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79章:御赐,大明第一卫

    “呼!呼!呼!”

    曹炳剧烈的喘着粗气,看着面前的将士们倒在地上,再也无法爬起。

    便是连身边旗手的动作,都在变得迟缓。

    他很想拿第一,因为曹炳心里清楚,自己的父亲,一直在看着他。

    作为家中的长子,曹震自小那对曹炳就有非常高的期待,花了很大的代价,寻找各种名师辅导。

    自己读不下的兵书,也会因为培养儿子,而跟着一起去读。

    曹炳非常清楚,为了这次能够进入太孙殿下的玄甲卫,父亲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和代价。

    要凭实力,其实曹炳远远是不够的。

    而想要争抢这个位置的人,也非常的多。

    早前凉国公就放话了,没有几分本事的勋贵后代,就不要推荐过去。

    虽然曹炳不差,但比起其他的一些武将勋贵子弟来说,只能说是上游,而不能算是顶尖。

    所以,他很珍惜。

    更重要的是,这次军演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

    不仅是太孙殿下,就连陛下也冒着寒风,亲自观摩。

    这对于任何一名将士来说,都是天大的荣耀。

    然,身边的将士们,已经坚持不住了。

    曹炳这边的旗帜,很快就要被突破防线,遭人抢夺。

    在这个时候,没有一人,会因为他的身份,而有所放水。

    没错。

    并不是曹炳夺取别人的旗帜,而是他在守护自己的旗帜。

    目前除了董泉夺取了张佐的旗帜,其他人都是固守阵地,董泉在夺取旗帜后,本身也没了进攻的能力。

    曹炳现在就是在抵抗来自吴海所率将士的冲击。

    “胜利就在眼下,诸君,随我冲锋!!!”

    吴海眼中炽热。

    他并非什么武将勋贵之后,他同样是家中长子,他的父亲,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军户,连小旗官都不是。

    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他凭借自己,努力拼杀出来。

    在没有背景,一步步晋级,直到现在,这其中的付出,常人难以知晓。

    他已经三十了,但并未娶妻成家。

    在经过惨烈的竞争,还有巨大的花费,他才终于有了进入玄甲卫,成为太孙亲属的资格。

    他比任何人,都要更加重视这次军演的机会。

    也只有在玄甲卫中,他才可以没有忌惮的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才能。

    不用像在其他卫所,做什么事都需要顾忌三分。

    若说整个玄甲卫中,他吴海,便就是成长最快的那人。

    其实他也不想对上曹炳,只是在抓阄分位的时候,他的左侧是董泉,右侧是曹炳。

    权衡之下,也只能是曹炳了。

    “挡住!!!挡住!!!”

    曹炳发出巨大咆哮,将士们精神一震,顿时有加了几分力气。

    此刻的吴海,回头展望,面有不甘。

    进攻他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每个千户手中有个十百户,相当于十个百人队。

    而在进攻他人的同时,也必须留下至少是三个百人队守护旗帜,己方阵地。

    便是现在吴海以七成兵力,攻伐曹炳十成兵力。

    耳中的鼓声越来越密集,这意味着军演马上就要结束了。

    吴海眼中光芒闪动,观察局势。

    现在董泉那边正和潘荣相互对抗,收两方阵地的董泉,只能强行攻打潘荣才行。

    吴海的眼中,闪过一道迟疑。

    假若现在将自身守护阵地的三百人调集过来,是绝对可以冲倒曹炳阵地,却有着被他人偷袭阵地的危险。

    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冲垮曹炳这边,那么可能会一无所得。

    “大孙,你说他会吗。”朱元璋笑着问道。

    朱英当然听得懂,现在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吴海曹炳之战了,董泉潘荣那边,一个想中庸,一个想稳妥,自然不会过于拼杀。

    “他不会。”朱英肯定的说道。

    朱元璋反问道:“他的胜利唾手可得,哪怕是己方旗帜被夺,就目前形式来说,他也完全可以拿下曹炳那方阵地。”

    “如此一来,也不算输。且如果速度够快的话,他亦能夺得旗帜,也守住阵地。”

    “为何大孙如此肯定,他不会冒险一博。”

    朱英闻言,自信道:“因为意义不同。”

    “玄甲卫所接受的教导,并不仅仅只是作战,还有包括自身素养的培养。”

    “那些旗帜,在我们看来只是旗帜,但它所代表的含义,是相当于一座城池,也就是说,在这城池里面,不仅仅是只有将士,还有百姓。”

    “虽有言,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这些枯骨,绝对不是建立在百姓之上,而是在敌军之上。”

    “他这次攻不下,没有关系,但舍弃百姓,只为自身,这不符合玄甲卫的教导宗旨。”

    “孙儿想要打造的玄甲卫,或者说未来大明所有的将士,他们要成为百姓的守护,大明的坚石,而不是通往权力之巅的工具。”

    “可以有野心,但保家卫国的操守,才是最为重要的。倘若不能如此,那么孙儿所操练出来的将士们,跟割据一方的军阀,又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点点头,道:“且看吧。”

    随着最后一铜鼓的响起,吴海终究没有做出调动防守阵地的三百人参与过来的命令。

    而曹炳的将士们,牢牢的防住了吴海所率将士的冲击。

    在这最后,战场上还能站立着的将士,不足半数,仅仅两千余众,且几乎是人人带伤。

    军演结束的第一时间,所有的军中大夫,迅速的动了起来,大量受伤的将士们,被抬出军演场地。

    其他的将士,也都是在帮忙抬人,仅仅两炷香的时间,受伤的将士们都在得到妥善的照顾。

    在这个期间,没人催促。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里面的每一个将士,都是弥足珍贵的。

    甚至不少卫所指挥使,眼睛都有点冒绿光。

    一些将军甚至不免想着,若是有受伤过重的将士,能不能安排到自己的卫所中来呢,到时候不说像玄甲卫这般厉害,怎么也能把整个卫所的实力,往上面抬一抬。

    那个将军不希望自己统率的军队,个个都是精锐猛将呢。

    战场上剩余的将士们,很快就重新集合,排列整齐,一如方才进来的时候,刀剑碎裂,却站如雕塑。

    “精彩!”

    朱元璋忍不住开口赞道。

    这等将士的风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

    刚才军演的场景,迄今还历历在目。

    朱元璋向前走了两步,直到点将台的边缘。

    看着下面个个魁梧强壮的将士,朱元璋朗声道:“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在外躺着呢,你们,都是咱大明的好儿郎,咱为你们感到骄傲。”

    “有如此雄风,何愁战事不平,何愁天下不定。”

    “今日,咱特赐玄甲卫,为大明第一卫!!!”

    轰!!!

    随着这话说出,所有将士单膝下跪,高呼陛下万岁!!!

    ---

    ps:今天临时有些事,有点短,求轻喷。

第380章:让咱的老兄弟们,好生回忆

    玄甲卫的军演,在正午抵达之前,就宣告结束了。

    因为受伤的将士比较多,都得需要修养,再就是这样的天气,待久了对身体也不好,尤其是对老爷子。

    本来朱英还有个嘉奖环节,最终也是取消。

    军演结束,并不代表都可以回去了。

    军营大寨内,众人齐聚一堂,朱元璋和朱英位于上首。

    火盆升起,暖意阵阵,遥遥有香气传来,正是玄甲卫的厨子们,在准备午膳。

    一番行礼过后,众人入座。

    “大孙,这次玄甲卫的军演,非常精彩,若是咱们大明的将士,都能有玄甲卫一半的水准,还有谁敢犯咱大明。”

    朱元璋首先开口说道。

    朱英顿时秒懂,这是老爷子给自己抬话呢。

    顺势道:“爷爷,孙儿在此之前,有办军学堂,然到了今日,感觉军学堂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今日突发奇想,何不将军学堂办成如同国子监一般的,兵家之学,也当以传承有序,是以大明将士,人人皆可为将,如此一来,我大明自当可长盛久治,强悍不衰。”

    能够当上将军,尤其是进入到五军都督府的,或者说是淮西勋贵这些,人精谈不上,可没几个蠢货。

    不然就在死在战场上了。

    一听这话,就知道重头戏来了。

    傅友德更是直接开口道:“太孙殿下,老臣军中那些儿郎,比起玄甲卫来,啥也不是,平日也只会好勇斗狠,不知可否请太孙殿下安排些玄甲卫的将士们过去,好生教导一番。”

    最为一直跟着陛下的老将,傅友德站出来,份量上还是很足够的。

    朱英还想着怎么来让这些将军入瓮,没成想这梯子就直接送来了。

    便就顺其自然道:“颖国公哪里话,提升我大明整体军力,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是我这心里头想着,目前玄甲卫总数不过五千余人,哪怕是全分出去,对于咱们大明百万军而言,那也是杯水车薪。”

    “亦如我刚才所言,想要真正的整体提升,必须得以传承为主,军事学院,才是个中关键。”

    傅友德闻言,也没多大顾忌,直接道:“殿下方才说这军事学院要跟国子监一样,难不成让将士们去读书?”

    读书这个词一出,虽然没有什么人笑出声,但心里头都是暗自摇头。

    在众人的认知中,武人跟文人,完全就是两码事。

    尤其是麾下那些兄弟们,大字不识,也没什么耐心去读书。

    “殿下,咱们下面的弟兄,个个都是大老粗,让他们去读书,怕是有点困难。”傅友德直接说道。

    对于太孙殿下,傅友德接触得并不算多,加上也是陛下老乡,因此说话间就随意了点。

    他没注意到,像是蓝玉,冯胜,基本上一直都是保持沉默了。

    对于太孙的安排,他们早就习惯了,肯定是有后文。

    朱英闻言,并没有去跟傅友德对线的意思,直接开始解释道:“诸位没有想错,军事学院,确实是要读书的。”

    “不过他们读的书,不是四书五经,考的也不是经义策问,而是兵家军阵,各类战法。”

    “不仅仅是读书,同样也需要各方面的操练,训练,将会有各种综合的考项。”

    说到这里,朱英稍稍停顿了一下,才继续道:“包括玄甲卫这边最新制作完成的,沙盘推演,将会作为未来军事学院的一个主流考核。”

    说完,朱英向着东方角落的董泉看去,道:“把东西搬过来吧。”

    “遵令。”

    董泉抱拳行礼后,转身离去。

    这让众人有些疑惑,不知道太孙殿下这是要故作什么玄虚。

    朱元璋也有些疑惑,不过并没有直接询问出来。

    很快,外面传来一阵响动。

    抬眼望去,只见十多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案台,从正门进来。

    那是一个长约三仗,宽约一丈出头的巨大方形木桌。

    模糊看去,那木桌之上,似乎有许多细小雕刻。

    众人心想,难不成是太孙殿下让咱们这些大老粗们,欣赏什么新鲜玩意不成?

    这个念头刚过,巨大木桌就已经被抬到中央放下,众人仔细瞧去,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嘶!!!

    只见这木桌之上,山川河流,大山树木,应有尽有,如同将一方天地,都雕刻在上,巧夺天工。

    别说众位将军,已经忍不住起身近距离观看,就连朱元璋,此刻也是自顾自的起身,直接走到了案台边上。

    甚至用手去感触。

    这种实景化的地图沙盘,在如今的年代,可谓是从来没有出现过。

    哪怕是大明皇室内帑里珍藏的详细地图,相对后世来说,也是比较粗糙。

    不仅仅是比例上,包括一些地形,也是非常的模糊。

    而面前的沙盘,可谓是一种在地图上的降维打击。

    在场的众人,都是武将,一眼就能看出这地图所带来的效果,以及,对今后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大孙,咱看这个地图,怎么有种熟悉,却又不怎么熟悉的感觉?”

    看了半晌,朱元璋有些疑惑的问道。

    这大明天下,不说每个地方他都去过,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是非常熟悉的,那可是他带着兄弟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地盘。

    这个沙盘地图可不算小,这么大的地方,然而任凭朱元璋如何回忆,都想不起大孙这里做的哪里的地图。

    说完后,朱元璋顿了顿又道:“大孙,你先不忙着说这里哪里,诸位老兄弟随咱征战天下,定鼎中原,创建大明。不若也来一起猜猜,咱大孙这是做的哪里的地图。”

    听到这话,大堂内众人开始沉思起来。

    按理来说,朱元璋本人自然不可能跑遍大明所有地方,但现在大堂内的数十人,是哪些人?

    是整个大明,所有的武将。

    他们这里每一个,都是征战至少十数年之上,大明的每个角落,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每一个人,都是走南闯北,打了多年,才有了今日之大明。

    理论上来说,现在大明每一寸疆土,都有着他们的功劳。

    可以说在场的人,便就是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底气,是以在这个时候,朱元璋都没有说什么爱卿,君臣之类的话。

    直接就称呼的老兄弟。

    能够在武将勋贵中,有着顶天的威望,朱元璋本人的人格魅力,自然是极高的,拉拢人心这快不用说,早就封顶。

    听到老兄弟这个称呼。

    很多将军的心中,一股暖流涌过。

    陛下他,心里头还是有我们的。

    随后,就开始认真思考起来,面前所雕刻的地图,到底是大明的哪一个地方。

    按理来说,这么多人,应该是瞬间就能指出来地图所在。

    然而半晌过去,整个大堂内却是安静无声。

    “蓝玉,你来给咱说说,这到底是哪里。”朱元璋见此,直接点名。

    称呼也没什么凉国公,直呼其名。

    单单只是这个称呼,让场内众人,尤其是曹震等淮西勋贵武将们,心中一动,面上浮现喜色。

    蓝玉眼中也是闪动,只是面对陛下的问题,终究只能是抱拳作揖回道:“启禀陛下,臣不知。”

    陛下可以随意,他自然还得谨遵君臣之礼。

    朱元璋眉头一挑。

    蓝玉都不知道?

    随后道:“宋国公,你去的地方多,你来说说。”

    冯胜无奈道:“启禀陛下,臣不知。”

    “颖国公,你说。”

    傅友德回道:“启禀陛下,老臣不知。”

    “景川侯。”

    “启禀陛下,臣不知。”

    “鹤寿侯”

    “启禀陛下,臣不知。”......

    一连问了六七人,没有一人可以答出来。

    显然,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

    是好日子过久了,就把曾经的艰苦日子都忘记了吗。

    朱元璋语气有些不悦的说道:“难道这地图所在,就没有一人知晓的吗,咱这些多年,带着诸位老兄弟南征北战,咱大明,还能有哪个地方,是没有去过的,亦或者,老兄弟们忘记了曾经流血奋战的日子,被酒色美人给掏空了?”

    “就没有一人,可以说出这里哪里吗!!!”

    说到后面,朱元璋的语气已经很是严肃。

    而众人也有些胆战心惊。

    只是即便如此,也没人站出来说话。

    朱元璋冷哼一声,随后对朱英道:“大孙,你便来说说,这地图所雕刻的地方,到底咱大明何处。”

    “也让咱们的老兄弟们,好生的回忆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莫要只顾着贪污享乐。”

第381章:沙盘军演

    贪污享乐这话一出,大堂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僵硬起来。

    就连呼吸声,都是在尽量的克制住,生怕引起陛下的注视。

    军中的一些行为,可比某些官吏还要来得更为离谱一些,如若严查下去,没几个能逃得过的。

    文官们,两袖清风也能过活。

    可武将们,自己不吃,麾下的弟兄们得吃,那不得想尽办法捞钱,才能稳得住军心。

    即便是有仁义之称的冯胜,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至少按照大明律来说,是不经查的。

    不过从大明开国以来,朱元璋惩处贪污这风,从没有吹到军队中来。

    今日提了这么一嘴,就让大伙心有戚戚了。

    对于微微低头的众人,朱英的表情,有些怪异。

    或者说在之前老爷子询问地图出自何处的时候,他的表情就已经开始有些不对劲起来。

    到了这个点上,更加如此。

    见大孙半晌没有说话,朱元璋不由转头看去。

    感受到老爷子的目光,朱英也知道不可能推脱了,只好解释道:“这地图上的地方,乃是孙儿特意从兵家典籍中,多处模拟军阵,战法,而后结合史上一些著名战役,形成的一个拼凑。”

    “孙儿的想法是,如此在推演的过程中,可以在战术上,有着更加丰富的过程,也能让将士们往后去了战场,可以迅速的熟悉各种环境。”

    朱元璋:......

    众人:......

    感情我们猜了这么久,脑子都想破,陛下都给训斥了一番,最后太孙你说这地图,是拼凑而成的?

    这,冤呐!

    “太孙殿下果然是奇思妙想,考虑周全,这等法子,常人如何能够想到。”

    “若是以某地为实例,将士们必然要受到局限,如此这般,妙!大妙!”

    冯胜最先反应过来,而后直接摆脱出尴尬的气氛,大肆的赞扬起来。

    要么怎么说多读书有好处,虽然冯胜以军功封勋,但自小家境可不贫寒,这些年来,一直酷爱读书。

    因无须科举,所以冯胜所读之书即广又多,在真材实料上,一般的进士都难以企及。

    随着冯胜的开口,蓝玉,傅友德,曹震等人,也是喧喧闹闹,如恍然大悟一般称赞起来,对于刚才陛下的那些话,就好像没发生过一般。

    谁不知道陛下心眼小,若是被惦记上了,往后的日子可不好过。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并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是仔细看着这沙盘地图说道:“大孙这地图,应当是不简单吧,咱看着这上面四四方方的许多小格子,不知道代表着怎样的含义,是距离的意思吗。”

    果然还得是老爷子,一下子就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

    “爷爷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沙盘地图,不仅可以当做军事推演,亦是可如同围棋般,以天地为盘,兵卒为棋。”

    朱英一边说着,一边拉开藏在这案台之下的抽屉。

    那抽屉里面,是一叠叠蓝色的小旗帜,上面标注着步兵四个字。

    朱英示意周边的将军们,打开各自下面的抽屉。

    那是赤橙黄绿蓝五个颜色的旗帜,而每个旗帜上面的都有标注。

    骑兵,炮兵,战车,加上步兵,总计是四个军种。

    在全部拿出来,朱英也没含糊,直接开始讲述起规则来。

    这个沙盘军旗的玩法,其实跟后世的军棋差不多,主要就是用来行军时的一些布置。

    比如在裁判下,一天计,骑兵可走四格,战车三格,战车两格,步兵一格。

    在不同区域内,如丛林,平地,山林,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规则对于在座的将军们来说,还是听得比较头大。

    不过朱元璋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意思,眼中放光。

    第二个领会的,便就是冯胜了。

    在朱英详细的讲述中,许多人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冯胜皱眉道:“此等沙盘军棋甚好,只怕是普通的将士,连规则都极为难以理解,其中更是参杂了大量的术算,一步算错,满盘皆输。”

    朱英笑着回道:“宋国公说得不错,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成立军事学院的缘故。”

    “若是每一位卫所百户,都能懂得术算,战术,排兵布阵,那么在一场上万人规模的大战之中,将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我想诸位将军,心里头应该也是有数。”

    “亦若方才玄甲卫军演,虽然地方不算大,也不可能像真正战役那般,但其中勾连上下的百户,总旗,在整个军阵变幻,对敌上,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

    “这才能做到,将主帅的意思,准确的传递到每一位将士心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朱英的讲述,就是传递一个关键的信息,那便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并非是将军,更不是千户,指挥使。

    而是百户,总旗,甚至是小旗这样的中低层军官。

    在朱英看来,一个军队能够做到上下其效,最主要不是统领,而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百户,总旗,才是个中的关键。

    当他们的军事素养足够高的时候,一个队伍的战斗力,就会极为凝固强大。

    “殿下大才,此事臣才明白过来,为何要建军事学院,如国子监一般立下传承。”

    “自古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然太孙殿下看得更为深入,因即便是领头的将军,有着再高的才能,无法真正掌控大军,也是枉然。”

    “臣南征北战多年,对于这一点,深感无力,每每操练新军,皆在于此。”

    冯胜如醍醐灌顶一般说道。

    众人听得也是心有同感。

    朱元璋眼中光彩更甚。

    对于将军们来说,领军更加轻松了。

    但对于皇家来说,将军的作用,在大幅度的削弱,非常有利于皇权稳固。

    因为现在的兵,多是老乡军,领头的将军和麾下将士,关系十分的密切。

    比如若是北方的将军去领导南方的将士,将军的才能要减去三分,将士们的战力更是大跌。

    倘若按照朱英这个法子去训练,那么这种紧密的联系,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切断。

    朱英见此,趁热打铁道:“爷爷,如今军事学院初立,孙儿觉得诸位将军,皆可入学院为师。”

第382章:莫要白白送了性命

    入军事学院为师,我们也可以吗?

