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合伙人TXT下载大明合伙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合伙人全文阅读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大明合伙人txt下载     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六章 姓沈的真不是东西(上)

    沈浪之前已经让人用白布制作出了两套一到四十号的号牌,上面写了编号,从一到四十号。

    对抗的两队每个队员胸前绑一个,这样每个人就有了自己的编号,而临时队长是一号。

    沈浪又让人搬来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放在两队之间空地的上首方,他坐在这里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个人的表现了。

    做好这一切,沈浪才大声道:“两队准备。”

    听到命令之后,两队皆是目光微凝,死死的盯着对面。

    “开始。”随着一声令下,两个临时队长几乎同时大喊道:“准备装填。”

    得到命令的所有队员,立即举枪准备。

    “打开击锤。”

    刚开始,两队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慢慢的,因为紧张气氛等原因,就有人跟不上了,会在某个环节出现混乱。

    更糟糕的是,身为临时队长的李天龙,居然在喊口号的时候卡壳了,之前还记得很熟的指令,突然忘了。

    他这一卡壳,全队都愣了一下,还好他身边的一个千总第一时间提醒了他。

    “取出通条。”李天龙大喊一声。

    众人连忙取通条,可是有的人因为紧张,抽出通条的过程还卡了几下,更有甚者,通条直接掉在了地上。

    沈浪将一个个编号记下来,这些都是不合格的。

    其余的人都在不远处训练,看到这一幕幕,立即加强训练去改正。

    李天龙所在的队伍,已经落后对面好几步了,所有人都很着急,但是越急越乱。

    “瞄准目标。”随着对面临时队长的一声暴喝,一支支枪口抬起瞄向李天龙这边。

    “射击。”

    “噌噌噌……”一阵清脆的击锤撞击击砧的声音响起。

    沈浪站起身,大喝一声的道:“好了,李天龙一队,全部战死。”

    李天龙惭愧得无地自容,他知道自己这队的失败和自己有不小的关系,一方面是喊指令不顺畅,另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动作略慢。

    因为他自己的动作没有完成,自然不会喊下一步指令,结果就拖慢了全队的速度。

    沈浪又立即道:“一号和二号换一下编号,二号成为新的临时队长。”

    沈浪此举的目的就是要让每队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验一下临时队长,然后从中发现一些人才出来,并进行培养。

    这倒不是沈浪不信任周遇吉对军官的选拔,而是因为冷兵器和热兵器的作战、训练等等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熟悉冷兵器作战和训练方式的军官,却不一定适应热兵器,而以后自己所率领的军队,显然会以热兵器作战为主。

    不能适应的军官就要刷下来,不然,固化的陈旧作战思想反而会拖累三军,这是有大量的惨烈事例作为教训的。

    听到命令的两个临时队长,立即和旁边的二号换了编号,这样二号就成了一号,便是现在的临时队长。

    “两队准备。”

    两队的重新一轮比拼又开始了,队员都没变,只是换了临时队长。

    可这一次,李天龙所在的这队,居然以微弱的优势胜了,这更让李天龙无地自容了。

    之前沈大人多次说他李天龙的参将是买来的,现在连他自己都有些信了。

    “不是的,老子是去年跟随周大人击败建虏提拔的参将。”李天龙不停的在心中告诫自己,老子可是个击败了建虏的猛男。

    只是今天太倒霉了,处处不顺,偏偏时间还过得这么慢。

    另一边,那些站军姿的普通士兵也在享受着煎熬,他们从没想过,仅仅是站着,就会这般难受,甚至不少人出现了脸色发白,头昏摔倒的现象。

    负责督导的亲兵从沈浪那里知道这是什么情况,说是什么低血糖,喝几天红糖水就会好很多。

    沈大人从京师带来的物资中,就有红糖,每天熬些红糖水,让士兵们喝下,慢慢的就会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边的夕阳快要从远处的山头上坠落下去。

    终于,今天的操练结束了,血色的余晖照在所有人的身上,却是抹不去的疲惫,居然比之前的训练还累。

    正在这时,伙头军将煮好的晚饭搬了出来,打开锅盖后,一股股浓郁的香味随着微风飘荡出很远。

    不少士兵忍不住的猛吸一口,“好香,是肉味。”

    “老子不用看,肯定是面条,还放了肉。”一个一脸络腮胡子的老兵咂巴着嘴说道,眼中满是渴望。

    “沈大人说的是真的,真的有肉吃。”

    “咋还不叫开饭。”有些人已经忍不住了,不停的吞咽着口水,身上的疲惫都不知不觉中消除了不少。

    终于,几声“开饭喽”的声音响起,是那么的悦耳,所有人都加快了脚步,但没有人争抢。

    军中有严格的就餐制度,争抢不但不能更快的吃到饭,还要受到重罚。

    每个士兵都有一大碗面条,面条里面真有肉,虽然不多,而且都是肉丝,但每个人都非常满足,他们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沾到荤腥了。

    看着汤中的油花,一些士兵完全顾不了烫不烫,先喝几口再说,一个个烫得熬熬直叫,却是非常的满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除了一碗面条,还有两个炊饼,没有任何味道的炊饼放在烫里,也别提多美味了。

    “滋滋……滋溜……”听着已经打到饭食的士兵大口吸溜面条的声音,还在排队的士兵都忍不住伸长脖子,看看到自己还有多久。

    校场的东北角,训练燧发枪的军官们操练还没有结束,因为沈浪没让他们停下。

    正在这时,几十个亲兵在沈浪的命令下,提着一个个装满面条的木桶过来了。

    沈浪还特意让他们将这些香味十足的食物放在上风口,木桶盖子一打开,香味就随风飘荡而下,让所有人都能够闻到。

    “咕噜噜……”仿佛是信号一般,不少人的肚子就自动叫了起来,这时候面子不面子的已经不重要了。

    沈浪适时的喊停,又立即道:“今天的训练到此结束,不过早有言明,表现不佳者加训一个时辰。”

    “现在,念到的人自己站出来,其余的人可以去吃饭了。”

    沈浪将统计的名单交给刘拱,让他喊出来。

    “李天龙、李若琏、高文彩、王国兴……”

    被喊出名字的,一个个无奈的站了出来,最终被留下的有二十六人。

    之所以只有二十几人,是因为还有很多人没被检验,毕竟一下午的时间太短。

    而这二十六人中,锦衣卫的就占了九个,李若琏、高文彩、王国兴等几人都是锦衣卫。

    除了李若琏这个指挥使,就算高文彩、王国兴这两个千户的职位最高了,因为李若琏没有带千户之上的官员过来,这是沈浪要求的。

    而高文彩、王国兴两人,还是沈浪特意点的将,因为正史中这两人是少数为大明殉国的锦衣卫,高文彩更是全家殉葬,很是惨烈。

    当然,光靠忠诚还不够,沈浪还要有能力的人,所以将这二人带出来好好培养一番。

    锦衣卫之所以在火枪训练中不合格的比例比较高,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他们对火器相对不熟。

    现在锦衣卫基本窝在京师中,几乎都配备的冷兵器,很多人甚至连火枪都没有摸过,刚开始没有这些在外征战的军人熟练也很正常。

    但沈浪并不会因此而区别对待,该罚的还是要罚。

第七十七章 姓沈的真不是东西(中)

    在训练不合格的人员都被点出来之后,沈浪走过来说道:

    “李若琏李大人年纪有些大了,训练上不及其他人情有可原,因此不必加训,诸位可有异议?”

    沈浪说的是事实,自然是没人有异议。

    之前高文彩和王国兴等锦衣卫的人觉得沈浪对李大人的要求太高了呢,怀疑沈大人是不是与李大人有仇,所以才故意借机报复他。

    如果连指挥使大人都被报复,自己这些人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吧。

    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而李若琏却是不想因为年龄而被区别对待,连忙站出来道:“沈大人,下官请求一视同仁。”

    沈浪则是直接道:“不准。”

    他今天让李若琏也一起参与训练,是为了给锦衣卫的人带个头,不然的话,他沈浪让年纪这么大的人一起训练是有毛病吗?

    从明天开始,他就不准备让李若琏参与训练了,那还谈什么一视同仁。

    沈浪毫不犹豫的拒绝,李若琏微叹一声,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随即,沈浪让不合格的人继续加练,而其他人则可以开饭了。

    沈浪还特意让他们端过来吃,就在李天龙这些加练的人不远处,还在上风口。

    那吸溜的声音,还有那飘来的香味,真是一种折磨。

    李天龙在心中咒骂不已:“这姓沈的真他娘的不是东西,虽然老子治军严厉,但也不会想着这些鬼法子整人,太不是东西了,这才第一天啊。”

    高文彩和王国兴也都是叫苦不迭,这些年虽然锦衣卫不比以前那般风光,但他们这些有官职在身的,也没吃什么苦,今天算是累了个好歹。

    他们这些呆在京师的,虽不至于山珍海味,但肉丝面对于他们来说,那是正常的普通餐。

    可今天,他们从未觉得肉丝面会这么香,还没吃到嘴里,就觉得美味无比。

    想吃,还吃不到啊,只得一边继续训练,一边闻着香味想入非非。

    心里也暗骂沈浪真不是东西,在京师也看没出你沈浪是个大杀胚啊,尽想法儿折磨人。

    沈浪不知道李天龙等人所想,他这一天也累得很,匆匆的吃了碗面条和两个炊饼就回营帐了。

    带着极大的“怨念”,李天龙等人熬过了漫长的一个时辰,感觉整个人的身心都疲惫到了极点。

    不过,一想到有香喷喷的面条,好像也没那么累了。

    “面条呢?”

    看着碗里两个炊饼和一份炒面,李天龙等人再也忍不住了,开始咆哮起来。

    中午吃这个,下午被训得这么累,还吃这个,之前大家不都是吃的肉丝面吗?

    沈浪留下监督的一个亲兵直接回复道:“沈大人说了,饭桶没资格吃面。”

    李天龙:“……”

    高文彩:“……”

    王国兴:“……”

    一行人端着碗默默的离开,背影略显凄凉。

    而这苦难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翌日天蒙蒙亮,新一轮的训练便开始了,沈浪又增加了好几项新的训练内容。

    首先是跑步十里,没有负重,在用餐之前跑回才算合格。

    合格的吃肉丝面,不合格的吃炊饼和炒面。

    “十里?”不少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沈浪没有解释,就是十里,沿着村外的河岸一直跑到五里远的一棵老槐树下,再返回,大概就是十里了。

    在那槐树下,会有人统计每个局的人数,应到人数和实到人数对上了才能折返,否则就要等着落下的人跟上。

    这有助于提升团队之间的协作,如果不想被少部分体力不支的人拖慢速度,沿途之上就要互相扶持。

    几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刚开始所有人的步调还相差不大,慢慢的,一些身体素质稍差的就开始落后了,步伐也有些紊乱了。

    一看,最后一批大多是锦衣卫的。

    李若琏很无奈,骑着马在后方催促:“快快,别丢我们锦衣卫的脸,爬也给老子爬完。”

    李若琏现在没有训练任务,被沈浪要求监督锦衣卫的训练,毕竟他年纪有些大了,高强度的训练,身体条件也不允许。

    对于指挥使能骑马,众锦衣卫自然没有意见,毕竟指挥使的年纪确实有些大了。

    可沈浪这杀胚,一开口就是十里,现在才三里不到就累得不行,十里简直要老命了。

    而沈浪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十里完全可以做到,他自己亲自示范,也跟着一起训练。

    看到沈浪最后跑还轻松的超过自己,不少叫苦叫累的人,瞬间就闭嘴了,身上也仿佛恢复了一些力气,开始咬牙坚持。

    此刻,李天龙真的累得像条狗,双手拄着膝盖,伸长着舌头不停的大口喘息。

    “李天龙,你真废。”一个声音从耳旁一掠而过,李天龙抬头后只看到前方一个熟悉的背影。

    “克,克,克老子的。”李天龙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了,看着沈浪越来越远的背影,对身边的人喝道:“都,都,都跟上。”

    一行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只得咬牙跟上。

    河岸边的老槐树下,吵闹和喘息声一片,已经抵达的人一边休息,一边等待核查人员核对人数。

    只有自己所在的一个局的人全部抵达,才能折返,不然就只能等。

    “他娘的,刚刚不还是都在的吗?怎的少一个?谁?”一个百总气急败坏的,就为了一个人拖慢了整个局的一百来号人。

    大家可是定好了目标,一定要完成任务吃面的,在昨天吃了肉丝面之后,谁还想吃那没有味道的炊饼?还有那难以下咽的炒面?

