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北美大唐TXT下载北美大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美大唐全文阅读

作者:白面黑厮(书坊)     北美大唐txt下载     北美大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571 莱比锡战役(三)

    同样被布吕歇尔部署在易北河防线上的还有国际纵队的两个大队。》し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战士们组成的国际纵队,规模在一个旅左右,五千多人,其中唐人占了一大半,不过其中却甚少唐军的正规军,即便有也更多是退役之后加入国际纵队的志愿者。国际纵队的编制是纵队-大队-中队和小队的编制,由于规模不大,所以纵队相当于旅,大队为加强营,人员在600-800人;中队实际等于连,有一百多人,有些中队也经过了加强;小队则等于排,基本都是三十多人的编制。

    两个部署在易北河防线的国际纵队大队,人数在1500人左右,这使得德军在易北河防线拥有七千多人近八千人的兵力了。当然这个加强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因为普军在另一面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萨克森将约一万残军置于了普军元帅卡尔一世的统领之下,使得对面也拥有了四万多人的兵力,也就是说卡尔一世统帅的部队是德军防御力量的六倍到七倍之间。

    经过多日的行军,普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易北河沿岸,卡尔一世临河而望,听取着侦察的报告。

    “叛军在一周之前已经全面控制了易北河的西岸,并且组织了当地的暴民,强行破坏了八十公里宽幅内,河道上面所有的桥梁。叛军拥有不少的起爆物,所以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我军如果要进行渡河的话,必须临时搭设浮桥。”

    易北河的水流并不算是湍急,舟桥作业的难度并不算高,但是卡尔一世仍旧比较忧虑,对面的德军指挥官的名字虽然他听都没有听过,但是明显不是易与之辈。德军在整条防线上打造了数个据点。能够做到攻守相望,虽然卡尔一世可以选择在整条河段的任意一点抢渡,但德军都能够迅速反应然后做出反制措施。更何况。在随便一个位置渡河只是纯理论上的情况,进行舟桥作业的话。普军需要考虑地质河流宽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卡尔一世一直留心军事科技上的进步,即便是很多东西普军并没有装备,但是他却有所耳闻。

    让他十分眼馋而又担忧的一件东西,就是产自大唐的步兵电台。此时在欧洲唐人掌握无线电通讯已经不是一件秘密了,然而唐人并没有向欧洲国家开放无线电的技术,只向欧洲国家出售有线电报。卡尔一世早已听说,在唐军的部队中,基层部队是普遍装备步兵电台的。这使得步兵单位之间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大大提高。

    普军如果攻击易北河上的一点,那么负责防御的德军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招引大量的友军前来支援,这种能力让卡尔一世还是十分忌惮的。

    不过,深沉老辣的卡尔一世毕竟带兵多年,虽然对于德军还有一定顾忌,但是却极为尽职专业,会打好自己指挥的每一场战斗。在带领先锋部队抵达之后,卡尔一世立即着手安排数个步兵团,发起抢渡作战。

    普军在初次作战中并未尝试在宽度在1-2哩的易北河上建设浮桥,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便易北河的水文条件比较好。流速并不快,但要完成一条上千米长的浮桥,对于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特长的普军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普军能够利用的只有易北河上的一部分渡口。德军当然不傻。在他们进驻易北河之前,就已经破坏了河对岸的所有渡口,这个行动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广泛支持。甚至一些以摆渡为生的从业者,也积极地支持德军的行动,亲手将自己的渡口和船只焚毁了。

    这也使得普军在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面临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他们难以在河面上架设浮桥,同时又缺少渡口和船只进行渡河。一条易北河就这样将普军生生地阻拦在了东岸,上万的普军只能吹胡子瞪眼。

    卡尔一世下令他的士兵们开始伐木建造简易的舟船。用于渡河。原本卡尔一世还想征召当地的农民和船工们进行协助,可是在普军抵达之前。当地大部分人都已经逃离了这一地区,德军将这些民众带到了河西岸。完成了一次坚壁清野,这使得卡尔一世的普军部队很难在河东岸得到补给,也不能利用当地的人力为他们服务。就连打造舟船这样的事情,都得让普鲁士的士兵自己去做。为了避免出现麻烦,普军的造船行动十分低调,尽量不被德军发现。

    不过,卡尔一世还是低估了德军的能力,德军在整条防线上兵力虽然不足,但是却有大量的革命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大量的革命群众就在河岸边上,潜藏着进行侦察。普军的造船行动没有逃出群众们的眼睛,并迅速汇报给了前线坐镇的尤利乌斯将军。

    尤利乌斯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做出了反应。他调动了德军第三师108团的炮兵营,也是装备了原唐军使用的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部队,在普军的造船地点对岸建成了炮兵阵地,18门榴弹炮立即开始对普军造船地点进行轰击。

    突如其来的炮击打懵了普军,士兵们不得不放下各种木料和已经半成品的船只后撤。卡尔一世希望普军的炮兵能够对德军炮兵进行反击,但是却被告知他们无法做到,因为隔着河对射的情况下,平均射程只在三四公里的普军炮兵,根本是射不到在西岸距河岸三公里位置上设置炮兵阵地的德军炮兵的。而且如果他们要在东岸设置炮兵阵地的话,那么也直接在德军炮兵的火炮笼罩之下,必然难以作业并造成损失。

    卡尔一世也并没有想到德军的反应如此迅速,而且良好地利用了射程和火力的优势,破坏了普军的造船行动。整个炮兵坐镇的射程半径内,普军难以立足,被德军形成了真空。

    ...

572 莱比锡战役(四)

    其实易北河战场上,普军最为尴尬的一点就是远程火力的不足。,易北河是欧洲大河,宽度比较大,这不仅给渡河带来了麻烦,而且在进行火力掩护的时候,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卡尔一世所统领的四万多普军部队,看起来规模十分壮盛,但在火力上却远不及德军的程度。

    固然此时的普军比另一位面中的自己,武器装备上已经先进了半个世纪,而且火炮的比例也大为提高了,但数量上也只有六十多门,其中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也比较有限。普鲁士在这些年内一共向大唐进口了20门30口径的榴弹炮,卡尔一世的部队中装备有2门,而这2门唐制榴弹炮,也是普军唯一可以威胁到对岸武器。其余的火炮有一部分是进口的唐制70毫米野战炮,更多则是普鲁士自己铸造的火炮,甚至有几门还是拿滑膛炮来凑数的。

    显得并不怎么正规的德军,防守易北河防线的仅有德军一个不满编步兵师以及两个国际纵队的大队,但火炮的数量却是卡尔一世率领的普军的四倍之多,拥有二百四十多门轻重火炮。这些火炮基本上都是早期唐军使用的制式武器,包括60迫击炮毫米迫击炮以及最经典的05毫米榴弹炮,都不是大唐用来骗钱的外贸武器,而是真正的唐军的硬家伙。

    郭新也亲身来到了易北河的防线,视察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对于德军的火力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信任,除了来自德意志兵团的老兵组成的专业炮兵。德军中还有一部分炮兵没有经受过太多训练。整体的作战效率和命中能力都略有不足。郭新虽然不在唐军中领兵。但是对唐军的改革和配置也是十分熟悉。唐军在火炮上已经提升了一代,现在唐军炮兵使用的迫击炮榴弹炮都是在原来穿越带来的火炮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编制规模上也有进一步地提高,比如原本唐军步兵连编制是编制两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排,而现在唐军步兵连已经扩充到了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排,而且步兵班的火力也随着突击步枪化而逐渐增强。步兵营编制上的机炮连也得到增强,2个机枪排装备2挺勃朗宁重机枪,2个迫炮排装备6门毫米迫击炮。最后旅属的炮兵团。则拥有三个各装备门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以及一个装备55毫米重炮营。

    此时德军的火力配置,大体跟建国初期的唐军火力水平是类似的。所以即便兵力上要逊色普军很多,但在火力上存在巨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布吕歇尔认为自己能够凭借弱势的兵力来阻挡住普军的强渡攻势,人力不足用火力来补,也是唐军一直以来的作战理念,被布吕歇尔从大唐军队中带到了德意志来。

    尤利乌斯少将在郭新面前还是毕恭毕敬的,现在德军的整个军官体系,基本上都是从德意志兵团中平移过来的。尤利乌斯原本也只是个上校团长,不过由于表现出色。直接被提拔成为了少将,带领一个师的兵力。而面对郭新这个在唐军内部名气也很大的人物,虽然军衔是平吉的,但尤利乌斯也是做足了下属的姿态。

    “普军初次的造船渡河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卡尔一世和他背后的腓特烈威廉二世是都不会就此轻易放弃的,普军一定在酝酿着更加大规模的攻势。其实想来,普军能做出的战术安排也是比较有限的,比较可能的还是利用自己人数规模的优势,同时在多个地点发动强攻,使得我们首尾不能兼顾,最终如果有一个点被突破,普军渡河成功,他们很可能就可以通过这一个点不断扩大战果,最终使得我们的整条防线崩溃。”郭新叙述道。

    尤利乌斯是防线的指挥官,他说道:“不管是普鲁士在我们这条防线的任一一个地方开始造船或者架设浮桥,我们的侦察力量都会侦知,那样我们可以像之前一样,迅速地将炮兵转移过去,对他们进行覆盖,从而解除危机。”

    郭新摇摇头,分析道:“你说的也没有错,但是普鲁士人虽然死板,但面对这场战斗,也是十分用心的。我们确实可以做到及时响应普鲁士人的造船或者架桥,但是普鲁士人也许会通过尝试逐渐摸清楚我们的调动情况和火力部署。当然如果他们更聪明一点,可以在我们炮兵所不及的地方造船,然后或者用畜力,或者挖掘沟渠让那些渡河小船入河,最终对我们发动全面进攻。我几乎是可以肯定,普鲁士人会选择同时在多点渡河的方式,而这对我们的防守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尤利乌斯也认同郭新的话,道:“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是否需要派遣特战小队泅渡到对岸破坏他们的造船行动”

    德意志兵团在成立多年的时光中,也打造过一支特种部队,执行一些敌后刺探破坏爆破一类的任务。这支特种部队现在也正式转隶德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作用却并不小,尤利乌斯也在唐军中呆了多年,自然懂得特种作战的一些关键。

