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TXT下载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全文阅读

作者:可乐要加糖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txt下载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2章 老师,我的这种情况正常吗?

    之前,蒋宏帮徐佑申请增加图书卡借阅上限的时候,图书馆馆长还以影响书籍流通为由,限制了徐佑的借阅时间。

    而这一次,图书馆馆长没有找任何借口,直接把徐佑的图书卡借阅上限提到了100本,连借阅时间也恢复成了正常的60天。

    徐佑这样的学生,理应有资格最大化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这样挺好的,像你看书看得这么快,一次借五十本书,还真不够你看几天的。图书馆的书,都快被你看完了吧。”

    “那还差得远呢,不过再过几年,我想看的书,应该真的要看完了吧。”徐佑认真回答道。

    接下来,彭俊给徐佑指明了一下接下来信息学的学习方向,推荐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课程,并给了徐佑几个信息学博士的课题。

    “太感谢彭老师了。我的好几个科研成果,都与信息学的知识关系很大。要不是因为彭老师您,我现在还不知道应该从何开始学起呢。”

    彭俊闻言了笑了笑,相比之前,徐佑真是越来越会说话了。

    “哪里,我也不过是稍微给你指点了一下方向而已,真正的知识,我可一点儿都没向你传授啊。”

    “方向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哪里都可以学。那老师,我就不打扰您了,等我把这些课程学完,做完那几个博士课题之后,再请您帮忙看一下哈。”

    “好的,这都没问题。徐佑,你不在我这儿借几本书再走吗?”

    临别前,彭俊又下意识的和徐佑客套了起来。

    话更一说出口,彭俊就后悔了。

    徐佑这次带的,可是能装100本书的升级版行李箱啊。

    “不用了,老师,就不麻烦您了。”

    毕竟彭俊这里不是图书馆,徐佑觉得,还是不能总在这里借书。

    能借到的书,就去图书馆借好了。

    借不到的话,就去东哥或是铛铛那里买。

    反正现在徐佑的钱也多到花不完,而且现在徐佑有自己的房子,有充足的地方可以放书了。

    一些常用的书籍,还是买来更好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徐佑的时间,主要都放在了信息学的学习上。

    在四级的学习状态下,徐佑的学习效率变得更加高效,很快就学完了一门门课程,看完了一本本书籍。

    系统界面的信息学学科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着。

    期末考试的成绩陆续出来了,徐佑依然是取得了多科满分,以及接近满分的成绩。

    在学院的排名中,徐佑继续高居榜首。

    而另一个好消息,是PRL那边,回复给了徐佑审稿意见。

    这一次的初审速度,比徐佑上一次投PRL要慢了一些。

    但当徐佑看到PRL审稿人的回复之后。

    却对此有些始料未及。

    “这次……都不用修改了吗?”

    原本,徐佑已经做好了修改论文的准备。

    这在徐佑多次的论文投稿中,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为了符合期刊的要求,以及解释审稿人的一些疑问。

    论文被打回修改,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这一次,PRL这边给出的意见,却是可以直接登刊了。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徐佑也马上和乔森取得了联系。

    “乔老师,PRL这边给出审稿意见,说是准备直接登刊了。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乔森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觉得非常的意料之外。

    像一些审稿比较快的情况,能够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审稿并登刊,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了。

    有些论文,从投递到登刊,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也是比较正常的。

    像徐佑这次的这种情况……

    乔森这么多年来,也是第一次听说。

    “说真的,这种情况不太正常,我从来没遇到过,也没听其他人遇到过。PRL的审稿还是非常严格的,投递人和审稿人之间,交换十几轮意见,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种情况,也只能说……”

    顿了顿,乔森继续说道:

    “这也只能说,你的这篇论文,实在是太过出色了。出色到他们也提不出什么审稿意见,只希望你的这篇论文早日登刊了。”

    听着乔森的话,徐佑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徐佑知道,在心流状态下,自己的大脑,可以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奇状态。

    最大化的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别人看不懂自己的这篇论文,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这之后,在PRL的下一期期刊中,徐佑的这篇论文正式登刊了。

    不仅如此,徐佑论文的题目,也在本期期刊的封面上出现了。

    看得出,PRL确实对徐佑的这篇论文非常的重视。

    但这一次,徐佑发表论文的消息,并没有在华夏引起太大的波澜。

    一方面是因为,徐佑已经发过多篇论文了。

    同样的消息,并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吸引网友们的眼球。

    另一方面,这次徐佑的论文,并没有发表在《Nature》和《Sce》上。

    大部分的网友,并不知道PRL到底是什么期刊,也不知道能在上面刊登论文,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发表在N、S、C上的论文,才是最为意义重大的。

    但在物理学术界,徐佑的这篇论文,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物理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徐佑的这个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

    “天啊,高温超导的机理已经被完整的解释了吗?这可能是近几年来物理界最震撼的成果了吧?”

    “没错,甚至把时间跨度再增加一些,这样的评价也是不为过的。我们距离了解超导的秘密,又迈进了一大步。”

    “接下来,发现超导体应该就变得更容易了吧。既然解决了高温超导体的机理,相信离发生室温超导也不远了。”

    “也不要这么乐观,解释机理和理论的应用并不是一回事儿。而且到底能不能找到常压下的室温超导体,谁也说不准呢。”

    “花了将近十米元,终于把PRL最新一起期刊给下载下来了。我大概看了一下,发现我根本看不懂,有没有大老能出来解释一下的?”

第193章 有些事情,我需要提醒你一下

    在哔乎上,关于徐佑解释了高温超导机理的话题,热度在不断的上升着。

    众多的业界人士,也纷纷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这时,有一位粉丝数不俗的科普博主,发表着自己关于这篇论文的见解。

    “论文我大概看了一下,具体的看不太懂,但大致总结的话,这篇论文完整的解释了非费米液体的各种现象,并结合到了量子多体理论等等。最终还用了一个通用的公式,去描述了高温超导的本质。如果整个理论完全正确的话,我觉得是可以入围诺贝尔物理学家的。”

    这位科普博主叫做包长平,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在多个物理学领域算是非常专业了。

    包长平的话,更加激起了大家对于这个话题的关注。

    “天啊,我们华夏真的要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了吗?”

    “之前不是已经有华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嘛?”

    “那不一样,虽然是华人,但那是在国外的科研环境中,才拿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属于华夏的荣誉了。只能说,我们华夏人是有这个能力的,但科研环境本身还是受到了限制。如果这次真的有机会拿诺贝尔物理学奖,那的确是意义非凡的事情。”

    徐佑还是跟以前一样,并不会关注这些网络上,关于自己的各种议论。

    有那个时间上网吃瓜,还不如看几本书来得实在。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徐佑的信息学学科水平,在不断的进步之中。

    不仅完成了所有彭俊推荐的课程的学习,也把那几个博士课题给做了一遍。

    彭俊再一次感叹着徐佑的学习速度之快,而这几个课题,徐佑也是做得非常不错。

    “徐佑,按照你现在的水平,都可以给你颁发信息学博士学位了。要是让那些博士知道,你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想。”

    虽然前后的时间跨度有一年多了,但徐佑真正用在信息学上的时间,也并没有很多。

    要不是亲身经历,彭俊是根本不会相信,有人会有这么高效的学习效率的。

    徐佑再次谢过彭俊,感谢彭俊对自己的指点之恩。

    对于徐佑来说,明确学习方向,确实是更重要的事情。

    完成了新一阶段的信息学课程学习后。

    徐佑重新审视了一下系统界面。

    发现自己的信息学学科水平,果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信息学:228→268↑】

    “按照彭老师的说法,我现在已经达到了信息学博士的水平。那超过268点的话,肯定就是在博士水平以上了。”

    这样一来,徐佑的数学水平,也一定是在博士水平之上的。

    而且,徐佑在解决那几个信息学博士课题时,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游刃有余的状态的。

    彭俊所说的博士,指的是蓟大博士的水平。

    这样看来,学科水平在250点左右,就大概相当于博士的级别了。

    临近过年,徐佑和陆知瑶一起,返回了盛城的老家。

    这一年,吴婧依然没法回家过年,徐佑还是和去年一样,等到吴婧回来,跟吴婧一起好好待了几天,才返回了学校。

    回学校之后,徐佑也开始准备新的课题了。

    徐佑的方向非常明确,发现新的高温超导体,争取是超导临界温度在195K以上的。

    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干冰作为制冷剂,大大降低制冷成本。

    对于超导体的应用来说,绝对是意义重大的。

    确定了新的课题方向后,徐佑和乔森一起商议了一下新课题的事情。

    “乔老师,新的课题,我想继续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争取能够突破原有的超导临界温度,找到超导临界温度195K以上的超导体。”

    听到徐佑的话,乔森的心情也激动了起来。

    “你的这个目标,确实是非常宏大啊。如果是之前,我甚至可能都不会同意你立这么大的课题。但在你提出完整的高温超导理论之后,这确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理论无法用于实际,理论的意义确实要大打折扣了。”

    除了让自己的理论,能够得到应用之外,徐佑也想通过寻找到新的超导体,进一步的去巩固自己的理论。

    毕竟目前为止,徐佑的这套理论也才处于刚刚提出的阶段,还没有被业界所完全认可。

    “徐佑,有些话我还是得提前跟你说一下。”

    这时,乔森的神情,突然变得更加严肃了起来。

    徐佑知道,乔森一定是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提醒自己。

    “嗯,老师,您说。”

    “像你之前的这套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论,在世界上公开发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理论的公开发表,有助于全世界一起去进行交流,帮助全世界的学术水平进步。这也是现代文明一直以来的规则。但如果是从理论到技术,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不夸张的说,你的这套理论,全世界也不会有多少人能够完全理解。而且,就算理解了,距离将理论发展到可以应用的技术,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的时间。”

    “但如果说,你真的发现了一种应用性非常好的新型高温超导材料,那问题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科技成果透露一点点,那很可能大家都会在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这种材料的制备技术。”

