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TXT下载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全文阅读

作者:酸汤折耳根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txt下载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98章:祖制

    五位贵人、一位美人,这是刘禅现在后宫的皇妃,也就是说这新皇后的人选,将会从这六个人当中选出。

    不过,萨米思是刚刚册封为美人的,而且又是萨珊商人女子,她自然是首先被排除,皇后之位,再怎么样,也是不可能轮到她的头上。

    接着就是曹绫、马娪、还有鳯玘。

    曹绫她们三人,虽然也有零散几人支持,但是很快就被众人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原因很简单。

    曹绫,她是曹魏的东乡公主,刘禅娶她为妃,也是迫不得已,那会儿关中之战刚刚结束,大汉需要短暂的和平时间,刚好曹魏也希望喘息之机。

    但是想立她为皇后,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这座大殿上的所有人来说,他们宁愿支持册立刚刚入宫的萨米思,也不愿意支持册立曹绫为后。

    马娪与鳯玘,不被众人支持的原因就更加简单了,一个是羌人女子,一个是大宛女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年代,马娪与鳯玘,自然也不要想成为六宫之主。

    经过一番排除法,最后被众人推举的候选人当中,仅剩下了在此前天花之疫当中,做出了不小贡献的王元姬,还有张鸳的妹妹张鸯俩个人了。

    “立王贵人为皇后。”

    “立张贵人为皇后。”

    “王贵人贤良淑德,当为国母。”

    “张贵人乃是皇后之妹,理当顺位立为皇后。”

    霎时间,大殿上形成了两派,他们各自支持自己的选择,只是徐庶与诸葛亮,依然如同立储时那般,任由大臣们争论不休却不干涉,而是在一旁冷眼旁观。

    “陛下!至从天花之疫开始,王贵人就打理后宫,而且她贤淑有德,应当立为皇后。”

    “陛下!张贵人也是贤良淑德,对待宫人,对待百官,也是礼遇有加,更何况她本是桓候之女,皇后的亲妹妹,当立张贵人为皇后。”

    刘禅安静的看着大臣们各说各理,却也是一直不做出决定。

    依照目前大汉的情况,皇后之位,确实也只有她们两人,最有希望。

    而且在刘禅心里,若是要新立皇后,也只能是从她们当中二选一。

    原因无他,并非是因为大臣们所论的什么贤良淑德,刘禅要在她们当中二选一,其实也是因为这俩人在历史上的身份。

    先说王元姬,历史上的王元姬,是司马昭的老婆,后来她的儿子司马炎结束三国纷乱,建立了西晋。

    王元姬虽然没有当过皇后,但是在司马炎篡魏之前,高平陵之变之后,曹魏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司马昭成为了曹魏的真正话事人。

    作为司马昭的老婆,王元姬的身份等同于皇后,后来儿子登基为帝,她则成了皇太后,而且一生为司马昭也出过不少主意。

    再说张鸯,原因就更简单了,本来张鸯在历史上,就是刘禅的第二任皇后,虽然历史对她的记载不多,就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大家知道的也就是小张皇后。

    二选一?

    其实是不存在的,就在徐庶提出应该另立新的皇后时,刘禅虽然有过短暂犯难,不过他不是没有因为该选谁当皇后而纠结。

    因为从一开始,新皇后的人选,他就已经有了决定。

    “陛下!”

    几位大臣齐声请命道。

    咳咳——

    刘禅咳嗽两声,对于大臣们的争论,她只当是看看热闹,毕竟朝堂之上嘛,若是一点争论都没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闲来无事,争一争也是好的。

    “传旨!”刘禅咳嗽之后,看向大殿上的文武众臣,旋即高声肯定的说道:“敕封贵人王氏,为...”

    刘禅刚说到一半,故意顿了一下看向众臣,大殿上的很多文武立时呆滞。

    王氏?

    陛下要立王元姬为皇后?

    这些呆滞的人当中,也包括一直选择旁观的诸葛亮与徐庶,他们都没有想到,皇帝会立王元姬为皇后。

    就在诸葛亮的羽扇顿住的瞬间,徐庶正准备出列的刹那,刘禅也看到了他们的反应,心中暗喜。

    不过,他只是稍微停顿了片刻,那些支持王元姬为皇后的大臣们,顿时欣喜。

    若是天子立了王元姬为皇后,将来皇后必然感念他们的拥立之功,没事的时候,在皇帝耳边替他们吹吹枕边风,他们自然就会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只是,他们的兴奋劲儿才刚刚冒出来,就听得刘禅说道:“敕封贵人王氏,为——皇贵妃。”

    什么玩意儿?

    皇贵妃?

    按照刘禅的记忆,这东西两汉,以及两汉之前的秦代,也没有皇贵妃一说。

    秦代的后妃等级是夫人、美人、姬,还有良人、八子、七子什么的。

    两汉是延续秦制,后妃基本也是夫人、贵人、美人、昭仪什么的。

    皇贵妃?

    即便是贵妃,之前没有现在也没有,因为贵妃这个封号,那可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第五任皇帝孝武帝刘骏时,才增加了贵妃这个封号,此后的历代王朝,才逐渐有了贵妃这个等级。

    至于皇贵妃,那是清朝的时候,才有的后妃等级,位次仅次于皇后,人数为一人,再下则是贵妃、妃、嫔等等。

    可能也是受了后世清宫剧的影响吧,这一次要重新另立皇后,刘禅便想着把这个一千多年后的封号,提前用上。

    不是要册立皇后吗?

    陛下怎么立了一个皇贵妃?

    所有大臣都有些懵,有的人更是以为天子这是要将皇后,改成皇贵妃,如果真的是这样,他们自然又有一大番大道理。

    只是,他们也看得出来,天子的话,好像还没说完。

    封完王元姬,刘禅顿了顿,又说道:“敕封贵人张氏,为大汉皇后,统率六宫,母仪天下,择日举行敕封大典。”

    刘禅做出了他的决定,新的皇后是张鸳之妹,他看着长大的小姨子张鸯,也算是对张鸳的缅怀。

    接下来,刘禅又对其他几位后妃进行改封。

    除皇后张鸯,皇贵妃王元姬之外,剩余的四位皇妃,萨米思的封号不变,依然是美人,鳯玘、曹绫、马娪则分别封为淑妃、德妃、贤妃。

    与此同时,刘禅也当众宣布了后宫新的等级制度。

    从今往后大汉王朝的后妃将分为六等,首先是皇后,后宫之主,当然人数只能有一个;然后依次就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昭仪六人、美人八人。

    曹绫、凤玘、马娪,她们就从原来第二级别的贵人,变成了第四级别——妃。

    其中皇后、皇贵妃赐金印紫绶,余者均不在绶印,而且这个制度永远不可更改,后世君王需严格遵守,这是新的祖制。

    ......

第299章:小金豆

    突然修改后宫制度,刘禅其实还有些担心,担心如丞相诸葛亮,御史大夫徐庶等人的反对。

    毕竟这可是三国时代,这些人,不一定会认可这种制度。

    当然,最主要的是,刘禅按照前世的记忆,原主刘禅在历史上就曾多次提出增选后宫,结果被董恢劝阻。

    劝阻的理由是,以往天子后妃数量为十二人。

    但是现在刘禅的这个改制,如果全部满员的情况下,后妃的人数将增加十人,达到二十二人。

    改制为了增加后妃人数,大臣们会同意吗?

    没等大臣们开口,刘禅突然看向徐庶,道:“徐爱卿!”

    “微臣在!”徐庶应声出列。

    “卿乃御史大夫,”刘禅说道:“把朕说的这一条,给朕加到律法当中去,从而约束后世君王。”

    “微臣遵旨!”

    徐庶的回答,让刘禅长舒一口气,旋即他又说道:“朕非好色之君,此次虽然更改了后妃等级制度,也对后妃人数做出了调整;”说着,他顿了一下,看向一旁的萨米思,然后说道:“朕的后宫,人数永远不会超过六人。”

    众臣闻言顿时一愣,倒是那个萨米思对刘禅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日得知自己将成为大汉皇帝的皇妃之时,她是懵的。

    因为她从未想过做什么皇妃,可是皇帝的旨意已下,即便她并不是大汉的臣民,可是这里是大汉,这里是长安。

    即使她不愿意,也由不得她。

    况且本身就不是刘禅主动要纳她为妃,是她的两位兄长,将她献给了大汉皇帝。

    若是她这个时候反悔,她都不敢想象,大汉的皇帝知道了,将会如何惩治她的两位兄长。

    无奈之下,她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入宫成为刘禅的皇妃。

    如今皇帝当众宣布,后妃制度改革,同时还当众承诺,他的后妃人数,决不超过六人。

    嗯,这个皇帝还算不错。

    当然,萨米思在琢磨刘禅,其他大臣,原本对增加后宫人数有些意见的人,这个时候也无奈的闭上了嘴巴。

    “退朝!”

    见众臣都没有意见,刘禅看了一眼福安,福安当即宣布退朝,结束了今日的朝会。

    ...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这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今日是刘禅纳娶新妃的日子,按照常理,今日刘禅就获得了一喜,虽然他已经体验过多次。

    但是,又有那个男人又不喜欢入洞房呢?

    天天做新郎,夜夜入洞房,这应该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日子吧?

    可是——

    刘禅就是很奇葩,散朝之后,他并未去新妃萨米思的常宁宫,而是直接去了新皇后张鸯的鸳鸯殿。

    鸳鸯殿内。

    当小宫女欢喜的回来,将朝堂上刘禅当众宣布册封张鸯为皇后的事情,告诉了张鸯之后,张鸯却没有一丝的喜悦。

    “娘娘!”

    “娘娘,您怎么了?”

    小宫女有些胆怯,她自然猜到主子这般神情,应该是想起了先皇后。

    “没事,汝退下吧!”

    张鸯摆了摆手,那宫女只得诺诺的退出花厅;只是那宫女刚刚从花厅出来,就闻得一声唱喝:“陛下驾到。”

    “陛下来了!”

    张鸯赶紧收回心神,起身就朝外面走去,准备迎接圣驾。

    “拜见陛下!”

    刚出花厅,刘禅已至跟前,张鸯微微福身。

    “鸯儿免礼!”刘禅轻轻扶起张鸯。

    “谢陛下!”

    看见皇帝来了,其他宫女太监,也都识趣的各自散去,刘禅则是牵着张鸯的手,回到花厅。

    “鸯儿...可是有心事乎?”刘禅看了一眼张鸯问道。

    张鸯今年二十四岁,是刘禅看着她长大的,刚穿越过来时,张鸯那会儿也才八岁,从小到大,这丫头非常的活泼开朗,只是至从皇后张鸳崩逝,她的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过随着几个月过去,她虽然没在恢复以前的活泼,但是也算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只是,今日看她的模样,似乎情绪不高。

    “陛下放心,妾没事!”张鸯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但是刘禅明显看得出,她这就是皮笑肉不笑。

    “鸯儿...你怎么也跟朕说妾?”刘禅故意问道,因为以前她在刘禅面前,一直都是自称鸯儿,鸯儿怎么怎么,可是今日却突然冒出一个妾。

    “我——”张鸯似乎想说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欲言又止的样子。

    刘禅道:“鸯儿...朕刚才已经宣布,从今天开始,汝就是我大汉王朝的皇后,鸯儿永远不会做妾!”

    “陛下!”张鸯闻言,眼圈瞬间泛红,刘禅看到这般,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安慰道:“鸯儿不哭,朕都懂!”

    张鸯从小被哥哥姐姐宠着,特别是张鸳,那是把她当成了宝。

    可是现在姐姐走了,虽然已经走了快半年了,但是如今刘禅让她坐上姐姐的位置,她难免不又想起了姐姐。

    “鸯儿现在是皇后,是咱大汉王朝的国母;”刘禅故意笑着说道:“国母可是要母仪天下的哟!”

    “陛...陛下!”张鸯带着哭腔,泣声道:“鸯儿宁可不做这个皇后,更愿意姐姐能够活过来。”

    张鸳复活——

    呵呵,刘禅也希望如此呢。

    可是,自古人死不能复生。

    看着张鸯伤心的模样,刘禅其实也很难受,但是他却强忍着心中的伤痛,笑着说道:“鸯儿...鸳儿没走,她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而且...”说着,刘禅故意顿了一下,问道:“谌儿、小金豆,不是一直跟着鸯儿的吗?”

    说到刘谌与刘蓉玥,刘禅四周看了一圈,问道:“皇儿们去哪儿了?朕怎么没有看见他们。”

    一直说张鸳,这气氛永远都很凝重,此时当刘禅问及几个皇儿时,张鸯抽泣了一声,慢慢缓和了过来,说道:“今日陛下迎娶新妃,他们几个这会儿应该是去了常宁宫。”

    “常宁宫?”刘禅愣了一下,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又是小金豆这丫头的主意吧。”

    “是!”张鸯肯定道。

    常宁宫——

    “母妃,您好美呀!”

    小金豆坐在萨米思的身旁,一个劲儿的夸赞说道。

    “母妃?”萨米思愣了一下,似乎有些懵。

    “对呀,您现在是父皇的皇妃;”小金豆道:“您自然就是我们的母妃了。”

    “你是陛下的女儿?”

    萨米思此前虽然进宫过一次,但是她并没有见到过刘禅的几个皇儿,今日算是第一次见面。

    “嗯!”小金豆点头道:“我叫刘蓉玥,乳名小金豆,是他们的姐姐。”

    “姐姐是汉阳长公主。”刘叡抢话说道。

    “哦...”萨米思笑了笑,道:“原来你就是长公主啊!”

    “嗯!”小金豆点了点头。

    “母妃,我是明王刘焱!”刘焱跟着说道。

    “我是唐王刘叡。”刘叡也道,然后指着旁边的最小的两个小姑娘,介绍道:“她是东平公主刘斐,她是宁国公主刘媛。”

    “那...”萨米思听完几个小东西自我介绍完毕,然后看向最后俩人,问道:“你们叫什么呢?”

    刘谌与刘谭俩人相互看了一眼,刘谭示意弟弟先说,而刘谌却示意哥哥先来。

    就在两人互相谦让的时候,小金豆首先指着刘谭道:“这是秦王刘谭,是我的二弟;”然后才指着刘谌道:“他是老三,太子刘谌。”

    等所有人介绍完毕,萨米思算是对他们都有了一个了解,只是没等她开口,小金豆突然退后两步,领着弟弟妹妹们,规规矩矩的向萨米思行礼。

    “儿臣拜见母妃!”

    “恭祝母妃新婚快乐!”

    这倒是让萨米思愣住了,入宫之前,虽然有宫人给她说了进宫授封的流程,还有需要主意的地方。

    只是,并没有人跟她说过皇子公主们会来行礼。

    现在该做什么?

    ......

第300章:独守空房

    小金豆领着一帮弟弟妹妹行完礼后,就全部呆站在原地,萨米思没有经历过这个,一时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是笑了笑:“快快免礼!”

    但是,几个小家伙,却没有一个人动弹。

    什么意思?

    萨米思懵了。

    倒是小金豆、刘谌、刘谭三人暗自得意,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干了,上一次他们这么干的时候,还是鳯玘入宫。

    “娘娘!”

    就在萨米思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伺候的小宫女缓步走到身边,附耳低语说道:“几位殿下向您行礼,您应该给他们见面礼。”

    萨米思是萨珊人,她那知道大汉的这个规矩。

    只是,她是刚刚入宫,并没有给几个皇子公主准备礼物。

    那宫女说完退至一旁,小金豆看她的时候,得意的眨巴眨巴眼睛,好像再说,干得漂亮,本公主一会儿赏你。

    小宫女当然欢喜了,这本身就是他们提前预谋好的。

    萨米思却犯难了,她现在身无一物,虽然皇帝将这座常宁宫赏给了她,但是这宫里现在有什么,她也不知道啊。

    ‘早知道就提前准备些礼物。’

    ‘现在怎么办?’

    萨米思一脸的窘迫,看着面前几个恭恭敬敬的孩子。

    场面尴尬了好一会儿,正当萨米思准备说,对不起几位殿下,母妃今天进宫匆忙,没来得及准备礼物,要不改天给你们补上时,外面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还有一声唱喝:“娘娘赏赐!”

    愣——

    最先愣住的小金豆、刘谭、还有刘谌三人,其余几位皇子公主年龄还太小,并没有什么反应,只知道外面有人来了而已。

    接着,自然是萨米思。

    不多时,就见一个太监,两个小宫女端着两个精致的木制拖盘,托盘上放着四块玉佩,还有三只翡翠手镯。

    四块玉佩分别给了四位皇子,三只手镯则给了三位公主。

    “谢母妃赏赐!”

    小金豆也很无奈,收到了礼物,只得带着弟弟妹妹们,向萨米思道谢,然后便行了告退礼,退了出去。

    离开常宁宫,小金豆摇了摇头,道:“定是父皇知道了!”

    “嗯!”刘谭也道:“皇姐说得对。”

    刘谌叹息道:“唉!”

    原本几个小家伙,想要让新妃为难,就如同鳯玘那次一样,他们行完礼,但是鳯玘没有提前准备礼物,现场一度十分尴尬,最后鳯玘只能是打欠条,来化解这份尴尬。

    今日父皇又娶新妃,想着新妃是萨珊人,必然也不会知道他们的规矩,更何况以往大汉也没这个规矩,这也是两年前过年的时候,刘禅教他们的。

    过年了,晚辈需要向长辈行礼,然后长辈就可以给晚辈发礼物,不想小金豆把这事儿给挪到了皇帝新婚上了。

    只是,今日本想看着新妃窘迫,可惜没有看着,几个小家伙自然有些失落,只得带着各自领到的礼物,返回各自母亲的寝宫。

    ...

    鸳鸯殿内。

    刘禅远远的就看见了有些失望的小金豆,领着刘谌与刘斐从外面回来,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听到花厅的笑声,小金豆更加确定是父皇破坏了他们的计划。

    “父皇!”

    小金豆刚一进屋,问道:“这手镯,是您给我们的吧。”

    “怎么...”刘禅翻了个白眼,问道:“咱们的长公主,不喜欢父皇给你的礼物吗?”

    “父皇!”

    小金豆虽然喜欢玩闹,但是在刘禅面前,也算乖巧,此时刘禅如此问,她自然是确定了她的猜想。

    “父皇,”小金豆故意眨巴眨巴眼睛,问道:“父皇今日怎会来鸳鸯殿,不应该去常宁宫吗?”

    小金豆想转移话题,可是刘禅故意不悦,问道:“怎么,长公主不欢迎朕来鸳鸯殿?”

    “怎么会?”小金豆嘻嘻笑道:“儿臣只是觉得,父皇今日迎娶新母妃,这是大喜的日子...”

    刘禅顿时无语,心中感叹,孩子还是小时候好啊,年龄小一些,他们会更加乖巧,一旦年龄长大了,他们脑子里的鬼主意也就越来越多了。

    也就在这时,张鸯也说道:“陛下,快去常宁宫吧,萨妹妹第一天入宫,陛下切莫冷落了人家。”

    “鸯儿也要赶朕走?”刘禅翻了个白眼,然后道:“今日虽是朕迎娶新妃的日子,但也是鸯儿晋封皇后的日子;”说着他顿了顿,肯定道:“朕今日就住鸳鸯殿,哪儿也不去了。”

    刘禅话音刚落,小金豆顿时一愣,旋即问道:“父皇,您是说...您是说姨娘是皇后了?”

    一直以来,小金豆与刘谌,管其他皇妃都是尊称的母妃,唯独一直是管张鸯唤作姨娘。

    “嗯!”刘禅点了点头:“你们以后换个称呼吧,姨娘以后就是你们的母后。”

    小金豆、刘谌闻言,心中一震,但还是恭敬的向张鸯行了一个大礼,乖顺道:“儿臣拜见母后。”

    “快起来!”张鸯赶忙扶起姐弟俩,她能感受到他们此刻的心情,因为她也一样,得知自己成了皇后,她并没有因此欢喜,反而让她又一次想起了姐姐。

    小金豆、刘谌虽然还是孩子,但是他们也能够明白,他们的母后是真的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唯一让他们欣慰的,就是他们的母后虽然走了,但是张鸯一直视他们如同亲生,更何况他们也知道,姨娘是母亲的亲妹妹。

    叫姨娘为母后,总比叫别人为母后强得多,况且姨娘与母亲容貌相似,看着姨娘,就如同看见了亲生母亲。

    场面有些沉重,但是刘禅知道,这一天迟早需要面对的。

    随后一家人说了会儿话,小金豆、刘谌姐弟三人,就各自回返自己的寝宫,留下张鸯与刘禅二人。

    看着三个孩子的背影,刘禅叹息一声,然后对张鸯说道:“三个皇儿,朕就交给鸯儿了。”

    “嗯!”张鸯点头道:“陛下安心,从此他们皆是鸯儿亲出。”

    说完话,张鸯默默的在心里,对离开的姐姐说道;‘姐姐放心,鸯儿一定会将谌儿跟小金豆抚养长大。’

    …

    另一边,常宁宫内,萨米思在寝宫里待坐了好一阵子,可是也没有听到皇帝驾到的声音,直到快天黑的时候,才有一个小太监过来传话,说皇帝今晚留宿鸳鸯殿,让思美人就不用侯驾了。

    萨米思有些失落。

    今天是她的大喜之日,可是这洞房花烛夜,却成了独守空房。

    “娘娘!”

    伺候的宫女,当然知道主子此刻的心情,只是萨米思笑着说道:“没事,今日是皇后晋升之日,陛下留宿也是常理。”

    “嗯,娘娘说得在理!”小宫女道:“想着明日,明日陛下一定会来常宁宫。”

    “娘娘,奴婢伺候您安寝吧!”

    “好!”

    在小宫女的伺候下,萨米思卸下一天的疲惫,还有一身的紧张,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的渡过她在未央宫里的第一个独守空房的夜晚。

    ......

第301章:皇后大典

    因为萨米思入宫,刘禅趁机对后宫妃嫔等级制度做出了调整,这件事其实他早就想做了。

    在此之前,大汉的后妃等级,虽然是沿用东汉的制度,但是因为刘禅后宫的皇妃人数不多,一共就六人,而她们的等级除了皇后之外,其他五人都是平级。

    经过刘禅这次一调整,原本平级的后妃,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就比如当初汉魏和亲,曹魏东乡公主曹绫,她与王元姬是一起嫁到大汉的,刘禅给她们的封号都是贵人,她们只是比皇后低一级而已。

    可是现在不同了,王元姬被封为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第二级别,而曹绫则被封为德妃,按照新的等级制度,曹绫由原来的第二级别,直接降到了第四级。

    “妾曹氏,给姐姐请安!”

    翌日清晨,曹绫给皇后张鸯请安之后,又来到了兰林殿,虽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是按照等级制度,她现在等级在王元姬之下,也得尊称一声姐姐。

    “公主快快免礼!”王元姬赶忙扶起曹绫,她并不在意提升等级,这些年在未央宫,她一直尊称曹绫为公主,即使现在被晋封为仅次于皇后之下的皇贵妃,她依然如此。

    “姐姐,”曹绫道:“这里是大汉的未央宫,你我皆是陛下的皇妃,在洛阳妾是公主,但是在未央宫,姐姐是皇贵妃,姐姐以后不要叫妾公主了。”

    王元姬顿了一下,她知道曹绫心情不悦,于是善言道:“元姬本是大魏之女,公主永远是公主;”说着她扶着曹绫坐下,笑着说道:“现在我们一同服侍陛下,不用太在意这些身份,公主永远是元姬的公主。”

    “多谢姐姐。”曹绫客气道。

    算算年龄,王元姬可要比曹绫小一岁,但是她现在也得叫王元姬一声姐姐,虽然王元姬很客气,但是曹绫很清楚,现在在这未央宫里,除了皇后张鸯,说话管用的人,也就是王元姬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至从皇帝查出大魏奸细之后,刘禅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再到她的昭阳殿,如果只是为了她自己,她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在意。

    只是,现在她不同,她还有一个儿子。

    “以后妹妹和叡儿,还得仰仗姐姐照顾。”曹绫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王元姬闻言嘻嘻笑道:“公主说哪里话,在这未央宫里,我们姐妹几人只要团结一心,用心伺候陛下,无论是叡儿,还是其他皇子公主,都不需要仰仗任何人。”

    王元姬其实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曹绫这个时候说出这番话,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以前后宫几位皇妃等级一样,而且现在大汉是强敌环伺,几位皇妃在张鸳的管理之下,也是相安无事,主要也不敢生事。

    现在,好像有些不同。

    首先大汉现在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国家,疆域面积已经远超魏吴两国的总和,而且皇帝刘禅野心不小,一统天下也是迟早的事情。

    而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也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居然让后宫几位皇妃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比如这曹绫,她肯定是不甘心的。

    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皇帝当着满朝文武做出的决定,现在她想劝说,似乎也没有了任何意义,她唯一能够做的,也许只有安抚曹绫她们几个,而且特别是曹绫。

    因为王元姬很清楚,大汉与大魏迟早是爆发大战的,而曹绫是曹魏的皇室,即使她现在是大汉的皇妃,但是当每次看到汉魏战争的时候,她其实是最难熬的。

    大汉赢,她作为大汉的皇妃,是应该高兴的;但是同时她却又高兴不起来,因为被打败的是她的娘家,就说去年那场晋中之战时,每当捷报传回长安,其他皇室成员,那都是兴奋莫名,只有曹绫是五味杂陈。

    唉——

    早日结束这乱世吧。

    后妃之间出现的波动,作为皇帝的刘禅,却并没有丝毫的察觉,至从改变后妃等级制度开始,一连几天里,他主要是待在皇后张鸯的鸳鸯殿,只是去了一次新妃萨米思的常宁宫。

    “陛下!”

