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010章,荣归故里

    京城的事情刘晋完全的撇下了,不管也不问,也懒的去管这些事情,地球少了谁都是一样要转的。

    大明没有了刘晋,它还是大明,所以在其位的时候尽心尽力的去做自己的事情来,不再其位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操心这些事情,活在当下或许是后世之人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刘晋穿越过来的一大特点了。

    京城通往辽东的水泥马路上面,几十辆黑色奔驰汽车急速的行驶着,其中一辆车内刘晋透过车窗看向外面。

    自己已经有20多年没有回家乡了,也不知道家乡现在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

    仔细的想一想,自己自从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就一直是在京城,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天津了,虽然自己的家乡昌黎县离京津地区也是非常的近,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回去过一次。

    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本身是穿越者,对昌黎县的老家并无什么太深的感情,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其次是自从刘晋高中之后就将母亲接到了京城,家乡也没有值得挂念的人,自身又一直都很忙,忙着朝野的事情,忙着麾下产业的事情。

    这就更没有时间回家乡了,这一晃就是20多年的时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时此刻,刘晋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离开的时间太久了,20多年的时间,这整整都是一代人了。

    汽车在不断的行驶,早已经进入了昌黎县的范围。

    作为刘晋的家乡,昌黎县也算是跟着享受到了诸多的好处,在水泥公路才刚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昌黎县这里就早早的修建起水泥公路了,交通极其的便捷。

    后来朝廷修天津通往辽东的铁路,这铁路也是从昌黎县这边经过了,铁路公路都有,再加上离京津地区很近,故而也算是最早享受到大明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红利的地方。

    此时此刻,道路的两边能够看到一个个漂亮的村庄,这些村庄的房子都建的极为漂亮,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三层房屋,外面粉的雪白,有些还贴了瓷砖。

    村庄里面的道路也都是已经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并且还能够看到不少的汽车停放在门口,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样子,汽车的普及率竟然还相当的高,至于摩托车,那更是随处可见,非常的多了。

    很显然,这里的人生活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也是极高的,要不然昂贵的汽车,摩托车是不可能如此普及的。

    同时也偶尔能够看到在一些大的村庄旁边,竟然还有足球场。

    足球早已经风靡大明各地了,甚至于都已经传到了全球各地,在大明足球现在是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了。

    连这种村庄里面都能够看到足球场,可以看到很多的大人带着孩童在里面踢球,足见足球的风靡程度了,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生活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家有闲情逸致的去踢踢球。

    “大明发展了20多年,从全世界掠夺了不知道多少的财富和资源,也终于是让我们大明人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了。”

    看到这样的一幕,刘晋也是笑了起来,觉得非常的欣慰。

    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和付出,最终还不是为了自己深爱的这片土地,深以为傲的这个伟大古老的民族。

    想想后世,尽管社会已经发展起来,我们富裕强大起来,但是底子太薄了,发展又落后,起步晚,终究来说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如人的地方。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方就是老百姓过的比较累,工作时间长,休息的时间少,工资收入有限,内卷极为的严重。

    再加上人口众多,大量的集中在城市之中结果就是兴百姓也苦,也累。

    反观同时期的欧美人,他们因为历史上的殖民掠夺,科技和工业的领先优势,这小日子就过的非常的舒坦。

    工作时间短,社会福利好,收入高,生活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纵然躺着也都可以过得轻轻松松,舒舒服服。

    现在的大明倒也是已经慢慢的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了。

    尤其是相比起同时期全世界其它的地方来,大明的发展,大明人所过的生活,绝对是最好的。

    当大明的老百姓都已经开始购买汽车,乘坐火车出行,用上电灯的时候,世界上其它的地方,大部分的地方依然还是非常的落后。

    道路依然还是泥土路,出行基本上靠走路,晚上基本上都是早早的就睡了,根本就无法想象电灯汽车火车这些的存在。

    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在为果腹而忙碌奔波,累死累活。

    相比之下,大明人现在的生活才叫生活。

    喜欢我就去城里面打工上班,轻松养活一家人,如果不喜欢了,也可以选择移民出去当地主老财,种种地的日子也是很不错的,收入又不差,也没有什么压力。

    城里人也不会说是歧视农村人,因为你可能还没有他们的收入多,种地的现在过的可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在辽东,河中,黑土省,南洋,黄金洲这些地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几千亩的良田,有自己的农场养殖场什么的。

    家里面除了正妻之外,基本上都还会有几个小妾,不仅仅给自己生孩子开枝散叶,而且也还可以给家里面干活。

    轻轻松松就养活一大家子,日子舒服,根本就不是城里面的打工仔能够相比的。

    这个时代的大明人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完全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本被死死的捆绑在哪一亩三分地上面,一年到尾累死累活的种地连肚子都吃不饱。

    车队不断的前进,沿途还能看到大量的工厂,作坊,这些都是从京津地区外溢出来的。

    交通和运输便捷了,工厂和作坊自然是会慢慢的外溢到土地更便宜的地方去,现在京津地区的土地可是太贵了,再慢慢的将一些工厂作坊逼到周围的地区去。

    昌黎县外十里地秋风亭这里,永平府以及昌黎县的诸多官员,乡绅,工厂主,商行主等等有头有脸人基本上都已经到齐了。

    刘晋要回自己的家乡丁忧守孝,这是刘晋20多年来第一次回家乡,这可是把大家给激动坏了,故而大家合计了一番之后,也是决定在这秋风亭这里迎接刘晋。

    刘晋是辽国公,又是内阁首辅,更是天子身边的红人,跟刘晋搞好关系了,这平步青云就指日可待了。

    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士绅们,那更是巴不得能够和刘晋攀上关系了,这家里面的孩子要做官,家族的生意等等,这些如果能够得到刘晋的一点点好处,也足够享用一生了。

    尽管刘晋现在是回家乡丁忧守孝,天子没有夺情,朝野上下也是在流传着刘晋失宠的消息。

    但以刘晋在朝野之中的威望和人脉,随随便便依然也是将人给提拔上去的。

    更何况,这也只是回家乡丁忧守孝,又不是被贬,更不是罢官,也不是退休,仅仅四十多岁的刘晋,依然还有着很长的政治生涯,按照大明现在的情况来说,不说做到七十岁,这即便是做到六十多岁,那也是还有20多年的时间了。

    哪里是能够一时半会就倒下的,绝对的参天大树了,自然数要抱紧的。

    “来了,来了!”

    有人急匆匆开车来到秋风亭这里,一下车就激动的喊了起来。

    顿时这里早已经等待的众人一个个纷纷仔细的整理一番自己的仪容仪表,然后按照品级顺序依次在道路旁边站好,静静的等待着刘晋的到来。

    很快,几十辆黑色奔驰车所组成的车队也是来到了秋风亭这里,然后缓缓的停泊下来。

    刘晋走下汽车,那些早已经等待的官员士绅们也是激动的上前。

    “大家好啊!”

    刘晋面带笑容的看着眼前的众人,认识的人很少,很少,只有为首的几个人自己认识,其中就有自己以前读书时的老师,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在旁人的搀扶下激动的过来。

    “学生见过恩师!”

    刘晋自然也是赶紧行学生礼,这无论官做多大,在老师面前依然还是学生。

    “不敢,不敢啊!”

    对方自然是赶紧说道,这能够教出状元郎都足以骄傲一生了,更何况刘晋作官还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得到了世袭的国公爵位。

    刘晋这个学生绝对是最让他骄傲和得意的学生,尽管一直以来刘晋都没有回来看望过,但逢年过节什么的,刘晋也是会命人送来一些礼物。

    当然,这谈不上什么感情,纯粹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尊师重道这可是大明人最为重视的事情,也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品质。

    “现在也算是荣归故里了!”

    “算是有点明白古人为什么总是强调荣归故里,这人在外面奋斗一生,能够风风光光的回到家乡,这或许才是最高的追求了吧。”

    PS:求票票,各种求~~

第2011章,更像是休闲度假

    昌黎县刘晋的老家下河屯,刘晋非常悠闲的在村子里面逛,想要找到一点记忆之中下河屯的样子来。

    然而此时此刻的下河屯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变得再也找不到以前的一点影子了。

    刘晋记得自己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整个下河屯都是非常穷苦的地方,灰色是这里的主色调,破旧的泥土房,泥泞的黄泥路,还有衣着破烂,瘦骨嶙峋的村民以及海边一排排煮盐的灶台。

    所有的一切都在刘晋的脑海中浮现,历历在目,就彷佛是发生在昨天一般。

    然而现在的下河屯,早已经大变样,再也看不到破旧的房屋,所有的房屋都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看起来就让人赏心悦目。

    村子里面到处都已经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再也不怕下雨,下雪的时候了,道路非常的干净整洁。

    就连以前煮盐的海边,现在也是大变样,竟然修建起一个规模不小的码头,停泊了大量的船只。

    至于下河屯的村民那也是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主要是给地主种地和煮盐为生,现在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是工厂主,商行老板,船长之类的。

    至于和刘晋家关系比较好的,像赵黑山一家,那更是了不得,儿子跟着刘晋,给刘晋办事,这孙子又跟着刘晋的儿子,在给刘晋的儿子做事,一家人都跟着刘晋鸡犬升天,早早的就已经在京津地区置办起大量的产业,没有在这下河屯居住了。

    只有偶尔的时候才会回来看看老家,在老家这里也是建有不错的府邸,家里面的孩子也都跟着一起读书,上学,学习本领,脱离了原本的阶层了。

    除此之外,村里也有不少的人移民去了海外和关外,最多的就是移民去辽东的。

    辽东离这里很近,到了辽东之后拥有大量的土地,小日子过的很舒服,关键是想要回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火车早就已经开通了,乘坐火车就可以很轻松的往来,也可以乘船往返,都是很轻松,简单的事情。

    也有一些村民选择留在了这里,购置了渔船,海船,选择出海打鱼,做生意,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总的来说,比起以前来,大家的生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都过上了好日子,是这个时代大明人的一个缩影。

    小小的村子也已经大变样,村子里面的村民也是已经散步五湖四海,从事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早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穷苦的下河屯了。

    刘晋在自己的老家住了下来。

    在自己的老家,刘晋也是修建了一座庞大的府邸,这是很久之前就让人回家乡修建的了,当然这是刘晋母亲的意思。

    这做人不能忘本,故乡的根是不能丢下的,无论如何也是要在家乡这边留下点什么。

    其次也是为了以后考虑,这以后要是老了,想要回家乡养老了,那也是需要一个地方的,所以也是修建了这样的一座庞大府邸出来。

    当然,这也是为了刘晋的身份和地位,好歹是辽国公,是内阁首辅,官居一品,在自己的家乡自然是要有模有样的,不能太过于寒酸了。

    府邸修建好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刘晋从来都没有回来住过,倒是刘晋的母亲以及刘晋的几个儿子,几乎每年的时候都会回来一趟,住上那么几天,和村里人聊聊家长里短的。

    只是最近的几年,刘晋的儿子都已经长大了,也都被刘晋安排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刘母年纪大了,也不太想经常折腾了,故而才没有回来。

    现在刘晋的母亲也离开了,这庞大的府邸以后怕是要一直闲置下去了。

    这一次刘晋回来丁忧守孝,倒也算是派上用场了。

    丁忧守孝的刘晋日子倒也过得非常的惬意。

    真正的闲下来了,每天都是看看书,看看报纸,心情好了,就乘船出去渤海里面钓钓鱼,小日子过的别提有多舒服了。

    拿得起放得下的刘晋,似乎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烦恼的。

    家里面的孩子一个个也都争气,大儿子刘信在军中做的很不错,军营的锻炼让他变得更刚毅起来,孙子也都给自己生了好几个了。

    二儿子刘达在南非殖民地这边也是做的相当不错,太平候杜明恩对他的评价极高,在不断的栽培和锻炼刘达,孩子也已经生三个了。

    三儿子刘诚送到西洋联合商行去了,也是做的很不错,锡兰总督对他评价也是极高的,还娶了成国公的小孙女,也算是豪门联姻了,对他在西洋联合商行也是非常有利的。

    老四刘誉也已经安排到了麾下产业去锻炼了,先是在天津远洋贸易行总行这里跟人学习,以后再安排到基层去管理,一步步的学习,熟悉商行内的规则和运行制度,为将来掌管庞大的产业作准备。

    老五刘仁,老六刘义,老七刘清现在都还在读大学,过两年出来了,到时候也是有安排,总的来说几个孩子都是还可以的。

    比较听话,品性也好,没有丝毫纨绔子弟的气息,当然这也跟刘晋从小对他们要求严格有关。

    刘晋发火严厉起来的时候,谁说都没有用,几个孩子从小也没少挨揍,挨罚,断然是没有一点的宠溺。

    刘晋可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纨绔子弟祸害一方,又败坏名声。

    真正爱他们就该知道从小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宠溺,最终变成纨绔子弟。

    四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澳国公的儿子,也算是政治联姻了,但也是两个年轻人自己从小一起玩到大的,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二女儿则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学校里面的一个同学,两人暗生情愫,虽然对方仅仅只是普通的家庭,但刘晋觉得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也是同意了他们在一起,没有棒打鸳鸯。

    不过了为了二女儿以后的生活,刘晋也算是大出血了一次,彩礼没收还倒贴了上千万两白银的嫁妆。

    所幸的是她丈夫人也还不错,不是那种花天酒地,吃喝嫖赌的人,夫妻两个的小日子也是过的很恩爱,幸福。

    三女儿和四女儿现在也还在读书,想要找刘晋结亲家的很多,上门提亲的更是要将门槛都给磨破了。

    不过刘晋都没有答应,随她们自己的意愿,更希望她们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至于说门当户对什么的真不是很重要。

    嫁给豪门有嫁给豪门的好处,但也要承受豪门的种种,别的不说,这三妻四妾什么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此外豪门规矩多,处处都是约束和束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嫁给普通老百姓也未必就真的不好,至少来说三妻四妾的什么的也是要经过你同意的,你更有地位和话语权,规矩和约束更少一些,人也可以过的更轻松自在一些。

    但总的来说,还是要看人,看人品,要是嫁给中山狼的话,那就完蛋了,所以刘晋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

    会早早的就让人去详细的调查清楚,真要是遇到这样的人,在还没有接触之前就给出了警告,让他们自己识相点,别自讨苦吃。

    以刘晋的身份,这想要攀上来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更何况刘晋的女儿也都长的国色天香,京津地区不知道多少贵公子在这方面花过心思,动过念头了。

    总的来说,生儿子没那么操心,生女儿反而要更操心一些,就怕遇到中山狼,儿子的话就好多了。

    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刘晋丁忧守孝的日子更像是休闲度假了。

    然而朝堂之上,伴随着刘晋的离开,整个朝廷又是热闹起来。

    经过了几个月的争吵,在弘治三十五年年初的时候也是忠于定下来了,杨一清入阁,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同时杨廷和也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尚书之一。

