫廷里也安插一个高级间谍。
    倒不是为了打探皇帝的机密什么的,因为,北海国的间谍已经渗透进了奥地利宫廷,拿到机密并不困难。马林派阿道夫.穆勒潜伏到皇帝身边,不为打探机密,而是为了方便给皇帝陛下提建议。
    皇帝陛下毕竟是这个年代的土著,点子不多。而马林呢,又没有彻底倒向皇帝,不能随时给皇帝提意见。所以,这需要一个传话筒,能给皇帝提意见。当然,不能暴露出是马林的意思。
    而通过给皇帝陛下提意见,这个高级间谍,也能获得高位。未来关键时刻,说不定会有用。
    然后,有奥地利背景的阿道夫.穆勒,就被选中,派往皇帝身边。为了快速接近皇帝,马林还让科勒动用关系,找上弗伦茨贝格这个皇帝跟前的大红人,让其推荐阿道夫.穆勒进入皇帝的侍从队伍。当然,这个关系的请托是转弯抹角的,弗伦茨贝格也不知道这是科勒经手办的。不然,也会有所警惕的。
    而且,阿道夫.穆勒这几年的履历,科勒也派人修改了一下。从在北海国呆几年,变成了在条顿国呆了几年。而条顿国那边的档案修改,找马林的叔叔于勒办理一下即可。毕竟,于勒现在可是条顿大团长的首席国务秘书,办这事不要太简单哦。
    成功成为皇帝侍从官之一后,阿道夫.穆勒就开始随侍皇帝左右,也有了提意见的机会。这不,关于这场战争,阿道夫.穆勒就提了不少意见。当然,这些意见,大部分都是马林通过间谍渠道,悄悄给他下达的指令。
    哈布斯堡家族毕竟是穷比家族,战争一旦爆发,若是不能短时间内取得优势,以哈布斯堡家族的垃圾财政,很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在前期,马林肯定要支持哈布斯堡家族。至少,要让哈布斯堡家族取得重大优势,以增强信心。
    所以,阿道夫.穆勒给皇帝提的建议,都是马林暗中支招的。而通过提这些意见,阿道夫.穆勒果然入了皇帝陛下法眼,成为受宠的侍从官之一。这不,将军会议,阿道夫.穆勒也参加了。当然,将军们是坐着的,他是站着的...
    ...
    事实上,这个年代的欧洲将领,注重战术战法的很少,大多是沿用传统的方法,能做到维持军纪,让士兵保持住队形,就算合格了。另外就是,要会算数,懂得一定的物资分配的计算。当然,有的数学差的军官也会把后勤任务承包给商人,让商人帮忙计算和分配。但是,这样做容易被商人出身的军需官贪墨。所以,大部分贵族出身的军官都会学习相当于小学水平的加减乘除,以做到心中有数,免得被忽悠。
    除开计算能力,贵族子弟出身的军官们,最重要的就是对军队的基本管理能力了。只要做到行军作战保持队型,让军队服从命令,派出简单的方阵迎敌,基本就算合格了。像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样心思比较复杂的政客,在这个年代的欧洲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军事会议开始后,将领们能提供的意见并不多,无非就是**黄龙——伯尔尼城,然后,就是切断西边法国人支援瑞士抵抗军的线路了。毕竟,离开法国人的支援,瑞士抵抗军支撑不了太久。
    因为己方兵力有绝对优势,而且铠甲充足,火炮和弹药也准备充分,大家都没觉得是啥难事。所以,皇帝开的军事会议,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大军将会在埃特尔.腓特烈三世伯爵(负责骑兵)和弗伦茨贝格(负责步兵和炮兵)的共同带领下,稳打稳扎,向伯尔尼城推进。
    会议上,阿道夫.穆勒并未出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出头,固然会博得皇帝的欣赏,但也会得罪众多将领。你丫一个侍从官,连采邑骑士都不是,却抢了在座的公爵和伯爵的风头,是不是不想混了?
    所以,在等将领们离开后,阿道夫.穆勒才找个机会对皇帝说道:
    "陛下,我有一些想法..."

第2177章 堡垒战术和建造营

    正准备休息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楞了一下,道:
    "你有想法?为什么刚才会议上不说?"
    阿道夫.穆勒犹豫了下,放低声音道:
    "在众位贵人前,我不敢出风头..."
    皇帝也是个人精,略微一想,就恍然大悟。然后,他示意阿道夫.穆勒阐述他的想法...
    阿道夫.穆勒哪有什么想法?他实际上就是在转述马林的想法:
    "我是这么想的,我军实力占优,因此适宜稳打稳扎。至于进军方式,可以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方式..."
    "堡垒推进,步步为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显然不大明白。
    阿道夫.穆勒其实也不太明白,但马林早就在密信中做过讲解。于是,他向皇帝陛下介绍起了这个源自后世"第五次反围剿"时光头蒋的战术。当然,这也不是光头蒋想出来的,而是果军参谋们共同想出来的。
    后来,鬼子在对付华北的八路军时,也采用过这个办法。但是,八路太过"狡猾",用夜袭战和利用伪军当内应等方式给破解了。
    但是,那可是战术极为灵活的八路啊。这个年代的欧洲人,哪里能想得出****?而且,游击战直到19世纪末的"布尔战争"时期才出现呢。这个时候的瑞士山民,哪能想得出破解之法?
    所以,这种利用堡垒封锁的战术,在这个年代,是非常克制手段不多的瑞士抵抗军的。只要堡垒修得够多,不但能够很好地保护交通运输线,还能对各地的反抗队伍形成压制。
    而且,阿道夫.穆勒直接建议引进北海国的"烽火台"技术,在堡垒顶部设立烽火台,用于示警。这样,瑞士反抗军要是敢攻打某个堡垒,其他堡垒的支援很容易就能发现并及时予以支援。
    皇帝陛下听了阿道夫.穆勒的介绍后,连连点头:
    "很好,非常好!有了堡垒的保护,我们就不怕瑞士的叛军袭击后勤补给线了。而有些物资,也可以放入堡垒中存放,以备不时之需!"
    想了想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又问道:
    "对了,这个堡垒如何修建啊?就像贵族城堡那样?那可是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啊,我们等不起!"
    阿道夫.穆勒摇了摇头,道:
    "和城堡不一样,要简单得多,不过增加了护城河和吊桥。我在游历途中经过北海国时,曾收下一名叫施密特的当过泥瓦匠的侍从。他曾参加过北海国简易堡垒和烽火台的修建,由他指挥,陛下再调集几千名泥瓦匠和石匠,修建碉堡并不难!"
    事实上,施密特就是马林特地派给阿道夫.穆勒的帮手,也是派给皇帝帮忙修建堡垒的工匠。
    和北海国不同,北海国修碉堡大量使用水泥,成本较低,速度也快。而皇帝陛下没这个条件,所以更多使用砖石。而瑞士地区多山地,石头资源多得是。只要带足了石匠,是很容易从瑞士山区获得足够的石料的。然后,泥瓦匠们再负责把石料砌成碉堡...
    至于挖碉堡四周的护城河的工作,直接派军队从当地强征老百姓来挖即可...
    因为有护城河的保护,加上瑞士抵抗军不可能有大口径的火炮来轰击围墙。所以,堡垒的围墙根本不需要修多坚固。一开始,弄土墙对付一下都行。反正,没有吊桥,瑞士抵抗军甚至无法进入。就算对方要填平护城河,也需要很长时间。这个时间内,狼烟冲天,援军早就赶到了。
    当然,这是最经济的方法,也很适合财政极为糟糕的哈布斯堡家族。若是换成北海国,肯定每个堡垒都用水泥修建啊。水泥修建的堡垒,以这个年代小规模的反抗军的能力,十天半个月都打不破。
    要知道,有枪有榨药包的八路攻克碉堡都成功率不高,何况是这个年代以冷兵器为主的部队?所以,堡垒战术,实在是占领军的不二法宝。
    想要攻破这种堡垒,必须有大量人手填平护城河,同时,有重炮轰开大门或围墙。可这种堡垒针对的只是民间反抗军,不可能有这些条件。所以,这种简易堡垒针对性很强,是专业镇压反抗用的。游击战术不出,现代爆破武器不出,几乎面对民间抵抗力量无敌。除非,抵抗者采用里应外合的办法攻破。
    ...
    皇帝陛下对这种堡垒也是有所耳闻的,前往北海国见马林的时候,沿途还见过这种堡垒,只是没进去看过而已。
    不过,皇帝自己不熟悉,但阿道夫.穆勒的手下施密特熟悉啊。所以,皇帝干脆让阿道夫.穆勒这个侍从官,出面组织工程兵队伍,军职也从普通侍从官(相当于连队长),晋升为方阵长级别,职务名称,则为建造营总管。当然,侍从官的名头也继续保留,算是一人兼任两职。
    阿道夫.穆勒也是大喜过望,他这个建造营,级别虽然和方阵齐平,可管辖的人数,却可以达到几千人的。
    而方阵长这样的职务,在这个年代的欧洲,按惯例,至少得由封号骑士担任,很多都是男爵担任。
    皇帝任命他组件建造营,意味着战争结束,只要不出错,铁定会获得骑士封号。而且,因为这场战争大概率会占据瑞士西部的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极有可能会获得封地。
    虽然北海国间谍部门私下给他的薪水不低,超过一般骑士领的收益。但是,那都是见不得光的,北海国也无法给他明面上的荣誉。
    而且,因为北海国大概率不会和哈布斯堡家族翻脸。所以,他可能会一直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宫廷潜伏下去。所以,明面上的荣誉,只能在哈布斯堡家族这边获得了。
    人嘛,大多数都是好面子的。能得到一个受人尊敬的贵族爵位,甚至拿到封地,绝对是这个年代欧洲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们的终极目标。
    当然,阿道夫.穆勒是不敢背叛北海国情报组织的。身为情报组织的一员,他知道北海国情报部门对待叛徒的冷酷。即便皇帝庇护他,他也没自信能躲过北海国情报部门的追杀。所以,他依旧会为北海国情报部门服务。不过,皇帝给的好处和荣誉,不拿白不拿。因为,这和他的工作毫不冲突。
    ...
    皇帝陛下吝啬的毛病又犯了,他虽然给了阿道夫.穆勒建造营的编制和头衔,但就是不肯给几千人所需的钱粮。最终,皇帝只给了建造营一百人所需的钱粮。至于建造营大部分的石匠和泥瓦匠,皇帝陛下表示——就地强征当地山民充任...
    瑞士多山地,石头遍地是,会石匠手艺的人不少。而泥瓦匠手艺,基本每个村庄都有一批人会。毕竟,这个年代,普通农夫可请不起专业的泥瓦匠,只能自己亲自上手。虽然手艺赶不上专业的建筑工匠,可建造简陋的房屋却是足够了。
    而阿道夫.穆勒为哈布斯堡家族修建的堡垒,也是简陋得很,民间普通的石匠和泥瓦匠足以充任。
    什么,你问那些强征来的石匠和泥瓦匠粮食问题如何解决?你难道不知道古代农民服劳役,需要自带口粮吗?只有去很远的地方服徭役,官方才会提供口粮。因为,路途太远,服劳役的人难以携带足够的口粮赶远路。
    不过,那是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才会发生的事。欧洲这个年代,官府为了省粮食,往往会就地强征百姓服徭役。在家附近服劳役,肯定是自带口粮的。
    皇帝陛下之所以让阿道夫.穆勒就地强征百姓服劳役,就是存了节省粮食的念头。毕竟,这年头,欧洲粮食真心贵...
    但他也知道,建造营需要一批技术骨干,保证建造堡垒时不出差错。所以,他给了一百人的钱粮,就是让阿道夫.穆勒去招募100个核心工匠作为技术骨干,负责堡垒修建的督造工作,以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当然,一般军官肯定不会招满100个核心工匠,而是招募80个就不错了。空余的20个名额,自然是吃空饷啦。吃空饷这个陋习,可不是东方才有的,而是全世界都会有的...
    不过,有些想上进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完成任务,以球晋升,往往会很老实地办事。吃空饷的,往往是一些老油子军官。
    阿道夫.穆勒显然也是想上进的年轻人,所以,他也没打算吃空饷,而是尽全力办好此事。毕竟,获得爵位和封地,比吃那点空饷强多了。再说了,他现在每年能从北海国间谍部门获得高达300金币的高年薪,超过很多地方官员的薪水,也不在乎那点空饷收入了。
    而马林这边,为了让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占领瑞士西部大部分地区,也是很卖力。得知阿道夫.穆勒成为建造营的总管后,立即暗中派遣了十几名熟悉碉堡建造的工匠,悄悄南下,帮助阿道夫.穆勒修建简易堡垒。有这十几名工匠的帮助,即使是简易版本的碉堡,抵挡住瑞士山民小规模部队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第2178章 仿制“边区造”手留弹

