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文阅读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王仁义

    “母亲。”见到母亲,盖聂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头,“孩儿回来了,请母亲原谅孩儿不孝。”

    “回来了好,回来了好。”母亲连忙将盖聂扶起,拍打掉身上的尘土,盖聂的身体太高了,母亲不容易够到,盖聂便弯下腰。

    “爹。”紧接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从远处跑了过来,身后还跟着同里的玩伴,盖聂将背后的背包取下打开,露出一大堆零食,让儿子分给大家。还有给母亲和妻子买的发簪和绸缎。

    “这么好的绸缎和发簪得多少钱啊,娘知道你现在跟大王做事,也不能这么浪费钱啊。”母亲责怪道,但是眼底的喜意是掩盖不了的。

    “也没有多少钱,孩儿在河套的时候杀了几个匈奴人,大王给了不少赏赐,还有土地。不过我们家人丁稀少,孩儿又打算接你们去邯郸居住,所以便没要土地。”盖聂说道。

    他们家就他一个成年雄性,若是全家搬去邯郸,就算有地也没办法耕种,倒是可以买一些隶臣,但是没有人管着他不放心。

    “良人想要接我们去邯郸?”这时,在河边浆洗衣物的妻子回来了,惊喜的说道。

    “不错。”盖聂接过妻子手中的木盆放在地上,握着妻子的手问道,“想去吗?”

    “妾……听母亲的,母亲要去我就去,母亲要是不去,我就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堇低着头说道。

    “到明年,宏儿就八岁了,总不能和我一样当一辈子武夫吧。我在邯郸已经给宏儿请好了启蒙老师,到了邯郸之后就可以启蒙,之后还有机会拜各位名士为师。”盖聂看着母亲说道,在榆次,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闻言,母亲原本犹豫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她虽然更想留在榆次,但是孙儿的学习更重要,“什么时候去邯郸?”

    “过几天吧,我找以前的几位老兄弟聚聚。”盖聂说道。

    “去吧,你不在的这段时间,他们没少照顾我们。”母亲点了点头。

    ……

    “怎么就剩你们两个了?”盖聂望着面前两人,皱眉问道。

    “都去河套了。”杞说道。

    “其实他们就算不离开榆次,我也能给大家找个好出处。”盖聂饮了一杯酒,远没有王宫中的酒甘醇,却多了一份情谊。

    “我们知道兄弟你现在不一样了,都能跟在大王身边了,不过兄弟们想要自己闯一闯。”杞凑在盖聂耳边,神经兮兮的说道,

    “而且我听说,朝廷给前往河套的男子发胡女做妾。娶妻当然要娶我赵国女子,但是妾谁在乎,况且……妾不是越多越好吗?我给我父亲说的时候,我父亲都要把全家迁到河套去,后来被我母亲骂了一顿,才不提这事。”

    “之后我父亲还偷偷告诉我,让我去河套,说他不要我孝敬,只要能让我们家开枝散叶就行了。不过我没有答应。要是我这么做了,以后你们这些人见了我不得戳着我嵴梁骨骂,我杞以后还怎么抬头见人?”

    “三儿呢。”盖聂看向另外一人,也是一名身长七尺有余的男子,嘴角留有并不浓密的胡须,双臂粗壮有力,两只手掌又宽又大,上面布满厚厚的老茧。

    这是整个榆次最有名的铁匠,祖孙三代都是以打铁为生,因为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他三儿。

    “俺不想去,在这里吃好喝好的,为什么要去那里受罪,虽然分的地更多,但是全部都是荒地,收的粮食都不够种子的。等我们开荒结束之后,朝廷要是将这些土地收回去,我们找谁说理去。”三儿噘嘴说道。

    盖聂举杯和三儿碰了一下。

    三儿的父母在十九年前的那场大瘟疫中去世了,被兄嫂抚养长大。但是他成年之后,兄嫂也病逝了,二兄也在七年前的赵秦之战中战死。

    寡嫂便带着年仅一岁的孩子跟了三儿,这是对她和孩子最好的保护,这种事情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也都不少见。

    当然,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奇葩朝代除外。

    三儿二兄战死,赵国不仅没有给任何抚恤,之后官府还以三儿从事铁匠为由,收回了土地,又以战争打造兵器为由,让他免费为官府打了三个月的铁。

    如果不是一些好友接济,老婆和孩子早就饿死了。

    所以他一直对赵国不满。

    即便是如今很多人夸赞朝廷,他也都是不屑一顾,觉得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大王不会出尔反尔的。”盖聂说道,他跟在赵括身边这么长时间,深知赵括对百姓的看重,绝对不是那些贵族所能比的。

    “大王我是相信的。”三儿点了点头,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两年来,赵括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产粮的提升和以工代赈的实施,让绝大部分的赵国百姓基本上都能够吃得饱饭。

    “但是以后呢?上代是什么样?上上代又是什么样?武灵王时期又是什么样?大王能管得了现在,能管得了以后吗?”

    不经意间,三儿已经揭露了封建时代最大的弊端。就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

    君主贤,则国家强。君主庸,则国家衰。

    再好的制度都敌不过一个昏庸的君主。

    盖聂没有争辩,不是他说不过三儿,而是没有争论的必要,无论他们谁赢谁输,都改变不了结果。

    “至少现在是好的,相比较逝去的人,我们是幸运的,这就够了。”盖聂举杯说道。

    “对了,盖聂兄弟怎么有空回来看看?”三儿问道。

    “我刚从秦国回来……”盖聂将事情说了一遍。

    “烧的好,秦国就是欠打,下次有这种事叫上我。”三儿激动地说道,如果说对赵国是不满,那对秦国就是仇恨了。

    这种仇恨,不单单是因为二兄死在秦国手中,而是祖祖辈辈和秦国不断交战,刻骨铭心的东西。

    “大王给你的那张纸条上写的什么?”杞好奇的问道。

    “我没看。”盖聂摇了摇头。

    “拿出来看看。”三儿也有些好奇。

    “这不好吧。”盖聂有些犹豫。

    “大王说不能看了吗?”杞问道。

    “那倒没有。”盖聂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那不就行了。”杞说道。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看一下吧。”盖聂从怀中掏出纸条,其实他也好奇赵括写的啥,能够保他一命。

    三人打开纸条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写的啥啊,我不识字。”三儿挠了挠头,尴尬说道。

    “寡人愿用水泥、酒精、纸任意一样技术换回这位勇士……大王仁义啊。”杞长呼一口气,缓缓说道。

    世人言仁君,他皆不认,唯独赵括,他不得不服。

    酒精是什么他没有听说过,但是水泥和纸的重要性他是知道的,不要说一个盖聂,就是十个盖聂绑在一起都比不过。

    赵括愿意去交换,完全是因为盖聂,因为他们君臣之间的情谊。

    “大王……待吾甚厚。”盖聂喃喃说道,重新将纸折好,放回怀中,并再三查看无误后才放心,如视珍宝。

    杞和三儿羡慕的看着盖聂,在他们看来,能够跟随这样的君主是无比幸福的。

第三百四十四章 考评

    临近年底,赵国变得更忙了,去年因为特殊原因,取消了上计,今年十二月份刚到,偏远地区的官员便开始乘着牛车南下邯郸。

    他们早已收到消息,今年的上计与以往不同,有大事要宣布,而且去年没有见到新王,今年怎么也要混个脸熟。

    只有在大王和文武大臣面前混个脸熟,以后有好事才有可能想到自己。要是别人都不知道有你这个人,怎么可能想到你。

    “不到一个月时间,既要细化变法内容,又要负责官员的考评,时间太紧了,根本不可能完成,除非和以前一样敷衍,倒是很快就能完成了。”赵胜抱怨道。

    虽然名义上上计要国君和相国负责,每一份内容都要亲自阅读,对治下做到详细的了解,但实际上,没有人会这么做。

    赵国不是小国寡民,国君就是累死也看不完这么多奏折,而且……懒惰是人的天性,没有人想一天到晚处理浩如烟海的政务。

    “我的意思是,引起民怨的,贬官或撤职。没有引起民怨的,既往不咎。表现好的,全部升迁。就不必细分了。然后主要考核放在明年。”魏无忌说道。

    去年赵国多出济西郡,邺郡,陶郡,半个上党郡,半个河间郡,各地官员到现在都还没有全部补齐。今年又多出贺兰郡、朔方郡、九原郡、漠南郡、河西郡五个郡,同样需要大量官员填补。

    以前赵国是狼多肉少,很多官员苦熬几十年都得不到升迁机会。现在是肉多狼少,只要表现好的官员都能够获得升迁机会,不用耗费十年二十年熬资历,也不用在朝廷有背景。

    只要你能力强,政绩突出,都能够升官。

    这样的机遇只有在一个王朝的扩张期才有,也是平民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再想实现阶层跨越,难度就不是超出一点半点了。

    “这样对有些人恐怕不太公平。”许厉皱眉说道。

    虽然都是升迁,但是京官和地方官肯定不一样,而且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一百的一起升官,对前者也不公平。

    “谁要是觉得不公平,可以直接来找我,只要能通过本相考核,我亲自向大王申请,为他授予官职。”魏无忌说道。

    许厉翻了翻白眼,这种情况下,除非对自己有绝对自信的,否则脑子有问题才会冒着得罪魏无忌的风险来找他。

    “去年考评已经取消了,今年不能继续取消。我们今年想要完成考评,只能如此。”魏无忌解释道,“而且考评不重要,变法才重要,大王要求我们二十号之前必须将所有细节处理好,然后向天下宣布。等到明年一月一号,正式实施。”

    如果不是不能让所有人白忙活,辛苦付出的必须得到回报,魏无忌都打算向赵括请求取消今年考评了。

    “那就如此吧。”蔺相如点了点头。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移民终于结束了,蔺相如也回邯郸了。虽然中间出现了不少波折,但整体上是圆满的。

    此时河套有些地方已经降雪了,百姓们住在分发的帐篷中,烤着煤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耕牛、农具已经发给大家,冬雪一化,便可以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铺设道路。

    “对了,各国没有什么动静吧。”触龙突然想到现在赵国各地都没有主官,要是有国家发动战争就完了,虽然赵国最后肯定能击退,但是会受到大量的破坏。

    而且在变法的时候遭遇这种事情,对整个国家的国运也是一个重大打击。

    “大王已经派剧辛将军前往河西防备秦国了,齐国和魏国刚刚与我赵国完成贸易,还在梳理国内,不会在这个时候挑起战火。”廉颇说道。

    至于燕国,他没有提,其他人也没有问,这些国家中最不可能攻打赵国的就是燕国,因为没有这个实力。

    本来就在七国中垫底的燕国,失去二十五万青壮之后,已经彻底沦为最后一名。而且由于赵国种种措施,百姓和贵族皆对燕国公室有所不满。

    更有消息传来,称燕王沉迷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宫中经常有术士出入,相国将渠多次劝阻无果。

    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不过大家都知道八九不离十。

    这年头君主都有点小癖好,比如赵惠文王喜欢剑士,宫中养了三千多黑衣剑士。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手下有三百乐师。当今魏王喜欢男人……

