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草房子(全本)TXT下载草房子(全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草房子(全本)全文阅读

作者:曹文轩     草房子(全本)txt下载     草房子(全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6.第六章 细马(2)(6)

    桑桑摇了摇头:“不在我家。***”

    细马就一路呼唤下去。当时,天已黑了,每个人家都已点了灯,正在吃晚饭。乡村的夜晚,分外寂静。人们都听到了细马的呼唤声。

    桑桑和母亲就循着细马的叫声,找到了细马,让他回家:“你妈她自己会回来的。”夕硬把他劝了回来。然后,由桑桑和妹妹给细马端来了晚饭。细马不肯吃,让饭菜一直放在饭桌上。

    桑桑和母亲走后,细马就一直坐在路口上,望着月光下那条路。

    第二天一早,细马来到桑桑家,将门上的钥匙给了桑桑的母亲:“师娘,你帮着看一下家,我去找我妈。”

    桑桑的父母亲都不同意。但细马说:“我找找就回家,我不走远。”临走时,又对桑桑说:“桑桑,你帮我看一下羊。”就走了。

    细马一走就是七天。

    桑桑天天将羊一早上就赶到草坡上去,像细马一样,将那群羊好好照应着。但这天晚上,他把羊赶回羊圈,看到细马家依然锁着门之后,回到家哭了:“细马怎么还不回来?”又过了两天,这天傍晚,桑桑正要将羊从草坡上赶回家,看到西边霞光里,走来了细马和邱二妈。听到桑桑的叫声,无数的人都走到路口上来看。邱二妈是被细马搀着走回来的。

    所有看的人,都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细马满身尘埃。脚上的鞋已被踏坏,露着脚趾头。眼睛因为瘦弱而显得更眍,几颗大门牙,显得更大。令人惊奇的是,邱二妈却仍然是一番干干净净的样子,头竟一丝不乱。人们看到,那枚替子上的绿玉,在霞光里变成了一星闪闪亮的,让人觉得温暖的桔红色。

    6

    细马卖掉了所有的羊,在桑桑一家帮助下,将邱二妈送进了县城医院。大约过了两个月,邱二妈的病居然治好了。

    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

    桑乔说:“缺。”

    细马说:“想买树吗?”

    “你要卖树?”

    “我要卖树。”

    “多少钱一棵?”

    “那要论大小。,,

    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这个细马,口吻完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

    “你们想买,就去看看。都是笔直的楝树。一共十六棵。”

    “你卖树干什么?”

    “我有用处。”

    “你跟你妈商量了吗?”

    “不用跟她商量。”一副当家主的样子。

    “好的。过一会,我过去看看。”

    “那我就卖给你,不卖给别人了。”

    桑乔看着细马走过桥去,然后很有感慨地对桑桑的母亲说:“这孩子大了。”

    桑桑的母亲就用脚轻轻踢了一下正在玩耍的桑桑:“我们家桑桑,还只知道玩鸽子呢。”

    细马在桑乔这里讨了一个好价钱,卖了十二棵树。还有四棵,他没有卖,说以后盖房子,要作大梁。

    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早就坐到大河边上去。

    大河里,总有一些卖山羊的船行过。那些雪白的山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跃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的浪花。

    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审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的。有几回,生意眼看就要做成了,但细马又放弃了。船主就苦笑:“这个小老板,太精。”

    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工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还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大房子。

7.第六章 细马(2)(7)

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

    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

    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来看。

    夕阳正将红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红辉与红砖的颜色溶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1.第七章 白雀(1)(1)

    1

    蒋一轮烧掉了信,但没有烧掉他的记忆与思念,照样在每天晚上去河边吹笛子。

    村头走过一个牵牛的人,听了这缠绵不绝的笛声,说:“这笛子,吹了也是白吹。”

    听见这笛声,做作业的桑桑或是照应鸽子的桑桑,就会做着做着,停了下来。那一刻,心思就不在他所做的事上了。桑桑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似乎十分荒诞:这件事,是他和白雀、蒋一轮三个人的事,他有推不掉的一份。

    那天,桑桑去镇上卖鸽蛋,看到了白雀与谷苇。他们正在街上走。白雀看到了桑桑,就买了半斤红菱,用荷叶捧过来,说:“桑桑,给。”

    桑桑说:“我不喜欢吃红菱。”就走开了。

    桑桑看到,蒋一轮的心,正在一天一天地变得恶劣。

    蒋一轮总脾气。朝老师们脾气,朝同学们脾气,一天到晚,气不顺的样子。平时上课,蒋一轮即使批评同学,也只是批评男同学,很少批评女同学。但就在前天,一个平素十分文静害羞的女同学,仅仅因为在他上课时,把散开了的小辫重新编着,他停住不讲了,问:“卢小梅,你在干什么呢?”卢小梅满脸通红,忘了衔在嘴里的头绳,呜呜噜噜地说:“我在梳小辫。”你说什么?站起来说。说清楚点。”蒋一轮其实并非没有听清楚。卢小梅连忙从嘴上取下了头绳,低着头说:“我在梳小辫。”“梳小辫?你是听课来了,还是梳妆来了?”“听课来了。”“那你还梳小辫?”“我的小辫散了。”“你早点干吗了?”蒋一轮说完,不再理会卢小梅,接着讲课。散了小辫的卢小梅哭了,眼泪大滴大滴地滴在了课本上。这时,就到了下课时间。蒋一轮说了一句“岂有此理”,抓了课本与教案,就走出了教室这年春天,刚开学不几天,蒋一轮惹下了大麻烦。

    班上有个叫戚小罐的男生,一向喜欢上课时吃东西。仿佛不吃点东西,他就无法上课。各科老师都批评过他。他的理由是:“我不吃东西,脑子不好使。”就屡教不改。后来,老师们也疲了,不管他,由他吃去。他或者咬一根大黄瓜,或者吃点生花生米。最喜欢磕瓜子,磕得满地都是。这一回,他是啃一个大白薯,直啃得咔嚓咔嚓响。

    蒋一轮在戚小罐刚啃大白薯时,就盯了他一眼。

    戚小罐看到了蒋一轮的目光,就像深夜一个偷吃东西的老鼠,在被这家里的人拍着床边警告了一下后,就先静住,然后再接着吃一样,过不一会,他又将大白薯啃起来: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蒋一轮就停住不讲。

    戚小罐也就停住不吃。

    蒋一轮又开始讲下去。

    稍微停一停,戚小罐也接着啃起来:咔嚓咔嚓……

    到了后来,蒋一轮即便是停住不讲了,啃得忘乎所以的戚小罐还在啃着:咔嚓咔嚓……

    在蒋一轮冷冷的目光下,同学们都不敢吭声,教室里十分寂静,这时,就只剩下了这片清脆的咔嚓咔嚓声。

    蒋一轮终于爆了,将课本猛地扔在讲台上,大声喝道:“戚小罐,站起来!”

    戚小罐一嘴白薯还未咽下,猛然一惊,咽在了嗓子眼里,双目圆瞪,像被人勒了脖子一样。

    “站起来,你听到没有?!”

