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随身魔法塔TXT下载三国之随身魔法塔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全文阅读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txt下载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49章 两个选择

    “两位应该知道,朕既然登基称帝,那么自然是希望大汉能够完完整整……”刘韬知道自己总要主动表态,“王可以有,但手掌重兵的藩王……”

    刘韬说道这里,眼神带了几分郑重:“就算朕相信两位,但你们麾下的文武,他们难道不希望你们更进一步?或者说,两位的后裔,又是否还能对大汉忠诚,而朕的后裔,又是否能相信两位,或两位的后裔?”

    两人闻言沉默,刘韬的话的确在理。

    只是往深了思考,若是刘韬的后裔无能,那么他们以清君侧的名头杀入洛阳,又或者他们的后裔杀进去,那么就有机会当皇帝了。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可能性,同时实权藩王也逍遥自在。利害之间的比例是七比三,权衡利害之后,傻子才不当实权藩王!

    两人下意识看了看关羽,觉得根本不需要怀疑,只要自己赶说出一个‘不’字,那么关羽会带人立刻杀进来。

    别看两人和刘韬面对面,完全可以挟持他。人家是仙家弟子,能面对面和他们坐着,怎么可能一点防备都没有?

    他们猜得也的确没错,刘韬能单独和他们面对面,自然是提前把火龙祝福给开启的。其实不仅仅是面对他们,之前单独面对曹操的时候,其实也有开启。

    若是有人真的想不开,朝着他发动进攻,那么唯一的下场就是被烈火焚身。

    “先听听朕给出的解决方案,怎么样?”刘韬能敏锐感觉到,两人的心情有些复杂,至少对现有的地位和权势,依然不设,于是主动开口。

    说着,比了两个手指,继续说道:“朕有两个想法,一个比较正统。首先撤除魏国和韩国,两位的封国将转封在边郡。

    同时公山担任兖州刺史,同时韩国那片区域的治政,也都交给你,相对的,你没有兵权。另外,任命昭公为镇东将军,从司州开始这一片区域的将士,都归你统御。安南将军关羽,都在你麾下听用。”

    说到底就是一个治政,一个统兵。麾下的将士和官员,文官除了军队文官外,都归刘岱管。军队方面,除非是各城贼曹,否则各城县尉和都尉,都归刘宠统领。

    按照军政分离的话,扣除贼曹,其实县尉都尉等麾下的士卒,在后世便是武警。武警不是警察,而是军职,应该直接由兵部统领,驻扎在各地,但严格来说不归地方官员和军队管辖。

    当然,武警的概念和改革,现阶段还没办法进行。不过现阶段,按照军政分离的原则,这部分军队,也暂时由军方管辖。

    刘岱和刘宠闻言,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如果继续在魏国和韩国现有的地盘,治下的官员里面,还有自己的旧部,那实际上也没什么区别。

    就这样,两人居然已经开始意动,毕竟没什么损失,还白得安南将军部士卒到麾下。

    饶是如此,两人也没有表态,等着看刘韬给出的第二个条件。

    “这个条件,没有能让你们动心?”刘韬看向两人,他觉得这个条件应该是最好的,毕竟他们实际没什么损失,最多是封国方面的损失。

    “不不,我们只是想要听听第二个条件。”刘岱连忙表示,“总要权衡一番。”

    “侄儿,也是这个意思。”刘宠是老实人,至少还没有能把脸皮练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程度。于是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神情略微有些不自然。

    比起前年看到他的样子,这两年的确是成长了不少。也是,都三十几岁的人了。

    “一般我都是习惯把最好的放在前面说来着……”刘韬挠了挠脑袋,“当然,也不是说第二个不好。”

    “要不第一个就可以了!”刘宠当即表态。刘岱也有些意动,但还是想等等看。

    “不急,总要先说出来。”刘韬笑了笑,“第二个,这个原本是我打算针对那些,臣服于我的异族使用的手段,比如越人,比如蛮人,比如羌人,比如匈奴或者鲜卑……”

    顿了顿,继续说道:“说到底,就是保留魏国和韩国,你们打下的地盘我也不干涉。但是内部之间不允许争斗,同时军队有一个上限。当然,遇到别人攻打你们,可以向我求援,不管如何,我都会出兵救援的。

    除此之外,韩国和魏国的政治和军事,你们几乎可以自由做主,这样情况可以保持五十年,五十年后再另外转封,魏国和韩国最终取消,归入大汉治下。”

    说到底就是一国两制的用法,毕竟异族有他们的文化,需要汉化,以及让他们的族人放下对大汉的仇恨,需要一段时间。

    五十年的时间里,足够大汉去汉化他们,让他们的孙辈对大汉有好感。同时老一辈有仇恨的,也已经陆续死去。少数被带坏的二代,已经不构成威胁。

    这个时候再彻底归化,而不是设立自治区,这便是刘韬的打算。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两人有些搞不清楚,为什么刘韬会说第一个才是最好的?

    “你们不明白?”刘韬看两人迷糊的样子,有些无奈,那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我们要明白什么?”刘宠反问了句,实际上他也有些摸不清头脑。

    “选择第一个的话,你们最终可能会成为中书省的宰相,或者成为大将军。但同时你们还是封王,依然有自己的封国,甚至儿子还能进入县学就读,同时科举可以享受一定的加分条款……”刘韬也没辙,只能稍微解释一下。

    顿了顿,继续说道:“选择第二个的话,那么你们一辈子都只能是藩王。当然扣除兵力被限制之外,你们怎么治理自己的封国,我也不过问。只是人才的培养任免,还有军队征召什么的,都需要你们自己负责……你们不会觉得,都这样,朝廷还要另外支援你们?”

    那么说也是,都相对独立了,还厚着脸皮向朝廷要这要那?那不如把藩王的位置让出来,朝廷什么都给你安排好,自己只需要混吃等死就好?!

    没有天灾**还好,出点什么问题,还需要自己解决,出现民乱要自己镇压……问题到底是实权藩王,自己有能力,把藩国治理好不也一样吗?

    一时间,两人居然开始犹豫起来,两个条件都挺好,这就难选了……

第550章 二王的决定

    看着两人那犹豫的样子,刘韬有些不满。

    他其实可以用绝望术,让两人那过度膨胀的自信心降降火,然后再做出选择。但是心态突然下降,事后回过味来,也能明白是自己做的手脚。

    一定概率会对自己有敬畏之心,但同样也有概率会对自己产生不满。

    这玩意本身就是自愿为主,索性让两人好好想想,不要后悔就好。

    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没做,比如说他身上穿着的大氅,比如说他偷偷用‘暗龙诱惑’。大氅提供10%的外交成功率,新手级的‘暗龙诱惑’魔法,也提供10%的外交成功率。

    两人本来就心动,外交成功率又提升了足足20%,说服两人可能性很高了。

    主要还是这样做,一切会显得很自然,毕竟从开始见面,两人对刘韬的好感就有提升。他们不会怀疑这正不正常,也很难发现刘韬动的手脚。

    做到这一步,刘韬起身说道:“这事不急,朕还要这里待两天,然后才回去,在这之前,给朕答复就好。另外,朕讨厌反复无常之人,所以到底要怎么选,两位好好考虑。”

    两人的确没有想好,闻言也只能表示会好好考虑。

    晚上下榻休息,住的当然是最好的房间,或许比自己的宅子要好,但总觉得睡不舒服。

    刘韬自觉以前也没有认床的习惯,反正出来这段时间,睡得就不是很好。

    “陛下……”翻滚惊动了身边的甄脱,她有些慌张地说了句,似乎又不知道下一句应该说些什么才好,诚惶诚恐的。

    “没什么,只是睡不着而已,你先睡,我翻一翻可能就睡着了。”刘韬用手抚摸这她的后背,十五岁的少女,皮肤真的如同丝绸一般光滑。

    “其实……我也睡不着……要不,我们聊聊天?”甄脱低声说了句。这小妞真的一点都不会说谎,这样的语气,谁不知道你是在说谎?

    “那就聊聊……”别人那么卖力的讨好,刘韬也不好说些什么,于是搂着她,随便找了一些话题聊了聊。

    更多时候都是他在说,甄脱在听,最多附和一两句。

    聊着聊着,刘韬发现甄脱不出声,低头看了看,原来她果然熬不住疲惫睡下了。本身就累,还要强撑着陪自己聊天。

    可不这样又能怎么样?作为一个妃子,能专门得到皇帝的宠爱已经很不错了,若是惹恼了刘韬,不说打入冷宫,以后都不去找她,就这样一辈子守活寡下去才痛苦。

    皇后不需要担心,但下面的嫔妃谁不小心翼翼的……

    刘韬说了半天,大概也是累了,双手在甄脱的背后抚摸了一阵,慢慢也睡着了。

    在陈留县待了两天,刘韬的确是亲**问各部兵马,刘岱和刘宠麾下的士卒也要慰问。

    期间也是才知道,原来李典并非武将,而是文官来着。严格来说是军中的主簿,军中主要负责统兵的,是他的兄长李整,以及族弟李进。

    李整这个名字刘韬有印象,主要是和青州有关。

    当时青州闹黄巾,刺史出缺。袁绍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公孙瓒推荐了田楷为青州刺史。其实当时曹操也有参与进来,他当时就任命李整为青州刺史。

    比起李整和李进,其实李典虽然有才学,但还没有表现出军事方面的天赋。

    大概是他的父亲觉得,武将方面,已经有李整和李进。但文职方面,家中还没有子弟担任。李典有这个才能,于是就让他专心担任文职。

    李乾现在是陈留太守,算是李氏举族投奔刘岱的回礼。李典担任军中主簿的同时,在魏国也担任官员,逐渐走向政治核心,说到底还是刘岱麾下,没多少出色的文臣的关系。

    在刘韬看来,李典当文臣有些浪费,他在军事方面天赋不错,跟着张辽几百人能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然后才想起,不仅仅是家族的问题,李典本身对战场厮杀也没兴趣。

    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存在,不忍心亲自去制造杀戮。但真的上战场,又能毫不含糊,只可惜一场疫病,不仅夺走了甘宁的性命,也夺走了李典的性命,三十六岁就亡故了。

    算了,刘韬不打算干预李典的未来。如果他终究有一天不得不从军,那也只能说是他命该如此。再说,自己麾下其实也不缺优秀的武将。

    和吕布黄忠、关羽张飞、颜良文丑……这些一流或超一流的武将比起来,也不算什么。

    慰问了一番,也不好耽误他们行军,刘韬第三天就要离开。

    按照约定,今晚二王就必须要给他答复。否则,就默认两人拒绝了自己的条件。那么在攻打徐州之前,刘韬会把两王,连带他们的军队都给消灭,把两国占下来。

    为了这个行动,司州那边三千兵马已经做好出征的准备。同时刘韬为了这次行动,准备了大量的卷轴,绝对可以一路推进到底!

    不会吧,不会你们真的那么不想不开吧?刘韬默默的等待,直至吃饭完毕,打算离开。有些想不明白,明明选一国两制都挺好的,怎么还能沉默到这个程度?

    关起门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充分享受封建君主的**和奢靡,难道不香吗?!

    正要离开,结果刘宠到底是坐不住了,率先起来:“叔父……侄儿有决断了!”

    这两天其实他也在思考,同时也询问了随军的董昭。这位还没有北上投靠袁绍,已经被刘宠招揽到了麾下,担任军师。

    董昭属于功利主义者,那自然推荐刘宠选择第一个,因为这样他也有机会成为宰相。相对来说,就刘宠这性格和能力,他觉得就算能登基称帝,估计也守不了江山。

    跟着他没多大的出息,若非盛情难却,他其实最初是打算投奔晋国的。

    刘宠本身已经打算接受收编,又听董昭的劝,最终还是下了决心。于是他郑重行了一礼,表态:“臣愿接受收编!”

    “好,好,好!”刘韬心里舒服了,“按约定,封你为北地郡王,镇东将军!”

