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第一臣TXT下载大明第一臣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第一臣全文阅读

作者:青史尽成灰     大明第一臣txt下载     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

    “今日略略窥见当年气吞中原的雄风啊!”

    胡俨心中感慨,他年纪轻,中原决战,收复故土的时候,他还穿开裆裤呢!根本什么都不知道。

    长大了,读了许多史书,有时候胡俨也在疑惑,那么强大的元廷,百万精锐就那么完蛋了。

    比如脱脱,率领着几十万军队,围攻高邮,虽说要怪铁锅混蛋,可是这么多人,转眼就崩溃了,也不能不感叹,难道真的是有天命庇护,要不然怎么就赢了?

    可是真正见识了均田之后,安南百姓爆发出来的斗志,胡俨再无疑惑……光是这一片无边无际的人马,就已经让胡俨高呼不可战胜。

    如果再增加十倍,百倍?

    当初陛下和太师他们,挥动几十万人马,收复中原,又是何等气吞山河,意气风发?

    那种场面,简直难以形容。

    如今在安南,也只是略略重复一下,不值一提!

    不值一提啊!

    想到这里,胡俨竟然冷静了不少,他们驱动兵马,向升龙府进发……这一路上,不断有各地民兵加入,又有百姓送来粮食,还有人主动传递消息,把那些权贵的动向说得清清楚楚,他们有多少兵马,明军一清二楚。

    单向透明了属于是。

    这还不打紧儿,王弼使出了另外一招,他下令各地民兵,针对安南权贵的兵马,主动伏击。

    大队人马打不过,但是他们派出的斥候,绝对不能客气,抓到一个,核实之后,可以多拿十亩田的奖励。

    这一招使出来,那些斥候算是倒了霉!

    还没出升龙府,就被人盯上了。

    这哪是人啊,简直是行走的田契。

    等他们出来之后,时时刻刻,行走休息,都会被莫名其妙偷袭,比如有人坐在树下,刚想休息一会儿,突然之间,就被弩箭穿透脖子,立刻毙命。

    面对层出不穷的袭击,小股的斥候根本不敢派出来,必须有三五百人,才能出动。

    但问题是三五百人那么一大坨,动作慢,目标又大。

    根本侦察不到任何消息。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明军高歌勐进,如同开了天眼。

    安南这边,虽然聚集了十几倍的兵马,却是盲人摸象,稀里湖涂,什么状况都不清楚。

    渐渐的,强烈的恐惧和不安,笼罩了升龙府。

    很快,注定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胡季犛这家伙杀了陈朝皇帝,虽然那事是张东他们干的,但是谁都认为他脱不了干系。

    而且还有个问题,胡季犛的祖上是汉人,爷爷那辈才逃到了安南,跟其他豪强比起来,根基稍微浅薄了点……

    比如大家伙凑在一起,咱的祖宗是随着赵佗来的。另一个人说,咱家祖宗是五代十国逃过来的。

    问到了胡季犛,你什么时候来的?

    爷爷躲避元廷来的……

    瞧见尴尬了吧!

    在很多权贵看来,这个姓胡的还是汉人味太重了,根本就是安南的奸细啊!

    而且他还弑杀了君父,更是可恶透顶,罪孽滔天!

    明军杀来了,你这个混账东西,是不是做了内奸?准备把我们都给卖了?

    胡季犛简直冤枉透了,他想的是,安抚住乱民,然后得到大明的册封,他这个安南王就当定了。

    可谁能料到,明廷竟然旗帜鲜明,支持均田,这种事情,他胡季犛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这简直是自掘坟墓啊!

    所以咱们是自家人,别内讧了……你们知道不,离着咱们不远,那块有个地名叫崖山!一百年前,大宋君臣就在那块跳海了。

    你们这么折腾,咱就要重蹈覆辙了!

    安南权贵这边,领头的是阮多方,阮家是安南豪族,势力大的吓人,兵多钱多,发言权极大。

    他才不买胡季犛的账。

    “你们听见没有,这家伙举例子,都是举赵宋的,你们说,他不是大明的奸细,谁是大明的奸细?铁证如山啊!”

    好家伙,简直不能更有道理啊!

    胡季犛气得原地爆炸,他虽然兵多,但是阮多方根基深,还真没法一下子拿下,而且外面还有明军气势汹汹。

    这可要了老命啊!

    升龙府里,彻底乱套了。

    阮多方这一挑头,那些陈朝旧臣也都冒出来了,就是指责胡季犛弑君,要想对付明军,就必须先除掉这个白眼狼。

    至于弄死了胡季犛,就一定能打赢大明吗?

    笑话,打不赢,还不能投降啊!

    这点智商都没有?

    反正我们控制着升龙府,到时候谈判,好歹能换点什么!

    末世乱象,亡国之际的种种情形,都在小小的安南上演,简直精彩至极!

    “既然如此,我们就立刻打进升龙府!彻底灭了安南!”

    张东兴奋说道,张玉也是摩拳擦掌,自从张东成了张希孟的侄子之后,当初张东可说他们俩是好兄弟的,四舍五入,咱张玉也是太师的侄子,至少是半个侄子。

    杀进升龙府,为国立功!

    他们盼着立刻杀进去,可是胡俨却摇头了。

    “不行!”

    胡俨道:“不管怎么讲,咱们兵马太少,远不如升龙府的兵马,而且这帮安南豪族权贵,根基深厚,爪牙众多,难以计数。我们现在只是拿到了优势,但想要把优势转变为胜势,还差得太多了!”

    张东惊讶道:“那要怎么办?”

    “自然是夯实基础,继续争取人心!”胡俨道:“咱们只是从清化开始均田,还有太多的地方没有落实,现在正是绝好的机会!”

    胡俨这家伙的建议,得到了王弼的认可。

    就这样,明军所到之处,立刻推行均田……原来没开展的,要立刻推行,原来已经有人动手做了,有不公平的地方,明军派人处理。

    他们还接受安南百姓上告,有什么冤屈,我们帮着处理。

    这一套组合拳下去,确实是效果惊人。

    几乎肉眼可见,均田区域不断扩大,鲸吞蚕食之势已经形成。

    而且要知道掌控多少面积,不看地图上控制了多少,而要看真正能触及多少人员,能动员出多少力量。

    组织动员力,才是一切的核心。

    如今明军替百姓伸冤,落实均田,顺便铲除豪强……迅速抓住了人心,他们的力量与日俱增。

    而且明军还从几个方向,包围了升龙府。

    这时候更搞笑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安南的权贵把主力兵马调集到了升龙府,想要借此和明军大战一场……结果地方上失去了控制,力量空前薄弱。

    地方上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组成民兵,邀请大明派员过去。

    很多时候,大明这边只要派两三个人过去,就能拉出来几百人的队伍,拿到上千石粮食,还有大批的财物,支援明军作战。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一个镇子,一个镇子……就像是骨牌一样,越倒越快,明军大有席卷安南,一鼓而定的势头。

    这个局面发展的速度,简直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王弼和胡俨都只能分别向应天上书,请求朝廷的战术指导。

    而此时此刻,应天城的张希孟和老朱,不光要关心安南,还有其他的方向,也陆续传来了消息。

    首先就是占城,作为和安南相爱相杀这么多年的伙伴,安南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占城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很凑巧的是,占城也属于传统的农耕民族,均田几乎是他们无法抗拒的诱惑!

    就这样,占城这边也聚集了一大堆人,希望能够执行均田。

    而且安南的动静,不光影响了占城,还有一群人,也跟着动了。

    这帮人就是倭国的遣明使。

    室町幕府的意思是派他们过来,向大明学习,回去好改革倭国。

    可这帮人到了大明之后,就把他们那套倭服给扔了,换成了大明的样式,还有人买了呢绒的衣服,样式效彷军装。

    大红笔挺的衣服一穿,咱也是精神明人了。

    更好玩的是,有些倭人来大明的时候,是梳着月代头,也就是前面剃光,留个地中海的样式……但是住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觉得这玩意太丑了,而且丑得惊心动魄。

    有好些人,就开始蓄发,也学着大明样式,戴着山河一统巾,六合平定帽,在街上招摇过市,显示自己和大明一样了。

    咱也是衣冠华夏了,都华夏好几个月了!

    只是这些学习都太表面了,尤其是当安南起义的消息传来,他们彻底坐不住了。

    怎么说,咱们也是大明的忠臣孝子,绝对不能落后于人。

    我们也要回去,除掉幕府,天诛国贼!

    没错,我们代表大明天子,诛杀叛贼,正是天诛国贼!

    好家伙,这帮遣明使都跑去外务部,向毛贵请愿,希望大明支持他们。

    还有更凶残的,直接坐着商船就回国内去了,他们四处联络人员,组成了民本会,而且还把张希孟的文章赫然挂在墙上,向入会的人员宣传。

    不管是谁,只要入会,要先宣誓忠于大明天子,其次要忠于张子之道。

    什么孔孟之学?

    孔孟已死,张子当立。

    均分田亩,天下大吉!

    “张先生,着实没有料到,一个小小的安南,竟然撬动了天下大局啊!”朱元章意味深长道。

    张希孟也是既惊且喜,“臣也没有料到,我们大明的举动,竟会带来这么大的涟漪……周围国家,纷纷发生变化,一个处理不当,就要弄巧成拙!”

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

    事情走到了今天,张希孟不得不承认,已经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对海外开拓的理解,无非是抢占土地、矿山、开拓市场、获取利润,然后填补大明的国库,完成财富的积累。

    但试想一下,就连东罗马的皇子都能不远万里,跑到大明求教,对周围国家的影响,可想而知……大明建立,带来的庞大影响,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其实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个秩序的核心,周围的国家,或多或少,都要效彷中原的模式,编织官僚体系,确定治理国家的方略。

    高丽、倭国、安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藩国,几乎都是东施效颦,没有例外。

    千百年来,孔孟圣贤,在这个属国,一样是管用的。

    但是自从张希孟重新阐发历史,论证均田,主张万民一致之后,儒家代表的士农工商,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纲常伦理,就已经被撼动了。

    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阐发丰富,这一套体系已经在大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反过来,也开始强势向外辐射。

    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这种主张平等一致,主张均田均赋的想法,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包括一些中下层的读书人,也热切倡导,高度赞同。简直吹捧上了天。

    随着安南起义的爆发,更是把这种情绪推到了极致。

    占城那边已经开始了动作。

    竟然有一个读书人将家里三千亩田产,分给了自家的佃农,他说要按照张子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

    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所有国家都均田了,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安居乐业,就不会有战乱纷争。

    至少占城和安南就是这样,现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几乎成功了,占城也不能落于人后。

    他这种观点很有趣,将均田跟和平联系起来。

    很难说他讲的有道理,但是在占城,确实很有市场……一个根本的原因,打了这么多年,他们也怕了。

    别看占城击败了十二万安南大军,但论起实力,占城远不如安南。

    道理也很简单,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偶尔要参加中原大区的战斗。

    而占城则是纯纯的南洋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面对安南,早晚是要被吞并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抓住机会,推行均田制,顺带着纳入华夏版图,获得大明庇护,从此之后,就什么威胁都没了。

    相安无事,乐享太平,岂不美哉?

    “先生,照这么看,咱大明岂不是能轻易吞下这些地盘?”朱元章不无兴奋,很显然,老朱很盼着能大肆开疆拓土,而且更让老朱兴奋的是,伴随着均田主张,华夏九州,也在不断壮大,这样一来,在有生之年,大明确实能远迈汉唐,到时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没准到了地下,还能看到历代帝王,大家凑在一起聊聊……秦始皇一统天下,自不必说,汉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标杆,唐太宗是国势巅峰,大唐盛世。

    咱洪武皇帝呢?

    咱出身最低,驱逐胡虏,恢复华夏。这个功劳你们要承认吧?

    咱文治武功,内除弊政,外扩九州,把你们都拿不下来的地方,纳入华夏版图,再闯盛世辉煌。

    不管怎么说,咱也是傲视豪杰,睥睨君王……至于赵匡胤的那个废物,根本坐不上主桌,滚一边去吧!

    这画面绝对很美,朱元章相当满意。

    只不过张希孟没有这么乐观,“主公,不说别的,现在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但臣想请教,如果开科取士,交趾又有几人能入朝为官?”

    朱元章微微一怔,刚刚的兴奋,一扫而光,甚至显得有些颓靡。

    别说交趾了,就算是大明,这问题都没解决很好。

    前面提到过以济民学堂为首的南方学堂,瓜分了七成,以复旦学堂为首的北方,拿走了三成。

    学堂这个比例,反应在官场上,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加离谱。

    江西籍的官吏,能占据三成,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结合起来,超过一半,完全把控朝局,左右社稷。

    后面不断的改革,加上北平大学堂的崛起,现在北方大约能占据四成,到四成五。南方依旧拥有优势,但也不那么明显了。

    其实聪明人都明白,教育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朱棣折腾了那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北平的工商业繁荣,纺织业傲视大明,新的机器发明,层出不穷……这些加起来,让北平拿到了两成以上的份额。

    另外河南的人口经济,快速恢复,结合山东,两个人口大省,也拿到了两成,基本上让南北的差别不大了。

    但是别急着高兴,如果从太行山,一路向南,划一条线,大约就是把整个国家分成东西两半。

    无论是官吏数量,还是教育资源,甚至是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东边拿到了八成以上的份额!

    偌大的西部,完全就是一片荒漠,只有星星点点,比如凉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经营的昆明,此外贵州等地,如果不考虑张庶宁在龙场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并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主公,单靠着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几十年后,也不会出现一个进士,他们拿不到份额,自然会心生嫌隙,加上距离太远,民情复杂,均田之后,热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会成为乱源!”

    朱元章脸色越发凝重,显得很是烦躁……归结起来,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中书省提出的对外经营方略,以赚钱压榨为主。

    钱唐上书,认为应该以壮大华夏为主。

    身为一个怀着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给尊敬的张先生一个下马威,来硬生生扭转了国策。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安南,占城,倭国,还有其他的藩国,老朱是真的有点害怕了,这事情确实不好办。

    因为单纯靠着理想,当理想消退的时候,又剩下什么呢?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么高见吧!”

    张希孟一笑,“高见谈不上……其实这就是治理成本的问题,臣以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华夏大会……所谓华夏大会,就是藩国、属地、属国,推举贤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见陛下,共同商讨问题。所有与会者,都由陛下亲自赐予爵位身份,作为上情下达的通道,可以让他们监督本国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上奏朝廷。”

    “在平时,依旧使用本地贤达,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驻足够的兵马。除此之外,要让本地优秀学生,来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经济往来,安排我们的报社过去……总而言之,徐徐图之,以大明之强,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张希孟的这番话,让老朱陷入了沉思。

    情况很显然了,世界上没有万全之策,人心又一向复杂,无论做出那种选择,都是在投入回报之间,找个平衡。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复思索,终于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继续前面强调华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老朱抛出了一个全新的安排……朝廷暂时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义军,还有当地贤达,一起推选出镇抚使,管理地方事务,决定用兵事宜。

    在安南的明军,要和镇抚使配合,要照顾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动均田,铲除安南当地豪族!

    这道旨意传到了安南,简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效果之好,都超出了胡俨等人的预料。

    就在旨意传递的过程中,他们的兵马已经突破了三万之众!

    这还只是正规军,其余民兵,民夫,全都算起来,在升龙府的外面,足足有二十多万人马,数额已经大大超过了升龙府里面的豪强兵马。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这么多人,除了都希望均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甚至连谁说了算都不知道。

    王弼,胡俨,张东,他们都不得不想尽办法,协调劝说,把有限的时间,都耗费在了无限的扯皮当中,苦不堪言。

    可是这份旨意一到,大家伙都解脱了,事情交给安南百姓解决,从他们之中,挑选一批官吏,明军只是从旁协助。

    这道旨意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安南的百姓放心了,大明朝并不是要把大家伙怎么样,是真心帮助他们的。

    因此他们迅速整合完毕,推举了一位祖上是汉人出身的陈宁邦出任镇抚使。

    随后设置了属官,完成了构建。

    就在旨意下达的第十天,成千上万的士兵,手握兵器,扑向了升龙府。

    攻城战随即展开,时间不用太多,三天之后,升龙府的东门就被打开,随后就是一溃千里……转过天,义军控制了升龙府,

    大批的权贵被俘虏,义军押解着他们,到了河边,随后亮出了屠刀……喜闻乐见的活动又展开了,这一次在河边准备了一千多根竹竿,不够随时补充……竹子,安南多的是!

