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皇上您该去搬砖了TXT下载皇上您该去搬砖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全文阅读

作者:我是跟风狗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txt下载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无标题章节

    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断更了这几天的原因。五一因为有事出国了,电脑网络什么的都不方便。然后QQ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封了,现在也解不了。更倒霉的是微信也没法大额转账只能小额消费。雪上加霜的是银行卡也不见了。更奇葩的是发烧了两天,昨天还有点咳嗽什么的,这几天这边的疫情哎呀哎呀,简直吓掉了半条魂。好在今天完全恢复了。实在是特殊情况断更的哈,请各位读者谅解。现在我只想说一句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662.皇后的区别

    皇后身为后宫之主,送东西给哪个妃嫔,代表着皇后娘娘至少没有讨厌自家主子。更何况,派来的人是泳儿。

    在这宫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层出不穷。

    就拿送东西来说吧,同样的东西派不同的人送,其含义也不同。

    “赏黄金二十两。”秦晓鸾说道:“和泳儿说,晓鸾必当按照规制给皇后请安。”

    婉儿不由得吐了吐舌头,自家这主子出手实在是太阔绰了。

    虽说宫中大多妃嫔都是官宦之后,但在皇宫中,吃穿用度完全不用操心,娘家人也就没有必要送银钱进来。

    这其中还有一点,即便是有钱,也没人敢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宫中妃嫔若是出手太过阔绰,就会有朝臣贿赂之嫌。

    冷秋上前低声把这个意思说了。

    秦晓鸾非常愉快的笑了起来,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在这个宫中一个只有自己有的东西了。

    那就是——钱。

    正如冷秋所说,其他妃嫔就算有金山银山,也不敢花。而自己,完全没有这个顾忌。

    理由很简单,她秦晓鸾在外面有着强大的赚钱机器。

    现在镇南县那边的分红都足够她在宫中随意挥洒,更不用说荆州城的秦氏集团那个庞大的赚钱机器了。

    而且这些产业,全部都是她秦晓鸾自己一个人的,没有任何不清不楚的地方。

    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有任何的“唯一性”的东西,都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了解到自己有独门绝招之后,秦晓鸾自然心情就非常愉快了。

    这些事那个狗皇帝知道,皇后也知道。大手笔赏赐泳儿,其实也是给皇后报个信。

    皇后不一定在乎你钱多钱少,但是这个心意一定要到位。这一点,可不能出半点差池。

    冷秋说道:“还有陈贵妃、聂昭容、许修仪、吕德妃都都送了东西来。”

    秦晓鸾不以为然答道:“都收下吧。”

    冷秋继续问道:“那,分别赏赐来的人多少钱呢?”

    秦晓鸾微微一笑:“每人五文。告诉她们,宫里的例银没发,我没多少可以赏的。”

    冷秋和婉儿大惑不解。刚才对皇后那边的泳儿出手那么阔绰,笑着这么做不是在得罪人吗?刚刚进宫就把除皇后之外的所有人都得罪,主子是怎么想的?

    秦晓鸾笑着解释:“你们以为这些女人是来拉拢我的吗?不,她们不过是来示威的,提醒我不过是得了圣上不经意的赏赐。在她们眼中,我不过是个随意打发的小才人而已。任谁给我的东西,也能用上赏赐二字。”

    冷秋问道:“可是……”

    秦晓鸾笑道:“你是问可是为什么对皇后那里不同吗?道理很简单,首先皇后就是皇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决定咱们的生死。当今皇后又和其他朝代的皇后不同,这可是开国皇后。她和其他那些女人不同,不需要争风吃醋或者嫉妒之类。”

    “喏。”冷秋退下,和婉儿一起按照秦晓鸾的吩咐去打了赏,然后把送来的这些东西一一造册登记。

663.狐狸的尾巴

    内侍太监双手将牙盘举过头顶。

    之所以叫牙盘,是因为里面装着许多叫牙牌的东西。

    每个牙牌上都刻着一个后宫妃嫔的称号,皇帝选中今晚区哪里,就把哪个牌子翻转过来。

    对皇帝来说,翻谁的牌子很多时候都是随手的举动。但对那些后宫佳丽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了。

    根据身份的不同,牙牌的材质和纹路也都有着区别。

    实际上,李世明最近根本就无心翻牌。

    边关那边传来的信息,于奇正已经被三族奉为天汗。虽然目前来看,这对本朝来说还是一个好事,但作为一国之主,李世明的考虑就没那么简单。

    人是会变的,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权利之后,欲望不但不会降低,相反还会成倍的扩张。对这一点,没有人比李世明更了解了。

    权利是这个世上最美味,同时也是最可怕的慢性毒药。一旦尝过它的滋味,没有人能够戒掉。

    李世明相信,即便于奇正以前没有过这种欲望,但坐到这个位置上之后,也一定会迷恋其中。

    对李世明来说,最可怕的事还在于他已经完全看不懂那个年轻人了。

    李世明曾经非常认真的分析过于奇正的战例,越是分析越是让他这个当世兵法第一大家不解。

    于奇正的作战已经完全超越了所能想到的军事体系。

    于是李世明又详细询问过于奇正身边的王忠宝、齐超群等人,但依旧没能得出结论。

    所以第一次征北作战之后,不管外界怎么吹捧,李世明的判断还是“福将”二字。

    接着出现的交织作战,李世明不得不严肃起来。他总结出了一点于奇正的作战风格,那就是“唯快不破”。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只要速度够快,就算你明知道对方这一拳要打你鼻子,但根本没有招架或者闪避的时间。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不愿意或者说担忧于奇正的的行动是全盘谋划好了的。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但是现在在草原上发生的这些事,让李世明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都是在图侥幸。

    从军事上来说,这次于奇正与大蛮王的战斗就完全不是之前的闪电战模式,而是攻防战。更可怕的是,最近他使用的主力,是休屠族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依靠降卒击败大蛮王精锐,李世明自问做不到。

    若只是军事方面,李世明也不至于这么担心。他很清楚,战争的胜负绝不仅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结果。

    对于蛮族,李世明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之前的蛮族固然凶悍,时不时过来抢掠,但其本质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抢东西,说白了就和土匪一个性质。他们并没有什么政治诉求,就是能占点经济上的便宜就好。只要没有形成政治诉求,就动摇不了本朝的根本,

    而于奇正现在采取的政治举措,在很短时间内就稳定下来了占领区的民心。不仅如此,李世明从他的这些动作中,几乎完全可以推算出接下来草原上不管那个族的底层百姓,全都视之为救世主。

    于奇正一直在世人面前掩饰着他的真面目,但百密一疏,这次的一个举动让李世明觉得自己抓住了他的狐狸尾巴。

664.重大的疑点

    于奇正露出了什么马脚呢?这就要从暗卫传来的最新消息说起了。

    提到的军事天才,结束了一个分裂战乱的年代。

    但在李世明自己心里,一直最为重视的却并不是军事方面,而李世明,当朝几乎所有的人脑子里面出现的形象就是一个雄赳赳跃马扬鞭的军事家的模样。依靠他无以伦比是政治。他很清醒的知道,自己能取得所有战争胜利的最真实原因并不是调兵遣将,而是政治上的胜利。他认为,政治才是军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外延并为政治而服务的。

    因此在李世明眼里,于奇正很像当年的自己。在世人眼中仅仅是一个无敌战神的形象,从而忽略了其在政治领域的成就。

    就拿这次改制的事情来说,在大仪朝的普通百姓甚至大部分官员眼里,是一件完全会被忽略的小事,不会着力去讨论甚至完全不会提起。但在李世明眼里,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决策者,李世明太了解这件事的重大意义,更知道这么做不仅需要具备过人的胆识魄力和远见,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谋划和各种应变之策。

    要知道,任何的改革都会不可避免的触犯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遇到相应的阻力。于奇正这次改制是一种虽满族人的传统、习俗、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完全颠覆式的改革,正常来说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这么重大的改革措施,被于奇正云淡风轻的就做成了,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那么也就是说,于奇正现在对三族集团已经完全把控。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本来应该内部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的群体团结在一起,他的政治能力实在是太恐怖了。

    而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在三族人眼里,这一切的政治改革措施的策划、推动和执行者并不是于奇正,而是大仪朝嫁过去的公主李墨宁。

    这实在是太荒唐了!

