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摇滚教父TXT下载摇滚教父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摇滚教父全文阅读

作者:黑色贝斯     摇滚教父txt下载     摇滚教父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75章 三方合作

    安妮只在洛杉矶停留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再次启程前往英国。

    罗杰将【量子娱乐】内部的大小事务全部丢给了胖子,就连《血腥统治》的宣发都不再关心,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协调【量子娱乐】、新闻集团,以及劳伦斯兄妹三方的资源,以求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整合,劲往一处使。

    当然,罗杰能够干涉到的部分,也仅仅只在针对环球音乐集团进行打压这一件事上。

    按照计划,大部分通过“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从环球的薄弱环节入手,进而将战场范围扩展到制作、发行、版权,明星资源等一系列渠道的争夺上。

    从上游环节卡住环球的“内容制造”能力,再从下游环节打压对方的“内容销售”渠道,无论是在唱片业,或者任何一个行业,这都是最行之有效的。

    当然,首先需要在硬实力上有所领先才行。

    原本,哪怕【量子音乐】和新闻集团联手,由于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唱片业业务的缘故,哪怕双方相加起来,实力要远远超过环球音乐集团,但也很难在针对性地渠道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以环球音乐集团的体量和抗风险能力,这种竞争注定会旷日持久,至少也要几年时间,才能分出个胜负来,这还是借助了那起如今还在被新闻集团疯狂炒作的丑闻的帮助。

    虽然说【量子音乐】和新闻集团联手,对上环球音乐集团,哪怕再加上其背后的维旺迪,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但若是这场商业战争真的拖上个三五年,出现变数的可能就太多了。

    别的不说,若是在双方开战期间,新闻集团的“窃听门”丑闻被彻底引爆,那么这个强而有力的盟友,瞬间就会变成拖后腿的猪队友。

    这种级别的丑闻,几乎可以和上个世纪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了,在“窃听门”面前,环球音乐集团坑骗旗下明星一点钱,根本算不上什么。

    现在已经是2009年,罗杰不记得前世“窃听门”事件彻底爆发的时间,但却隐约记得,就在未来的几年之内。

    可能会在【量子音乐】与环球的竞争尘埃落定之后,但也可能是之前。

    考虑到这个变数,如今这场足以改变全球唱片业格局的竞争,只能是宜快不宜慢。

    在劳伦斯兄妹“入伙”以后,罗杰一番串联之下,三方立刻坐在一起,就这次的合作展开讨论。

    “每家该投入多少资源,事后利益怎么分配,这些我们已经谈过很多次,早就达成一致,这次就不多说了。”

    罗杰一上来,就给这次的会面定下了一个基调,强调道:“我们这次只谈具体的分工。”

    “我没意见。”大卫-劳伦斯耸了耸肩,表示无所谓。

    “我只是一个外来的小商人,可不敢跟波士顿财团唱反调。”

    鲁伯特-默多克开了个玩笑,似乎很忌惮大卫-劳伦斯的身份。

    不过这个老狐狸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看不出来。

    罗杰注意到了两人言语间的暗中剑锋,不过却没有在意。

    这种事根本避免不了,只要不影响正事,罗杰也不可能多管。

    更何况,在三方的合作中,虽然人都是罗杰拉来的,但按照实力对比来看,【量子音乐】反而是处于最为劣势的位置上。

    因此,罗杰在默多克和大卫-劳伦斯面前的表现,也是相当的谨慎。

    和自己无关,不会影响到这次合作的事,半个字都不会多说。

    “咳……”

    罗杰轻咳一声,将两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然后看向鲁伯特-默多克,开口道:“鲁伯特,新闻集团负责挡住维旺迪,另外,让你们旗下的媒体继续炒作环球的丑闻。”

    稍稍考虑了一下,罗杰又说道:“单一的丑闻炒作很难长时间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可以考虑把话题往环球旗下的明星身上引。另外,在蕾哈娜的联合诉讼案上,如果有新的进展,一定要第一时间宣扬出去。”

    新闻集团最擅长的就是炒作,无论是绯闻还是丑闻,到了新闻集团的手里,总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而且深入挖掘一起新闻,这也是新闻集团最为擅长的事情。

    毕竟,狗仔这个职业的起源,舰队街的那些小报,一大半都在新闻集团旗下。

    “这些没有问题。”

    罗杰承诺的资金已经分批到账,鲁伯特-默多克,或者说默多克家族在新闻集团最近的一轮扩股当中,能够拿回很高一笔份额。

    因为这个缘故,鲁伯特-默多克的心情也非常的不错,乐呵呵地开口道:“詹姆斯已经吩咐下去了,让下边的狗仔盯紧环球的高管和旗下明星,总有新闻可以挖的。”

    这句话说得很隐晦,不了解新闻集团那些龌龊的人肯定是听不懂。

    但罗杰却是明白了老狐狸这番话里的暗示。

    所谓的“盯紧”,并不是像一般的狗仔那样,简单的蹲点、跟拍。

    而是利用窃听,监控等非法的手段去收集“资料”。

    不得不说,如果不考虑这背后的风险,单纯从效果上来考虑,结果是非常出色的。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毫无底线的做法,让新闻集团后来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罗杰稍稍思考了一会,假装没有听懂默多克的暗示。

    ——反正按照“常理”来讲,罗杰只是偶然间撞破过一次新闻集团的“窃听事件”,但那只是一次单独的个例,一般人也不太会联想到整个新闻集团都在做这种事。

    不得不说,至少在眼下这个时期,新闻集团的保密和善后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罗杰让米兰达-斯特里普找来的人,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下,也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仍然无法将证据直接与新闻集团的高层,以及默多克家族联系在一起。

    如果“窃听门”事件现在就爆发,根据罗杰来到这个世界以来,对西方社会游戏规则的了解,恐怕新闻集团最多也就是扔出几条小杂鱼来背黑锅,这事就算过去了。

    也难怪默多克这个老狐狸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有恃无恐,才让新闻集团后来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过分,越来越明目张胆,从而为新闻集团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罗杰根本没有提醒默多克的想法,双方只是在针对环球这件事上进行合作,【量子音乐】也付出了足够大的代价,充其量就是一笔公平的交易,根本不欠新闻集团什么。

    甚至于,罗杰还在盼望着,若是计划顺利,等到与环球的竞争尘埃落定之后,“窃听门”事件再彻底爆发,说不定【量子娱乐】还有浑水摸鱼的情况。

    哪怕不顺利,只要有合适的机会,罗杰也会考虑在背后推上一把,让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发展。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

    罗杰将这个念头埋在心底,深深地看了默多克一眼,同时决定,再次提高包括乐队四人在内,【量子娱乐】所有高层的安保级别,尤其是在反监控和反窃听方面。

    和鲁伯特-默多克这种人合作,如果不保持足够的警惕,被这个老狐狸背后捅上一刀,绝对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大卫,我需要你出面,借助亚当斯家族的帮助。”

    在与劳伦斯兄妹达成合作协议之后,罗杰考虑了许久,才终于确定下该如何利用大卫-劳伦斯的人脉。

    确切地说,劳伦斯家族的势力,在这种级别的商业竞争中,帮助是有的,但却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毕竟,劳伦斯家族的核心地盘在能源、化工等传统实体行业,而不是娱乐业。

    这并不是说劳伦斯家族就拿娱乐业巨头没有任何办法了,而是要做到这件事,需要调动的资源,不是大卫-劳伦斯和米拉-劳伦斯这对兄妹的权限能够搞定的。

    反而,将切入点放在亚当斯家族身上,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更低。

    在波士顿财团中,亚当斯家族是绝对的领袖,也是一个大半根基都在政|治领域当中的巨无霸。

    单单只论对北美政坛的影响力,亚当斯家族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第一。

    无论是肯尼迪、布什、或者其它任何一个有名的政|治家族,都比不上亚当斯。

    虽然说在那两位“国父”之后,亚当斯家族再也没有出过州长或者更高职位的“大人物”,但在中层和底层这个层面上,亚当斯家族却垄断了整个北美近乎五分之一的位置!

    尤其是在北美核心的东西海岸,更是亚当斯家族争夺的核心。

    洛杉矶自然也不例外。

    “我的要求很简单,你出面联系亚当斯家族在洛杉矶本地的人,争取他们的支持。”

    罗杰想了想,又觉得单纯凭借大卫-劳伦斯的关系,想要指挥亚当斯家族几乎不太可能。

    而【量子音乐】也不打算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

    于是降低了自己的要求,开口道:“能够让他们倾向于支持我们最好,即使不能,也要保持中立。尤其是在蕾哈娜的联合诉讼案上,必须确保绝对的公平!”

    在说到“绝对的公平”几个字的时候,罗杰刻意加重了语气。

    以环球音乐集团的体量,又是在洛杉矶这个北美娱乐业的中心,必然对政|界有极深的影响。

    通过法官、陪审团等等,去影响一个案子,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起诉讼案是【量子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短期内交锋的关键,罗杰可不希望被对方用规则外的手段翻盘。

    哪怕最后环球依然败诉,但若是案子拖上个十年八年的,那黄花菜都凉了。

    不但要让蕾哈娜等人赢下诉讼,速度还必须要快。

    若是按照“标准的流程”去走,这两点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这个案子本来就证据充分,环球根本没有任何翻盘的余地。

    三五个月内出结果或许很难,但最多也就是一年半年的,不会拖得太过离谱。

    但若是环球对法院和陪审团施加了足够的影响,这可就不好说了。

    按照北美资本家面对弱势方的起诉一贯的手段,面对必输无疑的诉讼案,就是一个字:拖。

    因为案子拖得太久,支付不起律师费而破产的受害人,在北美的历史上多到数不清。

    哪怕蕾哈娜等人有着【量子音乐】的支持,不担心后路和律师费的问题,只要拖到这件事的影响力过去,对环球的伤害也会降低到最小。

    原本,罗杰还计划着,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干脆让某位黑人出面。

    虽然说一国总统过问一起民事诉讼,看上去有些过于小题大做,但在北美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收了【量子娱乐】这么多好处,总得办点事情。

    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观海总统来说,这件事也可以变成能够拉拢选民的好事,勉勉强强算得上双赢。

    不过既然劳伦斯兄妹加入了【量子音乐】的阵营,也就没有必要杀鸡用牛刀了。

    毕竟,那种级别的人情,用一次就少一次,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

    “如果只是确保中立的话,问题不大。”

    大卫-劳伦斯考虑了片刻,开口道:“不过得做一些利益交换,弄上几个能够拉高就业率或者半公益性质的小项目就可以了,花点小钱,最多几百万美元。”

    “这方面不是问题。”

    罗杰也清楚北美的一些规则,人情是人情,利益是利益。

    即便是看在人情的关系上,能够让人为自己办一些事情,该付出的利益还是要付出的。

    别人想做这种利益交换,还没有入场的资格呢。

    见两人都很痛快地应下了自己需要负责的部分,罗杰松了一口气。

    片刻之后,罗杰露出一个微笑,说道:“至于剩下的,在唱片业的上下游渠道打压环球这件事,就交给【量子音乐】了。虽然【量子音乐】起步晚,没有环球的规模那么大,但是大笔的资金砸下去,总是能听到点动静的。”

第676章 唯独没有环球的份

    时间进入到二月下旬,整个唱片业的局势忽然风起云涌。

    先是洛杉矶法院召开了第一次听证会。

    在听证会上,被告方环球音乐集团的代表律师,针对原告方蕾哈娜等明星所提出的一项证据:一份来自合作方的财务结算凭证提出质疑。

    ——这是2007年某一笔款项的结算收据,经销商向环球音乐集团一次性支付了总计2973万美元的费用,而在环球的内部“账本”上,这笔收入的数字却仅仅只有1236万美元。

    相差1737万美元!

    这份“明暗账单”的证据自然是真的,这一点无从质疑,但环球音乐集团的代表律师,却对原告方取得这份证据的合法性提出了反驳。

    这位律师认为,原告方“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合法的手段得到这样一份‘机密文件’,因而获取证据的过程必然存在违法行为。”

    按照北美的法律,尤其是在宪法第五修正案之后,如果一起诉讼案,在“取得证据”这一过程中违法,那么该证据就会被判定为“无效”。

    当然,这一条款在实际操作中标准会有很大的浮动。

    比如说,如果是一般的小案子,法官和陪审团就会站在资本一方,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依据这一法案认可或者否定证据的合法性。

    但蕾哈娜等明星起诉环球的这个案件,在新闻集团的不断炒作之下,影响力已经走出了北美,扩散到全世界。

    再加上大卫-劳伦斯一番协调之下,加州当地不少的官员也都隐晦地表示了对此案的关注。

    一番考量之下,法官对被告方律师的申诉不予认可,宣布证据有效。

    同时,还反驳了被告方律师提出的延期开庭的要求,在听证会当场,就定下了开庭审理的时间:两周之后。

    在新闻集团拼了老命的炒作之下,这起案件的受关注程度突破天际,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无论在哪一个国度,公众,尤其是底层的人们,天生都喜欢看到“大人物”倒霉。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在给底层民众一个发泄自身不满的渠道……

    咳咳,这个话题不适合深入探讨,点到即止。

    总之,环球音乐集团,作为一个巨无霸级别的公司,曝出巨大的丑闻,看上去还要面临巨大的麻烦,这种事天然就能够吸引普罗大众的目光。

    【量子音乐】和新闻集团,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营造出了一种“环球音乐集团马上就要完蛋”的暗示。

    同时,【量子音乐】借助着这样的局面,开始大张旗鼓地挖环球音乐集团的根基。

    高价收买环球的合作方、打压环球的渠道资源等等,这些都只是基本操作。

    华纳和索尼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进来,对环球落井下石。

    虽然同为唱片业巨头,但四大之间从来不是铁板一块。

    若是相安无事的时候也就罢了,四大甚至还会十分默契地联手,对有可能威胁到自身位置的新兴势力进行打压。

    但若是某一家巨头遭遇困境,其它几大巨头绝对不会出手相助,反而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落井下石。

    原因很简单:少一家巨头来分蛋糕,自家就能多吃下一块。

    更何况,环球音乐集团吃下的,还是全球唱片业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二月末,在spotify的最新一期扩股融资当中,华纳和索尼也各自获得了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五的份额,同时加入了spotify的“音乐流媒体版权计划”。

    三月的第一个工作日,spotify的音乐流媒体模式正式上线运营,电脑端、移动端同时上线,改变了过去的tunes模式:付费买断制。

    并且,在【量子音乐】的建议之下,spotify还掏出了整整一亿美元的预算,为移动端,即app端的推广做宣传。

    【量子音乐】、华纳、索尼旗下的所有版权均加入了spotify平台的“包月付费制计划”,除此之外,spotify还用买断或是分成的方式,签下了数以百计的小型厂牌、独立歌手的版权,真真正正地将spotify音乐库的正版歌曲数量授权提升到一千万首以上。

    spotify还提出了新的口号:9.99美元,畅听千万首经典音乐。

    (注:spotify的会员费用是按地区定价,为了方便设定成全球统一价格。)

    不过有心人却注意到,在spotify的音乐库中,几乎包含了全球各个地区、各种语言的所有音乐,但却唯独少了一家:环球音乐集团。

    作为世界唱片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巨头,环球旗下的版权库,也同样是最为庞大的。

    虽然环球崛起的时间不长,但在无数次的并购中,环球不仅仅只是买下了大量的唱片公司,同时还接手了这些唱片公司的版权库。

    缺少了环球手中的版权,spotify的版权库可以说是有了不小的缺失。

    和已经几乎与所有稍微有点实力的音乐版权方达成授权协议的tuify在版权数量和版权覆盖面上,绝对是处于劣势的。

    不过,spotify的包月模式,在价格上却是具备极大的吸引力。

    按照传统的tunes模式,若是用户想要下载一首歌,就必须为它单独付费,通常价格为每首歌0.99美元到1.29美元之间,一旦购买,这首歌就永久归用户所有。

    对于听歌数量比较多的用户来说,这种收费实际上是比较昂贵的,在tunes的使用者中,不乏每月支付数百美元在购买歌曲上的用户。

    另一个比较能够体现tunes用户付费率的数据,是所有tunes用户平均每年购买的歌曲数量:386首(查不到,瞎编的)。

    也就是说,按照每首歌1美元的最低价来计算,平均到每一个客户身上,tunes的用户每年要支付的费用为386美元。

    如果仅仅只是昂贵倒也罢了,关键在于,tunes对于一首歌是否需要付费买断,并没有一个成熟有效的机制,而是完全遵照版权方的要求。

    版权方要求付费,那么不购买的用户就不能听。

    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一位用户都遇到过“花钱买了垃圾”的事情。

    而spotify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买断制改为了包月制。

    在会员有效期之内,spotify的用户可以任意收听曲库中的所有歌曲,不需要为此额外付出任何费用。

    按照9.99美元一个月的包月价格,这可要比自己买歌去听划算多了。

    尤其是,大部分的歌迷,并不会将买回来的所有歌都加入歌单里反复去听,许多歌曲买回来听上一段时间,就丢进角落里吃灰,根本想不起来。

    而对于少数特别喜爱的歌曲,spotify同样支持买断,价格和tunes一样。

    ——买断的歌曲,即使在会员到期之后也可以听,不受任何影响。

    这样一来,spotify的模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无疑是十分划算的。

    再加上移动手机的出现,让pod和其它传统mp3类设备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

    手机本身就已经够方便的了,而且还随时可以联网,绝大多数用户,也根本听不出来手机播放和pod播放的音质区别。

    再加上大笔的推广费用撒出去,spotify从登录移动端平台之初,用户数量就开始飞快地增长,仅仅只是十几天的时间,新增活跃用户的数量就突破了千万级别。

    虽然这些用户当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会选择成为付费的包月会员,实际收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但前景却是非常耀眼的。

    (注:现在spotify的付费率接近一半,但早期付费率肯定要比这个数字低得多。)

    有着前世的记忆,罗杰自然是知道,在流媒体行业,无论是视频还是音乐,那些看上去风光无限的巨头,实际上都是在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里,不断地烧钱,一直在亏损,从未有过盈利。

    哪怕到了罗杰重生之前,spotify已经做到了音乐流媒体市场占有率的第一,每年的亏损仍然高达数亿美元。

    当然,流媒体平台本身不赚钱,不代表投资人不赚钱。

    毕竟互联网企业,炒的就是一个热度和信心,只要市场占有率等各种数据好看,哪怕是持续亏损,也不缺愿意投资的狗大户。

    只要看准时机套现跑路,投资人大赚一笔的可能性反而很高。

    咳,扯远了。

    spotify用户数量的激增,再加上其光明的前景,让唱片业的各个厂牌、独立歌手,都分外的眼热。

    对于这些版权方而言,spotify意味着一个新的版权变现渠道。

    哪怕这个渠道的收入并不高,也总比没有得强。

    更何况,从spotify的发展趋势来看,哪怕现在的收入确实一般,但未来却是可以预见的。

    而且,spotify还为版权方提供了两种方案:买断或者按照“付费用户点播次数”分成。

    前者,协商出一个固定的价格买断,通常会签一个五年以上的长约,在合约期间内,spotify怎么用这批版权,赚多少钱,就和版权方没有半点关系。

    后者,则是按照付费用户的“有效点播次数”,再加上一定的算法,给予不同版权方一定比例的分成。

    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的,可以选分成,想要稳定收益的,可以谈买断,烧钱和亏损的风险,大部分由spotify自身来承担。

