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镇海王TXT下载大明镇海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镇海王全文阅读

作者:中华田园牛     大明镇海王txt下载     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45章,退股

    京城王鏊的府上,已经被弘治皇帝批准回家颐养天年的王鏊并没有急着回自己的老家,他还在等,等着弘治皇帝给他官复原职。

    他才五十出头,这个年纪对于混官场的人来说还是小年轻呢,到六十才算是入门,只要身体好,七十都不嫌老。

    好不容易做到了吏部尚书这个高位,岂能就这样灰溜溜的回自己老家养老,人也才五十出头,这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王公,请放心,我等已经联名向陛下上书,王公刚正不阿,一心为国、为社稷,我等是绝对不会坐视王公就这样蒙受冤屈的。”

    王鏊的书房内,几个翰林、御史前来拜访。

    “是啊,王公!”

    “这刘晋所办新式学校,不尊孔孟,不授正道,反而重视旁门左道,这是本末倒置,王公仗义执言,为大明江山社稷,为我儒门兴盛,岂能就这样蒙受冤屈。”

    “我等已经联络大明各地的大儒,一定会向陛下说明其中的要害,还王公一个公道。”

    旁边的人也是跟着说道。

    对于刘晋,很多人早就已经看不惯了,这新式学校更是如此。

    不授四书五经,不教诸子经义,却是专门传授些什么旁门左道,这数学有什么用?

    学的再好也不懂礼义廉耻;这化学不过是一些江湖术士的把戏罢了,用来欺骗下愚昧无知的老百姓而已;还有这物理、生物、地理之类的,都是旁门左道,毫无真理可言,学之只会想着如何去钻研奇巧淫技,于江山社稷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必须要狠狠的打压,甚至于还要顺带着将刘晋给扳倒,正本清源,将大明现在已经被带歪的风气给纠正过来。

    “感谢诸公仗义相助!”

    王鏊看着眼前的这些人,脸上也是充满了笑容,这更是坚定了他不马上回老家的决心了,自己官复原职有望啊。

    儒家的力量何其庞大,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反正这朝野上下都是他们儒家的子弟,大家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这边王鏊刚刚送走了这些翰林、御史,很快又有人前来拜访,这一次前来拜访的是大明至真商行的大东家何志真。

    何志真和王鏊也都是老朋友,老熟人了,这至真商行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王鏊的股份,他和很多朝廷官员一样,也都投资了商行、种植园、工厂之类的,获利颇丰,收益也是相当可以的。

    “王公,这是您在至真商行里面的入股文书,这是您当时入股时所投的十万两银子就的银票和,另外这是现在折算至真商行资产之后归属于王公您那一份的银子,总计三十五两白银的银票。”

    何志真让人抬出了一个大箱子,将里面的文书和一叠、一叠的银票全部摆放出来。

    “何兄,你这是何意?”

    王鏊一看,顿时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自己虽然现在不是吏部尚书了,但也不至于说马上就人走茶凉吧,自己即便是回家颐养天年,没有一官半职,但是这门生故吏之类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他何志真一介商人,竟然如此对自己。

    “王公,至真商行其他所有的东家一致商议之后,决定退掉王公您的股份来。”

    何志真沉吟一番,想了想也是无奈的说道。

    “退股?”

    王鏊顿时双目就微微睁大,有些难以置信,这何志真是疯了吗?

    这至真商行能够有今天,他何志真会经营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不是靠着自己罩着,他们现在竟然要退掉自己的股份来。

    “王公,承蒙您这些年来的关照,我们至真商行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地位,对此我和其他的股东都永远感激于心。”

    “所以这一次退股的时候,我们多给您十万两银子,这算是我们的一点小心意。”

    何志真面如难色的说道。

    “这是为何?”

    王鏊脸色一沉的说道。

    “王公,难道这您都还不明白吗?”

    何志真想了想反问道:“您攻击新式学校,将矛头对准了刘晋刘侍郎,这刘侍郎他可是财神爷,现在无论是海外贸易,还是各种各样的工厂,又或者是南洋的种植园等等,在各行各业,他的影响力都无处不在,无与伦比。”

    “您将矛头对准了他了,这不是得罪了整个商界嘛,大家都知道至真商行有您的股份,消息传开之后,我们至真商行的货船借不到一单货,甚至于停泊到港口之中都没人给我们装卸货物。”

    “还有我们至真商行的工厂,我们有钱都买不到原材料,这生产出来的货物都没有人,我们的渔船想要出海打鱼,那些船长和船员都不愿意给我们做事,这打回来的鱼也没有人愿意买我们的。”

    何志真真的非常无奈,得罪了刘晋,还想在商界混?

    刘晋即便是自己不说话,商界的这些人自己都会自发的对你进行封杀,更加关键的是王鏊还炮轰新式学校。

    你难道不知道在京津地区这边有多少人的孩子在这些新式学校里面读书?

    这其中最多的就是刘晋麾下诸多产业员工的子女,还有就是新兴资本家、工人阶层的子女,在整个京津地区,刘晋所开的新式学校,到处都是。

    无论是商贩的子女,还是工厂上班人的子女,又或者是出海海员的子女,有太多、太多人的子女,因为这个新式学校的开办才能够上学,而且还拥有了一个希望,一个将来能够过上富足生活的希望。

    你现在要弘治皇帝停掉这些学校,你这不仅仅是得罪了刘晋,更是几乎将整个京津地区的人都给得罪了。

    “岂有此理,这个刘晋,原先我还觉得他还是很不错的,没想到竟然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来对付我。”

    王鏊一听,顿时就勃然大怒,猛的一拍桌子。

    这是要断了自己的财路啊。

    这商行的股份一退,手里面是有了很多的银子,也足够自己的养老了,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钱生钱的道理。

    至真商行运转良好,每年赚的银子都很多,去年的分红都有二十多万两银子呢,自己这股份退了,以后就自己什么事情了。

    他没想到刘晋竟然会从这方面向自己下手,直接发动商界的力量来针对自己,一下子就打到自己的穴上了。

    “王公,这应该不是刘侍郎的意思,只是大家自发如此。”

    “整个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大明,有太多、太多的人受到了刘晋的恩惠,我们能够发财,去海外赚银子,这一切都是拜刘晋所赐。”

    “此外,这刘晋所办新式学校,招收的学生很多、很多,关系到京津地区的千家万户,王公您说要停办这些学校。”

    “这得罪的可不只是刘晋,而是整个京津地区数以百万的人啊。”

    何志真微微摇头说道,王鏊一生精明,怎么到了这事情上竟然如此的糊涂。

    你这是得罪了刘晋吗?

    不,你这是得罪了整个京津地区的人,上至朝廷之上的很多权贵,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因为这事情被你给得罪了。

    “王公,我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说完这话,何志真也是直接离开了王鏊的府邸,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整个人都被弄的焦头烂额。

    至真商行本来运转是非常良好的,甚至于至真商行这边都还准备着和其它的商行一样,准备在海外打下一个永久性的私人殖民地。

    可是因为王鏊这事,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别说去海外抢占殖民地了,单单是眼前这一关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度过了。

    “何志真!”

    看着何志真离开的背影,再看看堆放在桌上的银票,王鏊忍不住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在王鏊看来,这个何志真是在过河拆桥、落井下石。

    自己官职一丢,他就立即前来退掉自己的股份,这不是人走茶凉,落井下石,这又是什么?

    然而还没有等王鏊愤怒多久,王鏊的管家王宣又急匆匆带着几人走了进来。

    “老爷,出大事了~”

    王宣满头大汗的说道。

    “出什么事了?”

    王鏊深吸一口气连忙问道。

    “老爷,我们王家的纺织厂买不到羊毛和棉花了,原先向我们订购布匹的商人也是将货给退了回来。”

    “还有我们王家的海船抵达港口之后,天津港这边不允许我们停泊,船上的船员也是直接下船就走了,将船丢在了天津港外面的海上。”

    “还有,还有~”

    王宣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

    王鏊一听,顿时就沉着脸问道。

    “还有我们府上的那些下人今天出去购买东西,竟然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现在我们府上连米粮都没有了。”

    “另外有几个下人向我这边请辞了,说是家里面出事了,恐怕以后没有办法给府上做事了。”

    王宣支支吾吾的说道,这是他管家管理的事情,本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该和王鏊去说的,可是他现在也没有办法了。

第846章,寸步难行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王鏊一听,顿时就更怒了,刚刚本来就已经怒火中烧了,现在没想到连自己府上都出了这样的事情。

    下人离开,有钱买不到东西,自己这是成了世界公敌了?

    “我就不信了,这天底下就没有讲理的地方了,他刘晋可以一手遮天了。”

    王鏊怒气冲冲,觉得这一切都是刘晋让人针对自己的。

    自己投资的商行要退自己的股,自己家族这边建造的工厂、拥有的海船也被针对,还有自己的下人都离开自己府上,这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自己还没死呢,也仅仅只是丢了官职,这刘晋是要对自己赶尽杀绝了。

    “给我备车,我要去拜访刘阁老。”

    王鏊怒气冲冲,准备去找刘健、李东阳他们好好的说一说自己的遭遇,他要联络各方,狠狠的反击刘晋,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老爷,车夫他回家了。”

    王宣看了看王鏊,无奈的说道。

    “你们谁会驾车的,现在马上去驾车出来。”

    王鏊微微一愣,接着冷冷的说道,人就往外面走去。

    坐上四轮马车,王鏊依然怒气冲冲,习惯性的拿起车上的报纸看了起来。

    今日大明早报在最显眼的头版位置上面用极其尖锐的词语讲述了这件事情。

    这是在剥夺普通家庭子弟受教育的权力!

    大明早报详细的讲述了刘晋所开办新式学校的目的和初衷,刘晋办学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贫寒子弟能够到学校去读书识字,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知晓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同时也是培养忠君爱国的思想和价值观。

    刘晋有钱不自己享受,而是慷慨大方的办学校,许下心愿,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进学校读书识字。

    如此善行,现在却是被人攻讦,认为刘晋所办的新式学校是在祸国殃民,动摇江山社稷,这是对刘晋无端的最大侮辱和攻击。

    大明早报上面更是尖锐的指出,这是以王鏊为代表的酸臭腐儒要垄断知识、垄断教育,要剥夺普通家庭子弟读书受教育的权力。

    自古以来读书的耗资都非常大,根本就不是普通家庭子弟能够承受的,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能够支持一个孩子去读书。

    而对于普通的家庭孩子而言,想要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去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晋每年自讨腰包,上百万两的银子拿出去办学,免费的教育,还有午饭可吃,这是为了无数贫寒家庭的子弟能够有一个翻身的机会,能够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且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并不和你们争夺科举考试的名额,仅仅只是为了读书识字,获取知识,在长大之后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富足的生活。

    如此简单而已。

    可是偏偏如此简单的事情,如此大善之行,却是被王鏊批判的一无是处,更是上升到了祸国殃民、动摇江山社稷的地步

    ……

    “一派胡言~”

    王鏊看着大明早报,越看越生气,直接将报纸给撕成碎片。

    自己又没说不让普通家庭子弟读书,又没说不让他们去考科举。

    自己只是说这些新式学校不教四书五经,只重旁门左道,这是本末倒置,应该要关闭,要整治,可没说要垄断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力。

    王鏊当然不懂,他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是知县,家底自然不用说,供他读书没有任何的问题。

    他根本就不明白一个贫寒家庭子弟读书是有多难,这上私塾需要缴纳的束脩、逢年过节给老师的孝敬,这都还是小头,但随便一个都是足以压垮普通家庭的骆驼。

    更何况,这读书所需要的书本、笔墨纸砚等等,还有读书就要去参加考试,每次考试又要花费很多,结交朋友、同窗、孝敬前辈等等,那一处不要花银子?那一处的花费能够便宜?

    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尾也吃饭都是一个问题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粮去供应家里的孩子读书。

    纵然是现在,在京津地区,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物价便宜了,很多人能够供应孩子去读书,可是供一个孩子读书考科举,它就是一个无底洞,再多的银子都不够花的。

    关键是大明朝廷这边的运转缓慢,京城这边人口迅速的膨胀,但是学校和私塾却是并没有相应的增加。

    唯有刘晋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兴办学校,招收学生,还是不要钱的那种,这才让很多家庭的孩子能够有书可读。

    他王鏊当然不懂,正如这个时代高居庙堂之高的大臣们哪里会懂的民间疾苦。

    正如后世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觉得穷应该就是有一套房,有一辆七八十万的车,再加上百来万存款。

    殊不知在他们觉得是穷人的样子,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已经高不可攀的目标了。

    朝堂之上的大臣自然是不会懂老百姓的穷苦,不会明白普通家庭供应孩子读书是何等的艰辛。

    所以王鏊觉得报纸上是在一派胡言。

    很快,王鏊乘坐的马车就来到了刘健的府上,不过刘健并不在家,还没有下朝,应该是被弘治皇帝留下来商讨国事了。

    没有办法,王鏊又只能打道回府,走到半途,看到了一处酒楼——雨花楼。

    “停车~”

    王鏊想去这雨花楼尝尝这雨花楼的羊肉火锅。

    以前他就经常来,这雨花楼的羊肉火锅在他看来是整个京城做的最好、最正宗的,挑选当年最嫩的肥羊,切成薄片,轻轻涮上几秒,再沾上酱料,品味极致的鲜美,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来一间包间~”

    习惯性的走进雨花楼,管家王宣对着掌柜说道。

    “好~”

    张掌柜的好字只说到了一半,很快就看到了是王鏊,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都是老顾客了,岂能不知道这吏部尚书王鏊王大人。

    “不好意思客官,今天我们雨花楼的包间都已经满了~”

    张掌柜话锋一转说道。

    “那就随便找个桌子吧。”

    王鏊想了想说道,来都来了,没包间就没包间吧,反正家里面仆人都走了很多,也没饭吃。

    “不好意思,这桌子也都被人预定了,真没办法招待您。”

    张掌柜又笑了笑说道。

    “你当我们眼睛瞎了啊,你这里到处都是空桌子,您竟然说都被人预订了,你这是不想做生意了?”

    王宣一听,顿时就怒了,一把抓起张掌柜说道。

    “哎哟,我哪敢做您们的生意啊。”

    “你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神仙,都是饮风吸露,哪里还需要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吃饭啊。”

    张掌柜将王宣的手推开,言语之中的讽刺已经很明显了。

    他张掌柜的孩子就在刘晋所办的新式学校读书,而且他觉得新式学校交出来的孩子很不错,自己的儿子学的很好,不仅仅会算术,而且也懂事,知道的东西很多。

    现在这王鏊竟然要说要关闭这些学校,正如大明早报上面所说的,这是要让他们这些普通人翻不了身,永永远远、世世代代都目不识丁,这样才会愚笨,被他们这些人给世世代代统治、管理着。

    “走!”