    当朱英的提议一出,顿时大堂内就变得有些喧闹起来。

    傻子都能知道,太孙殿下打造的军事学院,摆明着是对标国子监去的。

    国子监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地位之尊荣,即便是朝堂诸多大臣,也是要礼遇有加,能够成为国子监的老师,别的不说,哪怕是京师,地位堪比正四品了。

    虽然对于在大堂内的来说,三四品的官职不算啥,毕竟大家不是国公,就是侯爵,一般的也是一二品。

    但成为老师,那就是完全的不同。

    “太孙殿下说笑了,咱们这些大老粗,字都不识几个,哪里能去为人师表,只怕是会误人子弟。”

    大家都很感兴趣,可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傅友德便就率先开口了。

    他对于读书,从来就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是一个坐不下,坐久了,人就感觉哪哪不是劲,必须动弹一下。

    “颖国公此言差矣。”

    朱英笑着说道:“诸位将军,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即便不识字,但本身的经验可不少,这些对于一些从未经历过战事的将士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经验。”

    “我相信诸位将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不然也难以有这般成就,立下如此多的功劳。”

    “这些能够决定生死胜负的,才是要一直传承下去的东西。”

    “只是希望到时候,诸位莫要敝帚自珍,咱们这武人学堂,比不得文人,除了一些极为稀少的兵书外,就没什么东西了,所以大家要把压箱底的本事,都给展露出来。”

    “让能够传承的东西丰富起来,这样才能一代一代越发优秀。”

    听着太孙的言辞,所有将军们都变得热切起来。

    尤其是冯胜。

    眼中光彩夺目。

    他扫视了一下四周,发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以他的学识,他的功劳,他的战绩,只要能够加入军事学院,那将培养出多少优秀的学生。

    在思索间,冯胜一顿,他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若是按照太孙殿下这样的方式,那就很大程度的避开了皇权和兵权之间的冲突。

    他们这些老将,也能得到很好的养老生活。

    和其他将军不同,冯胜一直都是非常忌惮陛下,从没有觉得自己功劳能够养老,行事都是小心谨慎。

    真能入军事学院,日后肯定要稳定许多。

    .....

    “军事学院,太孙怎能如此对待武人,先前的退伍保障也就算了,我还以为军学堂也就目前这个样子,没成想关键竟然在这。”

    “如此长久下去,武盛文衰,非我大明之福啊!!!”

    京师刘三吾宅院了,白信蹈痛心疾首的说道。

    刘三吾面色沉静,没有什么异样,但另一边的张信可就忍不住了。

    “三吾先生,此事吾等必须上奏陛下,咱们大明,好不容易休养生息二十余载,这般推崇武人,岂不是穷兵黩武。”

    “武人若得势,自然都是想要立功,不利于大明安稳,更兼之边疆动荡,危我大明江山。”

    张信义正严词的说道。

    昨日陛下参加的军演的消息,已经在整个京师都传播开来,那些将军,当然没什么保密的心思,回来后逢人就说。

    朱英和朱元璋,也没想要去隐瞒消息的意思。

    今日下了早朝后,张信和白信蹈就迫不及待的来找刘三吾。

    这一次,刘三吾接待了他们,并没有卧病在床什么的。

    毕竟,这个是文人和武人之争。

    “依老夫所见,其实这次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紧急,虽说武人的地位在提升,但是有一点你们没有发现。”

    “于朝廷之上,武官还是如同从前一般,而且对于政务,被更加的远离了。”

    “如此看来,现在武官的情况,便就是曾经太孙殿下所言的军政分离。”

    刘三吾听完两人的讲述后,认真的思索一番,而后沉声说道。

    张信和白信蹈闻言,顿时开始深思起来。

    其实自从太孙入宫后,武人的地位,就一直在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非常的微妙,可以说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但随着治安司的出现,曾经在奉天殿上经常跟文官们开怼的武官,现在反而逐渐成了观众。

    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不断的远离权利中心。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三吾先生的意思是,关于这件事,我等无须太过在意?”

    张信想了一下,有些迟疑的问道。

    刘三吾苦笑道:“即便是我等在意又如何,若老夫没猜错的话,这军事学院的院长,定然是如国子监般,由陛下亲自担任。”

    “这军事学院的老师,都是些什么人?那是咱们大明,几乎所有的将军,都包含在内的,在意如何,不在意又如何,咱们这些文臣,有什么能力,可以和大明天下的武人对抗。”

    “别说是咱们了,哪怕是这身后的宗族,若是惹恼上去,都是大祸事,这些人下手有多黑,心里头当是要清楚的。”

    刘三吾的两个兄长,刘耕孙、刘焘孙,就是被贼寇所杀。

    说是贼寇,实为兵匪。

    武人可以用权力打压,但千万不要惹到他们的头上,这些人发了狠,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做出来的。

    更别提现在的集体利益。

    刘三吾作为过来人,非常清楚。

    打江山靠武人,治理江山靠文人。

    现在的大明,战事不少,武人的地位,很难有所撼动。

    以陛下的性子,武人和文人之间,若是矛盾过大,只会选择平文人,安抚武人。

    “下面有些人,心里头可能不甘心,用不用提醒一番?”白信蹈开口说道。

    刘三吾点头道:“莫要白白送了性命,尤其是五军都督府那些人,真要惹急了,宗族怕是都不得安宁。”

    话比较委婉,实则要是哪个卫所,找个由头,偷摸将宗族都给屠了,即便事后被陛下责罚,又有什么意义。

    张信,白信蹈心有余悸的对视一眼,没过多久,便就离去。

    .....

    “这个军事学院,炆儿你一定要想办法进去。”

    春和宫后殿,吕氏沉声说道。

    “娘,为什么。”朱允炆有些不解的说道。

    他对于武人,一向是没有什么很好的感官,也不喜欢去管理那些事情。

    哪怕是说现在的军事学院,如同国子监一般,但朱允炆并没有任何兴趣。

    早朝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也就随口跟娘亲说了声,没成想娘亲有这么大的反应。

    吕氏解释道:“这个军事学院,不管未来如何,目前来说,是集中了整个大明所有出名的将军。”

    “不一定要学到什么,但是不用多想,这第一批能够进入的学子,要么是身份高贵,要么是天赋惊人。”

    “咱们娘俩,想要去藩地,就必须要有值得信赖的将士跟随,而军事学院,就是最好寻找的将士的地方,想必那里,将会是在军事上的大才,所集中之处。”

    “只要你能邀到数人跟随,往后在藩地里,也要轻松少许。”

    “蛮荒之地,不比咱们大明人才辈出,那些土著一个个,没什么礼仪廉耻,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虽然为娘这里有着一些准备,但到了外边,谁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自然要多多拉拢一些人才。”

    朱允炆有些不情愿的说道:“那等蛮荒之地,能有什么事情,再者说我应该也没这么快就能就藩吧,至少得一两年,甚至两三年。”

    “哪怕是按照往前的惯例,也大概是两年后了,还有很长的时间。”

    吕氏摇头道:“你目前是太孙亲弟,陛下皇孙,凭着这个身份,在军事学院礼贤下士,定能收获一批人心。”

    “若是等到大家全都知晓你要去就藩,那个时候就完全不同了。”

    在培养感情这块,吕氏看得非常通透。

    只有和一些看好的将士提前成了朋友,到时候才能带着一起走。

    平时不联络,就藩才找人,哪有这么容易。

    看现在的海外照相馆便就知晓,即便是入晋王,燕王那样有大名气,手中有实权的藩王。也很难招到一些有大本事的人。

    而军事学院这个地方,必然集合所有精英。

    从前可以不多关心武将,可是出了大明,那和京师是完全两码事,弱肉强食,才是唯一的真理。

    在这一点上,吕氏的认知非同通透。

    “好吧,娘亲,我听你的,明日我就去找大兄聊聊,看能不能进去。”朱允炆有些无奈的说道。

    吕氏听完,这才满意的点头。

    ......

    “军事学院....”

    燕王府中,朱棣站在大堂门口,喃喃说道。

    徐仪华走了过来,为其披上大氅,有些感叹的说道:“太孙殿下在军事的才华,非常高。”

    “这军事学院一旦成立,那么兵权便就朝着太孙手中开始聚集,更是打破了曾经将军跟底下士卒之间紧密联系。”

    “顶多不过三年五载,这些从军事出来的将士,将会进入到每个卫所,到了时候...”

    徐仪华没有继续往下说。

    但朱棣明白这里面的意思。

    到了那个时候,太孙朱英等于是间接操控了所有的兵权。

    将军的作用,将会被不断削弱。

    “王爷,我们不去辽东好不好,就去倭国,海外就藩。”

    徐仪华的语气,带着一些恳求。

    没错,她怕了。

    她怕自己的丈夫,如果真的去了辽东,怕是.....

    朱棣闻言,脸上浮现犹豫迟疑。

    有些不甘心,但又感觉到非常的无力。

    可以想象,哪怕真的到了辽东驻扎,到时候麾下许多的将士,极有可能就是从军事学院出身。

    这些人,在忠诚上对于太孙,自然毋容置疑。

    虽然没什么要造反的不切实际想法,可朱棣多少还是想过听调不听宣的日子。

    “夫人,有些事情,不是我们.....”

    朱棣说话间,外面有仆从快步跑来:“禀王爷,有陛下口谕。”

    朱棣眉头一挑,道:“请旨。”

    很快,传旨的宦官过来传旨。

    谕旨的意思,竟然是让朱棣,加入到军事学院去当个老师。

    哪怕是宦官离去,朱棣都有些没想明白。

    “父皇,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要收回我征伐倭国,海外封国吗。”

    他实在想不到,怎么这个军事学院,要让自己参合进去。

    这里再过一个月,就要出征倭国,现在这么一个突然的任命,也很难说朱棣不这么想。

    “妾身看未必,如若是撤销王爷征伐倭国,肯定不会是这么简单,此事,极有可能是太孙的意思。”

    徐仪华思索一番后说道。

    朱棣闻言皱眉道:“太孙殿下,他到底想要干嘛。”

    徐仪华道:“目前尚且不得而知,王爷看静观待变,只要没有命令下达,无须多久,便就知晓其中含义了。”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更兼允诺王爷海外封国之权,哪怕是有所变动,想来陛下那边也不会轻易松口。”

    朱棣点点头。

    目前也只能是到时候看了。

    想了下,朱棣披着大氅,走入院中,交代道:“我且去寻景隆聊聊,看看人才征召的事情,目前如何了。”

    徐仪华听到这话,就知道其实在王爷的心中,已经开始对辽东有放弃的意思了。

    京师这边,因为要大办军事学院的事情,风起云涌。

    而在这个时间点,陕西略阳这边,更是局势动荡。

    即便是在正月初十这个日子里,也没说有任何年味可言,只有大片的荒凉狼藉。

    自称汉明皇帝的田九成,实则并非是汉人,而是羌族。

    说起来,田九成的早年经历,倒是和朱元璋有几分相似。

    幼年家境贫寒,无以生计,入秦岭南麓云雾寺剃度为僧。

    而后也是经历过流浪化缘,如同乞丐般的生活。

    兼之有着白莲教残余的参与,似乎很是相同。

    从起初的三四千人规模,如今的田九成麾下,已经有上万的兵卒。

    最为主要的是,在和官兵的对抗中,田九成一路都是取得胜利。

    正旦这里,不过短暂休了三天,便就再度起军,攻打徽州,目前来说,局势一片大好,四方民众,也是纷纷响应。

第383章:目光西南

    略阳城内,

    田九成,高福兴,王金刚奴,何妙顺四人共聚一堂。

    田九成作为汉明皇帝,自然是在上座,左右便是高福兴,王金刚奴。

    何妙顺是之后加入,所以在排座上,要低一档。

    “高先生,明日麾下儿郎,便能破开徽州,只是最近有传信过来,说是明廷那边,要起大军,一句镇压我等,不知高先生有何良策。”

    田九成面色沉重的问道。

    高福兴之前是官吏,也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就是没功名在身。

    很多义军的计策,包括往后的方向,都是由高福兴制定,毕竟除了他外,这里所谓的其他三大天王,都大字不识。

    何妙顺也顺着说道:“这次明廷的举动,有些出乎意料,最新的消息,说是有十万大军前来,也有说二十万的,咱们这里不到两万人,如何能抵抗得住,还请高先生定下计策。”

    高福兴有些微胖,自称弥勒佛。

    听到这话的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半眯着眼睛,开始思索起来。

    然而在心中,早就骂开了。

    ‘我要不是因贪污被查出,哪里会跟你们起义,现在倒好,直接就称帝了,如此树大招风,明廷怎会放过。’

    ‘好言劝不住该死的狗,之前我就说过,不得太过于吸引明廷注意,结果你们偏偏去听信那些奸商谎言。’

    ‘现在知道要问我计策了,别说十万二十万的,哪怕是三五万大军,又哪里是我们能够抗衡得了。’

    高福兴这个气啊,到现在都没顺过来。

    看着目前起义军形势一片大好,声势也是足足的,但是谁都清楚,一旦朝廷大军前来,拿什么对抗?

    “高先生,你就别生气了,事到如今,咱们只能是想着办法,看看怎么应对才是,如此这般,也没得用了。”

    “再说了,这皇帝,他朱元璋当得,我田九成就当不得了?”

    “那些个商人也说得没错,他朱元璋早期不也是当和尚,做乞丐的,咱们义军,也不起他曾经就弱到哪里去了,那个时候他才多少人,咱们如今振臂一呼,四方云从,比他当时可要强太多了。”

    田九成满脸堆笑着说道。

    高福兴是军师般的人物,而他田九成,出了沔县,几乎就是两眼一摸黑了。

    其他的也都差不多,所以现在只能是指望着高福兴出谋划策。

    不过眼底深处那抹怨恨,自然是逐渐扩大。

    等要真成了势,他必定第一个就把高福兴给砍了。

    好歹自己目前振怎么说都是个皇帝,一点颜面都不给。

    当然,田九成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的,在这种比较私下里的场合,他一般自称‘我’而不是朕。

    高福兴听着这话,心中叹息。

    都已经上了贼船,也没什么能跑的了,只能是硬着头皮走下去。

    至于能走多远,那就看命有多硬了。

    整理了一下心绪,高福兴开口道:“咱们军中的粮食,目前还足够吧。”

    听到高福兴愿意开口了,田九成知道算是过了,回道:“那些个商人,倒也还算是将诚信,粮食足够咱们大军吃上小半年了,也承若过,若是咱们打下徽州,粮食不够的话,那边还能送来。”

    高福兴点头,从袖中掏出一张地图,摆在案台上。

    田九成见状,也没顾及什么礼仪,直接走过来。其余两人也是凑在一起。

    高福兴边指地图边说道:“目前来看,明廷京师那边,大概是直接从南直隶调军过来,想要镇压我等。”

    “目前咱们的声势虽大,但实际如何,大家心中都是知晓,某说是对抗十万大军,哪怕是数目相同,也是必败无疑,单单军备,就不在同一个级别。”

    “前些日子,明廷太孙册封大典上,更是展示了最新的火器,火绳枪,威力尚且不知,但指定比之前的火铳,要强许多。”

    “火器这块,咱们现在手里头不多,大小将军炮,也才数门,火弹也是极少,真打上一场,估计就得清空了。”

    听着这话,王金刚奴有些不爽的嘀咕道:“高先生你这话说得,岂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要这般说,那咱们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打什么打。”

    高福兴顿时不悦的看向这个王金刚奴这个粗糙的光头大汉。

    啪!

    田九成一巴掌狠狠拍在王金刚奴的脑门上,呵斥道:“先生这是在分析敌我两军形势,要你插什么嘴。”

    王金刚奴顿时闭嘴。

    他是田九成的心腹手下,之前何妙顺没进来的时候,三人统称三元帅,实则王金刚奴和田九成是一起的。

    其实最早的起义首领,也就是田九成两人。

    高福兴是被拖下水,何妙顺本身就是白莲教的。

    “高先生,还请接着往下说。”田九成堆笑道。

    高福兴似乎没当回事,继续道:“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因为目前明廷想要去征伐倭国,前些日子又传出消息,说是辽东那边发现了大量的肥沃土地,明廷要举大军过去镇守开垦。”

    “所以我等目前,可谓是找了一个最不好的时机,在这个时候,明廷必然要举大军迅速将我等镇压。”

    “是以最好的办法,我等只能是暂避其锋芒。”

    一些关于明廷的消息,田九成也是知道的,思索了一下回道:“高先生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我们应该怎么躲开。”

    高福兴也没有迟疑,显然早就有所想法,直接道:“首先我们要知道,明廷的大军,大概在什么时间能抵达,如此这般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如今大地萧条,寒冬腊月,京师大军若是走陆地出征,耗时长久不说,兵卒也定然是疲惫不堪。”

    “那么京师唯一的选择,只有走水路,直抵汉中,且无须担忧兵卒劳累。按照这般推算,不足一月,京师大军便可抵达汉中。”

    听到这话,田九成,王金刚奴,何妙顺三人全都慌了。

    本来在他们的心中,京师的大军出征,少说也得出了正月,行军两月才能到。

    现在高福兴这么一说他们才明白,留给他们的时日已然无多,只剩下短短一月了。

    田九成面色凝重道:“还请高先生出谋划策。”

    高福兴点点头,这次没有敷衍,认真说道:“抵抗自然是不能抵抗的,我等唯一的出路,就是躲进延绵大山之中,避开锋芒。”

    田九成有些不甘道:“可是这般,我等基业,只能尽皆作废。”

    好日子才刚开始,田九成都自称汉明皇帝了,现在跑到那山沟沟里去,跟山匪无异,怎能甘心。

    高福兴叹道:“这却是唯一的法子了,如若我没猜错,此番前来的将士,很有可能是国公之流,随便哪人,我等拿什么来抵抗,只有彻底避开,方能存活下来。”

    “只需等到开春,倭国之战兴起,牵扯大明军力,我等才有一线生机可言。”

    高福兴也算是个明白人,知道目前大明对于他们来说,不可能一直穷追猛打,也正是如此,才会决定在这个时候造反。

    田九成面色变幻,犹豫迟疑半晌之后,这才咬牙说道:“自然是听高先生的,不过咱们要走,也不得给他们留下丝毫好处。”

    “既然要去那山中待上数月,那边刮地三尺,将所有一切能带走之物带走,毁坏农田,烧毁房屋,我要明廷得到的,只能是一座空城。”

    说完后,又对何妙顺道:“何天王,还请你跟那些商人联络,要他们以最大限度的支援我等粮草兵器,半月之内,能来多少,便是多少。”

    何妙顺有些为难道:“这些商人眼中只有钱财,粮食会有,可兵器。”

    田九成冷笑一声,说道:“明日破开徽州,大抢三日,所有财物,皆与他们,我等既入山中,那钱财也无多用了,留着作甚。”

    “只要他们肯运来,多少钱财,均可。”

    “哪怕是朕给他们打下欠条,亦是无妨。”

    田九成现在算是想明白了,自己汉明皇帝这个名头,除了壮些声势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现在能够凭借这名头换些粮草兵器,也是不错。

    高福兴听到这话,眼中有光芒溢出。

    他终于看到自己曾经选择的明主,再次回来了,而不是被那些商人所蒙骗心智。

    只要能躲上数月,到时候哪怕不能割据一方,沦落山大王,也不是不行。

    ......