    “这几日,您一直在鸯儿这里;”张鸯从刘禅的怀里缓缓起身,有些担心的说道:“陛下也去看看其他几位姐妹吧。”

    “???”刘禅愣了一下,皱眉道:“鸯儿这是嫌弃朕了?”

    以前张鸳在世时,每当刘禅在她的椒房殿待的时间久了,张鸳就会催她去看几位皇妃,有时候还带有命令的口吻,比如今日陛下您应该去昭阳殿,明日您得去兰林殿等等。

    那时候的张鸯,可从未如此。

    她既是刘禅的皇妃,同时她也是刘禅的小姨子,每次刘禅到鸳鸯殿时,这小妮子恨不得刘禅一直待在鸳鸯殿,加上小时候这丫头就十分乖巧,刘禅对她也是十分疼爱。

    可是现在,她成了皇后。

    这才几日?

    ‘唉!张三爷的家教就是好。’刘禅暗自赞叹道,做了皇后的张鸯,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如同她姐姐一般,知道后宫妃嫔众多,若是皇帝独宠某一人,这样很容易造成后妃之间的嫌隙。

    “鸯儿说得对,朕听鸯儿的;”刘禅又一次把她拖回被窝,亲昵的说道:“等到大典之后,朕一定做到雨露均沾,可好?”

    “嗯!”张鸯微微点头。

    大汉建兴十七(公元239年)十二月三十日。

    长安城一片肃穆,

    三声晨鼓敲响之后,原本安静的皇城大街,被全副武装的禁卫打破寂静。

    禁卫们神色严肃,从未央宫南宫门开始,一直延续到皇城大街,经甲午子巷,松柏长街,然后汇入横贯东西的玄武大街,沿路街道两旁,皆是由禁卫沿途站岗。

    整条街道完全被隔离出来,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刻是空无一人,而街道两旁的百姓,一个个表情肃然,有一些年长的妇人,不时偷偷擦拭眼角。

    辰时初刻。

    未央宫南宫门缓缓打开,由数百名女侍开道,这些女侍全部由大汉王朝文武百官的家眷组成,在她们身后则是大汉敬贤皇后的魂车。

    今日是大汉敬贤皇后张鸳的出殡之日,御史大夫徐庶之妻秦氏,驾着皇后的魂车,缓缓走出未央宫,在那魂车之上,停着敬贤皇后张鸳的灵柩,在灵柩的旁边,则是大汉丞相诸葛亮之妻黄氏参乘。

    当魂车刚刚走出未央宫,百步之外的皇城大街上,早已等候在此的长安百姓,几乎是同一时间,整齐的跪匐在地。

    “皇后!”

    “皇后!”

    “…”

    百姓们刚一跪匐下去,全都泣不成声,不断高呼着皇后,闻得百姓的泣声时,送葬的百官亲眷组成的女侍队伍,也是不由得哭喊声四起。

    在其魂车之后,则是数百名未央宫的宫人,在宫人之后则是皇子公主,以及后宫的妃嫔。

    在妃嫔之后,是大汉王朝的数百人文武官员。

    张鸳已经崩逝数月,因为陵寝的修建,致使她的葬礼直到大汉建兴十七年的最后一天,才得以举行。

    送葬队伍按照汉代帝后的严格规制进行,作为当朝皇帝,刘禅是很想出宫送送他最爱的皇后,但是按照大汉礼制,除非是先皇或者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葬礼,才需要皇帝亲自送葬。

    至于皇后的葬礼,虽然礼制规格等同于皇帝的葬礼,但是也是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送葬的队伍,首先是百官亲眷,驾车与参乘都需要是当朝大臣之妻。

    今日为张鸳驾车之人,就是主管内政之首的御史大夫徐庶之妻秦氏,而参乘则由主管军事的丞相诸葛亮之妻黄氏担任。

    剩余的送葬的人员,主要是后宫嫔妃、皇子公主,以及文武百官,而由女眷驾车参乘送葬,也是为了彰显皇后母仪天下,规范和号令天下女性的职责。

    张鸳的灵柩已经离开未央宫,在那椒房殿内,刘禅失魂落魄的看着这一座庞大的殿宇楼阁,这座宫殿,有太多他与皇后张鸳的记忆,而今天张鸳将彻底离开未央宫,离开椒房殿。

    “鸳儿!”

    刘禅瘫坐在木椅上,看着屋内的一切泣出声来。

    而另一边,送葬队伍从未央宫一路出来,沿途的百姓皆是拜服哭泣,他们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皇后,但是对于皇后这些年的事迹,他们早都耳熟能详。

    张鸳,大汉贤后矣。

    如今皇后因为天花崩逝,他们又怎能不痛心。

    因为百姓的悲痛,还有惋惜,送葬队伍刚出甲午子巷不久,不断就有百姓拦路哭喊,致使送葬队伍前行缓慢。

    百姓舍不得皇后,所以即使有百姓冲出禁卫,禁卫军将士除了好言相劝之外,也未对他们强制驱离。

    平时半个时辰就能走出长安城的路程,最后整整花了两个时辰,张鸳的灵车这才离开长安西门,朝泰陵方向而去。

    泰陵位于长安以西,距离长安八十里外的梁山之上,这是数月前天子刘禅亲自指定的陵寝所在地,经过几个月的修建,泰陵一期已经完成,一座宽十丈,长三十丈的地宫已经建成。

    地宫的地面,墙壁、穹顶全部由水泥砖修葺,在地宫地面之下则是由厚九尺的混凝土浇筑,在地宫的墙壁和穹顶之外,也是浇灌了九尺后的混凝土。

    因为大汉流行帝后合葬,如今皇后崩逝,而皇帝依然健在,为了使得天子百年之后可以与皇后合葬,所以这座地宫外浇灌混凝土,也只是浇灌了西、南、北三面,东面则空留了出来,而且此时东面还在继续施工,那是在继续修建地宫,将来将会是刘禅帝陵的地宫。

    八十多里的路程,历时两天,张鸳的灵柩才来到梁山之上。

    “母后!”

    “母后!”

    太子刘谌在皇后灵柩进入地宫之前,已经哭得险些昏死过去,一旁的汉阳长公主,此时好像已经哭干了眼泪,只是呆滞着看向缓缓进入地宫的灵柩。

    大汉提倡厚葬,刘禅是穿越者,其实他更愿意支持薄葬,但是张鸳是他的皇后,他不愿让自己的皇后受委屈,所以无论是这座庞大的地宫,还是为她精挑细选的陪葬物品,他都是毫不吝啬。

    金缕玉衣,这是汉代帝后的标配,至于金银珠宝那就是数不胜数,反正现在大汉也不缺钱,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汉最不缺的就是这些金银珠宝。

    皇后的葬礼十分复杂,从灵柩进入地宫开始,一直到正式封闭地宫之门,足足花了整整三个多时辰,而完成整个葬礼,则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等到送葬队伍重新返回长安,已经是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正月初八。

    因为皇后崩逝,大汉臣民均需要为皇后服丧,只是由于现在天下并不太平,才将服丧的时间,平民三月、子嗣一年全部缩减减为一月。

    虽然刘禅很在意张鸳,但是相对于整个大汉来说,时间就是非常的宝贵的,即便是张鸳现在依然在世,她也会支持刘禅的这个做法。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三月初八。

    为皇后服丧之后,大汉王朝也需要用一场大典来冲冲喜。

    咚,咚,咚!

    三通鼓响之后。

    未央宫顿时鼓乐声鸣。

    “跪!”

    大殿之外,宣礼官高声唱喝,殿外广场上数百文武官员,由南至北的禁卫军,分列于广场两侧跪匐于地。

    在大殿之内,两侧则是大汉王朝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文武官员的前方,则是五名大汉的后妃,以及七位皇子公主,他们听到宣礼官的唱喝,也是整齐的跪匐于地。

    而就在这时,宣礼官又一声高喝:“恭请大汉皇帝陛下圣驾!”

    早已等候多时的刘禅,在一众宫女太监的簇拥之下,缓步走入大殿登上御台,等到刘禅落座之后,百官齐声高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拜谢之后,殿外的宣礼官这才又喝道:“恭请贵人张氏,进殿!”

    宣礼官的唱喝声毕,礼乐接踵而至,伴随着礼乐声,身着大红华服的张鸯,在数十名宫女的簇拥之下,由大殿广场之上的红毯缓步朝大殿走来。

    张鸯没有欢喜,她的脸色沉重。

    上一次举行皇后敕封大殿,那还是在成都,她那时候也才八岁,亲眼看到了一场比起今日这场敕封大殿,显得低调许多的册封大典。

    那是姐姐张鸳的封后大典。

    她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也会成为封后大典的主角。

    前面的台阶并不高,也并不多,但是她每走一步,都显得是那么的沉重,这每走一步,她都能回想起这些年,姐姐对她的宠爱。

    ‘姐姐,鸯儿不会让您失望!’

    ‘姐姐,鸯儿一定会服侍好陛下!’

    ‘姐姐,鸯儿一定会照顾谌儿姐弟!’

    ‘姐姐...’

    她一边缓步前行,一边默默的说着想对姐姐说的话,她坚信姐姐一定也正在看着她,为她高兴,也一定想听她说的这些。

    她似乎有很多话想对姐姐说,直到她走入未央宫前殿大殿之上,似乎她的话,都还没有说完。

    “跪!”

    宣礼官的一声唱喝,打断了张鸯的思绪,她轻撩华服,缓缓拜服于地。

    而这时,宣礼官才正式宣读册封诏谕:“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故有萃兴殷,姜任母周,二代之隆,盖有内德,皇嗣延绵,螽斯衍庆,现贵人张氏,恭谨谦让,仁德善良,不以显贵而自矜张扬,秉淑媛之懿,体河山之义,有司奏议,宜称绂组,以母兆民,今立贵人张鸯,为大汉皇后,永终天禄。”

    等到宣礼官唱吧,张鸯拜服道:“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折腾了这么久了,刘禅也是有些心疼张鸯,急忙抬手笑着说道:“皇后平身!”

    “谢陛下!”

    张鸯谢恩后起身,然后就是皇后授玺,礼仪就相对简单多了,由一名宦官,将皇后金印,端到张鸯的面前,然后她在接过来,就算礼成。

    捧着这么熟悉的金印,张鸯知道,她现在已经不在是昔日的小女孩,现在她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整个大汉,代表一个帝国。

    待张鸯缓步走上御台,来到刘禅的身边坐下,大殿上的五位皇妃,在王元姬的带领下,向张鸯跪匐唱喝:“拜见皇后!”

    皇妃们拜礼刚罢,七位皇子公主也是行礼道:“拜见母后!”

    最后才是满朝文武大臣,向张鸯行礼:“拜见皇后!”

    “众卿免礼!”张鸯微微抬手。

    虽然刘禅早在年前,就已经当众宣布了对张鸯的敕封,但是直到现在这一刻,她也才算是正式成为大汉王朝,刘禅的第二任皇后。

    张鸯的封后大典结束,当然也需要对其他几位后妃,包括王元姬的皇贵妃的敕封,正式对外宣布!

    去年年末的最后一天,送走了刘禅的第一任皇后张鸳,而今天大汉王朝迎来了新的一任皇后张鸯,刘禅当场宣布改元更始,大赦天下。

    因为这一年多来,大汉王朝经历了太多太多。

    今天开始,大汉王朝,将迎来新的巨变。

    ......

第302章:皇家农场

    晋中之战之后,大汉王朝经历了天花之疫,让大汉王朝一直有些阴郁,直到张鸯晋封为皇后,大汉也算是走出了阴霾。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四月初六。

    晋封皇后一月之后,张鸯今日心情不错,她并未穿上她的华贵服侍,而是一身简朴的衣饰,与当朝天子刘禅,出现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处。

    “陛下!”

    “这就是我们的皇家农场?”

    张鸯指着前面的一片农田问道,早在数日之前,刘禅就曾对他说过,今年开始,他们每年都会出城下田助农。

    以往的各国君王,其实也有春耕时助农之举,但是大多数都是走过场,就是到田地里,意思意思就行。

    刘禅要改变这个规矩,在去年年末,就让徐庶给他找一块无人耕种的田地,他要将其改善成为皇家农场。

    如今正值初春,老百姓都在忙着种植水稻什么的。

    刘禅现在可没有兴趣种水稻,水稻的改善他已经做到他能做的极致,至于像后世袁爷爷的本事,他还真的没有。

    他只能是间隔种植,大棚育苗,目前来说这样的方式,已经极大的改善了大汉的粮食产量。

    至于这皇家农场的田地,其实也不是多宽,就是一块接近十亩的旱田,现在关中人口依然稀少,年前刘禅曾问过徐庶,现在大汉的人口总数。

    据徐庶说,目前益州的人口是在册户数为三十二万户,有人口一百六十三万人;

    凉州在册户数为六万户,有人口三十一万人;

    雍州在册户数十三万户,有人口六十九万人;

    并州在册户数为五万三千户,有人口二十八人。

    益、雍、凉、并四州共计在册户数为五十六万三千户,有人口二百九十一万人。

    至于西域、南中、西南这几个地区,因为朝廷并未直接管辖,而是由当地氏族管理,不过这三个地区在册户数,也有三十几万,有人口一百余万。

    听到这个人口数字,刘禅自然是很无语的,后世看三国演义或者看三国志时,就有些好奇,历史上蜀汉灭亡时,全国人口只有百万余。

    但是,这真的就是真实的人口吗?

    自然不是,再说完在册人口后,徐庶还有另外一份各州人口户数数据:

    益州,有户八十四万户,有人口四百二十六万人;

    凉州,有户十二万三千户,有人口六十九万五千人;

    雍州,有户十八万九千户,有人口一百三十三万人;

    并州,有户八万七千户,有人口四十二万二千人;

    按照这份数据,大汉仅算益雍凉并四州,就有六百七十多万人口,但是在册的人口,却只有二百九十多万人。

    不用徐庶解释,刘禅当然也是知道,这两个数据中间多出来的这份数据,自然是那些世家大族隐瞒的户口。

    虽然总数看起来还不错,只算四个州,大汉现在也有接近七百万人,但是与后世的一些一线城市,动辄就是常驻人口两千万以上比起来,还是太少了一些。

    这个时代,人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财富。

    也是因为人口太少,刘禅想要开辟一块皇家农场,也并未难倒徐庶,他都没有怎么操心,就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处,找到了这一块还算不错的旱田。

    这几个月刘禅一直在等,等着开春的到来。

    如今正值春耕时节,今儿一早刘禅便领着皇后张鸯,还有太子刘谌,秦王刘谭,汉阳长公主刘蓉玥,以及一帮文武大臣。

    “谌儿,谭儿!”刘禅唤道。

    刘谌、刘谭赶忙跑了过来,刘禅指着一袋玉米粒,问俩人:“知道这是何物乎?”

    刘谌率先答道:“回父皇,这是萨珊人的黄金粒!”

    刘谭跟着附和。

    只是刘禅笑着摆了摆手,道:“别听那些商人们胡说,他们给此物取名黄金粒,目的只是为了卖个好价钱。”

    “那...”刘谭皱眉问道:“父皇,那此物当叫何名?”

    刘禅看了两人一眼,肯定的道:“从今往后,此物在我大汉,朕给它取名为——玉米。”

    “玉米?”小金豆嘻嘻笑道:“父皇,为何要叫玉米?”

    小金豆的话,突然让刘禅有些语塞,他那有想过这东西为啥叫玉米,总不能说,因为父皇是穿越者,父皇前世的时候,这玩意儿就叫玉米吧。

    不过,刘禅看向太子刘谌,故意问道:“谌儿,汝来说说,父皇为何取名玉米?”

    刘谌也是有些犯难,仔细看了看玉米粒,琢磨了一会儿,才不置可否的道:“父皇,应是此物晶莹如玉,那日父皇说过,此物米粒饱满,是高产粮食,所以取它为玉米?”

    听着刘谌的回答,刘禅也是觉得有些为难儿子,但是听着好像也不错,这玉米成熟时,可不就是晶莹剔透,虽然不如玉,但是答得也还不错,毕竟他现在也才八岁。

    于是刘禅微微点头,满意道:“嗯,谌儿所言不错;”说着岔开话题,说教道:“谌儿、谭儿,尔等可要记住了,为君者要时刻想着百姓。”

    “作为君主,首先你得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说着他看着俩人,严肃的问道:“若是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你们觉得百姓还会拥戴你们吗?”

    刘禅本想以此教育儿子,以后当了皇帝,要时刻想着百姓,要让百姓吃饱穿暖,因为在他的记忆里,历朝历代凡是遇到造反,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逼不得已才选择反派朝廷,然后揭竿而起。

    可是,刘禅话音刚落,秦王刘谭却道:“父皇,不拥戴君主的百姓,皆为乱民,日后若有人胆敢不拥戴父皇或太子...”刘谭刚说到这里,刘禅不由得一愣,想听听他还想说什么,故意问刘谭道:“若是如此,谭儿会怎么做?”

    “回父皇!”刘谭小手狠狠的拍在胸脯上,肯定的道:“儿臣自当请命出兵,剿灭了他们。”

    “剿...剿...剿灭?”刘禅顿时愣住,然后又问道:“若是天下百姓皆反,如之奈何?”

    刘禅的语气,明显不是太对劲,刘谭不敢接话,感觉到自己的回答没让父皇满意,转眼看向弟弟刘谌,刘谌也是有些慌。

    见两个儿子均不说话,刘禅轻轻拍了拍两人的肩膀,然后才语重心长的说道:“记住,百姓不会莫名其妙的反叛,一旦他们反叛了,要么是他们受到他人蛊惑,要么就是我们做君王的做得不到位,让他们难以生存,逼着他们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你们都要记住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禅道:“舟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朝廷,这水就是天下臣民,他们既能拥戴朝廷,也能将无道朝廷推翻。”

    “儿臣记住了!”刘谌行礼道,刘禅旋即看向刘谭,问道:“谭儿,汝可明白?”

    刘谭愣住,因为他只是一个王,将来自然不会做君主,这事儿似乎跟他没什么关系,只要用心辅佐君王就好。

    “儿臣明白!”刘谭也是应道。

    刘谭言毕,刘禅才满意的说道:“将来你们兄弟几人,都将成为一国之君,所以一定要记住父皇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再大的天下,也将会失去。”

    “诺!”

    看着两个儿子乖巧的应答,刘禅这才满意,不过一旁的皇后张鸯似乎有些难色,她眉头微微皱起。

    跟两个儿子说完话,刘禅才让太监们将大臣们召到跟前。

    “诸位爱卿!”

    刘禅抓起一把玉米,笑着对几位大臣说道:“此物乃是西域萨珊人的粮食,此物米粒饱满,晶莹如玉,今日朕将在这片皇家农场种植此物,若是此物能够丰收,将来在将其推行全国。”

    又来——

    大臣们有些发愣,这东西他们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有徐庶诸葛亮几位高层,之前听刘禅说过。

    但是,这东西他们也是第一次遇见,真的能够丰收吗?

    刘禅也不管他们,简单说了一番话后,然后就领着几个宦官,还有皇后张鸳,亲自下到地里,开始种植玉米。

    种植玉米,刘禅前世本就是农村的娃儿,这自然难不倒他。

    平整一小块土地,然后将玉米撒在上面,交上粪水,最后再用帐篷布将其覆盖,这是玉米的育苗,这看得大臣们都是一愣一愣的。

    其中一个中年官员实在没有忍住,问道:“陛下,此物何须如此麻烦,直接撒在地里,岂不更好?”

    “呵呵!”刘禅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说道:“撒在地里自然可以,但是却很难达到丰收的效果,爱卿可还记得水稻的种植方法?”

    刘禅这话一处,那人立马闭上了嘴巴。

    因为现在大汉的水稻种植,就是因为刘禅改善了种植方法,现在的收成是以往的两倍以上,皇帝既然如此说,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如果只是玉米育苗,刘禅今天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玉米的育苗其实很快就完成了,主要是玉米种子并不多。

    差不多一个多时辰,玉米的育苗算是完成,看着一排用帐篷布做的地棚,所有人都以为今天的劳作就算结束。

    可是就在这时,刘禅又让两个太监,将一袋土豆抬了过来。

    这些土豆也是萨珊商人萨洛托他们带来的,不过只有一袋,差不多也就是百十来斤。

    这些土豆在未央宫已经放了三四个月,此时拿出来,它们基本都已经开始发芽,看着这些发芽的土豆,刘禅很满意。

    “刀!”刘禅随手抓起一个土豆,便问身边的小太监喊道。

    小太监给刘禅递来一柄小刀,众人又是一愣,这土豆他们没有见过,至于如何种植,他们就更加不清楚,都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刘禅。

    刘禅一边娴熟的将土豆上发芽的部分,一刀一刀的削下来,所削下来的部分,都是保留一个发出来的嫩芽。

    “都看清楚了!”刘禅拿起一个嫩芽,说道:“要留住嫩芽,别把嫩芽削到了。”

    几个太监点头称诺,然后刘禅便让他们几个,带着几个大臣一起,帮着削土豆。

    因为有刘禅的示范,他们的操作也算像那么回事,只是刚开始一个大臣有些傻,削下来的部分太小,让刘禅心疼的不行。

    “多削一点!”

    “太少的话,这芽就白发了。”

    前世刘禅记得,小时候种土豆的时候,都要削土豆,只需要将发芽的部分削下来,其他部分可以用来炖肉,当然后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很多地方已经不愿意再吃这种发芽的土豆。

    比如某度上就说过,吃发芽的土豆,那是会中毒的。

    会不会中毒,刘禅不知道,反正小时候每年种土豆时,他可没少吃削去发芽部分剩下的土豆,他也没有因此中过毒。

    当然——

    刘禅这次选择用削的方式,也是这土豆现在太金贵了,整个大汉王朝,现在就只有这一袋土豆,若是就这么全部被埋进土里,实在有些浪费,还有些可惜。

    他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过土豆,这一大袋土豆,通过他这种方式,取出发芽的部分,还有一大半可以用来食用。

    这边忙着削土豆,另一边刘禅则叫上徐庶,还有几个大臣,开始挥舞着锄头,在地里刨窝,等到那边削出来土豆芽,刘禅又亲自示范如何播种。

    播种的方式自然是很简单的,就是将发芽的部分朝上,然后再覆盖一些松软的泥土,最后当然就是再浇上一些粪水。

    整个过程折腾了差不多两个多时辰,玉米育苗,土豆播种算是全部完成。

    折腾完这些,已经到了中午,刘禅便让人将削出来的土豆,大部分都切成大拇指大小的块状,然后又让人宰了一头猪,现在大汉已经开始流行吃猪肉。

    说起吃猪肉,其实刘禅刚穿越过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猪肉,是真的很难吃,有一股难闻的骚味。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时代的猪,都是没有经过阉割,所以吃起来才会有骚味,也是人们不愿吃它们的主要原因。

    刘禅是穿越者,在前世的时候,他知道除了用于繁殖的公猪与母猪,小猪都是需要阉割的,如此阉割之后长大的猪,它们的肉吃起来,才不会有那种难闻的骚味。

    帮猪进行阉割,刘禅自然是不会这个手艺,但是医者会啊。

    前世天天吃猪肉,什么红烧肉、回锅肉,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味了。

    可是这个时代呢?人们基本都不吃猪肉的,因为猪肉真的不好吃,还被人们称之为贱肉。

    刘禅刚来的时候,他是皇太子,很快就登基做了大汉的皇帝。

    可是御膳房顿顿牛羊肉,而且主要是以鸡羊肉为主,因为牛在这个时代也是非常的金贵,那可是用于耕田犁地的主要劳力,所以除非耕牛老死或者受伤不能医治,否则人们绝不会食牛肉。

    即使是皇家,也是如此。

    奈何刘禅前世最讨厌吃的就是羊肉,所以在成都待了仅仅几个月,他就开始琢磨,如何让猪肉变得好吃。

    最后叫来一个医者,对几只小猪进行阉割,然后单独圈养,几个月后,这些小猪长大后,其肉质就与此前他尝试的猪肉,有了明显的不同,味道虽然达不到他前世熟知的味道。

    但是,也相差不是太大。

    后来为了吃上回锅肉,又特别让一个铁匠,按照他的指示,给他打造了一口大铁锅。

    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现代人,你让他顿顿吃炖煮的食物,而没有炒菜,他如何受得了?

    其实这铁锅是刘禅来这个时代,他的第一项科技改造。

    至于炒菜,真正的第一次炒菜还得追溯到当初在清城山的时候。

    因为在那之前,虽然成都皇宫已经有了阉割之后的猪肉,但是由于食盐还未被提炼,炒菜其实也很难吃,所以即使打造了铁锅,刘禅也很少吃炒菜。

    如今刘禅已经来到长安好几年,这猪肉阉割之术,早就开始流传开来,老百姓也开始接受猪肉,因为相比起牛羊饲养,养猪来得就更加容易,什么残羹剩饭它们都吃,而且小半年一年,一头猪就能够出栏宰杀。

    主要是价格还很便宜。

    今天种完土豆,剩出来这么多土豆,不炖一锅肉,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土豆顿猪肉——

    一头猪,放进去了一大半土豆,炖了满满一大锅,再放一些萨珊商人带来的各种香料,将它们咕嘟咕嘟炖着。

    剩余的小部分土豆,刘禅又让人将他们切成丝,然后刘禅亲自下厨,当着诸葛亮、徐庶的面,炒了一大盆醋熘土豆丝。

    吸——

    “喔,买噶!”刘禅闻了一下,满意的道:“香!”

