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大明:长生天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长生天启全文阅读

作者:伸伸懒腰     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     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六章 毛文龙覆灭

    郑芝龙和吴三桂不论是围岛战还是登陆战,都打得十分顺利,以至于当他们兵临城下之时,都有些轻敌了,郑芝龙和吴三桂派出大军强攻毛文龙的城池,势要一个时辰之内,踏平此城。

    然而毛文龙的这座城池虽小,却是易守难攻,毛文龙的抵抗和反击也超乎了郑芝龙和吴三桂的想象,几次进攻都被毛文龙的守军击退,郑芝龙和吴三桂的部众伤亡惨重。

    郑芝龙怒目瞪着远方的城池,脸色铁青,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半晌之后,他才开口对身旁的郑芝虎下令:“去把所有的钢铁巨炮都给我运过来,今天我誓要把此城夷为平地!”

    郑芝虎当即点头领命,回身快步率领手下去船上运钢铁巨炮去了。

    毛文龙见郑芝龙的兵马几次进攻都被自己给击退了,顿时得意地仰头狂笑,虽然他知道,自己被郑芝龙和吴三桂的大军围攻,终究是没有办法逃出生天,迟早会有弹尽粮绝的时候,但是能够让郑芝龙吃瘪,让他也感觉心情大为舒畅。

    郑芝龙和吴三桂的进攻突破停了下来,围城的部队都退到了五里之外,不敢再进入毛文龙军的火炮射程之内。

    不过毛文龙这边也没有因为对方停止进攻就闲下来,毛文龙开始趁这个空档让手下去把库房的炮弹都搬到城墙上来,同时去火器库里把能用的火炮和火铳都给找出来,架到城墙上增强防备。

    约么过了一个时辰之后,沉寂了许久的郑芝龙军阵地上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一颗炮弹从七八里之外飞向毛文龙脚下的城墙,正好打在城墙上的女墙上,直接撞出一个缺口来。

    毛文龙见状大惊,他马上就想到这定然是明军中威力最大的那种钢铁巨炮,这种炮他在辽东是见过的,想到这种可怕的致命武器,毛文龙的冷汗瞬间沁满了鬓角。

    不过还不等毛文龙回过神来,城池四周的郑芝龙军阵地上便瞬间炮声四起,钢铁巨炮震耳欲聋的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随后,无数的炮弹砸向了毛文龙的城池,在钢铁巨炮的炮弹面前,这座坚城再也无法称得上坚固了,城墙瞬间便被打得体无完肤,落入城中的炮弹也把城内的建筑炸得稀烂。

    毛文龙这下真得慌了,他手头儿最厉害的大炮也不过是十几门红夷大炮而已,根本就没法儿与郑芝龙对敌,自己的火炮甚至都打不着人家,反倒只有挨打得份儿。

    或许真是天要亡毛文龙,一颗炮弹不偏不倚地飞入了毛文龙身后的城楼中,还偏偏是个内装火药的开花弹,按理说这炮弹没能打中毛文龙,反倒从毛文龙的身旁飞过,毛文龙是应该感到庆幸和上天眷顾的,然而此时的毛文龙可是一点儿都笑不出来了。

    他身后的城楼里面,刚刚堆满了火药和炮弹,简直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现在被一颗敌方的炮弹撞进去,岂不是比他被炮弹击中了还要惨?

    下一瞬,耀眼的火光从城楼中乍现,随后烈火从城楼的每一个门窗中喷涌而出,瞬间将整个城楼包裹,周边的一切也随之化为灰烬,包括城楼前的毛文龙和他的儿子毛承禄。

    紧接着便是一声响彻几十里的巨响,让所有人都瞬间失聪,耳中只剩下一阵阵轰鸣声,良久才能回过神来。

    郑芝龙望着前方被炸为残垣断壁的城池,一时间也有些惊呆了,正面的城墙已经只剩下两端的部分了,中间的城门和城楼已经完全消失不见,只有从半空中落下的残木砖石堆得满地都是,至于人的尸首,是完全看不到一具完整的,不是完全化为灰烬的,就是残肢断臂,根本分不出谁是谁的。

    良久之后,郑芝龙惊愕呆滞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容,他裂开嘴想要笑,却好像又笑不出口来,显得神情颇为扭曲和尴尬。

    倒是吴三桂年轻气盛,虽然也被刚刚的爆炸所震撼,但却没有太往心里去,马上就笑着朝郑芝龙跑了过来:“郑抚台,逆贼毛文龙的城池已破,咱们快冲杀进去,手刃此贼吧!”

    郑芝龙没有搭话,也没有阻拦,依然望着前方的城池傻笑,吴三桂见他好似失心疯一般,也顾不上跟他废话,带着手下就朝城里冲杀了过去。

    郑芝龙这才回过神来,想要叫住吴三桂,却发现吴三桂已经跑远了,只好喃喃自语地说道:“毛文龙已经被炸死了,我亲眼看到他就站在前门城楼上的……”

    毛文龙的死其实也并非全然都应该推为天意,与其自身方面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毛文龙的部队本就军纪不是很严明,颇有一股匪盗团伙之流的意味,加之这几年来他们也确实都是在干流寇海盗的活儿,自然也就越来越脱离了正规军的习气,军纪也就更谈不上了。

    毛文龙的部众能打是真的能打,战斗力那是值得一提的,但是靠的不是排兵布阵和军纪严明,而是一股逞勇斗狠的彪悍和狠辣,秩序和章法是完全谈不上的。

    那火药和炮弹虽然堆放在身后使用起来是很方便,但是不将其分类堆放整齐,拉开合适的间隔,则容易发生意外,这都是有很大隐患的,更不要说把所有的炮弹和火药都堆放到一间毫无防御设施的城楼里了,便是那城楼不中炮,自己人不小心溅个火星进去,结局也是一样的。

    吴三桂率军进入城池之后,本以为毛文龙手下的这些败军之将会主动投降,却没想到他们竟然一个个都红了眼要跟自己拼命,既然如此,吴三桂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城中残存的一千余名毛文龙的部将和士兵,最终全部阵亡。

    等到郑芝龙率军走到城前之时,吴三桂已经满身是血的带着手下的部队从城中走了出来,边走还边抱怨道:“竟然哪里都找不到毛文龙这逆贼,莫非让他逃掉了不成?”

    郑芝龙却是摇了摇头,一指城楼的废墟道:“那毛文龙刚刚就站在城楼前面,城楼爆炸他是首当其冲,想必已经尸骨无存了!”

    吴三桂听完这话,不禁面露惋惜之色:“真是可惜了,本来还需拿着他的脑袋回去请功呢!”

    剿灭了种子岛上的毛文龙后,郑芝龙和吴三桂随后便逐一清剿了大隅列岛上的毛文龙残部,其实种子岛上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周围海域上也满是郑芝龙的战船,其他岛上的毛文龙部众怎么可能毫无察觉呢,有的人见大事不妙,早就悄悄跑路了。不过若是驾驶舢板小船倒是还能侥幸逃脱,但凡是艘稍微大点儿的船只,就很难逃脱郑芝龙船队的封锁,所以能够逃出郑芝龙的包围圈的人是微乎其微的。

    半个月的时间,毛文龙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海上枭雄便就此被连根拔除了,宛如他们从未在这片海域出现过一般。

    捷报很快便被送到了京师,京师之中,朝野上下都弹冠相庆,感到大快人心,反倒是朱天启听闻毛文龙最终连个尸首都没留下,心中不禁感觉有些悲凉之感。

    朝会之后,朱天启让王元宝把毛承斗给带到了宫里来,毛承斗今年十三岁,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经过这几年朱天启派去的老师对他的精心教导,毛承斗小小年纪却已经透出一股儒学博雅的书生气来了,被带入宫中之后,毛承斗恭恭敬敬地叩首施礼:“学生毛承斗,叩见皇上!”

    朱天启看着少年老成的毛承斗,不禁有些好笑,抬了抬手示意他起来,这才开口问道:“承斗,你如今是何功名啊?”

    毛承斗不卑不亢地回答:“回皇上,学生是去年考上的秀才,如今正在备考举人!”

    朱天启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人,你果然聪慧过人,勤敏好学,是个好孩子。”

    说完这话,朱天启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开口问道:“毛承斗,接下来朕要问你的这个问题,你务必要真心实意地回答朕,不论你如何回答,朕都不会责怪你,你记下了吗?”

    毛承斗虽然有些好奇,但还是抬手施礼道:“学生记下了,皇上所问,学生怎敢不如实回答,否则岂不是不忠不诚,亡读诗书。”

    朱天启微微点头,随即开口问道:“你对你爹毛文龙是如何看待的?”

    毛承斗听闻此话,却是脸色没有丝毫的感情波动,反倒是一脸深恶痛绝地说道:“毛文龙者,悖君逆主之人,不忠不义之辈,学生身为其子,实在是学生之耻辱!”

    虽然毛承斗的回答令朱天启感到满意,但是朱天启的心里却还是有些不舒服,这对于毛文龙来说实在是太过不公,然而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毛承斗不被毛文龙所牵连,也算是对毛承斗的一种保护。

    “看来这几年我派去的几个老书呆子对这小子的洗脑工作做得很成功嘛!”朱天启心中暗暗感叹,“不过还真可怜这毛文龙了,拼命为了老婆孩子在外面打拼,最后儿子还不认他这个老子!”

    不过如此一来,朱天启的心情倒是也没有那么沉重了,直接对毛承斗说道:“你应该也已经听说了吧,毛文龙部已经被郑芝龙所歼灭,毛文龙被炸得尸骨无存,两个尸首都没有留下。”

    毛承斗闻言,却是依然面无波澜,开口说道:“回皇上,此事学生已经听说了,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那逆贼毛文龙落得今天这般下场,完全是其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朱天启听完了毛承斗的话,深吸了一口气站起了身来,如今既然这毛承斗已经完全跟毛文龙划清了干系,朱天启也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对于当年他对毛文龙的承诺,也可以放心地去履行了。

    朱天启对身旁的王元宝招了招手,王元宝手持圣旨走上前来,展开圣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念及毛承斗聪慧过人,机敏超凡,乃世间少有的可塑之才,且其小小年纪便深明大义,虽然生于叛逆之家,然却能明辨是非,与逆贼划清干系。

    故而朕亦不愿其受家世所影响,白白误了前途,今特赐其国姓,从此与逆贼毛文龙再无关联,如有再以毛承斗之出身污蔑其名誉者,朕必严惩不怠!”

    毛承斗听完圣旨,早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了,别看他年纪小,但是越是圣贤书读得多,越是在乎这个,对帝王的恩宠也越看得重,当即便叩首高呼:“学生毛承斗接旨,叩谢皇上隆恩!”

    朱天启挥了挥手,不想再多说其他,便让王元宝把毛承斗给送了回去,从此之后,毛承斗便改名叫朱承斗了,也再不必担心有人拿他是逆贼之后来说事儿了。

    如今已经是天启十三年的二月底了,满桂终于从西伯利亚赶了回来,入京师前来面圣,并带回来了不少上好的毛皮和木材。

    其实满桂是打算正旦节之前赶回来面圣的,然而却在年前正好赶上了大雪封山,携带这么多木材和毛皮根本没法赶路,加之西伯利亚的寒冬实在是太过寒冷,也确实没有办法出门赶路。

    好在后来的天气还好,没有再下大雪,满桂带人清理好道路上的积雪后,终于翻阅群山,来到了漠北,然后顺着大路赶回了京师来。

    朱天启对于满桂这个为自己开疆扩土的大功臣自然是礼遇有加,亲自设宴款待了他,不过听完了满桂所说的从西伯利亚回京这沿途一路的艰辛之后,让朱天启也不禁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如今大明的疆域已经扩大了不止一倍,以现在的交通和通讯能力要控制这么大的疆域,实在是有些困难了,尤其是西伯利亚,这么远的距离,再加上各种气候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和通讯就更加困难了。

    说不好听点,哪怕有一天满桂在西伯利亚造反,自立为王了,说不定王位都传了几代人了,这边才能接到消息,就更不要说派兵前去讨逆收复失地了。

第八十七章 修铁路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朱天启对于满桂的忠心还是认可的,可满桂年龄已经不小了,不可能一直留在西伯利亚,那边的统帅迟早是要换人的,到时候新派去的统帅朱天启可不敢保证他能也如同满桂这般忠心。

    再者说,哪怕不是发生叛乱,就是出点儿其他的问题,那边的消息传不回来,这边的消息传不进去,里面的东西运不出来,这边的物资送不进去,这都是麻烦事儿。

    西伯利亚的交通和通讯问题没有办法通过水路和海运解决,只能想办法彻底解决陆路交通的问题,朱天启索性一拍桌子,决定,修铁路!

