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63章,未来要面对的人口问题

    奴隶市场黑海商行奴隶商店的门口,弘治皇帝、张懋、刘健、李东阳、刘晋等人看着从奴隶商店里面出来的老李头和李希,再看看两人身后跟着的三个新买的奴隶,顿时就笑了起来。

    “果然是来买奴隶的,还一买就是三个,这个老头可真要强。”

    张懋有些调侃的说道。

    “这下好了,有三个小妾的话,这孙子孙女就有的抱了。”

    刘晋也是跟着说道。

    “现在我大明的女子一般都是很少给人做小妾了,想要纳妾,一般都是纳朝鲜人、倭国人为妾,再就是买奴隶当小妾用。”

    李东阳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

    “是啊,现在生活好了,纵然是普通百姓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去给人做小,即便是有钱有势的权贵之家,想要纳我大明女子为妾也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刘健也是跟着有感而发,他儿子想要纳妾,对方只是普通的百姓之家,本以为会很顺利,结果却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也都不用为吃饭的事情烦恼。

    家里面虽然孩子多,但一个个也都更金贵了。

    以前,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因为粮食不够吃或者是子女太多了,就会将自己的女儿早早的送给有钱人家去当丫鬟、下人。

    不仅仅能够换一笔钱来养活其他孩子,而且进了大户人家,至少来说不用担心饿死了。

    听起来似乎好像还是很不错的。

    但真实的一面是其中有多少的心酸、多少的无奈。

    但凡是能够养得起,吃得饱,根本就没人愿意将自己的亲骨肉送去给当丫鬟、当下人。

    因为一旦收了钱,这女儿以后就不是你家的人了,而且地主家、有钱人家的了,而且还是最下等的丫鬟、下人。

    平时做牛做马的干活,冬天时给主人暖被窝,主人性子来了就是主人的发泄对象,没有丝毫的地位。

    纵然是运气好,给主人家生了儿子了,这儿子的地位也很低,除非是主人夫人没有儿子,这才能够翻身,否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永远都是卑贱的奴婢。

    纵然是被打死了,当父母的也不能说一句话,甚至于逢年过节你都没办法回家去看一眼父母,彻彻底底的与父母断了关系。

    这是最悲惨的,很多大户人家都会养上不少这样的丫鬟、下人,很小的时候就买回府上养起来,当丫鬟、奴婢去使唤,伺候主人。

    其次就是给人当小妾的了,前提是要长的漂亮,大户人家看得上你,你才可以去当小妾。

    这当小妾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基本上都要受大夫人的欺负和使唤,生出来的孩子那也是庶子,连继承家业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如果能够生出儿子来,晚年生活还是有保证的,要是连儿子都生不出来,日子就更加凄惨了。

    这些都是以前的大明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伴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大明对外大规模的扩张和移民,时代的红利自上而下洒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

    即便是最穷苦的人,现在还要肯去干活,一年随随便便赚个几十两银子,不仅仅能够养活大大小小的一家人,而且还可以建起大房子,过上富足的生活。

    自然而然的,这家里面的丫头也就更金贵了,自然是不会再卖给人当丫鬟,而且现在大明也是已经严厉禁止贩卖、拐卖大明人,卖自己的儿女那也是犯罪,要被官府这边流放的。

    至于说给人做小妾,那也是变的越来越少了。

    现在不愁吃喝,不愁穿的,谁还来给你当小妾?

    嫁个差不多的大明人,自己当家作主不好吗?

    以至于即便是朝中的权贵子弟想要纳妾都变的不容易了,很少有人愿意给人做小妾了,更何况现在的小妾都流行朝鲜、倭国以及那些买来的奴隶。

    大明人岂可以和他们一样?

    “时代变了~”

    “不过未来还继续变。”

    “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子流入我们大明,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啊。”

    刘晋看了看两边繁忙的奴隶市场,仿佛看到了无数的新生儿在呱呱落地。

    在古代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用来繁衍后代,大明人又极其的重视传承,像刚刚过去的老李头,家里面不是没有孙子。

    有两个孙子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太少,所以又来这里买奴隶回去给儿子当小妾,继续生更多的孙子出来。

    这种思想在大明是根深蒂固的,根本就难以改变。

    这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历经风雨才得出来的智慧,也正是靠着对传承和香火的重视,炎黄子孙才能够历经几千年岁月的风风雨雨。

    当然,想要生孩就需要女人,女人越多,生出来的孩子自然就越多。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奴隶流入大明,可以预见在未来,大明的人口将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看看那个老王头就知道,他生了几个儿子,结果就王正远养大了,可是王正远呢,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孩子,现在大明的医疗技术又大幅度提高,通过报纸又传授了很多正确的育儿知识。

    这些都可以大大的提高成活率,降低夭折率,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的人口将会持续爆炸式的增长。

    “新的问题?”

    “什么新的问题?”

    弘治皇帝一听,连忙问道。

    他对这些事情是最关心的了,身为一个好皇帝,最怕听到有什么问题了。

    “这人口增长的问题,大量女子输入我大明,必将使我大明的生育率极其提高,将来我大明的人口将会迅速增长。”

    “人口的大量增长,必然会带来其它相关方面的问题,比如教育,现在的教育规模肯定是不够的,将来还要兴建更多的学校来满足更多孩子读书的需求。”

    “再比如就是医疗,大量人口的增长和爆发,必定会需要更多的医生,同时从世界各地来到大明的女子,她们也极有可能会带来世界各地的各种疾病,这些都会我们大明形成新的挑战。”

    “另外就是这生出来的孩子,我大明人一般都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但混血之后,很多都是金发碧眼,并像我们大明人。”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大明又该如何去对待,他们是否也具有一样的权力,这也是要好好去思索和对待的。”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子,她们当了母亲之后,也必然会将她们各自原先民族的文化和宗教等等带到我们大明来,对这些孩子形成一定的英雄,这又会对我们大明文化、宗教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刘晋一口气将自己所看到的说了出来。

    说到底还是大量人口的增长会给医疗、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当然,人口也是财富,人越多创造的财富也会越多。

    其次就是该如何对待这些混血的后代,这也是以前大明很少有过的事情,现在一下子摆在了大明人的面前。

    “人多是好事,怕什么,不就是多建学校嘛,建呗~”

    张懋一脸的无所谓。

    “至于混血生下来的孩子,这也是我大明人的后代,那就应该一视同仁,虽然长相上是有些差异,但也是我大明人的子孙后代,也同样受我华夏之文明熏陶,岂能区别对待。”

    李东阳也是跟着点点头,在他们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这个时代大明的特色了。

    大明的强大,造就了自信的大明人。

    不过刘晋却是看到了未来的诸多问题,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未来的问题可就多了。

    别的不说,就弘治皇帝家来说,这朱厚照同学是一头勤奋的牛,天天播种,月月当爹的,其中有不少都是少数部族的女子生下来的。

    如果将来大明的皇位不得不传到了这些少数部族女子生的孩子手中,到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人坐在大明的龙椅上,估计着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

    即便这是朱厚照的子孙,是大明皇室的血脉,即便对方骨子里面也是炎黄子孙,但长相上差异太大的话,肯定是会带来一些动荡的。

    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

    皇后必然会是纯炎黄子孙,她生下来的孩子才是嫡子,是正儿八经的合法继承人,但宫廷的事情又有谁能够说得准呢,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

    “说的好,都是我大明人的后代,是我炎黄子孙。”

    弘治皇帝也是赞同的点点头,朱厚照有几个少数部族的妃子,从西域、南云省这边选美出来的,生出来的孩子有几个看起来就不像大明汉人,但弘治皇帝依然很是疼爱。

    “好吧,看来以后我大明是不用担心种族歧视的问题了。”

    刘晋无话可说了,这种问题在后世的欧美国家可是一个大问题,不过现在看来在大明这边,貌似不用担心了,只要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行,管他的长的像不像自己,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1564章,难道我们真的错了?

    京城内阁大臣谢迁的府邸书房内,谢迁正看着一张世界地图发呆,陷入了长长的思考之中。

    回想自己的一生,少年时变博学多才,人又长的英俊潇洒,后来在二十六的年纪就高中状元,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仕途也是一帆风顺,从在翰林院从修撰开始做起,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左庶子,到了弘治初年的时候就进詹事府当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仅仅八年之后,他就顺利的进入了内阁,成为了无数官员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内阁大臣,弘治十一年又进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时,太子少保。

    可谓是一帆风顺,坦荡无比。

    只是到现在,他却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不得不退隐的时候了。

    接连几次的事情下来,他都已经能够感觉弘治皇帝对自己的不满了。

    从弘治十一年北方三省闹灾荒,再到税务改革,开征商税,成立税务衙门,再到后面弘治皇帝收归兵权,再到最年南京出现的事情,弘治皇帝要削减江南科考名额一事。

    谢迁知道弘治皇帝对自己的不满已经到了极限。

    作为内阁大臣,如果没有天子的信任,基本上是干不久的,而且很多事情也是没有办法在继续做下去的。

    他很清楚这一点,可是看着手中的请辞奏疏,他又极其的舍不得。

    他现在依然还很年轻,仅仅六十多,相对于朝中的大臣而言,算是非常年轻的了,刘健都已经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

    只要自己再挺下去,等到刘健隐退了,还是有很大希望能够成为内阁首辅,做到人臣的极致,到了那个时候在隐退回去的话,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是,现在似乎好像已经到了不得不隐退的时候了。

    天子对自己的不满已经表达的足够清楚了。

    “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为什么我似乎好像做错了很多、很多。”

    看着眼前的世界地图,谢迁忍不住问道。

    一直以来,他所信奉的那一套,那就辅助君王治理天下,一直也是劝天子要亲贤者、远佞臣、勤学问、戒安逸、要以仁义治天下、轻徭薄赋、以德威服四海。

    起初弘治皇帝对他这一套是非常信任的,他又是从侍学大学士做起的,知道弘治皇帝为人宽厚仁慈,又勤政爱民。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弘治皇帝对这一套就不再那么相信了,转而开始相信刘晋所提出的那一套东西。

    刘晋所提出的整顿军务、对外扩张、改革税制,开征商税,又钻研奇巧yin技,开设工厂、作坊,还海外殖民,对外血腥的掠夺和扩张。

    这是一中完全有悖于儒家传统治国之道的思想和路线。

    这持续对外扩张,用儒家的话来说,那就是穷兵黩武、好战必亡,不仅仅要死大量自己的人,还对扩张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杀戮和流血。

    特别是刘晋当统帅的几次对外扩张,无论是扫荡南洋,还是吞并西域,刘晋一直以来都信奉那套强权即是真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

    在南洋、西域特别是河中地区,展开了血腥的杀戮和掠夺,不知道多少国家和部族都倒在了大明的屠刀之下,河中地区原本百族峥嵘,然而明军一过,河中地区成为了死寂之地,千里之地,荒无人烟。

    南洋诸国,被刘晋所灭者不知凡几,而且纵然是如麻六甲这样的小国,也不得不向大明这边称臣,签下城下之盟,赔偿了几百万两白银。

    以前和大明关系不错的暹罗,更是被直接攻破了都城,最终俯首称臣,赔钱千万两白银。

    这些在传统的儒家看来,那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

    自古以来泱泱大国,都是以德服人,威服四海,方才四方来朝,四方之国皆仰慕我华夏之文明。

    可是刘晋呢,却是大动干戈,以武服人,扫荡四方,大肆杀戮,这和强盗、蛮夷又何区别?

    然而偏偏正是刘晋的这一系列对外的扩张和战争,不仅仅没有拖垮大明,反而给大明带来了庞大的财富。

    单单是周围各国向大明的战争赔款,至今每年都还能够收到上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倭国、麻六甲、暹罗、奥斯曼帝国、英格兰,每年都要老老实实的将战争赔款送到大明来。

    如此庞大的财富,极大的缓解了大明的财政紧张,同时也极大的强化了大明军队,使得新军制得意顺利的完成,并且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和战力出来。

    此外,对外扩张获得的庞大土地,为大明的移民提供了条件,富饶的南洋、肥沃的辽东、广袤的西域和河中等地区,每一个的地方都有数百万、上千万的移民迁移过去。

    南洋成为了大明的糖库、辽东是大明的粮仓、西域和河中则是成为了大明的肉仓和马场,让大明再也不用为粮食和马匹的事情烦恼。

    北方原先虎视眈眈,年年扣关的鞑子,现在已经成为了能歌善舞的草原子民,在为大明人放牧牛羊,送上温暖的羊毛。

    明明对外是血腥味比的杀戮以及惨无人道的屠戮,可是反过来却是滋润了大明,让这个原本已经摇摇欲坠,风雨飘摇的庞大帝国换发新的生机。

    还有改革税制,开征商税,在传统儒家看来,那是横征暴敛,是要亡国之兆的,身为帝王,应该是轻徭薄赋、与民修养,尽可能的少征、不征税。

    然而刘晋呢,他不仅仅要征税,开征商税,而且还专门成立税务衙门,设立税务捕快,想尽办法的去征税,使用武力去征税。

    放在以前来说,那绝对妥妥的是横征暴敛,死都走不掉这个标签。

    谢迁是极力反对此事的,在他看来,横征暴敛必定没有什么好结果,一个不小心可能烽烟四起,江山动荡。

    可事实是,这一系列的税务改革,不仅仅没有让大明烽烟四起、江山动荡,反而因为国库税收收入的大增,使得朝廷有钱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可以支撑起百万级的移民来,大规模的移民辽东、西域、河中、南洋等地,极大的缓和大明内部的土地、人口矛盾。

    朝廷有钱,可以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大搞基建,大量水库、河提、公路、疏通运河、新建港口等等措施,使得大明各地之间往来变的极为便捷,货物流通更加顺畅,同时北方旱涝灾害的影响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削弱。

    朝廷有钱了,还大幅度给官员提高了俸禄和待遇,以前的时候,大明官员的俸禄和待遇真的是可以饿死人,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官员有一个体面的生活。

    现在,经过了几次大幅度的提高俸禄和待遇,大明官员的俸禄和待遇已经是相当不错了,纵然是七品的小官,现在每年也能够领到几百两银子外加粮食、布匹等一大堆的实物。

    俸禄的大幅度提高,也是让大明官场变的更加清廉起来,贪污的官员还有,但也有不少的官员变的更加清廉,因为这样的俸禄是足以轻松养家糊口,过上不错的生活。

    钻研奇巧yin技,这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是歪门邪道,是下三流的东西,真正的大道应该是儒家所提倡的大道,人要勤,要奋,而不是总想着一些偷懒耍滑的东西。

    可是偏偏就是这些东西,在刘晋的带头之下,新式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掀起了大明的纺织革命,无数的纺织工厂和作坊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新式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效率是原先的几十倍、上百倍,瞬间就冲跨了原有的家庭纺织机,掀起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接下来的蒸汽机,那更是衍生出一系列的机器。

    蒸汽带动的纺纱机、织布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蒸汽耕地机更是让大明的百姓轻轻松松就能够开垦几百、上千亩的土地出来。

    蒸汽火车,伴随着滚滚的白烟已经汽笛声,犹如一条条巨龙通行在大明的大江南北,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出行以及货物的流通,让辽东的粮食、西域的肉源源不断的滋养大明。

    蒸汽轮船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海上的航海革命,原本遥远的黄金洲、澳洲变的更近了,黄金洲的鱼干、人参、黄金、白银、澳洲的羊肉、袋鼠干、鲍鱼、羊毛,还有南洋的大米、蔗糖、水果、香料都源源不断的运回大明。

    蒸汽碾米机、磨粉机、自行车等等,各种各样的机器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极大的提高了大明人的生产力,创造出的财富要超以往的任何时代,让大明人变成了最富有的人。

    “难道我们真的错了吗?”

