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规则系学霸TXT下载规则系学霸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规则系学霸全文阅读

作者:不吃小南瓜     规则系学霸txt下载     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七十九章 赵院士真是太伟大了!

    机械实验室的变化太大,让朱霖又是惊讶又是惊喜。

    他惊讶的是,突然就来了一大群人,让实验室变得乱糟糟的,但看到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端设备,心里又马上涌现出了惊喜。

    等冷静下来以后,朱霖差不多明白了状况,“应该是赵院士和红枫工业的合作研发吧?”

    “但是……”

    “这些设备都安在我们实验室,是不是以后就归我们了?”

    这个问题很重要。

    朱霖马上就找到了实验室的副主任,沈丽娜,燕华大学机械学院的教授,也是机械系统与振动实验室的副主任。

    沈丽娜非常的年轻,就只有三十三岁,常青藤博士毕业的履历,再加上机械自动化类研发的世界级成果,她签约燕华大学机械学院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升为了教授。

    在朱霖离开的时段里,实验室的事务是沈丽娜负责的。

    沈丽娜对朱霖解释道,“他们是红风工业技术部的,是和赵院士的合作研发。接下来,新型电主轴一部分组装和测试,都会在这里进行。”

    “我问过赵院士了,技术、设计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他们就是在这里安装、做测试。”

    “哦~”

    朱霖疑惑的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在红风工业内部做安装和测试呢?”

    “……这个。”

    沈丽娜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反正一大技术人员来机械实验室,还给实验室增添了不少设备,是个很好的消息,朱霖马上和沈丽娜说起了设备问题,“你说,做完了这个合作项目,这些设备是不是就归我们实验室了?”

    “这个……”

    沈丽娜那一时间不能确定,但她看向朱霖的眼神带着一抹怪异,好像是在说,‘你竟然打算黑掉对方的设备?’

    但是转而一想又能理解了。

    现在运来的设备有几个很高端,市场售价都是百万起的,还有一个中型的机床,售价估计能超过千万,是实验室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向上面申请直接就会被驳回。

    千万?

    开什么玩笑!

    机械系统与振动实验室打包都放在一起也就上千万,一下子申请上千万的设备,都能重新建一个同样的实验室。

    沈丽娜被朱霖说的也心动。

    两人一起过去和鸿丰工业的基础组交流了一下,然后就直接快步走向了动力工程实验室,近一段时间,因为要注意wz-a1发动机样机生产,赵奕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办公。

    之前昆仑发动机的二号样机,大部分部件已经被运走,动力工程实验室就取消了封锁,门口只有两个警卫站着,确定来人是燕华大学机械学院的老师,就直接给放行了。

    朱霖和沈丽娜一起走进了办公室,见到赵奕连礼貌的寒暄都没有,直接就问道,“赵院士啊,实验室那些设备,尤其是那个很高端的机床,以后还会运走吗?”

    赵奕突然被问了这么一句,听的稍稍有点发愣,随后才明白朱霖说的是什么,他犹豫着想了想说道,“我也不清楚,到时候看情况吧。”

    “不确定啊?”朱霖顿时有些失望。

    “恩。”

    朱霖和沈丽娜对视一眼,都感觉有些失落,他们就和赵奕说起了研发工作问题。

    电主轴相关技术、部件的组装和测试,只是借用机械系统与振动实验室,并不需要实验室的人做什么,红风工业的技术组全部都能搞定。

    赵奕想了想让两人什么都不做,似乎也感觉怪怪的,他说道,“这样吧,实验室是合作方,你们也参与组装、测试工作,具体就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吧。”

    “技术上的事情我来负责,其他的也安排一下……”

    赵奕没有说具体的工作。

    他想的其实是让两个人参与到设备使用上,因为设备有很大概率就留在实验室了。

    虽然他刚才说的是不确定,但主要因为他说话非常严谨,只要不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情,就不会直接把话说死。

    朱霖的理解有点不同,他以为赵奕的意思就是,看看红风工业的技术人员有什么需要,他们就过去‘招待安排’。

    朱霖和沈丽娜就走了。

    当问起技术组的人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当然是生活上的。

    比如,住宿、吃饭。

    朱霖赶紧去和学校沟通安排食宿问题,他好像成了技术组的保姆一样。

    沈丽娜反倒是留下来,参与到技术组的工作中,还帮着技术组调试机器设备,就是有技术人员就问向沈丽娜,“刚才那个说给我们安排食宿的,是你们学校的后勤吗?别说,人还真不错。”

    “虽然挺老的,但是看说话办事,听斯文的,像是个老学究,大学果然是不一样,连管后勤的都看起来这么有文化。”

    “……噗嗤!”

    沈丽娜没忍住喷笑出声。

    ……

    赵奕一直在忙于wz-a1的样机制造,制造相关的技术工艺和材料,都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每次碰到问题都会上报过来,他必须要尽快拿出方案或做出选择的决定。

    这个工作很费时费力,有时候还让人很郁闷,原本的设计被修改了一些,性能上也许就会差一点,虽然差的不是很多,但很完善的设计因为制造技术、工艺和材料问题,进行一些修改就变得有些不完善。

    赵奕有点理解昆仑发动机组了。

    昆仑发动机组在设计上论证是没问题的,但真正制造出样机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部分也是和制造工艺、材料有关,原有的设计必须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修改,也许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好在wz-a1发动机样机大部分部件,都差不多过了一遍了,后续大部分都是进行制造,只需要等待就可以了。

    当赵奕正考虑样机的问题时,钱虹忽然站在门口敲向了房门。

    “进!”

    赵奕抬起头喊了一声。

    钱虹挥着手里的电话走进来,说道,“m国那边有个电话,是克莱研究所,说是领奖的事情,想让你回一个,要拨通吗?”

    赵奕点头道,“拨吧。”

    电话很快拨通了。

    克莱研究所那边是个工作人员,对方恭喜了赵奕完成np问题的证明,随后谈及克莱研究所对千禧难题的百万美元奖金,并询问赵奕什么时候有时间过去领奖。

    “抱歉,我没有时间。”

    赵奕说道,“我的工作一直都很忙。如果必须去m国,才能拿到这笔奖金……还是算了。”

    赵奕听着对面的口气,就知道是个普通工作人员,肯定没有权利决定百万美元奖金问题,说完就干脆放下了电话。

    对面。

    克莱研究所所长卡尔森就站在工作人员旁边,他全程听了电话里的谈话,本来是想接过电话的,结果对面直接挂了电话,让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怎么直接就挂断了?”

    “如果不来领奖……可以商量啊!”卡尔森郁闷的嘟囔一句,“但是,如果他不来领奖,难道真像希尔伯特说的,直接把钱打过去?”

    卡尔森还是很不甘心。

    其实最开始他就知道,希尔伯特说的是有道理的,对方不太可能来m国领奖,但他还是选择相信田刚,因为田刚的说法对克莱研究所有利。

    在十多年以前,克莱研究所提出了千禧七大数学难题,并决定给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者,颁发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这个消息引起了数学界的热议,百万美元的奖金确实非常吸引人。

    但是,克莱研究所只是制定了颁发奖金的规则,比如,论文必须要发表在学术周刊上,必须得到克莱研究所的认可,也需要有其他顶级数学研究所的认可。

    等等。

    他们并没有确定奖金的颁发方式。

    之前最先得到奖金的应该是佩雷尔曼,但佩雷尔曼拒绝了百万奖金。

    作为克莱研究所来说,肯定会希望颁发奖金的过程,顺带能帮研究所提升名气,最好是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只是默默的把奖金颁发出去,等于白白送出了百万美元。

    哪怕只是资助一名普通的数学研究者,也肯定会登上媒体的新闻,付出百万美元奖金而没有任何收获,还被外界认为是理所当然,想想都感觉心里非常难受。

    所以卡尔森才相信田刚,基本没有田刚的说法,他也会试着让赵奕来领奖。

    可惜,赵奕拒绝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卡尔森也没了主意,但奖金攥在手里,总要比送出去的好,只要钱还在手里就能随时送出去,送出去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卡尔森想着,“要不……先这样。也许他会反悔呢?那可是百万美元!”

    ……

    如果让赵奕知道卡尔森的想法,肯定会不屑的直撇嘴,他甚至放下电话就把事情抛在脑后。

    百万美元?

    那只需要股价上涨一点点而已。

    星亿投资公司持有的m国股票,近两个星期总计上涨了五个点左右,股票的总价值也上涨了几百上千万美元。

    如果加上国内拥有的资产,他可以很确定的喊上几声,“老子的个人财产,光是每天上涨的部分,都不止百万美元。”

    “钱财,就只是个数字而已,没意思的。”

    “我对钱不感兴趣,只对科学感兴趣,我要终身共享给科学事业,贡献给人类的文明进步……”

    总之。

    赵奕认为自己拥有‘伟大’的人生信念,钱财对他来说就只是粪土而已。

    带着这种‘伟大’的想法,他电话里和周浩仁讨论起电主轴研发问题,谈的都是可能遇到的问题,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之类,不知不觉话题就转到了持有的股票。

    赵奕道,“所以我才买了一个亿啊!其实应该多买一点的,之前就想着先买一个亿,现在再买就贵了。”

    周浩仁道,“也没贵多少,最近几个月只有跌、没有涨。”

    “现在买也不太好了,我知道电主轴研发将会有新的突破性进展,然后大肆购买……应该算违规交易吧?就算监管很难查到,反正我不做这种事。”赵奕摇了摇头,“就先这样吧,什么时候你们考虑增发,我再买一些,多持有一些。”

    “好,到时候一定提前说。”

    周浩仁笑眯眯的放下电话,和赵奕谈了谈他心情愉快,因为赵奕说起了电主轴成果的时间,大概就是一个月之内了。

    赵奕说的要比技术组准确,因为他能肯定不会遇到太大的技术难题,而技术组有些理论问题都要问他。

    二十天后。

    一台完全以赵奕提供的完善技术制造出来的电主轴组装完毕。

    所有参与的人员看着最后一个微小的螺丝,安装在了主轴转动轴外层,安装人员托起了完成电主轴向赵奕这边展示。

    “呼啦~~”

    大家一起鼓起了掌。

    这代表完成了大部分,剩余的就只是测试,但对于测试,所有人都有信心,因为他们对每个部件进行过测试,电主轴的核心电机、转动轴也进行过测试,数据都是相当华丽的。

    整体全部安装好以后,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测试,但数据不会偏差太大,也许会碰到新的问题,但肯定不是技术难题了。

    “那么,开始测试吧!”

    赵奕淡然的说了一句,他对于电主轴的性能也有期待,但他付出了很多精力在上面,安装好的电主轴从里到外,他都非常的了解。

    甚至……

    他都能用《因果律》来提前知道性能,就感觉一点儿惊喜都没有了。

    其他人不这么看。

    技术组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期待,连机械实验室的朱霖、沈丽娜都非常期待,双方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技术组是期待电主轴性能好,因为那代表他们工作的成功,也会是主轴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

    朱霖、沈丽娜则是希望研发有大成果,技术组大概率就不会把设备搬走了,那么设备就会属于机械系统与振动实验室。

    总之,成功都有好处。

    所有人一起观看着测试过程,测试只需要两三个人足够了,但他们还是一直跟着看,希望能第一时间知道数据。

    很快,重要数据出来了。

    这一台常规式电主轴低速段的输出转矩为280n?m,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水准,和国际顶级还存在差距,但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了。

    国内大部分自产电主轴,低速段的输出转矩都只在100n?m以内,300n?m以上就可以算是‘国际级别’的电主轴。

    最高转速的测试数据是65000r/min左右,考虑到只是常规式电主轴,最高转速的数据也相当好看了。

    从技术组得到数据的惊呼就知道,数据是有多么惊人了,“竟然能超过六万转!我本来以为超过五万已经了不起了!”

    “之前我们的只有两万转,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

    “一下提升了三倍!”

    “这个数据能赶上国外了吧!”

    “……”

    事实上,关于加工用途的常规电主轴,每分钟转速大多在七万到八万之间,六万到七万相对还是低一些,但相比之前最低端的技术,快要接近国际水平的数据,足以让人非常惊喜了。

    以上两个数据结合在一起,技术组的人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以后制造的电主轴,可以放在中端以上市场上竞争了!”

    “如果再能提升一些,用于精密加工的机床都够了。”

    “现在已经提升很多了,真是想不到啊,只几个月时间……赵院士……”

    技术组的人讨论的时候,终于想起了最大的功臣赵奕,但赵奕早就已经离开了,他们都忍不住感叹道,“赵院士是纯粹的科学家、学者,完全不在乎荣誉、金钱,连取得成功都这么淡然!”

    “这就是赵院士啊!”

    “太伟大了!”

    “不像是我们,为了一点成功就高兴,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另一边。

    赵奕正和周浩仁说起研发成功的事情,顺带问一下红风工业什么时候向二级市场公开研发成功的信息。

    这个消息公布出来肯定是个重大的利好,二级市场的股价就会出现大幅上涨,他感兴趣的是具体上涨多少,了解一下利好消息对于二级市场股价的刺激作用。

    虽然短时间没有考虑卖掉手里的股票,但看着持有的资本价值快速上升……也会很开心啊!

第四百八十章 时薪五十万?

    红风工业和赵奕的合作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性成果,研发成功并不代表全部结束,双方以及机械系统与振动实验室,还有和技术有关的权益问题要详谈。

    技术相关的权益,包括技术的使用权和相关专利的权益。

    新型电主轴技术是赵奕研发出来的,但红风工业是研发合作方,机械实验室提供了场地、设变和人员,有贡献可能就会有收益。

    红风工业是最大的收益方,他们拥有技术的使用权,以及相关专利七成的所有权。

    机械实验室收益相对较小,他们只是提供了场地、人员,好多主要设备都是红风工业提供的,前期签订的合作协议里,他们也只获得一部分的赞助经费以及相关专利百分之五权益。

    技术和专利剩下的权益,就都属于赵奕本人了。

    虽然红风工业拥有技术的使用权,但因为赵奕占据三成的权益,他们也希望拥有完全的权益,干脆就和赵奕商定技术买断。

    另外,就是专利的权益。

    新型电主轴技术拥有五个相关的专利,倒是有些出乎赵奕的意料,他本来以为没有任何专利,甚至有些技术可能造成对外的侵权。

    国际的专利来说,研发同样的技术,也可能会造成侵权。

    比如,两家公司研发出同一种技术。

    虽然都是自主研发出来的,因为一家公司提前注册了技术,另一家公司无法证明技术具体是自主研发还是抄袭,使用相关技术就不得不付给前一家公司相关的专利费。

    这就是先行者的优势。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国内汽车发动机制造领域。

    民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发展,很受相关的国际专利法限制,因为国内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起步晚,哪怕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意义也不大,因为大量的高端技术早就被注册成专利,研发出的技术放在国际上就可能出现专利侵权。

    赵奕发现研发的新型电主轴,竟然还能注册出五个专利,对能力《衍生率》有了新的了解,《衍生率》的文字介绍中说,‘现实存在的情况下’,也就是表示说,现实拥有领域更高端的技术,才能依靠足够多的条件,推导出高一级别的内容。

    赵奕下意识就理解为,别人有什么技术就可以推导出来。

    现在看来不是这样。

    别人有更高端的技术,只是《衍生类》使用的条件,并不表示推导出来的,就和别人拥有的技术完全相同。

    用简单的数字推导做比喻,比如,大家都知道0、1、2、3、4,其他人可以用的的2、4推导出8,并成为使用《衍生率》的条件,但使用《衍生率》却可以依靠2、3推导出6,甚至用3、4推导出12。

    “如果能把我研发出的技术,和其他的结合在一起,就肯定能研发出更高端的技术?”

    “这倒是很不错啊!”

    赵奕仔细思考着,“看来想研发更高端的技术,不能纯粹依靠《衍生率》,还可以找简单的方法,比如,让红风工业找一台国际制造的电主轴,低端一些的也可以,里面肯定有不了解的专利技术。”

    “然后,两者结合去做研发……”

    “现在算是第二代,那么第三代也很快就能出来了?”

    赵奕仔细一想,顿时对后续研发非常有信心,也就不在乎一点点的专利费了,和红风工业有关技术和专利的谈判过程中,干脆让律师大度一点儿,稍稍让利一些也没多大关系。

    双方肯定谈妥了。

    在技术权益方面,红风工业买断了赵奕手里的部分所有权,并支付了两千万人民币。

    专利权益则是后续十年支付使用费,每一年使用费为五十万人民币,总计为五百万人民币,同时,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也会支付给赵奕百分之二十的专利收益。

    技术权益和专利权益加在一起,赵奕等于一口气赚到了两千五百万人民币。

    当红风工业和赵奕的代表律师谈妥的时候,双方都非常满意的举杯庆祝,全程围观的吃瓜群众朱霖都看傻眼了。

    “啥玩意?”

    “怎么就两千万、五百万了?”

    “我们机械实验室,好像就只有专利的百分之五,也就是一百二十五万?”

    朱霖想到一百二十五万,倒是也觉得是一笔不菲的资金,可马上就有红风工业的代表,过来和他谈百分五专利权问题。

    “那些机器、设备……”

    “你们是想要那些机器和设备,还是要一百多万?”

    朱霖愣愣的张着嘴,“那些机器设备不是送给我们的吗?”

    “——?”

    红风工业的代表像看傻子一样看向朱霖,眼神里的意思差不多可以解读为,“那么贵重的机器,凭什么白送给你们?”

    “你傻,还是我们傻?”

    “哈、哈!”

    朱霖尴尬的笑笑,过一下脑子就马上道,“我们要机器、要机器。”

    “好,那我们签合同吧!”

    红风工业代表说,“你们要机器才对,因为我们的合作还会继续,我觉得吧,后续公司会加大研发投资。”

    “哦、哦!那真是太好了,和你们这种大企业合作就是爽快!”

    朱霖这才欣慰的点头。

    其实他不是要求有多高,而是站在旁边吃瓜有些眼红,赵奕可是一口气拿到了两千五百万,要说他做研发有多辛苦也就算了,但没有人比朱霖更清楚,赵奕在研发中付出了多少。

    “一个星期?”

    “那真是有点少,但工作时间不超过五十个小时!”

    这是朱霖的判断。

    虽然中途有一段时间出差去深城,但朱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实验室,据他所知,合作研发的前几个月时间里,赵奕根本就没来过机械实验室,后来来了没多久研发就有了突破,然后就是后续的生产、制造、测试,等等。

    在后续的工作中,赵奕也只是偶尔过来一趟,帮助解决一些技术制造中的问题,平均每天有半个小时就不错了。

    哪怕算是最高的五十个小时,他总计赚到了两千五百万?

    时薪……五十万?

    朱霖仔细算了好几遍,确定自己没有计算错误,都被这个‘时薪’惊呆了,也就是说,赵奕工作两天时间左右,差不多就能收入一个‘原来的机械实验室’?

    这……

    想想一年赚到十几万,走在外面还被认为是高薪的自己,忽然感觉生活前途黯淡。

    人和人,差距也太大了!

    ……

    在技术和专利权益谈好以后,红风工业的技术部人员都走了,他们向公司做了详细的汇报,随后马上投入到把技术转化为制造的工作中。

    同时,红风工业向证券监管申请发布重大研发成功信息。

    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周一中午,证券监管通过批准后,红风工业发布了重大研发成功信息:红风工业和机械系统与自动化实验室合作研发的电主轴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的新型电主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申请五项全新的主轴相关技术国际专利。

    同时,红风工业的官方网站,发布了研发、专利相关详细信息,以及新型电主轴的核心参数。

    在消息发布以后,二级市场反应迅速。

    之前红风工业的股价可以用‘喋喋不休’来形容,年后爆出赵奕购买红风工业的股票、红风工业和燕华大学机械实验室合作研发的消息后,红风工业的股价连续大涨,最高点时涨幅接近一倍,达到了每股十八块的价格。

    后续就开始一直跌、一直跌,每天跌的倒是不多,但当前还是只剩下十二块的股价。

    中途有好多证券投资人都发布观点,说不看好投资红风工业,他们给出的理由都是,“最终都是要回归理性投资!”

    “回归价值投资!”

    “红风工业已经成为军工股中市盈率最高的一支,但基本上都是赵院士的名气再支撑。”

    “赵院士给了投资者信心,但明星效应总归会弱化下去。”

    “红风工业的股价估值就只有八块到九块之间,现在十几块还是太多了。”

    “……”

    类似的说法实在太多了。

    因为几个月以前,红风工业着实火了一把,是个‘证券专家’都插上一脚,仔细的进行一通分析,很多‘证券专家’都不看好,也是红风工业‘喋喋不休’的原因之一,就算对赵奕再总信心的人,总是听到说手里的股票会不停的跌,也肯定会考虑尽早卖掉。

    现在就不一样了。

    当红风工业披露出重大技术研发消息后,好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还在研究消息代表什么的时候,红风工业二级市场股票就直接涨停了。

    当天就有好多人询问起,红风工业的消息代表什么。

    这时候,马上又有‘证券专家’站出来,非常肯定的表示说,“红风工业披露了重大研发消息,市场马上做出了反应。”

    “涨停,就代表看好!”

    “估计,这一波涨停还能带动一段时间,明天还会大涨……”

    “建议明早果断入手!”

    “追一波涨只有赚、没有赔……”

    这位‘证券专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因为普通股民也是有记忆的,他们清楚的记得对方连续说不看好红风工业。

    现在看到涨停就看好了?

    墙头草吗?

    下面紧跟着一大堆的评论,“你不是说过要回归价值投资,要理性投资吗?你不是说不看好红风工业吗?”

    “我就是相信你才清仓的,结果现在给我来个涨停!”

    “尼玛,错过了一半买法拉利的机会!想上车太难了!”

    “楼上的兄弟,我上次看到你的截图了,你手里就几百股,想买法拉利?指望红风工业的股价涨到一万吗?”

    “理智踩人,别打脸啊!”

    “如果要打就狠狠的抽,让他装……”

    “……”

    第二天红风工业开盘涨停,第三天依旧是开盘涨停。

    这时候,更多的人注意到连续涨停的红风工业,顿时就有专业人士对红风工业披露的消息进行了分析,让其他人明白为什么这条消息,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力。

    “主轴技术是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

    “像是机床、汽车,或者各种机器,都离不开工业注重,国内缺乏高端主轴制造技术,放在国际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

    “之前红风工业的民用主轴、机床生产,主要还是在低端领域,有了新型的电主轴,他们可以进入中端领域,等于大大拓展了市场。”

    “他们甚至能以此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国内制造业本来就拥有人力成本优势,而红风工业还有一项成本,材料、原料、钢铁材料技术。”

    “红风工业本来就是大型的军工集团,他们能自主生产各种材料,也就是说,主轴相关的零部件、各种成品材料,他们都是可以内部自主生产的,等于是实现了从基础的金属矿石,到成品主轴的一条龙。”

    “他们还拥有普通机床制造技术,连使用都有了方向。”

    “在拥有从最低端到成品完善制造能力的情况下,红风工业能把材料、技术成本压到最低,产品放进国际市场就有价格优势!”

