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随身魔法塔TXT下载三国之随身魔法塔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全文阅读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txt下载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84章 又要当爹了

    随着冬天的到来,新的一年也即将来到。

    各藩王,包括刘备手中,自然也收到来自刘韬要称帝的请帖,邀请他们来参加大典。这是刘韬第一次,公开表示:老子要称帝了!

    大家称王,都遮遮掩掩的,到了刘韬这里,称王都不称了,直接称帝,还广发请帖,邀请天下藩王过来参加大典,那就显得有些嚣张了。

    只是面对他送过来的请帖,各藩王内部经过讨论,还是选择派出了使者过去参加。主要还是打算,趁机刺探一下刘韬这边的情报。

    “蜀王派了邹靖过来,楚王派了蒯越过来;韩王派了骆俊过来;魏王派了刘晔过来;徐王派了糜竺过来;齐王派了武安国过来;赵王派了许攸过来;燕王派了刘备过来。”郭嘉把名单简单汇报了一下,最后补充了句,“吴王派了许贡过来……”

    “吴王?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吴王?”刘韬有些诧异。

    “便是刘岱的弟弟刘繇,原本去了江淮,后来由吴郡太守盛宪,会稽太守王朗,丹阳太守周昕,以及庐江郡太守陆康联名推举,在吴郡称吴王。”郭嘉回答道。

    刘繇?就是那个孙策的经验包嘛!没想到这厮当不成扬州牧,都能被人推举上来称王!

    “说起来,九江和豫章两郡的太守是什么态度?”刘韬少不得问了句。

    “豫章太守诸葛玄,乃刘表推举,也就是说,目前豫章郡属于楚王势力。”郭嘉想了想回道,楚王有了豫章郡作为跳板,攻打丹阳等地,不过是时间问题。

    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九江郡太守刘邈,目前还保持中立。”

    “中立,这个情况下,他还能保持中立?对了,他莫非也是汉室宗亲?”刘韬稍微调侃了一句,这才询问起来。

    “的确,刘邈乃琅邪孝王刘京五世孙,也是汉室宗亲。所以不管是韩王,徐王还是吴王都在争取他,目前并没有过激的行为。刘邈也因此,在三方势力包夹下,不敢轻易做出决定投向谁。”郭嘉点头。

    这刘邈其实也挺不容易呢……算了,还是不要埋汰人家了(刘邈:〒▽〒)。

    这次各位藩王派过来的人,多多少少和他都有些关系。不过各藩王本身,到底都没有亲自过来的意思,可见心里还是对自己有些提防。

    “现在还有两件事……”刘韬伸出两个手指,“孙匡情况怎么样了?另外,科举准备工作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简单去见了见孙匡,七八岁的样子,过来当人质也不容易。又因为水土不服的关系,一开始身体有些虚。少不得由吉穆两兄弟调理一段时间,才缓了过来。

    “身体已经无大碍,并且按照主公的要求每天锻炼和看书。”郭嘉回道。

    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刘韬为什么要向孙坚索要孙翊。就如同袁绍和袁术猜测的那样,不少人都怀疑,孙翊是不是有修仙的天赋。

    说不得,孙坚都是那么怀疑的,于是把孙翊留了下来,改成把孙匡送了过来。

    “嗯,只要完成日常的任务,那么剩下的时间也不要限制他,必要的自由还是要给的。也没指望他能当人质,只是以后若能学有所成,考过科举,在地方发光发热也好。”刘韬无所谓的说道。

    孙翊的话,还能安排到军中任职,只是估计镇守不了地方,毕竟历史上是被下属所杀。御下都做不到的话,还有什么办法镇守一方?

    至于这孙匡的话,才能也不知道会怎么样,首先还要摆脱他早夭的问题。

    孙翊哪有什么修仙的才能,刘韬这魔法塔,能传承直接给自家的儿女不香吗?只是想着孙策孙权要不到,要你个孙翊可以吧?到时候孙家人给自己征战沙场,不挺爽的?

    对,这就是他的私心,纯粹就是玩性所致,没有其他意义。别人怎么猜,那就是别人的事情,把孙翊搞成仙法继承人什么的,也随便他们……

    至于后续,孙坚会不会被诸侯集火,那也不关他的事情。

    “适当给他找几个朋友,也不能一个人呆着,容易孤僻……”刘韬想了想,补充道。

    年纪差不多的其实也有,比如说黄忠的那个黄叙,吕布家的吕雯,关羽家的那个关平。更多也有,只是刘韬也不可能都记住。

    其中那关平,早些时候讨伐河东,关羽不是分兵了么?当时就趁机回了一趟家乡,算是衣锦还乡,还顺带把妻子给接了出来,还有他与妻子的长子关平。

    刘韬本来以为,这个世界的关平,依然是关羽收的义子,看来这里是按照正史来的,直接就是这位的长子。

    眼看也十岁多了,几个小屁孩里面年龄也算大的,只是因为家里环境的问题,性格也不是很张扬。本来是要跟着关羽过去司州,只是关羽却把他留在了晋阳。

    说是这里的学习氛围好,而且还有黄忠这样的强者可以帮忙教他。其实刘韬心里清楚,这是要留质子,都说是兄弟,还给自己整这玩意……

    “这个,只能给他们接触的机会,至于能不能玩到一起,得看他们。”郭嘉提醒道。

    “这是当然,交友自由嘛!”刘韬笑道,“话说,你家的小子,今年也三岁了?”

    郭嘉三年前成亲,或许是家里人丁单薄的关系,早点成婚生子也正常。虚岁十七其实也不算早,前年有的孩子,现在虚岁三岁。算下来,和刘韬自家两个小屁孩同龄。

    “劳烦主公惦记,的确如此。”郭嘉笑了笑。

    旁边的陈宫有些酸,自己出身寒门,也就刚刚考虑成亲的事情,旁边这个今年才二十的小子,家里的孩子都三岁了。

    “有空带过来,说不定能和刘琮玩到一起去。”刘韬笑道,大人有大人的圈子,小孩子也总要有小孩子的圈子,往往这些核心臣子的孩子,也会是他继承人的核心班底。

    “承蒙主公看得起,嘉会安排的。”郭嘉笑道,能进入刘韬直系继承人的圈子,那对臣子来说,可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刘韬也是开心,几天前吉穆诊断出来了,蔡琰、任红昌,甚至是甄姜都怀上了。明年七八月前后,又有三个儿女要出生。只是甄姜今年才十七,这个时候怀孕,让人有些担心啊!

    “好了,科举方面,情况怎么样了?”刘韬当然也没有忘记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485章 糜竺的晋阳见闻(求订阅)

    新年到了,和以往大过年,略微冷清的情况比起来,今年的新年显得特别热闹。

    毕竟大量的使者过来,不少人都是带着礼物过来的,同时跟着过来的还有不少的随从。

    人多,那么就要安排食宿。当然不能让别人掏钱,只能从财政收入里面支付。而使者们,虽然食宿不愁,不过也不可能一直不出门。

    出门,那肯定是要到处买买买的,尤其有那么一两个人,心思也不是很纯。

    这年头的百姓也不是很富裕,有钱赚那肯定要开业,其实年初二,已经有不少人开业,或许少经营一天,感觉都有吃不上饭的危险。

    店铺开业了,那么普通百姓也不想待在家里,于是新年的气氛自然也就活跃了起来。

    “没想到,居然真的开设了图书馆,让百姓免费看书和抄书……”糜竺来到图书馆,看着里面那些看书抄书的百姓,不由咂舌。

    随便找了一本书看了看,让他惊讶的是,这些书居然都有句读。如果说,以后官方的授业,考试用的都是这个标准,那么读书人以后再也不必担心,自己可能会错意了。

    “这样下去,整个晋阳岂非都要是读书人?那整个并州,又该有多少个读书人?”糜竺已经不敢想象。

    都说刘韬对士人刻薄,但真的刻薄吗?多少寒门和普通百姓,估计对他都要感恩戴德的。毕竟他们都是真正的受益者,吃亏的只有那些已经传承已久的大家族,以及各个学派了。

    他糜竺,说到底也只是徐州的一个土豪和大商人,比不上老牌的曹氏和陈氏。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时期,为了不被曹氏和陈氏架空,才把他提拔为别驾。

    另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看上了糜氏的家产,可以为他提供政治献金。

    糜竺支付了三成的家产,最后才帮助陶谦掌控徐州,同时也坐稳了这个别驾的位置。心里却很清楚,陶谦未必就很看得起他。

    这也是常态,没有当别驾之前,曹氏和陈氏,用自家在官场上的影响力,轮番压迫糜氏,偏偏他连哭喊反击的余地都没有。

    若非糜氏在地方声望同样不错,那就真的只能依靠两家的施舍,在夹缝中小心做人。

    对那些老牌的家族,糜竺实在没什么好感可言,只是为了糜氏不得不强颜欢笑,压制着恶心去和他们虚情假意。

    甚至不惜花费三成的家产,来‘买’下这个别驾的职位。这次作为使者,陈氏和曹氏不派人,反而派他过来,已经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就算有别驾的身份,在徐州,他依然什么都算不上……

    是以刘韬对士族,主要是对这些老牌家族的态度,获得了他的好感。同时也看到,在这里,寒门、土豪和士绅,甚至是普通人,都有出仕为官的可能性!

    “请问……这本书,你还看吗?”正在沉思,结果旁边有个读书人小心翼翼的问道。

    此人并没有穿着长袍,而是很普通的粗布短打,只是里面似乎还有一层带绒毛的衣料,所以看起来没有那么单薄。刚刚过年,这天气还是很冷的。

    从外表和谈吐可以看出,此人应该不是什么正经的读书人,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其实从他的外表,手上的老茧,多少可以看出些端倪。

    “嗯,你看吧……”糜竺其实根本不打算看书,至少现在没心情看书。见别人要,于是就把手中的书本让了出去。

    “谢谢……你也是来准备科考的?”对方道了一声谢,然后低声询问道。

    “科考?”糜竺第一次听说这个,主要是刚来,之前没外出过,所以不知道这个。虽然不知道,但他对这个,还是很好奇的,“可以和我说说这个吗?”

    “这个……我还要备考……”后者有些为难的说道,“还有半个时辰,我就要上工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才行。”

    “这样,你告诉我,这个归你!”糜竺想了想,拿出一串零钱,大概一百枚左右。

    一百文也不算少了,尤其是一个普通百姓出身的人来说。此人见状,有些意动,不过最后还是咬了咬牙,向糜竺告辞。

    “别急,好商量!”糜竺见状,有些疑惑,莫非晋阳的物价很高,在徐州,有那么一百文,已经能让普通百姓给你鞍前马后了,少不得,又拿出一串。

    “好吧,我说快点……”后者见状,实在没办法忍受这个诱惑,于是只能上前,“这里不好细说,我们出去聊。”

    图书馆禁止喧哗,一次警告,两次赶出图书馆。次数多了,还要送官,同时通过素描的绘画方法,把模样姓名和籍贯都登记出来,贴在图书馆大门那边。

    甚至送到并州所有图书馆那边,只要他过去,别人一看是黑名单的,就不给进。若是敢抗议或者谩骂,直接就送官处理。

    图书馆是为了让普通人,有一个可以免费获得知识的场所而设立的。既然不想获得知识,还要打扰别人获得知识,那不好意思,不惯着!

    到了外面,找个茶摊坐下。这茶摊同样是新兴的产业,主要还是这几年里,刘韬大量从巴蜀购买了茶叶的关系。不知不觉,茶叶贸易已经成了刘韬这边和刘焉最大的生意。

    也没有吃亏,送过去不少的酒,考虑到炒茶技术和发酵技术还没有出现,买入的只是纯粹的茶叶,价格根本不对称,只赚不亏!

    有了茶叶,就有茶坊,专门炒好了茶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技术还很简陋。也开始有茶铺,专门出手茶叶,铺子里面还有茶舍,可以在这里品茗。

    茶摊就没那么高级了,买点茶叶碎末什么的,放得也少,主要是喝个味道,跟一下时髦,还不至于太贵。喝不了酒的,或者因为还要读书不能喝酒的,过来喝一杯,算附庸风雅。

    自然,这茶摊,也就开在了图书馆附近,生意还可以。

    “年后,登基大典过后第三天,并州就要举行科举考试,不仅仅是针对并州,司州和凉州那边,也已经派人告知。自觉有条件可以参加考试的,都已经过来这边等着,顺便可以在这里图书馆里面看书备考……”两人坐下,这个备考生给糜竺斟了一杯差,然后才把科举的事情缓缓道来。

    “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出仕为官?”糜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选材方法,不过显然比孝廉靠谱。

    只是这样选材,怕是会有一些不孝不廉之人混入,真的没问题吗?唯才是举,而不是唯德是举真的没问题?

    主要还是酸的,如果唯才是举,他早就顺利出仕为官了!私下找过县吏和郡吏问过,自己一直没有举孝廉,居然就是因为家里经商,被认为无德!

    打压就打压,敢不敢更光明正大一些?