    “快找,快找……”百总连忙安排人返回寻找。

    而核查满员的局在被允许折返之后,一个个欢呼不已,好像肉丝面已经在眼前似的,浑身的疲惫仿佛都消失了一半。

    这时,沈浪也有些气喘吁吁的抵达了老槐树下,毕竟已经荒废两年了,身体没有恢复到当年的状态,所以才跑一半就感觉很累了。

    “沈大人……”

    “沈大人……”

    一个个百总、千总之类的看到都连忙打声招呼,虽然很多人对沈浪有怨言,但并不是恨。

    在看到沈浪跟他们一样训练时,怨言顿时烟消云散,你什么时候看到有监军和普通士兵一样训练的?

    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被窝中还差不多。

    封建社会的人等级观念极强,当上层人士放低身份做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情时,他们不可思议的同时,便会瞬间生起敬畏之心。

    这便是沈浪的目的之一,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收服这支军队。

    沈浪认真的回应道:“今天一大早我就让人回京师采买新鲜的肉去了,今早上的面,前面的肉多,后面的肉少,甚至没有,诸位还需努力啊。”

    说罢,沈浪便直接折返。

    这时,落后的那个士兵被几个战友抬回来了,百总大叫一声:“刚才兄弟们也听到沈大人说了,前面的肉多,后面的肉少。”

    “他娘的,再不加快速度,肉都要被吃光了。”

    “跑不动的,就是背,就是抬,也要给老子弄回去。”

    “嗷……冲啊,吃肉去啦……”

第七十八章 姓沈的真不是东西(下)

    “吃肉去啦……”

    “啊,吃肉啦……”

    还没到老槐树下,李天龙就听到一群士兵发狂般的嚎叫声从自己身边一掠而过,完全没把自己这个参将放在眼里。

    李天龙忍不住咂巴了下有些发苦的嘴巴,回头一看同样累得气喘吁吁的几个军官,一个个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

    肉丝面太吸引人了,昨天下午吃过的人久久不能忘怀,像李天龙这种没吃过的,更是饥渴难耐了。

    “姓沈的,真不是,东西,尽,折磨人。”李天龙气喘的低骂一声,再次咬牙坚持。

    没一会儿,一个身影迎面而来,李天龙心头一凛,就听到一个声音从耳边一掠而过。

    “李天龙,你真是饭桶,今天又得吃炒面了。”

    一群人想笑,又想哭,想笑是因为参将大人又被羞辱了,想哭是因为自己好像也是其中之一,这不是还和李参将在一起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太阳像娇羞的少女从被窝中出来一般,越发的光彩夺目。

    终于有第一个局的人完成了任务。

    在被核查人员确认全部到位之后,包括百总在内的所有人都仿佛打赢了一场大胜仗似的,不顾全身的疲惫,欢呼不已。

    欢呼过后,身体又仿佛瞬间被掏空,一个个东倒西歪的瘫坐在地。

    这时有几个亲卫上前,将所有人叫起,说是要做什么肌肉放松运动,就是为了第二天不至于全身上下都痛。

    做完了这个运动,就可以去吃肉丝面了。

    虽然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运动,但只要是沈大人说要做的,已经没人去反对了。

    还好,做这个运动的时间不需要多长,也不是很累,就当是休息了。

    一桶桶面条被提了出来,盖子一打开,肉香四溢,浑身疲惫仿佛一下子消失了一半,口水止不住的在嘴巴里泛滥。

    排队,开饭。

    伙头军会先打一大碗面条,接着就在一个全部装满肉的肉桶里挖一大勺肉。

    是的,一勺肉,那大块的肉片子,肉香弥漫,多么的诱人哪。

    为了这勺肉,再累也值得了,一个个拿到饭食的士兵开始大块朵颐起来,大块肉片往嘴里塞,吃得满嘴流油,太痛快了。

    两个字,满足。

    “以后,咱们天天吃肉,吃大勺的肉。”百总忍不住大喊起来。

    “好,好,好。”这话得到了所有士兵的一致赞同。

    因为他们都清楚,肉就那么多,兵多肉少,那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考核,抢别人的肉吃了。

    不然的话,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样要完成,人累个半死不说,结果还是只能啃炊饼,吃炒面,这太亏了。

    不想吃肉的士兵绝对不是好士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队队士兵回来了,每个局的百总飞快的清点人数。

    核对人数没有问题,并且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的,都能够得到一大勺肉。

    什么疲惫,什么怨言不是一勺肉能解决的?如果一勺不行,那就两勺,因为还有中午、下午的训练,以及明天、后天……

    只要你训练内容完成得够好,就能顿顿吃肉,吃大块的肉。

    以前,你就是累死了,想吃饱都难,更别说吃肉了。

    现在,沈大人可以让你天天吃,只要你有这个能耐。

    计时的亲兵开始卡时间了,最好的一批有一大勺肉,次者是带有一些肉丝的肉丝面,没有另外的一大勺肉。

    再次者,就是白水面了,肉沫都没有。

    最次者,那不用想,炊饼、炒面拿好。

    李天龙像死狗一般,被几个千总、把总扶了回来,终于完成了十里的任务,但是太阳已经可以晒屁股了。

    做完了肌肉放松运动,拿着两个炊饼,一碗炒面,李天龙感觉整个人更疲惫了。

    “姓沈的真他娘的不是东西,老子李天龙也一把年纪了啊,都快五十了。”

    没有多久,锦衣卫的一帮人也到了,高文彩、王国兴像脚踩棉花一般,深一脚浅一脚的,都有些打飘。

    如果不是有人见机扶了一下,说不定就要摔倒了。

    十里,真的到了极限了,这沈大人太会折磨人了,不直接整死人,就让你留一口气,下次继续来。

    他娘的,这不是他们锦衣卫折磨人的一招吗?

    只是他们锦衣卫喜欢用各种刑具,这姓沈的,不用刑就可以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真是高人。

    好吧,又是那应该拿去喂狗的炊饼和炒面,在京师中,谁会吃这玩意儿?

    现在想吃一碗肉丝面都是一种奢望,想回京师,想回锦衣卫衙门。

    吃完之后休整半个时辰,是在规定的早餐时间之后的半个时辰。

    也就是说,晚回来的那些人,留给他们休息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减少,所以一步落后,就可能步步落后。

    休整之后,开始训练队列,包括站军姿、齐步、正步等。

    这些自然要比十里跑轻松多了,但是,做得不规范是要经常挨棒子的,到了中饭,不合格的又没有肉吃。

    所以,就有那么一批人从昨天到现在,没有沾到一点肉丝,看着别人大口的朵颐,吃得满嘴流油,心里那个恨哪,咬牙切齿的。

    也不知道是恨自己无用,还是恨沈浪沈大人太不是东西。

    下午,沈浪又增加了新项目,俯卧撑、仰卧起坐、双腿深蹲起立、百步跑、折返跑等。

    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变着法儿的折腾人,也不知道这些稀奇古怪的方式,这沈大人是怎么想到的。

    两天之后,从京师运来了大批木架,这是沈浪之前请示崇祯,让宫中的木匠做的。

    拼好立在地上,像门一样,一个叫单杠,两个并排就叫双杠。

    双手抓住单杠的横杠,用力把自己拉上去,身体不能晃动,直上直下不许借助外力,脑袋伸过横杠就算一次,这叫引体向上。

    沈浪沈大人能做十八个,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多人觉得自己做三十个以上问题不大。

    但是试过之后,吃奶的力都使出来,能达到十五个的都是少数,大多十个左右,还有不少个位数的。

    李天龙李参将更是以四个被全军熟知。

    这几天李参将的名头实在太大了,之前所有人都是因为他是参将,去年在击败建虏的战役中立了大功而熟知,充满敬畏。

    而如今,却是李参将经常考核不合格吃不到肉,引体向上只能做四个、俯卧撑只能做十三个、仰卧起坐只能做十七个、双腿深蹲起立只能做三十一个等等被评价为不合格而熟知。

    沈大人给的下等考核评价还不够,给了个下下等。

    私底下有人听到李参将埋怨自己没有吃到肉,体内不够所以才这么差的,要是吃饱喝足了,肯定不会这般成绩。

    但这回,很少有人会站在李参将这边了,因为吃不到肉是你自己的问题,沈大人处事还是非常公平的。

    而且,大家对沈大人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沈大人非常的了不起。

    引体向上十八个,已经超过了九成五以上的人。

    不止这个,沈大人俯卧撑可以做五十二个,仰卧起坐可以做七十三个,双腿深蹲直立可以做一百次以上,这些都超过了九成以上的人。

    面对这样强大的沈大人,大家除了敬畏,还能有什么怨言,还有什么资格有怨言?

    这李参将,以前觉得还挺让人敬畏的,现在感觉,真的啥也不是。

    李天龙已经感觉到全军对自己这个参将的敬畏之心越来越弱了,全部转化到沈大人头上去了,他很憋屈,老子可是打赢过鞑子的。

    不过好在,有高文彩、王国兴这两个锦衣卫的难兄难弟陪着,虽然他们几人不是同一个体系的,但这段时间经常一起遭难,也慢慢的熟识了。

    可不知何时,三傻之名在全军传开,大傻李天龙,二傻高文彩,三傻王国兴。

    听说源头还是从沈大人那里开始的,次次不合格,次次垫底,次次吃炊饼炒面。

    炊饼炒面那么没有营养的东西,不越吃越傻才怪。

    李天龙、高文彩和王国兴三人都无力反驳,只怪这沈大人真不是东西,从身心上全方位摧残自己。

    “老子宁愿去打鞑子,也不想在这里受这窝囊气了。”李天龙苦闷的想着。

    “还是京师里的日子自在啊。”高文彩没有哪一刻像此时这般渴望京师的家和京师的锦衣卫衙门。

    王国兴:“……得想办法吃顿肉丝面哪,不然这脸往哪儿搁……”

第七十九章 马匹和马料

    接下来,沈浪又陆续的增加了障碍跑,负重三十斤、五十斤,五里、十里跑步等等项目。

    反正每天卯时一到便要起床训练,所有项目轮番着来,中饭午饭吃完有半个时辰休息,一直训练到晚上的亥时。

    似乎不把骨头架子折腾散了誓不罢休,每完成一天的训练之后,每个人都是倒下便睡着了。

    更可气的时,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警钟声大作,全军集合,没在规定时间内集合的还要受罚。

    第一次大家还以为有敌袭,一个个慌乱不已,集合后沈大人只丢下两个字:“解散。”

    大家很是不解。

    没想到还有第二次,甚至有的一个晚上搞几次,根本是屁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让人好好睡觉。

    没休息好,第二天怎么完成那么多训练?

    我想暴动,我要哗变,很多士兵如此愤恨的想着,感觉白天的肉也不香了,对沈大人的“怨念”颇深。

    可他们不知,沈浪沈大人却颇为享受这种感觉。

    因为曾经他沈浪也是这样被训的,心中充满“怨念”,如今却成为了自己最“痛恨”的人,但这种感觉真好。

    军训的第十三天,锦衣卫千户王国兴通过了早晨的负重跑,虽然只提前了一点点完成,但总算达标了。

    端着手里的肉丝面,王千户都舍不得起,直到看到高千户和李参将累得像狗一般的走到终点,才当着他们的面美美的吃完。

    听说李参将和高千户都差点发狂的扑上去咬死王千户,这也导致三傻组合彻底破裂,王千户成功的甩掉了三傻的名头。

    十五天后,沈浪将燧发枪发了下去,每个需要操练的士兵都领到了一支燧发枪。

    步兵领到的是长枪,用来当骑兵的则领到的是短枪。

    现在的骑兵数量有些不够,只有一千多人,沈浪给周遇吉定了个目标,骑兵人数至少两千五左右。

    周遇吉提出了骑兵数量不够的主要难题,那就是战马数量不足,特别是精马。

    面对缺马的问题,沈浪亲自回了京师一趟向崇祯要马,崇祯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答应。

    可一核查,京师中的马匹数量超过三万,可能够称得上精马的,却不足两千匹,简直骇人听闻。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马种不好,本身就是杂马,但另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照料不佳,再好的战马不好好喂养也会废掉。

    这里面自然又是老生常谈的腐败和管理不善的问题,沈浪知道,在京师中已经很难养出精马了。

    于是,让崇祯下拨马匹,然后让周遇吉亲自派人来选马。

    沈浪要的数量是至少七千匹,因为他的目标是全军上下每个都配马,哪怕不是战马,能用来赶路都行,反正就是要机动速度快。

    这还是缩减的结果,因为一般的精锐骑兵,每个骑兵都是要配备两到三匹马的,建虏就是如此。

    大明现在很难达到这种条件了,可即便如此,七千匹的胃口还是有些大。

    一开口就要走京师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马匹,一群人站出来反对。

    不过,崇祯获得了以蒋德璟为首的内阁的全力支持,因为蒋德璟也清楚京师各衙门的腐败,战马留在京中除了浪费,根本养不好。

    而周遇吉是他很清楚的一位良将,去年还以少胜多战胜肆虐的建虏,将战马交给这样一位忠诚于朝廷的良将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终,沈浪要的数量得到了通过,但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精马只争取到了五百匹。

