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29章:姚广孝的两个徒弟

    朱英自从是当了大明太孙之后,于军事,工业,经济,政治各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前世的一些好的管理制度,也会通过契合当今世道的情况下拿出来。

    当然,有着高产作物的背书,即便是有些地方步子迈得稍微大一点,也并没有大的影响。

    朱英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让大明的国祚更加延绵,一些曾经历史上出现过的错误,及时的纠正过来。

    在用人这块,其实朱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他现在所看到的朝廷,已经是朱元璋几番清洗过后了。

    曾经中原王朝历史上那种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压制完全不存在。

    洪武时期,皇帝的权力可谓是全面压制整个朝堂,就算是错的,下边的群臣也没有胆子敢去反驳。

    能够让朱元璋心堵的,基本上已经全部都埋到土里去了。

    现在朱英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朝堂,但并没有正式继承皇帝位,前头的压力全都在朱元璋的身上。

    或许朱英继位之后,这些文官们会稍微的活跃一点,至少不用担心上朝的时候还能不能熬到下朝。

    朱元璋最近是没怎么杀人了,可这并不代表群臣心里的阴影就能过去,谁都清楚若是惹恼了陛下,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现。

    对于海外这块,朱英只是按照前世的一些想法,去发展大明水师,扶持海贸,增加大明国库和民间的收入。

    却是忘了可以利用现在大明的影响力,去吸收全世界的天才。

    如果把整个世界的人才,都吸引到大明这里来,那将会发生多么璀璨的文明火花。

    想想都感觉到特别的激动。

    “苏丹娜,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议,你说要我怎么感谢你呢。”朱英笑着对苏丹娜说道。

    苏丹娜微微嘟着嘴唇,有些丧气的说道:“我怀孕了,太医交代说不能行房事,还能是怎样的感谢呢。”

    朱英无语,这妮子怎么整天都想着那事,就不能有别的爱好了吗。

    也亏是自己身体强壮,不然还真有些扛不住。

    不过随即就想到一件事。

    “既然你喜欢音律,那么回到大明之后,我便让人在邸报上刊登,征集全天下包括海外之地,但凡有擅长音律者,皆可来大明京师学习,交流。”

    “我会在京师新建一个学院,为大明世界音律学院,让这些从海外各地过来擅长音律,喜欢音律的人全部都集中到一起来。”

    “我会传告所有海贸行商,但凡是有人擅长音律,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没有触犯大明律法,都可以免费搭乘我大明海船来到京师,免去所有学费,并且由学院包吃包住。”

    “这样你只需要在大明,就可以听到全世界的音律,不管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只要我大明海船能够抵达,就会为你寻来懂音律之人。”

    苏丹娜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不可置信的问道:“这是真的吗,你真的愿意为了我这么去做吗。”

    朱英笑着说道:“你在大明身边只有我,但是我作为大明太孙,没有办法每天都陪在你旁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你过得更加的开心。”

    “音律学院不仅是对于你,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也有着文学上的意义,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自然是要去办的。”

    大明文化的提升,并非是自身的一成不变,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没有对外的排斥,所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朱英想让大明成为整个世界的音乐圣地,完全是很有可能办到的。

    无非是耗费一些不起眼的钱财罢了,不管是建造学院还是包吃包住这些费用,对于朱英来说真的就是九毛一毛上的毛尖尖,半点浪花都看不见。

    可这样的举动,却会影响到深远的后世。

    音乐只是开始,其他各方面在往后也会逐渐的加强起来。

    苏丹娜的眼睛里,是满满的爱意。

    她真的非常庆幸自己当初坚持来到了大明,并非机缘巧合的遇到了朱英。

    从朱英口中得知,基本上很少会去到闻香阁外边,偏偏就是那么难得的一次,就相互间遇到了。

    虽说怀孕了不能行房事,但一些其他方面还是可以的。

    ......

    瓦剌。

    准噶尔部落。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姚广孝一行人终于是来到了瓦剌地区。

    一路上倒是非常安全,按照朱英那边的令旨,直接就在北元雇佣协会给下了个大单子,引得众多北元部落的疯狂抢夺。

    自从北元雇佣协会成立之后,现在的北元早已经没有了打秋风的习惯。

    因为大明粮食多啊,随着高产作物的不断种植,饿死人这种事情已经是非常的少见了。

    原本对比大米,小麦较为难吃的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也因为更加细致的加工有了更多的做法。

    其中研磨成粉是最为常见的,玉米面,马铃薯面,番薯面,吃起来味道还是真是不比小麦差到哪里去。

    一口饱饭对于北元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

    其实若不是活不下去,北元的大多数部落哪里会想冒着生命危险去劫掠呢。

    每次出门的时候,部落的青壮十个能有两三个回都已经是很不错了。

    现在能有个赚钱吃饭的地,还能是奢求什么。

    外头说是不好听,好像是在给大明当工人一般。

    只是能够吃上饭,那还能怎么滴。

    现在几乎所有的北元各部落已经是彻底的依附在大明这条船上了,许多部落的家庭,每天就是琢磨着多生一些儿子,等长大了就送到北元雇佣协会去。

    一些半大的孩子,从小都已经是在灌输怎么去北元雇佣协会里讨生活了。

    历史上的难题,似乎就这么轻松的在朱英手里解决掉了。

    有道是兽人永不为奴,除非是包吃包住。

    当然,站在历史上的角度上来说,现在大明跟北元的和平共处,是有着相当大条件的制约。

    如果朱英不在了,或是大明发生了动乱,那么往后还能有这么融洽吗,这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或许以后北元撕毁盟约,还会有文人去骂曾经的大明太孙,是他给大明留下了这么巨大的隐患,养活了更多白眼狼。

    亦如当年曹操因为中原汉人十室九空,所以从外引进胡人,这才有了后边五胡乱华。

    在这点上,同样是争论不休褒贬不一。

    似乎,现在的朱英又好像走在了曾经曹操走过的道路上。

    但就如今的利弊来说,北元跟大明的和谐,更加符合高速发展的大明。

    朱英有信心,让大明一直压制住北元。

    如果后世子嗣真的生出了那么几个孽子,这又能有何办法,不过是尽量长一些罢了。

    这天下,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皇朝。

    朱英还年轻,倒是不需要想这些方面太多,先让大明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再说。

    “真是想不到,如今的北元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当初混乱的草原,现在到处都是载歌载舞,太孙殿下是真的做了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姚广孝回想起自己这一路的行程,很是有些感叹。

    北元雇佣协会那边下单之后,挂的可是高等级的信誉分,直接是引来了北元铁骑的接单。

    没错,就是拱卫北元可汗额勒伯克的禁卫军骑兵们。

    没办法啊,都得是要吃饭,哪怕是额勒伯克也是要开销不是。

    即便是禁卫军,也是要接单子才能赚更多钱。

    而信誉分在雇佣协会里,可是比金钱还难得的东西。

    说是信誉分,其实就是一种纸钞,跟宝钞差不多,但只在雇佣行会里流传。

    很多单子在承接的时候,同样是需要信誉分担保的,不然没有接单的资格。

    在北元铁骑的护送下,姚广孝当然是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了瓦剌这边。

    瓦剌是一个民族的统称,其中大大小小有十多个部落组成。

    其中为首的三个部落分别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又以准噶尔部最为强势。

    自然姚广孝先行是来到这里。

    北元铁骑的到来引起了众多部落的骚动,毕竟这可是真正的草原骑兵,和一般骑马的草原牧民可大不相同。

    但是身上携带的军备,就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的。

    娴熟的马技更是展现出强大战力。

    姚广孝来来之前,早已经是联系过了,并不是冒昧前来。

    对于大明使臣,瓦剌这边也很是欢迎。

    现在的大明对于瓦剌来说,可是代表着强大的军力,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钱财,本身因为隔着北元,所以瓦剌跟大明间并没有过节。

    没多久,就见到一群人从蒙古包那边迎了出来。

    “师父,师父!!!”

    人还未到,就有响亮的喊声传了过来。

    这声音让姚广孝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

    近了,姚广孝顿时就认了出来,这不是自己当初安排到西域去你避难的两个徒弟,圆真和圆光吗。

    在六年前。

    那个时候朱英还在北平,正准备是跟着朱棣一起前往大明吊唁太子朱标。

    朱棣并不知道朱英真是自己的大侄子,就想来个以假乱真,为自己成为大明储君留下条后路。

    于是姚广孝就安排两个徒弟去搞了个假坟墓,作为朱英曾经便宜干爹亲生子的坟墓。

    担心事情败露,尤其是被锦衣卫查询,让两个徒弟办完事情之后就离开大明到西域去了。

    在通讯不发达的现在,这样的离开几乎是没有了再相见的可能。

    其实朱棣早先是想弄死这两人以绝后患的,到底是姚广孝不想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徒弟如此身死。

    后来朱英当了太孙,这些事情自然就算是过去了。

    姚广孝曾经也让人去西域找过,但是没有这两徒弟的音讯,没成想是现在于瓦剌这块给见到了。

    “师父,前些日子我跟师弟听说师父要来瓦剌,当真是激动了好几天都没睡觉。”

    “今天终于是见到师父了。”

    圆真的脸上流露出十分激动的神色。

    圆真和圆光自小就入了寺庙,而后就分配在了姚广孝的手下,这么多年过来,姚广孝与其说是师父,实则还有着如同父亲般的情感。

    一别六年,两人也没想到竟然还有再见到师父的这一天。

    “这些年,倒是委屈你们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姚广孝并非是绝情之人,只是说很多方面没有自身抱负来得更重要一些。

    如今再见到曾经日日夜夜跟随自己的弟子,心下也是极为感慨。

    一句委屈,让圆真和圆光两人顿时就痛哭流涕起来。

    当下就跟姚广孝说起这些年的过往。

    原来当初两人办完事后离开大明,姚广孝这边是给了不少金银的。

    原本是想去西域当个富贵人家,可谁知路上遇到劫匪,可谓是人财两空,不仅是钱没了,人也被贩卖成了奴隶。

    好在两人是和尚,终归是有贵族出手买了。

    过了两三年大明腾飞,西域这边因为群英商会的关系,也很是注重汉人,尤其是懂翻译的。

    两人也算是苦尽甘来。

    后来是机缘巧合,碰到了瓦剌劫掠,又颠肺流离到瓦剌了。

    又碰巧大明邸报开始发行,即便是瓦剌这边的贵族们也开始向往,懂得汉语的师兄弟两人一下子咸鱼翻身。

    听说是曾经在大明天界寺当过小僧官,那就更加不得了。

    瓦剌本身就有喇叭教,师兄弟两人对这些可是熟悉,这转来转去的,最后成了准噶尔部的主教。

    姚广孝听着徒弟两人的往事,心里头也是十分唏嘘,想起了自己当初在认识朱英前的一些事情。

    如今看来,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有了两个徒弟在这里,姚广孝对于此行说服瓦剌联手对抗帖木儿的事,自然是变得很是简单起来。

    圆真和圆光也是靠谱,当天就引进了准噶尔部的可汗见面。

    有倒是熟人好办事。

    准噶尔可汗对于姚广孝的到来很是热情,当天就安排了盛大的篝火晚会迎接。

    并且表示自己会去联系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的可汗过来。

    一起商议对付帖木儿的事情。

第630章:大明包邮带来的心动

    面对准噶尔部马哈木可汗的热情邀请,姚广孝面上很是开心,实则在内心中皱眉不已。

    一排排烤好的小羊肉送了过来,姚广孝没有拒绝,直接拿起就吃。

    包括是两个徒弟圆真,圆光,也是吃得满嘴流油。

    酒水过来也没有丝毫的忌讳。

    在草原上,就不能有吃素这个概念,不然就等着饿死吧。

    “听说大师还是高丽国的国师。”马哈木可汗有些好奇的问道。

    马哈木长得很是雄壮,换算到后世的身高有一米九了,浑身的腱子肉看着就让人胆寒。

    这样的蒙古汉子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只是瞧着就是极大的威慑。

    姚广孝三人在他的旁边,真就感觉跟孩子差不多。

    “蒙大明太孙殿下错爱,特派贫僧主持高丽内事宜。”姚广孝咬下一块羊肉,边咀嚼边说道。

    马哈木可汗不由问道:“这大明太孙还能去干涉其他国家的事情?”

    朱英的名头可谓是非常的响亮,哪怕是地处偏远的瓦剌地区,随着大明邸报的流传也很是知名。

    尤其是这两年北元的变化,整个草原对于大明太孙很是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人,才可以让北元如此强大的国家变得现在这个样子。

    “高丽属于我大明的附属国,太孙殿下当然是可以安排和指挥的,不仅仅是高丽,便是南洋的安南,占城,也都当听从我大明调遣。”

    “倭国有倭寇猖獗大明沿海,倭王更是不敬我大明,于是便就有五十万大军跨海而过,现在倭国已经把将近一半的领土直接割让给我大明,作为大明藩王的藩国。”

    姚广孝轻描淡写的说着关于大明的事情,好像这些很是微不足道。

    这让马哈木感觉到窒息。

    要知道现在的瓦剌所有部落加起来,可能人口也就在五十万左右,而大明派遣去讨伐倭国的大军就有五十万。

    当然,草原并不害怕步兵。

    很多时候数千骑兵就能随便追着数万步兵绞杀。

    只是这庞大的人口,听起来真是个恐怖的数字。

    “我的父亲就在北元担任大臣,他曾经告诉我大明有多么强大,我原先还有些不信,现在听大师这么说,这才知道是真的很厉害。”

    马哈木认真的说道。

    他的父亲就是现在北元大臣浩海达裕。

    听起来似乎有些迷糊,实际上现在的瓦剌在名义上是隶属于北元的。

    先前的元朝时期,瓦剌这块也属于是元朝忽必烈的封国地区,只是因为距离遥远的关系,并没有太多享受到元朝的恩惠,但从传承上是属于元朝。

    元朝覆灭后北元政权建立,实际上草原已经分为了三个部分。

    瓦剌相当于地方政权,虽然管辖的领土面积不小,但因为贫瘠所以地广人稀。

    北元那边倒是富裕一些,部落也比较多。

    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永谢布、鄂尔多斯、阿速等部,都属于北元共同组成的部落,在北元政权额勒伯克的直接统领下。

    还有一部分是之前投降了大明的兀良哈。

    是明朝扶持蒙古人建立的三个卫所,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就是历史上在靖难之役很是出名的朵颜三卫。

    马哈木不怎么出名,但他的孙子也先在历史上名头不小。

    土木堡之战俘虏明英宗,就是这马哈木的孙子也先干的。

    姚广孝顺着这个机会,便说起了此行的目的。

    “在西边有一个可汗名为帖木儿,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号称是第二天可汗,此事可汗应该是知晓的吧。”

    马哈木喝了一口马奶酒:“帖木儿?那个跛子,我当然知道,现在可是嚣张得很。”

    马哈木的脸上闪过几分羡慕:“当年祖上的封地在这贫瘠的瓦剌,要是在那富裕的西察合台,哪里还有那跛子什么事情。”

    “西边的那些国家跟大明比不了,一个个都软弱得很,我们蒙古的骑兵在那里就绝对的王,没有什么能够对抗。”

    瓦剌的部落和人口不多,但有道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战斗力非常的强劲。

    即便是北元的人口比瓦剌多了数倍,也不想去跟瓦剌较劲。

    历史上草原的游牧民族,除了元朝入主中原之外,其他的都没怎么在中原王朝这边讨到太多的好处。

    更多的是被中原王朝压着打的局面。

    比起中原征战的地狱难度,游牧民资西迁的话就变成普通模式了。

    当年的天可汗成吉思汗也是如此,宋朝没能打下,但是蒙古帝国的疆域已经有三四个宋朝那么大了。

    哪怕是如今,隶属于曾经成吉思汗遗留的领土,也是约等于两个大明所占据的疆域。

    毕竟哪怕是帖木儿,也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姚广孝听到这话,却是不怎么感觉好。

    因为从这话里的意思,马哈木是把帖木儿看作同样的蒙古人。

    这样的话他就不会愿意出兵去帮助东察合台汗国一起攻打帖木儿了。

    “可汗长期生活在瓦剌这边与世无争,却不知道现在的帖木儿不仅完全吞并了西察合台汗国,并且侵占了德里苏丹国,金帐汗国大片的领土。”

    “东察合台汗国与德里苏丹国互为犄角,联合对抗帖木儿让其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但是地处北边的金帐汗国可没这么幸运了。”

    “现在的金帐汗国已经是在覆灭的边缘,月即别如今对于帖木儿俯首称臣,依贫僧看来,要不了两三年的时间,就会全部沦为帖木儿的领地。”

    “而这,仅仅是帖木儿一方之战,此刻帖木儿的大军一路西进,获得的领土已然是堪比整个大明。”

    草原现在可没有什么驿站,因为部落众多的关系,消息上也很是落后。

    帖木儿的现状对于瓦剌来说完全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只是偶尔听着别人这么说过传言,具体的详细一点都不知道。

    马哈木都有些愣住了,下意识问道:“帖木儿有这么厉害了?”