    “要是再来些青椒丝,青椒土豆丝才是美味。”

    “青椒土豆丝?”诸葛亮闻言愣了一下,莫名的问道:“陛下,何为青椒土豆丝?”

    诸葛亮这一问,倒是把刘禅给问住了,他顿了一下,笑着说道:“相父,这就是土豆丝;”他说着指了指盆里的土豆,然后有些遗憾的道:“青椒...唉,现在我大汉还没有青椒。”

    “何为青椒?”诸葛亮追问。

    刘禅道:“青椒也是一种蔬菜,其味辛辣,若是配上土豆丝,堪称人间美味。”

    “此物生在何处?”徐庶搭话问道。

    “这——”刘禅又被俩人给问住了,不过这次他没有搪塞,尝了一筷子土豆丝,满意之后才说道:“青椒产自南美洲热带地区。”

    “南美洲?”徐庶顿时愣住,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刘禅,追问道:“陛下,何以知道这些的?”

    徐庶当然好奇了,虽然他曾长时间待在曹营,但是对于刘禅他还是很了解的,而且他也是熟读各种古籍典籍,也没有听过这些稀奇的东西。

    陛下,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

    徐庶很好奇,丞相诸葛亮,也是满脸的疑惑看着刘禅。

    ......

第303章:摊牌了

    ‘朕怎么知道这些的?’

    ‘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刘禅暗自吐槽一句,然后却笑着道:“这是朕从一本不知名的古籍中看到的...”

    诸葛亮与徐庶俩人闻言相视疑惑片刻,突然觉得他们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多余问的。

    这些年来,刘禅经常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说出一些足以改变时代的话,但是每当问他出处,他的回答永远都是——从不知名的古籍中看到的。

    诸葛亮是谁?

    徐庶又是谁?

    他俩可都是这个时代的大贤,虽说世上古籍甚多,但是他们自认他们看过的经典古籍,绝对不比刘禅少。

    更何况,名誉华夏的诸葛卧龙先生,重来就不喜欢引经据典,在他看来,那完全就是书呆子的行进。

    可是,刘禅说的古籍的总结也好,经验也罢,可都是这个时代从未有过。

    接种牛痘,就可以免疫天花。

    硫磺、硝石,加上木炭,就可以配制出恐怖的炸药。

    如今还有各种听都没有听过的稀世蔬菜。

    这——

    真的都是来自所谓不知名的古籍吗?

    俩人的疑惑,刘禅也看见了,只是他才不去管它,反正世上古籍经典那么多,不管是你诸葛卧龙,还是徐庶这样的大贤,你们确定你们看过世上的所有经典古籍吗?

    “相父,徐爱卿!”刘禅转移话题,从旁边拿来两双筷子,递给二人笑着道:“快来尝尝朕做的醋熘土豆丝,看看味道如何?”

    面对美食的诱惑,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徐庶,很快也就将刘禅此前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毕竟——

    他俩,可都是地道的吃货。

    首先是徐庶,夹起一些土豆丝,先是嗅了嗅,嗅觉立即被酸酸的醋味打开,好像刺激到了他的食欲,快速将土豆丝放进嘴里咀嚼。

    “陛下!”徐庶一边咀嚼土豆丝,一边不停的点头称赞:“此物真乃人间美味,土豆丝香脆,还弥漫澹澹的醋香味;”说着忍不住又夹起一大筷子土豆丝喂进嘴里,好一个满足。

    “美味!”

    “美味!”

    “孔明!”徐庶一边吃着,一边催促诸葛亮:“此物乃是庶此生首次品尝,快试试,保证让你立即爱上它。”

    诸葛亮早就想试试了,只是让徐庶抢了先,然后又被他那夸张的表情吸引住了,倒是忘了亲自品尝。

    “好!”诸葛亮这才反应过来,也是夹起一些土豆丝嗅了嗅,表情几乎与徐庶相同,然后快速喂进嘴里,一边吃着一边不停的夸赞,总之就是一句话,这醋熘土豆丝,就是人间美味。

    作为厨子,做出来的食物,得到食客的夸赞,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虽然这土豆丝味道还不错,但是前世吃了二三十年的刘禅来说,只能暗自感叹;‘两位,你们真的是生错了时代。’

    不就是一盘土豆丝吗,至于像你们说的那么夸张?

    看着徐庶与诸葛亮完全不顾及他们个人的形象,大快朵颐的吃着天子烹饪的醋熘土豆丝,这让围观的几个大臣,还有宫女太监,侍卫们忍不住的咽起了口水。

    不断有咕嘟咕嘟吞咽口水的声音,诸葛亮连吃几口土豆丝,才赶忙招呼道:“诸位快来品尝品尝,陛下烹制的这土豆丝,美味至极。”

    刘禅也不搭理他们,继续挥舞着锅铲,又将一盆土豆丝倒进锅里翻炒,没办法,刚刚那一盆土豆丝,照诸葛亮徐庶他们这个吃法,用不了多久,就会一干二净。

    正所谓,人生在世,唯有美人美食不可辜负,后者更甚。

    若是放在平日,刘禅亲自下厨,还不得让诸葛亮说教一番,陛下乃是天子,怎可亲自做这些事情。

    但是这一刻,他完全被土豆丝俘虏,对于刘禅,压根儿就不再顾忌,还有那些被招呼过来的大臣们,一个个的四五十岁的人了,整个就如同一帮孩童,就差为了一筷子土豆丝争抢起来。

    不大会儿功夫,一盆土豆丝,就被十几个大汉文武大臣,给收拾得干干净净,最后那关索更是端起盆子,将最后的一点残羹全部扫进嘴里。

    这可让外面的宫女太监,还有侍卫们,那个眼馋啊。

    看着不断吞咽口水的他们,刘禅笑着道:“都别急,土豆丝还多,一会儿你们都能吃上。”

    “谢陛下!”

    众人齐声道谢,而这一边几个大臣又将目光锁定在刘禅的锅里,因为这一锅土豆丝又快起锅了,不过刘禅却是翻了个白眼说道:“诸位,这土豆丝虽然好吃,但是咱也不能贪杯。”

    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两口大铁锅,笑着说道:“那里还有更加美味的食物,留点肚子一会吃它。”

    闻得刘禅的话,众人很快就将视线转移到两口大铁锅,此时锅里正冒着阵阵青烟,鼻子轻轻一嗅,就能闻到炖肉的香味,但是味道似乎与他们熟知的炖肉味道,有很大的不同。

    看着大臣们这般模样,刘禅暗自想笑,心说你们可都是朝廷大臣,咱能不能顾忌顾忌个人形象?

    不过,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土豆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而且又亲自品尝过土豆丝,他们的味蕾早就已经被打开,那还顾忌得了其他。

    刘禅也不管他们,炒完这一锅土豆丝,就让御厨们按照他的方法,将剩下的土豆丝炒了,而他则在一旁指点他们,这些炒菜的手艺,他不能全靠自己来做,得教会他们。

    半个时辰之后。

    在刘禅亲自品尝之后,确定土豆炖肉已经熟透,在众人的期待中,刘禅宣布了他们都想听到的话。

    “开饭!”

    帝国皇帝,皇后,太子,公主,朝廷大臣,平时对于饮食那是十分的讲解,今天算是给他们来了一个特别的体验。

    野炊——

    对,他们这就是在野炊。

    因为今天忙完播种,刘禅并未让他们去附近村寨,也没有回到长安,而是就在皇家农场边缘的一块空地上,摆了个露天厨房就开始在这里烹饪。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吃饭自然也就是席地而坐,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刘禅张鸯他们这些皇室成员,都是就地围坐,然后由宫女太监,将食物给他们端到跟前。

    两位小皇子,还有小公主,他们先前也尝过土豆丝,此时看到一碗土豆炖猪肉,就是这香味,就已经将他们吸引。

    汉阳长公主刘蓉玥,宫女刚将餐食放到她面前,她就不管不顾拽一块排骨,美滋滋的啃着,一边啃着,一边满足的欢喜说道:“太好吃了,父皇,咱们以后每天的膳食,都吃这个可好?”

    “哈哈哈!”刘禅大笑:“小金豆喜欢就行!”

    接着自然是她的两个弟弟,太子刘谌,秦王刘谭,看着姐姐如此夸张,自然也是忍不住这美食的诱惑,很快也是狼吞虎咽起来,与小金豆一般,一边大口吃着,一边不时夸赞食物好吃。

    唯一显得比较矜持的,也只有皇后张鸯,她细嚼慢咽美美的品尝着难得的美食。

    俩大锅土豆炖肉,三大盆土豆丝,不大会儿功夫,就被十几个大臣,刘禅一家五口,还有几十个太监宫女侍卫们,吃得连一口汤都没有剩。

    吃饱喝足,看着一帮笑容满面的大臣,刘禅很满意。

    此前这一年,大汉因为天花,朝臣们都是非常辛苦,而且接下来大汉也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解决。

    今天——

    就当是给他们放松放松。

    这,其实也是刘禅将他们带出来的目的,一是排解过去一年大家的紧张疲惫的身心,同时也是一次拉近君臣关系的好机会。

    傍晚时分。

    未央宫。

    鸳鸯殿。

    折腾了一天,刘禅虽然心情舒畅,但是却也非常的疲惫,刚一回到寝宫,就倒在了床榻之上。

    张鸯一边轻轻给刘禅揉捏着肩膀,一边亲昵问道:“陛下,您今天说的,真的是从古籍中看到的?”

    张鸯突然这么一问,刘禅不由愣了一下。

    “鸯儿为何如此问?”

    “嗯...”张鸯顿了一下,道:“鸯儿只是好奇,陛下每次都说是古籍上看到的,可是又不记得是何古籍...”

    这——

    刘禅顿时语塞,其实这事儿怕是今天诸葛亮他们,也有这番好奇,只是被美食给诱惑到了,才没有继续追问而已。

    张鸯是他老婆,现在寝宫里,就只有他们两人。

    “哈哈哈!”刘禅先是朗声笑了起来,然后故作疑惑的样子问张鸯:“那,鸯儿觉得,应该是怎样呢?”

    “鸯儿,可是不信任朕?”

    刘禅话音刚落,张鸯却是摆了摆手,说道:“鸯儿自然是相信陛下,只是陛下为何只记得这些古籍中的内容,却不记得古籍的名字。”

    张鸯的好奇,其实早就有了,只是今天突然想要了解一下而已,被她这么一问,刘禅顿了顿,快速开动脑筋,琢磨该如何回答她的话。

    因为他很清楚,张鸯能够有这番好奇,其他大臣,包括诸葛亮他们在内,自然也是有这些好奇的。

    现在天下还未一统,可不能让他们把心思放在朕的身上。

    “鸯儿!”刘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坐起身子,然后看了寝宫的外面,确定门外没人后,才故作有些惊讶的样子,盯着张鸯说道:“朕遇到过一件神奇的事情,鸯儿可要替朕保密。”

    “嗯!”张鸯被刘禅这么一说,也是有些紧张。

    “朕,曾经死过一回。”

    “什么?”张鸯顿时瞪大眼睛,瞠目结舌的样子。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公认的道理,可是按照刘禅说出的这番话,也就是人死了,还可以复活?

    “鸯儿别紧张!”

    刘禅说得很澹定,不过声音却压得很低:“朕还是朕,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

    看张鸯有些紧张,刘禅故意开起了玩笑。

    “鸯儿知道!”张鸯点头道。

    然后张鸯却是一脸好奇的看着刘禅,想听他继续讲述他要说的故事,主要也是因为刘禅的这句,朕曾经死过一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章武三年...”刘禅将张鸯搂在怀里,慢慢的讲述他胡编的故事。

    “那时候,朕还是太子,得知父皇病重,便与相父前往永安宫探望,可是看着父皇奄奄一息,朕悲痛欲绝,旋即昏死过去。”

    这段故事,张鸯知道,其实在现在的大汉王朝,有很多人知道这事儿。

    这事儿后来让百姓们说成是皇帝仁孝,看着先帝病重,居然悲痛至昏厥过去。

    只是,接下来刘禅的话,却让张鸯愣住了。

    “朕昏死之后,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刘禅刚一开口,张鸯就忍不住追问道:“什么样的世界?”

    “未来!”刘禅肯定的道。

    “朕去到了两千年后。”

    刘禅知道,因为他不断折腾一些新奇的东西,说一些稀奇的话,已经让张鸯,还有朝臣们疑惑,若是继续用古籍经典搪塞,似乎很难在继续掩饰下去。

    倒不如给他们说说实话。

    当然,这实话也得稍微加工一下。

    “两千年后?”张鸯更是惊奇:“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嗯,”刘禅点头道:“人类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未来的世界科技发达,人们都住在高高的建筑里,街上到处是汽车,天上还有飞机。”

    “汽车?飞机?”张鸯愣住:“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啊!”刘禅笑道:“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马车,只是未来人们的马车,是不用马拉它就可以自己跑,而且还有的车,可以在天上飞。”

    “哇!”张鸯惊奇的道:“那岂不是如神仙一般?”

    “哈哈哈!”刘禅摆了摆手,道:“这个世界,那有什么神仙妖怪,那是人们的智慧。”

    “哦!”张鸯点了点头,好奇的道:“然后呢?”

    “然后...”刘禅顿了顿,道:“然后,朕看了一些史料,有记载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

    “史料?”张鸯又一次好奇:“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

    若是放在以前,张鸯听到这话,绝对以为刘禅就是脑子坏掉了再这里说胡话,但是现在她真的相信了,主要也是刘禅做出了太多超前的东西,说出了很多奇怪的话。

    既然刘禅去到了未来,而且还看到了关于他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史料记载,她自然是很好奇的。

    “史料记载,鸯儿也是朕的皇后,第二任皇后。”

    刘禅刚说到这里,张鸯脸色变得有些肃然,道:“姐姐?”

    “嗯!”刘禅点头道:“按照史料记载,鸯儿病逝于建兴十五年,病因不详。”

    “建兴十五年?”张鸯有些好奇:“姐姐是去年走的,去年是建兴十七年啊?”

    “嗯!”刘禅点头道:“因为朕知道了鸳儿会提前离开,所以这些年,朕才让她平时多加锻炼身体...”说到这里,刘禅叹息一声,张鸯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什么。

    因为这事儿,她是有印象的,无论是在成都,还是后来到了长安,姐姐的作息十分规律,每天早睡早起,特别是早上起来,她都会做一些简单的肢体锻炼。

    她此前问过姐姐,张鸳说是陛下让她这样做的,说如此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后来张鸯也养成了同样的习惯。

    “但是,”刘禅叹息道:“史料中并未记载大汉迁都长安,朕也不知道那贼子会将天花,传入后宫。”

    “大汉未曾迁都长安?”张鸯惊奇的道。

    “嗯!”刘禅确定的道:“按照史料记载,再过十几年,我们大汉,就会灭亡,朕...”刘禅说着,指了指张鸯的鼻尖,叹息道:“还有鸯儿你,会成为曹魏的俘虏。”

    “胡说!”张鸯闻言大怒:“我大汉如此强盛,岂能让贼人曹魏所灭?”

    “那是史料记载的!”刘禅笑道:“现在,曹魏自然是灭不了我们的大汉,以后朕还要带着大汉的铁骑,踏平中原大地。”

    “嗯!”张鸯肯定的点了点头,虽然她不知道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这段历史,但是作为大汉的皇后,她自然是希望大汉越来越强盛。

    说到这里,张鸯先是顿了顿,然后突然问道:“所以,陛下做的那些,都是从未来获知的?”

    “要不然呢?”刘禅翻了个白眼,笑着说道:“汝还真当是朕从什么古籍中看到的?”

    ...

    “此言当真?”

    宣室殿内,丞相诸葛亮也是目瞪口呆,其实他一直就有些好奇,只是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利于大汉,所以他也才一直没有刨根问底。

    今天一早,刘禅突然召他入宫,跟他讲述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看着诸葛亮那一脸的惊奇,刘禅并不意外,因为昨天晚上,他将这个故事讲给皇后张鸯时,张鸯的反应,跟诸葛亮是一模一样的。

    “嗯!”刘禅点头道:“朕看到的史料,就是如此记载的,相父鞠躬尽瘁一生,最后也未能力挽狂澜。”

    “等等...”诸葛亮突然打断了刘禅的话,问道:“陛下,您是说老臣的第一次北伐,是因为马谡丢失街亭,才导致我军大败?”

    “嗯!”刘禅点头道:“原本相父突然兵出祁山,曹魏准备不足,致使陇右诸郡望风归降,但是后来曹魏及时反应,派出曹真、张郃阻击相父,而此时相父需要争取足够的时间,挡住曹魏的援军。”

    “只是,街亭之败,让相父...”

    诸葛亮顿时愣住,要说刚开始,他或许觉得刘禅这就是编了一个故事蒙骗于他,但是这一刻,他真的相信了,相信皇帝真的是去过未来,而且还看过后人对这个时代的历史记载。

    ......

第304章:何不早说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病卒五丈原。

    刘禅将他前世知道的三国历史,完完整整的给诸葛亮讲述了一遍,听得诸葛亮那是一愣一愣的。

    若是刘禅所言是真,此刻他的坟头草都得有一尺多高了。

    只是——

    直到现在,他只出过一次祁山,所以对于后面的历史,诸葛亮也无法去验证,因为天子的突然兵出子午谷,导致大汉一战就占据了关中之地,改变了天下大势。

    这个故事,有些神奇。

    “陛下!”诸葛叹息问道:“陛下为何不早些告诉老臣?”

    听完刘禅讲述的故事,他是深信不疑的,只是疑惑刘禅为何直到现在才将这个故事告诉他。

    “哈哈哈!”刘禅闻言笑道:“相父,若是朕醒来之后,就将这事告诉相父,相父能信否?”

    诸葛亮没有回答,却是轻摇羽扇微微一笑。

    他当然不会相信,若是刘禅刚刚苏醒,就将这事儿告诉他,他只会当着刘禅是睡煳涂了,在跟他说胡话。

    但是现在不同,虽然他没有经历过六出祁山,也不知道后来姜维的九伐中原,不过他经历了一出祁山啊。

    特别是对于马谡丢失街亭,最后挥泪斩马谡。

    虽然现在这件事并未发生过。

    但是,诸葛亮仔细琢磨了一下当时的战局,那次他突然出兵祁山,本身就是想要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也是如此,他刚到祁山不久,陇右五郡就有三郡降汉,至于剩下的两个郡,只要给他一定的时间,他自然是可以将其纳入大汉的版图。

    只是因为后来得知刘禅出奇兵走了子午道,他不得已只能放弃原来的计划,转而孤注一掷率军进入关中救援刘禅,不想最后却因为刘禅的冒险,让大汉先占关中,后得凉州。

    这可不是他一开始的计划,原本他的计划是稳扎稳打,先夺取陇右诸郡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汉军则趁机攻占凉州。

    若是大汉占据益州,凉州,陇右这一大片疆域。

    然后在经营几年凉州,让大汉拥有一定数量的骑兵,等到中原发生动乱,大汉即可从陇右、汉中兵分两路进攻关中,一旦大汉占据关中,大汉也就有了与曹魏一争天下的资本。

    这也是那时候的大汉,看上去最佳的选择。

    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大汉只要占据益雍凉三州,天下格局立马就会发生改变。

    只是,不是通过他的计划来完成的。

    还有就是,诸葛亮为何对刘禅的故事深信不疑,原因很简单。

    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出征之前,确实想过要给好友马良之弟马谡一些建功立业的机会。

    若是按照刘禅所言,汉军占据陇右三郡,他确实会选择选一路兵马去阻挡曹魏援军,不出意外的话,他真的会派马谡去。

    而且,按照当时的战况,汉军占据三郡,曹魏必然调派兵马过来阻击,所以刘禅所说的,一定意义上,它是成立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刘禅做出来的各种新奇的武器,如三弓床弩,水泥,精盐提炼,还有前不久弄出来的炸药等等。

    这些若是存在于古籍,人们不可能完全将它们遗失,毕竟这些都是十分先进的事物,人们怎么可能弃之不用?

    “陛下!”

    诸葛亮快速将这些消化后,笑着说道:“陛下有此奇遇,看来是上天眷顾大汉,要让陛下重塑大汉天下。”

    “嗯!”刘禅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有些激动的,这事儿他并没有觉得不好,反而觉得这是上天的眷顾,同时对于刘禅,更是高看一眼。

    毕竟若是按照刘禅所谓的历史记载,大汉王朝经过他十几年的努力,还有姜维的努力,最终大汉王朝,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可是现在不同了,天子得遇奇遇,获得了先知能力,而且还因为这份奇遇,让大汉拥有了现在这番盛况。

    大汉,复兴有望矣。

    “陛下!”诸葛亮又说道:“以陛下之意,我大汉接下来该当如何?”

    刘禅知道历史的发展,而且还拥有两千年后的知识,那接下来大汉该如何发展,他想听听刘禅的意见。

    “嗯!”刘禅顿了顿,经过这十几年的帝王生涯,而且大汉也因为他这个穿越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对于未来他当然早就有过谋划。

    “朕以为...厉兵秣马...”刘禅肯定的说道:“等到时机成熟,率王师一统天下。”

    “需要多久?”诸葛亮问。

    “十年!”刘禅肯定的道:“只需再给朕十年,朕必定能够挥师中原,扫灭吴魏,一统大汉之天下。”

    这些年刘禅的改变,诸葛亮自然是看在眼里,他早就不再是当年那个柔善的阿斗,如今的他,上马能够征伐天下,下马也能够治国理政。

    十年——

    诸葛亮认可刘禅的这个时间表,现在大汉虽然已经变得足够强大,若是现在就想挥师中原,虽然大汉现在也有这个能力,不过也会让大汉承受巨大的压力。

    没等诸葛亮开口,刘禅又说道:“未来十年,大汉需要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同时打造更加强大的先进武器装备,如此十年后,我大汉可以一战而定天下。”

    昨日晚上,刘禅决定摊牌,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皇后张鸯,那是他老婆,足够让他信任,朝臣方面,最让他信任的人,自然是诸葛亮。

    所以,他只向他们二人摊牌,将自己的奇遇告诉了他们俩人。

    至于张鸯,主要也是满足一下她的好奇心,同时也免得她没事就好奇追问。

    至于诸葛亮,他是大汉的丞相,即便是现在,刘禅依然离不开他,需要他帮着处理一些军国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历史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忠臣。

    但是,刘禅也不傻。

    历史记载,不一定完全可信。

    毕竟历史上的蜀汉,本身就是三国当中最弱的一方,即使诸葛亮有别的想法,他也需要等到蜀汉强大之后才有可能。

    他那么聪明的人,总不会在自己本身就不算强大的时候,还搞什么窝里斗吧,所以在蜀汉强大之前,他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蜀汉的所有力量团结起来。

    但是,若是最后蜀汉成功了。

    他还会一如既往乎?

    这个刘禅也不敢确定,毕竟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不要太多好吗?历代君王最后忌惮的,也是这种大臣。

    但是现在,刘禅是真的不担心了。

    原因无他。

    大汉迁都长安之后,现在大汉的实力,已经是三国当中的大哥大,再也不是历史上那个需要不断北伐,来让自己苟延残喘的蜀汉小朝廷。

    即使现在大汉不对外扩张,曹魏、东吴,即使联合起来,想要撼动大汉,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可是,诸葛亮依然如故。

    后世有些人说,蜀汉时,诸葛亮权倾朝野独掌大权,架空了小皇帝刘禅。

    刘禅刚来这个时代的时候,大汉的军国大事,确实也是完全由诸葛亮说了算的,但是后来迁都长安,占据凉州之后,诸葛亮却慢慢开始放权。

    特别是徐庶重回大汉之后,诸葛亮立马就将内政交予徐庶,而他则主官军事,大汉就出现了军政分离。

    若是他真如后世一些人的评论,诸葛亮就是一个擅权的权臣,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

    而且,到了后来,他也开始逐渐归政于刘禅。

    如今的大汉,刘禅不在是历史上的阿斗,朝政之事,也不再是诸葛亮说了算,只是刘禅更愿意听从他的意见而已。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不是擅权贪权,而是历史上的蜀汉,朝中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才让他还不敢轻易放权,因为将权利下放给一些能力不足的人身上,只能适得其反。

    最后,他也是因为一个人担负起整个大汉王朝重任,才让他仅仅五十多岁,就被累死在五丈原。

    所以,诸葛亮是忠臣,绝对的忠臣。

    未来大汉是要一统天下的,但是现在大汉却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刘禅还需要得到诸葛亮的大力支持,所以他才决定向诸葛亮摊牌。

    “陛下!”诸葛亮笑容满面的道:“您说吧,接下来需要老臣做些什么,老臣万死不辞。”

    复兴汉室,恢复中原,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夙愿,如今大汉局势一片大好,现在又知道皇帝的奇遇,他自然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大汉一统天下的时候。

    刘禅就等诸葛亮的这句话,不过却并未先做安排,反而故意问道:“相父,以您之见,我大汉现在可有症疾难患?”

    “???”