    其余的,都是照料得不好的马。

    可即便如此,也让周遇吉和李若琏见识到了沈浪的巨大能量,居然真的可以拿到这么多马,即便精马数量相对较少,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虽然不能将精马全部拿走,但沈浪也不想随便拿些马凑合,便让周遇吉亲自带人来挑选一下。

    尽量不要杂马,而是选那些有精马潜质的,只是因为照料不周才导致状态不佳,好好喂养还可以成为精马的马。

    不用崇祯特意去吩咐,王承恩大开绿灯,所以周遇吉能够畅通无阻的去选马,让一行人激动不已。

    这七千匹马,加上军中原本的一千多匹,一共八千多匹。

    这么多马,光是一天的马料都是个不小的数字,马匹的问题解决了,但马料却又遇到了一些难题。

    户部不愿拨银,兵部不想管厩牧,意思就是马既然拨给你了,怎么照料那是你自己的事,朝廷不管了。

    最终,崇祯也没有强求,因为他清楚,如果这般做了,左良玉、吴三桂等等军头恐怕也要找借口向朝廷张口了。

    朝廷连周遇吉这个手上兵力一万都不到的总兵都可以这么豪横,我这镇守边关,与百万流寇作战的,更应该得到补充吧。

    他们那些人一开口,就不是个小数目,没有足够的理由,还不敢不给,不然就给你撂挑子。

    沈浪也知道崇祯的难处,心里也有这样的准备,所以没有强求,准备自己来搞定。

    之前沈浪送到拍卖公司的那副唐伯虎的字画,已经成功拍出去了,并拍得了六千三百万的高价,再加上他送拍的十多件其他古董,身价上亿了。

    但是,他花钱也很快,首先花了近六百万采购了一千吨的马料,全是精料。

    分批次运到大明,然后让王承恩安排人转运到皇城外的几个大仓库中,让信任的人看管。

    再让王承恩安排人在大明也采购一些精料,另外所有的粗饲料也在大明采购,并组建一支特殊的运输队负责运送。

    反正现在整个京师的防卫、巡查等职责都掌握在王承恩手中,他做很多事情也方便很多。

    由于从乾清宫转运的物资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崇祯便将寝宫由乾清宫搬到了西侧的养心殿了,直接将乾清宫让了出来。

    这样,乾清宫的地位就相应的降低了,受到的关注也会小一些,更方便以后物资的转运。

    六百万的花费对现在的沈浪来说不算什么了,他最大的一笔开销是买了四十万两白银,花了近五千万。

    这些银子沈浪都拿来充实崇祯的内帑了,剩下的钱便进了沈浪自己的腰包,算是他自己的“内帑”。

    他给自己大概的划了条线,崇祯赏赐下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而崇祯让自己拿到现代社会换银子和物资的东西,利润一人一半。

    因为那副唐伯虎的字画是崇祯赏赐下来的,所以那六千多万拍卖款应该全部属于他沈浪的。

    但看到崇祯急需银子充实内帑,所以沈浪将崇祯让他拿到现代社会换银子的另一幅作品给留了下来,准备择机再拍卖。

    如果最终拍卖价格不够六千三百万,以后再用崇祯的其他东西给补上。

    不要怪他沈浪心黑,只拿一半已经算是良心了,因为他处在绝对的垄断地位,这种事只有他沈浪能做。

    再说,这些东西若放在现在的大明换银子,四万两都不一定能保证,何况是四十万两。

    而且,从现代购买的银子纯度很高,大明流通的银子纯度只有百分之九十左右,把这些银子熔了再加些其他金属进去,妥妥的增加四万两问题不大。

    所以,对于这些东西能换四十多万两的巨款,崇祯是非常满意的,又送了好几幅名家的字画给沈浪,让他去多换些银子。

    而这些字画,其中两幅字还是崇祯自己写的,因为沈浪知道崇祯是书法爱好者,一手书法也是极为出色,只是传世作品极少,应该能拍出一些价格。

    对于自己的书法能够受到后世人的认可,崇祯也非常高兴,便挥毫泼墨的现写了两副书法作品。

    这传送门也是神奇,崇祯刚写的字,经过传送门之后,就成了古董,好像是真的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完全看不出是刚出来的新作品。

    所以,只要专家知识储备足够,并且不忽悠人,应该能鉴定出这就是崇祯的真迹。

第八十章 机动部队

    马匹和马料的问题解决之后,沈浪也加快了练兵,他让那些军官自己去训练自己麾下的士兵,毕竟这段时间也没少操练他们练枪。

    每七天进行一次小范围比武,每个月再进行一次全军比武,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全军训练的同时,也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

    所有军官,上到参将、游击,下到旗总小队长,一个个都神经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

    “装备装填。”一声声大喝响起,士兵们严整以待的仿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打开击锤。”

    ……

    “装填火药。”

    士兵们在有条不紊的按照指令装填,而在他们对面不远处,一群战友手里拿着各种东西跃跃欲试。

    随着一声令下,每个人从身前的一个竹筐中抓起一个小布包就扔了出去。

    “嘭”的一声,一个士兵的面门直接被砸中,他在心中咒骂一声,却不敢停下手中的装填动作。

    “嘭嘭嘭……”一个个布包像雨点般砸过来,立即干扰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的速度一下子被拖慢了。

    有的人一个拿捏不稳,连通条或者手中的枪都掉地上了,没办法他们便只能主动走出队列,因为这已经是不合格了。

    沈浪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模拟战场上的一些复杂场景。

    其实,真实的战场比这惨烈多了。

    光记住步骤,心里素质不行,在战场上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所以必须要训练抗干扰能力。

    扔布包只是其中一种,还有用东西挠,用棍子抽屁股,用水泼,甚至用布包住木箭头射。

    反正花样多得很,五花八门,心里素质不够硬的,很容易被干扰到。

    你如果被这些手段干扰了,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整个装填流程,那就不合格。

    现在不合格不但没有肉吃,还会受罚,什么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罚完之后继续练。

    可刚受罚,手都有些发抖,浑身酸痛,这不更难合格吗?

    那不管,不合格继续罚。

    一天下来,全身上下都要散架了,连手指头都快没有知觉了。

    但是,这般艰苦的训练,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大部分士兵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燧发枪的操作步骤,并能够做到在一分钟内装填三发子弹了。

    当然,这是非战时,如果在战斗状态下,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可即便如此,已经远远的超过鸟铳的装填速度了。

    现在要继续提升装填速度越来越难了,所以沈浪适时的展开了实弹训练。

    “砰砰砰……”校场上响起一阵阵清脆而密集的枪声,硝烟弥漫。

    因为用米涅弹的线膛枪在一定距离内精度是可以保证的,所以不只是需要士兵会熟练使用手中的枪,还需要他们能够精确射击。

    长枪的精确射击训练从六十步开始,六十步就相当于九十米了。

    短枪从十步开始练,十步就相当于十五米了。

    沈浪的枪法很多人是见识过的,特别是那些军官,大多自愧不如。

    但是,他们都不甘落后,毕竟沈大人可是宫中的大人物。

    连这种在深宫中出入的大人物枪法都这么好,我们这些当兵吃这碗饭的如果做不到、练不好,就太对不起朝廷的俸禄了。

    军官都有了志气和目标,下面的普通士兵想要偷懒那就难了。

    除了练习枪法,每个士兵还要学会骑马,因为沈浪想打造一支这个时代能做到的机动部队。

    而骑马算是很多士兵能够在沈大人头上找到的为数不多的一点优越感,因为沈大人根本不会骑马,从头开始学。

    但是,这种优越感没有保持多久就消失了,因为沈大人学习骑马是非常刻苦的,经常一天就要练三个时辰以上。

    这对没有掌握骑马技巧的人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看到沈大人几次从马上摔下来,也经常将自己练得瘫坐在地。

    全军将士除了敬畏之外,也只有默默的坚持自己的训练了,并在心中少埋怨两句。

    因为这沈大人不只是对别人狠,对自己一样狠哪,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老子是沈大人,在宫中吃香的喝辣的不好吗?非跑这里来受这份鸟罪。

    沈浪将训练骑马的项目教给了李天龙,因为李天龙就是周遇吉麾下率领一千多骑兵的主将。

    据周遇吉所讲,去年与建虏大战时,李天龙所率的骑兵可是立了大功,不然最终谁胜谁负还说不定呢。

    沈浪这才恍然,原来这家伙是骑在马背上的,难怪在地上的徒手战斗一般般。

    于是,沈浪特意让李天龙率领他麾下的一些骑兵演示他们的战斗方式。

    果然,上了马背的李天龙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率领几百精骑来去如风,整齐划一,难怪可以与强悍的建虏一战。

    沈浪也不吝夸赞:“哈哈,李天龙,看来本官之前是小看你了。”

    听到沈大人终于夸赞了自己,不再称呼自己是饭桶、猪头、大傻。

    已经看淡了很多事情的李天龙还是难掩心中激动,这太不容易了。

    “可是,老子还是没吃上肉丝面。”李天龙在心中悲哀的想着。

    三傻之中现在就他李天龙没吃到了,因为前两天二傻高文彩也成功的吃到了肉丝面。

    想到这里,李天龙直接道:“那请问大人,下官这点能耐,配不配吃一碗肉丝面?”

    沈浪却是眉头一挑,嗤笑道:“你李天龙就这点出息?”

    “若你李天龙真有大能耐,帮我将这全军上下都给练出来,让每个士兵,包括伙头军都会骑马。”

    “你若能做到,骑兵名额我给你增加到两千五百人,并且可以在全军中挑最优秀的骑兵苗子,最好的马老子也给你,再给你配最好的装备……”

    听到这里,李天龙双眼圆瞪,哪还记得什么肉丝面,激动的反问道:“此话当真?”

    “我沈浪何时说话没算过?不过,我的时间紧,只能在之前约定的三月之内。”

    李天龙一想,离之前约定的三月之期还有两月,差不多了,便毫不犹豫的道:“哈哈沈大人,这活儿老子接了。”

    沈浪脸色一冷:“你是谁老子?”

    “沈大人你是我老子。”李天龙讪讪的笑道,然后灰溜溜的跑了。

    周遇吉只是在一旁默默的看着,他没有告诉李天龙,其实沈大人早就准备将骑兵的名额提升到两千五百人了。

    也就是说,就算他李天龙没有完成任务,也不会影响骑兵名额的。

    接下来的日子,李天龙仿佛不知道疲累一般,盯着士兵们完成其他项目之后,便立即将不会骑马的士兵拉去练,为此还经常与负责训练其他项目的军官吵架。

    除了射击,骑马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战项目需要训练,那就是拼刺。

    现代军事科目已经没有这个项目了,所以沈浪也不太会。

    而在冷兵器的使用上,周遇吉作为战场老将应该比他沈浪更精通。

    所以沈浪就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他,周遇吉没有丝毫推辞,更没有因为三月之期而故意拖慢。

    至此,除了锦衣卫,全军上下该有的训练项目,沈浪已经全部安排了下去。

第八十一章 千里传声筒(求下推荐票,谢谢各位!)