    谢迁看着世界地图,大明的版图无比辽阔,海外还有大量的藩属国、殖民地,华夏子孙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称雄于世。

    现如今的大明远远已经不是盛世能够衡量的,历史上所谓的盛世和如今的大明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关键是此时此刻的大明它依然在高速的发展,变的更加富裕,更加繁荣昌盛。

第1565章,谢迁退隐

    谢迁的内心是极其不愿意承认的。

    他是传统儒家出身的人,学识渊博,对于儒家的这一套东西自然是深信不疑。

    可是身为内阁大臣,他又清楚的知道大明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一切。

    以前的大明,弘治皇帝确确实实是按照他们这些文臣们所安排的去做了,非常的勤勉,又爱民如子,亲贤臣远奸佞,远比他爹明宪宗强多了。

    可是大明依然还是那个大明,并没有说比明宪宗的时候强到哪里去,反而变的更加虚弱了。

    明宪宗的时候,至少边防有保证,鞑子没办法年年南下劫掠边民,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睡个好觉,运到灾荒的时候,朝廷有银子、有粮食可以赈灾。

    可是到了弘治朝呢,该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边军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证,边防空虚,鞑子年年南下劫掠、扣关。

    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偏偏又没有银子和粮食去赈灾,以至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盗匪四起。

    东南沿海的倭寇又屡屡犯边,西南的土司非常的不老实,可谓是内忧外患,然而大家依然要对弘治皇帝歌功颂德,称颂所谓的弘治中兴。

    再看看现在的大明,早已经无边患之忧,北方广袤的草原变成了大明的马场和肉仓,让人谈之色变的草原人变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百姓富足,朝廷有钱,明军强大横扫四方,万国来朝,四方富饶之地皆入我大明,成为我华夏子孙的摇篮。

    如此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也是让谢迁时常在思考,到底是哪里错了?

    为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坚信的那一套东西不仅仅没有达到富国强民的效果,反而是刘晋所执行的那一套让大明变的富强起来,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富裕。

    “也是时候回家养老了。”

    谢迁叹口气,收回了自己的思绪。

    “父亲~”

    这时,谢迁的儿子谢正、谢丕走了进来。

    “有消息了?”

    谢迁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谢迁一生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非常的有出息,尤其是二儿子谢丕,是弘治十八年的探花,这父子鼎甲,整个大明也仅有四例,前面一例就是王华、王守仁父子了。

    “父亲,已经打听清楚了,今日圣上召内阁刘、李二阁老,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刘晋四人一同微服私访去了。”

    谢正回道。

    “唉~”

    “看来是不想回家养老也的要回家养老了。”

    谢迁听完叹口气,无奈的说道。

    “父亲,您好歹也是当今的内阁大臣,圣上岂能这样对您~”

    谢丕显得很是气愤,谢迁还是阁老呢,这以往有什么事情,弘治皇帝总是会带着谢迁,一定少不了的。

    无论是尚书房开小会议还是说跟着弘治皇帝去微服私访,谢迁也是必定相伴左右,这已经是多年来的习惯了。

    从弘治初年谢迁任侍讲学士开始都是如此,一直都没有变过。

    可是现在,弘治皇帝外出微服私访,三个内阁大臣带了两个,还带了张懋和刘晋,就是不带你谢迁,这让谢迁何等的难堪。

    “不能怪圣上,是我自己让圣上失望了。”

    谢迁微微摇头,他清楚的知道弘治皇帝为什么不带他。

    “一直以来我所信奉的治国之道和现今大明所走的道路完全相悖,格格不入,不受天子待见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好在你们都还年轻,只要好好的去学,好好的去做,将来也未尝不能青史留名。”

    看着自己的儿子,谢迁很少欣慰。

    他六个儿子,个个都非常有出息。

    历史上,他的大儿子谢正官职礼部员外郎,次子谢丕官至吏部左侍郎,赠礼礼部尚书。

    三子谢豆,官至大理寺左侍副,四子谢亘过继给弟弟谢迪为后,这个谢迪官至广东布政使,为一方封建大员,谢亘后来也是官至军都督府都事署左军,五子谢至官至山东武定州判官、六子谢垔官至山东胶州同知。

    可以说这谢氏一门,那都是真正官宦之家,显贵无比,子弟个个都非常的有出息,虎门无犬子。

    相比之下,李东阳就惨多了,生了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还不得不从自己兄弟哪里过继儿子过来,至于刘健的儿子也都不成器,大儿子靠着门荫才弄了个中书舍郎,二儿子早卒,三儿子不成器,连孙子都没一个成器的。

    所以看着自己的儿子,谢迁就觉得自己还是要比刘健、李东阳要更强一些的,不仅仅自己是状元,自己的儿子也要比他们的强得多。

    唯一的遗憾是自己恐怕是再也没有希望再进一步了,现在不得不辞官归乡养老了。

    只是才六十多岁的年纪就回家养老,没能再进一步,这终究是人生的憾事。

    “儿子必定谨记~”

    谢正、谢丕一听,连忙认真的说道。

    “谢至在海外这边有消息了吗?”

    谢迁满意的点点头,随机问起五儿子的事情来。

    五儿子从小无心学文,所以就干脆让他去学武,伴随着大明海外扩张和殖民主义的迅猛发展,谢家作为大明显贵的家族,自然也是要向海外发展的,所以老五谢至就干脆辞官去海外打拼了。

    “父亲,五弟刚刚来信了,他已经在西非这边抢占了一块殖民地,只是西非这边局势动荡不安。”

    “西班牙人同朝鲜人、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开战,抢夺殖民地,同时海盗肆虐,嚣张无比,倭国人也和西班牙人勾结在一起,搅动整个西非的局势。”

    “此外,西非这边的兴王,当今天子的弟弟所建立的兴国也是在大肆的对外扩张,似乎好像和西班牙人对上了。”

    “这让原本并不冒犯我们大明的西班牙人有开始针对我们大明人的趋势,所以我们家的殖民地现在也是变的岌岌可危。”

    “他希望我们能够给他支援更多的人手以及船只、武器装备过去,另外也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运转殖民地。”

    谢正掏出一封信递给谢迁,详细的说清楚谢至在海外的情况来。

    “我们出去海外的时间还是太迟了一些,好地方都让人先占了,现在只能在西非这边争夺那么一块小小的殖民地,还要蛮对复杂的局势。”

    谢迁快速的看完,也是叹口气。

    “家里面还有多少银子?”

    “只剩下不到五十万两银子了。”

    “只有五十万两银子了?”

    “是的,父亲,去年的时候我们家和江南的一些大家族在淞沪这边开设了自行车工厂,谁知道这个自行车工厂投资巨大,而且因为缺少橡胶的缘故,故而我们的自行车厂一直都未能盈利,投入了大量资金短时间内回不来。”

    “再加上南洋的种植园改种橡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橡胶树苗,这也是一大笔的资金砸下去,现在我们家真的没多少银子了。”

    谢正连忙回答,详细的列举了大项的重大支出。

    “五十万两银子太少了,海外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武器装备都非常的贵,更何况还要买船。”

    谢迁听完,也是皱起了眉头。

    和朝着其他的大佬一样,资本主义的兴趣,谢家也是参与进来,开始了纺织厂、水泥厂等等,赚到了不少的银子,然后又投资了新的工厂、商行、种植园、庄园、殖民地等等。

    这摊子铺开之后,银子就缺了,方方面面都需要银子。

    “也只能先将这五十万两银子寄过去了,我们再想办法筹钱了。”

    谢丕想了想说道:“现在工人的工钱都是按月发放,不然的话,我们还是很容易就能够再凑出几十万两银子的。”

    “也只能如此了,写信给谢至,告诉他要尽可能想办法的自给自足,另外我再写信给南非总督太平侯杜明恩,请他关照一二。”

    谢迁微微点头,短时间内筹集不出足够的银子,只能够让谢至这边自己先想办法。

    “明天早朝我准备向天子恩请归乡养老,这以后你们在朝中做事就要更加的小心、谨慎了。”

    接着谢迁拿出了自己写好的请辞奏疏对自己的儿子说道。

    “父亲,真的到了这一步了吗?”

    谢丕一听,赶紧问道。

    尽管早就知道父亲有退隐之意了,但是以前毕竟没有到非退不可的地步,所以还是能够继续做下去。

    而且有谢迁这棵大树在,他们几兄弟在朝中为官也是可以更加是顺利。

    现在谢迁要回乡归隐,这等于是一下子就少了谢迁在为他们遮风挡雨了,以后想要升迁都不会那么容易了。

    尽管谢迁的故交好友之类的依然很多,遍布朝野,但人走茶凉的道理谁会不知道?

    “是啊,父亲,还请三思啊,您现在才刚刚六十出头,身体又非常的健朗,完全可以再继续做下去的,很有望再进一步的。”

    谢正也是着急的说道。

    “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刚刚让你们去打听也是为确认,这失去了圣上的信任,我这个内阁大臣也是已经没有必要再做下去了。”

    “我意已决,休要再劝。”

第1566章,内阁职权

    翌日早朝。

    “陛下,臣最近深感身体不适,再加上年纪已大,思乡心切,还请陛下恩准臣回乡养老!”

    等到朝中江南籍的官员为了削减南直隶科考名额一事闹的差不多了,谢迁也是站出来递上了自己的请辞奏疏,希望弘治皇帝能够恩准自己回家养老。

    “谢公,万万不可啊~”

    “是啊,谢公,你身体健朗,仅有六十,岂能现在就回乡养老。”

    “谢公,您可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陛下的肱骨之臣。”

    听到谢迁要回乡养老,顿时朝野上下有很多大臣都纷纷站立出来,特别是守旧派的官员和江南官员,一个个都纷纷站出来。

    谢迁可以算是他们这些官员在朝中的代表了,也算是守旧派和江南官员最后的大靠山和支柱了。

    这谢迁要是归乡养老的话,那他们就更加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到时候就全是以李东阳、张懋、刘晋、佀钟这些为代表的改革派官员了,天知道到时候这大明会让他们给玩成什么样。

    弘治皇帝接过谢迁的请辞奏疏,快速的扫了一眼。

    奏疏说自己什么身体欠佳,又思乡心切,无法再为天子效力,希望能够回家颐养天年,最后还感谢天子多年来的信任和重用,感谢天子对自己的恩情之类的一大堆。

    这都是辞官的老套路了。

    有些是身体的真的不行了,必须要辞官了,但大部分都是已经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为借口来辞官的。

    “谢爱卿,如果身体不舒服的话,朕会让大明医学院和大明皇家医学院的教授来给你看看,另外最近朝鲜国王进贡了一批高丽人参,回头朕让人送一些过来。”

    “这辞官一事就免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谢迁,他虽然不是自己的老师,但从自己登基一来,也是从自己的侍讲大学时做起的,一直陪伴左右。

    弘治皇帝也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宽厚仁慈之人。

    尽管对谢迁不满,但对方真的要辞官的时候,弘治皇帝还是有些舍不得,多年的君臣之情,也不是说割舍就能够割舍的。

    所以弘治皇帝也是挽留起来。

    当然了,这也是常规操作了。

    就好比是古代开国皇帝登基的时候一般,都要下面的臣子一请、二请再三请,皇帝虽然心里面巴不得早点登基上去,但是也要一拒绝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二拒绝表示自己恐难当大任,三就半推半就的勉为其难当了皇帝。

    这古代臣子要辞官回乡养老,当皇帝的除非是对这个臣子极其的不满和厌恶,否则类似的程序也还是要走一遍的。

    第一次请辞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对方说身体不好,还要派御医去看,顺带着赏赐一些滋补的药材给臣子。

    第二次请辞也肯定是不会同意,还要赏赐一些金银、锦缎之类的东西以表示天子薄待了大臣,希望对方可以继续留下来给自己效力。

    第三次请辞的话,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如果是身体真的不行了,又或者是皇帝确实是不想再留对方了,又或者是对方确实是想要归乡养老了。

    那么天子就会给对方很多赏赐,然后再加一些头衔,如果有儿子在朝中做官的话,还会给你的儿子稍微提拔一下,让你可以风风光光的回家养老。

    弘治皇帝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又是一个念旧情的人。

    谢迁这第一次申请辞官,自然是要挽留的。

    不管如何,对方的面子一定是要给足的,即便是要回家养老,那也是要让对方风风光光的回家养老。

    “陛下,臣去意已决,实在是年事已高,身体不堪重任,还请陛下恩准。”

    见弘治皇帝挽留自己,谢迁也是感动的泛起了泪花。

    说实话,给弘治皇帝打工是真的舒服,不需要担心太多,弘治皇帝是宽厚仁慈的老板,对下面的臣子是真的不错。

    除非是动了天子的逆鳞,弘治皇帝是很少动杀意的,几次大案,被杀的官员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的官员也就罢官、流放,至于家人更是不会大规模的牵连。

    现在对自己又是关心,又是赏赐的,这让谢迁也是很感动。

    但天子挽留一二,那也是常规操作了,谢迁去意已决,自然是还会不断的请辞的。

    “不允~”

    弘治皇帝丢下一句话就直接退朝了。

    尚书房内,弘治皇帝也是再次挽留谢迁,但谢迁依然是去意已决,无心继续留下去了。

    没办法,谢迁好歹也是内阁大臣,也是要脸面的,你弘治皇帝微服私访,三个阁老带了两个,就是不带自己,这不是让自己难堪嘛。

    朝野上下知道了,自己还怎么去当这个内阁大臣?

