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宋吹TXT下载宋吹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宋吹全文阅读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宋吹txt下载     宋吹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二十一章 辽人要火枪

    一听辽人要火枪,张安安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当即向萧奉先表示这神器火枪打造异常困难,至今才打造了两把,自己连宋朝皇帝都舍不得给,还是那天打赌输了,害得自己至今还在郁闷呢!

    面对蔡京,萧奉先可以强势一点,但是面对张安安安这个仙尊之子,萧奉先实在是强势不起来,只能退而求其次,问张安安能不能让道家为大辽皇帝也打造一把?

    萧奉先这是想先弄一把火枪回去,有了样品拆开来好研究仿制。

    张安安哪里猜不出萧奉先是打得什么主意,心中暗之好笑,你要是能仿制出来那是最好。

    要知道张安安从刘混康那里也知道要制造一把火枪有多困难,先说这枪管,普通的材料几枪就炸膛了,以目前道家掌握的技术根本就没有办法,只能用天外陨铁才可以,道家虽然已经在加大力度研发材料了,但是毫无头绪,如果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张安安都要笑开了花,到时候只要花点小代价,张安安就不信辽人能保得住这个秘密!

    枪管还不是最重要的,一把火枪最重要的是子弹,没了子弹,火枪就是个烧火棍,连把长枪都不如。

    子弹最重要的不是火药,而是林灵素的神雷,也就是底火。

    林灵素对神雷的看重程度令人发指,从不假手于人,最后还是在刘混康的劝说下这才改为由他人制作。

    刘混康是这么劝说林灵素的,神雷这么重要的东西,制作又是这么危险,林真人你若是有个闪失,这么关键的技术就要失传了,不如这样,林真人你亲自挑选几个工匠,再由亲信弟子严加看管,令其不得与外人接触。

    林灵素接受了刘混康的劝说,现在的神雷都是由工匠制作,外围由林灵素的亲信弟子把守,就连刘混康也进不去。刘混康已经在张安安面前抱怨了好几次。

    所以萧奉先要为大辽皇帝求一把神器火枪,张安安立即就答应了,表示材料难寻,道家也没有存货,这个天外陨铁得由辽皇出,什么时候天外陨铁到位,什么时候火枪就能打造好!

    张安安更是表示看在辽皇的面子上,火枪可以免费打造,子弹我也免费赠送一百颗,以后若是要子弹就得掏钱买了,自己这个师祖也不好意思老是让道家免费干活吧。

    萧奉先表示理解,向张安安询问天外陨铁需要多少?子弹多少钱一颗?

    张安安哪里懂得这些,吩咐戴宗去把刘混康叫来。

    在戴宗去请刘混康的时候,张安安向蔡京、萧奉先询问神仙醉的独家代理谈的怎么样了?

    蔡京、萧奉先表示这等小事下面人在谈,只有关系到神器火枪这等大事才敢惊动公子您啊!

    张安安勃然大怒,神仙醉的独家代理怎么会是小事呢?这可是关系到我的信誉,若是每年利润少于十万贯,钱不钱的无所谓,这面子我可丢不起。。。

    张安安这么生气是有原因的,因为张安安感觉自己离破产不远了,得赶紧赚钱,自己还指望着在神仙醉上面大赚一笔呢。

    张安安洗漱好之后,在见蔡京和萧奉先之前,突然心血来潮,想着王家这等绝色姐妹花就要被自己收入房中,自己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家底,是不是要赚点因果转移费什么的,好养家糊口,于是一个拐弯,来到了高府库房。

    张安安虽然记不得自己有多少钱,但是大概还是知道的,觉得自己怎么说也得有个十几万两吧,可是一看账本,张安安傻眼了,自己账上还剩下五万两不到了。

    五万两能干什么?安装个避雷针都要五万贯呢!其实五万两是不少了,但是张安安大手大脚惯了,打赏都是一百、一千贯的,五万两估计撑不了多久。

    小笔支出,张安安也懒得看,账本中有两笔大额的支出,一笔是方如玉提了两万贯,这个张安安知道,那是张安安答应方如玉装修金玉阁的钱;可是长公主提了十万两,张安安不知道啊,这个败家娘们要这么多钱是想干嘛?

    张安安不知道,赵默默知道啊,这笔钱还是赵默默帮着长公主提的。

    这笔钱都花在了天下第一楼上面了。

    天下第一楼原本叫百花楼,百花二字正好对应着方百花,长公主赵梦月再大度也是有疙瘩的,于是趁着与张安安卿卿我我的时候,提出百花楼要自己来经营,张安安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还和赵梦月讨论了一下自己的经营理念。

    赵梦月得到百花楼的经营权,被宋徽宗赵佶视为对方家的一大胜利,当即给百花楼赐名“天下第一楼”。

    虽然百花楼已经改名天下第一楼了,但是长公主何等身份,经营个酒楼是很影响声誉的,可是不经营又不行,仙尊之子张安安要生气的,你要经营我就给你,你得到了又不经营这算什么呀!

    于是赵梦月想到了张安安说的会员制。

    会员制多好啊,天下第一楼虽然是个酒楼,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进的,只接待会员。

    想要成为天下第一楼的会员,你得先申请,我审批你的资格,光有钱不行,你还得有身份有地位才行,这一下就把档次提高了,原来长公主也是想这么做的。

    可是赵默默提醒长公主,男女有别,天下第一楼是你经营的,只要接待男会员,不免就会有点流言蜚语,对你的清誉不好。

    赵默默说的很有道理,赵梦月也怕流言蜚语影响张安安对自己的看法,于是玉手一挥,天下第一楼只接待女会员,天下第一楼是女子会所!

    赵梦月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宋徽宗赵佶的大力支持,更是向赵梦月提议,天下第一楼只对会员开放,而且是免费开放,在天下第一楼的所有消费统统免费。

    赵梦月被皇帝哥哥的这一想法惊呆了,宋徽宗赵佶则是意气风发地说道,你赵梦月是我大宋最尊贵的公主,天下第一楼再怎么样也改变不了就是一个酒楼,你贵为公主,只要经营,就避免不了会被人说闲话。

    只有将天下第一楼变成是长公主与闺蜜好友的私密聚会场所,才会令天下人无话可说。

    既然是私密的聚会场所,自然也不能谈钱了,不然就落入了俗套。

    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兄妹二人就这么定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收礼只收神仙醉

    一想到天下第一楼是自己以后与闺蜜好友的私密聚会场所,赵梦月就决定大干一场,于是将百花楼原本的装修全部推翻,什么都要用最好的,什么都要宫廷御用,这样才能彰显出皇家的气派!

    气派是气派了,但是这花钱就不免如流水,赵梦月就算是有点积蓄也经不起这样花啊,于是就找皇帝哥哥要钱。

    宋徽宗赵佶也很无耻,告诉赵梦月这钱我给你没问题,但是朝堂上的那些相公们肯定会说闲话,说什么长公主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很影响清誉的。

    在宋徽宗赵佶的指使下,梁师成偷偷告诉赵梦月,张安安很有钱,花他的钱天下人就无话可说了。

    赵梦月原本还有些犹豫,但架不住梁师成巧舌如簧,什么亲事都定了,花点小钱算什么啊。。。

    赵梦月觉得花张安安的钱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没有直接问张安安,而是去问了赵默默。

    只要赵梦月问赵默默,赵默默永远只有一个答案:好的,没有问题!

    就算赵梦月要摘天上的星星,赵默默第一个反应也是上哪找这么长的梯子,于是赵梦月就问了一下,赵默默已经亲自到高府账房把十万两提了出来,还告诉赵梦月不够还有!

    一听不够还有,赵梦月也就放心了,一通大手大脚之后,也就剩下了几千两,索性都直接赏给了下面做事的人,反正相公有的是钱!自己相公是怎么说来着的:穷的只剩钱了!

    十万两就这么花没了,就算是皇帝也会心痛的,但是做惯了舔狗的张安安却不觉得什么,小心脏虽然有点痛,但是小梦月这么漂亮可爱,关键还这么大方,为自己准备了王家姐妹这等绝色,自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不就是花钱有点多嘛,后世的漂亮小姐姐不都是这样嘛,花着你的钱还要管着你,这么一比差距不就出来了嘛,还是自己的小梦月好啊!

    赵默默也有点忐忑,好像自己提了这么大的一笔钱也没有告诉老爷一声,但是见老爷并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也就心安了。

    自己的女人手脚有点大啊,一想到天下第一楼是免费的,这么多员工还要发工资,张安安的小心脏就不免痛了起来,剩下的五万两不到这可不够花啊,得赶紧多赚点钱养家糊口啊!

    所以张安安一听神仙醉这么赚钱的项目在蔡京和萧奉先口中居然是小事,当即就怒了,谈钱就俗气了,引申到关系到自己的面子这个高度就高雅了嘛!

    果然,神仙醉的独家代理被拔高到关系到仙尊之子的面子,蔡京和萧奉先都慌了,赶紧向张安安请罪,疏忽了,疏忽了,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

    张安安也不怪罪二人,表示你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这也是对的,不过现在国家大事都谈完了,刘混康也没有来,就趁着这点功夫,我们谈谈神仙醉的独家代理吧!

    张安安先给萧奉先解释了一下什么是独家代理,这个神仙醉现在在大宋境内卖一百贯一壶,那么在大辽也卖一百贯一壶,这叫保持售价统一,但是我给辽皇和你萧奉先成本价五十贯一壶,别人就算是拿着钱来提货,给我一百贯一壶要销售到大辽,我也是不会理他的,凡是销售到大辽的神仙醉,都必须经过辽皇之手,这就是独家代理!

    张安安说得比较凌乱,但是意思蔡京和萧奉先都懂了。

    萧奉先更是激动地浑身发抖,一壶神仙醉能赚五十贯,辽皇三十贯,自己二十贯,那得多少钱啊,早知道神仙醉这么赚钱,谁还谈什么国家大事啊!

