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医师1879TXT下载医师1879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医师1879全文阅读

作者:草席     医师1879txt下载     医师1879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六章 临床边

    八月一日,亨氏医学院小礼堂。

    就在几分钟之前,一场开学前的会议刚刚开始。除了行政管理、保安、后勤等人员之外,所有医学院的专职和兼职教师们一个不少,全部来到了这个小礼堂。

    ”先生们!”

    看着台下数十名亨氏医学院的教职员工,约翰深吸了一口气朗声道:“今天是八月一号,距离我们的学校开学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了!虽然只有九命新生,但是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这些学生对我们学校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希望在开学之前,把很多事情最终确定下来!”

    说到这里的时候稍稍顿了顿,约翰接着说道:“首先是有关学校管理层的任命,由我来担任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在约翰的目光注视下,台下一片安静。

    关于这一项决定当然不会有意见,约翰除了是医学院唯一的投资人之外,同时还是目前蜚声世界的外科医师,同时在基础研究和制药方面也都有着极高的声望,更别说亨氏医学院的教育模式也是他和奥斯勒教授两人定下来的,担任校长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到大家一脸平静的样子,约翰心中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按理说处在他这个地位和情况下,是否担任医学院的院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毕竟他现在身上的事情太多,根本就不可能像奥斯勒教授那样,除了医院的工作之外一心扑在医学院的筹建上。不过考虑到自己出面可以在建校初期处理很多事情,为奥斯勒教授他们扫清不少障碍,约翰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出面,而且……

    第一任校长的名头啊,不占上也太亏了!

    曾经发誓要占尽所有第一个名头的约翰洋洋自得,接着公布了一系列的任命:奥斯勒被聘为内科学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和临床医学院的院长;托马斯和约翰一样担任外科学教授,兼任外科学系主任;霍华德?凯利被聘为妇产科学系主任、教授。内外妇儿临床四大系中。唯有儿科学的位置暂缺。另外,埃尔利希被聘为基础医学院院长和免疫学教授——免疫学的概念虽然还不被大多数医师们所接受,但是经过这两年埃尔利希和约翰两人十几篇论文的轰炸,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此外。亨氏医学院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麻醉学系,保罗也成为了第一个麻醉学系主任和教授。

    当然除了临床的教授和讲师们之外,基础医学院也聘用了各个学科的教授,比如解剖学的德莱恩教授,生理学的卡托教授。病理学的斯普林特教授等,几乎全都是奥斯勒从欧洲挖来的精英,虽然约翰在历史书上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的名字,但是这一世界的话,有了他的“提醒和帮助”,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甚至就连约翰本人也在里面兼任了药理学的教授一职。如今虽然化学药物的研究刚刚才崭露头角,但是药理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加速,约翰占一个名头自然当仁不让。

    除了外科学之外,其他每个专业都只有一个教授。

    暂时来说约翰没有让教授这个名号大肆泛滥的念头,在他的打算中。每个专业一个教授肯定是必须的,但是其他人只能是副教授或者讲师,除非做出了让世界公认的巨大成绩,或者能力和声望远远超过了正教授本人,否则最多就只能升到副教授。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医学院教授职位不值钱,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年轻医师和科学家们努力往上爬,促进医学院的发展。

    十三位教授,组成了医学院的中坚力量。

    也正是这十三位教授组成了亨氏医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也就是以后被世人俗称为教授委员会的机构,他们将会全权负责制定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并对科研经费的审批和划拨、招生的规模和标准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外对学校的建设和科研投资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这也正是约翰一直以来坚信的一点,或许医学院的建设、扩张和投资等教授们并不在行,但是在教学领域他们却是权威。权利必须要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除了这十几位教授之外,还有十一名副教授和三十多位讲师,总计六十多人的教学队伍。如果和第一届9名学生相比的话,师生比将近七比一,妥妥豪华到耀眼的数据。就这样的结果,还是约翰放弃了聘请物理、化学、英文等教授的结果……

    所以看到台下六十多人。约翰心中也是豪情万丈的笑道:“先生们,学校只有九名学生,但是教授就有十三位,这个阵容恐怕已经不能简简单单用豪华来形容了吧?”

    “哈哈……”

    听到约翰这一声调侃之后,台下顿时哄笑了起来。

    对于亨氏医学院规模如此庞大的教学队伍,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自豪,尤其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着“现代”医学教育的经历,哪怕刚刚毕业只有两三年的年轻医师们,也都在亨氏医院接受了现代化的医学培训,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还能教不好九命学生?

    在台上笑了笑之后,约翰向奥斯勒伸出了自己的右手:”下面,让我们邀请奥斯勒教授上台,说明我们针对第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

    ”哗哗哗……“

    在一片掌声中,奥斯勒教授快步走上了讲台。

    “先生们!”

    抖了抖手中拿好的资料,奥斯勒教授的表情可比约翰要严肃多了,沉声道:“根据学校教学委员会的规划,亨氏医学院的医学生学制四年,每年分上下两个学期,至少九个月的授课时间。入学新生必须拥有学士学位,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静静的听着奥斯勒教授的发言。

    “总体来说,四年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站在讲台上,奥斯勒教授意气奋发的朗声道:“前两年为第一阶段,教学内容为通用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前者包括英文写作、数学、拉丁语、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后者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细菌学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本阶段的教学除了理论知识之外,实验室教育是重中之重,为此亨特拉尔先生已经准备了足够的经费,大家完全不必替他省钱……”

    听到奥斯勒教授的这番话,台下众人轰的一声笑了起来。

    亨特拉尔先生的大方现在医学院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只要你的研究课题报上去就一定会得到他亲自审定的结果,而且只要有理有据有前景,也一定会得到足够的拨款。过去的一年中,约翰为此付出了超过十万美元的代价!因此在医学院建起宽敞明亮而且设施甚至可以称得上“奢侈”的实验室之后,大家还能不明白?

    这个医学院,人家就从来没想过挣钱!

    “后面的两年,属于第二个阶段。”

    双手一压,等大家安静下来后奥斯勒接着说道:“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学生们要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不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并不鼓励他们在学校进行,而是要加入亨氏综合医院,在内科、外科和妇产科分别轮转!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真正的走到临床边,学习成为一名医师的一切……”(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出版

    卡文迪许的汤姆逊先生,只是诸多物理学家中的一员。

    约翰不得不感谢这个时代落后的交通和通信条件,虽然《新医学杂志》用最快的速度刊登了他那两篇论文,但是短时间内却只有少部分物理学家看到了。这些人或是研究方向不在这两个方面,或是看了之后轻蔑一笑,只有极少数人关注同类研究的物理学家们才会考虑亲自做实验去验证一下。

    当然对于约翰来说,怎么样都是无所谓了。

    约翰求的是心安,是为了让医师们对滥用x线的危害重视起来。毕竟这一个世界x线是由他“发现”的,而真实历史上医师们把这种具有危害性的检查手段滥用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一些民间“神医”们更是拿他当成和yapian一样的万灵神药,得了癌症要照一照,得了肺结核要照一照,甚至感冒发烧了也要照一照……

    如果物理学家们验证了天然放射性和电子的存在,那么可想而知,将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而到了那时候,身为这些理论发现者的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登高一呼,说明x线频繁照射是自取死路,还有哪个敢不信?

    至于说物理学家们以后的骚扰,无视就好了……

    ……

    “先生,您的信!”

    十月初的一天,刚进办公室秘书就给约翰抱来了一大摞的信件:“其中有一封是埃尔利希先生派人送过来,说请您看看的!”

    “又这么多?”

    看到这一堆信件之后,约翰的眉头忍不住皱了一皱。最近一周他每天都会收到最少十封信,其中有老朋友的来信,也有一些医师和物理学家的来信,光是扫一眼这些信就要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忍不住有些烦了。

    稍稍犹豫了一下,约翰摆了摆手道:“好了,半个小时后你再来一趟。”

    “是,先生。”

    秘书立刻点了点头。轻手轻脚的出去了。

    每天的来信这么多,约翰当然不可能每封信都自己处理。实际上,除了一些老朋友和重要人物的来信之外,大多数信件他都只会扫上一眼。如果是老朋友的来信。留下慢慢处理;如果是学术讨论的来信,约翰会把信件转交给相应的医师们处理,如果是物理学家的来信,则会让秘书回上一封语气委婉但是坚定的拒绝信;如果是来历不明的废信件——呃,这个约翰还没有见过。这年头通信成本很高,没多少人会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一目十行的看完落款和书信开头,约翰很快就把它们分类放好了。

    需要约翰认真看的信件只有两封,一封是埃尔利希转过来的,而另外一封的落款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来自于英国的伦敦,而且掂量一下厚度就知道,那位柯南道尔先生又写了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

    只不过……

    如今约翰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兴奋和激动,只是略微有些期待而已。

    福尔摩斯现在在欧洲名气很大,尤其是在英国本土更是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这一点从柯南道尔翻了至少十倍的稿酬上就能看出来了。只不过让约翰颇为遗憾的是,或许是自己的资助让柯南道尔摆脱了历史上的困境,直到现在福尔摩斯系列作品虽然精彩依旧,而且还非常高产,但是最后一案却迟迟没有出现——按照柯南道尔的写作进程,早就应该写到这里了。

    “算了,先看信吧!”

    摇了摇头之后,约翰先打开了埃尔利希转过来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邀请埃尔利希和约翰两人前往欧洲,很客气的公文化邀请。不过发出邀请的人却让约翰心中一动,下意识的对这个邀请重视了起来。

    罗伯特?科赫这个名字,分量可不轻。

    以约翰目前的科学成就来说,事实上早就不下于科赫了。但是别忘了,除了外科消毒和局麻等外科技术之外,像血型、维生素和遗传等理论还缺乏深厚的根基,无法让大多数的医师和医学家们信服。就像后世物理学家提出的希格斯波粒子一样,提出时广受质疑,后来慢慢被接受。但是真正被认可还要等到它被发现出来。更别说在这个时代,外科的地位终究还是差强人意,影响力肯定是要小一些的。

    但是科赫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底,传染病才是这个时代医学研究的主流。在公共卫生和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前,哪怕欧美强国的人们平均寿命也低的可怕,传染病才是危害最大的杀手,所以巴斯德和科赫两人才会在这个时代拥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威望!

    因此科赫的邀请,对于约翰和埃尔利希来说都是相当大的荣誉。

    “去,干吗不去?!”

    所以没有过多考虑,约翰很快就下了决定。他知道科赫邀请自己和埃尔利希,无疑是因为这两年在体液免疫领域的进展,而这些也恰巧是科赫他们研究的方向之一。

    而且……

    “正好也可以去参观一下科赫研究所。”

    眉头一挑,约翰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身处这个时代,约翰对德国人和法国人的对抗非常感兴趣。科赫抨击俄国人的吞噬免疫理论,巴斯德就给与支持,还帮忙建了一个实验室;法国人给巴斯德建立了一个研究所,德国人就立刻也给科赫筹备了一个,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不去看看就太可惜了……

    ……

    “……首先要感谢您提供的法医学知识,我最新的小说中用上了那种判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

    柯南道尔的来信,让约翰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了下来。

    这位小说家先是感谢了一下约翰最近提供的法医知识,说明了一下自己的近况以及最新一篇探案小说的情况,最后用一种感激而忐忑的语气说道:“您的来信中说即将在北美出版我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让我有些不安,希望它们不会给您带来金钱上的损失……”

    “呃……”

    看到这里的时候,约翰也是一阵的无语。

    就在《新医学杂志》编辑部成立不久,一个仅有两名编辑的亨特拉尔出版社也在纽约成立了。出版社也由爱德华管理着,只不过暂时来说根本没有太多的产品,成立至今出版的图书不过十本。全都是亨氏医学院的教材,最近的出版计划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

    厚厚的一本书,收录了所有已经发表的福尔摩斯小说。

    其实当初约翰和柯南道尔签订合同,早就拿到《福尔摩斯探案集》在北美的出版权。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出版,一方面是因为出版社还没有成立,另外一方面的话,也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的美国,出版一个英国人的小说根本就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理由很简单。盗版!

