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谋伐TXT下载三国之谋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谋伐全文阅读

作者:玩蛇怪     三国之谋伐txt下载     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

    日入末刻,天色就彻底黑了。

    邺城的战争已经结束,关羽派管亥与武安国从南门进入邺城,他本人则亲率一万人马,自东城绕到了北城埋伏。

    果然逢纪等人在发现南门失守,城内绝大多数士兵投降之后,慌不择路从北门逃跑。

    结果就是一头钻进了关羽的埋伏圈,邺城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不止是逢纪等人被俘虏,就连袁绍的家眷,刘夫人以及诸多妾室、还有袁熙以及袁绍的几个女儿都被抓住。

    攻取邺城之后,关羽又马不停蹄地率领士兵北上。

    这个时候的战场形势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很不妙,正面被击溃,无数士兵在夜晚如蚂蚁般乱窜。

    刘备坐着夜照玉狮子,顺着平阳河往东,在河滩边找到了正在休息的典韦,二人继续上路,收拢了一部分溃散的士兵。

    远方火焰冲天,他的营寨已经被彻底焚毁,溃散兵马无数,因此刘备也是一路向南,往张辽及典韦营寨而去。

    等跑了约十余里地,总算是到了典韦营寨,门口已经从本部营寨撤到西营的沮授田丰荀攸等人正焦急等待,见到刘备归来,连忙迎了上去。

    “明公。”

    “齐王。”

    众人一拥而上,将刘备团团簇拥住。

    刘备环视四周,见众人无碍,松了一口气,忙说道:“文远仲康何在?”

    沮授说道:“文远仲康受了重伤,正在后营由军医医治。”

    “那就好,那就好。”

    刘备连忙点头,又指着北面道:“子龙为了救我,深陷重围,可还有兵去救?”

    田丰劝阻道:“明公勿急,现在士兵们都被打散,我们已经派人千万各处鸣金,收拢溃散的士卒,等士兵们归队之后再去救不迟。”

    刘备不悦道:“子龙为了掩护我逃离,将坐骑都让与我,现在正是危难之际,我怎么能弃他于不顾呢?”

    典韦说道:“明公莫慌,我受伤不重,只是一些皮外伤,带一队人马去即可。”

    “良弼也受了伤,先去包扎伤口。”

    刘备想了想道:“子龙骁勇善战,且独守桥梁,短时间内应该无碍,我等先召集士卒,有个三四千人再去。”

    虽然担忧赵云的安危,但刘备也很清楚,现在让典韦带少数人去救,恐怕不一定能救出来,因为战场形势糜烂,袁军已经处于追杀态势,人少了不仅赵云救不出来,典韦也得折进去。

    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冷静,像田丰说的等所有士兵归队再去救肯定不行,那个时候估计天都亮了,赵云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因此刘备认为,先收拢士卒,聚集一部分精锐士兵,往西北方向突击一路杀过去,把赵云救回来。

    由于不是往北去与袁军主力硬碰硬,只是往西北方向绕开袁军主力,所以三四千人应该足够。他们的任务只需要把赵云带回来就行,这样既不会因为人少而变成添油战术,也能有效地对抗敌人,尽快完成任务。

    叮叮当当的鸣金声音不绝于耳,大量的火把点燃,西营这边是由典韦部以及张辽部组成,麾下他们各自又分为三盘营寨,总共有五处寨子,修建大量的墙寨、土山、栅栏、拒马等成为了掎角之势。

    刘备军主力被杀散,张辽部回撤,现在目前把守着营寨,接应溃散的士兵。如果从高空俯瞰的话,夜幕之下,无数刘备军士兵如蚂蚁般仓皇往南逃窜,身后是潮水般的袁军不断追赶。

    数千士卒聚集在西营营外,排列成战阵,前方有刘备军士兵不断喊着让溃散的士兵从左右两边逃入营内,不要冲撞了本阵。而追击的袁军三五成群,多不过数百,此时也没有列阵,因此见到敌人已经有了战阵,便只敢在外围游弋,不敢靠前。

    厮杀声还是不绝于耳,毕竟刘备在这边接应,前方袁军也在邺城西北方向约四五里之处截杀,逃兵被拦截住,就不得已只能杀出一条血路。随着刘备亲自领军出击,打乱敌人截杀的队伍,战场就变得更加混乱。

    正在此时,刘备指挥着收拢来的士卒接应其余部队,乱军之中,忽然有探马来报:“报,齐王,前将军已经拿下邺城,现在正赶来驰援。”

    “什么?”

    刘备惊讶道:“二弟居然已经拿下了邺城?”

    “是,袁谭开城投降了!”

    斥候答道。

    “哈哈哈哈哈。”

    刘备惊讶过后,顿时狂喜:“天助我也,二弟在何处?”

    “前将军在后方,即将抵达此处。”

    “好,让他来见我。”

    “唯。”

    探马又转道回去。

    由于刘备部和关羽部分别位于邺城南北约四五里之外安营扎寨,再加上战争初期,刘备是出营作战,所以他们自己的距离离得非常远,大概有二十余里。

    当时关羽不敢直接北上驰援刘备,因为邺城里的人也在虎视眈眈,所以听闻刘备那边形势不妙,只能派出赵云前去救援。

    赵云北上的路途也不是很顺利,虽然击溃了汪昭部,但被拖延了一点时间,导致他抵达战场的时候,稍微晚了一些,当时候牵招部被击溃,刘备东面战线被打散,导致本阵崩溃,形成了大逃亡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如同从北面战场一路到西营营寨,沿途十多里全都是溃散的刘备军士兵。有的人还在战斗,有的人丢下武器逃跑,使得整个局势陷入了相当混乱的地步。

    不过好在刘备军多为精锐,且加起来也有五万余人马,虽然正面战场被击溃,可残部依旧在奋战,让袁军短时间内也没有完成整个战场的收割。

    恰好此时袁谭心灰意冷,开城门投降关羽,关羽大军入城,自己带着关平从远离战场的东门绕过去,在北门完成堵截。

    之所以从东门绕是因为西城那边正在发生战斗,袁绍的追兵与刘备军的逃兵在邺城西北方向约三四里之外的典韦张辽营寨附近进行敌我纠缠,此时如果从西门过去,容易打草惊蛇,被城中的人发现。

    因此关羽兵分两路,一路自南门入城,另外一路堵住了北门,同时又派人去牵招部,让牵招退下来的兵力去把东门堵住,这样就完成了对邺城的包夹,防止邺城的兵力逃出城去。

    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本营已经失守,如果放逢纪等人逃出城,那么邺城的兵力与袁绍的兵力合二为一,南北继续夹击刘备,恐怕想反败为胜没那么容易。

    不得不说,此时的关羽经过多年磨砺,已经有了大将风范。虽然乱军之中不知道刘备是生是死,但他选择相信赵云,从容完成了战略布局。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关羽也是不断排斥斥候去西面营寨那边打探情况,从前线下来的张辽许褚那边得知消息,刘备并没有什么事情,典韦护着刘备往西逃了,赵云追过去了之后,关羽松了一口气,继续对邺城发动袭击。

    其实拿下邺城容易,但要把邺城里面的守军全部留下却很难。好在关羽并没有因为刘备遇险而昏了头,在冷静指挥之下,迅速歼灭一部分逢纪辛评等率领的袁氏死忠,并且迫降大部分邺城袁军。

    一直到这一刻,关羽才认为可以反败为胜了,于是连忙马不停蹄地带领着兵马往西北方向赶。才刚刚出发,就听到斥候来报,说刘备已经回了西营,正在收拢溃散的逃兵。

    于是关羽连忙再派斥候向刘备报告这边的情况,很快到晚上大概黄昏三刻,也就是晚上8点钟左右,关羽才抵达了距离邺城约四五里外的城西营寨。

    正是八月中秋时节,月亮大如圆盘,满天的银辉洒落在地面,犹如水一般将大地照得如白昼一般充满了光明。

    虽然不如白天那么明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视野。

    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刘备本部升起大火,火光冲天,周围数十里都能看见。

    借着北方的火光以及月色,关羽隐约见到城西营寨外,上万人正在惨烈厮杀,刀光剑影,宛如一片战争泥潭般深陷其中。再往北方向,还有无数绰绰黑影相互纠缠在一起。

    他们有些是逃散的刘备军士兵,有些是袁绍的追兵,还有些则是休屠骑兵以及刘备军残存的一些少量骑兵,他们互相进攻,互相抱团,两边的人马犬牙交错,纵横交叉,使得整个战场形势乱糟糟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战争出现崩溃局势的话,双方追逃自然也就难以形成阵势。毕竟在逃亡追杀的过程当中,人家完全丢去了阵型,撒丫子开跑,你如果想保持阵型去追人的话,是不现实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阵型松散。

    如此一来,两边就相当于都是小规模交战,散兵游勇,可能这里有十多个人围攻七八个,那边二十多人打十五六个,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残肢、破烂的战甲、盾牌、武器以及旗帜。

    见到这个形势,关羽对身边的关平说道:“平儿,看到那边的局势了吗?”

    关平点点头:“看到了父亲。”

    “袁军以为已经将你大伯的战阵打碎,因此不再展开进攻阵型,而是选择分散兵力正在进行收尾包夹,此时我们应当如何?”

    关羽问。

    关平想了想道:“袁军肯定没有料到我们拿下了邺城,此时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帮大伯解围,破掉敌人先头部队,另外一路则立即北上,趁着敌人阵型未稳,将他们杀散。”

    “哈哈哈哈哈。”关羽抚须大笑道:“好我儿,有我几分风范也,去吧,我先去帮你大伯解围,你立即领兵北上,先将敌人杀散,再整顿起我军溃散兵马。”

    “唯!”

    关平接了命令,立即策动马匹,身后大军轰隆隆汹涌跟着他,如潮水一般向着北面涌去。

    关羽这边则领了约五六千人,迅速向着刘备那边靠拢。

    此刻刘备还在与敌人厮杀,早就得知关羽要来,眺目观望,见到东面邺城方向果然有大队人马赶来,为首的人在夜幕下已经清晰可见,正是关羽,不由大喜过望,高声呼喊道:“二弟!”

    “大哥莫慌,云长来也!”

    关羽驰骋着爪黄飞电,如闪电般冲入阵中,手起刀落,顷刻间杀了七八名袁军,然后向着袁军本阵冲杀而去。

    见援军已至,刘备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反观袁军,见敌人增援赶到,士气大跌,瞬间崩溃。

    一阵冲杀之后,袁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下一千多具尸体,仓皇逃窜,消失在夜幕中。

    关羽来到刘备身前,翻身下马,跪下道:“大哥,羽来迟了。”

    刘备连忙将他扶起来:“云长来的正是时候,怎么能说来迟了呢?”

    一旁沮授立即说道:“明公,此时正是反击的好机会呀。”

    “好,立即进攻!”

    刘备也不迟疑,马上下达了总攻命令,关羽这边是生力军,袁军虽然把他打败,但也是经历了苦战,且现在对方已经没了阵型,就好像在追杀敌人的时候遇到了埋伏一样,必然无法与关羽大军相抗衡。

    在下达了进攻命令之后,同时刘备也立即组织了一部分士兵,让典韦迅速往阳平桥的方向去寻赵云,这个时候离赵云去救他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时辰,也不知道赵云那边怎么样了。

    而就在关羽拿下邺城,接应了刘备的时候。此刻离邺城西北张辽典韦营寨约二十多里外的一处山丘上,袁绍骑在马背上,正在观望着远处通天的大火熊熊燃烧。

    由于天色已经黑了,袁绍已经看不清楚战场形势,只知道东面方向大概五六里外,高顺部还在顽强作战,结阵自守,而刘备军正面已经被自己击溃,远处山坡下大概两三里外,最开始的战争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只有满地尸体。

    在更远的地方,也就是刘备本部营寨,此时烈焰滔天。大多数袁军和刘备溃散的士兵,目前的位置都是在刘备本部营寨的西面,也就是跑向张辽典韦营寨方向,离那边营寨大概五六里,离袁绍这边十多里。

    当时局势对袁绍来说已经是十分有利,虽然天色已黑,按理来说应该鸣金收兵,但袁绍却依旧下令击鼓继续进攻,他认为就应该趁胜追击,要把邺城周围敌人全部打退,否则就不能算大胜。

    所以此时他还不知道邺城已经失守,关羽已经来援。袁绍见大局已定,环顾左右,对身边刘惠荀谌等将领谋士说道:“诸位,战局已定,刘备被我们彻底打败了。”

    刘惠说道:“明公,刘备虽败,但关羽依旧还在。此时我们应当以大胜之势,继续向前猛攻,敌人必然逃往关羽营寨。”

    袁绍说道:“你的意思是,驱赶敌人溃散士兵,冲击关羽营寨?”

    “不错。”

    刘惠说道:“再派人传令城中,一同进攻,必能大胜。”

    “善!”

    袁绍露出高兴的笑容,惨白的脸上有了一抹血色,微笑着说道:“传令,让前面的人继续进攻,再派人去通知城内。”

    “唯!”

    传令兵离开。

    荀谌就说道:“明公,刘备大军已经被破,我们也下山吧,现在回到城中,安抚众心。”

    “嗯,正该如何。”

    袁绍也有此意,他如王者般归来,是全城的救星,这应该回到城中,接受众人朝拜。

    正准备勒转马头,往山坡下而去,却忽然心血来潮,胸闷不已。

    “咳咳咳咳咳!”

    旧病复发,袁绍剧烈咳嗽,呕出近半斗鲜血。

    “明公,明公......”

    “一定是大胜导致心情激动,气血运行过盛所致。”

    “快传军医。”

    周围人连忙簇拥而来,手忙脚乱地将他搀扶下马。

    袁绍却强撑着说道:“我无妨,扶我上马,先回邺城再说。”

    “明公,还是先休息一下吧。”

    刘惠劝道。

    袁绍摆摆手:“没事,我妻儿还在等我呢。”

    说罢强行上马,正待要走。

    却在此时,坡下有邺城突围出来的斥候衣衫褴褛,身上还插着一支箭,大声喊道:“明公,不好了,邺城失守了!”

    “什么?咳咳咳......”

    袁绍大惊,情绪激动之下,又开始咳嗽起来。

    刘惠拔出剑来,目露凶光,喝道:“何人敢扰乱我军心。”

    那斥候坚持到此地已经殊为不易,到了近前不等刘惠斩他就已经摔下马背,口吐鲜血挣扎说道:“明.....明公,长公子放开城门投降关羽,邺城已经失守。”

    袁绍只觉得胸口翻涌,仿佛又有鲜血要吐出,脸色刹那间没有了血色,无比惨白,一手撑马,一手按住胸口,强撑说道:“显思.....为何开城门。”

    斥候被人搀扶起,回禀道:“刘夫人怨恨长公子,要将他废掉,二人多次爆发争吵。今日得知明公回来,刘夫人再次扬言要废了长公子,长公子心灰意冷,独自去了南城,打开城门,投降了关羽。”

    “噗嗤!”

    胸口的积蓄再也抑制不住,鲜血喷涌而出。

    袁绍整个人仿佛要飞起来一样,脑子昏呼呼的,眼前一黑,从马上跌落下去。

    “明公,明公!”

    好在周围士兵眼疾手快,将他接住,轻轻放在地上,焦急呼喊。

    袁绍只觉得眼前一片模糊,意识恍惚。

    往日自己与夫人时常呵斥辱骂长子的画面闪烁,不由露出发出惨笑。

    “非天要亡我,实我之罪也!”

    说罢脑袋一歪,晕死过去。

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绍之死,禅位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谁也没有想到在刘备军已经处于崩溃的情况下,关羽忽然拿下邺城,北上来援,立即稳住了局面。

    随着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形势迅速发生逆转,刘备军稳住局面,开始反攻倒算。

    如果此刻袁绍能够立即组织起来,以之前积累的优势,未必不能从容而退。但奈何他这时重病晕厥过去,主心骨一倒,导致军队瞬间崩溃,形成大溃败。

    刘惠荀谌蒋义渠等人勉强护着他北上逃离,关羽大军收拢溃散的士卒,连夜追杀,奋战到天明,追杀百余里,将袁绍残部驱至襄国。

    邺城之战最终还是刘备反败为胜,冀州在一夜之间,城头大王旗再次开始变幻,各地郡守县令,纷纷倒戈投降。

    沮授的围魏救赵之计,同样发挥了功效,难楼部从飞狐陉突袭了中部鲜卑,休屠各部得知消息,再也不敢帮助袁绍,仓皇北逃,高干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逃入雁门,据守太原。

    又过了几日后,刘备整顿了兵马,大军北上,将襄国团团围困。城中只有不到一万兵马,粮草所剩无几,士兵军心涣散,懒洋洋地蹲在城墙根下,无人守城。

    见此情形,刘备也不急着进攻,只是继续包围着。袁绍昏迷数日,粒米未进,脸色苍白得像是一个死人,城中刘惠荀谌等人,急得团团转。

    终于到了邺城之战后的第四日,袁绍苏醒过来,府邸之中,就连焚香都已经没有了,满屋清冷的秋风,透露着一股悲凉。

    “明公......”

    “明公,你总算醒来了。”

    “明公!”

    见袁绍醒来,守在身边多日的刘惠连忙上前查看。

    几名将领以及荀谌也凑了过来。

    袁绍茫然地睁开眼睛,嘴唇已经干裂,只眼珠子四下扫视,虚弱得连脑袋都转不动,话都说不出来。

    荀谌立即端来一碗稀粥,与刘惠一个人搀扶,一个人喂粥,勉强让他吃了点东西。

    吃了一碗粥后,总算是恢复了点力气。

    “明公......”

    众人簇拥在床边,或蹲或站或弯腰,一个个目光哀伤又苦涩地看着他。

    休养片刻,袁绍才在刘惠的搀扶下缓缓起身,倚靠在床榻之上,对众人轻声询问道:“这是哪啊。”

    “襄国。”

    刘惠苦笑道:“那日我军大败,军队大多散去,我们被追杀百里,逃至此地。”

    “哦。”

    袁绍脸色无悲无喜,缓缓点头,轻轻说道:“刘备呢?”

    “刘备大军在城外。”

    “没有进攻?”

    “没有进攻。”

    “哦。”

    袁绍闭上了眼睛:“《尚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今日之败,是我的罪过。我大限已至,你们有何打算?”

    几名将领互相对视一眼,蒋义渠第一个说道:“愿随明公死战。”

    “愿随明公死战。”

    其他几人也连忙保证,虽然到了这个时候,有不少人都想打开城门去外面投降了,但到了袁绍面前,还是得装腔作势一下。

    然而袁绍却轻笑道:“行了,我已是日薄西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你们自开城门投降去吧。”

    “这......”

    众人面面相觑,虽说心里怎么想的不知道,可至少表面功夫还得装一装。

    在这个时代,像吕布这样老是背主的人是很难混下去的,容易被人人喊打,只有忠义之人,即便你最后投降了,但至少在彻底失败之前没有投降,就不会被人看不起,比如张辽张郃。

    所以哪怕是一些人想要出城投降去,但怕的就是背主的名声,因为一旦有了两面三刀的履历,就容易让后面的效忠的对象和同僚看不起,从而无法得到重用。

    像朱灵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军事水平不比五子良将差多少,但因为背袁投曹的履历,使得曹操一直不喜欢他,这就是例子。

    袁绍又何尝不知道这些人心中怎么想,就说道:“放心吧,这是我的命令,并非你们背主投荣,去吧。”

    “明公大义,末将本该赴汤蹈火所报,奈何家中还有老母,忠孝两难,多谢明公成全!”

    一名将领立即就坡顺驴下,跪倒在地上磕头,以老母的名义出门投降。

    有了第一个马上就有第二个,很快殿中就只剩下三人。

    刘惠荀谌和蒋义渠。

    袁绍看着三人,问道:“尔等也去吧。”

    刘惠笑了笑:“我父母双亲故亡多年,便留在这里陪明公吧。”

    “子惠......你不恨我吗?”

    袁绍怅然道。

    他知道,刘惠很多事情都劝过他,只是自己不听,因而酿成今日。

    刘惠说道:“虽然明公很多做法我并不是能理解,但我也相信或许有明公的深意吧。”

    袁绍又看向荀谌:“友若,你弟便在青州,就由你出城去向刘备请降吧。”

    “唯。”

    荀谌也不愚忠,拱手应是。

    他跟刘惠不同,刘惠历史上是被韩馥侮辱,过于激愤而死,所以刘惠是一个比较刚直的人,虽然不认可袁绍很多事情,但袁绍落难也不会离开。

    而荀谌则是世家子弟出身,世家子弟的特点就是辅佐你可以,但瞧出你不行,或者你要完蛋的时候,我也不会陪着你死。

    比如历史上郭嘉荀彧都曾经在袁绍帐下担任谋士,但瞧出袁绍不行,立即就转奔曹操,就是例子。

    “义渠,你也去吧。”

    袁绍又对蒋义渠说道:“我知你忠义,但袁氏酿成今日之祸,本就是我之罪过,非尔等没有力战,我不会怪你们,刘备是我的对手,但我了解他,为人仁义有加,必会善待尔等,你去青州之后,帮忙照拂一下显甫显奕他们,就当是我最后给你的军令了。”

    “明公。”

    蒋义渠悲痛哭泣道:“末将......遵命!”

    到了午后,襄国城门打开。

    荀谌与诸多将领走出城池,向刘备大军投降。

    刘备接受了投降,与关羽等诸将缓步走入城内,就看到城池两边,街道左右,跪满了袁军士兵,他们纷纷放下武器,被青州军接管。

    一路来到县衙府邸,县衙大门打开,隐约看到里面堆满了柴火,一名清瘦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笑着迎接。

    “刘惠,见过齐王。”

    刘惠站在台阶上向着台阶下方的刘备拱手鞠躬行礼。

    刘备点点头道:“袁公虽与我是敌人,但既然投降于我,我必善待之。请先生将袁公请出来吧,我听闻他重病,青州有神医,可送往医治。”

    刘惠笑道:“不劳齐王牵挂了,明公自知天命难违,已是弥留之际,特遣我向齐王说声,袁氏投降齐王,还请齐王善待公子谭,公子熙和公子尚,幽冥之下,亦是没齿难忘,便让他与齐王之事,在今日做个了结吧。”

    说罢刘惠又鞠躬一礼,转身进入府邸,缓缓关上了大门。

    刘备就站在府邸门口,默默地看着。

    片刻之后,浓浓的黑烟从府邸里升起,烈焰焚烧,一场秋天的大火,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吞噬。

    刘备长叹一口气,吩咐左右说道:“待大火熄灭,尔等去寻了袁公与刘子惠的灰骨,找一处好地方安葬了吧。袁绍虽说叛逆朝廷,有违臣子之道,但祖上四世三公,世代为大汉甘为牛马,不可辱了袁家风骨。”

    “唯。”

    左右应是,通天的大火还在燃烧,永汉三年末,曾经占据河北,拥兵二十余万的大诸侯袁绍,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

    .......

    十月初,就在刘备刚刚消灭袁绍,夺取河北的时候,青州的大船,停在了莱州湾港口。

    前往日本验证陈暮所言真假的船队回来了,下了船后,在上万大军的保护下,车队又浩浩荡荡地往西去,前往关东洛阳。

    从洛阳坐船南下去青州很快,但坐船回来却慢得很,还不如走陆路。像青州水师北上,往往需要人力纤夫拉拽,再加上船上水龙车不断踩踏,才能龟速前行。

    所以如此麻烦,且皇后太尉吕常侍等人本就难以忍受船只颠簸,还不如走陆路更加舒坦一些,一路沿着黄河北岸,从冀州境内,抵达了河内。

    在这个时候,除了他们以为,还有一支军队在河内不久之前完成了休整,补充了一部分粮草之后,浩浩荡荡从白陉进入了并州。

    吕布骑在马上,当他穿过天井关,远远地已经能够在山坡之上,瞭望到远处上党郡高都县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内心深处就油然而生一种熟悉感和舒畅感。

    并州,是自己的家乡!

    虽然上党离五原郡还有上千里的路遥,可回到了并州,就让他有一股新生的感觉,那是家的味道,也是自由的味道。

    “从今日起,我就是并州牧了!”

    吕布四下扫视,看到了张杨,大笑道:“稚叔,你还是上党太守,咱们一路向北打回去,我要回五原看看,你可会陪我同去?”

    张杨回到了熟悉的上党,豪气顿生,也大笑道:“好,奉先,咱们一路打回去!”

    “哈哈哈哈哈。”

    二人仰天长笑,身后浩浩荡荡的军队下山,直扑高都。

    从河内的孟津渡口过了黄河,一直到十月中旬,队伍总算是临近洛阳,一辆辆马车摇摇晃晃,抵达了洛阳城外。

    之前已经有人前往通报,王植早在洛阳北宫门外等着,军队留在宫外,车队缓缓进了宫门。

    王植来到陈暮所在的马车边,弯着腰,紧贴着车辆漫步跟着一路前行。

    陈暮坐的马车是厢式马车,有一个窗口,他没有看王植,低头继续看着书,嘴里却问道:“陛下身体如何?”

    “恐怕......”

    王植摇摇头:“恐怕撑不过这个冬天。”

    “嗯。”

    陈暮点点头,把手中的书本合上,长舒了一口气:“事情已经做了九成了,剩下的一成就看天意了。”

    王植低声道:“前段时间齐王消灭了袁绍,少府虽然还未回来,但当时陛下半夜咳血,就已经留下了一份遗诏,我偷偷看过,是传位给齐王的诏书。”

    “哦?”

    陈暮诧异道:“你确定是一份而不是两份?”