    杨一清这个人虽然也是老旧派的官员,但为政通练,性情宽大,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又有才华的人,诗歌写得极为漂亮,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丹题壁》描写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悲凉,充满了对边关将士的同情之心。

    故而杨一清在大明军中也是颇有威望,这也是他这一次能够入内阁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他是比较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文官之一,在很早之前的时候就支持刘晋对军队进行改制,觉得大明是应该要重视军队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家卫国。

    当然,他做事干练,也是得到支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很符合现在占主流的实干派官员们的支持和赞同。

    他入内阁的话,刘晋留下来的诸多革新制度依然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而不会出现人走政熄的事情。

第2012章,悲催的王守仁

    京城王守仁的府邸内,王守仁现在当上了内阁首辅,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父亲一直以来的愿望了。

    王华那叫一个高兴啊。

    自己奋斗了一辈子也就是混到了一个养老的南京吏部尚书做做,想要再进一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他现在都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都已经完全不行了,即便是再得到了提拔重用,也已经无法再胜任了。

    好在自己的儿子王守仁非常的有出息。

    自己是状元,儿子也是榜眼,父子两个的才华和名气早已经响遍整个大明朝了,这做官方面自己做到了尚书级别,儿子王守仁更是做到了内阁首辅。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也找不出几对父子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父子能够有今天的出息,全靠的是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王府内,王家人高兴的坐在一起,一个个满脸笑容,已经七十多岁的王华更是高兴的连喝几杯酒。

    “父亲,你就少喝点吧,你身体本身就不好,这年纪又大了。”

    王守仁看着连喝几杯酒的王华,也是赶紧劝道。

    这下算是如愿了,自己当了内阁首辅,他自己都高兴。

    王守仁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激动的,当不当其实都没什么,内阁次辅和内阁首辅虽然有差别,但也同样已经是位极人臣了,进不进一步并不是很重要了。

    “我开心啊,自然是要多喝几杯的。”

    “你我父子也可以算是千古佳话了,我华夏神州几千年的历史,也没有几对父子能够像我们这样了。”

    王华高兴的又喝了一杯酒下肚。

    “父亲,你就少喝点吧。”

    二儿子王守俭也是赶紧劝道,这都已经七十七岁的年纪了,还一杯接一杯的喝,这要是出事了,自己几兄弟可就惨了,到时候回家丁忧守孝三年的话,自己哥王守仁这个内阁首辅才当1天的时间就要让位,这就郁闷蛋疼了。

    “是啊,父亲,少喝点吧。”

    三儿子王守文也算跟着劝说道。

    这当官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仅仅要自己的身体好,还要自己的父母身体也好,不然的话就跟刘晋一样了,内阁首辅当的舒舒服服的时候,一下子要回家乡丁忧守孝三年。

    等三年的时间一过,这黄花菜都要凉了,哪里还有位置给你啊。

    自己父亲王华,这高兴归高兴,但也别喝太多的酒啊。

    “哈哈,我这是高兴啊,你们哥哥有出息,我这当父亲的自然是高兴了。”

    “这以后回家乡的时候,也可以荣归故里,流芳百世了。”

    王华心情是相当的不错,高兴的很。

    几个儿子的劝说都没有任何的用,一连喝了好几杯酒下肚,而且这一次胃口也是奇好,吃什么都特别的香,饭菜都比平时吃的多。

    王守仁,王守俭,王守文几兄弟也是无奈的直摇头,看他高兴成什么样了。

    自己王家其实也不差这一个内阁首辅的,王守仁自己本身就是已经位极人臣了,在朝野上也是有着很大话语权的。

    思路客

    以前刘晋在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让王守仁处理的,并且有什么事情也都会请教王守仁,很多的政策,方针都是出自王守仁的手。

    当不当这个内阁首辅,貌似真的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了。

    你这高兴的喝多了,这年纪又大了,真要是出什么事情的话,那就真的影响太大了。

    几兄弟心里面默默的思索着,然而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

    第二天早上,按照以往的惯例,已经七十七岁的王华每天都起的很早,早早的起来喝早茶看报纸,然后再看看书。

    然而今天却是已经早上七八点钟了,王华都还没有起床,起初下人还以为是王华昨晚喝多了,所以还在睡觉。

    但等到九点钟的时候还没有起来,下人就去看了看,这一看就吓了一跳,王华惊人就这样走了。

    皇宫里面,王守仁正在上早朝。

    “陛下,新学大兴,每年有百万学子入学新学,然而传统书院,私塾的入学人数还不及新学的十分之一。”

    “儒家之学乃是治国安邦之学,是我朝之国本,是我华夏之精华!”

    “新学大兴,儒门衰弱,长此以往的话,则本末倒置,国本动摇,社稷动荡!”

    有大臣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新学和旧学的事情,新旧之争,这已经是大明现在最为重要的事情了。

    坐在龙椅上的弘治皇帝听着这个大臣的话,眉毛都微微皱起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大臣说什么国本了,说什么本末倒置这样的话了。

    现在这个大臣竟然又来提什么国本,提什么本末倒置,这感觉就好像是回到了20多年前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老旧派的官员还占多数,天天讲什么国本,祖制,江山社稷之类的,一个个嘴巴很能说,写的文章也是天花乱坠,但就是没办法去解决大明最根本的问题,天天就知道盯着自己,什么要勤俭节约,要仁义道德之类的。

    此时,不仅仅是弘治皇帝在皱眉头,王守仁,韩文,钟藩,杨一清这些人也都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个大臣这是在火上添油啊,新旧学之争本身就已经势同水火了,你还在这里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这不是要搞事情嘛。

    原本就已经是挺不错的了,旧学的人好好读旧学,将来考科举当官,是清高的读书人,新学的人就好好的读新学,研究数学,机器,物理等等,制造更强大的机器出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和科技,这不是挺好的嘛。

    没必要再去火上浇油,而是要让双方都按照原本的轨迹继续走下去。

    “臣以为朝廷应该大幅度的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以便让更多的学子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有能够向天子效力,为君王尽忠的机会。”

    “同时也应该严厉的限制新学的发展和扩展,应该将部分的新学学校转为传统私塾的书院,用于传播儒门正道,而不是旁门左道。”

    这个大臣语不惊人死不休,提出了两个意见。

    一个是要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因为现在的科举考试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虽然相比起新学来,旧学貌似发展的并不大一样,但事实上是大明变得赋予强大起来,大明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了,这读旧学的人比起以前来那也是多了很多倍。

    读旧学的人更多了,然而科举考试的名额始终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和扩大。

    以弘治三十三年的科举考试来说,前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人数多达2万多人,而名额却是只有500多个,这个竞争压力就非常非常大了。

    至于乡试的时候,各省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竞争压力非常大。

    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往往只有100多个,有些人口少的甚至于只有几十个,而每个省都有成千上万的秀才参加乡试,其中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举人再中进士,这个概率已经低到让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如果考不上举人中不了进士,读旧学的意义就不大了,一辈子到老就是一个穷秀才,就跟文征明差不多。

    新学这边相对就好很多了,虽然新学的人数也很多,但是新学的人就业非常的广泛,会读书的就去读书考大学搞研究,不会读书的就去学技术当工人什么的,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读书也是为了学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找工作什么的。

    故而新学的人虽然说不当官什么的,但是往往在社会上反而过的都还不错,商行,工厂,船行,军队等等都喜欢新学出来的这些人。

    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内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就让旧学的人非常不满了,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考科举都很难考上,想要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又都不受欢迎,而你们新学读的旁门左道反而是大受欢迎,凭什么啊!

    当然了,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儒家的人感觉到了儒家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一家独大,到了现在新旧分庭相抗的局面,难道以后儒门会衰弱下去。

    很早之前的时候就想着要打压新学,重振儒门了,只是以前刘晋在,大家斗不过刘晋,现在刘晋一走,儒家的酸臭腐儒们又开始出来折腾了。

    不仅仅要振兴儒门,而且还要在这朝堂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将更多的老旧派儒家学子给推上去。

    只是,这个大臣的建议明显就是前后矛盾,一方面是科举考试卷的很,要天子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一方面又说要让新学的学校变成儒家的书院,更多的人学习传统的儒家学说,这不是变相的又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压力和竞争吗?

    此外也不考虑下朝廷需不需要那么多官员的问题,这名额增加容易,以后要缩减就难了,更何况,增加名额就意味着要有对应的官职,这些他们都没有好好的考虑就站出来乱提策略。

第2013章,扶不起的酸臭腐儒

    “部分新学学校转为书院?”

    “你怕是嫌现在的科考压力不够大哦。”

    大臣们一听,心里面都忍不住吐槽起来。

    说实话,大家都觉得现在的科考竞争实在是太大了,大家各自的家族里面都有大量的子弟在参加科考,可是能够考出头却寥寥无几。

    很多官员的儿子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连个举人都考不上,更别说是去考进士了,大家都巴不得读旧学的人更少一些,这样竞争压力才更小一些。

    你倒好还要将新学的部分学校变成书院,你以为是你家开的?

    你有本事你出钱去开啊,你出钱去办啊,那样根本就没人说你半个字,只会夸你是真心为了壮大儒门。

    “陛下,臣也以为应该打压新学的发展,新学所授之学乃是旁门左道,奇巧yin技,新学大兴,则旁门左道大兴,正道之儒家则式微,长此以往,强枝弱干,本末倒置,江山社稷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啊!”

    又有老旧派的官员站出来,张嘴就勐烈的抨击新学,说什么旁门左道,奇巧yin技,还什么本末倒置,江山社稷动荡,民不聊生。

    这尼玛,顿时就让朝中的无数大臣一阵无语。

    虽然说大家都是读儒家学说出来的,认可儒家的正统地位,但如此抨击新学,将新学说的一无是处,这显然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了。

    新学的作用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各种各样的机器层出不穷,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便捷了大家的生活和出行,让大明变的更加富有,强盛。

    没有新学的话,纵然是扩大了领土,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来耕种的话,你又能够种几亩地?

    没有新学的话,纵然是你累死累活的去织布,你一天又能够织多少?

    没有新学的话,你纵然是两只脚再会走路,你一天又能够走多少里?

    张嘴就来,这就是这些酸臭腐儒最让人讨厌的地方了,几乎是闭着眼睛的在哪里说瞎话,你还以为是二十多年前的时候?

    那个时候,大家还没有看到多少新学的用处,也没有感受到多少新学的好处与便捷,多少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你所说的。

    可是现在都已经是弘治三十五年了,大明朝新学都已经发展二十多年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都在迅勐的发展之中。

    人们早已经享受到了新学的好处,已经用耕地机收割机来种地,用织布机纺织机来织布,出行乘坐火车和汽车,享受着新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你竟然还在这里张嘴就来,胡乱的胡说八道。

    这让不少老旧派的官员都皱起了眉头,这样的胡说八道,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用处,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站到新学这边去。

    “真是一群扶不起的烂泥!”

    杨廷和心里面都骂娘了,他虽然是老旧派的官员,但也是知道新学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新学早已经渗透进大明的方方面面,从上至下都在享受着新学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这朝堂之上的官员,谁家没有工厂、商行?

    工厂商行里面基本都是大量的使用机器来提高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

    还有这大明底层的百姓,他们的子女在新学免费的读书,学习知识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你读旧学可以吗?

    读旧学想要出人头地有多难,问问你家的傻儿子不就知道了?

    一万个旧学学子当中也仅仅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才能够考上举人、进士做官的,普通家庭的老百姓可没办法供养自己的儿子读旧学读到四五十岁的。

    读旧学花销非常大,而且还要完全脱离生产,考不上就只能够一直考,随随便便都是三十、四十岁,五十岁能够考上都算不错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

    连文征明这样的大才子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举人,你以为你的儿子是天才啊?

    “我算是明白刘晋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人,自己什么事情做不成,还要坏了好事。”

    杨廷和心里面有点明白刘晋为什么一直都在打压这些酸臭腐儒了。

    张嘴闭嘴都是江山社稷,精忠报国什么的,好像真的是很忠诚于天子,很有本事,真的能够为这个大明朝做什么事情一样。

    事实上呢,也就是嘴上功夫厉害,真本事是一点都没有。

    江山社稷可不是站在这朝堂之上动动嘴,说说漂亮话就可以治理好的,那是需要一件,一件事情的办下去,真正落实到百姓和地方身上去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大明的江山社稷。

    就好像是自己家乡四川的铁路一样。

    四川自从通了铁路,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发展就极其的迅勐,日新月异,发展快速,老百姓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还可以往外移民等等。

    这才是真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大明的发展,为老百姓做实事。

    对于这个杨廷和的感受是最受的,他太清楚四川现在能够发展起来,完全是因为四川铁路修通的缘故。

    这四川铁路能够修通,这可是全赖刘晋,是他力主修筑这条铁路的,不管是有多难,砸多少银子,最终还是将这条铁路给修通了。

    要是指望你们这些酸臭腐儒的话,这铁路猴年马月才能够修到四川去,四川什么时候才能够发展起来?

    此时此刻,不仅仅是杨廷和在蛋疼,王守仁、韩文、钟藩、杨一清这些人也是在蛋疼,还是要刘晋在啊,他在的话,这些酸臭腐儒根本就不敢出来丢人现眼。

    刘晋这一走,他们又开始群魔乱舞了,就是嫌这大明太过繁荣昌盛了,要弄出一些幺蛾子出来,要不断的折腾这大明,折腾老百姓。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弘治皇帝心里面也是贼不爽,老子当年就是信了你们这些酸臭腐儒,结果呢?

    我就没有过一天的好日子,睡一天的安稳觉。

    好不容易攒点内帑的银子,户部尚书周经就天天盯着,恨不得将我的内帑给掏空。

    现在才过多少年的好日子啊,又来搞事情,就是看老子过的太舒服了吧。

    弘治皇帝的语气明显是极其的不悦了,然而这些酸臭腐儒从来都是不惧怕皇帝的,以前的时候就恨不得吐天子一脸唾沫,现在依然还是有骨气的。

    “陛下,臣以为当恢复祖制,正本清源!”

    这个大臣想都没想就说道。

    “什么是祖制?”

    “又该如何正本清源?”

    弘治皇帝一听,接着问道。

    “祖制自然是太祖皇帝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

    “正本清源则是陛下应该亲贤臣远小人,善于采纳大臣的意见,勤俭节约,以仁义道德,忠孝廉耻治国,如此方可还我大明的朗朗乾坤,以正国本,以清源流。”

    这大臣想了想又是继续说道,依然还是儒家那一套空话、套话,毫无实质内容。

    “那你说活,那些是贤臣,那些是小人?”