    糜氏粮行,打听打听,徐州最有良心的粮行,百姓就没有不称赞仁义的,什么叫做无德,无非是抢了那些劣绅和士族家粮行的生意罢了!

    少不得把他的疑惑说了出来,后者闻言,有些纠结的说道:“这天底下,坏人能有多少,就算无德,至少也不至于缺德。德行可以后天培养,有德之人,难道后天就不会缺德?”

    “这话有意思,只是好像不是你能想出来的吧?”糜竺闻言,对这番话颇为认同。

    原本在乡里还算德才兼备,结果当了官之后越来越坏的,也不是没有见过。别说是官,芝麻点大的县吏,都能像换一个人似的。

    果然,要知道一个人的品德,还要看看他当了有了权之后是怎么样才行。

    “夜校里面学的……”备考生有些有些羞涩的说道,“当时恩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当官的时候,就说过这句话。”

    “夜校?”糜竺显然抓住了重点。

    “嗯,扫盲夜校,每天晚上两个时辰的课,主要认字和识数。还可以参加进修班,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就是进修班的。”备考生回道,“费用不贵,尤其是扫盲,扣除书本和文具费之外,学费不需要出,官府会代付。”

    既然都是免费了,有空闲渴望知识的百姓,当然会去上学。进修班也不贵,找份工作,不沾酒色,不赌的话,不仅够学费,文具费都够了。

    难得是两者时间交错,就是睡觉的时间稍微少一些,不过年轻人,撑得住。

    “居然还能免费上学?”糜竺实在无法想象,以前要上课,束脩姑且不说,想要拜入某人门下还非常困难。

    “免费,只是每个老师可能都会带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也不算拜师,只是纯粹传授知识,有问题可以问,但仅限授课的内容,除此之外,老师没有义务告诉我们。”备考生回道。

    当然,真的拜师,然后参加补习班什么的,那当然可以。只是这样的话,费用可不是谁都能够支付得起的。

    糜竺大概明白,帮忙启蒙和教学,但是不算拜师。自然,也没有义务教导更高深的知识,算是拿钱办事那种。

    “那对于教师来说,那么有什么好处?”糜竺无法想象。

    “好处当然不少……”备考生回道,“且不说补课费,就收入不菲。另外就是评优几次之后,可能还能升迁。最终可能会提拔为文学从事,再不然也能成为郡丞,太守什么的……在并州,教书也是一条出仕为官的路啊!”

    别的刘韬不知道,就知道一句话:教书的同时,自己也能复习到这方面的课程。

    教书久了,一些理论知识,基本是拈手就来。剩下的,无非就是在地方累积一段时间治政经验,合适就上,不合适就下。一般主要从事文教工作,有特别天赋的可以进一步提拔。

    再说,没点鼓励的话,这个时代,怎么能期待那些读书人,去用心教导学生?

    “这样啊……”糜竺突然发现,自己对并州,或者说对刘韬,真的不了解。同时,这里的种种举措,也真正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还要去读书呢……”备考生眼看该说的也差不多说完,起身就告辞离开。两碗茶,没有要茶点,也就四文钱而已,他直接支付了。

    糜竺拿起茶碗,说起来刚刚开始就没有喝过这东西。看起来有些褐,不过茶汤嘛,也就这样,以前也喝过几次,近似黑色的都有,也不太习惯这玩意。

    就这茶汤,一碗的成本也不止两文,售价开那么低,也不怕吃亏。

    他的心思也没有在茶水上,而是看了看远处的图书馆。那么多的人过来备考,也不知道这次并州能获取多少人才。难得的是,这些人才还不是出身豪门大户……嗯?

    此刻他的嘴唇已经搭在茶碗边上,茶汤通过他的嘴唇,进入到口中并接触到味蕾。

    和印象里面的茶汤不一样,很淡,不咸,有些甘,难得没香料药材的味道!不过这醇厚的味道,却是茶汤所没有的。

    抿了一口,哪怕茶汤已经入腹,齿颊依然残留着茶汤的香气……只是淡了一些。

    “店家,这个茶叶……”糜竺家里也做生意的,虽然主要是粮商,不过对于能赚钱的东西,他还是很在意的。

    尤其中原之地,文风比较浓厚,茶叶还是有销路的。这种级别的茶叶的话,估计价格还要翻三倍来计算!仔细一算,简直一本万利!

    “太淡?没办法,第二道就这样,一般都是第三道之后才换茶叶。当然,第三道的话,一碗只要一文钱就好。”店家以为糜竺不满意,听口音又是外地人,连忙解释。

    “第二道,第三道?”糜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一般茶汤都是直接烹煮,一道就算了,哪会有什么第二道第三道的说法……

    “也是,你是外地人,不知道。”店家闻言,随即恍然,笑道,“这茶叶,是作坊加工而成。有红茶,绿茶和乌龙茶,饮用也不需要专门烹煮,只需要加开水冲泡就好。

    出售好茶叶的茶铺,有一套专门的品茶工艺,不少文士都很推崇来着。我们这种小摊,用只是些边角料,最多也就能泡三道,味道也一般,胜在便宜,普通人也喝得起!”

    “也就是说,这茶叶,是并州专有?”糜竺算是听出来的,虽然还不太明白。

    “是的,这茶叶也是出口给胡人最多的商品,已经比大黄还要值钱了,量也大。一般都剩下三成在州里,好的茶叶都是有钱人才喝得起。”店家笑道,“不过普通茶叶的话,普通人家咬咬牙,还是能买得起的。”

    “那,这作坊在哪里?”糜竺已经恨不得快点过去,仿佛迟了自己就要错过一个亿。

    “城西那边,找留香茶坊就好。”店家指了指西面说道,后者已经迫不及待过去了。

第486章 联合是联合不起来了

    过来的使者,如同糜竺这样的不在少数。首先对科举和这边的教育制度感到好奇,然后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商品吸引。

    都想着买一些送回去出售,甚至长期采购。

    邹靖也没想到,刘韬在益州采买的茶叶,稍微加工之后就敢卖那么贵。回去之后怎么都要想办法,尝试改良一下,又或者至少把茶叶的价格提一提。

    去年开始,益州因为茶叶贸易的关系,不少不适合耕种的山地,都改种了茶叶。普洱和苦丁茶居多,也尝试寻找其他品种的茶叶,毕竟刘韬给出的新种茶叶的奖励金太香了。

    当然,就算益州提价也没关系,司州已经开始在刘韬的要求下,尝试适当种植一些茶叶,同时还有太行山脉,早就种下。明年……今年开始,差不多就能陆续采摘了。

    反正如果真有必要,带兵杀入益州,把茶叶的原产地给占了便是!

    贸易利润或许很吸引人,不过图书馆,学院,夜校和科举制度,就如同一把尖刀,戳到了世家门阀的心脏上面。

    这一套下来,以后世家门阀的子弟,想要出仕,甚至要和普通的百姓抢。

    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籍都已经划分句读,这意味着世家门阀,各大学派,已经失去对知识传播的垄断,以及对知识的最终解释权。

    从今天开始,管你是什么流派的,都只能按照现有的书籍进行释义。否则的话,科举考试,肯定是不可能过关的。

    “当年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许攸在茶舍的包厢里面,抿了口茶,“如今刘韬罢黜各派,倒颇有相似,只是尊的,似乎也不是公羊啊……”

    “刘韬才不会拘泥于公羊派,什么对他有利,他就能推崇什么。眼看他登基为帝,那么以后不管儒家也好,法家也罢,各家都可以存在,但只能围绕着皇权来转。否则,连出仕都做不到。”许攸面前的文士低声说道。

    “仲治,这次过来,见到你三弟没有?”许攸笑道。

    “找了,只是年前,似乎就已经去凉州当了治中从事。”辛评摇了摇头,自家弟弟,当初跟着队伍过来,然后留在云中。

    还想说怎么他那么傻,非要受刘韬挑拨,结果一转眼,已经是治中从事。自己这边主动投奔袁绍,也就是个参军。有了对比,伤害就凸显出来了!

    “仲治可后悔?”许攸缓缓说道,辛评目前还只是参军,只是他的下属,不过他的才能以后注定不会只是参军。

    “没什么好后悔的,自己选择的路,那就没有后悔可言。再说以袁将军的心胸与气度,未来大有可为,属下在他麾下,以后成就也自然不俗。”辛评笑道。

    另外就是辛毗这边如果出事的话,那么辛氏至少还有自己能支撑下去。反过来,自己这边出事,辛氏也能由辛毗那边支撑下去。

    别看荀攸,荀彧,荀悦,荀錶和荀棐都投了刘韬,荀谌还不是投了袁绍?他们这种大家族,注定不会把所有的筹码,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以前觉得,就算刘韬雄踞三州,但已经把士人得罪狠了,以后连足够的官吏,可能都没有。没想到,别人一开始就有底气,科举便是他掌握的一个利器!”许攸感慨。

    源源不断有人才通过科举出仕,甚至有一天,刘韬都不需要天下士人投效,甚至曾经与他作对的,还能禁止别人参加科考,这样一个家族可能就这样完蛋了。

    最重要的是,科举有些地方可以搞,有些地方显然不能搞。

    比如依靠士人推崇才起家的袁氏,不管是袁绍还是袁术,敢搞这个的话,不说立刻衰亡,至少得伤筋动骨,王芬和韩馥分分钟和他翻脸都有!

    刘虞、刘肃、刘表,刘焉,刘繇、刘曜和刘铄肯定不能搞的,谁搞谁倒霉,严格来说,他们之中一部分,本身也是身不由己。

    最担心的,还是刘岱和刘宠,两人和刘韬关系不错,本身也不完全依靠士人起家。

    刘岱如果这样搞,或许会引起鲍信和张邈的不满,不过真要算,三方的蜜月期也差不多到头了。接下来,无非就是谁吞并谁的问题而已。

    最让人没想到的还是马腾,这个叛贼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已经投入刘韬麾下。

    别人不知道,袁绍最清楚,西凉以北宫伯玉为主,都在由董卓煽动才造反的。也就是说,原本是反贼之中一员的马腾,其实算是董卓这一伙,间接是袁绍这一伙的才对。

    谁知道就投了刘韬不说,现在为刘韬在凉州征战,把全境打下来,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转眼三州之地被刘韬占据,成为天下诸侯之中,实际占领区域最多的诸侯。别人要顺势称帝,也可以理解。

    好在知道袁绍和董卓,甚至西凉叛贼关系的人没几个。或许这个可以操作一下,抹黑刘韬的名声。反正这种手段,他们最擅长了。

    “别的地方不好说,刘韬这边肯定是要以科举为主。不过这也意味着,他与士族之间,已经彻底对立。而他实际能控制的区域,其实就并州……或许,我们可以再来联合一次,讨伐刘韬?”辛评想了想,尝试进言。

    “他是汉室宗亲,称帝合情合理。”许攸提醒道。刘韬称帝都有问题的话,那么赵王等人称帝,岂非也要被人非难?这样下去,岂非要一统天下,才有资格称帝不成?

    “借口要多少有多少,但看看天下诸王,能自己做主的,有几个?”辛评笑道。

    “哈,这倒是,回去可以和主公商量一下,的确不能让刘韬坐大,最好把他压制在并州,出不来才最好!”许攸当即附和,不过没有太把这个当一回事。

    这刚打一场仗,大家都缺粮,等着今年秋收,明年好憋大招。不难想象,明年肯定要开始蚕食周边,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

    联合,估计很难联合起来了……比起花费心思过来讨伐刘韬,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才比较重要。

    只是等到刘韬坐大,想要讨伐,其实也一样困难。也罢,把提议汇报上去,最后怎么样,还看主公是个什么意思。

    反正冀州和幽州,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刘韬最先攻打的目标,很容易联合起来。

    “先不说那些,喝茶,这茶……还挺不错的……”许攸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扣除利害和阶级立场,没事看看书,在茶娘的伺候下品一下茶,时不时吃上一块茶点,当真惬意。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

第487章 登基大典(求订阅)

    就这十几天的功夫,前来晋阳的使团,他们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互相之间也有所交流。不过登基大典什么情况,大家都抓瞎。

    据说不在城里,而是在城外进行,那片区域被军事管制,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晋阳有宫殿,这段时间也修缮过,作为行宫没问题,不过作为可以办公的皇宫还是寒酸了一些。刘韬索性把皇宫作为办公的地方,现在的宅子才作为居住的地方。

    这样肯定于礼不合,只是就目前宫殿的情况,大家也只能先将就一下。

    宫殿都这样,更别说要举办阅兵式需要的广场,根本没有合适的地方,也不好乱拆乱建,只能选择在城外进行。否则,也没必要年后才举办登基大典。

    其实一开始荀彧还是反对的,临时场地不够庄重,同时也会让大典显得简陋。没必要为了所谓的阅兵仪式,特意那么搞,还浪费的人力和财力。

    “别总说什么礼法礼法的!”刘韬最后怼了回去,“这次过来参加大典的,有我们的朋友,但同样有更多觊觎我们的敌人。和敌人根本没办法谈礼法,只有展现我们的武力,才能让我们的敌人感到忌惮,然后端正与我们相处的态度!”