    接下来的几天,谢迁接连不断的上书请辞,弘治皇帝也是挽留再三,一连挽留了六次之后,见谢迁去意已决,也是最终不得不同意谢迁回乡养老。

    当然,弘治皇帝对谢迁也是极为优待。

    首先就是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珍珠翡翠、锦缎布匹之类的东西给谢迁,这是保证他能够有足够的钱物好好养。

    接着对谢迁进行了加封,封一个伯爵,当然并不是世袭罔替的那种,这个伯爵是无法继承的,他一死的话就会收回来,儿子没办法继承,并不是铁饭碗,一般都是赏赐给重要文臣大佬的,像刘健也是封了一个伯爵。

    同时又加封了少傅兼太子太傅,这差不多跟后世的官员一样,退休养老的时候再提高一个级别。

    最后弘治皇帝还提拔了谢迁的儿子谢正,以表示自己的隆恩。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事了,随着弘治皇帝同意谢迁归乡养老,朝中大臣们的话题瞬间又回到了该推荐谁入阁的事情上来。

    内阁大臣,在明初的时候并无多少实权,但到了明中期之后,内阁大臣就是真正手握大权的重臣了。

    内阁大臣的职权大致上有票拟批答之权、草拟诏敕与封驳之权、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会审、经筳进讲之职。

    所谓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

    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票拟成为内阁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手段。

    由于皇帝决策前,必须经过内阁的票拟,草拟政策处理意见,在皇权和司礼监权利较受限制的时期,重要的决策主要由内阁票拟决定。

    票拟大约经历了“同宣协恭”、首辅专票、分票三个时期。

    早期,众阁臣商讨拟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见不合,则发还改票,多时可至五改,形成皇帝与众阁臣之间的政治协商。

    简单来说,内阁大臣虽然是天子的秘书,但拥有的权力很大,甚至于可以驳回天子的意见,很多事情,如果内阁大臣不同意,天子都没办法,只能够和内阁大臣们商量着来,互相妥协一番。

    草拟诏敕与封驳,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

    所谓封驳,即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谕旨不妥,或者是太监假传圣旨,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也就不可能予以贯彻执行。

    顾问咨询、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

    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传抄邸报,发于诸大臣知道,而密疏则可以留中不发。

    密疏就给了进言的大臣以极大的发言权,使其能够言他人所不能言,极大拉近了皇帝与密疏进言者的关系,因此密疏进言是一种极大的特权,也屡遭人诟病。

    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

    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

    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简单来说,则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内阁不仅仅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内阁大臣们起决策审议的作用。

    经筵,即为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这个职权就不算重要了,特别是这经常讲来讲去的,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不过这等于是时常陪伴天子左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给天子讲一讲治国之道,那也是获得提拔的大好机会,翰林院的人为什么提拔快。

    还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的近臣,天天在天子面前晃来晃去的,表示好一些,提拔就跟坐火箭一样。

    从内阁大臣所拥有的主动职权来看,这内阁大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这做官都想要成为内阁阁老,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第1567章,刘晋入阁

    内阁大臣权力极大,并且还享有极高的荣誉,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当内阁大臣了,只是这内阁大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做的。

    首先来说,在大明有一条大家都默认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当内阁大臣,首先就是要从翰林院出来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池,只有进士才能够进翰林,而且也只有头甲和二甲的进士才可以,三甲的进士是没有资格进翰林。

    这也就意味着你在科举考试之中,至少也要考进二甲才能够进翰林院,先在里面修书,给皇帝当秘书、讲学什么的,得到天子赏识之后,立刻就可以成为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干上几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书、侍郎,有合适的机会之后就可以入内阁当内阁阁老。

    现在朝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是这样的路子,科举高中,进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讲学士,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内阁大臣,都是一条路走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明朝,你要是能够进翰林院,这出来之后,基本上一个六部侍郎、尚书是绝对走不掉的,天子赏识的话,入内阁也不是什么难事。

    妥妥的高级人才储备池,进了翰林,那就不用担心以后仕途的事情了。

    当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如果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头几名,特别是状元的话,一进翰林院就是修撰干起,升起来就特别快。

    像谢迁是状元出身,年纪轻轻,品级就已经相当高了。

    谢迁五十多就入内阁了,很多大臣,五十多岁的时候连三品、四品都没有,更别说入内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科考之中成为状元,也是可以让很多大臣服气的,快速升迁起来,别人也没什么话可说。

    就像刘晋,年纪轻轻就是状元,翰林院随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岁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

    尽管很多大臣觉得刘晋太过年轻,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颇有微词,但是因为刘晋是状元,这提拔快一些,升迁快一些,大家心里面其实也是认可和接受的。

    毕竟这古代状元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几千人参加,想要夺得第一,是个人都知道有多难,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从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状元、状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迁快一点,大家也认可,状元都升迁慢的话,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内阁的要求虽然很高,不过对于朝中大臣来说,符合要求的人还是一抓一大把,毕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随便点个人出来可能都是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

    至于这六部的尚书、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讲学士什么的,那随便都是状元了,都是有资格入选内阁大臣的。

    现在谢迁回家养老了,朝中的大臣们心思也都放在这上面了,有人想要争着入内阁,有人则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腾出来了之后,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时之间,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私底下不断的讨论起来。

    “谢公回乡颐养天年,谁最有可能入阁?”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书刘晋,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众,入阁也是众望所归。”

    “刘公确实是最有希望入阁的,不过我觉得兵部尚书刘大夏刘公也是极有希望入阁的。”

    “兵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是协助都督府征兵,安排退伍军人事宜,他入阁的可能性比较小。”

    “户部尚书佀钟呢?”

    “他倒是不错的人选,不过我觉得还是比不过刘公。”

    “那倒也是~”

    朝野上下,关于谁入内阁的消息也是议论纷纷,同时也是在等待着弘治皇帝的意思。

    明朝内阁大臣的选拔方式有两种,特简和廷推。

    所谓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中旨的方式任命大臣为内阁大臣,而不通过吏部。

    这种方式大致上又可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皇帝本人亲自选拔任命,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还有就是由现任的内阁大臣推荐若干人选,再由天子选用。

    廷推也叫会推,顾名思义,就是开会大家一起来推荐,一般是由吏部牵头,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单,再由天子选用。

    特简和廷推是明朝内阁大臣选拔的两种方式,在万历以前阁臣的任选大多数都是天子通过特简的方式任命,万历之后,则多是由廷推来选拔。

    弘治八年以前,所有的阁臣都是特简选拔上来的,简单来说,那都是由天子亲自任命的,但在弘治八年的时候,内阁缺员,弘治皇帝下令吏部效仿廷推推荐大臣阁臣。

    于是当时吏部会同六部、督察院、通政院、大理寺以及科道大家一起推荐了‘吏部尚书耿裕、礼部尚书倪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礼部左侍郎周经、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谢迁’几人的名单出来。

    最后弘治皇帝钦点了李东阳、谢迁入阁,也是由此开创了阁臣由廷推推荐的先河。

    当然,这也是后世弘治皇帝也由此造人批评之处,过于信赖文官,将权力下放太过严重,导致文官集团的严重膨胀,为明中后期的党争埋下了隐患,同时明后期接连出现的几个宫廷大案,涉及天子之死的事情,有人推测也跟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此刻,朝臣们都在等待弘治皇帝的命令。

    弘治皇帝到底是和以前一样直接特简任命大臣进内阁呢,还是说像上次一样,通过廷推的方式,让大家来推荐出一个名单出来,再由天子点用。

    这其中的差别非常巨大。

    特简选拔出来的内阁大臣,一般都是深受天子信任的大臣,当然相对而言也是会更加听天子的话。

    廷推的话就不一样了,这廷推说实话,一方面是看那个大臣更德高望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看谁的同门、同乡等等更多了。

    支持你的人越多,你才最有希望进入被选用的名单上面,要是都没人推荐你,支持你,你连名单都上不去的话,休想成为内阁阁老。

    在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往往都是廷推出来的,特别是万历之后,都是廷推的大臣,这也是东林党人能够掌握朝中大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东林党人是江南籍贯的官员,这江南自古多文人才子,出的官员最多,廷推的话,谁比得过他们啊,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被他们把持了。

    并且廷推的官员能够当内阁,最先感谢的就是推荐自己的人了,对于天子,往往都没有特简出来的官员听话,特别是当天子年幼,不懂事,贪玩的情况下,很容易就形成了党派。

    特简就不一样了,是天子任命的,基本上都是天子的心腹和信任的大臣,做事要更天子的,同时也不需要去感谢谁推荐自己。

    纵然是没有庞大的同乡、同门之类的支持,也一样可以当上阁老,也就相对而言不容易形成党派。

    当然,这还是涉及到了皇权的问题。

    特简是皇权的体现,廷推则是将权力下放给了臣子。

    如果廷推形成惯例的话,特简慢慢的就会被取代,到了明后期,这内阁大臣要是没有经过廷推的话,是天子特简任命的内阁大臣的话,其他大臣甚至于还会看不起你,不配合你的工作,让你难堪,这就会削弱皇权,权力就会由天子转移到朝臣手中。

    一旦到了这种地步的话,到时候天子纵然是对阁臣不断,换了一批又一批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推荐的名单始终就是掌握在那些人的手中。

    像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他换了几十个阁臣,依然没有任何的作用,换来换去,还是那伙人,因为廷推上来的名单都是他们的人。

    这权力等于是彻底的由皇帝转移到了朝臣的手中,官员都是他们的人,你是用也要用,不用也得用。

    大家都在等待,等待弘治皇帝这边的会怎么操作。

    众人并没有等待太久,几天之后,弘治皇帝直接就用特简的方式,直接下中旨任命吏部尚书刘晋为新的内阁大臣,同时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并且还让刘晋兼任吏部尚书。

    当然,这个兼任也只是挂吏部尚书的头衔,真正吏部尚书换成原先户部尚书佀钟来担任,一般内阁阁臣都会兼任六部的某个尚书衔,但兼任吏部尚书就不一样了,吏部号称天官,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命、考核、升迁,权柄非常大,排名靠后的内阁阁臣还不一定有吏部尚书权力大、影响力大。

    弘治皇帝的这一番操作,很显然是对刘晋信任无比,当内阁大臣了,这吏部还是由刘晋来官,佀钟汇报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刘晋了。

第1568章,六十岁我都准备退休

    京城刘晋府邸。

    徐婉儿和李贞两人正在亲自给刘晋穿戴官府和官帽,绯红色衣袍上面绣着仙鹤,一品官员才能够穿戴的官服。

    刘晋本身就长的英俊不凡,尽管已经三十多了,但看起来依然和二十多一样,身上还多了一股成熟的韵味。

    正所谓男人三十一枝花,说的正是如此,人依然年轻却有了真正的男人味。

    两人一边给刘晋穿衣服也是一边看着,越看就越是喜欢,小脸泛红。

    “相公穿这身是真好看。”

    徐婉儿微微整理下刘晋的衣服,眼里都满心欢喜。

    她出身豪门贵胄,太清楚刘晋身上这一身一品官员服是何等的荣耀了。

    武将一生的追求就是封狼居胥,而文官,官居一品、出将为相,辅助君王就是他们最高的理想和追求了。

    刘晋入阁,晋升为从一品的官员,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文官的极致,放在以往的朝代,那就是宰相了,这已经是文官的最巅峰了。

    刘晋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做到了,满朝不知道多少文官的眼睛都是红的。

    三十多岁的年纪,很多人可能连进士都还没有考上,更别说官居一品、成为内阁阁老了。

    刘晋升官速度之快简直可以用坐火箭来形容,年纪轻轻,位高权重,国之柱石,天子之肱骨,虽然和历史上那些妖孽相比可能还稍逊一些,但也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明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大臣了。

    当然历史上在三十多岁入内阁的人也有,像大名鼎鼎的张居正以及明末的周延儒,都是三十多岁就成为了内阁大臣,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内阁首辅,可以说都是真正的牛人。

    两人都是十几岁的时候就中举,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什么的,干上一些年就提拔为六部侍郎、尚书,再接着就入内阁。

    说到底其实还是因为他们中举、中进士的时候非常的年轻,二十岁左右就中进士了,在翰林院里面工作。

    其他人一般中举可能都二十多岁,中进士都三十、四十了,这进了翰林院,待上一些年就已经五六十的老头子了,再入内阁的时候都已经年纪比较大了。

    提升速度其实都差不多,关键是他们中进士的时候太年轻了,所以三十多岁就入内阁,成为了内阁大臣。

    刘晋也是一样,十九岁高中状元,在翰林院修过书,又去五军都督府带过兵,去户部管过国库,在吏部又做了好几年,入内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是啊,让我想起了他中状元游街的时候呢。”

    李贞也是满眼的崇拜,她爷爷李蕙做了一辈子的官都还没有刘晋的官职大呢,她也是很清楚这入了内阁当了内阁大臣意味着什么。

    “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刘晋一听,顿时就回忆起来,这时间过的可真快,一晃十多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一转眼现在都已经内阁大臣,官居一品了。

    “相公,你现在才三十多就已经内阁大臣了,这以后可就有的累了,要是像首辅那样,七十多了还在做官的话,你这可是要做几十年呢。”

    徐婉儿看着刘晋,想了想说道。

    “我才不会干到七老八十呢,到六十岁,甚至于五十多岁我就退休,到时候带上我两位美娇妻走遍我大明的大好山河,到处看看,到处走走,游山玩水多好。”

    “我可不会将我的一生都放在工作上面。”

    刘晋一听,顿时就直摇头。

    这七老八十了,不回去好好养老,难道要死在工作上不成?

    虽然说手握大权的滋味确实是不错,但像刘健这样,都已经七十多将近八十的人,还在拼命工作的话,这严重不符合刘晋自己对人生的规划。

    来自后世的刘晋可不想一直工作到六七十岁,五十多,最多六十,刘晋就会退休,到时候带着自己的两个美娇妻到处游山玩水,天南海北的游玩难道不好吗?

    非要死磕在工作上面,有意义吗?