    北地郡,至少不是朔方或者张掖什么的,刘宠觉得这个结果也不错,于是欣然受命。

    韩国也因此撤除,刘韬的意思是封骆俊为豫州刺史。刘宠却希望能让骆俊继续给他当国相,毕竟以前就是这样。最后索性派人过去问问,看看他怎么选。

    见刘宠都做了选择,刘岱也知道不能糊弄过去,于是起身:“臣也选择第一个……”

第551章 回程时的打情骂俏

    其实两人都清楚,选择第二个的话,还不如直接什么都不选,这样更舒服一些。

    一则可以待价而沽,等待刘韬开出更大的价码;二则这段时间自己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反正已经结盟,人才也互相交流,完全可以尝试发展。万一以后发展比大汉朝廷还要好,说不定还能联合起来打过去,瓜分天下然后两人再各凭本事什么的……

    当然这也就是想想,首先打不过刘韬这边,除非这厮出点什么意外突然挂了。然后就是谁能保证这厮,不会先一步打过来?

    刘宠这边还有董昭在那里忽悠,自己先撑不住选择第一个。剩下刘岱一个,难道他还能死撑到底,长痛不如短痛,当即表态算了。

    事情到这里,也算是告一段落。刘韬很满意刘岱的选择,当即封他为武威王,兖州刺史。当然也给他另外的选择,就是随他回晋阳,在六部里面任职。

    不管是吏部还是兵部,以他的身份肯定有一席之地。之前不那么说,主要还是担心他有些什么不好的联想。

    “臣愿意留在兖州,为陛下治理好此方百姓。”果然刘岱还是有些顾虑,权衡了一番之后,他还是选择留在这里。

    毕竟刘宠也驻扎在这里,这样两人的情况,实际上和以前没什么不同。

    所以说既然都没什么不同,甚至在专属领域还有所提升,为什么那么简单的抉择,非要让自己等到那么久?刘韬离开的时候,心里不由得吐槽道。

    到了这一步,他南下的目的也就算是完成。剩下的事情,交给刘宠负责就好。

    “命,安南将军关羽,夏侯惇,李进、徐晃和乐进为副将,率军征讨徐州!”刘韬离开之后,刘宠以镇东将军的身份,正式下达命令。

    按说徐州那片区域,从职权方面,应该是安东将军黄忠的负责范围。

    不过在扩招之前,黄忠和张飞两人的防区,主要还是为了提防袁绍突然杀来。同时若后续要对晋国开战,那么两人便是这个战区的主力。

    就说这次,若能出动一万人,兵分三路的话,那么别说只是兵临城下,把整个徐州都给打下来都不成问题。当然后续的治理和官员任免问题,一样会把户部和吏部的官员逼疯。

    “如果各郡各县,都能望风而降就好了……”回去的路上,刘韬少不得感慨了句。

    “可是陛下……”甄脱似乎听了进去,毕竟就在身边,“我们的军队不是最厉害的军队了吗?那为什么,他们不肯投降?”

    “首先,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说有人会觉得,大汉在自己的治理下,才能真正的兴盛。甚至觉得我的治理方案,根本就是在胡闹,只是自掘坟墓,所以没必要陪葬。”刘韬想了想,“但主要还是,他们已经称帝,他们害怕失去这些,更害怕我为了免除后患,把他们三族给夷灭……”

    “既然害怕,那一开始就当皇帝不就好了?”甄脱还小,或许本身也没有学习过这些,所以闻言更加迷茫起来。

    “主要是他们很多人登基,本身由不得他们。”刘韬摇摇头,“问题是登基是事实,他们根本不会相信,有一天我们攻打过去,他们以此为理由,表示自己登基只是身不由己时,我们会放过他们……”

    哪怕他明着说,只要投降他,那么管你登基还是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一概不追究……他们怕也不会相信,万一这只是个阴谋呢?

    可话说回来,这国与国之间打来打去的,一般到最后,不都是如同刘禅或刘璋一样,刚打过去,趁着城池还没有被攻破,主动出来投降。

    比如刘璋,投降至少活着,能保留财物,还有个振威将军衔。

    比如刘禅,投降不仅活着,子子孙孙享受曹氏,以及后续的司马氏供养。

    换个角度,投降就能活着,是不是说这些皇帝,心里都有‘我打不过你,兵临城下之时,至少我可以投降’的想法?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潜规则,其中的概念就是:自己这一代厉害,但子孙后代什么时候出问题,被人灭国。到时候投降,至少还能保住性命,毕竟潜规则就这样,除非是亡国之战,那些卑鄙的外乡人不懂华夏这潜规则。

    没打过去之前,担心自己会被夷三族,所以诚惶诚恐,想尽办法抵抗自己;真的兵临城下,有会幻想着自己主动投降,那么你就不能把我怎么样……

    三分无奈,三分侥幸,三分利益熏心和一分有恃无恐,称帝的家伙大多都这心态。

    “听不懂……也想不懂……”甄脱有些为难的说道。

    “政治的事情,也没必要懂那么多。懂得好好过日子,好好伺候我就好。以后长大一些,然后再好好学学怎么当一个母亲。”刘韬调笑道。

    “嗯……”很意外的,甄脱很乖巧的点了点头,表现得很顺从。

    “哈哈,我还以为你会叫嚣现在也可以学着当母亲。”刘韬见状笑道。

    “可姐姐生孩子的时候,感觉真的很痛……陛下之前就说她年纪太小,所以可能生产会变得有些困难,只是姐姐不信,结果遭了罪。”甄脱连忙解释,“我比她还小……”

    “不不,你比她大太多了!”刘韬一把将她搂过来,这球绝对不是十五岁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大部分成年人。

    自家球队的尺码都挺大的,于是甄姜反而成了稀有资源,哪怕她本身对此不满。到底是同父异母,只能说人和人的体质,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还不是陛下……不许人家缠胸……”甄脱显然听出刘韬的意思,羞红着脸埋怨道。

    十一岁左右过来,发育是从十二岁开始,或许是太迅速的关系,她也担心会太大。毕竟这时代,这个太大也不好,会被人指指点点说闲话。

    只是刘韬知道这事情后,禁止她缠胸,以至于几年下来,根本刹不住车。

    “以前我和你姐姐说过,比起在平原上漫步,我更喜欢翻越高峰。”刘韬笑道,同时在心中补充了句,当然这山林翻多了,也会想要回平地走走。

    甄脱此刻的脸蛋已经红透了,根本不敢接茬,如同鹌鹑一样缩在刘韬怀里……

第552章 徐汉朝会

    刘韬回去了,但前线的战斗也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人家也是大汉,也不能一声不吭就打过去,这就犯了‘不宣而战’的忌讳。反过来,那当然就是先礼后兵,所以早早就给刘曜,去了一封国书。

    如果死的是刘元起,那么刘韬就算把徐汉灭了都是合情合理。问题现在死的只是曹操的父亲,皇帝护短,为臣子报复可以理解。

    可过头了,又变成蓄意欺负人家。本身也没打算全面开战,把徐汉给打下来,也担心因此刘表、刘焉和刘繇的反感。

    于是国书的内容,只有三个:交出凶手,陶谦为曹嵩守墓,把原豫州的沛郡交还。

    张闿都跑去袁术那边,第一个条件当然完成不了。刘韬也不为难对方,在国书里面标注,如果交不出凶手,那么就把其劫掠钱财同等数额,补偿给曹操。

    毕竟交不出凶手,追不回赃款,那么国家代为赔偿,也算合情合理吧?至于沛国,原本隶属于豫州而不是徐州,总不能皇帝原本是沛王,就默认是徐汉领土?

    唯一算是为难人的地方,便是要求陶谦给曹嵩守墓这点。但仔细想想,陶谦走了,刘曜难道不是赚到了?毕竟掣肘他的权臣,少了一个!

    “北汉那边,给我们三天时间考虑……”彭城‘皇宫’里面,刘曜把一干文武召集了过来,把刘韬那边送来的国书传阅下去。

    三天的时间,除非这边给出回复,否则的话就视为拒绝条件,双方进入宣战状态。

    多给你三天时间备战,打仗能做到这地步,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欺人太甚,那刘韬根本就是打算借题发挥!”张超直接反对,“臣愿意统兵,前去会会北汉的军队!”

    他那些话,其他人并没有很在意。都知道这次统兵的是关羽,早些时候关羽协助刘岱讨伐青州黄巾,顺路把张邈给抓了送去给刘岱。

    刘岱也没有杀张邈,只是除去他的官身,然后放在濮阳圈养起来。张邈自从那次之后,精神状态就不太好,去年冬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没保暖好,在深冬的时候就没了。

    张超是张邈的弟弟,收到消息的时候也是愤慨,差点打算统兵杀过去。只是经历臧霸和阙宣的闹腾,徐汉的确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辟新战场。

    “不需要我们打,只要三天没回复,他们就会打过来。”陶谦看向张超,刘曜是他和张超拥立不假,但其实主要还是以他为主。

    此刻他的心情却很复杂,生气肯定生气,但同时也的确有些愧疚。毕竟当初曹嵩过来,其实就是大家关系不错,相处那段时间,双方也经常往来。

    眼看他要离开,还带那么多的钱财,陶谦担心出什么意外,于是派了麾下的都尉张闿去护送。谁知道反而就是自己派出去的人,对这位老友动了手!

    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他也有些懊恼自己识人不明,也对老朋友去世感到惋惜。

    同时也担心,北汉是否会借题发挥,刚说要提醒一下刘曜,结果别人真打过来了……

    “好了,现在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到底打还是不打!”刘曜示意大家安静,其实也是拿两人没办法。看着他们这样肆无忌惮的斗嘴,就有种自己只是傀儡的感觉。

    原本陶谦还好,手里有文臣武将,压着张超。后续张超收编了阙宣,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下邳郡丞笮融。笮融是佛徒,在下邳发展了不少佛徒,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

    这下子,就兵力来说,张超还在陶谦之上,于是在朝堂上也就变得不客气起来。

    以前陶谦还算维护他,现在刘韬要求陶谦解任去给曹嵩守墓,他这一系就没了领头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倒是可以尝试接手下来,只是谁知道期间会有多少人投向张超那边。

    张超成了真正的权臣之后,估计下一步就是逼迫自己退位,然后禅让给他了。

    “陛下,给臣五千兵马,臣去会会那刘韬!”张超当即表态。

    他麾下就有超过一万兵马,现在要五千兵马,那根本就是要陶谦出这五千兵马。很不巧,陶谦最精锐的,也就这五千兵马。

    真给张超,后者转眼在战场绕一圈,把这五千兵马整没了不说。打败了,别人兵临城下,还是要把陶谦送出去赔罪。可到时候,等别人退走了,朝廷就没人能和他作对了。

    “张将军麾下,不是有上万兵马?”陶谦看向张超,他当然看出这厮的险恶。很悲催的是,不管是要打要和,自己都要倒霉。

    “吴汉和袁术伪朝,对朝廷一样虎视眈眈,本将的兵马,要驻防两地,不能轻易调动!”张超当然有他的借口,“能调动的,只有两千不到。”

    “那本官的五千兵马,也需要地方莒国的入侵,一样无法轻易调动。”陶谦回道。

    “陛下,你看到了,非本将不愿意打,而是有人养兵自重,不让本将去打!”张超直接恶人先告状起来。

    陶谦还真没见过那么厚颜无耻的家伙,本身年纪大了,冬天瘦了冻。之前听说曹嵩被杀,这懊恼的心情让情况进一步恶化,若非军国大事,怕都要在家里养病的。

    结果被张超那么胡搅蛮缠一阵,只觉得天昏地暗,人就这样倒在了朝堂上。

    “来人,把陶司徒抬下去休息,叫御医快点过来!”刘曜见状,连忙下旨。

    郎官上前,把陶谦抬了下去,朝堂上,文武官员面面相窥,大家才意识陶谦老了。

    今年刚好六十(虚岁),换了现代正式退休的时候,但在这个时代的确已经算老。

    直至陶谦被抬走,刘曜才宣布:“陶司徒既然身体抱恙,那么此事便稍后再议!”

    “陛下,对方只给我们三天的时间答复!”张超可不打算这样就罢休,“算上把文书送回去的时间,我们只有一天不到的时间去考虑。”

    “给你五千兵马,你能打得过吗?”刘曜看向张超,不好说的太露骨,毕竟惹恼了这厮,最后倒霉的估计还是自己,“讨董之时,将军可是也跟过去的。”

    虽然都是打边鼓,助声势,严格来说张超有带兵打过仗吗?没有!

    那到底谁给他的自信,能够凭着五千兵马,去对战同等人数的北汉军队?!

    顿了顿,正式定了基调:“若将军能保证打赢对方,至少牵制对方不能轻易进攻,那么五千兵马,朕可以给你!若不行,将军就必须要负起责任,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第553章 老成谋国

    张超不是要打仗?可以,但是要立军令状!