    其实他很想吐槽,耗费的人力和财力,才是荀彧最在意的吧?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太害怕我们的话,估计会合纵连横起来的。”荀彧苦口婆心的说道,当年先秦就是太强,以至于六国不得不多次联合讨伐。

    “我们不是先秦,一群榆木疙瘩,不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再说现在华夏的情况,和七国并立时期也不同。先秦的经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定律。”刘韬提醒道。

    现在各藩王,不少都是下面的人拥立的。这个情况下,等得了的,就会等这些王称帝,然后再玩禅让,让自己名正言顺一些。等不了的,便直接篡位,建立新的政权,然后再收复那些不听话的臣子。

    简单来说,未来几年,扣除他这边的各州,估计都会乱起来。这就给了他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甚至可以趁机,把益州打下来也说不定。

    “我们不仅仅要威慑外面的藩王……”刘韬随即耐心的解释道,“一般来说,只是占据三州之地就称帝,百姓多少会有些担心,就如你会担心他们联合起来攻打我们一样。”

    大多百姓虽然只是关心‘今天’是否能活下去,不过随着夜校和学院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时事政治。

    毕竟都想过,自己有一天可能会出仕为官,一个优渥且安定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顿了顿,继续解释道:“我们需要展现出我们的军队,告诉他们,我们有能力保护他们,让我们在安全且稳定的环境里面生活和工作。只要我们的士卒没有阵亡,那么永远轮不到他们上战场!”

    “原来如此,阅兵仪式居然还有这样的意义……”荀彧没想过这个,或许就如同很多士人一样,一般不会太关心百姓的心情。

    一般来说,只要政治清明,没什么大灾大害,百姓自己会安于自己的本分,什么职业就做什么职业,为了生存而努力,根本不需要掌权者担心。

    所以在士人的教育里面,或许根本没有关于,如何照顾百姓的心情,或者理解他们的需求。就以‘州牧’来说,牧守一方,即皇帝是雇主,他们是牧民,而天下百姓,都是他们管理的牛羊。

    不知道这算不算侧面反映出,封建时代的官员,真的不把普通百姓,当成人来看待。

    毕竟买卖家丁,强迫破产的百姓卖身,甚至肆意打杀家丁奴婢什么的,都算常态了。百姓可以是人,但签了卖身契的百姓就不是人,于是有人一夜间突然就不是人了……

    仔细想想,‘百姓’这个称呼,本来就是士大夫阶级,普通黎庶连姓都没有。以先秦而言,没有爵位的普通百姓,都不是百姓,被称呼为黔首。

    刘韬没办法立刻改变这个情况,不过他可以潜移默化去推动这个概念。副作用也有,那就是下面的百姓聪明了,那么就会开始有要求了,不在拘泥于‘活在当下’,开始‘展望未来’了。

    不过有野心的百姓,他不讨厌,无非是画出一个更大的饼,然后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并让他们去追逐这个希望就好……

    荀彧被他说服,自然乖乖去安排登基大典的事情。期间卢植等人也过来了一下,主要还是询问大典的事情。他们都有资格去查看,但查看的结果,都觉得规模有些简陋。

    之后少不得,又是一番劝说,才让他们接受这个结果。

    老一辈,总觉得一起都要符合礼数,否则的话不够正统。另外就是礼数不足,估计也会被别人嘲笑,他们不在也就罢了,在这里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自己颜面也无光。

    不过对于刘韬来说,简单的反而更好,他看过全套的礼法,真要一套下来,估计大半天的时间都不够。比当初新婚当新郎那次,还要麻烦许多。

    最后他把一些仪式性的东西去除,然后把必要的留下来,把时间删减到一个时辰,几乎是压缩到了极限,也不奇怪引来非议。

    “登基大典,开始~~~~~~~”眼看大典这一天到来,众人来到了会场,不知道为什么,这里被围出了一大片的空地,至少有一里左右。

    好在城墙开放,百姓可以登上城墙观看,从那里可以看到大典现场。

    同时也准备了一些高台,可以允许多一些人,靠近现场观看。饶是如此,几十万人凑过来,场面依然非常壮观。

    在司仪宣布之后,城门之中,刘韬身穿龙袍,骑着马,在锦衣卫的护卫下开始出现。

    锦衣卫分成五百马兵,一千步卒,缓缓走出。他们身穿飞鱼袍,手持绣春刀,骑兵更是腰跨劲弓,看起来威风凛凛!

    “不是羽林军?”不少人,尤其是使者团们,很快看出了端倪。

    “这是刘韬组建的亲军,叫做锦衣卫,相当于羽林军……看情况,羽林军或许会废除。”有人大概知道一些消息,于是低声说道。

    “不过这锦衣卫,与羽林卫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啊!”身边另外一个使者感慨道。

    “这亲军的确很厉害,看那些骑兵,他们可都是神箭手来着!”旁边的同伴提醒道。

    在众人的目光之中,刘韬来到已经准备好的祭台上。此刻的他还没有戴上冠冕,显然,要完成仪式之后,才会‘加冕为皇’登基为帝。

    原本登基大典,是新皇在先帝驾崩之后一个月上下,选良辰吉时举行。严格来说先帝驾崩,太子自动成为新皇,登基大典只是让一切变得正统起来。

    只是如今大汉先帝驾崩,眼看都快一年,奈何两位皇子不多时也罹难,灵帝一系已经没有继承人可以继承,这也是动乱的开始。

    目前天下九个汉室宗亲称王,刘韬之前没有称王,大家都觉得他很快就会那么做。谁知道这家伙直接跳过这个步骤,直接称帝……

    一时间,居然都没有反应过来,以至于都没办法加以应对,只能默默看着他举行大典。

    不过这没什么,当皇帝没关系,能不能坐稳皇位另外说。你可以称帝,但我们也可以不承认你这个皇位。至于派出使者,那也只是过来看看,但承不承认,依然是我们说了算!

    此刻,客串太常的卢植出面,无奈的拿出祭文,交给刘韬。

    颂念并焚烧祭文,主要还是向列祖列宗,以及天神宣布,自己要加冕为皇的消息。祈祷列祖列宗的承认,也希望他们能和以往一样,保佑这个政权。

    这玩意不算迷信,只能说是一种信仰,就如同我们会祭拜先祖一样,不算迷信活动,而是一种先祖信仰的延续。就如同我们会崇拜三皇五帝,女娲,后土等。

    同时这也是为了凸显孝义,其实祭祀先人,更多是给后人看。先祖死后依然要尊敬,要纪念,那还活着的父母呢?自己这辈这样,从小受到这个影响的下一代,自然对孝义,自然也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自己都不孝顺,却要求儿女无条件孝顺自己……儿女的不孝顺,难道就没有那么一丝半点的原因,在自己身上?毕竟父母,本身就是儿女第一任老师!

    刘韬清楚这点,所以不反感这些,只是默默祷告,然后把祭文放入火盆里面烧掉。

    天空没什么异象,实际上异象都存在史书里面,是不是真的不重要。或许若干年后,后人记录的史书里面,他登记这一天,有九龙朝拜,天上出现五彩祥云,有仙乐响起……

    九王派出的使者,那自然是九龙朝拜;至于这云有是有,是否五彩很难说,白色和灰色算两色,最多加个黑色,其余是哪两色他就不知道;仙乐,现场有乐师奏乐不奇怪吧?!

    对,历史的真相,或许真的就是那么坑爹。

    一番仪式,包括宗正(刘元起)的一番劝诫之后,亲自为刘韬戴上冠冕。自此刘韬算是正式加冕为皇,成为大汉天子。

    “请玉玺!”这简化的大殿,本来很多人以为要结束,没想到这个时候司仪喊了一声。

    有侍者把一个锦盒拿了出来,在刘韬面前打开。后者把手伸了进去,拿出一块玉石出来,高高举起:“机缘巧合下,朕(要改称呼了)得到了这传国玉玺。今天登基大典,便正式公诸于众!”

    “哇!”不少人顿时惊呼起来,坊间传闻,自董卓入京之后,就失踪不见的传国玉玺,居然会在这里出现,这岂非,岂非意味着,刘韬继位,乃是天命所归?!

第488章 阅兵仪式

    “假的,一定是假的!”许攸看着高台上,刘韬高高举起的传国玉玺,低声嘀咕道。

    赵王不肯登基为帝,便是以没有玉玺,不能算正统为名拖延。袁绍已经私下,物色不错的美玉,想办法做成‘传国玉玺’。

    就如同刘韬猜测的那样,这玉玺是否是真的没关系,只要它有就好。

    到时候,这玉玺是真的还是假的,全凭实力。实力足够强大,那么假的也是真的,实力太差,那么要么被灭然后玉玺被抢走,要么这玉玺直接就被说成是假的!

    只是袁绍还没有发力,刘韬居然已经拿出传国玉玺,计划有点跟不上变化。

    “对了!”许攸随即想起来了,“是刘戈!”

    不少人都看向了许攸,显然是他的声音太大了……同时也好奇,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许攸却是说什么都不说下去,难道还要证明,这个玉玺是真的传国玉玺不成?!

    心里很清楚,刘戈和上官煜,当时就在洛阳,而且一个还是羽林中郎将,镇守皇宫。洛阳动乱,当时大家一门心思,都在得到两个小皇子上面,结果刘戈不知所踪。

    早该想到,当时只怕刘戈已经得到密令,偷偷把传国玉玺给带走。

    仔细想想又不对,袁绍不可能会放过传国玉玺,肯定第一时间过去,刘戈很难第一时间抢到。只是结果而言,袁绍没得到传国玉玺,而刘戈得到的,并且给了刘韬……

    当时这个传国玉玺,到底是在哪里?还是说,先帝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提前把传国玉玺,交给刘戈来保管?!

    “不,那玉玺一定是假的!”许攸最后有了决断,那个玉玺是假的,必须是假的!

    不仅仅是许攸,不少人其实也是这个态度,那就是:这个玉玺必须是假的!

    问题是,总不能当着面那么说人家,只能回去再传。否则刘韬直接当场给大家验,把这件事情闹大,到时候别人想要弄出点假的,那估计难度都要提升好几倍的。

    传国玉玺的出现,的确给刘韬刷了一波声望,正统性有了,逼格自然也提升上去。

    其实刘韬甚至打算让传国玉玺一辈子都不出现,只是突然发现,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野心家,那么‘传国玉玺’终究会出现。

    所以,与其给坏人利用,还不如一开始就由自己拿出来,至少可以赚一波声望。

    登基大典的话,差不多就已经算是完结。很简陋,甚至可以说不太庄重。不过不要紧,毕竟接下来的,才是正题!

    有近侍给刘韬搬来长椅和伞盖,刘韬就这样坐在高台上。

    直至这个时候,接过司仪工作的郭嘉才正式宣布:“现在,阅兵仪式开始!首先出场的,乃安南将军关羽麾下刀盾兵……因为场地问题,精选一千精兵前来。”

    关羽年前就过来,参加这次登基大典,兄长要加冕为皇,他自然要亲自到场庆贺。只是没想到,刘韬还给他安排了一场表演。

    这是在天下展现自己的机会,关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这一个月很卖力训练。好在原本队列训练,便是刘韬麾下最主要的训练之一。

    于是在他的统领下,一千精锐刀盾兵组成的方阵,缓缓走出,走不出后世那种齐步走的感觉,不过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非常方正。

    “这支刀盾兵,核心乃跟着陛下,从涿县起兵,一路东征西战,立下累累战功的精锐……在战场上,他们永远顶在前面,护卫着后面的友军。同时他们的敌人,也必然会遭受这支队伍猛烈的攻击!”郭嘉郑重介绍到。

    为了能够让声音扩大出去,少不得临时做了一个喇叭,不过这喊得估计也够呛。再喊一阵子,估计就要换人了。

    这种辛苦的活,自然也不可能劳烦卢老爷子,于是才换成郭嘉来负责。其实让张飞来最好,那一嗓子绝对震撼,问题他也在阅兵方阵里面,没辙啊!

    许多观众,是第一次见识阅兵这种活动,不过也是被这整齐的军队震撼到。来自各方势力的使者,他们暗暗和自家军队比较,发现就气势而言,自家最精锐的军队,估计也比不上这支军队。

    看那队伍,看那体格,看那战意,下意识就会浮现出‘精锐’二字。

    再说这磨合情况,肯定不是临时组合,应该是真的随便选出一千人来参加阅兵而已。这就有些震撼,天知道刘韬麾下,有多少这样的队伍。

    之后是长枪方阵,弓箭方阵,弩兵方阵,都有不错的表现;步兵方阵结束之后,骑兵方阵陆续上场。轻骑兵、突骑兵、重骑兵和弓骑兵,也是惊艳到了不少人。

    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南匈奴的一支千人骑兵,也加入到这次阅兵仪式中。让人清楚意识到:刘韬和南匈奴的关系,非常不错,甚至可能已经彻底收服了南匈奴。

    正在感慨,攻城器械营开始出现,井阑车队,冲城锤队,抛石车队和长梯队陆续出场;这个如果都没什么,后续的医护营的出现,给人的冲击才厉害。

    那么多精通医护的士卒,刘韬到底是怎么训练出来的?都知道战场上,受伤的士卒,可以达到阵亡士卒的两倍,甚至是三倍左右。大部分的士卒,最终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病床上。

    有那么多的医护人员的话,就算没有仙法,估计也能让大部分的伤兵康复。一群有战场经验,又恢复过来的伤兵,立刻就成为老兵,老兵可是军中的宝贝啊!