    要修铁路,在技术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如今大明的机械厂已经具备制造蒸汽机的能力,想要制造出蒸汽机车来也不是什么大难题,更何况朱天启还能提供现成的技术支持和图纸。

    唯一的麻烦还是在铺设铁路上,从京师到西伯利亚,足有五千余里,所需的钢铁数量自然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以现在大明的钢铁产量是远远难以供应的,所以想要修铁路,首先就要解决钢铁产量的问题。

    因此,朱天启决定,要扩大对煤矿和铁矿的开采量,增设冶铁厂,大炼钢铁,他手里有整个大明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图,倒是省去了不少勘测的麻烦,接下来就要就近寻找合适的地方,大力开采煤铁矿,冶铁炼钢。

    通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朱天启选定了几处地方,首先是京师附近,东边的开平到迁安一带,也就是后世的唐山市,这里既有铁矿又有煤矿,是块发展钢铁工业的宝地,钢铁产量的潜力是极大的。

    然后就是南边的大名府,这里也是既有铁矿也有煤矿,后世也发展出了邯钢这样的超级钢铁冶炼基地。

    最后就是西边的大同府了,虽然大同府这边的铁矿产量不多,但是煤矿多啊,可以以开采煤矿为主,开采铁矿为辅,还可以从周边的铁矿供应铁矿石,发展钢铁厂也问题不大。

    按照朱天启的计划,首先要把这三块地方建设成钢铁工业区,然后等正是投产之后,便开始铺设铁路,把这三地以京师为中心用铁路连接起来,如此一来,三地之间的资源运输便更加便利了。

    然后再从大同府出发,按照当年满桂北征的路线一路向北铺设铁路,因为这条路已经被明军事先蹚平了,而且沿途也有明军的据点卫所,可以保护铁路不受破坏,以及铁路运输的安全。

    至于西伯利亚方面,也自然不能闲着,朱天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贝加尔湖的西侧不远处便又一处大型煤矿,然后再往正西方向五百里左右就有一处大型铁矿,虽然这两处煤铁矿相距较远,在建设初期定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是等两个矿区直接通上铁路了,情况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西伯利亚的第一处钢铁工业区就设立在这两个矿区之间,从两边同时往中间运输煤矿和铁矿要更加省时省力一些,同样在钢铁厂投产之后,便第一时间用铁路将两处矿区连接起来,随后再从贝加尔湖顺着来路往南修。

    等到两头儿的铁路对接上之后,从大同府到西伯利亚的铁路运输也就正式接通了。

    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投资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可计数的,西伯利亚方面倒是有充足的劳动力,而大明本土这边则劳动力比较缺乏了,为了不影响本土正常的生产生活,还是得从西伯利亚那边调拨足够多的劳动力过来。

    此事定下来之后,朱天启便把具体的方案和生产资料交给了孙元化,并通过电影短片来让孙元化了解了什么是铁路交通运输,孙元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也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随后,朱天启又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满桂,此事还是需要满桂在西伯利亚方面的配合,不论是运送劳动力,还是开采煤矿、铁矿,以及建设钢铁冶炼工业基地。

    满桂虽然还搞不清楚这个铁路运输到底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是他还是能听得明白,皇上要修一条贯通大明到西伯利亚的大路,以后从西伯利亚回大明就方便的多了,要运送东西也方便得多。

    除此之外,朱天启还跟满桂谈到了关于对罗斯国的下一步计划。

    朱天启说道:“满将军,你此次回西伯利亚之后,便可聚集军队,直接攻打罗斯国的都城莫斯科,你放心,罗斯国虽然现在还有聚集十几万兵力的实力,但是罗斯国国内即将发生很大的变故,他们再也不可能凑出之前那样一支兵力达到十万以上的大军来抵御我大明的天师了!”

    满桂听闻此话顿时有些好奇地皱起了眉头来,不过满桂也没敢追问皇上,罗斯国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故,既然皇上没说,那必定是“天机不可泄露”,所以他也不便多问,只是马上抱拳施礼道:“臣谨遵圣命!”

    而后,满桂便赶回了西伯利亚去了,毕竟这路上的事情不好说,但凡遇上坏天气,就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日子,所以还是要干燥不赶晚,以免耽误了战机。

    如今的罗斯国对于大明来说,就如同是欧洲的大门,一旦罗斯国被大明征服,那么欧洲将会门户大开,首当其冲的便是瑞典王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结为的联邦国),而后便是神圣罗马帝国、荷兰王国、法兰西王国、英国和西班牙王国。

    泰西人在海战方面确实有一手,但是要比陆军,还是在明军火器装备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绑在一块儿也不是明军的对手。

    送走了满桂之后,朱天启便去了一趟顺天府大学,一方面是探望一下徐光启,一方面也去巡视一下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为了不影响大学里的正常秩序,朱天启到了校门口便下了龙辇,也打发走了仪仗队,只在王元宝和几个锦衣卫的陪同下,步行进入了大学里。

    如今的大学里因为有了徐光启的到来,突然掀起了一场“农学热”,大家都知道徐光启在农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所以纷纷前来向其请教,而徐光启也很耐心地教授学生们农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们学习农学的热情也因此变得空前高涨起来。

    徐光启虽然号称“大明科学家”,精通数学、天文、农学、火器、水利等多种学科,但是因为新科举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普及,徐光启的那些数学、天文、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深厚了,甚至通过对新科举教材的学习,徐光启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唯独在农学方面,徐光启是有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因此他在从首辅之位退下来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在顺天府大学里发挥余热,为大明多多培养一些农学方面的人才出来。

    大明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也日益繁荣富强了起来,但是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大明帝国发展的一个大难题,大明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粮食产量提不上去,便无法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饥荒将仍然是悬在大明百姓头顶的一把利刃。

    朱天启找到徐光启的时候,徐光启还正在为十几个学生讲解关于水稻育种的知识,朱天启没有进去打断他们,而是在门外的树荫下安静地等候,直到一个问完问题的学生先行从屋内告辞出来,看见了朱天启,他向朱天启惊慌叩拜的声音,才让徐光启和屋内的学生们知道皇上就在门外。

    徐光启和学生们赶忙出来拜见,朱天启则笑着摆手:“免礼,免礼,都不必多礼,朕还说等你们讲完了再进去呢,没成想还是惊扰了你们学习!”

    听到此话,不论是徐光启还是这些学生们,都是心头一暖,感动非凡,皇上如此重视大家的学习,竟然为了不打扰校长为大家讲课,亲自在门外等候,这是何等的贤明啊!

    趁着这个热乎劲儿,朱天启也就顺口说道:“农业,是我大明的根本,发展农业那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你们能够选择攻读农业,足见你们怀揣一颗报国之心!

    但是朕还要告诉你们,农业同时也是最苦最累的一个行业,你们既然选择了它,就要肯吃苦,肯受累,肯于奉献自己,深耕于此,方可拯救万民,流芳百世!”

    这些学生听完了朱天启的一番谆谆教诲,一个个也都热血沸腾,心中攻读农学,在农业方面深耕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了。

    朱天启感觉自己也是时候多关注一下大学里的情况了,这些大学生才是大明的未来,如今自己已经扫清了外部的障碍,应该多把心思化作培育人才,发展科技上来了。

    随后,朱天启便从氪命商店里买了上百种种子和秧苗,包括各种粮食、蔬菜和水果,想要在段时间内提高田地的产量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不如先想办法增加作物的多样性,有了替代性粮食和蔬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危机。

    朱天启着重跟徐光启探讨了关于培育土豆和发展土豆种植的相关事宜,倒不是朱天启打算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土豆种植,国内的环境如果可以保证小麦、玉米和大米、小米等五谷杂粮的种植,那么就不必大规模改变作物类型。

    真正需要开发的地方是漠北、东北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这些地方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除了土豆和大白菜估计能够种活的作物种类不多,而土豆则是其中一中产量较高,且可以作为主粮的作物,如今倭国人都已到位,怎么能让他们没有土豆种呢?

    徐光启也是十分赞同对土豆、番薯这一类作物的培育和种植,并带朱天启参观了他和学生们一起种植的番薯实验田,可以看得出,徐光启和学生们都很尽心,田地被照料的非常好。

    随后,朱天启又在徐光启的陪同下在学校的其他地方转了转,尤其是看了看研究工业相关学科的学生们,他们很多人都去大明机械厂里参观实习过,回来之后便会根据机械厂里的实物,仿造小型机械设备。

    朱天启告诉徐光启,大明接下来要修建一条上万里的铁路,还要制造大量的蒸汽机车,所以急需一批矿业、冶炼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工业人才,希望徐光启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们多向这些方面发展,也好尽快投身到大明建设的行列中来。

    其实此事孙元化早就跟徐光启提起过了,徐光启对此也是很感兴趣的,只不过他认为自己年老体虚,怕是没有精力去搞机械和工业方面的研究了,但是却鼓励孙元化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此事,希望自己可以在有生之年见到大明的蒸汽机车开往西伯利亚。

    徐光启记下朱天启的吩咐,表示一定多多鼓励学生们投身工科相关专业的学习,将来好为大明工业发展做贡献,而且徐光启也对今年的省考很有信心,他相信今年一定会有更多的新生能够入学。

    晚上的时候,朱天启留在顺天府大学陪着徐光启一同吃了晚饭,王元宝本来听说皇上要在顺天府大学里用膳,还打算去宫里把尚膳监的御厨都给叫过来呢,结果朱天启却说就随便让顺天府大学的食堂准备几样家常菜便可。

    顺天府的食堂如今规模并不大,毕竟目前整个顺天府大学里的老师、学生及所有教职员工加在一起也不足千人,而且这些人也不是每餐都会在食堂里面吃,有时候会出去解决吃饭问题,所有食堂的规模并没有进行扩建。

    但是顺天府的食堂规模虽然不大,里面的饭菜却还是不错的,毕竟一应粮食和食材都是朝廷支应,自然是差不了。

    可这“差不了”是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的,对于皇上来说,这食堂里的饭菜自然就有些太过简陋了,因此徐光启也劝说道:“皇上,这食堂里的饭菜实在太过朴素,皇上若是想要在这里用膳,还请稍候片刻,臣派人去酒楼买些上好的酒菜回来。”

第八十八章 电报

    朱天启却说:“不必了,这食堂里饭你们吃得,朕怎么就吃不得了?”