    姚广孝肯定的点点头:“帖木儿如今麾下,有能战之兵百万之多,其中更是有数十万铁骑,称霸西方。”

    “他号称天可汗第二,势要收复曾经所有成吉思汗之领土,瓦剌虽说地处偏远,但也是成吉思汗留下的封地,自然也是在帖木儿的计划之中,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现在不联合起来,难道是要等着帖木儿一个个击破。”

    这些消息对于马哈木来说很是震撼。

    在他的印象里,帖木儿大概就是比瓦剌要好一些,但现在已经能够跟大明去对比了。

    微微沉默之后,马哈木问道:“大明既然想让我们联合起来,怎么也得是给了好处吧,即便是没有军备火炮这些,粮食可不能少了。”

    姚广孝笑了。

    他没想到在这个时候,马哈木会开这个口。

    当下直接了断的说道:“没有任何的援助,这次大明太孙殿下让我过来,并非是一定要将你们联合起来。”

    “可汗你要清楚个事情,那帖木儿可不是跟我们大明挨着,他想要来打大明,不管是走草原还是西域,都只能一路的打过来。”

    “我大明有的是坚城利壁,帖木儿数千里之遥来战我大明,开什么玩笑呢,你觉得可能吗,即便真是这样,难道他还能打入我大明不成,耗都要耗死他了。”

    “今日贫僧过来劝说可汗,并非是为了大明之安危,只是太孙觉得应该让大明周边有个稳定的环境,不希望战火波及过来而已,若是可汗执迷不悟,非得是坐等帖木儿打上门来,那贫僧当然也无话可说。”

    马哈木轻轻一笑,道:“大师说得轻巧,可这年头,哪有可能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好草的道理。”

    “说是我瓦剌坐以待毙,难道大明不是这样吗,若是帖木儿统治了整个草原,大不了我准噶尔部并入进去就是了。”

    “瓦剌这地方大师也是能看到,可没有什么好的地方,那帖木儿即便过来又能怎样。”

    “倒是大明富庶,吃不完的粮食,喝不完的好酒,更是有用不完的黄金,这才是帖木儿想要去的地方,怕是大明比我要急得多吧。”

    马哈木人高马大的,好似四肢发达,实则头脑也不简单。

    能够带领准噶尔部成为瓦剌中发展最好的部落,自然是有他的智慧所在。

    现在大明太孙派人来,说明大明可是要比他急,即便是打,也不是说会打到自己这里来的,这一点马哈木还是想得明白。

    瓦剌这地方,要什么没什么,穷山恶水的,指不定到时候帖木儿都没要来打的意思。

    姚广孝听闻这话也不着急,平静的说道:“可汗说的没错,从局势上来说,瓦剌似乎完全不用担心,帖木儿也是很有可能不会过来。”

    “但是可汗首先要清楚一个事情,那就是比大明更急的,应该是金帐汗国,月即别部落,还有正在交战的东察合台汗国。”

    “北元现在跟大明的关系很好,自然会同意出兵帮助东察合台汗国去打帖木儿。”

    “兀良哈三卫一直是跟着大明走的,出不出兵只是太孙一句话的事情。”

    “可汗仔细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草原都去对抗帖木儿了,唯独是可汗这些部落按兵不动,难道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吗。”

    “北元的将士们,会安心的去到前线作战吗,要是瓦剌这些部落暗地里给一刀又是如何。”

    “如果瓦剌不动,那就跟一根钉子般扎在这里,北元是没有办法安心出兵的,这个联合出兵便就成了笑话。”

    “帖木儿那边定然是没有停下来的道理,你说到那个时候,大家会如何择决呢。”

    马哈木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大师是在威胁我吗。”

    姚广孝摇头道:“贫僧怎会去威胁可汗,但是有些选择,是摆在明面上东西,如果可汗坚持的话,贫僧觉得是很有可能出现这一幕的。”

    姚广孝的话让马哈木无言以对,不知要怎么回答。

    若真是到了那个时候,北元兀良哈都出兵的话,自己这块指定是没法少。

    不然这联合的大军,大概是要先到瓦剌这里来一趟。

    此时马哈木还是有些不死心,问道:“大师当知,我瓦剌地处荒芜,各方面都很是紧缺,这出兵倒是没啥大的问题,但是这一路上过去可是上千里地。”

    “到时候连后勤都跟不上,儿郎们又怎能去奋勇杀敌。”

    “即便是大明不出,这东察合台汗国多少也是要出一些吧,总不能白干。”

    这可不是打秋风什么的,是实打实的打仗。

    这一战打下来,完全捞不到好处,本来就窘迫的瓦剌更是会雪上加霜。

    马哈木这话也是实情,出兵可是要很大花费的,还要耽误部落里的渔猎,牧羊等事。

    最后还是帮别人做事去了。

    真这样的话,马哈木觉得还不如等东察合台汗国差不多要扛不住的时候再去,还能顺便捞一点。

    姚广孝听到这里,就知道联合出兵有戏了。

    当下也不含糊,直接说道:“关于这路上的后勤问题,我大明将会无息借贷一部分过来。”

    “既然是联合出兵,那就不仅是防守了,当然是要打入帖木儿的领地去。”

    “到时候那些缴获,我大明会以市场价八成全部接收,甚至是可以直接换成粮食,白银,或是其他的货物都成。”

    马哈木听完之后,明显是有些心动了。

    市场价八成是什么概念,他还是非常懂的。

    那些个草原上的黑心商人,从来都是按照大明市场价的三成甚至两成来换算,如果是换成粮食,药材这些必需品的话,价格还要更低一些。

    儿郎们打死打活的,黑心商人躺着就把钱赚了。

    现在大明官府开这个口子,以市场价八成的价格收取,可谓是不赚钱的方式。

    微微迟疑过后,马哈木再次问道:“这运输上的费用,是怎么个算法。”

    姚广孝笑道:“可汗只管是出兵作战,这运输上所产生的费用,都由我大明包了,直接是给按现价结算。”

第631章:朱元璋下西洋的想法

    草原那边的走私商贩是怎么挣大钱的。

    首先自然就是运输违禁品,从明朝这边买下来的货物,到了草原上立即是溢价数倍,甚至是十来倍。

    官府管制得越厉害,溢价自然就越高。

    其次就是从草原这边部落的手里去收购战利品,然后又在中原这边的市场进行销售。

    一来一回从中赚取巨额的利润。

    朱英最早是干嘛的,干的也是走私这个行业,还是走私里的头头,对于其中的猫腻当然是清楚的很。

    其实这些事情掰扯开了来说是很简单,唯独是文官集团都瞒着皇帝。

    满清十大皇商,哪怕是在明末的时候,能对抗朝廷吗?

    并不能,他们依靠的就是欺上瞒下,耗费钱财拉拢相关的官员,把所有的消息都给封锁住,人人都知道,唯独是皇帝不知道。

    加上边关缺饷,许多边关士兵苦不堪言,谁给饷谁就是爹,自然导致了整个明末事情的腐败。

    即便大明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但只要有饷,边关还真不是满清想要干进来就能进来的。

    后世有言: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而走私,已经远超百分之三百了。

    稍不留神就会掀起惊天大浪,与其是给别人赚去了,还不如是自己来赚这个钱。

    当然,不是说朱英还去当走私犯,那岂不是挖自己的墙角。

    只是在合适的机会下,用大明现在的资源,来操控这些草原部落的行为。

    比如是现在,让草原的部落联合起来,去对抗逐渐强盛的帖木儿帝国。

    历史上帖木儿东征的时候就死了,但朱英可不想去赌。

    他对于现在的改变太大了,谁知道帖木儿也会不会受到影响,即便是说根本不怕帖木儿东征,现在运用一些手段去打击也是不错。

    “希望大明会遵守承诺。”马哈木认真的说道,很显然,他同意出兵了。

    姚广孝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我大明的信誉有口皆碑,且这也不是可汗一家之事,涉及乃是整个草原,还请可汗放心。”

    准噶尔部是瓦剌众多部落的领头羊,基本上马哈木同意的事情,其他两个部落除非是利益相差太大,否则就不会拒绝。

    对于马哈木来说,尤其是整个瓦剌所有部落,都在羡慕着北元的一切。

    北元的日子好过了起来,不必冒着打秋风的危险就能从大明那里获取到大量的粮食,生活必需品,甚至是一些珍贵的货物。

    普通的草原民想要吃上饱饭,草原的贵族更是痴迷于大明的瓷器,丝绸,还有各式各样的奢侈品,这就只能是依赖于中原王朝,他们本身可没有什么产出的能力。

    其实就最近而言,马哈木也很是难做,因为已经有不少边缘的小部落直接是投靠到北元那边去了。

    想要加入到北元雇佣协会里去接任务,可不是只要是草原民都可以的,必须是有北元已经登记入册的部落允许才行。

    名义上瓦剌都是属于北元的,这些部落回到北元管辖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更是谈不上背叛二字,应该说是回归更加贴近一些。

    姚广孝的到来,正好是给了马哈木机会,能够收拢瓦剌各部族的机会。

    这年头,但凡是跟大明合作的,基本上都赚麻了,马哈木当然也是要搭上这条船。

    说实话的,对于这些事情,朱英其实都不是很了解,否则就不会让姚广孝过来,这等简单纵横之事出动姚广孝,还真就是杀鸡用牛刀。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次日瓦剌基本上就已经全部同意,姚广孝通过北元这边传信到京师,告诉太孙朱英已经是处理妥当。

    .......

    “看来我终究还是小瞧了自己。”

    朱英在接到姚广孝的信件中详细内容后,略微有些自恋的想到。

    谁又会觉得,曾经作为大明最担忧的边患,现在已经有成为大明小弟的时候。

    距离大明建立,这才堪堪二十九载啊。

    在六年前,朱元璋还大力册封边疆塞王,囤积了大量的兵力去防守草原,更是扶持兀良哈三卫来进行对抗。

    反观现在,不仅是北元这个麻烦给解决掉了,便是后边的瓦剌也算是跟着大明开干了。

    而大明这边呢,甚至是都不需要付出什么钱财,只是充当了一个交易平台的作用。

    对于草原上的财物交易,不仅没有亏本的概念,指不定还有一些赚头。

    当然,大明这边保本经营就好了,赚钱还真就是其次的。

    这要是当年宋朝的各个皇帝看到,岂不是要吐血三升不止。

    他们又是和亲,又是纳贡,最后还是没能保住。

    现在大明不和亲,不纳贡,让草原民听话的同时,还要去赚他们的钱,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实这哪怕是在五六年前,如同有官员听到这等事,都认为是杜撰骗人。

    可偏偏现在,就成了真。

    “当真是成功了?”

    消息很快就汇报到了朱元璋这里,听完之后,朱元璋都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

    他心心念念的草原忧患,现在反倒是要成为大明手中的利刃?

    “爷爷,成功了。”

    “不仅是瓦剌,包括北元那边也来信了,愿意共同出兵去帮助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现在已经派遣使臣出发来我大明京师,详谈具体的细节,同时还带了大量的财物来进行感谢。”

    “现在三方合力,帖木儿的东征怕是要结束了,他将会感受到来自于草原的压力。”

    朱英的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

    帖木儿帝国是唯一可以和大明比拟的帝国,在帖木儿的带领管辖,强大的个人威信下,即便是整个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漏洞,但也完全的被掩盖了下来。

    他所带领的士兵们,就跟他一样的强大又残暴。

    连续取得的战争胜利,可谓是让整个帖木儿帝国都如日中天,否则也不会舍弃跟大明的关系,向几乎是全世界开战了。

    疯狂的帖木儿,是让他的大军直接攻打周边所有的国家。

    别的国家打仗都说腹背受敌,帖木儿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人包围所有人,单单这份霸气,就足以是让大量的国家士兵胆寒恐惧。

    大明和帖木儿没法是直接开战,可这不影响朱英利用现在大明的影响力,来促使整合草原的力量去征讨帖木儿。

    当幕后黑手的感觉,真的是太舒服了。

    朱元璋现在也是感受到了这样的舒适。

    “单单是草原上,咱看不见得能够给予帖木儿太大的压力,犹如是当年六国伐秦,心不齐难成大事,且这草原之民比之当初六国又是何等复杂。”

    “一个个的部落组成,每个大部落之间本身就有着大量的矛盾积累,这瓦剌和北元之间的有些部落,几乎是世仇,死仇,拖后腿下绊子这些事少不了。”

    “那东察合台汗国咱虽然了解得不多,但想来被帖木儿这般压着打,内部自然也是一团乱麻,或许一开始还能有些众志成城的感受,但到了后边,大致是会分赃不均。”

    “这般多的部落,谁也不服谁的,也没个人有那名气站出来号令群雄,呵,只怕是比之六国攻秦还要稀碎,至少六国还有个总指挥。”

    朱元璋笑眯眯的说道,他可不看好这些草原上的蛮子能够干成什么样的大事。

    尤其是这种联合起来的做法。

    帖木儿号称是第二天可汗,虽然听着很是让人不爽,但不得不承认,帖木儿本身确实有着跟成吉思汗几乎差不多的个人魅力。

    自从帖木儿扣押大明使臣开始,朱元璋就对其重视起来,并且不断加深派人获取情报。

    逐渐的了解帖木儿的发家史后,朱元璋还是有几分佩服的。

    这比起自己来是差了很多,但经历也是差不多。

    帖木儿同样是起义出身,只是跟朱元璋的选择不同,帖木儿在初步掌控军权之后并没有选择抵抗到底,而是在看到可以合法继承其叔叔哈吉的位置的机会。

    看准这一点,他及时地向入侵者图格鲁克帖木尔汗作出了臣属的表示。

    后来虽说又失败过多次,但凭借着政治手腕和军事天赋,帖木儿度过最初的艰难期后迅速壮大。

    本身帖木儿并非是成吉思汗后裔,而西察合台汗国必须要保持统治的合法性,至少在形式上要保留。

    帖木儿就干起了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现在的帖木儿自然已经不需要傀儡君王了。

    最有意思的是,帖木儿本来是反对蒙古人统治的,但在后边却发现较于蒙古人,其他民族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更大。

    屠龙勇士成了恶龙,帖木儿开始收编重视蒙古军队,并且组建大量蒙古骑兵。

    更是效仿当初成吉思汗的战争策略,实行屠城。

    包括是现在远征印度,也是采取了同样屠城的策略。

    这才是喊出第二天可汗的口号。

    而这样的人物,朱元璋可不觉得一些草原上的部落联盟可以去对抗的。

    战争的兵力很重要,但指挥更加重要。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朱元璋并不看好草原联盟能够对帖木儿形成很大的压力。

    “那是之后的事情了,不管他们怎么打,又是打成什么样子,我们在后边摇旗呐喊助威就行了。”

    “正好现在火药司的火铳火炮又进行了一番更新,原先的老式军备销毁吧,又感觉太浪费,等那边动兵的时候,就先行全部卖过去。”

    “东察合台汗国的使臣来了,就先给他们卖走一批,也好搞点钱财再行投入到火药司进行研究。”

    朱英无所谓的说道。

    他本来就没想过说让草原跟帖木儿打出一个什么结果出来,对于大明来说,只要草原上在打仗,就是个很好的事情。

    运输了那么多粮食过去,草原各部落又是大力造孩子,总得是要有个消耗的地方吧。

    还能真让草原一直壮大,那就给大明留大隐患了。

    和平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的,弱国无外交。

    哪天大明虚弱了,不管是瓦剌还是北元这些得过大明好处的部落,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咬上大口血肉。

    怎样让草原一直无法对大明形成威胁,这就是个问题。

    其实解决的方法以后世的目光来看,并不算太难,那就让草原一直处于战争之中。

    再扩大一点,就是让整个世界都处于战争之中,唯有大明作为安全区域的国家。

    除开大明之外,就属帖木儿,奥斯曼,拜占庭三大帝国最为强势了。

    但大明现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可以说是远离三大帝国的战争区域。

    草原在这个时候,反倒是成了大明的保护伞。

    欧陆的奥斯曼和拜占庭根本不可能跟大明作战,唯一有可能发生战争的也就只有帖木儿了,但也很是艰难。

    帖木儿和大明等于是谁先动手谁就吃亏的局面。

    通过软实力去削弱帖木儿才是正确的选择。

    大明只需要大发战争财就够了。

    毕竟,现在的海域之上,大明就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国,任何帝国都不能与之比拟,差距上何止是一星半点。

    朱元璋沉思一会说道;“现在于火器上的发展,咱最近是收到了不少从海上传来的消息,很多其他的国家在火器发展上也有独特的思路。”

    “如今咱大明水师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扩军,现在已经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兵力,咱最近寻思着,准备是派上水师走南洋,西洋一带进行巡视。”

    “一来是可以加强咱大明在海外诸国的威望,震慑诸国,二来也可以做一些海贸上的买卖。”

    关于扩张大明影响力这块,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陆地上不仅是耗费大,还很是艰难,倒是对比起来海上就轻松许多。

    尤其是南洋这块,水师的路子都已经通了,当然是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朱元璋一直听着大孙说外边的国家如何如何,实际上在此前大明对于欧陆地区只有很是模糊的了解,现在兴趣来了,也想是派上舰队航行一番。

    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想着万国来朝呢,朱元璋当然是更不例外。

    本身来说在朱元璋的心里,中原王朝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天下都应该臣服于大明,哪怕是名义上的。

    天朝上国的称呼,可不是简单的敬语,是实实在在的权势。

    如今的大明已经让朱元璋感觉为历史上众多王朝之巅峰,即便是强汉盛唐,亦是有所超越。

    既然如此,那就更应该让更多的国家臣服。

第632章:李景隆下西洋(五一快乐)

    朱英倒是没想到,老爷子会生出下西洋的想法。

    说来也是,不管是老爷子还是朱棣,本质上都想加大自己在历史上的影响,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

    以前老爷子忙于政事,忙于大明的继承,自然不会是去想这些事情,现在算是清闲了许多,况且大明也是足够强盛了,当然要好生的炫耀一番天朝上国的威严。

    对于这样的决定,朱英当然是举双手支持。

    “既然大孙也觉得不错,那就得好生的安排一番,关于这里面的筹备,就由大孙来安排吧。”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现在朝廷上的政务已经开始变得轻松起来,但他总是想让大孙多做点事情。

    虽说大孙确实优秀,很多方面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暂且没出过纰漏,可看着大孙每天都像是无所事事的模样,朱元璋这心里总感觉有些不踏实。

    自己这么多年,当个皇帝也算是兢兢业业,哪怕是当年老大朱标,那也是日理万机,忙不完的政务。

    结果到了大孙这里,每天不是携美游玩,就是京师闲逛。

    这历史上的哪个明君,是这般生活的。

    “好吧,既然爷爷开口了,那这事孙儿便就亲自支持吧。”朱英有些无奈的回道。

    他能察觉到老爷子的想法,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是点头应下。

    “这次巡访万国,一定要拿出咱们大明最为精锐的队伍出来,咱知道大孙你肯定是想着弄点买卖啥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首先是关于各国沿途的记载,不仅是地形堪舆,亦或是风土人情都要详细的注明,这也是方便往后打交道。”

    “关于下西洋的事情,先得是在邸报上刊登出来,让这些国家心里有个底,别到时候还以为咱大明要去攻打他们,闹了乌龙。”

    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停顿了一下:“大孙你觉得这次下西洋的人选,怎么来定。”

    历史上是郑和下西洋。

    现在郑和自然是跟着燕王朱棣去了倭国,当然也就轮不到了。

    朱英微微沉吟之后说道:“爷爷的意思是从勋贵里选,还是从宗人府里。”

    下西洋的人选非常的重要,因为从一定的程度上,这可是代表了大明的形象。

    而这其中的身份,也是个关键。

    朱英没有提及宦官,因为现在宫里头的宦官显然是没有人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

    历史上之所以是郑和,是因为郑和虽是宦官,但因为朱棣靖难的关系,跟着一起经历过许多事情,不是简单的宦官可以比拟。

    宦官是郑和的身份,实则更像是文官。

    朱英说的勋贵,指的是皇亲国戚这块,也算是比较符合身份。

    宗人府是指老爷子的儿子孙子们。

    皇子皇孙的身份对巡访万国来说会比较方便沟通。

    朱元璋沉思一会,问道:“大孙,你觉得曹国公如何。”

    朱英一楞,没想到老爷子是中意李景隆。

    不过转头一想,李景隆确实是比较适合。

    首先是在外在形象上,李景隆天生贵气,举止雍容,谈吐之间尽显礼仪风范。

    这样的人丢在后世,绝对是大明星级别,当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况且不管是带兵还是贸易这两块,李景隆也是比较有经验。

    若是去打仗,朱英就要考虑几分了,不管是真假,李景隆战神的名头还是有些唬人,朱英也把握不准是纸上谈兵,还是潜伏的细作。

    下西洋不同,更多的是外交方面的关系,颜面这块比较重要。

    “曹国公确实不错。”

    思索一番后,朱英也觉得可以。

    朱元璋笑道:“好,那就让景隆这小子去吧,咱一直挺看好他的。”

    对于李景隆这个外甥孙,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很是喜欢,是以在思考大明下西洋人选的时候,就直接提出了李景隆。

    ......

    “陛下让我下西洋?”