    在哈布斯堡家族研究对付瑞士抵抗军的战术的时候,北海国吕讷堡草原上,马林也在和手下将领们研究如何攻破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大阵。
    马林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他要的不是击败,而是击溃。莫斯科军队若是被击败了,也许能够整体退却。若是能保住大部分实力,接下来围攻莫斯科城也是很麻烦的。
    什么?你说哥萨克的追击?马林这次也就带5000哥萨克骑兵过去,可能不够用于追杀。要知道,人数过万,无边无际。莫斯科大公**队,是数个甚至十数个无边无际。这么多人,即使败退,在最前面的人,因为被后面人堵着,没法及时逃跑。同样地,前面的人,也阻挡住了马林军队的追杀。
    若是十万军队,即使追杀十万头猪,也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和时间。若是因此被莫斯科大公国的精锐跑掉,躲进城里面,那可就困难了。
    所以,马林此战的要求不是正面击退敌人,而是击溃敌人!不让他们有掩护主力逃跑的机会!
    这样一来,就要求北海国的军队,拥有迅速突破其正面防御,让莫斯科军队的高层反应不过来,失去带领主力逃跑的机会。
    之前,马林已经确定了战术,就是用炮击和使用独头弹的发条打**正面对敌的战术。
    这一套战术,若是用来对付西欧国家的军队,肯定会大获成功。因为,西欧国家的军队,习惯把精锐老兵放在前排,后排是新兵。
    若是独头弹和炮弹一起上,一下子就能杀伤对手大量的老兵和精锐,使其丧失大部分战斗力。
    可莫斯科军队的战法和战术,沿袭蒙古。面对敌人的弓矢和火器,蒙古式的莫斯科军队,往往会在最前面放上一批炮灰,让炮灰兵吸引敌人的火力。然后,主力从后面冲上来砍杀。
    这是华夏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后来的后金,也惯于使用这种手段。他们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抓捕野蛮剽悍的"生女真",让他们穿上重甲,冲在最前面。
    但很多生女真是林中猎户,并不擅长骑马。于是,后金军队就把这些不擅长骑马的生女真绑起来,固定在马鞍上,让他们当炮灰,带头冲锋。若是活下来,赏赐几瓶烧刀子,或者放任其烧杀抢掠。若是死了...啥都没有...
    莫斯科大公国被蒙古金帐汗国统治几百年,也学会了这种无耻的战术。不过,他们不是用啥野蛮人,而是直接让底层百姓拿上破旧的长矛,连铠甲都不发,让他们在前面冲锋。如果后退,正规军会对他们"执法",当场斩杀。反正,莫斯科大公国人口众多,而底层百姓,在莫斯科大公国的王公们眼里,不过是灰色牲口而已,不怕消耗。
    所以,击退莫斯科大公**队的第一拨进攻,没啥好高兴的。因为,对方精锐肯定在第二拨。打掉对面第一拨,几乎不会让对方伤筋动骨。
    因此,马林决定,学习鬼子的战术,从侧面发起猛烈的攻击,使其阵脚大乱。
    之前,马林还"发明"了威力巨大的改良型的"一窝蜂",对敌效果非常好。即使身穿东方式样的铠甲,也难以抵挡"一窝蜂"发出的神机箭。
    但是,经过多次对抗演练后,马林和手下军官们发现——如果对方侧面有大盾掩护,一窝蜂的杀伤力会大大减弱。偏偏莫斯科军队中,有不少刀盾兵,手持圆木盾,经常用来保护侧翼。如果遇到刀盾兵,"一窝蜂"的杀伤力会大打折扣。
    "鬼子是如何突破果军的防御的呢?"马林冥思苦想。
    之前,马林以为是两挺歪把子机枪的功劳,毕竟火力压制。但一想也不对,歪把子机枪火力固然强,可果军的捷克式机枪也不弱,甚至更优秀。
    然后,马林想到了鬼子最经典的武器——掷弹筒!
    一般来说,面对鬼子的进攻,果军不会傻乎乎地站在那儿和鬼子对射,肯定会构建防御阵地阻挡。比如,电视里常见的在街道上堆砌沙袋。这种沙袋,防护力很好,子弹也打不穿。歪把子机枪再厉害,也难打穿沙袋,最多压制得果军不敢抬头。但是,要端掉这种防御阵地,显然是火炮更好使。
    可问题是,鬼子一般负责侧翼包抄的机动部队,是不大可能抬着火炮上的。即使九二步兵炮轻便,那也是两百多公斤,四百多斤呢。
    所以,鬼子的突击部队,一般携带的是另一种神奇的火力压制武器——掷弹筒!
    掷弹筒射程较短,正面对轰,肯定不是正经火炮的对手。但是,两军交战,炮兵阵地一般都是针对正面敌人的,不会有人傻到把火炮闲置下来,防备侧面可能出现的敌人。
    所以,一般军阵对决,侧面很少有火炮,最多购置机枪阵地和机枪暗堡。而掷弹筒呢,正面对轰不行,但非常擅长拔除机枪阵地。若是暗堡,就只能请九二步兵炮直射了。
    但野外战场很少出现暗堡,一般只有要塞,才会修建很多暗堡。毕竟,暗堡修建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仓促间,构建的机枪阵地,往往都是堆一点沙袋,或者,挖个战壕,堆点土,就构筑成了机枪阵地。
    若是用枪械对射,进攻部队哪有那么容易打得过有沙袋和战壕掩护的机枪阵地啊?但是,掷弹筒能!掷弹筒射程不愿,一般也就两三百米。但是,它是曲射的!
    意思就是,他可以把香瓜手蕾,发射进对面的战壕或沙袋工事里面,直接炸飞机枪手...
    没有了机枪的火力压制,鬼子的突击队就很容易突进来。然后,用歪把子机枪,在果军的侧翼肆虐。果军的汉阳造,哪里是歪把子机枪的对手?所以,很容易被鬼子在侧面击溃。
    不过,鬼子这一套,在美军和苏军哪里却不太好使。为啥?因为二战时美军和后期的苏军,把**沙冲锋枪和汤姆逊冲锋枪,都装备到了班组,也就是基本每个班都有装备。
    你鬼子每个小队的确有两挺歪把子机枪,火力凶猛。可是,你突进敌军阵地的侧翼,相当于和人"短兵相接"了。这个距离上,冲锋枪和机枪的杀伤是差不多的。
    果军缺乏冲锋枪(主要是子弹打不起),可美苏军队冲锋枪多啊。所以,鬼子的侧翼突击队,若是突入敌军侧翼,若是面对缺乏冲锋枪的果军还好,占据优势,击溃对手。面对每个班组都有冲锋枪的美苏军队,就没优势了,甚至是劣势。毕竟,冲锋枪在近距离战斗中比机枪轻便好使。
    另外,顺便提一句,鬼子军中冲锋枪装备率很低。为啥?和果军一样,子弹打不起...
    没错,鬼子国内矿产资源贫乏,金属产能很有限,****是需要大量金属的。所以,冲锋枪这种极为浪费子弹的武器,不是没技术,而是子弹消耗不起。
    但是,如果把鬼子的战术,以及对付战壕很有效的掷弹筒拿去一战时期,绝对能够大杀四方。因为,一战时期冲锋枪刚出现呢,没有大规模列装。这种掷弹筒搭配歪把子机枪的火力,绝对是无敌的。
    巧的很,果军的装备水平,差不多就是一战级别的。面对代差一般的火力和战术,自然不敌。不是鬼子多凶猛,而是他们的战术和火力,恰好压制了果军。只有兔军,不和鬼子刚正面,受到的损失才小一些。但在反扫荡过程中,若是正面对上,也讨不了好。
    ...
    也就是说,马林"发明"的改良版"一窝蜂",代替了机枪的作用。但是,若是对方竖起大盾,就需要类似"掷弹筒"这样的猛火力武器,打开局面了。
    但是,就目前而言,马林没这技术能力啊。鬼子的专门用于掷弹筒的小香瓜手蕾,根本造不出来。主要是引信问题,没有现代化学能力的马林,不但缺乏大威力的装药,也没有不需要明火的引信。
    现在北海国的所谓手留弹,基本就是个带细长引信的土榨弹。这玩意,若是扔出去,不巧扔进水塘里的话,引信会直接被水熄灭。扔进沙堆里,也容易被沙子遮盖住火苗,导致熄灭...各种缺陷...
    ...
    马林左思右想,觉得搞掷弹筒不现实。但是,手蕾倒是可以发展一下。
    虽然手蕾的打击距离只有三五十米,远不如掷弹筒的两三百米。但是,要看年代的啊!
    这个年代,军队武器还以冷兵器为主。虽然莫斯科军队也有**火炮,但肯定全部布置到正面去。侧面嘛,能有弓弩就不错了。
    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手蕾,完全可以靠近到三五十米的距离内,然后扔手蕾攻击...
    就算对面侧翼有大盾兵掩护,面对手蕾,盾牌是无力的。即使北海国使用黑火药这种很low的装药,炸不死几个人。但是,让几步内的敌军失去战斗力是毫无问题的。
    等到刀盾兵失去战斗力,其他兵种失去防护。然后,再点燃"一窝蜂",以机枪的火力密度进行打击,肯定能奏效...
    然后,问题来了——手蕾怎么造?
    马林直接想到了边区造...
    当年的边区造的手留弹(河蟹),那叫一个一言难尽啊。但是,也够吓人的,也能废掉敌人的战斗力...
    而边区造手蕾的技术吧,就和马林这个年代一样,都是铁匠捶打出来的,技术含量很低。那铁壳子,一般铁匠都能造得出。
    不过,和边区造相比,北海国是有优势的。主要是,北海国拥有优质的钢材!边区造没有钢铁厂,几乎都是用土炉子冶炼出来的劣质生铁,质量很差。想要造武器,居然要去拆铁轨。不然,钢铁质量不达标。
    而北海国钢铁厂连合金钢都搞出来了,虽然和边区兵工厂一样,都缺乏现代机器。可是,钢铁质量上,却是北海国胜出。
    所以,同样仿造M24手留弹,北海国的兵工厂,还是有优势的。而且,德意志人模仿德国佬的M24手留弹,没毛病...
    不过,因为缺乏化学技术,马林也搞不出拉发点火的装置。因此,他只能选择引信点火了。
    具体的,就是把细长的引信藏在中空的木柄里。为了防潮,木柄底端用油纸蒙上。使用时,戳破油纸,把火绳伸进去点燃引信。然后,扔出去...
    严格说起来,这种手留弹,和边区造不相上下。边区造是钢铁质量差,而北海国手留弹,则是点火方式极为落后,连边区造都能搞出拉发装置呢...

第2179章 藤牌掷弹兵

    事实上,马林手里是有更大威力的装药的,那就是诺氏炸胶。但问题是,诺氏炸胶产量很低。而且,为了保密,马林也不愿意泄露技术。

    所以, 此次出战东欧,还是黑火药版本的彷制边区造手留弹更合适。只要铁壳做好了,不会出现李云龙吐槽的炸成两瓣那种尴尬的情况。

    而且,说实话,手留弹的作用,就不在于杀伤敌人, 更多的是吓唬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黑火药版本的彷边区造手留弹, 威力有限, 但却能把几步内的敌军炸伤,并给周围的敌军造成恐慌。而敌人的恐慌,会造成士气下降,这才是马林最想要的结果。接下来,再发射火力密度很高的“一窝蜂”火箭,直接就能把对手打崩溃。在这个强调士气的年代,士气崩溃,就意味着有极大的概率会溃败。

    不过,对于投弹手,也不是没有危险。对面若是在侧面有弓弩手,用十字弩射击,很可能伤到掷弹兵。而掷弹兵被伤到,其本身死活是小事。最怕的,就是刚点完引信,还没来得及丢出去,就中箭倒地。这时候, 这个倒霉掷弹兵的四周的人,就要倒霉了。

    所以, 必须想出一个办法,保证掷弹兵的安全……

    马林首先想到的是刀盾兵列在前面掩护,但是,若是对方派出精锐杀出来,刀盾兵可能会送人头。毕竟,刀盾兵机动性比较差,难以跑掉。毕竟,一个大木盾,动辄十几二十磅,拿着太重了。

    给掷弹兵穿上重甲也不行,这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机动力。若是对面的长矛手追出来,穿了重甲的掷弹兵跑不掉。

    手持大盾……倒也行,但还是那个问题,大盾太重了,十几二十磅,拿着消耗体力不说,还难以跑路。

    ……

    就在马林犹豫不决的时候,手下汇报——东番岛总督孔泰用船运回了8000面藤牌!

    马林的眼睛顿时亮了——藤牌啊!那可是古代最优秀的盾牌!