    其实,分析还有一点没有考虑到,国内是有制造外销财政补贴的,加上高技术制造产品政策补贴以及红风工业本身的高端制造研发税务倾斜优势,他们制造的产品成本低到让国外公司难以想象。

    这也是国内制造的大优势。

    所以红风工业披露重大研发消息,二级市场的反应才会如此迅速,只要能分析出一些东西的人,马上就变得非常看好。

    红风工业的股价不断上涨,很快就涨过了二十块,涨势可以说是非常惊人。

    虽然不像开头几天开盘就涨停,但每天还是会涨三个点、四个点,而且持续几天都是如此,好多证券分析师都说‘涨的太高’,但上涨还是持续不断,似乎怎么说都没意义。

    红风工业连续不断的上涨也很容易理解,股价是盈利能力的反应,股票判断有个重要指标是“市盈率”,,也称“本益比”、“股价收益比率”或全称“市价盈利比率”。

    市盈率是指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的比率,或者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东应占的利润,代表的就是每一年净收益的倍数,可以简单理解为,“靠股票派息多少年能拿回本金。”

    红风工业好多年份都是净亏损的,靠国家补贴才能维持下去,派息的年份少的可怜,股票的价格一直都不高。

    现在有了新的电主轴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市场就看好红风工业后续的盈利能力,二级市场的股票市值自然就会大大增长。

    另外,就是赵奕的明星效应了。

    虽然红风工业没有在公告上说,具体和机械实验室哪位研究员合作,但只要牵扯到燕华大学,所有人都能想到赵奕。

    赵奕不止是学术界的明星,民间的声望也非常的高,几乎所有人都对他的科研能力充满了信心,发现红风工业和机械实验室的合作,果然和预想的一样,只几个月就出了重大成果,后续自然就看好了。

第四百八十一章 魏世清:哈哈,我让大款心疼了!

    红风工业总部,总经理办公室。

    周浩仁看着单股二十五块的价格,以及高的惊人的换手率,知道空头和多头的博弈开始了,有些机构和个人觉得红风工业的股价涨的太高,短时间上涨了一倍太过惊人,就开始不断抛售了。

    有些人则看好后市,继续不断的入场。

    股市上总是有一些股票,能在几年之内翻个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红风工业到现在涨了一倍,数值上其实并不是特别高,但考虑短期内就涨了一倍,上涨的速度还是非常惊人的。

    那些看好后续的都是长期看好,而短期内大部分人都觉得,红风工业会有一段时间的调整。

    周浩仁是红风工业的总经理,他并不在乎短时间的股价涨跌,而是不断的感叹着赵奕的能力,赵奕最初打算购买红风工业的股票,他还觉得是‘失败的投资’,还觉得赵奕根本不懂投资。

    现在看来,他才是见识短的那一个!

    赵奕才是股神啊!

    虽然赵奕似乎不懂什么市盈率,甚至k线、y线之类的专业东西,但是没有人比他更懂科研了,买下一大堆的股票,然后进行专业的研发,拿到属于个人的研发成果不说,顺带着还让手里的股票大大升值。

    这一波操作让周浩仁目瞪口呆,都感觉被拓展了眼界。

    什么叫股神?

    这特么才叫股神啊!

    什么巴菲特之类的都弱爆了,巴菲特也有亏钱的时候,真正在股市赚到钱也是五十岁以后,而赵奕这个操作放在任何公司,都可以说肯定能让股价上涨,怎么去投资都稳赚不赔。

    几个月时间,赵奕的一亿成本价值变成了两亿五千万以上,他还拿到了两千多万的技术、专利费,等于是几个月把一亿变成了三亿。

    “看来以后投资还要看赵院士啊,他投什么,我就投什么……肯定不会亏!”

    “就算是亏,他也肯定想办法赚回来!”

    “股神啊!”

    “这才是真正的股神!”

    当然了。

    除了感叹赵奕的操作以外,周浩仁更兴奋于电主轴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成果,红风工业可以拓展市场,甚至打入国际市场,也代表了集团公司未来有了更好的发展。

    现在就是拓展市场的最佳时机,必须要抓住时机真正把技术转化为制造、产品、利润。

    周浩仁也开始忙碌起来。

    燕华大学。

    好多人也看到了股市上的事情,因为就连大众舆论都在讨论红风工业的研发,讨论着主轴技术的重要性。

    这个等于是给大众一个科普。

    以前大家都知道‘磁悬浮’、‘芯片’、‘对撞机’,类似的技术都非常厉害,现在才知道最基础的主轴制造,原来也是如此的重要。

    魏世清也看到了。

    他不熟悉什么红风工业,只制造最近赵奕是在机械实验室,才明白他到底是在做什么,同时得到了一个信心。

    几个月前,赵奕投资的一亿变成了两亿、三亿,他狠狠的赚了一大笔。

    虽然早就知道赵奕很有钱,但真正让他有印象的就是这一次,然后魏世清看着手里的几十万经费,为购置一台服务器的费用发愁。

    医学科学中心已经建造好,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添置了各种高端设备,一副科研土豪的样子让人羡慕嫉妒恨。

    微生物技术的情况截然相反,别说是太高端的设备了,他们连普通设备都买不齐,毕竟有一个新的大型实验室,就等于是增加一个实验室,原本的实验室还是要继续用的。

    那么增加的实验室,设备资金从哪里出呢?

    魏世清想着微生物技术实验室的拮据,再想想土豪的生物医学研究所、突然变有钱的材料实验室、突然有大量设备的机械实验室……

    反正,心里酸了!

    “不行,还是要找赵奕!”魏世清决定喝出一张老脸,怎么也把服务器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他去找赵奕了。

    赵奕正在校园里走着,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就看到魏世清气喘吁吁的过来,还伸手喊着,“赵奕……赵院士,我找你一大圈了!”

    “嗯?”

    赵奕顿时意识到不对劲。

    魏世清和他非常熟悉了,一般都称呼他名字,突然喊起了‘赵院士’,肯定是有事相求吧?

    “啥事?直接说!”赵奕问道。

    “哈、哈!”

    魏世清扭捏着尴尬了下,说道,“是这样的,我们微生物技术实验室打算添置一个服务器,但是资金呢,是个大问题。”

    “找学校啊?或者向上级申请?”赵奕试探性地问道。

    “都找了,没用!”

    魏世清郁闷道,“我到处要钱,就要到了十几万,有一部分还是学校出的。”

    “十万块钱不少了吧?”赵奕疑惑的问道,“而且你们实验室连几十万都没有?不可能吧。”

    “几十万,有,但我们不可能都用在服务器上,要给新实验室添置设备,不要太好的设备,基础的总归要有吧!”

    魏世清卖苦的说着。

    赵奕明白了。

    医学科学中心本来是生物医学研究所建的,生物医学研究所财大气粗,添置设备都不需要学校拨款,其中有一部分区域划给了微生物技术实验室,他们等于是增加了一个实验室。

    实验室增加了,但资金没有增加,不管是上级还是学校,肯定不会划拨额外的资金过来。

    “反正你们也没有需求,慢慢来吧!”赵奕劝说了一句。

    魏世清郁闷的差点吐血,就好像买了个新房子,结果没时间装修住不进去。

    这真是要多郁闷,就有多郁闷!

    他说道,“大的设备我们没有打算添置,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一台服务器,不需要像医所买上千万的,我们也没地方放,有个二、三十万就差不多了,你知道,赵院士,我们实验室和科学院有合作,负责完善微生物数据库,服务器肯定要……”

    接下来魏世清就开始卖苦。

    说啊说,一直不断的说,强调夫妻对于微生物技术实验室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他们是一点儿钱都要不到。

    赵奕听的头都大了,“魏教授,你到底想说什么,直接说吧。”

    “是这样啊!”

    魏世清不好意思的笑道,“听说,赵院士,你最近赚到了不少钱,这样,你给我们赞助一下,不是纯粹的赞助,就当贷款给我们,利息……哈哈,我们实验室每年也有结余,也有上级拨款支持,就签合同每个月还一点。”

    “如果以后有研发收入,或者什么地方用到……”

    “哇啦哇啦~”

    魏世清连续说了一大堆,意思差不多就是,让赵奕提供无息贷款,他们每年还一部分,慢慢的把钱都还上。

    这肯定是亏本生意。

    赵奕想着魏世清都开口了,直接拒绝也不太好,干脆就问道,“要多少?”

    “这样……”

    魏世清想了想咬牙开口,“五十万!”

    “五十万?不行!”赵奕马上一口否决,觉得超过了心理预期,转而道,“魏教授!你知道我赚了两个亿,但就只是股价,我那部分股票是增发,三年内不能卖的,所以只能看看。”

    “现在给你们资金,就等于拿我账户里的现金啊!”

    魏世清听着觉得有道理。

    五十万可不是小数目,就算赵奕赚到了很多前,但毕竟是他个人的钱,平白的资助给实验室本身就说不过去,拿出账户里的现金,一开口就是五十万,确实是有些过份了。

    “赵奕拿出这部分钱,估计也会变得很拮据?说不好。”

    显然。

    魏世清对赵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他干脆说道,“那你说多少?”

    “……二十?”

    “成交!”

    “靠!”

    赵奕心里怒骂一句,觉得还是说多了,但反正就损失点利益,也根本无所谓了,他紧接着补充一句,“先说好,买服务器用我的钱,在你们还清欠款之前,服务器名义上是我的,这个要写进合同里。”

    “那没问题!”

    魏世清马上点头答应下来,喜滋滋的想着‘服务器在微生物实验室,还能搬走不成’?

    两人商定好。

    赵奕给钱虹打了个电话,让她抽时间去和微生物技术实验室谈合同,自己则继续在校园里溜达着晒太阳。

    魏世清则喜滋滋的回到了实验室,见到白建武很兴奋的说道,“老白,老白,刚才我可是找赵奕要了二十万,无息贷款,怎么样?我老魏出马,一个顶俩,估计赵奕拿出二十万也很心疼。”

    “我看他那样子就看出来了,肯定很心疼,咱们这也叫傍大款了,能傍的让大款心疼,也就是我魏世清了!”

    “哈哈!”

    白建武带着迷茫看过去,随后突然打开了浏览器,搜索‘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几个字,马上出来了一个榜单。

    他点进去直接下拉到最后,指着屏幕说道,“二十万,让赵院士心疼?”

    “你看看这个,今天最新出的。全网都在谈啊!”

    “什么?”

    魏世清带着疑惑看过去,发现是最新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详细的列出了几百个富豪,有排名、名字、年龄、主要财富来源以及总资产。

    其中有一行是--

    第425位,赵奕,23岁,科研及投资,4.5亿美元。

    “4.5亿美元?”

    “美元!?”

    “……”

第四百八十二章 那我们就再保守一些!

    福布斯富豪榜是财经杂志《福布斯》制订的榜单,每年更新一次世界富豪的排名情况。

    《福布斯富豪榜》,又被称作是亿万富豪俱乐部,能登榜的都是身价超过十亿美元的富豪,登上榜单都能称作是‘亿万富豪’。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则是《福布斯》为中国定制的榜单,扩大了富豪涵盖的范围,资产超过一亿美元就可能会上榜。

    新公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赵奕初次登榜排名第425位,基本是缀在了榜单的末尾,但他的上榜却成为了舆论焦点,甚至要比榜单前三位讨论还要多。

    赵奕本来就是个焦点人物,国内乃至世界最有名字的学者,公认世界排名第一的数学家,其他领域也有大量的研发贡献。

    这样一个年轻的天才学者,竟然挤进了福布斯榜单,成为了国内有数的顶级富豪?

    好多人都感觉被颠覆认知了。

    再仔细注意福布斯榜单中,列出赵奕主要资产收入来源--

    科研、投资!

    赵奕也是榜单中唯有收入来源,标准着‘科研’二字的富豪。

    网络上充满了热议--

    “厉害呀!靠科研挤进富豪榜,赵大神才是真牛x!”

    “老师告诉我,搞科研就是做贡献,现在我才知道,搞科研才真是钱途无量!”

    “别老盯着科研看。赵大神本来就很有投资眼光,看看宇图机器人!”

    “再看看红风工业!”

    “话说,赵大神能上榜,应该和宇图机器人关系很大吧?”

    这是当然的,但也不全面。

    福布斯的财产数据来源,是公开信息以及专业评估公司的数据。

    上市公司的富豪资产数据很好统计,公司总市值乘以持有股本比例就能算出来,有些公司并没有上市,统计就要靠专业评估公司了。

    过去的几个月、一年时间里,宇图机器人公司发展迅速,依靠已经完成了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智能技术,宇图机器人快速扩大企业客户群体规模。

    他们的企业客户包括很多家过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

    另外,宇图机器人在合作研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和大型的科技公司达成合作,一起开发适用于手机、电脑、车载等领域的语音交互系统,还有汽车领域的巨头和宇图机器人公司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多领域的智能技术研发合作,更加受到投资者以及市场青睐。

    虽然还没有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盈利,但宇图机器人的未来是被广泛看好的,专业评估公司也在不断上调宇图机器人价值的评估。

    这还是没有上市的情况下。

    宇图机器人不断传出好消息,公司被市场广泛的看好,他们如果能够成功上市,股票肯定会受到大规模的追捧,有专业人士认为,“如果宇图能上市,市值会轻易增加三倍以上。”

    虽然市场对于宇图机器人普遍看好,但宇图机器人短时间不可能上市,公司未实现稳定盈利的情况下,国内是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到国外也要经过多重审核,没有主核心收入业务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得到审批。

    赵奕登上富豪榜和宇图机器人的发展有关,但资产能扩大到四点多亿美元,也不全是宇图机器人的原因,还有星亿投资公司和红风工业。

    红风工业的股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部分还是星亿投资公司。

    星亿投资公司只是个名头,实际上,就是赵奕个人控股的公司,只是不断的买入m国的股票,卖出操作都很少很少,但因为公司购买的股票,全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公司持有的股票资产也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一点五亿美元。

    宇图机器人加上星亿投资公司,资产价值总计超过四亿美元。

    红风工业的股票只是零头而已。

    当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讨论时,赵奕则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福布斯》是对他的资产评估并不准确,比如,他的银行账户上还躺着一亿多人民币,星亿投资公司也有四千多万美元的流动资金。

    但是,手里的资产被公布一部分,他的心情多少有些郁闷。

    他不是那种纯粹的商人,还能靠福布斯榜单来增加名气,而是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小市民,手里的钱被公布就难受了。

    “该死的m国佬!”

    “还排什么富豪榜?就算知道也不用公布出来啊!靠调查这个,出杂志赚钱太黑心了!”

    “这下,都知道了。”

    赵奕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福布斯的榜单公布以后,就马上有一大堆熟人打电话过来,嘴里还说着什么恭喜上榜之类。

    有的纯粹就是羡慕的调侃。

    有的则想过来取取经,问一下怎么做的投资,能赚到这么多钱。

    还有纯不要脸的,都说自己科研经费不够,想舔着脸要一点经费?

    “要钱?没有!”

    “通讯录互删,以后别联系了!”

    “是朋友就别谈钱,谈钱伤感情!老子的钱都是付出血汗赚来的!”

    其中也就是林晓晴关心自己,说近一段时间出门,一定要注意安全,顺便约定周末要过来这边小聚一下。

    小聚……

    咳咳,只是吃东西,可能会吃个通宵。

    赵奕才把林晓晴的电话放下,就受到了未来丈母娘的电话,赵虹娟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和晓晴结婚是怎么安排的?”

    “噗!”

    赵奕听的差点吐血。

    虽然确实有和林晓晴结婚的打算,但想着怎么也要等她毕业吧?

    教育部门允许研究生可以结婚生子,可真正读研的结婚依旧是少数。

    赵奕也只能说道,“都看晓晴,都看晓晴,她想什么时候,我都同意。”

    老爸老妈关心自己。

    刘静特别叮嘱他一定‘多请几个保镖’,“现在你这么有钱被爆出来,可别出什么事!”

    赵奕淡然道,“放心吧,现在社会很安全,再有钱出门也不用担心。”他说着扭过头看着身后跟着的四个持枪武警,顿时感到一阵心安。

    保安?

    哪有持枪武警来的安全!

    “还是国家好啊,给我安排警卫。”赵奕感叹,“只是一直带着警卫,有点太高调了。”

    事实证明,就算是出门带上警卫,也不一定能安静下来,好多熟人拿榜单打趣不说,还有不少记者赶过来采访。

    本来赵奕就是焦点人物,福布斯榜单热度还没有下来,一些记者就过来采访了。

    赵奕路上碰到采访记者,看到对方搬着摄像机跑过来,表现出一副辛苦的样子,也没好意思让警卫驱赶,干脆就接受了快速采访。

    记者提着设备跟着赵奕走,一遍追问道,“现在好多人都在讨论福布斯的消息,你能对此说几句吗?”

    赵奕郁闷的感叹道,“我是真不想登上这个榜单。”

    “其实,我就是个平民老百姓,做做科研为国家做贡献,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科研,从来没认真去想过怎么赚钱,因为钱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所以我个人感觉吧……我上榜有点冤啊!”

    这是赵奕发自内心的感慨。

    记者听的都干脆停住了脚步,只是看着赵奕远离自己而去,都没有继续追着提问的心思了。

    “从来没想过怎么赚钱?”

    “然后……就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迷茫的思考着,“为什么我整天都想着怎么赚钱,到现在还是个跑腿的打工仔呢?”

    当采访内容发布出来,再次引起了网络热议。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说‘没想过怎么赚钱’,一定会被认为是‘装x’,可赵奕说出来却是在陈述事实,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赵奕大部分时间确实在搞学术、科研,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成果。

    结果呢?

    一心放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天才,顺便简单的做一下投资,就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而一心想要赚钱的大部分人……

    咳咳。

    有点想死的冲动了!

    ……

    在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后,赵奕受到了不少的‘骚扰’,周围好多人都打趣的谈起‘钱’,他听的耳朵都有点难受,真想大声吼一句--

    “老子不在乎钱!”

    但是,没用。

    赵奕干脆决定提前离开大学,去首都北部的工厂里做wz-a1样机调试工作。

    wz-a1样机的部件没有送到燕华大学,动力实验室就只是个设计实验室,调试工作在大学内做很不适合,用电量太大、噪音太大都是问题,保密性也没办法保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大问题,所以样机的主要部件都是运送到北部工厂,只要一些技术含量高,可以简单做调试的部件,前期运送到动力工程实验室,到现在差不多都已经转移。

    当样机的各部件运送到工厂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部件测试。

    比如,燃烧室。

    测试需要模拟发动机内部温度,以及高压的空气流动,让燃烧室充分发挥性能,检验燃烧室运作的状态数据。

    这些是最基础的测试。

    不管是怎么模拟发动机的环境,都肯定比不上内部环境,而像是扇叶、涡轮叶片、增压叶片等,都只能做简单的强度、旋转测试,无法得到在发动机内部工作的数据。

    所以还是必须要组装好样机,让样机真正运作起来,才能确定各部件的工作性能,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赵奕来的时间刚刚好。

    本来计划是一个星期后再去,到时候样机已经组装完毕,但大学里的氛围不太好,总是碰到熟人过来调侃,他就干脆提前过去了。

    当赵奕到达北部工厂时,wz-a1样机差不多组装完毕,只有一些外围线路没有安装好。

    赵奕关心了一下样机组装问题,随后也投入到了工作中,查看送来的各个部件数据,对于制造出来的部件参数,有个更加详细的了解,也有利于之后正式进行调试。

    自从wz-a1样机正式生产后,袁海涛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这边,每个运来的部件都会参与到检测中,他对于部件的性能、情况非常了解,另外,他的团队负责昆仑二号样机,也拥有丰富的经验。

    赵奕和袁海涛了解了部件运送、检测的情况,还请教了调试、运作的流程以及附带部件情况。

    袁海涛讲解的非常详细,他非常期待调试工作。

    现在他的职位比原来高,是样机组装、维护、调试的主负责人,是战鹰发动机组的‘二号人物’,放在昆仑发动机组,也就只是比张刚川的职位低。

    赵奕主抓调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其他工作都下放给了其他人。

    袁海涛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不过袁海涛期待调试工作,职位问题只是一方面,更中澳的是,他觉得跟着赵奕工作有前途,而不像是在昆仑发动机组,负责个二号样机测试,做一大堆的数据分析、维护,却看不到完善发动机的希望。

    袁海涛汇报过相关的工作后,也闲谈般问起了关心的事情,“赵院士……”

    “怎么了?”

    “你说,(调试工作)要持续多久?一直到装载到战机上……”

    袁海涛指的是样机组建完毕,到第一阶段调试结束,装载到战机上做试飞测试的时间。

    赵奕疑惑的问道,“战机?战鹰-1还没开建吧?”

    “我是说最初的试飞。”袁海涛解释着,他说的是针对发动机的试飞测试,航空集团有一些专门用作实验的双发战机,进口的发动机也会上飞机做性能测试,因为是双发(两个发动机)战机,就算测试的发动机出现问题,也不会造成太大危险。

    赵奕思考着点头道,“你的意思是,样机正常运转、排除大故障……这个应该很快吧?”

    他再次想了想,说了个保守的数字,“一个月?”

    “一个月??”

    “很长吗?不然,三个星期?”

    袁海涛沉默了好半天,开口问道,“赵院士,你知道昆仑发动机到这一步,用了多久吗?”

    “多久?”

    “一年零十一个月,差不多是两年时间!”

    “哦~~~”

    赵奕心里有底了,他淡然的点了点头,“那好吧,我们就再保守一些,加一个星期,五个星期好了。这就是我们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第四百八十三章 现在就可以上测试机了!

    航空研发基地。

    昆仑发动机组所属的最西侧,是用于摆放样机部件、调试部件性能的大型操作间。

    近一段时间以来,操作间都在忙个不停,各种部件被运送过来,让这里仿佛变成了大型的机械加工厂,人员来来往往的串动着,显出了一派活跃的景象。

    张刚川的团队非常忙碌,比去年同期忙了好几倍之多,因为他们增加了新的工作--

    调试wz-a2样机!

    昆仑发动机组的工作是调试昆仑发动机,因为后续的完善用不到太多人手,有一部分人就分出去,或者去了王屋发动机组,或者回到了原本的单位做研发,等等。

    在集团公司针对wz系列发动机的会议上,昆仑发动机组分到了wz-a2样机调试工作,张刚川乃至整个团队都非常的兴奋和期待,但同时也面临一个尴尬问题,他们团队的人手明显不足,昆仑发动机的完善工作已经进入到后期阶段,团队好多技术人员都中途离开了。

    发动机组重新招人太难,想报告给集团让高层帮忙也不可能,因为同时进行的还有wz-a1样机调试,战鹰组几乎没什么人手可言。

    这种情况下,张刚川干脆决定把分散的昆仑发动机样机团队都调过来。

    昆仑发动机相关的工作暂缓,让所有人都投入到wz-a1样机的组装、调试工作中,先一起把前期的工作做完,等新型发动机性能稳定一些,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参与,再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原本的昆仑发动机项目。

    这不是张刚川一个人做出的决定,而是和团队几个核心一起商量的结果。

    昆仑发动机组也报告给了集团公司。

    航空集团高层对此完全没有意见,甚至还对昆仑发动机组的‘果断’很赞赏,看过了wz系列发动机的报告,高层对昆仑发动机已经看不上了。

    昆仑发动机?

