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文阅读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txt下载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零八章 儒墨之争

    “儒家和墨家什么时候又争起来了?”赵括看向身旁的蔺相如和触龙,奇怪的说道。

    “……”两人愣了一下,触龙无语的说道,“儒家和墨家都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停息过,大王为何要说‘又’?”

    “……”这回轮到赵括愣了,“和墨家争几百年的杨朱学派吗?”

    “大王说的没错,杨朱学派和墨家争了很长时间,不过墨家真正的敌人一直是儒家,而非杨朱。”蔺相如说道。

    原来,虽然杨朱学派巅峰时期与墨家二分天下,但大家都明白,杨朱学派成不了气候。

    原因很简单,杨朱学派讲究‘为己’,人人都为己,谁来为公?没有人为公,国家还怎么玩?

    各国统治者的联手打压下,杨朱学派没风光多久就走下坡路了。

    这就是适者生存。

    如今杨朱学派只剩下一脉还在传承,赵括也只是让这一脉的思想不要断绝,至于发扬光大,那是不可能的。

    他可以保留华夏的璀璨思想,但不能挖自己的墙角。

    “那墨家和儒家呢?”赵括询问道。

    邯郸学院的小道上,蔺相如说起了儒家和墨家的恩怨。

    原来,墨子是儒家弟子出身,年轻的时候曾经拜师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不过,墨子和绝大多数人不一样,不仅没有认同儒家,反而越学越产生了一个想法:老子学的是个什么玩意!

    父母死了,儿子什么都不干,要守孝三年?

    狗屁的礼乐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扯澹呢,老子凭什么出生就要低人一等?

    还有玩音乐,那是正常人能玩的起的?有那个时间,你去耕两亩地,处理两份文件,也比听那些聒噪的玩意强。

    儒家,不学也罢!

    于是墨子就光荣的退学了。

    这要是个一般人,退学也就退学了,但墨子是谁啊,我不仅要退学,还要搞一个比儒家更先进的思想学说。

    于是乎,墨子就创建了墨家,并颁布了儒家四大罪状。

    一,非鬼。儒家不敬鬼神,鬼神如果不高兴,会降下灾难到人间。

    二,厚葬久葬。人死了,陪葬无数金银财宝,铺张浪费,家里都被搬空了,活人怎么活?更有甚者卖身葬父,卖身葬母。还要守孝三年,白白浪费时间。

    三,天命。儒家认为生老病死贫富都是命中注定的,否定奋斗的意义。

    四,为乐。徒耗社会财富,皆为“繁饰礼乐以淫人。”

    接着,墨家还提出了十条思想,以此来应对儒家的‘仁’和‘礼’,分别是‘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孔子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子就‘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孔子认为,人人都要努力成为‘君子’,墨子就自称‘贱人。’

    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怕国君,父亲不爱你,大臣或者儿子也要无条件的爱他们。

    墨子就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要互相关爱。

    孔子认为‘敬鬼神而远之,’离鬼神越远越好。

    墨子不仅相信有鬼神,还认为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鬼神会奖赏他,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鬼神会惩罚他,以此来鼓励人向善,约束人心中的恶。

    孔子认为凡事天注定。而相信鬼神的墨子却不相信命,他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

    儒家重祭祀,墨子说儒家“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简直就是谬论,滑天下之大稽。

    儒家重礼乐,墨子就提出‘非乐。’

    “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日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墨家和儒家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尚贤。’

    不过,这也是所有学说,包括国家的共同点,毕竟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把有才能的人推走,而是想尽办法吸引过来。

    墨家十论一经上市,就给了儒家重重一击,在各国广泛传播起来。

    之后孟子等儒家先贤开始对墨家进行反击,认为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而墨家则认为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父母妻嫡长子皆守丧三年,而叔伯弟兄庶子等则守丧五月是伪善,你要是真善,咋不守一样的?

    两派的仇恨简直比天还高,比海还深。

    即便是墨子去世之后,墨家分裂,两派的斗争也没有停止。

    孔子的弟子,子夏,到了魏国,开创了西河学派,弟子李悝,在魏国展开变法。

    众所周知,法家可以为骨,却不能为肉,若全用法家,则太苛刻,必须有其他学派作为辅左。

    而李悝变法正是以法家为骨,以儒家为肉,选贤举能,开创魏国百年霸业,把秦国死死的锁在关中,一步也出不来。

    申不害变法,则是以法家为骨,黄老学说为肉,被申不害称之为‘术’。

    简单来说就是,国君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一天到晚装神秘,这样谁都猜不透你想什么,所有事都交给大臣。

    汉初的时候,汉朝正是依靠黄老学派的‘无为’迅速恢复国力。

    魏国衰弱之后,墨家相里氏一派进入秦国。

    商鞅变法虽然是李悝变法的升级版,却不是以法家为骨,儒家为肉,而是以法家为骨,墨家为肉,完成的变法。

    秦法,便是以墨法为基础进行编纂的。

    不仅如此,商鞅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令‘焚书’的狠人。

    自此之后,秦国成为了儒家禁地,除了荀子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儒家弟子入秦,直到秦始皇一统,儒家没有办法,只能舔着脸投靠秦国。

    坐上了秦国这座战车,墨家对儒家展开了疯狂的反击。

    一直到现在,两派的斗争都没有停止。

    而两派的斗争,让儒家内部产生了反思:儒家的思想似乎真的有问题。

    于是……荀子一派出现了。

    等到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彻底胜利,对墨家展开全面的反击,墨家永远消失在尘埃之中。

    “儒家虽然大骂秦始皇、商鞅焚书,恐怕谁焚的书都没有儒家多吧!”赵括心中叹息道。

第五百零九章 示威

    据赵括所知的墨家经典,便有近百部之多,名士大能更是数不胜数,遍布中原各国。隓

    想想也是,墨家毕竟是能够与儒家争雄上百年,甚至一度占据上风的学说,若是两者差距甚远,墨家又如何能与儒家争锋?

    可是,这样的泱泱墨家,流传到两千多年之后,名单上竟然只剩下墨子一人,著作也只剩下《墨子》一书,并且还是残卷。

    其余先贤、著作全部消失的一干二净,如同被一张大手抹去,从来没有来过世间。

    史记对于墨子的记载更是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好在现在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可能也不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家依然坚挺的活着,而且活的比以前更好。

    “墨家和儒家现在谁占上风?”赵括问道。隓

    “势均力敌。墨家有秦国支持,儒家有魏国支持。我赵国因为儒家大儒众多,墨家青黄不接,隐隐落入下风。不过齐墨趁着稷下学宫儒家空虚,顺势而起,有压制儒家的趋势。”触龙说道。

    赵国的墨家最初只是一个小分支,几只大猫带着小猫,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差宣布解散了,虽然后来从各国吸引了不少人才,短时间内还是难以与儒家抗衡。

    “不过两派内部斗争也极为激烈,儒家那群人一直看荀子不顺眼,认为荀子大逆不道。墨家三派之间也是势如水火,捧着墨家经典,互相指责对方的是赝品。当年齐墨和楚墨想要入秦,结果被秦墨排挤,最后只能灰溜溜返回齐国和楚国。”蔺相如笑着说道。

    “有竞争是好事,就怕没有竞争。”赵括一边走一边说道。

    无论是儒墨外部,还是内部的竞争都是一种不断深化,不断提升的过程。

    孟子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与无数名士大贤辩论交锋的经历,也不可能完善性善论,成为儒家亚圣。

    荀子如果没有稷下学宫的经历,也不可能在孔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并完善‘法’。隓

    思想是需要碰撞的,这种碰撞在进步中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一个人闷头学习。

    就像后世很多网友,在网上与人争辩的时候,认真程度远远超过当年上学读书的时候。

    上学的时候,连一首古诗都背不下来,但是为了赢得在网上与别人的争辩,却能把整本《三国志》给读一遍。

    无论最初的目的如何,无论最后的结果胜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思考更多的东西,终归是好的。

    不过这个年代辩论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后世网上的辩论,因为大家是面对面,很多人输了之后,无颜继续留在学宫,都会自己卷铺盖走人。

    赵括没有去教室,而是前往学院中心的大擂台。

    教室里可能没人,但擂台上一定有人。隓

    即便是蹴鞠比赛的时候,很多人都跑去看蹴鞠了,擂台上也不缺少辩论。

    “这么多人。”还没抵达擂台,赵括便看到擂台周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观看辩论。

    墨风在建造大擂台的时候,听从赵括的命令,特地在擂台周围建造了及其宽阔的看台,不仅方便大家观看,还能将擂台围起来,方便卖门票……

    大部分的门票钱被学院用于日常开支,剩下的一部分会分润给上台辩论的名士或弟子,让他们赚取外快。

    有些名士很是不屑,大骂赵括贪财,什么钱都赚,等到学院把门票钱分到他们手上之后,默默增加了上台辩论的次数。

    守门的侍卫很有眼力劲,没有问赵括几人要门票就把他们放了进去。

    进入辩论场之后,赵括便看到看台上坐着泾渭分明的两群人,左边是脚踩草鞋,身着短布葛衣的墨家子弟,为首的正是墨家巨子墨风。隓

    右边则是以孔子六世孙孔斌为首,身着儒袍的儒家子弟。

    其余学派弟子零零散散的穿插在中间。

    “似乎是墨家的相里风和儒家的孔其。相里风是从秦国来的墨家大贤,熟读墨家经典,深得墨家精髓,据说最近开始准备著书立说。孔其是孔穿的侄子,孔子七世孙,之前一直名声不显,不过儒家既然让他上台,实力必然不可小觑。”

    蔺相如望着台上的二人,小声说道。

    “儒家这是在向墨家示威,派一个晚辈上场,输了,全当历练,赢了,墨家颜面尽失。”触龙瞥了一眼儒家方向,没好气的说道。

    由于种种原因,赵国和儒家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儒家眼里一直认为是离经叛道。隓

    之后赵国又灭了中山国,让儒家‘入世’之路遭受严重的挫折。

    中山虽然是狄人建立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为了融入华夏文明,放弃了狄人习俗,改用儒家治国。

    结果没多久,赵武灵王就给中山国灭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赵武灵王的离经叛道,造就了赵国开放,追求务实的风格,孕育出荀子这样“不正经”的大儒。

    不过荀子同样不为儒家所喜。

    无论是站在赵国的角度,还是站在荀子朋友的角度,触龙都不喜欢这群诗书堆案前,礼义系肋后的儒人。

    “墨家可以同样派年轻一辈上场啊。”赵括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理所当然的说道。隓

    你派年轻一辈,我也派年轻一辈嘛,这才是公平竞争,现在这种情况,墨家赢了还好,输了丢人就丢大了。

    “墨家派老一辈出面只有一种可能,年轻一辈已经全部输了,或者,知道不是儒家的对手。”触龙沉声说道。

    听完触龙的话,赵括看向左边,果然大部分墨家弟子脸上充满沉郁,即便台上相里风占据上风,也无法让大家高兴起来。

    “墨家……不是儒家的对手吗?”赵括皱眉问道。

    为了扶持墨家,他可是往墨家塞了不少人啊。

    老一辈就算了,儒家根基深厚,墨家主要根基不在赵国,而是在秦、齐、楚三国。

    但是连年轻一辈都比不过儒家吗?隓

第五百一十章 墨家出现的问题

    “墨家的教义出现了问题。”蔺相如摇了摇头。祁

    “什么问题?”赵括问道。

    “墨家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叫‘节用’。”蔺相如说道。

    “节用是好事啊,这有什么问题?”赵括奇怪的说道,不节用,难道还要铺张浪费吗?