    锦衣卫那帮人,沈浪带他们出京师,自然不是为了简单的训练一下,他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去完成。

    可因为这些年的打压,锦衣卫的风光不再,有些颓废,业务能力也下降了不少。

    现在天降大任,自然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阵子将他们练得死去活来,已然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了。

    当然,他们进步这么快,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沈浪给了李若琏一个不小的特权,让他可以在军中挑选精英加入锦衣卫。

    相对的,锦衣卫中不满意的,则会被下放到军中去。

    在锦衣卫中呆习惯了的人,自然不想被丢到军中去冲锋陷阵,一个个拼了命的也要追赶。

    包括高文彩、王国兴这样的千户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连他们都有可能会被取代。

    但是,沈浪的目的就是要打造精英锦衣卫,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军事作用。

    说白了,特务要有特务的样子。

    所以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不够优秀的肯定要被淘汰。

    这段时间通过挑选,锦衣卫的中低层可谓是被换了一次血,超过三分之二的原锦衣卫被下放到了军中,而他们的位置则被李若琏从军中挑选的精英给填补了。

    这些军中精英除了夜不收、尖哨等对敌侦查的专业人士,其余的几乎都是百战老兵。

    其中大部分还参与了去年对建虏的作战,作战经验都很丰富,对建虏也相对了解。

    被莫名其妙的选入锦衣卫,这些军中精英是有些不解的,很多人还很不情愿,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军中的生活。

    对锦衣卫的了解更多的是因其恶名,虽然现在的锦衣卫影响力远不及以前,但他们对锦衣卫也没有什么好感,还觉得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好才被发配到锦衣卫。

    但沈浪通过各种政策告诉他们,将他们选入锦衣卫中,是对他们的认可,一种提拔。

    因为锦衣卫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得到皇上的全力支持,致力于将这些外派的锦衣卫打造成军中精英中的精英。

    锦衣卫将是全军的眼睛,扫视整个大明,甚至延伸出边外,为大军指明进攻的方向,意义非常的重大。

    为了显示出对这些精英锦衣卫的重视,沈浪首先在待遇和装备上予以突现。

    锦衣卫成员的月饷明显高于军中的士兵,每月月饷基本保障是十两及禄米一石。

    别小看这一石禄米,现在在很多地方比十两银子还值钱,因为闹饥荒的地方,有银子都难以买到米,物价飞涨。

    装备上,每人都配备短管燧发枪,长管燧发枪根据需要再另配,还有沈浪从现代社会用精钢打造的腰刀以及匕首,每人配望远镜等等。

    最重要的,还有一种其他地方还未配备的重要装备:无线电通讯。

    这便是沈浪要锦衣卫接下来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构建一个覆盖一定区域的无线网络,组成一张通讯网。

    让自己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各方动静,在信息上占据主动。

    作为一个现代人,沈浪深知情报的重要性,而情报的价值和及时性息息相关。

    在这一点上,建虏比大明做得强多了。

    现在大明的内部几乎被建虏的探子渗透得千疮百孔,内部一些有影响力的权贵、大家族甚至甘于充当建虏的情报商,让大明极其被动。

    曾经有几次大明差点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但就因为建虏及时入寇让大明的行动功亏一篑。

    建虏入寇劫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让大明无法消灭流冠,从而让大明进一步陷入内耗中无法自拔。

    而这个时候的通讯传输这般原始,建虏却能够做到这般,在情报这点上是不得不佩服的。

    可这原本应该是大明的强项,大明在万历三大征时,锦衣卫的情报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可仅仅经过几十年,就衰败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现在大明对辽东那块区域的了解是越来越少了,大明的情报力量已经很难将触手伸向那里了。

    沈浪知道依靠大明现在的体系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重整情报系统的,所以只有通过自己来开挂了,现代装备搞起来。

    大功率无线电台,对讲机,带太阳能电池板的户外电源,甚至连天线,沈浪都请专业人士制作了不少出来。

    因他偶然得知无线电圈里流行的一句话:

    “要想通联信号好,首先要有一个好台子,但一个好台子,不如有一个好天线,有一个好天线,不如有个好位置。”

    电台,沈浪买的顶尖货,说是在通讯条件好的位置能够传送达二十到五十公里。

    即使有些缩水,几十里的距离放在这个时候也非常可观了。

    如果再将一台台无线电每隔几十里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张大网,千里传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天线,沈浪请的专业人士做的,他自己试验过,也请教过别的人,基本可以放心。

    至于位置,没什么可挑剔的吧。

    现在的大明没有任何的电磁干扰,也没有太高大的建筑,大多建筑也是木制结构,这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无线电的通讯能力。

    万事具备,接着就是发挥这些设备能力的时候了。

    当然,这前期还需要沈浪亲自教会他们怎么使用这现代化的装备。

    而这被沈浪命名为千里传声筒的玩意儿,也迅速的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搞侦查的夜不收、尖哨等。

    自己要是有了这玩意儿,执行任务就方便高效多了,而且也更加的安全,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完成了传讯。

    这么神奇的玩意儿现在只有锦衣卫有,这下他们相信了沈浪的话,确实是一种提拔,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当然,无线电台不可能每个人都分一个,而是每一队一部电台。

    只有能够熟练掌握无线电台使用的人,才会掌握无线电台的使用,而且要善于隐藏,这些人会被编入通讯组。

    毕竟这种秘密通讯,只有够隐蔽,才能够安全,否则被敌所获,反而有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利器。

    而不能熟练掌握无线电台的人员,则会被编入行动组。

    他们主要负责对外情报侦查,对重要目标刺杀等等,会配备对讲机,以方便队员之间的联络以及将获取的情报及时向通讯组汇报。

    为了通讯组的安全,通讯组的位置还需要对行动组进行保密,以防行动组成员被敌俘虏后供出通讯组的位置。

    接下来一阵子,全军上下就看到锦衣卫一干人等神出鬼没的,有时候好几天都看不到锦衣卫的鬼影子,还以为他们又被调回京师了呢。

    其实不然,沈浪在将通讯组和行动组分配好了之后,就将他们分派出去进行实践了,在周围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出没。

    李若琏则坐镇军中,负责接收、汇总各方传回的消息,并第一时间向沈浪呈报。

第八十二章 皇太极,你要死了(上)

    盛京皇宫崇政殿,年过五旬的皇太极端坐在上方龙椅上,面容消瘦,神情难掩疲惫。

    他双手摊开一张颜色鲜丽的,似是圣旨模样的文书。

    只见文书上写着:“大明国皇帝敕谕金国汗。”

    “诸申乃我大明世代之臣,世守大明边界。然先汗叛乱以来,千百万生灵涂炭。”

    “是非对错,朕不与置评,后人自有评之。”

    “今朕获悉金国汗身体大恙,每况愈下,恐命不久矣。”

    “朕闻此事,喜忧参半,喜则我大明终去强敌。”

    “忧则汗乃一代雄主,暴毙而亡,非朕灭之,必为朕平生所憾。”

    “有黄台吉者为金,无黄台吉者,金国必乱。”

    “汗之长子豪格,优柔寡断,难堪大任,难掌金国。”

    “其余诸子年幼,若登大位,必为傀儡。”

    “汗之十四弟多尔衮,实力强大,野心勃勃。”

    “汗之一去,豪格必难制多尔衮,汗亦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

    “多尔衮仇汗日久,必夺汗位。”

    “多尔衮实非豪格所敌,豪格必败。”

    “有朝一日,豪格无路可去,可持此国书或汗之信物投我大明,朕必护佑之。”

    这是一封国书,是以崇祯的名义写给皇太极的国书。

    国书两端那翻飞的银色巨龙,加上崇祯的钤盖都足以证明这封国书是真的,确认并非他人伪造。

    这封国书是吴三桂派人送达盛京的,而吴三桂虽未投敌,但很早就与这边有通信往来,不过都是秘密的。

    这次是崇祯命人让他将这封国书送到盛京,交给皇太极,那就可以光明正大了。

    而这次国书事件的推动者,自然是沈浪,不然崇祯都不知道皇太极什么时候暴毙。

    在知道正史中皇太极会在八月初九暴毙之后,沈浪就想提前布置些什么了。

    经过与崇祯商量之后,才让崇祯给皇太极写了这封国书,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希望皇太极在临死之前大刀阔斧的削弱多尔衮的实力,若能像明太祖那样直接咔嚓了最好。

    当然,这只能想想,毕竟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很强,不可能坐以待毙。

    但让皇太极去削弱多尔衮的实力,是可以期待的。

    若成功,多尔衮的实力必然下降,与豪格的竞争便处于劣势,让其难以成为日后权势滔天的摄政王。

    毕竟多尔衮的能力也确实比豪格强一些,野心也比豪格的大。

    若让多尔衮被压制,而让豪格成为下一位继任者,多尔衮必然不服,肯定会寻机夺权,从而有可能引发满清内战。

    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太极着手对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进行削弱,但未成功便暴毙。

    多尔衮必然更加痛恨,加深与豪格之间的矛盾,清廷内部动乱的可能性也加大。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自然是最好。

    若皇太极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削弱多尔衮的实力,这封国书还有第二个目的,那就是让皇太极提前立下遗诏,死后传位于豪格。

    因为正史中皇太极是突然暴毙,没有立下遗诏,所以豪格就没有足够的名义继任帝位,这就给了多尔衮借口。

    若皇太极立了遗诏,凭借皇太极的影响力,支持豪格的力量就会增强,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因为正史中,双方实力相差无几,谁也没有把握取胜,所以才达成妥协,让顺治捡了便宜。

    若是豪格有了遗诏的加持,让实力的天平朝他倾斜,那他就有机会继任。

    只要豪格继任,对大明就有利。

    所以这小小的国书,可是承载了很大的使命。

    大明现在沦落到用一封国书去谋划这种大变,也是没办法的事。

    毕竟现如今大明对于满清,是处于守方,即便知道皇太极要暴毙,也没能力在这个时候去做些什么,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

    能成功的影响到皇太极最好,实在影响不了,那也没有办法了。

    对皇太极来说,突然在这个时候收到崇祯送来的国书,他是非常意外的,更让他意外的是,崇祯的语气,怎么像换了个人一样。

    一口一个金国汗,不承认大清就罢了,其间透露的意思好像是若你皇太极晚点死,我崇祯率领的大明会直接灭了你。

    皇太极忍不住在心中嗤笑一声,“我大清铁骑刚在明国境内肆虐半年,无人可挡,满载而归。崇祯小儿,此等言语,若三岁小儿。”

    说回这封国书的内容,无非表达两个意思。

    你皇太极命不久矣,要死了。

    你皇太极一死,就没人能制住多尔衮了,多尔衮迟早夺你皇太极一脉的位子。

    你皇太极本身就与多尔衮三兄弟有杀母之仇,一旦多尔衮上位,这三兄弟也绝对不会放过你皇太极的子孙后代的。

    而你一手建立的大清乱了,对我大明的威胁就不足为虑了。

    我就等着看好戏,要是豪格侥幸逃过一命而无处可去,可以来投奔我大明,我会好心收留他的。

    将这封国书又看了一遍,皇太极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现在不应该是明国焦头烂额吗?你崇祯有什么资格用戏谑的语气,看戏的心态,一副尽等大清内乱的神情送来这封国书?得癔症了吧。

    其实皇太极不知,沈浪还准备让崇祯将多尔衮与庄妃的事情也一并写进去,但崇祯认为在国书中写这些内容有些不妥,便没有加进去。

    否则的话,皇太极心态也不会这般平静吧。

    虽然对国书中崇祯的态度有些嗤之以鼻,但皇太非常清楚,这国书中的一些内容是真实的。

    多尔衮三兄弟掌握两白旗,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但是不用他崇祯提醒,他皇太极这些年为了整合大清的力量,什么时候停止过削弱其他各旗的实力?

    继位之初的四大贝勒,权势最大,其中两大贝勒阿敏和莽古尔泰直接被除掉。

    大贝勒代善也老实了,再加上现在年纪也大了,基本不再管事,他皇太极一家独大。

    现如今,能够威胁到他皇太极这一脉的,也就多尔衮三兄弟了。

    这些年他皇太极也并非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进行监视和削弱,甚至是想办法分化三兄弟,也起到了一些成效。

    但是先汗在世时,三兄弟本就受到优待,各自领到了可观的牛录数量,仅排在四大贝勒之后,三兄弟联合起来,实力更是强大。

    早些年为了对付其他三大贝勒,还需拉拢三兄弟,所以让三兄弟顺利成长了一段宝贵的时间。

    再加上三兄弟也立了不少功勋,特别是三兄弟中的多尔衮,最聪明,最沉稳。

    这些年表面上也是装着老实本分,没做什么违逆之事,比之阿敏、莽古尔泰之流强多了。

    也正如此,一直没有找到太好的理由和借口除之,让三兄弟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到了现在。

    即便如此,这三兄弟现在还是无法威胁到他皇太极,他皇太极直接掌握两黄旗和正蓝旗共三旗。

    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是站在他皇太极这边。

    四旗的实力,加上两黄旗的实力也非常强大,这三兄弟两白旗实力再强,也得老实。

    可自古以来,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太极深知自己能够牢牢掌握三旗的实力,让镶蓝旗效忠,让两红旗臣服,让两白旗不敢妄动,但不敢保证继任者就可以做到。

    人心最是难测,济尔哈朗会不会继续效忠他皇太极指定的继任者,代善会不会又开始抬头搅风搅雨,这谁都无法保证。

第八十三章 皇太极,你要死了(下)

    从山海关传来的消息,送给皇太极的国书应该早就到了,至于皇太极究竟会怎么做,外人不得而知。

    那封国书,皇太极也很大概率不会拿出来给别人看,不然只会加深与多尔衮三兄弟之间的间隙。

    但是,沈浪并未被动等待,在山海关那边有回复之后,他便率领一些亲兵和部分锦衣卫干将赶回京师了。

    在和崇祯简单的商讨了一下之后,他便召集随他回京的高文彩等锦衣卫。

    对高文彩下令道:“立即带领你的人去传播。”

    “陛下得太祖启示,建虏酋首皇太极必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十日之前暴毙,流寇必灭,建虏必除,我大明国运必将昌盛。”

    “即此,大赦天下。”

    一听这个命令,高文彩就明白了,散播谣言嘛,这事儿太简单了。

    但是,他一听到内容就有些懵了。

    这是何意?这不像是谣言啊,谣言怎会言辞凿凿的去预测不到一个月后将发生的事?

    后半句流寇必灭、建虏必除,国运昌盛之类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祈福。

    可前半名确切的说皇太极会在八月十日之前暴毙,这皇太极要是没死,整个大明不成了笑话吗?