    所以燕王喜欢修仙也很正常,谁不想长生不老。

    主要是现在炼丹是一门正经职业,各国不少贵族府中都养有专门炼制金豆豆的术士。而且由于灵气的存在,导致人们能够掌控的力量大增,鬼怪说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但是修仙,追求长生不老反而大肆盛行。

    一部分炼丹的纯粹是为了骗钱,还有一部分是真的相信这玩意能够强身健体,甚至长生不老,有时候,连自己都骗了,再去骗人就容易多了。

    “大王,三日后乃良辰吉日,焚香沐浴之后,再服用此丹,定可登临仙界,见到神仙。”

    燕王宫,一名身高八尺,鹤发童颜的老者轻摇了一下拂尘,从衣袖中取出一个凋刻着龙纹,散发清香的木盒,缓缓打开,露出一枚比鸽子蛋稍小的丹药,金光闪闪,珠圆玉润,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多谢河上公。”燕王遇俯身一礼,颤颤巍巍的接过木盒,眼中露出欣喜的目光。

    他不是没有怀疑过河上公是骗子,不过河上公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征服了他。

    首先,河上公已经一百六十岁了,比超凡境武者还要长寿。和修仙一比,练武就是渣渣。

    其次,河上公的身体非常好,虽然不及超凡境武者,但是比一般的罡元境还要强壮,浑身肌肉跟小山似的,皮肤散发着澹澹的光泽,在阳光下身体一圈甚至会产生光环,和传说中的神仙没什么两样。

    最关键的是,磕了河上公送的丹药之后,真的见到了仙界,还有一众仙子……

    “这都是臣应该做的。不过这枚丹药若是配合功法一起服用,效果会更佳。”河上公说道。

    “还请河上公将功法传授于寡人。”燕王遇迫不及待的说道。

第三百四十五章 燕国最后的时间

    “依大王和老道的交情,老道按理应该不能拒绝,但是师祖有规定,本门功法不得外传,若是老道违反规定,不仅会受到惩罚,大王也无法真正成仙……”河上公为难的说道。

    “这……就不能破个例吗?”燕王遇期盼的看着河上公。

    河上公闭上双眼,没有说话。

    燕王遇见状,大脑疯狂转动起来,智商瞬间拔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片刻之后,还真被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寡人愿意拜河上公为师,如此便不算外传了……”

    “万万不可……大王身为君主,怎么能拜老道化外之人为师,万万不可。”河上公连连摇头。

    另一边,燕王遇不等河上公拒绝,已经跪了下来,“弟子拜见老师。”

    “哎,大王……请起。”河上公无奈的摇了摇头,“大王此举,真是折煞老道啊。”

    燕王遇期盼的看着河上公,河上公叹了一口气,“老道这就将功法交给大王……”

    三日后,燕王遇服用丹药,再次见到传说中的仙界,并与一众仙子成为了好友。回到人间之后,怅然若失的望着房顶,一动不动。

    “大王……”河上公小心翼翼的唤道。

    “还有丹药吗?”燕王遇问道,太短了,时间太短了,自己还没享受够呢,就从仙界坠落下来了。

    “这……臣资金有限,只炼制了三枚,已经全部给大王了。”河上公说道。

    “需要多少钱,寡人都可以给你。”燕王遇挥手说道,不就是钱吗,我燕国有的是。

    “三千金。”河上公说道。

    “来人。”燕王遇大喊道。

    “大王。”一名侍从走了进来,躬身一礼。

    “取五千金过来。”燕王遇挥手说道。

    “禀大王,少府并无五千金。”侍从说道。

    燕王顿时眉头一皱,“那取三千金。”

    “禀大王,少府的钱财已经被相国取走了。”侍从说道。

    “相国?”想了半天,燕王终于想起来相国是谁,“去把将渠叫来。”

    足足过了近两个时辰,将渠风尘仆仆来到王宫,看到河上公顿时眉头一皱,一股莫名的怒火从心中升起,不过看在燕王的面子上,没有发火,拱手说道,“不知大王召臣何事?”

    和一年前相比,将渠变秃了,也变强了,当年的大夫已经成长为燕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是发冠摇摇欲坠,拉扯着不多的头发。

    由于栗腹、乐间等人的离去,燕国只剩下将渠一人独挑大梁,为了报答先王,将渠每天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勉强维持住燕国这个烂摊子,使它不至于崩溃,至于复兴,将渠就无能为力了。

    他虽然是名臣,但是和最顶尖那一小撮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燕国这个情况……谁来都没用。

    虽然燕王修仙、炼丹,不过说实话,将渠心中对燕王并没有多少不满,因为燕王在国事从来不瞎指挥,准确的说,是从来不指挥,全部交给将渠。

    独掌大权,却又受到君主尊敬,这应该是文臣的终极追求了。

    “少府中的钱财被你调走了?”燕王沉声问道。

    “禀大王,去年一战,我燕国二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今年又遭遇东胡南下,各地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臣以为,我燕国必须重新训练新军,但是内史钱财不足,所以臣便调用了少府的钱财。”将渠拱手说道。

    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事力量,也只有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燕国才有可能从赵国的控制中挣脱,继而发展壮大。

    赵国为燕国俘虏亲属发放粮草,虽然笼络到了燕国百姓的民心,但也为燕国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如果没有赵国的帮助,再遇上去年冬天那场雪灾,燕国今年春天必然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然后东胡长驱直入。

    雪灾、饥荒、战乱多重灾难叠加在一起,燕王的王位能不能坐稳都不好说。

    毕竟大臣干掉国君,在燕国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现在只是些许的混乱,整体还在可控范围,已经很不错了。

    击败东胡之后,燕国也得到了喘息的时间,所以将渠打算训练新军。

    这件事他很早就向燕王禀报了,燕王一直没有回复,前几天将渠亲自来见燕王,燕王又在焚香沐浴,不容打扰。

    无奈之下,将渠只能调动少府资金。

    就如同赵国选择在此时变法一般,对于燕国来说,这同样是最后的时间了,一旦赵国变法成功,腾出手来,第一个灭掉的必然身后的燕国。

    只有灭掉燕国,才能集中全部力量南下中原。

    燕国必须在赵国变法成功之前,获得自保的力量。

    这份力量不需要太强,只要能够让赵国无法速胜,撑到其他国家前来支援就行了。

    “相国打算训练多少新军?”燕王没有呵斥,就算再傻也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不过将渠没有通知他,便开始训练新军,他心中还是有些不满。

    “屈景老将军带回来两万骑兵,臣打算保留五千,遣散一万五。另外,再招一万步兵。”将渠说道。其实他很想将两万骑兵全部保留下来,但真的养不起,只能筛选出五千精锐,把剩下一万五会骑马的步兵遣散回家。

    按照他的估计,有一万五千的精锐,再加上临战燕国还能征发几万士卒,赵国只要不是倾国之力伐燕,燕国防守应该不成问题。

    若是赵国倾国之力,其他国家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寡人需要三千金,能不能挤一点出来。”燕王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君主向大臣要自己的钱,还要如用祈求的语气。

    燕王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将渠火气顿时就上来了,怒气冲冲的问道:“敢问大王要三千金作何用?”

    “炼丹。”燕王也没有隐瞒。

    “你这奸贼,蛊惑大王,欺骗大王,还要盗取我燕国钱财。”将渠勐地朝河上公扑去,口中发出愤怒的嘶吼。

    他早就看河上公不满了,以前只是炼炼丹,现在都开始骗钱了。

    燕王可以忍,相国也不能忍。

    河上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步法却非常灵敏,身体一闪,便躲到帷帐后面:“相国息怒,相国息怒,此钱财非老道所求。”

    “大王,此奸贼定然是赵国派来蛊惑大王的,臣请力斩此贼。”将渠单膝跪地,郑重的说道。

    “放肆。”燕王此时仿佛燕昭王附体一般,王霸之气侧漏,大步走到将渠面前,一脚将将渠踢翻在地,“河上公乃寡人老师,你要杀河上公,就是要杀寡人。”

    “来人!”

    “大王。”一众侍卫从外面冲了出来。

    “将相国拖出去。”燕王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舍得把将渠剁了,“关进诏狱,罚三千金。什么时候交够三千金,什么时候放出来。”

    “诺。”侍卫一拱手,把将渠抬了出去。

    “大王,相国乃燕国贤臣,大王应当亲之信之,老道虽然能够炼丹,但是却不通国事,于私而言,或许大王更喜欢老道。但是于国而言,大王更应该亲善相国。”河上公俯身说道。

    “将渠如此骂你,老师还帮他说话?”燕王有些不悦的说道。

    “老道非帮他说法,而是在帮大王。只有燕国强盛了,大王才能安心修仙不是?”河上公说道。

    “老师说的是。”燕王点了点头,“不过他毕竟是骂了老师,还是先关几天再说吧。”

第三百四十六章 抱团

    赵括这边也在处理改革变法有关的一众事物,赵国,或者说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变法都不陌生,现在还存在的国家中,除了周之外,都变过法。

    即便是卫国和鲁国,在春秋的时候也都是走在改革前列的国家,初税亩就是鲁国最先搞的。

    至于周,人家是特殊情况,没办法。

    当年晋国就喜欢折腾,继承晋国的韩赵魏同样也喜欢折腾。

    穷则变,变则通,或许是各国竞争带来的压力,在战国时期变法,受到的阻力要远远小于后来大一统的朝代。

    不过除了赵国之外,各国都是选择用臣子主持变法。

    君主隐于幕后,大臣身居于前,万一变法失败了,臣子正好作为替罪羊。

    即便是变法成功了,也会因此得罪一部分人,到时候杀掉主持变法的臣子,便可以化解国家矛盾,就如同秦国杀掉商鞅一般。

    唯有赵武灵王没有和其他国家一样,而是选择亲自主持变法,或许是他心思单纯,没有想到这一点。也可能是他雄才大略,不屑于此。我赵武灵王就要亲自改革变法,何须隐于幕后。

    赵括同样没有找人顶替,而是决定和赵武灵王一样,亲力亲为,主持变法改革。

    文武大臣优化的细节已经呈递上来了,赵括也前所未有的认真起来,每天天不亮就来到书房处理政务。

    这些内容每一条他都要仔细阅读,思考这么做带来的好处,和有可能出现的弊端,有些地方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有些地方即便是赵括也要思考很长时间,借助天赋推演。

    任何一个小的政务都会牵扯到各个方面,推演起来要比战争更加困难。

    一般有不妥的地方,赵括都是打回去,让负责人重新制定,如果还是不行,则交给魏无忌。这个时候,魏无忌会召集几个人,开个小会商讨,将结果交给赵括。

    到十二月份中旬,几乎各地官员都赶到了邯郸,即便是身处贺兰郡的乐间也赶到了。

    实际上,他比很多人出发还要晚。

    但是架不住速度快啊,踩着直线就飞过来了。贺兰和邯郸之间,如果拉成直线的话,比一些地方还要近上不少。而且作为能够飞行赶路的超凡武者,只要不带着其他拖累,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这是先天性优势,那些乘着马车、牛车的文官是羡慕不来的。

    “总督大人,你也到了。”邯郸城中是不允许飞行的,乐间抵达邯郸之后,刚准备在城门前落下,便看到栗腹的马车从远处驶来。

    栗腹拉开帘幕,上下打量了一下乐间,顿时明白乐间是怎么过来的,心中不由有些羡慕,虽然文官和武将各有的优势,但是在飞行这点上,文官是无论如何都比不过武将的。

    “乐郡守是先回府,还是和我一起去面见大王。”栗腹拱手问道。

    作为河套总督,回都之后免不了向赵括汇报一下这几个月的工作。而且……这种时候各个地区少不了争夺好处,他这个总督必须亲自上阵。

    虽然赵国已经定下未来几年重点开发河套的基调,但是能争取多少好处,还是要看自己这个总督的本事。

    有时候,即便别人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不去争取,也会被别人抢走。

    “去见大王吧。”乐间本来是想回府的,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妻子和孩子了。不过既然栗腹要去见大王,那就一起吧,反正也不差这一会儿。

    乐间的政治敏感度不低,栗腹刚到邯郸,没有沐浴更衣就去见赵括,肯定不是汇报工作这么简单。

    工作啥时候不能汇报?