    王鏊算是听出来了,顿时就阴沉着脸直接离开了雨花楼,再待下去也是自讨没趣。

    “呸~”

    “什么东西,刘公子所办学校,又不要钱,又都是传授有用的知识,竟然被你说成祸国殃民,动摇社稷。”

    “呸,老东西,怎么不早点去死。”

    看着王鏊和王宣往外面走去,张掌柜对着两人的背影连连吐口水,声音都说的很响亮,摆明了是说给王鏊听的。

    “你~”

    王宣怒了,自己老爷堂堂吏部尚书竟然要受你这个市井小民的侮辱,这口气怎么忍的下去,撸起袖子就要修理这个掌柜。

    “来啊,来啊~”

    “你怕你啊~”

    “大家都过来看看,都过来看看。”

    “这个人就是王鏊,那个吏部尚书,说是要封掉学校,要让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读书,要世世代代让我们当愚民,要断掉我们希望的人。”

    “我刚刚就是说了他两句,他现在竟然要打人。”

    张掌柜一看,却是没有丝毫害怕的,扯开嗓子就开始喊了起来,顿时周围的人都聚集过来,一个个齐刷刷的看向王鏊和王宣。

    “他就是王鏊啊~”

    “原来就是他说要关掉学校,要断掉我们普通家庭子弟希望的?”

    “对,就是他,说什么新式学校祸国殃民、动摇江山社稷,这好端端的办学,好端端的教人读书写字,就是因为没有教四书五经,他们就要关掉这些学校。”

    “怎么多学校,成千上万的孩子要读书,他嘴巴一张就要全部毁掉,真是可恶至极!”

    “原来你就是王鏊啊,我儿子要是不能上学,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我非要泼你一身臭粪不可!”

    有泼妇一听,顿时就忍不住指着王鏊说道。

    “对,我们的孩子要是不能读书,他也别想好过。”

    其他人一听,顿时就纷纷跟着嚷嚷起来。

    至于王鏊看着群情激愤的众人,整个人都被吓傻了。

第847章,越演越烈

    堂堂吏部尚书,三公九卿的重臣,此时此刻看着眼前这些群情激愤的市井小民,他一下子就被吓死了。

    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以前他无论走到哪里,谁对他都是恭恭敬敬,至于这些市井小民,那更是不用说了,有些胆小的,甚至于都还要打颤。

    现在好了,一个个仿佛和自己有仇一般,恨不得生撕了自己,有些泼妇说的话极其的难听,让王鏊都忍不住气的胡子都直了。

    “市井之徒,鼠目寸光,焉能知千秋大事。”

    “夏虫不可语冰,孔孟之道乃是我大明立国之根本,新式学校不授孔孟之真义,却是专教旁门左道,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将祸患无穷。”

    “你们这些人哪里会懂,只是被眼前的一点小利所蒙蔽。”

    王鏊气的脸都红了,看着眼前的这些市井小民,有种恨铁不成钢,又觉得对牛弹琴,但却是又不得不站出来给自己辩解一二。

    “我们是鼠目寸光,我们只知道这新式学校不收我们的学费,还给我们孩子吃饭,又教我们的孩子读书识字,将来还能够有个好工作。”

    “你要是真的为了千秋大业,你能够将你的家产拿出来的办学校吗?”

    “你能吗?”

    张掌柜一听,顿时就冷笑着嘲讽道。

    “对啊,你能吗?”

    “你要是有能力办学校,让我们的孩子免费上学,读什么你说了算。”

    “没能力还在这里哔哔,说的好像就你关心国家社稷,说的好像没了你,大明就要亡了一般。”

    “左一个孔孟之道,右一个诸子真义,我们市井小民可没有那么高的追求,我们的孩子又不想去当官,只想读点书,学点本事,这样以后能够有一个好的谋生,就这样的,你还要断掉我们的希望来。”

    旁边的人也是跟着喊道。

    “我…我~”

    王鏊顿时语塞,叫自己每年拿出上百万两银子来办学,那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又不是刘晋这个财神爷,哪里有那么多的银子。

    “老匹夫,赶紧滚~”

    “看着你就来火。”

    “何不食肉糜,就是你们这些人做出来的事情。”

    “你们一个个家财万贯,自然是有钱请先生教书,我们这些老百姓,要不是刘公子行大善之举,我等市井小民世世代代都会目不识丁,现在我儿子好不容易能够进新式学校。”

    “能够读书写字,成绩优异,老师都说了,肯定能够考上中学,不说光宗耀祖,至少来说以后也是有个好的谋生。”

    “你们当然不会明白我们这些老百姓想让孩子读书的心情,你们不会明白我们的难处,只有刘公子懂,他们明白,也愿意帮我们。”

    “对,因为刘公子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出身,明白我们的难处。”

    “这个王鏊哪里懂,就知道高谈阔论,什么孔孟之道,都是狗屁~”

    看着王鏊的样子,旁边的众人更是怒了,一人一句说的王鏊的脸红胡子歪。

    “你…你~”

    听到有人说孔孟之道是狗屁,王鏊更是气的半死,指着对方,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反驳。

    “夏虫不可语冰、夏虫不可语冰~”

    “回去!”

    他气的半死,直接登上马车,跟这些市井小民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

    他们哪里知道孔孟之道的重要性,哪里能知道诸子真义对治理国家、江山社稷的重要性,新式学校,本末倒置,这必然是会导致江山动荡、社稷飘摇的。

    “砸死你个老不死~”

    看到王鏊坐进了四轮马车要离开,也不知道是谁向他的马车扔了一个臭鸡蛋,顿时周围的人一个个就纷纷有样学样。

    臭鸡蛋、烂菜叶、小石头、破砖头、臭咸鱼之类的纷纷飞向王鏊的马车,王鏊虽然没事,却是仍然被吓的半死,赶紧让王宣驾着马车落荒而逃。

    不能再待下去了,在待下去的话说不定等下会被这些人一人一个拳头,直接给活活打死。

    王鏊在石井被市井小民狠狠羞辱一番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开来,有人不断的叫好,直呼大快人心。

    但是对于儒家的人来说,这就让人非常的愤怒了。

    王鏊是吏部尚书,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大明,同时他又是儒家的一个大儒,学问很高,在儒门当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得知王鏊被人羞辱,京城国子监的书生们顿时就炸开锅了,三五成群的吆喝起来,同时又是联系起来京城赶考的考生们。

    这些聚集在一起,一部分人往京城皇宫这边去请命、上书,要求弘治皇帝严惩羞辱王鏊的那些不法之徒,同时立即关闭刘晋所开办的所有新式学校。

    还有一部分书生则是冲进了一所刘晋所办的新式学校,在学校里面闹事,要求学校立即停课,所有师生必须马上回去。

    结果,闹事没有闹成,反而激起了这所学校学生们的怒火,上演了一场江湖混战,这些书生一个个被打的鼻青脸肿。

    国子监书生和进京赶考书生因为去新式学校闹事被打的事情,很快又是迅速的传开。

    一下子,事情越闹越大,去宫门外上书请命的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从大明各地,各种各样弹劾新式学校,甚至于弹劾刘晋的奏疏也是犹如雪花一般的飞到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就这样结束。

    这些儒门的人愤怒无比,不断上书要求关闭新式学校的事情也是不断的激起了民愤。

    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们也不干了,京津地区,一个个工厂、一个个商行、一条条大船这里,工人们不上班,聚集在一起,商行的伙计们停工,同样也是聚集在一起,船员不出海,同样也是聚集在一起。

    大家一起写万民书,写给弘治皇帝,表达他们的诉求,希望弘治皇帝能够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我们只想着能够安安稳稳的过一过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能够懂一些算术之类的基本常识,这样将来才能够有一个好工作,也不至于被人轻易的欺骗。

    我们没想着我们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能够去当官之类的,我们也不想去研究什么诸子真义,不需要去懂孔孟之道。

    我们仅仅只是市井小民,我们也仅仅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如此简单的愿望而已。

    好不容易有免费的学校可以读,给孩子们传授一些有用的东西,同时也是教孩子们要忠君爱国,知书达理,要自强、自爱,要有礼义廉耻。

    这就足够了。

    至于孔孟之道,诸子真义,还是让他们去读吧,我们的要求很简单。

    可是如此简单而朴实的愿望都要被人给掐灭,要断掉我们的希望,还请陛下给万民主持公道。

    大明京津地区出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罢工竟然不是因为资本家的压榨,不是因为工作的时间长、工厂的环境差之类的,反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孩子读书受教育的权力而出现的大罢工。

    王鏊已经一些酸臭腐儒的工厂、商行、商船等等很快也是被人给认了出来,很快,这些人的工厂、商行、商船等等一下子就彻底的歇菜。

    愤怒的工人和老百姓不干了,你纵然是给的工资再高,我都不给你干了,爱谁谁干去。

    大规模的罢工很快就蔓延到整个京津地区,大量的工厂、商行、作坊等等开始停工,工人们聚集到京城的一条条大街上,一边喊着口号,也是一边拿着万民书。

    书生、考生们的虽然掌握着话语权,虽然可以直通天庭,然而愤怒的市民们也是不好惹的,数以万计的市民们涌上街头,表达自己的诉求,倾诉自己的愤怒。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苦点、累点都没有什么。

    大明的工厂、作坊之类的,现在随随便便进一个工厂、作坊做工,一天至少也是要做到六个时辰来,有些甚至于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一天到晚都要在里面做事。

    环境很差,生活很苦,伙食也不好,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苦点、累点而已,这并不算什么,都是穷苦人,不怕苦,只要日子有奔头就行。

    每月拿工资的时候,这白花花的银元最实在,所有的苦和累都一下子消失了,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包小包的带回家、再看看家里面的新房子,吃的白白胖胖的孩子。

    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不能剥夺了我们的希望,如果连希望都没有了,那所有的一切自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而他们的希望就是孩子,孩子能够读书写字,能够上学,能够有希望出人头地,这就是最大的希望。

    为此哪怕是再苦都无怨无悔。

    大明的第一次罢工就这样出现了,和刘晋所穿越之前历史上的罢工不同,罢工的人们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益,而是为了争取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权力。

    对于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知识和教育的作用。

第848章,两条路线

    京城皇宫乾清宫尚书房。

    弘治皇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手里面拿着一份万民书,再看看旁边堆比人都要高的奏疏,整个人微微沉吟,脑海中仔细的思索。

    旁边坐在凳子上面的张懋、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一个个同样苦思冥想,在猜测弘治皇帝的想法和心思。

    事情越闹越大,本来仅仅只是非常小的一件事情,没想到现在到了已经难以收拾的地步了。

    一边是国子监的书生,再加上大明上下都儒门大儒,大明各级的官员,他们上书要求弘治皇帝必须下令停办新式学校。

    认为这不教孔孟之道,不授诸子经义的新式学校乃是误人子弟,同时又是祸国殃民、动摇江山社稷的开端,本末倒置之下,未来大明必然会祸乱滔天。

    另外一边则是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他们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了万民书,他们支持新式学校,认为这新式学校办的很不错。

    自己家的还在有书读,可以读书识字,又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双方之间越闹越厉害,以至于新现在京津地区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都已经受到了牵连,工人罢工,大量的工厂、作坊、商行停工,损失惨重。

    弘治皇帝左看看右看看,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全听文官们的,文官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些年来,经历了几件事情之后,弘治皇帝也是已经看清楚了文官们的嘴脸,很清楚这些文官们是什么样的尿性了。

    所以文官们的话,弘治皇帝会作为参考,但不会全听,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再加上通过厂卫的力量,弘治皇帝知道的事情更多。

    很多东西,下面的这些文官们已经瞒不住他了,看事情更全面,自然而然的,做起事情来也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这新式学校到底好不好,弘治皇帝自己去看了,厂卫这边也详细的调查了,新式学校办学的宗旨、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弘治皇帝都清清楚楚。

    这新式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和传统私塾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不考科举,而是进入工厂、作坊、商行等等工作。

    这些新式学校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之乎者也,也不会背诵四书五经、诸子真义之类的,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是非常好的适合工作、作坊、商行之类的做工。

    只要稍加培训,很快就能够适应,并且做的相当不错。

    至于说有些官员攻讦刘晋,自己花钱办学校,所谋深大。

    这很显然是在攻击刘晋图谋不轨,通过办学来谋朝篡位,颠覆老朱家的江山。

    但弘治皇帝根本就不会相信这个,刘晋的为人,他很清楚,而且自古以来这谋朝篡位的有人会去办学校?

    而且办学校就算了,还天天在学校里面对当今的天子歌功颂德,要大家忠君爱国?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刘晋恐怕是历朝历代以来最笨的野心家了,哪有人谋朝篡位还要对当今天子的歌功颂德,要大家忠君爱国的?

    排除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剩下的就简单了。

    弘治皇帝一下子就看清楚了,通过这个新式学校和传统私塾的表面现象,看到的本质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面对新崛起的思想文化的恐惧。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璀璨耀眼,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开始大兴,一年多年来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独霸整个思想、精神、教育的局面。

    皇帝轮流做,但是无论是谁上台,都要用他们儒家的人来治理天下,都要用他们儒家的思想来管理万民。

    现在新式学校的出现,其实不仅仅只是没有教授儒家经义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是新式学校所代表的新思想,它一旦发展壮大起来,将来就会动摇儒家的统治地位。

    这才是这一次儒家为什么如此激动的原因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笑了笑。

    上次就意识到了平衡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文武之间的平衡,更是应收要逐渐的将儒家和其它诸如法家、墨家、农家之类的进行平衡,不能任由儒家一门独大。

    否则这皇帝换来换去,对他们儒家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帝王,真正的统治者。

    “诸位爱卿,此事你们怎么看?”

    弘治皇帝目光扫视了一圈,看了看在场的这些大臣问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其实不难处理。”

    刘健想了想第一个站出来,作为内阁首辅,他肯定是要表态的。

    “哦,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首先必须要肯定一点,那就是新式学校办学确实是好的,不管如何,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能够传播知识和技能,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更何况,这新式学校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读书上学的问题,所以肯定是不能够停办的,而且还应该要大力的鼓励和支持。”

    “因为新式的学校的教书方式和模式,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推广,一个学校动辄几百、上千的孩子在读书,如果是传统的私塾,可能需要的老师就非常多,但是在新式学校,几十个老师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采用新式学校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学到知识,同时也是学会忠君爱国,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忠心仁义。”

    刘健旗帜鲜明的表示了对新式学校的支持,他看到了这种新式学校的好处,这种模式非常的不错,适合大规模的推广,适合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学习。

    传统的私塾,往往只有两三个老师,有些甚至于只有一个老师,又不分班级,年级之类的,这教书的效率非常低下,老师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水平。

    新式学校就不一样了,犹如流水线一般,一个老师只教一门课,一个年级,钻研一门课,自然而然可以更精通。

    学生分年级,学习的难度由浅入深,逐渐掌握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自然更好,学习也更快。

    “嗯~”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不愧是自己的老师,果然是自己肚子里面的蛔虫,自己也是这个意思,新式学校不仅仅不能停,而且还应该要大力的推广。

    弘治皇帝都已经决定了,这刘晋可以出钱办学校,自己也可以嘛,自己是皇帝,当做表率,反正现在也不差钱,那些银子出来,办办学校,也可以为自己弄点好名声嘛。

    “其次,王公所言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孔孟之道、诸子真义是最适合治国安邦之道,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新式学校所传授的课程都是讲具体的某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很少有治国安邦的内容,所以这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并不适合选拔为官员。”

    “所以臣以为,一方面应该要求新式学校极强孔孟之道的传授,增加诸子经义的内容,让学生们可以学到先贤的智慧。”

    “另外一个方面,朝廷这边则是应该要定下规矩来,以后朝廷的官员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录取,而新式学校就读的学生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能选拨录用为朝廷官吏。”

    “最后则是朝廷方面应该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出来,用来兴建私塾和书院,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就读私塾和书院,不断的推广孔孟之道,儒家真义。”

    “如此一来的话,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平息下去。”