    高文彩怀疑自己听错了,还特意把沈浪刚才说的复述了一遍。

    沈浪肯定的点点头:“对,没错,就如此传。”

    说罢,还紧盯着高文彩。

    高文彩没再犹豫,立即躬身应命道:“末将领命。”

    随即不再耽搁,连忙率领麾下去办事去了。

    沈浪很满意高文彩的态度,领导让你做事,去做就是了,别问太多。

    难道他沈浪不知道这简短的一句话中的问题吗?既然知道,必然是有用意的。

    高文彩显然是聪明人,第一时间便想通了,所以没有多嘴追问。

    其实,沈浪准备直接说皇太极是在八月九日暴毙的,但是和崇祯商讨了一下之后,还是改成了八月十日之前。

    毕竟他沈浪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也相应的改变了不少的事情,也影响到了满清那边,起码那封国书就是他沈浪撺掇崇祯写的。

    万一皇太极被气到,或者真的受那封国书影响,准备动手对付多尔衮三兄弟,导致自己病情恶化而提前一两天死也未可知。

    所以用八月十日之前相对保险一些,只要皇太极在这段时间内死了,那预言就非常准确,给崇祯好好的刷一波存在感,神化一下。

    沈浪的目的很简单,皇太极暴毙这么大的事,肯定得掺和一下,多少得整点好处来。

    就算搞不乱满清内政,也得让大明得些实惠,给崇祯神化一下,给大明的百姓带来一些精神象征。

    以后就可以借这个名义,再结合秘密监听等手段,办起一些事情来就简便了不少。

    高文彩的办事效率不错,仅仅一天时间,整个京师就传开了。

    “太祖显灵了。”

    “那酋首真的会死吗?陛下这般肯定,那应该是会死了。”

    “此贼祸害我大明甚重,死了好,死了好,早该死了。”

    京师大街小巷都在谈论。

    而一些朝中大员听到此等言论,却是一个个心急如焚,他们可不像那些愚民那般好糊弄。

    什么太祖显灵,真那么容易显灵,也不会等到现在了。

    他们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建虏的奸细搞的鬼,但一想又不太可能,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拿自己主子的生死来传播。

    于是,一个个心急火燎的进宫面圣,要劝诫崇祯立即下旨陈清事实,捉拿谣言传播者,以最快的速度将这莫名传起来的谣言给扑灭。

    可他们没想到,他们连崇祯的面都见不到,只是派王承恩传话,京中言论就是他崇祯派人传播的。

    得知谣言的源头,百官震动,陛下肯定是疯了,他们有心阻止这些言论的传播,但已然来不及了。

    这些言论迅速的传到了一些行商和有心人的耳中,这其中就包括建虏潜伏在京师的奸细。

    但面对这件事情,他们也很纠结,因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不知道该不该将消息传回去。

    传回去吧,怕被追责,毕竟这般诅咒主子。

    不传回去吧,还是怕被追责,因为这算是一条情报,一条很重要的情报,而且与主子有关。

    崇祯皇帝为什么敢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万一因为没有及时传回情报而耽误了重要的事情,他们也难逃罪责。

    而沈浪和崇祯显然不满意只将这个言论在京师中传播。

    沈浪又通知李若琏,让他麾下的锦衣卫往其他城市去散播。

    崇祯则直接派人到山海关,继续散播这种言论。

    仅仅几天时间,从北直隶到山海关,到处在说八月十日之前皇太极要死了。

    信的人深信不疑,不信的人则以为自己的皇帝应该疯魔了。

    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距离八月十日也没有多久。

    真等到那一天,是太祖显灵,还是陛下疯了,一切便可分晓。

    这些言论在大明传播得这么广,皇太极想不听到都不行了,不但是他听到了,满清的一些重要权贵,哪个不知,哪个不晓。

    但他们所有人的反应和大明的文武百官差不多,自然是不信皇太极会在不到二十天内暴毙的。

    他们更多的是猜想崇祯此举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崇祯不是三岁小儿,虽无大才,将大明治理得一团糟,但却并非是傻子。

    何以会出如此言论,实在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

    为此,皇太极还召集众大臣到崇政殿好好的讨论了这件事情,似乎对自己即将暴毙的言论没有丝毫在意。

    最终,打了无数胜仗的满清权贵,也没能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既如此,诸位爱卿便和朕一起静候八月十日到来吧,我等看看那崇祯究竟玩的什么花样。”

    “只怕是玩出个天大的笑话。”豪格笑着出声道。

    此言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引得一片哄堂大笑。

    沈浪没有在京师等着事态的发展,他的训练时间紧得很,可不会在京师花一二十天等着八月十日的到来。

    反正在他这个后世人眼里,皇太极死定了,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

第八十四章 火炮到位

    “轰轰轰……”

    荒村的驻军营地外,不时的响起一声声炮响。

    沈浪和几位军官皆是拿着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炮击效果。

    一旁,一个穿着朴素,面容沧桑,有些消瘦中年人,难掩紧张忐忑的心情。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甚至他一家之后的命运了。

    此人就是当初发明砂型铸造法的吴铁生,现如今京师第一铸炮厂的技术工程师。

    京师第一铸炮厂的建造还未完工,但沈浪的时间很紧,没时间等到铸炮厂建好之后再铸炮。

    于是便在附近给吴铁生找来了几间大房子,条件虽然稍显简陋,但开炉铸炮还是可以进行的。

    经过这段时间夜以继日的努力,吴铁生带领一群精心挑选的能工巧匠,终于用砂型铸炮法铸造出了两门火炮。

    而且按照沈浪提供的技术改进及要求,用的燧发机。

    再用新制造出来的水力卧式膛床给炮膛拉了膛线,而且还是螺旋型膛线,是名副其实的线膛炮了。

    这两门前膛燧发炮有两种口径,分别是95毫米和120毫米。

    95毫米口径用的18斤的炮弹,作为野战炮使用。

    120毫米口径用的36斤的炮弹,作为攻城炮使用。

    放弃了球形炮弹,改用的是锥形炮弹,这也是该炮炮弹比口径相仿的红夷大炮炮弹更重的原因。

    因为有膛线的加持,需要装填的发射药也大幅减少,精度和射程更不是红夷大炮可以相比的。

    在刚才的测试中,在五百米内,几乎不要计算什么弹道,直线瞄准就可以精准命中目标。

    95毫米口径的火炮,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以上,射程超过三千米。

    增加装药量,射程还可以继续提高到四千米。

    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有效射程超过两千五百米,射程甚至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

    皆是远远的超过眼下最先进的红夷大炮,但是在重量上却又更加轻便。

    红夷大炮普遍重量在一吨以上,也就是一千公斤以上。

    而这门9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重量只有六百多公斤。

    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重量也不到九百公斤。

    两门炮经过测试,达到现在这种水平,沈浪还是满意的,吴铁生也较好的执行了他对于技术的改进。

    其实,改进的不仅仅是火炮本身,沈浪根据史料和后世的技术发展,对炮架和炮车也进行了不小的改进。

    炮车用的两轮车,非木制,而是全金属制。

    车架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尾撑,尾撑套上牲畜就可以拉动,是一种畜力牵引模式,和后世的机械牵引很像,便于机动。

    而且,火炮发射时,两侧的车轮和炮架后的尾撑可以形成相对稳固的三角支撑,以便更好的稳定炮身,使精度更加准确。

    火炮的仰角则可以通过炮尾下方的一个螺杆进行调节,但方向射界还是只能转动炮身来进行调节。

    不要小看沈浪这种对炮架与炮车的改进方式,火炮能否精确的调整射程往往不是依赖火炮自身,而是需要靠炮架来解决的。

    而这恰恰是大明眼下的短板,大明用于野战的火炮,几乎都是小炮。

    炮身直接安放在木质炮架上,通过大车运输到阵地,然后卸下置于地上,在下面垫枕木来调节仰角。

    所以大明军中的火炮数量看似众多,经常几百上千门,但几乎都是五百斤以下的小炮。

    甚少见到大型的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用于野战,而是将这种重炮放在城头上守城。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合重炮的炮车。

    在这方面,经过对火器几十年的模仿和摸索,如今的清军甚至已经走在了大明的前面。

    在汉人工匠的帮助下,制造炮车的技术已经超越了腐败不堪的大明。

    清军用大型车轮和加固炮架,可以让红夷大炮在野战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如今每每作战,清军只需要出动几十门重炮,就可以在火力上对明军进行碾压。

    其实,这也只是汉人与汉人之间的较量,清军中熟练使用火器的就是汉八旗。

    同样是汉人,到了满清那里,就可以轻易击败同样是汉人的大明军,无比的讽刺,这也显示出了大明的极端腐朽。

    幸好,在这栋腐朽的大厦即将倾倒的前一刻,出现了个沈浪,给大明带来了一些崭新的变化。

    沈浪对火炮进行了几十轮的试射之后,便暂停了,因为后世真正的试炮是非常复杂的,自己现在达不到这个条件,只有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多加注意。

    如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期再进行修改,暂时就这般定了下来。

    于是,沈浪转身,直接对依然有些紧张的吴铁生道:“吴师傅,你做得很好,我一定会向陛下给你请功。”

    吴铁生大松一口气,激动的道:“谢大人,谢大人。”

    沈浪继续道:“这两门炮的专利费,我会让京师第一铸炮厂结算给你。另外,这九五炮我先要二十门,一二零炮我要十门,就按现在的标准铸造。”

    “还有炮弹,九五炮弹先备两万枚,一二零炮弹先备一万枚。还有我说的葡萄弹,九五炮葡萄弹准备一万……”

    吴铁生认真记住,心情更加激动,这都是银子啊,这一铸出来,自己至少能赚五千两以上。

    五千两,他吴铁生以前想都不敢想,一辈子都赚不了,而如今,可能一年不到就能赚到了。

    努力压下心中的激动,吴铁生小心的问道:“大人,需何时铸好?”

    沈浪微一沉吟,便道:“我先不给你设定时间,但是越快越好,而且不能为了赶时间粗制滥造,若是因火炮质量不好,炸死炸伤士兵,可是要追究你责任的。”

    吴铁生连忙应道:“小人晓得,小人晓得,一定不敢粗制滥造。”

    将铸炮任务交待下去后,沈浪留吴铁生一行人在军营中吃了饭,然后就安排亲兵一直将他们送回京师,沈浪对这些技术人才还是非常看重的。

    火炮已经有了,自然不能少了炮兵。

    明军中的火器众多,自然少不了炮手,所以军中就有不少会使用火炮的士兵。

    沈浪立即将这些士兵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炮兵,同时将操作新型火炮的步骤规范化,就像燧发枪一样。

    同时,沈浪还将一些简单的弹道知识传授下去,教授炮兵如何标定射击诸元等等。

    他沈浪不是炮兵出身,但可以通过查资料和请教一些专业人员来将这些基本操作搞明白。

    随即,这些炮兵减少了燧发枪的练习训练,将空出来的时间专门来练习火炮。

    先空炮训练,在他们完全熟练步骤,并且在装填速度上满足沈浪的要求后,再改用实弹练习。

    在炮兵组建成功后,沈浪的这支军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攻坚作战能力了。

    等以后把工兵、医护兵也补充上来,就完整了。

第八十五章 皇太极暴毙天下惊(上)

    在沈浪加紧训练的这段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满清都城盛京崇政殿,却是吵闹一片。

    他们的争吵不为别的,只为分脏不均。

    阿巴泰入寇劫掠刚回归,抢掠甚多,收获颇丰。

    除了各种物资和金银财宝,还有大量人口和牲畜,这里面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各旗旗主、小旗主自然不会放过。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个山寨的议事大厅。

    这种局面,其实是满清的议政制度造成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有八王议政,为此还在皇宫内建了个十王亭出来,有资格议政的一人占一个亭。

    皇太极继位后,这种制度也保留了下来,各种大事由旗主和八旗大臣一起讨论。

    看似民主,其实不然,因为各旗都会为自己争取利益,并互相攻讦,这其实是对皇权的一种分化。

    所以自皇太极开始,各位继任者都会想办法来削弱各旗旗主和大臣的权力,削弱这种制度的影响力,直到将这种制度彻底废除。

    不过这是乾隆之后的事了,现在的皇太极还做不到,各旗旗主的权力依然很大。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敢在朝堂之上像地痞一般争得不可开交。

    若是以往,皇太极会认真的听取,然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果断的决定分配原则,让各方都无话可说,显示出强大的手腕和睿智。

    可自从宸妃死后,皇太极的斗志好像就在一点一点的被消磨,身体也慢慢的变差了,精力也越发不振。

    所以处理起政务,也没有前些年那般锐意进取。

    今天看到这帮人又在为了分脏吵得不可开交,皇太极意兴阑珊,甚至是有些烦躁。

    一脸凶光的阿巴泰指着对面镶红旗小旗主硕托道:“硕托,你这混账,此战我是主帅,结果你镶红旗要分的东西比我正蓝旗还多,还要不要脸?”