    听着乔森的话,徐佑也明白了乔森话中的意思。

    “明白了,乔老师,我会做好成果不能发表的准备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虽然徐佑知道,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讲,关于科学与技术的争论,是会影响到人类的进步的。

    但至少目前为止,徐佑还不能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一只白头海凋,在想方设法的阻止兔子长大。

    只有当兔子彻底骑在白头海凋之上,才可以去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听到徐佑的这句话,乔森的心里也非常感动。

    徐佑能够有如此的才华,已经足够让乔森感到敬佩。

    而徐佑的内心,又是纯正的鲜红色。

第194章 这次的项目等级完全不一样了

    乔森知道,徐佑完全可以选择去研究一些相对简单,也更容易获得成果和光环的课题。

    但徐佑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包括徐佑之前想要在《Nature》上退稿,包括徐佑参与到海岛计划,以及到肃州卫星发射中心实习的事情。

    可以说,徐佑选择的,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

    但在这充满荆棘的路上,徐佑却能够怡然自得,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这之后,徐佑开始了下一个课题的准备,并撰写着新课题的科研项目申请。

    有了之前的成功,徐佑相信,这一次的项目申请,应该会顺利一些。

    徐佑不知道的是,关于自己在PRL上发表有关高温超导机理的事情,内部已经做出过讨论了。

    本来,他们对于徐佑并没有抱有如此大的信心。

    毕竟再怎么说,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能够在《Nature》、《Sce》上发表论文,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虽然徐佑的未来一定是十分光明的,可谁也不会把现在的徐佑,就当作中流砥柱去看待。

    但在徐佑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他们知道,事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个理论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

    而科研圈子的人,知道徐佑已经逐渐接近,去发现超导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了。

    这个理论诞生的意义,是远比偶然间发现几个超导体要大得多的。

    在收到徐佑新的项目申请之后,内部并没有决定去批准徐佑的这个申请。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徐佑会发现新的、超导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材料出来。

    只是,他们觉得,这个项目的开展,应该更加详细的去筹划了。

    这一天,乔森联系徐佑,让徐佑来办公室一趟。

    见到乔森,徐佑问道:

    “乔老师,项目申请已经有回复了吗?”

    “徐佑啊,这次项目的等级,可能要不同了。我们要在蓟京开一个会,详细的讨论这个事情。”

    听到乔森的话,徐佑也有些始料未及。

    想了想,徐佑说道:

    “乔老师,这次不会也是像海岛计划那样,成为一个保密项目了吧?”

    “可能没有海岛计划的规模那么大,但性质估计是差不多的。”

    相比量子计算机,超导材料并不需要涉及到那么多不同的领域。

    但从意义上来讲,可能比量子计算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更加深远。

    到了会议的时间,乔森带着徐佑,来到了开会地点。

    这一次会议的规模,相比海岛计划那一次,确实要小了很多。

    除了乔森和徐佑之外,蓟大并没有其他人受邀参与进来。

    而在与会人员之中,徐佑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来自于菁华大学的费清教授。

    费清教授是做纳米材料的专家,看得出,这次的会议,主要还是与凝聚态物理以及材料领域相关的。

    费清和乔森并不熟,但却认出了徐佑。

    “徐佑,你来了啊。”

    “费教授好!”

    徐佑注意到,乔森并没有和费清打招呼,便顺势介绍了起来。

    “乔老师,这位是菁华大学的费清教授,纳米材料专家,之前我在王老师那里做课题时,有幸去过费教授的实验室。这位是乔森教授,蓟大凝聚态物理实验室是负责人,是我的直系领导。”

    被徐佑这么介绍,乔森和费清也微笑着握起手来。

    乔森也没想到,徐佑的圈子竟然这么广,连自己不认识的菁华教授,徐佑都会认识。

    既然是在一个会议室中开会,以后难免会进行合作,早点认识一下肯定是好的。

    待与会人员到齐之后,一位老者进入到了会议室之中。

    乔森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位老者的身份。

    “竟然是邢书平院士。”乔森小声说道。

    邢书平是华夏金属学及材料科学的专家,华夏工程院院士,他的多项科研成果,被应用到华夏的各个工业领域中。

    他的成就,并不是在期刊上发多少篇论文可以去形容的。

    可以说,是华夏真正的国宝级材料大师。

    邢书平在这个年纪,还能亲自出来主持会议,看得出上面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

    徐佑并不清楚邢书平的长相,但听到乔森提到邢书平的名字,徐佑还是马上回想了起来。

    说起来,徐佑知道邢书平,还是因为徐洲的缘故。

    徐洲的研究领域,和邢书平非常接近。

    一直以来,邢书平都是徐洲的榜样,是徐洲在材料之路上的楷模。

    到了会议开始的时间,邢书平将会议室的门关上,开始了会议。

    “首先,感谢大家能够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在座的各位,都是华夏在材料领域,以及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专家了。”

    邢书平虽然年纪很大,但讲起话来中气十足,看得出身体状态还是比较不错的。

    “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吧。这一次,把大家叫到这里,就是想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有关新一代高温超导体材料的事情。”

    听到邢书平的话,大家一下子都领悟了过来。

    此时,在座的各位,都下意识的把目光落在了徐佑的身上。

    他们都知道,就在之前,徐佑在PRL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阐释了高温超导的机理。

    这样看来,这次的会议,很可能是以徐佑为核心的。

    但在会上,邢书平并没有特意点到徐佑的名字,对于徐佑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论,也只是稍稍提及了一下。

    似乎并没有把徐佑当作会议的核心人物去看待。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有志于去探索新一代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为行业顶尖专家的义务了。”

    其实,来到这里参与会议,就基本等同于,选择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

    大家自然不会对此有什么异议。

    和海岛计划一样,这一次参会的全体人员,也都签订了一份保密协议。

    “之后我们会确定项目的计划,分配给大家对应的任务安排。那今天就先到这里,等下次会议开始,我再联系大家。”

    结束了会议之后,众人依次离开了。

    乔森和徐佑也要离开,这时,邢书平向二人走了过来。

第195章 徐佑,我怕有人不服你

    “乔教授,徐佑,二位先稍等片刻。”

    突然被邢书平叫住,乔森和徐佑都有些意想不到。

    “邢院士,是还有什么事情吗?”

    “没错,二位请跟我来。”

    说着,邢书平领着乔森和徐佑,来到了另一个房间之中。

    这个房间比之前的会议室要小很多,但看房间中的布置,要更加讲究一些。

    “二位请随意坐吧。小刘,去帮我泡壶热茶。”

    这个时候,气氛突然不一样了起来。

    本来,徐佑和乔森单独被叫到这里,徐佑就觉得有些不寻常。

    而邢书平竟然还要泡茶,不仅说明氛围开始变得不同,这次的对话,时间恐怕也不会很短。

    “乔教授,徐佑,我把二位单独留下来,是有要事要跟二位商谈。”

    见到邢书平那严肃的样子,乔森和徐佑的神情也都变得更加郑重了起来。

    “乔教授,您应该是明白的。这一次,整个项目的核心,就是徐佑。”

    邢书平的话确实在乔森的意料之中。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刚刚邢书平的一系列举动,乔森早就看出了一些端倪。

    徐佑并没有乔森那样的阅历,对于邢书平的话感到非常的意外。

    明明在刚刚的会议上,邢书平连徐佑的名字都没有提过。

    “徐佑,你的才华,是母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让你作为名义上的项目领头人,难免会有人心有不服。你的年龄确实太小了,让那些六七十岁的教授们,按照你的指挥去行动,他们未必会很情愿。”

    被邢书平这么一点破,徐佑一下子就领悟了过来。

    “原来,邢院士刚刚在会上没有提及我的名字,是有意为之啊。”徐佑心说道。

    徐佑换位思考了一下,确实在会议上如果过分的提及自己,并不是太合适。

    让那么多教授,围着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转,换谁都会难为情的。

    邢书平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徐佑的一种保护。

    “徐佑啊,关于你的这套理论,我们找了很多专家一起分析。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只明白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相信这并不是因为我国的专家能力太差,而是你理论中的内容,很多都表述得太过简略了。”

    徐佑闻言也点头道:

    “是的,邢院士,因为PRL上的文章,对文章的字数要求限制得很严格,很多内容我也只能简略去写了。要不然的话,说不定得写几万字,才能把理论大致说明一遍。”

    这种感觉,就好像在做一道压轴题时,解析直接给了几个式子,中间过程全部用“显然”、“易得”等词语去表述。

    这也是那些国外的专家,也无法理解徐佑论文中大部分内容的原因。

    当然,有些部分,徐佑也是刻意写得比较简略。

    如果可以的话,徐佑还是希望,在论文中无法表现的东西更多一些。

    “徐佑,关于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你现在有什么明确的思路吗?”

    徐佑闻言摇了摇头。

    “明确的思路,目前确实没有。说实话,连我自己现在也很难去很好的应用这套理论,这套理论目前还仅仅停留在解释高温超导的机理而已。但我相信,距离发现超导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应该也不会太远了。”

    寻找高温超导体,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茫然的去寻找一颗星星一样艰难。

    而当你确定一个目标区域后,至少寻找的范围,被大大的缩小了。

    “徐佑,我们都知道你非常厉害,但像这种重大的课题,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比不上一个团队的力量的。之后初步的计划,我们想让你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关于这套理论的想法。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你的这套理论,相信会为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提供更大的帮助的。”

    “可以的,邢院士。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里面的很多内容,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的。”

    徐佑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就像在肃州卫星发射中心时,徐佑也仅仅对发动机的降温系统,做出了一些改良。

    试车能够成功,仍然是整个团队的功劳。

    “这是当然的,就连大学的一门课程,都需要几十个学时才能学完,更何况是你的这个深奥的理论了。时间上我们不必操之过急,一定要把步子走扎实了。”

    这时,被邢书平称作“小刘”的人,将一壶沏好的热茶端了上来,并为三人每人斟上了一杯茶。

    想起上一次被赵为佳的茶烫到的事情,这一次徐佑喝得格外的小心。

    接下来,邢书平又和徐佑讨论了这个项目中的一些细节,并做出了今后的规划。

    “徐佑,名义上我还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但你要知道,你才是项目实际上的核心。我的年纪大了,脑袋肯定比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就剩下经验和资历了。”

    邢书平的话非常谦虚,徐佑知道,等到自己倒了邢书平这个年纪,可能都不会有这么好的精力,去做什么重要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不过,徐佑明白,邢书平的主要意思,是让自己一定要担负起项目中的重任。

    “邢院士,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为项目做出更多贡献的。”徐佑郑重说道。

    “徐佑,关于选择新一代超导材料的方向,已经确定了吗?是稀土系,铋系,铊系,汞系,还是其他的什么材料体系?”