    刘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中间路线。

    儒家之所以反应激烈,无非就是担心以后失去统治地位,失去了儒家垄断官场的地位,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朝廷这边规定下来,这想要做官为吏那就要必须读私塾,走传统的私塾路线。

    同时朝廷这边也是拨款、拨银子建更多的私塾和书院,让更多的人可以就读私塾和书院,进入儒门,学习孔孟之道,也算是发扬和光大儒门。

    其次这新式学校肯定是不能停的,京津地区有太多、太多的普通家庭子弟在里面读书,这要是真停了,影响太大。

    到时候一个不小心,还极有可能真的要出大事。

    更何况新式学校确实是有很多值得推广和肯定的事情,读书识字,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本身就是好事,是非要分清楚,好事和坏事要清楚。

    当然了,身为内阁首辅,刘健也是很清楚,弘治皇帝现在的态度就是这件事情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得了。

    当然不仅仅是弘治皇帝,他们这些有产业的大佬们也是这个意思,大家的工厂、作坊、商行、海船等等还要继续赚钱呢,这停工一天就要损失一天。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李东阳站出来表态,这个处理方法是比较合适的。

    “臣等也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张懋、谢迁等人也是纷纷站起来表态,就刘健说的去做。

第849章,风波平息

    伴随着京津地区的大罢工,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也是很快就给出了回应。

    首先肯定了新式学校,表示了不会关闭和禁制新式学校的开办,认为新式学校是普通子弟求知求真、获得知识、实现人生跳跃、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地方和渠道。

    天子爱民如此、朝廷也关心民间贫寒子弟求学之事,对于新式学校免费给孩子读书,教书育人给予肯定和支持。

    大明天子以后每年也同样会拿出不少百万两银子来开办新式学校,推动大明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贫寒子弟能够有机会去上学,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争取在未来的某一天,让大明上下都无目不识丁之人。

    天子和朝廷对新式学校的肯定以及支持,瞬间也是赢得了京津地区百姓们的认可,消息一传开,无数人纷纷朝着皇宫的位置跪拜下来,高呼万岁。

    同时大家也是迅速的回到自己的岗位,工厂、作坊、商行、海船等等也是迅速的再次运转起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盛赞当今天子,对朝廷诸公也是充满了肯定。

    不过这却是引起了儒门的极大不满,国子监的书生、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对此非常的不满,天子和朝廷不仅仅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关停这些新式学校,竟然还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甚至于还要大力的推广新式学校。

    这岂不是完全没有理会他们的心声?

    但很快,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又给他们一颗枣子吃。

    首先就是肯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历朝历代都是以儒治国,大明并不会因此改弦更张,会一直并且持续强化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

    所以大明以后的官员选拔和录用将会一直延续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会有任何的动摇,所有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不能参与科举考试。

    这是从官方上给予肯定和支持,意思很简单。

    那就是告诉儒门的这些人,天子和朝廷需要你们,知道你们的重要性,这以后的官员选拔和录用还是按照以往的制度来,新式学校的学生不会参与科举考试。

    简单来说那就是新式学校是要推广,但那是为了给普通老百姓的子弟读书识字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给他们读书识字,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

    真正用来治理国家,辅助君王还是需要你们儒门的人,因为你们读的是四书五经,你们学的是诸子真义,你们明白礼义廉耻,君臣之道,比新式学校出来的学生更牛叉,天子需要你们,治理大明需要你们。

    这样的肯定和规定也总算是让儒门的人消停下来。

    嗯,嗯,没错,我们这些儒生就是要比一般人高,天子和朝廷是少不了我们的,治理大明也是少不了我们的。

    没有我们,这大明如何治理?

    天子又该如何治理国家?

    我们读四书五经和诸子真义,我们明白君臣之道,我们博古通今,哪里是那些读新式学校的人可以相比的。

    就该如此,不能让这些新式学校的学生考科举,这当官啊,辅助君王啊,还是我们儒生更合适。

    开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子弟多少能够识文断字,掌握一些技能的解释,也是让他们得以接受。

    不管如何,这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贫寒子弟读一些书,认识一些字也是好的,多少能够知道一些忠君爱国的思想、知道一些忠孝节义,这对于他们管理大明也是有帮助的。

    平息了儒门的怒火,给予了儒门的肯定,保证了儒门的地位。

    再加上最后,朝廷这边也是说了,以后将会每年拨款百万两银子用于兴建和维持传统私塾和书院的开办和运转,让更多的子弟能够学到儒家真义。

    这样一来,儒门的人也算是彻底的平息下来。

    得到肯定和保证,又获得了支持和发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只有极少数一些酸臭腐儒依然不依不挠的在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书。

    希望关停新式学校,或者是干脆将这些新式学校变成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教授四书五经和诸子真义。

    但这一点很快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强烈反对。

    这考科举已经很难了,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就足以说明科举考试之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你倒好,竟然还有将这些新式学校转为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到时候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就会一下子激增十倍、百倍、千倍。

    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了,有些人可能考一辈子连个童生都考不上了。

    要知道一所新式小学的学生数量就有上千人,有些大的小学甚至于有两三千人,整个京津地区新式的学校有几十所,属于十万计算的学生在里面读书。

    真要是全部转为私塾和书院,那朝廷给北直隶这里的名额纵然再多十倍,恐怕这里也会转变为地狱模式。

    天子和朝廷这边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

    新式学校的学生培养出来是为了掌握技能,为了方便以后做工的,这私塾和书院培育出来的学生是为了考科举,为了以后当官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

    两条路线,不同的方向,彼此互相存在,这样挺好的。

    这当官、辅助帝王的自然是不需要太多,由他们这些传统的大地主、大士绅、大官僚家族子弟来就可以了。

    至于普通大众,认点字,读点书,明白点道理也是好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去做事,至于辅助君王、治理天下就算了。

    事情和风波渐渐的平息,京津地区也是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同时壬戌年科举考试也是很快就开始了。

    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又被科举考试的事情所吸引,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才子佳人的盛会,总是有聊不完、说不够的典故。

    更何况这一次,朝廷这边还新设置了一个东榜,将南洋诸省、辽东、草原、西域以及大明藩属国的考生们聚在了一起。

    这是大明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榜科举考试,所以大明上下、甚至于海内外都在关注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情况。

    内阁首辅刘健出任主考官就足以说明朝廷对此时的重视,直接让内阁首辅来主考,要知道一般内阁首辅都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这是给天子当老师的,以往很少、很少有直接来当这个主考官的。

    这一次,弘治皇帝却是让刘健来当主考官,足以显示天子和朝廷对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了。

    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整个京城都在讨论着到底谁会成为这一次的状元。

    是来自陕西的才子康海呢?

    还是来自浙江余姚的孙清,又或者是河南的李廷相?

    为此京城这边的赌坊也是再次开盘了,一共列出了九九名举人让大家前来押宝,其中有名满天下的才子,也有一些来自海外藩属国的有名才子,当然甚至于还有来自南洋的才子。

    总之,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开始,京城又变的热闹非凡起来。

    不过只有一个地方却是一下子变的冷请无比,门可罗雀。

    远吏部尚书王鏊的府上,王鏊一直都还没有走,还没有回自己江南的老家养老。

    他不甘心啊。

    才五十多岁,身强体壮的,养什么老,他都壮的可以吃掉一头鲸鱼了,哪里是需要养老的年纪。

    他在等,等着弘治皇帝的再次召见,等着弘治皇帝再次启用他,为此他也是没少往刘健、李东阳、谢迁甚至于张懋他们的府上走。

    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让他们帮忙给弘治皇帝说说情,弘治皇帝这人耳根子软,心肠好,只要说一说,自己还是有希望官复原职的。

    而且吏部尚书的位置空置下来之后,内阁这边也是向弘治皇帝这边举荐了几次,弘治皇帝这边都统统打回了。

    在王鏊看来,弘治皇帝是在为自己留着这个位置,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来启用自己,要不然留着这个位置做什么?

    为此,王鏊还是开心的在等着。

    只是等着、等着,突然间就开始觉得茶凉了,以前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访自己,但是这几天一下子门可罗雀了,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这让王鏊觉得很是奇怪。

    不过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却是很快就明白了一件事情。

    王鏊是绝对不会再被启用了,这一次的风波就是王鏊弄出来的,事情越闹越大,差点都难以收拾了。

    而且作为最先闹出事情的人,王鏊现在可是成为了京城老少爷们的公敌,没看到王鏊府上连下人都招不到了?

    再启用王鏊,京城的老少爷们极有可能会非常的不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弘治皇帝对王鏊不满,觉得王鏊这个酸臭腐儒不堪大用,除了一手好文章之外,治理国家之类的其实根本就差劲的很。

    之所以空着吏部尚书的位置,这是在为刘晋留着,刘晋原本就已经是户部侍郎了,这一次西征,为大明开疆拓土,再加上去年南征南洋,也该给刘晋加官进爵了。

第850章,不一样的大明

    西域阿力麻里。

    刘晋看着最新从京城这边传送回来的消息,脸上也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新旧力量之间的碰撞,这才刚刚开始。”

    “传统的私塾和书院不可能永远垄断政治权力的,迟早有一天,新式学院崛起的这些人必然会向政治权力进攻的。”

    “或许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就会形成大明最初的政党,至于是甜党和咸党,还是保守派和激进派,就要看以后大明的历史如何去发展了。”

    历史的发展有着其必然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大明也必将逐渐进入到工业化社会,由封建时代逐渐向资本主义时代发展。

    这个过程必然会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都是和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封建制度,它适合于封建社会,一旦大明完成了资本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这制度也必然会随之转变。

    至于到时候是被革命了,去掉了皇权,还是说和日不落帝国一样,搞荣誉君主立宪制就要看大明的历史发展了。

    这些就不是刘晋头痛的事情了。

    想清楚了这些,刘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穿越到这个时代,不知不觉之中竟然已经做了如此多的事情,也发生了如此的巨大改变,刘晋真的,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新式学校的大量开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新式学校和教育,也必然会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再过上几十年的时间,到时候才会是新旧力量和新旧思想之间对碰最厉害和最严重的时候。

    当然这都是刘晋所希望看到的。

    原先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唐宋并没有任何的区别,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儒家独大,在思想上控制了整个庞大的帝国,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实在是太大了。

    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和独立,必然不会有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新旧力量和新旧思想之间的对碰,也许大明会因此变的风雨飘摇,甚至于搞不好还会有内战,甚至于四分五裂。

    但是没有新旧思想和新旧力量之间的对碰,大明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真正飞跃式的发展,始终在封建社会的治乱循环之下就会如同历史上的一样。

    最终也不过是再多有一个王朝的出现,再多持续几百年的封建时代,最终又被欧洲的资本家用坚船利炮给轰开国门,以至于连脊梁骨都被打断。

    真要是到了那样的地步,才是悲哀。

    没有去想太多这方面的事情,反正现在也才刚刚开始,大明朝的封建力量和封建思想依然非常的强大,新兴的资本主义和新思想还非常的弱,不足以巅峰封建力量。

    当然现在来看,也还没有到彼此尖锐对立,非要分个你死我亡的地步,大明是封建王朝,但是同样在孕育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今天子,朝中的勋贵大臣们都是新兴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都有着非常庞大的产业,工厂、作坊、种植园、海船、商行等等。

    “或许大明在将来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资本主义道路!”

    刘晋如此想道。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在欧洲这边发展,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力量进而逐步扩散到全球,西欧各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都是国家比较小。

    国家小,这意味着自身的市场和资本力量非常的弱,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极度的需要依赖外来的市场和财富。

    这才有了殖民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彼此的衔接,靠着殖民时代积累起来的雄厚财富才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但即便是如此,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本身国土小、人口少的情况下,自身的市场很小,原材料供应又不足,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全球市场的依赖。

    而这些都决定了西欧各国在对外关系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一些事情。

    大明就不一样了,大明如果走上了资本主义时代,即便是没有海外殖民,大明自身来说就有足够的资本力量和足够的市场、原材料等等。

    庞大的国土和人口决定了大明自身的内部动力就足够的强大。

    刘晋预计大明的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可能会比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要快很多倍,或许欧洲人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从殖民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的财富积累,再花上一两百年的时间才真正的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大明很有可能不需要。

    自身强大的国土和人口,这意味着大明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

    以殖民时代来说,欧洲人殖民全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自身人口的不足,欧洲人的殖民活动都是以点开始的。

    先是占据一个个关键的殖民据点,通过殖民据点掠夺殖民地的贸易权,从而赚取庞大的财富,逐步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同时也是伴随着这个过程,逐渐的由点慢慢的成线,由线成面,进而才慢慢的逐渐瓜分了全球的殖民地。

    16世纪是欧洲殖民时代开始兴起的时代,仅仅以美洲为例子,欧洲人在整个16世纪移民到美洲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主要还是以一个个据点为主。

    他们的人口太少,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大规模的移民到新的殖民地上面,也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迅速的占据更大、更多的殖民地。

    但是大明就不一样了。

    大明进行殖民活动的话,即便是没有官方的力量,大明民间自发性的移民、迁移,随随便便迁移到殖民地的人口都是以万来计算。

    像黄金洲这边,众多商行去黄金洲这边寻找黄金,仅仅第一波就有上千艘大船,超过十万人前往黄金洲。

    如此大规模的船只和人口的迁移,这是需要庞大的国力和人口基数为支撑的,这是欧洲无论那个国家都很难轻易做到的。

    但是大明可以,不仅仅可以还可以大规模的持续对外移民。

    辽东、南洋几省、西域还有现在兴起的私人殖民地等等,这些都在伴随着大量人口的外迁,动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迁徙,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大明却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时大明在殖民地方面,从一开始就不是局限于一个个据点。

    第一波去黄金洲的寻找黄金的十万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黄金洲的西海岸,建立了上百个据点,同时又征服了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还将势力扩张到了东海岸这边。

    如此迅速的殖民活动,放在欧洲这边,他们只有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才能勉强做到这个规模和地步。

    在南洋这边,大明大军扫荡,大量人口进入南洋,兴建起大量的种植园,迅速的占领南洋各地,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土地建构等等。

    此外,在影响力方面,欧洲人的影响主要是靠自己武力,用武力去强迫殖民地的人信仰他们的宗教,学习他们的文化和思想。

    现在大明虽然也是如此,依靠强大的武力开道。

    但大明的影响力远不止如此,即便是不靠强大的武力,大明的影响了依然非常的强大,华夏文明强大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吸引了周围这些国家向大明学习。

    这一切,都说明了大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和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道路是会完全不一样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明的资本主义发展将会非常的迅猛。

    本身拥有极其强大力量的情况下,大明的资本主义一旦发展起来,可能就会跟后世改革开放之后一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重新回到了世界之巅,再次崛起起来。

    无论是海外殖民的发展还是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明的速度都将非常快。

    刘晋仔细的沉思,想到这里,刘晋顿时也是忍不住笑着直摇头。

    这海外殖民和资本主义发展太快了,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或许说不准再过个几十年的时间,这迅猛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极有可能就会推翻大明王朝。

    或许伴随着大明殖民时代的迅猛发展,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这阿兹特克王国和印加帝国或许不会如同历史上的一样消亡掉,反而或许有可能可以慢慢的发展起来,成为独立的印第安人国家,这就是自己穿越前的世界所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总之有太多、太多的可能。

    可能东方的这些国家,在大明的影响力都迅速的走了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大家走向了全球殖民的道路,进而瓜分全球的殖民地也是难说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强大无比的大明覆盖整个地球,霸占了地球上九成九的土地和资源也是难说的。

    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这以后的地球历史绝对会和刘晋穿越前地球上的历史不太一样,很多、很多被欧洲人灭绝的国家、种族极有可能会在这个时代大放光彩。

    “想太多没有意义,一步步来吧。”

    “该去犒赏三军了!”