    “还有这大明现在难道是乌云盖顶,怨气冲天,还是说这大明污秽不堪?”

    弘治皇帝心情极其的不悦,这些狗屎一样的东西,这刘晋一走就又出来蹦跶了。

    除了嘴巴会说,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

    对方一听,顿时就不敢说了,这要是说了,岂不是要得罪朝中的其他大臣。

    “你说啊,谁是贤臣,谁是小人?”

    弘治皇帝看着他,厉声的问道。

    真以为我这几十年的皇帝是白当的了?

    真以为我的自己的眼睛不会去看,我自己的脑袋不会去想了?

    还是说以为我还是那个少年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听你们这些大臣们的忽悠了?

    谁的能力怎么样,忠心不中心我自己心里面会没有数?

    刘晋、王守仁、韩文、钟藩、杨一清这些大臣能够得到器重,得到自己的信任,那是因为他们是真的有本事,又忠心耿耿,在他们的治理下,这大明才有了今日的繁荣昌盛。

    你们这些酸臭腐儒为什么郁郁不得志?

    还不是因为你们只会动嘴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真要是重用你们这些人,这大明怕是要回到20多前了。

    弘治皇帝可不想再过以前的那种憋屈日子了,要钱没钱,要底气没底气的,内外受气,当个皇帝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这些大臣们的日子过的舒服。

    “臣...臣~”

    对方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了,这无论说谁都要得罪人,到时候都没有好果子吃,更何况,他现在是有点看出来了,这天子可不是以前的天子了,对他们这些酸臭腐儒可没有以前那般言听计从了。

    “说不出来了?”

    “还是说不敢说啊?”

    弘治皇帝看着对方,冷冷的反问道。

    “哼!”

    “我大明这才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啊?”

    “就有人嫌现在的日子过的太舒服了,要坏了我大明的繁荣鼎盛。”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缓缓的站立起来,目光扫向群臣。

    “今日之大明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第2014章,这下真不好搞了

    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和往常一样将大臣们召集过来开小会。

    “把那几个只会张嘴闭嘴祖制、江山社稷、本末倒置的人统统送到凛冬城好好的冷静,冷静,什么时候思索清楚了再调回来。”

    弘治皇帝显得很生气,本来嘛心情还是很不错的,结果让这些酸臭腐儒给整的血压都高了。

    “是!”

    王守仁、韩文、杨一清等人也是连忙齐声的回道。

    大家也讨厌这些酸臭腐儒,要说权力的争斗嘛,这肯定是有的,无时无刻都有,都在争权夺利。

    但让这些酸臭腐儒这样搞下去的话,这大明是真的要回到从前了,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估计着必然会出大问题。

    还祖制,祖个屁制。

    大家可不想再和以前一样拿着连养家湖口都难的俸禄,也不想动不动就被剥皮实草什么的,还真以为祖制是什么好东西不成。

    无非就是想要回到以前他们这些酸臭腐儒们说了算,回到以前他们掌权得势的时候,至于别的真的很重要吗?

    对于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

    这天子能不能过的舒服关他们什么事情,他们掌权得势了舒舒服服就可以了。

    这大明的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穿的暖衣服,有没有房子住,这关他们什么事情,他们自己吃得好住的舒服就够了。

    至于说会不会有外敌入侵,贼寇侵扰之类的,貌似也影响不到他们这些庙堂之高的大臣。

    “陛下,从成都修往云南昆明的铁路方桉已经制定出来了,总共预计需用耗资12亿两白银!”

    很快,工部尚书杨廷和这边也是提交了一份奏疏,是最新的修建通往云南的铁路方桉。

    火车已经修到了成都,自然是还要继续修下去的,云南贵州重庆都要修过去。

    不过这三个地方修建铁路的成本丝毫不会比长成铁路低,西南地区,地势起伏极大,山川险峻,铁路的修建都是需用用银子铺过去的。

    也就是现在大明国力鼎盛,财力雄厚,再加上工程建筑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先进,这才敢动了修铁路到这些地方的念头,否则的话还不如直接将这些地方人都给迁移出来的更加划算。

    “12亿两白银?”

    “预计需用耗时十年左右,每年的投资在1亿两白银。”

    弘治皇帝接过奏疏,快速的看了起来。

    铁路肯定是要修的,西南地区要发展肯定是少不了铁路,更何况,修往了云南,将来还可以修往缅甸,打通西南地区的出海口来。

    “这如果修往贵州呢?”

    弘治皇帝想了想又问道。

    “预算不会比这个低,云贵川地区的地理地貌都差不多,修筑成本非常高。”

    杨廷和连忙回道。

    他接替杨一清的位置成为工部尚书,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于专门去详细的了解清楚铁路修筑的相关事情。

    “修肯定是要修的,我们这一代人不去修,下一代人也是要去修的,终究是要有一两代人来吃苦受累,才能够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

    弘治皇帝听完,沉思一番之后缓缓的开口说道。

    银子现在朝廷有的是银子,现在也基本上都是投资在修铁路、修公路上面,每天都有新的铁路开工,干线都已经快要遍布大明所有的省份了。

    尚书房的会议就好多了,大家都是在讨论着国家大事,讨论着铁路的修建。

    皇宫外面,王守仁府上的下人正在焦急无比的等待着,等着王守仁下朝之后将噩耗传给他。

    这一直等到了快要到正午的时候,王守仁这才从皇宫之中走了出来。

    “老爷不好了,不好了,老太爷走了!”

    下人一看,也是赶紧上前将噩耗说了出来。

    “什么?”

    王守仁一听,整个人都傻眼了。

    昨天晚上还好好的,还喝酒吃肉,性质极高,今天说没就没了?

    王守仁有些难以相信,赶紧急匆匆的回府。

    整个王府都已经素白一片了,当王守仁回来的时候,王守俭、王守文早已经回来了,正哭泣不止。

    “怎么回事?”

    王守仁看着自己的父亲,悲伤无比。

    昨天晚上还好好的,一大早说走就走,这谁受得了啊。

    “老爷,老太爷早上的时候一直没有起来,我们还以为他是昨晚喝多了,直到九点钟的时候去看才知道他已经......”

    府上的下人也是连忙回道。

    “昨晚就劝说不要喝那么多酒,就是不听。”

    王守俭一边哭也是一边无奈的说道。

    这下好了,自己几兄弟要回家乡丁忧守孝了,原本都还想着王守仁当了内阁首辅,自己也是可以跟着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谁知道老爷子这一走,王守仁要回家丁忧守孝,自己也是一样要回去。

    还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这三年的时间一过,黄花菜都凉了,到时候想要重新回来站稳脚跟都很难、很难了。

    王守仁此时此刻也是蛋疼无比,这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了内阁首辅,你一下子就要回家丁忧守孝。

    这刘晋前脚才走多久啊,自己也要跟着回老家去丁忧守孝。

    王华走了的消息也是迅速的传遍了整个京城。

    顿时就让京城的大小官员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嘛,这刘晋刚走留下的空缺好一番变动,现在王守仁又要回去丁忧守孝了,又是一番人事变动了。

    这下子又有人要入内阁,又有人要高升了。

    同时守旧派的官员也是弹冠相庆,这王守仁也是改革派的官员,一向都是刘晋的跟屁虫,他这一走,朝堂之上改革派的官员就又少了一个大员了,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好事。

    他们又可以将自己老旧派的官员给推上去,重新的慢慢掌握朝野的大权,逐渐的恢复以前的一些制度。

    皇宫之中,下了早朝在研究着铁路线路的弘治皇帝也是第一时间内收到了消息。

    “......”

    弘治皇帝一阵无语。

    这刘晋回家丁忧守孝去了,原本还觉得有个王守仁在,问题也不大。

    王守仁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也是实干派的官员,做事风格和刘晋也差不多,是弘治皇帝打算留给朱厚照的重要大臣之一。

    现在刘晋去丁忧守孝了,王守仁出了这个事情,肯定是也要回去丁忧守孝的。

    关键是弘治皇帝还不能夺情。

    因为刘晋这边没有夺情,王守仁如果夺情的话,那传递出去的信息就是自己更重视王守仁,而不是重视刘晋。

    这会让刘晋怎么想?

    也会让朝野上下怎么想?

    到时候刘晋丁忧守孝期满了,又该如何去安排?

    这些都是弘治皇帝需用考虑的事情,也是让他不能夺情的原因。

    如果当时刘晋要回去丁忧守孝的时候夺情了,现在也是可以夺情王守仁,两个人都留下来。

    可是刘晋都没有夺情,这王守仁自然也不能夺情的。

    可是不夺情的吧,王守仁和刘晋都走了,这朝野上下的局势能不能稳住就是一个问题了。

    他们两个是实干派的代表,也是领头羊,少了他们两个,光靠韩文、钟藩根本就镇不住啊。

    要知道刘晋刚走,这些老旧派的官员就出来搞事了,王守仁也走的话,到时候还不知道会闹腾到什么地步呢。

    “这下子可不好搞了。”

    弘治皇帝有些头大了。

    这个王华偏偏在这个时候走,你晚几年走,早几年走都可以啊,不要在这个时候走啊。

    “这下该让谁入阁?”

    “钟藩,蒋冕,还是毛纪,又或者是杨廷和?”

    弘治皇帝的脑海中迅速的思索起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维持住朝野的局势继续按照现在的模式继续运行下去。

    可不能出什么幺蛾子出来影响了大明的繁荣稳定,这好不容易才过了一些年的好日子,弘治皇帝可不想再过以前的那种日子了。

第2015章,守旧派翻身

    刘晋老家昌黎县下河屯海边的码头这里,刘晋刚刚乘船回来,刚刚出去渤海打鱼看海豹了。

    这个时期渤海的生态环境是相当不错,尽管经过这些年来的海洋捕捞,但依然有着极为不错的生态环境。

    海洋之中的鱼类资源不仅仅种类多,而且质量高,数量庞大,随随便便去海里面捕捞一网都能满载而归,并且渤海这里还是有海豹的。

    渤海之中的海豹叫斑海豹,在后世可是极其稀有的珍稀1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后世我们国家仅有的一种海豹。

    不过在这个时代,渤海湾这里的海报数量相当的多,广泛分布于山东、北直隶、辽东等沿海地区。

    当然,大明地域广袤,有海豹的地方就非常多了,尤其是在北极圈内,海豹的数量就特别多,另外在北黄金洲北部地区,海豹数量也很多。

    只不过大明人一直以来都没有狩猎海豹的习惯,也没有吃海豹的习惯和传统,故而海豹基本上都没什么人去捕捉,不像鲸鱼,这渤海湾里面已经比较难发现鲸鱼了。

    没办法,大明的捕鲸业现在已经相当的发达,捕鲸船多的很,而且捕鲸还有着巨大的利润,刺激了人们去捕鲸。

    渤海的鲸鱼就遭殃了。

    这次刘晋本来也是想要去看看鲸鱼的,结果失望而归没有看到鲸鱼。

    “看来还是要立法保护渤海、黄海的鲸鱼了,不能真的捕绝了,这后代子孙可就再也看不到了。”

    下了船的刘晋脑海中也是思索着,捕鲸虽然可以带来大量的好处,但现在大明已经不缺那点鲸油、鲸鱼肉什么的了。

    也该适当的重视下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了。

    “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小冰河期估计着也快了吧。”

    “这渤海里面的海豹数量倒是蛮多的。”

    刘晋微微感受下刺骨的寒风,这都已经差不多开春了,然而气温依然还很低,结合历史上的事情,刘晋估计着地球正在朝小冰河期发展。

    小冰河期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历史上明朝的灭亡跟这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方地区在小冰河期的影响下连年灾荒导致民不聊生,烽火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的拖累了本就已经及及可危的大明王朝。

    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小冰河期的影响应该是不会太大,粮食产地很多,即便是大明本土这边不行了,也还有南洋,还有黄金洲,还有天竺大陆,这些地方都是大量的种植粮食,并且还不惧怕小冰河期的影响。

    “这日子过的还是很不错的,看看书,打打鱼,简单而充实。”

    刘晋翻看下自己的收获,金灿灿的大黄鱼显然是最惹人喜欢的,这东西在后世都已经炒的很贵了,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吃不起。

    但是在这个时代,大黄鱼竟然只是普通的鱼类品种,价格便宜,关键是这大黄鱼的个头都很大,质量很高。

    这也是刘晋一家经常吃的鱼了,营养价值高、味道又很鲜美,刘晋很是喜欢吃。

    “老爷,京城来电报消息了,王守仁王公的父亲去世了。”

    这时,刘晋的管家急匆匆的来到刘晋的身边,将朝中最新的消息说了出来。

    虽然说是丁忧守孝,但刘晋对于朝野上下,大明内外的各种事情也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京城有什么变动也是可以第一时间内知道,家里面就有电报。

    不仅仅可以知晓最新的消息,也可以将刘晋这边的一些决策迅速的传达下去。

    没办法,到了刘晋这个层次了,即便是想要真心的过过的小日子,那也是要防备一二的,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的,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出现了,第一时间内知晓了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对策。

    身在权力的中心,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是非常多的而政治斗争永远都是刀光剑影,杀人于无形之中,伴随着极其残酷的结局。

    好一点的就是罢官回家养老了,悲惨的就是灭族抄家了。

    历朝历代的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刘晋心里面也是始终在提防着这些事情,别到头来自己落得身首异处,全家遭殃,那就真的是划不来了。

    所以信息就非常的重要,为此刘晋也是开办了专门的电报商行,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无限通讯的网络,同时也是一张巨大的信息情报网络,全球各地有什么事情发生,刘晋也是可以第一时间内就知道。

    同时信息也意味着金钱,麾下庞大的产业要赚钱,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一个情报信息就足以让人赚的盆满钵满。

    “啊,王华这个时候走了?”