    ——在接连几轮扩股融资之后,spotify也有充足的底气去做这种烧钱的决定。

    在这种利好之下,加入spotify的唱片公司和歌手越来越多,从而再一次刺激了用户的增长。

    环球自然不可能无视一个新的变现渠道,立刻派人与spotify接洽,但得到的结果却让环球很不满意。

    spotify表示,由于【量子音乐】、华纳、索尼这三家股东已经达成了默契,虽然不会完全拒绝环球入场分一杯羹,但条件却不可能和其它唱片公司一致。

    简单点说,就是抬高环球的准入门槛,从价格或者分成比例上压低环球的收入。

    三大巨头加起来,在spotify的股份也不算太多,不说绝对控股权,就是相对控股权都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要说完全拒绝环球入场,在spotify的股东大会上根本不可能通过,因为这不符合spotify的利益。

    但若是抬高环球的准入门槛,凭借三家手中的股份,还是能够推行通过的。

    事实上,环球的市场份额虽然是业内第一,但却也只占据了全球唱片业市场的百分之三十多。

    如果单独只看在线数字音乐这一块,份额还要更低一些,有足够多的用户,spotify有充足的底气拒绝环球。

    spotify拒绝环球,可能意味着部分潜在用户的流失,毕竟很多歌迷在选择音乐平台的时候,往往是冲着某一位歌手的歌去的。

    但是,不可能所有喜欢环球旗下明星的歌迷,都只听环球的作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歌迷a喜欢环球旗下的明星b,但同时也喜欢【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c。

    如果两者都在spotify平台,这位歌迷会做何选择自然不必多说。

    但若是只有一位,该歌迷也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使用spotify,大不了要听b明星的歌的时候,再换到其它平台去就是了。

    虽然说这个概率不算特别高,但也不低。

    spotify拒绝环球确实会有所损失,但至少在没有其它足够强力的竞争者的时候,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但以环球的版权库数量,若是拒绝了spotify,却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营收损失。

    这对于环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注:早期itunes和版权方的关系确实是这样,一开始itunes求着唱片公司放版权,但是拿到一定份额之后情况就反过来了,唱片公司求着itunes收版权。一直到后来的流媒体平台大战时期,竞争激烈了,才开始玩烧钱买版权的游戏。)

    但spotify给出的价格又太过于苛刻,环球内部,一时半会之间都还达成不了一致,很快就陷入了争吵当中。

    趁着这个机会,不需要任何的沟通,【量子音乐】,华纳唱片,以及索尼-bmg不约而同地,开始针对环球旗下的歌手和版权供应方进行挖角。

    就连话术都是现成的:跟环球合作,spotify平台这一块收入,可就要没了!

    而如果掏点违约金,结束和环球的合约,加入我们,spotify这一块的收入可不低呢,我们再给补贴点,这买卖绝对不亏!

    反正,绝大多数的明星和版权供应方,也不清楚spotify只是对环球报出了一个苛刻的价码,而不是完全拒绝环球入场。

    在他们的眼里,只看到一个现实:spotify已经与全球几乎所有版权方达成了协议,但唯独没有环球的份!

第677章 股东大会

    【量子音乐】针对环球的上下游渠道攻势是全方位的。

    但威胁最大的,仍然是spotify。

    对于娱乐行业来说,无论是唱片业还是好莱坞,每一个新渠道的出现,都意味着一轮新的动荡。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可能。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新渠道都具备改变行业格局的能力。

    以唱片业为例,在最近的六十年里,尽管新渠道有很多,但实际可以称得上改变行业格局的,仅仅只有两次:cd唱片的出现,以及数字音乐的诞生。

    前者让唱片业进入了急速发展的快车道,在短短十年里,全球唱片业的市场价值翻了数十倍。

    索尼能够成为唱片业巨头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cd唱片的功劳。

    ——毕竟索尼唱片的母公司,索尼集团,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至少可以排在世界前三,给索尼唱片的支持,也是其它唱片公司无法得到的。

    至于数字音乐的诞生,中间的的一系列过程和连锁反应太过复杂就不提了,只说结论:环球的崛起和百代的衰落,至少有一半的“功劳”要放在数字音乐上。

    在过去几十年里,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渠道,当然不仅仅只是cd唱片和数字音乐。

    但仅仅只有这两个,称得上是对整个唱片业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至于其它,最多只能说是旧有渠道的有效补充,影响力算不上大。

    如果按照概率来说,流媒体音乐平台,似乎更大的可能也只是一个“渠道补充”,而很难成为与cd、数字音乐一样,对唱片业构成颠覆性影响的新渠道。

    毕竟,若是从本质上来看,流媒体音乐平台依然是数字唱片那一套,只是改变了运作模式。

    而且,这种运作模式并非无法模仿的。

    ——想想看,在后世,有多少和spotify一样的流媒体音乐平台?就连itunes,都放弃了坚持买断制,而改为以spotify模式为主。

    无论这种模式能否获得成功,未来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市场,绝对不会由spotify独占。

    对于环球而言,要考虑的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spotify模式能否成功?

    第二,假设spotify模式取得成功,是接受spotify较为苛刻的条件,还是与未来新兴的流媒体音乐平台合作,哪一个选择对环球而言更有利?

    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在最近一次环球音乐集团的股东大会上讨论,并且做出决策的。

    “如果是其它时间,这个思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点,现在,环球正面临困境!”

    道格-莫里斯敲着桌子,大声反驳着。

    看那表情,就差直接说出这位股东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全是废话。

    道格-莫里斯的话,顿时引起一阵喧哗,一个个股东和代理人,互相窃窃私语起来。

    不得不说,环球的股权结构复杂,小股东的数量也极多。

    而并不是每一个股东,都会随时对环球音乐集团,乃至于唱片业的事态保持长期的关注。

    事实上,有为数不少的股东,之所以投资环球,仅仅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本身并不关心唱片业的事情。

    虽然这种人比较少,但在环球音乐集团内部,确实也有一小部分股东,一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环球与【量子音乐】开战的事情。

    当然了,消息蔽塞到这种程度的人终归是极少数个例,在旁人的提醒之下,也立刻明白了过来,顿时露出或专注、或凝重的申请,慎重地考虑着这件事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比如说,手中这笔环球的股份,是尽快脱手套现,还是继续持有,甚至于是冒险增持环球的股份,以图谋更大的利益?

    且不提股东们各自不通的想法,道格-莫里斯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大声道:“现在的情况很明显,环球被spotify排斥在外。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利用这个机会,以新渠道的盈利点为诱惑,拉拢和挖角我们旗下的创作者和版权供应方,环球会十分的被动!”

    事实上,环球与spotify谈判破裂的消息仅仅才传出去两天,原本与环球合作的版权供应方,就有两家直接委托律师支付了违约金,终止了与环球的合作。

    对于环球这样的巨无霸来说,版权库是非常庞大的,数量在七位数以上。

    但这七位数的音乐版权,并非每一首歌的版权都属于环球自身,更多的,反而是一些小的版权方,自身没有运作能力,将版权委托环球代为运作,环球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比如说一些独立歌手,或者干脆是投资音乐版权的个人和投资机构等等。

    这些个人和机构,单一一家,手中的版权数量没有多少,往往也没有单独运作版权收入的能力。

    但若是考虑到它们的庞大数量,所有版权相加,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自有版权和代理版权,这个比例,对于其它的巨头而言,大约是一半对一半。

    比如说,在百代衰落之前,自身有125万首歌的版权,另外还有大约130万首歌的版权属于其它合作方,但由百代代为运作。

    如今的华纳和索尼,自身版权和外来版权差不多就是这个比例。

    但却有两家例外:环球和【量子音乐】。

    环球是成立的时间太短,自身的版权库数量偏低,只有几十万首歌。

    而外来合作方提供的版权数量,加起来却超过了三百万首,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五到一比六。

    【量子音乐】则完全相反,自身版权数量高达125万首,而代理运作的版权数量,连五十万都不到。

    对于环球而言,版权合作方的重要性,是远远高于其它唱片公司的。

    一家两家的小合作方,代表的版权数量少则几首,多则几千首,对环球的影响不大。

    但让道格-莫里斯重视的,却是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

    现在只有两家终止合作,再过上一段时间呢?

    要知道,现在挖角挖的最狠的,可就是【量子音乐】。

    一方面利用新渠道的未来收益,诱惑环球的版权合作方。

    另一方面,【量子音乐】也针对不同的版权合作方,提出了相当优惠的抽成比例,甚至还愿意替对方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以降低对方离开环球的成本。

    有一些不能在股东大会上明说的数据,也让道格-莫里斯感到十分的担忧。

    比如说,在【量子音乐】内埋下的那一颗钉子,那名叫做刘易斯的经纪人,前段时间就传来过消息,【量子音乐】为了这一次挖角,共计开出了高达二十亿美元的预算!

    其中,一半用来挖角环球旗下的歌手、明星,乃至于音乐制作人。

    另一半,就是专门用来挖角这些版权合作方的。

    在全球都在银根紧缩的这段时期里,二十亿美元,可以做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稍稍停顿了几分钟,给各位股东和代理人充分的思考时间。

    而后,道格-莫里斯再次开口,朗声道:“各位股东,我的提议是,接受spotify的条件,先取得流媒体音乐渠道的入场资格,并且尽快稳住合作方的信心,至于一些账面上的损失,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在意为好。”

    “‘一些账面上的损失?’”

    来自华尔街的一位股东扬起手中的报表,嗤笑道:“根据这份报表,如果我们接受spotify的条件,我们将会在未来三年内,总计损失高达一亿美元的利润!”

    “另外!”

    这位股东抬高了声音,大声道:“spotify要求环球至少签订十五年的合约,这意味着假如未来流媒体音乐版权的价值提升,环球的损失会更大,这就是你所说的‘一些账面上的损失’?!”

    这名股东口中的“损失”当然不是指亏损。

    但按照这间会议室里大多数人的思维来讲,如果一次本该有一亿美元利润的交易,只赚到了八千万美元,他不会认为自己赚了八千万美元,而是认为自己亏损了两千万。

    这就是典型的商人思维。

    这番话,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道格-莫里斯分明看到,有不少人在听了这番话之后,不住地点头赞同。

    心里微微叹了一口气,道格-莫里斯很快打起精神。

    没有与那位股东争辩,这种事,争论下去,只会让各位股东更加意识到,接受spotify的条件会“损失”多少钱,而不会关注到另一个方面。

    道格-莫里斯很清楚这些股东的心态:接受spotify的条件,亏损就在眼前。

    而拒绝spotify的条件,亏损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哪怕有很多合作方被挖走,环球至少也能得到一大笔违约金的赔偿。

    若是以后的局势不妙,大不了卖掉环球的股份走人就是了。

    道格-莫里斯毫不怀疑,若是环球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困境,包括维旺迪在内,这间屋子里,会与环球同进同退的人,绝对不超过一掌之数。

    但若是能够给他们充分的信心,在座的这些人,全部都会是环球音乐集团的铁杆盟友!

    虽然不是每一位盟友都“有用”,但大多都掌握着相当优质的资源。

    这股力量联合起来,却也让环球在各个方面都能拥有极为强大的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明知引入更多的股东,会失去对公司的掌控权,但仍然会在“不是十分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进行扩股融资。

    哪怕引来的股东都是一群墙头草,但在这道墙没有出现倒塌迹象之前,他们就是自己最坚定的盟友和最可靠的合作者。

    很快,道格-莫里斯理清了思路,没有与之前反对自己的那位股东争辩什么,而是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大家投票吧,是否接受spotify的条件,由各位股东一起来决定!”

    股东大会的投票流程其实很简单。

    由环球的高层抛出一个议题,并且提前将相关的资料发给各位股东。

    而后,在股东大会上,各位股东按照手中的股权份额计算投票权的权重,可以表示支持,或者反对。

    在这种时间相对充裕的股东大会上,若是股东或者他的代理人认为有必要,也可以花费几分钟的时间来阐述自己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起就留下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大人物往往有很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人们应该尽力满足这样的需求。

    例如议会制,例如选举演讲的制度,都是在支持这一“传统”。

    在股东大会上,当然也不会例外。

    作为环球音乐集团最大的股东,维旺迪集团的代表很快就做出了选择,支持道格-莫里斯的提议,接受spotify的条件,以承受可以预期的亏损为代价,尽最大可能挽留环球的合作者。

    维旺迪握有环球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权,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一个数字了。

    要知道,得到“赞同票”的底线,仅仅只是百分之五十一而已。

    百分之四十,距离百分之五十一,已经非常接近了。

    但接下来的投票流程,却让道格-莫里斯皱眉不已。

    先是来自华尔街的几位代表,在高盛集团的带头之下,投下了反对票。

    高盛握有环球近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虽然还不到维旺迪的一半,但却也是环球内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声音。

    加上其它几位同样来自华尔街的股东,这一股声音绝对不低。

    然而,更加让道格-莫里斯担忧的,是高盛所表现出的态度!

    在最近几年,环球的股东大会上,高盛还是第一次与维旺迪唱反调!

    用有些担忧地眼神看了一眼维旺迪的代理人,道格-莫里斯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明显的惊诧,不由得心下一沉。

    这份惊诧,意味着维旺迪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甚至是投票流程开始之前,都不知道高盛已经站到了对立面上。

    当然,如今说对立还太早了,或许高盛仅仅只是反对接受spotify的条件,可能会导致自己手中股份价值下降。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很快从担忧中回过神来,道格-莫里斯将目光望向下一个股东。

    和之前的几位代理人不同,这位来自硅谷的股东,是亲自来的纽约。

第678章 幺蛾子

    53%:41%!

    在环球音乐集团的股东大会上,道格-莫里斯的提案得到了通过。

    但这个数字,却让人感到高兴不起来。

    只有百分之五十三的赞同票,另外,还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反对票。

    ——至于剩下大约百分之六的票数哪去了?两位小股东投了弃权票,另外,持股不足百分之一的股东无权参加股东大会,总票数相加自然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对于道格-莫里斯和维旺迪而言,这次的投票结果,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

    意味着,维旺迪和道格-莫里斯,正在失去对环球音乐集团的控制。

    对于这种局面,道格-莫里斯是有心理准备的。

    虽然维旺迪手中的股份很多,但并没有达到绝对控股权的程度,离相对控股权都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

    而其它绝大多数股东之所以投资环球,也是因为有利可图。

    若是维旺迪和道格-莫里斯无法给股东们带来预期的利益和收入,被股东们抛弃,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维旺迪还好一些,毕竟股权在手。

    而道格-莫里斯手中的却仅仅只是期权,若是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东投出不信任票,就不得不黯然下台。

    在如今的北美,职业经理人确实是一个光鲜体面的工作,收入也高得吓人,但是,压力却只会更大。

    好消息在于,道格-莫里斯暂时不必担心不信任票的问题。

    因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只有当股东们投出的不信任票超过三分之二,才会触发合同中的相应条款。

    而有维旺迪的百分之四十多的股份支持,不信任票的数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三分之二。

    但是,道格-莫里斯却不得不担心另一件事:若是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在这次合约到期之后,自己很有可能会失业!

    ——道格-莫里斯的合同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合约期内强制下台,确实是需要三分之二的不信任票,但若是合约到期,只要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东一致否决,道格-莫里斯就必然会失去与环球续约的机会。

    对于一个美国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失业更可怕的事情了。

    超前消费的习惯所带来的高额负债,一旦失去了工作和收入,哪怕是小有资产的富豪,也很有可能会破产。

    股东大会结束之后,道格-莫里斯翻阅着会议记录,同时飞快地对助理下达着一个个命令,让整个公司的各个部门快速运转起来。

    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在有些时候,却又可以变得很简单。

    困难在于,这不但需要极强的手腕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许多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比如说办公室斗争。

    而简单之处在于,只要让公司的股东们看到,自己确实能够让他们手中的股份越来越值钱,这个位置就稳如泰山,绝不可能动摇。

    道格-莫里斯很清楚这个道理,并没有因为这次股东大会上表现出一些不好的苗头而愁眉苦脸,到处寻找退路。

    反而,是强打起精神,试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环球的业务尽快回到正轨。

    以环球音乐集团的体量,只要挣脱目前的困境,依然还是那个唱片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超级巨头。

    “让人给spotify发消息,环球同意接受他们的条件,版权库中的所有作品以分成的方式加入spotify,并且同意分成比例降低至标准数字的百分之七十五。”

    道格-莫里斯看着助理,认真地强调道:“同时,要求spotify将十五年合约改为五年,五年之后再重新谈判!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让spotify在合约上签字!另外,环球计划收购或者注资spotify,不多,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股份即可,问问spotify需要什么条件,有了消息第一时间向我汇报。”

    “好的。”助理接过授权书,应了一声,立刻离开去办事。

    道格-莫里斯继续翻阅着会议记录。

    这次股东大会讨论的问题不多,毕竟,绝大多数的日常事务,道格-莫里斯自己就有足够的权限去处理。

    只有很少一部分重要决策,才需要拿到董事会上讨论。

    而董事会也无法单独决定,必须经由股东大会投票的事情,往往一年也未必有一次。

    事实上,这一次的股东大会,唯一的“主要议题”,就是是否接受spotify苛刻的分成条款。

    spotify给其它版权方的条款,是以一定的价格买断,或者是按照某种算法,依照“有效点播比例”进行分成。

    简单来说,就是spotify会将付费用户充值以及广告收入综合起来,拿出一定的比例,用来向版权方支付版权费用。

    其中,在计算“应当支付的分成”时,买断合约和分成合约的版权方是混一起计算的,但前者并不会真正支付,因为版权费用早就以一次性结清的方式支付过了,这笔钱是属于spotify自己的。

    至于具体的计算方式,就是按照“有效点播比例”来计算。

    比如说,假设环球授权提供的版权,在一个结算周期内总计有一亿次有效点播,占百分之二十。

    而spotify在这个周期内,拿出的“分成资金”总数为五亿美元。

    那么支付给环球的版权费用,就是百分之二十。

    当然,这是在“标准条款”下的计算方式。

    因为【量子音乐】,华纳唱片,以及索尼-bmg音乐集团三方在这方面达成了默契的缘故,spotify对环球提出的条件自然也有所差别。

    其它的倒是没有变化,仅仅只是修改了对环球提供的音乐版权的“有效点播”计算权重。

    大体上来讲,在同样的点播比例之下,环球能够获得的收益会降低至原有的四分之三,多出来的差价,会用来补贴其它所有版权方,依照有效点播比例进行分配。

    百分之二十五的差价看上去不多,而且以spotify现在的用户量而言,绝对数字也没有大到不可忽视的程度。

    但若是关注到另一项数据:spotify的用户增长速度。

    现在,spotify的用户量还不够多,或许亏不了多少钱。

    但随着spotify的推广,用户量越来越庞大之后,单单只是每个月的包月付费数字,就是一笔巨款。

    这百分之二十五的差价,将会在几年之内,让环球出现巨额的“亏损”。

    少赚就等于亏钱,按照这种典型的商人思维,环球音乐集团的市场部门做出了一份预测,预计在五年之内,环球音乐将会在这批版权的授权上,出现至少数亿美元的“亏损”。

    (注:2019年的时候spotify公开的付费用户量是1.3亿左右,按照平均10美元的包月费用来算,每月就是13亿美元。spotify拿出来支付给版权方费用的收入比例是90%,也就是11.7亿美元,按照环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这笔钱大约在不到4亿,五分之一就是8000万,这是一个月的数字,一年就是9个亿,还没算广告收入!)