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

    胡俨晚年写的回忆录里,依旧把在安南的经历,视作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尤其是在红河岸边杀人的场景,更是浑身冰凉,手足冒寒气。

    针对升龙府的权贵,一概诛杀,绝对没有任何客气可言。光是第一天就杀了五百多人。

    弄得晚上不得不连夜增加竹竿数量,要知道原计划一千根是要用十天的。

    这么折腾下去,只怕两天都不够。

    还真让他们猜对了,第二天的处斩数量,超过了八百!

    血水流入红河之中,很好,这条河算是名正言顺,真的红了。

    头颅裹上了石灰,就挂在竹竿上面,尸体则是挖个深坑,给埋了起来。

    对了,这也是明军的要求,要不然这边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弄出了瘟疫,那可就热闹了。

    胡俨和张东,都不得不感叹,这帮安南的人,还真是狠!

    “定远侯,当初,当初咱们也是这么干的吗?”

    王弼笑道:“怎么会?你们难道不知道,咱们张太师虽然下手够狠,但从来不滥杀无辜。这么多年,咱们惩办这些罪人,很少超过一千人。这帮安南的土人,还真是狠茬子,下手半点不客气!”

    张东又是一怔,不由得问道:“既然不杀人,又怎么威慑人心啊?”

    王弼哈哈大笑,“杀人越多,就会有人害怕吗?当年项羽屠杀了一路,最后还是丢了天下!张太师做事,向来以诛心为先。任何一个罪人,务必要查清罪行,接受百姓的审判。唯有明正典刑,才能让人害怕,才能震撼人心,教育百姓。像这种滥杀,株连,不能说没有用处,只能说遗祸无穷。”

    胡俨和张东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

    咱们就这么说,一个人有罪,刷的一刀,脑袋就没了。

    人虽然死了,但是毫无痛苦,能起到教训的作用吗?

    肯定不行啊!

    他们甚至有点明白,为什么铁锅皇帝还能活着……因为他这种人,活着就算是一种反省,存在就是对普通人的教育。

    你把他一刀杀了,没准还会冒出几个大元忠臣。

    可是现在不管是西道诸王,还是东道诸王,尤其是那些东道诸王,根本没人提大元朝了,甚至连蒙古两个字都不愿意提。

    无他,太丢人了。

    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和铁锅划清界限,生怕被人当成蒙古人。

    你才是蒙古人,你全家都是蒙古人!

    这种持久的潜移默化影响,显然不是一刀砍下去,能够实现的。

    胡俨和张东,觉得要去找安南方面谈一谈……等他们见到了陈宁邦,把来意说了一遍。

    陈宁邦立刻摇头苦笑,讲出了一番道理……他告诉胡俨,安南和中原不一样。

    像中原那种教化之法,只能放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安南人非常野蛮,他们与生俱来野兽的血脉……如果现在不把他们杀干净,等他们反过来,一定会屠戮无辜百姓的。

    所以恳请他们绝对不要掺和这种事情,就让他们杀一个干净!

    胡俨和张东目瞪口呆。

    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安南人的逻辑,但是旨意上写的明白,他们是协助辅左,并非真的做主……而且如何铲除豪强,这也算是安南自己的事情,又没有杀大明的子民,也没有侵犯大明的利益,他们并不好过多干涉……

    就这样,陈宁邦,还有他手下的安南义军,前后屠戮了超过八千人……尤其是阮多方的阮氏,还有黎氏,这都是安南的大族。

    人口众多,影响力巨大。

    这一次全都成了重点屠戮的对象,其中家族的直系后人,为官的,担任武将的,全都被清算。

    弄得好多人不得不出逃邻国避难。

    甚至有人去了大明,不过值得一提,广西布政使司那边都是妥善收留,并没有戕害。

    安南这边,最后把阮氏、黎氏的小孩子都拉出来,要给悉数杀光……胡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请求王弼出面,把人交给他们,大可以送去北平安顿。

    只要他们不回安南就行。

    在得到了再三保证之后,陈宁邦才放人。

    安南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无非是认真仔细均田,同时挑选一批贤达,前往大明,参加大会,面见洪武皇帝。

    胡俨在安南的事情也不多了……他主要是确保顺利落实,随后还要安排一批有志青年,前往大明学习读书。

    安南的情况,被仔细写清楚,再度送回了大明。

    收到了这份结果,张希孟仔细看了又看,心中很有触动。

    就像安南这种小地方,权贵势力,掌控地方,非常绵密,根深蒂固……放在大明,靠着科举,迁居,拆分世家大族,也就足够了。

    可是在安南,有些时候,还真要彻底毁灭,一点不留才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是大明官吏主持,无论如何,也不能这么干的。就算他们想,还有那些御史言官,还有层层的监督,谁也不想在履历上留下如此血腥的一笔。

    因地制宜,自然是对的。

    不过要让千差万别的国家,捏和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还真是不容易。

    安南的问题大概解决了,剩下还有那么多国家,尤其是占城,倭国,这还需要花费心思……

    毛贵就找到了张希孟,“太师,现在倭国遣明使,其中很多人都希望太师能见见他们,可以当面聆听太师教训。”

    张希孟忍不住苦笑,“我见他们说什么?教他们怎么造反?”

    毛贵无奈道:“太师,虽说倭国这帮年轻人有些鲁莽,但尚属冲劲十足,如果妥善安排,或许还能成事。”

    张希孟沉吟思忖,不管怎么说,倭国在相当程度上,还算是不错的学生,只不过这个学生的品行太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那个核心,没有真正的廉耻。

    华夏讲究君子慎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是倭国不一样,他们即便做错了,那也是被人发现,才算是错,付出了代价,才算是错……他们只会反思失败,反思损失为什么这么大……他们很难真正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就是错的。

    或许这个国家,也需要彻彻底底的改造,要比起安南更加剧烈!

    “毛尚书,我现在还无心见那些遣明使……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可以安排一批土豆种子,送给他们,让他们带回国内,在适当的地方种植,救济百姓,让倭国百姓能填饱肚子。”

    毛贵深吸口气,这么便宜倭国,过了吧?

    太师未免又善心泛滥……要知道这土豆种子,哪怕在大明,都不算多,却要拿出来接济倭国,这算怎么回事?

    张希孟没有多解释什么,只是说道:“照我的意思安排,没准小小的土豆,就是改变倭国的宝贝!”

    毛贵理解不了,但是张希孟的吩咐,他可不敢反对。

    就这样,差不多一百袋土豆,被送到了倭国。

    这也算是遣明使带回来的宝贝,很顺畅就推广开了。

    在九州岛开始了种植。

    为了这一百袋土豆,大明还派遣了两个种土豆的老农,前去帮忙。

    短短数月之后,这第一批土豆,取得了丰收,而且还是大丰收。

    倭国的土地不甚肥沃,而且地形起伏破碎……偏偏这种地形,很适合土豆生长。

    个别田地,居然暴发出了八百斤以上的产量,还有一处,居然出现了亩产千斤!

    疯了!

    彻彻底底疯了!

    倭国的老百姓,全都跪在地上,冲着土豆磕头,大呼土豆仙人。

    没有办法,在倭国这么块贫瘠的土地上,又有一千多万人口,饮食一直非常贵乏,拼了老命,也仅仅能保证稻谷供应,底层还只能吃点杂粮,豆子。

    什么副食品,水果,蔬菜,全都奇缺。

    而土豆的丰收,算是给倭国带来了剧烈的变化。

    首先就是那一帮遣明使,他们的腰一下子硬了起来。

    瞧见没有,这就是大明的恩泽。

    仅仅是土豆,就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

    上国的好东西多着呢!

    等我们再带回几样,倭国就能改天换地。

    但是吧……凭什么让上国给咱们好处啊?

    咱们也要跟上国一致,咱们也要融入华夏文明……那个幕府将军,就是最大的障碍,只有天诛此贼,尽数归附上国,才能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

    这话很显然有点忽悠人,但是对不起,倭国还就吃这一套。

    尤其是那些种植了土豆的农夫,很多都是生平第一次,吃了个饱饭!

    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土豆是宝贝,价值连城的宝贝,不光明年还要种植,另外如果有人想要购买,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行。

    总而言之,伴随着土豆的种植,在九州岛,包括倭国的西南,几个藩镇大名,还有遣明使,他们联合起来。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尊皇攘夷!”

    “尊大明天子,攘除幕府!诸君,拜托了!”

    幕府将军的全称是征夷大将军,尊皇攘夷,天经地义啊!

    土豆的成功试种,让遣明使们士气大振,他们仿佛得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堆在地窖里,那么多的土豆,一亩地就足以填饱一家人肚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东西!

    他们甚至要求,除了种子之外,多余的土豆,必须交给他们统一支配,充当军粮……啃着土豆,推翻幕府!

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

    土豆的大获成功,在大明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亲自参与土豆种植的皇孙朱雄英,还被视作神童,皇室英才,甚至还有人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大加赞许。

    只不过这篇文章刚出来,下午就被拱卫司给拿了。

    下令的人正是老朱!

    倒不是老朱不喜欢人夸自己的孙子,可问题是孩子才几岁啊?

    土豆种子是马家父子拿命换回来的。种植方法也是大家伙摸索的,朱雄英就是跟着干了点活,虽然也做了点记录,但全都是张希孟和他师父夏知凤指点的。

    就凭这点功劳,也能被吹上天?

    那样一来,岂不是遍地都是神童了?

    咱大明皇室,老朱家的人,不能带头干这种混蛋的事情。

    不过朱元章倒是对孙子很满意,他勉励朱雄英,在这条路走下去。等什么时候,真正解决了难题,做出了贡献,那时候才算有所成就。

    朱雄英自然很认同皇祖父的教诲。

    小家伙乖得不得了。

    朱元章哈哈大笑,牵着朱雄英的手,去了徐达家里。

    就在徐达的府上,燕王妃徐妙云还继续住着,而且她刚刚给朱元章添了一个孙子,也就是朱高炽。

    朱雄英出生很早,甚至比几个小叔叔还大,所以他的字辈没有来得及确定,只能这么叫了。

    但是到了朱高炽这里,终于进入了元素周期表的时代。

    朱高炽是火字旁,下一辈就是土,然后是金,水,木……总而言之,是要生生不息,一直传承下去了。

    作为朱棣的长子,徐达的外孙,朱高炽这个小子受到的关注非常高,甚至连张承天都格外喜欢他。

    胖都都的,太招人稀罕了。

    许是同为胖子,惺惺相惜,张承天每次过来,都会给朱高炽带礼物,还会抱着小家伙玩,连徐达都不得不承认,张承天这家伙,对自己这个外孙,还是真不错。

    除了张承天之外,夏知凤也会过来,她主要是看看徐妙云……说来惭愧,朱棣在西域督兵,徐妙云怀着孩子,没法动身,现在生了孩子,也过不去……至于夏知凤,她现在也是事情一堆,张庶宁又在龙场办学。

    说起来真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她们凑在一起,倒也有不少话。

    老朱今天过来,先是抱了一会儿朱高炽,逗了小家伙一会儿,就放着他睡觉了,才几个月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睡,简直无忧无虑到了极点。

    朱元章看了半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悄悄退出来,朱元章就对徐达道:“怎么样,咱想给你的女婿加点担子!”

    徐达一怔,忙道:“燕王殿下的担子已经不轻了,上位还要?”

    其实徐达的意思,你还怎么加啊?他都是藩王了,有自己的封地,兵马。难道还能更高升一步,让他当储君吗?

    你会废了朱标?

    咱别开玩笑啊!

    哪知道朱元章微微一笑,“咱这些日子看倭国的消息,发现他们有个征夷大将军,这个安排很有意思。”

    “征夷大将军?就是架空国主的幕府?”

    朱元章微微点头,笑道:“放在大明,肯定不是这样了……咱想以老四的勇武智谋,替大明征讨蛮夷,一统宇内。然后让老大守家,看住咱们的基业,你说如何?”

    徐达怔了怔,连忙道:“上位这么安排,自然是好的,只不过他这个征夷大将军,要征哪个夷啊?”

    朱元章眨了眨眼睛,毫无疑问,这事要问张希孟了。

    就这样,张希孟也被叫了过来,听完老朱的设想,张希孟笑了。

    “主公,这要找蛮夷,那可太多了……但是臣以为并非每一次的蛮夷,都需要讨伐。”

    老朱笑道:“请你过来,不就是讨论这事吗!总不能大明之外,举世皆敌吧?”

    张希孟一笑,“主公圣明……这些年的开拓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弄清楚了,那些僻远的大陆,远离文明,发展程度太低,基本上刀耕火种,还有许多使用石器,非常落后。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威胁。针对这些地方,我们应该采取怀柔的措施,武力为辅,循序渐进,把他们纳入华夏文明体系当中,并不需要太过费心思。”

    “真正需要提防征讨的,无非是这么几处……河中的帖木儿,他的势力快速膨胀,又挨着西域,必须征讨。其次就是奥斯曼,这个国家斗志昂扬,地盘很大,势力膨胀更快,不容小觑。其三,就是曼努埃尔提到的西欧,虽然他们也十分落后,但是不断的征战,让他们拥有很强大的武力,不容小觑。”

    老朱听完,略沉吟,就大笑道:“按照先生这么说,放眼向西,除了拂林国,其实都可以算作蛮夷了?”

    张希孟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整个西方世界,还真就是东罗马值得高看一眼,惊叹东罗马和大宋一样的遭遇,还有小强一样的生命力。

    朱元章微微叹息,“先生,要是这么说,老四的敌人可是不少啊!”

    张希孟点头,“能者多劳,而且臣有个设想,如果仅仅以大明之财力,绝难支撑燕王,完成如此壮举。”

    老朱一笑,“先生有何高见?”

    张希孟道:“如今安南基本平定,如果顺利的话,可以南下爪哇,然后向天竺进军。”

    朱元章心中一动,“天竺?就是唐僧取经的地方?”

    “嗯,确实没错,天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论起财富,不比中原之地差多少。如果能拿下天竺,近水楼台,以天竺的财力,支撑大明兵马,向西攻占埃及等地,然后和拂林国联合起来,北上灭掉奥斯曼,向西讨伐欧洲,全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坤舆万国全图,早在三年前,就挂在了朱元章的书房,张希孟,徐达的书房里,也都有一份。他们时常观察海外情况,早就心里有数。

    因此徐达道:“张先生,天竺那个地方我看过,确实是一马平川,水热优越,物产丰富……但不知道张先生准备怎么下手?还是以均田为主?”

    听到均田俩字,张希孟连忙摇头了,别开玩笑了,在三哥那地方均田,找死也不带这么玩的。

    因此张希孟就简略介绍了一下情况……像是安南、倭国、高丽,这些地方都是儒家文化圈子,在这些地方推均田,绝对有迹可循,会有人支持,而且是疯狂支持。

    可是到了三哥那边,事情就非常麻烦了。

    他们相信的东西,和儒家文化圈子全然不同。

    虽然儒家也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还是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是到了三哥这里,人家当真是把这条路走到了极致。

    三哥那边,不光把人分成了四个等级,还把职业给固定了。

    而且他们还围绕着种姓,发展出了严密丰富的论述。

    他们认为世界的意义,在众人和众神的平衡……说白了,就是各安其业,老老实实,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会得到福报,在轮回中获得一个优先级,拿到个好位置。

    像朱元章这种,明明是贱民,却要起义夺权,那肯定是违背了自身的职责,是要受到惩罚的。

    三哥的老百姓,是不屑于干这么丢面子,失功德的事情的。

    因此在三哥的种姓制度下,居于顶层的婆罗门,只负责宗教祭祀,再说的直白点,就负责抚育心灵,治疗精神内耗。

    他们说的都是应该怎么办……至于现实中,需要怎么做,他们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就是高高在上的思想者。

    如果下去实践调研,两脚都是泥,岂不是成了贱民!

    那是万万不行的。

    在这帮清谈贵族之下的刹帝利,掌握着武力,世代传承,辈辈为将……抛开开挂电影不谈,他们的战斗力如何呢?

    大约就是八旗子弟又多传承了一千年,遍地松二爷,提笼养鸟,天下第一,让他们打仗,对不起了,咱不是干这个的。

    在这二者之下,就是一群臭打工的,全都是给老爷们干活的。你想这些干什么,这辈子老老实实受苦,下辈子好原地飞升。

    想多了,是会下地狱的!

    就在这么个等级森严,又不思进取的地方,想要简单靠着均田,就打开局面,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

    三哥们习惯的方式是非暴力的,因为非暴力,靠着吐沫星子,不停地说,那是婆罗门干的事情,他们学着婆罗门,也就是精神婆罗门了。

    那是身份地位的跃升,至于打仗杀敌,染了一身血,又脏又累,那不是贱民吗!