    现在的萧奉先只有一个疑问,一壶神仙醉能卖到一百贯吗?

    蔡京也好不哪里去,虽然知道神仙醉能赚钱,但是也没想到神仙醉会这么赚钱,自己身为神仙醉的股东,自己可是知道神仙醉的成本的,连官窑酒壶算上,都不会超过三贯钱,这已经不是赚钱了,简直就是抢钱啊!

    现在的蔡京也只有一个疑问,一壶神仙醉能卖到一百贯吗?

    面对蔡京、萧奉先二人,张安安哈哈一笑,神仙醉就这点产量,我就根本没打算卖给那些泥腿子,能买神仙醉,你光有钱不行,还必须得是贵族,能喝上神仙醉是身份的象征!

    蔡京和萧奉先眼前一亮,神仙醉若是能和身份面子挂上钩,一百贯就不是问题了,贵族都喝神仙醉,你身为一个贵族能好意思不喝?喝的就是这个身份象征!

    张安安向萧奉先说了,辽使你也看到了,大宋皇帝已经在寿宴上使用了神仙醉,有句话是怎么说得,什么好细腰,什么多饿死来着?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萧奉先急忙接上,伸出大拇指:“妙!实在是妙!”

    现在的萧奉先对神仙醉一壶能卖上一百贯已经充满了信心!

    张安安很是霸气地站起来,说道:随着天宁节大宴,神仙醉的大名已经响彻京城,许多人都已经纷纷在打听神仙醉哪里有得买了,但是我就偏偏不卖!

    实际的情况是原来的神仙醉存货在天宁节大宴已经消耗一空,新出来的神仙醉口感比较差,还需要放上一段时间!

    萧奉先不知道这个情况,追问张安安为何有钱不赚?

    张安安神秘一笑,向萧奉先解释了一下什么是饥饿销售,听得蔡京、萧奉先不住地点头,神仙真是太会玩了!

    张安安向萧奉先表示,辽使你这次回去,我先赠送辽皇一批神仙醉。辽皇要显得很珍贵的样子,宴会上只准一人喝上一小口以示恩施!等到神仙醉上市销售的时候,你还怕你大辽的贵族不疯抢吗?细水长流,你还得规定一人只能买上一壶,想要多买,还得先向你萧大人送礼,到时候,我告诉你,还用得着担心一年赚不到十万贯吗?

    萧奉先已经完全沉浸在数钱的快乐中去了,只知道一味傻笑点头。

    张安安不光如此,还指点蔡京和萧奉先,你二人在大宋和大辽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逢年过节上门送礼的人也是不少吧!你二人回去之后,吩咐管事,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神仙醉!

第四百二十三章 开口要马

    张安安的这番话为蔡京、萧奉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听得二人是目瞪口呆,受贿还能受得如此高雅,神仙真是太会玩了!

    想着以前一车车的钱财送进府中,吃相难免有点难看,还被人指指点点贪得无厌,再想想现在一车车的神仙醉送进府中,自己声称老夫只爱这杯中之物,这是雅事!自己回头将神仙醉再卖给别人,神不知鬼不觉,钱财落袋,高!实在是高!

    就凭着这一点,神仙醉如果成为大宋和大辽的送礼标准,自己得赚多少钱啊!

    钱财动人心啊,现在的蔡京和萧奉先已经热血沸腾了,恨不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见萧奉先的情绪已经被自己完全调动起来了,张安安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张安安的目的是辽人的战马!

    高俅与张安安住得多近啊,又有意和张安安多亲近,出征回来后没事就往张安安这里跑,天南海北随意聊聊,增进一下感情。

    高俅这次出征下的血本很大啊,追风驹都送人了,很心痛啊。

    要知道在大宋搞一匹好马不容易啊,追风驹可是高俅花了大血本搞来的,钱不钱先不说,人情可是搭上不少啊,若不是见关胜是忠惠公关羽的后人,与敌斗将(古代斗将对士气的打击是很大的),高俅也不会将追风驹送给关胜。

    像这种宝马赠英雄,运作的好,说不定就是一个典故,这是能留名的。

    高俅心里明白,自己想要青史留名大概率也是归入奸臣传的,如果能有个典故佳话此生就算是无憾了,因此忍痛割爱将追风驹赠送给了关胜。

    宝马送人了,高俅很心痛啊,正好回京看到辽国使节团的马匹,好马啊,都是好马,辽国使节团才一百多号人,马匹足足有五百多匹,其中有三百多匹的质量不在追风驹之下,这可把高俅看得眼睛都红了,在张安安面前都提起好几回了,甚至还说只要辽人肯卖,自己愿意出五百贯买一匹。

    马的好坏张安安也不懂,但是五百贯一匹,五百匹就是二十五万贯,这个数学题还是一下子就能算出来的,现在缺钱的张安安把主意打到这五百匹马上面了。

    神仙醉虽然赚钱,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张安安是要来一笔快钱。

    张安安向萧奉先表示大宋缺马,自己来了大宋之后,至今连一匹马都没有,很是遗憾。。。

    萧奉先哪里会听不出来,当即向张安安表示马上就安排人送十匹好马到府上!

    别人是喜怒不形于色,张安安是喜怒全在脸上,一听才十匹,送客、走好!

    萧奉先一看张安安送客,那是大惊失色急忙向蔡京问计。

    蔡京趁机埋怨萧奉先,你要灭绝天花之法、要飞天神器、要神器火枪,仙尊之子二话不说就答应你了,还指点了我等一条财路,仙尊之子何等身份,老夫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开口讨要东西,这是你萧奉先的荣幸,可你倒好,十匹,也亏你说得出口,老夫都替你脸红,这下可把仙尊之子惹恼了,还将老夫也带了进去。。。

    萧奉先恍然大悟,是啊,仙尊之子向自己开口讨要,这是亲近的表现啊,就像自己,不是亲近之人,自己会开口讨要吗?自己倒好,给脸不要脸,马匹这么不值钱的东西,才十匹,确实是太丢人了,难怪仙尊之子要生气啊!

    萧奉先有些惶恐,向蔡京求教,自己该如何做才能让仙尊之子消消气?

    蔡京指点萧奉先,仙尊之子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你刚才驳了他的面子,那么只有用更大的场面来挽回!仙尊之子不是讨要马匹吗?你索性就把你这次带来的马匹都大张旗鼓地送到仙尊之子的府上,不能以你的名义送,你还没有这个资格,得用辽皇的名义送,仙尊之子这么好面子,能不高兴吗?

    萧奉先连连点头,连忙向蔡京告辞,回去准备送马一事。

    刘混康来了,见到师祖张安安脸色不怎么好,也不敢多问。

    张安安问刘混康,火枪还有没有现成的了?

    刘混康回答官家送来的天外陨铁已经到位,估计能打造三把火枪一把手枪,加紧一点的话,明天就能打造好。

    张安安很满意,吩咐刘混康明天送两把火枪送到自己府上,给官家一把就行了,手枪就刘混康自己留着用吧,自己答应送辽皇一把火枪和一百颗子弹。

    说起子弹,张安安问了一下刘混康子弹的成本是多少?

    对着张安安,刘混康可不敢隐瞒,一颗子弹的成本是一百文。

    张安安当即指示刘混康,子弹做出来这么危险,你得把人员的伤亡也要计算进去,官家那边要子弹就算便宜点,五贯一颗,辽皇那边十贯一颗。

    刘混康当即认错,是自己疏忽了,没把人员的伤亡抚恤算进去,这么算起来,一颗子弹的成本确实是要五贯。。。

    张安安向刘混康感叹长公主花钱如流水,搞个天下第一楼光免费不说,自己还搭进去十万两的装修费用。。。

    刘混康会意,当即表示避雷针的项目目前洽谈的很顺利,在道家的鼓吹之下,不光七大将门,其他的达官贵人、富商豪绅也纷纷上门咨询。这个避雷针的项目是师祖的提点,道家留个两万贯改善一下生活就很满足了,剩下的三万贯会送到师祖府上,这是做弟子的一片心意,望师祖切莫推辞。。。

    刘混康太懂事了,张安安很满意。

    刘混康接下来话锋一转,说有的人财力有限,对五万贯的安装费用和一万贯的驱灾仪式有点意见,市面上却有人以五千贯的价格安装避雷针,使得这些人还在观望,现在只有七大将门明确表示要安装避雷针。

    张安安勃然大怒,这是在自己口袋里抢钱啊,当即问刘混康查出来这些人的是谁指使的吗?

    刘混康有些吞吞吐吐了,最后在张安安的一再逼问之下,这才说出来,这些人的幕后是向家。

第四百二十四章 向家

    向家?张安安表示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

    张安安不知道,不代表向家不行,不然刘混康也不用到张安安这里来告状了,早就联合道门势力向向家发难了。

    向家乃北宋名臣向敏中之后,也算得上是显赫之家。

    北宋名臣辈出,向敏中最为出名的却是与张齐贤争娶寡妇两位宰相双双被贬!