    刘晋一听,顿时就傻眼了。

    这个王华什么时候走不好,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走,真是走的不是时候啊。

    刘晋原本觉得,自己离开朝野了,有王守仁在支撑着也出不了什么事情,老王的能力是母庸置疑的,有他在,守旧派官员折腾不出什么风浪。

    新政也是可以继续的执行下去,等自己守孝期满了,自己回来了,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自己再干上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到五十岁左右退休了。

    到时候大明也已经彻底的巩固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果实,地球上的地位也无可撼动了,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管你新学旧学、守旧派还是革新派,到时候你们死命去斗也没有关系了。

    可是现在,老王估计着肯定也是要回家乡丁忧守孝了,这老王一走,朝廷之中守旧派官员肯定是要翻身了,到时候就有的闹了,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出来呢。

    刘晋也是忧心忡忡了,这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顿时就荡然无存了。

    另外一边,京城这里。

    不出意外,王守仁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向弘治皇帝这边上奏疏恳请能够回家乡去给自己的父亲丁忧守孝。

    弘治皇帝这边也是没有夺情,同意了王守仁回家乡丁忧守孝的请求。

    一时之间,整个朝野也是发生了震动。

    实干派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如丧考妣,刘晋和王守仁这两个领头羊回家去丁忧守孝了,靠韩文和钟藩的来带领的话,真心是镇不住那些守旧派的官员。

    而守旧派的官员则是一个个高兴的要死,纷纷四处奔走,互相联络,准备推举自己一方的人进入内阁,同时补缺空缺出来的重要位置。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竞争之后,最终守旧派官员杨廷和入内阁,空出来的工部尚书位置也同样落到了守旧派官员梁储的身上。

    顿时一下子,整个朝野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守旧派官员的势力大涨,而实干派则是遭到了重大打击。

    内阁阁老,韩文、杨一清、杨廷和,韩文算是实干派的,杨廷和算是守旧派的,杨一清虽然是守旧派官员,但做事干练,算是中间走。

    六部尚书当中,蒋冕、毛纪、毛澄、梁储都是守旧派的官员,只有钟藩、李昆两人是实干派的官员。

    钟藩和李昆原本都是属于地方官员,因为刘晋实行吏治改革,地方官员只要干的出色,升迁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钟藩和李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升迁上来的,历史上两人可都是没有做到这个级别的,但现在随着吏治改革,做的出色,得到了刘晋的赏识,所以做到了尚书这个级别了。

    这朝野上的势力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别。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现象,其实说到底还是跟大明的官员选拔提拔制度有关的。

    正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则之下,大明的高级官员人才储备池就是在翰林院。

    而翰林院则可以算是守旧派官员的大本营了,出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守旧派的官员。

    故而即便是刘晋一直在打压守旧派的官员,但只要这个不变,这守旧派的官员就依然可以源源不断的出来,并且还往往都是手握大权的重要官员。

    没办法,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即便是刘晋和王守仁那也是在翰林院里面修过书的,不然也不可能提拔的如此快速,早早的就位极人臣了。

    而实干派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大明各省各部下的这些官员,他们直接关系到考核制度的情况,相对来说,这出身是不如翰林院的这些人的。

    翰林院的人考科举的时候都是名列前茅的,是高级储备人才,而地方的这些官员,即便是布政使、总督、巡按这些,在翰林院待过的很比较少。

    做到这个级别已经是到天花板级别了,想要再提升就只能够去翰林院里面待一待了,这个就是大明朝一直以来的用来规矩和准则了。

    刘晋虽然可以搞离职改革,但却是无法改变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以科举考试为根本的时代。

    科举考试考的名次好,进翰林院,以后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考的靠后那就只能去地方、各部做事,以后升迁就比较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故而读书人都在拼命的想要考的更好,名词更高,因为这直接就关系到了以后的仕途。

    不中进士,你连翰林院都进不了,不进翰林院,你就别想做到六部尚书侍郎这个级别来,更别说想要成为内阁大臣了。

    反之,如果你是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靠前的,升迁速度即便是很快,大家也心服口服,像刘晋是状元、谢迁也是状元、李东阳是第四名,杨廷和是榜眼、胡广是状元、周延儒是状元、商辂也是状元。

    可以说明朝有名有姓的大臣,几乎都是进士翰林出身的,无一例外,一甲进士及第的升迁速度更是非常快。

    读书人嘛,大家都是考科举的,你能够考的更前,大家也服你。

    PS:大家觉得这样好不好呢?现在貌似清北的升官也快

第2016章,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

    明朝成熟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够运行下去,这跟科举考试之后官员们的选拔、提拔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考的好就可以升迁快,更有前途,再加上科举考试相对来说是比公平公正,讲究才学的,大家也都认可和服气。

    这个制度也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大家也都一直在默默的遵守着这个规则。

    纵然是刘晋也不能违背这个制度和规矩,并且这个制度也有其合理性,也相对更加的公正、公平。

    在后世,你要是朝中无人的话,即便是清北出来的高材生恐怕也是很难有出头的时候,反观那些有背景的,自身或许根本就不会读书,在国内参加高考的话连二本都考不上的人。

    他们的父母可以送他们去国外留学镀金回来,一样快速的提拔升迁,相对来说这对于认认真真读书人的是很不公平的。

    以至于后世读书没用的观点非常盛行,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会读书不如有背景,甚至于很多人还调侃大学生在给小学生打工、大学生送外卖等等。

    总结来说,其公平性是远不如明朝的科举制度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之下,你要是考不上进化的,纵然是内阁大臣的儿子也一样难出头,像刘健的儿子孙子考不上科举,始终都无法出头。

    而类似于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朝中很大大臣的儿子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考不上进士,他们父母纵然是有再大的能量,也一样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平步青云。

    只有考上了进士了,有了这样的一个出身了,你才能够有平步青云的机会和可能,即便是寒门子弟,像刘晋这种,也一样可以飞黄腾达。

    这一点是明朝的科举考试的特点,唯科举考试为标准!

    一切都看你科举考试的情况,考不上进士,你就注定了无法出头,进不了翰林,你就跟大官无缘。

    而科举考试制度又非常的严格,很少有舞弊鬻题的事情出现,一旦出现也是会给予最严厉的惩处,无论查到谁都会严惩。

    这样的制度之下,你敢说读书无用?

    你即便是家财万贯在读书人的面前也是要低人一等,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富家翁拼了命的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穷秀才了。

    像谢迁、杨廷和、张居正这些人,还是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名震一方,早早的就有当地有名有姓的士绅给看上了,争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过去,都又不少的故事流传下来。

    还有刘晋,虽然是寒门出身,但是读书人又有才华,考上状元了,都可以同时娶定国公和礼部侍郎的孙女。

    从这些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的出来,在明朝,读书人的身份和地位绝对非常高的,全社会都认可。

    整个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给寒门子弟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一点比起后世来就强太多了。

    后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是越来越严重了,好的单位几乎都是父子相传了,像电力、铁路、银行、烟草、石油等等这些,你外人是很难、很难进去的。

    另外即便是考公务员,普通人的子弟也是更难出头了,基本上一辈子都是混个科员就到头了。

    而有背景的子弟就不一样了,不管会不会读书,这都不重要了,不会读可以去国外镀金,回来就是香馍馍,是海龟了。

    即便是国内的学校,只要混个三本、高专什么的,还有专升本,甚至于连中转都可以转大专,再转本科混研究生什么的。

    有很多种渠道可以让他们得到想要的文凭,轻松的碾压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

    这样的现象还在持续,阶级的固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寒门子弟将会更难出头。

    刘晋因为是穿越者,早早地就进行过深入的对比和分析,也觉得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对是公平、公正的,给寒门子弟留下了机会和出头的可能。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朝,大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更高了,尽管有免费的新学学校可以读,但也有大量的普通百姓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书院和私塾,为的就是其将来可以考科举。

    这也是大明科举考试压力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因为传统读书人比起以前来也多了很多倍,竞争压力自然就更大了。

    以前的时候,能够读书的自然都是家庭条件极为不错的富裕家庭,普通人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因为读书的花费实在是太贵了,束脩、笔墨纸砚、长期脱离生产,赶考、交友等等,这些都是花钱的,而且都是大把、大把的花银子。

    靠着这样的方式,高高的竖立起高墙大院,将普通子弟隔绝在外,只有有条件的家庭才能够读得起书。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欧美地区的教育制度。

    普通的家庭你的孩子送去公立学校实行的是快乐教育,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玩乐,到初中的阶段了,连九九表都不会,算数都不会,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多少都算不出来。

    这绝对不是在这里胡扯,而是真实的一面,快乐教育出来的人几乎都是废人,但就这也还有无数的人在舔,说快乐教育好,培养孩子的天性什么的,纯粹就是扯澹。

    想要学到知识,那就必须要读私立的学校,而私立学校的学费是极其昂贵的,随随便便都是几万美刀一个学期,你没点家底根本就读不起。

    而只有读了私立学校,才能够上好的私立高中,好的私立高中才能够上好的大学,只有上了好的大学才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

    靠着这样的办法筑起高墙大院,隔绝了普通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一直掌控方方面面。

    这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很相似的,都是通过昂贵的教育费用来的隔绝普通子弟的。

    但是现在大明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支撑起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书院、私塾了,这就给传统的读书人增加了竞争和压力,科举考试也变的更难起来。

    但总的来说,它是公平公正的,一切都看科举考试的成绩来说。

    守旧派官员能够翻身、打压不倒,那是因为其基础就是这科举考试制度了,大家都认可,全大明社会都认可的科举考试制度。

    它在源源不断的为大明朝廷输送官员,输送高级官员,即便是现在的实干派官员,其实本身来说科举考试出身的,也是儒家子弟。

    只是因为治国的理念不同而分成了实干派和守旧派,本质来说都是儒家子弟。

    新学的子弟现在只有极少个别人在当官,还都是小官小吏,根本就无法影响大明的朝野。

    如果不改变科举制度,那就意味着始终是无法彻底的打倒守旧派。

    可是如果改变科举制度,又该用什么制度来取代它?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质上还不是和现在的科举考试差不多,并无什么区别,顶多就是考试内容的不同而已。

    完全可以在科举考试之中增加相应的学科和内容,根本就没必要去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这一个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运行了千年的时间,它已经是非常的完善了。

    刘晋一直在思索这个事情,也是一直以来都在维持现有局面的原因。

    因为刘晋打心底也是认可科举考试制度的,因为它给了寒门子弟机会,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制度,至少比起后世要公平很多。

    大家都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

    新学里面的学习风气就非常不错,人人读书都很认真,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社会对于读书人也更加认可。

    后世可是有无数人信奉读书无用论,这就是极其不少的社会风气,对知识不尊重,对知识分子也不尊重。

第2017章,闹吧,死命闹吧

    大明皇宫金銮殿,弘治皇帝和群臣正在上早朝。

    “陛下,新学学校所授之内容多为旁门左道,奇巧yin技,强枝弱干,非长久兴盛之道,臣恳请陛下下旨要求新学所授课程之中需大量增加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并且加以严格的考核。”

    刘晋、王守仁走了,守旧派翻身了,朝堂之上对于新学的攻击就开始变的勐烈起来。

    前几天还说着要让部分的新学学校转为书院、私塾以便来扩大儒门,让更多的人读圣贤书,成为儒家子弟。

    今天又在这里嚷嚷着说要对新学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进行改变,要求增加更多的儒家典籍之中的内容,并且还要加以严格的考试。

    这摆明了就要拆台新学,让新学成为传统旧学的附庸和从属,对于新学的壮大,他们其实早就已经看不顺眼了,恨不得直接一巴掌拍死新学。

    但是新学现在的学生群体实在是太大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学子入学新学,整个新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加起来在读的都有一千多万,并且20多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已经毕业了近2000万新学学子。

    如此庞大的人数和群体,远超过旧学的人数。

    尽管新学的人基本上都是社会的普通民众,极少有当官的,即便是有也是小官小吏,貌似不如旧学的人有影响力。

    然而这样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他们是组成大明社会中产阶级的支柱。

    身影遍布于大明的工业、农业、商业、海洋贸易、商行、军队等等诸多的领域,是大明真正的中产阶级。

    并且和以往目不识丁,什么都不懂的普通老百姓不同,这些人可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并且还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大明人。

    他们从小都是看着报纸,读着新学长大的,或许在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方面是不如传统的旧学读书人,但是在其它方方面面都要碾压传统的读书人,他们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加的开阔,同时又往往见多识广。

    真要是一巴掌的拍死新学,估计着整个大明都要爆发巨大的动乱,到时候,以他们的强大力量,指不定分分钟就反过来拍死了旧学都是难说的。

    旧学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掌握着朝堂,拥有话语权,所以要循序渐进,一步步的逐渐的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渗透到新学之中去,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又要保持住旧学现在的地位,继续垄断仕途。

    要求新学这边增加四书五经的内容,这还仅仅只是第一步,将来最好是能够让新学这边也跟科举考试差不多,用八股文的方式来控制和约束新学。

    “陛下,臣也支持张翰林。”

    “新学虽然有不少的可取之处,然其在效忠君王、伦理纲常、治国安邦之道上尚有欠缺,理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我儒家之学说乃是万世治国安邦之道,是正统之学说,历朝历代都是国本。”

    “新学规模浩大,学子众多,理应加强正统学说的传授,让更多的学子上知报效君王,下知君臣父子纲常。”

    又有大臣站出来抨击新学。

    旧学的人一直以来都自诩为正统,什么历朝历代都以儒家治国,以儒安邦定国,是国本什么的,对于新学那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还分成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专门学一些旁门左道之类的,简直就是旁门左道、奇巧yin技,丝毫没有什么治国安邦之类的学说在里面。

    弘治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心里面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新学怎么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大明这些年来的迅勐发展和新学是密不可分的。

    旧学或许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是治国安邦之道,历朝历代都是正统,然而朝代在不断的更迭,没有千年的朝代,却是有千年的儒家。

    历朝历代重视儒家,然而还不是一样要经历衰亡。

    大明也是如此,原先的大明内忧外患,百姓困苦、贫穷,稍微有点灾荒必然饿殍满地,烽烟四起。

    要不是刘晋主导的新学不断发力,提高了大明的生产力,强大了大明的军队,不断扩张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和财富来反补大明的话,能够有今日的大明?

    朝廷是不需要那么多人当官做臣子的,现在新旧之分就已经很不错了,旧学读书是为了当官,新学读书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好工作,能够研究现有的各种自然规律,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

    难道非要分个你死我亡才甘心吗?