    尤其是那些百战老兵,每一个都非常的珍贵,一个百战老兵,至少可以拉起一队,甚至一屯的士卒。只需要十来个,一千人的队伍就能组建起来!

    以至于众人不由得开始思考:回去之后,要不要告诉自家主公,也组建一下医护营?

    其实这次阅兵仪式,大家算是对刘韬麾下的军队,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正因为了解,才觉得难受。刘韬本身是仙家子弟,动不动就会用仙法,麾下的士卒又那么精锐,这还让他们这些地方诸侯,怎么活啊?

    这也带出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精锐化,传统那种,随便给口饭吃,然后招募一批人就组建成军,用人数堆出胜利的做法,以后可能要被逐渐淘汰。

    这也是刘韬的主要目的:精锐的敌人,给的经验也多啊!

第489章 使者们的想法

    早在结束长安之战后,上万的敌人,主要还是飞熊军是真的香。两千人上下,每个提供20点经验值,什么叫做精锐,这就叫做精锐!

    也不看什么装备和气势了,以后谁给的经验值多谁就是精锐,不接受反驳!

    两千人给了四万经验,剩下乱七八糟加起来还不到五万……结果距离升级居然还有十万经验的差距,要不是收获了司州这地盘,感觉真的是要亏死。

    说好的几万大军呢?说好的几十万经验呢?到头来就那么几千人,给的经验还贼少!

    最后大概明白了,董卓当时还没有来得及把主力都给调走,大部分都留在洛阳了。

    董旻带了一部分人离开,不过显然还没有能扩招就被再次击败,本身士气就不高,人数又少,给的经验自然不多。

    于是就想着,干脆让天下群雄,也想办法,把自家的军队升升级。

    让他们明白,继续靠人数堆,估计很难打赢以后的战争,只有精锐的军队才行。这样在战场上遇到,每个士卒,怎么都能给个15点经验吧?

    另外精锐化的好处有很多,第一个就是消耗的经费就高,人数多就意味着能投入到民生的部分变少;人数少的话,不仅能避免一些无辜的百姓被征召入伍,同时打起来也轻易。

    打几场胜仗,差不多就把对方的主力都给灭了,剩下只要接收对方的地盘就好。

    想是那么想,实际上真正落实下来,到底还是少数精锐配合大量普通士卒的情况,才算是主流。比如说袁绍,历史上普通的队伍,怎么都有三五万。

    至于大戟士、先登死士这两支精锐,人数控制在两千人左右,反正应该不会超过三千。

    又比如说公孙瓒,普通的士卒和骑兵,估计占据八成以上,剩下两成,大概三千左右,才是他最精锐的白马义从。

    反正都有经验拿,刘韬对此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发展的时间留足给他们,且看以后打起来,会个什么情况。

    阅兵仪式结束,刘韬也在锦衣卫的护卫下,开始打道回府。

    只是会场上,大部分人其实还没有立刻散去,主要还在讨论今天的大典,以及阅兵式。

    大典没什么,甚至有些粗陋,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甚至‘不成体统’。不过阅兵式,却是前所未有,给人的感觉很震撼。

    明明是炫耀自己的战力,甚至把自己的王牌都给亮出来,感觉很傻……但是,比如承认,效果也非常巨大。

    许攸看了看周围,不少没有离开的百姓,都在讨论哪些精锐的军队。他还记得,这些百姓,在大典开始之前,脸上还有些麻木,有些担心,现在全然没有,变得很激动。

    “原来如此,为了让百姓,甚至是麾下的文武官员,对他有信心,才举办的阅兵式!”许攸突然明白,刘韬搞出这个阅兵式的目的。

    第一个登基称帝,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刘韬是汉室宗亲没错,问题天下十王里面,谁不是汉室宗亲?别人都没称帝,凭什么刘韬率先称帝?

    他就是用这个方式,告诉天下所有人:老子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自己的帝位!

    “或许,可以让主公也搞一个……”许攸低声嘀咕道,赵王称帝,然后过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之后,禅位给袁绍,已经是预定的事情。

    到时候袁绍或许会成为,第一个接受皇帝禅位的臣子。估计不少人会有些担心,这个时候来一个阅兵式的话,那效果应该不错。

    “依我所见,若不能击败刘韬的话,那么主公是否接受禅位,没什么意义啊……”辛评闻言,却是低声说道。

    “对的,若是不能击败刘韬的话,那么什么都没有意义。”许攸闻言,热血便冷却下来。并州和冀州就一个壶关,关口还在别人这边。

    更别说河内都是人家的,刘韬完全可以从河内这边进军魏郡。尤其现在冀州的治所,已经搬迁到邺城。从河内杀过去,不多久就能到,那完全是一开打就是大决战的感觉。

    于是下一步,最急迫的,应该是先称帝,然后搬迁都城,可以是邯郸,可以是卢奴,但邺城……实在不能作为都城了。

    “燕王那边的问题,也需要解决。”辛评提醒道,毕竟刘虞还是很在意大汉正统的,赵王登基没什么,但若是袁绍接受禅让,那么对方肯定主动来讨伐。

    “看来主公要登基,还得等下去了。”许攸叹了口气。

    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本只是一个过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登基名正言顺一些。结果现在左右为难,这汉室宗亲,估计还要扮下去才行。

    顿了顿,继续说道:“刘虞不可怕,主要还是公孙瓒。他也是有野心的,只要把他说动,那么刘虞不足为虑。”

    刘虞麾下也有军队,主要由从鲜于辅统领,麾下还有从乌桓那边回来的阎柔。

    只是刘虞对兵事的投入不高,更多是民生,同时还有与乌桓,鲜卑那边的头领进行边贸。士卒的战斗力,估计不如公孙瓒部,所以真打起来,估计不是对手。

    辛评闻言当即附和,两人本打算深谈,只是想着这里也不是地方,于是起身离开。大典已经结束,没什么理由继续留在这里。

    明天,也差不多可以离开了。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其他的使者,也差不多是这两天,就要陆续告辞离开了。

    鲜卑那边,步度根见识了阅兵式之后,发现自己对刘韬的了解还的少了一些。就现在这些精锐的军队,自己如果对上,估计也不讨好。

    当初还想着趁机打进来,现在看来,别人不打上去就不错了。看来,还是要珍视一下现在的友谊,免得腹背受敌的。

    人群陆续离开,只有一个身影,默默呆在那里,那边是作为刘虞使者过来的刘备。

    刘韬单独给了他请帖,刘虞见状,就把他派了过来。主要也是想要看看,刘韬够不够资格,如果他能带领大汉兴盛起来,似乎有承认刘韬,并且归附刘韬的意思。

    只是这样一来,他怎么办?刘备回想起刘韬加冕时的画面,内心只有黯然……

第490章 大朝会

    为了今天的大典,大家都已经累坏了,大典之后还有不少收尾的工作,这个不需要刘韬去负责,不过总有人,今晚估计要**点才能回到家。

    关键明天卯时还要上衙点卯……不不,明天是第一次大朝会,所有受到邀请的官员,都要前往皇宫上朝。早上五点,就要到皇宫点卯,卯时一刻开朝。

    今晚睡得那么晚,明天也不知道有没有精神参加大朝会。

    好在大朝会并非天天都会进行,主要是每年才会举行一次,百官都要上朝面见皇帝,主要是总结去年,并且安排今年的工作。

    然后就是常朝,君主有疑惑需要百官解惑,于是召集大家过来议事。时间不确定,这样还要看皇帝的心情。

    记得有说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不知道那个时代的情况是怎么样,反正如果三十年没什么紧要的事情,那么扣除大朝会,刘韬也可以不上朝。

    不上朝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做,三省六部会工作,然后会把奏折递交到他的书桌上面,里面的内容,已经由中书省的宰相批阅过,他只需要批红备注一下就好。

    皇帝正常的办公,其实也就这样,实在遇到某个问题不明白的,就把官员单独叫过来问问就好,没必要为此还要来一场上朝。

    实在难以决断,打算听听大家的想法,才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朝会什么的……

    一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衙门,都在皇宫周围,甚至就在皇宫里面。就说以前的洛阳皇宫,南宫就是专门办公的场所,北宫才是刘宏的后宫,算是住宅区。

    三公九卿衙门就在北宫里面,也有羽林卫、卫尉和其他士卒在这片区域轮流值守。

    晋阳的行宫,既然是行宫,那么原本就属于皇家别墅,肯定没有衙门可言。所以不得不改造一下,整个皇宫就是办公的场所,刘韬的后宫在现在的宅子里面。

    少不得一番扩建,顺便‘太上皇’刘元起的宅子,也包括了进来。这厮最近当宗正当上瘾了,完全忽视了自己太上皇的身份。

    他肯定是大汉有史以来,最威风的一个宗正,不满皇帝作为的时候,真的能抄家伙揍过去,锦衣卫甚至都要纠结要不要管……

    而这个史上最威风的宗正,现在正在逗弄孙子(女),像极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继续这样,会宠坏两个孩子的?”刘韬也是稍微调侃一下。

    “孩子还小,都不懂事,你就算强迫他读书识字,又有什么用?”刘元起反驳,“还不如趁着三五年的,让他们好好玩个痛快!”

    “当年你可不是这样对我的。”刘韬的脑海里面,还有这方面的记忆。

    “所以我这不是已经改正了?”刘元起无所谓的说道。

    “明天要大朝会了,早点回去休息……”刘韬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稍微提醒了句。

    “还知道要大朝会了啊?”刘元起随口说道,“都当皇帝的人了,还这样毛毛躁躁的。记住,从今天开始,你不能再用‘我’自称了,要用‘朕’。”

    “私下也没人看见听见,我爱怎么样不行?难道当个皇帝,还没有点自认空间了?”刘韬随口回道。

    “这个要养成习惯,否则以后你在番邦外臣面前,不小心自称‘我’了,那丢的可不仅仅是你的脸,还有大汉的脸。你已经不仅仅是你,你代表的是我大汉的威仪和尊严!”刘元起郑重说道。

    “好好好,朕受教了,可以了吧?”刘韬叹了口气,所以说,当皇帝才麻烦。这话说的,肩膀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超难受的。

    “你自己要当的皇帝,那就当好这个皇帝,三兴炎汉可不是说着好听就可以的。”刘元起来到刘韬的面前,“还有,当了皇帝就别再胡乱亲征了……”

    “…………”刘韬无语,今晚故意过来,其实就是为了和我说这些的吧?

    长舒一口气,缓缓说道:“刚刚登基,那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就目前三州的情况,除非别人打过来,否则主动进攻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有战争,估计我也没办法再亲征。”

    刘元起闻言,也不好继续说什么,随便说了几句,又开始去逗孩子玩,还很乐在其中。

    话说你到底是过来和我说那些,还是过来逗弄孙子(女)的?刘韬有些纠结起来。

    第二天清晨,四点上下,刘韬已经起来,在侍女的伺候下沐浴,然后换上龙袍。确认外表没有问题之后,来到大门这边,马车和锦衣卫已经在这里等待。

    宅子距离皇宫没有太远,只有两百米左右,但就是这两百米,是刺客刺杀的绝好机会。别说一路护卫,这一路过去,早在一刻钟以前,就已经派人过去巡视,然后沿途戒备。

    “看来宅子在皇宫之外,还是有点麻烦……”刘韬看向典韦。

    杨射已经正式成为锦衣卫统领,在锦衣卫衙门坐镇,不再亲自负责刘韬的护卫工作。典韦自然顶替杨射,负责日常的护卫工作。

    “哪里,晋阳的治安非常出色,百姓很崇敬陛下,就算有宵小混入,百姓也会自发去检举。这一路过去很安全,臣只是例行公事进行排查而已。”典韦闻言,连忙回答道。

    “嗯,总之辛苦你们了。”刘韬点了点头,然后靠在车厢上。这摇摇晃晃的,就和摇篮一样,本身还有些没睡醒,居然有点困了。

    回过神来的时候,车子已经停了下来。下了马车,在锦衣卫的护卫下来到大殿。

    此刻百官已经抵达,三省六部官员都已经到齐。不仅仅是他们,司州刺史曹操,凉州刺史马腾,还有平难将军张燕,都已经在大殿等候。

    可惜关羽要镇守司州,卢琰年前也去了凉州,针对两人的封赏,只能先宣读,派人将圣旨,给两人送过去。

    三省六部按照官职高低,依次进行排列。还有些粗陋,这个需要慢慢调整。好在卢植等人都曾入朝为官,所以在这方面,可以给予不少的建议。

    刘韬进入大殿,还记得第一次上朝时的样子,时过境迁,自己成了皇帝……

    来到龙椅这边,因为不习惯正坐,专门打造了新的龙椅。

    随着他缓缓坐下,百官尽收眼底,只见刘韬他手一挥,近侍当即宣布:“上朝!”