    郭新点头道:“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尝试的,毕竟我们无法太过被动的进行等待。要知道,单纯把普鲁士军队堵在易北河的东岸,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胜利。奥地利人正在向着战场靠近,而且他们的出兵方向是我们的南方,我们没有易北河将他们挡住了,那样一来,我们两面受敌,而且兵力上面临全面的劣势,想要取胜就更加困难了。”

    说实话郭新并不喜欢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战役的主动权实际在联军手中。最好的局面是卡尔一世发动的进攻在德军手中受到挫败,而且普军发生了比较大的伤亡和挫败,甚至被震慑,然后布吕歇尔挥师再次击败奥军,那么整个战场情况将会比较有利于德军。但是如果僵持下去,普奥联军完成合流,那么对于德军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

573 莱比锡战役 五

        按照预计,奥军需要二到三周的时间抵达莱比锡战场,这场战役于是出现了下面这种诡异的局面:德军希望拖下去因为后方可以武装起更多的军队,参与到战争中来,但同时也不愿意继续拖下去,因为普奥两军会师之后必然给德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普奥联军希望拖下去,因为等到他们把大军集结完成,就能够给予叛军最沉重的一击,但他们也不愿意拖下去,因为国际主义革命的强大之处已经越来越被贵族们所知晓,如果这场革命继续蔓延下去,必然会彻底动摇整个德意志的封建统治基础,即便这次的革命被镇压了,接下来受到煽动的群众会不断地动新的起义,直到诸侯们彻底灭亡的一天。

    在整体的战略上,大方向德军是要击败普奥联军,逼迫他们来到谈判桌上,从而保住初步的革命果实。到战场进行的层面,德军要实现给予普奥联军决定性重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普奥联军基本上是在三个方向,卡尔一世所率领的普军主力在西侧;奥地利6军元帅荷亨洛赫亲王率领的奥地利军团、波西米亚军团、匈牙利军团在东南侧;符腾堡、巴伐利亚以及奥地利的一部由克勒法伊特伯爵带领,准备从南侧攻入。

    本来就兵力有限的德军就不得不同时顾虑来自三个方向的敌人,而且多达十数万的敌人,想要在战场上从容将其击破,势必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普军在次的渡河尝试失败以后,卡尔一世并没有消极地等待援军的到来,而是确如郭新所料,用多种策略复合的方法,企图强渡易北河,对德军进行打击。一方面,卡尔一世组织普军的一部以及萨克森的部队,仍旧在莱比锡以东的易北河河段打造渡船;另一方面,卡尔一世却带领两万多普军的主力,沿着易北河向西北移动,企图在普鲁士控制的马德格堡渡河,然后形成对莱比锡德军的三面合围,彻底击败这一股德军。

    德意志共和国控制了汉诺威和易北河西岸的萨克森地区,普鲁士的马格德堡地区实际就形成了插入国革控制土地中的一个突出部。跟随唐军学习和训练多年的德**官们,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布吕歇尔在拿下不伦瑞克之后,虽然带兵继续南下,不过德军第一师两个团也随即进驻不伦瑞克地区。当然这两个团其实并不满编,实际比较有战斗力的,每个团只有一个营。不过,第一师的这两个团很快就靠着吸收当地兵源,扩充到了大约两千多人到三千多人的兵力,虽然大多数的士兵都没有经过太多的训练,不过至少他们在武器上都是得到了德军最优的武器,而且战斗意志比较旺盛。

    尤利乌斯在察觉卡尔一世的动向之后,明白要维持莱比锡的易北河防线,就不能让普鲁士人从北部易北河渡河而下,总司令布吕歇尔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一封电报拍到了不伦瑞克,命令那里的第一师52团和55团立即前出,占据普鲁士的马格德堡和斯滕代尔等地。帮助德军作战的还有人民卫队的力量。

    战争爆之后,普鲁士人虽然有意增强边境的防御,不过核心重点还是集结主力,随卡尔一世出征,解救萨克森的危机。毕竟当时德意志各诸侯都在皮尔尼茨,如果德军进展太快,攻破了德累斯顿和皮尔尼茨,那诸侯们显然就危险了。所以卡尔一世带兵南下萨克森也是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如果让卡尔一世选择,他会直接出兵不伦瑞克,从中将南北的叛军截断。

    德军52团和55团随即起了进攻,驻守的普军次与德军进行了野战。普军在马格德堡拥有四个步兵团,多过德军两个,不过齐整度上不如德军。德军动的攻势十分突然,普军虽然在此之前,打造了堑壕等防御工事,不过德军和人民卫队的战士们,像是潮水一般无孔不入,从多个方向动进攻,而且几乎可以说是不计损失,在普军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德军使用大量的自动武器压制住了普军,并且趁夜动突袭,顺利地吃掉了普军的一个团,随后配合当地起义的农民,将马格德堡团团包围。普军紧急回援,但是再马格德堡城外被德军55团打了一个伏击战,损失惨重,几乎被全歼。

    在第一师把炮兵团拉到马格德堡之前,马格德堡就选择了向德军投降,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接到来自卡尔一世的消息,德军截断了当地的通讯,使得守卫的普鲁士人并不知道,他们也许再坚持三四天的时间,就能得到卡尔一世带领的普军主力的支援。

    从这场战斗中,德军的一些特点也展露出来了。先是打法上异常凶悍,这其实在之前也有表现。德军作战基本上不等对手划下道来,就一味地猛冲猛打,而且是特别愣头青的打法。普军的防御其实并不是不好,但是德军居然直接冲击普军防御最坚硬的地方。第二点在于德军拥有数量比较大的自动火力,这也使得他们在动进攻的时候,很好地压制住了普军,使得冲锋的部队能够直接攻入战壕之中。而只要一点突破了,普军几乎就被全面突破。

    缺点也是明确的,那就是德军士兵的作战素质还是比较差的,他们依靠着比较强的火力,以及强大的士气和精神,能够打出士气如虹的战斗,但是其实还是遭受到了一些损失,并且布吕歇尔在之后现,德军战场上的弹药消耗是很大的。不少士兵在战场上操纵着武器一会儿就把子弹打空了,很多子弹都是在紧张之下一气儿射出的,根本挥不到应有的作用。照这样下去,恐怕德军连一个月都撑不住,弹药就消耗干净了。

    当然不管怎样,德军还是成功在卡尔一世抵达前,基本肃清了易北河的西岸,并且炸毁了河道上的大桥,再次让卡尔一世面临了无桥可过的尴尬局面。

576 莱比锡战役 六

    一向顽强和善战的普鲁士人被嘲笑了,虽然战役打了没有多久,普鲁士一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仅仅是驻守马格德堡的普军四个步兵团被德军吃掉,卡尔一世所率的普军主力并未遭到太大创伤。(请访问~猫扑~小说,有您所有要看的书,)但是,普鲁士人多次尝试,多次失败,而且灰头土脸,被全欧洲的人都看在眼里了。尤其是处于同一阵线的奥地利人,虽然近年来已经跟普鲁士缓和,可看到普鲁士吃瘪,奥地利人也有些幸灾乐祸。

    甚至利奥波德二世作为奥地利皇帝,还专门拍了一封电报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既然普军无法突破易北河防线,那么就等他们奥军抵达之后,为普军创造过河条件吧。

    这样带有嘲讽和戏谑的一封电报,直接燃了情绪化的腓特烈?威廉二世,这位国王直接派特使前往卡尔一世的帐中,告诉他,必须在奥军抵达莱比锡战场之前渡河成功,不然这位陆军元帅就自己看着办吧,普鲁士丢不起这个人。

    卡尔一世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他并不是喜欢硬拼的人,但是牵扯到普鲁士的荣誉问题,他也不能耗时间去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了。于是,卡尔一世在易北河长达80多公里的河段上,分三处,进行强渡。

    在马格德堡一带,由于德军行动比较仓促,虽然破坏了河上所有的桥梁,但是并没有来得及破坏对岸一些渡口和船只,而在萨克森境内,卡尔一世命人挖沟渠。在远离德军炮火的地方造船。也卓有成效。

    11月1日上午8时。普军在三个地同时发起渡河作战。渡河地分别是马德格堡以南的a地,德绍以北的b地和托尔高以北的c地。

    事前德军虽然掌握了一定普军的动向,但是普军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也带给了兵力并不充足的德军极大的麻烦。

    首先是a战场,由于德军更多忙于肃清西岸的普军,而马格德堡周遭有比较多的易北河支流,卡尔一世在抵达后,尽心收拢了一批大船只。虽然数量并不会太多,但已经足够用于渡河的作战了。

    德军↖↖↖↖,+↑m也知道防备普军准备渡河工具已经是不可能,所以严阵以待,德军和人民卫队开始在河岸打造多重的防御工事,并且设置炮兵阵地,可以使炮兵在遇到敌情之后,迅速进入阵地,并准备发射。

    普军并没有将所有的渡船集结起来,而是分不同的集群,也在a战场不同的位置发起渡河。这样的好处也十分明显。将德军的防御火力分散,而德军总会出现火力较为稀薄的区域。就自然增大了渡河的成功率。

    a战场德军拥有一百余门火炮,其中一半以上是105毫米的榴弹炮,威力还是相当可靠的。当普军发动过河攻势的时候,德军炮兵开始向河面上发射大量破片杀伤的榴霰弹,炮弹凌空炸开,大量破片飞溅,即便是普军士兵伏在船上,也会被打得像筛子一样。

    但普军在整个渡河战场上,分散了几十个百人不等的渡河集群,而德军在一开始设置的火炮阵地,为了追求杀伤和威力,都比较集中,所以尽管德军的火炮凶猛,但仍旧无法阻拦所有渡河的普军部队。

    自然德军对河道的守护不仅仅是自己的炮兵,尽管这条河段德军仅仅经营了数日,但在河边他们也打造出了一些工事,不仅德军士兵,包括有武装的人民卫队,都驻防在工事之中。特别是德军还拥有一定数量的重机枪,当普军的船队接近时,重机枪嘶吼地开火,大片火舌打出,别普军士兵的身体,就连木船的船壳也能够击碎。

    普军也尝试在船上进行还击,可是德军依仗着工事掩体,还有火力压制,普军的还击不会有什么效果,更多是大片的船被击毁,或者就算没有被完全摧毁,船上的普军士兵的数量也不足了。

