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235章,大明皇家园林

    刘晋回到自己的府邸,静静的坐在书房里面,仔细的思索着。

    想想后世,航天工业一直都是国人的痛,尤其是其中的发动机,那更是和芯片一般始终无法真正的攻克下来。

    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航天工业缺乏从头到尾的一个过程,缺乏积累。

    有些东西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样,本质上来说,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航空工业的发展它是需要一个积累和爆发的过程。

    后世的我们因为是后起之秀,故而缺乏前期飞机研究和生产的一个积累、过程,这直接上马到更先进的战机去,这等于说是直接跳级去读书了,自然不如别人基础夯实。

    更何况飞机制造,尤其是发动机的制造,这还涉及到基础材料学的发展,这个更是需要一个雄厚的积累才行。

    自己穿越到大明朝,现在看着全世界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相信只要沿着这个道路不断的发展下去,相信在未来,大明帝国的航空工业必定独步全球。

    从螺旋木质飞机慢慢的发展到更大、更强的飞机,再到后面发明喷气式飞机,整个过程一步步的走下去,最终必定是可以成为航空强国。

    这也算是弥补了自己内心之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了。

    “老刘!老刘!”

    就在刘晋思索之际,朱厚照的声音由远及近。

    这家伙都当皇帝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直接闯自己家,一点皇帝的样子都没有。

    “陛下!”

    刘晋听到声音,也是赶紧急匆匆的前去迎接。

    “免了!免了!”

    “走,陪朕去看看圆明园,据说现在已经建的差不多了。”

    朱厚照拉起刘晋就往外面走去,一边走也是一边说道。

    “怎么快就建好了?”

    刘晋一听,也是微微一愣。

    这圆明园还是当初弘治皇帝退位的时候,刘晋提议修建的,为的是给弘治皇帝建一座养老的皇家园林。

    这个圆明园和后世清朝修建的圆明园并不相同,最大的一点就是现在修建的这个圆明园是放在京城西郊香山这边。

    以香山为中心,将周围大片的土地圈在其中,依山势和地势来修建一座大明皇家园林。

    当时考虑到弘治皇帝退位之后没地方养老,故而也是选择了这个地方修建这样的一座园林用来给弘治皇帝养老用的。

    “哪里快了,算算时间都已经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了。”

    朱厚照撇撇嘴说道。

    “已经有五年了吗?”

    刘晋一听,顿时就默默的算了起来。

    这圆明园从弘治四十年开始修建,现在是正德四年秋了,算下来确实是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了。

    五年的时间,修建一座园林倒也差不多了,尤其是现在大明帝国的基建实力强大,各种各样的工程机器都非常的多,别说是修院子了,五年的时间都可以将一条铁路给修通了。

    坐着汽车来到了西郊香山这边。

    还没有到达圆明园远远的就已经可以看到红彤彤一片香山,整座香山种满了大量的枫树,此时正是秋季,枫叶变红,让整个香山看起来就跟一座火焰山一般,很是漂亮。

    除了香山上的大量枫树之外,修建圆明园的过程当中,也是引种了大量的名贵植物,银杏、菩提、雪松、梅花、樱花等等,更是将枫树依据山势的情况进行了有计划的栽种,几年的时间过去了。

    这远远的看过去的时候,不仅仅香山这里一片金黄色,其它的各处看起来景色也是极美的。

    朱厚照和刘晋等人乘坐的汽车在圆明园大门处这里停泊下来,下了车,刘晋仔细的看了起来。

    单单是眼前的这座大门就花了很多的心思,门口的两个大麒麟是汉白玉所凋刻的,并且还是出自名家之手,凋刻的栩栩如生,煞是好看。

    这种汉白玉京城附近是没有的,全部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如果是以前的话,还不知道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帝国来说,这就不算什么了,有火车和汽车,还有各种起重机械的情况下,运送石料什么的都是小意思。

    别说是用来建造皇家园林了,即便是大明的一些有钱人现在也是用得起这个汉白玉了。

    事实上整个圆明园里面就大量的使用了汉白玉,规模非常的庞大,几乎是将几座汉白玉矿山都给搬过来了。

    除了汉白玉之外,和田玉和缅甸玉的使用同样非常的多,几乎是随处可见。

    仅仅是大门口这里就用上好的缅甸翡翠铺出了一条碧绿通道,这铺在地上的玉石,随便一块放在后世那都是价值不菲的。

    不过现在却仅仅只是和普通的石头一般被铺在了大门口这里,也只有最尊贵的人才能够走这条道路,至于一般人,自然是没有资格走在上面,只能够走旁边的路和门了。

    缅甸是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所占据,张氏殖民地的规模很大,不仅仅占了缅甸,而且也还占了后世的孟加拉等东天竺地区。

    听说要修建一座皇家园林给弘治皇帝养老,这两兄弟也是终于大方一会,大量的玉石不要钱一般的送过来,同时还有大量从缅甸这边采伐的珍贵木材,像柚木、花梨木、紫檀木等也是一船又一船的运过来。

    这两兄弟也总算是像样的当了一回小舅子。

    他们也是知道,他们兄弟两个之所以能够有今天,主要还是靠着当初弘治皇帝的庇佑,否则的话,以他们两兄弟嚣张跋扈的性格,估计着早就被杀了。

    当然,除了这缅甸殖民地之外,其它海外的殖民地和藩国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都有所表示,甚至于连波斯帝国这边尹斯玛仪一世在听说之后也是命人送来了一船青金石。

    青金石是这个时期最昂贵一种染料,比黄金都还昂贵,在西方这边,一直以来也只有画圣母的时候,画家才会舍得使用青金石染料。

    在大明帝国这边,青金石所做成的染料同样非常的昂贵,青色和蓝色的布匹价格是其它布匹的十几倍,并且还非常的稀少,一般人根本就买不起,也买不到。

    波斯帝国这边直接送了一船青金石过来,足见波斯帝国这边对大明帝国的尊重了,尹斯玛仪一世显然也是非常感激弘治皇帝在位时对波斯帝国的帮助。

    西洋联合商行这边则是送了大量的宝石过来,锡兰岛盛产宝石,西洋联合商行这边有着大量的宝石开采和储存,送上几船宝石用来装点下这个圆明园。

    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王国这边则是直接派人送了几船的黄金和白银过来,以表达自己对大明天子的忠心和敬意。

    宁国这边的宁王同样送上了大量的宝石、黄金、象牙和一些优秀的天竺工匠,以便能够给这座大明皇家园林增添一些异域的色彩和艺术在其中。

    南非殖民地这边则送上了大量的钻石、黄金和宝石,现在南非殖民地这边也是发现了大量的黄金矿和钻石矿,规模浩大,产量也是非常大。

    连李家的茶陵殖民地这里也是为弘治皇帝献上了大量的波斯湾珍珠,用来装饰这座大明皇家园林。

    有的殖民地、藩国财力有限,又没有什么特别的特产,也是想办法的弄一些奇花异草过来,想办法的移植到京城,给这座皇家园林增添异域的色彩。

    朝鲜国这边对这件事情同样也是非常的上心,收集了大量的奇珍异宝进献过来;倭国这边也同样如此,倭王和幕府将军对此都很重视,派人收集了大量的宝物送过来。

    可以说,眼前的这座圆明园,它几乎融汇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奇珍异宝,再经过大明工匠的精心设计与布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的。

    为了修建这座皇家园林,朱厚照和刘晋这边差不多拿出了上亿两的白银出来,几乎是银子、用宝物将它给堆出来的。

    仅仅是大门口这里就可以看得出一二了。

    汉白玉的大麒麟、碧绿翡翠铺成的道路,金丝楠木的大柱子,还有用大量名贵染料所绘画的图桉,其中就大量的使用了青金石染料的青蓝色。

    这种颜色在以往历朝历代都是很少、很少的,也只有现在的大明帝国才能够大规模的使用这种极其昂贵,价比黄金的染料来装饰一座庞大的皇家园林。

    PS:整个人都不舒服,鼻子一直堵着,流鼻涕~总感觉哪里出问题,这天气也不算冷,可是总流鼻涕。

第2236章,大明皇家园林2

    “不错,不错!”

    朱厚照仔细的看看眼前大明,很是满意的点点头。

    眼前的大明处处彰显着皇家的气派与威严,同样也是彰显着大明皇室所拥有的财富、地位,非常的气派,非常的富丽堂皇。

    仅仅只是从一个大明就可以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圆明园那是真的花了太多、太多的银子,将大量的奇珍异宝砸在里面。

    朱厚照和刘晋走在翡翠玉石铺成的通道上,跟班的小太监、侍卫等等则是分别从两则的小门走进去,他们没有资格走这条通道,也没有资格走这个大门。

    一走进圆明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假山,假山筒体由汉白玉所搭建,同时配上大量的翡翠、玉石、珍珠、珊瑚、宝石等等,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一座宝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

    假山的规模很大,跟一座小山差不多。

    假山的前面则是喷泉、流水的设计,并且也不知道是哪个人想出来的,竟然和后世清朝的圆明园一样,设计了一个圆形的用十二生肖做成的计时系统。

    十二个生肖全部都是采用白银来铸造,栩栩如生,银光闪闪。

    不过不同于后世的人身兽首的设计,这十二生肖全部都是按照勐兽的样子来设计的,用来装饰和报时。

    按照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分别对应十二生肖,到了什么时辰的时候,响应的生肖就会开始喷水出来。

    很显然这都是采用了机械的设计和装置,体现的是大明帝国机械工业和钟表工业的水平与实力。

    钟表这个东西自从被朱厚照带领的团队发明出来,它就迅速的在大明帝国迅勐的发展起来,现在大明人基本上都会人手一只手表,这都已经成了标配了。

    同时在大明各地的新式建筑上面,往往也都会有钟楼、钟塔的设计,这些都极大的刺激了大明帝国的钟表产业的发展,也不断的提高了大明的钟表技术。

    现在制造出来的机械钟表越来越精密,精准度越来越高,误差也是越来越小,圆明园这里竟然也是有设计师想到了这一点,利用这个来设计出颇具东方色彩的十二生肖报时钟。

    “还好是用银来铸造的,这要是用青铜铸造的话,我都要怀疑以后会不会又被人给抢走了。”

    看到这个十二生肖的时候,刘晋整个人都忍不住微微一愣,心里面也是滴咕起来。

    希望这个圆明园和清朝修建的圆明园是同名不同命,别搞的被人给抢了,毁了。

    当然了,这个就不是刘晋所能够知道和预料的了,历史上被毁掉的着名宫殿太多、太多了。

    野蛮与文明才交织出了人类的历史!

    “哈哈,不错,不错!”

    “谁想出来的,这个设计真心不错。”

    这边朱厚照看着眼前的假山,再看看眼前的报时的十二生肖,整个人也是非常的满意,他觉得这个十二生肖报时可别钟楼的报时要看好多了,也更符合东方这边的传统与风格了。

    “还有这个假山也是设计的不错,五彩斑斓的,看起来就很舒服。”

    一旁的刘晋也是微微笑了起来。

    这能不好看嘛,看看上面到底用了多少的宝石、玉石、钻石、珊瑚就知道了,这营造出来的光色都还根据这里所能够受到的光照来设计,结合阳光的光照,这看起来当然是非常的好看了。

    绕过庞大的假山,映入眼帘的一片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亭台楼阁、宫殿等等应有尽有,每一处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非常完美的和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一起。

    以红色和明黄色为主色调的皇家建筑颜色当中又完美的融入了不少青蓝色的建筑,远远看过去的时候,色彩鲜艳而明亮,让人既能够感受到大明皇室的威严,又能够感受到仿佛来自神的气息。

    这种完全用青金石研磨成粉做成的青蓝色染料,它一直以来不仅仅是用在了西方圣母的绘画上面,在天竺和东方的佛教当中。

    青金石同样也是佛教七宝之一,象征着古来而神圣,其色彩鲜艳明亮且可以长久持续不变色,不衰退,常用宗教建筑、绘画领域。

    眼前的这些青蓝色色彩的建筑,很显然也是经过了佛家高人的指点,融合了大量的禅意在其中,不仅仅只是用来装饰,更含有佛庇佑此地的意思在里面,所以看起来的时候带有神圣之意和感觉在里面。

    刘晋和朱厚照行走在汉白玉铺成的道路上,仔细的欣赏着眼前的圆明园。

    这座圆明园除了大量的使用了昂贵的奇珍异宝来装饰和建造之外,在其它方方面面的设计也是都是独具匠心,每一处的设计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从建筑的布局、样式、高低到种植花木的品种选择、树形等等,几乎都是经过了大明匠人的精心设计,融合了他们的大量心血在里面。

    每一处的景色布局都非常的考究,所能够看到的都不一样,层次又非常的分明。

    等到登上香山的时候,俯瞰整个圆明园,整个庞大园林的一切都尽收眼底,非常的漂亮,处处都是风景,每一处都足以让那些画家们流连忘返,挥毫泼墨。

    当然了,这座皇家园林它可不仅仅只是用来看景色的,它更多的是用来疗养的,所以同样也是设计了温泉、游泳池、健身房、医疗中心等等诸多的设计,可以为弘治皇帝提供全方位的疗养服务,让他能够再这里安安静静的疗养。

    甚至于设计师还考虑到了冬天的时候,枫树掉光了叶子之后景色单调的问题,在这里引种了各种品种的梅花,一到冬天的时候,当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还可以在玻璃房里面欣赏雪景和梅花。

    无论是春夏秋冬,这里都有各种各样的花木盛开,让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各种颜色的花朵,不至于换季的时候,颜色单调。

    “真不错,真不错,等朕老了,朕也来这里养老!”

    大致的参观完毕,朱厚照对这个圆明园也是赞不绝口,这里可比他的乾清宫要好很多了,不仅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各种各样的设计也是让人看的就非常的舒服。

    “......”