    李景隆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有点懵,原本他以为自己不会再受到任何重用了。

    没想到今天突然来了这么个反转。

    在此前,他知道自己似乎得罪了太孙,因为跟燕王朱棣关系过于亲近。

    自从被召回京师之后,虽说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但手头上已经没有了实权。

    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之后,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几乎被太孙架空。

    大明军事学院出来的学子们,在不断的渗透到卫所之中,从京师开始不断的向着全国蔓延,即便再是偏远的地方,也没能逃过。

    且一开始,军事学院的学子们就是两条路,要么是京师,要么就是从偏僻地方开始。

    转眼间,大明军事学院已经是成立了四年。

    四年的时间里,毕业的学长已经有一万多人。

    这一万多人并不怎么起眼,没有什么掌控了兵权,即便是最为出色的那小撮,堪堪到千户的级别,是一个指挥使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凭借着大量中层军官的誓死效忠,朱英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在此前,五军都督府是主管训练和生产的。

    可不要小看训练这个名头,士兵对于将军的忠诚,往往就是体现在训练这块。

    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大字不识的士兵自然就是听从将军的号令。

    但是现在军队的训练,于太孙殿下的令旨中,都要向大明军事学院的新操练方式学习,哪怕是卫所的指挥使也没有权力去进行干涉。

    这就使得这些大明军事学院毕业的学长们地位不高,但在每一个卫所里都掌控到了实权,更是有大量的士兵向他们效忠。

    大明军事学院结业的光芒笼罩,普通的新兵听到自己教官是从大明军事学院结业,算太孙殿下门生,这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而在生产这块,五军都督府也逐渐消失掌控,自从军政分离的政策开始执行后,军户和士兵的分割就非常的明显。

    往前是卫所里指挥使总负责,现在生产这块被慢慢抽离。

    这样下来五军都督府的两大权力就被转移了,除开是统兵作战之外,平日里权力已经是不在手中。

    像是李景隆这样挂着曹国公名头在五军都督府任职的,手头上都没有什么公务了。

    看着整体没事干还能照样领取俸禄,可他们哪里是在乎这些俸禄。

    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李景隆得到消息后,思索一番,次日就请求面见太孙。

    “臣李景隆,拜见太孙殿下。”

    “免礼,赐座。”

    “谢殿下。”

    坤宁宫中,朱英瞧着李景隆举止谈吐的样子,不仅是在有心中感叹。

    每次见到这李景隆,都完全跟历史上的草包二字联系不上。

    现在的审美可不是什么娘炮审美,李景隆可是真正有武力在身的,身体不能用魁梧大汉形容,但也非常壮实。

    小时候的李景隆,是如同朱棣差不多,正儿八经的在军营里长大。

    朱英觉得奇怪,身边都是粗鲁的汉子,包括是朱棣也是这般,为何这李景隆偏偏是文采非凡,完全没有军营里的**之气。

    或许有些人天生就这样吧,难怪得朱元璋看重和喜欢。

    “关于下西洋的事情,爷爷已经派人通知过你了吧,不知道你自己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本来你今日不过来我这里,我也要跟你聊一聊,爷爷也说了,先是看看你自己的意思,毕竟这长途跋涉足有万里之遥,一趟过去不知是多少年才能回来。”

    “是未来数年的时间里,都几乎要生活在海上,如果你不想去的话没关系,直接说就是了。”

    朱英率先开口说道,这也是老爷子的意思。

    如果李景隆对于此事比较抗拒,那就另外再看看人选。

    这是老爷子念着外甥李文忠的旧情,不想让外甥孙太辛劳。

    “谢陛下,太孙看重,臣对于海上之事亦是极为喜爱,昨日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便就已经过于激动,导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熬到天亮便就迫不及待的拜见殿下,为的便是这巡防万国之事。”

    “臣自小就喜欢游览各地,遍见风土人情,能有这个机会,当真是欣喜若狂。”

    李景隆说的是真心话,他确实很喜欢到处蹦跶,或许这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别人觉得南征北战的很累,可李景隆乐在其中。

    当初朱棣要去倭国就藩,李景隆就想跟着一块过去,是被朱元璋给拒绝了。

    现在能够寻访万国,那当然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最近,特别流行异域美女。

    这当然是因为朱英的关系。

    一个娜妃,还有最近刚册封的丹妃,导致在勋贵中影响很大。

    审美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一样的,而对于美女的概念,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相同级别。

    异域美女更是让人有一种猎奇的感觉。

    在京师里,现在异域美女的价格被抬得很高,许多勋贵纳妾就是奔着异域风情去的。

    聊起来的时候就会说道:这可是跟太孙殿下同样。

    当某个人影响力变得很大的时候,他的喜好就会变成很多人的喜好,这点跟后世明星的概念差不多。

    比如是后世的明星带货,有些东西明明很普通,很一般,但明星说他喜欢,好用,就都觉得好用。

    朱英现在这身份,影响力只能用无与伦比来形容,有涉及到太孙殿下私生活的一切,那就是整个京师最大的谈资,更何况是册封妃子。

    原先的占城公主阿娜妮亚,还可以说是小国送来的,可这真腊公主苏丹娜,稍微知晓一点消息的都清楚,那可是太孙殿下自己看中的。

    更何况最近还带着去了倭国。

    李景隆的婚事当然是马皇后一手安排的,是以一直没有纳妾,本身也才一儿一女,现在突然就是有了纳妾的想法。

    家里的那位,倒也不是什么母老虎,是李景隆本身不想纳妾。

    在李景隆的骨子里,本身就是个文人,奉旨遨游世界啊,这样的好事怎么可以拒绝。

    “既然曹国公觉得不错,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说起来,咱们老朱家的亲戚这块,也就只剩下曹国公这里了。”

    “爷爷在说下西洋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过此事,是以在下西洋宣扬我大明国威的事情上,第一个就是想到了表兄。”

    朱英笑着说道,称呼上也从曹国公转换成了私下亲戚的称呼。

    当年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因为胡惟庸案的事情,见到大多开国功臣被杀,所以三番两次的上奏劝谏,让朱元璋非常生气。

    因此直接被下了诏狱,后来是马皇后劝说,老朱家亲戚几十口,最后只剩下了外甥李文忠,这要是处死了,老朱家的亲戚就全没了。

    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

    小时候朱佛女就经常是接济娘家,对于朱元璋也非常之好,很是疼爱。

    关键是朱佛女没享到朱元璋的福气,去世的那年红巾军才起义。

    爱屋及乌之下,李景隆在宫里是很吃得开的。

    朱英本身不管是对朱棣还是李景隆并没有什么记恨,收归五军都督府的兵权,这是大势所趋,没有是针对李景隆的意思。

    这是李景隆自己心里对号入座了。

    听到表兄的称呼,李景隆当即眼神颤动,知道这是太孙不再记自己过去之事。

    但他也不敢托大,当即道:“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和太孙的信任。”

    朱英笑着说道:“这次下西洋,首先就是要到南洋去,允炆一直跟表兄极为亲近,这次表兄第一站便是占城,想来允炆是会非常高兴的。”

    “到时候我这挑选一些京师才出的新奇玩意,表兄都给带着过去,别说我这个当大兄的心里没他。”

    “南洋那边天气炎热,冬日如夏,等今年的正旦过完再行出发吧。”

    “最近这段时间,表兄须得亲自去水师那边多走走熟悉。”

    “若是晕船的话,可就要提前适应了。”

    李景隆表示道:“多谢太孙殿下关心,臣自幼水性还算不错,能适应海上生活。”

    “太孙对允炆表弟的关心,臣一定带到。”

    抛开朱棣不说,其实李景隆跟朱允炆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第633章: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下西洋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当然是社会效应为主,经济效应其次。

    毕竟现在的大明已经是足够富有了,每年的进账都非常的喜人,曾经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户部尚书赵勉,现在天天见到谁都是笑哈哈的。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别的什么看不出来,原本有些干瘦的赵勉,现在已经有发福的迹象了。

    就因为发福的这件事,就有言官在朝廷上奏,请求对户部尚书进行调查,突然发福绝对是有中饱私囊。

    这可让赵勉给吓得够呛。

    若非是现在禁止风闻奏事,弹劾户部尚书赵勉的奏章怕是要堆积如山。

    以前的户部尚书是个苦差事,每天都要想尽办法去应对各种花销,有时候还要跟陛下掰掰腕子。

    国库和内帑可是两码事,一到年关那就得绞尽脑汁把更多的岁入留在国库里,而不是到内帑里去。

    国库没钱的时候,官员的俸禄都只能拖欠,本来这个年头有很大一部分的官员都是靠着俸禄过活,朝廷的俸禄发不下来,自然成了苦哈哈一般。

    肯定是不能怪皇帝的,不管是什么错,都不可能是皇帝的错,那就只能是户部尚书担责了。

    一般的文官也就罢了,顶多是嘴上说说,奏章弹劾,脸皮厚点,就当是没听见吧。

    反正国库的情况陛下也知道,奏章弹劾根本没用,谁来都是这样。

    可武官那就不同了,他们是真打啊。

    往年每次正旦,户部尚书可能都要被揍两顿,鼻青脸肿的在奉天殿诉苦,然后朱元璋就会站出来,严厉呵斥那些动手的武官。

    前面那些年,几乎是年年如此。

    对于别人来说是过年,对于户部尚书来说,那可是过关。

    就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每日头发都愁白了,天天盯着国库那点存货,像是个守护财宝的老抠,哪里胖得起来。

    现在就不同了。

    太孙来后,首先是群英商会并入到内帑之中,别的不说,内帑已经完全不需要拿国库的钱财,本身比国库还要更加的富裕。

    没有节流,四处开源。

    各方面来的赋税,简直是跟大海入东流似的,疯狂的涌入到国库里头,原本干瘪的国库,充了气一样的鼓了起来。

    赵勉的好日子来了。

    花不完,根本就花不完。

    来钱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的超乎了赵勉的想象,作为最清楚国库情况的赵勉,在惊骇之中心神里是对朱英满满的崇拜。

    仅仅是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不仅是结清了大明建国二十多年的烂账,哪怕是各类开支项目各种增添,也完全赶不上太孙挣钱的速度。

    甚至是只知道从国库拿钱的内帑,一反常态的支援国库。

    这种感觉对于赵勉来说,是非常神奇的,这是他做梦都没有想过的日子。

    转眼间,户部就成了香馍馍。

    各级衙门的基本开销完全是管饱的状态,但是大家谁不想多拿一点呢。

    比如是衙门房屋的修缮,桌椅板凳增添,日常伙食改善。

    像是各地卫所军器军备的保养,建造,林林总总的,这些钱可大可小了都在户部的掌控之中。

    肉多了,自然引来的是群狼环伺,大家都紧紧的盯着赵勉,只要其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就一定要给他弹劾下来。

    最初的那段时间,赵勉真是吃不好,睡不好。

    有着以前朝廷上的阴影,赵勉生怕是被陛下给咔嚓了。

    倒是朱英发现了这一点,就把赵勉单独召到了坤宁宫里谈话。

    “本宫知道你现在的日子不好过,生怕是犯了什么错误被人弹劾。”

    “关于这些其实你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是严格的按照章程办事,谁也奈何不了你,一些乱七八糟的上奏,我这边都能给你挡下来,不要去管那些有的没的。”

    “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办事的时候该大气就大气一点,但是该节约的也不能乱花。”

    “曾经窘迫时候,你的那些功劳,爷爷和我都是记在心里的,没必要是怕这怕那的,怎么说你也是正二品的尚书职,只要手不乱伸,我自然不会让你被弹劾下去。”

    朱英的这段话,可是给了赵勉一颗大大的定心丸,当下是感激涕零的表示大谢隆恩。

    在这之后,经历过三番五次折磨的赵勉,也是真正的硬气起来。

    往后涉及到太孙殿下这边安排的立项,首先就是钱管够,最优先级。

    现在下西洋的任务下达,更是让赵勉极为重视起来。

    立即召来户部众多官员议事。

    “下西洋的事情,是陛下最为关注的重点,在这件事上,我们户部要担当重要的职责。”

    “这些天所有人都辛苦点,把所有的章程全部都列项出来,不可有任何的遗漏,办完后要检查三遍,不能有错误的地方。”

    “本官知晓,咱们户部现在是个油水衙门,现在这般事情落下来,不知道有多少商人盯着这块肥肉,在你们的审核范围内,首先要把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此事全部章程都要列入黄册库存,但凡是发现有人在这其中动了手脚的,本官一定上报朝廷,绝不姑息。”

    “若是谁因此被下了诏狱,可莫要怪本官不顾及同僚之情。”

    赵勉的声音中带着冷厉。

    他自己是不敢贪的,位置太高了,盯着的人太多。

    可是手底下这些属下们,多少风声他当然是知道一些,平时一些小事情,也就是睁只眼闭只眼了,但关乎到下西洋的重大行为,可就半点不能留情。

    下边的左右侍郎目不斜视,他们也算是问心无愧。

    毕竟侍郎可不是什么小官,除开六部尚书之后,就是侍郎这个梯级了。

    盯着的人同样是不少。

    在官员俸禄改革之后,现在算是吃得好喝得好,没必要去插手这些。

    倒是下边的主事们,一个个心思颤动。

    说不贪,那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朱元璋再是怎么立下重刑整治贪腐,二十多年来几乎把朝廷上上下下给杀了个遍,也同样是无法根治这种情况。

    杀不完,根本就杀不完。

    其实严格来说,现在的大明朝廷贪污问题,已经是比先前更加严重了。

    因为在朱元璋时期,钱粮就那么多,随便贪点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稍微多点就关乎到民生艰难了。

    钱少嘛,哪哪都需要钱,都紧巴巴的过着日子,缺了一块就显得问题很大。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随着各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量的工厂建立,还有群英商会的化整为零,列入到各地管辖。

    这也就导致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来说,只需要简单一句话,伸个手,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最主要是这些在曾经很容易出错的收入,现在显得很是渺小不起眼。

    十贯宝钞里拿走一贯,那可是少了百分之十。

    但一万贯宝钞里少了几个铜板,就没很多人在乎了,或许是账目没算好呢。

    曾经是二两白银就够判个死刑,现在二十两白银指不定还付不起个饭钱。

    只能是说,时代变了啊。

    .....

    自从下西洋的事情在奉天殿确立,李景隆被定为总负责人后。

    原本门可罗雀的曹国公府,现在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我不是说了吗,不管是谁送来的礼品,全部都给我退回去,大门给我关严实了,谁都不许放进来。”

    李景隆皱着眉头的训斥着管家。

    管家一脸的苦涩,回道:“这并非是老奴的意思,是夫人让进来的。”

    李景隆一愣,问道:“来人是谁。”

    管家连忙回道;“是夫人娘家,济国公幼子丁昶,昶公子。”

    李景隆作为朱元璋唯一的亲人外甥李文忠之子,且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自然许配的妻子身份地位要门当户对。

    济国公丁德兴,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那一批人。

    丁德兴投靠朱元璋的那一年,是朱元璋二十五岁,刚刚加入到红巾军里。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因为是粗通文墨,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才刚刚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担任帅府亲兵九夫长。

    直到娶了马皇后,第二年才回老家募兵,这才有了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同村邻乡的熟人投奔。

    就资历上来说,除开汤和之外,就属丁德兴最老了。

    李文忠那个时候投奔朱元璋时,就是在丁德兴的带领下,因此两人关系很好。

    后来李景隆出生,没两年丁德兴也生了个女儿,就直接定下了娃娃亲。

    只可惜,在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大明立国的两年前,丁德兴在平江将要攻克时卒于军中。

    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丁德兴为济国公,列于功臣庙。

    李文忠对这娃娃亲很是重视,在马皇后的主持下,李景隆最后自然就是跟丁德兴的小女儿丁氏成了婚。

    “夫人呐,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时候,朝廷上下,包括是陛下太孙那里都盯着我呢,在这个时候哪能是出半点差错。”

    “你赶紧让丁昶回去,莫要在咱们府里待着,若是别人瞧见了可不好。”

    李景隆让管家先好生招待丁昶,随后就赶到后院跟丁氏抱怨起来。

    丁德兴外号黑丁,长得是人高马大,骁勇善射,脾气上也很是暴躁。

    女儿像父,丁氏其实脾气也不怎么好,有悍妇的潜质。

    可偏偏自家男人是里李景隆,有大明第一贵公子之称的李景隆。

    每回要生气的时候,看着李景隆这帅气的面容,心里头的气就已经全部是消掉了。

    五官跟着三观走,这可不是后世才有的,别说大明,往前更多朝代更夸张的事情都有。

    况且李景隆不仅长相帅气,谈吐举止雍容华贵,并且品性也很好。

    从不沾花惹草,脾性也较为温和,简直是所有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

    若不是李文忠跟丁德兴定下的娃娃亲,这哪是轮得到丁氏,京师里想要嫁给李景隆的简直不要太多。

    也就是因为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孙,属五服之内,否则那些公主哪个不想嫁给李景隆的。

    在李景隆和丁氏成婚那天,多少京师贵女少女梦破碎,深夜哭泣。

    丁氏感觉自己能够嫁给李景隆,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听着李景隆的抱怨,丁氏连忙解释道:“小昶如今都三十二了,人常道三十而立,现在还游手好闲的。”

    “我这做姐姐的,平日里看着也是着急,这次夫君有机会主持下西洋的事情,这没熟人在旁边跟着,也担心是办事不利索。”

    “小昶也不是求着来做什么买卖,只是跟在夫君身边办事,举贤还不避亲,如果陛下和太孙那头有意见,那就让我去说。”

    丁氏小时候跟徐仪华差不多,那也是住在宫里头作为马皇后的侍女,跟朱元璋可不陌生。

    这也是嫁给李景隆后才出宫的。

    有着丁德兴的情分在那里,丁氏若是去跟朱元璋求情,自然算不得什么问题。

    最主要的是,丁氏脑海里还盘旋着先前弟弟跟自己说过的话。

    “姐,姐夫这般贵气,这在京师有你管着自然没什么毛病,可这去了海外,本身就是咱们大明的曹国公,还掌管着整个船队。”

    “那些小国君主岂不是要巴结着送女人,你看太孙殿下不就是这样吗。”

    “姐夫这般相貌堂堂,那些海外之女见着了哪能不倾心,这身边没人看着,我怕姐夫把持不住啊。”

    “一两个也就算了,这一出去就是好几年,就怕一下子给带回来几十个,那平日都没姐什么事了。”

    丁昶是丁德兴遗腹子,生下来就没见过爹,但脑袋瓜子很是聪明。

    下西洋的事情传开后,就想跟着一起,发财也好,做官也罢,总是能够爬上去。

    他是丁德兴的第三子,大哥继承了世袭指挥使的爵位,二哥多少有些家业。

    唯有他在出生的时候爹就没了,虽说吃喝不愁,可跟富贵搭不上边。

    丁氏听着弟弟这话,心里头也是有些发愁不放心,这才是铁了心思要让弟弟跟夫君一起下西洋。

    即便是去陛下那里求情也在所不惜。

五月份月票加更

    看大家都在搞活动,也有读者说加更的事情,这次就凑个热闹。

    便定个三百月票吧,每多三百月票加一更,再少的话怕是更不完。

    活动延续到月底结束,感谢大佬们支持。

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孙

    李景隆面对妻子的坚持,最后也只能是无奈的同意下来。

    这么多年以来,丁氏从来没有干涉过李景隆什么事情,唯独是这件事。

    其实李景隆也并非不愿意带小舅子去下西洋,只是现在才刚刚被任命,正是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想要先行做个表率。

    盯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个勋贵家几乎都有明里暗里的意思传递过来,谁都能想到这般大的规模,其中会产生多大的效益。

    换了别人那也就算了,现在可是太孙当道,何曾见过太孙干亏本的买卖。

    大明各大有名气的商会,都是在京师有驻点的。

    下西洋的大事件出来,有资格的立即就凑到了一块。

    南京大酒楼。

    与其说是酒楼,但可不仅仅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

    这是一年前新建,洪武二十九年年初开业,在整个京师里最大规模,位置处于内外城交界处。

    当时建这酒楼的时候,涉及到不少官员勋贵的府邸范围,硬是给直接拆迁了,这后边的背景即便没人去说,谁还不能猜出来。

    高昂的消费,根本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进入的。

    一顿饭的耗费,可能就是百姓数月甚至上年的收入。

    前院也就消费,后院有各类厢房一百零八间,最便宜的一晚都要二十贯宝钞,还只能是会员才能定下。

    想要成为会员,首先就是要充值万贯宝钞。

    这个门槛足以把大多数人给拦住了。

    花了这个钱,排场自然不小。

    在这后院里,有单独设立的治安司维护秩序,安全,巡逻往来的都是衙役。

    十二个时辰有人服务,即便是半夜起床想要吃点糕点,那都有人候着马上现做。

    开业的时候并没有敲锣打鼓什么的,但开业的当天,一百零八间后院厢房就已经是被争抢包下。

    要知道这里头最贵的十间厢房,可都是八百八十八贯宝钞一晚。

    就这,起步都是包月,根本没有按天算的。

    也就是说,单单这十间厢房,每年可以带来三百多万贯宝钞的收入。

    最初朱元璋听到大孙说起这个数目的时候,真的是久久没能说出话来。

    “咱就是说,大孙整这么个大酒楼,一年下来岁入能有两三千万贯宝钞?”朱元璋多少是有些不敢相信。

    哪怕之前都已经麻木了,现在还是感觉到非常震撼。

    这哪怕是住房啊,这简直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大孙完全可以直接抢的,还给人家住在一晚。

    咱大明真的有这么多的冤大头吗。

    朱元璋感觉自己现在已经有些怀疑人生了。

    当年他为了赋税岁入,国库内帑,可谓是绞尽脑汁四处开源节流,干了二十多年,结果往前的岁入才一座酒楼这么高。

    这让朱元璋顿时感觉非常不好了,感情自己先前都是白干了?