    “还美娇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人老珠黄了,你肯定会变心,不喜欢我们两了。”

    徐婉儿一听,顿时心里面就美滋滋的,想了想却是又伤感的说道。

    “哪里会啊,在我的眼里面,你们永远都是最美的,无论是海枯石烂,还是沧海桑田,你们永远都是我的最爱。”

    “来,亲一个~”

    刘晋一手抱住一个,嘴巴就亲了过去。

    “有下人在呢~”

    徐婉儿和李贞半推半就,嘴上说有下人在,可是却又不躲开,心里面不知道有多甜,看看刘晋,再看看京城那些大户人家的,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也就刘晋如此痴情,只有她们两个。

    “哈哈,等我下朝回来~”

    亲完自己的美娇妻,刘晋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出了门、坐上四轮马车往皇宫而去。

    “刘公~”

    “刘公~”

    “刘公~”

    来到皇城外,距离早朝还有点时间,看到刘晋穿着崭新的一品官府走来,沿途遇到的官员也是纷纷向刘晋问好。

    “李公早~”

    “王公早~”

    刘晋也是一一笑着回应。

    以前的时候,刘晋虽然是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不过因为刘晋年轻,所以很多官员都不愿意称刘晋刘公,而是叫刘大人,现在入了内阁了,地位又高了,一个个也是喊起刘公来。

    “臭小子,这当内阁阁老的感觉如何?”

    和往常一样,刘晋也是来到了最前面的位置,张懋凑了过来问道。

    “咳咳,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刘晋笑了笑回道。

    再看看张懋,他也是已经一把年纪了,头发斑白,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还是年轻好啊,年纪轻轻,三十多就已经是内阁阁老了,真是让人羡慕啊。”

    张懋看看刘晋,年轻、英俊潇洒、自信,再看看自己,都已经老了,自己也就是靠着祖上的福荫才能够成为这个英国公。

    要是让自己去考科举做官的话,一辈子都休息做到刘晋这个位置来。

    “话说,当时我怎么就没有将孙女嫁给你,白白便宜了老徐。”

    张懋想到了给刘晋做媒的事情,当时就觉得刘晋这小子未来不可限量,谁知道这才过去多少年,他就已经成为内阁阁老了。

    “张公,现在也不迟的。”

    刘晋知道老张是在和自己开玩笑,也是厚着老脸说道。

    “去,去~”

    张懋一听,顿时就连连挥手。

    “哈哈~”

    刘晋笑着来到刘健、李东阳、佀钟、韩文等人身边。

    刘晋入内阁了,佀钟由户部尚书变成了吏部尚书,品级虽然没变,但这管户部和吏部差别还是很大的,吏部尚书号称天官,位高权重,户部也就是现在,放以前,户部尚书的日子是最难过的,穷啊,到处都要钱,可是国库都能够饿死老鼠。

    韩文以前是户部侍郎,现在也是生了一级,成为了户部尚书,现在也是满脸笑容,毕竟升官了嘛。

    “刘公、李公、佀公、韩公~”

    “刘公~”

    几人见面,互相打了声招呼。

    几人看了看眼前的刘晋,年轻又长的好,关键是三十多岁就已经是内阁大臣了,这以后,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十年的漫长时间,大明的局势都要受到刘晋的左右。

    再想想自己,三十多岁的时候也就刚刚中进士开始踏入仕途,感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算是慢慢的熬出头,这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有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几人当中,也就是李东阳能够和刘晋稍微比一比,李东阳十七岁就高中进士,还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总四名,进了翰林院修书。

    按理说,李东阳其实也可以早早的就入内阁的,但是李东阳又运气不是很好,自从进了翰林院之后,原配妻子刘氏病卒,第二年岳父又病卒了,再过两年三弟又病死了,再过几年续弦的岳氏又病死了。

    再过一年李东阳的二弟又病亡了,好不容易消停几年,他父亲又病死了,不得不回乡守制了几年,又耽误了升迁。

    后来等到弘治八年的时候,李东阳的次子又病死了,过上几年,他自己又生了一场大病,到了弘治十四年的时候,长子又病死了,他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之下,自己还亲自去房山给自己挑选墓地。

    可以说李东阳虽然和刘晋差不多,年少多才,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还考的名列前茅,可是他这一路走来,不是病就是家里有人病死,可谓是身心俱疲,又耽误了仕途。

    但即便是这样李东阳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内阁大臣了,也是非常的年轻了。

    所以说啊,这当官啊,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还是年轻好啊~”

    李东阳和刘健看着刘晋,都忍不住发出了感叹。

    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是内阁阁老,真是让人羡慕,各自想想自己的人生,这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虽然自己也是内阁大臣,可是年纪已经大了,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未来终究还是这些年轻人的。

第1569章,修长江大桥?

    金銮殿内,弘治皇帝高坐龙椅之上,俯看着下放的群臣,目光很自然的就看到了处在最前面的刘晋。

    直接通过特简的方式任命刘晋为内阁大臣,弘治皇帝自然是有自己的考虑。

    他想要刘晋这个能臣来替自己继续改革大明,引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朝中大臣,刘健已经老了,快八十岁的人了,身体纵然是还算不错,但毕竟是耄耋老人,也干不了几年了。

    李东阳身体一直都不好,家里面还总出事,已经多次向自己辞官了,自己之所以没有同意,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是需要李东阳来辅佐自己,另外一个方面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

    现在刘晋入了内阁,这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关键是刘晋还非常的年轻,才三十多岁,可以替自己干很多年。

    再过上几年,到时候再将王守仁给提拔上来,王守仁也是非常的年轻,现在也才四十出头,有他们两个一左一右的辅佐,这大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都可以非常的稳定。

    刘晋和王守仁,他是非常的重视,也经过了多年的详细调查,是可以绝对放心的大臣,能力强,又不是什么野心家,还是维新派的官员,确定他们的地位就等于是确定了未来几十年大明的发展方向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已经七十的萧敬,声音都已经变的苍老了,也不复几年前的洪亮、尖锐了。

    “内廷这边看来也是要准备换一批新人了,只是心性好又无野心的人可真不好找,关键是还要能力也强。”

    听着萧敬的声音,弘治皇帝心里面也是忍不住一阵感叹,时光荏苒。

    一转眼的功夫,自己当皇帝都已经二十三年了,萧敬跟着自己多年,这也是一天天的变老了。

    “陛下,南直隶布政使王守仁奏报,准备在南京修建一座跨越长江的长江大桥,需要用银五千万两,请求天子恩准,并且给予拨款。”

    工部尚书曾鉴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汇报起南直隶这边准备修建长江大桥的事情。

    “修建长江大桥?”

    “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的话刚刚落下,顿时间满朝的文武都忍不住惊叹起来。

    长江是大明的第一大河流,非常的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无法在上面修建桥梁,现在南直隶这边竟然要在长江上面修建桥梁,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首先就是表示怀疑。

    这长江上面能够修的起大桥吗?

    我们能不能建的起来?

    长江可不是一般的河流,它非常的宽、水流量也是非常大,水也很深,修建长江大桥的难度非常大,自古以来这长江就是一道天堑。

    三国时期,吴国之所以能够守住东南,主要还是依靠长江的天险,如果没有长江,它早就被魏国所统一了。

    尽管现在大明的基建非常强,水泥公路、铁路什么的到处修,这桥梁也是建了很多,可是这要在长江上面修建长江大桥,这还是让大家吃惊无比。

    当然,还有就是巨额的费用,五千万两白银啊。

    这可不是五万两、五十万两,而是五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现在朝廷有钱了,要是放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朝廷一年收到的税银也才三百多万两而已。

    这五千万两白银,可是一笔无比庞大的数字。

    然而,它仅仅只是建造长江大桥的预计费用,想要在长江上面修建起一座大桥来,天知道要丢多少银子到长江里面去。

    “这长江大桥我们能够建起来?”

    弘治皇帝也是震惊不已,为王守仁这个大胆的想法所震惊,他虽然没有去过长江,但也是知道这长江的一些数据,想要在上面修建一座大桥,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世纪工程。

    “陛下,以我们大明目前的技术来说,在长江上修建大桥虽然存在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但也未必不行,还是可以做到的。”

    曾鉴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说道。

    这些年大搞基建,他这个工部尚书可是非常忙的,也很清楚这些年建了多少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建桥技术和经验。

    在长江上修建大桥其实是完全可行的,技术上来说,虽然困难,但还是可以想办法去克服的。

    更何况,刘晋还专门成立了大明建筑工程学院,这个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建筑工程人才的学院,同时也是专门研究桥梁建造、水泥公路、铁路施工、隧道施工等等技术的学院。

    学院里面毕业的诸多学子早已经遍布大明的每一处工地,工部这边都特招了大量学院的学生为官员。

    没办法,谁让他们的技术确实是厉害呢。

    “即便是可以修,那也不需要花费五千万两白银吧?”

    弘治皇帝听完,沉吟一番又说道。

    “陛下,根据南直隶这边提交上来的计划书,修建的长江大桥,它是公路和铁路两用的大桥,同时桥梁的高度上面,设计超过四十米,所以总造价预计需要五千万两白银。”

    曾鉴也是立即回道。

    “你是工部尚书,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修建长江大桥,这个造价会不会太高?”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随即又问道。

    这修建长江大桥可不是小事情,这可不是说在皇宫之中修一个园子,它可是关系到整个大明长远发展的大事。

    甚至于可以说这座大桥,如果真的要修的话,它甚至于可以写进历史,也可以写进自己的治国功绩之中,毕竟修桥铺路自古以来都是好事。

    “陛下,修建长江大桥确实是有其必要,我大明已经在黄河上修建大桥,不仅仅满足了公路和铁路的需求,而且也极大的便捷了南北往来。”

    “长江一直以来都是南北往来的一大重要天堑,如果能够修建一座长江大桥,它将极大的便捷长江南北两岸的往来,从此以后天堑变通途。”

    “火车也是可以继续往南修建,再联通公路,则我大明南北往来将会更加的便捷。”

    曾鉴想了想也是回道。

    桥肯定是要修的,只是这一次是在长江上面修大桥,技术难度大,投资大,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长江大桥一旦修建完毕的话,未来它的作用也会非常巨大。

    公路铁路两用的大桥,这意味着以后火车可以直接往南继续修下去,有了火车,这南北之间的往来就更加的便捷、快速了。

    “陛下,长江大桥的修建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长江天堑,严重阻碍了南北之间的往来,我大明的火车修到这里都没办法在往南修建。”

    “我大明幅员辽阔,类似于长江这样的大桥还有很多,未来我大明铁路沟通四方,在大江大河上面修建大桥也是必然的。”

    “现在修建长江大桥,不仅可以便捷长江南北之间的往来,也可以积攒下丰富的建桥经验和技术,为日后修建更多的大桥打下基础。”

    刘晋也是站出来说道,修桥是好事,这以后要修的桥还多着呢,现在修一修,积累经验,掌握技术,也是可以给以后打基础的。

    群臣一听,也是纷纷点头。

    “陛下,刘公所言有理~”

    “长江流域乃是我大明富庶之地,湖广、江西、江南,铁路又关系到国家的交通命脉,未来还要继续往南修建,沟通浙江、福建、两广以及下南洋前往,交趾、象林。”

    “陛下,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足以名传千古之事,古圣贤之君皆重视兴修水利。”

    “现今我大明繁荣鼎盛,远超历朝历代,这修建桥梁自然是要建更大、更好的桥梁,长江大桥的修建于国于民有利而无害。”

    一个个大臣也是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特别是南方的官员,江西、浙江、南直隶的官员,那更是表示支持。

    这长江大桥要是修起来,对这些地方的发展就太有作用了,以前过河太麻烦了,都靠船。

    大船不好停泊,又不方便,小船颠簸,运不了多少东西。

    这要是有一条大桥,还公铁两用的话,以后不管是走公路,还是通火车,往来就极其的便捷了,对于拉动大明江南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这修桥是好事,只是这长江上建桥,我们有这个技术吗?”

    “是啊,是啊,长江何等宽广,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怕就怕到时候桥梁建不起来,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支持不了多久啊。”

    “是啊,投资如此巨大,五千万两白银,这纯粹就是用银子给推起来的,如果有保证的话还好,可要是被冲跨的话,这五千万两白银岂不是打水漂了?”

    “陛下,臣以为这其中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长江可不是小河,想要在上面修建桥梁实在是太难了,也太危险了。”

    有大臣支持,也是有大臣反对,反对的官员无一不觉得在长江修桥具有太大的风险,技术可能做不到,即便是建起来了也怕不够长久,怕庞大的财富打水漂。

    群臣争论不休,也是让弘治皇帝陷入了两难之地,这长江大桥到底能不能修?

第1570章,大明建筑工程学院

    尚书房内,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几位重臣说道:“这长江大桥一事,大家怎么看?”

    刚刚早朝上面,关于要不要修建长江大桥,大臣们也是争论不休,主张修建的也有主张修建的道理。

    长江天堑,严重的阻碍了长江南北之间的往来,修建长江大桥沟通南北,对于促进南北之间的往来非常具有帮助,而且现在铁路都已经修到了南京,想要继续往南修建的话,就必须要修建一座大桥。

    反对修建长江大桥的大臣则是觉得风险太大,长江上修建大桥,这长江可不是小河、小溪的,河面非常的宽,江水翻滚,想要在上面修建大桥,难度非常大,而且施工极为不宜。

    况且这大桥投资巨大,需要五千万两白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世纪工程,要知道即将通航的埃及运河,它的总投资也不过两千万两白银而已,这造一座大桥却是耗资五千万两白银,这简直就是用银子来堆一座大桥出来。

    这桥如果能够建起来还好,如果一旦建不起来,或者是建起来之后很快有倒掉的话,如此庞大的财富砸进去,可都是打水漂了。

    朝中反对的大臣很多,都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了,技术上存在太多难以攻克的难题了。

    “陛下,臣以为修建此桥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长江天险,江水又深、又急,河面非常宽,修建此桥,可谓是前无古人。”

    “况且所需资金实在是太大了,五千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刘健首先站出来,他是反对修建此桥的,觉得风险太大,投资太大。

    “陛下,刘公所言有理,长江天险,非人力所能克服,长江大桥的修建风险太大了,这成功还好,一旦失败的话,恐怕会遗臭万年啊。”

    李东阳也是跟着说道。

    他们两个对于修建长江大桥都是持保留意见的,这其中并不蕴含任何的党派之见,纯粹就是觉得这个投资大、风险大,难以修建。

    “陛下,在长江上修建大桥,虽然是前无古人之事,但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无法在上面修建大桥,也正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在上面修建过大桥,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开历史之先河。”

    “当然,这能不能修,我们说了都不算,因为我们都不会造桥,也不懂造桥,在这方面,臣以为还是应该多听听那些懂造桥、修桥的人来说一说,最好是能够派遣一支考察团前往长江这边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论证,进行相关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

    “如果我们有技术可以修建此桥,那我们就应该勇于去开创新的时代,投资虽大,但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然,如果确实是无法修建此桥,那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出发,将这件事情交给后人去做。”

    刘晋沉思一番也是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能不能修,大家说了不算,因为大家都不是造桥的,不懂造桥的技术,别说是长江了,就是随便一条河流,叫大家去修,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修。

    这事情,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员去做专业的事情。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也是微微点头。

    刘晋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涉及到造桥、修路、挖隧道这些事情,大家是真的说了不算,还是要让专业的人来说。

    “招工部的工匠来问问?”