    这四种高温超导体,是目前四种主流的高温超导体。

    另外,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都含有铜和氧。

    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铜氧基超导体。

    “目前来讲,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我有一种感觉,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可能会突破这四种体系。”

    其实,就像徐佑之前发现的金属原子簇高温超导体,也是不在这些主流高温超导体的范围内的。

    虽然在超导临界温度上并没有突破,但却给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在方向上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而像氢基超导体这种,高压下的高温超导体,同样在徐佑的考虑范围之中。

    “正好,我们的材料专家们,也不只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基本上各种材料方向都包含在内了。有这样的一个团队,相信一定会为你的研究提供重要帮助的。”

第196章 你就是那些教授们的老师

    按照上面的意思,徐佑负责寻找新的高温超导材料的方向,而这些材料专家们,则负责材料的制备工作。

    可以说,这个项目就是为徐佑而量身定制的,这些材料专家们,也是特意为徐佑配备的。

    但徐佑却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邢院士,我也只是团队的一分子,项目想要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为团队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听到徐佑的话,邢书平也笑了笑。

    虽然徐佑没有明说,可邢书平也明白了徐佑的意思。

    徐佑会担负起项目的重任,同时也不会去过分的显露自己。

    这也正是邢书平理想中徐佑的定位。

    “那徐佑,接下来你就好好准备一下,如何能让大家尽可能的理解你的这套理论吧。在超导的领域,你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反正你今后如果要留校的话,也是要进行教学的,提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也是不错的。”

    想到自己要在一群教授面前讲课,徐佑还是觉得,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之前在肃州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徐佑即使只是在那些领导和专家面前发言,就已经够紧张的了。

    这些教授的资历,徐佑可是完全比不了的。

    当然,徐佑自己也清楚。

    在对于超导的理解上,自己的确有资格胜任老师的职位。

    想到这,徐佑突然说道:

    “邢院士,可以让其他材料专家,也讲解一下自己的一些理论成果思路吗?材料这块儿我的学识非常浅薄,如果能跟各位材料专家们学到知识,相信对于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嗯,你的这个提议很好。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理论教学改成学术交流了,大家面子上也更能过得去。当然,徐佑,你的时间需要占得多一些,毕竟不能只有你一个人才理解你的理论,这样的话,其他材料专家们,就无法提供给你更多的帮助了。”

    “明白,邢院士,我会好好准备的。”

    回去的路上,乔森在和徐佑叮嘱着,之后学术交流上的一些事情。

    “徐佑,我还是提醒你一下,跟那些教授们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放好自己的姿态。大家对于你的能力肯定是没有疑问的,但面对一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年轻人的教学,他们肯定是不会习惯的。表面上谁都不会说什么,至于心里怎么想的,那就不清楚了。想要跟那些教授们好好相处,还是尽量让他们心里舒服为好。”

    “明白了,乔老师,我会注意自己的姿态的。”

    回到学校之后,徐佑开始做起了理论讲解的准备。

    在学术交流中,PPT是必不可少的。

    徐佑打开电脑,找到了自己投递PRL这篇论文修改前的原稿。

    原稿徐佑是用中文写的,字数也比较多,达到了两万余字。

    这一版的论文,将很多理论中的细节,更好的展现了出来。

    既然目的是让其他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理论,徐佑肯定不能再像投递给PRL一样,将大量细节省略掉了。

    而除了制作PPT之外,徐佑觉得,更重要的事情,还是如何去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如果仅仅是念PPT,那么整个学术交流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PPT只是一个展示媒介,徐佑希望能够在这个学术交流会中,以第一视角去讲述自己的理论,这样也更容易让他们能够代入。

    那些论文中所有的细节,都被徐佑牢牢的记在了自己的大脑中。

    在这之后,邢书平组织大家,定好了每次的项目学术交流时间。

    因为每名教授的事情都非常的繁忙,想要定出对于每个人都合适的时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因为这个项目的意义十分重大,大家也都积极的协调时间,优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到了项目学术交流的第一天,所有项目成员纷纷到场。

    作为名义上的项目领头人,邢书平来到了前面,组织起了本次的学术交流会。

    “这次学术交流会,大家全程保持手机静音,禁止录制视频和拍照。所有在会上听到的内容,也不可以对外传播。”

    这也是学术交流会特意在线下举办的原因,能最大化的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高温超导的机理,现在我们让徐佑先分享自己的理论成果。”

    徐佑来到了台上,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教授们本身对于徐佑的这套理论都非常感兴趣,听得也都非常认真。

    这一次,徐佑也只是刚开始稍有一些紧张而已,很快便进入到状态之中,消除了紧张的情绪。

    有了在肃州卫星发射中心发言的经历后,徐佑对于在这种公众场合发言的事情,不再像之前那么抵触。

    更何况,徐佑对于这套理论非常的熟悉,讲解起来,也不会有一丝生疏的地方。

    在讲解的过程中,徐佑会尽可能照顾到下面所有的听众。

    徐佑知道,很多教授并不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对于有些专业性的词汇可能并不理解。

    徐佑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讲述理论中的各个细节。

    听着徐佑的讲解,大家不禁对徐佑刮目相看。

    他们之前也并没有怀疑徐佑的能力,只是没想到,徐佑能够把他的理论讲得如此的通俗。

    不论大家是否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都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徐佑所讲解的内容。

    而面对教授们的提问,徐佑也是对答如流,完全没有卡壳的时候。

    “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简单啊!”邢书平感叹道。

    邢书平也坐在下面,全程听着徐佑的讲解。

    作为材料学的专家,邢书平确实对很多凝聚态物理的知识不是很了解。

    但徐佑能够将自己如此晦涩的理论,用这么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出来,足以看出徐佑的功力。

    果然,这个年轻人,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在徐佑结束了自己的讲解之后,大家对于徐佑的这套理论,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197章 寻找超导体的新方法

    “这种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回到座位上之后,徐佑回味起了刚刚的这段过程。

    能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理论,也是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方式。

    而通过刚才的这一段讲述,徐佑对于自己的这套理论,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乔森冲徐佑点了点头,对徐佑刚刚的表现表示着认可。

    作为凝聚态物理的教授,乔森很好的理解了徐佑刚刚讲述的内容。

    虽然这些内容,在徐佑的整个理论中,只占据了一小部分而已。

    但乔森也能够感受出,徐佑的这套理论确实是意义非凡。

    而在面对下面这么多资历深厚的教授,徐佑仍能镇定自若的进行讲解。

    这种表现,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甚至乔森自己,也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

    另外,徐佑在姿态的拿捏上,也是做得恰到好处。

    既不会显得高傲,也不会显得自卑。

    完全可以用“不卑不亢”去形容。

    接下来是时间,其他的几位教授,也陆续来到前面,讲解着自己的一些学术成果。

    有的教授讲得确实非常精彩,也有的教授讲起来就比较沉闷。

    但徐佑都在听取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少新的知识。

    这样的学术交流,持续了一段日子。

    大家对于徐佑的理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徐佑的材料学知识,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经过认真的商讨之后,项目开始进行规划。

    每位教授需要负责的工作,陆续完成了分配。

    大家将朝着各个可能发现新的高温超导体的方向去探索。

    而徐佑,却没有被限定任何的某个方向。

    对于寻找高温超导体,徐佑有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路。

    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之后,徐佑开始了这个思路的准备。

    通过这些天与各位专家的交流。

    徐佑进一步的了解了各种材料的性质。

    这样一来,徐佑便可以更好的通过软件,去模拟各种各样的材料了。

    “如果能够利用软件建模去寻找超导体的话,那一定会是一个效率更高的方式。”

    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匪夷所思。

    但其实,在帮助徐佑合成新的金属原子簇时。

    软件建模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要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彷真度。

    软件彷真模拟,便会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这些天来,徐佑对于自己的那套高温超导体理论,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套理论,能够很好的帮助徐佑进行软件建模的工作。

    在信息学的学科水平,达到信息学博士的水准之后。

    徐佑对于软件建模的工作,也更加游刃有余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

    徐佑已经可以做到,当输入元素的种类、每种原子的数量、原子间的结合方式等信息后,达到预测分子具备超导的概率这样的作用。

    如果分子的超导概率极大,还可以预测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

    通过验证,徐佑的这套软件建模,整体上预测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在这之后,徐佑继续扩大着数据量,通过各种物质的实际信息与预测信息相对比,修正误差,进一步的提升软件预测准确率。

    看到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9%以上,徐佑的心情十分的兴奋。

    “果然,信息学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确实太大了啊!”徐佑感叹道。

    徐佑恨不得现在就送彭俊一副锦旗过去,以表示对彭俊的感谢。

    这样一来,只要能够确定一种分子的分子式以及分子结构,那就可以先通过软件去预测超导,不必在一一的测量了。

    对于超导物质的发现,绝对是革命性的一个成果。

    但很快,徐佑也冷静了下来。

    “虽然建模程序做出来了,但是,需要验证的数据量,确实是太大了。”

    现在,摆在徐佑面前的,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

    每一次的模拟,徐佑需要在100多种化学元素中,抽取几种元素,并确定每个原子的数量,原子之间的结构方式等等信息。

    这样一来,需要测量的物质种类,可以说是近乎无限的。

    这样庞大的数据量,甚至比围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棋局数量还要多得多。

    连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算。

    “怪不得高温超导体那么难发现。如果不能确定高温超导体的范围,这真的比大海捞针还要困难。”

    即使真的存在常压下的室温超导体,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将其找到。

    想到这,徐佑决定,还是要先将几个条件的范围缩小一下。

    “先选取几种最有可能构成超导体的元素,将每种原子的数量限制在200个之内……”

    像目前已知的常压下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就是Hg12Tl3Ba30Ca30Cu45O127这种奇怪的分子式。

    徐佑大致估算了一下,在缩小条件范围之后,所有组合的可能性个数。

    “数量还是太过庞大了。普通计算机肯定是无法完成计算的,看来又要用到超算了。”

    徐佑估摸着,用这个方法去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的话,光是用在超算电费上的支出,就绝对非常不菲了。

    但相比之下,这应该是最快捷的一种方式了。

    如果一种材料一种材料的去合成、测量的话。

    不仅制备成本同样不低。

    消耗的时间也是远远更多的。

    想到这,徐佑找到乔森,和乔森说明了自己的这个新思路。

    “利用软件彷真模拟,去预测超导体吗?还真是一个新颖的思路啊。”

    而当乔森仔细的去查看徐佑的这套模型,并输入了一些物质去验证后。

    发现徐佑的这个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确实是非常的高。

    “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果啊!”