    朱元章眉头紧皱,徐达困惑不已。

    他们还是太年轻了,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奇葩的地方?

    “先生的意思,可以让老四想办法经略天竺?然后以天竺的财富,向西进军?”

    张希孟微微点头,其实说起来,他教给朱棣的那套东西,真正的用武之地,就在天竺!

    朱元章决定下旨,立刻让朱棣回京,看看他的胖儿子,然后商议南下事宜。

    而就在这时候,夏知凤找来了,事情很紧急,甚至等不到张希孟回府。

    夏知凤见到张希孟,就急匆匆道:“师父,明天陶成道就要上天了,我也劝不住,您老人家可要想个办法。他那个蛇形车还没上天,就会爆炸的,人肯定会尸骨无存的!”

    张希孟一怔,莫非是火箭飞升第一人?这事可要管管啊!

第八百七十章 飞天

    张希孟和夏知凤聊这事,朱元章和徐达都凑了过来,甚至朱雄英也来了,小家伙规规矩矩向师父问好,夏知凤也回礼,然后还是主要说陶成道这事……要说起来,陶成道还是明军当中的一个权威。

    武器方面制作的大师,火铳,火炮,甚至是最新式的燧发枪,他都参与过,并且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这个人,包括,朱英、蓝玉、朱棣,都不止一次和张希孟提到过,非常推崇……甚至希望他当官,主持军器监。

    夏知凤是因为筹建天文台,要开山取石,陶成道帮过忙,他计算的火药用量,堪称神乎其技。

    夏知凤也很钦佩这位的能力。

    可就是这么一位军械的大行家,心思却不在这上面,甚至也不在仕途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飞上天空,俯视大地,领略九天风采!

    尤其是在进行了无数次火药试验之后,陶成道终于发现了上天的关键……你看啊,就像二踢脚一样,下面爆炸,把上半截送上了天,然后炸响。

    咱们换个思路,把第二节换成人,是不是就上天了?

    二踢脚那么轻,咱不用怕,只要多增加火药就行了。

    就在近日,陶成道终于拿出了他的上天方桉,准备亲自试验一番。

    夏知凤当然不会像他那么扯澹……因为夏知凤专研天文,她认为天体之间,存在了某种束缚,限制运动轨迹……如果人想上天,就要克服这些力量约束。

    不然的话,单纯拿火药登天,也有一丝丝希望,那就是上西天!

    夏知凤是坚决反对,但是陶成道死心不改,而且还跟夏知凤讲,飞天乃是华夏千年大梦,眼下正逢大明盛世,别的领域突飞勐进,飞天这一块也不能落下。

    我宁愿为了飞天而死,死而无憾!

    夏知凤本就不是个能言善辩会劝人的,她只知道陶成道是找死,这么个火器大家,要真是炸成碎片,那也太惨了。

    她把前因后果和张希孟说了,想要老师拿个办法。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章竟然来了兴趣,“陶成道说他能飞上天,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希望啊?”

    老朱眼睛冒光,似乎是动心了。

    咱这个真龙天子,什么时候也到天上瞧瞧去,那也是一件好事。

    张希孟认认真真看了朱元章一眼,而后对徐达道:“你最好安排几个人,昼夜看着陛下,别让主公干傻事,想要飞天那是好的,但是无论如何,也别让陛下凑热闹。”

    徐达的老脸迅速绷紧了,按理说他该听朱元章的,但是事关朱元章的安全,还是以张太师为主比较好!

    “我知道了!”

    “你知道什么?”老朱也急了,他揪着自己的胡子,“咱都这把年纪了,又不是小孩子,会随便冒险?咱就是想知道,到底能不能上天?”

    徐达怔了怔,“那就要看陶成道的本事了。”

    朱元章哼了一声,“既然如此,还等着什么?走,陪朕瞧瞧去!”

    老朱说着,就真的要去陶成道家。

    张希孟头皮都发麻了,陶成道是一心追梦,你们这是好奇害死人……张希孟可半点不敢怠慢,他对夏知凤道:“陶成道家里有没有火药?”

    夏知凤立刻道:“他想把自己炸上天,怎么可能没有?”

    “那就不能让陛下冒险……我们先去城外的军营,找个空旷的地方。你去传令,让几个平时搬运处理火器的兵丁,去把陶成道家里所有易燃易爆的东西搬出来……再有,告诉陶成道,让他赶快来军营。”

    夏知凤连忙答应,她匆匆下去安排。

    张希孟把几个人拉到了军营,老朱还挺埋怨的,“千军万马都见过了,火器也遇到过,又没把咱怎么样,你那么小心干什么?”

    张希孟干脆懒得多话,徐达也只能在旁边劝,小心无大错,事关陛下安危,太师也是好心……

    好容易安抚住了朱元章,陶成道总算来了,同时拿来的还有他的飞天装置。

    也就是一把椅子,还有两个风筝。

    朱元章看傻了,“就这个能飞上天?”

    陶成道磕头之后,很委屈道:“臣还准备了那么多火箭,他们都给没收了。”

    夏知凤在旁边绷着脸不说话。

    朱元章也只能道:“哎,你问太师吧!”

    陶成道看向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正盯着他。

    “你打算怎么上天,先说说你的设计方桉。”张希孟起身走到了陶成道的椅子前面,对他道:“你坐在这上面,下面点燃了,你就飞天了?”

    陶成道道:“太师,你把这事情想的简单了,我设计的火箭是分开的。我都琢磨了好久,一次全部点燃,还不粉身碎骨啊!”

    张希孟呵呵道:“这么说你还挺注意安全的?”

    “敢情!”陶成道乐颠颠向张希孟介绍,“太师请看,我这个火箭是分开的,先点燃下面的一排,把我推上一个高度,然后点燃下一排,又把我继续往上推……就这样,推到最高点之后,我就拿着这俩风筝,靠着风,就把我托起来了,像鸟一样,在天上飞。太师,说实话,我设计的还是很合理的。”

    张希孟听着陶成道的话,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这家伙设计的理论,应该是非常先进了。

    先是第一级火箭,然后第二级,第三级,把人层层送上天,最后拿出风筝增加阻力,平稳降落……貌似后世火箭发射,也没突破这个设计。

    只不过承载这个精妙设计的,竟然只是个凳子,实在是让人有点受不了。

    “我说陶成道,你要是真的合理,就该放条狗!”

    陶成道大惊失色,瞪大眼睛道:“太师,犬怎么比得上人机灵?我可是准备了俩风筝,狗爪子能控制风筝吗?”

    张希孟反问道:“你确定轮得到你展开风筝吗?”

    这下子可把陶成道问住了。

    良久之后,陶成道无奈道:“那就用狗试试,不过狗不会用风筝,是必定会死的。”

    张希孟没好气道:“那就吃顿狗肉!”

    这时候老朱也忍不住了,“快着点吧,不管是什么,送上天一个让咱瞧瞧!到底能不能行啊!”

    此刻的朱元章,很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飞天试验的性质,只当是个挺有趣的玩意。

    张希孟也不多说,就让陶成道准备。

    他把那些火箭弄来,就在校场中间摆着,老朱想要靠前,被张希孟拦住,并且给了他一支千里眼。

    陶成道也二话不说,把火箭一个个绑好,准备妥当,同时有人牵来了一只大黄……可问题来了,这只大黄狗也不傻啊,你让它老老实实在椅子上坐着,它也不干啊!

    实在是没有办法,就只能把大黄绑在椅子上。

    陶成道看得还疼心疼的,这么干肯定是十死无生啊!

    想来想去,陶成道决定给狗背绑上风筝,如果运气好,大黄也能如虎添翼,顺利成为第一只载誉归来的飞天神犬!

    总而言之,可以行动了!

    为了让陶成道也能仔细观察全过程,张希孟让他也退到了后面,然后塞了个望远镜给他。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有陶成道的学生亲自操刀,点燃了引信。

    不得不说,陶成道玩火药是真厉害。

    最底下一排爆炸,巨大的冲击力,将座椅,上面的大黄,一起送上了空中,起来了能有三五丈的距离。

    陶成道兴奋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朱元章和徐达也都跟着看,心说真能飞天成功?

    可接下来几个人都不说话了。

    陶成道预想中第二排爆炸,继续往上推,根本没有出现。

    相反,这一次火药爆炸,一声霹雳,火焰还把狗背上的风筝点燃了,就在大黄的吠叫声中,椅子落地,摔了个七零八落,还没燃烧干净的火药,继续爆炸。

    砰砰声响,好像炸在了陶成道的心头。

    等到硝烟散尽,他已经默默无言,只能缓缓蹲下,抱住了脑袋。

    他已经看清楚了,第一级爆炸,确实如同他想的那样,但是到了第二级,就绝对不可能按照他想的那样了。

    因为第一级爆炸了,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火箭,而且座椅的姿态也不可能是直上直下,还有风速影响。

    所以说到了第二级爆炸的时候,绝对会七零八落,一地鸡毛。

    陶成道在脑中不断过刚刚的场景,最后他苦兮兮站起来,晃着身躯,到了破碎一地的大黄前面,也不管尸体上的鲜血,陶成道小心翼翼收拾起来,重新拼好。

    “你是替我死的啊!”

    陶成道哭得像个孩子,张希孟此时走到了他的身边,低声道:“哭够了吗?起来吧!这招不行,再想新办法!”

    陶成道一怔,他彷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想新办法?

    他这么荒唐的举动,失败了,还能再重来一次?

    “不是重新再来……是找出新的办法,这招飞天方桉,暂时还不行……你要是不心疼大黄的命,多来几条也行。”

    陶成道怔了怔,豁然站起,咬牙道:“多谢太师信任!在下必定找出合适的飞天之法,找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进步奖

    陶成道哭着埋葬了四分五裂的大黄,转过天他又买了一只,然后城外的校场就听到了爆炸和惨烈的犬吠……

    就这样,三天两头,就有大黄以身殉难。

    弄得军营那边都震怒了,姓陶的,你脑子有问题啊,成天杀狗玩,还在军营里,弄得我们干了什么坏事似的,你损害了军中名誉,必须赔偿啊!

    陶成道到底是没有出钱的,他在弄死了九条大黄之后,终于收手了。

    因为陶成道已经观察清楚了,他每一次用火箭把狗送上天,都会因为风向啊,受力啊,发生爆炸,根本无从控制。

    既然如此,能不能从风来下手,只要控制了风向,就有办法飞上天……

    大黄解脱了,可鸽子倒霉了。

    陶成道买了一大堆鸽子,先是观察飞行,然后就动手把鸽子宰了……从羽毛,翅膀,骨头,一直到鸽子的呼吸系统。

    陶成道都仔细研究,并且将观察心得和夏知凤分享。

    “师父,我发现陶成道可能研究出点东西了。”

    “是吗?他准备怎么办?”

    夏知凤道:“他现在正在琢磨鸟类翅膀的形状,他是打算复制出来,然后人就能飞起来了。”

    张希孟眉头微皱,“他是打算怎么用这个翅膀?”

    夏知凤道:“我看了一下,最初他是想把翅膀装在两臂上面,后来他说鸟的骨头和咱们不一样,没有那么大力气,飞不起来。他是想做一个巨大的翅膀,然后让人坐在翅膀下面,用绳索操纵,利用风,在天上飞行。”

    张希孟微微一怔,他很快意识到了,陶成章要做的东西,或许就是滑翔伞,虽然这东西依旧有些难度,但是在当下,也不是完全做不出来。

    主要就是有质量极好的丝绸,做出翅膀的形状。

    反正不管怎么样,也比椅子下面绑火箭靠谱。

    “就让他先试验着,我现在盘算着,是不是需要集合咱们大明的才智之士,在科技上面取得突破……你有什么建议?”

    张希孟很好奇,他询问夏知凤的意见。

    所谓神童,都是惺惺相惜的,夏知凤在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之后,在大明的学术圈,已经取得了相当地位。

    各地的年轻才俊,经常给她写信,虽然九成九,都没什么价值,但是总有一些人的想法,能让夏知凤眼前一亮,大感想法的清奇。

    “师父,现在才智之士,绝对不少……据我所知,咱们在纺织机器这块,已经突飞勐进,利用水车驱动的,畜力驱动的,全都出现了。真正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就是一个问题。”

    张希孟沉吟少许,“你说的是市场吧?要有足够的需要,要能有利可图……这是你的看法?”

    夏知凤微微一笑,“不全是,也有庶宁的想法。”

    提到了大儿子,张希孟怔了一下,随即道:“你们俩似乎也不小了,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张希孟笑道:“趁着我和你师母还不老,帮你们照顾孩子也是可以的。”

    这话一说,夏知凤竟然没有红脸,也没有害羞,显然她的心脏够强大。

    “师父,我和庶宁商量过了,我要等他把第一批学生送出贵州,送进济民学堂。”

    张希孟又是微微愕然,是啊,当一个地方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公平合理的方式,走出家乡,进入朝廷,成为这个天下的管理者之一,实现了身份的跃升,这块地方,也就会变得忠心耿耿,血肉相连,再也分不开。

    “庶宁那小子确实是做一件大事,只是总这么拖延着,似乎也不好吧?万一年头太多了,岂不是耽误我抱孙子了?”

    夏知凤呵呵一笑,“师父过虑了,庶宁已经摸清楚了那边学生的程度……而且黄观已经去了!”

    黄观!

    张希孟眼前一亮,要说张庶宁是专研考试规律,从而找到了通关秘密,那么黄观就是天授英才,考试之神。

    与生俱来的本事,不服不行。

    别管多难的考试,人家都是永远的第一名。

    他也从济民学堂毕业,还跑去了贵州帮张庶宁,贵州学子确实希望不小。

    “最快三年,最迟五年,贵州就会有一批年轻人,走出崇山峻岭,走进最好的学堂,日后成为大明的顶级人才,为国效力。”

    张希孟微微颔首,“那好,我就再等几年抱孙子……不过可这个科技发展,却是刻不容缓了。”

    张希孟立刻给各处写信,询问各地的情况。

    要说发展的速度,还是首推北平。

    伴随着岭北之战的胜利,蓝玉移师西域,诸王、诸将,悉数云集,他们堪称眼下大明最强的一个军团。

    军中开支,加上蒙古诸部的市场需求,直接给北平喂了一大碗人参百补汤。

    军械兵器,呢绒衣料,其他的种种商品,海量的订单落到了北平,使得工厂迅速发展,雇工数量,飞速增加,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大关。

    有这么多工人,整个北平,连同开平,大沽等地,全都百业兴旺,人口云集。

    城市人口的骤然增加,产生了很有趣的变化。

    其一,北平等地的小吃开始增多,方便快捷,又相对味美好吃的面条,饺子,包子,馄饨,在北京大行其道。

    另外各种熟食也多了起来,烧鸡、烤鸡、熏鸡,猪头肉,猪耳朵……快速的城市化,催生了太多有趣的东西。

    但是食物能想办法解决,燃料却不是那么容易。

    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要是靠着木材,估计能把北平周围的山都给砍成苏穗宗的脑壳……

    所以煤炭就成为新的风口……

    原来北平最可怕的行业是伐木,又累又要命。

    现在变成了挖煤……更累,更要命!

    张希孟从各地收集消息,汇总到了手里,他是惊喜交加。

    此时的大明朝,绝对处于一个科技爆发的前夜。

    而且大明的发展,还真不是劫掠全世界的那种。

    就以安南为例,随着均田推行,安南的老百姓种田一年三熟,很快就有了余粮。

    有了余粮之后,他们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品质。

    来自大明的建材,家具,衣料,日用品……全都成了安南老百姓的必需品。

    仅仅绸缎细布,需求量就超过五十万匹。

    因此就在大明的海上,船只往来,满载着中原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南下,带回来南洋的粮食,木材,香料……

    这种贸易上的互补,并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毕竟安南的一切都捏在大明的手里,公平买卖,各得其利,实现双赢。

    如果安南那边不愿意,自然有办法把双赢变成大明赢两次。

    同样的整合过程,也发生在诸如高丽,琉球,占城,南掌,以至于暹罗等地……工业革命需要什么?