    张懋想了想说道。

    “不,我们应该去大明建筑工程学院这边走走、看看,和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们聊一聊、问一问,听听他们的意见。”

    “工部的工匠,他们的造桥技术是远不如建筑工程学院的,现如今,我大明的公路、铁路的建设,大部分都是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学生们领队完成的。”

    刘晋摇摇头提议道。

    不能说工部的工匠技术就真的不行,而是工部的这些工匠,技术大多数都是祖传下来的,尽管有很多精湛的技术。

    但是在创新方面是远不如刘晋建立起来的诸多学院。

    刘晋所创办的诸多学院,参照的是后世的高等教育,所招收的学生又都是经过系统性基础教育出来的学生。

    他们所学的东西都非常的广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诸多学科都要学习,同时又要学习大明诸多传统的技艺,两者互相集合,这才有了现如今大明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能够不断的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新机器出来。

    造长江大桥可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指望传统的这些工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还是要看建筑工程学院的人。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他也是知道刘晋麾下这些学院的厉害,铁路都能够修建起来,一条铁路的修建也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一直以来也都是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学生来完成的。

    “去建筑工程学院。”

    ……

    大明建筑工程学院坐落于京城南区新城这里,和大明皇家理工学院、大明理工学院、大明化学院、大明机械学院等等诸多高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庞大的高校片区。

    每一座学院的占地面积都极大,投资浩大,校园环境极其的优美,每年都要招收大量的学生,为大明源源不断的培养理工科人才,促进大明在科技与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

    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刘晋、张懋一行人身穿便服来到了大明建筑工厂学院,行走在优美的校园之中,随处可见大量的学子拿着书本在认真的学习。

    这个时期和后世是完全不一样的。

    后世之人,很多人对于读书根本就不上心,不用功,甚至于觉得读书无用,大学生都在给小学生打工之类的。

    这个时期就不一样,一直以来读书都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唯有真正有钱的家庭才能够供应孩子读书,一般的家庭根本就供应不起。

    再者读书人在这个时代享有超然的地位,纵然是一个秀才,也拥有诸多的特权,远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能够相比的。

    一旦能够考上举人、高中进士的话,那就是真的一飞冲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尊贵非凡。

    大家对于读书人也是相当的敬佩,根本就没有人会说读书无用,也不可能会出现说举人、秀才给泥腿子打工的事情。

    所以刘晋创办新学,给普通的贫寒子弟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无论是这些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所有人都会告诉你,要好好读书,珍惜机会。

    你要是不好好学,学校里面老师的戒尺会告诉你什么叫严格,回到家里面,父母的混合双打又会告诉你什么叫恨铁不成钢。

    再要是调皮捣蛋,学校直接将你开除出去,不想读书就早点滚蛋,别浪费资源和时间。

    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读书都是极其刻苦,每一个人都在拼命的学习,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不敢有所懈怠。

    不仅仅是因为读书的机会难得,学校的要求严格,家里面寄托了父母的希望,而且是因为读好书之后,他们确实是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未来。

    刘晋所办的新式教育,只有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三个级别,其中中学毕业考试的时候,如果考不上好的成绩,那就没有办法进入刘晋所创办的诸多高等院校之中继续深造,只能够出来工作。

    一般中学出来工作的时候仅仅只有十几岁的样子,不过他们都读书识字,又都会算数,还懂很多基本的常识,故而也是很受诸多工厂、作坊、商行的欢迎。

    招进来,先跟着老师傅学两年,到了差不多20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也都能够独当一面了,成为工厂、作坊、商行等等之类的中流砥柱了。

    真正厉害的还是能够考进高等院校的这些学生,他们在这个没有应试教育的年代里面,纯粹就是靠着自己的天赋考进高等院校,可以说都是天才。

    在这高等院校之中,他们继续进行深造,同时也是肩负了研究的使命,研究科技与技术,一般他们出来的话,基本上都是大商行、大工厂、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给抢走,一毕业,基本上都可以获得很不错的工作和待遇,生活是绝对不要犯愁的。

    特别是这大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因为他们是专门研究建筑工厂,现如今这大明在大搞基建,城市发展又极其的迅猛,对他们这些建筑工厂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的旺盛。

    你建房子需要他们这些人去设计、去把关吧,毕竟现在的大楼随随便便都好几层,可不是以前的泥土房。

    你修路建桥需要他们吧,没有他们,你的路和桥就根本不可能修得好,有了他们这些专业的人才,不仅仅可以修的更好,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银子出来。

    需要他们的地方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建筑学院的学生人还没有毕业,往往就已经收到了很多的邀请,给出的待遇一个比一个好。

第1571章,造桥其实很简单

    “不错,不错~”

    弘治皇帝看着学子们都很勤奋,也是满意的点点头。

    自己的儿子朱厚照是不喜欢学习的,这让他一度非常伤脑筋,对于热爱学习的孩子,他是很喜欢的。

    “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我年轻时求学的一幕,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啊。”

    刘健摸着自己斑白的胡子,忍不住感叹起来。

    自己都已经快八十的人了,想一想自己年轻时候求学的一幕,顿时就觉得时间过的是太快、太快了。

    “是啊,还是现在好啊,这学院建的很不错,环境相当好,教室也很明亮,不好好读书都对不起刘晋你每年大把、大把银子的花进去。”

    李东阳也是跟着点头。

    要说刘晋吧,他最佩服的还是刘晋在教育上面是如此的大方和舍得,建学校是从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每年上千万两银子的砸进去,完全免费试的供着大量的孩童上学。

    换成其他人,有如此庞大的银子,用来自己享受不好吗?

    所以,他是很佩服刘晋这一点的,自己并不贪图享受,拥有庞大的财富,基本上都是用在了投资新式教育上面。

    “他们能够学有所成,我也是很高兴的,这说明我的银子没有白花,也说明我大明多了更多的人才。”

    刘晋笑着回道。

    众人一边参观校园也是一边聊天,很快就来到了一处小溪旁边,只见一群学生正在小溪旁边忙的团团转,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连忙走了过去。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弘治皇帝看着这群学生又是搅拌水泥,又是在不断的制作小木板,同时一旁还堆着不少的小钢条,还有学生在小溪里面来回跑来跑去,不断计算着什么。

    “我们在模拟建造桥梁~”

    梁烽看了看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等人,丝毫没有认出眼前之人就是当今天子,一边忙着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计算数据,一边也是吩咐起自己的同学起来。

    “先挖地基,地基是最重要的称重部位,要挖深一点,钢筋用粗一点的。”

    “模拟建造桥梁?”

    弘治皇帝等人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也不急着去找学校的院长、教授,而是静静的看着这群学生在这里不断的捣鼓。

    只见这些学生先是勘察出一个不错的位置,在小溪的两边进行开挖,接着挖出一个个小小的深井,将捆扎好的小钢条伸进去,再然后将水泥浆不断灌入其中,两边的地基就算是完成了。

    接着就是建造桥墩,还是同样的办法,挖出小小的深井,捆扎好的小钢铁插进去,再外面帮上小木板,浇灌水泥浆,一个个桥墩就出现在了小溪的两边,不断的朝着小溪的中间延伸过去。

    同时在两边有学生也在桥墩与桥墩之间开始用小钢铁进行连接和捆扎,再困上小木板,浇灌上水泥浆,一段桥梁就从图纸上出现在了这个小溪上面。

    “大家休息下,休息下,等这个水泥干了,再继续。”

    梁烽看了看小溪的两边,仔细的量一量,对比一番,这才满意的吩咐起来。

    “你们就是这样建桥的?”

    弘治皇帝看得眼睛都微微瞪大了,原本觉得建桥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肯定是极难的,但是现在看起来,似乎好像并不是很难的样子。

    看看眼前消息两边的桥墩和已经建起来的部分桥体,弘治皇帝都仿佛能够看过,再过几天的时间,一座小小的桥梁就要横跨这个小溪了。

    如果将这个小溪看成是一条大河,这上面的小小模拟桥梁无疑就是一座跨江大桥了,都能够想象到它的庞大和威武身躯了。

    “对啊~”

    “这建桥其实很简单的,关键点就是这个支撑点、受力点,只要这个桩基、墩台身、梁体没有问题,那么建一座桥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你看,这个桥墩就是受力点和承重点,这桥墩有多高,相应的就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往地里面打桩,挖深来,同时在用钢筋和高强度水泥进行浇灌,这样做出来的桥墩就具有很强的承重能力。”

    “并且,因为它的根基足够深,还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梁烽点点头,见弘治皇帝很感兴趣,再看看弘治皇帝一行人,还以为是某个大商行来学校招人呢,所以也是详细的给弘治皇帝介绍起来。

    随着他的讲解,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张懋、刘晋等也是听的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也是会再问一下。

    梁烽等人也是非常热情的给弘治皇帝等人进行解说,什么拉力、应力、承重力、河流水流的流速、含沙量、地质结构等等一些词也是从他们嘴里面不断的蹦出来。

    以至于弘治皇帝等人听了也是一愣、一愣的,和看起来似乎好像很简单的桥梁,其中设计到的知识竟然如此之多。

    “如果说在长江上面建桥的话,你们觉得可以实现吗?”

    弘治皇帝详细的听完,想了想也是问道。

    “长江上建桥啊?”

    “完全是可行的,长江其实也就是河面比较宽一点,水流量大一点,其它条件来说,并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

    “真正最难建造桥梁的地方,其实是处于地震带的区域,这些地方建造桥梁的话,还需要考虑地震的因素在里面,那才真的很难建造。”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原,水流也比较稳定,建造桥梁是完全可行的,只不过要在长江上面建桥的话,造价会非常的高昂。”

    梁烽一听,想了想也是非常肯定的说道。

    “你是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在长江上面建造大桥?”

    刘健一听,连忙再次问道。

    “这位老爷爷,我们都是学造桥技术的,在方面我们虽然还比不上老师,但我们至少也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了,这方面还是有发言权的。”

    “长江上建造大桥并不难,唯一难的就是筹集经费,想要在长江上面建造一座大桥,随便一算,它至少也是需要上千万两白银的,如果还需要加高或者有特殊要求的,费用还会成倍的增加。”

    “现在长江上面连一条大桥都没有,我估计着如果真的要建造长江大桥的话,到时候这个大桥肯定是还要通火车的,这火车、公路两用的大桥,随便一算,估计着也要几千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才是建造长江大桥最大的难题。”

    梁烽显然是有水平的,随随便便计算一番就得出了建造长江大桥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它需要的投资实在是太庞大了,几千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投资,除了朝廷能够拿得出来之外,也只能通过天津证券交易所这边上市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了。

    “你就如此确定?”

    李东阳听完也是再次问道。

    “哎呦,这有什么啊,不就是在长江上面建大桥嘛。”

    “我们在黄河上面都已经建起一座大桥来了,这在长江上建大桥又有什么难的。”

    “这个世界上大江大河不知道有多少,我大明国土广袤,河流众多,这大大小小的河流成千上万,在未来还不知道需要建造多少大桥呢。”

    “这长江上建大桥也是迟早的事情,信不信再过些年我们就可以在长江上建起大桥来?”

    梁烽笑着回应李东阳。

    他们在学院里面学习建造桥梁,同样对于大明现在的建筑工程行业是非常了解的,大明现在大兴基建,公路、铁路,水库、河提、桥梁、港口、码头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基建领域,现在都非常的火,到处都在建。

    听到梁烽的话,李东阳、刘健顿时就无话可说了。

    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似乎好像无论如何也是争论不过对方的,再看看眼前这座尚未完工的小小桥梁,又觉得他们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这建长江大桥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好像真的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信,当然信~”

    “我大明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将来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此时此刻,弘治皇帝却是信心大增。

    眼前这些仅仅只是学院里面的学生而已,他们对于建造长江大桥就如此的有信心,详细这学院里面的教授、老师,他们就更加的有信心了。

    看来这建造长江大桥技术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第1572章,好日子要结束了

    当大明天子派遣一支由工部牵头,大明建筑工程学院诸多教授、老师、学生为主的,足足有上千人的庞大团队前往南京考察、研究、论证建造长江大桥的可行性时。

    远在万里之遥的埃及,埃及运河的挖掘也是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

    身穿大明官府的童源骑着高头大马在运河工地上面巡视,看着眼前庞大而繁忙的工地,足足有近三十万人在参与埃及运河的修建。

    最后这十几里的路段上,到处都是忙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运河工地的两岸,原本是一片荒漠之地,寸草春晖,一片沙漠,但伴随着运河工地的挖掘,童源这边考虑到大量工人用水的问题,所以也是事先就挖掘了专门的引水渠,将尼罗河的淡水引过来。

    淡水所过之处,滋生出一片片的绿洲,再加上大量工人聚集再次,衍生出了极其庞大的市场,运河两岸,一眼看过去,都是连绵不绝的棚户区。

    能够看到数不清的孩子在哪里无忧无虑的玩耍,看到妇女在哪里忙着准备饭食,也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店,生意非常的不错。

    骑着马来到一处沙丘之上,目光远眺,都已经能够看到远处的大海,感受到大海的气息。

    “三年多的时间,终于要完工了!”

    童源算了算时间,埃及运河从弘治十八年开始挖掘,现在已经是弘治二十二年了,算算时间,再过个把月,这运河差不多就可以竣工,正式通船了。

    不到四年的时间就挖通埃及运河,这速度还是相当可以的。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埃及和大明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合作,大明这边出钱、出技术,埃及这边出人、出地。

    三十多万失去耕地的农民成为了最廉价的劳动力,只要给饭吃,再给点工钱,他们就踏踏实实的给你干活。

    资金充足、劳动力充足,再加上提前就考虑到诸多的因素,进展就无比的顺利。

    当然这也跟埃及这边的土地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沙土地,非常的松软,挖掘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轻松。

    所以才能够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将这条埃及运河给挖通,即将迎来正式通航。

    “童大人,终于要完工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坎苏二世骑着马来到了童源的身边,

    想比起童源的迫不及待,坎苏二世却是显得非常头痛。

    这运河一旦完工的话,到时候眼前这几十万人就失去了生计,自己上哪里去给这三十多万人找工作?