    有个寡妇姓柴,是左领军卫大将军薛惟吉的老婆。

    薛惟吉的出身也算显赫,他的父亲薛居正是宋太祖时期的宰相,在任期间的最大功劳,就是主编了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只是,薛居正是个妻管严,他的正妻非常厉害,且不能生育,虽然家中婢妾不少,在悍妻的监管下,他也不得下手,所以,无子无女。为了续接香火,老薛才收了薛惟吉为养子。

    柴氏是薛惟吉的续妻,前妻给他留下了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柴氏嫁给薛惟吉后,就成了后妈。薛惟吉像他的养父薛居正一样,也不善治家,家庭关系处理得并不好。柴氏还没能为薛家生下一子半女,薛惟吉就意外出世了,于是,柴氏与小薛前房留下的一双儿子的矛盾就总爆发了。矛盾的导火索,同现代某些富商家庭一样,为了家产。结果,一家人闹上了公堂。

    这场遗产官司,是始于柴氏思谋再嫁,薛家儿子就以柴氏想私吞薛家财产为名,将柴氏告到开封府。令人难以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件普通的遗产官司,却牵扯出当朝两大宰相的丑闻。

    薛家二子,以“(柴氏)尽畜其货产及书籍论告,欲改适(张)齐贤”之名,向柴氏发难。因为此案牵涉到前朝宰相薛居正,当朝有着大肚宰相之称的张齐贤,开封府不敢擅自受理,便直接上报真宗赵恒,让皇帝决定如何处置。

    因为事关两个宰相,宋真宗不愿把事情闹大,就派有关部门悄悄审问柴氏,“上不欲置于理”,便命司门员外郎张正伦前去悄悄讯问柴氏。结果是,柴氏的回答跟薛家二子的诉状完全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宋真宗只好另派御史去认真调查。

    受到有司调查的柴氏并不是逆来顺受之主,她认为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捣鬼,那个人就是私买薛家宅院的向敏中。

    于是,剧情开始反转,柴氏向御史揭发了向敏中,因为向敏中曾向自己求婚,遭到拒绝后,心怀愤懑,这才唆使薛家二子诬告自己的。“遂言(向)敏中尝求娶己,不许,以是阴庇安上。”

    御史一听,这案子又牵涉进了一位宰相,不敢擅自作主,又将案子推给真宗。闻奏后的赵恒,亲自询问向敏中,有没有这回事?向敏中说,他前不久才死了老婆,哪顾得上再娶之事呢,“未尝求婚于柴”。宋真宗下旨不再追究。然而,柴氏却不想就此息讼,“又伐鼓,讼益急”。

    柴氏此次的诉讼事由是,向敏中花低价买下了薛家旧宅。一桩房屋买卖,本是正常之事,柴氏为何要以此发难呢?原来,薛惟吉的两个儿子都是游手好闲之辈,是一对让人不省心的败家玩意。为了让薛家后人能有个正常的生活保障,宋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宋真宗的这番好意,朝臣大多是知道的,作为左仆射的向敏中却违旨私购,这让真宗不爽,下旨将此事交御史台认真查处。

    这一查一下子又让案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一向跟向敏中不和的盐铁使王嗣宗也借机跑来揭发,说向敏中向皇帝说了假话,妻丧不娶都是屁话,因为,向敏中最近正准备要迎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为妻,“密约已定而未纳采(纳采为古代婚礼中六礼之一: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为此,真宗专门找人询问王氏,得知确有此事,对向敏中很不满,把他找来当面批评,说他不诚实,明明私下里紧锣密鼓地安排再婚的事,居然骗皇帝说没有这种想法。在真宗想来,向敏中说他并没有向柴氏求婚,这说法恐怕也靠不住。宋真宗认为向敏中以前说不再议婚事是妄语,便“罢向敏中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但是,案件至此还没结束,御史调查中还发现,柴氏之所以如此固执地一再上告,原来,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薛惟吉遗孀柴氏状告向敏中及薛安上,是张齐贤的儿子、时任太子中舍张宗诲教的。进一步审问柴氏的心腹仆人,还发现她埋藏了金贝财宝约两万缗(一缗即一贯)。于是,张齐贤被贬为太常卿、分司西京,其子张宗诲被贬为海州别驾。

    著名理学家程颐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位宰相争娶一妻,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人,而是她们背后颇丰的“货产”。

    向敏中有个曾孙女却是不得了的人物,正是力排众议,一力将赵佶推上皇位的钦圣宪肃皇后向老太后。

    向老太后将赵佶选为了皇帝,为了稳定朝局,也亲政了几个月,但是并不恋权,同年六月,一见朝局稳定,即还政于宋徽宗。

    饮水思源,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宋徽宗追念不已,数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这是非常之殊荣。

    向家风光无限,骨子里又有着老祖宗向敏中爱财的基因,得知道家安装的避雷针需要五万贯,便动开了心思。

    向宗回命令府中管事打听清楚,掳走了一位曾在张安安府中参与安装避雷针的道家弟子。

    被掳走的道家弟子受不了严刑逼供,将安装避雷针的细节都说了出来,因此向家也得到了避雷针的安装方法。

第四百二十五章 缺马的大宋一

    有了技术,向家开始与道家低价竞争,道家要五万贯安装费再加一万贯的驱灾仪式,那就是六万贯;我只要五千贯就齐活了!

    向家也没有这么笨,会自己出面,而是由府中亲信出面,在明面上撇开了关系。

    但是道家也不是吃素的,断人财路犹如弑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道家连夜高手尽出将向府亲信抓了回去。

    向府亲信在严刑逼供之下,供出了向家,但是道家却坐蜡了。

    向家目前圣誉正隆,可不是道家能撼动的,就算是告到皇帝那里,也只会让皇帝难做。

    今天刘混康一听师祖张安安表露了缺钱的意思,立马就将此事抖了出来,这向家可是从师祖您的口袋里抢钱啊!

    就在这时,府外传来喧杂的马蹄声,戴宗进来说是辽皇命辽使送来骏马五百零六匹!

    送钱来了,确切的说是送马来了,张安安有了好脸色。

    萧奉先表示这五百零六匹马是辽皇命自己送给公子的,所以之前公子开口,自己只有十匹,现在一起送到府上,一共五百一十六匹!

    张安安也不点穿萧奉先,反而向萧奉先表示明天到府上来取火枪,算是自己送给辽皇的礼物,若是辽皇喜欢的话,下次将天外陨铁送来,自己命人再为辽皇打造就是了。。。

    在古代,马就犹如后世的汽车,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普桑还是领导干部的专用那个年代,突然街上来了五百辆法拉利级别的跑车,那会是什么景象?

    辽国使节团的这五百多匹宝马,可是实至名归。

    要知道以萧奉先的身份地位,所过之处,部落首领,大辽的各级官员都是要以最高的礼节接待的,草原上别的不多,就是骏马多,能让部落首领,地方官员送的出手的,那马的质量还会差吗?

    萧奉先一路来到大宋,收礼都收到手软,原本一行人才一百多匹马,到了大宋,已经是五百多匹了。

    现在送到张府,可把严重缺马的大宋百姓看傻了,呼朋喊友,纷纷前来围观,得知这是辽皇送给花花恶少张安安的礼物,更是惊叹张家权势通天,连辽皇也要给其面子。

    萧奉先这么招摇,正是给足了仙尊之子面子,看着府外大呼小叫的京城百姓,张安安很是受用,不由大赞萧奉先几句!

    蔡京、高俅也被这么大的场面惊动了,已经赶到张安安府上。

    蔡京虽然知道萧奉先会来送马,但是也没有想到萧奉先的手笔会这么大,居然将整个辽国使节团的马都送来了。

    辽国使节团从一踏上大宋的土地的那一刻开始,这些马匹就引起了边关将士的关注,一共多少匹马,有多少是公的,多少是母的,多少是已经被阉割的,早就报到了朝廷。

    大宋缺马啊,因为先天不足,燕云十六州归了大辽,西北的西夏又独立了,两个最大的马匹来源地丢了。

    中原地区难道没有可以养马的地方吗?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战马是从哪里来的?

    中原是有可以养马的地方,那就是两淮地区。但很遗憾,那个时候它也不适合养马,因为太繁华了。当时的两淮地区可以说是北宋时最富庶的地区,都城汴京(开封)就在此地。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仁宗盛世的到来,两淮地区已经变得人满为患。

    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空间养马了。

    大宋缺马缺成什么样子,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

    苏升乾在《清明上河都宋朝》这本书里曾经对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牲畜进行过仔细的分辨,经过他的统计,整幅画卷中有驴或者骡子46头,马却只有20匹。

    根据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成果,北宋时期的租赁业是相当发达的,租赁业务其中的一项就是马匹租赁,尤其是在北宋的都城汴京马匹租赁,还挺火爆的。

    宋人在笔记小说中,经常又记载在北宋徽宗时期汴京城的人大多租赁马匹进出。而且租赁的价格还不低,每一次的价格大概在100文钱左右,而根据相关的研究,北宋时期的百姓们,一天的收入也就100文左右,也就是一家人靠100文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但是骑一次马就要100文。

    有资料显示,宋代御马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000匹;但是在唐代即使是在中后期唐德宗在位的时候还可以大手笔一次买进御马多达2万匹。

    上面所说的只是马,不是战马。

    战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养成的,你看看现在动物园里那些狮子老虎,拉出来溜溜比小猫咪还要温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都可以养马。这些西南马也是走山路的一把好手,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所以他们成为了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这些西南马载重能力强,耐力也不错,每天走了30多公里问题不大。但是它们的速度和灵活性比不上北方战马,所以它们做不了战马,只能扛扛东西。

    典型的西南马包括了四川建昌马、贵州马以及云南丽江马。宋朝时期,云南在大理手里,所以当时的宋朝只有四川建昌马和贵州马可以使用,也就扛扛东西而已,上战场就怂了。

    宋朝境内的确可以养马,但是宋朝所养的马,大多只能用在运输上,搞物流是一把好手,到战场上打仗可就不行了。

    你见过关在笼子里的猛兽,还能成为万兽之王的吗?其实养马也是一样,没有足够大的草地给它们奔跑,它们很难把自己的潜力都给发挥出来。

    想要组建骑兵部队,就需要大量的战马,当骑兵盛行时,战马就成了宝贵的战略资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马匹都适合做战马呢?