第851章,犒赏三军

    阿力麻里城内一处宽阔的操场上,上万名大明将士排列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一个个抬头挺胸、目光坚毅,眼神之中带着火热无比的神色。

    征战几月,不仅仅打下了西域,甚至于连河中地区都给打下来,拳打北方的鞑靼诸部,脚踢西边的哈萨克汗国,力压枭雄昔班尼汗,灭了吐鲁番汗国、察合台汗国再加上盘踞于和田、阿克苏地赛伊德可汗。

    整个西域大大小小的部族都被他们给杀怕了,都被他们给打怕了。

    终于也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弘治皇帝奖赏的圣旨已经到了,很多人心里面都在默默的计算着,以自己的军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赏赐。

    处在方阵就前面的是王守仁、杨云、韩翼、霍云等将领,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静静等待奖励大会的开始。

    一身绯红色衣袍的刘晋手里面拿着圣旨,龙行虎步的来到讲台上面,众人一看,顿时就纷纷的竖起了耳朵。

    西征将士有20万,这一次前来参加颁奖大会的仅仅只有一万人,都是从各军之中抽出来的代表,西域和河中地区还需要大军镇守,不可能将大家真的说都聚集到阿力麻里这里来参加奖励大会。

    在这里举行的是最重要的奖励大会,各军也都有奖励大会,奖励有功将士。

    随着刘晋的到来,在刘晋的身后,有壮汉抬着一个个大箱子前来,很快箱子在讲台上面摆放整齐,盖子打开,白花花的银元银光闪闪,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奖励将士,还是银子最实在,银票都不管用,唯有这闪烁着迷人光泽的银子最让人充满了动力。

    除了银子之外,还有一枚枚金质、银质、铜质的奖牌以及一份份天子这边签署的奖状,嗯,这个制度也是和后世学的。

    物质的奖励虽然很重要,但是荣誉同样不能少,在后世,真正的军人将荣誉高于一切,所以在新军当中,刘晋自然也是参照后世的制度,建立一套荣誉制度。

    站在讲台上,刘晋看着眼前的大军,已经有了后世军队的三分模样了,也不枉自己辛辛苦苦的去投入。

    “弘治十四年冬,西域吐鲁番汗国公然挑衅我大明,勾结哈密卫,劫掠边民,侵我国土,我大明忍无可忍,发兵二十万西征,赖大明历代先王庇佑,大明天子文韬武略、朝中诸公齐心协力、我大明上下一心,西征将士奋勇杀敌……西征历时四月,先后经哈密之战、吐鲁番安乐城之战、察合台大决战、河中大战、撒马尔罕大战等大大小小上百余次大战。”

    “全军将士奋勇杀敌、勇猛作战,连战连捷、攻城拔地、所向披靡,兵锋所至、万族臣服,收复我中原故土西域又为我大明开疆拓土河中地区……”

    刘晋的声音非常的洪亮,清晰的传递到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之中。

    众人头听的很仔细,虽然都知道这是没有多少营养的开场白,但每一个人都听的津津有味,也是听的热血沸腾,脑海中都仿佛回荡着前不久征战各方时的场景。

    “我大明改军制,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在军中,有功便有赏,赏罚分明,下面对此次西征有功将士进行表彰。”

    等刘晋念到这里的时候,众人的精神陡然一震,重头戏来了。

    大家纷纷竖起耳朵,打起精神,仔细的听了起来。

    “刘荣、曹毅、董兴、赵国忠、王志道!”

    伴随着刘晋的话落下,五个已经残疾的将士在战友的搀扶下走上讲台,他们五个是代表已经伤残的将士前来领奖的。

    看着眼前的五人,刘荣左手没了,曹毅断了一只腿,董兴少了一只眼睛,赵国忠只能够坐在轮椅上,王志道没有了耳朵。

    在寒冬之中行军,不仅仅要面临战争的死亡,同样面临严寒的考验,很多将士并不是死在敌人的手中,而是被严寒的天气所冻伤、冻死。

    刘晋对着五人非常恭敬的行军礼,军礼也是刘晋参考后世军队制度弄出来的,军人除了上跪君王和父母之外,对谁都不用下跪,行军礼就可以了。

    五人也是激动给刘晋回礼,尽管以前在军中的时候遇到刘晋也没少敬礼,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刘荣作战勇猛,杀敌十二人,奖励白银三百六十两,河中良田三百六十亩,西域胡姬三人,奴隶五人,马一匹、牛两头、羊十只、布匹三十匹。”

    “另外颁发大明英勇勋章一枚,大明天子签署英勇奖状一份!”

    刘晋不断的念出奖励的东西,这其中有真金白银,奖励了三百六十两银子,杀一个敌人差不多奖励了二十两银子,此外这河中地区的两天三百六十亩,这算是真金白银。

    此外此次西征,大明将士俘虏了西域各族大量的奴隶,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女人,也有大量的奴隶,对于不愿意臣服大明,或者是不断反抗大明,杀害大明将士的部族,刘晋可没有丝毫的手软。

    男丁能杀的杀的干干净净,俘虏了当奴隶卖掉,又或者是干脆奖励给有功的将士为奴,总之刘晋就没有打算当一个好人。

    特别是在河中地区,因为要清扫干净河中地区来,大军更是在河中地区大肆的杀戮和清扫,抓了很多的奴隶和俘虏。

    单单是卖奴隶都卖了很多的银子,这也是大明将士很重要的一笔收入来源。

    有银子、有良田,还有胡姬和奴隶的奖励,至于牛羊马匹之类的也少不了,这一次的西征同样获得了大量的牛羊。

    这些牛羊自然是不可能说赶回京城或者中原大地,最好还是就地消化,要么被将士们给吃了,这吃不完的也是当奖品奖励给三军将士。

    除了真金白银,还有勋章和奖状,这个就属于荣誉性质的了,特别是这个奖状,上面有弘治皇帝的署名,还盖了弘治皇帝的印章,当然肯定不是玉玺,而是弘治皇帝私人的印章。

    能够得到弘治皇帝墨宝,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无上的荣耀了,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弘治皇帝的签名(皇帝懒得时候,都是身边的太监、御史之类的帮忙代笔),这已经不重要了,弘治皇帝说它是那就是。

    刘荣一只手接过了沉甸甸的装着银元的布袋,接着刘晋给他戴上了代表荣誉的勋章,颁发了弘治皇帝亲笔书名的奖状。

    接过奖状的时候,刘荣还对着东边京城的方向非常恭敬的行礼,这是表示对大明天子的尊重。

    行礼过后则是郑重的将勋章和奖状给收好,至于装着银元的袋子自然有战友帮忙提着,奖励的良田需要去河中地区这边领取,胡姬、奴仆、牛羊马匹、布匹等等也是如此,凭借开局的凭证自行去领取就可以了。

    “大明万岁,大明天子万岁!”

    在最后,刘荣用力的喊了出来。

    这是习惯性的喊话,同样也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他本是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家里面兄弟众多,他排行老七,家里面穷的连饭都吃不饱,朝廷这边实行义务兵役,他们家因为兄弟多,最后刘荣应征上了去当了兵。

    尽管现在少了一只手,但是当兵的这几年,他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当兵不仅仅将让他吃饱了饭,而且还能够读书识字,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文化。

    更重要是当兵几年,他还积攒下了一笔不菲的银子,家里面因为他当兵还免了税赋,日子一下子好过多了。

    靠着他寄回家的银子,几个娶不到老婆的哥哥都成家立业了,而他自己这一次作战勇猛,奋勇杀敌,获得了大量银子和田地的奖励,这足以保证他退伍以后衣食无忧,而且因为伤残退伍。

    上面还有安排,安排他去河中地区这边,在自己良田所在的镇这里当一个小镇长,这镇长是比知县还要小的官吏,但好歹也是一个安排,也是一个官。

    从目不识丁的贫寒家庭子弟,一下子就咸鱼翻身,这样的人生逆转,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至于作战丢掉的左手,这是他一生的荣誉。

    手里面拿着奖状,胸前挂着奖牌,还有那沉甸甸的银袋子以及肥沃的土地,他的声音都变的无比洪亮。

    这样的大明才是值得每一个人为之而战死的大明,这样的天子才是圣天子。

    “大明万岁,天子万岁!”

    随着刘荣喊了出来,整个操场上,上万的将士也是很快就跟着齐声的喊了出来,声音整齐而响亮,响彻云霄,不断的回荡。

    这让在暗中记录这一切的厂卫都忍不住纷纷拿起笔这样写道。

    大明将士对天子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谁都有可能背叛天子,唯独大明的将士不可能背叛天子。

    辽东侯刘晋对天子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因为在大明的军中,刘晋在努力让每一个大明将士誓死效忠大明,效忠大明的天子,而不是他这个主帅。

    颁奖典礼一直在持续,有功的将士不断的上台领取自己的奖励。

    PS:老家好冷~

第852章,翻身的刘癞子

    河南叶县刘家村,伴随着天子移民的圣旨下达,刘家村这里需要移民七户三十五口前往西域,充实大明边疆。

    说到移民,要是在以前的话,那肯定是让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虎,没有人愿意移民,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不确定的地方去生存。

    在这个交通极其不便的年代,单单是长途跋涉的过程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更何况背井离乡、漂泊无定,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再加上不确定的未来。

    没有人愿意移民,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所谓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自古以来的移民,那都是朝廷的强制命令,不去不行那种才能够实现移民,否则如果是自发性的移民,根本移民不动。

    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伴随着朝廷接连几次的移民,大家也是慢慢的发现了移民的好处。

    河南、陕西、山西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移民的主要地点之一,像移民前往辽东、南洋,这三省都是主力,已经有几百万人移民出去。

    几百万人移民到辽东、南洋和海外地区,自然而然的,消息也是不断的传了回来,甚至于还有人回来省亲,向大家详细的介绍移民的情况。

    朝廷对移民非常的重视,不仅仅负责沿途的食宿,而且移民过去之后有大量土地的奖励,还会解决收获前的粮食问题,在很多地方,甚至于连住宿的房屋都给你建好。

    这无论是移民到辽东地区的人,还是移民到海外南洋地区的人,日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

    原先的时候,在自己的家乡这里一个个穷苦不堪,要地没地,要钱没钱,甚至于连吃饭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只能够给地主老爷种地,一年到尾累死累活也就是勉强活着。

    可是这移民出去之后,一个个都成精了。

    不仅仅拥有大量属于自己的肥沃良田,不仅仅顿顿白面馒头的伺候着,竟然还能吃上肉,关键是有些人仅仅只是移民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发家致富了。

    有些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走路的那个样子,大摇大摆,犹如划船一样,纵然是看到了以前的地主老爷,那也是满脸的不削一顾。

    刘家村里面的刘癞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刘家村是一个大村庄,足足有上百户大几百人,刘癞子以前在刘家村那是出了名的穷。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刘癞子家也是兄弟姐们众多,这个刘癞子家里穷,但却是一个个命硬得很,八兄妹竟然都活下来了,这可要了刘癞子父母的老命。

    特别是刘癞子这个老大渐渐的成年,再加上后面的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刘癞子家可以说是穷人当中的穷人,穷到一家人一年到尾连一顿白面都吃不起的那种,穷到刘癞子以前得病了因为没钱治病,家里面信了土方子,用香头烧头,留下了难看的疤痕,所以得了癞子这个外号。

    这刘癞子以前穷又因为头上有疤痕,很难看,所以刘癞子到了二十二了都娶不上媳妇,以至于被村里人认为他将来肯定是要打一辈子光棍的。

    可是自打前年冬天的时候,刘癞子家到了冬天又揭不开锅的时候,朝廷移民辽东的旨意下来了。

    刘癞子当中根本就不是本着辽东地区的什么土地、房子之类的去的,而是因为听说只要愿意移民去辽东地区,这一路上食宿朝廷包了,有饱饭吃。

    于是他就去了,当时大家都不想去移民,这刘癞子自己主动去,自然是求之不得。

    这一去啊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当大家几乎都快要忘记刘癞子的时候,这个刘癞子回来了。

    他不仅仅回来了,而且还是拖家带口的回来了。

    去年冬天的时候,刘癞子驾着自己的四轮马车,马车上装满了辽东自家田里面种出来的小麦磨成的面粉,自己上山采到的蘑菇,晒成干,还有和人学着打猎,上山打猎得到的猎物晒出的肉干。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车上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婆娘,婆娘还抱着一个胖大小子,红嘟嘟、白嫩嫩的,非常可爱。

    当刘癞子以这样一身行头回到刘家村的时候,整个刘家村都沸腾了。

    每一个人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身强体壮、面色红润,还带着娇妻和年货回来的人会当初那个刘癞子。

    尽管难以置信,但是很快大家更加好奇的是刘癞子到底在辽东这边经历了什么事情,竟然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

    一下子,刘癞子成了村里面的红人,天天有人围着他转,听他将辽东这边的故事。

    什么辽东这边的土地非常的多,非常的肥沃,而且都是无主的土地,只要拿着木桩在地上打上桩子,圈下来,这地就算是你的了。

    什么辽东地区这边的鱼非常多,找个有水的地方,拿着瓢去勺就可以了,多到吃不完,大家都不喜欢吃鱼,还有辽东地区的傻狍子,看到人都不走的那种,拿根棍子走过去敲就可以了。

    一边说就算了,一边还不断的向人展示自己从辽东地区这边带回来的土特产,辽东的白面,据说现在是京津地区有钱人的最爱,因为辽东地区土地肥沃,冬天下雪很多,这麦子长的很好,这面自然也是最好的。

    还有这狍子肉干,多的很,刘癞子都表示,在辽东这边大家都不太喜欢吃狍子肉了,这辽东这般的野鸡也是非常多。

    有好几次,刘癞子只是忘记了关门,这野鸡都飞进了家里面,关起门来抓就是了。

    还有什么辽东这边离大明的藩属国朝鲜很近,很多人都去朝鲜这边讨媳妇,刘癞子的漂亮媳妇就是从朝鲜这边讨的。

    不要钱,因为刘癞子是大明人,在辽东这边有大量的田地,还有房屋,有吃不完的白面,所以朝鲜国这边的人都愿意嫁给大明人。

    因为只要嫁给大明人就有吃不完的白面,有种不完的田地,还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菜。

    刘癞子的头上有疤痕比较难看,他就干脆学京津地区这边的年轻人一样,干脆剪短发,留短发,这样一来就不明显,而且也更精神。

    所以去了一趟朝鲜,非常顺利的就讨回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婆娘,这婆娘能干,什么事情都会做,而且爱讲卫生,将家里面都打扫的干干净净,还给刘癞子生了个儿子。

    刘癞子这一次回来就是要给那些以前看不起刘癞子的人看看,他刘癞子也能够活出个人样来,不仅仅可以过上好日子,还可以讨上漂亮的媳妇,有自己的胖小子。

    人生发生巨大转变的刘癞子,走路都带风,花船一般,以前那些嘲讽他、笑他的人现在都围着他团团转。

    甚至于连村里面的地主老爷都请刘癞子去家里面做客,听他讲一讲京津地区的事情,讲一讲辽东这边的故事。

    在刘癞子的讲述下,大家都知道了移民的好处。

    很多人甚至于都已经和刘癞子这边商量好了,这年一过完,天气稍微暖一些,他们就跟着刘癞子去辽东。

    去那边开垦土地,只要开垦出来就是自己的,去朝鲜国这边讨媳妇,朝鲜国这边的姑娘多,而且都喜欢嫁给大明人,娶媳妇简单的很。

    不过,刘癞子这边还有出发回辽东,朝廷这边又来旨意,要求刘家村这里迁移七户三十五口到西域这边去。

    顿时之间,村里面想要移民出去的人又纷纷再次找到了刘癞子,想要听一听他的意见。

    他毕竟是过来人,又去外面见过世面的人,知道的事情多,多听听刘癞子的肯定不会错。

    刘家村的存祠堂当中,整个刘家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商讨着迁移去西域的事情。

    家家户户主事的男人聚在上面,旁边还有妇女和儿童过来凑热闹,将整个刘家村刘家祠堂都给挤爆了。

    不过众人还是保持了安静,大家都在看着刘癞子,等待着刘癞子给讲一讲这迁移到西域的事情。

    西域在哪里?