    朱英解释道:“也不能是这么去看,现在的经济不同了,海贸展开之后,这些参与到海贸的商人们在短时间内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咱们大明的各类产品对于海外来说,是绝对的畅销,只要能够运送上船,根本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且因为现在许多货物都以工厂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制作,成本逐渐的降低,促使利润变得更大。”

    “且这些商人们在咱们大明货物出手海外后,转手就是高额利润,毕竟他们想卖多少就是多少,这也不好进行管控,全看是自己本事。”

    “咱们大明水师庇护航道安全,现在倭寇也都全部消失了,安全的航道给海贸带来了更大的繁荣,只要是参与到海上贸易的,几乎都有着非常稳定的收入。”

    “据下面汇报的情况,普通的商会每月就能有数千乃至上万两白银的收入,那些有自己商船的大商会更加离谱,最大的商船听说一趟下来进账有十万两白银。”

    “不仅是南洋,倭国的白银则更多,在倭国的几个叔叔,手里头至少都有着三四座中型银矿,每天加工出来的白银,都已经是比得咱们印宝钞了。”

    银矿金矿这种矿藏,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全世界硬通货,熔炼加工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

    现在的倭国就藩的四大藩王,俨然已经成为神豪的象征。

    而这些大量白银,最终自然是大幅度的流入到大明的市场经济之中。

    按照大明的律法,宝钞才是现行的官方货币,白银的私下交易是属于违法的范畴,所以大量的白银都是存入到皇家钱庄里,兑换成宝钞。

    宝钞提举司,现在正是大量的招募人手,由于白银兑换数目非常之大,导致现在宝钞提举司已经有些赶不上躺了,只能是不断的扩大规模。

    经济发展得太快,朱元璋感觉自己都有些跟不上时代了,总体来说自然是非常惊喜。

    “这样的酒楼,咱觉得可以多开一些。”

    “不仅是在京师,于沿海的各个府城里,都可以开设类似于此的酒楼,这可都是不少钱财。”

    朱元璋认真的说道,他感觉现在于大明,真就如同是捡钱一样,随后干点什么事情,都能得到大量的钱财。

    说完后,朱元璋又补充道:“现在咱们大明钱财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可农户的数目,正在是不断的减少。”

    “高产作物是能够带来大量的粮食,但这些粮食对于承载的人口,也是有个上限,若是遇到什么天灾,怕对于大明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前些年咱下过一道谕旨,令许多地区改农为桑,现今丝绸棉田畅销,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种粮食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在这点上,大孙要想好办法应对才是。”

    “否则眼前的这些繁荣景象,犹如是镜花水月一触即破。”

    朱元璋嘱咐着说道,他很清楚现在大明人口的增长是多么的夸张,前段时间在京师周边走上一圈,就发现家家户户都是在带孩子,且多数还不止一两个。

    这些大明新生儿的出现,意味着不需要多久人口就迎来大爆发。

    现在的天气,又是一年比一年寒冷。

    在高产作物的掩盖下,水稻和小麦实则已经是在不断的减产了,只是因为高产作物大量种植和收成,所以这样的现象并不明显。

    朱元璋一直很是关注这块,他很清楚粮食是大明的根基,是国本。

    现在迎合商业的发展,丝绸和绵锻的价格不断上涨,种十亩地不如一亩桑,百姓们自然更想种植桑田而非是稻田。

    朱元璋意识到,长久以往的话,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

    朱英说道:“其实这个问题,孙儿已经是有所察觉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想尽办法走出村里,不再干那土里刨食的活计。”

    “对于这个问题,和大明目前的发展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所以孙儿现如今只能是从外界寻来粮食,人口进行解决。”

    朱元璋沉默了一下,问道;“现在有多少人了。”

    朱英迟疑了片刻:“如今统计在册的,大约已经有两百多万了。”

    朱元璋听完之后,停顿了片刻没有说话,良久才叹息道:“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事情,长久下去必然是隐患,倒是现在只能是这么做了。”

    朱元璋很清楚现在大明中,还有一个违法的产业,目前并没有受到官府严厉的限制,甚至是大孙暗中在进行。

    大明的矛盾在于土地经济,而粮食又是国家之本,钱财再多也不能当饭吃,遇到天灾饥荒的话,就会出现大问题。

    高产作物是好,但是在大旱大水之下,依然是没有办法去保留。

    天灾就是天灾,什么作物都没法生长。

    是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储备粮食以应对各种危机才是。

    人口的急速增长,意味着巨大的消耗。

    违背历史的规律,在小冰河时期这样的环境下,去刺激人口的增长,先行抢夺世界市场。

    对于朱英来说,或者是对于大明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如果处理不好,那么现在大明的繁荣,很有可能是朱英统治期间的昙花一现,或许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又会回到曾经的轨迹之上去。

    这当然不是朱英想要的结果。

    所以,人口买卖开始盛行起来。

    海外的人口,被不断的转卖到大明这里,甚至于已经是催生出了大批的庄园主。

    之所以叫庄园主而不是地主,是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掌控在朱英的手里,以租赁的形式给那些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的经济来源,除开海贸贸易之外,更是涉及到大量的人口引进。

    很早的时候,或者说当大明邸报开始盛行的时候,朱英就已经是在进行铺垫了。

    他利用京师邸报,还有海上行商们的口口宣传,来不断的传播大明的富裕,借此吸引大量的海外民迁徙到大明来。

    同时暗中拨款大量金银,用于一些商会的人口交易。

    这些被买来的海外民,一般身体还算不错,他们到了大明之后,就会有人把他们带来庄园里去,进行各类作物的种植。

    而他们并未入到大明户籍中去,甚至大部分人这辈子,都没有进入到大明户籍的可能。

    能够得到大明户籍的,也只有一些技术上的人才,或者有大贡献才行。

    朱英说的两百多万人,便就是这些人。

    用历史上的名称,更可以称作昆仑奴。

    .......

    此时的南京酒楼中,大量的商会大佬们汇聚一起,商议关于加入到大明下西洋的行列之中。

    倒不是说编入官府的船队,而是跟随官府的船队一起。

    即便是跟着,也是需要资格竞争,并不是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

    “这次的下西洋,必然是自古以来最为庞大的规模,以我大明现在的水师,我敢说至少有这个数的宝船出行。”

    四海商会的大掌柜伸出手掌张开说道。

    顿时有人惊呼:“五百宝船,这也太夸张了点吧,这都能灭掉多少小国,怕不是有数万将士随行出发。”

    海外的情况,除开大明官府之外,就属海商们最为清楚了。

    别说是五百宝船,便是五十艘,在南洋西洋一带,那也是绝对的顶尖存在。

    五百宝船,说是杀鸡用牛刀都显得不够,完全是高射炮打蚊子。

    四海商会敢以四海为名,自然背景后台都是很足够的,别的不说,单单是可以独自面见张伯,就已然是身份的象征。

    听到四海商会说出这么个肯定的数目,众人的眼睛都有些红了。

    “五百宝船,这可得携带多少货物啊,是要完全倾销南洋,西洋两地,怕是有上十万万之多的宝钞价目。”

    “咱们若是能够跟着沾上一点,那可就...可就....”

    有那商会的掌柜,不由的发出声来。

    只是立即又被人给压了下去:“这次可是直接前往西洋,如此遥远的距离,非大船不可往。”

    “且就是说,这次出行海外数年,即便是没有粮食的附加要求,那么在昆仑奴....”

    “放肆,胆敢胡言!!!”前面那人话还没说完呢,立即就有一大商会掌柜起身怒斥。

    前面的小掌柜顿时意识到自己失言,连连朝着嘴巴就是一顿猛扇:“是我胡言,是我胡言。”

    昆仑奴的交易,涉及到奴隶贸易,这在大明是严格禁止的。

    可在海贸的潜规则里,想要获得跟随大明水师航道的资格,就有粮食跟人口引进的附加要求。

    如果达不到的情况下,就会遭遇海关赋税司的各种罚款。

    但是这个事情,是不能放在明面上说的,虽然大家心知肚明这后边是谁在操控,但要是从嘴里说出来,就要获罪,获大罪。

    这一块,只要有任何的风声碎语传出来,指定就要遭受到治安司,锦衣卫的严查,且往往是一查到底。

    哪怕是勋贵,那也讨不到半点好处,因为此事被下职,甚至是被处以劳役者不在少数。

    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谁敢讨论这个事情。

    再说了,这里是哪,这里是京师南京大酒楼,到处是巡逻衙役,一句话的闪失就会酿成大祸。

第635章:新罗婢,菩萨蛮,昆仑奴

    大明下西洋刊登到京师邸报之后,立即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比大明全国的百姓来说,京师的百姓自然是最为富裕的,往前时候能住在京师的,基本上都是大户。

    哪怕是一些贫困户,现在也都全部翻身了。

    目前的京师三百万的人口,不管是干点什么买卖那都是要赚不少。

    即便是小摊贩的煎饼,一天都要煎个上千个。

    煎不完,根本就煎不完。

    从早上开业到收摊,就完全没有停歇过的时候,摊位基本上是一家人轮流上阵。

    十文一个的煎饼,一天至少出去三千个,这就是收入三贯宝钞,月入近百贯宝钞。

    仅仅不过是煎饼的摊贩,就有如此之高的营收,可想而知现在的京师已经是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便是目前京师的人口红利,让大量的百姓迅速的崛起。

    自然,摊位也是要上缴管理费的,不过一个月几贯宝钞的费用,当真是没有丝毫影响,现在就是摊位不够,多地方都是禁止摆摊的,有规定地方才行。

    这年头,可不是说想摆哪摆哪,治安司这边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凡是随意摆摊者,不仅是要没收所有,还要缴纳罚款。

    “老李头,你疯了吧,好好的煎饼不干,要跟着下西洋干嘛。”

    小胡同里,妻子张氏惊呼出声,对于自家男人说要报名下西洋的事情,感觉到极为的不可置信。

    现在的日子是多好过啊。

    靠着先前分下来的摊位,每天卖煎饼就能有几贯钞的收入,这在京师可没有淡季的感觉。

    多好过的日子啊,家里头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天天轮流帮忙着做煎饼,夫妻俩都不用怎么去忙乎,有着儿女们担着。

    当然同样也是会给一部分工钱的,毕竟最小的儿子都已经是十多岁了。

    却没想到老李头发了什么疯,要跟着一起去下西洋。

    “妇道人家,你懂个逑,这可是能够记载到历史上的大事件,我这还没影呢,也不知道官家会不会让我随船。”

    “若是能够随船,我这煎饼就能卖到海外去,南洋,西洋,你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吗,你知道那里有多少国家吗,若是我能把煎饼这么一卖,好家伙,咱们老李家的煎饼岂不是就是出名了。”

    老李头原本还有几分训斥,但说着说着语气就变得美滋滋了。

    张氏却是不懂:“我妇道人家怎么了,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些什么西洋南洋的,我就知道知道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好,天天不愁吃不愁穿的,曾经哪里想过现在这般的日子。”

    “这下西洋,听说一去一回的就是好几年,海上这事情,都出了大明了,外头哪知道是什么光景,那邸报上不也是说了吗,天下到处都在打仗,只有咱们大明是安全的。”

    “你就不能熄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思,安心的待在家里吗,非得是要去那海外。”

    说到这里,张氏突然一顿,想起之前听过的一些流言,当下愤怒且委屈的哭诉:“好你个老李头,我当是什么原因,定是先前关于海外女人的事情。”

    “原来你是想要找海外的小妾了,是我人老珠黄配不上你了吗,现在有点钱了,就是要始乱终弃。”

    “儿子们啊,你好好看看爹啊,他要抛弃咱们啊....”

    这一顿哭喊,一下子就引来了街坊四邻的围观,甚至是不少路人都停下来看热闹。

    二儿子在外边烙饼,大儿子和三儿子连忙是赶了出来询问情况。

    老李头见到这阵仗,脸面上也不好过,当下推门而出,消失在人群里。

    张氏这才哭哭啼啼的把事情告诉儿子们。

    大儿子皱眉道:“娘,其实也并非是看上海外小妾了,这都没谱的事情,再说这下西洋大伙都挤破了头,也不是老爹想去就能去的。”

    “若真是能有随船的资格,还真是个好事情,虽说是出门在外,但这是在官兵那边一起,这天下可没人敢招惹咱们大明,安全得很。”

    “老爹干了一辈子煎饼,手艺比爷爷都要好,就算是那官老爷吃了都说好,说不定还真有选上的机会。”

    张氏没想到自己疼爱的大儿子竟然是护爹,当下是更加委屈的哭诉起来。

    大儿子见着娘这情况,也知道是讲不清道理,只能是赶忙着安慰。

    那边老李头很快就到了小茶楼。

    小茶楼真的很小,但也是人满为患,老李头熟络的挤到左边窗口的桌子上。

    “老李头,你可算是来了,先前有坊官大人过来说,就你老李头的可能最大,十有八九能评选上资格。”

    “说是陛下早些年在京师里微服私访的时候,就吃过你爹烙的煎饼,还说了声好呢。”

    “今日这茶,可得是你请了。”

    见着老李头过来,一老熟人立即羡慕的开口说道。

    老李头狐疑的瞧了瞧:“你个张老麻子,可别是忽悠我请客。”

    张老麻子没啥手艺,靠着祖上留下的几套房子租赁出去,随着现在京师的行情不断上涨,一个月竟也能搞个十几贯宝钞的租金。

    先前生了两个女儿,去年才生了个儿子,平日也没啥事,便就是这小茶楼长客了。

    只是抠搜的很,回回都是想着法子让别人买单。

    旁边有人搭话:“老李头,这回张老麻子可没蒙人,真是坊官大人亲自开口说的,就半炷香前,大伙都听到了,也就是提起了你,别人可都没说。”

    老李头看着周边人纷纷点头,心下当时有信了,只是有些不爽的说道:“家里头那婆娘,死活不同意我跟着下西洋,说是怕我找那海外小妾。”

    “诸位给评评理,我是哪样的人吗。”

    听到这话,张老麻子哈哈大笑:“你老李头就是这样的人,不知是谁昨日在这里说,要去买几个新罗婢回来伺候,也享那地主老爷的福气。”

    新罗婢是唐朝时期位于现在高丽那边的婢女,因为大唐跟新罗的关系,很多新罗婢女被唐朝富人们收养。

    她们乖巧,听话,长相出众还极为能干,很是受到李唐贵族们的喜爱,也使得新罗婢很是出名。

    现在新罗国自然早就没了,如今所说的新罗婢是概指,意思就是大明之外乖巧听话的婢女。

    “胡说,我哪里是说给自己找,我那是给儿子们找,现在这世道,聘礼都给不起了,还那不得是要从外边想办法。”

    “张老麻子的女儿前段时间出嫁,就要了三百贯宝钞的聘礼,现在哪家不是百八十两起,真真吓死个人。”

    “那海外婢女,也就二三十两顶天了,模样气质哪哪不差,当儿媳妇也是听话得很。”

    老李头反驳着说道。

    听闻这话,倒是有些人觉得好像买儿媳妇还真是不错的选择。

    京师发展快,很多人都想入到京师这边的户籍来。

    按照大明的律法,改换地方户籍除开官职,迁徙,那就只有嫁娶了,尤其是京师这边更是严格管控。

    别的不说,只要是入了京师户籍,到学堂学习都是全部免费,吃喝都不用管了,等于是官府帮忙养孩子。

    还有身体医疗上,也是大量的免费额,看病基本上花不了几个钱。

    最主要的是赚钱的机会多啊,哪怕是随便做个工,收入都非常可观。

    京师里房源稀缺,到了现在没有京师户籍都没资格买房子。

    大量的外商在京师都只能是进行租赁。

    这也导致很多外地商人想要落户京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娶个京师户籍的女子为妻。

    这里有要求,必须是妻子,纳妾可不在更换户籍的范围里。

    在婚嫁市场里,需求变大时候,自然价格涨幅就很惊人了。

    聘礼几乎是一天一个价。

    可不是每家都想老李头一个月能挣这么多的,多数水准还是在二三十贯钞左右。

    老李头也不想当冤大头,就寻思着干脆买儿媳妇算了。

    “还别说,这倒真是个出路,我还为儿子婚事发愁呢,照老李头这么说,两个儿子加起来说不定都没五十贯。”

    “哪里要五十贯啊,你们是不知道,那牙人几贯钞就到手了,转手就是二十贯出手,这买卖当真是赚钱。”

    “那也要有路子才是,没得路子,你若是花钱买了,这可是违法的,指不定罚款都要几百贯了,还是老实走正规的路子好,没啥后顾之忧。”

    众人顿时开始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这年头国泰民安,能在这小茶楼喝茶的,基本上家里还是有些家产买卖,说大钱没有,小钱倒也不缺。

    都是四五十的年纪,响应官府号召家家户户孩子都不少,自然嫁娶就是口头常事。

    突有一人神秘道:“新罗婢,菩萨蛮大伙都门清,可知那昆仑奴最是神秘了,倒也不知道个中是个啥味。”

    唐朝记载昆仑奴,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

    权贵闲人们最是猎奇,黑色感觉很有刺激,在大明也稀少。

    这话立即引来了许多人好奇。

    不过随即就有人冷哼说道:“平日里没事就多读书,邸报里早就说了这昆仑奴,他们生活在遥远的西方,那里烈日如火,才烤出这一身黑皮。”

    “最主要的是,这昆仑奴身上疾病众多,有些病症咱们大明都没见过,要是染上这辈子就完了。”

    “且牙行里都是禁止买卖昆仑奴的,但有发现买卖同罪,至少都是叛十年劳役。”

    这消息让大家心里顿时熄火,谁也不想因为猎奇而导致有劳役之灾,这辈子都可是毁了。

    这时,一个身穿官服的男子走了进来,正是这坊间的坊官,大致就跟后世的街道干部差不多。

    “老李头,就知道你在这,上头的消息下来了,你可是被选中了下西洋的名额,这可是大喜事,今日这消费,须得是你请了。”

    坊官笑哈哈的说道。

    这坊间能有人被选上,对于他坊官来说也是个政绩的表现,自然是好事。

    老李头也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可以被选上,当下有些不知所措的说道:“坊官大人,我这家里头婆娘好似有些不同意,我还不知道咋办呢。”

    老李头还是很在乎自家婆娘的,嘴上是那般说,心里其实心疼得很。

    当初都是携手一路慢慢走过来,往前的日子过得不容易,这才过两三年好日子,老李头也不是忘本的人。

    就说那煎饼摊子,他一人可支棱不起来。

    “别人都是抢着上,你倒好,还有心思往外推。”

    “不过我可告诉你,这下西洋是朝廷大事,任何事情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报名那都是自愿,也没人强迫你,现在选上了你说不去,这可是欺瞒朝廷,上峰若是怪罪下来,到时候你且就后悔着吧。”

    坊官冷哼一声,语气淡漠的说道。

    这下子老李头顿时吓坏了,额头上冷汗直冒:“我去,我去,请大人放心,小人一定去。”

    若是入了罪,那可就是罪犯之身了。

    别的不说,那摊位的资格都可能被收走,营生都会出问题,一大家子人可都要这煎饼的摊位养活。

    坊官见到老李头害怕惶恐的样子,这邻里邻居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便就安慰道:“官府里有告示,让扶持你们这些好的手艺人开创品牌意识,这次下西洋就是宣扬咱们大明美食的好机会。”