    “节用没有问题,但是过度节用就有问题了。墨子曾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饭吃饱就行,好吃不好吃无所谓。衣服,合身就行了,好不好看,华不华贵无所谓。”

    “墨子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从来不穿丝绸做成衣服,只穿葛布做成的短衣。脚上常年是自己或弟子编织的草鞋,只有冬天才换上布鞋。吃饭只吃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就行了。若是穷人有需要,墨子会毫不犹豫递上钱财和食物,即便自己还饿着肚子。”

    “无数人被墨子所折服,拜墨子为师,或拜墨子的弟子为师。墨家迅速壮大,成为天下显学。而这些弟子,纷纷效仿。墨家成为天下最清贫的一群人,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家简直就是乞丐。”

    “但是加入墨家的这群人,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的最底层,快要吃不上饭,或者已经吃不上饭的人,这群人加入墨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吃饱饭。剩下少部分人,则是墨家真正的精华,他们或许出身贵族,或许出身富户,却秉信墨家思想,为自身的理想而奋斗。”祁

    “到目前为止,墨家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但墨家的清贫从根本上断送了人才之路。最初,是墨子一个人清贫,其他人只是跟随墨子。墨子虽然提出‘节用’,但并没有强制大家必须穿葛布短衣,穿草鞋。但等到他去世之后,这套服装却逐渐成为了墨家正统的标志。”

    “人都是有私欲的,臣有私欲,大王有私欲,墨家弟子也有私欲。虽然大家的私欲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希望自己能越过越好。结果加入了墨家之后,没钱的时候要穿短衣,有钱的时候还要穿短衣?那奋斗的意义何在?”

    “普通黔首不说,至少贵族和富人是拒绝的。虽然黔首是天下数量最多的人群,但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却是贵族。墨家虽然‘尚贤’,但墨家的清贫,却断了尚贤的路。一面是广袖儒袍,一面是短衣。一边是八珍,一边是仅够填饱肚子的粗茶淡饭。绝大部分贵族会选择哪个,是毋庸置疑的。长此以往下去,儒家愈强,墨家愈弱。”蔺相如缓缓说道。

    如果不算没有时间读书的黔首,墨家每天能收一个弟子,儒家就能收十个弟子,出现人才的概率就是墨家的十倍,即便现在墨家处于上风,最后胜利的也依然会是儒家。

    赵括瞬间想了很多,他明白蔺相如还有很多没说的。

    墨家最重要的兼爱非攻同样不切合实际。祁

    谁最希望人人平等,互相友爱?

    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希望人人平等吗?

    肯定不会,人人平等了,皇权算啥?谁来伺候你?

    老子辛辛苦苦打天下,就为了人人平等?这不是开玩笑吗?

    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才会希望人人平等。

    墨家靠着兼爱,迅速收拢大批底层人的人心,却断了上层的人心。

    非攻也是一样,理论上是好的,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天下没有战争,君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美好大同社会。祁

    但是却完全不切合实际。

    如果你是弱国国君,会站在墨家这边,希望敌人不要来攻打你。

    但如果你是强国国君,恐怕会下令把墨子扔出去。

    君与民之间,墨家站在了民这一边。

    弱国与强国之间,墨家站在了弱国这一边。

    但是墨子却忘了,规则是由强者来制定的。

    没有优胜劣汰,只有适者生存。祁

    不是你的学说有更多的人拥戴就是好的学说,只有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帮助的学说才是好的学说,其他的……全部都是渣渣。

    兵家为什么强盛,因为国家需要。

    乱世之中,少了谁都不能少了兵家,没有将领带兵打仗,国家再富裕也只是别人的提款机。

    法家为什么强盛,因为有国家支持。

    李悝变法让大家看到了法家的重要性,法家能治国,法家能强国,于是各国争相引进法家人才,法家迅速发展壮大。

    没有国家支持的学派就如同无根之萍,是不长久的。想要长久,就要找一个国家投靠。

    儒家子夏一派投靠了魏国,道家黄老一派投靠了韩国,墨家怎么办呢?祁

    墨子去世之后,墨家分裂成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相里氏之墨继承了墨子精华,追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把穷和苦发扬到了极致。

    相夫氏一派继承了墨家逻辑辩论,将其发扬光大,被齐国邀请过去,在稷下学宫里担任老师,传播墨家思想,每天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领一份高工资,过上了小康一般的生活。

    邓陵氏一派投靠了楚国,他们义字当先,战斗力极强,被楚国封君重视,邀请过去守城作战,成为了战国雇佣兵。

    三家虽然都是墨家,互相之间斗争的却极为激烈,而混得最惨的相里氏之墨自然想要改变现状。

    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为了更进一步宣扬墨家思想,墨家巨子相里勤便准备带着墨家弟子投靠秦国。

    一位墨家弟子问了相里勤一个问题:“秦国乃虎狼之国,不停发动战争,我们投奔秦国,不是违背墨子的非攻吗?”祁

    相里勤回答道:“自周平王东迁后,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哪一天没有战争?想要没有战争,唯有结束乱世。当今天下,最有可能结束乱世的就是秦国。”

    就这样,墨家踏上了西去秦国的道路,为秦国的崛起奉上了先进的墨家技术和严密的墨法。

    也就是这样,墨家完成了对墨子思想的“纠错”,从为弱者说话,变成了为统治者服务。

    但是,墨家思想并没有因此在秦国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只是墨家技术。

第五百一十一章 义与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暠不是谁都愿意像庄子一样,置身事外,做一只逍遥快活的蝴蝶。

    一直想要入世的墨家不得不对现实做出妥协。应该说,不只是墨家。入世还是出世,这是所有学派弟子都将面临的难题,这意味着着自己以后将要为现实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

    道家因此而分裂出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子夏在鲁国与曾子诀别,踏上了一条入世之路。

    孟子一生,都在为入世而奋斗,但是不愿向现实妥协的他,最后不得不失望的回到邹国,着书立说。

    暠

    “相里风快要赢了。”蔺相如小声提醒到。擂台上,相里风已经激动地站了起来,短衣将健硕的身材衬托的淋漓尽致,配上八尺高的身躯极具压迫感。

    “齐国稷下学宫建成,尔等儒家弟子蜂拥而至。如今我赵国邯郸学院建成,尔等却抛弃稷下学宫,来到我赵国。是利乎?是义乎?大王在擂台周围建造看台,收取门票,并将收来的门票钱分润给诸位,诸位手中捧着大王给你们的钱,嘴上却大骂大王贪财,非君子所为。是利乎?是义乎?”相里风捋了捋袖子,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打的趋势。

    正常情况下,大家在辩论的时候都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不过若是说到激动时,有人动武了,也没有人会制止。

    因为,拳头,也是话语权的一种方式。暠

    “尔等墨家来到赵国为利乎?为义乎?”孔其也跟着站了起来。

    “义者,利也。”相里风仰着头,笑着说道。孔其闻言,顿时脸色大变,俯身一礼,灰溜溜的走下来台。

    “他们在争论义和利?”赵括问道。天人之辩、人性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名实之辩是百家争鸣时期最着名的五大议题,各家各派都在议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一派都不一样,同一派也不一样,有些甚至完全相左。

    后世最有名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在俩人死后几千年都没有结果。

    其他四大议题,除了名实之辩以外,荀子和儒家正宗的孔孟一派也是大相径庭。

    暠于是乎……荀子就被儒家抨击为异端。荀子则称这群儒家为腐儒、贱儒。

    不过两派一个实力超强,一个人数超多,根基深厚,谁也干不掉谁,只能在嘴上喷喷。

    “儒家提倡仁和义,而墨家认为,利和义是一样的,利就是义,义就是利。所谓贵义贱利只是虚伪之言。”蔺相如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利并没有错,错的是为了利益没有底线,贪婪无度。”赵括缓缓说道。

    “大王。”

    “大王。”辩论结束之后,众人发现赵括,纷纷走了过来。暠

    “非正式场合,大家不必如此多礼。”赵括挥手说道。

    “草民孟宏,见过大王。”这时,一名儒家弟子走到赵括面前,俯身行礼。

    “孟子是你什么人啊?”赵括看向孟宏。

    “正是草民曾祖。”孟宏说道。

    “本王仰慕孟子久矣,恨不能早出生几十年,聆听他的教导啊。”赵括叹了一口气。

    “曾祖若是知道大王,一定会非常高兴。”孟宏听到赵括仰慕家祖,原本有些刚硬的气势瞬间缓和了很多。

    “哈哈哈,孟子老先生若是看到本王的学宫中有这么多墨家弟子,还有杨朱弟子,以及荀子,恐怕不会高兴吧。”赵括大声笑道。

    暠孟子活着的时候,是墨家和杨朱最鼎盛的时期。作为儒家的扛旗人,孟子自然不能放过墨家和杨朱,一生不是在狂怼墨家和杨朱,就是在狂怼墨家和杨朱的路上。

    同样,对孟子影响最深的学派,除了儒家之外,也就是墨家和杨朱了。

    毕竟想要战胜敌人,就要深入了解敌人,而在了解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也会被敌人带偏。

    在墨家平等,杨朱为我的思想影响下,孟子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制度面前,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之后更是放言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暠简单来说就是,别扯过去那些没用的旧教条,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

    爱是两个人的拥抱,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君臣也是一样。在古代,特别是在儒家宣扬的‘君君臣臣’面前,孟子这番话是极为震撼的。

    而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注定不为统治者所喜,孟子一辈子也没当上啥大官,后来的朱元璋甚至要把孟子逐出孔庙。

    虽然大家一直把孔孟放在一起,但是在‘民本’这个思想上,孟子无疑是跨越时代的。

    “大王小视家祖了,家祖见到荀子等人一定会非常高兴,因为他的思想又可以更近一步了。”孟宏俯身说道。

    暠

    “不错,对手只会让孟子更强。”赵括点了点头,一边说一边朝外面走去,

    “但是,孟子毕竟已经去世多年。想要让他的思想更近一步,可不能靠他啊,而是要靠你们这些子孙。所谓的光宗耀祖,不正是如此?”