    尽管这几年来,坎苏二世一直在努力,努力打击埃及内部的大地主、大封建领主,想方设法的想要将土地从他们的手中给弄出来给农民。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国内这些大地主、大封建领主、贵族们的力量,所有的努力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土地依然牢牢的掌握在这些大地主、大封建领主、贵族的手中。

    这些马穆鲁克王国的封建领主、贵族,他们是马穆鲁克王国统治的基础,但现在同样在动摇着这个帝国的根基。

    土地过于集中于少数贵族、领主的手中,大量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国内的矛盾异常尖锐。

    要不是刚好运气好,大明这边斥巨资来开挖这个运河,给几十万人提供了工作,间接极大程度的缓解了埃及内部的矛盾的话。

    恐怕此时的埃及早已经改朝换代又或者是被一直以来都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奥斯曼帝国给侵占了。

    现在运河终于要完工了,几年的好日子也是马上就要结束了,坎苏二世丝毫没有运河开通的喜悦,而是满面忧愁。

    一下子几十万人失去工作,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到时候必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他其实是希望这个运河能够多挖几年,挖久一点,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整顿国内的事情。

    但他又知道,自己国内的问题迟早也要解决的,迟早也是会爆发的,这运河也终有一天是会挖通的,这一天迟早都会来。

    “是啊,终于要完工了,幸不辱使命,终于要完工了,也算是对得起我们大明和你们埃及!”

    童源笑着感叹。

    几年的时间,自己都在埃及这边,纵然是过年也都没有办法回去,家乡的父母、妻儿,还有自己的恩师。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天子的命令,是无数埃及运河股东的期盼。

    自己这几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总算是要完工了。

    “童大人言重了,要不是有你在此主持大局,这运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挖通呢,也幸亏是有你,我们埃及这几年来也是过上了难得的好日子。”

    坎苏二世和童源现在也算是好友了。

    童源是大明人,还是大明的官员,坎苏二世纵然是一个国家的国王,但童源对他却是始终不卑不亢。

    再加上童源和埃及这边没有什么利益瓜葛,所以可以很平等的相处,再加上童源是刘晋的学生,耳濡目染之下,多少也是知道很多治国之道,对于埃及的局势多少也能够分析出一二来。

    和童源聊天、谈话也是让坎苏二世获益良多,几年的时间,他也是在逐步的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和地位,同时思索好的治国之策。

    “这都是互惠互利,我们大明人看上了运河的航运价值,恰好又有钱有技术可以开挖,你们埃及也需要运河带来的收益,同时需要给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寻找工作。”

    “我们双方的合作对我们都有利,所以我们才能合作的如此愉快,也希望我们两国能够永远保持这样的友好合作关系。”

    童源笑了笑回道,埃及的情况,他很清楚,封建大贵族、大地主、大领主们的势力非常强大,坎苏二世很难撼动他们的地位,因为这本身就是埃及的统治基础。

    但如果不动他们的利益,等到运河完工,这三十多万没有土地的农民,你让他们靠什么活下去?

    纵然是开通运河之后,埃及每年都能够分到大量的运河通航费用,国库收入可以大大增加,但农民需要土地,需要粮食,光有钱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

    现在大明各个藩国、殖民地愿意以正常的价格卖粮食过来,那是因为挖运河是大明帝国的一件大事,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

    可是运河一旦挖通了,你埃及要是缺少粮食,你信不信那些藩国和殖民地会直接将粮食给提高十倍?

    所以坎苏二世现在很难,运河挖通,他既高兴又满是忧愁。

    “那是当然,大明是我们埃及永远的朋友,我们永远不会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坎苏二世一听,立即就非常认真的说道。

    伴随着和大明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他自己都学习大明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每天都要看从大明这边过来的报纸。

    算是真正了解了大明帝国的强大。

    无比广袤的版图、庞大无比的人口、无穷无尽的资源、富裕、强大、纵横世界,纵然是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也丝毫不敢招惹大明帝国。

    更别说自己一个小小的埃及了,别的不说,单单是大明驻扎在红海的红海军以及驻扎在地中海的地中海舰队就足以让埃及吃不了兜着走了。

    面对这样的一个庞大帝国,它不侵占你,你都已经要烧高香了。

    要知道大明人可是在全世界各地殖民,海外的殖民地、藩国都不知道有多少,埃及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这大明人不侵占过来,他都觉得有些意外了,还招惹大明人,除非是不想活了。

    “我估计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差不多可以挖痛了,你要做好准备。”

    “到时候这几十万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找不到新的土地或者事情的话,你就麻烦了。”

    童源看着热火朝天的运河工地,看在坎苏二世这几年给自己送了很多美女的份上,也是郑重的提醒起来。

    “我知道,实不相瞒,我的新军也是已经训练完毕,接下来我准备尼罗河上游以及往阿拉伯半岛这边扩张。”

    坎苏二世点点头,他知道童源这是以朋友的身份在提醒自己,所以他也是讲出了自己的打算。

    国内的这些大贵族、大封建领主、大地主是动不了了,一动的话,自己这个位置都可能坐不稳。

    现在也只能够和大明一样了,依靠对外的扩张和掠夺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埃及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往南,往尼罗河上游扩张,一个是往东,往阿拉伯半岛这边扩张。

    往南扩张相对要更容易很多,因为往南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对手,但是往南是深入非洲大陆内部了,自然条件也不是很理想,也只有尼罗河沿河地区还不错。

    往东则是有强大的奥斯曼帝国阻挡,但是两河流域非常的富庶,并且还是曾经阿拉伯大帝国的地盘,和他们算是一家人了,都属于阿拉伯世界。

第1573章,运河开通,日进万金

    一个多月之后。

    埃及运河最北段塞得港附近运河工地这里,几十万参与建设埃及运河的工人们聚集在一起,埃及马穆鲁克王国的诸多官员、贵族也都纷纷前来参加埃及运河正式开通运营的大典。

    现场旌旗飘扬,张灯结彩,人脑非凡。

    同时在塞得港这里,上百条准备通过运河前往红海的商船也是早已经在等待,埃及运河的开通,这意味着从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程大大缩减,同时也变的更加安全,消息一传开,大量的船只都选择走这一条安全的线路。

    坎苏二世身穿华丽的衣裳,头上包着一个包,中间是名贵的宝石镶嵌,手里面握着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权杖。

    今天是载入史册的一天,埃及运河正式挖通,正式通航,这对于埃及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甚至于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它都是一件大事。

    因为这条运河的开通,它极大的便捷了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从此以后欧洲前往遥远的东方,再也不需要绕道危险的大西洋,直接通过地中海就可以前往印度洋和富饶的东方。

    童源身穿绯红色的大明官府,代表大明这边参加了这次的通航庆典。

    “挖通~”

    伴随着坎苏二世的一声令下,有人迅速的开始去点火,伴随着引线的燃烧,很快在最后一点点的距离这里。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最后剩下的一点点阻挡海水的沙土瞬间被炸开,烟尘滚滚之中,地中海的海水开始疯狂的灌入运河之中,犹如奔腾的江河。

    “哈哈,终于挖通了,终于挖通了~”

    顿时,现场参与庆典的人都欢呼雀跃起来,特别是几十万参与挖掘的运河工人,更是开心无比。

    辛辛苦苦的累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将运河给挖通了,海水转眼间就灌满了运河,一条水道出现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之中,并且向着南方不断的蔓延过去。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这绝对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刻!”

    童源笑着向坎苏二世送上了祝福。

    “同喜,同喜~”

    坎苏二世也是满脸笑容,运河终于开通了,这以后就可以坐着收钱了,这来来往往的船只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随随便便一年也是可以收个几百万两银子。

    每年都可以有如此庞大的收入,这以后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至少来说,再也不用为银子的事情发愁了。

    有了银子,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了,想要建设强大的军队、想要搞基础建设、想要对外扩张等等,都没有问题,有钱好办事,怕就怕没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童源和坎苏二世在看着运河聊天,另外一边,运河入口、塞得港这里,一艘艘准备通过运河的船只也是开始缴纳通航费,准备通过埃及运河前往红海。

    一艘艘船只,上面基本上都是挂着大明帝国的旗帜,也有很多是挂着各殖民地、藩属国的旗帜,最多的就是运奴船,专门将地中海这里的奴隶运往大明贩卖。

    “我靠~你们怎么不去抢银子啊,过一趟运河而已,你们竟然要一千两银子!”

    “是啊,是啊,一千两银子,这也太贵了吧?”

    “能不能便宜点?”

    船长们看着张贴出来的告示,告示是用阿拉伯语和汉语双语书写的清清楚楚,大船单次通航费一千两银子、中型船只七千两银子、小型船只一百至五百两不等。

    如此昂贵的通航费也是立即让这些船长们一个个都大呼小叫起来。

    特别是那是大帆船的船长更是肉疼的很,过一次运河而已,竟然要一千两银子,这实在是太贵了。

    “嫌贵就不要从这里过,为了挖通这运河,我们前前后后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你以为我们是来做慈善的啊?”

    负责运河运营管理的是埃及运河商行,埃及运河商行的管理模式则是参照了大明现在比较成熟的商行运营模式。

    由大明人和埃及人共同进行监督、管理、运营,最重要的运河收入这一块,更是由双方共同监管,最后在进行平分。

    所以坐在这里收钱的人是大明人和埃及人共同组成的,如此牛气的,毫无疑问肯定是大明人了。

    “话虽如此,可是这也太贵了吧。”

    “一千两银子,我们这跑一趟船也赚不到多少钱啊。”

    “是啊,是啊,便宜点吧、便宜点,对你们来,也没有什么成本和损失,运河挖通了,坐着收钱就是了。”

    “爱过不过,价钱就摆在这里,这一开张就遇到你们这些讨价还价的,真倒霉!”

    埃及运河商行的人自然是牛气哄哄的。

    埃及运河商行现在可是大明最有价值的商行之一,商行的股票都已经抄到两百多两银子一股了,市值高达四十多亿两银子。

    这埃及运河商行的人,那自然是一个个牛气冲天的。

    “过,过~当然要过。”

    “你们埃及运河商行的人可真是精的跟鬼一样,这费用都算的死死的,我们不过也要过啊。”

    没办法,这些船的船长都只能够纷纷的掏银子。

    虽然这个通航费不便宜,大型帆船都要一千两银子,不过对于他们这些海船而言,在海上做买卖,利润都是极大的,一千两银子并不算什么,这随随便便走一趟不得赚个大几万两银子的话,那就算是亏本了。

    更何况,这埃及运河开通之后,可以极大的缩短航程、节省时间,对于他们来说,这省出来的时间和路程那也是钱啊。

    而且如果绕道走的话,还有很大的风险,特别是走好望角,风浪非常大,每年都有船只在哪里出事。

    能够走这条安全、便捷、快速的路线,即便是要缴纳一笔不菲的过路费,他们也是很愿意的。

    一艘接一艘的大船缴纳完通航费,仅仅只是一会儿的功夫,就收到了几万两白银,白花花的大明银元装了满满的一大箱,让一旁监督、管理的埃及官员双眼都开始放光了。

    这坐着收钱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来钱也实在是太快了。

    想一想自己的那点可怜薪水,想一想自己麾下的那些田地,纵然是那些农民将所有的粮食都缴纳给自己,也根本就卖不了几个钱,哪里有现在这样收钱来的快、来的舒服啊。

    “土包子~”

    看到这些埃及人双眼放光的样子,一旁的大明人也是忍不住鄙视一番。

    不就是几万两银子嘛,也就是够买几百股埃及运河的股票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一半是属于我们大明人的。

    鄙视归鄙视,这坐着收钱的感觉当然还是很不错的。

    看着外面排队申请同行的人,这心情就是爽。

    运河这里,庆典依然在继续。

    搭建起来的舞台上面,载歌载舞,美丽的埃及舞女扭动着自己曼妙的身躯,让在场的埃及官员、贵族以及大明人看的不断叫好。

    “铛~铛~”

    这时,伴随着一阵铃声的响起,歌舞也是停止下来,所有人纷纷看向运河的入海口这里,只见一艘大帆船缓缓的驶入宽敞的运河之中,伴随着依然还在滚滚流动的海水向着运河南边驶去。

    “宁静号~”

    大帆船上面悬挂着大明帝国、宁国的旗帜,再看看船上面的大字,大家一下子就知道了这艘船是隶属于宁国的运奴船。

    甚至于大家都能够看到在‘宁静号’运奴船的甲板上满都坐满了蓬头垢面的奴隶,这些白奴来自欧洲各地,此时此刻也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运河岸边正在举行的盛大庆祝大典。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眼神之中充满了好奇,也充满疑惑,他们只是奴隶,似乎好像根本就没有必要用这样的阵势来迎接他们吧。

    “喔~”

    “通航了、通航了~”

    运河的两岸,几十万人看着缓缓前行的‘宁静号’顿时就不断的欢呼起来,现场一片欢庆,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这让船上的奴隶们,更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当然不清楚眼前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一旁正在记录这一段历史的史官、来自大明报社的记者,他们也不会在乎奴隶船上的奴隶,也根本不会用哪怕是一个字来记录他们这些奴隶。

    唯有‘宁静号’这三个字会随同坎苏二世、童源等等一同写进历史。

第1574章,一年坐着收1800万白银

    半个月之后,位于埃及运河商行位于塞得港的办事处这里,童源和坎苏二世再次来到这里,同时随同一起过来的还有大明日报、大明财经报等诸多大明报纸的记者。

    他们这一次过来,当然是为了看看这个运河开通半个月来到底收了多少银子。

    坎苏二世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运河的收入关系到埃及的国库,关系到坎苏二世有没有资金来支持的野心,支持自己往南和往东的扩张行动。

    至于童源以及大明诸多报社的记者,他们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条的运河收入关系到大明巨额投资回报问题。

    作为大明第一股的埃及运河商行,市值高达20亿两白银,这是极其恐怖的市值,要知道现在大明帝国国库一年的收入也就十几亿两白银而已。

    埃及运河商行,大明帝国这边投资了2000万两白银,这可是投资人真金白银砸进去的,它要是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估计着以后类似的大型基建都没什么人参与了。

    大明国内的众多股民可都在翘首以盼,等着埃及这边传回来好消息呢。

    “国王陛下、童大人~”

    埃及运河的运营管理都是在埃及运河商行的手中,埃及这边拥分红权、监督权以及维护的职责,所以埃及运河日常的应收都是先由埃及运河商行进行收取,每月在进行统一的分红。

    埃及运河是上月中旬正式开始通航的,算下来,也到了约定的分红的日子了。

    埃及运河商行埃及负责人早早的就已经等待,等到坎苏二世、童源等人的到来,也是赶紧拿出了这半个月的收益清单。

    “运河自开通以来,平均每日通行船只75艘左右,平均每日收取通航费约五万两白银,开通半个月一来总共收取约七十五万两白银!”