    如果说,于奇正身边有一个李世明所不认识的能臣替他谋划了这一切,李世明倒是完全可以理解。退一步说,哪怕就算有人说是那个王忠宝出的这个主意,李世明都不会是现在这种想法。

    可大仪朝长阳公主李墨宁是谁?是我李二的亲女儿啊!从小就把她捧在手心里面看着她一点点的长大,世上还有人比我李世明更了解她的吗?

    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也最多也只是有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妻子、李墨宁的亲生母亲独孤皇后。

    为这事李世明还专门和独孤皇后讨论过,夫妻两一致认定绝对绝对不会存在这种可能。

    宁儿完全是不知道任何世事的一张白纸,在某种程度上,她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并不会比一个七岁孩童强多少。这么系统性的计划别说要她去做,就算是别人完全做出来之后完全告诉她,她都理解不了。

    还有消息称,尽管于奇正并没有立后,但在现在的三族人里,私下里交谈时都称呼宁儿为大阏氏。

    事实上,这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疑点的事项。

665.才人的手段

    李世明一边想着,一边看着太监牙盘上的牙牌。

    牌子有银有铜有木,身份有别连牌子的材质也是不同。李世明的目光落到“才人武晓鸾”的牌子上,当即挑起盘中木制牙牌看了一眼,缓缓扣下。

    太监拉长声音叫了起来:“今晚怀英阁掌灯。”

    叫完之后双手托着牙盘倒退而出,同时低头看着武才人的牌子,暗自想道:只怕这怀英阁要风光几日了。接到内侍监掌灯的传旨,秦晓鸾实在非常意外。眼见婉儿冷秋二人皆面露欣喜,手忙脚乱的准备这样那样,她不免微微叹息一声。

    在这宫廷之内,得宠失宠对于宫妃来说,不亚于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难道我秦晓鸾的后半生就是这样吗?秦晓鸾露出一个脸自己都不懂的笑容。

    她实在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算是麻木不仁还是自暴自弃,或者说好听点是随遇而安吧。

    不!我秦晓鸾永远不会放弃,也不会是任何一个男人的附庸!

    命运?我不相信命运。即便是有这种叫做命运的东西,我也一定会把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我更不相信什么神仙皇佛。就算有那什么玉皇大帝,也要把他给拉下宝座。

    天敢对我秦晓鸾不公,我便要翻这天;地对我秦晓鸾不平,我便要覆这地;既然惹到了我,管你什么神仙精怪,我秦晓鸾便要你烟消云散!

    当然,这个决心不代表拿脑袋去撞石头,而是要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里。

    秦晓鸾微笑着沐浴焚香,婉儿和冷秋手忙脚乱地给她更衣也一直保持着这个微笑不说话。直到二人准备来帮她化妆才终于开口:“你们放着吧,由我自己来。”

    二个侍女互相看了一眼,却也不敢忤逆主子的意思。

    秦晓鸾揉了揉脸,没有任何上妆的意思,婉儿二人实在是耐不住了,焦灼地说:“娘娘,圣上很快就会来了。”

    秦晓鸾笑容凝固了,淡淡地反问:“你们懂不懂男人?或者说,你们懂不懂人?”

    二人对望一眼,实在不知道主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秦晓鸾这才解释起来。

    任哪个男人正在激动之时,突然尝到胭脂味儿不会败些兴致。更何况现在已经是晚上,化不化妆的区别并没有白天那么大。

    所谓灯下看美人,只要底子不是太差,在烛光之下哪个年轻的女子都美。当然,如果是素面朝天是对圣上不敬,因此秦晓鸾打算只是在额头描绘上一朵娇艳欲滴的桃花,恰好应了圣上送的礼物。这么一来,婉约中带着艳丽,又合了皇上心意,更易引起怜惜之意。

    接着秦晓鸾抚着一头柔顺的青丝,让冷秋挽了个飞仙发,配上琉璃桃花钗,竟飘飘欲仙,完全就是桃花仙子落凡尘。

    婉儿和冷秋瞧着主子这一番改变,心里暗暗震惊。

    虽说主从有别,但三人年龄却差不了多少。秦晓鸾这无一不是的算计,怎不令人心惊?

    不过对于她们两人来说,倒是喜其主子有这等手段,不然以后在这深宫之中,拿什么和其他人斗?

666.秦晓鸾黑化

    天色已经开始完全暗下来了,冷秋和婉儿两人还在七上八下忙来忙去。

    事实上,该收拾的都早就收拾好了,哪里用等到现在?

    二人这么东擦一下桌子,西拭一下烛台,只不过是让自己手头不空着,避免静坐着等待黑夜来临的那种不安的感觉。

    秦晓鸾看着自己的两个侍女,不由得暗暗好笑。

    今晚是那个老东西第一次宠幸自己这个才人。换句话说,这才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当新娘子。

    她突然觉得很讽刺。

    哪个少女不多情?哪个少女没有无数次的幻想过自己的新婚之夜?在此之前,她有幻想过无数影视剧里的男主角,幻想过是太子李经,哪怕是现在远在荆州主持着秦氏集团具体事务的杨不羡,也都有想过。

    但偏偏就没有想过,会和这么一个老东西共度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在秦晓鸾的脑中,对自己未来的夫婿尽管有过各种各样的幻想,但出现得最多的,还是于奇正那张痞贱痞贱的脸。

    一种无以言表的悔,像一大群数都数不过来的蚂蚁在她心里钻来钻去。

    且不说来自现代文明社会的秦晓鸾,对于那些封建礼教的不屑。就算是在现在这个年代,礼教也不像宋朝之后那么严苛。

    既然爱一个人,即便不能厮守在一起,也要献出彼此。只要曾经拥有,不说无怨无悔,也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懊恼。

    秦晓鸾咬紧下唇摇了摇头。

    要怪都怪那个天杀的于奇正,一天到晚嘴花花的,实际上连本姑娘的手都没敢碰一下。你这么没用,不觉得有愧于你地主恶霸儿子的称号吗?强抢民女这事难道不是你的本份事吗?你为什么不做?

    如果当初我们认识的时候,你就把我抢到府中,会是怎样?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也只能自认倒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可这家伙偏偏不嘘泡尿照照自己,好好的恶霸不当,偏偏要去当公务员。当公务员也就说了,你还去当官。

    当官也不说了,你还文官做了做武将,一天天看把你给能的!

    如果咱们都安安心心在落凤镇的话,我就不用在外面抛头露面做什么都料,更不会有承建荆州城,以及之后发生的所有事了。

    那么今天挺着大肚子的就不是什么乌兰丽娅,也不会是什么沐儿阿缇雅以及李墨宁之类,而是我。是我,秦晓鸾!

    她们都不会出现,因为我根本就不会给你沾花惹草的机会你知道吗?