    战马的选择,要考虑到部队的需求。公马高大威猛,野性十足,战力凶悍,特别适合冲锋陷阵。所以,很多有条件的军队,都偏向于选用公马作为战马。而且,如果是组建重骑兵的话,必须选用公马才能胜任。

第四百二十六章 缺马的大宋二

    公马勇猛好战,体力强壮,胆大机警,攻击力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它们脾气暴躁,性烈,凶猛好斗,一旦到了发情期就很难驾驭。作为骑兵来说,谁也不想天天骑在一个定时炸弹上。

    公马性淫,发情期一到,要是不给啪啪啪,它能带着将军跑到敌方军营送人头你信不信。

    没有母马的时候,还会强抢民驴,所以,才会繁殖出驴骡。就是公马和母驴繁殖的后代。

    为了报复马,村头的驴乘着夜黑风高,也偷偷地把母马给办了,于是又有了马骡。就是公驴和母马繁殖的后代。

    公马除了性格暴躁,淫,公马不老实的时候还会踢人,咬人,会活蹦乱跳满地打滚把马背上的人给甩下来。甩不下来,它干脆不走了,倔起来比村头的驴还倔。

    很多时候还非常舌燥,动不动就大声叫唤,你要是骑着公马夜袭,估计还没摸到敌人军营大门,公马就先叫唤几声,把敌人都吵醒了。

    甘宁百骑劫曹营的时候都是人衔枚马裹蹄,要全是公马,估计得让马也含一枚铜钱作战了。

    那如果用母马做坐骑呢?

    母马虽然脾气温和,易于驾驭,更适合做战马,但母马攻击力不足,战斗力也不如公马,耐力稍差,何况母马一年中有几个月都是怀崽子下崽子的时期,不能骑行,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战马就必须拥有大量的母马去繁殖,母马一旦在战场上损失过重,就会对骑兵的后续发展带来灾难,繁殖功能也限制了母马在战场上的大规模运用,除非到了不得已的地步。

    唐朝以后,为了培育更好驾驭的马匹,开始给马“去势”(阉割)。

    骟马还没有出现前,军马是以公马为主还是母马为主?让我们看一看唐代脍炙人口的美马计。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两军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史思明骑兵颇强,因为他有从塞北带来的良马干匹在军中服役。这些马都是公马,个高劲大,跑得快,冲力大,对起阵来对唐军威胁颇大。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放牧。

    日久天长,李光弼终于想出一条获取这批良马的计谋来。

    他传令城中,以高价收购百姓的带驹的母马,不几日便收到母马、马驹各500匹。这天,李光弼见叛军又把马赶到对岸河边放牧,便传令把收来的那批母马赶出城去,而把马驹留在城中。

    母马来到城外河边,挂念城中的马驹,不时回首鸣叫。叫声引起了对岸叛军的公马的注意,它们都不吃不喝,仰起头来向河这边张望。不知哪匹公马首先动了情,下河向这边游来,一下子带动了所有的公马。放牧的敌人拦也拦不住。唐军赶马人见状,忙松开缰绳,那500匹母马怀念城中的驹子,撒脚就往城中跑。敌人的马刚过河上岸来,也随那批母马跑将起来。

    敌人闻听丢失了良马,忙遣大队人马来拦截。还没等敌人打过河来,那批马已随唐军的母马进了城,被一个个捉住,补充到唐军骑兵中。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使叛军吃了不少苦头。

    历史上最先使用“美马计”的是战国的李牧。当时李牧为赵国名将,在镇守雁门关时,曾见匈奴有良马百匹因酷热被赶到河里洗浴。李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放出军中母马百余匹,系在隔河的树阴下。母马嘶声四起。匈奴的公马听见母马声,马上全部渡河奔驰而来。守关士兵便将其尽数赶入城中。匈奴将领见状大怒,率众赶过来,被李牧预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杀而大败。

    通过这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军中,战马最先还是以公马为主的,因为公马身体高大强健,冲击力更强,母马则多用于繁殖后代,托运粮草。随着公马的弱点被利用,人们转而寻求更适合战场的马种,阉割这一技术也应运而生,从此,骟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登上了广阔的舞台,以它独特的个性和舞姿绽放着经久不衰的光彩。

    去势后,战马就没了生理需求,也就不会一心想着啪啪啪了。

    经过长期训练,也不会咬人,不会踢人,性格温顺,还容易长膘。

    同时具备了公马的强壮,也兼并母马的温柔,安静沉稳,隐蔽性极佳。

    虽然缺少了攻击性和野性,爆发力和攻击相比公马差了许多,但是对于战马,对于坐骑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古代基本上是三成一,也就是三匹马才训练出一匹合格的战马。

    其他不合格的马,就会沦为劳动力。托运物资,架马车,运粮草辎重,耕地等。

    不过军营里的战马不全是太监马,还是会有一些没阉割的公马。

    因为马群里必须要有马王,也需要繁殖后代。

    而且,如果一群战马只有太监马,来了几匹狼都干不过,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的来维护秩序。

    这没阉割掉的公马,就是拥有优质血统的种马,主要工作就是翻牌子,选母马侍寝,以及为这些太监马当保镖。

    大宋缺马啊,宋太宗继位的时候就有各支部队中根本无法装配起足够骑兵的状况“诸军战骑多阙”。

    到了神宗朝,才有了轰轰烈烈的熙河开边。因为河湟地区,也是一处适宜的养马地,虽然小了点。只不过,那里基本上被西夏和吐蕃控制。

    当时的宋朝通过筑城修寨收复了三千里土地,招抚了当地的一些番人,一定程度了缓解了缺马的问题,同时还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抄,其实形势上是比较乐观的。

    只可惜,神宗之后,宋朝内部变法派与守旧派几经反复,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实际上被搁置,还是没能发挥作用。

第四百二十七章 缺马的大宋三

    宋朝也曾经试着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最后,拥有马的数量,跟实际堪用的马的数量还不是一回事。因为军马对马的肩高有要求,必须在四尺三寸以上,在收时马的齿限八岁以下。宋朝一次诸道上报合格马匹数量的时候,数字很感人。

    开封府界有四千六百九十四,河北东路有六百一十五,西路八百五十四,秦凤等路有六百四十二,永兴路一千五百四十六,河东路三百六十六,京东东路七百一十七,西路九百二十二,京西南路五百九十,北路七百一十六。

    自己养不了,那就花钱买吧,宋真宗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盟约里有一条,“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朝很富足,有辽国需要的茶、绢;辽国很贫瘠,能向宋朝供应的主要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战马。

    但后来随着宋人买马越来越多,辽国人发现这些马都用来装备宋朝的军队了,导致宋朝的军力增强。因此萧太后开始禁止向汉人卖马,甚至不惜判处死刑。

    从史料文献的记载来看,宋朝在对外战争中,有六百几十场,其中六百次是防御作战,宋军不动如山,斩敌20,自损800,敌军羞愧而去,宋军上报大胜。其他几十场是纯粹的战败,自行崩溃,损兵数万数十万。

    缺马啊,缺马啊!胜则惨胜,输则大败!这就是步兵对上骑兵的悲哀!

    跟人打仗,你打赢人家,人家骑着马就跑,你只能靠后面两条腿追;你打输了扭头就跑,两条腿哪能跑得赢4条腿,更何况人家有好几匹马换着骑……更不要说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拥有的强大冲击力了。

    宋朝只能依靠城池之利,看着城下骑马的敌人来来回回,却又不敢出城作战,冷兵器时代,骑兵才是最厉害的兵种,步兵对抗骑兵,只能依靠城池或者是自身装备。

    著名的就是北宋时期的捧日军,是北宋禁军中的四大主力军队之一,身上装备的最为豪华的,有着坚硬的铠甲,最为犀利的弩箭,最锋利的斩马刀,但是就算是装备了这么好,也不敢出城去和敌人的骑兵野战,那就更不要说守卫在边疆的军队了,因为边疆的军队还没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

    敌人来犯,宋军依靠城池防守,宋朝是多次打赢了敌军,但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因为敌人看到打不过了,没有希望攻陷城池,就会退去,此时的宋军只能眼看的敌军兵败回去,但是没人敢追,因为你只靠二条腿,而是身上还穿着重重的铠甲,等你追到敌人的时候,你也已经精疲力尽了,这个时候要是敌人掉转马头,只需要一个来回的冲锋,胜利就会变成失败,而且身后的城池还有可能不保。

    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对外作战胜率奇高,但依旧不能开疆拓土,而且只要失败一次就是大败的原因,因为没有马,只能被动地打防御战,胜利之后无法扩大战果,而敌人失败一次就无所谓了,无非就是损失一点点人马,他们输得起,但宋朝输不起,只要输一场,就丢一座城城池,甚至是几座城池。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天天被动挨打,总有大意失荆州的一天,于是不甘心的大宋组织了几次历史上著名的主动出击,但是没有马,缺乏机动性,反被敌人各个击破,以致于大败而归!

    辽人也不笨,一旦大宋军队有了足够的战马,很有可能重现汉唐盛世,宁可在与大宋的贸易上输的体无完肤,也要禁止战马流入大宋!