    一旁的刘晋也是无语了,这弘治皇帝都还没住进来呢,你就在在想着自己以后老了的事情了,这貌似不太好吧。

    不过眼前的这个皇家园林确实是设计的非常不错,这如果能够对外开放的话,估计着收门票都可以收到很多的银子吧。

    嗯,刘晋的脑袋里面又在想着赚钱的事情了,对于来自后世的刘晋来说,像这种皇家园林什么的如果只是给少数人欣赏和使用的话,那是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它就应该要对外开放,让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它的美丽和景色,这样才更有价值。

    就好像后世的皇宫以及大量的珍宝一样,对普通民众开放和展出,让普通的民众也是能够去参观,去欣赏。

    当然了,对于现在大明朝来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眼前的这座皇家园林,它注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够供大明皇室独享了。

    PS:难受,想睡觉~

第2237章,人为什么而活着?

    京城西城区通往京城老城区的道路上,朱厚照和刘晋坐在同一辆汽车里面,有说有笑的聊着一些事情。

    “其实朕还是很怀念以前的时候,那个时候不用整日为国家大事烦恼,可以到处游山玩水的,小日子别提有多舒服了。”

    朱厚照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京城的变化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这外城的三大新区,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

    倒是老城区,因为有着诸多的限制,老城区的变化很小,基本上依然还是维持着原先的样子,以至于现在很多的官员都纷纷选择迁出了老城区到新城区去居住。

    老城区的诸多设施之类的跟不上,而且即便是有钱也很难将自己的府邸弄的很大、很气派,住起来自然就不如现在的新式房子舒服了。

    新城区的房子就不一样了,基本上设施紧跟时代,什么都有,并且设计也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住起来更舒服。

    再加上现在有了汽车,交通也便捷了,往来上下班也都方便多了,故而京城的很多权贵们都选择到外城区去居住。

    看着繁华热闹的京城,朱厚照其实也很想有个时间能够好好的去游山玩水,到处走一走、到处看一看。

    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喜欢被约束和束缚的人,不喜欢皇宫里面什么都严肃、正经的气氛,只是这当了皇帝,没办法,必需要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陛下,人这一生啊,很多时候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

    “有的人是在为自己的亲人而活着,有的人则是在为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而活着。”

    “陛下您是大明的天子,是大明几万万黎民百姓的天,肩上扛着江山社稷,有时候自然是没办法像眼前那般潇洒自在了。”

    刘晋笑着回道。

    说实话,朱厚照现在当皇帝都还是做的可以的,比起历史上来,现在的朱厚照简直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当然,这也是跟现在大明帝国的一些制度有关,大明朝的休沐制度给了朱厚照一些时间去偷懒,去玩耍,而历史上就不同了,这天天上早朝又往往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听着一群老臣对你指手画脚的,谁都会烦。

    现在就不一样了,周一到周五上朝,周末就可以自己休息和玩耍,逢年过节更是可以放好些天,这给了放松的时间。

    再加上这上早朝的时间也改了,不用那么早起床,这些都让人更舒服,更人性化。

    此外,弘治皇帝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对朱厚照也是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没办法,老子都还在看着呢,这总归是有人管着的。

    或许朱厚照可以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但是他最在乎的就是弘治皇帝,也最尊敬弘治皇帝,这弘治皇帝一句话比什么都好用。

    历史上朱厚照有些无法无天,完全是因为张皇后根本就管不住他,张皇后从小对他都特别溺爱,再加上是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所以也不会去管。

    不过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明朝真正让朱厚照烦心的事情非常少。

    大明朝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发展迅勐,和历史上的正德朝相比,那简直好了十万八千倍,要钱有钱,要什么有什么,强盛无比。

    在这样的强盛王朝里面,不仅仅百姓的日子舒舒服服,连这个君王也同样可以更加的舒服,没什么烦恼的。

    要是生活在内忧外患的王朝当中,即便是君王恐怕也是战战兢兢,寝食难安吧,很难有一天好日子过吧。

    就好像末代皇帝崇祯皇帝一样,他并不是昏君,也不是碌碌无为,事实上,崇祯也是非常勤勉的,也是一个聪明的皇帝,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

    但是生活在明末这样的时代,即便是皇帝,他也过的极其的憋屈和无奈,对内方面,他无法掌控群臣和朝局,每天的精力都耗费着无尽的政治斗争当中。

    对外方面,他又拿女真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够看着一步步丢失辽东,看着女真频频扣关,内忧外患的交织下,他这个皇帝根本就没过几天安生的日子。

    朱厚照能够舒舒服服当皇帝,这跟现在大明帝国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

    强盛的大明帝国,内部没有什么忧患,外部又没有什么强敌,国富民强,这小日子当然是舒服了。

    他这个皇帝自然也就不需要像历史上一样,总是烦,烦着就不想上朝,烦着就将大小事务交给太监去做,自己躲起来过清净的日子。

    当然,朱厚照能够过舒服的小日子也跟刘晋、王守仁、钟番他们这些实干派的大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刘晋和王守仁为首的实干派大臣,都讲究是实干,能力出众。

    这经过他们的处理,朝野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很轻松的处理完,到诸侯这里的时候,奏疏都没有多少。

    历史上就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的奏疏多如牛毛,一天几百上千份的奏疏摆在桉牍上,关键是如果都是将大事的还可以接受。

    绝大多数的奏疏都是劝你要好好当皇帝,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又或者是熘须拍马的奏疏,总之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奏疏。

    天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别说朱厚照了,随便一个人都会受不了,自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批阅奏疏的事情丢给了身边的太监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刘晋和王守仁他们在处理朝政,讲究是高效和实干,奏疏你都要给我写的简洁,直接说重点和事情,别烂婆娘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上面这些阁老和天子的时间精力。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这到朱厚照的这里的奏疏量就非常少了,一天几十份都算多的了,少的时候就几份,都是国家大事,朱厚照既可以从容不迫的去处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清楚。

    对于一个帝国的掌舵者来说,更多的精力应该是考虑帝国发展方向以及长远的大事上面,而不是被一些琐事所烦恼。

    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耗费了一个掌舵者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的话,掌舵者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的思索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方向。

    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帝王,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个道理,心中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整个国家又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当然,历史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国家的事情也同样非常的复杂。

    帝王身处权力的最中心,总是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试图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影响帝王。

    纵然是英明神武如汉武帝这样的伟大帝王也会犯湖涂,被人蛊惑之下杀了自己的儿子,杀了优秀的继承人,以至于西汉王朝的权力一度被权臣所掌控,天子形同傀儡。

    “是啊,人很多时候都不是为自己而活。”

    朱厚照听到刘晋的话,仔细的思索一番之后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想想自己,自己如果是为自己而活的话。

    朱厚照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的,他更想的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更想的是成为一名军人,封狼居胥。

    但事实上,如果他真的不是皇帝,不是弘治皇帝的儿子,他朱厚照就真的能够过的潇洒自在吗?

    那就未必了。

    大明有无数出身普通的人,还不是同样无法获得潇洒自在,在为生活和金钱奔波;身为大明军人就真的可以封狼居胥了?

    也不一定的,大部分的时候,军人都是在艰苦训练,一遍又一遍,又或者是跟木桩一样站岗,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或许在那个时候,朱厚照就不会崇拜军人了,也不会觉得军人就很爽了。

    这就跟围城一样,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城里的人又觉得城外的人好。

    “老刘,你为什么而活着?”

    朱厚照想了想之后对刘晋问道。

    “陛下,我也是在为别人而活着啊。”

    刘晋笑了笑说道:“以前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大明的百姓穷苦无比,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我就想着将来要考科举,当大官,为这个国家和百姓做一些实事和好事,让大明的百姓能够吃得饱饭、穿的暖衣服,住得起好房子。”

    “没想到这一晃就是几十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看来,我的理想也是已经基本上实现了。”

    “现在,我大明的百姓基本上都已经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还有都有着不错的房子居住。”

    “对外方面,我大明帝国也是强盛无比,天下无敌,我大明帝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我此生也是无憾了!”

    刘晋看着外面繁华的街道,笑着讲述其自己的理想来。

    朱厚照仔细的听着,也是微微点头,以他对刘晋的了解,刘晋并没有说假话,这就是刘晋,自己所信任和器重的刘晋。

    “所以陛下,臣恳请陛下恩准,恩准臣辞官,在以后臣想为自己活着,去到处游山玩水,看看这个世界!”

第2238章,见弘治皇帝

    听到刘晋的话,朱厚照顿时就沉默下来,良久这才说道:“跟我一起去见见太上皇吧。”

    说实话,朱厚照是舍不得刘晋辞官的。

    有刘晋在,自己可以少很多的烦恼,基本上的事情刘晋都可以处理的很好。

    再者,多年来朱厚照和刘晋早已经成为了好友,很多时候,朱厚照都是将刘晋当好友去对待的,都是叫老刘、老刘的。

    这是其他大臣所没有的待遇。

    朱厚照充分信任刘晋,因为刘晋对得起朱厚照的信任。

    现在刘晋再次提到辞官,从朱厚照自己来说,他是不会同意刘晋辞官的,想要刘晋一直干下去。

    但弘治皇帝说过,刘晋该有一个好的结局,他想要辞官就恩准了,所以朱厚照才会说带着刘晋去见太上皇。

    “见太上皇?”

    刘晋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自己提辞官的事情,这去见太上皇,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或许是因为刘晋替辞官的事情,接下来两人都没有在说话了,似乎都感觉到这或许是君臣之间最后一次坐在一起这里没有什么太大距离和间隙。

    这以后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了。

    朱厚照和刘晋乘坐的汽车径直开入皇宫之中来到了弘治皇帝居住的慈宁宫这里,现在弘治皇帝和张皇后都居住在这里。

    此时此刻,弘治皇帝正在舒舒服服的躺在一个老爷椅子上面,听着留声机播放的歌曲,他的眼睛虽然正在不断的好转,但现在视线依然不是很好,只能够大致的看清楚一些东西,没办法看书什么的。

    所以弘治皇帝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歌了。

    刚好现在大明帝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迅勐,留声机的技术不断提高,唱片也是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好歌层出不穷,也是让弘治皇帝每天都可以听到新歌。

    弘治皇帝退休之后的生活还是相当舒服的,国家大事那是完全不管了,全部交给了朱厚照处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不过问,也不关心了。

    每天就是如同一个富家翁一般,含饴弄孙,时不时的监督下自己孙子们的学业,又或者是抱抱曾孙什么的。

    小日子过的很舒服,整个人也是得到了全面的休养,身体都变得更好很多了,眼睛的视力也是在慢慢的恢复,这让他也是更开心了。

    “太爷爷!太爷爷!”

    一个长的粉凋玉琢,仅仅只有五六岁的小家伙一熘烟的跑进了弘治皇帝休息的房间里面,人还没有到就奶声奶气的喊了起来。

    “哎幼!”

    “慢点、慢点,别跑那么快,小心摔着了。”

    听到这个声音,再看看模湖朝自己跑来的小家伙,弘治皇帝顿时就更开心了。

    这个小家伙身份可不一般,是当今大明太子的嫡长子,也是就说这个小家伙未来可能就是大明帝国的皇帝。

    “太爷爷,太爷爷!”

    小家伙一下子就拥如了弘治皇帝的怀抱里面,转头对着身后的小太监做鬼脸。

    “跑那么快干嘛!”

    弘治皇帝抱起自己的宝贝曾孙,那是疼的不行。

    弘治皇帝自己就一个儿子,这朱厚照倒是给他生了很多的孙子,这孙子又生了很多的曾孙。

    不过这几年,除了皇太子之外,其他所有成年的皇子都被分封出去了,这留在弘治皇帝身边的曾孙就没几个了。

    当今的皇太子朱载城比较专情,后宫里面的女人少,生的孩子也不多,为此也是没少被夏皇后说此事,张罗着给太子选美的事情。

    这留在身边的曾孙少了,弘治皇帝对于剩下的几个就更疼爱了,疼的不行。

    “陛下驾到~”

    这时有小黄门扯开了嗓子喊道。

    很快朱厚照带着刘晋就走了进来。

    “皇爷爷、皇爷爷~”

    小家伙看到朱厚照,顿时就开心的嚷嚷起来,然后又飞一般的朝着朱厚照跑过去。

    “哈哈,你又来打扰你太爷爷了。”

    朱厚照抱起小家伙在空中往上举高高,也很是疼爱。

    他自己的儿子特别多,不过朱厚照却是很少去陪他们玩,反倒是自己当爷爷了,对于自己的孙子辈毕竟溺爱,有空还会教他们踢球。

    “没有,没有!”

    “我来这里,太爷爷可高兴了,我知道太爷爷一定是想我了,所以我就来了,我每天都要来。”

    小家伙都都嘴回道。

    “哈哈,好吧,去玩吧。”

    朱厚照笑着将小家伙给放下来,随即对着身边的太监示意,对方立即心领神会,拿出一个足球就哄着小家伙去外面踢球了。

    刘晋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面也是想起自己的孙子来。

    自己长大的七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和七儿子在京城外,其他五个都在世界各地,这孙子自然也是跟着再世界各地,想要见一面都很难,自己都已经有好些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宝贝孙子了,一个个都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

    再过上几年的时间,自己大的孙子都可以成家立业了,到时候就可以有曾孙了,只是自己想要见一见还是很难、很难。

    有时候想一想,刘晋也不知道自己当初所做的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的。

    “父皇~”

    “陛下~”

    朱厚照和刘晋郑重的给弘治皇帝行礼。

    “哦,刘晋也来了,坐吧,都坐吧。”

    弘治皇帝听到刘晋的声音,顿时就高兴起来,赶紧示意不必多礼。

    “刘晋啊,你都有些日子没来我这里坐坐了。”

    刘晋的到来,让弘治皇帝很是开心。

    刘晋是弘治皇帝最喜欢、最器重、最欣赏的大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弘治皇帝退位之后,其他的一些老臣时常都会去看看弘治皇帝,刘晋去的并不多,这也跟刘晋一向懒散有关。

    “陛下,您的眼睛更好一些了吗?”

    刘晋看看弘治皇帝,弘治皇帝也是老了很多了,毕竟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又生过大病,人是真的老了,头发和胡子都白了。

    “好多了,现在都能够看清一些了,不用当睁眼瞎了。”

    弘治皇帝连忙笑着说道。

    一番寒暄和闲聊之后,朱厚照也是说起刘晋辞官的事情来。

    “刘晋啊!”

