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医师1879TXT下载医师1879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医师1879全文阅读

作者:草席     医师1879txt下载     医师1879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章 疫苗

    “十四年,整整十四年!”

    在老朋友面前埃尔利希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情绪,感慨万千的说道:“我们花了十四年的时间,终于培养出了可以使用在人身上的疫苗……约翰,我们终于成功了!“

    “恭喜你,保罗。”

    深吸了一口气,约翰真心实意的恭喜了一下自己的好友。

    十四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漫长的,足以让保罗?埃尔利希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双鬓发白的老年人。今年的埃尔利希已经五十多岁了,十几年前开始的研究也终于成功了。

    人类抗击肺结核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卡介苗,以两位法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肺结核人工疫苗,原本应该是在1907年开始研制,1920年正式成功。但是这个世界因为有约翰的引导,有埃尔利希的参与,提前了足足十四年的时间,正好与埃尔利希研究的时间一模一样。

    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漫长而枯燥的过程。

    从牛**中分离出毒力很强的牛结核杆菌,然后在甘油牛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移植培养,每两三周接种一代,降低毒性,历时十四年,培养了两百余代,终于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人类的结核病疫苗……

    “不,应该是祝贺我们!”

    面对着约翰真诚的祝贺,埃尔利希开心的笑道:“没有你的提议和研究方案,我们无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作……约翰,如果真要仔细算起来的话,你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一个!”

    “哈哈,您太谦虚了。”

    摆了摆手,约翰哈哈笑道:“没有您十几年的努力,我的提议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已……好了,保罗,我们还是讨论一下疫苗的名字好了。”

    前面说了,卡介苗是以两个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但是在这个世界它的发明人变了,自然就不可能再用这个名字。所以想来想去,约翰决定还是把命名权交给埃尔利希来行驶。

    “嗯,就叫亨特拉尔-埃尔利希抗结核病疫苗好了。”

    埃尔利希明显早有准备,立刻笑眯眯的回答道。

    “呃……”

    听了埃尔利希的话之后,约翰顿时一脑门的黑线:“保罗,你这个命名法也太……好吧,如果你坚持的话,就叫埃尔利希-亨特拉尔抗结核病疫苗,把你的名字放在前面!”

    西方人生性直接,非常喜欢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发明或者公司,这一点约翰重生了几十年以后,深表理解。但是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埃尔利希前面,他就有些汗然了。他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诚如埃尔利希所言,当然所有的方案都是他提出来的,但是如果想要让他像埃尔利希一样,埋头苦干十多年的话,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埃尔利希本人,手下面可也有着一大帮子的技术人员,不然的话光是做这个实验也太浪费了。

    在约翰的坚持下,埃尔利希倒也没有多说什么就答应了下来。

    开心过后,埃尔利希迫不及待的说道:“约翰,人体实验已经完成了三十例,是不是可以考虑发表了?还有……什么时候开始上市?”

    “唔……我看可以!”

    沉吟了片刻之后,约翰点了点头道:“先把结果发表出来,扩大人体实验的规模,争取一年内完成至少三百例,然后再推向市场!”

    如今的亨特拉尔系统新药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首先是实验室研究,然后是动物实验,再然后是小规模人体实验,再再然后是大规模人体实验,最后才是上市销售。在这个人们可以把hailuo**当成灵丹妙药的时代,这种行为无疑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包括亨特拉尔制药公司内部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

    很明显,亨特拉尔先生在放弃大量的利益。

    在大多数人看来,一种新药只要被研究出来,可以大规模的生产,然后进行小范围的医学实验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非拖上许久完成这些步骤。但是在约翰的坚持下,亨特拉尔制药公司,包括亨特拉尔旗下的各个医院都严格遵守了这个规定,哪怕要为此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一样。

    对于这个制度,埃尔利希其实也有些无法接受,不过他更清楚约翰的脾气,所以很快就点了点头笑道:“好的,我立刻安排下去……”

    看着匆匆而去的埃尔利希,约翰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当然很清楚埃尔利希想要把产品尽快推向市场的想法,毕竟如今白色恐怖依然笼罩着整个世界,欧洲和北美对肺结核还是闻之色变。一旦历史上的卡介苗,如今的埃尔利希-亨特拉尔抗肺结核疫苗上市,不光光是可以给亨特拉尔制药公司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给两人带来巨大的声望!

    科赫的例子,可是活生生摆在那里呢!

    在细菌学上的伟大成就,无疑是科赫对于医学的重要贡献,但是真正让他踏上声望巅峰的,毫无疑问是发现了结核杆菌,并且在随后多年对于结核病的研究。没有在这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无法理解结核病在人们心中的可怕。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和北美,在那些落后地区更是如此,比如说中国,直到未来新中国成立之前,结核病都是中国人三大死因之一,每年都要夺取无数人的生命!

    但是在约翰看来,再重要都必须要坚持原则。

    这不光是因为他脑海中某些概念已经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约翰想要建立一个规则,一个后来的医师提起来就必须竖起大拇指的规则。或许他无法影响这个时代的法律,也无法影响其他的制药公司,但是至少他可以在自家产业做到这一点……

    送走了埃尔利希,约翰并没有马上离开。

    如今他虽然来医学院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次来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因此稍稍休息了片刻之后,约翰拨通了奥斯勒教授办公室的电话。

    不过让约翰有些惊讶的是,听到约翰来医院的消息后,奥斯勒教授立刻便笑道:“太好了,约翰,正好有件事情要和你商量一下……这样吧,你直接来我的办公室,有一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呢……”(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弗莱克斯纳报告

    “约翰,这位是美国医学会的副会长多利?亨特先生。”

    当约翰走进奥斯勒教授的办公室时,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立刻便向他介绍起了今天的客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高个子白人。

    “下午好,亨特拉尔先生。”

    礼貌的等奥斯勒介绍完毕之后,这位亨特先生立刻便上前两步,恭恭敬敬的伸出了自己的右手:“能够见到您,是我莫大的荣幸!而且我受美国医学会的委托,在此向您在医学领域的伟大贡献致敬!”

    “呵呵,谢谢。”

    轻轻握了握对方的手之后,约翰微笑着客气了一下:“我对美国医学会也是心慕已久,很希望能在恰当的时机加入进去。”

    说起美国医学会,约翰也算是相当熟悉了,毕竟他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美国最大的学术组织就开始给他寄送邀请函了。每年一次,雷打不动的邀请他参加美国医学会的年会,并且希望他能够成为美国医学会的重要人物。

    只不过,对于这种邀请约翰向来都是拒绝的。

    约翰不是对美国医学会没兴趣,毕竟这样一个美国最为权威的医学组织,对于他推广自己的理念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他同样知道的是,现在的美国医学界太混乱了,西海岸和东海岸存在矛盾,内科医师们还接受不了外科医师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事实,所以这么早加入进去,哪怕以约翰的声望来说绝对可以轻易的身居高位,也是他不愿意的。

    相比之下,约翰更喜欢自己当家做主的纽约外科医师协会。

    当然到了最后,约翰肯定是要加入美国医学会,而且还有登顶的野心,但是肯定不是现在……

    美国医学会的副会长,也算是个大人物了。

    实际上在寒暄过后约翰也明白了,这位亨特先生确实在内科医师中颇有声望,当年从法国留学回来之后便一直在费城行医,而且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内科学教授。如今不仅是美国医学会的副会长,而且还兼任着医学教育理事会的理事长一职,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如果是在一百年后的话肯定如此,但是在1906年……

    了解了对方的身份之后,约翰的眉毛一挑,轻笑道:“亨特先生,不知道您这次来纽约,是有什么事情吗?”

    “嗯,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用力的点了点头之后,亨特开始仔细的说起了自己的来意:“您知道,两年前美国医学会成立了医学教育理事会,并且在首次年会上提出了两项改革建议,一个是执行美国医学教育入学的标准化,另外一个是在全国实施理想的医学课程,包括两年的实验室科学培训和两年的教学医院临床轮转……”

    一边享受着奥斯勒教授的咖啡,约翰一边认真的听着对方的诉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医学的中心转移到了德国。严谨的德国人给现代医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同时又设立了最先进的医师培训制度,从而让德国医学一飞冲天,开始了几十年的世界霸主之路。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医学界包括医学教育界依然是一片混乱。

    除了鹤立鸡群的亨特拉尔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之外,包括学习他们的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等等,现在依然无法说得上是现代的医学教育。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美国有三种医学教育体系。一是学徒制,虽然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是从业医师们手把手收徒还在小城市和乡村里广泛存在;二是私营训练学校,几个医师自己开个小学校,直接就开始招收学生;三是大学体制,学生们在教室里听课,在医院接受临床训练。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私营的,各自讲授着五花八门的医学课程,学习两年之后就可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家里条件优越的会去欧洲,比如英法德等国进修,家境差一些的直接背着药箱开始给人看病,然后亲自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冤魂……

    即便是那些大学,往往也无法让人满意。

    只有极少数的学校要求学生们入学前必须有两年的大学学习经历,只有亨特拉尔医学院和跟进的霍普金斯要求必须拥有大学学士学位。而其他的大学医学院,对入学学生的检测极为简单,一些学生甚至还允许招收文化程度极低的学生入学——当年那个小女孩儿收获多个录取通知书的事情,可不是一个笑话!

    而医学院的教育,更是让人不堪忍受。

    由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多数医学院实验条件非常差,差到全校甚至没有一台显微镜——二十年前的哈佛就是如此。而且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过多使用讲授法,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少,或者根本没有,有些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甚至都不会接触一次患者。总体来说,大多数医学院常年依靠广告来进行招生,只要掏钱就敢给你发医学博士证书……

    “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喝口水润了润干涸的喉咙,亨特先生沉声道:“所以美国医学会和医学教育理事会决定,对全美国的医学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淘汰那些不能按照我们标准办学的院校……当然,以理事会和美国医学会的实力而言,我们肯定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所以不久前向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求助,得到了他们的资助……”

    “我去!”

    听到这里的时候,约翰已经愣住了。

    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理事会,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面向全美医学院校的调查……

    当所有的条件汇聚到约翰的脑海中,一个概念开始形成了。

    “可是……先生,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提了一个要求!”

    没有察觉到约翰表情的变化,略略停顿了一下,亨特先生接着苦笑道:“他们要求这次的调查必须由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或者由您指定的人来完成,否则不同意资助这项调查,所以……”

    约翰已经对亨特后面的话没什么兴趣了,因为在这个时候,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了那个在美国医学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

    弗莱克斯纳报告!(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退休

    弗莱克斯纳报告!

    对于任何一个未来的美国医师,或者对美国医学教育有所了解的人来说,恐怕都不会没有听说过这份报告。

    弗莱克斯纳,并不是一个医师或者医学院教授。

    事实上,弗莱克斯纳是一个教育理论家,曾经是一名中学的校长,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因为经常发表有关美国大学的教育研究报告,被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选中,来完成对全美医学院校的调查。或许在历史上,无论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还是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本人,恐怕都预料不到这一份报告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一份报告,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医学教育!

    从这份报告开始,美国人开始对所有的医学院进行审核,坚决淘汰了那些无法满足基本标准的医学院;从这份报告开始,美国人制定了严格的入学制度,要求至少要高中毕业和至少两年的基础科学学习;从这封报告开始,美国人要求医学教育至少要达到四年;同样是从这份报告开始,医学院开始聘请专职的临床教师……

    从这份报告开始,美国医学教育走上了标准化之路。

    美国人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这份报告的建议变成了现实,让美国教育开始走上了强盛之路。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们凭借着大批的德国医学家和充裕的资金,慢慢爬上了世界医学的巅峰,取代了德国人的位置!