第491章 三义弟封王

    目前皇宫里面还没有宦官,只有近侍,也是由锦衣卫担任,按说门下省需要补充一些郎官才对,就如同以前隶属于光禄勋的那种。

    没有宦官的原因也很简单,目前刘韬只是宅子里面居住,一些婢女就好,有什么粗活也会临时调动一下锦衣卫的帮一下忙。

    皇宫这边主要是办公场所,刘韬在这里工作,或许也会在这里吃一下早饭和午饭,但不会在这里留宿,一般情况不会。

    这里预留了可以休息住宿的房间,不过到底距离宅子不远,可以的话,还是回去休息。

    随着百官向刘韬行礼,刘韬也朝着百官简单行礼致意。这个时代就这样,皇帝还没办法心安理得,接受百官跪拜。别人行礼也要适当还礼,这是涉及礼数的问题。

    当然他如今已经是皇帝,怎么修改也是随便他。只是他喜欢这样,就没有改。

    众人依然有位置可以坐,也没有学宋朝修改官帽。御史台的官吏一直在观察,在朝堂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随地吐痰什么的,散朝之后,自然会上去找他们麻烦。

    “没想到我们终于走到这一步……”刘韬看向群臣,带着三分自豪,三分感慨,三分喜悦和一分疲惫的语气,“感谢各位,对朕的支持!”

    “此乃臣的本分!”群臣没想到,刘韬居然会优先感谢他们,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诸位爱卿应该清楚,朕虽是汉室宗亲,起家前不过一个乡绅子弟。恰逢黄巾作乱,先帝下诏,允许各州组建义勇军讨伐贼人,才有朕起兵建功立业的机会。”刘韬感慨。

    一个乡绅子弟成为大汉皇帝,关键是前后只有六年,的确是让人感慨万千。

    当年刘韬起兵的时候,谁能想到,这个民团的小子,居然能走到现在这个高度?

    “知道你们等得及,朕也不废话。”刘韬看向大家,嘴角微微抬起,“那些在我卑微时,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我不会忘记。那些在我最艰苦的时候跟着我闯荡的,我也不会吝啬封赏……”

    顿了顿,继续说道:“昔日起兵,主要有三个义弟助朕。又有主簿简雍,管理后勤任劳任怨。更有刘戈和上官煜,为朕统领兵马。”

    一开始册封的,果然还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群臣默默在心中嘀咕道。对于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意外。或者说,不是他们最先封赏的话,自己这些人,都不好接受封赏。

    “卢琰,可惜他不在这里。任命虽然已经下达,朕再宣布一次,封卢琰为凉州刺史,五原王!五原郡,作为其封国!”刘韬郑重宣布道。

    果然封王了,众人心中一凛,此三人是刘韬的义弟,义弟到底不是兄弟,是否封王,这个是群臣都在期待的结果。

    封王,就意味着有异姓王,西汉建立初期倒是有,不过最后也找机会收回了封国。后来就没有出现。可不封,昔日‘有福同享’的誓言,就是一句笑话。

    “陛下!”卢植出列,“大汉没有异姓王,以前没有,以后也不该有。”

    卢琰没办法出面,卢植出面了,这个异姓王的名头,卢家担待不起。

    诱惑太大,而且也是彻底把卢家和刘韬绑定,仔细想了想,利大于弊,而且简直大害!

    “哈哈……”刘韬大笑,“老师不必担心,朕既然敢封,那么自然有朕的道理!大汉以军功封爵,非军功不可封侯,朕就进一步,只要你们的战功足够,封王都没问题!”

    眼看众人被震惊到,随即这才补充道:“不过,所有王爵只有治国的权利,亲军不得超过三百!封国只能在边郡,且三年没有派人前去治理,将收回封国!”

    说到底,就是要让封王,为他去治理边郡。没这个胆量去治理的,那么就会被收回封国。自己怂,那么封国被收回,也不能怪谁了!

    没有兵权,就意味着国家要在那边驻军,再加上锦衣卫看着,就避免了大部分的问题。

    封王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开府设衙,同时在自家封国里面,自然也是高度自由。只要不造反,那么在里面肯定一言九鼎。

    “只是这封王不就藩……”卢植明白是明白了,只是反而觉得更奇怪了。

    “没关系啊!”刘韬回道,“若想就藩,且辞去凉州刺史的官职即可。”

    这也意味着,各藩王想要就藩,估计要等到六十岁退休以后,才能就藩。保养得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正好可以治理封国,晚年也不至于无聊嘛!

    现在人手缺成这样,就算是封王,也得乖乖出来干活啊!

    当然也可以安排世子回去帮忙管理王国,只是这样规矩会耽误世子的仕途。

    若是家里有几个儿子的话,可以考虑一下。不过很遗憾的是,卢琰只有一个女儿,关羽家的关平年纪还小,张飞甚至都没有子嗣。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卢植也不纠结了,大不了回去分家,卢琰当他的五原王,卢毓在涿县老家继承涿县卢氏就好。

    刘韬这样乱改,不少人有些适应不了,不过一个边境王,至少好过一辈子不能封王。

    换了以前,想封王几乎不可能,别说是王,公都当不了。

    历史上曹操先当魏公,便是一次试探,荀彧可没少阻止。也正因为这次阻止,曹操当魏王的时候,才彻底对他失去耐心,送去一个空食盒。

    “三弟关羽,封安南将军,定襄王!”刘韬随即宣布。

    “臣拜谢陛下!”关羽缓缓起身,向刘韬行礼致意。表情很平淡,看不出悲喜。

    居然不是云中王?不少官员有些诧异,五原之后难道不应该是云中?怎么直接就跳到云中郡隔壁的定襄郡了?!

    废话,现在云中郡的税收比五原郡、雁门郡和定襄郡加起来还要多。这样的边郡,刘韬会给别人,那才是真的缺心眼!

    反之,定襄郡、雁门郡和五原郡这些边郡,税收没有多少,更多是要不断运输物资过去。给出去就给出去了,就算要治理好,没有上百年,估计都繁华不起来的。

    “四弟张飞,为安北将军,驻守云中郡,封雁门王!”刘韬再次宣布。

    “遵旨!”张飞当即起身,郑重行了一礼。

    其实有些感动,当初觉得刘韬有些意思,于是才开始和他接触。没想到七年后的现在,双方不仅是兄弟,对方还当了皇帝,自己也被封了王。

    难得是五原、云中、定襄和雁门,四个郡相邻,就如同他们四兄弟团结起来一样。也不知道,是刘韬故意,还是无意的结果,反正他此刻心情,的确是非常激动。

第492章 大封百官

    张飞看向关羽,打算向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后者似乎感觉到张飞的目光,看了过去。

    或许是相处久,的确有那么点心意相通的意思,关羽嘴角微微抬起,朝着他点了点头。

    高兴,肯定是高兴的!当年自己不仅是逃犯,而且还是个居无定所的游侠,结果一转眼,不仅当了将军,而且还封王了!

    他现在最纠结的,就是怎么找到一个国相,帮他治理好定襄国。

    同时还要安排一两个亲信,帮他看着这个国相。没办法,毕竟他还要在外地镇守,估计只有退休之后,或者短时间休整,才有时间过去藩国看看。

    那么长的时间,不好好看住国相的话,那么藩国估计要只知道国相,不知道国王了。

    “封简雍为门下侍郎,咸阳县侯!”三个义弟册封完毕,剩下便是最早的班底,第一个,当然是作为主簿的简雍。

    门下省有侍中两人,门下侍郎两人,侍郎仅次于侍中,如今侍中职位空悬,也就是说简雍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侍中。

    顿了顿,继续说道:“以前你是朕的大管家,现在依然做朕的大管家,如何?”

    “臣遵旨!”简雍自然没意见,甚至有些感动。

    自从荀彧和郭嘉等人陆续出仕之后,刘韬虽然也用他,不过显然关注度没有那么高。也是,他的能力和荀彧或郭嘉,甚至陈宫这样的人比起来,略有不足。

    其实差距还挺大,问题这叫他怎么好直接承认?

    索性只能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心里多少有些纠结,直至现在,一切烟消云散。

    当然,心里更清楚,这咸阳县侯,可不是先秦那个咸阳,而是云中郡的那个咸阳县。早几年还都是归化胡人居住,现在也有一些汉民在那边居住。

    也不算繁荣,以后就难说,云中的发展,目前而言的确很快。再说这才六年,六年从一个落魄士人,提拔为县侯,有什么好抱怨的?!

    “封刘戈凉州武猛从事,新安亭侯。”刘韬点了点头,随即宣布。

    “臣遵旨!”刘戈起身领旨,没想到自己居然是外放。随即想起卢琰在凉州担任刺史,对于这个任命也可以理解。

    今年开始要军政分离,这意味着武猛从事,要么废除,要么改组。

    比起废除武猛从事,刘韬的意思是改组,就如同后世武警一样,负责镇压地方暴乱,维护地方治安。各衙门的衙役,可以是官府直辖。

    武猛从事实际属于军方直辖,常驻地方,同时会协助地方官府行动。说到底,就是听调不听宣,同时地方官府,无权将其免职,只能上报马腾来处理。

    当然,出了什么事情,马腾也没有办法直接管,只能交给军法处来裁判。

    刘戈去凉州,主要还是为了协助卢琰。手续上虽然要经过马腾,紧要关头,他会站在卢琰这一边,这也是刘韬的主要目的。

    “封上官煜为并州武猛从事,闻喜亭侯!”刘韬继续宣布道。

    “臣遵旨!”上官煜当即起身领旨,并州武猛从事,说到底就是在并州出现动乱的时候,出面进行镇压。

    毕竟几兄弟都派了出去,刘韬扣除锦衣卫之外,也需要给自己留个保险。刘戈过去帮忙卢琰,同时也是帮忙监督一下两人。那自然只有上官煜,坐镇并州。

    之后少不得还有刘元起,这位不正经的太上皇不愿意过养老的生活。所以刘韬任命他为宗正,衙门叫做宗正寺,归门下省。

    目前宗正寺还是个什么都没有的衙门,所以刘元起这宗正,也就是个光杆司令。

    老兄弟册封完毕,那么自然就到云中太守那段时间,投靠他的那些文武官员。

    黄忠封为安东将军,关内侯,目前依然坐镇并州,看得出来,以后估计要坐镇幽州,期间可能会先坐镇一段时间冀州。

    吕布封为镇北将军,九原亭侯,依然坐镇云中郡,五原、云中和雁门三郡的边军归他统领,也包括张飞部,这也多少引起张飞的一丢丢不满。

    问题吕布从军经验的确比张飞丰富,且跟着刘韬东征西战多次,立下不少的功劳。成为镇北将军,也是理所当然的。

    只是以后若向北用兵,张飞肯定也是独领一军。到时候能提到什么程度,看他本事。同时他在云中,也能稍微看着点吕布。

    郭嘉继续当军师祭酒,封关内侯,相当于总参谋长;荀彧为户部侍郎,随时做好接替王允成为尚书;张世平为户部度支郎中,其实依然负责统计工作。

    荀攸为刑部侍郎,由于没有尚书,所以算是刑部名义上的老大。刑部也是草创,荀攸也是光杆司令一个,很清楚这点的他,心里感慨这个侍郎不好当。

    好在陈宫被任命为刑部郎中,让他也不至于是真的无人可用。

    朱儁为兵部尚书,算是在这个任上干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去中书省,之后就退休。

    王匡为兵部侍郎,轮履历他有这个资格,也算是刘韬对他的补偿。

    卢植为吏部尚书,其实他本人喜欢礼部尚书。他的年纪其实已经到退休的时候,不过退休制度还没有正式提出来,而且刘韬也希望他能干个五年左右,然后再退休。

    同时兼任太师,毕竟帝师这个身份算是坐实了。尤其太师、太傅和太保都属于荣誉性职位,所以卢植兼任也没毛病。

    张杨为吏部侍郎,同样属于补偿性质的任命。后者原本只是并州武猛从事,现在成为吏部侍郎,觉得结果还不错,以前的一点点小抱怨,也消失不见了。

    马腾为安西将军,茂陵亭侯,也算是让他光宗耀祖了。

    曹操为司州刺史,华阴亭侯,其实他本人更喜欢统兵,不过显然要过几年人手多了才行。人才匮乏的现在,只能先委屈他。

    杜袭为并州刺史,辛毗是凉州治中从事,荀棐在吕布麾下听用,荀錶担任云中太守。

    荀悦为礼部郎中,主要负责草创礼部,之后可能会提拔为侍郎。

    跟着刘韬创业的,不管是张氏子弟,甄氏子弟,甚至是苏氏子弟,也都安排到各郡为官,或文或武各不相同,但都有升官。

    赵云、徐晃、张辽、庞德、马岱、颜良、文丑和张郃,也纷纷拜将,镇守各方。

    吕布一系的并州将领,自然也是被打散,连同曹操和马腾这两系的将领,都被打散,重新安排到安西、安东、安北、安南和镇北五将麾下。朱皓、皇甫坚寿和皇甫郦也一样。

    同时组建军法部,郭嘉和贾诩帮忙,由夏侯兰为主官,把衙门搭设起来,并且在各军之中组建军法处。

    以后针对士卒,军官的犯罪和判决,将直接由军法处执行,地方官府无权审判。

    其实刘韬还打算组建监军处,专门培养和派遣监军到各军,理论上至少每一屯(100人),就要配一个监军。说是监军,其实类似后世的政委,负责宣传和指导,同时关心每一个士卒的军旅生活,心理健康等。

    奈何文官超级短缺,这个监军处显然只能延后。他甚至不敢说出来,否则估计荀彧会直接坐在城墙边缘,要他签保证书才肯下来。

    三省里面最惨的就是中书省,中书令和中书侍郎都没有,只有几个中书舍人,来担任文秘工作。其余的几个官职,还需要另外选拔一批士人进去。

    蔡琰自然成了皇后,刘琮也成了太子,只希望这个刘琮,能更争气一些。话说刘表的那个刘琮,现在到底出世没有,是否还叫刘琮呢?