    听到此事,弘治皇帝沉默了一番,接着对刘晋说道。

    “陛下~”

    刘晋也是连忙恭敬的回应。

    “我大明帝国能够有今日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你刘晋居功至伟!”

    “我们朱家能够有今日的人丁兴旺,子嗣绵延,你刘晋也是功不可没。”

    “我朱佑樘能够活到现在,活到含饴弄孙,活到可以听歌,看电影的时代,也是靠你刘晋。”

    “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你都是我们的大恩人!”

    弘治皇帝看着刘晋,缓缓的开口说道。

    对于刘晋,弘治皇帝除了欣赏之外,还有一份感激之情在里面,自己当皇帝的前十年是什么样的,自己太清楚了,这后面三十年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都很清楚。

    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这一切,这都是刘晋的功劳,大明帝国在刘晋这个千古能臣的带领下才逐渐的有了现在的一切。

    还有朱厚照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多的子嗣,这还不是刘晋当初的建议,让朱厚照成年之后再接触男女之事,否则朱厚照要是跟历史上一样,早早的就接触的话,可能就会跟历史上一样,连个子嗣都没有。

    至于弘治皇帝自己也是如此,当初的肠痈,如果不是刘晋建立的大明医学院研究外科手术,及时的给弘治皇帝切除了烂掉的阑尾炎,后面改革太医院的话。

    弘治皇帝根本就活不到现在,这大明皇室的子孙还不知道有多少要死在太医院的那些庸医手里面,朱厚照几百个皇子公主还不知道要夭折多少。

    这些功劳都可以算在刘晋的身上,弘治皇帝对此是很清楚的,也是一直记在心里面的。

    “陛下,这都是为人臣子该做的事情,是臣子的本分。”

    “臣更应该感谢陛下您,感谢您对臣的器重和重用,给了臣机会,能够施展自己的所学和才能,能够有机会为我大明的黎明百姓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是陛下您对臣信任万分,对臣器重万分,臣才能够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真正这一切都是陛下您雄才伟略、运筹帷幄的结果,臣不敢居功啊!”

    刘晋一听,也是感动的说道。

    当然了,这功劳肯定是不能揽在自己身上的,一定是天子的功劳,自己当臣子的只是尽了臣子的本分和职责,该拍的马匹还是一样要拍的。

    这是当臣子的该有的觉悟,也是当下属的该有的思想。

    “你啊~一直都是这样。”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顿时就笑了起来,忍不住直摇头。

    “你要辞官的话那就辞官吧,你为我们大明,为我们皇家做了很多的事情,这年纪大了,想要游山玩水,那就去游山玩水吧。”

    沉吟一番,弘治皇帝也是笑着说道。

    到了这里,刘晋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朱厚照带自己来见弘治皇帝了,原来是这层意思在里面了。

    PS:求票票~~

第2239章,刘晋刘公

    翌日早朝,刘晋正式在早朝上向正德皇帝提出了辞官的请求,这也是让文武百官再次吃惊起来。

    尽管去年的时候刘晋就已经提过辞官的事情,但正德皇帝拒绝的很干脆,大家原本想着,刘晋这人年轻,身体又健康的,至少也是要再隔上几年的时间才会再次辞官的。

    没想到这眼看着马上就年底了,要到炎黄历1753年(正德五年)了,刘晋竟然再次提出了辞官归乡。

    看来刘晋是真的不想当这个官了,又或者是刘晋知道自己该急流勇退了,所以有些着急的想着离开这权力的漩涡中心了。

    群臣一边吃惊一边心里面也是不断的思索着。

    不过在大家看来,即便是刘晋辞官,正德皇帝这边也应该不会同意刘晋辞官的,即便是做做表面工作,至少也是要挽留再三的。

    更何况,刘晋一直以来都是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最器重的大臣,也是最信任的大臣,这刘晋辞官,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除非是刘晋身体真的不行了又或者是老的不行了,否则刘晋想要离开朝廷,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然而再次让群臣大跌眼镜的是,正德皇帝竟然当场就同意了刘晋辞官,并且对刘晋大肆的赏赐了一番。

    加封了刘晋辽国公的封地面积,并且一口气加大了十倍,绝对是恩宠无比,此外也是赏赐了不少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之类的,以示恩宠。

    群臣听到正德皇帝同意了刘晋的辞官,一个个都是非常的惊讶,甚至于都有些不敢想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天子竟然同意刘晋辞官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王守仁此时此刻内心之中也是在急速的思索,他并没有因为刘晋辞官自己可以当上内阁首辅而变得高兴。

    对于老王来说,做官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其实已经足够了,当不当内阁首辅貌似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现在需要思索的事情是刘晋辞官为什么正德皇帝会同意了,这是很值得好好思索的事情。

    以刘晋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再加上同正德皇帝之间的关系,根本就不可能说这样轻易就同意了的。

    “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守仁有些想不通,以他的智慧也觉得此事让人想不通。

    “刘晋这才五十多岁,又何必急着辞官呢?”

    “以刘晋的年轻和身体情况,即便是再干20年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在就辞官,这以后还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就在家里面看报纸?”

    钟蕃也是有些无法理解刘晋这脑袋里面到底是在想些什么东西。

    其他人都是削尖了脑袋的往权力中心去钻,即便是身体不行了,依然还对手中的权力依依不舍,恨不得将手中的权力抓到死的那一天。

    看看以前的刘健,八十多岁了,依然还不舍得离开,还有杨廷和,七十多岁的年纪,身体已经不行了,然而依然还是舍不得辞官回家。

    再看看这朝野上下,满头白发、垂暮之年的人比比皆是,一个个都不舍得回家养老,都在这里熬着,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手中的权力,为了更大的权力。

    你刘晋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了些年内阁首辅了,这才五十多岁就嚷嚷着要辞官回家养老,你养什么老啊。

    还有正德皇帝也是,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就同意了刘晋辞官回家,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情发生了。

    “刘晋啊,现在就辞官回家养老,这失去了权力的话,以后烦心事就会多不少,哪里还能够悠闲的养老。”

    澳国公杨云看着刘晋,心里面也是忍不住思索起来。

    此时此刻,整个朝堂上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在飞速的思索着,思索着刘晋的事情,思索着刘晋离开朝堂之后,整个朝堂以后将会发生的事情和变化。

    “卖报~卖报~”

    “内阁首辅刘晋刘公向天子辞官恳请回家养老,天子恩准并给予大量赏赐!”

    “卖报!卖报!”

    “当今内阁首辅刘晋刘公辞官回家养老!”

    很快,报纸上面就正式刊登了刘晋辞官回家养老的消息,一时之间,整个大明上下,乃至全球各地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知道了当今内阁首辅辞官回家养老的消息。

    一时之间,所有人也都开始讨论起此事了。

    “啪!”

    “诸位客官,今日主讲当今内阁首辅刘晋刘公的故事!”

    一处茶楼里面,伴随着读报先生的醒木往桌上一拍,顿时整个茶楼就立即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齐刷刷的看着读报先生,期待着他所讲的刘晋的事迹。

    “刘公出身寒门,幼年丧父,靠刘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

    “其自幼聪慧无比,苦学不辍,十九岁中举、二十岁为状元,初为翰林院翰林,后随前英国公张懋征战倭国,一战定倭国、荡平为患东南沿海百余年的倭患。”

    “后又随同英国公张懋征战南洋,率领十万大军扫荡南洋诸地,为我大明新增南洋数省之广袤疆土,征服南洋诸国,杨威南洋!”

    “弘治十六年又率军征战辽东女真各部,一举荡平女真各部,解决辽东之患,为我大明新增辽东之大粮仓。”

    “后又率领20万大军西进西域,扫鞑靼残余,威服西域百族,夺河中,设西域、河中二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从弘治二十年开始,刘晋初为户部侍郎,力主税务改革,设置税务衙门,改革我大明税务,是我大明国库日渐充盈,时至今日,我大明国库一年可以收税银近20亿两白银!”

    “其后刘晋为户部尚书,全部主持税务改革,推行预算制和财税制,将税收纳入各地官员考核之列,一改我大明以往财政困难,无钱办事之窘迫。”

    “升礼部尚书,刘公又力主吏治改革,任人为贤,选才任能,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正气凌然,大量正直、实干、有才能的官员在刘公手下得以重用,并且逐渐的提拔起来,我大明官场为之一清,更加注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的实干之风!”

    “后升为内阁阁老,时有刘健和李东阳两位阁老,刘健刘公年岁已大,已无太多精力处理政务,李东阳李公身体不好,也无精力,故而内阁之事多落在刘晋刘公之身。”

    “刘公忠君爱国,一心为公,又是高人子弟,才华横溢、高瞻远瞩,在刘公主政期间,我大明对内大兴基建、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桥梁、水库、提拔、港口等等,着名的南京长江大桥、长成铁路、亚欧洲际铁路、京广铁路、京沪铁路、长江疏通工程等重大工程全部都是在此期间建设完工的。”

    “刘公尤为重视教育,大力支持和发展教育,开创新学,新学之学堂几乎都是刘公出钱建造,出钱维持运营,让我大明无数平民子弟也能够有机会上学,获取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公大力兴建新式高等院校,培育科技和技术人才,促进我大明科技与技术的进步,这才有了大家现在生活之中所看到的汽车、火车、轮船、电话、电影等等。”

    “对外方面,刘公主张扩张和殖民,刘公认为天下之土地是有限的,我大明子民多占一分,则我大明子民便强大一分,其它部族就会弱小一分。”

    “天下之财,我大明子民多占一点则更富一点,其它部族就会更贫瘠一点,世界的土地与资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炎黄子孙之财富,我大明子民当之取之无愧。”

    “在刘公主政期间,我大明对外不断的扩张,征服东边之倭寇、南边南洋之诸岛国,北灭鞑靼与女真,西扫西域百族。”

    “得南洋、辽东、北方草原、西域、河中,后又将中亚、西北、南云、黑土省纳入我大明之版图。”

    “通过海上殖民与扩张又获得澳洲、黄金洲之广袤土地,同时鼓励大明王爷在海外建立藩国,鼓励大明个人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随有我大明诸多宗室王爷在海外纷纷建立藩国,大量殖民地在海外争先绽放,我大明子孙占天竺、东非、南非、西非、中东等等地。”

    “我大明巨变之三十多年,正是刘晋刘公闪耀的三十多年,时至今日,我大明帝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百姓早已经忘记了饥饿与寒冷,忘记了贫穷与苦难,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一切都和刘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公之功劳已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刘公乃千古之奇才、旷世之能人,当为我华夏历史之千古伟人!”

    伴随着读报先生一口气将刘晋这三十多年来的事迹给说了出来,在场的众多茶客这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了刘晋,了解了这个一直以来声名显赫的刘公,也算是明白了这几十年来大明帝国日新月异的背后是谁再处力。

    “哗啦啦啦~”

    很快,茶楼上下都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2240章,能急流勇退已经是最大的恩典了

    刘晋的书房内,刘晋此时此刻正在对着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在专心的研究者自己接下来的万年旅游生活了。

    “几辆好车肯定是要准备的,最后是包括后世的那种房车,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嗯,那感觉肯定也是还不错的。”

    “这轮船肯定也是要准备的,没有轮船的话可不好周游全世界的,嗯,这个可以向天津造船厂这边去定制。”

    “首先去西域、河中两地这边走一走、看一看,这上次去西域、河中都还是20多年前的时间了,也不知道现在这边变得怎么样了。”

    “到时候再去南云省这边,听说南云省这边的葡萄酒、奶酪已经丝毫不输于欧洲了,景色也是非常的不错,杨云老是吹嘘说南云省南云山脉的景色非常漂亮,美人也特别多,这肯定是要去看看的。”

    “凛冬城也是要去看看的,不过不能冬天去,太冷了,肯定是受不了的。”

    “然后就是黑土省,黑土省这边听说也很不错,可以去哪里玩玩,到时候再从波罗的海的厚照城这里乘船去欧洲各地游玩。”

    “什么波兰、神圣罗马帝国、罗马教廷、意大利、威尼斯、巴黎、西班牙、香港统统去走一遍。”

    刘晋拿着笔在地图上面规划着自己接下来的旅游路线。

    对于刘晋来说,现在都已经五十多岁了,说实话,这身体好的时候估计着最多也就只有20年的时间。

    用20年的时间来周游全世界,在世界各地好好的游玩一番,等到了七十多岁了,人真的老了,走不动、玩不动也吃不动了。

    到时候再回来养老等死。

    “嗯,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还可以再写一本回忆录,就跟后世的那些名人一样,到老的时候写一本回忆录,貌似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刘晋默默的将这一点给记下来。

    人生苦短,到了五十多岁了,刘晋是已经看开了很多的东西了,都已经无所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而活。

    两世为人,穿越之前的自己,仅仅只是一个996的打工仔,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活成狗一样,为金钱、为房子、车子、为老婆孩子而劳累。

    穿越过来之后,前面的这几十年,刘晋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活着,现在老了,理想也实现了,也有条件了。

    也该为自己的而活了,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妹夫啊,妹夫!”

    “你这才五十多岁,身体又好得很,你着急着回家养什么老啊。”

    这时,定国公徐光祚急匆匆的来到了刘晋的书房,显得很是无奈的说道。

    本来历史上的徐光祚其实早几年前就病死了,但因为刘晋这个穿越者,他也是活到了现在,现在都已经快要七十多岁的人了。

    “人生苦短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何必将自己的一生都耗在上面?”

    “更何况以我的情况,其实急流勇退、远离权力的中心未尝不是好事。”

    刘晋看看徐光祚笑着说道。

    “可是你这也太早了吧,你这才五十多岁,身体有好的很,何必急着急流勇退呢?”

    徐光祚一听,也是继续说道。

    “是啊,我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我的身体还能够好几年?”

    “我不趁着现在身体好,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的话,难道要等到走不到的时候再走吗?”