    戚小罐稍微迟疑了一下,蒋一轮就大步跑过来,抓住戚小罐的衣肩,就将他拎了起来。

    戚小罐罚站时,一般都不怎么站得稳,像一棵根浅的玉米受着大风的吹压,东摇西晃的。

    蒋一轮不回到讲台上去,就站在那里看他摇晃,心里就起了一个农人要将这棵东摇西晃的玉米的根压扎实的念头。他先踢了一下戚小罐撇得太开的脚,然后猛地一扶戚小罐的双肩:“我看看你还摇晃不摇晃。”

    戚小罐就不摇晃了,笔直的一根立在那里。

    蒋一轮这才回到讲台上。但他仍然未接着讲课,还要再看一看这个戚小罐到底摇不摇晃了。

    戚小罐不经看,又开始摇晃了。

    蒋一轮的一双目光绝不看别处,就只看戚小罐。

2.第七章 白雀(1)(2)

    但蒋一轮的目光并不能制止戚小罐的摇晃。到了后来,戚小罐摇晃的弧度大了起来,并且不再光是左右摇晃,而变为前后左右的摇晃,仿佛这棵玉米受着八面来风。

    蒋一轮心中的火苗,就璞璞地往上窜。他又跑了过来。他并不去扶戚小罐,而是将课桌上那只已被啃得像象样的大白薯拿起来,象扔手雷一样,扔到了窗外,大白薯碰在了一棵竹子上,出一声响,惊动了一竹林麻雀。

    戚小罐仍然止不住地晃动着,并且开始小声念叨:“我要我的白薯,我要我的白薯……”

    蒋一轮不想再看到戚小罐这副让人难受的样子,说:“出去!”

    戚小罐不动。

    蒋一轮就陡然加大声音:“出去!”

    戚小罐就离开了课桌。在他往门口走时,依然一副摇摇晃晃的样子。

    蒋一轮说:“什么样子!

    戚小罐都已走到门槛了,但不知为什么站住不走了。

    蒋一轮就走过来:“让你出去,你听见了没有?!”

    戚小罐就像没有听见一样,站在那里东倒西歪地摇晃着。

    孩子们就笑起来。

    蒋一轮走到了戚小罐的身后:“让你出去,你长耳朵没有?”说完,就将右手放在戚小罐的后脑勺上,推了他一把。而就在这同时,全班的同学都吃惊地看到了一个景:戚小罐向前踉跄着走了两步,扑通跌倒在了门外的砖地上!

    孩子们都站了起来。

    蒋一轮慌张地走出去,蹲下来叫着,“戚小罐!戚小罐!……”

    戚小罐竟然毫无声响,死人一样。

    当蒋一轮连忙将戚小罐翻转过身来时,他顿时出了一身虚汗:戚小罐面如死灰,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完全不省人事。他几乎软瘫在了地上。

    孩子们先是愣,紧接着纷纷离开座位,朝门口涌来。

    桑乔正在校园里巡视,见这边有况,急忙走来:“怎么啦?怎么啦?”

    这时,蒋一轮已勉强将戚小罐抱起。一些男生过来,帮着他用双手托着戚小罐。但一个个全无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桑乔一见,大喊:“拿门板来,拿门板来,快去镇上医院!”

    一时间,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乱糟糟一片,满校园脚步声,满校园嘈杂声,满校园惊恐的呼叫声。

    “门板来了!”“门板来了!”

    两个老师取下了桑桑家的一扇门,飞似地跑过来。

    “放上去!”“放上去!”

    “人闪开!”“人闪开!”

    戚小罐从蒋一轮的怀里,被放到了门板上。这时的戚小罐,完全是一副死人的样子,没有任何反应。

    一条路在稠密的人群里迅捷地让出。放着戚小罐的门板,迅速地穿过人群,朝校外而去。后面跟了桑乔、蒋一轮和四五个男老师。

    蒋一轮双腿软,眼前黑,脑子里一片空白。他几次落在了后面,但还是挣扎着,追了上去。

    在地里干活的人,放下工具跑到路上,问:“怎么啦?怎么啦?”

    跟着跑到路上的孩子就回答:“戚小罐没气了。”,“戚小罐死过去了。”……

    这里,众人都朝前看,不一会,桑乔他们就消失在了路的尽头。

    2

    一直到天黑,戚小罐就那么直挺挺地躺在病床上。嘴角依然白沫不断。

    戚小罐的父亲戚昌龙,是油麻地最惹不起的人。戚家有兄弟五人,一个个都番茄人善茬。而戚小罐的母亲,当地人称黑奶奶,尤其惹不起。油麻地的人谈及戚家,只一句话:“一家子不讲理。”现在出了这一人命关天的事,那还得了吗?

    桑乔熟知戚家人的脾性,在戚小罐送进镇上医院抢救后,把蒋一轮拉到无人处,说了一句:“你赶紧去躲起来几日。”

    蒋一轮十分紧张:“校长,我只是轻轻碰了他一下。”

    桑乔说:“现在先不谈这些,你赶快离开这里。”

    蒋一轮刚刚离开医院,戚昌龙就闻讯赶到了医院。他看了儿子一眼,竟不去管儿子,大声问:“蒋一轮在哪儿?”

3.第七章 白雀(1)(3)

    没有人敢搭茬儿。***

    戚昌龙就大声喊叫:“蒋一轮在哪儿?”

    桑乔走过来:“老戚,你先安静一下。”

    桑乔在油麻地一带,属德高望重之人,戚昌龙倒也没有向他撒泼,只是说:“把蒋一轮交出来!”

    桑乔说:“如果责任在他身上,他跑也跑不掉。”

    地方上的干部来了,对戚昌龙说:‘现在是救孩子要紧。蒋老师的事,自有说法,不会对你们家没有一个公道。”

    戚小罐的母亲,就号陶大哭,将镇上的人引来了许多,一时间,把镇医院门里门外围了个水泄不通。

    第二天早晨,戚昌龙见戚小罐依然不省人事,就带了几个兄弟,一路扑进油麻地校园。他们先是将校园找了个底朝上,见无蒋一轮的影子,就踢开了他的宿舍门,将他屋里狠狠糟塌了一通:将他抽屉里的几十元钱和十多斤粮票掠走,将他的几盒饼干掠走,将他的一件毛衣掠走,将一切凡是值几个钱的东西统统掠走。最后,戚昌龙看到了墙上的那支笛子。他一把将它摘下,居然说了一句:“一个流氓,整天吹笛子勾引人家女孩子!”就将笛子摔在地上,然后上去连踩了几脚,直将它踩成竹片。

    出了学校,他们又直奔蒋家庄。

    蒋一轮自然不会藏在蒋家庄。这也是桑乔给蒋一轮的一个主意:“不要藏回家。他们肯定要去找的。就藏在学校附近,反而安全。”蒋一轮藏在了细马家,这只有桑桑和他母亲知道。

    戚昌龙一行,要砸蒋一轮的家,幸亏蒋姓人家人多势众,早得了信,百十号人都一脸不客气的样子,守住了蒋家。戚昌龙一行,这才在踩倒了一片菜苗之后,骂骂咧咧地离去。

    傍晚,桑桑看见白雀总在校园外面转,好像有什么事。

    白雀看见了桑桑,朝他招了招手。

    桑桑走到校门口。

    白雀连忙走到桑桑面前:“他还好吗?”

    桑桑点点头

    “你知道他藏在哪儿?”