    况且两人也不是第一天认识了,在燕国的时候一起共事也有近二十年,以乐间对栗腹的了解,栗腹肯定是为了抢在其他郡守之前,把未来几年的好处抢过来。

    而自己治理的贺兰郡也归栗腹管辖,如果自己和他一起去,自己便能够理所应当的比其他郡守多分一份,毕竟这里面有自己的功劳。

    想到这里,乐间直接登上栗腹的马车。

    一路上,不少相识的官员互相打着招呼,或相邀一起聚聚。

    比如上党郡守冯亭和河间郡守靳黈,两人自上党一战后,已经近两年没见了。以前在韩国,两人只能算认识,见面的时候点头而已。

    到了赵国之后,两人的关系天然的拉近了很多,官场是一个需要抱团的地方,同为老乡,自然要互相帮助。

    就如同燕国那些降将会自动依附在乐毅身边,自齐国来的官员依附在田单身边,自魏国来的官员依附在魏无忌身边一样。

    这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够阻止。

    来自韩国的官员比较少,除了冯亭和靳黈之外,只有韩非,所以三人也会更加亲近。

    加上楚国的李斯和黄石公,这是赵国外来势力最大的几股。

    赵国本土官宦势力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赵胜、赵豹为首的宗室,另一部分是以廉颇、蔺相如为首的贵族势力,同时还代表一部分寒门。

    每个势力之间也不是互相独立的,赵胜是魏无忌的姐夫,荀子虽然是赵国人,但是与齐国的鲁仲连、周子等人交好。

    楚国的李斯,韩国的韩非又是荀子的徒弟,黄石公是庞煖的师弟等等。

    还有刚刚从秦国挖过来的一些官员,虽然被赵括分别安排在各个地方,他们同样也会报团取暖。

    这种抱团只是同乡之间天然的举动,远远没有上升到党争的层次,赵国也没有党争的土壤,连齐国、魏国都没有吞并,这些以地域为主的官员只是无根之萍罢了。

    所以赵括也不会去打压,只要做好平衡就行了。

    邯郸城已经焕然一新,之前因为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脏乱差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道路两侧有官府修建的厕所,可以供行人免费使用。

    每天都有人专门打扫清理,将这些粪便运往城外的粪池,发酵之后送到农田中。

    墨风在邯郸外围又规划了一座城墙,准备将以前的城墙作为内墙使用。外墙已经建了一半,因为冰冻的缘故停了下来,要等到化冻之后才能继续施工。

第三百四十七章 上巳节和药王节

    临近年尾,道路上行人也多了起来,过来过去的马车,随便扔一块转头,都能砸到一个官员,即便是再不敏感的人也察觉到了赵国似乎有大事发生。

    很快,一张告示出现在邯郸城中,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大王有令,以后每年最后一天,定为除夕。每年第一天,即一月一日,定为元日。取除旧布新,万象更新之意。国人在这两天应当祭祀天地祖先。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每年三月三日,定为上己节,纪念黄帝轩辕。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定为药王节,纪念炎帝神农。每年这两天,全国人民应当祭祀轩辕、神农二人。”

    “同时,每年这个时候,大王都会率领全国百姓,祭祀死去的战士。节日当天,取消入城货物税收和宵禁。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赵国所有城池。战争时期除外。”

    张贴告示的工作人员捧着告示大声宣读三遍,然后将告示贴到城墙最显眼的地方。

    与此同时,一匹匹快马从城中飞奔而出,带着一张张告示朝着全国各地奔去。

    “节日?是什么意思?不过以后这四天取消入城货物税收和宵禁太好了。”大家纷纷议论道。

    他们以前没有听说过节日不节日的,什么除夕元日,轩辕神农他们也没听过,没有兴趣,这些和他们关系不大。不过能取消入城货物税收和宵禁还是非常好的。

    这样的话,他们也可以带着一些商品到城中贩卖,赚点零钱,赵国并不禁止普通人经商。

    “应该和节气的意思差不多吧,元日有点像是岁首,以前我们也都要过的,不过和我们这些黔首关系不大,都是那些达官贵人过的。”有人说道。

    虽然这个时期已经有除夕和春节的雏形,但也只是雏形,各国岁首的时间并不相同,夏历在孟春,商历在冬十二月,周历在冬十一月。

    三晋使用的都是夏历,秦国以前使用的是周历,后来秦王稷改成了颛顼历,岁首在十月,但是今年秦王稷又改成岁首在一月了。历史上要等到秦始皇之后,才会恢复成十月。

    楚国以前用的也是周历,后来把十月改成一月了。

    总之,用什么历法的都有,在原本历法上改来改去的也有,后来秦始皇看不下去了才统一。

    “不过你们谁知道黄帝轩辕和炎帝神农是谁?”有人问道。

    “不知道。”众人纷纷摇头,让他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困难的。

    “好像是……远古部落的部落首领吧,如果追朔的话,可能是我们的祖先。”一道声音从人群中弱弱的响起。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纷纷点头,“如果是我们祖先的话,那还是应该祭祀的,他们做了什么?”

    “我知道的也不多,还是以前听老师提起过的。其实不仅我们赵国,燕国、齐国、秦国、楚国这些国家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人。据说三千年前……”一人从后面走了出来,缓缓说道,大家纷纷腾出地方,让他站到中间。

    “这便是大王的办法吗?”荀子站在城头上,望着下方围成一团的众人,喃喃说道。

    这样的场景,邯郸每个地方都在发生,也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席卷整个赵国,甚至天下。

    “不错,如此下去,不出十年,黄帝轩辕和炎帝神农便会深入民心。”赵括说道,这个年代并没有炎黄子孙的说法,除了贵族在追本朔源之外,百姓不会关心这些东西。

    他们甚至连轩辕和神农是谁都没有听说过。

    而赵括,就是要为赵国,乃至天下,树立一个共同的信仰,或许大部分人一开始都不会认可,但是在特殊节日的熏染下,会一步一步深入人心。

    等到一代人、两代人、十代人之后,炎黄子孙这个名字,就会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这个计划他本来想要等到一统天下的时候再实施,但是现在赵国已经包括了,本土赵国人,几十年前融入赵国的中山人,楼烦、林胡、河宗人,河间郡的燕国人,济西郡的齐国人,邺郡的魏国人,半个上党郡的韩国人,还有陶郡以前是宋国,又分别被齐国和秦国各统治一段时间的百姓。

    除了中山在还没有灭国的时候,就已经被赵国侵蚀的差不多了,文化与赵国相同。

    邺郡和上党,本身靠近赵国,与赵国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差无几,融入赵国也没有什么难度。

    其他地方想要真正变成‘赵国故地’,差的还有些远,很多时候,赵国为了安稳,都不得不向地方妥协。

    不仅天下需要一个共同的祖先信仰,赵国同样需要一个共同的祖先信仰,只有如此,赵国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同化四方。

    而不是今天是赵人,明天是韩人,后天是魏人。

    所以赵括提前将这个计划拿了出来,等一统天下的时候,再将炎黄子孙的名号带在所有人头上就行了。

    而且赵括已经派了大量公知,宣传各国是一家的思想。

    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赵国。

    不仅如此,工坊已经制作了大量黄帝和炎帝的凋像,在赵国商户的帮助下运往各国。

    啥,你说百姓买不起?不好意思,免费送,我不要钱还不行吗。

    你买一柄锄头送一个小凋像,买一套农具送一个大凋像,买一匹马送你一个镀漆的凋像。

    啥都不买?呜,我这里刚好剩一个,就免费送你了,下次路过你这里,敲门讨口水喝,老哥不要拒绝就行了。

    不管你是赵国人,还是魏国人,齐国人,楚国人,我都一视同仁。

    一个不要钱的东西,又不是养着,拿去家里当个摆设也行。

    而且华夏人有一个特点,即便是不信神仙,真主,佛祖这些东西,有事的时候也都喜欢拜拜,等到不需要了,又扔一边了。到了需要的时候,再找出来摆上。

    反正又不吃亏,万一真灵呢。

    这些民间祭祀官府是没法管的,也管不过来,就像楚国有人纪念屈原一样,即便是楚王再看不惯,也只能选择默认,甚至还慢慢流传开了。

第四百零八章 祖先是用来超越的

    如果是正常的融合,少则一两代人,多则四五代,中间还会出现各种意外。如今赵括在大家心中树立一个炎黄子孙的信念,等到现在还是孩子的一辈人成长起来,赵国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每个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每年四时节气从在官府的带领下祭祀黄帝和炎帝到自主祭祀,同时,这种习俗还会以赵国为中心,席卷天下。

    在其他国家还没有真正规定节日的时候,赵国率先做出改变,冒着最大的风险,也会得到最大的好处。

    “总觉得这么做有愚弄百姓的意思。”孔斌皱着眉说道,虽然儒家也推崇先贤,但是推崇的是文化层面的圣人。

    而且,他也不认为黄帝和炎帝是所有人的祖先,不过要说是黄帝、炎帝所在的部落的后人倒是有可能。

    “愚弄百姓?难道儒家的法先王不是愚弄百姓,不对,你们不仅愚弄百姓,还愚弄君主。”赵括冷哼道。

    缅怀祖先,祭祀祖先,是华夏数千年的传统,也是自蛮荒时期就开始延续的文明,但是将祖先拔高到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是儒家为了争夺话语权,留给后人最大的一个坑。

    当后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超越先祖的时候,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张口闭口效法尧舜,动则不能违背先王之道,后世之君理当效彷圣人。