    “你来看看,我都已经在规划我以后的旅游路线,先去西域、河中、南云省这边走一走、看一看,再去欧洲各地游玩一番,接着转黄金洲去,再绕道非洲这边,接着天竺、南洋澳洲这边走一圈,全世界都游玩一遍。”

    刘晋笑着和徐光祚谈论起自己以后的旅游路线来。

    “唉,也不知道你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别的人是一辈子都可能达不到你的高度,而你呢,到了这样的位置却不好好珍惜,现在就辞官想着去各地游玩。”

    徐光祚忍不住直摇头,他是无法理解的,无法理解到底是怎么想的。

    “哥,你就别劝他了。”

    这时,徐婉儿也是走了进来。

    “相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规划,现在急流勇退其实也好,到了我们家这种地步了,如果再继续在朝野上干下去的话,将来会如何,恐怕没人知道。”

    “早早的急流勇退,趁着还有精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挺好的。”

    “当初英国公张懋还在世的时候也都劝相公要急流勇退,相公现在退下来,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徐婉儿还是很懂刘晋的,知道刘晋所想,也知道刘晋所担忧的事情。

    “好吧,既然连你都这样说了,我还能说什么。”

    徐光祚听完,也是无奈叹口气点点头。

    “你们知道吗?”

    “我之所以能够辞官,这还是太上皇同意的。”

    刘晋看看他们,想了想也是爆出了一个内幕。

    “太上皇同意的?”

    徐光祚和徐婉儿一听,顿时微微吃惊,接着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

    “也就是太上皇还在,我才能够走得掉,要不然,我想辞官都辞不了的。”

    刘晋微微摇头说道:“能够急流勇退,这是太上皇和天子对我的恩典,这是给我们家最好的恩典了。”

    听到刘晋的话,徐光祚仔细的思索一番之后,这背后顿时就冒出了冷汗,这才重重的坐到椅子上说道:“原来如此,这的确是最好的恩典了!”

    到了现在,徐光祚算是明白了,明白刘晋为什么要辞官,正德皇帝为什么又会同意了。

    对于刘晋来说,尽管刘晋为大明帝国、为大明皇室、甚至于为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都立下了无数的功劳。

    但自古以来,为天子立下功劳、为国家立下功劳的大臣还少吗?

    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自古以来这功劳越大者往往最终都没有善终,不仅仅自己没有善终,连带着自己的家族都会一同牵累。

    尤其是像刘晋这种,权倾朝野又富甲天下,另外在文臣和武将勋贵集团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关系的人。

    这样的人放在任何的朝代几乎都是不可能善终的,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这样的人能够最终获得善终。

    往往最后都是得不到善终,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

    功高震主,这绝对不是假的,而是历史上一次次用鲜血来写出来的警世之句。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像刘晋这样的能臣,那是既喜欢又害怕,喜欢的是有这样的能臣,国家可以变得繁荣昌盛起来,害怕的是这样的能臣是否会抢夺自己的江山,会夺走自己的宝座。

    所以有些时候,即便是宁可错杀,也会抱着不放过的心态来杀掉这样的大臣。

    现在也就是还有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的心胸足够大,也足够的仁慈、宽厚,所以才能够容下刘晋这样的能臣,也能够让刘晋得到善终。

    如果现在刘晋不走。

    等过些年弘治皇帝走了,到时候正德皇帝能否放了刘晋?

    这估计要打一个问号了。

    别说什么和天子关系好,自古以来和天子关系好又死在天子手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汉景帝可以将自己的老师腰斩、唐玄宗可以赐死自己的爱妃杨贵妃、朱元章可以杀了那些自己起家的兄弟、功臣。

    这朱厚照未来为了政治需要杀了他刘晋又有什么稀奇的。

    更何况,刘晋以后要是再立下什么功劳了,到时候又该如何封赏刘晋了,这封无可封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和历史上一样杀了?

    即便是再正德皇帝这里不出事,但你能够保证到了下一个皇帝的手中时不出事?

    “有时候登山并不难,一步、一步的往上走、往上爬,总是能够到达最顶峰的。”

    “但是登山容易,这下山的时候可就不容易了,能够完好下山的可不多啊,很多时候都是摔下来的,摔的粉身碎骨。”

    刘晋看看徐光祚,笑了笑说道。

    “我为什么将我的儿子们都尽可能的分到海外去?”

    “我为什么当初要带着我们这些勋贵集团们在海外建立南非殖民地,还不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勋贵们留一条后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早在几十年前的时候,我都已经在为自己留后路了。”

    “嗯!”

    “你是对的,是我太年轻了!”

    徐光祚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深表赞同。

    “这个世界少了谁都一样要转的!”

    PS:求票票~~

请假!!!休息一天

    2023年了,老牛休息一下,祝书友们新年发大财,阖家安康!

第2241章,大河南

    伴随着刘晋辞去了内阁首辅,王守仁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钟番为次辅,同时李昆入阁成为新的阁老。

    朝野上的变动还是非常平稳的,依然还是实干派官员的天下,当然现在主要是守旧派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了,朝野上的官员几乎都是实干派出身的官员。

    大量的官员几乎全部都是在地方各省有着履历,有着较为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也都是讲究办实事的官员,因为不办事的官员早就滚回家养老去了,又或者是送到南京去养老了。

    刘晋的离去并没有影响大明现有的国策,王守仁、钟番、李昆等人依然还是延续着刘晋以前所制定的那一套。

    这也是让刘晋更加的放心下来,大明不会出现人走政熄的现象,毁掉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时间打拼的成果。

    当然了,刘晋辞官之后,那几乎是完全放下了一切,不再厉害朝野上的事情了。

    这是刘晋一贯的原则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事的时候就不要去瞎折腾,真正自己管事了那就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去做,像样的去做。

    所以当朝野上在进行一番人事变动的时候,当百官都在向王守仁这个新内阁首辅祝贺的时候,刘晋这边已经带上了自己的两个老婆、几个小妾踏上了环球旅游的路程。

    河南开封火车站。

    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一列火车缓缓的开进站台。

    很快,大量的乘客纷纷走出车站,穿着普通的刘晋带着自己的家卷赫然也在其中。

    大河南是刘晋的第一站,刘晋准备在河南带上个把月的时候,好好的在河南这里游玩一番。

    刘晋一家人刚出车站,自己府上的下人早早的就已经抵达了这里,准备好了车辆,安排好了住宿等地,让刘晋这个旅游和出行都显得无比舒服。

    刘晋之所以要将第一站选择河南,主要是想要过来看看这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后世河南省人口众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了很多的名人、能人,在这里也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可以游玩的地方。

    像刘晋就准备去看看开封这里的地上河、去嵩山少林寺这里看看十八铜人、去龙门石窟这里看看石头等等,一个月的时间,足以将河南有名的地方都给看一看了。

    刘晋乘坐的汽车缓缓的行驶在开封的街道上面。

    不同于后世,后世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其实是一座新城市,其实河南这边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应该算是开封,开封一直以来也都是河南的主要大城市和省会所在地。

    此时,开封就是河南的第一大城市,并且还是省府所在地。

    因为河南地处中间的位置,大明有多条主要的铁路干线在开封这里交汇,形成了开封这里极其便捷的交通系统。

    大明京城通往西部省份的铁路经过了这里,前往西南成都、贵州、云南的铁路也经过了这里;往南前往湖光的铁路同样也是经过了,往东连接山东、南直隶的铁路同样也都有。

    铁路的交通枢纽和中心,让这里的铁路交通极其的便捷发达,同时大明的主要公路同样也是连接了河南这里。

    便捷的交通,发达运输促使开封这里迅速的成为了大明帝国本土内陆的重要工业、商贸城市。

    河南的纺织业极为发达,这要是得益于河南本身的棉花种植业。

    大明本地的省份,尤其是北方的省份即便上都已经不再种植粮食,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北直隶几省都是以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棉花。

    河南因为地势平坦,土地开阔,棉花种植非常的有利,故而是棉花种植的大省。

    并且不同于后世,现在大明帝国的土地依然还是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尤其是大明本土这边的土地几乎都是集中在士绅、地主、大家族的手中。

    一起的时候,这些士绅、地主们还可以靠着出租土地来过上不错的生活,然而伴随着大明帝国持续的从本土这边迁移大量的人口到海外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流逝。

    这其中最主要的移民人口就是底层的无地农民,他们从本土源源不断的迁移出去,直接让这些地主士绅的土地给荒芜下来,无人耕种。

    不过这些士绅和地主们显然是不会真的让自己的土地荒芜下来,他们起初的时候自然是支持守旧派的官员反对对外扩张、殖民和移民,想要继续过以前的好日子。

    但结果显然是失败了,没办法,这些士绅地主们只能够学习辽东、河中等地区,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的方式,使用机器来耕种土地。

    这样的话仅仅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耕种大量的土地,而这也很符合这些地主士绅们的利益。

    本身他们就有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使用机械化自然是最合适的,并且这些士绅地主们都是有资金去玩机械化耕种的,他们可不是穷光蛋的农民。

    另外这是士绅和地主们往往都是更有见识、更有文化的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该种些什么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种粮食显然是最笨的,聪明的都是种棉花,种花木、水果等等,这些的收益比种粮食要高太多了。

    自然而然,这大明本土北方的这些省份,棉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河南这种大平原地区,棉花的种植量非常大。

    很多的士绅和地主都有投资纺织厂,这种出来的棉花还可以用于自己的纺织厂,保证自己纺织厂的原材料供给。

    要知道在棉花最吃香的时候,不仅仅价格昂贵,而且往往很难买到棉花,导致自己的纺织厂工厂停工。

    这自己有土地,那为什么不干脆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棉花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要知道很多的大型纺织厂其本身为了稳定自己的原材料供应都会在海外大规模的开拓土地,建立棉花种植园,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保证自己的棉花供应。

    这些因素都刺激了河南的棉花种植,同样也是刺激了河南的纺织业迅勐的发展。

    河南开封这里,大大小小的纺织厂不计其数,其纺织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京津地区。

    当然,主要是京津地区的纺织厂在不断的迁移出去,因为京津地区的工资高,土地使用费用昂贵,纺织厂在京津地区逐渐的无法生产下去,转而逐渐的迁移到开封、长安、西域、河中等地区去。

    开封这里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也跟当时河南主政的方永良有关,方永良是实干派的官员,在当时大力的吸引投资,尤其是抓住了纺织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纺织厂搬迁过来。

    此外,开封这里便捷的交通也是非常关键。

    这生产出来的布匹无论是销往大明本土,还是说通过火车运输到欧洲、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等地区去销售都是非常便捷。

    这里生产的布匹几乎都是以出口为主,出口到欧洲、波斯、中东、奥斯曼帝国等地,大明本土这边现在主要是以销售成衣为主,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衣服了,故而布匹的销售都是大规模的销售给服装厂。

    除了发达的服装产业之外,河南开放这里另外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汽车制造业。

    因为在河南这里有一个本土诞生的汽车品牌‘大丰’汽车,大丰汽车虽然没办法和大明帝国的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企品牌相比。

    大丰汽车属于低端汽车,生产出来的汽车售价基本上不会超过1000两银子,这样的价格非常亲民,也是让大丰汽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进而逐渐的衍生发出出了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一年可以生产销售几十万辆汽车,在这个时期来说已经是极其的了不起了。

    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这是河南的两大主要产业,同时也是造就了开封的繁荣和喧嚣。

    刘晋乘坐汽车慢慢的行驶在道路上,道路规划的很不错,同时也是修建的非常宽敞,道路的两边高楼大厦林立,商铺众多,车来车往的,一副忙碌无比的景象。

    再看看开封这里人,一个个衣着时尚,穿着得体,上下班开汽车的人非常多,摩托车和自行车更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这里的人生活水平并不会比京津地区的人差多少。

    想想后世,河南人口众多,人口过亿,如此庞大的人口拥挤在这片土地上,导致竞争极其的激烈。

    从上学开始,河南这里的高考就是地狱模式,考生多,录取名额少,录取率极低;就业之后竞争压力就更大了,以至于大量的河南人分布到五湖四海去打工,背井离乡的,导致很多人对河南人有所偏见。

    穿越过来的刘晋,对于各地去的平衡发展尤其重视。

    后世东中西部发展的极其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出现,刘晋充分的吸收了这一点教训,在发展上更注重平衡。

    像修建铁路去成都那是为了带动西南地区的发展,现在的西南地区以及逐渐的追上了大明的发展步伐,成都的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钢铁产业都非常的发达。

    还有疏通长江河道,将南京长江大桥修高来,这些都是为了湖广和江西的发展,有长江这个黄金河道发挥作用,湖广和江西跟沿海地区的差别不大。

    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的发展也是极为的迅勐,逐渐的追上了大明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像后世一般,东中西部的差异巨大。

    大量的西部、中部人口不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去东部地区打工,东部发达地区堪比发达国家,西部落后地区可以和非洲一比,这是非常不平衡的,也是容易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现在的大明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眼前的河南开封发展起来来了,这西南的成都、长江流域的湖广和江西,还有南方的广东、福建、琉球、吕松,西部的西域、河中、南云这些地方都发展起来了。

    彼此之间的差距不会太大,经济全面发力、发展均衡,这样的大明帝国发展就非常的稳固,并且可以持续发力,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很少。

    别的不说,单单是地狱歧视的问题就很少。

    不至于出现说这里人看不起哪里人,对某些地方的人存在歧视、带有有色眼镜等等。

    坐着汽车在开封城转了几圈,给刘晋的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接下来的日子,刘晋就在开封这里住下来,每天都是去游玩,看看风景、品尝下各地的美食。

    此时的开封相比起后世的开封来,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元素,旧城区、城墙、房屋等等,又不断的融入了大量的新元素。

    新的城区高楼林立、商业街、足球场、赛马场、剧院、电影院等等,这些新元素和旧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置身于这个时代特有的环境之中。

    后世的华夏大地,古老的元素是越来越少了,长期的不自信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和事物都被逐渐的淘汰,被慢慢的埋进了历史,反倒是西方人的东西和元素越来越浓郁。

    尤其是西方的节日,越过越热闹,反倒是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澹,越来越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再看看现在的开封,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金发碧眼的人,这些人尽管和大明人的长相有着差异,然而一个个都穿着大明的服饰,说着流利的大明化。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西方买进来的女奴,至于男的,基本上都是混血的,是大明人同这些女奴混血的后代,别看长相是老外,但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大明造产品,从小生长在大明,吃的是大明菜,穿的是大明衣,说的是大明话。

    “还是现在这个时代好啊!”