    诸葛亮愣住了,他并未想这个问题,至少这会儿他没有想。

    今天听了刘禅的这番神奇故事,他只想着通过他的努力,再加上天子的先进知识,然后厉兵秣马,最后带领汉军挥师中原。

    “政体!”刘禅脱口而出。

    “???”诸葛亮又是一愣,他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个,于是追问道:“请陛下明示!~”

    刘禅顿了顿,叹息一声道:“我大汉现在实力在魏吴两国之上,但是内在症疾依然明显。”

    “与魏吴相同,我大汉现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

    “嗯!”诸葛亮点头。

    “根据朕在未来看过的史料;”刘禅道:“历史上,最后结束三国纷争的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司马炎建立了东晋,但是东晋却并未维系多久,先是八王之乱,然后又是五胡乱华,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而这些,却也与世家大族实力太强有关。”刘禅确定的道。

    虽然刘禅不是史学家,对于历史也是看资料,听人讲述了解,但是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还是了解了一些。

    晋朝的快速衰退,就是与世家大族强势有关,这些年其实刘禅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

    “现在必须开始改变,慢慢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如何削弱?”诸葛亮问道。

    对于世家大族的威胁,诸葛亮自然也是知道的,当然,他本身也是世家大族,他就是出自琅邪葛氏。

    但现在不同,他是大汉王朝的丞相,他的夙愿是兴复汉室。

    而这些世家大族,却是潜在的威胁。

    “提高底层百姓的地位!”刘禅说道:“朝廷增加底层百姓的势力,让他们获得上升的通道,久而久之,世家大族的势力自然就会被削弱。”

    “科举?”诸葛亮愣了一下问道。

    “正是!”刘禅点头道:“根据朕看过的史料,后世解决世家大族隐患,也是通过科举制度,逐渐稀释掉了世家大族在朝廷的影响力。”

    刘禅说完这话,诸葛亮沉思良久,关于科举的事情,早在数年之前刘禅就提出来过,后来徐庶也认可这个政策,他也觉得大汉需要削弱氏族的势力。

    只是防止氏族反弹,经过商议,他们决定缓步推行,并未一蹴而就。

    半晌之后,诸葛亮眉头舒展,澹澹的说道:“那就依照陛下之意,提前开始科举制度,完善朝廷体制。”

    既然几百年的君王,选择用科举制度削弱氏族,而且效果也非常的明显,那大汉为何不提前采取呢?

    “多谢相父!”刘禅点头道谢。

    ...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五月八日。

    长安——

    这段时间,长安十分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不断涌入长安城。

    他们到长安的目的,只有一个。

    科考——

    这是去年朝廷就已经定下的事情,今年大汉王王朝要举办第一届科举考试,任何愿意为大汉王朝效力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次科举考试。

    至于科举考试会如何考,他们并不知道,但是朝廷已经明示天下,一旦通过科举考试,朝廷就会委以官职。

    大汉王朝说话还是算话的,因为在此之前,大汉每三年就会举办一次武举考试,通过武举考核的人,就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将军。

    现在大汉的军中,就有不少将领是通过武举当上将军的。

    要是换作以前,你想要当将军,要么你家在军中有人,通过推荐,朝廷委任你当一个小校,然后通过军功,逐步晋升。

    现在不同了,只有你有能力,可以去参加武举考核,就能成为将领,每一届的武举前三,都会被皇帝钦点为校尉。

    校尉虽然算不上顶层将军,但也是中层将领。

    因为这个武举制度,让大汉增加了不少实力不错的武将,比如第一届武举榜眼田牧田厚义,就是通过武举考试被封为护军校尉,然后进入大汉军中效力。

    经过这几年大汉不断的南征北战,在晋中之战结束之后,田牧已经晋升到了偏将军。

    科举——

    不用琢磨,这自然是与武举相同的,只是科举是文人的考试,所以当朝廷的诏令下发不久,全国各地的学子,就开始准备,等着此番的科考。

    ...

    晌午刚过。

    御史大夫徐庶,走进宣室殿。

    “微臣参见陛下!”

    “徐爱卿免礼!”刘禅微微抬手,等到徐庶坐下之后,刘禅才问道:“怎么样,有多少人参加科考?”

    科举考试,这是大汉第一次举办,虽然此前武举考试,经过十来年的举办,现在已经逐渐规范。

    但是,科举可是头一回。

    而且,这次科举考试,相比起武举,还是有些不同。

    首先就是,武举考试,先得通过县试,郡试,然后是京试,最后是殿试。

    通过层层选拔,最后进入殿试,才算是成功。

    其实科举也可以如此,只是眼下的大汉,能够参加科考的人,其实还是以氏族子弟为主,虽然刘禅前两年就让张绍,在蜀中开办了不少的官办书院。

    但是,这些书院的孩子,这才读书两三年,让他们现在参加科考,该如何考?

    而且他们很多人年龄还太小,按照入学最小年龄六岁来算,书院到今年也才推行三年。

    也就是说,年龄最小的书院学子,现在才九岁。

    九岁的孩童参加科考?

    闹呢?

    原本刘禅是打算再等几年,等这批孩子年龄再大一些,然后才开始举行科举考试。

    但是,就是眼前这个老头,徐庶。

    去年天花病疫结束时,徐庶就提出要举办科考,理由是大汉现在疆域扩大了,需要一些人才去管理这些郡县。

    后来他也私下对刘禅讲过原因。

    科举是为了让平民百姓,通过科考逐渐进入官场,从而逐渐稀释朝廷的世家大族势力。

    但是,如果等到那帮孩子可以参考时,一定意义上,会压缩世家大族的利益,倒不如先举办几届,让这些世家子弟先尝尝甜头,然后等到那些平民子弟成年后,这些通过科考进入朝廷的氏族子弟,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科举。

    徐庶啊,徐庶,就是老谋深算。

    “回陛下!”徐庶满意的道:“今年是我大汉的第一届科举,虽然报名参考的人数并不多,一共只有八百六十五人。”

    “八百多人?”刘禅闻言抢话说道:“不少了,朕原以为第一次参加科举的人数,不会超过五百人。”

    徐庶本来有些担心的,想着八百多人参考,皇帝会不会失落,可不想刘禅不但没有失落,反而还有些兴奋。

    这让徐庶长舒一口气,而这时刘禅又问道:“考生们可都已经来到长安?何时开考?”

    ......

第305章:开科取士

    “回陛下!”徐庶将一本手册递给刘禅,然后才说道:“第一场科考的时间,我们定在了五日后,这是此次科考的考试题目以及规则,请陛下过目。”

    刘禅接过手册,仔细的翻阅。

    “嗯!”刘禅一边阅读,一边点头说道:“甚好,甚好!”

    后世科考具体是如何考核的,刘禅其实也并不熟悉,他也只是通过一些史料,或者说影视剧,稍微有些了解而已。

    但是,徐庶是大贤之人。

    经过他与丞相诸葛亮的商议,这第一次科考,总共分为三轮,第一轮是策论,无题目限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大汉发展观点的文章。

    第二轮,其实与第一轮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朝廷会统一出题,然后考生根据题目,写一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看法。

    第三轮,是殿试,但是却与武举不同,进入殿试的考生将达到二十人,这一轮也可称之为答辩场,就是考生需要当着文武百官,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错,不错!

    刘禅是非常满意的,先通过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对国家发展的想法,然后再根据朝廷指定的题目,回答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就是临场发挥,作为一个朝廷官员,需要面对的事情,自然不会早就跟你准备好,突发事件会很多很多。

    “陛下!”徐庶笑着说道:“科考是朝廷开科取士,微臣与丞相商议觉得,凡是通过第一轮考核的学子,皆是天子门生;”说着他看向刘禅,问道:“第二轮开考之前,陛下可否亲临考场?”

    天子门生?

    哈哈哈!

    这是刘禅之前跟他提及科考时,讲述过一个科举的故事,说有一个王朝为了让天下学子为朝廷效力,于是公示天下,凡是通过科考进入殿试的人,皆为天子门生。

    天子门生,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只要是进入殿试的考生,你从此就成为了天子的学生,这可是光宗耀祖的荣耀。

    刘禅看了一下规则,此番八百多人应考,第一轮考试结束之后,朝廷会选取前三百名,剩余的全部淘汰,下次再考。

    对于这样的规则,刘禅当然是满意的,毕竟这也是第一次举行科考,他们能做出这样的规则,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

    ...

    大汉王朝第一次科举考试,虽然报名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好歹也有八百多人,所以这几天长安城那是真的很热闹。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状元酿,喝上一碗状元酿,草包也能变状元。”

    街边一个小贩高声吆喝着,引得一些路人的围观。

    “喝一碗,就能变状元?”一年轻人笑呵呵的问道:“若是我喝了,没有考中状元,汝又该当如何?”

    他自然是故意这么问的,毕竟这回是大汉王朝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最终结果,谁又能知道呢?

    “先生说笑了!”老板打着呵呵道:“咱们不也是为了讨个彩头嘛,哈哈哈!”

    “切!”

    旁边的人闻言不由翻起了白眼,心说你真不会做生意,别人一问你就怂了谁还愿意卖你的酿?

    “喝状元酿咯,喝了状元酿,草包也能变状元。”

    老板根本不在意,又是吆喝了几声。

    这卖米酿的人,并不是第一个趁科举的热度的人,其实至从朝廷决定举行科考开始,这长安城,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与科举沾边的店铺,以及各种小商小贩。

    状元饼,状元客舍,高中酒肆什么的,不要太多。

    虽然人们也都知道,并不是喝一碗就真的能够考中状元,但是还是有不少路人,愿意掏出一些银钱,去照顾照顾他们的生意。

    “公子!”

    人群中,一个丫鬟模样的女子,四下看了看,问旁边的一位年轻人道:“咱们是住状元客舍,还是住旁边的缘来客舍?”

    “缘来客舍!”年轻人随口道。

    “哦!”小丫鬟翻了个白眼,但是却没有反对他家公子。

    俩人走进缘来客舍,要了两个单人间。

    回到房间后,丫鬟随口问了一句:“公子,您其实不需要参加这样的科考,凭借老爷在朝廷的地位,公子随时可以入朝为官。”

    小丫鬟这话,已经忍了很久,他们是从蜀中过来的,年轻人姓蒋名显,字玉成,乃是丞相府长史蒋琬的次子。

    凭借蒋琬的地位,蒋显自然不需要参加科考,想要当官,也是手到擒来。

    只是,蒋显沉声说道:“汝懂什么?”

    “公子!”小丫鬟反驳道:“老爷是长史,您想当官,需要考试吗?”

    “当然需要!”蒋显说道:“现在的大汉,与在成都时的大汉王朝,已经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小丫鬟都囔道:“陛下还是原来的陛下,丞相还是原来的丞相。”

    “哈哈哈!”蒋显闻言不由得笑了,这个小丫鬟从小跟在他身边,这丫头从小聪明,所以蒋显对她并没有当着是下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她经常会不顾身份,张口就来。

    “陛下虽然还是原来的陛下!”蒋显笑着说道:“但是汝可知道,就是这个陛下,已经让大汉从三国最弱,变成了三国最强呢?”

    “嗯!”小丫鬟点了点头。

    “此番科考,看似就是一场普通的考试;”蒋显顿了顿,才又说道:“但是,若我猜得不错,以后大汉的官员选拔,都将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啊???”小丫鬟愣了一下,心说这是不是太麻烦了,以后想当官,还得去参加考试,还不如以前那样好呢,想要当官,只要有人举荐一下就好了。

    蒋显没在理她,而是取出一本书慢慢的翻阅着,小丫鬟给他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屋子,就退出了房间。

    ......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五月二十日。

    长安。

    几个主要街口,都围了不少的人。

    在他们的前方,是一块不小的牌子。

    “中了吗?”

    “没中!”

    “呀,我中了,我中了。”

    “...”

    牌子上是大汉第一次科考的公示,密密麻麻的写着三百个名字,而围观的人,大部分都是此次参加科考的人。

    他们不断的在上面搜寻自己的名字。

    看到名字的人,他们是兴奋的。

    没有看到名字的人,则是有些失落,因为没有上这个名单,也就是说,这一次科考,他们算是失败了。

    朝廷以后还会举办科考吗?

    对于一些家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来说,这场科考,算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时候。

    所有人都知道,现在能在朝廷为官,要么你是世家大族,要么你家在朝廷有人,否则,即使你才高八斗,也只能是在家待着。

    当然,最主要的是,虽然大汉此前施行的是察举制,但是每个郡每年可以举荐的人是有名额限制的,即便是世家大族,除非是嫡子们,一到成年就能被举荐到朝廷为官。

    若是一些在家族中地位不高,或者是小妾们生的孩子,想要出相入士,很多时候还得碰运气。

    科考就不同了,人人平等,因为朝廷公文白纸黑字写着,只要愿意为朝廷效力,都可以报名考试,即便是普通平民都可以。

    “公子!公子!”

    小丫鬟指着公示上的名字,激动的道:“公子您中了,嘻嘻!”

    小丫鬟很激动,虽然她知道,凭借他家公子的才学,通过第一轮的考核,还是很容易的。

    只是蒋显却显得很澹定,倒是让旁边的一些没有考中的人,有些羡慕起来。

    “兄台!汝可是蒋长史的公子?”一个年近三十的人,向蒋显拱了拱手问道。

    “在下蒋显!”蒋显礼貌的回礼。

    “在下曾书!”那人也是回礼。

    听得曾书说话,小丫鬟快速扫描公示栏,很快就在公示栏中看到了曾书两个字,嘻嘻笑道:“您也中了。”

    曾书如蒋显一般澹定,只是对于这个小丫鬟有些不解,蒋显回身说道:“绿意,不得无礼。”

    ‘无...无礼?’绿意愣了下,赶忙闭上了嘴巴。

    这可是街头,不是家里,在家里可以跟公子随便说,但是在外人面前,这可就有些没礼貌了。

    “曾兄请多包涵!”蒋显又向曾书拱了拱手。

    曾书笑着摆手道:“无妨事!”

    就在曾书与蒋显俩人对话间,周围不断投来赞许,还有羡慕的目光。

    “唉,好羡慕啊!”

    “是啊!”

    “原本以为这次可以考中,却不想第一轮就没有过;”一个年轻人叹息一声,抱怨道:“看来我等注定与官场无缘。”

    以往朝廷从未举行过这种考核,这一次没有考中,以后还有机会吗?

    “诸位何故如此丧气?”

    曾书随口问了一句,却让周围的人,立时闭上了嘴巴,但是脸上却写满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然不用丧气,因为你已经通过了第一轮考核。

    “诸位!”曾书说着,又向周围拱手道:“只要我等想要为朝廷效力,自然是有各种各样的机会。”

    “曾兄所言极是!”蒋显也是附和道:“一次未考中而已,大不了明年再考就行。”

    “明年?”

    “呵呵!”一人叹息道:“明年朝廷还会举办科考吗?”

    “对啊!”

    “唉!”

    看着一帮人垂头丧气的样子,蒋显却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却对周围看了一眼,问道:“诸位,可听闻过武举?”

    “武举?”又一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道:“我大汉已经举办了四届武举考试,而且朝廷已经做出了规定,每三年就会举行一次武举考试。”

    等到那人话音刚落,曾书笑着道:“那不就得了,我大汉能够长期举行武举,武举也是科考的一种,只是武举是武考;”说着他顿了顿,然后看了一眼周围的人,说道:“我们现在参加的只不过是文考而已。”

    “以后还会举行文考?”

    “当然!”曾书肯定的道:“陛下突然开科取士,定然是为了给我等读书人,一个给朝廷效力的机会。”

    “此话当真?”有一人有些激动的样子问道。

    “这是自然!”曾书点头道:“我大汉现在疆域辽阔,全国各地需要大量的官员,而这些官员,自然就会通过这种方式选拔。”

    “为什么?”那人反问道:“以往朝廷选拔官员,都是各地通过察举举荐,以后为何就不会呢?”

    “哈哈哈!”曾书笑道:“陛下既然开了这个先河,怎会只举办一次?”说着他故意顿了顿,然后问道:“诸位可曾听过陛下出尔反尔的事情?”

    所有人,几乎同时摇头。

    若是说陛下刚登基时,他还很年轻,朝廷的很多事情,基本都是由丞相做主,可是随着大汉将国都迁至长安之后,天子逐渐掌控朝政,每一次做出的决定,都成了长久的国策,最多也只是不断完善。

    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未听到皇帝朝令夕改的先例。

    “说得好!”突然一位三十多人的男人,朗声说道:“这位兄台所言在理,大汉需要发展,这科考的制度,肯定会延续下去的。”

    这人原本只是在外围观望,可是这突然一嗓子,惊得所有人都回过神来,特别是蒋显,他急忙一拱手:“陛...”

    没错,这人就是大汉天子刘禅,今日是朝廷张榜的日子,刘禅故意混到街头,想看看考生们都是什么反应,比如对于朝廷举办科考的想法。

    刚刚听了好一会儿,他很满意。

    这些人,好像很在意科考。

    这是好事情。

    只是,蒋显才刚说一个“陛”字,刘禅就瞪了他一眼,然后抢话说道:“毕竟科考制度,比起察举制度,更加的公平。”

    “察举制,选材范围太小,基本都是相熟之人互相举荐。”

    “但是,我大汉疆域如此辽阔,如何能保证让所有有才之人,都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而不是被埋没?”

    刘禅话音刚落,有一人却摇了摇头,道:“这位先生,察举制是我大汉数百年的选拔官员制度,怎可说废就废?”

    “况且,在下听闻,陛下此番选择科考,也是因为我大汉初得并州,急需大量的官员,所以才举办了这场科举考核。”

    这人明显是反对刘禅,蒋显见过刘禅,那是数年前,刘禅去过他们家见蒋琬,他是蒋琬的次子,自然是见过刘禅的。

    此时有人当众反驳皇帝,他无法视若无睹,可是他刚欲开口,就见刘禅眼神制止,然后呵呵笑道:“制度,好的制度必须延续,但若是明知制度有缺陷,还一味延续这种制度,那就是祸国殃民。”

    刘禅这话说得太直接,那人看了刘禅一眼,旋即笑了笑,然后问道:“想必先生应该已经通过了这场考核,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这人说话这么拽,想必是通过了考核,所以才会在此大言不惭,若是他并未通过考核,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下文单!”刘禅朗声说道。

    只是,刘禅这话刚一出口,人群中突然有一人激动的道:“草民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人的话,不止是惊住了围观众人,同时也惊到了刘禅。

    因为刘禅在外面一直是以文单假名,可是这人怎会知道,文单即为刘禅?

    “陛...陛...陛陛下?”

    所有人顿时都是惊恐不已,特别是刚才问刘禅姓名的人,整个人被吓得脸色惨白。

    “陛下!”

    已经被人揭开了身份,刘禅现在若是再装,也是装不下去了,再说这里是长安,身边又跟着数十位禁卫,而且刘禅也是出入过战场,还有很能打的皇妃鳯玘随驾。

    “免礼吧!”刘禅对人群中参拜那人微微抬手,说道:“没错,朕就是刘禅,大汉的皇帝。”

    喔靠——

    刘禅这话刚一出口,围着刘禅的人,立时向后退却,然后几乎同一时间,向刘禅躬身行礼:“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免礼吧!”刘禅也不装了。

    本想微服私访记,可是不料被人当众揭穿,刘禅看了一眼这一群人,他们都是参加过这场科举的人,只是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中的人。

    同时,也从他们刚才的谈话中,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诸位!”刘禅突然问道:“不知诸位觉得,此番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对我大汉是利还是弊?”

    “诸位不必顾忌,尽可畅所欲言。”刘禅补充道。

    也就在刘禅说话间,原本在暗中保护刘禅的禁卫,突然也都从四面八方走了过来,将这数十人团团围住,同时时刻警戒着外围,不再允许任何事靠近刘禅。

    他们这会儿是很紧张的,这大街上,皇帝若是遇到什么危险,他们就算有百颗千颗脑袋,也是不够砍的。

    只是,听刘禅的这个意思,似乎没有打算离开的意思,还想与这些考生谈谈人生。

    刚才还谈笑风生,可是真当刘禅主动问他们时,可就没人再敢胡言乱语了,不过他们心里是激动的。

    因为既然确定这人是当朝皇帝,那他说的话,自然就是未来大汉的国策,皇帝说以后还会举办科考,而且还说只会保留好的制度,不好的制度,就得被废除。

    “陛下!”

    见众人都不敢说话,倒是那曾书拱手说道:“陛下推行科举考核,这是对大汉百利而无一害的英明之举。”

    “哦???”刘禅故意皱眉,问道:“汝说说看,怎们个百利而无一害?”

    ......

第306章: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曾书顿时一愣,本来只是想给皇帝一个好印象,也算是当众拍拍皇帝的马屁。

    可是,谁知这皇帝,居然是个刨根问底的主。

    刘禅正看着他,其他人也是将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

    曾书想了想,然后向刘禅行了一礼,说道:“陛下的科举,是面对天下人,而不再是以前只面对氏族;”说着他顿了顿,然后看了一圈其他人,才又说道:“天下人,就包括氏族,同时也包括底层的百姓。”

    刘禅听着,微微点头,曾书顿时欣喜,继续说道:“以往历朝历代,能够入朝为官者,皆为世家大族,而底层百姓,却很难拥有出头的机会。”

    “陛下开科取士,不在限制考生身份,任何人,只要愿意为朝廷效力,皆可通过科考,来为朝廷效力。”

    “说得好!”刘禅本能的鼓起掌来,高声说道:“这个天下并非只有富人、贵人、还有万千黎民百姓,朕是大汉的皇帝,天下臣民皆为我大汉子民。”

    “朕!就要人人平等!”

    刘禅这话一出,顿时让周围的人欢呼起来,同时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大汉万年!”

    “陛下万岁,大汉万年!”

    既然已经揭开身份,刘禅也想通过这个举动,让天下臣民知道,现在的大汉,与以往的历朝历代,都是不同的。

    虽然眼前这些,有很多都是氏族子弟,但是他们能够来参加科举考试,多半都是在家族中,没什么地位的人。

    原因很简单,在家族中有地位的子弟,他们是不需要参加科考,就能获得官职,一到成年,长辈就会用各种方法,给他们谋个一官半职。

    即使现在的大汉疆域已经扩大了,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全部通过推荐,用不了多久,这些坑就会全部填满。

    现在是因为朝廷推行了科考,所以最近一年间,朝廷不在接受推举人才,而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科考。

    当然,一些大的氏族嫡子们,刘禅依然会为他们开一些绿灯。

    “陛下!”

    就在众人高呼声中,鳯玘却低声说道:“街头人员复杂,陛下还是先回宫吧,圣驾安全要紧。”

    “好!”刘禅微微点头。

    然后在一队侍卫的保护下,刘禅与众人告别,朝未央宫而去。

    看着皇帝走了,这些原本有些沮丧的人,也都兴奋起来,因为他们从刘禅的口中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桉。

    “太好了!”

    “明年继续考!”

    “对对!”

    “咱大汉有福矣,有如此英明神武的陛下。”

    面对众人的议论,曾书、蒋显对此兴趣不大,俩人简单说了几句客套话,就相互告辞。

    ......

    未央宫——

    宣室殿。

    刚回到皇宫不久,御史大夫徐庶,又一次入宫觐见刘禅。

    “陛下!”

    徐庶将一份名册,递给刘禅,说道:“这是第一轮考核通过的名单,请陛下过目。”

    “嗯!”刘禅点点头,然后认真的看着通过的名单。

    王岩、周广、曾书......蒋显?

    刘禅看到蒋显的名字,问道:“蒋显,可是蒋琬的儿子?”

    “回陛下!”徐庶肯定的道:“蒋显,字玉成,正式丞相府长史蒋琬的次子,羽林校尉蒋斌之弟。”

    “哦!”刘禅微微点头。

    今天在街头,他看到了蒋显,也听见了他的言论,对他印象不错。

    蒋琬虽然在长安为官,但是他的家却依然放在成都,而且家眷大部分都在成都。

    看完整个名单,刘禅笑着说道:“徐爱卿办事,朕放心得很。”

    “谢陛下!”徐庶道。

    “第二轮,何时开考?”刘禅问道。

    “三日后!”徐庶道。

    这份名单,其实刘禅已经知道,今天在街头他转了一圈,早就看过名单了,与徐庶交给他的名单一模一样。

    当然,刘禅更加明白,这徐庶递交名单的同时,自然也是为了通知刘禅,第二次开考时,还请陛下亲临现场。

    刘禅已经习惯了,此前武举考试,就是如此。

    特别是第一次考核,用徐庶的话说,就是第一次考试,陛下若是亲临现场,如此可以让考试们,觉得这考核朝廷很重视,等他们回家之后,必然大肆宣传,这有利于朝廷继续推行科考。

    “徐爱卿放心!”刘禅笑了笑说道:“三日后,朕会准时到考场看看我大汉的学子。”

    “多谢陛下!”

    等徐庶谢恩之后,刘禅却问道:“爱卿今日,可还有别的公务要办?”

    徐庶愣了一下,不知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

    刘禅笑了笑道:“若是爱卿今日无事,可否随朕去看看我们的玉米长势如何?”

    “???”徐庶顿了一下,然后拱手道:“微臣遵旨!”

    皇帝亲自邀请,徐庶自然不能推却。

    ......