    一台总是出各种问题、性能还跟不上的发动机,有什么继续调试的意义吗?

    wz系列发动机,就只是低配版的wz-a2,设计和性能也高出一大截,完全能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就算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甚至是时间,只要把发动机造出来,一切就都值得了。

    有了航空集团高层的支持,昆仑发动机组也就专心的做wz-a2的组装、调试工作。

    他们的进度比wz-a1那边快,因为wz-a2是低配版,有些部分材料用的也普通,制造过程中基本没遇到大问题,再加上直接瞄定了j-20战机,部件制造的时间早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wz-a2样机组装。

    在wz-a2的第一台样机组装后,昆仑发动机组马上进行了运行测试。

    结果,失败!

    发动机根本没有运行起来!

    现在昆仑发动机组正在为第一次运行发生的问题做修正,他们很容易找出了好几个大问题。

    比如,输油管道有些窄。

    比如,控制系统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没有及时反馈输油量的多少。

    比如,有个增压叶片没有运行。

    等等。

    这些是用了两个多星期反复测试得出的结论。

    现在他们正忙碌的修正问题,并重新对出现问题的部件进行测试。

    张刚川倒是难得清闲了一下,他站在二楼过道上俯视整个操作间,他的脸上带着笑容,感叹道,“现在比昆仑是快多了。两个星期,就解决了好几个大问题。”

    旁边是动力部门的组长周恺。

    “是啊!”

    周恺把手搭在栏杆上,回想着说道,“那时候没经验。我记得用了很久,大概有两、三个月以上吧,现在才半个多月,要全部解决也用不了一个月。”

    第一次测试运行失败,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

    发动机才刚刚组装好,第一次进行调试肯定会失败,哪怕只是安装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出现问题,更不用说零部件的问题了。

    比如,有个增压叶片没有运转,也许是安装出现了问题,也许是本身重量问题。

    两者都有可能。

    这不是他们能完完控制的。

    张刚川也对工作进度很满意,他忽然说道,“我听说赵院士那边也开始了。真挺快的,没想到啊!”说着还带着感叹摇摇头。

    那是真的感叹!

    在分配到wz-a2的调试工作时,张刚川觉得是航空集团照顾自己的团队,毕竟他们是集团的‘老团队’,也拥有丰富的经验。

    赵奕团队原本的设计,wz-a1,则可以说是顶配版,瞄定的也是最顶级的j-31,但是j-31的设计图纸都没有完成,发动机样机制造、调试工作,也等于是被延后了。

    张刚川认为是集团高层的考量。

    wz系列发动机的设计非常高端,但太高端不一定是好事情,比如,制造、调试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低配版的wz-a2能调试成功,再去制造wz-a1样机做调试,工作安排更合理一些,进展也肯定会更快一些。

    当然了。

    这些是不能直白说出来的。

    反正张刚川就是这么理解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赵奕竟然能拦下飞机设计的工作,还拿出了一个打动集团高层、军-方的惊艳设计。

    他没有参加那次会议,不知道战鹰-1具体有多先进,但看集团高层后续对wz-a1的支持,也知道是完全改变了想法。

    但是,张刚川依旧认为,wz-a2样机调试更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工作。

    哪怕是再惊艳的战斗机设计,也就只是设计而已,想造出来不知道花费多久时间,甚至说,大部分高端的设计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wz-a1发动机也太过于高端,好多设计、需求实在太高,即便是面前‘拼凑’出了部件,整体黏合在一起组装成发动机,调试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wz-a2发动机就不同了。

    因为对好多需求高端的设计进行了修改,wz-a2和wz-a1差别是很大的,其中没有远高出制造能力的设计,自然就不会出现‘无法制造’等大问题。

    wz-a2发动机调试完成,就可以装配到j-20战机上,即便是再次一级装配到j-15上,也足以支持集团公司继续投入,让wz-a2发动机争取实现批量生产。

    wz-a2发动机,前景广阔!

    而wz-a1……

    “你说,他们多久能实现第一次试飞?”张刚川思考着问向周恺。

    周恺嗤笑一声道,“我觉得?三年、四年?也许完成不了。还很远吧,我们的昆仑用了两年,‘1号’那么高端……”,他忽然想着不能把话说死,转而道,“不过,赵院士能力是真的强,也许有些难关就能攻克。”

    “所以吧,三年?如果三年能到那一步,就真的很厉害了,那个设计,真是想都不敢想!”

    “不过也能快一点,比如,我们第一阶段调试完成,拍个小组过去……”

    张刚川听着点点头,继续问道,“我们呢?”

    “一年就够了吧!”

    周恺很有信心的说道,“我们有经验,只是技术人员有些不足,毕竟wz系列不是我们设计的。”

    张刚川点头说道,“不是我们的设计,但说调试发动机,我们是最专业的。一年……我觉得能做到更短,也许十个月就能完成了?”

    “希望吧,反正,尽力!”

    “尽力!”

    ……

    当昆仑发动机组投入到wz-a1样机调试工作中,战鹰发动机组的wz-a1也组装完成了。

    wz-a1的组装完成时间比预估慢了些。

    原因在于赵奕。

    赵奕的计划是样机组装完成以后,再过来工厂这边参与到调试工作,后来因为被《福布斯》爆料了财产,总是被熟悉的人调侃,一大堆麻烦事找上来,他干脆就提前来到了工厂这边。

    等来了以后,他发现来的早挺正确的。

    在样机的组装过程中,赵奕就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送来的一号燃烧室,输油管制造的窄小了些,差别不是那么大,肉眼很难看的出来,但做了个输油测试,一段时间后差距立刻出来了。

    这不是大问题。

    赵奕发现的最大问题,是两个涡轮叶片崩裂的问题,因为对于制造要求比较好,涡轮叶片是一整块直接成型,叶片中密集的孔道,很容易让叶片出现质量问题,工厂的检验也不可能那么精细,好在送来的部件多出一部分,换两个涡轮叶片还是容易的。

    虽然发现的大多都是小问题,但小问题集中在一起,也足以让组装好的样机,最开始测试就直接停止运转。

    等把各部件的问题都排除以后,再组装起来的发动机,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就是各部件的协调性,因为制造出的部件和原设计存在性能上有差距,各部件的差距各不相同,也就导致了协调性问题。。

    当样机都已经组装好,正要开始测试的时候,赵奕围着发动机转了一圈,忽然开口说道,“把压气机拆下来。”

    “啊?”

    周围几个工程师都愣住了。

    赵奕继续道,“我让你们拆就拆。”

    其他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工程师们还是感觉把压气机拆下来,拆完以后都到了下午时间,计划中当天上午的调试肯定完不成了。

    等压气机拆卸下来后,赵奕让人拆下一个增压叶片,并用熔炼好的原金属材料,堵住叶片内部的孔道,再仔细打磨了一遍,才重新安装到发动机上。

    这一番操作让人看不懂。

    赵奕解释道,“我仔细想了想,压气机的性能指数还是太高了,也许会对放气孔道形成压力。如果是在功率的高点,就有可能出现爆喷的风险。”

    “爆喷,这么严重?”

    爆喷也就是里面压力太大,直接顶开了放气阀门,让高压、高热的空气,大量冲到放气孔道中,会直接造成孔道的损坏。

    如果再严重一些,高压、高热的冲力反冲回发动机前端,就会造成整个发动机的损坏。

    这个事情太严重了。

    赵奕必须要提前指出来,否则肯定会影响调试进度,更甚至有可能发生人员伤亡。

    压气机更换叶片用了一天多时间,再重新安装上已经到了第三天上午。

    所有人员都围在远处。

    等运行测试即将开始的时候,赵奕再次走到发动机旁,围着发动机转了好几圈,也让好多人都提心吊胆着,唯恐又听到什么问题,再把发动机拆开……

    好在赵奕没有那样做。

    他朝着远处的众人挥挥手,也马上走了过来,原地只留下工程人员,并开口道,“开始吧!”

    “呼!”

    在场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测试开始!”

    “准备!”

    “点火!”

    发动机的运行测试没有那么复杂的号令,只是大部分人员远离以后,工程人员控制着把发动机放在适合的问题,并利用高压风扇模拟空中快速飞行的风力,随后也到远处控制着正式点火。

    “轰!轰!轰!”

    航空发动机的噪音是避免不了的,巨大的噪音顿时充斥所有空间。

    周围人听到‘轰、轰’响,反倒是变得更加激动了,因为连续的轰响也就代表,发动机处在正常运转中,而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在发动机正式启动以后,就只能看到后面喷出的火焰,响声则是一直持续不断,但声音的分贝有了明显的降低,说明发动机预热结束,进入到正常运转的过程。

    有些人都鼓起了掌。

    很快所有人都鼓起了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激动,因为眼前的一幕已经值得骄傲了。

    这可是第一次测试!

    绝大部分发动机第一次测试,能启动就已经很了不起,wz-a1是很高端的发动机,以前就只存在于想象中,真正制造出来第一次测试,就能启动并且正常运转,说出去都让人很难相信,都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他们对于完成调试更期待了。

    发动机计划运转半个小时左右,并且有一次会争取冲到最高功率。

    这是个难关。

    在冲到最高功率的时候,发动机很可能出现故障。

    这方面,袁海涛团队的人很有发言权,他们中好多参与过昆仑发动机的测试,不要说是一号机第一次测试,二号机搬到动力工程实验室前,都还没有解决最高功率出现问题的情况,二号机测试的时候,就干脆不做最高功率测试,以防发生什么严重事故。

    当发动机运转一段时间后,所有人都看向了站在中间的赵奕。

    赵奕很淡然的挥手指挥道,“启动最高功率!”

    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轰!”

    随着工程人员调整风速和输油控制,发动机顿时发出了巨大的轰响声,轰响声持续了有一分多钟。

    赵奕这才指挥道,“可以了。”

    工程人员马上把参数降下来,发动机的轰响声也跟着慢慢降下来。

    下一步是‘高减速’测试。

    ‘高减速’测试是模拟战斗机快速减速的情况,wz-a1的设计是几乎停止了输油,把压气机内的高压气体通过孔道,释放到喷气口形成一定的动力,同时保证飞机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这个方式的好处在于‘节省燃料’,另外,主喷气口不工作才能最大的实现减速,也能提升战斗机减速时的灵活性。

    ‘高减速’测试,就不怕出现什么大问题了,主要就是在测试过程中,得到发动机运行的各项参数。

    剩下几个项目都是如此。

    让发动机模拟空中各种情况运行,过程中测试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各部件的温度等,同时记录输油速度、风速等数据。

    这些数据就是测试想要得到的。

    发动机完成的过程就是让各项数据,争取达到一个最完善的平衡点,也就需要调整各部件的性能,争取让它们运行的更加协调。

    当然了。

    这是发动机没有大问题的情况。

    如果某一个测试环节,发动机出现了熄火,或者提供的推力异常降低、升高等情况,就不仅仅是协调部件性能,还需要把问题解决掉。

    昆仑发动机之所以完善速度慢,就是因为总是出现各种大问题,每一个大问题的出来,光是找出问题去论证,都需要很长时间。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等最后一项测试结束,赵奕也果断的指挥宣布,“就到这里吧!”

    负责控制的工程人员马上停止输油,发动机运转了一段时间后,轰响声渐渐停了下来。

    赵奕左右看了看,带着微笑鼓起了掌。

    “呼啦~~”

    所有人马上都跟着鼓起了掌,同时也兴奋的议论起来,“这是第一次测试啊,太完美了!”

    “没看到任何问题!”

    “到最高功率的时候,我的心都感觉要蹦出来了,都害怕忽然炸掉……”

    “晦气!别说这种话!”

    “反正很成功呀!”

    “我以前在昆仑组待过,参与过好几次测试,每一次都能找到问题。我感觉,咱们刚组装好的这台样机,已经比昆仑三号机还完善了。”

    “真是不敢想象啊!”

    “第一次测试就这么成功,我们的工作也很快了吧?你们估计多长时间能到试飞完?”

    “三个月?”

    “不用!两个月足够了!”

    “我都说了昆仑发动机三号机,都没这个完善,昆仑造三号机的时候,已经试飞结束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就可以申请上测试机了!”

第四百八十四章 情况好就上天啊!

    在wz系列,也就是战鹰系列发动机设计前,国内自主设计研发的航空涡扇发动机只有昆仑,没有其他发动机研发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发动机研发流程、进度,也只能对比昆仑发动机。

    昆仑发动机的‘上机试飞’,是在一号样机组装完成的两年后进行的。

    当时的昆仑已经能够正常运转,普通功率运转一下没有严重问题,最高功率运转测试次数不多,稳定性还有待继续加强,但运行时各项参数指标是正常的,‘上机试飞’代表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进入新的阶段,其实也只是为了继续完善,试飞可以帮助检测出更多问题。

    如果参考昆仑发动机的进度情况,来对wz-a1的调试完善进度做出判断,wz-a1确实已经可以进行试飞了。

    当还没有拿到第一次启动测试的各项参数时,袁海涛就忍不住跑到赵奕旁边,喊着,“我们能申请是试飞了吧?赵院士,刚才这个情况绝对可以了!”

    “比昆仑强,我敢肯定!”

    “而且,全程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我觉得可以提前打申请了!”

    旁边好几个人也跟着说道,“袁队长说的没错,比当时的昆仑强的多!”

    “测试过程没有大问题,就已经可以申请了。”

    “试飞啊,真期待!”

    赵奕倒是没怎么激动,第一次运行测试成功在意料之中,样机组装的过程中,他就帮助排除了好多问题,后来组装好以后,又发现压气机的增压叶片问题,也临时拆装解决掉了。

    在排除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后,运行测试再不成功都说不过去了。

    当然了。

    赵奕还是有点兴奋的,但对于直接申请试飞,他还没有考虑过,他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性格,也不需要快速表现出成绩,向领导层、向所有人证实自己。

    现在做发动机研发就是为了做出更先进、完善的航空发动机,单纯以科研为目标并不需要急于求成,他也理解其他人的心情,他们都是希望短时间做出成绩,但他已经把时间尽力缩短了。

    “大家都不要着急。”

    赵奕淡然的开口说道,“我们才刚刚(把发动机)组装好,还进行了一次运行测试。”

    “确实,很成功!”

    “我和你们一样的高兴,一样的兴奋。但我们的目标是完善,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争取未来能让它成为航空领域代表最先进技术的发动机。”

    “现在只是一点点的成果,上机试飞是肯定的,也不会远,我们只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

    “工作要一步步的来,我连这次测试的数据,都还没有拿到呢……”

    赵奕带着笑说出最后一句。

    其他人也马上哄笑的摇头,他们知道实在是太着急了,运行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测试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非常关键。

    现在第一次测试才刚刚结束,连数据都没有收集完全,过后的分析总结就更不用说。

    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机试飞?

    “很快了。”

    周庆很肯定的对其他人说,“赵院士的要求一向都很高,我们想的是对比昆仑发动机,因为也没有其他能参考的,但是赵院士,根本不把昆仑放在眼里,他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我记得赵院士说过,上机试飞,五个星期,现在也能够两个多星期了,差个几天有什么关系。”

    “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加油!”

    战鹰一型发动机组变得前所未有的积极,他们每个人都感觉阶段性胜利就在眼前,只要再努力一把就可以等待试飞了。

    这真是巨大的成功,也是巨大的惊喜!

    在运行测试开始前,发动机组的绝大部分人,不仅仅是航空集团派来的工程师团队,也包括原来的袁海涛团队的人,乃至于战鹰组的李荣茂、王志国等人,都觉得调试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

    袁海涛听赵奕说目标是五个星期,嘴上没有多说但心里是不太相信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

    第一次运行测试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功,‘上机试飞’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说已经近在眼前,完成这个目标是赵奕的成功,也同样是整个团队的成功,袁海涛以及其他人所有人都很有干劲。

    很快。

    赵奕拿到了运行过程中收集、检测到的详细参数,随后马上组织召开了内部工作会议,给每个负责的小组分配到了相应的工作。

    现在战鹰组的工作,就是根据运行测试参数,调整各部件的性能,以期让各部件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赵奕的工作就是设计制定最合理的方案,把每个部件的性能指标都设定好。

    其他人的工作则是根据设定好的性能指标,对各个部件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

    然后就是制造或者改造。

    有的部件有了新的设计,就需要制造厂那边做改进,改进好以后再运送过来;有的部件可以在工厂里调整,来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赵奕很快把参数方案做了出来。

    整个发动机组也跟着忙碌起来,好多工程师都参与到了设计的调整,因为只是相关性能参数的调整,而不是重新做新的设计,方案是很容易做出来的。

    赵奕的工作就变成了查看方案报告,然后决定按照哪个方案去执行,或者在既定方案的基础上做修改。

    很快。

    一个星期过去了。

    各个部件的调整方案全部制定完毕,接下来该联系制造厂的联系制造厂,工厂这边能直接修正了,就直接动工做修正。

    发动机组操作间变得一片忙碌。

    同时,战鹰组也向航空集团提交了上机试飞申请,因为有好几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也包括袁海涛团队,报告中直接标明了发动机的既定参数。

    这时距离赵奕来工厂这边的时间,刚好差不多是一个月左右,而距离既定的样机组装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三个星期而已。

    袁海涛忙碌工作时,还不由得感叹,“果然,赵院士就说过,用三个星期。”

    “说三个星期,就是三个星期啊!”

    “这次,我真是服气了!”

    ……

    战鹰发动机组是航空集团最重要的及技术研发组之一,他们提交的报告、申请,马上就被工作人员递到了管理层手里。

    在两个小时以后,刘建昆就拿到了报告,脸上充满了迷茫和不解,“上机试飞申请?”

    “战鹰组?”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们研发的应该是战鹰一型发动机?最高端的那款?赵院士领导的……”

    “还有,我记得一个月前,好像有人说起过,战鹰一型发动机快要组装好了?”

    刘建昆连着和助理说了好几句,也不知道是真在和助理说,还是在自己念念叨叨着,他满脸都是不可思议,主要因为实在太快了。

    哪怕对赵奕的研发能力有信心,可发动机在一个月前刚‘快要’组装完毕,都感觉没有过多久时间,就直接申请试飞了?

    “这效率有点……让人担心啊!”

    刘建昆想了一下,干脆也没有去打电话问赵奕,而是找到了派去战鹰组的工程组负责人朱振,“战鹰组怎么提交试飞申请了?”

    他的语气带着疑问。

    朱振则明显非常兴奋激动,“刘总,我们的研发进展真的是出奇的快呀!”

    “非常成功!”

    “难以想象的成功!”

    “我到现在都以为是做梦,但是……”朱振用了一大堆形容词,才转到了重点上,“我们组装完成的第一次运行测试就成功了,那时候就已经达到申请试飞的标准,还是赵院士说更完善一些再申请。”

    “我敢说,现在的战鹰一型发动机,已经完善到难以想象,都可以直接上战机了,不是试飞,是大规模生产、列装、服役……”

    朱振表述的过程中,连续用了‘难以想象’来形容,刘建昆的心情也是‘难以想象’,因为他感觉是在听故事,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战鹰一型发动机?

    这么快就完善到能大规模生产、列装的程度了?

    “不可能!”

    刘建昆怎么都不敢相信。

    赵奕确实是科研的天才,但要说发动机的完善、调试,是个很耗时间的工作,昆仑发动机就是前车之鉴,而发动机刚组装的时候,问题肯定会有一大堆,第一次运行测试成功就很厉害了,但最多也只是运行吧?

    “朱振说的太夸张了!”

    刘建昆仔细琢磨了好半天,看着手里的试飞申请报告,最终决定亲眼去看看,到底什么情况看看就知道了。

    ……

    刘建昆是因为不相信战鹰发动机组报告的情况,也不相信朱振的说法,才决定亲眼去看看。

    但是他不想让人知道。

    万一情况真如报告的那样,和朱振说的一模一样,其他人知道他不相信,想想就有点尴尬了,他是航空集团的总经理,面子是一定要有的,所以亲眼去看一看,肯定要找个好的理由。

    什么理由呢?

    刘建昆干脆决定带上其他人一起,包括航空集团高层的其他领导,包括两位空军的高级军官,还包括性能测试部门的主任以及一名职业飞行员。

    前面的都是领导层,几个领导层的人一起过去,就可以说是‘视察工作’,关心一下战鹰发动机组的情况,看看有什么需求都给解决掉。

    后面的测试部门主任、飞行员,就直接和试飞申请有关系了。

    你们不是要申请试飞吗?就干脆直接带着测试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专业做试飞的飞行员一起,发动机情况达到标准,和测试部门负责人对接一下,马上就可以找测试机安装上进行试飞。

    一群人呼啦啦的去了工厂。

    其他领导层的人不知道刘建昆是拉着他们‘找面子’,还以为真是去发动机组视察,倒是对战鹰一型发动机的情况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再役的空军高级军官,对发动机就更感兴趣了。

    战鹰-1的设计是保密性质的,但对于直接相关的空军高级军官来说,就不存在什么保密不保密了。

    航空集团的会议结束后,空军部门的领导层都知道了消息,每个人都对战鹰-1战斗机非常感兴趣,他们对此的讨论非常多。

    战机,就是空军的生命。

    陆军没有坦克、大炮还能装配机枪作战,空军没有战机就真谈不上‘空’了。

    所以战斗机的性能可以说就是空军的拳头、是生命,空军部门的领导层比航空集团还要关心战鹰-1的建造计划,但也知道短时间不太可能,多数都认为‘十年完成试飞’就已经很厉害了。

    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动力核心,有了性能卓越的发动机支持,战斗机才拥有更强的威力。

    现在来到战鹰发动机组,空军部门的领导也非常的感兴趣,一群人进入到工厂内部后,其他人都跟着接待员往里面走,空军的领导干脆忍不住,提前让人带着去了样机放置地点。

    “这么着急做什么,反正早晚都能看到……”

    人群里有人吐槽说道,但马上就变成了,“要不,我们也一起去?”

    “一起去吧!”

    “转着工厂没意思,直接去看样机,我们就是为这个来的!”

    结果一群人直接去了样机测试的地方。

    那是个大型的操作间,大部分人都在里面工作,一群人进去的时候,里面处在一片忙碌中,地上摆放着各种配件,他们站在门口不知道该怎么下脚。

    好在接待跟着过来了。

    赵奕也快步迎了过来,嘴上说道,“抱歉啊,今天有点太忙了,没到门口去迎接。”

    “没关系!”

    “赵院士大忙人,理解、理解!”

    “我们这次主要是来看看你们造的发动机,听说已经申请试飞了?就是那边吧?”