    硕托虽然只是镶红旗小旗主,但阿巴泰也只是正蓝旗小旗主,所以丝毫不惧,嗤之以鼻道:

    “你是主帅?现在入境明国,谁是主帅不都是一样?你就算什么都不做,一样会赢,和你阿巴泰有多大关系?自然是按哪一旗出力多少分账了。”

    “我们镶红旗出的人多,自然得多分一些,有何不妥?”

    正在这时,一个嘲讽的声音附和道:“这话有理,我甚是赞同。只是皇上看你阿巴泰有勇无谋,故意给你这差事罢了,你还真当换了别人就不行了。”

    “说不定随便换一人,收获就比你阿巴泰的多。”

    “要是换我领军,我连京师都给打下来,不像你这废物,连碰都不敢碰。”

    众人不用看,便知道是放荡不羁的多铎,最是嚣张,经常连皇上的面子都不给。

    阿巴泰和多铎同为努尔哈赤的儿子,阿巴泰年长二十多岁,多铎理应叫一声九哥或者兄长,却是丝毫面子都不给,直呼其名。

    阿巴泰也不是善主,立即呵斥道:“多铎,你目无尊长,目无法纪,目无一切。混账东西,老子打仗的时候,你还在尿裤子呢。”

    多铎立即反驳道:“我十四岁就上战场,不知九哥十四岁在干嘛,拿得起刀,开得了箭吗?”

    “混账……”

    “一口一个混账,你骂谁呢?”性格火爆的阿济格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帮衬自己亲兄弟多铎。

    “够了……”眼看吵闹声越来越大,上首位一声冷喝传来,正是皇太极。

    可是皇太极刚一喊完,显示出威严神色,却是身体猛的一缩,捂嘴猛咳不停:“咳咳咳……”

    众人立即凝睛看去,神色各异。

    皇太极连咳了一阵之后,努力的止住,松开捂嘴的手,掌中的白色手帕上却是几抹艳丽的鲜血。

    “快,快叫御医。”豪格脸色大变,大声喊道。

    一行人手忙脚乱的将皇太极扶了下去,议事还没个结果便草草结束了。

    还未离开的各旗旗主和大臣心思各异,有的神色凝重,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却是透露出一抹狡黠。

    “今天已经八号了,皇上不会真的暴毙吧。”

    想到之前大明那边传过来的谣言,大家都快忘了,此时却有不少人不自觉的想了起来。

    但这话没人敢在这崇政殿里说,便各怀心思的离开了。

    身材高大,一脸虬须的多尔衮向两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使了一个眼色,三兄弟一起离开。

    回到住所之后,在崇政殿没怎么开口的多尔衮却是沉声道:“皇上这身体,看来是真的不行了。”

    “就算不是在这几天暴毙,怕也是活不长久。”

    多铎直接愤恨的道:“哼,他早该死了。”

    自从母亲被皇太极等人逼死之后,三兄弟都对皇太极有不小的怨言,其中多尔衮最能隐忍,而多铎却正好相反,经常与皇太极作对,为此没少受皇太极责罚。

    但他也不傻,太大的过错尽量不去犯,所以也没有给皇太极太多的机会重罚自己。

    由于皇太极的挑拨以及利益之争,三兄弟之间也有间隙,但是在面对皇太极时,还是会站在统一战线。

    也正因如此,皇太极这些年也没能将三兄弟的整体实力削弱多少。

    “三弟,此话在外可不能乱说。”多尔衮还是提醒了一句。

    多铎则是有些不以为意,而是问道:“二哥,大哥,若皇太极一死,这皇位该是谁的?”

    听了这话,阿济格也立即看向多尔衮,多尔衮则是眉头微皱,沉默不语。

    多铎顿时有些急了,劝诫道:“二哥,皇太极一死,我大清除了二哥你,谁还有资格荣登大位?豪格那软弱无能之辈行吗?皇太极其他几子年幼,更是难堪大任。”

    阿济格也是急切的道:“二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须早些准备啊,我和三弟必全力助你。”

    “是,是。”多铎连忙应和。

    其实不用两兄弟多劝,多尔衮对这最高权力中心,自然是觊觎的,只是他比较善于隐藏罢了。

    皇宫中,经过太医一番救治之后,皇太极的身体好转了些,后宫的孝端文皇后、庄妃等皆来探视,神情间满是担忧之色。

    皇太极的身体还是很虚弱,他目光扫视着自己这些女人,神情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海兰珠,看到了丝丝挂念的宸妃。

    他看到了海兰珠在对自己笑,如梦中牵挂的那般,让他那颗快要沉寂的心又沸腾了起来。

    他抱以微笑,伸出手,想要把近在咫尺的宸妃拉到自己身边。

    宸妃的纤手伸了过来,放在了皇太极的掌心里,皇太极感受到了宸妃的温度,很是满足。

    突然,他的精神变得亢奋了些,视线也渐渐的恢复了清明,宸妃的面容迅速的变幻,变幻成了庄妃的模样。

    皇太极的上半身猛的向上一抬,双眼猛的一瞪,似是要坐起。

    庄妃本能的伸手去扶,却是听到皇太极的喉咙里挤出一个字:“海……”

    “噗”的一声,皇太极大吐一口鲜血,喷了正迎上来的庄妃一身,庄妃惊得本能的后退一步,皇太极的身体顺势倒了下去。

    “皇上……”一阵凄厉的尖叫声从后宫传出。

    八月初八日夜亥时,距离初九不到两个时辰,大清一代雄主皇太极壮志未酬身先死,暴毙于后宫之中。

第八十六章 皇太极暴毙天下惊(下)

    皇太极暴毙的消息首先在清廷内部传开,高层皆是大惊。

    本来这是他们清廷内部的事,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去关心自顾不暇的大明。

    可是,一联想到前阵子从大明那里传扬而来的那个传言,这就有些让人不寒而栗了,还真的准确的预言到了皇上的死亡时间啊。

    八月初九过去,虽然皇太极暴毙的事情还没有传到大明来,但沈浪确认皇太极应该已经死了,只是清廷封锁了消息所以才没有传过来。

    沈浪不再继续等待皇太极暴毙的消息从辽东那边传过来,因为京师内部已经有风言风语说太祖显灵是假的,崇祯皇帝已经失心疯了,弄得人心惶惶。

    这背后肯定有建虏探子在推动。

    这是信息战,沈浪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便让锦衣卫开始大力宣扬。

    “据我大明从建虏内部得到的可靠消息,酋首皇太极已经暴毙。”

    “由于太祖显灵,预言精准,建虏上下惶恐不已,以防人心动荡,所以才封锁消息。”

    “正因如此,酋首暴毙的消息才未传到我大明,建虏内部酋首之位的争斗要开始了。”

    这消息一出,迅速的压过了建虏探子制造的谣言。

    因为只要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就知道,一国之主暴毙而亡,肯定会封锁消息,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没那么快传到大明很正常。

    这消息一出,连建虏在京师中的奸细都有些震惊了,说的这么确切,真的假的?

    这要是真的,那岂不是说明国在大清内部也培植了奸细?而且身份还不低。

    皇上突然暴毙,和这奸细有没有关系?

    不然的话,崇祯为何会如此笃信皇上会在八月初十之前暴毙,是不是这奸细给皇上下了毒?

    这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所谓的太祖显灵太悬乎了,奸细下毒的可信度似乎还要更高一些。

    若是如此,那就太可怕了。

    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消息,他们不敢耽搁,连忙通过各种渠道将消息向清廷传送。

    皇太极突然身死,连遗诏都没留下,豪格本就非常烦躁,突然得到这个消息,更加疑虑重重。

    “这般邪乎?明国真的在我大清内部安插了奸细?”

    “怎么可能?”

    若真有的话,肯定是汉臣,可汉臣能这么快得到消息的,也就那么几位。

    不只是豪格有这般疑虑和猜测,阿巴泰、鳌拜、阿济格、硕托等人心中也是充满各种狐疑。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太信的,比如多尔衮、索尼、济尔哈朗等,他们更不信下毒的猜测,认为那几位汉臣是很难有机会给皇上下毒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个下了毒,也没必要把这个消息传回明国,这不是增加自己暴露的风险吗?

    好不容易隐藏到现在,为了传递一个消息暴露自己,傻子才会这么做。

    毕竟一国之主暴毙的消息,可以隐瞒一时,却不可能隐瞒多长时间,等消息自然传播开来便是。

    难道明国还有能力趁这个时间来做些什么大动作不成?不自量力。

    而且,明国还故意说消息是来自大清内部,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大清内部有重要奸细吗?

    如果这奸细是明国培植的,这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

    稍微一想,他们也大概想通了大明如此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证明所谓的太祖显灵是真的。

    另一方面,给为大清效力的几位重要汉臣找些麻烦,能搞死一两个就更好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反间计罢了,唯一诡异的地方就是明国是如何准确掌握皇上死亡时间的。

    也正因为这一点,大清内部那些有勇无谋的人才会相信明国传过来的谣言,怀疑皇上真的是被人下毒害死的。

    当然,这中间也不乏一些本就对汉官有成见的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无疑给皇太极死后留下的问题,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可沈浪的后招却不止这一手,接着又有各种谣言从大明传了过来。

    “皇太极一死,就没人能压制多尔衮三兄弟了。”

    “多尔衮野心勃勃,三兄弟连皇太极都不想臣服,怎会臣服豪格?必然全力阻止。”

    “如今豪格掌握的实力要优于多尔衮三兄弟,但豪格的野心不比多尔衮,若意志不够坚定,不但会让支持者失去信心,也容易中了多尔衮圈套。”

    “皇位本就属于皇太极一脉,多尔衮三兄弟根本没有资格去觊觎,一旦多尔衮没有足够把握抢夺帝位,他很可能会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

    “比如扶植一个皇太极的幼子登位,六岁的福临就很合适,先将最有可能登位的豪格踢出局,然后再徐徐图之。”

    “若豪格接受这个建议,便中了多尔衮下的圈套,简直愚蠢到家。”

    “豪格若没有登上帝位,支持皇太极的力量便不会和他站在一起。”

    “豪格虽是正蓝旗旗主,但却未真正掌握全旗所有力量,根基不稳,凭这点实力如何与多尔衮三兄弟相争?”

    “没了豪格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年幼的皇帝更无法与三兄弟相抗。”

    “可以预见,多尔衮会迅速的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彻底的掌握了大清的一切大权。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到那时,多尔衮必然想方设法除掉豪格,豪格再想后悔已然不及。”

    “因此,豪格一旦无法成功登位,那他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波波谣言传过来,真的有些骇人听闻了,因为稍微聪明点的人,就知道这些话不是乱说的,反而非常的有道理。

    “混账。可恶至极。”一向沉稳冷静的多尔衮也有些忍耐不住了,在住所中暴跳如雷。

    因为这些流言就好像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传出来的一般,太真实了,甚至有些方面他自己现在都没有想到。

    这些流言可以说是为他多尔衮竞争帝位失败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

    他多尔衮自然是觊觎大位的,既想过怎么去争夺,也想过一旦争夺失败后会有什么后果,以及有何补救方式等等。

    但是,没那么完善,而这些流言反倒是帮他完善了,你说这可不可怕。

    若这些意见是偷偷的告诉他多尔衮,他多尔衮必感激不尽,可这样公然的讲出来,把一些原本准备好的计划暴露出来,这是想要断他多尔衮的后路吗?

    杀人诛心,莫过如此,明国真的是明太祖显灵了,还是出了什么高人?

    最近一个月,明国的这一番手段真的是不得不让人佩服,要是明国早有这般手段,怎会被大清逼迫至如此境地?

    一旁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是愤恨不已,他们两人都知道老二争夺帝位机会最大。

    他们三兄弟之间虽然也会因为利益而闹些矛盾,但此刻肯定是站在一起全力支持老二的。

    可没想到,还未动手,对大清基本构不上威胁的明国突然跳出来,这背后一刀捅得是真狠,而且还是直接捅向他们三兄弟的。

    “二弟,待你夺得帝位,让老子第一个带兵攻打明国,杀他个尸山血海,让他们为今天的所做所为后悔去吧。”阿济格怒气冲冲的嚎叫着。

    多铎也是立即接话:“大哥,我和你一起。”

    多尔衮却是没有吭声,现在谁还有精力去管明国,他多尔衮不可能因为这些流言蜚语就放弃争夺帝位的。

    明国想通过这种手段破坏自己的计划,真是异想天开。

    不过这仇,他会记下的。

第八十七章 帝位之争(上)

    皇太极暴毙的事情终究是瞒不住的,而清廷内部也有人不想瞒着这事。

    公布出来出现争斗,也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可以趁机分一杯羡。

    大清起家就是靠抢,抢别人的,抢自己人的。

    皇太极暴毙,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此时不谋取利益,更待何时?