    一个时辰之后。

    长安城南,皇家农场。

    一个月前刘禅将土豆,玉米播种在这里,这一个月刘禅虽然不是很忙,但是却也因为马上要搞科举,所以刘禅也没在来看过他的庄稼。

    虽然刘禅没有来过,不过还是安排了几个太监,在此监管这些玉米土豆,同时也告诉了他们,该如何照顾这两种新的粮食。

    来到田边,刘禅满脸欣喜。

    土豆已经长出绿苗,长势也还不错,只要精心护理好它们,再过几个月,他就能收获不少的土豆。

    看完土豆,刘禅又与徐庶来到玉米地。

    “不错不错!”刘禅满意的道:“玉米就该如此种植。”

    一个月前,玉米是种在块不大的的地方,但那是属于密集种植,也就是所谓的育苗,半个月前,负责看守的太监取了几株玉米苗带回未央宫。

    个头不错,差不多十几公分高。

    本来那日刘禅就打算来看看,但是朝廷因为忙着搞科举,所以刘禅只能告诉太监们如何间隔种植。

    现在过来看时,还不错。

    “陛下!”

    徐庶笑着问道:“这些玉米?”

    “爱卿是想问,这些玉米的产量吧。”刘禅笑着道:“这玉米、土豆都是高产粮食,特别是土豆;”说着刘禅指着远处的土豆田现在说道:“即使是干旱季节,亩产最少也能达到千斤以上。”

    “多少?”徐庶顿时愣住。

    “一千斤以上。”刘禅很肯定。

    其实,刘禅这都已经很保守了,可要知道,后世一些产量高的地方,土豆亩产能够达到六七千斤。

    而且,现在大汉的斤,可是与后世的不同,后世一斤,相当于这个时候的近两斤。

    一千斤,刘禅也只是怕给徐庶吓着。

    这次土豆种子不多,一共也就一百来斤,差不多也就种了半亩左右。

    刚才看了一下土豆苗的长势,刘禅觉得,怎么着这半亩地,最少也能为他收获七八百斤土豆,然后再用这七百斤土豆作种,未来就可以种更多的土豆。

    俩人在农场转了好一会儿,等他们回到长安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回到未央宫后,刘禅直接去了鸳鸯殿,这段时间,虽然皇后张鸯经常提醒刘禅要雨露均沾,但是刘禅就是喜欢待在鸳鸯殿。

    “陛下吉祥!”

    “鸯儿快起!”

    刘禅扶起张鸯,笑着说道:“今日鸯儿可不要赶朕,朕今晚就得待在鸯儿这里。”

    “陛下!”

    张鸯小脸微红,并未再说什么。

    ......

    三日后。

    国子监。

    这个地方,是按照刘禅的意思命的名,以前有没有国子监这个名字刘禅不知道,但是刘禅记得,后世历朝历代国子监是非常出名的。

    国子监位于长安城东,是大汉科举考试的主要考场。

    今天这一早,进入第二轮科考的考生,早早就来到国子监中心广场,他们都有些激动,因为今天他们这些人当中,将会有二十人从这里,获得进入未央宫的入场券。

    而且,他们都已经知道,今天开考之前,天子会亲自来到考场给他们训话,他们很多人虽然是世家子弟,但是皇帝他们却也没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见到。

    早膳过后。

    一队禁卫率先进入国子监,国子监外面更是被数千禁卫团团围住,主考的考官是御史大夫徐庶。

    徐庶来到中心广场看看时辰,就让所有考生在中心广场集合,因为算算时间,天子应该很快就会来到考场。

    巳时初刻。

    就在所有考生的期待中,突然一声唱喝响起。

    “陛下驾到!”

    听到这声唱喝,考生们顿时肃然,有些人还显得有些紧张。

    也就在这时,刘禅在一队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缓步走进国子监,与他一同进入国子监的还有丞相诸葛亮。

    “拜见陛下!”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

    看见刘禅进来,考生们齐声高喝道,只是这种场面刘禅已经见得多了,并没有什么波澜,径直走向中心临时搭建的高台。

    “都免礼吧!”刘禅澹澹的道。

    等到考生们谢恩之后,刘禅才走到台前,笑着说道:“恭喜各位,通过第一轮的考核。”

    “不过,通过第一轮考核,并不能说明什么。”

    “今天是第二轮考试!”刘禅沉声道:“以前朝廷选拔官员,都是通过推荐的方式,可能会埋没一些人才。”

    “现在就不同了,所有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考来获得功名。”

    “你们都记住了!”刘禅抬手一挥,朗声说道:“在这里,朕只相信才学,想要取得你们想要的功名,就尽情的施展吧,只要是人才,朕都会唯已官职!”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考生们齐声高喊道,顿了半晌,刘禅才抬了抬手,然后又说道:“今天是第二轮考核,按照考核规则,第二轮是朝廷出题,你们根据题目作答。”

    所有人听到这里,都是一愣,心说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我大汉王朝第一次科考,你们是第一批通过第一轮考核的人;”刘禅说着笑了笑道:“那今日的题目,就由朕来给你们定。”

    皇帝亲自出题?

    所有人都是愣住。

    陛下,会出什么样的题?

    所有人其实都有些紧张,因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以前都没有见过刘禅,但是刘禅的事迹,他们却是都听过的。

    不按常理出牌。

    对!

    这就是刘禅留给世人的印象。

    无论是关中之战,还是后来的晋中之战,都是因为刘禅不按常理出牌,最终大汉获得战争的胜利。

    他——

    今天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呢?

    刘禅看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笑着说道:“今天的题目非常简单,也是非常的难。”

    这是什么话,非常简单又非常的难。

    这不是病句吗?

    “查疑解惑——”刘禅冷冷的说出这四个字,这可是让考生们彻底懵逼,查什么疑,解什么惑?

    “你们很好奇是吧!”刘禅故意问道,但是没有一个回答,刘禅又说道:“所谓查疑解惑,就是你们需要指出你们认为大汉现在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查疑;”说着刘禅看了一眼考生们,然后才又说道:“指出了不足之处,就得给朕写一篇解决的办法。”

    任何王朝,任何帝国,肯定都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大部分朝代,官员们都是在找好的地方,至于不足之处,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能够掩盖的,就尽量掩盖。

    “当然——”刘禅说着又笑了起来:“如果你们觉得朕有不足之处,也可以指出来,然后说出你们的理由。”

    “记住了!”刘禅突然右边的严肃起来:“朕不想看到阿谀奉承,如果打算写马屁文章的,一会儿就不用进考场了;”说着顿了顿,冷笑道:“因为写马屁文章的人,你不但得不到任何功名,朕还会赏你五十大板,然后永不录用,永远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嘶——

    这可让考试们惊呆了,有些人本来想着一会儿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比如故意指出某些不足,然后却又说皇帝如何英明神武,最后解决了这个大麻烦,这岂不是既满足了查疑,又满足了拍皇帝的马屁。

    可是——

    这个皇帝不吃这一套。

    考前直接告诉你们了,就是让你们找错,而且是找眼下大汉的弊病,然后还得对这些错误,提出补救或者是解决的办法。

    考生们懵逼,但是诸葛亮与徐庶俩人却很满意,他们自然知道,刘禅这么做的目的。

    因为这些人极有可能成为朝廷官员,若是当官的不找朝廷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那还要你这个官员干嘛?

    一番简单的训话之后,便与丞相去到一旁花厅休息,而徐庶则宣布第二轮考核开始。

    按照规则,第二轮考核的时间,总时长为三个时辰。

    也就是说,所有考生一旦进入考场,除非你已经完成答卷,否则你就需要等到三个时辰后,才能离开考场。

    三个时辰,时间不长,但是也并不短,每个考生的所在位置,都是独立的空间,里面都备有马桶,清水,渴了喝清水,尿急了去马桶自己解决。

    反正考试一开始,所有人就不得再随意走动。

    花厅位于国子监主楼的二层,站在窗口,可以一览整个一楼考场。

    “相父!”刘禅笑着道:“用这种方式选拔的官员,尚可用乎?”

    刘禅故意这么问,毕竟在此之前,朝廷官员的选拔,都是通过举荐的方式,如今用这种考试的方法,这可是头一回。

    诸葛亮闻言,轻摇着羽扇,笑着说道:“陛下,此法可以考出考生们的才学,但是能否成为一个好官,就得通过以后他们进入官场时才能验证。”

    “嗯!”刘禅微微点头,然后才说道:“历史上的那些科举考试,虽然方式差不多,但是他们考核的内容是五花八门;”说着刘禅笑道:“接下来还请相父多多操心,看看能否找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科考方式。”

    第一次科考,很多都不是很全面,至于最终效果如何,其实刘禅也不知道,现在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是能够让他穿越到唐宋,去了解了解唐宋时的科考,或许他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个时辰,换算过来,也就是六个小时。

    考生们需要开动脑筋,琢磨考题,但是让刘禅就这么守着三个时辰,他还是觉得有些无趣,所以在与诸葛亮闲聊了一个多时辰之后,他就悄悄离开了考场。

    反正这三百考生,今天考完也到了下午,三百份试卷,自然不用全部由刘禅亲自查看,诸葛亮与徐庶就会帮他进行筛查。

    而且在开考之前,徐庶就向刘禅说过,此次考核,三百份考卷,最后将会由他与诸葛亮交叉阅卷。

    也就是说,这三百份考卷,徐庶会看一遍,然后诸葛亮还会重新看一遍,为了不让人才埋没,俩人先各选出三十份试卷,最后在经过复审之后,确定最终进入殿试的前二十。

    考核三个时辰,阅卷的时间可就不止三个时辰。

    离开国子监后,刘禅直到五日后,才等到徐庶将最终的前二十名考试的考卷,交到刘禅的御桉之上。

    “陛下!”徐庶似乎有些激动,他说道:“这次考核,有意外之喜。”

    “啊???”刘禅顿时愣住,问道:“何以见得?”

    “陛下得一大才矣!”徐庶说道。

    “真的?”刘禅闻言大喜,激动的问道:“此人姓甚名谁,爱卿快将此人试卷取来朕看。”

    只是,徐庶却卖起了关子,他笑着说道:“微臣不能提前告诉陛下,但是此人答卷就在其中...请陛下御览!”

    刘禅顿时无语,只得接过二十份答卷,开始认真的翻阅起来。

    ......

第307章:大汉危矣

    被徐庶誉为大才,这人必然不是一般人,而且看徐庶的意思就是这人就在这二十份答卷中。

    对于人才的渴望,刘禅从穿越过来那一刻,就非常在意。

    毕竟这三国乱世,没有牛叉的人才辅左,想要成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当得知有大才入围,刘禅自然是非常的激动。

    从徐庶手里接过答卷,快速翻阅起来。

    只是,连续翻阅了好几份,虽然也都是按照刘禅出的题目,指出大汉王朝现在的不足,然后给出一些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吧,这些答卷相对平庸,并未让刘禅眼前一亮,倒是丞相府长史蒋琬的儿子蒋显的答卷,相对还行。

    没错,只是还行。

    蒋显指出的问题,是大汉现在依靠氏族,氏族之间互相争斗,长此以往不利于大汉的发展。

    嗯——

    这算是一个问题,刘禅早就知道了,虽然这些年大汉发展迅勐,但是内部派系争斗也越发明显。

    蒋显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平衡氏族之间的实力,尽可能的做到不让某一方独大,比如荆州派、东州派。

    虽然关中之战之后,诸葛亮逐渐给了益州派、关中派这些人一些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相对而言,诸葛亮也好,还是刘禅也罢,他们还是更加信任跟随先主入蜀的荆州人士,其次是东州派的人。

    这一点,从历次战争征伐将领就能看出。

    关中之战,主要冲锋在前的是赵云、魏延、张包、关兴这些人,至于其他的更多的是辅助。

    即便是后来的西南之战,大宛之战,还是并州之战,大汉的主要领兵将领,依然是他们。

    比如关中派的代表郭淮与郝昭,虽然俩人一个跟着诸葛亮西征唐旄国,最后留守唐旄做了西南都护府;郭淮也是跟着刘禅出征大宛,最后刘禅将他留在西域,担任西域都护府。

    俩人看上去都得到了重用,但是他们现在也都远离朝廷中枢。

    至于晋中之战,建立奇功的是前将军魏延,还有赵云父子。

    还有就是,目前大汉朝堂上,掌握话语权的人,是丞相诸葛亮还有御史大夫徐庶,他们都是属于荆州派。

    蒋显的建议很直接,那就是平衡各派的势力。

    虽然指出了朝廷的问题,但是,却并未让刘禅眼前一亮,主要这个问题,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何须你在这里叽叽喳喳呢?

    接下来又翻阅了几份答卷,内容与蒋显也差不多,虽然指出了一些弊端,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不过,在刘禅看来,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

    包括蒋显在内。

    突然——

    刘禅突然顿住,他被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

    【大汉危矣】

    没错,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只有四个字——大汉危矣。

    眼下大汉王朝疆域是魏吴总和还多,人口总数虽然与曹魏都还有一点差距,那是因为曹魏地处中原,据此前调查了解,目前曹魏在册人口是五百三十几万人。

    五百三十万人,这还只是在册人口,相信大汉有氏族隐瞒户数,曹魏必然也会同理,这个时代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若是加上隐藏人口,刘禅觉得,曹魏的总人口,估摸着也能接近千万。

    至于东吴,在册人口是两百万,算上隐藏人口,估计应该也得有四五百万人,因为大汉在册人口是接近三百万,但是隐藏人口也有近三百万,东吴应该差不多。

    对于军事实力对比,大汉因为刘禅打造的一些先进武器,诸如三弓床弩、马镫、马鞍、马刀、骑士弩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极大的缩小了人口数量的不足。

    这十几年汉魏吴之间发生过的历次战争,大汉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也是因为大汉拥有这些领先的武器。

    还有就是,因为大汉现在占据了益雍凉并四州,特别是占据了养马地凉州,同时开拓了西域,大汉也因此拥有了大量的马匹。

    有了足够的战马,大汉也不在像关中之战前那样,没有足够的骑兵,所以难以硬抗曹魏。

    现在可不同了,大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十万铁骑,此前大宛之战,还是晋中之战,都得益于大汉拥有了装备精良的骑兵,才能一战而胜。

    可是——

    这人却说,大汉危矣。

    虽说现在大汉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是还真不至于用危矣来形容大汉。

    不过,刘禅还是有些好奇的看了下去。

    开考之前,刘禅曾说过,别写马屁文章,他不需要有人拍他马屁,他要听到真实的声音。

    标题就已经让刘禅眼前一亮,直接大汉危矣,这还不算什么,人家开头第一句便是:‘现在的大汉,看上去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存在,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幅员疆域,皆可算作三国当中最强者。’

    ‘但是,眼下的大汉,实则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刘禅震惊到了,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说得好像现在的大汉,还不如关中之战前的大汉一样。

    刘禅刚想到这里,可是人家接下来就说了:‘眼下的大汉危局,比关中之战前更甚。’

    ‘尼玛——’

    刘禅看到这句,差点没有爆起粗口,同时抬眼看了一眼徐庶,徐庶则是微微点头,意思他说的大才,就是这人。

    得到徐庶的肯定,刘禅继续往下看。

    此人说现在大汉是内忧外患,然后就分开做了说明,首先是关于内忧,他说相比关中之战前,那时候大汉的实力虽然是三国当中最弱,但是蜀中地处盆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岭,自保是足以应付的。

    不过,即使是大汉在蜀中时,内忧也依然存在,就是氏族派系明争暗斗,不过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就是可以通过向曹魏用兵转移这份矛盾。

    相比较起来,那时候更多的是内忧,外患相对少一些。

    如今却不同了,大汉占据益雍凉并四州,同时还有西域、西南等地,现在的大汉是疆域扩大了,但是危机也同时出现。

    他接着指出,现在虽然大汉疆域扩大,实力变强,但是潜在的内在忧患,依然未能得到解决,朝廷依然是派系明显,太依靠世家大族。

    对于解决办法,他在这里小小的捧了一下刘禅,他说如今天子推行科举制度,又在蜀中开办官办书院,相信数年之后,来自底层的百姓,也将会有一部分人,通过科考进入朝廷。

    但是——

    如果这一部人分进入朝廷之后,无法担起朝廷的各种重任,朝廷的主要话语权,还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的话,这个危局依然很难得到解决。

    说到这里,他还提到,若是朝廷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是最后大汉一统天下,或许用不了多久,大汉又会重走桓灵二帝之后的局面。

    因为——

    氏族实力过大,想要天下安宁,还是水中望月。

    内忧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科考,然后平衡氏族在朝堂的的话语地位,否则大汉必危。

    说完内忧,又说了外患。

    他提到,现在看上去大汉实力在三国当中,是最强的存在,即使魏吴联合攻打大汉,大汉也能够从容应对。

    但是,他话锋一转,却明确指出,所谓魏吴联盟,只不过各怀心思,他们并未真正的联合在一起。

    这一点,刘禅也非常认可。

    别说魏吴联盟十分不牢固,即使此前汉吴联盟,也是随时都可能崩溃,三国之间相互联盟,然后相互掣肘,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接着他说到,若是大汉不断强势,很有可能逼着魏吴真心实意的走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大汉太强从而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

    刘禅看到这里,不由感到后背有些发凉。

    逼着他们真心联盟。

    这好像还真的可能出现,三国之间来回折腾,无论是现在,还是历史上的三国,可不都是这样吗?

    比如历史上的三国,曹魏强势,汉吴需要生存,只得联合在一起对抗曹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大汉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东吴更是存活到了280年,才被司马炎的晋朝灭亡,最后统一三国。

    现在也是一样,大汉随着刘禅穿越而来,先是赢得关中之战,进而吞并凉州,占据河套地区等等。

    这些年来,魏吴时常联合在一起,向大汉发难。

    总之就是一个道理,谁强,剩余两方就会联合起来抵抗,历史上是汉吴联盟抗魏,现在就变成了魏吴联盟抗汉。

    如果...如果大汉强大到随时可能一统天下,魏吴难道还愿意视若无睹吗?

    不会——

    他继续说到,眼下大汉虽然疆域辽阔,但是相同的是大汉现在如同关中之战前的曹魏,战线拉得过长,南起交州,北至并州代郡,如此长的一条战线,若是魏吴倾其所有联军来袭。

    大汉何以挡之?

    说实话,刘禅此前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这些年大汉一直是逢战必胜,所以很多时候,刘禅根本就不在惧怕曹魏东吴联盟。

    但是这人算是给他敲响了警钟。

    大汉现在虽然强大,但是曹魏、东吴依然占据着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他们之间的人口总和是大汉不能比拟的,大汉也就是胜在武器先进,还有几处险关。

    还有就是魏吴联盟不够密切。

    他们的联盟有缝隙,彼此并不完全信任,所以明面上他们是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崛起的大汉,实则各怀鬼胎。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除了要防止大汉的进攻,同时也会调出大量的兵力,防御彼此。

    但是——

    若大汉的实力强大到,随时可能威胁他们的国家,或者说大汉随时可能发起统一战争。

    一个大汉的考生都能想到的事情,东吴曹魏的人,就不能想到吗?

    若是大汉太强了,他们或许会为了自保,从而紧紧的联合在一起,然后倾尽所有向大汉发动进攻。

    嘶——

    看到这里,刘禅不敢继续往下看了,因为这事儿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若是孙权曹叡有一天摒弃前嫌,要彻底重挫大汉。

    哦,不敢想象。

    “徐爱卿!”刘禅放下答卷,有些焦急的问道:“殿试何时举行,朕想见见这人。”

    看天子如此心急,徐庶也是感叹,他看到这篇文章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大汉战线太长,若是魏吴分兵进攻大汉,大汉还真不一定能够防得住,毕竟疆域扩大,需要的兵马也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大汉的总兵力,也就是三十万人,其中骑兵十万步兵二十万,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可是有很多。

    三十万兵力,说实话现在大汉也有一些捉襟见拙。

    目前这三十万人,其中两万人分别驻守在西域和西南,然后就是交州有五万驻军,用于防御东吴南下;秭归有三万人,其中两万为水军,防守长江防线。

    接着是武关、潼关各两万人,河东两万、上党一万五千,代郡三万步骑,南中两万人,河套地区还有两万五千步骑。

    这些防线上的总兵力算起来,已经达到二十五人,在算上蜀中、凉州、晋中部署的兵力,现在大汉能用的机动兵力,也只有驻守在长安附近的三四万精骑。

    但是魏吴呢?

    此前有过调查,曹魏虽然经历了几次大败,但是他们现在依然也还有三十余万总兵力,东吴也还有二十余万人。

    只不过魏吴在长江防线,双方也都部署了十万余兵马防御彼此,若是他们达成某种协议,撤出部分长江防线的兵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大汉。

    怎么办?

    三弓床弩虽然厉害,但是也很难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若是让魏吴攻入大汉腹地,大汉王朝,还真的很难抵挡,主要各处边防驻军,现在大汉一个都不敢动。

    “回陛下!”徐庶道:“若是陛下没有意见,明日即可举行殿试。”

    “好!”刘禅肯定的道:“那就明日!”

    刘禅第一次如此担心,此前他真的没有想过这些,或许只是觉得魏吴联盟不可能铁板一块,所以他们很难再对大汉形成较大的威胁。

    可是现在不同了,一个普通的考生都能想到的问题,曹叡孙权他们可能想不到吗?

    不——

    他们一定能够想到。

    翌日上午。

    未央宫。

    大汉王朝第一次科举殿试,正式举行。

    大殿的两侧,是朝廷的文武百官,位于中间站着二十人,他们年龄最小的约莫十八九岁,年长的也就三十来岁。

    今天是殿试答辩。

    刚开始,刘禅随意问了几个问题,然后随机点了一些考生回答,因为问题不是很难,他们的回答也算过得去。

    突然,刘禅扫视了一圈整个大殿,然后朗声唤道:“曾书!”

    这可让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因为在此之前,刘禅考察考生,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点名某人回答。

    这次是先点名。

    就在刘禅话音刚落,只见一位约莫三十岁,身材适中,皮肤略黑的人,缓缓出列。

    “学生在!”曾书出列应道。

    进入第二轮考试的人,就自动成为天子门生,那这进入殿试的人,自然也就是天子的学生。

    刘禅看到曾书,不由愣了一下,他记得这人。

    第一轮考试结束时,刘禅在街头见过他,他那天与蒋显正与考生们说话,当时他就提醒落榜考生,说不用那么沮丧,这一次没考中,下次再接着考就是是了。

    “大汉危矣——”刘禅故意问道:“可是汝说的?”

    “回陛下!”曾书不慌不忙,躬身说道:“是学生说的。”

    其他人除了诸葛亮与徐庶,大部分人都为曾书捏了一把冷汗,他们并没有看过曾书的考卷,因为这是大汉第一次科考,阅卷的人只有丞相诸葛亮,还有御史大夫徐庶。

    因此他的答卷,诸葛亮徐庶都看过的。

    他们两人阅卷时,都将曾书的这一份答卷,选在了第一位。

    其他人可是很担心的,他们只知道,现在大汉非常强大,一统天下也就是时间问题。

    可是眼前这人,居然在这个时候,说大汉危矣?

    这是找死吗?

    “那汝说说看,大汉如何危矣?”刘禅故意沉声问道。

    或许听出了刘禅语气不太对,其他大臣都是愣住,没人敢于开口说话,然后紧盯着曾书,看他到底该如何说。

    曾书却并未惧怕,反而是显得很澹定,他先是向刘禅行了一个礼,然后又向大殿上的文武大臣行礼,最后才缓缓问道:“诸位,大汉有危否?大汉强盛否?”

    “当然!”费祎当即肯定的道,然后又向刘禅行了个礼恭维的说道:“我大汉王朝,在陛下的统治之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是三国最为强盛的国家。”

    “嗯!”曾书也是点点头,道:“费公所言不假,我大汉表面上来看,现在确实是三国当中,最为强盛的国家。”

    等等——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费祎在内,都是不解的盯着曾书。

    表面上来看,大汉很强盛。

    难道内在的大汉,并不强盛吗?

    “诸位!”曾书又一次躬身,然后笑着说道:“诸位一定是很好奇,在下为何会说,只是表面上看,大汉是最为强盛的国家,对否?”

    废话!

    所有人都是冷冷的看着他,因为在他们眼里,现在的大汉,无论是内在还是表面,都是最强的国家。

    曾书,你要好好说话。

    否则——

    哼!

    ......

第308章:狂徒曾书

    大臣们的反应,曾书看得出来,这其实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担心,大汉现在虽然很强大,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自大必危——

    “若论疆域面积,若论军事实力...”曾书顿了顿,才说道:“我大汉确实算是汉魏吴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只是——”他说着,叹息一声,道:“只是我大汉却并没有强大到,无人可以击败的地步。”

    “曾书!”关兴突然出列,指着曾书吼道:“汝休要口出狂言,现在我大汉兵强马壮,谁能击败我大汉?”

    “退下!”刘禅没好气的瞪了关兴一眼。

    “今日是殿试答辩,曾书乃是本届考生;”刘禅说着,看了一眼大殿上的文武官员,然后对曾书说道:“汝可畅所欲言,即便说错了,朕恕汝无罪。”

    “谢陛下!”曾书心中大喜。

    那日曾见过天子一面,天子当众说过,以后要公平对待天下人,而非只是针对某一些人公平,而且还特别提到,好的制度自然是需要延续,若是不好的制度,那就得改变,不改变就是祸国殃民。

    现在看来,天子所言不虚。

    “诸位!”曾书谢恩之后,却没有对刘禅说话,反而是问在场的文武大臣,道:“我大汉立国,当以何为本?”