    在德军两重的防御火力之下,普军伤亡是相当惨重的,新时代武器战争条件下,伤亡相比三十年前那场七年战争,已经是骤然提高了。疯狂的大炮和机枪成为极为有效的杀戮兵器,将战场真正的变成一个地狱。

    当然,普军的分散渡河战术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大约有六分之一的普军士兵成功地登上了河岸,不过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德军和人民卫队凶猛的火力,指挥防御作战的德军军官受过系统的大唐军事体系教育,留出了机动的部队,直接扑上去将登岸的普军消灭。刚刚登岸的普军缺乏重武器,而且也没有有效掩护,立时就被德军给消灭掉了。

    a战场的战斗持续了大约一上午的时间,到午后基本停息,普军调动数千人发动的猛攻最终被打灭,而且让卡尔一世更加震惊的是,普军的伤亡极大,总共有115人伤亡,比起他所带领的两万多普军部队似乎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实际上受限于渡河载具,这几乎是他派出第一批渡河士兵的全部,也就是绞肉机一样的易北河防线,几乎带走了全部参与渡河作战的普军士兵的生命。

    a战场的失败,也沉重打击了普军的作战斗志,德军恐怖的火力震慑住了普军,普军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与这样火力程度的敌人作战。卡尔一世也非常清楚,德军利用数量优势的火炮和机枪,构成的火力网,如果普军没有足够的火力去抵消,那么只能靠人力去填。这场战斗中其实已经有二百多普军登岸成功了,可是由于缺乏火力支持和掩护,轻易地就被德军给消灭了。现在卡尔一世想要再度发动a战场的渡河作战,却又一次陷入了缺少渡河工具的窘境。德军毁坏了大部分渡河作战中的普军船只,卡尔一世再次只能望河兴叹。

    除了a战场之外,另外两个战场也同样发生了比较激烈的战斗。(未完待续。。。)

575 莱比锡战役 七

    b战场是普军进攻的一个新方向,普军选择在罗斯劳附近的易北河支流集结渡船,并且冲击这一带德军防御比较空虚的防线。『,普军的动向一直是被德军掌握的,得益于德意志国革的群众发动能力,使得即便在普鲁士的境内,也有相当数量的国革党员,在秘密地为德军提供着各种情报。于是,普军尴尬地发现,当他们的部队抵达一个地方,对岸的德军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工事修筑,明显普军的动向被他们掌握。

    哪怕之后卡尔一世故布疑阵,之前先把部队屯驻在距离罗斯劳数十公里处的科斯维希,但普军集结渡船的行动却不可能逃过德军的眼线,没有船的普军是过不了河的,所以德军指挥官立即判定,普军的真正渡河方向是在罗斯劳而不是条件并不好的科斯维希。

    这样一来,当普军在b战场过河的时候,即便德军之前在德绍一带没有太多防御,但仍旧是开来了一整个步兵团,进行防御。同样在此战场发动渡河作战的普军规模也不算大,大约在五千人左右。与a战场同样的作战节奏,德军步兵团的炮兵营使用榴弹炮猛轰对岸,b战场的河道宽度比较小,这也使得渡河的困难降低了一些,而且德军一岸以树林和平地为主,构筑防线的难度也增大了。

    德军把炮兵营拆成了三个炮兵连,并且辅以其他部队的机炮连和火力排的火炮,轻重搭配,并且尽可能拓宽防御面。普军在b战场的渡河更加成功。由于易北河在这个河段弯曲迂回。这使得德军在己岸得到了突出部的优势。普军将自己的炮兵安置在了凸岸,使得德军的炮兵阵地和防御工事置于了自己的打击之下。德军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德军步兵团团长,决定主动出击,自己抢先渡河,拿掉普鲁士人的炮兵阵地,保证己方火力部队的安全。

    于是一场渡河战,在b战场打成了防守一方必须以攻势才能解决己方困境的情况。当普军开始调动的时候。德军炮兵就开始隔着易北河开火,同时德军一个连的士兵乘船渡河。渡河后,德军开始抢占凸岸阵地,普军大约一个营的兵力与德军发生了交火。在德军优势火力之下,普军防守阵地的部队被打退。不过普军随后像是闻到了腥味的苍蝇,开始向凸岸机动,企图消灭夺取阵地的德军部队。

    于是,在完全无险可守,甚至连条壕沟都没有的凸岸,德军跟普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军集中自己的火炮,轰击企图占领凸岸的普军。普军随后不甘示弱,在自己一边也设置炮兵阵地,予以还击。当然这样的还击声音是非常微弱的,普军的几门火炮在刚开始发射之后,就被德军给点射敲掉,使得普军再次陷入了没有火力支援的境地。

    冒着德军的炮火,普军不断集中兵力冲击德军在凸岸的部队,德军也在随后又加强了两个连过河,厮杀变得越来越白热化。

    而与此同时,十分明智的普军将领选择在另外一个方向发动渡河攻势,以凸岸的战斗来牵扯住德军的注意力。普军迅速在凸岸东部的罗素河派出船队,进攻方向正是原本德军设置的防御阵地,而此时防御阵地上的炮兵正在卖力地支援凸岸的友军。

    好在德军之前分拆了炮兵,此时至少还有一个炮兵连六门榴弹炮以及十多门迫击炮能够对普军的渡河部队进行打击,不过,虽然火力还算可观,但普军的渡河比较分散,打击也不是特别有效。好在防线之上还有德军的机枪工事,交叉火力仍足以给普军带来极大的伤害。

    于是,b战场的情况变得格外焦灼和混乱,德军普军在多个地方进行交手,这样的战斗也异常考验一支军队的耐心和坚韧度。普军渡河部队在遭受了巨大损失之后,还是成功地登上了南岸,不过数量也相对有限,只有六百多名士兵,相当于两个营。

    然而登岸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德军的工事让出了一段距离,留给普军登岸,而他们上岸之后,德军的密集火力就打过来,成片成片地将失去掩护的普军扫倒。有些普军士兵用船体进行卫护,但是很快德军的炮击就打过来了,炮击在陆地上的杀伤比在水面上的杀伤更加强大,这也使得普军实际根本不能维持在岸边超过15分钟。

    不过普军随即用幸存的船只再度运来了一批普军抵达了德军一岸,平坦的岸边不仅给德军的防守带来麻烦,也使得普军的进攻缺乏有效的掩体,在缺少装甲车辆防护的情况下,利用肉身冲击德军的工事,是极为不显示的,德军是每个排都装备了一挺机枪,班组还有轻机枪和冲锋枪,这样的自动火力配置,使得普军在面对德军的时候是相当无力的。

    真正危急的战斗发生在凸岸上,德军抢占这里的阵地,随身携带的弹药并不算多,而普军前仆后继地企图抢回阵地,加上德军实际上还是比较年轻,所以弹药消耗十分大。在德军打退普军第四波进攻之后,德军士兵们已经剩不下几颗子弹了。终于在第五波进攻的时候,普军杀入了德军的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德军士兵并没有像普军想象的崩溃,而是高喊着口号,举起刺刀狠狠地跟普军杀在了一起,向来以冷酷和高效著称的普鲁士士兵没有想过自己会遇到这样的敌人,在这场白刃战中被爆发出惊人勇气的德军击退。好在后方的指挥官反应很快,立即派人渡河将补充的弹药送上,这才再度稳固住了德军在凸岸的阵地。

    b战场的作战持续进行了一天的时间,直到德军和普军都精疲力竭,才算落下帷幕。普军损失相当大,凸岸阵地和渡河阵地共损失了超过2000人的兵力,而德军也伤亡了二百余人,比a战场的从容不迫要多带了几分血腥气。(未完待续。)

576 莱比锡战役 八

        莱比锡-托尔高附近的c战场,是这次的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诸侯联军动用了约8ooo名普军以及5ooo名萨克森军士兵,在托尔高一带的易北河河道上,动了攻势。

    在该战场上,普军虽然在火炮数量仍旧落后于德军,但是却同样形成了炮兵集群,为自己的渡河部队提供火力的掩护。这也使得莱比锡战役中第一次出现了德军和普军以炮兵对轰的情况,普军炮兵装备差,德军炮兵经验差,不过德军炮兵的指挥官却更有条理,操典一般地设置了合理地炮兵阵地,然后开始先行敲掉普军一个个炮兵阵地。而普军炮兵显然对这种新时代的炮兵使用方法并不熟稔,他们的攻击目标也不是德军的炮兵,而是河岸上的德军防御工事。

    为了提高命中率,普军炮兵的位置比较接近河岸,越过河道的炮弹,直接能够砸进德军的阵地之中。德军修建了整条防线,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事都是加固工事,不惧怕炮击,所以普军的炮击还是带给了德军一定的损失。而普军的炮击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很快德军的还击就到了,十几分钟后,普军的火炮彻底哑火。

    不过这个时候,普军和萨军已经大规模开始在宽幅过7公里的河道上,展开了全面的渡河行动。驻防的德军立即利用组织守军进行遏制,一如a和B战场,渡河战几乎是普军损失最大的地方,大片大片的普军士兵被击杀。

    战场的一隅,年轻的国际纵队的两个小战士,蔡忠和林福兴也紧张地战斗着。这严格意义上是他们第一次面对普军的进攻,两人都带着兴奋和紧张。他们的班长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士兵们:“都沉住气,别一个劲儿地开枪,不要着急,看准了慢慢地打,一个个地打!”

    这名班长是唐军的老兵,退役之后又来到国际纵队挥余热了,尽管他参与过的战斗也不算多,但经验不是盖的。德军的那些愣头青士兵们,几乎是玩命地在扣扳机打子弹,而就算是家底富裕得多的唐军,实际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这么浪费子弹的。国际纵队和德军中的老军官和士官们都很清楚一个道理,德军的火力占据全面的优势,尤其在自动火力上能够很好地压制住普军和萨军,即便是把他们放到近前,甚至登岸,德军也能很好地将他们歼灭,但如果一味浪战消耗弹药,那么之后德军的防御战会很难打。

    蔡忠端着一杆s1步枪,显然这枪已经有些年头了,枪托等一些地方都有磨损,不过换了新的枪击和枪管,并不影响精度。蔡忠视力不错,瞄准了河面上一条小船上一个俯身并不够的普鲁士士兵,调整了几次呼吸,然后扣动扳机。子弹飞射而出,在河面上打出了一个小水花并没有击中敌人。

    蔡忠并不气馁,拉动枪击把子弹再次上膛,仍旧是同一个目标。普鲁士人的船度并不快,不像是唐军的冲锋舟是有船外机的,普鲁士人的船是靠人力划桨的,对于河岸上防守士兵的射击来说并不算太困难。

    不过,蔡忠还是在第四颗子弹才击中了这个普鲁士人,而这艘船那时候还有二十多米就靠岸了。

    与蔡忠相比,林福兴的运气要差一些,他打空了枪匣中的五颗子弹,没有命中一个敌人。而像林福兴这样的士兵其实并不少,普鲁士人都尽量用船体掩护自己,除非是大口径重机枪将木船击毁,否则被击中的敌人其实数量不算多。

    临近船只靠岸的时候,国际纵队的几个军官开始吆喝着:“火箭筒,火箭筒!”