    从辽东传回的消息确认皇太极真的在八月初八暴毙,京师上下一片沸腾,连原本不相信太祖显灵的一些人都对自己产生怀疑了。

    沈浪又趁机让锦衣卫探子继续推动舆论,再加上这段时间防治鼠疫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让崇祯的威望大增。

    崇祯欣喜不已,对沈浪更加器重。

    不过,当得知皇太极暴毙之前依然没有立下遗诏,沈浪和崇祯还是有些遗憾的。

    但稍微一想,沈浪也就想通了。

    皇太极这种人,意志是极为坚定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自负,很难会因为一封国书而在短时间内做出多大的改变。

    另一个原因,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好合适的继承人。

    豪格虽然身为长子,但出身并不显贵,其母甚至还被直接休弃,非理想人选,所以才迟迟未立他为储。

    皇太极最想立的是和宸妃海兰珠的八皇子,但是这孩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早夭了,没皇帝的福分。

    随后,宸妃病亡,没有留下子嗣,皇太极只能观察其他人选,身份尊贵的福临应该也是他看好的目标之一,但都太年幼了。

    也许皇太极想等几年,等他们长大了一些再确定立储的事情。

    没想到,他自己等不了,先一步暴毙,也给清廷留下了一个大难题。

    现在想必清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开始了,只是这些消息沈浪很难获知,因为大明对辽东情报的掌握能力太差了,有关最高层的消息更难获取。

    不过沈浪一想到自己已经将多尔衮准备用的手段都讲了出来,不知道多尔衮会是什么心情,他接下来又会用什么方式去对付豪格呢?

    ……

    盛京,清廷的权利中心,此刻暗流涌动,仿佛笼罩在一片巨大的阴云之中,有对皇上暴毙的忧伤,也有对大清命运的担忧。

    多尔衮已经不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觊觎了,也没必要掩饰,私底下开始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及威望,用各种手段拉拢其他各旗的力量来支持自己。

    按照传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豪格和多尔衮,甚至是多铎等人,都是有资格的。

    在先帝没有立遗诏的情况下,皇位的最终归属,还是要靠谁掌握的力量更强大。

    只要掌握的力量更强,通过合法的手段得不到,也可以抢过来。

    大清本就是靠抢起家的,抢财物、抢牲口、抢奴仆、抢别人老婆,再到抢皇位,有何不可?

    在短短的时间内,多尔衮就从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拉了部分宗室支持自己。

    这其中就包括正红旗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镶红旗的小旗主,代善的儿子硕托,这硕托还带着自己的侄子阿达礼一起劝诫多尔衮尽快称帝。

    而正蓝旗,虽然旗主是豪格,但正蓝旗可是皇太极使手段从莽古尔泰一脉手中抢过来的,将旗主的位置给了豪格,小旗主的位置给了忠诚于他的阿巴泰。

    面对皇太极强势集权的霸道行为,正蓝旗底下还是有一些人不服的,之前在皇太极在世时敢怒不敢言,现在却毫不犹豫的站到了多尔衮这边。

    可是,面对这些收获,多尔衮还是不太满意,因为这些人并非各旗真正的掌权人,影响力没有想象中的大。

    就拿两红旗来说,甚至有小旗主站了过来,但是大权还是掌握在代善这个老狐狸手中。

    代善的态度怎么样,才会最终决定两红旗的态度如何。

    还有掌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多尔衮都有些看不透,此人看似温顺,内心究竟是何想法,外人却是不得而知。

    若不是济尔哈朗只掌一旗,而且资历上不及代善,说不定多尔衮会更加忌惮此人。

    毕竟不叫的狗,咬起人来才可怕。

    此人在父兄都背叛,并被先汗诛杀后,还能被皇太极信任,并成功执掌一旗,这份能耐非常人能做到的。

    多尔衮为此还亲自试探了一番,但济尔哈朗的表现滴水不漏,甚至看起来有些软弱,好像没有任何心思参与到这场权力争斗中,选择保持中立。

    “狡猾的狐狸。”多尔衮心中很是不快。

    若济尔哈朗真的保持中立还好,就怕他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其实暗中已经站到豪格那边去了。

    在多尔衮行动的时候,豪格也没有闲着,图尔格、索尼、图赖、鳌拜等朝廷重臣皆站在豪格这边,一力拥立他为新君,暗流涌动。

    经过近半个月的布局,现如今,有资格参与这场变局的人想必心中都有了定计,该站队的都站队了,能拉拢的也拉拢了。

    前几天,支持双方的势力也在崇政殿经过简单的商讨和试探,可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

    八月二十四日,双方的再一次交锋开始,最终结局如何,可能就要看这次的结果了。

    没有皇太极的崇政殿,上方的龙椅上空空如也,一干旗主、大臣坐在底下,心思各异,但目光大多聚焦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人身上。

    因为这帝位的归属,就看这两人最终的争斗结果,其他人最多只有选择站队或中立的权力,没有资格染指皇位。

    当然,站对队了,也会有巨大的利益,这就要看各自的眼光和手段了。

    气氛略显沉闷,资格最老,最德高望重的代善首先发话了:“先帝驾崩已过半月,国不可一日无君,诸位还是早做定计。”

    代善的话音一落,他的儿子,贝勒硕托便迫不及待的道:“睿亲王睿智聪颖,战功彪炳,运筹帷幄,颇有先汗之风,乃我大清之君不二人选。”

    “然肃亲王,性格优柔懦弱,谋略不足,非一国之君相。”

    “若我大清想继承先祖遗志,入主中原,非睿亲王不可。”

    说罢,还向周围旗主大臣行了一礼道:“硕托在此恳求各位,须以我大清江山社稷为念,择一明君,方可不负先祖在天之灵。”

    硕托说的是冠冕堂皇,这话落在豪格和他的支持者耳中,就不爱听了,立即有一人拍案而起,怒喝道:“一派胡言。”

    此人正是面露凶相的鳌拜,他是皇太极的心腹,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最不希望有人染指皇太极这一脉的皇位,对多尔衮三兄弟也没有丝毫惧意。

    所以在听到硕托抬高多尔衮并如此贬低豪格之后,便第一个站了出来,没有堕了满州第一勇士之名。

第八十八章 帝位之争(中)

    鳌拜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子,双眼微凸,面相看起来就有些凶恶。

    此刻,他怒意更盛,更添几分威势,怒视着硕托喝道:“硕托,你为了讨好睿亲王,无耻捏造,肆意诽谤。”

    “睿亲王有大才,我不否认。”

    “但谁人不知,肃亲王十几岁便跟随先汗征讨四方,十七岁亲手斩杀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次年天聪元年便在宁锦之战中击败明军。”

    “天聪二年,又与郑亲王一同征讨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击败之后诛杀,尽收其部。”

    “天聪三年又随先帝绕道蒙古征明,战无不胜。”

    “天聪六年讨伐察哈尔部;天聪七年攻打山海关;天聪八年攻入明境山西、宣府。”

    “崇德元年攻打锦州,同年出征朝县;崇德三年再度攻入明国境内,直达山东;崇德四年击败宁远明军。”

    “崇德五年崇德六年围困锦州,连破明军;崇德七年,攻破松山,进驻杏山,与郑亲王一起攻破塔山,协助陛下取得松锦之战最终胜利。”

    “如此战功赫赫之人,到你硕托口中,却成了优柔懦弱,谋略不足,你究竟是何居心?”

    鳌拜谈起豪格的战功来,可谓是如数家珍,比他自己这些年的战功都记得清楚,显然在这之前是做了功课的。

    他一番话下来,又迅速的上前一步逼视,硕托的脸色不由一变,本能的后退了两步。

    虽然硕托这些年也累积了不少战功,但真正的杀伐之气还是比不上鳌拜的,鳌拜是经常在第一线作战,亲自上阵冲杀,凶悍异常。

    所以,直面这凶恶之人,硕托也有些底气不足,何况鳌拜刚才之言,也并非虚构,一时也有些哑口无言。

    支持多尔衮者甚多,暗骂硕托废物之后,立即有人站起来要压制鳌拜的嚣张气焰,正是多尔衮三兄弟的老三多铎。

    多铎也是无法无天之辈,他连皇太极都不怕,怎会在意鳌拜。

    只听多铎嗤笑一声,讽刺的道:“鳌拜,你说那么多,昨晚没少背吧。”

    “不过咱俩的想法不谋而合,昨晚我也想背下睿亲王的功绩,但是实在太多,数不胜数,背了一夜都背不下来,干脆就不背了。”

    “你鳌拜忠心护主,我多铎佩服,但是什么战功都算在肃亲王头上,似有不妥吧。”

    “你不想想,他豪格打的那些仗,有多少是他自己独自打胜的?又有多少是通过谋略获胜的?”

    “一国之君,要的不是勇武,而是睿智,睿亲王单就一个睿字,就足以证明运筹帷幄之能,这才是一国之君所必须具备的。”

    “否则的话,你鳌拜号称满州第一勇士,岂非连你也可以坐这皇位?”

    多铎看似玩世不恭,但一番话下来,也是抓住了重点,较好的化解了鳌拜刚才的咄咄逼人之势。

    身材有些消瘦的索尼适时站起,他上前线打仗的次数不多,因为他更擅长的是文职,颇受皇太极看重。

    索尼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语气也相对温和。

    “豫亲王言重了,不管是礼亲王,肃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还是郑亲王,皆是我大清肱股之臣。”

    “其他几位亲王暂且不说,豫亲王殿下同样功勋卓著,才能智慧丝毫不弱于睿亲王,也更比睿亲王年轻力壮,岂非豫亲王也可登这大位?”

    听了这话,多铎眉头一挑,喝斥道:“索尼,少挑拨我兄弟之间感情,读书人最是狡诈无耻。”

    索尼却是不恼,依然语气温和的道:“古往今来,帝位理应一脉相承,除非先帝没有子嗣。”

    “如今,肃亲王身为先帝长子,正是年轻力壮,这些年随先帝征战四方,功勋卓著,颇有先祖、先帝之风。”

    “不论祖制亦或是才能,肃亲王皆是继承大统不二人选,此事有何可议?”

    “若非有人壮着自己手中实力强大,想强抢不成?这是对大清的背叛。”

    一旁端坐的阿济格早就有些忍不住了,听到此话,想都未想直接腾的站起,目光凶狠的盯着索尼道:

    “索尼,你胆大包天,诬陷亲王是要抄家灭族的。”

    索尼却是不以为意,好像没有听到一般,向周围在坐的权贵大臣行了一礼,继续道:

    “我大清能从微末中崛起,皆因在坐诸位及祖辈能同心协力,打下这一片基业,实属不易。”

    “从明国传来的各种谣言诸位也听到了,他们正等着我大清内乱呢。”

    “若有些人为了自己野心,不顾我大清强敌环视,终至我大清基业毁于一旦,我等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若睿亲王真的对我大清忠心耿耿,就应该全力辅佐新君早日继位,以入主中原为念,才不失先祖之风。”

    被索尼无视,又听他一通哔哔赖赖,阿济格早已气急,怒骂一声,脾气火爆的他直接上手,一把向索尼抓来。

    正在这时,旁边一只大手迅猛的伸过来,一把抓住阿济格的手腕。

    阿济格只感到一股巨力从手腕处传来,目光一凝,看向这只大手的主人鳌拜。

    他心中一狠,手臂猛的一扭,就想先挣脱开来,但鳌拜的大手像钳子一般,死死的扣住阿济格的手腕不放。

    一时无法挣脱开,阿济格忍不住咆哮一声:“给老子松开,啊……”

    左手一抬,猛的向鳌拜的太阳穴打去,这是不准备留手了。

    鳌拜的反应也是迅速,脑袋飞快的一偏躲了过去,另一只手迅猛伸出,又一招扣住阿济格的这只手腕,用力向下一按。

    阿济格的双手被鳌拜按得交叠在一起,他奋力挣扎,居然挣扎不开,这更是让心高气傲的他愤怒不已,发出野兽般的嚎叫。

    见老大吃了亏,多铎不再犹豫,直接扑了上去。

    看到多铎飞扑过来,鳌拜抓住阿济格双腕的手猛的向前一推,阿济格忍不住噔噔噔的一连后退几步。

    借助这股力道,鳌拜的身形迅速后退,避开了多铎一击。

    鳌拜虽号称是满州第一勇士,但也自知无法匹敌这两兄弟的联手,毕竟阿济格的个人武力也非常强。

    鳌拜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这里打赢两兄弟,也不想多做纠缠,所以他毫不犹豫的一把抽出佩刀。

    带刀上殿,本就是做了最坏的准备。

    鳌拜可是皇太极亲封的巴牙喇纛章京,汉译过来就是亲兵营统领,顺治年间改为护军统领,麾下皆是直接效忠皇帝的精兵。

    鳌拜一带头,跟随他的一干武将也毫不犹豫的抽出了自己的兵器。

    一阵抽刀的唰唰唰声响起。

    鳌拜咆哮一声:“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等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

    “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看到这个架势,阿济格和多铎再狂,也连忙退避,并迅速的拔出了各自的兵器相向。

    其他人也端坐不住了,皆是脸色大变,已经做好了一旦火拼便立即避开或逃命的架势。

第八十九章 帝位之争(下)

    眼看着一场火拼就要在崇政殿展开。

    一直没有说话的多尔衮眉头一挑,右手一拍座椅扶手,沉喝道:“够了,这里是我大清议政之地,代表皇家颜面,怎可大动干戈?”