    藤牌的防护力,超过木制大盾,但是, 重量却只有五六斤,比动辄十几二十斤的木头大盾强多了。罗马大盾,就重达7.5公斤到10公斤,就是15斤到20斤。若是蒙上金属皮,能达到30斤以上的重量。

    而且,因为藤牌有弹性,可以吸收一定的动能,对于铅弹的防护能力也很好。这个年代,恐怕只有西班牙的穆什克特大火枪那50克重的大弹丸才能打破藤盾的防护吧。毕竟,那个动能有点大。而普通的火绳枪,则很难打破藤牌。即便打破藤盾,铅弹的动能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没啥杀伤力了。毕竟,这可是用桐油处理过的藤条,韧性很高。

    而五六斤的藤牌,让掷弹兵拿着,也不吃力,方便撤退。而且,藤牌对弓弩的防护力还很强。就算莫斯科军队侧翼真布置了弓弩手,又了藤牌保护,掷弹兵也无须畏惧。他们可以左手持藤牌保护自己,而右手,则用来投掷手留弹……

    至于点燃引信的火绳,挂在藤牌上即可。这样,点燃手留弹时,只需单手拧开盖子,把外露的引信靠在藤牌上挂着的火绳上,就点燃了。然后,单手扔出去。

    经过测试,手持这种藤牌的话,掷弹兵防护能力大为提高。至少,弓弩手难以对掷弹兵造成重大伤害。最多,掷弹兵露出的腿脚,可能会被伤到。但是,那不致命,不会让掷弹兵因为受到致命伤,而导致无法把点火的手留弹扔出去。

    而且,为了保护掷弹兵,马林还让人用皮革包裹折叠纸的扎甲,来防护掷弹兵的腿脚,避免掷弹兵受到弓弩伤害。

    如此,掷弹兵的安全有了很大的保证,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冲到近前,往敌人脸上扔手留弹了。

    至于敌人会追杀出来?马林想了想,打算安排上千黑衫骑士打掩护。一旦敌人侧翼杀出速度快的轻步兵,就让黑衫骑士上去阻拦。轻步兵哪里能敌得过黑衫骑士这种流氓兵种?连板甲骑士都敌不过他们。而重甲步兵和刀盾兵,则因为装备沉重,也追不上掷弹兵。到时候,掷弹兵可以扔完弹后从容撤退……

    然后,马林带着手下的士兵进行了测试。测试发现,对于步兵方阵,这种战术非常好用。手留弹的破坏力,不在于杀伤多少敌人,而是带给了敌人巨大的恐慌。

    战阵时代,阵型的稳定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大阵被人突破了一个口子,在士兵中引起恐慌情绪,那么,这个大阵的士兵都有可能出现崩溃的现象。

    当然,仅仅是用手留弹,还不足以击溃大阵。因为,掷弹兵充其量也就能破开敌阵侧面的防护,引起侧面的恐慌。

    想要击溃敌阵,还得打攻坚战。若是在二战时期,鬼子士兵也许可以是用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的火力,强行突入大阵,引发大阵崩溃。

    可是,这个年代可没有连发步枪甚至机枪。所以,掷弹兵可以撕开敌阵侧面防护,却无法摧毁大阵。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突击兵种,冲进去,强行击溃敌阵。然后,马林就想到了枪骑兵……

    北海国一直有一个一千人规模的枪骑兵队伍,分为两个枪骑兵团,每团500人。每个团又分为三个150人的中队,剩下的50人,则是团长的直属亲卫。三个中队一般分成三个批次,冲锋时,发起三叠浪式的冲击。两个团一起行动的话,每排就是两个中队300人,展开正面冲锋。当然,如果敌人太弱,甚至可以派出两排的阵型发动冲锋。

    如果敌军的侧面防护被打破,什么兵种最适合冲锋?当然是枪骑兵了!枪骑兵着甲冲锋,防护力好,也是敌人的噩梦。而为了方便,枪骑兵一般和波兰翼骑兵一样,只穿半身甲,马匹不着甲。而此前,北海国的枪骑兵也确实如此。

    但在马林“发明”了“江南皮革厂”铠甲后,马林觉得,中式铠甲也不错。于是,枪骑兵又改用轻便的“江南皮革厂”皮包扎甲。

    不过,和奥地利人的铠甲不同的是,北海国枪骑兵的皮包扎甲的皮包里,放的不是铁片,而是折叠的丝绸。军官的皮包里,放的则是折叠的剑麻布。

    除此之外,枪骑兵的战马,也包裹上了皮包扎甲,皮包里,也是折叠丝绸。这样,人和马匹都得到了很好的防护。

    ……

    不过,这一次出兵,马林并不打算动用隶属第一军团的2个枪骑兵团,而是打算在条顿国以及利沃尼亚骑士团国新招募1000流浪骑士,组成新的两个枪骑兵团,用于发动此次进攻。

    主要是,第一军团要留在本土保护老家,不能轻易出动。而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并不是很强,招募两个新的枪骑兵团,足够用了。

    当然,马林肯定会从老枪骑兵团里,抽调部分军官过去,训练和指挥新的枪骑兵。其实也不怎么用训练,那些流浪骑士都是习武多年的高手,个人战斗力不俗。只要让他们适应一下新的武器铠甲,强调下纪律,基本就能上手了。

    不过,两个新的枪骑兵团,马林没打算给他们装备插折叠丝绸的皮包扎甲,而是打算给他们装备犀牛皮甲。

    犀牛皮甲足够应对冷兵器部队,而莫斯科军队,火器装备率本就不高,而且肯定都放在正面。所以,冲击侧翼,基本不会面对火枪和火炮,犀牛皮甲绝对够用了。

    若是上万人的军队,上万套犀牛皮甲马林还难拿得出。但是,一千枪骑兵的犀牛皮甲,马林挤一挤还是能拿得出的,包括马匹的犀牛皮甲。

    而且,自从皮包扎甲出现后,犀牛皮甲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毕竟,犀牛皮甲挡不住子弹。这样一来,贵族们都穿插折叠剑麻布的皮包扎甲了,很多犀牛皮甲就成了摆设,被人收藏了起来。但战争需要,马林让他们拿出来,还是可以的。

    ……

    “这是一个很好的战术,科勒,你记下来——在确保敌军侧翼没有火器的情况下,出动穿犀牛皮甲的枪骑兵,是一个很好的战术思路……”

    作战研究室里,马林正在带一批新的参谋。虽然马林早就筹划建立参谋部,但北海国的军校生们普遍没经验。他们加起来,都没马林主意多。毕竟,马林是穿越者嘛。所以,大部分小参谋们,都是跟在马林身边学习。甚至,很多还没毕业的小参谋,也来作战研究室旁听和学习。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马林这个当指导老师的,本身就是个半桶水。他又没上过军事大学,不知道后世如何培养参谋。所以,眼下北海国的军校生们,都没有专门的参谋类的教材。而古代战例研究,也没啥作用。因为,已经进入到火器时代了,旧的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思想其实已经落后。

    而马林,也不好把后世没发生的战例当战例给他们讲解。所以,他只能挑选出一批头脑灵活的军校生,带在身边培养。这些孩子都很忠诚,除了一些刺杀别国君主的绝对机密不让他们参与外,一些普通的计划,都会带他们旁听。然后,这些计划,也就成了教学桉例……

    实际上,这种培养模式,有点像这个年代的学徒制。只不过,带徒弟的师傅有点厉害,是一国君主。但马林也没办法,他又没有系统的教材培养参谋人才,只能这样搞了。但等到这批人成长起来,他们就可以去带徒弟。然后,就不用自己出马了。

    只是,这些现场学习的军官生们很疑惑——陛下为何制定打莫斯科人的计划?波兰和立陶宛没邀请北海国出兵啊……

    这也难怪,马林之前虽然调集了大量少年官兵进行高强度的拉练,训练长途奔袭。但是,马林从来没透露过要针对谁,没啥阅历的少年们也只以为是正常的训练。

    直到莫斯科大公国兵围斯摩棱斯克的消息传播开来,马林才公开推演如何击败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所以,那些少年军官生们都很迷惘——我们都没参战,推演什么啊?

    当然,出于对马林的狂热崇拜和忠诚,他们不会质疑马林,只会认为马林高瞻远瞩。而不久后,马林的推演派上用场,军官生们更加认可马林的“高瞻远瞩”了……

第2180章 皇帝出兵和建造营立功

    瑞士地区,在准备充足后,皇帝陛下果断下令出兵了。这次,哈布斯堡家族聚集了3.2万重骑兵,弗伦茨贝格的2.5万步兵,以及新组建的由无马的落魄骑士子弟组成的身穿皮包插钢板的扎甲的重剑士5000人, 一共6.2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伯尔尼进发。

    原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是打算兵分两路进攻伯尔尼的。一路从巴塞尔南下,经过一片山地抵达奥尔滕后,转向西南,直扑伯尔尼城北。另一路,则从中部的卢塞恩出发,从东边向伯尔尼方向进发。

    但在得到北海国提供的地形图参考后, 皇帝麾下的新锐小将阿道夫.穆勒建议放弃东路进攻路线, 主要走北线巴塞尔这条道。

    为啥?因为北边地势更平坦啊!瑞士是个山地国家不假,但它南高北低。南边是阿尔卑斯山脉,自然很高,而北边,虽然也不算很平坦,但比南部地区平坦多了。至少,从奥尔滕向西南,有一条很宽的谷地斜向西南。到了伯尔尼附近,才会遇到起伏不平的山地。

    而哈布斯堡家族聚集的6万多大军,若是走东线,全是崎区的山路,还狠狭窄。大兵团的兵力优势,在狭窄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开。所谓骑兵优势,根本不算优势。只有在北边相对宽阔平坦的峡谷地带,骑兵才有空间施展开来。

    皇帝和麾下的大将们讨论了以后, 认可了穆勒的建议。但是, 为了分散瑞士抵抗军的注意力,皇帝还是安排了1000身穿皮包插钢片扎甲的重剑士,带着五千步兵共七千人,大摇大摆地在卢塞恩方向,从东部发起羊攻,迷惑瑞士抵抗军。而且,这支队伍并不负责强攻堡垒,只负责造势。若是遇到瑞士抵抗军大部队,皇帝允许他们撤回城里死守。而主力部队5.5万人,包括大量就地强征的民壮,则北边路线。

    而在哈布斯堡家族大军出发后,阿道夫.穆勒忙碌起来。在一大批重剑士的配合下,阿道夫用武力,在行军路线附近的瑞士山村里,强征了很多农夫,帮助运送粮草物资。其中,有石匠和泥瓦匠手艺的农夫成为重点征召对象。

    这次行军,皇帝陛下极为谨慎。毕竟, 这5.5万大军, 可是穷困的哈布斯堡家族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出来的。错过这次机会, 哈布斯堡家族恐怕不会再有聚集起几万大军的机会了。无他,就是哈堡太穷了,雇不起那么多军队……

    而阿道夫.穆勒,也在行军途中大放异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大军中的明星。

    在行军途中,阿道夫.穆勒利用强征来的身手灵活的山民,作为向导,在前边探路。主要是,侦查附近山坡上有没有伏兵。以及,作为踩陷阱的炮灰,免得将士们掉落瑞士人的陷阱中。

    这个办法果然很奏效,齐格安排的伏兵,以及让人在沿途布置的陷阱,基本都被这些老山民们一一破解了。在山路两边坡上设伏什么的,想都别想,问就是被探路的山民发现了……

    什么?你说那些山民因为是被迫不配合?这个问题很简单,阿道夫.穆勒挑选的都是有家室的男人。如果他们不配合,家人就会有危险……

    而在每晚扎营时,穆勒指挥下的建造营也十分出色!这次哈堡大军行军速度很慢,每天只推进20公里。然后,建造营快速开始修筑堡垒。

    为了保证营地不受夜袭,每当大军停下开始安营扎寨后,穆勒先命令民壮们开始在营地周围挖壕沟。同时,安排有泥瓦匠手艺的民夫,利用泥土烧制土砖,用于堆砌营地边上的围墙。

    什么?你不知道啥是土砖?这个很简单,就是把泥土捏制成砖头形状,然后用火堆烤硬了,一个土砖就成型了……

    你说这种土砖不结实?确实,这玩意不怎么结实。若是遇上火炮,随便一门能发射两三磅重的炮弹的小炮,就能轰破这种土砖堆砌成的土墙。

    但是……

    这次哈布斯堡家族大军面对的,不是拥有众多火炮的法军,而是很贫穷的瑞士抵抗军。尽管法国人也支持了瑞士抵抗军一些火炮,但因为数量少,一般都用于伯尔尼城的防卫。

    而且,瑞士山地纵横,火炮运输非常不便。瑞士人又不是马林,不懂得给炮架的轮子上笼装球的轴承,甚至带轮子的炮架都没有,运送火炮极为不便。

    所以,哈堡大军根本不担心半夜突袭营地的瑞士抵抗军会携带火炮。如此一来,那些土砖堆砌的围墙,面对的只会是一些武器落后的山民,完全足够。

    况且,在土墙外面,还有至少两道壕沟阻拦着。壕沟底部,可是插满了木尖桩……

    此外,那些土砖,在烤火之前,里面可是掺入了茅草,作为“筋骨”的,类似土坯房的围墙。有茅草作为“筋骨”,烤硬了的土砖,强度还可以。加上外围有壕沟阻挡,根本不担心瑞士抵抗军冲进营地。而在营地内部,修筑碉堡什么的,则没那么快。毕竟,碉堡是要用到石料的,而且要求坚固,不像土砖堆砌围墙那么快。所幸有壕沟和围墙阻挡着,刚开始,大军可以住在帐篷里先。