    19世纪的美国,绝对是盗版者的天堂,除了美国人自己的作品之外,任何外国人的图书都得不到保护,依据的理由便是《1790年版权法》。贫瘠的文化沙漠美国,根本就不可能在文学等领域和欧洲竞争,如果和英法等国一样注重版权的话,结果就是沦为欧洲纯粹的文化倾销地。所以和科技等领域山寨之风盛行一样,美国人在出版界也干脆的耍起了无赖,《1790年版权法》**裸的规定。只保护本国人作品的版权,不保护外国作家和出版商!因此在他们的国内,欧洲各国最优秀的作品纷纷遭到毒手,用极为廉价的价格摆上了美国人的书架。

    比如说文学大佬狄更斯,就曾经深受其害。

    狄更斯的作品《圣诞颂歌》在英国定价2英镑,折合10美元左右,但是美国认盗版了之后仅售6美分!偏偏他的作品在美国极受欢迎,前后两次到美国访问的时候,狄更斯都提出应该保护版权,反而被列为政府和出版界不欢迎的人物。

    在这方面。美国本土作家也不例外。

    虽然他们看似受到了版权法的保护,但是别忘了,像马克?吐温这样的作家,作品在欧洲也颇受欢迎。但是他们同样得不到一分钱。更有甚至,英国人还盗版他们的图书卖到美国本土,给他们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在这封信中,柯南道尔的语气才会那么古怪。

    福尔摩斯作为英国眼下最火的小说,在美国当然早就出现了盗版,而且销量非常的客观。这一点柯南道尔当然是知道的。所以他对此也分外的担心,担心约翰精心筹划的正版图书应为定价高昂等原因而损失太大……

    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约翰拿到福尔摩斯的版权后一直都没考虑过出版的事情。

    不过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时候,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美国人终于通过了《国际版权法》,除了美国公民在美国以外出版的书籍不受保护之外,开始全面保护作家和出版社的版权。

    当然,这一切都是利益驱动所致。

    原本美国的盗版商都集中在纽约和波士顿,大家很有默契的遵循一个惯例,你盗版了一本图书之后,其他出版商就不会再插手,大家各自都有着各自的地盘。但是随着一个芝加哥公司的出手,一切都不同了——芝加哥人对所谓的行规根本就不屑一顾,直接把一整套欧洲名著整合起来,整套卖给希望拥有一点知识分子气息和社会地位的美国家庭,每本10美分!

    数百本名著,瞬间冲垮了美国盗版市场!

    价格战开始了,出版商们开始疯狂推出各种各样的文库,原有的默契瞬间瓦解。很快,撑不下去的老牌出版商们开始调转矛头,转而支持保护版权了。因为他们发现,扎实的根基可以让他们很容易联系上欧洲的作家们,如果有版权保护的话,远比芝加哥的土鳖们更有优势。

    而东部印刷商工会的加入,彻底添上了最后一个砝码。

    规模庞大的美国东部印刷商工会,一直都是国际版权法的反对者,理由是可以保证工作机会。但是随着不守规矩的盗版商入局,大量廉价的女工和童工开始冲击工作岗位,盗版保护的不再是印刷商工会会员了。

    作家、出版商和印刷商,终于因为利益站到了一起。

    《国际版权法》的最终通过,让亨特拉尔出版社拥有了出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底气,而凭借吸毒侦探在欧洲的大名,在潮流上紧紧追随英伦的美国本土,销量自然也就值得约翰期待一下了。说不得,亨特拉尔出版社也能接着福尔摩斯的东风火上一把!

    而且……

    福尔摩斯的北美版权,或许之前就是一个鸡肋,但是在美国人关于版权的法律出台之后,就完完全全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金矿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可惜,可惜啊!”

    简单给柯南道尔写完了回信之后,约翰忍不住叹息了起来。

    如果放在一百多年后,不,哪怕是五十年后,光是一个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出版以及衍生利益就是一笔疯狂的数字。看看后世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哪个影响力能和福尔摩斯相提并论?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连广播都没有,也就是一个图书出版可以做,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价值,更别说还有那么猖獗的盗版了。

    关于这一点,约翰从不怀疑。

    来到纽约那么多年,约翰从来都不会用善意的目光去看待19世纪末的美国人,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是最没有节操的。简单的来说,上辈子国人天天骂的盗版啊、山寨啊、地沟油啊、三聚氰胺啊,失效疫苗什么的,在19世纪末的美国根本就不算个事儿!所以哪怕那个国际版权法已经出台,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转而支持正版,想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得!得!”

    “请进!”

    “先生,我来拿信。”

    海伦小姐推开门之后,小心翼翼的说道。每次看完这些信亨特拉尔先生都会有些烦躁,这让她分外的小心。不过关于这一点海伦也非常理解,毕竟处理这些信件确实非常烦人,作为秘书的她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

    “嗯,都在这里。”

    指了指桌上的那摞信件,约翰点了点道:“另外我写了一个便条,你帮忙给埃尔利希先生送过去……”

    “不用了。”

    就在这个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让约翰不由得一愣。在两人目光的注视下,埃尔利希满脸笑容的走了进来:“不用让海伦小姐去找我。我这不是自己来了嘛!”

    “呵呵,这可真是巧了。”

    冲着海伦小姐点头示意了一下,约翰笑眯眯的站起身迎了过去:“而且看你这一脸开心的样子,应该是有什么好事儿要告诉我吧?”

    “当然!”

    兴冲冲的在约翰的沙发上坐下,埃尔利希一脸的开心。

    很少见到埃尔利希会有这种表情,约翰心中一动。连忙问道:“不会是……那位梅契尼科夫先生同意留下了?”

    “哈哈,没错!”

    用力的点了点头,埃尔利希哈哈笑道:“我就说嘛,任哪一个人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待了一个月之后,只要他依然有着对科学的向往,就不可能拒绝留下的邀请!梅契尼科夫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终于还是同意留下担任我们免疫学的副教授了。”

    “哦?那可太好了。”

    眉头一挑,约翰也是喜不自胜。

    如果要说起师资力量的话,亨氏综合医院现在无疑已经相当强大了。那些从欧洲挖过来的教授们不说。单就是约翰本人、埃尔利希、保罗和奥斯勒等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是像我们亨特拉尔先生这种不差钱的主,还能怕大牛们太多不成?现如今梅契尼科夫答应留下来的话,他就等于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两位大牛一网打尽,何等快哉?!

    乐呵呵的点点头后,埃尔利希接着说道:“不过他希望能先回欧洲,向巴斯德先生亲自请辞,然后明年年底之前回纽约。你看可以吗?”

    “当然没问题。”

    这种小事情,约翰自然没有不答应的理由。立刻点头道:“事实上我们两个明年也要去欧洲一趟,不如到时候一起回来好了。”

    “哦?你想去科赫研究所看看?”

    埃尔利希眼前一亮,连忙开口问道。

    对于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先生,埃尔利希当然不会陌生。事实上如果不是有约翰提前邀请的话,埃尔利希最后加入的就是科赫的研究团队,直到后来因为学术理念不合才又离开了。如今埃尔利希在抗毒素血清和免疫学领域名声大起。同样关注着相关方向的科赫发出邀请理所当然,而出身于柏林大学的埃尔利希自然不反对回去看看。衣锦还乡这种满足感,可不是只有普通人才会有的。

    约翰也稍稍猜到了一些对方的想法,笑着点头道:“科赫先生的研究所,当然是要去看一看的。而且我本来就有明年去一趟欧洲的计划……呵呵,安娜也有些想家了。”

    想起约翰的妻子,埃尔利希顿时恍然。

    作为亨特拉尔体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埃尔利希不但很清楚安娜的身份,同时也对约翰的产业知之甚深。他很清楚,别看亨特拉尔家在美国这里也建起了制药工厂和汽车公司,但是论起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的话,毫无疑问最重要的还是在德国。

    这一点,是由市场大小决定。

    美国哪怕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崭露头角,但是真要拼起硬实力的话,二三十年内想和欧洲别苗头的心思最好是想都不要想。如果算起市场容量的话,美国和欧洲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面。

    正是了解这一点,所以约翰才不可能放弃欧洲的工厂和研发中心。

    事实上这两年没少有人打欧洲亨氏制药公司的主意,约翰知道哪怕他要价再高都会有人盘下来。不用怀疑这一点,要知道不管后世那些人把摩根等人吹得再高,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容置喙的,那就是一直到摩根死去的时候,美国的金融业在欧洲人面前也没有太多底气。全球资本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里面,英、法、德才是大佬,美国人只不过是刚刚崛起的小弟而已。

    说到底,美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国。

    只不过相对于“老迈”的欧洲列强来说,美国的先天条件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英国和法国广阔的殖民地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同时也封住了他们进取的心,反而是美国和缺少殖民地的德国在后面奋起直追……

    好吧,扯得太远了。

    思绪刚刚从发散中收回来,约翰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了。海伦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不过很快她就又扭身走了出去,因为两杯咖啡根本就不够,医院的另外一位大牛奥斯勒教授恰好也来到了亨特拉尔先生的办公室。

    有些意外的看到埃尔利希也在,奥斯勒教授友好的冲对方点了点头,然后笑着对约翰道:“亨特拉尔先生,我刚接到了一个电话,霍普金斯的韦尔奇先生明天将会抵达纽约,他希望能有机会和咱们聊聊关于医学院的事情……”

    ……

    好烦躁,越写越偏了啊(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赠送

    “……非常荣幸能够与霍普金斯达成合作!”

    用力握着韦尔奇的右手,约翰笑容满面的说道:“从细节上说,我们双方确实存在不少的差异,但是就办学理念而言,我想我们应该是一致的!韦尔奇先生,我想亨氏医学院和霍普金斯医学院,必然可以开创美国医学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呵呵,我同样坚信这一点。”

    微微一笑,威廉?韦尔奇也点了点头。

    在过去的十几天时间里面,韦尔奇和亨特拉尔医学院的两位巨头相谈甚欢。不过让他意外的是,相比较于早就熟悉的奥斯勒教授,这位约翰?亨特拉尔先生似乎对医学教育的认识要更加深入一些,这着实让人有些惊叹。只不过和奥斯勒教授的想法一样,韦尔奇也认为亨特拉尔先生的某些想法太过于激进了,如果要马上应用的话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至少在金钱上面的代价太大,霍普金斯肯定是不可能跟进的。

    这次参观亨氏医学院,韦尔奇先生就深有体会。

    比如说医学院的那些实验室,哪怕对于投资巨大的霍普金斯来说也太过豪华了。昂贵的显微镜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每个实验室都有足够的配置,甚至就连那些刚刚入学不过一个多月的学生们,亨特拉尔先生也可以保证他们人手一台!韦尔奇先生可以肯定,这样奢侈的投入哪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亨特拉尔医学院也是独一份的……

    “呜!呜呜!”

    就在这个时候,火车的汽笛声再次鸣响了。

    威廉?韦尔奇扭头瞧了一眼,转过身来略有些遗憾的说道:“可惜,我终究不能太长时间的留在纽约,真的很想和两位再多交流一下……另外,亨特拉尔先生,我想霍尔斯特德先生会很高兴来纽约拜访您的!”

    “哈哈,那可是我一直期待的!”

    一想到霍普金斯的外科教授霍尔斯特德先生,约翰心中也有些兴奋。

    和约翰简单的聊了几句之后。韦尔奇转而看向了自己的老朋友奥斯勒,两人拥抱的时候韦尔奇在对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恭喜你,老朋友,你找到了一位最好的支持者……比我们更好!”

    “谢谢!”

    深吸了一口气。奥斯勒用力拍了拍对方的后背。

    如果说来纽约之前奥斯勒还会怀疑,自己放弃霍普金斯而选择亨特拉尔是否正确的话,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之后,他已经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在一位慷慨大方。而且和自己理念高度一致的老板手下工作更让人惬意的了。

    心情复杂的坐上火车,威廉?韦尔奇离开了纽约。

    这位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创始人兼第一任院长,在纽约的亨特拉尔医学院停留了整整两周的时间。对于他来说,无论这所新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教学理念,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他带去了很多启发。建校的四巨头中少了奥斯勒和霍华德?凯利,对霍普金斯绝对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引入临床边理念的奥斯勒教授,但是有了这次纽约之行,韦尔奇感觉自己收获良多。对未来也看的更清楚了……

    ……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霍普金斯医学院应该明年就要招生了。”

    在搭约翰顺风车回去的路上,奥斯勒教授微微一笑道。

    “哦?明年?”

