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半盲女的英雄之旅TXT下载半盲女的英雄之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全文阅读

作者:青薇筱语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txt下载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二十九章 先学会接受

    楚丽华想起之前自己突然的顿悟,总结了里面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接纳不能改变的,强大可以改变的。

    捋清了思路,这才缓缓开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给我们带来困扰,让我们感到不开心,甚至是痛苦。比如抽烟、酗酒等等不良嗜好,明知道不好,却怎么都戒不掉;

    再比如,易怒、焦虑、抑郁这些不良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进而甚至影响我们的治疗疗效。

    除此之外,还有像拖延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等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也许曾经下了很大的决心,费了很大的力气想要改变,但三番五次也没能成功。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住内心那些调皮捣蛋的小精灵。

    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好办法。

    它帮助我们接受自己‘本性难移’的部分,换个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人定胜天’的部分,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问题,迅速得到自我提升。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如何认命接纳自己,如何不认命改变自己。

    第一,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能否改变,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第二,具体来说,哪些问题能改变,哪很难改变,而哪些根本无法改变?

    第三,如何从当下开始做出自己改变?

    首先,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能否改变,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你们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呢?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太多的自我提升方法,但是大多数都是对我们无效的。

    我们已经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忍受了那么多不必要的挫折。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这些方法走错了路,它们总是试图去改变一些本来就不能改变或者是很难改变的东西。

    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使再多的劲儿都没有用。那么,到底怎么去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呢?

    这完全取决于一个问题的根子到底有多深。表层的东西改变起来比较容易,而深层的东西改变起来就要难的多。

    怎么判断一个问题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呢?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义问题的深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物层面、证据层面和力量层面。

    先来说说生物层面。一个问题和天生的生理机制关系越密切,就可以说,这个问题在生物层面上涉及的层次越深,想要改变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是非常难的。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定不能傻乎乎地硬磕,而是要先接受这个现实,然后,迂回变通地想其他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想飞。可是,我们的基因显然不支持我们学会这种技能,就算我们花一辈子来练习,也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

    但是,如果我们能早点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就可能另辟蹊径,发明出飞机这样的飞行器,让自己用其他的办法实现飞的梦想。

    我还可以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在面对和‘疲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会选择直接去硬碰硬。

    比如,我之前看过的特别有名的海豹突击队的训练。

    这这里插一句最,海豹突击队就是击毙本**的美**队组织。

    言归正传,海豹突击队在作战任务中,狙击手一旦埋伏下来,就要连续熬上一两天,不能合眼。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非常疲劳了,射击命中率就会受到影响。以前军队训练狙击手的时候,常用的办法是进行心理干预,或者干脆给狙击手吃药,帮助他们减轻疲劳感。

    实际情况表明,这两种方法都不怎么有效。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就给美军训练狙击手提出了真正有效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既然疲劳是一种从生理层面很难改变的反应,那就干脆彻底接受疲劳,让狙击手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练习射击,提高疲劳状态下的射击精准度。

    同样的道理,战斗机飞行员面临的是‘恐惧’,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几乎无法改变。

    那么,就不能试图去改变或者减少他们的恐惧;而是要训练他们在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还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进行正确的操作。

    说回到日常生活,比如体重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肥胖是由基因导致的,那么它就属于生物层面的深度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瘦下来,或者说就算你短时间内瘦下来了,稍不留神就会胖回去。

    (尬笑)我自己暂时还不觉得我是基因胖。

    说完了一个问题在生物层面的深度,我们接下来说说在证据层面的深度。

    对于一个问题,支持它的证据越容易找到,它就越难改变;反过来,否定它的证据越容易寻找,它就越容易改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前夫的哥哥,有一次我们从东北开车回北京,开了一辆丰田汽车。

    在服务站下车上厕所去,顺带去了一家超市去补充路上的食物,等我们带着一大堆吃的回到停车场,发现车钥匙打不开车门了。

    当时,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尝试,最后还叫了开锁公司。在等开锁公司的过程中,车场的保安走过来看了看我们的钥匙,又看了看车,然后慢悠悠地说:‘你确认这个车就是你们的车吗?这把钥匙是丰田的,但是这辆车是本田啊。’

    我们仔细看了看,果然是这样,这辆车看起来很像我们的丰田车,颜色大小都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真的不是自己的那辆车。车牌号也不一样。

    之后,哥哥和前夫放眼往车场里望了望,发现我们的那辆车就停在不远的地方。

    好吧,其实大家当时真没有想到是车找错了。因为都记得大概就是在这个位置啊!没想到后来又车移动了,我们就自己的车都不认识,是不是有些太尴尬了。”

第九百三十章 它们的区别

    楚丽华失笑,对当时的他们真是……

    ——“这多像卓别林的一句名言呀,用近景特写,生活就是一出悲剧,而你退远几步,用远景来描绘生活,就是一出喜剧。

    有的时候,你就是会陷在这种心理学家称为‘过度认同’的心理陷阱当中,不断为自己的行为和判断寻找支持的证据,不断加深证据层面的深度。

    所以,才会在一个问题当中越陷越深。其实,我们只要学会后退一步,在远景当中,客观地观察这个问题,就能看到更多不支持的证据,得到更多回旋和调整的余地,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我们在来说说一个问题在力量层面的深度。

    对于一个问题,我们的信念施加的力量越强,就越难改变;反过来,我们的信念施加的力量越弱,就越容易改变。

    比如一个身患强迫症的妈妈,她坚信自己手上的细菌会影响孩子的健康,那么‘要保护孩子’这种信念,就会让她强迫自己洗手。

    而且她的这种信念越强,她的强迫症就越难被改变。

    我还有一个极端情况的例子讲给你们听。我们都知道,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不久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执念,认为集中营里的生存率很低,每天都有可能死去。

    这种信念会让周边严酷的外界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很难得到改变。

    但是有一位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他所做的就是去强化另一种信念,那就是,我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

    二战的时候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他花了毕生心血写的手稿,被看守给没收了;这就让他内心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他一定要把这本书重写出来。

    也正是这股强大的力量,帮助他战胜了在集中营里很多严酷的处境。比如说,有一次,他得了很严重的伤寒热,当时集中营里的很多人都因为这次伤寒热被夺去了生命。

    不过,弗兰克尔在高烧当中,还依然坚持每天去思考,回想他这个书稿的内容,然后在能找到的各种碎纸片上疯狂记笔记。他非常执着地希望自己能活着走出集中营,让这本书得以出版。

    这股信念的力量,不仅帮助他打败了伤寒热,还让他抵抗住了一次突发的心脏病、一场百年难遇的寒冬,以及无数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心理崩溃的时刻。

    如果弗兰克尔当时秉承的信念和大多数人一样,那就是,集中营当中的生存率是非常低的,每一天我都可能死去。但是他用生存的信念,击碎了执念。

    而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让自己变得健康起来。我也是在失败了的很多次以后,以后坚定地相信:我可以恢复健康,可以恢复正常。

    通过我们现在大家一起尝试的各种方法,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我已经做到了改变以前的固有眼疾了。这就是个好的开始,我也会坚信,自己一定会恢复健康的。”

    楚丽华的鼓舞,掺杂着个人难以抑制的兴奋,也感染了大家。

    甚至,那两个人,也有了一些动容。

    楚丽华趁热打铁,“刚才我们探讨了一个困扰你的问题能否改变,是由这个问题的生物层面、证据的获取层面、以及信念的力量层面决定的。

    我们大家可以对照着观察自己的行为,受哪个层面的影响的因素比较大,从而判断自己做出改变的难度大小。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点更加具体的操作方法了。

    我给大家举例说明一下,具体问题改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哪些问题很本无法改变,哪些很难改变,而哪些很容易改变?

    我先来说说什么东西是基本无法改变的。比如说体重这个问题,(笑)对于90%的超重的人来说,节食的效果只能是暂时性的。

    这个我自己亲身经历过,我从100斤开始节食减肥,然后减到了105斤。(又是一声自嘲的笑。)

    我们的遗传基因和生物指标会给我们设定一个理想体重,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个理想体重的话,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去做基因测试;

    找到自己的基因类型,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决定,是需要更少的摄入碳水化合物,还是更少地摄入脂肪,甚至是改变自己整体的膳食结构;

    又或者,我们需要去想办法,给自己的身体加外挂,也就是说,要去改变自己肠道当中的益生菌群落。靠单纯的没有针对性的节食,只有害处而没有益处。

    像体重这样很难发生改变,并且需要我们去接纳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个人身边最常见的,对于酒精的热爱,也是有遗传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生物上瘾,这就是指,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酒精的环境里,他的细胞才能正常运作。

    所以呢,酗酒这件事情也是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的,也很难改变。

    还比如一个人的性取向,在母亲怀孕的时候,婴儿的性取向就已经被奠定了。

    神经科学家认为,在母亲怀孕的时候,可能是胎儿的脑部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机制,决定了他的性取向。

    这一样是深层次的生物基础,决定了性取向这个问题基本上也是无法改变的。

    说完了基本无法改变的,我们再来说说,哪些方面是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只能改变一点点的。