    “一份。”

    王植肯定地回答道:“许是当时陛下以为大限将至,齐王又有平定袁绍的功劳,恐怕自己等不到皇后与太尉回来,便提前做了准备。”

    陈暮笑了起来:“那看样子,剩下的那一成也已经做完了,即便老天爷让陛下再活两年,大抵也就是如此了。”

    车队隆隆驶入宫中,先从北宫的朱雀门过了护城河桥梁,然后从南宫的玄武门进入,最后在嘉德门停下,皇后太尉陈暮等人走下了马车。

    皇后下了马车之后,目光森然的恨意死死地盯了陈暮一眼,陈暮微微一笑,没有在意。

    说到底,自己确实夺了人家儿子的皇位以及未来的江山。虽然到了这个时候,皇后也只能选择保存儿子而抛弃皇位,但要说对陈暮没有恨,那肯定是假的。

    众人来到了西宫,宫殿中还是跟以前一样,最多的是站岗的宫廷宿卫,宦官和宫女极少,都簇拥在西宫服侍重病的皇帝。

    到了西宫门口,皇后第一个冲进去,室内依旧是满屋药香,刘虞早就得知了消息,勉强支撑着身体,在宦官宫女们的搀扶下,坐在了西宫正殿席上,而非躺在里面寝宫塌上。

    “阿玉。”

    刘虞亲切地呼唤着皇后的小名,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不是又看到皇后而高兴,而是皇后与杨彪他们安全回来,就证明陈暮说的是真话,刘辩刘协以及自己的儿子刘和,他们依旧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陛下。”

    杨彪陈暮太史慈黄忠王植等人紧随其后,进入大殿便跪下。

    皇后扑倒在刘虞席边,激动地对他说道:“陛下,和儿还活着,他真的还活着。”

    对于夫妻二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

    刘虞点点头,轻轻拍着她的手安抚道:“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随后目光转向下方,对众人说道:“王植,去吧少府要的东西取来给他,其余人都出去,太尉和皇后留下,你们好好跟我讲讲,和儿在倭奴过得怎么样。”

    “多谢陛下。”

    陈暮知道刘虞估计也不太想看到自己,便识趣地退下。

    反正刘辩刘和他们写的信件都在杨彪那里,到时候给刘虞看看,慰藉一下他思念儿子的心情。

    王植去偏殿把诏书和传国玉玺拿了过来,四人便出了西宫,去了明光殿等着。

    不是说拿了诏书就行,待会还得开朝会,在朝会上刘虞会亲自宣布这件事情,然后陈暮才能拿着诏书跟传国玉玺前往河北。

    陈暮便在明光殿等着,过了很久,才有宦官过来说天子诏令召开朝会,让三公九卿们都去崇德殿。

    此时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公卿们踩着小碎步,缓缓踏入了殿中。

    众人依次而坐,刘虞高坐主位。

    他深情的目光看向东方,倭奴岛的风,终究吹不到洛阳,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他多想再活两年,因为陈暮答应,只要传位之后,刘虞还未病逝,就让刘和回来。

    等众人坐定之后,刘虞缓缓开口道:“此天下大乱,非能者可定乾坤,我年事已高,欲传位于齐王刘备,诸位以为如何?”

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传位于齐王?

    刘虞的话宛如雷霆之音,将诸多不明真相的公卿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要将帝位传给章帝后裔的刘虞,居然在此时,说是要把皇帝的位置给齐王刘备?

    这让众人都愕然不已。

    从长安到洛阳,已经过去了八年,三公九卿也多次变幻,病的病死,辞职的辞职,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一批。

    如今硕果仅存的公卿也就只有杨彪、赵温、种拂、士孙瑞等人,其余也算是老臣,不过当初在长安的时候并没有担任公卿,算是资历补上来的臣子。

    目前三公九卿,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种拂,太常士孙瑞,光禄勋周忠,太仆鲁旭,大司农王邑,宗正刘艾,鸿胪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以及少府陈暮,还有三独坐司隶校尉宣璠、尚书令钟繇、御史中丞桓典。

    由于并非大朝会,所以目前只有公卿以及三独坐,其余大臣就是几个侍中和年轻一些议郎在更下面的位置。当刘虞当着满朝公卿的面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互相小声议论起来。

    “传位给刘备?当初不是说好.......”

    “陛下这是怎么了?”

    “刘备虽是宗室,可非光武后裔,甚至不是长沙王后裔,怎么能.......”

    “也许陛下有其它的考量吧。”

    排名靠后的几名公卿以及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和一些侍中侍郎议郎小声说着。

    其余几名德高望重的公卿如老僧坐定,反倒没有立即开口说话。

    片刻,杨彪叹息一声,第一个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臣也附议。”

    陈暮是第二个。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紧接着尚书令钟繇,河南尹司马防,以及几名青州派系的官员立即跟上。

    到了最后,赵温、种拂、士孙瑞等人也加入了其中。

    他们是刘虞最亲近的人,跟杨彪一样,深得信赖,因此得知事情真相之后,也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为了刘辩刘协跟刘和,被迫妥协。

    其余光禄勋周忠,太仆鲁旭,大司农王邑,宗正刘艾,鸿胪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等人不知真相,不得其解。

    王邑曾经担任过河东太守,素来刚正,见恍惚间整个朝堂都好像变成了刘备的天下,一时诧异,起身拱手说道:“陛下,臣有异议。”

    刘虞倒是早知道有人会不同意,倒也没有意外,出声询问道:“大司农有何异议?”

    王邑说道:“臣有三个问题,一,陛下为何不传位章帝子嗣?”

    这个问题刘虞早有腹稿,回答道:“太尉前往河北两月有余,查访之后发现那些章帝子嗣户籍毁于战乱,身份难以辨别,且我也深思过,国弱主幼,恐不是一件好事,还是应该选择一位明君方能恢复大汉天下。”

    其实这就是个借口而已,汉朝宗室的户籍有两种,一种是皇室户籍,被记录在皇家族谱,这称之为宗牒,由宗正执掌。

    如果没有被记录进去,那就不是宗室,比如刘备之前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从他爷爷范县县令刘雄开始,就没有继承侯爵,被剔除出了宗谱,直到汉孝康帝重新录入才算回归汉朝宗室的行列。

    第二种就是当地官府的户籍资料,有单独的宗室一列。

    除此之外,也有本地宗族自己的族谱,不过那算是私人族谱,不是官方权威,因此并不算在里面。

    宗牒之前在董卓之乱中毁了大半,而陈暮销毁的资料,就是地方官府的宗室户籍。

    但私人族谱陈暮没办法销毁,因为往往很多家庭都有一份,你不可能跑到每一个宗室家里把他们家的族谱给销毁掉。

    所以如果真要细查的话,通过这些地方资料,走访以及寻找的话,还是能够找到不少散落在民间的章帝后裔。像安平王、渤海王、清河王、平原王,都是那一脉,属于汉桓帝、汉康帝的堂兄弟近亲。

    这个答案显然不能够让朝臣们满意,不过勉强算是个借口,堵上了众人之嘴,王邑又道:“第二个问题,陛下为何选择刘备?难道是因为刘备兵马强壮吗?”

    刘虞沉声道:“刘备消灭袁绍,于国有大功。且他景帝阁下后裔,雄才大略,将来能恢复天下者,非他莫属。”

    “第三个问题,如果刘备继承皇位,那这大汉,还是大汉吗?”

    王邑最后问了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后世人把两个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认为这是两个朝代。而当时的人们则普遍认为,东汉西汉是一个朝代,但也有区别。

    班固的《汉书》里面将西汉称为大汉,而诸葛亮出师表里称呼西汉为先汉,称呼东汉为后汉,这意味着到了东汉时期,虽然人们认为两个朝代是一个朝代,可也已经有了先后之分。

    王邑的问题关键就在这里,西汉的皇帝位置不谈,东汉的皇帝位置一定都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这是当时的公认的,哪怕你是西汉宗室,也没有资格继承。

    这就是差别所在,也就是刘备上位最大的阻力所在。虽然嘴上说先汉后汉是一个国家,可是到了这里就有了区别,那就是西汉的宗室到了东汉就不值钱了,只有东汉的宗室有继承权,西汉的宗室没有继承权。

    现在刘虞要把皇位给刘备,恐怕不仅朝堂上很多忠诚于东汉的臣子不答应,全天下的东汉皇室,也就是所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不会答应,这意味着刘秀开创的江山,落在了别人手里。

    哪怕这个所谓的别人,也姓刘,也是刘邦的子孙。但在这些人眼中,依旧是外人。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刘备到底算不算开创了一个新朝代,还是继续延续东汉?

    毕竟,东汉皇帝们嘴上说着两汉是一个国家,可东汉是把祠堂宗庙分开的,分为高祖庙和世祖庙,也就是西汉的皇帝与东汉的皇帝。

    高祖庙奉祀五人,世祖庙奉祀七人,而且高祖庙和世祖庙并列,把刘秀的地位等同于刘邦,不亚于再开一国。

    如今刘备这个外人继承大统,大家自然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陈暮起身说道:“大司农这话是何意?齐王姓刘,也是高祖苗裔,难道他复兴大汉,将这千疮百孔的乱世恢复之后,就要违背祖宗,更改国号了吗?”

    “额......”

    王邑一时词穷,他当然不是指这个,他的意思是刘备上位,是按照东汉的顺序继承,继续后汉统治,还是像刘秀那样,算开国皇帝,重新建一个新大汉?

    只不过他一时不敢把话明说,因为将两汉分开是民间和朝堂上的潜规则,甚至西汉的宗室到了东汉不值钱也是潜规则。而官方说法应该是大汉一脉相承,也就是说西汉宗室也有继承权利,只是被这个潜规则压制了而已。

    如果他明说的话,那就属于违背政治正确。陈暮完全可以指责他分裂国家,说他造谣生事。因为即便是光武帝刘秀,也是承认自己是前汉的延续,承认两汉是一个政权,而不是他重新开创了新帝国。

    被陈暮挤兑,万般无奈之下,王邑只好说道:“少府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陈暮本想说我不知道,那样的话直接能把王邑挤兑死。

    但想了想,这么做容易得罪人,于是换了副嘴脸,笑着说道:“大司农的话,暮自然明白。齐王素来仁义孝顺,若他能继承大统,必以高祖庙和世祖庙合一,大汉到如今已四百余年,绝不能断祀。”

    将高祖庙和世祖庙合一?

    诸多公卿互相对视,隐隐点头,这个结果,也算是勉强让他们接受。

    因为东汉的时候,高祖庙和世祖庙是各祭祀各的,虽然嘴上说着两汉合一,但还是有些割裂感。

    而如果宗庙合一的话,就表示大汉依旧是延续,就好像北宋和南宋一样,统合为大宋,而不是像东汉的人,经常以先汉称呼西汉。

    这也算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王邑得到了这个答案,便拱手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臣就没有异议了。”

    “嗯。”

    刘虞咳嗽几声,苍白的脸上少了许多血色,看着满朝诸多大臣都纷纷说附议,确认再无阻碍之后,便说道:“那就传诏吧,此诏书,便由太尉,司徒以及太常宗正少府前去。”

    “臣,遵诏。”

    汉朝的圣旨不叫圣旨,叫诏书,既然涉及到皇位,这个诏书就必须由重量级官员去,三公九卿里去了五个,足以表示对刘备的尊敬。

    很快散朝,此消息瞬间经过各个渠道传遍天下,几乎是传诏的大臣还没上路,无数奏折如雪花般飞来。

    各路诸侯,各东汉皇嗣,纷纷上书反对,上来的奏折堆满了明光殿。

    要知道,虽然青州已经弄出了左伯纸,大大降低了纸张成本,但到现在还未完全普及。

    所以九成以上奏折都需要用竹简,全天下各地诸侯、郡府官员、地方皇家宗室不计其数,竹简奏折上来,那就不是几片竹子那么简单,而是十几万片,加起来半吨重,几乎淹没了尚书台。

    但不管朝廷是什么反应,反正天下地方也管不到朝廷头上。因为目前朝廷实际控制区域其实很少,只有司隶、河北、青州以及一部分关中。

    就连河南、徐州、荆州、幽州等地虽然表面上向朝廷称臣,但实际上依旧被各方诸侯控制。至于益州江东那些地方就更甚,直接被反叛诸侯把持,所以这些人该反对反对,朝廷也懒得搭理他们。

    至于东汉皇室宗亲,他们的人数确实庞大,可他们没有实权。了不起的有一些做地方太守,但自身没有能力,也就影响不到朝廷局势,因此这件事情在朝堂上顺利被推行,各路地方诸侯以及诸多东汉皇嗣,也只能无可奈何。

    而就在天下熙熙攘攘,一片嘈杂的时候,远在邺城,刘备才刚刚派人把河北平定,出兵占据了整个冀州,正准备趁胜追击,将逃亡到并州的高干派人一举歼灭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个奇怪的流言。

    “天子要传位于孤?”

    刘备傻眼了。

    此时他还在邺城县衙府邸。

    袁家的房子他没有动,全都还了回去,刘备便住在了相对简陋的县衙当中。

    这个时候他正在后院和沮授荀攸田丰等人聊天呢。

    昨天他才派关羽北上,准备渡过飞狐陉,追击高干,今天与几名谋士商量着粮草和后续兵力的问题,忽然就有人来报告这件事情。

    刘备人都傻了,愣了片刻,不悦地对过来报告这件事情的军情司曹史侯栩说道:“伯杼,四弟说过,朝廷现在正忌惮我们,这样的流言蜚语,若是被朝廷听去了,恐怕不妙,还是少说。”

    侯栩苦笑道:“可这是从洛阳流传出来的消息。”

    其实这个时候刘虞昨天才刚发诏书,今天这边以杨彪为首的公卿团才刚出发。由于邺城离得比较近,军情司快马加鞭将这个喜讯传递过去,层层先送到刘备这边来。

    所以除了离洛阳比较近的诸侯以外,天下很多地方都不知道这个消息,刘备才刚刚听闻,以为就是一则流言蜚语而已,还责怪侯栩不要传播。

    然而听到侯栩说是洛阳传出的消息,已经被陈暮点醒有了一定政治经验的刘备顿时严肃起来,看向沮授等人道:“糟了,这必定是朝堂上的人故意放出来的消息,想要污孤名声。”

    知道内情的沮授强忍着笑意,也一脸严肃地说道:“这是天子的以退为进呀。如今我们夺了河北,手握天下最富裕的两大州,兵强马壮,天子必然恐惧齐王谋夺皇位,因而故意放出风声,如果齐王有此念头,询问陛下,陛下必然呵斥,传遍天下,便能召来舆论言责。”

    “当年周成王年幼,周公代管朝政,史称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怀疑周公要对成王不利,因而四处散播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荀攸一边说着典故,一边对刘备说道:“现在也是如此,如今齐王得了冀州,实力大增。朝廷恐惧齐王势力,因而放出流言,这是在逼迫齐王如周公一般,辞去军务,回齐国避居。”

    “啊?”

    刘备大惊失色:“这可如何是好?难道孤真的要上书请求交出兵权,封王归国吗?”

    沮授和荀攸对视一眼,都能看出对方眼里的笑意。

    这怎么办嘛。

    刘虞让位给刘备,是陈暮一手操办的,总不能现在就告诉他真相吧,所以只能先瞒着,假装不知道。

    田丰为人比较刚直,实在看不下去二人将刘备唬得一愣一愣地,便出声说道:“齐王,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这是真的?”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刘备立即说道:“陛下就算再糊涂,也不可能把大位传给孤。”

    “可这就是真的呀。”

    侯栩再也忍不住,对刘备说道:“前来传诏的太尉已经在路上,快则明日,慢则后日就能到邺城了!”

    刘备睁大了眼睛,充满了不敢置信。

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请三辞

    永汉三年十月初五,按照阳历来说,已是十一月,初冬时节,河北的天气已经变得十分阴冷,辽阔的华北平原上,一支车队缓缓驶向邺城。

    邺城外,刘备关羽张飞以及青州大大小小诸多将领谋士几十号人全都站在这里。

    原本关羽前日就被派往北上,结果临时又被刘备叫了回来,好在他当时是带数万大军北上出征,一路粮草辎重无数,走得不远,才刚到邯郸,回来得倒也快。

    城南亭下,张飞激动地搓着小手,不时出来看看车队到了哪里,等远远瞧见远方地平线出现的队伍后,连忙三步并作两步跑回亭中,对刘备喊道:“大哥,来了来了,你要做皇帝了!”

    刘备到现在都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一切都不那么真实,但张飞的喊叫还是将他从梦幻中惊醒过来,听到他大喊大叫,连忙制止道:“三弟,谨言慎行,不可胡言乱语。”

    “怕什么,四弟都带着诏书来了。”

    张飞插着腰,哈哈大笑。

    大哥做了皇帝,那自己岂不是最少都得是个骠骑大将军?

    “事还未定,勿要高兴得太早。”

    刘备出言劝谏。

    关羽抚须道:“大哥倒也不用担心,这里都是自己人,不会传出去。”

    “嗯。”

    刘备应了声,就没有说话。

    过了片刻,就有人进来通报道:“齐王,天使已经不足半里。”

    刘备便说道:“走,出去迎接。”

    当下第一个出门。

    按理来说,齐王的身份仅次于皇帝,不用迎接三公九卿。

    但人家拿着诏书,代表的就是皇帝,所以即便来的不是公卿,是一个小黄门宦官,也得出迎。

    众人紧随其后,第一批梯队自然是刘备关羽张飞,其后则是资历最老的沮授、典韦、太史慈、臧霸、张辽、高顺、牵招、赵云、黄忠、管亥、田丰、荀攸、徐晃等。

    第三批次便是一众校尉以及一些地位没那么高的文书,如左继刘谦徐和司马俱李波管承韩浩王丹张饶等,一行足有三四十多号人,拥在门外。

    这些就是目前青州军的高层,这还只是算校尉以上的高级将领,如果连军司马也叫上,恐怕有一百多号人,在这都站不下。

    除此之外,诸葛亮、孔俭、姚博、黄琦、司马朗、杨修、陈群、仲长统等年轻一带也都在外围观望这次盛况,司马懿倒没有在这里,他因为行营布置出现致命漏洞而被解除官职,回河内老家了。

    “孔明,你说,朝廷为什么会忽然说要将帝位传给齐王?按理来说,齐王虽位高权重,亦是高祖苗裔,但并非世祖后代,天子也不会把皇位交给他才对呀。”

    与诸葛亮关系最好的姚博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充满了震惊,因为在全天下人都认为刘备只有篡位或者当权臣这两条路的时候,忽然冒出了第三条路,皇帝传位给他,这怎么能让人想象得到?

    诸葛亮眺望远方,微笑着说道:“如果是别人,自然很难做到。朝廷自有法度,齐王位高权重不假,可天下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呢,一旦敢对皇位有所染指,无数诸侯必然蜂拥而至,联合起来,如对付董卓那样攻打齐王,可如果是先生,那自然就不同了。”

    “你的意思是,这一切都是先生谋划的?”

    孔俭好奇道。

    诸葛亮点点头:“除了先生,还能有谁?”

    “这倒也是。”

    几人顿时觉得有道理,先生的神鬼之谋,在当初授课之时,就已经让他们觉得深不可测。

    当年苏秦张仪,纵横睥睨,配六国相印,安时天下熄,怒时诸侯惧,多少人以为这便是谋士的巅峰,如今看来,相比于他们的先生,苏秦张仪就算不得什么了。

    这天底下,又有谁能够令一位连宗室族谱都没有被录入的底层宗室,庶民一般出身的刘姓后裔,能够名正言顺地登上这皇帝的宝座呢?

    几人低声又聊了两句,远处的车队就已经缓缓抵达了众人前面,马车停下,周围都是持刀严肃以待的虎贲军士兵。

    第一辆马车上下来一位年近六十的长者,正是杨修的父亲,担任太尉的杨彪。

    第二辆马车下来了一位年纪比杨彪还大的老头,乃是司徒赵温。然后是太常士孙瑞,宗正刘艾,以及少府陈暮,后面还跟着尚书令钟繇。五位公卿走到一起,来到了刘备面前。

    陈暮与刘备对视,互相之间都能看出对方眼中的笑意与激动,二人都默契地微微点头,然后刘备拱手行礼道:“见过天使!”

    “见过齐王!”

    刘备那边呼啦啦几十号人同时行礼之后,杨彪这边也马上回礼。

    礼毕之后,刘备便热气招呼道:“请天使入城。”

    “不急。”

    杨彪摆摆手,说道:“此行我们是奉天子诏书,请齐王回洛阳登极,还是先宣读诏书吧。”

    陈暮立即站出来,拿出诏书朗诵道:“永汉三年,汉天子皇帝刘虞诏书:告齐王,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享。今黄巾之乱,董卓造逆,以致天下群贼汹汹,海内震荡难宁。朕惟否德,惧忝帝位,奈何才浅智短,寿命将至,惟之于何。朕恐祖宗江山不保,神器变更,社稷堕废,汉邦将湮于地,朕忧之惧之。幸赖高祖庇佑,宗室有齐王刘备,德才兼备,威加四海,嗣武二祖,龚行天罚。所谓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朕大限不久,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尔。因而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这封诏书的内容就是,现在天下大乱,祖宗的江山眼看就要不保。我命不久矣,十分惧怕在我死后大汉神器更易。好在宗室当中有齐王刘备,勉强守住了一部分江山祖业,他继承了高祖和世祖的英明神武,大汉的未来,寄托在刘备一人身上,所以我决定传位给他,找个良辰吉日授予他皇帝玺绶,祷告祖先,延续汉祚。

    刘备在宣读诏书的时候就已经率领群臣跪下,听完之后,当即诚惶诚恐地说道:“高祖世祖将江山交到了天子手里,便说明陛下才是天命之人,备德浅操薄,如何能承此大业,还请天使回禀陛下,臣生当陨首,死当衔草,世世代代,愿为祖宗江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至于天子之位,备不敢当!”

    在来的路上,陈暮就已经差人跟刘备说,诏书宣读的时候,一定要拒绝。三请三辞嘛,本来让刘虞把皇位传给刘备就是为了堵天下幽幽之口,当年光武帝刘秀都是三请三辞才在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宣即位诏书,登基为帝,刘备要是现在就答应,肯定让人怀疑是威胁了刘虞才这样。

    当然,即便是三请三辞,估计天下大多数诸侯都不会承认,也一定会众口铄金,说刘备以兵马威胁刘虞,逼迫刘虞才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但表面功夫做足,是给黎民百姓以及天下士人一个态度,那就是他刘备不想登基,可都是上天安排,不是他觊觎皇位所致。

    杨彪见此情形,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只不过戏还是得做足,上前劝说道:“齐王,宗室之中,唯有齐王德才兼备,素来仁义有加。我等群臣,亦受齐王恩惠,感之念之。齐王登极,乃是陛下和群臣共议,于西郊祭祀高祖世祖,上达天听之后,应承天命,可谓众望所归也。齐王不可不敬承祖宗之意,不可违背上天。”

    刘备被杨彪拉起来,哭泣着说道:“胡亥自圮,灭明绝纪,赖以高祖承命,天下归心。王莽篡盗,焚社毁稷,幸偶遇世祖修德,海内安宁。今董卓造孽,毁祖宗江山,备虽不才,愿以性命相付,护卫汉邦,延续祖祚。然备蒙恩德,感激涕零,天命不如高祖,德才不如世祖,如何能承之帝命?”

    “齐王,此言差矣。今海内动荡,二袁做贼。袁绍兵强马壮,拥众百万,齐王亦能征讨之,此合乎天命否?现天下群贼环伺,江山破败,社稷不宁,自需大智大勇之士保卫大汉江山。齐王乃是高祖苗裔,嗣武二祖,陛下已祷告祖先,先祖之言,此皇天大命,不可稽留。”

    “不错,方今之天下,宗室有德行之人少之又少。如益州刘虞之徒,妄自称帝,多行不轨。荆州刘表之徒,拟仪社稷,桀逆放恣。其余之众,便不得之数,唯有齐王忠君贤良,救天子公卿于长安,又上表职贡,奉祀朝廷,乃是大德大仁也。”

    “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当今四海,群贼遍地。齐王先讨黄巾,又征董卓,今除袁绍,乃有高祖世祖之风也。若齐王不能荣登大宝,将来平定天下,功高盖主,岂能安然荣归故乡?”