    真的到了那个地步的话,这大明必然会动荡不安,到时候儒家未必就真的能够战胜新学的,因为新学它已经强大起来,涉及方方面面了。

    一个接一个的大臣纷纷站出来,不断的抨击着新学,对新学指指点点,要求新学必须进行改变等等。

    不过这些大臣都是一些御史、翰林之类的,杨一清、杨廷和、蒋冕、毛纪、梁储等大老一个个都没有开口。

    其实嘛,他们心里面也是门清的很。

    新旧之争虽然关系重大,但也并不是完全的水火不相容,其实朝堂之上的这些守旧派官员更多的还是想着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打击实干派的官员,同时为各自背后的群体利益服务。

    实干派的这些官员除了掌握大全之外,往往背后也都有着庞大的利益群体。

    像刘晋自己本身就是大明最大的资本家和殖民者,拥有大量的产业,麾下的工厂、商行、殖民地等不知道有多少。

    此外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等也都是大明的大资本家和殖民者,都有着极其庞大的产业,他们的产业遍布大明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还都是领头羊的存在。

    本身来说,因为跟着刘晋,起步早,发展快,最早享受到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红利,现在又是享受着工业革命的红利。

    可以说实干派的人目前是占据着大明最多的利益群体,拥有最庞大的产业。

    守旧派的官员以及背后的群体呢,他们因为起步晚,一开始死守着家里面的一亩三分地,还想着靠以前的耕读传家的方式来延续。

    然而在时代的滚滚潮流之下被冲击的体无完肤,粮食价格大跌,土地价格大跌,大量的贫苦农民移民海外和关外。

    这对于传统的士绅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传承和生活。

    等到他们缓过来了,想要改变的时候,发展自己已经落后于人,想要赶上就很难、很难了。

    但传统的士绅阶层,他们又是最善于利用权力来为自己服务的,现在好不容易翻身,掌握了话语权,自然是要借此机会来打压新学的同时来争夺更多的利益。

    说到底争来争去还不是为利益。

    很多的大臣为什么会成为实干派的官员,还不是因为他们也跟着刘晋尝到了时代的红利,自然而然也是要维护住现在的一切来。

    朝堂之上,守旧派的官员在抨击新学。

    朝野之外,旧学的书院、私塾等旧学学子们也是被振奋鼓舞,纷纷成群结队的跑到新学的学校去闹事。

    帝国理工学院、帝国大学、京城机械技术学院等新学代表的高等院校自然而然也是成为了这些旧学学子们攻击闹事的对象。

    一时之间,在一个个学校的大门口这里,新旧学的学子们吵闹不停。

    “你们新学就是旁门左道、奇巧yin技,看看我给你们出的对联:新学、新学,美其名曰学,实则男盗女娼,旁门左道、奇巧yin艺,乌合之众,难登大雅之堂!”

    “你们新学要是有人能够对出来的话,我们立刻马上就走人,再也不来你们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的大门口这里,一群旧学的学子带着一副对联的上联直接在校门口堵路,对着群情激愤的新学学子嘲讽起来。

    简单的一个对联,直接就讽刺了新学里面男女一起教学,没有进行区分,这严重违背了大明传统的男女大防的思想理念。

    又讽刺新学学的东西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关键是学了之后都还不能考科举做官,永远都是处在底层的乌合之众。

    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罢了。

    其结果就是引来了新学学子的一顿拳脚伺候,新学的学子玩对子,玩文字游戏什么的肯定是玩不过这些旧学的学子。

    但正所谓能够用拳头说话就别用嘴,一群拳脚伺候,顿时就揍的旧学的这些学子们鼻青脸肿,一个个赶紧落荒而逃。

    然而今日挨打,明天又有旧学的学子过来闹事,这次的人数还更多了,似乎想要找回昨天的场子一样,也非要和新学这边挣个高低之分。

    只是旧学的学子人数远远不及新学的人数,你来的人多,新学学校里面的人数还更多,昨天打完,今天接着又打,又是一顿修理,又打的很多人鼻青脸肿,让这些学子们直呼。

    动口不动手、有辱斯文、野蛮粗暴、不识教化和礼数等等。

第2018章,也来搞银行?

    昌黎县下河屯刘府,刘晋的书房之中,刘晋正在悠闲的看着报纸,最近大明是有点乱了,朝廷之上守旧派官员和实干派官员吵的不可开交,争权夺利的,战火连绵。

    刘晋都收到了很多来着京城的书信、电报之类的,有不少实干派的官员都在向刘晋请示该如何去应对。

    而刘晋直接就是回复了一句话,闹吧,让他们死命闹吧。

    对此也是有点不管不顾的态度,反正也懒得管朝野上的事情,悠闲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朝野的争斗也是层层的传递下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双方都在报纸上不断的互相抨击对方,当然,互相抨击的就是新学和旧学了。

    “事情是闹的有点大了,打架归打架嘛,这官府衙门介入学生之间的事情就不应该了,而且还把新学的学生给关起来。”

    刘晋看着报纸上报道的,衙门这边将一些新学学生给抓捕关押起来,这就让刘晋觉得,这事情是越玩越过火了。

    本身来说是旧学的学子跑到新学学校去闹事,打不过人,被人揍了也是活该,但这背后的守旧派官员竟然还直接抓捕、关押学生,参与进来,这必然会将事情给搞的越来越砸。

    “唉,新旧之争终究还是免不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也好,你们继续闹吧,闹的越厉害,这新旧的冲突越严重,到时候就淘汰的越快。”

    刘晋微微摇头。

    刘晋现在是准备置身事外,不想在参与进这里面的是是非非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更何况,这里面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可真心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够处理的。

    从各个方面收到的消息来看,这些守旧派的官员现在瞄准了新学,以新学为由头也是开始攻击实干派的官员。

    矛头直接就对准了刘晋自己。

    其中最大的一个攻击点就是说刘晋以权谋私,在当内阁首辅期间,靠着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庞大的产业服务,否则刘晋断然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创下如此庞大的产业和如此庞大的财富。

    这一点不仅仅是刘晋,王守仁也是如此,王家可是大明纺织业、服装业的代表,麾下的彩云纺织厂是大明最大的纺织厂、服装厂,每年生产的衣服、布匹畅销全球各地,产业庞大,利润也很可观。

    此外,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澳国公等武将勋贵们也是如此,一个个麾下都有着极其庞大的产业,占据着诸多领域领头羊的位置,是相关领域和行业的最大受益者。

    即便是钟藩、李昆等实干派的官员,各自的麾下也都是有着大量的产品,工厂、商行等等,规模庞大,收益可观。

    这些都成了守旧派官员们攻讦的地方。

    他们张口闭口就是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矛头直指实干派的官员,更是谏言天子要对相关的一些官员进行彻查。

    其实朝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谁家没有入股一些工厂、商行之类的,只不过这些守旧派官员起步慢、发展慢,远不如实干派的官员而已。

    无非就是想要借此机会掌握权力的同时又要来争夺更多的利益。

    打击对手,最好是能够直接就将刘晋、王守仁他们这些实干派、武将勋贵集团们的利益和产业都转移到自己的手中来。

    当然,这些都是他们最美好的愿望了,实干派的官员和朝中的武将勋贵集团也不是吃干饭任人宰割的。

    双方之间的矛盾自然是不断的凸显出来,越来越激烈。

    京城一处别院里面。

    杨廷和、毛纪、蒋冕、梁储等守旧派的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量着什么事情。

    “杨公、毛公、蒋公、梁公~”

    “这刘晋麾下诸多的产业,大家只看到了奔驰汽车厂、天津远洋贸易商行、密云铁厂、兵工厂等产业非常的赚钱,却是并不知道,刘晋麾下所有的产业当中,真正的核心产业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第一银行!”

    一个守旧派大臣站起来对着众人讲解起刘晋麾下诸多产业的情况。

    “大明第一银行?”

    众人一听,顿时就显得非常的疑惑。

    “这大明第一银行貌似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吧?”

    杨廷和想了想说道。

    “是啊,这就跟以前的钱庄差不多,怎么可能成为核心产业呢?”

    蒋冕也是跟着说道。

    “杨公、蒋公~”

    “这大明第一银行看起来似乎好像和以前的钱庄差不多,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产业,而且貌似每年对外公布的利润貌似并不多。”

    “因为大家存钱到大明第一银行厉害还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息,向大明第一银行贷款的利息又不是很高,跟以前的钱庄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但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这大明第一银行对于刘晋的意义。”

    “刘晋麾下的产业众多,各行各业都可以先人一步,他的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大家麾下都有一些产业,也都知道,这产业大了,虽然是赚钱,但是各个方面用钱的地方也很多,这手头流通的银子可不会太多。”

    “但是坐拥大明第一银行的刘晋就不一样了,他几乎是拥有无穷无尽的资金支持,因为存在银行里面的银子就等于是他的银子了,他可以轻松的用来投资各个行业和产业,足以轻松的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

    “此外,大明第一银行发行的银票畅通全球各地,很多时候大家宁可要银票也不要现银,因为银票使用非常的方便、便捷。”

    “对于大明第一银行来说,它随随便便的用纸去印成银票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银子了,想要做什么都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的问题。”

    “这才是他能够迅速积攒起庞大财富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大明第一银行,他纵然是再有才能,手中没有银子的话,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下如此庞大的产业。”

    这个官员滔滔不绝的分析起来。

    听完了他的分析,杨廷和、蒋冕、毛纪、梁储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一直以来他们也都在为银子的事情烦恼。

    家里面的工厂要扩大规模,这需用大量的银子,想要办新工厂也需用银子,进军新的产业同样需用银子。

    这家里面赚到的银子总是不够扩张和投资的,也是让他们是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刘晋、徐光祚、朱辅、张仑这些人拼命的大规模扩张、抢占新的产业领域。

    比如汽车产业、石油产业和电力产业,这也是新兴出来产业,都没几年的时间,本来大家也都是可以迅速的跟上,抓住这些新兴产业的机遇发展壮大的。

    然而等到这个产业出来的时候,他们才很快悲哀的发现,自己貌似根本就玩不过刘晋他们这些人。

    他们的工厂一座接一座的不断开起来,整套产业的布局起来,银子彷佛是用都用不完一样,根本就是有着金山银山一样。

    依靠强大的资本实力,往往都是能够迅速的将一个个新型的产业给完全占领,等到他们这些人想要去做这些行业的时候。

    结果就悲哀的发现,自己手中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银子来和他们进行竞争,他们可以一整套产业链的去布局。

    而自己呢,手中的银子往往只够做某个很小、很小的领域,只是整个庞大产业链当中的一小部分,赚到的钱根本就没办法相比。

    新兴起来的产业和领域很快就被瓜分完毕了,他们这些人只能捞点汤喝,吃肉是别想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说为什么刘晋他们总好像是有用不完的银子了。”

    “我算是明白了,这大明第一银行为什么要拼命的吸引储户存钱了,还给利息,原来是怎么回事。”

    “这有大明第一银行作支撑,这刘晋、张伦、徐光祚他们这些人就有用不完的银子了,自然而然做什么事情都不差钱,能够做大做强了。”

    蒋冕恍然大悟一般的说道。

    这下算是明白了刘晋为什么可以迅速的发家致富,成为大明的财神爷了。

    这刘晋一直以来都是不贪不墨,两袖清风的,从来不给人留字卖墨宝的,但却是彷佛有用不完的银子,这让他们这些人是始终想不通的。

    这刘晋银子到底是出哪里来的,现在大家总算是明白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一起联合起来搞一个银行,也和大明第一银行学,吸引储户存钱的同时也是发行属于我们自己银行的银票。”

    “如此一来的话,我们也是慢慢的拥有用不完的银子的,想要做什么都不会缺钱,如此才能够在诸多的领域和他们竞争。”

    “否则我们永远都是无法争过他们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银子去和他们竞争,这一个个行业的利益都会让他们给占光。”

    众人听到这个提议,顿时一个个都心动起来,这个貌似确实是可以有,有银行就等于是有了无限的资金,想干什么都很容易了。

    PS:求票票,各种求~

第2019章,就这样还想抢大明第一银行的饭碗?

    京城南区新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区这里,伴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以及锣鼓声,大明汇海银行正式揭牌隆重开业。

    汇海银行所在的总部大楼是相当的气派,几十层高的大楼让人看的头晕目眩,门口的大狮子气派十足,排场很大,里面的装饰等等也都非常的奢华,无一不在彰显汇海银行强大的实力。

    现场前来祝贺的人也是非常多,有大明各地知名商行的负责人,也有大工厂的厂长,还有不少的大家族、大士绅,大家是给足了汇海银行面子。

    没办法,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汇海银行的背后站着的是那些大老,现今大明内阁的两位阁老,几位尚书侍郎以及朝中诸多翰林、御史、各级守旧派官员们一起出资成立的这个汇海银行。

    单单是初始的资金据说都募集了超过了5000万两白银,可谓是资金雄厚,实力惊人。

    “各位,非常感谢大家赏光前来参加我们汇海银行的开业典礼,今后我们汇海银行还需要大家的多多支持,当然,我们汇海银行也是给予大家更多的优惠和便利。”

    “大家里面请,里面请!”

    汇海银行的总行长梁次摅满脸笑容的对着到来的宾客说道。

    梁次摅他是梁储的儿子,一向都是骄横跋扈的人,在老家广东顺德一向都无法无天,这一次到了京城成了这大明汇海银行的行长。

    四海商行的李纯扬看看眼前这个梁次摅,心里面也是在思索着等下该怎么早点离开这里,他可是已经让人打听清楚了一切。

    这个梁次摅可不是一个善茬,在广东顺德时候,仗着自己父亲梁储的权势以及自己是锦衣卫百户巧取豪夺,抢夺田产数百顷,大家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样的人,他父亲梁储现在又成了尚书,自然是会更加的嚣张跋扈,这银行一开到时候肯定是要有人存钱进来的,又要人贷款什么的。

    自己四海商行家大业大,产业众多,难免会被盯上,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李纯扬一边思索也是一边跟着众多的商行负责人、工厂主、士绅之类的进入了汇海银行之中,巨大的会客厅也是装饰的极为奢华,阵阵茶香弥漫,众人也是不断的向梁次摅表示祝贺。

    “我们汇海银行刚刚成立,这以后还要多多的仰仗大家的支持,当然了,大家如果有困难,需用用到我们汇海银行的时候也请开口,只能够能够帮忙的,我们是一定会尽力相助的。”

    梁次摅看着眼前的众人,这京城就是不一样,远不是广州、佛山这些地方能够相比的,到处都是工厂、商行,极其的繁华、富庶,这流淌的银子也是庞大无比。

    他已经派人打听清楚了,这大明第一银行在全球各地都开办了分行,大明的所有的城市都已经有了大明第一银行的分行,甚至于连县城都有大明第一银行的分行了。

    如此庞大的布局,这是自己汇海银行暂时所不能比的,也是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人手来全部铺开的。

    他的计划很简单,暂时现在大明的主要城市建立分行,主要先面向大明的有钱人、商行、工厂、作坊、商户等等来开办业务,没必要一开始就铺的太大。

    当然最紧要的还是要发行属于汇海银行自己的银票,只有这样才可以将纸变成银子,有着源源不断用都用不完的钱。

    只是这银票的发行嘛,还是需用得到市场认可的,要大家都用自己的银票,这银票才有价值,不然就是废纸一张了。

    “梁公子请放心,我们自然是会大力支持汇海银行的,这以后啊,存款和贷款都是来找汇海银行了。”

    “是啊,是啊,这汇海银行啊,以后肯定是可以和大明第一银行一样,生意遍布全球,财源滚滚啊。”

    其他人也是纷纷的拍梁次摅的马屁,现在梁储是尚书,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手握大权啊,大家可得罪不起,以后还要求着他们帮忙办很多的事情呢。

    “好,好~”

    “今天呢是我们汇海银行开业的好日子,我们汇海银行也是推出了自己的银票和银元,诸位都是行业内的翘楚,大家帮忙看看我们汇海银行的银票、银元如何,给些意见,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次摅听着大家恭维的话,也是很高兴,随即大手一挥,立即又不少的伙计将汇海银行发行的银票端出来送到众多宾客的手中。

    “汇海银行自己发行银票、银币?”