    桑桑不想瞒她,点点头。

    “对他说,这些天千万不能出来。”说完将一个用手帕包的小包递给桑桑,“给他。让他别着急。”

    桑桑知道,那里头包的是炒熟了的南瓜子,以往蒋一轮与白雀约会,白雀总是用手帕带来一包南瓜子。那时,桑桑也可分得一大把。桑桑接过了手帕包的瓜子。

    白雀走了。

    桑桑从手帕里掏了几颗瓜子,自己先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在心里说:“这事就怪你。”他怕蒋一轮见了手帕和瓜子又添一番伤心,就把细马叫出来,坐在地头上,两个人连吃带糟塌,一会把瓜子全吃光了。

    天完全黑透之后,桑桑给蒋一轮送饭去,见他一副心灰意懒的样子,心里很难过。回到家后,就问母亲:“还有办法帮帮他吗?”

    母亲说:“没法帮。”

    “蒋老师没有打他,只是这么轻轻地一推,他就倒了。”

    “他还是推了呀。”

    “我们班坐在前面的同学还说,蒋老师的手刚碰到他的后脑勺,还没有推呢,他就朝前扑倒了。”

    “这说了又有什么用?谁会相信戚小罐是自己无缘无故地死过去的?”

    “蒋老师会怎么样?”桑桑问。

    “活不过来,蒋老师会坐牢的;就是活过来,蒋老师也要受处分的,戚家也不会作罢的。”母亲说完,叹息了一声。

    桑桑就说起他傍晚见到了白雀的事。

    母亲很生气:“她拉倒吧!不是她,蒋老师好好的,哪有这个脾气。”

    桑桑和父亲一起悄悄去看蒋一轮时,蒋一轮紧紧抓住了桑乔的手,忽然像个孩子似地哭起来:“桑校长,我完啦,我完啦……”泪流满面。

    桑乔说:“别这么说。事也许会有另外的样子。”

    蒋一轮直摇头:“我知道,我知道,我完了……”

    桑桑离开蒋一轮后,心里总想着他要救蒋一轮,想了种种办法,但十有**都是胡思乱想。有时,还想得很激动,觉得自己是一个救人出困境的英雄。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还正儿八经地对父母说了。桑乔听了:“净是胡说八道!”

4.第七章 白雀(1)(4)

    桑桑就跑到操场上,坐在土台上接着想。***桑桑总觉得蒋一轮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绝对与他有关。假如他一开始,就不给他们传信,他们也许就不会来往;假如他没有将那封信搞坏,白雀也许就不会去见那个谷苇一一不去见那个谷苇,也许他们就会好好的——既然是好好的,蒋老师就不会心不好——既然不会心不好,蒋老师就不会去计较戚小罐啃白薯……。桑桑越想

    越觉得这事与他有关。有一阵,他甚至觉得,这一切,就是他造成的。

    “桑桑,桑桑……”

    身后有人叫桑桑。他回头一看,是同学朱小鼓:“你怎么在这儿?”

    朱小鼓神有点激动,对桑桑说:“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我记得李桐壶跟我说过,说有一天,戚小罐在他家院子里玩陀螺,玩着玩着,好好的,就突然扑通一声栽倒在了地上,额头马上就破了,李桐壶他爸抱起戚小罐,让他赶紧去戚小罐家喊人——他家跟戚小罐家是邻居。戚小罐他爸连忙过来,抱着戚小罐回家了,样子并不特别惊慌,也没有大声嚷嚷。”

    桑桑听罢,跳起身来就往镇上跑——父亲又去医院了。到了医院,他把父亲拉了出来,将朱小鼓说的事告诉了他。

    桑乔说:“我知道了,你先回家吧。”

    桑乔又去看了一眼已经有了点知觉,但面色仍如死人的戚小罐,把医生叫到一边,小声说:“不要紧,这孩子死不了。”

    如果李桐壶对朱小鼓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的话,那么就是说:戚小罐本就有一种晕病。无论是为了蒋一轮的解脱,还是为了油麻地小学的声誉,桑乔都必须弄清楚这一点。但现在,使桑乔感到有难处的是:这个李桐壶,半年前就退学了,跟着他作箍桶匠的父亲去了外地。李桐壶没有母亲。他父亲白天上岸箍桶,他就一人呆在船上,帮着看船。父子俩每次出门,个把两个月,才能回油麻地一趟。因此,岸上的家通常况下都是闭锁着的。桑乔问李桐壶家的邻居是否知道李桐壶父子俩的去处,都说不准,只是说李桐壶的父亲多数时间是在县城里做箍桶生意。

    当天,桑乔就派了两个老师去了县城。这两个老师就在城边的河边转,但转到天黑,也没有看到李桐壶和他家的船,只好又回来了。

    戚小罐还在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油麻地到处传着:公安局就要来抓蒋一轮了。桑乔说没有这回事。油麻地还是一片紧张空气。传来传去,居然说公安局的人已到了镇上。

    桑桑又看到了白雀。

    “桑桑,”她神色慌张不安地把桑桑叫到一边,“让他躲远些吧。”她眼中蒙了泪水,一副内疚的样子。

    桑桑见她这样,就把朱小鼓说的话告诉了她。

    白雀眼中忽然有了一线希望:“要是这样就好了。”她还是不放心,临走前又叮嘱桑桑,“让他藏好了,千万别要让戚家的人见着了。”

    桑桑班上的同学,都在担忧蒋一轮会被抓走。大家一商量,决定分头去找李桐壶。桑桑选择了最远的县城,说再好好找一遍,就要了阿恕出了。

    桑桑临走时,向已去过县城找过李桐壶的老师问明白了他们都已找了哪些地方,到了县城之后,他们就专去找那两个老师没有找过的地方。县城周围都是水面,而县城里头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他们不到街上去找,就沿着河边走。一边走一边看,还一边时不时地大声叫一嗓子:“李桐壶—!”

    下午三点钟,桑桑和阿恕来到偏辟的城北。这里已经算不得街了。阿恕说,李桐壶家的船是不会停在这里的河边上的。桑桑也不抱希望,但还是走到了河边上。这里水面很宽,但岸边停的船很少。桑桑看了看,说:“坐一会,回家吧。”

    这里,桑桑正要坐下,阿恕叫了起来:“那不是白雀吗?”

    白雀走过来了,一副倦容,但目光里却透着兴奋。白雀听了桑桑的那番话之后,立即就去了县城。她几乎找遍了县城内外全部的河流。现在,她要告诉桑桑的是,她已经找到了李桐壶。

5.第七章 白雀(1)(5)

    “船就在那边的桥下。***他们是嫌那些河水太脏,才把船停在这里的。”白雀说。

    “戚小罐在他家院子里死过去一次,他说了吗?”桑桑急切地问。

    “说了。”白雀说,“他爸爸也说了。他爸爸还说,这是大事。他们正在收拾船呢,说今晚上就赶回油麻地。他们一定要出来作证。”

    三个人都很兴奋。当下,白雀出钱,到城里找了一个饭馆,请桑桑和阿恕吃足了小笼包子,然后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了油麻地。

    李桐壶父子去镇上作了证。

    戚家人不承认。镇上当即从县城医院要来了一辆救护车,将戚小罐弄到城里医院。一通检查之后,医生开出了诊断书:癫痫。并又口头作了一个补充:一种很特殊的癫痫病。此病突然作,就是立即晕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严重者几天不醒。

    戚小罐醒来了,并立即像好人一样。但戚家人最后还是敲了蒋一轮三个月的工资。

    蒋一轮毕竟碰了一下戚小罐。上头考虑到影响,就将蒋一轮很快调到另一个学校去了。

    油麻地的人,就听不到河边的笛子声了。

    3

    不久,白雀就要跟谷苇结婚了。

    但白雀并不快活。她一边做着一个姑娘家在出嫁之前应做的活儿,一边又心不在焉地想着其它什么。她既无出嫁前的悲伤,也无出嫁前那种忽然一阵一阵涌上心头的害羞。她在做着鞋,绣着幔子呀什么时,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有时,她会做着做着,无由地叹息一声

    遇到桑桑时,她就会问一句:“见到他了吗?”