    可以说,这份报告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夸张都不过分。

    而在1906年的这一天,约翰怎么也没想到,美国医学会的副会长会来到纽约,来到亨特拉尔医学院,向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由他来完成这份名垂青史的报告。而且听这话里的意思,是资助这项调查的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坚持如此……

    简单一想,约翰就明白了过来。

    如果没有他和亨特拉尔医学院的存在,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自然会和历史上一样,把这项任务交给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但是如今无论专业性还是声望,亨特拉尔医学院都是如日中天!而且相比较于弗莱克斯纳而言,一手创立了亨特拉尔医学院和综合医院,并且把它们带到了美国乃至世界巅峰的约翰?亨特拉尔,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人选!

    而且别忘了,约翰的身份也极为特殊。

    和卡内基的私人关系良好,同时身家也绝对不差于对方,这就保证了在这次调查过程中,约翰将会站在一个绝对公正的立场上。而且相较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来说,约翰学校中的约翰?杜威名望更胜一筹!

    “好吧,我明白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约翰很快就点了点头笑道:“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愿意为美国医学教育贡献一份力量的……”

    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约翰接着说道:“请亨特先生放心,也请您代为转达,我很乐意承担这份重要的工作,并且将会以公正、客观的立场来完成这项工作……”

    ……

    “看起来,你对这件事情还是很感兴趣啊!”

    让秘书把一脸感激的亨特送去酒店休息,奥斯勒笑眯眯的看着约翰说道:“我还以为你会像之前拒绝加入美国医学会一样,拒绝这次他们的请求呢。”

    “呵呵,这种事情我当然不会拒绝。”

    耸了耸肩,约翰同样笑吟吟的说道:“事实上我不仅仅会派出得力人手来进行调查,如果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提供的资助不足,我还会个人拿出一笔资金,用来尽可能准备的完成这项调查!”

    这样的好机会,约翰当然不可能放过!

    很明显,这是一个刷声望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在全美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理念的大好时机。而且就像约翰那诸多提前的发明一样,这次报告的提出将会大幅度提高美国人的实力,并且为他带来声望和关系上的诸多好处,对将来的计划是大大有利的……

    奥斯勒当然也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眉头一挑笑道:“好吧,我们就别继续讨论这件事情了……约翰,我们来聊聊关于我退休的事情吧。”

    “呃……”

    听奥斯勒教授这么一说,约翰顿时便头疼了起来。

    1849年出生的奥斯勒,今年已经57岁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这绝对算的上是老年人的年纪。而从去年开始,准确的说是从奥斯勒到欧洲访问回来开始,老爷子就开始和约翰聊起了退休的话——他希望自己能在60岁之前退休,回到英国生活。

    约翰当然知道,奥斯勒接到了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的邀请。

    对于任何一个英国人来说,这都是莫大的荣誉,而偏偏奥斯勒还有一个一心想要回去英国生活的妻子。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奥斯勒就和约翰谈起了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奥斯勒的态度似乎也越来越明确了,他希望能够在六十岁之前卸任医学院院长一职,让约翰提前做好准备!

    说实话,这件事情让约翰头疼无比。

    从亨特拉尔医学院建校……不,应该说是筹建的时候开始,奥斯勒就是真正的负责人。约翰负责的是指引方向,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出一把力,但是真正掌控整个学院的,始终是眼前这个老人——这些年为了亨特拉尔医学院,奥斯勒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了!

    十余年的时光,奥斯勒全部奉献给了这所学校。

    所以当奥斯勒提出退休这件事的时候,约翰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他无法想象亨特拉尔医学院失去了奥斯勒会是怎么样。对于亨特拉尔医学院而言,奥斯勒简直就像是灵魂一般的存在!

    但是……

    再看看奥斯勒此时苍老的面容,以及历史上他最后一次演讲抛出的定时退休理念,约翰最终还是沉默了下来。

    和约翰第一次见他时相比,奥斯勒确实好了。

    掌控一家医学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这所医学院的老板要求极高的时候。能够将一所医学院从空白带到如今世界顶尖的位置上,而且只花了十年多点的时间,奥斯勒付出的心力和劳累自然可想而知。

    “教授。”

    暗暗叹了口气,约翰低声地说道:“那么您认为,由谁来接任您的职位比较合适?”

    “呵呵。”

    听到约翰的这番话之后,奥斯勒期待的表情终于放松了下来。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约翰已经同意了。

    他当然可以不管不顾的直接辞职,然后离开美国。但是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奥斯勒对这所学校已经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约翰极为尊重,自然不希望双方因此而产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现在亨特拉尔先生答应了她的要求,那就意味着必须给学校挑选一个新的校长了。

    托马斯?

    埃尔利希?

    凯利?

    心中瞬间闪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奥斯勒几乎马上就把他们都给否决了。虽然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中的翘楚,绝对的顶尖人物,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是声威赫赫,拥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但是在奥斯勒看来,他们并不适合成为一名接任者——他们都没有现代医学教育的大局观,也不适合管理一所顶尖的医学院。

    沉吟了许久之后,奥斯勒脑海中终于浮现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哈维!”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奥斯勒冲着约翰正色道:“哈维?库欣,我们医学院自己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我认为,没有谁比他更加适合这个职位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古怪的事情

    “哈维?库欣?”

    听到这个让他意外的名字之后,约翰也忍不住抖了抖眉毛。

    亨特拉尔医学院第一届学生中的佼佼者,亨特拉尔综合医院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外科住院医师,亨特拉尔医学院毕业生中第一个被聘为外科教授的——30岁的时候,库欣就已经发表了11篇论文,而他被聘为外科教授的时候,年仅32岁!

    可以说,哈维?库欣就是亨特拉尔医学院高质量教育的活广告!

    所以当奥斯勒说出库欣这个名字的时候,约翰虽然有些意外,但是沉吟片刻之后马上就接受了——自家的孩子,当然是更加放心不是?而且这几年除了外科上继续前进之外,库欣也接任托马斯成为了外科学系的主任,而托马斯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管理越来越多的医院上面。

    所以无论资历还是经验,库欣都不缺。

    唯一比较容易引人诟病的,可能就是库欣的年龄,今年不过才37岁!不过想想奥斯勒如果到60退休的话,还有三年时间,那时候的库欣刚好四十岁,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那好!”

    想到这里约翰也不犹豫,干脆的点了点头笑道:“教授,那我回头找哈维和托马斯他们谈谈,然后您就带他三年,做好准备吧!”

    “当然,这是我的义务。”

    轻松了一口气,奥斯勒的表情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作为一名教育家,有什么比看到一个出色的学生更加让人兴奋的?能够让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接任自己的职务,对于奥斯勒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接过了……

    ……

    “……事情就是这样!”

    面对着最早的朋友托马斯,约翰双手一摊道:“原本我的考虑是你,但是……恐怕现在你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管,所以就选择了哈维!”

    “嗯,这是正确的选择。”

    有些失落,但是托马斯最后还是点了点头道。

    虽然对亨特拉尔医学院院长的职位很有兴趣,但是托马斯自己也明白,随着亨特拉尔综合医院的规模一再扩大,分院越来越多,他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奉献给学校了。要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他们在布鲁克林又开了一家分院——一百五十张病床的妇产科专科医院,并且计划在未来三年继续开设三家分院,这都要求托马斯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如今的托马斯,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医疗集团掌门人了。

    而且除了事业上的满足感之外,托马斯更加享受那种功成名就的成就感。在约翰的亲自提议之下,其他的分院都以他们这些元老的名字命名,比如说新开的这家妇产科医院就是霍华德?凯利妇产科医院,而当年第一家和第二家分院的名字,则是托马斯和奥斯勒的名字。

    这样的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所以想来想去,托马斯还是不舍得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而去担任医学院的院长。而去哈维?库欣是医学院自己的学生,也是托马斯领导下的外科出来的,怎么说都是他的弟子,让他接任医学院确实是个上佳的选择……

    “得!得!得!”

    就在两大巨头继续商谈医院的事务时,托马斯办公室的房门被人敲响了。

    正想和约翰谈谈自己对未来几年医院的规划,托马斯听到敲门声忍不住眉头一皱,高声道:“请进!”

    吱呀一声,门被从外面打开了。

    托马斯的秘书轻手轻脚的走进来,看到托马斯一脸的不悦顿时心中一突,连忙满脸歉意的说道:“抱歉,先生们,打扰你们了。但是埃尔利希先生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古怪的事情需要亨特拉尔先生的帮助,所以……”

    “古怪的事情?”

    约翰闻言微微一怔,好奇心顿时大起。

    能够让埃尔利希在上班时间打电话来找自己的,肯定是工作上的事情,但是约翰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是能让他感到古怪的!

    压制不住心中的好奇,约翰扭头呵呵一笑道:“那今天就先这样吧,唔……我周五会再来医院一趟,到时候咱们再详细聊聊……“

    和托马斯告别之后,约翰立刻便赶往了埃尔利希的办公室。

    看到胡子和头发都已经发白的埃尔利希,约翰心中忍不住又长叹了口气,和奥斯勒相比,埃尔利希也没年轻几岁,如今已经五十二了。一想到当年跟自己来美国的时候,埃尔利希和托马斯都正在壮年,如今却都已经白发鬓白,约翰心中忍不住就有了一丝伤感。

    “约翰,这位是华伦先生。”

    一见面,埃尔利希就迫不及待的给约翰介绍起了他办公室的客人:“华伦先生是一位银行家,前些日子找到我咨询一件事情,很古怪。”

    “呃……很高兴见到你,华伦先生。”

    对埃尔利希直接的介绍相当无语,约翰只能笑吟吟的向这位华伦先生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这是我的荣幸,先生。”

    面对着亨特拉尔银行的幕后老板,华伦先生明显有些被吓住了,连忙毕恭毕敬的和约翰握了握手,连连歉声道:“抱歉,亨特拉尔先生,我实在是不知道埃尔利希先生请的是您……对此我非常抱歉!”

    “哈哈,不用客气。”

    挥了挥手,约翰重新把目光转向了埃尔利希:“保罗,到底是什么古怪的事情?急急忙忙把我照过来,你倒是说清楚啊!”

    “……好吧。“

    白皙的脸皮难得的红了一红,在埃尔利希的示意下,这位银行家耐心的解释了起来。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不久前一家子去长岛度假消暑,本来是乐呵呵的事情,没想到先是小女儿感染了伤寒,随后没多长时间,他的夫人、园丁、女仆和另外一个女儿,总共六个人都感染了伤寒!

    这下子,蠢蛋都知道有问题了。

    托这些年科技发展的福,华伦好歹知道伤寒是一种传染病,而纽约城里研究传染病的最大牌专家是谁他正好知道。当然,一个小小的银行家肯定是不敢打扰亨特拉尔先生的,所以他来亨氏综合医院找到了专门设立的传染科。

    一来二去,事情就捅到了埃尔利希那里。

    因为华伦还算有些影响力,埃尔利希虽然没有什么兴趣,不过最终还是派出了两名学生,让他们帮忙去进行调查。心知亨特拉尔医院的人都不能得罪,华伦对待两名学生都非常客气,因此两人也算是尽心尽力,最终把目标锁定到了银行家的厨娘身上!

    玛丽?梅伦,生于爱尔兰,1884年移民美国。

    根据埃尔利希派人调查的结果,过去几年里玛丽换了好几次工作,而每次换工作之前所在的地方都有人发病,而且都是伤寒!这个结果汇报给埃尔利希之后,顿时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亲自出手准备调查这位玛丽?梅伦女士。

    但是……

    “这位女士非常固执,不允许我们对她进行检查!”