    见皇上坚持,徐光启便不好再多说什么,王元宝只好去食堂吩咐,让食堂的厨子拿出看家本领来给朱天启和徐光启他们做了几个拿手菜,不过食堂里的食材有限,也做不出什么太大的花样来,只能凑出三素两荤五个小菜来,倒也够两个人吃了。

    朱天启与徐光启边吃边聊,问了些徐光启最近的情况,还有一些徐光启家里的事情,朱天启发现,自打徐光启从内阁首辅的位子上退下了,来到这顺天府大学里做校长之后,气色明显就好得多了。

    想想倒也是,徐光启做这个校长可要省心得多了,而且又是做自己顺心顺意的事情,想必心情也舒畅了不少,自然身体也就好得多了。

    吃过了晚饭之后,朱天启便起驾回宫去了,他回去之后还要继续筹备关于建造炼钢工业基地,和构建铁路运输系统的事情。

    除了要修铁路之外,朱天启还打算铺设电报通讯系统,电报机的构造简单,易于制造,而且电报机直接通讯只需要铺设一条电线便可实现,成本低廉,技术含量低,易于实现。

    不仅如此,作为穿越者,朱天启甚至无需重走电报机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只需要选择最成熟的型号进行仿制即可,而且为了方便明人使用,还可以直接使用中文电码。

    所谓中文电码就是区别与摩尔斯电码的一种电码,但是基本原理却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时通时断的电流信号,来表示不同的信息,摩尔斯电码对应的是英文字母和数字、标点,而中文汉字可比英文字母多得多,自然不能每个汉字都设计一共对应代码。

    所以中文电码的电流信号种类反而更少,只需要设定对应从零到九这十个数字的十种电码信号即可,然后通过电码来发送数字,每四个数字为一组代表一个汉字,最后只需要编写好汉字电码本,在其中规定好每个四位数字对应的哪个汉字即可,通过查阅汉字电码本来翻译数字电报。

    比如说,汉字电码本中第一个汉字是“啊”,那么发送电报就直接发送“0”、“0”、“0”“1”即可,之所以前面要加四个零,目的还是为了方便按四个数字一组进行分割,否则就全都乱了。

    按照这样的规则,接收电报的电报员只需要按照听到的电流信号在纸上写出对应的数字,然后再把这些数字四个一组地分割开来,最后查阅汉字电码本将其翻译成汉字即可。

    发电报也是一样,先把要发的内容写下了,然后通过查阅汉字电码本把每个汉字翻译成对应的数字代码,最后按顺序,按照对应每个数字的电码将其发送出去即可。

    如此一来,电报的派发和接收难度便极大地降低了,电报员也只需要熟练掌握代表十个数字的十种电码信号即可,至于电报机的使用和翻译方法则相对简单,无需进行特别的训练也可以轻松掌握。

    做好了这些筹划之后,朱天启便开始逐步付诸实践,他首先派人去找了徐光启,把自己要做的新项目告诉了他,徐光启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之前徐光启是接触过电学的,他曾经在朱天启的指导下自制过发电机,所以对“电”是何物自然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他只知道电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劳作,甚至还可以发光发热,却没想到电还能传递信息,千里传声。

    不过徐光启是知道皇上的“神通广大”的,所以他尽管对于朱天启所提出的“电报”项目感到十分新奇,却是丝毫不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的。

    朱天启把电报项目告诉徐光启,自然不是为了让徐光启亲自帮忙,而是让徐光启向大学里的学生们发出公示,成立一个“通讯”学科,其中包括“通讯技术”和“通讯工程”两个分支。

    通讯技术自然就是研发电报机,优化电报机及相关电码的学科;而通讯工程则是负责铺设电报线路,构建电报系统的学科。

    徐光启为此特意召开了全校大会,并拿着自己自制的微型发电机向学生们讲解了电为何物,以及电力的应用等基础电学知识,这些大学生可都是通过省考的人,还是有相当的物理学基础的,所以理解起电学知识来并不困难。

    但是即便如此,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电”,还是感到既新奇又激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来。

    随后,徐光启便向他们宣布说,朝廷接下来要建设电报通讯系统,需要培训出一批电报通讯行业的人才,来为构建大明电报通讯系统奉献力量,希望有志于在电报通讯方面发展的学生踊跃报名。

    虽然这对顺天府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而“电”的神秘力量也确实让人着迷,但是这些学生们可不像徐光启那样对皇上的学识和能力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所谓电报通讯还是有些“虚无缥缈”,太不接地气了,成不成还两说呢!

    说白了就是,以学生们的认知来看电报通讯这件事,还是感觉此事太不靠谱了,说不定忙活半天最后什么也干不成,朝廷的“实验”失败了,这个项目也会随之破产,那么他也就相当于“实验品”连同这个电报通讯的项目一同被抛弃了。

    当然,也有真的对“电学”一见钟情的,很多真正对物理学怀揣巨大兴趣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还一直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学科,和具体的研究方向,而现在校长徐光启向他们展示的“电学”则让他们感觉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电学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最终,有七名学生找到了徐光启,想要报名参加电报通讯项目的研究和学习,徐光启随后便把朱天启事先交给他的相关资料给了这七名学生,并且还给了他们关于电报通讯的视频课程,以供他们学习。朱天启给徐光启的资料和视频课程自然不会有那些复杂的电报发展史和理论知识了,只是讲解大明接下来要使用的这种型号的简单电报机的原理,以及一些关于电流、电磁和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给徐光启准备了一套样机。

    这套样机自然无法做到按照朱天启想象中那样互相发送和接收中文电码,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装才行,而且还要编制电码以及汉字电码本。

    设计对应十种汉字的十种电码自然不算难事,毕竟这些学生都从来没有接触过电码,不会跟别的电码搞混,只要把这十种电码记熟了,同时学会使用电报机发送这十种电码即可。

    至于汉字电码本的编写倒也简单,朱天启直接买了本字典,然后让人按照字典上的汉字排序给每个汉字进行编号,对于明朝时期不存在的汉字就直接删减掉,与明朝时写法不一致的便改成明朝时期的写法,这项工作并不复杂,只是毕竟繁琐。

    等到汉字电码本编写完成之后,朱天启便直接在氪命商店里定制印刷了一大批,足够满足大明的第一批电报员们使用了。

    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和学习之后,顺天府大学通讯系的七名学生终于成功仿制出了第一台明式中文电码电报机,当然,制作电报机所需的零件都是朱天启提供的,毕竟这电报机的构造虽然很简单,但是一些小零件也不是大明现在的工业水平能够轻易制造出来的。

    而后,朱天启便接到了顺天府大学成功收发电报的消息,朱天启闻讯十分兴奋,亲自跑了一趟顺天府大学,给通讯系的七名大学士搬了个奖,奖牌是纯金打造的,不仅价值不菲,更是无上的荣耀。

    虽然这七名大学生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成功改造仿制出来符合朱天启要求的电报机,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报机的人来说,已经很厉害了,朱天启自然要对其大加嘉奖,树立榜样,以此来鼓励大学生们多高发明创造,这对大明的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随后,七名大学生又对他们制作的电报机进行了完善和优化,接下来,这种被命名为“大明天启一号”的电报机便可投入量产了。

    电报机之间进行通讯是需要电线进行连接的,现在大明还没有能力制作无线电报机,而这电线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个麻烦事,因为电线的线芯倒是好说,不论是使用铜线还是别的金属都能制造出来,但是外面的绝缘层则是个麻烦事儿。

    以大明现在的科技水平是不能制造出塑料来的,虽然大明也有很多可以替代塑料的材料,但是不仅效果不理想,制作绝缘层的成本也太高了,反倒是很不划算,还不如索性直接在氪命商店里购买电线来得合适。

    要铺设电报线路,所需的电线自然是数以里记的,不过好在电报线路对于电线的质量要求并不高,从氪命商店里购买最便宜的电线也足够使用了,价格大概是每天寿命可买十米左右的铜芯电线,也就是说,一年寿命即可购买七里长的电线,价格可以说是相当低廉的。

    大明的第一条电报线路便是从顺天府大学,铺设到了紫禁城里,线路都是要走地线的,需要把地面挖开,然后埋上电线之后再盖好,所以基本上在表面根本就看不出下面埋有电线,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电报机可是需要用电的,但是耗电量却是微乎其微的,紫禁城里的电报机就安装在了城墙边儿上,挨着之前徐光启所造的小型水力发电机,正好足够为其供电。

    至于顺天府大学里也是不用为用电发愁的,他们的教室早就配备了火力发电机,日常学习所用的点灯和投影仪都是靠着这些火力发电机供电的,除了有些费煤之外,倒是也没有别的问题,如今自然也就直接靠大学中的某个发电室来为其供电了。

    其实从紫禁城到顺天府大学这么近的距离,是没有必要安装电报机的,除非是需要传递特别紧急的消息,否则派人骑马传递消息也慢不了多少,整体来说是不会耽误事儿的,电报需要解决的主要还是远途通讯的问题。

    不过朱天启之所以要铺设这条线路,主要还是因为这条线路的象征意义,如今制造电报机和电报线路的铺设技术,大明都已经掌握了,接下来便是向全国推广了,朱天启需要以此来向百官展示电报通讯的先进和便捷。

    说实话,朱天启其实是挺担心在全国推广电报通讯的事情会遭到群臣百官们的反对的,因为当年清政府刚刚开始要铺设电报线路的时候,就遭到了很大的阻力,而当时那些反对的人的反对理由竟然是“电报的线路会破坏大清朝的风水,吸走大清朝的地气给吸走……”

    朱天启感觉这种理由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笑话,他也相信,明朝也必然会有很多人以此为由反对电报线路的铺设,所以必须先得让他们认识到,电报通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以及发展电报通讯对大明通讯业进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不过出乎朱天启意料的是,当他把百官聚集在城墙边的电报室前,当着百官的面,向他们展示了电报的发送与接收之后,百官竟然对此都是倍感震惊的,然后震惊之后便是齐声拍手称赞。

    朱天启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顺利到他都有些难以置信了,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朝中百官这哪里是支持电报通讯啊,他们是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在向他们展示什么,还以为是某种“封建迷信”活动,亦或是在变戏法儿呢。

    虽然他们看不明白,但是皇上表演的“节目”他们怎么敢不捧场呢?自然是只要有人带头儿,就都跟着拍手称赞,来给朱天启叫好儿了。

第八十九章 铁路通车

    朱天启也懒得跟他们解释了,便直接趁热打铁,把此事拍板定了下来,铺设电报通讯系统的事情随即也被提上了日程。

    同时进行铁路建设和电报通讯系统的建设两件大事,自然是很烧钱的,但是如今大明对海事进行改革之后,大明海事系统也日趋完善,大明的财政收入翻着番地往上涨,加之占据倭国之后,倭国的银矿也给大明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

    同时,从倭国运出来的近两千万男丁也足以解决任何建设上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这段时间以来,大明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建设进度已经因为劳动力的日益充足,而大大提升,现在大明建铁路、铺电报,也同样可以从西伯利亚抽调劳动力过来干活。

    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备之后,京师东侧的开平-迁安钢铁工业基地、南边的大名府钢铁工业基地和西边的大同府钢铁工业基地都已经建设完成了。

    不过毕竟这个年代是不可能建设出设施很完善的钢铁冶炼厂的,所以从外观来看,整体状态还是比较原始的,但是相应的设施设备已经完全按照当年陕西布政使司的军工基地里的新式钢铁冶炼厂修建了,放在这个时代是十分先进的。

    炼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便开始了从三个钢铁工业基地到京师的铁路线路的修建,铁路的铺设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指导的,而顺天府大学里铁路交通系的大学生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已经掌握了铁路铺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马上便可以投身到了铁路建设的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贝加尔湖西侧的煤矿也已经开挖了,还有再往西五百里处的铁矿,也已经开始了开采,两处矿区之间的钢铁冶炼工业区也已经建设完成,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

    但是在这个时代,开矿是极度劳累和危险的工作,说是拿人命在往里填也不为过,若是以前,朱天启是难以下定这样的决心的,不过如今大明手握近两千万的倭国男丁,便是再多开几十处矿区也不必担心劳动力不够用的问题。

    除了开矿之外,西伯利亚这边对煤矿和铁矿的运输也是一个大难题,尽管如今根据规划,钢铁工业基地建在了煤矿和铁矿之间,缩小了运输距离,但是距离两边的矿区仍然各有二百多里的路程,运输的又是沉重的矿石,运输难度还是很大的。

    明军现在手里的骡马牲畜自然是不够用的,便只能让人去拉车,因运输所造成的劳动力的伤亡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这让满桂不得不考虑提高对倭国人的食物供应,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劳动力缺乏的危机。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在明军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贝加尔湖钢铁工业区还是被建立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煤矿和铁矿运输困难,时长断供的原因,钢铁冶炼厂的产量一直都不高,从京师被派来这边的几个顺天府的大学生都急的团团转。

    如今京师与周边三个钢铁工业区之间的铁路都快修通了,贝加尔湖这边的铁路还没开始动工呢,他们能不着急吗?