    我相信你们一定对焦虑的感觉不陌生。打个比方,如果你曾经上学的时候有两门课不及格,那么下一次考试要到来的时候,你就会有点担心,甚至有可能会失眠。

    再比如,我们看过的恐怖电影,总是会让我们做噩梦。

    同样的,经历过火灾的人,就很容易做噩梦,救过大火的消防员,很有可能会在半夜被噩梦惊醒。

    很多人都觉得,焦虑是很容易改变的,而且也是很想去改变的。但实际上,焦虑不仅不容易改变,同时,正常的焦虑还是非常必要保留的。”

第九百三十一章 系统的方法

    说到这里有了短暂的停顿,大家反而更加集中注意力了,只待楚丽华赶紧解开谜底。

    楚丽华也没有停顿太久,又继续说,“为什么焦虑难以改变呢,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进化基础,是深藏在我们人格和基因当中的基本事实。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当中,焦虑有非常大的正面意义。它是危险来临的警笛,督促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去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就像是我们的心灵安全卫士。

    会把我们的家庭、事业、娱乐逐一排查,直到找到不对劲的地方才罢手。而且一旦发现不对劲,它就会采取行动提醒我们。

    所以,正常的焦虑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请把正常水平的焦虑,想象成汽车上一闪一闪的‘汽油不足’的警示灯。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选择切断电源,虽然可以专心开车,暂时好过一点,但是最终的结局就是半路抛锚。

    如果焦虑不是非常严重,那我们应该处之泰然。仔细聆听它的指示,去改变我们的外部生活,而不是我们的情绪状态。

    和焦虑类似,抑郁和愤怒,也是不仅不容易改变,同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它们会提醒我们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告诉我们应该马上采取行动来减轻这些情绪。

    我自己之前也从书上学到了不少关于如何适当减轻这些情绪的实操方法,很容易用,也很好用。以后,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找我探讨,到时候,试试就知道啦。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哪些是人们普遍认为很难改变,但是实际上不太费力气就可以完全消除的。

    比如突然发作的惊恐症,也就是会突然感觉到胸口疼痛、汗流不止、恶心想吐、头眩眼花,身体失去控制的症状。

    很多时候,人们会误认为这种症状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吃很多药都没用,甚至怀疑是遗传的,或者是自己的大脑出了问题。

    就像我曾经是那么害怕狗一样。”

    说到这里,楚丽华脑海里浮现出青云飞故意把自己扔在有两只异常凶猛的大黑狗的门头。

    当时,隔着那看上去并不结实的铁皮门,楚丽华头皮发麻心跳加速……最后放声大哭才勉强找回了自己。

    说的什么锻炼自己,那有这样的锻炼啊!

    一想到这里,楚丽华对青云飞的那些愧疚又莫名淡了几分。

    但是,实际上,惊恐症是可以轻松地完全治愈的。

    她也是如此很大家说的,“关于突然发作的惊恐症,在著名的小说《大桥天使》当中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成功人士,他住在曼哈顿,每天晚上回家呢,他都要开车经过一座大桥。有一次啊,他正行驶在这个大桥上的时候,突然遇到一场猛烈的狂风暴雨,在狂风之下,大桥好像在摇晃。

    他突然就陷入了难以抗拒的恐惧当中,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他就认为大桥随时会倒塌。

    从此以后呢,只要他开车经过任何的桥梁,他的惊恐症就会发作。

    但是工作要求他经常要穿越桥梁,他尝试了很多次用自控力来克服恐惧,甚至服药,但是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

    这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个人又开车来到了一座不得不经过的桥的旁边;他的惊恐症就要发作了,他没有办法继续向前。

    这个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一样的女孩儿,背着一架小竖琴向他走了过来,请求搭个便车到桥的那边去。

    这个人出于成年人的自尊,没有办法拒绝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的要求,他就硬着头皮开动了车。

    这个时候,那小女孩儿一边弹奏着竖琴,一边唱起了一首动听的歌;明媚的阳光照射在这个小女孩的脸上,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占据了这个人的头脑;

    他不自觉地忘记了对于大桥就要坍塌这件事情的恐惧。从此以后,他的这个随时发作的惊恐症就痊愈了。

    研究就表明了,其实惊恐症处于一个人生理表现的表层。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就是自己马上要心脏病发作,或者是身体产生巨大危机的一种信号。

    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连接所产生的错误的信念,而且这种信念非常容易被证伪。只需要有外在的事物能够牵扯他的注意力,让他发现,其实他原来的担心是不会发生的;这样一来呢,他的惊恐症就能够完全被治愈。

    除了惊恐症之外,还有对动物、昆虫或者是特定物品和事物的恐惧,也是不太费力气就可以完全消除的。

    有一个电影可以很好的来说明这件事情。大家有没有看过《国王的演讲》?

    这个故事讲的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他克服了自己的演讲障碍,征服了自己的口吃,成为了国家在战争时代所需要的伟大君主。

    心理学家曾经召集了一些对公开演讲有恐惧症的大学生,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这些大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大学生服用了安慰剂,能够让他们在演讲的时候减缓自己的压力;第二组大学生接受了临床专家的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探究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演讲的恐惧到底是怎么来的;而第三组大学生呢,专家对他们采用了一种方法,叫做系统脱敏程序。

    什么叫做系统脱敏程序呢?也就是说呀,心理学家会帮助这些大学生们重建自己和放松反应之间的连接,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当中,逐渐地学会放松。

    比如说,先让他在一个房间里面自己单独演讲;然后呢,在让他演讲的时候穿上正式的服装;再接着呢,请他在一个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的面前演讲;最后逐渐做到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

    实验的结果就是,这第三组学生的改变效果是最好的,他们不仅通过这种系统脱敏程序的方法,克服了对公开演讲的恐惧;而且明显地提升了自己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

第九百三十二章 做自己的英雄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真有这么神奇吗?”

    楚丽华点头,“是的,用这种方式帮助人们直接克服像语言障碍呀,面部抽搐啊,口吃啊之类的问题,而且不会再让这些问题复发,是非常有效的。

    刚才说了那么多,一定要学会总结:比较难改变的事情,有节食减肥、酗酒、性取向等。

    在比较难改变的事情中,这些问题都处在生物层面,有强大且复杂的生物学运转机制,即使你付出很大努力,也很难动摇它们;

    其次,我们还一起探讨了比较难改变的,比如说焦虑、抑郁和愤怒这些有正面意义的坏情绪;

    最后我们说到了,比较好改变的情况,比如那些因为错误认知造成的惊恐症、对没有危险事物的恐惧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做好了面对不同的改变,要付出不同程度努力的这样的准备,那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预期,更好的计划怎样去实施这些改变。”

    尧里瓦斯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可是,这样一来,反而跟之前你们跟我们分享的类似心想事成的理论有些相悖了。

    就像我们的眼睛,按照你这样的说法,它是生物层面的,这是难以改变的啊!”

    楚丽华惊觉自己表达方面还是有欠缺,沉默了一会儿,她才开口:“或许,我刚才的表述不正确。我之所以这么分类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因为不易改变而焦虑,要学会对症。

    本来就不易改变的事情,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不是说就听之任之不去改变了。

    就像很久很久以前,比如说几百年前吧。不少人有想飞上天分梦想,可是这就是生物层面的问题,它是难以改变的。

    但是,难道在今天它还是不可能吗?答案显而易见。

    因为现在什么技术都成熟了,都准备好了。所以飞机就理所应当的被发明出来了。人类也就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而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个,也是经过了时间沉淀改善下来的。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了。就好比现在,飞机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已经改进了很多年了;

    可是还有人会觉得飞机没有火车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安全。只是因为我们并不理解飞机飞行过程中的细致严谨。

    表层的东西改变起容易的多,但是深层东西的改变都需要很大的努力。

    这样吧,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童年创伤带来的问题,是否能改变呢?很多成年人,一旦开始审视自身的问题,想要做出改变时,就会往往会回顾自己的童年,并把如今的不幸,怪罪于童年的遭遇。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我总觉得我的性格和遭遇都是因为童年的各种不幸。

    比如辗转寄养各个家庭,比如总是被父母忽视……

    哈,可能那我做例子还没有那么大的强烈对比。我们就说说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女儿吧。她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女儿’中,最放荡不羁、最离经叛道的一个。

    她曾因和一位摇滚歌手厮混而中途退学,并且还为美国《花花公子》杂志拍了一张裸照!在她的畅销书中,她把自己的问题都归罪于她的父母。

    她念念不忘8岁时妈妈打了她一耳光。因为父母太相爱,所以她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那么,到底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一个成年人又有多大程度可以做出改变,摆脱童年的束缚,成长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过的弯路简直不要太多了。童年的遭遇、甚至是创伤,对人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成年之后的很多人格特质,依然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有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明,除了基因之外,童年对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这么严重,甚至是童年的创伤和教养方式,对成年后生活的影响非常小。

    如果我非要怪我的父母,我只能怪他们遗传给我的基因,我不能责怪他们养育我的方式。

    无论我们从小是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心,还是被家长参照育儿书带大的,是按时喂饭还是饿了就吃,都只能对我们的人格有一点点影响。

    绝对不需要专家说的那样,举行一个与父母脱离关系的仪式,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悄悄走进来的刘星霆刚好听到这段话,他几乎是屏住呼吸站在后面听着。

    楚丽华的声音还在继续,“某些特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最终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和表现的,是我们自己。

    在了解了改变一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后,我们可以自己去作出是否改变的决定。

    我建议,如果我们决定去改变,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困扰你最深的一个问题,开始行动。即便是那些最难改变的,生物层面的问题。

    好莱坞著名的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她是很多人心目当中的偶像。2013年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她对自己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也就是 brca1 和 brca2 进行了测序。

    安吉丽娜为什么要对她的乳腺癌易感基因进行测序呢?因为她的外婆、妈妈和姨妈都曾经患过乳腺癌和卵巢癌。

    检测的结果显示,安吉丽娜患乳腺癌的概率是87%,患卵巢癌的概率是50%。

    接着,她就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进行了双侧乳腺切除术等一系列手术。

    安杰丽娜·朱莉切除了乳腺的决定是承担了非常大的风险的,但是她认为,能够去直面死亡的威胁,做出勇敢的选择,就是因为自己比其他人更热爱生活,更珍惜生命。

    我把安吉丽娜·朱莉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是想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规划,虽然基因处在我们最难改变的一个层次,但是我们仍然有机会向它发出挑战。

    人只要对于自己想做出深层改变的东西,勇于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都可以称得上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第九百三十三章 如何拯救自己

    做自己的英雄?!