    “若是他们藏匿山林,大孙该当如何。”

    大明皇宫里,朱元璋烤着火,笑着问道。

    朱英道:“若是他们军中有聪慧之人,自当明白,躲入延绵大山,才是唯一的选择。”

    “躲进去也好,届时传信西南,围困反贼于大山之中,正好可以当做练兵试炼之地。”

    玄甲卫这边,本来就缺乏山林特种训练,这次去平反贼,正好可以再次操练出一笔新兵出来。

    这一批新兵,朱英根本就没打算往后用到征倭镇辽之上,而是将目光,再次投向安南。

    安南那边,朱英就没有放弃过心思,只是对于大明的将士来说,那里丛林繁多,不熟悉战略征伐。

    目前在安南的,只有五万精锐,这可不符合朱英心中西南远征军。

    至少要有二十万将士,才能在整个西南地区,彻底的打开局势。

    可不仅仅是安南,包括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等等这些小国,朱英可没有放过的道理。

    大明的将士不习惯丛林战,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出来嘛。

    暹罗香米,在后世可是极为闻名的,还有诸多水果特产,完全可以纳入到大明的版图中来。

    朱英要做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在有生之年,多多开疆扩土,教化诸夷,扩散中原文化。

    也省得后世言语太过繁杂。

    “反贼之事,便就大孙自己把握吧,几个毛贼,翻不起多大的风浪。”

    “让咱感觉到有些奇怪的是,今日早朝,竟然没有文臣反对军事学院之事,倒有些奇怪。”

    朱元璋说道。

    他还准备拿几个文臣开刀,杀鸡儆猴呢,结果一个个对于军事学院闭口不提,就好像没有听说过一般。

    哪怕是他定下章程,人人皆是配合。

    朱英笑道:“爷爷镇压寰宇,这些臣子怎敢违逆爷爷的心意。”

    “再者说目前军政分离,文臣手中权力,不降反升,真要对抗武官,也只能是自讨苦吃。”

    “多少还是有几个明白人的。”

    朱元璋点点头,这一点他自然想到过,只是文臣们一点异动都没有,反而显得异常。

    要知道此前,多少会有点不同的声音。

    “罢了,便让锦衣卫好生盯着吧,若是敢在背后给咱耍什么小动作,自然一个都没得跑。”

    “如今大军也准备得差不多,待过了十五,即可出发,平反后的重点,便就是在于倭国了。”

    “这些倭国,咱恨之已久,这次必定要好生让他们知晓咱大明的厉害。”

    说起倭国,朱元璋就来气。

    忍了这么多年,终究是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三日过去,便就到了元宵灯会这天。

    京师的热闹,自然是不用多说了,而随着正月十五的来临,大军也已经开始准备动身。

    临近京师的各个码头,在这两天,将会被严格把控,数千战船密密麻麻的停靠着。

    元宵灯会一过,立即出征平反。

    而此次平反的主帅,便是蓝玉。

    “凉国公,恭喜恭喜,再掌大军。”

    “那些反贼要是知晓此番主帅乃是凉国公,怕不是要被吓得屁滚尿流。”

    “那可不,凉国公的威名,在整个大明,谁还能不知晓,这些反贼能够得到凉国公亲自镇压,当是莫大福气。”

    “咱们过来吃的这酒,哪是什么出征酒,分明就是凉国公的庆功酒了。”

    蓝府之中,淮西武将勋贵们在京师的都来了。

    就是为蓝玉祝贺。

    平反只是一个苗头,最为主要的关键,就是说明淮西武将一系,将会真正的得到太孙的重用。

    而不是像之前,只是如同一个摆设。

    蓝玉端起酒杯,春风得意,起身朗道:“诸君共饮!”

第384章:正阳大道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十六。

    河边千船熙攘,码头上没有往日的人来人往,只有大量将士不断聚集。

    因为主要行动在于运兵,所以船只都是以货船为主,辅以少量战船护送。

    “还有多久启程。”

    蓝玉对旁边的曹震问道。

    这次统领十卫,加上后勤,有六万多人。

    看上去人数并不多,但这次能参加此次平反的,皆是精锐之流。

    按照目前的情报,即便是反贼声势大,充其量不超三万人,平反大军抵达之后,还可以征召周边卫所。

    曹震此次,自然也是跟随一起。

    “回禀将军,约莫还有半个时辰,便就能出发了,此次携带了不少从火药司的火器,是以运输要慢上一些。”曹震回道。

    蓝玉点点头,看向正阳城门,道:“通知弟兄们动作快些,陛下还有太孙殿下,马上就要过来了,在这个时候,可莫要出什么乱子。”

    曹震点点头,立即去传达。

    蓝玉交代完后,便朝着朱权那边过去。

    此刻朱权正在码头边上,观看各类战船,身边有十多亲卫护佑。

    “宁王殿下,马上就要出征了,可是有些不习惯。”蓝玉过来后,抱拳作揖,笑着问道。

    对于宁王,蓝玉的态度非常客气,现在宁王也是属于太孙一系的成员,自然要多多亲近。

    朱权抱拳回礼道:“多少有些忐忑了。”

    蓝玉哈哈一笑,道:“这玩意,次数多了就习惯了,我早就听说宁王善于谋略,这次可要多多交流。”

    朱权也笑道:“自然,自然。”

    虽然朱权是宁王,但对比起凉国公蓝玉来说,还是要稍逊一筹。

    毕竟,今年的朱权,才堪堪十五岁,第一次掌兵,远没有成长起来,若不是因为跟太孙关系好,怕是蓝玉都不会怎么理睬。

    太孙那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但是蓝玉知道,不仅是要好好保护宁王安危,更要多多带带,熟悉战场。

    尤其是在军功这块。

    蓝玉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陛下的儿子这么多,异性王这东西,想都是个犯忌讳的事情。

    稳住目前的权势,保住爵位传承,在在这个君权传承之际,对于蓝玉来说就是最好的局面。

    一炷香后。

    正阳门城楼上,朱元璋和朱英出现。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听到下面高呼的大喊,朱英嘴角轻扯。

    这千岁的喊法并不流行,对于后世来说,最出名的就是那位九千岁了。

    然那位九千岁是啥,是个太监,不过是皇家的奴仆。

    关键这种尴尬,只有朱英一个人知道。

    朱元璋满脸微笑,对于大孙这个千岁的称呼非常的满意。

    自个万岁,孙子千岁,多配。

    朱英很容易的就读懂了老爷子眼中的意思,嘴角持续抽动。

    在朱元璋的示意中,很快呼声停住。

    不过就仅仅如此了。

    在没有扩音喇叭的现在,这么远的距离,嗓子喊哑了下面都听不清楚。

    依靠太监去传话,那只能是一句句的,反而尴尬。

    “陛下在看着我们,这次出征,必要将反贼一举击溃!!!”

    蓝玉咆哮大喊道。

    不亏是一代名将,整个码头上都在回荡。

    将士也跟着一起咆哮。

    “大明万胜!!!”

    气势震天,仿若天上的云彩都因此而崩碎,露出澄净蓝天。

    朱元璋满意笑道:“看来咱大明将士,还是很不错的。”

    朱英点头赞同。

    遥遥看向正在码头边上的朱权蓝玉。

    这一次的平反,很大程度来说,就是给朱权镀金,还有熟悉战场了。

    曾经朱英跟朱权探讨过兵事,在这段时间,朱权也曾经于玄甲卫这边学习。

    在个人勇武上,自然不能说有多强,或许连一个玄甲卫的小兵都打不过。

    不过对于一些朱英提供的先进兵事理论,理解和吸收的速度十分快捷,举一反三说不上,但也能快速的在军事推演中应用。

    对于朱权来说,现在最缺的,就是真正在战场上的经验。

    而朱英,虽说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型战役的经验,在西域草原,即便有所战斗,也是数十人的小型战斗为主,涉及百人之上都寥寥无几。

    在和朱权接触的过程中,朱英明白,这是真正的帅才。

    回了皇宫,老爷子去处理政务。

    而一个消息,也迅速由叶月清传达到了朱英这里。

    “你是说,水泥的配方经过测试,已经可以使用了吗。”朱英有些惊喜的问道。

    他心中也清楚,达到后世那样的水泥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很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单独一个点位的突破极不现实。

    目前最为主要的因素在于,煤炭的应用。

    生石灰的制作,需要的是高温煅烧,木材是达不到需求的问题,而大量的煤炭使用,才使得生石灰的制作达成。

    后面自然还有许多配比,自从欧巴罗的工匠过来,就一直在不断的尝试之中。

    因为是冬季的缘故,尝试的过程相对来说要更加延长。

    现在总算是有一个配方,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启禀殿下,目前在欧巴罗工匠们居住所在,已经使用此水泥铺设一条十丈小路,目前已经成形十二天,车马明日行走测试,目前并未出现任何损失迹象。”

    叶月清回道。

    这等事情,她是先行考察过,确认无误后,才会来皇宫向朱英禀告。

    朱英点点头,道:“通知马车,立即出行城郊,我要亲自查看。”

    “遵令。”

    一个时辰后,朱英便就来到了欧巴罗工匠们的居住地这里。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扑一到来,值守将士就单膝跪地,激动大喊。

    本来站岗寒风的冷意,瞬间全都驱散,一个个精神抖擞。

    足见目前朱英在军中的声望之高。

    朱英抬手后,紧随着来到后院所在。

    在那里,有着十几条延绵小路,皆是实验所铺设。

    在这其中,一条整洁的路面,在其他破烂路面的对比下,非常惹眼。

    看到这个路面,朱英的精神稍稍有些恍惚,就好像是回到了前世记忆中的公路上。

    “没错,便是这样。”

    回过神来,朱英肯定说道。

    在他的身边,自然早就聚集了负责的多数官员。

    听到太孙殿下的认可,皆是满脸喜色,多日来的连绵不休,终于是取得了成果。

    要知道因为之前定下正阳大道建设的方案,这边工匠官员压力极大,几乎每日每夜都在研究配比,琢磨出最佳的水泥。

    “凡有功人员,皆赏宝钞百贯,头功者赏千贯,欧巴罗工匠参与有功者,宝钞减半,赐大明户籍。”

    朱英直接定下赏赐。

    对于欧巴罗工匠来说,大明户籍,才是他们在这里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百贯宝钞,对于这些日夜不停,进行研究的官员人士来说,也是很大的奖赏了。

    “谢太孙殿下恩赐!”

    在欧巴罗工匠还没听懂的时候,官员工匠们已经跪成一排,热切高呼。

    不过欧巴罗工匠自然有自己的聪慧,甭管能不能听懂,反正前面大明的官大人跪了,那跟着跪就是。

    朱英摆摆手,而后吩咐道:“招几名力士过来,带上大锤,给本宫试试这水泥路面,有多坚硬。”

    听到太孙殿下吩咐,片刻后,六名手持大锤的力士就走了过来。

    在朱英的指导下,对着水泥地面,狠狠开砸。

    碎石乱溅,数名脑子灵泛的宦官,立即挡在太孙殿下前面,形成人墙,防止被碎石溅到。

    一顿乱砸之下,原本完整的路面被砸得坑坑洼洼。

    朱英示意停止,而后走上前去查看。

    对于目前的水泥效果,极为满意,这种感觉,和后世的乡村公路,也有得一比了。

    “传令商会,立即全力囤积水泥有关原料,不管多少,抄底收购。”

    “另外,将安置正阳大道两侧商铺房屋的宝钞,用木箱装好备用,等本宫指示。”

    看完后,朱英心里头思索一番,传下吩咐。

    “遵令。”叶月清回道。

    次日午时,外五龙广场。

    数百锦衣卫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更是有治安司维持秩序。

    大量的百姓聚集,并没有被驱散,而前排锦衣卫那十多个木箱,让人不由自主的看过去。

    “开箱!”

    随着一声大喝,十多箱子顿时被打开。

    人们定睛看去,每个箱子,都是叠得满满的宝钞。

    “这么多宝钞,老天,这还是俺第一次见着这么多宝钞。”

    “锦衣卫这是干嘛,是刚刚从某个地方抄家过来吗。”

    “若是我能有这么多,不,哪怕只有一半,简直就发财了。”

    “什么一半,有半个箱子都发财了,也不知道锦衣卫突然带着这么多宝钞要干嘛。”

    宝钞在大明,很是常见。

    面额也有很多,如一百文,五百文,一贯。

    在经济并不算富裕的明初,宝钞发行很多,几百万贯的宝钞,一些大的家族也能拿出来,可对于百姓来说,堆放在一起的几百万贯宝钞,简直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视觉冲击。

    这种感觉,就如同朱英前世数百万现金的冲击。

    放在钱庄里,只是一个数字,但摆成现金后,无人不被其震撼。

    昨日朱英,便就是准备用大量宝钞,冲击京师百姓的感官。

    在十多万百姓的围观中,只见锦衣卫手捧宝钞木箱,缓缓向前。

    在这个前面,还有几个官员,手拿典册,走到了正阳大道第一家店铺。

    “文轩阁,依照太孙殿下令旨,一层按两贯钞每方,二层往上则按一贯钞每方,总计一百七十六贯钞,可有疑议。”

    户部的官员,认真的说道。

    掌柜恭敬作揖回道:“自无疑议。”

    户部官员点点头,递出笔道:“便就在这里签字画押吧。”

    在数百锦衣卫,还有数位官员的注视下,掌柜哪里敢怠慢,在官员的指导下,手抖着连忙写上文轩阁,还有自己的姓名。

    同时将房契也一并交了出来。

    接过房契后,户部官员点点头,而后另一名官员,从锦衣卫那里点来一百七十六贯钞,递给掌柜。

    “感谢大人,感谢大人。”掌柜紧紧的抓着手里的宝钞,面色激动的作揖行礼。

    “不必谢我,若要谢,便就谢太孙殿下吧。”户部官员摆摆手,便就直接离开。

    今天要将这些商铺全部搞定,还是有得忙的。

    当然,不只是他一人,共计有十多名官员一同行动,每个官员的背后,都会跟着一个提着宝钞木箱的锦衣卫。

    同时还有两队锦衣卫的护卫。

    轰!

    人群顿时炸开。

    一番简单的解释过后,百姓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些木箱里的宝钞,竟然都是给正阳大道两侧商铺准备的。

    一百七十六贯钞,俺滴个乖乖诶。

    这得是要赚多少年才能赚到。

    文轩阁并不算大,主要售卖的就是笔墨纸砚,生意不差,但要说赚多少,也就这样了。

    毕竟读书人就这么多。

    按照目前市价,文轩阁这样的店铺在牙行,大约也就是一百二十贯钞左右。

    现在直接溢价这么多。

    在大家看来,这可是白赚。

    最关键的是,这是皇家征收啊。

    这大明天下,都是皇家的,哪怕不给钱财,也就是自认倒霉。

    别说皇家,各地官府,勋贵,甚至是地主豪绅,在有官府征收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补贴可言。

    很多百姓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

    可今天这一幕,几乎打破了他们的认知。

    “太孙殿下仁义!!!”

    人群中,突然传来大呼声。

    刹那停顿后,大量的百姓都被带动起来,跟着大呼起来。

    人都有盲从心理,古今皆是,顿时太孙殿下的高呼如浪潮般不断。

    就在人群为此欢呼的时候,某个角落中。

    “该死,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明明已经让他有了暴君的名声了。”

    “抓捕杀戮晋商,牵扯无辜百姓,肆意抄家搜刮钱财,京师之外,马上就要传开,此事传递出去,先前经营,必将毁于一旦,可恨!!!”

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权

    朱英的令旨,大肆抓捕晋商进行审讯,自然会遭到晋商们的反击。

    但是在京师这个地界,晋商们组织的势力,根本没有任何动手的可能,直接就被镇压下去。

    那么退而求其次,只能是在京师之外布局了。

    一个商帮组织,说要有多少人手,那都是扯淡,所有一切的行动,只能在暗中进行。

    而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能够去有效打击当今太孙的,除了扶持造反势力外,就是在名声大义上去进行拉扯。

    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优势。

    因此暗中不断的散播关于太孙为暴君的谣言,不顾及百姓生死,肆意纵容手下抓捕,抄家,连坐。

    如此以往,必将民不聊生,国力衰竭,人人自危。

    谁也不知道,明天这个连坐,会不会整到自己的头上来。

    尤其是地方势力,更是隐约在跟官府抗衡。

    晋商的铺设路子毕竟很大,这个一个省的行商人员,可谓是遍布中外,还极为团结,和许多势力,也很是交好。

    一些被牵连上的,自然是回到宗族寻求庇护。

    按照现在的大明,律法不入乡。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也就是说,在乡村之中,宗族的族老,族长连通定下的家法,更要在律法之上。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可世道就是如此。

    官府按律搜捕,却被族老带领村民,强势阻拦。

    一些强势的村子,对于官府可没有丝毫畏惧的概念,平日里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没证据来抓人,一点面子都不带给的。

    再说了,强势的村子,一般多是有族人在京师或其他地方当官。

    今日即使你强行进了,往后来找茬,可就莫怪不客气。

    因着这个缘故,晋商就开始在中低层大肆散步关于太孙的暴虐,嗜杀,败其名声。

    包括对于太孙身份真假的质疑。

    眼看着传播着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好的时候,这一波征地的事情爆出。

    这将会对晋商的行动,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不出半日,太孙殿下仁义之名,将会传遍整个京师,而后迅速向着外部扩展。

    大明皇宫中。

    “大孙,你这一招不错,咱前些日子,还准备让锦衣卫出手,但凡传播谣言,污蔑着处死,现在看来,倒是没必要了。”

    朱元璋笑哈哈的说道。

    就目前大明的情况,在经历过三大案,还有最近的谣言案后,已经是波及很广。

    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朱元璋也不愿意大动干戈。

    只是牵扯到大孙,所以才会有这般动作。

    “爷爷,如今补偿已经如数下发,三日内,正阳大道两侧房屋,就会拆除完毕,而后便就是正阳大道的铺设了。”

    “这些,都是在计划之中,孙儿有个好消息要告诉爷爷。”

    朱英故作神秘的说道。

    “是什么好消息。”朱元璋不由追问道。

    他知道自己这个大孙,能力极强,说是好消息,必定是很大的好消息。

    朱英也没迟疑,紧接着说道:“孙儿前段时间,从欧巴罗那边购置了许多工匠回来,爷爷可还有印象。”

    朱元璋点点头道:“自然是有的,怎么,难不成他们有什么独特的东西?”

    朱英赞道:“爷爷果然厉害,确是如此。”

    “在欧巴罗列国,他们的建筑,多是以石房为主,不似我大明木质,因此在对石头的研究上,有很多年的使用琢磨。”

    “此次于正阳大道的地面铺设,孙儿一直在思索,有没有能够更待替代青石砖的材料,这正阳大道,是我大明脸面,自然不能马虎。”

    “欧巴罗工匠,和我大明工匠联合之下,研发出一种新的材料,因主要用石头和水制成,使用前如泥土一般,孙儿将之称为水泥。”

    “这水泥铺设在夯实地面之上,坚固无比,即便是上千斤的马车来回碾压上月,也没有丝毫动静,铁锤猛砸,也不过小小缺口,而后即可以用水泥再度补上。”

    “如此,孙儿便就定下,用此水泥,修整正阳大道。”

    朱元璋不由问道:“真有这般好用?”

    朱英肯定道;“孙儿已去考察过,确有这般好用。”

    朱元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并没有什么过于惊喜的表情,反而是陷入了沉思。

    对于大孙的话,他自然没有丝毫的怀疑,此刻而是在思索另一种可能。

    片刻后,朱元璋问道:“此水泥造价几何,可有推算。”

    朱英回道;“并无太好推算,水泥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灰石,这等石头遇水会有一种剧烈反应。”

    “再经以提炼石炭高温煅烧,而后经过砂石配比产出。”

    朱英所讲述的提炼石炭,其实就是焦炭。

    能够将石灰岩进行高温煅烧,仅仅依靠煤炭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到烟煤进行高温炼焦。

    其中还有高炉的配合。

    所谓的土法高炉,其实早在宋朝事情,就已经使用,炼铁竖炉的造型已经很接近后世之初的高炉,外观上差不太多。

    配上焦炭提温,说是和高炉也没差多少。

    当然,这些具体的东西,朱英就没必要跟老爷子太过于细节的讲述了。

    朱元璋忽然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显然是在沉思之中。

    朱英安静等待,没有打扰。

    良久,朱元璋突然再次开口问道:“此法铺设的路面,可堪使用多久。”

    朱英心中计算一番后道;“目前并无具体使用年限,不过按照目前的估计,少则三载,甚至五年左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即便有所损伤,修补起来,也并不困难。”

    朱元璋重重点头:“好!!!”