    打赢了或者打得不是那么难看,那么一切好说,如果故意打输,或者一触即溃这些,那么张超也需要为这场战争负责。

    张超当然不可能立军令状,当然真的立下也没什么,反正在强大的兵权面前,这些只能欺负君子的玩意,对他没什么效力。最多,以后名声难听一些。

    他现在主要是不满,不满刘曜居然这样和他说话。也不看看,之前到底是谁,把他从沛王推举到皇帝的位置上。

    没有他在下邳和广陵镇守,袁术和刘繇早就打过来了!

    既然会让声明受损,张超也不再接茬,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至少距离给予关羽部答复,还有一天左右的时间。会因此为难的,也只是伟大的皇帝陛下而已。

    张超可以挥袖而去,他可以把下邳和广陵出卖给任何一个开价更高的势力,比如袁术,比如刘繇,甚至可能是刘韬,前提是他们给出的价格合适。

    刘曜却没办法轻松,他要面对的是即将打过来的刘韬部。从收集到的情报来看,这五千人在野外,至少能正面硬扛着几万人打。

    坚壁清野外加守城战是最好的选择,从目前能收集到的情报,北汉的军队,攻城方面并不是非常优秀。

    显然散布这些的‘好心人’,还是有所保留。朝廷的军队攻城能力并不弱,只是为了讲究机动性,很多时候都迅速行军,以至于没有随军的攻城器械作为掩护和辅助。

    只依靠射击和长梯进行攻城,攻城难度自然提升许多。换了一切完备,在云梯车的帮助下,附加了法术的士卒,可以轻易攻下任何一座城,就是有点费卷轴。

    “司徒的情况怎么样了?”刘曜少不得亲自去了一趟陶谦的府邸,见陶谦的两个儿子前来迎接,上前询问。

    “启禀陛下,家父已经稍微恢复,只是情况不是很好……”陶商作为长子,出列回道。

    陶商和陶应年龄都在二十岁上下,两人没有继承陶谦的才学,反而把陶谦年轻时的放浪学了去。大概也是陶谦常年出征在外,妻子过于溺爱的关系,两人文不成武不就,还不愿意努力学习。

    刘曜曾经打算任命两人为郎官,在朝廷里面工作一段时间,说不定可以磨磨性子。

    陶谦当时就表示,这两人就算了,根本无心仕途,放到朝廷里面,也只是添乱而已。

    二十好几的崽,没有继承自己的人脉,没有出色的才学,也没有学会心黑脸厚……陶谦不想他们进入仕途,尤其是徐汉就是一滩浑水。

    不说他不在的时候,他还在朝中,两个儿子很容易就会成为他的弱点。不出仕,或许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排。反正家里田地不少,也有其他产业,足够他们逍遥一生。

    “大公子,二公子,老爷吩咐,请陛下进去。”就在这个时候,伺候陶谦的小厮跑了出来,来到三人面前。

    “陛下,家父有请……”陶商闻言,当即请刘曜进屋细谈。回想起来,没有第一时间邀请陛下进入屋里,的确有些失礼。

    刘曜急着找陶谦,也没有在意陶商的行为是否失礼,在他的引领下进入屋内。

    陶谦稍微恢复了,不过到底是突然昏迷,所以神色还很萎靡。有点类似强打着精神起来,情况不是很好。

    “老臣一脸病容面见陛下,还请陛下恕罪……”陶谦很想起来,可惜他发现自己没有力气,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感慨,自己的确是老了。

    “这次是朕冒昧来访,非司徒的罪过。”刘曜连忙将其扶住,然后示意他躺下来。

    陶谦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力气,于是就告了一声罪,躺了下来。

    “司徒对这次北汉的通牒,怎么看?”刘曜很急,所以立刻进入正题,他也担心陶谦的身体,没办法撑到把话说完。

    “北汉的条件不错了……”陶谦缓缓说道,“臣刚刚昏迷的时候,迷迷糊糊见到了巨高(曹嵩表字),他问我为什么害他……不管过程如何,臣的确害了他。

    臣老了,为他守墓也没什么。两个儿子,北汉要,就送过去,免得留在这里,被奸人给祸害了……”

    意识到自己老了,带不动这个朝廷了,陶谦的想法也开始改变。

    最初他或许就如同王允一样,觉得只要自己和张超配合好,那么就能治理好朝廷。等待兵强马壮,自然可以收复山河。

    只是很奇怪,为什么他们已经很努力,阙宣要造反,臧霸也要造反。就这两人,几乎消耗了朝廷大部分的物资,按说今年内,根本不具备对外交战的可能性。

    曹嵩出了事,别人要打过来,他当然知道这是借题发挥,可事已至此他能怎么办?

    “司徒倒是洒脱,只是朕怎么办?”陶谦走了,他要如何面对张超?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韩魏梁国,去国投降北汉。”陶谦看了刘曜一眼,“再不然,曹豹有一女,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陛下可纳入宫中。

    陈氏父子文武兼备,可镇守一方,也可以治理一方。笮融不过卑鄙小人,谁开的条件好就投靠谁,也不需要实际开出条件,只需要让张超起疑即可。

    莒国自从臧霸建国,国力每况愈下,他也应该知道,自己没有治政之才。只要陛下封其为莒王,把长公主下嫁于他,可以引其为臂助。”

    前提是曹豹愿意把女儿嫁过来,臧霸愿意接受刘曜的联姻。

    “北汉攻打我们,袁绍不会坐以待毙,他的军队就在青州,可以向他求援。假意对付北汉,实则却是对付张超……臣……臣……”陶谦差点一口气没有喘上来。

    “司徒,可以了,可以了!”刘曜不敢继续耽误陶谦休息,连忙安抚他。

    陶谦艰难的抬起手,朝着刘曜拱了拱,然后就昏了过去,好在还没有死。

    “司徒老成谋国,朕惭愧……”刘曜很难受,“没了司徒,朕以后怎么办?”

    直至刘曜颓然离开,陶谦突然在床榻上起来,看着窗外,默默叹了口气。

    陶谦在朝堂上昏迷,那是真的晕,人老了精神不太好,稍微有点激动,就失去了意识。

    不过休息了两个时辰,精神倒是上来了。仔细想想,这几天睡得不太安稳,或许才是直接的关系。这个时候刘曜上门拜访,也不好一副无事人的样子,只能装得憔悴点。

    在床榻上的这段时间,他也在思考,朝廷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

    徐州周围无险可守,还被莒国、吴汉、仲氏和北汉包围在中间。经历阙宣叛乱和臧霸独立之后,朝廷现在的情况,比袁术建立起来的那个伪朝还要糟糕。

    同时臧霸的行为,似乎也给张超一个提醒,让他努力争夺权力。自己还在,他还只是想尽办法争取权力。自己不在的话,那么他或许就会成为第二个袁绍。

    他能看明白,曹豹和陈氏父子也能看明白,臧霸当然看得更明白。

    只要自己按照北汉的意思,离开徐州为曹嵩守墓,那么夺权必然要展开。这个时候只有傻子,才会继续忠诚于刘曜。

    北汉的攻打是导火索,也因为这个原因,让他从匡扶社稷的美梦之中惊醒过来。最终意识到,自己维护的这个朝廷,居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于是在见到刘曜之后,他第一个提议,其实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先不说能不能击退北汉的军队,就算能击退,张超也会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

    禅让还是小事,谁知道张超是否会为了保险,把刘曜全族都给杀了……

    学韩魏,投降北汉,换取一官半职,哪怕是个闲散王爷,至少还能保住体面。不管如何,都是汉室宗亲,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然后他在刘曜的双眼里面,看到了对权力的渴望。甚至在听到他的建议时,双眼透露出的不是沉思,而是诧异,甚至还有不满。

    这个时候陶谦就意识到,那个曾经还只是闲散王爷,突然被他和张超推举起来,成为徐王,然后登基称帝的年轻人,有了与其不配的野心。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驾驭自己的野心……

    这个朝廷完了,哪怕自己努力去维持,也只能在有生之年维持住。可现在的问题在于,他还有多少年可以活?这次晕倒,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或许时日已不多。

    于是跨越臣子的身份,他需要开始为自己,为自己的两个不孝子谋划。

    当天夜里,糜竺接到邀请,偷偷过来拜会,与陶谦聊了许久……

    第二天,朝廷正式做出回复,割让沛郡给北汉,同时陶谦解除官职,前去为曹嵩守墓。两个儿子作为人质,送去晋阳。同时按照曹嵩被劫掠的财帛,赔偿给北汉。

    与此同时,糜竺辞官,表示为报答陶谦知遇之恩,愿意亲自护送两位公子前往晋阳。刘曜对于这个商人出身的官员,也不是很重视,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朝堂上,曹豹与陈氏父子使了个眼神,双方交流了一番之后,默默看着一切的发生。心里,显然已经对这个皇帝失望。

    “您可曾想过,这样一来,朝廷崩坏只会进一步加快。”路上,糜竺向陶谦询问。

    “长痛不如短痛……”陶谦幽幽回了句。

第554章 无官一身轻

    关羽这边或许才是最懵的,还想说过去好好打一仗,哪怕是欺负一下小朋友也好。

    谁知道打不起来,那边就派人回复,答应朝廷的要求。这不,陶谦一家都在路上,附带还有一个徐汉的大司农,一个都尉。

    “徐汉皇帝就那么舍得牺牲你们?”见到一行人之后,关羽都少不得吐槽了句。其实他更想说‘你们就那么没骨气,打个仗都不敢’?

    “哈哈,并非陛下牺牲……”陶谦闻言大笑,“而是陶某主动要求,能用老朽冢中枯骨,换取两家和平,陶某觉得很划算。”

    “…………”关羽闻言也不好说些什么,人家都这样贬低自己,他还继续抱怨的话,反而显得他有些无礼。

    另外必须承认,如果真的开战,他们这五千人估计真的能达到彭城之下。一路劫掠过去,徐汉损失的更多。

    尤其是士卒上的损失,他们就算能退走,徐汉也不具备继续抵抗其他势力进攻的能力。

    现在让出沛郡,交出陶谦,反而让朝廷全面和仲氏、莒国、徐汉和晋国接壤。需要镇守的地方突然就变多了起来。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还给他们添了不少的麻烦。

    也就是这次韩魏接受整编,于是朝廷凭空多出大概三万大军。否则防御出现那么明显的漏洞,别人不趁机过来占便宜才怪。

    “按照约定,阁下稍后要前往谯县,晚年都要为曹嵩守墓。至于你的两个儿子,将会送去晋阳生活。陛下承诺,他们两个若是考科举,那么会有一定的加分。”关羽缓缓说道。

    “老朽也的确需要,去给巨高兄好好赔个不是。”陶谦倒是豁达,“只是我身边的糜竺和糜芳,两人都是大才,还望朝廷能够善待。”

    “他们若是从军,那么本将可以立刻安排。”关羽摇了摇头,“但若是要出仕为官,那么只能到秋天,参加恩科来出仕。”

    “莫非朝廷以后打下一个地方,都不打算任用原本的官员了?”陶谦有些意外。

    “是的,陛下的意思就这样。”关羽点头,“他当云中太守,他们没来;他成为并州牧,他们没来;他登基称帝,他们也没来。既然对他爱理不理,陛下就让他们高攀不起!”

    何止没来,一个两个还挂印而去,到了别的地方当了官吏。这部分人刘韬都是记到黑名单里面的,这些人一辈子都不许参加科考!

    什么待价而沽,什么尊重人才,老子急需的时候你们一个两个都跑了,现在人才老子自己培养起来了,为什么还要你们?

    放在朝堂让自己不愉快?不好意思,老子就是那么个暴脾气!

    陶谦砸吧砸吧嘴,没想到刘韬那么横。可转念一想,试着问道:“可韩魏那边的官员,不是也都接收了吗?”

    “主动投奔和被动投降能一样?”关羽一句话怼了回去。不就是双标么,徐汉有本事也可以除国投降的嘛!陶谦有本事,就去说服徐汉皇帝投降,那还有得谈!

    陶谦真没本事,不是没试过,可陛下显然不想听,那他也没辙。现在才明白,陛下到底错过了什么,朝廷那些官员,武将什么的,到底错过了什么。

    真的某一天,北汉朝廷打过去,征服了徐汉,那么所有官员都要经过科考才能重新录用,而且还是从最底层开始录用。

    武将管你以前是身居何职,都要从士卒开始当起,就问你们怕不怕?