    说到最后的时候,华伦先生颇为气愤的说道:“她坚持自己没有得过伤寒,认为我们是在故意的污蔑她,想让她无法在厨师界干下去……所以直到现在,她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检查……”

    自顾自说着烦心事的华伦,浑然没有注意到约翰表情的变化。

    实际上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表情就变得古怪了起来,一如这件事情本身一样。而当华伦把事情全部说完的时候,约翰那古怪的表情中已经带上了一丝惊讶,还有一丝了然。

    “呵呵,实在是太奇妙了。”

    听着华伦满是无奈的解释,约翰的思绪却早已经跑到了那个爱尔兰女人的身上:“没想到啊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亲眼见到传说中的伤寒玛丽,这可真是太幸运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伤寒玛丽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真正见过了那个普通的爱尔兰女人之后,约翰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这是一个普通至极的女人,三十多岁的年纪,白白胖胖,泼辣异常。而且哪怕面对着纽约市内最有权势的大人物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她的脸上也看不到一丝惧色,甚至还敢冲约翰挥舞那把大大的扫帚……

    事实证明,所谓的传说大多都有着必须的时代背景。

    比如说这位医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伤寒玛丽小姐,来见到他之前约翰可是满心的好奇,想见见这位赫赫有名的病人。但是真正见到了之后又如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贪财女人,简简单单的情况,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只不过是因为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而已。

    健康带菌者这个概念,对于20世纪初的医学界来说是闻所未闻的。

    健康带菌者的意思就是身上带有某种疾病的细菌,但是却没有任何的症状。伤寒玛丽小姐就是这一种,这就是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必须要拥有健康证的原因所在,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们健康的表面之下,到底携带着什么病菌。但是对于20世纪初的医师而言,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人身上带有细菌却不生病——事实上,他们开始尝试理解细菌也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所以见过了伤寒玛丽本人之后,约翰马上就没有兴趣。

    只不过……

    “约翰,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在又一次见到了这个泼辣的女人之后,埃尔利希有些发愁的问道:“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古怪了,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她的问题,但是……”

    约翰明白埃尔利希的担心,事实上历史上的伤寒玛丽也折腾的风生水起。警察把她送进了医院,并且隔离在一个传染病院,但是后来在公众的同情下又重返社会,甚至改名换姓又做了厨师,直到让另一批人感染上伤寒……

    伤寒玛丽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波澜,也和这个时代的美国有关。20世纪初的美国,刚刚经历了工业上最辉煌,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最黑暗的时代,人们质疑强权,痛恨垄断,造就了非常特殊的社会氛围。

    所以当卫生官员们没有任何证据时,他们无法有效的处理相关的事件。

    “呵呵。”

    无奈的笑了笑,约翰只能开始给埃尔利希做起了“科普”:“保罗,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古怪,只不过有些东西你们还不太了解而已……”

    ……

    “……结论就是这样。”

    面对着一脸期待的华伦、埃尔利希和诸多卫生官员,约翰摊了摊手道:“如果你们认真读过我很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应该不难想到这一点。”

    “呃……”

    其他人倒没什么,埃尔利希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事实上他刚刚想起来了,自己确实曾经从约翰的论文中看到过这个观点,细菌可以存在于某个人的体内,但是又不会让他发病。只不过他当然对这个论点并不是很信服,所以下意识的就没有记在心上,现在想起来的话……

    ”采取强制措施吧。“

    不愿意让埃尔利希过多的难堪,约翰开口道:“让警察把她抓起来,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验,如果检出伤寒杆菌的话就可以证明一切……另外,我会撰写一篇论文,在杂志和报纸上同时发表,应对公众的质疑。“

    对于这位伤寒玛丽小姐,约翰没有任何的好感。

    如果说没有检出伤寒杆菌之前,她质疑卫生部门对她的诊断有情可原,但是之后她的体内确实查出了伤寒杆菌,借助公众的力量逃离了传染病院之后,竟然又改名换姓去当厨师,那可就无法让人饶恕了。

    最终的结果,是警察们采取了强制措施。

    亨特拉尔综合医院检验科一通忙碌,很快就给约翰送来了一份检查报告,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在她体内检测出了伤寒杆菌,而这正是导致了数十人感染伤寒,数人死亡的志明原因……

    一周之后,一篇有关健康带菌者的论文发表了。

    《新医学杂志》上全文刊登了专业论文,而纽约的两份报纸上刊登了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都详细讲述了健康带菌者的概念。约翰?亨特拉尔这个名字,给这两篇文章加注了最强的信服力,所以无论医师们还是公众,都轻易的接受了这个概念。

    在1906年的美国,约翰?亨特拉尔就医学权威的代名词。

    而原本在历史上折腾了好一番的伤寒玛丽,也不得不住进了政府开办的医院,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出来了……

    ……

    1906年9月,约翰和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理事会以及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达成了一致。

    约翰以个人的名义获得授权,对美国医学教育进行调查。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因为约翰的出现,这个调查的规模将会变得非常庞大:不但要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同时还要考察欧洲领先的医学教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费用将会由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支付,而约翰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调查的人员。

    考虑再三之后,约翰给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弗莱克斯纳发去了一封电报。

    对于这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约翰一般都是抱着尊重的态度。所以想来想去,他还是认为弗莱克斯纳是最佳的人选。反正他也不可能亲自去跑那么多学校,甚至都不愿意做那些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工作。所以邀请了弗莱克斯纳,然后给他组建一支多大九人的调查队伍之后,约翰就等着各项数据出台了。

    对于这个邀请,弗莱克斯纳毫无怨言的接受了。

    他本来就是高等教育的专家,而且研究方向也是在这里,自然对这项任务极为感兴趣。虽然领头的人不再是弗莱克斯纳,但是约翰也提前说明了,未来他的名字将与自己并列,并且报告也将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就在这支调查队伍刚刚组建完毕,准备年后就正式开始的时候,又一位大人物来到了纽约,给亨特拉尔府上送来了拜帖……(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七章 同船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没能逃脱历史的轨迹,伯格曼走到了人生的最后。

    当伯格曼做医师的儿子给约翰发来电报,隐隐点出在重病之后,老爷子一直都在念叨他这个人生中最得意的弟子时,约翰立刻便下定了决心,前往德国探望自己的恩师——无论伯格曼是否教给过什么有用的东西,约翰对这位老人的敬佩都不是假的。而且说句实话,这些年两人已经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其他因素都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得知伯格曼病危的消息后,约翰马上就预定了前往欧洲的船票。

    不过到了这时候,船票可不是那么好预定的,毕竟除了约翰本人之外,安娜肯定会借机回家看看,再加上管家、仆人和保镖们,浩浩汤汤几十号人出行,临时购买船票的难度可不小。可惜的是亨特拉尔航运公司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甚至已经给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造船厂下了订单,但是除了一艘邮轮外都是货轮,而且终究还没有开业……

    当然这些小事儿还难不倒亨特拉尔家,管家很快就搞定了一切。只不过处在担心中的约翰不知道,当他的管家大张旗鼓的买到这几十张船票的时候,也就把亨特拉尔先生即将启程前往欧洲的消息给透露了出去……

    ……

    1907年2月27日,邮轮出发之日。

    上午十点钟邮轮才会出发,但是凌晨还不到五点的时候,亨特拉尔家就彻底热闹了起来。除了亨特拉尔夫妇所在的楼层无人敢喧闹之外,包括管家在内的所有人几乎都起来了,他们忙忙碌碌的进行着最后的收拾,必须确保两位主人所有的东西无一遗漏。要知道,这可是非常庞大的行李,光是安娜?亨特拉尔夫人的衣服就要装满足足三辆汽车!

    九点钟的时候,八辆汽车从亨特拉尔家出发了。

    行李和女仆们已经提前赶往码头,登船迎接亨特拉尔夫妇,这会儿陪着他们一起走的不过是管家和保镖们而已。即便如此,超过二十人的队伍还是用了八辆汽车——如今约翰想要出趟门的话,动静可是绝对小不了的。

    然后,约翰登上了imm国际海运公司公司的一艘豪华邮轮。

    只不过就在约翰打算登船的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白人走进了保镖们的警戒圈,然后立刻被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给拦住了。正常情况下,陌生人是不可能走进约翰十米范围之内的,而且这位老人看起来也有些奇怪,明显是冲着约翰来的,保镖们就更不可能轻易放他过去了。

    不过片刻后说服保镖的老人走到了约翰的身前,恭敬的行礼道:“上午好,亨特拉尔先生。”

    “嗯?谢尔盖先生,你怎么在这儿?”

    看到这张自己还算熟悉的面孔,约翰忍不住皱了皱眉后笑道:“我知道imm海运是摩根财团旗下的产业,不过我只是前往欧洲旅行一次而已,不用专门派你过来送行吧?”

    经历了在特斯拉身上的投资失败之后,摩根似乎转了性子,再不和亨特拉尔财团竞争了。而且这几年,摩根一门心思都投在了巴拿马运河等大项目上,确实也不想再给自己竖立强大的敌人,再加上美国电力公司发展越来越喜人,约翰又一直都在支持摩根,所以双方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不过在上邮轮前看到摩根的管家,这让约翰感到万分的奇怪。

    “从两个小时前开始,我就一直在恭候您的到来了。”

    这个叫谢尔盖的老年白人又欠了欠身,恭声道:“事实上,摩根先生现在也在邮轮上,恰好和您一起前往欧洲。“

    “什么?!”

    听到了谢尔盖管家的回应之后,约翰顿时惊呼了一声,随即就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得,双眼瞬间变得闪亮了起来……

    ……

    ?……

    “年纪大了,精力确实也比不得以前了。”

    轻轻转动着手心里的手杖,jp摩根一脸微笑的说道:“如果是二十年前,哪怕是十年前,乘坐邮轮前往欧洲对我来说都是件简单的事情……呵呵,现在我却把它视作畏途,因为漫长的航行实在是太辛苦了。”

    “我个人的建议,您应该进一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眉头一挑,约翰淡淡的点头道:“当然,我所指的不光是平常那些琐事。事实上如果我是您的家人,那么我会要求您彻底的退休,从所有的事务中离开,然后找个度假胜地待上一两年!”

    摩根的身体状况,确实已经不怎么好了。

    这位已经年近七十的金融巨头,身体比起以前差远了。摩根那个时代的美国男人以胖为美,或者说他们认为肥胖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也代表着一个成功男人正值壮年,所以摩根一顿饭要吃七八道菜,单是早餐就有牛肉、排骨、鸡蛋、煎饼、烤鱼、面包卷夹黄油和水果加奶油,身材也相当的“成功”……

    但是现在的话,摩根的身材已经消瘦了许多。

    就在刚刚两人共进午餐的时候,约翰轻易的便吃下了两块顶级的小牛排,但是摩根却只吃下了一块半,哪怕他很是努力的想要多吃半块,和约翰平齐,但是最后也只能无奈的放弃。不过不管什么时代,有钱人的命终究是要长一些的,所以从摩根的表面上也看不出什么,只是约翰心里很清楚,这位金融巨头如果还继续忙碌下去的话,寿命也没几年了!