    两颗清亮的泪珠直接坠落到了地面的青砖上,碎成了无数片的小瓣。

    这不是眼泪。

    因为眼泪都是顺着脸庞流的,而不是这样。

    就像伤心到极致的时候,不会有悲伤。

    心死和肉体死亡是一样一样的。既然死了就不会有任何感觉。不管是痛苦、难受、愤懑……都不会有。

    冷秋是个特别细心敏感的姑娘,见到秦晓鸾的泪,脸都吓白了,当即上前颤声叫道:“娘娘……”

    秦晓鸾挤出一个笑脸:“没事,我是太高兴了。”

    冷秋和也紧张起来的婉儿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娘娘不用紧张。咱们娘娘这么好,不定以后万岁爷天天都会来呢。”

    秦晓鸾敷衍地笑了一下。在她心里,这话对自己来说,讽刺意味更重了。

    其实自己和于奇正之间,并不是没有机会。

    最早在落凤镇到荆州城就不说了,就算是后来到了镇南县,本来也是个顺理成章的事。

    可自己心里想到以后要和另外几人女人共用一个丈夫,怎么想怎么不舒坦。作为来自现代的女性,在这方面是有洁癖的。

    最可笑的是,自己因为不愿意和两三个女人共事一夫,现在却要和两三千个女人去争宠,而且还是一个不定啥时候就入棺材的老东西!

    而那个在谁眼里都不入流的痞子,据说现在在北边称王成汗,现在和未来将会有无数女子像自己一样,在他们面前低眉顺眼地讨半分的欢悦。

    这不公平,这很不公平!

    苍天不公,以万物为刍狗;苍天不公,以女人为男人的狗尾巴。或许连狗尾巴都算不上,因为狗尾巴只有一条,只能算是狗尾巴上的一根毛。

    我不服,我秦晓鸾不服!还是那句话,既然苍天当死,何妨另立青天?

    天不公,我便要翻这天;

    地不平,我便要覆了这地;

    漫天神仙皇佛,我秦晓鸾便要你烟消云散!

    我要一个男女平等的公平世界,和我来的那个世界一样。

    对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女人来说,这种想法完全是疯了。因为几百上千年来,在这个社会特别是后宫中是什么样的呢?

    幽幽古行宫,芳华寥落红。

    御驾行经停顿的每一步,都会扯动多少女人的祈望?又有多少青春正盛的女孩子,在这一夜又一夜中红颜老去?在这繁花似锦的宫中,其实她们斗不过只是大江上的浮萍,一直伴着潮水起伏不定,永远没有自己的根。

    当朝皇帝陛下来了。

    御撵停下之后,李世明掀开面前的帘子,瞧着眼前高挂着一对喜庆灯笼的怀英阁。

    夜色中,两个侍女提着一对六角宫灯,垂首躬身安静站在门前。在她们中间,就是一个丽人的身影。

    这个距离看上去,最为显眼的就是她头上戴着的琉璃桃花钗,在烛光照耀下流光溢彩。再靠近一点,就能看到她额头上的桃花妆,艳丽不可方物。

    不仅艳丽,而且柔弱。

    李世明顿生一股怜香惜玉之情,不知怎么的突然就忧心起这夜风会不会让如此美人儿受寒,当即往前紧走几步。

    “参见陛下。”秦晓鸾盈盈拜倒,身后的侍女也赶紧跪下。

    李世明上前双手抓起秦晓鸾的一双柔荑护在手中,柔声说道:“爱妃速速平身。”

    说完之后拉起秦晓鸾,将其纳入自己怀中。

    戎马半生的李世明长期弓射,手上布满了老茧。

    这让秦晓鸾又想起于奇正来。

    这两人都被世人称之为战神,但他们的手实在太不一样了。于奇正的手掌虽然不厚实,但却是一种不给人任何威胁和恐惧的感觉。不像眼前这个老男人,手掌上的骨节和皮肤都迸发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感。

    秦晓鸾垂下眼睑,像个木偶一样任由这个老东西搂着自己往内室走。她头上的琉璃桃花钗随着步伐不断轻轻抖动,像极了人在哭泣又不敢发出声音时肩头。

    进得屋后,婉儿赶紧端上香茶。

    李世明却没有动茶碗,他的目光落在了桌上尚未画完的一幅画上。

    当代画作,通常是花鸟虫鱼或者山水渔樵,要么就是仕女图之类。

    秦晓鸾这幅画却完全不同,画的是一个李世明从未见过的建筑群体。

    建筑的主题是三层,这一点李世明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早就听说过秦晓鸾在落凤镇建国三层的民居。让李世明不解的是,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建筑群。在这个封闭的圆环形里面,又分成一间间的小屋子。

    中国的建筑样式繁多,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实用性。

    比如陕北的窑洞,就是因为资源短缺,没有办法挖洞建造,也成为了陕北高原上的一大特色,是依穴而居的最好的展示。

    李世明一辈子征南讨北,可以说什么样特色的房子都有见过。但偏偏眼前这个东西别说没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秦晓鸾把差点脱口而出的“围楼”两个字吞进了肚子里。

    围楼,在又叫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在后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晓鸾之所以忍住了没说,是因为她记了起来,尽管在后世围楼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已经不可考了,但在这个时代应该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即便出现了围楼的雏形,也是在对这个年代来说太过于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不为世人所知。

    这种群居式的生活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一个家族或者族群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生活,暗合了中国家天下的理念。

    虽然她画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圆环形围楼,但事实上围楼的样式不光是圆形的,还有方形的,八角形的等千奇百怪的样式。

    既然形态各异,为什么又叫同一个名字?那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围楼都是封闭式的。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十五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土围楼多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罗层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建筑融合于景境之中,景色收纳于户牖之内。

    建筑布局呈中轴对轴对称,由上而下,层层迭落,主次分明,古朴庄重。、它的建筑造型一般坐北朝南,“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冬暖夏凉,采光充足。

    既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又融山光水色于一体,在承传汉民族源远流长民居建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客家民俗风格的独特意境。

    这里就又提到“客家”这个词了,也就是之前说过的围楼又叫客家围楼。

    那么什么是客家呢?

    客家,或称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

    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通俗点说,客家人就是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迁徙逃到当时被称为瘴疠之地的岭南的汉族人。

    客家人的形成,主体是大的五次迁徙。早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其中一小部分人后来融入客家民系,但这还仅仅是萌芽。

    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是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真正作为一个群体走上历史舞台,应该是以其第四次迁徙,或者说南宋被蒙古所灭的那个历史时期。

    而秦晓鸾所穿越来的这个年代,不仅要早于第四次,更是早于第三次大规模迁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客家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中间自然也就包括建筑了。

    任何结果的诞生都会有它的的历史原因,历史的原因,又受限于它的地形、人员。

    围楼的外形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内部的空间却很大,而且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进出的门就那一个,而且也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窗户。

    围楼里面的窗户很小,不足一个小孩子爬进来,但是一间房子却有两个以上的窗户,这就是标准的防御性住房。

    围楼最具代表的,就是后世的福建一地,这又是为什么呢?围楼最具代表的,就是后世的福建一地。在秦晓鸾穿越而来的这个年代,那边简直就是一个不毛之地。

    不仅地形荒芜,而且人员也颇为彪悍。因为要征服大山和海洋是需要巨大的力量的,所以到达那边的客家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远胜其他地方。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那里那边一直是刘培犯人所在,发配犯人一般就是发配到那个地方。

    所以为了生存,这些被发配的人,也会做出一些超越道德的事情。明朝的时候这里简直就是山贼土匪的天下,骚扰附近村庄,杀人简直就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还有就是大山里面,有那种大型野兽,也会经常的伤人。

    如果在中原地区村庄,大家会合伙抵御山贼和野兽,但是在人际凋零的古时候,这就显得很奢侈。

    还有一点就是,福建地区是一个靠近大海的地方,还有来自海上的威胁。

    明朝的时候,沿海地区简直就是海盗最猖獗的地区。

    后来虽然有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但是之前的几百年的骚扰就没有停过。

    海盗大多都不是我国人,这些倭寇大量的屠杀当地人,掠夺财物。

    客家人为了生存下来,聚集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一种最好的选择。

    房屋的修建也就趋向于聚集一起安全有保障,所以围楼成为不二之选。

    有一句话特别适合围楼:不是人们选择了围楼,而是历史选择了围楼。

    因为历史的发展都是经过无数的流血留下的最好的选择,但在现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就对这些不太清楚了。

    可这些话,秦晓鸾是万万不能对李世明说的。

    李世明的智慧远超凡人,一旦自己是后世穿越而来这件事被他知道了的话,恐怕会有很大的麻烦。

    首先第一个麻烦就是,当李世明知道这件事之后,必定要问秦晓鸾几个问题:我开创的这个大仪朝是不是千秋万代了?如果是,你来的时候是朕的第多少代子孙当皇帝?