    司徒赵温,太常士孙瑞,宗正刘艾,一个个站出来开始劝说,就连陈暮也假模假样地劝了两句,一行人来来回回拉扯,说了半天,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总算是先回到了城中,宴请吃饭。

    吃完饭后,又是照例一堆劝进。刘备一一拒绝,杨彪等公卿就只好带着遗憾在城中休息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马车,缓缓驶向洛阳。

    第一次劝进结束。

    此时天下早就乱成一锅粥,偏远的地方还未知道情况,但离得近的河南等地,自然听到了风声。

    曹操孙策等人大惊失色,纷纷上表要求刘虞打消传位刘备的想法。

    不过刘虞下定了决心,而保皇派的死忠杨彪赵温种拂等人受制于刘辩刘协刘和在陈暮手里,也不敢反对,其余大臣要么是青州派系,要么是中间派,在这件事情上,朝堂内部都没有反对声音,外部自然也就没办法影响。

    其实曹操那边反应肯定很大,整个人非常焦虑,害怕刘备称帝之后,自己如果反对他,刘备应该很快就会开始南下征讨自己,而孙坚那边则没什么太大的反应,还在和部将商讨要不要上表劝进。

    归根到底,孙坚可没对皇位有什么想法。除了私藏玉玺有点问题以外,历史上毕其一生,都是征讨董卓奉迎天子的忠臣,只是被袁术拿捏了粮草,没办法才不得不撤兵。

    刘虞禅让,那是天子家事,跟他无关,且他跟刘备关系非常好,当初差点被吕布杀死,还是刘备救他的命,所以听到刘备要当皇帝,还挺高兴。

    但架不住儿子有想法,孙策联合周瑜鲁肃已有了别的心思,因为袁术已经苟延残喘,孙策现在在垂涎江东。

    如果能够把豫州、江东取下,再谋夺荆州和益州,未来未尝没有二分天下的机会。

    因此大家都是各怀鬼胎,各有自己的想法。

    而在第一次劝进结束之后,杨彪等公卿回到洛阳,向刘虞阐述了刘备坚决不同意的意思。

    过了大概半个月,刘虞的身体每况日下,自觉大限将至,便又下了第二道诏书。

    杨彪等人再次浩浩荡荡出了洛阳,抵达邺城。

    这次刘备在西郊设置祭祀。

    古代祭祀是有讲究的,人人都可以祭祀,但祭祀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你可以祭祀天地,但只能以普通人的方式祭祀。比如刘关张结义的时候,就是用五谷来祭祀天地。

    而皇帝和诸侯祭祀的等级就高很多,规格浩大,刘备除了设置天地祭坛以外,还有高祖和世祖灵位,他作为宗室,当然能够祭祀祖宗,只不过规格只能是诸侯王规格,不能逾距。

    这次祭祀的目的就是向高祖世祖祷告,告诉祖宗,自己德才不行,不能继承大统云云,如此虽然第二次劝进,包括麾下部将、官员纷纷劝说,也再次结束。

    又过了一个月,等到十二月初时,刘虞终于病危,已是弥留之际,发下了第三份诏书,这份诏书倒不是禅位,让是召他回去交代后事。

    刘备得知情况,连忙放下了手头军务,以看望天子的名义,只带着关张典韦赵云许褚沮授等人返回洛阳,觐见皇帝。

    但是谁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

第二百八十二章 传位

    十二月初,洛阳窸窸窣窣地下起了雪。

    白色的雪花覆盖了青石板的街道,覆盖了鳞次栉比的房屋,将一个个里坊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远处莽莽群山笼罩在浓雾之中,北城外的邙山宛如银龙盘卧,上面悬着轻纱缕缕。

    一支诸侯王依仗自北边而来,铁甲骑士开道,威武雄壮的虎贲将领护卫,光看那绣着龙纹标志的旗帜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位汉朝宗室。

    车队经过洛阳东市,这里商业并未停歇,到了冬日,薪柴、煤炭变成了紧俏货,到处都是做买卖的商人。

    闻知有大人物经过,诸多百姓纷纷举目观望,很多人只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刘备。

    如今这天下,封王的诸侯多得是,比如光冀州就有七八个王爷,什么平原王、安平王、河间王、赵王、常山王、中山王、清河王等等。

    但即便再孤陋寡闻的百姓也知道这是谁,因为这些诸侯王都没有军队,除了在封地混吃等死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而有军队的,只有辣个男人。

    “大家快来看啊,齐王回来了,齐王回来了。”

    “真是齐王,当年齐王救我性命,从长安把我带回来,我得去觐见。”

    “兄台,我是外地人,刚刚来洛阳不久,不如京师人见多识广,冒昧一问,你们怎么知道这是齐王?”

    “很简单,看旗帜,你看那大旗,旁边修绣着龙纹,普通宗室是没资格绣龙纹的,只有诸侯王可以,而这天下除了齐王以外,其他诸侯王没有军队。”

    “原来如此,长见识了。”

    百姓们议论纷纷,也有不知道情况的外地人来的客商好奇询问。

    汉朝的诸侯王基本都没什么权力,也出不了封地,所以黄巾之乱的时候,就有不少诸侯王被杀。等到了曹魏政权后,各地刘姓诸侯王都被废除,换上了曹家宗室。

    而当今天下,只有刘备作为齐王,又领了青州牧卫将军,是有实权的王爵。身边那么多护卫,除了刘备以外,还能有谁呢?

    百姓们得知情况,蜂拥而至,纷纷挤在了路口眺目观望,有些人还去呼朋唤友,叫来更多的人。

    每次刘备回京好像都是如此,上次回来受封齐王也是这样无数人出来围观,甚至有大量的百姓顶礼膜拜。没办法,刘备对他们有救命之恩,在洛阳百姓心中,他的声望不比刘虞低多少。

    事实上这次传闻刘虞要将皇位传给刘备,洛阳百姓早就闻得了风声,纷纷表示赞同。除了孔融那一批保皇派顽固分子以外,洛阳人谁不说一句我支持齐王登基?

    现在刘备回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回来接受皇位的,立即有人喊道:“齐王回来了,肯定是陛下要传位于齐王,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齐王乃是仁义之人,当年在长安将军粮分发于我等,才保住了我们的性命,齐王若是登基,必是仁义之君。”

    “我最近听说朝廷里有很多人反对齐王,奏折公文都快堆满尚书台。”

    “可恶,都是谁!”

    百姓们叽叽喳喳还在聊着,那边车队已经缓缓抵达了东市。

    上次刘备带的兵少,这次就多了很多,护卫依仗将百姓们分开,等头车经过的时候,沿途百姓纷纷跪下磕头感谢救命之恩。

    刘备不好过于高冷地躲在车里,便从车厢中钻出去,站在车舆上,扶着车軨,向两边招手示意。

    过了好一会儿车队才通过东市,进入内城,刘备钻回车厢,满面红光地对里面坐着的陈暮说道:“四弟,百姓们还是过于热情了些,闹得车马都走得慢。”

    陈暮翻了个白眼:“大哥这是在炫耀自己于洛阳百姓心中声望高吗?”

    “那没有。”

    刘备嘴上说着没有,洋洋得意的表情却出卖了他,说道:“只是见来的人多,怕他们过于拥挤而发生踩踏而已。”

    陈暮白眼翻个不停,古代追星不比现代差,仗着自己粉丝多,属实有些凡尔赛了。

    很快车队就过了步广里,陈暮其实最近一直住在洛阳,他这次是奉命出城去迎接,在城东万岁亭接到了刘备之后,就跟着刘备一起回来。

    除了他以外,还有杨彪等人,接待一位诸侯王的规格全看皇帝心情,但数位三公九卿迎接,已经表现出刘备的地位。

    路过步广里,刘备瞥见不远处有户人家门口臭气熏天,堆满了菜叶子和臭鸡蛋,甚至还有粪便,一时诧异道:“这是谁家的官邸,如此不讲究,家中污秽怎么能在门口乱丢呢?”

    之前说过,洛阳外城是百姓和中低级官员居住地,而内城的永和里步广里等里坊居住着数百位中高级官员。所以曾经做过河南尹的刘备知道这是位官员府邸,只是已经太久没在洛阳待过,所以不知道是谁的府邸。

    陈暮笑道:“这是太中大夫孔文举的家,洛阳百姓听闻陛下要传位于大哥,纷纷拍手称庆,唯独孔文举、祢正平、边元礼等人上书反对,洛阳百姓得知之后,蜂拥而来,每日扔砸,积累颇多。”

    刘备看到陈暮一脸坏笑,顿时就知道这事恐怕跟自己这四弟也脱不了关系,便笑道:“孔文举等人虽然严苛,但不至于满朝皆敌,这件事情,恐怕四弟你也在里面推波助澜吧。”

    “我只是把这件消息传播出去而已,谁想到百姓们反应这么大?这说明在洛阳百姓心中,大哥是能够做好这个皇帝的,万民如此信任大哥,此天命也,不可违背。”

    陈暮耸耸肩,孔融这帮人在得知刘虞要传位之后,跟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天天上书反对,每日还发出各种论调,如果不给他们找点事,闲得他们。

    刘备笑了笑,就没有说什么了。他虽然敬佩那些人为人正直,但总归是给自己找麻烦的一帮人,自然懒得理会,让四弟去对付吧。

    车队穿过了东门复道,进入了苍龙门,一路穿过数个宫殿,抵达了嘉德门。

    宫中是可以坐车的,也可以自带武器,但到了嘉德门门口,就必须下马车和把武器交出去,当初大将军何进就是在嘉德门进去的时候,让护卫在外面等待,自己交了武器进宫,结果被十常侍埋伏,砍成肉泥。

    刘备关羽张飞陈暮等众人下了马车,交出随身佩剑,护卫们也不能进去,大队人马只能在城外驻扎,小队护卫可以陪着进宫,但也只能在嘉德门外等候,只有诸多臣子可以进宫。

    说起来典韦沮授二人来过洛阳,当初讨伐董卓的时候,来时见到的是一片残垣断壁。但觐见皇帝还是第一次,颇为紧张地踩着小碎步不敢左右张望。

    反倒是赵云比较熟稔,传国玉玺是他从井里捞出来的。担任河内太守已经有四五年时间,偶尔也会随关羽一同去洛阳觐见皇帝。

    一行加上杨彪赵温等十余人,过了嘉德门,很快来到了西宫门口,大门打开,诸多官员依次进去。

    皇帝并不在大殿之上,旁边寝宫门口聚集了十多名官员,都是三公九卿以及三独坐河南尹等高级官员,有人喊道:“齐王来了,齐王来了。”

    见刘备过来,众人也是连忙上前行礼。

    “见过齐王。”

    “见过诸位,陛下怎么样了?”

    刘备有些人认识,有些人不认识,就统一鞠躬回礼,询问刘虞的情况。

    原本要被派去冀州做冀州牧的侍中齐周难掩脸上的愁容,苦涩道:“昨夜陛下就几近没了气息,太医用针刺穴,勉强吊了一口气,现在就在等着齐王呢,快进去吧。”

    刘备连忙口呼“陛下”,穿过人群,进入了寝宫内,就看到殿内皇后伏案痛哭,刘虞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似乎只有出气,没有了进气。

    到了这把年纪,每过一次冬就像是过一次鬼门关。熬了七八年,刘虞终究是抵挡不住天数,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此时的刘虞意识已经有些模糊,旁边的太医再次用针灸刺穴,让他恢复了一些神智,茫然间睁开眼,见到刘备陈暮等人涌来,跪倒在他面前,悲恸大哭,便轻声呼唤道:“是玄德吗?”

    “陛下。”

    刘备连忙手脚并用,爬到刘虞床边,摸着刘虞冰冷的手。

    刘虞原本浑浊的眼球开始变得清明起来,仿佛起死回生,脸色渐渐红润,对刘备说道:“玄德辛苦了。”

    “臣为高祖苗裔,先祖世袭亭侯,世食汉禄,为国效力,理所应当。”

    刘备忙回应道。

    刘虞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朕岁寿将至,可这天下千疮百孔,贼寇遍地,我恐惧去了九幽之下,无言面见高祖世祖以及诸多先帝呀。”

    刘备立即说道:“陛下只需安心静养,臣必舍身忘命,扫平天下诸侯,诛杀群贼宵丑,还我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可我已经等不到了。”

    刘虞勉强露了个笑容,对刘备说道:“我死期将至,为保大汉江山永固,欲传位于汝,玄德以为如何?”

    刘备跪伏于地,磕头说道:“请陛下三思,备愧不敢当。”

    “这天下乱成这样,找别人做这皇帝,谁有这才能呢?我怕江山不保,社稷难安呀。”

    刘虞叹息一声:“宗室之中,唯有玄德雄才大略,可堪大任,朕只有将江山托付于你,才能救我汉邦于危难之际,玄德,为了大汉,你便接任吧。”

    “陛下!”

    刘备哭泣喊道。

    “你先出去吧,朕.....累了,想睡一会儿。”

    刘虞的气息越来越弱,越来越微小,刚才的那一点容光焕发,仿佛在这一刻全部耗尽,慢慢闭上了眼睛。

    “陛下!”

    刘备众人还以为刘虞死了,连忙磕头痛哭呐喊。

    太医用手去触摸刘虞的脉搏,发现脉搏已经很微弱,虽然还未死,但已经是支撑不了多久。

    “齐王,陛下还未崩,先出去吧,让陛下休息休息,也许还能多活一日。”

    太医令过来在刘备耳边轻声说道。

    众人便只好退出寝宫,与诸多公卿们在门口等着。

    大约半个多时辰之后,太医令走出来,一脸悲痛地宣布道:“陛下龙殡归天了。”

    “陛下!”

    到了这个时候,确定刘虞是真的死了,三公九卿,三独坐,刘备关羽张飞陈暮典韦赵云沮授许褚等数十名公卿一拥挤进去,拜伏在了刘虞床前开始哭天抢地。

    宫女太监们像是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一边暗自垂泪,一边有条不紊地开始收拾,他们取来早准备好的蒲席,撒上各种花朵、香料,然后再将刘虞的尸体搬走,用温水擦拭之后,就要放在席上供众人朝拜。

    趁着这个空档,宦官们开始给朝臣发白色丧服,宫内宫外无数人进进出出,有出去送消息的,有去拿治丧物的,有要装点房屋的,还有去喊来乐队,准备开始奏鼓鸣乐,演唱哀歌。

    皇帝去世都有一套统一的流程,当年康帝驾崩的时候比现在还热闹,死后臣子们要朝拜,还要把尸体放着停灵一两个月,等待各地诸侯王过来。

    在一片井然有序当中,很快刘虞的尸体就被擦拭干净,放在了西宫大殿内,作为灵堂,这里非常大,可供众人跪拜。

    一炉炉焚香点燃,诸多公卿们按照排列,刘备站在最前面,以丧礼向刘虞下跪磕头。

    殿内的是高级官员,洛阳有资格进宫的官员数百,得知消息,纷纷聚于嘉德门外,等到公卿们的礼仪结束之后,才让这些中高级官员进入西宫,向皇帝磕头行礼,再退到殿外去。

    无数官员排着队进进出出,很快殿内殿外站满了人,众人忙活到接近天黑,才把今天的仪式结束,数百官员站在宫内宫外,最后行了一次大礼,宛如大朝会一样。

    等所有人起身之后,吕强才站出来说道:“陛下遗诏!”

    呼啦啦数百人再次跪下。

    “永汉三年,汉天子皇帝刘虞诏书:今天下纷争,四海不宁,群贼环伺,汉邦难安。朕本为宗室,光武之后,朝臣推举朕为天子,对朕寄予厚望,奈何朕上不能平定天下,下不能安抚黎民,愧对祖宗,愧对万民。今宗室有玄德雄才大略,可兴汉室,朕决意传位于齐王,望祖宗保佑,玄德能三兴大汉,永固江山!”

    “臣......奉诏!”

第一章 虽非同胞,情同手足

    旧帝驾崩,新帝登基,皆有无数礼仪规章制度。

    刘虞这个丧礼,就办了差不多大半个月,光朝议就开了三天,为先帝选择谥号。

    在考虑许久之后,群臣最终定下“静”字,《谥法解》云: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刘虞一生宽厚仁德,谦恭有礼,虽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被强推上的皇位,但光论他个人的品德,当得起一个美谥,因此取汉孝静帝。

    到了十二月下旬,朝廷将刘虞盖棺入殓,送往北面邙山陵墓安葬。满城素縞,上万百姓随行,在军队的护航之下,上千官员,数千士兵,鼓瑟齐鸣,浩浩荡荡。

    作为如今朝廷地位最高的齐王,同时也是下一任皇帝继承人,刘备披麻戴孝,本来按照族谱辈分来说,他就比刘虞低几个辈分,刘虞是光武帝六世孙,曾祖父刘臻的祖父便是那位废太子东海恭王刘疆。

    而光武帝又是刘邦九世孙,所以综合起来,刘虞便是刘邦十五代孙。刘备的辈分就差太远,他是刘邦第十九代,比刘虞低了四个辈分,因此别说披麻戴孝,按照族谱辈分,还得喊刘虞祖宗。

    一行人抵达邙山,为刘虞送葬。刘虞生性简朴,穿的衣服破了也要缝缝补补,为了怕给国家财政增添负担,早早地留下遗诏要求薄葬,但刘备还是准备了大量随葬品以保证规制。

    倒不是刘备不尊者死者遗言,而是两汉时期古人普遍把死人当作活人,认为人死后还要继续生活,所以死者生前物品以及金银珠宝、粮食器物、衣服首饰都不能少。

    特别是像刘虞这样的皇帝,规格制度要有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还有大量生活用品,如陶俑、车马、卫兵、金器、玉器、铜器、漆器等,规模非常大。

    因此哪怕已经非常简朴,但最基本的皇帝规格下葬还是要有。而哪怕是最基本的规格,也十分浩大,所以这个葬礼还是要花很多很多钱。

    好在刘备财大气粗,所有开支一应承担。不仅为刘虞购置了大量陪葬品,还发动全城陶匠,连夜制作一批陶俑士兵和侍从。

    从秦到汉,在废除人殉制度之后,帝王将相皆以陶俑侍从卫兵相伴,各等级有相应规制,这也是兵马俑的由来。

    车马一路护送,冬雪皑皑,群臣与百姓沿着洛阳北面的邙山道路艰难前行,大雪覆盖了整片邙山,静帝陵墓位于洛阳城西北约五里处的一座山崖内,这里离汉孝康帝的陵墓有四里左右。

    陵墓外清出一大片空地,无数匠人把赶制出来的陶俑送到此间,刘备派人将所有的陪葬品送入墓穴,在各个墓室当中摆放整齐,等到一切就绪,才将刘虞棺椁送入其中安葬。

    很快刘虞棺椁入墓,封好墓穴。在一片锣鼓声天中,仪式差不多也到了尾声。还有一些比较繁琐的祭祀活动,会有专门的人来执行,公卿们参拜之后,就可以离去。

    众人开始往回走,在大雪纷飞中,回到了洛阳北宫,进入宫门之后,公卿们便拥护着刘备前往南宫崇德殿,呼啦啦数百号人,推举着刘备来到了崇德殿外。

    倒不是今天就要举行登基仪式,而是今天要召开朝议商讨登基的诸多细节。

    由于汉朝天子寿命普遍比较短,下一任继承者年龄也普遍比较小。所以按照以往惯例,在天子死后,一般由后宫和三公九卿们共同商议。

    在天子驾崩之后,如果太子还年幼,就会商讨登基事宜。如果天子无嗣,就要商讨去那里找下一位皇帝。

    像汉安帝刘祜,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康帝刘宏,都是因为上一任皇帝没有子嗣,于是从宗室当中比较近的诸侯王子嗣当中挑选出来的皇帝,而这些事情就由公卿与皇后太后相商。

    可现在刘虞留下了遗诏,任命刘备为下一任皇帝,刘备是一位成年人,且手握大权,所以自然不需要撇开他单独商议,甚至可以说,本身公卿们就得听从于他的安排。

    在朝臣们的拥护下,刘备进入了崇德殿,有些茫然地四下扫视这宽大的宫廷。

    当年董卓之乱,他还在隔壁不远的却非殿和曹操公孙瓒他们把酒言欢,坐在席上共称天下五君,那时候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这皇宫之中当皇帝。

    而如今却做到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切都好像做梦一样,眼前的所有仿佛梦幻泡影,那么不真实,充满了虚幻,令人觉得诚惶诚恐,不敢相信。

    但现在却成为了事实,崇德殿大厅台阶上方的桌案蒲席,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席子,但在大汉,这就是龙椅,而龙椅,就在刘备面前。

    “陛......齐王......请上坐。”

    新任的中常侍王植差点说漏了嘴,虽说刘备已经是钦定的接班人,但一百步已经走完了九十九步,还差最后临门一脚,不管差多少,现在还是齐王,还未登基,如果犯了这个错误,恐怕会被人指摘。

    好在王植反应还算快,没有说出来。

    刘备沉吟道:“先帝虽遗诏让孤继任,但天子之位乃是重担,岂能如此草率?孤尚未登极,便还是以齐王的身份坐在下方,与诸多公卿们坐在一起议事吧。”

    “唯!”

    王植连忙安排宦官们再多准备一张席位。

    召开朝议时,大厅之内拥有席子的只有大将军、三公九卿以及三独坐,除非再另设太傅、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类的新职务,否则正常情况下,加上皇帝的龙席,应该是十七张。

    但现在朝廷已经没有了大将军,也没有其它新职务,所以刘虞时期,除开刘备这样的身份入朝觐见,平时恒定的席位是十六张,刘虞在上方主位一张席,下方十五张。

    如今刘备要求坐下面不坐龙席,那自然就得重新再铺一张,而且还不是给刘备铺,而是在末席铺席,因为是由上往下排,刘备坐了原来杨彪的席位。

    这样按照三公九卿排序,就是刘备坐在面朝南方的右手边下方第一个,其次是杨彪、赵温、种拂、士孙瑞、周忠坐上席,对面则是鲁旭、刘艾、王邑、徐璆、田邠、张义、陈暮坐中席。而宣璠、钟繇、桓典三独坐则是在末席。

    其余包括河南尹司马防在内,都没得位置坐,只能跪坐在下方没有席子的木地板上,百官依次按照官员大小排列坐定。

    刘备坐在仅次于龙席的位置俯瞰下方。

    崇德殿的台阶分为三重,最高一层是天子席,第二层是公卿席,最下方便是百官席。

    这就造成了最下方的百官席纷纷拥挤在一起,而第二层的中间位置,因为公卿是坐在左右两边,使得这里变成了一个议事厅。

    如果有官员要上去禀报事情,就会走到正中间空出来的地方向皇帝禀报,如此构成了整个崇德殿朝会的构架。

    坐在龙席的视野肯定是最好的,但坐在这里视野也不差,刘备的斜对面最下方就是陈暮。

    关羽张飞他们虽然将领位置已经非常高,为前将军与后将军,但排序只能在公卿之下,因此是坐在第三层,不过位置最前,关羽排在第一位。

    众人依次坐定之后,作为百官之首的太尉杨彪便第一个出声说道:“诸位,今日朝议,就是商议齐王登极的事情,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此事宜早不宜迟,依我之见,时间便定在明日如何?”

    “我有异议!”

    早就按捺不住的孔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齐王并非光武世祖之后,怎么能够登极称帝呢?先帝虽有遗诏,可这诏书我觉得做不得数,还是应该另选其他皇室才对。”

    “我也反对!”

    孔融的狐朋狗友边让也站了出来,众人寻声看去,就看到是坐在几乎靠近大门口的一名中年官员,品秩怕是只有六百石,顿时纷纷皱眉,鄙夷起来。

    毕竟坐在这里的最低品秩都是六百石,一堆人坐在门口,而上面的更有千石两千石甚至万石高官,你一个小小的六百石也敢反对?

    不过边让脸皮厚,被众人鄙夷也不觉得羞耻,堂而皇之地走到前面与孔融并列在一起,嚷嚷道:“我以为太中大夫说得没错,齐王虽有功于社稷,但血脉离皇室太远,不能登极!”

    陈暮顿时笑了起来,说道:“这不是太中大夫和治书侍御史吗?怎么,听闻你们还有位好友祢正平怎么没来?”

    孔融一脸正气道:“正平只有三百石,还不能进朝议。”

    说出来尴尬,按理来说,保皇派老臣就是杨彪赵温种拂士孙瑞这帮人,而中间力量便是孔融边让他们,年轻力量则有祢衡杨修等。可惜的是杨修最终还是跟了陈暮跑路了,而杨彪这些人被迫妥协,导致孔融这批人逐渐被边缘化。

    本身来说,他们的力量也不强大,满朝数百名臣子,跟孔融边让等人交好的只有那么五六个,里面还有几名年轻士子,官职等级不高,根本没资格参加朝议,使得他们的反对力量在朝议里几乎没有什么声音。

    好在孔融目前担任太中大夫,边让为治书侍御史,两个人勉强都能够参加朝议,趁着今天开大会确定刘备登基的日子,马上站出来给刘备找不痛快,这么没眼力劲,难怪曹操要杀了他们。

    “哦,看来诸位还得努力呀,否则就连朝会都没法来参加。”

    陈暮奚落了一句。

    孔融气得直咬牙,大声道:“陈子归,你少跟我扯这些,今日是商议齐王能不能登极的事情,不关乎官职大小!”

    陈暮还没开口反击,杨彪马上站出来呵斥道:“孔文举,齐王登极是先帝的遗诏,先帝当年虽是被我等推举为帝,但也是我大汉皇帝,诏书自是圣谕,不容更改,你自坐下,此事休得再提!”

    边让立马说道:“太尉,先帝必是受了齐王胁迫,我等正义之士,威武不能屈,绝不会向强势低头!”

    “不错。”

    孔融大义凛然道:“即便砍了我的脑袋,我也不会答应!”

    “叉出去!”

    杨彪懒得理会他们,早知道今天朝会就把他们拦在外面了。

    虎贲军冲进来,将二人抓住往外面送,二人被抬着走还一边大喊大叫,骂骂咧咧,属实有些作死。

    等二人被抬走,场上就静了下来,司徒赵温沉声道:“先帝委任齐王登极,乃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孔文举边元礼祢正平等人不过是鼠目寸光的腐儒,又怎么会知道先帝的深意,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吧,太尉说请齐王明日登极,诸位以为如何?”

    “太史令何在?”

    种拂问。

    太史令在西汉时是史官,比如司马迁就是太史令,到了东汉职能就变成了专掌天时、星历的官员,每逢岁终奏新年历,国祭、丧、娶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有瑞应、灾异则记之。

    听到司空问话,太史令连忙从后排位置匆匆钻出,来到中间台上躬身说道:“在。”

    “明日齐王可登极否?”

    “不可!”

    太史令连忙道:“明日并非黄道吉日。”

    “那什么时候可行?”

    “六日后。”

    “六日后不是新年吗?”

    “回司空,新年乃是大吉之日,正宜祭祀,又逢新皇登极,正好祷告上苍与高祖世祖,登极称帝,安稳四方。”

    “善!”

    种拂看向刘备杨彪赵温等人说道:“齐王、太尉、司徒以为如何?”