    那你们见过圣人?没有。

    所谓的圣人之道不是圣人说的,而是儒家说的,他们赞同的就是圣人之道,他们不赞同的就不是圣人之道,至于标准是什么,自然也是他们定的。

    总之一句话,听我的你就是圣君,不听我的,你就是暴君,昏君。

    玩力量的比不过玩智慧的,玩智慧的比不过玩规则的。

    儒家一开始就奔着制定规则去的,所以两千年来,多少王朝浮浮沉沉,多少贵族世家走向摔落,多少诸子百家销声匿迹,只有儒家屹立不倒。

    想要江山安稳,就要在儒家制定的规则下做事,连皇帝都不例外。

    即便是外敌入侵,人家门庭一改,跪在新主子面前,奉上盛殿华服美食秀女,毕恭毕敬的请安,照样世代公卿。

    然后站起身子,俯视天下百姓,双手一挥,满面荣光的说道:‘我们灿烂的文明又征服了侵略者。,

    先秦时期没有哪个君主是傻子,所以也没有哪个国家信奉孔孟那一套,恭恭敬敬的请过来,恭恭敬敬的送走,至于以儒治国,别开玩笑了,敢这么玩的都没了。

    当年滕文公面临亡国之危,向孟子问策,孟子先言“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又言“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最后言则以周太王去故地与效死勿去二策让文公择之。

    在最现实、最紧迫的生存问题上,言左右而顾其他,没有给出一个能够改变滕国命运的回答。…

    没过多久,滕国就被灭了。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是真正的规则制定者,儒家舔着脸按照汉武帝的意思修改了一些思想,才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机会。

    即便如此,汉武帝也只是用儒家包了一层仁和礼的外衣,里子还是法家那套东西。

    但是汉武帝后面那些皇帝可没有汉武帝的本事,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儒家高举祖先的大旗,在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就连皇帝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汉武帝想利用儒家成就大汉,最后被儒家利用大汉,成就了儒家。

    自此以后,铁打的儒家,流水的王朝。

    荀子在法先王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后王,不过他也没有完全否定法先王,倒是韩非在这方面走的更远。

    指斥法先王的主张为“愚巫之学,杂反之行”,“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主张应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通俗来说就是,别扯那些没用的,我没见过古时啥样,你也没见过,我就要看现在。

    赵括虽然崇敬炎黄,但是绝对不会将黄帝和炎帝拔高到无法超越的程度,我承认你的功绩,我承认你为华夏做的贡献,作为后人,我会祭祀你,缅怀你,使你香火不绝,泽福千代。

    但是,我不会认为你是无法超越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祖先就是用来超越的。

    如果不能超越祖先,哪来的进步?不过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吸食祖先遗留下来的福泽,混吃等死罢了。

    赵括其实一直在若有若无的压制儒家,儒家是当世显学,除了法家之外,即便是墨家与之相比也有些不如。

    而且儒家一直是蒸蒸日上的状态,大儒层出不穷,学子越来越多,而墨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巨子。

    即便是墨风,在辩经方面和大儒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邯郸学院中,儒家学子并非最多,连前五都算不上,最多的是医家、墨家、兵家、法家和工家,儒家只能派第六。

    朝堂上,也只有虞信、荀子、孔斌、孔穿四人治儒,其中虞信和荀子还不被儒家待见。

    不过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没有哪个是完美的,也不存在完美的,儒家有他的意义和价值,所有赵括只是稍微压制,并没有真正打压。

    孔斌闻言,沉默了一会儿,他不知道孔子当年提出‘法先王,的时候有没有愚弄君主和百姓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他知道,一旦有人以儒治国,最后必然会变成赵括说的那样。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一群人的人性更经不起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帝和炎帝确实是我们的祖先,虽然我们的祖先不止一位,但如果非要选出两人供大家祭祀的话,他们无疑是最合适的。”

    韩非对祭祀黄帝炎帝毫无芥蒂,因为黄帝本来就是姬姓始祖,姬姓韩氏的祖先,炎帝后人姜子牙更是帮助周朝立国,受到祭祀也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其中的因果纠纷,利益冲突,各有各的说法,管那么多干嘛,赵括都不在乎,他会去在乎?

    而且这种东西一旦扯起来,永远不会有一个真正的答桉,只会没完没了。

    现在这个答桉已经是最合适的了,连他这个知道是赵括计谋的人都对赵国多了一份认同,更何况其他人呢。

第四百零九章 栗腹的要求

    话说赵国的计划韩非也是知道一部分的,赵括一统天下的目标韩非也明白,作为韩国的公子,魏无忌内心的纠结他也能感受到。

    不过他比魏无忌要看的开,因为他没有办法。

    现在的韩非还不是后来那个名扬天下的韩非子,他在韩国的地位不如魏无忌在魏国的地位,他在赵国的地位同样也不如魏无忌在赵国的地位。

    魏无忌尚且不能改变赵国和魏国,他又如何改变赵国和韩国呢。

    而且韩国比魏国更加弱小,韩王比之魏王也有一定的差距,魏王虽然有时昏庸,但有时还会支棱一下,韩王连支棱都不支棱。

    “仅仅一个祭祀,就能够在大家心中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将一个国家融为整体,何乐而不为呢。”李斯也说道。

    他们虽然拜师荀子,但学的却是法家,而法家本身就讲究与时俱进。

    “这里面的漏洞怎么办?”孔穿问道,这件事可不只是立一个像,祭祀一下那么简单,想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至少不能被别人挑出漏洞。

    “只要是赵国境内,就是寡人说了算。至于赵国境外,以后也是寡人说了算。”赵括沉声说道。

    他本来打算等到一统天下再拿出来的大杀器,现在仓促拿出来,怎么可能没有漏洞,只要有心人一查,必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最简单的,炎帝和黄帝是什么关系,你赵国说是兄弟,证据呢?

    赵国没有,还没来得及造。

    如果是一统天下之后再拿出来,赵国能将所有的东西准备好,谁来了都无懈可击,但现在时间不够。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之后大家的关注点必然不会放在这上面,等到大家反应过来,赵国已经找到证据了。

    赵括看了一眼城下张贴告示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催化,围观的群众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变得更多了,到处都是议论的声音。

    不过大部分都是谈论四天节日取消入城货物税收和宵禁的,自入城货物税收和宵禁设置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国家取消。

    特别是商人,更是奔走相告,商税最大的部分就是关隘和城门的税收,赵国取消入城货物税收,就相当于降低了商税,虽然每年只是四天,但是加上取消宵禁,赚的钱至少可抵平时三五天。

    “大王,河套总督栗腹和贺兰郡守乐间求见。”这时,一匹快马从王宫方向冲来,骑士见到赵括后立即翻身下马禀报。

    “让他们稍等一会儿。”赵括迈步朝城下走去。

    ……

    “臣栗腹、乐间,拜见大王。”栗腹和乐间看到从外面走来的赵国,连忙俯身行礼。

    “坐吧。”赵括看了看栗腹蓬头垢面的样子,随意的指着椅子说道,“河套从零开始发展,辛苦你们了。”

    “臣理当为君分忧。”栗腹说道,从袖子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递给赵括,“大王请看,这是臣制定的计划。十年,只要给臣十年时间,臣有把握将河套治理成不亚于河北的沃土。”

    “说吧,想要多少钱?”赵括没有打开册子,直接问道。

    足足小拇指厚的册子,压根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完的,而且不看,赵括就知道里面写满了六个字:需要朝廷拨钱。

    栗腹脸上没有一丝尴尬,坐直身子说道:“不要钱,臣需要大王给臣再拨十万俘虏。”

    “不是已经给你十万了吗?”赵括说道,这可全是青壮啊,不是老弱病残,放在有心人手中,都能造反了,栗腹居然还想再要十万。

    “大王,十万远远不够啊。移民过去的百姓需要建造房屋,开垦农田,官府没办法从里面招人。但是开挖沟渠,疏通河道,建城,修路,建厂,采煤等等都要用人。臣还要派一部分俘虏开垦土地,尽快实现自给自足。十万人太少了。”栗腹苦着脸说道。

    “大王,总督所言甚是。”乐间附和道。

    “寡人会想办法从煤矿和建设团队中抽调十万人过去。”赵括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下来,“还需要什么?”

    “水泥厂。”栗腹立刻说道。

    “可以。”赵括点了点头。

    “河套可以使用水运,但是臣手下的人只能制造小船,无法制造大船,所以臣需要能够制造大船的船匠。”栗腹说道。

    “我赵国会造大船的船匠不多,寡人想办法拨二十个人给你,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赵括说道。

    “多谢大王。”栗腹心中一喜,继续说道,“还有兴修水利的人才,河套水资源丰富,宜耕宜牧,只要开挖运河,兴修水利,必然能成为塞上中原。”

    栗腹本身也懂水利,但是不多,到现在他都没有把贺兰一个郡的水利规划做完。至于乐间,对水利方面更是完全不懂了,栗腹也指望不上他,只能指望赵括给他派几个人帮忙。

    “水利方面的人才。”赵括眉头一皱,这年头最厉害的水利大师就是蹲在巴蜀的李冰,但是人家压根就没有来赵国的想法。

    虽然赵括每次派人送信,李冰都和善的回信,信中也不乏对赵括和赵国的夸赞,但是却一句不提加入赵国的事情。

    至于另一位水利大师郑国。赵括也不是没有派人寻找过,但是只知道一个名字,以及是韩国人,别的一概不知,连年龄都不知道,到哪找。

    “水利大师没有,不过有几个水利学徒,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带过去,另外,还有秦国蜀郡郡守李冰送来的《治水要记》,你也可以带回去。”过了好一会儿,赵括才开口说道。

    这两年来赵国兴修水利,没有培养出水利大师,倒是培养出不少水利学徒,也该让他们干个大的了。

    毕竟李冰、郑国在修建都江堰、郑国渠之前,也不是水利大师。

    “多谢大王。”栗腹大喜道,他本以为会无功而返,没想到赵国连水利方面的人才都有储备。

    “还有吗?”赵括问道。

    “禀大王,我河套地广人稀,最适合棉花种植,而且棉花一开始就是在我河套发现的,由此可见,河套的土壤非常适合棉花生长……”

    栗腹还没说完,就被赵括打断了,“棉花农家还在培育种子,没到推广的时候。”

    “还有……”栗腹继续说道。

    “好了,再继续下去,其他地区该有意见了。”赵括挥手说道。除了十万俘虏之外,其他都是赵括本来就准备给栗腹的,但是也只能给这么多了,毕竟其他地方也要发展。

    “诺。”栗腹俯身一礼,见好就收。

    能得到这么多,他其实已经很满足了。

第四百一十章 五公十二卿

    虽然赵括将朝会时间定在辰时,然而卯时刚到,王宫外面已经人头攒动,大部分官员已经就位,按照各自的位置站好,小声谈论着变法的内容,心中有些忐忑又有些兴奋。

    这些官员中有四分之一左右都是赵括通过招贤令和邯郸学院征招到的人才,也是赵括和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

    一辆辆马车在街道上极速行驶,从各个方向朝着王宫汇聚而来,赵括成为赵王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年,但是早已无人敢忽视赵括,更没有人敢反对变法。

    城外十万大军日夜操练,喊杀声站在十里之外都能听见,没有比这更强而有力的支持。

    过了一会儿,赵国重臣的车架开始出现,庞煖、廉颇、乐毅、蔺相如、赵胜、魏无忌……车架在王宫门前相聚,众人迈下马车,互相看了一眼,没有说话,只是拱手一礼,走到众人最前面站好,闭目养神。

    官员的议论声也消失了,王宫外一片寂静,只有寒风吹打衣袖,发出猎猎的声音,武将还好,基本上没什么感觉,更有甚者穿着一件单衣就来了。

    文官就有些难受了,特别是几个来得早的文官已经冻得脸色发青了。

    “大家不要等了,入殿吧。”赵括从车架上走下来,扫视了一眼,开口说道。

    众人顿时松了一口气,跟在赵括后面缓缓迈入大殿。

    殿内文官一侧已经准备好火盆,旁边有宦官为火盆添加煤炭,熊熊的火焰为大家带来温暖。

    见到这一幕,文官心中不由有些感动,无论怎么说,赵括对他们还是很好的。

    至于武将一侧,什么都没有,主要是不需要。

    “臣等拜见大王,大王万年。”所有人站好之后,同时躬身行礼。

    “众卿平身。”赵括挥手说道,坐到王位上。

    文武百官也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这年头没有跪着和站着上朝之说,君主和大臣都是跪坐,最多君主坐的位置高一点。

    不过赵括嫌跪坐太反人类了,就换成了椅子,为此还遭到了孔穿的反对,最后毫无疑问,赵括赢了。

    坐好之后,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人都抬着头,瞪着眼睛看着赵括。

    “上古时期,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们饱受禽兽蛇虫的侵害,是故有巢氏筑巢居,躲避蛇虫之侵害。当时人们吃的是野果和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是故有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

    “中古之时,天下大水,鲧、禹父子二人疏通河道,排洪治灾。近古时代,夏桀和殷纣的统治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的话,那就一定会被商汤、武王所耻笑。同样,如果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汤、武王的圣人之道,那一定会被今天的圣人所耻笑!”