    首先是辽阔的市场,其次是充裕的资本,再加上科学技术进步……把这些结合起来,也就有了工业化的雏形。

    审视眼下的大明,辽阔的市场,绝对是毫无疑问的……这可不是大明到处抢夺杀戮弄出来的。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均田,通过整合,让大多数老百姓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农业剩余,可以稍微用来消费。

    相比起抢夺市场,大明做的是培育和开发市场。

    至于资本的问题,其实大明也解决了。

    而且解决办法也很有大明的风格,靠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威望,还有强大的管理能力,成功推行了大明宝钞。

    有了稳定的纸币体系,大明朝的资本绝对充裕。

    张希孟还发现一点,刨去北平最初,不得不使用一些罪犯,廉价劳动力,现在运转起来,需要生产质量更好的呢绒布匹,就需要有足够技能,又遵守纪律的优质工人。

    最好还要上过学,认识字,需要有一定基础。

    然后问题就来了,由于均田,使得人工成本相对很高,大明朝可没有那么多空着肚子,急需要进工厂的劳力……

    既然如此,就需要开出相对较高的工钱,才能招募足够的工匠。

    如果不想花钱,或者想少花点,那就只有在机器上面投入,提升科技水平……

    其实张希孟早就想过,是不是只有那么一条路工业化之路可走?

    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当初在苏州等地,他就想试验一下,但是很遗憾,大批的走私,地方上的掣肘,资本的缺乏,官吏的胡来……让苏州失去了突破的可能。

    转而将机会放在北平。

    虽然北平艰难走出来了,但是北平最初还是靠着从各地搜过劳动力,大肆借贷,才勉强走出来。

    张希孟一度以为,希望不大,但是到了今天,他突然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此时的大明朝廷,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或许真的可能驾驭全局,走出新路……

    收拾心情,再次出发……张希孟拟定了一套科技发展纲要。

    主要发展的行业包括:纺织、采矿、运输、冶金、机械、建材。

    凡是在这些行业取得突破,都能得到重奖。

    此前罗贯中已经设立了罗氏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最高可以拿到三万贯!

    张希孟很大方,把一等奖定为三十万……然后他把计划交给了朱元章,要是陛下舍不得出钱,那就由臣来出。

    张希孟信心满满。

    前面针对发明,已经制定了奖励办法……只不过那个还很粗糙,受奖的人也不多,到了现在,基本算是成熟了,而且毫无疑问,会成为天下瞩目的无上荣耀。

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

    “父皇,您老人家不用发愁了,这钱还是走朝廷的明账吧!”朱标很干脆说道。

    老朱翻眼皮看了看越发成熟稳住的儿子,竟然没有说什么,而是指了指身边的座位,让朱标跟自己肩并肩坐下来。

    朱标略怔了一下,还是乖乖坐下。

    “这几年来,咱是不那么管国中的事情了。大明的担子都落在你的头上,现在感觉怎么样,还能扛得住吗?”

    朱标咧嘴笑了笑,“扛不住也要扛着……现在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件能等闲视之。但是说实话,总体上还是往上走,我也打听过了,国内还是有人挨饿,但是饿死人的情况不多。各地有灾害,府库的存粮还有。贪官污吏不少,但总体上还能政令通达。孩儿也跟着师父他们学过,就算是汉唐盛世,也是弊端不少。真正的盛世不在于无事,而在于能做事,不管对错,能做事就好,错了大不了改了就是。孩儿想开了。”

    朱标脸上带着笑容,或许疲惫,但很从容。

    看到了这一幕,老朱是当真欣慰,他忍不住伸出手,按在朱标的肩头,反复揉搓,用力拍打,最后居然放声大笑起来。

    “好,好啊!你刚出生时候,咱就让太师给你当老师。这么多年了,你没学会太师那些学问,倒是把当皇帝的本事学会了,回头咱真的要好好感谢太师,他是用心良苦啊!”

    朱标愣了一会儿,也深以为然道:“先生没教,但又什么都教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先生啊!”

    这爷俩稍微思忖,还真是这么回事。

    其实历史上的朱标,最后死在了老朱前头,你说是有什么人暗害他?也不尽然。

    作为权势最大的太子爷,谁敢动朱标,那不是找死吗?而是还是九族消消乐的极品死法。

    朱标早逝最大的问题,还是压力太大,长久郁积。

    这和朱元章的治国理念过于刚勐有很大关系,老朱动不动就掀起大狱,处斩几万人,从文臣到武将,连皇亲国戚都不客气。

    身为老朱最喜欢的儿子,自然会有人寻找朱标庇护,朱标又是公认的好孩子,备受呵护,深孚众望,他要是不出头,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伙的期望。

    就这样,朱标很不幸夹在了朱元章和群臣中间。

    尤其是自从马皇后死后,这种压力更大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扛不住的时候。

    给圣君雄主当儿子,都有这个毛病。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还有李二的太子。

    甚至包括历史上朱棣的大胖儿子,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也死去了,要是朱棣再坚持一段时间,好好养生,没准大胖子就熬不住了。

    其实看懂这些规律,再看张希孟对朱标的呵护,简直堪称神仙手段。

    他是朱标的师父,但是并不亲近朱标……别人也不要想通过朱标,让张希孟帮他干什么事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随后张希孟张开了一张大网,限制住了老朱的手脚。

    朱元章想要发脾气,首先就会落到张希孟的布局上面,层层叠叠,他们君臣之间你来我往,就卸去了朱标身上的压力。

    再有,张希孟也没有太过安排朱标……比如让他学武领兵,学文,也没有继承科学,做一派学宗的意思。

    反正朱标就是大略知道一些事情,掌握了一些做事的方法,能够揣摩些人心……很难说他多强,但他几乎都明白点。

    身边的人也不多,更没有那种过命的交情。

    甚至张希孟的长子张庶宁和朱棣是好朋友,跟朱标却很疏远。

    一度都让人怀疑,张希孟是不是瞧不上朱标,打算扶持朱棣?

    当朱标做了几年监国,真正开始处理政务之后,张希孟的安排,渐渐产生了效果。

    就算是朱标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先生高明,足以堪称储君之师的表率。

    首先朱标这个储君,是当之无愧的,谁想换了他,那是吃错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疯狂往朱标身边拉人,让他学这个,懂那个,培植势力,笼络人才……你想干什么?

    当真要考验一下父子之情吗?

    就算朱元章愿意让出皇位,朝野上下,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开玩笑嘛!

    所以张希孟只是悄无声息,隔绝了各种势力,同时又适当给朱标提点,仅此而已。

    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摊子,必须朱棣来做的原因。

    不是放着太子不用,非要安排燕王……而是这个逻辑之下,并不能让朱标冲在前面。

    就好像王阳明那么大名气,但是一辈子没有进入内阁,没有执掌中枢大权一样。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动静越大,他就离皇位越远。

    应天的这帮当官的,是不会放朱棣进京的,不然他们岂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帮人取代了?

    所以说,这里面有太多细腻的操作,里面充满了深邃的算计。

    张希孟不会告诉任何人,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来。

    皇宫和太师府,朱元章和张希孟,绝不只是君臣相得,互相信任那么简单,光靠着友情,是没法维系两个人走到今天的。

    这里面有老朱的雄才壮志,也有张希孟的心思细腻,巧妙安排。

    或许有朝一日,翻开老朱的实录,再找出来张希孟的日记,对照着看,能从中猜出一些端倪。

    好玩的是,对于朱标,张希孟基本采取了放养的态度,但是到了朱雄英这里,张希孟却是支持自己的爱徒,提点教导,甚至是从小栽培。

    这又体现了张希孟的另一重算计。

    朱标的储君之位,不需要什么怀疑。

    但是到了朱雄英这一代人就不行了。

    天下承平日久,储君无甚威望,只能靠着祖辈恩泽,坐上皇位,又能有多少威望?

    所以说朱雄英在学问上下功夫,研究农学,取得一定成就,对他这个皇孙,是极大的助力……

    儿孙两代,都被张希孟安排得明明白白。

    把事情做到了这一步,而且还是不着痕迹,不动声色。

    你说朱元章能怎么办?

    他敢和张希孟翻脸吗?

    他会翻脸吗?

    谁又不说一句,太师高明呢!

    “父皇,去年的时候,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均田也都大体完成了,土司也裁撤了七成……庶宁师弟出了不少力气。他在那边,可不只是一个学堂山长那么简单。现在包括巴蜀在内,新的田制也都确定下来。要说起来,淮东的百姓,平均一个人拿不到五亩田,苏州等地,更是连三亩都到不了。还能填饱肚子,但是绝对过不了多好。”

    朱标跟老朱念叨着,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里面却透着太多的内容……针对中原地区的第二次均田,在几年的努力之下,已经顺利完成。

    西南裁撤土司,第一次彻底均田,也都悄然无声干成了。

    伴随着田制改革,背后还有税制改革,币制改革……这些事情,干成了一件,都足以彪炳史册,夸耀千古了。

    朱标全都完成了,以孙炎为首的朝中官吏,虽然磕磕绊绊,但总体上也都尽职尽责,绝对值得嘉奖。

    燃文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事情,能够波澜不惊地完成,朱标也算是历练出来了。面对这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自信。

    只不过接下来想更进一步,还是困难重重,甚至现有的成果,都可能倒退回去。

    朱标自然是忧心忡忡,老朱也是微微叹气。

    “咱和太师,这几年一直盯着外面,就是想找个办法,太师现在鼓励科技,也多半是这个意思,他这人心思深,不到最后,不愿意说出来,甚至到了最后,你也未必就能看透,他到底做了什么安排。反正这个奖金朝廷出了,有什么成果,咱们且慢慢看着吧!”

    父子俩商议妥当,立刻就让中书省下令出钱。

    这一次可不是大明皇室想要弄点幺蛾子了,而是整个大明朝,以国家的意志,鼓励科技发展,这个意义,拔高到什么程度,也不为过。

    陶成道信心满满,因为他的飞天之翼已经差不多成功了。

    陶成道彷照翅膀的形状,用丝绸缝制了一个巨大的翅膀。

    在翅膀下面,吊了一个轻便的座椅。

    这个座椅可不是原来硬木做的,而是轻便的藤条编织的,人坐在上面,还可以通过绳索,操纵翅膀。

    只要在高处放飞,就可以凭借着风力,在天空中翱翔一段时间。

    随着不断改进,时间越来越长,陶成道也越来越兴奋。

    他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

    朝廷的奖金是小事,能高飞九天,俯视大地,实现梦想才是真的。当然了,那三十万贯奖金,也肯定是很香的。

    可就在陶成道信心满满的时候,突然从应天城西,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球体,上面有一个憨厚的汉子,不停搓着手,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成了!

    真的成了!

    “爹,有人和陶成道打对台戏了!”张承天兴冲冲道。

    张希孟一惊,“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这大明朝我不敢说,但是应天城,我没有不知道的。这人是五城兵马司的老兵。”

    张希孟一怔,“他又是为什么,要搞发明?”

    “我听说他平时负责水车,就是满城救火。他想着居高临下,能看得清楚,可以提前把水车派过去,避免烧到了无辜百姓。”

    张希孟心中一动,颔首道:“此人有德啊!”

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

    一心想要飞天的陶成道,输给了一个五城兵马司的老兵……而这个老兵最初的想法,也不过是登高望远,能俯视整个应天城,及早发出预警,调集水车,避免火灾蔓延。

    像是应天这种,百万人口级别的超大都市,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哪一个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

    比如食物,饮水,还有污水排放,全都需要投入大气力,才能解决。

    另外就像消防这种事情,也是很可怕的。

    由于应天普遍都是平房,只要富贵的人家,才能建造小楼。

    老百姓在房舍周围,大量堆放木材。一些街区胡同的道路又窄,因此一旦失火,就会迅速蔓延。

    所谓火烧当日穷,多少人家,都会败在火上面。

    绝对不可以马虎。

    这几年,平均算下来,每年应天的火灾数就有大几百次,死于火灾的人员,少则上百,多则二三百,损失非常惨重。

    因此应天城中,也非常重视防火,比如每个街区,都要挖掘水井,设置汲水点,有些人家,还要在院墙下面,准备一排水缸,随时扑灭明火。

    可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每一次都能防住。

    五城兵马司,就有上千人,专门负责防火,每年都有兵丁被火烧死……

    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老兵发明热气球的初衷。

    就是想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而且他的灵感来源,也是火场的出生入死,他发现每次着火,升腾的热气,会把灰尘,薄纱,吹上天空。

    每年因为放孔明灯,也会产生火灾,而孔明灯又是靠着火焰燃烧,带来的热气飞天……或许就是一种提示。

    把孔明灯做得大大的,人坐在里面,就能飞上天空,站在空中,就能观测应天城中的情况,哪里出现了烟火,立刻提前预警,通知下面的人。五城兵马司立刻出动核实……

    老兵的热气球试验成功之后,立刻用在了消防上面。

    首先,将庞大的应天城,分成八个街区每处都安排一个热气球,升到空中,居高临下观察。

    一旦发现火警,赶快用旗语通知下面的人。

    下面的人就近通知五城兵马司,兵马司根据火势情况,安排人员,决定调拨人员水车数量……

    这套系统推出之后,立刻取得了奇效。

    由于站在高处,看得清楚,调拨人员得力。

    三个月时间里,就提前扑灭了上百次火情,足足三个月,没有军民因为火灾丧命。

    这个热气球预警系统,立刻得到了追捧。

    苏州,杭州,扬州,乃至北平等地,全都引进过去,而且很快出现了一大批生产热气球的作坊。

    发明热气球的老兵,也很顺利得到了三十万贯的奖金。

    只不过他并没有要这笔钱,而是把钱捐给了历年牺牲在火场的弟兄,他依旧只是个五城兵马司的普通老兵,推着水车,在街上忙碌。

    或许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他的胸前,额外多了一枚大明功勋奖章。

    也正是这枚金灿灿的奖章,让老兵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哪怕京城最高级别的勋贵,遇到了他,也不敢随便造次。

    不然的话,一旦传出去,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在这个大明朝,虽然有宗室勋贵,但是国家的底色,依旧是老百姓,那些有过贡献的普通人,都会受到高规格的待遇。

    拂林国皇子曼努埃尔在大明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他渐渐开始了解大明,懂得了一些这个国家的特点。

    他早上会起来买点豆浆油条,偶尔还会去烤鸭店,弄一只枣红色的肥美烤鸭,用饼卷着吃。

    和他一样的西方商人,似乎也不少。

    他们不光穿大明的衣服,吃大明的食物,讲大明的语言,还有人会精心修理他们的胡须,把头发留起来,挽成一个发髻。

    总而言之,从里往外,把自己变成一个大明的人。

    曼努埃尔会仰望天空,看着那些宛如眼睛的热气球,渐渐的,升起不一样的感觉。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刚来的时候,张太师和自己提到的东西,还有其他人教给自己的秘诀……其实真的是很简单。

    无非是把每个普通人都当成人,真心对待百姓,就像这个热气球……多么神奇,多么了不起的发明。

    可是这个发明,却是为了预防火灾,保护平民安全而创造出来的。

    不是为了贵族老爷们的享受。

    大明如此对待自己的百姓,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大明兵马,战无不胜,根源就在这里!

    反过来再看看他们拜占庭……百姓又和奴仆有什么差别?

    罗马的上层住在罗马,罗马的底层,不如骡马!

    仁义不施,腐朽萎靡。

    难怪会走向亡国!

    好家伙,这位竟然在功德营悟道了……他决定把自己的见闻感悟全都写下来,送回君士坦丁堡,在必要的时候,他也要返回君士坦丁堡,去挽救自己的国家……用大明的方法!

    事实上,早在十数年之前,来自东方的消息,就通过海上航路,不断向西传播……只不过最初的时候,乱七八糟,什么玩意都有,扭曲臆造的非常多。

    但是这些年来,确实出现了一批精通汉语的西夷,也有了掌握西夷语言的东方人才。

    就这样,大批典籍,被翻译出来,然后漂洋过海,送去了西方。

    很凑巧的是,此刻的欧洲,上空正被一个死神笼罩着。

    可怕的黑死病正在肆虐,多达千万人,死于这场可怕的瘟疫。

    有趣的是,在这场瘟疫中,代表上帝的神职人员,为了安抚受到荼毒的可怜羔羊,自己也不断沾染瘟疫,相继死去。

    他们的死亡比例,甚至比普通人还要高!

    上帝不管用了!

    十字架不能保佑平安……

    有一种东西,开始崩塌,然后更可怕的事情爆发了,为了给这场瘟疫找个解释……有人归罪于黑猫,开始满世界杀猫主子。

    有人则认为是女巫的诅咒,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猎巫行动……

    总而言之,各种荒唐的事情,全都冒了出来,以前没有的,全都有了,以前有的,现在变本加厉起来。

    他们更像是发泄,而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或者说,他们也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只要释放出心中的恶魔就足够了。

    混乱,失序,从上到下,都没有了自信,包括教廷,他们也是束手无策,除了没用的祈祷,神明天使,谁也救不了他们。

    整个欧罗巴,仿佛被上帝遗弃了一般!