    “只是按照朝廷这样的做法,不怕别人誓死抵抗?”糜竺上前,他倒不怕科举,他之前去观礼,可是磨蹭到科举结束才回来的。

    也自认参加科举的话,不说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没问题。从底层做起就从底层做起,这种凭着真才实学出仕的感觉,正合他意。就是,不知道这骄傲的弟弟,能不能吃得苦。

    “我们怕什么?”关羽笑道,随即看向身后的众将,“对吧?”

    “我们无所畏惧!”众将纷纷回应,巴不得对方死战到底,否则实在无趣。

    这北汉的将领和士卒,都那么狂的吗?陶谦等人见状,不由得感慨道。随即想了想,发现对方真的有狂的资本,毕竟一封国书,就让徐汉认怂了。

    有朝廷内部的原因,但北汉军队野战无双这点,显然不知不觉已经深入人心。

    “子仲,既然如此,陶某真是亏欠你太多了。”陶谦少不得,到糜竺面前道了声歉。本身不跟着他走的话,留在徐汉至少也能身居高职。

    “没什么,正好温习一下知识,正好也给两位公子补补课。”糜竺倒是豁达,毕竟就算他留下来,也注定会被排挤。更糟糕的是,过几年朝廷被灭,他还要重新去考科举。

    再不然就逃出去,到其他势力当官,不过他更看好北汉的未来。

    哦,已经不成成为北汉了。自己以后要在那里出仕,那毋庸置疑,北汉才是当今世上,最正统的大汉政权!

    “也好,让他们这段时间好好温习一下功课,别到处惹事……这次再惹事,可没有人为他们善后了。”陶谦感慨道。

    “陶使君也请好好保重身体……”糜竺觉得陶谦似乎老了许多。

    “哈哈,我现在无官一身轻,无非守墓而已,反而还清闲。”陶谦大笑,倒是豁达。有些东西失去才知道珍惜,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能获得解脱。

    不需要为了什么社稷安危,不必考虑什么民生政治,不如担忧外敌入侵,太轻松了!

    糜竺能感觉到,陶谦的真的豁达,自然也不好说些什么。

    再看看陶商和陶应,两人还在为了失去原本的一切而低着头,不由得叹了口气。

    陶谦的选择是对的,现在不走,等以后真的老了,照顾不了这两个蠢货,到时候天知道两人会怎么作死。现在过去晋阳,就算没办法出仕,至少买一些土地,只要不那么挥霍,当个富家翁不成问题。

    指望他们出息,还不如看看他们下一代,是否还能出息更稳妥一些。

    少不得朝着车队里面一辆马车看了眼,原本还想说和陶家联姻,现在还需待价而沽了。

    可惜的是以他的身份,也没那么容易见到刘韬,只能另做打算……

第555章 武警构想

    “这就认怂了?我们是不是亏了?”消息传递到刘韬这边,后者有些懊恼,应该多要一些好处的。

    “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双方就真的要不死不休了。”荀彧擦了擦不存在的汗水,

    并不是说便宜了对方,而是好巧的踩在了对方可以接纳的底线边缘。更主要的还是陶谦主动牺牲自己,否则出于稳定考虑,刘曜也没办法主动把陶谦丢出去。

    到时候仗肯定是要打,好处就是可以狠狠捞一笔战争财,顺便抢掠一番粮食。可别人没有种冬小麦的习惯,所以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方面不可能有多少收获。

    其实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对方才不得不妥协。

    “也罢,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沛郡。”刘韬随口回道。

    对方回复的第一时间,关羽就拿着回复迅速抢占各处,清点财产。同时,把官吏全部清退,暂时把沛郡各县列入军管,等待后方派遣官员过去接手。

    也因为这样,徐汉那边的官员,甚至连动手脚的机会都没有。沛郡各县的物资和财产,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

    同时也是通过这个方法,告诉全世界:你们的官员我们不要!

    “只是臣不明白,明明可以先收拢那些人才过来,然后进行甄选。合用的可以继续用,不合适的有的是办法可以清退他们……”荀彧尝试咨询问。

    “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改了,既然以后已经决定以科举为主,那么自然要严格遵守。”刘韬摇了摇头,“这样才能凸显科举的重要,而不让他们有什么侥幸的心理。”

    “人比起积极参加可靠,他们更喜欢投机取巧。”郭嘉附和,“我们在治下广泛开展教育制度,培养大量的人才。若是有人觉得科举太难,先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然后等着以后投降被收编怎么办?总不能,以后我们都给别国培养人才吧?”

    楚有才晋实用之,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大汉就有点悲催了。每年财政开支那么多教育补助,去培养人才,结果一转眼跑去别人那里当官,给自己添麻烦。

    “若他们假意出仕别国,实则在大军到的时候,开城投降,这样岂非省事?”荀彧考虑更多的是战争成本的节约。

    “倒是天下大定,各国已经都被我们平定了,那是不是有人会去鲜卑,去匈奴,去乌桓,去羌人那边为官?”刘韬反问。

    这就隐晦点到了中行说,帮助匈奴变得强大,对付大汉的那个第一个汉奸。

    的确,文帝把他作为和亲随从派出去,不啻于流放人家。人家心生怨恨,然后投靠匈奴也可以理解。反正,那年头也没什么民族和国家国民的说法。

    就说刘韬穿越前,大概早个十来年的时候,国家花了不少教育经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转眼就领绿卡出国振兴别人的科技去了,过几年国籍都给换了。

    刘韬有自己的怨念,不过荀彧和郭嘉却有些不理解。毕竟大汉那么强盛,生活那么好,谁会想不开,跑去胡人那边去受罪?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民族荣耀感和认同感。不过趋吉避凶还是会的,胡人那边生活条件那么差,语言又不通,放着大汉的花花世界不留着,跑去那边干什么?

    只是隐约感觉到,刘韬似乎对这方面有很大的怨念,于是也不好劝说什么。

    事情的正确性是一回事,政治正确性又是另外一回事。刘韬是皇帝,任何决定都自然围绕他来运转。当然他决定严重有问题时,两人自然也会力劝。

    官员嘛,不仅要帮皇帝治国,关键还要学会给皇帝善后,才是合格的官员。

    “陛下高瞻远瞩,臣惭愧。”荀彧连忙回道,也的确不想继续纠缠这个问题。

    他在意的是经费开销,毕竟这样会让敌军的官员和将领,豁出去一切去防守,这样经费和物资开销都会提升。

    相对的是,大汉的百姓会高兴,毕竟他们明白了科举的重要性,而且科举的公平性也进一步提升。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下面的军队会狂喜,因为如此一来,各地必然会大扩军,同时战斗起来更加凶悍。但这也意味着,战争的战功会更多,运气好真的能够凭着军功封侯,甚至封王。

    就说这次,白捡了一郡,你说这到底算是战功,还是后面官员外交的胜利?哪怕算是战功,感觉也要砍一半,这点战功五千人分,怎么分?

    于是后续军管的事情,也作为战功来算,直至恩科开始,新的一批官员陆续派遣到地方,然后一批新的官员提拔起来,填充到沛郡,这个时期才算完。

    值得一提的是,在荀彧的建议下,那些被辞退的沛郡各县吏员,刘韬宣布可以由各县百姓公推,值得信任的就留任,不信任的就辞退。

    多少保留了一下吏员,不至于让官府的职能完全崩溃。

    “扩军准备得怎么样了?”刘韬现在最关键的,还是扩招的问题。

    “已经有准备,夏收的情况不错,同时还在扬州,以及徐州购买了一批粮食。原徐汉大司农糜竺,把家里的存粮都献了上来,只是臣没有收,只是按照市价进行收购。从目前的粮食储备来看,完全可以扩招三万人。”荀彧回道。

    严格来说就算扩招四万人都没问题,只是……道理大家都懂的。

    主要还是刘韬要求的训练强度,以及伙食的消耗过大,否则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扩招十万,二十万都不成问题。

    三千人顶着几万人打,别说有法术加持,就算没有,顶着两万人打都没问题。

    无论体格还是装备,都是真正的精锐,可以说是弱化版的陷阵营。刘韬还打算建立一个军官学校,专门让立功的,或者在军中表现出色的将领,先来这里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升迁,算是兰台看书的升级版。

    到时候,高顺肯定是要作为教习官加入的,这种擅长练兵的将领,是稀缺资源。

    “这样,这次扩招,以三万人为主,另外扩招五千人,补充到各部。一些服役五年以上的老兵,陆续转任到各县县尉,都尉手下……”刘韬想了想,“同时,把各县县尉,都尉麾下的士卒统合起来,组建武装警察队伍。”

    “陛下,哪有专门削弱己军战斗力的?”荀彧有些想不明白,这样掺水进去,全军的战力都会有些下滑。再说,那个武警队伍到底是什么鬼,陛下到底谋划这个多长时间了?

    这玩意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荀彧百分百肯定,刘韬构思这个已经很久。

    “现在我们在搞军政分离,但各县县尉和都尉麾下的队伍,他们的存在很尴尬。”刘韬提醒道,“他们是固定驻防地方,但也不会轻易被调动随军……”

    无法随军出征,但本质上是军队,既然要军政分离,总不能归地方县令和太守掌管。

    “原来如此,另外建立一支军队,直属于兵部的话,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郭嘉最早反应过来,觉得这样的确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次扩军,为了让队伍迅速形成战力,扣除三四支主力军外,新兵都要融入到各军之中。他们有不少已经三十几岁,甚至已经四十岁。

    正常来说还算年轻,不过身体情况已经开始下滑。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不能继续让他们去参战了,武警队伍,便是用于安置他们的。”刘韬解释道。

    刘韬都不敢主动去说,这原因估计很私密,甚至可能会动摇全军吧?两人也不是傻瓜,真没必要让刘韬说得那么清楚。

    这个原因,是否会导致一段时间后,这些士卒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当然会想到这点。

    跟着刘韬打天下时期的士卒,两人大概也有印象。硬仗打了不少,不少士卒好几次差点就战死沙场,硬生生被刘韬用法术救了回来。

    因为哪怕只有一口气,都能救回来,所以士卒们才越战越勇,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刚入伍的新军,成为悍不畏死的精锐。

    也是,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没有……不过本来就必死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那么多次,其实已经赚到了。这部分士卒,最低的已经混到队率,统御50名士卒。不少已经成为地方县尉,都尉……还有些已经成为军候,甚至是校尉的。

    入伍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位置。

    “你们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不要随便说出去。”刘韬提醒道。

    “遵旨!”两人连忙回道,这件事情说出去,虽然不会动摇国本,但估计会让士卒战斗的时候,稍微有所顾忌,从而降低战斗力。

    “武警的性质和贼曹一样,主要负责抓捕那些聚众手持武器作乱,或者占山为王,或者设卡抢劫的盗贼。甚至地方民乱,负责镇压他们的,也都是武警。

    军队,以后只能对外,不参加对内军事行动。除非,贼人明确建立国家,称王称帝什么的,这样才能出动军队镇压。”刘韬也稍微规定了一下武警的职权。

    也就是对内用武警,对外用军队,军队更难插手地方政治;而县令与太守,也无法直接调动武警队伍,手里能调动的只剩下贼曹麾下的队伍。

    这样补充下来,军政分离也算是能真正的落实……也就是说在军政分离的概念提出的时候,刘韬已经有组建武警的想法了?

    荀彧暗暗叹了口气,自己莫非还要感谢刘韬的不杀之恩对吧?

第556章 恩科开始

    随着夏收开始,大汉治下各州各郡,也按照人口数目,开始进行征兵。

    人口少的地方少征收一些,人口多的地方多征收。征收标准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优先招募家里有兄弟的男丁,最好没有不良记录。

    各州刺史,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么苛刻的征兵条件,好在只是优先征召这样的,并非一定要征召这样的。圣旨到达地方后,各州花费一个月左右,陆续把士卒征召完毕。

    也没有打散,而是哪州招募的,就去哪支军队里面报到。

    打散的话,就意味着需要提供这些士卒一路的伙食,这是笔不菲的开销。同时用这个时代的话来说,正因为是本州的子弟,所以别人打进来的时候,才会义无反顾去防守。

    毕竟他们的家人就在他们的身后,他们若是逃走,那么他们的家人和宗族都要倒霉!