    像最难改变的发出挑战?

    这两句话既回荡在整个大厅里,又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包括楚丽华自己。

    其他人对此的感想和震撼有多大楚丽华不知道,但是她当众说出这些记在心里,却又还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的时候,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自己又真正做到了多少?

    但是,经过这一次,楚丽华相信,肯定带给自己的改变会比自己独自看书来得大的多。

    ——“楚楚,谢谢你!我想,我找到我为什么没有作用的原因了。或许是时间还没到,我太着急了。进而引发了我的怀疑,所以……

    可以再多说点吗?”

    楚丽华怎会不愿,“用近景特写,生活就是一部悲剧;但用远景特写,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大家都安静下来,等着楚丽华的下文。角落里的刘星霆,静静看着这群被区别对待的人群。

    他们是不幸的吗?或许,他们才是幸运的吧。

    没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根本不会珍惜光明。

    那要感受到幸福,就太难了。

    是呀。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没有心理学家吹嘘的那么大。

    一个人最终的命运就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有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

    楚丽华想到她学过的心理学,她突然有了一个新思路,“我们或许因为已经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感到沮丧,但是哦们可不可以把自己重生一下,把自己当作一个正是需要教育的孩子。

    然后从理性层面上扮演自己的父母,相当于‘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先来看这样一个场景,小明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放学回家就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次都考不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就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什么遇到挫折困难时,悲观的想法就会这样给自己做出解释呢?

    很明显,父母的这些解释,也是消极的,很容易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让孩子更加绝望,干脆放弃努力。

    那如果我们的’内在小孩’这样悲观了以后,那么‘内在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化解‘内在小孩’的悲观想法,鼓励‘内在小孩’继续努力下去呢?

    这样说着可能听着有些拗口,接下来我们就用父母和孩子来说吧。

    如果一直活在悲观里,就会渐渐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事情失败的经历,获得了一种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成功的无助感。

    刚才我们假设的场景里,父母的表现就很可能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如果我们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它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我们就会用这种消极的思维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会全方位影响你的生活。

    悲观的解释风格,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会让人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这种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续一辈子。

    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包括在之后发展成为抑郁症的可能。

    还有,悲观的孩子对生活不会那么热爱,因为他们很难建立成就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这一定是作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不能悲观,也不是就直接盲目乐观。常见的第一个错误做法就是,把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

    直接告诉自己要自信,这种掌控行为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还是先来举例子解释一下什么是‘掌控行为’,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比如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

    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意了,我要开始召唤出我们的‘内在父母’来教育我们的‘内在小孩’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汤姆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套悲观的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姐姐。

    有一天汤姆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汤姆在模仿姐姐,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汤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汤姆赶不上她。

    汤姆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

    后来他把积木扔向姐姐。汤姆的父亲看到了,就来安慰他,夸汤姆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

    但是汤姆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汤姆的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汤姆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好了,举例结束了,你们觉得,汤姆父亲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

    他的做法已经比我们刚才讲的小明的例子中,父母的做法好很多了;但他依然犯了个错误,就是他试图将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会起反作用。”

第九百三十四章 内在

    有人惊讶,“为什么这么说呢?”

    楚丽华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只要不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就好。

    ——“首先,这个父亲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汤姆也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姐姐。

    父亲应该说实话,他可以向汤姆解释,当汤姆像姐姐那样长到9岁的时候,他做的东西就会更结实。

    他还可以向汤姆解释,当姐姐6岁的时候,做的东西跟汤姆是一样的。

    然后,为了让汤姆高兴,父亲直接替汤姆做了个他自己做不到的东西。

    父亲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时候,你就得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

    这实际上反而是在教汤姆无助。失败本身不可怕,让孩子习惯性无助才可怕。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就提出过关于自尊的两个概念,‘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感觉满意指的是认为自己有权利高兴和享受努力之后的成果。表现满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日常挑战。

    詹姆斯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

    说白了就是,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

    所以,汤姆的父亲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试图直接将信心加到孩子身上。家长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

    对应到我们身上就是我们一定要表现满意,然后才能感觉你满意。

    再举个例子吧,杰西在帮助孩子获得掌控能力方面,就做得很好。有一次,她发现她一岁的小儿子经常爬到沙发后面的角落,尽管她试图堵住那个通道,但小男孩还是会使出吃奶的劲,卖力地钻进那个角落,每次爬进去他都会高兴的欢呼,似乎在宣称那是他的领地。

    后来,杰西慢慢发现,儿子喜欢攀爬的挑战,打这之后,杰西就再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阻止孩子的探索,她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给孩子制造新的挑战;

    比如用旧箱子和枕头盖一座城堡,把木偶藏在城堡里,让孩子去找,当孩子找到之后都会兴奋地拍手欢呼,杰西会分享孩子探险后的骄傲。

    通过这种做法,杰西帮助儿子得到掌控感,还会不断地为她的儿子创造获得掌控的新机会。

    一定要记得,我们所说的父母和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当然,如果是有孩子的人,也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来和孩子共同进步。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家长们可能会犯的第二个错误,不恰当地指责孩子。

    其实就是我们总是会对自己不满意指责也就是相当于悲观自责了。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孩子听成人如何批评他们的同时,也在吸取这种批评的方式。

    比如,如果你今天批评孩子懒惰,而不是批评他不够努力,那么孩子不仅会相信他是懒惰的;还会相信,他的失败是来自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原因。

    这样,孩子就会从你的身上,习得了悲观的解释风格。

    所以,当你在批评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批评自己的时候,都要非常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的、个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个例子。

    莉莉是个10岁的小姑娘,有一天她的妈妈带着她和3岁的弟弟去动物园,在车上,莉莉不停地跟弟弟捣蛋,她告诉弟弟:爸爸是她一个人的,说弟弟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还吓唬弟弟,说如果他犯了错误,动物园的狮子就会咬掉他的头。

    莉莉很少这样捣蛋,她的妈妈非常不高兴。这位妈妈是如何批评莉莉的呢?她是这样说的:莉莉,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

    你教弟弟玩游戏,还跟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对他一点都不友好。动物园对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是个可怕的地方,你这样吓他对他一点也没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

    莉莉,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这位妈妈的批评方式很理想,我们来分析她为什么正确。首先,她指出莉莉一向是个好姐姐,今天的不良行为是暂时的,还用实际的例子也就是莉莉会跟弟弟分享玩具,来说明她的问题不是普遍性的。

    这会帮助莉莉维护自尊心和对之前良好表现的自豪感。同时,她告诉莉莉,必须向弟弟道歉,并且如果继续捣蛋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这位妈妈也没有把原因归罪到莉莉的个性上,而是指出莉莉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行为,避免了莉莉给自己打上顽皮小孩的标签。

    试想,如果这位妈**评莉莉总是破坏妈妈的计划,用普遍性、永久性、个人化的原因解释孩子的行为;

    莉莉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总是捣蛋做错事,也会对自己自暴自弃,否定自己,觉得妈妈不想要她了。这对孩子性格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还要注意,在你生气时,你向身边的人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也会影响孩子。

    比如,车子被刮到了,你可以解释,因为那个不讲理的家伙硬要挤过来;老爸大声关门是因为他的心情不好,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经济不景气。

    这些解释,都是把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原因,限定在特定的因素里,而不是永久性的原因,或者都是自己的错,这就是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

    你本身的解释风格显露无遗,而孩子也正仔细聆听着。他学习到的不只是你解释中的特定内容,还有你的普遍解释风格,并且将你的风格变成他自己的。”

第九百三十五章 乐观和悲观

    对应到我们自己身上,是不是就不应该用这样那样否定的、永久无法改变的标签来评判自己呢?

    很多人都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楚丽华也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脑想如口言。

    虽然道理她都懂,但是她脑海里也总是浮现出自己不想要的画面。

    还是冥想的深度不够啊!