    “能够被选上,已经不知道是多大的福气了,你以为煎饼就你一家啊,若不是有说你家煎饼陛下都吃过,哪里能够轮到你。”

    “商会里头一个跟班的名额,都已经炒到了三百贯钞的价,这还有价无市的,你就知足吧,按照规矩,你可以带两人随行辅助帮忙。”

    说到这里,坊官看向周边蠢蠢欲动的众人警示道:“别打什么歪主意,上头是要严查的,若是不懂这手艺混去被查出来,可是有罪受了,老李头那也是跟着连坐。”

    众人这才偃旗息鼓,压下心里头那点小心思。

    品牌效应,是朱英现在对于小作坊的扶持,尤其是在吃食这块。

    大明现在看似平和,实则阶级矛盾越来越强,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是根本的社会矛盾,几乎不存在消除的可能,哪怕是在后世,也依旧是存在着,朱英可没这个本事。

    唯一能够做的,首先就是转移社会矛盾,把大明的矛盾尽量转移到海外去。

    比如这嫁娶问题,就是通过海外引进的女子来解决。

    让底层民众看到更多的上升机会,就如同是老李头这样的小作坊,完全可以发展更大。

    这一块是需要引导和扶持的。

    底层能够有更多机会,矛盾自然就会变得平和下来。

    ----

    月票马上满三百了,应该至少明天能加更一章,感谢大佬们支持。

第636章:朱英的儿子们

    下西洋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件大事情,同样对于万国来说,那也是头等大事。

    尤其是在大明有长期助手的使臣国,更加是想要跟大明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按照现在的行情,跟大明关系好的国家,就能得到更多朝贡贸易的机会,这可同样是代表着大量的财富。

    最主要的是,他们听到了关于大明将会出动五百艘宝船的消息。

    五百艘宝船,代表着至少有数万将士,除开贸易之外,这同样会对所有经过区域的政治形势产生巨大的冲击。

    大明的兵力之强,在曾经的大阅兵仪式上已经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强度的兵力,足可相当于一些国家十万兵。

    加上精良的装备,强势的火器,甚至能主导一些小国的覆灭。

    一个不好惹恼了大明,指不定王室都给你灭了。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一些别有用心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明的力量,对自己的敌对国形成巨大毁灭。

    而政治权谋者,更是可以借此达到自己的某些想法。

    比如是吴哥王朝的大王子参列婆匹牙,现在他正面临着继位的风险,如果大明帮助他,那么还需要澜沧国的大将军干嘛。

    真腊使团的主使阿莫纳,因为苏丹娜这边的关系,所以在真腊使团朝贡贸易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大明这里。

    听到下西洋的消息,顿时就变得非常的激动。

    当下找到礼部主事钱丘:“还请大人帮忙,我国公主苏丹娜已经被太孙殿下册封为丹妃,请上报我有急事想求见。”

    各国使臣的事务,主要都是由礼部负责。

    听到阿莫纳的诉求,礼部主事钱丘当即表示道:“放心,我立即帮你上报太孙殿下,不过能不能见到丹妃娘娘,这我可就决定不了。”

    原本来说礼部一般是不会怎么搭理这些小国使臣的。

    以前陛下倒是比较在乎,后来太孙殿下入宫后,对于朝贡贸易就有了新的改变,除了一些扶持的国家,多数国家的朝贡贸易恢复正常情况。

    不再是大明当冤大头,给这些小国家送好处了。

    以前是为了边境的安定,现在大明兵强马壮,多数将士渴望建立功勋,你边关小国要是不安分,那就直接打呗。

    在洪武二十七年的时候,朱英一道令旨传达边关,意思是从令旨抵达开始,边关将领有维护大明威严之权。

    这个令旨的成分影响很大,在此之前,如果边关受到危险,边关将士是不能私自出军对战的,要请求朝廷的同意才可以。

    如果引起两国交恶,那么边关的将领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而现在,朱英的令旨下达之后,就意味着边关的将领只要感觉自己受到了危险,就可以直接出兵消除威胁。

    在事后再行上报即可。

    当然,若是因此而造成大明将士的大量伤亡,那么边关将领同样是要遭受到惩罚的。

    也就是这个令旨的原因,很多镇守边关的将领经常出兵扫荡边关线上的安危,导致对许多小国形成了很强的压迫感。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大明临近吐蕃和西域的卫所了。

    打秋风已经不再是草原民的专属,现在的大明卫所同样可以。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各国使臣于大明的政治地位直线下滑,礼部这块也变得更加的强势起来。

    阿莫纳的请求传到坤宁宫后,朱英自然不会阻止阿莫纳的拜见。

    倒是他就没有必要去参与了。

    真腊使臣还不值得他亲自出面。

    .....

    东宫,春和殿。

    自从吕氏跟朱允炆搬走之后,自然这里就闲置了下来。

    不仅是包括黄子澄等一众文臣跟随离开,包括这些东宫里之前伺候吕氏的宦官婢女,朱英也让其带着一起走了。

    然后便是朱允熥和朱明月再度搬了回来。

    现在朱英并不睡在这里,不过有时候也会在这里接见臣工,洽谈一些事务。

    “臣阿莫纳,拜见丹妃娘娘。”

    朱英让苏丹娜在东宫跟阿莫纳会谈,这也是给足了面子。

    阿莫纳在见到苏丹娜之后,当即按照大明的礼仪进行叩拜。

    苏丹娜倒是没有太多的变化:“阿莫纳叔叔快起来吧,不必要如此多礼。”

    看着阿莫纳,苏丹娜表现得很是热情。

    在从真腊到大明的路上,都是阿莫纳一直照顾着,这才有了跟朱英碰见的机会。

    且阿莫纳算是苏丹娜娘家人。

    “丹妃娘娘,这次我来求见,主要是为了下西洋的事情,这件事丹妃娘娘于应该是知晓一些吧。”

    阿莫纳听到苏丹娜的语气,心中放松下来。

    虽说苏丹娜已经成为大明太孙的妃子,但自己先前的关系还在,并没有因此有很大排斥,于是便就试探着问道。

    苏丹娜不傻,他当然知道阿莫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微微迟疑之后,就用高棉语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是想让大明去帮助大哥,但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办法去干涉到。”

    “我现在已经是怀上了大明太孙的血脉,隶属于大明的人,我不想因为真腊的事情,而让太孙觉得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说到这里,苏丹娜突然停住。

    她在脑海中沉思,关于阿莫纳的事情。

    先前朱英就跟他说过,会让他们的孩子去继承吴哥王朝,但是如果只是凭借大明的军队,可能会很难进行统治。

    阿莫纳是非常好的人选,他本身就是吴哥王朝的贵族,只是因为没有被重视,所以才会被派遣到大明来进行朝贡贸易。

    这一路过来,苏丹娜知道阿莫纳本身很有才学,把整个使团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且也避开了很多的危险。

    想到这里,苏丹娜摸了摸肚子,对着阿莫纳再次说道:

    “这是我跟太孙的孩子,他有着天下间最为高贵的血脉,如果他是个男孩,太孙答应过我,会在他长大之后,成为整个高棉的王。”

    “阿莫纳叔叔,如果你愿意辅佐我的孩子,那么在此之后,你将会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派遣来到遥远的大明。”

    阿莫纳突然有一种窒息感,他没有想到自己想来劝说苏丹娜帮助真腊。

    现在苏丹娜却要自己向她肚子的孩子效忠,还要让她的孩子去成为整个高棉的王。

    阿莫纳下意识的就想要拒绝,但是话到了嘴边却又没有办法说出口。

    他知道现在的大明有多么的强盛,而大明太孙又有多么强大的权力。

    如果大明太孙真的要攻打真腊,现在的真腊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不说现在的真腊已经内忧外患非常虚弱,即便是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不可能打过大明。

    只需要几百条大明宝船,就能轻易的征服整个真腊地区。

    况且大明在南洋一带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当大明去征服真腊的时候,别的国家根本不敢去插手。

    “如果公主殿下的肚子里,怀的不是男孩怎么办。”阿莫纳感觉喉咙路有些干涸,语气中带着一丝丝颤抖的询问道,称呼上也从丹妃娘娘换成了公主殿下。

    苏丹娜笑着回道:“太孙已经答应过我,如果这次我生的不是男孩,就会继续你生出一个孩子,哪怕是三个,四个,直到是生出男孩为止。”

    “假若我这辈子都不能生出男孩,那么确实也没有办法。”

    “你愿意跟我一起赌吗,阿莫纳叔叔今年才三十六岁吧,你还有很长远的时间可以等候。”

    “只要是我的孩子生下来,并且是个男孩的话,我就会让他拜你作为他的老师,由你从小去教导他。”

    “等到他十岁的时候,我就会让太孙帮助我去夺取真腊,到时候整个真腊将由你来管辖,只要我的儿子成年,册封为高棉的王。”

    苏丹娜语气平淡的说道,在这平淡的语气背后,是无与伦比的强大自信。

    有句话她并没有说,即便是生不出男孩又能怎样,如果只有女孩,那她就是高棉的女王。

    到了这个份上,阿莫纳已经没有其他的话能说了。

    他按照参拜真腊王的礼节参拜苏丹娜,口中说道:“我愿意臣服于您,未来高棉王的母亲,请让卑微的我,一直服侍高棉王长大,直到他成年,继承整个高棉。”

    阿莫纳现在非常的激动。

    因为按照苏丹娜的意思,只要生出来的男孩没有夭折,那么大明就会派出大量的军队去征服真腊。

    而在此前,整个真腊的事务将会全部交给他来管辖,他将会掌控整个真腊的实权。

    没有人可以阻挡这样的诱惑。

    在苏丹娜的孩子长大成年之后,他阿莫纳也已经快要老死了,这辈子都是值得的。

    至于大明有没有可能征服真腊,这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想不到任何真腊能够抵挡大明的可能。

    “很好,我相信在阿莫纳叔叔的帮助下,我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掌控好整个高棉,延续吴哥王朝的存在。”

    “大明是吴哥王朝最为坚强的后盾,曾经失去的领土,都将会归回,真腊帝国将会再次回到曾经最为强盛的时期。”

    苏丹娜开心的说道。

    曾经这些事情跟她没有半点关系,但是现在就不同了。

    怀孕后,自从朱英跟她说过让两人的孩子成为继承高棉,苏丹娜的心思就一直放在了这个上面。

    原本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的苏丹娜,也开始很是上心起来。

    每当想到肚子里的孩子会成为高棉王,苏丹娜的心情就非常高兴。

    “公主殿下,大王子那边要怎么安排。”阿莫纳短暂的激动过后,恭敬的问道。

    苏丹娜想了想,说道;“关于这件事,我会去问问太孙。”

    让阿莫纳辅佐自己儿子的事情,她这是临时有的想法,还没有跟朱英去说,现在需要取得朱英的同意。

    阿莫纳恭敬的回道:“臣等待公主殿下的好消息。”

    这边结束之后,苏丹娜回到坤宁宫,便跟朱英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听完后笑着说道:“既然你觉得阿莫纳此人可用,那便就用他吧,现在倒也算是个机会。”

    “这样,我给阿莫纳安排进入下西洋舰队的机会,并让其带上一些礼品送到真腊去,算是让他去到真腊给咱们的孩子打头阵。”

    “这件事我会交代曹国公帮忙辅助,如果此人可以成事的话,在大明舰队的影响下,自然能够在真腊取得不小的话语权。”

    “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那也辅佐不了咱们的孩子。”

    苏丹娜依偎在朱英的怀中:“都听你的。”

    随后试探着问道:“可是如果我生不出男孩该怎么办。”

    朱英霸气道:“那又如何,说明未来的高棉,将要迎来一位女王的统治。”

    工业的基础,限制了一个帝国所能直接统治的疆域。

    在经过深思之后,朱英发现唯有分封制才能扩大大明,或者说扩大大明的疆域。

    人口也是很大的前提影响。

    别说是六千万,哪怕是两三亿的人口,也不足以让大明直接的统治世界。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朱英并不觉得在自己死后,后世子嗣们还能延续自己不断扩充的想法,能够保留住他的疆土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这天下,从未有过永恒不变的王朝。

    效仿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大量的海外藩国,这才是符合如今大明的利益。

    至于数百年之后,朱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便是在这个时间点上。

    赵香熙,陈慕月,包括是倭国的香子公主,纷纷是到了临产的时候。

    占城公主阿娜妮亚也只有两个月就到了预产期了。

    陈慕月生了个女儿,赵香熙生了个男孩。

    倭国的香子公主也生了个男孩。

    按照朱元璋立下的字辈排行,朱英给赵香熙生的儿子叫朱文高。

    倭国香子公主这边的儿子则叫朱文日。

    陈慕月的是女人,便就不需要按照字辈排行了,便叫朱星雪。

    这个时候,香子跟赵香熙的心思,顿时就萌动了起来。

    关于苏丹娜的事情,在坤宁后院可不算什么秘密。

    显然倭国的香子公主和高丽的赵香熙所生之子,都有同样的机会。

第637章:大明掌控了世界的舆论权

    “看来,大孙是想要把咱的这些曾孙们,全部都放到海外去啊。”

    自从朱英的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出生后,朱元璋几乎就是每天都在坤宁宫里了。

    抱完这个曾孙,然后就抱这个曾孙。

    在听到两个曾孙,朱文高和朱文日的名字后,加上朱文高的生母赵香熙是高丽公主,朱文日的生母是倭国公主,这其中寓意,已然是昭然若揭。

    “高丽那边倒是还行,倭国已有你四个叔叔在了,这放过去能行吗?”朱元璋接着问道。

    不管怎么说,朱文高和朱文日都隶属于太子一系,那么藩地自然要有牌面。

    按照目前定下的规矩,朱文高和朱文日都是有资格掌控真正一国。

    倭国现在已经有四个藩王了,再把朱文日册封过去,往后这倭国内的纷争可就很是麻烦了。

    “看到时候的情况吧,其实我并不觉得他们往后真的有能力可以掌控一国。”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即便是强行推上去也没有意义,若是有这天赋,那么自然就能拿到更多的地盘。”

    “区区一个倭国,我觉得并非是需要几位叔叔分封而治,这太浪费几位叔叔的能力了。”

    “现在咱们大明重在开发整个南洋,直到西洋地区,等倭国那边稳定之后,孙儿就想调两位叔叔回来,再行征伐南洋之事。”

    皇宫后院里,宁妃和叶月清,还有已经四岁的小玉婷,一岁的小文承,其他几个抱在手里的娃娃共同游玩。

    朱英则跟老爷子在花园里散着步,聊着现如今大明的安排。

    朱元璋听完后,笑着说道:“咱就知道你这家伙鬼点子多,根本就没想着要让老二他们永镇倭国,原来主意是打在这里。”

    “你这要让老二他们来给你打江山啊。”

    朱元璋完全没有想到,大孙的脑回路会如此的清奇,直接就是要让自己的叔叔们去开疆扩土。

    从军事能力上来说,朱元璋的这几个儿子,个个都是非常能打的。

    虽说在性格上是残暴了一点。

    但老话说得好,慈不掌兵,纵观历史上,多数的将军没几个性格不残暴的,反倒是这样的性格,更容易让自己麾下的士兵变得更加具有战斗力。

    冷兵器时代,战场拼杀凭借的就是那一股子杀伐之气。

    长期沉浸在这种战争之中,能有几个脾气好的,历史上都只有凤毛麟角,甚至很多都是战胜后被美化。

    战争啊,本就是不择手段的事情。

    “孙儿自知在带兵这方面,比之几位叔叔相差很大,唯一能做的方面,就是搞一下后勤,练兵,赚钱。”

    “便就是政务上,也是很多不足之处,这当然也只能是依赖于朝臣们来解决了。”

    “叔叔们有这般能力,当然是要人尽其用,孙儿心里想着,几个叔叔都是闲不住的主,与其纵情享乐,不若是为我大明建立不世功勋。”

    朱英可没有瞒着老爷子的意思,直接挑明说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大孙你这话倒真是没错,这几个逆子,也就平日里在咱的眼皮子底下还算老实,只要是出了这南京城,就没一个听话的,个个都给咱闯了不少祸事。”

    “但是在带兵打仗这方面,个个都是随咱,真就有几把刷子。”

    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有些感叹:“当年跟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们,如今一个个都是去了,就是咱最后的兄弟汤和,也是去了。”

    “可惜了,他们没能亲眼看到咱大孙经营出的这盛世光景啊。”

    听到这话,朱英的嘴角微微抽搐。

    汤和就不说了,其他的那些老兄弟咋走了,老爷子心里就没一点数吗。

    大多数可都是老爷子你亲手送上路的呀。

    那荆条上的刺,可是拔得光溜溜的。

    若不是自己来了,且也能压住蓝玉等淮西武将勋贵们,怕不是那荆条上连根毛都不剩下了。

    “对了爷爷,孙儿最近下了一道令旨,把道衍再度召回了京师。”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对于道衍这个和尚还是有很深的印象,不断从高丽过来的情报表明,道衍此人确实有着很强的手段。

    能够掌控整个高丽的文武官员不说,还能够主导兵权,这放在大明也是有着宰相之姿。

    朱元璋本身就有着很强的识人之能,或许这大概是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必备的一种天赋。

    所以他也清楚,当年大孙入宫后,为何第一时间就把道衍从老四朱棣的身边给支开。

    “大孙是有什么想法?”朱元璋略带几分好奇的问道。

    难道是大孙觉得老四去了倭国,所以想要重用道衍?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眉头微皱,他感觉这个假和尚是个不安分,总是想要挑起一些事情才肯罢休。

    放到大明之外还行,留京师只是个祸害。

    朱英解释道:“孙儿想要重新构建咱们神州的神话体系,现在的各方神话故事颇为零散,没能全部都合并起来。”

    “道衍不仅是个和尚,更是精通儒释道三教,九流亦是极为熟悉,有他来主持这件事,定能好生的完善。”

    神话体系?

    朱元璋完全没有想到大孙是打这方面的主意,便问道:“大孙怎的突然想到这神话故事上了。”

    对于玄学,阴阳学这些,朱元璋是相信的,也相信命运的说法。

    但是对于神话故事,在他看来不过是小说话本罢了。

    “是因为孙儿的这趟倭国行,这才冒出来的想法。”朱英回道。

    朱元璋点点头:“详细说给咱听听。”

    朱英继续道:“原本孙儿到倭国,也没想那么多,只是简单的去谈个盟约,倒是在分析一些关于倭国的情报里,发现了个很重要的事情。”

    “那便是倭国自有史以来,一直都是倭王统治倭国,即便是说倭国的幕府将军掌控了兵权,但倭王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减弱过。”

    “这么多年以来,倭国幕府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倭王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没有断绝过,这就让孙儿感觉到有些好奇了。”

    “难道说这些曾经掌控兵权的幕府将军们,真的一个个就如此忠诚,从没想过颠覆倭王的统治?”

    “这让孙儿觉得不可能,也不存在,一个两个或许真有,这里是换了多少代的幕府将军,从最初的大和国统一倭国到现在,也有上千年之久,怎么可能个个都这样。”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掌控了实权的幕府将军们,并没有能力去推翻倭王室。”

    “那么是怎样的原因,让倭王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最让孙儿好奇的地方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顿时就来了非常大的兴趣。

    本身朱元璋是一个好学之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

    能够在红巾军里被郭子兴看中,其中粗通文墨这个点很是重要,因为他将朱元璋和普通的士兵分割开来。

    读书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哪怕是乱世之期,都很是珍贵。

    毕竟这历来知识都被贵族门阀所垄断,普通人即便是想学,也耗费不起那买书的价格。

    只是虽说读书多,但朱元璋读的书自然都是中原历代王朝典籍,对于倭国这样的地方,自然没有了解可言,只是大概的知晓些模糊概念罢了。

    “快说说,这倭王怎的是一直都能传承到现在的。”朱元璋有些迫不及待的催促道。

    对于现在的朱元璋来说,自然是想要让自己开创的大明王朝长盛久治,千秋万代。

    他本身制定的各方面制度,也是在传承的框架上。

    心里很清楚,这天下就没有永恒不变的王朝。

    可现在大孙却告诉他,倭国的王室自从一统成立后,传承就从未断绝过。

    这可是戳到了朱元璋的心窝里。

    “大孙的意思是,因为倭国的神话体系?”