    事情到了这一步,几乎一下子就完蛋了。

    和东方那种,万众一心,开山治水不一样,这种寄希望于神明恩惠,赐下方舟逃命的民族,面对灾害,会显得更加惊慌失策,毫无办法。

    神明抛弃了他们,国王领主只顾自己,医生除了放血,就没有别的本事。

    去求救医生,还不如自己等死,至少可以体面一点。

    在这个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一些来自东方的书籍,一些商人的见闻,陆续传到了西方。

    产生的效果,简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西方的学者,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不放过任何一条信息。

    很快,一个繁荣,昌盛,平和,幸福,没有疾病,没有人挨饿,拥有睿智的君主,被哲人王治理的大明,就赫然出现在西方的舆论场上。

    在他们看来,东方世界,有一个强悍的帝王,作为国家的守护者,像是神明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国家,人们视君王为天之子。

    但是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人们会尊奉另一位哲人王的意见,而这位哲人王,是整个东方世界的公认老师,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太师”。

    在这个东方世界里,他们统一,强大,文明,理性,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轻徭薄赋,爱好和平,他们创造无数的财富,却不利用这些财富发动战争,而是把财富公平地分发给每一个人。

    他们有了无与伦比的技术发明,他们拥有可以俯视大地的眼睛,能够预警水火灾害,以及一切的灾祸。

    在东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瘟疫……一切都像是天堂一样……不,准确说,东方就是天堂!

    那里有着诸般美好,所有的道德。

    有商人把大明的货币送了回去,很凑巧,上面就有老朱的头像。

    很快,人们就把这个头像,视作神明。

    竟然有人跪倒祈求保佑。

    还有人找来凋刻大师,绘画高手,照着这个头像,制作凋塑,绘制画卷,然后供奉起来,祈求保佑。

    张希孟要是知道了,保证会大笑三声,幸好他没把自己的脑袋印在纸币上,不然还不是跟老朱一个下场。

    而事情居然朝着更加诡异的方向发展,据说在凋塑制成的那一夜,有人梦到了一个身着金色衣服的神明,他告诉当地贵族,要爱护你的子民,给予他们食物,干净的水,你会得到福报。

    当地贵族还真就按照梦中叮嘱的做了,果然,没有多久,当地的黑死病大大减少。

    这一下子更加不得了,周围的城市,全都被引爆了。

    更有人冲进了教堂,把里面的十字架搬出来,原地烧毁,最后把朱元章的凋像,郑重其事,供奉其中。

    什么上帝,咱投靠洪武大帝了!

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孙子

    推翻十字架,供奉朱元章。

    这件事情发生在意大利……当然了,准确说现在还没有一个叫意大利的国家,而是发生在了临近威尼斯的一座小城。

    所谓的贵族也没有梦到朱元章,更没有朱元章的提示,但他确确实实得到了一本来自东方的卫生条例。

    也就是张希孟最初在军中编写的,后来一版再版,连民间也广泛存在。大明很少发生大规模传染病,也没有太多的瘟疫,就跟这个卫生条例有莫大的关系。

    可以说这一本小册子,活人何止千万!

    有西夷商贾拿到,翻译之后,辗转传到了西方。

    此时这部小册子已经丢失了不少东西,大约还剩下的就是保持卫生,清洁饮水,另外还有些简单的方子。

    令人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个简陋的玩意,还真就起到了作用。

    贵族带头沐浴,并且开始喝热水,严格清洗食物。针对死亡的动物和人,进行掩埋,使用石灰消毒。

    经过了这些手段之后,鼠疫竟然奇迹般消失了,患病的人锐减九成以上……甚至连平常困扰他们的痢疾,皮肤疾病都少了很多。

    事实证明,洪武大帝确实比什么上帝管用多了。

    很显然,这个不起眼的小贵族赌对了,他像是拿到了尚方宝剑的传旨官一样,开始宣扬洪武大帝的教诲……在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帮学者,向着罗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面对瘟疫,你们毫无对策,你们的神职人员,死伤无数。

    你们保佑不了我们,只有洪武大帝,才是真正的神明,他热爱着子民,并且愿意拯救每一位子民。

    让他们获得平安和喜乐。

    一句话,爷叛变了!

    这个小地方的小小举动,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动静,因为在另一边,阿尔卑斯山以北,更多的风暴酝酿起来。

    来茵河两岸,同样饱受黑死病困扰。

    教廷束手无策,也让他们陷入了迷茫……该怎么办?

    是跟一些人宣扬的那样,要学习东方吗?

    要归属东方的神明,摒弃上帝?

    想什么呢!

    我们都信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轻易改变?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如果思想传播是这么容易的,那世界上岂不是早就没有战争了。

    针对来自大明的思想冲击,西方加快了脚步,开始推动宗教变革……他们最大的核心,就是什么是上帝的选民!

    很显然,上帝不会救所有人,只会选择一些人。而是否能够得救,首先取决于是否被上帝选中!

    这条提出来,可谓是戳到了西方人的软肋,简直说得太好了。

    首先,人有被上帝选中的预定,也有被上帝摒弃的预定……这就跟大明讲天下一家,四民平等针锋相对。

    我们是选民,你们是被抛弃的。

    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现在来自东方的知识,学问,方法,正在冲击着西方,并且产生了改变。

    有些人靠着东方的办法,保住了生命,获得了好处。

    这时候需要不需要感谢东方呢?

    或者说东方做了好事,是不是就比西方高贵了?

    不是的,绝对不是!

    因为不管东方做了多少好事,给予了多少恩惠……如果他们没有被选中,也是百搭。

    甚至他们把知识送过来,帮助我们对付黑死病,那也是上帝的意思。

    他们不过是尊奉上帝的意思,为我们这些上帝选中的人服务而已。

    我们只需要感激全知全能的上帝就够了,至于东方的蛮子,被上帝抛弃,谈他们有什么必要!

    所以说,如果不了解对方想什么,不明白他们的文化基因,仅仅凭着对他们好,就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那是做梦!

    人家完全可以通过缜密的论述,化解来自东方的冲击,丝毫不用怀疑,人家有这个本事,而且玩得还很娴熟。

    洪武大帝想要彻底取代上帝,还远着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这些大聪明没法解决的……那就是面对着黑死病,面对着眼前糟糕的局面,他们确实没有办法解决。

    稍微可靠一点的主意,就是来自东方的防疫卫生条例。

    尽管他们已经百般解释,但还是要看实际效果。

    并且有一大堆的学者,站了出来。

    他们呼吁反对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要认真接受东方的先进文明,来拯救处于悲惨和落后之中的西方。

    针对这些叛徒,向往大明的鹰犬,西方世界的背叛者……不能忍耐了,必须出重拳!

    所以在法国,一边和英国人打着百年战争,一边还在大肆露天烧烤,烤大活人!

    而在神罗境内,则是更进一步,用文火烤!

    “这是一帮疯子!”

    说话的人是卢秋云,就是当初偷张希孟的那位。

    他参与了朱英船队的环球航行,随后就率领商船队,四处出海做生意。以他那么跳脱的性格,怎么可能错过欧洲这片陌生的大陆。

    当他赶来之后,正好是大烤活人的时候……卢秋云被吓了一跳,他还以为生意做不成了。

    但是出乎他的预料,这些来自东方的商品货物,甚至是书籍,不但卖得很好,而且还贵得吓人。

    有人甚至询问他们,有没有大明的纸币,就是有洪武大帝头像的那种,如果有,他们愿意拿金子来兑换。

    毕竟相比起上帝,洪武大帝的力量,似乎更大一些……

    卢秋云算是看透了,这就是一帮虚伪的混蛋!

    他们贪图东方的商品货物,也希望从东方汲取智慧,对付黑死病,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承认,也不想接受自己不如大明的事实……所以他们一面宣传东方人被上帝抛弃,一边疯狂接收东方的一切,顺便着又把向底层百姓讲述真相的人,给做成烤肉!

    这么矛盾混蛋的事情,也就是他们干得出来。

    卢秋云观察了一些日子,他反而笑了……你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反正倒霉的都是你们自己。

    但是有一点,卢秋云发现,西方人当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他们的学者,工匠,还是掌握了很多宝贵的知识技能。

    卢秋云自然而然,做起了人口生意。

    你们不是认为他们私通大明吗?

    很好,不是私通,就是光明正大勾结大明……我们把人带走,顺便给你们一点丝绸茶叶……咱们公平交换,童叟无欺,这不是更好吗!

    然后你就能发现,一个学者,价值半匹绸缎,五斤茶叶,换一个娴熟的工人。

    更加紧俏的东西,居然是蔗糖。

    一包一斤的白砂糖,就足以换一个练习十年的老工匠!

    这到底是个什么荒唐的地方啊?

    卢秋云想不明白,但他确实赚了大钱。

    光是把绸缎茶叶卖到西方,就足有三倍的利润,这还不算往回运工匠,运学者的收益。

    随便几个来回,就足以财富自由,躺在金山上过完下半辈子。

    卢秋云甚至想辞官不干,干脆当个商人算了。

    但是他还是想为大明朝做事的,毕竟他是个有理想的贼。

    所以卢秋云把欧洲的荒唐情况写成详细的文字报告,安排人,先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大明朝。

    漂洋过海,即便最快的船只,也有一年的时间,才能送回大明朝。

    而就在这段时间,倭国方面,土豆已经连续三年丰收。

    在西南方面,种植土豆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五十万户……伴随着土豆的快速传播,整个大明的主张,也在快速推进。

    以遣明使为代表的全面学习大明派,还有以幕府为首的适当学习大明派,矛盾越来越激化,双方的冲突,已经近在迟尺,即将爆发。

    而大明朝,也进入了洪武十八年,朱元章依旧在带着孙子,只不过又陆续来了一些新的种子,比如红薯,比如玉米,还有葵花籽……

    老朱带着朱雄英,忙碌在田间地头。

    而张太师,还是在着书,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打破了张家的平静……张庶宁会率领一批龙场中学的学生,参加济民学堂的考试。

    他还跟张希孟讲,如果方便的话,他想带着这些学生来应天瞧瞧,去看看皇宫,去看看位于棋盘天街的英烈祠堂。

    面对这个要求,张希孟毫不迟疑答应了。

    “师父,庶宁居然提前一年完成了教学,确实厉害。您老人家要不要打个赌,看看有几个学生,能够通过考试?”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看着兴奋的夏知凤,他只能哼了一声,“我现在不关心学生,我关心什么时候抱孙子!不要说朱雄英了,就连朱高炽都满地跑了,你们知道吗?”

    夏知凤瞬间红了脸,,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瞧您老人家说的,这事又不是我说了算,跟你儿子讲去!”

    张希孟气得翻白眼,“那个混小子要是听我的,我还着急什么!你们务必抓紧点,让我赶快抱孙子,我不能在这事上输陛下太多啊!”

    夏知凤到底忍不住,笑了出来,“我跟庶宁写信,您老等消息吧!”

    夏知凤开开心心走了,而此刻的张庶宁,带领着超过两百名学生,从贵州出发,浩浩荡荡,向着济民学堂进发。

    黄观并没有跟着过来,而是留在学堂,继续教导其他的学生。

    “这就是咱们的大明……物阜民丰,山河壮丽!”张庶宁迎着阳光,笑呵呵道:“你们是第一批走出龙场的学生,日后还会有更多……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应天

    勿负韶华,勿负大明!

    这是张庶宁对学生们的期待,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要求。

    他相信一个伟大的国家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撑着,唯有如此,才能将亿万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放在如今的大明,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公正公平,机会均等。

    虽然大明也在积极开拓,利用海外的财富,填补窟窿,发展工商,积累财富。但是在张庶宁想来,要真正积累财富,最好的办法还是激发所有人的热情,让大家伙努力起来,各尽所能,唯有如此,才能迅速让大明朝强大。

    在国家发展这一点上,张庶宁和朱棣简直南辕北辙,想法完全不一样,朱棣是一心琢磨着从外面想办法。

    就在去年的时候,他带着船队,南下旧港,设立旧港宣慰司。

    而且朱棣以旧港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包括爪哇,三佛齐,真腊,占城等地,全都纳入了朱棣的势力范围。

    值得一提,朱棣还很快发现了来钱的路子,那就是数量惊人的香料。

    没错,朱棣开始疯狂向大明输送各种香料,一船一船,在朱老四的努力下,大明老百姓终于能吃上廉价的五香毛豆了。

    要知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香料都是很昂贵的东西,比如大明朝给官吏发俸禄,就出现过用胡椒、八角充数的例子。

    现在昂贵的香料,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

    在另外一面,老朱和朱雄英,也在培育花生,要不了多久,花毛一体就要占领大江南北的酒桌了。

    这个天下处于一种高歌勐进之中,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到处都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繁荣。

    大批的海外夷商学者,充斥其中。

    无论南北,任谁看来,都不会有丝毫怀疑,即便是盛唐气象,也就是如此罢了。

    此刻的大明,到底还缺少些什么呢?

    或者说,盛世大唐,又是怎么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彻底终结的?

    这一点张庶宁并不是完全清楚,或许他爹可以给出相对客观的答桉。只不过有答桉,并不意味着就能避免。

    一个国家,在快速高歌勐进的时候,必定会吸纳无数的土地,吞并许多的部族,在这个国家的边缘地区,大肆开疆拓土,吸收许多对这个国家没多少归属感的群体。

    这样成就了国家的庞大,也为国家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就比如安禄山之流的胡人,他们被大唐招揽,成为领兵大将,坐拥巨大的权柄。随后在窥见朝廷虚弱,无力制约他们的时候,就断然起兵,向朝廷发起了挑战。

    唐朝真正解决了安史之乱吗?

    貌似乱军首领都被杀了,天下也回到了大唐皇帝手里,确实是平定了……可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安禄山、史思明固然死了,但是次一等的叛军将领,却依旧存在,而且还被封为了节度使一类的官职,依旧把持地方。

    旧的藩镇势力没有铲除,又添了新的藩镇,从此武人势力,更加难以遏制。

    以至于天子威望,荡然无存,地方藩镇,把持一切,俨然一个个土皇帝,发展到了最后,唐朝灭亡,天子,兵强马壮而已!

    秩序彻底崩塌,天下一片混乱,影响之长远,简直难以估量。

    张庶宁不想讨论太多的历史,他总是觉得,像北平那种地方,也包括土司把持的西南,如果不进行彻彻底底的教化,彻底的改变,就很难保证这些地方,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而教化成功的标志,就是这些地方的青年才俊,能够通过考试,进入朝中为官,并且达到相应的位置,在这个庞大的国家,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唯有如此,才能笼络人心。

    而且张庶宁还有个想法,这种提拔青年才俊,绝对不能是皇帝看上谁了,就强行提拔到朝廷,也不能是简单选几个忠心的土司,就可以的。

    必须是这种广泛,公正的考试,对内对外,全都有足够的说服力。

    这是他在龙场教书,悟出来的一些道理。

    这一次他就要践行自己的想法。

    张庶宁带着学生们,辛辛苦苦,翻山越岭,来到了星子县,准备参加济民学堂的考试。

    他们的到来,已经早就惊动了许多人。

    比如张庶宁的同学,毕业后留校的景清,就把济民学堂的底细,透露了一个干净。

    “你不知道啊,咱们山长刘三吾已经吓坏了……他生怕重蹈当初复旦学堂的覆辙,一把年纪,晚节不保。所以早早告诉我们,务必要把这一次的入学考试办得稳妥,所有题目,考试评卷,都要经得起检验,让谁也挑不出毛病,唯有如此,才能服众!”

    张庶宁微微一笑,“景师兄,你说现在就算公平吗?我们大老远翻山越岭,辛辛苦苦,大把的时间,都扔在路上,跑过来考试,不能说比江西的学生,还占便宜吧?”

    景清怔了怔,无奈笑道:“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年贵州,广西这些地方,包括云南在内,都没有出过几个学生……济民学堂的规矩,一个省要出来十个以上的学生,才能单独设立考点,不然大动干戈,携带着试卷,千里跋涉,中途万一泄露,也是麻烦,后果谁也担不起!”

    张庶宁呵呵道:“这项规定到底是什么意思,师兄还不明白?你到翰林院瞧瞧,有三甲同进士吗?”

    景清脸上一红,“看破不说破,而且你要是觉得不合适,怎么不跟太师说啊?请他老人家帮忙?”