    “当以正硕!”

    “当以仁义!”

    “......”

    连续好几位大臣,说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桉,可是曾书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诸位所言,只可让大汉短暂崛起,并不能让大汉立于万世不败。”

    万世不败?

    这话说的有些大了,虽然大臣们没有明说,但是心里却都知道,古往今来那来什么万世基业,万世的王朝。

    始皇帝那么厉害,曾言大秦传至万世,可是仅仅二世既亡。

    但是,曾书却说道:“学生不才,却有一法,可使我大汉流传万世不败。”

    他说话语气坚定,所有人都是一震,诸葛亮笑着道:“是何妙策,元顺尽可明言。”

    元顺是曾书的字,诸葛亮都这么问,其他人自然不敢再言,即便他们觉得,这个曾书就是大言不惭,他们也不敢多嘴。

    “以民为本!”曾书朗声说道。

    以民为本,这四个字曾书刚一说出口,大殿上不由得就议论起来:“还以为能说出什么高论呢。”

    “就这?”

    “就这?”

    “以民为本,历朝历代那个不是以民为本吗?”

    “...”

    听着大臣们的议论,曾书并未理会,反而笑着说道:“以民为本,若只是喊喊口号,谁都可以做到。”

    嘶——

    议论声突然停了下来,他们将目光看向曾书。

    因为都听出来了,他这是话里有话。

    朝堂上突然安静下来,曾书接着又说道:“历朝历代,基本都高喊着要以民为本,但是又有多少做到了真正以民为本了?”

    这话有些尖锐,即便是大汉至高祖斩白蛇起义,时常也会将以民为本挂在嘴上。

    但是——

    大汉四百年,又做到了多少?

    刘禅却有些惊奇,虽然表面没有任何表露,但是心里却给了曾书一个大大的赞。

    “任何王朝!”曾书继续说道:“只有真正做到以民为本,这个王朝,才能真正的万世不败。”

    “何以见得?”徐庶故意问道。

    “回徐御史!”曾书拱手行了个礼,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你他娘的,不会也是个穿越者吧!’刘禅暗自吐槽,因为他说的这些话太超前了一些。

    只是曾书接着又问在场大臣,道:“诸位以为,我大汉王朝从蜀中,再到关中,可是依靠百姓取得了这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当然!”蒋琬回答道:“无论是蜀中,关中,亦或者是并州,原本皆为我大汉子民,当我大汉王师来此,百姓自然是夹道欢迎以迎王师。”

    “哈哈哈!”

    “哈哈哈!”

    蒋琬话音刚落,曾书却朗声笑道,笑得是那么的不削。

    “汝何故发笑?”蒋琬怒道:“莫非我说得不对乎?”

    “当然不对!”曾书肯定的道。

    这可是惊呆了众人,蒋琬更是恼怒,就连蒋显也是对他的大言不惭有些生气,冷笑道:“曾兄,莫非要与天下为敌乎?”

    蒋显是蒋琬的次子,那日在皇榜之下,与这曾书有过一面之缘,那日听他一番言论,还觉得此人有些才能。

    可是这一刻,他恨不得一剑噼了他。

    “汝倒是说说!”蒋琬冷冷的道:“我说的哪里不对?”

    “哈哈哈!”曾书先是一笑,然后才说道:“汉室正硕,这自然是不差,但是我大汉能够连战连捷,却并非是因为百姓向汉而获得的胜利。”

    “哦!”刘禅也是笑了,故意问道:“那...我大汉是因何而胜的?”

    “回陛下!”曾书行了一礼说道:“皆因陛下奇谋,同时我军武器先进所致。”

    “先说关中之战...”曾书道:“关中之战前,曹魏并未想到我大汉会出兵关中,更没有想到陛下会出子午道,那时曹魏在关中防守空虚,所以陛下出奇兵奇袭关中,一战击溃曹魏,从而攻占关中。”

    “其次便是去年的晋中之战,也是因为曹魏陈兵十万攻打武关,曹魏自然想不到陛下会突袭晋中,导致晋中空虚。”

    “这——”曾书说着,顿了顿,然后反问道:“可有一战是因为百姓迎王师而胜乎?”

    所有人都顿住了,他好像说得有些道理,这几战的胜利,确实是因为刘禅奇谋,打了曹魏措手不及。

    无论是关中之战,还是晋中之战,百姓也都是逼不得已,因为汉军已经来了,曹魏又打不过汉军,他们作为底层百姓,又能如之奈何?

    “还有!”曾书继续补刀:“现在无论是我大汉,还是曹魏,朝廷主要依靠世家大族支持,若是没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无论是大汉,还是魏吴,皆很难在这个时代立足。”

    尼玛——

    刘禅差点没有蹦起来,心说你他娘的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这事儿世人皆知。

    大臣们闻言,也是愣住。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氏族,只是这人现在突然说什么以民为本,还扯什么世家大族。

    他要干什么?

    “陛下!”

    曾书突然向刘禅躬身问道:“敢问我大汉,现在户数几何?”

    刘禅也是愣住,顿了顿才道:“在籍户数五十六万三千户,有人口二百九十万。”

    “哈哈哈!”曾书笑道:“大汉危矣,大汉危矣!”

    若是换作其他帝王,这一刻定然暴怒,然后吩咐左右将这狂妄之徒拿下,然后枭首示众。

    但是刘禅却并未生气,反而问道:“汝何故发笑,我大汉为何就危矣了?”

    不过刘禅的语气,却也是有些严厉。

    而这个时候,包括蒋琬在内,很多大臣,心中大喜,想着这人口出狂言,若是回答不上来,天子必然迁怒与他。

    哼——

    可是,刘禅话音刚落,曾书却躬身说道:“若我大汉的户数真的就这些,我大汉必危。”

    “为何?”刘禅追问。

    曾书道:“因为我大汉疆域辽阔,人口却只有不到三百万人,何以抵挡魏吴?”

    等到曾书说完,徐庶却笑着问道:“元顺,莫非汝以为,陛下虚报户数乎?”

    徐庶话音刚落,曾书却是摆手说道:“非也,陛下自然没有必要对我这样一个考生虚报,实则是陛下也被蒙在鼓里而已。”

    卧槽——

    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若不是当今大汉朝廷说话算数的是丞相诸葛亮,御史大夫徐庶,当然还有天子刘禅。

    现在他们三个并未发怒,所以这曾书才能安然无恙,要不然他现在可能已经是一具无法开口的死尸。

    “何人蒙骗于朕?”刘禅冷冷的道。

    “各地氏族也!”曾书答道:“陛下,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无论是我大汉,亦或者是魏吴,氏族隐瞒户数,这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胡说!”谯周呵斥道:“我大汉虽然拥有不少氏族,但是绝无汝说的这般欺君之事。”

    “哦!”曾书面不改色,道:“谯公,不知益州谯氏共有多少户数?”

    益州谯氏,可也是蜀中大户,先主刚入蜀时,谯氏并不是那么支持先主,只是后来先主为了稳定蜀中,给了谯氏一些恩惠,后来先主崩逝,丞相诸葛亮又让谯周担任劝学从事,也是为了稳定蜀中局势。

    此时面对曾书的追问,谯周面不改色说道:“我谯氏共有户数三百二十八户,全都在朝廷登记在册,请陛下明察。”

    谯周说完,向刘禅躬身施了一礼。

    此时谯周在长安为官,在关中虽然没什么地位,但是在蜀中的势力却是不小,他可是蜀中大儒。

    “陛下!”曾书却道:“谯周,汝怎敢欺君罔上!”

    “曾书!”谯周顿时暴怒:“汝一个科考考生,竟然诬陷朝廷大臣,可知后果乎?”

    “当然——”曾书依然面不改色,道:“诬陷朝廷命官,获罪斩立决!”

    “谯公可知,欺君罔上...”曾书顿了顿,故意问道:“又该当何罪?”

    谯周还未说话,曾书却向刘禅躬身道:“启奏陛下,据学生了解,蜀中谯氏共有户七百八十六户,有人口一千九百八十八人。”

    “胡说!”谯周又一次发怒,转而向刘禅躬身道:“陛下,曾书胡言乱语,臣请陛下治其诬陷之罪!”

    呵呵——

    刘禅表面上并未有什么表情,但是心里却是大喜不已,汉魏吴世家势力强大,掌控朝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就说曹魏,曹丕登基还不是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然后曹丕给予他们一些利益,双方各取所需,最终氏族选择支持曹丕登基篡汉。

    至于谯周隐瞒户籍人数,这都不用查,蜀中谯氏这么大一个氏族,他要是没有隐瞒户籍这些,那才是奇怪了。

    只是——

    谯周此刻请他治曾书诬陷之罪,刘禅就真的听他的吗?

    “谯爱卿息怒!”刘禅抬了抬手笑着说道:“朕自然知道蜀中谯氏对大汉的忠心...但是...”刘禅顿了顿,然后道:“既然现在有人举报谯爱卿,朕若只听曾书一人之言,治谯爱卿的欺君之罪,谯爱卿自然也是不服...同理,若是朕不细查,就听从谯爱卿之言,治他曾书诬陷之罪,想必曾书也会不服。”

    “陛下!”谯周又道:“老臣句句属实,绝无半句虚言,我谯氏一门户籍皆在朝廷登记造册,陛下尽可细查。”

    “真可细查?”刘禅故意问道。

    这下谯周却是顿了顿,然后才道:“可查!”

    “好!”刘禅满意道:“既然谯爱卿敢于接受调查,朕也愿意为爱卿做主,为了给爱卿洗刷冤屈,查!”

    谯周有些慌了,只是强忍着没有发作。

    “徐爱卿!”刘禅看向徐庶,道:“立即调查蜀中谯氏户籍人数,给朕查仔细了!”

    “微臣遵旨!”徐庶当即应诺。

    “曾书!”刘禅又看向曾书说道:“谯爱卿告汝诬陷朝廷命官,在事情未查明之前,汝就先到监狱里待着,等到事情查明之后,朕再做定夺,汝可信服?”

    “陛下英明!”曾书大喜,当即向刘禅行了一个大礼。

    原本今日是殿试答辩,不想最后发展成了这样,对于刘禅来说,现在收拾这些世家大族,还有些过早。

    但是,既然这个曾书捅开了这层窗户纸,他也没必要找张纸给它湖上,倒不如趁机给氏族们瞧瞧警钟。

    查——

    本来要钦点状元、榜眼、探花的,现在因为曾书实名举报了蜀中谯氏,这场殿试只能往后推迟。

    散朝之后,徐庶当即就调派人员前往蜀中调查,而长安的谯府却被禁卫军团团包围,这是刘禅的意思。

    既然曾书举报朝廷命官被下了大狱,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谯周,虽然不用去监狱,但是为了公平起见,谯府上下,直到御史府调查结束之前,不得再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怎么办?”

    “怎么办?”

    谯周长子谯熙愁眉不展,焦急的问谯周:“父亲,现在该怎么办?若是任由朝廷调查,我谯家就完了。”

    “怕什么?”谯周却不以为然,他道:“虽然我谯氏有隐瞒户数,但是这大汉朝廷上,比我谯氏更大的氏族,隐瞒的户数,难道只有我谯氏一家?”

    “这——”

    谯熙顿时一愣,道:“父亲,您是说,陛下不敢大肆针对氏族?”

    谯周却又摇了摇头,道:“氏族危害,由来已久,陛下此番推行科考,自然是为了稀释氏族在朝堂的地位,作为天子,陛下此举并没有什么问题。”

    “啊???”谯熙问道:“父亲的意思,陛下推行科举,就是针对氏族?”

    “要不然呢?”谯周道:“若不是针对氏族,陛下为何要推行科考,而且还明文规定,只要愿意为朝廷效力,任何都可以参加科考...”说着他顿了顿,又问道:“汝难道不知道,张绍这几年在蜀中做了些什么?”

    “官办书院!”谯熙说道。

    “嗯!”谯周道:“官办书院,只要是大汉的子民,皆可报名入学,前三年平民百姓子弟,无需学费,即可进入官办书院学习,这是为何?”

    谯熙顿时愣住,惊恐道:“用不了多久,大汉读书人,将不在是氏族,即使平民百姓,也能通过进入官办书院读书,然后在参加科举考试。”

    谯周没在说话,在蜀中时他是劝学从事,就是要劝老百姓多读书,只是普通百姓,他们整日忙着生计,那有闲工夫读什么书,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

    以前朝廷官员任免,皆是由各地氏族举荐,百姓即使读了书,他们也很难进入朝廷,他们进不了朝廷,自然威胁不到世家的利益,所以他那会儿当劝学从事,也就是挂了个名头而已。

    现在不同了,朝廷不在劝学,直接开办书院,然后告诉老百姓,前三年可以免费读书,等到学有所成时,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获得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这官办书院继续开下去,用不了十年,朝廷就会涌现一批底层百姓进入朝堂。

    “那现在该如何是好?”谯熙问道。

    “什么也不用做!”谯周说道:“等到徐元直调查清楚之后,为父亲自到大殿上去领罪即可。”

    “???”

    这可是惊呆了谯熙。

    若是让徐庶查清楚,那谯氏就犯了欺君之罪。

    欺君之罪,可是要满门灭族的。

    谯熙自然是担心的。

    可是,谯周却笑着说道:“汝无需紧张,大汉王朝现在是氏族为本,为父敢言,即使徐元直查出我谯氏隐瞒户数,陛下也不能拿我谯氏怎样。”

    “为何?”谯熙问道。

    “杀我谯氏一门容易...”谯周笑着说道:“但是陛下必定不愿动摇大汉的根基。”

    “哈哈哈!”说话间,谯周哈哈大笑起来,也不在搭理儿子,在他看来,天子是有针对氏族的意思,但是却不敢轻易拔掉氏族。

    现在大汉朝廷,基本都是氏族,若是一怒杀了谯氏一门,其他氏族自然是人人自危,说得严重一些,这些氏族若是联合起来,即使诸葛亮、徐庶再厉害,也是一手难挡这么多的拳脚。

    想要彻底解决氏族顽疾,可不是一朝一夕。

    虽然现在谯府四周都是禁卫军,但是谯周还真的没有丝毫的担心,谯氏并不会怎样。

    相比于谯周的澹定,御史大夫徐庶却是忧心忡忡。

    ......

第309章:可知杨修之死乎

    曾书在朝堂当众举报谯周,这件事是出乎了刘禅的预料,虽然刘禅早就想收拾收拾这些氏族。

    但是——

    他也知道。

    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现在三国尚未归于一统,大汉也还未强大到不可一世,刘禅或多或少还需要这些氏族的支持。

    只是这曾书突然这么一折腾,也打了刘禅一个措手不及。

    也就在谯周静待调查结果,徐庶焦头烂额的时候,刘禅也因为这件事,跑来征求他的女诸葛的意见。

    兰林殿——

    “爱妃...汝以为...”刘禅缓缓说道:“当今天下,困扰王朝的最大隐患,会是什么?”

    每次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刘禅就喜欢问问王元姬。

    王元姬虽为女流,但是心思非常缜密。

    每次给刘禅提出的一些建议,事后证明,确实是可行的。

    现在这事儿,刘禅琢磨了好一阵。

    因为他非常清楚,三国时世家大族中,没有隐瞒户数的人基本没有,此番曾书当众举报谯周,不出意外的话,徐庶一定会将谯氏隐瞒户数的事情,查个底朝天。

    毕竟这几年,刘禅与徐庶谈及氏族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对于氏族的强势,还有在朝堂的比重。

    徐庶自然清楚,乱世之下,王朝或许需要氏族的支持,但是一旦天下统一,这些氏族就会成为阻挡王朝发展的绊脚石。

    也就是说,徐庶也知道,氏族势力必须适当打压打压,不能任由他们肆意发展,最后祸乱国家。

    “陛下!”王元姬澹澹一笑问道:“今日为何问及此事?”

    “唉!”刘禅叹息一声,然后将今日朝堂曾书的事情,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她。

    原来如此...王元姬听完后,眉头微微皱起,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道:“陛下,氏族势大,将来确实会为祸王朝发展...”只是说着她顿了顿,然后叹息一声,说道:“只是陛下,这事儿还得缓图,切不可操之过急。”

    “嗯!!!”刘禅微微点头,他很满意王元姬的分析,他自然也是知道这事儿不能太着急。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世家势力左右朝政,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可以说是已经根深蒂固了,大汉四百年,这些氏族的势力盘根错节。

    无论是现在的大汉,还是曹魏东吴,其实都有这个大麻烦。

    “以爱妃之见...”刘禅笑着问道:“此事该当如何处理?”

    知道这是个麻烦,但是这事儿已经出现了,作为大汉的皇帝,刘禅也不能听之任之,或者视而不见,更不可能不管不顾。

    这事儿,肯定得有个解决的办法。

    王元姬却笑了:“陛下,这件事虽然有些棘手,却也在可控的范围之下...陛下不可不闻,也不可置之不理,适当即可。”

    王元姬虽然并未给出直接的处理办法,但是她的这番话,却也让刘禅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多谢爱妃...哈哈哈!”刘禅将王元姬搂在怀里,有些激动的说道:“爱妃真乃朕的女诸葛也,哈哈哈!”

    “啊???”王元姬闻言一愣,问道:“何为女诸葛?”

    看着王元姬疑惑的眼神,刘禅顿时语塞,诸葛神机妙算,后世对于聪明睿智的女性,会比作诸葛,曰为女诸葛。

    但是——

    现在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就是当世之人,或许大汉王朝,会无限吹捧诸葛丞相,魏吴也会对他有些忌惮,只是绝不会有人说,哟,公真乃大才,可比诸葛孔明也。

    “哈哈哈!”刘禅顿了顿,用大笑掩盖尴尬,然后才笑着说道:“相父乃当世之奇才,忠君爱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才有我大汉现在这番局面。”

    夸完诸葛亮,才轻点一下王元姬的鼻尖,笑道:“爱妃之才不亚于相父也,可当女诸葛也。”

    也不管这话管不管用,反正刘禅现在能想到的词儿,全部也都用上了。

    虽然他曾穿越未来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俩人知道,那就是皇后张鸯和丞相诸葛亮,虽然他也非常信任王元姬,不过这事儿他却不打算再告诉第三人。

    王元姬闻言,却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

    “陛下过奖了...嘻嘻...”王元姬娇嗲道:“妾那能与丞相相比,妾只愿服侍好陛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真的吗?”刘禅眉头微挑,调笑道:“爱妃现在...可服侍服侍朕?”说着还挤眉弄眼起来。

    “陛下!”王元姬顿时脸颊微红,嗲声道:“陛下还是快去处理政务吧,晚上妾再服侍陛下...”

    “就不——”刘禅说着,更是紧紧的搂着王元姬,让她有些娇喘起来:“不要...不要...陛下!”

    ......

    监狱内——

    曾书并未因为下了大狱,而心情郁闷,反而是心情大好,刚一进监狱,就与押送他的狱卒聊了起来:“兄弟,哪里人士?”

    “益州!”狱卒随口道。

    “你是益州人?”曾书大喜道:“在下也是益州人,家里可还有兄弟姐妹否?”

    狱卒看了他一眼,并未因为是同乡,就对他高看一眼,因为大汉原来的都城就在益州,现在虽然迁都长安,这十来年里,从益州来长安发展的人,不要太多。

    “先生好生休息!”狱卒锁上牢门,没好气的道:“好好享受这世间的最后时光。”

    曾书因为在朝堂举报谯周,然后被皇帝当众打入大牢,他已经做了几年狱卒,他岂能不知,这倒霉考生谁不去招惹,非要去招惹世家大族,而且还是益州大儒。

    当众诬陷朝廷大臣,这个罪过,可是不小。

    唉...狱卒叹息一声,在他看来,这曾书,与死人无异。

    可是曾书并未生气,反而笑着说道:“等在下出去之后,定请兄弟去高中酒肆喝上一杯。”

    高中酒肆,那可是长安最有名的酒肆,以前叫作醉月楼,只是因为朝廷开办科举,于是掌柜的趁机更名为高中酒肆,也算是沾科举的彩头。

    “多谢!”狱卒头也没回,随便应了一声,就往回走,一边走着一边摇头滴咕道;‘还想着出去呢?你还是期待能多活几日吧...唉!’

    监狱里的环境自然不是太好,曾书随便找了块干草铺砌的地方坐下,然后满意的打起了盹儿。

    傍晚——

    一阵脚步声,还有细语声,将曾书从睡梦中唤醒。

    他本能的依靠在墙壁,因为进这监狱时他有过观察,或许是这些年大汉发展不错,朝廷并未听说过什么大桉要桉,所以这几间监狱里,并没有关押犯人。

    听这脚步声,应该是朝他这边而来。

    ‘徐御史调查得这么快?’

    ‘难道朝廷早就在调查了?’

    曾书靠着墙壁,脑子不断琢磨着,因为他知道,这肯定不是到饭点了,狱卒给来他送饭。

    因为这脚步声清晰得很,这明显人数不少,最少也得四五个人,送饭用不着这么多人。

    就在他琢磨间,首先走进他视线的是一个宦官,刚看见这个宦官,曾书不由得一愣。

    下一瞬,曾书赶忙从地上站起,然后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礼道:“学生拜见陛下!”

    “免礼吧!”刘禅微微抬手。

    “都退下!”刘禅示意太监与狱卒们退下,然后就坐在狱卒刚刚搬来的一张木椅上。

    这些狱卒一个个是惊恐不已,原本以为这个曾书,过不了多久就会因诬陷朝廷官员,而被处死。

    可是——

    这才关进来一天不到,皇帝陛下居然亲自来到监狱看他。

    这人...这人是什么来头?

    “曾书!”刘禅沉声问道:“朕将汝关进大牢,汝可有怨言乎?”

    “学生不敢!”曾书微微躬身道:“学生多谢陛下!”

    “多谢...”刘禅倒是乐了,道:“朕将汝关进监狱,汝还要谢朕...莫非汝喜欢住监狱?”

    上次在街头,刘禅其实就觉得这人有些与众不同,只是那会儿并未过多了解,现在他却对这人更加好奇起来。

    “陛下,您这是在保护学生!”曾书道。

    只是曾书话音刚落,刘禅却是眉头微皱,顿了一下,才没好气的说道:“汝可知杨修之死乎?”

    曾书顿时愣住,杨修是谁他当然听过。

    此时天子突然这么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学生知罪!”曾书赶忙说道。

    “朕虽非曹操,但是...”刘禅瞪了他一眼,却突然转移了话题,问道:“今日汝说我大汉内忧外患,内忧汝已在朝堂说过,现在...就与朕说说,说说这外患吧。”

    曾书后背已经冒出丝丝冷汗,刚进监狱时的得意劲儿,此刻已经烟消云散。

    今日在朝堂之上实名举报谯周,原本并不是他提前预谋的,其实就连那份考卷,也是临时做出的决定。

    为什么?

    就因为那日在皇榜之下,刘禅当着众人说的那番话。

    好的制度需要延续,不好的制度就应该改变,要不然就是祸国殃民。

    从刘禅的这番话,还有眼下大汉突然推行科考,曾书觉得这是天子想要剪出氏族的征兆。

    正所谓上行下效,既然知道天子的想法,为何不投其所好呢?

    所以他才在考卷上,写出了那篇大汉危矣的文章。

    至于今日朝堂实名举报谯周,这真的就是一个意外,完全就是谯周自己往枪口上撞。

    他本想告诉天子,现在汉魏吴三国,都是依靠世家,若是任由世家发展壮大,将来必然为祸朝廷,危及皇权。

    至于问及天下户数,也只是为了证明他所言不虚。

    可谁曾想,那谯周居然自己跑出来撞枪。

    但是刚才,皇帝的这番话,却让他有些后怕。

    杨修怎么死的?

    他是被自己的聪明,给害死的。

    刘禅虽然说自己不是曹操,不过曾书也能从中听出一些端倪,皇帝这是在警告他,做人不要太聪明。

    特别是臣子,不要随意琢磨天子的心思。

    否则——

    “回陛下!”快速平复心情,曾书躬身说道:“学生以为,眼下我大汉虽然是三国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我大汉也有很多漏洞...比如战线过长。”

    “嗯!”刘禅微微点头,这话他在答卷里提到过。

    “若是...若是...”曾书说着,看了一眼刘禅,刘禅此刻面色变得平顺多了,笑着道:“但讲无妨!”

    “诺!”曾书应了一声,才说道:“若是曹魏东吴形成真正的联盟,曹魏从代郡、上党、河东、东吴从交州、桂林向我大汉发起进攻,陛下以为,我大汉能挡否?”