    不过好在作为地方长官的满桂并没有催促他们,反倒是一直给他们加油鼓气,并时长嘱咐他们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既然要建造铁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铁路给建好了。

    满桂是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留在这边督促铁路建设的事情的,既然朝廷派来了这几个顺天府的大学生来管理此事,他自然还是要放权的,毕竟这几个大学生虽然年轻,但都是有学识的,自己这个外行还是不要在此多插手才好。

    因此满桂把这边的事情安排好了之后,便赶到乌拉尔山脉的前线去了,不过虽然说此地是明军和罗斯军两军交战的前线,但是最近双方却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明军越过乌拉尔山脉之后便逐步朝西方蚕食推进,但是却再也没有遇到罗斯军前来阻击,只有少许各大家族的族人和佣兵偶尔前来袭扰。

    不过这些都是小股部队,最多也超不过一百人去,这样的小部队自然是来多少死多少,久而久之,便没有人再敢前来送死了。

    难道说罗斯国真就对侵蚀罗斯国土地的明军置之不理了吗?还是说罗斯国刚刚经历了对波兰王国一战的惨败,已经没有了抵御明军的能力?

    都不是,主要原因还是作为罗斯国的实际统治者的菲拉列特大牧首病危,罗曼诺夫家族对罗斯国的统治也处于一种危在旦夕的地步。

    菲拉列特掌权以来,便大力打压罗斯国内的各大贵族,将大贵族们排挤出了政治权利的中心,这些大贵族们自然是心有不甘的,如今菲拉列特病危,大贵族们自然是都紧盯着罗曼诺夫王庭,随时都会卷土重来,瓜分权力。

    而作为沙皇的米哈伊尔并非如同他的父亲菲拉列特一般,是个铁腕统治者,面对蠢蠢欲动的大贵族们,他早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为了保命,都想好了退位了。

    如今整个罗斯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莫斯科,都集中到了菲拉列特身上,只要菲拉列特一死,罗斯国便会改天换日,出现大变革。

    如此重大的消息,自然也就不难被满桂探听到,满桂得知消息之后,不禁心中惊叹,“皇上真乃天人也,相隔万里之遥,皇上竟然都能提前预知到罗斯国王庭之事!”

    不过随即满桂就感觉脊背一阵发寒,若是皇上真的无所不知的话,那么岂不是说自己在这边的一举一动都是瞒不过皇上的?虽然想到这里让人有些心中恐惧,但是满桂也有些庆幸自己这两年来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也没有敢有什么不法行为。

    其实满桂也不是什么圣人,大家给朝廷卖命,自然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也就是这两年是西伯利亚的“创业阶段”,满桂忙着开疆扩土搞建设,还没有顾上搞什么小动作,等明军在西伯利亚彻底站稳了脚跟,也根除了来自西方罗斯国的威胁之后,满桂也就未必会像如今这般廉洁了,在西伯利亚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摸过肥肉的手上,怎么可能不沾油呢?

    可是现在满桂却是连这个念想也不敢有了,唯恐自己的心思被皇上看透,到时候自己的下场可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这倒是满桂想得多了,即便他真的以权谋私,贪墨了些许财物,只要不是太出格,朱天启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朱天启是懂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的,对于手下,尤其是信得过,有能力的手下,都是没有太过苛刻的要求的。

    一个月后,莫斯科传来菲拉列特大牧首病逝的消息,满桂闻讯当即下令加快了明军向西方进军的脚步,虽然说按照老礼儿来讲,趁着人家家里有事儿前来攻城,那是很不道德的,也是不吉利的。

    但是满桂是个粗人,他不讲究这个,他只知道,皇上告诉他了,罗斯国将要有大变故,而满桂也相信,皇上告诉自己这件事的目的,就是在暗示自己,要抓住这个机会,一举击败罗斯。

    罗斯国的沙皇米哈伊尔一方面为他父亲菲拉列特举办葬礼,一方面还要应付来到莫斯科夺权的各大贵族,而米哈伊尔应对这些大贵族的办法便是“妥协”,对于这些大贵族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一味的许可和应允,压根儿就没有半点儿与之抗争的意思。

    等到菲拉列特的葬礼办完之后,罗斯国的权力也已经瓜分完成,沙皇米哈伊尔再一次被架空,权力重新回到了各大贵族的手里,这些大贵族得到权力之后的第一件事,自然不是帮助罗斯国去做些什么,而是在想着如何为了自己的家族去争取更多利益。

    一些彼此之间有矛盾的家族,如今上面没有人再约束他们了,自然也就不再压抑彼此之间的仇恨,当即便是刀兵相见,大打出手,在这种时候,其他家族往往也不能独善其身,很容易就会被其中一方拉为援手,罗斯国的内战一触即发。

    不过罗曼诺夫王朝毕竟与以前罗斯国的各大王朝还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沙皇的权力被各大贵族瓜分,但是沙皇仍然是罗斯国内最大的一个家族代表,他手中的权力也是最大的,手中握有着兵力最多的部队。

    米哈伊尔虽然不像他父亲菲拉列特那般强硬,但是也绝对算不上软弱无能,如今明军大举进犯罗斯国,兵锋直指莫斯科,米哈伊尔自是不能视若无睹,因此他果断站出来制止了各大贵族之间即将爆发的内战和冲突,要求他们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先把进犯的明军赶走,再讨论内部的问题。

    米哈伊尔没有他父亲菲拉列特对各大贵族那么强的约束力,但是各大贵族也不能一点儿面子都不给他,公然违背沙皇的意志,必定会沦为众矢之的,所以各大贵族尽管并不诚心,也都面前再次集结在了一起,各自派出部队,前来抵御明军。

    然而这一次,除了罗斯国在波兰王国遭受惨败,伤亡惨重,部队减员严重之外,又逢各大贵族重新掌权,各怀私心,不肯再将手中兵力全部派出,罗斯国这次总共也不过凑出来了五万兵马而已,在人数上也不再具备优势。

    不仅如此,罗斯国这次集结的大军更是没有任何凝聚力可言,不仅打起仗来不是很协调,而且还一触即溃,稍微处于下风便开始各自溃逃,除了米哈伊尔的直属部队之外,其他部队简直都是来凑数的。

    满桂打着打着就笑了,如今这罗斯国的军队比起之前来,简直是不堪一击,明军的进军速度丝毫没有因为罗斯国派出大军前来阻击而减缓,依然是朝着罗斯国的都城莫斯科长驱直入,沿途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数十座大小城镇。

    但是不得不说,罗斯国大军中的主力部队还是比较顽强的,对于明军的反击也是最为激烈的,不过满桂倒是不着急,一旦遭遇罗斯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他便下令绕过这些坚城,或者围城跟罗斯国耗,反正明军的大炮射程远,躲在远处炮轰罗斯国的城池便可,拿下他们的城池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越是接近罗斯国的都城莫斯科,明军遭受的抵抗也就越顽强,虽然罗斯国各地的部队都已经作鸟兽散,但是罗斯国的主力部队还是依然在坚持作战,而且显现出来了较强的战斗力,满桂索性也就下令放缓进军速度,徐徐图之,两军进入了僵持阶段。

    此时大明方面,京师与周围三大工业区之间的铁路已经修建完成,大明机械厂也成功制造出了第一辆蒸汽机车,火车被送到了开平-迁安工业区,被放到了铁路上,进行第一次试运行。

    火车的速度并不快,每个时辰只能跑六七十里路,速度赶不上马匹的一半,但是运载能力却是多少马匹也比不上的,第一次试运行共挂载了九节车厢,每节车厢都满载了铸造好的钢轨和燃煤。

    这么多货物若是换做马车来拉,先别说马匹能不能拉得动,便是能够拉得到,一个时辰怕是连十里路都走不了,铁路运输的优势自然是超然的。

    京师的车站设在了前门外,朱天启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迎接火车进站,庆贺大明铁路正是成功通车。

    而后,这列火车便拉着这些货物前往了大同府,如今从开平-迁安工业区、大名府工业区和大同府工业区到京师的铁路都已经开通,接下来就要修建从大同府到贝加尔湖工业区的铁路了,所以开平-迁安工业区和大名府工业区制造的钢轨和燃煤都要运往大同府支援建设。

    大同府工业区的煤矿规模太小,钢铁产量也是最少的,自然要依靠开平-迁安工业区和大名府工业区的援助才行。

    除此之外,还有对电报通讯系统的线路铺设,也在随着铁路线路逐步进行铺设,各地的电报通讯也开始逐步得到了开通。

第九十章 信王中举

    随着铁路交通的和电报通讯的大发展,大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发强烈,顺天府大学里的大学生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不过好在马上就是新一届的科举考试了,按照去年的情况来看,今年能够通过省考的人数必定还会再创新高的。

    事实也确实不出朱天启的预料,仅仅报名参加本次省考的考生数量比之去年就翻了一番,突破了一万人,便是按照去年的通过率,通过省考的考生也能突破千人,不过按理说,每年的通过率比如是要比之前一年更高一些的,毕竟复习的年份越长,通过的几率自然也就越高。

    朱天启很快便按照礼部报上来的人数在氪命商店里定制好了试卷,随后便安排锦衣卫把试卷送往了各地,天启十三年的科考也随之开始了。

    如今已经是科举改革的第四年了,新科举推广施行以来,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大明的教育普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大明的童生已经多不胜数,哪怕没有考上童生的,也大多都凑热闹去各地县学里蹭过几节课,百姓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很多。

    除此之外,读书人的情况也改观了很多,不再是满大街之乎者也的迂腐秀才,只会吟诗作对,感叹怀才不遇,而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哪怕是没有能力通过省考的人,也有很多利用目前所学知识在家研究物理,搞些机械发明,研究农学,搞些农业种植的,民间的人才也逐渐多了起来。

    很快便到了放榜的日子,放榜前夕,王元宝十分兴奋地捧着一张试卷冲进了乾清宫里,把试卷呈给了朱天启看:“皇爷,中了,中了,信王殿下中举了!”

    朱天启闻言拿过王元宝手里的试卷来,翻看了一下各科的成绩,随即呵呵一笑说道:“朱由检这家伙还真是用心了,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如今已经是他第三年参加省考了吧?”

    王元宝赶忙点头应道:“回皇爷话,如今正是信王殿下第三年参加科举,自打这省考开考以来,信王殿下是每年都要参加的。”

    朱天启满意地笑着点了点头:“很好,由检还是很有韧性的嘛,而且如今看来,他这成绩也非常好,看来学得也是十分扎实的。”

    说完这话,朱天启把试卷还给了王元宝,随即吩咐道:“放榜之后,你便带人前去把信王府收拾出来,如今由检既然已经中举了,自然是要搬回京师来住的。”

    王元宝点头领命:“奴婢遵旨,这就去安排!”

    朱天启想了想,便又叫住了王元宝,对他吩咐道:“由检怎么说也是朕的弟弟,你还是代朕去信阳接他一遭吧,若是由检的行礼多不便运输的话,可以直接在大名府转乘火车过来,你带着朕的令牌去,让大名府铁路局的人单给你们安排一趟车。”

    王元宝听了这话顿感十分兴奋,赶忙施礼答应:“奴婢记下了,请皇爷放心!”