    如果说不是,那就更麻烦了。你给我细细讲是怎么亡国的,我来想办法避免这件事。比如,现在就下个圣旨不让将来的某某官员当朝,甚至不让某个败家的子孙当皇帝。

667.聪慧的才人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其实的是,假如李世明问说“我什么时候死”,这个问题就很不好回答了。

    如果你回答说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不管你是回答一年后还是十年后,都是诅咒圣上早死。因为即便你回答说二十年后,他也觉得自己能活三十年。

    那么你回答说“圣上长生不老”,或许现在这个马屁是拍过去了,但等到李世明死的那天,你就是欺君之罪,不拉你下去陪葬才怪。

    秦晓鸾后背的冷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因为她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穿越来到这里之后,尽管不但是穿越了时间,而且还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平行空间。在她原来所在的那个世界里,是没有现在这个“大仪朝”的。

    但是来了这么久,她发现这个平行空间和自己那个世界上的历史惊人的相似。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很特殊的对应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问题可就大了。

    虽然秦晓鸾历史学得不是很好,但有一点应该是没有记错的。那就是,和眼前这个李世明所对应的那个伟大帝王,应该就是在最近几年内就会呜呼哀哉。

    更加不妙的前景摆在她面前。

    虽然对这个糟老头子千般万般不满,可只要他还活着,自己就还有机会。一旦老皇帝死了,遗留下来的那些妃嫔之后漫长的人生和无期徒刑没有任何区别。

    “爱妃,这又是什么?”在秦晓鸾脑海中风云变幻的时候,李世明看到了下面一张图。

    这是沿着城镇的主要街道连在一起的建筑群,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这么说可能不太形象,用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说法,一个楼房的第一层靠街道的这一面被掏空了,只靠立在外面的柱子受力。或者可以想象成类似现代小区里面的架空层。

    没错,这就是后世在中国南部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国家所盛行的骑楼。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叫作五脚砌,闽南语叫亭仔脚,是拥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中式建筑设计。

    这种建筑物一楼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一楼上面,因而名之“骑楼”。通常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

    在李世明这个年代看来,这种建筑自然是标新立异,而在后世尤其是多雨炎热的南方城市,这种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的建筑,就非常受到欢迎了。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

    后世坐落于浔、桂、西三江水口交汇处的广西梧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两广商埠”、“水上门户”是也。

    自近代开始兴建骑楼建筑群起,最鼎盛时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无数富商巨贾。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秦晓鸾她们的老师曾经带她们去参观过位于广西梧州河东老城区的现存骑楼街。

    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世所罕见。广泛分布于梧州的大东上路、大东下路、沙街、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民主路、建设路、中山路等街道上。

    不仅仅是在梧州,骑楼几乎遍布于南方沿海每一个重镇城市。

    在海口,百年骑楼就有五条老街。道路两旁排列整齐却又形态各异的骑楼,每座楼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西方古建筑必不可少的楼顶山花和女儿墙特有元素,就可以分为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南洋式。每幢楼的二、三层外墙都有美轮美奂的雕刻、彩绘以及古朴清秀的木格窗子,就是典型的中华文明风格了。

    这种汇融中西、包容四海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一种兼融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门前留出一段廊柱式人行过道,许多这样的骑楼建筑连在一起,就在道路两旁各形成了一条能遮阳挡雨的长廊,利人也利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那里几乎每栋楼一楼的外间都开成了商铺,逛街的人也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那是何等的奢华?

    这些斑驳的建筑听尽了百年间的叫卖吆喝、讨价还价,饱食了人间烟火变得世故的它学会了宽容和体贴,殷情呵护着那些忠厚或计较的商人、爽快或吝啬的买家。

    前面走来一位岁月已经让她无法直起腰的阿婆,扶着街边的廊柱,竭力的抬起头看看这些她无比熟悉的建筑,她是否就是当年那个嗔笑轻啐街边的坏小子的女孩?

    布满皱纹的阿婆是在回忆什么吗?是回忆那个陪伴终生的男人,亦或是一去再也不复返、最终没有回来陪伴自己的男子?

    时间是条河,骑楼就站在河边无言地看着它静静流淌。

    顺着实际流淌的一条名叫珠江的河流边,有一个后世无比繁华叫做广州的大城市,同样也缺少不了骑楼。广州骑楼最为兴盛的时候,数量高达两万余家。在当时最为出名的商业街十三行、北京路、上下九、永庆坊等莫不是这种建筑。或许在广州人心里,代表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不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是这些地方。

    秦晓鸾当然不会给李世明讲解这些对于他来说是“未来”的“历史”,只是微笑着给李世明解释了这两种建筑的特色。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让李世明连连赞叹不已,叹息着说道:“这些建筑当今世上肯定没有,朕这个才人,实在是天底下第一聪慧的女子。”

668.卖油翁庖丁

    听到皇上对秦晓鸾的溢美之词,一旁的婉儿和冷秋不由得喜上眉梢。

    在此之前,她们两人对主子素面朝圣,心里还是捏了一把冷汗的。在这后宫之中,恐怕没有哪位娘娘敢如此大胆,这可是用自己的一辈子在赌啊。且不说会不会被治个怠慢君上之罪,至少圣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再不踏足这怀英楼是绝对的了。

    现在看来,武才人赌赢了。

    圣上对她没有盛装迎接不但不以为忤,而且还给这么高的评价。由此看来,以后自家主子肯定在宫中能有一席之地了。

    当然,这也是基于两个前提。其一是武才人确实是聪慧过人,其二则是圣上英明,相对于容貌来说,更是看重德才。想想也对,独孤皇后虽然已是美人迟暮,但在这宫中却无半个人敢觊觎皇后之位。除了独孤皇后本身做得好之外,也离不开圣上的恩眷。

    秦晓鸾却没有半点得意之情,施礼答道:“圣上过奖了。无他,唯手熟尔。”

    李世明不由得大为讶异。

    后宫佳丽三千不管是谁,得到自己赞许之后大部分人都是欣喜若狂,偶有一两个性子特别沉稳的也是面露微笑。当然,也有些为了表现自己不计名利的,脸上装得若无其事。但这些小动作对于阅人无数的他来说,统统都是小儿科。

    但是,在李世明那双历经风浪的睿智眼中,面前这个女子绝对是个另类。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她是真淡然。

    不过,淡然有时候可以理解成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淡漠。

    这让李世明心里非常不舒服,尤其是他知道秦晓鸾和那个于奇正还有自己儿子之间的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

    尽管他对秦晓鸾谈不上任何感情,但她现在是自己的才人。

    不管任何原因,自己的女人对自己淡漠,这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接受不了的一件事。这和什么狗屁爱情无关,关乎的是尊严。

    不过,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表现。这种情况很难让人直接发火,恰恰也是最令人憋屈的所在。

    李世明冷冷地问道:“此话怎讲?”

    说实话,秦晓鸾还真没想到这糟老头子居然说变脸就变脸。不过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所谓伴君如伴虎,以后自己还真要万分小心了。

    不过眼前这关总得过啊,于是她就开始讲了起来。

    有个人非常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能和他比的,因此他也时长凭借着射箭的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旁边围了很多人不断叫好。

    在围观的人中,有个有个卖油的老翁。

    这老头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并不像其他人那样高声喝彩,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神箭手见到之后就怒了,上前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回答:“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神箭手更生气了,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有本事你来射射?”