    北方供应战马的路子被辽国堵死了,只能靠西方来补,于是大宋开始死磕西夏。

    西夏和宋的交界地带,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双方争夺的其实是“养马的空间”。

    随着河西走廊被西夏夺去,西夏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他们立即掐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特别是向宋朝供应战马的一个渠道。

    祁连山东麓四百公里的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东北的河湟谷地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战马供应基地。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从公元961年到1026年,吐蕃控制的河西地区多次向宋朝贡马,总计约12430匹。宋朝不惜给予厚利给占据河西部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使之成为牵制西夏的力量。

    以贸易取得良马,一直是宋朝的既定政策,史称“茶马贸易”“茶马互市”。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装备王朝军队。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

    到了年轻的宋神宗主政,自信心爆棚,要做一个开疆拓土的有为皇帝。于是,有官员王韶向其进了一份《平戎策》的计划书。大意是,“欲攻西夏,先占河湟”。

    宋神宗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和占据河湟的青唐吐蕃开战。其醉翁之意在于河湟的良马。

    这一战,宋朝打出了天朝的国威,一举拿下熙、河等六州,使它们重新置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史称“熙河开边”,这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上罕见的战役性胜利。后又经哲宗朝、徽宗朝连续经略,两度占领青唐吐蕃的都城青唐城(今西宁),从而坐拥河湟地区。

    宋朝为了战备用马可谓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其来源大致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官方养马;其二是民间养马,但实际上是官方补贴、民间来养;其三是贸易市马。

    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能够把采办马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最大的弊病就是养马受地域局限,只能在中原养马,效率极其低下。北宋神宗时,中书、枢密院曾言,“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止堪给邮传。”官方养马,不到五分之一的“优良率”,哪里供得上庞大的军备?所以贸易市马成了宋朝发展军备的关键。宋朝为此设置专营市马的“茶马司”,以内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来换取西北好马,此项交易从北宋到南宋连绵不绝。

第四百二十八章 表达不满

    这世上能身居高位的,就没有几个是笨的,就算偶尔出了几个,下面还是有明白人的。

    战马我可以交易给你,但是种马就不要想了。

    大宋君臣绞尽脑汁也没有弄到多少种马,可辽国使节团这次入宋的马匹中竟然有三百一十八匹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优质种马,边关将士那是眼睛都红了,若非辽使代表了辽皇,杀人劫马的心都有了,纷纷上书朝廷,无论如何都要抓住机会,留下这批种马。

    萧奉先不知道吗?萧奉先知道,这批种马正是萧奉先故意带入大宋的。

    萧奉先这次来宋,是来搞事搞钱的,不要看自己是辽皇的亲信小舅子,但是搞不来钱,辽皇照样翻脸。

    也速达达是一个准备,这是按照传统来的,但是随着传统的手艺使用过多,近年来宋人也学乖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你百般凌辱,我自岿然不动!

    于是萧奉先想到了种马,这是萧奉先的后手。

    萧奉先明白大宋君臣对优质种马的渴望,自己就不信自己带着这么多的优质种马,大宋君臣能不动心?

    就算是大宋君臣不动心也不打紧,萧奉先可以安排人手,自导自演,只要这批种马失踪,以大宋君臣对种马的渴望,说到天边去不是他们动的手脚也不会有人信,这样一来,搞钱的理由不就有了嘛!

    至于这批种马,没花萧奉先半个铜板,都是沿途由底下人暗中向各大部落首领和各级官吏暗示:萧大王喜欢好马,尤其是种马。

    大辽境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但是绝对不缺马,尤其是骏马,各大部落首领和沿途各级官吏一听萧大王喜欢种马,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纷纷献上了血统最高贵的优质种马。

    大宋君臣得到边关急报,知道辽使带了三百一十八匹血统高贵的优质种马,也是动心了,既然来了那就给我留下吧!

    可是想要留下这批种马,来硬的是不行的,辽使可是代表了辽皇,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是外交大事,处理不好就是重启战端。

    大宋君臣想了良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还发现这批种马简直就是麻烦,只要稍有损伤,谁都会以为是宋人干的,不得不安排官兵,沿途保护辽使和这批种马。

    大宋缺马,导致马匹的价格居高不下,种马更是千金难求,辽使带的不是马,是一匹匹走动的黄金啊。

    一路上,美马计那是层出不穷,一旦怀上了,来年就能卖个好价钱,利益动人心啊,也把一路护送的官兵累得够呛,辽使可是说了,这些马都是沿途的各大部落首领托他献给辽皇的,都是登记在册的,少了一匹他也是要向大宋皇帝讨要个说法的。

    高俅下朝之后,到了张府,无意中说起这马匹的价格,感叹种马的金贵,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高俅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声无言感叹,居然会在张安安心目中留下了马匹值钱的概念,以致于张安安发现自己快没钱了,居然会开口向萧奉先讨要马匹。

    这么多马送来了,张府虽大也放不下啊,但萧奉先还是坚持将马都送到张府,这就好比我明知道你家放不下五百俩豪车,但我还是要将车开到你家门口,不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更为了给身为主人的你挣足了面子!

    果然,仙尊之子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对萧奉先是大加赞赏,原本要先送天外陨铁才能得到的神器火枪,现在已经是明天直接拿货,想要后面还有。

    大辽不是严禁战马流入大宋吗?违者死罪!但那是针对普通百姓的,哪里管得了萧奉先这种人,况且这批马又不是送给宋人的,是以辽皇的名义送给仙尊之子的,就算是辽皇知道了,也只会夸自己办事得力!

    要知道战马也就是在大宋还值点钱,到了草原上,那是遍地都是,一壶神仙醉都能买上好些了,用这些不值钱的马匹博得仙尊之子一笑,太值得了!

    这批骏马的质量之高,连宋徽宗赵佶也惊动了,也已经匆匆忙地赶到了张府。

    在征得张安安的同意之后,这些马匹自然有大宋官员妥善安排。

    张安安看到宋徽宗赵佶也来了,顿时气就不打一出来,向家在从我口袋里抢钱,你可知道吗?

    张安安对宋徽宗赵佶心中有气,想起之前自己向萧奉先开口,萧奉先扣扣索索的才答应十匹,搞的自己好像是个要饭的,很没有面子,结果自己一生气,效果就来了,萧奉先回头就将五百多匹马以辽皇的名义送来了,可见生气还是很有用的。

    于是张安安当着宋徽宗赵佶的面,向萧奉先表示辽皇这个天子有心了,还知道给自己送来这么多的骏马,等自己哪天有空了,自己会去上京看望一下辽皇这个兄弟。。。

    萧奉先没想到送马之后会有这么大的惊喜,急忙表示只要公子来大辽,辽皇必定扫榻相迎。。。

    大宋君臣的脸都变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才过去一晚啊,仙尊之子怎么会对我大宋不满了?

    张安安此举就好比在客人家里做客,却又向别人表示过几天我到你那里去玩啊,这是非常失礼的,这简直就是当着面告诉客人,我对你的招待非常不满意!

    作为主家的宋徽宗赵佶这下急眼了,若是别人,那肯定是走好不送,但这是仙尊之子啊!

    赵默默赵管家一听老爷张安安开口,就知道刘混康的告状起作用了,老爷这是当着面的向皇帝表达了不满,赶紧趁着张安安与萧奉先说话之际,将向家抢夺避雷针一事告诉了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是又惊又怒,好一个向家,你杀人抢技术不说,还公开低价抢生意,难怪仙尊之子这么生气,这要是换了自己,自己也得生气啊!

    宋徽宗赵佶赶紧将一旁的刘混康叫来,告诉他这件事自己马上就处理,哥哥那边还请刘真人帮忙说两句好话。。。

    蔡京也在一边埋怨刘混康,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不要事事麻烦公子,要先来告诉官家,官家自会处理,不要破坏了公子和官家的情谊!

第四百二十九章 向太后

    向家,宰相向敏中之后,若非向家生了一个好女儿,向家也许就泯然于众了,但是现在的向家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

    向老太后力排众议,将赵佶推上皇位,以致于背负了千年的骂命,被人认为北宋之亡,亡于向太后!

    可向太后又不是神仙,又不会掐指一算知道赵佶这小子会是个亡国之君,向太后是有着自己的思量!

    向太后嫁给宋神宗赵顼后,也有生育,但是很不幸,儿子褒王赵伸早夭了,女儿延禧公主也于元丰元年二月薨,时年十二,追封燕国公主。

    有人说,向太后之所以立赵佶为帝,那是因为宋哲宗赵煦是朱氏所出,再立赵似为帝,向太后担心朱氏会威胁到自己在后宫的地位。

    但是别忘了,向太后虽然无子,但她是太后,就算是皇帝不是她亲生的,在中国的礼法里,向太才是皇帝的母亲,朱氏小户人家出身,就算是两个儿子都是皇帝,对向太后也构不上威胁。

    真正促使向太后下定决心立赵佶为帝的,是向家!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是又有几个嫁出去的女儿能放得下娘家?向太后儿女皆无,对娘家就分外看重了。

    一个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你说这人对帮助自己的人会有多少感激?有的甚至会认为理所当然,这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嘛,帮助自己的人无非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原本做梦都得不到的东西,你说这人对帮助自己的人会有多感激?这可是雪中送炭啊!

    向太后立赵佶为帝,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满朝文武都认为赵似应该继承皇位,向太后如果点头同意了,估计赵似事后也不会对向太后有多少感激,但是赵佶就不同了。

    赵佶自己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天会成为皇帝,那么在向太后力排众议,成为皇帝后,赵佶对这飞来的意外之喜,当然是饮水思源,对向太后也是感恩戴德了!

    赵佶登上皇位后,向太后以朝局不稳为由,把持朝政,赵佶也是理解的。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向太后力排众议立自己为帝,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马屁拍得好啊?向太后分明就是看中自己毫无根基,好自己把控朝政!

    赵佶的心态很好,向太后要把控朝政就把控好了,自己就老老实实做个吉祥物,反正自己已经是皇帝了,还这么年轻,完全等得起。

    可是令赵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向太后仅仅把持了半年朝政,就还政于自己,让自己亲政了,这可把赵佶激动坏了,向太后对自己是真的好啊,知道自己没有根基,就先帮自己梳理半年,朝局一稳就毫不恋权的还政自己,为自己之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羞愧!