    “预计单月通航费用收入可达150万白银,以及全年营收可达1800万两白银。”

    埃及运河商行的驻埃及负责人用激动的声音向坎苏二世和童源汇报起这半个月来埃及运河的收入情况。

    单单是坐着收运费,一个月就可以收150万两白银,全年可达1800万两白银,这可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换算成后世的货币价值来计算,差不多相当于一年能够有180亿的纯收入,当然,180亿放在后世貌似并不是太起眼,很多大公司、大企业都可以轻松的超过。

    但后世的经济、科技都非常的发达,人口也是非常的多,自然而然规模就非常大,随随便便也能够出现一些庞然大物。

    现在可是大明朝,全球的人口加起来可能都仅仅只有几亿,这埃及运河一年能够坐着收1800万两白银,这已经是非常庞大、可观的数字。

    “1800万两白银?”

    “算下来,我们埃及每年能够分到900万两白银?”

    “哈哈,好,好~”

    坎苏二世听完,顿时就忍不住高兴的大笑起来,单单是这埃及运河,什么都不用坐,就是坐着收钱,一年都可以分到九百万两白银。

    这可是一笔极其庞大的数字。

    除了大明帝国这个庞然大物一年的国库收入超过十亿两白银之外,其它的什么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西班牙帝国之类的,这国库一年的收入基本上也就是千万两白银这个级别。

    最富有的西班牙帝国,一年的税收也就是三千万两白银左右,奥斯曼帝国靠着贩卖欧洲人给大明人,这几年倒是赚了很多,但一年也就是几千万两白银的样子。

    至于波斯帝国,那是穷的叮当响啊,一年只有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还一副野心勃勃的样子。

    埃及嘛,虽然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核心,但因为埃及大部分的地区都是荒漠地区,耕地只存在与尼罗河流域两岸,资本主义又没有萌芽、殖民主义又搞不起来。

    埃及国库一年的收入可是非常的可怜,算上各种各样的实物之类的,一年的税收收入可能连三百万两银子都没有。

    特别是国内的封建大领主、大贵族们,他们是不需要缴纳税收的,在他们大肆兼并土地之下,埃及国库的收入是连年递减。

    这也是坎苏二世一直以来都头疼的一个地方,没钱啊,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现在好了,这埃及运河开通了,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单单是坐着收钱,一年就可以收到九百万两白银。

    如此巨额的庞大财富砸到脑袋上来,坎苏二世整个人都晕乎乎的。

    想到一年可以获得如此巨额的收入,什么内部的土地兼并,外部的威胁之类的,那都算个屁事了。

    有钱好办事,到时候大把、大把银子的砸下去,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九百万两白银一年?”

    “如果不分给大明人的话,我们一年可以收如1800万两白银?”

    “只是坐着收钱就可以了,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随同坎苏二世一同前来视察的埃及贵族、大臣们一听,顿时也是忍不住睁大了自己的眼睛。

    原本就猜到了这个运河开通之后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一条运河,它一年竟然可以带来如此庞大的收益。

    一年坐着收钱1800万两白银,即便是分给大明人一半,埃及这边还可以获得九百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财富,白花花的银子都可以让人眩晕啊。

    这兼并土地、收粮食、压制苦哈哈的老百姓哪里有这来钱快啊,这运河,坐在运河两头收钱就可以了,不知道多舒服。

    “当初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去开挖这个运河?”

    “为什么还要经过大明人的手来开挖这个运河?”

    “真是便宜了大明人,只是投资两千万两白银而已,他们以后每年都可以坐着分九百万两白银的巨额财富。”

    诸多埃及大臣、贵族的心里面也是五味杂陈,看着巨额的财富,一个个眼睛都红了。

    如此庞大的财富却是没他们什么事情。

    因为分给埃及的这些钱都是要进埃及国库的,是坎苏二世说了算,再想想大明人,似乎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这白白的占便宜,以后坐着分钱,顿时就有人觉得这很不公平。

    “一年可以分九百万两白银!”

    “这收益远超预期,埃及运河商行的股票肯定还要大涨一波。”

    至于在场的大明人,听到这个数字之后,更是一个个都忍不住惊叹起来。

    坐着收钱,一年收九百万两白银,这埃及运河商行的股价肯定是还要涨。

    尽管一开始投资2000万两白银,可谓是投资巨大,但是这运河挖通了,以后就是坐着收钱了。

    连人都不需要几个,派遣一些人来埃及这边,两头坐着收钱,年年运银子回去就可以了,这成本几乎为零,如此庞大可观的收益。

    关键是这以后还可以年年都收下去,只要大明帝国足够强大,只要这埃及人不撕毁协议,这钱就可以一直收下去,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二百年。

    如此算下来的话,这埃及运河商行的股票价值就非常大了,20亿两白银的市值是真的不过分了。

    特别是相比起当初的投资了,仅仅只是投资了2000万两白银而已,一年就可以收900万两,算下来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回本了,剩下的都是赚的。

    购买埃及运河原始股的人是真的赚大了,不仅仅股票价值大涨,这以后每年坐着收银子,那绝对是爽歪歪的事情。

    报社的记者们快速的记录下关键的数据,接着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大明这边去,相信消息只要传到了大明这边,必然会掀起一股投资热潮。

    到时候什么运河、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等等的建设都可以变的更加顺利,投资者会更加舍得投入其中。

    埃及运河开通,预计全年坐着就可以收取1800万两白银的消息也是飞速的开始传播开来。

    位于非洲、天竺这边的诸多藩国、殖民地,他们是最快获得消息的,接着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以及欧洲这边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再接着就是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大明京津地区这边。

    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全世界的人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了埃及运河开通,收益极为丰厚的事情,大量的船只开始选择走埃及运河这边通航,同时也是让无数的人开始眼红起来。

第1575章,四方垂涎

    宁国安宁城王宫之中,宁王正在听李士实、刘养正两人汇报宁国上月的国库收入。

    “殿下,上月我们宁国税收收入高达八十六万两白银,此外还有大量粮食、布匹、茶叶、香料等实物税收。”

    李士实满脸笑容的向宁王进行汇报。

    经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宁国也是欣欣向荣,发展的很不错,宁国国库的收入也是一直在不断的增长,一个月就高大八十六万两白银,算下来,这一年下来差不多有上千万两白银的税收收入了。

    这可是很庞大的一笔财富了,要知道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这些也就差不多这个数字了,以前的大明帝国,一年收到的税银也就是三百多万两白银而已,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宁国确实是经营的很不错,不愧是现在第一的藩国。

    “还不错,还不错~”

    宁王听完很是满意的点点头,心情那是相当不错。

    这海外建藩国,自己当老大,这日子过的别提有多潇洒了,宁国经营的蒸蒸日上,他自己私人的奴隶买卖也是生意火爆。

    天竺这边的土地是已经被大家给瓜分完毕了,不过在非洲大陆这边,宁国的土地也是不断向着非洲大陆的深处蔓延过去。

    现在宁国,实力强大,国土庞大,人口数量也多,军队也强大,妥妥的第一藩国。

    “殿下,刚刚从埃及这边传来消息,这埃及运河开通之后,这一个月坐着收钱就可以收150万白银,全年可以收大约1800万两白银。”

    正当宁王高兴的满脸笑容的时候,有大臣急匆匆的走来向宁王汇报了埃及运河的消息。

    “一年坐着收银子就可以收1800万两白银?”

    宁王一听,顿时就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

    “本王的100万股埃及运河股票啊~”

    接着,宁王顿时就忍不住捶胸顿足的哀嚎起来。

    当初有100万股埃及运河股票摆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嫌少,没有要,现在这100万股埃及运河的股票价值超过2亿两白银,关键是这以后年年都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分红收入。

    “100万股埃及运河股票~”

    “本王的2亿两白银啊~”

    宁王捶胸顿足,肠子都悔青了,整个人瞬间就不高兴了。

    和100万股埃及运河股票相比,这一个月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根本就毛毛雨啊,自己卖奴隶一年是能够赚不少的银子,但猴年马月才能够赚到2亿两白银啊。

    “麻蛋,真想发兵将埃及给打下来~”

    宁王都骂了出来,看着地图上埃及的地方,眼睛都在喷火,明明是自己的大臣刘养正最先提出搞埃及运河的事情,结果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毛都没有捞到。

    ……

    亚欧大陆的交界处,奥斯曼帝国的都城伊斯坦布尔的王宫之中,巴耶赛特二世正在默默的计算着自己的小金库。

    自从败给大明帝国之后,不仅仅将奥斯曼帝国的底裤都给赔光了,还欠下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每年需要向大明帝国支付五百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是一个巨大且沉重的包袱,压的巴耶赛特二世都喘不过气来。

    他无数次想要撕毁协议,赖掉这个战争赔款了。

    然而大明帝国越来越强,南云省这里驻扎了20万大军一直对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黑海舰队、地中海舰队更是将奥斯曼帝国海上路线给拦截的严严实实。

    他有信心去面对整个欧洲联军,却是没信心再去和大明帝国来一场大战,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旦再次败给大明帝国的话。

    奥斯曼帝国真的有可能就会土崩瓦解掉,不仅仅是大明帝国,奥斯曼帝国、欧洲人他们都会落井下石,等着来瓜分奥斯曼帝国呢。

    所以纵然是这个战争赔款非常巨大,他也只能够咬牙坚持。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奴隶贸易的兴起,让奥斯曼帝国得以缓过气来。

    大明帝国这边对奴隶的持续需求,让奴隶价格不断上涨,也是让奥斯曼帝国的奴隶贸易持续火爆。

    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扩张和掠夺,最主要的就是掠夺奴隶,数以百万的人口被奥斯曼帝国贩卖到了大明,给奥斯曼帝国带来庞大的财富和收入。

    不仅仅有能力支付大明帝国的战争赔款,而且还有多余的资金重新武装起强大的军队。

    但这样的好事不会一直持续,和欧洲联军在维也纳的一站,奥斯曼帝国败了,欧洲联军付出惨痛代价下取得了胜利。

    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势头得到了压制,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通过大肆的扩张掠夺白奴贩卖给大明人了。

    这让奥斯曼帝国上下都变的焦虑起来,少了奴隶,这意味着奥斯曼帝国的收入要大大缩减,本身开支巨大,还要支付大明帝国的战争赔款。

    光靠奥斯曼帝国本身的财政收入是根本就很难维持住的,到时候肯定要大幅度提高税收,这会加剧内部的矛盾。

    奴隶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就是帝国的生命系、帝国的金库,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看来只能向北方斯拉夫人的地盘去扩张和掠夺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话,也只能想办法去抢夺意大利、法兰西了,必须要支持海盗了。”

    “这一年不抢夺到几十万奴隶的话,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赔偿大明帝国了。”

    巴耶赛特二世默默的计划着,放弃掠夺奴隶肯定是不可能的。

    正面打不过欧洲联军,那就和你们拖着,反正只要不表现出继续西扩的势头,这欧洲联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快就会慢慢的解散。

    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欧洲各国打草谷,海盗也是要支持起来的,以前的时候,海盗每年都要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

    不过自从大明帝国和西班牙帝国清剿海盗之后,奥斯曼帝国的海盗事业就遭到了重创,但这几天随着黑海贸易路线的火爆,大量船只需要经过奥斯曼帝国的领海,奥斯曼帝国的海盗又开始活跃起来。

    “伟大的苏丹~刚刚收到来自埃及的消息~”

    “埃及运河开通,预计全年通航费高达1800万两白银!”

    当巴耶赛特二世在思索着如何搞钱的时候,阿里帕夏急匆匆的前来汇报道。

    “一年通航费可以收到1800万两白银?”

    巴耶赛特二世一听,一下子就站起来了,这哪里还坐得住啊。

    自己辛辛苦苦的到处掠夺奴隶,赚的都是辛苦钱,刀口上讨生活,还留下坏名声,它埃及倒好,凭什么坐着收钱,这运河一开通,一年就可以坐着收1800万两白银。

    这太不公平了。

    巴耶赛特二世一下子就眼红了。

    对于埃及,奥斯曼帝国一直以来都虎视眈眈,想要吞并这块肥肉,只是这几年的接连战争,让奥斯曼帝国无暇在估计埃及这块土地。

    谁知道他们竟然不声不响的和大明人弄出一条运河出来,还一年能够带来1800万两白银的巨额收入。

    “立即召集所有大臣、贵族前来议事~”

    “这埃及,我们奥斯曼帝国必须要吞下去,有了这运河,我们以后就不用发愁战争赔款的事情了。”

    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犹豫,巴耶赛特二世立即就下令召集群臣商议进攻埃及,想要吞下这块肥肉。

    ……

    波斯帝国大不理士的王宫之中,伊斯玛依一世也正在思索着自己国家的事情。

    “没有自己的战船是绝对不行的,西非殖民地的大军一直孤立无援,大明的这些商行一个个又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要价是越来越高。”

    “什么海盗,什么西班牙、欧洲的利益,都是借口,这海盗还敢袭击他们大明的船只不成?”

    “欧洲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有什么利益,顶天了也就是奴隶买卖的事情。”

    “让他们运送一些粮食和武器装备去西非,竟然要价两百万两白银,他们怎么不去抢~”

    伊斯玛依一世气的半死。

    波斯帝国和西班牙帝国之间的战争依然还在继续,西非殖民地的争夺如火如荼,波斯帝国和朝鲜的联军干不过西班牙,被压制的很惨。

    想到自己几万新军在西非这边可能朝不虑夕,伊斯玛依一世都寝食难安。

    “买船要银子、买武器装备要银子、到处都是需要银子~”

    伊斯玛依一世真是愁啊,相比起奥斯曼帝国来,波斯帝国的处境更难,既没有可以掠夺的对象,又没有奴隶买卖和贸易,就靠着国内的那点税收、卖点土特产能有几个银子?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

    这时他的老师兼丞相查兰德满脸笑容的走了过来。

    “刚刚从埃及这般传来消息,埃及运河通航之后,大明人估算出埃及运河一年可以收到1800万两通航费用。”

    “1800万两白银的通航费用?”