    德军和国际纵队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箭筒和火箭弹,当然数量不可能像唐军自己装备得那么多,所以国际纵队的军官们都要求士兵们剩着打这些重火力武器。四十毫米的火箭弹飞射而出,拖着一条尾迹直奔那些度并不快的小木船,然后爆炸将其中的敌人炸死。操纵火箭筒的都是国际纵队中经验比较多的老兵,而像蔡忠和林福兴这样的新兵蛋子,是不会被信任操纵这样“贵重”的武器的。

    十多枚火箭弹命中了八艘木船,加上伤到的其他船只上的普军士兵,近百人被这波火箭弹攻击给带走了。而火箭弹的这种袭击,也是普军所没有见过的,明显也震慑到了普军,这一波攻击之后,显然的普军士兵的动作要慢了一些。

    而岸上由德军二个步兵团和一个国际纵队大队组成的防御力量,用强大的火力教普鲁士人和萨克森人重新做人。普军受限于船只数量,即便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实际渡河中能利用的船只少,一次性运送过河的是士兵数量也不算多。

    不过普军也用了一些小花招,比如先动一次渡河,然后进行火力侦察之后,开始在另一部分防御变得空虚的地方再度动渡河攻击,这两个地方可能会相距数公里甚至更远,从而极大地牵扯德军的防御力量。

    好在德军在防线上的转移和机动能力都不错,普军在这场渡河战中,虽然在一些渡河点成功登岸,并且对德军的防线形成了一些威胁,但德军很快就将登岸的普军和萨军合围歼灭。

    最终c战场上普军损伤是三个战场上最高的,普军和萨军总共在这次渡河战中损失了4o88人,德军由于在c战场的布置是三个战场最严密的,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三个战场诸侯联军的总损失居然高达近八千人,这不仅震惊了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同时也更使得他们无限愤怒。

    但同时,德军统帅布吕歇尔也有着深深的忧虑,因为经过这次高强度的战役,德军在三个战场已经损耗掉了三分之一的弹药补给,如果这样强度的战役再来一两场,那么德军很可能面临有枪无弹的境地,而就算能够再消灭一到两万的敌军,普军和奥军仍旧有充足地兵力,扭转战局。

577 莱比锡战役 九 -借款

    初次面对德意志诸侯联军的全面强渡告捷。+,德军虽然兵力损失微乎其微,但弹药补给的消耗惊人,同样也引起了远程操控这场革命的大唐共和国的注意。

    白南在策划这场革命的时候,就深知即便是大唐给予充足的支持,革命的成功几率和失败几率其实相差并不大。因为不同于之前在南美对抗西班牙的殖民军队,欧洲的保守势力更为强大,而不管是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是一等一的欧陆强国,拥有着强大的陆军。所以革命将面对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反动势力的镇压。

    同样对于大唐来说,毫无节制地大力支援共和德国的成立,也不符合大唐的利益。原本大唐国内就有一种声音,认为德国取得统一和独立后,因为********和实际利益,会跟主义上一致的大唐渐行渐远。无论是大唐还是德国实际在国际主义的背后都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此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尚未完全萌发,但马恩斯在真正执掌这个国家之后,必然会效仿大唐,催生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尽管有国际主义为根基,极端的纳粹化不会出现,但难免在很多地方可能与大唐的政策产生歧见。

    大唐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盟国,但防止反目,以及如何控制成本的投入,也是尤为重要的。毕竟大唐现在最为重要的工作,还是大力发展国内建设,不断地增强自身国力。大唐财政的主要支出,也是在本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毕竟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实际统治范围的扩大,都需要大笔的金钱投入。这投入并没有随着大唐原本的开发度提高而减少。反而不断地增加,因为大唐进行地开发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

    这一年大唐已经相继的展开了两场局部战争,年初打越南,年中打日本,用于战争的机动经费也差不多了。此时德意志革命爆发。其实对于大唐的财政来说是比较吃紧的。白南以及众多的大唐高层,对于仿照另一位面中苏联那样不计后果,以本国民生为代价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是极为不赞同的。即便是****当年支援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也都是勒紧裤腰带做到的。当然此时大唐经济条件比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是远超时代水平的高,但白南是不愿意以本国经济增长速度来交换一个支持大唐的欧洲盟国的。

    当然该支持还是要支持的,一场战斗打掉了德军三分之一的弹药,白南和国防部都看得心惊肉跳。一方面白南督促增加一笔对德意志共和国的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的援助。另一方面也接洽德意志国革方面,准备开启非无偿援助。

    大唐的行事准则里从来没有援助和支持就应该自己全掏腰包这样的事情,所以当初在南美三国成立的时候,大唐虽然无偿给予了一些帮助,但三国的主要资金还是源自于大唐的低息贷款的。

    另一位面中的日本,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发放oda,也就是政府开发援助,其中从七九年以后中国累积得到了日本三万两千亿日元的oda。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oda某种程度上是日本对中国的战后赔款,而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产业进入中国打开了通路。对日本经济的好处也不言而喻。

    大唐虽然是具有比较强橙色特征的现代国家,但是在金融运作上的能力,却十分灵活,乃至于比20世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更强。金融的活跃和发展能够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强的动力和提升效率,当然如果不受控制的一味追逐利益,而且没有底线。就可能爆发如同美帝那样的各种危机。

    大唐的财政紧张一些,但不代表大唐的各商业银行是没钱的。由于大唐几家商业银行巨头无一例外不是国有属性,从人事调动到营收分配一系列都是由国资委掌控的,所以这就使得大唐政府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多。大唐毕竟是华人国家,强烈忧患意识下的华人都有着强烈的储蓄倾向。这也使得绝大多数新移民的钱是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大唐建国以来长久都维持着低利率。不过民众对于利息的收入似乎已经十分满意,更多希望有地方存放现金。而商业银行一直努力地将这笔海量的资金重新带回社会,也就是进行放贷。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经过妥善论证之后,都会得到贷款,利率还不高,整体经济环境的优越也使得整个回报率是十分高的,从而不断地钱生钱。

    不过也许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商业银行们仍旧控制着相当大一笔流动性,私营企业主是谨慎的,国营企业想多贷但是脑袋上套着枷锁,防止他们浪费资金以及滋生贪污**。所以一些海外投资或者政府间借贷就是不错的项目了。

    白南关于援助从无偿转有偿的想法传下去之后,几大商业银行立即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白南看上去都十分咋舌。有银行提出20年期的5亿唐元的低息贷款,有银行则提出了累进模式的每年投入一笔贷款的模式,总之五花八门,而且金额巨大。

    这也体现出各商业银行内部也是比较看好德意志革命,以及之后德国的经济发展的,他们都希望利用这笔贷款分一杯羹。虽然所谓低息贷款,但实际大唐本国内部也都是低利率。同时资金利用不足,大额贷款也为商业银行们提供了一个好项目,有些银行也企图趁机进入战后的德国,开展业务。

    经过遴选和修改之后,大唐的贷款方案去到了汉堡马恩斯总统的桌上,马恩斯对此自然是不无不可,虽然免费的变成要还的了,但是十年或者二十年期的长期贷款,对于德国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这也表示大唐不会轻易放弃德意志国革,他们的革命之路还是一片大好的。(未完待续。)

578 莱比锡战役 十

        易北河渡河战斗过去之后,普鲁士人可并不知道德军究竟消耗了多少弹药并且还剩多少库存,他们所能见到的最直观的就是自己的伤亡数字。近八千人的死伤,再加上之前德军对马格德堡地区的攻占,使得普军实际上在一周之内就付出了万人的伤亡,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惨败,而且就以前的历史来看,很少有一场如此短促的战役,在规模并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伤亡这么多的士兵。

    普军的统帅卡尔一世虽然战前对于战争的惨烈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但是真正见到万人的伤亡时仍旧感到极为心寒和恐怖。卡尔一世在之后写给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信件中提到:“……当代的战争模式已经随着武器的变化而生了巨变,来自唐人的武器已经改变了战场的形态,并且让火力弱势一方的损失极为加大。不过依照我的判定,如果我方拥有跟叛军同等强度的火力,那么必然能对叛军也造成大量的伤亡。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不在于单纯的士兵人数和战术,火力的强弱已经成为更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过卡尔一世也同样慧眼如炬,他在信中也宽慰自己的国王道:“……这并不代表普鲁士没有取胜的机会,我在战斗中现,叛军会不计后果地射大量弹药,而有证据表明叛军使用的精密武器都是由唐国制造的,那么他们就很难短时间内补充弹药。叛军也不可能拥有大量的弹药存量,所以我们对叛军的打击,应该集中在对后勤的破坏上,只要战争的烈度过某一个点,那么缺少弹药补给的叛军将会暴露出所有的劣势,而面对我们训练有素的普鲁士精锐只会崩溃。”

    卡尔一世话说得有一点点隐晦,但实际上意思却是很明白的,普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德军这种装备水平的,虽然普鲁士已经逐渐具备生产射金属定装弹的栓动步枪、咖啡磨机枪以及线膛炮等等武器,不过这种生产能力只要还是集中在鲁尔区,鲁尔区现在是在德军的控制之下,反而逐步开始为德军生产这些武器了。