    楚丽华闭上眼,开始浓缩刚才自己的长篇大论。

    “在你批评孩子或者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的解释风格。

    当父母不自觉地用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信息批评时,孩子就开始获取了自己的悲观模式。

    当父母责怪特定的和可以变化的原因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着重于特定和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刘星霆在角落里暗暗吃惊,楚丽华居然为了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而读了那么多的书,查阅了那么多的资料。

    那自己……

    和解吗?

    一个提问,打破了此时的沉默,“乐观和悲观,一说似乎都懂,但其实它们是很抽象的,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它们表面化呢?”

    楚丽华从回想中回神,“对,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既然是‘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内在父母‘要如何对自己的’内在小孩‘解释乐观和悲观呢?

    怎样让孩子明白乐观与悲观的思维方式呢?这第一步,就是教孩子捕捉思维。

    什么叫捕捉思维呢?这个意思是说,当一件不好的事发生我们身上之后,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念头是什么,需要我们去把它找出来;

    比如我们对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解释,或者我们自己的感受等等。

    想要让孩子理解这个不是很容易,我们可以给她讲讲侦探福尔摩斯和糊尔摩斯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小镇,有个7岁的小女孩,每天骑着红色脚踏车上学。有一天放学,她发现自己的脚踏车不见了。

    ‘我的脚踏车呢?’小女孩哇哇地大哭起来。

    这时,一个戴大帽子的,穿着很奇怪的人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不要害怕,我就是大名鼎鼎的侦探糊尔摩斯,我是来为你服务的。’

    小女孩说,‘我从来没听过糊尔摩斯,我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侦探福尔摩斯。’

    糊尔摩斯气急败坏的说,‘为什么每个人都把我跟那个混账家伙搞混呢?反正,我知道谁偷了你的车,就是那个恐怖危险的丹尼!’

    ‘哇!’小女孩叫道,‘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小偷是谁呢?’

    糊尔摩斯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就是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名字,所以一定是他。’

    说完,他转过身,差点儿绊倒自己,消失了。这时,福尔摩斯出现了,他脱下披风,扶正帽子说,‘我不同意那个笨蛋糊尔摩斯说的。真正的侦探不会只凭着脑子里的第一个名字就下结论。我会列出一张嫌疑犯的名单然后寻找证据来捉贼。我现在就去寻找线索。’

    到了晚上,福尔摩斯又现身了,同时带来了他的结论,他说,‘首先,我猜想是危险的丹尼,但当我搜集证据时,我发现丹尼今天因为逃课受罚不能出来,所以不可能是他。

    然后我想也许是狡猾的史蒂夫,但当我搜集证据时,发现放学后他直接去了游戏厅,也不可能是他。

    后来,我在你停车的地方,发现了坏贝蒂的发带,然后我去了坏贝蒂家;她妈妈告诉我,贝蒂骑着一辆崭新的红色脚踏车出去了;说是因为她表现好,学校给她的奖品。

    最后,我终于找到她,正骑着你的脚踏车,吓唬比她小的小孩呢。’

    小女孩高兴地拍手,‘你真是比那个糊尔摩斯聪明好几倍!’

    讲完这个故事后,现在问问你自己的‘内在小孩’,如果自己的脚踏车被偷了的话,是愿意请哪个侦探来帮忙呢?

    要描述一下,为什么福尔摩斯的方法更好。

    让孩子意识到,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成功破案,因为他列了一张犯罪人的名单,并且寻找到证据,根据证据判断谁是小偷。

    相反,糊尔摩斯只是相信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我们都会偶尔像糊尔摩斯一样,当坏事发生时,我们时常相信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想法,而没有花时间仔细判断,这个想法对不对。

    用这样的方法,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捕捉思维。

    我们要教给‘内在小孩’,在他感觉最难过的时候,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

    这些想法不太容易被感知到,因为在事情发生后,怎么想就像是个自动的行为,我们不会注意到自己在想什么,还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天然是对的。

    但如果有人冤枉了我们,把一件不是我们做的错事安在我们头上,我们会立马跳出来反驳。

    这就是第一步,捕捉思维,教导孩子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否则,就容易出现查理芒格说分那样,‘只要你手里拿着的事锤子,看什么都会像钉子。’”

    楚丽华说完,并不着急说第二,而是停顿下来,让大家慢慢消化一下。

    自己也再次复盘一下自己,对自己的捕捉思维进行改善。

    人脑真的很聪明,只要有了第一个想法,就会千方百计为自己找各种证据和理由来证明它。

    实际上,顺序反了。

    正确的顺序是先找证据,然后才下结论。

    给大家说理论,真是,上下嘴唇一碰,就出来一大堆。

    真正到了自己身上就……

    难怪人家都说,“老师都是考不上顶尖大学才去读师范的。可是偏偏这样一群人,却把自己那‘失败’经验相结合起来,教出了顶尖的学生。”

    楚丽华微微一笑,虽然自己现在并不是都做到了自己所说,但是只要他们都可以做到,以此来激励自己……

第九百三十六章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或许是大家都太过投入,没有人发现已经到了吃饭时间。

    每当楚丽华停下来,整个大厅就一片安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忆着,对应着,思索着……

    直到有一个人的手机响了,家人问他什么时候回去吃饭,众人才惊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在都比较依依不舍的情况之下,大家选择了奢侈一回,点外卖。

    等外卖的空隙,大家也没让楚丽华闲着。

    楚丽华也是讲的上瘾,“我们还是接着刚才的说,接下来的第二步,我们就可以教他反驳自己了。

    先给孩子讲一讲小学生强尼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孩子可以学会反驳的方法。

    故事是这样的:强尼的同学们周末相约去海边露营,由布莱恩的爸爸开车带他们去,而且要在海边住一晚。

    强尼很兴奋,也很想跟同学们一起去玩。但当他跟妈妈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强尼的妈妈显得很犹豫,一个是担心布莱恩的爸爸开车不靠谱,第二是担心海边没有电话,如果出现什么状况联系不到强尼会很担心。

    最后,强尼的妈妈还是不同意让他去露营。这样强尼非常生气,他想:我真恨她!她像女巫一样,总是这样对我,从来都不让我开心去玩,她让我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故事讲到这里,可以停下来一会,问问孩子,强尼这时候的想法是更像糊尔摩斯呢?还是像福尔摩斯呢?为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说,强尼的做法更像糊涂的糊尔摩斯。引导孩子去思考,真正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是不会因为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使自己生气的,他会去寻找证据。

    接下来,再接着把故事讲完,看看故事中的强尼是如何找证据的呢?强尼想,妈妈是不是真的从来没有让自己开心去玩呢?并不是,因为上星期她还让我去大冒险游乐场,而且她也让我一个人去看电影。

    噢,还有,她通常都让我请朋友来家里一起玩电动游戏,我想她的确有让我玩一些有趣的活动。你看,讲到这里要提醒孩子,之前强尼说妈妈从来不让他开心去玩这个想法并不对。

    接着,看看妈妈不让自己去露营的理由,成不成立呢?强尼回忆起来,布莱恩的爸爸的确有不良的开车记录,他经常闯红灯,脾气还很暴躁,有好几次差点撞到路边的行人。

    想到这里,强尼觉得,妈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妈妈还担心,海边没有电话联系不方便,去年自己在踢球的时候扭到脚,就没有及时打电话到家里,害得妈妈很晚才知道。

    好了,想到这里,强尼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之前对妈妈的理解是错的,妈妈并没有故意跟自己作对。

    虽然他还是很失望,但是他不恨妈妈了,因为他明白妈妈的理由是对的,这让他的心情好了很多。最后,强尼提议,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海边玩,并且邀请几个好朋友一起去,这次妈妈同意了。

    故事到这就讲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要让孩子知道,强尼的做法成功地反驳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悲观想法。

    试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而且更神奇的是,还特意找了很多理由来佐证它。

    接下来就到了重头戏了,可以让孩子试着来反驳他自己的悲观想法了。

    请孩子回忆一下,他生活中的一件不好的事,比如,同学们对她指指点点;上课走神了正好老师又在提问她;本来跟朋友约好了去看电影,但朋友临时取消了约会,说要去邻居家打游戏。

    让孩子把这件事写下来,再写上当时出现这个情况之后,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识别他自己的 abc 模式。

    举个例子,孩子记录的不好的事a,可能是一次英语考试只得了70分,他对自己的解释b可能是,‘我很笨’或者‘我永远也学不好了’、‘完蛋了,我将来考不上大学了’。

    而他的做法c可能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好,到这里,你就要告诉孩子,这些写下来的话,都是关于那件不好的事,它为什么会发生的主观看法。

    然后,再让孩子写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同时再想想,还有没有对这个问题的其他乐观的解释,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解释,也写下来。

    比如,孩子找到的反驳证据可能是,‘我平时很用功学习英语,每天我会花一个小时复习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做练习题,我还曾经拿过90分呢,这说明我并不笨。’

    这时候再引导他,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可能他会继续想,‘嗯,这次考试没考好,可能因为我没有充分准备,前两天我花太多时间在打游戏上了,有些单词和短语我没有下功夫背下来,所以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很吃力。

    其实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我一辈子就完了,这似乎太夸张了一点,我才刚刚上小学,离大学还远着呢,现在用功还来得及。’

    等孩子把这些反驳的证据都写下来之后,你就可以引导她,对比一下,这些新的解释跟之前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放弃努力,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更加努力。