    约翰先是微微一怔,心中顿时有些惊奇了起来。在他的记忆中,霍普金斯医院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医学院要等到1893年才会开始招生,怎么明年就开始了?和真实的历史相比,那可是早了整整一年啊!

    “可能是想赶上我们的步伐吧?”

    眉头一挑,奥斯勒教授也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这些天约翰和韦尔奇接触比较少,但是奥斯勒本人可是几乎天天和这位老朋友待在一起。自然隐隐感觉到了对方的想法。说白了,看到和自己学校同样教育理念的亨氏医学院正式招生,韦尔奇心中不着急才奇怪呢。只不过听了老朋友的叙说之后,奥斯勒教授心中却有些不安:在他看来霍普金斯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明年就招生的话确实急了一点。

    至少相比亨氏医学院,霍普金斯可差远了。

    如果从时间上来说,霍普金斯准备的时间当然更久一些,但是奥斯勒很清楚两家学校本质的不同!亨氏医学院有亨特拉尔先生这位大金主的支持,无论学校硬件还是师资力量,投入都不是霍普金斯可以相比的。而且不计代价的付出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准备工作。至于说办学理念上面,奥斯勒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医学教育家,而约翰则是拥有着未来的灵魂,两者的碰撞引起奇妙的化学变化,也不是缺少了奥斯勒这个领头羊的霍普金斯可以相提并论的。

    两下一比较,奥斯勒自然就感觉到了不妥之处。

    约翰也明白这位内科学教授的意思,微一沉吟后笑着摇了摇头道:“或许是这样,不过这终究是霍普金斯自己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插手!如果您觉得不妥的话,可以应韦尔奇教授的邀请多去巴尔的摩几次,毕竟咱们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帮点儿忙也是应该的。”

    “嗯,也好。”

    想了一下之后,奥斯勒教授认真的点了点头。

    这可不是该敝帚自珍的时候,全美只有这两所医学院的教学理念相似,而且是在挑战传统的医学教育,两家医学院不相互支持更待何时?奥斯勒明白这一点,他相信亨特拉尔先生肯定也明白这一点,不然也不会主动提出这个建议了。

    欣慰之余,奥斯勒自然就想起了韦尔奇教授的另外一个要求,笑着说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情,霍普金斯对咱们的教科书也非常有兴趣,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套。”

    “哦?这可是好事儿啊!”

    听奥斯勒教授这么一说,约翰顿时来了兴致。

    亨特拉尔出版社现在正策划出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事情,之前出版的九本书都是医学方面的,比如说亨氏外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什么的,当然主编都是我们的亨特拉尔先生。这年头的医学教科书,简陋的催人泪下,知识量也小的可怕。对于穿越者约翰来说,当然不会看着那些小家伙们轻松度过思念,因此一发狠,自己搞出了九本书出来。反正脑袋里有的是干货,整理总结一下这个时代的各学科知识,同时加点从一百年后带来的私货,凑一本书不要太容易。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识货的人还是太少了。

    除了外科学名声稍大之外,其他的教材出版后几本无人问津,出版社亏得一塌糊涂。唯有学校的老师们看了教材大加赞赏,那些约翰夹带的私货更是让各科教授们眼前一亮,甚至不少人受启发后迫不及待的修正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得知消息之后,约翰可是偷偷笑了好几回……

    霍普金斯愿意用,约翰可是巴不得呢!

    这年头靠卖书能挣几个钱?别说定价几十美分一本的教科书,就是那些大文学家定价数美元一本的小说咱们亨特拉尔先生也不可能看在眼里,他更加看重的是如果霍普金斯用了自己的教材,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霍普金斯拥有着极大的潜力。

    教育理念上的领先,加上霍普金斯大学本身已经建立起来的声望,足以让医学院在短时间内和亨氏医学院并驾齐驱,甚至胜出一筹。虽然约翰有信心让自己的学校最终成为真正的领头羊,但是他也不能否认如果霍普金斯加入自己的阵营,绝对会是一大助力!

    所以毫不犹豫的,约翰豪爽的挥了挥手道:“而且一套怎么够?回头我通知出版社那边,给韦尔奇教授送个十套八套过去!唔……算了,干脆送个五十套过去吧,保证霍普金斯医学院人手一套……”(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觊觎

    几十套书对约翰来说自然不值一提,但是如果由此能刷刷霍普金斯的好感度,并且提高影响力的话,哪怕多十倍甚至百倍,他送的也是心甘情愿。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强大!”

    车子快到奥斯勒教授家的时候,约翰悠然道:“我们的大学和美国传统的医学院不同,除了教学之外,科研和临床同样非常的重要!从目前来看,亨氏综合医院的临床研究已经步入正轨,每年都可以拿出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外科、输血、局麻和维生素理论等领域都处在领先地位,但是医学院的基础研究方面,咱们可还差得远啊!”

    “唔……”

    沉默片刻之后,奥斯勒教授点了点头。

    之所以说历史上的霍普金斯模式,或者说现在的亨特拉尔模式是美国医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就是因为他们不再把教学作为医学院唯一的工作,医学研究和临床同样是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在21世纪的任何一所医学院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几乎没有学校会这样做,直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

    科研、教学和临床的最终统一,不但完美的吸收了德国人和法国人在19世纪末摸索出的经验,同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也是美国医学能够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夯实基础,然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吸收整个欧洲的人才,最终才造成了美国医学的崛起,一如其他的学科一样。

    或许这个时期的奥斯勒教授原本还不是那么明确,但是和约翰相处了那么久之后,此时的他可比“历史”上认识的更加清晰。不过在汽车开始减速。准备停下的时候,奥斯勒突然笑了:“虽然我们学校才刚刚成立,但是……亨特拉尔先生。一所大学快速发展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我们现在都已经具备了。不是吗?”

    “嗯,说的也是。”

    微微一怔之后,约翰也乐了。

    充裕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和顶尖的领导者,这是约翰和奥斯勒认为的大学三要素,前两者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说最后一条的话,无论奥斯勒还是亨特拉尔先生本人,恐怕都有着足够的自信来证明这一点!

    “不过。我觉得或许还可以再加上一点。”

    约翰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正准备下车的奥斯勒教授停下了动作。在教授探寻的目光注视下,约翰微微一笑道:“接下里的一段时间里,我会和各个学科的教授们好好聊一聊,或许能够为他们的研究帮上一点忙……”

    ……

    曼哈顿,一间豪华的会议室中。

    “得!”

    “得!”

    ……

    略显有些消瘦的食指,轻轻在硬实的桌面上敲击着,发出一声又一声低沉的声音。在这再无一丝杂音的办公室中,这敲击声是如此的清晰,就像一柄小锤子一样。一下一下的敲在中年人的心上!

    “得!”

    一声略重的敲击声过后,jp摩根先生突然眉头一挑,开口问道:“这么说。你们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那两篇论文到底有什么用处,是吗?”

    摩根的声音很平静,根本就听不出一丝情绪上的波动。随着年龄渐长,这位金融巨子越来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就是这样听起来非常平静的话,却让他面前的那个中年男人心中一突,冷汗嗖的一下布满了整个后背!熟知摩根先生习惯的他知道,此时的他耐心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不能很快给出让他满意的答案。就只能去祈求上帝的原谅了。

    心头猛跳了一阵后,中年男人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抱歉。摩根先生,根据几位物理学家的讨论结果。我们真的想不出依据它们能够发明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这就是两篇纯粹的物理学论文,就像当初牛顿爵士的力学定律一样!”

    “是吗?你确定?”

    眼中精光一闪,摩根皱着眉头问了一句。

    “我确定,先生!”

    用力的咬了咬牙,中年人郑重的回答道:“不可否认,如果这两篇论文的论点被证明的话,将会对物理学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几位物理学家都给与了非常高的评价,但是那也只是局限于学术领域而已,和上次的x线完全不同……我们非常确定这一点。”

    听了中年男人的回答,摩根的双眼微微眯了起来。

    花费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请了好几位顶尖的物理学家来咨询,最终却得出这样的一个答案,摩根本人无疑是非常不满意的。过去那么多次的经验告诉他,那位小亨特拉尔不可能突然发表两篇毫无意义的论文——在这位金融家的眼中,不能转换为经济利益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才会如此想要得到答案,来确定那位先生是否又找到了生财之道,毕竟亨特拉尔家族的财富几乎全都来自于科技上的新发明!

    “得!”

    “得!”

    “得!”

    ……

    敲击桌面的声音,再一次响了起来。不过这次没有响几下就停下了,摩根默然许久之后再次开口问道:“那么,另外几项研究呢?进展的怎么样?“

    “这……”

    中年男人身上的汗,再一次如瀑布般流了下来。不过和刚才一样,中年男人不敢过多的迟疑,很快就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很抱歉先生,进展非常的缓慢!磺胺和局麻药生产工艺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法,以我们现如今手中的技术而言,一来很难保证产品的纯度,二来就算是勉强生产的话,成本也要比亨氏制药公司高得多,甚至要高于他们的零售价……“

    ”那就继续研究!“

    深吸了一口气,摩根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道。

    法国人生产的那种……叫什么药物来着?打着旗号要和亨氏制药公司的阿司匹林竞争,结果怎么样?人家一口气把价格降到了法国人的生产成本以下!可想而知,法国人如果不降价就没有市场,如果降价的话卖的越多就越亏,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买卖摩根可没兴趣去做……

    “汽车公司呢?”

    停顿了片刻之后,摩根突然开口接着问道。

    “也,也不乐观。”

    用力的咽了一口吐沫,中年男人小心的说道:“通用公司最大的股东是亨特拉尔先生,其他人的股份并不多,而这位亨特拉尔先生在北美也建了汽车工厂,因此收购或者买到专利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便亨特拉尔先生不阻挠,我们也不可能战胜德国的竞争者!”

    “嗯。”

    眼中闪过一丝阴沉,摩根缓缓的点了点头。

    对于汽车这种新生的食物,摩根早就已经盯上了,他甚至一度想要花大价钱收购约翰在欧洲的通用汽车公司。可惜的是,德国也有很多人有这个想法,在北美还算个大人物的摩根到了柏林的话,可就真是没多少人会放在眼里了。

    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摩根向来都很有耐心。

    比如说历史上他觊觎的爱迪生电气以及特斯拉的技术等等,最终都依靠着经济危机、自己雄厚的资本和足够的耐心完成了自己的目的。但是面对着老狐狸亨特拉尔,摩根却没有什么信心——亨特拉尔家族的资本可不比他差多少!

    “先生,其实……”

    稍稍犹豫了一下,中年男人突然说道:“其实我们的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制造汽车的技术,除了发动机制造难度太大,比较困难之外,其他部分只不过缺少相应的专利而已!如果我们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发动机,然后全面复制其他技术的话,完全可以生产出性能一模一样的汽车,只是成本会稍稍高一些……”

    “想都不要想!”