    战鹰一型发动机本身并不大,但被设备支撑着悬在空中,旁边又放着一大堆相关的配件、相关设备,占地面积还是比较大的。

    当一大群人正在忙碌的时候,操作间显得十分混乱,但站在门口,还是能注意到摆放在最远处的样机。

    赵奕知道他们是想看样机,就干脆沿着边上的路,带着他们到了样机的旁边,旋即就介绍起了测试情况,“我们第一次测试没有大问题,最高功率测试也通过了。”

    “但是,因为制造的问题,各部件的性能参数存在差异,这段时间,我们就在解决这个差异问题。”

    “有一些小问题还好说,但是有的,比如压气机,我们需要一根改进的轴,减少一个压气机的叶片。”

    “这个就需要时间了。”

    赵奕简单介绍了一下工作情况,随后就用眼神询问刘建昆,意思差不多就是,“你们是来干什么的”,还有一个询问,“试飞申请怎么没回复?”

    刘建昆有些尴尬的一笑,后来发现不需要尴尬,马上把表情绷住,说道,“这不是听说你们进展顺利吗?整个集团还有空军都关心你们的发动机,所以就组织大家一起来看看。”

    其他人听着点头。

    最少他们知道的情况是这样的。

    赵奕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我们这边工作是没什么问题,大家就是关心,试飞具体定在什么时候?”

    “这个……这个……”

    刘建昆干脆道,“还没有决定好,要看看发动机的具体情况。”

    “我们的报告里有提交参数吧?”赵奕疑惑的问道。

    刘建昆赶紧道,“参数是有,但还是要现场看看,不看看也不放心啊,这可是航空最高端的发动机,每一个的小进展都是大事件……”

    赵奕听着不断点头。

    忽然。

    有个空军的高级军官,扯着嗓门喊道,“刘建昆,正常流程是审批以后,就直接安排上机试飞吧?哪有研发组提交了申请,还带着一大群人考察一下的?”

    “你这是不相信赵院士吧?”

    “也不相信战鹰组!”

    “所以才拉着我们一起来。我就奇怪了,怎么之前没有计划,你就让我来这边看看……”

    “你这家伙心眼也太多了吧!”

    等空军的高级军官说完后,周围所有人都看向了刘建昆。

    刘建昆顿时感到一阵尴尬,他马上辩解道,“理解错了、理解错了,我对赵院士,那是真的信任,研发给予绝对的、百分百的支持。”

    “这次真的是过来看看,试飞也要安排对吧?我带了测试部的赵主任,还有翟立诚。”

    刘建昆拉过一个人,介绍道,“翟立诚,经验非常丰富的试飞员,飞行时间超过三万小时,这次就是翟立诚负责战鹰一型发动机试飞。”

    “战机,我都想好了,就歼-8b改进型,杨镇机场就有我们的测试机。”

    他连续解释说了一大通。

    这时,翟立诚忽然疑惑开口道,“刘总,你不是说,只是让我到这边来看看,了解一下参数,提前做个准备,怎么就变成直接上机试飞了?”

    刘建昆半吼着咬牙喊道,“是让你来看看,看情况好就上天啊!”

第四百八十五章 试飞成功!

    刘建昆尴尬到有点急了。

    其他人也就不再调侃,但远远的偷笑是少不了的,他们知道空军领导说的没错,刘建昆肯定是耍了个心眼,他找不到亲自过来看的借口,就找了一大堆人说来参观、考察一下。

    多数人能理解刘建昆,战鹰组的工作效率高到不敢让人相信,而战鹰一型发动机项目备受关注。

    刘建昆是航空集团的总经理,肯定比其他人更加的关心,担心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

    这个话题错过去,就进入到试飞问题。

    其实在领导层看来,试飞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就只是让发动机上飞机试试,就算中途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试飞的战机都是双发型,有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也不会出现危险。

    当然,测试部门还是要重视的。

    刘建昆让专业试飞的飞行员翟立诚过来,就是想让他了解一下战鹰一型发动机参数,了解了参数就能有准备。

    测试部门的主任过来则是过来记录,和战鹰组对接一下发动机上机问题。

    发动机安装到战斗机上,可不是简单安装就可以的,还要同时给战斗机安装相应的控制系统,战斗机还要做相应的调整,才能够简单的控制发动机。

    这都是试飞的准备工作。

    当然了。

    战鹰组就只是分享一下参数、系统,剩下都是测试部门的工作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完善发动机。

    现在刘建昆过来就是想亲眼看看,战鹰一型发动机是否达到了试飞的标准,因为战鹰组申请试飞的速度太快,上报的工作进度也太快,他实在是不敢相信。

    刘建昆也不在意被‘看透’了,他马上就提出想看看发动机运行,“启动一次,让我们大家都看看。”

    其他人也很期待。

    赵奕则是直接拒绝了,“现在启动不了,主轴正在改进,制造厂那边儿说短时间过不来,我们只能自己改一下。”

    “估计要等两天时间。”

    “如果你们想看运行测试,两天以后吧,等主轴改好,装上。”

    他说着朝旁边喊了一句,“袁队长,过来一下。”

    袁海涛快步跑了过来。

    赵奕问道,“主轴还要多久?”

    “半天就够了。”袁海涛说道,“我刚问过,最前端还要焊接个东西,等完成以后就可以装叶片了。”

    “嗯。”

    赵奕点了点头,对刘建昆说道,“比我预计还要快一点,估计要等明天晚上吧。”

    “明天晚上……”

    “时间有点长啊,我可没计划来两天。本来觉得一天就走了。”

    “只是等一天,有什么大不了,我就住在这里了,也看看学习一下发动机是怎么造的。”

    刘建昆还没有说话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人谈了起来。

    有的是工作太忙,肯定是等不了一天的,有的则相对清闲,觉得等一天也没关系。

    刘建昆决定道,“工作忙可以先走了,我要在这边呆几天,直到……”

    他说着坚定道,“直到,试飞!”

    大家都知道意思。

    大家都觉得刘建昆是不相信战鹰组,才找个理由过来亲眼看看的,他的不信任也许会让战鹰组失望?

    最重要的是赵奕。

    赵奕可是航空集团的宝贝,刘建昆肯定希望能挽回形象,就决定‘说到做到’,说过来是为了试飞,就干脆等到试飞再走。

    其实赵奕根本就不在意,倒不是他大度之类的,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别人的信任,做研究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不相信。

    这有什么关系?

    只要研发资金能给到位,资源、人员给予支持,也不影响到研发就可以了。

    刘建昆带着一堆人也是好事,比如,好多的领导过来,让每个人工作都有了动力,他们都希望表现的更好一些,也的就会变得积极很多。

    当然了。

    压力也是有的。

    但是相对来说,战鹰组工作没什么压力可言,因为他们的进度快到出乎意料,又没有碰到技术性难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每个人就只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没有难度自然就没有压力。

    ……

    一天时间。

    战鹰组大部分人都投入到样机组装工作中,袁海涛则带着两个技术人员,和测试部门对接数据和系统问题。

    刘建昆一行人也参与到样机组装中,有几个领导还干脆和工人一样,去帮着抬有些重的设备、器械、部件。

    每个人都很忙碌。

    赵奕倒是少有清闲的人,另一个清闲的就是翟立诚了。

    翟立诚只是看看发动机数据,随后就不断的惊呼着,“这也太厉害了吧!”

    “这推力,真的假的?”

    “把这台发动机安装在j-8b上,我估计能跑过两马赫,甚至能达到三马赫吧?”

    翟立诚满口都是惊叹,说起话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其实一点儿都不夸张,倒不是他说的数据有夸张。

    飞行员看到发动机性能参数,和技术人员的反应是不同的。

    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真的假的’、‘怎么实现的’,而是用这样的发动机,战斗机会怎么怎么样。

    比如,最高速度。

    战斗机的最高速度能达到三马赫,其他人听起来好像是很厉害的样子,但飞行员考虑的是自身能否承受那么高的速度、加速。

    翟立诚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一看发动机的参数,就得出了个结论,“j-8b测不了这个发动机。”

    “性能不够、重量不够!”

    “如果采用最高的加速,战斗机倒是没多大问题,但是我……”

    他说着摇了摇头,补充道,“最年轻的飞行员也受不了。”

    翟立诚说的是事实。

    赵奕也明白他的意思,就是发动机高性能带来的加速,超出了人类身体承受的极限,他微笑的说道,“不用测试最高性能,只要正常飞就行了,正常测试。”

    “这个发动机对标的是中型以上的战斗机,j-8b改进版是轻型战斗机吧?”

    “对,赵院士,还是你明白!”翟立诚马上点头道。

    本来翟立诚说完觉得丢脸,周围没有专业的飞行员,也许都不了解他的意思,但赵奕却帮他解释了问题。

    两人也聊了起来。

    翟立诚能被刘建昆带到发动机组,肯定是经验非常丰富的飞行员,他担任飞行员的前十年,都是正常在军队服役,后来航空集团有需要,就被调到集团里,担任战机的试飞人员。

    现在他已经三十九岁,快到了退役的年纪,再大一些就很难上战机了,正考虑退役后到民航找个工作。

    翟立诚说起开战斗机,真能说出很多东西,比如,他驾驶过米格、j-7、j-8,还有一些常规的教练机,还驾驶过相对技术的先进的j-10,后来到了航空集团这边,就只是做试飞工作,上的战机档次就比较低了。

    “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开过更先进的战斗机了,像是现在的j-20,我就只是远远看见过,我同事年轻一些,他就上去了。”

    “但是,要我说,他的技术差得远,就是年纪小了一点。”

    翟立诚说着满是遗憾。

    赵奕拍着他的肩膀道,“如果我们设计的战机试飞时,你还在航空集团工作,到时候,就让你当试飞员。”

    “啊?”

    翟立诚问道,“比j-20怎么样?”

    赵奕指着远处的发动机,“就是它配套的战机。”

    翟立诚看向组装中的样机,想到了样机的性能参数,眼睛都跟着亮了起来。

    ……

    样机组装工作比预想中的还要快,第二天下午就已经组装完成了。

    刘建昆带的一大群人,再包括战鹰组的人,都站在二楼高台看着,下面工程师则在准备点火运行测试。

    “要开始了。”

    赵奕依旧是站在中间,看到远处工程师的手势,干脆的一点头,“开始吧!”

    “轰!”

    当发动机正式点火运行,操作间顿时被轰响声充斥。

    这次测试和上次基本相同,参与的人都没办法分辨区别,就只有赵奕能分辨出来,他注意到噪音是小了一些。

    虽然只是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也代表发动机内部工作更加协调。

    测试很快就完成了。

    在刘建昆一行人看来,发动机没有中途熄火,也没有碰到任何问题,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战鹰组的人表现的很平淡,他们都经历过一次,第一次测试的时候都没有问题,第二次顺利进行也是理所当然。

    他们更关心检测数据。

    发动机各部件是否达到了协调,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性能是否稳定,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才能知道发动机的具体情况。

    等运行测试结束以后,赵奕就招待刘建昆一行去了会议室,等待着工程师收集好运行数据,也顺带给刘建昆一行,提前解释一下数据的作用。

    赵奕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等数据送过来,刘建昆就直接说,“这次我确定了,战鹰一型已经达到了试飞标准。”

    “啊?”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

    刘建昆道,“我是真没有想到,(发动机)运行的这么稳定,接下来就直接进行数据对接,可以准备试飞了。”

    “啊……哦。”

    赵奕满是疑惑的点了点头。

    实际上,刘建昆看待‘试飞’的标准,比赵奕要低太多了。

    赵奕是希望尽力的完善,而刘建昆则认为只要发动机能正常运行,就可以进行试飞了,他看到发动机正常运转,还做了最高功率测试,都没有出现熄火的问题。

    这就可以了。

    哪怕只是做到了这些,放在刘建昆以及其他人眼中,都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主要是时间实在太短了。

    昆仑发动机到这一阶段,用了差一点两年时间。

    现在,才多久?

    赵奕听到刘建昆说可以试飞,就干脆没有继续解释内部参数问题,反正都已经通过了,何必和一群不懂技术的家伙,浪费口水讨论专业的东西?

    ……

    刘建昆和几个领导留在战鹰组,就等着战鹰一型发动机试飞,也让集团的测试部门工作变得非常高效。

    一天。

    所有数据和系统对接工作结束。

    三天。

    试飞机j-8b完成改造。

    第五天。

    战鹰一型发动机就被运往杨镇机场,战鹰组的技术员、工程师以及刘建昆等人,都干脆跟着出发去杨镇。

    等到了杨镇机场周边,一群人被安排附近住宿,他们可以适当的休息一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就有消息说发动机装上了战机。

    杨镇机场的飞机跑道旁,放置着一整排战斗机,其中以j-8和米格机型为主,最远处的一架是改进版的j-8b。

    j-8机型研发时间比较早,也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机型,早年间做过很多次改造,同样是j-8战机,有的外形看起来完全不同。

    这架试飞的j-8b,准确的说是j-8ii系列的其中一款,后来性能跟不上就干脆淘汰被当做了试验机。

    在试飞开始前,测试部门人员来做汇报,主要说一下试飞进行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先启动,随后把速度提升至1.2马赫,随后再把速度降低下来,并做出几个有难度的动作。

    然后,降落。

    测试部门人员解释道,“这台j-8ii系列战机,能支撑的最高速度是2马赫,但到最快速度,可能会出现危险。”

    “这附近周边都是居民区,还是要考虑安全问题。”

    “而且,哪怕是加速到2马赫,也不能完全发挥发动机的性能,我们最后商定,过音速就已经够了。”

    “因为战斗机不疲惫,有些高难度动作,危险性也比较大。”

    “所以还是做常规的测试。”

    领导层都没有意见。

    赵奕早就听袁海涛回报过,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很快试飞就开始了。

    远处。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j-8b缓缓的动了起来,它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很快就冲上了天空,以强劲的姿态直冲云霄。

    在机场众人眼里,j-8b的身影越来越小,仿佛就快要看不到。

    突然。

    远处传来砰然巨响!

    这个声响传到机场都有些震慑人心,技术人员马上科普起来,“不用担心,是音爆!”

    在场所有人都很淡定。

    只要对战斗机有一些的了解,就肯定会知道‘音爆’。

    音爆,又称作声爆、轰声,是飞行器在超声速飞行时所产生的冲击波传到地面形成的爆炸声。

    飞行器在飞行时,挤压并排开前方的空气。当飞行速度超过声速时,飞行器头部在空气中形成冲击波,同时在尾部由于被排开的空气重新汇合也形成冲击波。

    当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瞬间,就会发生音爆现象。

    现在能听到音爆的响声,也就表明j-8b飞行速度超过了音速(一马赫)。

    这时,众人眼中的j-8b,就只剩下一个小黑点,好在过了没有多久,小黑点又重新返航飞了回来,速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快。

    等快要到达机场的时候,j-8b做了几个有难度的动作,包括高速升降、大弧线转弯,还包括一个半低空飞行。

    然后。

    测试部门的负责人员,就通知飞行员准备降落。

    j-8b又做了个快速降落,随后慢慢滑行回到了起点。

    机舱打开。

    翟立诚从里面跳了出来,他马上摘掉了头盔,朝着众人走了过来,一遍还喊着,“爽!太-爽了!”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j-8也能加速这么快!”

    “刚才我感觉很大操作余地,只是……”翟立诚说着有些遗憾。

    其他人脸上都带着激动。

    刘建昆拍了拍翟立诚的肩膀,说了一句‘辛苦’之类的话,随后就带头鼓起了掌,“恭喜战鹰一型发动机,上机试飞成功!”

    “恭喜恭喜!”

    “这可是好消息啊!”

    “啪啪啪!”

    所有人都跟着鼓起了掌。

    赵奕被所有人注视着,他倒是没有表现出激动,而是淡然的开口问道,“刘总,试飞结束,下一步可以提交项目审核了吧?”

    “我感觉这次结束,已经差不多了。”

    “战鹰一型可以提交审核了,集团可以上报和军-方讨论一下装备需求,下一步可以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第四百八十六章 还是要让张刚川好好干啊!

    航空集团总部大楼。

    刘建昆回到了总经理办公室,马上给自己泡了杯茶,随后坐在椅子上用力揉了揉头,脑子里还是忍不住思考起,战鹰一型发动机的研发测试等后续问题。

    战鹰一型发动机上机试飞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

    之后赵奕谈起了后续的研发测试问题,他说项目可以提交审核的意思,是希望直接进入长期测试阶段。

    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发动机运行测试成功、上机试飞测试成功,但并不表示一定是完善的,还需要长期的运行,才能检测出更多的问题。

    比如,发动机各部件寿命问题。

    像是增压叶片、涡轮叶片等部件,长期承受高热高压,是非常容易损坏的,必须通过长期的运行,才能够对使用寿命做一个判断。

    这种长期的运行最好是上机进行,毕竟实验室模拟的环境,和飞机在天空上飞行存在不小的差异。

    如果在长期运行中发现什么问题,后续就能够进行改进,等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以后,才能够论证发动机需求,进入到大批量生产、服役阶段。

    赵奕说起了军方的装备需求,实际意思是希望能多生产几台,都装配到军方服役战机上,进行长期的测试,他还希望能装配到好一些的战机上,而不是j-8这种,无法完全发挥出发动机性能的战机。

    如果能装配到军方巡逻飞行或者训练用的战机,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大量的飞行能够实现最直接的检测。

    这就是一边使用、一边测试。

    大批量生产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需求才会有生产,战鹰-1还在设计图纸上,战鹰一型发动机瞄定战机没有生产出来,肯定不可能实现大批量的装配,只能以更高级一些的战机,装配发动机来做检测。

    “问题,倒是没有!”

    “但是,也太快了吧?”刘建昆苦恼的皱起了没有,航空集团这边可以说没有任何准备。

    实际上,赵奕说的没有问题,只不过跳过了一个步骤--上机试飞后的继续完善。

    昆仑发动机连续几年都处在这个过程中。

    上机试飞、发现问题、继续完善;上机试飞、发现问题、继续完善……连续三、四个循环下来,几年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

    刘建昆下意识觉得,战鹰一型发动机也会有这个步骤,大概速度会比昆仑发动机快,但直接跳过步骤,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战鹰一型的完善速度太快,快到了让人反应不过来。

    航空集团对此没有准备。

    首先就是测试战机的问题,战鹰一型的性能肯定要装配到顶级战机上,但现在来说,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在役的,最多就是三代半战机,用战鹰一型顶替三代半战机的进口发动机,想想有些不太现实。

    军方大概率不会同意吧?

    谁也不愿意手里最先进的战斗机,被用来做发动机的测试机吧?

    另外,就是成本问题。

    刘建昆就在看着战鹰一型发动机的费用消耗,他粗略的计算了一下,第一台组装起来的战鹰一型发动机,材料和制造成本已经超过了一亿五千万人民币。

    这还是因为研发速度快,没有消耗太多的零部件,比预计的要低了不少。

    如果生产上几台,最少要准备七亿以上的资金,因为没有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成本只能压下去一部分,平均每台也要达到一亿人民币。

    一亿人民币造价的发动机,装配最顶级的战斗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装配普通的三代战机,发动机的价格也许比整机还要高,就显得非常不划算了,另外,普通的三代机依旧无法完全发挥发动机的性能,检测的数据就不会太准确。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

    什么样的战斗机,适合承载战鹰一型发动机呢?

    刘建昆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型号,都忍不住咧开了嘴,“j-20?如果是j-20的话,正适合,j-20也正在研发完善,受限最大的就是发动机。”

    “如果能制造几台战鹰一型,直接装配到j-20上……”

    “一起做测试也还不错?”

    j-20是目前最高端的国产战机,但技术还不够稳定,一直都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最受到限制的就是发动机性能,因为昆仑发动机完善进度慢,理论性能也跟不上,之前论证过好几个方案,其中还包括花大价钱从e国进口顶级的发动机。

    后来战鹰系列发动机出来后,一个方案得到了认可,就是让战鹰二型适配j-20战机。

    战鹰二型发动机的理论性能,刚好可以支持j-20的性能需求。

    现在战鹰一型发动机研发速度更快,适配到j-20做测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j-20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基本上可以说接近五代机的性能。

    “如果先适配战鹰一型发动机,是不是可以继续往上调整参数,让j-20真正的成为五代机?”

    “那样的j-20,可能会追平f-35吧?”

    “只是,就算适配j-20,战鹰一型发动机性能依旧有溢出……”

    “太先进了也不好啊!”

    刘建昆苦笑的想着,他扫了一眼测试部门对战鹰一型上机试飞的评估报告,里面几乎全部都是赞叹,连一个问题都没有找出来,“赵院士说的还真对,战鹰一型,确实不用继续完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

    当刘建昆查看着j-20战机的研发问题时,助理报告说张刚川来访,他马上放下手上的资料,带着疑惑去小会议室接待了张刚川。

    张刚川见到刘建昆马上笑道,“刘总,你真是大忙人啊,我听说你回来,马上就过来了。”

    “有什么事吗?”刘建昆直白问道。

    张刚川道,“是这样的。我先报告个好消息。战鹰二型发动机,已经成功完成了启动测试。”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成功启动,让发动机进行正常运转,在运转十分钟以后,能够正常熄火。”

    “嗯、嗯。”刘建昆听着点了点头。

    如果没见到战鹰一型的成功,他一定会多问上几句,因为短时间里能成功运转就已经很了不起。

    但是……

    刘建昆看向了张刚川,眼神里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你继续说,我听着呢。”

    张刚川有点奇怪刘建昆的态度,就继续说道,“按照这个速度来说,我们能在十个月之内,就让战鹰二型发动机,达到上机试飞标准。”

    “这可是真靠了昆仑的经验了,记得几年以前,昆仑设计定型到申请试飞,花费了差点两年……”

    他开始回忆过去。

    等发现自己说了一大堆,刘建昆什么也没说的时候,张刚川也有那么点尴尬,他转过话题继续道,“这次我来,是这样的,第一就是报告成果。”

    “第二呢,也反应个问题。我们昆仑组人手严重不足啊,尤其是专业的技术人员。”

    “刘总,你也知道,战鹰系列是赵院士率领团队研发的,其中有很多设计的原理,我们都没有具体搞明白,碰到问题想修正、解决不容易。”

    “所以啊,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能让战鹰组,也都过来我们这边。当然了,赵院士,不强求,能给一些指点就行了,其他人员都参与过战鹰系列发动机的设计,过来肯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刘建昆听罢就要说什么。

    张刚川赶忙继续道,“你听我把话说完。是这样啊,战鹰一型发动机太高级,说白了就是,有点脱离实际,研发完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问题。”

    “我们两个组一起,做二型的研发速度会快很快。如果有了二型的经验打底,再研发完善设计更高端的一型,我认为肯定会帮助非常大……”

    “所以啊,我觉得可以暂停战鹰一型发动机项目,先集中精力主攻一型。”

    张刚川说完十分认真的看向刘建昆,他对于说辞拿捏过好几次,相信刘建昆不说直接同意,也肯定会考虑一下的。

    平心而论……

    如果刘建昆不知道战鹰一型的研发完善进度,还真会觉得张刚川说的很有道理,二型的设计档次低一些,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让一型团队和昆仑组合并主攻一型,有了经验以后,再一起去研发技术更高端的二型,也等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做研发了。

    但是,没有如果。

    刘建昆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看过去,随后长叹一口气转过了身,亲手给张刚川冲了一杯茶,示意他喝喝茶冷静一下,然后才说道,“是这样啊,我也有个消息告诉你,和战鹰一型有关。”

    “什么消息?”张刚川满脸一些。

    “你知道前几天,我去干什么了吗?”刘建昆来了个反问,还没等张刚川说什么,就继续道,“我去参加战鹰一型的上机试飞了。”

    “啊?”