    老翁摇摇头,表示自己并不会射箭。

    这下不光是神箭手了,一旁的人也都对老头冷嘲热讽。

    神箭手更神气了,拉着老头说如果不赔礼道歉就不让他走。

    他这么一来,围观的人也纷纷起哄,把老头围在中间不让他离开。

    老头无奈地说道:“射箭我是真不会,不过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神箭手更来气了,非要老头把这事说清楚。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倒油。

    油从铜钱中间的方孔中注到葫芦里却没有沾湿铜钱。

    倒完了油之后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神射手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秦晓鸾讲得绘声绘色,不说李世明了,就连旁边的婉儿和冷秋也听得入了迷。等她完全讲完后,李世明便意识到秦晓鸾并不是有意怠慢他,而是确实是真谦虚。

    既然是误会一场,李世明刚才心中的不快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即笑着说道:“爱妃所言,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其实秦晓鸾刚才讲的时候就发现了,卖油翁的故事在她那个年代真是人尽皆知,毕竟有什么文章比上了课本的更广为人知呢?

    正想着如何把自己给低调回来,李世明的话就给了她一个好路子。

    秦晓鸾睁大眼睛,不解地问道:“圣上,您说的庖什么轮什么是什么意思啊?”

    李世明哈哈大笑起来。

    秦晓鸾归根到底只是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乡下女子,讲的这个卖油翁的故事想来应该是乡夫俚语的一些乡土故事。尽管是同一个道理,但她却不知道典籍里早就有所论述。

    不过,这也倒引起了李世明讲故事的兴趣,于是也开始讲了起来。

    以前有个姓丁的厨子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有天心血来潮,就站在旁边看着。

    只见到丁厨师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完全合乎音律。

    时而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时而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感觉就是在欣赏一段歌舞。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丁厨师放下刀,回答了王上的问题。

    他说他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凭借着精神和牛接触,而根本不用眼睛去看。

    即便是感官停止了,而精神依旧在活动。

    他会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

    而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669.又一个成语

    听到这里,梁惠王不由得问道:“那你呢?”

    丁厨师笑着继续回答。

    如今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也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不过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看到那里很难下刀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接着把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轻轻的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这个时候提着刀站立起来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李世明讲完之后,秦晓鸾拼命地拍起巴掌来,旁边二个侍女也马上跟着鼓掌。

    不过,在李世明眼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是太大了。像这之类的故事,说给不知道的人听很有成就感,但若对方本来就知道,就没多大意思了。

    作为长期在宫里的宫女,多少都会有人教习过一些文化,这两个成语婉儿和冷秋是肯定知道的。她们表现得这么兴奋,无非就是拍马屁了。

    可武才人就不同了,出身寒微又是女子,根本就没可能去读书识字。

    虽说在营造方面颇为内行,想必也是自家老爹从事这个行业,自小耳濡目染,加上天生聪慧,便有了那些成就。即便如此,也还是受到客观上的一些局限,不知道这些成语典故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做个类比的话,以秦晓鸾先天和后天的条件创建出那么大一个秦氏集团,其难度根本不亚于他李世明打下这么一个天下。

    这么一想,一种同类人的感情在李世明心里油然而生。

    转念一想,自己现在风光无限,但打下这个江山,其中收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怕,没有人能够知道。即便是从万千造反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的成功者,但并不表示事情就结束了。

    打了天下之后,还有一个治天下。

    他本是武将出身,对于治国这种活,其实并不比一个童生强多少。还是得从零开始,一点点的学习和掌握,才有了如今这太平盛世。

    无限唏嘘之余,李世明不由得又想到秦晓鸾能撑起一大摊子,也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呢。这么一想,一股怜惜之情更是涌上心头。

    李世明不由得伸出臂膀将秦晓鸾纳入怀中。

    秦晓鸾微微扭动身子说道:“圣上,您还没讲那个什么轮的故事呢?”

    李世明见她说话间的语态神情娇憨无限,就像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撒娇一样。对孩子,大人们总是有着无条件的宽容。

    因为孩子是最纯洁的,而且他们并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面对一个稚嫩的孩童,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对会升起怜爱和保护之意,李世明现在便是如此。

    李世明抱着秦晓鸾坐在自己腿上,开始讲了起来。

    这个典故和刚才的庖丁解牛一样,也是出自于《庄子》,讲的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齐国的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当时称之为轮扁的车夫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

    齐恒公对轮扁乒乒乓乓的砍伐声不太满意,于是让他别干了。

    轮扁依照他的吩咐,放下椎凿的工具。

    没多久走上堂来随口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说了你也不懂,这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轮扁就又问了:“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回答说:“可惜啊,他已经死去了。”

    轮扁接着说道:“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恒公非常生气地说道:“我圣贤之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妄加议论?拖出去斩了!”

    轮扁急忙跪下说道:“王上,我不是有心的。再说了,我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齐恒公冷笑道:“那我倒要听听你一个车夫能说出什么道理。你说吧,若真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的没有道理就一定要处死。”

    轮扁抹了一把汗,点头说道:“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但是如果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齐恒公问道:“这个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轮扁答道:“王上听我说完。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才能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就和厨师做菜的火候一样,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现在已七十岁了,还得独自做车轮。”

    齐恒公陷入了思索。

    轮扁继续说道:“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就算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也绝对不是他们自己所掌握的那个道啊。”

    齐恒公叹了一声:“道,真的是世界上最奥妙的东西啊。行了,你下去吧,去账房领取财物,这是我交的学费。”

    事实上,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庄子还有过一段这样的论述。

    道,载见于书籍,但不能表达完整。

    书籍不过是语言,虽然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但还是不完整。

    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而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

    这个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虽然珍惜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贵重并不是真正值得贵重的。

    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

    但可悲的是,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

    但事实上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670.信书不如无

    李世明讲这两个典故的全过程,秦晓鸾一直安静地听着,还露出思索的神情。对此李世明打心眼里觉得很愉快。

    人类是一种需要倾诉和倾听的动物。假如一个人长期缺乏这两点,心理一定会出问题。或者说,本来就有问题。

    不过这两者之间的需求并不是五五开的。其原因在于,在绝大多数人的内心连自己都很难发现的地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这个世界的。与此同时,哪怕是最狂妄的人,潜意识里都知道一件事:和这个世界想比,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实在是渺小到微不知道。由此,就会渴求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从理解、认同、追随、崇拜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也为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从万千生灵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唯一高等智慧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欲望,即便没有创造世界,也改变了世界。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对“欲望”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庄子到孔子,从释迦摩尼到耶稣,无论是哲学家、思想家还是宗教,无不对“禁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因此,世人们才会对“欲望”这个词露出无比鄙夷的态度——至少表面上都是这样。

    殊不知,这种理解实在是太过片面。正如刚才讲的那个轮扁斫轮故事里,老车夫规劝齐恒公的那样,若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先贤智慧的结晶,只是从表面肤浅的地方去理解,还不如干脆不懂呢。

    这里就又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了。

    那就是,既然我有可能学了也不懂其中的奥秘,学到一知半解还跟不好,何不从开始就不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其实这个也是本身对这个道理就不知其所以然,又或者别有用心故意装作不懂的人,拿出来作为调侃或者取笑知识的武器。

    事实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不读书”,而是说不能傻读书读腐书,应该是有思考的读书。而你所思考的东西,极有可能是前辈们已经找到答案的。多读,就能让自己获得一条捷径。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边读边思考,接着带着疑问再去读更多的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到前辈们的思想精髓。

    回到欲望那个话题。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欲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人类没有了欲望,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了食欲,人便会萎靡消瘦甚至活活饿死;没有了色欲,便无法创造音乐绘画等所有的艺术形式,人类文明根本不存在;没有了xing欲,人类便无法繁衍……

    几千年前的先辈早就用那双智慧的眼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便有了“食色性也”的说法。后世许多人提到这句话时,就会露出一副“不可说”的猥琐表情,用眼神交换着一句话:看吧,孔子都说好色贪性是他喜欢的了,所以咱们嘿嘿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你们这些虚伪的道德者,难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师爷就是个老淫棍吗?