    火车这玩意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算是个新鲜玩意儿,包括王元宝也是一样,他只是在之前的通车庆典上见了一次,却还真是从未乘坐过,如今听说有机会试乘,自然是内心十分兴奋和激动的。

    今年的科举省考总共有一千五百余名考生通过了考试,除了其中三百多个考生选择做官之外,余下的一千二百名考生都选择进入顺天府大学继续进修学习,通过这两年的发展,顺天府大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加之前任内阁首辅徐光启亲任顺天府大学的校长,让考生们更加意识到朝廷对顺天府大学的重视。

    加之这两年来农业、机械和铁路运输、电报通讯等行业的大发展,让天下读书人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去顺天府大学继续进修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参加省考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中举做官,而是为了获得进入顺天府大学的机会。

    因为在放榜之前,朱天启已经提前得知了朱由检通过了省考,并派王元宝前往信阳接朱由检回京师,因此朱由检比起其他考生来要先一步到的京师,他前脚到了京师,后脚便被朱天启召入宫中面圣来了。

    朱天启再次见到朱由检,心中也是有些小小的激动,他走上前来,亲自拉着朱由检的胳膊,把他拉进了宫中:“由检,你我兄弟二人如今久别重逢,朕已经为你摆下宴席,庆贺你中举,也算是为你接风洗尘!”

    朱由检回想这三年的科考经历,心中也有些五味杂陈,对朱天启施礼道:“臣弟愚钝,整整考了三年才中举,实在是辜负了陛下对臣弟的一番期望啊!”

    朱天启却说笑着说:“由检啊,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也太过苛刻了一些,你才考了三年便考上了,那些考几十年都不考不上的也是大有人在,相较之下,你已经算是天资聪颖,万中无一之人了!”

    朱由检咧嘴一笑,想想也确实如此,自己能够在短短三年之内通过省考,确实已经超越了普天之下的大多数学生,再在这里说什么“惭愧”,那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朱天启与朱由检在餐桌旁坐下,朱天启端起酒杯来,说道:“来,朕先提一杯,如今你我兄弟二人久别重逢,还是值得庆贺的,先干了这杯再说!”

    朱由检自是赶忙端起了酒杯来,“臣弟感谢皇兄的栽培和挂念,臣弟先干为敬!”说着便仰头饮下了杯中酒。

    朱天启也笑着喝了自己酒杯里的酒,随后这才边吃菜,便问道:“由检,如今你既然已经中举,不知道你是何打算啊,是想直接做官,还是打算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

    说实话,朱由检还真没仔细想过这件事,他之所以这么拼命地参加科考,目的只为了回到京师,回到政治中心来,至于其他的,他认为也不是他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所以便从没有想过,如今被朱天启问起,只好回答:“臣弟自然是要听从皇兄的安排!”

    朱天启见他没有想法,便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来:“对于你的事情,朕是这么想的,若是你想做官,那么朕可以给你安排个合适的职位,然后再想办法给你创造些机会,把你慢慢提上来,但是想向之前那样直接封你个锦衣卫指挥使之类的要职,肯定是不行的。”说完这话,朱天启便看向了朱由检,朱由检自然也是明白朱天启的意思的,当年朱天启之所以把他直接封为了锦衣卫指挥使,还不是因为当时朝中一片乱象,朱天启无人可用,自然要强行安插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以方便从文官集团手上夺回权力了。

    可如今朱天启已经手握大权,说一不二,自然是不能再随便乱来,自己破坏自己辛苦构建的秩序了,升官和提拔可以随心所欲一些,但却还是要讲究程序的,所以朱由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朱天启见朱由检也不说话,但是想来朱由检定然是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继续往下说道:“还有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在顺天府大学里,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学科或者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以后不管是取得了研究成果,还是能够为建设大明出力,都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而且进入顺天府大学之后,你还有参加校考和国考的机会,若是想要留在大学里做学问便可参加校考,若是想要做官,便可参加国考,这国考不同于省考,若是你通过了国考,便可直接入六部,甚至是入阁也是可以的!”

    朱由检听到这里,顿时忍不住眼皮一跳,朱天启看到朱由检的反应之后,对他内心所想也瞬间明了了,看来这朱由检最向往的果然还是权力。

    朱由检没有过多的思索,很快便抬手对朱天启拱手施礼道:“皇兄,臣弟打算进入顺天府大学继续学习,一方面也可为我大明朝多做些实事,为皇兄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将来谋求个更好的出路!”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这朱由检虽然话说得好听,倒也没有对自己藏着掖着,于是便也点头答应了下来:“很好,如此一来朕也少了很多难处,你若是能够凭自己的本事通过国考,那么将来朕让你担任六部尚书,或者入阁参政的话,也就更名正言顺一些。”

    朱由检听了这话却是赶忙说道:“臣弟不敢奢望入阁之事,只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再次作为皇兄的左膀右臂,为皇兄分忧!”

    朱天启笑着抬手拍了拍朱由检的肩膀,说道:“好啦由检,跟朕就不必客气了,朕自然也是希望你能够早日重回朕的身旁,毕竟你才是朕最信赖的人。”

    这顿饭倒是也没有吃太久,朱天启与朱由检聊了大概一个时辰,而后朱由检便离宫回到自己的府上去了,他离开京师已有四年,如今重新回到自己的府邸,一时之间也是感慨万千。

    一个月之后,朱由检便同这届省考中举的考生们一同进入了顺天府大学学习,如今顺天府大学里的学生已经足有一千五百多人了,加上教职员工就有两千多人了,比之最初的冷清,反倒显得有些拥挤了。

    因此,朱天启也开始打算把应天府的南国子监改造成应天府大学,应天府那边水域纵横,而且临海,因此可以重点发展海洋与船舶相关的学科,甚至一些诸如纺织、陶瓷之类的相关学科也可以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总之既然打算要建造一所新的大学,自然不能全盘照办顺天府大学这边这一套,还是要尝试开辟和发展新学科,也算是进一步扩大大明高等教育的学科种类和教学规模。

    就在朱天启正忙活着策划对应天府大学的筹建工作之时,郑芝龙的加急军报从东番布政使司送入了京师。

    郑芝龙的军报中写道,他从南洋得到可靠消息,如今弗朗机人、和兰人和英国人已经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前来袭击大明,这支舰队在三月份左右的时候出发,如今很可能已经到达了南海附近。

    朱天启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没有慌,毕竟这都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自己又是收复东番岛,又是收复濠镜澳,还大卖“明”字旗,让泰西人在大明吃了不少亏,他们不联合起来报复大明才有怪呢!

    不过这些泰西人虽然厉害,但主要是厉害在海军上,他们靠海外殖民和海上贸易尝到了甜头,基本上也把全部的财力军力都投入到了海军身上,所以说,只要自己将其海军力量歼灭,就能使其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甚至于把他们全国的经济都给拖垮,到时候明军也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听闻泰西人的舰队来袭,朱天启只能感受到兴奋,却似乎不会因此而感到紧张和畏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蛇出洞,如今泰西人来了,那么只要自己把他们的舰队击败,那么大明接下来就可以轻松地征服他们。

    东南亚的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的殖民地大明可以轻松夺到自己手里来,甚至包括美洲大陆也是一样,舰队被击败之后,他们将再也没有能力来保护他们的殖民地,甚至不能自保。

    如今造船可是主要使用木头,造船的巨木都是需要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种植才能积攒出来,正是因为造船材料的限制,泰西人的战舰可以说是沉没一艘便少一艘,很难得到补充,若是整个舰队都被明军歼灭,那么他们将数十年难以恢复元气。

    朱天启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冷笑着开始浏览氪命商店里的“东风快递”,挑选着适合泰西人舰队的款式。

    不过接下来郑芝龙送来的详细情报却让朱天启感觉大失所望,和兰人、弗朗机人和英国人三国联军竟然才只派来了三十艘战船,虽然这是泰西人开始海外殖民有史以来派出的最强大的阵容了,但是用来对付大明,是不是有点儿太瞧不起人了?

第九十一章 首战

    朱天启只好关闭了氪命商店,给李邦华下令,大明水师全军备战,所有战船开赴南海,准备与泰西舰队开战。

    如今新造好的两艘战船也正式开始服役,加上之前在收复东番岛之战中,俘虏的和兰人的那艘盖伦战船,大明总共就有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了。

    俘虏和兰人的这艘盖伦战船是明显比之前大明水师的八艘蒸汽明轮战船要大上一些的,而且装备的火炮数量也要多上一倍,因此,大明水师对先前的八艘蒸汽明轮战船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装和加强。

    虽然因为两侧有明轮的原因,不能像泰西人的战船那样,动辄装备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火炮,但是却也都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火炮数量,如此一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泰西人的战船的火力差距。

    但是通过郑芝豹在东番岛海域与和兰人的海战中总结的经验可以看出,大明水师比之泰西人的海军,作战水平和整体素质确实是有所欠缺的,泰西人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在海上依靠战舰的火炮进行灵活作战了,而大明水师还是比较擅长较为原始的海上混战,近距离跳帮作战。

    以大明水师现在的战船数量和作战水平,若是与泰西人的舰队在海上正面硬刚的话,肯定是处于很大的劣势中的,未必能够承受得住泰西人舰队那强大的火力。

    因而大明水师要想战胜泰西人的舰队,则必须要依靠自身战船的优势,即蒸汽明轮的灵活性,以及钢铁巨炮超凡的射程,像郑芝豹之前战胜和兰人战舰那样,利用蒸汽明轮动力来与和兰人的战舰保持充分距离,让和兰人打不着自己,然后利用钢铁巨炮来攻击和兰人。

    利用这样的战术和打法自然是能够让大明水师处于不败之地,但是缺点就是这样的打法和战术便只能依靠前甲板的一门钢铁巨炮,侧舷装备的火炮都将失去用武之地,即便钢铁巨炮的威力很大,但是仅仅一门火炮的火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这将极大地延长作战时间。

    要知道,当时郑芝豹可是以八艘蒸汽明轮战船来围攻两艘和兰人战舰,尚且颇费了一些波折和时间才将和兰人击败,如今却是要以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来对战三十艘更大的泰西战船,大明水师实在是谈不上有什么优势可言。

    因此,朱天启也做好了跟泰西人拼命的打算,把大明水师所有的大小战船都给派了过去,这些战船虽然对于泰西人的战船来说,可能都是炮灰级别的,但是却也足以对泰西人的舰队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如此一来,他们便无暇灵活地操控着战舰躲避蒸汽明轮战船的炮击了,也算是间接地提高了蒸汽明轮战船的命中率。

    还有就是朱天启也感觉大明水师也该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换血了,大明水师还从未经历过一次像样的大海战,这次与泰西人作战,虽然伤亡势必是惨重的,但是也确实是一次积累作战经验的好机会。

    那些老旧的战船也正好可以消耗消耗,真得被打没了也不可惜,正好以后造新式战船来补上,以后的大明水师就不能再向如今这样靠数量取胜了,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船也是一样,以后大明水师的战船数量或许会锐减,但是每一艘都得是精锐战舰才行。

    现如今大明水师的大小战船虽然足有数千只,但是九成以上都是老旧船只,跟附近的海盗作战还能开出来凑凑数,真要跟泰西人的舰队打,就都是炮灰了,而这些老古董们,朝廷偏偏还得每年花着大把的银子供养维护着,这钱实在花的有些太冤枉了。

    所以说,如今这次与泰西人的海战,也确实是个好机会,既能练兵,又能换血。

    李邦华很快便率领着大明水师南下,到了东番岛,郑芝龙自然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二人之前在倭国作战的时候便是搭档,如今又聚在了一起,自然是少了很多客套,两人互相之间已经很熟络了。

    只不过如今郑芝龙的身份可是今非昔比了,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海防总兵,而是东番布政使司的布政使,兼任东番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同时还是皇上钦封的东番伯,地位俨然已经超越了李邦华这个海防总督。