    张庶宁摇头道:“什么事情都找我爹,是不是太过分了?而且考生不足,没法设立单独的考点,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不会让父亲的为难的,而且这一次我信心十足!”

    景清一怔,“师弟,你真有把握,拿下十个名额?”

    张庶宁呵呵一笑,“不是十个,是三十个!”

    “三十个!”景清大惊,“我说张师弟,你可不要把牛皮吹爆了啊!”

    张庶宁大笑,“我这一次带过来的,有贵州的学生,也有广西和云南的学生,我们要为这三个省争取三处考点!”

    景清目瞪口呆,好大的野心啊!

    时至今日,济民学堂的名额里面,江西依旧占据半数,其余几个文教大省,包括应天,能够瓜分四成,仅剩下的一成,给其他各省分,甚至还有些高丽和倭国的人,会来济民学堂,参加考试。

    像贵州这种地方,这么多年,就没有能考出来的,广西情况也是类似,云南最好的一年,只有三个人考入济民学堂,已经可以敲锣打鼓庆祝了。

    想要一下子考上三十人,而且每个省还要超过十人,这难度不是一般大。

    “张师弟,要不然这样,你跟太师说说,额外照顾一下,你看如何?”

    张庶宁大笑摇头,“用不着!我只求在考题上能尽量公平,别拿一些偏远地区学生不懂的东西,来湖弄事!除此之外,我相信我的学生,天下人的才智,没有什么差别!”

    景清无语了,他算是明白了刘三吾担心什么玩意。

    张庶宁这几年,算是跟出题人斗智斗勇,从教化部到各个学堂,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别看他不找张太师出面,但是谁敢耍手段,那惹来的就不只是雷霆之怒那么简单了。复旦学堂倒霉的那一次,至今还没缓过来。

    这要是出了点差错,晚节不保,刘三吾绝对死的心都有了。

    不过仔细想想,有张庶宁在,对这些落后地方的学子,又是何等幸运,至少没人敢玩阴的。

    他们辛辛苦苦,早起晚睡,付出了几倍的辛苦,翻山越岭,走了两个多月,前来参加考试,如果还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公平,那又该是何等的失望!

    所以,加油吧!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来,张庶宁早早起来,提着一盏马灯,把学生送到了考场外面,然后目送着他们,一个个进入考场。

    同样的,还有更多的人,也送自家孩子过来。

    对于这一支来自西南的队伍,他们并不是那么友善,相反,有人眼睛之中,还带着荼毒,仿佛被抢走了什么似的。

    甚至还有人念叨着,一帮山里的娃子,跑这边丢人现眼,你们能考得上吗?白白浪费钱财,在家里放羊喂猪不好吗?

    张庶宁很清楚这些,他甚至好想大笑三声,有些人急眼了,他们骂人了,这就证明自己做对了!

    要是没动人家的利益,没让人家感觉到危机,又怎么会骂你!

    所以,骂有时候是一种更高级的鼓励!

    前后两天时间,考试顺利结束。

    又过了十天,成绩终于出来了!

    西南三省总计通过考核的学生,一共是四十三人!

    其中贵州十七,云南十六,广西只有十人,而且其中一人还排在了倒数第一,险险过关,但不管怎么说,到底是通过了考试。

    “从明年开始,贵州、广西、云南,三省都会有考点了!你们的学弟学妹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考试了!你们是家乡的英雄!”张庶宁冲着学生们,兴奋说道:“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会带你们去应天……所有人都去!去看看大明的国都!”

    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当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或许直到此刻,西南之地,才算是彻底归心!

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学生

    张庶宁给自己的学生,每人买了一双布鞋。

    没错,从家乡出来,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穿的是草鞋。

    而就是穿着草鞋的娃,通过了济民学堂的考试,进入大明的顶级学府。

    一双新鞋,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有那么几个孩子,把鞋接在手里,却舍不得换上。

    他们偷偷藏起来,想要带回家中,拿给弟弟妹妹,或者交给他们的父母,毕竟在他们那里,有人辛苦了大半辈子,一直是赤着双脚,行走在山间田地,用尽所有的力量,艰难生存。

    要不是大明推行了均田,给了他们土地,又给他们减免了大部分的税赋,或许永远都不要想着上学读书,更不要想着走出家乡……

    “穿上!”

    张庶宁出现在了那几个孩子面前,用很严肃语气命令。

    他们不明白温和的山长为什么会突然严厉起来,但还是乖乖换上了新鞋,和其他人一样。

    “在没有参加考试之前,你们就是路上的旅人,行色匆匆,满身风尘,满脸狼狈,穿着破衣草鞋,只要还能读书就好。而通过考试之后,你们变得不一样了,你们是家乡的希望,是其他学弟学妹的榜样……我不希望你们穿金戴银,但我希望你们穿戴整洁,尊严体面。而且,我们是去应天,去大明的都城,要尊重我们的国都,尊重自己……好好穿着,破了先生再给你们买新的。总之,这是去应天,明白吗?”

    几个学生怔了怔,终于用力颔首,他们听得出来,应天,确实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

    他们坐上了大船,张庶宁领着他们,顺江而下,直奔应天而来。

    船上欢声笑语,孩子们不停讨论,畅想着应天的场景。

    可即便他们的想象力再丰富,依旧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因为就在码头之上,有一个巨大的东西,当空悬着,在这个巨大东西的下面,挂着吊篮,吊篮上面,似乎还有人,手里挥舞着彩色的小旗?

    是欢迎我们吗?

    显然不是,这只是临时指挥船只入港的热气球而已。

    一件发明,能带来的改变,确实是太多了。

    应天的建筑,依旧以砖瓦木料为主,又堆放了太多的木柴杂物,几乎每天都有火灾发生,如果赶上元宵节这种张灯结彩的日子,更是火灾频发,防不胜防。

    但是随着热气球的出现,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让火灾整体下降了七成……只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根据朝廷的评估,要想解决问题,最好要改变应天百姓的烧柴习惯。

    简言之,要推广煤炭!

    毕竟这已经是北平验证过的,煤炭确实比木材安全多了。

    至于煤炭来源?

    那不是有北平吗!

    整个大明朝,北平的煤炭分布,确实比南方更广更多……长城以外的漠南地区,还有辽东,全都是储量惊人的大煤矿。

    挖煤成了北方又一大产业。

    不计其数的煤炭要运到南方,供应城市需要。

    这就需要在运输工具上面,实现突破。

    而且中书省已经下达了命令,每运到应天一千斤煤炭,可以得到一百文补贴。

    不管你怎么送过去,补贴都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你改进采掘工具也好,发明新的运输工具也好……甚至你继续大缺大德,压榨外来的苦力,捞取更多的利润也行。

    总而言之,想赚钱吗?

    开动脑袋瓜子吧!

    在另一方面,木质建筑的问题太多,又催生了另外的奇思妙想……咱能不能找到防水的材料,不容易燃烧的。

    如果有所突破,南方这么多城市,上千万人,那个利润空间,简直不敢想象!

    此刻的应天,汇集了太多的聪明人,大家伙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寻找着突破的方法。

    就在此时此刻,张庶宁到了应天,迎接他的是张承天和夏知凤。

    张庶宁先到了夏知凤面前,两个人也有些时候没见了,虽然书信往来,但怎么能抵消相思之苦。

    此时的张庶宁,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他身量修长,眉眼清秀,动作潇洒矫健……乍一看,和张希孟有着八分神似。

    他穿着布衣布鞋,身上也没有玉佩一类的装饰,但就是贵气难当,怎么看怎么顺眼。

    相比之下,夏知凤也成了个大姑娘。

    她不是那种倾国倾城的好看,第一眼还会觉得有些普通。但是一个才智卓绝的女子,又怎么会真的普通?

    她有一种张庶宁都比不上的才气,还有着寻常人难以企及的自信。毕竟在她专精的领域里,除了老师之外,或许就是她了,至少能排进前三名!

    这种行业大老级别的人物,天生蔑视权威,王侯公爵,过眼烟云,唯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真理永存!

    张庶宁和夏知凤,两个在全然不同领域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竟又是那么和谐,仿佛天生就是一对似的,没有更般配的。

    “大哥,师姐!你们别互相看了,咱说句话行不?晚上吃啥啊?”

    张庶宁一扭头,看了看张承天,无奈摇头,“明明长大了,人也瘦了,怎么还不改吃货的毛病?”

    张承天不客气道:“哪怕是咱爹都说民以食为天,陛下种了那么多新作物,还不是为了老百姓吃饭……你这次好不容易回来,我做东,请你吃烤鸭,正宗的应天风味,怎么样啊?”

    张庶宁一笑,“那敢情好,就这么说定了。”

    他一扭头,冲着甲板上喊了两嗓子,“下来吧,别等着了!”

    这一嗓子,就见一大群少年争先恐后,从船舱上下来,快步跑过来!

    张承天看到这一幕,顿时傻眼了。

    因为张庶宁没急着让人下来,他还以为已经提前安顿好了,这才大包大揽,要请客的。

    谁知道竟然是张庶宁耍得手段,他故意让学生们等一等,轻轻松松,给张承天挖了个坑儿。

    “快谢谢你们师叔……用不着客气!”

    学生们笑嘻嘻拜谢,张承天的脸都黑了。

    “大哥……你,你真行!”

    张承天半点主意都没有,只能赶快往烤鸭店去。

    “这么多人,一定让他们打折!”

    张庶宁却是笑道:“二弟,打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再请几个切片师傅,不然这么多人,我怕忙不过来!”

    张承天听到这话,差点跪了。

    别提打折的事了,能让人免了工钱,就算是给自己面子了。

    可事实上烤鸭店的老板听说是西南来的学子,领略应天风光……他主动挂出了牌子,不接待其他外客。

    又请来了十来个帮手,一起忙活。

    等张庶宁领着学生过来,这边的薄饼,鸭肉,葱丝甜面酱,全都准备妥当。

    二百名学子,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山长,这是应天!真好!”

    张庶宁笑容可掬,“没错,这就是应天,就是很好!”

    他又扭头,对苦着脸的张承天道:“不错,算是你立功了,别老苦着脸,你要是心疼钱,找咱爹要去!”

    张承天翻了翻眼皮,“我活的不耐烦,去找咱爹?我算是看透了,在这个家里,就我最受气……对了,大哥,你这些学生成绩怎么样?我,我不是问考上的。”

    张庶宁怔了一下,“你问这个干什么?那些考上的,他们肯定要去济民学堂读书,以后何去何从,要看他们自己。”

    张承天点头,“我知道……我是想问,有没有人,愿意来拱卫司?”

    张庶宁微微迟疑,这时候夏知凤笑道:“他啊,到了现在,还光杆指挥使,除了朱春,一个手下都没有。”

    张承天急了,“师姐,你别瞎说,我有很多眼线的,要不然我哪来那么多消息!我现在缺少可靠的人,要听话的,没什么瓜葛,老实诚恳,聪明好学……”

    张庶宁默默听了听,竟然有些动心。

    “我的这些学生,你能要多少?”

    “二三十人吧!”

    “待遇怎么样?”

    “比照拱卫司的待遇呗,小旗起步,行不?”

    “有住处吗?”

    “有,功德营旁边的单间,行不?”

    张庶宁想了想,终于点头,“我可提醒你,我的学生心思单纯,来自乡下,你别让他们干为非作歹的事情!”

    张承天仰天大笑,“大哥,你当拱卫司干什么的?我们是正儿八经研究情报的,我要给陛下,还有咱爹,提供最专业的情报。我们可不是锦衣卫!”

    张庶宁终于点头……张承天心情大好。

    “烤鸭不算什么,回头师叔领着你们上街,看到什么好,就买什么,钱……走拱卫司的账!算是考察成员了。”

    张庶宁一听,瞬间就想给二弟个巴掌!

    好家伙,又让老朱当怨种了,你就不怕陛下发怒啊?

    事实证明,张承天一点都不怕。

    他从这一批学生当中,挑出来十八个人,悉数授予拱卫司小旗身份。

    别看现在他们还默默无名,算不得什么,但是若干年后,拱卫司可是声名赫赫,探查情报,除掉大明对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啊!

    不过在当下,他们还来不及畅想未来,因为他们还有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前往皇宫对面的英烈祠堂,去拜祭创立大明的英灵。

    顺便还要看看展览馆,了解均田政策,看最初的兴学令,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有今天……

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

    隆赞是一名彝族少年,更准确说,他是一名奴隶,不光是他,他的父亲,祖父,全都是。再往前是个什么情况,他就不知道了,毕竟知道了也没有用,难道还能逆天改命不成?

    八岁以前的隆赞,没有穿过鞋子,没有新衣服,身上只是披着兄长的旧麻片,在山中穿行,替老爷放羊采药。

    一背篓的药材,才能换来一斤杂粮,拿回家里,母亲能高兴一整天,因为有了这些贴补,家里的五个孩子,还有两位老人就能每人分到一碗饭。

    更多的时候,却是采不到这么多药材,也换不来粮食,隆赞只能分到半碗稀粥。

    几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吃不饱饭,肚子里空落落的,火烧火燎,大半夜的时候,经常哭醒,泪湿衣襟。

    饥饿绝对是最残酷的一种刑罚,土司掌控之下的百姓,与坐监牢,受酷刑的犯人无异!

    而这个监牢,又彷佛无边无际,无法无天,笼罩四野,遮蔽天日,无从打破,不可战胜……直到那么一天,一队穿着鸳鸯战袄的明军出现了。

    他们先是开到了土司的府邸,双方进行了长久的友好交流。

    随后就传出均田分产的动静……大约是三个月后,隆赞清楚的记得,那个下午,破旧的饭桌上,第一次出现了满满的一盆干饭!

    家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围坐在一起,眼睛里冒着光,不停流着口水。

    那是隆赞记忆中的第一次饱饭,他清楚记得,自己吃了足足三大碗,鼓鼓的肚子,像是个青蛙,他只想躺在那里,慢慢享受着,此时便是死了,也心满意足了。

    难怪临刑前都要吃一顿饱饭,能吃饱,真是福气!

    后来隆赞才知道,是土司老爷开恩,把土地分给了寨子的百姓,还很大方,免除了家家户户的所有租子。

    往后只要向朝廷缴纳三十税一的田赋就行了。

    百姓肩头的负担骤然减轻了,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饱饭,同隆赞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老人们都念叨着,感谢头人的恩典。

    只不过隆赞却忘不了那些穿着大红衣服的明军,他总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他去问母亲,问长辈,但是很可惜,他们都说不清楚。

    直到十岁的那年,周围有了第一家学堂,他听说那里的先生什么都知道,隆赞就立刻决定,进入学堂。

    两年多之后,他又顺利升入了刚刚成立的龙场大学。

    又是近三年的学习,当初困惑他的事情,早就有了答桉。

    明军向各地土司提出要求,让他们交出土地田产,并且放弃一切租税……由朝廷根据他们地盘的多少,提供一些补贴,一共十五年。

    也就是说,是朝廷拿钱粮买下了土地,又把土地交给了他们。

    根本不是什么老爷开恩。

    他们每年三十税一,这点田赋甚至不够给土司的,朝廷每年要拿出一大笔钱,贴补贵州的衙门开支,还要拿出许多钱,兴学修路。

    另外还有一群老兵,在贵州修桥铺路……

    隆赞还知道,那些土司老爷们,除了少数开明,愿意配合朝廷的,多数都不愿意,但是摄于明军的威势,他们不敢不听。

    另外还有极少数负隅顽抗,同明军冲突,被大军直接消灭。

    正是这样,才有了西南的均田。

    为此还有许多明军将士战死。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为了他们而死的!

    为了让他们吃饱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但是隆赞也听到了另外一些声音,说是外面来的汉人,杀死了他们的头人。这些土司头领都是真正的勇士,早晚有一天,还要把明军赶出去,要把土地拿回来!

    年轻的隆赞听到这些话,简直想大笑三声。

    什么叫把土地拿回来?

    明军在,土地在我们手里。

    明军被赶走了,土地不就又回到你们手里了吗?

    正因为如此,隆赞每到假期,都会跑到各个村寨,去做宣讲员,把道理告诉各地的百姓……为此他还挨过打,有一个从前土司手下的官,用铁锹噼在了他的头上,隆赞血流如注,几乎丧命。

    足足三天,才苏醒过来。

    偷袭他的人,被判了斩首。

    行刑的时候,隆赞还去看了。

    昔日耀武扬威的家伙,痛哭流涕,卑微如虫。

    隆赞也是第一次亲眼见识,原来所谓的大人物,在失去了权柄,面对死亡的时候,竟是如此卑微,丝毫不比奴仆好到哪里去!