    “大王说的是。”孟宏见到赵括向外面走,不由有些急了,但是又不能直接拦在前面,只得跟上去,

    “草民明天有一场辩论,是关于王道和霸道的,不知大王有没有兴趣?”赵括终于明白孟宏为什么站出来了,原来是为了宣扬孟子的王道。

    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相对。王道就是施行仁政,以德服人。霸道就是以武力压服别人,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孟子曾经向齐威王、齐宣王、魏惠王、魏襄王宣扬自己的王道,希望齐国和魏国能够用自己的王道治国,也曾向宋国、滕国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

    暠不过结果很显然,全部都失败了。现在孟宏很显然带着曾祖的遗愿,想要到赵国来宣扬王道。

第五百一十二章 王道与霸道

    赵括并不想听孟宏吹嘘王道,齐威王、齐宣王、魏惠王、魏襄王、宋康王不是傻子,孟子的王道但凡有一点实际意义,也不至于没有一个国君认同。

    楙‘德’确实可以‘服人’,但是却不能‘服国。’想要‘服国’只能依靠武力。

    别的国家造兵器造铠甲,你的国家在实施仁政,讲仁义,最后亡国的一定是你。

    “本王听闻,齐桓公、晋文公,用的是霸道称霸天下?”赵括问道。

    “不错。”孟宏点了点头。齐宣王曾经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是如何称霸天下的。

    孟子不喜欢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直接说我没听说过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把齐宣王怼了一脸。

    楙

    “不知可有用王道称霸天下的君主?”赵括反问道。孟宏顿时沉默了,他意识到赵括和其他君主没有什么区别,都不喜欢王道,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回答道:“尧舜以王道治天下,为圣人也。”

    “晋文、齐桓近在眼前,而尧舜已经是上古时期的人物。本王只听说过道随时移,从未听说过,不学习当今的圣贤,而学习上古时期圣贤的道理。”赵括摇了摇头。

    “尧舜之圣,岂是晋文、齐桓所能比也?”孟宏顿时不高兴了。

    “请问先生,本王在赵国实施的是仁政吗?”赵括问道。

    “是仁政。”孟宏点了点头,这不是违心之言,而是真心之语。

    “既然如此,那各国怎么没有来投靠我赵国?”赵括反问道。楙孟宏愣住了,站在原地,目送着赵括离去。

    孔孟之道,又一次失败了!

    “派人带句话给他们,学术不等于治国。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好好为赵国做贡献,未来不是没有获得封地的一天。”赵括挥手说道。

    虽然儒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过赵括并不厌恶儒家。因为诸子百家,每一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缺点。

    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都是如此。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学派。

    楙至于‘兼儒墨,合名法’,集百家之所长,创立新的学派,赵括并没有这个想法。

    一方面,这件事很难成功,即便是成功了,这个‘杂家’也是有缺点的,并不能比儒家先进。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是需要竞争的,只有竞争才能进步。如果只剩下一家一派,最后的结果必然和历史上的儒家一样,从兴盛,走向衰落,最后万人唾骂。

    赵括明白,墨家和儒家的争辩,不仅仅是道争,更是在争赵国,双方都想让赵国用他们来治国。

    如果把国家当做一个人,那么兵家就是武器,法家就是骨头。但光有武器和骨头是不行的,还要有血肉,而其他学派争夺的,就是血肉这个位置。

    楙道家占据了楚国和韩国,墨家占据了秦国,儒家占据了魏国和鲁国。

    齐国则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排除一个位置偏僻,大家都看不上的燕国,那么各派能争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墨家投靠赵国最早,赵括对墨家也很好,经费、封地、人才一个没少,但就是不用墨家来治国。

    儒家是天下显学,此前是看不上赵国的,但是鲁国苟延残喘,中山被灭,魏国衰落,儒家迫切的需要投靠一个强盛的国家。

    但赵括很显然也没有用儒家来治国的想法。其实除了儒家和墨家之外,鹖冠子代表的黄老也是想争一争的,不过这个老家伙比其他人聪明,除了派一个弟子出面之外,没有露出任何想法。

    楙发现事不可为之后,便放弃了。赵括更愿意学的,是齐国的兼容并包。

    天下很大,并没有拥挤到只能容纳一家一派。把所有学派全部分封在一个地方,让他们天天比斗,不仅要比辩论,更要比治国,想必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到现在,天下已经和历史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岔路口,赵括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或许几百年之后,就会有一批孔子、墨子这样的贤才从这些封地中走出,为华夏文明指引方向。

    “臣会告诉他们的。”蔺相如点了点头。

    “去其他地方看看。”赵括说道。楙邯郸学院很大,除了各个分院之外,还有专门为孩子启蒙的学院,更进一步学习的中级学院,教将士们识字的学院,教楼烦、林胡人读书识字的学院。

    学子想要学习百家学派的思想,首先要经过五年的基础教育,考入中级学院,学习三年,顺利毕业,才能进入邯郸学院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

    如果没有经过这八年教育,则要等到成年之后,通过各个分院的考核,进入学院学习。

    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些学派为了抢弟子会使用某些刷新下线的手段,毕竟几岁以及十来岁的孩子是没有辨识度的,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很容易被外界影响。

    等到经过八年学习,或者成年之后,形成自己的三观,也对诸子百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选择学习百家中的哪一派,或者学习其他的了。

    不过技术方面不受此限制,只有思想上的东西才会有年龄限制。

    “对了,启蒙教育第二年的教材都编订好了吗?”赵括问道。楙赵国的启蒙教育,就实施结果来说,很失败。

    如栗腹、毛公等人预料的一样,学院开学的一个月内,一部分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退学,有的还和学院说一声,有的干脆不去学院。

    免费的,他们不知道珍惜。花钱吧,他们又没钱。赵括有时也挺无奈的。

    之后,赵国经过一系列的宣传、鼓励,名誉和钱财上面的奖赏等等,终于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多,之后就再也提高不上去了。

    不过好在现在基本上没有人退学了,入学率也没有下跌。即便如此,这件事给予了赵国普及教育事业一记沉重的打击。

    楙原来大家只是嘴上说着要读书识字,真正愿意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多。

    赵括原本打算,各地水利设施初步建设完毕,产业也安排下去,大概需要五年多的时间,之后赵国就能腾出手来,开始普及教育了。

    这个时间第一批学子也刚好毕业,可以解决老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现在来看,这个时间还要向后推延。至少一个学院只有个位数或者十几个学生,赵括是不能接受的。

    或许对于乡下的孩子有些不公,但也没有办法。

    “已经编订好了,依然是以教人识字和算术为主,包括第三年的也是一样。等到第四年才会复杂一些。”触龙说道。

    楙

第五百一十三章 女子七岁,男子八岁

    “循序渐进即可。”赵括点了点头。柒现在他对普及教育也看开了,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建造学院,不说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高呼圣君,大家怎么也会高兴地排着队把孩子们送进学院中读书吧。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大部分人虽然羡慕贵族能够读书识字,但是自己并没有读书识字的意识,即便不要钱,中午管一顿饭,也只有少部分人把孩子送进学院中读书。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读书,并没有那么重要。想要改变这种局面,至少要等到现在这一代人成长起来,让他们同辈的那些人,没有选择读书的那些人,看到差距,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如此,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一代逐渐改变大家的观念,才能真正的普及教育。

    现在,路还很长很长……柒

    “能够有现在的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即便有大王的帮助,平民目前也不可能和贵族竞争。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数量,平民的数量是贵族的十倍百倍,只有靠着如此庞大的数量,才能在时间、教材、老师、阅历、环境等等诸多差距下,与贵族竞争。”蔺相如说道。

    虽然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但实际上,这句话只是寒门对自己的宽慰之语。

    自古以来,寒门都是难出贵子的,更不要说教育垄断之下的庶人了,即便是凭借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庶人也远远不是贵族的对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年赵括一直在不断扶持最底层的平民,不过因为赵括并没有打压贵族,所有除了少部分贵族之外,大部分贵族并没有选择站在赵括的对立面。

    大家都是怕死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去赌成功率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事情。

    而且大家都明白,平民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与贵族竞争的,而他们最不缺的时间。

    现在是赵括的时代,他们可以退步,可以蛰伏,赵括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柒但是赵括终究有逝去的那一天,届时,又将回到他们的时代。他们有的是耐心,就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一样,一代不行就两代,两代不行就三代,三代不行就五代……

    “本王并没有奢望平民能够和贵族竞争,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是赵人。没有帮助平民打压贵族的道理,也没有帮助贵族打压平民的道理。”赵括平静的说道。

    对于贵族的想法,赵括也能猜到一二。甚至赵括知道,别说现在没有普及教育,就是真正的普及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也会用其他办法将教育垄断。

    但那又如何?难道知道就不做了吗?贵族就算能够想到办法,那也是以后了,甚至可能都被赶到国外,霍霍外国人去了。

    柒赵括虽然很不爽这群贵族霍霍赵国人,但是如果霍霍外国人,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不时的有学子走过来攀谈,交谈两句后,便自觉离开。赵括平常没事的时候就来学院晃悠,学院中不少人都是认识赵括的,知道他并不反感学子找他,而且非常和蔼。

    “学院也算是步入正轨了。”赵括心中想到。学院之前的作用一直是吸引人才,再过几年,就能不断向赵国输送人才了。

    三人不知不觉来到医学院,透过轩窗,可以听到襄子似乎正在教授弟子《黄帝内经》。

    “这女子啊,每七年为一个生理周期变化。男子呢,则是八年为一个生理周期变化。”柒

    “《黄帝内经》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就是说女子七岁的时候,肾精转化为肾气,肾气旺盛起来,开始更换牙齿,乳牙逐渐脱落,变成恒牙。头发迅速变黑变长。从黄毛丫头变成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而男子的发育比女子要晚,要等到八岁才开始‘发长齿更。’这里要注意,女子是‘齿更发长’,男子是‘发长齿更’。谁知道为什么?”说到这里,襄子停顿一下,笑眯眯的看向下面一群十多岁的孩子,这些都是医家未来的希望。

    “先生,因为女子先更换牙齿,后头发迅速生长。而男子头发先迅速生长,后更换牙齿。”这时,一个瘦猴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不错,夏无且说的非常对。那为什么女子说‘肾气盛’,而男子说‘肾气实’呢?”襄子笑着看着夏无且。