    若是桑桑说见到过,她就会细细地问蒋一轮的况。

    白雀还会说一句桑桑想不明白的话:“有时我想,要是我现在只有桑桑那么小的年纪就好了。”桑桑就会一路上在心里说:做一个大人,有多好!

    已到了年底。谷苇约白雀去城里买布和其它一些应由他出钱买的东西。照理,应是母亲陪女儿去买。但白雀的母亲在江南,与这个家无关,只好由白三陪着她去买。

    上午买了东西,已经很累了,白三暗想:谷苇会请他和白雀进一个稍微舒适一点的馆子,好好吃顿饭的。他还想喝点酒。不想,一连走过几家饭馆,谷苇也没有进饭馆吃饭的意思,总是说饭馆太脏,他见到里头的伙房了,像猪圈一样的脏。后来,他见到了一个摆在门外的食摊,就停了下来,说:“什么都看见,反而卫生。”就用手轻轻拂了拂凳子,先坐了下来。然后,又分别用嘴吹了另外两个小椅子,对白雀和白三说:“坐下吧,我们好好吃顿饭,我还真饿了。”

    白三倒也没有计较,就坐下了。

    但白雀心里不快。她想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跟着转了一个上午,应该让他吃顿好饭。她站在那儿不动。

    白三看出了白雀的心思,说:“坐下吧,这儿蛮好的。”

    谷苇问摊主:“有水饺吗?”

    “有。”

    谷苇问白三:“爸,你要多少?”

    白三说:“半斤。”

    谷苇又问白雀:“你要多少?”

    “三两。”

    谷苇就对摊主说:“三碗水饺。一碗半斤,两碗三两。”

    不一会,三碗水饺就端了上来。

    谷苇还未尝咸谈,就拿起酱油瓶来,哗哗倒了许多酱油。

    摊主在一旁看着,一脸不快:这酱油不花钱?!

    接下来,谷苇还是不吃,而是用筷子在碗中把饺子数了两遍,问摊主:“一两几只?”

    “五只。”

    “三两几只。”

    “十五只。”

    谷苇就将碗推过去:“你数数。”

    摊主不数,不耐烦地问:“你说吧,缺几只。”

    “碗里只有十四只。”

    摊主就用勺舀了一只饺子,很不高兴地连汤带水饺倒进了谷苇的碗中,溅出不少汤来,其中两滴落到了他干干净净的衣服上。他很生气,朝摊主翻了一个白眼。

    白三和白雀一直冷冷地看着谷苇在碗中数饺子。他们刚要吃,谷苇说:“你们先别吃,数数。”

6.第七章 白雀(1)(6)

    白三和白雀不数。

    “数数。”

    白三和白雀还是不数。

    “数数。”谷苇说着,就把白雀的一碗水饺拉到跟前,用筷子又在碗中很认真地数起来。

    白雀侧过身去。

    “也差一只。”

    摊主一句话不说,又用勺舀了一只水饺,连汤带水饺倒进了碗里,溅了更多的汤,有许多滴落在了白雀好看的衣服上。

    白雀没擦,低下头去,眼睛里一会就汪了泪水。

    谷苇全然不觉,又开始数那半斤的一碗,数了半天,一声不吭,把碗推回到白三的面前。

    摊主问:“怎么不说话?”

    谷苇说不出来。因为那只碗里,又多了三只水饺。

    摊主问白三:“老人家,他是你什么人?”

    白三不吭声。

    摊主一笑。

    谷苇火了,站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摊主说:“我没有什么意思。我这里,做不起这笔生意。”说罢,将三碗水饺,一碗一碗倒进了泔水桶。

    谷苇那副小文书的样子,立即全无,捞衣卷袖地要跟摊主打架。

    白三将手中的筷子往桌上一扔,走了。

    白雀扔下所有刚买的东西,跟着白三也离开了食摊。

    傍晚,父女俩回到村里。

    谷苇的舅舅张胜正好在村头遇见了白三,问:“我外甥怎么样?”

    白三往前走,不答理。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他如果是我的外甥,他一生下来,我就把他溺死在便桶里!”

    白雀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乱扔东西,一边大哭。……

    4

    离过年还有几天,白雀将一封信从口袋里取出,问桑桑:“桑桑,你还肯帮你白雀姐姐的忙吗?”

    桑桑连忙点头。

    白雀把信交到桑桑的手上,然后顺手给他端正了一下他头上的那顶棉帽:“送给他。”

    桑桑拿了信,飞跑而去。

    桑桑知道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他要给蒋一轮送去一个惊奇。他一路想像着蒋一轮在看到这封信之后的样子,想像着不久以后蒋一轮和白雀又会见面的景:夜色茫茫,一只小船划进了芦苇荡;月亮无声地挂在河湾的上空,他们坐在水边上;……一路上,他不时地跳起来,去用手够路边槐树垂挂下来的枝条;要不,就背朝蒋庄的方向,急速地后退;……这是桑桑许多天来,最快乐的一天。

    他跑到蒋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的光景。蒋一轮带着桑桑到过他家好几回,因此,桑桑不用问路,就直接走向座落在水边上的蒋一轮家。

    桑桑还没有走到蒋一轮的家,就觉得蒋一轮家今天有点异样:有不少人站在门外,一律都穿得干干净净的,还有一些同样穿得干干净净的人,在屋里屋外地进进出出,不知忙些什么。

    桑桑走近了,就听一个过路的人在问:“这个人家今天做什么事?”就有人回答:“结婚。办喜事。”“哪个人家?”“蒋常信家。”“一轮结婚?”“就是一轮。”

    桑桑走到了蒋一轮家的门口。他看到两扇院门上,贴了两个大“喜”字,门媚上也贴了喜纸,那喜纸正在风中飘动,喜纸中间一小片金纸,就一闪一闪地亮。这时,桑桑摸了一下在怀中已被他悟热了的信,站在门口呆住了,竟不知道是进去找蒋一轮,还是转身回油麻地。

    蒋一轮这时走了出来。他一时未能看到人背后的桑桑。但桑桑却看到了他。蒋一轮穿了一身新衣,皮鞋擦得很亮,头梳得很细致,还上了头油,那副眼镜似乎也被很好地擦拭过,很文气地架在高高的鼻梁上。他的胸前戴了一朵红花。他的心似乎不坏,略微不好意思地微笑着,跟那些进进出出的亲戚或来帮忙的人点着头。大概是他的一个长辈大娘进了院子,用拐棍轻轻地敲了敲他的腿,不说话,只是朝他笑着,那意思在说:“成家啦!”蒋一轮微微弯腰,并伸出手来,轻轻扶了一下大娘的后背,那意思在说:“请进屋坐吧。”

    正当桑桑犹豫不决时,蒋一轮现了他:“桑桑!”他大步走出院子,十分惊奇地望着桑桑,“你怎么来了?”