    不过按照职务来算的话,李邦华这个海防总督是统管大明水师,以及大明整个海防体系的一把手,也就是说,凡是跟海上作战相关的事情,李邦华都是最高长官,因此此次与泰西作战,李邦华自然还是主帅,郑芝龙还是要作为手下配合的。

    不过好在两人之前就相处的十分融洽,配合得也十分默契,倒是也不在乎在谁是主帅的事情上争个高低,郑芝龙也很给李邦华面子,推崇李邦华作为本次作战的主帅,而甘心在其帐下效力。

    李邦华对郑芝龙也是敬让三分,事事都主动征询郑芝龙的意见,与其进行讨论和商议,可谓是一派和气。

    经过一番商议后,两人决定让郑芝豹作为先锋将军,率领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对战泰西人的舰队,其余船只由郑芝龙指挥作战,负责策应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的攻击,已经阻截泰西人舰队的退路。

    与此同时,泰西人的舰队也已经到达了马尼拉,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东番岛,因为东番岛上的明军兵力较少,若是从东边对东番岛发起进攻,又不必进入大明的海域,被明军围攻的几率也更低一些。

    只要占领了东番岛,那么便可以东番岛为基地,对大明本土发动进一步攻击,逐步向大明的内陆进攻。

    这可比他们之前计划的直接进攻濠镜澳,袭击大明沿海地区的作战计划要靠谱得多,毕竟此时的南海海域已经基本被大明掌控,若是从南海进军,向大明的沿海地区发动进攻,那么很可能会被明军围堵,便是他们仗着坚船利炮不怕大明水师的围攻,却也感觉伤亡在所难免。

    泰西人可不比大明这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来说,士兵是很稀缺的,损失任何一个都是足以令他们感到心疼的。

    郑芝龙自然也能想到泰西人很可能会把东番岛作为首选进攻对象,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都加紧派出船只在附近海域进行探测和警戒。终于,在泰西人的舰队到达马尼拉的十日之后,郑芝龙接到手下送回来的消息,在东番岛的东南方向二百里外,发现了泰西人的舰队,数十艘占据正朝着东番岛驶来。

    郑芝龙闻讯马上将情况告知了李邦华,李邦华自然不敢怠慢,赶忙把大明水师的所有兵力和战船都调集到了东番岛附近海域,随后便朝着泰西人舰队驶来的方向南下前去迎敌。

    泰西人们见到大明水师突然出现在了眼前并未感到丝毫的惊讶,毕竟他们本来也不是前来偷袭的,如今大明水师现身,他们反倒不用担心遭受大明水师的埋伏,至于要与大明水师作战的问题,他们是没有丝毫担忧的,毕竟在他们看来,大明水师战船落后,不足为惧。

    在距离泰西人的舰队还有二三十里的时候,郑芝龙下令全部战船停止前进,随后便让郑芝豹率领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率先上前迎敌。

    泰西人没想到这一次明军竟然不再像以往海战的时候利用数量优势来与自己死缠烂打,反倒是派出了他们仅有的十一艘仿盖伦式战船前来应战,别说十一艘战船对三十艘战船本就没有优势和胜算,更何况这些战船还是仿制品,哪里能是正经盖伦大战船的对手?

    然而明军战船的实力却大大出乎了泰西人的意料,双方距离刚刚进入十里之内,明军的战船便齐声开炮了,而轻敌的泰西人们并没有想到明军战船的火炮可以打得了这么远,竟然都没有散开躲避,结果当即便有三艘战船中炮,虽然没有被击中要害,却也造成一定的损伤。

    这下泰西人们可不敢轻敌了,他们赶紧散开,并纷纷转舵,调整风帆让战船转向,把战船的侧舷对准了明军的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只等明军的战船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就一同开炮,把明军的战船炸成碎片。

    然而明军的战船却是再一次出乎了他们的意料,明军战船船身上的一根巨大的圆柱体上开始冒起了滚滚黑烟,而泰西人也是这才意识到,明军的战船竟然从始至终都没有展开风帆,此时明军的战船不仅没有继续再向前驶进,反倒是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在有意与泰西人的舰队保持距离。

    明军在做这一系列动作的时候,船头上的火炮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射击,虽然泰西人的战船已经有意识地在进行躲避了,但是船身横过来之后,目标可就更大了,加之三十艘战船聚在一块,想不被明军的大炮打到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下泰西人可着急了,他们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明军不进入己方的射程之内,自己纵然有多少火炮也是徒劳,根本就打不到明军的战船,而偏偏明军的火炮射程更远,反倒是能够打到自己,像这样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其结果必定是以己方舰队的惨败而收场。

    在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泰西人只能先跟明军的战船拉开距离,但是他们来的时候是顺风,现在想要往后退可就是逆风了,好在泰西人的战船上都是训练有素的海军,他们开始走“之”字型,以徐徐后退,与明军战船拉开间距,企图脱离明军战船的火炮射程范围。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逆风后退那是要费很大力气的,而明军的战船却丝毫不受风向和洋流的影响,泰西人的战船后退一步,他们便上前紧逼一步,总之就是正好与泰西人保持着八九里的间距,正好可以达到泰西人的战船,而又让泰西人战船上的火炮够不着自己。

    一番尝试无效后,泰西人索性痛下决心,决定背水一战,毕竟明军的战船不过十一艘,他们的火炮虽然打得远,但是很明显这个级别的火炮,明军的战船上也只能装备一门而已,便是十一门火炮都能打中泰西人的战船,也未必能够把泰西人的战船击沉。

    而泰西人的战船却是每艘战船都装备着几十门的火炮,三十艘战船上的火炮加在一起足有两千多门,也就是说,只要一轮齐射,便可让明军的所有战船粉身碎骨。

    所有泰西人索性不再后退,而是顺风开始拼命地向着明军的战船逼近,企图拉近双方的间距,给予明军战船毁灭性的打击。

    郑芝龙见泰西人不再后退,而是迎面追了上来,便当即下令其余战船分东西两路从两侧包抄泰西人的舰队,截断他们的退路。

    泰西人的战船上可没有在船头或者船尾安装钢铁巨炮,如今又是把侧舷对准了明军的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所以根本就无法攻击两侧的明军船只。

    不过泰西人也没有把这些破旧的船只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只要击败了明军这十一艘大型战船之后,其余的那些船只都不过是些炮灰罢了,随便开几炮就能把这些炮灰给清场。

    很快,泰西人便为其头脑冲动所做的决定付出了代价,因为即便他们是顺风满帆前进,但是因为船身是横着的,受到的洋流阻力较大,根本就追不上明军的战船,而明军战船即便是没有风帆,行驶的速度却比满帆的战船还要快得多。

    泰西人本以为迎着明军战船的炮击冲上前去能够讨到些便宜,却没想到依然是无法接近明军的战船,而面对明军战船的炮击所受的损伤也越来越大了。

    等泰西人意识到自己决策失误,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这才发现,明军已经将其团团围住,而明军的十一艘主力战舰依然躲在他们战船的射程之外拼命朝着他们射击。

    一愣神儿的功夫,一艘战舰的船头中炮,被炮弹砸穿了一个大洞,海水开始狂涌入船舱之中,眼看着就要沉没了。

第九十二章 惨胜

    一艘战船受损,让泰西人意识到,追上明军这十一艘会冒黑烟的怪船是不可能的了,若是一直被明军这样牵着鼻子打,被击败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泰西人决定放弃追击明军的十一艘主力战舰,回身先把周围的其余战船都给清扫一下,然后引诱明军的主力战船到更广阔的的海域去,如此一来便可以利用数量优势迂回作战,三十艘战船围攻十一艘战船还不容易吗?

    眼看着泰西人的战船开始转向,船身渐渐回正,不再以侧舷对着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郑芝龙马上猜到了泰西人的意图,当即下令两侧围堵的战船开始全力发起进攻,绝对不能放泰西人的战船逃走。

    一时间两千多支大小战船组成的包围圈完全合拢,截断了泰西人的退路,随后便朝着泰西人的三十艘战船围攻过来。

    泰西人对此倒是毫不慌张,毕竟他们奈何不了明军那十一艘主力战舰,难道还奈何不了这些破旧的战船吗?

    泰西人转正了船头之后,便当即朝着侧舷所对的明军战船开炮了,两千多门火炮同时发射,炮弹密集如雨,瞬间便把明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缺口,数百条大小战船瞬间化作齑粉,战船上的明军死伤惨重。

    然而即便如此,明军却丝毫不为所动,没有任何人因此而感到畏惧,明军的攻势也没有出现任何迟滞,依然没命地朝着泰西人的战船围攻过来。

    泰西人的火力虽然强大,但是攻击方向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今他们侧舷所对的方向已经没有了目标,再想对前来围攻的明军发动攻击便要继续转向,可是在海上转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即便是操纵灵活的盖伦船也无法轻易做到。

    就在泰西人的战船缓缓转向的时候,很多明军的战船已经逼近了泰西人的战船,稍大的战船开始朝着泰西人的战船近距离开炮,虽然火炮口径很小,威力有限,但是如此近距离的贴身轰击,泰西人的战船也是无法承受的,毕竟现在的战船都是木质船身。

    很多明军水兵开始用挠钩爬上了泰西人的战船,向船上爬去,他们腰挎短刀,背上还背着火铳,下面还有其他的明军端着火铳朝着船上射击,掩护这些水兵,让船上的泰西水兵应接不暇。

    很快,三十艘泰西战船便被数千条明军的大小战船给密密麻麻地包裹在了其中,每艘战船上都如同被蚂蚁包裹的蜜糖一般,爬满了明军的水兵。

    即便泰西水兵居高临下,但是却架不住明军水兵人数太多,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明军的水兵在向船上爬,船上的泰西水兵根本就方便不过来,更何况下面还有明军在端着火铳朝船上射击,泰西水兵往往刚一露头便被火铳集中,丢了性命。

    不过这样的作战方式,作为进攻一方的明军的伤亡自然也是十分惨重的,这就如同攻城战一般,高大的船身就如同城墙一般,永远是站在城头上的守军更有优势,而爬城墙进攻的士卒则难以全身而退。

    也就是明军现在大规模装备了火铳,一来可以对爬船的明军水兵进行火力掩护,而来登船的明军水兵也不至于被船上的泰西水兵的火力压制,若是像之前那样紧靠着冷兵器,即便登上船去,也无法与携带火铳的泰西水兵作战。

    这些明军水兵登船之后根本就没有像之前那样进行夺船战,毕竟与泰西人作战,可不同于对付水匪流寇,泰西人的战船这么大,本就难以控制,加之船上水兵众多,也难以将其尽数击败,所以明军登船之后便直接开始四处放火,割缆绳等一系列破坏活动。

    更有人直接冲到了泰西人战船上的火药库,直接把火药库给引燃了,剧烈的爆炸瞬间让泰西人的战船拦腰断裂,装备了近百门火炮的泰西战船,火药库里的火药自然也是比以往要多得多的,一旦发生爆炸,便是致命的。

    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三十艘泰西战船已经顾不上什么阵列队形和团队协作了,他们各自转向,胡乱开炮,反正四周都是明军的船只,基本上可以做到弹无虚发,除了处于船上底下的那些小船之外,外围的那些明军战船根本无法躲避泰西战船的炮击,明军的战船开始成片的沉没。

    郑芝龙见状,眼睛微眯,当即挥动了令旗,给郑芝豹下令,让郑芝豹继续开炮,轰击泰西战舰。

    要知道,现在泰西战舰的周围可都是明军的战船,一旦不能击中泰西战舰,便会打到自家的战船。

    而且现在泰西战舰上满是攀船的明军水兵,便是击中了泰西战舰,也免不了会误伤自己人。

    可是现如今这种情况,似乎已经顾不上考虑这些了,明军此时已经都红了眼,誓要与泰西人打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若是郑芝豹不能下狠心向泰西人的战船开炮,那么泰西人的战船便会不停地轰击外围的明军战船,给明军造成更大的伤亡。

    郑芝豹不敢犹豫,马上逼上前来,朝中泰西人的战舰开炮,此时泰西人的战舰已经顾不上躲避炮击了,他们已经成了郑芝豹的活靶子,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明军的主力战舰会在这种情况下开炮,难道他们就不怕误伤自己人吗?