    不过,以后的亏损,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或许因为“可以预期的亏损”的缘故,导致股东们对环球股票的信心下降,直接体现在股票价格的降低上。

    毕竟,股票这东西,玩的就是一个信心。

    市场对某一支股票有信心的情况下,哪怕这个公司的业务做的稀烂,每年都产生巨额的亏损,也不会影响其股价一路走高,spotify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油土鳖、奈飞等等。

    若是反过来,市场对某支股票信心不足,无论这家公司有多么能赚钱,股价都会出现暴跌。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实际上在股市之内非常的常见。

    哪怕对于环球音乐集团这样的非上市公司来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不能上市,顶多就是投资者的范围变小一些,从全北美的股民,缩小到一小撮富豪投资者身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就实际营收能力而言,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反而,因为一条新渠道的出现,还能让环球的财务报表变得更加的漂亮。

    道格-莫里斯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件事,实际上还是因为spotify的苛刻合约背后,所导致的版权合作方大面积中断合作的风险。

    环球能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维旺迪在环球崛起之初提供的巨额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单纯的钱的问题了。

    哪怕继续像当初一样,不断玩并购,在全世界到处收购有价值的厂牌,也只能在“量”上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不会产生什么质变。

    有了大量并购来的厂牌,再通过环球自身的体系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之后,在内容制作和发行这两个环节,道格-莫里斯敢拍着胸口说一声,环球绝对是如今唱片业内做得最好的公司,没有之一。

    事实也正是如此。

    同样的一张专辑,若是交由环球来运作、发行,只要专辑本身的质量有保障,销量绝对会比交给其它公司来发行要高出一截。

    哪怕这个“其它公司”是【量子音乐】、华纳唱片、索尼-bmg音乐集团这样的巨头,也同样不例外。

    其它三大巨头确实也有各自的全球发行体系,但和环球这套数百亿美元砸出来的发行体系相比起来,还是显得差了些。

    当然,差距也有限就是了。

    依靠着最为出色,最为顶尖的发行体系,环球从来不担心旗下明星的断档。

    一家拥有业内最好的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大公司,天然就具备对明星,和梦想成为明星的年轻人们最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版权问题,却一直是环球的短板所在。

    没办法,环球成立的时间太短了。

    如果不算被维旺迪收购之前,那段小打小闹的时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几年而已。

    (注:环球唱片在1930年成立,但是在90年代被维旺迪收购之前一直都只是个十八线小厂。维旺迪买了环球,又通过环球收购了宝丽金以后,这个厂牌才发展起来,具体的时间是1998年。)

    虽然一路走来,并购了许多的厂牌,但环球的版权库却是一直没有积累起来。

    一方面,那些数量较大,价值较高的音乐版权,都掌握在几大巨头的手里,最起码也得是rca唱片这样的一线大厂。

    收购一些小厂牌,确实也能“顺带”买来一些版权,但数量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之后,唱片业内的各个版权方,都开始对自家手中的音乐版权重视了起来,绝对不肯轻易出售。

    像【虫子】乐队的保罗那种,所有才华都只在音乐创作上,在其它事情上多少显得有些脑袋不太灵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除非环球出一个原高于市场价的价码,否则即便是想要收购版权,也没有多少人肯卖。

    十几年下来,环球手中,仅仅只是积累了几十万首歌的版权。

    和大多数唱片公司比起来,这个数字确实不少了,但却多少有些匹配不上顶尖巨头的身份。

    在环球音乐集团庞大的版权库当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还是依靠外来合作方的授权。

    环球仅仅只有运营这些版权盈利的权利,但却没有所有权。

    当然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只有运营权,也是够用的。

    毕竟这种合约一般签订的都是排他性合约,只要版权的运营权在手,所有权的归属反而不那么重要,环球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借助这些版权的运营权,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

    但是,如今,借着spotify这个新兴的渠道,以【量子音乐】为首,环球的所有竞争对手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默契,开始大面积地挖角环球的版权合作方。

    而且,也确实因为眼馋新渠道的收入,有不少合作方感到了心动,甚至不惜出高价违约金,也要收回授权。

    这立刻让环球陷入了被动之中。

    要知道,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

    一旦版权合作方大面积中断与环球的合作,剩下的人,跟风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

    好在,这次股东大会虽然过程出现了一些波折,但道格-莫里斯总算是得到了一个想要的结果。

    只要能够尽快与spotify签订合约,至少可以在短时间内,稳住这些合作人的信心。

    前提是,这段时间里,千万不要再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第679章 改变生态

    【量子音乐】的总部。

    卢西恩-格兰奇看着罗杰拿出的计划,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真的要这么做?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吗?!”

    在卢西恩-格兰奇看来,罗杰拿出的这份计划,确实可以极大的打击包括环球音乐集团在内的,其它唱片业巨头。

    但是,对自身的损失只会更大!

    可以说,罗杰拿出的这个计划,完全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还没有伤到敌人,首先就捅自己一刀。

    如果仅仅只是比失血能力也就罢了,只要【量子音乐】自己稳得住,拖到竞争对手承受不住失血的损失,垄断了大半个唱片业之后,自然有无数种办法把钱再赚回来。

    但是,罗杰拿出的这份计划,最关键的问题却不是在伤敌伤己,而是在破坏整个唱片业,数十年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

    可以说,若是这个计划顺利推广开来,整个唱片业的生态环境都会被改写!

    至于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向变化,以卢西恩-格兰奇的目光,也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罗杰没有正面回答卢西恩-格兰奇的问题,反而是说起了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数据:“随着现在媒体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件事对整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咱们暂且不提,只看对唱片业的影响。”

    罗杰指了指卢西恩-格兰奇的电脑,说道:“你随便打开一个数据网站,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唱片业的消费者数量,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在稳定地增加。但是,作为主要‘内容制造’者的明星,数量增加的更快。五十年前,是十个明星争夺一千万个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的数量增长到了一亿,但同一时期内活跃的明星数量却达到了一千以上!”

    “也就是说,竞争更加激烈了。”

    卢西恩-格兰奇点点头,说道:“而且,根据公司市场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明星之间的‘分类领域’将会更加的细致化,这也是为了顺应市场做出的调整。”

    这个变化,若是在短暂的三五年之内,可能体现得还不太明显。

    但若是将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五十年,哪怕是一个外行,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变化。

    在五十年前,一个猫王,就可以满足整个北美所有歌迷的“追星”需求。

    但到了现在,虽然不会再出现猫王这样,能够吸引整个北美所有人目光的超级巨星,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数十、上百,乃至于数量更多的二三线明星。

    这些明星,或许每一个明星的粉丝数量,和猫王之类的超级巨星根本没得比,但总数相加,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市场更大了,但同时,竞争也更激烈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浅显,但却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结论。

    “我认为,未来的几十年内,这种趋势只会更加的明显。”

    罗杰摊开手,说道:“所以,【量子音乐】需要的很简单,为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的‘偶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明星,以及更大规模的造星计划。后者是你的工作,至于前者……”

    罗杰伸出手,在办公桌上的文件封皮上点了点,道:“这就是我的解决方式。”

    卢西恩-格兰奇没有说话,而是拿起文件,重新看了一遍。

    罗杰给出的计划,实际上只是一个梗概,具体的细节还需要由【量子音乐】的管理层去完善,甚至为此做出大量的市场调研、寻找理论依据等等。

    任何一个涉及公司未来数十年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都不可能拍脑门就做出决定。

    罗杰的这份计划,严格来讲,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通过降低抽成比例等方式,大规模吸引明星加入,与其它发行公司在“内容产出”方面展开渠道大战。

    按照如今唱片业的主流模式,像【量子音乐】这样,集制作、推广、发行为一体的大型唱片公司,签下明星的时候,往往会抽取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还会附带有版权方面的分割条款。

    当然,这是制作厂牌和发行抽成相加之后的数字。

    并且,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只会针对没有任何根基的纯新人,但凡有一点成绩和资本的明星,都有重新谈判的资本。

    若是达到二线顶尖,甚至一线的程度,自己成立制作团队,甚至是制作厂牌,只与【量子音乐】进行发行方面合作的,也是有不少的,这就能省下很大一部分“制作厂牌抽成”,而且版权也完全归自己所有。

    虽然说制作专辑的资金需要自己来出,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但总体来说,对大多数明星而言,还是很划算的。

    若是某些招牌支柱类的巨星,甚至还可以享受到“特殊待遇”。

    比如,泰勒-斯威夫特与【量子音乐】的最新一份唱片合约,发行方抽成的比例就降低到了最高百分之三十、最低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具体根据渠道来决定,例如实体唱片的抽成比例就是最高的百分之三十,而巡回演出的收入则是扣去成本之后的百分之十五。

    这也是除了罗杰的【darkness】乐队以外,整个【量子音乐】里,待遇最为优渥的发行合约。

    而根据罗杰最新提出的计划,确切地说,是一个设想:要将旗下所有明星的发行方抽成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之间”,且在版权分割方面做出较大的让步。

    至于制作厂牌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因为涉及的计算内容比较复杂,罗杰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计划,但却也提出,要给予签约明星更多的选择机会。

    没钱的,可以让【量子音乐】的制作厂牌垫付制作成本,在分成的时候扣除,或者直接提高分成比例。

    不愿意分出更多利益的,只要能够确保专辑的质量,也完全可以自己组建制作团队,或者干脆自己出钱,委托【量子音乐】旗下的制作厂牌来完成自己的项目。

    具体的数字,自然是要仔细地进行先期调查,以及评估核算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只要这个方案通过了基本的可行性论证,在未来,签约到【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歌手、乐队们,各种渠道抽成的比例都会有极大幅度的下降,分割出去的版权也会更少。

    简而言之,就是“属于自己的版权”更多了,收入也更多了。

    这对于明星,以及梦想着成为明星的新人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但对于唱片公司来说,却是未必了。

    按照旧的模式,这些唱片公司完全可以说是躺着赚钱。

    只要手上有一批质量不错的“明星”,一个周期内推出几张专辑,开办几场巡回演唱会,在高昂的抽成比例之下,唱片公司就会有大把的资金入账。

    事实上,对于唱片业来讲,站在产业链顶端的发行公司,利润率一向是很高的。

    在各个巨头的默契之下,发行公司作为整个食物链最上游的霸主,对底层,尤其是“内容产出”的明星,进行全方位、大幅度的压榨,从而获取了海量的利润。

    为什么,从来没有一家唱片业巨头选择上市?而好莱坞巨头几乎每一家都是上市公司?

    因为在高额的利润率之下,唱片业巨头根本不需要通过上市的方式来融资,自身的资金就足以完成扩张的需要。

    如果不是几大巨头之间内耗过于严重的话,以唱片业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早就可以诞生出一家市值相当于好莱坞六大之和的超级巨头。

    (注:未经验证的小道消息,有八卦小报提到,索尼的某位高层曾经在私下场合说过,索尼唱片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来打击竞争对手,所以才扩张缓慢。再次强调,未经证实,切勿当真。)

    但是,若是罗杰的这个计划顺利推行开来,唱片业的生态链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或许发行公司依然可以保持在整个产业链中最上游的位置,但却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一个超然的存在。

    而处于底层被剥削状态的明星们,地位却是会开始大幅度的提升。

    虽然不至于反客为主,但是,一旦这样的格局稳定下来,唱片公司再想要像过去那样,对明星阶层肆意压榨,却是根本不可能再发生了。

    当然,首先要【量子音乐】能够顶得住压力,稳定住这样的生态链。

    “唱片业的消费者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按照以往的模式,广撒网,试图培养出一两个超级巨星,以争夺市场份额。这样的思路,或许还行得通,但一定不是最优解。”

    罗杰见卢西恩-格兰奇似乎有些不解,立刻解释道:“在我看来,以后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明星的质量,而是数量。顶尖大牌方面,有一两个就足够,反而需要吸引数量更多的小明星,去争抢细化领域的市场。咖位不需要太高,二三线都无所谓,但数量一定要多,涉及的细化领域一定要齐全。”

    罗杰所设想的这一套体系,多少借鉴了一些太平洋对岸,未来几年会流行起来的流量明星的体系。

    但是本质上却有所不同。

    毕竟,流量明星那一套,也就仅仅只适合太平洋对岸的特殊环境。

    这套体系能够火热起来,背后的原因极为的复杂,换一个环境,必然会直接暴毙。

    罗杰的想法是这样的,大体上,依然沿用过去的金字塔式阶梯,由几个顶尖的巨星撑起【量子音乐】的招牌。

    但在这几个顶尖巨星之下,却不再是数量较少的一线、二线顶尖明星,而是数量众多的小明星。

    这里的数量众多,指的可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以百为单位。

    随着数字音乐和互联网的发展,让流行乐坛有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但同样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消费者也会变得越来越苛刻,或者说,越来越挑剔。

    在过去,一个猫王就可以满足全北美所有歌迷的审美,哪怕不喜欢这种类型的歌迷,因为选择范围太少,也只能选择听或者不听,而无法对唱片公司提出要求:你必须得给我弄一个我喜欢的作品出来。

    而现在,随着“内容产出”的基数大规模增加,流行乐坛也明显出现了领域细化的倾向。

    站在歌迷的角度来讲,就更是如此。

    例如说,喜欢摇滚乐的,就分为金属乐、另类摇滚和原型摇滚。

    不仅仅如此,例如金属乐摇滚内,还要再细分为重金属、力量金属、激流金属等等。

    而每一个分支类别,又要再分为英语摇滚、岛国摇滚、华语摇滚等等。

    按照这样细分下来,单单只是一个金属乐摇滚,若是每一个最末端的细分领域都有且只有一支乐队,需要的乐队总数至少也得上百。

    所有音乐类型相加,少说也要以千为单位。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罗杰才产生了一种想法:通过吸引更多的明星,乃至于主动“制造”更多明星的方式,以数量来抢占市场。

    这种思路是否可行,罗杰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否则拿出来的就不会是一个计划的梗概,让【量子音乐】的高层去完善,而是直接在做完所有前期工作之后,拿出正式执行版本的计划书来。

    在罗杰的前世,一直到罗杰重生之前,唱片业的主流,依然是沿用过去那一套。

    不得不说,虽然歌迷的审美一直在变得越来越挑剔,但若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歌迷,还是属于那种“喂啥吃啥”的类型。

    但罗杰想要做的,却是主动来改变这一点,让歌迷们“想吃啥就吃啥”。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的,是整个唱片业的生态。

第680章 狂风暴雨

    【量子音乐】的效率很高,在公司高层的全力推动之下,市场部门调动了大量的资源,仅仅只用了三天,就将初版报告提交到罗杰的办公桌上。

    由于只是初版的缘故,报告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不到二十页纸,其中大多数还是各种数据,以及计算公式等等。

    对于这些内容,罗杰一概跳过不看,让手下的人验证一下数据和算法没有问题之后,就只看最后的结论。

    毕竟,涉及统计学、概率论等内容的计算过程,对某位数学考试从来没有拿过a+的同学来说,想要看懂实在是有点难。

    咳咳。

    虽然去掉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过程之后,整个报告书的内容并不多,但罗杰仍然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在这份报告上。

    并且,从这份报告中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大幅度降低发行方的抽成比例,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明星们的加入,对于【量子音乐】而言,会出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盈利的不可控性。

    按照唱片业现在的模式,只要旗下有足够知名度的明星,在较高的发行方抽成之下,唱片公司无论如何都是不会亏本的。

    哪怕专辑或者巡演的门票卖得不好,无非也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唱片公司肯定不会赔钱。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总是说,唱片业是一个躺着赚钱的行业。

    和每一部大投资的电影都承受着极大亏损风险的好莱坞相比,唱片业无论是利润预期,还是亏损的风险,都让人嫉妒到质壁分离。

    但是,若是将发行方抽成的比例降低呢?