    众人一听,顿时就微微睁大了自己的眼睛。

    你们是活腻了吧,竟然敢发行银票,难道不知道现在全天下使用的银票只有大明第一银行发行的银票吗?

    现在大明的银行又不少,向四海银行、大明南方联合银行等等,但是大家都没有发行自己的银票,全部都是使用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和银元。

    因为一个方面是大明第一银行的银元和银票已经畅通全球,受到大家的认可,制作也是极其的精美,尤其是在防伪技术方面独步天下,至今都无人可以彷制。

    另外大明第一银行的银币也是非常的精美,含银量非常高,大家都认可和接受,也容易辨别真假。

    其它的银行如何要发现新的银票和银币,技术上做不到大明第一银行的程度,大家也不认可和接受,拿出去根本就用不出去,会当成假的。

    其次就是发现银票和银币这可是大明第一银行的禁区,你可以开银行做吸取存款、发放贷款的生意和买卖,大明第一银行不会管这个事情。

    但是你要是发行银票和银币,这可是掀了大明第一银行的饭碗了,大明第一银行背后的大老们岂能同意?

    这大明第一银行的背后大股东可是当今天子和太子,此外还有诸多武将勋贵们的股份在里面,前内阁首辅刘晋也是大股东之一。

    这随随便便也都能玩死你。

    大家是没想到这汇海银行的胆子竟然如此之大,野心和胃口也太大了,竟然敢发行自己的银票和银币。

    也不知道你们是哪里来的底气,还是说你们是傻。

    即便是大明第一银行不出手,恐怕大家也是不会认可你们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

    要知道大明第一银行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银票和银币通行全球,那可是在全球各地都设置了分行,大明更是已经做到了在县城都有分行的程度了。

    这大大小小的分行估计着都已经几千个,同时还建立起了极其完善的无线电系统,不仅仅可以满足大家日常的存取款需求,而且还可以进行远程转账支付。

    再加上大明第一银行一向的信誉,所以这个银票和银币才能够畅通全球,不仅仅大明流通,在大明的藩属国、藩国、殖民地甚至于埃及、波斯、奥斯曼帝国、欧洲等地区,大家都非常乐意使用大明第一银行的银币和银票。

    要知道大明第一银行甚至于在埃及、西班牙、法兰西、葡萄牙、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等重要的大城市都有分行。

    这极大的便捷了大家的使用、转账和支付等等,即便是欧洲人现在都非常的认可大明第一银行的银币和银票。

    你汇海银行哪里来的底气干和大明第一银行对着干?

    你的银票大家会接受吗?

    你们又有几个分行啊?

    众人的心里面也是忍不住直摇头。

    真以为你们背后有朝中的大老支持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起来?

    想的太简单了。

    李纯扬拿起汇海银行这边发现的银票和银币看了起来,银票的制作虽然也算精美,但是和大明第一银行的没有任何可比性,单单是这用的纸就不一样。

    汇海银行的银票用的纸只是普通的纸,也就是质量比较好一些的纸而已,可是大明第一银行使用的纸都是自己特制的纸,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棉绒,不仅仅不怕水浸,而且质感非常独特。

    另外随着大明第一银行不断的对银票进行升级换代,融入诸多新的技术在里面,这造出来的银票是越来越精美,色泽纯正、绝不掉色还有水印等等防伪技术在里面。

    汇海银票这边发行的银票与之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这跟以前钱庄的银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很容易就彷制出来的。

    还有这个银币,仔细轻轻的弹一下,听一听声音就知道,里面的含银量比起大明第一银行的银币要少一些,声音更浑浊,并且这银币看起来就不如大明第一银行的精美。

    “就这样还想和大明第一银行抢饭吃?”

    李纯扬心里面忍不住鄙视起来,自己麾下的四海银行都不敢做这个事情,他们愣头青一样的竟然敢发行自己的银票和银币,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谁会认可你的银票和银币啊?

    这东西能够用的出去吗?

    此时此刻,不仅仅李纯扬是这样想的,其他人也都如此,想要抢大明第一银行的饭碗可还是太嫩了。

第2020章,这是一颗定时炸弹

    “诸位,大家觉得我们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怎么样?”

    梁次摅见大家都默不作声,也是连忙问道。

    “额...不错,不错,很精美。”

    “是啊,是啊,还挺精美的。”

    “感觉和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银币也差不多嘛。”

    众人一听,也是笑着说道。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东西不行,但是这面子肯定是要给的,不能直接说出来,反正大家也不准备存钱到这个汇海银行,也绝对不会接受汇海银行的银票、银币的。

    “是吧,这个银票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起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还是有些不足的,不过我们汇海银行正在不断的改进,后面肯定是会推出更加精美的银票和银币。”

    梁次摅一听也是高兴的笑了起来。

    其实自己也是知道这银票不如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印制银票的时候,也是遇到了很多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是掌握在大明第一银行手中,外人根本就不知道。

    而且银票的纸也是特制的纸,他们一时半会也搞不到,只能先用普通的纸来替代,反正汇海银行这边也是有自己的防伪技术。

    这汇海银行背后的股东是诸多的守旧派官员,不少人背后的大家族以前可都是做钱庄买卖的,只是这钱庄的生意都被大明第一银行给冲击的体无完肤,也就只能够改行去做别的买卖了。

    “是啊,是啊,这大明第一银行最早发现的银票也是很一般的,远不如现在的精美。”

    “第一代大明第一银行发现的货币现在可是升值了不少呢,很具有收藏价值呢。”

    “贵行的银票已经是很不错了。”

    大家也是笑着恭维道。

    “诸位,我们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虽然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防伪技术,大家尽可放心的使用,也还请大家帮忙推广一番,这以后多多使用我们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

    梁次摅听到大家的话,也是放下心来,大家都说不错,那就真的不错了,虽然说有瑕疵,但是可以慢慢的改进嘛。

    大明第一银行多年来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自己的银票,越做越精美,越做越精细,汇海银行这边也是可以的,只要给时间,以后也是可以慢慢的做好的越来越好。

    “好,好~”

    “行,行~”

    大家一听,也是连忙模棱两可的应付下来,心里面却是知道,这汇海银行的银票、银币那是绝对不能用的,也绝对不会接受的。

    鬼才会用你的银票、银币。

    “感谢大家的支持!”

    “今天是我们汇海银行开业的日子,所以也是有存款的优惠,只要大家在我们汇海银行存款,利息方面我们要比大明第一银行这边高出不少。”

    “另外贷款方面,我们的贷款利息也是要比大明第一银行的利息更低一些,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支持!”

    梁次摅笑着和大家说道。

    意思也是已经很明确了,这是要大家将银子存过来,另外贷款的话可以找汇海银行,毕竟这是银行的主要两大业务了。

    只要这些大商行、大工厂、大商人们愿意支持,这业务自然而然就可以迅速的开办起来,有了业务了,自然而然也就可以走上正规,慢慢的铺开,办更多的分行。

    然而他的话说完了,大家也是没有表态的意思,其它的都好说,这银子还是放在大明第一银行更安全。

    一直以来大明第一银行的信誉就非常不错。

    这银票即便是烧的只剩下一半了,大明第一银行这边也是愿意给你换成新的,这存款更是稳妥无比,还从来没有人说大明第一银行的存款出事的。

    钱到了大明第一银行那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不用担心丢失的问题,他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信誉极佳,大家都认可。

    以前大家有银子了,都喜欢埋地里面,现在都喜欢存在大明第一银行里面,甚至于大明第一银行这边还开了保险柜的业务,有什么贵重的物品都可以存在里面。

    极高的信誉再加上贴心的服务、便捷的方式,低息的贷款等等,这些都是大明第一银行能够畅通全球的原因,绝对不是说因为是背后的股东是天子、太子、刘晋他们这些才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

    真正得到大家认可是大明第一银行的服务,即便是在里面存一两银子,你也一样可以享受到他们的贴心服务,可以享受到应有的保证。

    这以前大明朝发行的宝钞,这个可是有大明朝廷背书的,然而因为其不断的滥伐,最后变成了废纸,即便是有朝廷背书,有天子强令使用,然而大家都不是傻子,市场规则之下,自然而然就抛弃了。

    大明第一银行起初的时候,大家也都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但随着其慢慢的依靠自己的信誉和服务,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甚至于在欧洲、奥斯曼帝国、波斯、埃及这些地方,也一样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些国家的富人们都喜欢将钱存在大明第一银行里面,因为是绝对的安全,使用又非常的方便。

    你这汇海银行,就靠你梁次摅一张嘴,大家就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放进来?

    更何况你们还是要自己玩银票和银币的,大家就更不敢了。

    你要是和其它的四海银行、大明南方联合银行、南非银行、西洋联合银行一样,都是基于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和银币的话,大家多少还是会信任一二,会愿意将部分的资金转移过来的。

    你这自己玩银票和银币,大家可不敢了,拿着你们的银票和银币门都出不了,谁要啊。

    梁次摅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动静,顿时就微微皱起了眉头。

    万事开头难啊,大家一时半会不认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汇海银行需用发展起来,这开头肯定是要旺的,一定要这些人支持的。

    “大家请绝对放心,我们汇海银行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大家也都知道我们银行背后的股东是谁,单单是首期我们就募集了五千万两白银的总股本!”

    “大家支持我们汇海银行,我们汇海银行也是会多多支持大家的,这以后如果有什么困难什么的,也都可以互相帮忙是吧。”

    梁次摅看着大家,也是向大家表明了汇海银行的实力和背景。

    只是大家依然没有任何的表示,谁管你背后有什么人,难道能够比大明第一银行的背景更强吗?

    更何况,你们才几个分行啊,大家的业务都遍布整个大明乃至全球各地。

    “梁公子啊,不是大家不支持,只是我们在场的诸位,大家的生意和买卖都是遍布整个大明各地,甚至于是遍布全球各地。”

    “你们汇海银行啊,目前的分行太少了,大家如果要用银子的话,可是没办法在大明各地,乃至全球各地周转起来的。”

    “这大明第一银行就不一样了,分行遍布全球各地,想要用银子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随时都可以调集到全球各地去。”

    有人想了想也是说了一句实话。

    “这个问题我们也是有考虑到的,目前我们汇海银行也是在大明各大主要城市正在加紧时间开办分行,未来我们也还会在全球各地的主要城市开设分行的。”

    “一定不会影响大家的资金使用。”

    梁次摅一听,也是点点头说道。

    汇海银行的野心可是不小的,要做比肩大明第一银行的存在,这分行可是要开的,而且要开很多,否则大家是很难认可的。

    “梁公子,我等还有事就先告辞了,等汇海银行这边分行数量足够多了,到时候我肯定是会大力支持贵行的。”

    “目前我们的资金也是很紧张,要随时调用到大明乃至全球各地,真的没办法。”

    李纯扬站起身来准备走人,待着也没有意思了,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个梁次摅根本就是一个外行人,哪里懂这银行的运作机制和模式,汇海银行这背后的这些人野心和胃口是非常大,但也要看会不会撑死自己。

    自己回头就可以写信给刘晋了,想必刘晋听到这个消息了,应该是会很高兴的。

    这些守旧派的官员,一下子投资了五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资金进来,这肯定是要血亏的,估计着很多人到时候都要倾家荡产吧。

    银行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够玩得起来的,更何况还想要自己玩银票和银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不过倒也是符合这些守旧派官员们的一贯作风了,守旧但又贪婪,往往喜欢用权力来给自己谋私,并不喜欢遵守市场规则。

    这一点和刘晋是完全不一样的,刘晋麾下的产业能够做大,那完全是因为遵守市场规则,靠自己的实力、靠技术等等来做大做强的,而不是说靠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建立一些规矩排斥竞争对手来吃独食的。

    比如这银行,大家都可以来开,但是能不能生存下去就看你本事了,有不少的银行都倒闭了,还不是因为服务和竞争不行。

    这个汇海银行估计着可能会成为这些守旧派官员们的一颗定时炸弹,直接将他们给炸的粉身碎骨。

第2021章,还想玩以前的官商套路?

    “汇海银行?”

    “投资五千万两白银,还真是大手笔,看来这些守旧派官员们一个个都有钱的很呐。”

    在老家的刘晋在第一时间内就收到了相关的信息。

    “还要自己发行银票和银币,这是要抢我大明第一银行的钞票发行权啊,眼光倒是很不错,可就是自寻死路。”

    “要想个办法围绕着汇海银行这个点,直接将他们这些守旧派官员们给一次性放血放干了。”

    刘晋脑海中迅速的思索起来,这些守旧派的官员现在得势了,那是在各个领域都在大肆的发力。

    有大量新成立的工厂、商行等等,正在不断的大肆的抢夺自己的麾下诸多产业的买卖和生意,这些人那是真的无所畏惧了。

    也不管这些产业是不是有天子和太子的份,看到了肉,就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显得很疯狂,并且有些不择手段了。

    像石油领域,本来现在大家都是公平竞争的,在油田的竞争上,价格高者得,纵然是大明石油商行也一直遵守着这个市场规则,尽管它是目前石油领域的巨无霸,甚至于都可以算是已经形成了垄断的优势。

    但并没有仗着自己体量大就以势压人什么的,该出的银子一分不少的出,大家也都乐意和大明石油商行合作。

    这诸多的石油勘探队,只要发现了石油,最先想到就是卖给大明石油商行,因为大明石油商行公道,童叟无欺,有保障。

    然而最近几个月才新成立的儒商石油却是以势压人,仗着背后的股东手中握着大权,往往都是不要脸一般的强买强卖,这让那些石油勘探队苦不堪言。

    辛辛苦苦勘探出来的油田,本以为可以卖个好价钱,结果呢却是被他们用各种手段逼迫的只能够卖给儒商石油,价格很低,甚至于连回本都是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利润。

    儒商石油的所作所为仅仅只是这些守旧派官员们很小的一个方面,现在掌握权势的他们,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在争夺利益。

    作为后来者,想要抢夺利益,往往也是不择手段,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就是他们最惯用的手段了。

    原材料的价格故意给你压低,还不让你卖给别人,只能够卖给他们,他们往往仅仅只是过一手就可以大赚一笔。

    各大远洋贸易行也是被逼着要先卖他们工厂出来的产品,否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找上门,让你不得安宁。

    有些时候甚至于强取豪夺,自己没有工厂、商行怎么办?