    “周衰败了,所以有五伯站出来支撑天下。五伯倒下之后,魏率先变法,不可一世,当是时,赵韩莫不以魏为尊。”

    “其后秦国使用商鞅变法,收复河西,奠定百年强秦。其后赵国胡服骑射,国力大增,立秦王稷于秦,立燕昭王于燕。其后燕昭王改革,几并齐国。”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故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韩非眼睛越来越亮,只觉得赵括这些话简直说到他心上了,和他想的一模一样,比荀子还要懂他。

    如果不是时间和身份不对,韩非都想拜赵括为师了。

    “然昔日武王之法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只做到改革一半,尚有疏漏,是故寡人今日再次变法,以补武王之憾!”

    赵括先是用一大串话说出改革的目的和合理性,以此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第一条,改官制。从今天起,赵国实行公卿制,设立五公十二卿。五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司寇、廷尉。”

    “丞相总览全国政事,分为左右丞相,右丞相由魏无忌担任,左丞相由蔺相如担任。太尉总览全***事,由乐毅担任。御史主掌监察,由触龙担任。司寇主掌立法权,由虞信担任。廷尉主掌执法权,由许厉担任。”

    “十二卿分别为司农、太常、太傅、司工、司道、太仆、郎中令、卫尉、宗正、内史、少府、司商。”

    “司农主掌全国农事,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由蔡泽担任。太常主掌礼仪以及外交,由鲁仲连担任。太傅主掌全国教育以及人才选拔,由荀况担任。司工主掌研发制作,由墨风担任。司道主掌全国道路,由魏齐担任。太仆主掌马政以及北方大牧场,由赵豹担任。”

    “郎中令掌管都城和王宫护卫,由庞煖担任。卫尉负责护卫国君,由贲担任。宗正负责管理宗室,由赵豹担任。内史主掌赋税以及全国财政,由孔斌担任。少府掌管盐铁煤炭,山川渔泽之利,由周子担任。司商主掌商会和商业,由赵牧担任。”

    “除此之外,情报由刘平掌管,直接对寡人负责。丞相下设太医令,掌管医师,由宋衷担任。设监天司,主掌天文、星象、历法修订,由甘德担任。”

    赵括曾想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是三省六部制的效率太低下了,等到文件绕一圈回来,黄花菜都凉了,大部分时候绕的还不止一圈。

    和平时期还好,虽然耽误事,但整体来说影响不大,为了维护皇权,也不是不能接受,战争年代用三省六部制只会成为拖累,别人都打到城下了,你这边诏书还在门下省审核。

    而三公九卿制相比较三省六部制的优点就是决断权,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官员可以绕过君主直接下令,虽然会对皇权造成威胁,但身处乱世,各级官员的决断权是必须要给的。

    但是三公九卿又远远不能满足赵国现在的需求,像教育、商业、道路、农事必须要给一个九卿的位置。立法权和执法权也是必须要分开的,虽然在封建社会谈这个有些可笑。

    等到未来有一天,赵国走到一个岔路口,赵括今天的做法或许会给后人一个提醒。

第四百一十一章 二十等军功爵

    其实赵括本来打算农事和水利也分设两卿的,司农由农家出个老头担任,但是农家几个老头对做官都不敢兴趣。赵国又不用农家的思想治国,还不如自己搞研究呢。

    赵国也没有水利方面的大师,就二合一由蔡泽担任了。然后把周子从济西郡郡守提拔上来担任少府。

    “军方设立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大将军、东西南北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中郎将,校尉,军司马。”

    “封廉颇为大将军,田单为车骑将军,燕周为安北将军,乐乘为安南将军,颜聚为安西将军,蒙骜为平南将军、贾偃为平北将军,蒙武、剧辛、卿秦、荣蚠、庆舍、司马尚、袁华为中郎将。其中袁华主掌海军。”赵括继续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袁华终于将赵国海军的架子撑起来了。

    当然,只是架子。

    所有士卒不晕船,能够在船上进行像模像样的演练。

    至于更高的要求,还是算了吧。

    如果是步兵,还有速成的办法,直接扔到战场上,死个十分之一再拉下来训练,很快就成精锐了。

    但是海军连个敌人都没有,每天和自己训练,一年多能练出来才怪。

    不经历战场的洗礼,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精锐。

    然而吴越的水军已经废了,齐国的水军也废了大半。楚国的重心一直在北方,水军蹲在淮水中半死不活的,楚国几乎管都不管。

    赵国想找个对手都不好找。

    不过要说抓鱼,天下应该没有哪支军团能够比得上赵国海军了,这一年来,海军一个敌人没杀,但是抓的鱼都能堆成好几座小山了。

    赵国所有的军团都吃过海军送过来鱼,所以虽然没有立一点功,袁华坐在这里也理直气壮,其他人吃人嘴短,只能默认。

    “另调代郡郡守李伯担任济西郡郡守,调李牧担任代郡郡守,继续率领长城军。”赵括说道。

    先秦时期,包括后来的秦汉时期,郡守都是军政一把抓的,各国在边境设郡的目的,就是军事。

    “诺。”李牧和李伯同时起身。

    李牧明白自己除了治理代郡之外,很显然还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燕国,一个是东胡。如果只是治理代郡,完全不需要长城军这个级别的军团,再征发一些辅兵都能发动灭国战了。

    “第二条,为避免过去各级行政并存,混乱的行政制度。从今天起,赵国行政划分按照郡、县、乡、里分为四级。全国分为邯郸郡、邺郡、陶郡、巨鹿郡、恒山郡、河间郡、济西郡、代郡、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云中郡、九原郡、朔方郡、漠南郡、贺兰郡、河西郡。”

    “共计十七个郡。每个郡设立郡守、郡丞、长史、郡尉、邮驿各一名。县设县令、县丞、县尉,邮驿各一名。乡设乡长、乡老、邮驿。里设里长。”

    郡县制就不用多说了,除了齐国之外,其余六国皆向郡县制过渡,不过各国都是将郡设立在边境和刚刚征服的地方。

    赵国除了邯郸附近和故都晋阳附近,其余地方已经全部设郡,赵括现在做的就是让郡县制更彻底一点。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越来越亮。无论是公卿制的划分,还是郡县制的确立,都意味着一件事情:赵国将空出大量官位。

    变法不仅没有触犯到大家的利益,反而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好处!

    “具体划分细节后面会说,第三条,二十等军功爵制。”赵括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

    军功授爵,不是秦国开创的,也不是秦国独有的。

    魏国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并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而进行封赏。赵国的“功大者身尊”。燕国的“公子无功不当封,”并分上功、中功、下功、无功。韩国的“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都是军功授爵制。

    但是,秦国的军功授爵制毫无疑问是最完善、最彻底的,也是影响最深的,为历史上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等爵位分别为:下士、中士、上士、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下卿、中卿、上卿、下司长、中司长、上司长、左师、右师、上师、伦侯、乡侯、县侯、县公、郡公。”

    “下士可获得土地三十亩,宅子一座,仆人一名,钱五万。……伦侯无封地,乡侯可获封一乡作为封地。县侯可获封一小县作为封地,县公可获封一大县作为封地,郡公可获封一郡作为封地。”

    所谓军功授爵,其实就是君主给手下画的大饼,只要跟老子好好干,钱粮会有的,土地会有的,权力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赵国要想超越秦国,画的饼至少不能比秦国画的饼小,和秦国抠抠搜搜的相比,赵国最高直接封一整个郡。

    即便大部分人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这个机会,闻言心中不由还是一震,连呼吸都急促了起来。魏无忌余光扫了一圈,笑着摇了摇头,别说他们,自己当初听到的时候都吓了一跳。

    赵国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域就是郡啊,当年晋国是怎么亡的大家可都历历在目,如果赵国多封一个郡公,下场绝对不会比晋国好到哪里去。

    不过赵括一意孤行,魏无忌也没有办法,只能期待未来赵括有什么杀手锏吧。

    至于侯爵以下,赵国授予的土地要比秦国少上大半,不过有钱财和其他福利。

    “另,望诸君乐毅、都平君田单、平原君赵胜……等,凡有封地者,皆改封县侯,封地迁入河套,位置自选,城池由官府支持建设。之后获封者,封地由朝廷指定,不得自选。”

    这是第一批受封者的特权,冒着比后来者更大的风险,自然也要获得更大的好处,所有人都有这个觉悟,因此没有人提出异议。

    “至于其他爵位者,皆按照新法受爵。另外,除军功外,其他功劳皆可受爵,最高可获郡公,与军功相同。凡公卿者,必须有临阵作战的经历。”

    赵括要求文官有临阵作战的经历不是要让他上阵杀敌,而是要让他感受一下战场上的氛围,让他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放权,不要像宋明时候的腐儒一样,明明自己水平垃圾的要死,还要指挥前线将军作战,牵连全军几十万将士和国家。

    不过这个时期大部分文官都是能打仗的,像魏无忌,水平丝毫不亚于顶尖的名将,蔺相如当年也是率领赵军攻城略地过的。

第四百一十二章 提升士卒待遇

    “第四条,徭役政策,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开始服役的年龄从十八岁上调至二十岁。结束服役的年龄从五十岁下调到四十岁。服役人员每年除兵役之外,服役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每次服役结束,责任人应当出具服役证明,避免多次征招。兵役每两年服役一个月,由各县县尉负责。战争期间可随时征调服役,不得抗拒。”赵括继续说道。

    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帮助官府修路,修宫殿,开河渠,以及戍卒、更卒等等都属于徭役,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从起源上来说,徭役并不是为了压榨百姓,获得无本劳动力。周朝建立之初,国人与国君共享国家。国家强盛,国人与之俱荣。国君昏庸,国人也可以逐君,重立君主。

    不要说修路,挖河这些事情,就是外敌入侵,国人也都是扛着武器,架着战车就冲上去了,压根不需要国君逼迫。

    时过境迁,现在国人、野人的概念早已淡化,君权一步步加强,徭役也逐渐变成国家强压在人民身上的重担。

    如果说一开始使用徭役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没钱,那么到了后来,即便国家有钱也不会花钱招工人。

    毕竟,能白嫖谁会选择花钱呢!