    柒

    “弟子不知。”夏无且摇了摇头。

    “女子数阴,以水为本,或者说以血为本,故曰盛。而男子数阳,以气为本。肾精转化为肾气,充实身体,故曰实。”襄子说道。

    “多谢先生解惑。”夏无且俯身行礼道。

    “我们继续。女子到了十四岁,任脉打通,太冲脉旺盛,这个时候女子就会来月事,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而男子则要等到十六岁。因此古人将女子成婚的年龄定为十四岁。男子成婚的年龄定为十六岁。这个年纪可不是随便定的。”

    “等到女子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岁的时候,身体肾气盈满,这个时候会长出真牙,身体也就发育完全了。而男子要等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会长出真牙……”襄子手里捧着《黄帝内经》,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在教室内回响。

    不仅教室内的学子听得津津有味,连窗外三个偷听的也听得津津有味。

第五百一十四章 医家的进展

    直到将《黄帝内经》中的这一小部分全部讲完之后,襄子才停下来,让学生们休息一会儿,朝外面走来。

    璏

    “大王,相国,御史。”襄子推开门,拱手一礼,抚摸着胡子说道。当赵括三人出现在窗外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不过他还是坚持将需要讲的内容讲完之后,才出来见赵括。

    “襄子教学引人入胜,连本王都听进去了。”赵括笑着说道。

    “大王过奖了,其实这些都是医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治好病,能治好病的医师才是好医师。”襄子说道。

    他曾经带过一个弟子,短短几年之内,便将所有医书倒背如流,各种病症如何诊治信手拈来,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便是他这种老医师也不是对手。

    但一旦遇到真正的病人就傻眼了,只知道站在一旁干跺脚。最后没办法,襄子只能让这个名叫陶成的弟子回家了。

    璏不过后来赵括下令要医家编写《医典》,襄子又把这名弟子给叫了回来。

    实践不行,但是理论没人能超过他,这就是一部行走的医书,而且自带检索功能,无论襄子他们需要什么,只要以前有先贤写成书传下来,并且被陶成读过,陶成都能写出来。

    “《医典》编写的怎么样?”赵括问道。

    “还差的很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走遍了赵国所有地方,重新修订所有草药的分类、生长环境、外形外貌、气味、主治病症、药性、剂量、药效、注意事项、药方等等方面。”

    “不仅如此,我们还修订了兽药,虫药,金石药,谷药,人药部分,增加了很多内容。基本上完善了赵国境内所有药物的整理和编订。但对于其他六国境内的药物还没有整理编订。”

    “除此之外,针灸、食补、按摩、大方脉、小方脉等等各部分也都没有完成。学院中虽然汇聚了不少医师,但分来分去,其实也就不剩多少了。”襄子说道。

    他们这些年确实没闲着,整理完古籍,老师便带着学生跋山涉水,采摘药草,试验测量,绘画图案,整理成册,修订古籍上的错误。

    璏以前大家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有这个机会必须抓住,所有医师都不敢怠慢,每天是痛苦与快乐兼并。

    “……”赵括这才知道医家这几年做了多少事,有些事情听着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一株药草,从什么都不知道,到知道能够治哪些病,如何治,期间不知道有多少医师为此付出过努力,甚至代价。

    “需要去其他国家尝百草吗?”赵括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问道。

    “如果可以的话。”襄子坚定的说道。

    “我会写信给其他几国国君,他们应该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为难赵国,有结果了会通知你们。”赵括说道。

    “多谢大王。”襄子郑重的行了一礼。璏

    “是本王要谢你们,乃至整个天下人都要谢你们。医家的付出,将会泽福天下人,乃至后世人。”赵括扶起襄子,回了一礼,笑着说道,

    “医家有没有出现天才,本王刚刚看到的那个孩子感觉就很不错。”

    “禀大王,这个孩子叫夏无且,是秦国人,跟随父亲来到赵国,他父亲也是一名医师。无且在医学上的天赋相比较他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同辈中数一数二的。”襄子将夏无且招了过来,拉到身前,抚摸着夏无且的小脑袋说道。

    夏无且瞪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赵括。

    “好好学医,将来振兴赵国。”赵括也看着夏无且,叮嘱道。

    “学医也能振兴赵国吗?”夏无且问道。

    “能。”赵括说道。

    “那我一定好好学医。”夏无且郑重的点了点头。璏赵括三人并没有久待,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过了几天,楚国将浙江两岸土地送予越国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赵国。

    “楚国竟然有这么大的魄力!”赵括惊讶的说道,稍微一想,就明白楚国不安好心,现在就等着越人从大山中走出来,放松警惕之后,对其动手了。

    不过越国也没有别的办法,除非想回到以前四分五裂的状态,一辈子待在大山中。

    “越国……不是楚国的对手啊。”赵括心中叹了一口气。楚国能够立国八百年,果然不是好对付的,这楚王完比他爹楚顷襄王和他爷爷楚怀王两个大傻瓜有魄力多了。

    他爷爷和他爹被秦国连哄带骗,连捶带打,把楚国半壁江山都搞没了。

    璏现在楚国背后刚刚出现一枚钉子,楚王完就要将其拔掉。越国和楚国的实力差距不用多说,除非赵国援助,否则越国绝对不是楚国的对手。

    但是赵国海军现在还在瀛洲挖矿呢,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就算回来,区区数千人也起不到啥作用。

    而且赵国不可能旗帜鲜明的站在越国这边。前段时间刚宣布不承认越国,总不可能自己打自己脸吧。

    “来人。”赵括挑了一下灯芯,让蜡烛照的更明亮一些。这是赵国刚刚用白蜡做出来的蜡烛。

    璏蜡的使用很早,早在原始时期,就有人将脂肪、蜡之类的东西涂在木棍上、树皮上,做成照明用的火把。

    不过这些是蜂蜡,而赵括用的白蜡。也就是白蜡虫产的蜡,这是中国古代蜡烛主要原材料,普及度远远超过蜂蜡。

    赵国此前虽然有白蜡树,但并没有人采集使用白蜡。赵括只知道后世四川那边的白蜡比较有名,并不知道白蜡是从北方传过去的,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反正白蜡树就算不能生产白蜡,也能治理盐碱地,无论如何都是不亏的。

    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

    “大王。”刘平从外面走了进来。璏

    “派人通知越国,把楚国的计谋告诉他们,让他们提高警惕。”赵括说道。

    派兵援助是不可能的了,送粮食赵国也没有,有也舍不得白送给越国。

    兵器铠甲啥的越国也不缺,只能戳穿楚国计谋,让越国有准备了。就算最后不是楚国的对手,越国也能多坚挺几天。

第五百一十五章 范氏套胡

    天下依旧太平着,没有兵戈的争鸣,没有鲜血的腥臭,唯有深入千家万户的烟火气息,以及道路上不断奔波的车马和行人。

    一时间,中原竟然有了几分对盛世的伪装。

    各国的官道已经铺设完毕,秦国也开放了对商人的压制,商业以野蛮生长的速度迅速繁荣了起来。

    天南海北的商品在商人的推动下,输送到天下各个角落。

    随着赵国草原牧场规划建成,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厂也随之投入生产,赵国的商业迎来了第二春。

    源源不断的奶酒、皮革从漠南、河套等地运送到邯郸的贵族府中,甚至通过官道和水运,卖到齐国、魏国和韩国。

    这种带有奶香味的酒一经上市,就征服了大家的味蕾,引得各国贵族争相购入,瞬间成为酒中的奢侈品。

    各国商人发现商机,纷纷涌入赵国,干起了倒卖奶酒、皮革的勾当,有些甚至选择在赵国定居,为赵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没想到以前没有人注意到的草原,竟然能为我赵国带来如此巨大的利益。”蔺相如捧着一张单子,激动的说道。

    单子上显示,赵国第三季度的商税相比较第二季度,足足上涨了两成。

    赵国可不是秦国那种商税可以直接忽略不计的国家,赵国四通八达,商业一直都很繁荣,商会组建之后,商业比之以前更加繁荣,位列天下之最。

    即便如此,仍然增加了足足两成。

    这仅仅只是商税,没有包括商人涌入赵国之后,带来的其他利益。

    而且这些奶酒厂、皮革厂,可都是赵国官营的,营业所得直接归属赵国国库。

    “这些牲口在中原养殖的成本非常大,各国花费大代价养殖战马和耕牛,只是为了用于军事和农业。因此不能用在军事和农业的羊就很少养殖。但是放在草原上,这些牲口的养殖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赵豹笑着说道。

    这些产业都是当初他和赵牧一起布置的,他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养马这么便宜。

    他可是知道赵国当年为了养马每年花费多少的,即便如此,养出来的也几乎都是驽马,只能用来拉车,不能乘骑。

    后来赵武灵王征服了楼烦和林胡,才得到大批量的优质战马,并在代郡建设了自己的马场。

    现在赵国征服了半个草原,开辟的马场可比代郡的破马场大多了,成本也低多了。

    “主要还是道路的畅通,解决了运输问题。奶酒的制作,解决了保质期问题。否则即便我们得到了草原,也就养养牛马,很难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赵括说道。

    奶酒并不是赵国发明的,而是征服匈奴之后,从匈奴得到的。

    除了匈奴之外,东胡、楼烦、林胡这些部落都会制作奶酒,最多也就是有的比较清澈,没有膻味,有的比较浑浊,带有膻味罢了。

    至于是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究了。

    不过现在成全了赵国。

    奶的保质期只有短短几天,不可能从北疆运送到邯郸。

    但是奶酒就不一样了,制作好了之后,保质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足够运送到中原任何地方。

    不过中原那些以酿酒、卖酒为生的商人恐怕要把赵国骂死了。

    奶酒的价格并不比其他酒贵,却多了一股奶香味,再加上赵国在宣传上花了大量功夫,把奶酒包装的极为有营养。

    短短几个月就把其他粮食酒打压的完全抬不起头。

    至于鲜牛肉、鲜羊肉的运输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冷链?不存在的。

    盛夏的时候保质期就一天,完全没法玩。

    冬天倒是可以解决保质期的问题,反正赵国在北方,但是冬天容易遇到冰雪封路,很难运输。

    各大牧场已经在建造地下冰库,冬天的时候将河冰砍下来储存进去,等到夏天的时候使用,不过冰库储存的冰块有限,也只能满足每年一两次的大批量运输肉食。

    现在赵国都是将牲口宰杀好之后,直接用盐腌,然后切成片挂在院子里晒,等到晒干之后,再送到邯郸和军营中。

    将士们倒是没啥意见,肉还是肉干对他们来说没啥区别,有的吃就行。

    说实话,能够有肉干吃他们已经很意外了,他们中大部分人五年前也就勉强吃饱饭,至于吃肉,是不可能的,更别说还有牛肉这种贵族都吃不起的高级货了。

    不过目前赵国的牧场只是刚刚步入正轨,还不能稳定的提供肉食。

    唯一能满足所有将士的就是鱼肉了,连工坊的工匠,修路的工人,每隔几天都能领一两斤咸鱼回家,甚至最近已经开始流入了平民百姓的家中了,成为了赵国普及度最广的肉食。

    现在赵国鱼肉的价格低到离谱,只比粟和米贵一点。

    据说赵淼还在扩充捕鱼船队……

    “对了,昨天代郡来报,发现有商人与东胡人交易,甚至有人在东胡划地饲养战马和牛羊。”刘平说道。

    “在东胡划地,雇佣东胡人饲养战马?东胡人没攻打他们?”赵括笑了。

    这是个人才啊,跑到敌人的地盘上圈地。

    “东胡到现在都没有王,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小的战争不断,有些小部落支撑不下去,只能被其他部落吞并,然后这个叫范统的商人就找到了一个快要支撑不下去的部落,告诉部落首领,给他三个月时间,他可以让部落起死回生,不过这三个月的部落首领需要让他来做,并且之后需要给他大量的报酬。”