    降低的少了,比如说百分之五,起不到大量吸引明星和新人加入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已经成名的明星们来说,这点差价,还不够支付自己的违约金的,根本不可能为此而选择跳槽。

    降低得多了,比如在现有的基础上,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抽成,那么【量子音乐】在推出新的项目时,失败的风险就会大幅度增加。

    原因很简单:抽成比例下降,意味着属于“发行方”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成本却是不变的。

    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大幅度锐减,任何一个对商业常识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如何确保新合约对明星有足够吸引力的前提下,仍然保证【量子音乐】有利可图,或者至少从长远来看是有利可图,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握。

    当然,【量子音乐】不会因为难做就放弃,事实上,市场部门已经调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力量,尝试着在具体分成比例上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虽然说在公司内部有一股声音,认为这是无用功,但在罗杰的坚持之下,还是先做了再说。

    有用没用,等市场部门取得了足够多的数据,再让精算师计算之后,就会一目了然。

    但从这初步的反馈来看,显然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罗杰将这份报告翻来覆去看了无数次,不得不承认,自己想得太简单了些。

    唱片业的产业链格局,自从几十年前确立以来,虽然有过动荡,但却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扭转。

    这其中,自然不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发行公司的强势。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新兴的公司做过改变行业格局的尝试,尝试的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或许在这些尝试之中,有少数的明星能够跳出“明星阶层”,与发行公司获得真正平等对话的权利,也有一些巨头轰然倒塌。

    但若是将目光放大到整个行业链上来看,发行公司所代表的阶层,对于明星所代表的阶层,用天差地别都不足以形容,两者的话语权根本不在一个位面上。

    当然,明星还不是最惨的。

    在整个唱片业的格局当中,位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其实是“非明星身份”的词曲作者。

    也就是为那些自己不具备创作能力的明星们提供歌曲的群体。

    就和好莱坞的编剧一样,这些才是位于食物链最底层,处于严重被剥削的程度。

    除非能够做到整个行业最顶尖的程度,将自己的名字转化成一个具备极高商业价值的“商标”,例如汉斯-季默,例如林夕等等。

    除了这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的词曲创作者,甚至会为了生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自己创作出的作品版权卖给明星,或者唱片公司。

    而且这一群体,在真正成名之前,也几乎没有任何议价的能力。

    无论是唱片公司还是明星,在面对普通的创作者的时候,收歌的前提是版权买断,如果仅仅只肯给出授权,要自己保留版权?抱歉,这歌再出色我也不要。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唱片业非常的普遍,一首红极一时的单曲,其词曲版权的卖断价格往往会低得让人难以想象。

    比如说有一首在油土鳖被播放超过十亿次的网红歌曲,那位歌手买断词曲版权的价格仅仅只是一千五百美元,但却靠着这首歌,创造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收入。

    在罗杰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就曾经迫于生计,以两千美元一首歌的低价卖掉了几首歌的版权,只不过后来发迹之后又找机会高价买了回来。

    不过,罗杰对于词曲创作者阶层地位偏低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改变它的想法。

    反正,随着所谓的“创作型歌手”这一人设日渐火爆起来,非明星身份的词曲创作者,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而那些自己就是明星的创作者,也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创作出来的歌曲版权自己用,也就不在乎价值高低了。

    当然,词曲创作者这个职业是不可能会消失的,但这块市场,只会是越来越小。

    这个群体,也只会越来越不受人关注。

    事实上,罗杰想要抬高“明星阶层”在业内的地位,也不是站在“明星”这个身份上做出的决定。

    而是基于【量子娱乐】的老板这个身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整个唱片业的格局,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确立【量子音乐】的垄断地位。

    说白了,罗杰要做的这件事,看上去是对明星阶层有利,当然,事实上对他们来说也确实有很多的好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短期的还是长远的,若是这一改革顺利执行并推广开来,明星阶层确实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收益。

    但是,若是这一设想成功,获利最大的绝对不是明星阶层,而是【量子音乐】。

    推翻旧的标准,制订新的标准,若是这一计划成功,【量子音乐】就能直接从唱片业巨头,一跃“晋升”至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层面去。

    从格局上,立刻就和其它唱片公司分出了高下。

    至于说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有什么好处……

    看看思科,看看索尼(cd、dvd),还有因特尔,ibm等等。

    无论是任何行业,制定标准的那家公司,垄断或者至少是半垄断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当然了,娱乐行业和那些需要技术来为“标准制定”打下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又有所不同,并不能生搬硬套。

    就算【量子音乐】制定了新的标准并且顺利推广开来,其它唱片公司也完全可以有样学样,根本没有任何专利或者版权可以限制这些竞争对手的“模仿”或者说“抄袭”。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杰的计划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

    然而,只要在新标准中抢占先机,【量子音乐】就可以获得极大的优势。

    哪怕保守一点估计,至少也可以确保在未来十年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拥有极大的领先优势。

    有了市场占有率,还怕没钱赚?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那些互联网产品之间的烧钱大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在烧钱抢占市场。

    不同之处在于,【量子音乐】不会直接大笔地砸进去太多的现金,而是通过“减少未来收入”的方式来“烧钱”。

    临近中午的时候,罗杰终于将报告放回桌上,提起笔,写下批复,然后叫来助理。

    “把这个送到卢卡那去,提交高层会议讨论。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直接给下边的部门分派任务。”

    ……

    三月中旬,在大多数时间里,这个时期都是一年当中娱乐业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

    刚刚结束的颁奖季消耗了公众大量的热情,而距离暑期档又还有一段时间。

    通常而言,这个时期的娱乐业,通常趋于平静,很少有什么重量级作品上线,也很少有什么重大消息发布。

    反而,人们对于各种八卦更加有兴趣。

    新闻集团依然在拼命炒作着环球音乐集团的“黑金”丑闻,洛杉矶法院第一次开庭,环球音乐集团被判败诉,需要向包括蕾哈娜在内的联合诉讼方支付总计高达2.76亿美元的赔偿,并无条件解除唱片合约,归还唱片发行权等等。

    这样的条件,环球当然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

    账面上的损失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若是开了这个口子,环球旗下,还有那么多的明星、小歌手等等,若是一个个都闹起来,按照这次的判决标准,足够让环球破产好几次了。

    在提出上诉的同时,道格-莫里斯还私下派人联系了蕾哈娜,提出“庭外和解”的要求。

    甚至于,在谈判的时候,还隐晦地暗示,若是蕾哈娜等人同意和解,环球可以支付更高的代价,但作为交换,蕾哈娜等人必须对此进行保密。

    这样的条件,对于联合诉讼团队中,一些不算太出名的小明星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毕竟他们很缺钱,能多拿点钱,哪怕丢一些面子,也是无所谓的事。

    为此,联合诉讼团队第一次出现了内部分歧,情况似乎开始朝着对环球有利的方向发展。

    罗杰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仅仅只考虑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吩咐米兰达-斯特里普代表自己走一趟,为联合诉讼团队带去了一张总价值五千万美元的支票,用以稳定人心。

    联合诉讼团队的人数不少,足足十几个,但五千万美元分下去,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有两三百万美元了。

    蕾哈娜等几个大牌明星或许不在乎,但对那些小明星而言,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至于蕾哈娜等人,米兰达-斯特里普也依照罗杰的吩咐,许下了一系列条件,用以稳定军心。

    比如说,对不缺钱的蕾哈娜,米兰达提出的条件就是,在这次起诉结束之后,对方可以以较为优渥的条款加入【量子音乐】。

    而【量子音乐】则会利用这次诉讼,将蕾哈娜包装成一个为整个明星阶层的利益而抗争的“斗士”形象。

    这很符合蕾哈娜的期望。

    虽然说如今的蕾哈娜,说一线都有些勉强,但论收入,却是绝对高于半数以上的一线巨星。

    钱,蕾哈娜根本不缺,早就赚够了,最大的追求反而在名气上的突破。

    【量子音乐】在接连捧出了【ac-130】乐队和泰勒-斯威夫特之后,包装推广的能力已经得以体现,又愿意为蕾哈娜量身打造一套较为讨喜的正面人设,双方立刻一拍即合。

    随后,在蕾哈娜的帮助之下,米兰达-斯特里普又分别和联合诉讼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单独深谈了一次,最终带着一大摞合同满意地离开。

    第二天,蕾哈娜就作为诉讼团队的代表,在福克斯电视台的独家专访中发表声明,拒绝环球音乐集团“毫无诚意”地和解要求,坚持诉讼到底。

    顺带着,蕾哈娜还将环球提出的条件直接公开了出来,甚至还送上了一份录音作为证据。

    “我可以给你们更多的钱,三亿,四亿,这都没问题。但是,对外,你们必须公开声明,是你们自己放弃了诉讼,环球没有支付哪怕一美元的赔偿。还有,你们必须要承认,用于起诉的那些证据是‘捏造’出来的,虚假的证据!”

    这段录音一出来,再加上福克斯电视台的“解读”,立刻就引爆了环球旗下所有签约明星的怒火。

    一时之间,环球音乐集团突然身处于狂风暴雨之中。

第681 只要锄头挥得好

    环球遭遇困境,对唱片业的其它公司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尤其是索尼和华纳,感觉就像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一般,疯狂地挥舞起锄头,大挖环球的墙角。

    毕竟,索尼和华纳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牌,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品牌形象都做得非常出色。

    和他们比起来,才成立没几年的【量子音乐】在这方面就处于了劣势。

    在各方提出的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厂牌的名气,往往就是许多明星优先会考虑的因素。

    再加上,【量子音乐】与环球音乐集团正面开战的消息早就传遍了唱片业。

    圈外人或许不太了解这些内幕,但圈内,但凡是消息灵通的人,多多少少都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有不少明星都在担心,若是跳槽到【量子音乐】,一旦【量子音乐】在与环球的竞争中最终败北,自己也会受到波及。

    再加上,还有不少有足够粉丝基础和资金作为底气的大牌明星,干脆选择了自立门户,这就让【量子音乐】可以争取的明星变得更少。

    对于这几天发生的事情,许多人在仔细分析之后,都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量子音乐】憋了一波大招,让环球直接遭到重创,但【量子音乐】自己也没得到多少好处,最大的好处反而是会被在一旁围观的索尼-bmg和华纳唱片拿走。

    不过,仅仅只间隔了一个周末,【量子音乐】就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对公司“未来数十年的经营策略”做出重大调整。

    在发布会上,卢西恩-格兰奇仅仅只宣布了一件事:【量子音乐】正在就公司旗下,所有签约歌手、乐队,以及创作者的发行合约条款做出重大调整,让出更多的利益。

    具体的体现,表现在发行方分成比例,以及版权分割方面。

    卢西恩-格兰奇表示,考虑到成本方面的因素,前者的让利不会太多,大约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具体根据签约明星的级别而定。

    而后者则是重头戏:【量子音乐】会改变唱片业过去以来的“惯例”,将所有在“替换合约”之后新发行的音乐作品,版权全部归还给歌手、乐队自己,【量子音乐】不再从中分割版权。

    这一场新闻发布会,对外界公众来说只是看个热闹,甚至还没有环球的“黑金”丑闻引人瞩目。

    但在唱片业内部,卢西恩-格兰奇代表【量子音乐】做出的这番宣言,立刻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地震。

    发行合约方面的让利就不说了,这是一个明显的,收入方面的提升。

    虽然数字不会太高,但却也没有少到可以让人忽略的程度。

    但更加让人关注的,却是在版权方面。

    按照唱片业一直以来的惯例,唱片公司——无论是制作厂牌还是发型公司——都是要从歌手、乐队的作品中拿走全部或者部分版权的。

    具体的版权分割方式,通常由明星的咖位和商业号召力,以及唱片公司的规模而定。

    绝大多数情况下,越是没有名气的小明星,就越不可能将自己的版权留在手中,除非去选择不依靠任何发行公司,独立运作的方式,不过这条路,哪怕到十年后的流媒体时代,也没有几个人走得通,更不要说是现在了。

    版权的价值很难界定,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它的版权才会值钱。如果一首歌只有寥寥几个人听过,无论它做得再怎么好,版权也是一文不值的。

    就好像诸如烟雨江南、中原五白之类的大神写手,他们的小说版权往往可以卖到七八位数,甚至九位数,但像黑色贝斯这种扑街作者的版权,倒贴钱都没人愿意买。

    咳,扯远了。

    按照唱片业一贯以来的做法,在签下一名歌手或者一支乐队的时候,第一份合约,通常而言都会比较苛刻。

    分成比例姑且不说,如果这位歌手在过去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那么只要唱片公司的规模不是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一般来说,都是可以要求获得合约期间内,该歌手所有作品的全部版权的。

    就好像罗杰和胖子的第一支乐队【墨菲】,版权就全归唱片公司所有,乐队只能保留词曲版权,以防出现【虫子】乐队那种,自己唱自己的歌,还要被版权方敲诈巨额授权费用的情况。

    事实上,这也是许多乐坛新人第一份唱片合约当中的“标准条款”,词曲版权归创作者个人或者歌手所有,而音乐版权则归唱片公司。

    好一点的,唱片合约里会规定版权收入的分成,唱片公司在使用该歌手的音乐版权取得收入的时候,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歌手支付分成。

    若是心黑一点的,直接在合约里规定,版权收入与歌手本人无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注:再次鞭尸一下披头士,他们被坑走的那批版权就有类似的条款,版权收入和乐队无关,一毛钱分成都不用付,全归版权方所有。)

    这类合约,通常被戏称为“卖身契”合约,意思是签下之后就和卖身给唱片公司没什么区别。

    当然了,随着歌手逐渐成为明星,咖位提升,到了第一份合约结束,开始谈第二份合约的时候,无论是留在原本的唱片公司,还是跳槽去其它的厂牌,只要自身有足够的资本,往往都是可以就分成比例和版权费用方面与唱片公司展开谈判的。

    甚至于有些成名速度极快的明星,在第一份唱片合约还远远没有到期的时候,为了留住人,唱片公司有时也会主动要求替换合约,用更好的待遇促使对方签下年限更长的合约,以避免对方跳槽。

    比如说,【量子音乐】旗下,泰勒-斯威夫特的第二份唱片合约,版权就全归泰勒个人所有,仅仅只是将运营权独家授权给【量子音乐】,而且还规定了严格的“授权回收机制”,如果【量子音乐】在运营这批版权的工作中危害了泰勒-斯威夫特的利益,后者就有权收回授权。

    至于具体的版权分割方式谈出什么样的结果,就要看明星和唱片公司各自的资本,以及具体的谈判细节。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

    但除了少数一线甚至是超a巨星以外,在面对【量子音乐】这一级别的唱片业巨头的时候,几乎不太可能有人能够保留自己作品的全部版权,多多少少都要分出去一些。

    或许是某一首或者几首歌的全部版权,或者是合约期内所有作品的部分版权(例如数字版权)。

    而且,由于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每一个巨星都是从新人走过来的。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在唱片业内,除了极少数从其它行业,例如影视明星转行过来的人之外,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第一份“卖身契合约”。

    而随着明星的成名,许多早期的作品,版权价值比后来的作品更高,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

    毕竟,不说大多数,至少一半的明星,其最经典的作品大多诞生于出道的前几年,反而是后来名气高了,咖位更大牌了,推出的作品质量反而开始下降。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对于碰巧是这一类人的明星们来说,即使在第二份合约中赢回了“留住自己版权”的权利,实际上也并没有赚到什么。

    而卢西恩-格兰奇和【量子音乐】所提出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却是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

    直接将所有的版权全部归还给明星,【量子音乐】仅仅只要求包括发行权、版权运营权在内的独家授权,并从中抽取适当比例的抽成作为成本维持和利润来源。

    事实上,许多明星对于这一点并不在意。

    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的明星,都没有自己运作版权收入的能力和经验,即使版权留在自己手中,也是要委托给唱片公司来代理的。

    就算是勉强自己开一家公司来运作这些,从收入角度来讲,或许还不如委托给大厂牌来代理。

    像【量子音乐】这样的发行大厂,无论是推广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远远超出“明星”这一身份可以获取到的资源,哪怕扣掉代理佣金之后,明星们所取得的收入也要比自己来运作更加的高。

    在新的合约模式发布之后,唱片业内立刻一片哀嚎。

    无数唱片公司纷纷惊慌失措,大呼“狼来了”。

    而原本正在与索尼-bmg、华纳唱片谈判,准备跳槽的明星们,一大半都当机立断地中止了谈判,转而观望起来。

    能够成名的明星,没有一个是白痴。

    就算有些明星自己的智商不够高,身边也绝对不缺乏能够及时提醒他们的“聪明人”。

    见风使舵,利益最大化,这些都只是最基础的操作。

    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之后,【量子音乐】倒是没有急于大张旗鼓地挖角,而是由卢西恩-格兰奇等高层牵头,一个一个地和旗下的明星,以及已经签约,但还没有正式出道的新人去谈判,修改、替换原有的合约。

    唱片公司主动“发福利”,又是多送分成,又是更改版权条款的,自然没有人会拒绝。

    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的收入太高,也没有人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版权。

    虽然【量子音乐】拿出的新合约,基本上都没有多少“签约金”,而且还提高了签约年限,但在更高的预期收入和版权的刺激下,不出一周的时间,【量子音乐】旗下的签约歌手、乐队,所有人都在新的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普遍来讲,包括还没有出道的新人,再到一线大牌在内,所有人的发行方佣金都有所降低。

    从原本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六十,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之间。

    仅仅只是这一部分,整个【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们,所有人加起来,在未来一年内的总收入就能提高至少两亿美元。

    唯一的例外,是罗杰自己的【darkness】乐队和泰勒-斯威夫特。

    前者就不说了,乐队和【量子音乐】之间签订的唱片合约,从mad唱片时代起,就是完全对乐队有利,唱片公司只是扮演一个“打工者”的角色。

    毕竟,乐队就是公司的老板,哪有公司压榨老板这个说法?

    至于后者,因为胖子和斯威夫特一家关系密切的缘故,某种程度上来说,泰勒-斯威夫特也是【量子音乐】旗下唯一一个“关系户”。

    从第一份新人合约开始,泰勒-斯威夫特签下的就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卖身契”合约,而在之前续约时签订的第二份合约,更是已经达到了超a巨星级别的待遇:唱片公司拿最低的分成,完全不要版权,甚至完全不求在明星身上赚钱,只为把这个招牌留下来。

    虽然说现在的泰勒离超a还很远,但凭借着关系户的身份,提前拿到这样的待遇。

    从合约本身的条款来说,泰勒的待遇已经没有任何的提升空间了。

    专辑发行抽成全渠道百分之二十、巡回演出抽成百分之三十五、版权运营佣金百分之十五、专辑发行权免费。

    其中绝大多数业务的成本都由【量子音乐】承担,泰勒-斯威夫特自己,仅仅只承担自己团队的薪酬,以及专辑制作的费用。

    可以说,这已经是在如今的唱片业生态之下,明星所能拿到的最顶级合约。

    再提,就要和罗杰几人一样,让唱片公司为自己打工,甚至是承受巨额亏损的风险。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系户的身份,顶多能够让泰勒在【量子音乐】内得到一定的优待,但却不可能凌驾于公司之上。

    泰勒-斯威夫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并没有要求更换唱片合约,反而主动要求以原本的条款续约,连签约金都没有要,直接将原本的合约延长到2019年。

    泰勒自己也很清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以双方之间的关系,除非有学习罗杰几人自立门户的打算,否则,无论跳槽去哪里,都绝对不如留在【量子音乐】。

    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量子音乐】至少可以保留住唱片业巨头的地位。

    在泰勒重新签约之后,【量子音乐】经过了短暂的调整,立刻开始对“艺人服(guan)务(li)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同时挥舞起锄头,开始对整个欧美的乐坛明星开始大规模的挖角。

    不仅仅只是环球旗下的明星,就连索尼、华纳,乃至于无数的小厂牌,只要具备不错商业价值的明星,统统先接触过再说!