7.第七章 白雀(1)(7)

    桑桑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望着蒋一轮那张显得很清秀的脸。

    蒋一轮拉了他一把,把他拉到一个僻静处:“桑桑,你有什么事吧?”

    桑桑摇了摇头。

    蒋一轮对桑桑说:“今天,我要结婚了。本来是想通知你爸你妈还有你的,但怕你们听了消息,今天一定要大老远地赶来。心想,等过几天,给你们将糖送过去就是了。”

    桑桑的一只手,不自觉地又伸到了怀里。他感觉到那封信已被他透出衬衫的热气烘软了。

    “桑桑,”蒋一轮望着桑桑的眼睛,“你今天一定有什么事!”

    桑桑就将那封信慢慢拿了出来:“她的。”

    蒋一轮用手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将信接到手中,然后转过身去,走到一棵树下,倚在树上,打开了那封信。

    桑桑听到了信在被蒋一轮打开时的沙沙声。他没有去看蒋一轮,而是将目光转过去,看那一边正越聚越多的人群。他们好像在不时地向河上张望,正等待着什么。

    蒋一轮一直倚在大树上。

    桑桑看到蒋一轮双手抓着信,放在胸前,头靠树干,脸微微朝着天空。信却被打开着,在风中索索地抖动,犹如树上的那几片未落的残叶。

    河边上出现骚动。

    有人问:“一轮呢?”不少人跟着问:“一轮呢?”就有一个大嗓门的叫起来:“一轮——!”

    蒋一轮一惊,如梦初醒。他将信匆匆放入口袋,转过身来。他对桑桑说:“你千万不要走。我去去就来。

    这时,河边上响起一片爆竹声。紧接着,三支琐呐同时吹响。锣鼓声也随即响起。

    小孩们就在河边上乱窜乱跳,叫着:“新娘子船到了!新娘子船到了!”

    一片喧闹声,立即驱净了冬日的寒冷与枯索。

    桑桑也站到了河边上。

    一只被打扮得花花绿绿的木船,正往这边行来。船舱是封了的,舱门挂了一面红布帘,在河上吹来的风里,不时地撩起一角。

    眼尖的孩子看见了什么,就叫:“新娘子!新娘子!……”

    一个孩子平常叫顺了口,就大声地叫起来:“新娘子白鼻子,尿尿尿到了屋脊子……”大概是他的母亲,赶紧踢了他一脚。那孩子知道自己冒失了,不吭声了,很老实地站在河边上。

    鞭炮声更加稠密地响起来。河边上一片淡烟。

    船靠岸了。

    “让一轮过来,让一轮过来。”一个年纪大的老婆婆,显然是管这件事的,叫着。

    人群闪开了一条路。

    蒋一轮走向了水边。

    “一轮,你上船去。”

    蒋一轮上了船

    船上已上去了两个年轻姑娘。她们一个撩起了舱口的门帘,一个走进舱里,扶起了新娘。

    岸上一片寂静。

    新娘低着头,被扶出舱来。

    岸上就哇地一声惊呼,仿佛一朵花,在他们面前突然地一下子就完全开放了。

    新娘子身着一身长长的飘逸的红纱衣,头上戴了一顶镶满了珠子和挂了许多银丝的彩冠。风一吹,霞衣飘起,露出一对粉红色的绣花鞋来。

    那个年轻的姑娘,轻轻托起新娘子的一只胳膊来。于是,就有一只微微垂挂着的手,放在了蒋一轮的面前。

    蒋一轮愣着。

    那个老婆婆就轻声叫着:“一轮!一轮!”

    蒋一轮这才连忙伸过自己的手,搀住了新娘子。

    岸上的人欢呼起来。

    在鞭炮声中,蒋一轮将新娘子搀到了岸上。然后,他松开新娘子的手,像一个引路人一样,走在前面,新娘子就低着头,小步走在后面。

    蒋一轮似乎走得太快了,将新娘子落下了。老婆婆就走过来,拉住他,让他等等新娘。

    一颗冲天雷落下,在新娘子的头顶上方不远的地方,炸开了。新娘子一惊,抬起了头。桑桑与许多人一起,都在刹那间看到了她的脸。桑桑觉得新娘子长得很好看,是与白雀姐姐不一样的那种好看。

    蒋一轮走在人群里。他仿佛没有感觉到周围有这么多人在看他、他后面还跟了一个新娘子,而是独自一人走在一条无人的小径上,在看黄昏或深秋时的景色,眼中流露出几丝茫然。

8.第七章 白雀(1)(8)

    人群随着蒋一轮与新娘子全部离开了。现在,河边上就只剩下桑桑一人,呆呆地望着一地粉碎的爆竹纸屑……

    5

    桑桑读六年级的第一学期时,因蒋一轮多次向桑乔请求、桑乔又十分爱惜蒋一轮的才能,在桑乔与上头进行了多次疏通之后,蒋一轮又得到同意,被调回到油麻地小学。

    从此,油麻地人又听见了那如泣如诉的笛音。

    蒋一轮到了星期六傍晚才回去,而星期天下午,太阳还有好高,又赶回到学校。

    老师们跟他开玩笑:“新娘子别跟人家跑了。”

    蒋一轮朝老师们笑笑。

    收完了秋庄稼,地闲,人也闲,有人想看戏,油麻地文艺宣传队又恢复了排练。桑乔还忘不了那出《红菱船》,就对蒋一轮说:“《红菱船》不能丢。”蒋一轮头天晚上就把那支新买的笛子擦了又擦,擦得像支金属作成的笛子。

    但,白雀说她要去江南看她的母亲,没有来参加宣传队。

    桑乔丢不下《红菱船》,另找了一个女孩儿来顶白雀。

    排练起来之后,桑乔觉得这女孩儿虽不及白雀,倒也有另一番调,不算满意,但也谈不上不满意。

    但蒋一轮吹笛子,只觉得吹得没意思。他心里老恍惚着。先以为是白雀在那儿表演,等认清了不是,笛子就吹得不上劲。心思一走,吹得熟透了的一支曲子,还时不时地打磕巴。

    桑乔不该再捡起这出《红菱船》。

    这天晚上,蒋一轮将桑桑叫到花园里,犹豫了一阵,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来:“桑桑,还能帮我送一封信吗?”