    未等朱英回答,朱元璋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个点。

    “没错。”朱英肯定的点头道:“就是倭国的神话体系,让倭王有了足够多的民间信仰,所以倭国不管是贵族,武士,士兵,百姓,都非常的相信这一点。”

    “历来那些幕府将军们,虽然掌控了倭国的兵权,但他们不敢去动倭王,一旦倭王有失,他们自身的地位也很难不被动摇。”

    “这就相当于倭王是倭国的水,幕府是水上的船,水若干了,船自然也就不能游摆。”

    朱元璋听完后,只是略微沉吟片刻,便就说道;“倭国可以这样,但是咱们大明不行。”

    “虽说咱对于倭国了解不多,但也知晓倭国的情况和咱大明完全不同,或者说跟咱们中原王朝都不尽相同,若要类比的话,当是犹如周朝时期。”

    “这倭国大大小小的城池,都有着君王的称呼,幕府将军看似是统管兵权,但实际下头全是诸侯国,并非是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大孙说的幕府将军之所以没有去动倭王位置,实际上是因为本身的权力还不够集中,过于分散导致。”

    “想要把倭国的那套方式搬到咱大明来,是万万行不通的。”

    朱元璋本身就是个搞制度的好手,只是通过大孙的只言片语,基本上就猜测出了倭国的实情。

    “爷爷果然厉害。”

    朱英竖起大拇指,随后才道:“孙儿并非是想搬照倭国的方式来到大明,而是发现了这成熟的神话体系,对于百姓的影响力。”

    “自三皇五帝到大秦一统天下,历时最久的王朝,却是看来有些四分五裂的周朝。”

    “而能够维持如此之久的国祚,其中礼乐的开创影响很大,这一点跟倭国的神话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咱们大明内部来搞,是动乱的根基,但是如若是放在海外蛮夷呢。”

    “除开那些曾经作为中原王朝附属的小国,像是占城,真腊,澜沧,爪哇等这些南洋小国,都非亲近中原之国。”

    “我们的大军征服他们简单,但想要长久统治,乃至于真正化为我大明附属藩国,那就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了。”

    “这时倭国的神话体系,就出现了大的用处。”

    “南洋西洋那边,最喜欢的就是什么神战圣战的,若是我们有完全的神话体系,宣扬他们的神本就是我中原神灵的附属,这些蛮夷百姓们,当然就心悦臣服起来。”

    “即便是效果没有孙儿说的这般好,那终归是比没有要好。”

    “如果咱们大明的神话体系足够完善,就相当于有了大义的名头。”

    朱元璋有些疑惑问道:“神话体系对于这四海蛮夷来说,当真是有这么好的效果不成?”

    这是文学上的认知问题。

    朱元璋再是厉害,当然不会对于西方那边有足够的了解,也并不知道神灵对于大明之外的国家,是有多么强烈的效果。

    按照西方神战的套路,如若是一方国输了,就等于是神灵输了,归顺的事情好像就顺理成章了。

    甚至于传播久了,大家都相信这个。

    当一句谎言说了成千上万遍后,即便是假的,都会变成真的。

    现在朱英建立的神话体系,如同像是个小说话本,但只要传播量够大,经常不断的有人去说,相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甚至于在大明官方的背书下,一些大字不识的,就会当真。

    大明的文盲率是高,可这天下全世界里,哪个国家的文盲又少了。

    最主要的是在大明手里,现在有京师邸报这么个大杀器。

    随着京师邸报在海外的不断扩散,整个现在是大明掌控了世界的舆论权。

    如果朱英要搞臭哪个国家,或者说某个国家的君王。

    只需要在邸报上不断去传播这君王的劣迹,就算是杜撰,凭空捏造没半分证据,只要是一经发行出去,看到的人多了,相信的人就会更多。

    这才是邸报最为恐怖的地方。

    只是这等手段,轻易不可使用,往往在第一次的时候,才是效果最佳的,用的次数一多起来,不仅是邸报的公信力要丧失,连大明的威信都会被削弱。

    可在传教上,就不同了。

    西方的传教士还需要到处奔波,大明现在只需要刊登在邸报上,直接往海外大肆发行就行了。

第638章:洪武大典

    “洪武大典?”

    朱元璋有些诧异的开口问道。

    在刚才聊完关于神话体系编纂的事情后,他突然听到大孙要以自己的年号为名,编纂一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为一束,毋厌浩繁。

    编纂完成后的典籍,便叫作洪武大典。

    朱英点头道:“孙儿想要拿出一万万贯宝钞经费用作于此事。”

    “不仅仅是大明国内的学术知识,包括海外各国,也都纳入其中,孙儿将会传令此番下西洋的官员中,让他们也进行收集和辩证。”

    这是永乐大典来的灵感,但朱英可不想仅仅只是按照永乐大典的方式。

    这次要修建的洪武大典,并不会有完成的日子,而是会一直的编纂,不断的更新,累积全世界的知识纳入其中,打造出一本世界概念的百科全书来。

    朱元璋拍了拍大孙的肩膀,心里中很有感叹。

    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大孙为自己所做之事,命名洪武大典,是为他的名声。

    “这是个好事,倒也不必安排在咱的头上,咱的名声是怎样的,咱自己心里知晓,也无所谓了。”

    “有时候太顾忌这些,反倒是让自己束手束脚的,不若是放在大孙你的身上。”

    朱元璋很清楚,编纂大典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且还要把海外的知识都纳入进来。

    单单是大明国内,知识就已经如烟浩瀚,更别说海外了。

    其中翻译就是个很繁琐的问题。

    只是听着大孙的想法,就知道这本大典编纂出来之后,就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要来类比的话,已然是相当于泰山封禅了。

    当然,这个泰山封禅对比的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而不是宋真宗把泰山封禅拉低逼格后。

    且就本身的意义来说,大典更具有实际作用。

    在文化的传承之中,于信息并不发达的现在,很多典籍在出版之后的数量并不多的,有些甚至只有手抄的股本,并非是什么书都会大量的拓印。

    包括大明如今,因为经历元末乱世的缘故,导致大量的书籍损坏,遗失,许多珍贵的知识传承就此断绝,或是在断绝中。

    其中主要是经、史、子、集中,一些曾经博学大家的注释。

    而天文、地志、阴阳、医、卜这些,更是孤本传承,最是容易遗失。

    全部收录起来之后,首先就是这些知识更加容易传播了,甚至于可以分类之后大量拓印,让学习其中知识少走很多弯路。

    文化知识,才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只有强大的文明,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寿命。

    定下为洪武大典,则洪武之名必然传响千古,乃至于后世万代。

    这份荣誉,朱元璋更希望留给大孙。

    朱英语气坚定的说道:“爷爷不必这样,此书孙儿有生之年,会一直的编纂下去,则便就相当于孙儿的名讳也会记载到历史之中。”

    “这本就是现在洪武年间编纂的大典,自然是以洪武为名更为合适不过。”

    “此事爷爷就不要跟孙儿争了。”

    朱元璋没得办法,只能是听从大孙的安排。

    这件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就进行了宣布,并且要刊登上邸报传告天下。

    在洪武大典这件事上,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编修人员。

    翰林院可算是有事情做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总编是解缙。

    现在的解缙已经是跟随朱允炆一起去到了占城。

    解缙去占城,是黄子澄劝说去的,本身现在还有些好大喜功的解缙,自然想要更加放开的施展心中抱负。

    有了前面倭国的见证,解缙自然也想如同夏原吉那样。

    虽说去了还有黄子澄压在头上,但定然也是顶尖的官员。

    朱英其实也可以把解缙给召回来,跟历史上编纂永乐大典那样,不过仔细的想了想,还是觉得没啥必要。

    因为按照朱英的想法,对于这次的洪武大典要更加的精细。

    总编的事情,朱英是打算交给刘三吾。

    就现在的文人来说,不管是资历还是名头,包括是自身的文学涵养,刘三吾可谓是无出其右。

    即便是现在的刘三吾年纪已经是很大了,可是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浑浊之感,头脑也很是清醒。

    且到了这个年纪,大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唯一执着的就只有学问二字。

    想来他会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放入其中。

    接到任命的刘三吾,整个人可谓是感激涕零。

    奉天殿上,当朱元璋说让他来总编此事时,刘三吾整个人都在颤抖。

    这般大的年纪,真担心就会这么抖出问题来。

    刘三吾行五体投地大礼,语气坚定且激动,发出如同誓言的声音:“洪武大典之事,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时候的刘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荣。

    他一辈子钻研在学问之内,从元朝到如今的明朝,历经几乎一个世纪。

    所有的文官,都对刘三吾投去羡慕的眼光。

    同时也大概意识到,当这洪武大典编纂完成之后,以刘三吾现在的年纪,大约就是刘三吾去世之时了。

    就这样来说,对于刘三吾可谓是真正释放了生命中所有光芒。

    确定刘三吾为总编后,剩下的就是各科主编了。

    永乐大典没有这个分类主编的搞法,但是朱英要搞出来。

    经、史、子、集倒是好找,毕竟是属于官学体系,人选基本都在翰林院里。

    麻烦就是百家之言了。

    其中医道这块,朱英还是让周王朱橚来干。

    毕竟现在的医学堂发展得很是不错,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军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军医学知识的建立,让许多战场上负伤的将士得以保存下性命来。

    医道这块目前人员和体系比较完善,只需要整理汇集。

    但是像天文,地志,阴阳,玄学这些,就麻烦许多,现在也只能是多多召集民间能人异士。

    还好现在的钦天监发展不错,玄学就由刘日新负责。

    神话体系也是在洪武大典里面,现在姚广孝还在从草原到京师的路上,等他回来再行负责。

    这一块朱英要亲自参与其中。

    前世的小说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小说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著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之罪,按照情节责罚,涉及到皇家名誉,十年劳役起步。

    未来的江湖,注定是要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了。

    这些事情放在国家的层面上,倒是显得有些小了,注定是影响不到朱英这里来。

    哪怕是武功再高,在数十支火绳枪下,也没有任何可蹦跶的地方。

    三月后,已然是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

    这天是朱元璋的诞辰,亦是李景隆下西洋的日子。

    历朝皇帝对于自己的诞辰都是相当重视的,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

    在朱英还没有进宫前,那个时候的朝廷官员们一年只有三天休息,除开正旦,冬至外,就是朱元璋的诞辰了。

    这次下西洋的意义重大,所以朱元璋特别定在了自己的生日这天。

    实际上说是官员放假,但陛下诞辰谁还敢不来祝寿?

    哪怕是病卧在床,那也得是要从床上爬起来才行。

    宫廷大宴百官,李景隆因为担任下西洋统帅的关系,有幸是坐在了朱元璋这一桌。

    其实朱元璋这一桌没几个人。

    基本上就是朱元璋,朱英,还有郭宁妃,叶月清几人。

    像是朱元璋其他的贵妃,包括像是朱英的侧妃,都是不能坐在主桌上的。

    今天则就加了刘三吾,李景隆,还有朱橚,以及朱权。

    其实在下西洋的人选中,朱英也是考虑过宁王朱权的,只是因为姚广孝要回京师的关系,所以朱英决定让宁王朱权前往高丽。

    高丽那边也是相当重要,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去镇守,而思来想去,宁王朱权是最为适合的。

    本身宁王现在还没有海外封藩,这两年一直是在大明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现在时机上也是差不多了。

    朱英觉着还是让其到高丽比较好。

    次子朱文高现在才堪堪出生呢,总不能等个十几年。

    高丽虽说不大,但也不算小,容纳两三个藩王问题也不大,现在主要是先把高丽整合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下来,而教化的工作相当重要。

    即便是次子朱文高长大了,地盘上有个藩国问题也不大,也好是相互牵制一下,不至于乱搞,或是说能互相帮助,这个就没得定性了,只能是看缘分。

    “景隆啊,你是咱一直看着长大的,这次下西洋的重任交由于你,咱这心里也放心。”

    “此番前去数年光阴,多是辛苦,但也能开阔眼界。”

    “来,且共同举杯,咱祝你此行,当一帆风顺。”

    朱元璋笑哈哈的端着杯子说道。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双手端杯:“谢陛下吉言,臣亦祝陛下万寿无疆。”

    随着李景隆举杯,后边的文武百官皆是起身恭敬喊道:“臣等祝陛下万寿无疆。”

第639章:李景隆的忧愁

    这次下西洋的船队,比之曾经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翻了两番不止。

    这是如今大明的国情不同。

    现在的大明在经济上,根本不是永乐时期可以比拟的,尤其是在海船方面。

    永乐时期虽然也造了不少海船,还是没有经过像是朱英数年以来这般的扶持,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已经是出现了巨大的盈利。

    而这些盈利促使更多的投入到造船行业之中。

    当某个行业在市场开始进行疯狂内卷的时候,那么这个行业必然是欣欣向荣。

    官府和民间的造船厂,每天都琢磨着更高技术水平的改造,好让海船能够更加的坚固,也更加的耐用。

    毕竟海面上遇到暴风雨是一件很是寻常的事情,若是哪家造出来的船在经历暴风雨后都不会出现大的折损,那么这家造船厂必然会接受到更多的订单。

    造船匠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在迅速的拔升,像是如今的老师傅月工钱,已经是开到了二十贯宝钞,这在曾经是史无前例的,甚至于那些匠人都没有想到会有今日这般的身价。

    也正是由于暴涨的工钱,让更多人涌入其中充当学徒,量变引发质变,总归会是有那么一些天才的出现,改革造船的技术。

    是以在这次李景隆带领的船队下,虽说没有先前夸张的五百宝船,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宝船。

    而郑和则只有六十三艘宝船。

    这其中所承载的人数,规模,兵力完全不同。

    李景隆这边官府共计有五百二十艘船,而郑和下西洋,每次大约是在三百多左右,完全不能对比。

    此番李景隆则有将近五万人的规模,其中主力精兵一万五千余人,其余皆是各类随行人员。

    其实这次的船队,哪怕是马船都要比原先的要大上数倍,满载的规模可以有十万人,只是装载了一半的人员,其中原因是携带了大量的物资。

    单单是供给五万人吃食的各类粮食,就能够让吃上两年左右的时间,其中茶叶,丝绸,瓷器等交易货物,更是有着巨大的货物量。

    其中火绳枪就配备了三万多条,火药司最新款的火炮满载所有宝船,弹药更是不计其数。

    最夸张的是,马船所携带的战马,足足有三千多匹。

    即便是在登陆后,也能够迅速的拉起三千骑兵出来。

    考虑到天气的因素,所以并未携带重型盔甲,是特意打造出的皮甲为主。

    每条船上,按照规模的不同,配备了三人至十人医师队伍。

    可以说是任何细节全都注意到了。

    在这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那就是跟随在大明舰队后边的商队。

    商队的船只在数量上自然不能跟官府的相比,但是也有将近三百艘的规模,每一艘船只都是装载了大量的货物。

    按照随行的规矩,这些商船也是要受到官府的管制。

    也就是说,此番下西洋的船只共计有八百多艘,人数近六万,其规模堪称当前世界之最。

    对于这次下西洋的重视,在身份上郑和也是没有跟李景隆对比的可能。

    曹国公的爵位摆在这里,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当然不是郑和能够类比的。

    在三个月前,朝廷定下这次的航行后,就已经通过邸报发行海外。

    就现在的南洋地区所有国家而言,都已经是得到了消息。

    天朝上国大明,将派遣尊贵的曹国公为主,率领船队巡查天下。

    这对于目前的整个南洋地区,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些国家的君主,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到大明是多么强大,又是多么的繁荣,这种感觉非常虚,没有什么具体的实际支撑。

    就算是有听到具体数目的,也感觉是不是太过于夸张了一点。

    而这次在邸报上,关于舰队的规模和人员数目,是直接刊登上去了。

    这就是大明的底气,详细的告诉你我安排了多少船只,多少人员过来,哪个国家若是有什么不好的心思,你就直管是放马过来。

    半月后,大海之上,夜空中繁星点点,面前是一览无余的海面。

    偌大的舰队行驶在这星辰大海上,也是犹如蝼蚁一般的渺小。

    李景隆站在甲板上,心里头极为感慨。

    从前他觉得大明很大,而真正看到这辽阔无边的大海,心中徒增几分怅然。

    “曹国公,这夜深了,怎的还在甲板上,是看着这海上的夜晚太美吧,所以睡不着吧,哈哈哈。”

    曹国公的身后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位身穿华服的中年男子大笑着迈步走了出来。

    来人正是目前的大明水师指挥使越巂侯俞通渊。

    此番下西洋中,俞通渊担任副统领,管辖水军事宜。

    “越巂侯想来是能够经常看到这等海上美景吧。”

    李景隆转过头来笑着说道。

    原本以为这海上很是枯燥无聊,没想到还能有这般美景相随,倒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俞通渊道:“我哪能经常看,也就出海过一两次,这还是太孙殿下有令旨才行,此番去西洋,倒是能够天天看了。”

    “倒是这美景再好,天天看也是会腻的。”

    俞通渊的语气中带着讨好的意味,曹国公的身份放在一边,关键是得到陛下的看重,能够出任此番下西洋的统帅,说明太孙殿下也很是看重。

    从水军的地位上来说,提升主要是在于太孙殿下,前面二十多年没得反响,这几年在太孙殿下的扶持中,俞通渊才算是真正的有了实权。

    只是现在能人将士太多,俞通渊也担心自己哪天被降职下来。

    如今的大明水师可是个油水部门,单单从海面上收授的贿赂可不少,且一般都是在海外,官府那边也几乎管辖不到。

    “越巂侯来得正好,我这心里头总是有些事情烦闷,咱们俩喝点?”李景隆招呼着说道。

    俞通渊自然是求之不得:“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在李景隆的吩咐下,立即就有护卫端来酒水,并且厨子也被叫醒,给炒上几个下酒菜。

    这艘宝船不同,是曾经朱英乘坐到倭国的那一艘,比之其他的宝船不仅是要大上三分,火器搭载,装饰配套的豪华程度也不是其他宝船可以比拟的,相当于皇家定制。

    如果不是因为李景隆有皇亲的关系在,这艘宝船也不可能出海,级别不够根本不敢坐。

    俞通渊算是沾了李景隆的光。

    “这次下西洋,任务很是艰巨啊,到时候还是要多多依仗越巂侯才是,若是出了什么岔子,陛下太孙那边可没办法交代。”

    李景隆有些担忧的说道,毕竟是第一次出海,还是这么重大的事情,在心里头兴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对于海外,其实李景隆了解得并不多,尤其是这些小国之间。

    这次下西洋,李景隆是带着政治任务的,简单点说就是要对诸多国家产生政治影响,甚至是干预到地方上的冲突中去。

    在来之前,朝廷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文书印章,李景隆可以借助大明的名义进行一些册封事宜。

    “其实曹国公大可不必担心这些,等到了地方曹国公就知道,这些小国没几个强势的。”

    “西洋我倒是不熟,但就南洋这块来说,唯一强势点的就属真腊了,现在也不过是个强弩之末,国力不断的下降。”

    “不过现在的真腊公主是太孙殿下的丹妃,这一点上曹国公还是需要多多斟酌一下,按照太孙殿下传达的意思,是要在保障丹妃的颜面上,同时又不能让咱们大明吃亏。”

    “总的说起来,其实按照太孙殿下的意思,就是要让咱们大明影响力加强,具体就是在‘教化’二字上了。”

    “咱们其实可以学着安南那边的路子,尽量促进这些国家搞出汉语学堂来,学习咱们大明的文字和语言,想来太孙殿下对于这些事情会相当喜欢。”

    酒菜还没上,越巂侯俞通渊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让李景隆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自己在迷茫的时候,俞通渊竟然是琢磨得这么深入。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今日听闻越巂侯一席话,当真是让我如醍醐灌顶啊。”李景隆感觉自己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越巂侯俞通渊连连摆手道:“曹国公谬赞了,我这在曹国公面前只能是献丑,像是我们现在水师这块,因为太孙殿下的扶持而导致上涨不少,我这心里头也一直担惊受怕着。”

    “太孙殿下越是看重,我这自然就越是不能辜负皇恩,只能是小心的琢磨着太孙殿下的意思。”

    “是水师这边给反馈来的消息,不管是安南还是占城,太孙殿下都是要求不断扩建花汉语学堂,我这心里头自然就上了心思。”

    李景隆心里也开始沉思起来,要怎么做才能是让太孙殿下更为满意。

    这往后的大明,都是得按照太孙的意思来执行,只有得到了太孙的看重,才能有富贵权势。

    此时,酒菜也送了过来。

    俞通渊看着那送来的酒坛,当即是眼睛一亮。

    “这可是英雄烈?”