    “呵呵,我会认真考虑的。”

    漫不经心的点了点头,摩根随意敷衍了约翰两句。

    他和眼前的年轻人心里都很清楚,摩根本人可以名义上退休,可以放手大部分的琐事,但是那个庞大的帝国还需要他来进行掌控。毕竟华尔街的拿破仑掌控的财产实在是太庞大了,将近美国三分之一的资本、一半的保险业、最大的美国钢铁公司等等,都不是其他人可以控制好的。这一点不仅摩根明白,约翰心里也很清楚,而且摩根知道约翰明白这一点,所以约翰知道自己是在白扯,摩根也知道他的白扯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好吧,上面这些话就是扯淡。

    闲话了几句之后,约翰突然笑着问道:“摩根先生,您这次去欧洲是……”

    “呵呵,主要是散散心,顺便购置一些艺术品。”

    双手稳稳的抓稳自己的手杖,摩根轻描淡写的说道:“听说亨特拉尔先生对艺术品也颇为喜爱,尤其是欧洲的油画和东方的古董,我想这次漫长的旅行应该不会寂寞了。”

    摩根对于艺术品的热爱人所周知,而他的宅邸就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一样,储藏着欧洲的艺术珍品。相比较之下,约翰的收藏就逊色不少,大部分都是一些新人画家们的作品以及东方的古董,真正入得了摩根眼中的珍品就不多了。

    当然,这话放在几十年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完这些话后摩根的眼皮子一动,双手突然松开了自己的手杖,开口问道:“亨特拉尔先生,有几件事情不知道能否请教一下?”(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八章 机会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qu 】

    世纪之交的美国,迎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海军的发展速度,罗斯福的大白舰队用不了多久就要成型,然后开始史上最大规模的垃圾搬运行动……

    咳咳,扯远了。

    总之一句话,新世纪的前五年美国经济一片大好,由此也推动着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各个公司开始了高速发展:汽车、机械、农用机、炸药、药品、医疗器械之类的就不必说了,单亨特拉尔日用品公司的销售额就在1905年突破了三千万美元,耐克和阿迪公司在圣路易斯奥运会的刺激下,去年销售额超过了两百万美元;就连约翰一直没怎么关注过了的亨特拉尔电梯公司,这几年在摩天大楼和高档酒店的带动下,突然开始成为亨特拉尔旗下的一个重要公司,销售额突破了一百万美元……

    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连摩根也忍不住为之惊叹不已!

    更别说眼前这个年轻人精明无比,在最恰当的时间进入了最恰当的行业,一个武器制造公司和一个造船厂,在罗斯福上台后可谓是一日千里,从陆军部和海军部捞足了好处。

    这样的情况,难道当不得三个不错?

    至少约翰就觉得理所当然,所以他笑眯眯的说道:“是啊,就是因为发展的很不错,所以才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时候……”

    “十年前?”

    听到这里的时候,摩根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十年前的一场金融危机,让亨特拉尔财团拥有了一家银行,十年后那家银行在并购无数之后,成为了美国排名前三的存在。对于摩根来说,十年前的事情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眼睁睁看着一个可以与之平起平坐的财团发展了起来。

    “对,十年前。”

    点了点头头,约翰漫不经心的喝了一口咖啡后说道:“摩根先生,或许现在的美国和十年前并不是太一样,不过您不觉得,现在的人们对资本的渴望太强烈了吗?还有那些信托公司……他们实在是太贪婪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约翰的脸上笑容依旧,但是眼睛里却冰冷无情。

    关于1907年的大恐慌,网络上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项就是所谓的阴谋论,比如欧洲或者摩根本人操纵了那次大恐慌,不然这位金融皇帝也不会恰好前往欧洲,又恰好在最危机的时候回到纽约。不过对于这些猜测或者分析,约翰从来都没有什么分析的兴趣,他只知道美国在这一年发生了大危机,然后是长达十三个月的萧条,1908年美国的gdp更是暴跌百分之十一!

    所以从两年前开始,约翰就开始了准备。

    很明显,摩根正是发现了亨特拉尔银行在去年年底的转变,所以才会亲自找上门来。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约翰也就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必要了,大大方方的摆给这位金融之王去看——即便真是对方策划了这次金融危机又如何?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可以阻止危机的发生,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亨特拉尔财团获得数量大到让人震惊的利益!

    今天此时,摩根也坐上了这艘前往欧洲的邮轮,这让约翰更加确定,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就要到来了……(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九章 危机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就在约翰抵达德国的十天之后,伯格曼去世了。

    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一力坚持之下,为伯格曼教授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几乎全柏林的外科医师们都来参加了。作为柏林大学医学院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毕业生,同时也是世界外科学界隐隐的领头羊,亨特拉尔在外科学界的影响力在这次葬礼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葬礼过后,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开始了漫长的隐居生活。

    以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想要绝对的隐居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从邮轮抵达欧洲的第一天起,无数神秘人物便或明或暗的围绕在他的周围!这其中包括德国人、英国人,还有法国人,甚至还有意大利人和俄罗斯人,而同样在抵达欧洲的第一天,约翰的岳父布里斯特先生就给他派来了一支人数超过三十的保镖队伍,把他们夫妇俩严密的保护了起来。

    从1907年3月到1907年10月初,约翰在柏林待了整整半年。

    这半年里除了医学界的朋友之外,他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邀请,也拒绝了所有的拜访,一门心思的陪着安娜。两人或在家里打球种花,或是前往英法等国进行短途旅行,购置自己喜欢的油画等艺术品,或是欣赏激烈的足球比赛,度过了难得的一段美妙时光。当然不为人知的是,在这期间他也曾秘密的接待过几拨客人,包括德国海军、英国海军和克虏伯公司的代表,也有美国驻英和驻德的大使和武官们。

    约翰没有答应什么,也没有拒绝什么。

    他知道德国人希望得到密歇根号的技术,希望得到他从法国买来的液压退进技术,更希望得到合成氨的生产工艺,他也知道英国人除了想得到合成氨工艺之外,还希望他不要和德国人交易,保持中立。他同样知道在这个时候,虽然欧洲的气氛还不是那么紧张,但是火药味儿已经渐渐浓烈了起来。而作为一个美国人,这种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保持中立,因为无论英法还是德奥,都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美国大亨可以得罪的。

    因此在回到美国之前,约翰不会答应任何事情。

    而且……

    作为世界最大的无线通信公司老板,约翰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部大功率的无线电发报机,随时随刻与美国保持着联系。因为他知道,他等待了十几年,筹备了两年之久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了……

    ……

    在漫长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面,美国一直都没有所谓的中央银行。

    因此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对银行业的干预一般都是由一个任来完成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jp摩根,华尔街的皇帝,美国的金融帝王。就连美国政府想要做些什么,一般也都必须要经过摩根来进行安排,所以哪怕罗斯福敢针对北方证券下手,但是依然必须要批准美国钢铁的合并,并且在后来对摩根多次忍让。

    就在1907年年初,摩根动身前往欧洲。

    这并不是他离开美国的好时机,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太好的苗头,也有人为此而汇报过。但是摩根认为问题并没有那么大,坚持去欧洲去寻找所谓的“艺术气息”……

    所有的事情,都凑到了一起。

    1906年,美国的铁路公司和保险公司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股价大跌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一些经纪公司关闭了,而造成的恐慌也导致了华尔街的财富蒸发了十亿美元以上。1907年4月开始,更多的坏消息传了过来,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公司收益在减少,摩根想要组建航运托拉斯的构想以失败告终,法官判决标准石油公司违法,开出了2900万美元的巨额罚单;汉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坏消息让美国的黄金开始流入欧洲……

    到了1907年10月,一切的替罪羊出现了。

    这个时候,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而当时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copper)股票,但是他们的失败,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

    没有中央银行调控,市场极度投机,信息不畅……

    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之后,终于让这个市场不堪重负。首先是参与收购联合铜业的信托公司以及几大银行开始,传言让人们恐慌起来,纷纷挤兑。而其中的一些银行和信托公司破产,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倒闭……

    具体的过程和危机形式就不多说了,总之到了10月份的时候,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急需大量的资金注入!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全美国也只有一个人!

    jp摩根,他在最危机的时刻回来了!

    10月的某天上午,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登上一辆白马拉的四轮马车前往自己位于华尔街23号的办公室。其时全纽约的人都已在各大报纸的头版见过摩根的照片,这些报纸称摩根为纽约市的大救星。当时与摩根同乘的是他的女婿,事后这个人留下了一段生动的描绘,让人们得以遥想那天早晨围绕着这位巨人的氛围:“在通往下城的一路上,一有人瞥见他(摩根)坐在马车中就会提醒路人。认识他的警察和马车夫们一看到他就高喊,‘老头子来了’、‘大酋长来了’,听到的人知道他们说的是谁,于是跟着马车一路跑,只想看一眼摩根。在三一教堂附近,当人群知道车里坐的是谁时,立刻让开道路,跟随我们走着。他让人们如此兴奋,仿佛走在队列前面的将军,正挥师去解救一座被敌人围困的城市。摩根一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似乎根本不曾留意兴奋的人群,但显而易见,他颇为欣喜……”

    在一片欢呼声中,摩根登上jp摩根公司门前的台阶,然后径直走进了自己的私人办公室。

    接下来,摩根开始召集他的“部下”们,包括纽约第一国民银行行长,国民城市银行行长等大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大人物。而在同一时间,连夜与摩根的合伙人进行了会晤之后,已经赶到纽约的美国财政部长宣布,将会正式支持摩根,并提供2500万美元以增加流动性……

    在这个时候,美国人已经把摩根推向了神坛。

    只不过谁也不知道,就在摩根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之后,他那淡然的脸色迅速便沉了下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双眼渐渐的眯了起来……(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章 疯狂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就在摩根回国的同一艘邮轮上,约翰?亨特拉尔夫妇又一次与他同行。

    没有人知道这两位巨头为什么会如此有缘,恰好在同一天乘坐同一艘邮轮前往欧洲,然后恰好在同一天乘坐同一艘邮轮回到了纽约。

    同样没人知道,他们在邮轮上到底谈了些什么。

    除了他们两位当事人之外,所有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得知,就在邮轮抵达纽约后的第二天,jp摩根开始书写属于他的1907传奇。而在这个过程中,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大量的银行遭到疯狂挤兑,除了现金充足的亨特拉尔银行等少数银行外几乎无一幸免,而大量的金融公司拥有股票但是缺少现金,处在崩溃的边缘。

    现金,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现金。

    所以在最危机的时候,财政部长来到了纽约,宣布提供2500万美元的现金,老洛克菲勒拜访了摩根,先期存入1000万美元,并且承诺必要时再提供4000万美元。

    然而随着恐慌的扩散,这些钱并不够。

    因此当时间来到了当天下午一点半,纽约证交所的总裁火急火燎的来找摩根,声称如果不能马上得到足够的资金注入,他将不得不关闭纽交所的时候,摩根霸气十足的一指对方,厉声道:“在下午三点之前不许关市,提前一分钟都不行!”

    下午两点,纽约城里的银行家们来到了摩根的办公室。

    只花了十几分钟时间,摩根就从这些银行家手中筹集了2360万美元!与此同时,亨特拉尔银行的总裁安德鲁?卡特先生也在两点十分抵达,当场宣布将提供2000万美元的现金,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会追加3000万美元,供jp摩根进行支配!

    这个数字,顿时吓坏了一大批人!