    桑桑小。桑桑不会多想,就把信接过了。可是走在路上,桑桑没有了从前送信时的那种新鲜感、神秘感和一种说不清楚的兴奋。桑桑走得很慢,仿佛自己在做一件自己不太明白、拿不准的事。他还在打谷场上的一只拖上岸来的木船上坐了一会。他要想一想。但他又不会想,只是把信拎在手里摔了两下,就又走了。

    桑桑把信交给了白雀。

    离开白雀往回走,桑桑的眼前,就老有白雀在把信取到手上时的样子:一下把信拿过去,放在了胸前,目光里满是惊奇与慌张,嘴唇微微地打着颤。于是,桑桑就无端地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危险的事。

    两天后,白雀仿佛算准了桑桑要到村里玩,老早就守在了大桥边。

    桑桑看见了白雀,不知为什么,很心慌地看了看周围,才走上桥。

    白雀低着头,不让桑桑看见她的神,将一封信放在桑桑的手上,匆匆地走了。

    从此,桑桑就陷入了一种困惑与迷惘。他还感觉到,蒋一轮与白雀也一样陷入了困惑与迷惘。他在困惑与迷惘中,帮着蒋一轮与白雀传递着信。而不管是蒋一轮还是白雀,每当将信交给桑桑时,就不住地对桑桑露出歉疚之。好心的桑桑这时就会显出高兴的样子,仿佛在说:我是愿意为你们送信的。

    温幼菊对桑桑说:“桑桑,你这回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地下交通员了。”

    桑桑的母亲说:“这孩子大了,是个烂好人。”

    桑桑赶紧走掉。他往细马放羊的地方走。他想跟细马说说送信的事。他想跟细马商量商量,听听细马怎么说。但桑桑最终没有说。他和细马一道躺在草坡上,望着云彩变幻不定的天空。

    两只同样可爱的小山羊,在田埂上互相抵着。

    有一阵,桑桑忽然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他眼前出现了那个新娘子。蒋一轮结婚的那天晚上,他将桑桑带进了房间,向新娘子介绍说:“这是桑校长家的桑桑。”新娘子就把桑桑的手拉过去,在桑桑的手上放了一把糖块与红枣儿。就在那一刻,桑桑就记住了她的那对目光。有一天,桑桑去面对细马的羊群时,在羊群里,看到了一只瘦小的、温顺的山羊,而这只瘦小温顺的山羊的眼睛,忽然使桑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新娘子那天看他时的一对目光。

    桑桑想对蒋一轮和白雀说,他不再帮他们送信了。但总是犹犹豫豫的桑桑,却又想起了白雀的那双目光。那是一双清澈的、柔和的、带了一些哀怨与无望的目光。这对目光更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9.第七章 白雀(1)(9)

    桑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走到了交叉路口上。***

    冬季,桑桑所不由自主地参予的这个美好而凄美的故事,突然地断裂了——

    临近寒假时,蒋一轮的妻子来到了油麻地小学。她是来帮助蒋一轮把被子、衣服什么的弄回家去的。这是她第一回来油麻地小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出来看她。她满脸通红,进了蒋一轮的房间,就再也没有出来。

    桑桑的母亲和邱二妈说:“蒋师娘像一个小姑娘。”

    蒋一轮还要上课,就把她留在了房中。蒋一轮讲课时,似乎有些心神不定。下了课,他连忙往外走,教案都落在了讲台上。他推开房间门一看,妻子已不在了。他很快看到了在已经卷起的褥子下露着的那些信。他猛击一下自己的脑门,都未来得及向桑乔请假,就往蒋庄走。

    寒假前还剩下两天的课,蒋一轮一去,就没有再回学校。

    蒋一轮的妻子,终日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喊也不叫,只是无声地流泪。她一如往常,还是那么地柔顺,只是不与蒋一轮讲话,而望着后窗外泡桐树的枝叶。

    蒋一轮什么也不说,只是搬了张椅子,终日守在她的床边。

    桑桑的母亲用手指捅了一下桑桑的后脑勺:“都是你给闹的!”

    桑桑头一甩:“怪我干吗?怪我干吗?”就哭起来,并且声音越哭越大,哇哇的。桑桑有说不清的委屈、忧伤……还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它们搅在一起,使桑桑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下巴,想一直哭下去。

    许多天过去了,蒋一轮的妻子,才勉强下床。她瘦如薄纸,需蒋一轮搀扶着,才能走到室外。

    春天,桑乔让人腾出了一幢草房,对蒋一轮说:“你想把她接过来住,就接过来吧。”

    蒋一轮就把妻子接到了油麻地小学。除了上课,蒋一轮几乎每分钟都陪伴在她的身边。她的身体依然十分虚弱。

    天气已经十分暖和了。

    这天下午,桑桑正和细马在田野上放羊,看到蒋一轮陪着妻子,来到了校园外的田野上。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绒绒的绿色。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着甜丝丝的气味,引得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

    空气新鲜极了。

    蒋一轮扶着妻子在田埂上坐下,他没有坐下,而是倚在田野上的一株谏树上,拿出了那支笛子,优雅地横到嘴边。不一会,桑桑就听到了他早已熟悉了的笛音。

    远处有水牛的眸眸声。

    风车顶上有几只乌鸦,在阳光下飞旋嬉闹。

    蒋一轮的笛音一路流畅地奔流出来。但偶尔会有一阵断裂、停顿或惶惶不定。对于这些大人们根本无法觉察的微妙变化,桑桑却能感觉到,而且也只有桑桑能够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时,桑桑就会往远处的天空看,在心中念着他的白雀姐姐。

    白雀早在春天还未降临前,就已离开了油麻地。她去江南找她的母亲了。并且不再回来了。白雀临走前,在桥边的大树下,将一包她写给蒋一轮的信,全部交给了桑桑,然后,用手指轻轻撩了几下桑桑散乱到额头上的头,说:“这些信,一封一封地,都是从你手上经过的。但,它们在以前,从不属于你。现在,我把它们全部赠给你了。你长大了再看,那时,你才能看得明白。那里头,有你的白雀姐姐。”……

    悠长的笛音,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

1.第八章 红门(1)(1)

    1

    在离开学校的最初的日子里,杜小康除了带父亲治病,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在红门里呆着。***

    红门几乎整天关闭着。没有人再来敲红门了。那个曾在红门里揭露杜家杂货铺掺假蒙人的朱一世,趁杜家杂货铺垮台,将家中积蓄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处筹了一笔款,在油麻地新开了一个小杂货铺。就在桥头上,位置显然比“大红门”还要好。晚上,人们也不再到杜家来听说古了。杜家现在也费不起这个灯油钱。

    红门里,一下子显得空空落落。

    白天,村巷里也没有太多的声响,只是偶然有一串脚步声,或几句平淡的问答声。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是沉寂的。杜小康总是坐在门槛上,听着红门外的动静。当他久久地听不到外面的动静后,他只好又把心思收回到院子里。阳光照着院子里寂寂一棵柿子树,枝叶就将影子投在了院地上,无风时,那枝叶的影子很清晰,一有风,就把影子摇乱了,乱得晃人眼睛。风掠过枝头,总是那番单调的沙沙声。这沙沙声仿佛已经响了千年了。枝头上偶然落上几只鸟,叫两声就不叫了,因为安静,就立在枝头上打磕睡。睡着睡着,忽然觉得太安静,就惊醒来,一身羽毛收紧,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然后战战兢兢地叫了几声,受不了这番安静,朝远处飞去了。