    李景隆笑着回道:“看来越巂侯还是好酒之人。”

    俞通渊迫不及待的去拆开封口,嘴上同时说道:“这英雄烈我先前有幸喝过一次,当真是记忆犹新,只是可惜每年生产的份额太少了,而且还不怎么地外售卖,只能有陛下赏赐。”

    “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奈何没有机会,别人得了这酒都是藏着,今天终于是有幸再次喝到了。”

    英雄烈是朱英皇家商会这边主打的酒,用的是最好的原料酿制而成,成酒都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后还需要沉淀半年才能喝。

    这些酒只是作为宫廷赏赐,也算是提升皇家威严,属于御制。

    俞通渊看着酒封上的印章,就知道这是绝对的正品无疑。

    要知道像是这样的一坛酒,也就是两斤,在外边可是炒出了一千贯宝钞的天价。

    就是这么个价格,也属于是有价无市。

    能得到这酒的,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一千贯宝钞,自然不存在出售的道理。

    哪怕俞通渊是侯爵,也几乎喝不到。

    李景隆笑着说道:“平日里这英雄烈我也没有,这次是下西洋陛下赏赐了二十坛,算作路上消遣之用。”

    “美酒虽好,一人独享也差了几分味道,现在有越巂侯共饮,那这路途上可要多了几分享受。”

    李景隆显然也是想要跟越巂侯俞通渊搞好关系。

    他虽然早些年练兵不少,但在水战上很是陌生,而越巂侯俞通渊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长兄长期进行水战,经验很是丰富。

    天气有些微凉。

    现在已经算是进入初冬时节了,也只能是在这个时候,远洋宝船才能是借助季风航行。

    毕竟现在的海船还是需要借助风力来行驶,像是宝船这么大,人力是完全不足够的。

    虽然现在大明并没有季风这个概念,但是航海技术是目前世界最为顶尖的。

    如今的船队就是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行驶。

    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哪怕是在海面上遭遇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环境,也依旧能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这是目前唯有大明才能有的航海技术。

    “这一次太孙殿下还有暗中交代,是关于帖木儿扣押我大明使臣之事。”

    “按照太孙殿下的令旨,不仅是要收集关于现在帖木儿的情报,最好是能够把咱们的使臣都接回来。”

    酒过三巡之后,李景隆终于是借着酒劲吐露出了心里的忧愁。

    他愁的根本不是南洋地区这些小国之事,而是和帖木儿帝国打交道的事情。

    帖木儿敢扣押大明使臣,自然不担心大明来找麻烦什么的,且兵力上跟大明并没有很大的相差。

    若是帖木儿执意不放人,李景隆也没有应对的法子。

    越巂侯俞通渊闻言后,先是沉默了会,他也知晓一些关于帖木儿帝国的情况。

    而后端起酒杯说道:“曹国公其实不用想这么多,老话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管是啥情况,那也是等咱们到了才知道不是。”

    “真要是办不好,那也是没得办法,现在别想那么多,先喝酒,喝酒。”

    李景隆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当下举起酒杯共饮。

    下西洋的第一站,自然就是占城。

    这是由于季风路线所影响的。

    这个时候,已经是在占城就藩的朱允炆,当然是早得到了消息。

    吴王是朱允炆的封号,这也算是朱元璋最后的疼爱了。

    吴王府中,朱允炆正召集着人手,准备是前往占城港口迎接。

第640章:朱允炆的心气变了

    zw443sx

    乌丽,现在应该是叫做吴城。

    这里作为朱允炆的藩国,已然有数月的时间了。

    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朱允炆就被这里的破落给深深的震撼到了。

    在他的想法里,乌丽也算是占城的大城之一,比京师肯定相差很远,但应该也跟江南的一些大县差不多。

    然而到了这里后才发现,跟他想象中的完全是天壤之别。

    除了城墙斑驳之外,里面完全就是个村落的感觉,甚至都比不上一些大明富裕的村子。

    城里倒是有十万居民,说不上什么老弱病残,占城王茶也开始还想玩一些阴的,把青壮都给拉走。

    后来大明水师驻扎占城,也就不敢生那个心思了。

    朱允炆到占城的时候,茶也也亲自去迎接了。

    他看到那大明水师的金统领,在这吴王面前毕恭毕敬的模样,就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随着吴王朱允炆而来的,还有五万大明精兵,更是极具排场。

    先前有传闻说吴王跟大明太孙的关系不和,看来全都是谣言。

    是以现在的乌丽其实还是有不少的家当。

    可这在朱允炆的眼里,简直跟难民营没有什么区别了。

    总共才十多万的居民,几乎个个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原先的占城贵族们,当然早就搬走了。

    他们并不想生活在大明吴王的统治下,其中文化差异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十万居民怎么来供养五万精兵,这简直是完全不可能。

    不管是朱允炆还是吕氏,亦或是那些跟随而来的臣子们,最大的庆幸就是五万精兵的供养全部有由太孙给负担了。

    他们开始还有些不好的想法,现在才知道太孙是真的疼爱这个弟弟。

    否则抵达乌丽之时,就是朱允炆破产之日。

    这就相当于朱允炆收缴的赋税,只需要供养自己等人的开支,还有官员们的俸禄就行了。

    十来万居民,这些还是够的。

    在吕氏的主持下,吴城第一步就是开始进行建造改革,四处拆迁,重新规划整个城池。

    一来可以更好的掌控乌丽,二来也能是提升朱允炆的威信。

    不仅是征召乌丽城内青壮的劳役,还需要两万多大明将士共同进行。

    军队可以在城外修建营寨,但是官员们的房子和吴王府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大改造,显然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估计得有两三年才能彻底落地。

    不过年底前也能修建出个模样来了。

    “王爷,你这是带着人要去哪里,关于城东的修建,臣还想跟王爷好生商讨一下。”

    “现在城里这些百姓,他们.....”

    在朱允炆带着护卫正准备出府的时候,恰好是碰到了黄子澄。

    黄子澄见状连忙迎了上来讲述。

    只是话还没有说话,就被朱允炆给打断了。

    “好了,这些事情你且跟王太后去说吧,我现在正是要去港口。”

    “就这两天曹国公就要到了,我得去港口迎接一番。”

    朱允炆有些不耐烦的打断道。

    黄子澄还想继续说些什么,但是朱允炆这边已经是不想搭理了,招呼着护卫们就要上马车离开。

    最终黄子澄只能是无奈的在原地叹息。

    倒不是说来了这里就有什么变化,黄子澄确实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

    但是朱允炆的表现,让黄子澄很是难受。

    大多数的官员们充满干劲,每天都加班加点的处理大量事务,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炆也还是很是勤奋。

    但是很快就有些厌烦枯燥的建设工程,心思开始放到了别处。

    其中取而代之的,是朱允炆的生母,现在的王太后吕氏。

    吕后开始干涩政事上来,这让许多官员们心中是不满的,毕竟陛下曾经是亲自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现在的吕后明显是违反了这条铁律。

    朱允炆并不以为然,这是自己的生母,又怎么可能会影响自己,只会是帮助自己处理一些繁忙事务。

    对于官员们上奏劝说不要再给吕后权力时,遭到了朱允炆的训斥。

    这之后,自然是吕氏的权力越发大了。

    除开黄子澄外,现在吴城的朝堂中还有一人,可跟黄子澄分庭抗礼,便是吕后的父亲吕本。

    吕本先前可是太常寺卿,位列大明五寺之一,正三品的官员。

    就身份地位来说,可比黄子澄要高多了。

    黄子澄目前是藩国里的吏部尚书,这属于有着最大的权势,但户部这个钱袋子,却是由吕本担任。

    现在藩国内大小猫就这么两三只,吏部尚书完全没有什么发挥的地方,反倒是户部的工作更多。

    现在的吴城里,大致是分为两个派系。

    以黄子澄为首的吴王派,还有以吕本为首的王太后派。

    明面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暗地里却是较劲着。

    偏偏是朱允炆现在很多事都听吕氏的。

    黄子澄一度觉得肯定是吕氏在背后使了什么诡计。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吕氏没有兵权,这些从大明来的精兵,按照太孙的吩咐,只会听吴王朱允炆的调遣。

    三日后。

    朱允炆携带着三千精兵护卫,赶到了占城港口归仁城。

    吴城距离海边还有二百多里地的路程,所以朱允炆得到消息后就得是提前出发。

    这个时候,李景隆的船队也已经是抵达了港口。

    这可比之前的大明水师还要来得更加壮观一些。

    金开山这里只有二三十艘宝船,李景隆这里可两百艘宝船。

    铺天盖地的,当靠近港口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座移动在海面上的城市。

    原本驻扎在占城的大明水师就已经是让占王茶也感觉到心头大患,现在再来八百艘船,让如今的茶也只能是瑟瑟发抖。

    更别说在乌丽,哦不对,现在的吴城还有五万大明精兵。

    这些兵力相加起来,占城轻而易举的就会改头换面。

    这个时候的占王茶也,已经是用卑微的态度来面对。

    “表哥,表哥!

    朱允炆有些兴奋的大声喊着,这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让他现在已经有些顾不上作为吴王的仪态。

    李景隆也是径直的快步走了过来,给了朱允炆一个热情的拥抱。

    只是现在虽然算入冬,但占城这边的天气热得很,简单拥抱下就分开。

    “表弟,你黑了。”李景隆笑着调侃道。

    朱允炆有些无语,没想到见面就说这话,当下道;“这边谁还能不黑呢,表哥你等着,待你返航的时候,只怕是会比我还黑。”

    李景隆自信的说道;“那可不一定,从海上过来这段日子,军中将士几乎都黑了不少,我可没有半点影响。”

    朱允炆仔细看了看,还真是这样,更无语了。

    “好了,不逗你了,这次过来太孙可是给让带了不少京师新出的玩意,还有给吕后带的新款胭脂水粉,这些我让人给搬过来。”

    朱允炆眼睛一亮:“大兄给我和我娘都带了礼物吗。”

    李景隆说道:“这可是太孙亲自交代的。”

    朱允炆的心里头感觉到一丝暖意,一些原本的间隔也彻底消失。

    原本到这乌丽城就藩,朱允炆多少带着些埋怨,他没想到自己的藩国会如此的破落,先前以为是享受,结果完全是受罪,感觉跟流放没什么区别了。

    现在看来,大兄显然也是不知道这里的具体情况,并没有特意要坑自己。

    且选择乌丽,说到底还是自己跟娘亲的选择。

    只能说见惯了大明的繁华,再到这些小国悬殊太大。

    朱允炆和李景隆聊天,旁边的占王茶也,水师统领金开山,包括是越巂侯俞通渊,都是只能等候着。

    一个是大明藩王,一个是大明国公。

    他们的身份显然没资格去插嘴。

    李景隆当然不会过于冷落他人,在跟朱允炆简单叙旧一番后,就跟占王茶也见礼,参加其准备的晚宴。

    大明远洋舰队要在这里停留约五天的时间。

    一是补充船上的生活物资,二是在这里会举办个集市,携带的货物会进行倾销。

    因为供货量大,所以价格上自然要比之前的便宜不少,这对于占城的贵族富人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宴会上,占王茶也安排了歌舞助兴,不过在场的众人都没怎么当回事。

    金开山自然要向自家老大汇报情况。

    朱允炆则是跟李景隆喝酒叙旧,聊起在京师的日子。

    没人搭理的茶也还必须要尴尬的赔笑,生怕是惹恼了大明众人。

    “可惜了,这次时间上很是匆忙,五日后就必须启程不能耽误,否则还能去拜见姨娘了。”

    李景隆叹息说道。

    占城距离大明太近,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以至于现在的占城各城里已经有大量的汉人定居了。

    就政治层面来说,大明对于占城已经具有足够多的威慑,经济上占城的特产都已经不算是珍奇物件了。

    所以李景隆短暂停留一下,就必须顺着季风再度出发。

    远洋舰队的航行,虽说是李景隆为主,但所有的经过都有宦官编航行日志。

    在返航后是要交给陛下跟太孙查阅的。

    况且李景隆作为五军都督府都督,远洋舰队主帅,如果不是因为太孙有令旨交代,携带礼物给吴王朱允炆。

    私下接触藩王,这可是有私通的嫌疑。

    当初周王朱橚出走封地去凤阳,有会见其岳父宋国公冯胜的可能,导致被流放安南,幽禁京师可还是历历在目。

    李景隆可担不起这个干系,老实完成太孙的交代就行了。

    朱允炆的眼里有着几分惋惜:“我还想着表哥能够多待一段时间,也正好是帮我去吴城看看,出谋划策一番。”

    “既然皇爷爷那边有安排,那就只能是等表哥返航的时候再见了。”

    说到这里,朱允炆有些高兴的说道;“表哥要去这么多的国家,到时候一定要记得给我带点新奇玩意过来瞧瞧。”

    李景隆笑道:“这还用说呢,我当然都会带上,哪里能忘记表弟。”

    “倒是表弟在这边可算是习惯,如今的吴城发展如何了。”

    朱允炆本来心里头就憋着很多事,听表哥李景隆这么一说,当即就是大吐苦水。

    这里是海外,没可能有锦衣卫啥的,当然说话上可以随意一些。

    朱允炆吐槽吴城的破落,现在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改造,说是等到表哥返航的时候,应该就改造完成了。

    因为自小一起长大的关系,包括是那五万精兵的事情也一并说了出来。

    五万精兵由太孙供养的事情,大小算个秘密,并没有对外公布,朱允炆说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

    “这五万精兵所需军饷粮草,都是由太孙供养?”

    李景隆不知道这事,听朱允炆说起顿感震撼。

    因为印象里太孙跟朱允炆的关系说不上坏,但也谈不上好。

    从出身来说,即便是吕氏扶正当了继室太子妃,可从太孙那边看来,跟庶出又有什么分别,太孙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出太孙。

    加上这太孙位,原本都已经由陛下定为朱允炆了,又被朱英的出现给抢了去。

    相当于天生的矛盾。

    没想到太孙竟然还愿意帮忙供养五万精兵。

    “也不能说是完全供养吧,毕竟这些士兵驻营后还有不少土地,本身也会于卫所那样自行生产。”

    “生产不足的则会上奏,再行从占城安南购买,或是从大明运送过来补给。”

    朱允炆的语气带着几许平澹,他现在已经没有了最开始的那一股对大兄帮助的激动了。

    甚至心里面隐约觉得理所当然,自己当初太孙的位置都给了没有去争,现在仅仅是五万精兵的供养,又能算得了什么。

    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离开了大明后,现在的朱允炆也算是一国之主。

    五万精兵对于乌丽周边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加上大明藩王的名头,在整个占城国朱允炆都可以说是横着走。

    天天被人捧着,这可跟在大明京师完全不同,多几分心高气傲是难免的事情。

    李景隆眉头微微皱起,他敏锐的察觉到了朱允炆的这番变化。

    当也不好说些什么。

    先前还觉得吕氏有弄权的嫌疑,现在一看反而觉得好似还不错。

    zw443sx

第641章:敲打海外藩王

    大明皇宫。

    朱元章的眉头深锁,下边的宦官们战战兢兢。

    便是刘和也是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的声响。

    所谓是伴君如伴虎,刘和跟蒋瓛虽然是一直的伺候在朱元章身边,但从来不敢有任何的逾越,也不敢说仗着跟陛下朝夕相处,而觉得自己在陛下的心中有些份量。

    或许别的朝代君王有这种可能,可这绝对不会出现在朱元章的身上,凡是有这样想法的,目前坟头草已经是三尺有余了。

    莫说是宫廷里的宦官了,哪怕是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们,又有几个能好过的,不都是已经埋进了土里吗。

    曾经跟着陛下最初的那一批人,自东瓯王汤和去世后,也就一个不剩了。

    这是因为大明皇长孙的回归,让朱元章曾经暴躁的杀心收敛了许多,不若是当今的宫廷里,朝廷上,不知有多少人已经是被砍了头。

    且今日的朱元章,心情是非常不好。

    外边已经是寒风呼啸,华盖殿内也有炭火取暖,但朱元章的神情给人感觉依旧是那么冷。

    “这群孽子,从前出了这京师,就感觉是无法无天,肆无忌惮,现在觉得自己跑到海外去了,就完全不将咱放在眼里了吗。”

    “吃了熊心豹子胆的玩意,现在连咱的东西都敢于截留了。”

    朱元章勃然大怒,狠狠的将奏本摔在了地面之上。

    殿内的宦官侍卫,立即匍匐跪倒在地。

    朱元章气急起身,内中怒气无法宣泄,狠狠一脚踢翻旁边的立柜。

    上边装载着的极品青花瓷,就这么应声而碎。

    飞溅的碎片四处都是,但依旧让朱元章怒火无法削减半分。

    此时大门打开,寒风随之涌了进来。

    敢不禀告直接开门的,也就只有朱英了。

    朱英看了下里边的情况,吩咐道:“都出去吧。”

    殿内的众人如释重负,连忙躬身低头离开,尤其是刘和蒋瓛二人,更是心中庆幸太孙来救场了。

    门关上后,朱元章还在生气。

    朱英走上前从地上捡起散落的奏报,快速的浏览起来。

    其实他大概已经是知道了是什么事情让老爷子这么生气了。

    在这奏报中,讲述的就是秦王,晋王,燕王,齐王私自截留矿藏的事情。

    按照现在大明定下的律法,这些在倭国九州岛上的矿藏,当是有三成要缴纳到国库来,作为是海外藩王的赋税。

    财帛动人心,些许钱财诸藩王当然不会在乎,可这动辄数十万两的白银,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一个月的开采,其中所蕴含的财富可能就超过某个小国的总和了。

    其实能够有这么大的开采量,跟大明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

    大明这边提供了大量的火药进行炸山,还有大量有勘探经验的匠人运送过去。

    几乎所有的加工厂建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都是由大明国库支撑的。

    否则仅仅只是几个藩王抓一些倭国百姓充作奴隶,效率极为低下,哪里能有这么高。

    现在倭国的高产作物还没有普及,大明这边还有大量粮食输出补给,这才是众多藩王能够稳稳驻扎倭国还能搞事的原因。

    其实就现在的白银开采虽然很大,但实际上运送到大明来的白银,暂且根本没有抵上先前的支出费用。

    毕竟不管是大军驻扎,还是各方面的支持,都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产生。

    其中海运虽然说廉价,但一样有巨大消耗。

    航运的船只磨损,人工开支,官员俸禄这些,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也就是倭国现在的白银值钱,不然驻扎倭国完全就可能将大明的财政拖入到泥沼之中。