    就算叫也没什么,毕竟刘禅的儿子也叫刘琮,徐王刘曜的父亲也叫刘琮。同名同姓的多了去,反正同名不同命便是。

    就说后世叫‘马云’的,全国就有近三万人,可说起这个名字,往往就指那个马云。真一个名字就能逆天改命……那现在改名还真来得及!

    任红昌、甄姜和喀丽儿为妃,甄脱为美人。没办法,甄脱年纪太小,甚至连侍寝都不能做。也就先给个名分,等两年再说。

    “朕清楚,如今朝廷刚建立,可以说连各部门的官员都凑不齐……”刘韬看向众人,“还有十多天,晋阳这边就要举行科举。到时候将从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士人,并授予官职,届时优先补充到地方,才到朝廷各衙门。”

    现在因为地盘不大,自然也没多少事情,很多部门也是闲置状态。既然不急,那就先照顾着急的,马腾和曹操,已经不止一次希望能派人过去帮忙。

    对此众人自然没有意见,于是封官的事情,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

    严格来说,还有不少军官的提拔或调动,只是剩下级别的,就不在这里浪费时间,自然有官员统计,然后分配到其上级手中,由他们来宣读任命。

    “陛下,太行山那边,怎么安排?”张燕被提升为平难将军,归黄忠麾下,此刻他更关心的是,太行山的地盘,朝廷会怎么安排。

    “这边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在今年,首先把并州重新划分。同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和安定五郡,将划分为雍州,原弘农太守王宏,为雍州刺史。”刘韬解释。

    随即看向张燕,继续说道:“太行山,将建立两到三个县城,然后分别列属于上党、太原和雁门三郡。对太行山的百姓,要重新登记户籍。”

    “这样啊……”张燕略作思量,抬头回道,“臣觉得可行!”

第493章 今天大家会辛苦点

    张燕感觉自己完全边缘化了,自从几年前悄悄投入刘韬麾下,基本上就是在太行山窝着。

    刘韬允许他劫掠冀州和幽州,不过更多时候,就仿佛忘记了他这个下属。很多战争,基本上都不会带他一起浪。

    自然而然的,立功也没有他们的份,自由到差点就打算自立,然后以太行山作为根据地,看看能不能也当个诸侯什么的……

    “太行山对并州来说很重要!”刘韬看向张燕,“扣除壶关之外,还有一些山路可以通往并州。换言之幽州和冀州的军队,随时可能会通过太行山攻打并州,你们便是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屏障。”

    顿了顿,继续说道:“是以不管战事多么紧张,你们这支奇兵不能随便使用,一旦使用,就必须是要直指敌方要害!那么多年没有调动,还请张将军理解!”

    “臣为陛下镇守太行山,不过本分而已!”张燕连忙回道,打死他也不敢在这里抱怨。

    “这几年的确辛苦你了。”刘韬点头,“不仅把太行山镇守得固若金汤,同时还为云中输送了几次人口。云中能有现在的繁华,张将军功不可没。”

    于是在封赏的时候,张燕不仅封了平难将军,同时还封了安国亭侯。

    只是有点耍赖的意思,毕竟这安国县属于中山郡,那目前还在袁绍手中,所以他这个亭侯,只能说是有名无实。

    不过就如同当年大把商人花钱买关内侯一样,看重的不是没有食邑的关内侯,而是看重关内侯这个身份,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比如说,可以光明正大穿丝绸,可以有平妻,儿孙也有了出仕的可能性。

    张燕的情况,和那些商人的情况差不多,只是从关内侯提升为安国亭侯。

    “陛下之前的赏赐已经非常丰厚,臣已经非常满意。”张燕连忙表忠心,“以后陛下若有用得到臣的地方,臣自当肝脑涂地,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张将军,朕自然信得过你,只是你麾下那些将领,大多是草莽之辈,难免有些不好的想法。此番回去,还请管好他们。朕承诺,只要忠心大汉的,那么朕绝对不会亏待他们!”刘韬缓缓说道,前面的铺垫其实都是为了这句话。

    扣除张燕还有些远见之外,下面的那些贼人,基本上都是游侠甚至农夫出身,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见识。甚至可能当惯了山大王,不想被人管着……

    也就是说,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不安定因素,索性刘韬提前打个预防针。

    “臣回去,一定好好劝说他们,若是死活不肯改好,就莫怪臣不客气!”张燕保证,以他的性格,那肯定是说得出做得到的。

    刘韬点头,宽慰了几句,这才把话题引向别的地方。

    “陛下什么时候和张燕搅在一起的?”朱儁有些奇怪的看向卢植。

    “莫问我,我也不清楚。也是这两天才知道,他是黑山黄巾的首领。”卢植摇了摇头,云中倒是陆续过去几批流民,一直不知道居然是张燕在太行山送过去的。

    想来,应该是太行山里面的隐户。那里面的隐户有多少不清楚,算算上百万估计都有,重点当然不是这个,而是张燕什么时候投靠刘韬的?

    要知道今年之前,刘韬是官兵,而张燕是反贼,两人居然搅到一起,这就有意思了。

    到底是刘韬,几年前开始就已经谋划今天,还是张燕是刘韬打入反贼里面的一颗棋子?就目前来看,应该是后者,或者说,必须是后者!

    刘韬能‘看到’到一些未来的事情,亲近的人都知道。提前收服张燕,或许真有可能。这也意味着,可能刘韬起兵讨贼的时候,已经思考到今天的这个地步……

    罢了罢了……卢植不打算思考下去,自己门下居然有个会法术,能预知未来的弟子,这本身已经难以想象,那么再荒诞一些,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简单来说:这个弟子开挂的,惹不起,惹不起。

    “过去如何,且不去管他……”当了中书侍郎的皇甫嵩,在这个时候开口说了句,“以后当何去何从,才是要关心的。”

    现在就算告诉他,两位皇子是刘韬杀死的,他都无所谓,只要刘韬能三兴炎汉。

    就当是的情况来看,两位皇子年纪还小,被权臣摄政,甚至被迫禅让也不奇怪。比起大汉被某个野心勃勃之人篡位,刘韬这个汉室宗亲继承大统,反而比较合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当然还是科举。”上首处,刘韬已经把话题转向了科举,“科举的目的是选士,选士不仅仅是因为三州目前的官吏短缺,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储备官员。”

    顿了顿,继续说道:“今年下半年开始,从并州开始,各郡要重新划分,每个郡下辖的县数量要削减到三到四个,边郡可以是五个,同时并州将分割成两到三个新州。

    在这个基础上,设置山西府,统领各州,设置知府一名。属官和吏员问题,正好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到时候,就在并州官吏里面,优先提拔!”

    刘韬那么一搞,县就是县,州就相当于是市,而府就是省。相对应的官员就是县令/长、州刺史和知府。刺史从监督各郡官员的职务,正式成为实权官职,只是没有兵权而已。

    知府其实也一样,统领各州,但没有兵权,无法募兵,练兵和调兵。

    可以与武猛从事沟通,在某个行动里面,调动武猛从事下属的军队。主要是镇压民乱,剿灭土匪这种军事行动才由武猛从事执行,一般情况下抓拿犯人,宵小这种,由衙役负责。

    这样需要的官员,显然要增加不少,毕竟扣除官员之外,吏员一样需要。

    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现有的官员,一些故旧,或者一些亲戚,可以择优录取。对于并州的官吏来说,倒也算是一件好消息。

    只是对于并州刺史的杜袭,估计多少有些怨念,毕竟刚上任没多久,就要改革了。

    到时候自己还是并州刺史,还是提升上去当知府,这也是个问题。原本掌控一州,突然就多了一个上司,心情肯定不会很好。更惨的是,治下的郡县可能要减少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农耕技术,要从云中周边,全面向并州全境推广的问题……图书馆在凉州和司州的建设问题……师范扩建,以及在凉州和司州建立师范的问题……”刘韬看向众人,“今天,大家估计要稍微辛苦一点……”

第494章 散朝归家

    刘韬说完,群臣却没有很大的反应,这让马腾,曹操和张燕有些奇怪。

    “陛下总是奇思妙想,一些改革和政策,想到就提出来。一年下来,手头的工作就没有少过,辛苦早已是常态。”荀彧似乎感觉到三人的疑惑,于是出面解释。

    这方面,他算是最有话事权的。每天工作七个时辰,对他来说已经是常态。

    好在刘韬也体恤,晚饭+夜宵,外加加班工资也给算了进去。只是这笔钱的支出,让原本就在为财政问题头痛的荀彧,更加头痛起来,可以的话,他宁愿免费加班得了。

    奈何加班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那么多的同僚深处水深火热,自己可以咬咬牙,也不能让别人跟着自己一起吃苦吧?

    “………………”三人默默看了看荀彧,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同情这位户部侍郎。

    难怪不到三十岁已经有中年人的沉稳和忧郁气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他的头上,隐约已经透着一些斑白。

    人手短缺还要有一大堆的政令,关键这一切还能逐步落实,没有出现问题。荀彧不到三十成为侍郎,同时作为户部尚书的候补,还是有原因的。

    曹操甚至在想,如果荀彧能去帮他的话,别说即将被分割的司州,就算司州全境都交给他治理,也应该能轻松搞定。可惜,自己没有能够早点遇到他……

    不过就算遇到也没用,他这样的才华,升迁是必然的结果。

    于是从早上五点开始的早朝,全部的事情敲定完毕之后,已经是下午五点多。据说记录的文吏都换了三批,不换不行,第一批换下去的,手都抬不起来了。

    估计后续还要批三到五天左右的病休,也不知道用净化之光能不能治……

    刘韬犹豫过,最后还是算了,比起手腕的回复,估计他们更希望的是病休。

    “散朝!”近侍的一句话,一瞬间所有官员,都有种解脱的感觉。开个会那么长,就算是坐着也不舒服。

    午餐休息了半个时辰,那个时候不少人宁可到处走走,都不愿意坐着了。

    “我回来了!”刘韬下朝之后,回到了宅子。

    “你刚回来,外面值守的士卒已经喊过了。”蔡琰四女走了出来,远远的,刘韬回来的时候,侍卫就已经高呼,“陛下回宫!”

    也是尴尬,这明明是宅子,但实际上却是新汉的后宫。他们这些侍卫,总不能喊“陛下回复”吧?这样感觉又没威严了。

    “洛阳那边稳定之后,我们就搬过去。”刘韬笑道,和洛阳的皇宫比起来,晋阳行宫有点小,不过还有扩建的余地。

    不过刘韬不打算浪费这个钱而已,否则两三年前就已经偷偷扩建了。

    历史上的许县,被定为都城,也是一步步扩张起来。里面到底有没有皇宫都两说,最后还不是把皇宫建造起来了?