    “那便如此吧。”

    刘备无所谓,虽然还得等六天,但这种日子,别说六天,六十天都愿意等。

    杨彪赵温得知新年是大吉之日,也是立即说道:“可!”

    众人又商议了登基仪式的细节,将近傍晚天黑,这才散朝。

    刘备在洛阳没有府邸,便住在陈暮的少府官邸之中。

    关羽张飞住了进来,兄弟四人各自洗了个澡,在西园亭中喝酒饮宴。

    外面鹅毛雪花还在纷飞地下,将庭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湖面已经结了冰,天色阴沉沉地,唯有火炉在燃烧。

    兄弟四人坐下之后,刘备举起手中温热的酒杯,高兴地一口饮下,对三人道:“二弟三弟四弟,我到现在,都觉得像是在做梦一样。”

    “今日这一切,都是大哥多年战场厮杀出来的,大汉天下,已是千疮百孔,若无大哥,恐怕天下早归了人手。”

    陈暮笑着说道。

    关羽沉声道:“先帝将天下托付给大哥,大哥亦在担负起匡扶汉室的重担,这个担子重量不轻,这皇位本就应该由大哥继承,不然凭什么挑起这个担子?”

    “是啊大哥,你以后就是皇帝了,二哥就是大将军,我怎么样也该给个骠骑大将军吧。”

    张飞哈哈大笑。

    “诶,三弟。”

    关羽连忙说道:“大哥为天子,就不应该任人唯亲,还是要有别的考量,怎么能说要什么就给什么呢。”

    刘备笑着摆手道:“无妨无妨,三弟跟我出生入死多年,按功勋,也足以......”

    “大哥!”

    陈暮制止了他,认真地看着刘备说道:“大哥,这是我最后叫你一声大哥,尊卑有别,将来,我们都只能称呼大哥为陛下!作为天子不比当齐王,任人唯亲,绝非好事。”

    刘备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很兴奋,喝着酒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桃园结义,同生共死,手足兄弟,同榻而眠,但看到关羽和陈暮那认真的表情,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关羽和陈暮表情严肃地看着他,连带着原本大大咧咧,没有想那么多的张飞都忽然变得不再说话,动着嘴唇,左右看看,表情亦是沉默下来。

    三人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陛下......”

    刘备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他知道,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刹那间,眼泪流了下来。

    他站起身,抓住他们的手,一边哽咽着,一边认认真真地说道:“二弟三弟四弟,桃园结义,生死与共,我们之间,永无间隙!从此,你们不需要叫我陛下,只呼大哥足以,一声大哥,我一生都是你们的兄长,虽非同胞,情同手足!”

第二章 刘备登基

    这是陈暮最后一次算计刘备了。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之后,转头就开始清洗功臣。

    陈涉做了楚王,同乡前来投奔,由于乡民愚昧,直呼其名,惹怒了陈涉,把同乡杀了。

    纵观华夏文明历史几千年,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开国君主多得是,朱元璋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这一点。

    虽然陈暮很清楚刘备不是这样的人,因为即便是刘备登上了皇位,对于最亲近的三位兄弟,给予的信任也是无人能及,不可替代。

    但问题是陈暮并不想将太大的自主权交到刘备手里,他希望拥有的是更多的权力,因此就必不能让刘备心中产生那种自己登上了皇位,已经与三位兄弟有了隔阂的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这就要运用到心理学。

    范增和项羽闹翻,田丰触怒袁绍,许攸被曹操砍了,其实都是情商不足所致。

    而陈暮就情商拉满,表面上为了维护刘备的威严,言称从此要关羽张飞以及自己不再称呼刘备为大哥,而是称呼陛下,故意人为地提前营造出这种尊卑有别的隔阂感。

    刘备还没有当皇帝,心态和位置没有摆正的情况下,突然被这种隔阂感冲击到,顿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十分不习惯,从而极力抗拒。

    这就是陈暮聪明的地方。

    因为如果这件事情不提前挑明,等将来刘备登基之后,大家再改称呼,久而久之,慢慢习惯,隔阂感就会真的产生出来。

    现在陈暮直接将这种隔阂感表现出来,犹如烈火烹油,病急猛药,让刘备有了逆反心理。

    他会觉得,我们四兄弟情同手足,一路患难与共走来,哪怕自己当了皇帝,也是亲如兄弟,怎么能因为皇帝的身份和大家产生了差别而伤害了兄弟之间感情呢?

    如此一来,悲伤顿生,情绪激动之下,握紧三位兄弟的手,大声哭着告诉他们,自己哪怕当了皇帝也不会变,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然后陈暮的目的就达成了,这样将来哪怕有小人在刘备耳边说他的坏话,也绝不会动摇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

    四兄弟在大雪纷飞之中,痛哭流涕地抱在了一起,情义比顽石金铁还要坚固!

    六日很快就过去,大年初一,正是登基之日。

    新年新气象,整个洛阳都一片喜气洋洋,人们张灯结彩,虽然雪花纷飞,天气依旧十分寒冷,但并没有冲走人们心中的热气与喜悦。

    一大早,刘备再次被众人拥至皇宫,换上一身崭新的龙袍,来到了南宫崇德殿,殿外洛阳几乎所有官员都已经抵达,还有刘备麾下青州军,熙熙攘攘,将近上千名官员拥挤在下方崇德殿广场上。

    广场上的积雪早就清理干净,由刘备带来的大军将皇宫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官员们全都站在广场上的花岗石地板上,面对着崇德殿,就看到赞礼官出来,喝道:“天子上朝。”

    群臣顿时开始行礼,左手压右手平额,缓缓鞠躬。

    刘备在几名宦官宫女的簇拥下,缓缓走到了殿外,俯瞰着下方。崇德殿外有玉石台阶,有些像后世著名电影《末代皇帝》,小溥仪站在台阶上拍照,后面群臣叩拜的场景。

    “起身!”

    看到刘备双手虚抬,赞礼官又马上高喝。

    随后太常士孙瑞上前道:“陛下,请移步西郊。”

    “可!”

    刘备点点头,他其实还是没有习惯这样的身份,具体仪式过程他知道,但他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跟着流程走。

    群臣便簇拥着刘备抵达西郊,之前说过,皇帝继承仪式其实很繁琐,有一整套流程。

    祷告上天,登坛祭祀,然后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燎祭天地、五岳、四渎祭祀先祖和神灵。

    匈奴单于和四夷朝者在如今大汉已经陷入颓势的情况下就不想了,不过满城百姓闻知刘备登基,蜂拥而至,于西郊天坛围观,一样拥众数万。

    在满朝公卿、列侯、诸将以及百官的陪同下,刘备登上祭坛,祷告上苍,宣读了登基诏书,然后向上苍焚烧,以此祷告。

    一旁兰台令史奋笔疾书,将诏书内容以及事情经过记录下来,太史令则在一旁主持祭祀仪式。

    祷告之后,便是浓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五岳、四渎以及先祖神灵。

    一番忙碌,时间就已经到了中午。

    众人已是饥肠辘辘,刘备宣布群臣入宴,在崇德殿外广场开流水席,一桌桌的青州炒菜端上桌,把那些没有吃过炒菜的汉朝土包子唬得一愣一愣的,吃得满嘴是油。

    不止史无前例地在皇宫会宴,刘备同时派遣大军,家家户户发放铜钱,数量不多,每户百枚五铢钱,洛阳现在有二十余万户,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千多万,还不如军费开支的一点零头,属实是庆祝新皇登基,与民同乐了。

    等到下午所有的仪式结束,刘备这才让百官回去,留下三公九卿,关羽张飞赵云典韦沮授等少数,现在刘备集团高层都汇聚洛阳,冀州那边则只剩下田丰荀攸臧霸张辽高顺他们,两边皆有安排。

    按照惯例,此时应该是要更改年号,大封群臣。年号在前几天还未登基之前就已经通过几次朝议决定了,刘备将改元章武,国号没有变过,依旧是汉。

    并且原来的大汉是把高祖庙和世祖庙并列祭祀,如今刘备登基,作为西汉皇室后代,与东汉皇室血缘相隔过远,没有继承资格,于是将二祖庙合一,并且又为刘虞上了庙号称之为“定宗”。

    两汉时期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迄今为止,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平帝刘衎,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桓帝刘志拥有庙号。

    而且在历史上,汉献帝时期,有人上奏说刘肇、刘祜、刘保、刘志为大汉没有做很大贡献,应该废除他们的庙号,汉献帝刘协同意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西汉的庙号更为严谨,东汉的庙号则即便没有功劳也一般会给。

    正所谓有功为祖,有德为宗。刘虞虽然没什么太大功绩,仅仅在位时期,有麾下宗室刘备收复了冀州,但未能收复天下,便没办法给予“祖”的称号,因为“祖”的庙号,必须有刘秀那样的功绩才可以。

    现在为刘虞上了庙号,一来是感激他把皇位传给自己,二来是宣布他皇位的合法性,也证明刘备这个皇帝来源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虽然这样做有些勉强,但本身正统就需要不断加强。

    同时,为了继续加强这种合法性与正统性,陈暮又给刘备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认汉桓帝刘志为父,认汉孝康帝刘宏为兄,追尊孝崇皇为祖,也就是刘志之前追尊的平原孝王刘翼,认他当祖父,这样刘备就变成了汉章帝的玄孙,把自己过继到了章帝一脉。

    一通骚操作,直接把朝中那批反对派给搞傻了眼,在宗庙将祖先排序给列好,再将大汉各代先帝灵位重新进行排序之后,别说孔融,就算是祢衡都只能五体投地。

    因为之前刘备登基还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直接把自己弄成了正统,自然就有了继承法理。

    而这通操作刘备也并不抗拒。

    因为光武帝刘秀就是这么干的,刘秀出身于长沙定王一脉,属于宗室当中小支的小支,和刘备一样没有对西汉皇室的继承权,他想要合法继承皇位,就得找个由头。

    于是刘秀就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刘奭当儿子,一下子小宗变大宗,就有了对西汉政权的合法继承权,这样才在法理上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种宗法是当时的认可的东西,就跟曹魏追尊和曹操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曹腾为高祖皇帝是一个道理。

    所以现在刘备也是完成了从小宗到大宗的飞跃,就有了合法性。

    认了新爹,又完成了祭祖仪式,登基成了皇帝,刘备人逢喜事精神爽,整个人都荣光繁华,坐在崇德殿席上,俯瞰着下面诸多公卿,正式开始了章武元年第一场朝会。

    “诸位,新年伊始,又是朕的登基之日,如今天下,可谓是千疮百孔,宛如光武世祖皇帝时一般,还需要诸位多多努力,早日收复大汉江山才是。”

    刘备对诸多朝臣说道。

    “尊诏。”

    朝臣们纷纷表示明白。

    刘备就又道:“天下大乱,百废待兴,朕刚刚收复冀州,现在冀州还需要休养生息,诸位以为,朕现在该当如何?”

    杨彪上书道:“臣以为,应当立即遣使于天下各路诸侯,让他们奉诏入朝觐见,以彰显陛下天威。”

    现在天下各路诸侯,到现在为止,居然只有豫州的孙坚和屯兵涿郡的鲜于辅上书道贺。

    连公孙瓒都没有,虽然可能是因为路途遥远,从辽西到洛阳一千多公里,信使没有送达,但还是让刘备颇为失望。

    他以为至少曹操刘表这些人应该是服从自己的,毕竟他们之前也承认了刘虞政权的合法性,既然刘虞政权是顺利转接给自己,他们也应该承认自己才对。

    杨彪上书正合刘备心意,就准备点头同意,他也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不承认自己。

    然而还没等他说话,陈暮就笑着站出来道:“陛下不可。”

    “哦?”

    刘备问道:“为何?”

    陈暮就说道:“天下各路诸侯还在观望朝廷局势,现在朝廷内部还有那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立即对外部就展开问询呢,臣以为,目前应当维持现在的局面,先治理冀州,整顿兵马,休养生息,等兵强马壮之后,再做决议。”

    “嗯。”

    刘备说道:“少府之言甚对,就先如此吧。朕最近一直在想,如今朝廷三公九卿,共同商议,多有拖延不便,若朕亲领大军出征,朝廷不能没有主事之人,朕欲恢复高祖时丞相制度,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不可!”

    又是陈暮站出来反对道:“新朝建立,当务之急应该是维持现状,而不是大刀阔斧改制,臣以为,现在就挺好。”

    刘备挠挠头,他这个念头其实是有人想拍陈暮马屁给他上书建议恢复丞相制度,让陈暮担任丞相所以才临时决定的,事先没有跟陈暮商量,想给他一个惊喜。

    没有想到本人却直接推辞反对,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陈暮要这样做,不过刘备无条件信任四弟,既然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便说道:“这其实就是朕的一个想法而已,既然少府认为不可,那便作罢。”

    想了想,刘备又道:“那既然什么都不做,那总要做点什么吧。”

    陈暮笑道:“臣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便是维持青州与冀州的发展,当今之乱,起源于州牧制,州牧权力过大,从而变成各路诸侯分裂疆土,臣建议,军政分离,州牧不再拥有军权,设州将,州牧管理吏治民生,州将管兵马,二者州牧官更大,州将在平时需要听从州牧指示,但战时自主权更高。”

    其实军政分离在汉朝本身就有,或者说除了汉末的州牧制度以及唐朝的节度使政策,从汉到清,基本都是军政分离。虽然它的存在也有一定弊端,但至少确实能够保证将领拥有一地财政收入而做大做强。

    如今刘备登基了,不再担任青州牧,他人在洛阳管理地方比较远,现在麾下已经有青州冀州两块大地盘,还有关中长安也已经被朝廷夺下,这样除了河南并州幽州以及另外半个徐州以外,基本已经到了曹魏时期的地盘程度,如果任命的州牧有异心,就不太好处理。

    当然,刘备肯定会任命信任的人去,比如沮授荀彧关羽这样资历老,又是亲信的人,然而其实陈暮更愿意沮授荀彧他们回洛阳做统筹天下的事情,他们属于大战略家级别,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在中央,比如荀彧历史上担任尚书令,权力仅在曹操之下。

    所以为了防止将来出现意外,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这一点曹操也是这么做的,他当权以后很快就废除了州牧制度,全国各地都是派曹家夏侯家的亲信去控制,像荆州派了曹仁,关中派了夏侯渊。

    虽然目前刘备势力还没有到曹操那样的地步,但提前走位,肯定是有备无患。

    “善!”

    刘备认真听取陈暮意见,点头同意。

    其实在朝议上基本只能谈一些政策外交以及民生治理方面的东西,军事谋略以及具体规划,就得私下谈,毕竟谁也不知道朝廷有没有其它诸侯耳目,因此在简单地与公卿们谈论了民生问题之后,很开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刘备留下了陈暮关羽张飞沮授等内部人员开小会。

第三章 未来方向

    一行人到了内殿,这里都是自己人,说话也没那么多顾虑。

    众人坐定,刘备伸长脖子看向陈暮,一脸诧异道:“四弟,我欲让你为丞相,让二弟三弟为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你为何?”

    陈暮笑着说道:“大哥的好意我心领了,但为了维持稳定,还是暂时不要如此,先保持现状最好。”

    “四弟是担心那些朝臣吧?”

    刘备也不傻,稍微一想就能够想清楚陈暮的担忧所在。

    然而陈暮只是摇摇头:“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大哥想想,初登大宝,就安插亲信进朝廷担任高位,必让天下人以为大哥在任人唯亲,打压汉室老臣,恐损害大哥人望。”

    一旁的沮授也附和道:“子归说得没错,陛下让子归担任丞相,让云长与翼德担任大将军与骠骑将军,那些朝臣们心中肯定不满。毕竟论起人望和资历,朝臣们也不愿意听从子归的号令。如果朝臣们都离心离德,更遑论说天下人怎么想。”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说起来,陈暮到现在为止,如果不算只当了一两个月皇帝的陈留王刘协,他已经历任汉孝康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静帝刘虞,以及现在的刘备四代皇帝,可谓是四朝老臣,资历非常丰富。

    但他资历老,杨彪赵温种拂这帮人资历比他还老,像赵温和种拂今年都已经快七十岁,年轻时就举孝廉或者茂才入仕,当时的皇帝还是汉桓帝刘志,认真算起来,那就是五朝老臣。

    即便是资历最浅的杨彪,也比陈暮早出仕十多年,并且还是陈暮的师兄。如果陈暮当了丞相,号令群臣,一帮资历比他老,身份比他高的人,能服众?

    到时候别弄得出现内部矛盾,开始在朝堂上搞什么党争。

    所以陈暮并不同意现在开始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希望如温水煮蛙,一步一步来。

    袁绍把支持他上位的老党人排挤光,弄得他丢了不少人心的事迹还历历在目,没必要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得罪了一大批人。

    “就是二哥三哥受了委屈,其实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二哥能做大将军,三哥能做骠骑大将军。”

    陈暮带着歉意地看向关羽和张飞。

    关羽沉声道:“大不大将军都没什么,只要能帮到大哥就行。”

    张飞左右看看,马上道:“俺也一样!”

    “哈哈哈哈。”

    刘备大笑起来,说道:“二弟三弟四弟,你们放心,等时机成熟,我必不会让你们寒心。”

    “有大哥这句话就行。”

    陈暮笑着说道。

    刘备便道:“四弟,如今袁绍已经覆灭,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

    陈暮说道:“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尽快恢复冀州治理,平定各地叛乱,安抚百姓,休养生息。”

    “嗯。”

    刘备说道:“四弟觉得州牧与州将派谁去比较合适?”

    陈暮看向关羽和沮授,说道:“最合适的其实是二哥和公与,现在冀州百废待兴,必须要有一上将和得力谋士辅佐,二哥素有大将风范,公与运筹帷幄,有二哥和公与在冀州可安稳,但我认为他们应该去另外一个地方。”

    “哪里?”

    “关中。”

    “关中?”

    “不错,我们才刚平息了袁绍,将士们多年征战,早已疲惫,再对外用兵,如曹操刘表之徒,实力不容小觑,怕是力有不逮,所以冀州青州之地,当以维稳为主,而关中李傕郭汜等人虽已经被铲除,但局势依旧糜烂。”

    陈暮解释道:“西凉马腾韩遂,汉中张鲁,益州刘璋,还有之前并州高干,时不时就派人前往三辅之地劫掠,以至于原本繁华的关中长安,如今已经是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因而要想将关中彻底握在手里,就必须要派遣精干之士已经精锐之师镇守,而我们当中符合这条件的,便只有大哥,二哥,以及我亲自前往。”

    “嗯。”

    刘备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他去过关中,何尝不知道关中是什么样?

    李傕郭汜时期就纵兵四处劫掠,高干在并州不停出兵河东,还有张鲁也从汉中出兵掠夺长安,他们这些人就算了,连远在西凉的韩遂马腾都这么搞。

    结果就是关中长安三辅之地被四面八方的人来劫掠,有点能力的世家豪族早就搬迁至洛阳或者别的地方,留下的百姓要么被掳走,要么家破人亡,弄得现在关中好好的一片大秦大汉的龙兴之地,变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之地。

    现在的关中可谓是百废待兴,要人口没人口,要粮食没粮食,段煨出兵平定关中,还是依靠洛阳输送粮草才击败了李傕郭汜,镇守京兆尹已经很勉强,左冯翊、右扶风以及河东郡,他到现在都没有拿下。

    像右扶风和左冯翊就有大量韩遂马腾和张鲁的势力盘踞,还有盗匪、马贼以及豪族割据势力无数,河东郡也是一团乱麻,可以说整个关中的情况都是非常糟糕,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大大小小的贼寇不下二三十股,少的数百或千人,多则上万。

    历史上就是曹操亲自领兵征讨关中,这才把关中平定。而如今刘备集团当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要么就是刘备亲至,要么就是陈暮过去,让关羽去都比较勉强,因为他这个人也有性格缺陷,一般人可能劝不住。

    好在若是沮授去的话应该就没问题,因为历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是因为他在荆州一家独大,刘备不在,诸葛亮也不在,没有人能够劝得住他,于是犯起了刚愎自用的毛病,最终被吕蒙偷袭,以致身死。

    而沮授是能够劝得住的,因为沮授论起跟随刘备的资历其实不比关羽张飞陈暮差,他们哥四个在中平元年三月份于涿郡桃园结义,四月份沮授就在鸡泽认识了他们,然后很快就入了伙。

    所以真要严格算起来,沮授的资历不比哥三差多少,只是不像哥几个是结义兄弟。并且沮授的能力也是受关羽认可,就像关羽认可了诸葛亮之后,就会听从诸葛亮的劝说一样。如果让沮授和关羽搭档的话,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听到陈暮这么说,一旁的张飞顿时闷闷不乐起来,嚷嚷道:“四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哥去得,二哥去得,你去得,我就去不得了?”

    陈暮笑道:“那倒不是,其实三哥与田元皓素来亲近,如果派你们这对搭档去,也不是不行。只是田元皓擅长战术谋划而不擅长战略规划,在关中那种错综复杂的地方,更需要公与去分辨先对付谁后对付谁的问题,我就怕你们弄不好把周围势力惹个遍,到时候不好收场。”

    刘备也笑着说道:“三弟你过于鲁莽,也就军中也就田元皓能够管管你。像公与,我们当初也是一路走来的,可你就经常不听公与的话。四弟说得没错,若是把你和田元皓派去关中,还指不定惹什么大麻烦。”

    “大哥四弟,你们这话就不对了,关中一群宵小之辈而已,有什么好怕的,我去了之后,保管来一个杀一个!”

    张飞握紧了拳头,二哥常年独自领军,他却总没这种机会,让人羡慕。

    不过陈暮却说道:“之所以觉得三哥不能去,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地方让三哥去,三哥别忘记,吕布那厮去了并州,这家伙还没有向大哥上表称臣,很有可能叛乱与我们为敌,到时候二哥去关中,三哥在洛阳,正好可以夹击吕布。”

    “吕布?”

    张飞顿时觉得手痒起来,连连点头道:“好,吕布这厮我早就想给他身上捅几个窟窿了,那便依四弟所言吧。”

    陈暮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在刘备集团当中,也存在性格互补的一个情况。

    关羽和沮授荀彧的性格就比较互补,因为关羽为人刚愎自用,跟公孙瓒和袁绍的性格有些类似,听不得劝。

    而沮授荀彧则属于那种比较温良君子的类型,说话比较委婉,会顾及关羽的面子。

    在劝说关羽的时候,就不会让关羽反感,从而忽视了他们的意见。

    但性格归性格,一定要说一个人的话,肯定是沮授。

    因为关羽和沮授搭档,效果大概是一加一大于二。而关羽和荀彧搭档,那必然是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小于二。

    这是因为荀彧的资历不够,虽然说话委婉,可资历太浅,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用计收服关羽,所以很容易出现关羽不听从他调令的情况。

    沮授则不同,资历深,从黄巾之乱就跟着,又被刘备看重,被关羽认可,所以如果关羽出现固执的时候,沮授也能劝得住他。

    而张飞和田丰比较互补,张飞是个直性子,不是像关羽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类型,他性格鲁莽,但犯了错也会立即承认,不会碍于面子而死鸭子嘴硬。

    像丢小沛、义释严颜都能看出这一点,并且非常尊敬士人,因此遇到田丰那种耿直的刚强性格,也会认真听取意见,不会闹脾气。

    如果让关羽跟田丰搭档,以田丰那种说话毫不客气喜欢顶撞的性子,恐怕要不了多久关羽就会气得拿刀砍了他。

    这也是刘备与陈暮知人善用的地方,正因为了解两个兄弟的脾气秉性,所以他们对外独自作战的时候,就需要配备一个能够让他们服气的人来领导他们作战。

    比如关羽在洛阳,陈暮不在,朱儁就充当这个角色。关羽很尊敬朱儁,不会在朱儁面前执拗。

    张飞每次领军,都有田丰跟随,二人从长安开始就合作,在冀州战场更是发挥了不少出色战役,所以二人才屡战屡胜。

    只不过田丰战术能力不错,跟荀攸的定位差不多,而关中需要一个沮授荀彧这样能够掌控大局的战略家过去,因此只能关羽和沮授去最好。

    “四弟的意思是让二弟和公与去关中,那冀州留下谁呢?”

    刘备问。

    陈暮毫不犹豫地道:“自然是荀彧和张辽高顺去比较合适,刚好可以让他们一边恢复治理,安顿黑山军,再派张辽高顺往北,讨伐乌桓鲜卑,平定幽州乱局,一举两得。”

    刘备想了想,点点头道:“善!”

    冀州平定之后,黑山军张燕就得立即争取过来,张燕之前投降了朝廷,和刘备集团也关系非常好,还曾经帮助过刘备夺取涉县。

    此时刘备登基,给张燕升官,把他麾下的二三十万黑山军部众争取过来,对于百废待兴的冀州来说将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到时候就可以大量分发耕地,恢复治理,以冀州的体量,休养生息两年,很快能再次繁荣起来。

    “那青州?”

    刘备又问。

    关中派关羽沮授去,冀州派荀彧张辽高顺去,老家青州怎么办?

    陈暮说道:“可让钟繇臧霸太史慈去。”

    钟繇的个人能力也非常强,官渡之战前坐镇长安,稳住了关中局面,为后来曹操征讨关中奠定基础。

    现在的关中局势比历史上强了不少,至少刘备兵强马壮,如果让钟繇去,再派数名得力大将,也许光靠钟繇就能平定关中。

    但问题在于钟繇在刘备集团内部资历比较浅,如果派他去关中,再派几名资历较深的大将过去,很难服众。

    现实世界不是说像游戏里通过某些数值就能达到目的,我武力值高,肯定能砍得过你,智力值高,肯定能算计得过你。

    那是游戏,不是现实。

    现实世界远比游戏复杂得多,游戏里沮授田丰的数值也是90多的智力,不比荀彧荀攸差,而且袁绍还比曹操多七八万大军,可为什么官渡之战袁绍还是失败了?