    那么可行的方案也就一个了,那就是用人力去拼德军的火力,透支德军的火力后,胜利就自然到来了。可无论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是卡尔一世,都不希望用普鲁士人的生命去搏,这场战争之后,如果普鲁士损伤惨重,那么对于今后欧洲局势的言权就降低了,甚至还会遭到别的国家的觊觎。毕竟这场平叛,普鲁士损失的区域尚不算多,这主要是为诸多西德意志小邦夺回土地和重建贵族封建体制。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满卡尔一世在前线的表现,但是他也知道卡尔一世也同样无能为力,更换将领也不一定能打得更好,而且卡尔一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普鲁士的国王陛下开始想其他的主意。先他催促利奥波德二世尽快把奥地利军队送到前线,从南方为联军打开一条通路。

    奥地利军团会经过德累斯顿,直接出现在莱比锡南面,无需跨越易北河防线,所以威胁系数更大。一旦奥地利军队成功的拖住德军,那么普军就更有机会渡河成功,两厢合力,拼着比较大的损失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其次,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意图将更多的欧洲盟友带入这场战争中来。他连续致信了英国国王、荷兰执政、丹麦国王、瑞典国王,出于对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倒没有去找沙皇俄国,在信件中他将这场叛乱称为欧洲全体国家的重大危机,应该合力解决,并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派兵援助。

    北欧的丹麦和瑞典等国,对于德意志的这场革命虽然也有担心,但是认为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相反革命会削弱普鲁士等国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丹麦和瑞典都比较担心普鲁士做大。虽然德意志共和国的出现,可能对这两个国家威胁更大,然而不论是丹麦国王还是瑞典国王,都认为这就是普通的一场叛乱,最终会被平息下去,不足为惧。

    荷兰的态度比较暧昧。三年前荷兰国内爆的革命将贵族执政威廉五世赶下了宝座,是普鲁士军队帮他重拾权力的,而且双方有着姻亲关系,更加亲密一些。但是荷兰并不想这么简单地为普鲁士火中取栗,他们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并且荷兰拒绝单独从一个方向出兵,至少有一个军力相近的盟友辅助才行。这也是他们看到了德军的强大,而感到心虚。

    荷兰人能指望出兵的,显然就是隔着海峡的英国人了。这场战争里英国人跟德意志邦国一样,有着最大的理由去镇压革命。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样也是汉诺威的君主,汉诺威被革命者占领了,国王的尊严被挑战了,乔治三世自然有权利去收回属于自己王冕之下的领土。

    实际上,不必腓特烈?威廉二世的邀请,英国也有很强的作战倾向,他们在战争爆之后,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德军的装备水平和战术模式,都极为类似于唐军,英**方也有意通过这样的作战,了解他们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唐的真正实力。毕竟已经多年没有跟唐军正式交手,英国人也是微微有些心虚的。

    经过多年工业展和国力进步,英国人自觉自己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卓越成果,实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装备上,英军的程度可以说是欧洲最好的了,但这些装备显然跟唐军的武器还是有一定差距,军队打仗也不是完全看武器,英国人需要知道现在的自己能否跟唐人抗衡。

    他们实际自己也知道,现在的大唐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可怕的强国了,上千万的人口,庞大的国土以及昌明的科技,都让英国羡慕而畏惧。

579 莱比锡战役 十一

        英国并没有贸然出兵,而是先进行口头上的警告。

    代表英王的使臣抵达德意志共和国的都汉堡,要求与德意志共和国的主事者见面。作为总统的马恩斯是不愿意理英国人的倨傲的,他打了一名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去接见英国使节。

    一间看上去比较简陋的三层欧式建筑,就是德意志共和国的外交部了,尽管国革得到了不少汉堡的资产,包括地皮和建筑等,但汉堡的政府机构并没有去挑那些最大最豪华的地方作为办公地点。这一点上类似于大唐国革,都是有益保持相对简朴的特征,避免走铺张和腐化的路。

    英国人被领进这间“外交部”,很快他们就开始嘲笑德国人的排场,身为贵族的英国使节,用英语明目张胆地对自己身旁的随僚说道:“这些泥腿子果然是粗鄙的,这破房子寒碜得令人大笑。”

    外交部中的德国人自然是有懂英语的,而这个英国使臣说话声音还那么大,自然听得到。不过似乎没有人愿意去理这个家伙,大家各自做各自的,就让这个家伙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英国使节开始大为不满意:“喂,你们这些缺乏礼仪的人,我要求见你们的领导者,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见到人。”

    负责接待的德国官员只是冷着一张脸,不咸不淡地说道:“请耐心等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具体面见的细节都没有提到。

    直到又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的外交部来了一个司长,而且他进来之后,直截了当地跟英国人说:“诸位,有什么话就跟我说罢。”

    英国使臣极为不满:“你是那个马恩斯吗?我们要见马恩斯!”

    司长根本不鸟他们的样子,回道:“总统先生没有时间接见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英国人道:“不行,我们一定要见马恩斯!”

    司长不为所动,而是道:“如果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么就请你们离开汉堡吧。”

    英国人简直要被气得七窍生烟,使臣音调都提高了八度,他说道:“你们的傲慢会付出代价的!”

    司长哦了一声,说道:“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那么这次的见面就这么结束吧,请回。”

    英国人现这些愣头青一样的德意志人好像是玩真的,使节也担待不起没有把信息传到的罪过,赶紧甩出了英国政府出的声明,并且自己还负责给增加一点气势,“你们已经成功地激怒了不列颠,吾王是真正的汉诺威之主,你们对于汉诺威的挑衅和占领,就是对吾王王冠荣光的侮辱,这是我不列颠不能接受的。现在我正式通知你方,要求你方48小时内撤出汉诺威,并与我国协商对我国的损失进行赔偿,否则吾王的雷霆之怒将会将领,英国将会加入德意志诸侯的联军中,彻底碾灭你等。”

    司长来了点兴趣,但也不意外,说道:“哦?居然是下战书吗?好,那我代表我国表示知道了。并且,我现在便可以代表德意志共和国向你们表态,德意志不接受任何的威胁,如果英国想要战战争,那么我们可以给你战争!”

    “太猖獗了,太狂妄了,你们会后悔的!”英国人也同样说着硬话,但是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很快就被扭送出了这栋建筑,然后在监督之下登上了自己前来的船只。

    在第二天,这位英国使臣还没返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在伦敦的大唐公使便面见了英国外相。

    英国外相利兹公爵十分讶异大唐公使的前来,对于唐人,利兹公爵还是不敢怠慢的,他询问道:“不知贵使此次过来,是有什么重要事务呢?”

    这位大唐公使名叫羿立,是刚刚上任不久的大唐驻英的外交官,身材不高,也其貌不扬,但是说话声音很铿锵,逻辑很清晰。

    羿立说道:“外相先生,大唐在此郑重向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声明,我国已正式承认德意志共和国的合法性,并且坚持德意志问题应由德意志人自己解决的态度。任何非德意志国家的干涉,我们都会认为是有悖于法理性和正义性的。我们听闻,英国已经对德意志共和国下了最后通牒,这是我方所不能接受的。在此大唐声明,如果其他域外国家干涉德意志的内战,那么我们将认为是对战争局面的扩大化,不利于大唐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对此我方会进行激烈的反应,在这个情况下,也就是直接出兵参战。我们希望各方能够谨守克制,避免激化事态。我方也呼吁,应该由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这场纷争,而不是简单通过暴力和战争解决。”

    这段话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却将利兹公爵气得脸色青。羿立满嘴的都是什么大道理,但是转译过来就是仨字:不要脸。这意思说得很清楚——德国是我罩的小弟,你想动我的小弟,得先问过我这个大哥的意见。你真动手了,行,那么说的了,咱们也伸伸手比量一下吧。

    跟唐军作战,英国人还是多少有些虚的。之前唐西战争中,大唐海军直接堵在了西班牙的海岸家门口,而且大唐经常干那种跨海调动数万大军作战然后取胜的事情。英国的商贸要比西班牙繁荣,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很强,但是对付大唐的大西洋舰队也是很没把握的事情。其实是英国还掌握着情报,大唐正在大力增强自己的大西洋舰队。如果到时候开战,唐军不必跟英国6军交手,仅仅是靠着海军封锁航线和港口,就够英国人喝一壶的了。英国的经济强烈依靠对外贸易,所以受不起这个损失。

    于是,英国人变得骑虎难下了。之前他们牛气地装了一个小B,然后回头立马就被扇了两个耳光。他们也根本不清楚,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大唐的恫吓。因为白南也没有做好准备此时大规模地介入欧洲局势,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远征欧洲。

580 莱比锡战役 十二

    强烈推荐一家手工曲奇店,在淘宝搜索“妙蕾”,有一款10多种口味的什锦曲奇,超级美味!适合边看书边吃,书友们不要错过哦!

    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英国人的写照。本来十分凶悍地跑去汉堡威胁德意志共和国,但是随即当大唐说可能介入之后,英国人就偃旗息鼓了。英国人当然对挑战大唐有些跃跃欲试,但是从国王乔治三世到首相小威廉皮特,都不认为现在是恰当的时机与大唐共和国开战。而且一个让英国觉得也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根据他们在汉诺威的探子发回来的情报,汉诺威的平民已经彻底被国革给煽动了起来,他们驱逐着所有的贵族,并且自觉在国革组织下,参与到各种行动中。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有些市民则自发地戴上袖标维持秩序,甚至国革成员领导下,很多地方还恢复了生产,而且爆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汉诺威人现在讨厌贵族、更讨厌英国人,英国政府不由担心,即便他们能够成功收复汉诺威,这里可能会持续性的动乱,给英国带来更多麻烦。实质英国和汉诺威严格而言并不是一个国家,它们只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君主,而在具体的政治上他们有各自的倾向。而本身汉诺威人也并不乐意为了英国的利益,来牺牲自己或者为其卖命。乔治三世也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个母语是英语、生在英国的汉诺威君王,对英国的臣民来说,增进了亲近感,可是对汉诺威人来说却增加了疏离。所以很多汉诺威人≡↗,并不承认乔治三世的地位,在有了新的选择后,立即就抛弃了乔治三世。

    愤懑于唐人的霸道和干涉,不过英国人也随后给自己找了安慰的理由,英国同样不希望看见特别强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场革命之后。不管最终胜利者是德意志国革还是普奥一方,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在削弱着法国的国力,之前西班牙还惨败于大唐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沙俄又距离太远,那么英国独霸欧洲的局面将会越来越明显。