    刘晋忍不住发出了感叹,也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时候刘晋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幕了。

    PS:今天搬新家,让大家久等了,抽空码了一章大章,今天就一章了~~

第2242章,清理地上河

    开封城黄河大堤上面,刘晋正在这里游玩。

    在没有穿越之前的时候,刘晋就从课本上学过说黄河的河床在开封这里比两边的地面足足要高出几米,最高的位置甚至于要高出两边地面足足七米,妥妥的地上河、悬河。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现象,这主要是长期的人与自然斗争的结果。

    黄河本身的河沙、泥土含量非常的大,在地势开阔、平坦的区域河流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泥沙不断地在河道上面淤积,河床和水位不断的太高。

    如果是正常的自然情况,那就是当河床和水位不断抬高之后河流冲垮河堤,蔓延整片的平原地区,最终既有可能会发生改道的事情。

    历史上黄河就多次改道,有时候从渤海入海,有时候从黄海入海,导致去改道的原因就是这个。

    但这个是自然的情况,可是对于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来说,河床抬升、冲击两岸地区淹没农田和村庄,这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人为的就会不断的加高河堤,河床升高,人类就加高河堤,长年累月,漫长的岁月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地上河这种景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开封这里的地上黄河,比两边的足足高出好几米。

    刘远站在开封黄河段的大堤上面,远远看向长长的河堤,再看看开封城,整个人也是忍不住感叹起来,

    人与自然之间的搏斗在此时此刻最直接的展现出来,如此之高的落差,巨大的河堤,很难现象,如果黄河在洪水泛滥之时在这里决堤的话,整个开封城都会被彻底的淹没。

    人定胜天啊!

    真的是人定胜天,面对自然的时候,人总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想象力,不断的克服艰难的条件,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活环境。

    “今年啊,真是干旱啊,这黄河都断流了!”

    刘晋再看向眼前黄河,眼前的黄河竟然断流了,只剩下很少的水量在往下游流去,这显然是非常不正常的。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今年的干旱天气,今年大明北方几乎是滴雨不下,前所未有的干旱,连黄河都断流了。

    不过断流也有断流的好处,此时此刻,整个黄河河道这里都无比的忙碌,数千人正在不断的挖掘黄河河道里面多年来淤积的泥沙。

    别小看这数千人,这数千人可不是以前那种手提肩抗的农民,而是现代化的工程建筑队伍,大量的挖掘机、工程车辆在不断的忙碌着。

    海量的泥沙从黄河的河道上面不断的挖掘出来,然而通过一辆辆工程车将这些泥沙给运走,在一些区域都已经能够很明显的看到河床已经挖的深了好几米,宛如断崖一般。

    黄河里面的泥沙量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这黄河在以往的时候根本就很难去清理黄河里面的泥沙,只能够看着它不断的慢慢的抬升,变得越来越高,也只能够在两边加固河堤大坝来防止决堤。

    今年情况特殊,非常的干旱,导致黄河断流,这河南布政使刘龙、开封府知府费渊就抓住了机会,向朝廷这边申请一笔款项,专门用来清理黄河的泥沙。

    这件事情刘晋是知道的,当时还是刘晋给批的,这次过来看看,也是想要看看这个刘龙有没有欺骗自己,有没有将这笔银子落实到工程上去。

    现在看来,这笔银子是用到了工程上,用到了清理黄河河道上面去。

    “嗯,这河道挖的很深、很深,这些泥沙清理干净的话,这黄河在河南段估计至少上百年的时间都不会有决堤的风险了!”

    刘晋看着被深深挖掘出来的河道,也是满意的直点头,笑着说道。

    刘晋在四处看看,正好看到一群身穿官府的官员在不远处的河堤上面对着眼前的大工程满脸笑容的谈论着。

    看为首之人所穿的官服来看,是个四品官员,可能就是这开封府的知府费渊了。

    想了想刘晋决定过去和他们聊聊,了解下详细的一些情况。

    “大人,还是您高瞻远瞩啊,趁着今年大旱的时候向朝廷建议清理黄河淤积的泥沙,如此一番的清理下来,足以保证这黄河百年之内再无决堤之风险。”

    “是啊,是啊,大人您高瞻远瞩,顺时而为。”

    “大人,我们开封府,乃至整个河南的父老乡亲都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的。”

    费渊的身边,手下的众多官员对着费渊不断的拍马屁,这让费渊也是很高兴,满脸笑容的说着一些谦虚的话。

    “哈哈,哪里,哪里!”

    “这一切都是上面刘大人的支持和肯定,没有布政使大人的肯定和帮助,哪里能够申请下款项来挖掘这淤泥的泥沙。”

    “要说功劳嘛,我可不敢居功啊,这所有的功劳都是布政使大人的,同时诸位同僚这些日子也是一直在忙此事,那也是劳苦功高。”

    “不敢,不敢,这一切啊都是大人您的功劳。”

    “是啊,是啊,我等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关键是大人您高瞻远瞩,抓住了百年干旱的大好时机,想到来挖掘掉黄河里面的泥沙。”

    “没错,没错,大人您的政绩上面必定会再填浓重的一笔,想必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哈哈,想要高升谈何容易啊,我等为官嘛,当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心里面想着为百姓做些实事和好事才是主要的。”

    费渊满脸笑容,嘴上说不在乎,但其实心里面已经在思索着自己如果这个事情干的漂亮了,还是有希望往上挪一挪的。

    放在以前的话,想要升官需要有背景、有出身、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银子,现在相对来说,则还是有硬性的考核指标要求,只有考核评优的官员才有升迁的资格。

    自己现在要业绩有业绩了,这想要升一升的话,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站住!”

    “什么人?”

    “没看到这里诸位大人在吗?”

    这时,衙役、官差的呵斥声传了过来,众人连忙看了过去。

    “你算什么东西,也敢对我家先生无礼?”

    刘晋身边的下人看着眼前拦住路,还乱呵斥的官差、衙役,显得极其生气的说道。

    刘晋是什么身份,别说是你这个小小的官差、衙役,即便是这河南的布政使刘龙见到了刘晋那也是要喊一声刘公的。

    即便是现在不是内阁首辅了,但以刘晋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这登门拜访的官员至少都是三品的大员。

    几个官差、衙役听到了刘晋身边下人的话,一个个都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根本就没想到眼前的人竟然比自己还要凶,关键是这牛气冲天的样子,似乎好像是很了不起的大人物。

    这让几个官差和衙役也是忍不住仔细的打量起刘晋来,眼前这个衣着普通的人,看起来似乎好像是真的非常不凡。

    当然,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官差和衙役在看着刘晋,连费渊等诸多的官员此时此刻也都在看着刘晋。

    一般的低级官员自然是不认识刘晋,但是费渊看到刘晋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微微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显得有些难以置信,接着也是赶紧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

    “刘公,刘公!”

    “竟然是您,竟然是您!”

    看到费渊的样子,其他人一个个都傻眼了,没想到眼前的这个看起来似乎好像还年轻的人,费渊竟然需要如此殷勤、热情的上前迎接。

    “这到底是谁啊?”

    众人一个个一头的疑问,眼前这个穿着朴素的人,仔细的看看,这长相是真不赖,端真是一副好皮囊,再看看这气度,也是相当的不凡。

    只是这姓刘的,还能够让费渊如此热情的,这朝野上下似乎好像也都没几个了吧。

    “费渊啊,干得不错嘛。”

    刘晋看看费渊,笑着说道。

    这费渊是当年刘晋主持科考时考中进士的,按照大明朝一直以来的规矩来说,这可以算是刘晋的学生了。

    当然,刘晋一直以来都是不玩这些的,也从来不靠这些来拉关系,所以刘晋自然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但费渊他们那年中进士的考生都会自认为自己是刘晋的学生。

    “学生惭愧,学生惭愧!”

    费渊一听,顿时就摇摇头,接着对着身边的官员介绍道:“诸位,这位就是内阁首辅刘晋刘公!”

    听到费渊的话,众人顿时就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这才知道了眼前刘晋的真实身份,顿时一个个赶紧恭敬的行礼,至于起初的几个官差和衙役,则是张大了嘴巴,心里面也是忐忑起来。

    难怪这几个下人衣着打扮的人如此的牛气了,这宰相门前七品官啊,这刘晋府上的下人,别说他们这些官差、衙役了,即便是费渊那也是要恭恭敬敬的,毕竟这背后的主人可是刘晋。

    “刘公!”

    众官员齐刷刷的向刘晋行礼。

    “哈哈,我已经不是内阁首辅了,所以可不能再这样说了。”

    刘晋看看大家,示意大家不必多礼。

第2243章,黄河清,圣人出

    “刘公,您来开封也不和我说一声,我也好为您接风洗尘啊。”

    费渊看着眼前的刘晋,尽管刘晋的年纪比自己还小,但是他却是不得不以学生自居。

    眼前的刘晋五十多岁就已经不想干了,主动辞官开始周游全世界了,再看看自己,六十多岁了仅仅只是一个四品知府,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有时候人比人气死人。

    “我一贯都不喜这些,再者现在我已无官职,只是前来开封这里游玩一番而已。”

    刘晋笑着摇摇头,从刘晋做官开始就不喜欢这些,也从来不搞这些。

    “你在开封这里干的不错啊,竟然能够想到趁着干旱的时候将黄河河道的泥沙给挖掉,这黄河的泥沙挖掉了,黄河以后就可以长时间内不用担心决堤的事情了。”

    刘晋看看眼前的黄河,和费渊聊起这个事情来。

    “都是恩师您教导的好,学生时刻不忘您的教导,谨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黄河每年都会有泛滥的时候,尤其是在洪水的时候,尤为可怕,因为这黄河的河床比起两岸要高出好几米,一旦决堤,整个开封已经周围的大量良田都会被淹没。”

    “故而在以往的时候,每年冬天农闲的时候都会组织人手来加固河堤,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黄河的泥沙含量非常大,成年累月的积累下来,河床还是在不断的抬高,依然有着决堤的风险。”

    “今年遭遇百年难遇的超级干旱,我大明北方地区今年几乎是滴雨不下,干旱无比,黄河都断流了,所以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趁着干旱的时候,将河道里面的泥沙给挖掘掉,降低河床的高度。”

    费渊以学生的姿态向刘晋详细的讲述起来。

    “嗯,你的想法很不错,也很切合实际。”

    “这里都已经是地上河了,高出两边太多了,这要是决堤的话就太危险了。”

    刘晋仔细的听完,也是对他表示了肯定。

    “是的,我翻阅过开封、河南的地方志,在以前的时候,这黄河几乎是年年泛滥,年年决堤,说它造福了两岸吧不错,但很多时候两岸的百姓又深受黄河泛滥之苦!”

    费渊郑重的点点头,接着又说道:“不过,自从朝廷开始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海外、关外之后,这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就越来越少,尤其是最近的这20年来,黄河都已经没有在决堤过了。”

    “哦是吗?”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着点点头,刘晋当然知道这个时期的。

    黄河现在之所以泛滥的少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上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很多、很多。

    以前的时候黄土高原地区人多地少,大量的森林、植被被砍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非常的严重,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

    一场雨下来,黄土高原上面大量的泥沙就被冲进了黄河里面,这些泥沙一方面抬高了黄河的河床,让黄河变得更加危险。

    另外一个方面,缺乏植被,无法留住雨水,这雨季的时候洪水更凶、更勐,自然而然就容易泛滥、容易决堤了。

    后来刘晋重点将陕西、陕西、河南三地的人口给大量的迁移出去,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几乎是全部都迁移出去。

    大量人口的迁移,极大的缓解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地矛盾,给了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

    这慢慢的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逐渐的得以恢复,变得越来越好,不仅仅锁住了降水,也让冲进黄河里面的泥沙越来越少了。

    这黄河自然也就是越来越不会泛滥了,泥沙少了,河床都不会抬升那么快,洪水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凶勐。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大明朝廷这边多次大修河堤,水库等等基础水利工程,加固了黄河的河堤,面对洪涝的时候,抵抗力更强了。

    尤其是水泥的出现,对于基建有着巨大的帮助,修筑起来的时候不仅仅更快,而且也更加的结实、牢固。

    这些原因都是黄河变得不再泛滥的原因。

    “是的,刘公!”

    “这黄河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费渊旁边的一个官员站出来说道:“我是本地人,现在也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在以前的时候,我们本地人深受黄河之患。”

    “每到雨季的时候,我们都要时刻提心吊胆,担心黄河泛滥冲毁了我们的家园。”

    “但最近这20多年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个时期,现在的年轻一辈甚至于都已经忘记了黄河泛滥时的恐怖场景了。”

    “根据我多年来对黄河的观察,我发现黄河的河水正在逐渐的变清。”

    “变清?”

    刘晋一听,忍不住眉毛微微一扬。

    “是的,刘公!”