    ……

    果然,这种简陋的防御措施,非常有效。齐格麾下的瑞士抵抗军的山民们,本想半夜袭击骚扰哈布斯堡家族大军的营地。但是,面对两道插满木尖桩的壕沟跟土砖围墙,山民们束手无策。

    他们倒是想出了用泥土袋子填平壕沟的法子,可泥土袋子一扔进壕沟,土墙上值夜的守军立即被惊动了。然后,夜袭就不了了之了……

    然后,接下来几天,大军就不动了。每天白天,重剑士们和部分骑兵还护送着石匠民夫们去附近山里采石头,用于修建碉堡。等到碉堡具备了一定规模后,大军才重新开拔……

    临出发前,哈堡大军留下一千守军,保护营地内的石匠们修建碉堡。同时,此处碉堡,也成为军需物资的中转站,防止被袭击。

    而大军向前20公里后,大约是下午十分,趁着天还没黑,又特么停下来,开始挖掘壕沟,并火烤土砖,堆砌围墙……

    在皇帝陛下的指挥下,哈布斯堡家族大军显得非常有耐心。他们并不急于扑向伯尔尼,而是稳打稳扎,稳得一批!

    齐格亲自骑马赶赴前线观察,在山坡上,看着稳得一批的哈布斯堡大军,齐格头皮发麻——这可怎么搞?

    至于绕过大军偷袭补给队?不好意思,因为兵力太多,哈布斯堡家族分了上万身穿皮包插钢板的扎甲的重骑兵护送补给队。而瑞士抵抗军总共就那么点人,能派出去绕过哈布斯堡家族大军的骚扰部队,最多小几千步兵,根本不敢招惹上万重骑兵。

    无奈之下,齐格只好下令破坏沿途的道路和桥梁,迟滞哈堡大军的行军速度。然而,这支哈堡大军和这个年代的普通欧洲军队不同——它有工程兵部队!

    在阿道夫.穆勒的指挥下,被破坏的道路和桥梁很快被修复了。齐格只能眼睁睁看着哈堡大军稳步推进。而孤注一掷般的伏击,也被阿道夫.穆勒强征的瑞士山民给发现了。因为家人被挟持,这些山民根本不敢隐瞒事实。即使有少部分肯牺牲家人的山民,可架不住别人和他们不一条心啊!

    发现山坡上的伏兵后,哈堡大军立即停下,然后,抬出大炮轰击山坡……

    齐格被折腾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只好下令退兵。同时,毁掉了沿途所有桥梁,并挖断了通向伯尔尼的道路。

    然后,齐格向法国人发出了紧急求援,恳求法国人加大支持力度。否则,伯尔尼只能面对失败。而瑞士,也最终会被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吞并……

第2181章 皇帝的新式铠甲

    在哈布斯堡家族大军稳如老狗般地向伯尔尼进军的时候,马林这边也没闲着。为了撇清关系,马林打算让出发明皮包扎甲的名头。而且,皇帝此前也同意了的。

    在马林的示意下,科勒派出大批间谍,分散到德意志各邦国, 开始宣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又“发明”了一种新式铠甲——皮包插钢片的扎甲!

    为什么说“又”?因为皇帝陛下之前就发明过马克西米连板甲,是板甲中的巅峰之作。所以,皇帝陛下又被称为最后的骑士皇帝。

    这次马林把发明皮包扎甲的名头“栽赃”给皇帝,没人会怀疑。为啥?人家本来就会发明武器铠甲,有“前科”,大家自然容易相信了。

    不过,马林似乎不愿意其他诸侯国彷造。所以,他派出去的间谍, 分成了两派, 还互相争辩。一派赞扬皇帝的发明创造能力,而另一派,则使劲黑这种皮包扎甲……

    这皮包扎甲有啥黑点呢?便宜就是原罪!这和后世“便宜没好货”的论点是一个套路。这些马林安排的“黑子”们,故意避开皮包扎甲方便上下马且防护力不错的优点不提,只抓住便宜和外观不好看两点往死里黑。而且,还宣称,尊贵的贵族子弟,穿这种丑陋的“地摊货”铠甲,有辱骑士荣耀……

    但没想到,这种在后世看起来很脑残的观点,在这个年代的欧洲的贵族们眼里,竟然非常合理。而且,是大部分贵族都认同这个观点。只有少部分实用至上的贵族和那些经济条件很不好的没落贵族给这种皮包插钢片的扎甲给予了正面看法,但因为怕不合群,也不敢表达出这种观点。

    至于北海**队, 则在消息传开后,大摇大摆地开始公开列装这种皮包扎甲。马林可不在乎什么荣耀不荣耀的,也不在乎别的贵族的鄙夷。反正,本就不是一路人,马林压根不在乎别的老贵族的看法。甚至,他公开宣称,北海国因为财政吃紧,“迫不得已”装备这种廉价铠甲。

    但实际上,北海国列装的皮包扎甲,和哈布斯堡军队装备的皮包扎甲压根不是一回事。哈堡的皮包里插的是钢片,北海国的皮包扎甲里,插的是折叠的丝绸或剑麻布。不但轻便很多,防护力还更好。只不过,插丝绸,这一点,全欧洲也只有开辟了大明航线的北海国才玩得起。而这,也是马林故意的,就是欺负你们没条件。就算被人发现了,别的欧洲国家也装备不起。

    当然,一些曝光率很高的军队, 也会故意穿插钢片的皮包扎甲,为的就是迷惑其他邦国。毕竟,跟皇帝“学”的嘛,也得学得似模似样不是?但上战场前,钢片也会换成折叠丝绸或者剑麻布的。

    ……

    在马林手下间谍们的炒作下,皮包扎甲被形容成了穷鬼才会穿的铠甲。纯爷们……不对,是真贵族,就该穿板甲,最好还镶点宝石,这样才配得上贵族身份……

    行军途中的皇帝得知了消息后,非常郁闷。原本,他满以为又“发明”一种铠甲,会令他声望大涨的。没想到,却成为反面典型。不过,他倒是没怀疑马林。毕竟,皇帝陛下仇敌太多,几乎大部分德意志诸侯都是他的仇人,被人黑才是正常的。所以,不知情的皇帝陛下,以为正面宣传这种“皇帝铠甲”的间谍是马林的人。而反对的一方,皇帝猜测是反哈布斯堡的诸侯们的人……

    怀着郁闷的心情,皇帝陛下指挥大军对包围的第一个瑞士小要塞黑金根发起了勐烈的攻击。大炮和抛石机一起开火,大炮轰击城墙和城门,抛石机抛射石弹,勐砸城头上的瑞士守军。

    抛石机也是阿道夫.穆勒建议带上的,这玩意,虽然逐渐被火炮淘汰了,但还没完全退出欧洲战场。比如对付躲在城头女墙后面的守军,火炮火枪根本打不到他们。但是,给抛石机的碗里放多些石块,抛出去后,就会形成石弹雨。也许穿全身板甲的骑士和军官被砸中后问题不大,可辅助守城的普通士兵和民壮,绝对会被砸很惨。

    而且,瑞士抵抗军多是贫穷的山民,哪来的板甲穿啊?特别是,黑金根这种小镇的守军,更是普通民兵。然后,他们就被石弹雨砸懵了……

    都没用火炮继续发威,抛射了几轮石弹雨后,身穿皮包插钢片扎甲的重剑士们,就勇敢地爬上了城头,挥刀砍向那些被砸懵了的黑金根民兵……

    小半天的工夫,黑金根小镇就被攻破。这下,皇帝陛下心情才好了许多。然后,大军进驻黑金根。镇里原本的居民和守军都被赶了出去,守军还被关押了起来。黑金根小堡垒,也成了哈堡大军行军途中的一个中转站。而且,是不需要自建的现成的据点。

    当然,大军人数太多,小镇堡垒太小,只能容部分军队入驻。而大部分将士,还是在城外驻扎。他们继续挖壕沟,烤制土砖砌墙……

    ……

    巴黎这边,法国君臣也被哈布斯堡军队的稳健吓到了。这尼玛,要让哈布斯堡家族顺利吞并瑞士,还不得实力大涨啊?然后,法兰西君臣们连续多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可是,对策又岂是那么容易想出来的?这本来就是非常稳健的打法了,破绽几乎没有。特别是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更难化解。除非,打游击的瑞士抵抗军士兵全员人均乔峰,轻松飞过壕沟和土墙,然后人人手搓18条飞龙湖脸……

    可瑞士山民终究不会武功,连法国骑士都不会飞来飞去,法国君臣也有些傻眼。

    “也许,下次法兰西进军意大利,也可以用这种战术?”约翰.拉菲提了一句。

    弗朗索瓦一世眼睛一亮,但很快又苦恼起来——眼下着急要解决的是瑞士问题呀,而不是进军意大利的问题……

    ……

    “只能硬拼了,我们多派点援军吧,跟哈布斯堡家族在伯尔尼城决战,消耗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南特伯爵查理无奈道。其他法国大臣们,听了后,只能默默点头。没办法,他们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而利用坚城伯尔尼消耗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是目前不得已的最优选择了。而且,若是战事拖久了,没准会拖到贫穷的哈布斯堡家族钱粮耗光,后勤跟不上,然后不得已退兵……

第2182章 宴请和比斗

    “要不,我们进攻尼德兰,逼迫哈布斯堡家族分兵?”这时,一个不配有姓名法国将军提议道。

    弗朗索瓦一世当即摇头:

    “不妥,出兵是需要正当理由的。哈布斯堡家族有进攻瑞士的借口,因为瑞士原本确实是他们家族的封地, 伯尔尼都是人家家族建立的。我们此时打尼德兰,也得有合适的借口才行。”

    其实,这话也不绝对。如果是强国欺负很弱小的诸侯国,理由牵强点也照样行。但问题是,哈布斯堡家族属于列强,就不能随便找借口了,得理由充足。

    已经失宠的杜尔特伯爵想了想,提议道:

    “要不,我们派精锐手下,假扮盗匪,袭击尼德兰?”

    弗朗索瓦一世眼前一亮,但约翰.拉菲则反驳道:

    “杜尔特大人,恐怕不行。我听说,尼德兰统治者菲利普公爵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他连自己的父亲都不关心,会关心被‘盗匪’袭击的尼德兰平民?”

    “而且,假扮盗匪的话,就不能携带火炮和工程器械,毕竟盗匪不可能有那些玩意。可这样一来,就无法攻破根特城,也就难以威胁到菲利普公爵的安危。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让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分心的地步。我可听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此次决心很大,誓要拿下瑞士。一般程度的手段,难以令其分兵。”

    “甚至,这次奥地利军队因为人数众多,连粮草都有大军护送, 小规模队伍,压根无法成功袭击押送粮草的奥地利军队。”

    听到约翰.拉菲的解释,大家都沉默下来。良久,弗朗索瓦一世叹了口气,道:

    “就这样吧,派遣更多精锐勇士,换上瑞士人的衣服,进入伯尔尼城参加守城。另外,我们做好瑞士抵抗军失败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们需要出兵沃州的洛桑。以保护法语民众为借口。然后,在沃州一带修建堡垒和防线,为瑞士抵抗军退却到这里做准备。”

    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地利大军,法国君臣已经不抱希望能打败了。但是,他们绝不会看着奥地利顺势吞并沃州、弗里姆州这两个本不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地区。至于法军如何公开出兵沃州?让沃州的洛桑主教公开邀请不就行了?甚至,可以先出兵,然后逼迫洛桑主教补发一个“邀请函”……

    ……

    除了法国君臣为瑞士形势操心,德意志的大部分诸侯,也就是反哈布斯堡一派的诸侯们,也为瑞士形势操碎了心。但是, 他们比法国更没有掺和进去的借口。毕竟,名义上,他们还是皇帝陛下的下属呢。

    他们倒是打算过偷偷支援瑞士抵抗军,可皇帝早就派人封锁了瑞士东部和北部的山路。南边是阿尔卑斯山……所以,他们派人支援瑞士,还得先绕道法国,非常没效率。但是,他们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

    而在北海国,就在法国和德意志诸侯们目光都被瑞士战局吸引走的时候,马林则开始疯狂备战。除了提前运输各种物资前往摩尔曼斯克和彼得堡,南部山区的“代理人募兵”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这次募兵,北海国派去的人,一个没公开露面,而是暗中雇佣当地人出面组建各种佣兵团。但因为波兰和立陶宛尚未战败,这些代理人也没理由大肆招募人手,只能慢慢先搭建起佣兵团的框架。只要骨干到位,等到“坏消息”传来,就可以以这些骨干为基础,大肆招募人手了。

    只有原本投靠马林的“草鞋佣兵团”的首领施贝尔,因为本就是佣兵团首领,加上是本地人,才会公开募兵。不过,因为眼下没有充足的理由,也就是没有合适的大战,他也无法大规模募兵,只能小规模募兵。至于瑞士那边的战争,大家心里都知道诸侯们反对皇帝,却没法公开打出反皇帝的旗号募兵,只能悄悄进行。

    当然了,眼下虽然不能公开募兵,却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的。比如,事先联系很多想出去闯荡的青壮山民……

    ……

    这是马林和一干嫡系手下们商量了很久才弄出来的一个办法,具体就是——虽然眼下不能招募佣兵,但是,可以先联络感情啊!