    “因为部落中都是首领的嫡系,就算把首领之位让给范统,部落也还是他的,而且现在部落及及可危,再加上范统最后说需要报酬,让老首领以为范统只是为了钱财,因此没有犹豫,就把首领之位让给范统了。”

    “之后两个多月,范统凭借自己高超的头脑,帮助部落化险为夷,并且带着老首领和部落其他人出入了很多地方,让周围其他部落都以为他是部落的新首领,老首领也帮他证明。”

    “时机成熟之后,范统用这个部落作为抵押,到一个大部落借了三千大军,然后用这三千大军参与到一场部落交战中,夺了一块草场。”刘平缓缓说道。

    所有人目瞪口呆,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操作。

    “空手套白狼啊!”周子说道,简直比田氏买齐还要狠。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一群理想者

    “我还没有说完,然后……范统把这三千大军卖给了另外一个部落,换取了更大的草场,以及大量的战马,还有奴隶……为了躲避这个部落,他又把这些草场、战马、奴隶卖给了另外一个部落,借了八千大军。最后把这八千大军卖给了东胡最强大的两个部落之一的白山部落,换了一个人口一万左右的部落当上了部落首领……”

    刘平的话结束了,所有人还在回味,大家此时心中都只有一个想法:还能这么玩?

    简直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他就不怕被东胡发现,五马分尸?”赵牧喃喃说道,他自以为还算懂商业,现在才知道,自己懂个屁啊。

    以一百万赚一百万那不叫本事,空着手赚一百万那才叫本事。

    “怕,所以跑到代郡,把事情告诉了代郡郡守李牧,希望必要的时候能够得到赵国的援助。我赵国才得知这件事。”刘平说道。

    这件事如果不是范统自己说出来,赵国根本不可能知道。

    “真是……奇才。”良久,蔺相如感慨说道。

    “告诉李牧,除了铁器之外,可以提供一切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武力援助。”赵括果断下令道。

    本来东胡的实力就远在赵国之下,如今有了这枚钉子,赵国对付东胡的把握就更大了。

    “其他商人贸易,只要不涉及铁器和粮食,可以自由贸易。”

    一直以来,中原和草原都是有贸易的,中原用食盐、铁器、青铜器、粮食,交换草原上的战马、牛羊和皮革。

    因为中原不止一个势力,草原上也不止一个势力,大家交换倒也公平,各持所需。

    直到有个家伙统一了中原,并把北面所有长城连成一片,驻扎大军……

    草原人疯了……

    赵国以前和东胡、匈奴也都有贸易,不过是禁止民间走私的,现在放开了,除了粮食一粒不准流出,先进的铁器不能流出,其他的随意。

    ……

    几天后,赵括在邯郸城外送别即将离开赵国的诸多医师。

    他们将要前往天下各国,研究当地药材,为医家事业添砖加瓦。

    赵括所料不错,各国并没有拒绝这些医师入境,不仅如此,反而非常高兴,言一定会保护这些医师的安全,请赵王放心。

    其实,一直以来医师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大家也没有人意识到医家的重要性。

    这些年来,医家都是一种人畜无害的形象出现在各国面前,没事的时候治治病采采药,对各国争霸没有任何影响。

    直到医师都跑到了赵国,各国才意识到医家的重要性。

    当今天下真正能称得上医师的,其实也就小几百人,其中半数都在赵国,其他各国要说没有意见那是不可能的,只是畏惧赵国的实力,一直忍着。

    这些医师离开赵国,来到自己的国家,也是变相削弱赵国。除此之外,他们也能享受到医家的研究成果,甚至将这些医师留在国内。

    当然,以各国的节操是不可能强留的,但是让这些医师“自愿”留下,他们有一百种办法。

    “此去一路艰辛,生死未卜,诸位不如再等几年?”赵括缓缓扫过面前二十余名医师,每一位都是当世的佼佼者,死任何一人,都是医家的损失。

    如果是一两位,赵括还可以派强者保护,但是这么多人……赵国的强者就保护不过来了。

    至于普通士卒,少了没什么用,多了赵国不可能派,各国也不可能同意。

    每名医师除了医箱,笔墨纸砚等必需品之外,只带了一两名学生,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就是他们的亲传弟子了。

    “大王,我们心意已决,就今日吧。”为首的毕命坚定的说道,他的老师宋衷和襄子都年纪大了,不适合长途跋涉,所以这次只能由他出马了。

    马上他们将分成三队,分别前往秦国、燕齐两国、韩魏楚越四国。

    其中韩魏的气候环境和邯郸几乎没有区别,他们只做短暂的停留,便会南下前往楚国和越国。

    “本王在邯郸等你们回来。”赵括见毕命等人坚持,没有在多说什么,俯身缓缓行了一个大礼。

    总有一群人,他们始终坚持理想,即便荆棘密布……

    “臣等一定会回来的。”毕命等人回了一礼,转身登上马车,随着一声驾呵声响起,马车朝着南北西三个方向驶去。

    “回去吧。”赵括叹了一口气,转身朝着邯郸城走去。

    “农家准备的如何?”回去的路上,赵括询问道。

    “已经整理编订好了。”陈辛抚摸着胡子说道。

    医家在跋山涉水,学神农尝百草,编订医书的同时,农家也没有闲着。

    这几年内,他们走遍赵国所有地方,研究当地土壤、气候、水文、降雨等条件,确定最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并收集所有能够提高产量的耕作方式,整理成册。

    除此之外,农家研究的小麦和大豆也有了新的进展,不过距离推广还具有很长的距离。

    当初粟的进展之所以这么多快,是因为有农家此前百年的积累,而小麦和大豆的地位比粟要低一些,之前农家没有把重点放在两者上面。

    直到赵国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之后,他们才开始研究。

    “我会安排人刊印,为每个乡发一本,你们农家的功劳会记录在史书上,流芳百世。”赵括郑重的说道。

    众人也纷纷上前祝贺。

    民以食为天,华夏历代对于粮食的重视都是最顶级的,以农家现在功劳,建庙立祠都是很正常的。

    “多谢大王了。”陈辛说道。

    “是本王要感谢诸位,如果不是有诸位相助,也不可能有现在的赵国。”赵括说道。

    他的手段再高明,赵国的发展也是要靠粮食支撑的,没有粮食瞬间就会恢复原形。

    粮食的产量每提高一分,赵国就能够有更多人走出农田,投入到其他行业,发展速度也就提高一分。

    农业,是赵国所有行业的基础。

第五百一十七章 巡视

    赵王括五年,一月。墴

    朝会结束之后,赵括准备巡视全国。

    赵国上一个巡视全国的君主还是赵武灵王,继位没多长时间,就扔下大臣,带着几个仆从围绕着赵国边境转了一圈。

    也就是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发现赵国的领土和当年魏国一样被分成了奇葩的三块,一块是邯郸为中心的河北平原,一块是太原,一块是代郡。

    而夹在赵国中间的正是中山国,不拔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赵国的国力永远无法整合在一块。

    于是回来之后,赵武灵王便定下了交好中原各国,向北扩地的战略。

    之后整个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没有和中原各国发生大的冲突,一心向北发展,扩地数千里,除掉中山国,解决心腹之患,国力大增。

    甚至后来赵武灵王还跑到秦国咸阳转了一圈,胆子之大,令人咋舌。墴

    之后的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都没有巡视全国,最多也就是前往晋阳故都,祭祀一下先祖。

    如今赵国各个地区的产业规划已经铺设完毕,道路正在努力往县级普及,河道还在疏通,水利工程还在建设,河套也仍然在开发。

    但是具体完成到哪一步,完成的怎么样,有没有偷奸耍滑。

    北方的大牧场建的怎么样,有没有偷工减料和拖欠工人工资,百姓生活的如何,能不能吃饱饭,赋税重不重,官吏治理的好不好,有没有欺压百姓的现象,学院办的怎么样等等,都需要赵括去了解。

    说实话,赵括心里其实不想去,这年头的车轮没有轮胎,是用木头揉成半圆,然后两个半圆拼接而成,跑起来也是一颠一颠的。

    正常人倒是无所谓,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且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才叫坑。

    现在赵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铺设了官道,马车虽然还是有些颠簸,但是幅度已经很小了。墴

    对于那些经常跑来跑去的商人来说,躺在车上睡觉都不成问题。

    但是赵括他不正常啊!