    直接就抢夺别人的工厂、商行,以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你做不下去,只能够低价贱卖给他们。

    一时之间也是搞的天怒人怨、乌烟瘴气,本来大好的营商环境,硬是让这些人折腾的开始乱了起来。

    以前是大家靠本事吃饭,谁的成本低、质量好,价格低,自然就卖的更好,生意更好,现在则是人人自危了,尤其是一些小工厂、小商行、小作坊什么的,都要担心着自己是不是被人给盯上了,会不会被人给强占了。

    日子比起以前来,难过了很多。

    刘晋对这些事情都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哼!”

    “这些守旧派的官员玩的套路和以前是一点都没有变。”

    “以前的时候也是如此,靠着掌握着大权,权力和商人勾结,形成官商,专门做这种垄断的买卖。”

    “粮食、布匹、盐就是代表了,小小的一个食盐都能够让这些人玩出了富甲天下的盐山出来。”

    “皇帝朝廷穷,老百姓也穷苦,唯独富了他们这些盐商、粮商之类的。”

    “大明真要是让他们这些玩下去的话,这科技还能够有什么进步?这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刘晋脸色是不好看的,这些人依然延续着以前盐商、粮商他们的套路了,手中有权,就靠着权来给自己谋利,他们发财的手段并不是遵守市场规则,而是靠权力形成垄断,依靠垄断来获取暴利。

    最终的结果就是回到以前的那种局面,天子和朝廷都穷的叮当响,老百姓忍受着高价的粮食和盐,穷苦不堪,最终富裕的就是他们这些盐商、粮商大家族。

    然后这些有钱的大家族又拼命的送自己的子弟读书,考科举做官来为自己家族的产业服务,又或者是不断的资助那些读书人,进行联姻等等,最终形成了从上至下权力的霸占,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利益。

    全然没有看到以前的大明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百姓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什么都做不了,内忧外患,屡屡受辱。

    这绝对是刘晋不允许再出现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的奋斗了20多年,还不是为了一个强盛的大明。

    真要是让他们这样折腾下去,等他们的产业霸占了大明各行各业之后,不用想,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废除商税了,因为税收的指出是占了商行、工厂的很大一部分的开支和成本。

    他们也必然会和以前一样,那是肯定不想交这个税的,至于说朝廷有钱没钱,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朝廷没钱更好,没钱了天子想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事情来,没钱了这天子才能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有钱的天子可是不好掌控的,因为有钱了,天子总是能够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听他们的话老老实实的待在皇宫里面。

    至于说被外地欺辱什么的,这些都不重要了,反正也就是边境地区出一些小问题,影响不到他们的地位,也影响不到他们的财富和生意。

    这就是守旧派的官员,也是传统官商们的特色,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只为自己家族的利益做事,至于朝廷、百姓、天子什么的,他们才不会管呢。

    甚至于有时候还希望着能够更乱一些,因为只有乱了,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买卖和产业。

    “汇海银行,就以这个银行为核心,一次性将你们这些守旧派的官员给彻底的放干!”

    刘晋迅速的思索起来,脑海中想着该如何以银行为核心点狠狠的给这些守旧派官员们放血。

    ......

    京城梁储的府邸内,梁次摅正在和自己父亲讨论着汇海银行的事情。

    “父亲,我们汇海银行现在的生意开展不起来,没人来存钱,也没人来贷款。”

    梁次摅显得很无奈。

    京城这地方卧虎藏龙的,大人物特别多,远不是广州佛山那种小地方,他没办法和以前一样靠着强硬的手段来做自己的买卖,增加自己的产业和财富。

    要是放在广州、佛山,自己开银行这些商行、工厂什么的给脸不要脸的话,自己直接就带人去将这些工厂、商行之类的给查封了、砸掉了。

    但这里是京城,大大小小的工厂、商行等等背后的东家那都是朝野的权贵,随便一家工厂的背后可能都有朝中某些官员的股份在里面。

    虽然自己的父亲梁储已经是尚书了,未来也是很有希望进内阁的,但依然不敢太过于嚣张跋扈,只能按照规矩来做事。

    但这样一来,自己麾下的这些产业生意就做的没有什么气色了,尤其是汇海银行,生意非常难做,没人存款,没人贷款的。

    “有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梁储想了想也是问道。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分行太少了,目前只有京津两地有分行,而大明第一银行的分行已经遍布整个大明乃至海外的藩属国、藩国、殖民地,甚至于连埃及、波斯、奥斯曼帝国、西班牙等都有大明第一银行的分行。”

    “这极大的便捷了大明第一银行客户对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我们分行少,这意味着只能够在京津两地进行调度。”

    梁次摅目前得到的最多的反馈就是汇海银行的分行太少,不利于资金的使用。

    “分行少那就多开一些分行嘛。”

    “大明第一银行开多少分行,我们也跟着开多少分行,就开在大明第一银行的附近或者是对面,这样才能够让大家知道我们汇海银行的实力。”

    梁储一听,想都不想就说道。

    “可是那样的话,投资会非常大,尤其是我们目前还没有什么业务的情况下,这样大规模的投资下去,需用大量的人手,也需用大量的资金。”

    梁次摅一听立马说道。

    这开一个分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银行嘛要有门面,要气派的大楼,还要有专门的装饰,大量的人手等等,这些可都是要砸钱进去的。

    “钱和人手的事情就不用担心了,汇海银行的背后可是朝中诸公,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

    “现在投资是很大,但是等运转起来之后,这收益可就非常大了,源源不断的银子就会如同长江之水一样的滚滚而来。”

    梁储毫不在意这些,不就是要银子和人手嘛,还会差这些?

    要看长远一些,看到银行的巨大作用,这以后做起来了,钱生钱的情况下,银子可就用都用不完了。

第2022章,以权谋私的政策

    京城的一处雅苑里面,守旧派的诸多大老们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着事情。

    “汇海银行现在的业务开展极其不顺,一方面是因为汇海银行才成立不久,分行的数量太少,不便于客户资金的使用,而大明第一银行分行遍布各地,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的资金。”

    “另外一方面汇海银行发现的银票和银币流通困难,大家都不愿意接受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这也是汇海银行业务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梁储向众人通报了汇海银行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这分行不够的话,倒也好解决,无非就是不断的增加分行,方便储户使用资金。”

    “但是这银票和银币流通困难,大家不愿意接受恐怕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蒋冕皱着眉头说道。

    大明第一银行发行的银票和银币大家都已经认可和接受了,想要再弄另外一套,这本身来说就是很难的事情。

    “依我看啊,这还是需用依靠朝廷的政令来推动,强制要求大家使用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动起来。”

    有人想了想提议道。

    “如果要强制推动汇海银票和银币的使用,那就必须要废弃大明第一银行现有的银票和银币制度,如果这个不废除的话,我们恐怕是永远都没办法让汇海银行的银票和银币流通,被大家认可。”

    梁储想了想也是补充道。

    “这可不好办啊,这大明第一银行的背后可是当今天子和太子、还有刘晋、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他们,想要废除大明第一银行的银票和银币,根本就不可能。”

    毛纪一听,顿时就直摇头。

    大明第一银行的后台实在是太硬了,如果是一般的,他们有一千种、一万种办法来对付,可是面对的是大明最有权势的一群人。

    是大明的天子、太子以及武将勋贵集团们,根本就不可能。

    “事在人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以前的时候,朝中诸公都会时刻提醒天子不要与民争利,这天子的产业太多了,应该要将一些产业让出来给天下的百姓。”

    杨廷和喝口茶,想了想说道。

    对于他们这些传统的守旧派文官来说,他们从来都是不怕天子的,尤其是像弘治皇帝这样的天子,以前的时候,大家可是争相怼天子,恨不得吐弘治皇帝一脸的唾沫。

    与民争利这个利器貌似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用出来了。

    “与民争利?”

    众人一听,顿时就微微一愣,想了想说道:“这能行吗?”

    这是要让天子自废武功啊,这天子能够同意?

    好好的大明第一银行,每年可以为天子带来庞大无比的收益,这天子能够同意着自己将它给废掉,便宜了别人?

    更何况,还有刘晋、张伦、徐光祚这些人,他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刘晋,他可是厉害着呢,大家想到刘晋都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个刘晋,现在是真的跟退休了一样,天天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问,貌似真的放下了朝中之事了。

    “事在人为,更何况,有些事情是三人成虎,只要有足够多的大臣上书说这个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杨廷和显得非常自信的说道。

    “嗯!”

    众人一听,也是微微点头。

    以前的时候大家不都是这样玩的,天子想要做什么事情都是会遭到无数的反对,往往也就不了了之了。

    比如以前想要重振军备,可是国库没钱,国库没钱天子想要开征商税、重新清查土地等等,结果这些都遭到了大臣们严厉的反对,最后也是没有了下文。

    朝廷依然没钱,天子想要重振军备是吧,可以啊,自己从内帑拿出银子来。

    弘治皇帝将自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的几十万两银子拿出来,结果又被各级的官员贪墨的七七八八,到了边军手中的时候,这发下去的刀跟铁皮差不多。

    依靠这样的办法,以前的文官可是把天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盐商们觉得每年运粮食到边境地区太麻烦了。

    于是就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起初几年还能够收到不少的银子,看似很不错,但是很快就发现,这纳银开中的银子越来越少,边军购买的粮食价格却是越来越贵,结果朝廷又没有银子了。

    这边军就更加的困顿了,连饭都吃不饱,你还能够指望边军抵达北方的鞑子?

    而那些官员背后的家族们一个个都迅速的膨胀起来,家里面土地越来越多,埋在地下的银子也是越来越多。

    看起来他们是变的更富裕了,然而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气数正在不断的消耗,矛盾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凸出。

    “还有石油和电力,这两个新兴起来的行业,钱途无量,但是目前也都被刘晋麾下的产业所垄断和占据。”

    “我们必须要想一些非常的办法才行,否则是不可能抢夺过来的。”

    这时,毛纪又提到了石油和电力这两个发展迅勐,新兴崛起的产业。

    这两大产业,他们也是看上了,尤其是石油,只要找到了油田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坐着收钱了。

    现在石油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石油的价格一直都非常的不错,这油田的开关一开,石油就跟流水一样流出来,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大家要多多的让人上书弹劾刘晋,即便是现在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水滴石穿,只要弹劾的人多了,弹劾的次数多了。”

    “也总是慢慢的出现一些奇迹的,出现裂缝的。”

    有人想了想便说道。

    “嗯,此计甚妙!”

    其他人也是纷纷点头,这些年来,大家在吏治改革之后,貌似都没有空玩什么弹劾攻讦的手段了。

    以前的时候,奏疏基本上都是这类的奏疏,大家互相弹劾,互相攻讦,没完没了,早朝基本上也都是被这些事情给占据了。

    官员们拉帮结派的互相斗争,基本上都是靠这些手段了。

    “这石油和电力我觉得应该和以前的盐一样来操作,这石油应该是朝廷的,应该由朝廷来经营和管理。”

    “电力要普及,也应该有朝廷来经营。”

    杨廷和想了想也是说道。

    “杨公所言甚是,所言甚是啊!”

    “这大明土地上的资源那都是属于大明朝廷的,理应交由朝廷来经营。”

    其他人一听,眼睛顿时就纷纷的亮起来。

    以前的时候盐铁专营,全部都是由朝廷来经营的,为此也是有专门的炤户和匠户,炤户专门在盐场里面煮盐,匠户就专门给朝廷冶铁、打铁。

    本来貌似似乎好像也是很不错的制度,但结果嘛,大家都是知道的。

    炤户一年到尾累死累活的煮盐,结果自己穷苦无比,连饭都吃不饱,这盐转头就被盐场的那些官吏们卖给了盐商,盐商们靠着垄断的地位卖起了高价盐,赚的是盆满钵满,富甲天下。

    这石油和电力如果也是朝廷来经营的话,到时候他们就有无数的办法可以将这些石油和电力的利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也完全可以像以前操控盐一样操控石油和电力,而且到时候连税都不用交了,因为这本身就是朝廷经营的,交什么税啊。

    “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众人顿时就纷纷笑了起来。

    玩市场竞争肯定是玩不过大明石油商行、大明电力商行了,因为这些守旧派的官员从来都不重视这个,他们只会以权谋私,也只善于做这个事情。

    经营,需用经营吗?

    根本就不需要经营,只需要有权力就足够了,以权来制定一道道政策,将外人排斥在外,他们就可以在里面轻轻松松的吃香喝辣了。

    “哈哈,此事还需要大家不断的向上谏言,阐明其中的要害,到时候大家在早朝上齐声发力,想必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说到底啊,我等都是为了天子,为了大明,为了这江山社稷。”

    杨廷和高兴的笑着说道。

    “杨公大义,我等佩服!”

    “是啊,我等都是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其他人一个个也是赶紧纷纷恭维起来。

    杨廷和重新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再加上以前还是朱厚照的老师,这未来可是前途无量的,现在也是已经是内阁大臣了,未来当内阁首辅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PS:求票票,各种求~

第2023章,烦躁的弘治皇帝

    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看着书桌上成堆的奏疏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自从刘晋王守仁走了之后,这需用自己批阅的奏疏是越来越多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明朝廷出了很多的事情,需用天子来处理呢。

    结果呢,这里面的奏疏大多数都是熘须拍马、请安问好、互相攻讦、弹劾的奏疏,还有一些都是狗屁倒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把奏疏送到了自己的书桌上面。

    “这屁大点事情竟然也把奏疏送到朕这里来?”

    弘治皇帝将一份奏疏狠狠的丢到地上,吓的周围的小太监们一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弘治皇帝一向脾气很好,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发火了,这突然间发火,也是吓的大家一跳。

    “又是弹劾王守仁的奏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弘治皇帝翻看下一本奏疏,快速看了一遍,顿时就更火大了。

    王守仁是什么人,弘治皇帝自然是最清楚了。

    才华横溢,为人正直,绝对是当世之比干,岂能干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事情出来?

    自己每年拨款几百万两银子打造的厂卫力量难道是瞎子不成?

    自己会不知道王守仁的情况?

    “又是弹劾刘晋的奏疏,以权谋私,结党营私,不守孝道,守孝期间没有天天跪在草庐旁边,经常出海打鱼?”

    弘治皇帝看完顿时又气的将奏疏狠狠的扔到地上。

    这些大臣是真的越来越过分了,刘晋和王守仁两人不再朝中,这是天天被人弹劾,什么帽子都往两人的头上扣过去了。

    这丁忧守孝虽然说是有着诸多的规矩,什么必须要在墓旁边建草庐日日跪拜,什么不能吃荤,不能和妻妾同房等等。

    真正这样做的有几个?