    原因就在这里。

    论资排辈自古就有,廉颇看到蔺相如靠一张嘴官当得比自己还大,立即闹情绪。刘备封五虎上将时,关羽不屑于黄忠马超为伍。

    你在游戏里收服了吕布,他就能为你效力,现实里你收他当个义子试试?

    所以在现实里具体考量时,就比游戏里复杂得多。

    曹操为什么派擅守的曹仁去荆州,是因为他当时的中心在汉中,正亲自跟刘备在汉中进行决战,不然的话就不是曹仁去荆州了,而是他本人去荆州征讨关羽。

    现在也是如此。

    关羽和沮授的搭档效果肯定是没问题的,关羽个人也比较尊重沮授,愿意听沮授的话,那自然派他们去关中比较好。

    而虽然钟繇有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可此一时彼一时,历史上他坐镇关中从无到有,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威望与资历,这才被曹魏集团认可。

    现在钟繇只是做过几年尚书令,没有实际成绩,而且还是暗地里为陈暮效力,明面上资历根本没法和那群悍将相比,自然没法去。

    所以把他安排去青州,除了让他继续发展青州,并且通过徐州以北的地盘监视曹操孙坚袁术等人以外,也有给他镀镀金,积累一下资历的考虑。

    听到陈暮举荐钟繇,刘备就想起当年刘虞时期,就是他举荐了钟繇为尚书令,顿时狐疑道:“钟元常莫非也是?”

    陈暮微笑道:“大哥知道就好,钟元常为人谦逊,颇为内敛,但他才能不在公与文若之下,将来平定南方,少不了他的帮助,大哥尽管放心。”

    “嗯。”

    刘备点点头:“四弟的眼光必不能错,好,那我就调钟繇为青州牧,再派臧霸太史慈为州将,让他们镇守青州。”

    陈暮继续说道:“关中让二哥和公与去,冀州让文若文远仲达去,青州让元常宣高子义去,这三地便无忧矣,我认为至少两到三年内,维持现状即可,广积粮、高筑墙,休养生息,再谋天下。不过除了这些事情以外,还有一件事情更重要。”

    “什么事?”

    刘备问。

    陈暮的目光深深地看了一眼北方,嘴唇轻启,轻声道:“公孙伯圭!”

第四章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公孙伯圭?”

    刘备一脸诧异:“伯圭那边怎么了?”

    陈暮苦笑道:“大哥登基,伯圭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上表。”

    刘备笑道:“伯圭此时在辽西,离洛阳一两千里,来回一趟得将近一月,这倒不稀奇。”

    “可我担心的不是这个。”

    陈暮摇摇头:“伯圭兄为人刚愎自用,当年大哥与伯圭在一起,他做兄,大哥为弟,因而大哥与伯圭兄才兄弟相交,但如今大哥做了皇帝,他为臣子,这心理落差,谁都不好受,恐怕幽州的事情,没那么简单解决。”

    “你的意思是?”

    刘备顿时皱起眉头:“伯圭会反叛于我?”

    陈暮认真道:“那倒不至于,鲜于辅那边有先帝给的诏书,让他效命于大哥,应该没有问题。但伯圭兄心高气傲,难免有些心中不服气,如我所料不差的话,他应该态度不明,既不上表称臣,也不会与大哥交恶。”

    金融产业对于人心的把控不比当心理医生差多少,前世搞证券的时候,陈暮就是出了名能完美把控客户心理。公孙瓒的性格特点已经被他摸得很透彻,毕竟算起来大家也已经交往了十多年。

    讲义气这方面幽州人确实豪迈,但也不意味着公孙瓒心胸豁达,早年做惯了大哥,与刘备交往都是以兄长自居,忽然一下子小老弟变成了皇帝,自己要下跪叩拜,这心理方面的落差,可远比当年刘备做太守,自己还是县令大得多。

    当年刘备做济南相的时候,公孙瓒还不会觉得有什么心态方面的问题。一来那时他还没发迹,没有身居高位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二来刘备是济南相,管不到他头上,所以那时刘备即便爬到他头上,也不会怎么样。

    可现在呢?

    已经成为了一地诸侯,掌握了那么多兵马。一夜之间曾经的小老弟成了皇帝,自己要听从他的命令,别说公孙瓒本身心胸不是很宽广,即便是一个心胸宽广之辈,估计也得郁闷个好几天。

    所以陈暮认为,以公孙瓒为人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陡然听闻原本与他平起平坐的小老弟有一天成为了皇帝,大概率是又急又气,换一个人怕是立马想反叛,只是碍于以前的情面,很有可能会选择装鸵鸟,当作不知道这件事。

    听到陈暮的分析,刘备摇摇头道:“不会的,伯圭为人素来慷慨豪迈,有侠义之风,我与他交往多年,又怎么会不知道他的为人呢?四弟多虑了。”

    “希望是我多虑了吧。”

    陈暮笑了笑。

    公孙瓒为人骄纵傲慢,记过忘善,睚眦必报,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点评。

    刘备知人善用,是有识辩人才的能力,但他所知道的公孙瓒,是多年同窗好友的公孙瓒,而不是已经当了幽州牧,权倾一方,坐拥数万大军的公孙瓒。

    曾经没有发迹之前,还能做到谨小慎微,一朝发迹,就好像穷人重了五百万彩票,或者拆迁得了一笔巨款就报复性消费一样,公孙瓒也从曾经谦逊有礼的穷小子,变成了傲慢骄纵的一方诸侯。

    这不是陈暮知道历史所以才给出的担忧,而是他通过在公孙瓒身边安插的卧底,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每日生活作风,得出的结论。

    或许以前的公孙瓒确实如刘备说的那样为人慷慨豪迈,有侠义之风。

    可一旦发达之后,性情就会有所变化。

    就好像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急公好义美名四传,上了梁山之后,也会搞各种权利斗争,变得日渐虚伪。

    人都是会变的嘛。

    只不过这种事情本身就是猜测,没有证据。

    在刘备不相信公孙瓒会这样之后,陈暮也就不在这个问题上与他多做解释。

    再过些日子,等个一两个月,刘备见不到公孙瓒的上表,自然也该明白公孙瓒对他会是什么态度。

    时间会证明一切,没必要继续在这里嚼舌头,显得自己好像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一样。

    现在的问题就是,刘备已经顺利继承了皇位,那么接下来大汉朝应该怎么走。

    陈暮认为,跟袁绍的战争才刚刚结束,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都十分疲倦,应该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现在冀州到手,与青州连成一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尽快让冀州恢复治理,包括张燕的黑山军下山,也在冀州治理的一部分。

    而恢复冀州民生的同时,让关羽和沮授坐镇关中,尽快将三辅之地的敌人剿灭。

    事实上这件事情应该算是如今的重中之重,应该别看段煨已经收复了长安,可他能够控制的地方只有京兆尹一带,而右扶风左冯翊河东郡他都没有占据。

    历史上曹操派钟繇坐镇长安,等他打完赤壁之战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收复关中,结果马超联合韩遂以及关中各路诸侯,很快把钟繇赶出了长安,在潼关与曹操决战,就可以看出收复关中没那么容易。

    一旦洛阳敢派大军过去,很可能会激起汉中张鲁、西凉马腾韩遂等人的反弹,因此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能学曹操那么大张旗鼓,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装北上,实则西进。

    他对刘备说道:“关中目前看似已经被我们收复,但段煨仅仅只是攻破了长安,杀了李傕郭汜等宵小之徒而已,周围群敌环伺,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所以要想把关中彻底夺回来,就一定不能过于张扬,那会让周围各路诸侯警觉,我建议,二哥和公与可秘密前往关中,每次调兵皆以运送粮草为由,将战兵伪装成辅兵送入长安,先牢牢占据京兆尹,再谋其它郡。”

    “同时我们表面上把进攻方向改为幽州,现在幽州有诸多鲜卑乌桓叛乱,又有公孙度,以及大量乌丸胡人肆掠,朝廷应该大张旗鼓,要北上讨伐那些曾经帮助袁绍的胡人,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却是关中长安,等在长安站稳脚根,便再徐图益州与西凉。”

    陈暮看向众人,将目前自己规划的战略意图娓娓道来。

    曹操打关中虽然看着简单,可花了两年时间才算彻底平定,期间运用了很多计策才勉强成功,而且因为假道伐虢的计策过于大张旗鼓,被人家识破,联合十万大军于潼关,在潼关割须弃袍,差点被马超生擒活捉。

    可以说这一战曹操也打得并不轻松。

    如果让陈暮来的话,肯定不会选择假道伐虢这么明显的计策。现在朝廷已经拿下袁绍,坐稳关东,关西军也不敢在长安附近过于放肆,韩遂马腾等人只是占据了右扶风左冯翊等地,连河东郡都没有染指,现在出兵的话,只会让他们立即警觉,重复历史。

    所以他采取与曹操截然相反的计策,一招瞒天过海,表面上朝廷打算维持现状,既不会向关中增兵,也不会染指河南豫州淮北等地,而是把目标先放在幽州,让关中各路诸侯放下警觉,但却偷偷向长安等地增派援军。

    现在长安只有两万多段煨的人马,陈暮的意思是打算增兵至少到十万人左右,只要把京兆尹占据住,扼守住关中通往洛阳的咽喉,然后再出兵河东,先把河东收复回来,这样他们就占据了最富饶的大半片关中平原,也就是后世的西安以及东北方向的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在长安站稳脚跟,就不怕马腾韩遂这些人跑到潼关去,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硬仗。并且坐稳长安之后,他们就从进攻方变成守城方,化被动为主动,西凉人来进攻,守城总比攻城强,何况关东军实力本就比关中联军强得多,完全不怕与他们打攻坚战争。

    到时候从京兆尹四面出击,先拿下河东郡和左冯翊,再进攻右扶风,将西凉人彻底赶出三辅之地,然后再慢慢平定西凉,最后再得陇望蜀,对益州出兵。

    这就是陈暮对于关中的整个战略方向,先易后难,先稳定目前的地盘,等兵强马壮之后,再对四方出击。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时间点应该要比曹操快得多。

    毕竟曹操是一场一场硬仗慢慢磨下来的,而陈暮则是偷渡,直接少了潼关之战和渭河之战。

    而且此时关中一片混乱,军阀力量多达十几股,互相之间本就不和睦,马腾并不像马超那样脑后有反骨,如果大军已经控制了京兆尹,未尝不能劝降马腾这些人投降朝廷。

    刘备听取了陈暮的意见,说道:“善,便如四弟所言,我们假意北上,实则取关中。”

    陈暮又道:“关中现在形势很复杂,二哥和公与到了关中之后,大军压境,但千万不要主动挑起战事,可以分别写信给予各路诸侯,陈述厉害,让他们归降朝廷。如果不愿意归降,再派兵进攻,且第一目标一定是左冯翊与河东二郡,右扶风不用理会。”

    关羽诧异道:“这是为何?”

    陈暮笑道:“二哥是河东人,应该知道,关中大部分可以耕种的平原都在京兆尹左冯翊和河东郡,此三郡最为富庶,得了这三郡,先安稳百姓,休养生息,不到两年便能收粮无数,没了这三郡,关中各路诸侯无兵马粮草来源,自断其生路,要么死战,要么投降,别无它路。”

    沮授若有所思地道:“长安城艰险,且我军兵强马壮,即便不守城,在野外鏖战也应该可以逐个击破,轻松拿下关中那些诸侯,一旦我们收复了左冯翊和河东郡,他们实力就被大幅度削弱,想要收复关中,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错。”

    陈暮点点头:“关中各路诸侯多达十几股,少则上万,多则数万,他们之间本身就互相敌对,内部并不和睦,二哥和公与去了之后,完全可以不急着动手,坐山观虎斗,看他们内耗便是,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兵剿灭,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会联合在一起。”

    “联合在一起?”

    关羽抚须大笑道:“关中鼠辈不过一群插标卖首之徒尔,即便是联合在一起,又能如何?”

    “二哥说得没错,确实是这样。”

    陈暮也笑道:“这些人若是联盟的话,就更是乌合之众。内部必然猜忌,且为保存实力,都不敢死战,二哥和公与完全可以以离间计取之,分别写信给各路诸侯招降,引他们互相猜忌,到时候得关中再取西凉,易如反掌尔。”

    沮授惊讶道:“子归真决胜千里于之外呀,其实之前我也想过如何才能把关中夺下来。我认为最好是逐个击破,却没有想到他们会联合起来。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真的大军压境,确实会逼迫他们联合,一旦联合的话,离间计的确是最好的招数。”

    陈暮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历史上马超韩遂联合梁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等关中各路诸侯聚众十多万大军在潼关和渭河与曹操决一死战。

    曹操的兵力大致和关中联军差不多,甚至要稍弱,因为关中联军有很多骑兵,适合在平原上对敌。

    可曹操一招反间计,把韩遂马超以及各路关中诸侯联盟弄得分崩离析。

    从这一点上来看,联盟这种东西,本身就很不靠谱。

    就跟十八路诸侯讨董一样,单个拎出来好像很强,一旦结合在一起,大家各怀鬼胎,都想保存实力,反而远不如单打独斗强。

    现在陈暮采取瞒天过海的计策,给关中增兵,按照他的意思,只要河东和左冯翊。敌人投降最好,不投降就继续耗着,反正他们的粮草足够。

    而且韩遂马腾这些人本来就互相防着对方,有大敌压境,双方还能勉强联合,一旦外部压力骤减,内部矛盾肯定会突显出来。

    因此陈暮认为,得了河东跟左冯翊之后,就坚决不出兵,坐山观虎斗,只要韩遂马腾反目,收复西凉的时机大把。

    确定了关中的战略之后,陈暮与刘备又开始商讨起目前的内政与外交。

    内政方面,自然就是尽快治理冀州,积攒实力。

    同时稳固朝廷,内外要团结一心,不能让朝臣们特别是那帮元老对刘备不满,否则容易出现内部矛盾。

    外交方面,便是争取朋友,打压敌人。

    大汉十三州,诸侯遍地。

    现在朝廷拥有的地盘只有司隶,也就是俗称的司州,冀州和青州,就连幽州现在都还没有明确表态。

    鲜于辅目前只占据了涿郡,其它地方都归公孙瓒,公孙瓒不臣服,幽州就回不到朝廷手里。

    所以对幽州的策略就是等一等公孙瓒的态度,如果公孙瓒真的如陈暮预料的那样,既没有反叛,也没有表示臣服的话,再看刘备的意见。

    凉州牧叫做韦端,此人在凉州并无实权,实质兵权目前被安西将军马腾,镇西将军将军韩遂把持,说起来这二人的官职还是当初在长安时,董卓为了安抚他们所赐。

    韦端在西凉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但他之前曾经派人来过洛阳朝拜刘虞,表达对臣服朝廷的意愿,不出意料的话,应该也会臣服于现在的刘备朝廷。

    这样一来,陈暮认为完全可以派人联络韦端,在西凉安插军情司联络点,以做西凉内应,到时候一旦韩遂马腾反叛,可以刺探他们的军情。

    益州那边就不用多说,刘璋这厮继承了他爹的皇位,在益州当什么天子,而张鲁也已经反叛,独占汉中,此人属于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把他逼到山穷水尽不会投降,因此很难争取。

    并州吕布,此人已经被陈暮派去的内应卫觊忽悠住,虽然刘关张陈和他是死敌,但只要刘备下诏书免去他的一切罪过,再加上卫觊的劝说,可能会选择投降朝廷。

    但吕布反复无常,陈暮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还是要做两手准备,到时候让关羽坐镇京兆尹,张飞出兵河东,就是为了钳制关中各路诸侯以及吕布。

    兖州曹操和豫州孙坚,孙坚已经上表,而曹操那边还没有给出答复,陈暮计划如果曹操迟迟不决,将来就联合孙坚把他灭掉,不给他机会。

    扬州袁术那边还在苟延残喘,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孙坚消灭掉,冢中枯骨尔,不足为惧。

    最难的就是荆州刘表和交州士燮了。

    士燮不是他难打,而是太远了,根本打不到。刘表则是易守难攻,有长江天险,且此时是公元200年,刘表58岁,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死了,荆州失去了主心骨。

    所以综合下来,曹操袁术这些人要铲除算是比较容易,难点在刘璋刘表。

    陈暮估计,在两年之内,要让关中平定,并且拿下幽州。到时候冀州已经恢复治理,加上青州两大经济以及粮食产区,爆个三四十万大军应该不成问题,然后直接南下扑灭曹操,孙坚不会抵抗朝廷,把他召回洛阳当高官就是。

    而那个时候孙坚应该已经消灭掉了袁术,这样一夜之间,豫州兖州徐州和扬州全部到手,再三路出击,一路从关中平了西凉,一路从豫州南下荆州,最后一路从扬州进军江夏,合围刘表。

    等到刘表覆灭,最后也是两路齐发,一路从关中南下,一路从荆州西进,合围刘璋,这样估计要不了五年,大汉就能够归为一统。

    当然。

    这只是最理想的局面。

    战争本就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所以打仗最要紧的前提就只有三个。

    战略规划要做好。

    兵马要多。

    粮食物资要积攒得厚。

    这样哪怕在战术上偶尔失利,酿成了类似于赤壁之战那样的败局,也能稳固局面,不至于满盘皆输。

第五章 曹操的处境

    永汉三年末的这个新年对于曹操来说,其实过得并不好。

    自从他从长安回来,开始经营兖州以来,四面皆敌,夹缝求生,到如今,也不过是堪堪拿下整个兖州以及半个徐州而已。

    被曹操寄予厚望的袁绍,在与刘备缠斗多年之后,终究是落败,可他却并没有发展到足够壮大的地步。

    这对于曹操来说,显然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失败。

    因为最早的时候,他们的初步战略就是拿下兖州徐州,再想办法图谋整个河南,以河南之地对抗河北,或许才有一线生机。

    但现在却已经太晚。

    刘备大势已成,而他这边却连孙坚都没办法处理,着实让曹操感觉到棘手。

    更让曹操和他的谋士团感到绝望的是,刘虞居然把皇位让给了刘备,且满朝公卿无一反对,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从年前得知这个消息,一直到过年后这段时间,曹操的心情都低落谷底,整个人的情绪非常糟糕。

    好在卞夫人聪慧,每日让曹植时不时去曹操面前晃悠两下,又经常带着四岁的曹冲去曹操的书房看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曹操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最主要的是他其实非常喜欢曹植和曹冲,曹植不用多说,自小就是神童,今年才八岁,但却已经熟读经书,诸子百家经典也是广泛涉猎,很多书籍倒背如流,深得曹操喜爱。

    而曹冲今年虽然才四岁,可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识字数百,能朗诵《诗经》和《论语》,这般才华让曹操深感曹家后继有人,在二人的治愈下,曹操总算是从颓势中摆脱出来,过了个好年。

    大年初二,兖州还在不断下着雪花。整个济阴郡都好像被灰蒙蒙的天空所笼罩,抬起头看到的不是晴朗的天空,而是一片阴沉的灰雾。

    定陶县,曹府庭院内,满园都被白茫茫的雪覆盖,有几颗树叶子全都枯萎落下,光秃秃的枝干只有表面落了雪,其它树则四季常青,叶子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

    小曹植喜欢雪,一推树干那雪花就簌簌地往下落,形成了漂亮的雾凇。

    庭院屋檐上结着手指头粗细的冰凌,曹操特意让仆人将这些冰棱打掉,家里有很多小孩,除了曹昂稍微年长一点外,像曹丕13岁,曹彰11岁,曹植8岁,曹雄6岁,曹冲4岁。

    历史上曹操有25个儿子,实际上因为过高的夭折率,有不少儿子才刚出生没多久就已经死掉,目前能够成活的只有七八个,这里面曹雄曹冲这些,过不了几年也会夭折,可以说孩童的成年率其实不高。

    不过现在的曹操自然不知道八年后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曹冲会夭折,他正坐在庭院廊下,笑眯眯地看着院中曹冲正在和几个同龄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有了棉衣之后,冬天再也不那么寒冷。

    就在这时,庭院外面的拱门进来两人,高瘦而面容清攫,下巴长了一缕山羊胡的中年男子是戏志才。面白无须,面容清秀,有几分陈暮年轻时帅气模样的人则是郭奉孝。

    郭嘉和戏志才进入院内,曹操见到二人过来,便站起身,对身边的奴仆说道:“看好两位少郎君。”

    “唯。”

    几名奴仆纷纷躬身应是。

    “志才先生,奉孝先生。”

    曹植也在玩雪,见到二人路过旁边,连忙行礼。

    二人笑着点点头算是回礼,便走向了小筑。

    曹操向他们招了招手,示意他们进屋,便自己先扭头进去。

    屋里点燃了炭火,将房间弄得十分暖和。

    郭嘉和戏志才进来之后,曹操已经在位子上坐下等着他们,有奴仆送来还冒着热气的酒。

    “坐吧。”

    曹操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说道。

    “多谢明公。”

    二人便各自在曹操左右下方位置坐下。

    等他们坐好之后,曹操说道:“志才,奉孝,昨日才过了年,怎么不在家中陪陪家人?”

    戏志才苦笑道:“我倒是想,可朝廷今日发了一封公文过来。”

    “公文?”

    曹操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说道:“刘玄德才刚刚登基做了皇帝没一天,就要开始对我发号施令了?”

    郭嘉摇摇头道:“那倒没有,这是三公府的公文,让我们将去年上计资料报过去。”

    “没有下达别的命令?”

    “没有。”

    “那就好。”

    曹操舒了一口气,他还真怕现在刘备立即开始来命令他,如果不从的话,也许这就是一个刘备出兵的借口。

    然而郭嘉却说道:“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何?”

    曹操纳闷,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在考虑要不要承认刘备这个朝廷的正统性吗?

    只要刘备不借题发挥,立即就逼他承认,自己能拖延就尽量拖延,不表态,不拥护,不上表,就是现在曹操的打算。

    郭嘉说道:“虽然朝廷并没有逼迫我们承认刘备,可让我们上报去年资料,本身就是在刺探我们的情报,而且这也意味着朝廷现在想插手我们的郡国事务,这只是一个试探。”

    刺探情报和插手郡国事务?

    听到郭嘉的话,曹操摸着自己下颌长须,陷入深深的沉思。

    其实以他的智慧,这种事情不是想不明白。

    上计是什么意思?

    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就是每年年终时,各地州郡县都要把本地仓库存粮数,垦田和赋税数,户口数以及治安情况等等数据上报给朝廷。

    但如今天下大乱,除了朝廷实质控制区域以外,其它各路诸侯,根本没有人会继续把这个制度当回事。

    即便是像曹操刘表这些前几年上表拥戴刘虞朝廷的诸侯,年终上计的时候,往往都是敷衍了事,要么数据随便造假报上去,要么干脆就借口战乱难以统计不报,这个制度几乎形同虚设。

    现在刘备突然要他继续完成这个制度,是不是里面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曹操认真思索了一会儿,忽然惊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他发现确实不是件好事,这比朝廷直接下诏书,逼迫他承认刘备朝廷的正统性还要可怕。

    首先是上计制度本身就是地方维护朝廷权威的一项制度,如果你继续实施这个制度,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继续承认这个朝廷?

    要知道,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让汉献帝下诏书给袁绍,袁绍看完了诏书,只说了一句“曹操难道要挟天子以令我?”然后就把诏书丢到一边弃之不理。

    从这一点上来看,汉末所谓的皇权已经跟虚设没什么区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到处封官,另外一个就是给自己打正义大旗。

    前者作用很小,因为汉末各路诸侯已经不需要刘协封官,经常是自己给自己封,甚至那些诸侯连刺史都敢封,比如公孙瓒封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

    后者的作用更大,曹操利用汉献帝,给了自己一个名分大义,让他可以用讨伐不臣的名义四处进攻其它诸侯,其它诸侯攻打他,就会变成逆臣贼子。

    而现在历史出现巨大变更的情况下,刘备成为了皇帝。

    曹操现在不敢承认他,就是考虑到一旦自己承认了刘备朝廷,那自己就会沦为刘备的臣子,刘备如果忽然更换兖州牧,那自己该怎么办?

    扛起反旗?

    你之前还承认刘备朝廷,眨眼间就反叛,如此反复无常,立即就变成逆贼,名望瞬间跌落谷底,从而失去了对兖州的合法控制,变成人人喊打的奸逆。

    所以曹操与谋士团商议之后,认为绝不能承认,但为了给自己休养生息,发展壮大争取时间,也不能得罪兵强马壮的刘备。

    因此态度就必须暧昧,既不反叛,也不拥护,适当装一装鸵鸟,就当根本不知道刘备称帝的事情。

    可如今刘备让他继续遵循上计制度,那就难办。

    上计制度对于别的诸侯来说,就是一个废制,朝廷让他们交出各州郡资料,想都别想。

    但曹操离洛阳太近了,你敢不交,人家就有借口来讨伐你,说你叛乱。

    而你一旦交了资料,就意味着你在遵循朝廷法制。

    表面上似乎没有承认刘备,可口嫌体正直,连报表都交出去,还不算承认?