    伊斯玛依一世一听,顿时就站立起来,整个人都来精神了。

    如此庞大的一笔财富,还只是坐着收钱就可以,这样的好事情怎么就落到了埃及人的头上,想想都气。

    “拿地图来,召集群臣前来议事。”

    “真是气死我了,它埃及竟然能够被天下掉馅饼给砸中~”

第1576章,必须想办法分一杯羹

    西班牙莱索托,大量使用东方色彩装点的奢华王宫之中,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夫妻两个正在商议着国家的事情。

    因为两人都是西班牙的国王,同时各自的背后又有王国支持,所以西班牙帝国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是两夫妻商量着来决定的。

    “西非这边还没有将波斯人全部干掉吗?”

    伊莎贝拉看着世界地图说道。

    现在西班牙帝国是非常需要西非殖民地的财富,这些年来接连对外的战争,也是让富裕的西班牙帝国变的贫穷起来,尽管这些战争西班牙帝国都获得胜利,但钱确确实实是打光了。

    “没有,波斯人在西非这边的军队都是仿照大明军队组建起来的,战斗力极强,而且还有朝鲜人在牵制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始终都没能彻底的消灭这些波斯人。”

    “波斯人倒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现在最担心的还是朝鲜人。”

    “他们在西非这边还有一些战船,有偷袭我们殖民据点的能力,上次还和波斯人一起偷袭了我们的费尔南多岛,差点就让他们得手了。”

    “此外,朝鲜人和大明人关系匪浅,他们可以从大明帝国这边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我估计着他们新的舰队已经在向西非这边开来。”

    费尔南多微微摇头,西非的事情让他们两个一直头痛,奥斯曼帝国和朝鲜人联手,尽管被西班牙压制,但也给西班牙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必须要想办法在他们舰队抵达之前,解决了他们在西非的力量。”

    “很难,他们的殖民据点都防守严密,而且驻守的军队都超过上万,力量集中,我们很难攻打下来,即便打下来了,同样也会损失惨重。”

    费尔南多摇摇头,科尔斯特公爵已经详细的向他说明了西非这边的情况。

    “英格兰、法兰西、葡萄牙他们是越来越猖獗了,我们的运宝船、殖民据点越来越频繁的遭到袭击。”

    “你制定的反击计划什么时候能够开始?”

    “不能让他们这样一直嚣张下去,假扮海盗,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

    “不出意外的话,很快你就会收到消息了。”

    “那些倭国矮子真的可靠吗?”

    “别看他们矮,但是他们比什么都凶残、狠辣,犹如狼一样嗜血,又充满了智慧。”

    “我担心的是他们的实力,我们找盟友,其实最好还是找实力强大的盟友。”

    “倭国的实力并不弱,他们也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可以从大明帝国这边源源不断的获得支持。”

    “我现在比较烦恼的是在西非这边,有个叫兴国的藩国屡屡挑衅我们西班牙,我让人查清楚了,这个兴国来头很大,兴王是现在大明帝国皇帝的亲弟弟,他的兴国和我们几个殖民地相连,想吞并我们的殖民地。”

    “为此都已经爆发了好几次的冲突了,要不是怕他背后的大明帝国,我早就收拾他了。”

    “大明人不好惹啊~”

    “是啊,不好惹,惹上了就真的麻烦了,但也不能让这个兴国一直欺负我们,必须想想办法让他们吃点苦头,知道厉害。”

    “嗯~”

    夫妻两个对着庞大的世界地图,不断的商量着一件件让人头痛的事情。

    “陛下,陛下~”

    “刚刚从埃及这边传来消息,埃及运河开通,预计一年可以收取通航费近1800万两白银!”

    这时,有大臣急匆匆的前来,非常兴奋的喊道。

    “1800万两白银一年?”

    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一听,顿时就震惊了。

    运河开通的事情他们也是知道的,只是原本也没觉得这运河能够带来多少的收益,每天通过运河的船只也就是那么几十艘而已,能够收多少钱。

    谁知道半个月之后,竟然说这运河一年能够坐着收1800万两白银,这就非常的可观,非常的诱人了。

    西班牙虽然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每年掠夺大量的黄金、象牙、奴隶,但一年下来其实也就是几千万两银子的事情。

    这埃及倒好,只是坐在家门口收过路费一年就要收1800万两白银,想想都让人眼红,让人气愤。

    对于埃及这个地方,西班牙其实早就已经垂涎三尺了。

    埃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汇之地,此外埃及人口众多,如果能够将埃及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单单是贩卖奴隶以后都要发了,这埃及可不是昆仑奴,在大明能够买上好价钱。

    不过埃及不同于西非这些地方,你开几艘船过去就能够占个殖民地的,埃及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曾经欧洲人十字军东征就在埃及这里,被传奇王者拜巴尔一世按在地上摩擦,打出了阴影,马穆鲁克王国可就是靠军事起家的,战斗力绝对杠杠的。

    西班牙敢在西非这边大肆殖民,却是不太敢去招惹埃及,因为极有可能得不偿失,花费了大代价都为未必能够成功。

    到时候说不定没有吃到肉,还要惹一身骚,阿拉伯海盗、北非海盗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恶魔。

    也就是这些年西班牙帝国变的强大起来,奥斯曼帝国衰弱下来,不然,西班牙人每年都还要遭到这些北非海盗的袭击和骚扰。

    现在听到埃及运河每年的收益颇丰之后,费尔南多顿时就眼红了。

    “埃及人这下有麻烦了~”

    “奥斯曼帝国早就对埃及这块地方垂涎三尺,必然会办法去吞并它,还有那个波斯帝国,也是野心勃勃,在阿拉伯半岛和奥斯曼帝国争的你死我活,想必也不会放过埃及整块肥肉的。”

    “我们要想办法也参与进去,纵然是不能得到埃及,我们也要弄几个殖民据点,到时候贩卖埃及的奴隶。”

    费尔南多走来走去,肚子里面的坏水在不断酝酿。

    对于欧洲人来说,英格兰是完全不要脸的海盗,上至国王、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骨子里面就是海盗,祖先也是海盗。

    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他们是要脸的海盗,有些时候还是要注重下脸皮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又可以完全不要脸。

    海上行驶的船只,都是海盗和商人的集合体,打不过的时候,他们是商人和你做买卖,但凡是有机会可以白嫖、可以抢夺的,他们绝对会露出海盗的本性。

    总的来说,欧洲人都是海盗,就看是要脸还是不要脸了。

    预感到埃及这边极有可能爆发大战,嗅到了机会,费尔南多也是变的兴奋起来。

    埃及是个好地方啊。

    尼罗河带来的不仅仅是水,还是广袤富饶的绿洲,埃及庞大的人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尽的财富。

    一个奴隶卖给大明人就十几两银子,女奴更值钱,这买卖妥妥的。

    “立即召集大臣和贵族们前来议事,商量下如何从埃及这边分一杯羹。”

    几乎没有犹豫,费尔南多就下令道。

    这个事情的西班牙帝国,实力强大,在地中海都有强大的舰队,是完全有能力介入埃及的,参与这场盛宴。

    埃及,坎苏二世正在设宴为童源等人践行。

    几年的时间,靠着修这条运河,埃及也是过了几年好日子,坎苏二世把握机会,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现在运河开通,每年都有可观的收益,手里面有钱了,他坎苏二世的野心就如同野草一般迅速的滋生起来。

    全然不知,此时此刻的埃及早已经成为了四方强敌的眼中的肥肉,不仅仅奥斯曼帝国正在将欧洲的大军调往中东这边,而且波斯帝国也是在试图打通通往埃及的路线,准备尝试远征埃及。

    连西班牙人都已经调遣舰队,准备伺机在埃及这块肥肉上面狠狠的咬下一块来,甚至于大明的一番殖民地、藩国都在对埃及吞口水。

第1577章,埃及风云

    埃及奢华的王宫之中,年轻的坎苏二世正看着世界地图,仔细研究着到底是该往南还是往东扩张。

    “三十多万农民失去了工作,也就等于是两三百万人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必须要尽快拿出一个决定来。”

    坎苏二世显得非常犹豫,这向南扩张还是向东扩张,他也是思索了几年的时间,始终拿不定主意。

    往南扩张显然是更容易,但是尼罗河上流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干旱、草原、荒漠,这样的土地埃及有很多,根本就不需要去扩张都有。

    往东扩张,只要能够打到两河流域,不仅仅可以获得肥沃的土地,而且还可以在宗教领域获得极高地位。

    自从阿拉伯大帝国四分五裂之后,大家都致力于再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都想成为ysl世界的正统领袖,号召整个msl世界,将主的荣光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国王,坎苏二世显然是继承了这一切,他更倾向于向东扩张,和奥斯曼帝国开战,抢夺两河流域。

    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关系极差,一直以来都对埃及虎视眈眈,想要吞并埃及,两者之间有着历史上的恩怨。

    好几次都差点让奥斯曼帝国得手,坎苏二世的祖上也是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诸多羞辱,这些都让坎苏二世记在心中,想要一雪前耻。

    只是想到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实力,他又始终没有勇气敢向强大奥斯曼帝国开战。

    奥斯曼帝国,那可是紧靠一己之力就敢对抗整个欧洲的存在,埃及的实力在它面前还是远远不够看的。

    埃及马穆鲁克王国已经到了极其腐朽的阶段,曾经奴隶出身的这些马穆鲁克军事贵族、领主们,他们早已经丧失了祖先的勇武,腐朽而堕落,贪婪无度。

    “两河流域~”

    坎苏二世看着两河流域就流口水,两河流域是真正的肥沃之地,在中东这片沙漠之中,两河流域就是最大的绿洲,到处都缺水,唯独哪里不缺水。

    此时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它的地盘包括后世的埃及、叙利亚、西贾兹、巴勒斯坦等地区,可谓是非常的广袤,对于两河流域也是具备了觊觎的资格。

    当坎苏二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就已经帮他做决定了。

    “报~”

    急促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伟大的陛下,刚刚传来紧急情报,奥斯曼帝国云集重兵、兵分两路,直指大马士革!”

    来人连气都来不及喘一口就急匆匆的喊了出来。

    战争来了。

    奥斯曼帝国这头饿狼终于对埃及动手了。

    “什么?”

    坎苏二世一听,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自己还犹豫着要不要去抢夺两河流域呢,这奥斯曼帝国倒是竟然先主动来进攻自己了,替自己做选择了。

    “好~”

    “很好~这下倒是不用犹豫了,他们替我们做选择了。”

    “早就想要报仇雪恨了,他们竟然还主动来进攻我们。”

    坎苏二世迅速的在地图上找到大马士革的位置,接着沉吟一番说道:“立即下令全国各地的贵族、领主准备作战。”

    “派人去欧洲这边,联系下欧洲人,就告诉他们,奥斯曼帝国的大军已经东调,他们的机会来了。”

    “立即联系波斯帝国,我想波斯人是不会坐视不管,如此好的机会,他们肯定要插一手。”

    “联系大明人,再购买一批军火武器过来,热火器太贵了,多买一些冷兵器。”

    “传我命令,从现在开始征兵二十万!”

    坎苏二世一边走也是一边不断的下达一条条命令。

    反正自己也是准备开战了,也是犹豫不决,现在正好来机会了,你们替我做了决定,那就干脆先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边碰一碰,打赢了就顺势攻打两河流域。

    如果能够越打越顺的话,到时候再进攻安纳托利亚,攻占整个阿拉伯半岛,再现昔日阿拉伯帝国的辉煌。

    战争的消息迅速在埃及境内传播,让这个原本就已经矛盾重重,腐朽的帝国变的更加风雨飘摇起来。

    贪婪的封建贵族、领主、大地主、埃米尔等等借机又开始兼并土地,故意将那些拥有土地的人带上战场,如果不去战场,那就将土地交给他们。

    他们的这一番举动,让本就极其不满的民众爆发出了一起起的暴动和起义,不过这几年埃及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同时坎苏二世又训练了新军,再加上还进行公开的征兵。

    倒也没有让这些暴动和起义蔓延下去,迅速的进行平定。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选择参军,因为参军才有饭吃,才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

    封建领主、贵族、埃米尔等拥有自己的封地,平时依靠封地养活,战时即可带领自己封地的人组成军队跟随国王作战。

    以前的时候,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都是靠这样的一种制度一直维持下去。

    但是现在,掌握了国库和运河收入的坎苏二世,直接组建了一支全仿大明的军队,数量多达三万人,全部武装火枪和火炮。

    同时接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他又再次征兵二十万,这二十万大军也都是直接归属坎苏二世指挥和统辖,装备的是传统冷兵器。

    如此一来,此时此刻,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内就迅速的形成了两股军事力量,传统的马穆鲁克领主、贵族率领的军队,坎苏二世直接掌握统辖的新军。

    坎苏二世之所以要这样做,也是学习了大明这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这几年他一直以来都在想方设法的打击这些强大的封建贵族、领主、埃米尔等,但是他们的力量太过强大,始终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土地依然在他们的手中,并且还在不断的兼并、集中。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而这些封建的贵族、领主,他们则是夜夜笙歌、酒池肉林,完全不顾农民的死活,也不管马穆鲁克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坎苏二世将这一切看在眼中,试图进行改革,训练军队,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这一番操作。

    埃及的局势变的动荡不安,硝烟弥漫,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埃及运河的运转。

    伴随着运河的开通,极大的便捷了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往来,大量的船只纷纷选择通过运河进行往来,这为运河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是让埃及运河商行的股价持续上涨。

    同时伴随着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在大马士革这边互相屯兵,大战一触即发,不甘示弱,想要捡便宜的波斯帝国也是陈兵波斯湾,随时准备再次夺取流河流域。

    欧洲这边,收到消息的欧洲各国,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也是伺机想要重新再夺回被奥斯曼帝国抢夺的广袤土地。

    至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也是犹如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开始蠢蠢欲动,频频在北非和地中海的地区活动,似乎随时准备抢夺肥肉。

    一时之间,埃及已经周围地区,风云激荡、硝烟弥漫,连西非地区的事情一下子都显得微不足道起来。

    毕竟相比埃及地区来,西非这边无非就是争夺下殖民地,海盗凑凑热闹,埃及这边可是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大军对碰,决定的可是一个个国家的命运。

    当然嗅到血腥味的还有大明人。

    大明的诸多藩国、殖民地以及商行等等都闻到了金钱的味道。

    只要打仗,武器装备、粮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殖民地和藩国的粮食就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来,制造的武器也是可以大卖特卖,狠狠的大赚一笔。

    只要是打仗,到时候必然会有无数的人沦为奴隶,大明的奴隶商人都兴奋起来,开始游走于多方,提前就商讨购买奴隶的事情。

    一场盛宴即将开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