    真要算的话,其实从他登基开始,晋阳的扩建,早就列入规划了。

    不管这个国家存续多长时间,也不管刘韬会在晋阳留多久。只要这里是都城,那么就会有无数人想要住进来。

    最初肯定是从普通百姓手里抢房子,这个他已经派人监督。正当的买卖可以,强买强卖,或者用非法手段获取宅子的话,那肯定是要被缉拿的。

    后续皇宫也要扩建,规划图里面,估计皇宫周围一大片土地,都已经列入扩建的范围。晋阳行宫按说也不算太小,毕竟曾经是赵国的都城,还是汉朝代国的国都。

    只是塞进去那么多的衙门之后,原本宽裕的行宫也变得拥挤起来。以至于后宫那块,都不得不改造成刘韬的办公场所,还有门下省衙门。

    这些都是工部需要头痛的,苏双已经被他忽悠过去当了工部侍郎,这事情自然也落到他的头上。反正,三合土的配方已经交给他,怎么都要把晋阳修得坚固一些。

    晋阳到底只是暂时的居所,洛阳才是大汉的都城,再不然长安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陛下在的地方,不管是哪里都可以。”蔡琰笑道。

    现在这样也没什么,主要是有家的感觉,没那么多讲究。真的到了皇宫里面,房子之间隔得远,到时候要见个面都麻烦。

    很多时候,会有种独守空闺的感觉,这让她很不舒服。毕竟也不是一嫁人,就直接是嫁入皇宫的,很难习惯皇宫那种清冷,说到底就是还没有麻木。

    “话虽如此,明年家里又要增加四个新成员,继续下去,估计十年内,少说还要再有个十几个的……现在的宅子,还是有些窄了。”刘韬感慨道。

    “什么十几个的……还真当我们是母猪不成?”众女闻言,脸蛋顿时羞红一片,蔡琰轻啐一口,笑骂道。

    到底有五个姐妹,分配下来,一人三个,完全是正常范围。换了别人家,五六个,七八个的,都不在话下。养得起不夭折的,十几个都可以。

    最出名的还是中山靖王,冀州和幽州那一片姓刘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他的血统。说起来,某人也是中山靖王之后来着。

    “哈哈,我当了皇帝,你们想不当母猪都难了……”刘韬大笑,四女不当母猪,那可能那些文武官员,就要自己扩充后宫。

    奸臣们希望皇帝沉迷女色,把朝政都交给他们。好的臣子则担心,下一代的继承人合不合格,再加上这年头糟糕的夭折率,想着多几个候选人总没错。

    一个好的皇帝,能够三兴炎汉,但一个糟糕的皇帝,能把两三代人努力,甚至两百多年的基业给毁掉。

    “那也要陛下多多努力才行啊……”甄姜淡淡一笑。

    这不笑还好,一笑刘韬有些头皮发麻,脊梁骨一阵寒意掠过。其他几女还好,但甄姜在这方面真的太厉害,让人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不够好。

    连带着喀丽儿都给她带坏了,私密时间里都如同母豹子一样,享受的同时,少不得感慨:自己若是能再多一对肾就好了……

第495章 理念冲突

    或许是刘韬真的把一年的工作都已经安排了下去,第二天官员们上衙之后,发现自己这一年的工作生活,应该会无比的‘充实’。

    好在荀彧已经优化过办事模式,把这一年的工作分摊下来,然后重新划分轻重缓急之后,同时还有各部需要负责的部分后,发现自己手里的,也没那么多……

    至少,是按照平时的工作效率,就能够做好的程度,顿时不少官吏松了口气。

    其实工作就这样,只要分门别类,把一些重复的,或者可以顺便做的整理一下。顺便按照先后缓急进行安排,那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轻松许多。

    “时间压缩一下,至少要提前三五个月完成,预计每天要工作六个时辰。”然而荀彧的一句话,让好不容易送了一口气的他们,顿时又郁闷起来。

    “我知道你们可能很疑惑……”荀彧表示,“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的主公,他总是时不时会有奇思妙想,甚至会突然就要攻打哪里……”

    不提前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的话,那么到时候估计会手忙脚乱。

    原本十二个小时工作,最后可能要变成十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最后八小时是吃饭睡觉,至于休沐日是否要加班半天,这还两说的。

    想到自己即将过上的灾难生活,官吏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之中,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文若,这样欺负他们可不好……”王允作为户部尚书,来到荀彧面前低声说道,“难得升官,结果搞得和以前在刺史衙门里工作一样。”

    “下官只是担心,他们在自己升迁之后,会忘乎所以。现在的工作还很紧张,至少在科考结束以前,不会有所减缓。”荀彧恭顺的说道,到底是上司,面子还是要给的。

    其实他的确没有说,比如说一些实际的工作,交给地方刺史衙门头痛就好;比如说,很快科举就要到,到时候会有一批新的士人加入进来,工作会进一步轻松。

    现在不行,比如说并州刺史衙门的官吏,因为他们提拔提来,所以本身也处于缺人状态,所以不得不暂时兼顾一下。

    又比如说重新划分州郡的事情,到时候会多一两个州,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吏,更别说之上还有知府衙门。很有可能,到时候加入的人不多,对效率的提升,也没有太大帮助。

    现在吃苦,至少到时候效率提升不上去,也不会失望。但提升了,那就算赚到了!

    “以前偶尔听说,荀文若有王佐之才,现在看来,其实乃丞相之才!”王允闻言笑道,“六部也只是你的一个跳板,估计不超过十年,你就应该进入中书省。不超过二十年,中书令里面肯定有你一个。”

    正式名字叫做中书令,实际上已经算是宰相。扣除皇帝和几个宰相,已经算是到了官员的巅峰。这个时候,荀彧估计不超过五十岁。

    “所以主公要求六十岁退休,到我那个时候,估计已经开始落实了。”荀彧回道,反正还有四十年上下,四十年,想来也该一统天下,且百姓初步安定下来。

    到了那个级别,自己就算真的退下来,也没什么遗憾了。

    就如同刘韬所言,在家里过过退休的生活,培养一下第三代,让他们能够顺利出仕,然后看着家族逐渐庞大和强大,就算死,也能了无遗憾。

    “未来的事情,现在说还太早,老夫讲究的,还是落袋为安。”王允不置与否,年轻人不怕死,但老了就突然怕死,而且很怕死。这样的情况,他见多了。

    只有盖棺定论,才算一切真正结束,尤其是年轻时所谓的理想和梦想,都是狗屎。

    “下官却觉得,既然没有退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那么就应该努力一下,让自己至少过得开心一些。有梦想才有努力的方向,若发现自己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为什么不让自己至少接近梦想,并且去试试最近能到哪里?”荀彧回道。

    “人妥协了第一次,就会妥协第二次。”王允摇了摇头。

    “那也只是没看清楚自己的极限在那里,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荀彧争辩,“彧以为,人生在世,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同时不断反复的,审视现阶段的自己。”

    现阶段自己真的尽力了没有,是否还能尽力,为什么要尽力。连态度都没有端正,这样的妥协不叫妥协,叫做认输。

    妥协,本身就是在你我至今的利益分配上,做出调整。而资本、技能,经验和年龄,都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关键是技能和经验,本身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

    比如说他自己,以后就算成不了宰相,也至少要当一个合格的户部尚书,为大汉看好钱袋子。并且让每一分钱,用到合理的地方。

    哪怕不能直接参与到,大汉的建设之中,也要在一些力所能及的地方,出一份力。

    等到老了,那么自然可以骄傲的告诉所有人:大汉的繁荣兴盛,老夫出过一份力!

    “到底是年少轻狂……”王允笑了笑,然后就不再发话。

    荀彧应该是他最不喜欢的类型,因为在他身上,会看到曾经的自己。那是,现在的是自己,最不想要面对的存在。

    但这样的年轻人,他也不讨厌……也罢,且看看这年轻人,在自己任职的最后时间里,到底会走到什么程度。是能一直坚守本心,还是在某一天,终于还是向自己妥协?

    时间一天天过去,陆续的,各地也传回了消息。

    赵王称帝,袁绍封为渤海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异姓王出现了;赵王建立的政权依然是汉,不过显然为了方便区分,锦衣卫的探子称之为赵汉。

    同时建立的还有齐汉、吴汉、蜀汉、徐汉和楚汉。楚王这大汉,被探子称之为楚汉的时候,刘韬都有点想要笑出来。以前楚汉争霸,结果到现在两者合二为一。

    燕王,魏王和韩王没有称帝,是还没有准备好,还是不打算称帝,这个很难说。不过目前三方也没有明确表示,要承认谁才是大汉的正统,只能先观望一段时间。

    不过这些消息汇报过来的时候,科举都已经结束,情报的传递,果然还有滞后。

    扣除情报的问题姑且不说,时间退回到科举前。

    在准备了三个月,收到消息之后的凉州、司州和并州的考生,已经陆续汇聚到晋阳。意外的是,还有大概三十几个,来自各州的士人,表示也要参加这次科考。

第496章 考前安排

    按照刘韬最初的打算,第一批参加科考的士人,主要是在并州这里选拔。

    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自己最初的地盘,同时也因为图书馆开在这里。所有的书本,句读都按照他的要求进行编撰,还有自己监督创办的蒙学和进修班。

    接受蒙学和进修班教育,并且看这些书学习起来的士人,是最接近他价值观的存在。

    至于其他州,按说是要先把图书馆普及,并且把蒙学和进修班建立起来,让他们学习个两三年,下一次科考的时候,才带他们玩。

    后来荀彧就表示:人才不足,应该广纳贤才。反正考得过的可以录取,考不过的那也没办法,问题总要给他们试试,免得说主公厚此薄彼。

    当时刘韬还没有称帝,司州都没有打下来,想了想最后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现在正式宣布要科考的时候,三州之外,其他州也有人过来参加科考。不奇怪,早早就有这方面的消息,三个月前就提前宣布,目的就是给士子更多时间复习。

    然后商队带着这个消息传递到全天下,被科举考试吸引过来的士人估计不会少。不过能够有足够路费过来的,估计家里也不至于太穷。

    或许也有各方势力派来的间谍,主要是了解一下科举考试,方便作为参考。后续不管是抨击,还是模仿都可以。

    对于刘韬来说,避免这部分人在会场捣乱,便是重中之重。

    “针对这些别州来的士人,怎么处理?”刘韬为此不得不召开一次朝会,原本他没打算那么频繁召开的,“按照我们最初的计划,参加科考的,必须要考生的外表素描,地方官府出具的身份证明,避免替考的情况出现……”

    锦衣卫也会暗中跟进,核实考生身份。主要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代考和冒名顶替。

    代考是考试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毕竟每有一个因为作弊和代考顺利出仕的考生,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辛苦读书,试图改名命运的考生被刷下来。

    同时这样的考生当了官,到了地方,就算因为考核制度被革职,他胡乱施政给地方带来的损害,是无法弥补的。

    至于冒名顶替,那是考试之后的事情,哥哥考中弟弟冒名顶替,甚至同族,同乡之人顶替出仕。大部分家族‘为了家族的利益’,可能真的有这样的考生,自愿被顶替的……

    不过对于刘韬来说,这个行为是对他最大的欺骗,简直不可饶恕。

    他举办科考,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一起建设大汉。而不是给一群世家子弟,捡漏洞顺利出仕,给他拖后腿的!

    “由晋阳县衙,为他们登记户籍,绘制外表素描就好。”荀彧回道,“不管他们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不是被禁止参加科考,那么登记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

    也就说,就算你是张三,那么你用李四的名字来参考,那可以。但从此以后你就不再是张三了,至少在吏部的档案里面,只有李四的档案,没有张三的档案。

    想变回张三,那要走什么程序,那自然是后续讨论的结果。

    这一切当然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没有被禁止参考。

    就如同图书馆黑名单一样,蓄意破坏考场秩序,作弊或者代考的。轻的就是取消当次或者三次科考资格,重的那就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

    三年一次科考,三次科考就是十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三十多岁才能参加科举,到时候考不考得过又是问题。同时若限定三十五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考,那和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也没什么区别了。

    目前人才匮乏,所以科考参加的年龄,放宽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前,哪怕三十九岁,都可以来参加科举。

    “也行,天下人才那么多,说不得会找到几颗遗珠。”刘韬最终点头了,毕竟这次参加科举的人也不是很多,三州加上那其他州来的三十多个士子,算算怎么都应该有近千人。

    没有经过县试和府试就过来会试,人怎么不多?真要三场遴选的话,最后能有几十个过来参加,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意味着,这次科考,参考学子基本上良莠不齐,厉害的水平很高,差劲的可能也就过了扫盲阶段,去进修班学习了三五个月,打算过来先看看科考的内容。

    这样再回去复习个三年,争取下一次考试能考中……对于这种人,刘韬并不讨厌。

    想了想,追问道:“安保工作怎么样了?”