    张刚川猛然张大了嘴。

    “是啊,我都很惊讶,和你现在的表情一样。然后,战鹰一型的试飞非常成功,测试部门的报告,总结就是,成功、非常成功、惊人的成功,反正他们什么问题都找不出来。”

    “赵院士希望战鹰一型能跳过继续完善,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我正为了用什么战机给战鹰一型发动机做测试机头疼呢。”

    “刚才我正好想到,j-20很适合,正巧有两台j-20下了生产线,装上战鹰一型发动机试试,以后也许j-20还能继续改进……”

    刘建昆都开始自说自话,边思考边说出了打算。

    张刚川愣在原地好半天,他实在无法相信刚才所听到的消息。

    战鹰一型完成了试飞?

    还非常成功?

    这不就是说,可以进入上战机长期测试的阶段了?

    昆仑发动机都没到这个阶段!

    另外,用j-20来做测试,如果j-20能适配,研发战鹰二型发动机还有什么意义?

    张刚川脑子一片混沌,都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

    刘建昆则带着轻松的心态,坐在躺椅上轻抿着茶水,他想着把事情说给张刚川,还真是‘转移情绪’的好办法。

    刚才,是他震惊、苦笑。

    现在他可以淡定的喝茶水,仿佛一切都不在意,震惊、苦笑的变成了张刚川。

    “这真是个好办法!”

    刘建昆的心情轻松下来,脑子也变得灵活了许多,他忽然想到了战鹰二型发动机,顿时有了个好主意,“战鹰一型技术高端、性能优越,但就是成本还是有些太高了。”

    “战鹰二型的优势也很大,理论性能可以支持五代机,实际制造出来,估计会差那么一点?”

    “但是支持四代半战机,肯定是完全够了。”

    “另外,战鹰二型主要是设计,要说高端技术也没什么,或许可以这样,让战鹰二型适配大批量生产的三代半战机,也等于是让主力战机更灵活,同时,也可以用作国际销售啊!”

    “国内还没有过出口航空发动机的先例,以战鹰二型的理论性能和造价,放在国际市场上,肯定会非常有竞争力,到时候,就可以依靠售卖战鹰二型发动机盈利。”

    “战鹰一型则是未来装配在役高端战机使用。”

    “战鹰一型自用,战鹰二型出口,以后,还是要应该多给昆仑组支持,让张刚川的团队好好干啊!

    ……

    战鹰一型发动机试飞结束,因为全程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也让战鹰发动机组工作轻松很多。

    好多人回到工厂里,都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就只是记录一下测试数据,整理一下研发资料。

    等等。

    好有些人干脆投入到清洁工作中,让工厂操作间显得整齐了很多,他们现在也只能等着消息,或者送来新的部件组装第二台样机。

    当然了。

    组里还是有大忙人的,就是主要负责人袁海涛,他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比如让工厂定制发动机模型,用于放置在几个月后的国际航展上。

    这不是对外公开技术,就只是提供一个‘半真半假’的消息,告诉其他国家‘我们正在研发顶级的发动机’,具体什么情况就不会公布了。

    一般来说,太高端的模型展览,会被当成是‘未来科技’。

    比如,y国曾经展览过六代机的模型。

    六代机?

    正常人一听就知道,就只是对未来的畅想而已。

    袁海涛还有很多其他工作,比如和集团公司讨论后续问题,比如,组织安排工厂内技术人员、工人的工作,再比如,和制造厂联系,看看什么时候主配件运过来,来组装第二台样机。

    等等。

    相对来说,赵奕就比较清闲了,他把工作都交给了袁海涛以及团队其他人,自己则是优哉游哉的回了燕华大学,好久没有回到学校外的房子,他想着过去住几天也休息一下。

    等用钥匙打开房门的时候,赵奕顿时吃了一惊,他看到一个女人站在面前,手里还拿着擀面杖?

    “赵姨,这是……包饺子?”赵奕后怕的差点往回退出了房门。

    赵虹娟尴尬的放下擀面杖,用力朝着一侧瞪了眼,才说道,“赵奕,你回来了啊!我们都来了好几天了,晓晴让我们住这边。”

    赵奕朝里面看了眼,才发现林旭东也在,顿时非常的惊奇,“林叔,你也来了?放年假了?”

    “哪有什么年假!”

    林旭东挺着胸严肃走过来,说道,“我们这不是为了你来的。”

    “为了我?”

    “对啊。”林旭东正要说什么的时候,赵虹娟挥了下擀面杖,他赶紧停住话头不说了。

    赵虹娟看向赵奕,开口道,“是这样的啊,我们这次来啊,是想问一下,你和晓晴,应该是……”

    “准备结婚了吧?”

    “啊?”

    赵奕顿时张大了嘴。

第四百八十七章 领证是个大事情

    最近半年多时间里,赵虹娟和林旭东一直都在想着女儿的婚事,因为当初要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就约定说毕业结婚。

    毕业,指的是大学毕业。

    现在赵奕和林晓晴都已经大学毕业,可婚事根本没有被提及,赵虹娟总是念叨说,“旭东啊,你说晴晴和小奕会不会感情出了问题?”

    每当听到类似的念叨,林旭东总是满不在意的说道,“能出什么问题啊?晴晴还在上学。”

    “上学也能结婚啊,都上研究生了,再读完多大年纪了?”

    “你也不算算!”

    赵虹娟说着火气就上来了,就好像林旭东说了什么过份的话,随后就展开一顿抨击,“你不关心咱闺女,我可关心着呢!”

    “她和小奕多好啊,天造地设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么好的婚事要是错过了,晴晴肯定会伤心一辈子。”

    “就是你!”

    “一点都不关心闺女!一天什么都不想,总是‘没事’、‘没事’,你懂什么啊!”

    “现在年轻人谈个几年恋爱,分手的还少吗……”

    “巴拉巴拉~~~”

    等赵虹娟唠叨了好一大通后,林旭东暗自思考着一个问题,“我究竟说了什么?怎么就变成不关心闺女了?到底是哪个地方做的不好,引发了赵虹娟的怒火?”

    最后他还是想不到,只能心里感叹,“都已经这么多年了,我还是搞不懂她……”

    每当赵虹娟想起林晓晴的婚事,就总是变得有些暴躁,她担心林晓晴和赵奕出现感情问题,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么好的女婿哪里找?错过,就找不到了!

    趁着林旭东少有的清闲,赵虹娟直接找到他的领导陈局长,过去帮着请了一个星期假,直接就是一句,“我们要去首都谈闺女和赵奕的婚事!”

    “你闺女的婚事?”陈局长一听来了精神,大手一挥说道,“放心吧,多请几天也没关系,林晓晴和赵院士,可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儿,婚事重要、婚事重要!”

    实际上,陈局长是考虑到事情牵扯赵奕。

    那就不一样了。

    赵奕、赵院士,可是整个郑阳的骄傲,他是世界第一的数学家、国宝级的科学家。

    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站在世界巅峰。

    过去几年时间,赵奕有很多的重量科研成果,附带也上了很多次电视、接受了很多次采访,让他周围的人也有了点名气。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范雷,他甚至还帮赵奕去拿了菲尔兹。

    但是,最受关注的还是林晓晴,林晓晴是赵奕公开的女朋友,两人的爱情故事都被媒体报道过,她接受采访的次数极少,好多人却都知道他。

    自然。

    郑阳警务系统的人,也都知道林晓晴是林旭东的女儿,林旭东很可能是赵奕未来的老丈人。

    现在似乎要变成现实了?

    陈局长都非常的期待,事情对他来说好处是没有,但手下有‘赵奕的老丈人’,说出去都很有面子。

    比如,有人说起赵奕的时候,就可以跟着来一句,“赵奕赵院士啊,我熟!那是我手下刑侦大队林队长的女婿,赵奕结婚的时候,我还去随过礼……”

    等等,等等。

    反正能拉上关系就很有面子。

    林旭东也得到了一个星期的假期,而且还是能够‘继续延长’的,再过上几天就到了春节前后,警务系统也会非常忙碌,他能获得‘可以延长’的假期,有多么难得可想而知。

    赵虹娟请下假来以后,就和林旭东一起找到林晓晴,随后被安排住在了赵奕这边的房子。

    两人等了有三天了。

    林晓晴不知道他们来的目的,还以为是来首都游玩的,就让他们住着到处转转,还说了一下赵奕是在做保密项目,不方便直接过去打扰。

    赵虹娟等来等去有些焦躁,担心好不容易请下假,来首都连赵奕人都见不到,顿时就变得更加烦躁。

    林旭东则是知道‘保密’的重要性,还不断劝说着赵虹娟。

    然后,他倒霉了。

    赵虹娟烦躁的快变身红太郎,想起见不到赵奕就很难受,和林旭东说着差点动起手。

    赵奕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赵虹娟见到赵奕回来,心情立刻变得不一样,她连客气话都没多说,直接问起了到来的目的,“你和晴晴,是准备结婚了吧?”

    “结婚?”

    赵奕惊的张大了嘴。

    当打开自己家的房门,就看到女朋友的母亲,举着擀面杖问起这样一句话,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反正,赵奕有点害怕。

    那可是擀面杖呀!

    换做是一般的女人举着擀面杖,他真是不太担心,换做赵虹娟就不一样了,他可是见过赵虹娟的暴力。

    那温柔、婉约的微笑下,掩藏的是极度的暴力因子……

    必须小心!

    赵奕稍稍往后退了一步,随后带着僵硬的笑容说道,“赵姨,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我刚回来,先休息会儿。”

    “对,对,进来!”

    赵虹娟有点尴尬的放下擀面杖,一边说着,“我去给你冲杯水。”

    “谢谢。”

    赵奕说着走进了客厅,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抬起头就看到了林旭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在林旭东眼中看到了‘哀怨’。

    哀怨?

    一个大男人、男子汉,还是警察的队长,可以说是个铁汉子,怎么会产生‘哀怨’情绪呢?

    赵奕摇了摇头,接过了茶水轻抿一口,调整了一下心情,才慢慢说道,“结婚,这个事情……”

    “其实……我都可以了,就看晓晴怎么想。”

    赵虹娟脸上带着怀疑,“晴晴也这么说。”

    “是吗?哈哈,那我们还真是心有灵犀。”

    “这种事最好不要心有灵犀。”赵虹娟道,“我还不知道你们?就是不想考虑,不想面对,但是啊,小奕,我和你说,结婚是人生大事,越早结婚就越好……”

    “你们现在结婚都不早,都过了法定年龄。”

    “还有啊……”

    赵虹娟开始了灌输式训导教育。

    赵奕听的都有点头大了,好在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他赶紧跑过去开门,就看到李仁喆站在门外,脸上还带着笑,“赵奕啊,我刚才听声音就是你。”

    “狗耳朵呀!那么灵。”

    “什么话!”

    李仁喆不满的说道,“这不是又快放假了,正收拾东西呢,再住几天就回去,没想到还能碰到你。”

    “哦。”

    “你们说什么呢?对了,你老丈……女朋友的父母来了。”他说着往里面看了眼,也不见外的往里面走,还和林旭东两人打招呼。

    “你们认识啊?”赵奕跟着过来有些奇怪。

    赵虹娟道,“认识,你同学是吧?我们来第一天就认识了,仁喆这孩子,挺会说话、还懂事,真是好孩子。”

    “啥玩意?”

    赵奕看向李仁喆有点发蒙,他怎么也无法把李仁喆和‘会说话、懂事’联系在一起。

    李仁喆的到来并没有能打断赵虹娟的思路,她随后就继续说起了结婚问题,都像是开了个‘早结婚好处多’的讲座,一口气谈了很多问题。

    比如,谈到刘静、赵镇西都希望赵奕早点结婚。

    比如,说起早生孩子,就能早一点‘解脱’,举的例子就是她和林旭东,四十出头的年纪,闺女都已经二十多该结婚了,剩下后半辈子都能很轻松,反面的例子则是某某邻居,四十岁生二胎,六十岁还要继续工作,赚钱供二儿子上大学。

    整个过程也让赵奕见识到了李仁喆的‘懂事’。

    每当赵虹娟说什么,赵奕还在顺着话头去思考,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时候,李仁喆就已经点头应道,“赵姨说的对啊!”

    李仁喆不止是说,还表现出一副‘十分赞同’的样子。

    “说的太有道理了!”

    “对,就是这样!”

    赵奕咬牙切齿的盯着李仁喆,比了个大大的口型,“你—妹——!”

    最终。

    李仁喆赢得了赵虹娟百分百的好感,而认真思考结婚问题的赵奕,只收获到了怀疑的目光,仿佛他不同意马上结婚,就成了传说中的渣-男。

    但是赵奕并没有妥协,最后只是说道,“赵姨、林叔,我先睡一觉,也顺便想想,和晓晴商量一下。”

    “……好吧。”

    “先休息,才刚回家。”

    ……

    赵奕躺在床上,认真思考了一阵子,他一直没有提到结婚问题,其实有些逃避性质。

    哪怕上辈子活了三十年,他都没有不如婚姻殿堂。

    现在忽然就说起结婚,本能的都不想去思考,每次都说‘让林晓晴决定’,但这么说的前提是,他知道林晓晴也会说同样的话。

    但是,结婚是必须要考虑的,他仔细的想了想,高中时代、大学时代、和林晓晴交往的点滴,觉得也应该给上一个交代。

    林晓晴,真是个纯真的女孩儿,她把一颗心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交往了也有四年多,偶尔住在一起都习惯了彼此。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

    赵奕拿起了手机给林晓晴打了个电话,开口就是一句,“晓晴啊,要不,咱先把证领了?”

    一阵沉默。

    电话对面安静了许久,传来一声带着些哭声的语调,“好,都听你的。”

    赵奕放下了电话。

    此时此刻,他发现来个甜腻的电话粥并不适合,反倒是远远的想着对方,安静的思考‘领证’这件事,会有一种迎来新生的感觉。

    第二天就不再安静了。

    清早的时候,林晓晴就过来了,她去了赵奕的房间,完全不顾忌父母的眼神,一呆就是二十多分钟。

    然后两人一起走出来。

    林晓晴开口道,“爸、妈,我们决定好了。”

    “什么?”

    “今天就去领证,不用选日期,也暂时不考虑办婚事,先把证领了。”林晓晴说着看向赵奕,她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

    赵奕跟着点头,“那我们去了。”

    “走吧。”

    “好。”

    两人说着没等到回应,就一起走出了房门。

    原地留下了呆愣的赵虹娟和林东旭,他们对视了一下,表情都有些怪怪的。

    赵虹娟轻呼了一口气,似乎是放下了心事。

    林旭东则是一脸的苦涩,好半天才把憋着的话吐出来,“娟啊!晴晴就要结婚了!结婚了!”

    “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了。”

    “呜呜……”

    他说着捂住了眼睛,忍不住哭了出来,再抬开手的时候,眼圈都有些泛红了。

    “你哭什么啊!这是喜事,不吉利!”赵虹娟大声喊了一句,喊着的时候也留下了眼泪。

    她是为女儿高兴。

    林旭东也希望能高兴一点,但无论怎么都笑不出来,自家的小白菜被猪拱了不说,还被跟着猪走了。

    走了。

    走了啊……

    ……

    领证,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

    赵奕的体会是,抛开最初的情感波动,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最开始,有些兴奋、期待、担心、迷茫等等。

    情绪复杂。

    从民政局里走出来时,情感波动就消失了,仿佛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然后他们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

    林晓晴要回学校读书。

    赵奕则是赶回了家,把消息告诉林旭东夫妻,顺便招待一下他们,但他可并不清闲。

    航空集团那边传来消息,说要举办针对战鹰一型发动机的会议,要让他过去参加。

    所以赵奕只有两天空闲了。

    两天的空闲也要安排下家里,他给父母打电话,说一下来首都这边过年,顺便谈谈办婚礼的事情。

    婚礼,肯定是要办的,但时间是个大问题。

    赵奕不想把婚礼大操大办,但该请的人一定要请到,而他的生活圈子的人,肯定都要通知一下,办的再简单肯定也很热闹。

    到时候,肯定会有重量级人物到场,也必须要注重安全问题,和普通人家简单办婚礼就不一样,选的地点都要是个庄园,或者包下一整个酒店,想简单的办都不可能。

    如果不举办婚礼会感觉缺点什么,熟悉人的也肯定会问起,到时候解释都是个麻烦事。

    总之,很麻烦。

    赵奕思考着麻烦的结婚问题,不知不觉到了楼梯口。

    一个圆滚滚的身影从楼梯上下来,他抬头一看发现是熟人,打了个招呼问道,“要去哪?”

    “去买点菜,中午不知道吃什么。”黄文倩说着抱怨道,“文哲太懒了,现在还在睡觉!”

    “哦~~?”

    赵奕答应一声正要上楼,忽然停下来叫住黄文倩,转头说道,“对了,前两天,我和老李聊了几句。我感觉吧,他好像很想结婚,你们谈过吗?”

    “什么?”黄文倩顿时来了兴趣。

    “是这样的。”

    赵奕道,“老李说,他很想早点结婚,但因为读研啊,而且也不知道你怎么想,就一直没开口。”

    “我不太确定他什么意思,你知道,他那个人,说话……”

    赵奕有点无奈的摇头,“我的理解是,他想早点结婚,早点要孩子,只是担心现在不稳定,毕竟他还在上学,没有收入,你能理解吧?”

    “而且,男的自尊心强,现在你工作,他上学……”

    “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吧。”

    赵奕说着叹气的摇头,随后带着‘不经意的神态’走上了楼。

第四百八十八章 两院院士?科生巅峰!

    等赵奕的身影消失在了楼梯口,黄文倩依旧看着那个方向,身体动也不动一下,甚至眼睛眨也不眨,她的脸上带着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复杂。

    惊喜、兴奋?

    怀疑、紧张?

    期待、渴望?

    什么都有!

    黄文倩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脑子里却被各种想法完全占满,“仁喆想和我结婚?”

    “不一定是结婚,也许是领证?他肯定不好意思和我说,所以就和赵奕说了……”

    “他们本来就是好朋友,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也正常。”

    “但是,是真的吗?”

    “赵奕没道理骗我吧?应该就是真的。”

    “看赵奕的意思,仁喆只是刚有想法,具体怎么样也不敢肯定,或许,我应该主动一些,给他说出来、做决定的机会、台阶?”

    “对!”

    黄文倩马上抓住了自认为的重点,“应该给他台阶,就像是赵奕,听仁喆说,林晓晴的父母直接找过来,他们都顺理成章的领证了。”

    “过几天,我也让我爸妈来,到时候直接让他们谈婚事,我要表现的‘不太愿意,被逼迫没办法’。”

    “到时候,仁喆受到了爸妈给的压力,也许就直接同意了。”

    “反正我们暂时只是领个证,也不牵扯到举办婚礼。”

    “仁喆肯定是拉不下脸,他还在上学没有收入,有时候还花着我的钱,但都不是问题。”

    “我们家也不缺钱,不用他赚多少……”

    黄文倩越想越远,她完全没考虑过父母是否同意,因为她知道肯定同意,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一则,两人是大学同学,李仁喆也算是优秀了,长相、性格都挺好的,家庭条件比不上她,但也不会太差,还有赵奕这样的朋友。

    当然,生活不能完全靠朋友,但他在生命学院读研究生,出来找个工作还是不难的。

    李仁喆的条件本身并不差。

    二则……

    黄文倩知道父母巴不得早点把她嫁出去,最主要就是担心以后出现嫁不出去的尴尬。

    主要,还是胖……

    胖女孩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像是她这样喝水都能长肉的体质,烦恼就更多了,偶尔一个不注意,身上就多了几斤肉。

    父母肯定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胖,但也会对孩子的未来担心。

    黄文倩就知道父母一直说的‘女孩儿丰满点好’、‘显着富态’、‘未来旺夫’、‘胖代表有福气’……

    都是假的!

    在背着她的时候,他们都在为“这么胖以后嫁不出去”担心。

    有一次,黄文倩站在家门口,就父母谈起了这个话题,她的母亲还担心的叹气,“你说咱们家倩倩,以后能找个好对象吗?看你表姐家的雯雯,到二十多岁,最后只能嫁个二婚的,他们家条件可不比咱家差……”

    “巴拉巴拉!”

    最后父亲吼了一句,“还不是怪你,都是你家的基因!”

    “你说什么!”

    “砰砰、啪啪!”

    屋子里变得一团乱糟糟,直到黄文倩黑着脸敲门才停下来。

    所以……

    咳咳。

    反正黄文倩是不担心父母的,两年前他们知道自己有男朋友的时候,都差一点兴奋的开瓶红酒庆祝。

    “唉~~”

    黄文倩忍不住自怜自爱着,用手抓着腰上厚实的赘肉,长长的叹了口气,“自古红颜……”

    “多坎坷啊!”

    ……

    另一边。

    赵奕和黄文倩说了几句,就不在意的走回了家,转头就把事情忘掉了。

    和林晓晴领了证以后,林旭东夫妇只呆了一天就回去了,他也回去收拾一下,准备去参加航空集团的会议。

    这次航空集团的会议,是专门制定战鹰一型发动机的后续测试、制造生产计划。

    赵奕是战鹰一型发动机的设计人,是战鹰组的总负责人,肯定是要参加会议的。

    等他到了航空集团的时候,会议也差不多到了时间,依旧是刘建昆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航空集团内部研发组的负责人,或是下属科研单位的领导层。

    刘建坤直接公布了战鹰一型发动机上机试飞测试的结果,很确定的说道,“依照上级的测试的结果,战鹰一型发动机已经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考虑到战鹰一型发动机的性能以及对未来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后续测试及生产方案。”

    刘建昆后续的话都没有几个人在听。

    会议中还有好多人不知道战鹰一型发动机进行了上机试飞测试,更不知道上机试飞测试的结果。

    骤然听到这个消息,他们都感到非常的震惊。

    那可是战鹰一型!

    在战鹰系列发动机设计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参加了设计论证会议,也知道了设计论证的情况,他们都惊讶于设计的先进、超前,但相比来说,他们更看好战鹰二型。

    因为,战鹰二型去除了好多高技术需求的部分,一些不确定的新设计、可能带来问题的设计,也都被更换到成熟技术。

    所以理论上来说,战鹰二型的完善速度会更快。

    结果呢?

    现在战鹰一型发动机都已经完成了上机测试?而且还取得了非常完美的结果?

    这也太惊人了吧!