    不管怎样,英国最终选择止步这场战争。所以战争仍是德意志人的内战。

    在易北河初步挫败了普鲁士人的攻势之后,德军加紧补充自己的军力,大量的热血革命群众愿意加入到战斗中来,受到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德军的势头很高。在易北河战斗之后的五天时间中,德军的四个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人力的补充,最吃紧的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兵力分别提高到了9000人和7000人;第一师则基本完成了满编,现为15800人左右;回师的第四师也在莱茵鲁尔补充了新的兵力,成长到了11000人左右。是几支部队中人数增长最大的。

    不过这种兵力的扩充也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加入军队的志愿兵,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不怎么特别会打枪。而且新一批加入德军部队的士兵,已经没有足够的唐制武器去装备他们,所以他们使用的大都是本土制造的武器,从纸壳弹的线膛后装枪甚至到燧发枪都有。这无疑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也使得其作战能力变得层次不齐。早期成立的、有德意志兵团老兵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而新组建的部队。几乎就是乌合之众。

    为了维持有效的战斗力,所以德军部队中,有一些单位是以德意志兵团老兵辅以比较有战力、经过训练的士兵组成的主力部队,而有些则是以老兵们为种子,带领一群新兵组成的新部队,这样的组合之下既能够保证德军能够打硬仗。冲杀得起来,也能够比较快地培养新部队,增强部队的战力。

    不过,虽然德军的兵力获得了提升,但很快他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奥地利军团五万大军从南方而来。已经越过德累斯顿,逐渐接近了莱比锡战场。德军在东方有易北河天然的防线,然而在南方德伯尔恩附近,也依靠着弗赖贝格穆尔德河与Jahna河打造了一条防线。不过,这条防线并不像易北河防线条件那么好,德军需要在大片的平坦农田上,构筑一条能够阻碍敌军的防线,所以这条防线几乎是无险可守的。德军能做的就是,在重要的区位挖壕沟、修工事,并且组织当地倾向于德军的民众,增强情报收集获取的能力。

    守卫防线的德军有至少一半是新补充进来的部队,德军也不敢轻易从易北河防线上抽调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因为普军统帅卡尔一世显然也是懂打仗的人,在吃了败仗之后,他迅速调整自己的部队,并且激发部队的作战意志和雪耻精神,为了掩护奥军,普军在易北河防线做了不少动作。德军也搞不清楚卡尔一世是真打算再次渡河,还是虚晃一枪。这样一来,德军便不敢怠慢,仍旧需要留相当部分的兵力在易北河防线上。在德伯尔恩防线上的德军是第二师的部队,布吕歇尔为了对付奥地利人,亲自坐镇。

    奥地利人的信心很足,他们来到战场之后,并没有仓促地发动对德军防线的攻势,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侦察,了解了德军防线的走势,以及防线上的防御构成。统帅奥军的荷亨洛赫亲王带领部队压了上来,并且摆出了奥军的炮兵对防线上的德军进行炮击。

    奥军的火炮数量并不比德军更多,荷亨洛赫亲王一面排开才三十多门火炮,而且这些火炮的年头还不短,几乎都是12磅的野战炮,也就意味着这些都是滑膛炮,射程是很近的。可是德军在防线上的炮兵不如在易北河防线上那么强大,榴弹炮虽然也有,但是整条防线上也只有36门,其余更多的是81毫米和60毫米的迫击炮。

    奥军直接把炮兵推到一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猛烈开火,这个方位德军的炮兵虽然能够支援,但是火力相较奥军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奥军还有大量步兵的掩护,这也使得一开战德军就处于不利的地位。(未完待续。)

581 莱比锡战役 十三

        布置在防线上的德军火炮以迫击炮为主,数量跟奥军的火炮相差不算多,奥军的火炮射程不远,仅在1ooo码左右,德军前沿阵地炮兵的迫击炮射程比奥军火炮的射程略大,但也没有大到哪里去。

    由于德军新兵的能力实在有限,如果是唐军或者德军的老兵,在奥军把炮兵推进到射程内之前,就能够组织炮兵进行一轮甚至多轮炮击,阻止奥军炮兵的展开和射。不过奥军炮兵还是在步兵的掩护下顺利地来到阵地前沿,开始作战。

    在奥军炮兵开火后,德军炮兵的准备才刚刚完成,而实际上迫击炮的操作并不繁琐。奥军的炮弹开始比较大地散布在德军阵地之中。德军的防线主要是壕沟,步兵们藏在壕沟之中。虽然士兵们很稚嫩,但是指挥官很多都是接受过正统的大唐军事教育的,所以他们打造的堑壕防御体系也是有模有样的。德军的堑壕是三个平行战壕组成的战壕系统,这三个战壕由一些通讯战壕连接起来。通讯战壕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这里都修有坚固的工事。前方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这些部队只在清晨和傍晚才进入战壕。7o码至1oo码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炮击时,里面的部队就可以撤到这里。3oo码至5oo码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另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前方战壕被攻下后可以进行反击并夺回它。同时德军还采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火力支援。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炮火攻击。

    奥军在推进过来之后,炮击的效果并不好,同样炮术不够过关的德军新炮兵们,用着本来精度就比较有限的迫击炮,也无法对对军的炮兵进行良好的还击。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双方都在对轰,但是战果十分有限的情况。

    接着,主持这面防御的德军指挥官意识到自己的士兵的问题,立即调整了策略,让炮兵们放弃了对敌军炮兵的专门轰击,而是向奥军攻击的步兵开火。这样一来,立即就对奥军的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荷亨洛赫亲王在此战中派遣了奥地利胸甲骑兵配合步兵作战。这些还带有中古骑士特色的部队,在战场上有着比较强的威慑,也是奥地利人的骄傲。不仅有胸甲骑兵,来自匈牙利军团的轻骑兵也在战场上对其他部队进行着策应。

    只是,比起紧跟世界军事展的英国人和普鲁士人,奥地利人的军事观念和战术更加陈旧。当奥地利骑兵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德军军官不由轻蔑地笑了。

    在奥军炮火之中,奥军骑兵在两翼向德军的防线进行冲锋。荷亨洛赫亲王的念头是,以骑兵越过战壕,最起码能够牵制住战壕中的士兵,从而为其他友军的进攻创造机会。在战斗爆之初,荷亨洛赫亲王还不由觉得,卡尔一世说德军火力可怕,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厉害,因为明显德军并没能压制住奥军的炮火,而且德军的炮火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稀疏而缺乏震慑力。

    荷亨洛赫亲王已经有了信心,他认为自己能够率军突破这条德军的防线。

    然而,他的骄傲很快就被打落了。

    当奥地利的骑兵开始冲击的时候,战壕中的机枪开始嘶吼了起来,德伯尔恩防线中德军的火力虽然相比易北河防线要弱了一些,甚至新补充进来的士兵还有大量使用老式武器的,但是仍旧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机枪。至少一个排一挺机枪这样的程度,德军还是可以维持地,当两千多名奥地利骑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堑壕机枪放出了枪林弹雨。

    就算是胸甲骑兵的甲胄,也显然挡不住金属子弹的。战马和士兵的血肉之躯,更是无法在这样强大的火力中幸免。加上士兵们也都在胸墙中端着步枪开火,密集的子弹很快血洗了奥地利人的骑兵部队。大片大片的奥地利骑兵从马背上栽下来,就算是以勇气著称的骑兵,在面对这样的战斗时,也出现了迟疑。

    奥地利人在接受了新武器革命之后,虽然也全面换装了新式火枪,但是机枪的使用比较少,特别是他们的敌人土耳其或者是波兰,都没有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以至于他们的骑兵即便是面对敌人的步枪,也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可是奥地利人根本就没有预料到战争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机枪一扫射,骑兵彻底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

    唐军也有为数不少的骑兵,但是大唐的骑兵从来不会用于阵地的攻坚战,机动、骚扰、侦察才是骑兵现在的本职工作,面对机枪和火炮组成的火力网,骑兵的生存力实在是太低。

    只有极少数的骑兵幸运地冲到了战壕的近前,不过这也只不过是把德军的靶子给放大了一些,只有极为零星的骑兵接近战壕,但什么作用也没有起到。

    看着这一幕生的荷亨洛赫亲王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一瞬间,德军无谓地打出了海量的子弹,也许几十上百子弹中才有一颗能够取得战果,大部分子弹都被浪费了了,可是就这样不讲理的火力,却直接将奥地利的骑兵给全军覆灭了。

    而没有多久,德军将榴弹炮连六门火炮给调动到了后面的预备战壕附近,开始炮击奥军的炮兵,这些操纵榴弹炮的可都是经验足够的老兵,立即将奥军的炮兵打得苦不堪言,最后炮兵们甚至不得不放弃火炮装备,赶紧后撤。

    荷亨洛赫亲王在无奈之下,只能将部队后撤,解除交战状态。看着奥军退去,战壕中的德军士兵大为兴奋。然而德军的指挥官却只能苦笑,正常情况下,在挫败敌人进攻之后,完全可以动一场反击,炮火什么的也都到位了,而且奥军是仓促作战,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可现在为了求稳,德军是不会将这些士兵带出战壕的。

582 莱比锡战役 十四

    德尔伯恩防线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荷亨洛赫亲王所率领的奥军人多势众,但是几乎在整条防线的任何一点都无法形成突破,旧式军队在集结和准备的时段中花费的时间太长,而德军又拥有组织当地人力和各种buff全开,所以在比较短期的时间内就已经构筑好了一条比较完备的防线。但同时又由于德军的新兵较多,尚未足够能战,所出于稳妥,德军的指挥官又不好派德军越过自己的战壕去逆袭奥军。

    这就导致了德军和奥军在防线两侧开始僵持。

    荷亨洛赫亲王的胆子比卡尔一世更加的小,第一次作战的失败,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骑兵,荷亨洛赫亲王就暂时停止了攻势。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火力规模的战斗,德军大量的机枪,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防线,使得奥军难以突破。

    这个局面让联盟中两个君主,利奥波德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极为不满,可是两位君主也没有办法,因为前线将领是为了避免太大的损失而做出的僵持决定。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都是各怀鬼胎,尽管两国的关系出现缓和,不再视对方为主要对手,但却都不希望自己实力削弱而对方相对变强。于是在普鲁士兵败易北河,损失过万之后,普鲁士人不愿意火中取栗;而奥地利人在德尔伯恩进展不利的时候,同样不想用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打开局面,然后让普鲁士人顺便占便宜。