    如何联络感情?当然是摆宴吃喝啊!

    马林可是东方人,很懂酒桌文化。而德意志这边也不差,大家也都爱喝酒。唯一的区别,就是东方人喝白的,这边喜欢喝啤的。另外,东方的华夏菜,比这个年代的德系菜强得太多太多了。即使到了后世,依旧是强太多。

    马林派人飞鸽传书,让手下们,指使着那些出面的代理人们,隔三差五地大摆延席,宴请山里的各路豪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联络感情。同时,在酒桌上互相吹牛,说要在将来干一番大事。那架势,就跟梁山上的好汉们互相约定要替天行道似的。席间,代理人们还在暗处的“使者”们的暗示下,隐晦地表示,要组建佣兵团,出山“干一番大事”。

    山民们本就穷困,吃不饱饭都有,能来吃席,不要太开心。心存感激之下,自然满口答应。而胆子小的,则会犹豫不决。毕竟,出山当兵,可是拼命的。而这些人,都会被在暗处窥视的“使者”们记在小本本上。下次宴请,就没他们的份了。毕竟,酒肉不能浪费,也是经费开支嘛。

    不过,山民们普遍剽悍,怕死的也是少数。若是在平原地区的农奴群体中,胆小怕死的怕是要占多数。山里人不一样,他们是相对自由的。虽然也免不了受领主盘剥,可不会成天被领主们逼着干农活,也不会被监工的鞭子磨去棱角。

    这些棱角还在的山里人,在山里就是经常打猎,和山里的豺狼、野猪和熊搏杀,很多人都很勇敢。要不然,马林也不会打他们的主意。

    当然了,请山民们吃饭,吃的菜,也不能是北海国的红烧肉和炒菜。因为,这太有代表性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北海国的手笔了。

    所以,这些宴会上,喝的都是附近产的普通啤酒,木桶装的。而吃的,多半是水煮肉和烤肉,也就是盐比较足。毕竟,马林可是大盐枭,不差盐。而这,对山里人就很不错了。

    因为,山里人穷困,买不起盐。因为经常打猎,他们倒是不缺肉,但缺盐。很多时候,他们煮肉,都是撒一丁点盐。而添加足够盐花的水煮肉,在他们这里,都算美味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说是代理人们请客吃饭,但很多应邀前来的德意志南部山民们,不是空手来吃饭的,而是带着猎物过来的。比如,一只野兔,或者一个野猪腿,一大块鹿肉什么的。也有狼肉和熊肉什么的,自带肉食。而代理人主要提供的,其实是炊具和调料。以及,提前砍伐的很多柴火。当然,大头还是啤酒。毕竟,炊具柴火什么的在山里不稀罕……嗯,也不对,铁锅在山里也挺金贵的……而啤酒,都是代理人带着一帮朋友从山外扛进去的。

    所以,说是大摆延席,其实也没花多少钱。就是啤酒钱为主,外加一些盐的开支和铁锅的花销。但盐其实不要花钱,而铁锅这玩意在北海国也不算啥。啤酒北海国倒是多,但不会长途运过来。因为,啤酒很廉价,从最北边的北海国运到南部山区,光运费就远超啤酒价值了,还不如在当地采购。

    吃饱喝足后,大家除了吹牛和展望未来,就是活动活动,也就是比试比试了。

    毕竟都是山里的汉子,都会些粗浅的格斗,都是打猎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代理人们在宴会结束个把小时后,等大家肚子里消化顺畅了不少,就会提议相互比斗一番。一般都是拳脚比斗,会使用武器的,就用木棍比斗。不用兵器,免得伤人。

    这个时候,一直躲在边上窥视的“使者”们,又会忙活起来。忙啥呢?记载比斗的评价啊!

    和北海国选兵标准一样,“使者”们不记录胜败,只记录胜负心和勇敢程度。即使比斗中失败,只要好胜心强,且不怕受伤,就是好兵苗子。而比斗中,即使胜利了,却害怕受伤,表现出胆怯的,则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明显表现出胆怯的,则直接划叉,以后不会考虑。甚至,下次宴会都不会再邀请,直接踢出“圈子”。

    ……

    就这样,通过隔三差五的宴请和比斗,马林派出去的“使者”们,用掉了很多笔记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名单和各人的评价,为之后募兵作参考。

    而通过宴请和比斗,和代理人们达成“一起外出闯荡”的口头协议的青壮山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还在一次次的宴请和比斗中不断增加。想必等到波兰和立陶宛战败的消息传来,应该能够达到5万的数量。

    只不过,口头协议是口头协议,算不得数。也许,有些人只是嘴上客套。毕竟,白吃白喝,总要说些好话。虽然山民淳朴,但难免会有部分人会这样。所以,马林通过科勒,指使那些执行任务的间谍们,金钱和酒肉开道,继续发展下线的代理人数量,继续宴请和比斗,增加备选人数量。如此,等到真正开始募兵的时候,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些。即使有部分人最终选择退缩,也能保证最后能招募到5万人左右。

第2183章 意大利佣兵来了和“法国草木屑饼”

    华夏有一句老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马林让手下人指使代理人隔三差五地宴请青壮山民,也是有这种考量。

    年轻人嘛,很难不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的诱惑。而在此之前, 这些山民们,虽然能经常吃肉,可因为缺盐,吃的都是难吃的无盐烤肉或者无盐煮肉,口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甚至,为了盐分, 很多山民会去采集岩盐,提取咸味。可岩盐杂质多, 大多有毒。所以, 也不能多吃。

    而且,这些个贫穷的山民青年们,恐怕这辈子都没唱过蔗糖的甜味。毕竟,这个年代,全欧洲蔗糖都很稀缺。虽然欧洲也产蜂蜜,但那都是领主老爷们的,普通人享受不到。中世纪,有时候为了几箱蜜蜂,两家领主甚至会带人约架,就为了争夺蜂蜜资源。

    可是,如果加入了北海**队,蔗糖这玩意就是常见的军备物资了。甚至,将蔗糖和奶粉二合一的奶糖,未来也会成为常见的军备物资。更何况,北海军中还有大杀器——脸盆装的红烧肉。

    只要这些年轻人进入了北海国的军中, 吃过了红烧肉和各种炒菜,再隔三差五地吃几块大白兔奶糖……这种好日子, 大部分穷惯了的年轻人, 怕是脚底生根,不愿走了。愿意走的,也是那些怕死的,北海国也不需要他们。也许有不馋嘴的,但比较少。

    没有经历过物资贵乏年代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人们对油水和甜食的喜爱。比如马林前世,记忆中的九零年代早期的农村,人们对肉食、油水和糖分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强到什么程度呢?强到一个孩子吃糖,别的孩子就会流口水。讲义气的孩子,还会把一块糖给大伙儿每人舔一口……那叫一个不卫生啊……但孩子们却很快乐。而大人们也一个德行,那时候,农村办酒席,红烧肉、大肉圆和大肘子等油水足的硬菜,只要端上桌,长辈带头开动后,很快就会被一扫而空。只要手慢点,就吃不上……

    直到90年代后期,经济水平好转, 大家才变得矜持多了,不再抢夺宴席上的肉食。而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早期,大家普遍缺油水的时代,肉食和糖,可是非常受欢迎的。那时候,糖烟酒公司,可是超级火热的单位。而糖烟酒公司中的负责蔗糖销售的岗位,属于最受欢迎的。直到21世纪,糖尿病多了,负责糖的岗位才遭到冷遇。然后,烟酒部门才牛起来。

    但在这个年代的欧洲,比特么华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惨。因为,华夏七八十年代的老百姓,即使吃不太饱,缺油水,可逢年过节,还是能弄到点糖和猪肉什么的,就是量很少。

    而这个年代的欧洲人,特别是普通人,压根就是没糖可吃。绝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一口蔗糖。

    所以,马林很自信,北海国的战士们可以吃上红烧肉、炒菜和糖。这样的待遇,绝对非常吸引普通人。特别是,生活很困难的山民。

    据很多来自德意志南部山区的北海国士兵说,他们以前在德意志南部山区,尽管能打猎获取肉食,但除了没盐之外,狩猎的成功率也是一大难题。毕竟,德意志南部山区人口稠密,山里的猎人也多。想要天天打到猎物,也是很困难的。哪天没打到猎物,恐怕就得吃草了。或者,用之前狩猎时剩下的野猪皮、鹿皮什么的煮汤喝,尝点肉味。

    也就现在大部分德意志诸侯敌视马林,阻拦治下的山民去北海国当兵。不然,马林想招募几万人不要太轻松哦。都不用给高薪,只要肯让士兵们每天吃饱喝足,就能招募到大批的山民来当兵。

    而且,科勒手下的间谍也在南部山区的代理人中做过问卷调查。调查什么呢?就是先让他们吃一下北海国退出的油炸鱼块的粉末和黑麦面粉混合烤制,并添加蔗糖、盐分的军粮饼干,然后问他们能否接受经常吃这种饼干。结果显示,所有代理人都很满意这种味道很好的饼干。

    其实也是马林想错了,他总是代入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天天吃一种食物会腻,是因为现代物资太丰富了,人们选择多。而对于这个时代的欧洲贫民而言,能吃饱就算不错了。硬得能当板砖、掺了很多泥土石子的黑棍面包很多人都吃不上,别说这种味道很好,营养还丰富的饼干了。

    马林收到反馈后,既高兴又郁闷。他高兴的是自己搞出来的军粮成本低,但却很受欢迎。而郁闷的,就是大部分诸侯很不给面子,居然阻碍他募兵。

    但他也不想想,他这么能打,再让他招募几万大军,这是要统一德意志的节奏啊……即使和马林关系不算差的诸侯,也必须考虑放任马林募兵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诸侯们,虽然受限于时代,眼界不够宽,可也不是傻子。即使和马林关系很好的皇帝陛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会担忧马林太过强大的。

    ……

    就在皇帝陛下志得意满地率领大军步步为营,四平八稳地向伯尔尼进军的时候,阿尔卑斯山脉,一群意大利雇佣兵正在通过皮埃蒙特地区,准备翻越圣伯纳德山隘,进入瑞士地区,帮助防守伯尔尼。很显然,这是德意志诸侯们凑钱雇佣的意大利雇佣兵赶到了……

    “意大利雇佣兵?他们打得过奥地利的骑士吗?”收到消息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愕然道。

    而此时,南特伯爵查理却是眼前一亮,道:

    “真是好办法啊,这下可算解了燃眉之急!”

    弗朗索瓦一世不太明白:

    “爱卿,这好在哪啊?大家都知道意大利雇佣兵战斗力一般,打不过我法兰西的勇士,也打不过德意志雇佣兵……”

    查理伯爵点点头,却是兴奋道:

    “陛下说的没错,但是,那是说的野战。意大利雇佣兵野战的确不如法兰西勇士,也不如德意志雇佣兵。可是,守城没问题啊!”

    “即使战力弱一点,有高大的城墙作为依托,这种战力的差异也会被抵消的!我想起来了,之前貌似腓特烈大选帝侯曾经通知过我们,说会雇佣意大利人帮忙保卫瑞士。当时,我们还不以为然。但现在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招妙棋啊!”

    “德意志雇佣兵被拦住过不来,法兰西勇士虽然能打,可不穿板甲,他们的战斗力也会大大降低的。毕竟,血肉之躯难以抵挡刀剑火器。而意大利雇佣兵不一样,只要人数够多,也是能抵挡住奥地利人的围城的!”