    单单这样的一个软件模型,其价值都是很难估计的。

    但通过与徐佑的进一步交流后,乔森也认识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

    “确实,所有可能出现的分子结构,数量实在是太过庞大了。想要一一去验证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老师,我想先划定一个大概的范围,先选取几种最可能的元素进行验证。虽然这样的数据量也非常庞大,但利用到超算的话,还是可以完成计算的。”

第198章 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听着徐佑的话,乔森也点头表示肯定。

    “没错,利用到超算的话,确实可以极大的提升计算效率。”

    当今世界上,计算速度顶尖的超算,每秒钟的计算速度,是可以达到数以亿亿次的。

    这样高效的计算效率,也正符合徐佑的需求。

    这一次,徐佑也不需要再去求助王相武,来蹭到超算了。

    毕竟这一次所需的电费,肯定不止上次那么简单。

    以邢书平的能力,肯定是有用到超算的门路的。

    乔森在和邢书平说了徐佑的想法后,邢书平再次邀请徐佑和乔森见面详谈。

    到了邢书平的办公室,邢书平又是以好茶招待着徐佑和乔森。

    “徐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思路!能将软件建模应用到寻找超导体的工作中,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邢书平的神情非常激动。对于阅历如此丰富的邢书平来说,已经很少有事情会让邢书平这么激动了。

    这个时候,邢书平真的有找到新的、临界温度更高的高温超导体的希望了。

    “邢院士,在测试的过程中,软件模拟预测的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但因为数据量过于庞大,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用到超算来帮助计算。”

    “嗯,这个没问题,我会帮助联系的。当然,在这之前我们需要针对超算,对于程序进行优化,并预估一下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只要方桉是可行的,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完成这个方桉。”

    在这之后,邢书平利用自己的关系,找到了超算中心的负责人,大家一起商议了一下使用超算进行计算的各种事宜。

    徐佑这边还需要针对超算的系统,进行软件程序的优化。

    而这对于现在的徐佑来说,也是在徐佑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完成了软件在超算中的测试后,第一批的计算正式开始了。

    虽然第一批只是选取了几个基本的元素,且每种原子的数量也限制得比较少。

    但因为数据量依然很大,即使利用到超算去计算,仍需要较长的时间,耗费的电量也是极其巨大的。

    当然,因为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很多费用都被减免了下来。

    而当收到计算之后的结果后。

    徐佑、乔森、邢书平都是感到非常的震惊。

    “竟然算出了几百种超导物质!”

    这些被认为具有超导性能的物质,都是在软件模拟中,被预测能够超导的概率超过99.99%的物质。

    如果软件的彷真度确实非常高的话。

    这无疑会是一个震撼全世界的大新闻。

    之前的时候,即使发现一种超导物质,都足以在顶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了。

    如果把这几百种超导物质,每一种都发一篇论文的话。

    完全可以把好几期的《Nature》都给包下来。

    当然,相比所有参与到计算中的,数以亿计的物质种类来说。

    发现几百种超导物质,也不算是非常稀奇的了。

    除了发现这么多新的可能具备超导性质的物质之外。

    在它们后面,也都标明除了预测的超导临界温度。

    其中,有的比较低,已经接近绝对零度。

    有的比较高,达到了几十K,甚至100K以上。

    “几百种超导物质……真的是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啊!”

    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们一时都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了。

    如果只预测出一种或者几种的话,那其实都很简单。

    直接去制备这几种物质,然后检验它们的超导特性就可以了。

    可是,几百种物质的话,想要全部制备出来,并进行测量,所需要的工作量也是极其巨大的。

    徐佑倒是很快冷静了下来,开始寻找起这些可能具备超导性质的物质中,超导临界温度最高的一个。

    “邢院士,乔老师,你们看,这里有一个150K的!”

    顺着徐佑的手指看去,两人都看到了这种分子式十分复杂的物质。

    相比已知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最高,达到138K的那个铜氧化物,分子式还要更复杂一些。

    但超导临界温度,却提高了12K之多。

    “邢院士,我的建议是,先挑那几种超导临界温度最高的物质,尝试着进行制备。如果制备成功后,就可以进行超导性质的测量,来验证我们这个软件模型的准确度。如果前几种不容易制备的话,我们再按照超导临界温度的排序,进行递补。”

    徐佑知道,即使软件模拟的准确率足够高,也并不代表这些分子结构是能够合成出来的。

    距离超导临界温度的突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邢书平将选取出的几种物质,分配给各个材料专家,进入到材料的制备工作中。

    徐佑对于材料的制备并不专业,但出于学习的目的,徐佑还是积极的参与到材料制备的工作中去。

    像这种未知的原子数较多的材料,制备起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制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让这项工作的进展速度有些缓慢。

    而在这个期间内。

    徐佑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

    “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

    看到邮件的发件人后,徐佑搜索起了这个组织。

    这是一个由米国科学院等机构,发起的一个学术组织。

    其目的,是促进华夏与米国学术团体间的学术交流。

    之后,徐佑看起了邮件中的内容。

    邮件中主要表达的,是想邀请徐佑去米国进行学术交流,希望徐佑能够详细的讲解自己的那套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论。

    徐佑并不知道,这是否真的是那个组织向自己发来的邀请。

    但不管怎样,徐佑的肯定是会拒绝这个邀请的。

    这个时候让徐佑去米国……

    且不说会耽误项目的进程。

    要是真的去一趟,能否回得来都是一个问题。

    徐佑也没有急着回复邮件,而是先将这个消息,通知给了乔森。

    “乔老师,我收到了一封邮件,是由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发来的。”

第199章 我在想,应该怎么拒绝他们

    听到徐佑的话,乔森也感到有些意外。

    “他们居然给你发邮件了?给我看看!”

    在仔细察看邮件的信息后,乔森的表情有些微妙。

    “乔老师,这真的是来自于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邮件吗?”

    乔森点点头道:“没错,确实是那个学术组织。能被他们主动邀请,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是对你的一种极大的认可。”

    这样看来,米国的学术组织内,对于徐佑的这套理论,也是非常的重视。

    另外,这也能够说明,即使是米国的那些专家,很可能也无法很好的去理解徐佑的那套理论。

    确实,要不是近距离听徐佑的讲解,连乔森也看不懂这套理论中的多少内容。

    乔森的能力,虽然可能比不上个别米国顶尖专家。

    但差距也不会那么的大。

    这只能说,在理论本身如此复杂,且理论表述如此简略的情况下,想要理解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别说,去拿着这套理论进行应用了。

    不过乔森也清楚。

    要是徐佑不把这篇论文发到PRL上,得到多位顶尖专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学术圈取得重大反响的话。

    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这个项目,也不会受到国家如此的重视。

    “徐佑,这个事情,你是怎么考虑的?”

    乔森没有急着帮徐佑做出决定,而是先询问了一下,徐佑自己的想法。

    “乔老师,我在想,应该怎么拒绝他们。”

    听到徐佑的回答,乔森也不禁笑了出来。

    果然,面对这样的诱惑,徐佑还是和之前一样冷静。

    要是换做其他的学生,在收到这种级别学术组织的邀请后,没准已经开始订去米国的机票了。

    “没错,拒绝也是一个学问。毕竟你以后免不了继续向米国的期刊投递论文的,还是要和他们的学术圈搞好关系。拒绝的理由一定要充分,要对方能够接受,且不会有任何的意见。”

    接下来,乔森指点了一下徐佑,如何委婉的拒绝他们的邀请。

    在这一点上,乔森还是比徐佑更具经验。

    这就是一位老教授组织语言的艺术。

    ……

    大洋彼岸的米国。

    塞奇·卡马拉焦急的等待着徐佑的回信。

    这一次,想要通过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去邀请徐佑,来米国进行交流,就是卡马拉的建议。

    西红柿小说

    之前,卡马拉还自信的以为,自己能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徐佑的这套理论。

    但事实证明,想要完全的理解这套理论,并不是靠时间的累计,就可以做到的。

    其中的多处细节,直到现在,卡马拉仍然是一头雾水。

    那些“显然”、“易得”、“易证”、“不做赘述”等等词语,实在是难倒了卡马拉。

    明明是一些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去表述呢?

    卡马拉恨不得现在就见徐佑一面,向徐佑当面问清这些问题。

    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连续问个几天几夜,卡马拉都不会感到厌倦。

    这时,卡马拉突然收到了来自于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的消息。

    “徐佑终于回复了吗?”