第682章 难题

    一间比较正式的会议室里,几个西装革履的亚裔,正在认真听着对面的中年侃侃而谈。

    中年名叫乔尔-李,是【量子音乐】亚洲分公司的总裁。

    乔尔-李是一位混血儿,父亲是华人,母亲则是一位白人,从小在亚洲长大,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西方社会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着很深刻的了解。

    而来自母亲的白人血统和教育方式,则让乔尔-李在精通东方文化的同时,又具备西方式的思维,能够很好的平衡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这也是乔尔-李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之中获胜,赢得【量子音乐】亚洲分公司高层职位的关键。

    乔尔-李如今正在棒子国,试图说服当地最大的经纪人公司,sm公司,与【量子音乐】建立起正式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棒子国的娱乐圈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

    在棒子国的娱乐圈内,站在行业链顶端的,不是发行公司,而是经纪公司。

    这些经纪公司一方面垄断了全国的艺人资源,以达到“绑架发行公司”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凭借着与发行方的“排他性合作”协议,将艺人完完全全地控制在手里,拼命地压榨。

    在棒子国的经纪人合约当中,种种条款都可以体现出经纪人和明星之间地位的差别。

    比如说在收入分成方面,扣除发行方等各种渠道分成后,剩下的部分,经纪人全部都要拿大头。

    例如唱片分成艺人百分之十、经纪人百分之九十,综艺节目出场费艺人零,经纪人百分之百,广告收入艺人百分之三十,经纪人百分之七十,演出收入艺人百分之四十,经纪人百分之六十。

    等等。

    当然,和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已经成名的巨星,自然是有资本要求更好的待遇。

    但在棒子国独特的娱乐文化制度之下,哪怕是最大牌的巨星,也不可能改变“经纪公司拿大头,明星跟着喝汤”这样的局面。

    在可以考证的历史当中,棒子国从未有过哪怕一位明星,可以在哪怕单一渠道的收入分成中,拿到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分成比例。

    这种生态链是很畸形的,在欧美,或者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自棒子国的明星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市场价值。

    (注:仅乐坛方面,影视明星方面虽然没有在欧美算得上一线的,但是二线小明星至少有七八个。)

    不过,在亚洲,棒子国的“韩流文化”却是具备很强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否则,单靠一个还不如不可描述国度一个省大的棒子国,也养不活这么多的明星。

    乔尔-李来到棒子,与sm公司的一众高层慎重地讨论sm公司与【量子音乐】合作的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而事实上,这一规划,却是出自罗杰之手。

    虽然罗杰从来都不喜欢,也不关注所谓的韩流文化,但却知道这一群体在亚洲,在不可描述国度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实际上,未来几年会逐渐出现的流量明星,本质上就是将棒子国的娱乐业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而诞生的快餐产品。

    在罗杰对【量子音乐】的规划当中,亚洲市场,确切地说,是不可描述国度的市场,会占据相当的分量。

    整个亚洲最大的三个市场,棒子国、岛国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依旧保持了相当分量的东方思维,但接受欧美的流行音乐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不可描述国度的市场,却是要排外得多。

    西方的乐坛明星,在不可描述国度的影响力很低,只有少数顶尖的大牌才能做到让人“耳熟能详”,但大多数人也就仅限于“知道”的程度。

    哪怕是到了十多年后,这种情况渐渐有所好转,也仍然改变不了“英文流行歌”在不可描述国度只是小众这一事实。

    想要让【量子音乐】的影响力扩散进这片土地,单单依靠欧美地区本身的作品是不行的,必须要换一种方式来“开路”。

    而罗杰的选择,就是借助棒子国的助力。

    之所以选棒子国,而不是直接搞定一批华语乐坛的明星,是为了一石二鸟,在搞定进入“不可描述国度”的门票的同时,在背后捅环球、索尼以及华纳一刀。

    前边说过,棒子国的几大经纪人公司彼此密切合作,掌握着全国的艺人资源。

    这几家经纪人公司的发行合作方,除了亚洲本土的唱片公司之外,主要就是环球、索尼,以及华纳这三大巨头。

    事实上,除了几大巨头,也没有几家欧美的唱片公司能把分部开到亚洲来,还取得不错的成绩。

    棒子国这块市场,对四大巨头来说不算很大,但也称得上是一块不小的肥肉了。

    虽然这个国家的人口稀少,但人均消费能力,尤其是在娱乐产品方面的消费能力,还是比较可观的。

    哪怕基数小一点,也没有少到可以让人轻易无视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一旦在棒子国这里打开突破口,顺势将优势扩大到整个亚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

    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暂且不说,有机会,总比没有得好。

    若是能够将三大巨头,或者至少是其中的一家彻底排挤出亚洲,无论是哪一家,都无法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

    这可是一整个大洲的市场!

    至于如何说服棒子国的这些经纪公司嘛……

    乔尔-李在得到了总公司的文件,清楚了“上级”的意见和底线之后,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

    “我知道,棒子国的娱乐圈是一个和其它地区都不同,非常独特的市场,【量子音乐】也并不打算侵占你们在棒子国本土的核心利益。”

    乔尔-李先是给sm公司的一种高层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立即拿出一份计划书递了出去,补充道:“【量子音乐】为诸位准备了一份双赢的合作计划,这是大体的规划,诸位可以先看看,至于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慢慢谈。”

    sm公司的一众高层之中,除了几个实在有事情要忙,分不开身的人以外,全部都在这间会议室里。

    从这一点来看,也充分说明了sm公司对这次会面的重视。

    社长金英敏轻咳了一声,礼貌地对乔尔-李微微点头,然后接过文件,认真翻阅起来。

    虽然说sm公司垄断了大半个棒子国的娱乐圈,但毕竟棒子国的市场就这么大。

    前些年,还可以通过“入侵不可描述国度”的市场吃得满嘴流油,当然,这一点现在也没有太多本质上的不同。

    但随着不可描述国度经济的发展,自身的娱乐产业也渐渐开始有了抬头的迹象。

    虽然仅仅只是迹象,但也足以引起sm公司的警惕了。

    若是失去了这块市场,光靠一个棒子国,或许勉强可以养得活sm公司,但躺着赚钱的日子就会一去不复返。

    棒子国内的几个大型经纪公司都有默契,一致认为,出路一定是在“海外”。

    也就是说,要让“韩流文化”的影响力扩散出去。

    之前与环球、索尼等几家巨头的合作,乃至于将一些艺人送去好莱坞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尝试。

    但这些尝试并不能说是成功。

    毕竟,语言、文化的不同,或许在影视产业上的差别还没有那么明显,但对于流行音乐来讲,想要融入一片完全不同的市场,难度是很大的。

    棒子式批量制造的男女团体,别说走向世界了,就算是走出棒子、进入亚洲,在许多地方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更不要说去跟欧美那些世界级巨星相比了。

    对于【量子音乐】这次找上门来提出合作,金英敏一方面十分重视,但又很忐忑,生怕白高兴一场。

    翻开计划书,只是看了寥寥几眼,金英敏就脸色一变。

    【量子音乐】所提出的合作方向,和金英敏的预期完全不同。

    不是如何帮助棒子国的明星走向世界,但却也和之前与环球等其它巨头的普通合作又有所区别。

    这份文件里所描述的,是一个包括金英敏在内,所有人都完全没有设想过的一个方向。

    金英敏不动声色地看了乔尔-李一眼,没有从对方的表情或者眼神中读出任何的东西,不由得有些失望,继续将注意力放回手中的计划书上。

    这份计划书的内容比较复杂,但具体解释起来,合作的内容却是很简单。

    首先由sm公司与【量子娱乐】达成“战略合作”的协议,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第一步是从乐坛开始,因为【量子娱乐】旗下的【量子音乐】是发展的最好的子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巨头级别的发行公司。

    另一方面,sm公司旗下的明星,虽然影视、综艺明星的比例也不低,但主打的还是男团女团。

    当然,亚洲的娱乐圈里,歌星和影星、综艺明星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既唱又演还会时不时去综艺节目里客串的反而是占了多数。

    但是大多数的粉丝还是会给明星贴上一个大致的标签的,比如说张学友,无论演了多少经典的角色,提到他,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歌神”,而不是“影帝”。

    (注:张学友好像有6次还是多少次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影帝提名,但没有拿过重量级的表演奖。)

    咳咳,扯远了,回到正题。

    合作的内容方面,在欧美市场上,由sm公司推荐一份名单,再由【量子娱乐】从中挑选合适的明星,推向欧美市场。

    但并非是让该明星正式进入欧美市场,仅仅只是一个“镀金”的性质,与【量子娱乐】旗下的几位大牌合作出张专辑、开开演唱会,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导自演一些“某棒子明星新专辑在北美销量数百万张”之类的新闻,反正这种事也花不了多少成本。

    在镀金结束之后,这些明星就哪来的回哪去,继续到亚洲圈钱。

    这样溜上一圈看似没什么用,但偏偏亚洲市场就吃这一套。

    比如说sm公司旗下的“一姐”宝儿(bao),就是去北美镀金回来之后,才坐上亚洲第一天后这一位置的,而且无论是专辑销量、代言费等等,都有了巨额的增长。

    虽然位置不怎么稳固,而且没坐几年就渐渐失去了人气,但却也为sm公司带来了大量的收益。

    可想而知,若是这样的模式大量复制,对sm公司而言,哪怕不去扩张海外市场,光是亚洲地区,就够赚个盆满钵满了。

    以前之所以不这么去做,只是因为成本太高。

    要镀金,最起码也得是和“世界知名”的巨星合作才有意义。

    但这种层次的巨星,正常的合作创作?人家根本看不上棒子国这几个歪瓜裂枣。

    拿钱砸?那得砸多少钱进去?

    比如说一个放在全球范围只能算十八线小明星的歌手,想要和泰勒-斯威夫特合作一张专辑,在后者完全看不上前者的能力的情况下,砸上几百万,数千万美元下去,也未必能让泰勒点头同意。

    不过,若是和【量子娱乐】达成这方面的合作,这方面就不再是问题,绝对可以批量复制宝儿的模式,迅速占领亚洲市场。

    【量子娱乐】提出的是合作,自然不是来做慈善的,必然也对sm公司有所要求。

    金英敏继续看了下去,【量子娱乐】提出的要求当中,sm公司需要负责的,是帮助【量子娱乐】进入亚洲市场。

    例如说将部分不涉及核心利益的发行业务交给【量子娱乐】来负责,帮助【量子娱乐】与亚洲本土的娱乐圈内的老牌势力建立起深度的合作关系,甚至于帮助【量子娱乐】挖角一些受到后者重视的明星等等。

    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在【量子娱乐】希望将某些欧美明星推入亚洲市场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从这份协议中,金英敏明显可以看出【量子娱乐】的野心。

    “你们也看看吧。”

    金英敏长舒一口气,将计划书递给手下,然后目光复杂地看向乔尔-李,苦涩道:“你这可是给我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啊!”

第25章 水下攻击

    ~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不要订阅这章,发错了,正在联系编辑删除!

第684章 “顺便帮个小忙”

    乔尔-李,或者说【量子娱乐】的这三项提议,对sm公司来说都是单纯的“付出”。

    或者说,至少是“付出”大于“收获”。

    不过在最初的“出口转内销”计划中,sm公司就已经得到了足够大的好处。

    与这其中可以预期的利益相比起来,虽然sm公司要为【量子娱乐】做的事情比较繁琐,但实际上付出的代价却并不算高。

    不过金英敏却很好奇一件事,并且没有压制着自己的好奇心,而是当场问了出来:“为什么是不可描述国度?”

    似乎是怕乔尔-李产生什么奇怪的联想,金英敏连忙补充道:“我的意思是,在亚洲的娱乐行业,尤其是流行音乐市场,最适合贵方的应该还是日韩市场,其次是港澳台,接下来才轮得到不可描述国度。我想您应该知道,那片市场虽然大,但正版消费能力却并不出色。”

    对于金英敏有意无意地将一个国家分割成“两个部分”这一点,乔尔-李很聪明地假装没有听出来。

    这件事不适合深入讨论,涉及的东西太多,一个不小心,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不过若是单纯按照地区,而不是国家来划分市场,将港澳台和大陆地区分割开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内地的正版文化产品市场……

    别说是现在的2009年了,哪怕再过上十年,无论是电影、音乐、文学作品亦或者是游戏、周边等等,正版消费者也仅仅只是在某些群体中的比例较高,而若是将范围放大到所有人群,盗版产业链每年所产生出的价值是正版的十倍以上。

    其中最大的重灾区,就是小说和音乐。

    前者就不说了,在流行音乐方面,内地的“白金唱片”标准在过去仅仅只有40k,也就是四万张的销量。

    这一标准一直被执行到201x年。

    在旧标准执行时期,仅仅只有杨钰莹在2001年发行的专辑《舍不得忘,舍不得放》获得了大陆地区的白金唱片认证,这也是唯一一张旧标准时期的白金专辑。

    包括周董、学友等诸多“封神”级别的华语巨星,都没有一人拿到这项荣誉。

    从他们的作品的流传度来看,这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片庞大的市场,完全被盗版所侵占。

    在罗杰前世,世纪之交的那几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在国内,你就算愿意多花钱去支持正版,也没地方买,最后只能在音像店里花个五块到十块钱,买一张盗版cd回去凑合听。

    (注1:具体哪年改的查不到,只知道是201x年。原来是4万/白金,只计算实体销量,201x年改为100万/白金,计算实体+数字销量,改规则之后第一个拿到白金的歌手是鹿晗。)

    (注2:没翻墙,查的是ifpi的旧资料,时间大概在16~17年左右,张学友第一张内地地区的白金认证专辑是《醒着做梦》,周董好像一张都没有。)

    若是再考虑到欧美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消费水准等等各种各样的综合因素,站在金英敏的角度来讲,【量子娱乐】将不可描述国度,尤其是他们的内地当做开发亚洲市场的突破口,这是一个十分不可思议的决定。

    包括sm公司在内,这些棒子国的公司,在将“韩流文化”推向不可描述国度市场的时候,目的也不是去赚专辑销量、演唱会门票的那点钱。

    尤其是前者,在盗版的冲击下,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演唱会若是办得成功了,倒是能小赚一笔,但以不可描述国度的票价水准,也很难让人感到满意。

    不可描述国度市场上的专辑收入、巡演收入,这些东西,sm公司都不在意。而是计划从商业演出、广告代言等其它方向收回成本。

    对于棒子国的明星来说,这当然没什么问题。

    代言一家不可描述国度的品牌是很正常的,预期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但若是换成【量子娱乐】,对方想要复制这样的运作模式,那难度可就大了。

    不但推广过程中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单单只是这投入的成本,光靠广告代言和商业演出也很难赚回来。

    而且那些大牌明星会愿意吗?

    欧美的唱片公司,对旗下明星的控制力,可没有棒子国的经纪公司这么强硬。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乔尔-李也不是十分的认同,但是,谁让乔尔-李只是分公司的一把手呢?

    在分公司内的权利再大,在战略层面上,还是得服从总公司的决策。

    稍稍考虑了一下,乔尔-李将罗杰用来说服自己的原话筛选了一下,又稍作改动,挑着能说的部分,对金英敏说道:“日韩市场确实更加成熟。”

    “但是,在棒子国,最大的市场份额是贵公司和其它经纪公司的,我们不可能去和合作方抢饭吃,这有违于我们的双赢原则。”

    “岛国的消费能力也确实非常可观,一个国家就占到亚洲的三分之二,但是那是索尼的主场,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反而是不可描述国度……虽然他们现在的市场显得十分的混乱,但【量子娱乐】看好他们的未来。”

    乔尔-李并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

    不过这几句话中所蕴含的信息量也不小。

    一方面隐晦地暗示,【量子娱乐】是一家讲究双赢的公司,一旦建立了合作关系,sm公司不需要担心自己被坑。

    另一方面,也隐约地透露了一件事,【量子娱乐】不打算和索尼合作,而是会一定程度上站在对方的对立面。

    当然,考虑到【量子音乐】正在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与索尼爆发正面的冲突,所以选择避开对方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至于最后一点……

    看好不可描述国度市场的未来?

    虽然乔尔-李说得很含糊,但金英敏却是牢牢记下了这件事,并计划着回去让人调查一下。

    乔尔-李倒并非故意透露这件事,而是总公司那边根本没要求保密。

    事实上,对于不可描述国度的发展前景,或许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注意得到,但只要注意到了,稍加分析,都能看出来一些端倪。

    这种事,根本不可能保密。

    而且这块蛋糕也太大,一个人根本吃不完。

    既然如此,反而不如多拉拢几个合作伙伴,一起争取更大的份额。

    “这样的话,我没有问题了。”

    金英敏点点头,认真地说道:“如果没有其它的条件,请容我们回去讨论一下,组建一个正式的谈判团队,与贵方进行接触。”

    “当然,大方向上就这些,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慢慢谈,谈出一个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来。”

    乔尔-李微微点头。

    说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又说道:“哦,对了。我方还有一个小的请求,仅仅只是请求,贵方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答应帮忙。”

    “哦?”

    金英敏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问道:“什么事?”

    “这是我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量子娱乐】可以保证,这里边的内容全部是真实有效的。”

    乔尔-李在公文包里翻找了片刻,拿出一个文件夹,推到金英敏面前。

    盯着金英敏的眼睛,认真地说道:“我们希望,sm公司应当‘尽最大可能’,为旗下的签约艺人争取应得的利益!”

    金英敏好奇地翻开文件夹,才看了几秒钟,就瞪大了眼睛,震惊地抬头看向乔尔-李,颤声道:“你们是想……”

    乔尔-李当然不会傻到把话直接说出来,耸了耸肩,说道:“这是sm公司和环球之间的事情,【量子娱乐】只是站在合作者的立场上,为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提个醒,不要被人骗了。至于具体怎么做,那是贵公司的私事,【量子娱乐】不方便过问。”

    虽然嘴上说着“不方便过问”,但乔尔-李的语气里,可是没有半点不方便的意思,大有一副“你必须现在给我个说法”的意思。

    “我会安排人立刻查证这些情况。”

    金英敏没考虑多久,很严肃地说道:“如果这件事是真的,sm公司可以保证,环球音乐集团要有大麻烦了。”

    乔尔-李微笑着点头,默然不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

    洛杉矶,【量子娱乐】的总部大楼。

    罗杰只会针对某些可能与环球产生联系的业务做一些调整,例如亚洲市场的开发计划,虽然长远来说是为了【量子娱乐】的未来,但短期的目标,却是“顺带着”将环球音乐集团挤出亚洲市场。

    事实上,若是以优先级来看的话,后者才是短期内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罗杰刻意绕了一个大圈子,特意让亚洲分公司的乔尔-李先去接触棒子国的sm公司的缘故。

    如果不是为了打击环球,【量子娱乐】大可直接去找不可描述国度的公司进行合作。

    虽然没有一个“带路党”带路,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找到门槛,但从长远考虑,只要能够做成,其实还是撇开sm公司单干要好得多。

    不过,当新闻集团拿到了关于sm公司与环球合作的某个项目的一份资料之后,罗杰当机立断,选择sm公司成为亚洲地区的突破口。

    虽然出面的是亚洲分公司的乔尔-李,但罗杰为了这件事,这段时间也算是忙的脚不沾地。

    就连【量子娱乐】绝大多数的“正常业务”,只要是不涉及到与环球这场战争的重大决策,全部都交给了胖子,罗杰一概不会过问。

    胖子的办公室里,一摞文件批复完毕之后,胖子伸了个懒懒腰,抬头看向墙上,时钟还差七八分钟到两点。

    查看了一下日程表,胖子按下呼叫铃,问道:“我记得两点整有一个预约,客人到了吗?”