    “豫亲王,多罗武英郡王,还不收回兵器?”

    多铎和阿济格听罢,虽然有些不忿,但还是将兵器收回,一干部下也纷纷收回兵器。

    看到自己两兄弟已经将兵器收回,多尔衮站起身,眼睛微眯,上前两步道:“鳌拜,还不收回兵器,你想干什么?”

    鳌拜微一沉吟,也将自己的兵器收了回去,然后手一挥,一干忠诚的部下也将兵器收回,但都没有退下。

    鳌拜凝视着多尔衮,认真的道:“睿亲王,你若想强行称帝,须从我鳌拜尸体上踏过去。”

    说罢,一转身退回自己的位置。

    豪格看到鳌拜如此强硬,心中暗喜。

    多尔衮心中愤恨,但面上未表露出来,他回到座位,开始计算起各种得失,场面一时有些安静和沉闷。

    稍久之后,多尔衮似有决定,直接说道:“既如此,我和豪格皆不参与这帝位之争,择先帝另一皇子荣登帝位如何?”

    听到这话,豪格的目光陡然一凝,喝道:“睿亲王,果然你如明国所说一般,你这是夺位不成,想当我大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吗?”

    多尔衮嗤笑一声:“愚蠢至极,这是明国的反间计看不出来吗?”

    “先帝未留下遗诏,留给我大清的选择本就不多,明国只要出几个聪明人,猜都能猜到。”

    “福临除稍稍年幼之外,是帝位最佳人选,想必先帝也是想等福临长大一些再确立其储嗣地位。”

    “若先帝想要立你豪格为储,何须等到现在?”

    豪格气急败坏的站起,大声道:“长幼有序,古来皆是立长为储,打破规制,日后必为所乱。”

    “多尔衮,你为了你的权利,难道要弃我大清未来与不顾吗?”

    “果然如明国人所说,你多尔衮野心勃勃,野心勃勃。为了你的野心,你可以葬送整个大清的未来。”

    多尔衮则是懒得理会豪格的叫嚣,而是看向其他亲王、旗主、大臣等问道:“诸位觉得如何?”

    “礼亲王,拥立福临为帝,你是何意?”

    代善微一沉吟,便道:“只要是先帝之子,我没有意见。”

    豪格脸色一变。

    多尔衮又看向济尔哈朗道:“郑亲王何意?”

    济尔哈朗连忙起身示意道:“附议。”

    豪格脸色再变。

    多尔衮又问向其他大臣,大多都是赞同,只有少数几个选择继续支持豪格。

    最后,他看向鳌拜和索尼两人道:“你二位觉得如何?”

    豪格连忙急切的道:“这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一旦同意,他必先除我,再除福临。”

    “我大清江山,迟早会落入这狼子野心之辈手中,先帝尸骨未寒,诸位一定要三思啊。”

    鳌拜和索尼两人神色各异,显然是有些纠结。

    多尔衮冷笑道:“豪格,收起你那套拙劣的苦肉计。”

    “现如今各旗旗主及大臣都赞同立福临为新君,难道你豪格还想夺你自己弟弟的皇位不成?你多年前杀妻,如今还想杀弟不成?”

    豪格脸色一变,怒喝道:“多尔衮,你血口喷人。”

    “立福临为新君可以,但是你多尔衮不能摄政,否则岂非全被明国人说中,你就是为了控制大清,再清除异己。”

    “我豪格若今天妥协,将来必死于你手。”

    多尔衮面不改色的嗤笑一声,“愚蠢至极,明国人这般拙劣的反间计,你却深信不疑。”

    “明国人如此造谣,无非就是为了激化我等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我大清内乱。”

    “只要我大清内部乱了起来,明国人的计谋便得逞了,而你豪格正一步一步的陷入这个并不高明的圈套中。”

    “若我大清不能尽快安定民心,你豪格将是我大清最大的罪人,先帝在天之灵,必不饶你。”

    豪格一时语塞,还不待他想好如何作答,多尔衮再度问向鳌拜和索尼道:“二位还有何考虑的?你们是效忠先帝,还是效忠豪格的?”

    “若你等是效忠于豪格,今天二位怕是走不出这崇政殿,我大清绝不允许不忠于先帝的人存在。”

    索尼和鳌拜对视一眼,似是达成了一种默契。

    索尼出声道:“我等自然是效忠先帝,只要是立的皇子,我索尼便赞同。”

    “鳌拜也是。”

    这两人一表态,两黄旗各大臣纷纷赞同,豪格顿时面无血色,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力气般,有些瘫软的倒在自己的座位上。

    确立了新君人选,接下来众人就开始商讨权力分配了,毕竟福临只有六岁,无法亲政,需要辅政大臣辅政。

    而有这个资格的,就只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肃亲王豪格。

    代善以自己年纪大,精力不足为由,主动选择了放弃。

    而豪格,几乎被大家选择性的无视了,因为谁都知道,今天一败之后,豪格很难翻身了。

    这个时候再去选择支持豪格,是嫌自己命长吗?

    最终,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顺理成章的成了辅政大臣,而多尔衮的资历、实力更强,自然是以多尔衮为主。

    虽然多尔衮还未被称为摄政王,但其权力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甚至新帝也要受其拿捏。

    豪格整个人都木然了,刚才还是皇位的有力竞争人选,转眼间连权力分配的资格都没了,真是悲惨。

    无他,因为两黄旗的立场是皇帝,只要豪格失去帝位之争的资格,也就基本上失去了两黄旗的支持。

    而他所掌握的正蓝旗,还是皇太极抢来的,让他当的旗主,私底下本就有一帮人不服,凭这点实力,如何与掌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对抗?

    豪格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彻底的输了。

    而今天发生的一切,都被明国人言中了,只是还有一件事没有发生,那就是将来多尔衮必取他豪格性命。

    这真的会发生吗?豪格不敢想象,更不愿想象。

    现在没什么人去在意豪格的想法了,既然已经确定了新君,也瓜分完了权力,接下来便是为新帝登基做准备了。

    这也显示属于皇太极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第九十章 阅兵(上)

    当福临登基称帝,改元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位辅政大臣的消息传回大明时,沈浪的心情是有些失落的。

    之前他可是信心满满的想趁这个机会让多尔衮好好喝一壶,为此还花费了不少心思好好的运作了一番。

    结果没想到,自己以未来人的身份占据先机,最终却只是运作了个寂寞,对结局基本没有多大影响,真的很失败了。

    崇祯倒是没有因为这个而怪罪沈浪,因为他深知沈浪已经做得够好了,该做的都做了。

    只是对建虏那边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大明来说,还是不错的,起码他崇祯获得了不小的威望。

    只怪大明实力不够,要是实力足够,何须如此花费心机,趁皇太极还没死,迅速发起攻击。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皇太极突然暴毙,那对建虏的打击肯定非常大。

    趁其新君未立,各方不能同心协力,继续发起一轮轮强攻,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可大明太孱弱了,根本拿不出一支兵力深入辽东,所以只能干看着满清自己不受干扰的化解这场危机。

    失败是成功之母,沈浪也并非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所以他不会因此而颓废,而是开始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

    他没有独立思考,而是与崇祯进行商讨分析,最终两人得出了大概的结论。

    可能从一开始,自己的行动方向就错了。

    因为多尔衮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皇位,最终他没能坐上皇位,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尔衮是失败的。

    所以沈浪用来对付多尔衮的手段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最后结果对多尔衮来说,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要不就当皇帝,要不就当辅政大臣。

    除非他自己放弃一切,不然谁也没资格将他踢出局,毕竟实力摆在那里。

    而沈浪的计策成不成功,反而要看他不够重视的豪格。

    若让豪格知道并相信自己只要不成皇帝,将来必死无疑,说不定会找个借口,拿出当初杀妻的魄力暴起发难,主动用武力对多尔衮发起进攻。

    只要帝位还未最终确定,豪格一旦发难,两黄旗和正蓝旗大部分力量很大可能是站在他这边的。

    若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再暗中相助,多尔衮三兄弟再英勇善战,他豪格也不见得会输。

    就算最终得不到整个大清,划走一块做土皇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豪格最终没有这般果决,还幻想着用和平的方式争得皇位。

    错失良机之后,在多尔衮祭出福临这张牌的时候,豪格已经基本宣告失败了,因为这时的两黄旗,就不会再那么坚定的支持他了。

    两黄旗之前坚决站在他豪格这一边,更多的是想保证两黄旗的超然地位,而并非是对他豪格足够忠诚。

    因为两黄旗的权贵大臣都清楚,一旦多尔衮荣登帝位,必然会将两黄旗的颜色再换回去,他们现在的两黄旗就会变成两白旗。

    因为最初两黄旗便是多尔衮三兄弟所拥有的旗色。

    皇太极继位之后,以黄色更能代表帝王,便强行改色,将自己麾下两白旗的颜色和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旗色给调换了。

    一旦多尔衮上位,肯定会将原本属于他的两黄旗颜色再收回去。

    而现在的两黄旗就迅速的被打回原形,超然地位也就丧失了。

    所以,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两黄旗才会不遗余力的支持豪格,甚至不惜开战。

    但多尔衮若放弃帝位之争,让福临上台,那两黄旗的颜色就不用改了,超然地位基本可以保证,他们也就没必要和多尔衮三兄弟鱼死网破了。

    所以才说,一旦多尔衮祭出福临这张牌,豪格就已经输了。

    豪格唯一的生机就是在多尔衮拿出福临这张牌之前动武,否则必输,而且输得很彻底。

    其实也怪豪格魄力不足,沈浪在传过去的信息中便已经告诉他,一旦这次竞争失败,日后多尔衮必取他豪格性命。

    信息中也提到了福临登基的可能性,按理说豪格自己应该能够想到,一旦多尔衮转而支持福临登基,自己的实力必将大损,两黄旗会迅速的转换立场去支持福临。

    怎么就不敢搏一把呢?直接动手袭杀多尔衮,袭杀不成改强攻也可以啊,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等着以后被收拾吧。

    就这样,沈浪第一次与清廷隔空交击,算是失败了。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次的事情,沈浪让自己更加清醒。

    不要因为自己未来人的身份,占据视角优势就认为在对付古人时,稍稍动动小手段就一定能取得战果和胜利。

    历史很厚重,不是一根小木棍就能够轻松撬动的。

    何况这些人还是这个时代最优秀,最野心勃勃的一批人,是一个王朝的开拓者。

    不管是在人生阅历上,还是在政治、军事斗争方面的经验,这些人都远远的超过自己。

    自己仅仅想通过一些谣言就制造整个清廷内部的大动乱,实在是想得有些太简单了,可谓说是异想天开。

    经过短暂的失落之后,沈浪迅速的恢复了斗志,只有这样的对手,自己如果能够击败之,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吧。

    随着满清的皇位尘埃落定,沈浪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再动什么手脚了,便继续埋头练军。

    九月中旬随之到来,和周遇吉约定的三月之期如期而至。

    九月十五日,在沈浪的主持下,在周遇吉和李若琏的见证下,全军上下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没有外国使团,没有新闻媒体,也没有高官显贵,自己见证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训练成果。

    首先是队列,要求没有后世那般严格,主要分为列队和行进。

    沈浪和周遇吉、李若琏三人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用望远镜眺望着偌大校场上整齐的队列,军容肃穆。

    每个士兵挎着一支燧发枪,身形笔直,仿佛一根标杆一般。

    枪口上的锋利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寒光闪烁。

    “向右转。”

    “齐步……走。”

    一个个方队在军官的指令下,紧握燧发枪,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

    “正步……走……”

    听到命令,正在行进的队伍,每个士兵的双腿立即绷直,双脚用力着地。

    “嗒嗒嗒……”整齐而响亮的脚步声响彻在校场上空,再配上整齐的军列,充满着肃杀之气。

    看到这一幕,周遇吉和李若琏皆是感慨万千,这才是真正的军人之风。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897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所写的《大明合伙人》为转载作品,大明合伙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合伙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合伙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合伙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合伙人介绍:
一个偶然的机会,走投无路的沈浪发现自家的仓库居然连接大明皇宫,于是便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有了跨越时空的交际。
差点砍了这个不速来客的崇祯帝在得知大明王朝只剩一年寿命时,双方终于有了合作的基础。
合伙人Q裙:931787875大明合伙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合伙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合伙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