    而后再道:“大孙,你说咱要是想建造一条从京师直达北平的水泥里面,可是能行。”

    听到这话,朱英瞳孔一震。

    其实他这次来找老爷子商谈,本身就是想大开直道。

    大明有比目前水泥更好的材料,那就是三合土。

    三合土成形之后,极为坚硬,不仅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还能防止风水侵蚀,长久不衰。

    但是三合土的制作成本可不低,过程长不说,且极为麻烦。

    目前大明三合土的主要使用,就是在于城防之上。

    像是南京城墙,即便是火炮来回轰上两天,顶多也就掉层皮。

    除了城防外,像是棺椁也会用到。

    譬如当年朱英的棺椁缝隙,就是用最佳的三合土填充覆盖。

    后世的一些影视中,在盗墓这块,一些大的墓室,那棺椁一推就给打开,全是扯淡。

    七八个盗墓贼,在没有大铁锤等工具的情况下,只能是望棺兴叹。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官道,也不可能用到昂贵的三合土。

    目前大明的官道,也可称为驿道。

    标准的驿道,宽度在一丈左右,路面是用差不多的石板铺设。

    石板的缝隙间并不使用黏土填充,这也就导致时间一长,便显得坑坑洼洼,车轮碾过的时候,便会发出i砰砰响声。

    在这驿道的两侧,各有两尺左右的小道,通常是以卵石,沙石铺设。

    左右两侧的路面比之中央的驿道,要矮上数寸。

    这也是出行的百姓,行商所能行走的合法道路。

    如果在官员出行的时候,百姓占据石板路行走,那就是违法,根据情况不同,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

    像是延误军机这样的大事,将会被直接处死,甚至是就地格杀。

    自然,若是没人发现,百姓还是会走上去的,这可要轻松太多。

    不过在行走官道的时候,难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更兼之竖着耳朵聆听吆喝,随时回头张望以准备避让。

    “爷爷,可行。”朱英肯定说道。

    朱元璋再问道:“水泥的产量,可是能跟上。”

    这一点朱元璋极为关心,毕竟是个新东西,虽听大孙一说,就知道水泥的制造,基本上不值钱。

    无非付出的就是一些劳力罢了。

    对于大明,尤其是朱元璋来说,劳动力不值钱。

    现在唯一关心的就是,如果建造一条直达北平的宽阔水泥官道,需要多长的时间。

    “爷爷放心,目前高炉已建,灰石孙儿派人考量过,咱们大明遍地皆有,全力发动下,产量自然能跟上。”

    朱英回道。

    若是说别的矿产,那就没办法了。

    这石灰岩对于大明来说,还真就丰富得可以,可谓是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都皆有。

    朱元璋有些欣慰的说道:“若是能够修建一条直达北平的水泥官道,那么辽东,奴儿干,等于直接就在咱们的眼皮子底下。”

    “不仅仅是辽东,边疆各军镇,亦可修建水泥官道,各方联动,叫那些草原蛮子,哪敢惹咱大明虎须。”

    朱元璋对于官道驿站,极为重视,也很清楚其深层次的作用。

    任何人,但凡触及到驿站,驿道,一点情面都不给。

    目前的大明驿站,不管是驿卒还是其他方面,都非常的清正廉洁,毕竟,朱元璋可是拿了一个女婿出来献祭。

    谁若是在这方面,想要动些什么手脚,或者谋取一些私利,首先要对比一下自己跟驸马的份量。

    征战多年的朱元璋,只是在大孙讲出水泥的作用,无须朱英多说,立即就把思路转到了官道上。

    “爷爷,南京至北平,约莫有两千多里地,若是算是迂回,绕开大山,怕是更添数百里地。”

    “想要快速建成,须得在这条路上,假设不少于十厂方可,才能保障更加迅速的完工。”

    两千多里,按照朱英的计算,也就是说每过两百里地,就必须建造一个水泥厂。

    以同时铺设的方式开始进行,而后达成道路的对接。

    唯一比较方便就是,目前有官道所在,不用再去勘察道路,只需要将主要的官道进行扩宽便就可以了。

    这般年后,完全可以设下点位直接开始。

    地面的扩建和夯实,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水泥开厂,迅速投入生产。

    朱元璋听完后,摇头道:“十个厂不够,辽东,奴儿干的肥沃土地极为关键,早一天开垦,就能早一天出粮。咱们的大军,也能更快的集结抵达。”

    “不仅仅是粮食上,对于边关的将士们来说,也非常之关键,同时还可震慑草原部族,包括在辽东,奴儿干的那些蒙古人,女真人,多少也能安分守己一点。”

    “明日早朝后,大孙你留下来,把工部的官员都召集过来,商议出一个章程,看看有没有可能,今年将这条官道建设起来。”

    “只要能达到,不管花费多少钱财,多少劳力,都是值得的。”

    “水泥厂十个不够,那就二十个,三十个。人手不够,花钱雇佣也好,征召徭役也罢,再大的困难,都得上去。”

    “若是今年能够完成,明年开春,就能只能进行播种,到了夏收,对于咱们大明来说,那便是完全不同。”

    “咱倒想看看,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敢犯咱大明,那些草原蛮子,哼!”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的魄力,如此之足。

    其实朱英觉得,哪怕是两年修成,都算是非常迅速。

    毕竟这是大明,不是后世,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只能靠着人力开干,效率自然要慢上许多。

    至于征召徭役,肯定是无法避免的,这么大的工程量,招人估计都招不够。

    不过到时候即便是徭役,虽说律法上来说,不用官府掏什么钱财,但朱英也会付给其他劳力同样的工钱。

    最简单事实,一旦人数过多,肯定会影响到农田的收益,哪怕有赋税减免政策实行,也会给不少本就挣扎阿子温饱水准的家庭,雪上加霜。

    只是这个钱财,若是全由群英商会承担,属实过于庞大了。

    还有水泥厂,建高炉,招工匠,挖石灰岩,包含运输等等一系列的开销。

    可以说这一条官道的建设,足以将现在如日中天的群英商会,直接拖垮。

    不过对于来钱的门路,朱英这里小伎俩还是挺多的,照葫芦画瓢,总还是要会几分的。

    “爷爷,官道的建设,自然是越快越好,但是孙儿曾经衡量过,徭役来的劳力,干活不卖力,往往十个抵不上一个招来的。”

    “若是有相同工钱的补贴,那自然就干得卖力了。”

    “至于所需花费的钱财这块,孙儿倒是有些想法。”

    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闻言,问道:“大孙说来听听。”

    朱英道:“有言是修桥度人过水之界,铺路行大道之基,善发于心,铺路大功德,修桥无量功德。”

    “既然这官道有着大功德,自然不能是朝廷独享,多少也该是分润给当地一些地主豪绅。”

    “孙儿建立,每过二十里地,修建一座功德碑,用以记载那些对于官道有所捐献之人。”

    “且若是有所捐献,在不影响官府行走,亦或是军队行军,其三代五福内,可享官道行走之权。”

第386章:大明国旗

    !!朱英没有什么皇家的思想包袱,在他看来,能够搞钱把官道建立起来,才是维护大明尊严的最好方式。

    只有不断的对外战争的胜利,那么朝廷的威严就会日益加重。

    像是这种功德碑的建立,很少会有官员去想到捞钱,用官员们的话来说,功德这种事情要自主奉献,朝廷去主导引诱那怎么能行,什么时候功德也能用钱去衡量呢。

    所以像是捐献就能在功德碑上刻下姓名这种方式,多数人嗤之以鼻。

    而朱元璋在这块,实则也没什么思想包袱。

    “大孙这个法子好,不过还是要注意到方式,毕竟朝堂的脸面,终究要顾及到。”

    “一些暗中跟咱大明作对的,在知晓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会想着法子来泼脏水。”

    朱元璋先是赞同,而后提醒道。

    这个事情,朱元璋是肯定要让大孙来主持的。

    一来朱元璋很清楚,没有大孙的群英商会,很难有人可以办成此事,别说一年完成,能不能完成都是一个问题。

    他敢狮子大开口,一年修建完这条南北官道,多少还是因为知晓大孙的底细。

    二来,这日后皇帝的位子,自然就是大孙的,这条官道修建成后,即便是不算很懂商业的朱元璋都非常明白。

    军事行动的便利是一方面,对于南北两地经济的往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明的情况是南富北穷,但江南一带,在朱元璋这里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不仅是遏制打压,也想多多发展北方经济。

    奈何在此之前,哪怕是不断加重江南地区的赋税,这经济差也不是说短时间能够弥补的。

    即便在南方赋税如此严重,北方赋税不断减免的情况下,北方的经济现在也很是窘迫。

    主要的饥荒来源,都是发生在北方一带。

    朱英听完老爷子的话后,道:“泼脏水这个事,肯定无法避免,不过孙儿这边的邸报,很快就可以退出来了,到时候刊登的第一条,就是关于这条南北官道的作用。”

    “孙儿会将这南北官道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对往后大明百姓的好处,详细的记载在这之上,让所有有识之士明白,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举措。”

    “只需邸报发行起来,以后什么谣言,全都会不攻自散,暗地里捣乱的那些人,所有的布局都将白费。”

    在这方面,朱英有着很强的自信。

    因为现在的大明,除了官员,甚至大部分官员都没有了解信息的渠道。

    多数人知晓的信息,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

    口口相传这个东西,非常的玄乎,别说前面经过了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嘴,哪怕只是同样一句话,经过三人的传递,其中的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有心人想在这里面做点文章,简直不要太过于轻松。

    而邸报出后来,这就是整个大明,唯一获取官方信息的渠道,上面更是会刊登许多军国大事。

    就算是最底层的百姓,在知晓这些信息后,都会有一种了解国家动向的感觉。

    朱英自然不存在说什么客观记载,像是一些重要分析,也会同时刊登,引导舆论走向。

    对于邸报,朱元璋还是很有信心,心里头思索了下,基本上都能交给大孙去办了,随后嘱咐道:

    “南北官道的功德碑,怎么去收,这里要有个尺寸,多了不行,少了自然也是不行。”

    “若是闹大了,终究还是会落了脸面。”

    朱英点头道:“爷爷放心,孙儿自由妙计。”

    功德碑是一方面,想要依靠功德碑去填补大量的花费,很不现实。

    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反而是看似附带不起眼的官道行走之权。

    莫要小看这个权力,他反而能更好的维护官道实行的地位划分。

    尤其是对于商人,不仅有了面子,还能有了里子。

    现在的驿道,基本上百姓都会走,只有官府人员经过的时候才会让开,甚至许多驿卒有看到,除非有所阻挡,也不会当回事。

    左右两尺的小道,更像是避让。

    然一旦某些商人,名正言顺的有了这个特权后,那么他们就会维护这个权益。

    在行商过程中,不仅有了先行权,敢于对抗的,还能将别人给轰下去。

    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且使用官道,货物运输更快,自然里子也有了。

    仅靠这一条,朱英就有把握,把至少建设南北官道一半往上的开销,全部都摊出去。

    ......

    仅过两天,正阳大道两侧房屋几乎就已经拆除完毕了。

    钉子户不存在的,没有强行收你的房,还给你补偿,那已经叫做沐浴皇恩,感恩戴德才是目前的正确思想。

    当正阳大道被清空出来后。

    这种雄伟气魄,当真让人极为惊叹。

    如此之宽阔的大道,虽然历史上早有,但是站在这路边,无一不是感叹。

    这也成了外臣们最喜欢过来看的地方。

    每天都有许多的外臣,在这里徘徊围观。

    “那边是在作甚,怎得好似在挖洞一般。”

    “是啊,不过这都是朝廷安排,谁能知道呢。”

    “话也别这么说,据说咱们大明马上就要推出邸报了,所有新鲜事,甚至是朝廷里商议的大事,都在刊登在上面,或许到时候咱们就能知晓了。”

    “那玩意挺贵的吧,咱们这些老百姓的,怕是购买不起。”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太孙殿下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能让咱们这些百姓也能参与其中,邸报的售价,仅仅只需要三文钱就能买到,且不限制身份,即便是街边的流浪儿,也能去买。”

    “可别瞎说,现在咱们京师哪还有什么流浪儿,稍微有把子力气的,都被强行征召成了劳力,包吃包住,只要卖力干活,据说还能拿工钱。”

    “就算是那些小儿,也全部被送进学堂里读书,好家伙,这是遇到太孙殿下,撞了大运了。”

    “是啊,本来我都想把自家几个孩子全送去,不过听说学堂里并不是教四书五经,而是一些算账,纺织之类的,也就是学徒,那么大儿还是只能送去私塾。”

    “这还不好,学堂里可是包了一顿饭食,要不是现在人都招满了,优先流浪儿,我早就把那几个兔崽子全给送去。”

    “说得极是,算了,不聊这些,咱们也去看看,那边挖洞到底是干嘛。”

    “同去,同去。”

    正阳大道修建起来还是非常容易,本就是京师,地面夯实的基础已经很好,加强一下平整,就能直接上水泥了。

    目前对于正阳大道,要求是水泥路面高位一尺,目前大明一尺所长,即是后世的三十一公分。

    更有大量竹子被运来。

    现在的条件,显然不可能做出大量的钢筋,只能用竹筋替代了。

    而在外五龙广场,亦或称之为正阳广场所在。

    那里的建设,正是朱英准备升旗台。

    没错,朱英已经要把大明国旗,推崇出来。

    目前的大明,亦或者说中原王朝,并没有国旗的概念,很多旗帜以三角旗为主,名为旌旗。

    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

    还有打旗语行驶军令,分辨敌我的作用。

    目前相当于开启对外战争,那么像是国旗这样熔炼民心,军心的象征,效果就很显著了。

    在发展大明内部繁荣的同时,对外的战争脚步,已经迈开。

    这样也能很好的将内部矛盾,朝着外面进行转移。

    国旗的设计,基本上就是朱英直接定下的。

    长方形的旗帜,通体为赤色,通俗来讲就是红色。

    红色是大明的国色,也是朱元璋最为喜欢的颜色。

    明代属火,为火德。

    朱是赤色。

    所以定下赤色旗帜,毫无争议可言。

    关于图案,确实让朱英思索了很久,不过左思右想的下,最后采用的,就是‘明’的汉字。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星星,月亮,太阳,甚至还想过绣一幅山水上去。

    然而这些,总是感觉好像差了些什么。

    最后还是在跟老爷子讨论的时候,老爷子一句话点醒了朱英。

    “既然是咱们大明的国旗,自然就是用‘明’字,这又有什么难想的。”

    顿时,朱英豁然开朗。

    是啊。

    为什么总要是想着后世的旗帜款式呢,这倒是陷入魔怔了。

    中原王朝的文化,本来就是以汉字为主,像是现在京师卫所旌旗,也是赤底黄字,绣大明二字。

    也是长方形,不过成竖条,下面还有一些散条。

    最后朱英考虑美观效果的时候,准备把‘明’换成太阳和月亮的刺绣。

    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定了‘明’。

    整体排版跟后世红旗差不多,正面明字在左上角,寓意如日月般普照天下。

    现在的大明,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疆域人员,皆为世界第一,天下正统。

    那些外邦番夷,自是要向大明学习。

    日月的图案,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辨认,但是汉字国旗,就是要告诉天下四方。

    你看不懂,那就来学。

    中原汉字,传承千古,这才是在文化上,最强也是最佳的代表。

    正阳广场上,热闹纷纷,人群熙攘,哪怕是枯燥无聊的施工现场,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许多在京师生活的富民,平日也无须劳作,加上恰逢正月,天还未亮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到这广场上来了。

    “这都挖了有半丈深了吧,还没停下,不知晓要挖多深。”

    “挖这么大个洞,是为了干嘛呢。”

    “谁知道呢,应该建好就清楚了,不过我感觉,大概是和正阳大道有很大的关系。”

    升旗台的挖洞,是为了埋下旗杆。

    这根旗杆,可是花费了好大力气。

    乃是经过高炉煅烧而成的精钢,且加入不少天外陨铁,不生腐朽,通体打磨得光亮无比。

    旗杆分为两层,下层一丈,也就是三米,宽度为一尺。

    上层,即是可见旗杆,总长为九丈五,寓意九五之尊,宽为七寸。

    当这根十丈多长的精钢旗杆出现在正阳广场的时候。

    所有见到的人,哪怕是官府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那是由二十多位将士抬着,一路从城郊抬至正阳广场。

    而后插入旗洞。

    单单立起竖正,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校队无语后,才是青石堆积,三合土填充,水泥覆盖,可用数百年。

    “这上面好像还吊着一根绳子,这是干嘛呢。”

    “别问我,我怎么知晓。”

    “你不是说知晓的消息多吗,怎就不知了。”

    “这事别说是我,哪怕是朝堂上的大臣,估摸着都不知晓,大概是太孙殿下的手笔。”

    “这么大一根棍子,当真威武。”

    目前来说,正阳广场上最大的热闹,就是这个升旗台了。

    猜测的人非常之多,尤其那根绳子,更是引发诸多联想。

    其实也有聪明人认为是挂着旗帜上去,但是没有得到认同。

    旗杆固定好后,便就是升旗台呢。

    整个升旗台,乃是由汉白玉打造而成。

    为四方通行,有三层阶梯,由十二玉柱组成。

    刻有九龙,十二纹章,锦绣江山。

    一眼望去,华贵典雅。

    自建成后近半月后,每日皆有锦衣卫十二人站岗,严禁靠近,只能是远远相看。

    升旗台建好后,正阳大道这边的平整也差不多完善了。

    正阳大道,宽约三十丈,长约三里五,即五百八十丈左右,由正阳门,直达正阳广场,最终点边就是升旗台。

    目前的正阳大道,左右前后用木板做模挡住,一尺之高。

    在这中间,每隔一丈,便有长竹隔断,一眼看去,密密麻麻。

    今日,正是二月初二,龙抬头。

    正阳广场,烧香祭祀。.

    工部尚书沈溍开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工部侍郎回道:“回大人,此刻正是午时三刻。”

    沈溍点点头,而后朗声道:“吉时已到,动工!”