    刘建昆坐在主位上,带着微笑看着下面的讨论,他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当时他听到说要上机测试,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得到测试结果的时候,更是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但是,惊讶的时刻过去了。

    现在他能够很淡定的坐在这里,看着其他人重复他所经历的心理历程,甚至反应时间更短暂的多,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感觉啊。

    当然了。

    不管有多少人处在震惊状态,会议还是要正常召开的。

    等讨论声变小了一些,刘建昆双手向下压了压,继续说道,“这个已经是确定的事情,应该有不少人知道了吧?我们就不必继续讨论了。”

    “现在我们要决定的是,战鹰一行后续的测试以及制造计划。”

    这个讨论牵扯到瞄定已有战机、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问题,刘建昆肯定不能自己做决定,只能是提出方案让大家一起讨论。

    中途。

    赵奕成为了会场主角,但他开口的次数不多,他多数时间只是听听,只有需要说明战鹰一型情况时,他才会站起来说几句。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研究讨论,会议拿出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主要牵扯到四个重要决定。

    第一就是,决定加大投入制造六台战鹰一型发动机。

    其中有三**立样机,专供后续单人测试调整使用,有三台则是瞄定研发中的j-20战斗机,让发动机和研发机一起进行测试。

    第二就是人员支持,集团内部组建三个技术独立的测试团队,专门去对样机进行检测。

    另外,就是扩建战鹰组,成立单独的技术部门,战鹰组原来的成员,则分散到各个部门,有的担任部门负责人,有的则升为技术主管等等。

    总之,战鹰组原来的成员都获得了提升。

    赵奕依旧是战鹰组总设计师、总负责人,但他直接推掉了一大堆繁琐的工作,都直接说‘我就负责技术问题,有解决不了的可以找我,负责人就算了’。

    战鹰组扩建以后,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样机测试团队就有三个,还有三个样机会装配上j-20战斗机上,长期的上机测试也要关心,再加上详细划分的好几个部门……

    想想都有点头疼!

    赵奕果断推掉了工作,还给所有人推荐了袁海涛,但袁海涛的能力、资历都是个问题。

    当然了。

    赵奕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而且袁海涛本身就是专业发动机测试团队的领导,结果就直接提升为‘战鹰一型发动机测试总负责人’。

    这是个很高的职位了,几乎仅次于发动机总负责人,只不过负责的都是测试方面的繁琐工作,技术方面就插不上手了。

    等商议到最后的时候,刘建昆干脆站出来自领‘副职’,还有几个航空集团的领导、设计师,也领了战鹰组的‘副职’,他们会负责技术相关、部门工作协调等的事务处理工作。

    以上都是和战鹰一型发动机、战鹰-1战斗机有关的决定。

    最后一个决定则是,加大和燕华大学动力工程实验室的合作,增加赞助研发经费的同时,给动力工程实验室修建搭配的大型操作工厂。

    这个决定投入最低超过三千万,但是会议上却没有人反应,因为他们都知道,给动力工程实验室修建操作间,是增加和赵奕的合作关系。

    赵奕可不归属航空集团,他只是帮着航空集团做研发。

    航空集团希望能增加和赵奕的合作关系,就肯定要有一定的投入,不管从哪方面做考虑,给燕华大学的动力工程实验室赞助,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会议结束了。

    赵奕参加完会议,庆幸自己推掉工作,和熟悉不熟悉的人寒暄几句,赶紧抽空离开回去了。

    很快。

    航空集团加大对动力工程实验室投入的消息,就传到了燕华大学内部,相关人员是一片欢欣鼓舞。

    燕华大学都非常兴奋、激动。

    过去的几年时间,他们都有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当然把自己形容成‘鸡犬’不好听,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

    自从赵奕来到了燕华大学,他们好像‘躺着’就发展起来了,生物医学研究所、动力工程实验室、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还包括‘突然出现’的材料实验室都有了巨大发展。

    生物学院、信息学院、机械学院都大大受益,各个实验室都变得‘不缺经费’。

    有钱,就有发展。

    当各个实验室都变得有钱以后,他们引入了一些高端的技术人才,也顺带增加了学校的师资力量。

    另外,理学院也有很大的发展,理学研究对环境要求不高,他们最大的发展反倒在招生上。

    现在燕华大学理学院的名头,都快要赶上了水木、首大的理学院,他们能招到更优秀的学生。

    比如,去年的生源就出现了好几个省排名前三的学生,还有几个获得奥数一等奖的学生,保送时也选择签约燕华大学。

    这就是生源的进步。

    以前省前三、奥数一等奖的生源,都被的水木、首大所垄断,他们几乎只会在两个学校中做选择,燕华大学能招到几个,就证明了自身的吸引力。

    可惜,赵奕给多数人的印象,还是‘顶级的数学家’。

    好多分数高的学生,报考的都是理学院,其他学院依旧是‘次一级’的选择。

    生命科学学院是个例外。

    虽然生命科学学院相对依旧有些冷门,但整个燕华大学都知道,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近在眼前,也许明年就能成为最热门的学院。

    因为,排名。

    国内权威的学校专业排名榜单中,生命科学学院有三个专业,都超过水木大学,排在了国内高校的第一位。

    这主要得益于科研贡献、高影响力论文以及巨增的研发经费,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生命科学学院,他们本来就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学院,再有了生物医学研究所的蓬勃发展,晋升到国内第一也就不意外了。

    此时。

    ‘得道’的赵奕回到了燕华大学,他的表情十分淡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实际上,他正在想着事情,是关于职称评选的。

    在离开航空集团前,刘建昆特别找到了他,说了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赵院士,明年集团准备推荐你参选工程院院士。”

    “——?”

    赵奕听着都有点发愣。

    工程院院士?

    这是以前绝对没有想过的,但刘建昆说的非常认真,“以你的能力、水平、成果,足以担任工程院院士了。”

    “……好吧,谢谢。”

    赵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回来的路上都在思考着。

    工程院院士?

    现在他已经是科学院院士,再评上工程院院士,就成为传说中的‘两院院士’了?

    两院院士?

    科生巅峰啊!

    赵奕忽然有那么点期待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 绝对不花研究所一分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工程院正式成立,并成为国家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但工程院不设科研实体,只是个“虚体”,这是工程院与科研实体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明显不同。

    相比之下,科学院侧重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而工程院更侧重于工程技术的应用。

    工程院成立之初,首批院士遴选工作中,确定了首批工程院院士的规模,人员为一百名左右,其中七十名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等单位提名,另三十名由中科院院士“兼任”。

    经过投票,工程院从提名人选中选出六十六人,之后,又有三十位中科院院士被推荐为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等得到国际认可的顶级科学家。

    十几年过去了,到现在好多人都认为,工程院建立之处指定科学院院士当选工程院院士,是为了扩大工程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要增加工程院院士评审的权威性,而再后来就只有第二年,有四名科学院院士增选为工程院院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院士’。

    此后十几年一直到现在,再没有出现过‘双院士’。

    有负责工程院增选的院士,接受采访时说过,“工程院院士增选竞争非常的激烈,再搞交叉当选已经很不现实。而且,一些科学家已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一个院士荣誉就够了,也没有必要挂着两个院士头衔。”

    这就是原因。

    实际来讲,工程院院士对赵奕来说也只是个鸡肋,甚至说,科学院院士也只是个名头,以他本人的学术地位,用不上‘院士’头衔来衬托,但当选十几年来的第一个‘双院士’,也代表了国内学术的肯定。

    赵奕还是有点期待的。

    当然了。

    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还没有开始,现在去考虑时间还是太早了。

    赵奕到自己的办公室转了一圈,又去了一趟医学科学中心,看看新搬迁过来的实验室,发现好多人都在忙碌中,他关心了一下研究问题,就离开回去休息了。

    他还是想放放假,过年前后轻松一些。

    赵奕脑子里什么也不想,闲来无事就到街上、超市里逛一逛,买一些年货、礼品回去。

    这一逛就是一天时间。

    偶尔上街买买东西,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前提是不考虑远远跟着的警卫、保镖。

    赵奕偶尔回头一看,就感觉有些郁闷,但是没有办法,安全还是非常重要的。

    路边。

    赵奕停在了原地,远远注视着一个盲人,导盲犬正忠实的为主人带来,也引来不少路人的注意。

    现在独自上街的盲人,还是非常少见的,或许也因为社会对残疾人并不友好。

    比如,有盲人到处走,引发了交通事故,可能会引来其他人埋怨,“眼睛都瞎了,怎么还到处走!”

    实际上,正因为眼睛看不见,才应该获得更多的同情,而不是遭受到其他人的指责。

    社会,就是这样。

    赵奕忽然想到了深奥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个社会?”

    “让残疾人能享受到普通人的待遇,能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不是……”

    “难啊!”

    在原地思考了好一阵子后,赵奕得出了个‘困难’的结论,社会风气想要改变,实在是太难太难,要比攻克什么科学难题还要难。

    普通人对残疾人引发问题的埋怨,不能单纯理解为道德问题,还牵扯到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等问题。

    总之,很复杂。

    赵奕用了摇了摇头,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他可不是一个社会学家,而是……

    生物医学科研人员!

    “对啊!”

    “如果用科技的手段,让盲人能看见东西,让四肢残疾的人可以用机械臂,或者其他什么……”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看到导盲犬成功带着主人走过了街口,赵奕继续慢慢的朝前走着,脑子里开始想着怎么样‘治好残疾人’。

    盲人,是个典型。

    “如果能像是电影里一样,给眼睛安装个类似摄像头的东西,就能帮助他们看到外界的事物,就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是,机械电子传播的是电讯号,神经元传播的不全是电信号,具体传播方式、类型,到现在都说不清楚。”

    “想要让电子信号转化为人体能接受的神经传输信号……”

    “难啊!”

    赵奕仔细想想,发现还是太难了,里面牵扯的内容太多,绝不是破解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

    如果有实现的那一天,医学、电子信息学等方面,肯定已经实现了大的跨度。

    对比现在的科技程度,甚至可以用‘革命性进步’来形容。

    “大概第四次技术革命后能实现吧?”

    赵奕讽刺性的翘起嘴角。

    ……

    家里。

    刘静和赵镇西都到了首都,已经在这边住了几天,一家三口一起在首都过年。

    林晓晴假期回了郑阳,年后才能回到首都。

    这一年以来,刘静的身体状态好了不少,因为她的风湿性关节炎没有发作,赵奕感兴趣的问了起来,“妈,你的病都好了?”

    “好了!”

    刘静开心的说道,“去年过年的时候,你不是给我推荐了一种新药,吃了以后特别的有效,感觉好长时间了,都没有发作过一次。”

    “那就好。”

    赵奕高兴的点头说道。

    风湿病相关的项目,还是在三年前完成的,研究发现了‘风湿因子’,以新发现的‘风湿因子’为突破口,有厂家研发出了相关疾病的特效药。

    这种特效药能抑制‘风湿因子’发挥作用,同时搭配抗菌药物使用,对于‘风湿因子’引起的疾病,都能做到有效的治疗。

    赵奕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当初报考大学的时候,选择生物科学专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到老妈的风湿病。

    现在自己的研究让市场上有了针对风湿病特效药,老妈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可能会被治愈,他还是感到很高兴的。

    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了年。

    中途赵奕也和父母谈起了和林晓晴的婚事,讨论来讨论去还是希望林晓晴家里来做决定。

    虽然他们能够直接做决定,林晓晴一家也肯定不反对,但出于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再加上林晓晴正在读研,举办婚礼的事,他们决定就不太好了。

    赵奕和林晓晴视频的时候说了,林晓晴也肯定和父母商议,后来还是做出个决定--

    以后再说!

    林晓晴是希望能举办个盛大婚礼的,女孩儿都会有‘公主梦’,会期待自己的婚礼,举办的更盛大一些,得到更多人的祝福。

    但是,情况不允许。

    如果是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花费的时间肯定会很长,也会直接影响到她的读书生活。

    赵奕这边的宾客肯定很多,婚礼想办的小一些都不可能。

    现在举办就太仓促了。

    “还是以后再说吧,最好等我读完研,再等一段时间吧……”

    林晓晴说着都有些心痛。

    赵奕能看出林晓晴是期待婚礼的,他笑说道,“也不用等两年,也许年底就可以,找个时间,一切我都找人安排好,到时候,我们参加就可以了。”

    “是这样?”

    “没问题的,你放心吧。”赵奕很确定的说道,“其实我们只需要定个时间,现在太早了,还是年底……比较适合吧。”

    他也不确定。

    这种大事情想做决定不容易,赵奕也要想好自己的时间,婚礼就暂时商定到这个程度。

    年后。

    第一件大事就是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典礼。

    赵奕带着淡然的心态去参加典礼,再次领取了‘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的研究是“np问题”。

    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的破解,是国际数学的重大事件,“np问题”的证明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赵奕只是感慨,“评奖的委员会反应真快。”

    “np问题”是年中证明出来的,年底就因此拿到了奖项,评奖的委员会也是下了功夫了。

    连续四年拿到自然科学一等奖,赵奕的心态有多淡定可想而知,他只是想着奖项陈列室,又可以多一个奖章和荣誉证书。

    其他人就不这么看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赵奕羡慕的发狂,他们的集体项目,想拿到一个自然科学奖都不容易,自然科学一等奖更是只能想想。

    自然科学奖是能以企业、科研机构的名义申报参选的,但多少项目申报评选,最多也就写个‘二等奖’。

    一等奖?

    那可不是普通成果能想的。

    和过去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不是只有赵奕一个人,还有一个团队也获奖了。

    那是科学院物理研究的团队。

    周渝明院士领导的团队,以‘多光子纠缠’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其他人看来,出现两个自然科学一等奖,也代表了国内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进步。

    但是……

    周渝明率领团队上台领奖时,一点都不为获奖感到兴奋,反倒是非常的尴尬。

    他们团队中有四个院士,两个物理专业教授,同做‘多光子纠缠’的研究,一起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那边就只有赵奕一个人。

    台上的情况可想而知,一边站着一整排人,另一边只有赵奕一个,他似乎是‘孤孤单单’的,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注意的是赵奕,周渝明团队的人,领奖后就变成了‘背景墙’。

    摄像镜头说明了情况。

    周渝明团队好几个人,就只是获得一个镜头,横向拍摄接结束以后,镜头就一直对准赵奕了。

    一号领导颁奖的时候,也只和周渝明说了两句,大体就是正常的祝贺、鼓励,后来就和赵奕在说话,他们似乎像是朋友一样的谈笑。

    周渝明几人感觉十分尴尬,他们对视一眼都有些后悔--

    “早知道,就申报参选自然科学二等奖了!”

    “现在好了,获得了一等奖,和赵院士并列,结果大家都注意赵院士,估计报道也围绕赵院士……”

    这是没办法的。

    不仅仅因为赵奕的名气大,还因为成果分量完全不同。

    多光子纠缠相关的基础物理研究,确实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只是在基础物理学中,添加了一个小小的标注;np问题是千禧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破解的影响力巨大,会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两者根本不具可比性。

    实际上,赵奕并没什么感觉,有人一起获得自然科学奖,给他带来的感觉还不错。

    前面三年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站着,终于有了几个‘同伴’,彼此间好像也亲切许多。

    所以在颁奖仪式中途,赵奕就和周渝明说了几句,了解了一下多光子纠缠的研究,顺便鼓励性的竖起大拇指,还表示自己非常感兴趣,有机会一起做合作研究等等。

    周渝明团队都听的很兴奋,他们好几个都是物理系的院士,但和赵奕的成果相比,真可以说‘不算什么’。

    如果未来能和赵奕合作做研发,肯定就能有很大的成果吧?

    ……

    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结束。

    赵奕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他身上有好几个职务,实际上却非常的轻松,因为每个职务的工作,都是‘可做可不做’类型。

    比如,理学院的教授。

    赵奕终于想起这个职务,去理学院办公室转了一圈,顺便查看了一下课程安排,决定还是在半个月后,开设一堂针对研究生的数学公开课。

    作为理学院的教授,讲上一堂数学大课,也算履行职务了吧?

    然后是医学科学中心。

    医学科学中心建好以后,生物医学研究所有几个实验室都搬过去。

    赵奕有个单独的大实验室,原来的实验室还继续保留,等于就有了两个实验室。

    医学科学中心是新建的大实验室,有好几个研究员都在里面工作,包括原来的艾立新、张薇、刘成杰、严怡,还包括李明、朱琦。

    朱琦是最新过来的,他手里的项目做完了,就决定和李明、艾立新等人一起做研究。

    因为赵奕长期不在,他的实验室是张薇负责的。

    张薇考虑到实验室确实很大,也缺少实力强劲的研究员,也就同意让朱琦过来。

    朱琦加入进来以后,实验室有了四个研究员,再加上赵奕自己,总计就是五个研究员,规模可以说非常‘庞大’,都能和一些中型的研究机构相比。

    这个规模肯定要接手大项目。

    赵奕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艾立新、张薇几个人,正在研究国家科研基金会支持的医学项目。

    科研基金会都会针对各学科举办专门的会议,会议会列出支持的基础科研项目,每一年的支持项目大体上是相同的。

    比如,传染病疾病防治支持项目中,艾滋病相关研究,一直都是关键中的关键。

    艾立新、张薇等人,刚参加过年初的医学科研会议,就凑在一起研究支持项目。

    当赵奕走近实验室,他们顿时都看过来,“赵院士来了!”

    “欢迎,稀客!”

    “我以为你以后都不会来了,虽然这里是赵奕实验室……”

    “哈哈~~”

    熟悉的人调侃上几句,就说起了医学科研项目的事情。

    赵奕感兴趣的看了下科研基金会发布的医学研究支持项目列表,立刻被其中一条吸引了注意力。

    “神经元传输相关研究?”

    赵奕念了一遍问道,“这种项目,说的很模糊啊。”

    “那是基础研究。”李明解释道,“神经元传导,百年前就被研究,后来都认为是电信号,但人体不可能只有电信号。”

    “这种就像是微观物理,谁知道具体是怎么传输的?想研究出来太难了,到现在,医学界都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赵奕问道,“那这种项目,能给多少经费支持?”

    李明道,“想申请下来都很难吧?经费也不会多,因为基金会担心你是骗经费。”

    “对。”

    艾立新也跟着道,“有好多申请这种‘几乎不可能’有成果的项目,目的就是骗经费,申请以后就放着不做,因为做不出来。”

    “这是医学最基础的理论研究,越是基础就越是难。”

    赵奕听罢点头道,“要不这样,我们实验室,应该算是国内最有实力的了吧?”

    艾立新哈哈一笑,说道,“别说国内了,世界第一!”他说完补充一句,“有你就第一了!”

    其他人也跟着笑出来。

    赵奕摇头道,“反正,我们就申请一下,做做看。神经传导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

    “以我们实验室、我们研究所的实力,应该能申请到一些经费吧?如果不行,就找研究所报销。”

    “反正……”

    “研究所的经费花不完,就当帮忙了。”

    李明沉默了一下,马上点头道,“有道理!”

    “同意!”

    “支持!”

    “全票通过~~~”

    大家正要一起鼓掌表示做出了正确决定的时候,就看用力‘咚、咚、咚’的敲门声。

    阎学林黑着脸站在门口,咬牙切齿的喊了一句,“我刚才都听见了。”

    屋子里顿时一片尴尬。

    “咳、咳!”

    赵奕轻咳了一声,当做没看见的转过头,对李明说道,“我们刚才说到哪了?对,申请神经信号传导项目,基金会拨款多少,我们就花多少,绝对不花研究所一分钱。”

    “这就是原则,明白了吗?”

    “对!”、“有道理!”、“支持!”、“赵院士说的太好了!”

    一群人马上送上赞叹。

    门口。

    阎学林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顿时脸色变得更黑了。

第四百九十章 同样的项目,不同的待遇!

    阎学林自认为是讲道理的,他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所长,肯定会支持所里的科研项目。

    有些基础的科研项目,单单靠科研基金会的拨款,确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有些科研项目,根本不在基金会支持的项目范围,连申请都不可能通过,基于研究就需要所里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

    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国家支持的经费划拨,另一部分就是所在机构的支持。

    所里的经费支持是很大一方面,正因为有很多科研成果出现,研究所每一年才会获得科研方面的拨款。

    这部分拨款就是给科研机构自由支配使用的。

    虽然事情是这么个事情,阎学林感到郁闷的是,几个研究员凑在一起,公开的说‘研究所经费多,不够就找所里要’?

    那个语气听起来就像是要‘坑’研究所的经费。

    所里的经费被坑也就被坑了,说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好多实验室做项目缺经费时,都会考虑单独申请其他项目,要一点经费过来支持原来的项目。

    这是科研机构里的‘经费潜规则’了。

    虽然听起来似乎不怎么好,但最少出发点是好的,目的都是要经费来做研究,只不过收到了规则限制,就必须想办法绕开规则。

    但是不管怎么说,公然要‘坑’所里的经费,大声说出来还被他听到,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阎学林感觉很没面子,尤其他们当做没看到自己,还自说自话的什么不用所里的钱。

    “这些家伙……”

    “实在是太过分了!”

    阎学林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态,挂着僵硬的微笑走进去,随后问起了要做的项目。

    要是换做其他实验室,他肯定转头就走,心里把事情记下来。

    赵奕实验室……

    咳咳。

    作为研究机构的领头人,对待科研人员一定要大度,被无视根本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给科研支持。

    阎学林提醒着自己。

    其他人也实在‘装’不下去,纷纷尴尬的和阎学林打招呼,随后就说起了要申请的项目。

    “神经信号传输!”