    古代君主一旦修建宫殿,大兴土木,便会引起百姓不满,被所有人大骂,不就是因为不给钱吗,如果每天发工资,百姓会不满?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兴土木,百姓也只会夸他是圣君,每天高高兴兴来上班。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能有个地方赚钱,哪怕苦点累点也是非常幸福的。

    赵括没有直接取消徭役,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生产力不允许,赵国虽然赚钱快,但是花钱更快,赵国需要一部分不花钱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白嫖确实会使人上瘾,特别是今年一年赵括只征派一个月的徭役,却被人赞扬成仁君之后,赵括深深感觉到时代的参差。

    对于百姓来说,幸福只是少服几天徭役,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赵括选择将服役时间定为每年一个月,避免过渡征派徭役。至于不超过两次,则是因为这年代徭役除了干活之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赶路上。如果距离远,征派过去一天就让回来,路上却耽搁三五天。最后表面上服了一个月的徭役,实际上服了半年。

    至于戍卒,北方草原已经变成赵国牧马场,不需要戍卒驻扎。代郡有李牧军团,河西剧辛,贺兰乐间麾下皆有军队,在非战争期间足够防守各地了。

    每两年训练一个月,让大家知道基本常识,在战争来临的时候能够协助守城就行了,至于上战场冲锋,肯定是让正卒来。

    “第五条,士卒待遇。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士卒年满四十五岁由官府安排退伍,拥有内气者,可以申请延迟到五十岁。罡元境及以上者,不作限制。”

    现在士卒都能吃饱,而且每隔几天都能吃到肉,战斗力保持到四十岁左右不成问题,如果有内气的话,能够保持到接近五十岁。

    “退伍之后,官府会为其发放为期五年的俸禄,标准为退伍之前的六成。并会为其在户籍地安排一份工作,士卒也可以拒绝。伤残士卒可额外获得一份抚恤金。”

    “战死士卒的家庭,免除农税五年,若五年之后长子仍未年满十八岁,则一直免除农税至长子年满十八岁。另外,接下来五年内,除河套地区普及教育之外,所有郡县都会建造学院。战死士卒的家庭可荫一子入当地学院学习,五年内所有东西全部免费。”

    五年时间,只要愿意学习,在这个识字都是奢望的时代将自己以及整个家庭提升一个阶级绝对不成问题。

    “除此之外,战死士卒的家庭可获得为期十年的抚恤金,金额为士卒生前的六成,若十年之后,长子未满十八岁,则一直发到长子年满十八。”

    “这笔金额发放给士卒的妻子,若妻子带着孩子改嫁,则继续发放。若未带孩子改嫁,则发放给孩子抚养者。若妻子和家中其他人发生意外,孩子无人抚养,则由当地官府送至邯郸,由寡人安排人抚养。”

    他就是要让所有士卒再无后顾之忧。

    “所有退伍士卒监督,凡有发放不到位或被贪污者,可直接至太尉府或大将军府反馈,也可直接面见寡人。”

    赵括扫视了一圈,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声音有些冰冷。

    显然,如果上报到他这里,事情处理结果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很有可能连太尉和大将军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时代人们的血性,特别是老卒,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死后,自己所保护的那群人吸着他们的血,欺辱他们的家人,还要奴役他们的后人。

    如果这样,他们宁愿同归于尽。

    也只有这样一把不受掌控的大刀,才能让那些官吏伸手的时候摸一摸脖子,再思考一下值不值。

    “所有士卒战死后必须送入英灵殿,享受三年祭祀后荣归故里,名字永远刻在英灵殿上。特殊战功者,可永葬英灵殿。四时节气,由寡人率领所有国人祭祀,礼同祭天。生者受其利,死者享其荣。”赵括将双手按在桌子上,缓缓站起身子,震声说道。

    所有人跟着站了起来,微微躬身,既是对赵括,也是对战死的士卒。

    无人提出反对,这不是宋明,没有人看不起士卒。

    先秦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尚武精神都远超后来那些朝代,每一个国家都是在乱世一步步杀出来的。

    至于祭天大礼,这更不是问题,虽然有些逾越,但是赵括都没有意见,谁敢有意见?

    秦国的军功制尚且能让士卒死战,赵国给足了士卒所有的荣耀和利益,在这个信义的时代足以让所有底层人奋不顾身。

    “另外,无论是新兵入伍,还是老兵退伍,全部拉到英灵殿前上一炷香再回去。赵国不灭,香火不绝!”

第四百一十三章 养廉金

    不管是事先已经知道的,还是事先不知道的,在此刻心中都充满了震撼。

    秦国商鞅变法前的士卒战斗力和变法后的士卒战斗力差别他们都很清楚,变法之前,即便秦献公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军的战斗力也只能算是二流。

    商鞅变法后,秦军战斗力直接超越三晋,成为当世最强。

    为何?不就是为了获得奖励吗?

    赵军战斗力本来就极强,天下除了秦军之外莫能当,士卒对赵括更是极为拥戴。

    赵国大臣都明白这件事宣布之后,将会在赵军中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死战不退,不再是夸张的说法,赵军真的愿意为赵括战至最后一个人。

    以前他们就知道赵括对士卒的待遇非常好,伙食甚至还有肉,现在看来,这哪里是好,简直是好的过分。

    一些官员甚至都有投笔从戎的想法了。

    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出意外的话,最后也只能混个低级爵位,还不如中层的将士。

    “我知道大家心中已经有些不平衡了,呵呵。”赵括看着大家,笑着说道,“官员的福利自然也是有的。”

    “第六条。官吏俸禄的调整。从明年一月一日起,所有官吏俸禄上涨三成,最底层小吏的俸禄从三十六石上涨到五十石,以钱币发放。官员五十五岁可申请退休,做官期间无任何贪污腐败的官吏可获得官府发放的养廉金,发放标准为俸禄的六成,直至去世。”

    退休,对于朝堂上的高官基本上没什么用,官本位下,除非是政斗失败,基本上都是一直干到死,不存在退休两个字。

    但是对于中下层官员意义巨大,他们大部分都是个小官,自觉一辈子就这样了,早已对封侯封公,权倾天下不抱什么希望。

    除了在黔首面前偶尔显露一下官威,在谁面前都要点头哈腰,所以他们也不把目标放在升官上,而是选择竭尽所能掠夺钱财。

    由于地位的限制,每个人贪的钱或许不多,但是所有人加起来,就是赵国最大的贪官也比不上。

    赵国的俸禄并不算高,最底层的小吏只是斗食。这么一点微薄的俸禄,最多养活自己,养活一整个家庭完全不可能。

    提高俸禄可以让他们在原本的基础上过的更好,官员也是人,也要生活,赵括从来不奢望官员一心为民。

    况且就算有那么极少数的官员一心为民,不图回报,让他们过的好一点,也能帮助更多的百姓。

    其实在赵括看来,一心为民也好,为了讨好上级也罢,没有区别,最后还是要看政绩说话。至于你心里怎么想的,谁知道?

    养廉金可以让他们官宦生涯结束之后得到一份保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免去后顾之忧。

    “以前因为贪污被处置的官员中,总有人说俸禄太低了,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寡人可以理解。所以这次寡人直接上调了俸禄,并且将最低年俸升到了五十石,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俸禄能够超过我赵国。”

    “所以,从今以后,我不希望有官员因为贪污被抓的时候再说这句话。同样,从今以后,凡是因为贪污被抓的官员,寡人必严惩,除了斩首之外,三族之内,子孙三代不得入学,不得做官!”赵括冰冷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庞。

    贪污之事光靠严惩是没用的,朱元璋扒皮充草也阻止不了官员贪污。没办法,明朝俸禄太低了,不贪全家老小肯定有人被饿死,贪了只是有可能被抓到。

    靠提高俸禄同样没用,宋朝的俸禄是古代之最,依然阻止不了官吏贪污。

    只有将两者结合,给官员提供一份较为丰厚的俸禄,保障生活,让他们不至于被生活逼到绝境,然后提高处罚力度,才有可能将贪污之事控制在小范围内。

    至于完全禁止,赵括从来都不奢望。

    利益足够,别说区区杀头,就是诛九族也阻止不了有些人铤而走险。

    凡官宦之家,必重视传承,希望家族源远流长。斩首,加上三族三代不得入学,不得做官,足以断掉整个家族的未来。

    让他们在大多数的时候压制住心中的贪念,想一想到底值不值。至于没控制住的,那就只能请屠刀帮忙了。

    众人闻言,背后顿时一凉,只觉得有一道冷风从脖子处掠过,即便是没有干过任何坏事的此时此刻也心虚的低下头,不敢抬头看赵括。

    这就是先礼后兵吧,先给你一口糖,如果不听话,等待你的就是屠刀了。

    “第七条,废除活人殉葬,鼓励节葬。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凡使用活人殉葬者,抄家,家主斩首。”赵括说道。

    废除活人殉葬就不用多说了,这玩意完全就是反人类。

    秦国秦献公继位之后,立刻在秦国废除活人殉葬,之后秦国便没有使用活人殉葬过,直到胡亥这货登基,把秦始皇所有没有子嗣的嫔妃全部殉葬,再开人殉制度。

    将祖宗八代上百年的努力化为齑粉……

    东方六国也明白人口的重要性,所以人殉制度早就不盛行了,但也没有完全废止,现在这项规定就是彻底废止人殉。

    在这个讲究孝义的时代,同时还流行厚葬,似乎不能让父母风风光光的下葬就是不孝,即便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卖身为奴也要做到。

    而贵族则是将大量铜铁,陶瓷,丝帛等物埋入地下,如果只是一个两人这么做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所有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影响就大了。

    中原各国铜铁等金属本来就不够用,还要埋在地下,大量财富的流失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钱荒愈演愈烈。

    后来不少像曹操这样的缺钱了就派人盗墓,从死人那里借钱。

    问题是厚葬这种东西官府又没办法制止,毕竟怎么下葬说白了是别人的私事,你可以从人道主义方面废除人殉,但是你不能禁止别人花自己的钱厚葬自己老爹。

    所以只能鼓励节葬,通过潜移默化来改变社会风气。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来完成……

第四百一十四章 邮驿和官道

    “第八条,普及邮驿站。”赵括说道。

    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了各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击鼓传声,烽火台,送信等等。

    每个王朝都深知消息传递的重要性,特别是边境战乱或是外敌入侵的时候,早一天收到消息和晚一天收到消息,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即便每年大量的投入得不到回报,历代王朝也没有一个废除邮驿制度,反而不断朝里面投钱。

    一般来说,步行送信为邮,骑马送信为驿,合称邮驿。

    历史上秦汉王朝五里设一邮,三十里设一驿,安排专门人员传送文书,保证地方联系的送达,以便朝廷及时得到消息,做出应对。

    赵国也是有邮驿站的,但主要设立在边境和主要城市,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并没有在所有地区普及,也不会为普通百姓传递家书。