    在明军拼命地围攻下,泰西战船接连沉没,经过一个时辰的鏖战之后,还能航行和开炮的泰西战船已经只剩下了七艘,而整片海域也都被明军战船的残骸和浮尸所覆盖,一片惨象。

    七艘泰西战船已经意识到了泰西舰队在这场海战中败局已定,马上便放弃了继续与明军缠斗的打算,转向就朝着西南方向逃去。

    事到如今,郑芝龙怎么可能放他们离开,否则那些明军士兵不白白牺牲了吗?郑芝豹的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冒着滚滚黑烟迅速追了上去,逆风行驶的七艘泰西战船根本跑不快,很快便被郑芝豹追上了,七艘泰西战船慌忙开炮,即便明知道打不到明军的战船,却也丝毫不甘心就这样白白挨打一样,做着徒劳的反击。

    郑芝豹却有着足够的耐心,他让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小心地与泰西战船保持足够的间距,然后便不停地用钢铁巨炮轰击七艘泰西战船,这些蒸汽明轮战船上的钢铁巨炮可是都有转向底座的,可以随时调整射击角度,根本就不受船只方位的影响,泰西人都快被打得抓狂了。

    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围着七艘泰西战船打,很快,七艘泰西战舰便陆续中弹,有的再也没办法继续航行,有的已经开始缓缓向海底沉没了。

    七艘泰西战舰上的泰西人开始放下逃生艇逃生,一时之间郑芝豹竟然无法阻拦,此时追上前来的只有他这十一艘蒸汽明轮战船,他不可能抛下这七艘泰西战舰,去追击那些逃生的泰西人,也不可能放着泰西战船不打,去开炮打那些小逃生艇。

    最后,七艘泰西战舰只剩下最后两艘还算完好,不过上面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大多数人都逃跑了,只有一百来个倒霉蛋没有抢到逃生艇,被丢在了船上,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向明军投降了。

    大明与泰西人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最终以大明水师的胜利拉上来帷幕,消息被逃跑的泰西人带回了马尼拉,让参战的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都大为震惊,他们这才意识到,他们实在是太轻敌了,远远低估了大明的实力。

    不过虽然这场海战泰西人输得很惨,但是泰西人的战斗意志,和征服大明的野心却并没有因此被击碎,泰西人反倒被此战激起了斗志,因为在他们看来,虽然这场海战大明赢了,但是大明也赢得十分吃力,甚至可以说是惨胜。

    也就是说,大明使出全力来,也才能堪堪战胜泰西三十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而已,若是泰西人使出全力来,大明又将如何应对呢?

    再者说,泰西诸国虽然在这场海战中损失了三十艘战舰,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但是大明的损失可是远远超过泰西诸国的,据泰西人的估计,大明水师除了十一艘主力战舰没有受损之外,其余大小战船在这场海战中几乎毁损了六七成,这对大明水师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对于参战的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来说,他们只是每个国家损失了十艘战舰而已,远远不像大明水师那样伤筋动骨,他们各国都尚有数十艘战舰可用,可用轻易组成一个近三百艘战舰的超级舰队,战斗力将是此次出征大明的十倍。

    而大明还有多少战船可用呢?他们能够在泰西超级舰队到来之前恢复元气吗?

    因此,泰西人经过此战,不仅没有因为战败而泄气,反倒更加坚定了征服大明的信念,若是说之前他们还有些许犹豫的话,如今便再没有了丝毫的犹豫,因为他们已经为此投入了三十艘战舰和数万兵力的本钱,若是不彻底征服大明,这笔买卖岂不是赔大了?

    此一战,对于泰西人来说,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摸清了大明的底细,对大明的实力有了清楚的认知,同时也通过此战削弱了大明水师的实力,让大明水师在短期之内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不趁机前来征服大明,又待何时呢?

    在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就此事达成共识之后,便马上给各国国王去信,请求国王将战船全部派出,组成超级舰队,一举征服大明。

    三国总督都在信中把事情的利弊得失写得十分清楚,所以各国国王自然也不甘心就此认怂,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自然是要乘机征服大明,以挽回之前海战中的损失。

    与此同时,李邦华和郑芝龙也完成了对于此战中明军战船和士兵伤亡情况的统计,如实上报给了朝廷,听闻了大明水师竟然损失如此惨重,令朝中百官都为之感到大为震惊,自然也不难有人想到,数千条大明战船面对区区三十艘泰西战舰便要付出如此大的伤亡代价,若是泰西人派来更多的战船,大明又该如何应对呢?

    事实上,别说那些外行的百官们了,便是李邦华和郑芝龙的心里也是没底儿的,双方的战损比统计是触目惊心的,经过此战大明水师确实是元气大伤,若是泰西人再度来袭,恐怕这仗就不好打了。

    然而朱天启对此事却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反倒是大肆庆贺此次海战的胜利,并对李邦华和郑芝龙大加赞赏,而且还在大朝会上放出豪言来:“此一战,只是我大明对泰西诸国一个小小的惩戒,若是他们胆敢再来犯我大明海疆,朕必不轻饶,到那时候,朕将让泰西人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大明的天威怒火,将会把泰西人的舰队化作灰烬!”

    对此,朝中百官虽然感觉有些离谱,但是却再没有敢私下嘲笑和议论皇上大放厥词了,毕竟此事可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皇上说要荡平辽东,歼灭建奴的时候也是如同今日一般大放豪言壮语,可事实证明皇上是说到做到了的,根本不是在吹牛,是真的有实力!

    可是百官也实在难以因为皇上的几句豪言壮语而改变对此事的悲观态度,毕竟泰西人不是建奴,海战也不同于陆战,这两件事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不过如今的朝堂可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朝堂了,朝中百官可再不像当年那样有人敢跟皇上唱反调了,所以皇上既然这么说了,他们自然没有人敢反驳,都是一片应和。

    也就是内阁里的几位阁臣,还是敢跟皇上说心里话的,私下也劝过朱天启要留意泰西人再度来袭,要加强大明水师的建设之类的,但是朱天启却反过来安慰他们,让他们不必担心,自己已经想好了对付泰西人的对策。

    既然皇上有自己的打算,几位阁臣自然也不好多说其他,毕竟当年皇上围剿建奴的时候也是早就有自己的打算的,只不过这等机密之事,时机未到,自然是不能轻易透露的,他们也很知趣地不再过多地打听。

第九十三章 削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注意力也逐渐从此事上面转移了,朝廷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各项事务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到了年底的时候,户部报上来的赋税收入总额已经高达七千万两白银,这样的天文数字是大明开国以来都从未有过的,这自然是得益于朱天启这些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从赋税改革推行以来,工商税的收入便连年攀升,而后盐、铁、矿等行业开放私营,虽然前期盐铁矿上面的收入有所衰减,但是转年便飙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加之朝廷对酒、茶、糖行业的介入和管理,也给朝廷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国营厂的产量水平越来越高,在质量上也完全碾压私营工商户,而且价格方面却与私营商品基本持平,逐渐对市场形成了垄断,每年给朝廷带来了数以千万计的财政收入。

    另外一个收入大项便是来自于海关,大明推行海事改革之后,取消了海禁,大明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因为有了规范的海关政策,关税收入自然也就不再如同之前的市舶司那样只能征收回来九牛一毛的银子,给大明带来的财政收入在整体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当然,除了这些账面上的赋税收入,还有一些其他的进项,比如西伯利亚的毛皮和木材,倭国的银矿和铜矿,张国纪和张十里经营的海运贸易公司,给大明带来的收入都是十分可观的。

    可是即便大明的收入这些年来是翻了好几番,但是大明的支出也是连年攀升的,毕竟不论是建厂、造船还是修铁路,事事都得花钱,而且还都是花大钱,所以即便朝廷如今有钱了,也不能太过挥霍,该省钱的地方还是要省钱的,比如对藩王的供给。

    大明对于藩王们的供养支出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甚至对于大明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而且这个负担越是往后走便越加沉重,原因无他,因为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藩王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藩王们的子孙也越来越多了。

    按照大明的祖制,这些藩王们不允许做官,经商,以及从事任何工作,只准在家混吃等死,这对于大明朝廷的稳定来说或许是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朝廷要养着这么多闲人,财政方面也得吃得消啊。

    虽然如今大明在朱天启的一番操作下,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但是朱天启也不允许朝廷每年要花这么多冤枉钱去供养闲人。

    对此,他之前已经在科举改革的时候,给皇室宗族们开放了科举大门,允许藩王及藩王子弟参加科考,入仕为官,然而虽然此事卓有成效,但是却只是对于极少数有志之士,大多数人混吃等死惯了,早就没有了为前程拼搏的志气,所以整体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如今朱天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也是时候为大明切除这个毒瘤了,做这件事对于朱天启来说可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毕竟他虽然也姓朱,但也仅仅是姓朱而已,他跟这些藩王们又不沾亲带故的,哪里用得着顾忌什么宗族之情。

    不过事情虽然要做,但是还是不能来硬的,直接下狠手削藩的结果就是激发激烈的反抗,虽然如今他手握枪杆子,不怕这些藩王,但是皇室爆发叛乱,手足相残,在外人看来也实在是不好,搞不好有些人趁乱搞事情,局面失去了控制,大好的局面就崩盘了。所以最后朱天启打算先召开以个家族内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跟这些藩王们解释清楚了,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的多了。

    朱天启随后便安排王元宝去给全国各地的藩王送去了旨意,通知这些藩王,今年过年都要入京前来面圣,一来皇上要跟大家共叙宗族亲情,二来皇上也有些要事要与大家商议。

    话说得十分客气,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藩王们多想,不过为了防止有人真敢推脱不来,朱天启在最后也加了一句强制的规定和要求,所有藩王必须在腊月二十五之前抵达京城,若有延误,自己会派锦衣卫亲自去请。

    事实上,时至今日,大明的藩王并不多,而且自有明以来,历代皇帝总共册封藩王六十八人,追封二十位,加在一起也就八十八个藩王,除去其中五个做了皇帝,还有因事被废和无嗣除封的二十九个,到如今也就只有三十三个了,其中还有六个年龄尚小,没有就藩。

    但是所谓藩王,就是皇上的兄弟,也就是亲王,亲王虽然不多,但是亲王会生孩子啊,亲王们就藩之后被限制在封地,什么也不能做就只能生孩子了,而且朝廷给的供给是按人头算的,也就是说,孩子越多,朝廷给的钱粮也就越多,他们自然得拼命生了。

    亲王的孩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之外,其余的会被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位,其余的被封为将军,当然,这个“将军”就是个空衔,没有实权,只代表朝廷供给钱粮的标准。

    到了如今,皇室宗亲的数量已经数以十万计了,朝廷每年为了供养这些皇室宗亲所需花费的钱粮数目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这些皇室宗亲在自己的地盘悄悄搞自己的产业,兼并土地,私下经商,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给朝廷带来的损失了。

    此次“家族会议”,有资格参会的只有那些当家做主的人,而不是所有的皇室宗亲都可参加,紫禁城里也容不下这么多人,符合标准的总共也就几百个人而已。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腊月底,各地藩王、郡王都已经抵达了京师,而后,朱天启便在皇极殿内设宴,把这些皇室宗亲们都给召入了宫内赴宴,朱天启打算跟他们边吃边聊,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设定好的方案向所有皇室宗亲们宣布一下。

    虽然不见得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方案表示支持,但是也正好可以通过此次会议,来看看到底哪些人是听话的,哪些人是刺头,如此一来,自己也好提前对那些刺头,提前有个防备。