    随着沈溍开口,早就等候多时的工部官员,跟着大喊起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一声声的传递,从正阳广场这里,直到正阳门下。

第387章:朱元璋催婚

    在正阳大道的两旁,早就有无数的百姓翘首以盼。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太新鲜了,铺路竟然没有砖石,而是一车车的河沙和灰黑色的粉末状的东西。

    两者合在一起,不断参水搅拌,而后就这么一大桶一大桶的往铺满竹条的正阳大道上倒去。

    “这玩意是啥呢,怎的铺路用这个,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把地面夯实整平,现在又倒这些稀泥,咋想的。”

    “会不会是太孙殿下,被什么小人给蒙骗了吧,这不是越发祸害吗。”

    “这些稀泥倒上去也不知要干嘛,那么多外臣,平白让人看了笑话。”

    “闭嘴,你莫不是想要害死我们,这光天化日之下,胆敢有如此言语,且不说这大道如何,光凭你非议太孙殿下,足以让你满门抄斩了,走远些,有巡捕过来了。”

    在百姓的疑惑质疑中,大量的治安司巡捕开始过来驱赶,并且贴上木牌,上面写着严禁靠近。

    水泥的初凝将近数天,完全的硬化更是需要上月的时间。

    所以对于正阳大道的保护,极为重要。

    在正阳大道外一丈出头的土路,便就是临时行走的道路。

    数百辆马车,拖着大量的水泥,不断进行搅拌后,倒入其中,而后便是用长尺平整。

    包括预留的排水洞口,这些都是已经提前规划并且考虑好的,在平整地面的时候,半个月的功夫,主要花费在这上面。

    对于百姓的一些议论,朱英没有在乎。

    有些东西,只有做成之后,别人才会知晓,甚至说没必要去限制百姓的发言,哪怕这其中有些人暗中刻意的去引导。

    只要等成形之后,所有的质疑,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那些在这其中说得比较过火的,锦衣卫和治安司也不可能放过。

    坤宁宫中。

    朱英正在和叶月清讨论关于邸报的事宜。

    正阳大道的建成后,南北官道的项目,就会正式的提上议程。

    这个议程,不过是朱元璋在朝会的时候一个流程,毕竟虽说以朱英的群英商会为主导,但这件事,乃国之重事。

    但凡南北官道上所牵扯到地方,所有官府,乡村,都是需要极大的配合。

    而想要有足够多的商人对其进行捐赠,舆论的引导,包括消息的散播,邸报在这个时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召集了大量的擅长雕刻的工匠,活字模板已经做出有二十多套,只是在油墨这块,造价比之之前考虑的要高出不少。”

    “算上成本,三文钱一份邸报,目前已经超出比较多了,具体来说,须得四文钱。”

    叶月清详细汇报道。

    不管是木活字,亦或是铜活字,都离不开油墨。

    相对来说,铜活字对于油墨的要求更高。

    曾经朱英也以为油墨是近代的产品,然而在了解后才知晓,远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以油入水的说法,也就是油墨的产生。

    而在东晋时期,墨水的成分和后世油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虽说还是以水为主,但其中必须添加一种连接物,这种连接物大多是以桐油,麻油,脂油为原料,这也是油墨称呼的由来。

    宋朝时期,以油作为连接物的制墨技艺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人们逐渐发现,在制墨的水中加入油所制成的墨水,效果要大大好于前人所制之墨。

    经过元蒙时期的发展,现在大明的水性油墨工艺非常完善,但是用铜活字印刷,如果过于纤细的字体,还是很容易晕开。

    只是这事,朱英一句话下去,就解决了问题。

    无非就是在墨中,是以水为主,还是以油为主。

    在要求制墨时候达到以油水为主后,印刷的问题迎刃而解。

    听上去很玄乎,似乎油墨一下子就这么简单的发明出来了,实则油性墨和水性墨的中间,本来就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已。

    制作的工艺,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差。

    现在朱英所用铜活字印刷的墨水,便就是以墨入油。

    油成了墨的主要载体。

    最好用的,当然就是动物脂肪,比如说猪油。

    猪油可不便宜。

    现在的大明,普遍都是黑猪,在脂肪含量上比之白猪要少很多。

    也即是说,黑猪的肥肉少,所以炼油量也会降低。

    长白猪是后世才引进。

    “三文钱的售价,无须再改了。”朱英一锤定音的说道。

    叶月清秀眉微皱道:“可是殿下,如此一来,邸报的生产,完全只能靠其他的产业来进行填补,若是铺开越多,亏空也就越大。”

    邸报的策略,并非只在京师,按照现在的规划,在京师这边成立后,试行无误的话,马上就会在大明十三省进行开设。

    意在第一时间,将邸报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扩散开来。

    这可不是小盘子。

    哪怕只挣半文钱,每天的收益都是极度夸张。

    若是每天亏一文钱,那么亏损的数额,也是难以想象的。

    要知道邸报的制作,发行,售卖,也是需要大量人力。

    在这其中,若是没有赚头,相当于全部都亏损进去了。

    毫不客气的说,单单就十三省全部铺开,每天的亏损,随便都是二三十万贯宝钞起步。

    一个月就差不多要亏损掉大明将近半年的岁入。

    一年下来,得把群英商会彻底拖垮。

    自然,邸报的发行目前还不会说每日一发,受到信息传播渠道的限制,暂定下来为十日一发。

    即便如此,也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数目了。

    也基于此,叶月清才会在第一次对于太孙殿下的决定,提出疑问。

    朱英面色波澜不惊,甚至有些毫不在意。

    他很想告诉叶月清,你对流量,一无所知。

    稍作思索后,朱英还是决定解释两句,搞得人心惶惶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邸报正式开始发行后,其反面会有半数留白。这块留白,是给当地邸报所预留的。”

    “也即是说,大明十三省的邸报,发行皆有不同。”

    “这半数留白,乃是为当地的宗族,亦或是商业,店铺宣传所用,这些足以弥补发行所带来的大量亏空了。”

    “目前的油墨,可谓是墨中之墨。在此之后,将会单独设立油墨厂,人员重组,不在隶属于邸报之下,比油烟墨市价低上三成即可。”

    叶月清听完后,虽然心里头的石头落地,可是面上依旧有几分迟疑。

    朱英笑道:“你我之间,又有什么需要担忧的,后宫那边的意思我也知晓,老爷子也询问过我,我自是没有意见。”

    “若有什么事情,直言就是,不用避讳。”

    此话一出,叶月清脸颊浮现两朵红晕。

    太孙妃的事情,在年后就已经被提上议程。

    有道是成家立业平天下,对于皇家来说,子嗣传承,事关国运,更为重要。

    朱元璋多次提及,就差没派人押着朱英赶紧把大事给办了。

    尤其是元宵节赏灯的那天晚上,朱元璋亲自带着朱英去京师街道上。

    “大孙你看,这元宵赏灯啊,对于女子来说非常重要,路面上皆是成双成对,形影单只者,尤为可怜。”

    走了不到十步,又道:“咱们大明男子呀,若无意外,十六岁及冠便就你定下婚事,哪怕是那些为考取功名者,看上去孤独一人,实则家中早有娇娘等候。”.

    走了又是十步,看着一个爷爷抱着孙子,叹气道:“咱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多抱几年重孙。”

    一个元宵灯会,硬是让朱英苦笑不得。

    面对老爷子如此催婚,朱英也没得办法再去避开,只能是推到正阳大道,还有邸报之事。

    意思便是,婚事大典,将会在正阳大道之上举行,也可得百姓祝福。

    邸报发行,更能通传全国。

    靠着这两事,这才让老爷子稍稍平息。

    其实对于朱英来说,无论是前世,亦或是今生,当新郎还是头一遭。

    在面对这件事上,多少还是有几分紧张情绪,下意识的避开。

    不过事到临头,硬着头皮也得上了。

    想明白后,朱英对于叶月清,也就放开了许多。

    半晌,叶月清才把心态调整过来,而后道:“殿下,邸报乃是国之口舌,这般让于商人世家,是否太过轻易了些。”

    朱英道:“它们躲在暗中,找起来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

    “十三省的邸报,每次发行,都会全部由驿站传至京师备份。”

    “与其四处去找找不到,还不如就让它们在咱们眼皮子底下,若有什么魑魅魍魉,想要动歪脑子,也能有迹可查。”

    “老老实实做买卖,做生意的那些,让他们赚钱,也是应该的。”

    听到太孙殿下的话,叶月清才知晓是自己格局小了,显然殿下的眼光,要看得更远,更长。

    随后朱英顺口问道:“京师这边的主编,可是找好了人选。”

    叶月清点头道:“已经找好了,说起此人还和殿下有过一面之缘。”

    朱英不由好奇问道:“那人是谁。”

    叶月清回道:“便是年前海外招贤馆,第一应聘之人,河南商水县童生,袁佳驰。”

    朱英对于袁佳驰,还是很有印象,问道:“他不是跟着三叔去了吗,怎得又跑到咱们这里来了。”

    叶月清解释道:“晋王他...”

    朱英抬手打断:“叫三叔。”

    叶月清微微一滞,顺从道:“三叔虽在海外招贤馆抢了不少人,只是没过几天,就养在府上不多管了。”

    “目前倭国之事,未知甚多,三叔对于他们,养在府中也并未太过多限制。”

    “按照殿下的指示,邸报的主编和编修,不得从翰林院中招取,因此公开招聘时,此人也是报名参加。”

    “重重考察后,此人一路过关斩将,对于殿下举办邸报之事非常合适,余者相差甚大,便也就获任主编一职。”

    朱英要的邸报主编,编修,其实招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是西域的老班底,合适的也没几个,即便有能力胜任的,也早就赋予了其他要职。

    是以只得是像文人圈子里去招人。

    之所以避开翰林院,并非是学识,而是思路。

    朱英所办邸报的思想,和现在主流的风气有很大不同,四书五经学得再好,也不是朱英想要的人才。

    思维敏捷聪慧,杂学甚多,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懂一点。

    还得有低层的生活经历,如此人才最为适合。

    袁佳驰家境贫寒,吃食住宿都须贩卖字画为生,人间烟火气沾染极多,没有半点文人那般的清高自傲,本在文人圈子中如同异类。

    这般筛选下来,袁佳驰反倒成了唯一合格的人选。

    朱英点点头,倒也没太多意外。

    交代道:“这两天寻个时间,让他来我这里来一趟,我亲自跟他聊聊。”

    叶月清想说遵令,但在朱英的目光下,最后轻轻道了一声‘是’。

    对于恋爱这个东西,朱英属于钢铁直男的那种。

    再说以他现在大明太孙的身份,也没什么恋爱的必要。

    但凡他看上去的女子,只需有所眼缘,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或许,连说都不带说,多看几眼,手下人自然有聪明灵泛者,搞定一切。

    太孙娶妃,纳妾,都可谓是国家大事。

    心中思索了一下,朱英最后交代道:“还须你去查看下目前商会的账目,剩有多少可供施展的空间。”

    “目前蓝玉他们,也该是差不多到地方了,他们此行,携带以玉米粮种数千斤,将会你在春耕时与陕西等地,彻底铺开。”

    “玉米,看似没有番薯和红薯那般实在,却是最为优质的饲料,无论是养马,亦或是养猪,为上佳之选。”

    “对于大明而言,举足轻重。”

    “我有心想要开办饲料厂,专为收购玉米,研磨成粉,制成上佳饲料。”

    “目前虽说不急于一时,也要开始筹备起来。”

    说起饲料,朱英突然觉得,或许现在就可以开始引进西方白猪了。

    虽然对于猪这些东西的具体数据并不清楚,可后世白猪取代本土黑猪,甚至多数人连黑猪都未见过。

    这般效果,足以说明白猪优势。

    不懂其中缘由没关系,照着葫芦画瓢的事,还是很简单。

    直接抄作业嘛。

第388章:先谈招安

    吃肉,对于大明的绝大多数百姓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即便是寻常人家,一年到头也就是正旦时分,才能吃上两口肉。

    这里的两口肉,不是虚指,是实指。

    真就是两口,再多一口都没了。

    因为大多数的家庭,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孩。

    官府鼓励生育,百姓们心中也有一个认知,便是多子多福,家族兴旺,人多力量大。

    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一般能吃到的肉主要是六畜,也就是所说的:马、牛、羊、鸡、犬、豕。

    豕就是猪。

    牛,尤其是耕牛,是严禁宰杀,即便是老死了,或者病死了,都要上报官府进行查验之后,才能杀牛吃肉。

    马就更不用说了,属于战略物资。

    哪怕是驽马,也是价值高昂,至少可以用作马车。

    可别小看车夫,能够自家有辆马车的,都是温饱之上了。

    羊倒是不错,不过除了草原等适合养羊的地方,那些昂贵的饲料一般人也养不起。

    所以能够食用的,也就是鸡、犬、豕。

    自古有言,杀鸡取卵。

    母鸡下蛋,公鸡打鸣,寻常哪里舍得。

    狗能看家护院,作用很大,因为不管是农耕还是其他,家里头都很难留人,狗的体现就很强了。

    所以最可能吃到的肉,那就是猪肉。

    因为除了被吃,猪没有其他作用。

    在大明多数地方来说,养猪还算是比较便宜的,寻常人养一头猪,到年底卖掉,自己留点猪肉,其余用来换取钱财,也算是能小富一波。

    而朱英之所以把主意打到白猪头上,最大的想法,就是让更多的人,都能吃上肉。

    就味道上来说,白猪肉并没有黑猪肉好吃。

    但黑猪的生长周期太长了。

    一头黑猪,正常来说需要将近一年,十月至十二个月的时间才能出栏,须得从年头养至年末。

    而白猪的不同,只需要三四个月,就可以出栏了。

    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白猪可以达到三次甚至四次的售卖,而黑猪只能是一次。

    这可谓是三四倍的相差。

    而且白猪的产崽,要比多数黑猪品种更多。

    自然,朱英前世并不是什么养猪大王,对于白猪的产地,品种,优势等等一系列数据没有半点认知。

    可这并不妨碍他一道令旨,下达群英商会。

    从西欧各地,大规模采购白猪至大明。

    ......

    “你与本宫倒算是有些缘分,原本以为你就跟着我三叔去了,没成想兜兜转转,又跑到本宫这里当了邸报的主编。”

    “说说吧,对于邸报,有些什么想法和建议。”

    朱英微笑道。

    对面坐着正是袁佳驰。

    袁佳驰微微低头,不敢直视太孙殿下,生怕犯了忌讳。

    这段时间,他可谓是春风得意。

    先前成了晋王食客,至少也算是吃喝不愁了。

    而后听到邸报招聘主编,编修,便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考核。

    本来也没报多大的希望,结果一跃而成邸报主编。

    现在更是得到太孙殿下的亲自接见,可谓是人生巅峰,高光时刻。

    最大的改观便是,他作为邸报主编,每月工钱二十贯钞。

    这都快接近正七品官员的月俸了。

    虽说没有实物,大明宝钞的价格在朱英不断的控制下,价值还是很高的。

    听到太孙殿下的问话,袁佳驰显得有些紧张。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袁佳驰语气有些颤抖的回道:“草民一定不会辜负殿下的期望。”

    听到这牛头不对马嘴的回道,朱英有些无语。

    从案台上抽出袁佳驰之前的策问答卷,摆在面前,说道:“这上面的讲述,是你自己写的吗,还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

    虽然没有很是严肃,但袁佳驰整个人都吓傻了。

    作弊这个东西,在古代,那可不是简单的惩罚。

    一旦有所涉及,除了皮肉之苦外,相当于向上的大门,将会被永久的关闭。

    袁佳驰没有别的选择,直接跪地磕头不止。

    “殿下饶命!殿下饶命!”

    若是换了别人,亦或者任何一个官员见此情景,大致也就认定袁佳驰的答卷有抄袭的你成分。

    朱英却是知道,这人完全是给自己紧张的。

    因为答卷上的回答,跟目前的文人主流思想相违背,即便是学识渊博,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回答。

    “不必紧张,好生回答就是了,难道本宫像是吃人的野兽吗,让你这等害怕。”

    “这次本宫让你过来,是想跟你好好聊聊往后邸报的发展,若是你这幅模样,怕也难以胜任主编之职了。”

    朱英的话,如一头冷水泼在袁佳驰头顶。

    他当然知道如果主编之职被撤下意味着什么。

    这引发的后果,可能连晋王都会将他赶出府门。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袁佳驰这才开始道;“殿下,得见天恩,草民心中惶恐不安,方才六神无主,让殿下见笑了。”

    朱英闻言,点点头,并未过多计较,道:“好,那你就刚才的问题,好好述说一番吧。”

    袁佳驰接下来便开始讲述,自己对于邸报日后发展的见解。

    朱英认真的听着。

    其实袁佳驰所讲述的这些,朱英当然早就明白,而且之前跟老爷子也认真的讨论过。

    可这并不妨碍像是其他人,没有这个意识。

    可以说朝廷上大部分的官员,都没有想过这个事情。

    “殿下,草民最为佩服的是殿下只收三文钱,三文钱的邸报,绝对可以最快的让天下人了解到其中的信息,哪怕是农人,亦可明白国家大事。”

    “据草民估算,只是这成本,确实是一个大事,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弥补亏空,才能不断的维持邸报的发行。”

    ?说完后,袁佳驰躬身作揖。

    朱英满意的点点头,能够说到这一步上,已经很是难得。

    看似简单,实则已经隐约超出时代的见识。

    朱英心中沉思过后,道:“正阳大道,作为目前大明最大之工程,影响极大。”

    “这样的大事,在京师邸报发行的第一版自然要着重讲述。”

    “尤其是水泥的发明,对于大明道路建造之功效,也得是条理清楚。”

    “本宫跟爷爷聊过,在正阳大道建成后,将会把南京直达北平的官道,以水泥扩宽至四丈宽,计划于今年年底结束。”

    “在此道上,将会设立功德碑,以作捐献之用。同时,能够立于功德碑上者,在不耽误军国大事下,可享有官道行走之权。”

    ?“便这三点,作为京师邸报第一版,你与各编修,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论述,言明利害,而后交由本宫定夺。”

    ?“记住,邸报的文,不必用雅文,须得以大白话讲述,可是明白。”

    袁佳驰连忙作揖回道:“谨遵殿下令旨。”

    ......

    一个多月的时间。

    蓝玉率领的平反大军,抵达汉中。

    然而大军前来,看到的却是一片凄凉。

    田九成等人,在大军来临前十日,就裹挟所有青壮,全部逃进了深山之中。

    城池里的值钱货物,全部都被带走。

    粮食自然是一颗不剩。

    或许是觉得未来还有下山的机会,或许是因为这里是反贼们的家乡所在,军中大部分士卒,都是长期在这里生活。

    城池的建筑,并没有遭到大面积的破坏,只是有些凌乱。

    至于老弱病残,自然是留下来。

    他们知晓官军对他们也不会怎样。

    “果然不出太孙殿下所料,这些反贼不敢据城而守,逃入山中。”

    蓝玉冷哼一声。

    原本打算就是以最快速度消灭反贼,显然成了拉锯战。

    山林之中,变数颇多,人数上的优势变低,况且损失过大的话,蓝玉也难辞其咎。

    “凉国公,既然反贼跑了,那么我等首先要做的便是将所带来的各类作物,分发下去,迅速恢复耕种。”

    “早前有将士探查过,耕地那边并未遭到破坏,人员稀缺却也只能从周边调集了。”

    朱权开口说道。

    蓝玉点点头。

    春耕自然不可能耽误,只能加快民众的迁移。

    “既是如此,便就按照咱们先前制定的计策行事吧。”

    蓝玉淡淡说道。

    ?目前的情况,来前就有考虑到,对策也早就准备好了。

    发动大的代价到山林去追捕反贼,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目前在保护春耕的同时,绘制山林地图,探查山林情报。

    在各个路口,设下关卡值守,如瓮中捉鳖一般,逐步进行蚕食,将反贼的活动范围一步步的收紧。

    朱权闻言,稍作迟疑后道:“按照现在得到的消息,反贼们的粮食,大概可足二月,哪怕再是节省,顶多坚持三月,便就断粮。”

    “我等应迅速断其后路,将所有主干道尽皆封锁,而后徐徐图之。”

    气氛微微有些停滞。

    因为此前蓝玉说那话的意思,便就是可以散会了。

    而朱权却像是没有听到一般,继续述说。

    在军中,这是挑衅主将权威。

    众将纷纷向凉国公看去。

    目前来说,十个卫所,九个都是曾经跟随过蓝玉作战的,说是嫡系都不为过。

    只有一个卫所有所不同。

    这个卫所的大部分军官,都是由玄甲卫担任,指挥使则是曾经徐达麾下,如今算是跟随太孙。

    自然在倾向上,要更加亲近宁王朱权。

    蓝玉转头看向朱权稚嫩的面庞,现在的朱权,才堪堪十五岁。

    从朱权的眼神中,蓝玉看到的不是挑衅,对于兵权的争夺,而是极为认真的建议。

    蓝玉微微一笑,道:“宁王殿下说得在理,那便就按照殿下的指示,先行封锁所有主干道吧。”

    这话一出,众将皆是松了口气。

    若是凉国公和宁王两人因意见不和而对上,曹震这些人夹在其中,是最难受的。

    他们虽然可以说是凉国公嫡系,但宁王这边,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太孙殿下。

    不管帮谁,都很难做。

    现在平和一气,才是最好。

    .....

    虽是二月,但山中依旧极为寒冷,甚至有些山顶,还有积雪未化。

    连绵大山,人迹罕至。

    在这个时代想要在山里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种野兽毒物,一不小心便要人性命。

    而且长期生活山中,湿气极重,水土不服是一方面,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

    田九成等三万余人入山,犹如沧海一粟,丝毫不起眼。

    “陛下,探子来报,明廷的大军来了,约莫有六七万之众,现在那些官军,正在封锁各个路口,想要将咱们给围死。”

    ?简陋搭建的议事堂中,十多反贼头目共聚一堂,开始商议对大明官军的对策。

    田九成坐在上首,听到麾下人称呼陛下,不由身子扭动,有些不舒服。

    同时心里头也开始后悔起来,当初不该听信那些商人的蒙骗,搞什么登基称帝。

    如今三万余人,躲在这山里头,哪有当初的气势可言。

    “现在明廷围困,众爱卿可有什么对策。”

    田九成硬着头皮说道。

    而下面坐着的,听到爱卿的称呼,显然跟田九成的感觉差不多。

    田九成虽是对着所有人述说,但目光一直都是落在高福兴的身上。

    目前这个议事堂里,读过书的,不超过三人。

    ?除了高福兴外,还要一个在攻破略阳时,主动投靠的典吏。

    另外一人,则是城中著名大夫。

    显然田九成也知道,在这山中没有大夫,若是出现类似于瘟疫的疾病,只怕都不用明廷动手,自个就先凉了。

    高福兴看了看堂内众人,想到目前军中气势,心里头有些唏嘘。

    因为在这里的,不管是将士还是其他人,都是当地一带生活。

    初进山还好,颇有几分新鲜。

    现在不到半月,人心就有些涣散了。

    之前所承若的田地,现在不用多想,全被官军给收了回去,等于是没了。

    说是打回去,但六七万从京师过来的明廷精锐,更有上佳火器,显然没有任何胜利的机会。

    昨日晨间,高福兴还听下面人议论春耕之事。

    三万多人,九成都是农民出身,早就习惯春耕秋赶,现在眼看着外面热火朝天的播种,心里头全然不是滋味。

    高福兴已经意识到,在这等情况下,若是不拿出有效对策,怕是会出现大量逃兵。

    心中思索一番后,高福兴道:“依臣所见,不如先派信使过去跟明廷谈谈,看看是否有招安的可能。”

    此话一出,整个议事堂都安静了下来。

    许多人的眼神之中,更是不断闪动。

    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都不想呆这山上过苦日子了,越发思念起山下的生活。

    田九成注视众人,眼神怒火酝酿。

    他可不信什么招安,按照当今大明皇帝的脾性,哪怕招安,他也绝对是身死。

    就在田九成想要发飙之际,突然发现高福兴给自己眨眼。

    心下顿时明白,这是高福兴的计策。

    ?