    摆了摆手,摩根很不耐烦的说道:“那是亨特拉尔家族!你以为可以随便就用它们花大价钱研究出来的专利?该死的,那个小亨特拉尔确实没什么根基,但是这个老亨特拉尔先生可不是好惹的……”(未完待续。)( )

第十章 干了那杯霍乱的权威

    是否拿出可以促进疟疾等传染病研究的知识,其实约翰是非常犹豫的。

    这个时代除了美国之外,其实欧洲疟疾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对于大部分热带国家来说,疟疾却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意思就是对英国人和法国人来说,疟疾的危害是非常惊人的,因为他们的殖民地可以说是最为庞大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西方列强的传染病研究也有点儿助纣为虐的意思。

    他当然知道,今天要讲的内容对细菌学和传染病学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比如说接下来重点讲述的霍乱和疟疾,无论蚊子传播疟疾的结论还是霍乱爆发时的应对措施等,都将会对这两种传染病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汉堡正在暴发流行的霍乱更是如此。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其他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理论和结果上面……

    不过这种纠结也就存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约翰抛到脑后去了。

    列强们得到了好处,殖民地的土著们就没有好处么?毕竟无论什么时候,死人最多的还是他们。而且对于约翰自己来说,这样做带来的好处也是极为明显的——19世纪末的传染病研究绝对是刷声望的利器!所以虽然之前约翰没兴趣掺和,也把一些相应的理论交给了医学院的细菌学教授,想让他们通过这些成果给学校刷声望,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约翰完全忽略了这次汉堡的霍乱大流行。

    所以在决定和埃尔利希一起前往汉堡之后,约翰就决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一部分。

    “……讲完了疟疾,我们再来讲讲霍乱。”

    喝了一口水,等台下的骚动稍稍平息了一些之后,约翰接着大声道:“霍乱的危害大家想必都很清楚,如今海峡对面的汉堡就爆发了严重的疫情。一直以来,人们对霍乱的认识就是瘴气说,比如说1874年的国际卫生会议上。21国政府投票一致认定‘导致霍乱的坏东西仍旧在空气里乱飞’,而在随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面,哪怕霍乱在欧洲大陆肆虐,哪怕霍乱弧菌已经被发现。哪怕细菌学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连续几次以霍乱传播为主题的国际卫生大会上,都没有把细菌理论列入其中……呵呵,这个残酷的事实只能证明了一句古老的名言: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

    “嗡……”

    听到这里的时候,台下又是一阵躁动。

    只不过今天上午这个礼堂中。这种躁动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尤其是刚才亨特拉尔讲的关于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除了极少数物理学家之外,在座的都是医师,自然能够听出来对方不是在信口胡说,这个理论体系明显已经非常成熟了,明显不是那些依靠原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推测的理论可以相提并论的!

    不过……

    即便如此,这样讥讽欧洲各国的结论没有问题吗?

    当然没有问题!

    很清楚未来十几年欧洲传染病研究发展的约翰深吸一口气,接着大声道:“先生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是科赫先生发现了霍乱弧菌。但是我想你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几十年前的时候,一位意大利人帕西尼先生就已经发现这种小东西,只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细菌学才刚刚起步,这位牧师出身的帕西尼先生没能说服其他科学界的精英们!”

    帕西尼?意大利人?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台下许多医师都微微皱起了眉头。对他们来说这个名字太陌生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知道罗伯特?科赫在十年前发现了霍乱弧菌,但是直到现在,霍乱到底是不是由这种古怪的细菌导致。依然还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传染病理论和医学技术,还无法确定这一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台上这个家伙怎么如此确定?

    “先生们,我可以确定的是。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导致的烈性传染病!”

    似乎猜到了台下众人想法似得,约翰毫不迟疑的张口讥讽道:“在这方面,我无条件的站在罗伯特?科赫教授一边,而且比科赫教授更早的时候,法国的巴斯德先生也推测到了霍乱与细菌的关系,并且完成了一系列堪称伟大的实验……”

    “但是。这依然不能证明霍乱弧菌就是罪魁祸首!”

    听到这里的时候,台下一个三十多岁的医师终于忍不住高声叫道。很明显,他是坚定的瘴气发病论支持者,因此此时听到约翰说是细菌导致了霍乱就有些不乐意了,而且他还有着充足的理由:“亨特拉尔先生,您知道彼腾科夫先生吗?他就认为是土壤中存在一种导致霍乱的毒素,挥发出来之后才导致人们生病……”

    彼腾科夫?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约翰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一张脸迅速的黑了下来!

    彼腾科夫这个名字,在医学史上也算得上是鼎鼎大名了,只不过约翰知道他的原因不是什么著名医学理论,而是他和很多医学家一样的“为医学献身”的精神。在历史上,这位牛人和罗伯特?科赫算得上死敌,因为他们一个是霍乱弧菌的发明者(后来改为意大利人),并且坚持霍乱弧菌才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元凶,而另外一位则认为人们得了霍乱是因为土壤中有一种霍乱毒素,挥发出来让人们得了疾病。两人的学术对立持续了好几年,为了驳斥科赫的理论,证明霍乱不一定是由霍乱弧菌导致的,这位彼腾科夫先生竟然要求科赫为他准备了一些霍乱弧菌,然后当着其他人的面一口干了那杯霍乱弧菌!

    而且……

    “那家伙跟喝饮料似得喝霍乱弧菌,好像就是在今年吧?”

    搜索了一下自己的记忆之后,约翰很快就找到了有关这位彼腾科夫先生的记载。霍乱弧菌被科赫找出来已经十年了,但是细菌学和瘴气论的争斗也达到了顶峰,比如说这位彼腾科夫先生,他所谓的土壤毒素挥发说,其实就是瘴气论的变种而已,但是即便是持有这种理论,因为瘴气发生说的余威犹存,他现在还被誉为“理所当然的霍乱疾病权威”,生存的意义似乎就是在和科赫进行斗争似得!

    对于这种人,约翰从未有过轻视的意思。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约翰无法指责一个19世纪末医学家犯下的错误,哪怕他的错误在一百年后足以当成奇闻和笑话来听。但是同样的,他也很难对这种科学家产生足够的尊重,就像他尊重科赫、巴斯德和李斯特那样。

    所以只是稍稍沉默了片刻之后,约翰就朗声道:“首先我要再次强调一下,今天报告结束之前我不回答任何问题,所以这位先生……不过这一次是例外,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因为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面,我将会向你,向你们详细解释我对霍乱弧菌的研究,向你们说明霍乱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描述霍乱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汉堡

    “呜……”

    高亢的汽笛声提醒着船上的乘客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汉堡到了。

    往常听到汽笛声后甲板上会迅速热闹起来,人们会迫不及待的拿上自己的行李聚集在下船处,等着轮船靠岸。但是这一次明显有些不太一样,整个甲板上只有寥寥几十个人,而且每个人的脸色都非常的沉重。

    “如果不是预售的船票,恐怕这艘轮船都不会来!”

    暗暗摇了摇头,埃尔利希在约翰耳边轻声说道。短短几天的时间,汉堡爆发霍乱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以前一样,大多数人都开始对这个城市避之不及,只有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冒这个风险。比如说这艘船上的十几个人,当然也包括因为预售了船票而不得不亏本出航的航运公司。

    “唔……港口很冷清啊!”

    心中有事儿的约翰点了点头,随口回了一句。对于这个时代最具活力,同时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欧洲国家来说,德国的第一大港汉堡港本应该是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的,但是现在从甲板上看过去,整个港口失去了大半的活力,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当约翰和埃尔利希两人走下踏板的时候,早已等候的三个人立刻便迎了过来。

    “好久不见了,约翰!”

    “科赫先生?呃……很荣幸能够再次见到您,教授……您怎么来了?”

    用力的和罗伯特?科赫握了下手,约翰颇为意外的问候道。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科赫肯定会在汉堡,这位大牛因为对各种传染病的研究而名声大噪,最终成为了德国医学界的旗帜,但是同样因为传染病,他必须要奔波在疫情发生的地方,辛苦不说,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约翰不知道对于科赫来说,这种情况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乐在其中,他只知道自己绝对是做不到像这位医学家那样。但是约翰没想到的是。科赫竟然知道自己今天抵达汉堡的消息,并且亲自来到了码头上!

    “呵呵,你忘了现在有无线电了?”

    微微一笑,科赫轻轻拍了拍约翰的肩膀低声道:“我知道你大约是今天抵达汉堡。所以……谢谢你,约翰,谢谢你在伦敦所说的一切,非常感谢!而且也要谢谢您能在这种非常时期来到汉堡,这很勇敢!”

    听科赫这么一说。约翰顿时明白了。

    过去的几天时间里面,除了努力说服安娜,让她先绕道去柏林之外,约翰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应付伦敦的医师们。他在那天提出的传染病理论体系太成熟了,成熟到在这个时代严重缺乏现实的积累,自然不可能让其他医师们信服。所以在离开伦敦前的几天时间里面,约翰不停地解释自己的理论,和那些支持瘴气说和土壤毒素挥发说等奇葩理论的医师们战斗——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他也只能靠嘴炮了。

    “您太客气了,教授。”

    微微一笑。约翰轻声道:“历史终究会证明瘴气说只是一个笑话,现代的细菌学才是未来,我只不过是在阐述一个事实而已!而且,教授,我相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才来到了汉堡……能够和您并肩工作一定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谢谢!”

    轻轻拍了拍约翰的肩膀,科赫再次道了一声谢。

    如果是在几年前,科赫知道约翰支持他的消息最多也就是微微一笑,见面了多说几句罢了,但是现在和几年前可完全不一样了。几年前的约翰?亨特拉尔只是个刚刚出名的外科医师。最多也就算得上初出茅庐,无论声望还是人脉都在起始阶段;但是现在的话,顶着顶级外科医师的名头,还有亨氏制药公司老板、血型发现者、维生素理论创始者。当然更重要的是白喉抗毒素血清发明者和免疫理论创始者之一的名头,约翰的身份和地位和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更别说这家伙在美国还有一家医学院和一家大医院,在英国和法国都有着强势的合作伙伴……

    这次约翰在伦敦的报告,就很壮声势。

    哪怕有着诸多的反对者和质疑者,但是凭借着约翰在英国积累下来的声望,凭借着李斯特教授的支持。凭借着手术刀俱乐部和内科医师们新俱乐部的关系,约翰的理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现在的热点。而这些内容除了超前的理论之外,计划完全就是对科赫的支持,这自然让现在有些焦头烂额的卫生学教授感激不已。

    要知道,这个时候做这些事情可不容易。

    汉堡已经开始爆发了霍乱流行,而且看样子短时间内难以控制,以约翰如今的身份地位,尤其是以他现在的财富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掺和进来,更没有必要亲自来到汉堡冒险。所以不管对方的目的如何,科赫知道必须要表达自己的谢意,无论是出于霍乱弧菌致病理论的支持者,还是出于德国人的身份都是如此。所以听到约翰前来汉堡的消息,科赫毫不犹豫的来到码头迎接。

    而且……

    在和埃尔利希握了握手,并且介绍了随行的两个人之后,科赫迫不及待的追问道:“约翰,你在伦敦说有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霍乱传播,并且治疗已经传染上的病人,这些理论……试验过吗?“

    “当然!“

    面对着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细菌学专家,约翰毫不脸红的点了点头。

    既然下定了决心去做,约翰自然就不会顾虑什么了,已经打算全力以赴了。而且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解决了汉堡的霍乱危急,不但对约翰个人的声望提高有极大好处,同时还能得到德国政府的友谊!如今常年待在纽约的情况下,约翰对自己在德国的产业可是有点儿不放心,比如说在卡尔斯鲁厄的通用汽车公司,本茨隐隐就有些不安分了,而且德国本土的大鳄们似乎也对通用和亨氏制药公司露出了獠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扑上来咬上一口!

    刷出足够的声望,也是抵挡这些的好办法之一。

    想到这里约翰也不犹豫,直接就拿出了一个厚本子给科赫递了过去:“教授,这是我撰写的一份详细方案,请您过目吧……”(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说服

    “约翰,这次你打算在汉堡待几天?”

    上了马车之后,科赫一脸期待的问道。通过各种途径,科赫已经知道了约翰在伦敦有关霍乱的报告,自然是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和约翰的交流也非常期待。

    “三到五天吧。”

    想了一下之后,约翰笑眯眯的回答道。

    有人曾经说过,霍乱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但是它同样是最好治疗的传染病之一。隔离已经传染上的病人,不喝生水和生冷的食物,并且消毒水源、消灭苍蝇、消毒处理病人们的排泄物,这样就可以很快的控制住霍乱的传播,并最终把它消灭掉。而对于已经传染上的人们来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自己痊愈的,其他的人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口服补液或者静脉补液,缓解脱水的症状,完全可以救回大多数的病人!

    单单从内容上讲,是不是很简单?

    实际上做到这些确实不难,别看霍乱在未来被列入了甲型传染病的行列,那是因为它的危害非常大,传染速度非常快的缘故,真正讲起治疗方式的话真心不复杂。如果全力以赴的话,约翰相信一天的时间就足以让后世任何一名医师或者护士们搞清楚!

    不过对于19世纪来说,这些知识可就非常“尖端”了!