    离辽东近不近?

    西域是不是和辽东差不多?

    这迁移到西域去和迁移到辽东去会不会有差别?

    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大家请刘癞子上座的原因。

    当然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到底有那几户人迁移去西域,上面只要刘家村这里迁移七户人前往西域,这意味着,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迁移去西域的。

    如果想去的人太多了,到时候指不定就要抽签了,如果没人想去,到时候肯定也还是要抽签来定下来。

    朝廷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是必须要服从的。

    “刘癞子,大家伙都到齐了,你是见过世面的人,跟大家伙说说呗。”

    刘家村的村长,也是刘家村的族老刘福看了看已经挤爆的刘家祠堂对着刘癞子说道。

    “是啊,人都到齐了,赶紧跟大家伙说说呗。”

    其他人一听,也是着急的说道。

第853章,积极响应移民

    听到众人的汉话,刘癞子不慌不忙,微微喝口茶。

    嗯,这也是去了辽东之后才养成的习惯。

    辽东地区非常的寒冷,冬天喝茶也算是一种流行。

    当然,最主要的是刘癞子现在袋子里面有银子了,能够喝得起茶,以前的时候,穷的叮当响,别说是喝茶了,连饭都吃不饱。

    “咳咳~”

    喝完茶,刘癞子微微咳嗦一声,周围的众人顿时就安静下来,静静等待刘癞子的下文。

    “这西域嘛,我也是知道一些的,西域、西域,顾名思义,它是在我大明的最西边,和我所在的辽东相差很远,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彼此相差几千里面。”

    刘癞子去辽东显然不是白去一趟的。

    辽东这边因为都是移民,而且移民都是集中统一化的管理,建立的都是一个个大村庄、大村镇,辽东离京津地区其实很近,特别是有船之后。

    自然而然的,这辽东地区的老少爷们对国家大事也是更关心一些,知道的也更多,读报纸的人多了,其他人多多少少也是知道一些事情的。

    “相差几千里面啊~”

    “那太远了,去了能和辽东一样嘛!”

    有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说道。

    “是啊,是啊,我还是跟刘哥你去辽东吧,这辽东至少来说,土地肥沃,可以开垦的土地多,只要勤快,总是有奔头的。”

    “啊是,这西域,我听说这西域都是沙漠地带,还有西域这边的鞑子很多呢,去了肯定不安全。”

    有人也是跟着嚷嚷着说道。

    “你们懂什么?”

    刘癞子一听身边这些七嘴八舌的声音,立即大声的呵斥道。

    “对,对,大家安静、大家安静,好好的听。”

    族长刘福也是跟着对着众人说道。

    顿时,众人就纷纷的安静下来,静静的等待刘癞子继续讲下去。

    “这西域虽然离辽东很远,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但是无论是去辽东,还是去西域其实都差不多。”

    “朝廷这边的下方的文书上面不是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吗?”

    “这只要移民去西域的,每户奖励良田百亩,另外因为西域这边游民民族众多,前不久我大明在西域大捷,打败了西域众多部族,俘虏了大量的奴隶,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和马匹。”

    “所以朝廷这边为了鼓励移民去西域,这每一户还奖励牛一头、马一匹、羊十头,这样优厚的条件,当初我移民去辽东的时候可是没有的。”

    “我去年在辽东这边的时候,耕牛非常的稀缺,价格极高,我们开垦田地可都是靠自己的锄头开垦出来的。”

    “这移民去西域不一样了,哪里有足够的牛羊和马匹,到时候这种地都非常的省力了。”

    “你们想想啊,只要移民过去就有自己的牛和马匹,还有羊,这样的条件,放在我们村里面也就只有地主老财才有的。”

    刘癞子见众人安静下来,这才继续讲了起来。

    “说实话,今年我都准备买一头牛,但是在辽东这边,牛太少,耕牛更少,价格非常高,马匹倒是不少,因为靠近草原,草原人养的马匹多。”

    “你们这一下子移民去了西域就有自己的牛羊和马匹,这样的好事,也就是现在有。”

    “朝廷现在有的是银子,你们可能不知道,去年单单是从海外就有一船、一船的银子运回来,所以朝廷才能够组织大家去移民。”

    “这移民到西域去,大家也不用担心吃喝的问题,一路上的驿站会负责移民的吃食,吃的都是来自南洋的大米或者是白面馒头,比你们在家吃的都好。”

    “至于说西域这边都是荒漠,这对也不对。”

    “西域确实是有很多的荒漠,但是在有水的地方,形成了丰美的草场和绿洲,土地肥沃,草场丰美。”

    “西域这边的气候又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你们移民去西域之后,土地很多,可以一部分种粮食,大部分种棉花,再加上养牛羊,不用一年,保管你们一个个都咸鱼翻身,以后过上地主老财的日子。”

    “要不是因为我先移民去了辽东,我都想移民去西域了。”

    “我可是听说了,这西域啊,我大明天军横扫四方,扫荡了西域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部族,俘虏了很多的胡姬和奴隶。”

    “朝廷这边奖励有功将士都是奖励胡姬和奴隶,你们去了西域,随随便便娶个胡姬当婆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听说这些胡姬啊,个个身材高大,屁股大、皮肤白、好生养,这生出来的小孩肯定不差。”

    听刘癞子说到这里,刘家村里面的那些老光棍们一个个双眼都忍不住开始放光了。

    这刘癞子移民去辽东一年多的时间都成精了,他们又不会比刘癞子差,自然是一个个都心动了。

    谁不想有个暖被窝的婆娘?

    谁不想有一片自己的田地?

    有自己的牛羊和马匹,辛苦劳作,吃饱喝足,奶奶娃,这才是他们最迫切渴望的生活。

    以前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

    中原大地,土地早已经开发殆尽,土地又高度集中,几乎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在那些地主、士绅们的手中。

    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纵然是有地,那也是少的可怜,耕种了千年的土地,早已经贫瘠不堪,水源稀少,人口众多,这都导致了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极其的脆弱。

    一旦有个什么天灾人祸之类的,河南这边古老的土地立即就会饿殍满地,流民四起,这里的土地已经不足以支撑越来越庞大的人口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纵然是再勤劳,再智慧又能如何?

    人均占有的土地和资源实在是太稀少了,再加上这脆弱的自然环境,勤劳却是无法获得对应的回报,智慧又如何?只会想着该如何去巧取豪夺,因为只有抢夺了别人的土地和资源才能够过的更好。

    这就是刘晋为什么一直以来都坚持要将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这些省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出去的重要原因了。

    不是这里的人不勤劳,也不是这里的人不聪明。

    而是因为在有限的资源之下,无论如何去努力,资源始终都不会变多,日子始终还是非常的苦。

    “族长,让我移民去西域吧?”

    有人主动站出来,自告奋勇的说道。

    刘癞子的例子摆在这里,纵然是脑海中根本就不知道这西域在哪里,对于西域这边的情况没有任何的概念。

    但此时此刻,他们看大刘癞子现在的生活。

    所以在他们的脑海中,只要移民去了西域,他们也是可以过上和刘癞子一样的生活。

    拥有大量自己的土地,足以让你种都种不完,辛苦一年,粮食堆满粮仓,吃都吃不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

    拥有自己的婆娘,冬天冷的时候有人给你暖被窝,给你生娃,自己在外面努力耕种,家里面有婆娘收拾的干干净净。

    过上富足的生活,勤劳可以致富,拥有自己的牛羊和马匹……

    “族长,我也想移民去西域~”

    “我也去,我也去!”

    有人开了头,其他人也是纷纷的站出来表态,都是穷苦人,一直过着苦日子,现在看到了希望,咬咬牙,移民去西域,或许很快就可以过上和刘癞子一样的日子。

    “好~好~”

    “想去的都过来登记下,如果人多了,我们就抽签去,实在是不行的话,我向上面反应下,看看我们刘家村能不能多移民一些人过去。”

    族长六福看到眼前的一幕,顿时就笑着直点头。

    刘家村的情况,他是看在眼中的,大家都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尾纵然是累死在田里面,也打不出几斤麦子,吃不饱饭。

    或许移民出去,也是一个好的出路。

    他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一些。

    河南这边有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人口移民出去,起初是官府这边强制迁移大家出去的,但是慢慢的都被自己的亲朋好友给带出去的。

    辽东、南洋,甚至于去西洋、去澳洲、去黄金洲,总之,大明之外的世界很大,肥沃的土地很多、很多,只要肯移民出去,日子都过的很不错。

    反而是死磕在河南这里的人,日子依然还是那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唯一的变化就是,伴随着移民出去的人越来越多,河南本地的人在不断减少,地主老财家的田地没有那么多人种了,所以大家可以从地主家租更多的土地来种,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想去辽东的,这几天都赶紧收拾好,后天我就准备回辽东了。”

    “这马上就要开春了,我还要回去开垦我的田地。”

    刘癞子这边也是面带笑容的对着众人喊道。

    他家里面这边可是已经商量好了,几兄弟都去辽东,甚至于连嫁出去的妹妹都准备全家一起迁移去辽东这边。

    有刘癞子在辽东这边打下了一些基础,大家去了辽东也是了根据,能够迅速的适合下来。

第854章,慌了的地主老爷

    河南林县,林县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红旗渠所在的那个林县,那个饱受水资源短缺的林县。

    整个林县因为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这里极度缺水,十年九旱,而且大旱连年,林县的旱灾远不是其它地方的旱灾能够相比的。

    在其它的地方旱灾顶了天就是没有收成,庄家绝收,但是在林县这里,旱灾的时候,那是连人畜的饮水都要成为问题,河干井涸,往往挑水都要去几十里之外。

    林县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整个林县都是饥饿与干旱之中度过。

    大旱之下,易子而食,因为一担水闹出人命的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

    此时此刻,在林县通往外面的管道上面,成千上万的林县人拖家带口的往外迁移,准备移民到辽东、西域、南洋等地区去。

    反正不管去哪里都可以,只要离开林县这个地方就可以了。

    自从朝廷开始组织移民,前期移民到外面的林县人陆陆续续的将消息传回来,整个林县就开始掀起了移民的浪潮。

    特别是这一次,伴随着朝廷下发了移民百万去西域的文书下来,林县这里的人,几乎是十室九空,不管有没有名额,几乎所有的人都准备往外移民。

    离开林县的官道上,成群结队的林县人在往外迁移,有的推车手推车,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包裹,想着外面的世界去迁移。

    “乡村亲们,大家可千万别信那些人的话,这外面的世界那有家乡的好。”

    “这西域远在千里之遥,据说都是荒漠地区,比我们林县还要更加的干旱呢,还有哪里有大量的鞑子,那些鞑子都是杀人不眨眼的。”

    “这辽东自古以来都是苦寒之地,听说冷的不行,去了哪里,冬天都要被冻死的,哪里是什么好地方。”

    “还有这南洋,那是蛮夷之地,瘴气横生,蚊子都大的可以吃人,多的连牛都可以吸干。”

    “大家还是先冷静下,金窝银不如家里面的狗窝,外面再好,那也不是我们的故乡不是,这林县再不好,那也是我们的老家不是。”

    “大家不要轻易被人蒙骗了,还是先冷静下,今年只要租我家的田地种,我只收三成的租子,三成啊,就收三成!”

    地主老财林老爷站在道路旁边,看着成群结队、拖家带口往外面迁移的人,整个人都心急如焚。

    今年迁移出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十室九空,十户人九户人都在往外面迁移,往外面去移民。

    本来嘛,一开始林老爷觉得他们的生死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迁移出去就迁移出去吧,他们迁移出去之后自己还趁机将一些人的田地给抢占了。

    还有一些人迁移出去,便宜贱卖了田地,这都让林老爷给吃了进去,他一下子就占了很多的田地,甚至于都还准备着今年该涨租子了。

    毕竟大明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银流入,这导致了大明的物价开始上涨,银子不再和以前一样值钱了,不涨租子的话,这生活水平都要下降了。

    然而很快,林老爷就傻眼了。

    因为迁移出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以前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租林老爷田地耕种的那些租户几乎全部都决定移民出去。

    这眼看着马上就要春耕了,可是竟然没有人来向他租田,要是以往,都不需要说,这些人自己都会到自己家里面来求着自己多租一些田给他们种。

    没有人租自己的田种,这田总不能自己去种吧?

    林老爷慌了,开始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些人了,让他们不要移民出去,自己不仅仅不涨租,而且还降租。

    但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林老爷,大家都知道消息了,只要愿意移民出去,不仅仅足够的水喝,还有大量的田地,还是属于自己的田地,谁还会愿意待在林县这个破地方?

    “王老根,你都一把年纪了,你这还要移民出去?”

    林老爷看到一个老人,急匆匆的走了过去说道。

    这个叫王老根的,年纪已经五十了,从林老爷爷爷开始就给林家种田了,几乎是给林家种了一辈子的田地。

    “要啊,就是死也要死在外面,死在自己的田地上。”

    王老根郑重的点点头,握紧了手里面的木棍,眼神之中都是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他的身边,王老根的儿子,一个个也都如此。

    听到王老根的话,林老爷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这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你这又是何苦呢?”

    “你们家给我家种了几代人的地了,只要你不出去,今年我只收你们家两成的租?”

    “林老爷,我们祖祖辈辈给您家种地,最终却是连饭都吃不饱,现在只要移民去西域和辽东,我们就可以有自己的田地了,谁还给你种地啊。”

    王老根的儿子笑了笑摇摇头说道,说完也是继续上路,路还很长呢,但是他们走的很坚定,眼神之中都是希望,脚下的路一点都不苦。

    “你们都疯了吗?”

    “朝廷这边说的难道都是真的?”

    “谁知道外面的世界会怎么样,林县有什么不好的。”

    林老爷呆呆的看着一步步往前走的王老根一家,再看看这管道上面迁移的庞大队伍,尽管人人衣衫褴褛,但双目之中却是充满了希望。

    “不行,不行~”

    “再这样下去,纵然是整个林县的土地都是我的,也没有人给我种地了。”

    林老爷意识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于是赶紧急匆匆的往林县县衙这边赶去。

    他要去和林县的知县反应这个问题,必须要让知县出面,禁止这些人迁移出去,否则整个林县从此以后将名存实亡,偌大一个林县到最后可能连几千人都没有。

    林县县衙,林老爷急匆匆的来到这里,一到林县这里才发现,整个林县衙门这里聚集了大量林县的士绅们,此时一个个都林老爷一样,非常的着急。

    “哎呀,我家的租户全走光了,这眼看着马上要开春,硬是没有人来找我租田地种地。”

    “可不是,我家的也一样,我哪里,十个村庄走空了九个,剩下一个也在准备着迁移出去,都没人了,十室九空,以后谁来给我们种地啊?”