    要知道就连老洛克菲勒也不过才拿出了1000万美元而已,亨特拉尔银行竟然一口气就拿出了2000万美元,而且还有3000的储备随时可以动用。

    这样的实力,简直是骇人听闻!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摩根却没有动容,而是矜持的表示了感谢之后,立刻命令银行家们把这笔资金投入到了拯救行动之中……

    在后世的记载中,这一天就是一个传奇。

    当纽交所得到了足够的资金,人们欢呼着把帽子扔向天空;当短短半小时之后,数千万美元被贷了出去,利息从10%到60%,办事人员甚至只来得及记下贷款人的名字;当摩根离开时,扔下那句“如果人们将钱存在银行,那么一切都会没事。”之后,所有的一切都记录在了历史之中。

    这次沉重的银行危机影响极为深远,它让美国人发现了金融系统的不足,五年后成立了后世毁誉参半的美联储;它让摩根彻底走上了神坛,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说;它也让一个迅速崛起的大银行攫取了惊人的利益,借助这次危机一跃成为了全美国最受人瞩目的银行……

    ……

    从1907年10月到1908年年底,美国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之中。

    1908年,美国的经济数据下跌超过百分之十,经济衰退下大批企业倒闭,也有无数公司的股票价格一泻千里,乏人问津。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或者说一个银行如同救世主一样出现了。

    在整个危机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亨特拉尔银行在1908年全年开始频频出手。

    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一个字:买!

    在危机中提供的2000万美元,除了用来救市之外,亨特拉尔银行用施舍的态度、破烂一般的价格买下了联合铜业,一跃成为了美国铜业巨头之一。没有人知道亨特拉尔先生和摩根先生是否达成了什么协议,但是有了摩根的默许,还有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亨特拉尔先生一举进入了矿产行业。

    后续的3000万美元巨资,也拿下了许多资产优质,但是却被这次银行危机波及的公司——主要是矿山、港口和铁路等等。而到了1908年的时候,更多的资金被亨特拉尔银行拿了出来。就在其他银行还在担心危机没有走远,纷纷小心谨慎的收缩业务的时候,亨特拉尔银行却在股市上大打出手,如同恶鬼一样吞噬着大量的优质资产。

    与此同时,亨特拉尔财团的其他公司也没有闲着。

    趁着遍地都是白菜价公司的机会,亨特拉尔系的各大公司开始了疯狂扩张。在亨特拉尔银行一直以来的支持下,他们的发展从来都没有失去控制,再加上产品的独特性,因此根本就没有受到危机的波及。而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凭借着雄厚的现金储备开始出手了——疯狂并购同类的优质公司!

    比如说亨特拉尔化工,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并购了十一家竞争对手,将合成氨的产量一举推上了日产150吨的数字上并且预计在两年后达到400吨。南美硝石的价格彻底落到了地板上,而凭借着这些可以用来生产炸药、化肥的产品,亨特拉尔已经从美国本土和欧洲获得了巨额的回报,并且吸引了欧美各大列强的强烈关注。

    借着无数新加入的化学家,塑料和炸药的生产工艺同样飞速进步着。

    ******已经成为了亨特拉尔化工的代表性产品,但是传统无烟炸药的产量,亨特拉尔化工在危机之前还进入不了美国前五,但是在危机之后已经是妥妥的美国第一,世界前五!

    再比如说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发展速度同样快的骇人!

    1907年7月3日,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制造的第一艘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密歇根号战舰正式下水,让美国成为了第二个拥有无畏级战列舰的国家。而美国人的巨大进步除了让海军部和罗斯福总统大为高兴之外,也让英国人大吃一惊!虽然英国人的总体实力更强,从设计到下水才一年时间,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则花了两年多,但是如果光看战舰的各项参数,两者的差距可就不大了。

    急需新式战舰技术的德国人,暗暗派人联系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

    第一艘战舰下水之后不久,海军部就给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送来了第二艘的订单,只不过这一次的造价就昂贵多了,几乎把他们在第一艘上贴的钱都赚了回来。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造舰大潮,趁着这次危机的大好机会,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新造了两个巨型船坞,并且一口气收购了六家造船厂,其中两家还是规模颇大的造船厂,规模瞬间跃居美国第一。与此同时,大量的熟练工人和工程师的加入,加上与德国人秘密交易收获的技术,也让造船厂的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全美一片萧条的时候,亨特拉尔财团却胃口大开,拼命的吃进。

    矿产、机械制造、轮船,武器,化工,在这些领域亨特拉尔财团几乎是荤素不忌,胃口大的让很多人大呼看不懂。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明明经济萎靡不振,大批的企业倒闭,大家都在反思前几年过度借贷的危害,亨特拉尔财团为什么还如此迫不及待的大口吞并,甚至不惜大肆从银行借贷。

    1908年,亨特拉尔财团让各大财团目瞪口呆。

    而且这还不算完,当1908年的美国大选开始日益临近,所有人都知道约翰?亨特拉尔先生支持的是罗斯福总统的继任者塔夫脱先生,并且这位先生获胜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亨特拉尔财团未来几年恐怕会继续这样“疯狂”下去……(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一章 日薪

    1908年6月,纽约街头。

    “我们要八小时工作制!”

    “我们要涨薪,我们要吃饭!”

    “我们要三美元……”

    ……

    高亢的口号在纽约街头鸣响着,似乎让整个城市都热闹了起来。数千名工人涌上街头的情形自然是震撼人心,所有人面对着这洪流都只能小心翼翼的躲在一边,安静的等待着他们涌过。

    一眼望不到头的游行队伍终于过去之后,站在街边的几名年轻华人终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哎呀,不好!”

    刚刚从震撼的场景中回过神来,其中一个年轻人便失声叫道:“颜福庆,赶紧看看时间,我们是不是要迟到了?”

    颜福庆没有计较对方直接叫自己名字的失礼,而是迅速抬起了手腕,扫了一眼后苦笑道:“先生们,恐怕我们已经迟到了……”

    对于同学们羡慕的眼神,颜福庆已经习惯了。

    这块手表是亨特拉尔钟表公司的最新产品,售价超过了一百美元。当然如果只是价格昂贵的话,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算什么,毕竟大家现在或多或少都在亨特拉尔旗下的公司兼职,一百美元不算什么大数字。但是如果这块手表是约翰?亨特拉尔先生亲手赠送的,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还傻着干什么?跑啊!”

    一个年轻人突然一声大吼,顿时惊醒了其他人,大家一起甩手狂奔了起来。

    拼命的跑了一千多米的距离之后,一行人这才在一家豪华餐厅门口停了下来。虽说这些年从未停止过锻炼,而且有两人还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但是一路狂奔下来还是气喘吁吁的,头上也冒出了汗水。

    略作休息之后,一行人在餐厅服务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二楼。

    “哟呵,克卿你们可是迟到了啊!“

    众人刚一走进二楼大堂,一个年轻华人就赶忙迎了上来,连胜埋怨道:“就等你们几个了……咦?怎么还满头是汗?不会是跑着来的吧?”

    “哈哈,不用问,肯定是被游行的人群给挡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年轻华人走上前哈哈笑道。

    今天突然爆发如此规模的游行示威,大家自然都是知道的,出门早的幸运躲过了,出门稍微晚一些肯定会被挡住。毕竟这年头的纽约对华人依然不是很友好,如果他们贸然闯入纯白人组成的游行队伍,被人暴打一顿就有些不值得了。

    “唉,真是倒霉。”

    苦恼的叹了口气,颜福庆忍不住气道:“你们说这帮白人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怎么的?今天竟然有这么多人上街游行,到底为的什么啊?”

    “为的什么?还不是因为亨特拉尔先生不久前的善举?”

    颜福庆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同伴们的回答。

    “亨特拉尔先生?”

    听了同伴的解释之后颜福庆先是微微一怔,随即马上就明白了过来!

    1908年5月底,亨特拉尔财团传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新闻,财团的拥有着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在全体高层的会议上宣布,从1909年1月开始,财团旗下所有员工的最低薪水标准调整为每天2美元,一线工人的最低薪水调整为3美元,而且这个标准将会以三年上涨一美元的幅度增加,为期十年!也就是说,十年后如果他们还在亨特拉尔财团旗下上班的话,工人们的薪水至少是每天六美元!

    这个消息,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十年的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很少有人会看到那个时候,但是1909年可就是明年了!日薪三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每周工作五天的话,一个月下来就能赚到六十美元!一年就是七百二十美元!

    上帝,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疯狂的数字!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敢相信这个数字,毕竟现在的纽约日薪两美元就已经算不错了,大多数也就是一美元甚至更低,而这个数字仅仅相当于亨特拉尔财团工人们最低薪水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数字,没有人敢相信是真的。

    不过当亨特拉尔财团的几位高层接受记者采访,确认了这个消息之后,整个纽约市顿时爆炸了!所有的报纸几乎都在长篇累牍的介绍、分析这个惊人的消息,而各行各业的人物也都跳了出来,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叫好的,也有抨击的,甚至好有开骂的。对于其他的竞争对手们来说,亨特拉尔财团的这个决定简直就像是在开玩笑!

    在最底层的工人之中,这个消息同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今的纽约,所有人都知道亨特拉尔财团的福利极好,工人们拥有着全纽约乃至全美最高的薪水和最好的生产条件,个别工种还有不菲的津贴,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实行了全面的八小时工作制,而且每周只需要工作五天。所以从几年前开始,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公司就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尤其是现在……

    无数的工人或者大学生们蜂拥而至,希望在那里找到一个职位。

    每天三美元的薪水,意味着除了自己可以体面地生活之外,还可以轻松的养活一家人,哪怕家里有四五个小孩也没有问题。而且别而忘了,一旦加入了亨特拉尔财团之后,孩子们还可以就读亨特拉尔学校,享受低廉的学费和免费午餐,这样的地方谁不想进?

    只不过可惜的是,亨特拉尔财团大多数公司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谁都知道,无论汽车还是飞机,无论制药还是化工,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工厂技术水平都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高的,因此很多地方他们需要的也都是技术最好的工人。要么是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熟练工人,要么是从认可的技工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他人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机会。至于说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或者行政部门,不是常春藤联盟的毕业生或者从欧洲归国的留学生,人家更是连简历都不怎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能满足的要求。

    唯有生产一线的工人要求很低,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这种流水线需要的是高强度的劳动,只不过需要的人数却并不多,至少短时间内增加流水线的机会不大。

    所以在无数道消息轰炸之后,纽约的工人阶层彻底爆发了,他们无法进入亨特拉尔的企业工作,只能寄希望于要求自家的老板能够善心大发,开出和人家一样的条件——哪怕稍微差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啊!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资本从来都不是善良的。

    当资本家们毫不犹豫拒绝工人的诉求之后,一场场反抗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前些日子都是小规模的,基本上以各个工厂为单位,但是今天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席卷了整个纽约市……

    “呵呵,他们太天真了。”

    拍了拍颜福庆的肩膀,一个年轻华人笑眯眯的说道:“不是每一个资本家都能像亨特拉尔先生那么的善良,要知道,这样一来的话工厂的损失可就大了……”

    “是吗?”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浑厚的声音突然传了过来:“小夏,你真的认为提高工人的薪水,会让我的工厂受到很大的损失吗?”

    “呃……亨特拉尔先生?”

    小夏扭头一瞧来人,顿时惊喜的叫了起来。

    屋子里的四十多人顿时轰然上前,恭敬的和来人打起了招呼:“早上好,亨特拉尔先生。”

    “先生们,早上好!”

    春风满面的约翰摆了摆手,笑呵呵的和大家招呼道:“抱歉,让你们久等了……”

    这几年大家都没少见约翰,知道他向来不喜欢太过客套,所以只是简单的招呼之后那个小夏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您刚才的话……难道说给工人们增加薪水的话,反而是工厂占了便宜不成?”