    帕西尼的发现就不用多说了,霍乱弧菌真正被有影响力的人发现,是十年前的科赫!而这十年来,也是瘴气说和细菌学此消彼长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守旧者们每天都在与科赫等人斗争着,坚持想要留住他们最后的荣光。而且以这个时代的技术和传染病理论水平来说,科赫也无法彻底证明霍乱弧菌就是根源,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反对者……

    因此约翰在认真考虑之后,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面,约翰不仅仅要把预防、控制和治疗霍乱的方法留给科赫等人,还必须花费时间去说服他们!毕竟控制霍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隔离病人、消毒水源并且广泛宣传那些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哪怕科赫也不可能,必须要依靠汉堡市政府的力量!尤其是在人们甚至医师们都极度缺乏传染病知识的时候。需要的是有强有力的人物出面,像科赫这样的人物去说服政府层面执行约翰需要的强制措施,只有那样,他提出的这些超越时代的想法才有可能实现!

    在那之后,他当然会第一时间离开汉堡这座城市。前往相对安全的柏林与安娜汇合!

    “三到五天吗?”

    听了约翰的话之后,科赫忍不住眉头一皱。

    对于他来说,这几天的时间当然太少了,毕竟每一次去往疫区研究各种传染病的时候,那一次不是一个月以上?所以听到约翰说只能待上几天时间,科赫从心眼儿里不太舒服。不过他也没办法多说什么,人家是一个外科医师,而且还不是德国人,自己确实也没办法要求太多……

    “放心吧,教授!”

    似乎看出了科赫的不悦。约翰赶忙笑着解释道:“我们对霍乱的研究很成熟了,几天时间足以让我了解一下汉堡的霍乱流行情况,并且和您讨论完对它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应该会给您一个惊喜的!”

    “哦?那我可真是越来越期待了。”

    约翰的话让科赫眼前一亮,忍不住开口说道。

    过去几天科赫了解了不少约翰的霍乱理论,或者说传染病学理论,只不过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医学水平,科赫当然不能肯定约翰的理论是否正确,但是在这个时候只要有希望的都可以试试对不对?而且,别说约翰的理论本就坚决支持科赫的霍乱弧菌致病说。单就约翰?亨特拉尔这个名字,就足以让科赫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如今在欧洲医学界,约翰的名字可以说是飞速蹿升,尤其是在外科学界。几乎和李斯特已经是平起平坐了。

    有这样的一位支持者,科赫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这一次就别住酒店了。”

    期待之余,科赫认真的说道:‘虽然这里不是柏林,但是一位老朋友给我提供了一套房子,足以让你们一起住下……酒店现在不是很安全!“

    “这……“

    扭头看了看窗外,约翰心中多少有点儿纠结。

    汉堡他不是第一次来了。但是从来没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街面上冷清的吓人!偶尔看到几个人或者马车,也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几乎没有人在街面上停留,仿佛这个德国最热闹的港口城市一下子就半死去了一样!这就是典型的瘟疫城市,人们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绝对不愿意出门,因此科赫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毕竟酒店人来人往,确实是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不过……

    “这个时候,恐怕和科赫住在一起更危险吧?“

    扭头看了看一脸真诚的罗伯特?科赫,约翰忍不住心中暗暗吐槽道。这位细菌学的鼻祖之一在医学史上拥有极大的声望,恐怕仅次于法国的巴斯德!当然,这是科赫应该获得的荣誉,只不过为了这崇高的荣誉他付出的自然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断正面而来的威胁。在这个时代,只要有大的疫情发生,科赫就必然会追随而去,只不过和同时代其他倒霉的医师们相比,科赫的运气就要好很多了,并没有因此得什么致命的传染病。

    在这个非常时期,和他住一起肯定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

    无论如何,此时的科赫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除了那位“理所当然的最好的霍乱专家”彼滕科夫之外,科赫因为在细菌学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霍乱弧菌的战绩,现在也是汉堡市政府最为倚重的专家之一。在他的身边,此时应该拥有全汉堡最为先进的研究条件,哪怕对约翰来说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至少可以验证一下未来的理论不是?

    先说服了科赫,才有可能说服其他人!

    所以考虑了两三秒钟之后,约翰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笑道:“那就麻烦您了,教授!很荣幸能在未来的一段能够和您共事……”

    ……

    周末加班二十多个小时,今天还没缓过来。(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 讲述

    天才壹秒記住『shuyaya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教,教授,它们真的全都死了?”

    双眼离开了显微镜之后,四十岁的黄种男人惊讶的瞪圆了双眼,在圆圆的镜片下频繁的闪烁着光芒。

    “是的,全都死了!”

    用力搓着自己的双手,科赫兴奋的说道。

    把约翰和埃尔利希拉到自己居住的小别墅之后,科赫就迫不及待的和对方讨论了起来,然后又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实验——消灭霍乱弧菌的实验!最简单的方法自然就是加热,按照约翰的提示,他们对含有霍乱弧菌的污水进行了烧煮,果然加热55度10分钟之后,霍乱弧菌就可以死亡,而煮沸后则立刻被杀死了!

    “约翰,这……这也太简单了!”

    目光立刻向一旁的年轻人看过去,科赫兴奋的说道。

    “呵呵,消灭霍乱弧菌本来就不复杂。”

    随意的回答了一句,约翰的目光却始终都停留在那个中年黄种人身上——那可是北里柴三郎啊!科赫最出色的三名学生之一呐!日本细菌学的开山鼻祖哟!

    对于了解医学史的人来说,巴斯德、科赫和李斯特等人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名字,其中巴斯德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而科赫凭借在微生物学、细菌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被人们称为“细菌学之父”,“杆菌之父”、“瘟疫的克星”等等,同样也是声威赫赫,几乎可以与巴斯德相提并论!但是有一点巴斯德却比不过科赫,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上面,科赫门下三位大牛级人物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贝林是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埃尔利希比他晚了几年获奖,北里柴三郎则是回到日本,最终也功成名就!

    然并卵,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日本科学家……

    在原本的医学史上,北里和贝林两人一同进行血清免疫的研究。中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然而到1892年的时候,他们研制出的白喉抗毒素血清却没有效果。北里柴三郎回国了,贝林则是找到了老师科赫。科赫又把他介绍给了原本应该归入门下的埃尔利希!因为同时代还有巴斯德研究所的诺克斯进行同样的研究,而德法的矛盾已经无法调节,所以在国家大义的号召下,埃尔利希无奈的出手,终于研究出血清抗毒素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率先提出最小致死量的概念——贝林不懂得如何掌握抗毒素血清的剂量,少了没用,多了有害。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了。

    贝林开始在1894年批量生产抗毒素血清,成为了大富翁,并且坚决拒绝分给科赫研究所一部分利润,最后和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至于说埃尔利希,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专利,重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上面……

    咦?怎么扯到贝林身上去了?

    咳!咳咳!让我们回到北里柴三郎身上。

    用未来的话说,北里的一生。可谓是无奈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为他人做嫁衣的一生!1884年他发现了霍乱杆菌,但是比科赫晚了一年(当然到了许多年后,这个荣誉归入了帕西尼名下);和贝林一起提出了抗毒素血清的概念,但是在真正成功之前回到了日本;1894年世界性的第三次鼠疫大爆发,北里柴三郎到香港进行实地调查,率先发现了淋巴腺鼠疫细菌,并于6月与瑞士细菌学家耶尔逊分别分离出鼠疫杆菌,但是由于对细菌的描述有误。未被国际所承认,而耶尔逊则有幸成为该细菌的发现者,故腺鼠疫杆菌被命名为“鼠疫耶尔逊氏菌”;随后他指导日本细菌学家志贺洁,人家从痢疾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了痢疾杆菌。最后被命名为志贺氏菌……

    “这家伙,妥妥就是反面典型啊!”

    从北里柴三郎脸上收回目光之后,约翰忍不住暗暗的感叹道。

    不过对于很快就要回国的这个日本人,约翰本身也没有什么好感,只是略略有些感叹而已。事实上,北里就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日本人之一。在欧洲的时候,他抬头看人,一辈子对科赫毕恭毕敬,但是回到了东方之后,他却低头看人,尤其是对待中国人更是盛气凌人。比如说二十年后中国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北里就专横至极,想要逼迫中国人让位,让他来主导,幸好西方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吃他那一套,最终11个国家的参会学者选举伍连德为大会主席……

    对于北里柴三郎的学术成就,约翰还是很尊重的,但是对于人品嘛……就像他对贝林的看法一样,约翰从心眼儿里不是很看得上。

    “其实除了加热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杀死霍乱弧菌!”

    晃了晃脑袋,约翰让自己从历史的回忆中抽身出来,开始解释道:“它们对干燥、酸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在胃酸里存活的时间也不久……对了,如果在水中加氯的话也可以很快杀死它们!但是在正常的环境下,它们生存的时间就比较久了……”

    一连串的结论,让科赫和北里柴三郎两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其实这一点也不是很奇怪,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实在是太落后了,哪怕科赫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们,也不可能拥有后世任何一个学校微生物教研室的条件。对于他们来说,培养、提纯细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成本也极为高昂,哪有那么多资源去做实验?所以未来听起来简单无比的理论,在这个时代可是相当“高端“的!

    在这个时代待的时间久了,约翰当然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对于霍乱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方面,约翰都简单的略说,毕竟这个时代的医师们见的多了自然很清楚,只是缺乏系统性的归纳而已,但是对于霍乱弧菌的特性以及预防和治疗手段等等,那就必须要详细来说了。

    所以在讲完了霍乱弧菌的特性之后,约翰接着说道:“根据我们的研究和相关传染病理论,霍乱弧菌的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他们的粪便或者排泄物污染了水源和食物后,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当然,霍乱弧菌污染了鱼、虾等水产品,包括与病人们日常生活接触……哦,对了,苍蝇也可以传播霍乱弧菌,这一点想必就很好理解了吧?所以说想要控制霍乱的传染,首先就是要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有病人就必须严格隔离;其次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比如说要给水源消毒,要认真处理病人的排泄物,要杀灭苍蝇,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知人们,生水必须要烧开了才能喝,食物也必须充分加热以后才能入口……”(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进入病房

    “看看吧,外面一片漆黑!”

    站在二楼的窗户前面,约翰默然许久之后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话。

    “这个城市,就像是即将死去一样。”

    同样默然许久之后,埃尔利希幽幽的叹了一句:“按照科赫教授提供的数字,汉堡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死亡了八百多人!约翰,如果不控制霍乱传播的话,我怀疑这个城市会不会彻底的死去!”

    今天下午两人除了应付科赫等人之外,还抽空在汉堡的街头转了一转,结果发现这个城市病的非常厉害——街头冷冷清清,偶尔见到几个行人也是满脸的慌张,倒是不停有马车向着城外驶去。霍乱的高发期是七到十月,如今刚刚四月底就如此厉害,可想而知这次的大流行危害有多大了!

    不过约翰知道,这还远远不是高峰!

    历史上记载的数字可远超八百,事实上应该是八千多人,足足是现在的十倍!如果考虑到死亡率的话,实际患病的人数还要更多一些,而如今汉堡市的总人口也不过几十万而已……

    约翰摇了摇头,轻声叹道:“说到底,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还没有做好应对如此大规模霍乱流行的准备!或者说……德国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嗯?发展太快了?”

    听到约翰的这番话之后,埃尔利希忍不住一愣。

    作为一名医学家,埃尔利希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自己的研究上面,这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根基,也是后来他放弃抗毒素血清专利的原因所在。所以他听了约翰的这番话之后,基本上不太可能理解。

    如果不是亲身来到了这个时代,约翰也很难理解。

    普法战争的胜利,让德国人彻底沾上了这个时代最顶级的舞台上。强势的政治地位给了德国平稳的发展时间,而现代化的各项制度又给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德国人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德国的科技投入在这个时代无国能及,拜耳公司可以投入上百万马克建立实验中心;在英国人和法国人沉浸在殖民地的红利之中时。德国人默默的发展着自己的工业。每一天,都有工厂、企业和银行成立,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入了城市,短短几十年间。德国人的城市和农村人口比调转,成为了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传染病的流行。

    在这个现代医学刚刚成为一门科学的时代,医师们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应付到处肆虐的传染病,除了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他们自体的免疫力之外,能够依靠的就只能是公共卫生的进步了。

    在这方面,英国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

    数十年前伦敦的霍乱大流行,让英国人或多或少认识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虽然并不是有意为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建起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下水道系统。从那之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一例霍乱,直到一百多年后,创造一个奇迹。而德国相比之下就差得远了,近几十年才崛起的国家根基还浅,大多数城市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基础。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不但形成了许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穷人聚集区,同时也让原本脆弱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这都给传染病的爆发创造了绝佳的温床!