    即便墨家和公输氏为赵括专门打造了一辆大马车,并且用了当世最顶级的减震技术,赵括还是能清晰的感受到颠簸。

    而且他觉得自己只适合动动嘴皮子,规划规划大方向,然后把事情交给别人干就行了,那些人干的肯定比自己好。

    不过巡视全国这种事只能由他自己去,别人真的没办法代劳。

    有些事情必须亲自走到下面,真正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对应的调整。

    待在王宫中,靠着那一张张奏折,听着各地官员的回报,评上几个简单的:上上,上中,上下,是远远不够的。墴

    官员的好坏不是自己说得算,也不是同僚说得算,甚至不是政绩说得算,只有百姓说的才算。

    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官员干的好不好,只有治下的百姓知道。

    同时,赵括还需要根据各地的进度,调整之后的规划,顺便规划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

    “大王,若是有急事发生,来不及通报,臣等该如何行事?”临行前,魏无忌沉声问道。

    国家大事,分秒必争,国君却在外巡视,等到急报传到国君手中,国君下了决策之后在传回来,国都都可能被攻破了,因此必须给大臣决断的权力。

    按照惯例,魏无忌是有这个权力的,因为赵括出征河套的时候,就是魏无忌监国。

    之所以这么安排并不是因为魏无忌的名声,而是因为魏无忌的身份——魏国公子,魏王的亲弟弟。墴

    如果赵国遭遇危险,魏无忌可以利用这个身份,寻求魏国帮助赵国。

    如果这个危险来自魏国,魏无忌可以凭借身份化解,同时也能让魏国投鼠忌器。

    魏王忌惮魏无忌是真,但是和魏无忌的感情也是真的。

    再加上魏无忌在赵国毫无根基,不用担心他造反,又有本事,允文允武,能治理国家,也能上马杀敌,还能帮助赵国和魏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长得又帅,名声也好,还能帮赵国吸引人才。所以赵括就一直让魏无忌坐在相国这个位置上没有换过。

    魏无忌一开始来赵国只是以一种人质的身份加入赵国,没想到赵括竟然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几乎所有事都交给他处理,从不过问他和魏国之间的书信来往。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信任,让他逐渐融入赵国,将赵国当成第二故乡。

    甚至明知道赵国强大了之后,魏国很有可能会被赵国所灭,就像当初魏国强大了,想要灭掉赵国一样。墴

    魏无忌仍然没有离开赵国。

    这次赵括出巡仍然和之前出征一样,将权力下移给魏无忌。

    但这次出巡和之前出征不一样的是,之前出征赵括将所有大军都带走了,但是这次赵国的十万精兵却是留在邯郸的。

    兵权,这是君臣之间最大的矛盾点,甚至比财政大权都要敏感,为了减少君臣之间的隔阂,魏无忌必须提醒赵括。

    如果不给我们调兵权,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会调兵。

    如果给我们调兵权,那就留下信物,免得到时候君臣之间产生隔阂。

    天下多动乱,必须以防万一。墴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大家商讨之后自行决定。诸位意见相驳之时,以右相、左相、太尉三人意见为主。右相、左相、太尉三人意见相驳之时,以右相意见为主。另外,我会将王玺、虎符、节杖全部留下,交由右相、左相、太尉分别掌管,三人全部同意,即可调兵。”

    赵括闻言,顿时明白了魏无忌的意思,立刻命人将王玺、虎符、节杖取来,分别交给魏无忌、蔺相如和乐毅。

    赵国的大军只有带着加盖了王玺的诏书,并且持有虎符和节杖才能调兵,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虎符有两块,分别掌握在将军和国君手中,只有两块合一才能调兵,每支军团的虎符都不一样,也有的虎符能够调赵国境内所有的军队。

    确认虎符是真的之后,还需要出示诏书,诏书上写明了用多少兵,由谁统领,去干什么,用到什么时候。

第五百一十八章 时间紧迫

    任何一次用兵,国家都是有记载的,光有虎符,没有诏书,是不能调兵的。刁

    有了虎符和诏书之后,还要有节杖,节杖代表着国君。有了节杖之后,就可以去找管理后勤的官员,调用粮草、军备、兵器等后勤物资。

    否则你就算调动大军,没有粮草等军需也没用。

    这也是国君为了防止手下大将叛乱的手段之一。

    历史上魏无忌便是偷了魏王的虎符,但是没有诏书,只能杀了大将晋鄙,然后依靠自身威望统帅大军。

    这也体现了一个问题,再好的制度也敌不过有人刷脸就能调动大军……

    总有一些人的人格魅力超乎常理,让君主不得不忌惮。

    赵国的军权一直是握在赵括手中的,虽然将军权交给魏无忌等人会留下隐患,不过赵括还是决定这么做,不是相信大臣,而是相信士卒。刁

    就算真有人造反,当自己出现在将士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也会调转枪头,站在自己面前,随自己杀敌平叛。

    燕赵之地多义士,赵括对将士们的待遇如何,所有人心中都清楚。

    不说知恩图报,不说忠心耿耿,不说舍生取义,单是没有赵括,他们又会回到以前那种勉强吃饱,甚至吃不饱的生活,就足以让所有人坚定的跟在赵括身后。

    况且赵括有事没事的时候就前往军营,与将士们交谈,一起训练,所有将士都认识他,他也认识不少将士。

    如果这样还能有人造反成功,赵括把头割下来给他。

    至于巡视赵国的时候,有贲和盖聂两个人保护足以,赵国境内不可能出现两个超凡境武者都解决不了的危险。

    “臣等遵命。”魏无忌等人不再劝谏。刁

    赵括连王玺和虎符都留下了,即便六国来攻,他们也有信心坚守到赵括回来。

    “对了,大王路过晋阳的时候,记得祭祀祖庙。”赵胜提醒道。

    晋阳是赵氏发家之地,虽然赵氏的宗庙在邯郸,但是晋阳仍然保留有祖庙,祭祀国都迁移至中牟之前的赵国先祖。

    “本王记住了。”赵括点了点头,虽然对赵国的列祖列宗没什么感情,不过继承了这个身份,祭祀一下也是应该的,“还有其他事情吗?”

    “并无。”

    “那散了吧。”赵括挥手说道,转身朝后宫走去,他需要和母亲以及几个妃子说一下。

    “出巡全国?岂不是又要劳民伤财?赵国刚刚安稳两年,还是少折腾比较好。”燕氏听说赵括要出巡,放下手中为孙子织的小衣服,把赵括拉到身前,如同小时候一样劝说道刁

    “禀母亲,孩儿是轻装简行,只有几十人,不会劳民伤财。孩儿此次出行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更好的治国。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其实治国也要因地治国。只有了解了每个地区风土人情不同,当地百姓的习性和需求,才能更好的治国。”赵括说道。

    “你没有忘记就好,这几年赵国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的,就怕你有了成就开始骄傲,变得奢靡,既然没有忘记治国,那为娘就不劝你了。”燕氏点了点头。

    “那孩儿就先回去了。”赵括起身行礼,离开母亲居住的地方,前往田姝等人居住的王宫。

    “大王又要走了吗?”当田姝等人得知赵括将要离开,瞬间失落了不少。

    “这次出巡是必须的,因为明年就没时间了。”赵括说道。

    等到明年,答应燕国二十万俘虏的五年期限就满了,这二十万俘虏必须放回。

    同时,也意味着赵国将要对燕国用兵。刁

    赵国连续五年不间断的为燕国运粮,养活燕国百姓,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为了灭燕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抵抗,灭燕之后能够迅速收服当地的民心。

    如果不能迅速灭燕,赵国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小。

    而这二十万大军,也将重新拿起长矛,参与到燕国和赵国的作战中。

    同时南边越国和楚国也在蠢蠢欲动,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西面秦国默默积蓄力量。

    这场战争一旦打起来,什么时候停就不知道了。

    赵括必须要在今年抹除掉赵国存在的隐患,然后全力投入到接下来的战争中。刁

    “妾身等大王回来。”安凝有些不太高兴的说道。

    “你们要不要随我一起出巡?”赵括突然想到,出巡而已,又没有人规定不能带老婆,乾隆那个老家伙走到哪睡到哪都一群人夸,老子只是带老婆而已,谁敢说什么?“反正你们待在宫中也没事,就当散散心了。”

    “这……合适吗?”安凝迟疑的说道。

    “没什么不合适的。”赵括说道,从几人跃跃欲试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她们是想去的。

    “妾身就不去了,安儿还小,不能舟车劳顿。”田姝眸光一暗,叹了一口气。

    “妾身留下来陪姐姐。”田荑也说道。

    “那下次如果有机会,本王再陪你们出巡。”赵括没有劝说。刁

    战国没有亲妈不能养自己孩子的奇葩规定,小赵安才不到一周岁,确实不能奔波,也不能长时间离开母亲。

    小破奴已经三岁了,而且身体在同龄人中也算壮实,到处跑跑倒是没啥。

    再将赵政和彬带着,看看赵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增长增长见识。

    说上路就上路,赵括没有拖延,三天之后就带着三十名侍卫离开了邯郸城。

    至于什么君主华盖,大军护卫啥的一样没有,也用不着,带那么多人劳民伤财不说,也起不到巡视的作用。

    况且他也不怕被人刺杀,在赵国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只要他大喊一声我是赵王赵括,自会有一群人站出来保护他,比带什么大军都有用。。

    “大王,我们是先去上党吗?”安凝撩开窗帘,望着西行的车架,开口询问道,小破奴站在母亲腿上,双手扶着车窗,好奇的看着外面,两只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刁

    “不错,我们先去上党,看看战乱之后,那里的百姓恢复的怎么样,然后北上前往晋阳。”赵括说道。

第五百一十九章 掌握在自己手里

    上党和邺城是赵国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两个郡,一个扼守赵国西南角,一个守卫赵国南面边境,只要有这两个郡在,赵国便高枕无忧。

    邺城距离邯郸不过数十里,游玩都能跑到,赵括去年已经去过一次了,所以这次直接将第一站定在了上党。

    至于其他郡县,虽然也有和燕国、齐国接壤的边界,不过两国对赵国的威胁远远比不上秦国和魏国,因此重视程度自然也就比不过上党和邺城。

    现在河东回到了魏国手中,上党和秦国之间有魏国作为屏障,不过说实话,赵括心中其实不看好魏国。

    无论是国力还是人心,魏国都不占优势,当年秦国攻下安邑的时候,将城内的魏人全部驱逐,然后从关中迁入秦人。

    虽然河东是魏国故地,但人心在秦在魏还真不好说。

    而且一回生,二回熟。

    秦国对河东的地形非常了解,想要再次拿下河东,比第一次的时候简单多了。

    河东最多延缓秦军的进攻,给予赵国准备的时间,不可作为依靠,抵抗秦军还是要靠赵国自己。

    邺郡的重要性不比上党小,因为魏国对赵国的威胁不比秦国小。

    即便魏王的亲弟弟魏无忌在赵国当相国,两国关系好的都能穿一条裤子了,连过边境都不需要收税,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六国中揍赵国揍的最狠的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秦国都没把赵国国都邯郸打下来,魏国硬生生给打下来了。

    当然,这个世界赵国没有被秦国坑杀四十五万大军,否则秦国就要排第一了。

    邺城还在魏国手里的时候,距离赵国国都邯郸只有六十里,一个急行军就到了,对赵国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赵括一定要把邺城从魏国手里要过来的原因,不要过来,赵国南方就永远没有保障。

    敌国大军一天就能跑到自己家国都,你敢在国都附近布置产业?