    德意志的内战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虽然都有丢失自己的领土,但在这次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西德意志的诸侯们,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损失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当然最应该忧虑的是如果放任德意志国革这样搞下去,那么未来普鲁士和奥地利才会危险。

    联军一方已经知道如何去打这场战争,可是没人愿意真的用大面积的伤亡去换取胜利,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力量的均势是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现在和平的一大原因,有一方在战争中损失过大,那么战后和平不会延续,强的那一方将会对弱的一方动手,毕竟统一德意志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共同的野望。

    只是此时的僵持对于德意志共和国来说,利大于弊。马恩斯刚刚与大唐方面签订了贷款的协议,大量的唐元在大唐直接被消费,变成了各种物资,主要是武器装备,然后是机器设备。上亿规模的采购,对于大唐的经济必然是一股正面刺激,这也是白南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一场德意志的内战,大唐虽然没有自己出兵,用借钱的方式,前头赚了利息,后头又将这笔钱的大部分留在了国内,给国内的厂商带来了订单。

    甚至连唐军也趁机清空自己的库存。退役下来的老式武器,除了装备各特设兵团的,还留存不少。一次性向德国出口了数万支s1步枪,以及上千门的火炮,再加上不计其数的弹药,使得唐军将原本的库存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盈利可以直接用来大规模制造唐军的现役装备,这又是十分划算的一件事。

    大批的库存武器,被直接装上船,漂洋过海经过一到两周的时间从大唐东海岸抵达德意志港口汉堡,然后又来到了德军士兵的手里,整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一个多月内就基本完成了。两国的国革展现了很强的行动力和组织能力,利用僵持的这段时间,德军不断增强着自己。

    装备上德军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还解决了弹药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人员规模上德军进一步的扩大了。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军,再加上德军组建成功“解放”了一批原本诸侯的投降军队,使得德军在人数上的劣势逐渐被找回。

    德军不仅将四个师的兵力都逐渐提升到了5万人,而且还又相继组建了两个师,其军力提升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尽管很多新兵的战斗力没有保障,而且一些部队装备也比较差,但是仅从这个人数规模来看,德军已经够得上欧洲陆军强国的称号了。

    进入十二月之后,普军和奥军在战场上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士兵们希望回家过圣诞节,而冬天的低温和各种不利条件也影响了联军的作战斗志。

    普军和奥军为了交代,又连续尝试了几次在不同方向,突破德军的防线,都遭到了挫败,跟联军不同,德军仍旧有着很强的作战意志和精神,而且时间使得一部分德军成熟起来了,加上军官阶层拥有来自大唐军事训练的高素质,德意志防线的固若金汤,让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感到绝望。

    这个时候,德军统帅布吕歇尔捕捉到了新的战机,德军的大幅增强,让他看到了取胜的希望。普奥联军的失利和冬天的来临让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的进军根本没有成行,甚至也没开到德国的边界上。

    布吕歇尔判定符腾堡和巴伐利亚方面的怯战,将新组建的第五师和第六师全部加强在了南部,配合第四师,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发动了“圣诞攻势”。

    普鲁士和奥地利根本就预想不到叛军居然还有力量发动战略上的反击。德军三个师超过四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一路攻占了维尔茨堡,一路攻占了莱茵河畔的斯派尔。德军的行动极为突然,大为出乎联军的意料,而这些地方的小诸侯也没有丝毫办法,当地支持国际主义的革命群众对德军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有力的支持,从破坏到袭击,使得诸侯军队吃尽了苦头。

    在一周之内,德军推进上百公里,一路已经彻底覆灭安斯巴赫,另一路已经攻入符腾堡公国境内,南德意志诸侯全面告急,在12年的第一天,德军歼灭了符腾堡军的主力,成功夺取符腾堡重镇斯图加特。

583 莱比锡战役 十五

        1791年1月5日,符腾堡全境被占领,符腾堡公爵出逃瑞士。

    1月17日,德军在巴伐利亚英戈尔施塔特与巴伐利亚军团以及奥地利军团展开激战,联军统帅克勒法伊特伯爵在战前抱恙,所以正常战役的实际指挥官并不是他。德军和联军在兵力上相差不大,这也是德军第一次与联军进行硬碰硬的野战。

    德军步兵先从三个方向对联军的阵地进行穿插,由于战斗突然,奥地利军团并没有经营出完整的防御阵地,同时也缺乏自动火力,这使得士气如虹的德军很快就把战场冲成了一块一块的。

    运动能力差一些的炮兵在随后抵达,并对联军进行了炮击和压制。奥军虽然在之后尝试站稳阵脚并反击,但是德军的冲击是强有力的,联军在面对如此有冲劲和凶悍的德军之后,都变得十分惊惶。在只经过了短时间抵抗之后,联军的整条防线就出现了崩溃的局面。

    这场仗也充分体现出了德军的特点,在战场上行动迅,能冲敢打,风风火火,这个节奏让敌人十分不适应,而且联军的火力对于德军几乎没有什么压制力,德军的炮击一过来,再加上冲锋部队的自动火力,就会让联军被打得抬不起头来,随后肉搏之中,疯虎一样的德军士兵很容易就将自己的对手撕碎了。

    联军的全面崩溃,使得德军取得了开战以来的最大一场胜利。德军在一日的战斗中,歼灭了联军一万一千人,俘虏敌军一万三千人,其余的敌军大部逃散。就连奥军的指挥官克勒法伊特伯爵也在指挥部被德军包围之后,向德军投降了。

    1月23日,德军攻占巴伐利亚府慕尼黑,一周之内在南德意志革命群众的起义配合之下,强邦巴伐利亚基本灰飞烟灭。同时德军已经开到奥地利边境,威胁奥地利重镇萨尔茨堡。

    同时,德军第一师从汉堡出兵,攻入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军和当地协助的普军进行了抵抗,战斗持续了半周的时间,普军无法阻止梅克伦堡最终灭亡的命运。

    而在莱比锡的前线,受南北两次胜利的鼓舞,加上兵力逐渐充足,德军开始策动新的反击。先是南线德尔伯恩防线上的德军,突然将炮兵压前,对相持的奥军进行炮击。奥军不得不向后撤退一段距离,而德军立即跃过战壕动攻势。在火力的碾压之下,荷亨洛赫亲王选择以一部波西米亚军团进行断后,而奥军主力继续向后撤退。

    但是德军很快就歼灭了迎面的波西米亚人,整场战斗最终演变成了溃逃战。荷亨洛赫亲王虽然勉力维持奥军的有序撤离,但是德军度非常快。一些奥军也进行了比较激烈的反抗,给德军带来的不少损失,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局面。

    荷亨洛赫亲王带领的奥地利军团在德尔伯恩防线上出现全面溃败,两万奥军被歼,特别是匈牙利和波西米亚人,在吃到败仗之后大多数选择了投降,荷亨洛赫亲王最终只率领两万人逃到了开姆尼茨。

    然而德军在一天后也抵达了开姆尼茨,荷亨洛赫亲王甚至连据城而守的勇气都失去了,因为德军排出了大批重炮,显然开姆尼茨的城防是阻挡不住的。荷亨洛赫亲王最终提出交出开姆尼茨,然后他带领奥军无危险撤走的条件。布吕歇尔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了荷亨洛赫亲王的条件。荷亨洛赫也最终得以保全了两万名奥军士兵。

    不过萨克森人的运气显然就没有这么好了。布吕歇尔指挥德军第二师沿着易北河西岸而下,夺取了萨克森府德累斯顿,彻底肃清了易北河西岸的萨克森地区。普鲁士人隔着河只能干瞪眼,卡尔一世明显能够感觉到德军在易北河防线上的火炮数量得到了增强,他更难以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了。

    损失惨重的奥地利,在萨尔茨堡和波西米亚全面被德军压境,而且前后损失数万大军,奥地利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于是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派出使节,选择单独跟德意志共和国媾和。这时候普鲁士是靠不住的,普鲁士人到现在都没能突破易北河,而且在德军占领梅克伦堡-什未林之后,普鲁士甚至没有继续派兵企图帮助梅克伦堡夺回属地。德军在火力上的优势已经被欧洲国家全面认知,甚至海对岸的英国人都大为惊恐,6军提出了增强炮兵和增加机枪的提案。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1791年2月中旬,德国和奥地利最终达成了统一意见,双方保持互不承认,但是两军进行无限期停火。奥地利向德国赔付一笔赔款,以换取德军手中的上万名俘虏。

    在奥地利退出战争之后,普鲁士最终也进行不下去了。两国在3月初也签订了停火协议,两国划河而治。普鲁士最后也趁着这个机会,吞并了萨克森在易北河东岸的土地。

    至此,德意志内战在历时半年之后,基本落下了帷幕。战争中奥地利遭到了重创,普鲁士也蒙受了相当的损失。德意志大小诸侯林立的情况也在这次的战争中被终结了。最终整个德意志地区只剩下了三强,德意志、普鲁士和奥地利。

    德意志共和国最终占据了除勃兰登堡以及东萨克森以外的德意志全部领土,甚至还将原属于奥地利的卢森堡并入了自身。做到了这一步,无论是德意志国革马恩斯还是大唐的白南,对于这个结果都是十分满意了。他们都没有指望在革命爆的短时间内彻底消灭普鲁士或者奥地利,初步占领西德地区,然后快建设国家,增强国力,才是最好的选择。德国占据了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及一千五百多万的人口,俨然已成欧6排的上号的强国了。

    不仅仅是德国希望一段时间展自身,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同样不甘心失败,企图通过改革军队,而报仇雪恨。

584 新德国

        汉堡的人民广场,这个名字是在德意志革命之后新取的。汉堡这个城市也随着德国的正式建立,而成为了德国的都。

    大半年之前,马恩斯曾经在这里激情地演讲,国际歌响彻天际,而大半年之后,这里再度是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因为经过艰苦的战斗,革命者们击败了封建反动势力,保护了革命果实,德意志共和国得以继续存在下去。

    “……我的同胞们,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属于德意志、属于国际主义,也同样属于我们所有人!正是在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之下,我们原本弱小的军队不断壮大,我们的战士们在战场上扬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面对凶残的封建敌人,不屈不挠,顽强战斗,最终取得了这场胜利。德意志的战士们永垂不朽!德意志的儿女们永垂不朽!我们国际主义的精神永垂不朽!”