    “呵呵,当然。”

    呵呵一笑,约翰点了点头道:“你正好是学习管理的,而且还是泰勒先生的得意弟子,难道也没有看出其中蕴藏的奥妙吗?”(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 名与利

    “可惜,他们终究是被时代局限住了眼光。”

    看着一脸不解的学生们,约翰遗憾的摇了摇头。

    从本质上讲,约翰?亨特拉尔先生从来都不是一个慈善家,至少不会在美国这个地方去做什么慈善。相比较之下,他更希望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比如说自己旗下公司工人们的薪水,如果可能的话,他绝对会压到最低的程度,节省下每一个美金,在中国多开两所学校。

    但是可惜,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20世纪初的美国,波浪壮阔,一如一百年后的中国。

    这个时代的美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比如说从传统的大家庭向一个个**的小家庭过度,以前七八个孩子是最常见的,但是就在这个时代,美国人一家两个孩子开始出现苗头,并在未来成为主流;再比如说对于政府**的挑战,对肮脏新闻的反击,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又比如说美国让人触目惊心的食品问题、药品问题,正是在这个时代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让罗斯福总统下令彻查!

    就连医学教育的崛起,转折点也在这个时代。

    好歹也是一个穿越者,没有人会比约翰更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从来都是顺应潮流而动,比如说在揭露黑心工厂、推动食品和药品法案的事情,比如说和美国医学会合作,对北美医学院进行调查的合作上,再比如提高旗下公司职员薪水,推动美国中产阶级崛起这件事情上,他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历史的车轮是抵挡不住的,但是推一把往往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好处。

    在这个时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了。事实上哪怕约翰不主动做这件事情,用不了多长时间也会有人推动——历史上,正是现在掌管亨特拉尔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起的头。1914年的时候,福特把工人们的工资提高到了每天五美元,上涨了一倍之多,而正是这一次的上涨,开启了中产阶级崛起的大潮。

    难道说,亨利?福特是个慈善家?

    当然不是!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因为同情或者怜悯,而是为了公司的利益!

    在原本的历史上,随着第一款流水线的的诞生,福特公司就几乎不在其他地方生产零部件。由于生产的t型轿车的零部件的精确度很好,以至它们可以由几乎没有技能的工作者组装,福特汽车的生产线由手工作坊变成了高效率生产汽车的装配线。到了1913年,福特雇用了14?000位工作者,生产了25万辆小轿车。?

    正是因为这一转变,致使工作变得忙碌、烦闷和繁重。

    汽车的生产者们,从主要的技术工匠到直接从事装配线生产的一般工人,都产生了不满情绪。当时的一篇文章披露了当时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劳动力的分工到了极致,大多数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都非常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完成这个工作的时间不会超过5~10分钟”。乏味单调和繁重的工作队工作者造成了伤害。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装配工厂的工作年转换率为370%。也就是说,福特汽车公司不得不雇用50448人以维持它平均为13623人的劳动力队伍,而且,每天的缺勤率近10%!

    于是在?1941年1月5日,亨利福特决定提高工人们的待遇,把每天的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少到8小时,将每天的工资从34美元提高到00美元,这使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一倍!因此到了1915年,工作转换率已经下降到16%,缺勤率已经跌落到5%,每个工作者的生产率提高了40%~70%,利润增加了大约20%。

    所以后世有人说,对于一天工作8小时的工人实行一天5美元的工资制度,是我们所实行过的用于削减费用的最成功的措施之一。

    所以这个提薪方案,正是亨利?福特被人称为管理大师原因所在。

    约翰的出现让流水线提前出现了,并且规模更大,更先进,如今包括正在使用和正在筹建的流水线,光是亨特拉尔汽车公司一家就有好几条。他们雇佣了超过一万名工人,每年生产超过十万辆汽车!汽车的价格高台跳水之后,被压制的需求一下子就释放了出来,光是今年前四个月亨特拉尔汽车公司就卖出了四万多辆!而且很明显的是,这个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的加快!

    提前的爆发,就导致了问题的提前出现。

    事实上,亨特拉尔汽车公司、农用机公司,包括飞机制造公司、机械公司和武器制造公司等各个企业,因为都逐步采用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都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开始下降。高强度的劳动加上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让工人们开始消极怠工了。

    所以在和泰勒详细研究之后,约翰终于下定决心。提前给美国人涨工资。

    1909年,美国人就要从短暂的经济衰退中苏醒过来。1908年的萧条之后,美国会在未来十年中超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一战之中更是如此。约翰不会等到那个时候再做动作,他需要提前就准备好一切,用几年时间让亨特拉尔财团尽可能的壮大起来。

    另外的话……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给他带来巨大的声望。

    还是那句话,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对万恶的资本家已经反感到了极致。无论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人在未来会多么的受推崇,但是在这个时代,他们就是恶魔的代名词,比如说卡内基的公司血腥镇压罢工的工人们等等。所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善家们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善良,庞大的捐款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弥补他们一辈子积攒的恶名也是目的之一。

    相比之下,亨特拉尔财团的名声就好多了。

    和在发展中用尽了各种肮脏手段的摩根、洛克菲勒和卡内基财团不同,约翰起家靠的是灯泡专利和自行车专利,发展起来靠的是汽车和药品,就算后来的核心企业亨特拉尔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从来没有用过肮脏的手段,靠的是约翰超前的眼光与精准的时机把握。

    所以在普通人心中,亨特拉尔财团的名声一直不错。

    包括大规模投资教育,并且让自己旗下的公司职员们子弟享受廉价的教育,这都让人们对约翰的评价极高——当然如果他们知道约翰这样做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而这次提高工人们的待遇,将会进一步提高亨特拉尔财团的声望。

    有良心的公司,从来都是普通人们尊敬的对象。而在这个美国中产阶级即将崛起的时代,能够在他们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地位,在约翰来说是绝对值得的事情。更别说提高工人们的工资,对于公司来说本身就是很划算的决定……

    只不过这些小打算,约翰没打算公布出来。

    哪怕面对着自己最看重的留学生们,约翰也不会说出来,他只会告诉夏俊生去找他的老师泰勒,寻求他追寻的答案。

    而且……

    今天约翰请这些华人学生们前来聚会,可不是为了讨论自己给工人们涨工资与游行示威关系的。

    “先生们!”

    拍了拍手,约翰朗声笑道:“大家请安静一下!”

    在约翰发话之后,整个二楼迅速的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静静的站着,注视着眼前这个改变了他们一生命运的人。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

    稍稍停顿了一下之后,约翰继续朗声道:“今天我邀请来的人,都是已经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或者刚刚在我的公司里完成了三年实习,并且准备回归中国的人……事实上你们去西部的火车票和去上海的船票,都是我帮你们订购的。”

    “嗡……”

    听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发出了一阵轻笑声。

    “说实话,我很兴奋!”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的表情变得凝重了起来:“我很高兴你们选择了回去,而不是留在美国;我也很高兴你们没有许多这么多年的光阴,而是学到了一身的真本事!因此在你们即将离开纽约,回到东方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够静下心,认真的听我说几句话……”(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布置

    “如今的中国,应该处在最黑暗的时代!”

    面对着数十双黑色的眼眸,约翰沉声道:“过去的十年之中,它经受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庚子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屈辱,和日俄战争在国土进行的失落,可以说在这些战争过后,大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了……”

    “轰……”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厅里顿时躁动了起来。

    能够被约翰邀请来这次宴会的,都是出国留学的精英,自然早就看出如今大清的虚弱:对外频遭屈辱,国内起义频频,尤其是这两年革命党们声势浩大,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但是这些话从亨特拉尔先生嘴里说出来,还是让他们震撼不已——大家认识了约翰之后,第一次听到他公开对清政府发表议论!

    “好了,请安静,先生们!”

    就在这个时候,约翰的得意弟子颜福庆站了出来,大声的呵斥道。

    “先生们,你们都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接着说道:“哪怕放在美国,甚至放在欧洲,我敢保证你们都是最优秀的一批人!所以我相信,你们有资格明白你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有资格看清楚中国的未来!”

    诺达的大厅里,此时鸦雀无声!

    四周环视了一圈之后,约翰的声音骤然变得低沉了起来:“大家知道,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后来在那里投资了庞大的产业,也投资了大量的学校,因此我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比你们更加的深刻。而这几年,我在中国的朋友提供的信息告诉我许多事情,也让我对那里的形势有了一个判断……先生们,今天我说的话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听,然后全部埋藏在心底,不要告诉其他的任何人……

    ……

    “……放心大胆的干!”

    拍拍身前年轻人的肩膀,约翰满脸鼓励的笑道:“武器公司的勃朗宁先生告诉我,你是他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我们最新的重机枪、步枪你都参与了研发,而且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我相信你哪怕到了欧洲,也一样是最顶尖的枪械专家……孟飞,我期待着你设计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步枪,明白吗?“

    “明白,先生!”

    激动之下,孟飞几乎是大声的吼叫了起来。

    “哈哈……”

    听到孟飞那激动的吼声,周围的其他学生们同时哄笑了起来。

    当然,这些笑声没有一丁点嘲笑的意思。

    上午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一番话,让他们每一个人都目瞪口呆,直到午饭过后才算是勉强镇定了下来。随后在下午开始,留学生们开始自觉地分成一个个小团体,单独和亨特拉尔先生告别。

    而让所有人惊喜的是,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告别。

    几乎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个承诺,一个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用自己姓氏保证的承诺,那就是回到中国之后,他们都将会得到亨特拉尔银行的全力支持!

    缺少创业的资金,找亨特拉尔银行!

    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找亨特拉尔银行!

    想要扩大生产,开拓市场,也可以找亨特拉尔银行!

    约翰向他们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至少一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并且是免息的!如果需求的资金量比较大,或者需要更多的支持,那亨特拉尔银行将会采取入股的方式,协助他们处理任何问题。就连他们想要一个现成的工厂,亨特拉尔先生都能给他们预备好了!

    更有甚者,亨特拉尔先生还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无论是枪械大炮,还是造船汽车,无论是无线电,还是合成氨,只要时机到了,而他们又有了成熟的条件,亨特拉尔先生都将用资金和专利入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华人留学生在约翰毫无保留的支持下,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的就是资金和专利授权的支持,而约翰入股的话,也可以给他们抵挡住许多觊觎的恶狼们……

    ……

    “……谢谢您,先生!”

    面对着眼前这位熟悉的大人物,颜福庆真心实力的鞠了一躬:“感谢您当年把我带来美国,也感谢您这些年对我的照顾!请相信我,我一定会认真的协助爱德华?休姆先生,在长沙办起一所亨特拉尔式的现代医学院!”

    “不不,你搞错了。”

    摇了摇头,约翰一脸认真地说道:“我希望你回国,然后到长沙去,可不是让你协助爱德华?休姆的!”

    “呃……”

    眨了眨眼睛,颜福庆一脸的不解。

    “事实上,我需要你去掌管这所学校!”

    拍了拍颜福庆的肩膀,约翰严肃的说道:“虽然我相信休姆是真心想要帮助你们,在长沙办一所现代医学院,但是请别忘了,他终究不是中国人!如果将来医学院建起来之后,耶鲁大学势必会源源不断的派出教员,他们可不一定会像休姆先生那样的真诚……”

    “咝……”

    听到这里的时候,颜福庆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中国人对于爱德华?休姆,或者说爱德华?胡美的评价,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对于后来耶鲁大学派去中国协助胡美的那些人,约翰的印象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是偏偏胡美没有太多的好办法来处理双方的矛盾。所以在约翰看来,让颜福庆成为真正的校长,而不是美国人控制下的校长,是绝对有必要的。

    而且……

    挺了挺身子,约翰接着说道:“克卿,你可要站稳了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明白自己的身份……记住,你是亨特拉尔医学院的毕业生,可不是什么耶鲁大学的学生能够相比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约翰?亨特拉尔先生一脸的傲然。

    没错,颜福庆可是他亨特拉尔医学院的精英,哪里是什么耶鲁大学的学生能比的?别说早就毕业了的爱德华?休姆,就算是如今的耶鲁医学院已经仿照他们进行全面改革,想要追上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这些年约翰也没少在颜福庆身上下功夫!