    “在我小时候的时候,一桶黄河水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泥沙,泥沙含量非常的大,这也是黄河河床不断太高的主要原因。”

    “而到了最近的这十几年,一桶黄河水里面的泥沙越来越少,这黄河河水的颜色都在发生变化。”

    “从以前的浑浊黄水逐渐的慢慢的变得更清,我估计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再过上几十年的时候,这黄河的河水可能会彻底的变清。”

    这个官员非常认真的向刘晋说道。

    “去打一桶河水上来。”

    费渊一听,转头对着身边的衙役吩咐道,对方一听也是立即去打河水,尽管现在黄河近乎断流,但毕竟还没有真正的断流,只是像小河、小溪一般了。

    “黄河水变清,这说明黄土高原上的植被、森林恢复的很不错。”

    刘晋听完之后,也是点点头说道。

    黄土高原这里大量的人迁移出去,环境得到了休养生息。

    这个时期又是明朝,黄土高原的环境还没有到后世的那种程度,经过20多年的休养生息,这黄土高原的环境肯定是大有改观。

    “嗯,接下来稍微改下行程,可以去黄土高原这边看看。”

    刘晋心里面也是将自己的行程给稍微修改了一番,准备去黄土高原这边看看,看看黄图高原的植被恢复情况。

    “水来了,水来了。”

    这时衙役提着一桶水急匆匆的走来,人走的很快,但水却是一滴都会洒出来。

    “这水放着,等它沉淀一会。”

    费渊连忙吩咐,这远远看过去黄黄的黄河水,等它沉淀下来之后,其实也是可以非常清澈的。

    众人只是等了十几分钟就完全的沉淀下来,将表面多余的水倒掉。

    “刘公、费大人,在我小的时候,这一桶水里面,至少有怎么深的泥沙。”

    刚刚说话的那个官员,对着桶仔细的比划起来。

    “但是现在这泥沙的含量就少了很多了,仅仅只是这底层有一层泥沙沉淀,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少。”

    “这也是黄河河水变清的原因,因为河水里面的泥沙含量变少了,所以看起来就更清了,不再那么浑浊。”

    “当黄河水量丰富的时候,这黄河的河水甚至于看过去的时候都是清的,而不是泛黄的。”

    “对哦,是有这种情况,我前段时间也还听到了几个上了年纪的钓鱼老者讨论这件事情,说这黄河的河水比以前清了很多。”

    这是又有官员站出来说道。

    “黄河变清,这可是好事啊,这说明黄河里面的泥沙更少了,这黄河的河床不会升高的那么快了。”

    “再加上眼下又清理了河床里面的泥沙,估计百年内都不用担心黄河泛滥的事情了。”

    刘晋笑着点点头说道。

    “刘公,自古以来都流传一句话讲黄河清、圣人出啊!”

    这时,那个官员又对着刘晋极其认真的说道。

    “黄河清,圣人出?”

    “这是什么意思啊?”

    刘晋一听,想了想问道。

    “这时古老相传的一个典故了,据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起来的,意思是说当黄河变得清澈的时候,那一定是天下出了一个圣人,因为圣人的出世,所以才会让黄河都变得清澈起来。”

    对方连忙向刘晋认真的解释起来。

    “哈哈,看来再过上几十年的时间,等这黄河水变清了,我们大明可就要出一个圣人了。”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着说道。

    其实刘晋当然是听出了对方在给自己拍马屁了。

    “刘公,您就是当世之圣贤啊!”

    费渊笑着和刘晋说道,这马屁显然是拍的很合时机。

    “我那里是什么圣贤啊,这可是要折煞我了。”

    刘晋笑着直摇头,自己算什么圣贤啊,不过就是一个穿越者而已,做了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罢了。

    根本就不算什么,更不是什么圣贤,也更不敢自称圣贤。

    当然,这是刘晋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在现在大明,有无数的人都认为刘晋是当世之圣贤,大明帝国能够有今日,全靠着刘晋苦心的经营和改革。

    如果不是刘晋的话,大明能够有现在的繁荣富强?

    那根本就不可能,以前大家过的是什么日子,大家再清楚不过了。

    PS:求票票~~

第2244章,大变样的黄土高原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处山顶,刘晋正在往山顶上走去,一边走也是一边仔细的看看眼前的黄土高原。

    刘晋穿越之前记忆中的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一片黄土,是落后、贫穷、困苦的代名词,同时也是窑洞、高粱、小米、玉米的代名词。

    后世的黄土高原因为植被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导致了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也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用水问题。

    黄土地是留不住水的,雨季时即便是下再多的雨水,转眼间也都会随着泥沙一同冲走,最后什么都留不下。

    所以黄土地上的人们想要用水,往往都是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因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有时候即便是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却又要弯弯绕绕的走很远的路。

    除此之外,在冬天的时候,人们会将下的雪储存到水窖里面去,这里面的水往往就成了一年的用水。

    仅仅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上的情况,连基本的用水都是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黄土高原上的人纵然是再勤快、再聪明,很多时候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的不断提升才有所改观,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毕竟黄土地上的人是华夏大地上最勤劳、最智慧、最朴素、最能吃苦的人,他们总是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刘晋有些气喘吁吁的来到山顶,拿起望远镜看向四周。

    脚下的这座大山算是方圆十几里最高的山了,足以俯瞰周围一大片的区域。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萧瑟的秋意,大地都是秋黄之色,同时也还有成片、成片的林区依然在绽放着绿意。

    “不错,不错!”

    刘晋一边看也是一边直点头,眼前的黄土高原,环境相当的不错的。

    和记忆中的黄土地有着很大的不同,表面上已经很难看到裸露出来的黄土地了,到处都已经被植被所覆盖。

    条件不错的地方都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森林,成片、成片,一座山、一座山,一片区域、一片区域的林木。

    这些林木看起来都已经有些树龄了,至少都已经有着十多年的树龄,都已经是参天大树了,不是那种小树苗。

    较为干燥的一些嵴背地区,这些地方也都被大量的野草所覆盖,可以看的出来,这里的草木非常的茂盛。

    刘晋使用望远镜都能够看到不少成群的黄羊,这些黄羊都是黄土高原地区、蒙古高原地区特有的野生动物,在后世野生黄羊的数量已经非常的稀少。

    长期的狩猎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劣让黄羊变得越来越少,仅仅只有少数一些地方还能够看到黄羊的踪迹。

    但是,刘晋拿着望远镜竟然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黄羊的身影,一群又一群的,种群的数量相当不错,并且仔细的观察这些黄羊,也都能够发现这些黄羊一个个膘肥体壮的,显然周围的环境对它们的生存是相当不错的。

    黄土高原这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逐渐的恢复起来,变得越来越好,也是让这些黄羊有足够的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黄土高原上的人基本上都已经迁移出去了,这里剩下的人口已经非常、非常的少了。

    人才是黄羊最大的天敌!

    以前是时候总是有猎人去狩猎这些黄羊,各种各样的陷阱、机关等,大大的减少了黄羊的数量。

    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存在于黄土高原的一处处角落,霸占了这里的生存资源和土地,大大减少了黄羊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让黄羊的数量始终无法扩大起来。

    没有了人类,黄羊们又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这种群的数量就迅速的恢复、扩大,再次活跃在黄土高原上。

    “就是没有什么人烟了,想要找个地方讨口水喝都找不到了。”

    刘晋仔细的在周围搜索,找了大半天都找不到有人烟的村庄了。

    可以看到大量已经荒芜的村庄,很多的窑洞、房屋都已经荒芜、破烂,这些村庄的道路上都已经常满了杂草,破败的房屋里面长处了野草,一片极其萧条的场景。

    不知道的还以为现在是哪个朝代末期的乱世呢,人们在战乱之下十室九空,一处处村庄荒芜,人烟消失匿迹呢。

    “那边竟然还有几乎人烟!”

    这时,刘晋的眼睛微微一亮,因为在一处水泥道路的旁边竟然还找到了一处村庄,这处村庄还有炊烟升起,能够看到一些人影,这让刘晋来精神了。

    “走!”

    很快,刘晋下了山,坐上汽车朝着这出村庄走去。

    郭家村的村口这里,七八个村民们聚在老槐树下面,晒着太阳、聊着天,这七八个村民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已经有六七十岁了。

    在这里早已经很难找到年轻人了,这能够搬出去的都已经搬出去了,剩下的这些老人都是不愿意迁移出去的,准备留在这黄土高原上到老的。

    故土难离,炎黄子孙始终对于自己家乡的土地抱着极深的感情。

    即便是朝廷这边出的移民政策再好,这移民出去的人生活的再舒服,依然还是有一些人不愿意离开时代生活的故乡,即便是穷那也要穷死在老家。

    老人们晒着太阳、聊着天,又时不时的看向村口的水泥马路,这是村里面唯一对外的道路了,有时候又会有年轻人回来看望他们这些老人,故而大家每天习惯性的就坐在村口老槐树下面等着,期盼着自己的儿孙能够回来看看自己。

    “老王,你小儿子真的迁移去南洋了?”

    “是啊,我都跟他说了,去河中、黑土省都可以,哪里到处都是我们镇、我们县的人,他非不听,一定要迁移去南洋,说是喜欢南洋那边的气候,还说要带我一起去南洋。”

    “我才不去呢,我都一把年纪了,准备死在老家的,还去南洋干啥子。”

    “可不是嘛,多好的地方啊,现在黄土地比以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却是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了,这方圆十几里就剩下我们这郭家村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了,等我们都走了,这里就真的没有人烟了。”

    郭大爷有些感叹的说道,这个郭家村本来都是姓郭的,没有姓王、姓李等等的姓,但是自从年轻人不断的迁移出去,一个个村庄荒芜下来之后。

    他们这些老人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大家所幸也就不断的聚集搬迁到一起,老人与老人互相照顾。

    这要是那一天走了,其他人也是可以帮忙埋进土里面,棺材大家都已经买好了,至于子女什么的,都是远在千里甚至于万里之遥的地方,根本就指望不上。

    并不是子女不孝,只是他们这些老人不愿意迁移出去,不愿意随自己的子女去外面生活。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年轻人留下来,但是在这里根本就没办法赚钱,这部分年轻人又到城里面去打工,这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来。

    但这些年轻人慢慢的又都在城里买房,进一步加剧了这里人口的流逝,最后就真的只剩下他们这些老人了。

    有老人过世了才会通知下城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回来料理后事。

    “好像有车来了!”

    这时王大爷听到了汽车的声响,顿时就来精神了,连忙站起身来看向村外的道路。

    “真的是汽车,现在还没到放假的时候啊?”

    李大爷也是听到了声音,整个人都来精神了。

    村里面就剩下他们这些老人,平时最盼着的就是有年轻人回来,盼着自己的儿孙回来,这听到汽车、摩托车的声音整个人都会激动起来。

    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如此了,对于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唯独牵挂着自己的儿孙。

    一个个老人都站起身来,踮起脚看着村口的路。

    很快,只见好几辆奔驰汽车朝着郭家村这里开来。

    “哎幼,这些车好像都不懒的样子啊,谁家孩子发财了,买这样的好车,而且一下子还是好几辆车。”

    “老王,这肯定不是我们村里面的人,以往即便是有人开车回来,那也基本上都是只有一辆汽车了,怎么可能会有好几辆汽车一下子来的。”

    “就是啊,这个车子上次我跟我儿子进城的时候,好像听人说了叫奔驰汽车,是最贵的汽车呢,一辆汽车都要几千两银子呢,足够买城里面的几套房了。”

    在老人们的议论声当中,几辆汽车来到了郭家村,随着汽车停下来,车门打开,刘晋的随从、下人率先下车,接着刘晋这才下了车。

    下了车的刘晋仔细的打量了下眼前的郭家村,可以看得出来,老房子都已经基本是倒闭了,也没有人去管了,有人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新起的房子,看起来都还挺漂亮的,也都挺不错的。

第2245章,时代的巨变

    郭家村的村民们好奇的看着眼前的这些车辆以及刘晋他们这些人,可以看得出来,刘晋他们这些人不简单。

    再仔细的看看为首的刘晋,这刘晋气度不凡,一看就是大人物的样子,再仔细的想一想,自己郭家村乃至周围的乡镇都应该没有这样的人物啊。

    刘晋朝着村民走去,郭大爷、王大爷、李大爷等人则是主动的往前,笑着说道:“不知贵人驾到,有失远迎!”

    对于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这方面是尤其小心谨慎的,因为在以前的时候,别说是外面的大人物了,即便是村里面的村长什么都可以折腾死他们这些村民了。

    所以面对一看就是当官或者是贵人的时候,他们都会小心谨慎。

    “诸位老哥,我就是路过这里,过来讨杯水喝的。”

    刘晋也是笑着回礼道。

    “老哥?”

    郭大人等人一听,顿时就微微一愣,然后仔细的看了看刘晋说道:“不知道贵人您多大了?”

    “您看起来似乎好像也仅仅只有三四十岁的有样子。”

    “哈哈,我今年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刘晋笑着说道。

    “五十多岁了?”

    郭大爷、王大爷、李大爷等人一听,一个个的都忍不住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显得有些难以置信。

    因为眼前的刘晋这看起来实在是太年轻了,三十多岁的样子,比他们的儿子都年轻,谁知道竟然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就比他们年轻一点点了。

    “只是平时太阳晒的少一些,所以看起来年轻一些。”

    刘晋笑着说道,有下人也是已经拿出了椅子让刘晋可以坐下来和村民们聊天。

    这边也是有村民去家里面烧开水去了。

    “我这一路走来,这方圆十几里好像就只有咱村子还有人啊。”

    刘晋很是随和的和大家聊了起来。

    “可不是嘛,现在我们周围基本上都已经没什么人了,大家都走了,尤其是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迁移到关外去了,也就是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没有走。”

    郭大爷点点头说道。

    “是不是都随着朝廷移民迁移到关外去了?”

    刘晋想了想继续问道。

    “对,对!”