    欢声雷动,人潮翻涌,看着激动兴奋的人群,马恩斯也是壮志满腔。即便在最开始,他就有着极大的自信,但最终胜利到来,仍旧让人觉得像做梦一般。

    一场德意志内战,让欧洲所有的国家几乎惊爆了眼球。两大传统强国的溃败,使得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德意志恐慌甚至是国革恐慌。普鲁士和奥地利虽然迫不得已选择了跟德国停战,但是对于德国的提防却没有停止。在战争结束后没多久,腓特烈?威廉二世和利奥波德二世表了一份共同声明,声明中称国际主义是违背上帝旨意和道德伦理的邪说,必须被取缔,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境内,不允许宣传国际主义,任何人被现私藏国际主义的宣传册或者为国革党服务,都将被逮捕处刑。

    这个法令原本是为了避免德意志国革对普奥两国的渗透和破坏,保持国家的纯洁性,可是实际操作中演变成了对大批自由进步人士的全面迫害,甚至那些仅仅对国际主义者表示同情的人都成为了被迫害的对象。这导致了许多居住在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进步人士逃亡德国,而且这个风潮不断扩大,最终引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普鲁士和奥地利显然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出现,最后开始在边界建立层层哨卡和栅栏墙,组织流民进入德国。

    大量进步人士流亡德国,也直接促进了德国的展和繁荣。

    国革在初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兑现了所有在革命之初许下的承诺,推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贵族的地位不在被承认,人人平等被写入德意志宪法,德国人拥有充分的宗教自由,不管他们是信新教还是天主教,或者干脆就是无神论者,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而不被歧视。民族上,即便是被很多国家歧视的犹太人,在德国也获得了完全的公民权利,能够像其他国民一样生活工作,乃至享有政治权利。

    广大的德意志国民,在年满25岁之后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进入代议制机关,为民请命。政府官员不再被贵族们随机认命,所有人需要经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成为公务员。

    总体来说,德意志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全盘模仿大唐的,在一些细部上进行了适应国情的处理,大唐模式也是标准的国际主义国家采用的政治模式,除了大唐之外,南美三国也都是采取大同小异的政治体制。

    显然对于德意志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唐的这套体制比原本的封建体制要先进一百倍不止。每个人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国革官员们的尊重,也能够切实感觉到拥有政治权利和更多经济权利。

    经济方面,国革的看家本领就是土改,大唐从当年建设自己本土到其后将这一套模式推广到自己的海外领和其他国际主义国家,已经玩得十分纯熟了。贵族们的土地被没收,一个个农业合作社相继成立,农民们获得承包土地,农业合作社符合组织农民们进行生产、提供农业顾问和协调农业机械的使用等等。这一点无疑是让几乎所有德意志农民都高度满意的,尤其是之前服务于贵族庄园的半农奴们,他们普遍得到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当初也是国革许下的这个诺言,让广大的德国农民投身军队,跟着国革闹革命的。

    工商业方面,一如大唐,德国对于私人财产的地位进行了宪法上的确保,如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合法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受侵犯的。同样一系列的工商促进法令和政策也相继出台。德国政府在大唐的帮助下组建了一系列国有企业,吸收城市劳动力和工人,私有企业也得到了全面的便利。整个德国境内原本各邦国设置的关税全面被取消,商业活动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德国政府还组建了德国铁路公司,从大唐引进技术,准备建设本国的铁路网。

    虽然德意志国革在建设方面还是比较稚嫩缺乏经验的,一些地方也难免走些弯路,但总体的工业革命进程开始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德国本身也开放了大唐企业来德国进行投资,而大唐也派遣了一些技术人员和专家前来德国进行帮助,可以说几乎所有目睹德国展进程的人都能够肯定,德国作为一个后起新兴国家,拥有后来居上的能力。

    德国虽然年轻,但是却有着相对成熟的机制可以模仿,更有大唐这个庞大的后盾进行支持,乃至在马恩斯表胜利宣言的时刻,德意志今后走什么道路,如何走,应该做哪些事情,怎样做才能做好,这些条条款款悉数都已经落在了纸上,并准备进行落实。

    大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在这个时候也终于得到了回报。这种回报不限于经济方面,德意志的大门向大唐敞开,并且德国和大唐很快就签订了同盟条约,使得德国成为了大唐国际主义阵营中第五个国家,也是除大唐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国家。

585 运河

        德意志革命的成功,谁都知道跟大唐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关系的。没有来自大唐的先进武器和各种物资支持,德意志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正常革命中,大唐援助德国的物资是上万吨的,自然这些物资中有些是免费的援助,有些则是贷款采购的。

    援助德国的物资基本上都是在奥良港装船,跨越大西洋运送到德国的。除了一部分物资是彭州或者佛州当地生产或者库存的,百分之七十的物资都是从西海岸运送到东海岸的。毕竟大唐共和国的核心地带仍旧是在西海岸,东海岸虽然展比较迅,但工业水平相比西海岸还是低一些的。

    唐人从西海岸将各种物资装上火车,然后经洛奥线铁路送到墨西哥湾沿岸,从此装船起航。不过由于大唐的经济进一步展,尤其是东海岸地区愈加繁荣,还有来自清国的华人移民的不断迁移进入,洛奥线在建成仅仅数年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运力紧张的情况。尽管大唐铁路总公司不断地加开新的车次,并且采用更优化的管理,在移民、正常经济运输所需以及援德物资等多方面的需求下,洛奥线还是出现了吃紧的情况。

    解决铁路运力紧张有几大主要办法:提高车、增开车次、优化管理。铁路总公司在这几大方面都在努力,不过显然大唐政府对于过于依赖洛奥线铁路是不满意的,跟另一位面中的****的一面临海,铁路是沟通全国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不太一样,大唐本土横跨大6,坐拥两大洋,海运也是一个非常经济而且运量巨大的运输模式。

    早在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白南等一众大唐的战略先行者,就已经提出了建设沟通两大洋战略运河,促进东西海岸经贸交往的想法。乃至于后来大唐动唐西战争,夺取新西班牙,特意从哥伦比亚手中拿走了巴拿马地区。

    如今大唐建国已经十七个年头了,对于这样一条运河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在援德事件中,更加迫切了大唐建造这样一条运河的想法。客观条件上,大唐夺取墨西哥已经一年多,利用国革的力量在墨西哥进行地方的梳理也日见成效。墨西哥人大多满足于大唐的统治,并且生活水平和个人权利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墨西哥特区推行一个大型工程并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

    实际大唐一直都在论证建造两洋运河的工程可行性。穿越众们清楚大名鼎鼎的巴拿马运河,不过在大唐全面掌控中美洲的当下,大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案。

    其一仍旧是修建巴拿马运河,这条运河处于整个中美地峡的最窄的位置,仅有六十公里长短。当然它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巴拿马地区地势起伏,而且没有太多能够借助的自然河流和湖泊,这也使得开凿运河工程难度比较大,而且运营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另一位面中修建巴拿马运河,其通行的船只吨位是受限的,所以才出现了巴拿马型船,也就是载重在65ooo吨左右,能够通行巴拿马运河的船舶。整条运河设有六道船闸,需要进行提水才能正常通过。每艘船通过运河加上等候的时间大约需要15-2o个小时,通行船只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其二方案现在是受到更多支持的方案,也就是开凿尼加拉瓜运河。实际上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方案,在另一位面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一直都是西班牙最有兴趣的方案。究其原因很简单,虽然尼加拉瓜地峡要比巴拿马地峡更长,但实际能够利用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却更多。坐落在尼加拉瓜境内的尼加拉瓜湖,平均宽度58公里,深度在23-7o米,已经大幅度缩短了地峡的实际6地通过长度。而尼加拉瓜湖流出注入大西洋的圣胡安河又直接节省了工程开凿量,经过疏浚和加深之后,有能力通行大吨位的货轮。所以实际尼加拉瓜运河真正要开凿的,只有从尼加拉瓜湖西岸到太平洋海岸南圣胡安这一段19公里的河段。同时,这一段也存在天然河流,经过疏浚加深和改道之后能够直接利用。稍微有点难度的地方在于,运河也需要经过山脉,不过比起巴拿马的情况却要好很多。尼加拉瓜运河在开凿完成后,虽然总长度长于巴拿马运河,而且可能通过量和通过时间也没有太大竞争优势,但是这条运河完全不需要费力地进行船闸提水通过,船舶可以自然航行通过。

    加上尼加拉瓜湖的广阔面积,大量的航船可以在尼加拉瓜湖内停泊进行通过等待。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航程较短,尼加拉瓜比巴拿马距离大唐西海岸和东海岸更近,即便运河的长度增长了,但是实际的航行长度却比通行巴拿马运河更短。所以尼加拉瓜运河相比巴拿马运河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对于大唐来说,以现在的经济贸易量,中美的这条运河不需要特别大的通过量,而且大唐现阶段主流货船都是一万多吨的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并不需要格外大的通过性。但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投入更小、运营成本也更小,经济效应也更好、运输效率也更高。

    这样看来,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必要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大唐是不差钱,但是钱也要省着花,尤其是更另一位面中开凿运河还有政治考虑不同,大唐在北美处于独霸地位,而且完全控制以上两个地区。另一位面里之后中国私企准备开凿尼加拉瓜运河,就因为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领土纠纷而无法利用圣胡安河,但显然在这里大唐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在德意志革命结束后仅一个月,大唐国会通过法案,成立国有的尼加拉瓜运河公司,开始开凿尼加拉瓜运河,整个工程将在1791年年底破土动工,预计耗时一年零三个月完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9/ 第一时间欣赏北美大唐最新章节! 作者:白面黑厮(书坊)所写的《北美大唐》为转载作品,北美大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美大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美大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美大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美大唐介绍:
一支21世纪援助非洲、携带着中国维和战士和外派援建的工人们的特别船队。
一支四九年从大陆逃亡台岛,带着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败兵的难民船队。
一支由著名航海家郑和带领的大明下西洋的船队。
三支来自不同时空的中国船队,汇首于1774年北美西海岸的洛杉矶。
这一年欧洲诸国矛盾重重,七年战争只是暂时终结,新的大战正在酝酿。
这一年北美十
北美大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美大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美大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