    “是啊,是啊,没人给我们种地,我们吃什么、喝什么?”

    “官府这边也不管一管,鼓励什么移民,这简直就是祸国殃民的政策,我们这些士绅以后都要饿死了。”

    众多聚集在一起的士绅、地主们一个个都着急的讨论着,情况实在是太严重了。

    林县这里迁移出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贫穷的林县,算是整个河南最穷苦的地方,现在也是整个河南移民最积极,最彻底的地方,整个林县的人几乎都在往外面走。

    众多士绅、老爷的求见,很快林县的知县李如松也是急匆匆的走了出来。

    看到李如松出来,众多的地主、士绅们也是赶紧着急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出来,核心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如松这边必须立即马上出面,封锁林县外出的管道,严厉禁止林县的人迁移出去。

    “各位,我知道大家的心情,也能够理解大家的担忧。”

    “我也同样对林县的未来忧心忡忡,毕竟有人才有一切,林县人大量外出迁移,整个林县也将名存实亡,我也已经向州府这边汇报了我们林县的情况,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至于现在大家所说的事情,恐怕我是没有办法去办,因为朝廷是鼓励移民的,朝廷这边已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官府做好移民相关的工作,不得影响移民工作的开展。”

    李如松看着眼前这些林县的地主、士绅,也是赶紧说道。

    林县的情况,他太清楚不过了,这里算是整个河南最穷的地方了,这里严重的干旱缺水,大家会大举移民出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眼前这些地主、士绅,他们这些急了,羊都走了,他们这些狼就没有羊吃了,这纵然是占着大量的土地,可是如果没有人给他们耕种,他们也只能喝西北风了。

    “李大人,这事情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了,你这边如果再不行动的话,再过上几天的时间,我们林县都要走空了啊。”

    林老爷着急的说道,这迁移出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着急都不行了。

    “我已经向州府反应情况了,现在大家要出去,我也是没有办法,一来这是朝廷的命令,二来,人要走,纵然是留住一时,也留不住一世啊。”

    李如松无奈的说道,他都已经决定离开这林县了,西域、南洋等地需要大量的官员,他也是已经向上面申请了。

    看着眼前这些地主、士绅们着急的神色,他心里面也是忍不住感叹起来,没想到竟然有一天这地主、士绅们会担心自己的田地没有人耕种的情况。

第855章,这是好事

    京城皇宫乾清宫弘治皇帝的书房当中,弘治皇帝正在和几个大臣商讨着巩固大明在西域和河中地区统治的事情。

    “陛下,西域和河中地区想要长期稳定统治,移民是必不可少的,臣以为百万移民可能还远远不够。”

    “单单是富饶的河中地区就足以养活上千万的人口,整个西域地域广袤,我汉民非常的少,还是要大量的移民过去,充实西域和河中地区。”

    李东阳是专门负责西域事务的大臣,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西域移民的问题,朝廷的令书已经下达给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三省现在也是正在有条不紊的组织移民向西域进发。

    为了这个事情,李东阳最近也是非常的忙碌。

    在这个时代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移民的食宿都还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移民迁移过去之后如何迅速的扎根生长下来。

    西域和河中地区远离中原大地,这里部族众多,又民风彪悍,需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这和移民到辽东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

    辽东地区其实离北直隶很近,又可以乘船前往,这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的运输都极为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地区的女真人被大明大军几乎扫荡的干干净净,西边的草原又成了大明的草原省。

    可以说,辽东地区是非常的稳定、安全的,移民迁移过去,只要能够解决食宿的问题,过上一年,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之后就可以在辽东这里安家落户下来。

    西域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尽管明军在西域和河中地区奉行了铁血的政策,清扫了大大小小诸多部族,但西域和河中地区的周围依然群狼环绕,内部又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部族。

    这些都对移民产生了威胁。

    当然这都是小事,大明二十万大军驻守在西域和河中地区,足以轻松的镇压一切,真正难的还是西域和河中地区实在是太广袤了,偏偏这里汉民非常的少,辽东地区在以前好歹也有几十万汉民在哪里,有一定基础条件的。

    “李公,切不可再从河南、陕西、山西这三省大规模的移民到外面去了。”

    李东阳的话刚刚落下,内阁首辅刘健就忍不住说道。

    “这是为何?”

    李东阳有些奇怪的问道,坚持从中原地区迁移人口到海外去,这可是几年前就制定的国策,中原地区,地少人多,自然环境脆弱,一有灾祸就会出现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烽烟四起的现象。

    这几年通过移民,大量的迁移这三省的人到外地去,也是逐渐的缓解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效果非常的明显,作用也很大。

    “陛下,诸公~”

    “这是我刚刚才收到的来自河南的奏疏,河南省这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在往外迁移了。”

    刘健拿出一份刚刚才从河南这边快马加鞭传来的奏疏,很是着急的说道。

    “河南省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外迁了?”

    弘治皇帝、李东阳、谢迁等人一听,顿时就纷纷疑惑起来。

    “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河南省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是迁移出去了百万人口吧。”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这官府组织的移民,有迁移去辽东的,也有迁移去南洋的,算下来也就百万左右,陕西、山西两省的情况也差不多。

    “陛下,我们朝廷官府组织的移民当中,迁移到辽东地区的人数为三十万,迁移到南洋各省的人数加起来七十万左右,总共从河南这边迁移出去了百万人口。”

    “但是这仅仅只是我们朝廷组织的外出迁移规模,民间自发性的往外迁移的规模和人数却是这个数量的几倍!”

    “根据河南布政使高斌所言,河南各地的百姓起初对于移民是极其不情愿的,故土难离,很多人都不愿意迁移到外地去。”

    “但是自从辽东和南洋的移民逐渐传送消息回去,大家都知道在辽东和南洋生活富足之后,整个河南各地都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迁移到辽东和南洋的移民。”

    “其中最严重的河南林县,原先的时候林县总共有大约两万户约十万人,但是自从知道移民辽东和南洋的好处之后,整个林县现在已经是十户九空,几乎都自发性的迁移到辽东和南洋去。”

    “整个河南各地都出现大量的废弃村庄,有些村庄、乡镇,甚至于整个村、整个乡镇的自发性的往外迁移。”

    “眼看着马上就要开春了,但是河南这边的地主、士绅们却是发现,他们的土地已经无人租种,因为太多、太多的人都在迁移到辽东和南洋去。”

    “这次朝廷鼓励迁移到西域去,又形成了一波大规模的移民潮,大量的民众自发性的往西域这边迁移。”

    刘健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是河南人,在河南老家也是有很多田地的,尽管现在田地这点收入,他已经根本就看不上眼了,但田地一旦荒芜,无人耕种的话,那也是非常可惜的,毕竟自古以来,大明人都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别说是荒芜掉良田了,纵然是山旮旯里的田都要想办法开垦出来种植,良田荒芜,那是灾荒、乱世之年才会出现的景象。

    河南因为大量人口的流逝,地主、士绅们的田地无人耕种了,这可急坏了河南的地主和士绅们,没人种他们的地,他们吃什么?喝什么?

    所以河南各地的士绅、地主们也是在想河南各级官员施加压力,要求官府这边阻止大家往外迁移和移民。

    这事情自然而然也是到了刘健这里,他是内阁首辅,又是河南人。

    “这河南、陕西和山西乃是我中原故土,是我华夏祖地,如果这华夏祖地都没有什么人的话,这可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我汉人从中原大地崛起,一直持续不断的扩张才有了现在的版图,这中原大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啊!”

    刘健有些痛心疾首的说道,陕西、山西和河南这可是华夏祖地,汉人的起源之地,可是现在,这些地方的人竟然在大规模的流逝,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往外迁移,整个河南都要空了。

    听到刘健的话,弘治皇帝的脸色忍不住微微一变。

    “事情竟然已经如此严重了吗?”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说道。

    “陛下,事情可能比我所说的还要严重,大量人口的流失,整个河南就如同灾荒之年一般,田地荒芜、村庄废弃,一片萧条。”

    刘健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陛下,刘公,我觉得这其实是好事。”

    这时,李东阳笑了笑说道。

    “这是好事?”

    刘健微微瞪大了自己眼睛,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李东阳说道。

    “对,这当然是好事!”

    李东阳点点头说道:“河南这边大规模的自发性移民到辽东或者是海外去,这说明了我们在辽东和海外的移民生活的非常不错,所以才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外迁,若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肯定是不会形成大规模的自发性移民。”

    “要知道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故土难离,都不喜欢往外迁移,除非是朝廷的命令强制性的迁移。”

    “现在竟然形成了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这就足以说明在辽东、南洋等地区,我们迁移过去的移民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充满了希望,否则是不会有人自发性的迁移到这些地方去的。”

    李东阳是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这样一讲,自然也是有向弘治皇帝邀功的意思,当然他所说的也是非常有理,弘治皇帝、刘健、张懋等人听了也是直点头。

    这没有足够的好处,谁愿意背井离乡的去移民?

    肯定移民都过的很不错,所以也是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移民出去,也就形成了移民潮,导致了河南这边人口的大量流失。

    “李公所言有理~”

    “根据我们户部最先的统计数据来看,辽东、南洋四省的人口增长非常迅猛,税收也是相应的迅速暴涨,粮食产量高增,迁移到这些地方的移民生活都非常的富足,都有自己的土地,牲畜和房屋。”

    “这足以说明陛下制定的移民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户部尚书佀钟也是跟着发言道,辽东发展很猛,今年前几个月的税收增长非常猛。

    “可是河南这边已经十室九空啊!”

    刘健听完,无奈的说道,话虽然如此,可是河南已经没人了,这可怎么办?

    “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好事啊!”

    “刘公,这当然是好事啊。”

    “以刘公刚刚所说的林县为例,据我所知,林县是整个河南最穷苦的地方,林县非常的干旱,十年九旱,连年大旱,别说是种粮食了,有时候即便是人喝的水都很珍贵。”

    “林县人非常的穷苦,待在林县这里连水都喝不上,可是迁移到了辽东,不仅仅有自己的肥沃土地,生活富足,你说这是不是好事?”

    “林县这样的地方其实已经不适合生存,环境太过恶劣,生活在林县这样的地方,纵然是再辛劳,也是无用的,因为辛劳也不足以养活自己,连水都喝不上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该将人全部迁移到环境更好的地方去。”

    “这自发性迁移出去的人,都是河南这边的穷苦人,在河南只能够给地主种地,而且因为人多地少,往往租到的地都很少,地主剥削又非常的严重。”

    “可是迁移到辽东和南洋去,他们不仅仅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且这些地方的环境好,靠着自己的双手可以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大规模的自发性迁移到辽东和南洋去的原因。”

    “刘公,你说这是不是好事呢?”

    “难道说非要让他们在河南这里人挤人,人压人,忍受着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辛辛苦苦连饭都吃不饱才算是好事?”

    李东阳的话直指这件事情的本质,说到底还是因为迁移出去了,可以过的更轻松,活的更好,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而待在河南却是连吃饭都吃不饱,自然而然这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了。

第856章,一路往西

    甘肃,通往西域的道路上面,人流如织,往西域这边迁移的庞大人群组成了一条长龙,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长龙。

    道路的两边是荒凉的戈壁,干燥、荒凉,一望无际的沙漠让迁移的人对于未知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刘大胆推着手推车,手推车上面是自己仅有的一点家当,一些干粮,一些农具,还有锅碗瓢盆和破旧的衣服、棉被。

    他是刘家村的村民,自从刘癞子去辽东发家致富风光回乡之后,同样是光棍汉的刘大胆就寻思着也要移民到外面去。

    恰好这一次朝廷要移民前往西域,刘家村想要移民去西域的人很多,他刘大胆没有抽中签,按理是不能去的。

    但是他决定自发性的前往西域,就如同村里面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自己移民去西域。

    待在刘家村,一辈子都能够望到头,连个婆娘都娶不到,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他刘大胆并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

    相反,他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可是因为河南这边地少人多的情况,他纵然是再勤劳也是一样吃不饱饭,穷的要命。

    “大胆哥,这西域如此的荒凉都是沙子,我们是不是选错地方了,还不如跟着刘癞子去辽东好了。”

    刘大胆的身边,刘麻子挑着担子,担子里面也是装着自己仅有的一点家当,一边跟随大部队往前走,也是一边看看周围荒凉的戈壁,整个人都显得忧心忡忡。

    这西域搞不好可能连水都没得喝,这迁移过去,说不定比他们老家还要差。

    “来都来了,都已经到甘肃了,不要泄气,一直走下去!”

    刘大胆头都没有抬起,他怕自己抬起头之后会和刘麻子一样,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他的脑海中,西域那是极美的。

    哪里有肥沃的田野,有属于自己的良田沃土,将来还可以有自己的牛羊和马匹,还能够娶一个屁股大、胸大的胡姬,给自己生一堆胖娃娃。

    “可是,可是我怕我的干粮不够,我们是自发性前往西域的,我们可不能前往驿站里面休息和免费吃食。”

    刘麻子想了想说道。

    “放心吧,朝廷不会对我们不管的。”

    “又不只是我们这些人在往西域,这一路上有很多人都在自发性的往西域去。”

    “到时候如果没有粮食吃的话,肯定会出问题的,朝廷不会不管我们。”

    刘大胆非常肯定的说道。

    “希望是这样吧。”

    刘麻子想了想说道。

    他们一直在不断的前进,朝廷在沿途设立了很多的驿站,每隔五十里路就有一个大驿站,驿站这边为迁移去西域的人提供免费的食宿,当然这是针对有朝廷文书的移民。

    刘大胆、刘麻子这样的自发性的移民,朝廷驿站这边是没有提食宿的。

    “放心吧,车到山前必有路,没看到这沿途有很多的商队嘛,到时候大不了我们去这商队干活,总有一口饭吃,总能够到西域的。”

    刘大胆很是自信的说道,目光看向道路中间的一支车队。

    车队的规模非常庞大,一辆辆四轮马车上面满载着货物,还有些马车上面则是坐满了人,走路往西的移民们都羡慕的看着他们。

    走路确实是累,每个人都幻想着在这个时候能够有一辆马车、或者是牛车能够搭自己一程。

    眼看着夕阳染红了半边天,马上就要到夜晚了,视野的尽头,一座驿站也是已经能够看得到,驿站这里非常的热闹。

    先抵达这里的人正在驿站里面喝着热腾腾的米粥、吃着香喷喷的番薯和玉米,还有商队和有公务的差役们正在大快朵颐的吃着羊肉、喝着羊汤。

    在驿站的外面,没有朝廷文书,自发性迁移到西域的人则是看着驿站内的一切流口水,有馋嘴又机灵的小孩子则是混了进去,靠着嘴甜从商人和差役的嘴里面弄口肉吃,至于大人们则是吃着干粮,同时开始准备着晚上过夜的事情。

    刘大胆和刘麻子等一群刘家村的几十个村民们也是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埋锅做饭,同时有文书的村民则是到驿站内去弄一些多余的吃食出来。

    这出门在外,总归还是要互相帮助一些,周围这些迁移的人也大多数都是如此,以村或者乡镇为单位,自发性的聚集在一起,彼此互相着一路往西。

    迁移的道路非常的艰难,每一天都要走路,而且朝廷这边设置的驿站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驿站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天步行所能够走路的极限。

    所以每一天,刘大胆和刘麻子他们都要尽可能的一直走下去,必须要走到下一个驿站才行,否则在西域的荒郊野外过夜的话,指不定就会被狼给叼走。

    道路很长,很辛苦,有人迷茫,有人打退堂鼓,有人后悔。

    但是自从决定迁移到西域去的那一刻去就没有后悔药吃,所能做的就是一直往西,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前进,一直走下去。

    鞋子走破了,脚磨破了皮,依然还是要走下去,因为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只能够往希望的道路走下去。

    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沿着丝绸古道不断的前进,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那些有朝廷文书的移民自然是有保证的。

    他们生病了可以在驿站这里看病,饿了可以在驿站这里吃饭,甚至于晚上还可以在驿站内舒舒服服的睡一觉。

    但那些自发性前往西域的移民却是越来越苦,干粮渐渐的吃完,身体又开始吃不消,可是西域还有多久才能够抵达,又还要走多久、走多远?