    “不用担心。”

    不等颜福庆开口说些什么,约翰就接着沉声道:“虽然我把主导权交给了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但是未来建造医学院和医院的资金,肯定是要归到我的头上!你去了长沙之后做好准备,我会支持你足够的资金,在那里建起一所真正的现代医院和一所真正的现代医学院,而你将是这些资金的掌控者,明白了吗?”

    “咕咚……”

    颜福庆艰难的咽下一口吐沫,忍不住颤声道:“先生……这,我可以吗?”

    “有什么不可以的?”

    眉头一挑,约翰淡然说道:“你是我的学生,这点儿小事又有什么不行的?而且别忘了,在你的身后还有许多人,从明年开始,他们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不断的回到中国,去支持你,协助你,你怕什么?记住,别给我丢人!”

    “是,先生!”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颜福庆的眼中终于闪烁起了坚定之色。

    这些年下来,颜福庆很深切的体会到了约翰对他的关心。自从他选择了考入亨特拉尔医学院之后,每隔一段时间约翰都会邀请他到家里坐坐,亲自交给他许多东西。而从大三开始,他又把颜福庆交给了奥斯勒,让他追随亨特拉尔医学院的实际掌控着学习更多的东西。虽然因此而让继续学业的颜福庆疲累不堪,但是聪明的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机会。

    如今医学院毕业,颜福庆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机会——回到中国,创办一所医学院!

    不是在上海,也不是在广州,而是在一座内陆城市长沙。而且亨特拉尔先生也早就已经给他做好了准备:一个已经开业的诊所,一个对中国有好感的医师,还有上不封顶的资金支持!

    对于未来,他从未如此期待过。

    “啪!”

    又一次轻轻的拍在颜福庆的肩头,约翰无声的冲他点了点头,然后向着房间角落一个五人小团体走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炼钢

    “先生们,在聊些什么?”

    走到五人小团体之中的时候,约翰笑眯眯的问道。

    “先生。”

    早就已经站起来的五个人恭敬的一躬身,其中一人苦笑道:“我们五个人正在讨论回国之后应该做些什么……说实话,和其他的同学们相比,我们有些茫然。”

    “哦?”

    眉头一挑,约翰笑眯眯的招呼大家坐了下来:“那就说说看,看我能不能给你们一些建议!”

    互相看了一眼之后,五个年轻人都坐了下来。

    简简单单几句话,约翰就明白了几个人为什么会如此的茫然。其实很简单,关键还是在于他们几个学习的专业。

    一个学习采矿的,四个学习炼钢的。

    对于现在的中国工业,几乎就是刚刚起步阶段,可以说弱小的让人心疼。而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最佳的选择是轻工业。尤其是有了约翰的支持之后,门槛不算太高的轻工业发展起来也最为容易——他们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从亨特拉尔机械制造公司拿到最新式的纺织机和染料等,如果愿意让出一定股份的话,甚至可以免费得到。然后从中国亨特拉尔技工学校雇佣到廉价的工人,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所以在刚刚的两个小时里面,约翰就促成了未来十几家公司的建立!

    无一例外的,这些学生们都选择了让约翰用资金、技术和机器入股,协助他们建成属于自己的公司,必要的时候甚至会由亨特拉尔银行派出专业人士,帮助缺乏经验的他们管理公司,抵挡来自其他方面的恶意,而他们要付出的只是一部分股份而已。所以还不等他们离开美国,就已经确定了五家纺织厂,三家面粉厂,一家纯碱厂等,甚至还有一家机械制造公司也做好了计划。

    但是对于他们五个人来说,这些完全没有意义。

    轻工业的投资不算高,比如说纺织厂,如果规模不大的话只要几万银元就足够了,而有了亨特拉尔先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起大规模的工厂也轻而易举。但是这些钱和机器,对于重工业来说就有些不够看了

    一家炼钢厂,需要的是数以百万级的投资!

    而且光有了炼钢厂还不行,配套的必须还要有铁矿和煤矿,还要有大量的工人以及设备,这些都不是一点小投资可以解决的。而且另一方面的话,在中国这些工厂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有资格插手的,没有一定的实力那是想都别想!

    “我明白了。”

    听完了年轻人的诉说之后,约翰了然的点了点头道:“不错,煤炭,铁矿,炼钢厂,这不但是你们选择的专业,同时也是现代工业的根基!不过很可惜,以中国现在的重工业基础,你们回去之后的发展空间确实有限,而且……”

    说到这里的时候,约翰皱了皱眉头道:“即使我现在愿意投入一大笔钱,帮助你们建成炼钢厂和煤矿,你们确定自己能够找到足够的工人,或者能够管理好它们吗?”

    “这……”

    听完了约翰的这番话,五人再一次沉默了下来。

    在一位真正的科学家面前,他们当然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可以。因为这些厂矿的规模远不是纺织厂之类的可以相比,而且投资巨大,以他们的经验来说恐怕谁都没有这个把握!

    “所以说,做事情要一步步的来。”

    看到几个人沉默的表情,约翰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比如说纺织厂,我这边可以提供资金、机器,也能帮他们招来足够的工人,建起来轻而易举,很快就能产生效益。但是炼钢厂、煤矿和铁矿,不是你们现在可以动手去干的,还是要先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再说。”

    “可是……”

    听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忍不住开口道:“先生,中国不是美国,到处都是煤矿、铁矿和炼钢厂,事实上那里甚至连一家像样的炼钢厂都没有!我们四个学的是炼钢,但是回去总要有让我们发挥的地方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年轻人很有一股愤愤不平的气势。

    说起来也不算是很奇怪,毕竟在约翰的安排之下,他们在美国学习的地方除了一些小型钢铁公司之外,还有像美国钢铁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先不说美国钢铁,即使一家小公司的年产量都能超过中国的总产量,这怎能不让这些年轻人心中沮丧?

    “所以说,你们就垂头丧气了?”

    眉头一皱,约翰忍不住有些失望了:“先生们,别忘了你们当初来美国的初衷,也别忘了你们选择去钢铁工业学习的目的!现在连中国都还没有回去,就先把自己的未来一棍子打死了,这让我怎么相信你们?!”

    “这……”

    约翰严厉的斥责,让五个人脸上都浮现出了羞愧之色。

    看着几个人一脸通红的样子,约翰反而是心软了下来,叹了口气耐心的说道:“好了,先生们,中国的钢铁工业虽然极为落后,但是正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你们发挥的余地也更大不是?”

    “可是……”

    一个年轻人嗫嗫喏喏的刚开了口,很快就又闭上了。

    不过这一次约翰倒是没有再生气,而是轻声笑了起来。这几个人他都认识,都是和颜福庆同一批来到美国的留**童。只不过当年颜福庆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学医,而比他小一岁的五个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去钢铁公司学习,这一学就是三年,最终和刚刚毕业的颜福庆一起选择了回国。

    对于这些年轻人,约翰的感情可非同一般。

    所以在笑过了之后,约翰开口说道:“先生们,我想你们应该都明白,想要发展钢铁工业有很多必须的条件,煤矿、铁矿、运输等缺一不可,以你们现在的能力,哪怕加上我的帮助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自己从无到有的去开始呢?”

    “嗯?您的意思是……”

    一个年轻人眼前一亮,忙不迭的追问道。

    “我的意思是,你们的想法应该更加开阔一些。”

    微微一笑,约翰淡淡的解释道:“我知道中国的钢铁工业很落后,但是我同样知道,中国的某个地方正在筹建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他们现在正好急需别人的帮助……”(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汉冶萍

    汉冶萍,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无法略过的名字。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江西萍乡煤矿,三个企业组成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于1908年正式成立,而掌控他的正是清末实业之父盛宣怀。

    盛宣怀的功过是非,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作为这个时代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占据清末钢产量九成以上的汉冶萍,发展之路充满了坎坷。1908年汉冶萍刚刚成立,正是处在一个最好的时候。借着国内打造铁路等时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良工艺等措施,汉冶萍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比如焦炭,1907年6月,平均每吨生铁耗焦14吨,大大低于1904年75吨的标准。再比如说在1904年,铁厂每吨生铁成本超过30两白银。而到了1905年降为24两,到1910年春降为5两。马丁钢每吨造价则由1907年的41两下降至1910年初的30两左右……

    正是在1908年,汉冶萍开始了第一次盈利。

    但是三年后的辛亥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因为纷乱的时局,汉冶萍失去了自主发展的能力。本来就依靠大量借贷发展的汉冶萍,不得不再次大举借贷,其中大部分为日本资金……

    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冶萍彻底成为了原材料供应地。

    事实上,在1908年的时候,汉冶萍和日本的八幡制铁基本还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两国的钢铁工业差距也极小。但是在随后的几年中,因为两国截然不同的政策以及发展环境,让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依靠着各种手段,汉冶萍落在了日本人的手中。

    现在插手进入,绝对是最好的时机。

    别看日本人在甲午战胜了大清,随后又在几年前战胜了俄国,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现在就非常强大。他之所以能够战胜俄国,除了占据绝对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背后有世界霸主的支持,同时俄国人自己打败了自己。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日本除了努力向上的精神之外,各方面也很落后,比如说钢铁几乎就和大清在一个水平线上,赫赫有名的八幡制铁并不见得比汉冶萍好多少。

    不久之后,陷入困境的汉冶萍就需要外援了。

    汉冶萍需要大量的资金,希望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打开销路;他需要脱离那些傲慢的外国专家,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还需要真正现代化的管理,来让汉冶萍摆脱落后管理制度、内部混乱的桎梏;他甚至还需要更多使用钢铁的工厂,解决产品的出路问题……在1908年的时候,这些东西他只能通过外国人去寻找——而想让那些西洋人和东洋人真心的帮助中国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到最后被日本人捡了一个大便宜。

    汉冶萍想要的这些东西约翰都有,而且比日本人更加强大!

    刚刚在经济危机中大捞一笔的约翰有的是钱。更为重要的是,约翰还有汉冶萍急需的技术和人才——直到现在,汉冶萍还无法靠自己真正的**起来,他们还离不开那些从鼻孔里看人的外国专家,更别说得到美国最先进的炼钢技术了。

    “所以说,我建议你们可以先去汉冶萍公司。”

    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约翰淡然说道:“凭借你们在美国学到的东西,绝对可以成为汉冶萍公司的技术骨干,帮助他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必要的时候,我甚至还会提供给你们一笔钱,非常大的一笔钱,让你们尝试入股汉冶萍公司;一旦成功,我会给你们派去更多的技术工人,帮助改良工艺,给你们派去管理专家,解决管理落后、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我还会在中国投资一些工厂,为你们解决将来的钢铁销路问题……先生们,愿不愿意尝试一下?”

    “……”

    听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作为立志于钢铁工业的中国人,他们当然都知道汉阳铁厂,也知道那是中国唯一可以称得上真正钢铁厂的地方。但是谁都不可能想到,亨特拉尔先生所谓的入手点,竟然是中国钢铁工业唯一的巨无霸!

    这……这怎么可能?!

    “呵呵,没什么不可能的。”

    似乎看出了几个人心中的疑问,约翰微微一笑道:“先生们,如果只是你们的话当然不可能,更可能会被那些狡诈的官员们玩死。但是如果有亨特拉尔银行的帮助,又有容闳先生的支持,那就没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了……”

    ……

    1908年6月,约翰?亨特拉尔与四十七名留学生欢聚一堂。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半来自于第一批赴美的幼童,一半来自于约翰资助来留学的大学生。但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迫切想要在中国发展工业,改变现状的热血青年。所以在三天的时间里面,约翰和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平均每一天,他都会与十几个人进行深谈!