    可当卡马拉兴致勃勃的想要看到徐佑接受邀请的消息时。

    却遗憾的发现,徐佑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因为学业的原因无法到场?唉,还真是遗憾啊。”

    徐佑在回复中的语气非常诚恳,并没有一丝故意拒绝的样子。

    卡马拉也没有多想,只以为徐佑真的是因为这些原因,无法来到米国。

    “既然如此,有机会我就去华夏拜访一下徐佑吧。”卡马拉想道。

    在这个年纪,卡马拉并没有什么发现新的高温超导体那样的追求。

    卡马拉只想彻底的理解徐佑的那套理论。

    如果毕生也无法理解它的话,卡马拉会感到终生遗憾的。

    ……

    在徐佑婉拒米国华夏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邀请后不久。

    那边也再次向徐佑回复了新的消息。

    大概的意思是,对徐佑无法前来表示遗憾。

    等以后徐佑有时间的话,随时欢迎徐佑过来参与学术交流。

    徐佑并没有这种的意愿,但在书面上,还是很礼貌的感谢了对方的邀请。

    这段时间以来,项目组的材料专家们,仍然进行着紧张的材料制备工作。

    这些材料专家,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比徐洲要强很多。

    徐佑虽然无法在材料制备上帮上什么忙,都仅仅通过这些天在他们实验室的实习,也学到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

    终于,在历经重重困难之后。

    第一个新的、可能具备高温超导性质的材料,被成功的制备了出来。

    在软件彷真模拟的预测中,这种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达到了150K。

    这样的温度,虽然还是不足以利用干冷制冷来获得超导的状态。

    但如果真的如同软件模拟预测的那样,那可是创造了新的常压超导临界温度的记录。

    更重要的是,也能够验证徐佑这套模拟系统的实用性,并用于接下来的超导体的寻找。

    “接下来,就准备进行材料的超导性能测试吧。”

    这一项工作,是乔森和徐佑的专业领域。

    乔森和徐佑带着材料,回到了蓟大的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准备进行超导性质的测量。

    为了第一时间见证这成功的时刻。

    邢书平院士,以及其他的多位教授,也一起前往了蓟大的凝聚态物理实验室。

    这一次,依然是单调乏味的测电阻工作。

    但其背后的意义,却不是简简单单的测电阻能够衡量的。

    徐佑和乔森,都是一脸郑重的表情,对每一个简单的步骤,都不敢轻易的放松。

    “开始准备降温吧。”乔森说到。

    因为预测的超导临界温度比较高。

    使用液氮,就完全可以达到所需要的温度条件。

    做好一切的准备之后,徐佑开始对系统进行降温。

    此时,在与系统连接的计算机上,可以同步显示系统的温度,以及材料的电阻。

    刚开始,随着温度的降低,材料的电阻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化。

    但是,当系统的温度降低到150K左右时。

    材料的电阻,突然出现了急剧降低的现象。

第200章 我们可以认为,它的电阻为0

    看到电脑屏幕中,材料的电阻数据曲线出现跳水的那一刻。

    大家都明白,这代表了什么。

    “材料的电阻测量值,已经低于10^-25Ω了。我们可以认为,它的电阻为0。”

    介于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乔森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尽量不在这些话中表现出什么主观情绪。

    即使这样,大家也都能从乔森的话中,感受到乔森的激动之情。

    “找到了,我们创造新的超导临界温度记录了!150K!”

    邢书平并不想去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这一刻,是值得大家去庆祝的。

    这么多天来,从成立项目,到学术交流,到超导材料的寻找,再到材料的制备。

    整个过程的艰辛,邢书平是非常清楚的。

    这条路,确实是太难走了。

    但当大家看到成果的那一刻,那激动的心情,却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

    这让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些天来的辛苦是值得的。

    此时,徐佑的心里也非常的激动。

    从开始接触超导体,到发现多种新的超导体,到研究高温超导的机理,再到创造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的记录。

    这一路以来,徐佑在上面付出的心力,是难以估量的。

    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徐佑确实配得上整个团队的中流砥柱。

    即使徐佑在团队中,没有什么太高的头衔。

    但这毫不影响徐佑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徐佑,你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连米国科学家都做不到的,你做到了!”

    “这可是常压下的超导临界温度,不含任何水分的!”

    “而且这也只是第一批寻找的材料而已,接下来,我们一定还可以继续突破的!”

    这些年长徐佑几十岁的教授,现在对于徐佑的能力,都是彻彻底底的折服了。

    就算让徐佑作为项目负责人去安排任务,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

    这可是放眼全世界,都无人做出的成果啊!

    就算徐佑年龄小了一些,又能怎样呢。

    待大家将心中的情绪释放出来后。

    邢书平将大家组织到一起,说道:

    “今天的实验成果,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当然,今天的成果,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很大距离。之后我会将我们的最新进度向上汇报,等待上级的批示。大家回去可以休息几天了,等之后我们再统一讨论,制定接下来的计划。”

    上级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内部迅速对于这个消息进行着讨论。

    首先,项目肯定是要继续做下去的,而且可以继续加大投入了。

    这么快就实现了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的突破,这个项目的上限很可能是非常高的。

    这样的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价值也会非常大。

    而通过这一阶段性的成功,徐佑的能力再次得到了认可。

    相信从这之后,不会有人因为徐佑的年龄问题,而对徐佑有什么偏见。

    另外,内部关于这个消息是否要对外公布,也进行了一番讨论。

    最终,大家分析了两种选择的利弊,做出了统一的决定——

    对外公布消息。

    但是,消息的文字量,要尽可能的少,不会透露任何详细的信息。

    仅仅一天的时间后,邢书平就重新召集大家,一起召开了紧急会议。

    原本他们还以为,等待上级做出批示,起码得几天的时间。

    这一次批示的速度如此之快,足以证明内部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

    项目成员到齐之后,邢书平开始主持起了会议。

    “我今天收到上级的批示,项目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现在我说几个主要的事情。”

    “第一个事情,关于寻找新的高温超导体这个方向,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150K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远远不是终点。”

    听到这个消息,徐佑的心里也深深的表示认可。

    徐佑对于项目的预期,至少是找到195K以上的超导体。

    虽然从138K到150K,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但却无法改变冷却剂的类型,依然需要使用液氮作为冷却剂。

    因此,也只能节省一点成本,无法做到质的改变。

    195K,则是下一个阈值点。

    达到了这个阈值点后,就可以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才是质的改变。

    “第二个事情,关于材料制备这块。虽然150K的材料,我们已经完成了合成,但距离应用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接下来,我们材料领域的专家们,需要攻克材料的成型制备工艺,目标是能够做成连续的线带材料。”

    这一点徐佑之前倒是没有考虑太多,不过听完邢书平的话,徐佑也很快明白了过来。

    仅仅制备出这种材料,并不代表它就可以进入到应用的部分。

    像现在的超导材料,大部分是应用于强电领域的,如果无法做成连续的线带材料,那它的应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个事情,接下来徐佑将作为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主要负责超导性质的研究。之前徐佑在项目中贡献就非常大,徐佑你要再接再厉,大家也要配合徐佑的工作。”

    对于这个消息,会议室里的教授们,并没有感到多么的惊讶。

    虽然之前徐佑并没有什么头衔,但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却是母庸置疑的。

    可以说,整个团队中,只有徐佑是不可替代的。

    这一次,也不过是给了徐佑一个头衔,让徐佑更加名正言顺的进行之后的工作罢了。

    徐佑却对于自己突然获得的这个头衔有些意料之外。

    之前没有什么头衔的时候,徐佑还可以安心享受做科研的工程。

    这一下,徐佑可真要在项目中做出表率的作用了。

    “第四个事情,我们将在近期向外界公布,我们发现了超导临界温度为150K的物质的消息。这是在常压下,新的超导临界温度记录。但上面要求,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不能发布任何的细节,大家也要注意,不要向任何外人透露我们项目的细节,连你的家人也不行。”

    说完了几个重要的事情后,邢书平又将徐佑和乔森单独留了下来。

第201章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邢书平领着徐佑和乔森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吩咐小刘去泡茶后,将门关上。

    在刚刚的会议上,邢书平只能说一些大的方向。

    具体的一些细节,邢书平还不能向每个人都公布。

    “乔教授,徐佑,有一些细节需要跟你们说一下。上面看到我们的项目进展后,决定将一台超级计算机分配给我们使用。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放开进行超导体的寻找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佑和乔森都非常的激动。

    之前的第一阶段实验,由于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项目组也只能使用一段时间的超算而已。

    毕竟一切都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要是利用了大量的资源,花费了大量的电费,还没有任何的成果的话。

    那项目组确实很难向上交代。

    不过,在有了这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之后。

    足以说明现在的这个方向是对的。

    “太好了,邢院士。这样一来,我们一定会找到更多、超导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的。”

    仅仅是第一次的计算,就找到了几百种超导体。

    徐佑觉得,接下来想要突破195K这个限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就算我们配备了一台超算,但超算的算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物质。徐佑,接下来你还是需要规划一下计算的方桉,尽可能先挑超导概率最大的分子构型进行测试。超算使用时间上,我们也要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好的,邢院士,我明白了。”

    徐佑之前也一直思考着,接下来的计算方桉规划。

    盲目的进行计算,肯定是不可取的。

    但大致的可能性排序,徐佑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回去之后,徐佑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的规划。

    “这种感觉,又有点像人工智能下围棋的时候了啊。”徐佑感叹道。

    在围棋的布局阶段,每一步的选择,可以达到300多种。

    但即使是计算能力强大的人工智能,也不会去尝试穷尽所有的可能。

    就比如说,开局是绝不会去下到棋盘中央,或是棋盘最边上。

    可能的落点,也只有星位及其附近的位置。

    这样一来,就把计算量大大的减小了。

    徐佑顺着这个思路,规划起新一阶段的计算方桉。

    “还是分几批次去计算吧。先把可能性最大的一批算完,然后在依次递进。总的计算量还是有些大,只能一步步来了。”

    徐佑并不知道,上面准备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多少资金,并持续多长的时间。

    徐佑按照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以及上一批结果的统计,进行着接下来的规划。

    ……

    这一天,在华夏的主流媒体中,发布了这样的一个新闻——

    “华夏科研团队近日发现新的超导体,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达到150K。”

    整个新闻内容,只有短短的二三十个字。

    在新闻刚刚发布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但在这不久,一些对世界物理现状比较了解的人们,注意到了这个消息的意义。

    “卧槽,我们竟然发现了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150K的超导体?这可是常压啊!创造了新的记录啊!”