第389章:蓝玉的小心思

    “禀告大将军,反贼有使者前来求见。”

    “见什么见,拖出去斩了,尸身悬挂于山口,让他们知晓胆敢造反的下场。”

    “遵令。”

    蓝玉语气不屑,朱权这次倒是没说什么。

    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也得看什么情况。

    一群反贼,还搞什么登基称帝,没什么好谈的。

    使者被斩杀的消息,下午便就传到了山寨中。

    经过几日的摸索,大明军队也大概探明了反贼聚集所在,只是山路崎岖,对方又是以高临下,这个时候强行进攻损失过大。

    哪怕是拿下来了,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蓝玉斩杀来使的事情,实则是得到了军中的一众认可。

    本来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跟反贼也没什么好谈的,最为主要的是。

    若是真的就这么招降了,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五万多将士,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涉水千里,远道而来,对于蓝玉等勋贵来说,不算是太大的功劳。

    但是对于中层军官,底层将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就指望着这次大战,得一些小的功劳。

    底层将士想要晋升,就必要有所斩获,中层军官想要晋升,就必要有所表现。

    这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即便是真的投降,也要想尽办法,逼他们继续。

    包括朱权,也不希望镇压反贼的事情,就这么虎头蛇尾的没了,他连将士都没开始调动,封个山对面就投了,那有什么意思。

    可不是过来旅游。

    蓝玉久在军中,自然知道将士们的需求,所以才会在第一时间,立即传令斩首,并且悬挂示威。

    山寨,议事堂。

    气氛极为凝重严肃。

    高福兴面色淡定,田九成看似沉重的面容,实则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喜色。

    首先在提出投降的时候,田九成见高福兴打的眼色。

    而后散会两人密谈。

    待再次召开会议的时候,田九成就转变风向,同意派遣使者过去洽谈招安事宜。

    在这个时候,还借此机会,取下头顶冕冠,撤销汉明皇帝之帝号,以罪王自称,态度非常之诚恳。

    甚至在高福兴写下文书的时候,还特意强调,让其写明,放众多弟兄一命,自己愿意引戮就死。

    情真之意切,让所有人颇为感激涕零,不少真性情者,更是放声大哭起来。

    而后刻意的引导下,传遍整个山寨。

    那些被裹挟成士卒的百姓,不少为其跪地磕首,以示恩德。

    “愣着作甚,还不赶紧给陛下松绑。”

    议事堂中,高福兴一声大喝。

    原来为了更为逼真,在使者出发后不久,田九成就让山寨所有人收拾行李,并且以麻绳自缚,等候消息。

    作为田九成心腹的王金刚奴,掏出短刀,几步上前割开绳索,而后大声骂道:“俺就说了,那些明廷官军之人,最是用心险恶。”

    “平日里道貌岸然,实则背地里蝇营狗苟之事,什么时候做得少了。若不是被逼得没办法,咱们又怎么可能去造他朱元璋的反。”

    “朱元璋这个狗皇帝,说起来也跟咱们一样,泥腿子出身,不过是得了时势,得了这天下,咱们大哥哪点比他差了。”

    “看看他的那些将军,就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货色,当年那些为他打江山的兄弟,又有什么好的下场。”

    “现在你们可是知道了,应该如何吧。”

    王金刚奴这话,让议事堂的众人纷纷低头。

    现在后路断绝,已经没有后悔可言,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田九成看了眼王金刚奴义愤填膺的模样,心里头感叹,到了关键的时候,还是自家兄弟靠得住。

    摆摆手让其不要继续述说,而后问道:“现在山寨里的弟兄们,是个什么情况。”

    高福兴起身作揖道:“启禀陛下...”

    田九成抬手打断,苦笑道:“别叫什么陛下了,我这头顶冕冠,都已经交出去了,可惜是别人不收。”

    “哪有这样的皇帝,既然已经如此,往后便就不再说什么皇帝,如此模样,顶多便是个山大王。”

    田九成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狼狈,这番话让许多人心中悲泣。

    高福兴顺势语气哀伤道:“大王,不可如此消沉啊,咱们山寨上下,可都是指望着大王呢。”

    “那些明廷官军,封锁大山而不攻,摆明了就是要拿咱们的脑袋,当上位的筹码,连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样的事情,都能如此直接,可谓是不留丝毫余地。”

    说到这里,高福兴走到议事堂中央,背对田九成,朝着诸方作揖。

    “各位,咱们已经真的没有退路了,唯有拼死一战,才能有一线生机。”

    “我已经得到消息,此番前来的明廷官军,乃是京师精锐,其带头之人,便是大明国公大将军,蓝玉。”

    “那个在捕鱼儿海一战成名之人。咱们比之,天壤之别,如皓月萤火。”

    “可是咱们也有咱们的优势,这十万大山,山道崎岖,路途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处处皆可藏人埋伏。”

    “他蓝玉再是出名,还能翻了这山不成。如今封山,说明他们怕了,否则何不一鼓作气冲上山来。”

    “再者言之,现在开春在即,明廷已定倭国征伐,更有辽东沃土,需大量将士镇守,草原上在此情形,亦虎视眈眈。”

    “咱们比起他们来,三万余人,算不得什么重要角色。”

    “咱们的粮食,即便是敞开了肚皮吃,也能维持两月有余,他们定不会封山如此之久,那些官军一个个的,可是娇贵得很,何苦跟咱们这些泥腿子来犯犟。”

    “到时候迫于压力,即便是蓝玉也只能黯然退军。”

    “哪怕他真守两月,咱们也不怕,大王那里自有路子,自暗道而来,提供足够粮食。”

    高福兴这番话,让议事堂内的众人,包括田九成在内都是精神一震。

    其中透露出几个关键点位。

    首先是哪怕在深山中,高福兴这里也是有着可靠的情报来源,不至于满眼瞎。

    其次点出虽然实力相差大,但是占据了山势,也不必过于害怕。

    然后把目前的形势,算是分析了一遍,让大家的心里头明白现在的情况。

    话音刚落,一将军起身道:“高天王说得在理,既然他们要拿咱们的人头去得赏赐,得功劳,那也没什么好谈的了。”

    “便就让那些明廷的狗官们瞧瞧,咱们这块硬骨头,是不是他们能够啃得动的。”

    这话一出,众人群情激奋,大放言辞。

    一时间气氛热切,众志成城。

    高福兴和田九成对视一眼,各自看到眼神中的喜意。

    田九成非常清楚,自己这个汉明皇帝,若是输了,必死无疑,虽说诛九族对自己来说,也没多大意义,反正孤身一人。

    但能活着,谁想死呢。

    高福兴就更不用说了,本来是大明官吏,现在弃明投贼,家眷都在山寨里,更没有后路可言。

    而随着议事堂的一锤定音,整个山寨也是变得截然不同。

    本来人心涣散,各思家乡,根本没有战斗之意。

    现在则完全相反,在各首领的讲述下,还有那悬挂在山口的人头,彻底清楚已经没了退路。

    士气自然就起来了。

    山下大明军营。

    朱权和蓝玉两人密谈。

    “凉国公,方才有消息传来,山中有阵阵高呼,现在看来,咱们斩杀反贼来使,似乎非旦没有震慑反贼,反倒是帮了他们一把。”

    “那来使中,随身携带冕冠,那田九成该不会真是想投降吧。”

    朱权有些疑惑的问道。

    他虽然智商高,但是情商这块,尤其是城府,自然多有不足。

    目前十五岁的年纪,此前一直深居皇宫,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也是正常。

    蓝玉笑着说道:“看来这反贼中,倒是有聪慧之人,暗中布局,猜测我等的心思。”

    “不过殿下也无所担忧,这件事不管他们如何,对于我等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兔子再怎么气宇轩航,最后也终究只能是飞鹰的饭食。”

    “现在咱们最为主要的地方,并非是如何攻打山中反贼,而是要想尽办法,切断他们的粮道。”

    朱权不由问道;“他们都已经被围困山中了,哪有什么粮道供给。”

    蓝玉解释道:“在此之前,我已经派人跟汉中的一些官员询问过,田九成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称帝,背后有着幕后之人的怂恿。”

    “不仅如此,这些贼军在攻破略阳城池的时候,手中的兵刃可不差劲,更有十多门火炮可供使用。”

    “而记载之中,反贼到手的火炮,不过五门,火药亦是不足,却在短时间内,依仗火器之力,快速攻下略阳。”

    “咱们现在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这些阴沟里的老鼠找出来。”

    “其实想想也不难猜测,这些老鼠大概就是晋商了,也只有他们,才会在这个时候去支持反贼,这背后应该还有草原部族的身影。”

    “若是我猜得没错,不需要多久,边疆那边自有草原大军压阵,给予压力,迫使咱们快速平反。”

    蓝玉详细的解释道。

    在对朱权这里,他并没有丝毫的保留。

    因为从一开始蓝玉就非常清楚,宁王朱权对他来说,不仅是自己人,更是自己搭建和太孙殿下沟通的桥梁。

    对于皇宫中的情况,蓝玉自然也是有所了解。

    在宫中的所有皇室子孙中,太孙殿下能够信任的人,实则并不算多,面前的宁王,绝对是能算上一个。

    还有便是其亲弟朱允熥了。

    然朱允熥,作为舅爷的蓝玉自然也是知晓其性格,志向也并不在军中。

    军方这边,虽说有玄甲卫,但也缺少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

    而最佳人选,便就是面前的宁王了。

    借助这个机会,和宁王交好关系,对于蓝玉来说,绝对不亏。

    朱权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赞赏,自然也是天资聪颖。

    在蓝玉的点拨下,顿时明白其中关窍。

    随问道:“若是草原有所动作,那么咱们这边肯定极为被动,可即便断其粮草,又怎能在一月之内,破山寨反贼呢。”

    朱权有些郁闷。

    因为来的时候,在他看来,大明的精锐之师打这些反贼,无非是杀鸡用牛刀,半月可平。

    如今看这个情况,一下子就僵持住了。

    山寨的贼军们有两个月的粮食,撑三个月都能撑,可他却等不了这么久。

    哪怕真用两个月把反贼拿下,在太孙殿下那边,也没有嘉奖可言。

    虽没立什么军令状,但印象可就大减了。

    其实若是强行进攻山寨,按照目前的情况,得胜的概率,也是十之八九。

    可其中的损失,将会很大。

    先前在京师的时候,关于将士兵权这块,太孙殿下早有定义。

    但凡率军将军,不可以将士性命,硬得功劳。

    此后所有战事,即便是得胜,也须在军中复盘。

    但凡发现枉顾将士性命,只在乎一己之私者,追究责任,严重者逐出军籍。

    朱英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许多将军头脑一热,只顾自己爽快。

    所以即便是知道能强行打,朱权也没有往这方面过多考虑。

    “其实殿下不用太过于焦急,三十六计,攻心为上,两队对冲,不过是下下之策。”

    蓝玉微笑着说道。

    面对朱权的一些问题,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反倒跟个师父般,循循讲解。

    “还请将军教我。”

    朱权闻言,顿时作揖道。

    蓝玉扶住朱权手臂,道:“宁王不必如此客气。”

    随后开始帮朱权分析局势:

    “山中反贼,之所以出此下策,同时也告诉我们,那便是反贼们的心并不齐。”

    “说是有三万反贼,实则在这其中,真正的将士老卒,不过千数,余则皆是曾经农户罢了。”

    ?“若是能吃饱饭,没有人会去干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咱们只需要把高产作物播种的消息,传到那山寨反贼中去,便可让其阵脚大乱。”

    “那些反贼头目,做得最过于愚蠢之事,便是只带青壮,留下老弱。”

    “要知道,他们眼中的老弱,可是如今大部分反贼的家眷,是他们的爹娘,妻儿。”

    “反贼头目笃定咱们为了名声,不会如何将其如何,可他们忘了咱们大明,可是最重孝道呀!”

第390章:驿站民用

    在蓝玉的分析下,朱权对于目前的情况逐渐清晰。

    反贼藏匿山中,易守难攻,只能以计取之。

    现在无非就是暗通曲款的事情了。

    可以想象,那么多的平民,肯定其中有不少人会选择弃暗投明。

    现在对于彻底处理反贼,倒是没那么紧迫,完全可以慢慢来,毕竟春耕已经开始在进行了,农田也没遭到什么破坏。

    京师这边。

    随着时间流逝,正当大道的水泥路面,已经开始逐渐凝固起来。

    不过为了能够彻底的硬化,朱英还是下达令旨,须满一月,方可行走。

    京师皇宫。

    “老兄弟,来,喝口热茶,这天气,明明已经立春,却还如此之冷。”

    “谢陛下。”

    乾清宫中,朱元璋和汤和一起,喝茶闲聊。

    汤和来皇宫,自然是朱元璋特意招过来的。

    一口热茶下肚,汤和感觉身体的寒冷被驱散不少。

    虽说住在内城,但上次来皇宫的时候,还是太子朱标逝世。

    正旦因病疾复发,只能卧病修养,最近才堪堪好转。

    “汤和兄弟,最近朝堂上的事情,可是有所听闻。”

    朱元璋笑眯眯,颇有些眉飞色舞的问道。

    汤和心中一惊,忙道:“老臣最近一直躺在床榻,对于朝廷之事,未有丝毫耳闻。”

    朱元璋有些不悦的说道:“正阳大道重新修建,这般大的事情老兄弟都不知晓吗。”

    汤和快速回道:“此事老臣倒是听家中奴仆提起过,不过臣当时迷糊着,也没听得清楚。”

    朱元璋再问道:“那入皇宫的时候,总该看见了吧。”

    汤和再道:“这风不大,可老臣的身子骨忍受不住,自打房门口上轿,就没朝外看过。”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顿时一滞,着实是拿汤和没办法了。

    只好解释道:“咱这大孙呐,从欧巴罗那边找来一批工匠,研发了一种叫水泥的玩意。”

    “这玩意合了砂石后,就跟稀泥一般,但不出两个时辰,便可坚硬如岩石。”

    “是以此法,再造正阳大道,,自正阳门下于承天门前,左右扩宽三十丈,那一眼望去,真就有当初去草原那股子味道。”

    “可惜老兄弟你没看见,不过也不急,待会出去的时候,可得好好看看。”

    汤和闻言,脸上震骇之色非常明显,而后作揖道:“恭喜陛下,太孙殿下如此聪慧,更兼之能懂中外之利。”

    “往后大明繁荣昌盛,可堪万世矣。”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非常开心。

    而后不由说道:“还是老兄弟你懂我。”

    汤和不愧是历史上唯一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就这份揣摩心思的本事,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匹敌的。

    朱元璋明明是说正阳大道如何好,如何宽阔,对于大孙只是提了一嘴。换作其他臣子,定就逮着正阳大道一顿夸赞了。

    而汤和一下子就把握了关键点,对于正阳大道只字不提,就是单聊太孙的优秀,还有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这一招,恰恰就是入了朱元璋的心窝子里。

    “太孙殿下能够回归,当真是我大明之福。”汤和瞧着陛下心情好,适当的再补上一句。

    朱元璋感慨的点点头:“大孙能够回来,确实是咱没有想到的。”

    “只是这般多年,咱心里头愧疚呀,当初若是好生再检查一番,大孙就不必受那流浪之苦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有些叹息说道。

    汤和见此,连忙宽慰道:“陛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太孙殿下能有今日之成就,想来跟当初流浪边疆所分不开。”

    朱元璋闻言,点头道:“老兄弟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只是咱大孙太优秀了,咱都不知道如何去弥补他。”

    “你看最近,自从大孙入宫之后,户部越发充盈起来,内帑更是有着使不完的银子。”

    “往年京师,哪有这般热闹,治国治军,咱大孙那都是没得挑剔可言。”

    “这就让咱,没得地方去使劲呀。”

    汤和听着这话,笑着说道:“陛下,莫怪老臣多嘴,像是太孙殿下如此,别人求都求不过来,现在有太孙帮衬,陛下自当是颐养天年。”

    “便就早些把太孙殿下的婚事给办了,到时抱着重孙,岂不快哉。”

    朱元璋听到重孙,笑呵呵的说道:“老兄弟说得在理,来,咱们便以茶代酒,共饮。”

    汤和端起茶杯:“谢陛下。”

    朱元璋茶水入肚,是甘甜美味。

    汤和这里,可就是满嘴苦涩了。

    汤和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汤鼎在随军征战云南的中途去世,而后几个也是早逝。

    最小的儿子汤醴,通过努力成功升到了左军都督的位置,但是在征讨五开的行军中去世。

    等于儿子全没了,就剩下两个孙子在,可谓是子嗣凋零。

    在陛下面前,也只能是强颜欢笑。

    随后朱元璋来了兴致,便就拉着汤和一起畅谈往事。

    就朱元璋来说,目前身边能够聊的老人,也就剩下汤和一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把汤和安置在皇宫内城的最大原因,还特地准许坐轿入宫。

    门口,

    “爷爷是跟谁在里面聊呢。”朱英对小宦官问道。

    小宦官道:“回禀殿下,陛下正和信国公饮茶。”

    朱英稍稍犹豫了一下,便就决定不再去打扰了,难得老爷子有这般兴趣。

    回了坤宁宫,朱英把大明第一版的邸报拿出来查看。

    经过数日时间,在袁佳驰等人日夜加班的努力下,邸报第一版总算是完成了。

    只需要朱英确定,马上就可以大量印刷,然后发行。

    目前在整个京师,已经有二十个店面,都是为邸报准备,所有的人员,都已经安排就位。

    铜活字模板的制作,也在加急进行之中,只需要朱英一声令下,两天时间,就可生产出二十万份邸报出炉。

    邸报是舆论掌控的最大利器,在这一块,朱英自然是非常在乎。

    哪怕是赔本,也得要普及开来。

    便就在书房思索后面的路子时,门外有声音传来。

    郭忠进来禀告道:“允熥殿下求见。”

    朱英点头。

    随后看到朱允熥进来,笑着问道:“怎么今日到为兄这里来了。”

    “是不是又碰到什么事情了。”

    朱允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不是想大兄了吗。”

    朱英道:“得了,你那点心思为兄还能不知道吗,说吧,什么事。”

    朱允熥有些尴尬的说道:“是姐姐怂恿我来的,她想请大兄令旨,也想去看看正阳大道。”

    朱允熥目前是可以随意出宫,但是朱明月作为女子,却没有这个权力。

    朱英一笑,道:“哪里是见什么正阳大道,便是想着去幽会情郎吧。”

    说到这里,面色故作严肃,道:“耿璿那小子,倒是给咱妹子灌了什么迷魂汤,我若是没记错,上月元宵灯会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吧。”

    “这才过了多久,又惦记了?”