    杜小康说不清楚是困,还是不困。但杜小康懒得动,就双脚蹬着门框的一侧,身子斜倚在另一侧,迷迷瞪瞪,似睡非睡地眯起双眼。

    到了晚上,村巷里似乎反而热闹一些。呼鸡唤狗声,叫喊孩子归家声,此起彼伏。而到了晚饭后,脚步声就会多得纷乱。人们在串门,在往某一个地方集中。孩子们照例又要分成两拨,进行“殊死”的巷战。一时,巷子里人喊马叫、杀声震天,仿佛一巷子已一片血腥气了。以往总要扮演总司令角色的杜小康,此时就像被革了职或被冷落一旁的将军那样,在不能威风疆场时,心中满是哀伤与悲凉。他站在红门下听着那些急促的脚步声、雨点一样的棍棒相击声和惨烈的喊叫声,真想冲出门去,站在断壁或草垛上指挥他的军队作战,甚至希望在战斗中挂彩,然后威武地在他的军队前面走过。……他在大红门的背后假想着,重温着大红门昨天时的感觉。可是他终于没有冲出门去。因为,他已不可能称王称霸了。现在,他如果想加入这场游戏,也只能充当一个小“炮灰”。在游戏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原来居然并不是随意的!杜小康清楚了门外的游戏中,只有桑桑那样的孩子,才能充当总司令之类趾高气昂的角色,就离开了大红门,又坐回到了门槛上,然后再去望由月亮照成的柿子树的另一番树影……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那时,村巷里,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他独自从地上捡了一根刚才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几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了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他东走西走。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但在白天,他并不能遇到太多的孩子。因为,不上学的孩子并不太多。他在村巷转,在打麦场上转,在田野上转,总不能遇到足够多的孩子。

    这时,杜小康倒希望他的父亲杜雍和仍然瘫痪,然后,他撑一只木船离开油麻地,去给他治病。但杜雍和已能立起,并且已能扶着墙走路了。照理说,他还需治疗,但杜家实在已经山穷水尽,他不能再继续借钱治病了。

    杜小康还从未领略过如此深切的孤独。

    但杜小康毕竟是杜小康。他不能自己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它人来怜悯他。他只能是傲慢的杜小康,玩得快活的杜小康。

    当他听到对岸的读书声、吵闹声,感觉到大家在他退学之后,一切都如往常,并不当一回事儿之后,他开始在河边大声唱歌。他把在文艺宣传队学的那些歌,一个一个地都唱了。唱了一遍,再唱一遍。怕对岸的孩子们没有听见,他爬到了岸边的一棵大树上。这棵大树有几根粗粗的横枝,几乎横到河心。他坐在横枝上,一下子与教室拉近了,就仿佛站到了教室的后窗下。他演过机智的侦察英雄,演过英武过人的连长。他依然记着桑乔在排练节目时的话:“想着自己是个英雄,是个了不起的人,走步时,要大步流星,头要高高地昂着,望着天空,天空有云,你就要把自己想成你是个能够腾云驾雾的人。谁能和你比呀,你是个英雄。英雄不想那些没用的小事,英雄只想大事,一想大事呀,就觉得自己忽然地比别人高大,高大许多,而别人在你眼里呢,明明是个高高大大的人,就忽然地变得渺小了。你要这么看人,这么看,就仿佛你站在台子上,所有的人,都站在台子下。你想呀,你可不是个一般人。你想到你不是个一般的人,你还不觉得骄傲吗?还能不激动吗?人一激动,就会鼻头酸溜溜的,眼睛就红了,就模模糊糊地只看见人影了……”他就这样唱下去,唱到**时,他就会站在横枝上,用一只手扶住在头顶上的另一根斜枝,真的唱得让自己都感动了。

2.第八章 红门(1)(2)

    秃鹤说:“杜小康在唱戏。”

    大家都听见了,不听老师讲课了,就听杜小康唱。

    “杜小康还那么快活。”

    孩子们就在心里佩服起杜小康来。

    老师也不讲课了,就等杜小康把歌唱完。但杜小康却没完没了。老师就推开教室的窗子:“喂,杜小康,嚎什么呢?”

    杜小康很尴尬。他不唱了。但不知道自己是留在横枝上好呢还是回到岸上去好。后来,他就坐在横枝上,将身子靠在另一根稍微高一些的横枝上,作出一副舒适而闲散的样子。“我要晒太阳。”双腿垂挂,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歪着脑袋,半眯着眼睛,看着河水。

    河水在树枝下涂涂流淌着。一根柔软的细枝垂到了水里,几条身体秀长柔韧的小鱼,一会用嘴去吮那根枝条,一会又一个一个尾相衔地绕着那根枝条转着圈儿。偶然来了一阵风,那几条小鱼一惊,一忽闪不见了。但过不一会,又悠悠地游到了水面上。

    中午放学了。

    不少孩子站到了河边上,望着杜小康,觉得他真是很舒服,心里就想:我要是也能不上学就好了。

    放了学的桑桑弄船到河心钓鱼去,随风将小船漂到了那棵大树下。

    自从杜小康不上学以后,桑桑和他倒忽然地变得不像从前那么隔阂了。桑桑总记住那天杜小康带他父亲看病去,撑着小船从他眼着经过的景。桑桑永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那一刻,过去的事立即烟消云散了。而杜小康在看到桑桑站在河边上久久地望着他时,也忽然地觉得,他最好的一个同学,其实是桑桑。

    “杜小康,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桑桑伸手抓住树枝,不让船再随风漂去了。

    “我晒太阳。”他睁开眼睛,“不上学真好。”

    桑桑从来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竟然觉得杜小康说的,是一句他心里总想说的话。

    “读书真没有意思,总是上课、上课、上课,总是做作业、做作业、做作业,总是考试、考试、考试,考不好,回家还得挨打。现在,我不上学了。我整天玩,怎么玩也玩不够。昨天,我去后面塘里抓鱼了,我抓了一条三斤重的黑鱼。抓不住它,劲太大了。我用整个身子压住它,才把它压住了。等它没有力气了,才起来抓住它……”

    桑桑羡慕起杜小康来。他将船绳拴在树枝上,双手抓住树枝,身子一收缩,就翻到了树枝上,也坐在树枝上晒起太阳来。

    2

    不久,杜小康就不能将他扮演的形象,再坚持下去了。别人不信,他自己当然更不信。

    杜小康又呆在红门里,不常出来了。出来时,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精精神神的了。杜小康还没有长到能够长久地扮演一种形象的年纪。他到底还是个孩子。他无法坚持太久。他必然会很快要显出他的真相来。

    这天,他终于对母亲说:“我要读书。”

    母亲说;“我们家已不再是从前了。”

    “我们家再开商店嘛!”

    “钱呢?”

    “借嘛。”

    “借?能借的都借了。还欠了那么多钱呢?你没有看见人家天天找上门来要债?再说了,有钱也不能开商店了。”

    “为什么?”

    “已有人家开商店了。路口上,大桥头,好地方。”

    “我不管。我要读书!”

    “读不了。”

    “我就要读嘛。”

    “读不了!”