    “我查了一下,比之前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的记录,足足提高了12K之多。只是不知道,这种超导体到底是什么物质,方便制备吗?”

    “真是字数越少,事情越大啊。这样一来,距离发现室温超导体,应该是更近一步了吧。”

    在这些网友们的讨论和传播下,这个消息逐渐有了热度。

    越来越多的网友,陆续加入到了讨论之中。

    “我记得之前就有人发现室温超导体了啊,15℃的时候就可以实现超导了。”

    “那个是高压下的超导,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想达到那么高的压强,比达到低温还要困难的多。”

    “我们的科研团队真是太牛了啊!不知道是哪些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新闻里怎么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团队和名字呢?”

    “应该是临时的新闻吧,后续说不定会有详细的报道的。”

    但在这之后,却并没有任何的后续报道出现。

    这也说明,这样信息量极少的报道,很可能是有意为之的。

    很快,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华夏以外的其他国家。

    “华夏居然发现了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在150K的超导体?这是真的消息吗?为什么没有说明这种物质是什么?”

    “不会只是烟雾弹吧,我不相信华夏能够有这么强的科研能力。”

    “是啊,要是真的发现了的话,应该会仔细报道的,没理由只是这样短短的两句话。”

    但有些人,却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华夏的一名年轻科学家,前些阵子刚刚发了一篇论文,解释了高温超导的机制。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可能是存在很大的联系的。”

    “没错,能够在PRL的封面上刊登这篇论文的标题,这绝对是一个很重大的理论。华夏不太可能随便发出一个假消息出来的。”

    “天啊,这次竟然让华夏走到了前面?我们的科学家们,到底在搞什么啊?理论不是已经公开了吗,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就没有任何的发现呢?”

    此时此刻,在华夏的哔乎上,关于这一消息的热度已经上升到了第一名,一些人已经畅想着真正的室温超导体了。

    “看来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找到了寻找高温超导体新的方向。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徐佑应该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至少是核心之一。距离找到真正的室温超导体,可能也不会太远了。”

    “如果真的有室温超导体出现,那对于人类的影响将会是颠覆性的。磁悬浮列车、磁共振成像、超导量子干涉仪等等,都可以实现飞跃式的进步。电子运输成本将大大的降低,人类或将走向新的纪元。”

    “这样一来,大米手机再也不用担心发热的问题了。”

    “这就是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啊!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功耗将大大减少,计算机将进入新的时代。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也将提上日程了。”

第202章 这就是降维打击

    相比那些已经开始畅想着室温超导体的应用的网友们。

    徐佑并没有想到那么远,而是脚踏实地,将精力投入在眼前的项目中。

    目前,团队也仅仅完成了150K超导体的制备而已。

    因为材料刚刚制备完成,材料成型的工艺还尚未成熟。

    目前为止,这也只是处于试验阶段的一项成果,尚无法进入到应用阶段。

    材料制备与成型这一块,徐佑也只是了解一些皮毛而已,暂时还帮不上什么忙。

    徐佑也只能先规划下一阶段的超导材料计算,看能不能再发现一些超导临界温度更高,更容易制备的材料。

    完成了超导材料计算的规划工作后。

    徐佑暂时放下了团队的工作。

    一是因为,在超算没有完成计算之前,徐佑还无法为团队做出什么其他的贡献。

    另一方面,徐佑也不仅仅要参与这个项目的工作。

    除此之外,徐佑可还有一个学生的身份呢。

    经历了三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徐佑已经拿到了多个科目的学分。

    只要再完成毕业答辩,徐佑就可以获得本科毕业证了。

    项目虽然很重要,本科毕业答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事。

    当然,对于现在的徐佑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甚至连毕业设计,徐佑都不需要再做一遍。

    只要随便拿出之前的一个成果,正常完成答辩,徐佑绝对可以拿到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

    “就拿金属原子簇超导的论文好了。”

    徐佑觉得,像本科答辩这样的级别,就不要拿出高温超导机理这样的课题了。

    据一些人评价,这是一个足以入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

    到时候如果老师也听不懂,都不知道该提问些什么问题,那就有些尴尬了。

    金属原子簇超导的课题,虽说也是《Nature》级别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读懂里面的部分内容。

    确定了课题后,徐佑将之前的那篇论文整理了一下,以满足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并做出了对应的PPT。

    乔森作为徐佑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显得格外的轻松。

    徐佑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

    却已经在多家顶刊上,发布了十余篇论文了。

    像论文修改这件事儿,完全不需要乔森去操心。

    “徐佑,因为我是你的指导老师,在你答辩的时候,我是不能作为评委老师出现的。不过我相信,这对你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放心吧,乔老师。我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了,一个本科的毕业答辩,肯定是不用担心的。”

    聊着聊着,两人也不禁相视一笑。

    的确,现在的徐佑,已经经历过在肃州卫星发射中心时,当着多位航天系统的领导发言,讲述着自己的成果。

    也在国家超导的项目中,作为首席研究员,领导着多位资深教授。

    这样的徐佑,去参加一个毕业答辩,真的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了。

    徐佑甚至连预答辩都没有参加,因为确实没有那个必要了。

    到了毕业答辩的那天,徐佑第一个来到了台上。

    不为别的,只为了赶紧完成答辩,好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走到台上之后,看到下面坐着的老师和学生们,徐佑的内心波澜不惊。

    下面的很多老师,都是蓟大的教授、副教授,在国内可以算是顶尖的科研工作者了。

    而其他参加毕业答辩的学生,也都是大四的学生,是大徐佑两届的学长。

    但在徐佑的眼里,这样的场面,真的不算什么了。

    教授级别的人物,徐佑接触过的实在太多,很多都要比台下坐着的老师更加厉害。

    而这些大四的学长们……

    很多都是和徐佑一起上过课的。

    没错,就是王相武的那节原子物理课。

    在徐佑还没有正式入学的时候。

    他们就已经感受过被徐佑支配的恐惧了。

    他们也没想到,这一次,竟然会和这位小他们两届的学弟,同时出现在毕业答辩的教室中。

    “和一个大二的学生一起参加答辩……还真是感觉有些奇怪啊。”

    “换个角度想,这是未来的诺奖获得者。能和徐佑一起答辩,这不是我们的荣幸吗?”

    “可他第一个上去,今天的评价标准是不是会提高啊?听说那可是一篇《Nature》的论文啊,我们普通的本科生,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徐佑礼貌的冲台下的老师们鞠了个躬,便开始了自己答辩的过程。

    “各位老师好,我是鹤卿学院大二的学生徐佑,下面我将开始我的答辩……”

    有了之前的几次经验,徐佑答辩时候的状态非常的轻松。

    连PPT上的内容,徐佑都不需要怎么去看,完全可以达到脱稿进行讲解。

    8分钟之后,徐佑完成了对论文的讲述过程。

    整个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将时间浪费在念PPT上,也很好的突出了论文中的重点。

    待徐佑完成陈述之后。

    几位评委老师互相看了看,都是一副面带微笑的表情。

    这个时候,是需要评委老师们,对参加答辩的同学进行提问的。

    可他们都知道,徐佑这篇论文的来历,对于这篇论文,他们并无法挑出任何的毛病。

    甚至他们自己,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级别的论文出来。

    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徐佑,能说一下,你当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课题吗?”

    徐佑想了想,回答道:

    “我做这个课题的时候,还是在大一,正在乔森老师实验室实习,当时看了很多相关的论文,突然就找到了灵感,觉得有些金属原子簇,很可能是具备高温超导的性质的。之后就开展这样的一个课题了。”

    “那在你做这个课题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第一个困难是在材料的制备上。乔老师帮忙联系了蓟大的材料学院的老师,得知蓟大没有制备这种材料的经验,后来这些材料是在其他学校制备出来的。”

    几位老师听完也愣了一下。

    好家伙,这是在暗讽蓟大的工科水平不够呢。

第203章 你创造了新的记录

    徐佑自然没有当众吐槽这个的意思,只是如实的回答了问题而已。

    至于是由自己的父亲徐洲帮忙制备材料这件事情,徐佑觉得还是隐去比较好。

    “对了,还有一个困难,就是《Nature》的审稿实在太慢了,从投递到登刊,足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论文也改了好几次……”

    说着说着,徐佑也反应了过来,似乎在这里说这些并不太好。

    可除了这些之外,徐佑还真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

    对于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徐佑还是非常的享受的。

    而此时,下面的学生们,听到徐佑的话,再次感到有失颜面。

    大家都知道,这是篇发在《Nature》上的论文,就不要再说出来刺激我们了。

    接下来,几位老师还是按照流程,问了徐佑几个有关这篇论文内容的,比较专业的问题。

    徐佑不仅对答如流,甚至有些东西,连老师们也不是特别明白。

    就这样,徐佑的毕业答辩顺利的结束了。

    徐佑从教室中出来后,第二位参加答辩的学生来到了台上。

    看了刚才徐佑的表现后,这位同学有些格外的紧张。

    老师们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笑着说道:

    “大家请放心,上一位答辩学生的表现,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评判标准的。大家都正常答辩就可以,不需要有太大的负担。”

    老师们也不希望,徐佑的出现,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答辩状态。

    听到这话,学生们才稍稍放松了下来。

    在所有毕业生,结束了答辩之后。

    答辩的结果也很快出来了。

    徐佑顺利的通过了答辩,而徐佑的论文,并毫无悬念的被评为优秀论文。

    这一刻,徐佑已经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所有任务,可以拿到学士学位了。

    得知了这个消息,鹤卿学院的院长蒋宏找到了徐佑。

    “徐佑,马上你就要本科毕业了,先恭喜你,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拿到本科的毕业证,这也算创造了一个蓟大的记录了。”

    在这之前,还没有那位学生,能够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本科阶段的所有学业。

    “还得感谢院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要是没有院长在,现在我可能还在教室里上课呢。”

    徐佑的感谢确实是出自于真心的。

    即使徐佑的能力再强,也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突破规则的束缚。

    在这里面,蒋宏的功劳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感谢什么,我只不过帮你一些小忙而已。徐佑,等你本科毕业之后,你就不属于鹤卿学院的学生了。”

    鹤卿学院里只有本科生,因为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后,肯定是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不会再像这样,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了。

    想到这,徐佑也有些伤感。

    虽然因为科研工作比较繁忙,徐佑很少参与学院中的活动。

    但徐佑对这里确实是非常的喜欢。

    只在这里待了两年的时间,徐佑还是有些不舍的。

    “院长,等我读研了,肯定不能在这里住了吗?”