    镇北和镇东两部,四安将军部麾下士卒,也开始把年龄超过三十五岁,优先选拔超过四十岁的士卒,安放到地方担任县尉或者都尉。

    条件不够的,可以当什长或者队率。四十岁以上的优先转到地方,人数不够再从四十岁一下的选拔。以后一定程度上,每五年征一次兵,同时以后四十岁的士卒,也陆续退伍。

    表现优秀的,推荐到地方担任贼曹或者武警序列。表现一般的,至少也存够了军饷,回去之后买点田地,娶个媳妇什么的。

    也可以组队干点镖局什么的买卖,最近商业也开始活跃,商品押运各地都缺人手。

    “陛下这是要藏兵于民啊……”朱儁感慨,这样一年年下去,全国成年男子大多可能都有从军的经历。以后出了什么变故,只需要吩咐一声,立刻拉起一支几十万的队伍。

    同时服过役的士卒回到家乡,有了孩子,很大概率会把自己学会的传授下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长大后又是优质的兵源。

    到时候‘泰山兵’和‘丹阳兵’之流,也不会那么突出了。

    “主要是队伍年轻,敢打敢杀,就是每五年需要重新训练一次。”卢植感慨。

    他很清楚朱儁很爽,毕竟武警建立,兵部相当于又多了一支队伍可以掌控。主要还是,这是兵部可以直接调动的队伍!

    “不不,陛下说了,优秀的部曲,他们的士卒四十岁才退役。一般的部曲,入伍训练两年,二十岁差不多已经具备战力。各队各屯都是老兵,以老带新,打几场仗,很快就能变成精锐。”朱儁摇了摇头,向卢植解释道。

    后续还有军官学校,进一步加强军官的军事素养,只要不是明显的实力碾压,又或者是犯了什么重大的战术错误,哪怕没有他的法术,各部依然能成为世界最强的军队!

    精锐部队差别待遇,卢植觉得可以理解,也稍微放心一些。他真的担心,下面的士卒若都是以新兵为主,上战场真的没问题吗?

    顺风顺水还好,若是面对的是硬战,可能就会出问题了。

    也就刘韬不知道他们讨论这些,否则他会说,后续思想问题也会跟上。少不得委派一些‘监军’,专门进行思想教育什么的……

    只是这类监军,肯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口才。很不巧的是,他这边现在士卒扩招了,开始不缺。但是官吏问题,还需要等到恩科考完之后才能补充。

    到底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官员,补充到地方,这还两说的。监军的问题,刘韬不好说出来,反正这个也不是很急。

    刘韬这边在扩招,其他地方何尝不也在扩招?只是他们要扩招,自然是要等到秋收之后,不过冬小麦这东西,至少袁绍已经开始考虑推广,多一些粮食也是好的。

    他却不知道,一个技术的形成,配套技术完备才是关键。单纯的模仿,到头来只会是东施效颦。不过哪怕是刘韬知道,也不会善意提醒袁绍就是了。

    袁绍不扩军,但他却还有足够的军队出兵。

    趁着莒国被臧霸乱搞,民生越来越糟糕的时候,派遣朱灵率军三千杀了过去,成功击败臧霸部,占领琅邪郡。

    臧霸失败之后,一路南下,倒没有恶意劫掠地方。最后张超出面,收编了臧霸部,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与此同时,在朝堂之上,没有了掣肘的他开始不断扩充势力。

    刘曜按照陶谦的建议,一方面打算联姻臧霸,一方面派人向曹豹说媒。只可惜臧霸直接拒绝联姻,曹豹的态度也是暧昧。

    陈氏父子对他若即若离,到八月份的时候,刘曜甚至都能感觉到,自己要完蛋了。

    果然到八月中旬,张超带着一干文武,逼迫刘曜禅位。后者不甘心,最后被架着完成了禅让。张超顺利上位,登基称帝,建立齐国。

    同时派人,与袁术和袁绍结盟。三人对刘韬都很痛恨,倒是爽快结盟,一直对外。

    说到底,袁术目前的目标是庐江郡,所以暂时放过了张超。

    袁绍正在试探燕汉,看看能不能打下来。不能的话,就拉上燕汉和鲜卑,连带张超和袁术组成联盟军,一起讨伐刘韬,至少也要合围北汉。

    孙坚在丹阳击败张英和樊能部,一路高歌猛进,趁着秋季就食于敌,迅速打下丹阳郡。军势完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大军直指吴郡,也就是吴汉的国都!

    这一战,孙策作为先锋打出了威名,民间相传此事,给了他一个‘小霸王’的诨号。

    更是在泾县,击败刘繇麾下大将太史慈,突破宗帅祖郎的伏击,将两人收服。

    刘表趁机对长沙用兵,却被黄盖防住,最后被刚刚加入孙坚麾下的周泰,蒋钦将领,率领水军将其击败,狼狈逃回江陵。

    黄祖部将甘宁被俘虏,接受司马防的招降,投入罗王孙坚的麾下。

    这些和刘韬关系都不是很大,或者说,他此刻的注意力,都放在这次恩科之中。

    一个月前,已经陆续有考生汇聚到晋阳,和上次比起来,考生的人数至少多了三倍。大汉的正统性,以及权威性,逐渐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就算不满刘韬对士人的态度,也不得不乖乖派出族中子弟,过来参加科考。

    “这就是晋阳……居然比襄阳还要繁华……”一名士子走在街道上,低声感慨到。

第557章 加考一场

    这次科举考试,参加的人的确比去年要多了太多。

    去年参加过的,经过一年的复习,肯定打算再拼一次,更别说还有许多自觉学有所成的,也打算过来碰碰运气。

    另外这次恩科,提前了一年宣布,已经传递到天下各地。是以各地有兴趣科举的,不少人提前三个月过来,各地图书馆都为之爆满。

    好在大家都没打算进入黑名单,哪怕两三个人看一本书,也不会闹腾起来。他们看书也并非真的是没看过,而是听说刘韬这边的句读划分不同,过来确认一下。

    要来这里参加科考,那么经义的内容都以这边的句读划分为准。作为考生,当然必须要慎重对待,哪怕很多人已经收到消息消息,表示经义在科举占分比重并不大。

    按照刘韬的意思,未来的科举应该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用律法和策论。

    甚至后面把律法也去掉也可以,毕竟到时候会把审判权从地方官员那边分离出来,成立最高法院,归刑部管。

    官员只负责治政,维护地方秩序;民间纠纷和刑事案件的判决,交给法院负责;地方暴乱问题,交给武警负责。如此官员的权力进一步分化,掌控一方军政大权的官员就会从此消失。

    开考前三天,考生都已经聚集起来。毕竟官方已经提前宣布,提前三天交代考试纪律和考场须知。不想到时候被赶出考场,甚至取消考试资格的,最好过来。

    “加试?”这次不仅宣布考试须知,还临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鉴于这次参考的人数过多,陛下宣布加试一场,并且亲自出题。作为补偿,这份一百二十分的试卷,只需八十分。”小吏宣布道。

    人数比预期的超过太多,考场不够,同时也是被上次那种,一大堆人鱼目混珠的情况恶心到了,考官们少不得向刘韬抱怨,后者索性宣布加试一场,把这种人筛选出去。

    测试不会太难,但考到八十分就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考生们大多都知道,只有获得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乡试。现在朝廷确认,可以马虎一些,以后严格了,自己还要想办法去考童子试才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其实就算没有这个优待,朝廷要求他们加考,他们自然也不得不加考。现在还有额外的福利,考生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安抚了下来。

    “也就是说,这次科举要考四天啊……”考生之中,有人感慨道。

    可以的话刘韬倒想两三个小时一科,一两天时间就考完。奈何毛笔书写,外加还要打草稿的话,没有一天估计还真的够呛。

    严格来说,从上午八点开始考试,下午六点收卷,算上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就十个小时。只是为了避免内外勾结,所以考试不准离开考场,待足三天才能出去。

    “这次不是要考四天,而是首先要参加加考,三天后公布榜单。考中的考生,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吏员意识到考生想歪了,于是连忙纠正。

    算上后续批卷以及出榜的时间,前后十天的时间。考中之后,休整一天,一榜的考生还要进入皇宫,参加殿试。

    当然,眼看就要出仕为官,别说十多天,就算等几个月,考生们都不会有问题。

    随着小吏解说,这次的加考,主要是少许文化功底,一部分数算题目,一部分阅读分析,以及一篇八百字到一千字的文章,就宣布解散。

    八百到一千字的文章,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少了。好在小吏宣布,句读也算一个字,考生们才稍微松了口气。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句读太多,估计也会被扣分。

    如果有人胆敢把全篇文章都写上句读,或者句读占据60%以上,那么会被直接取消参考资格。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那么大胆吧?

    “州平,看来这北汉皇帝,要逐渐废除经义啊……”离开的时候,几个士子凑成一堆,都是来自水镜书院的学子。

    最初说是来看看世面,看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也没打算过来出仕,考完就回去。

    后来听小吏说,如果考中之后不出仕,那么以后都会取消出仕资格。这个时候,有些人,心思难免开始活络起来。

    说到底就是要不要赌,赌大汉(南汉)能够称霸,又或者,目前还有哪个势力有潜力。

    只要这个势力,最终击败北汉,那么刘韬的禁令对他们来说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不行,那么最好早做打算。那个宣布规则的小吏也说了,北汉以后不管征服哪里,地方原本的官员一概不会再用,想要出仕只能考科举。

    同时,考科举还有年龄限制,四十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举。

    这些来自各地的士人,多少有些不明白,北汉那么缺人,为什么还要对科考要求那么严格。同时对于北汉意外的士人,如此苛刻。

    但看到周围那么多的考生之后,大家心里大概明白了。只要北汉继续推广教育,再加上什么县学,郡学这些建立起来,以后参加科考的考生不会少。

    现阶段窘迫,是因为推广的范围,以及入学的人数还少。以后人数多了,那么空余的官位,都还不够北汉本地的考生占的,怎么会便宜其他几国的考生?

    “不是看来,而是他的确有这个打算。”表字州平的考生回道,“毕竟大多考生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所以考试内容,越直白对他们越有利。”

    经学什么的肯定不会废除,只是会节选和简化到考试内容里面,文明底蕴可不能丢。

    为此,以后还要编撰专门的教材。比如语文,比如数学这些,再加上一个道德教育,郡学改成政治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至少对这些事情,也能耳濡目染,张口就来。

    至于纯粹的经学,以后就是学术圈的玩意。基础的教育大家都一样,在这个基础上,各家随便教导弟子,出仕之后,把自己的学术融入到治政之中。

    毕竟基础放在那里,于是在逐渐在实践中,保其精华去其糟粕,学术只会变得更成熟。

    或许,这也算是百家争鸣,在新时代的另外一种体现吧?

第558章 《晋阳见闻》

    第二天,考生们陆续来到考场。由于人数太多的关系,原本设置的考场根本不够用,只能在露天设置大型考场,反正也就一场而已。

    每人一个桌子,而不是独立的单间。这意味着作弊会成为可能,前提是能瞒得过每个考场的十多个监考官的眼睛。

    作弊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夹带被查出来也会被取消,上面已经明确表示,这次考试内容不难。且八十分就能成为秀才,没谁会和自己的前程过不去。

    “也并不是那么严格……或许是因为加考的关系。”士子们按照考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坐了下来。

    这里被划分出好几个考场,每个考场一百个考生,由十个小吏监考。

    不是吏部也不是礼部的,而是直接从刑部抽的人,还有一部分是从锦衣卫里面抽调。

    每个士子都能注意到,这些监考官员的眼神,非常的锐利,仿佛要把自己看透一样。

    试卷是一份,答题卷是一份,然后作文卷一份,以及草稿纸三分。笔墨纸砚自己解决,当然考场有水可以提供。

    原来如此,经义用在这种地方……考生看了看考卷内容,现在还不能动笔,但可以提前阅卷。填空方面,明显就是出自某一段经文,比如《论语》。

    另外还有释义,摘选一句经文,然后让考生去解答。这个时候句读划分就很重要,尤其对于不少人来说,原本是两句话的内容,如今居然变成了一句。

    加了一段话,前后一看,仿佛看到了新大陆,对划分句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

    当然,这是针对外来考生,以及传统士人而言。通过启蒙班和进修班上来的考生,看到这些,都是觉得理所当然的,毕竟他们一开始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之后……之后就没有之后,下一阶段就是数算方面;再然后是两个案例分析,考的是律法;对于外来考生最不友好的地方,就是有大概二十分左右的思想政治考题。

    这些蒙学和进修班的考生,几乎已经是耳濡目染的东西,对于其他的考生来说就是恶意满满。难怪说一百二十分只要靠八十分,原来这二十分外来的考生,只能靠猜的。

    于是容错率从四十分下降到二十分钟,不是学霸估计未必能够考过……原本还觉得加试容易的考生,不少额头已经流下了汗水。

    随着远处传来“当当”的钟声,考官正式宣布:“开始考试!”