    到此,你已经带孩子完成了反驳这个技巧的学习;试着多做练习,每个星期可以尝试三次,每次练习20分钟。

    再遇到相似的事情,及时跟孩子一起记录;写下不好的事、想法和做法,然后让孩子找到证据去反驳自己。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就会明白,把坏事想象成灾难,会使自己失去努力的尝试,变得抑郁失望,而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会让人更加努力。

    好了,对应到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有时候,事情真的是坏事吗?我个人觉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第九百三十七章 平静下的不平静

    楚丽华并没有就此停下,“就那我自己来说,自己做的花卷,总是比外面买的好吃的。

    经历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才会让自己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

    也同时让我们更加感激身边为我们付出的人。”

    虽然楚丽华最后这段话看似很前面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真的深入思索,会发现,这样说起来,前面的会更加好理解了。

    这时,外卖也到了,大家也没有那么拘谨,边吃边聊。

    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今天小七不知怎么地,非要找妈妈,最后青云飞只得带着孩子们来找楚丽华了。

    小七见到妈妈,立刻扑进楚丽华怀里撒娇卖萌。

    楚丽华只得先放下俱乐部的成员,先陪小七。

    对青云飞,楚丽华带着深深的愧疚。

    自己这几天估计又要长时间待在这个小院里了。

    孟宪祥和兰芝已经正式确定了关系,只等到年末或者来年就结婚了。

    两人就越发黏乎,有时候,楚丽华不在家,青云飞被三个孩子折腾得够呛。

    因为这原因,楚丽华还没有正式和刘星霆在一起。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为有了孩子,注定是一生的牵扯了。

    只是……楚丽华对青云飞现在,除了愧疚就是深深的感激。

    她不知道感激会不会再次孵化出爱来,反正最开始就是被青云飞一点点的小事情融化吸引,最后沦陷的。

    楚丽华也曾把这个想法跟刘星霆说过,没想到,刘星霆听了以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话,瞬间又扎疼了楚丽华的心。

    “我本来就没打算结婚,只要跟在你身边,我觉得你的身份,没那么重要。”

    这句话,是楚丽华赶吴铭离开时他也说过的。

    黄莹莹已经生下了孩子,是个男婴。

    她办理了休学手续,现在大学生结婚也是被允许的,所以,她也打算再休学一年亲自给孩子哺乳。

    因为黄莹莹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杨师超一家人都强烈要求赶紧给两人办婚礼。

    他们之前住的那个房子,吴铭住着。

    时不时的,吴铭会过来找楚丽华聊天。

    他的职业在哪里都不影响,甚至回去过年,他几人都没有成功留下他。

    楚丽华还以这个为理由告诉他,“吴铭,其实从你离开北京弃我而去的时候,你就不爱我了。因为,根本没人能真正阻挡你做什么。

    现在你所做的,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执念。说不定我们真的复合以后,你就会后悔。和我来个再次的后会无期的。”

    没想到,吴铭却反驳她,“那你跟我复合,然后消除我的执念。之后我就可以毫无感情的离开你了。”

    “你当我是圣母?”楚丽华如是回答他。

    现在,突然看上去一切都归于平静了,只是,楚丽华的心反而更加难以平静了。

    她知道这是自己心软的臭毛病,也知道这样下去,说不定受伤的人会更多。

    可是,她真的一下子没办法做出决定破局。

    如果,当初自己不离婚呢?

    楚丽华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差点手软把小七摔了。

    赶紧把小七紧紧抱住,她淡定了。可是,在处理关于感情的事情上,却依然那么缩手缩脚。

    哄睡了小七和双胞胎,又十分歉意地让青云飞带着他们待在旁边的屋子里,那里,有休息床。

    青云飞可以躺在上面好好休息一下。

    楚丽华决定,讲完最后的一步,就和青云飞出去好好聊聊他们现在这种尴尬的相处模式。

    因为已经过了饭后一小时,所以众人先开始做核桃灸。

    但这一次,有人的心境似乎不一样了。

    等到第一柱拿下来冷却换艾柱的时候,睁开眼的一瞬间就感觉到了似乎周围又有了一点变化。

    至于什么变化,他们还不敢肯定,但是那股喜悦的感觉却在心田里流淌着。

    甚至萦绕在周围。

    两柱之后,收拾清理,先把核桃壳直接泡在之前的药水里。

    等到一会儿过了时间,再清理换上新的药水。

    而楚丽华,又接着她刚才没分享完的继续。

    ——“下面,我们来看看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孩子主动化解灾难。

    可以说,学习乐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积极地行动,引导不好的事情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所以,当孩子学会了反驳,我们还要引导他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才能化解不愉快的事。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读玛丽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玛丽向她最好的朋友凯伦借了一条很漂亮的裙子,去参加一个生日派对。

    派对上,大家都说这条裙子很好看。但是,不知怎么搞的,玛丽回家后发现,裙子的袖子和胸前沾满了奶油,花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洗掉。玛丽非常害怕告诉凯伦,她觉得凯伦一定会非常生气。玛丽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好,那么你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需要想到三件事。

    首先他应该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其次再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最后,像福尔摩斯一样,再问自己‘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想完这三种可能性之后,他就可以为每一种可能性制订反攻计划。

    比如,让孩子想想,玛丽可能面对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大概凯伦会非常生气,告诉玛丽不要再做她的好朋友了。

    那么可以做哪一件事来防止最坏情况发生?孩子可能会说,‘玛丽可以用零花钱买一件一模一样的裙子还给凯伦。’。

    接下来让孩子想想,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大概凯伦一点也不生气。

    那么,可以做哪一件事来促使最好情况发生呢?孩子可能会说,向凯伦说对不起,然后可以送她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裙子。

    最后,再让孩子想想,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大概凯伦会有些生气,会有一阵子不和玛丽讲话。”

第九百三十八章 我是来帮忙的

    ——“如果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发生了,问问孩子会如何应付?

    孩子可能会说,可以向凯伦道歉,然后对她非常好,经常和她一起玩。

    这就是最后一步,化解灾难的思考方式。让孩子思考,能防止最坏情形发生的一个做法,能促使最好情况发生的做法,和能应付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做法。

    说到这,我来总结一下,教给‘内在小孩’乐观的思考方式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用侦探福尔摩斯和糊尔摩斯的故事,教导‘内在小孩’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第二步,帮助‘内在小孩’识别自己的abc模式,把不好的事、自己的想法和后来的做法记录下来。告诉他这些想法并不代表实际情况。

    然后,再让‘内在小孩’写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和其他乐观的解释。等‘内在小孩’把这些反驳的证据都写下来之后,引导她,对比新的解释跟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放弃努力,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更加努力,从而学会反驳自己。

    第三步,化解灾难,告诉‘内在小孩’,在不好的事发生以后,根据最坏的情况、最好的情况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反攻计划;

    计划防止最坏情形发生的一个做法,能促使最好情况发生的做法,和能应付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做法。从而把问题解决。”

    楚丽华说完以后,大家一起收拾卫生,艾灸灰和新泡的药水……

    楚丽华打算跟刘星霆打个招呼以后,就和青云飞先带着孩子回家去。

    没想到,青云飞却在楚丽华正要说话的时候过来了。

    ——“有些人来这里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青云飞这句话,惹恼了刘星霆。

    ——“我不像有些人,我来这里,当然是帮助大家的。我有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要和大家分享。是某些人觉得神神叨叨不靠谱的那种。”

    楚丽华对这样的场景已经从头疼到习惯了。

    ——“刘大夫有什么好的科研成果分享啊?认识医生就是好,医学方面的最新成果总是可以很快知道。”

    刘星霆得意的笑,“我本来打算今天来和大家分享的,没想到你这次的分享别开生面又有趣,听得我差点忘了来意。”

    楚丽华叫住了正打算出门或者等待的众人。

    ——“新的科研成果,大家想今天听还是明天听啊?”

    三分之二的人立马归位,答案显而易见。

    ——“既然如此,我就请刘大夫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下,人都回来了。

    果然,只有失去过健康的人,才最在意健康。

    ——“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对于我来说,我最近就意识到,科学家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谜题’转化为‘问题’:

    谜题是那种完全没法解释的东西,你只能用‘经验’、‘直觉’甚至‘迷信’来解释它。但‘问题’就不一样了,它更像是一套拼图。你能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拆解,直到最终找到答案。

    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或多或少受到过‘食疗’这个概念的影响,也就是通过饮食调节身体状态、治疗疾病。

    特别是所谓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理念,比如吃红色的大枣补血、喝骨头汤补钙、吃核桃补脑等说法,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不少。

    但与此同时,这些说法也是许多科普文章的重点批评对象。毕竟在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里,不管吃了什么食物,都要被人体消化系统研磨、破坏、消化分解成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不管核桃长得多像人脑、猪骨头和人骨头长得多像,吃下肚子一路消化分解,最后都是一堆生物体需要的最基本的原材料。按照这个理解,吃啥补啥、以形补形从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

    大家一片嘘吁声。

    刘星霆买了个关子以后继续说,“但是一直以来,生物研究圈子里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案例给正反双方都出了一个难题——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关注这么一个问题:食物里有一类叫作“微小rna”(mia)的化学物质,好像可以躲避被彻底分解的命运,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调节人体基因的活动,甚至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微小rna这一类分子其实在复杂生物体内非常丰富,人体就能自己生产超过2000种不同的微小rna分子。这类分子结构很简单,就是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一条核糖核酸片段。

    我们知道,人体的rna分子主要用来指导蛋白质生产。而微小rna分子的长度太短,不能直接生产蛋白质,但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干扰其他rna分子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生产的效率。

    当然,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生物自己生产出来的微小rna分子,能影响自己生产蛋白质的效率,本质上是生命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但是在2012年,张辰宇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在日后引起了巨大争议的论文。

    他们声称,稻米里含量丰富的几个微小rna分子,特别是一个叫mir168a的分子,在人体里竟然也相当丰富。

    看起来,它们可以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和人体器官,甚至还可以调节人体一个叫作ldlrap1的基因的活性,影响人体的血脂水平。

    换句话说,张辰宇他们发现了一个物种之间的远距离调节机制——大米饭当中的微小rna竟然能够直接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基因活动。”

    刘星霆停下来特意朝青云飞看了一眼,“瞧瞧,我可是来替楚丽华‘站台’的哦!”