    如果丈夫在外戍边,妻子想念丈夫,想寄一封家书或衣物过去,只能亲自徒步数百里赶到丈夫戍边的地方,或者同乡有人探望,请其帮忙捎过去。

    乱世之中,这种探望的风险可想而知。

    就算妻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丈夫戍边的地方,丈夫也很有可能已经去世了。就如同孟姜女寻找丈夫范喜良,最后只能看到堆积在长城之下的累累尸骨。

    虽然故事写的是秦朝,但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是一样,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哭的可不是秦长城啊。

    “每个郡,每个县,每个乡至少建立一座邮驿站,郡级邮驿站至少有十五匹马,五名驿夫。县级邮驿站至少有六匹马,两名驿夫。乡级邮驿站至少有两匹马,一名驿夫。”

    历史上唐朝一级邮驿站要配六十匹马,二十个驿夫,赵国玩不起这么大,只能配十五匹马,五名驿夫。

    不是没有这么多马,而是没有必要,这些已经足够赵国公文信件运转。

    而且马多了确实会增加地方上的负担,马扔在草原上,赵国基本上不用怎么管,每隔一段时间用大豆等精料追一次,保证不掉膘就行了,而且还有抓不完的野马。

    但是放到中原,所有的草料都要靠赵国支撑,加上骑兵的战马,开支有点大。

    到目前为止,在草原上种草计划还只是计划,连草种都没撒,适合作为牧草的苜蓿也完全没有踪迹。

    赵括记得历史上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大宛,见到马吃的是苜蓿,后来就带到了中国,汉朝开始种植苜蓿喂马。

    但是大宛距离赵国太远了,赵国从居延古道西行的商队到现在都没有回来。出发一个月后还派人送过一封信,之后连信都没有了。

    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河西走廊在这个年代已经非常非常危险了,居延古道四周全是大漠,比河西走廊还要危险,赵括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

    “除了军事文件和官方文书之外,凡赵国人,皆可以通过邮驿站进行寄信。寄信需要购买专门的信封,每个五钱,信纸每张一钱。正在服役的士卒及其亲属,每年有一次免费寄信的机会。”

    在这个绝大部分人都不识字的时代,写信是非常奢侈的,但是如果有机会,即便大家托关系找人,也会想办法给留在家中的妻子和在外打仗的丈夫写一封信。

    信封和信纸主要是为了回一部分成本,除了本身的价钱之外,赵国还可以在信封上印赵国商会的广告,赚一些广告钱。

    这样一来,每年赵国只需要投入一半左右的钱,就能够将邮驿站维持下来。

    至于反过来赚钱,不发生奇迹的话,是不可能的。从邮驿站开始设立,到之后两千年,就没有哪个朝廷靠这东西赚过钱。

    下方官员除了议论需要花费多少钱,赵国能不能支撑住之外,没有太大的反应。

    截止目前为止,赵国所有的变法,除了一开始淸量田亩,重立农税和兴建学院,普及教育之外,没有一个触及他们的利益,反而给了他们不少好处。

    淸量田亩,重立农税也因为上层贵族站在赵括这边,最后顺利实施下去。人家大地主都不管这些,剩下的小地主想反抗也没得机会反抗。

    至于兴建学院,虽然赵国喊了这么长时间,但不可否认是,直到现在,赵国也就建了一座邯郸学院……

    连第二座学院都没有!

    至于军功授爵,对大家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座的所有人,没有一个官爵是从祖上的传下来的。

    赵国早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运气好的,能传一两代,运气不好的,人死后,赵国直接就把爵位收回来了。

    和楚国那种到处都是盘踞几百年的封君完全不同,所以赵国变法的压力要远远小于吴起在楚国变法。

    “第九条,未来五年之内,赵国所有郡县,全部通上官道,这件事主要由魏齐负责,各地区配合。”赵括继续说道。

    截止到目前为止,赵国主要几条官道,除了晋阳到石邑,上党到邯郸两条横穿太行山的道路之外,其余道路已经全部修建完成。

    材料足够,人手足够,多线开工的情况下还是很快的。

    至于横穿太行山的道路,真不是材料和人手的原因。

    没有经验,加上工具、技术、工匠水平等等诸多原因,一边建一边改,一边改一边建,陈衡丢下团队跑来邯郸参加朝会的时候,也只建了不到一半,还是相对来说容易的一半。

    按照现在进程,原本计划的明年建好很有可能会成为奢望。

    至于将官道建到乡和里,赵括就不敢想了。

    这玩意的难度不是倍数增长的,而是指数增长的。

    将官道普及到县,需要耗费五年时间。普及到乡需要的时间不是十年,而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这还是在一切顺利,并且赵国地盘不变多的情况下。

    至于普及到里,一百年都不可能,有些里就十几户人家,还住在山坳坳里,走路要两三个时辰才能到,赵国还没富裕到这种程度。

第四百一十五章 教育和河堤

    “第十条,未来五年之内,赵国每个郡县至少要有一座学院,一座藏书阁。河套地区全面普及基础教育,每个乡至少有一座初级学院,教授孩子识字和算术。”赵括说道。

    河套地区是必须普及教育的,这是赵国对百姓的许诺,也是对百姓离开家乡,前往千里之外开垦农田的补偿。

    至于其他地方,赵国最多也只能普及到县。

    一方面是为了和河套有差别,如果所有地区都普及,那么对迁往河套地区的百姓非常不公平,所谓的补偿也算不上补偿。

    毕竟大家都有的叫什么补偿?

    另一方面也是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不允许,同时老师数量严重不足。

    这个年代识字的士子终究是稀有人才,赵括下令各地官员都在学院挂名,没事的时候去教一下,并请了各地识字的乡老乡绅,依然不够。

    不过等到五年之后,第一批学子毕业,其中的佼佼者可以送到各地学校历练两年,基础教育就可以真正普及开了。

    当然,前提是粮食产量再次提高,否则还是很难真正普及。饭都吃不饱,谈教育是很奢侈的。

    “大王仁德。”众人躬身行礼,心悦诚服的说道。

    根本上来说,普及教育是动了贵族的根子,让贵族无法像以前一样高高在上垄断知识,让平民也有了和贵族同台竞技的机会。

    虽然这样的机会非常非常小。同等天赋,甚至略微高出的情况下,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可能竞争过贵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的。

    但是二十年、五十年之后,总有那么一两个天纵奇才,能够冲破重重枷锁,和贵族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

    从理性上说,他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但是从感性上说,他们又期望见到这样的盛世。

    这也是他们发自内心敬佩赵括的原因。

    每个人都知道,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是没有回报的,但是赵括依然在做。

    赵括将每个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人都很坦然,并没有因为未来平民可能会威胁到贵族而愤怒或是反对。

    “这个时代的贵族终究还没有彻底腐朽。”赵括感慨道,他从大家的眼中看到了骄傲,他们愿意给泥腿子这个机会,他们也自信不会被泥腿子超越。

    “学院老师除了每个月的俸禄之外,教满三年赐一级爵位,教满十年赐二级爵位,教满十五年赐三级爵位。”赵括说道。

    虽然有不少名士都表示不要俸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俸禄和爵位才是最实在的,他们毕竟也要养家糊口。

    “第十一条,依法治国。新的法律正在编订,预计明年下半年便能完成。包括农法、商法、工法、儿童法等等,编订完成之后会在太原郡试行,如果两年之内不出现明显问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赵括继续说道。

    赵括也不知道新的法律出来之后是人人叫好,还是像秦法一样人人反对,所以决定先在太原试行,没有问题之后再推广至全国。

    众人没有提出反对,从几百年前铸刑鼎开始,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就过去了。

    到现在那座刑鼎都在赵国宗庙中立着……

    “第十二条,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加固河堤。”赵括说道。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河流湖泊是非常多的,赵国境内也有大陆泽、鸡泽、诋泽、陂泽、海泽、文湖、淳湖等等诸多大湖,河水、黑水河、漳水、汾水、滹沱水等诸多大河。

    特别是黄河,几千年来,既哺育着华夏文明,也多次摧毁华夏文明,堪称华夏第一灾,说泛滥就泛滥,两岸百姓饱受其害,苦不堪言。

    至于依着河水相邻的赵齐魏三国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

    因为赵魏地势较高,齐国地势较低,一旦河水泛滥,大部分水都是往齐国流,齐国受灾比赵魏两国严重很多。

    于是齐国就在离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长堤坝,自此‘河水东抵齐堤,而西迄赵魏。’水都泛滥到赵国和魏国境内了。

    赵国和魏国怎么可能乐意,于是也在距离河水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了一条长堤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三国不用再为河水泛滥发愁。

    河水上涨之后,一般抵达堤岸就会退去,留下的河泥非常肥沃,不少百姓到上面开荒耕田,时间长没有水害,就开始建造住房,聚集成村落。

    大水来临之后,村庄被淹没,大家就在离城郭稍远的地方重新修筑堤坝,刚好能够挡住洪水,于是乎,原本距离河水二十五里的堤坝开始一点点朝河水方向移动……

    现在堤坝离河水近的只有一里多,远的也不过数里……

    然而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虽然战国时期水土流失不严重,河水远比后来清澈,但是黄河的含沙量也远超其他河流,时间长了,河床越来越高,两岸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总有一天等到某次发大水的时候,洪水会冲垮堤岸。

    于是赵惠文王二十七年,河水决堤,大水泛滥,赵国死伤无数……

    如果是以前,赵国加固自己这一方的堤坝就行了,不用去管齐国的死活,但是现在济水以西都是赵国的,无论河水往哪决堤,淹的都是赵国……

    “加固河水河堤的事情由公孙龙负责,至于其他各地区的河道,由各地郡守和县令负责,这件事先不急,等各地稳定下来之后再开展。”赵括说道。

    赵国即便没有水利大师,简单的加固河堤,疏通河道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变法之后一两年时间,赵国需要从混乱走向稳定,加上每个人都有众多事务要处理,很难抽调人手。

    因此除了加固黄河河堤之外,其他地区赵括不做时间要求,只要五年之内能够完成就行了。

    至于黄河泛滥的事情,虽然有句话叫堵不如疏,但是赵括还真没有疏通河水河道的打算……这就不是人干的活,普通人下去一个浪就没了……相对来说,还是修筑堤坝更加容易。

    而且只要够宽够高够长,理论上来说,还是能够挡住洪水的。

    实在不行,淹魏国?