    好在魏国在赵括的帮助下收复河东、河内,以及部分南阳,赚了大片领土,很爽快的就把邺城割让给了赵国。

    否则在五国伐赵之后,赵括也要携大胜之势,逼迫魏国割让邺城。

    甚至可以说,魏国这个盟友都没有邺城重要。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魏王的脑袋时好时坏,谁也不知道他小脑袋瓜里想的是什么,说不定就有一天,突然撕破脸皮,和秦国一起攻打赵国。

    邺城这么重要的城池,还是掌握在赵国自己手里比较好。

    车轮辘辘,碾压着官道。

    或许是初春时节,大家都在忙着开垦田地,路上的行人并不是很多。

    实际上,这个年代的人口密度摆在这里,除了极少数的大城市,想要体验一下车水马龙的感觉是很难的。

    有的道路两侧已经出现百姓定居,特别是十字路口交汇处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已经形成村庄的规模。

    “看吧,我当初就说过,只要路修好了,就有人跑到边上定居,完全不需要管有没有人。”赵括指着外边说道。

    没有人附和……

    刘平在另一辆马车中,安凝等人完全不知道这件事。

    一般情况下,她们是从来是不过问政事的。

    “我们过了晋阳之后,是不是还要去河上地?”安凝将小破奴从身上扯下来,放在车里,让他和小赵政一起玩耍。

    彬坐在一边,一边把玩赵括前不久奖励他的小木剑,幻想着自己成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一边聆听赵括等人的交谈。

    “不错,河套开发了两年多,必须去看看究竟如何,做到心中有数。”赵括点了点头。

    “要去草原吗?妾身还没见过草原呢。”安凝有些兴奋的说道。

    “河套就有草原,不过漠南也是要去的,河套通往草原的主干道已经建好了,不会太过劳累。”赵括说道。

    说起来,赵国虽然在漠南设郡了,但和其他郡完全不同,漠南的人口只有一万多,加上奴隶也只有几万,都不如大点的城。

    而且漠南郡下面没有设县,而是各个牧场和加工厂,相当于赵国的肉食供用基地,主要是供用给军队,贵族也会借此机会沾点便宜。

    一般来说,只要不越界,赵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虽然草原上靠近河流的地方也能耕种,不过赵国不缺那点耕地,就不霍霍了,还是留着放牧吧。

    当然,必须是牧场形式的放牧,而不是游牧。

    如果回到游牧方式,要不了多久,草原又会重新回到胡人的环抱,赵国迁过去的赵人不仅不会同化胡人,还会被胡人同化。

    草原承载力有限,那就把牧场划大一点,修建水利,人工种草,冬天迁回长城以内过冬,反正是别想乱跑。

    只要不乱跑,不恢复游牧民族的习性,赵国就可以永远掌控草原,即便是未来赵国灭亡,接替赵国的,新的华夏国家也会继续掌控草原。

    而不会像历史上一样,灭了一个草原国家又长出来一个国家,灭了一个又长出来一个,跟韭菜似的,怎么都割不完。

    不过现在的牧草产量有点低,难以维持超大型的牧场,赵括还指望商队能够从西域把苜蓿带回来,结果这都几年过去了,商队连个影子都没有。

    如果今年年底还不回来的话,毛遂等人活着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低了,赵括就要组织第二支商队了。

    “到时候我一定要纵马在草原上狂奔。”安凝欣喜的说道,她可是会骑马的,而是马术还要在大部分骑兵之上。

    “我也要。”小破奴立刻大叫道。

    彬和赵政也抬起头,眼睛中绽放着光芒,骑马在草原上狂奔,风浪从耳边呼啸而过,四周全部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想想就很爽。

    “除了彬可以得到一匹小马,学习骑马,你们两个都不行,等再过几年才可以。”安凝立刻说道。

    “娘~”小破奴扑到母亲怀里,都着嘴嚷嚷道。

第五百二十章 人力物力

    “那也不行,你现在都没有马蹄子高,还想骑马?”安凝在小破奴额头上点了一下,没好气的说道。

    彬脸上露出兴奋的喜意,他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得到一匹梦寐以求的小马。

    “我一定要选个非常帅的小马。”彬大声说道,兴奋的挥舞了两下木剑,发现车内空间有限,容易伤到别人,连忙停了下来。

    “等到了牧场,让你自己挑。”赵括笑着说道。

    “我一定会选一匹好马的,作为孩儿以后征战沙场的伙伴。”彬坚定的说道。

    “这条路一直通到河套吗?”青荷透过车窗,望着一直向西蔓延到大地尽头的道路,有些惊讶的说道。

    “一直通到河套的贺兰郡,之后几个月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条路上渡过。”赵括说道。

    “这么长……我们赵国现在都是这种道路吗?”青荷有些不敢相信,她平时都是待在王宫中,即便是出门,也就在邯郸城内,很少关注赵国的变化。

    这次出门,她忽然发现自己有些不认识赵国了。

    “所有郡都通上了官道,一半左右的县也已经铺设官道,剩下的县还在建设之中。”赵括自豪的说道。

    只要水泥充足,工人充足,道路铺起来还是很快的,平原地区以邯郸为中心朝四周辐射,没用多长时间就铺的差不多了。

    但是赵国有一半左右的国土都是山地,或者被大山围在中间的盆地,建设起来非常麻烦,只能一点点来,急不得。

    “妾身……实在有些难以置信……这种路建造费用一定很贵吧。”青荷抓着衣角,小心翼翼的问道。

    “成本只有人工费,修路的工人大部分都是胡人的俘虏,只需要管饭就行。而且我们不仅自己使用,还卖往齐魏等国家,赚的利润已经能够填补大部分的成本了,剩下的靠收过路费,不仅不会亏钱,还有的赚,而且时间越长,赚的越多。”赵括解释道。

    说实话,多亏了这年头人工不值钱,如果值钱,赵国靠水泥来修路绝对是要亏钱的。

    这玩意材料成本是低,但架不住赵国烧制出来的水泥八成是不合格啊,剩下两成合格的也是劣质水泥,和后世的水泥完全没法比。

    不过这些劣质水泥放在现在已经是神器了,毕竟这年头马车的载重正常也就一两吨,不可能将路压坏。

    所以当赵括得知能烧制之后,立刻下令扩大产量,不要说两成合格,哪怕只有一成也给我量产。

    说实话,就赵国以前那破高炉,能够烧制水泥赵括已经很惊讶了,失败率高是必然的,只要有成功的就行,熟练度高了之后,我不信一直这样。

    如果工人的工资贵个几倍,赵括绝对不敢量产,肯定是藏起来继续改良,啥时候成本降下来了啥时候量产。

    不过等到后来炼铁高炉成功改良出来之后,水泥的烧制技术也得以大幅度提升。烧制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合格的,让水泥的产量暴增数倍。

    这时候,水泥的成本才真正压下来。

    同时,销往其他国家的水泥利润也随之暴增,不仅支撑所有工人的工钱,还有一定的富余,用来购买粮食养活修路的俘虏,减少赵国的压力。

    不过现在粮食不太好买了,韩魏楚秦四国都开始严格控制粮食流出,燕国本就是苦寒之地,粮食能养活自己就很不容易了,唯一不控制粮食流出的就只剩下齐国。

    当然,不是齐国主动卖粮,只是齐国朝堂对下面的控制力度很低,只要花钱总能买到,这两年赵牧不少时间都待在齐国为赵国买粮。

    不过赵括心里清楚,水泥赚不了几年钱了,等到韩魏齐等国把国内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之后,就不会再继续铺设官道了。

    如今韩魏的需求量已经大大减少了,不过楚国开始购买水泥了,这才维持住赵国的利润。

    “不花钱,还能赚钱!”所有人都露出吃惊的神色。

    她们有的猜出来成本不会很高,没想到竟然还能赚钱。

    “赚钱只是顺带的,即便是不能赚钱,有些道路也是要建的,只有建了这些道路,我赵国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不过可能就建不了那么多了。”

    “除了钱之外,人力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些俘虏,我赵国的官道现在只能普及到郡,想要普及到县,没有一二十年根本不可能。”赵括说道。

    虽然赵国人口比俘虏多出很多,但是光凭每年农闲时候的两个月来修路,再去掉往返路上的时间,修路速度和龟爬没什么区别。

    看看魏齐等国家,到现在也就修了两三条主要官道,就是因为抽不出来那么多人力物力,而赵国有二十万俘虏在不停修路,在速度上碾压任何国家。

    所以赵括对这些俘虏还是很好的,生病给看病,受伤了给治疗。港口那边有分不完的咸鱼,还会派人送一些过去给俘虏,改善改善伙食。

    怎么说人家也为赵国做贡献了。

    每次有鱼吃的时候,都是这群汉子最高兴的时候,一辈子生活在草原上的他们,是很少有机会能吃到鱼的。

    而管理他们的人员也会趁机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干活,未来一定能够成为光荣的赵人,过上好日子,天天有鱼吃。

    如果有突出贡献,甚至有机会获得爵位赏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们是信的,因为不信也没有办法。

    逃跑?那就等着成为别人的功勋吧。

    别看周围都是自己人,其实没有一个是自己人。

    谁都有可能出卖你。

    之前就有人靠着出卖兄弟,成功获得了奖赏,成为赵人,拥有自己的土地。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敢相信任何人,只能放弃逃跑,拼命内卷,争取那极少数成为赵人的机会。

    “海里有很多鱼吗?竟然多到能够给俘虏的程度了。”赵姬惊讶的说道。

    在赵国,鱼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虽然孟子曾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也。’

    不过鱼的珍贵程度完全无法和熊掌相比。

    历史上晋灵公曾派人刺杀赵盾,刺客来到赵盾府上,发现赵盾在吃“鱼飧”,大为感动。

    身为晋国重臣,竟然吃“鱼飧”,简直太节俭了,于是就放弃了刺杀赵盾,自刎而死。

    赵姬自己就是赵国人,知道鱼即便不是稀罕物,也没有多到给俘虏的地步,除非赵国从海里得到了难以想象多的鱼。

第五百二十一章 驿站

    “不是简单一个多字就能形容的,就算赵国和六国加一起都吃不完,我们捕捞上来的鱼只占海洋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都不够海洋一天产出的。”赵括笑着说道。

    这年头不存在什么珍惜鱼类,赵国卖鱼也从来不分品种,捞上来晒干之后直接打包,该送到什么地方送到什么地方。

    困扰赵国渔业发展的一直是难以向民间普及和储存两个问题。

    赵国虽然从齐国和燕国手中夺得了出海口,但是海岸线并不长,而且受到河水的冲击影响,沿海多是滩涂,民间捕鱼规模注定发展不起来。

    再加上捕鱼的成本又高,别的不说,你至少要有船吧,能够出海的船,就算再破,都够家境好点的人家攒好几代了。

    万一再发生翻船,不应该说万一,这个年代发生翻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家几代人的积蓄就沉入海底了……

    至于钓鱼和赶海……除非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否则能否养活一家人都是问题。

    如果赵国的海岸线足够长,民间捕鱼规模发展起来,解决所有人温饱,甚至吃上肉都不是问题。

    捕鱼的速度比种地来的快多了。

    不过这并不现实,光是一个储存问题就限制了赵国捕鱼的规模。

    赵国目前捕鱼最远的地方也只是黄渤海交汇处附近,不是不能走的更远,而是再远船上的鱼就坏了。

    如果是夏天,更是只能白天出海,傍晚就要回来,然后岸上的人员连夜将鱼内脏扒出并腌制好。

    没有冰冻冷藏的情况下,提高保质期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盐腌了,也多亏现在盐不值钱,如果盐价像以前一样,赵括就算想这么干也没办法干。

    姜太公时期就开始发展鱼盐之利了,齐相管仲也大力发展鱼盐之利,他们不知道海里鱼多吗?