    “莫不是有了情郎,把为兄都给忘记了吧。”

    “还有你,当时早知晓此事,这般帮着她,还来欺瞒为兄。”

    朱允熥连忙叫冤:“大兄,是姐姐逼着我来的。”

    朱英见此,笑道:“行了,我这里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晚点你来让她亲自来一趟。”

    听到这话,朱允熥只能是垂头丧气的离开。

    待朱允熥走了后,朱英笑笑,继续开看起邸报来。

    邸报想要得到通传全国,目前主要就是关乎到驿站。

    大明如今的驿站制度是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并基本沿用明清两朝五百年。

    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是生活在蒙元,而蒙元恰又是驿站发展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元朝的驿站较之于金、宋,大不一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范围急剧扩大,机构和运行流程完善。

    朱元璋在建国即位的当月便下令重建元朝时期遍布全国的驿站,而这个时候,明朝连元大都还没拿下。

    朱元璋在即位之后,认为轿子是“以人为畜”,所以明朝有个坐轿子的规定是“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

    轿乘在明朝并不属于驿站体系的一部分,文官只有京官三品以上可以乘轿,三品以下文官以及所有的武官,出门一概骑马。

    所以后世影视中,知县这种七品官,应该是翻身上马前往案发现场,而非坐轿。

    驿站大致分为三类、四种。三类,也就是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

    四种,则是因为水马驿又可细分为水驿和马驿。

    目前朱英的准备下手的地方,就是在急递铺这一块。

    南北官道的建立,同时也要对驿站的体系进行一个扩充,最好是这个阶段,对于大明十三省,同时修建一条快速的直道。

    这个工程,完全可以作为南北官道的一个延续。

    而在这个其中,朱英下一步的准备便是,驿站民用。

    大明的驿站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全都是处于一个闲置的状态。

    像是用得最多的,便就是急递铺了,这里主要通行的,便就是地方官员的奏章,还有往来的军事情报。

    而驿站本身所需要的花费,全是由朝廷在负担开支。

    若是放到后世去,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庞大的体系,没有一点自给自足的能力,彻底的负担在大明户部的身上。

    每年的开销,简直是难以估量。

    朱元璋军户制度,把将士们的粮食这块,进行了转移,但驿站的负担,每年都要拿走大明财政将近三成的岁入。

    这就是为什么大明建国至今,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需要印刷大量的宝钞进行亏空的弥补,一直到后面的宝钞崩盘。

    当然不可能说,所有的驿站都给民用,这里就需要划分一个分界线出来。

    将民用和官用,进行一个区分。

    区分之后,就是如何赚钱的方式了。

    这一点,对于目前的朱英来说,要非常的谨慎。

    因为这已经触及到老爷子那里了。

    想要盈利,那么就避不开将老爷子的定下的政策进行改动。

    那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职业分配制度。

    职业分配制度,将整个大明的人口,限制流动,而现在朱英就是想要办法让人口流动起来。

    朱英知道,在老爷子看来,百姓们安安分分的待在本地,不要四处乱跑,那就是大明的安稳。

    可朱英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弊端,若是在开国之初,自然是利大于弊,但是休养生息二十六载的今天,已经是在阻碍大明的发展了。

    更别说现在番薯等新作物的出现,将会极大程度的解开劳动力,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出现。

    这些闲置的劳动力,在得到温饱之后,肯定会想着谋取更多。

    尤其是已经成长的青年一代更甚。

    就在朱英想着如何跟老爷子述说的时候,门外传来响动。

    朱英抬头看去,只见老爷子带着信国公汤和出现。

    “大孙,怎的到了咱门口,都不来看咱。”

    朱元璋有些不开心的说道。

    朱英到了乾清宫门口这事,自然不可能瞒过朱元璋。

    朱英连忙赔笑道:“爷爷,孙儿在门口就听到了爷爷的笑声,难得见爷爷如此开心,便就忍住不去打扰。”

    朱元璋闻言道:“你这孩子,咱还能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不都是在聊你吗。”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就自顾自的坐在大孙的旁边,同时也招呼汤和入座。

    朱英只能是尴尬的赔笑着。

    “大孙这是在写什么章程呢,拿过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扫到案台上,方才朱英自己的一些记录,便就随口说道。

    朱英心里头咯噔一下。

    书案上写的文书记录,便是刚才朱英对于驿站的改造,还有关于驿站民用,以及如何盈利的方案。

    朱元璋见大孙没动静,也没多想,直接起身拿了过来,开始观看。

    看着看着,眉头就皱了起来。

    汤和坐在旁边,很是安静,跟透明人似的。

    半晌,朱元璋才把上面的记录看完。

    出乎朱英的意料,这次老爷子并没有发怒,而是问道:“驿站民用,大孙可是想好了。”

第391章:朱元璋的原谅

    在和大孙一起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之后,朱元璋如何看不出大孙的想法。

    只是看这个章程里的一些简单描述,朱元璋就知道大孙实行的主要方向。

    其实驿站对于大明财政的负担,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但他深知驿站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缺失存在。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驿站就是皇权的延伸。

    有驿站的地方,才是叫做真正的大明疆土。

    即便是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持整个驿站的运转,朱元璋也是在所不惜。

    其实到了现在,朱元璋对于驿站也有担忧,他很担心那个子孙不得行,对驿站忽视,甚至是裁剪,撤销驿站。

    朱元璋的担忧,实则在大明末年,成了现实。

    明末崇祯为了节约朝廷的开支,便把很多的机构取消和合并了,他认为这个驿站机构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下令将他撤掉。

    驿站机构的撤销让李自成丢失了一份可以混吃等死的工作,李自成就这样失业了,并且还欠了一屁股债,不得已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起兵造反。

    其实严格说起来,李自成的造反只是一个体现,最为主要的是,因为多代明朝皇帝对于驿站的忽视,不断压缩人员和开支,使得京师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开始衰落。

    若是此前,或者说其他人把驿站民用提出来,换来的只有朱元璋的勃然大怒,甚至是直接处死。

    但是大孙提出来,朱元璋就会沉思这其中利弊。

    不得不说,朱英在入宫之后做的这些事情,对于整个大明的影响太大了。

    不管是军,政,民,都有着非常之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如春风化雨一般,逐渐的渗透,地方上暂且不谈,单单就京师而言,已然是翻天覆地。

    前面这么多成功的案例在前,这也会让朱元璋在面对大孙看似有些荒唐之举的同时,不会一棍子给打死。

    朱英听到老爷子这般询问,眼中闪过惊喜。

    现在的大明在综合国力各方面,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

    而目前的朱元璋,就大明而言,可谓唯我独尊。

    朝堂上撤销宰相制度后,胡惟庸等一系官员的覆灭,让整个朝堂再没有任何朋党,可以去反抗朱元璋的谕旨。

    军队里,曾经的开国名将一个个老的老,死的死。

    蓝玉这些都算是新生代的,而不是最初跟随朱元璋的那一批。

    百姓,或者说士绅地主这些,那就更不用说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原,这等功绩可得千古传唱,经过起义的新地主阶层,都是大明,朱元璋利益的拥护者。

    哪怕江南地区的那些豪绅世家心有怨恨,在强力赋税,富民迁移,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也顶多是暗地里耍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朱英很清楚。

    不管是多大的改革,只要得到老爷子的威望加持,那就定然可以推行下去。

    心中思索一番后,朱英回道:

    “爷爷,孙儿在查看户部的财政支出后,发现整个驿站对于大明的负担,非常之严重,甚至比都上军饷开支的大半。”

    “可孙儿心中也很是清楚,驿站对于咱们大明,是绝对重要且不可缺少的。”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驿站的开支诚然可以承担得起,可孙儿心中担忧着,若是往后的大明,遇上天灾人祸,亦或是其他问题。”

    “后世哪个不肖子孙,脑袋一热,把整个驿站都给裁剪撤销,那岂不是自毁我大明根基。”

    “所以孙儿就一直在想着,如果驿站能够像爷爷定下的军户制度那般,能够自行填补钱财开支,甚至还能有所盈余。”

    “那后世子孙对此,自当只有看重,而没有忽视之忧了。”

    朱元璋听着这话,心里头非常的欣慰。

    常言道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目前的大明在朱元璋看来,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曾经还缺银子花销,现在大孙基本上也解决了这块问题。

    大明宝钞的价值,也不在不断的上涨之中,按照目前的情况,要不了多久,便就跟金银同价了。

    大孙能够不断的去探索未来大明国运之事,这说明具备长远目光。

    有孙如此,爷亦何求。

    不过作为皇帝,朱元璋自然不会说轻易答应,多少也得提点几句。

    “大孙当知道,驿站营收之处,无非在于道路关隘,货物运输,而其中收益最大者,唯有商人。”

    “商人不事生产,若天下云从,何以安国。”

    听到老爷子的话,朱英思索片刻后道:“重工兴商。”

    “目前商人祸端在于囤货居奇,投机倒把,妄图不劳而获,孙儿重制大明律,另立大明民法章。”

    “但凡扰乱市场,哄抬物价,以暴利为营者,皆为触犯,处以罚金劳役之刑。”

    “商业应该得到有效的引导,在往后的商业建设中,当以工业造厂为主,开房民办,盈亏自负。”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数千之中原阶级。

    现在大孙做的事情,却是要把工商业扶持起来。

    对于朱英来说,自然知晓这是大国兴起之必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一条看不到未来的崭新道路。

    “老兄弟,你也跟着咱一起走过来,对于此事如何看。”

    思索间朱元璋的目光扫过背景板的汤和,便就顺口问道。

    汤和听到这话,相当无语的同时,也有些震惊。

    朱元璋是个什么性子的人,汤和最为清楚,对于商人,从小就是深恶痛绝,恨不得全部杀之。

    从大明开国以来,对于商人种种打压的措施,就非常的清楚。

    现在太孙提出兴商之举,竟然没有让陛下勃然大怒,反而思索其中的可能性。

    这完全又是一个马皇后呀。

    心里头有些慰藉,至少陛下不会跟从前那般嗜杀了,身边也能有可以劝阻之人。

    只是这话,肯定不能说的,便就拱手作揖道:“老臣听着陛下跟太孙谈论商道之事,只感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或许是老臣年迈,脑子有些糊涂了,对于此事,真不知晓该如何回答。”

    听着这话,朱元璋原本想要斥责几句,不过看着汤和的老态,想起方才一起聊的幼年往事,心里头不剩唏嘘。

    叹息道:“诶,咱们都老了,现在这天下,也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大孙呐,你便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是对是错,也没多大关系,即便错了,往后再改,也是来得及。”

    汤和听着这话,颇有些无语。

    方才在乾清宫的时候,是谁还在炫耀自己宝刀未老来着。

    回想起来,也就相差两岁,可这身体,何止相差十载。

    十年前的自己,可也是这般龙精虎猛的。

    只可惜,儿子一个个战死,剩下两个独苗孙子。

    如今整个汤家,颇有些后继无人,自己这残破身体,已是有心无力了。

    想到这里,汤和一脸哀伤。

    朱元璋看着汤和哀伤的神情,以为是有所同感,想起现在汤家的情况,对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兄弟,又多了几分怜悯。

    “老兄弟,你那大孙如今也差不多是及冠的年纪了,你看咱这边,可有中意的孙女,咱们便就再结一次亲家吧。”

    朱元璋想了下说道。

    听到这话,汤和面色惊喜,连忙跪下磕首:“谢陛下隆恩。”

    汤和没有想到,今日竟然还有这般意外之喜。

    早些年,汤和的长女,就嫁给了十皇子朱檀。

    比起朱标,朱棣,朱允炆这些人来说,十皇子朱檀的名声很小,甚至历史记载也不多。

    然实际上,朱檀是生母是郭宁妃,从小就非常得朱元璋的宠爱。

    郭宁妃先前生了两个女儿,直到洪武三年,才有朱檀的出生,那个时候还没有长孙朱雄英,太子朱标已然十六岁及冠,可独挡一面。

    自然这个小儿子,朱元璋要疼爱得多。

    马皇后没有母族亲戚,后宫之中,若论母族势力,自然是郭宁妃为第一。

    她的儿子,得百般宠爱。

    朱檀仅有两个月的时候,就册封其为鲁王、赏赐封地。

    从小也不负众望,不仅是天资聪颖,且成长得风度翩翩,喜爱读书作画,满腹经纶得学士夸赞。

    十四岁时,朱元璋就让汤和长女与其成婚。

    成婚同年十月,朱檀和汤氏便就一同就藩山东兖州。

    就藩的时候,朱元璋还特意将兖州升为兖州府,共辖有四州二十三县,在山东六府中辖县仅次于济南府,也就少了两个县城。

    只是年幼的朱檀,并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皇宫自然有所保护,可在藩地,听信方士谗言,痴迷炼丹,声色犬马,荒废政务。

    大肆挥霍劳民伤财,为方士提供各种便利,只为能炼制出长生不老丹药。

    而在服食大量丹药后,朱檀身体日渐衰退,且出现很多副作用。

    朱檀不但没有察觉,反而求方士秘方。

    方士被逼之下,只得出一道偏方,只是这偏方,须以九十九童子下体为药引,方可练成。

    朱檀再是荒唐,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如此糟蹋律法。

    可汤氏知晓后,救夫心切下,指派亲信,抓捕男童。

    大明自是重男轻女,很多男童往往是家里传宗接代的独苗,这般不到两月,事情就已经闹到京师朱元璋那里去了。

    在明京师刑部官员前往,暗中更有锦衣卫彻查,不过短短数日,便就水落石出。

    如此恶劣之事,竟是爱子所为,朱元璋大发雷霆,下旨降罪,以正朝纲。

    只是郭宁妃哭诉求情,又念在朱檀也是受奸人迷惑一时糊涂,朱元璋心软之下,便就处以髡刑。

    髡刑其实就是将犯罪之人的头发剃光,侮辱的性质更大。

    当然,作为十皇子,更是藩王,自然不会全部剃光,差不多也就是割发代首的意思。

    但汤氏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即便她的父亲是汤和。

    最终因过于恶劣,且为主谋,便处以凌迟之刑。

    朱檀长期服食丹药,早就毒素入骨,药石无用。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年仅二十岁的朱檀薨逝。

    虽说死得荒唐,但终究是郭宁妃唯一的儿子,这个时候的郭宁妃年岁已大,再无生育能力,恳求之下,以皇室最高标准厚葬。

    朱檀生前酷爱琴棋书画、文墨纸砚,郭宁妃便寻来宋代名琴,千古琴谱,昂贵名画、古书满筐为陪葬品。

    朱元璋则令能工巧匠,打造九龙王冕。

    而汤和这边,哪怕是信任的老兄弟,因汤氏之故,也再无结亲可能。

    更因为郭宁妃有所怨恨,虽未明言,关系自越发淡薄。

    朱檀得宠不骄,和众兄弟关系不错,这也就导致即便是朱棣夺得皇位后,汤和后人也不好过。

    汤和次女嫁与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之子廖权。

    生下廖镛、廖钺二字。

    而两人之师,正是方孝孺。

    就因方孝孺那句:你便诛我十族又如何,便就牵连到汤和次女身上。

    曾经的国公之女,不仅儿子被杀,就连自己也被罚入教坊司为奴。

    便就这些因素导致,在此后汤家,虽有子嗣,却犹如被遗忘一般,再无人继承爵位。

    信国公一世一代而终。

    英宗年间,汤和玄孙汤杰请求继承爵位,朱祁镇以信国公已四十年无人继承为由,将汤家除爵。

    直到碰到宽厚仁慈的明孝宗朱佑樘,多方运作之下,五世孙汤绍宗,于嘉靖十一年续封灵璧侯,允许世袭。

    五代之后,于南明降清。

    汤和的惊喜,并非是结亲之事,而是意味着陛下那句再结亲家,说明曾经的恩怨便就算作过去了。

    即便是郭宁妃那边,也算是给了汤家弥补的机会。

    毕竟从出发点来说,长女汤氏行为虽恶,可也算对夫忠诚。

    “起来吧,这地凉,莫要再伤了身体。”

    “曾经的那些荒唐往事,过去了便就过去了。”

    朱元璋看着不断在地上磕头的汤和,伸手扶起说道。

    此时抬头的汤和,已然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朱英朝着郭忠使了个眼色,郭忠立马拿来绢帕。

    汤和擦拭之后,作揖道:“老臣失礼了。”

    朱元璋拍了拍汤和肩膀,想起这位老兄弟对自己的提拔之恩,而后数十年征战,落下满身病根,仅仅比自己大两岁,便已是风烛残年。

    不由叹道:“早些养好身子,咱还盼着你多活几年呐。”

    老爷子和汤和走后。

    看着这一切的朱英,有些感伤。

    不过很快重拾心情。

    如今有了老爷子的首肯,那么接下来对于整个大明的建设,完全可以大刀阔斧起来。

    随着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播种,水泥的出现。

    工业的种子,已然埋下。

第392章:老爷子搞偷袭啊

    正阳大道的修建,不仅对于京师的百姓来说非常惊奇,对于外臣来说,更是叹为天人。

    “太快了,这么大一条道路,只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修成。”

    “若是按照这样的速度,不出十年,整个大明各处,全是这样的道路,那么整个大明,通行将会变得极为高速起来。”

    皮儿马黑麻站在正阳大道的旁边,看着两侧川流不息的人群,感叹着说道。

    自从正阳大道修建开始,本来打算开春就回去的皮儿马黑麻,顿时就没有了离开大明的想法,他想好好的见证一番。

    目前正阳大道两侧的房屋才堪堪开始修建,没有什么可以喝茶的地方。

    天气开始回暖,每日清晨,皮儿马黑麻就会过来看着。

    和皮儿马黑麻同样的,还要许多其他小国的外臣,他们也是每天过来观看。

    但凡有些学识之人,都能明白,如此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大明目前的道理,在朱英看来,泥泞不堪,驿站官道更是非常落后,可这也要看跟谁比。

    其他国家,包括帖木儿帝国,哪有什么驿站官道,尽皆全是土路。

    不管是行军,亦或是百姓行商,都非常艰难。

    不可避免的,在看到正阳大道前后的修建过程后,他们已经开始打起了水泥的主意。

    “你说,我们有机会得到这个水泥的秘方吗。”

    皮儿马黑麻轻声问道。

    旁边的蒙古外臣闻言,眼中也是流露出渴望,稍稍思索一番后回道:“殿下,我想应该是有机会的。”

    “我已经四处差人打听过,水泥的配方据说是大明太孙,从欧巴罗列国那边招来工匠,和大明的工匠一起发明出来。”

    “那些小国使臣,还把主意打到欧巴罗工匠头上,真是愚不可及,水泥的发明,必然是掌控在大明的手里。”

    “探子传来消息,这些工匠都是生活在京师北郊的一处营寨里面,看守极为森严,更有大明卫所驻军,想要去偷来秘方,极为艰难。”

    “目前能够做的,就是想办法贿赂可接触到秘方的官员,才有机会得到。”

    听到贿赂二字,皮儿马黑麻有些无奈的说道:“可是咱们已经没有多少钱了。”

    自从来到京师后,皮儿马黑麻就跟见了新天地一般。

    撒马尔罕哪有京师这边生活多姿多彩,尤其是这个春节,更是让皮儿马黑麻大开眼界,玩得忘乎所以。

    在最初跟着周先生享受过奢靡生活后,作为帖木儿的孙子,自然不存在过什么节俭的生活。

    可是他们带的金银虽然不少,但没有收入只有开支,再多的钱财也顶不住。

    之所以有离开的想法,是因为皮儿马黑麻没多少钱了。

    蒙古臣子眼珠子一转,道:“殿下何不把这里的情况,写信给可汗,请求可汗带一些钱财过来。”

    “我相信可汗对于水泥,应该是非常的感兴趣,若是有了水泥建造路面,咱们的大军行军起来,就更加的轻松,可汗能够控制的疆域,也会变得更加的辽阔。”

    “可汗一定会想尽办法,都要得到水泥的秘方。”

    皮儿马黑麻眼睛一亮,开心道:“你说的有道理,我马上就去给爷爷写信。”

    只是说完后,又有些无奈的说道:“但是信件来回的时间太长了,哪怕是再快,爷爷的钱财过来,也差不多要大半年的时间了。”

    撒马尔罕帖木儿所在,距离大明京师有万里之遥,哪怕是信使的速度再快,一个来回也得是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对于水泥配方来说,不算迟。

    可这么一年的时间,皮儿马黑麻在这里的生活,就只能变得非常节俭了。

    大明对于外臣来说,待遇还算是不错,俸禄肯定没有,但包吃包住。

    住所还算不错,可吃食方面,自然不可能说什么餐餐大鱼大肉了。

    不能享受美食,这就让皮儿马黑麻无法接受。

    蒙古外臣出谋划策道:“殿下可以再写一封信到草原上去,那里的统领是殿下的叔叔沙哈鲁,我相信四王子殿下知道这个消息后,肯定会使人带来大量钱财。”