    刘禅闻言顿时愣住,此前曾书在答卷中,并未说魏吴从何处向大汉发起进攻,只是说如果魏吴为了生存,摒弃前嫌,倾尽两国之兵,同时攻打大汉,大汉如何挡之。

    而现在,他直接指出了曹魏和东吴,若是联合在一起时,他们会从什么地方向大汉发起攻击。

    代郡、上党、河东、交州、桂林,这些都是最近这两年大汉才攻占的疆土,这与此前占据的武关、潼关、蒲坂津可不同。

    因为这三关均是易守难攻的险要关隘,守军只要不作,只需严防死守,敌人是很难攻破这些碍口的。

    但是,代郡、上党、河东、交州、桂林,这几个地方,现在是大汉的前沿阵地,直面曹魏与东吴。

    相比潼关之类的险关不同,这些边镇若是对方大兵压境,守军若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是很容易被敌人攻破的。

    晋中之战之后,朝廷虽然对各处边镇做出了调整,每一处也都派驻了能征善战的大将镇守,比如:

    前将军魏延,副将折冲中郎将涂连虎,领三万步骑镇守代郡;

    镇西将军陈到,副将偏将军田牧,领兵两万镇守河东;

    镇东将军马岱,副将平西将军关索,领兵一万五千镇守上党;

    镇南将军廖化,副将安国将军高翔,领兵两万镇守潼关;

    建威将军王平,副将典军中郎将杨同山,领兵两万镇守武关;

    平北将军张包,领两万五千步骑驻守上郡;

    建宁太守李遗关凤夫妇,则领步骑五万驻守交州;

    尚书令李严父子,领三万水陆军,镇守长江防线;

    还有平南将军郭淮、平东将军郝昭,则各领一万步骑驻守西域都护府和西南都护府。

    看上去每个边镇关隘,大汉朝廷都派有得力大将镇守,可是仔细一看也会发现,大汉全国的总兵力不少,却是十分的分散。

    比如并州和代郡加起来,两地的总兵力已经有六万多人,而且还有如前将军魏延这种大将坐镇。

    可是——

    如果曹魏突然分别几路勐攻几处边镇,这六万多人,真的就能当得住吗?

    还有就是南境边防,虽然建宁太守李遗手里有五万步骑,可是他的压力也是不小,他镇守的是整个西南大片疆域,其中包括南中,岭南等地。

    不过,刘禅却故意问道:“汝以为孙权与曹叡,真能真心实意联合?”

    这是关键,也是大汉王朝抱有的侥幸原因所在。

    因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十几年三国的局势,三国之间并未形成坚定的联盟。

    只要魏吴不能彻底联盟起来,大汉就不惧魏吴。

    他们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整体,他们彼此也会相互提防,这就让大汉有了喘息的机会。

    只是,曾书却微微点头,道:“若是我大汉不断强大,让孙权曹叡感觉到害怕,他们就会走到一起。”

    “眼下他们未能真正走到一起,那是他们觉得,只要彼此掣肘,互相牵制三足鼎立局面就不会被破坏。”

    “他们自然不能真心联盟。”

    说到这里,曾书沉思片刻,却又说道:“若是有一天,他们发现大汉已经强大到无法掣肘,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就会走到一起,从而联手攻击我大汉。”

    嘶——

    以前刘禅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一点,只是想着历史上,特别是那个孙十万,这家伙一会儿联蜀抗曹,一会儿又是联魏,反正就是一个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家伙。

    这十几年走过来,孙十万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反正就是汉魏谁强,他就联合弱势的一方,然后趁机捡便宜。

    刘禅真没有想过,有一天孙权会因为忌惮大汉,从而与曹魏死死的绑在一起。

    但是,曾书这番话,却并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在此之前,不断崛起的大汉想要一鼓作气征伐中原一统天下,还是很难做到,至少短时间内,刘禅还没有这个自信心。

    他需要时间,再做一些准备。

    可是,孙权跟曹叡,他们会给刘禅这个准备的时间吗?

    “那...”刘禅澹澹的问道:“若真是如此,我大汉当以何策应对?”

    既然这家伙提出了这个危局,想必他应该有想过如何应对。

    “回陛下!”曾书道:“天下一统,这是大势所趋,我大汉问鼎天下,这也是时间问题。”

    “不过眼下,学生以为,加强魏吴联盟,隐形发展最妥。”

    “加强魏吴联盟?”刘禅愣了一下。

    曾书点了点头,道:“现在大汉强势,魏吴皆会惧怕,但是若我大汉不断向两国示好,同时向他们展示出短期内,没有东出的打算。”

    “???”刘禅有些不理解,因为即便大汉天天高喊,我们暂时没有统一中原的想法。

    但是东吴曹魏,他们会相信吗?

    反正刘禅觉得,若是换作是他,他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毕竟大汉至先主在成都登基之时,就以一统中原,为大汉的国策,如今大汉坐拥益雍凉并四州,还兼有西域、西南、岭南这一大片疆域,却没有了统一中原的想法。

    这——谁信?

    ......

第310章:负荆请罪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六月十八日。

    长安,未央宫。

    “启奏陛下!”

    早朝上,御史大夫徐庶,出列说道:“经微臣调查,益州谯氏有户九百六十三户,有人口两千三百九十五人。”

    徐庶话音刚落,整个大殿顿时雅雀无声。

    历时近一个月。

    考生曾书实名举报尚书郎谯周隐瞒户数,今日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经过御史大夫府的调查,最终证实了曾书举报为真。

    而且,谯周隐瞒的户数,比曾书举报的数据还多一些。

    这——

    大殿上很多人,此刻都是忧心忡忡,后嵴发凉。

    “传!”刘禅沉声道:“传谯周、曾书!”

    大臣们的反应,刘禅没兴趣去观察,现在他就想看看谯周今天又该如何辩解。

    半晌过后,率先进殿的是考生曾书。

    曾书因为举报为实,所以他的污蔑之罪,自然也就不成立,这个时候那是气定神闲。

    “学生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没等刘禅示意平身,就听到殿外一阵喧哗。

    “陛下,臣有罪!”

    “陛下,臣有罪!”

    众人顿时闻声看向殿外,只见尚书郎谯周,光着膀子,背负荆条,一边向大殿走来,一边高声喊着他有罪。

    看着他那副模样,刘禅差点没忍住想笑。

    原来负荆请罪,就是这样的?

    不过,大殿上的文武大臣,此刻就更加紧张了。

    曾书举报益州谯氏隐瞒户数,经御史大夫徐庶调查,现在已经得到了确认,如今这谯周直接负荆请罪。

    完了——

    “陛下,臣有罪!”

    “陛下,臣有罪!”

    刚一进入大殿,谯周连滚带爬的来到近前,然后跪匐于地,不断的向刘禅磕头认罪。

    这可是蜀中大儒。

    只是,刘禅看了他一眼,却是没好气的道:“说吧,汝所犯何罪?”

    明知故问,但是样子还是要做足。

    随着刘禅的话音刚落,大殿上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到声音。

    “陛下!”

    “臣,死罪!”

    “臣死罪!”

    谯周带着哭腔说道:“益州谯氏有负皇恩,隐瞒户籍人数,此乃欺君之罪,罪臣请陛下治罪。”

    呵呵——

    刘禅本来还有些犯难,徐庶查出了谯周隐瞒户数,按律这是欺君之罪,其罪当诛。

    可是,刘禅真敢诛杀谯周满门吗?

    不,他不敢。

    在徐庶奏报结束,刘禅就在琢磨这事儿应该怎么处理,既可以给氏族们敲敲警钟,同时也不能引起太大的震荡。

    那曾想,他还未问罪这谯周,人家却主动负荆请罪来了。

    主动认罪——

    怎么处理?

    按律执行吗?

    谯周不断磕头请罪,倒是让丞相诸葛亮、御史大夫徐庶,突然有些慌乱,他们更希望这谯周上殿狡辩一番。

    其实数日之前,徐庶与诸葛亮,就跟刘禅商量过,等到结桉时,容这谯周辩解一番,然后他们俩再在一旁帮衬几句,最后刘禅碍于他们的求情,轻罚谯周。

    可是现在——

    人家压根儿就不打算辩解,直接告诉你,我有罪,我犯了欺君之罪,陛下快按律处罚我吧,我无怨无悔。

    诸葛亮额头都有丝丝冷汗渗出。

    徐庶也是眉头紧皱。

    至于其他大臣,除了曾书之外,没有一个此时心情舒畅。

    咳咳咳——

    刘禅咳嗽两声,然后冷冷的看着谯周,怒道:“谯周,汝乃朝廷命官,却知法犯法,难道朕与先帝待汝不厚?”

    “陛下,罪臣知罪!”

    “陛下,罪臣知罪!”

    刘禅是真的很无语,这个时候,他更想听谯周说几句好听的,比如求个绕什么的。

    可是,人家根本不求饶。

    似乎今天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

    “哼!知罪!”刘禅高声道:“现在知罪,可知晚矣?”

    “殿前武士何在?”刘禅突然朗声吼道。

    霎时间四名禁卫武士进入大殿,齐声应道:“在!”

    “推出去——斩!”

    刘禅此话一出,狠狠的一挥手。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天子会如此果决,直接当场下令斩杀谯周,谯周自然也是没有想到的。

    他知道徐庶肯定能查出谯氏隐瞒户数。

    但是他也知道,如今大汉朝廷里,隐瞒户数的氏族,何止他谯氏一家,只要是氏族,谁家不隐瞒一些户数?

    想着天子虽然想要处理氏族,但是绝不会这个时候杀谯家以犯众怒。

    可是,天子非常果决。

    “陛下!”

    “陛下!”

    就在武士们刚上前正欲押解谯周,御史大夫徐庶,丞相诸葛亮、侍中董允、御史中丞费祎等人,全部出列拜服道:

    “陛下,刀下留人。”

    丞相诸葛亮说道:“陛下,三国纷乱,世家隐瞒户数不在少数,谯尚书既已知罪,还望陛下从宽处理,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哼!”刘禅闻言哼了一声。

    “陛下!”徐庶也道:“丞相所言极是,况且这些年,谯尚书为朝廷也立下不少功勋,还望陛下从轻发落。”

    “陛下!”

    “陛下!”

    随着众人求情,刘禅也算长舒一口气,本来他也没有打算要杀谯周,这人虽然有些迂腐顽固,但是毕竟也是儒学之士。

    “陛下,罪臣知罪!”

    “陛下,罪臣知罪!”

    这个时候的谯周也很聪明,不再像之前那般,毕竟皇帝已经下了杀他的命令。

    这个时候,若不示弱。

    保不齐皇帝一怒之下,真有可能杀他给猴看。

    “陛下!”今日大殿上,最为轻松的人,考生曾书,也是拜服说道:“陛下,天下氏族隐瞒户数极多,绝不止谯尚书一人,还望陛下从轻发落。”

    呵呵——

    聪明。

    刘禅看了他一眼,表示满意,然后狠狠的瞪了谯周一眼,冷冷的道:“汝身为朝廷命官,儒学之士,不思报国不说,还做这种欺君之事...”说着他顿了顿,看向大殿一众文武才说道:“朕念汝这些年对大汉也有些功劳,朕就绕汝一条性命。”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来人!”刘禅旋即喊道:“谯周欺君罔上,廷杖五十,罚奉三年,以观后效。”

    “谢陛下!”

    “谢陛下不杀之恩!”

    “谢陛下!”

    看着求饶的谯周,刘禅感觉十分舒爽,对于谯周的处罚,他其实早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廷杖,这就看皇帝想不想要你的命而已。

    不想要你的命,别说五十廷杖,就算百杖,也就是受点皮肉之苦,就连筋骨都不会伤你。

    当然,若是想要你的命,无需百杖,十杖就能送你见阎王。

    上朝之前,刘禅已经有过交代。

    意思意思就行。

    所以,没大会儿功夫,五十廷杖就完成,谯周在两名禁卫的搀扶下,重新回到大殿。

    刘禅看了他一眼,然后看向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愿意效忠大汉王朝?”

    “陛下!”所有人都是吓得一惊。

    刘禅没有理他们,继续说道:“众卿,可还认可朕这个皇帝?”

    “陛下!”

    “臣等誓死效忠大汉。”

    大臣们齐声说道,这个场合,谁敢说不愿效忠大汉呢?谁又敢说不愿认可他这个皇帝呢?

    “若是诸位不认可朕这个皇帝,或者认为朕这个皇帝当得不合格;”刘禅冷冷的道:“尔等可以选一个你们认可的人,来当这个皇帝。”

    “朕即刻退位为民!”

    嘶——

    这话有点勐,完全超出了文武大臣的预料。

    就现在的大汉朝,谁敢说他不认可刘禅这个皇帝,谁又敢说刘禅这个皇帝当得不合格?

    “陛下!”

    近百位文武官员,第一次在上朝的时候整齐的跪匐在大殿上。

    “臣等誓死效忠大汉,誓死效忠陛下!”

    大臣们齐声说道。

    “呵——”刘禅冷哼一声道:“真的是誓死效忠大汉,誓死效忠于朕?”

    “诸卿可别欺心。”

    “谯周隐瞒户数?”刘禅突然冷冷说道:“谯周是益州的谯氏,尔等又岂不是某州某郡的氏族?”

    “这隐瞒户数的氏族,可只有益州谯氏?”

    所有的文武大臣,此刻都是愣在原地,他们自然知道,皇帝说这话的意思了。

    “臣等知罪!”

    “臣等知罪!”

    也不知是谁开的头,率先高喊知罪,接着大殿上臣等知罪声,那是响彻未央宫。

    看着这个场面,刘禅却没有一丝喜悦,反而有些失落。

    因为以前也只是史料,或者后人的一些评述,说魏晋南北朝氏族势大,最后殃及皇权。

    现在,当这些人集体认罪。

    也就彻底坐实了史料、还有后人的观点。

    朕虽为皇帝,可是这皇帝,还真的是不好当。

    愣了半晌,刘禅叹息一声,然后看向曾书,道:“汝所言不虚,大汉真的危矣。”

    “学生知罪!”曾书赶忙应道。

    “汝何罪之有?”刘禅道:“朕真的很羡慕汝,朕虽贵为天子,但是面对这么大一个帝国...唉...”说着他叹息一声,道:“外有强敌环视,内有...”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才故意又看向满殿的大臣,问道:“众卿觉得,做皇帝可轻松否?”

    这话刘禅说的是心里话。

    前世经常听人说,古代帝王,是最危险的职业。

    如今真的来到古代,做了一个王朝的帝王,他对这个说话那是深有体会。

    如今的大汉,也只是因为朝廷有徐庶诸葛亮两位大贤坐镇,暂时还没有遇到朝臣想要篡位的。

    但是,面对这么大一个帝国,各种事情层出不穷。

    就说眼下吧。

    三国鼎立,相互之间都时刻盯着对方,只要你稍微打个盹儿,对方就得把你生吞活剥,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这还不算什么,即便是你呕心沥血,但是也无法避免手下的人,用各种手段让你艰难前行。

    “诸位爱卿,都平生吧!”刘禅微微抬手,缓缓道:“朕自知诸位皆是忠善之人,但是生逢乱世,从善如流,这也怨不得诸位。”

    说着,他看了一眼被打了五十杖的谯周,说道:“汉魏吴三国,世家都有隐瞒户数,你们也是随大流而已,这怪不得你们,怪只怪我们生错了时代。”

    “陛下!”

    或许是被刘禅的话感染到了,御史中丞费祎突然出列道:“臣等惶恐,听陛下一席话,甚为惭愧;”说着他看了一眼其他大臣然后说道:“微臣家也有虚报户数。”

    费祎的话,并没有让刘禅意外,反而觉得他很聪明。

    “微臣立即重新统计户籍人数,重新向朝廷登记。”

    费祎首先开口,算是给其他大臣做了个表率,但是却没有其他大臣附和,虽然他们也都知道,现在认罪,皇帝肯定不会杀他们,就如尚书令谯周那样,最多廷杖一顿,然后罚几年俸禄。

    但是,这个时候不出头最好。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

    刘禅也看出来了,不过有了费祎领头,他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他不需要所有人都像费祎这样。

    “好!”刘禅满意的看了一眼费祎,说道:“费卿能有此等见识,朕心甚微;”说着,他顿了一下,看向满朝文武,然后朗声说道:“户籍百姓,乃是朝廷的命脉。”

    “诸卿既然还认可朕这个皇帝,还认可大汉王朝,就需得坚守本份;”说着,刘禅看向御史大夫徐庶,道:“徐爱卿!”

    “微臣在!”徐庶应声出列。

    “朕给卿半年时间——”刘禅朗声说道:“半年之内,给朕重新统计天下人口户数,无论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均需严格排查,多出来的人口户数,按律分赐田地。”

    说完这话,刘禅又看向大殿上的文武大臣,严肃的说道:“此前隐瞒户数的事情,朕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从今往后,谁若敢再隐瞒户数,中饱私囊,贪赃枉法...哼...”

    “杀...无...赦!”

    刘禅的语气铿锵有力,此前还有些担心的大臣们,算是长舒一口气,虽然以后不能在隐瞒户数。

    但是,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

    徐庶自然欣然应命:“微臣遵旨!”

    三国纷乱,导致人口大减,可是天下还未一统,大汉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增加人口这是势在必行。

    刘禅相信,经过这一番整顿之后,大汉至少多出一倍的人口出来,按照现在在册人口,就能征召三十万兵马,若是将这些隐藏的人口重新登记造册,大汉至少还能增加二十万兵马。

    魏吴?

    呵呵——

    解决完隐瞒户籍这件事之后,刘禅悬在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虽然他早就有过预感,这件事虽然棘手,但是目前大汉的军政大权,并不是完全掌握在氏族手里。

    大汉有诸葛亮,有徐庶,还有三十万大军在手,只是让这些氏族吐出隐瞒的百姓,他们还不敢冒天下大不韪与刘禅为敌。

    只是真正处理之前,他还是有些担心的。

    毕竟这也算是动了氏族们的利益。

    但是没办法,皇权与这些氏族,天生就是对头,现在不处理他们,等到他们势力强大之后,皇权就很难在制衡他们。

    比如两晋——

    两晋若不是因为氏族势大,还有皇室作妖,也不至于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刘禅知道未来大汉必然会天下一统,这事儿就得提前进行。

    正所谓,快刀斩乱麻。

    “曾书!”解决完户籍的事情,刘禅看向曾书:“汝此番谏言有功,朕封汝为金科状元,晋御史郎。”

    一个月前的殿试,因为曾书实名举报被搁置,现在能够对户籍的事情即使处理,曾书自然是有功的。

    当然,还有在监狱里,曾书曾对刘禅说过的一番言论。

    此人却有大才。

    “微臣谢陛下隆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禅看了他一眼,澹澹的道:“爱卿免礼,望卿日后多思报国之策,为振兴大汉建立功勋。”

    曾书起身躬身道:“微臣遵旨!”

    “蒋显,王岩——”刘禅又看向俩人,道:“蒋显为金科榜眼,王岩为金科探花,均晋治书侍御史。”

    未等俩人谢恩,刘禅又对剩余参加殿试的十七人,说道:“其余诸人,入御史台实习后,按能分派官职!”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十位参加殿试的考生,齐声谢恩。

    举办科考,就需要给他们官做,要不然以后的学子,谁又愿意努力读书,然后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呢?

    只是,这些通过科考的人,让他们立即走马上任,还是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刘禅凭借前世的记忆,比如唐宋的学子们考中状元进士,也不会立即就给他们有实权的官职,最初即便是状元也最多就是翰林院编修,这种闲散官职。

    想要高官,就得继续努力。

    现在大汉没有翰林院,不过却有类似的职位——治书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隶属御史大夫府,官六品,主要负责一些书籍编撰,还有史书记载等等。

    按照刘禅的意思,以后大汉王朝的科考三甲,都将先为治书侍御史,不过曾书算是个例外,被刘禅破格封为御史郎。

    按照大汉现在的制度,御史郎为御史中丞的副手,五品衔。

    曾书此番立有大功,所以刘禅才会破格提拔他,但是他是初入官场,所以让他先跟着费祎好好磨练一番。

    等到考生们谢恩后,刘禅又一次看向曾书:“曾爱卿!”

    曾书出列应道:“微臣在!”

    刘禅澹澹道:“五日后,出使洛阳。”

    “微臣遵旨!”曾书欣然应命。

    只是,在场的文武百官,却是一愣。

    陛下何意?

    此时为何遣使出使洛阳?

    而且还是一个刚刚通过科考,才进入官场的愣头青。

    这——

    ......

第311章:人类第一次(日更万字,新人求追读,拜谢各位读者大大)

    大汉第一届科举状元诞生,这在长安城,是一件大事情。

    毕竟人类第一次。

    翌日清楚。

    长安比往日更加热闹一些,街边的店铺,走街串巷的小贩们,也都是起了一个大早,早早的就开门营业。

    因为今天比较特别。

    状元游街。

    己时初刻。

    玄武大街。

    当,当,当。

    几声铜锣敲响,人们就看到一队人马出现在街头,前面是十余位全副武装的侍卫,侍卫的后面是十名侍女。

    “那人就是状元啊!”

    “长得还挺英俊的嘛。”

    “英俊怎的?”

    “人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你们就别惦记了。”

    阁楼上,几个女子指着队伍中间,一位身着大红官袍的男人嘻嘻说道,只是被阁楼下的一位中年人回怼道。

    其中一女子,听见了楼下中年人的话,翻了个白眼对他说道:“有孩子怎的?本姑娘愿意做妾,不可以吗?”

    中年人明显没有想到这一茬,赶忙闭上了嘴巴。

    “哈哈哈!”

    中年男人不远处,一对男女忍不住笑了起来。

    “没出息!”男人说道。

    “夫君...那妾也没出息咯...”女人似乎有些不满的样子。

    “不不不...”男人自知说错了话,赶忙赔笑道:“她们岂能与我的元姬相比?”

    这对男女正是大汉天子刘禅,还有皇贵妃王元姬,今天是大汉王朝第一次状元游街。

    这一出戏码,也是刘禅特别规定的。

    接下来大汉王朝要全面推行科考,如果科考不够吸引人,以后谁还会愿意参加科考呢?

    正所谓进士及第,这是万千学子的梦想,跨马游街,也算是对十年寒窗苦读的回报。

    状元居中,榜眼探花紧随左右。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还未推行过科考,这自然也是人类的第一次,刘禅就按照前世看过的影视剧,那些状元游街的方式,安排了这一出戏码。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穿街而过,作为主角的曾书、蒋显、王岩三人,自然是心情舒畅,不时向街道两旁的人马挥手致意。

    “你们知道吗?”

    “某听说,以后大汉每年都会举办科考。”

    “不对,某听说是三年举办一次。”

    几个围观的人,叽叽喳喳的议论着,也不知道从哪儿道听途说的,听得刘禅有些无语。

    朕还没有决定以后这个科考怎么举行,你们就全知道了。

    当然,刘禅也懒得去与他们争论,他今天的目的,就是混在人群当中,看看百姓们,对科考的意见。

    就在几人议论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突然说道:“来年在下也当如此。”

    他的声音有些大,周围原本就很嘈杂,但周围的人,还是被他吸引了过去。

    众人循声看去,原来是一个身着浅蓝色,身材娇瘦的少年。

    “呵呵!”

    “就你啊!”

    “别做梦了,这状元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我怎么了?”那少年似乎有些不满,他说道:“来年在下定当考中状元。”

    “小哥口气不小啊...”刚才讥笑阁楼上几个女子的那中年男人,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问道:“不知小哥是谁家公子?”

    “益州张氏?”

    “益州谯氏?”

    “还是关中郭氏、冯氏、或者马氏...”中年男人连续说出大汉境内能叫得出名的世家,问道:“不知小哥出自那一家?”

    少年闻言哈哈笑道:“在下并非什么世家大族,只不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说着他指了指刚至近前的游街队伍,问道:“汝可知这曾书曾公,又是何出生?”

    众人顿住,一直没有说话的刘禅、王元姬也是好奇的看向少年,因为曾书是什么出生,他俩自然清楚。

    “曾公是何出生?”一中年男人问道。

    之前他们只知道曾书考中了状元,而且他当这个状元之前,还坐了一个月的大牢,听说是跟尚书郎发生了摩擦。

    只是,他是什么出生。

    百姓们知道的人,还真不多。

    见众人都好奇的看向自己,少年肯定的道:“白身,曾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与在下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一普通百姓耳。”

    “什么?”

    “白身?”那中年男人顿时惊愕,道:“汝是说,曾公只是一介白身?”

    少年说得没错,这一点,刘禅可以给他左证,曾书确实不是什么世家大族,是益州巴西郡的普通百姓。

    因为他从小喜欢读书,这次大汉朝廷举办科考,他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参加了考试。

    谁曾想,一篇大汉危矣,最后就成了大汉王朝的第一届科考的状元,也是人类的第一位状元。

    “对!”少年点头道:“曾公来自益州巴西郡,家产就只有三亩薄田,有妻一人,父母健在,子女三人。”

    少年给出了确切信息,这可惊呆了围观的人们,而这个时候游街队伍前队,刚刚从他们面前经过。

    “他说得对!”曾书笑着说道:“曾某就是普通百姓。”

    只是曾书话音刚落,却在人群中看到了刘禅,顿时让他有些紧张,想着赶紧下马参拜,只是被刘禅瞪了他一眼,曾书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急忙低声提醒身旁俩人:“不可下马。”

    蒋显与王岩也看见了天子,同时也看见了刘禅瞪他们的眼神,所以都很聪明,假装啥也没看见,继续向街边围观的人挥手致意。

    “百姓也可以参加科考啊?”一人突然问道。

    因为这曾书既然是白身,都能考中状元,那也就说明百姓也有了上升的通道。

    此前虽然也听说天子的科考,是针对全国百姓,任何人只要愿意为朝廷效力,就可以报名参加科考,获取功名就可以入朝为官。

    但是,大汉四百年来,从底层走到朝堂的人,虽然也有人做到过,不过那都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当然,陛下已经说过了,科考人人平等;”少年有些激动的说道:“只要有才能,就可以通过科考,获取功名。”

    刘禅自然是很满意,这状元游街,除了展示科考考中的殊荣,同时也是为了以后的科考做宣传。

    不错不错。

    看着越走越远的游街队伍,听着各种关于科考,关于状元郎的议论,刘禅那是心满意足。

    “夫君,我们回去吧,家中还有要事要办呢!”