    到时候朝廷拿了这些报表,要么大张旗鼓让天下人知道,要么在里面挑刺,也总能找到借口整你。

    区别只是在于,朝廷愿不愿意现在就整治他。

    所以一旦交了资料,就好像头上悬着的一把剑,刘备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东西,逼迫你承认朝廷的正统性。

    如果不承认,他就可以说你既已上计,却不承认朝廷,就是反叛,从而发兵讨伐。

    察觉到这封公文的厉害之处后,曹操也是后怕不已。

    要是今天这封公文送过来,曹操发现并不是自己在意的刘备逼迫他承认朝廷的诏书后,也许说不准就照办了。

    幸好戏志才和郭嘉过来提醒,不然自己就上了朝廷的恶当。

    想到这里,曹操咬牙切齿道:“这一招还真是阴险,差点着了刘备的道。这厮还真是厉害,才刚入主洛阳,就已经学会用这般阴险狡诈的招数了。”

    郭嘉苦笑道:“刘备久在地方,怎么可能会这种朝廷用的为政之术,如我所料不差的话,应该是陈子归干的,他做过尚书令,久在中央,自然也清楚中央对付地方的权术。”

    “陈子归......”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曹操长叹了一声:“我不慕刘备能有关羽张飞这般万人敌猛将,唯独羡他有陈子归这般智士呀。光此一人,便能当十万之师,其先祖陈平,怕也不如他了吧。”

    戏志才沉声道:“明公,现在不是唉声叹气的时候,当务之急,还是应该想办法把这件事情搪塞过去,兖州势小,要想成事,恐怕不容易呀。”

    曹操的心情沉入了谷底,兖州其实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州,巅峰时期有四五百万人口,但偏偏它处于四战之地,连年战乱,百姓颠沛流离,现在全州人只有二百余万口,再加上他占得的一部分沛国、彭城、下邳以及广陵,治下总人口约三百多万。

    可现在的刘备实力却是他的数倍,青州人口六百余万,再加上人口同样达七百余万的冀州,即便不算洛阳和关中地区,人家也有一千多万的人口基础。

    庞大的地域面积就意味着可耕地多,巨大的人口数量就意味着可征兵多,人家能拉起二十万大军,甚至四五十万大军,他却只有五六万人马。

    而且即便是按照20百姓养1名士兵的比例来算,他最多撑死十五万就已经是极限,实力差距如此悬殊,让曹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时间,对于豫州的垂涎就更加迫切。

    因为豫州是汉朝最强盛的州,在黄巾之乱前,比冀州还要强盛。最多时人口能达到七八百万,耕地面积也不比冀州少。

    只是由于冀州仅仅受到了黄巾之乱的波动,并且王芬多年治理,这才重新恢复了繁荣。

    而豫州不仅受到了黄巾之乱的祸害,董卓之乱后,就处于各路诸侯征伐之地,陶谦、吕布、袁术、孙坚、曹操乃至于刘表,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次大战,这才让豫州逐渐没落。

    不过即便是没落,现在豫州也有三四百万口,如果能够把孙氏灭掉,再加上目前有二百万口的徐州,这样曹操就能拥有整个河南之地,总人口接近千万。

    这么大的基本盘,是有足够实力和刘备掰掰手腕的,何况即便是暂时不能与刘备抗衡,还能觊觎一下目前最虚弱的扬州。

    袁术实力孱弱,占据着目前还有两三百万人口的扬州,就如小孩儿拿金锭走在繁华的闹市般显眼。

    先安稳图发育,再想办法袭击孙坚,夺取豫州,是目前曹操集团的战略任务。

    这件事情,在之前他就与郭嘉他们讨论过无数次,因为他们发现,这或许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了。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袁绍败得那么快,根本不给曹操准备的时间。

    现在冀州被吞并,曹操集团就更加难过。

    因为河南河北离得实在是太近了,甚至青州本身就跟兖州接壤。

    如果现在就进攻豫州,和孙氏相斗,就好像两条野狗打架,旁边却有一只老虎看戏一样。

    所以曹操的处境十分艰难,骑虎难下,想吞并豫州,却担忧北面的敌人。想抗衡刘备,可刘备实力太强,最终的结果,或许只有投降朝廷这一条出路了。

    但曹操却觉得,打仗打输了,认输可以,却绝不能认命。

    不拼一把,又怎么能知道未来?

    因此曹操难过之后,也是打起精神问戏志才道:“我该如何搪塞?”

    戏志才眼珠子一转,轻声说道:“去岁吕布来袭,州郡各类资料皆毁于战乱,重新收集造册,需要大量时间。”

    曹操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大笑道:“好,就这么办!”

第六章 吕布的处境

    “阿嚏!”

    鹅毛大雪覆盖了整个上党。

    壶关外,吕布明明穿着棉衣,却不自觉打了个喷嚏。

    他挠了挠头,不明所以,虽然这寒冬正月,大雪纷飞,可自己一点都不冷呀。

    想不明白就懒得想了,他的身后上万大军开始井然有序地入驻壶关城。

    从河内进入上党之后,趁着高干在并州的队伍空虚,吕布轻松扫平了数县,占据了壶关。

    壶关在汉朝是个县城,位于后世的长治市以北,屯留县以东,大概是在漳泽水库附近,并不是什么险要关隘。

    真正的关隘叫做壶口关,位于汉代的潞县东北,也就是后世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里,后世叫东阳关。

    此关地形险要,形似一壶口,因而得名壶口关,它扼守住了与涉县之间的往来通道,为滏口陉的并州入口,不得壶口关,就无法从邯郸进入并州。

    刘备扫平袁绍之后,虽然占据了涉县,但潞县壶口关还有高干留下来的守军,所以他没办法直接从这里进攻并州,因而只能搁置。

    吕布被陈暮放回并州之后,一路北上,而壶口关只能防御住东面的敌人,吕布大军从背后袭击,自然无法抵御住。

    因此很快吕军如虎入羊群,轻松扫平了整个上党,在破掉了壶关城守军后,便准备往北向太原进发。

    他在并州的名气实在太大,很多并州人听说吕布来了,都不敢与他交锋,一时间投降者无数,除了在壶关还有些抵抗以外,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整个上党。

    破了壶关城,吕布骑着赤兔马进入城中。

    卫觊已经发布了军纪,不允许骚扰百姓,给出的理由是他们是并州军,岂能祸害同乡被同乡诟病?

    这个理由让原本吕布军队当中想要劫掠的士兵顿时熄灭了想法,因为吕布军队来源组成部分大部分都是张杨麾下的上党军队。

    卫觊很聪明地用道德绑架来约束这些士兵,汉人的同乡观念很重,如果你在自己家乡劫掠,就会被家乡人戳脊梁骨。即便有少部分没有道德的士兵,也会被其它士兵阻拦,从而形成约定俗成的军纪。

    一时间,原本在徐州军纪较差,经常劫掠百姓的吕布军队,到了并州之后,反而一个个变成了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的模范士兵,对于吕布军来说,也算是一桩啧啧称奇的怪事。

    不过吕布军也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怨声载道,因为回家的喜悦冲淡了一切。

    自从兴武二年跟随着张杨离开上党,汇入吕布军,讨伐曹操开始,多年征战,并州军已经六年没回家。

    如今回来,上党籍的士兵们一个个充满了激动,攻打高干部的时候,宛如打了鸡血一样,战斗力比以往强了数倍,很快就攻破了壶关。

    拿下壶关之后,在张杨的建议下,吕布给部下们轮流放了假,开仓放饷,大笔金银铜钱送出,让他们可以回家探亲。

    实际上现在吕布不是很缺钱,多年征战,四处劫掠,早就积累了一批金银财宝,价值连城。

    历史上这批金银财宝是吕布积攒了很多年的家底,被用来去河内郡购买马匹,结果没想到被刘备给抢走了,于是引发了与刘备之间的第三次战争。

    虽然看上去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刘备不讲武德,但问题在于之前与刘备的第一次战争和第二次战争,都是吕布不义在先。

    吕布逃亡徐州,刘备好心接纳,结果吕布趁着刘备和袁术之间打仗的时候,背刺恩主。

    后来刘备跑去小沛招纳旧部,他又想着斩草除根,继续攻打他,使得刘备万般无奈之下,跑到许都投靠了曹操。

    所以说吕布这厮相当忘恩负义,被称为三国道义之屑,也不是毫无道理。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第三次刘吕大战,吕布大获全胜,打败了曹操派来的刘备和夏侯惇大军,将刘备彻底赶出徐州,自以为徐州已经是自己的天下。

    结果惹怒了**oss曹操,曹操亲自领兵东征,打得吕布节节败退,最终水淹下邳,引发了历史著名大事件——白门楼事件。

    而现在历史改变,没有人劫他的钱,有了这批金银财宝打底,再加上前段时间在河内的时候,朝廷为他补充了大批粮草,让他去消灭高干,所以如今吕布粮草充沛,钱财也足够。

    虽说并州贫瘠,没办法壮大自身,但现有的粮草和金银,让他扩充个四五万大军还是没问题,因此吕布还算满意,等到拿下了太原和雁门,治下人口也能有个数十万,虽不能争霸天下,但至少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上党郡的治所并不在壶关,而是在长子县,可由于多年战乱,长子县已经破败不堪,所以高干占据并州之后,将治所移到了壶关。

    主要也是壶关乃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有涷水、绛水、漳水汇聚成浊漳河,水利便利,方便浇灌土地,因而聚民开垦田土。特别是冀州最近几年战乱颇多,不少流民来到并州,增添了几分人气。

    占据了上党,吕布就打算先修养一段时间,好好过完了这个年,休息个一两月再北上进军太原和雁门。

    只是他才刚住进壶关县城最豪华的府邸没两天,卫觊就找上门了告诉了他一个天大“喜讯”——旧皇驾崩,新皇登基了,而这个新皇,就是一直和他不对付的青州牧刘备!

    听到这个消息,吕布人都傻了。

    此时此刻,壶关县城一座大豪宅内,歌舞升平,然而消息报告到吕布这里,在短暂的沉默后,吕布大发雷霆,驱散了歌姬乐师,推翻了桌案,暴躁如雷。

    “刘大耳,他凭什么做皇帝!”

    吕布咆哮道。

    卫觊苦笑道:“是先皇留下的遗诏,且刘备认了桓帝为父,将自己过继到了章帝一脉,这是要学光武世祖,再兴大汉呀。”

    吕布红了眼睛,怒道:“卫觊,你当初怎么说的?说朝廷也在忌惮刘备,只要我投靠了朝廷,朝廷就会扶持于我,可现在呢?刘备都当皇帝了,那我算什么?”

    “奉先,消消气。”

    一旁的张杨连忙劝说道:“这是先帝把皇位传给了刘备,又不是他人可以左右的,怎么能是伯觎的错呢?”

    “可恶!”

    吕布拔出佩剑,奋力砍断了桌案,双眼通红,气喘吁吁,怒得不行。

    他生气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他跟刘关张陈有大仇恨,当初自己在董卓麾下,与刘备为首的关东军较量,两次被打得吐血,丢尽颜面。

    二是他为什么对卫觊言听计从?

    是因为卫觊代表的是刘虞朝廷,刘虞朝廷已经被天下大多数人承认是正统,所以投靠朝廷,就能得到朝廷许诺的高官厚禄。

    而且当初卫觊也跟他说过,朝廷肯定也会担心刘备篡位,所以必然会扶持他与刘备抗衡,到时候朝廷也会提拔他,给他封侯拜将,帮他提供粮草发展军队。

    正因为如此,吕布才心甘情愿地为刘虞朝廷效力。

    简单来说,吕布现在暂时效力的是刘虞以及刘虞背后代表的朝廷正统性,想要利用朝廷的正统性得到他想要的利益。

    而现在朝廷的正统性忽然变成了刘备,不谈他与刘备之间的仇恨,单说之前许诺的高官厚禄,权力兵马,全都变成了梦幻泡影,这让他怎么能不生气?

    但生气归生气,吕布又不可能转头去投向刘备的怀抱,虽说他完全没脸没皮,杀义父,背刺恩主的事情干得信手捏来,但他楚.....哦不,吕布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绝对不会向朝廷上表。

    所以砍完了桌案发泄之后,发现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吕布最终扔下宝剑,一屁股坐回席上,喘着粗气对卫觊说道:“伯觎,是我过激了。”

    卫觊心里对吕布鄙夷了一番,表面上却说道:“不碍事,其实不瞒将军,我也被这个消息给惊住了。万万没想到,先帝居然会把皇位传给刘备,我记得当初先帝明明说是要去河间寻找章帝子嗣,将大位传给章帝后裔来着。”

    吕布没有听出弦外之意,随口说道:“伯觊,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自然是两条路。”

    卫觊竖起手指头道:“一是承认刘备,向朝廷上表,此时刘备应该只会关注关东等地,对贫瘠的并州不会搭理,将军至少可以在并州为王!”

    “承认刘备?”

    吕布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不行,绝对不行。我与刘备有大仇怨,当初他数次奚落于我,我绝不会向他低头。”

    奚落?

    没把你打死都算好的了。

    卫觊心里腹诽。

    他又不是不知道,吕布跟刘备之间的战争,每次都是吕布被打得狼狈不堪,还有两次甚至被打得吐血,天下诸侯皆知。

    现在说是奚落,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只是这种话自然只是想想,卫觊自然不会说出来刺激吕布找死,所以只是笑着道:“那就还有第二条可选,反叛朝廷!”

    “反叛朝廷?”

    吕布自言自语了一句,面有难色道:“可是刘备势大,并州又离他近,若是反叛朝廷,恐怕.......”

    卫觊立马分析道:“将军莫忧,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并不算是一件坏事。甚至相反,即便是反叛朝廷,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打不过刘备。”

    这下别说吕布,就连张杨都十分诧异道:“伯觎,你没糊涂吧。我们才不过一两万人马,刘备却有二十万大军,如何与之抗衡?”

    卫觊笑道:“将军莫非忘了,我刚才是不是说过,先帝曾经发过诏书,说要将大位传给章帝后裔?”

    “是啊,我记得当初确实有这份诏书,昭告天下,正因如此,先帝才被予以承认。”

    吕布张杨纷纷点头,当初刘虞登基时就昭告了天下,说他无儿无女,将来一定要收复冀州,把大位传给章帝子嗣,这是很多天下诸侯乃至于百姓都知道的事情。

    卫觊立马说道:“可是先帝却把皇位传给了刘备,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先帝和满朝群臣,怎么可能会这样做呢?先帝可是宗室长者,还有文先公、子柔公、颖伯公,他们都是刚正不阿之辈,绝不会屈服于刘备。”

    “你的意思是?”

    张杨立即反应过来,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道:“刘备挟持了满朝诸公,逼迫天子把皇位传给他?”

    卫觊点点头:“不错,很有可能如此。”

    吕布也马上回过味来,思索道,“那么我就可以以这个名义,举兵抗刘?”

    卫觊说道:“我认为将军可以先等等,天下有这样疑惑的恐怕不在少数,除了我们以外,肯定还有其它诸侯质疑,此时将军完全不需要表态,既不掀起反刘大旗,也不支持朝廷,在并州观望天下即可。”

    “为何?”

    吕布问。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肯定也有其他人不满刘备为帝,以此为借口反叛刘备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将军此时势弱,且离刘备很近,绝不能立即得罪于他。”

    卫觊认真分析道:“所以将军一定要沉默以对,对此事就当作视而不见。先北上夺取整个并州,安稳壮大自身,最好攻打休屠各部,降服匈奴鲜卑等诸多塞外部族,等将军拥众十万,有了与刘备对抗的资本,再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则大业成矣,到时候说不准将军也能坐一坐皇帝的宝座。”

    “这!”

    吕布瞪大了眼睛。

    皇帝的宝座?

    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奉先能当皇帝?”

    张杨亦是瞠目结舌。

    卫觊笑道:“如今这天下是什么样,将军应该比我清楚,郡郡作帝,县县为王,汉室气数将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吕布的呼吸急促起来,然后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卫觊的手道:“伯觎能来我身边,真是上天赐给我的呀。好,我就听伯觎所言,北上先取并州,再攻匈奴鲜卑,等降服休屠各部,我便有足够的本钱兵马南下了!哈哈哈哈!”

    卫觊只是保持着微笑,没有说话。

    其实他也搞不太明白,为什么钟繇给他的指令会是让吕布北上。

    这不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吗?

    不过他在吕布军中也安插了很多军情司探子,不少已经做到了高位,将来反戈一击,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所以卫觊只是认为朝廷的策略或许只是想把吕布调走,免得他趁着这个时候给朝廷惹麻烦。

第七章 内政改制

    章武元年的大汉王朝远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平静。

    冀州收复回来之后,刘备就再也没有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朝廷开始了内政与外交的模式。

    一封封公文不仅往全国各地送去,自己治下也同样在不断转达。尚书台全力启动,由于尚书令钟繇去了青州,所以尚书令空缺。

    但三公录事尚书,陈暮也辅佐着三公进行公文事务处理,因此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尚书台彻底成为了转运机构,真正的掌权者变成了三公府以及少府。

    刘虞时期,三公九卿成为了摆设,到了刘备时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陈暮的建议下,恢复三公九卿的职权,开启了政务管理模式。

    这么做的原因首先是安抚朝中老一派大臣的情绪,恢复他们的权力有助于朝廷机构正式运行,同时也能让刘备集团不需要再处理其它事务,否则养着那么多闲人明显就是尸位素餐。

    从这一点上来看,刘备集团掌权和历史上曹操集团控制汉献帝掌权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刘备是皇帝,曹操是权臣,二者的立场不同,就代表了二者的掌权方式也不同。

    曹操不是皇帝,所以他必须把所有权利攥在自己手里。

    而刘备是皇帝,按照陈暮的说法,他只需要做两件事——握紧钱袋子,控制刀把子。

    也就是控制财政和兵权。

    至于笔杆子,就交给别的大臣去做就行。

    三公九卿的职权得到恢复,冀州青州以及关中各地官员的派遣也提上了日程。

    这一点很好办,最近这些年泰山学宫闻名天下,无数世家豪族一来为了家族子弟能有个好前程,二来间接抱上刘备的大腿,方便下注,因此纷纷把优秀子弟送往学宫读书。

    学宫每四年一届毕业生,如今已经发展十多年,优秀毕业生数万,这些人有些被培养成了物理学家,有些被培养成了化学家,更多的却是学儒学政,进入了青州政务台,然后被分配到各地担任低级官吏,管辖百姓。

    由于当时刘备只控制了青州和半个徐州,可安插的官员位置数量有限,而每年又有大量毕业生毕业,导致僧多粥少,因此就连三韩半岛、日本九州岛这些穷乡僻壤,也有大量的学生被送过去。

    那些地方世家豪强子弟肯定不愿意去,去的大多数穷苦人家的学生,陈暮曾经承诺过,如果能在那边干出成绩,升迁速度要比大汉本土官员要快,以至于去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络绎不绝,很快控制了三韩以及日本九州岛各处。

    现在冀州和关中到手,需要大量的官员补充,在青州僧多粥少的环境下,现在空缺了那么多官员,自然很顺利的就有了替补。

    而这些官员得到分配之后,陈暮就立即联合三公九卿,开始推动政务改革,或者说,也不算改革,而是把青州的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分出更多的职权部门,精简官僚机构,明确他们的职责,减少尸位素餐的发生。

    陈暮打造了一个严谨的官僚体系,最上层的自然是三公九卿,俗称为公卿集团,然后是三独坐体系,原本的御史台形同虚设,现在加入了青州监察体系,重设御史大夫,类似于后世纪委。

    首先是公检法分离,设检察机构,各县立都察院,大理院,尉院。

    大汉的诉讼和审案权力在地方由县尉和县令控制,中央则是廷尉掌管,所以最高机构并没有实行权力分离,也就是像后世出现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这样的机构。

    因此对公检法分离之后,就得重新进行职能分配。在地方上,剥夺各县、州郡长官对于抓捕罪犯,调查案件的权力,改为各县县尉、各郡国中尉。

    这样就相当于县尉是县公安局长,郡国中尉则是市公安局局长,还有州府都尉就是省公安厅厅长,一层一层,有上下级领导职能。

    而他们的最高权力领导则是九卿当中的卫尉,原来的卫尉职权很低,相当于守卫宫门的长官,宫中的禁军由卫尉执掌,但如今改为掌管天下尉院,不再控制皇宫禁卫,相当于公安部部长。

    大理院就简单很多,相当于后世的法院,负责审理案件,有县大理院、郡国大理院以及州大理院,最高领导则是廷尉。

    都察院则负责刑狱诉讼,都察地方尉院案件查办过程,确认无误之后,由都察院向大理院提起诉讼,对标的是后世的检察院,最高领导是光禄勋,也就是将光禄勋的职能提高到监察地方刑狱诉讼以及审查案件的问题。

    没办法,东汉的监察体系只有一个,那就是御史,所谓的地方刺史,其实就是被朝廷中央派过去的御史,所以刺史又被称为御史,他们的上司就是御史台,如果刺史发现地方长官违法乱纪,就会上书到御史台,然后再由御史台转交到三公审核,最后给地方官定罪。

    如果将都察院的职能也放到御史台去的话,那御史台的权力就会空前膨胀,所以必须进行权力分割。公检法的最高领导人对标的是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院长以及公安部部长,三法司平权,职务必须相当,所以就都由九卿担任。

    卫尉和廷尉进行了权力变更,原本就与卫尉职权有些重叠的光禄勋,自然也要进行职权变更,因此地方都察院的职能就交到了光禄勋的手里,负责地方刑狱诉讼以及审查案件。

    除此之外,陈暮还新设立了监察院,最高领导是御史台。

    监察院的职能就相当于纪委,御史大夫由一位三公兼职,三公的级别要比九卿高,这样就能行使监察的权力,监督天下百官。

    这样从公检法方面,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层面,大家都基本同级,互相没有领导职能。就不会发生权力聚集,有地方官员一手遮天的事情。

    而公检法以及地方官吏又同时受到监察院的监督,监察院的最高领导又比公检法的最高领导级别高,就相当于纪高官肯定要比公安局长官大是一个道理。

    如此就差不多完善了目前的公检法,减少各地冤假错案发生。

    听上去这个体系似乎是抄袭后世共和国的官员体系,但实际上这是汉朝自古就有的三司体系。

    只是汉朝的三司体系并不成熟,地方上并没有做到公检法分离,只有中央有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组成最高三司领导,只负责重大案件,地方案件不管。

    而到了唐朝开始,我们国家的公检法制度就已经相当成熟,公检法逐步分离,有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这三名官员执掌,称为三司推事。

    到明清时就基本完善,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成三司,大理寺负责审案,刑部负责破案,都察院负责检察。

    所以陈暮并不是抄袭后世共和国体制,而是将汉朝官僚体系,逐渐往明清时代发展。

    不要以为明清制度很落后,明清属于封建时期的巅峰朝代,各类体制相当完善,特别是清代,整个官僚体系的运转效率非常发达。

    乾隆这种人玩了几十年,江山还是稳如泰山,可见大大小小事务已经基本不需要由皇帝亲自处理,都有各自职权部门处置。

    陈暮把制度慢慢推进到明清时期的制度,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还是现有体制下的一种飞跃。

    同时地方公检法,除了都察院,大理院,尉院三司以及负责监察的纪委机构以外,还另外设置了一个吏治院。

    这个机构相当于唐朝三省六部的吏部下属机构,它的存在并不是起监察职能,而是起审查职能。官员成绩干得好不好,道德水准高不高,都由他们记录,送到中央进行审查。

    汉朝是一个高道德要求的时代,人们普遍尊敬道德水准高的人,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就被推举为孝廉做官。

    因此在顺应时代的同时,陈暮也必须要求官员不仅有治理地方的才能,还要有极高的道德准则。

    如果是在唐宋以后设置这个机构,估计大概率起不了什么作用。

    官员该贪腐就贪腐,该枉法就枉法。

    但在汉朝,官员都非常注重乡里名望,如果一个人的名望很高,像李膺那样,被称为天下楷模,那么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尊敬。

    像如今青州就有大儒王烈,堪称汉末品德高尚模范典型,为人刚正不阿,公平处事,在青州名望极高,因此被陈暮推举为青州吏治院州院长。

    他在青州,青州不管百姓还是官员,都必须注意自己的道德水准,大大提高了德治。

    正因为汉朝的特殊风气和情况,让陈暮才决定治理地方就用德治与法治。

    用品德约束官员和百姓,有法律来严惩罪犯,同时公检法分离,剥夺县令县丞等对案件的一手遮天能力,防止冤假错案,对于制度相对落后的汉朝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吏治院的最高领导由三公中的司徒兼任,东汉并没有一个吏部机构,官员的升迁贬谪基本是靠皇帝一句话,所以设立吏部就非常有必要。

    但还是那句话,如果直接推翻三公九卿制度,过于激进,所以只能重新划分职权,来间接达到这个目的。

    三公当中,太尉执掌兵权,相当于兵部,司徒执掌教化,相当于礼部,司空执掌水利建设和土木建设,相当于工部。

    而这只是名义,在实际生活当中,他们基本都是个空架子,太尉控制不了士兵,司徒管不了教化,司空也控制不了水利和土木。

    因此陈暮将他们的职权进行变更,从而让三公有了实权。太尉不再掌控兵事,兼职御史大夫,如此一来,太尉就成为了监察院最高领导人,相当于后世******。

    司徒兼职中央吏院院长,相当于三省六部当中的吏部尚书和后世的组织部部长,控制全国官员的升迁,审查官员的政绩,监督官员的道德水准。

    而司空则兼职新设立的民院院长,把将作大匠分配到他治下,相当于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管理建设、打造和户籍。

    同时九卿的职能也进行了适当变化。

    太常原本负责祭祀,掌宗庙礼仪,现在又增加一份职能,就是原本属于司徒的教化,相当于三省六部当中的礼部尚书以及后世的教育部部长,管国家祭祀权和全国教育事业。

    卫尉原本是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现在改为刑事官员,相当于三省六部的刑部尚书以及后世公安部部长。

    廷尉原本就是审判机构,所以职能不变,相当于大理寺和后世的最高法院。

    光禄勋原本为负责宫门宿卫以及总领宫内事务的大臣,相当于大内总管,现在有领导都察院的职能,负责监督地方法制。

    太仆是掌皇帝舆马和马政的官员,现在设置交通院,负责公路和水路建设,相当于交通部。

    大鸿胪职责不变,相当于外交部。

    少府职责强化,原本是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现在改为全国财政机构,负责皇室财产和国库财产,相当于财政部。