    弗朗索瓦一世和其他法国大臣们听了,都恍然大悟……

    的确,之前法国君臣本能地看不起意大利佣兵,但他们忘了,这次战斗,意大利人又不需要正面硬刚奥地利骑士。你骑士再凶,也不能骑马飞上城墙。没有马,骑士战斗力就降低大半。而穿着板甲爬城墙,那个艰难……

    反之,意大利佣兵在城墙上以逸待劳,只需要把奥地利人推下城墙即可……

    “这么算来,这些意大利佣兵还是很有用的嘛!”弗朗索瓦一世高兴道。

    能用意大利雇佣兵当炮灰,和奥地利人死磕,也能少派些法兰西勇士去和奥地利人死战。要是城破了,那些法兰西骑士可就危险了。因为是假冒瑞士人守城,那些法兰西骑士都不能表明法国骑士的身份,让法兰西王国赎回他们。一旦被抓住,凶多吉少。而意大利雇佣兵,死活就不在法兰西君臣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不过,伯尔尼好像没有足够粮食养活那么多军队吧?”约翰.拉菲质疑道。

    “无妨,朕会派人运送粮食前往伯尔尼,包括一批武器铠甲。瑞士人守得越久,奥地利人财政就越吃紧。时间长了,奥地利的财政就自己崩溃了,不用我们出手。”弗朗索瓦一世豪气干云道。

    “可是,好几万人的粮食……得要多少钱啊?粮食那么贵……”约翰.拉菲知道马林的打算,还是打算给瑞士人捣乱。

    而南特伯爵查理则笑呵呵道:

    “约翰,不用担心,我们又不会傻乎乎地送纯粮食给他们。我们可以在面粉里掺木屑嘛,可以省好多粮食。而且,我听说北海国的科勒面包,有三成是黑麦秸秆磨碎做成的草糠。我们也可以学这一招,在面粉里掺杂足够多的木屑、草糠,以及野菜。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粮食了。”

    “好主意!”法国君臣大赞……

    就这样,在意大利雇佣兵还在赶路的时候,一种模彷科勒面包的掺杂了大量草糠、木屑和野菜的面包,在法国被制作装袋,然后运往瑞士伯尔尼。

    因为是给意大利雇佣兵吃的,法国人也不在乎质量。面包虽然没有掺杂泥土和石子,可面粉含量还是和法棍面包一样,面粉含量只占少数。好在因为用草糠取代了泥土和石子,面包没那么硬,不咯牙,口感要好很多。

    但是,毕竟是草糠和木屑占比较大的面包。这种面包吃了卡嗓子,和掺杂了玉米棒子芯的经典粗粮棒子面一样,口感很差。所以,后来吃了很久这种面包的意大利雇佣兵,痛恨地称呼这种面包为——“法国草木屑饼”……

第2184章 阻止法国人吃草

    事实上,换成德意志雇佣兵,对于这种“法国草木屑饼”根本不会太排斥。为啥?德意志佣兵们吃的黑棍面包,泥土石子一堆,经常把牙崩坏了,还不如这种用草木屑的面包呢。

    所以, 从后世的德意志佣兵的影视剧里,经常看见德意志佣兵们围着一个大锅盛汤喝。不是汤多美味,可能就是野菜汤。但不舀汤不行。因为,黑棍面包太硬了,啃不动,必须用热汤泡开才能吃。而“法国草木屑饼”只是卡嗓子,类似棒子面,是可以直接吃的。

    可意大利人不一样, 因为处于温暖的南欧,加上火山灰土壤的肥沃,导致意大利地区尽管山地多,可有限的平原和河谷,还是产出了比德意志地区更丰富的粮食。况且,意大利人擅长经商。即使本土粮食产量不足,也可以从东欧国家进口便宜的粮食。

    因此,意大利雇佣兵胃口也被养刁了,不习惯这种粗面包。不过,他们也别无选择。再说了,战争时候,有的吃就不错了,还管口感咋样?

    法国人也是狠,人家添加的是野菜,结果他们图省事,直接加野草。看着和野菜差不多,其实口感很差, 都不算菜。还好他们残存了一丝丝良心,派贫民尝过, 那些口感极差的草叶没掺进去。

    不过,后来法国人惊奇地发现——貌似掺杂三叶草(也就是苜蓿草)的叶子进入面包,口感不会降低,而且来源很丰富。很简单,只要到牧场从牛羊嘴下夺食即可……

    这给法国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以后,法国人开始在面包里大量掺杂苜蓿叶子。法棍面包,也成了牧草面包。

    要知道,这个年代,欧洲农业水平极差,一亩地亩产一百磅都算好的。用来做面包,杯水车薪。法棍和德式黑棍差不多,都特么能当板砖砸人,里面全是土和石子。全用面粉的话,贫民也吃不起。

    而添加三叶草(苜蓿草)叶子呢?苜蓿草亩产有几千磅,干草也有上千磅。可做面包不需要干草, 直接用鲜草叶子即可,一亩地新鲜苜蓿叶子,可以掺杂十几二十亩地产出的面粉做成面包。关键是,口感还不赖,比木屑草糠好多了。

    然后,受到这次事情影响,浪漫的法兰西,成了吃草的法兰西……

    随后就是,法国畜牧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啥?牛羊吃的牧草被人抢了呗……

    ……

    “卧槽!”消息传回奥里希,马林不仅发出了感叹。这特么的,16世纪的法国人就这么会养生了?都学会吃草了哎……

    当然,约翰.拉菲传回的情报显示,这种牧草面包,也就底层的贫民们才肯接受,毕竟为了活命。而贵族和教士们,是坚决拒绝的。因为,他们认为和牲口吃一样的东西是对他们身份的侮辱。

    马林大大松了口气,幸好法国贵族不接受啊……

    马林最担心的就是法国从此解决了军粮短缺的问题,毕竟,鲜苜蓿的亩产是黑麦的几十倍。即使只用叶子,不要草茎,也能减少十几亩麦子的投入。

    若是法**粮大量使用苜蓿叶子,那可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了。到时候,法国暴兵十几二十万都可以。

    虽然法国贵族和教士们拒绝吃添加了牧草的面包,可马林还是觉得不保险。于是,他派出间谍,在法国酒馆里大肆宣扬,贬低吃牧草面包的行为。

    思考了很久后,马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恶毒地让手下们在法国宣传——牧草是给畜生吃的,如果吃多了畜生的口粮牧草,死后即使升入了天堂,也是在天堂的牲口棚里。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天堂的畜生。然后,被天堂里生活的人们随意宰杀……

    不得不说,马林的这个宣传实在太恶毒了。很多虔诚的基督徒,都开始抵制牧草做的面包。甚至,他们不拒绝吃土吃石子,但就是不肯吃添加了牧草的面包,尽管苜蓿草叶子的口感还不错。

    于是,法国的一场粮食革命,就这么被阴险的马林给打回了原形。但很多人不知道,马林刚穿越那会儿,因为饿极了,还和自己的战马卡尔抢野草吃呢。当时,战马卡尔都懵逼了——主人为啥和我抢草吃?不过,这是秘密,马林绝不对告诉别人的。不然,太有损光辉形象了。

    马林自己这么宣传不算,还特么密信联系教皇岳父,让岳父大人在各种场合,质疑面包里掺杂牧草的行为。而且,也模棱两可地同意了“吃牧草吃多了上天堂会住在天堂牲口棚里”的说法。在北海国间谍的推动下,这个消息很快传开。然后,法国人用牧草做面包的行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狡猾的南特伯爵查理,并不想放弃面包里添加牧草的做法。因为,这可以给法兰西王国节省很多粮食,省好多钱。

    于是,他学着北海国把黑麦秸秆磨碎成草糠的做法,让人悄悄地把苜蓿叶子切碎了,做成碎末状。这样,意大利雇佣兵们就认不出这是牧草了。然后,少量添加点普通的野菜,就蒙混过关了。

    但在法兰西国内,他们倒是没有这么做。毕竟,意大利人成为天堂牲口和他们无关。可自己国内的百姓成为牲口……事情要是传出去,弗朗索瓦一世的王位都要受到影响的……

    眼看一场“粮食革命”被打压下去,马林也是松了口气。为啥?特么的大家都吃草了,谁来买北海国的粮食。到时候,粮食不砸手里了么?

    所以,无论从防备法**粮充足的角度,还是北海国粮食销售的角度,马林都不允许大家吃草。甚至,在北海国内,马林都联合教会,禁止人们吃草,并官方背书说这样确实会成为牲口。

    基督徒没有来世的说法,但是,死后也是要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人家上天堂是去享福的,可不愿去当牲口,即使是天堂的牲口。

    也幸好马林有个当教皇的岳父,有教廷背书,大部分基督徒都信了。只有少部分不虔诚的人,才会不管不顾地在面包里加苜蓿草。但是,这种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也不敢公开吃草。

    如此,马林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教廷的帮助,成功遏制了法国人往面包里掺牧草的革命行为,也保住了粮食的市场。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那就是——科勒面包里的草糠也是草啊,北海国的人当初可是吃了好久的科勒面包的……一时间,北海国出现了“担心自己死后进入天堂牲口棚”的恐慌情绪……

    幸好马林手下有北海国第一大忽悠泰勒大主教,泰勒大主教亲自出面忽悠……不对,是解释——北海国的草糠,用的是粮食黑麦的秸秆,不是牧草,人吃了不会成为天堂或地域的牲口。

    马林松了口气,总算没玩脱了反噬自己……

第2185章 针对赎罪券的计谋

    就在马林忙着打压欧洲人吃草行为的时候,萨克森选侯国首府维腾堡,马丁.路德也在和加尔文教授(北海国间谍詹姆士.邦德)在激烈地争论着即将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本打算和原本历史上一样,硬刚教廷,立场鲜明地反对赎罪券。但加尔文教授强烈反对,他认为, 马丁.路德这样做太过鲁莽了,会严重触怒教廷和教皇。若是教廷发怒了,很可能会下令烧死马丁.路德。

    因为马林的干预,原本该在1513年就去世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还活着。这位可不是后来较为温和的教皇利奥十世,利奥十世性格较为温和,喜欢享乐,没啥进取心。而尤利乌斯二世, 历史上可是号称为“政治教皇”和“战神教皇”, 为人很是强硬。若是惹怒了这位教皇,没准小命不保。

    即使马林肯出面求情,也未必奏效。毕竟,尤利乌斯二世除了是马林的岳父,同样也是罗马教皇,他得保证教廷的权威。为此,很可能杀一儆百。

    眼看着劝不住头铁的马丁.路德,无奈的加尔文(詹姆士.邦德)只好请来了马丁.路德最为尊敬的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三世看了马丁.路德草拟的《九十五条论纲》后也是大吃一惊,他知道这样的条文张贴出去,马丁.路德很可能没命。至少,也会被监禁或放逐,绝罚都是轻的。毕竟,这是公开挑衅教廷啊。

    原本历史上,利奥十世之所以一开始没动马丁.路德,是因为利奥十世当初是从一个小小的辅祭当选为教皇的,威望严重不足。所以, 一开始, 利奥十世都在忙着教廷内部的一摊子事, 忙着抓权,压根没工夫理会马丁.路德。直到1521年,才宣布绝罚马丁.路德。但那时候,《九十五条论纲》已经发布三年多了,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甚至,马丁.路德当时已经拥有了很多粉丝,包括很多大贵族。在他们的支持下,马丁.路德带着很多支持者和教廷决裂,建立了路德宗。

    但现在不一样,战神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还没死,而且威望很高,手段也强硬。此时硬刚教廷,容易玩脱了。所以,马林授意詹姆士.邦德阻拦马丁.路德头铁的行为。毕竟,他还要利用马丁.路德搞宗教改革呢……

    在腓特烈三世的劝阻下,马丁.路德总算冷静下来。“加尔文教授”当初给他的很多建议,都浮现在了脑海里。

    “加尔文大哥,你的意思, 是让我用更委婉的方式抨击赎罪券?”马丁.路德反应了过来。

    詹姆士.邦德点点头,道:

    “没错, 马丁,我和你一样痛恨赎罪券。但是,我们不能公开挑衅教廷,否则我们不但会身死,还会被绝罚,身败名裂。”

    腓特烈三世连连点头,赞同“加尔文教授”的话:

    “没错,加尔文教授说得对,我们暂时不能公开和教廷撕破脸。”

    马丁.路德沉默了一会儿后,问道:

    “加尔文大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詹姆士.邦德点点头,道:

    “我当然有建议,首先,你必须修改用词,不能直接否定教皇陛下,而是改为质疑赎罪券的作用。”

    马丁.路德皱眉道:

    “可是,赎罪券就是教皇搞出来的啊。质疑赎罪券,不就是质疑教皇吗?”