    青云飞双手紧握,死死地瞪着刘星霆。

    人这个生物真是神奇,之前觉得楚丽华遇到自己,真是拣着了。

    怎么现在看着她身边围绕着这些散不去的人以后,反而觉得她越来越出彩了呢?

    人明明还是那个人啊!

第九百三十九章 吃啥补啥

    而且,神神叨叨的楚丽华说的那些东西,居然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现在‘砖家’其实都不可信,这些人真是无药可救了。

    刘星霆的声音又开始了,青云飞仔细听着,企图找出些破绽来。

    ——“从逻辑上说,如果张辰宇的研究属实,那食物提供给人体的就不光是简单的营养物质了,还有足以影响人体运行的生物学信息。

    这样的话,食物和人体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比如,是不是‘吃啥补啥’、‘以形补形’还真可能有那么一点生物学依据?是不是人吃了什么食物,就会受到这些食物当中特殊的微小rna分子的影响,所以人和人之间、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同导致的?

    还有,是不是转基因食品就更加危险?毕竟那里头除了天然的微小rna,可能还有人工形成的微小rna在发挥无法预测的作用……”

    刘星霆的话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几乎是屏住呼吸一样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这个非常反直觉甚至有点耸人听闻的研究马上引起了各种争议和挑战。从技术上说,rna分子是一类特别脆弱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压根不相信大米里的微小rna居然能在蒸米饭的过程中保持完整,还能一路穿越人体消化道被完整吸收。

    也有人质疑,张辰宇他们在人体内检测到的大米的微小rna,可能是试验样品被污染的结果。

    平心而论,我自己曾经对这些发现也是充满怀疑的。毕竟生物学的主流认知一直都是,食物会被彻底分解破碎,然后以最简单的形态被人体吸收利用;

    毕竟,食物里的微小rna能直接干扰人体功能,也基本只是张辰宇实验室的一家之言。要知道,科学界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非同寻常的声明,需要非比寻常的证据支持。

    面对这些质疑,在过去的十年里,张辰宇实验室一直在持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十年的光阴并没有白费,研究出了结果以后,他们在《细胞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新论文,为我们接近真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在这篇论文里,张辰宇实验室发现,动物体内一个名叫sidt1的蛋白质,看起来专门负责将微小rna分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

    而在小白鼠胃黏膜细胞的细胞膜上,这个sidt1蛋白质含量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删除小白鼠体内这个sidt1基因之后,研究者确实发现,小白鼠对食物中微小rna的吸收效率大大降低。

    从这些现象出发,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测——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可能就是在胃部被吸收然后进入人体发挥功能的。

    在这里多啰嗦一句,人类之所以用小白鼠做实验,主要是因为它们得来基因和我们的相似度高。

    言归正传,这项研究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充其量只是有一些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比如吃了大米饭之后,人体或者动物体内出现了一些本来只应该出现在大米当中的微小rna。

    哪怕是张辰宇本人,大概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sidt1,动物就没法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

    这反过来可能就说明,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当中的微小rna分子确实是可以进入动物体内的,而这个过程需要sidt1。

    在问题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描述的时候,争论双方往往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僵局。你说你在人体内找到了大米的微小rna,他说他做了一样的实验什么都没看到。

    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不知道该信谁?就算我自己做了一遍实验,如果没有重复出张辰宇的发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实验操作哪里做得不对。

    但是,发现了sidt1这个蛋白质之后,科学家就可以直接去验证和拓展张辰宇的发现了。

    比如,我可以去研究一下sidt1这个蛋白质,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运输微小rna分子、是怎么运输的;

    还可以去看看如果人体缺乏sidt1,是不是就不会吸收微小rna了;

    他也可以看看别的食物当中,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微小rna分子也能通过sidt1运输……

    这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第一次拥有了一个能够被第三方快速检验、从而一锤定音下结论的机会。

    当然,我还是得强调一下,对于食物里的微小rna是不是真的能进入人体、干扰人体功能,我其实还是将信将疑的。

    还是那句话,非同寻常的声明,需要非比寻常的证据。我们常说‘孤证不立’,来自第三方实验室的重复和证明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我们倒是不妨先畅想一下,如果这个理论真的得到证实,那意味着什么呢?

    至少我们可以说,地球生物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曾经认知的复杂。

    就说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吧——羊吃草,人吃羊,人死了之后尸体分解又被草吸收利用。

    传统上认为,在这个过程里,物种之间传递的无非就是各种化学物质和能量罢了。

    但是换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微小rna分子,甚至可能还有别的化学物质,物种之间其实还在传递更加精细和丰富的生物学信息,甚至可以说,物种之间在直接对话。

    羊吃草的时候,草里的微小rna可能会直接干预羊的生活;

    人吃羊的时候,羊肉里的微小rna可能会干预人体的活动;

    人死之后,可能我们体内的微小rna还会影响泥土里微生物和植物的状态。

    如果这一切得到证实,地球生态系统还真的可以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和环境的关系也远远不只是索取和利用那么简单。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世界观都会因此重塑。

    当然,在畅想这一切之前,我们还是先耐心等待来自更多实验室的进一步研究吧。

    至少,从现在的进展情况来看,‘吃啥补啥’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不过,我今天带给大家的重头戏,可不是‘吃啥补啥’,而是‘心诚则灵’!”

第九百四十章 心诚则灵

    “心诚则灵”么?

    果然,刘星霆就是那个最懂自己的人,现在这群人,虽说在自己的“轮番轰炸”之下可能相信了一些,但是,要达到治愈的效果……

    自己都还没有那种全心全意的认同吧。不然怎么会时不时就会在脑海里出现自己不想要的画面呢。

    心诚则灵,佛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它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吧。毕竟,佛学是真的啊!

    此时刘星霆的声音听起来真是有种说不出的舒适感。

    ——“心诚则灵到底存在不存在?

    和吃啥补啥一样,心诚则灵也是一个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但又不被现代科学和逻辑体系接受的说法。道理很简单,这个说法本质上可能就无法证伪。

    一个人到底心诚不诚,外人好像根本没有办法客观判断。比如考试之前去拜拜菩萨,考好了可以解释成菩萨显灵,考得不好可以说你烧香的时候不够虔诚。反正怎么说都有理。

    既然怎么说都有理,那合理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不跟你打口水仗。不过,在生命科学领域,还真有一个和心诚则灵有关的严肃问题,是不能随便绕过去的。

    它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

    楚丽华应该跟大家分享过这个概念。它说的是,在很多时候,哪怕给一个病人用的是只有淀粉或者生理盐水这样的‘假药’,只要这个人以为自己用的是真药,就能起到缓解病症的效果。

    因为这个原因,开发新药、做人体临床试验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一个步骤,就是开展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让两组病人分别使用真药和安慰剂假药,但不告诉他们自己用的到底是真药还是假药,然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

    这种方式能有效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干扰,确认一种新药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本质至今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某些时候,特别是针对像疼痛、抑郁症、失眠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安慰剂效应的强度已经大到了无法忽视。

    甚至可以和很多真药相提并论的程度。

    安慰剂效应已经很神奇了吧?但接下来的事情可能会让你觉得更加不可思议。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中,哪怕你直接告诉患者给他用的是没有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只要你同时告诉他安慰剂效应的存在,竟然也能起到缓解病情的效果。这就是所谓‘非欺骗性安慰剂’的概念。

    大家看,这种现象是不是特别像心诚则灵?有个东西,哪怕明知道是假的,只要我们选择相信,它就能有用。

    当然,两者的区别是,心诚则灵是个无法证伪的说法,而非欺骗性安慰剂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有机会研究清楚的。

    想要确认非欺骗性安慰剂的作用,一个传统思路是直接询问患者的感受。

    打个比方,研究者们可以给患者用非欺骗性安慰剂,比如淀粉做的药片,过一阵子问患者感觉是不是好点了。

    这样的研究其实做过不少,确实发现有不少疾病、不少患者哪怕明知道用了假药,也会觉得自己好转了。

    但是,这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患者说自己好转了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好转了。

    毕竟人是复杂的智慧生物,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患者不是怕研究者们失望而故意迎合?不是病情本身就在慢慢好转?