    几秒钟之后,助理的声音传来:“索菲亚-科波拉小姐和她的经纪人已经在会客室等候。”

    “让他们来我的办公室吧。”

    胖子随口说完,忽然又改口道:“算了,还是我去会客室好了。”

    几分钟后,胖子推开会客室的门。

    索菲亚-科波拉和她的经纪人沉默地坐在会客室里,面前的咖啡似乎完全没有动过,气氛有些蜜汁尴尬。

    “好久不见了,苏菲。”

    胖子打了个招呼,拉开索菲亚对面的椅子坐下,问道:“是新项目有想法了吗?马克看过了没有?”

    “我这次来不是因为新项目的事情。”

    索菲亚-科波拉无视了经纪人的眼神暗示,犹豫着开口道:“上次的《波西米亚狂想曲》项目,我知道我搞砸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电影版,剧情和罗杰前世完全不同,不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而是讲述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虽然同样是走的奥斯卡冲奖路线,但索菲亚-科波拉版本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却并没有取得前世那部传记片的成绩。

    不得不说,奥斯卡评委的投票标准确实让人难以猜测,尽管有着老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全力帮助,也没能帮索菲亚拿到第二个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在奥斯卡的七项提名之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重要提名全部落败,仅仅只获得了一个最佳音效剪辑的“安慰奖”。

    说起来也确实是一座奥斯卡小金人,但这种带有安慰性质的技术类奖项,无论是对口碑还是对商业成绩,都起不到什么促进作用。

    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最佳影片的提名。

    在奥斯卡上遭遇失利之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票房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北美地区的票房仅仅只有三千多万美元,即便是加上海外,想要通过票房收回成本已经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

    虽然说加上版权运作等等,还是能小赚一些,但是考虑到长达两年多的制作周期,和更长的回款周期,《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无疑是算不上成功。

    但要说失败,却也不至于。

    听了索菲亚-科波拉的话,胖子笑了笑,说道:“根据【量子影业】的评估,预计《波西米亚狂想曲》项目可以在未来五年内,产生两千万美元以上的税前利润,这怎么可能算失败?”

第685章 月之暗面

    《波西米亚狂想曲》从制片、冲奖公关、宣发等等,一套流程走完,不算发行方环球影业的投入,【量子影业】前前后后在这部影片上花费了大约八千多万美元,其中仅仅只是颁奖季的公关开支,就有近两千万。

    八千多万美元的投入,五年时间产生两千万美元的盈利,这看上去确实很不错,折算下来,也相当于年化百分之二十多的盈利率,这已经超过了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水准。

    但实际上,这个“五年时间”,是从现在算起的。

    若是从《波西米亚狂想曲》立项开始计算,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两年。

    严格来讲,《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项目的资金回笼周期,并不是五年,而是七年!

    多出来两年,这盈利比率可是一下就不一样了。

    哪怕不去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也不去和【量子音乐】那边的项目比盈利能力。

    单单只是【量子影业】旗下,无论是和杜克-罗森伯格+尼古拉斯-凯奇组合的商业系列电影相比,还是和《邪恶力量》、《行尸走肉》、《实习医生格蕾》三部长篇系列剧集相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收益都是最低的。

    再考虑到长达七年的运营周期,说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项目,也没有任何的问题,毕竟七年时间,按照现在美元贬值的速度,这两千万美元的“预期盈利”,到了几年后,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算反而可能会出现亏损。

    即使美元贬值的速度减缓,【量子影业】依然赚钱,赚得也不会太多。

    事实上,如果换成是其它好莱坞的制片公司,说不定会就此直接砍掉这个系列,把资金投入到那些回报率更高、资金回笼周期更短的项目上去。

    即使是动辄就要数年时间来回笼资金的好莱坞,运营周期也很少有七年这么长。

    这正是索菲亚-科波拉所担心的事情。

    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尤其是在拍出过几部口碑和商业成绩都不错的电影之后,索菲亚-科波拉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好莱坞的导演圈子很特殊,如果是那些少数族裔的导演,例如拉丁裔、亚裔或者黑人导演,只要搞砸一次大投资的项目,就别想再得到第二次机会。

    无论他在搞砸这部大项目之前,有多么的成功。

    例如白鸽-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位导演几乎让他的暴力美学理念改变了好莱坞的一个时代,但在《记忆裂痕》的惨败之后,白鸽-吴在好莱坞再也找不到执导哪怕投资仅仅只有数百万美元的小制作的机会,更不要说去碰那些一线大制作了。

    而对于白人导演,尤其是“有人脉”的白人导演,好莱坞却是要宽容的多。

    如索菲亚-科波拉这样标准的二代,恐怕要连续搞砸三部投资在一亿美元以上的大制作,才会彻底让投资人们放弃她。

    这就是好莱坞,表面上所有人都喊着反歧视等平权口号,但在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歧视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从小在好莱坞长大的索菲亚-科波拉自然清楚这一点,不担心未来工作的问题。

    哪怕靠着科波拉这个姓氏,也不会缺乏愿意投资的金主。

    不过,和【量子影业】的合作,让索菲亚-科波拉感到非常的“舒服”。

    这种舒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比如说来自【量子影业】的制片人对剧组的干涉很少,名义上索菲亚-科波拉并没有剧组内的最高权利,但实际上那位制片人大多数时间里扮演的都是一个“隐形人”的角色。

    即便有什么问题,通常也会尽可能地“私下里”解决,而不是将矛盾带到剧组内,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索菲亚在剧组中的面子。

    而在好莱坞的剧组里,面子,很多时候代表的就是权力。

    一个在剧组内“表面上”手握大权的导演,肯定比一个在制片人面前小心翼翼的导演,要更加容易让演员或者其它幕后人员听话,拍摄起来,也就更加的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量子影业】在投资方面也足够的大方,除了必要的第三方监督措施以外,几乎不会过多地过问投资具体如何使用,只要是用到电影上面就没有问题。

    甚至于,对于预算超支这种大多数投资人都很敏感的问题,【量子影业】也表现得很大方。

    《波西米亚狂想曲》仅仅只是在拍摄期间,就两次追加了投资。

    而到了影片后期制作完成之后,【量子影业】更是在颁奖季公关上花费了巨额的资金。

    没有导演会不喜欢一个大方的投资方,索菲亚-科波拉也不例外。

    再加上对于项目周期要求并不严格,愿意给予导演更大的“创作自由”等等,林林总总下来,可以说,在索菲亚-科波拉能够找到的合作方当中,【量子影业】是最好的一个。

    事实上,如果换一个合作方,索菲亚-科波拉也根本不会担心《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问题。

    相较于好莱坞七八成以上的电影会出现亏损的局面,《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

    哪怕是以最为严格的标准,至少也是在及格线以上。

    即便制片方不满意,要砍掉这个系列,《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也足以成为索菲亚-科波拉未来的资本。

    不过,正是因为【量子影业】在各方面都十分满足索菲亚-科波拉对导演工作的“期望”,所以索菲亚-科波拉反而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未达到预期感到愧疚。

    若是有可能,索菲亚-科波拉当然希望能够和【量子影业】继续合作下去。

    唯一担心的问题就是,《摇滚圣经》系列,是否会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不佳”,而被砍掉?

    索菲亚-科波拉可是很了解【量子娱乐】的赚钱能力的,或许对于好莱坞底层的小公司来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绩能够让人感到满足,但对于【量子娱乐】来说,这部电影,至少在商业成绩上,连“及格”都算不上。

    不过胖子的话,却是打消了索菲亚-科波拉的顾虑。

    果然,在胖子说完之后,立刻又话题一转,说道:“《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后续的事情也是市场部门的事情,不需要你继续参与。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够尽快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比如说《诗人与钟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摇滚圣经》系列你可以任选一部进行改编,这方面我们完全尊重你的意见。如果你需要一个假期,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最好不要太久。”

    胖子不但没有在意《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商业上的“失败”,反而是一副十分满意的表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希望索菲亚-科波拉能够尽快启动下一个项目。

    ——尽管,连下一个项目具体是什么,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

    索菲亚-科波拉略微有些诧异,在她的想法中,【量子影业】就算不在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失败”,也不应该这么迫不及待吧?

    就好像,在【量子影业】眼中,这部影片不但不是一次失败的投资,反而为【量子影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一般。

    然而,索菲亚-科波拉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在最终票房数字确定之后,商业上的收入是可以预测的,这点预期盈利,顶多也就是和资金投入的时间成本相抵消,根本算不上赚。

    如果说口碑?《波西米亚狂想曲》倒是在戛纳电影节拿到了一些成绩,但在至关重要的奥斯卡,却是一败涂地。在各个专业媒体的评分上,也算不上特别出色,只能说是合格。

    胖子……啊呸,理查森的喜悦,到底是从何而来?

    下意识地,索菲亚-科波拉就将心里的疑惑问了出来:“这个项目的成绩……你不觉得有什么不满吗?”

    “不满?你是说不赚钱?”

    胖子楞了一下,很快就笑了:“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罗杰跟你说过什么吗?”

    “最开始的时候?”

    索菲亚-科波拉回忆了片刻,隐隐约约回忆起来,在刚刚敲定合作,在导演合同上签字之后,罗杰确实对自己说过些什么。

    原话早已想不起来了,但大致的意思,索菲亚-科波拉还勉强能够回忆起来。

    大概就是说,《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量子影业】在商业成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哪怕是亏损,只要亏损不是太严重,都是可以接受的。

    只要尽可能地在电影中体现出“华丽摇滚”的魅力,以及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就算是圆满地完成了目标。

    不对商业成绩做要求,甚至可以接受亏损,这对于电影行业的投资来说是很少见的,因而索菲亚-科波拉也只当是客气话,没有放在心上。

    但现在看来,罗杰当初的那番话,是真心实意的?

    “根据统计,全球有超过三千万人观看过这部电影,这个数字包括盗版观看人数。”

    胖子对索菲亚-科波拉笑了笑,说道:“而这三千万人中,去掉我们乐队原有的歌迷,至少也还剩下一半。一千五百万人,只要有十分之一,不,哪怕是二十分之一,因为这部电影而对我们乐队产生兴趣,这笔投资对我们来说就不会亏,甚至是大赚。”

    对于一个乐坛明星而言,一个粉丝的“价值”是难以被准确估计的。

    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粉丝的消费水准、粘性、明星本人的产出能力和商业价值等等。

    但若是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到某一个明星,他的粉丝仍然是可以被准确,或者至少是相对准确地进行“标价”的。

    对于【darkness】乐队来说,【量子音乐】早就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对一个粉丝的“标价”大约是35美元。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粉丝,可以为乐队贡献35美元的“收入”。

    按照一个并不准确,但足够简单的方法来换算,若是以打广告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新的粉丝,只要平均到每一个粉丝的身上,成本低于35美元,乐队就有得赚。

    具体到《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上,假设这部电影能够为乐队带来一千五百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五十万粉丝。

    这些粉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通常是几年),能够为乐队“贡献”的收入大约就是五千二百五十万美元。

    再加上电影本身的收益,差不多可以得到投资一倍的资金回报,虽然还存在项目运作和回款周期过长等问题,但盈利率方面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满意了。

    更不要说,对于“不缺钱”的乐队来说,粉丝数量的多少,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收入高低,而是影响力的大小。

    别说《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在为乐队带来新的粉丝的同时还能赚钱,哪怕是亏钱,乐队也会继续将《摇滚圣经》系列拍下去。

    索菲亚-科波拉并没有完全理解胖子的意思,想要在短时间内理清这些复杂的数据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索菲亚-科波拉明白胖子,或者说【darkness】乐队的想法。

    乐队投资《摇滚圣经》系列,确实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扩大乐队的影响力!

    明白了这一点,索菲亚-科波拉的担忧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立刻说道:“我明白了。假期……就不需要了,奥斯卡结束之后到现在,我已经休息了足够长的时间,接下来会立刻投入到新项目当中。”

    稍稍考虑了片刻,索菲亚-科波拉又说道:“至于新项目,我对《月之暗面》有些想法,可以吗?当然,如果你们坚持,我也可以着手开始进行《诗人与钟摆》的改编工作。”

    “《月之暗面》?”

    这是乐队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几张专辑之一。

    虽然和乐队规划的顺序不太符合,不过《摇滚圣经》系列改编电影,先后顺序本来就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

    胖子想了想,点头道:“当然没问题,计划书做好之后先让马克进行审核,如果他那边通过,再拿到我这里来。”

    顿了顿,胖子试探道:“苏菲,我无意对你的工作进行干涉,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摇滚圣经》系列改编电影的项目周期能够更短一些,两年多一部电影,太慢了。当然,这是在不影响影片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你觉得不妥,按照之前的节奏来也没问题。”

第686章 侧面迂回

    在乔尔-李与sm公司的高层进行了几轮谈判之后,很快,在sm公司的牵头之下,【量子娱乐】与包括sm公司、cube娱乐公司、jyp经纪公司等巨头在内,所有在棒子国影响力较大的娱乐经纪公司签署了一份联合协议。

    在协议签署之后的第二天,sm等几家公司,就一纸诉状,将环球音乐集团告上了法庭,指控环球在与几家公司的签约艺人的合作中涉嫌违规,要求环球赔偿损失、公开道歉,并终止合约等等。

    大体上来讲,这件事和蕾哈娜等明星的联合诉讼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由于“国情”不同的缘故,起诉环球的不是sm公司旗下的大腿时代、cube旗下的【四分钟】组合等明星,而是这些男团女团的经纪公司。

    由于双方合约规定的限制,打官司的地点是在洛杉矶,不过对于这些棒子国的娱乐公司来说,并不惧怕在北美和环球打官司。

    毕竟,在这些经纪公司背后的,是三星集团、lg集团、sk集团等等,在全球范围都有着巨大能量的巨头。

    甚至于,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例如电子产品领域,这些巨头手中所掌握的资源,是要远远超过环球背后的维旺迪的。

    若是考虑到政|治的因素,这些领域当中的巨头,对法庭的影响力绝对超出任何一家娱乐业巨头。

    毕竟,娱乐业再怎么产业庞大,也没法和电子产品等等,这些真正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东西去比。

    不过,这些巨头和环球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最多也就是确保旗下的子公司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是了。

    别说是三星、lg,就算是通用电气、思科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在娱乐圈这个领域内,也没有肆意妄为的资格。

    【量子娱乐】通过推动这次合作,侧面迂回,来达成sm等公司起诉环球的局面,也仅仅只是为了将环球从亚洲市场赶出去。

    几家棒子国的经纪公司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哪怕以sm公司为首的这些经纪公司联合起来,在棒子国内的娱乐业可以达到垄断的地位,最多也就是将一家“外来者”排斥出棒子国之外。

    但扩大到整个亚洲,棒子国的“韩流文化”顶多只能说是在特定群体当中具备比较强的影响力,但要说垄断?

    那就只能呵呵了。

    【量子娱乐】也没指望这一步能够一棒子将环球打死。

    不过就亚洲市场的特殊性而言,在当前这段时期,亚洲是索尼的基本盘。

    棒子国的市场就不说了,印度这种奇葩的市场也没有必要多谈。

    岛国也是被索尼基本垄断,环球旗下虽然有一些岛国的明星,但也就一个平野绫还算得上大牌,而且其咖位还主要是体现在“声优”这个身份上,而不是“歌手”。

    而在港澳台和东南亚,环球的前身,宝丽金唱片公司确实在这片市场上有极大的影响力,但环球收购宝丽金之后,由于精力有限的缘故,选择主要开发欧美市场,一定程度上,在战略上“放弃”了亚洲,因而也没有继承下宝丽金唱片在这片市场上留下的“遗产”。

    不算已经去世的邓天后、张哥哥等人,老一代的明星里,诸如李克勤、王妃等人,大多都在“后宝丽金时代”选择了其它新兴的唱片公司,没有与环球续约。

    (注:大部分人实际与环球解约的时间并非环球收购宝丽金,而是后来换的东家,早的在2000年前后,晚一些的比如李克勤到2016年才跳槽到英皇,不过涉及的人和时间太杂,为了省事统一一下。)

    留下来的人里,称得上“大牌明星”的,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一只手就数的过来,更多的都只是二、三线的小明星。

    就签约歌手的市场占有率而言,环球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大约占据了不到三分之一,远远低于宝丽金唱片曾经的百分之八十。

    就算是剩下来的这些,在不可描述国度新兴的“本土唱片公司”的大规模挖角之下,也有不少人都蠢蠢欲动,随时有可能跳槽。

    在这种时候,只要棒子那边打开一个突破口,将事情闹大,营造出一种“环球要凉了”的感觉,【量子娱乐】再在背后推上一把,不说彻底将环球挤出亚洲市场,但将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削减到聊胜于无的程度,却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

    事实上,在当前阶段,环球音乐集团的战略布局当中,亚洲并非是很受重视的一环。

    对于环球来说,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巩固已经获得了领先地位的欧美市场,至少在这两块最大的市场上,占有率达到当地反垄断法所允许的极限之前,环球都不会将目光过多地分散到其它地区。

    毕竟,单以营收贡献而言,就唱片业来说,欧美两大地区,无论是已有的消费能力,还是潜在的消费能力,都超过全球其它地区的总和。

    而且是远远超出。

    别的行业未必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对当前的唱片业市场来说,欧美市场可以说就代表着一切!

    按照ifpi的统计数据,欧美两大市场的总营收相加,相当于全球其它市场总和的2.7倍!

    (注:2017年数据。)

    单纯从营收的和盈利潜力的角度来讲,开发亚洲市场,对于环球这种世界级的巨头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需求。

    如今的亚洲,最有价值的市场依然是日韩,前者是索尼的基本盘,后者倒是和环球有不少的业务关联,但总的体量依然不算大。

    毕竟,环球在棒子国市场赚到的钱,还要和sm等公司分摊部分利润,至少和欧美市场那种暴利,是完全没法比的。

    哪怕被人从亚洲赶出去,对环球来说,损失也不算大,反而可以更好的抽出资源和人手,加强在欧美市场的布局。

    若是在正常情况下,环球主动做出放弃亚洲,专心经营欧美的决策,大概率是会被大部分股东们所接受的,因为盈利前景相当可观。

    但前提是,那是要在“正常情况下”。

    而现在嘛,显然就是“非正常情况”了。

    为了其它战略规划而主动放弃亚洲市场是一回事,被人从亚洲市场赶出去,又是另一回事。

    【量子娱乐】试图将环球赶出亚洲,为的也不是削弱环球的实际力量。

    如果是以这一目标为优先考量,那么要针对的应该是欧美市场,而不是亚洲或者其它什么第三世界地区。

    (注:按照标准定义,非“发达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众所周知,我国一直“自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嗯,这逻辑很合理。)

    但若是在欧美市场开战,却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点。

    这可是环球的大本营,虽然同样也是【量子音乐】的大本营,但硬碰硬之下,最终必然演变成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就算是环球如今陷入巨大的绯闻和危机当中,但想要稳固防守,还是不难做到的。

    只要给环球足够的时间,以环球的底蕴而言,绝对能够摆平目前面临的麻烦,将局面拖入到【量子音乐】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去。

    【量子音乐】最大的弱点,就是成立的时间还短,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各个渠道方面的资源和话语权,都远远比不上环球。

    硬要说有什么优势的话,恐怕也就是现金流比较充沛。

    但这笔钱,在与新闻集团确立了合作之后,也消耗了很多。

    若是局面陷入到消耗战中,环球如今岌岌可危的劣势局面,恐怕就要由【量子音乐】来承受了。

    有新闻集团、大卫-劳伦斯和米拉-劳伦斯这些盟友的支持,说必败无疑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消耗战中,【量子音乐】肯定是不占什么优势的。

    若是被拖到那种局面,现在的盟友是否还靠得住,也是一个疑问。

    以新闻集团的尿性,以及劳伦斯兄妹过去的表现来看,一旦环球音乐集团占据了明显的上风,他们不反过来捅自己一刀就谢天谢地了,至于指望同进同退到最后一步?罗杰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退一步说,就算【量子音乐】在消耗战中最终赢得了胜利,也会被环球音乐集团拖到近乎于垮掉的程度。

    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赢了,又能怎么样?