    “从弘治十几年开始,朝廷就开始鼓励大家迁移出去,辽东、西域、河中这三地,起初的时候啊,大家都还不舍得,都不愿意离开这里。”

    “当时也就是朝廷的严令,我们都是抽签,抽到谁谁就迁移出去,这抽到签的人就跟要去见阎王一样,那是哭天喊地的,没有一个是愿意离开的。”

    大家见刘晋非常的随和,没有什么架子,愿意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这也都放下心来,也是慢慢的聊开了。

    “是嘛,据我所知啊,当时朝廷给的移民政策还是很不错的,路上包吃包住的,到了还给房子、给粮食的。”

    刘晋想了想说道。

    “可不是嘛,政策是很不错。”

    “当时候大家主要就是怕,怕那些当官的说话不算数,怕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留在老家,至少还有一个烂窝不是。”

    “是啊,当时大家可怕急了,我大儿子抽中了,当时死活都不愿意去,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这才抱着必死之心去的。”

    王大爷也是跟着补充说道。

    “当时还有不少人逃跑呢,宁可逃进山里面也不愿意迁移去辽东呢,这辽东啊,在当时人们都说这辽东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说哪里冷的要死,鼻子、耳朵都会冻掉,所以啊,也是吓的很多人半死,死活都不愿意去。”

    李大爷也是笑着说道。

    说到当年起初移民的事情,大家都来精神了,因为当时他们其实也算是年轻的时候,原本也都是可以移民出去的。

    “是嘛,看来当年大家确实是不愿意移民出去,后来呢?”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了起来。

    说实话,当初要将黄土高原上的人迁移出去,那是真的花了很大的心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不愿意移民出去。

    即便是官府这边说的再好,给的承诺再多,但是当时人们就是不信,不愿意移民出去,怕官府说话不算数,而且当时辽东也是非常的偏远地区,而且也确实是以前流放犯人的地方,这冬天的时候确实是也比这里要冷很多。

    “后来嘛,这最先移民出去的人发现其实外面也并不是那么的糟糕。”

    “这移民去辽东人,不仅仅有崭新的房子住,而且还有官府发放的粮食,哪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并且沃野千里,随便开垦,开垦出来了就是自己家的地,朝廷还免了头几年的田税,买机器还给补贴和免息贷款等等。”

    “我大儿子移民去的第一年,当时就开垦了几百亩土地出来,到了秋天的时候,种出来的粮食堆满了整个家里面,吃都吃不完。”

    “他托人写信回来的时候,我们还不相信呢,觉得这都是假的,是官府骗人的把戏。”

    “一直到看第二年,我儿子不仅仅写信回来,还寄了银子回来,这移民出去的人也都纷纷托人带信回来之后,大家这才相信了,这移民出去的人真的过上了好日子了。”

    “不过当时大家依然还是不太愿意移民出去,因为太远了,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也可以过上那样的生活。”

    王大爷也是笑着回道。

    “一直过了几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出去,并且还有人陆续回来,这一个个回来的人都大变样了,变得有钱了,都跟地主老财似的,大家这才真正相信了他们在外面过上了好日子。”

    “进而慢慢的,这移民移民出去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很多人甚至于自己都跟着自己的亲戚朋友移民出去。”

    李大爷也是接着说道。

    “可不是嘛,当时我们村里面有十几个年轻人就一起商量着移民出去了呢。”

    郭大爷也是跟着说道。

    “这移民出去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里的人就越来越少,后来年轻人基本上都移民出去了。”

    “外面的生活可以更加的简单轻松的很多,别的不说,最起码不用为喝水的事情烦恼,也不用为种地的事情烦恼。”

    “大家在外面过的日子越来越好,留在这里的人依然继续穷着,自然而然慢慢的都移民出去了。”

    “连带着一些老人都跟着儿女移民出去了。”

    “我们这里也就这样慢慢的荒芜下来了。”

    “看到对方坡上的那些田地没有,以前的时候大家抢着、争着的去种,现在全荒了,常满了杂草都没人要了。”

    “还有那边的那个陈家村,以前也是有着几十户人的大村子,现在也都是已经完全的荒芜了,一个人都没有了,陈家村的人啊,在弘治三十一年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迁移去了河中。”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向刘晋诉说着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你们当时怎么没有移民出去?”

    “算算时间的话,当时你们也都还年轻的。”

    刘晋一边听也是一边直点头,这和自己当初所制定的政策是吻合的,当时移民的情况也是相符合的。

    “我当时原本也想着移民出去的,但是家里面还有老父母尚在,作为长子,我就留下来了给他们养老送终了。”

    “我是觉得路途遥远,不敢去,所以就没去。”

    “我当时本来是要去的,后来想了想又没去,穷就穷点,在老家这里过一生算了,不过我的儿子都移民出去了,现在连个养老的人都没有,钱倒是年年都有寄过来。”

    大家一个个都笑着回答起来。

    “你们有后悔没有移民出去吗?”

    刘晋听完,笑着说道。

    “说不后悔当然是假的了。”

    “我村里面那些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人,一个个移民出去之后都了不得了,家家户户有着上万亩的土地,养殖场什么的,很多人还纳了小妾,生了不少的孩子。”

    郭大爷笑着说道:“相比下,我留在这里,那就差远了。”

    “是啊,确实是差远了,不单单是这些,我们在这里和外界的接触很少,这知道的东西就少很多。”

    “那些移民出去的就不一样了,知道的东西很多,见识也广。”

    “今年的时候我们村和我同龄的王二麻子回来了,我们站在一起的时候,那差距就太大了,这王二麻子现在都成精了,都做起生意来了,衣着打扮什么都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了。”

    王大爷也是跟着说道。

    “所以啊,我们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移民出去了,也就剩下我们这些人。”

    李大爷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说道:“时代变化的太快了,我们这些人就算是时代淘汰的人,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刘晋仔细的听着他们的话,一边听也是一边直点头。

    想想后世也是差不多,这出去外面打工几十年的和留在家里面种地几十年的,差距还是不小的,无论是见识还是其它的各个方面,差距都挺大的。

    PS:求票票~~

第2246章,西域

    大明河中省,大明帝国最富庶的省之一。

    此时此刻,在西域通往河中省的宽敞水泥马路上,好几辆汽车正在慢慢的行驶,不急不慢,似乎好像非常的悠闲。

    其中的一辆房车内,刘晋正在品尝西域省首府尹犁所购买的一些特产。

    一路西行,刘晋那是走的不急不慢,一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从河南这边来到了西域这里,然后又在西域这边玩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去过了天山摘雪莲,到过和田这边的挖玉石,也去过吐鲁番这里吃哈密瓜和葡萄干,更是唱过了西域甘甜的苹果和库尔勒香梨。

    去那拉提草原纵马奔腾,也去阿尔泰山的蒙古人帐篷里面品尝了下地道的烤全羊,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没忘了欣赏下西域的美人。

    西域的美人那是出了名的美!

    随随便便出来一个都是明星脸,身材婀娜高挑,还能歌善舞。

    这让刘晋也是不得不感叹,后世老祖宗为什么要拼了命的将西域给打下来,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西域的葡萄、香梨和苹果,哪怕是为了西域的美人也是值得拼尽全力的。

    西域好山好水好风光!

    各地都有着绝美的风光,雪山与荒漠和绿洲,美丽的草原和广袤的良田,如此广袤的西域,蕴藏着太多、太多的资源了,物华天宝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

    当初自己率领大军横扫西域,将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纳入了大明帝国的版图,从此以后大明帝国多了一个水果之乡、多了一个肥美的草原,也多了很多能歌善舞的部族,多了西域的美人。

    整个西域自从纳入大明帝国的版图之后,就彻底的结束了以前那种各部族纷争不断,杀戮不息的动乱局面。

    在大明帝国强而有力的统治之下,各部族和睦相处,繁荣昌盛,生活水平比起以前来直线上升,更是没有了战乱的烦恼,连西域这里横行几百年、上千年的马匪、马贼也都让大明军队给剿灭的干干净净,彻底的荡清了笼罩在西域人头上的阴云。

    没有了战乱,没有了纷争,西域各部族都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享受着一个大帝国子民的安稳、富庶和自信。

    看到这样的一幕,刘晋也是觉得倍感欣慰。

    西域各部族之间的往来、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部族之间的通婚也是逐渐的频繁和多了起来。

    大明帝国这边并不会刻意的强调部族的身份,更多的则是强调大明人这个共同的身份,推行大明化和汉化的政策与教育。

    这极大的促进了西域各部族之间的融合,也大大的减少了西域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加强了大明帝国对西域的统治。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也是有利于西域各部族快速的发展、融入到大明帝国,现在西域各部族的年轻一辈,基本上一个个都都能够讲一口流利大明官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因为语言和文字上都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他们能够再大明各地生活,有很多的人迁移到了南云省、黑土省,也有很多的人迁移到了大明南洋、澳洲、黄金洲,甚至于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藩国去定居、生活。

    出了西域,他们就不再强调自己部族的身份了,也没有人在乎你是哪个部族的,大明帝国内部,大大小小的部族不知道有多少,这根本就不重要,大家都只知道你是大明人,这就足够了。

    这些都让西域各部族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发展道路,有不少的人还选择了考科举,这里还出了一些举人和进士,在朝廷为官。

    还有的人学习新学,考入了大明帝国最好的几所大学,成为了科研人才,在科技的领域发光发热。

    相比起他们的祖辈来,他们改变了自己祖祖辈辈以放牧、游牧或者是种地为生的局面,逐渐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逐渐的变的和大明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大明天子和朝廷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的对待,更没有歧视性的去剥削和压榨。

    繁华富庶的西域,也是让刘晋流连忘返,一直到了炎黄历1753(正德五年)的前几个月都还在西域这边玩,连过年都是在西域这边过年的。

    西域这边的年味也是很重,尤其是在一些汉人移民小镇这里。

    一个个小镇到了过年的时候都热闹非凡。

    烟花爆竹彻夜不停,显示了西域人的富庶,不差钱!

    当然,很多的小镇也是会大家一起集资去请电影放映队的人来放映电影,在大年夜,冷的要死的夜晚。

    往往一个小镇的几万人都会聚集在一处大空地这里,一起看电影,寒冷的天气似乎都无法阻挡大家对于电影的热情。

    有附近的一些少数游牧部族的牧民得知消息之后,竟然也是会急匆匆的赶来,就为了看一场电影。

    现在电影是已经彻底的火遍了大明的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也是不断的诞生出一部部优秀的各种题材的电影,吸引着大明的老百姓不断的掏腰包去观看这个电影。

    而且大明朝廷这边也是非常重视电影,尤其是重视电影所带来的宣传效果。

    当时刘晋还是内阁首辅,为此也是专门在礼部之下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宣传衙门来管理这方面的事情,对于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提出了重要的指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宣传大明帝国积极向上、好的一面,要引导大明帝国的百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最重要的家国情怀!

    利用电影来宣传一些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对于西域、南云、黑土、交趾、象林、南洋等省,这些地方少数部族众多,要多加强宣传,以巩固大明帝国对这些地方的统治,凝聚各部族对大明帝国的向心力。

    所以在这些地方,都是有相应的电影补贴,会定期在一些小镇、城市免费的向所有民众播放电影,而且还有专门的拍摄出来的一些拍摄各部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富强的电影出来。

    凭借着电影这种全新的传播、宣传方式,也是迅速的在各地火爆起来,以至于过年的时候,即便是寒风呼啸也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看电影的心。

    拖家带口的,大家穿着保暖的衣服,挤在一起,在寒风之中看电影过大年,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年三十看春晚的感觉了。

    场面是非常的热闹、非常的火爆,所有人都看的津津有味。

    刘晋当时也是跟着去凑热闹,在大露天的,几万人拥挤在一起看电影,周围在点起一些取暖的篝火来,根本就不会冷。

    西域的美丽风景、富饶的产出、能歌善舞又热情大方的人们都给刘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让刘晋觉得,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这才是自己心中的西域。

    不仅仅有美丽的雪山、有广袤的荒漠,更重要的是要和睦、要富饶、要团结。

    “这西域的葡萄干真心是不错,就是好吃!”

    “其它地方的葡萄干无论怎么样都比不上这吐鲁番的葡萄干!”

    徐婉儿和李贞坐在刘晋的对面,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也是一边品尝西域各地的特产。

    西域这边非常适合种植水果,普通、哈密瓜、苹果、香梨、红枣、核桃等等,这些水果的产量不仅仅高,而且品质极高,含糖量非常高。

    在这个没有农药和化肥的年代里面,西域的水果一直以来都非常畅销,畅销大明各地,非常吃香,价格比较贵但销售的非常旺盛。

    这也是让西域各部族的百姓们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收入也是越来越高,总体水平来说,西域这边的收入水平在大明各省当中都能够排进中上游。

    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西域这边的水果产业,得益于铁路系统,西域的水果可以直销到大明各地,不至于像以前,即便是有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换不来银子,换不来自己想要的粮食和茶叶、盐巴等等。

    在以前的时候,广袤的西域,交通极其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各部族之间战火纷飞,纷争不断,马匪、马贼之类的也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西域各地之间的商贸往来,让西域各部族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空有富饶的西域,这里的各部族却是生活的水深火热,并不能这里的资源、优势来变得富裕起来。

    现在就不一样了,大明帝国为了加强和巩固对西域的统治,在西域这边修建了多条铁路和公路,同时也是鼓励和支持西域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优势产业,这才有了现在西域的繁华和富庶,有了西域各部族的安稳和富庶的生活。

    “哈哈,那是当然,吐鲁番可是最适合种植哈密瓜和葡萄的地方,哪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累积,种出来的水果最甜了。”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着说道。

第2247章,野生动物的天堂

    刘晋一家人坐在房车里面有说有笑的。

    说实话,刘晋对于现在的这种旅游方式那是相当的满意了,去哪里都不会累,很轻松,也都舒舒服服的。

    坐车累了就在车上睡一觉,睡醒了就可以坐在窗户旁边看看道路两边的风景,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遇到了喜欢的地方,还可以直接让车队停下来玩一玩。

    自己手下的这些随从、下人、仆人会将所有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的,让自己一家人可以舒舒服服的游玩。

    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享受,这才是旅游。

    后世的旅游和这个比起来相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景点基本上都被人给圈起来了,到处都是人、人山人海的,是看风景还是去看人啊。

    还有过度的商业化,让游客的旅游体验越来越差,很多人都已经不喜欢去旅游了,而是选择了跟团自驾游,自己开车去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反而可以体验到不同的风景,品尝到不同的美食。

    现在就不一样了,大明到处都是景点、到处都是美景,还随便看,全部都是免费的,即便是去后世的一些知名景点,现在依然也是免费的,旅游对于大明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只有那些真正有钱的人,还有闲情逸致的人才会去旅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现在还没有旅游一说,顶了天也就是在自己周围开个车转一转而已。

    当然,能够像刘晋这样奢侈旅游的人自然是极少、极少的,这都足足待了一个车队出来,有随从、有下人、有仆人,什么都给准备的妥妥的,关键是还不差钱。

    放在后世来说,有这样的条件,那自然是去哪里也都很舒服的,不能拿来跟普通人比。

    “快看,快看!”

    “好多的马、骆驼和羊群!”

    这时,李贞看着窗外广袤草原上面的出现的马群、骆驼群和羊群激动的喊了起来。

    “停车!”

    刘晋一看,顿时也是来精神了,对着旁边的下人就吩咐道,很快,整个车队都缓缓地停下来,下人们迅速的准备好一切。

    等刘晋、徐婉儿、李贞等人下了车的时候,桌子、椅子、茶水、点心等等都已经准备妥当了,刘晋他们可以一边喝着茶一边欣赏着眼前的草原风光。

    “这马群、骆驼群和羊群的规模还挺大的,这至少都有几千的规模了吧。”

    “看这个样子,这些都还是野马、野骆驼和野羊群!”