    所以见到了这个和纽约类似的城市之后,约翰才会发出了那番感叹。

    这个时代的纽约无疑是个明星城市,发展速度快的惊人,但是大量的移民,尤其是缺乏技术的移民涌入这个城市,造成了无数让人头疼的社会问题,约翰虽然因为身份的问题很少接触到,但是只要看看平时经过的一些“鸽子笼”。以及以前曾经有过的一次经历,他就知道那些地方的环境恐怕不比后世印度的贫民窟好多少……

    想到这些,约翰的脸上不由得泛起忧虑之色,转身低声问道:“埃尔利希先生。你确定要留在汉堡,不和我一起去柏林吗?”

    约翰肯定不会在汉堡长待,在把主要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教给科赫等人之后,他就会立刻动身前往柏林,离开这个高危之地。但是与他不同的是,埃尔利希却决定留下。帮助科赫和北里柴三郎等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埃尔利希在约翰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更加科学、严谨的实验室技术,以及更现代的研究理念,这些都是现在最急需的东西。

    “是的,先生,我决定留在汉堡!”

    没有任何犹豫,埃尔利希坚定的点了点头道:“相比较于科赫教授他们来说,我对你的理论了解更加深入,对静脉输液等技术也更加的熟悉,肯定可以帮上不少忙的!”

    “……好吧。”

    默然片刻之后,约翰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早些回去休息吧,明天将会是忙碌的一天。”

    明天是来到汉堡的第二天,除了上午要和更多科赫系的医师们进行讨论之外,下午他们还要前往一家医院,实地诊断和治疗得了霍乱的病人……

    ……

    “呼……”

    轻轻呼出了一口气之后,约翰戴上了自己的口罩。

    和科赫等人交流之后,他终于要开始和霍乱病人们直接接触了。虽说明知道霍乱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而且只要注意保护自己就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约翰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好在如今亨氏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口罩、帽子和手套等物品,在德国本土已经是全面普及了,尤其是外科医师们,几乎超过一半的人都已经接受了这种新式“武装”,所以科赫很容易就给他们搞了好几套。

    亨氏制药公司的商标,让约翰心中分外踏实。

    准备妥当了之后,约翰走出了专门给他准备的房间,来到了医院的走廊上。而早就等着他的科赫、埃尔利希和北条柴三郎立刻上前,带着他一起来到了一间病房里面。这是一家汉堡的普通医院,因为霍乱突然爆发的缘故,这栋两层的小楼已经变成了隔离霍乱病人的主要所在之一——和传染病斗争了上千年之后,人们至少知道应该隔离这些患病的人们了。

    不过刚一进病房,约翰的眉头就不由得一皱。

    来之前他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毕竟这个时代欧洲的医院大多还是“慈善”性质,条件差是理所当然的。刚进来的时候,看到这栋矮小的两层小楼时,约翰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真正进了病房之后,狭小、拥挤,这是病房给约翰的视觉感受,不到二十平米的病房里拜访了六张病床,几乎到了床挨床的程度;而鼻间挥散不去的浓浓味道,也说明这间病房内的空气流通条件非常差,最多也就是一平见方的窗户正对一堵墙,大白天也没有一丝光线进来。

    相对亨氏综合医院的条件,这里的环境完全可以用恶劣来形容!

    “留在这里,和去停尸房有什么分别?”

    看清楚了病房中的情形之后,约翰的目光急速闪动了几下。不过他也知道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迅速的教会科赫他们相关的技术才是他应该做的。

    不过……

    当约翰强忍着闭上嘴,把目光转向那些病床上的病人时,其中一张病床上躺着的人刚好目光也看了过来,这让他的心头一颤,眉头忍不住再一次深深皱了起来……(未完待续。)xh:66( )

第十五章 补液

    浑浊,阴暗,如同一潭死水。

    和这双眼睛对接的一瞬间,约翰的心头不由得一颤,仿佛又回到了自己上辈子第一次到病房见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他,分外看不得,也听不得,尤其是听到某些病人无法抑制的**声,总觉得病房就像是地狱一样。然后随着大五实习,毕业工作后轮转、定科,以及后来无数台手术的锤炼之后,他的心似乎变得如同石头一般坚硬了。

    但是今天……

    或许是因为这个狭小而憋闷的环境作用,也或许是因为这个病人眼中毫无生气的死寂,约翰觉得自己心头被触动了一下。

    “亨特拉尔先生,这间病房里有六个病人。”

    作为科赫的学生,北里柴三郎主动开口介绍道:“都是这两天刚刚收进来的病人,都有腹泻、呕吐的症状,其中有两人的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在他们的排泄物中都检出了霍乱弧菌!”

    “嗯。”

    听了北里的解释之后,约翰微微点了点头。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面,有腹泻、呕吐的症状,而且排泄物中也检查出了霍乱弧菌,这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确定是霍乱感染了。而且以这个时代的医学技术而言,再多做其他的检查什么的都是多余,直接按照霍乱治疗无疑是最为妥当的选择。

    不过再怎么确定,必要的检查还是要的。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走到了两名重症病人的床边。先看左边的一个病人,大约三十多岁的白人男子,看起来个子挺高的样子。但是此时此刻躺在床上,这个壮年男人的情况却差的让人心惊:皮肤干干皱皱,双眼眼眶深深的凹陷了下去,苍白的双颊也同样深凹,并且神情淡漠,对于约翰他们的到来毫无反应。

    “唔……典型的霍乱面容。”

    只是瞧了两三眼之后,约翰就暗暗点了点头。

    对于霍乱病人来说。脱水是最大的敌人。医学上的脱水是指人体消耗大量的水分,但是又不能补充,导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情况。

    霍乱弧菌很脆弱,人们可以轻轻松松的杀死他们。即便进入到了人体之后同样大部分会被胃酸杀死。但是如果霍乱弧菌被吃进去的太多,菌海战术会让他们中的一部分抵达小肠。这些幸运儿会奋力挥动鞭毛,扒开粘液和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钻进去。在小肠“舒适”的环境下,霍乱弧菌会迅速的繁殖并分泌一种霍乱肠毒素——引起各种症状的主要物质。

    肠毒素经过一番复杂的化学反应,会像一口泵一样把水分、氯化物和碳酸氢盐源源不竭地从细胞里泵出去。并且抑制小肠对纳的正常吸收。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聚集在肠腔,形成水样便被病人排泄出去。就是这么一些小小的霍乱弧菌,能在一天里从人体吸出几千毫升的水分,全都酿成“米汤便“排出人体。当然,生性简朴的霍乱弧菌不会白花能量产生肠毒素,“米汤便“会带着无数的霍乱弧菌流出人体,流入河流或者城市下水系统,运气好的话它们就能找到下一个倒霉蛋儿……

    所以对霍乱病人们来说,几乎所有症状都是脱水引起的。像约翰眼前的这两个重症病人。明显就是重度脱水的情况,过去的一段时间至少丢失了四千毫升以上的水分!

    就在约翰仔细观察两名病人的时候,北里柴三郎在一旁解释道:“过去的十二个小时时间,两人的情况迅速转差,几乎无尿……”

    “嗯。”

    一边无意识的点了点头,约翰没有过多犹豫,直接看向了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科赫:“教授,麻烦您叫两名学生,跟着埃尔利希先生帮忙配置补液,他们的情况都很严重。必须要立刻补液!”

    “没问题!”

    科赫也不犹豫,干脆的冲着北里挥了挥手。

    得到了科赫的命令之后,北里立刻便小跑着出去找人了。约翰的霍乱治疗理论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为病人们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这一点他们当然也是非常明白的。而且今天之所以带着他们来到病房,就是为了验证这个治疗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真的对霍乱病人有效的话……

    没有理会跑出去的北里,约翰继续给病人进行着检查。

    他现在已经可以确定这个病人患的是霍乱,但是出于一名医师的责任,他必须要接着检查下去。伸手按了按对方手臂上的皮肤。毫无任何弹性;检查了一下腓肠肌和腹直肌,强直感非常明显;肌肉张力减低严重,鼓肠等低血钾症状突出;呼吸加快,意识也出现了明显的障碍,并且四肢冰冷、脉搏细速,几乎都无法触及了……

    “唔,教授,咱们有血压计吗?”

    忙碌了一番之后,约翰抬头问了一句。

    “有,有!”

    科赫示意病房的一名医师拿来一个血压计,约翰接过来一瞧,顿时乐了——还是亨氏医疗器械公司的产品!

    测完了血压之后,约翰终于直起了腰:“行了,血压下降的厉害,我这边已经可以确定了。”

    “哦?”

    眨了眨眼睛,科赫的眼中略有些疑惑。在他看来,这实在没什么好检查的,不是霍乱还能是什么?他不太明白约翰费这些功夫到底要做什么,干嘛不干脆直接开始治疗?

    没有理会科赫的疑惑,约翰继续给其他几个病人进行全面检查。

    霍乱病人的情况虽然严重,而且病情进展非常迅速,但是如果不做好检查的话就无法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要知道,补液也不是随意补的,必须要严格的判断病人的情况,最终选择是口服补液还是静脉补液——轻度和中度用口服,重度用静脉补液。当然,这其中也有些特殊情况,不过在这个时代约翰决定忽视这一点了。

    等检查完六名病人,已经是半个多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因为提前让科赫他们准备了葡糖糖、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等物质,还有亨氏医疗器械公司最新出品的静脉输液套装,所以一个半小时以后,埃尔利希和北里柴三郎他们就已经准备就绪了。

    无论口服还是静脉,补液的配置都很简单。

    口服补液就是葡糖糖20g,氯化钠5克,碳酸氢钠5克,******5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电解质浓度与排泄物浓度相当。因为这次没有儿童的缘故,约翰不必要配置特殊的补液。至于说静脉补液的话也不复杂,9%氯化钠550毫升,4%碳酸氢钠300毫升,10%******10毫升,10%葡萄糖140毫升,配成1000毫升的补液。

    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北里柴三郎恭敬的问道:“亨特拉尔先生,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如何确定这些液体成分的?”

    听到这个问题,埃尔利希和科赫的目光同时看了过来。

    “呵呵,其实这早就有人提出来了。”

    约翰的脸色不变,只是耸了耸肩道:“还记得那位意大利人帕西尼先生们?他研究霍乱研究了一辈子,早就根据尸体解剖的特征提出过,要根据水样便的成分来给病人们补充水分……”

    “呃……”

    听到这个回答之后,一众人都愣住了。

    真相,就这么简单?

    “是的,就这么简单!”

    点了点头,约翰默默的为那位帕西尼先生致哀。人们都说,大多数艺术家只有等死了之后才能得到承认,比如说梵高等人,活着的时候作品无人问津,死了之后画作价格再高又如何?但是在约翰看来,这样的科学家反而更加可悲!帕西尼在霍乱领域的研究领先整个欧洲几十年,但是活着的时候却根本得不到认可,甚至连霍乱弧菌的发现都被按在了科赫头上。直到几十年后,帕西尼的理论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人们才发现他早就提出了补液的理论……

    “既然如此,就让我把这个过程提前把!”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沉声道:“先生们,接下来开始治疗,三个病情稍轻的人口服补液,三个病情重的静脉补液!埃尔利希先生负责口服补液,严格按照我制定的标准进行,剩下的静脉补液由我来亲自进行……”(未完待续。)

第十六章 为难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一个针头,一个长管子,一个神奇的控速装置。

    亨氏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静脉输液包,除了不是一次性的,而且也没有那么精巧之外,和未来的静脉输液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约翰轻车熟路的给三个重症病人挂上“点滴”,然后在科赫等人炽热的目光注视下,耐心的调整着流速。

    还是那句话,超越时代的知识威力太大了。

    对于未来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到医院输液可能都是必须经历的事情。手背上被护士刺入一根针,然后连着一个被高高挂起的装满液体的塑料袋——早些年是输液瓶,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对于19世纪末的人们来说,这套装置实在是先进了,以至于科赫和北里柴三郎等人顿时都看直了眼。

    “接下来,就看他们各自的造化了。”

    结束了所有的治疗之后,约翰轻轻舒了一口气苦笑道。

    补液疗法不是万能的,三个症状较轻的病人还好,有补液和磺胺双管齐下的话,救回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这三位的情况实在是太严重了,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器官的衰竭,能不能挺过来就只能看他们各自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水平了。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埃尔利希先生和北里柴三郎先生好了。”

    想了想之后,约翰干脆冲着科赫低声道:“教授,我们留在这里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不如一起去研究一下如何尽快控制霍乱的传播?”