    考生们连忙开始拿起纸笔,开始书写。之前还觉得有差不多十个小时,应该会很简单,现在看来估计不太容易了。

    “禁止交头接耳,禁止作弊。”考官最后提醒一次,“试卷印刷不清楚的,草稿纸不够用的,需要上茅厕的,可以举手,等待监考员过去。”

    这个级别的考试,换了现代最多三小时肯定要交卷。考虑到毛笔字写不快,六小时其实也差不多了。只是科举太重要,关系到考生的命运,最终确定是考八小时。

    早上八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为了照顾学霸,允许提前交卷离场。

    午时过半还有一个午饭时间,可以吃也可以不吃。每个考生两个馒头,一碟咸菜和一杯粗茶。也不求吃得多少,填填肚子,主要是不影响写字。

    经义方面都属于大众的玩意,只要不是不学无术,基本上要回答出来没关系。只是语文这玩意,批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考官觉得不妥,扣一分两分很正常。

    就说作文这玩意,字迹模糊都能被扣一分,有时候什么都好,考官觉得不能让考生太骄傲,也会习惯扣一分……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文无第一’。

    数算方面,考生们需要自带算筹或者算盘,于是考场上很快就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

    算盘这玩意,四五年前就被刘韬拿出来,然后甄氏,张氏和苏氏商行用过后,都觉得比算筹好用,于是迅速推广出去。

    于是大汉的商人,首先全面推广了算盘的使用。然后才是启蒙班和进修班,把算盘这东西,推广给了他们的学生。

    也多亏君子六艺里面,数算也是其中之一,是以各地士人接触过这玩意的,也陆续开始学习怎么用这东西。到现在,扣除少数还不会用的,大部分考生已经能使用算盘运算。

    上千人噼噼啪啪地打着算盘,这画面的确是震撼无比。

    当然也有些考生没接触过的,现在还在用算筹进行计算,听着周围的声音,只觉得无比的吵闹。又不好发作,因为这样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作文题目是《晋阳见闻》,这是什么意思?”直至作文这边,大部分人对这个题目感到很陌生,不像策论,也不是经义,仿佛就是游记的感觉,“不会真的是写一份游记吧?”

    大部分人不认为,朝廷要你写一篇游记,然后看看你的文笔怎么样。

    他们觉得,这《晋阳见闻》里面一定另藏玄机。如果点题失败的话,那么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后续再得再多也没用。

    可一个《见闻》到底有什么可写,他们来到晋阳也有一段时间,长的三个月,甚至有些人本身就在晋阳。对这里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这里到底有什么值得写的见闻?

    “陛下,这篇作文的用意是什么?”荀彧向刘韬请教,这次他和陈群作为考官,但面对这篇作文,他也有些想不明白。

    大概是上次当考官吃了苦,老一辈的都倚老卖老,把他们给推了出来。于是这次的考官,由荀彧、张杨、贾诩、陈群和王匡五人组成。

    “这些年我颁布了不少政策,比如图书馆,比如蒙学,比如公共厕所,比如重视道路建设……这些政策都在改变晋阳,甚至可能影响大汉百姓的生活。

    我需要的,就是看看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否注意到这些,同时明白这些政策,到底有什么用……这样选出来的考生,至少能跟稍微跟得上我的思维。”刘韬回道。

    荀彧连忙奉承,只是心里不免吐槽:陛下,其实你是最近几年,总被人说‘乱来’和‘瞎搞’,所以打算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已吧?

    看破不说破,荀彧并没有多嘴,甚至表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只是有些忧虑:外来的考生还好,生活在晋阳的那些考生,能发现刘韬的意图吗?!

第559章 试卷批改完毕

    晋阳的政策随时改变,只因为刘韬是属于那种想到就做,把官府的执行能力压榨到极限的存在。有时候当你觉得,应该不会有事情需要忙的时候,结果第三天新的任务来了。

    关键在于,刘韬不是想了一天才有了新的主意,只是给大家喘口气,休息一天而已。

    看着大汉,在自己这些人的努力下,逐渐充满活力,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荀彧虽然无可奈何,也是甘之若霖。

    他们这些官员,无时不刻都在见证大汉朝变得更加强大,但是下面的百姓呢?

    一项项政策下来,首先不适应,甚至觉得官府管得太多,直至最后的‘真香’。逐渐慢慢习惯这些,然后默默享受这些政策带来的福利。

    当一切司空见惯,荀彧不敢肯定,他们是否还能发现,那些他们忽视的东西。

    那么一想的话,刘韬给出的这篇文章,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并州的考生。他们享受过朝廷太多的福利,他们或许已经忘记朝廷为他们做过的事情。

    所以这次,就让他们回忆一下,然后学会什么叫做感恩。

    脑子秀逗或者不懂感恩的家伙,那么不必说,这四十分作文分,最多给个几分意思意思,甚至就是零分。

    “唯独这一次……”刘韬想了想,“把优秀的作文,张贴出去,让他们看看。”

    “遵旨!”荀彧点头,的确有这样做的必要,至少要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若是什么都不说,也不给别人改正的机会,这样说不定,那些士人心里只会有怨恨,而不会有惭愧。最后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官府,怒骂科考舞弊,故意刁难并州人什么的。

    一天考试下来,结果考生们都没有一个中途退场。无法,就是这个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头痛了好久。

    直至午休时间,他们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半,如果不能快点解决,那么这道题估计是真的要废掉。毕竟要打草稿,然后才能书写。

    每一个字要慢,要写得准,同时写得漂亮,这就意味着很花时间,也很消耗耐心。好在打草稿的话,倒不需要那么工整。

    眼看时间差不多,大家都忙着先写一份草稿……管它点不点题,再不写才是真的要完蛋!科举之前,进修班的老师,可没少传授他们这种应考的规则。

    于是肉眼可见,或许还有一些考生在字字斟酌,已经有大量的考生开始龙飞凤舞。

    根本不需要多么好看的字,只需要自己认识就好,缺笔少划都没关系。最后抄写的时候,工整一些就好。一份草稿不够,那么就两份,至少把这八百字的文章斟酌出来。

    在草稿修改一遍,润色完毕,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到作文卷上。

    并州学子和其他地方的考生,差距就就出现了,毕竟别的地方,可不会教导这些东西。

    尤其是襄阳来的那一批考生,他们自负学富五车。对,或许是这样,但他们接受的显然不是应试教育,于是在正式科考的时候,开始严重的不适应和速度严重滞后。

    直至最后好不容易把试卷写完,离开考卷,还是担心自己是不是点题。

    “元直,这次的作文,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来自襄阳的士人,找到了唯一一个不合群的。大概也就是这种极度不自信的情况下,才会想起有他那么一号人。

    毕竟以前这位是作为旁听生,进入水镜书院的。说是旁听,实际上就是打杂的。而且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他一直用的是假名。

    进入书院的时候,用的是单福的名字,来到这里,才坦白告诉他们,他叫徐庶,来自颍川郡。之所以化名,是因为早年为乡人报仇杀人,不得不化名遁逃。

    行侠仗义之人,倒不会让人讨厌,甚至有些人更喜欢这种义士。只是襄阳这群士子,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出身,自然就不太愿意和徐庶扯上关系。

    再说,他也不是荆州人,本身大家就不是一伙的。

    与此同时,考官组的五人,此刻才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千多份的试卷,三天内必须要看完,不加班加点还真的没办法。

    “该说这种试卷,优点还是有的……”荀彧看了看,前面那些题目的答案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一眼扫过去,大概就知道这份试卷前面这八十分,大概可以给多少分。

    “毕竟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这样批改起来的确容易许多。唯一可惜的是,那些答题比较优秀的,却没办法额外加分。”陈群感慨,不少考生,数算和政治不太好,但经学方面很扎实,甚至很出色。

    只是这样没用,上面已经交代过,想要参加科举,得八十分以上。

    “按照这个评分标准的话,到底有多少人能考过八十分?”王匡有些头痛。

    “不过这份题目出得的确有意思,对于并州的考生来说,那些政治题目完全就是送分题,但是反而作文题目会被扣掉不少的分;相对的,那些外来的考生,反正很容易发现这到底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政治题目方面会被扣分。”张杨感慨。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试卷,也算做到了相对公平。

    “优秀的考生,自然会在正式的科考里面好好表现。可一个官员,数算和行文都有问题,甚至连政治正确性都不知道的话,那么知识再多,也不堪重用。毕竟我们要的是官吏,而不是做学问的学者。”荀彧回道。

    从头到尾,贾诩都默默的看着试卷,一句话不说。甚至四人谈论半天,估计都差点忘记这个考官五人组的最后一人。

    这次批改试卷,就没有糊名可誉写,全程直接批卷批阅。相对的,贾诩这个锦衣卫副统领,率领一大堆的锦衣卫就守在考场周围,谁营私舞弊,自然会第一时间送到刘韬那边。

    荀彧和陈群不需要担心,但张杨和王匡,却没办法保证。贾诩甚至考虑,要不要趁机找借口把两人革职,这件事情刘韬肯定已经想做很久了。

    毕竟两人在任上,多多少少都有混日子的感觉。刘韬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第二天傍晚,阅卷已经完毕,超过八十分的试卷,被送到了刘韬那边。榜单这边已经做好,作文方面可以吃一些再张贴。

    “还真是颇为意外,居然能钓到不少的人才过来……”刘韬翻了翻试卷,淡淡一笑。

第560章 意外的考生

    前面那些看看过了八十分的,刘韬甚至都没怎么看,看个名字籍贯差不多了。

    不出所料,大部分都是并州,至少也是他势力范围内的考生。都是应考出身,就算没有考过,也大概知道科举是什么东西。

    关键不是学富五车,而是要押对题。刘韬甚至怀疑,再过两年,他治下估计会出现专门针对科考的补习班吗,甚至出现各种科举的补习资料。

    活字都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的现在,很多人也陆续看到印书赚钱这条路。

    他们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出身,通过接受蒙学和进修班来掌握知识。他们不少人,都曾经抄书出售给文具店,然后换取生活费。

    他们比传统的文人,多了一些烟火气,尤其当他们发现,原来知识也能赚钱的时候。

    刘韬也没打算怎么管,只需要预防科考相关人员,和外人勾结出售科考内容就好。至于其他的,交给市场自己去发展,他没打算什么都亲力亲为。

    至于有人打着‘有内部消息’为名,贩卖瞎编的资料和开办高额学费的补习班,出了问题,那也应该是地方官府负责的范围。

    “王昶那小子也参加科举了啊……”刘韬翻到了王昶的资料,王昶和王凌两人,是他一直关注的,毕竟是太原王氏下一代里面的领军人物。

    比如说王凌,去年入伍,如今安排到西凉那边服役,在马腾麾下听用。没想到今年王昶居然参加了科举,只可惜只有九十八分,倒是过了及格线。

    这次科举,大汉治下各州的世家,已经开始坐不住。尤其在知道刘韬,不会再任用其他势力的官员,所有人出仕只能通过科举的时候。

    “噗哈哈哈……”看到另外两个名字的时候,刘韬却是笑喷了。

    吕玲绮和黄舞蝶居然过来参加科考,于是她们两个的考卷,还附带五个考官的请示。

    科考并没有限制只能是男性参加,毕竟大家都这样默认的。结果二女便以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为由,参加这次科考。

    偏生一个是父亲是安东将军,一个是镇北将军,小吏也不敢招惹,最后就让她们考。

    想着说,或许考不合格刷下来就是了。谁知道两人成绩都在一百分以上,而且作文完全察觉到了刘韬的意图,果然女生的心思就是细腻。

    到了这份上,五个考官出于公正性,不得不把试卷发给刘韬。至于要不要刷下来,估计五人心里是希望刘韬出面的……不过这样不好玩!