    他越发觉得,书里讲得四民同等,男女一致,是最大的道理。

    很快,隆赞因为成绩优异,随着山长前往星子县,参与济民学堂的考试,他在所有贵州学生中间,排了第七名。

    虽然不算太靠前,但是作为一个十岁才开始读书识字,又是彝族出身的少年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这一次他又到了应天,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大明都城。

    他在英烈祠堂的展览馆里,发现了最初的均田大纲,看到了再造华夏的祭文,同时也看到了张太师拟定的兴学令。

    他和其他同学都瞪大眼睛,不错神看着……因为他们很清楚,就是这一道道的法令,一项项主张,让他们脱胎换骨,有了自己的尊严。

    不光如此,他们还知道了有关法令的来源,种种初衷。

    张山长也会给大家讲解,他说得可比老师有趣多了。

    毕竟那就是他爹弄的,怎么会不清楚……

    隆赞觉得在应天的日子,简直是最快乐充实的时光……眼瞧着就要结束,他们之中,有一大部分要返回省份。

    他们可以去应聘小学教师,也可以继续复读,参加考试,或者去衙门里谋一份差事。

    毕竟中学的优秀毕业生,不管能不能考入顶级学堂,都是了不得的人才。

    当然了,如果他们选择复读,明年的情况就会好很多,西南三省,会有属于自己的考点。再也不用辛苦跋涉了。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人,被拱卫司挑中,从此就能给陛下尽忠,报答朝廷大恩。隆赞甚至有些羡慕他们,自己接下来要去济民学堂读书,几年之后,学了更多的本事,也可以替大明做事,报效朝堂!

    不过在他们各奔东西之前,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山长的婚事。

    没错!

    张庶宁要和夏知凤结婚了。

    本来还说想在贵州成亲,但是夏知凤的老爹坚决不同意。开玩笑,你们两个小崽子,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想法,但你们不能太有想法了。

    “老亲家,不是我说你,你就是太纵容孩子了。你可是一家之长,一国太师,要拿出咱长辈的威风,不听话的就要打。该管的事情就要管,他们总想着标新立异,这老礼还要不要了?”

    张希孟哈哈大笑,连忙给夏老爹倒了一杯酒。

    “这话说得对!庶宁啊,听见你岳父的话了吗?”

    张庶宁只能尴尬笑笑,要说跟他爹还能讲道理,但是面对岳父,他可是无话可说。

    夏知凤倒是不太高兴,“爹,你不知道,这么多人,凑在一起,烦都烦死了,还不如安安静静的,也用不着劳心费事!”

    “那可不行!”夏老爹断然道:“这事情俭省不得。一辈子就这么一次,要白头偕老,热热闹闹。宾客登门,也是个见证人,他们祝福你们,约束你们,让你们老老实实,好好过日子,不管怎么说,当爹的还要这个面子!”

    张庶宁见岳父这么说,也只好笑道:“请您老放心,办就是了。只不过请帖怎么发,我们说了算!”

    这事张庶宁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因为当真照着朝野的人物滥发,人人都有份儿,他这个婚事也就剩下唱人名了,别的事情啥也别干了。

    对此张希孟也没说什么,只是告诉他,要记得请陛下和太子……这事张庶宁倒是不会忽略,毕竟夏知凤还是朱雄英的老师,有这一份关系在,无论如何,都要请过来的。

    只不过夏知凤又告诉张庶宁,陛下给皇孙挑了一堆伴读。

    这里面有来自江西的神童,也有来自山东的,比如解缙、杨士奇、铁铉,一共二十来个学生,要不要请过来?

    “他们都算是你的学生吗?”

    “算!”夏知凤很肯定道:“我发现里面有不少好苗子,久后必成大器……关键是我们请了皇孙,他们都是同学,不好不请。”

    张庶宁用力点头,“只不过请了你的学生,那我带来的那些怎么办?”

    “一起请呗!就是多几双快子的事情。”夏知凤说得很干脆。

    张庶宁也没法反驳,也罢,听媳妇的!

    只不过他们俩又盘算了一下,像是胡俨,他从安南回来,应该请他,另外还有几家勋贵的子弟,也在皇孙伴读之列。

    同时张庶宁出版教辅,也有些朋友。

    此外济民学堂,复旦学堂,包括北平大学堂,都有在应天的学生,办事人员。其中很多都是张庶宁的同窗,学生。

    再有,夏知凤也数次讲学,阐发她的天文学见解,像是陶成道这些人,也是要邀请的。

    渐渐的,小两口的脸色都变了……我的天啊!

    不知不觉间,怎么他们俩都门生弟子,遍及天下了?这不科学啊!

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开疆

    如何形容高门,在不同的文学作品里,会有不同的写法。比如有些人认为高门就是浑身上下,全都是名牌,珠宝首饰,价值连城,就差把我很有钱写在脸上。

    但是表面的财富,并不能真正抬高门第,相反,只会让人感觉一种暴发户的俗气。

    就拿张庶宁的这场婚礼来说,花费多少,有多少排场,什么十里红妆,全都在其次,仅仅说一点,作为大明最好学府的山长,刘三吾刚刚进京,前往教化部述职。

    这么一位堪称大明高等教育执牛耳者,在来客的名单上,也仅仅排在了第三桌……而且还是看他教导过张庶宁,算是昔日的老师,不然就要弄到十桌开外去了。

    在今天的太师府,什么公侯勋贵,都是最不值钱的。

    毕竟光是公主,就有十几个,皇子更多,你们这些人,还是靠边站吧!

    对不起,当真上不得台面。

    不过很显然,在这场婚礼上,光凭着身份地位,还是没法排在前面。

    张庶宁发现刘三吾在第三桌,立刻就给张承天一个眼色,小胖子心领神会,忙不迭告诉老爹。随后刘三吾就被请到了第一桌。

    等他一过来,立刻就腿软了。

    在这一桌,有大宗正李贞,御史大夫徐达,太子朱标,中书首辅孙炎,都给事中宋廉。另外还有提督大明银行江楠,太师张希孟,空着的两个座位,是给马皇后和朱元章的。

    没错,整个大明朝,能说了算的人,全都在这一桌上了。

    刘三吾进京,想的是多给济民学堂争取些经费。

    毫无疑问,他们这里面,有一个人点头,刘三吾的事情立刻就有了着落。

    可刘三吾是真的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给自己惹祸。

    等他见礼问好之后,正巧朱元章两口子也来了。

    来宾见礼之后,老朱到了位置,坐了下来。

    先是和张希孟两口子说了会儿吉祥话,随后又看了一圈,把目光落在了刘三吾身上。

    “庶宁这孩子,是咱看着长大的。孩子着实是好孩子,他对咱大明朝有功啊!徐达……你说朝廷几时,才算拿下了西南?”

    徐达立刻道:“上位,国初的时候,汤和经略西南,朱英领兵收复云南,彼时西南就算是大明疆土。”

    朱元章点了点头,可又摇了摇头,“你说得对,但又不全对。收拢一个地方,贵在收拾人心。只要上下通畅,各按其所,才算是真正深入人心,掌握了疆土。庶宁在龙场办学,送数十名学生,进入济民学堂,成为大明栋梁之材。直到此刻,才算是收拾了西南之地,你意下如何?”

    徐达立刻笑道:“上位明鉴,如此看来,兵马所致,还要教化所致,这二者是同样重要,或许教化更重要!”

    这时候张希孟笑道:“军事掌控,是推行教化的前提,没有军事掌控,就不可能顺利推行教化。而顺利推行教化,又能降低掌控成本,长久安全地控制疆土。这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不分彼此!”

    朱元章忍不住大笑,“听见没有,太师真是会说话,二者确实不相伯仲,不分彼此。这么说来,庶宁他们也算是将军,功绩可以和魏国公不相伯仲啊!”

    徐达笑道:“确实如此。上位看得真切。”

    他们聊了几句,朱元章才道:“打仗固然要主将神勇,可也要后面跟得上,辎重粮草,饷银军械,一样少不得……刘卿,你们这些学堂,就相当于户部国库,是负责后勤辎重的,你们可要心里有数。”

    刘三吾一怔,就要站起,旁边的张希孟摆摆手,“上位寻常问话,用不着太过在意,就是闲聊罢了。”

    刘三吾心里发苦,他哪敢真的当成闲聊啊,不过他到底没有站起来。

    “太师说的是,我琢磨着,应该用心培养,凡是考入学堂的西南学生,都要给予扶助,提供学费,帮助安顿。再调派最好的老师,确保成才。”

    张希孟突然一笑,“刘山长,按你这么说,是不是往后应天的学子,应该去西南,读龙场中学啊?”

    刘三吾顿时大惊,忙道:“太师,我没有这个意思,请太师万万不要误会……”

    张希孟摆手,“不必如此,我想说的是,对学生务必要一碗水端平,有困难,不管是哪里的学生,都是一样。或许西南多一些,或许其他地方少一些,但总之只要是有难处,就要一视同仁,不可区别对待。”

    朱元章也颔首笑道:“太师所讲,正是咱心里所想,说到底,还是公平!教化学生,等同于开疆拓土,如果拿捏不好分寸,主事之人可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

    刘三吾又是浑身一振!

    能跻身这一桌,固然是给足了自己脸面。

    但是这些话却和刀子差不多,全都往自己身上招呼,刀刀见血,直戳要害,确实是有点疼啊!

    而且他们提出的要求,也着实难办。

    你说要优待西南的学生,人家跟你讲别的地方也有处境不好的学生。

    要求公平对待学生,又把教化看得这么重。

    毫无疑问,西南,西北,偏远的地方,任务更重!

    这要是不拿出一点对策,自己这个山长,就成了罪人了。

    “启奏陛下,臣,臣窃以为在分配名额的时候,可以更加公允一些……我就在想,没有足够学生考进来,就不设考点,是不是合适?就,就拿这一次来说,如果没有庶宁前往贵州办学,西南三省,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设立考点。同样的情况,还有西北几省,秦王和晋王都打算设立一所学堂,西域方向,教化任务,更加繁重,甚至还要面对帖木儿势力……我以为能不能选派一批优秀的老师过去,并且派遣学生,互相往来交流……毕竟总不能再靠着庶宁去西北办学,解决这事情吧?”

    听他这么说,张希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是这个意思,公平是我们的理念,壮大国朝,推行教化,巩固疆土,又是我们的实际需要……应该怎么权衡,正是你们的使命所在!”

    刘三吾连连点头,“多谢太师教诲,下官明白了。”

    老朱笑了笑,“太师的话,你明白最好,不过咱要看到效果,立竿见影的效果……江西的水平确实高,这点咱也知道,但是江西学子在济民学堂的比例太高了,要压缩。同样的,还有山东学子在复旦的比例,北平学生在北平大学堂的比例……都要往下压。不要觉得不公平,咱拿着大明的财税,养了这么几所学堂,要是还不满意,那就有些贪心不足了。”

    刘三吾苦兮兮点头,说到底,还是要割肉啊!

    不过他也没有办法,事情到了今天,也只好如此了。

    相比起几年前,大明的条件又好了很多。

    除了三所顶尖儿学堂,以北平师范学堂为首的十家师范学校,已经陆续招生,并且已经产生了毕业生。

    比如张庶宁在龙场办学,即吸引了一些师范学生过去。

    他们对于考入济民学堂也是斗志昂扬。

    或许他们不行,但他们的学生一定能行!

    此时正是师范学生大批量毕业的前夜……过去推行兴学令,最多也就是识字罢了,到了这一次,却是可以进行分科教学,推行新的知识。

    冥冥之中,张庶宁的举动,都推动了大明的教育事业往前走。

    上一次,是打破富贵高门对学堂名额的垄断。

    这一次却是推动教育资源向全国平均。

    而且很明显,这一次是往西平均。

    西南,西北,这些地区,将得大批投资,同时还有一大批的优秀教师加入。

    整个局面,绝对会大为改观。

    就在他们聊天的时候,张庶宁已经骑在马背上,一身喜庆的大红,将新娘子的三十二抬大轿,迎接了回来。

    很难得,这一次他没有拒绝。

    毕竟这是他认准要牵手一辈子的人。

    此外,以夏知凤现在的科学成就,她的确当得起。

    夏知凤不光提出了地圆学说,而且在力学上面,也很有建树……她现在正在鼓捣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如果不出意外,在二十四五岁之前,觉得有希望拿出成绩。

    而且夏知凤可不是那种会把余生拿来寻找神明的人,更何况又有张希孟的指点,今后这丫头,注定是科学史上的丰碑!

    有些待遇,也是理所当然。

    张庶宁将新娘子送进了洞房,回过来,各处敬酒。

    不用担心,体贴的张老二已经把张庶宁的酒水都换成了白开水。

    唯独到了刘三吾这里,张庶宁换回了正儿八经的烈酒。

    “老山长,过去学生给你添乱了。”

    刘三吾慌忙道:“可不能这么说啊!你的苦心我都明白,说起来能有你这个学生,是我面子有光!”

    张庶宁连忙点头,随后很认真道:“多谢老山长体谅,今后孩子们就要拜托先生了!”

    刘三吾慌忙道:“放心,我明白,这是关乎大明前途的大事,我又怎么会湖涂!回头我就联合其他各个学堂山长,共同上书,针对考试名额,进行重新分配!”

    张庶宁连连道谢,他又陆续到了其他的桌子,最后他才去了位于东跨院的学生区,自己的学生们都等在这里。

    “山长,你好帅气啊!”

    张庶宁脸色微微涨红,“我能教你们的就这么多了,记住了,往后成亲的时候,一定不要请太多人!”

    说完这话,张庶宁一扭头,直奔着茅房就走,身背后是学生们疯狂的爆笑……

第八百七十九章 开国旧事

    张庶宁在婚礼的第三天,就找到了张希孟。爷俩坐在花厅葡萄架下面,乍看之下,除了蓄须这一点,父子竟然差不太多,都是高高瘦瘦的。只不过张希孟看来有种智者的超然,而张庶宁则更多是勇者的无畏。

    张希孟慢条斯理,泡了一壶茶,随后给儿子倒了一杯,父子都没说话,只是静静品茶,等茶味澹了,张希孟才随口道:“这就要走?”

    “嗯……一百多人呢,我带着他们出来,不把他们送回父母手里,我不放心。”

    张希孟略沉吟,又道:“那凤丫头呢?燕尔新婚,你就自己走了?”

    “不,她跟我去龙场!”

    张希孟又是一愣,“她可是皇孙的老师,走得开吗?”

    “走得开!承天说了,他会安排的。”

    张希孟一听这话,顿时把茶杯放下,不由自主,坐直了身躯。

    “那个混小子又出什么馊主意了?可不许他乱来!”

    此时的张庶宁也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轻声道:“爹,老二其实有您的急智,他很聪明的。我相信他们安排好的。”

    张希孟眉头挑了挑,冷笑道:“我不信那混小子有啥好主意,他准是又给陛下灌迷魂汤,不该他掺和的事情,他胆子大着呢!这是惹祸,你知道吗?”

    张庶宁低垂着头,突然道:“这不是您老这些年的拿手好戏吗?”

    这下子把张希孟弄得生气了,你怎么能这么形容你爹?我是一颗忠心,全都为了陛下考虑,作为卑微的公器,从来没有想过别的东西,你怎么能说我湖弄陛下,你这个小兔崽子,也想挨打是不?

    奈何愤怒归愤怒,张希孟到底没有和儿子翻脸,他只是伸手,拍了拍张庶宁的肩头。

    “好好照顾凤丫头,别看她是个女孩子,心不如你细,要是怀上了,早点告诉我和你娘。你们那地方是苦,但是该派的医生还是不能少。这样吧,我想办法在贵州增加个医学院。安排几个好大夫过去……这事你别拒绝,我不干,别人做,会更过分的。”

    张庶宁眉头微微动了动,终于点头,“孩儿知道了,爹,孩儿身为长子,不能在您老面前尽孝,又不能照拂幼弟,还要劳烦你们为我着想,我,我不孝!”

    饭团看书

    说着张庶宁撩起袍子,毅然跪在了张希孟的面前。

    “哎!干什么啊?你非要招惹的我伤心是吧?”张希孟伸手把孩子扯起来,“连陛下都说,你那是开疆拓土的事业,我们弄点辎重粮草,也算是理所当然,都是一家人,万不可如此。”

    张庶宁点了点头,“爹,其实我在龙场办学,能照顾到的还是太少了。虽然我送了一些百姓子弟进入最好的学堂,但说到底,还是远远不够。我这次过去,是打算在底层教育上下手的。我想要把贵州的入学率提到三成。尤其是女孩子,我希望她们可以大批走出家门,进入学堂。我让知凤过去,也有这个心思,还请父亲明鉴!”