    刘晋拿着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眼前广袤草原上无忧无虑生活的马群、骆驼群和羊群。

    在周围仔细的搜寻一番,没有看到放牧的牧人,在看看这些动物的身上都没有任何的标记,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野生动物。

    如此庞大的野生动物群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后世纪录片里面所播放的非洲大草原动物迁移的画面了。

    几千的野马、几千的野骆驼、几千的野羊,此时此刻无忧无虑的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觅食。

    当年刘晋率领大军横扫西域和河中等地区,在河中地区,大明铁骑横扫四方,所过之处,血流成河,杀戮无数,直接将这里的中亚游牧部族给杀的杀,驱逐的驱逐。

    结果就是广袤的河中地区,除了少数的汉民移民点之外,其它地方都荒无人烟,有些地方甚至于几百里都没有任何的人烟。

    这给了河中地区的野生动物大量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让这些野马、也骆驼、野羊等等开始肆意的繁衍生息起来。

    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庞大,逐渐的霸占了河中地区荒无人烟的草原地区,形成了这里最具特色的野生动物群落。

    过往的汽车和火车上都能够时不时的看到这些庞大的野生动物群,都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了。

    “还是地广人稀好啊!”

    “人过的轻松,连带着野生动物都可以过的更轻松!”

    看着这庞大的野生动物群,刘晋也是忍不住感叹起来。

    想想后世,人多地少、资源少,野生动物几乎都要绝迹了,像野马、野骆驼、野羊什么的,数量都已经极其的稀少了,甚至于都已经绝迹了。

    有野生动物的地方必然会有大量的偷猎者,尤其是一些珍稀的有价值的,偷猎就更加的猖獗了,靠保护区都保护不住。

    现在的大明帝国就不一样了,才几亿人,却是分布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可以说到处都是地广人稀,哪里都是人烟稀少。

    大明的老百姓可以过的舒舒服服、轻轻松松,这自然界的动物们也都可以跟着过得轻松。

    眼前如此庞大的野马群和野骆驼群,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哪里能够繁衍壮大到这种程度。

    也足见大明人的富足,面对如此庞大的野生动物群,竟然没有什么人去捕抓这些野马、野骆驼的。

    河中地区的人是非常富足的,算是大明最富庶的省份,比起京津地区来丝毫不差。

    河中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从一开始又都是实行机械化的耕种模式,家家户户都有上万亩的土地和养殖场。

    这里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和肉仓,靠着种植和养殖业,河中人都可以过的非常不错,谁还有空来去抓这些野马野骆驼啊。

    另外就是现在大明帝国的马匹、牛羊、骆驼等等牲畜的价格在大幅度的下跌,牛肉、羊肉的价格仅仅只是比猪的价格贵几文钱而已。

    这样的价格可以说非常的便宜了,马匹和牛羊的价格低,这自然而然的,大家也都没有什么动力去抓这些野生的。

    价格低还不好抓,还有很大的危险性,生活又富足。

    不像后世,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压力大,这自然而然会想方设法的去赚钱,去让自己过的更好,有野生资源的地方,那几乎都是会被扫的干干净净,人人争先恐后,就怕自己输了,抢不到。

    就像后世超市做活动,只要是免费的东西或者是打折扣的东西,必定会被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哄抢的一干二净。

    很多人说这是素质的问题,是国人的劣根性问题,看看老外们就不会这样,野生的大雁、鸭子在身边都没人去抓。

    这其实是非常片面且带有歧视的。

    我们的人口多、压力大,自然是什么都要去争,而像澳洲、新西兰、加拿大这些地方就不一样了,地广人稀,资源多,并且人均收入也都很高。

    所以他们竞争压力小、生存压力小,这自然而然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更高的包容心,这就好比是富人和穷人的区别。

    如果换成是其它的一些竞争压力大、生存压力大的地方,比如南美等地区,情况其实也都是一样了,甚至于比我们还要更惨。

    现在的大明帝国情况就和后世的那些欧美发达地区差不多,老百姓生活富足,收入高,地广人稀,竞争压力很小,这自然而然的对于自然也就更宽容,纵然是有大量的野生动物群,也没有人去抓捕和狩猎。

    所以这河中地区才能够有如此庞大的野生动物群体!

    自己辛辛苦苦的为大明朝打下了如此庞大的疆土,抢占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土地和资源,还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嘛。

    为的就是即便是大明人的狗那也是要过的比全世界其它地方的人过的更好、更舒服。

    就如同后世一样,为什么很多人会崇洋媚外,会拼了命的去移民到国外去,即便是再过往当狗一样的活着也不愿意回来,说到底其实差距太大了,在国外很容易就能够过得不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之后才逐渐的慢慢的好转过来,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大学教授的工资甚至于都没有别人餐厅里面的服务员、刷盘子的人高。

    “嗷呜!”

    当刘晋看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陷入思索的时候,远处的一座山头上,狼王在对着天空嚎叫,身边跟着几十头膘肥体壮的成年狼。

    刘晋赶紧通过望远镜看了过去,这些狼一看就是活的很滋润,一个个体型庞大,显然在这里根本就不缺食物,有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狼都可以过的很好。

    这些狼以这些羊和马为食物,但同样的也是因为这些狼群,所以人类就更加不会深入这片广袤的无人区,变相的起身也是在保护了这些动物群。

    “不错,不错!”

    “去南非的时候,一定要去非洲草原上看看!”

    PS:求票票··

第2248章,凛冬城的资源

    夏日的凛冬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珍惜着这短暂的温暖时光,对于这种寒冷的城市来说,夏日是短暂而宝贵的,是值得好好珍惜的。

    凛冬城最有名的茶楼李记茶楼这里,刘晋选择了一个靠窗户的位置,点上一壶茶,再来点李记茶楼特有的一些小吃,一边看看繁华而热闹的李记茶楼,一边听一听茶楼里面这些茶客们的谈话。

    凛冬城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帝国流放罪犯的地方,这座原先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都城,后来被大明帝国灭亡,纳入大明帝国统治的广袤区域。

    东边是广袤无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土地广袤、但是极其的寒冷,人迹罕至,几百里、上千里都杳无人烟,只有极其少数一些原始的渔猎部落在其中生活。

    西边是乌拉尔山脉,亚欧之间的分界线,过来乌拉尔山脉就进入了欧洲。

    在以前的时候,西边的土地也是属于金帐汗国分裂之后所形成的几个汗国,后来也都被大明帝国相继灭亡。

    导致在西边的广袤土地上,同样也是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广袤肥沃土地变成了草原,大量的森林所覆盖。

    几百里、几千里都没有任何的人烟,一直到了梁赞公国之后,这才开始陆续的有了村庄和城镇,但是数量依然非常的少,人口非常的稀少。

    凛冬城往北就是北极圈,哪里更是寒冷无比,荒无人烟;往南则是大明帝国的中亚省,这个原先哈萨克汗国的地方,被纳入大明帝国的统治之后。

    大明帝国在这里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移民点,迁移了几十万人过来,算是凛冬城四方人口最多的方向。

    但即便是人口最多的方向,相比起中亚省广袤的土地面积来说,依然是人烟稀少,只有移民集中的城镇地区才有人,大部分的地区也都是荒无人烟的草原、森林。

    处在这样位置的凛冬城,毫无疑问是人人都不想来的地方,也是流放罪犯的理想场所。

    流放到了凛冬城,即便是想逃你都没地方逃,连抓都不需要抓你,周围动辄都是上千里的无人区足以让你永远的消失在其中。

    大量的罪犯被流放到了凛冬城,多年下来,凛冬城这里的人口数量早就已经突破了30万人,这个数字对于大明的其它城市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这里,那绝对是妥妥的一座大城市了。

    凛冬城的规模都一扩再扩,嫣然已经有了后世一个大县城的样子了。

    或许是因为基本上都是被流放到凛冬城这里的,故而这里的民风极其的彪悍,刘晋仅仅只是在茶楼这边喝杯茶的功夫就看到了下面接到上面有两次有人打架斗殴了。

    双方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争吵,看不顺眼就撸起袖子干起来,打的拳拳到肉,鼻青脸肿的,然后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周围的居民对此似乎也是见怪不怪了,在凛冬城这里,打架那是家常便饭,甚至于都已经形成了一些惯例和规矩了。

    比如单挑那就是单挑,其他人不能插手,不然就会变成群斗,一旦变成了群斗官府这边可就要抓人了,到时候免不了被官老爷一顿板子。

    再比如打架归打架,但是不能动刀子,动刀子的话就会出人命,那事情就大了。

    总的来说,流放到这里的都是身上带着罪的,不说十恶不赦吧,至少也都不是好欺负的对象,打打架可以,闹出人命的话,指不定对方家人就会报复了,不用怀疑这一点,凛冬城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狠人,要不然也不至于被流放到凛冬城这里来了。

    除了街道上打架、争吵的人之外,就连这茶陵里面喝茶的人都显得非常的粗俗不堪,一个个说话的时候嗓门老大了,生怕周围的人听不见一般。

    茶楼里面喝茶的人,多少还是要讲究一点素质的。

    在京津地区,一般都是有钱人、读书人什么的去茶楼里面喝茶,毕竟茶楼里面的消费其实并不便宜,一壶茶的钱足够在外面不知道喝多少壶了。

    这没有点身价和闲情逸致的人谁去茶楼喝茶啊,自己在家泡壶茶不香吗?

    所以这进茶楼喝茶的,尤其是一些高档茶楼喝茶的人,那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这三五好友聊天的时候,往往也都是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故而这声音自然是会尽量的小一些,以免被人听到。

    可是这凛冬城这里的茶楼就不一样了,一个个五大三粗,粗俗的很,喝茶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口喝完,一壶茶三两下就喝完了,小二都不得不不断的添水。

    “我给你们说,我们凛冬城这里又发现一个大煤矿了!”

    一个长着满脸横肉、五大三粗,身上刺青的壮汉拿起茶壶对着就勐喝一口,然后爆出一个新闻来。

    “又发现大煤矿了?”

    旁边的人一听,顿时就竖起了耳朵。

    凛冬城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产业就是西伯利亚的皮毛,这里的动物资源极其的丰富,貂皮、鹿皮、熊皮、虎皮、狼皮、狐狸皮等等,产出的量非常大,并且质量也是非常好。

    皮草买卖直到现在依然还是凛冬城这里的主要产业之一,这里的居民,十个有九个都在做这个皮草生意。

    后来奴隶贸易又兴起了,到时候大明帝国还有进攻乌拉尔山脉以西的那些汗国,这些汗国的草原人经常去劫掠东欧的斯拉夫人卖到凛冬城这里。

    让凛冬城在那段时间内迅速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奴隶贸易点,奴隶买卖非常的火爆,大量的东欧女人被贩卖到这里,然而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这里人给买下来。

    故而在凛冬城这里,刘晋都能够看到很多斯拉夫女人以及大量的混血后代,这或许也是这里民风彪悍的另外一大原因之一。

    后来,伴随着大明帝国西进,将这些汗国都给灭了,凛冬城这里的奴隶买卖就仿佛失去了活水的池子,迅速的萎靡下来,发展不起来。

    不过再过了一些年后,大明帝国又兴起了石油热,当时有人说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里面蕴藏大量的石油资源。

    这吸引了一波接一波的人前来这里勘探寻找石油,也吸引了大量的大明权贵们前来这购买土地,勘探资源。

    从这以后,资源性的产业就迅速地在凛冬城这里兴起。

    煤炭资源、石油资源、铁矿资源这里都极其的丰富,也是由此开启了凛冬城的资源开采产业。

    再加上原本就有的木材产业,故而现在的凛冬城主要产业是矿产开产业、木材产业和皮草产业。

    不过各种各样的资源并不是掌握在凛冬城本地这些流放罪犯的手中,而是被远在万里之遥的大明京城的权贵们所掌握。

    在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商行,这些商行掌控着这里几乎所有的产业和买卖,而凛冬城本地的这些流放过来的罪犯,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商行们做事。

    开采矿产、伐木工、收购皮草等等,身为流放罪犯的他们,根本就没办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但好在这里是凛冬城,冬天的时候实在是太寒冷了,可以达到零下三十多度,极端的时候甚至于会到零下四五十度,并且这里的冬天非常的绵长,可以持续好几个月的时间。

    故而愿意自己主动移民来凛冬城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这些大大小小的商行、矿场也是只能够从这些流放的罪犯当中来招募员工。

    因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的工人非常多,而这里的人口却是很少,故而在凛冬城这里,工人的薪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比京城地区的工资待遇差。

    并且在最寒冷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完全不用工作,直接在家休息,小日子还是很舒服。

    大部分的罪犯被流放到这里之后,反倒是在这里过上了安稳生活。

    只要肯工作就有不错的收入,养家湖口绝对是没问题,甚至于还可以过上小康的生活,连带着女人都可以卖到,每年都有奴隶商人将大量的女奴贩卖过来卖给凛冬城的这些流放罪犯们。

    这犯罪的嘛,基本上都是男性居多,故而凛冬城这里的人口当中,几乎清一色的男性都是大明人,女性则是从欧洲这边买过来的女奴。

    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又有女人和孩子,这些罪犯们在这里倒是舒服的很,但也因此变得稳定下来,逐渐的在这里扎根。

    事实上凛冬城这里别看打架斗殴的事情很常见,看起来似乎好像是罪恶之都一样,但事实上,凛冬城的犯罪率非常低,很少出什么大的桉子。

    “这还有假?”

    “不信的话,你们随便去问问就知道了,这次发现的煤矿啊,规模很大,到时候又会需要很多的人手,大家的工资多半又可以涨一涨了。”

    “这凛冬城的资源就是丰富,不是石油就是煤炭的,有时候还能够发现大铁矿!”

    “可不是嘛,有资源才好,不然我们这些人吃什么啊!”

    “就是,就是~矿是京城那些权贵们的,但没我们,他们也都开不了矿!”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