    对于这些自己带到美国并且培养出来的华人精英,约翰没有丝毫的吝啬。可想而知,他们有见识,有文化,有技术,有亨特拉尔银行提供的资金,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得到专利、机器和更多资金的投资入股,谁敢说他们就不能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一股大潮?

    就连汉冶萍公司,约翰不都在算计么?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或许董鹏程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小,毕竟汉冶萍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日本人也早就盯上了他们。但是不试试又怎么知道结果?约翰可以拿出大笔的金钱,可以提供最好的设备和技术,还有这些在美国钢铁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以及未来更多的优秀人才,如果真的能够把汉冶萍托起来的话……

    为什么不能试试看?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约翰不知道想要拿下或者控制汉冶萍需要多少的资金,他甚至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他究竟有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为了这个中国钢铁工业的希望,他不介意拿出一笔别人眼中的巨款去试一试!

    别的什么不说,钱约翰有的是!

    还没有彻底过去的金融危机让约翰大赚特赚,而稳步发展的各项产业也能给他带来极为稳定的现金流。这些钱虽然大多数被他拿来进行投资,趁着1908大萧条的机会疯狂扩张,但是拿出一千万美元依然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钢铁公司来说,这都是一笔巨款。

    所以约翰承诺给以董鹏程为首的五个年轻人提供多达五百万美元的巨额资金,同时会要求亨特拉尔银行远东分行提供另外五百万美元……当然不是一次性提供,而是在必要的时候陆续提供,向汉冶萍公司注资。同时董鹏程等人也会加入汉冶萍,在约翰派去的工程师和工人协助下,帮助他们改良生产工艺,增加产量。

    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等待收获就可以了。

    只要汉冶萍不是故意倒向日本人,那他很可能就会接受董鹏程等人的入股。一方面他们是中国人,而且还是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另外一方面的话,亨特拉尔银行也将会给他们带去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未来十年间,无论汉冶萍生产多少钢铁,亨特拉尔财团都将全部吃下!

    汉冶萍的失败,原因并不是**的。

    除了自身的管理、生产效率和资金的原因之外,这个时代中国缺乏容纳足够钢铁产能的工业也是重要的一点。不增加产能就无法降低成本,但是增加了产能之后生产出来的钢铁无处可去——哪怕只有区区几十万吨的钢铁,中国也没有消化它的市场。

    所以想来想去,约翰找不到对方拒绝的理由。

    有了充裕的资金,有了董鹏程以及后续更多的技术精英,再加上亨特拉尔财团的鼎力支持,约翰已经忍不住在畅想汉冶萍被自己控制,疯狂发展的那一天了!

    而且如果证明了这个可能性,汉冶萍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

    没有人能够准确的估计,这三天对未来中国工业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几十个留学生,加上几百万美元的投资根本就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的中国工业。但是别忘了,这只是最早的第一批人和第一批资金而已。明年这个人数至少可以增长一倍,后年至少是四倍……

    约翰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绝对不会断绝。

    可以说只要亨特拉尔财团的产业继续扩大,产生足够的盈利,约翰就能把这些支持继续坚持下去。何况回到国内的留学生们也不是光花钱,他们带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机器,又有亨特拉尔银行这个巨无霸的支持,在中国还有谁是对手?可想而知,最多两三年之后,他们也将会为这个计划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国的人越多,约翰能掌控的资源就越多,就能送更多人出国。

    约翰现在的投入是大了一些,除了养活大批的留学生之外,还要给他们回国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但是一旦等前面几批人真正成熟起来,自然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到时候他就能彻底轻松下来了……(未完待续。)

第四十六章 眼光

    1908年6月底,八十余名留学生从纽约启程回国。

    除了被约翰邀请参加聚会的四十多人之外,另外的四十多人参加了另外一场由约翰组织的聚会。。他们中绝大多数都经过了美式大学的四年培养,然后又在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各大工厂进行实习,然后才选择离开。只不过和前者不同的是,这四十多人被工厂的主管们评价为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所以约翰没打算给予他们资助。

    对于这些人,约翰另有打算。

    相比较于同时代其他的留学精英们而言,这批人虽然不及其他同学们,但是无论个人素质还是见识,都要超出别人许多,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在美国顶级的大学里学习,然后在世界顶级的公司中学习,而且那些人还会毫不保留的传授经验。所以花了两天的时间,约翰终于一一说服了这些热血青年,让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教书。

    八十多个人,就像八十多个火苗!

    约翰不敢肯定这些人有多少能够成功,是否能在在20世纪初的中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的拿出了一笔巨额的资金,供他们去尝试,去开拓!其中一千万美元是专门为汉冶萍公司准备的,约翰不知道自己的计划是否能够成功,但是为了这个中国现在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他不惜用一千万美元去试一下。而剩下的数百万美元,约翰则为那四十多人包括以后更多的回国留学生准备着——将会为他们提供充裕的创业资金。

    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了。

    如果历史没有受到约翰的影响,大体上不出现偏差的话,辛亥革命将会在三年半以后爆发,而到了那个时候,亨特拉尔财团在中国的投资必然将会超过两千万美元,回国的留学生数量很可能会突破千人!如果再加上容闳和他团结起来的士绅,加上有过合作的袁大头和曾经资助过的革命党,毫无疑问这将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控制中国什么的那是扯淡,但是也足够去做很多事情了。

    教育,工业,还有医疗,这是约翰认为自己能够为中国做一些事情的地方。工业不用多说,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回国的留学生身上,至于说医疗的话也不能着急,毕竟让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接受现代医学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一点只要看看在长沙举步维艰的爱德华?胡美就知道了。所以按照约翰的计划,这几年只不过是洒下一些火种的时候,比如说在派出颜福庆之后,把后面几届学医的留学生派去那些他计划好的城市,先开诊所打好基础,而大张旗鼓的开始还要再等几年……

    真正让约翰现在就全力去做的,唯有教育!

    在中国办教育,约翰早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截止到1908年6月,亨特拉尔财团已经在江浙沪地区建成了三所大学,十一所技工学校,还有四十一所小学,十九所中学和十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如今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已经步入了正规。当然,规模上面可能有些不太如人意,比如说四十多所小学,在校人数最多的也不过三百余人,其他大部分都在一百人上下。再比如说三所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现在也不过五百人,相对于约翰的期望来说差的实在是有些远。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国内人才的匮乏,不可能一下子找到足够合格的教师,再加上人们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有如今的规模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要知道,如果不是约翰用免费午餐等手段来吸引人,那些小学招收的学生恐怕会更少!

    唯一让人比较欣喜的,是十一所技工学校。

    学费极为低廉,保证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孩子都能读得起,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技工学校毕业之后还包分配,直接进入到亨特拉尔财团旗下的公司上班——哪怕这些公司都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是在容闳的保证下,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丰厚的预期薪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入学。

    十一所技工学校,如今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人,并且第一批两百余人即将在今年毕业。而随着这一批八十多人回国,在亨特拉尔银行的协助下接管那些早已经建好或者马上就要建好的工厂,这些学生都将会顺利的找到工作,并且获得比本地其他工厂高出至少一倍的薪水!

    约翰相信,精明的中国人很容易就能算出其中的得失。

    所以在约翰的命令之下,又有十余所技工学校开始在江浙地区筹建。教师从四十多名回国的留学生中选择,或者干脆从本地招募,资金的话则由亨特拉尔银行全权负责。在这年头建一所技工学校其实花不了几个钱,买地建房子什么的便宜的要命,关键是师资和教学用的机器。不过约翰已经在上海建成了一家机器制造厂,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足以给所有技工学校提供充足的设备。

    只要过去这两年,约翰的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

    不过接下来的几年,约翰就必须要放慢开学校的速度了。毕竟清王朝覆灭在即,谁也不敢说是会早一些还是晚一些。所以在这两年,他对革命党的支持已经开始半公开化了。

    清政府倒台在即,而且容闳和亨特拉尔银行也在江浙地区彻底站稳了脚跟,约翰已经不用再考虑太多所谓的影响,所以这两年开始对那位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党加大了援助。只不过援助不再以金钱为主,而是大量的**、步枪和子弹!尤其是**,约翰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借口,让那位先生派来了精干人手,努力学习技术,短短三年之中便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足以在中国建成一座**工厂。

    与此同时,亨特拉尔银行业和袁大头也联系上了。

    他们没有给予袁大头直接的援助,但是在军火买卖、短期贷款上面给予了最好的条件。尤其是北洋自己筹建的那些学校,亨特拉尔银行更是频频出手,为他们请来最合适的老师,或者购置最好的教学仪器,这都让北洋系对亨特拉尔银行好感大增。尤其是军火买卖,相较于其他国家昂贵而混乱的军火贸易,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的产品质量从来不打折扣,价格也很低,如果不是碍于其他国家的压力,袁大头甚至都想只从美国采购了……

    一手抓革命党,一手抓北洋,约翰哪个都没有放下。

    当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江浙地区与容闳的合作,三所大学和更多的技工学校开始持续获得资金的支持,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低廉的学费却一点儿都没涨。就连他们筹建的那些现代小学和初中,免费的午餐也从未间断过。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们,都将得到最妥善的安置。

    没等留美的这些学生回去,约翰就已经在上海和江浙开始筹建各种工厂,最多的就是纺织厂和面粉厂,其次是纯碱厂、染料公司等,还有最基础的火柴厂、肥皂厂等等。在提前招收了大量技工学校的学生之后,这些工厂有些甚至已经开始小规模的生产,就等着约翰的学生们回去接收……

    ……

    超越时代的眼光,到底有多大作用?

    其实如果把一个人仍在另外一个时代,哪怕他是穿越者,装满了一肚子的科技知识,同时知道所有的历史事件走向,想要取得成功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约翰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投资特斯拉,他自己能搞出那种老式的交流电机或者无线电?如果没有投资本茨,现代人有几个能造出最简单的汽车?如果没有老亨特拉尔在背后力挺,他能躲过这个黑暗时代的垄断巨头们?不知道多少年前,他就被摩根等人吞的一口不剩了。

    从1879到1908,约翰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让自己来完成积累。

    而当1911年,也就是辛亥越来越逼近的时候,约翰在中国的布置也越来越频繁。虽然相对来说投资减少了许多,但是在他的授意下,亨特拉尔银行却和各方面都加强了联系。不求未来能够受到什么优待,但是至少也不能受到什么限制……(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254/ 第一时间欣赏医师1879最新章节! 作者:草席所写的《医师1879》为转载作品,医师1879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医师1879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医师1879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医师1879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医师1879介绍:
关于医师1879:
西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
这一年,爱迪生向世界展示了电灯,爱因斯坦在德国出生,世界科学即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这一年,距离引起诊断学革命的x线被发现还有16年,距离药物传奇阿司匹林的诞生和心理学巨著《梦的解析》的出版还有2o年,距离班廷发现开创药物研发新历史的胰岛素还有43年,距离改变现代医学史的青霉素被发现还有48年!
这一年,距离哈佛大学医学院改革已有9年,但是距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成立还有14年,距离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还有31年!
这一年,距离广东博济医学堂成立已有14年,距离上海圣约翰书院设立医学部还有17年,距离爱德华?胡美奔赴长沙还有26年,距离洛克菲勒收购北京协和还有35年,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的德日系和英美系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这一年,约翰?亨特拉尔在百感交集中被人拉上一艘远洋轮船,回到了自己母亲的祖国——美国……
医师1879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医师1879,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医师1879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