    “我成绩很好,我是班上第一名。”杜小康哭了。

    母亲也哭了:“哪儿还能让你读书呀?过些日子,你连玩都不能玩了。你也要给家里做事。要还人家债,一屁股债。”

    当杜小康终于彻底清楚他已与学校无缘后,蔫了。油麻地的孩子们再看到杜小康时,他已是一副邋遢样子:衣服扣没有扣上,裤带没有插进裤鼻儿而聋拉着,鞋子跟拉在脚上,头也乱糟糟的。他倒也不总在红门里呆着了,就这个样子,在村子里晃来荡去。见了同学,,他也不躲避,甚至也不觉得有什么羞愧。如果晚上捉迷藏,缺一个人,让他参加,无论是什么角色,他也不拒绝。他甚至慢慢变得有点讨好他们了。他生怕他们不让他参加。那天,朱小鼓一边走在桥上,一边伸手到书包里取东西,不小心将书包口弄得朝下了,书本全都倒了出来,其中一本掉到了河里。杜小康正无所事事地站在桥头上,说:“我来帮你捞。”拿了根竹竿,脱了鞋和长裤,只穿件小裤权,光腿走到水里,给朱小鼓将那本书捞了上来。

3.第八章 红门(1)(3)

    在与他的同学玩耍时,他总是打听学校和他们的学习况:“学校排戏了吗?”“谁当班长?”“上到第几课了?”“作业多吗?”“班上现在谁成绩最好?”……

    有时,他会去找放羊的细马玩。***但玩了几次就不玩了。因为他与细马不一样。细马是自己不愿意上学。而且,细马确实也喜欢放羊。而他杜小康不是这样的。他喜欢学校,喜欢读书。他是因为家中突陷无奈而被迫停学的。

    那是一天中午,桑桑一手托着饭碗,走出了院子。他一边吃饭,一边望着天空的鸽子。有两只刚出窝的雏鸽,随着大队鸽子在天空飞了几圈,终于体力不支,未能等到飞回家,就先落在了桑桑他们教室的屋顶上。桑桑就托着饭碗走过去。他要等它们稍作休息之后,将它们轰起,让它们早点飞回家。要不,等下午同学们都上学来了,准会有人要拿石子、砖头去砸它们的。当他穿过竹林,出现在教室后面时,他看到了杜小康。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桑桑问。

    “我家的一只鸭子不见了,怕它游过河来,我来竹林里找找它。”

    岸边停了一只小木船。杜小康没有与桑桑说几句话,匆匆忙忙上了小船,回到对岸去了。

    下午上课时,靠北窗口的一个女生不停地翻她的书包,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上课的老师问她找什么。她说:“我的课本全丢了。”

    老师问:“其它同学,是不是拿错了?都看一看。”

    结果是谁也没有多出一本课本。

    那个女孩就哭了起来,因为那时候的课本,都是按人数订的,很难多出一套来。她如果没有课本,也就意味着在整个这一学期,就只能与他人合用课本了。而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课本与人合用的。

    “先别哭。你回忆一下,你今天上学时,带课本来了吗?”老师问。

    “带了。上午还一直用着呢。”

    老师问邻桌的同学况是否如此,邻桌的同学都点头说见到了。

    这时,桑桑突然想起他来轰赶鸽子时见到的一个景:教室的后窗在风里来回摇摆着。

    桑桑的眼前,又出现了神色慌张的杜小康。

    下了课,桑桑走到教室后面。他看了看窗台。他在窗台上看到了两只脚印。

    桑桑想将他心里想到的都告诉老师。但桑桑终于没说。桑桑的眼前,总有杜小康吃力而无神地撑着木船的形象。

    杜小康还抱着一份幻想:他要上学。

    他不能把课落下。他要自学。等能上学时,他仍然还是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

    一个月后,当桑桑到大红门里去找杜小康,在杜小康家无意中现了那个女孩的课本时,正被从院子里进来的杜小康看到了。杜小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突然抓住桑桑的手,克制不住地哭起来。桑桑直觉得他的双手冰凉,并在索索颤抖。

    桑桑说:“我不说,我不说……”

    杜小康将头垂得很低很低,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了地上。

    桑桑走出了红门。

    3

    当杜雍和终于能行走时,他由祖上承继来的那种对财富的不可遏制的**,使他将自己的儿子也卷入了一场梦想。他决心将沉没于深水的财富以及由它带来的优越、自足与尊敬,重新找回来。早在他无奈地躺在病榻上时,他就在心中日夜暗暗筹划了。油麻地最富庶的一户人家,败也不能败在他的手中。大红门是永远的。他拉着拐棍,走了所有的亲戚和所有他认为欠过他人的人家,恳求他们帮助他度过难关。他要借钱。他誓,钱若还不上,他拆屋子还。他终于又筹集到了一笔款。春天,他从鸭坊买下了五百只小鸭。他曾在年轻时放过鸭。他有的是养鸭的经验。他要把这些鸭子好好养大,到了秋天,它们就能下蛋了。

    当杜雍和对杜小康说“以后,你和我一起去放鸭”时,杜小康几乎是哭喊着:“我要读书!”

    一直对独生子宠爱无边的杜雍和,因为这场灾难,变得不像从前了。他脾气变得十分暴烈。他冲着杜小康骂了一句,然后说:“你只能放鸭!”

4.第八章 红门(1)(4)

    当杜小康要跑出门去时,杜雍和一把抓住了他,随即给了他一记耳光。***

    杜小康觉得眼前一片黑,摇摇晃晃地站住了。他的母亲立即过来,将他拉到了一边。

    晚上,杜雍和走到儿子身边:“不是我不让你读书,而是拿不出钱来让你读书。家里现在养鸭,就是为了挣钱,挣很多的钱,以后让你安安心心地读书。书,迟读一两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秋天,鸭子就能生蛋了。生了蛋,卖了钱,我们再买五百只鸭……隔个一年两年,家里就会重新有钱的,你就会再去学校读书。要读书,就痛痛快快地读,不要读那个受罪书……”

    当小鸭买回家后,杜雍和指着那些毛茸茸的小东西,又向儿子细细地描绘着早藏匿在他胸中的未来图景,几乎又把杜小康带入往日的景里。

    五百只小鸭,在天还略带寒意时,下水了。毛茸茸的小生灵,一惊一乍却又无比欢乐地在碧绿的水面上浮游着。当时,河边的垂柳,已一丝丝,带了小小的绿叶,在风中柔韧地飘动。少许几根,垂到水面,风一吹

    就又从水上飞起,把小鸭们吓得挤成一团,而等它们终于明白了柳枝并无恶意时,就又围拢过去,要用嘴叼住它。

    杜小康非常喜欢。

    油麻地村的人都涌到了河边,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都涌到了河边上。他们静静地观望着。他们从这群小鸭的身上,从杜雍和的脸上看出了杜家恢复往日风光的决心。眼中半是感动,半是妒意。

    杜雍和在人群里看到了朱一世。他瞥了朱一世一眼,在心中说;我总有一天会将你的那个杂货铺统统买下来的!杜雍和惦记着的,实际上仍是祖上的行当。

    杜小康望着两岸的人群,站在放鸭的小船上。他穿着薄薄的衣服,在河边吹来的凉风中,竟不觉得凉。他的脸上又有了以前的神色与光彩了。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长成一斤多的鸭离开了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生猛地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当船离开油麻地时,杜小康看到了因为灾难而在愁苦中有了白的母亲。他朝母亲摇了摇手,让她回去。

    将要过大桥时,杜小康还看到了似乎早已等候在桥上的桑桑。他仰起头,对桑桑说:“明年春天,我给你带双黄蛋回来!”

    桑桑站在桥上,一直看到杜家父子俩赶着那群鸭,消失在河的尽头。

    4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70/ 第一时间欣赏草房子(全本)最新章节! 作者:曹文轩所写的《草房子(全本)》为转载作品,草房子(全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草房子(全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草房子(全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草房子(全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草房子(全本)介绍:
草房子(全本),《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曾获得过公认性奖项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作者:曹文轩
草房子(全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草房子(全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草房子(全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