    知道又有什么办法?你就算能捕捞的鱼再多,怎么运输储存?

    没办法运输储存,只能扔田里堆肥,还得是海边的田,远的你也运不过去。

    也就是赵国的制盐成本降到了极低的程度,才能这么玩。

    话说由于咸鱼价格太低,赵国沿海有些百姓已经开始把咸鱼当盐用了,炖菜的时候把咸鱼放菜里面一起顿,既能节省食盐,还能吃上肉。

    虽然盐价降了不少,但怎么说也是要钱的,而且比咸鱼贵出不少,能节省一点是一点。

    “那有没有办法让我赵国每个人过年的时候都能吃到鱼?”赵姬期盼的问道。

    “暂时还做不到,虽然大海里的鱼很多,但是我们捕捞的速度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运输也是问题。要等到船队规模扩大了以后,并将所有县级的官道全部修好才有可能完成。这种福利要么所有人都不给,要么所有人都要给,否则没有得到福利那部分人必然会有意见。”赵括摇了摇头。

    如果赵国像齐国一样,三面环海,并且交通足够便利的话,是有机会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鱼的,不过赵国很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天下有这个条件的除了齐国之外,也就人口稀少,造船业发达的越国了。

    在一段时间里,越国可是真正的靠着打渔养活了国内一半以上的人。即便是现在,越国都没有放弃打渔。

    马车行驶的并不快,一路上走走停停,离开邯郸之后,每到一个地方赵括都要停下来驻足一会儿。

    即便不进入村子里与人交谈,站在路边看看田里的庄稼也能看出一二。

    如果阡陌整齐,田里没有什么杂草,田边也被打理的很干净,不说大家日子过的好坏,至少是安稳的。

    反之,如果田里杂草横生,甚至荒废无人耕种,那就说明这里近期发生过动乱,或者苛政勐于虎,百姓活不下去了,就逃亡到外地了。

    田边是否有桑树则能看出了这里的人从不从事蚕桑。

    有没有人放牛,或者放牛数量的多少,能够大体看出来当地耕牛是否充裕。

    耕牛普及度高的地方,农业水平必然高。反正亦然。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看出当地官员的治理水平。

    ……

    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意外,也不可能发生意外。

    赵国每个乡县都有驿站,这条路又是赵国最重要的官道之一,随时可以停下来休息。

    “为什么我们住还要收钱?”离开驿站的时候,安凝好奇的问道。

    “每个人住都要收钱。”赵括说道。

    驿站除了邮驿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来往的官员提供休息的地方。

    不过赵国的驿站不仅官员可以住宿,商人、工人、平民在内,所有人都可以住宿。

    当然,肯定是要付钱的,不过并不贵,人流量大的地方一般都能住满,特别是冬天,往往要几个人挤一间屋里,不过即便如此,也比待在外面吹寒风强。

    驿站的住宿费,加上信封上的广告费,支撑了邮驿站所需运转的大部分钱财。

    赵国每年只需要往里面填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维持住邮驿站的正常运转,而不是像历史上那些王朝一样,每年大把大把的钱财投进去,最后邮驿站还是支撑不下去。

    “那对出差公办的官员岂不是很不公平?”安凝说道,人家为国家做事,到头来还要自己花钱,哪有这样的道理。

    “他们可以等到回去之后,拿着凭证报销。”赵括晃了晃手里的凭证说道。

    这可不是他发明的,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是叫契券,类似于后世的发票,主要用于买卖,双方交易之后,要在契券上写下交易物品、价格,然后分成两半,买卖双方一人一半。

    后面要是出现扯皮的事情,则以契券为依据。

    赵括只不过推进了一下,用在了驿站上。

    除此之外,驿站的凭证上还要标明时间、人数、姓名。

    出差公办的官员拿着凭证回去,如果上面的时间正好符合公办的时间,则给予报销,反之,自掏腰包。

    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些官员利用职权,胡乱占用资源。

    虽然这样的人很少,但也不是没有。

    不能让遵守道德的人吃亏,不守道德的人占便宜,如果长久这样,所有人都会往不道德的方向发展。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为了节省粮食

    进入太行山区之后,地势就变得险要起来,道路两侧大山或延绵起伏,或直冲云霄,或怪石林立,或悬崖峭壁。

    三个娃娃趴在车窗上,好奇的看着外面,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雄伟的大山和茂密的森林,小嘴巴长得大大的。

    不过很显然,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有七岁赋诗的天赋,只知道傻愣着。

    “当年长平之战,我们一路换马疾驰,花了好几天才从邯郸赶到上党。如今慢慢赶路,有时候还会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路边的人家讨口水喝,再闲聊一会儿,也是几天赶到上党。”刘平抚摸着胡须,颇有一番感慨。

    长平之战,是包括他在内,很多人的转折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是啊,有了这条官道,上党才真正属于我赵国,谁也夺不走。”赵括指着前方有炊烟升起的地方说道,“我们去那里看看。”

    “现在有炊烟升起……看来平民还是一天两顿饭啊。”刘平愣了一下,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几年每天三顿饭,有时还有加餐,都快忘了以前每天吃两顿饭的日子了。

    果然过惯了富贵人家的生活,就忘记了民间疾苦。

    “是啊,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赵括说道,径直朝前面村庄走去。

    村庄并不是很大,只有三四十户人家,门口多植桑树,有些人家大门紧闭,有些人家大门虚掩着。

    村子外面用一圈篱笆墙围起来,从痕迹上看,篱笆墙修建的时间并不长。

    篱笆墙底部,有残垣的痕迹,像是以前留下来的。

    上党郡曾归属韩赵魏三国,三国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互相争夺的非常激烈,不少地方今天属于你,明天就属于我。

    后来又加入了秦国,战斗更加激烈了。

    长平之战让上党凋敝至极,现在绝大部分村庄都是战后重建的。

    村口有一位老妪在开垦菜地,见到赵括等人走过来,放下锄头,脸色先是露出惊慌,随后平静下来。

    “老人家,吾等路过此地,过来讨口水喝。”赵括走过去笑着说道。

    “贵客……有几位?”老妪望向不远处的马车和护卫的士卒,即便是她再老眼昏花,也能看出来这群人不一般。

    “只有我的三个内人和三个孩子,其他人到前面再讨水喝就行了。”赵括说道,这年头打水不容易。

    “让他们都过来吧,来者是客,哪有拒之门外的道理。”老妪说道,转身朝家里走去。

    “娘,出什么事了?”一名中年男子听到外面有动静,从家里走了出来,见到赵括等人,连忙从门后取出长锨,警惕的说道。“你们是谁?”

    “他们是路过的客人,快把锨放下,把贵客请家里去。”老妪斥责道。

    中年男子抬头看了赵括一眼,感觉有些面熟,但又想不起来,有些疑惑的摇了摇头,将锨丢到门口,把大门打开,伸手说道,“客人请进。”

    “叨扰了。”赵括抱拳说道。

    交谈之中,赵括得知男子名叫仲,正是这个村子的里长,父亲战死于长平,家中除了母亲和他之外,还有弟弟、妻子以及两个十多岁的孩子,以及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宝宝。

    战争结束之后,仲回到家乡,在郡守的组织下重建家园,因为颇有武力,被举为里长。

    “里长也参加过长平之战吗?”赵括问道。

    “我们上党的成年男子,哪个没参加过长平之战,战争激烈的时候连十三四岁的娃娃和健壮的妇女都要参加战争。”

    仲看着赵括,越看越觉得像一个人,不过当初他也只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因此并不敢确定。

    在他心里赵王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能坐下来和他聊天,更不可能喝他家里的水。

    “孩子有送去上学吗?”赵括看着躲在仲后面的两个孩子说道,变戏法一样从袖子里掏出两块饴糖,递给两个孩子。

    “没有,学校只有郡里有,距离遥远。”仲摇了摇头。

    “过几年应该能建到县里,到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去读书,即便是晚几年,也不能不读。”赵括说道。

    “仲会记得贵人的话。”仲点了点头。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读书,不过他觉得以赵括的身份应该不至于骗自己。

    “客人还没有吃饭吧,我们这……粗饭……不知道贵客能不能看的上。”老妪和儿媳妇端着饭菜走进屋里,放好之后,便站在一旁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我们人有点多,就不留在这里吃饭了,喝口水就好,马上就离开。”赵括看了一眼饭菜,饭是粟米粥,挺稠的,还有烙饼,菜是腌制的小葱。

    算不上好,不过吃饱不成问题。

    如果连里长都吃不饱饭,那赵国大部分人就都吃不饱饭了。

    “那……我再给客人添点水。”老妪连忙走了出去。

    “家里有几亩田地?”赵括询问道。

    “一百一十亩。”仲说道。

    “亩产几何?”赵括问道。

    “粟亩产一石半左右,小麦和黍要低一些,只有一石,大豆更低。”仲说道。

    “可曾有多征收赋税或者多派劳役的现象?”赵括问道。

    “以前有过,最近几年没有。”仲摇了摇头。

    “每亩地能产一石半,没有苛政,粮食应该足够每天三顿饭了吧,为何还是每天两顿饭?”赵括询问道。

    “为了省点粮食,虽然现在能吃饱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天灾。另外,还要留下一些粮食防止朝廷加税,免得到时候又要借粮,总之,家里有余粮,心里不慌。”仲叹了一口气。

    “你们是哪里来的消息?我没听说朝廷要加税啊?”赵括眉头一皱,这才短短几年,难道又要杀一批人了?

    “朝廷加税是不会提前通知的,随时都有可能加税,另外,只要发生战争,必定会加税。”仲说道,“其实加税也无可厚非,毕竟前线的士兵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吧,他们饿着肚子打败了,我们这些躲在后方的人也要遭殃,只要加的不是太多,我们也是能接受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6211/ 第一时间欣赏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所写的《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为转载作品,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介绍:
穿越到战国,成为赵括,恰逢长平之战,面对人屠白起,如何逆天改命?
战国末年,百家未黜。
武者一枪断山河,文者一计平天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无系统,不签到)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