    或者人的大脑实在太善于脑补,以至于这些患者虽然病痛依旧,但是自己骗自己好转了,以至于自己都信了?

    换句话说,我们缺少一个不依赖于患者主观描述的客观指标,来证明非欺骗性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刘星霆这段话有些绕,但是反而让楚丽华茅塞顿开。

    是了,自己只是以为告诉自己,告诉大家,积极心理学和安慰剂效应的功效。

    却去忽略了一直压抑在自己和大家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些真的靠谱吗?

    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吗?

    刘星霆此刻反而是特意掀起了这样的困惑,让大家都困惑着,思索着;然后再一点点揭开谜底。

    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吗?

    只有可以证伪的观点才是值得信赖的。

    这才是自己一直对青云飞不喜的原因吧?

    青云飞总是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听。不想承认,甚至害怕的那种可能性。

    但是,逃避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明明有了疑惑,只是深压心底,刻意不去想它;但是,它就真的不存在吗?

    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扒开迷雾寻找真相么?

    等大家的情绪都发酵得差不多了,刘星霆接着开口,“不久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用客观证据证明了非欺骗性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心诚还真就能灵。”

    “心诚还真就能灵。”

    “心诚还真就能灵。”

    “心诚还真就能灵。”

    ……

    楚丽华不知道其他人,反正,她脑海里是一直回荡这这句话,美国研究出来的啊!

    心诚还真就能灵啊!

    这一次,刘星霆只是稍微停顿又继续了。

    ——“研究者的实验设计其实挺简单的:

    他们找一群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让他们看电脑屏幕上随机出现的图片。

    有些是不带感**彩的图片,比如一个皮球、一栋建筑;有些则是带有强烈负面刺激的图片,比如一个怪物头像、一个血淋淋的伤口、一个灾难现场等。

    然后,让学生们给自己的情绪打分,感觉越不舒服,分数就打得越高。这是一个主观指标。

    同时,他们还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脑电图的记录,测量他们被强烈情绪刺激所激发的脑电波信号(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这是一个反映情绪的客观指标。”

    图片就会影响人的情绪吗?

    秘密果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前期的各种想要情景的图片保存下来是对的。

    只是因为不是百分百相信,所以效果虽然可以看出来,但并没有那么显著。

第九百四十一章 不知其所以然的疑惑

    果然,知道和做到,中间的鸿沟想要跨越不单单是多读几次书本知识,多重复几次口述就可以的。

    而是在某个突然的瞬间因为一些感悟而突然理解它,并且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强迫大脑记住的那种。

    敏锐的刘星霆感受到楚丽华投来的目光以后,又继续了,“总体来说他们发现,看了那些惊悚可怕的图片之后,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指标,这群受试者的情绪状态都发生了明显的波动。这个不奇怪。

    怎么验证非欺骗性安慰剂的作用呢?研究者是这么做的:

    在实验开始前,研究者们会往每位受试者的鼻子里都喷点生理盐水,就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经常用的那种喷雾。

    区别在于,对于其中一半的受试者,研究者们仅仅告诉他们鼻子里喷盐水是试验必需的常规操作;而对于另外一半受试者,科学家们明确告诉他们,我给你喷的是盐水没错,但是请把它当成安慰剂,你只要相信,它就能让你等会儿情绪不那么难受。就这么一点差别。

    结果发现,不管是主观的情绪状态打分,还是客观的脑电波指标的测量,后面这一组学生的情绪状态都变好了。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明知道自己就是用了点生理盐水,但是只要他相信这东西管用,甚至只要他听说了这东西可能会有用,就真的会有用。非欺骗性安慰剂的效果第一次得到了实打实的证明。

    这当然是个非常开脑洞的发现。我想,它的价值并不是结束了一个问题,而是开启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从脑科学的角度发问,这种明知道一个东西是假的,但仍然会对它产生积极反应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是人脑的某种本能反应,还是人类特有的理性思维的结果?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不同年龄的人之间,这种现象会不会有强弱之别?

    会不会有些人特别容易心诚则灵,而有些人天然对此免疫?这些人之间的差别又是怎么来的?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

    刘星霆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都重重的敲击着在场所有人的心,他们或是抬头眯着眼看着前方那个模糊的身影,或是睁大眼睛毫无焦距的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这一刻,没有一个人是在走神的。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想要知道的。

    有时候,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对他们说的话,哪怕是一样的,也会在他们心里掀起不一样高的浪花。

    说白了就是,分量是不一样的。

    刘星霆轻咳一声,“还有,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安慰剂效应,特别是非欺骗性安慰剂效应的客观存在,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不好的地方说,这种效应让我们很难判断一种药物的真实效果到底如何,一定要借助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

    这本身就是一件费时费力、投入巨大的事,当然会提高新药开发的成本。甚至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安慰剂效应好像有越来越强的趋势。换句话说,新药开发的门槛也因此越来越高了。

    但是从好的地方来说,既然安慰剂效应真的存在,那么如果能想个办法利用它来缓解病痛,当然就是一个成本很低、安全性很高的办法。

    说得直白一点,对于那些吃一片淀粉药片、喷一点生理盐水就能治的病,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开发药物了对不对?

    而且,如果搞清楚了安慰剂效应的生物学本质,也许还能进一步强化它,让它更好地帮助我们治疗疾病。这当然是一个特别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瞧瞧,安慰剂效应已经得到了证实,连各国的生物学家们都已经用它治病了。

    还要接着改良强化,这不就是实打实的承认了它的功效吗?

    压在众人心上那块大石头,骤然间变轻了。

    楚丽华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问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一刻,刘星霆是高高在上权威。

    ——“请问下刘大夫,网上经常有关于穴位经络这些东西的质疑消息,说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真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楚丽华的话才说完,众人眼中的光芒更甚了。

    是了,他们现在做这个核桃灸不也是依照经络穴位来的吗?

    这些真的存在吗?

    刘星霆一开口,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样,每个人都竖直了耳朵听着。

    ——“真是巧合,这也是我打算和大家分享的第三方面,关于中医的针灸和穴位方面的。

    虽然中医这个话题太大、争议太多,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努力把它纳入现代科学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用化学手段分析中药,从传统中草药里提取单一的有效成分并开发成药物。

    其中包括青蒿素、麻黄碱等成功案例,咱们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另一个就是对针灸的研究,特别是搞清楚在什么部位、什么时间、用多大强度的针刺,能起到什么效果,这种效果又是如何实现的。

    2014年,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针灸对于败血症的治疗作用。

    败血症是一种人类世界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往往由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引起。

    人体免疫系统没有能力及时清除细菌,导致全身各个器官严重的免疫反应,引发持续的高烧、肝脾肿大、神智涣散乃至死亡。

    研究者们在小鼠身上模拟了人类败血症后发现,在小鼠的足三里穴,也就是小鼠后腿膝关节下面4毫米处的一个特定位置,插入很细的电极并通电刺激,模拟针灸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败血症症状,降低死亡率。

    到了2016年,研究者们在人体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用电针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能够有效降低身体的免疫反应,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研究已经部分证明,针灸这门古老的技艺可能确实有一些临床价值。”

第九百四十二章 与有荣焉

    在众人此起彼伏的点头中,刘星霆来了一句,“但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不太清楚针灸到底是通过什么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的。”

    因此,这才是怀疑和疑惑的根源,人类天生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排斥。

    楚丽华似是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缘由。

    ——“在中医理论里,经络是运行气血、贯通人体五脏六腑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重要的节点。

    只有在特定的穴位下针,影响特定经络的运行规律,才能起到预想的作用。

    艾灸则是针之所不能,艾灸之。道理是的一样的。

    但是,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找到所谓的经络、穴位这种东西到底有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既然不知道穴位到底是什么,在不同地方针灸、艾灸到底有什么区别,也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此前,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神经元》杂志发表过论文,部分的解释了针灸的作用基础。

    特别是通过两个不同穴位的比较,解释了为什么针灸不同穴位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这项研究的设计非常复杂,这里我为大家提炼一下其中精髓。

    简单来说,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实验室重点关注了两个穴位——位于小鼠后腿上的足三里和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他们发现,用电针刺激天枢穴或者足三里,都能很好地减轻小鼠的败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

    但是两个穴位对针灸的反应,却存在很微妙的区别。具体来说,刺激足三里只需要0.5ma的微弱电流,而且不管是小鼠得败血症之前预先刺激,还是得病之后再刺激,治疗疾病的效果都不错。

    相反,如果刺激天枢穴的话,就一定要3ma的高强度电流才管用,而且一定要发病前预先刺激,发病以后再刺激反而会让病情恶化。

    换句话说,下针的部位、下针的强度和下针的时机,三者共同性决定了针灸的效果。而这些指标,本来就是针灸技艺里特别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说,这项研究虽然不能说是给传统针灸技艺背书,但至少说明传统针灸经验里的很多关注点可能还真是有现实意义的。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呢?