    “正常的话,你读研之后,是要分到新的学院的,寝室也是要重新分配的。”

    xiaoshuting.info

    “但其实我读研之后,除了身份变了之外,其他的其实并没有变,还是同样继续做科研工作。而且我在学校旁租了房子,换一个寝室也没什么意义。院长,能帮忙让我继续住在鹤卿学院吗?”

    蒋宏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说的也是,那我就帮你申请一下这个事情吧。你的情况确实太特殊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像你这种,两年就本科毕业,还早早就接触到科研项目的。”

    而且,两年毕业这件事情,对于徐佑来说,并不算是什么特别大的成就。

    要不是因为一学期无法考完这么多科目,徐佑可能一个月之内就可以修完所有的学分。

    这期间徐佑的各个科研成果,才是最值得去称道的。

    在这之后,蒋宏联系了学校的领导,说明了徐佑现在的想法。

    校领导对于徐佑的想法也表示理解,毕竟住在哪,对于徐佑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相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徐佑未来的读研方向以及方式。

    得到校领导的回复后,蒋宏再次找到了徐佑。

    “学校这边说了,继续住在原来的寝室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你就成为鹤卿学院第一个研究生了。”

    见自己的请求被接受,徐佑放心了心来。

    再换个寝室折腾一番,确实没什么意义。

    “徐佑啊,因为你肯定是要读研的,学校这边给你两个放向可以选择。一个是直博,可以更快的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中间是没有硕士学位的。也就是说,如果最后拿不到博士学位,那就剩一个本科学位了。另一种是硕博连读,时间稍微长一些,但就算拿不到博士学位,也可以改为攻读硕士学位的。”

    听着蒋宏的讲述,徐佑也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硕博连读时间虽然长一些,但比较保险,还有个硕士学位作为保底。

    不过,对于现在的徐佑来说,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院长,我选择直博。”

    这些学校的考核内容,对于徐佑来说,确实是没有多大的挑战性的。

    徐佑只想尽早的完成学业,将精力都放在科研上面。

    徐佑的这个选择,也在蒋宏的意料之中。

    “是啊,对于你来说,直博肯定是更好的选择。你只需要完成那些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像那些论文的指标,你早就够了,最后像本科时都是那样,直接答辩就可以了。”

    说起来,徐佑在这两年内的学术成果,都有些过剩了。

    如果能够抛去那些限制的话,说不定都可以去评选教授了。

    等到本科毕业典礼的时候,徐佑作为本届唯一一个毕业生,穿上学士服,参加了毕业典礼。

    有些遗憾的是,徐佑身边没有任何认识的同学,在这一个人生中的重大时刻,显得有些孤独。

    的确,本科毕业对于徐佑来说,确实显得太轻松了。

第204章 200K!

    两年的时间,徐佑还没有好好的体验校园生活,就已经毕业了。

    好在,接下来的时间,徐佑也只是把身份变为了博士研究生,其他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穿着学士服,徐佑回到了208寝室。

    徐佑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想回寝室把这套学士服换下来。

    像拍毕业照这件事情,徐佑都没什么兴致了。

    那些拍毕业照的,都是大四的学长们。

    徐佑在这里面,难免会显得格格不入。

    而当徐佑回到寝室之后,室友们看到穿着学士服的徐佑,有些百感交集。

    对于徐佑能够提前两年本科毕业这件事情,室友们肯定是为徐佑感到高兴的。

    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的羡慕徐佑。

    在他们还忙着大二的期末考试时,徐佑竟然就要拿到本科的毕业证了。

    另外,他们也知道,徐佑在这之后,应该就要搬出208寝室,去往研究生宿舍了。

    “徐佑,你是回来收拾东西的吗?”

    “收拾东西?哦,对了,告诉你们一个消息。我和学校申请了,以后不会搬出这个宿舍。所以即使我读研了,我们还是室友哈。”

    听到这个消息,刘瑞,郭浩辰和赵晓辉都兴奋的笑了起来。

    “那我们就还可以做两年室友了?真是太好啦!”

    虽说徐佑在租房子之后,并不会经常在寝室留宿。

    但只要徐佑的行李仍留在208,那种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哎,徐佑,你拍毕业照了吗?”刘瑞问道。

    徐佑摇了摇头道:“没有,我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拍的,总不能光自拍吧。这也就是一个仪式而已,无所谓的。”

    “那可不行,这可是人生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刻,不能就这么错过了。走吧,我们和你一起拍!”

    “那不耽误你们期末复习吗?”

    “没关系的,也用不了几分钟,对吧?”

    郭浩辰和赵晓辉,也都点头表示同意。

    这样的时刻,的确值得纪念。

    更别说,是与徐佑这样的人一起合影留念了。

    “对了,徐佑,把你的那个女同学也叫上啊。这么重要的时刻,她肯定也不想错过的。”

    “陆知瑶吗……那就问问她吧。”

    徐佑也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打扰到陆知瑶。

    但是如果不告诉陆知瑶一声,好像也有些不够朋友了。

    想到这,徐佑在微信上,向陆知瑶发送了信息过去。

    【徐佑:我参加完毕业典礼了。要不要一起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

    【路之遥:要的,你一个人毕业肯定很孤单吧?正好让猫咪也做个伴ฅ•ω•ฅ】

    【徐佑:你不说我差点都忘了。那等一会儿我叫你,还有我的几个室友一起】

    【路之遥:好的,一会儿见】

    过了一会儿,徐佑等人来到了外面。

    刘瑞特意带着自己的单反相机,想要呈现出更好看的照片。

    徐佑在微信上叫了陆知瑶。

    很快,陆知瑶就来到了楼下。

    “嫂子真美啊……”刘瑞不禁感叹道。

    今天的陆知瑶,显得格外的漂亮,脸上的妆容也是恰到好处。

    陆知瑶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徐佑室友们的面前,稍稍有些害羞。

    “来,先给你们俩拍几张吧。”

    说着,徐佑和陆知瑶一起,拍了好多张照片。

    徐佑还记得,在高中的时候,两个人都有想要考取蓟大的梦想。

    这个当初听起来有些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接下来,几人在蓟大各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拍了好多张照片。

    包括在陆知瑶宿舍楼下的猫咪,也和大家来了好几张合影。

    回到鹤卿学院后,徐佑想起了院长蒋宏和导员孙炳坤。

    在这两年来,院长和导员也都给徐佑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徐佑也和他们分别进行着合影。

    而当鹤卿学院的学生们,知道徐佑毕业了之后。

    也都纷纷找到徐佑,想和徐佑进行合影。

    徐佑对此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刚开始还好,一个一个的合影也能合得过来。

    到了后来,随着学生数的增多,也只能多个人一起合影了。

    ……

    忙完了毕业的事情之后。

    徐佑终于可以重新把精力投入到超导体的项目中了。

    随着一批批超导物质的计算结果出炉。

    越来越多的超导体被发现。

    而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也在不断的创造着新的记录。

    从160K,到170K,到180K……

    这些令人瞩目的发现,让高温超导体开始变得不再稀有。

    徐佑也在等待着,第一个突破干冰升华点的超导体出现。

    终于。

    在第五批的计算之中,大家发现。

    一种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达到了惊人的200K。

    “200K!已经突破干冰的升华点了!”

    在越来越多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之后。

    这个消息,无疑是一个更具震撼性的消息。

    虽然200K与195K相比,只高出了5K而已。

    但这,却是质的飞跃。

    如果这种物质真的可以被制备出来,并投入到应用中的话。

    那将标准着,超导技术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干冰时代!

    使用干冰作为制冷剂,超导的成本将大大的降低了。

    即使这也无法让超导走进大众的生活之中。

    但对于很多行业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有很大利用价值的技术。

    “其他超导材料的研究可以先暂停了。我们将目前的精力,都放在这种新材料的制备上吧。”

    相比之下,之前那些超导临界温度低于195K的超导体,现在看来就没有那么的重要了。

    毕竟能否突破195K这个温度阈值,差别真的是十分巨大的。

    得知这个消息后,团队的教授们也都十分的兴奋与期待,将精力都放在了这种新材料的制备上。

    有了之前这些材料的制备经验。

    大家对于新材料的制备,也没有那么的困难了。

    因为,这些中超导材料,在结构上都是比较相似的。

    在制备的工程中,遇到的困难之处,也是比较相近。

    这一次,新材料制备成功的时间,甚至比之前那些材料还要更短一些。

    完成了材料的制备后,大家再一次来到蓟大凝聚态物理实验室。

第205章 超导新时代来临了!

    之前的几次超导材料,实验室测试的超导温度,与软件预测的温度都相差不多。

    这证明了徐佑的这套软件仿真模拟,的确精确度是非常高的。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的200K超导材料,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预测错误。

    徐佑和乔森还是像之前一样,开始了对材料电阻的测量。

    这一次,他们连液氮都没有用,直接用起了干冰,作为冷却剂。

    这倒不是单纯的为了符合“干冰超导体”这样的一个概念。

    只是这样的话,更容易把温度控制在195K以上罢了。

    当然,徐佑和乔森都知道,这一次超导临界温度的预测值,与实际相差可能会较大一些。

    因为徐佑的仿真模型,并没有那么多超导临界温度非常高的物质的数据。

    在之前那些超导临界温度为160K、170K、180K等等的超导体中,预测值与实际值都出现了稍大一些的误差。

    所以,如果这一次干冰制冷后的温度不够的话,还是要继续换成液氮来制冷的。

    随着温度一点一点的降低,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屏幕上。

    他们都知道,等到物质的电阻曲线,出现急剧降低时。

    物质就进入到了超导状态。

    当温度将要接近200K时。

    徐佑将温度降低的速度控制得比较慢,以便更好的确定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

    如果温度降低得太快,可能就会一下子错过临界温度了。

    “嗯?”