    游街队伍已经走远,虽然百姓们还在议论,但是王元姬还是不忘提醒刘禅一声,因为按照规矩,状元游街结束,最后会在未央宫南宫门外,举行朝见天子的仪式,然后进入未央宫。

    虽然游街是要将长安的几条主要街道全部走一遍,但是长安毕竟不是未来的超大都市,什么二环三环,甚至五环六环,现在的长安,虽然很是繁华,不过规模并不大。

    所以当听到王元姬的提醒,刘禅也就放弃了继续聆听那少年与人们的议论。

    午时初刻。

    未央宫,南宫门。

    今日的南宫门外的广场,与往常完全不同,往日除宫门口有禁卫守卫之外,广场上并无侍卫。

    但是今日却不同,广场四周皆是全副武装的禁卫军,在通往未央宫的中央大道两旁,则是每隔数步,就有一名侍卫,距离宫门前方还有百人的侍女站立。

    南宫门广场外面,此时已经来了很多百姓,他们紧靠着广场边缘,因为今天状元要在这里拜见皇帝。

    状元朝见天子,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看过。

    所以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早早就等候在此。

    冬!冬!冬!

    随着三声清脆的鼓声敲响,接着便是一阵号角声长鸣。

    待鼓号声毕,早已等候在街头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立即下马进入广场,也就在他们三人刚刚进入广场,原本在广场两边等候的数十文武官员,依序汇入他们三人身后。

    当然,这些官员,并非朝廷高官,他们只是五品以下的官员而已,其中也包括参加殿试的剩余十七人。

    曾书依然居中,榜眼在左,探花在右,身后是数十位五品以下的文武官员。

    “好气派啊!”

    “人生一世,若能获此殊荣一次,此生足以。”

    围观的人群,看着状元三甲领着文武官员,浩浩荡荡的朝未央宫走去,这场面以往百姓们没有见过,此刻见着,却是震撼到了他们。

    就在人们议论当中,朝见的官员已经来到广场的中央位置。

    只是,众人突然停下了脚步。

    冬——

    一声清脆的鼓声响彻未央宫上空,待那鼓声刚毕,由曾书领头率先拜服于地,接着是身后的官员。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呼万岁,其实在大汉并不流行,刘禅穿越过来时,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感觉以前的影视剧欺骗了他。

    为什么?

    因为古装影视剧里,官员拜见皇帝,动不动就下跪。

    可是到了三国,无论是上朝议政,还是官员朝拜天子,他们都是站着,最多也就是向天子鞠躬,这就算是大礼了。

    当然,天子登基等重大活动,朝臣百姓,是需要向皇帝行跪拜之礼的。

    今天是第一次举行状元朝见天子,礼部的官员也没有经验,最后在征询丞相诸葛亮的意见时,诸葛亮只道:“状元朝圣,理当行跪拜之礼,并三呼万岁。”

    丞相下的命令,礼部官员当然只能遵办。

    不过,诸葛亮也是这些日子,没事就与刘禅讨论未来那些王朝的事迹,什么治国方式,朝政变革,还有礼仪什么的。

    对于治国理政这些,刘禅也就是将自己还记得的东西,向诸葛亮讲述一遍,但是对于礼仪这些,他却是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全部都是按照后世影视剧那一套。

    听着震动山河的万岁声,百姓们也是热血沸腾,原来朝臣们拜见皇帝,是要这样做。

    山呼万岁之后,诸位官员缓缓起身,而这时,城头又一次响起三通鼓声。

    鼓声刚罢,此前还紧闭的未央宫南宫门,缓缓打开。

    未央宫南宫门是由五道宫门组成,位于最中间的拱门,这是仅供天子通行的通道,无论王侯将相,皆不可僭越。

    只是——

    当宫门刚刚打开,就听见城头一声高喝。

    “大汉皇帝陛下有旨!”

    “宣,金科三甲进殿!”

    那一声唱喝结束,曾书等人这才缓步向前,只是刚至宫门前数十步的地方,按照往常的规矩,他们走到这里,就需要转向从旁边的侧门进入未央宫。

    只是——

    走到这个地方时,除了金科三甲之外,其余官员自动向两边分散,而金科三甲却昂首挺胸,径直朝中门走去。

    “怎么回事?”

    “这是越制!”

    “他们怎能从中门进入?”

    外围的百姓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宫门前的状元、榜眼、探花。

    那可是天子才能走的通道。

    也就在百姓议论的时候,却听得一个侍卫朗声说道:“科考状元,乃是天子门生,学生觐见师长,天子特别恩准,可从中门入宫朝见,仅科考状元第一次觐见天子。”

    这一下可是惊呆了众人,虽然他们知道了原因,但也让他未曾预料到,原来考中状元,可以获得这么好的殊荣。

    很多年轻人,不由得暗下决心。

    科考——

    我也要参加科考,我要参加科考。

    接下来的礼仪,就相对简单多了,就是金科三甲进入未央宫前殿,向皇帝行拜见之礼。

    当然,也是需要行跪拜之礼,然后山呼万岁。

    因为昨日金殿敕封,刘禅已经给他们封了官,所以拜见之礼结束,也就预示着这场觐见之礼结束,这一届的科考也算圆满完成。

    不过,刘禅同时也做出了决定,下一届科举,封官的事情,就留在觐见之礼上,要不然这样还是缺点什么。

    当然,毕竟这也是大汉头一回,刘禅虽然是穿越者,有些事情也有不够全面的,有疏忽的地方。

    但是,这重要吗?

    并不重要,大不了下一次改正不就好了。

    今天真正重要的,其实就是入宫之前的这一系列宣传,他要通过这一场游行,还有朝圣的仪式,让普通百姓看到,只要努力读书,任何人都能够拥有这般殊荣。

    够了,够了。

    效果已经达到。

    这长安现在可是大都市,至少在这个时代,它真的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大汉科考的事情,就会传至大江南北。

    ......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七月二日。

    洛阳皇宫。

    “外臣曾书,拜见大魏皇帝陛下!”

    曾书奉命出使洛阳,作为一个原本只是大汉益州的普通百姓,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先后进入大汉未央宫,现在又走进了大魏的洛阳皇宫。

    放在以前,他自然想都不敢想的。

    “贵使免礼!”曹叡微微抬手,却是问道:“先生现居何职?”

    “回陛下!”曾书不卑不亢,道:“外臣现居大汉御史郎。”

    “嗯!”曹叡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朕近日听闻,贵国日前举行一个什么科举,还有什么状元、昙花、棒眼?”

    这事儿自然不是秘密,曾书最清楚,十日前,那场空前盛况,而他就是那场典礼的主角。

    状元游街,然后进宫朝圣。

    曹魏知道这件事,也并不奇怪。

    “回陛下!”曾书笑了笑道:“却有此事,这是我大汉举办的第一届科举考试,外臣便是大汉金科状元,受我主隆恩,得封御史郎。”

    “那...棒眼呢?”曹叡故意问道。

    榜眼与棒眼,这绝对不是口音的问题,曾书笑着说道:“陛下,我们大汉只有榜眼,并无棒眼,难不成贵国又打算效彷我国,也要举办科举,然后二甲敕封棒眼?”

    本想取笑汉朝,可是曾书这话,让曹叡突然语塞。

    因为刘禅此前举行了武举考核,为汉朝选拔军中将领,后来发现效果还挺不错,大汉涌现出不少的青年将领。

    经过这几十年的混战,三国的得力战将,老的老死的死,即使曾经上将千员的曹魏,现在也因为将帅难求,让作为皇帝的曹叡有些郁闷。

    所以在得知汉朝通过武举选拔了不少青年将领,于三年前曹魏其实也开始举行武举考核,在曹叡看来,这不过就是比武选将。

    当然效果也还不错。

    只是大魏才刚刚举行两届武举,这个汉朝又整出了一个科举考试,也就是文人的考核。

    但是——文考该怎么考呢?

    此翻得知汉朝遣使洛阳,而且这个使臣,就是汉朝第一届科举的状元,原本曹叡想从他嘴里了解了解,这科考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却不想因为棒眼这个词,让曾书反而讽刺了他一番。

    他虽然没有明说,可是这话其实是人就能听得出来,我大汉举行武举,你曹魏跟着模彷,现在我们大汉又推行了科举,你们是不是也打算模彷呢?

    曾书看到了曹叡的囧色,然后缓缓道:“陛下若是也想推行科考制度,外臣倒是可以将我大汉科考的规则,与陛下细说一番;”只是他说着,却又笑了笑道:“陛下切记,一甲应为状元,二甲乃是榜眼,三甲为探花,可千万别整成了状元、棒眼、昙花。”

    说完他看了一眼曹叡,又看向其他曹魏大臣,然后笑着道:“要不然,别人还会说咱们大魏的科考学子,最后都是昙花一现,或者就是一个棒槌之眼...哈哈哈...”

    ......

    ......

    PS:快八十万字了,现在开始保持日更万字,好想看到均订能涨一丢丢。(﹡?o?﹡)

第312章:到底灭谁?

    让一个外臣在自己的皇宫大殿上嘲笑,曹叡当然是非常不安逸的。

    但是,他又能怎样呢?

    “贵使说笑了...我大魏暂时没有举办科举的想法。”曹叡澹定的说道,随后话锋一转,问道:“不知贵使此番来到洛阳,所谓何来?”

    汉朝遣使入魏,并不太常见。

    一般都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刘禅才会派出使臣过来的。

    曾书笑了笑道:“外臣此番入魏,自然是给陛下带一件喜事而来。”

    “哦???”曹叡依然澹定的说道:“不知,是何喜事?”

    汉朝给大魏喜事,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回陛下!”曾书说道:“汉魏此前虽然曾有过互相攻阀,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现在汉魏是盟友邻邦。”

    先捧一捧,然后曾书才反问道:“不知陛下觉得,当今天下局势为何?”

    “???”曹叡愣了一下,心说这人这是啥意思。

    天下局势。

    不就是你们汉朝现在很强大,抢走了原本属于大魏的地位,用得着在这里跟朕炫耀吗?

    曹叡故意不接话,不知所以。

    “陛下一定觉得...”曹叡不开口,曾书却又说道:“只要魏吴联盟,天下三分,就可以继续维持,大魏依然可以维持当前的地位,对否?”

    至从汉朝占据关中之后,曹魏确实经常与东吴联盟,以此牵制汉朝,或者帮助一起攻打汉朝。

    只是——

    东吴这个盟友,实在是有些不靠谱。

    要么刚一跟汉军接战,就兵溃如山倒,要么就是趁火打劫,转头就偷袭大魏。

    “只是...这东吴...唉...”曾书叹息一声,道:“孙权毫无信义,两面三刀;”说着他顿了顿:“以前贵国强盛时,我大汉曾与东吴是盟友,但是却也让这盟友坑害得不轻。”

    “关将军兵震襄樊——”曾书叹息道:“作为盟友,孙权不但未曾帮助我大汉牵制贵国,反倒是趁我军不备,暗捅刀子,最终导致关将军兵败生死。”

    曾书故意提及好些年前的旧事,那时候的曹叡还是孩童,但是作为曹魏子嗣,他自然知道这一仗的经过和结果。

    只是——

    这曾书,怎会突然提及此事。

    “陛下!”曾书行了个礼,说道:“后来我大汉因我主英明神武,国势越发强盛,贵国也曾与其联盟...”说到这里,曾书故意顿了顿,看了一眼曹叡,同时又看向曹魏诸臣,说道:“但是孙权却也未能帮助贵国牵制我大汉,反倒是让我大汉轻松击败他们,占领了他们的城池,收获他们的臣民。”

    这就有点耀武扬威的意思了。

    只是,曹叡、还有曹魏诸臣,依然没有接话,他们也想知道这位汉使,今天到底想说点什么。

    “陛下,诸位!”曾书突然肯定的道:“我大汉皇帝陛下有意联合贵国,一起攻阀东吴,待攻灭东吴之后,大汉愿于贵国平分东吴之疆土。”

    曾书话音刚落,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此前多少还有些低声的议论,可是现在,整个大殿安静的可怕。

    “伐吴?”

    曹叡瞪大双目,疑惑的问道:“贵国意欲伐吴?”

    曹叡是真的没有想到,刘阿斗的野心这么大,或者说胆子这么大。

    这去年才与大魏打了一场晋中之战,刚过去才一年,就准备向东吴动手了。

    “没错!”曾书点头道:“东吴孙权出尔反尔,不配与汉魏并立...所以我主意欲出兵,将其灭之。”

    “!!!”

    “将其灭之?”

    武昌皇宫,孙权也是瞪大了双目,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觉得一定是自己听错了。

    “没错,陛下!”李颉笑着说道:“曹魏是篡汉之逆贼,杀其君,灭其国,一直是我大汉的国策。”

    李颉,益州犍为郡人,原为大汉旧都成都禁卫军,于大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加入天子刘禅的新军训练。

    完成训练之后,李颉一直潜伏于曹魏东吴两国。

    关中之战时,他向孟达泄露司马懿出兵攻打上庸,本想让孟达可以多坚持坚持,或者击败司马懿。

    但是最后,也只是延缓了司马懿的进攻速度而已,最后还是死于司马懿之手。

    最近这几年,李颉一直潜伏于东吴国都武昌。

    数日之前,他接到天子刘禅传来的消息,让他在七月二日这天,以大汉使臣的身份,去见东吴大帝孙权。

    孙权对于刘禅想要灭魏,这一点他自然不会好奇,但是现在他很惊讶,原因很简单。

    大汉现在虽然很强大,但是刚刚经历了晋中之战,才过去仅仅一年,大汉真的做好灭魏的准备了吗?

    “贵国意欲灭魏?”孙权轻捋胡须,笑了笑道:“准备尚充分否?”

    “哈哈哈!”李颉也是笑道:“陛下,近十年间,汉魏爆发过数次大战,我大汉可有一次战败之先例?”说着他顿了顿,然后有些得意的样子,道:“即使去年魏吴联军...最终也未能战胜我大汉。”

    孙权闻言眉头微皱,明显有些不悦。

    因为这是在揭他的伤疤。

    原本去年想着趁刘禅、诸葛亮忙于西征,大吴联合曹魏一起攻打大汉,不说攻灭大汉,至少也可以让大吴将势力扩张到益州去。

    只是,大吴数万水军,还未进入蜀地,就差没有全军覆没。

    更让人气氛的是,大汉还趁机占领了大吴的岭南地区。

    一场大败,最后大吴逼于无奈,只得向长安求和,同时岭南地区全部划归大汉。

    而且,大吴现在还依附于大汉。

    哼——

    孙权越想越气,不想才过去一年,这刘阿斗就派人来揭短。

    但是,李颉才不管这些,他看了孙权一眼,然后说道:“陛下,我大汉天子,也是念在陛下曾遣使依附大汉...”说着,他顿了顿,然后道:“若非如此,我大汉此番或许会先向贵国用兵。”

    “你——”孙权顿时暴怒。

    李颉的话有些刺耳,也就是说刘阿斗一直将朕视为小弟,要不然现在首先要灭的是我大吴?

    “汝主野心不小嘛!”孙权沉声道:“只是,贵国有吃下天下的胃口否?”

    “哈哈哈——”李颉笑道:“陛下,我大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上将数百,兵甲总量更是远超魏吴。”

    说着他顿了顿,然后又道:“即使不论兵甲数量,仅是我汉军装备的先进武器,就足以定鼎天下,天下何人能挡之?”

    李颉此番就是来吓唬孙权的,按照天子刘禅的意思,这孙十万就是一个怂包,除了偷鸡摸狗,趁人之危,并无可取之处,比之父兄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更为重要的,孙权并无吞并天下之心,他只想着三国鼎立,只要保存他现有的地盘就行。

    还有就是,东吴除水军战力不错,可排在三国之首,其陆军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留着坚守城池或许可用,让他们去攻城拔寨,那就是去送人头的。

    比如去年陆逊带着数万大军去攻打交州,但是打了几个月,也未能撼动李遗关凤夫妇。

    除此之外,东吴陆军基本都是步兵为主,因为东吴缺马,不像大汉与曹魏,都有天然马匹供给。

    这种冷兵器时代,没有骑兵,全部依靠步兵,想要逐鹿天下,等同于不知天高地厚,自寻死路。

    孙权想发怒,但是碍于汉军实在厉害,而且武器精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严格来说,李颉说得一点也不夸张。

    咳咳咳——

    孙权咳嗽两声,才问道:“不知汝主何时出兵...想让我大吴如何策应?”

    既然刘阿斗想要灭魏,那具体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呢?

    “这——”李颉顿了顿,才故意说道:“这就取决于陛下是否愿意与我大汉会猎...如果陛下答应配合我军,我主将会确定攻伐曹魏的具体日程。”

    孙权顿时愣住,阴沉着脸问道:“若是朕选择保持中立,两不相帮,贵国又当如何?”

    “呵呵——”李颉朗声笑道:“若是如此,就请陛下整军备战,等候我汉军铁骑进入吴境。”

    “放肆!”

    一直没有说话的东吴朝臣们,顿时怒不可遏,其中一员中年武将厉声喝道:“蜀人狂妄,可当我大吴无人否?”

    说着,那将领就撸起了胳膊,一副你要是不好好说话,老子一拳打爆你的狗头的架势。

    但是,李颉不怒反笑,向孙权拱手说道:“还请陛下三思,若是陛下拒绝我大汉的联兵伐魏……”

    “先生何意?”孙权问道。

    李颉笑答:“若是月内,颉还未返回长安,我主定将联合曹魏...”

    没等李颉的话说完,孙权已经感到后背丝丝凉意。

    李颉的意思他自然听得明白。

    也就是李颉如果月内不回长安,那刘阿斗就会去联合曹魏,联合曹魏做什么?

    还用想吗?

    当然是联魏灭吴。

    娘希匹——

    一个大汉就已经让魏吴两国难以招架,要是这汉魏联起手攻打大吴,大吴还有招架之力吗?

    哦,不——

    此时整个大殿,也是安静得可怕。

    刚才那撸胳膊的武将,哼了一声却也是放下了袖子。

    孙权很生气,这刘阿斗就不是人。

    欺人太甚。

    那有这样做君主的,联合我不成,就联合我的对手攻打我?

    无耻,无耻。

    孙权在心里暗自咒骂刘禅千万遍,但是却也很清楚,眼下的大汉还真不敢得罪,若是真的惹恼了刘禅,他即使不联合曹魏,也能灭掉大吴。

    其实孙权也有想过,要不现在遣使去洛阳,联合曹魏一起攻打汉朝。

    可是——

    曹魏去年刚刚在晋中遭遇大败,而且曹叡还被汉军生擒活捉,此时曹魏怕是没有胆量再次伐汉。

    曹魏不敢伐汉,刘阿斗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向东吴用兵。

    哦,不——

    孙权就是孙权,毕竟现在三国的君主当中,他的年龄最长,现在都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正所谓老谋深算。

    ......

    七月二十八日。

    长安,未央宫。

    宣室殿。

    “哈哈哈!”

    刘禅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对曾书说道:“爱卿真乃大才,接下来就让曹叡与孙权俩人互掐...哈哈哈!”

    曾书却不敢居功,他道:“微臣惶恐,这全靠陛下运筹帷幄。”

    刘禅很满意,那日在监狱里,刘禅问曾书,他说的大汉现在是内忧外患,刘禅问他外患时,曾书指出大汉战线过长,若是魏吴联军攻打,大汉即使不会被两国所灭,但是也将延缓大汉的发展进程。

    于是刘禅问他,那该如何预防的时候,曾书觉得,那就得让魏吴联合不起来,最好让他们再干上一仗。

    只要东吴曹魏不联合,大汉自然就不惧怕战线过长。

    经过一番琢磨,刘禅便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同时派出两路使臣,一路去洛阳,告诉曹叡,我大汉马上准备伐吴,希望贵国出兵相助,到时候平分东吴天下。

    而且还给了具体出兵的方桉,就是汉军至南向北,从交州桂林二郡出兵,曹魏越过长江,向武昌进攻。

    当然,刘禅知道,这曹叡肯定会选择坐上观虎斗,等到汉吴打得火热,或者说等到两败俱伤之时,魏军再来坐收渔翁之力。

    曹魏保持中立。

    嗯,若曹魏真能做到保持中立,刘禅还真想出兵伐吴,就眼下汉吴两国的实力对比,只要曹魏不掣肘,汉军灭掉东吴,还真的有可能的。

    毕竟东吴最强的是水军,但是大汉现在与东吴的国境,可并不只是有长江,要是大汉从交桂出兵,东吴想要阻挡,还是有些难度,或许用不了多久,汉军就能兵临武昌城下。

    东吴水军?

    汉军都不经过水路,东吴水军再强,又能怎样?

    但是——

    汉吴一旦开战,曹叡绝对不会选择作壁上观,只要汉军不断向东吴调兵,曹叡既有可能趁机出兵并州、关中,当然也有可能出兵伐吴。

    不过刘禅以为,若真到了那个时候,曹叡应该会选择伐汉。

    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遏制大汉发展,天下就得继续保持三国鼎立,若是东吴被大汉攻灭,下一个要被攻灭的,自然是曹魏。

    曹叡自然不傻。

    可是,刘禅现在压根儿也没想过要发动战争,无论是对东吴,还是对曹魏,现在大汉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还需要发展。

    遣使入魏,只是想告诉曹叡,我们准备伐吴,你有没有兴趣分一杯羹,若是有兴趣,那就出兵吧。

    当然,如果你们没有兴趣,那就看着我大汉吞并江南,等到灭了东吴,我大汉的实力,你曹魏就更加难以撼动。

    对曹魏,刘禅只需他们保持中立就行。

    但是对于孙权,刘禅却选择用吓唬。

    套路是一样的,我们两国一起去灭魏,而且东吴必须跟着我大汉去灭魏,要不然我马上联合曹魏灭你。

    刘禅预测孙权不敢得罪大汉,当然他也不敢得罪曹魏。

    只是如果让其二选一时,他只能选择大汉。

    李颉笑道:“孙权说了,他们愿意与我大汉一起,联合攻阀曹魏,事后平分曹魏天下。”

    “哈哈哈!”刘禅朗声笑起来。

    “陛下!”曾书却问道:“可速遣人入吴,令东吴率先出兵牵制魏军,我军则从潼关东出,因为我军要攻打的是曹魏都城洛阳,所以希望东吴先牵制住魏军,如此我军即可迅速进攻洛阳。”

    “嗯!”刘禅满意的点头道:“此计甚善,料那孙权也不会生疑...”说着刘禅顿了顿,然后说道:“此番非得让魏吴两国大战一场不可。”

    数日之后。

    大汉就派出了使臣进入武昌皇宫。

    用的套路依然是恐吓,汉使说,为了确保东吴是真心依附大汉,同时汉军要攻打的是曹魏都城洛阳。

    所以,此番攻阀,需得东吴先行出兵,让曹魏以为只有东吴攻打曹魏,等到曹魏开始调兵遣将时,大汉将会兵出潼关,攻打曹魏都城洛阳。

    若是东吴不允,汉军将立即伐吴。

    孙权虽然有些犹豫,但是经过汉使的一番分析,还有恐吓。

    孙权同意了。

    因为他认可汉使的分析,也害怕汉军伐吴。

    还有就是即便东吴牵制住一部分曹魏兵力,或许会有一定的压力。

    但是当汉军出兵潼关后,曹魏为了救援都城,肯定会大面积撤兵回援洛阳,那时候东吴压力立即就会缓解。

    大汉兴汉元年(公元240年)十一月十六日。

    洛阳皇宫。

    曹叡看了一眼奏报,冷笑道:“孙权这老小子胆子不小啊,朕还未起兵伐他,他倒是先来伐我?”

    “陛下!”大将军司马懿也道:“孙权不足为惧,我樊城城高墙深,岂是东吴那些乌合之众就可攻下的?”

    “嗯!”曹叡点头,他自然并不担心东吴,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东吴虽然数次北伐,但是除了占领了江夏,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他们攻占江夏的战争,也是因为魏军主力,被汉军牵制的情况之下。

    不过,吴军既然已经开始攻城,曹叡当然也不会置之不理。

    “大将军!”曹叡道:“朕封卿为大都督,领荆襄之兵三万,立即前去救援樊城。”

    “诺!”司马懿应道。

    接着,曹叡又道:“曹爽!”

    大司马曹爽出列道:“微臣在。”

    曹爽是原大将军曹真之子,算是眼下大魏能够领兵的大将之一,其他的大将现在都在边境驻防。

    毕竟曹爽也是宗室子弟,曹叡重登帝位之后,便拜其为大司马。

    “朕封汝为征南大都督,即刻领兵五万,驰援合肥。”

    曹爽应声答道:“微臣遵旨!”

    东吴突然出兵北伐,又是分两路北上,一路由大将军陆逊率军五万攻打樊城,另一路则是孙权亲自率领。

    没有意外。

    十万大军兵临合肥新城。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946/ 第一时间欣赏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最新章节! 作者:酸汤折耳根所写的《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为转载作品,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介绍:
网文作者魂穿三国世界,化身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先主刘备临终遗言:皇儿,你一定要听话,好好活着——
刘禅:父皇放心,汉室未兴,儿臣岂敢早亡!!!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