    “本来以为,她们两个会去当兵,谁知道居然科举能有这样的成绩。”刘韬感慨。

    应该是黄叙帮忙作了辅导,毕竟一个和黄叙关系不错,另外一个是他姐姐。

    “只是黄忠知道,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刘韬笑了笑,黄忠一直想要把一身武艺传授下去,奈何一儿一女,都不是习武的料。

    好在,他早早投入自己麾下,安定的那几年,在努力下有了第二个儿子,叫做黄续。只希望是个练武奇才,并且能继承他的武艺吧……

    “准了,反正朕也没有说过不许女儿家考科举嘛!”刘韬大笑,直接批复下去。

    “只是如此一来,以后岂非有大量女子前来参加科考?”在旁边帮忙的简雍询问。

    “宪和以前不是都不会在意这种旁枝末节的?”刘韬调侃道。

    “也劝一句,毕竟是臣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否则六部,尤其是中书省的各位,知道我没有劝陛下的话,少不得要找我抱怨。”简雍很不正经地回道。

    就如同最初他所言,他的性格就这样,就算刘韬登基当了皇帝,他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刘韬也兑现他的承诺,不管简雍怎么样,都宽恕他。说真的,当了皇帝之后,他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能和他吹牛打屁,对他说真话,甚至不顾一切指责他的臣子。

    当然,如果是祢衡那种脑子有问题的‘名士’就算了,那种已经超过他容忍范围。

    “我就好奇,当女性也开始可以当官,甚至从军的时候,男人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好好努力。”刘韬饶有兴致的说道。

    “也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女性也会娶三五个男人。”简雍提醒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谁能说什么?反正按照汉律,除非有身份,否则哪个不是一夫一妻?”刘韬无所谓的回道。

    关键不是法律,而是社会舆论。哪怕女性可以出来工作,或许会招赘,但也不可能来个一妻多夫。哪怕是现代,一妻多夫依然属于一种比较另类,而且社会舆论不太好的婚姻。

    维持这样的婚姻,法律方面姑且不说,毕竟首先有一个男的,不可能拥有丈夫的身份。

    然后就是街坊邻居的职责,很多同性恋爱,也是因为舆论的关系,不得不找个异性结婚。和婚姻对象之间,其实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完全是为了繁衍,以及给父母,以及亲戚,街坊邻居一个交代而结合。

    相对来说,男性在外面有女人,反而社会包容度相对要高一些。甚至只要男人社会地位高,而且有很多的钱,连原配甚至都会默认这样的情况。

    现代都这样,古代更不必说了,可不说允许女性参加科举,出仕为官就会改变的。

    “你是皇帝,你说了算。”简雍闻言,也不再说些什么。反正该说的已经说了,中书省和尚书省那些人,可没办法再说他什么了。

    扣除以上三人之后,刘韬继续翻阅试卷,后面逐渐是一百分以上的,最高分甚至达到115分,完全就是学霸级别。

    偏偏这个学霸叫做崔林,刘韬没什么印象。倒是他的籍贯是清河郡,刘韬想到的是崔琰那个三国美男,被曹操作为替身的那个。

    这个崔林,应该是崔琰的族亲吧?明明是个学霸,为什么会声名不显,真是奇哉怪也!

    崔琰记得是在晋国那边出仕,大概分开押注,所以崔林过来自己这里考科举了……

    按照这个成绩,进士及第看来是没问题了,那对于自己来说,他就是一个人才!

    除了崔林之外,还有一群来自襄阳的学子。都是有印象的,比如说崔钧(崔州平)、石韬(石广元)和孟建(孟公威),都是诸葛亮的好友,也在历史留下过威名。

    只是他们三个,在颍川徐庶(徐元直)这个名字面前,就没那么吸引刘韬的主意了。

第561章 一千留三百

    那个徐庶居然都给吸引过来了?刘韬有些诧异,不过又觉得是在预料之中。

    连逃到这里来的家丁,自己都能给他们全新的身份。徐庶这个仗义杀人的,自然也能得到宽恕。说起来类似这样的家伙,自己麾下还有两个……

    关羽&典韦:(*^o^)人(^o^*)

    崔钧和石韬,两人官至太守,只是是否还有后续难说,毕竟没什么记载。反而是孟建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这才是个大牛。

    除此之外‘马氏五常’里面的老大和老三过来了,马良和马谡没来。

    也不知道是年纪还小,还是说看不上他这个小池塘……

    “别人都说,徐庶的才能是统兵,而不是出谋划策。”刘韬看了看徐庶的试卷,一个帅才成为一个文官,是否搞错了什么?

    这让他想到了明末的进士卢象升,身为正经八百的文官,居然能征善战。也多亏这点,文官序列没有掣肘他太多,算是晚明救星。

    奈何文官不掣肘,武将那边掣肘,最后绝援助战死,只能说生错了年代。

    “也罢,从军和考进士也没什么冲突的嘛!”刘韬耸了耸肩,索性不管。

    反正如果徐庶被刷下来,那么自然可以推荐他去从军试试;如果他顺利考中进士,那么一样可以再问问他,有没有兴趣从军。

    确认无误,把试卷发回去,让考官们把作文题目张贴出去。

    “陛下……批准她们两个了……”拿到试卷,四个考官第一时间,当然看看吕玲绮和黄舞蝶的情况怎么样,结果看到批复顿时有些为难。

    别跟我说五个考官,贾诩表示自己默默当个透明人就好……至于女性到底能不能当官,他懒得管,陛下既然批复就默认便是。

    “以后莫非真的能让女子当官?”荀彧和陈群还好,张杨和王匡有些接受不了。

    “你们似乎忘记,最初陛下担任云中太守的时候,是任命皇后担任长史。”荀彧却是记得有过那么一件事情的,“后续安置宫女时候,不少也去了师范学院担任教师。”

    按照大汉现在的规矩,师范那边的教师,也是有概率能成为官员的,比如文学从事,最终当然是进入礼部任职。

    也就是说,其实就算取消二女的考试资格,其实女子当官,也是迟早的事情。

    “陛下到底从什么时候算计的?”陈群有些懵,按照这个逻辑,岂非刘韬在担任云中太守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让女子当官?

    “或许最初只是无人可用没办法,但后来就难说……”荀彧摇了摇头,或许就是当云中太守那段时间,他萌发了让女子为官的念头也说不定。

    “那现在……就这样了?”张杨看向几人。

    “果不然还能怎么样?”几人无奈的回道,真的给黄舞蝶和吕玲绮考上进士,他们这五个考官肯定要背锅,可有什么办法,身为人臣,可不就是替皇帝背锅的么?

    开榜日,名单就这样发了出去,没有标注他们的分数,说是考过八十分就能获得秀才的身份,可没说考到前十,或者前三就能提拔为举人的。

    所以没必要按照分数排先后,真正的科举和这次考试不同,到时候这次得了满分,到了正式科考的时候被刷了下来,那才是真的颜面无光。

    作文也是一样,只是把过关的发出来,但顺序都是打乱的,谁分数高没说。不过文章放在那里,谁好谁坏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至少在行文方面,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机会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难得,哪怕这次落榜,就冲着看到这个作文,也算是赚到了。

    “过了过了!”人群之中,两个女声显得非常另类,把考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只见两个穿着劲装的女子,指着榜单,激动的欢呼起来。沿着她们的目光,其他考生看了过去,然后看到了吕雯和黄沁(黄舞蝶),这两个明显是女性的名字。

    “怎么会有女性考生?关键居然过了!?”不少人开始质疑,觉得很奇怪。

    “是那两位的话……”考生之中,王昶看了看二女,觉得熟悉,细看顿时了然于心。

    “她们两个,王兄认识?”旁边的崔林好奇问了句。

    “镇北将军和安东将军的虎女,同时也是考功司书令史黄叙的姐姐,以及未婚妻。”王昶低声说道,他以前和王凌,被王允带去拜访六部官员时,也见过两人。

    黄舞蝶英姿飒爽,吕玲绮温婉善良,都是让他感到惊艳的女子。可惜到底是女眷,不会出来相间,只是偶然见到,认识她们而已。估计她们两个,都未必认识他。

    “其中莫非有什么内幕?”崔林倒是有些好奇了。

    “…………”王昶想了想,显然在权衡,最后低声说了句,“陛下担任云中太守那段时间,皇后曾经是长史。”

    崔林恍然,原来女子当官,在这个大汉朝廷里面,并非先例。如此,二女应该是凭着真才实学考中。

    也没有太纠结,只是考过加试,最多一个秀才的身份。能不能考过科举,那还两说。

    有着个功夫抱怨黑幕的话,还不如回去好好备战正式的科举,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那些落榜的人的抱怨,在他看来不过是败犬的乱吠而已。

    其实现场也没乱,大部分考生都清楚,扰乱秩序的话,那么最严重的,会被永久取消科考资格。比起那些虚的,大家都跑去看作文去了。

    看过才知道,有些事情发生在他们身边,结果自己没有注意,反而是外来的人发现了。

    原来不知不觉,朝廷已经为并州的百姓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自己只是默默享受,却没有真正知道这个政策到底有什么用。

    或许,在这个政策颁布的初期,自己还抱怨过‘劳民伤财’。

    技不如人,也真的没什么好抱怨。偶然发现文章里面两个字迹娟秀的文章,想来应该是二女的,才发现人家是有真正的才学,根本不是什么黑幕。

    最终必须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一千多人参考,最终只有三百人通过这个事实。

第562章 女探花

    “就目前各州各郡用人情况来看,三百人洒下去,都有些不够……是否把合格线下降到七十分?”就这科举,卢植还是主动找到了刘韬,向他询问。

    三百人过去考科举,能有百来人被录取已经不错了。三百人都不够,更别说百来人。

    “不行,本朝的官员,自然是宁缺毋滥。”刘韬摇了摇头,“以前都是那么艰苦过来,继续艰苦一段时间呗,反正按照正常来说,两年后依然会有一场科举。”

    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了,原定秀才也是可以出仕的,只是只能为吏不能为官。各地缺乏多少掾吏,把空缺给报上来,然后发个榜让秀才们去报名,让地方择优录取便是。”

    也没什么择不择优的,不算进士和举人的部分,百来个秀才还不够地方分的。

    卢植闻言也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一千人里面选拔出来的三百秀才,哪怕没有考过科举,也的确算有些才学。

    为官或许还不合格,但当小吏那问题是不大的。

    原本也的确定下,秀才也可以进入官府任职,不过除非是边郡,否则估计不可能为官。而且也就是现阶段,以后官员多了,估计边郡那边的一个县丞或者县长,都得是举人。

    同时,成为地方吏员,那也算是进入体系里面了。只要好好工作,考核优秀,那么还是有一定概率,能够逐渐成为县令或者县丞的。

    朝廷的讨论,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通过一些内部的渠道,这个消息自然也散布了出去,让天下人明白,刘韬对科举的重视,以及科举出来的进士,含金量有多高!

    就如同后世,清华北大也是大学生,三流野鸡大学也算大学生,函授、夜大和电大也算大学生,可哪个含金量更高,现代人都知道。

    追求数量没用,重点还是含金量方面。而且刘韬要塑造的,就是‘科举才是唯一通天路’这个概念。让天下各地的乡绅,豪族和士族,都不要再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妄想。

    三天的科举时间,说长不短,说短不短。对于很多人来说,决定他们这辈子命运的时刻,就在这三天之中。

    当然两年后他们还有机会,不过越老越难升迁,这个是公认的。三十几岁才通过科举成为县令的士子,估计就算做到退休,最多也就是当到太守一级。

    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放榜的日子,别说第一次参加科考的考生,就算已经第二次参加科考,不少考生还是很紧张,甚至更加急躁。

    第一次的落榜,显然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不少的阴影。不过如果这样一辈子都走不出来的话,那么估计也很那成大器。

    这个世界很多人,平时学霸,考试就成学渣的,所以考试心态问题,在后世也是引起广泛重视的。只是心理辅导这玩意,就算刘韬穿越过来那阵,也没有完全完善。

    至少,大部分人对于心理健康这玩意,还是很避讳的。

    现代都这样,古代刘韬就更救不了,就算开考前给考生刷一个‘燃烧意志’都没用。心态的问题不是魔法可以拯救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因为太嗨,依然发挥失常?