    宗正职能不变,负责全国宗室管理,但也加强了对宗室的管辖权和人事变动权。

    大司农削掉了财政职能,保留农业职能,依旧负责全国农业发展。

    这就是目前陈暮对于内政方面的改革,虽然机构和后世共和国那么细分不能相比,但也初步有了唐朝三省六部的职能,完善了国家治理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原本三公九卿过于混乱的职能机构。

    而这些仅仅只是内政,地方县令、郡守、州牧也都被分掉了手中大量的权力,兵权、财政、刑事,现在只留下民生治理的权力,他们的最高负责人就是皇帝。

    刘备素来以民为本,所以民生治理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大事,各地是不是风调雨顺,百姓是不是安居乐业,都是他关心的事情。

    因此削掉了地方官员一些职能后,就让他们把重心都放到民生问题上,他们遇到问题就会上交到尚书台,由尚书令进行处置,实在处置不了,最后再交由皇帝处理。

    至于兵权。

    设立元帅府,增添军衔制度,元帅由皇帝兼任,掌管全国兵权。

    元帅这个词在《左传》当中就由,但它当时并不是官职专用名词,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有些类似于都督这个临时职务。

    现在正式设立元帅职,职能相当于从前的太尉和大将军,全**事部队必须无条件服从元帅府的命令。

    元帅之下,设立大将军军衔三名,分别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官秩为秩万石,稍次于三公,他们组成最高军事会议,帮助皇帝统领全**事。

    军衔制度其实早在春秋就已经存在,当时已经划分为将军、校尉、司马,对标的是后世将、校、尉三级。

    只是这个军衔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重号将军、杂号将军、重号校尉、杂号校尉十分复杂,体系并不明朗,所以现在陈暮只是将这个制度由虚为实,将职权从模糊变得清晰。

    在大将军之下,又设置九名上将军,前后左右中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上将之下,设立十六名将军衔,分别为四征四镇四安四平。

    将军衔之下,设立郎将军,最后就是偏将军。

    同时校尉级、司马级也重新改制,将司马级官员取消,改为校级军官和尉级军官。

    如果对标后世的话,元帅职务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军相当于元帅,上将军相当于大将,将军相当于上将,郎将军相当于中将,偏将军相当于少将,校级军官和尉级军官同理。

    这样一来并不是新建立秩序,而是在原有的职务和官职名称上重新明确了职责划分。二来是把原本混乱的军制变得清晰,明确上下尊卑,以及命令管理。

    除此之外,又设立军师部以及军务部,军师部不用多说,可以理解为参谋部,是军队长官的副手和战略战术布置者,其中军师又分为大将军军师,上将军军师,将军军师,郎将军军师以及偏将军军师,负责与军队长官共同商量战略战术。

    军务部则是原来的军队协从机构,原来军队当中有主簿、曹吏、军粮官、军械官等等,这些人员安排也没有明确划分。所以现在统一归军务部,相当于后勤部门。

    三名大将军由关羽、张飞、陈暮担任,九名上将军,分别为典韦、太史慈、臧霸、张辽、高顺、黄忠、赵云、牵招,以及化名徐正的徐荣。

    这些人加入时间早,资历深,战功多,所以可以担任上将,都拥有独自领兵的权力。

    而十六将军则没有独自领军的权力,目前有徐晃、管亥、武安国、韩浩、孙观、蔡阳、张燕等,资历和战功都不如上将军,但也基本都是从刘备讨董前后时期加入,颇有战功,因此可以胜任。

    并且张燕还比较特殊,之前并没有参与过刘备军队,但因为带着几十万人口投靠,且之前就是朝廷的平难中郎将,如果降级会寒了众心,因此列入十六将之列。

    至于郎将军和偏将军,便是原来那一批校尉,如徐和、司马俱、李波、管承、王丹、张饶、吴敦、尹礼、孙康、文谡、许褚、秦琪、罗颢、李兰等,资历和战功都比较浅,很多都是黄巾或者敌方降将,现在差不多升任将军。

    如此就构成了军队体系。

    至于沮授荀攸荀彧田丰等高级谋士,并没有加入军师部,让他们去军师部属于屈才,所以陈暮又重新改制了汉朝的郎官顾问体系,将原本的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侍中等皇帝顾问官员,进行了统筹规划。

    设置内阁,增添内阁大臣,承旨出政,票拟本章,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对标的是明朝内阁以及清朝军机处,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统治。

    包括陈暮沮授荀攸荀彧田丰等人,都是内阁大臣。将来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或许也会是。

    这样一来,陈暮就完成了在名称不变的情况下,从汉朝制度到接近明清制度的飞跃改变,完成了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的职权划分,同时三公九卿权力分明,再有内阁限制,然后由皇权统一管辖。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了一套高效率体系。

    当然。

    再完善的制度到后面肯定也会变差。

    唐朝藩镇制度导致藩镇割据;宋朝打压武官制度导致武德衰败;明朝内阁制度导致后期官员党争扯皮不断,**横行;清朝军机制度导致皇权过大,军机大臣只需要讨好皇帝则权力通天。

    所以从唐到清,都是一个制度不断进化的过程而已。

    只不过汉朝制度实在太落后了,至少现在进行改制,效率和能力肯定会大大提升,远比当前情况要好得多。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制度本身就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至少后人已经摸索出了经验,唐朝三省六部制比汉朝三公九卿制要好,明清内阁和军机处更能加强皇权,自然需要时时变通。

    所以陈暮现在改制,对于眼下的大汉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

    至于将来如果出现了宋明清那样的弊端问题,也是一两百年后的统治者要头痛的事情,现在便这样。

    另外,陈暮也规定,告诫天下各官员,不要死抱着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法,拿商鞅变法的例子告诉大家,一旦某个制度出现僵化,成为了祸害人民百姓的坏政,就必须马上进行改革。

    而内阁最大的权力,就是拥有向皇帝提出改革的权力。

    如此一来,陈暮从上到下,将朝廷变换一新。

    各机构运转效率大大增强,内政方面,民生治理、农业耕种、修桥铺路、战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军事方面,各将军各司其职,在三大将军的统筹之下,相互协作,明确上下等级。

    同时军队数量、精锐变动、裁减人数和招募新兵,都有条不紊。

    原本刘备大军数量一直不太明确,青州在征兵,洛阳也在征兵,经过合理统筹安排之后,由军务部裁撤大量老弱,安置田土,分配工作。

    并且不断征召年轻精壮,进行训练,将军队数量维持在了三十万左右,筹建三大集团军,由三名大将负责管理,旗下又管辖着九名上将,号称九虎上将,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当然。

    这一切从章武元年也就是一个开始,刚刚进行改制的时候稍微有些混乱,需要时间开始整顿,所以这对于陈暮以及整个内阁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第八章 内阁的作用

    洛阳朝廷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内政改制。

    明确三公九卿的职责,让大家有事可做,不至于像以前那样成为泥塑木偶。

    一番改制的结果就是皆大欢喜,你有了实权我也有了实权,除了被削弱的地方官吏以外,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但改制需要时间,每天都有无数事情要处理,地方上的政务就交由地方官和三公九卿来处置。

    而真正麻烦的还是外交。

    洛阳如今已经十分繁华,街道上人来人往,不时就有外地来的车队缓缓进入洛阳城。

    天下各路诸侯不止派了一个使者来朝廷观望局势,比如刘表就派了韩嵩、伊籍、刘先等十余人先后前往洛阳觐见。

    还有兖州牧曹操,凉州牧韦端,豫州牧孙坚,并州牧吕布,安狄将军马腾,安羌将军韩遂,交趾太守士燮,乃至于袁术和公孙瓒都派人偷偷来洛阳打探情报,查探朝廷动向。

    唯一没有派人过来的便只有刘璋了,刘璋纵情于声色犬马,自以为天府之国道路堵塞,刘备不可能打进来,因此根本没有理会。

    刘备每天都要见不少使者,但这些使者说是来觐见,却并非朝贡,可见各路诸侯都在观望。

    不过大量使者来洛阳给刘备还是带来很多好处。

    因为很多使者不一定就非忠于遣他来使的诸侯,所以面对内阁大臣们的询问,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家诸侯的情况纷纷介绍。

    内阁大臣们立即记录在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情报。

    军情司虽然建立已经十多年,但主要渗入对象是袁绍曹操孙坚等周围诸侯势力,像益州荆州也安插了探子,可并没有高层人士,因此使者们详细情报就给予了信息不畅通的洛阳朝廷很多资料。

    章武元年一月末,刘备已经登基了将近一个月,皇帝住的地方在西宫,位于南宫的西北角,而处理政务的地方则是在崇德殿,两地位置其实比较远,隔了接近一里。

    所以刘备干脆把自己的寝宫搬到了承福殿,承福殿南面就是宣室殿,也就是宣室求贤访逐臣的那个宣室,现在改为了内阁大臣办公的书房。

    陈暮、沮授、荀彧、荀攸、田丰、钟繇、崔琰、董昭、毛玠、简雍、华歆、王朗、孙乾、氏仪、陈登、孙邵、满宠、贾逵、杜畿、王脩、枣祗、杨阜、邴原、杜袭、张既、任峻、司马朗等等三十多名内阁大臣聚集于此。

    内阁大臣也分三六九等,正如汉朝郎官制度,也分议郎、中散大夫、谏议大夫、侍中。

    陈暮将内阁大臣定为三个等级,一等为录事尚书,剥脱了三公录事尚书权,将这部分权力转移至内阁,这些人拥有插手尚书台事宜的权力,秩二千石,位次仅在九卿之下。

    二等为参议博士,千石,能够承旨出政,票拟本章,也就是负责抄录公文,转交各地文书,誊写诏书,算是皇帝的顾问。

    三等为谏议侍郎,六百石,只有参加内阁会议和给皇帝的建议权。

    这里面陈暮本身兼职少府,卫将军,和内阁首辅,刘备又给他加太子太傅掌管东宫,汉朝是没有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这种官职的,只有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

    如今太子为刘备嫡长子刘封,之前他就拜师陈暮,学习各种知识,今年刘封已经十五岁,刘侯也已经十二岁,举表威严,颇有其父风范。

    陈暮进皇宫就跟进自己家一样,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还是会抽出时间来经常去东宫教育刘封跟刘侯,彰显为师之道。

    沮授荀彧钟繇本来已经被举荐去长安、冀州和青州,不过这些事情没那么快,关羽还在整顿大军,淘汰老弱训练精锐,按照日程,大概要到三月份才能出发,所以沮授目前是内阁次辅,兼职京兆尹,大将军军师,位高权重。

    荀彧下个月去冀州,因为下个月就是张燕准备从太行山中将所有黑山军迁移出来,投靠朝廷的时间,所以荀彧必须那个时候过去,一来迎接张燕,二来安置百姓,做好治理工作。

    因此现在还留在洛阳,他目前担任内阁一等录事尚书,兼职冀州牧,上将军军师,到时候会与张辽高顺坐镇冀州,张辽高顺负责军事,荀彧则负责内政治理,同时因为有上将军军师职务,还会负责完成陈暮布置在冀州的战略任务。

    至于荀攸田丰,也是一等录事尚书,但并无地方长官兼职,田丰是大将军军师,负责辅佐张飞布置战术任务。因为除了关羽要去关中以外,张飞也会前往河东兼任河东太守,所以需要田丰相随。

    关羽张飞沮授田丰这四人可谓是刘备的左膀右臂,相当于他的四肢派往了关中,可见他对陈暮先拿下关中的战略十分重视,而陈暮作为他的大脑,则会坐镇洛阳。

    还有荀攸,荀攸是上将军军师,将会前往冀州,与荀彧一同规划对幽州反叛的乌桓鲜卑进攻事宜。

    虽然幽州也有很多乌桓鲜卑是朝廷的打手,比如乌桓大人难楼、普富卢,乌桓司马阎柔,鲜卑素利、槐头、柯比能等等。

    但他们其中有一些是受公孙瓒雇佣,只与公孙瓒交好,有一些则是因为刘虞的威望而跟随鲜于辅,这些人态度不明,并不是直接效命于朝廷。

    甚至还有大量不服从朝廷,与袁绍勾结的乌桓鲜卑,比如中部鲜卑部族,蹋顿、乌延、苏仆延部落等。

    朝廷要讨伐的正是这些人。

    历史上曹操处理了袁绍之后,就立马开始对他们进行处理,一来是收复幽州,二来也是因为这些乌桓鲜卑时不时南下侵略,威胁到冀州的安全,所以必须即可处置。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是以张辽阵斩蹋顿作为终结。

    现在洛阳朝廷也会讨伐他们。

    倒不是陈暮遵循曹操的战略在搞,而是他发现必须要如此。

    幽州环境复杂,各路势力盘根错节。

    偏偏它的位置很重要。

    所以要想让后方安稳,以后专心攻略南方,就必须要把后方处理干净。

    将中部鲜卑以及蹋顿、乌延、苏仆延等势力清剿一空,一来是将反叛势力消灭,二来也是震慑其余观望势力,如难楼普富卢等部,逼迫他们选边站。

    因此这一仗必须要打。

    只不过目前朝廷的首要任务是关中战略,所以对关中更加上心,派出关羽张飞沮授田丰四人处理。

    而幽州战略是次要任务,所以目前由张辽高顺荀彧荀攸去处置。

    其余九虎上将,赵云将前往颍川,监视河南等地诸侯,典韦坐镇京师,统领刘备最精锐的卫队作为京畿军守卫洛阳。

    太史慈臧霸会和钟繇去青州,从济南、徐州等地,监视兖州豫州以及扬州那边的情况。

    徐荣现在在辽东,坐镇三韩半岛,是三韩半岛和倭奴国的军事主官,领导孙观尹礼等人,讨伐公孙度,消灭割据在辽东的地方势力。

    牵招驻守河内,防范吕布,黄忠驻守邺城,防范曹操。

    这样光河南等地,就有赵云、臧霸、太史慈、黄忠四名上将看守,同时又有徐晃、管亥、武安国、韩浩、孙观、蔡阳等十六将军驻守各地,守卫目前刘备占据的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鞠义化名的陶破虏也因为在对袁绍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跟随关羽立有功劳,现在也被升任十六将军之一,正在冀州主持征兵事宜,目前主要是从事训练士卒,淘汰老弱等工作。

    现在军队大整顿在刘备所有占据的地盘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征召精锐士卒,淘汰老弱士卒,给老兵分发退伍费和田土安置,朝廷任命大量军务部官员协助各级将领长官完成这项任务。

    在这一点上刘备可比曹操讲理得多,不仅跟随他多年的老兵发军饷给田土,就连士兵家属也得到妥善安置。不至于出现像曹操搞的那种生人妇的情况,弄得士卒怨声载道。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刘备有钱,把控住了海盐之利,同时地质学院前往倭奴国,四处搜寻金银铜矿产,将岛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青州。

    有了钱,自然就能够运作这一切。

    目前的军事行动主要还是以驻扎防守为主,内阁会议当中,刘备也是征召了不少人进入内阁当他的参谋。

    之前王朗和华歆是在青州担任太守,现在也被调到了中央,因为资历较老,二人分别担任河南尹,河内太守,之前的河南尹司马防心仪刘备,刘备投桃报李,升他为司隶校尉。

    而原来的司隶校尉宣璠改为御史中丞,这是因为原来的御史中丞桓典迁为光禄勋,而原来的光禄勋周忠今年年初病逝了,按照历史进程,桓典明年也会病逝。

    对于朝廷的三公九卿,陈暮的建议是不要做太多的变化。不过除了公卿们外,又提升了公卿副手的品秩,以帮助他们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

    目前三公九卿,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种拂,太常士孙瑞,光禄勋桓典,太仆鲁旭,大司农王邑,宗正刘艾,大鸿胪徐璆,卫尉田邠,廷尉张义,以及少府陈暮,还有三独坐司隶校尉司马防、尚书令钟繇、御史中丞宣璠。

    如今增添三公司直品秩,为秩二千石,仅在九卿之下,由氏仪、孙邵、简雍担任,作为三公副手。

    又增添九卿丞品秩,为秩比二千石,有太常御王隆、光禄丞刘渊、太仆韩融、大司农丞姜宣、大鸿胪丞荣郃、卫尉丞杜衍、廷尉丞韩嵩、宗正丞刘曜、少府丞崔琰以及将作大匠梁邵。

    这些大臣有不少人历史上都死于董卓之乱,但陈暮把满朝公卿救回来,因此得以存活,现在朝廷老臣还有不少,将他们安置为三公九卿以及公卿副手,再提高他们的品秩,一来安稳人心,二来也让他们有事可做。

    他们在陈暮眼里,妥妥的一堆工具人而已。不要求他们有多能耐,只要求他们能够治理好地方,管好各自分内的事情,不插手朝廷的军务和财政大权就足矣,不需要他们处理政务和军务。

    内阁大臣们除了陈暮沮授荀彧荀攸田丰钟繇以外,董昭、毛阶、王脩、邴原、氏仪、孙邵、孙乾、简雍、崔琰等人虽然之前就投奔了刘备,但在青州集团中存在感不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地位不高。

    因为这些人除了董昭以外,其他人都是留在青州担任地方官吏,有些入主青州政务台,有些在各地担任太守,可以说刘备关羽张飞陈暮以及四大谋士,和诸多将领能够在外征战而不用担心后方,这些人功不可没。

    现在刘备当政,原来青州的不少官员被调来洛阳,其中最为精干者入选内阁,成为刘备参谋辅臣,担任参议博士,同时也马上就会前往冀州和关中各地担任太守以及郡县长官。

    至于司马朗、满宠、贾逵、杜畿、枣祗、杨阜、邴原、杜袭、张既、任峻这些人,除了司马朗以外,其他都是生面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洛阳被刘备征辟。

    如满宠之前是朝廷的洛阳县令,刘虞死后,刘备当政,因为对于司法颇有研究,因而入选内阁。

    还有贾逵之前是河东绛邑县令,被大司农王邑推举入朝,也被调入了内阁。

    杜畿比较戏剧性,之前在京兆尹担任功曹,后来因为与上司发生矛盾,于是弃官来到洛阳。

    由于杜畿与侍中耿纪交好,恰好耿纪住在沮授家隔壁,二人每日交谈,高谈阔论,引起了沮授的注意,于是将他推荐给了陈暮。

    他们当中有些是主动投奔,有些是被人举荐,因为资历较浅,所以只是谏议侍郎。

    整个内阁当中从上到下,包含了后来三国时期曹魏、孙吴、蜀汉大量的中高级谋士官员,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实际上陈暮深知历史,知道除开像郭嘉、程昱、戏志才、陈宫、周瑜、鲁肃等已经有主了的谋士以外,其他厉害的谋士还有很多。

    如刘备麾下的徐庶、法正、庞统以及曹魏的贾诩、刘晔、蒋济、郭淮,孙吴的张昭、顾雍、陆逊等都是狠角色。

    不过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过来,像贾诩在宛城跟着张绣,徐庶和庞统都在荆州,法正在益州,刘晔在扬州。郭淮倒是跟着他爹郭缊现在在洛阳,可他今年才19岁,都还没有及冠。

    至于今年已经十七岁,还未改名为陆逊的陆议,现在还在老家读书。

    陈暮倒是写过信招他来,但由于陆康在前几年就病逝了,而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陆康的幼子、陆议从父陆绩比陆议还小六岁,所以陆议需要帮他支撑门户,无法过来,非常可惜。

    但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内阁人才还是非常多,像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也都是内阁的备选人才,除开司马懿以外,现在都有官职,而且这些人将来也会成为各地政务主官。

    陈暮已经定下了选拔,将来各地低级官吏当中的优秀人才要先进入内阁担任谏议侍郎,比如各县的县尉、大理院院长、监察院和吏治院院长,可以进入内阁,经过高层选拔,然后再被分去地方当县令或者县丞。

    这些人如果干得好,再回内阁担任参议博士,优秀者再分配到地方担任太守。政绩出色者再回中央担任录事尚书,然后去各地担任州牧,最后进入三公九卿体系,完成整个官场升迁的三级跳。

    可以说内阁不仅会成为皇帝私人顾问,同时也在承担着党校的任务,这些官员必须要从底层干起,一层一层选拔,而内阁将会成为考量他们成绩的重要台阶。

    毕竟每天都在皇帝身边,地方上政务干得好不好,皇帝会亲自过问,只有政绩出色者才能继续往上爬。

    如此一来,就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成为选拔官吏的一道门槛,将庸才官吏拒之门外,让优秀者可以最终掌控国家大权,并且这也能防止门阀世家的产生,不会让门阀世家子弟一上来就担任高官,哪怕再优秀,也必须要从基层上来。

    而现在,内阁第一次展开大会议,要商讨的事情,就是今年对外的外交政策。

第九章 集思广益

    宣室当中,宽阔的大殿内上下等级分明。

    一等录事尚书每人单独坐一张席位,拥有一张桌案,上面还摆放着大量从尚书台送来的公文。

    二等参议博士,两人同坐一张席,没有桌案,他们只有转交公文以及抄录公文的权力,要浏览公文的时候,只有抄录的时候才能看。

    三等谏议侍郎,全都坐在大殿右侧的一张大席上,他们甚至连浏览公文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旁听观政,可以提出意见。

    但即便如此,这些谏议侍郎们也因为有这样的权力而感到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接触中央大权。

    这就相当于一群地方上的科级局长,却能够进入中央国务院观察天下政务一样,不仅是一个上达天听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能够被选拔到这里的不是蠢人,这些人很快就意识到,内阁人员作为皇帝近臣,未来所拥有的权力就如同之前的尚书台。

    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丞相制度,丞相总揽大权。但到了东汉,丞相制度被废除,虽有三公主政,可实际上三公如果没有录事尚书这个职务,基本跟摆设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失去了实权。

    真正的实权都在尚书台手里,正如同康帝时期,尚书令都是宦官的人,使得朝廷其他大臣根本无法插手政事。官员升迁贬谪全都是皇帝和宦官的一句话,职能总揽朝政。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尚书台、唐宋的群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制是一个性质。都是皇帝召集一群忠于自己的臣子处理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而东汉的尚书台与其它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尚书台的品秩比较低,额外还有三公九卿制,这样就相当于养了一堆闲人,完全没有意义。

    曹操时期,荀彧入主尚书台,被称为荀令君,是曹操之下的二号实权人物。可尚书令的品秩只有千石,而朝中其它三公九卿都在,曹操把他们撇开,把政务都交给荀彧处理,就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陈暮给三公九卿找事做,又组建内阁,取代了尚书台,虽然看似名称不同,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将原来的尚书令一人,改为大家一起商议。

    所以即便是三等谏议侍郎们,也很清楚在内阁里待着有什么好处。一个个坐在席上,伸长了脖子看着上面的录事尚书和参议博士们,等待会议开启。

    众人落座之后,陈暮环顾四周,没有说话。有宦官给几名录事尚书上了茶水,自从炒茶被他搞出来,现在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等了好一会儿,殿内静悄悄地,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觉得等得不耐烦,谁都不想被逐出内阁去。

    一直过了约小半刻钟,宣殿后室走出一名宦官,朗声道:“陛下到!”

    “见过陛下!”

    群臣们连忙从席上站起来,双手放在额头,然后按照礼仪行礼。

    刘备在几名宫女宦官的簇拥下缓缓进入殿内,走到了高台之上,盘膝坐下,俯瞰众人双手虚抬:“众卿免礼,坐下吧。”

    “谢陛下!”

    群臣们便再次坐下。

    刘备看向陈暮说道:“少府卿,议事吧。”

    “唯!”

    陈暮站起身,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是内阁第一次会议,内阁组建就花了一个月,你们当中有些人是跟随陛下多年的老臣,有些人则是被朝廷遴选进来的人才,还有些人则是被推举而来,皆是有才之辈,我想问大家,内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众人互相看看,贾逵今年才二十六岁,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因为家境实在是太贫寒了,很清楚机遇不会自己找上门,而是需要靠自己争取,所以也是立即起身,沉声道:“内阁征召诸才,便是为了群策群力,治理天下。”

    “不错。”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我就需要你这样用简单言语就能概括的人才,内阁存在的意义,就是治理天下。如今三公九卿各有职权,但他们的职权也会遇到问题,碰到麻烦,内阁,便是解决这些麻烦的地方。”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三公九卿就相当于后世的各个部,这些部门都有分内的事情,比如交通部管道路规划,公安部管治安刑事,法院管审判和制定法律。

    但这些部门并不能使国家进步,因为他们还需要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制定方向,控制国家未来该如何发展。

    清朝管这个地方叫军机处,后世管这个地方叫国务院,而现在则叫内阁。

    “内阁容纳天下之才,向天子建言,目的就是让大汉帝国未来该走什么道路,定下什么国策。尔等都是从地方做起,将来做得好,也许还会回到地方,然后有可能再回内阁,一步一步,做到我今天这个位置。”

    陈暮又说道:“但不管怎么样,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在内阁的日子,因为未来你们是有可能成为治理国家之人。不过在成为一等录事尚书之前,你们就像是一群学生,以后各自去地方为政,做得好才能回来,做得差就会掉队,希望你们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为陛下效力,为国家效力,明白了吗?”

    “明白了。”

    群臣们便再次起身,向陈暮行礼。

    等众人坐下之后,陈暮便再次开口道:“既然大家已经明白了内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开始议事吧。今日第一个议题就是,当前天下混乱,局势未明,我们应该定下的国策是什么?”

    “收复江山!”

    立即有人站出来道:“应以犁庭扫穴,剿灭四方贼寇!”