    向太后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向家考虑。

    向太后贵为后宫之主,享尽人间富贵,也就只有一个向家令其牵挂不下了。

    赵宋为防止统治集团内乱,杜绝外戚干预朝政,制定了一整严格、绵密的祖制和家法,成为不可僭越、严格限制皇亲国戚的“权力牢笼”。

    显赫的向氏家族源自“向敏中仕途上一帆风顺,曾两度为相”,可是与皇室联姻(向介姬嫁给神宗),这使向氏家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戚之家。

    要知道有宋一代,社会舆论对外戚参政一直极为敏感。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由于急于求成、用人不当,加之天灾影响,导致民怨骤起。面对一片批评之声和人心惶惶的东京臣民,作为外戚显赫代表人物的向经(向太后之父)首当其冲,尽管再谨言慎行,最终也未能避免生离死别的悲剧。

    王安石以实例遣责外戚种种“胡作非为”,引发众官民普遍不满。“如后族,即向经自来影占行人,因催行免行新法,遂依条收入。经尝以煤理会,不见听从。又曹佾买人木植不还钱。陛下试观此两事,即后族何缘不结造语言?”(《续资治通鉴长编》王安石言论)

    神宗不敢对仁宗曹皇后的弟弟,当时的曹家家主曹佾(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曹国舅”的原型)加以责斥,但是对自己的岳父则完全可以发难,以表明自己将守祖宗家法,不允许外戚介入朝政的决心。

    为平息众怒、权力制衡,神宗只好拿老丈人开刀。熙宁七年秋天,向经被贬“出知青州”。其原因在于回避王安石所批评的外戚干预朝政,无论岳父向经是否参与都已经没有关系,重要的在于神宗找到一个既可“修人事”又不至于引起朝野“人情咨怨”的最佳处理方式。

    向经仕途遭遇如此重大打击,不久便在窝火和遗憾中离世。

    向经一死,向家就不可避免的衰败了,可是向太后也没有办法啊,满朝文武对外戚盯得太紧了。

    宋哲宗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向太后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参选。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合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一不与。

    看着向家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向太后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没办法,宋哲宗不是自己亲生的,对自己只有表面的客气,一旦有人对向家参上一本,宋哲宗说不定会像自己那个已经死去的狠心的丈夫一样,拿向家开刀。

    向家衰落了,向太后的两个兄弟可不知道向太后的一番苦心,三天两天来哭诉,向家活不下去了,这么多的族人要养活,已经开始变卖祖产了,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父亲向经的死,永远是向太后心中的一根刺,始终认为父亲向经之所以客死他乡,是因为自己嫁入宫中的缘故,对向家充满了愧疚,两个不省心的兄弟的哭诉,也让向太后心烦气躁,暗下决心,一旦有机会,自己一定要让向家重现辉煌!

第四百三十章 以嫡不以长

    机会很快就来了,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猝然驾崩,无子。

    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么新皇帝的确立就成了问题,而向太后拥有了最终否决权,向太后不一定能确定谁当皇帝,但是能一票否决谁不能当皇帝!也就是说,朝堂众臣推举出来的皇帝人选,只要不合向太后的心意,向太后就能一票否决,直至朝廷众臣推选出合乎自己心意的皇帝人选!

    这个权力就很大了,向太后就起了心思,自己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为向家谋一个未来!

    当以宰相章惇为首的朝廷众臣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后,向太后行使了一票否决。

    皇帝的确立,既是国事又是家事,在驾崩皇帝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皇帝的确立是要朝廷众臣与后宫之主达成一致才行!

    向太后行使了一票否决,也不能胡搅蛮缠,得有说得上台面的道理才行。

    向太后的理由是自己没有儿子,那么神宗诸子皆庶子,按照礼法,应该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

    向太后出身书香世家,以文官之女嫁入宫中,凭着高超的斗争技巧坐稳了皇后的宝座,等到皇帝丈夫一死,荣升为皇太后,斗争的经验是何等的丰富,说出来的理由硬是让满朝文武挑不出一点刺来。

    在封建时代,王位或官位,爵位,财产等都会指定继承人,而指定继承人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以礼为先”。其中只有两条原则,既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度起源于西周,这种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皇位(王位)、世袭爵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所谓嫡长子,指的是嫡妻(正妻)所生育的长子。

    古代实行一妻多妾制度,皇帝(君王)除了嫡妻外,往往还有多名妾,即庶妻,她们所生育的儿子,被称为庶子。从地位和身份上来看,嫡妻地位高于庶妻,身份贵于庶妻,因而嫡长子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余皇子(王子)高贵,被立为继承人,很符合逻辑。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哪怕嫡长子是一个痴呆的人,甚至是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活着,就享有最优先的继承权。

    西晋的开国皇帝叫司马炎,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厉行节俭,不但创建了汉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晋,还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比较繁荣安定的“太康盛世”。

    司马炎儿子众多,生育了26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8人。在这26人中,司马衷以平庸无能著称,比他贤明的皇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马衷的同母弟弟司马柬,从小就沉着聪明,胆识过人,器量宏大,受到司马炎的喜爱。然而,司马炎最终还是确定了年龄最长的嫡子司马衷(嫡长子司马轨早夭)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贤明的司马柬。

    司马衷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何不食肉糜”皇帝。

    在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后不久,大臣都看出了他的愚笨无知,觉得他不配当皇帝,但都不敢说出来。西晋重臣卫瓘曾经在一次宴会结束后,仗着酒意跪在司马炎的床前,抚摸着床,说:“此座可惜。”言下之意是:这么好的宝座,竟然要轮到一个愚笨无知的人来坐了。

    司马炎之所以坚持立司马衷为太子,实际上就是受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也正是此举合乎礼法,众大臣也不敢表示反对。

    嫡长子继承制度可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古人总结出来保持皇朝稳定的最好办法。

    帝王娶妻生子,正妻必然是有着庞大势力集团的家族,只有强强联合,才能维持中央的强势。西周最明显的例子: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是申国君主的女儿和外孙,申侯大怒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西周,周幽王被杀。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称周平王,史称东周,周王朝从此衰弱。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不愿立长,导致内乱不断。很多时候谁先回都城谁就为君主,真是一片混乱。

    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奥斯曼帝国争夺帝位的竞争最残酷的,皇子在十二三岁时下放到地方任职历练。老皇帝一死,各地的皇子们谁最先回到皇宫谁就是皇帝,然后派出使者和大军杀光还在路上的皇子们。那些皇子会束手待毙吗?答案是不会的,各地总督会掀起一场叛乱,表示支持哪位皇子。慢慢的到后面,都城禁卫军首领想立谁当皇帝,就先把驾崩消息告诉谁,最后奥斯曼皇帝都变成禁卫军的傀儡了。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5个儿子,均为嫡子。最初,杨坚立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可后来,杨坚以杨勇“品德不修,骄奢淫逸”为由,废除了他的皇太子身份,改立嫡次子杨广为皇太子,让许多大臣感到不可思议,纷纷上奏,请求杨坚收回成命。最后隋朝二世而亡!

    立储从来都是古代王朝的大事,而标准如何一直都是立长,皇帝一旦偏离“立长”的标准必然招致大臣们的反对。

    大臣们反对理由一般有两个:一自古礼法如此、二是不立长立贤能的话,大臣和皇子都会钻空子,大臣支持哪个皇子就说哪个贤,朝堂党同伐异岂不是一片混乱。而皇子想做皇帝就要表现得贤能,真贤能假贤能,恐怕只有自己和少数人知道。操作空间太大了。贤明是谁说的?大臣们说的,新皇帝容易被大臣挟持。

    贤明是主观可以改变的,长子身份是客观已经定下,改变不了的。立长不立贤是选择最合适最有利于稳定的继承人的方法,随便找个智力正常的婴儿,从小培养他治国理政能力,长大后一样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第四百三十一章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

    向太后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就合理合法地将赵佶最大的竞争对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排除在外了。

    宰相章惇为首的朝廷众臣主张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是参考了赵宋王朝的“金匮之盟”,当年太祖暴毙,太宗皇帝就是这样登上皇位的,这是有先例的。

    但是这个先例实在是摆不上台面,无法多说,在场的所有人能不知道太宗这个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吗?

    说起金匮之盟就不得不先说一下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传言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宋代僧人文莹所著《续湘山野录》中的记述流传最广: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身边的宦官和宫女都被屏退,远远地看见烛影下赵光义不时起身离席,有不胜酒力的样子。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戳,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这段记述语气含糊,文辞闪烁,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但也有很多人据此推断宋太宗“弑兄夺位”,理由就是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在难以摆脱弑兄篡位的嫌疑。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语录体笔记《涑水纪闻》却极力为宋太宗辩解,他是这样记述的: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开封府去召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的的亲信程德玄已经在门口等候。赵光义得知消息大惊,说:我与家人商议一下该怎么办。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免被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急速进宫。

    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皇后见是小叔子来了,知道大势已去,马上乖巧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安慰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这段记述表达出一个核心意思: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而且宋皇后也把一家人托付给了赵光义。

    司马光是北宋人,又是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按理说他的记述可信度应该比较高。但想到政客文人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司马光始终有一点无法自圆其说,那就是如果皇后真的甘心属意赵光义,那么就不会派内侍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入宫了。

    宋太宗赵光义上位疑点重重,也知道难以服众,于是抛出了金匮之盟,来证明他继位的合法性。

    金匮之盟是说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赵匡胤何以能得天下,赵匡胤说是祖宗和太后的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如果不是周世宗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使得君主年少、人心不安,你如何能取得天下?你应当吸取教训,有朝一日先把帝位传给光义,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你儿子德昭。这样,国家始终有年长成熟的君主,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哭着接受了母亲的遗命。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一经抛出,便疑点重重,很多人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和赵普杜撰出来掩人耳目的。

    “造假论”疑点之一:出现的时间问题

    “金匮之盟”第一次出现世人眼中的时间,是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是在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份。

    从我们现在来看,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而且还传出了“烛影斧声”的传闻,如果宋太宗赵光义真的有“金匮之盟”这个强有力的东西,赵光义在继位的时候就应该会拿出来的,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等到继位六年之后才公布,所以不得不让人怀疑“金匮之盟”真假。

    “造假论”疑点之二:皇族内部处理问题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在处理皇族之事上,采取了强硬残酷的态度,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没有几年的时间里,宋太祖赵匡胤有资格继位的大儿子赵德昭就被迫自杀了。另外继位者赵廷美也在雍熙元年被按上谋反之罪,贬至房州,最后因忧悸成疾而卒,当时是三十八岁。

    宋太祖赵匡胤的妻子孝章宋皇后,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至道元年四月死的,当时的宋太宗对其亲嫂嫂的地位不予肯定,也不让群臣服丧。大臣王禹称为太祖妻开宝皇后服丧一事,稍有议论,即受到太宗的斥责,受到贬降。

    从这里其实也确实能看出问题来,为什么第一、第二继位者会相继死去,为什么不承认赵匡胤妻子的地位?