第四百一十六章 酒是好东西

    “第十三条,全面提升工匠、医师等百工之人待遇以及地位。凡是发明创造,或是改良器械,提出证明理论基础,研发药方,治疗疾病等等推动行业进步的先驱者,由国家封赏爵位,颁发勋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不是靠赵括一个人来提升的,即便有两千多年后的经验和眼光,赵括也只能提供一些相对简单,通过不断试错能够试出来的东西。

    其他有些东西要么他没见过,要么见过也做不出来。只有靠赵国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包括粮食产量,让赵国养活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人才。

    现在掣肘赵国发展最严重的不是别的,而是亩产。

    亩产低,一户要种一百亩才能养活一家老小,这么多土地一次怎么可能种的完,所以只有按季节分种。

    春天的时候种春小麦,到五月份收冬小麦,种粟、黍,水田则种稻。比较贫瘠的土地则种大豆,薏苡,高粱。

    种完之后收春小麦,收完春小麦还要忙着采桑叶喂蚕,冬天孩子能不能换双新鞋、添一件新衣就看这点蚕了。

    等蚕忙完了,又要忙着收粟、稻、大豆了,收完之后种冬小麦,种完冬小麦女人在家织布,男人上山砍柴或翻地。

    一年到头压根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之前赵国修路之所以能征到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大家没饭吃,都来混口饭吃。这也是赵括为什么给工人的工资发到十钱的原因。

    这个价格比底层的官吏俸禄还要高,已经能够买到两斗到三斗粟米了,如果不敞开吃的话,足够养活一个成年男子加上两三个孩子,加上女人去工地帮忙,就算孩子比较多,养活一家也不成问题。

    如果去官府建造的食肆,虽然有菜有馒头,吃的好,但是很贵,最后只能剩两钱。

    赵括没办法去区分哪些有孩子要养,哪些没有孩子要养,但是那些孩子又不能不管,只能这么做,让他们自行选择。

    等到土地重新划分之后,大家有了土地,去修路的人就少了,一般只有附近的人参加,远的就没办法过去了。

    虽然修路赚的钱比种地还高,但是土地才是根本。

    之后赵括也就将高到离谱的工价砍了一半,回归正常水平。

    在这种亩产下,百姓大部分的时间都要投入在土地上,剩下的时间受于交通的限制也没办法距离家庭太远。

    如果不是有几十万俘虏支撑,除非赵国强制性征发百姓,否则别说五年,就是十年也不可能把官道普及到县。

    “同时,将百工之人的最低俸禄,上调到与官员相同。并且,从今以后,凡官员俸禄提升,百工之人俸禄也必须提升,力度不得小于官员。这句话要立法,刻在刑鼎上。百工之人从五十五岁可以归家养老,每个月领取工作时期的六成俸禄,直到去世。”

    官本位下,想要提高百工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括能够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百工会受到尊重,但是自己死后他无法保证。

    没有权利的百工很有可能撑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官僚彻底踩在脚下,沦为蹂躏的对象。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百工获得和官僚抗衡的力量,另一个则是改变上层认知,让大家重视百工。

    两个办法赵括都在努力,通过壮大墨家和医家,来庇护百工。

    下面响起嘈杂的议论声,即便是战国时期百工没有沦为下流,但也绝对算不上上流,更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如此重视百工,将其与官吏并立。

    有些人甚至想站出来反对,但是看到最前面两列的魏无忌、赵胜、乐毅等人,最后只能默不作声。

    赵括现在能宣布,很显然已经说服了上层所有人,只要这些人站在赵国身边,他们就是跳的在狠也没用。

    而且……他们中还有至少三分之一是赵括的死忠。

    “第十四条,各地产业规划调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只有让百姓多赚钱,赚多钱,国家才能变的更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交通的不便,普通百姓很难远离家乡,到城中工作赚钱。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各地建造小而多的工坊,有些东西还要允许他们带回家中做,让他们在家乡就能赚到钱……”

    接着,赵括将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规划的产业依次宣读,上党的人参、山楂、煤、养鸡场……太原的老陈醋、煤、枣子、红枣酒、高粱酒……河间的柿子、柿子酒、水产、鱼干、鸡、鸭、鹅……

    还有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丝绸、桑葚、桑葚酒。

    男耕女织的时代,到处都能见到桑葚树,夏天结满了黑紫色的果实,虽然好吃,但是不耐储存,摘下来没多长时间就坏掉了。

    典型的买不到卖不掉。

    酿成酒不一样了!既能节省粮食,还能多赚钱,而且赵国人喜欢喝酒,只要是酒就不愁卖。

    反正赵括发现酒是好东西,不管什么都能酿酒,水果不好储存不要紧,酿成酒就好储存了。

    所以赵括就在全国各地开了酒厂:红枣酒、柿子酒、桑葚酒、杏子酒……

    不知道后世会不会称赵括为酒王,或酒皇帝……

    这些产业是很多官员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规划出来。

    按照赵国的人口密集度以及这些小工坊的规模,即便地皮不要钱,建筑材料只要成本钱,所有东西都能卖出去,赵括推测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工坊能维持收支平衡。

    这还是理想情况,真实情况可能会更惨,但是他还是坚持建造。

    每个月赚一千块钱花一千块钱,和每个月赚一万块钱花一万块钱,虽然最后都是一毛钱不剩,但是生活水平是绝对不一样的。

    这些工坊存在的目的就不是盈利,而是提供工作岗位,让大家有事做,能赚钱。

    能赚钱才能能花钱,能花钱经济才能流动起来,经济流动起来,国家自然就会变得更有钱。

    下方各地官员连忙记下,这些以后都是可以作为政绩的,他们做好了,就算不能名垂青史,也能被记在地方志中,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吸引。

第四百一十七章 花钟

    临近中午,赵括停了下来,吩咐宦官带领大家去侧殿吃饭。

    此时此刻,侧殿已经堆满了各种吃食,不是一人一份的样式,而是自助餐的样式。

    一张张大桌子上放着一排又一排的大盆,大盆中盛放各种菜肴和馒头、粟、黍、米饭,每个大盆下面都有热水保持温度让菜不凉,旁边还有热好的温酒。

    虽然是冬天,菜品不是很丰富,也有咸鱼、黄河大鲤鱼、鸡、鸭、菘、葱近二三十种菜样,甚至……他们还看到了这个季节没有的韭菜、葫芦、茼蒿、桃子、杏子、白瓜……

    和平时吃饭不同,大家想吃什么主食和菜都可以自己选,包括赵括也没有回宫吃小灶,而且取一个碗一个盘子,盛了一碗米饭,夹了几块鸡肉和豆腐,又拿了一个白瓜,和魏无忌、荀子找个位置就坐下了。

    讲了一上午,他早就饿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训,王宫庖厨的厨艺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即便是这么多人的大锅饭,做的也是色香味俱全。

    但是大部分人远没有这么淡定,不提这种不符合礼仪的吃饭方式,反正他们也习惯了,这么长时间他们就没在赵括身上看到几处符合礼仪的地方。

    如果按照周礼的标准,赵括绝对是昏君中的大昏君。

    但是这个桃子、韭菜、杏子是怎么回事……这个季节根本就不可能有好吧!

    有些官员早上没吃饭就站在宫殿前等候了,现在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见到这种情况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这些都是农家搞出来的,他们说桃子不一定必须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决定桃子什么时候开花的是温度、光照等因素,就像太行山山顶的桃树开花要比山脚晚十天半个月,就是因为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低。”赵牧笑着介绍道。

    “好像还真是。”众人似懂非懂的点了头。以前没注意到,现在仔细想想,山顶的桃花似乎确实比山脚要晚几天。

    但是……冬天结出桃子也太离谱了吧。

    听赵牧的意思,农家似乎在研究这些,而且已经研究出了一定的成果……

    不少人皱起了眉毛,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农家的,他们承认农家为天下做出的贡献,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反对农家思想。

    “公子,那是什么?”一名县令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件物品说道。

    只见这件物品足足半人多高,青铜打造,外形像一朵巨大的花,有十二朵青铜花瓣,每片花瓣有巴掌大小。

    此时此刻,六朵花瓣张开,六朵花瓣合拢,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

    花朵中心有八根花蕊,每根花蕊筷子粗细,手指长,其中七根花蕊蜷缩着,一根花蕊竖直。

    花心还趴着两只小蜜蜂,似乎在辛苦的采蜜,既显得华贵无比,又生动形象。

    “哦,这是墨家制造出来的花钟,用来计时的,一朵花瓣代表一个时辰,一根花蕊代表一刻钟。现在六朵花瓣张开,一根花蕊竖直,就是代表午时一刻。这东西非常准,比沙漏和滴水啥的好用多了。”

    “不过我大兄说这东西不能送,也不能赏赐,不然就变成送终了。所以你们想要的话只能买。”赵牧笑着说道。

    宋衷从旁边路过,嘴角胡子抖了两抖,默默走到角落,一句话也不敢说。

    “宋叔两年多前可曾想过今天。”墨风端着饭菜走到宋衷面前坐下,笑着说道。

    除了赵奢留给赵括的几个门客和公孙龙之外,他们二人是最早跟随赵括的。和乐毅、田单等人友情援助不同,他们那时候就决定了要一直追随赵括。

    “不敢想,那时候想的只是多救一些伤兵,让大王能够赢得胜利,哪里敢想这些。”宋衷摇了摇头,感慨道。

    短短两年多啊,谁能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当年我墨家嫡系只剩下寥寥十余人,还朝不保夕,只能投靠给别人当门客为生,连我都打算去帮别人做工。这时,大王找到了我。”墨风说道。

    “你就同意了?”宋衷好奇的问道,他还是第一次听墨风提起这件事。

    “说实话,如果不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当初绝对不会跟随大王,我好歹也是墨家巨子,嗯,名义上的,怎么也要跟随一位君主。谁曾想……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墨风喝了一口酒,笑着说道,他现在很满意当初的选择。

    现在他说他代表墨家,秦墨、齐墨、楚墨没有一个人敢反对。

    “是啊,除了大王之外,天下再无第二位君主会给我们这么高的待遇。从今以后,天下再无人敢轻视农、医、墨三家。”宋衷看着旁边的桃子和墙上的花钟说道。

    “大王对医家怎么安排的?”墨风小声问道。大王一向一视同仁,他不信给了农家和墨家表现得机会,不会给医家表现的机会。

    “大王说朝会结束之后,医家负责给每个官员进行一次体检。”宋衷看了一眼正在和魏无忌、荀子说笑的赵括,低声说道。

    “这个办法大王也能想出来,太……属下真是佩服。”墨风心悦诚服的拱手说道。

    这年头,几百个官员中,要说没有一两个有大病的,他怎么都不相信。

    不过这件事是有风险的,如果治好了,固然是一个提升声望的绝佳时机,但要是没治好……对整个医家的名声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墨风将心中的担忧告诉宋衷。

    “放心吧,整个赵国所有能拿得出手的医师都赶来了,除非这个病没人能治好,只要有人能治好,那这个人一定在我们之中。”宋衷笑着说道。

    “那我就放心了。”墨风点了点头,“对了,你们《医典》编的怎么样了?”

    “差的远呢,几乎每个医师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东西完全是矛盾的,但是又都对。同一种病的治疗方法也有多种,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区分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还有可能都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

    “每一份药方也都要重新试验,而且……这种东西压根没办法标定。我们也是最近才发现,不同地区生长的同一种药材,药效居然有差别,你敢信?”

    “这些其实都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很多疾病我们根本没有手段医治。”宋衷摇了摇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6211/ 第一时间欣赏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所写的《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为转载作品,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介绍:
穿越到战国,成为赵括,恰逢长平之战,面对人屠白起,如何逆天改命?
战国末年,百家未黜。
武者一枪断山河,文者一计平天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无系统,不签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