    这个名字说出来就解释的差不多了。

    神经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神经信号传输是医学的基础研究,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医学。

    同时,神经信号传输的解析,也被认为是人类短期内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之一,其复杂性和难度,甚至能和大脑解析等同。

    “如果能破解神经信号传输的奥秘,人类对于自身就会有跨越性的了解。”

    “那会是医学的革-命性进步,科学的革-命性进步。”

    “它可以轻松改变世界……”

    这是世界著名医学专家本-摩尔登的原话。

    近百年来,科学界一直试图理解神经冲动,也就是神经信号传输的方式。

    比如,当踩到了一枚图钉,到大脑接收到疼痛的信号,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输的速度大概是每秒三十米。

    六十年前,神经传输的研究者掌握了测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技术,并发现信号沿神经传导经过电极时,膜电位会在几毫秒内发生急剧变化。

    两位英国科学家,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发现,神经元兴奋出现时,钠离子从细胞膜外涌入细胞膜内,然后,钾离子又从细胞膜内涌向细胞膜外,使膜电位恢复正常。

    他们提出的 hodgkin-huxley 模型成为了神经科学的奠基石,他们也以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的成功,似乎代表人类破解了神经信号传输的方式,可实际上,神经传输的复杂性远远超出hodgkin-huxley 模型范围。

    比如,触觉、视觉或者是其他感知,依靠的都是神经信号传输。

    如果只是单一的膜电位变化,肯定无法让人类拥有如此多的感知,神经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传输与大脑获取、分析信息的方式,都是人类远远未攻破的难题。

    近六十年来,有很多人质疑过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的理论结果,又或是希望对神经信号传输方式进行补充。

    比如,神经生物学家田崎一二,就是hodgkin-huxley 模型的质疑者,他以发现动作电位在郎飞氏结上的跳跃传导而闻名于神经科学界,并在四十年年做了一个挑战传统的实验:解剖螃蟹的腿,将一束神经暴露在外,然后利用显微镜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放置了一小块反光的铂片,接着用一束激光照射铂片,通过测量激光的反射角度,能检测到当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的宽度是否会发生微小改变。

    他和他当时的博士后研究员岩佐邦彦进行了上百次测量。

    一周后,数据清晰地表明,当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会略微变宽再变窄,整个过程仅仅数毫秒。

    虽然形变幅度很小,细胞膜表面只会上升约七纳米,但这个现象和通过的电信号的节奏完全一致,证实了田崎多年来的猜测--

    霍奇金和赫胥黎所提出的理论不一定是对的。

    田崎一二认为,“神经信号远不只是一个电信号,它同样也是一个机械信号。假如只用电极测量神经细胞,一定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

    田崎一二活到了九十八岁,但他的研究也并没有其他进展,医学界好多人认为,他的发现不是神经信号的本质,只是神经电信号的副产物。

    同样的。

    德国著名神经学家亨伯格也认为,神经传输不可能只是电信号,他对田崎一二很崇拜,可是他却找到了另一种解释实验现象的方法。

    他认为,“机械波、光学性质变化和瞬时热效应源自脂质的神经细胞膜,而不是细胞膜下方的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纤维。”

    亨伯格立刻开始了自己的实验——通过压缩人造细胞膜,研究它们对机械冲击波的响应。

    他的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组成细胞膜的油性脂质分子通常情况下可以流动,有着随机的朝向,但很容易发生相变(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只要轻轻挤压细胞膜,脂质分子就会立即凝聚成高度有序的液晶状态。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亨伯格推断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细胞膜传播的机械冲击波。

    冲击波传播时把液态的细胞膜分子挤压成液晶,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出一点热量,就像水结成冰一样,然后,当冲击波通过后,细胞膜会再次变回液态,并吸收热量,整个过程耗时几毫秒,短暂的相变过程使得细胞膜稍稍变宽,正如田崎和岩佐用激光照射铂片时观测到的一样。

    从霍奇金和赫胥黎,到田崎一二、亨伯格,后来还有许多的医学家、神经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都对神经冲动展开研究,希望能破解其中的奥秘。

    所以,到现在为止,国际上有好多种有关神经信号传输的说法,有的甚至认为,人体的神经网络只是细胞膜的汇总,真正起到感知作用的是一个个普通细胞。

    等等。

    国内也是如此。

    如果去找有关神经信号传输的论文,只需要打开搜索网站,就能找到许多相关的实验、结论以及推理,似乎每一个研究者都能设计相关的实验,并根据相关的结论撰写一片论文,还能以此发表出‘有特点’的推断。

    但是……

    九成九以上的实验研究和推论,都对神经信号传输的理解没有任何意义,大多就像是不同的人看《三国演义》,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说出一些东西,似乎还能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不会有人知道,原作者罗贯中究竟是怎么看的,大部分分析就是没有意义的。

    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国内国际都是如此。

    阎学林自然也很轻松。

    他听到了几个研究员的解释后,仔细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你们真不是为了骗经费?”

    “当然不是!”

    “我们是真正打算研究的,阎所长,你看看我们实验室……不做高端研究浪费了。”

    “赵奕说想做这个,反正不管你们怎么样,我跟着赵奕。”

    “我也是。”

    “我也一样!”

    阎学林听着点点头。

    ‘神经信号传输’的项目,差不多都能和‘骗经费’划等号,但赵奕还是值得信任的。

    另外,赵奕估计也不在乎一点点经费,他想申请多少大概都能很容易批下来。

    最后,阎学林还是点点头,“你们先把项目申请了,看看下来多少资金,如果不够用,所里肯定支持。”

    “差多少,都支持!”

    阎学林咬牙说出最后一句。

    所里经费确实非常宽裕,甚至能给每个实验室配高端设备,但科研投入就是个无底洞,不省着点多少资金都能填进去。

    “那就申请吧!”

    在阎学林发话以后,赵奕也做出了决定,“先申请,看看再说,手头上没工作的也准备一下。”

    “我刚才不是开玩笑。做,就要做好,这是个基础的大项目,我们是要做出成果的!”

    “好!”

    “没问题!”

    “从今天开始,我就死磕这个项目了!”

    几个研究员纷纷表态。

    他们都是非常的兴奋和期待,因为有赵奕领头做项目,哪怕是做再困难的项目,他们都觉得是有希望的。

    神经信号传输是超高难度的基础科研项目,不求完全破解神经信号传输方式,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果,也肯定是世界级的。

    很快。

    赵奕实验室就向国家科研基金会提交了‘神经信号传输’项目申请。

    随后,就是等待了。

    国家科研基金会接到项目申请后,会审核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审核通过会专门来询问研发计划以及确定参与的人员,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经费拨款。

    赵奕确定了神经信号传输项目,心里也是非常的期待,他的脑子里还想着盲人问题,但也知道,即便是研究有成果,短期内也不可能达到,让盲人借助设备看到外界的程度,因为那会是颠覆性的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可不是一个研究项目就能做到的。

    神经信号传输的破解,每一个进步都可以说是革-命,他对于研究本身还是有预期的。

    比如,国外最先进的神经研究,能通过脑电波传输,让盲人简单的分辨传输过去的数字。

    比如,一个传输的电信号是‘3’。

    通过传输到脑子里的电信号,盲人就知道传输过去的数字是‘3’,听起来非常的简单,想要做到却非常的困难,甚至说有些天方夜谭。

    这就是神经信号传输研究的一种运用。

    “第一步,最少要达到这个程度。”

    赵奕不知道第一步会有什么成果发现,但他希望研究先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然后,再进行超越。

    等超越以后具体会是什么情况,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那可能会是未知的超前领域。

    ……

    国家科研基金会。

    医学项目审核小组正在处理项目申请。

    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把类似的项目申请分类,然后统一的进行讨论决定。

    医学科研项目会议刚结束,正处在项目申请的高发时段,医学项目审核组是非常忙的,有关基础医学研究的申请,就有几十、上百条之多。

    其中,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也有高达六个类似申请。

    “生物医学研究所,赵奕实验室……”

    “赵奕?赵院士?”

    “提交的研究人员名单还有,李明、艾立新、张薇、朱琦……”

    “职称是研究员啊!”

    “五个研究员,还包括赵院士,一起申请这种‘骗经费’的项目……还是给领导做决定吧!”

    医学审核组几个人讨论着,马上把项目申请信息提交给上级,然后继续处理后续的申请。

    下一条依旧是神经信号传输研究,申请方是‘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提交申请的是实验室主任、神经学家邓丙成。

    “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也是大型的医学研究中心。”

    “邓丙成,神经学专家。”

    “他要做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肯定是‘骗经费’,但是,直接拒绝应该不太行吧?”

    “这样吧,先打回让他做个详细的申请报告,报告打的正规、详细,后续就批个五万、十万经费……”

    “差不多,这样就行了!”

    “ok!”

    “就这么办!”

第四百九十一章 我们是为了实验,不是为了吃

    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

    邓丙成是实验室的研究员、神经学研究主任,同时,他还是中北医院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专门以手术的方式,治疗精神类疾病患者。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学的研究也是少不了的,对脑神经、神经损坏、神经学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职业水平和能力,他做的每一例手术,手术中每一个选择,都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支持。

    邓丙成在神经学的研究上是非常认真的,他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做相关的研究实验,也获得了一些顶尖的研究成果。

    比如,二十几年来,他在国际顶级神经学杂志上,发表过十几篇和人体神经网络、神经学实验、神经病患治疗有关的论文。

    在国内的神经学领域,邓丙成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但是神经学有个问题是,做研究想出成果很容易,想出顶尖的成果非常困难。

    邓丙成对此深有体会。

    虽然他发表过十几篇顶级的神经学论文,但大部分都是实验结果总结分析、病患治疗分析以及对人体神经网络的一些见解,并没有那种真正影响世界、让神经学有发展,亦或是神经学相关最基础的科研发现。

    邓丙成很希望能出最基础的成果,因为基础才能促进神经学发展,基础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所以他申请了‘神经信号传输’研究项目。

    在决定做申请的时候,邓丙成就知道很难申请到多少经费,因为内行人都知道,‘神经信号传输’就是‘骗经费’项目。

    因为,难!

    如果做个比较的话,‘神经信号传输’的破解,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等数学猜想还要难,几十年来,大量的神经学家、物理学家投入精力去研究,却没有收获到任何被世界所认可并且有意义的进展。

    现在的神经信号传输基础构架,还是使用六十年前提出的理论,哪怕理论已经被很多人质疑。

    ‘神经信号传输’难度非常高,都可以说‘不可能完成’,但想写个论文却很容易,实验性的医学项目就是这样,做几个实验、就观察到的情况做出分析、再来个独到的看法,就足可以应付项目了。

    这样一套下来,说是有成果也有,说没有成果也真没有,打着做‘神经信号传输’研究的旗号,‘骗经费’是再适合不过了,就算遭到上面的审查,有实验、有论文、有分析,审查还能怎么样呢?

    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上是审查不出来的。

    久而久之,‘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就被列入了‘骗经费’的项目列表中。

    邓丙成申请项目并非骗经费,他是真想做一下研究的,只不没考虑过是否能有出成果,只是想做神经传输相关的实验,观察实验情况来加深对神经反应的的了解。

    这种极大概率没有成果的实验,用实验室资金对就太奢侈了,他就想申请一下科研基金会的经费。

    在做出了申请以后,不出意外很快就有了回复,基金会让他打一份详细的申请报告。

    邓丙成马上交代实验室的副研究员,做一份神经信号传输项目报告,并要强调神经信号研究,对精神类疾病医疗的重要性。

    ……

    科研基金会。

    赵奕实验室的申请很快被交给了负责医学类科研相关部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也马上召开了会议。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导小组马上就能决定下来,直接就给通过审批,需要讨论的只是具体批复多少经费,科研拨款拨款大致都是这样,不可能申请多少就给多少,面对的是最顶尖科学家也一样,因为他们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每一笔科研拨款都必须要慎重决定。

    当然。

    面对赵奕实验室的项目申请,就不用做那么多‘审查’了。

    经过了一番讨论,领导小组很快做出了决定,支持赵奕实验室开展‘神经信号传输’研究项目,并实际划拨六百万的项目经费。

    这个决定做出的速度很快,一则因为申请的是赵毅实验室,二则项目申请的‘阵容’确实很强大,包括赵奕在内的五个研究员一起做项目,人数来说都是半个生物医学研究所了。

    现在生物医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最顶尖的医学类科研机构。

    研究所五个研究员的阵容,比一些中型的医学实验室还要强,更不用说其中还包括连续在医学类以及其他多领域科研,都取得重大成果的赵奕了。

    科研基金会全力支持,还有一个原因是,每一年颁布基础的科研项目,可不是给‘骗经费’的福利,原本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人来做。

    基础的研究非常重要,甚至比直接的治疗手段还重要,因为基础研究能给高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如果能在‘神经信号传输’研究上取得进展,比做几个高端项目有成果有价值的多,影响力方面更不用说,基础的研究每一个进展,影响力都会是世界级的。

    赵奕实验室非常的有实力,他们申请基础科研项目,让人觉得有可能会取得成果,自然就会得到支持。

    ……

    两个星期以后,科研基金会发布了上月医学类审批项目清单,其中就有两个‘神经信号传输’的项目。

    一个是,‘动物神经信号的传输方式’,申请方是生物医学研究所赵奕实验室,科研拨款为六百万人民币。

    另一个是,‘脑神经信号反应测试实验’,申请方是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科研拨款为十万人民币。

    科研基金会发布的消息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主要是学术界的消息,关注的人是非常少的,几乎就只有学术圈才会关心。

    医学科研的项目拨款,只有医学相关人员才会注意,外行人想看懂那些带有专业名词的项目名称都不容易。

    但是,‘内行人’肯定会注意,尤其是申请了项目的医学科研人员,他们会在圈子里进行讨论。

    邓丙成就有个‘神经学圈子’,他们是通过网络聊天软件联系的,有不少都在同一个群中。

    当科研基金会发布了医学类科研项目列表后,群里马上就变热闹了,好多人‘艾特’邓丙成,带着恭喜说道,“邓医生,恭喜啊,竟然申请下了神经传输研究项目。”

    “脑神经信号反应测试,这种项目很有意思啊!”

    “应该需要志愿者吧?”

    “大猩猩也行,不一定非要是人类,大脑的**也可以用作研究。”

    “不管是哪一种方案,十万经费,似乎都不太够啊……”

    当然不够。

    一个实验用大猩猩,价格最少也要一、两百万,征集志愿者价格也不低,因为牵扯到研究人类大脑,也许就会有什么后遗症,就算保证绝对的安全,也要支付很大一笔钱。

    实验用**大脑,就需要中北医院支持了,一般都是出现突发死亡的人,家属决定捐献用作实验。

    但是……

    **大脑不可能用作器官移植,很少有人会同意大脑用作实验,捐献也不会是无偿的,肯定是要付一笔高额的费用。

    这笔钱,十万也许能够?

    这还只是实验的材料费,再加上设备、仪器损耗,以及其他的一些费用,做脑神经相关的研究,最低也需要几十万起步。

    邓丙成看到群里的聊天,倒是一点都不意外,他申请的经费是三百万,但知道根本不可能,基金会只给了十万,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甚至说……

    最开始申请的时候,他都想着会被直接拒绝。

    这都是正常的。

    至于实验材料什么的,他倒是也有准备,因为本来就是神经学家,经常和精神类疾病打交道,也长期从事相关的研究,**大脑材料还是有的,他也只是想做**大脑的研究。

    大猩猩?

    志愿者?

    那些都实在太奢侈了!

    科研基金会能给十万科研补贴,也能支持他多做几个实验,能加深对人体大脑的了解,也许研究过程中,还会有什么发现。

    邓丙成并没有特别在意,知道群里的聊天谈到了赵奕实验室的项目--

    “赵院士就是厉害,申请个动物神经的研究,竟然拿到了六百万的经费啊!”

    “六百万啊!”

    “你们仔细看了没有,这次生物医学研究所是下功夫了,五个研究员联名做申请,估计是真打算研究出东西。”

    “邓老三不行啊!邓老三,你在吗?邓丙成”

    “在,说句话!”

    邓丙成看到讨论,立刻去查看了官方消息,项目列表上显示着,动物神经研究项目,获得了六百万经费?

    “我申请的脑神经研究,才十万经费?”

    “动物神经研究,六百万?”

    “差距也太大了!”

    邓丙成郁闷的想吐血,他才是神经学的专家。

    生物医学研究所确实是国内第一的医学类研究机构,但他们擅长的是医学机制的研究,而不是专业的神经研究,神经学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生物医学研究所也没有过相关的成果。

    结果一个外行的团队,拿到了六百万的资金,他一个内行人,才拿到了十万资金。

    邓丙成越想就越郁闷,但他还真是说不出什么。

    和赵奕的成果相比,他实在是算不上什么,科研基金会倾向于赵奕,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几年时间里,赵奕在医学类研究上,有好几个世界级影响力的成果,其中最重量级的就是‘天庆蛋白’的发现,对艾滋病毒有直接的标记作用,为人类对抗艾滋病,可以说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现在赵奕就是公认的‘全能’,似乎做什么研究都能出重大成果,科研基金会有理由更信任赵奕。

    “呼~~”

    邓丙成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下内心的郁闷,也在群里说了一句,“十万确实什么都不够。但我只是想简单做几个实验,也够了。”

    其他人也跟着说道,“要是做几个实验,就没问题了。”

    “反正有经费总比没有强!”

    “申请下来就不错了!”

    “别和赵院士比,那是变-态,咱们都是正常人。”

    “其实我倒是有个主意,邓老三,你要是真想做脑神经的研究,可以去找赵院士,反正你们都在首都。赵院士做的是动物神经研究,说白了就是神经信号传输的基础研究。”

    “你是专业的神经学家,肯定能提供很多帮助。你也有可以加入赵院士的团队,到时候经费不少、材料也不会少,现在谁都知道,生物医学研究所有大药企支持,经费很多。”

    “赵院士还很有钱……”

    听到群里的熟人一说,邓丙成想了想忽然心动了。

    ……

    科研基金会下发拨款,实验室也已经开始准备。

    近一段时间,赵奕实验室都在商讨‘神经信号传输’的研究方案,主要顶的是最开始的方向。

    他们申请的是‘动物神经研究’,暂时不牵扯到人体,实验材料耗费并不多。

    几个研究员都各自拿出了方案,李明的建议是从神经细胞入手,研究神经反应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物质、化学反应。

    这是生物学角度出发做的研究。

    不管神经信号传输再神秘,传输都是依靠神经细胞作用,直接研究神经细胞发生的反应,也许就能找到信号传输的秘密。

    但是,李明的方案似乎很有道理,却并没有得到其他人认可,因为好多人都从这个角度做研究,能发现的早就已经发现了。

    艾立新和朱琦的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应该采用物理和生物结合的方式,通过测试各种动物神经反应,收集大量的数据做分析。

    这个方向就是寻找各种动物神经反应的共同点,希望能依靠大量的数据,分析出一些东西。

    张薇的建议有些‘基础’,她说道,“我们极少做神经相关的研究,目前就只有理论。我觉得可以考虑还原神经研究的著名实验,就能加深对神经反应的了解,也许还能有新发现。”

    “还原实验?”

    “不就等于,完全没有创新?”

    其他人都听着摇头。

    那些已经被做过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再还原一次有什么意义?反正成果都已经公开,他们知道会得到什么。

    赵奕听着几个人的讨论,仔细的思考了一阵,忽然道,“我觉得张薇姐说的有道理啊!”

    “我们都没有专门做过神经类的研究,没有经验,可以先做还原实验。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也许能有新的发现,更何况,大部分实验并不需要价格高昂的材料……”

    他的意思是,反正花不了多少钱,先做一些还原实验,看看情况也是不错的主意。

    艾立新和朱琦对视一眼。

    他们的建议和张薇最大的区别是,需要做很多动物的神经反应实验,而张薇的建议是做还原实验,也就是参照公开资料去做,就只需要少量几个动物,做的实验少、消耗的经费肯定少。

    赵奕支持张薇的想法,肯定不是因为经费,他们的经费可以说,非常非常的充足。

    难道是因为张薇是女生?

    有可能啊!

    顿时。

    两人左边看看赵奕,右边看看张薇,眼神看起来很怪异。

    这时就听赵奕说道,“我前两天做过研究,好像有个著名的实验,是通过测试螃蟹腿神经得出的结论。这样,我们多在螃蟹身上研究。”

    “现在好像快到吃螃蟹的季节了吧?对,多买点螃蟹,要大的,母的,好吃的,把它们先养好……”

    他说着还咽了咽口水。

    其他人愣在原地好半天,思考一下用经费买一堆大螃蟹,测试过腿部神经反应后,再放进锅里油炸,放点酱油、生抽、白糖来个红烧……

    听起来还不错啊!

    “这个实验好,我都迫不及待了!”

    “就这么办!”

    “支持!”

    “赵奕是真聪明啊!”

    “……”

    正准备进来的阎学林,动作停了一下,随后马上迈步进去,开口道,“你们的实验用多少螃蟹?”

    “我让范雷去买,连养殖箱一起,听说过一阵子,河蟹正是最肥美的时候……”

    朱琦看过去咧咧嘴,问道,“阎所长,是用研究所的钱吗?”

    “你们要做实验,当然是用你们的经费!”阎学林理所当然的说道。

    “那不行。”

    实验室的几个人统一摇头,艾立新跟着开口说道,“国家的钱不能浪费。我们是为了实验,不是为了吃。”

    “对。”

    “是这样!”

    “我们说吃螃蟹,就只是不浪费资源,和垃圾桶捡吃的没区别。”

    阎学林一时间很无语,他发现所里的研究员,真是越来越难带了。

    心累!

第四百九十二章 这才叫善待科研人员啊!

    大闸蟹有多诱人暂且先放在一边,实验室的几个研究员,讨论的还是神经信号传输的实验方向。

    实验最开始找方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许最初的选择,就能决定能‘走多远的路’。

    赵奕说支持张薇的想法,但只是觉得的艾立新、朱琦所说,做大量的动物神经实验收集数据,等于是平白的消耗经费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能从单一的实验中找出关键,并不需要做太多类似的实验。

    同时,他们也商定了另一个方向,也就是李明的建议,去对神经细胞进行研究。

    神经细胞被研究过无数次,确实很难从普通的实验中得到结果,但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都很擅长细胞机制类研究。

    这是他们的专长。

    当做一项高难度研究的时候,抛弃掉自己的专长,并不是好的决定。

    哪怕对神经细胞研究没有结果,他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数据,或者神经细胞的一些特性,来比对其他实验方向的情况,也就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研究,对赵毅实验室来说不算什么,他们有足够的研究员、还算充足的经费支持,完全可以进行多方向研究。

    神经细胞的研究方向,就交给了李明、艾立新负责,朱琦、张薇则负责还原经典实验。

    等工作分配好以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神经细胞的研究暂且不说,神经信号传输经典实验的还原,并不是从‘大闸蟹’开始,他们首先做的是六十年前,英国科学家艾伦-霍奇金和安德鲁-赫胥黎的实验,就是测量信号经过神经传导,电机膜电位发生的变化。

    还原实验的目的是,希望看到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发现,也就是神经元兴奋出现的时候,钠离子从细胞膜外涌入细胞膜内,然后钾离子又从细胞膜内涌向细胞膜外,使膜电位恢复正常。

    这就是经典hodgkin-huxley模型的来源。

    之后才会做‘大闸蟹’实验,追寻田崎一二的研究历程,研究磐蟹的腿部神经,并用显微镜观察放置在小块反光的铂片,接着用一束激光照射铂片。

    通过测量激光的反射角度,能检测到当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的宽度是否会发生微小改变。

    这需要细微的操作,也需要很多次的实验。

    据说田崎一二和他的博士学生,进行了上百次的测量,做出详细的记录后,得到‘动作电位通过时,神经束会略微变宽再变窄’的结论,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用时仅仅为几毫秒。

    田崎一二做研究的时候,科技并没有这么发达,他所使用的实验器具,和现在肯定无法相比。

    现在高科技精密仪器帮助下,想要测量发生反应的准确时间,还是非常轻松的。

    这个实验最主要想证明,神经传导和细胞膜存在直接关系。

    田崎一二给出的报告是,神经发生兴奋反应时,细胞膜会发生形变,表面上升千米左右。

    细胞膜发生形变,起到了神经信号传输作用,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神经传输所依靠的,不仅仅是电信号,还可能依靠机械波,只有机械波才会引起颤动。

    当然了。

    田崎一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因为好多人认为,细胞膜发生形变,是电信号的副产物。

    但不管怎么说,最主要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赵奕实验室所做的,就是还原发现神经传输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的两个实验,他们要在实验中测量记录细微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以上两个实验听起来不太像生物医学研究,反倒有些像物理实验研究,最开始大家还没有在意,当实验真正开始设计后,就发现想还原并没有那么容易,设备、测量工具的问题还好解决,但最好是能有个专业的物理人士帮忙

    术业有专攻。

    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去做物理实验,测量物理的数据,肯定就没有那么顺手了。

    于是赵奕决定找一个物理学人士帮忙,倒是不需要一个国际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哪怕是懂一些物理实验的也可以。

    然后他找到了高义华。

    高义华是赵毅的物理老师,和赵奕还是很熟悉的,但高义华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物理研究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

    当听到赵奕找他帮忙做神经实验时,高义华稍稍有些发蒙,“你确定没有找错人吗?”