    可笑之至。

    这就是正宗的“无知者无畏”了。在这个观点中,至少存在四个大错所在。

    首先,如果以我们现代汉语来讲,这句话的原文中其实应该是有个标点符号,应该是“食色,性也”。之所以后人连在一起,是连这简单的几个字的意思都没有搞懂。

    咱们一个一个字来说,先来说这个“食”字。

    《辞海》里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shí①吃。②食物。③俸禄。④吞没。⑤接受。⑥通“蚀”。(二)sì通“饲”,给人吃。(三)yì用于人名。

    由此看出,绝大多数时候把“食”理解为“食物”或者“吃”是没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不分任何情况,单单只做这两种理解,就是用部分去取代了整体——尽管这个“部分”或许占了99%的绝大部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辞海》就一定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就是“不如无书”了。即便是对《辞海》这样权威的经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比如: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谬误?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疑义?那个地方是否不够完善?这个解释是不是受到某种客观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了。

    文言文,是大多数现代学生所头痛的一个东西,委实太过艰涩难懂。甚至有时候不免怀疑: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个假的汉语吧?要不就是我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学的假汉语?

    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文言文实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话文一样,啰啰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几个简练的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讲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说明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处,用白话文是怎么都解释不清楚的。唉,咱们现在用白话文,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这两种观点都未免偏颇。造物主和我们人类一样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话,那么它一定属于他,而不属于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物主给予这个人类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因为我们一直处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相似的事物之间必定是互有优缺,区别只是在于对于人类当时所处的时代等外在环境来说,哪个的优点更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优点也是缺点的现象。

    这样我们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文言文为什么会短小精辟?

671.三包跳跳糖

    如果稍做研究便会发现,在文言文中一个字通常有很多种释义,很难搞清楚这个独立的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即便对照前后文,也会出现若干种不同的理解。

    不过有一点前提是确定的,那就是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必须要联系前后文以及语境。

    “食色,性也”是出自于一段辩论,是正方辩手提出“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个问题之后,反方辩手的回答。在这里的“食”,是反方辩手的一个假借,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之少,但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食物。或者是,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也是最为喜爱的东西。不管你处于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之下,只要感到饥饿,面前出现食物都会欣喜若狂。故而这里用这个“食”,指的是“喜欢”。

    辞海里没有收录进去,多半并不是编撰者不知道,而是因为这种假借的用词在文言文里实在太多了。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客观条件限制。《辞海》是服务于现代汉语的,如果把每个字曾经出现过的引申含义都录入进去,对现实用语没有太大帮助不说,更糟糕的是会引起混乱。事实上,即便不录入这些内容,规范用语都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接下来是这个“色”字。在很多用“食色性也”而不是“食色,性也”的人心里其实是有个疑问的,“色”和“性”不是一回事吗?那么,“食色性也”不就相当于“吃喝P赌”说成“吃PP赌”吗?

    极其精炼又是成为典籍的文言文怎么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退一步说,即便是原文中有这么个错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也早就自我修正了。这也是对于“食色性也”不是通常以为的“食色性也”解释的一个佐证。

    出现这种理解,就是对汉语历史发展了解不够深入了。我们来看看《新华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色调。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种类:各色用品。

    ◎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

    ◎妇女美貌:姿色。色艺。

    ◎情欲:色情。好(hào)色。

    说到这里突然有点忍俊不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时候会被误解。确实,对咱们普通人来说,除了吃饭之外,就是裤裆里的那事最过瘾了。而且和吃饭可以堂而皇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公然表达不同,那事处于一种半遮半掩的状态,有一种欲拒还迎的快感。无论是乡野村妇对骂时下三路,还是大腹便便的商贾酒足饭饱后的粗言陋语,又或者自诩文人雅士的晕段子,还有早期相声山歌二人转等等的表现形式,总能引起广大听众或者观众的强烈共鸣抑或会心一笑。从这点意义上来说,这玩意当真是雅俗共赏了。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色这个字最初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演变成你我今天认为的这个意思,其实最初也不过是假借。只不过这个借的人太强大了,最后鸠占鹊巢,把原来的主人撵走了。

    人类对这个世界,最直接也是最信任的身体器官是什么?眼睛。

    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用眼睛去看到去感受外界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个世界真美啊,蓝的天,绿的草,黄的土,红的花。世界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这些斑斓的色彩。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咱们的先人们就用“色”来代指美好的事物。

    再往后,人们发现原来自己的同类中也有很美好的啊,于是就用色来代表美丽的人。

    尽管这个时候,“色”已经转到了人的身上,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广泛的。“男色”和“女色”平起平坐。

    再后来,社会结构中男权占据了主导位置,与此同时在这个词的用途上,女性扳回一城,“男色”用的越来越少。如果不专门特意说明,那么提到“色”就是指的“女色”。

    到这个时候,“色”就彻底性别化了。

    既然有了性别的区分,那就自然而然地和那事挂上钩了。因为人们对那种吊膀子的活的极大兴趣,于是乎“色”就基本上和“**”画上了等号。

    由此,很少人还去专门关注“食色,性也”中的“色”,实际上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再来看第三个字,其道理和上面两个字相同,也就不多说了。这里只是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性”,指的是人的“本性”。

    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也”字咱们都没理解错,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气助词。类似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使用的是“啊、哦、呃”。比如著名经典诗句“啊,长城,真TM的长啊”中的两个“啊”就是这样。

    除了断句和对本身字的理解错误之外,第三个错误是那种理解在耍流氓。这个耍流氓还不仅仅指关注裤裆本身,还指的是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压根就不知道全文或者前后语境,属于“不知者不为过”的范畴。而另外一种就是耍流氓了。

    明明自己心里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选择性失明或选择性慧眼如炬,专门从对方身上,或者言谈举止中挑出只言片语进行歪曲,以作打击对方的武器。这就不光是耍流氓了,根本就是丧尽天良!这种人和行为,再怎么遭天谴都不为过。

    这句话的原文后半段是: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喜欢美好的事物,这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也只有这个解释,才能合乎前后的逻辑关系,不然你怎么解释?吃的、美女、那啥、啊。然后跟上解释仁义是怎么什么东西,恐怕含三包跳跳糖也说不出这种话吧?

672.两个咸鸭蛋

    接着就要说这个说法的第四处错误,也是最让人孔老夫子觉得委屈的事。那就是:这话根本不是他说的。不光不是他说的,而且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话说得也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其实和他也有点关系,谁叫他有事没事爱嘚瑟到处收徒弟呢。这事就和他的徒弟孟子有关。不过这话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一个叫告子的人说的。

    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候的人呢别说不能上网了,就连电视什么之类的玩意都没有。可是人吃饱了总得找点什么事干吧?