    “嗯,也好!”

    犹豫了一下,科赫很快就点了点头。

    科赫虽然很想留在医院里,等待最终的结果出来,但是他也发现约翰似乎对此很是抗拒,有意想要尽快离开医院。所以想了想之后。他还是决定和约翰一起离开,毕竟霍乱的治疗虽然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尽量预防人们感染上这种恶性疾病要更加重要一些。

    “光是这一家医院,今天就收了十三个病人。”

    一边向外走。科赫一边说出十三这个西方世界最为忌讳的数字,表情满是沉重:“如果和以前一样处理的话,至少有一半的病人最终会死去……希望你的补液疗法能够有效!”

    “放心吧,肯定管用的。”

    微笑着点了点头,约翰认真的说道。给霍乱病人们补液。这是未来已经证明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他当然有着十足的信心。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控制霍乱的传播!”

    稍稍停顿了一下之后,约翰立刻便转移话题道。

    “嗯,没错!”

    毫不犹豫的,科赫立刻点头道:“我已经派人采购了大量的磺胺药物,用于治疗霍乱病人!但是可惜的是……磺胺药对有些病人很有效,但是对有些病人却……”

    对于19世纪末的欧洲乃至全世界来说,针对传染病,甚至可以说针对巨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手段实在是太缺乏了。事实上。除了用金鸡纳等天然药物来治疗疟疾之外,基本上算得上是无计可施。也就是说,人们一旦传染上了霍乱、肺结核等疾病之后,要么就是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扛过去,要么就是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

    直到约翰出手“发明”了磺胺药,这一切终于发生了变化!

    作为全世界第一种可以正面对抗细菌的药物,磺胺不能杀死细菌,但是却可以抑制它们。所以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本来就有能力清除这些外来的危险,但是要么机体的免疫力太差。要么外来的细菌数量太多,免疫军队无法抵挡。但是当双方坚持不下或者机体免疫力稍稍不如的时候,磺胺的加入就很可能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最终让病人扛过去;但是如果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太大。那磺胺的作用就实在有限了……

    所以摇了摇头,约翰沉声道:“教授,各种治疗方法只是无奈的最后一步,更重要的是预防!教授,您是细菌学研究的专家,关于这一点想必比我更加的清楚。对吧?”

    “当然!”

    科赫的目光一凝,立刻点了点头道。

    “所以我强烈建议您,立刻向汉堡市政府发起建议!”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沉声道:“必须由政府出面,一方面尽可能的消灭公共环境中的霍乱弧菌,另外一方面的话,也要向市民们大力宣传,尽可能的减少他们感染的可能性……教授,控制霍乱的传播其实并不复杂,按照我提出的那些建议应该很快就有效果了。”

    为了对付这次汉堡的霍乱流行,约翰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第一自然是控制住传染源,也就是已经感染了霍乱的病人们,把他们严格的隔离在专门的病房或者其他地方,除了给予相应的治疗之外,对他们排泄出的所有东西进行消毒!

    其他的话,自然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公共卫生了。

    方法其实就是未来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懂得的道理:别喝生水,所有饮用的东西都必须煮沸了才能喝;别吃生冷的食物,做熟了再吃;注意公共卫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垃圾堆和污水等重点,必须要尽早的打扫干净;其他的还有尽量消灭苍蝇,疏通城市的小水道,消毒自来水系统等等……

    说起来,这次汉堡的霍乱大流行就是因为自来水被污染所致。

    所以约翰提出的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果汉堡市政府能够尽快开始执行的话,不说接下来能很快就彻底消灭这次霍乱,肯定也能大幅度减少感染的人数,至少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短短几个月汉堡就有八千多人死去!

    不过在约翰期待的目光注视下,科赫的表情却突然变得尴尬了起来。

    短暂的沉默加上尴尬的表情,科赫的反应让约翰微微一怔,随即心中突然觉得有些不妙,连忙急声问道:“教授,你这是……有什么问题吗?”

    “呃……”

    苦笑了一声,科赫无奈的叹道:“约翰,我个人非常支持你的理论,但是……但是想要说服汉堡市政府的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 办法

    毫无疑问,传染病是这个时代欧洲人的大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会在二十多年后爆发,除了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之外,人类初步掌握了控制传染病的方法也是原因之一。否则的话可以想象一下,西班牙流感如果提前几年爆发的话,各个国家还有能力发起一战么?

    所以汉堡爆发霍乱之后,德国人非常重视。

    作为德国国内现在最负盛名的传染病专家,科赫刚刚成立的研究所派出了大队人马,但是和他一起来到汉堡的还有“天然的霍乱权威”彼滕科夫!这位被认为是现代卫生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学家,如今正在大肆嘲笑科赫发现的“逗号“,并且坚持认为霍乱是由土壤中的霍乱毒素造成的,而他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所以哪怕约翰的理念和科赫的理论高度一致,想要在汉堡全面实施也不是那么容易。

    听完了科赫的介绍之后,约翰沉吟了许久才建议道:“教授,现在的情况下,我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说服这位彼滕科夫教授,用真实有效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关于这一点,我早就想过了。”

    不等约翰的话说完,科赫就苦笑着连连摇头道:“但是这位教授可是个非常固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霍乱弧菌致病论,所以这个方法你就别想了……”

    生怕约翰不相信似得,科赫特意花时间给他简单解释了一下。

    从某种意义上讲,霍乱这种疾病仿佛是印度人对欧洲人的报复。以前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霍乱的传播非常缓慢,但是到了19世纪初的时候,随着英国人对印度的控制越来越紧密,霍乱从南亚正式进军全世界,从孟加拉到欧洲,仅仅只花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当1854年,英国伦敦大规模发生霍乱传染也就不奇怪了。

    当这种被英国人形容为仅次于黑死病的疾病流行时。人们纷纷开始逃离城市,因为按照多数医师们的理论,霍乱是通过土壤中的有毒瘴气进行传播的,只有逃离危险的城市才能找到活路。

    到了1892年。这种理论依然占据优势地位。

    瘴气说的统治地位由来已久,哪怕现在巴斯德和科赫已经崛起,细菌学更是如今的热门,但是古老的瘴气说依然非常有影响力。1874年,二十一个国家的政府一致表决。认为“四周的空气是产生霍乱的主要媒介”,

    1884年的时候,科赫发现了霍乱弧菌。

    在埃及,在加尔各答,科赫发现了那个“有点儿弯曲,犹如一个逗号”的细菌。但是这个发现如同当年塞麦尔韦斯的妇产科医师致病论一样,想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非常艰难。

    为了验证科赫的理论,英国人特地组织了一个小组,前往加尔各答检验科赫的“发现”,而正是这个“权威”的小组。回来写出的报告很干脆的否定了科赫的论断!为了表示对这个报告的尊重,印度国务大臣甚至任命了一个由十三位著名内科医生组成的委员会,其中有八位名医生提出一份备忘录,支持英国小组的结论,总的看法可以用一个委员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到的话来概括:“科赫的研究是一场不幸的大失败。”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也就是1885年5月,在罗马召开二十八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一次国际卫生会议上,英国代表团成功地阻止了会议对“霍乱病因学的理论性的讨论”!而到了1886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卫生会议”通过一个决议,依然认为空气是霍乱“发生因素”的主要媒介!

    这些事情中。很多人就是受到彼滕科夫的影响。

    马克斯·冯·彼滕科夫,德国卫生学家,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老爷子最开始是慕尼黑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后来又转作卫生学教授,可以算得上卫生学的开创者之一。促使很多学校开设了卫生学的课程。防止居民得病是卫生学家的任务之一,研究传染性疾病自然也是彼滕科夫的分内之事。而在所有的传染病中,最让彼滕科夫感兴趣的是霍乱。彼滕科夫和女儿都得过霍乱,他的女厨师就死于这种病,这些体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驱使他去研究霍乱传播的途径。并且一度做过德意志帝国的霍乱委员会主席。彼滕科夫很早就发表过一篇论文——《土壤和地下水与霍乱、伤寒的关系》,认为霍乱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四项因素:特定的病原菌、适应的地理条件、相当的气候状况和个人的易感性,并且特别强调时间和地点的重要性。

    相比较于还差一点儿到五十岁的科赫来说,彼滕科夫的资历无疑更深。

    几十年积累的影响力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哪怕科赫的成就举世瞩目,甚至被德国人推出来与巴斯德相对抗,但是在霍乱这个领域里面,很难说他和彼滕科夫的影响力到底谁更高一些。至少对于很多人来说,彼滕科夫就是这个时代“天然的霍乱权威”!

    汉堡市政府,无疑就在两者之间摇摆着。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政客们都一样,当面临可能的严重后果时,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像鸵鸟一样深深的埋起来,而不是当机立断做出自己必须承受后果的决定。所以面对着一个老牌的卫生学家兼霍乱权威,一个现在如日中天的细菌学权威,汉堡市政府真心的纠结了。

    “要不然,你和这位彼滕科夫教授聊聊?”

    眼见约翰有些不死心,科赫犹豫了一下道:“说不定他就是和我不对付,说不定见了你之后就改主意了呢?”

    说完这些话,科赫自己都乐了。

    虽说约翰在欧洲的声望也已经很高了,但是如果去掉亨氏制药公司的加分,比起科赫自己还是差了一些。而且在研究过约翰的霍乱理论之后,科赫发现这些和自己的理论主体上一模一样,只是细节上更加完善而已,拿什么来说服人家?

    “这……还是算了吧。”

    约翰刚开始的时候稍稍心动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想法。那位大佬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干了那杯霍乱弧菌,约翰对此可是记忆深刻,所以想来想去,他都没有信心去说服一个敢喝霍乱的男人。

    所以琢磨了好一会儿之后,约翰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教授,我看您还是尽可能的说服汉堡市政府吧,现在还不是霍乱的高发期,就已经有这么多病例,真要等到七八月份的时候恐怕就更严重了!”

    “嗯,我也是这个想法!”

    点了点头,科赫的表情也变得严肃了起来。

    “所以说,我建议两步走!”

    沉吟片刻之后约翰再度开口道:“一方面我们观察一下补液疗法的效果,如果不错的话就配合磺胺来救治霍乱病人们;另外一方面的话,您可以尝试去说服市政府,至少在城市中的局部区域试行推广咱们的控制方案,如果确实有效的话,相信他们应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想做的,能做的

    做你想做的,做你能做的。

    最近几天的时间,约翰的脑袋里一直回荡着这两句话,这两句上辈子导师最经常给他说的两句话。

    而来到汉堡之后,他也是这样做的。

    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有关霍乱的知识全部告诉了科赫等人,不管是预防、控制还是治疗,然后认认真真的与埃尔利希一起救治那些感染了霍乱弧菌的病人们,直到第一批十二个病人全部结束治疗——要么病情好转,要么死去!

    幸运的是,有九个人活了下来。

    其他的三个人因为病情实在是太过严重,哪怕约翰做出了最大努力依然还是无计可施,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虽说两辈子都已经看惯了生老病死,约翰早就已经习惯了,但是当每一个病人死去的时候,他还是会默然许久……

    ……

    “很明显,你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

    翻看完了北里柴三郎记录下来的病例资料之后,埃尔利希兴奋地冲着约翰说道。

    “呵呵,是的。”

    微微一点头,约翰表情略微轻松的笑道:“给病人们补液非常有效,而且磺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埃尔利希先生,我想这种疗法应该可以扩大推广了!”