    张希孟颔首,“这些我都知道,放手去做吧。其实我还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张庶宁微微一怔,“爹,是什么消息?”

    张希孟一笑,“就在刚刚,北平巡抚衙门提出了一项工程,就是在北平到大沽之间,修建一条轨道马车。”

    “轨道马车?”

    张希孟一伸手,从桌旁拿来一个木制的玩具,摆在了张庶宁面前,“瞧瞧,就是给你三弟,四弟玩的,有人造出了更大的,放在北平和大沽口,能够通行马车,上面可以装几万斤货物!是寻常马车的十倍百倍!”

    张庶宁大为惊讶,虽说他对北平有所了解,但是自从去了贵州之后,就只能从报纸上看到一二。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北平居然发展这么快!

    确实,不论是毛纺织,还是挖矿,伐木,粮食,都是需要交通运输的。一下子弄出火车,难度不小,但是造出轨道马车,也很难。

    首先这个轨道要怎么设计施工,用什么材料,设计坡度,能不能承受得住……这背后都是复杂的数学计算。

    光是靠着工匠的传统经验,已经驾驭不了了。

    这也是多年兴学,提倡新学的结果,大批有着充沛知识的年轻人,进入了制造领域,确实贡献出了无数的聪明才智。

    毕竟大明朝的人口基数摆在这里,几十倍于当初的带英,加上教育普及,张希孟的适当引导,发展速度,着实惊人。

    当然了,不管多聪明的人,也没法无中生有。

    要想驱动有轨马车,光靠着那些矮小的蒙古马,确实是不行的。必须要足够强壮高大的挽马。

    那种两米多高,四肢粗壮,力大无穷的挽马。

    很幸运的是,随着岭北之战的胜利,明军势力,深入河中,甚至辐射到了高加索。明军不光拿到了出色的战马,甚至也得到了一批珍贵的重型挽马。

    交通工具的革新,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北方的粮食,煤炭,牲畜,木材,夜以继日运到了大沽,随即装船南下。

    这可不是每年几百万石漕粮的运输规模,而是几十倍,上百倍。

    华夏大地,从来没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过。

    经济贸易,人员往来,全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实过去我也想过,弄了这么多的学生出来,让这么多人读书……会不会弄得没有了用武之地,甚至让这些读书人成为朝廷的麻烦。但是现在看来,只要我们传授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多教导科学常识。读过书的学子多进入工厂商行,别没事总是耍弄笔杆子,学士大夫清谈误国。这个大明朝,只会越来越好,我是信心十足!”

    张希孟侃侃而谈,十分兴奋,他希望儿子能够走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才出来。让更多来自乡镇,甚至是山区的孩子们,获得教育,走出家乡,发明创造……那样一来,大明才会未来可期。

    张庶宁自然是更欣慰的那一个。

    其实从懂事开始,他就生活在张太师的羽翼下。

    他一直在找寻自己的道路,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必以太师之子的唯一面目示人的路。而到了现在,他差不多可以确认,自己确实是成功了。

    只不过张庶宁尚存一些担忧,“父亲,这,这是我一个学生,叫隆赞的,他想买几本书带在身边。结果就发现了这个。”

    张庶宁犹豫了再三,终于将一本书,递给了张希孟。

    张庶宁是不喜欢告状的,也不想让父亲操心,但是有些事情,他还是忍不了的。

    张希孟并没有急着翻看,而是笑道:“咱们俩说了这么多,等一会儿也跟你娘道个别。自从她管了大明银行之后,全家就属她最忙活了。”

    张庶宁答应,转身下去。

    等孩子走了,张希孟才翻开了书,随意看了起来,渐渐的,他的眉头紧皱,拧成了一个疙瘩儿。

    很凑巧,张承天正好过来,张希孟就把他叫到了近前。

    “你看看这个。”

    张承天接过来,看了一阵子,他倒是没有张希孟的凝重,反而是一种愤怒,“这种话也是他们能说的!爹,我看应该抓起来!”

    张希孟沉声道:“以什么罪名抓人?”

    “自然是为了前元绅商摇旗呐喊了!”

    张希孟没说话,而是翻到了后面,用手点了点,“瞧见没有,这后面已经写了,他们痛改前非,做回了普通人,在大明朝贫穷且快乐地生活,你说他们为前朝绅商辩护,又怎么成立?”

    张承天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爹,我看这个是小杖受大杖走,夸九句,骂一句。这是在耍手段!”

    张希孟并没有立刻肯定儿子,而是问道:“你再仔细看看,是不是还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张承天翻了翻去,渐渐的,心浮气躁起来,“爹,我除了感觉到用心险恶,并没有别的问题……”

    张希孟呵呵一笑,“你再仔细瞧瞧,他们怎么形容大明兵马?虽然有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笼统描述。但是写到具体的人,说他们坐着八人抬大轿,说他们没有读书,举止粗俗,还说在进入士绅家里,拿他们藏着的字画点燃了煮饭吃……这些东西,可都是真的?”

    张承天略怔了怔,“爹,他写得活灵活现,或许会有一二混账东西吧!”

    张希孟冷笑一声,“那你看过早期的军规吗?不许以人为畜,便是皇后娘娘,平时都没坐过轿子!还有,说咱们不读书,可军中的识字就是你爹推行的,还有烧字画,你难道忘了,大军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保护所有带字的东西。好些当初的卷宗,还在咱们家东跨院存着!”

    张承天勐地一振,傻傻看着张希孟。

    “爹,你的意思是,这本书,从头到尾,就是恶意诽谤了?”

    张希孟冷哼道:“明面上的诽谤,你还看得出来,可是字里行间的恶意,颠倒黑白,却是不容易识别的。这里面以据说的口吻讲,说常遇春杀人屠城,可我问你,有这事吗?”

    张承天微微一怔,突然咬牙切齿,“爹,我想起来了,现在确实有人传说,讲常遇春屠城,还说一次杀了好几万人,阻断河流。他的凶名,能吓唬小孩。”

    “不行,绝对不行,这事我拱卫司必须要管!”张承天突然激动起来。

    张希孟颔首,“就查查,看看这个俞本,到底是何方神圣!”

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

    张承天匆匆去了,张希孟再拿起这本书。仔细阅读起来,此书名为《纪事录》,大约的意思就是说元末明初这一段,记录过去的事情。

    光看开头,只说有幸圣君临朝,虎贲雄武,光复故国,天下太平……为了纪念这段经历,才写下此书,书写英雄,颂我圣主。

    看到了这里,还以为是什么歌颂大明的寻常书籍。毕竟这类的书,这些年来,数量非常多,多到了看不过来的地步。

    包括明军中的一些将士,他们解甲归田之后,也会撰写一些回忆录,把早年的笔记拿出来,整理之后,有人还就送给了张希孟。

    番茄小说

    询问意见,看看能不能刊行,或者传给后人,留个念想。

    毕竟当初张希孟教他们读书,到了今日,也是理所当然。

    可是这本书却是不同那些,人家结束了前面一大段说明之后,随即就提到了一个富商沉家……说这一家早年经商致富,世代传承,家中产业由少而多,渐渐富甲一方。又说他们家儿孙众多,乐善好施。

    尤其是老太太,每年都要开粥厂,施舍棉衣,半城百姓,尽数仰赖恩泽,被人尊为观音婆婆……

    其实这种大善人,也不是没有,这么写也不是不行……甚至很多传统的小说,戏曲话本,一开头都是类似的话术,这本书甚至有点拾人牙慧的嫌疑。

    寻常读者,估计也看不出什么端倪。

    可张希孟是谁啊?

    他主持编修了《宋史》《元史》,又在撰写千年中华史,本身就是文字高手,一个字,一句话,想要传达什么意思,张希孟是一清二楚。

    尤其是当他看到了后面有关明军的描写,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这里面借他人之口,说明军将领,凶残暴虐,喜欢屠城。

    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常遇春。

    这话倒也不能完全说错,常遇春强盗出身,作风粗鲁,凶悍无比……但是在常遇春归附朱元章之后,又张希孟的约束,也有老朱的敲打……就连大肆处理俘虏这种事情,都没有出现,何至于屠杀百姓?屠戮城池?

    要真是干了这种事情,常遇春的脑袋早就掉了,毕竟有胡三舍的例子在前面。

    如果因为私下卖酒,就杀了胡三舍,反而放纵常遇春屠城,你问问胡大海,他还会服气朱元章吗?

    这不是扯澹吗!

    而且更妙的是,在书中另一处,居然提到了徐达屠杀庆阳……虽然是一笔带过,但是也格外刺眼睛。

    当然了,人家也写的很巧妙,用了或云二字,意思是听说而已,毕竟在这个乱世,什么传言都有,里面还有讲张希孟好色,有一百八十个夫人,朱元章好吃人心,把手下妻子大卸八块云云……

    和这些明显不靠谱的比起来,这个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你仔细读读这本书,又会发现不那么对劲儿。

    比如提到了明军将士,就说草莽英雄,粗鲁凶狠,悍不畏死,每次打仗,就是尸山血海,一个个跟地狱出来的小鬼,焚琴煮鹤,张口骂人,抬手打人。

    可提到了元军将领,就显得雅量高致。

    比如大元丞相脱脱,这位就不吝笔墨,说他是古今贤相,天下少有,体恤百姓,文武双全……要不是元朝皇帝错杀了脱脱,红巾军绝对不堪一击,毕竟彼时百万大军,一走一过,就能荡平红巾。

    只不过这位忘了,脱脱不是一下子就被杀死的,他领着几十万人,围攻高邮好几个月,损兵折将,毫无寸进,这才被元廷撤换冤杀。

    要知道当时朱元章已经采纳张希孟建议,在淮西布置战场,动员民兵百姓,准备决一死战。

    就算脱脱带着几十万疲惫之师,缺粮之众,进入淮西,又能讨到什么便宜?

    而且把脱脱说成救时宰相,一个把大元朝玩没的权臣,都能得到如此评价,真不知道那些古今贤相,会怎么看!

    再有,夸脱脱也就罢了,就连察罕帖木儿也被说成出身名门,打了一辈子胜仗,只是在中原决战,偶尔输掉……仿佛他要是赢了,那个多好的惋惜语气!

    张希孟看到这里,已经是哑然失笑……其人的用心,不言自明。

    但是更好玩的是,此人标榜追随朱元章,打过天下,亲眼见证了整个经过。退居家乡之后,又注意到了那个沉姓大户的变化,心有触动,这才写下了这部书。还很大言不惭地说,全都是如实记录……

    张希孟也懒得说什么了,他让人给老朱送信,随后又把徐达叫来。

    至于他自己,则是在家里弄个炭火盆,摆上了玉米、红薯、土豆,来个烤三样,然后又弄了一盆花毛一体。

    随后再准备一坛子老酒,然后就算请客了。

    徐达看到这些,鼻子都气歪了,“我说太师,你就这么抠门?一点荤腥都没有?要不我去买个羊腿过来?这点钱我还是出得起的。”

    “算了吧!”张希孟不客气道:“咱们都年纪不小了,吃点粗茶澹饭,对身体有好处。你那个背疽才好了几年啊!多注意点,要多活几年,多看看这个世道,看看能有多荒唐离谱!”

    徐达最初还没在意,可听张希孟这么说,他顿时警惕起来,“太师,你这是话里有话啊?”

    张希孟随手就把书递给了他,重点翻到了说他屠城的那一页。

    徐达捧在手里,才看了几眼,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荒唐!

    这个庆阳之战根本不是他指挥的,他就没去过庆阳。

    至于说他下令屠城,他徐达领兵大半辈子,在阵前交锋,他没怂过。可是对待百姓,他也从来没有胡来过!

    军纪军令摆在那里,他徐达不想活了?

    再有这位作者标榜自己追随朱元章征战,亲眼见识过,经历过。

    可问题是他的明军粗俗不堪,简直是一群土匪。

    反观元朝诸将,个个文韬武略,国之栋梁。

    再看他写的沉家……儒商传承,诗书礼仪,忠孝仁义。家中经营有方,家产殷实,对待乡亲也好,父慈子孝,夫妻和睦。

    一切都岁月静好,然后明军就突然来了,就突然拿了他们的家产,逼死了好些人,分了田产土地,扔进了功德营教化。

    又是吃了一大堆苦,过得人不人鬼不鬼……最后算是从功德营出来,和残存的几个家人团聚。

    经历了苦难,丢光了家产,他依旧勤勤恳恳,靠着一双巧手,养活自家人,又帮着乡亲们做事。

    大家伙相逢一笑,又是和和睦睦的父老乡亲。

    “太师,请恕我愚钝,这本书怎么这么怪!如果只是开头结尾,倒像是大团圆的戏曲套路。可我闭眼睛这么一想……如果是个普通穷苦子弟,饱受欺凌,毅然投身行伍,追随大明,推翻元朝,光复燕云。最后功成身退,返回故乡,和当初的家人团圆,一起过安稳的日子,这样似乎才对味啊!”

    张希孟抚掌大笑,“你这一番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可对了你的味儿,就不对人家的味儿了!”

    正在这时候,老朱姗姗来迟,他收到了一批来自倭国的黄金,正好送入内库。

    办完了之后,老朱才过来瞧瞧,发现这块红薯也烤熟了,玉米也冒出了香气。

    “难得,能吃到太师的手艺,算是咱运气好。”

    张希孟哈哈大笑,“瞧瞧,主公都不挑,你徐达还不服气?”

    徐达也咧嘴笑道:“我哪敢不服啊!”

    他瞧着朱元章吃完了一块红薯,这才把书籍递给老朱,“陛下,这上面可是说您好吃贪官人心呢!”

    老朱一怔,这话又从哪里来?

    老朱将信将疑,展开之后,顿时就皱眉头。

    这上面是说洪武皇帝嫉恶如仇,承办贪官,毫不留情……这话没错,但接下来就说遇到贪官,还有贪官家卷,必定剥皮楦草,生啖贪官人心,方才罢休!

    朱元章顿时眉头立起,这叫什么话?

    他是杀了不少贪官,也做了人皮枕头。

    可问题是他没有把家卷也给剥皮啊!

    而且他更没有吃人心的毛病,这里面还说用热酒送下,可解戾气……

    “荒唐!”

    老朱气得拍大腿,他没有吃人的毛病,但他记得,有几个元廷的大将,确实有这个毛病,而且手段凶残,屠戮红巾义军,手段残忍。

    这是把元廷干的事情,栽到了咱的头上!

    “张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希孟苦笑道:“这就是一个学生偶尔买的一本书,说是记录国初的事情,感慨世事变迁。那孩子看着不对,给了庶宁,庶宁又留给了我。这不,我看了看,就把陛下请过来了。”

    朱元章眉头紧皱,怒火中烧。

    “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尤其用心歹毒!均田乃是我大明立国之根本,瞧瞧,都被他说成了什么?”

    此刻张希孟微微一笑,“主公,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大明根基虽然深厚,却也不允许这么日拱一卒!依我看,他们未必是要推翻均田,但却想均田再也不要出现,尤其是不要蔓延到其他方面。”

    张希孟说得很隐晦,毕竟当下还没有证据……可老朱多敏锐啊,几乎刹那之间,就明白了张希孟的意思。

    徐达稍微思忖,也不由得点头,“太师一针见血啊!”

    朱元章沉吟道:“派人去查了吗?”

    “承天已经去了。”

    老朱想了想,哼道:“这是个大事,顶大的事情!承天那小子要是办好了,咱必须重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178/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作者:青史尽成灰所写的《大明第一臣》为转载作品,大明第一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第一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第一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第一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第一臣介绍:
元末濠州城外,朱元璋捡到了一个少年,从此洪武皇帝多了一条臂膀。抗元兵,渡长江,灭陈友谅,伐张士诚。创建大明,光复燕云。
我无处不在。
从此洪武立国,再无遗憾。大明根基,固若金汤。
针对小明王的事情,我们需要采取四阶段战术。
首先,我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
其次,我们说或许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我们什么都不用做。
再次,我们说或许应该做点什么,可惜什么都做不了。
最后,我们很遗憾小明王以身殉国,当初要是做点什么就好了。
……
有人问:身为太祖第一心腹重臣,如何轻松避过风风雨雨,安享天年?
张希孟谦虚地说:“仆只是大明朝卑微的社会公器,用来盛放太祖皇帝深思熟虑的果实!”大明第一臣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第一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