    “造假论”疑点之三:幼主之说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是五十岁,当时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小儿子赵德芳也已经十七岁了,完完全全不可能存在幼主之事,根本就不可能会出现杜太后担心的局面。

    金匮之盟一经抛出,很多人都是不信的,只是宋太宗皇位已经巩固,无人敢说而已,但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就信了。

    这人若是个普通人还好,偏偏此人正是宋太宗赵光义大力培养的接班人长子赵元佐。

第四百三十二章 疯王赵元佐

    宋太宗长子赵元佐,自小就十分聪明,而且文理不偏科,读书学习和骑马射箭都很优秀,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小孩,最主要的是,这赵元佐跟老爹赵光义长得很像。

    赵光义很喜欢这个儿子,看着他的时候心里想着:“这小子长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简直跟我一模一样,很适合接我的班。”在当时,朝廷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如无意外,大皇子应该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

    赵元佐本人也认为,这江山迟早也是他的江山,这么美好的世界要由他来守护,他一定会保护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宋江山的每一个子民。

    可是当金匮之盟被抛出来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皇帝为了掩人耳目,但是偏偏单纯的赵元佐信了,也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父皇是这世上最伟大的父亲,从来不会骗人的。

    古代的这些皇子们为了皇位可以不择手段,起兵造反、弑君杀父和装疯卖傻的都有。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在帝王世家的祖训中大概会这么记载: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可偏偏赵元佐犹如一只哈士奇混入了狼群中,居然很快调整了心态。

    金匮之盟是宋太宗赵光义抛出来掩人耳目的,又不是真的想传位给弟弟赵廷美,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皇位怎么可能让出去?皇位只能传给自己的好儿子赵元佐!

    太平兴国七年,赵光义开始给赵廷美扣帽子,“小老弟你这不行啊,哥哥对你那么好,你居然在暗中谋划要夺我的皇位。”

    赵廷美一口老血喷了出来,“哥哥,你这个皇位按理来说就轮到我了,我夺我自己的皇位算怎么回事,再者我也不想当皇帝啊。”

    你哥终究是你哥,赵廷美被免去了开封府尹的官职,改任为西京留守,之后又因与尚书勾结的罪名削去所有官职。

    宋太宗雍熙元年,赵廷美全家老小都搬到了房州。赵廷美想着自己堂堂皇族,竟然被老哥赵光义这么欺负,真的是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他这个气啊,气着气着,就把自己给气死了,享年38岁。

    宋太宗赵光义对付自己的弟弟赵廷美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这是为了给自己的好儿子扫清障碍,但是已经调整好心态的赵元佐不干了,为了叔叔赵廷美开始怼老爹:父皇你这个位子本来就应该传给叔叔的,他怎么会谋夺皇位啊,没道理,说不通啊,肯定是有人诬陷,要查明真相啊!

    宋太宗赵光义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了,金匮之盟没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却把自己的好儿子给坑进去了。

    父亲认为自己给儿子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应该学会感激,而儿子却认为父亲一点都不理解我,你所给的并不是我想要的,不能用你的世界观来绑架我的选择,于是父子二人彻底闹翻了。

    当赵廷美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赵光义沉浸在老弟去世的快感中时,赵元佐的世界观崩塌了:以前觉得当皇帝就是为了守护这个美丽的世界,但世界好似不是他以前想象的那般美丽,父皇为了皇位连亲弟弟都下得了手,不再是自己所认识的那个父皇了。既然父亲可以为了皇位疯狂,那么我赵元佐也可以为了不要皇位而疯狂。这江山,不是我赵元佐要的江山,不要也罢!

    世界观崩塌的赵元佐疯了,开始为了一点小事就杀人,小暴脾气一上来就放火烧皇宫。

    赵宋王朝的接班人疯了,宋太宗赵光义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将长子赵元佐贬为庶民,后来在宰相和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就将其安排在南宫,派人守着这个不孝子。

    宋真宗上位后,恢复了哥哥赵元佐的爵位,而且还给了很多官职,对这位哥哥很友善。赵元佐再也没有发过疯,虽不是皇帝,但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享年六十二岁。

    装疯卖傻让父亲放弃自己,从此只当个普通人,不再接受这江山带来的束缚,这就是赵元佐做出的选择。

    宰相章惇为首的朝廷众臣按照金匮之盟推出的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在向太后的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面前简直不堪一击,要知道金匮之盟最大的受益者太宗皇帝也没有遵循啊。

    但是没关系,章惇等人其实对于谁来做这个皇帝根本就无所谓,简王赵似既然被向太后给否了,那么我们就按照向太后的意思,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嘛,立哲宗长弟申王赵佖,这下总可以了吧。

    对于众臣提出来的申王赵佖,也被向太后一票给直接否决了。

    只要是朝廷众臣提出来的人选,向太后是都不会同意的,因为简王赵似、申王赵佖上位之后,只会感激这些推举他们的朝廷众臣,不会对顺势点头同意的向太后有太多的感激之情,这不符合向太后的利益,只有向太后力排众议争取来皇帝人选,才会对向太后感恩戴德!

    申王赵佖可是按照向太后的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推举出来的,却被向太后给一票否决了,向太后肯定是要给出一个能站得住脚的理由来,否则就是自打耳光、无理取闹,朝廷众臣也是有脾气的。

    向太后否决申王赵佖的理由就是申王赵佖患有目疾,难以服众,有损赵宋王朝的形象。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在中国古代那是更加严重,古人一致认为长得丑就不要出来吓人了,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吧。

    历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因为长得丑结果被皇帝拒绝录用,一人当庭撞死,死后成为家喻户晓的神仙;另一人却怀恨在心,起兵造反,毁了一个强大王朝的根基!

第四百三十三章 白痴皇帝一

    撞死的这位,名叫钟馗,是陕西终南山人,长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虽然人丑了一点,但性子刚烈,为人正直,在终南山附近很是闻名!

    在钟馗少年时期,得到一位异人的青睐,教其识文习武,练就一身不凡的本领,在唐玄宗年间参加科考,高中进士,本来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但因为相貌丑陋,被唐玄宗拒绝录用,性子刚烈的钟馗,受不了这个噩耗,当庭撞死在台阶上......

    数年后,唐玄宗出游,突然得了重病,找了许多名医,都无法治好,一天夜里睡觉,梦见有个穿红衣服的小鬼偷自己的珍宝,唐玄宗很是愤怒,大声喝骂,突然出现一只穿着破衣烂衫的大鬼,将小鬼抓住,嚼吧嚼吧就吞到肚子里了,唐玄宗问他是谁,这只大鬼答道:“臣本终南山进士,因为长得丑,陛下拒绝录用,一气之下就撞死在了台阶上,死后便干起了捉鬼的事”。

    从梦中醒来,唐玄宗赶紧找来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让他画出了“钟馗捉鬼图”,钟馗之名,名扬天下!

    造反称帝的这位名叫黄巢,自幼家境富足,被父母给予厚爱,送到最好的学院学习,黄巢也没有辜负父母,终于在唐僖宗年间高中进士!

    黄巢也很兴奋,欢天喜地去面圣,结果却得到一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因为长相难看,唐僖宗拒绝录用!

    被唐僖宗拒之门外后,黄巢愤恨不已,在离开长安时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太后以申王赵佖患有目疾为由,否决了立申王赵佖为帝,可是前面说过,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度,哪怕嫡长子是一个痴呆的人,甚至是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活着,就享有最优先的继承权。

    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立“何不食肉糜”的傻儿子司马衷为帝,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但同时也开启了汉人的至暗时刻!

    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

    因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而荫亲属制则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之所以制定这些对士族优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

    但晋武帝司马炎自己也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其强盛的阶级势力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

    晋武帝自己就是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阶级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咸宁二年(277年),晋武帝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个能够藩屏帝室的皇族势力,用以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如裁撤州郡武备,并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置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尤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这一点弊端最严重,因为一旦参与政务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与出镇的藩王相勾结,势必会破坏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营机制和运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国自备军队作为的后防屏障,势必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从这些地方来看,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其性鲁钝,世言更谓其为白痴。

    晋惠帝司马衷被称为白痴皇帝,但是他真的是白痴吗?

第四百三十四章 白痴皇帝二

    咱们先来看看正史记载司马衷的两个笑话。

    1.不知蛤蟆叫。据《晋书·惠帝纪》记载,他记住了平时听大臣们在议论中有“为公”“为私”的话儿,有天在御花园里玩耍,听见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地叫个不停,就问身边的侍从:这些青蛙是在“为公”叫或是在为“为私”叫?

    跟着的人对司马衷说:“公家地盘上的为公,私人地盘上的为私。”这是随从敷衍糊弄司马衷的话,但却让司马衷牢记在心。

    2.不知百姓苦。晋朝曾发生大饥饿,民众没饭吃,司马衷不理解,认为没粮食吃可以吃肉,为什么不吃肉呢?

    司马衷生于富贵人家,从小根本没见过农人耕地种田,当然不知道蛤蟆叫声以及百姓吃穿事情。因此通过司马衷的笑话来判断他是白痴有些武断。

    就如前文张安安所说的,这是一个见识问题,没见过当然就不知道了,这是司马衷的身边人出了问题。

    司马衷的性子好,比较容易相信人,别人说什么他都信,这种人很多见,如果你说这种人是白痴,估计很多人会不服的。

    司马衷率兵征伐司马颖,是他经历过的一场最血腥的战争。在荡阴之战,司马衷战败,而逃亡过程被射中三箭,当时他手下的大臣都跑了,只剩下嵇绍一保护皇帝。此时叛军将领要杀嵇绍,被司马衷拦下,他说:“吾吏也,勿害之。”,敌将说:“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于是敌将杀了嵇绍,血溅了司马衷衣服上,当敌将让他换衣服时,司马衷说:“嵇侍中血,勿洗也。”这是嵇绍血,不能洗去。司马衷用这种方式既表达对嵇绍的感情,又表示对皇太弟叛乱的不满。

    白痴能做出这种事?