    这时,正在降温的徐佑突然发现。

    在系统温度降低到202K的时候。

    物质的电阻,突然急剧的降低了。

    实验室中的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202K!”一位教授说道。

    他的神情非常兴奋,但在这种场合,他却也在努力的克制自己的音量。

    在实验结束之前,谁也不能提前去庆祝这个结果。

    徐佑和乔森也都是保持着严肃的样子,继续完成着电阻的测量实验。

    但他们的心里也都非常的兴奋,因为这样的超导临界温度,甚至比预测值还要高出了2K。

    这代表着,这种新型物质,是完全可以利用干冰冷却,来达到超导状态的。

    最终,在反复的仔细测量之后。

    徐佑确定,这种物质的准确超导临界温度,是在202.26K。

    结束了超导临界温度的测量实验,大家终于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

    “202.26K啊!竟然比预测值还要高了2K多。这样的话,用干冰做冷却剂肯定是足够了,超导真的要迎来新的时代了!”

    “徐佑的这套理论,还有这套算法……真的是太厉害了啊!这已经不只是诺奖级别的成果了,完全是跨时代的成果啊!”

    “这些成果在未来一定会为整个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不过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他们也尝尝卡脖子的感觉!”

    一番讨论过后,邢书平说道: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成果,可以说是项目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突破了。不过大家还是要记住,之后的路还有很长,这种物质的应用价值也还无法确定。”

    虽然材料已经被合成出来了,也验证了其超导的性质,及非常高的超导临界温度。

    但以后的材料成型技术,包括材料合成的成本,也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按照目前合成这种材料的巨大成本,它肯定是很难应用到大量的行业中的。

    “我的这套仿真模拟系统,准确率还是有问题的。”

    兴奋过后,徐佑也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这套仿真模拟系统。

    当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越来越高时,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虽说目前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徐佑隐约觉得,这对于之后寻找超导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乃至室温超导体,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之前徐佑参考的大量超导体样本,都是超导临界温度在138K以下的超导体。

    这很可能说明了,但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足够高时,某些性质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这甚至会是徐佑的这套高温超导机理,所没有解释到的部分。

    徐佑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总结这些新发现的超导体的各种性质,从中找出一些新的规律。

    之后的日子里,徐佑进一步测量了这些物质的完全抗磁性,以及通量量子化的性质。

    这是超导体所必备的三个基本性质。

    测量之后的结果都非常如意,这些物质都满足了这三个基本性质。

    虽然因为项目的保密性,这些成果肯定是无法公开发表的。

    但对于更全面的了解这些物质的特性,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科研成果是否可以公开发表,对徐佑来说,已经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了。

    徐佑只想尽可能的去发现更多真理,去满足自己的内心。

    项目的材料专家们,继续开始了这种材料的制备与成型工作的研究。

    一方面,要尽可能的降低制备成本,争取未来能够做到普及。

    另一方面,要开发出材料的成型技术,能够制成线带状等等,比较利于应用的成型材料。

    目前为止,徐佑对于这些技术,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新方向。

    毕竟在材料学上面,徐佑还是无法与那些华夏的顶级材料专家相比的。

    ……

    这一天,徐佑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凝聚态物理的实验室中,做着有关高温超导的实验。

    关于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论,徐佑觉得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

    这时,有人打开了实验室的门。

    徐佑下意识的看了过去,发现是乔森。

    而在乔森的身后。

    还站着两个徐佑比较熟悉的人。

    竟然是韩书斌和刘娇。

    “韩院士,刘老师!”

    徐佑怎么也不会想到,韩书斌竟会突然来到。

    见到他们俩,徐佑还是下意识的打着招呼。

    韩书斌笑道:“徐佑,突然到访,不会打扰你做实验吧?”

    “不会的,不是很急的实验,什么时候做都可以。”

    这些实验也只是徐佑自己加的几组实验,想要进一步的去完善之前的高温超导机理。

第206章 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既然韩书斌亲自来到这里,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找自己谈。

    “没事儿,你先忙你的,等一会儿有时间的话,我跟你谈几个事情。”

    “好的,韩院士,稍等我一会儿,我把实验设备整理一下。”

    整理完了实验设备后,四人来到办公室里坐下。

    乔森嘱咐一位学生,来帮他们泡一些茶水过来。

    “乔教授,徐佑,我这边也听说了,二位最近参与了一个项目。你们可以放心,我是得到过授权的,具有这些消息的知情权。除了太过细节的消息之外,其他的事情可以放开跟我们交流,我和刘娇也是签订了保密协议的。”

    像韩书斌这样的地位,能够知道这些消息,徐佑也没有感到太奇怪。

    此时,徐佑也大概猜到了,韩书斌来到这里的目的。

    四人聊了一会儿之后,韩书斌说到了事情的重点上面。

    “其实,海岛计划之前设定的期限,短则五年,长则十年。项目目前的进展,也在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但当我们成功发现了更高温度的超导材料之后,很多事情要开始提上日程了。”

    听着韩书斌的话,也证明了徐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

    高温超导体的进步,不仅仅的单纯的降低超导临界温度而已。

    它还会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就比如说,量子计算机。

    按照海岛计划的内容,新一代的量子计算机的目标,是要将量子计算机,真正进入到应用领域。

    而所谓的应用,并不是广泛的应用。

    甚至,其应用价值,会大大低于研发成本。

    这也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技术,所必须要经历的历程。

    但当超导技术真正发展起来之后。

    量子计算机的前景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

    如果真的能将202K的超导物质,应用到量子计算机之中。

    那量子计算机的成本将大大的降低,其应用价值也将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乔教授,徐佑,最新发现的超导物质,超导临界温度已经达到了202K是吧?目前应用价值怎么样?”

    “目前还处于研究的阶段。除了制备的成果很高之外,成型技术也是一个问题。”

    韩书斌闻言也点了点头。

    “嗯,肯定是没有那么顺利的,要是真的那么容易制备,这种材料早就被发现了。不过我相信,在未来它们一定会进入到应用领域中的。”

    徐佑对此也深信不疑,这在未来一定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讨论完了超导物质的各项事宜之后。

    韩书斌又和徐佑说了一些其他的想法。

    “徐佑,有没有兴趣,再在其他方向探索一下?”

    听到这话,徐佑的心情开始激动了起来。

    对于真理的探索,徐佑从来不会选择拒绝的。

    “当然了,韩院士,您请说吧。”

    见到徐佑有些激动的样子,韩书斌也不禁笑了笑。

    “是这样的,第一个是量子芯片的问题。说实话,就算是我们做量子计算机的人,也不认为量子芯片在未来可以代替经典的芯片,至少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因为在量子计算上,有很多的限制,而且成本也是个大问题。但当超导材料实现突破之后,量子芯片的意义也变得更加重大了。实现弯道超车,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听着韩书斌的话,徐佑也明白了韩书斌的意思。

    也许在未来,通过传统的光刻机去制造芯片,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了。

    量子芯片这条路,同样是值得探索的。

    “第二个,就是量子纠错的问题。量子纠错这块儿,你应该了解一些吧。”

    徐佑闻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确实有所了解。

    和经典计算机一样,量子计算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由底层物理系统的“噪声”引起的错误。

    普通计算机,可以通过简单地复制比特,并使用这些副本来验证正确状态,进而去防止错误。

    但是,量子计算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是因为,量子力学禁止将一个量子比特的未知状态,复制给其他量子比特。

    在这个问题上,量子计算机要比普通计算机复杂得多。

    能很好的解决量子纠缠的问题,也是量子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关键。

    只是,徐佑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学到那些尖端的知识。

    “徐佑,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内部的资料,后续也欢迎你来我这里学习。像这些内部的资料,你自己看就好,注意不要泄露出去就行了。”

    韩书斌对于徐佑比较信任,像保密协议什么的都直接免去了。

    “当然,韩院士,我十分愿意在这些领域上探索。我也很希望能去您那里好好学习一番。”

    “嗯,我这里随时欢迎你过来。当然,你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超导这边,可千万不要因为我今天的话,耽误你的主业了。要不然,上面可是要向我讨说法的。”

    “放心,韩院士,我会分配好自己的精力的。”

    “嗯,这样就好。如果你有什么新的进展,就直接联系刘娇。这些成果也会算在海岛计划之内的。”

    乔森对于韩书斌给徐佑安排的这些任务,也并没有任何的异议。

    一是因为,乔森和韩书斌并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不好直接否定韩书斌的想法。

    另外,因为徐佑身份的特殊性,乔森和徐佑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这么简单。

    按照之前学校的意思,徐佑在蓟大之内,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

    而随着徐佑的不断成长,连蓟大也不只是徐佑的舞台了。

    可以说,现在的徐佑,已经是整个国家的重要科研力量了。

    在这之后,韩书斌将资料通过邮箱发送给了徐佑。

    徐佑的电脑里,有非常多重要的资料,这也让徐佑对于资料的保密非常的重视。

    徐佑在电脑上设置了经自己优化后防火墙,就算有黑客想要盗取徐佑电脑中的机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徐佑背着书包回到小区,突然发现,小区中有了一些变化。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600/ 第一时间欣赏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 作者:可乐要加糖所写的《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为转载作品,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介绍:
你想探索这个宇宙的真理吗?
你是想成为一个只能看到题目答案,无法理解知识的伪学霸。
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个深度学习状态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学霸?
对于这些问题,徐佑也曾犹豫过,却从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当然,成为学霸,只是探索真理之路上的一小步。
从成功算出一道难题的小小喜悦。
到解决一个未知猜想的巨大震撼。
从发现新的低温超导物质后的重磅论文。
到室温化超导的材料革命。
小到纳米级的智能芯片。
大到运载能力百吨的巨型火箭。
……
徐佑不仅因为这些成果而激动,也享受于对真理的探索过程。
就这样,一步步走向那深邃而又绚烂的真理之巅。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学霸开始走向真理之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