    历来很多王朝不想着去开疆扩土,多数都是这么个原因。

    战争本来就对国库冲击很大,这还要扶持当地建设,偶尔再来个什么起义啥的,谁遇到了不脑袋疼。

    历史上,很少没有皇帝不想着开疆扩土,封狼居胥啥的。

    只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了皇帝后才明白国家的烂摊子有多么大,跟先前做太子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就是在这样对倭国藩王们的支持下,几个藩王暗中联合起来,隐瞒开采的数目,大量私吞白银。

    不仅是如此,包括是其他的矿藏,也同样进行私吞。

    然后再贩卖给其他的商人,获取巨额利润。

    况且还避开了三成的赋税缴纳。

    “大孙呐,你先前说的对,你的这些叔叔们,不适合长期待在一个地方。”

    “等他们把地盘给搞熟了,就是跟现在这样变成了祸害。”

    “那么多的矿藏,咱也没有要他们多的,只要了三成罢了,前边搭建工厂这些,前前后后已经是垫进去了上万万贯宝钞。”

    “人心不足蛇吞象呐,咱都这样对他们了,他们暗地里还要搞这些小动作。”

    “这是仗着自己在海外,翅膀硬了,咱管不到了。”

    朱元章真是给气笑了,只是语气中又透露出一丝无奈。

    说到底都是自己的种,海外距离遥远,本来就管辖困难,最主要的是这倭国驻守也不能说换人。

    终归是自己的儿子,肉算是烂在了锅里。

    如若是其他将领的话,现在朱元章就得是拿人九族了。

    朱英越过地上碎裂的瓷片走了过去。

    能够摆在华盖殿内的瓷瓶,当然是最好的青花瓷,而这被踢碎的跟旁边的可是一对。

    放在当今的市面上,少说都是上万贯宝钞起步,若是在海外,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甚至能引发国战,就这么给碎了。

    当然,剩下的独苗瓷瓶在朱元章这一脚下,价值就更高了。

    “爷爷莫生气了,这等事情多少都是有些的,钱财在面前哗啦啦的流着,谁能忍住不伸一手,谁也不是圣人,七情六欲在所难免。”

    朱英轻轻的给朱元章捏着肩膀,同时安慰着说道。

    其实现在的朱元章,也就是需要个台阶下。

    “他们这般,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这次必须要好生的惩治一番才行,不然这再过几年,岂不是要更加变本加厉,是不是要把所有开采的矿藏都给私吞了。”

    “这个风气长不得,咱现在国库里可是对倭国有巨大支出,现在可一直亏损的。”

    “前边动了五十万大军,还有现在十五万大军的驻扎费用,对将士们的奖赏,可是一笔不小数目。”

    “也就是大孙你近几年给国库这钱袋子填饱了,否则咱大明岂不是要给拖死。”

    “如今不治,往后更加不能治,这往后咱大明要吃大亏的。”

    “大孙,你得好生想个法子,狠狠的将他们惩治一番。”

    “咱最狠的就是贪官,没成想这些不成器的家伙,都贪墨到自家身上来了。”

    朱元章有些不解气的说道。

    朱英听到这里哑然失笑。

    其实他已经是听出来了,老爷子这是怕他走后,自己出手去对付这些皇叔们,所以才会这么说。

    要是按照先前的脾气,直接就是下谕旨,把四大藩王给召回京师训斥了,但现在说着让朱英来惩治。

    就是怕朱英在继承皇位后,心里对这些海外就藩的叔叔们憋着气。

    朱元章其实很了解朱英的性格,这大孙平日里看着和气,实则一旦有什么不顺着心意的事情,下起手来从没有含湖过。

    况且是失去了记忆,从小也没在宫里长大,和这些叔叔们的感觉,跟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

    真要下狠手,朱元章其实也不想的。

    他还是想着子嗣们能够和谐相处,不搞叔侄相残窝里斗。

    “先整个巡查队,从户部调些懂算术的,好生给查一查,看看这些孽子们到底是贪墨了多少钱财。”朱元章冷哼一声补充道。

    朱英却道:“倒也不用这么麻烦,最近倭国那些使臣,天天是想着法子在抗议,说是各位皇叔们虐待了倭国百姓,不当人用,青壮都拉去当劳役了。”

    “依孙儿看,现在倭国对于各皇叔很是忌惮,相互间的矛盾较为尖锐,指不定什么时候又得是打起来。”

    “趁着这次,孙儿的意思是将各皇叔现下的兵将们,均抽调一万回来,此番算是给个警告,想来叔叔们也应当是知晓其中原因,往后这手也不敢伸得太过。”

    “倭国那边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交代,让足利义满少了些忌惮。”

    朱英这一招,算是打蛇在七寸。

    兵马是海外藩王们的依仗所在,这些兵马目前首要听从的,当然是大明朝廷的调遣。

    况且就现在而言,他们也没有能够违抗谕旨的能力。

    “行,就按大孙说的办。”

    朱元章其实没那么在乎藩王们贪墨钱财,只是担心这种行为会让叔侄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罢了。

    这就像是曾经朱英还没出现的时候,朱元章去问朱允炆会怎么对这些叔叔们一样。

    “今日还有一事要跟爷爷禀告,是关于帖木儿那边的。”

    聊完此事后,朱英转而说道。

    朱元章不由问道:“难道是草原联合,给帖木儿这家伙刺激到了?”

    朱英微微感慨:“也算是吧,不仅是草原上的动兵,还有咱们的远洋舰队,让帖木儿反倒是变得更加凶残。”

    “根据最新收到的情报,帖木儿已经是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去直接攻打德里苏丹国,想来这一次他要一举拿下德里苏丹,从而给草原还有咱们大明形成威慑。”

    “打不了东察合台汗国,就拿德里苏丹国泄愤,这倒是比较符合帖木儿不肯吃亏的脾性。”

    德里苏丹国接壤吐蕃,临近大明,并非是某个王朝的名称,而是类似于中原的称呼。

    现如今的德里苏丹为图格鲁克王朝。

    图格鲁克王朝在苏丹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时期达到鼎盛。

    他在位期间发动了四次南征﹐并占领了差不多整个南印度地区。

    然而由于地方权力过大,再加上行政上的失当,图格鲁克王朝在穆罕默德后亦开始步入衰落。

    如今的图格鲁克王朝苏丹是纳希尔丁·马赫穆德·沙。

    其实苏丹沙也算是有些能力,只是图格鲁克王朝的遗留问题过于巨大,地方长官已经是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状态,内忧外患下,自然是国力式微。

    且即便是穆罕默德时代,图格鲁克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比不上现在的帖木儿帝国。

    “现在的图格鲁克想来是败得很惨吧。”朱元章闻言问道。

    朱英点点头:“确实很惨,帖木儿这次想要示威,直接对沿路的山民进行清扫,逼迫大量百姓进入山中生活,村镇要塞都被充当成补给驿站使用。”

    “这次来的消息,帖木儿的军队已冲过开博尔山口,沿着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的步伐前进。”

    “曾经的白沙瓦城,在两百年前就已经被蒙古人摧毁沦为废墟,现在帖木儿大军正在急行军,想要打下补给充分的印度河流域,不然入了深冬,三十万大军的后勤就是个麻烦事。”

    “虽说印度河附近的地方长官已经是臣服了图格鲁克王朝,但就孙儿看来,估计都不会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会缴械投降。”

    “德里苏丹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敢于硬抗蒙古人的王朝了,估摸着这次大致是抗不过去,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朱元章笑着道:“大孙都已经是了解得这么清楚了,想必早就有了安排,打定主意要去德里苏丹分一杯羹吧。”

    朱英也没藏着,微笑道:“果然还是瞒不过爷爷,现在图格鲁克王朝的覆灭,已经成为定局,但帖木儿想要快速拿下,也没这么容易。”

    “年前来说对于帖木儿,就是占据印度河区域进行短暂的歇息,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季,进攻图格鲁克王朝的王都肯定要到明年开春去了。”

    “这段时间,孙儿是准备以咱们大明的名义,召集一些吐蕃的精锐骑兵,还有雇佣一定数目的蒙古人,从乌斯藏指挥司那边出人,去对图格鲁克王朝进行支援。”

    “怎得也不能是让帖木儿进行得这么顺利,这也算是咱们大明跟帖木儿的一次交锋吧。”

第642章:大明在中东的强势

    zw443sx

    跟朱英预料的几乎没什么区别。

    在印度河流域这里,帖木儿的军队势如破竹,根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历史上进攻德里苏丹的时候,帖木儿只有十万大军横推,而今天因为大明和草原的联合威胁,导致帖木儿直接派遣了三十万大军。

    这就让德里苏丹的这些地方势力更加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印度河区域的地方长官都直接望风而降,也有那誓死抵抗的。

    只不过面对三十万的帖木儿大军,虽然不见得全是精锐,可依旧如螳臂当车。

    攻城之后,按照帖木儿大军的传统,直接屠城三日。

    “若不是这越发寒冷的冬季,今年一定要打到图格鲁克王朝的王都去,把他们的苏丹给绑起来送到撒马尔罕。”

    说话的是帖木儿三儿子米兰沙之子哈里勒。

    他站在城墙上,看着下方将士们的屠戮发出狂笑之声。

    而站在他旁边的,则是皮尔马黑麻。

    皮儿马黑麻有些皱眉的说道:“其实并不需要来进行屠城,现在我们修建驿站,水泥大道,需要许多的奴隶。”

    “你把他们全都杀死了,哪里有人来给我们修建道路。”

    哈里勒的眼神中闪过不屑:“我看你是在大明待了那么久的时间,被他们的迂腐给感染到了吧。”

    “对付这些贱民,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恐惧,他们才能臣服。屠城是我军的传统,还不用你来教我怎么做事。”

    这一次进军德里苏丹的大军,是属于米兰沙的军队,为哈里勒掌控。

    皮儿马黑麻过来并非是指挥大战,而是看下地形,而后准备修建水泥道路。

    因为水泥的配方是皮儿马黑麻带来的,所以帖木儿让其负责统管全国的水泥道路修建问题。

    现在的皮儿马黑麻手里并没有统管的军队,其父亲贾汉吉儿留下的军队,现在都是由长兄马黑麻苏丹统领。

    身份上皮儿马黑麻作为嫡次子,要比哈里勒更为高贵一点,但没有军队在手,也奈何不了哈里勒。

    “大明的远洋舰队,将会从海面上对我们形成威胁,东察合台汗国现在也联合了大量的兵力,所以爷爷才会派出三十万兵力来打德里苏丹。”

    “我有听到消息,大明那边似乎派出了使臣也来了德里苏丹,不想让爷爷的计划成功。”

    “如果你聪明一点,就不应该去选择屠城,这只会让德里苏丹更加的仇恨我们,如果他们跟大明合作,那会让这次的进攻变得麻烦许多。”

    皮儿马黑麻冷冷的说道,他真的不想搭理哈里勒,哪怕两人的身上有着血脉链接。

    但实际上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如果不是爷爷要让自己过来跟着看看,他完全不想跟哈里勒一起共事。

    哈里勒看一眼皮儿马黑麻,语气中带着嘲讽:“你玷污了自己高贵的血脉,竟然会去惧怕大明。”

    “大明曾经就是我蒙古的附属,只是让那个叫朱元章大明皇帝趁机得逞了而已,你看着吧,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大军将会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

    “这次在德里苏丹,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抗我,哪怕是大明帮助图格鲁克又如何。”

    “如果他们敢派人过来插手,我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恐惧。”

    哈里勒嚣张的大笑声跟下方城中的屠戮形成鲜明的呼应。

    便是那落日黄昏也染上了血红。

    皮儿马黑麻看到哈里勒这个样子,并不想再继续争论下去。

    只有亲自到过大明,才能知晓现在大明到底有多么的强盛繁荣。

    和大明作对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哪怕是帖木儿现在也有些后悔,当初不该去扣押大明使臣,导致现在的被动局面。

    ......

    图格鲁克王都,德里城。

    这里比大明使臣想象中的要更加的繁荣,干净,甚至是美丽。

    比起大明的繁荣来说,德里城显得要空旷许多,尤其是大量的花园设计坐落于城池的每个角落,让整个德里好像是随时处于花园中漂亮。

    即便是现在入冬的季节,也是有着大量的绿色覆盖。

    这就要得益于上一任图格鲁克王朝苏丹菲鲁兹。

    菲鲁兹属于兄终弟及,因为他的哥哥穆罕默德在于信德的叛乱者的战斗中被杀。

    在他统治的三十七年里,他先是放弃了对南部的征讨,而后集中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建设德里。

    这里有着众多的寺庙,还有着大量的医院,学校。

    即便是帖木儿的大军已经是逼近了印度河区域,城里的百姓脸上多数还是流露出幸福洋溢。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曾经我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今天来到德里,好像才是真正的感觉到了。”

    说话的是大明使臣汪进义。

    汪进义并非是正统的汉人,而是属于金国后裔,祖上还是完颜氏,只是为了躲避蒙元追杀而改名换姓。

    这些都是过于的往事,汪进义本身从大明军事学院毕业,还有着秀才的功名,不过是最后被分配到了乌斯藏指挥使。

    因为会说突厥语,波斯语,普什图语这些德里苏丹的主要官方语言,加上大明军事学院结业的背景,所以成为了这次使团的主事。

    汪进义用汉语跟身边的同僚交流,旁边的图格鲁克贵族自然是听不懂。

    毕竟汉语可谓是最为难学的语言,更别说汪进义还用了诗词比喻。

    “尊贵的远方客人,我们的苏丹已经在王宫进行等候,还请尊贵的客人们随我一同进去。”

    来到德里王宫前,立即就有人迎接了上来。

    对于享誉盛名的东方王朝,显然图格鲁克王朝的苏丹纳希尔丁·马赫穆德·沙非常重视。

    苏丹马赫穆德原本还想着亲自到王宫前进行迎接,是在臣子们的劝说下才取消。

    汪进义等五名使臣进入王宫后,就受到了热恋的欢迎仪式。

    在道路的两旁,是纯洁的处子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手中撒上花瓣庆祝汪进义等人的到来。

    在这个时候能有鲜花出现,可见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

    王宫大殿上,苏丹马赫穆德并没有坐在王座上,而是站着迎接汪进义等人的到来。

    “欢迎来自远东尊贵的客人,我准备了大量的美食美酒,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苏丹马赫穆德张开双手大声的说道。

    和大明的严肃朝廷礼节不同,德里苏丹的文化迥异,更加类似于西方。

    这大殿不仅是议事,同样还是君主宴请群臣的地方。

    下边摆放着长桌,桌面上有烤肉和美酒,在后边更是有侍女伺候。

    除开汪进义外,另外四人显然被这样的情况搞得有些懵逼,没想到跟图格鲁克君主见面的场景,竟然是先吃饭?

    在异域风情的侍女服侍,还有酒精的刺激下,显然大明的使臣对于图格鲁克王朝好感度飞速拔高。

    汪进义等人只感觉这趟出使没有白来。

    酒过三巡后,在苏丹马赫穆德的示意下,图格鲁克的朝政大臣这才向汪进义问道:“不知道尊贵的大明,这次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支援。”

    “现在帖木儿的大军,已经是打到了印度河区域,他们非常的残暴和凶狠,我们很想要得到大明的支持。”

    谈到正题,汪进义等人原本有些放浪形骸摸样开始收敛,汪进义更是正色道:“奉我大明太孙殿下令旨,如今于吐蕃已有五万精兵集结,只等是苏丹陛下盖上印章,便即可出发来到德里,听从苏丹陛下的指挥。”

    说完,汪进义从身上掏出一张契约,递给旁边图格鲁克的朝政大臣。

    那大臣接过后仔细的看了看,上面是用汉文和波斯文写着的契约内容。

    大意是由图格鲁克王朝出资十万两黄金,大明则负责提供五万将士投入到德里苏丹跟帖木儿的战争之中。

    朝政大臣连忙起身,把契约递到苏丹马赫穆德的手上。

    马赫穆德接过旁边侍从的毛巾擦拭了手上的油污后,这才仔细的阅读起来。

    看完之后,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用波斯语问道;“尊贵的东方客人,十万两黄金的价格并不是很多,但是这条款上说,这些将士们的缴获,将会是完全归于大明。”

    “在这一点上,是否有带重新的讨论一下。”

    十万两黄金对于图格鲁克王朝虽然不少,但也不算过分。

    可是这些士兵们的缴获全部归于大明,就显得有些过分了。

    因为在战争之中,图格鲁克王朝要提供粮草后勤,而士兵们的行为,往往是不可掌控的。

    他们的缴获可能不仅是对于帖木儿帝国的军队,更可能是对于德里苏丹本地。

    马赫穆德可不觉得士兵们行军的时候,会有什么秋毫无犯的说法。

    汪进义用波斯语回道:“很抱歉,尊贵的苏丹陛下,在契约的上面,已经是盖有我大明太孙的印章,如果苏丹陛下想要更换上面的内容,只能是由我们向我大明太孙殿下重新申请。”

    “倘若是太孙殿下同意苏丹陛下的方案,那么就会重新从我大明京师再行发一份盖有印章的契约文书过来。”

    马赫穆德听完,感觉到非常的无语。

    从德里苏丹到大明京师,最快的速度也需要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

    算上来回的话,就需要八个月了。

    八个月后,帖木儿的军队都已经是打到了德里,到时候还没有图格鲁克王朝都说不准,还需要什么契约。

    这是大明掐死了现在的图格鲁克王朝急需支援,所以等于是完全没有商讨的余地。

    汪进义这话,只是给了个台阶,委婉了一点。

    “不知道贵方的军队,将会如何的保持纪律,他们的战斗力又如何,能够对抗帖木儿的军队吗。”

    马赫穆德沉默过后,向着汪进义问道。

    他知道图格鲁克王朝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掌控在这五万精兵的手里了。

    汪进义笑着说道;“还请苏丹陛下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心,这支军队是通过我大明太孙殿下建立的北元雇佣行会达成。”

    “其中有三万人,是草原上最为强悍的勇士,他们有着高超的骑术和精湛的射术,完全不弱于帖木儿军队的骑兵。”

    “还有两万人是吐蕃各部族集合而成的步兵,他们同样是吐蕃的精锐,不是帖木儿的奴隶军可以比拟的。”

    “德里苏丹有这五万大军的相助,绝对可以扛住帖木儿大军的进攻。”

    马赫穆德和图格鲁克的大臣们听到这里算是完全的明白了。

    感情大明根本没有出兵,全是草原兵和吐蕃兵过来,而大明在后面则要收取高昂的中间费用。

    其实这也是他们不了解,大明这边的行情还是很公道的。

    对于图格鲁克王朝出的十万两黄金,大明只收取三成,也就是三万两。

    其他的都算在抚恤和军饷上了。

    虽说是感觉大明有些黑,但听到有三万蒙古骑兵的支援,马赫穆德和图格鲁克的大臣们心里头还是放松不少。

    马赫穆德也没有想到,德里苏丹一直在抵抗蒙古人的入侵,现在反而是需要蒙古人的帮助。

    马赫穆德唤来自己的亲信侍从,拿来了属于图格鲁克王朝君王的印章,盖在了契约文书上。

    同时吩咐财政大臣,让他准备好十万两黄金给大明使团,达成这次的交易。

    事情定下之后,宴会明显是更加的热烈起来。

    大量的酒水不断的送上来供给所有人尽情的享用。

    想到能够打退帖木儿的进攻,马赫穆德顿时心情大好。

    只要能够稳住图格鲁克王朝对德里苏丹的统治,耗费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不知道这次负责贵方大军的统帅是何人。”马赫穆德颇有兴趣的问道。

    听到这话,汪进义放下杯中的酒水,起身抚胸行礼,用波斯语问道:“回禀尊贵的苏丹陛下,正是在下负责今后大军的总指挥。”

    汪进义不仅是这次使团的主事,更是乌斯藏指挥司副指挥使,还是大明军事学院优等结业生。

    等于是说对于图格鲁克王朝来讲,他们王朝的兴衰,都掌控在了汪进义的身上。

    在知道汪进义是未来的统帅后,宴会直接是达到了巅峰。

    zw443sx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