    这个国策就是现在出兵,如果确定了这个国策,就下一个议题就应该是该怎么出兵,打哪里了。

    但很快有人持反对意见道:“如今陛下刚刚收复河北,兵疲民困,若继续用兵,难免穷兵黩武,当务之急,应该是休养生息,以观天时。”

    “不可,一位休养生息,那是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此时动兵确实不行,但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动,我们可以疲敌。”

    又有人站出来说。

    这三个建议基本就代表了三个方向,既立即出兵、休养生息以及一边出兵,一边休养。

    看着好像是废话,但实际上这确实是目前应该要考虑走的道路。

    三派各有各的观点,出兵的人认为,如今天下,依旧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除了益州刘璋,荆州刘表稍强以外,其余诸侯都不足为惧。

    所以应该趁着他们实力还不强大的时候,立即出兵进攻。

    反对的人认为,虽然这些诸侯实力不强,但一者朝廷多年征战,军民都已经疲惫,需要休养。二来一旦逼迫得太急,会导致那些诸侯联合在一起,到时候就更难对付。

    因此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上陈暮对于这个国策早就已经定下了,那就是选择一边休养,一边出兵。既只占据关中、幽州,在其余诸侯边境陈兵,给他们威慑,但实际上却以休养发展为主。

    他之所以出题,就是在考验大家的能力。

    见众人各抒己见,陈暮与沮授等人细细观察,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没有立即出声阻止。

    过了许久,大家都把各自意见阐述得差不多,陈暮四下观察,就看到众人之中,谏议侍郎级别里,唯有张既闭口不言,而参议博士当中,唯有董昭、毛玠闭目养神。

    于是他开口说道:“孝先、公仁、德容,为何不言呀?”

    张既左右看看,见董昭和毛玠都没有说话,便只好先出言道:“卑对目前天下局势并不是很了解,对朝廷现状也不是很清楚,因而不敢妄自下结论。只是我观朝廷现在正在淘汰老弱,训练精锐之卒,这并非三五之日就能完成的事情,因而我推测,朝廷应该是以修养为主。”

    “嗯,不错,很有见地。”

    陈暮点点头,又看向董昭和毛玠道:“孝先、公仁,你们二人这些日子应该看过不少尚书台的文书,对朝廷当局和天下局势应该有所清楚,又为何不说呢?”

    董昭想了想,先开口道:“因为我知道朝廷已经有了国策,所以即便说也无用,便没有多费口舌。”

    “哦?”

    陈暮就笑道:“那你说说看,朝廷现在的国策是什么?”

    “取关中而观望天下。”

    董昭道。

    “稳幽州而坐看河南!”

    毛玠补充了一句。

    “善!”

    陈暮赞许地点点头,然后看向台下诸位内阁臣子道:“古者有云,观叶落而知秋,国策的定制,并非是随行所欲,而是要看当今的形势。缺粮就要先发展农业,缺兵马就得打造强军。大家虽各有见解,但过于片面,以后还得多多观政,好好学习才是。”

    “唯。”

    众人齐齐表示明白。

    又有人道:“还请少府卿明示,如今朝廷具体国策是什么?”

    陈暮说道:“正如孝先、公仁所言,我们虽得河北,但已显颓势,因而需要休养两三年,恢复河北地方民生治理。不过对外方面,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关中虽是四战之地,局势极为混乱,可没什么强敌,乃先取之。幽州是我们的后方,必须安稳才能得天下,因而这两年我们的国策便是对外取关中和幽州,对内脩耕植,畜军资,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些日子,我见公文当中有粮草运往关中,就是于此吧。”

    董昭说道。

    “不错,正是如此。”

    陈暮点点头,对众人道:“现在进入下一个议题,天下各路诸侯,不乏向朝廷遣使者,但也有很多诸侯并没有向朝廷遣送使者。尔等有些人曾经事过这些诸侯,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些诸侯交往?”

    贾逵起身道:“卑曾经在河东担任郡吏,在卑来之前,听闻马腾、韩遂因部曲间的矛盾,二人已互相为敌。卑觉得,或许可以利用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对我们得关中大有帮助。”

    “哦?”

    陈暮惊讶道:“还有这种事情?”

    张既也说道:“此事我也听闻了,不过好像闹得不大。”

    陈暮便问钟繇道:“尚书台可有关中公文?”

    钟繇道:“昨日送了几份过来,上面并未记载此事。”

    “或许是还在路上。”

    陈暮倒并没有责怪军情司的情报不给力。

    之前说过,军情司大部分力量都运用在对付袁绍以及在河南等地潜伏上。

    关中、益州、荆州、扬州这些地方太远,仅安置了几个据点,并没有全面铺开,因此情报更新不及时也是很正常。

    不过因为要马不停蹄攻略关中的战略,所以现在军情司已经正在对关中情报据点进行扩大的事宜,相信再过个一两个月,情报传递将会快得多。

    陈暮脑子里快速回忆了一下,他通读二十四史,而且记性非常好,隐约似乎记得今年确实有韩遂马腾反目的记忆,但具体内容就忘了。

    毕竟时过境迁那么久,他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记得,不记得这件事也合情合理。

    历史上韩遂马腾在此时反目,二人越闹越大,先是马腾打败韩遂,紧接着韩遂又发起反攻击败马腾,还杀了马腾的妻儿,也就是马超的母亲和兄弟。

    等到曹操派了钟繇担任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后,钟繇把这件事情上书给曹操,曹操才派钟繇和凉州牧韦端调停,才结束。

    而二人反目成仇以及钟繇调停的时间,刚好就是建安四年末到建安五年初,也就是公元199年年末,200年年初。

    现在年号变成了章武元年,公元200年初,恰好就是韩遂马腾闹矛盾的时间节点。

    陈暮想了想,对钟繇道:“立即派人查探此消息。”

    “嗯。”

    钟繇点点头,表示明白。

    陈暮又转头对贾逵和张既道:“很好,这个消息对朝廷很重要,如果属实,或许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接着又对众人道:“大家对其余诸侯,还有什么见解?”

    陈登道:“袁术已苟延残喘,孙策占据寿春之后秣兵历马,对江东虎视眈眈。曹操被夹在中间,必不能忍受。朝廷可以遣使,向曹操阐明他若是攻打江东,朝廷必鼎力支持。”

    “这又是二桃杀三士之计吗?”

    陈暮笑了起来。

    他想起了当初陈登给陶谦献的计,结果被自己轻松识破。

    陈登似乎也想起了这件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是他只会这个计策,而是当时和现在的局势,他认为更适合这个计策。

    陶谦时,他是让陶谦利用徐州为诱饵,引诱曹刘反目。现在故技重施,拿扬州做诱饵,引诱孙曹反目。

    虽然徐州时他失败了,但陈登认为并不是计策的问题,而是徐州的地缘因素问题。

    当时陈暮破解他的方法就是和曹操平分徐州,徐州位置不太好,北面就跟青州接壤,西面又跟兖州接壤,两边各拿接壤的一半,所以才会出现平分之事。

    但扬州不同,扬州被长江分隔,只跟豫州接壤,不跟淮北接壤,孙坚不可能跟曹操平分扬州,因此这个计策很大概率能够成功。

    陈暮沉吟了片刻,点点头道:“或许可行,到时候可以发一份公文给曹操试试。”

    这计策曹操不可能看不出来,但这是阳谋。

    他完全可以利用朝廷的名义让孙曹一起进攻扬州,毕竟袁术是叛逆之臣属于事实,二人都不会拒绝借朝廷名义讨伐扬州这块肥肉,至于谁最后吃下,那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接着杜畿上书道:“卑曾经做过汉中府丞,知道张鲁已与刘璋反目,于汉中自立,朝廷若攻打汉中,刘璋必不会来救。且张鲁此人并无多大才能,若是大军威逼,必然惊惧,朝廷不若下诏劝说于他,卑料他既不会投降,也不会过分得罪朝廷。到时候朝廷可以先破韩遂马腾,平定关中,再取汉中。”

    杜畿的意思是稳住张鲁,这样在朝廷大军进攻韩遂马腾的时候,张鲁就不会来救他们。等到韩遂马腾被消灭,再来对付张鲁。又因为张鲁跟刘璋反目,刘璋也不会来救他。如此一来,一层一层,等到把汉子夺下,就可以进军益州,攻取蜀中。

    “善。”

    陈暮觉得合理,立即应允。

    当下,又有其他内阁大臣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对各路诸侯外交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远交近攻,先稳住刘表刘璋张鲁这些离得远的人,对付近的韩遂马腾曹操孙坚吕布这些人。

    有人觉得可以先利用韩遂马腾之间的矛盾,先让他们内讧。并且利用曹操和孙坚都有向江东扩张的野心,也让他们内讧,消耗他们的实力,坐山观虎斗。

    还有的说宛城的张绣并不是真的忠心刘表,可以劝说他投降朝廷。

    众人纷纷建策献言,集思广益,很快就有了大量朝廷对外的一些外交政策。有拉拢、打压、驱使、逼迫,等等方式,都可以进行。

    甚至说者无意,听着留心。

    陈暮听到宛城张绣的名字,目光顿时看向饶有兴趣地看向南方。

    这些年来他一直先处理袁绍,倒是忘记了宛城张绣。

    要知道,颍川是跟南阳接壤的。

    这意味着朝廷其实离南阳很近,他们可以直接通过颍川郡,从昆阳直取宛城。

    路线就是从后世的平顶山市走叶县过方城县进攻南阳市,中间一片坦途,没有任何关隘,几乎毫无障碍。

    历史上曹操是先征的南阳再打的袁绍,但那是因为曹操占据的河南,需要后方安稳,防止张绣北上偷袭许都才只能这么做。

    而刘备是从青州进攻的冀州,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没有理会。

    现在终于抽出了身,就可以打南阳了。

    毕竟。

    南阳的地理位置,可是非常重要。

    北连洛阳、兖州、东临豫州、南接荆州。甚至从西北方向还有武关直通长安,还可以通过汉江进入汉中,可谓是交通极为发达之地!

    若是能得南阳,便相当于扼守住了南北咽喉,曹操刘表孙坚他们想联合在一起,也很难了。

    第九章 集思广益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

    内阁选拔上来的臣子确实都有独到之处。

    有些人擅长水利建设,有些人擅长民生治理,还有些人擅长战术规划,90智力以上的人才就有好几位。

    陈暮细心观察,目前战略级人才只有董昭和毛玠,其余人皆各有才能,非常不错。

    这些人毕竟都是后来魏蜀吴三国的重臣,能耐肯定是有的,像贾逵、陈登、杜畿、杜袭也都是才华横溢之辈,担任一地太守乃至于州牧都绰绰有余。

    会议商讨了许多外交方案,陈暮命令人记录在案,结束后会由内阁高层会议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了方案是否可行之后,再进行实施。

    内阁臣子们对于天下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见解,知道这是在天子面前表现的机会,纷纷踊跃发言,献出自己的计策。

    其中就有人提出,等到公孙度覆灭之后,可以命令鲜于辅进攻公孙瓒,以达到驱狼吞虎的目的,这样朝廷就不用废一兵一卒夺取幽州。

    这个提议让刘备的脸色很不好看,因为他已经登基二十多天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封公文从辽西发来。

    辽西到洛阳相距两千多里路,确实遥远,可即便是再慢,二十多天也应该早就到了。

    这意味着陈暮当初所言,现在都成了现实。

    会议结束后,刘备招参议博士以上的内阁大臣们进入后殿再次议事。

    而那些内阁臣子们便散朝离去,他们在洛阳待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朝廷会给他们分配各地官职任务,有些会分配到三公九卿门下,有些则会去地方为官。

    内阁制度本质上其实是一个筛选官员途径,包括二等参议博士以及三等谏议侍郎,朝廷将他们征召过来,让他们短时间内进入内阁观政,有些类似于后来科举考试当中排名前几的都会送入各部门学习是一个道理。

    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那几名一等录事尚书,只是当前的内阁制度还不完善,比如一等录事尚书虽然掌控国家政务权力,但他们的品秩不高,上升的途径就是变成三公九卿,权力反而会缩减。

    所以完善的内阁制度应该要在一等录事尚书之上还要增添一个最高级职务,要么由三公兼任,要么就是从三公位置上去之后,就是这个最高位置,类似于丞相制或者群相制。

    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升级构造。既从地方各低级官吏选拔之后,入内阁成为三等谏议侍郎,经过皇帝或者丞相的观察,认为这些低级官吏有才能者,就放去地方当县令县丞等县级官员,出类拔萃者再入内阁做二等参议博士。

    等到这些二等参议博士通过了考验,再去地方担任太守,出色者再回中央担任一等录事尚书,然后再被委派到地方当州牧。州牧之上就是回中央当三公九卿,再优秀者,便可以成为丞相。

    如果按照后世的官员等级比喻的话,低级官吏和三等谏议侍郎是科级,到地方当县令县丞就是处级,做了太守就是厅级,然后回中央做一等录事尚书就是副省级,到了州牧这个级别就是高官,九卿与州牧同级,也是高官,做到三公就是副国级,做到丞相就是高官。

    这样层层递进,而且官员都必须经过内阁这道坎,由皇帝和丞相亲自选拔,如此就大大增加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只是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丞相的权力会非常大,相权和皇权就再次形成了对抗。如果丞相有才能且品德好,那自然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丞相品德不好,就会发生架空皇权,出现霍光、王莽、梁冀、曹操这样的事情。

    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应时代的制度。

    刘备召集众人进殿后坐下,这里没有外人,也就不用一口一个朕,环视四周,对陈暮轻声说道:“四弟,伯圭的事情.......”

    陈暮苦笑道:“我之前就跟大哥说过。”

    刘备握紧了拳头,片刻后又松开,叹息道:“没想到连伯圭也.....我是宗室,又认桓帝为父,过继到了章帝之后,且还是先帝传位于我,我的大位合乎法制,他怎么能......”

    “伯圭兄,或许是他心中难堪吧。大哥也知道,他是一个好面子的人,看到大哥做了皇帝,心里不是滋味也很正常,不一定是因为有野心。”

    陈暮帮刘备做了一点心理安慰。

    他知道,如果不做这点心理安慰,这件事说不好就会成为一个过不去的坎。

    因为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跟公孙瓒的感情不比三兄弟差多少,本就是幼年发小,情同手足。现在公孙瓒却没有承认自己这个皇帝,难免心中失落又愤怒。

    失落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想到公孙瓒会这样,愤怒的原因是他不自觉地会以为公孙瓒跟那些诸侯一样,也是因为心怀篡逆而对自己置之不理。

    实际上刘备想得没错,公孙瓒确实有称霸的野心。毕竟现在这天下,朝廷权威一落千丈,傻子都知道已经到了皇朝末年。

    田豫小时候跟过刘备,被陈暮吸纳进了军情司,早就知道公孙瓒是什么心思,随着他的实力壮大,野心自然也在一步一步膨胀,之前就想和刘备一起瓜分冀州,被陈暮用计逼了出去而已。

    所以如果刘备知道情况的话,以他对公孙瓒多年的感情,心里肯定会很难过。因此陈暮自然要帮着遮掩一下,不让刘备知道真相,也算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吧。

    刘备听了之后,心情果然好了一些,沉吟许久,目光看向荀彧荀攸,试探问道:“文若、公达,我欲亲征幽州,你们觉得如何?”

    亲征幽州?

    荀彧一时犹豫,目光不自觉看向陈暮。

    这件事情不是不行,刘备本身就是马上皇帝,素来能征善战,亲自带兵出去打仗又不是一次两次,御驾出征,并不是什么大事。

    关键在于,为什么关中和幽州在陈暮的计划当中,只派关羽张飞张辽高顺这些人去?

    是因为目前朝廷真正的大敌并非在北方或者关中。

    北方乌桓鲜卑一片散沙,战斗力根本不能与中原大军相比。关中也是如此,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太大阻碍。

    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在河南以及荆州等地,曹操虽然受限于地理位置,发展不太好,但他的军事能力还是很强。孙坚亦是一员猛将,麾下将领能征善战,且各自有五六万精锐之士,不能小觑。

    而荆州的刘表已经安稳多年,从董卓之乱后,荆州就已经没有打过仗,人口和经济以及农业都得到了充实,根据《三国志·刘表传》以及《后汉书》记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可知,刘表总兵力不下于十万。

    这样整个南方地区,各路诸侯的总兵力就达到二十万以上。而且还只是算了刘表孙坚曹操,扬州还没有算进去,如果扬州让孙坚曹操刘表当中任何一个吞并,又能扩军数万,充实南方各路诸侯的总体实力。

    所以现在朝廷的重心看似是放在关中和幽州,但实际上关中和幽州只是疥癣之患,真正厉害的角色都在南方。一旦孙曹刘联合在一起,对于刘备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因此刘备陈暮必须坐镇洛阳,一来他们将大部分兵力都屯兵于颍川、河南、魏郡、济南、东海国等郡国,监视着河南各路诸侯,方便中央下达指令。

    二来是洛阳离河南近,河南曹操孙坚等诸侯有个风吹草动他们都知道,一旦他们开展联盟,可以随时进行破坏或者处置。

    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留在洛阳的原因,是因为要在中央做决策,好对随时出现的情况做出反应。

    现在刘备去幽州亲征的话,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那么谁来做决策?

    河南离洛阳很近,可离幽州一千多里路。

    这耽误的可是国家大事。

    荀彧迟疑片刻,说道:“幽州只是小患,不值得陛下前去。”

    “可如果公孙瓒与我们起冲突了呢?”

    刘备说道:“公孙伯圭能征善战,若与我们为敌,并不是件好事。由我亲自去的话,即便不能劝服于他,亦能将他打败。”

    “可是......”

    荀彧无奈道:“可是如今朝廷的重心是放在关中和防备南方各路诸侯身上,冀州民生尚未恢复治理,军队整顿还未结束,若是南方诸侯稍有异动,陛下远在幽州,如何能顾及洛阳?”

    刘备转头看向陈暮道:“四弟,我欲把朝廷大事托付于你,你觉得如何?”

    陈暮脸上就更加苦涩起来。

    开玩笑,自己否决了丞相提议,以九卿之一少府的品秩,如何能总揽朝政大事?

    没了刘备这个皇帝压着,光三公那边他就命令不了。

    不过好在他之前已经改制成功,把三公的职权全都换到了民生、建设、教育以及法制上去,并没有涉及军事和财政。

    所以真进行的话,也不是不行。

    就好像曹操每次打仗,都把后方交给担任尚书令的荀彧一样。

    尚书令不过是千石官吏,朝廷三公九卿却插不上手,就是因为他们的职权已经被削掉了。

    现在也是如此,朝廷改制后,三公九卿的职权已经与政务无关,政务权力收缩进了内阁,刘备一走,内阁一手遮天,所有政令全都从陈暮手中发出去,跟尚书台的职权没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陈暮定了定神,说道:“我知道大哥不去的话,心里也难受,所以我支持大哥去。不过我也提前跟大哥说一下,我下一步,打算进攻宛城。”

    “进攻宛城?”

    刘备诧异道:“攻打宛城做什么?”

    陈暮笑道:“南阳乃是荆州连通河南的重要通道,且大哥二哥三哥走后,洛阳空虚,一旦刘表曹操孙坚结为同盟,刘表可以从南阳进攻颍川,然后从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等地直扑洛阳,威胁我们后方。所以不管是为了切断三方联盟,还是防备后方被偷袭,都必须把南阳夺下。”

    “嗯。”

    刘备戎马一生,稍稍一想,很快就明白了南阳确实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便说道:“四弟有几成把握?”

    “八成。”

    陈暮自信答道。

    “那就足够了。”

    刘备立即道:“洛阳兵马,全凭四弟调遣,此事,就拜托给四弟了。”

    陈暮拱手道:“大哥放心,我必不会辜负大哥厚望。”

    众人又商议了一些事,便这么定下。

    目前军队还在进行整顿,淘汰老弱,留下精锐,人员数额都没有完全固定,之前合计起来,总计约三十万。

    而经过淘汰之后,人数肯定会更少,还得需要一定的时间补充兵员,重新进行训练。

    所以这些事情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定,所以关羽张飞去关中,刘备亲征幽州,陈暮攻打宛城,这些都只是确定今年要走的方向,而不是立即行动。

    等到二月份,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整顿和训练,关羽原本的十万洛阳军,淘汰了接近三万伤残、老弱以及自愿退伍回乡耕种的士兵。

    留下了七万精锐,在重新进行训练之后,又新招募了一万三河精锐之士,补充进去,总计八万大军。

    八万人马关羽自领五万,张飞领三万,从三月份开始,正式进行瞒天过海之计。

    一批批军粮被佯装成辅兵的将士们送往关中,第一批就有两万人,关羽亲自带队。第二批则是三万人,由管亥关平等部将跟随,计划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入驻长安的工作。

    而张飞也开始准备从洛阳进入河东,其实从洛阳进入河东郡很不容易,稍微好走点的道路就是走崤函古道,就是走函谷关,过三门峡市、潼关以及华阴,进入关中之后,再渡过渭河,然后从左冯翊进入河东郡。

    这条道路,也就是之前刘备曹操孙坚公孙瓒鲍信五人联军一起进入关中追击董卓的道路,同时也是秦始皇出关扫灭六国,以及曹操西征关中,或者说,关中打关东,关东打关中必经之路。

    虽然因为需要穿过秦岭。一路上崎岖难走,可毕竟是千年古道,道路已经十分宽敞平稳,非常安全。

    但走崤函古道的话,就得绕远路。

    最近的道路应该是轵关陉和虞坂古道,一个是太行八陉第一关,另外一个则是周朝初期就开辟的河东运往洛阳的盐运古道。

    这两条道路离河东都很近,特别是陕县,也就是三门峡市,往北穿过中条山约一百里就能到河东治所安邑,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山西平陆县到山西夏县这样一个距离。

    而轵关陉则需要穿过整个王屋山,在距离上,崤函古道最远,虞坂古道最近,轵关陉处于中间。

    然而距离是近,可距离越远近跟是否安全也形成了正比关系。

    距离越近越危险,越远越安全。

    因为不管是轵关陉还是虞坂古道,道路都比崤函古道狭窄陡峭得多。

    据古籍记载,这两条路最窄处几乎只能容纳两个人并行,走在山里,还有大量悬崖峭壁,危机四伏。

    所以如何行军,就成为了头等大事。

    最终在几名内阁高层的策划下,帮助张飞选取了距离中等,安全也中等的轵关陉。

    到了四月份,整个朝廷军队基本就已经完成了所有整顿。

    二月份是张燕下山的日子,荀彧早就已经抵达了冀州担任冀州牧,处理这些事情。

    而刘备也在四月份动身,开始前往冀州。

    他这一路上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到冀州后还得安抚地方百姓,照顾黑山军的情绪,到时候也会招张燕同行,让他的军队跟随参战。

    朝廷兵马经过精挑细选之后,还剩下大概二十三万精锐之士,又招募了数万新兵,总兵力依旧维持在三十万左右。

    关羽张飞带走了八万,从关中到洛阳沿途各县、关隘需要士兵把守,弘农又分了将近一万人的兵马。

    刘备带走了差不多四万大军,他没带那么多兵马是因为张燕会带一部分人参战,鲜于辅那边已经遵照了刘虞的遗诏,奉刘备为朝廷正祀,也会带数万人跟随。

    如此一来,刘备那边的总兵力就超过了十万,浩浩荡荡一路北上打着讨伐叛逆胡人的旗号前进,自己本部人马根本不需要带太多。

    但青州、冀州各地边境,以及颍川河南等地都需要驻防,所以朝廷看上去还剩余了约十七万大军,往各地重要战略地区一放,这里驻扎几万人,那里驻扎几万人,其实根本剩不了多少。

    钟繇太史慈和臧霸带了五万人去青州,同时还得驻防清河国、平原国以及济南国等地,还有徐州蔡阳秦琪那边有两万人,牵招领一万人在河内,黄忠领两万人在邺城。

    这些人构成了冀州——青州——半边徐州整个河北泰山防线,总兵力大概在十万人左右。

    那么给洛阳朝廷以及颍川地区的守军,就只剩下不到七万。

    典韦有两万余京畿卫队坐镇洛阳,把守洛阳八关,这些兵马是不能轻易动的。

    而赵云本部人马则只有三万驻扎在颍川定陵一带,因为还有一些部队分散在河南、颍川后方县城当中,大概有那么一万多人。

    所以真正能够让陈暮调动军队进攻宛城的人其实很少,即便把弘农以及后方驻扎在县城的军队调来,实际可以进攻南阳的军队,也只有那么两万人左右。

    因为赵云的部队必须留在颍川做接应,一旦他进攻南阳,刘表曹操孙坚那边有异动,钟繇太史慈臧霸黄忠蔡阳那边,都必须立即做出反应。

    而他们只能牵制住孙坚和曹操,刘表和张绣的部队,就得靠陈暮和赵云去处理,因此至少要有个五万大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虽然陈暮可调用的士兵不多,可张绣的军队数量一样不多,大概也只有个两万人。

    所以只要刘表曹操孙坚不动,那么加上赵云的部队,应该可以稳吃掉张绣!

    到五月份,朝廷的兵马已经开赴往关中和幽州各地。

    而在洛阳的陈暮,看着舆图上那标志着南阳的位置,目光当中,露出了深邃的笑意。

    是时候与贾诩,来个较量了。

    第十章 西讨关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阳。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112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作者:玩蛇怪所写的《三国之谋伐》为转载作品,三国之谋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谋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谋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谋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谋伐介绍:
这是一个现代人,与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他们做谋划的故事。PS:本书大部分遵照史实,人物性格会发生变化,并不依赖演义。不过会少量截取演义的精华,比如青龙偃月刀之类的武器等等,不影响历史。三国之谋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谋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