    很多人原本充满希望的眼神都开始变的迷茫起来,纵然是刘大胆这样乐观的人都开始后悔了,这西域实在是太远了,这里的条件似乎好像真的很艰苦,一路上到处都缺水,他们有时候连水都能不到来喝。

    这样的地方真的有希望?

    “铛~铛~”

    有官差骑着马,一边敲锣打鼓也一边大声的对着迁移的队伍说道。

    “好消息、好消息~”

    “刚刚收到了朝廷的命令,所有前往西域的移民,不管是否持有朝廷的文书,都可以进入驿站免费获得吃食,可以进驿站休息,可以在驿站这里领取鞋子两双。”

    官差骑着马,不断的行走,不断的喊出来。

    伴随着声音的传播,仿佛一剂强心剂一般打进了西迁移民的心里面,刘大胆和刘麻子他们听到的时候,整个人都忍不住瞪大了自己眼睛,接着都要嚎啕大哭起来。

    他们实在是太难了。

    仅靠自己的力量跟随队伍西迁,实在是太累、太难了。

    没想到现在,朝廷竟然没有忘记他们,他们也可以进驿站去吃饭、去休息了,甚至于还可以领到两双鞋子了。

    “大明万岁,陛下万岁!”

    也不知道是谁喊出来,顿时就有大量的人跟着喊出来。

    一处山坡上面,刘晋骑在马上,看着下方浩浩荡荡才往西迁移的长龙,听到这如山一般的呼喊声,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自从知道有大量的人自发性的前往西域之后,刘晋也是心急如焚,亲自前来这里进行查看、调查。

    朝廷只是从山西、陕西、河南迁移两百万人到西域去,但这自发性前往西域的人就有两百万了。

    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一直往西,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所以刘晋这边也是赶紧向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上书,详细的说明了情况,请求朝廷这边也是调拨更多的粮食和物资过来,同时对那些自发性前往西域的移民也给以照顾。

    弘治皇帝和朝廷这边对刘晋的所说的事情非常的重视,迅速的调拨大量的粮食、物资到西域沿途的驿站,同时也是向刘晋所说的,一视同仁,要求沿途各地做好相关的工作,保证移民能够顺利的抵达西域。

    “这下子不怕没人了。”

    “有几百万人去西域,无论是河中地区还是这西域,有人就会有一切,西域算是稳了。”

    “接下来就是要想办法如何妥善的安顿好这些移民了,人是来了西域,该如何将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将西域建设好,打造成牢固的桥头堡才是关键。”

    刘晋沉思起来,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人自发性的来西域,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嗯,还是有钱好办事啊~”

    “朝廷要是和以前一样穷的叮当响,什么事情都别想办成。”

    “现在有银子了,又修了水泥马路,还有番薯、玉米、土豆这些粮食作物,几百万的移民对于朝廷来说压力也不算太大。”

    “要是以前的话,别说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了,即便是移民十万人,朝廷恐怕都做不到,只能够强制性迁移,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刘晋心里面也是感叹起来,朝廷能够如此爽快的答应下来,其实主要还是朝廷有银子了,有钱好办事,只要有银子有的商家愿意将粮食、物资运到西域来。

    “传我命令,等移民到了吐鲁番之后,请他们吃一顿好的,羊肉要逛够!”

第857章,编户为伍

    阿力麻里,刘晋再次回到这里,作为西域行省这边军事和行政合一的一把手,刘晋需要忙碌的事情非常多。

    西域和河中地区初定,很多地方都还不稳。

    大军分散在西域各处,镇压不服从大明的部族,清剿随处可见的马匪、强盗之类的,同时也还要忙着构建起庞大的统治体系,巩固大明在西域这边的统治。

    西域这个地方和大明的两京十三省是不一样的,这里虽然历史上曾经有归属于中原王朝统治的时候,但是时间很短。

    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西域这里一直以来都是不断的被一个个强大的部族所征服和统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无论那个方向有强族崛起都会统治西域。

    单单是最近的几百年,从回鹘人到契丹人、契丹之后又是金,再之后又是强大的蒙古,偶尔青藏高原上面的吐蕃人强大之后也会进攻这里,西边又有哈萨克人、突厥人、波斯人等等。

    可以说西域的历史就是一部强族不断崛起,不断统治这里的历史,在这里随随便便的抓出一个部族出来,他们的祖上都可能是极其辉煌的。

    大明想要统治这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里的汉民非常稀少,想要长久的统治西域,刘晋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移民,改变西域这里的人口结构。

    除此之外,纵然是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刘晋对于西域这边的统治也是显得一筹莫展。

    大大小小的部族实在是太多了,车不同轨、书不同文,信仰又极其的众多,来自中东地区的yslj,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有蒙古人的萨满教、波斯的拜火教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这也是刘晋为什么要强制性推行全面大明化的政策,唯有书同文车同轨,坚持一百年下来,大明在这里的统治才能够算是真正的牢固起来。

    “难啊~”

    刘晋看着巨大的西域地图,西域的面积非常的广袤,非常大,再加上现在还占着河中地区,整个区域就更大了。

    “老王,我们大明想要长久的占领这里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又不得不占领这里,能够占领这里,以后我中原大地就再无边患了,长城都可以不用修了。”

    刘晋一边研究西域的地图也是一边对着身边的王守仁说道。

    “确实是很难,这段时间以来我在西域各地行走,对西域这边也算是有些了解。”

    “西域地广人稀,多荒漠,很多部族都是游牧民族,民风彪悍,一言不合就直接动刀子,尊强者而欺弱者,喜杀戮而不尊礼法。”

    “我大明人一向又是不喜欢舞刀弄枪,民风淳朴而善良,大规模迁移到西域这里来,短期内有我们大军镇守各地,自然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当大军撤离呢,我们汉人极有可能是要吃亏的。”

    王守仁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问题,朝廷派遣过来的流官,很多人竟然不敢去上任。”

    刘晋微微沉吟一番说道:“你说我们能不能将迁移到西域的汉人按照我们军队的方法,将他们统一的集中起来,编户为伍。”

    “我们军队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训练,给予一些武器装备,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些战斗力,再加上我们明军当中的那些退伍的士兵为骨干,以此来形成一些战斗力,这样才能够在西域这边拥有战斗力。”

    “到时候纵然是我们大军撤离了,他们也能够拥有自保的能力。”

    刘晋想起了后世的建设兵团,觉得就很适合现在的西域和河中地区。

    将这些迁移过来的汉民变成建设兵团,进行屯垦戍边,既可以保卫边疆又可以建设边疆,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将原本松散的移民组织起来。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王守仁仔细的想了想也是点点头。

    “只是这有点类似于军户制度……”

    王守仁没有将话给说全,但刘晋明白他的意思。

    大明的军户制度已经烂到了根子里面,所以才会有了军制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度,现在在西域这边又实行军户制度,这似乎在走老路。

    “所以我们要在制度上进行革新,这个编户为伍并不是军户,仅仅只是一种自保的制度,本质上还是有差别的。”

    “不需要行军打仗,只是为了将移民聚起来,形成一定的战力以自保。”

    刘晋想了想说道。

    “这样倒是可以。”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我们迁移过来的移民,前期不宜分的太散,我的建议是以一万人为单位,一万人形成一个小镇,然后五万人为一个县,将人集中在城镇之中,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以统一的进行建设,也可以将人集中起来,一旦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

    王守仁仔细的沉思起来,想了想也是表示了支持。

    “我也是这样想的,西域和河中地区这边,我们清扫干净了很多的区域,先将人集中在这些区域,建设一批城镇,等我们站稳了脚跟之后再逐步的辐射开来。”

    刘晋一听,眼睛也是放光,兴奋的开始和王守仁详细的讨论起这个政策来。

    ……

    西域吐鲁番,经过了漫长的行走,刘大胆终于抵达了吐鲁番。

    前面的时候,走的非常累,但是到了后面,随着他们也可以享受移民的待遇,这后面反而越走越轻松。

    沿途的驿站为什么提供了充足的伙食,米粥、番薯、玉米、土豆这些东西管够,这两年大明的粮食大丰收,再加上朝廷大力推广来自黄金洲的高产作物,整个大明也总算是迎来了能够吃饱的好时期。

    番薯、玉米、土豆这三样东西,再加上南洋的开发、辽东开发,大明新增了很多的粮仓,粮食产量猛增。

    此外弘治十四年的时候,朝廷在大明接连修建几条贯穿南北和东西的水泥马路,极大的方便了南北、东西之间的交通往来,海运、河运又迅猛发展,这些都让大明南北、海内外的粮食运转变的极其的方便、容易。

    粮食的价格大幅度下跌,朝廷官仓里面的粮食吃都吃不完,有的是粮食给移民吃,敞开了肚皮吃。

    甚至于因为海洋捕捞业的迅猛发展,海洋产品又丰富了大明人的餐桌,同样也是有大量的海鱼做成了咸鱼干,咸鱼干非常便宜。

    朝廷这边大量的采购运输到了西域这边,这些移民不仅仅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咸鱼下饭。

    “铛~铛~”

    “各位,各位,这里是吐鲁番,已经算是抵达了西域,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特意准备了充足的羊肉和羊汤,今天羊肉和羊汤管够,大家敞开肚皮吃。”

    “另外,根据朝廷最新的命令,所以移民将以一万人为单位,编户为伍!”

    “这个编户为伍呢,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当兵。”

    “当然了,想当兵可没有那么容易,现在当兵可不比以前了,当兵都是香馍馍了。”

    “这编户为伍呢,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西域这边迅速的安定下来,西域这里和我们中土是不一样的,这里贼寇非常多,编户为伍之后,以一万人为一伍,每一伍都聚集在一个地方建设城镇,以城镇为中心在西域这里真正的安家落户下来。”

    “平时呢,大家各做各的事情,闲暇时集中起来进行训练,一旦有贼寇或者是外敌入侵,大家就可以迅速的集中起来,一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刚刚抵达吐鲁番这里就有官差一边敲锣打鼓也是一边向大家宣传起朝廷这边最新的政策来。

    来到了西域不仅仅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同样还有各种各样的马匪、贼寇之类的以及那些民风彪悍的大大小小部族。

    汉人想要在这里立足,那就必须要团结起来,编户为伍,以城镇我中心,在西域这边安家落户。

    “编户为伍?”

    刘大胆听着官差的汉话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西域这边似乎好像比自己想象之中的还要更加艰难,至少刘癞子所在的辽东地区这边是没有如此的。

    辽东地区这边就非常的安全,甚至于因为辽东的开发,这里非常的富足,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了。

    但西域这里,情况似乎好像并不是很乐观,竟然需要编户为伍。

    不过朝廷这样的策略也是让远道而来的移民们一下子就安心下来,他们本来就刚刚迁移过来,正是飘忽不定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迷茫,都会无措,朝廷这边编户为伍的办法,却是能够很好的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不需要想太多,这人集中在一起,既感觉更加的安全,又方便统一的进行管理,尽可能的发挥出集中的力量出来。

    “管它呢,还是先吃羊肉喝羊汤吧。”

    刘大胆的身边,刘麻子却是没心没肺的说道,他已经被香喷喷的羊肉和羊汤给吸引的流口水了。

第858章,澳洲草原移民

    澳洲东南,当北半球这边处于寒冷的冬季之时,处于南半球的澳洲东南正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从两个月前抵达澳洲这里,李大海一家就无比的忙碌,先是在地图上划定自己的牧场,接着就是在自己的牧场边界线上面做上几号,接着就是开始打造自己的新房子,同时也是饲养牛羊和马匹。

    当然,因为漂洋过海的原因,这携带过来的牛羊和马匹数量都是非常有限的,以前李大海一家足足有几百头牛羊,但是到了澳洲这边之后仅仅只剩下几十头牛羊和马匹了。

    这是他们家的种子,要靠着这些牛羊慢慢的繁衍出更多的牛羊和马匹出来,所以在放牧的同时,李大海一家又要开垦田地,种植庄家,这样才不会饿肚子。

    “巴图,你的手要扶稳这个犁来,然后再慢慢的犁地,用力的按下去,这样翻出来的土地才够深、够厚,这种出来的玉米、番薯、小麦才能够长势更好。”

    李大海正在教巴图种地,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的巴图,根本就不会种地,只会放羊,而且他对于种地有着本能的抵触,不愿意去学。

    用他的话来说,他是草原上的雄鹰,怎么能够学着种地?

    “知道了~”

    听到李大海的话,巴图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心不在焉,地已经开垦出了很多,面积很大,他实在是有些不明白李大海为什么要种如此多的地,用来放牧不好吗?

    种地是他们中原人才做的事情,他是草原人,是草原上的雄鹰,岂能种地?

    但是李大海是他的继父,李大海的话又不能不听,只能无奈的赶着牛在前面行走,他在后面压着犁翻地。

    “阿爸,巴图,吃饭了~”

    忙碌了一阵,琪琪格骑着马过来喊道。

    “来了~”

    听到琪琪格的声音,巴图飞一般的放下手中的犁,再骑上旁边自由自在觅食的爱马急匆匆的就往家里面走去。

    “这孩子,马上都要成家立业了,还如此的顽皮。”

    看到巴图的样子,李大海笑了笑摇摇头,将犁收好,将牛给放开,让它自己去吃草。

    周围一大片的区域都是李大海家的牧场,现在牛羊和马匹都很少,这里又水草丰满,根本吃不完,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牛羊走丢的问题。

    另外澳洲这里又没有什么大型的食肉动物,牛羊马匹都非常的安全。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李大海骑上马就往回走去,一边往回走,也是一边仔细的再次看看自己的牧场。

    牧场很大,水草丰满,气候湿润,不仅仅可以用来放牧,同时也是非常适合用来发展农业,无论是种小麦还是玉米、番薯都是非常的合适。

    “嗯,靠近巴图河这边的区域,便于灌溉,可以开垦用来种地,现在都差不多开垦出几十亩了,也差不多足够了。”

    “不过还要围起来才行,不然等小麦发芽之后,牛羊肯定会吃个干净。”

    李大海看着眼前的一切,脑海中不断规划出未来的点点滴滴。

    农村出身的他,从来都没有如此的阔过。

    拥有几千亩属于自己的私人牧场,如此大的面积,还有一条河流从中流过,水草丰满,气候湿润,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一样。

    骑着马,一边走一边巡视自己家的牧场。

    牛羊和马匹都吃的膘肥体壮,漂洋过海的时候掉膘了,瘦的很厉害,现在却是已经都恢复起来,而且因为这里的水草很好,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去照顾都长的很好。

    嗯,就是数量有点少,需要时间才能够慢慢的壮大起来。

    总的来说,对于澳洲这边的生活,李大海是非常满意的。

    因为不仅仅可以满足安木尔放牧牛羊的生活,也可以满足自己耕种的生活,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如此广袤的私人牧场,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仅仅的李大海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安木尔也是如此。

    在一处山脚下,李大海一家的帐篷就搭建在这里,周围是李大海家的牧场,背后的山林种有大量的树木可以砍伐用来当柴烧,也可以用来盖房屋。

    在周围,还有李大海开垦出来的菜园子,已经种上了很多蔬菜,有些都已经可以吃了;更远处的地方,李大海种上了很多的果树,过上几年就可以成为一片果园。

    对于过来一辈子游牧生活的安木尔来说,一下子安定在一个地方生活,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是渐渐的却喜欢上了这种安定的生活。

    大明朝廷这边给了足够的粮食和种子,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农作工具,让他们能够在这里迅速的安定下来。

    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巴图,你阿爸呢?”