    “已经按照主公的意思,制定了核查和检查机制。考场携带的物品,会在明天的动员大会上宣布,同时正式科考的时候,会对考生进行搜查,避免夹带的情况。”荀悦出面,毕竟这次科考,也是吏部、礼部和锦衣卫的第一次合作。

    “其他方面呢?”刘韬追问。

    “已经准备了十个文吏,专门誉写考生的答卷。再次之前,会由锦衣卫那边负责糊名。最后交给五个考官批阅。”荀彧回道。

    这次的考官,主考官是卢植,他是帝师,担任考官谁都不敢有意见。然后是去凑热闹的刘元起,户部尚书王允,中书侍郎皇甫嵩和兵部尚书朱儁。

    五个主考官都是老资格的汉臣,才能和见识都很足,同时他们能任职的时间,基本都不会超过十年。第一次科举,就由他们来担任考官,更多是荣耀性质。

    至于刘元起,那真的只是去凑热闹。这货感觉越来越不正经,颇有种要把前面三十几年的郁闷和劳累,都赚回来一样。

    也是,前面三十年,欲出仕而不得,甚至羡慕看着旁边的卢植成名。最后不得不寄望在下一代上面,刘韬不听话,就培养刘备。

    突然有一天,自己那不孝子当了皇帝,卢植都给他们家打工,只觉得前面三十年自己是不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时间就有了玩个回本的想法。

    这样也好,完全不关心政治,倒不至于给刘韬添乱。一个壮年的太上皇,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让人担心,这个太上皇,是不是会对自己的治政措施指手画脚的。

    虽然刘韬也想过,真这样,就如同李渊一样,软禁在皇宫里面专心造人就好。

    在这样的气氛下,科举考试在动员完毕后,正式进入开考的阶段……

第496章 考前安排

    按照刘韬最初的打算,第一批参加科考的士人,主要是在并州这里选拔。

    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自己最初的地盘,同时也因为图书馆开在这里。所有的书本,句读都按照他的要求进行编撰,还有自己监督创办的蒙学和进修班。

    接受蒙学和进修班教育,并且看这些书学习起来的士人,是最接近他价值观的存在。

    至于其他州,按说是要先把图书馆普及,并且把蒙学和进修班建立起来,让他们学习个两三年,下一次科考的时候,才带他们玩。

    后来荀彧就表示:人才不足,应该广纳贤才。反正考得过的可以录取,考不过的那也没办法,问题总要给他们试试,免得说主公厚此薄彼。

    当时刘韬还没有称帝,司州都没有打下来,想了想最后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现在正式宣布要科考的时候,三州之外,其他州也有人过来参加科考。不奇怪,早早就有这方面的消息,三个月前就提前宣布,目的就是给士子更多时间复习。

    然后商队带着这个消息传递到全天下,被科举考试吸引过来的士人估计不会少。不过能够有足够路费过来的,估计家里也不至于太穷。

    或许也有各方势力派来的间谍,主要是了解一下科举考试,方便作为参考。后续不管是抨击,还是模仿都可以。

    对于刘韬来说,避免这部分人在会场捣乱,便是重中之重。

    “针对这些别州来的士人,怎么处理?”刘韬为此不得不召开一次朝会,原本他没打算那么频繁召开的,“按照我们最初的计划,参加科考的,必须要考生的外表素描,地方官府出具的身份证明,避免替考的情况出现……”

    锦衣卫也会暗中跟进,核实考生身份。主要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代考和冒名顶替。

    代考是考试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毕竟每有一个因为作弊和代考顺利出仕的考生,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个辛苦读书,试图改名命运的考生被刷下来。

    同时这样的考生当了官,到了地方,就算因为考核制度被革职,他胡乱施政给地方带来的损害,是无法弥补的。

    至于冒名顶替,那是考试之后的事情,哥哥考中弟弟冒名顶替,甚至同族,同乡之人顶替出仕。大部分家族‘为了家族的利益’,可能真的有这样的考生,自愿被顶替的……

    不过对于刘韬来说,这个行为是对他最大的欺骗,简直不可饶恕。

    他举办科考,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一起建设大汉。而不是给一群世家子弟,捡漏洞顺利出仕,给他拖后腿的!

    “由晋阳县衙,为他们登记户籍,绘制外表素描就好。”荀彧回道,“不管他们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不是被禁止参加科考,那么登记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

    也就说,就算你是张三,那么你用李四的名字来参考,那可以。但从此以后你就不再是张三了,至少在吏部的档案里面,只有李四的档案,没有张三的档案。

    想变回张三,那要走什么程序,那自然是后续讨论的结果。

    这一切当然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没有被禁止参考。

    就如同图书馆黑名单一样,蓄意破坏考场秩序,作弊或者代考的。轻的就是取消当次或者三次科考资格,重的那就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

    三年一次科考,三次科考就是十年,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要三十多岁才能参加科举,到时候考不考得过又是问题。同时若限定三十五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考,那和一辈子不能参加科考,也没什么区别了。

    目前人才匮乏,所以科考参加的年龄,放宽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前,哪怕三十九岁,都可以来参加科举。

    “也行,天下人才那么多,说不得会找到几颗遗珠。”刘韬最终点头了,毕竟这次参加科举的人也不是很多,三州加上那其他州来的三十多个士子,算算怎么都应该有近千人。

    没有经过县试和府试就过来会试,人怎么不多?真要三场遴选的话,最后能有几十个过来参加,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意味着,这次科考,参考学子基本上良莠不齐,厉害的水平很高,差劲的可能也就过了扫盲阶段,去进修班学习了三五个月,打算过来先看看科考的内容。

    这样再回去复习个三年,争取下一次考试能考中……对于这种人,刘韬并不讨厌。

    想了想,追问道:“安保工作怎么样了?”

    “已经按照主公的意思,制定了核查和检查机制。考场携带的物品,会在明天的动员大会上宣布,同时正式科考的时候,会对考生进行搜查,避免夹带的情况。”荀悦出面,毕竟这次科考,也是吏部、礼部和锦衣卫的第一次合作。

    “其他方面呢?”刘韬追问。

    “已经准备了十个文吏,专门誉写考生的答卷。再次之前,会由锦衣卫那边负责糊名。最后交给五个考官批阅。”荀彧回道。

    这次的考官,主考官是卢植,他是帝师,担任考官谁都不敢有意见。然后是去凑热闹的刘元起,户部尚书王允,中书侍郎皇甫嵩和兵部尚书朱儁。

    五个主考官都是老资格的汉臣,才能和见识都很足,同时他们能任职的时间,基本都不会超过十年。第一次科举,就由他们来担任考官,更多是荣耀性质。

    至于刘元起,那真的只是去凑热闹。这货感觉越来越不正经,颇有种要把前面三十几年的郁闷和劳累,都赚回来一样。

    也是,前面三十年,欲出仕而不得,甚至羡慕看着旁边的卢植成名。最后不得不寄望在下一代上面,刘韬不听话,就培养刘备。

    突然有一天,自己那不孝子当了皇帝,卢植都给他们家打工,只觉得前面三十年自己是不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一时间就有了玩个回本的想法。

    这样也好,完全不关心政治,倒不至于给刘韬添乱。一个壮年的太上皇,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让人担心,这个太上皇,是不是会对自己的治政措施指手画脚的。

    虽然刘韬也想过,真这样,就如同李渊一样,软禁在皇宫里面专心造人就好。

    在这样的气氛下,科举考试在动员完毕后,正式进入开考的阶段……

第497章 科考开始

    一大早,虽然是那么说,但也不可能卯时就要求大家到达考场。按照考场规定,辰时开始到场,多给了考生们一个时辰的时间休息。

    到场后,开始验证考生的身份,同时搜查随身物品,确保没有夹带私藏,才允许进场。

    “考场提供住宿和饭食,为何还要携带进去?”负责检验的锦衣卫,很快注意到一个考生,他准备了好大的食盒。

    “主要是担心考场的饭食吃不惯,还是自己带好些。再说也没有禁止考生不能自己带吃的进去。”考生有些遮遮掩掩的说道。

    “只是你这馒头,还真够大的?”士卒打开饭盒,拿起馒头,掰开一看,里面已经被掏空,装进去小抄,“把小抄夹带到饭食里面,你也够奇思妙想。但有这个头脑,好好读书不好吗?为何还要小抄?!”

    这个考生既然被现场抓住,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直接驱逐出考场,同时素描画像留下,打入本场黑名单之中。

    其实锦衣卫的士卒也想不明白,第一次科考,最多只是知道考经典,然后是刑律,最后是策论。当然也有加分考试,比如说数算。

    这属于加考的部分,考得好能稍微拉高一下平均分。而且户部那边,也需要足够多是数算人才,再说也不能都是张氏和甄氏子弟垄断这个部门。

    第一次科考,考试内容肯定不会太难。只要真正专心读书,按说怎么都不可能太差。

    动员的时候,难道都没有听说,这次考试要录取三榜,按照成绩来分配官职么?也就是说,哪怕考到最差的第三榜,都能出仕。

    不理解归不理解,严查还是要严查,查出了一个,看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看贼了。

    “长沙郡马达,对吧?”随同的小吏看了看临湘衙门开具的证明,还有附带的画像。到底是以前的风格,只能大概把马达的外表特点描绘出来,和本人还是不太像。

    “正是!”叫做马达的,外表二十岁上下的考生,闻言当即上前行礼。

    与此同时,锦衣卫的士卒,已经检查了他身体和随身物品,没有夹带。

    “这是你的考号,进去直接按照考号来找房间。是哪个房间,就看你运气了。”小吏把一张考号递给了马达。

    按说每个房间都一样,但也有不一样的,那就是靠近厕所的。虽然会定期清理,但其间肯定也会有考生去用。到时候这味道肯定不舒服,在那种地方考试,心态要崩。

    这样的心情下,发挥不好也很正常,原本可以一榜可能变二榜,甚至不及格都有可能。

    ‘马达’当然不知道,于是就进去。好在他的运气的确不错,没有分到臭号边上。不过没多久,就有一个考生被分配到那里。

    现在考试还没有开始,临时搭设的厕所也没有用过,所以没什么味道,只能说还好。那个考生也没有什么反应,但随着三四天的考试下来,那么一切难说。

    “你可以稍微准备一下,甚至小憩都没问题,巳时才开始考试。”巡逻的小吏叮嘱道。

    原本以为半个时辰可以,但自从出现有人夹带之后,审查变得严格,后续也发现了一两个这样的考生,于是拖累了队伍的速度。

    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估计也只有巳时才能开始考试。提前一个时辰进来的,小憩一下,甚至提供一下早点都没问题。

    不过都是辰时过来的了,那大部分都是已经吃过早饭的。再说不少人,主要是那些富家子弟,也不想吃得那么清淡,自己带了食物过来的,那自然也可以先吃着。

    结果审查,的确持续到辰时过半,才搞定这五百人的审核。随着最后一个考生入场,小吏开始告知主考官,第一份试题,也即将开始下放。

    这次的考题,策论是刘韬出,数算是张世平出,刑律是荀攸出,唯有经典由卢植这个主考官来出。饶是如此,考题要被封存下来,直至开考才能知道。

    关键的一点是,在考题出来,到考试结束这段时间,张世平和荀攸要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允许接触任何人,主要是担心泄露考题。

    其实泄露也只是一门的事情,不过能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免。

    “现在把考题发下来,但你们不能动笔,只能等到巳时之后,宣布开始考试才能动笔。”小吏陆续把试卷发下来,“稿纸不够的,可以招呼士卒或者我们补充,但试卷只有一张,所以下笔需要谨慎。”

    虽然刘韬不希望,凭着笔迹的好坏来选拔人才,但从士人的角度来说,好的字能赏心悦目一些,是以经过协商,根据字迹的情况,最高会被扣五分。

    “敬鬼神而远之?”马达看了看题,有些不明所以,经典为何要考这句话。

    当然这不是题目的全部,整个考卷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填空,就是一句经典,给出上半句或下半句,考生把剩余部分填上;第二部分是简答,就一个经典的问题进行简单回答;第三部分是议论,就‘敬鬼神而远之’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分析也好,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也罢。

    从第三题的题目不难看得出来,刘韬是仙家弟子这件事情,给卢植多大的心理阴影。

    估计,私下也没有少被熟悉的人,询问要怎么样,才能学会法术……他能怎么回答,自己是刘韬的老师没错,但法术不归他教的啊!就连自己,都好奇这玩意怎么练的!

    也知道练不了,索性用‘敬鬼神而远之’告诫自己。最后要出题,下意识就把这个写了下来。至于考生们怎么了解,那就看他们的了。

    “刘韬是仙家弟子,结果身为他恩师的卢植,居然出题‘敬鬼神而远之’?”马达看着这个题目,嘴角微微抬起。

    或许是感兴趣的关系,也没有看其他题目,直接在草稿上开始打草稿:治国之道,君臣一心,励精图治,方可长治久安。寄托于仙法鬼道,实乃一时之计……

    科考说是公正,其实说到底,无论经典,刑律还是策论,无非是揣测考官的心意。猜得越准,那么越有可能得高分。

    是以别人苦学,他来到晋阳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考官的兴趣和爱好等情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220/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 作者:隔壁的小蜥蜴所写的《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为转载作品,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介绍:
刘备小儿,可还记得涿县刘德然否?一觉起来,来到公元183年的东汉末年,刘韬成为了与刘备一起拜入卢植门下的同宗族弟刘德然。灵魂深处,绑定了一座《英雄无敌》的四层魔法塔,顺带绑定了一个英雄面板,八系魔法随意学习。两军交战,战前一个光龙信念,全军防御增加,士气提升;再来个心灵之火,武力提升;部队出现伤亡?不必怕,一个治疗术就好,大不了法爷豁出去,一个轮回转生,直接复活过来又何妨?!魔法值不够?暗系魔法灵魂收割,源力系魔法苏生**……元变魔法的秘法光辉。奈何攻击魔法,居然只有区区一个魔法神箭……没关系!身为一个幸运的穿越者,靠外挂也靠自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对历史轨迹的掌控,怎么都要在这汉末闯出一番功业来!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随身魔法塔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