    对普通人来说,那就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可人家孟子不是普通人啊,那可是仅次于孔子,号称亚圣的存在。因此也就不便于去干那些闲了就去打孩子的活了。那怎么办呢?于是乎,就到处找人吵架。说吵架有点过了,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到处找人辩论人间的哲理。

    于是有一天,孟子就和告子两人撕起来了。这一扯就从早上扯到了晚上,你说他们是不是很无聊?不过,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说他们两无聊也就罢了,令人想不到的是:还有人比他们更无聊。

    这人是谁呢?孟子的学生公都子。这货无聊到什么地步?孟子和告子两人坐着吵了一天,他就在旁边站着整整看了一天,据说连小便都要憋到那两人中场休息时才去。

    世上有一种人特别令人佩服,那就是不管做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做到极致。这个险些憋出了膀胱炎的公都子就是这种人,他要把无聊这两个字做到最好。所以他不仅仅是站着看了一天,还拿了支笔把人家吵架的内容原原本本的记了下来。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哥们记下来的这段互掐被人广为传诵,这就是《孟子》里的《告子》篇。里面除了“食色性也”之外,还有诸如“鱼和熊掌都好吃选哪个比较好,小孩子才做选择题老子都要”之类的也广为人知。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告子发出了感慨:“啊,长城,真TM的……哦不对。啊,人性啊!你就像那盆子里的尿,东边破个洞就向东边流,西边有个窿便向西方流。既然尿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人性这个玩意也就无所谓什么善良不善良了。”

    孟子嘿嘿一笑:“尿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你老兄的尿能往天上飞吗?那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尿总是往低处流一样。既然尿没有不向低处流的,那么人性也就没有不向善的。当然,如果哥们你丁丁对着上方,也是可以向上尿的。如果你足够用力,还能使它高过你的额头;如果你站在山顶上朝上尿,还能使它流上山岗。不过,这难道是尿的本性吗?这难道是尿自己愿意这样的吗?不是。只不过是因为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这时公都子忍不住插嘴了:“师父,我觉得这里有点问题啊。告子先生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还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朝文王、武王当朝时老百姓就善良;幽王、厉王当朝时老百姓就横暴。”

    孟子大怒:“你丫的,胳膊肘往那边拐呢?我看你不要叫公都子了,干脆叫公犊子算了。”

    被师父一骂,犊子低着头不敢吭声了。

    这时告子心里那个爽歪歪啊,想不到战场上敌方大将弃暗投明倒戈一击这样的好事居然落到我老告身上。于是赶紧给小犊子抛了个媚眼,和颜悦色地说道:“说,放心大胆的说。你师父要是不给你午饭吃,上我家吃去。放心,叔让你说婶给你一整个咸鸭蛋。”

    孟子对公都子怒目而视,心想我就不信你就为了个咸鸭蛋就敢背叛我。

    咸鸭蛋虽然好吃,但也就这么一顿。那今天的晚餐、明天的早中晚餐怎么办?哦对了,这个表述有点瑕疵,那个年代的人一天只有两餐。公都子是个聪明人,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还是分得清的。

    不过,这个问题难不倒对师父“小孩子才做选择题老子全都要”这个理念已经融会贯通的公都子。他偷偷张开眼皮向上看了告子一眼,确定了对方应该是没说假话,于是微微抬起头装作弱弱地说道:“两个。”

    告子大手一挥,豪迈地说道:“行,两个就两个!”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公都子赶紧趁告子不注意,给师父孟子挤眉弄眼。

    知徒莫如师啊,原本鼻子都快气歪了的孟子立即领会了学生的眼神。那意思是:师父你放心,我去吃一个,另外一个带回来孝敬您老人家。

    配合非常默契。孟子装作泄气地叹道:“徒大不由师啊。行吧,你说吧,也免得外人说我压制你们。”

    公都子这才又说了起来:“关于人性,也有人认为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这一点完全是个人行为,和遗传都没关系。您看啊,尧是个善良的人吧,可是就算他做天子也有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您说人性本善,那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呵呵一笑:“你曲解了我的意思。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性。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等等,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人的,而是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673.有论须有据

    告子嘴角一撇:“兄弟,有论须有据啊。”

    孟子不屑地说:“我当然有据了。《诗经》说了,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我老师孔子也曾经曰过,写这首诗的人真牛叉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告子不满地说道:“你无耻不无耻?孔老二是你师父,又不是我师父!你拿你们自家说的话来当论据,有点过分啊。”

    孟子翻了个白眼:“我无不无耻,这个问题目前还尚未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你很无知。”

    告子大怒。

    孟子斜着眼望了他一眼说道:“首先,那句话的论据部分指的是诗经部分。其次,在刚才的话中我老师并没表达任何自己的观点,怎么能说我用他的话作为论据了呢?只是因为他也对这个表示了认同,以此来作为一个参考。这在学术研讨范围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连这个都不懂,和我辩个寂寞啊?”

    告子气得连续揪断了三条胡子,却又无力去反驳对方的歪理。

    不过,告子也不是战五渣,当即找到了一个突破点:“哦,你这么一说我就记起来了一件事。昨晚我放了个拨唔不,我孙子整个的吃下去了,然后大声告诉我孙子的孙子说哎呀爷爷的拨唔不真香啊。”

    孟子暴怒:“你丫的人参公鸡!”

    告子马上怼道:“人参公鸡?我特莫的还蓝瘦香菇呢!”

    孟子一下子撸起袖子,猛地站了起来。

    告子也慌忙站起身,不无慌乱地说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你丫的自己说的。”

    孟子火气上涌:“老子不当君子了。”

    告子连连退了几步,指着孟子的鼻子颤声说道:“你可别忘了,咱们开始说好了的,谁先动手谁就输,得赔给对方十个咸鸭蛋呢!”

    提到咸鸭蛋,孟子像是针扎了的气球,一下子就泄气了。当即开口说道:“算了算了,咱们还是继续讨论。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这是为什么呢?”

    稍微缓过了劲的告子这时候决定缓和一下关系,于是配合性地问答:“对啊,为什么呢?”

    孟子摇晃着脑袋:“并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夏至时就都成熟了。可是,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同样地生长,为什么收获多少又不同呢?”

    告子继续配合:“对啊,为什么呢?”

    孟子现在已经完全平息了情绪,侃侃而谈:“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的人吗?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

    告子心中产生强烈的鄙夷,又拿人家龙子来垫背。

    孟子越说越来劲:“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近的。”

    公都子伸出大拇哥:“老师高见。”

    孟子说得眉飞色舞起来:“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认为他美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

    告子不满地说道:“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点啰嗦?”

    孟子露出“一切尽在掌握”的表情得意地说:“我的意思是说,既然其他感官一样都能理解和接收,可为什么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告子不悦地说道:“请对方辩友表述简洁一些。你就说爱吃肉就行了,还非得把猪狗牛羊都说上马?”

    孟子摇摇头:“不,我还喜欢吃鸡鸭鹅,还有鱼,还有熊掌,还有燕窝海参……”

    告子反手用袖子抹掉嘴角的搭喇子:“被你说得我想回去吃咸鸭蛋了。”

    双方取得了第一次和解与共识,那就是关于“吃”这个话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孟子赶紧转移话题:“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在大都的郊外,还能保持茂盛吗?虽然山上的树木日夜生长,雨水露珠天天滋润,也不是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先是有人砍伐,然后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见到它这个模样,难道就可以说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是这山的本性吗?”

    公都子立马接口:“不是。”

    孟子点点头:“这就对了嘛。这一点在人身上也是如此。如果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原本的仁义之心还能保持茂盛吗?这些人日夜生息,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可到了第二天,这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窒息消亡。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告子觉得口有点渴,虽然双方敌对,但还是关心地问了一句:“你渴不渴?”

674.应该恭敬谁

    趁着孟子喝水的间隙,告子终于拿回了话语权:“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快速地咽下茶水,烫的眼泪都出来了:“天生的资质叫做性,意思就是说,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

    告子答道:“当然了,难不成白的成黑的?”

    孟子微微一笑反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答道:“你终于说出一句人话了。”

    孟子看着对方说:“那我问你啊,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

    告子决定不和他这么纠缠不休,而是换了一个说法:“喜欢美好的东西,这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什么叫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我说哥们,你是在说绕口令还是贯口啊?”告子感觉自己扳回了一城,当即摇头晃脑地说道:“他年纪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长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是白的,这是因为外物的白被我认识的缘故。所以说啊,仁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终于从这段把人都绕晕的话里面转了出来,决定反着去绕一绕告子。于是说了:“白马的白和白皮肤人的白或许无所不同,但不知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人的尊敬心,有没有不同呢?你说义是外在的,那么所谓的义,是在于那个老者呢,还是在于尊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眼睛一撇:“我的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这是因为我自己喜爱的缘故,这就完全可以证明,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老者,同时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为他们都是长者的缘故。这种是义,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这有什么问题吗?”