    马秋富教授的团队对此做出了一些解释。他们证明,在不同的部位下针,激活的是不同的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低强度刺激足三里,能够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经信号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而高强度刺激天枢穴,则是通过刺激脾脏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来调节炎症反应。

    如果分别杀死这些神经细胞,针灸这两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消失。

    换句话说,所谓的不同穴位,其实就是能够和不同的神经系统产生联系的身体位置。

    这样看来,传统医学里那么多的穴位、复杂的针灸、艾灸手法,可能就是为了保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合适强度的刺激。

    这应该是生物学家能对针灸做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当然,传统医学主要是对经验的总结。既然是对经验的总结,里面一定是鱼龙混杂,因为古代医生很难判断什么经验是真正有效的、什么经验仅仅是偶然的巧合,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打个比方,一包草药煮好喝下去,或者一针扎下去,患者觉得舒服多了,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知道到底是草药或者针灸的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又或者患者的疾病本来就会慢慢好转。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研究者一直努力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逻辑重新梳理和检验传统医学的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而我们现在,也同样可以艾灸和安慰剂效应双管齐下,以此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毕竟,我们艾灸的穴位,都是无论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经过验证对眼睛好的眼睛周边穴位。

    不过,以我对中医的研究,其实再加上足三里,三阴交和涌泉穴,以及适当的百会穴给风池穴,效果会更加好的。

    毕竟,调理眼疾,肝肾功能和脾功能是起关键作用的。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肝和眼睛的欢喜相信不用我说了。

    至于脾,则是后天之本,主要负责运化功能。

    这些穴位,大家可以先自己试试找找,找穴位的方法,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话,我接下来先说说足三里这个穴位给大家做个示范。

    刚才我跟大家分享那项研究,对于我而言,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发是该如何定义穴位的。

    传统医学的实践里,很多穴位的具体位置是挺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比如足三里,大致位置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的地方。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医生,可能找到的足三里位置都有细微的差别。

    不过,有一点我们是不用担心的,艾灸的好处在于,穴位找的哪怕不是很精准也没有关系。

    我们所说的学位通常是一个点,但是艾灸往往是一个面的。

    面那么大,总会报告进去的。

    还有些穴位,甚至不同医书的记载都无法统一。既然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办法给穴位做出一套客观的定义标准呢?

    拿足三里和天枢穴做例子吧。根据刚才的研究分享,现在我们知道,这两个穴位能够激活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降低炎症反应。

    可它们到底是怎么和不同的神经系统组分联系起来的?是不是因为这两个穴位的皮肤下面分布着很多特殊的神经末梢,能够传递特殊的神经信号?

    如果确实如此,穴位的位置是不是可以干脆根据这些神经末梢的分布来定义?

    做个ct扫描就能定位,不需要用类似几根手指宽这样的模糊描述了。

    类似的,我们是不是还能发现一些新的穴位,也就是那些和特定神经系统有紧密联系的身体表面部位?”

    刘星霆的反问,反而让楚丽华有种自豪感,自己其实一直都是都在科技前沿的嘛!

第九百四十三章 心结梦境

    之前,还总是幻想着,突然有一天,科技高度发达了。

    每个人都可以换上身体组织缺失或者损坏的部位。

    甚至,还自带了人工智能这种逆天的存在。

    比如腿脚不方便的,换上以后会真有走路快如风的飞天感觉。

    比如眼球,说不定还有了雷达一样的扫描探测功能。

    ……

    在楚丽华的幻想神游中,刘星霆做了最后的总结,“还有,除了减少炎症反应,刺激穴位还有没有别的功效?

    这些功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除了刺激神经系统,穴位还有没有别的作用机制……

    你们看,这就是这项研究让我兴奋的地方。就像屠呦呦根据传统医书的记载,从青蒿里提取出了疟疾特效药青蒿素一样,也许从这项研究开始,我们也将慢慢把传统的针灸、艾灸技艺里的精华纳入现代化的系统中来。”

    随着刘星霆的声音停下来,楚丽华觉得似有一样什么东西从内心中破壳而出了。

    中医是了不起的,不然为何拥有现代科技的众多发达国家还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来研究。

    如果真是无用的东西,总会慢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遗失在历史长河里。

    沉淀下来的。必然都是精华所在。

    楚丽华愕然,曾经的自己,守着中华宝库而不自知,却总是寄希望于科技的发达。

    想想,人体是多精密的;现在科技再怎么发达,依然没有能力造出一模一样功能的人体器官之类的替代品。

    希望的种子终于破壳而出了。

    不同于以往,以往只是知道有希望,现在,它已经发芽了。

    那么,只要好好呵护,浇水,施肥,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一次,从小院离开,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有了变化。

    感受着这股力量,楚丽华知道,他们复明之路已经走走过了很重要的一步了。

    这种兴奋感冲淡了刘星霆分享之前楚丽华对青云飞的愧疚感,以至于她本来想着回去以后好好跟他聊聊的想法又莫名其妙淹没在思想的浪潮中了。

    ……

    “哎呀!楚丽华你就不能走路看着点吗?你看你又踩着狗屎了。恶心起了。”

    一道熟悉男音响起。

    楚丽华涨红了脸,使劲在沙地蹭了蹭脚底。

    然后三人又往前走着。

    楚丽华尽量忽视身边那咯咯笑的女声。

    接着,有人吸了吸鼻子,说了一句,“好臭啊!”

    “楚丽华,肯定是你太臭了。你别很我们一起走了。臭死了!”

    男音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楚丽华停住了脚步。

    两人并没有等她,嘻嘻哈哈笑闹着离开了。

    但是,那笑声似乎并没有走远,总是萦绕在楚丽华的耳旁。

    “或许,是时候离开了吧。”

    脑海里这样的声音突然想起来。

    楚丽华放下背上的背包,里面是她全部的家当。

    她给那个男的和那个女的发了信息,“好好珍惜彼此吧。背包我放在沙地这里了。你们尽快来取一下。”

    做完这一切,楚丽华缓缓起来了,慢慢适应一下蹲麻了的腿。

    走到一旁,躲着。

    嗯,很快那女的就回来取背包了。

    当她看了里面红彤彤的现金的时候,她笑了,“姐姐,呵,还算你有点良心。”

    然后,她在那男的过来之前,迅速把背包拉上背好。

    看着他们携手走远,楚丽华想,这个结局也不错吧?

    楚丽华带着明明很沉重却假装轻松的脚步离开了。

    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这天,楚丽华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

    “小丽啊!你现在有没有钱啊?暂时借我一点。小芳那边我已经打过电话了,说是没有。”

    楚丽华马上反驳,“怎么可能,钱都给她了,你问她要。”

    电话那头妈妈声音突然就哽咽了,“我也是没有办法了,你爹她实在疼的不行了……”

    楚丽华接下来就没有听清电话那边说什么了。

    脑袋嗡嗡直响,爹他向来是个能忍的人,他疼得不行了……

    “妈,我会尽快借钱的。你不要太担心了。”

    楚丽华赶紧给所有自己认识的人打电话借钱,可是,只借到几千块的时候……

    她妈妈找上门来了。

    当看到妈妈一脸憔悴的时候,楚丽华的心,针扎了一样的疼。

    “妈,没事,你放心,还有我。”

    妈妈听到这句话,哇地一声就哭了。

    “医生说要五十万啊!”

    什么?五十万?

    自己当时给小芳他们那个背包里,总共才五万啊!

    杯水车薪,却总好过没有吧。

    楚丽华知道,给小芳打电话,她是不会承认的。

    楚丽华安顿好妈妈,让憔悴不堪的她好好躺在自己床上睡一下。

    楚丽华去找那男的了,她好说歹说,那男的都说没有那么多钱。

    楚丽华着急了,她真的很急啊!

    扑通一下,她跪倒在那男的面前,“这钱对我很重要,求求你们!当我借的好吗?”

    这一刻,楚丽华无比后悔,当时为什么要逞强,为什么不自己把钱留在手里。

    终于,男的叹了口气,把身上所有钱都拿出来了。

    递给楚丽华的时候,她傻眼了。

    “这么快就花了只剩一万多了吗?”

    她的声音悲切而绝望。

    “楚丽华,你不要装了,你当时本来就只给了这些。小芳可是全部让我保管了。你赶紧拿着走吧。”

    楚丽华站起来踉踉跄跄,“怎么办啊!五十万才能治好啊!”

    背后传来那熟悉的男声,“这年头,不是有这筹那筹的吗?差钱救命,把这些筹都发一遍,还愁没有钱吗?”

    楚丽华眼前一亮。

    对呀!

    她赶紧回去准备了。

    ……

    这时窗外的雷雨声突然降临,把楚丽华睡梦中的楚丽华惊醒。

    楚丽华捂着发疼的心脏位置,还好是一场梦。

    只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可是,自己不可能“诅咒”父亲生病啊!

    那……

    这个梦境的所有感觉都太真实了。

    武志红老师说过,梦境其实很有可能是心结。

    心结,什么心结?

    妈妈吗?

    还是小芳?

    那男的是谁呢?

    声音很熟悉,可就是看不清脸……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372/ 第一时间欣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 作者:青薇筱语所写的《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为转载作品,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介绍:
缺爱,寻爱,最后只剩一声无奈。留守半盲女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故事。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然而最终以为的幸福,却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无声的痛苦在蔓延。幸福在哪里?几经周折,当楚丽华终于明白创伤不过是因为上帝想要把阳光照进自己心房时,一切才最终豁然开朗。此时,她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英雄之旅。在失明之前,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