    立长不立贤为什么是最合适最有利于稳定的继承人的方法,那是因为贤明没有一个标准,完全是人说了算,其中的可操作性太大了,难免会被人有机可趁。

    司马衷的白痴之名也是如此。司马衷被传出白痴正是卫瓘的女儿没当上太子妃之后!

    卫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仕官于曹魏,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

    卫家是河东世家,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就是嫁给了卫瓘的二叔卫仲道。

    司马衷被定为太子之后,太子妃的选拔也被安排上了日程。时领太子少傅卫瓘对此志在必得,却不料半路被人截胡。

    当年晋武帝为儿子选妃,可是费尽心思,千挑万选。开始他看上了老臣卫瓘的女儿。但皇后杨艳却因为和贾充的妻子郭槐关系不错,又加上郭槐给她献上了不少奇珍异宝,就竭力在晋武帝面前称赞贾充的女儿是如何贤淑大方,可作太子妃。

    晋武帝对杨皇后说:“卫家的女儿温厚贤德,貌美白皙;贾家的女儿凶悍丑恶,又黑又丑。这么一比,当然是卫家的女儿适合作太子妃。”于是,这位杨皇后搬出了她的大道理,道是选太子妃应该选德不选貌,贾家女儿虽然长得不那么漂亮,但品德绝对一流。于是皇帝耳朵一软,最终还是依了她的意思。

    爱女的落选,被卫瓘视为奇耻大辱,但也没有这个胆子去责问皇帝皇后,于是对司马衷的态度也发生了360度的转变,对其是越看越不顺眼,更是用断章取义使人误以为太子是白痴。

    要知道卫瓘在当时有一个很关键的职务-太子少傅。

    太子少傅是东宫官职,负责教***,可以说是太子的老师。

    卫瓘是司马衷的老师,那么从他嘴里说出来关于太子的话肯定就是真的了,于是司马衷的白痴之名背负了一生。

    太子妃贾南风,小名旹,是贾充和郭槐的女儿,于公元257年(甘露二年)出生。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贾充被任命到长安镇守,这令贾充十分忧虑,荀勖于是建议贾充嫁女儿给尚未娶太子妃的太子司马衷,藉婚事而令到出镇计划被搁置。

    经过皇后杨艳及荀勖等极力推荐,晋武帝司马炎最终同意让司马衷娶贾南风。公元272年(泰始八年),贾南风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妃。

    据史书载,贾南风不仅身材矮小,长相奇丑无比,还心如蛇蝎。

    贾南风的父亲贾充本是曹魏大臣,曹魏末期大权旁落给了司马昭。贾充能说会道,擅长溜须拍马,不久就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助司马炎成为司马昭的事业继承人,可以说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但贾充是个特级“妻管严”,被老婆郭槐用上乘的“驭夫之法”管教得服服帖帖的。还没出嫁的贾南风耳濡目染,就已经完全继承了其母的衣钵,加之自身奇丑有心理变态,算得上是那时世上的超级母老虎了!

    贾南风当上太子妃后,软弱的司马衷便被其完全掌控。

    贾南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帮司马衷巩固太子之位。

    随着外界传来太子是个白痴的笑话后,司马炎也认为太子司马衷并不聪明,不宜作储君,而大臣和峤等亦曾这样说过,于是司马炎特意试验他,召集所有东宫属官参加宴会,同时写了问题给司马衷作答。

    贾南风见问题后,知道司马衷必不懂作答,于是十分害怕,但东宫属官都参加了宴会,于是找来外面的人代答,答案大多都引据古义。给使张泓看后说:“太子不读书,但答题却引经据典,一定会被识破是代答的,倒不如按意思直接作答吧。”贾南风同意,并让张泓代答,而由司马衷抄写。

    司马炎看后十分高兴,儿子也不算太笨嘛,培养培养也是可以的嘛,更将司马衷的答卷给太子少傅卫瓘观看,意思就是你这个老师好好看看,别一天到晚说我儿子的坏话,我的儿子没那么白痴!

    卫瓘还不死心,趁着晋武帝司马炎在陵云台摆宴,假装醉酒,跪在武帝床前说:“臣有事想要说。”武帝问:“您想说什么呢?”卫瓘欲言又止,连续三次,于是只好用手抚床说道:“这个座位可惜了!”武帝才恍然大悟,说:“您真的喝醉了吧?”

第四百三十五章 生死存亡一

    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巩固了,贾南风的真面目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贾南风看见其他妃嫔有孕,竟然以戟打她们的腹部,令她们流产。司马炎知道后大怒,恰好金镛城落成,于是打算废掉贾南风,将她囚禁在金镛城。但充华赵粲、皇后杨芷和大臣杨珧都为贾南风求情,荀勖等人更是四处奔走去保着贾南风太子妃的地位,故此最终都没有成事。

    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又任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屡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西晋建立后,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兼侍中,领著作。累官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

    贾南风能被选上太子妃,能保住太子妃之位,其中都有着荀勖的身影。

    荀勖善于逢迎,被时人比作倾覆国家、搅乱时局的贰臣。但他为人谨慎,每有参预的国家大政,都闭口不言,不愿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中。是不是和著名的三国毒士贾诩很像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在高平陵事变中被诛杀。当时曹爽的门生、故吏没有人敢前往吊丧,唯有荀勖前往,众人于是也尾随其后。由此可见,荀勖是忠于曹魏的,那么其日后倾覆国家、搅乱时局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司马炎素来明白太子司马衷愚钝懦弱,恐怕以后给国家带来祸乱,于是派荀勖与和峤前往观察情况。荀勖回来后极力赞扬太子有德,而和峤却认为太子还是老样子,于是天下人尊敬和峤而鄙视荀勖。

    司马炎将要废黜贾南风时,荀勖与冯紞等进谏请求,贾南风才没有被废,当时议论的人都认为荀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

    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愚见。

    荀勖与贾充交好,岂能不知道贾南风狠毒善妒,掌控欲强烈,一旦遇上软弱无能的司马衷,将会祸乱天下?

    当贾南风暴露了本性,荀勖更是背负着一世骂名,也要为其保驾护航,简直判若两人。

    真相早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从高平陵事变中可以看出,荀勖不惜得罪司马氏,甘冒杀身之祸,也要祭拜曹爽,荀勖在内心是忠于曹魏的,那么贾南风会不会是荀勖布下的一步暗棋,来祸乱大晋的呢?只是荀勖怎么也不会料到,贾南风的威力是如此之大,直接将汉人拖入了万丈深渊!

    公元290年(永熙元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为帝,贾南风被封为皇后。

    司马衷虽然不是白痴,但是愚笨肯定是的,加上性格软弱,朝政完全被皇后贾南风掌控。

    贾南风要掌控朝局,不可避免地与身为外戚的杨太后之父太傅杨骏产生了冲突。

    于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之下,八王之乱拉开了帷幕,汉人的至暗时刻也即将到来!

    贾南风因杨骏的阻碍而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密谋诛除杨骏和废掉太后杨芷。贾南风又派李肇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求他们领兵讨伐杨骏,其中司马玮同意,于是请求入朝,杨骏不敢阻止。

    司马玮入朝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孟观、李肇等又指使司马衷下诏,诬告杨骏谋反,又派东安公司马繇领四百人讨伐杨骏,司马玮驻屯司马门。

    杨峻最先在府第中被杀,后又收捕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皆夷三族。

    贾南风后又因杨芷曾在布帛中写“救太傅者有赏”而称太后一同谋反,矫诏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徙于自己亦曾被囚禁之金墉城,第二年被活活饿死。

    诛杀外戚杨氏集团后,贾南风征召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录尚书事,一同辅政,又任命司马玮为卫将军,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贾南风则与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司马玮和司马繇一同干预国事。

    此时,因贾南风愈来愈暴戾,司马繇打算废掉她,但因司马亮指控司马繇意图专擅朝政而将他免官,并将他流放到带方郡,危机才得以解决。

    六月,贾南风看准了司马玮和司马亮不和,要司马衷罢免二人,后又矫诏命司马玮诛除司马亮和卫瓘两名辅政大臣。

    司马玮诛杀二人后,太子少傅张华派董猛劝贾南风顺道诛杀司马玮,贾南风听从并称司马玮矫诏杀害司马亮和卫瓘,从而令司马玮部下四散,司马玮被捕诛杀。司马亮、卫瓘和司马玮被杀后,贾南风得以专权,并树立党羽,例如任命贾模为散骑常侍,加侍中,张华为侍中、中书监。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历时三个月。

    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贾南风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于是被史上称为是西晋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的大屠杀的八王之乱第二阶段拉开了帷幕!

    公元299年(元康九年),贾南风假称当年在武帝丧期间曾有孕生子,因事情隐密没有对外宣布,并拿来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充当亲生儿子,要废掉司马遹,以韩慰祖作为太子,于是强行灌醉司马遹,让他在酒醉迷糊之中写下“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并与谢妃共要,刻期两发,勿疑犹豫,以致后患。茹毛饮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许当扫除患害,立道文为王,蒋氏为内主。愿成,当以三牲祠北君。”的字句。

    因酒醉而有一半的字不成字型,贾南风又修改了,最终将字句交给司马衷和各宗室,称司马遹谋反,最终废掉了他的太子地位,与三个年幼的儿子都囚禁在金墉城,又杀司马遹生母谢玖和司马虨生母蒋俊。司马遹的岳父王衍急忙奏请离婚,司马遹的妻子王惠风只好痛哭而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374/ 第一时间欣赏宋吹最新章节!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所写的《宋吹》为转载作品,宋吹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宋吹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宋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宋吹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宋吹介绍:
意外穿越,遭遇地狱模式开局,穿越福利迟迟不到,菜市口一日游即将开启,怎么办?
张安安表示自己还能再吹一会。宋吹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宋吹,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宋吹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