    刘晋在家看看书、出海打打鱼就被人天天弹劾攻讦,真心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不为别的,只为了恶心自己这个皇帝。

    自己好歹也是天子,日理万机,整个大明的事情很多,现在倒好偏偏尽是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来耽误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恼火。

    现在给弘治皇帝的感觉就是一下子回到了以前的情况了。

    每天都有批不完的奏疏,而这些奏疏里面基本上又都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或者是各种各样请安,互相弹劾攻讦的奏疏。

    真正的国家大事反而是被放到了一边,变成了不重要的小事了。

    “又是弹劾刘晋的奏疏~”

    “还是弹劾刘晋的奏疏~”

    “还有写的这个奏疏,真的是又臭又长,卖弄那点可怜的才学,浪费时间。”

    弘治皇帝将一本又一本奏疏不断的扔到地上,转眼间就扔了一地,整个人都气的半死。

    麻蛋,关于国家大事的奏疏呢?

    一封都没有,全是这些弹劾刘晋、王守仁、韩文、钟藩、李昆他们这些人的奏疏,弹劾就弹劾吧,你好歹有点事实根据吧,结果全部都是胡乱找借口、戴帽子、张嘴就来的。

    真的是把弘治皇帝给气坏了。

    真要是信了这些奏疏上面所说的内容,那么就要是要否定大明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了,要否定弘治皇帝怎么多年来所坚信的一切了。

    刘晋和王守仁,弘治皇帝了解的清清楚楚,这些人不厌其烦的上书弹劾刘晋王守仁,无非就是为了让自己起疑心罢了。

    “父皇!”

    这时,朱厚照走了进来,看到一地的奏疏已经生气的弘治皇帝也是很惊讶。

    到底是出什么事情了,让一向好脾气的弘治皇帝给气成这样。

    “什么事啊,把您气成这样?”

    “你自己看看这些奏疏就知道了。”

    弘治皇帝稍微平复下自己内心之中的情绪说道。

    朱厚照一听,也是拿起奏疏看了起来。

    “刘晋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结党营私?”

    “王守仁也贪污受贿?”

    “韩文闭塞言路?”

    朱厚照随便捡起一些奏疏看了起来,顿时就傻眼了。

    “这些人都该统统发配去北海种土豆!”

    朱厚照也是生气的将奏疏全部扔到了地上。

    老刘和老王是什么样的人,自己还会不知道,刘晋需用贪污受贿?

    他的银子多到花不完的地步了,贪污能够贪几个银子?

    还结党营私,结什么党,和我结党?

    营私又营的是什么私?难道是和我一起做买卖?

    朱厚照听着就恼火。

    这些人啊,又死灰复燃了,刘晋王守仁回家去丁忧守孝了,他们又开始作妖了,又玩起了以前的那些套路了。

    “确实是该全部发配去北海种土豆。”

    弘治皇帝也是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你看看,现在奏疏的数量多到我的书桌都堆满了,以前的时候,一天顶了天也就是100多封奏疏,很快就看完了,少的时候就只有几十封奏疏,有着大量的时间可以休息,可以好好思索下国家大事。”

    “现在呢,全部都是奏疏了,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到朕这里来了,还有就是各种各样攻讦、弹劾的奏疏。”

    弘治皇帝指了指自己书桌上成堆的奏疏,显得很是烦躁。

    这以前的时候,天天批阅如此多的奏疏倒也没有什么,习惯了就好。

    可是随着刘晋开始当内阁大臣,这奏疏的量就越来越少,弘治皇帝慢慢的也就习惯了那样的生活。

    奏疏少,但都是军国大事,弘治皇帝可以慢慢的看,仔细的思索,奏疏少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批阅完毕之后,弘治皇帝还有空去散散步,陪陪老婆看看自己孙子们的学业之类的。

    现在一下子奏疏又多了,弘治皇帝是真的不习惯又烦躁了。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惯了高效的办公,对于现在这种情况那是非常烦躁的。

    “依我看啊,这治理国家还是要用刘晋、王守仁他们这些人。”

    “他们才是真正一心一意上效忠君王、下为黎民百姓。”

    “现在朝中这些人,一个个口口声声说的是很漂亮,但却是道貌岸然、口是心非之辈。”

    “父皇你是天子,是大明的天,这日理万机,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和重要的,岂能被这些事情给烦恼了。”

    “他们弹劾韩文闭塞言路,所以韩文就不敢将这些奏疏给批回去,也就到了父皇你的面前了。”

    “又不停地攻讦刘晋和王守仁,即便是明知道现在没有什么用,但水滴石穿,三人成虎,只要说的人多了,到时候父皇你起疑心了,这千里大堤也就溃于蚁穴了。”

    “等他们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和权力了,到时候他们恐怕又会露出本来的真面目了,依照他们一贯的尿性,到时候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往各个行业去争夺利益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什么天子、什么百姓都比如他们自己的利益重要。”

    朱厚照随便翻看了一些奏疏,也是感叹道说道。

    “如果真正为了效忠帝王,那就应该要将事情办的漂漂亮亮了,让父皇您少操心,治理好天下,守牧好一方,百姓富足,天下安宁,父皇您自然就可以少烦恼。”

    “看看他们上来的这些奏疏,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还有这种请安、问安,熘须拍马的奏疏也是一大堆。”

    “看这些奏疏看的人眼睛都要眼花缭乱,还一个个都写得又臭又长,卖弄那点才学。”

    朱厚照也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不懂什么事情的少年了,已经三十多岁的朱厚照在历史上这个时候因为落水,不久之后就直接领盒饭了。

    哔嘀阁

    但现在因为刘晋这个穿越者的变动,弘治皇帝依然好好的,朱厚照也是好好的,三十多岁的年纪,虽然沉迷于自己的研究之中,但对于朝廷各个方面的事情那也是了如指掌。

    这朝野的事情,他也是已经看的很透了。

    “嗯!”

    弘治皇帝笑着点点头,自己的儿子是真正长大了,懂事了,对于国家大事也懂的更多了,也不枉自己这些年来辛辛苦苦的去培养。

    “你这个北直隶布政使做的怎么样?”

    随即,弘治皇帝也懒得去管那些奏疏,和朱厚照聊起北直隶的事情来。

    朱厚照现在也是已经成功的晋级为北直隶布政使了,掌管整个北直隶一省的事情,北直隶现在可是大明最富有的省,也是最发达的省。

    单单是京城和天津两座城市就是大明第一和第二的城市,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农业也是极为的发达,交通便捷,发展迅勐。

    “还行吧。”

    “京津地区现在是我们大明发展最好的地方。”

    “不过现在也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些工厂、作坊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已经影响了京津两地日后的发展和形象。”

    “我觉得吧,应该将传统的纺织业、水泥业逐渐的淘汰掉,让这些产业搬迁到其它的地方去。”

    “而京津地区呢则是主要以汽车、机械、商贸、电力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污染小,产值高.....”

第2024章,矿业专营?

    乾清宫内,弘治皇帝正在召集大臣给自己讲学。

    这也是皇帝日常的必修课之一了,一般是召集翰林院的侍讲学士来给自己讲一讲一些历史、帝王之术、经典典籍之类的。

    算是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一般能够给天子讲学的人那都是相当有水平的翰林院大学士,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的,至少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了。

    这能够进翰林院的那都是科举考试之中排名靠前的大才子,才华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古之帝王讲究勤俭节约,好学深思,治国讲究以仁义道德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不与民争利,劝课农桑,与民休养,自可成一代圣明之主!”

    弘治皇帝听着侍讲学士将古之帝王的治国之道,脑海中也是在思索着。

    这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话,为何朝代还会更迭?

    这仁义道德、孝顺如果真的可以治天下的话,那为什么还需用法律?

    说到底啊,这些不过是儒家历朝历代都在用来忽悠君王的东西罢了。

    还是刘晋当初所说的是对的,朝代的更迭,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

    土地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底层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了,一旦来个风吹草动,天灾人祸什么的,这些老百姓立即就活不下去了,自然而然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什么仁义道德,孝顺之类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面前都是扯澹。

    唯有老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下,这人才能够来说讲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什么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朝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还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没有大量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个时候老百姓过的下去,自然而然就可以稳定,也可以繁荣起来。

    可是伴随着土地的兼并,人口的增长,老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税赋越来越重了,这个朝代慢慢的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就免不了要朝代更迭了。

    大明能够有现在,还真的是依靠了对外的殖民和扩张,依靠了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力和生产效率,所以才能够逆天改命,变的繁荣富强起来。

    至于说儒家的这一套,它已经落伍了,不再适应这个时代了。

    “...所谓与民争利,是指天子、皇家不该与老百姓争夺利益,这天下本身就是属于天子属于皇家的,岂可再与百姓争利。”

    “唯有让利于百姓,给老百姓一口饭吃,才能够让百姓更加富足,而天子则是可以收取更多的税收。”

    对方讲着、讲着,弘治皇帝就听出了一丝的不对劲了。

    这与民争利讲来讲去的,这什么意思?

    这是在说自己与民争利了?

    自己与民争什么利益了?

    难道是说自己麾下的那些产业,这些产业可都是刘晋在打理的,自己也仅仅只是投资占股份了而已。

    况且老百姓难道会去做买卖?

    自己又没有和老百姓争利,所谓的民根本就不是老百姓吧。

    另外用刘晋的话来是,以前的时候,那些盐商们掌握大明盐业的时候,一斤盐可以卖几十文钱,还给你渗沙子。

    现在长芦盐场掌握大明盐业之后,几文钱一斤的盐都还是上等的雪花眼,这到底是谁在与民争利?

    自己麾下的这些产业,那是真正的在为老百姓做事,虽然钱是赚钱,但这凭本事赚的钱。

    你一直在这里围绕着与民争利叽叽哇哇的说个不停,大道理一大堆的,真要是像以前一样听了你的忽悠,估计到时候被卖了都还不知道。

    弘治皇帝可是尝过了没钱的滋味,非常的不好受,想要办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天天被那些大臣们给怼的只能够在皇宫里面生闷气。

    现在这是在给自己上课,说自己与民争利了,到时候是不是要说自己不该与民争利,要把麾下的产业让给你们这些人?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都皱起了眉头。

    事情是变的越来越有意思了。

    到自己面前的奏疏变多了,这大臣们也是在不断的向自己灌输着不要与民争利的思想和观念,灌输着帝王勤俭节约,垂拱而治的治国理念什么的。

    这是又来给自己洗脑了。

    这些大臣啊,一个个什么事都不会干,净想着争权夺利的事情,还算计着自己的一切。

    刘晋王守仁一走,自己的好日子就没了,烦心事一下子就多了,竟然还想着打自己产业的主意。

    换成是以前的话,自己可能就真的信了你们。

    但现在自己这几十年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更何况还有刘晋、王守仁这些人给自己说过这些事情。

    想通了这些,弘治皇帝却是不动声色,准备看看这些人到底想要做什么,接下来又会怎么做。

    .....

    又是一个早朝,金銮殿内。

    “陛下,臣有事启奏!”

    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陛下,诸公~”

    “臣这里有一封来自陕西榆林地区百姓的万民书,万民书上面当地的百姓述说着榆林地区因为石油开采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有些石油开采的商人,肆意的排泄石油废料,导致污染水源、河流鱼虾死绝,牛羊牲畜无法饮用。”

    “还有石油商人为了开采石油,肆意糟蹋良田,其数量多达数十万亩。”

    “更有石油商人为了一己之力,抢占良田、强买强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这个大臣站出来,控诉因为开采石油而出现的诸多事情。

    听到这个大臣的话,弘治皇帝顿时就皱起眉头来。

    石油开采的事情竟然牵扯如此巨大,污染水源、毁坏良田、抢占良田等等,不过仔细的想想倒也正常。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更何况现在石油的价格一直都非常不错,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诸位爱卿,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啊?”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问道。

    “陛下,臣以为应当规范石油的开采,减少对环境的勿扰,严厉禁止侵占、毁坏、污染良田,对于那些抢占良田、强买强卖、欺男霸女的奸商、恶霸予以严厉的惩处。”

    韩文作为现在的内阁首辅,自然是第一个站出来。

    意思也是很简单,该规范的规范,该严惩的严惩,这又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各行各业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争斗,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朝廷要做的就是进行规范和引导,惩罚不守规矩的。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这种事情其实就不该拿到朝堂上来说,地方的官员就该按照大明的律法去做事,解决了这个问题。

    “陛下,臣以为之所以会出现诸多的乱象,完全是因为石油牵扯的利益非常大。”

    “现在石油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需求非常的旺盛,这极大的刺激了商人们前去开采、争夺石油。”

    “为了获得的石油也是完全不择手段,不管一切,污染水源、毁坏良田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强买强卖、欺男霸女也是司空见惯之事。”

    “只要石油还有着巨大的利益可图,这样的事情肯定是还会发生的。”

    “臣以为朝廷应该对石油进行专营,严厉禁止私人开采石油,所有的石油、黄金、白银、铁、铜等资源都应该是属于朝廷的,应该由朝廷进行专营。”

    “朝廷设立专门的矿业开采衙门,统一的进行矿业开采,规范开采、也可以减少商人的争夺,同时又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杨廷和站出来了,将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奏疏拿了出来。

    “朝廷对矿业进行专营?”

    弘治皇帝、韩文、钟藩等人一听,顿时就深深的皱起了眉头。

    这矿业专营看起来似乎好像很好的样子,减少争夺,增加朝廷收入,规范市场等等,好处多多。

    但事情真正操作起来的时候,恐怕就会另外一番场景了。

    看看以前的盐业,朝廷专营,结果呢?

    朝廷收不到什么银子,煮盐的炤户穷苦不看,累的要死,老百姓又吃着昂贵无比的盐,最终肥的就是那些盐商以及办这事情的官吏了。

    朝廷专营,最后变成了那些官员依靠这个专营制度将盐这个东西变成了自己谋取暴利的工具了,盐商富甲天下就是这样弄出来的。

    别以为这些盐商是真的有本事,会经营,不过是靠着专营的政策做起了大明的蛀虫罢了。

    现在竟然还要来玩这个,石油、黄金、铜铁、白银等等都要说来朝廷专营,尼玛,这里面的利益何等庞大,真要是搞出专营来,到时候还不知道可以肥了多少的蛀虫了。

    估计着以后老百姓就别想用到便宜的石油了,这些人的尿性,他们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陛下,臣以为杨公所言甚是,矿业收归朝廷专营,不仅仅可以规范开采和市场,也可以给朝廷带来大量的收入,一举多得。”

    “是啊,陛下,杨公所言甚是,矿业必须收归朝廷所有,进行统一专营!”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