    “当然!”

    毫不犹豫的,埃尔利希用力点了点头道。

    埃尔利希的反应很正常也很自然,毕竟九个现成的病例摆在那里,自然让他对约翰的治疗方法有了足够的信心。虽然之前他从未听说过自己的老板研究过霍乱,但是也不妨碍埃尔利希对约翰充满信任,因为过去几年之中,约翰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他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位年轻的老板要么不开口,开口就必然是正确的。

    “有了补液疗法,就有了治疗的可能!”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埃尔利希充满希望的说道:“虽然病人情况严重的话死亡率还是很高。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大多数病人能够在腹泻早期就及时治疗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那样的话生存率肯定会更高一些的。”

    “是啊。只不过必须让医师们接受这一点才行!”

    眉头忍不住微微一挑,约翰若有所思的点头道。这种治疗方式以前可从未出现过,或者说即使出现了也从未引起过更多人的重视,经过这么多年之后,约翰可不敢高估这个时代医师们的接受能力:霍乱弧菌被科赫发现了七八年。那么多医师还死守着古老的瘴气理论,彼滕科夫还是最权威的霍乱专家,他能乐观的估计形势么?

    “这……应该可以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埃尔利希也稍稍犹豫了一下,不太确定的说道:“毕竟我们已经有了证据,证明了补液疗法的可行性,大家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

    “或许吧……”

    摇了摇头,约翰轻叹道:“不过对付霍乱这种疾病,最关键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并控制它的传播,这就只能依靠科赫教授的力量了!希望他今天的市政府之行。能够说服那些家伙们吧……“

    ……

    “先生们,你们也看到了!”

    在气氛严肃的市长办公室里,科赫挥舞着手中的白纸激动地叫道:“我们治疗了十二个病人,其中有九人的情况明显好转,四个症状较轻的甚至已经恢复了健康,这还不能证明一切吗?”

    “科赫教授,请您冷静一下。”

    一个四十多岁的秃头胖子不停擦着脑门上的汗水,陪着笑脸说道:“我们对您和那位亨特拉尔先生的努力非常看重,也很欣慰看到这种新型治疗方法的成功,但是……教授。这只能证明霍乱是可以治疗的,并不能说明他们是通过自来水传播的啊?不过您放心,我们会立刻向全市的医师们宣传这种新方法……”

    过去的几天时间,约翰的治疗实验吸引了许多人的瞩目。

    如果说只是外科医师本人的话自然不会如此。但是有了科赫的加入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哪怕是在汉堡,科赫的周围也聚拢了为数不少的支持者,这些医师们坚定地站在细菌致病论这一边。在他们加入并全力支持之下,约翰的实验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

    很可惜,站在彼滕科夫那边的医师数量似乎更多一些。

    约翰和科赫的实验每一进程都被人所关注着。然后被汇总到了彼滕科夫那里。随着九名病人一天不一天的好转,彼滕科夫在惊奇之余也早就预料到了科赫可能的行动,然后提前一步给市政府的这些官员们打好了预防针!

    约翰在伦敦发表的理论,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来自未来的预防控制理论,本来就是起源、发展于19世纪末传染病学的研究,因此如果严格来说的话,无论预防、控制霍乱传播还是治疗的方法,约翰?亨特拉尔的理论都和科赫一脉相承,区别只不过是科赫的理论太原始,也太简单,而约翰的理论则更加的细化,也更加的准确而已,所以在其他人看来,科赫没有理由不支持这个家伙——支持约翰,其实就是支持他自己!

    因为这一点,彼滕科夫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土壤毒素挥发理论,或者说本质上的瘴气说并不在乎科赫是否找到了治疗霍乱的方法,他们在意的是这种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而偏偏在这个理论基础还没有建立的时代,空气中充满毒素的想法确实比霍乱弧菌污染水源等概念更加容易让人信服,否则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同时有那么多人得病?更别说彼滕科夫的理论听起来就是那么的“科学”,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环境下,土壤中的x物质和y物质相互作用,共同导致霍乱的大规模爆发……

    看着屋子里这些兴奋的官员们,科赫心中失望之极。

    他很明白这些官员们的想法,如果采用了科赫的办法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如果控制不了疾病的传播,那么他们将会遭受巨大的责难,进而失去自己的权力,但是如果把资源用在新的治疗方法上面,就可能会救回许多原本会死去的人,这可是巨大的政绩!

    “做您想做的,做您能做的!”

    就在这个时候,出门前约翰的两句话突然出现在了科赫的耳畔,也让他的情绪瞬间冷静了下来。

    喘了口气之后,科赫双眼微微一眯,沉声道:“先生们,既然你们还拿不定主意的话,那么我请求你们,请求你们派出一部分人来协助我,至少让我在城市的一部分施行好吗?”

    “这……”

    绅士们相互看了一眼,顿时都有些犹豫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提前的一幕

    “恭喜您教授,我们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坐在科赫的正对面,约翰满脸真诚的微笑道。汉堡市政府愿意交给科赫两队警察,配合着在部分地区进行霍乱的控制与预防,这在约翰看来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有了尝试,才会有机会。

    只不过科赫的脸色却不是那么好看,面色沉重的摇了摇头道:“仅仅只有几个街区而已……我真是想不明白,即使按照我们的方案执行的话,需要花费的也不过是一些金钱和人力资源,为什么就不行呢?”

    “这……”

    约翰微微眯起双眼,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这位大佬了。

    和心中满怀着期望的科赫不同,心中对这次汉堡霍乱流行早就有了清楚认识的约翰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把自己的传染病学理念传出去,捎带着救回一些人命就足够了。原本他对这个时代的欧洲没有丝毫好感,但是当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之后,他发现这些原本认为是殖民时代的受益者们也不过是一群普通人而已,所以那种天生的恶感也就慢慢消散了许多……

    “教授,两天后我就要离开了。”

    沉默了片刻之后,约翰突然开口道。

    听了约翰的话之后,科赫心中顿时一惊,急忙问道:“离开?你们要去哪里?”

    “不不,只有我一个人离开。”

    摇了摇头,约翰解释道:“埃尔利希先生会留下来,协助您和北里先生继续控制霍乱的流行,但是我的话……很抱歉,教授,我要离开汉堡前往柏林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约翰的表情非常坦然。

    做了他想做的,也做了他能做的,约翰不认为自己留下来还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当然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继续留在汉堡这座城市。无论如何。哪怕他知道应该如何最好的预防感染霍乱,但是汉堡此时毕竟是非常危险的,他也没理由留在这里冒风险。

    对于约翰的态度科赫先是一怔,随即很快也平静了下来。

    在这个时代有着无数为了研究而献身的医学家。尤其是在传染病领域,前后不知道有多少医师死在疫情爆发的前线,也不知道有多少死于主动接触这些可怕的细菌。但是更多的人却对这些疾病避之不及,汉堡就有很多医师在霍乱出现后和其他普通人一起逃离了这座城市。

    这种时候,没有人有资格去抱怨什么。

    对于约翰选择离开。科赫当然不会觉得愤怒,只是稍稍有些遗憾而已,因为这几天他从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他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启发,如果对方能够多待一段时间的话……

    “砰!砰砰!”

    就在平静下来的科赫教授张口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焦急的敲门声。

    “请进。”

    眉头微微一皱,科赫高声应了一句。

    大门吱呀一声被人从外面打开了,北里柴三郎脸色凝重的走了进来,沉声道:“教授,我想我们可能是有麻烦了。”

    “嗯?发生什么事情了?”

    科赫愕然抬起头。讶然问了一句:“难道……治疗的哪些病人出问题了?”

    约翰也有些惊讶的看向了北里柴三郎,心中大为不解。最近几天医院又收治了几个感染霍乱的病人,全都由埃尔利希和北里柴三郎负责进行救治。霍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实在是不算复杂,对于两位大牛来说学习起来很容易,跟着约翰几天之后就已经彻底掌握了。所以约翰实在想不出来,他们会遇到什么麻烦!

    “不,不是病人们的问题。”

    马上就摇了摇头,北里柴三郎苦笑道:“是那位彼滕科夫教授,他刚刚派人来找我,要求我培养、提纯一些霍乱弧菌给他。但是却没有说明原因和用途,所以……”

    “彼滕科夫?他想要霍乱弧菌?”

    听完了北里柴三郎的叙述之后,科赫也忍不住张大了嘴巴。

    自从科赫宣布自己发现了霍乱弧菌之后,他和彼滕科夫就成为了敌人。科赫是细菌致病论的开创者和倡导者。而彼滕科夫则在二十多年前就发表了自己有关霍乱的理论,并且由此而一跃成为霍乱的权威,两者的对立可以说是注定的。而且随着科赫在德国的声望越来越高,彼滕科夫的压力自然就越来越大,为了维护自己的土壤毒素挥发理论就开始了对细菌致病论的抨击——可是这些事情科赫早就司空见惯,他实在想不通彼滕科夫要细菌做什么?

    难道说……

    老爷子突然改变了想法。准备研究霍乱弧菌了?

    科赫这边疑惑不已,北里柴三郎忧心忡忡的低声道:“教授,您刚刚才从市政府得到了一些认可,彼滕科夫教授就来找您要霍乱弧菌,他……他不会是想出了什么阴招吧?”

    “这……应该不会吧?”

    科赫又一次皱起了眉头,不过很快就摇了摇头。虽说一直以来他和彼滕科夫都站在对立面,相互间抨击也从来不留情面,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是学术上分胜负,很少会用什么阴招……

    师徒俩在这儿茫然疑惑,旁观者约翰却早已心中了然。

    “看起来,医学史上著名的一幕要提前了。”

    忍不住摇了摇头,约翰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意。

    在现代医学的萌芽时代,传染病的发展史惨痛无比,除了沾染细菌死亡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医师们主动去喝下某些细菌,就是为了证明它们和某种疾病的关系。比如说彼滕科夫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不但喝下了科赫为他提供的霍乱弧菌,而且还非常幸运的活了下来。

    事实上,喝下霍乱弧菌的绝对不止他一人。

    包括彼滕科夫的学生在内,医学史上光是为了证明霍乱弧菌致病理论这一点,或者为了证明霍乱不是由霍乱弧菌导致的,先后就有超过四十位医师主动喝下霍乱弧菌——彼滕科夫绝对不是唯一的蠢蛋,他只是最幸运的一个而已。

    想起历史上的这一幕,约翰苦笑着摇了摇头插嘴道:“教授,我想我可能猜到了彼滕科夫教授的一点想法。”

    “哦?是什么?”

    眉头一挑,科赫不解的问道。

    “或许……他是想要用事实证明我们错了。”

    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约翰轻叹一声道:“市政府支持您的尝试可能给了彼滕科夫教授压力,所以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既然彼滕科夫教授坚持认为光有霍乱弧菌无法导致霍乱疾病的发生,那么他找您要培养的细菌的话……”

    “上帝!”

    听到这里的时候科赫终于也明白了,噌的一下站起身惊呼了起来:“难道……那家伙难道是想要用人来尝试不成?”(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254/ 第一时间欣赏医师1879最新章节! 作者:草席所写的《医师1879》为转载作品,医师1879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医师1879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医师1879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医师1879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医师1879介绍:
关于医师1879:
西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
这一年,爱迪生向世界展示了电灯,爱因斯坦在德国出生,世界科学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这一年,距离引起诊断学革命的x线被发现还有16年,距离药物传奇阿司匹林的诞生和心理学巨著《梦的解析》的出版还有2o年,距离班廷发现开创药物研发新历史的胰岛素还有43年,距离改变现代医学史的青霉素被发现还有48年!
这一年,距离哈佛大学医学院改革已有9年,但是距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还有14年,距离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还有31年!
这一年,距离广东博济医学堂成立已有14年,距离上海圣约翰书院设立医学部还有17年,距离爱德华?胡美奔赴长沙还有26年,距离洛克菲勒收购北京协和还有35年,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的德日系和英美系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这一年,约翰?亨特拉尔在百感交集中被人拉上一艘远洋轮船,回到了自己母亲的祖国——美国……
医师1879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医师1879,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医师1879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