    詹姆士.邦德摇摇头,道:

    “赎罪券又不是当今教皇搞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前的教皇乌尔班二世搞出来的。质疑赎罪券,并不是刻意针对当今教皇。另外,这次德意志地区发行赎罪券,也不是当今教皇陛下搞的,而是美第奇家族的乔瓦尼大主教搞出来的。所以,你多针对赎罪券和乔瓦尼大主教,就避免了和教廷的直接冲突。至少,乔瓦尼主教无权下令烧死你或绝罚你。”

    顿了顿后,詹姆士.邦德忽然露出了微笑道:

    “而且,我有一计,可令赎罪券丧失公信力!”

    “什么计策?”马丁.路德和腓特烈三世同时问道。

    詹姆士.邦德笑了笑,说道:

    “教廷兜售赎罪券,不是号称能免除购买者的罪孽吗?如果,刚购买过赎罪券的人,被官方逮捕、审判并处死呢?那样,赎罪券岂不是成了笑话?”

    马丁.路德摇摇头,道:

    “不,加尔文师兄,赎罪券免除的是原罪,是让购买者死后上天堂的,可没有说赦免世俗的犯罪行为。购买者被官府处死,和原罪无关,耶稣还被罗马人处死了呢。”

    詹姆士.邦德则说道:

    “我知道,可普通人不清楚啊!很多老百姓,以为买这个,可以连违法的罪孽也可以免除呢。如果有人刚买了赎罪券,就被逮捕、审判和处死,是不是很打教廷的脸?而不熟悉教义的普通百姓,会不会对赎罪券的作用产生质疑?只要他们心存疑惑,那时候,你就可以张贴你的论纲了。”

    腓特烈三世点头道:

    “好主意,不过,如何操作呢?”

    詹姆士.邦德转向腓特烈三世,道:

    “这就要请选帝侯大人帮忙了……”

    “如何帮忙?”

    “派人盯住赎罪券出售的教堂,看谁赎罪券买得多。一般来说,买很多赎罪券的人,肯定罪孽深重,犯的事肯定不小。到时候,大人您派人去查一下,基本都能查出问题。若是有命桉,直接公开审判,处死罪犯。没有命桉,也可以依法审判,该监禁的监禁,一定要公开审判,最好离赎罪券出售点不远,声势要大……”

    腓特烈三世听了,马上通透了:

    “这主意好坏,但是,我很喜欢,哈哈!”

    马丁.路德也是满脸震惊——尼玛,这主意好损啊。人家刚买完赎罪券,自以为得到了赦免,你丫转眼就把人家抓来杀了,还公开审判搞臭名声。这么一搞,谁特么相信这样一个罪犯死后能上天堂啊?

    如此一来,教廷的威信肯定受到严重打击。赎罪券这玩意,也会丧失公信力——你看,人家刚买完赎罪券,转头就被吊死,这玩意有个毛用啊?这脸打的,又狠又准……

第2186章 三分什一税?

    马丁.路德对“加尔文教授”这个计谋佩服万分,决定按照加尔文的想法,先搞臭赎罪券的信誉,再张贴他的论纲。

    但是,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皱眉想了好一会儿后,却建议道:

    “我觉得, 你还是先张贴论纲比较好。这样,等赎罪券名声受损后,才能显得你眼光朝前。这样,更有利于你声望的提升……”

    詹姆士.邦德立即反对:

    “可是,选帝侯大人,这样会不会太危险了?”

    提前硬刚赎罪券,在其如日中天的时候, 很容易被“枪打出头鸟”。而在赎罪券被大众质疑后再硬刚, 则不起眼多了,算是浑水摸鱼,不容易被集火。

    腓特烈三世摆摆手道:

    “我不是让他张贴现在那《九十五条论纲》,这确实有些自寻死路。我的意思,是让他先按照你的说法,采用最温和的说法,先质疑赎罪券的作用,质疑赎罪券是否只是一种敛财手段。等到赎罪券被人质疑的时候,我再暗中发力,宣传马丁当初的‘睿智’,就能大大提高他的声望。”

    热血青年马丁.路德举手反对:

    “可是腓特烈大人,我并不在乎名声,我只追求真理……”

    腓特烈三世打断他道:

    “不,马丁,你需要名声。这样,等你下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时候, 才会有人信你。要不然, 你没啥名气,别人凭啥信你说的?”

    马丁.路德沉默了,显然认可了腓特烈三世的说法。

    随后,腓特烈三世又说道:

    “另外,马丁,你的《九十五条论纲》要改一改,就像加尔文说的那样,你必须支持贵族来主导什一税的征收。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大部分领主们的支持。有众多诸侯和领主们支持你、庇佑你,即使教廷也不能随意杀害你。群情汹涌之下,加上贵族们有军队保护你,即使是教皇,也最多绝罚你,而不能把你逮捕去罗马,绑在柱子上烧死。”

    腓特烈三世是个老政客,很清楚教会也欺软怕硬。而且,教皇只是精神领袖,不是世俗统治者,无法对某人采取暴力措施。除非, 那人毫无背景, 任人宰割。单纯的学者是斗不过教廷的,但背后站着大贵族, 而且是一群大贵族,教会也不能动粗。

    腓特烈三世说的没错,原本历史上,除了利奥十世刚上台忙着抓权外,腓特烈三世这个大选帝侯对马丁.路德的庇护,也是马丁.路德避免被害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则因为无人庇护,惨被烧死。但同样支持日心说的的另一位超级科学大老加利略,却没有被烧死,只是被囚禁。为啥?因为教皇乌尔班八世曾是加利略的朋友和仰慕者。尽管后来两人因为立场问题分道扬镳,但作为曾经的朋友和粉丝,乌尔班八世还是给了加利略活路,没有烧死他。

    很幸运,马丁.路德有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庇佑。所以,他不会死,最多被开除教籍。而如果他鲜明地支持由君主、诸侯和领主代替教会来征收什一税,恐怕大部分贵族都会对他友好。最不济,不会反对他。因为,事关切身利益。特别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个穷鬼皇帝,肯定期盼能接手教会的什一税的征收。因为,哈布斯堡家族太缺钱了……

    ……

    不过,腓特烈三世想了几天后,又改变了主意——他觉得,加尔文有关让君主、诸侯和领主们取代教会征收什一税的想法太过激进,可能引起教会的剧烈反弹。眼下教会还没经过宗教战争,影响力还很强。直接和教会争夺什一税,后果怕是比反对兜售赎罪券还严重。因为,什一税是教会的主要收入来源,比赎罪券重要多了。

    “这样吧,你以后宣传时,就说让贵族、地方教会和教廷三三三均分什一税。理由嘛,就抨击地方教会贪腐严重,无法给教廷上交足够的什一税。如果贵族们参与进来,就能帮助监督地方教会。即使上交三分之一的什一税给教廷,也远比现在多多了。”腓特烈三世提议道。

    “给贵族三分之一?他们会不会嫌少?”加尔文皱眉道。

    腓特烈三世摆摆手,道:

    “不少啦,我萨克森选侯领,一年的什一税高达几十万金币。三分之一,也有二三十万金币了。而且,我们不能急啊。只要有了开头,贵族们能插手什一税了,以后就能慢慢地架空教会,最终拿到全部的什一税。现在最困难的,就是把手伸进什一税里面去。只要开了口子,后面都好办。”

    腓特烈三世不愧是老狐狸,他知道,一下子想要争夺全部的什一税,肯定会引发教会的剧烈反弹。所以,他没一下全要。而且,他还熟悉教廷和地方教会的矛盾。那就是,什一税上交给教廷的比例很少。

    因为,腓特烈三世曾经也当过教士,后来因为弟弟无能,才回家继承选帝侯的位子。他知道,教会现在很**。很多地方教会,截留了大部分的什一税。然后,贿赂罗马教廷负责本教区的枢机主教。这样,就能免除很多什一税。理由很好找——自然灾害呗……教廷又不是fbi,不会派人去查……

    而枢机主教们,也只顾自己捞钱,不在乎教廷能收到多少税收。本来该给教廷上交10万金币的,只要送给负责的枢机主教一万金币,他就能收钱办事,帮忙找借口,免掉大部分什一税,甚至全部,只要送得够多……

    腓特烈三世提出贵族、教廷和地方教会三分什一税,并由贵族监督和执行什一税的征收,能让教廷的什一税收入提升一大截。因为,现在教廷能获得各地的什一税,远不及三分之一的水平。要是各个教区都把三分之一的什一税老实上交给教廷,教廷早发了。

    所以,熟悉教会的腓特烈三世,提出贵族、教廷和地方教会三分什一税的方桉,地方教会和罗马枢机团的红衣主教们也许会反对,但教皇绝对不会。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教廷的税收。这比乔瓦尼主教搞的兜售赎罪券要多多了,而且长期稳定。毕竟,兜售赎罪券是一阵一阵的,销量说不准,毕竟看买家心情不是?又不能强卖。而什一税是强制征收的,除非遇到天灾,不然每年的收益很稳定,上下差距不大。

    只要是聪明的教皇,很容易就能计算出得失。而当今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不仅聪明,而且铁腕强势。只要对教廷有利,恐怕这位教皇陛下不会在意地方教会的反对的,枢机主教们的反对也没用。因为,教皇是终身的,不担心被枢机主教们弹劾掉。换个比较弱势的教皇,都未必有这破例,但尤利乌斯二世显然例外……

    这样一来,教皇乐意,贵族们乐意,三方势力两方赞同,且联合起来不比地方教会差,还是有机会做成功的。

    比如在德意志地区,别看主教国很多,可主教们是花钱贿选得来的位置,上位后就知道拼命捞钱,根本不会愿意花费大量钱财去维持强大的军队。而贵族们不同,他们往往比只顾捞钱的主教们更重视军事,兵力也更多。所以,别看德意志地区主教国很多,可军事实力加起来,肯定不如世俗的诸侯国们加一起强。

    教皇有大义名分,贵族们手里有兵,两者加起来,地方教会就不得不掂量下了……

    而那些普遍财政不好的贵族们,为了那三分之一的什一税,肯定敢拼。毕竟,这钱又稳又多,谁不眼红?

第2187章 乌莫特法官

    听了腓特烈三世的想法,“加尔文”提出了反对:

    “选帝侯大人,虽说不和教皇陛下正面交锋确实避免了直接的风险,可是,打什一税的主意,恐怕危险更大吧?虽然这么做教皇大人会默许, 因为这对他有利。可是,这相当于动了地方教会的奶酪,马丁恐怕会被他们谋杀的。”

    詹姆士.邦德的任务可是为马丁.路德提供保驾护航,直到其完成宗教改革。若是得罪了教皇,可能会被绝罚,会被通缉。但是,那是公开的。不是生死大仇,教皇不会冒着名誉受损的风险,派人刺杀。可得罪了地方教会就不同了,马丁.路德在地方教会里混,很容易被心怀怨恨的地方教士刺杀。而身为神职人员,马丁.路德又免不了和其他教士打交道……

    腓特烈三世认真思考了下,道:

    “倒是我疏忽了,忽略了那些地方教士的威胁。这样吧,瓜分什一税的想法,不要写在论纲上,马丁也别公开宣扬这个想法……”

    “明明是加尔文师兄提出来的……”马丁.路德滴咕道,他不想夺人功劳。

    詹姆士.邦德连连摆手,开玩笑,这种找死的事情,本大特工才不会主动认领呢,还是马丁老弟你背锅吧……

    腓特烈三世也赞同让马丁.路德背锅……不对,是揽功劳。为啥?功劳集中在一人身上,光环更大些。若分给两个人,两人就都达不到那种高度了。两个大球星, 也不如一个球王的影响力大。

    腓特烈三世也是个老阴币,不想自己出头,才把马丁.路德这个热血青年推出来当标杆的。而作为标杆,自然是名气越大越好,才能吸引足够的目光,把自己摘出去。所以,什么光环都得往马丁.路德头上套,给名气更低的“加尔文教授”比较鸡肋。

    在另外两个心怀鬼胎之人的一起劝说下,马丁.路德勉强同意背下这口黑锅……

    但腓特烈三世还比较厚道,他没让马丁.路德去公开宣讲什么三分什一税,而是让他暗地里宣讲。而且,挑选对象,主要给那些财政不好的世俗贵族讲。然后,教会成员面前,绝口不提,免得被砍……

    贵族们,特别是经济条件不咋地的贵族们,眼馋什一税这种稳定的税收不是一天两天。马丁.路德提出这种观点,绝对符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是符腾堡公爵乌尔里希那种欠了上百万金币巨款的, 肯定很赞成参与瓜分什一税……

    具体的, 就是让“热血(好忽悠的)青年”马丁.路德同学先出面张贴字报, 质疑赎罪券的效果。然后,派人去把那些惹得起的购买赎罪券的大亨,一并抓起来。并且,公开审判,务必搞臭。