    安木尔正在忙着做饭,因为牛羊和马匹比较珍贵,带过来的太少,都要留着做种,不能宰杀了吃,所以来到澳洲之后,他们一直都是在吃米饭、面条、玉米和土豆这些。

    以前煮羊肉是一把好手的安木尔很快也是学会了煮米饭、做面条,做玉米糊和土豆泥,甚至于也是慢慢的喜欢上了吃这些东西。

    好消化,比起以前顿顿吃肉来,整个人反而更健康、舒服一些。

    “在后面呢~”

    巴图微微撇嘴,接着直接坐到桌子上面,看到桌子上面的米饭、炒青菜以及一盘炒袋鼠肉,顿时就不满的说道:“怎么又是米饭、青菜和袋鼠肉啊,我想吃羊肉!”

    “有袋鼠肉吃就不错了,还羊肉,现在这些牛羊都是做种的,想吃啊,至少要明年了。”

    琪琪格看着嘟嘴的巴图说道。

    “这袋鼠肉一点都不好吃,膻味太重了。”

    巴图夹起一块袋鼠肉,闻闻味道,嫌弃的说道。

    “有肉吃就不错了,还嫌弃。”

    安木尔看到了也是无奈的摇摇头。

    澳洲这边的牛羊还很少,大家都不舍得宰杀,可是不吃肉也是不行的,于是就盯上了澳洲这里的袋鼠。

    这种体型庞大的动物,肉很多,而且关键是澳洲这边的袋鼠非常的多,到处都是,又很好捕捉,一下子就成了澳洲移民们的主要肉食来源。

    在澳洲,袋鼠的数量多达几千万只,它们的体型庞大,有一百到两百斤,又没有任何的天敌,简直就是澳洲的霸主。

    但是现在却是成了移民们餐桌上的主菜,袋鼠肉的口感和牛肉差不多,但是没有牛肉嫩,膻味太重而且偏酸,不过营养却是相当的丰富,不会比牛肉差。

    膻味太重自然是难不住吃货出身的大明人,配上姜蒜,再来点辣椒,猛火爆炒,袋鼠肉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是啊,有肉吃就不错了!”

    这时,李大海也回来了,先是看了看旁边摇篮里面的小宝宝,接着也是感叹起来。

    也就是现在,要是以前的时候,别说是吃肉了,就是顿顿吃饱都是极其奢侈的事情,在李大海小时候的记忆当中,饥饿都是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因为饥饿,他吃过糠麸,吃过树皮,吃过观音土,吃了这些东西之后,肚子涨的很大、很难受,很多天都拉不出来,肚子很涨,人却是很饿,犹如饿死鬼一样,看到吃的就拼命的冲上去。

    在李大海看来,现在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了。

    顿顿吃饱,还有肉吃,管它是什么肉,袋鼠肉也是肉,和牛差不多,膻味重点有什么关系,多放点盐巴、辣椒、姜蒜就可以了。

    “我就是想吃羊肉~”

    巴图撇撇嘴说道,其实他也是慢慢的喜欢上澳洲这里了。

    这里天气湿润而暖和,没有草原的寒冷,非常的舒服。

    “等明年吧,家里面的羊多了,让你吃个够。”

    李大海无奈的笑了笑说道。

    饭没有吃几口,外面却是有人骑着马过来。

    “李大海在家吗?”

    一听声音,李大海就知道是特木伦,和李大海一起移民到澳洲的草原人。

    “特木伦~”

    李大海赶紧走出去,笑着说道:“正好在吃饭,来,一起喝酒!”

    “不了,不了,下次来吧,我这次过来主要是向你请教下种玉米的事情。”

    特木伦是一个典型的草原汉子,根本不会种地,这来到了澳洲,不种地是不行的,牛羊太少,不够吃,必须要种一些地来补充粮食。

    “不急,不急,先进来吃点饭菜,喝点酒~”

    李大海热情的拉着特木伦进了帐篷,安木尔这边也是赶紧准备好碗筷和马奶酒,也是去将珍藏的腊肉拿出来。

    “大海兄弟,这多不好意思~”

    特木伦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都是老朋友了。”

    “来,来,喝酒!”

    “这牛羊太少了,本来是要宰牛羊的,我们现在也只能够将就着吃点袋鼠肉了。”

    李大海笑着说道。

    在澳洲这边,不仅仅有大量的草原移民,还有更多的汉人移民,而且朝廷这边有意的将大家混在一起,很多人彼此之间也是成了熟人,成了邻居,自然而然慢慢的也就相处起来,彼此间多了一些了解,少了一些隔阂和误会。

第859章,澳洲的土著

    特木伦家的牧场紧邻着李大海家,两人吃饱喝足之后也是骑着马晃晃悠悠的来到了特木伦家的牧场这里。

    特木伦家和李大海家的情况差不多,十几头羊、几头牛和几匹马,不多,都是种子,水草丰美的巨大牧场滋润下,这些牲畜都生长的非常不错。

    “大海兄弟,我这放牧了一辈子的牛羊,还真不会种地。”

    带着李大海来到自己的农田这里,特木伦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李大海的农田垄的整整齐齐,方方正正,他的却是犹如狗啃的一样,非常的难看,关键是杂草还特别的多。

    “其实种地啊很简单,比放牧简单多了,放牧才是学问呢,这照顾庄家啊比照顾牛羊简单多了。”

    “你看啊,用牛在前面拉,这犁在后面,我们压住犁头,让它深入地中,这样才可以深耕田地,将泥土翻上来。”

    “这些杂草用锄头将它除干净,在将将泥土垄起来,隔一段距离撒上一些种子就可以了。”

    “以后啊也就是除除草,施施肥如此简单,施肥就用牛羊马匹的粪便就可以了。”

    “慢慢的等着庄家收获就可以了。”

    李大海一边教也是一边亲身示范,在李大海看来,这种地确实是要比放牧更简单,就那么一块地,随便折腾,但是牛羊就不一样了,要逐水草而居。

    这澳洲以后都是定居私人牧场,等牛羊马匹多了,还要想着如何去规划牧场,轮流着放牧,比起种地来其实要更难很多,更何况这牛羊生病了也是需要治疗的。

    “原来如此,这种地啊还是你们汉人厉害。”

    特木伦仔细的听着,不听不行啊,来到澳洲这边,牛羊就怎么点,根本就不可能和以前在草原上一样敞开了肚皮来吃。

    至少来说眼前这一两年是不行的,还是要靠种地来获得粮食维持住生活来。

    “哈哈,其实都一样,至少我们以前靠种地为生,你们靠放牧为生,都一样的。”

    李大海一听,顿时就笑了起来。

    这边,李大海家里这边。

    “我出去找我安达玩了。”

    吃饱饭的巴图放下碗筷,骑上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带上弓箭和弯刀就一溜的出去了。

    “记得早点回来,还有不要惹是生非。”

    安木尔抱着小儿子,看着巴图的样子,无奈的摇摇头叮嘱道。

    来到澳洲之后,巴图似乎好像更加的调皮了一些,同时也变的更加喜欢狩猎了,澳洲这边的猎物实在是太多了,单单是随处可见的袋鼠就让这些年轻人们喜爱无比。

    “知道了!”

    巴图头也不回,骑着马奔驰起来。

    很快,巴图就来到了自己好安达阿古达木家的牧场这里。

    “阿古达木~”

    随着巴图的一声喊叫,同样也是一身装扮的阿古达木也骑着自己的白马出来。

    “走,今天看看谁狩猎猎物更多。”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骑着马开始急速的奔驰起来。

    澳洲地广人稀,野生动物非常的多,随处可见的袋鼠是他们练习狩猎最好的对象。

    两人骑着马,弯弓射箭,在广袤无人的澳洲大地上肆意的驰骋。

    “咻~”

    巴图弯弓射箭,一箭将一只袋鼠给射伤,受伤的袋鼠不断的奔跑,巴图和阿古达木则是骑着马不断的追赶。

    李大海很少出去狩猎,袋鼠肉基本上都是巴图狩猎回去的,他已经是一个好猎手了。

    这只受伤的袋鼠奔跑的速度很快,一跳、一跳,速度极快,巴图和阿古达木一直追赶着,不知不觉就离家里面的牧场有些远了。

    “到哪里去了?”

    “就怎么一点距离,怎么可能就不见了?”

    巴图骑着马在寻找刚刚中箭的袋鼠,仅仅只是一个小山坡而已,这袋鼠竟然一下子不见了。

    “呜哈哈~”

    就在这时,山坡旁边的树林里面一下子窜出来十几个人,这些人全身漆黑,身上用泥巴之类的涂了一些颜色,手里面拿着矛和石刀,其中有一个人手里面就提着刚刚巴图射中的袋鼠。

    “不好~是土著黑鬼,赶紧走!”

    和巴图一起狩猎的阿古达木一看顿时就吓的半死,连忙惊恐的喊道。

    澳洲这里是有本土土著的,这些本土土著,皮肤非常黑,体型高大、颧骨突出、嘴唇非常厚,赤身裸体,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是现在移民到澳洲移民们最大的一个威胁,经常有移民受到这些澳洲土著的袭击,出现伤亡。

    迁移到澳洲的移民将这些土著称之为黑鬼!

    “走!”

    巴图也是吓的不轻,虽然脑海中幻想着自己是草原上的雄鹰,可是当真正面临危险和战斗的时候,年轻的巴图还是胆怯了,掉转马头就开始亡命的逃窜。

    “咻~”

    这些本地的土著显然是不打算放过巴图和阿古达木,一根根长矛朝着两人投掷过来,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飞镖,飞去来器,一种可以飞回投掷处的镖,朝着两人攻击过去。

    巴图和阿古达木骑在马上,身子紧贴马背,尽量减少被攻击的面积,一边疾跑也是一边回头看,整个人都吓的不轻。

    不过很快,缺少马匹的本地土著就追不上两人,距离一拉开,巴图和阿古达木就松口气。

    “让你们追我!”

    巴图弯弓射箭,直接朝着这些土著就是一个回马箭。

    经常打猎的巴图,射箭技术还算非常不错,这一箭直接将追的最快的一个土著给放倒。

    “漂亮~”

    阿古达木看到了这一幕,顿时就忍不住兴奋的喊出来,接着同样也是一边骑马一边弯弓射箭。

    “敢不敢和我杀回去?”

    一箭杀了一个土著的巴图,双目之中闪烁起兴奋的光芒,想了想对着身边的阿古达木问道。

    “有什么不敢的~”

    “他们的长矛攻击距离有限,那种飞镖威力有限,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距离,他们是奈何不了我们的。”

    阿古达木掉转马头,非常聪明的说道。

    “我也是怎么想的~”

    “哈哈,我们比一比谁杀的黑鬼更多。”

    巴图同样也是如此,迅速的掉转了马头,两人朝着土著攻击过去,不过却是非常机智的走了一个弧线,在土著的攻击距离之外就弯弓射箭。

    “咻~”

    伴随着弓箭的飞驰,两个冲的最凶的土著应声而倒,接着这些土著一个个都慌了。

    谁能够想到这两个人竟然如此的凶悍,自己一方十几个人,他们两个竟然敢冲杀过来,而且还是两个小崽子,并不是什么成年的壮丁。

    “唔哦哦~”

    土著们说这巴图、阿古达木听不懂的话,接着丢下中箭的伙伴开始朝着森林里面撤离。

    “哈哈,想逃,没门!”

    巴图整个人非常的兴奋,看到这些土著要走,那更是杀的兴奋起来。

    手中的弓箭就没有停过,一箭又一箭不断的射出去,阿古达木也是如此。

    别看他们仅有两个人,但是弓箭却相当的娴熟,一边骑马一边射箭,命中率竟然奇高,十几个土著,等撤到森林里面的时候,竟然只剩下几个人,有十几个人中箭倒地,痛苦不已的哀嚎着。

    “哈哈,我射中了六个~”

    巴图看着进了森林里面的土著,兴奋的喊了出来。

    “我也射中了六个,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阿古达木也是兴奋的喊了出来,这一次小小的战斗,让这两个人都收获了极其宝贵的战斗经验。

    以少胜多,自身没有任何的伤亡,却是直接干掉了对方十二个人。

    “让你们抢我的猎物,这下知道我们的厉害了吧。”

    巴图看着躲藏在森林里面的土著,大声的喊了出来,看到他们丢在地上的飞去来器,也是捡了起来,这东西似乎好像挺好玩的。

    “巴图~”

    “阿古达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两道声音,是李大海和阿古达木阿布恩科的声音。

    “我们在这里~”

    “我们在这里~”

    两人连忙兴奋的喊道。

    很快,李大海和恩科就骑着马急速的本来,李大海的扛着火枪、腰间别着弯刀,恩科则是背着弓箭、别着弯刀。

    巴图和阿古达木两人一直都没有回去,两人也是非常着急,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急死两人了。

    最近周围有土著的出现,两人都非常的担心。

    “阿布,我们遇到黑鬼了~”

    阿古达木看着过来的恩科,兴奋地喊道。

    “黑鬼?”

    李大海和恩科一听,顿时就吓了一跳,赶紧急匆匆过来,看着倒在地上不断哀嚎的土著,两个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

    “这些土著都是你们两个杀的?”

    李大海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

    “对,我杀了六个,阿古达木杀了六个,还走了四个,他们跑到森林里面去了,我们不敢追进去。”

    巴图兴奋的点点头,接着扬起手中的弓箭说道:“我们就是用弓箭射杀了这些黑鬼的,哼哼,让他们抢我们的猎物。”

    “你们两个可真是胆大,也真是命大!”

    李大海听完,整个人都忍不住感叹起来,他们两个竟然如此的勇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 作者:中华田园牛所写的《大明镇海王》为转载作品,大明镇海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镇海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镇海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镇海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镇海王介绍:
弘治十年,这是大明王朝美好的中午。此时,小冰河期已经来临,绵长的严寒肆虐大地,也同样在吹打着这个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王朝。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中世纪的黑暗。此时,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控制不到二十年。此时,距离哥伦布初次抵达美洲也才过去七年,而达伽马正在海洋上筚路蓝缕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喜欢看历史小说的刘晋穿越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大明镇海王!书友交流群:720342318,有希望本书的书友可以一起来聊聊天~大明镇海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镇海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镇海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