    孟子笑着说道:“哥们,那我就得问你了。喜欢吃秦国人的咸鸭……哦不,烤肉,和喜欢吃自己做的烤肉,从味道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说烤肉是外在的东西,是不是这个意思?”

    告子傲娇地答道:“然也。”

    孟子哈哈大笑道:“那么,难道你喜欢吃烤肉的心理也是外在的东西吗?”

    告子突然跳了起来:“不要再说烤肉烤鸡烤鸭烤鹅,任何BBQ的东西都不许说。”

    公都子插话进来了:“这次我站告老师这边。师父,按照您定的养生食谱,咱们今天的午餐是白粥窝窝头配咸菜,晚餐是素面条配青菜。现在都这个点了,还说道烤串上面,确实有那么一丢丢不地道。”

    这么一说,孟子自己也是猛地咽了几口口水,立即表现出自己从善如流的一面:“行,我接受你们的批评,同时也同意你们的这个意见。小告啊,你看到没有,我这人就是这样。只要别人说的有道理,我是最能接受正确的观点的。”

    两人取得了第二次共识,并因此再度暂时和解。可这么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时半刻感觉好像找不到可以撕的地方了。

    战场上的寂静最是渗人。且不说孟告双方,就连公都子,也感觉到要是再不说点什么的话,空气中的压力会把人都挤得爆炸。于是开口说道:“两位老师的交流让我想起了昨天我和孟季子的争论。”

    孟子和告子两人正愁找不到话题呢,既然公都子这么识趣的,当然不能辜负他的一番美意,于是异口同声让公都子说说。

    公都子于是说了起来:“孟季子那货问我为什么义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慢慢品了一口茶水:“那你怎么回答的啊?”

    公都子说道:“我说,恭敬是因为从内心里面对对方产生这种感觉之后,再表现到行为举止上面的,所以说义是内在的东西。”

    告子不悦地开口又止。毕竟公都子属于晚辈,自己直接开撕的话,有点自掉身价。

    孟子则是摸着自己的长胡子点头道:“这话说的,没什么毛病。”

    “可是师父,”公都子一下激动起来:“谁知道丫的给我挖了个坑,我掉到坑里现在都没爬起来。”

    孟子饶有兴趣地问道:“挖了个坑?什么坑?快说来为师听听。”

    公都子解释了起来。

    孟季子听到他刚才那个回答后,就又问说如果邻居比你哥哥年龄大,应该对哪个更恭敬。

    公都子回答当然是对自己的哥哥更加恭敬了。

    孟季子就有问了,如果三人在一起喝酒,应该先给谁倒酒?

    公都子回答说肯定是先给邻居倒酒,因为他年岁比较大。由此可见,义还是外在的东西,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孟子问道:“那你怎么回答的呢?”

    公都子羞惭地低下头,上下嘴皮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一看这情形,孟子就知道自己徒弟应该是答不上来,被人搞了个灰头土脸。不过这次他倒没有给脸色公都子看,而是微微低下头自言自语:“这还真是个坑……”

    一直旁听的告子听到友军的重大胜利,忍不住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非常愉快地说道:“小公啊,别听你师父的。这怎么算是坑呢?这完全就是人家说的是对的啊,义本来就是外在的东西嘛。”

    这时孟子已经想到对付的方法了,他没有搭理告子,而是对公都子说道:“这样,你等下就去找孟季子,问他是恭敬他的叔叔还是恭敬他的弟弟。”

    公都子不解地说道:“那他肯定是说恭敬叔叔啊。”

    孟子嘿嘿一笑:“那你就再问他,可是你的弟弟是祭祀时的神尸,又该恭敬谁呢?”

    公都子答道:“这个不用说,他肯定是回答恭敬弟弟了。”

    孟子笑得更愉快了:“这时候你就可以问他,那你为什么又说要恭敬叔叔呢?”

    公都子挠着头回答:“因为弟弟那个位置更得恭敬啊。”

    孟子哈哈大笑道:“你就告诉他,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先给邻居倒酒的原因平时的恭敬在于哥哥,暂时的恭敬在于年长者。”

    听到这里,告子忍不住出言驳斥:“没错,对叔父也是恭敬,对弟弟也是恭敬。但还是要根据他们的位置来决定,这不正好证明义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心发出的吗?”

686.三人编委会

    三人编委会的工作越来越顺利,现在进入了《孟子治国方针》的部分。

    五霸对于三王来说是罪人,现在的诸侯对于五霸来说也是罪人。

    现在的大夫对于现在的诸侯来说,还是罪人。

    天子巡行诸侯的国家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

    天子春天巡狩考察耕种的情况,补助不足的人;秋天考察收获的情况,周济不够的人。

    一进到某国疆界,如果土地已经开辟,田里的工作也搞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者受到尊重,出色的人才立于朝廷,那就用土地赏赐。

    如果进到某国疆界,土地荒废,老人遭遗弃,贤者不被任用,搜刮钱财的人立于朝廷,那么就有责罚。

    诸侯述职一次不朝,就降低爵位;两次不朝,就削减土地;三次不朝,就把军队开过去。

    所以天子用武力是‘讨’不是‘伐’,诸侯则是‘伐’不是‘讨’。

    五霸挟持一部分诸侯来攻伐另一部分诸侯的人,所以五霸对三王来说是有罪的人。

    五霸中齐桓公最了不得。在葵丘的一次盟会,把盟约放在祭品身上,表示因为相信诸侯不会背约,连歃血度没做。

    盟约第一条说:诛责不孝的人,不要废立太子,不要立妾为妻;

    第二条说,尊贵贤人,养育人才,表彰有德者;

    第三条说,恭敬老人,慈爱幼小,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

    第四条说,士人的官职不要世代相传,公家职务不要兼摄。录用士子一定要得当,不要独断独行地杀戮大夫;

    第五条说,不要到处筑堤,不要禁止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不报告盟主;

    最后一条说,所有参加盟会的人从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今天的诸侯都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今天的诸侯对五霸来说都是罪人。

    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助长,这罪行还小;君主有恶行,臣下加以逢迎,给他寻找理由,使他无所顾忌,这罪行就大了。

    而今天的大夫无不逢迎君主的恶行,所以说今天的大夫对诸侯来说都是罪人。”

    接下来就是杂七杂八的“番外篇”。

    鲁国打算叫慎子做将军。

    孟子说:“不先教导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让百姓遭殃。让百姓遭殃的人,如果在尧舜时代,是不被容忍的。即使一战而胜齐国,就夺得了南阳,这样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有些勃然,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就不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地纵横各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就不够用以奉守历代相传的礼法制度。

    周公被封于鲁,是应该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少于一百里。

    太公被封于齐,也应该是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不是不够,但实际上少于一百里。

    如今鲁国有五个一百里的长度和宽度,你以为假如有圣主兴起,鲁国的土地是在被削减之列还是在被增加之列呢?

    不用兵力,白白取自拿过来给这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取得土地呢?

    君子服侍君王,只是专心一意地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

    说完这些,马上又转了个话题。

    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还有人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白圭问:“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

    可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

    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

    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小白赶紧点头称是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了起来。

    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

    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我都已经知道了”。

    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6847/ 第一时间欣赏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 作者:我是跟风狗所写的《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为转载作品,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介绍:
这年头工作不好找啊,于是秦晓鸾去读了个城建学院。
好不容易有机会穿越了,结果不知肿么回事,还是得做搬砖的活。
这又是肿么肥四,搬个砖居然搬成了女皇帝???!!!
秦晓鸾穿越到古代之后,接手了老爹的营造队伍。本来只想安安稳稳过个小康生活,结果在于奇正等人的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下,竟然一步一步向上爬,最后居然成了那个架空历史时期第一个女皇帝。。。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