    “当然。”

    赵奕道,“我就是来找你的,高老师,我们实验室正在做测量神经反应的实验,需要懂一些物理实验的人,还有一些精细的测量设备。”

    最主要还是后者。

    朱琦和张薇长期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做详细的物理实验测量,操作上倒是问题不大,但也许就会出现数据误差,而实验过程中测量数据,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赵奕……

    让他研究理论物理还好一些,实验无力就不太懂了。

    高义华不是专业从事科研的人,但最少也是个物理学教授,也经常到物理实验室做研究,肯定对他们的实验是有帮助的。

    高义华听了以后,很爽快的点头,“你都开口说帮忙了,我肯定同意,这没什么。”

    赵奕道,“帮忙是帮忙,但还是要提前说好,如果有了相关成果,论文上也会挂上你的名字。”

    “那倒不用。”

    高义华一点都不在意。

    赵奕道,“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对朋友还是很照顾的。

    虽然高义华只是过去帮忙,但万一就因为他的帮忙,让实验顺畅的进行并有了新发现,肯定是要记上一笔的。

    赵奕把高义华拉进来,帮助朱琦、张薇的小组做实验,心思也活跃开来,他觉得团队还是缺人。

    实验室有五个研究员,再加上高义华等于是五个半,再加上能一起做研究的副研究员,人数能超过十个,而且每一个都很有水平。

    但是团队有个问题是,每个人擅长的领域都差不多,都是生物医学类机制研究。

    神经信号传输就不止是医学研究了,还牵扯到专业的神经学、物理学,物理学有高义华和他,倒是也足够了,但他们中没有神经学专家。

    神经学,可以说是医学,最好是有一个专门做神经学研究的人,过来一起的做研究,肯定能在理论和实验中,给予很大的帮助。

    “找谁呢?”

    赵毅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的交际圈里,还真没有神经学专家。

    这时,钱虹忽然打电话过来说,有个叫‘邓丙成’的医生来访。

    “邓丙成……医生?”

    赵奕一时间有些茫然,就让钱虹带着邓丙成过来了。

    学校外面的人想直接找到赵奕不容易,他确实就在学校里,但行踪却是保密的,有人来找的时候,就会被带到钱虹那里。

    钱虹会简单的询问,没什么问题才会联系赵奕。

    在医学科学中心的一间小会议室,赵奕见到了来访的邓丙成,邓丙成将近五十岁的年纪,身材显得有些精瘦,似乎有那么点‘文人’气息。

    他走进会议室后,马上礼貌的握手,一边苦笑道,“赵院士,见到你可真不容易。”

    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邓丙成不知道赵奕的联系方式,的他到了燕华大学以后,就直接去了教务处问起了赵奕,出门就被两个持枪武警盘问身份。

    等一顿盘查以后,他就见到了钱虹,随后钱虹又问了一下,再等了有半个多小时,他才跟着持枪警卫到了医学科学中心。

    这一套下来感觉比见大领导都不差了。

    赵奕歉意的说道,“没办法啊,上面总是担心我的人身安全,其实啊,我感觉挺安全的。”

    “这样才对啊!”

    邓丙成道,“您可是国家科技的顶梁柱,什么都比不上安全重要,如果您的安全出了问题,可是咱们国家的重大损失。”

    “谢谢。”

    赵奕淡然的礼貌回应,让着邓丙成坐下来。

    邓丙成也直接进入话题,说起来访的原因,“我申请了一个脑神经研究的项目,结果……”他苦笑一声,“上面批是批了,就给十万经费,说直接点,连材料钱都不够。”

    “嗯嗯。”赵奕听着。

    “赵院士,我看到你的实验室也申请了一个神经研究的项目吧?我就在想,能不能过来这边,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个要求有些唐突。

    邓丙成说着都有些不好意思,主要说出来就好像是,希望用赵奕实验室的经费,来做他自己的研究,但他确实想做一下脑神经的研究,也只能厚着脸皮过来问问。

    邓丙成补充了道,“我不是单独我自己的研究,是和你们一起,两个研究共同点很多,神经信号传输都是关键。”

    “我发现,你们的团队,似乎没有专业的神经学专家的,国内来说,我在神经学领域,还有那么一点点名气,也许能有帮助吧。”

    赵奕拖着下巴认真的思考,似乎是在想是否同意,实际上,他正感叹邓丙成来的正是时候,都有种‘说曹操、曹操到’的感觉。

    之前他想着找个对神经学有研究的人,可完全没想过找个顶尖的‘神经学家’。

    在见到邓丙成之前,他就拿到了邓丙成的资料,知道对方来自中北附属实验室,是国内有数的顶尖神经学家,还是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做过很多成功的手术。

    这样的顶尖神经学专家,正是实验室研究所需要的。

    当然,做人还是要矜持一些。

    赵奕仔细想了好半天,有些为难的说道,“我们实验室人手很多,参与这个项目的研究员,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共就有五个。”

    邓丙成听着有些失落。

    “但是……”

    赵奕的话音一个转折,“科学无国界,更别说,咱们都准备做神经传输方面的研究,一起做也可以。”

    邓丙成顿时露出欣喜。

    赵奕停顿了一下,点头说道,“一起做研究可以,有些事情要提前说好,首先呢,项目是我们接的,成果方面,尤其是神经传输相关的成果,都归我们实验室,和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无关,不过成果论文可以加名字。”

    邓丙成听着认真点头,他完全不在乎这一点,因为他觉得神经信号传输,是非常困难的基础研究,即便是有成果也很小,成果归属没有讨论的必要,另外,项目本来就属于赵奕实验室,成果完全归赵奕实验室也合理。

    赵奕说起了下一条,“虽然我们的研究相同点很多,但是不同点也很多,你是做脑神经研究,应该偏于医学方面吧?”

    “如果是脑神经研究相关的成果,依旧归属我们实验室,出现医学相关的专利,我们要占八成。”

    “论文,就随意了,谁的研究就是谁来发表。”

    “另外,还要签订保密协议。”

    赵奕说完认真看着邓丙成,他提的要求听起来很过份,实际上,都是正当的要求,因为研究经费是实验室、研究所来出,脑神经相关的研究,经费也许能多花几百万,就算是研究有交叉,也省不下多少钱,他们等于是给邓丙成提供了科研资金和环境。

    如果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签订的条款差不多就类似,企业方面出资金并占据技术专利所有权,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只占据一小部分技术专利权。

    另外,赵奕要求这么多的原因,还和出成果的过程存在直接关系。

    虽然邓丙成是国内顶尖的神经学家,但想要在脑神经研究上取得成果,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但是研究的过程中,有他来辅助指导就不一样了。

    他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找出实验过程、结果以及数据的关键,肯定会对研究帮助很大,甚至可以说,他才是出成果的关键。

    如果换做是高义华,他不会要求这么多,两人都非常熟悉了,高义华还是燕华大学的教授。

    邓丙成不一样。

    他是外人。

    和外人一起做研究,肯定都要提前说好的,先小人、后君子,才不会产生矛盾分歧。

    邓丙成听了赵奕的话后,皱眉仔细思考了一阵,最后还是点头道,“赵院士,您说的我都同意,但我的研究可能会有额外的耗费……”

    “经费不是问题!”

    赵奕大手一挥,“你有什么要求都直接说,重要不是太过分,能做到的都可以。”

    邓丙成顿时心情敞亮了。

    “经费不是问题!”听起来就感觉豪气冲天。

    作为长期为经费苦恼的研究人员,邓丙成都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哪个科研机构能配合他的实验,并提供足够多的经费支持,就算是白打工都愿意。

    ……

    邓丙成连续签了三份协议,有合作研究协议、成果分配协议,还有一份是保密协议,他感觉像是签了卖身契,其中甚至包括工作时间规定。

    比如,必须要为相关项目,工作超过一千个小时。

    一千小时啊!

    因为有自己的主职医生工作,平均一周最多工作三天,一天工作八小时算,差不多要一年时间。

    好在协议上还有个条款是,赵奕实验室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所,额外提供不低于一百万的经费以及每小时五十以上的薪资。

    “一小时五十块……”

    “虽然不多,但就当赚外快了。”邓丙成也只能苦笑一声,和普通打工族相比,每小时五十块不低了,但他是国内最顶级的神经学家、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小时五十就不够看了。

    当然了。

    在有经费支持做研究的同时,还能顺带赚到外快,邓丙成对协议还是很满意的。

    他也很期待开始工作。

    第二天中午,的忙完了医院的工作,就过来医学科学中心,想先熟悉一下环境。

    等到了赵奕实验室门口,就看到有个似乎是学生的年轻人,端着一大盘散发诱人香味的大闸蟹,推门放在了外间桌上。

    他还喊了一声,“餐厅大厨做的,刚出锅,趁热啊!”

    邓丙成看向了盘子,只见十几只大闸蟹中,还有一只是‘帝王蟹’,他闻着香味咽了咽口水,问向旁边的年轻人,“这是……?”

    “午餐!”

    范雷很爽朗的说道,随后主动和邓丙成握手,“我叫范雷,研究所的后勤。您是邓丙成医生吧?以后在这边工作,有什么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找我。”

    “嗯,好。”

    邓丙成点头继续问道,“这是午餐?实验室的午餐?”

    “对啊?怎么了?”范雷疑惑的反问。

    “哦,没什么,就是问问。”

    邓丙成努力压住了心头的震惊,让自己不表现出‘土老帽’,心里则是琢磨着,“早知道工作餐是这个标准,昨天就不应该回去。怪不得生物医学研究所能成为国内第一,这才是善待科研人员啊!”

    “原来还觉得中北待遇不错,看来眼界是被限制了。”

    “那都是什么穷酸日子!”

    “要不……”

    “辞职?来这边找找机会?我是脑神经专家,来医学科学中心做研究,专业也对口吧?”

第四百九十三章 怎么能摆脱引力呢?

    邓丙成被震住了。

    他不是那种没见识的人,再好吃的大闸蟹都吃过,但工作餐吃大闸蟹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般实验室的工作餐,都只是临近配餐企业送的普通餐食,而大学内部的实验室,多是直接从食堂打饭,和学生们吃的是一样的。

    生物医学研究所倒好,直接就是红烧大闸蟹,其中还有一只帝王蟹。

    这种级别的工作餐,就实在是太奢侈了。

    邓丙成感觉有点饿,但他还是强忍住吃东西的**,问起了范雷有关他工作的事情,他能看的出来,眼前的年轻人,肯定知道他来工作。

    “邓医生,这边请!”

    范雷不是为邓丙成来的,但还是热情的招待着。

    实验室大厅里有几个人,最熟悉的就是刘成杰,其他都是朱琦、李明手下的副研究员和学生。

    他们有的忙着手头上的事务,有空闲的也跟着看过来。

    刘成杰归属赵奕实验室,同为副研究员也感觉是在自己的主场,他也过来问起邓医生,随后跟着招待。

    两人带着邓丙成去了过道边侧的一个小屋子,进去以后才发现是个小实验室。

    小实验室大概有三十几个平米,走进去感觉还是很宽敞的,两边放着几台基础设备,操作台上一应器具齐全,还在左侧角落配了隔离板,里面是有个小办公室,有办公桌、电脑,还有个样式不错的单人床。

    邓丙成进去转了一圈,顿时就觉得非常满意,他能看出实验室是早就装好的,但里面的器具都是全新的,包括隔间里的电脑也是新的,应该是特别为他准备的。

    他返回了门前,问向范雷,“你知道,实验室对我的研究,还有其他准备吗?”

    邓丙成开口想问的是,有关项目的事务,但想想对方只是个后勤,大概不知道里面的事情,就好像变成了问自己的工作待遇。

    范雷倒是明白了意思,“所里有储备用作实验的黑猩猩,昨天就已经有安排,但您也知道,运过来不容易,应该要三天左右。”

    邓丙成听着连连点头。

    大猩猩就是赵奕实验室给的支持,只不过用的是研究所的资源。

    研究所本来就有储备用作研究的黑猩猩,实验室需要的时候,不可能再去花经费额外购买,就算是花钱去买,也需要不短的时间,直接调用储备的黑猩猩,就只花运来的时间。

    当然了。

    所里还是有不满的。

    阎学林知道赵奕实验室,用所里储备的大猩猩,给一个外人研究使用,他顿时脸色黑的吓人。

    那可都是钱啊!

    一只实验用黑猩猩,市场价最低也有两百万人民币。

    如果只做普通的观察实验还好,对方还是个神经外科医生,做脑神经研究的家伙,可能只是普通观察吗?也许就对着黑猩猩的头来上一刀。

    黑猩猩用作实验也算是死得其所,可它本身两百万的售价……

    “唉!”

    如果是放在其他实验室,阎学林肯定会直接拒绝,但赵奕实验室就没有办法,还是赵奕亲口同意的,他也只能忍痛答应下来,心里想着,“希望这个研究神经病的邓医生,真能出研究出东西吧!”

    “出成果,就不亏!”

    科研机构最需要的就是成果,有足够的成果才能获得更高的经费扶植,也能扩大领域内的影响力。

    赵奕实验室和邓丙成签订了协议,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归属赵奕实验室,也就等于归属生物医学研究所,只要能出成果一切就值得了。

    邓丙成听到说黑猩猩就在路上,脸上顿时笑开了花,他一直想有一只黑猩猩做研究。

    中北医学附属实验室,还是有些实力的,但因为做研究的大多是医生,只有很少是职业医学科研人员,他们的研究经费投入并不高,也很难申请到上千万的大项目。

    邓丙成出过不少成果,但想让实验室花费大笔资金,给他配备一只实验用黑猩猩,还是有些太奢侈了,他的研究够不上这个标准,或者够上了也申请不下来。

    做研究的过程中,只要有能替代的方法,就肯定会选择替代掉,一切都以节约经费为主。

    现在到了生物医学研究所,直接就给配备了实验用黑猩猩,邓丙成心里都非常感动,就像是拿了几十年五千的工资,顺带做个兼职……

    啥玩意?

    薪资两万?

    邓丙成真有一种辞去原本工作,直接跳槽过来的冲动,他还是强压住了,因为他的职业是个医生,不可能抛弃掉医生职业,一门心思的去科研。

    除非……

    “也许再过几年可以?以科研为主职,医生为副职。”邓丙成想想确实可以,只要不固定排班坐诊,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研究。

    在小实验室呆了一会儿,邓丙成就去了实验室的大厅,和旁边几个人打了招呼,简单的认识一下,就跟着范雷去了主实验室。

    赵奕实验室的面积很大,占据一整层楼的三分之一,主实验室有两个,是专门给研究员使用的,他们去的是南侧最大的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可以算是‘中心实验室’,比另一个主实验室还要大,设备也更加的齐全,有三台超千万的大型设备。

    这时候,几个研究员都在里面。

    范雷敲门的时候,还是从玻璃隔间出来的朱琦,喊了一声‘请进’,他们才一起进去了。

    虽然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但几个研究员还在很认真的工作。

    朱琦和邓丙成认识了一下,就帮着介绍起实验内容,他首先带着邓丙成去了隔间里面。

    李明和艾立新正一起做精细的工作,他们要把神经细胞分离出来,随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在显微镜下做基础的观察。

    这就是从细胞研究入手最基础的工作。

    邓丙成看着连连点头,他只是觉得很厉害、很厉害,具体也说不出什么,因为术业有专攻,生物医学研究所擅长病理机制研究,长期和细胞、微生物打交道,他们做的都非常的专业,可以说是国内顶尖,根本是无可挑剔。

    神经学研究和细胞研究也有联系,但因为医生是给患者治病,需要的只研究治疗方法,而不是从细胞层面去研究病理机制。

    邓丙成对于细胞层面的专业研究,就只能站在旁边看看了。

    另一个做研究的地方,就完全变了个样子,甚至说是很好笑,好几只螃蟹摆在桌上,有的小腿还在动着。

    张薇正用小刀片,对着一只硕大的螃蟹钳努力着,她脸上冒汗、咬牙切齿的,仿佛和那个螃蟹腿拧上了。

    邓丙成目瞪口呆的看着,终于知道刚才的帝王蟹来自哪里。

    原来如此啊!

    张薇是在做分离螃蟹腿部神经的工作,但她似乎不太擅长处理螃蟹,一直咬牙努力着。

    朱琦连忙过去劝道,“张薇啊,你这样不行。稳一点、再稳一点,用放大镜辅助,你这样浪费太多材料了!”

    “这次肯定能行!”张薇用力咬牙说道。

    这时,范雷推门走了进来,笑眯眯的说道,“你们不懂,螃蟹不够吃,张薇姐是故意的,要不,我们这么多人,怎么能吃饱!”

    “滚远点!”张薇没好气的骂道。

    其他人捂嘴偷笑。

    朱琦想上去帮帮忙,他的‘刀技’比张薇强一些。

    邓丙成忽然说道,“让我来试试吧!”

    “你会这个?”

    “做过。”

    邓丙成很淡然的说道。

    张薇放下了手里的工作,郁闷的呼了一口气,干脆走向了洗手池,随后递过来一副手套和工具。

    邓丙成接过了工具,很顺畅三、两下就把螃蟹腿部神经分离出来,嘴里还说着,“帝王蟹,这个腿部神经,还真是比普通螃蟹粗。”

    “……”

    “……”

    张薇和朱琦对视一眼,他们觉得邓丙成似乎是在装,但对方的动作确实干净利索。

    邓丙成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拿过旁边另一只螃蟹腿,像是专业大厨一样,三、两下去除掉腿上的硬壳,几刀下去连放大镜都没用,就直接把螃蟹腿部神经切了出来。

    朱琦喃喃了好半天,才说道,“邓医生,是真有水平啊!”

    “是啊!”

    张薇深有同感的点头,她已经被奋力螃蟹腿部神经,折磨了有一个上午时间。

    现在换成了邓丙成,仿佛就变成了日常工……

    不对啊!

    范雷忽然大声道,“我知道了!邓医生是医生啊!他还是神经外科医生,天天给脑袋下刀……”

    “这刀功,估计能雕花!”

    邓丙成不在意的笑了笑,其他人才恍然的点头,能上手术台做脑补外科手术的,刀功就不可能差的了,只是分离螃蟹腿部神经,确实是很容易的事情。

    张薇轻呼一口气,感觉输的一点都不怨。

    朱琦也一样。

    有了分离螃蟹神经的经历,邓丙成和张薇、朱琦也熟悉起来,他们一起到大厅去吃东西。

    邓丙成忽然问道,“为什么没有看到赵院士?”

    “赵奕?”

    张薇摇头道,“他很少来。”

    “很少?”邓丙成有些不理解,接到这么大的项目,主要研究员却很少来实验室?

    这是什么逻辑?

    范雷道,“赵奕很忙,总有事。”说完继续补充一句,“但就算是没事,也不来,他宁愿在家里睡觉。”

    “……”

    邓丙成脸上露出了强烈不解。

    其他人都表现的不在意,明显是已经习惯了。

    张薇道,“总之,习惯就好,一般时候看不见,但如果有重要实验,他肯定会来。”

    “哦。”

    邓丙成只能把疑惑压下去。

    另一边。

    赵奕正对着电脑在工作,他不断浏览着文件资料,都是他做的粒子边界理论相关内容。

    其中有基础的能量体系构架,超对称性论证,有质能结构理论以及最新的强力解析。

    他正在思考一个问题。

    上午的时候,新闻上有个发射卫星的消息,还详细说起了运载火箭,赞扬下国内的航空发展。

    然后,赵奕想到了一个问题--

    引力!

    发射卫星需要运载火箭,是因为存在巨大的引力,引力会束缚住星球上带质量的物体,就需要巨大的推动力,才能让物体升空。

    那么,怎么能‘摆脱’引力呢?

    大概很多人都梦到过自己能飞,不是煽动翅膀,或者坐上交通工具,而是成了修仙人士,或者像是超人一样,直接就脱离地面飞行。

    这种梦想能实现吗?

    如果是几年以前,赵奕一定会嗤之以鼻,但粒子的边界理论研究,深入到现在的地步,他觉得是有思考价值的,以粒子的边界理论,对空间、引力的解析,问题可以转化为--

    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减轻空间对质量的排斥?

    如果存在一种可以减轻空间对质量排斥的方法,就能够降低引力对带质量物体的作用,相应的引力自然也就会降低。

    怎么做呢?

    “空间无处不在,哪怕是最微小的粒子,周身也存在着空间,最中心有一点点质量,都会受到空间的排斥、挤压,近而形成引力。”

    “我的理论中,引力是空间对‘质量源’(2的n次方个‘源’)的挤压,不含‘质量源’的粒子,能完美融入到空间中,不受空间的干扰。”

    “那么是否能找到一种方法,让含有‘质量源’的粒子,‘伪装’成不含‘质量源’的粒子,从而逃避来自空间的挤压?”

    赵奕顺着思路思考着。

    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到却非常非常困难,因为空间是无处不在的,不含‘质量源’的粒子,比如说,光子,确实可以无视空间(速度能达到理论光速),但不表示光子内部不含空间,它就像是一条鱼一样,已经完美融入到了水里,内外……

    “如果不是呢?”赵奕的思考忽然停住了。

    光子确实可以达到理论光速,不受空间的影响,是完全没有重量的。

    但是……

    如果光子本身就是一种伪装呢?

    比如,它的核心内部,本身是有质量的,只不过因为四周不含‘质量源’的能量排列,屏蔽掉了空间感应,就让它的核心不受空间排斥,反应出来的就是它没有质量。

    赵奕紧紧皱住了眉头,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悖论。

    这样理解也可以。

    那样理解也行。

    如果只是进行原理思考,似乎怎么样都能说的通。

    他苦笑了一声。

    凭空臆想没有意义,一切还是要用数学说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79/ 第一时间欣赏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所写的《规则系学霸》为转载作品,规则系学霸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规则系学霸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规则系学霸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规则系学霸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规则系学霸介绍:
【已知,校花林晓晴能搬动八十斤重物,问林晓晴同学的臂力是多少?】答:左臂49斤,右臂67斤。【已知,一加一等于二,问491乘以709的结果是?】答:348119。其他人的逻辑是推导;我的逻辑是因果。再困难的问题被提出时,答案已经显而易见。过程?抱歉,结果才重要!规则系学霸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规则系学霸,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规则系学霸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