    甚至因为太嗨,直接在考场来一段祢衡那种行为艺术,到时候到底算谁的责任?考生因此被取消资格,甚至永久取消考试资格,刘韬觉得自己估计会有些负罪感……

    终于到了放榜日,依然是从三榜开始。和上次一样,三榜扣除前二十位之外,都是举人身份。考生们没有异议,毕竟一科到底。

    尤其和上次比起来,这次同进士出身的人数,显然明显增加。

    很多人小心翼翼的查看自己的名字,也有些人却是淡定的等着二榜和一榜。直至一榜出来,他们才会去查看。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一次科考的,他们都是这样。

    就算一榜二榜没有自己,至少看到三榜有自己也不错。总好过从后面期待到前面,最后什么都没有,才是真正的绝望。

    “中了,中了!”随着一榜开始发放,不少人开始看榜。

    榜上有名者欣喜若狂,榜上无名的,倒也没有太失望。毕竟好歹这次来参加科考,混了一个秀才的身份。而且考场外面,三天前考完开始,就已经张贴了一份榜单,表示就算落榜,只要获得秀才资格的,那么都有机会被那排到各州各郡担任吏员。

    有这个意向的,基本上已经都报了名。大部分人都觉得,可以先做吏员,通过实践来累积经验,然后再参加科考。

    “徐元直居然是榜首?”来自襄阳的几个士子,看到首榜第一名的名讳,不由惊呼。

    那个隐姓埋名的逃犯,在水镜书院当旁听生,在他们读书的时候,在一旁打杂干活的小子,居然考中了榜首?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只是确认了一下籍贯和名字,颍川徐庶(表字元直),的确没有错啊!顿时有些感慨自己看走了眼,如此人才在自己身边,自己居然没有发现……

    好在也不是没有收获,孟建一榜第十三名,进士及第;石韬和崔钧在二榜前十,也是进士及第;马氏兄弟,一个一榜二十三,一个二榜三十五。

    “姐姐,你上榜了!”吕玲绮指了指榜单,二榜二十二名,进士出身。就黄舞蝶那出身,能考中这个名次,已经算是非常难得。

    “我这也就一般般,你才是真的厉害……”黄舞蝶却是指了指首榜,首榜第七,便是吕玲绮的名字。

    “我……中了?我中了!”吕玲绮看了看,一开始还有些懵,之后顿时狂喜起来。

    “既然上了一榜,就意味着能参加殿试。说不定,能够混到一个前三哦!”黄舞蝶羡慕的看向吕玲绮,自己只是二榜,可没有资格参加殿试。

    “嘿嘿,看我的吧!”吕玲绮自信的说道,黄叙已经私下透露过,殿试很大概率会出现的题目。她也专门准备了一段时间,问题应该不大。

    第二天,参加殿试的考生们,陆续前来集合。和上一次不同,没有一个离开的。

    朝廷已经正式宣布,胆敢离开的,这辈子都不会接受此人的科举考试。也就是说,考中一榜然后胆敢放弃的,那这辈子,都别指望在大汉朝廷里面当官。

    上一批离开的,现在到底后悔没有?这个谁也不知道,反正以后肯定是要后悔的……

    集合完毕的众人,等上了马车。吕玲绮以女儿身坐在一群男考生之中,自然是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

    只是没有谁敢嘲笑她,毕竟能考中进士及第的,基本上学问和素养都不错。少数有些不足的,至少也知道,这位是镇北将军的独生女,自然不敢招惹。

    第一次见到大汉皇帝,不少人的感觉就是年轻,然后是有种亲和感,让人觉得在他的麾下,应该会很舒服的感觉。

    等到考生们陆续入座,钱福也郑重宣布:“现在,殿试开始!”

    具体考什么,刘韬当然是希望按照上一次的来。不过题目肯定不能一样,下面不少都是知道上一次殿试内容的,至少有渠道知道一些消息。

    于是这次的殿试题目,是如何看待白云县。为了让他们了解白云县在哪里,刘韬少不得派人把图舆拿出来,让他们看了看。

    不少人就想起来,这应该是外面传闻的,大汉开疆扩土的结果。只是想不明白,为何要大费周章,在关外获得一片土地。

    “陛下,听说白云县有丰富的铁矿,不知道是不是?”王昶询问。

    “是的,那里的铁矿非常丰富,并且已经开始派人去那边开采。”刘韬点头,这件事情估计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为了信息对等,他不介意说明一下。

    同时也清楚,王昶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才提问的。

    他可以不说,这样大家都会懵,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破题。他估计也是希望能平等和大家较量,才故意那么提问的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知道自己可能会后续回答,索性率先提问,刷一下好感。

    不得不说,这王昶在历史上能官至司空,骠骑大将军,也是有道理的……话说这厮不去从军,也是挺浪费的。

    徐庶和王昶这类,文武兼备,允文允武的存在,现阶段范围比较难安排。毕竟提倡军政分离,换了以前文武职位可以兼任,现在却不可以。

    所以,到底是当文官,还是当武将,还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好了!

    有了王昶‘套出来’的消息,众人也知道该如何破题,集合他们对大汉朝廷的了解,把自己的观点写了下来。

    时间是两个时辰,所以这个很考验书写速度和逻辑速度。

    直至考完,刘韬少不得又拿出了世界地图,花了半个时辰,告诉他们世界的宽广。同时告诉他们,不管名次如何,从现在开始,他们便是‘天子门生’。

    这张世界地图,便是他这个‘恩师’,教授给他们的‘第一节课’。

    同时,也是唯一的一节课……

    殿试完毕的第二天,朝廷里面的黄门亲自来到考生投宿的客栈,宣布殿试结果。徐庶为状元,王昶为榜眼,吕玲绮是探花,崔林可惜一些排了第四。

    这也意味着,大汉朝廷,举办科举以来,第一位女探花诞生了!

第563章 也该活动活动了

    状元游街,今年比去年还要热闹许多。晋阳百姓夹道等待,就为了看看状元郎是什么样的。结果真的看到,探花反而抢走了状元郎的风头。

    女探花?一开始还以为是个俊俏的男子,谁知道细看才发现是个娘子!

    这下稀奇了,大汉那么多年,还从来没有女子当官的。这科举,莫非女子也能参加?女子考中了,也能当进士,出仕为官?

    一时间,不少晋阳大户人家的闺女,心思自然是开始活络起来。她们很多人的命运,大概就是长大之后,作为联姻对象,嫁给其他家族的男子。

    现在多了一条出路,甚至有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自然不愿意错过。

    带着闺女出来的老父亲们也意识到这点,有些懊恼。本来打算带闺女出来,看看哪个进士入眼,想办法抓回家里当女婿的。这下可好,闺女心里,怕已经有了考科举的想法。

    赞成的真没几个,主要是担心,闺女出仕为官,那女婿要如何自处?尤其以后女儿的官位比女婿还要高,这让女婿的颜面往哪搁?

    因此别人有顾虑,和离或者不敢娶了,那可怎么办?看着兴致盎然的女儿,顿觉困扰!

    自然也有叫嚣‘牝鸡司晨’的,有功名的反手一个警告,没有功名的,禁止参加科举。

    问为何,就说陛下吩咐过,别人凭本事考中的科举,你们这些考都没考,或者功名都考不中的,也好意思在这里大发牢骚。这种不尊重女人,才疏学浅,心高气傲的家伙,大汉朝廷要不起,还请到别处另谋高就。

    要脸的,听到这番话,也差不多灰溜溜的跑了……至于不要脸的,呵呵。

    “最初以为,科举只是为了改变取士标准;后来才知道,原来还能培养站在自己这边的文人。”卢植与蔡邕私下小聚的时候,感慨起来,“现在才知道,科举就是陛下手中的利器,可以用于排除异己。”

    科举只有榜单,没有成绩。考卷也不公开,所以里面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多。

    只要他们愿意,吕玲绮和黄舞蝶甚至都没办法考中。相对的,成绩再差,只要官方作弊,那么两人直接成为状元和榜眼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说这次,崔林明显应该得第三,却不想陛下亲自下旨,让吕玲绮得第三。一个女进士,当然没有一个女探花,更加轰动一些。可惜的还是崔林,他原本是探花的……

    借着女探花,刘韬试探了一下士人那边的反应,顺便打压了一批。下次再有女性考科举,大家也不好说些什么。

    官方说得很对,凭真才实学考中的科举,凭什么不让人出仕?身为男子,结果别人女子考中进士,你却没有考中,你有什么资格笑话别人?

    可问题在于,到底给多少女的成为进士,其实完全是可以暗箱操作的。真正知道内幕的人,自然知道,科举其实一开始就不公平。

    它就是皇帝手中,控制士人的一个武器,而且是利器!也难怪刘韬一直要提升科举的含金量,含金量代表认可度,认可度越高,那么对舆论的掌控就越有利!

    “所以别人才是陛下啊……”蔡邕淡淡一笑,“如果只是依靠法术,那么最多也就是让人敬畏。敬畏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他成为世人的对立面。”

    哪怕刘韬掌握毁天灭地的法术,也没什么意义。主要这个法术掌握在人的手里,那么大家就会担心,万一刘韬喝醉,或者不爽,随便在城池里面来一发,然后造成几万人的伤亡什么的,这要怎么算?

    人类这种存在,喜欢依附强者,但绝对不喜欢屈从于怪物。刘韬真的学会流星火雨或者末日审判的时候,那么他也就成为了被人畏惧,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怪物。

    刘韬继位后,也是全力投入内政之中。让百姓的生活变好,以此证明自己,不仅会法术让人不得不敬畏自己,同时也有能力,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为什么加考的题目是《晋阳见闻》,就是进一步强调这点:他一直都在为此而努力。

    现在那些作文,都还在考场外面,路过的人都能看到。晋阳这些年到底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一览无遗。

    “下一次朝会……陛下可能要对外开战,你说他会选择哪里?”卢植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现在的发酵技术越来越精湛,红茶的口感也越来越好。

    据说江南那边有好几处不错的产茶区,只可惜道路的问题,运输到这边,估计价格要翻三番,最终就算有好茶叶,也要变成奢侈品。

    在大汉这边,按照新的税法,奢侈品的税可是很高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好的茶叶,价格会进一步提升,不是大富大贵之人都喝不起。

    “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匈奴,不过那算不上战斗。陛下提出的那个一国两制,本身就是给匈奴准备的。”蔡邕回道。

    匈奴也没多少战兵了,算下来也就三五万,凉州,司州和并州的军队包围过去,他们除了投降似乎也没什么出路,最多十多天就能打完,甚至都不需要打,这也能算战争?

    “可能顺便会过去一下,总不能一直放着,那两郡原本就是大汉的国土,也不能一直都给别**祸。”卢植感慨,“直接打过去灭了便是,不服气的都杀了,搞什么一国两制,多此一举……”

    被刘韬宣传了那么多年,卢植也开始有些民族和国土的意识。再加上两汉对胡人的态度,对刘韬那么柔和的举动,就有些不满。

    以现在大汉朝廷的军力,能平推过去的,为什么还要安抚为主?

    “陛下的一国两制策略,不是为匈奴人准备的,而是给羌人,鲜卑,乌桓和蛮人准备的。匈奴人只是这个制度的实验对象,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的。”蔡邕不愧是中书省宰相,看得比较通透。

    “既然不是打匈奴,那能打谁,袁术还是张超,或者晋国?”卢植进一步追问,他这次来,其实也就是探探口风。

    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官吏不足的问题。卢植身为吏部尚书,也颇为头痛。

    “打仗无非远交近攻,谁更近就打谁而已……”蔡邕老神在在的说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220/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所写的《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为转载作品,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介绍:
刘备小儿,可还记得涿县刘德然否?一觉起来,来到公元183年的东汉末年,刘韬成为了与刘备一起拜入卢植门下的同宗族弟刘德然。灵魂深处,绑定了一座《英雄无敌》的四层魔法塔,顺带绑定了一个英雄面板,八系魔法随意学习。两军交战,战前一个光龙信念,全军防御增加,士气提升;再来个心灵之火,武力提升;部队出现伤亡?不必怕,一个治疗术就好,大不了法爷豁出去,一个轮回转生,直接复活过来又何妨?!魔法值不够?暗系魔法灵魂收割,源力系魔法苏生**……元变魔法的秘法光辉。奈何攻击魔法,居然只有区区一个魔法神箭……没关系!身为一个幸运的穿越者,靠外挂也靠自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对历史轨迹的掌控,怎么都要在这汉末闯出一番功业来!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