    皮儿马黑麻眼睛一亮,拍着蒙古外臣的肩膀大声称赞:“非常美妙的主意,我的叔叔在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会对我大力支持。”

    “现在他在草原上征战,肯定已经积累了不少财富,要让他多多的给我送一些过来。”

    “只要能得到水泥的秘方,哪怕花费再多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交谈过后,皮儿马黑麻和蒙古外臣就赶往住所。

    他们要快点安排信使,把这个消息传到草原上沙哈鲁那里去。

    沙哈鲁是帖木儿的第四个儿子,非常的优秀,在知道水泥的效用后,肯定会大力支持。

    街道上人群熙攘,皮儿马黑麻和蒙古外臣的谈话,并没有太大的避讳,因为他们用的是突厥语,不担心别人知道他们交流的情况。

    很多小国外臣,皆是如此,私聊的时候,就会用自己那边的语言。

    “这两个家伙,说话的口音听得我真累啊。”

    皮儿马黑麻和蒙古外臣刚一离开,旁边一直躲藏着的两个精瘦的汉子,就走了出来。

    其中一人嘴里抱怨着。

    “得了吧,还算是不错,大致都能听懂,若是他们用撒马尔罕那边的突厥语,那才是头大。”

    年纪稍大的那人说道。

    “嘿,老李头,你可别说,若是这般,我可还是听得轻松些,你要知道,我自小就是在西域那边长大的。”

    听到老李头这般说,年纪小的那人辩驳道。

    老李头懒得搭理,催促着:“行了,只能你能,回衙门去,咱们这次可算是收获不小。”

    年轻的锦衣卫瘪着嘴:“能有什么收获,这些外臣哪个不是打水泥的主意,咱们上报也就是做个登记罢了。”

    老李头笑道:“你这家伙,还得多练练,好处都到你嘴里了,还能给溜走。”

    “平日里让你多用脑子,少一门心思都搁女人肚皮上,而是他给草原上那个沙哈鲁写信的事情。”

    年轻的锦衣卫一头雾水,没听明白。

    老李头只能是继续解释:“这信里的内容是啥,自然是说水泥的好处,而后关键就是要钱财。”

    “草原上的沙哈鲁,帖木儿第四子,据说雄才大略,打仗无有不胜,这般人物,在知道水泥配方后,肯定不吝钱财。”

    年轻的锦衣卫,还是有些懵:“那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老李头气急,一巴掌拍在这朽木脑袋上,打得他哇哇直叫。

    而后才呵骂道:“你这家伙,真是精虫上脑,也不想想,从草原上到咱们京师,有着多远的距离。”

    “他们这般运送钱财,肯定是暗地里来,必不会通禀咱们朝廷。”

    “若是这路上出了什么变故,钱财丢失,跟咱们大明有什么关系。”

    “就算有所猜测,那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你说这功劳,大也是不大。”

    年轻的锦衣卫眼睛都在发光了,嘴里喃喃着,哈喇子都流了出来:“大!大!大!”

    老李头看着这没出息的样子,就想再过去一巴掌。

    不过马上,他也不由嘴角跟着翘起。

    这般功劳,足够他们两个晋升到锦衣卫小旗了。

    可别小看锦衣卫小旗,虽只是从七品,但那可是官,手中的权力也不小。

    最主要的是,按照最新出具的章程,这种奖赏可是不小。

    想起自家儿子,老李头心头火热:“走,回衙门,免得夜长梦多。”

    老李头和小年轻两人,只是锦衣卫成员的一个小缩影。

    所有的外臣,几乎都在锦衣卫严密的监察之下。

    不管你是哪个小国来的,说什么语言,在锦衣卫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翻译。

    譬如朱英从大洋彼岸招来的欧巴罗工匠,锦衣卫这里也是能对答如流。

    对锦衣卫来说,凡是目前已知晓的语言,哪怕是再小的语种,都必须有学习之人。

    这就是大国底蕴。

    京师三月,春暖花开。

    朱英从睡梦中醒来,一股熟悉的香味流转,顿时睁开眼睛。

    映入眼帘的是叶月清的略带羞涩的面容。

    贝齿明眸,晶莹脸颊一抹红晕。

    这晨间律动,让朱英不由喉咙滚动,口干舌燥。

    刹那对视,叶月清连忙低头避开。

    心头是小鹿乱撞。

    朱英扫了一眼,平时守候在身边的郭忠,此刻并不在房里。

    强自镇定后,朱英问道:“这般早,是有什么要事吗。”

    叶月清闻言,头低得更厉害了,声音轻轻的回道:

    “是陛下谕旨,让我从今日起,搬入坤宁宫来。”

    朱英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之前老爷催婚,朱英下意识的推脱说等正阳大道建成后,再行大典。

    其婚事所办,将在正阳大道举行。

    朱元璋听着感觉不错,便就同意了。

    如今,正阳大道开放在即,自然这婚事,也得要提上日程。

    朱英心中苦笑。

    老爷子这是搞偷袭啊,想直接生米先煮成熟饭,若是没料错,怕是钦天监那边,日子都已经定好了。

    按照老爷子的脾性,估摸着就是最近。

    这些日子一直忙于政事,后宫那边,朱英虽然没有过多关注,但是按照惯例,他当上太孙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备了,现在已经准备妥当。

    想明白后,朱英也没什么抗拒心里,只是气氛有些旖旎。

    “我帮殿下更衣吧。”

    看着朱英起床,叶月清主动上前说道。

    朱英嘴巴微动,下意识的拒绝,可话到了嘴边,鬼死神差的变成:“好!”

    太孙的常服穿戴起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在叶月清的帮助下,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已经穿好。

    洗漱,束发,正冠。

    朱英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伺候。

    入宫已久,但此之前这些都是朱英自个做的,宦官们顶多就是帮忙穿个外套。

    朱元璋为了防止皇子皇孙们沉迷女色,荒废学识和身体。

    因此规定未及冠前,不得有适龄宫女服侍。

    一切完毕后,朱英就准备去上朝。

    郭忠适时出现,躬身道:“殿下,陛下有交代,今日就无须上朝了。”

    言下之意,自然极为清楚。

    “左右也是无事,不若去踏春吧。”

    迟疑了一下,朱英开口说道。

    叶月清自无不允:“听殿下吩咐。”

    郭忠在旁边听着,喜笑颜开。

    待会跟陛下汇报的时候,可算是有东西说了。

    刚准备出门的朱英,又只能折返换衣。

    “月清,你这边可是带了衣物。”朱英随口问道。

    郭忠在旁边回道:“殿下放心,娘娘的衣物,都已经尽数搬到宫里来了。”

    在郭忠的吩咐下,两名宫女随即就把衣物送来。

    按照礼制,太孙妃并没有单独的寝宫。

    所以,哪怕是换衣这种事情,也只能是在朱英的寝宫里完成。

    叶月清在帮朱英换了身普通锦袍后,就有些手足无措了。

    因为房间里,宫女宦官都没有进来。

    老老实实的门外守着。

    犹豫片刻后,朱英道:“我来帮你更衣吧。”

    叶月清细弱闻声:“嗯。”

    当朱英的手搭在叶月清的肩膀上时,不由得心跳加快了几分。

    殿外。

    “大兄怎能这样,不是说好让我来找他的吗。”

    “姐,现在是嫂子来了,皇爷爷谕旨让嫂子直接入宫就住,你的事肯定要放一放的。”

    “可是我今天也想出去玩,怎么,难道你不想吗。”

    “姐放心,待会大兄出来,咱们就缠上去,大兄肯定不会拒绝的,我刚才跟郭公公打听过了,待会大兄就带着大嫂去郊外踏春呢。”

    朱明月听着,眼睛亮了起来,随后道:“允熥,帮我一个忙。”

    朱允熥瘪着嘴,他就知道姐姐会这样说。

    “行,我知道了,不就让我叫人去给你那情郎传信吗。”

    “大兄说得对,姐你现在,就是思春了。”

    朱明月气氛的挥舞着小拳头,作势朝朱允熥身上打去:“叫你乱说。”

    朱允熥哇哇大叫:“打人啦!打人啦!”

    朱明月顿时吓住,一把捂住朱允熥嘴巴。

    “唔唔唔.....”

第392章:大明春耕

    玄武湖。

    洪武初年,玄武湖成为贮存全国人口、田亩档案的黄册库所在。

    同时也禁止民众入内。

    时人诗曰: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

    不过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激励进学,再度颁发谕旨。

    于每年春季,玄武湖可对外开放,仅限身有功名者。

    也就是说,最次得是个生员,才能有进入的资格。

    当然,这一条对于勋贵大户来说,没多大意义,身世显赫,便就无须在乎这么多了。

    几年过去。

    每逢春季,这里就成了书生秀才,大户子女踏春所在。

    与其说踏春,实则还有相亲的意味。

    一些未婚女子,包括皇室,勋贵,皆可过来。

    像是朱明月所求,也是来此。

    玄武门下,一辆马车驶入,直入玄武湖中。

    玄武湖分布着各具特色的五块绿洲,为环洲,樱洲,梁洲,菱洲,翠洲。

    梁洲,闻鸡亭。

    这么好的地方,自然早就被人占据。

    看穿着大概便是国子监的学子。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锦衣卫径直过去,将所有人驱赶,禁严梁洲。

    “锦衣卫清场,好大的气派,整个梁洲岛都不给进,也不知来得是什么大人物。”

    “能有什么大人物,现在正是朝会时间,各路大人基本都在皇宫里头,看这样子,无非就是锦衣卫某个千户,带着小妾过来享乐。”

    “太嚣张了吧,千户还敢这样?”

    “有什么不敢的,仗着陛下信任,肆意妄为。”

    “哼,我爹是正四品的侍郎,不过一个千户,今日我非得去问下,看看是锦衣卫哪个你千户,敢如此妄为...诶,你拉我干嘛。”

    “疯了吧,这可是锦衣卫,莫说是你,你爹怕是都不敢招惹,真要被他们盯上,不死都得脱层皮。”

    “我爹为官正直,可不怕他们。”

    “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真被盯上,可不见得是件好事,你爹若是知道,怕是腿都给你打断。”

    “我....”

    半晌,这位想要出下风头的国子监学子,最后还是垂头丧气,没有过去。

    方才的一腔热血,在同窗的述说下浇灭。

    现在再看向梁洲方向时,已经没了冲动。

    闻鸡亭内。

    “大兄,我想去樱洲看看,可以吗。”朱明月眼含期待的问道。

    朱英有些逗她:“可以,那便让允熥陪你一起去吧,你一个女孩子家的,一个人去也不好。”

    朱明月顿时哑火,不过随即眼珠子一转:“好呀,允熥来,我们一起走。”

    朱允熥听到姐姐那欢快的声音,哪能还不明白她在想什么。

    不过他呆在大兄大嫂这里,也不得行。

    “好,我们一起去,正好樱花盛开,我也想去看看。”

    现在三月份,恰是樱花浪漫的季节,虽然没到最佳观赏的时候,大部分樱花也已然开放。

    看着两小离开的背影,朱英轻轻摆手,数名锦衣卫抱拳作揖后尾随而去。

    亭内只剩二人,即便是守护的锦衣卫,也很知趣的转头。

    好吧,恋爱这个东西,确实不适合朱英。

    还不如聊点正事。

    “春耕已经开始了,官员那边我不是很信得过,商会可以派人进行暗访。”

    “我们得确保所有的高产作物,如实的发放到农户手中,尤其是那些没有田产的农户。”

    聊起正事来,两人顿时有了共同话题。

    叶月清点头道:“殿下,商会最近发现有外臣想要暗中得到这些作物的种子,是否要施加保护。”

    朱英摇头道:“没必要,这些种子就算被他们拿去,其中意义也不大,若是能够大量耕作生产,对于我们大明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不管是周边的小国,亦或是更远的大国,真的太穷了。

    穷到朱元璋都不想去征伐的程度,没人觉得去打下来,有什么好处,即便纳入了大明版图,那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纵观中原上下五千年,从来就不是以征伐为主。

    历史个朝代,只要完成大一统之后,必然就是以内政,民生开始发展。

    大明,亦是如此。

    只是,现在唯有朱英知道,几千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将会迎来千古之未有大变。

    短短数百年,整个世界,将会变得彻底的陌生起来。

    这一次的兴盛,因为朱英的存在,将不会在西方发生,而是要扭转天命,这轮照耀天地的大日,必须从东方升起。

    明初,就是最好的机会。

    小冰河时期已然到来,高产作物并不需要只在大明这边。

    比起耕种,这世界谁能有大明强盛?

    再说了,周边这些个小国,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对于大明来说,反倒是一件好的事情。

    贸易顺差,可不是说着玩的。

    只要有足够的武力守护,那么周边的财富,只会不断的朝着大明来灌溉。

    叶月清其实有些不理解,在她看来,不管是高产作物的粮种,还是水泥的秘方,必须要严格把守,禁止外泄。

    但这并不妨碍她拥护太孙的决定。

    “殿下,锦衣卫那边有消息传来,皮儿马黑麻想要行贿官员,但是现在没有钱财了,所以准备写信到草原上去,找王子沙哈鲁求助。”

    一般的情报并不会直接传达到朱英这里,叶月清知道朱英对于皮儿马黑麻一直比较重视和关注。

    朱英失笑道:“这家伙倒是眼光不错。”

    思索一番后道:“让锦衣卫加强注视,同时通知咱们在草原那边的人手,时刻关注沙哈鲁的行动。”

    “沙哈鲁也算是有才之人,能够统领大军不断压迫金帐汗国,可见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了,对于水泥这样的东西,只需要了解到,就肯定不会放过。”

    “必然会有大量的钱财运输来京师,且是暗中行动,将我们在草原大漠的骑兵们,全部都整合起来。”

    “只等有消息,直接给他抢光了。”

    停顿了一下,朱英继续道:“皮儿马黑麻那里,对于咱们大明的朝堂不熟,肯定会想路子去探,虽然他跟允炆联系过,可大概也清楚,这个事情允炆指定不会帮他。”

    “那么他唯一能找的,便就只有周先生了。”

    叶月清眼睛一亮道:“殿下的意思是,用一份假的水泥秘方,引皮儿马黑麻入局。”

    朱英笑着摇摇头,说道:“格局小了,这秘方,自然得用真的,这交易,也得是真的。”

    “让周先生布局,用真的秘方,不断让皮儿马黑麻付出更多的钱财。”

    “皮儿马黑麻现在不是没钱吗,没关系,让他打欠条,只要钱财到位,水泥秘方直接给。”

    叶月清迟疑问道:“若是皮儿马黑麻真的拿出了足够的钱财,咱们的水泥秘方,也真的给他吗。”

    朱英笑着说道:“买卖嘛,自然得讲究诚意,既然别人出了这个价钱,那么卖与他又何妨。”

    帖木儿拿到水泥配方,会大肆修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以帖木儿的雄才大略,必定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修建如同大明一般的各种水泥直道。

    他的骑兵,他的大军,可以更快速的抵达想要去的地方,机动性何止加强数倍。

    且对于那些被征服区域的掌控,也能得到非常强效的增强。

    如此看来,朱英这样,好像有一种资敌的感觉。

    然而朱英心中非常清楚,帖木儿帝国再是怎么强大,只要帖木儿一死,整个帝国就必然是分崩离析。

    甚至说,越是强大,崩盘的速度就越发的快速。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继承。

    不是说帖木儿的这些继承人不够优秀,而是他的制度所导致的缘故。

    这样的制度,之前就有先例。

    成吉思汗强不强,统治的区域大不大,蒙古帝国,依旧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没有自己的文化,独特的制度支撑。

    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朱英很有信心,在寿命熬死帖木儿。

    帖木儿比老爷子要小上几岁,即便如此,今年也已经是五十七了。

    目前才十九岁的朱英表示一点压力都没有。

    帖木儿和大明相差如此之远,唯一能够玩的,也就是军备竞赛了。

    现在的帖木儿,从名义上来说,还是大明的臣子呢。

    况且,朱英能够想到。

    当水泥配方传到帖木儿那里的时候,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的升级。

    帖木儿势必会不断强行征召奴隶进行建设,所有被征服的地方,都得把人口霍霍一遍。

    要是帖木儿在有生之年,修建出一条亚欧大陆的水泥直道。

    那真的要好好的感谢他呢。

    这以后,该要剩下多少的功夫。

    想到这里,朱英都觉得暗中去抢沙哈鲁运送到京师来的钱财,好像都是格局小了。

    还是抢吧。

    帖木儿好歹才五十七岁,还能活不少年。

    到时候等帖木儿去世,扶持皮儿马黑麻稳定一块地盘,也算是很不错的选择。

    名义上插手,也能讲得过去。

    朱英思索间没有发现,他现在跟叶月清之间的距离,越发的接近了。

    ......

    朱英跟叶月清踏春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刚下朝的朱元璋这里。

    “这个小子,总算是开窍了,看得咱都着急。”

    “蒋瓛,距离钦天监那边的定下的日子,还有多久呢。”朱元璋哈哈一笑,对旁边的蒋瓛问道。

    蒋瓛恭声道:“回禀陛下,钦天监定下的日子是三月十八,现如今还有十三天。”

    朱元璋点点头。

    再有个七八天,按照大孙那边的预算,正阳大道就可以彻底的开放了。

    不过这个时间,将会被延迟到十三去。

    只有在大孙大典办完之后,才会正式开放。

    此时在华盖殿中,除了蒋瓛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外,还有五部的尚书也都在在。

    显然刚才是正在仪事。

    大孙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赵尚书,你接着说春耕的事情。”转过头来,朱元璋吩咐道。

    对于大明这样的农耕文明来说,每年开春的春耕,那就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时候。

    这是关乎到整个大明一年的大运。

    春耕之前,不仅要祭祀祷告,更是要祈求今年的风调雨顺。

    且今年关于高产作物粮种的投放,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户部尚书赵勉躬身作揖后,便开始汇报其目前的情况来。

    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粮种,虽然经历过去年秋枪后,看上去数目不少,但对于大明如此辽阔的疆域来说,要想是全面耕作,自然不可能。

    所以对于地区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主要投放的地区,按照之前朱英的提议,以偏向西北地区为主。

    其中最为重视的便就是陕西和山西两地,共占六成之多。

    其余有两成,便就归属于北直隶了。

    去年上半年北直隶大旱,大涝,缺粮较为严重。

    只是因为高产作物并不吃水,所以才只占据两成。

    余下两成,才是其他布政司均分过去。

    因其他省份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不可能说毁坏农田去种植这些高产作物,主要的分发对象,为家中没有田产者优先。

    其中种植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农户,将会得到朝廷三年内赋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而户部现在,可谓是倾巢而动,不仅是地方户部,京师这边更是派出大量官员,对所有分发了粮种的地区,进行极为严密的巡查。

    务必保障粮种能够落实到位,且要认真种植。

    不得不说能够当上户部尚书的赵勉,在指定的章程上,非常的严密。

    这年头没点才能,根本在朱元璋这里混不下去。

    朱元璋一边看着写满章程规划的奏章,一边听着赵勉的讲述,时不时微微皱眉,时不时轻轻点头。

    不要小看现在的大明朝廷。

    在胡惟庸等朋党被朱元璋清理之后,现在的大明虽说好似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才。

    但其实只是历史的记载而已。

    不管是对比整个明朝三百年,亦或是往上各朝各代,现在的大明朝廷上的各个大臣,在综合才能,还有为民办事各方面,都算优上之优,政吏清明。

    朱元璋一人把控朝政,虽说这个方式极为劳累,但同时好处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不管是大小事务,还是各类紧急军事,从来就没有拖沓的可能。

    朝堂上的官员,没有实际才能,也很难上位,更多的是被不断降职。

    能者上,弱者下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大明朝堂非常清晰。

    甚至包括地方官员,也皆是如此。

    常言道,皇权不下乡。

    可现在的朱元璋的谕旨,不管是在县城还是乡村,甚至是宗族之内,都是畅行无阻,无有不从。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大部分的谕旨下达时,除开祭祀等一些官方布告,其余都是以大白话的形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