    【量子音乐】和环球音乐集团两败俱伤,最终只能便宜了别人。

    比如说索尼、华纳,又或者其它蠢蠢欲动,距离四大巨头只差一线,随时准备上位的一线大厂。

    这场战争,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量子音乐】不但要赢,而且要赢得快速、干净利落,还要吃下胜利的果实,也就是环球音乐集团的“遗产”。

    或者说,至少也要吃下最大的一块蛋糕。

    如何在“战后”分解、消化环球音乐集团是以后的事了,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有一个前提。

    【量子音乐】不能在这场战争中消耗太大。

    这里的“消耗”,指的不单单只是实力、市场份、渠道资源、现金流等等,同样也包括时间。

    次贷危机之后的这几年,是【量子音乐】凭借着充沛的现金流扩大优势的最佳时期。

    若是全部浪费在与环球音乐集团的竞争当中,那损失可不是单纯的数字可以衡量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快”,才是【量子音乐】最着急、最迫切的需求。

    因而,放弃正面战场,从侧面打开一个突破口,就是【量子音乐】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而【量子音乐】的选择,或者说,罗杰的选择,就是亚洲。

    将环球从亚洲市场赶出去,并不足以对环球的“硬实力”构成什么严重的打击。

    前边说过,就算丢掉了亚洲市场,环球还可以将更多的人手、资金,以及其它资源转移到欧美市场上,虽然长远来看肯定是亏的,但短期却可能反而小赚。

    不过,和股权高度统一的【量子音乐】比起来,环球音乐集团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内耗相当的严重。

    事实上,反对与【量子音乐】爆发正面冲突的股东,在环球音乐集团的股东大会上一直是一股很强的声音。

    虽然支持道格-莫里斯的股份更多,但这一股声音却是早已大到让人无法忽视的地步。

    若是环球最终丢掉了亚洲市场,就更加有可能促使一部分原本支持维旺迪和道格-莫里斯的股东,转而站到对立的立场上去。

    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加剧环球内部的分裂。

    毕竟,一家集团公司的利益,和这家公司股东的个人利益,乃至于集团公司高层的个人利益,在很多时候并不完全相同。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若是某位股东以短期持有而后出售套现为目标,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那么当公司管理层提出要以短期亏损博取长远利益的想法时,如果这位股东认为这一决策可能导致短期的股价下跌,那么它就很有可能投下反对票。

    在过去,道格-莫里斯凭借着维旺迪的支持,和环球自身近乎于半垄断的地位,还能轻而易举地将环球音乐集团的内部拧成一股绳。

    虽然依然存在内耗,但却是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的。

    但在与【量子音乐】正式开战之后,由于一连串的坏消息,反对者的数量也开始越来越多。

    就算是依旧支持道格-莫里斯的那些,也没有过去那么坚定了,很多人都在动摇。

    在罗杰的眼里,这才是【量子音乐】真正的机会。

    没有什么,比一个巨头自己,能能打败一个巨头的了。

    在罗杰为环球音乐集团安排好的“剧本”里,像香江的郭氏那样,最终死于内斗,才是环球音乐集团最合适的“死法”,也是对【量子音乐】利益最大的方式。

    “辛苦了,乔尔。”

    视频会议上,罗杰听完乔尔-李的汇报,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着摄像头说道:“总部这边就不派人去接手了,我相信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亚洲市场的环境。下一步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环球从不可描述国度挤出去。不必追求把所有有价值的明星都挖过来,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出适当的利益给当地本土的唱片公司。”

第687章 抽时间出张新专辑

    吩咐了几句,罗杰忽然想起了什么,又说道:“对了,我发了一份名单到你的邮箱里,都是那个国家的好苗子,尽可能多的签下名单上的人,但要注意,不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闹出矛盾来,以将环球赶出那个国家为优先目标,具体的尺度你自己把握。”

    罗杰给出的名单,都是前世印象比较深刻的,比较“特殊”的华语明星。

    像是周董这种自己开公司的大佬肯定是挖不动的,学友哥这样,早已证明了自己实力的“歌神”,唱片公司同样不可能轻易放人。

    不过,另外一些明星,那就未必了。

    这其中有在乐坛混迹多年,但一直不温不火的,比如某位薛姓渣男……

    咳咳。

    这位的成名轨迹,恐怕很多人都清楚。

    在凭借《认真的雪》一夜爆红之后又迅速过气,足足沉浸了七八年(具体几年我也不太清楚),才重新回到一线。

    如今距离《认真的雪》发行已经过去了四年,四年时间,也足够让唱片公司放弃一个始终“捧不起来”的歌手。

    毕竟,有明星潜力的人很多,而资源是有限的。

    这个行业终究也是以成绩说话,给了机会,若是没有把握住,再想要获得更多的机会就很难了。

    罗杰不清楚的是,前世的薛渣男……咳,薛xx,正是在换了唱片公司之后,才重新回到主流的视野当中。

    类似的明星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多,但因为前世的经历,对于华娱乐坛的这些明星,罗杰反而更加熟悉一些。

    在调查过资料,确认这些人都“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之后,也能更加放心地派人去挖角。

    除了这些“老歌手”之外,剩下的就是现在还没什么名气,或许已经出道,但几乎没人了解,或许还在某家公司里边做练习生,甚至于是不知道在哪个城市的酒吧卖唱的“纯新人”。

    有些人实在是找不到,或者想不起来,罗杰给出了简略的资料,让米兰达-斯特里普找人调查了一番,加起来也就找到了不到十个人。

    包括毛不易、李荣浩、庄心妍等名字都赫然在列。

    ——这些歌手的水准好坏、风格如何姑且不去评论,事实上罗杰前世很少去听这类音乐。

    但正是因为很少去关注,所以罗杰“能够回忆起来的名字”才更加具有分量。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不关注纯流行、纯民谣等圈子的罗杰都知道他们很火,那必然就是真的火了。

    至于逼格够不够高之类的问题,在利润面前,那都不是问题。

    若非如此,罗杰也不会毫无心理负担地要求【量子音乐】签下贾斯汀-比伯,并为他量身打造一套目标定位在“未成年少女”群体当中的偶像类人设。

    乔尔-李并没有多问,直接答应了下来。

    罗杰经常会下达一些在许多人眼里“莫名其妙”的命令,这一点在【量子娱乐】的高层之中早就有了传言。

    而且传言中的那些信息,比罗杰真正做过的事情要离谱十倍以上。

    但有趣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离谱的传言,反而让公司内的许多人都对罗杰的眼光和判断力钦佩不已。

    原因也很简单:从过去的“历史记录”来看,无论罗杰下达的命令看上去多么的离谱,最终总会证明,罗杰是对的。

    当然,这仅限于罗杰强硬地行使自己的权限,不顾反对意见强行推行某一项决策的情况下。

    不过随着罗杰的“判断”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无论是【量子娱乐】的高层,还是中层骨干,对罗杰的命令,很少再提出什么疑问。

    就算心里有疑惑,也先照办再说。

    罗杰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好是坏,但眼下也顾不上去处理这个。

    亚洲那边的事情暂时可以全部交给乔尔-李来处理,若是遇到什么乔尔-李的权限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上报到总部。

    若是连卢西恩-格兰奇也处理不了的事情,才会最终送到罗杰的办公桌上来。

    对于罗杰来说,一定程度上,关于亚洲市场的布局,已经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只需要保持最低限度的关注,确保事情不会与预想的轨迹有太大的偏差即可。

    又和鲁伯特-默多克以及劳伦斯兄妹分别见了一面,确认了未来一段时间针对环球的工作之后,罗杰忽然发现,自己似乎突然闲了下来?

    于是,罗杰和胖子见了一面,就两人最近这段时间的工作做了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便是坐上【黑暗使徒号】,飞往英国。

    “呀!”

    安妮见到罗杰,惊讶地大叫一声:“你怎么来了?!”

    “想你了。”

    罗杰朝安妮张开双臂,笑着问道:“不来个拥抱吗?”

    安妮立刻将手中的手提包丢到地上,朝着罗杰跑了过来。

    罗杰满脸微笑,等着女孩扑进自己怀里。

    但安妮跑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突然脸色一变,拐了个弯,从罗杰身旁绕过,跑回房间里去。

    只留下一句:“上帝!我竟然没有化妆就出现在你面前!”

    话音未落,“砰!”的一声,房间的门被安妮用力关上。

    罗杰:“???”

    一脸懵逼地呆在原地,甚至尴尬到忘记把抬起的胳膊放下来。

    罗杰并不能算是钢铁直男,但却仍然有些无法理解女性对“颜值”的苛刻追求。

    例如久别之后的重逢必须要表现出最完美的一面之类的,大多数女性都会有这样的行为,而男性则往往不会太在意这些细节。

    虽然不太理解安妮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罗杰却很清楚这种时候该怎么做:等就是了。

    无奈地摇了摇头,在沙发上坐下,随手打开电视,安心地等待着安妮自己从房间里走出来。

    这一等,就是足足两个多小时。

    (此处有删节。)

    一番折腾下来,外面的天色已经转暗。

    两人都懒得动弹,干脆叫酒店直接把晚餐送到房间里。

    罗杰手里捏着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问道:“之前不是说很快就能结束这边的谈判吗?怎么拖了这么久?”

    从格莱美结束之后开始,安妮来到英国与巴洛克银行协商贷款的事情,已经谈了一个多月了。

    哪怕是从安妮中途返回北美又重新来到英国的时间算起,也已经过去了接近一个月。

    而罗杰分明记得,安妮当时说得是:“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能有一个结果。”

    依照安妮对“很快”两个字的定义标准,如今的局面,显然就是“出了意外的情况”。

    “还不是你那个破投资方案给闹的。”

    安妮没好气地嘀咕了一句,说道:“巴洛克银行同意向我们提供资金,但要我协助他们完成对那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评估,若是方案通过,他们才会掏钱。”

    说到一半,安妮忽然好奇了起来:“说起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真的靠谱吗?”

    “你是说那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

    罗杰拿出来让安妮和巴洛克银行交易的“筹码”,说白了只是一个想法,或者说一次“预测”。

    “预测”不可描述国度的房地产市场会在未来几年出现大规模的爆发。

    嗯,经历过的人都懂。

    虽然说从二十一世纪初就有了这方面的苗头,但真正开始井喷式的爆发,还是从次贷危机结束之后。

    讽刺的是,北美的房地产泡沫造成的次贷危机刚刚结束,或者说好不容易勉强被控制住,不可描述国度就将经济的赌注押在了房地产上。

    当然,这其中涉及的情况很复杂,哪怕是房地产行业的大佬都未必能够分析的透彻,外行人就更加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而也没有什么做出评论的资格。

    姑且不论这个选择是好是坏,在未来又会对不可描述国度和全球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在这几年里,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不可描述国度的房地产行业,无疑是非常暴利的投资。

    可以说,在201x时代,除了在绝大多数国家都被定义为“非法”的比特币以外,没有比不可描述国度的房地产更加暴利的投资项目了。

    如果不是担心政|治方面的风险,罗杰也想让【量子娱乐】去分一杯羹。

    不过这个想法只是在脑海中晃悠了一圈就被抛到脑后,毕竟在那个国家,任何一个涉及到“国策”的行业,里边的水都不是一般的深。

    哪怕是香江四大豪门都会被淹死,何况一个“小小的”【量子娱乐】?

    巴洛克银行倒是有这个实力参与进这种级别的“游戏”当中去,毕竟巴洛克银行的资产规模在全世界都排的上号,现金流更是极为恐怖。

    在如今这个时期入场,不可描述的party多半是会举双手欢迎这些“金主”的。

    以巴洛克银行能够调动的资金流,哪怕考虑到均摊风险方面的因素,顶多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资金投入到这个“项目”当中去,那也是以千亿美元计算的盈利。

    当然,能否克制住自己的贪婪之心,及时抽身而退,这就是巴洛克银行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这样的一笔“预期利润”,在罗杰看来,向巴洛克银行收取一笔数目不菲的“咨询费”,完全没有任何过分之处。

    更何况,【量子娱乐】要的只是贷款,这对于巴洛克银行来说,付出的成本就更低了。

    当然,若是按照标准的“商业咨询”方式来走流程,罗杰应当向巴洛克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计划书。

    其中包括具体投资的项目,盈利前景,预计投资数额,以及资金之外必须具备的条件,项目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预案等等。

    单纯只是一个“在2009年投资不可描述国度的房地产行业”这样的想法,除非能够公开并证明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否则这个想法一钱不值。

    也就是安妮,凭借着自己在金融界的人脉和渠道,以及更加出色的实际运作能力,才有可能将罗杰这个“一钱不值”的想法,变作真正有价值的筹码,拿到谈判桌上去和巴洛克银行谈条件。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个无名小卒在2015年告诉小马老板:会有一个叫做“抖音”的软件抢走微信的大部分用户,小马老板肯定不会搭理你。

    但若是换成大马老板去跟小马老板谈这个问题,小马老板必然会自己抢先搞出一个短视频软件来抢占市场。

    或者至少也会慎重考虑,并分出一部分资源去做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

    这,就是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所带来的话语权方面的差距。

    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在金融和投资领域,至少是在英国的这一领域当中,安妮说出的话会被许多大银行和投资机构重视。

    换成罗杰?

    不好意思,请问您是哪位?

    咳,扯远了。

    罗杰胡思乱想了一会,揉了揉安妮的脑袋,说道:“既然你在帮巴洛克银行做可行性评估,那应该有自己的答案才对。”

    罗杰这句话,是针对安妮对“不可描述国度房地产行业是否确实能赚钱”的疑问。

    至于答案,安妮在忙前忙后折腾了这么久之后,单单只是从数据分析上,也早已得出了答案。

    “从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来分析,可操作性很强。但那个国家的情况……”

    不可描述国度的许多事情,都不能以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来衡量。

    或者说,至少不能以西方的传统来衡量。

    毕竟国情不同。

    安妮似乎有些担心,不过想了想,又一副无所谓的语气说道:“反正那是巴洛克银行要操心的事,和我们没关系。”

    罗杰没有接这个话茬,转移话题道:“这边的工作还需要多久?”

    安妮想了想,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大概两周?最慢一个月也就够了,不会太久。”

    说完,安妮有些疑惑地问道:“有什么事要急着做吗?”

    “倒也没什么着急的。”

    罗杰随口道:“不过你不觉得,我们今年也得抽时间出一张新的《摇滚圣经》系列吗?”

    顿了顿,罗杰继续道:“就是上次提到过的那张垃圾摇滚专辑,《nevermind》。”

第688章 一个月完成这张专辑

    新的《摇滚圣经》系列。

    如果不是罗杰提起,安妮几乎都快要忘了,乐队已经有几个月时间没有进过录音室了。

    一方面,是因为工作重心转移,身份中“商人”的标签,分量渐渐超过了“明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太忙,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有关音乐的事情。

    想了想,安妮有些犹豫地问道:“我们忙得过来吗?”

    从明星转行成为商人的先例很多,但在两个身份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先例却是极为罕见。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无疑就是一手缔造了《星球大战》系列的乔治-卢卡斯。

    在模特界,也有诸如凯莉-詹娜、卡门-卡丝之类的例子。

    这种“转行”在流行乐坛比较少见,因为乐坛明星的收入是出了名的高,同时工作也是出了名的忙,既不缺钱,也没有时间去创业。

    不管是哪一类明星转行去经商的,但凡“创业”成功,往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演艺事业,专注于赚钱。

    以乐队如今所掌握的【量子娱乐】的体量来说,“明星”这个身份,对乐队在金钱、地位方面,已经起不到太多的帮助了。

    虽然说不至于完全没有价值,但若是把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的运营当中,能够获取到的利益只会更多。

    尤其是,考虑到当下【量子娱乐】所面临的局面,纯粹从利益角度出发,安妮并不认为在这个时候投入几个月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去制作一张新专辑,会是一个好的想法。

    “按照我的预计,未来的两到三个月,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个局面。如果我们打算在今年出一张新专辑的话,这是最合适的时间了。如果拖到几个月后,我们只会更忙。”

    罗杰简单地解释了一句,随后又笑道:“何况,我们需要一张商业和口碑都取得巨大成功的专辑,来提升我们‘盟友’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还处于摇摆状态的墙头草,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加入【量子音乐】的理由。”

    以现在【量子音乐】和环球音乐集团之间水火不容的局势来猜测,若是乐队大张旗鼓地推出一张新的专辑。

    环球必然会对这张专辑进行狙击,并且投入的资源绝对不会少。

    这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出一口气,同时还包含着巨大的利益。

    站在环球的角度来讲,必须要将【量子音乐】迅速崛起的势头给打压下去,才能震慑住心怀不轨,蠢蠢欲动的潜在竞争者。

    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视作是对整个唱片业的一个警告:超a巨星的新作品,销量我也可以给他砸下去,所以你们趁早搞清楚谁才是值得抱的大腿,别站错队!

    一定程度上,【量子音乐】最近一段时间里,对环球旗下明星挖角的行动不算顺利,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谁都会担心,在形势还不明朗的时候站队,万一选错了怎么办?

    有魄力拿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赌注的人终究是少数。

    对于【量子音乐】来说,明智些的做法,就是避开和环球硬碰硬,从亚洲市场打开突破口,进而从内部瓦解环球。

    虽然这一系列操作比较繁琐,要耗费漫长的时间,而且只要一个环节出了致命的问题,整个计划都会崩溃。

    但从“稳妥”的角度来讲,这样做是风险最低,收益也最大的选择。

    但若是按照罗杰的提议,尽快推出一张专辑,隐含的意思,就是要和环球正面硬碰了。

    这样做当然也是有好处的。

    若是能够在环球的全力狙击之下,依旧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都不需要销量大爆,只要看得过去即可。

    一旦取得还算不错的成绩,唱片业内的同行们,对【量子音乐】的信心立刻就会提升不少。

    那些处于摇摆不定的中立派,或许继续做墙头草的人依旧占了多数,但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慎重考虑,并因此而加入【量子音乐】,那就是大赚特赚。

    安妮很快就明白了罗杰的想法。

    不由得皱眉道:“你有把握吗?”