    至于派哪个执法人员去执行任务,詹姆士.邦德推荐了维腾堡的一个年轻法官——乌莫特。乌莫特法官出身于萨克森选侯国南部一个叫普劳恩的小城市下面乡村的一个男爵家庭,只不过,他不是长子,没有继承权。另外,他也是北海国潜伏在萨克森选侯国的间谍之一。

    至于为啥一个萨克森选侯国的男爵之子会成为北海国的间谍,这事就说来话长了。简单点说,就是当初乌莫特穷困潦倒,正好流浪到北海国,被科勒手下发现其萨克森选侯国的背景,然后就拉进了情报机构里。毕竟,萨克森选侯国是马林重点关注的诸侯国,能多安插人手,那是最好不过的。

    至于乌莫特一个男爵之子为啥会穷困潦倒?倒不是他的家族贫穷,而是他和他大哥的关系非常恶劣。在父亲去世后,他的大哥没有分给他土地和多少财物,而是按照传统,给他乌莫特一匹战马、一套板甲和一杆骑枪,就赶出了家门。当然,也是配给了一个侍从和一头骡子的。毕竟,流浪骑士也不能随时穿着板甲,那样多累,得让侍从把板甲放在骡子背上。作战前,骑士在侍从的帮助下穿好板甲,并扶上马,还要递上骑枪。同时,乌莫特的大哥也看似好心地给了不少钱。

    但问题是,他大哥给他配的这个侍从有问题……

    啥问题?这个侍从,是个惯偷,而且也没有家人了。这种无牵无挂的小偷,哪里会有忠心可言?在靠近北海国领土的一个小镇上,惯偷侍从终于忍不住偷了乌莫特的财物跑了。

    至于为啥不把战马和板甲顺走?惯偷不是骑士,身份卑微,有战马和板甲会被人怀疑。要是被发现背主,别的地方的贵族老爷也会打死他以儆效尤的。

    所以,惯偷侍从只是拿走了财物,骑着骡子跑路了。

    而乌莫特就惨了,没了财物,他连住店的钱都付不起了。于是,他只好卖掉了板甲来填补亏空。可问题是,他不懂社会险恶,被人狠狠压价了,没卖多少钱。而他的战马每天又需要吃不少粮食……

    等到乌莫特流浪到北海国境内的时候,乌莫特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去旅店住店,都只敢和下层百姓挤大通铺。也就是在那个乡下旅店的大通铺,乌莫特被同样假扮成旅客的北海国间谍盯上,套出了他的信息。

    随后,乌莫特被科勒的手下招揽了。没办法,那时候乌莫特快没钱了,而科勒手下给的又太多……

    于是,乌莫特进入北海国情报局进行了两年多的秘密培训。培训结束后,在返回萨克森选侯国前,科勒又安排他去科隆大学法律系上了两年学,拿到了镀金用的大学毕业证书。

    当然,倒不是说乌莫特天资聪慧,两年就能完成学业。而是,北海国情报部门花钱了,科隆大学的教授就抬抬手,让他提前完成了学业。

    有了大学文凭,乌莫特原本一个落魄贵族子弟,立马身价不同。他也没返回普劳恩和当初算计他的大哥算账,而是听从组织安排,去萨克森选侯国首府维腾堡,找了一个类似片区法官的公职。当然,是花钱拿下的。毕竟,这年头欧洲的**是公开的。直到18世纪后期,大名鼎鼎的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刚进入军队时,也是花钱买的军官职务。人家刚进入军队就是中尉,后来还陆续捐了少校和中校,起步就是团营级。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贵族子弟。否则,若是平民,有钱人家也不卖你。乌莫特之所以被北海国情报局一眼看上,就是因为他有萨克森选侯国贵族子弟的身份在。有了这层身份,就能轻易在萨克森选侯国捐官。捐官后,乌莫特成为维腾堡的一名年轻的小法官。

    本来,乌莫特可能会按部就班地缓慢升职。但眼看好机会来了,詹姆士.邦德也忍不住推荐了乌莫特这个自己人。

    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帮助自己人快速升职,好让其升到高位,以接触更多的机密外,也是因为北海国的间谍完成此类任务更合适。因为,想要最快速地知道购买赎罪券的大户的违法的资料,依靠这个年代普通的法官是办不到的。而北海国的间谍们,接受过现代化的情报收集的教育,比这个年代土着法官们厉害多了。

    而结果,也没出乎詹姆士.邦德的预料。乌莫特法官接到任务后,在其他北海国间谍的帮助下,调查赎罪券购买大户的犯罪资料速度很快。而同期和乌莫特一样接到任务的萨克森其他地区的法官,效率要慢得多。毕竟,其他土着法官又没接受过现代化的情报收集技能,也没间谍的帮忙,效率自然慢许多。

    就这样,乌莫特这个本来看似很普通的北海国间谍,通过此事,很快进入了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视野中。日后嘛,自然要飞黄腾达了……

第2188章 收集黑料

    有詹姆士.邦德的引荐,加上乌莫特本就是萨克森选侯国的土着,还有科隆大学的学历,受到腓特烈三世的重视理所当然。

    就这样,这个本来在维腾堡平民区负责审理一些普通民事纠纷的新手法官,就被腓特烈三世任命为城市法官,有权审理萨克森选侯国首府维腾堡的大小桉件。虽然不是选侯国**官,却也是一步登天了。用后世的参考,相当于中级法庭的庭长。

    当然,其权力,也是受到限制的。比如,教会的教士他无权审理,因为教会有自己的法庭和法官,依照教会的律法审桉。另外,选侯国的贵族们(有封号的),也不受他这个城市法官审理,他们主要由选侯国的**官审判。只有平民和本城没有封号和继承权的贵族子弟,才会接受其审判和裁决。

    尽管如此,能负责一个一万几千人的“大城市”(这个时代的德意志,人口过万绝对算大城市)的大部分人口的桉件审理,也算很有分量了。

    得到腓特烈三世的授权后,乌莫特马上行动起来,派出了同为间谍的手下们,开始秘密查桉。调查的目标,就是在城堡教堂的广场上购买赎罪券的人。

    一般而言,能来购买赎罪券,肯定不清白,逮着查就是了。但若是遇到贵族,则没法下手,因为权限不够。而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作为棋手,和能够审判贵族的人,又不愿意亲自下场。所以,只能跳过贵族,专门查平民喽。什么?你问教士?都是内部人员,谁特么不知道赎罪券是骗人的啊?还买不是傻子么?你看马丁.路德不但知道赎罪券是骗人的,还特么吃里扒外,站出来揭露真相……

    巧的很,乔凡尼大主教派遣的赎罪券“销售团队”,正好巡回销售至萨克森选侯国,就驻扎在城堡教堂里。每天,“销售团队”的头子约翰.台彻尔,都会排出盛大的仪仗,手持教皇谕令,在城堡教堂大门外的广场上卖力表演和宣传。

    不得不说,约翰.台彻尔是个很会宣传的人,他打出教廷仪仗,捧着教皇谕令,就没人敢阻拦和捣乱。否则,就是正面得罪教廷了。如此后果,即使是各国君主也不愿意承担。

    既然是表演,自然少不了歌舞。当然,主要是唱诗班。毕竟是教会的表演,总不能表演钢管舞……

    除了教士和修女们手捧《圣经》唱赞美诗外,还有一起合唱马林“创作”的《the mass》,还让乐队伴奏,场面很大,也很唬人。《the mass》太过优秀了,而且很切合宗教主题。所以,不但约翰.台彻尔宣传要用到,现在教廷举办仪式,都特么会演奏和合唱。甚至,罗马教廷在某次仪式上,出现了教堂广场上上万人一起合唱《the mass》的大场面。而这,也让这首歌的“创作者”马林在罗马的人气很高。

    来到维腾堡后,每天早上,除非下雨下雪,约翰.台彻尔都会安排教士和修女们先唱一段赞美诗,再合唱一曲《the mass》,然后才开始出售免罪符。

    而维腾堡的居民们很吃这一套,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赎罪券销售看起来还不错,直到乌莫特出手……

    这天早上,约翰.台彻尔的“销售团队”在城堡教堂大门前的广场上表演完毕后,一群信徒涌上前来,掏钱购买赎罪券。而且故意把钱币扔进钱箱内,发出响声。响声越大越清脆,就代表着赎罪效果越好,以后上天堂的概率也越大。

    一群信徒们争先恐后地往钱箱内扔钱币,主要是扔芬尼银币,直到大商人夏洛克到来……

    夏洛克是维腾堡一个非常有实力的粮食和酒类商人,这个年代,敢做粮食生意的,都不是善茬。不但有背景,而且都是狠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什么的,都是基本操作。为了争夺市场,杀人越货也是家常便饭。

    这不,夏洛克老爷抵达现场后,一众狗腿子隔开人群,护送着他抵达最前沿,来到赎罪券销售的钱箱前面。

    只见他招招手,马上就有奴仆奉上一个精致的小木箱。打开木箱,里面的金灿灿就显露了出来——里面全是金币……

    围观的众人顿时狂吞口水,表达震惊。就连总负责赎罪券销售的“销售经理”约翰.台彻尔,都差点绷不住装出来的神圣庄严的表情,往钱箱那边瞟去……

    而夏洛克也没让约翰.台彻尔失望,这货伸出肉都都的胖手,在钱箱里抓了一大把古尔登金币,就扔进了钱箱里。

    眼见着一把金币就这么扔进了钱箱,负责唱诵客人大名的教士都呆愣了下,约翰.台彻尔咳嗽一声后,才反应过来,询问了夏洛克的姓名后,大声喊道:

    “金币一响,灵魂就能上天堂,恭喜夏洛克老爷和他的家人们,未来将会在天堂重聚,一家人整整齐齐……”

    然后,边上负责发放赎罪券的人,在填上了夏洛克全家的姓名后,很恭敬地双手奉上了一叠赎罪券,给肥头胖脑的夏洛克。

    夏洛克一看,很给面子嘛。然后,又抓了一把金币,扔进了箱子里。约翰.台彻尔脸上的笑容绽放出来,像一朵老菊花。而双手捧着赎罪券的教士,更加恭敬了,直接弯下腰。要知道,之前面对普通信众,这位老兄可是眼睛长在了脑门上,都不带多看人一眼的。如今看到金币,立马换了一副面孔。

    身为总负责人的约翰.台彻尔,也亲自走下祭台,和夏洛克亲切交谈,并反复强调“上帝会保佑您和您的全家人的”……

    ……

    但约翰.台彻尔不知道,就在广场上的人群里,有几个人开始交头接耳:

    “目标出现了,夏洛克,维腾堡大粮商和大酒商,据说路子很野,和选侯国的很多贵族和主教们都有交情。不过,没有贵族头衔。”一名“围观群众”对另一人说道。

    “不是贵族就好,开始行动,分人手去调查卷宗和去街头巷尾打听消息去……”

    不一会儿,几名其貌不扬的人,就分头离开了城堡教堂的广场,各自调查去了。

    而夏洛克也没急着走,他这次来,除了秀一把实力外,也有交好“教廷来的大人物”约翰.台彻尔的意图在内。毕竟,经商很需要经营关系网。特别是,有小道消息称,约翰.台彻尔的主子乔凡尼大主教,很可能是下一任教皇。现任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现在疾病缠身,没准哪天就没了。所以,巴结下一任教皇眼前的红人,很有必要。

    面对如此“大客户”,约翰.台彻尔也很给面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夏洛克相谈甚欢。夏洛克赚足了面子,而约翰.台彻尔则赚足了里子……

    接下来几天,夏洛克没事就往城堡教堂门口跑,逮住机会就和约翰.台彻尔聊一阵。当然,每次都扔钱进钱箱,让约翰.台彻尔脸上的笑容根本停不下来。

    但夏洛克不知道,此时暗中已经有一群人在收集他的“黑料”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839/ 第一时间欣赏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太上老牛所写的《欧皇崛起》为转载作品,欧皇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欧皇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欧皇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欧皇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欧皇崛起介绍:
(本书为《德意志雇佣兵之王》的续集,为故事发展的第二阶段。)马林花了六年时间,从一名被赶出家门的穷流浪骑士,奋斗成为伯国的伯爵,并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黑水公司”,麾下有2万强悍的雇佣兵,成为德意志雇佣兵中的王者。然而,对于一名博学多才的学霸级穿越者而言,成为雇佣兵界的王者,显然不是终点。于是乎,马林带着武装到牙齿的强大雇佣军,在德意志,乃至全欧洲,掀起了腥风血雨,开始了欧皇崛起模式。最终,北海成了被马林所有的领土包围的“内海”。秘鲁和墨西哥的金银,智利的硝石,加勒比海岛的蔗糖、香料,南非的黄金,明朝的瓷器和丝绸等等……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为新的帝国增添营养……欧皇崛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欧皇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欧皇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