    安妮对于【量子音乐】自身的运作能力和抗压能力,是十分信赖的。

    但一张专辑的成绩,可不仅仅只取决于唱片公司,专辑本身的质量和定位也同样重要。

    要知道,乐队的上一张专辑,可是叫做《血腥统治》。

    虽然这张专辑在金属乐迷当中的口碑确实不错,被一小撮人奉为神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商业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不说,在金属乐之外的歌迷群体中,这张专辑的口碑也显得稍差了些,至少是没有达到预期。

    若是没有《血腥统治》在前,安妮或许还不会对罗杰拿出的作品有任何的担忧。

    但在刚刚推出了《血腥统治》之后,安妮不得不担心,罗杰似乎是打算在“小众”的路线上一去不回头了。

    尤其是,罗杰下一部打算推出的作品,是一张垃圾摇滚专辑的情况下。

    这个世界的垃圾摇滚,就像罗杰前世,涅槃乐队横空出世之前一样,是小众中的小众。

    在另类摇滚乐歌迷中,也只有少数人才是垃圾摇滚的粉丝。

    很大程度上,一旦一张专辑被贴上了“垃圾摇滚”的标签,在很多摇滚歌迷的眼里,它就等同于地下摇滚、独立摇滚、小众摇滚。

    而这些标签,都是与“销量”两个字绝缘的。

    事实上,在罗杰的前世,要不是涅槃乐队横空出世,垃圾摇滚的地位也不会有任何的不同,成为一个小众群体自娱自乐的玩闹。

    然而……

    罗杰打算拿出的这张专辑,叫做《nevermind》。

    涅槃乐队的“封神”之作。

    在许多摇滚乐迷扎堆的地方,关于科特-柯本,关于涅槃乐队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过。

    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无愧于“最好的摇滚乐队”这一称号。

    (注:最早这个称呼来自《滚石》杂志。《滚石》有多喜欢涅槃这个稍微了解点的人都懂,就不多说了。)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涅槃乐队确实是一支出色的乐队,但却远远没有出色到“最好”的程度。

    甚至于,连摸到传奇乐队的门槛都有些勉强。如果不是科特-柯本的自杀,这支乐队顶多也就是风靡一时然后泯然众人。

    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都不少,涅槃粉和涅槃黑之间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歇过。

    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若是没有涅槃乐队,垃圾摇滚这个分类,几乎不可能真正成为摇滚乐的主流分支之一。

    至少从这一点来讲,涅槃乐队确实称得上伟大。

    至于涅槃乐队本身……

    罗杰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涅槃粉,但也不认同那些涅槃黑的观点。

    在罗杰看来,涅槃乐队确实是一支伟大的乐队没错,但要说“摇滚乐史上最出色的乐队”,根本没有任何争议,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至少披头士、齐柏林飞艇、大门乐队、滚石乐队、黑色安息日这些名字,都毫无悬念地排在涅槃之前。

    如果是所有摇滚乐类型都放在一起,很难分出个高低来。

    不过在罗杰看来,涅槃乐队的排名大约会在十名左右徘徊,正负五个名次浮动。

    毕竟,在“原型摇滚”这一个大类里边,顶尖的乐队实在是太多了,这一大类的传奇乐队,数量甚至比另类摇滚和金属摇滚两个大类加起来还要多。

    (注:原型摇滚大类【主要】包括rnr、布鲁斯、迷幻、乡村、民谣、流行摇滚。)

    但若是将范围缩小到“另类摇滚”这一领域,涅槃乐队即便不是“最好的一个”,也必然是“最好的之一”。

    大约就是保三争一的水准。

    关于涅槃乐队的成就,以及对摇滚乐、尤其是垃圾摇滚乐的贡献,没有必要去多提。

    仅仅只说一点就够了:《nevermind》这张专辑,是垃圾摇滚历史上,第一张在“口碑”和“销量”上都做到完美的专辑。

    也是做到这一点的所有垃圾摇滚乐专辑当中,最出色的一张。

    有一段评论,可以很好地形容这张专辑的影响力:《nevermind》改变了整个世界:它改变了人们的衣着服饰,改变了被唱片公司所签下的乐队,改变了人们弹吉他的方式,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摇滚乐的版图。

    当然,考虑到乐队自身的风格,即使是同样一张专辑,乐队演绎出来的版本,肯定和前世的涅槃会有所不同。

    不过罗杰相信,这会是一张不逊色于涅槃版本的《nevermind》。

    以乐队在过去十年中积累下来的底气,罗杰有充分的信心去做到这一点。

    只要达到这张专辑“应有”的质量水准,无论环球音乐集团从什么渠道出手,都不可能打压得动这张专辑。

    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

    要说完全不受影响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相较于乐队和【量子音乐】受到的损失,环球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而且是以十倍、二十倍来计算。

    做到这种程度,绝对是足够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墙头草看清【量子音乐】的实力了。

    “如果是完成预想中的效果的话……”

    安妮皱着眉头,回忆起《nevermind》中的曲谱。

    早在《血腥统治》录制完成的时候,罗杰就已经将“初稿”的曲谱交给了乐队里的几名队友。

    当然,这些曲谱都是完全照搬(chao)涅槃乐队的原版,还需要根据自己乐队的特点,在编曲方面进行调整。

    甚至于,在曲谱的某些段落上,也可能会有适当的改动。

    但大体上,乐队还是会沿用《nevermin》的框架,以确保“主线”不变。

    这也是罗杰拿出的每一张专辑的核心理念。

    主线保持与前世的版本大体一致,至于细节上,就完全按照乐队自己的风格来做调整。

    一方面,不会让歌迷们对不同专辑产生风格上的疑惑。

    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专辑的质量不会因为大幅度的修改而变得一团糟。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偏向于保守的做法。

    虽然罗杰在许多事情上,尤其是商业方面,表现得比较激进。

    但在音乐上却恰恰相反,保守得不能再保守。

    曲谱到手几个月,安妮私下里当然进行过练习,对曲谱中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以安妮的评鉴能力,对于这张专辑歌曲质量的好坏,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仔细思考了一阵,安妮不得不点点头,说道:“这张专辑在质量方面确实无可挑剔,虽然还没有做出来,但是我敢肯定,只要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大部分歌迷至少不会讨厌它。”

    歌迷这种生物,很多时候都是很挑剔的。

    他们只会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买单,稍有一点不满之处,就不会为此掏钱。

    但同时,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时候,歌迷们的容忍度却又会变得极高。

    只要“不讨厌”,大部分粉丝都会为自己偶像的新作品掏出绿油油的纸币。

    当然,也有可能是红色或者其它什么颜色的钞票。

    “瑞克那边的事情不算多,随时都可以抽出时间来,不过麻烦在于他必须留在洛杉矶。”

    罗杰想了想,开口道:“我让迭戈先做前期筹备,等到你忙完这边的事,我们回去就开始录制,争取在一到两个月内搞定它。”

    这张专辑一共十二首歌,数量不算多,但总时长却是达到了接近五十分钟。

    对于一张专辑来说,这样的长度已经算是偏长的了。

    录制起来,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浪费时间的麻烦事。

    如果完全排斥掉外界的影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专辑录制当中去,就像几年前那样,或许还有很大的希望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这张专辑。

    哪怕还需要加上排练的时间,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但显然,身为【量子娱乐】的老板和最大股东,又正处于如今这段“特殊时期”,乐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心全意把自己关进录音室里,完全不关心外界发生了什么。

    罗杰嘴上说着要在一个月内搞定这张专辑,但心里的底线,却是三个月。

    也是下一阶段计划开启的节点。

第689章 这样会不会有风险?

    罗杰在英国只停留了三天,就在安妮幽怨的目光中返回洛杉矶。

    倒不是说不想继续陪在安妮身边,但罗杰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

    在安妮代表【量子娱乐】,正式与巴洛克银行签订协议之前,罗杰和胖子两人,必须要搞定《nevermind》这张专辑的前期筹备工作,以确保安妮一旦返回洛杉矶,就可以第一时间投入到录制工作当中,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

    当然,大部分具体的工作,可以交由迭戈的团队去处理,罗杰只需要把控大方向即可。

    不过却还有少数琐碎的工作,或是确实有必要,或者干脆只是出于兴趣,或者说“好玩”,罗杰选择自己来完成。

    罗杰-克里斯蒂安庄园的游泳池里,罗杰按下快门键,然后迅速向前游动,将不远处游在水中的婴儿托起,朝着岸边划去。

    医生早就在旁边就位,立刻接过罗杰手中的婴儿,带去一边做各项检查,以确保这个孩子的健康不会出现任何隐患。

    虽然整个拍摄过程只持续了不到两分钟,“理论上”来说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罗杰却绝对不会在这方面省钱,尤其是,这个婴儿的名字,叫做“小理查森-埃尔文德斯”的情况下。

    “去把照片冲洗出来。”

    罗杰将水下相机递给助理,跟胖子打了个招呼,两人一起跟上医生,去看望胖子的儿子。

    “老实说,我就不该答应你这个的。”

    胖子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要是他受凉感冒了怎么办?”

    “嘿,别这样。我们不是召集过这方面的专家讨论过吗?安全性方面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否则我也不会用这个计划。”

    罗杰安慰了几句,然后开玩笑道:“你应该这么想,在这张专辑正式发行之后,全世界会有超过一亿人能够看到小瑞克的小丁丁。”

    罗杰刚才拍摄的,自然就是《nevermind》的那张经典专辑封面,在水下追逐美元的裸|体小男孩。

    在罗杰的前世,这一专辑封面创造出了许多著名的梗,例如“世界上最著名的a|片明星”之类。

    虽然说这些梗对专辑的销量和口碑几乎没有明显的帮助,但却为粉丝们创造出了大量的话题。

    事实上,在《nevermind》专辑发行十七年之后,拍摄该封面的艾尔登长大之后重新拍摄了一遍这张封面,还借此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红。

    至于罗杰坚持由自己来做摄影师,一方面是为了好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给粉丝们制造更多的话题。

    让胖子的小儿子来做“模特”,同样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至于“会有超过一亿人看到小瑞克的小丁丁”这句话,倒也不纯粹是调侃。

    以乐队现在的人气,这张专辑的销量或许达不到一亿,哪怕算上盗版也几乎不可能,但让一亿人看到这张专辑的封面,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前世那位名叫艾尔登的“涅槃男孩”,在长大之后就经常用“有一千万人看过我的小丁丁”来自我调侃。

    罗杰很是期待,等到胖子的儿子长大之后,会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绝对不是出于“看晚辈笑话”的心态,而是一个很正经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学术研究,由此实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人类在面对……

    算了,不编了,实在编不下去了。

    不得不说,身为亿万富豪的儿子,小理查森的待遇要比前世那个涅槃男孩艾尔登好得多。

    至少涅槃乐队不会带来一整支由超过二十位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来为专辑的“模特”进行体检,以确保不会出现任何隐患。

    事实上,在《nevermind》专辑发行之前,即使涅槃乐队有这个心,也付不起这么多钱。

    (注:nevermind之前的涅槃挺穷的,字面意义上的穷。)

    足足花费了一整个下午,对小理查森的检查终于做完,胖子和罗杰从一位儿科专家口中确认,小理查森并没有出现肺部进水、受凉等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风险之后,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虽然说在拍摄计划开始之前,医疗团队就针对这次拍摄的过程进行过讨论和模拟,认为“97.3%的概率不会有任何意外”,但终究还是要得到确定无疑的结论之后,才能让人彻底放心下来。

    “这下放心了吧?”

    罗杰拍了拍胖子的肩膀,叫来助理,拿过一张照片。

    照片上,一个小男孩正在水下笨拙地游动着,追逐着一张挂在鱼钩上的一美元纸币。

    在小男孩的两腿之间,一个还没有开始发育的小丁丁清晰可见。

    虽然说和前世的那张专辑封面在细节上有点不同,但该有的“感觉”却是全部都到位了。

    罗杰对这张照片满意得不能再满意,欣赏了片刻之后,递给胖子,调侃道:“从今天开始,小瑞克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色|情明星了,甚至会超过毕比-琼斯!”

    “但愿这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恨我。”

    胖子耸了耸肩,对一旁的助理开口道:“这张照片多冲洗几份,我要留起来收藏。哦,对了,再做一份放大版的,挂在墙上的那种,我要挂在小瑞克的卧室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胖子的人生观很符合一句话:如果生娃不是为了玩,那将毫无意义。

    简而言之,就是一位“无良老爸”,各种意义上都是。

    说完这些之后,胖子看向罗杰,问道:“安妮明天回来?”

    “对,明天的飞机,回来之后大概要休息两三天来倒时差,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录制这张专辑了。”

    罗杰想了想,又说道:“我们先开始录倒也没什么问题,反正真正开始录制的时候,也是各录各的。不过我们还没有进行过排练,节奏方面是个问题……”

    对于一支乐队来说,录制一张专辑,或者录制一首歌,并不是完全照着曲谱来弹奏就可以搞定的。

    事实上,很多细节上的东西,在曲谱上都很难体现出来。

    或许单看曲谱找不到任何毛病,但当几个人坐在一起开始排练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点。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支摇滚乐队都会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排练上。

    只有在排练中,确定一个“相对完美”的编曲,这个时候再分散开,各录各的,最终再进行合轨,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而若是取消掉排练的环节,直接照着曲谱去录……

    或许单独听每一件乐器,听上去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若是将所有音轨合并到一起,大概率就会变成一团糟。

    哪怕是那些配合已久,默契十足的乐队,也不例外。

    “其实……”

    胖子犹豫了一下,开口道:“你用合成器做的那个demo,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即使再排练,恐怕也很难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姑且不论合成器是否可以真正代替乐队演出这个有些“科幻”的命题。

    至少在作曲、编曲等方面,善用合成器,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由于如今科技水准的限制,合成器合成出来的音色相当的死板,缺乏一种“灵动”的感觉,这也是普遍认为合成器无法代替乐队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起到一个参考,还是有很大价值的。

    罗杰在对编曲进行调整的时候,就喜欢使用合成器合成,来达到“预览”最终效果的目的。

    当然,由于合成器和真正的乐队有所不同的缘故,在合成器里完成的曲目,还是要重新排练,用“真实的”乐器重新演奏一遍的。

    虽然说合成器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方面的工作量,但却并非能够完全代替。

    听了胖子的话,罗杰有些疑惑:“合成器的demo不能直接拿来做基准,这事你应该知道的啊。”

    在乐队的录音室专辑录制过程中,由于采取的是“分轨录制”的方法,为了确保分轨录制结束之后,不会在“合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通常在录制过程中,乐手/歌手需要有一个“基准”来作为参考。

    也就是说,无论是音准,速度,还是其它什么细节上的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以确保每一个人录制出来的东西,都符合一个整体的框架。

    由于习惯不同的缘故,不同乐队在“基准”素材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就罗杰几人的习惯来说,通常是使用集体排练时录制下来的demo作为基准。

    虽然说这种相对粗劣的demo会存在许多细节上的失误,但只要大的框架保持稳定,就不会对录制产生负面影响。

    用合成器的demo做基准?

    这倒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但是那效果嘛……

    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哪怕在排练的时候,对合成器demo不进行半点的改动,乐队也要自己再“原样”录制一遍。

    “不,我的意思是,如果要节省时间的话,我们没必要用以前的方法。”

    胖子忽然露出思索的神色,像是在组织语言,过了片刻,才继续说道:“我们可以采用现场演出的那种方式,也就是由你的贝斯音线来做‘指挥’。你根据合成器demo录制一段贝斯demo,我和安妮再跟着你的贝斯demo去录歌……”

    听了胖子的话,罗杰下意识就想反驳说:“这怎么可能?!”

    但话即将脱口而出的瞬间,罗杰忽然低下头,露出思索的神色。

    按照现场演出的方式来完成录音室里的工作?

    这个想法听上去有些异想天开,但仔细想想,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

    几乎90%以上的摇滚乐队,无论是排练还是现场演出,采取的都是两种模式。

    一是由鼓手来把握整体的节奏,所有人的演奏,都要按着鼓手的节奏来。

    至于第二种方式,其他人同样是跟着鼓手的节奏来,但鼓手节奏的把握,却是由贝斯手来进行指挥。

    也就是贝斯→鼓→其它,或者鼓→其它,无论是什么风格的摇滚乐队,都以这两种模式最为常见。

    因此,任何一个对摇滚乐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贝斯和鼓虽然是整支乐队里最低调、最没有存在感的位置,但实际上却要比大出风头的吉他手和主唱更加的重要。

    当然,还有一种更加少见的方法,就是绕过鼓手,由贝斯手来直接指挥整支乐队。

    这种方法对整支乐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贝斯手,必须是顶尖大师的水准。

    事实上,纵观整个摇滚乐的历史,具备这种水准的贝斯手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若是再加上对其它位置高标准的要求,能够满足这一点的乐队实在是太少了。

    但是,罗杰几人,却正好能够符合这一要求。

    胖子就不必说了,作为一个顶尖水准的鼓手,无论是和贝斯手的配合,还是和其它乐手的配合,胖子都可以做到完美的程度。

    至于安妮,虽然在某些时候过于喜欢出风头,但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配合能力,也都是顶尖的水准,自然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贾森倒是在个人实力上差了点,不过团队配合反而是贾森最大的优势,再加上《nevermind》这张专辑需要用到键盘的地方不多,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什么。

    这样一想,胖子的提议,似乎也不是那么不靠谱?

    由罗杰按照合成器版本的demo,先录制一段贝斯的demo,其他人再根据罗杰录制的贝斯demo去录制自己的部分。

    这样一来,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合轨的时候发现“节奏不统一”或者其它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而如果不追求“完美的录音效果”,仅仅只是录制一个作为“基准”的demo,根本花费不了什么时间。

    一张专辑十二首歌,若是效率高一点的话,甚至连一天都用不了,一个下午就能搞定。

    “好像……确实是有可行性啊。”

    罗杰摸了摸下巴,语气里却还是有些犹豫:“但是这样会不会有风险?毕竟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224/ 第一时间欣赏摇滚教父最新章节! 作者:黑色贝斯所写的《摇滚教父》为转载作品,摇滚教父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摇滚教父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摇滚教父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摇滚教父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摇滚教父介绍:
一句话简介:摇滚教父的传奇之路。关键词:重生、摇滚、乐队、贝斯主唱书友群:825944900tips:本文涉嫌为贝斯手洗白。tips2:音乐专业的大神请忽略部分不影响剧情的bug摇滚教父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摇滚教父,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摇滚教父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