第九十四章 皇室会议

    此次皇室家族会议朱天启主要向皇室宗亲们宣布的还是关于为了皇室宗亲们的待遇问题。

    首先先说好的一方面,以后这些藩王将会真的作为一国之王,获得朝廷的册封,去管理一国之地,而不是蜗居于一个小地方做藩王了。

    当然,既然是要管理一个国家,自然也得具备治国的能力,不能再按照现在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来进行王位的传宗接待了,而是要“立贤立能”,而为了公平起见,这个“贤能”与否是要皇上和朝廷来评定的,而不是分封国的国王或者家长来评定。

    按照朱天启设计的方案,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一个祖宗,就不要按照现在的各家各户自治的方式来进行区分了,所有皇室宗亲都一律平等,都可以通过科考的方式来入仕为官。

    想要获得册封,成为一国之主,通过科考更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后还要进入顺天府大学进修学习,在某些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就,最后由朝廷评选,或者皇帝指派的方式,获得册封,前往某处封国担任国主。

    这种模式跟欧洲诸国也有一定的相似,其实欧洲各国之间都有联姻,很多情况都是通过联姻或者继承皇位的方式来兼并他国的,有点像是一个大家庭在瓜分家族财产。

    朱天启考虑到,以后大明征服的土地会越来越多,而每一块儿土地都需要有人去治理,那么与其绞尽脑汁去寻找靠谱的人派过去担任地方总督,倒不如直接将新地盘设为附属的藩国,然后从皇室宗亲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前去担任国主。

    即便经过上百年的混吃等死,在皇室宗亲中挑选贤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没关系,现在没有不是还可以培养吗?肯定是来得及的,人家信王朱由检就能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省考,难道其他皇室宗亲就不能吗?数十万的皇室宗亲里难道还挑不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吗?

    当然,被册封为某个封国的国主之后,也并不是说从此世世代代都是此国的国主,即便国主的权力要比地方总督大得多,但是与地方总督相同的是,在任期间要接受朝廷的考评,如果有太过出格或者不称职的行为,肯定是要遭受惩罚的,甚至被罢免。

    当在任的国主被罢免或者归天之后,后续继任者也要皇帝和朝廷另行指派,而不能直接传给子嗣,如此一来,各封国就依然被朝廷掌控着。

    即便如此,能够担任一国之主这种事,还是让人一想到就感觉心潮澎湃的,皇室宗亲们显然都有些激动了起来。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通过科举来入仕为官或者被册封为封国国王,总之都是走的仕途,那么若是有不想做官,甚至也对当封国国王没有兴趣的呢?

    朱天启还给他们划定了第二条路,去各大国营厂搞生产,以后大明的各大国营厂肯定会扩大规模,甚至还会陆续开办更多的国营厂,不论是管理、生产还是销售,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皇室宗亲如果条件符合的话,自然具备一定的优先录用权。

    说完了这些好的方面,朱天启便话锋一转,说起了不好的一方面,如今既然朱天启已经打破了祖训,允许皇室宗亲们从事士农工商等任何行业,也给他们铺好了路,指明了方向,那么也就是说,以后皇室宗亲们就得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了。

    朝廷的供给要大幅削减,削减到比普通百姓稍好的水平,大概标准基本上每个人每年可领五两银子或者等价的粮食,也就是说,刚好保证口粮,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但是想要继续过奢华的生活,锦衣玉食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听到这里,皇室宗亲们本来还兴高采烈,跃跃欲试脸色,瞬间便黑了下来,如今他们算看出来了,前面说的那些都是在给他们画大饼呢,真正的意图在这儿等着他们呢。

    朱天启早就想到他们不愿意听这话,但是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主意已经打定了,话还是要说完的:“大家身为皇室宗亲,那么就都有义务为咱们朱家添砖加瓦,出一份儿力,朕的五弟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作为朕的左膀右臂,帮朕,帮咱们大明朝廷做了不少实事。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别看如今朝廷每年的进项多了,但是花销也跟着涨上来了,大家也不能总指望朝廷的接济不是?

    朕不指望你们每个人都一定要出来为朝廷做事,但是如果你们愿意赖在家里不出来,那么朝廷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顶多管你一顿饱饭,若是想要吃点儿好的,就得自己个儿出去挣去!

    刚才朕说得那些可不是在给你们画饼充饥呢,朕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是想出来做事的,朕就一定会给你们安排事情做,不仅差事比普通人的好,在晋升和待遇上,也是一定会有所优待的。

    事情我已经说得很清楚,新的政策过完正旦节就会执行,你们自己个儿看着办吧!”

    朱天启说完了话,也不想留在这里跟他们大眼儿瞪小眼儿了,便借口酒醉离席回了乾清宫去了,皇室宗亲们见状也都识趣儿地纷纷告退离宫回到各自的住处去了。

    其实朱天启的这番安排并非十分妥当,因为即便是皇室宗亲,也未必就比大臣更值得信赖,皇室宗亲也会有人造反,而且反而比普通大臣更难对付。

    不过朱天启取消了嫡长子继承制,而把“分封制”改得更像是被派去的一任总督,每一任都要朝廷重新指派,自然也就杜绝了同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封国进行实力积累的可能性,仅凭一代人是很难积累出足以与大明为敌的实力的。

    还有一点就是,朱天启拥有长生系统,理论上是可以获得永生的,不存在“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的情况,只要是他自己执政,那么作为一个穿越者,就不担心会有人把他推下台。

第九十五章 神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天启还有氪命商店,不仅有无数的大杀器,更是掌握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只要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上实在处于领先地位,就不必担心有人能够在自己的面前掀起浪花儿来。

    更何况,接下来朱天启还要做一件大事,足以更近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甚至足以将自己“神化”,让所有人想到自己的时候只有敬畏,而不敢有半点儿不忠和忤逆。

    对于皇上要削减对皇室宗亲们的供给之事,皇室宗亲们自然都是心存不满的,但是他们还真没有胆子敢把这个不满给说出来,毕竟当朝的皇帝虽然年轻,但却不是个好相与的主儿,当年那建奴十万八旗兵,还不是让皇上给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后皇上又灭了倭国,征服了漠北,击败了罗斯国,占领了西伯利亚,就是南边儿海上的那些泰西人,也都被皇上给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他们手里连个兵都没有,还有人敢想造反的事儿?

    因此,皇室宗亲们最终只能选择了忍气吞声,回去合计接下来该怎么多从朝廷手里讨点儿好处去了。

    朱天启即便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把任何意图造反的力量扼杀在摇篮,但是最好还是压根儿就不让造反的事情发生,所以他早就派出锦衣卫去盯着各地的皇室宗亲去了,根据锦衣卫们的回报,各地的皇室宗亲们还算老实,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书,准备参加科举了。

    朱天启这才缓缓松了口气,看来这事儿比自己想象中要好办一些,总归算是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转眼到了天启十四年的四月,该来终究还是来了,郑芝龙派人送来了泰西人的战书,是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联名向大明宣战的战书,而且这封战书与其说是向大明宣战,反倒更像是在劝大明投降。

    泰西人的措辞十分猖狂和嚣张,说他们的三百艘战船就停泊在马尼拉东部海域,若是大明肯投降,向他们割地赔款,则可免于战火,否则三百艘战船开赴大明沿岸之时,整个大明都将面临他们的炮火,到那时可就不是割地赔款能够了事的了。

    朱天启看了泰西人的战书不禁笑了,“这些泰西人,好像对国土大小压根儿就没什么概念啊,他们的大炮才能打多远,还想覆盖我整个大明,真是痴人说梦。”

    朱天启随即拿出纸笔来,边在上面写,边自言自语道:“等了你们很久了,既然你们来了,那就等着挨收拾吧!”

    随后,朱天启写的这封信便被送回了东番布政使司,郑芝龙的手里,这信没有封口,很明显皇上并不介意让他看到里面的内容,郑芝龙十分好奇地拿出来看了一眼,皇上倒是没有废话,直接告诉泰西人,要战便战,十日之后,两国舰队直接在东番岛东南海域决战。

    面对泰西人的威胁,肯定是不能怂,肯定是要跟丫们打,这郑芝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皇上除了这封回给泰西人的战书之外,竟然没有再给自己传达任何的旨意,而且这一次也没有让李邦华率领大明水师赶过来,那要靠什么跟泰西人决战呢?

    而且十日之后,这是不是有点儿太仓促了?

    还有皇上信中所说的这句话,“尔等胆敢冒犯天朝上国,朕作为天朝国主,必将降下神罚,赐予尔等毁灭!”又是什么意思?怎么感觉神神叨叨的?

    不过皇上的心思岂是他郑芝龙可以轻易揣测得到的,既然皇上早就说过他有办法对付泰西人,那么想必就一定是有什么杀手锏,说不定皇上已经造出来比蒸汽明轮战船更加先进的战船了呢?

    不过皇上怎么做那是皇上的事情,郑芝龙为了慎重起见还是把自己的部众全都调集到了东番岛的东南沿岸,毕竟他的东番岛是两国交战首当其冲的地方,他得自保啊!

    泰西人没想到大明面对泰西三国的超级舰队竟然还敢这么硬气,既然大明这么不识抬举,非要开战,那么便如他们所愿,十日之后,在马尼拉东北方向的海域与大明水师决战。泰西人之所以遵守约定,倒不是他们有多将信义,而是因为他们完全想不到自己有任何失败的可能性,既然有着必胜的把握,自然对于在哪打,什么时间打,之类的事情都不在意了,而且他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将大明水师完全歼灭,那么在后续征服大明的过程中,也省去了不少麻烦。

    十日之后,泰西人如约开赴东番岛东南方向的海域,然而这片海域如今却是出奇的安静,连一只船只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大明水师舰队了。

    而此时,朱天启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摆在他桌上的一个打开的黑色的手提箱,像是一个笔记本电脑一样,上半部分是个荧屏,而下半部分除了键盘之外,在最右侧还有一个扳钮,以及一个扣着透明塑料罩子的红色按钮。

    屏幕上,逐渐显现出了泰西人的舰队,三百艘盖伦大战船浩浩汤汤,战船上的泰西士兵趾高气扬,显得意气风发。

    朱天启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抬手敲击了几下键盘,屏幕上弹出了几行字来。

    “已经确认发射坐标,是否锁定目标!”

    朱天启敲了下回车,随后便伸手拨动了右侧的扳钮,屏幕上瞬间开始闪烁了起了。

    “警告,导弹已经处于待机发射状态,请确认是否要发射导弹至预设坐标,如不能确认,请尽快关闭扳钮!”

    朱天启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掀开了透明塑料罩子,按在了红色的按钮上。

    “坐标锁定,导弹发射!”

    十秒钟后,一个黑色的不明物体以极快的速度从天而降,落在了泰西人舰队的正中,随后便是一团耀眼的白光将整个舰队笼罩,化作一个巨大的光球,直径足有近二十里,在东番岛和马尼拉都能清楚地看到。

    随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式传来,从爆心开始向外传来阵阵气浪,海上出现巨大的波浪,从天空上看只是一圈圈的涟漪,但是设身处地却是如同海啸爆发一般的可怕景象。

第九十六章 威服四海

    被刚刚那耀眼的光球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给惊呆了的东番岛上的郑芝龙,和马尼拉的三国总督,还没有回过神来,便见巨浪滔天,被狂风推着排向岸边,赶忙躲进了屋里。

    再向海上望去,只见那耀眼的光球已经化作一团团火球和硝烟,伴随着蒸发的海水,向天上滚滚而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蘑菇形状。

    所有人都看呆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眼前的到底是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看,所有人都只是傻傻地望着海上,却没有任何人开口说话

    不知道过了多久,巨大的蘑菇云被海风逐渐吹散,海面也逐渐平靖了下来,然而那三百艘盖伦大战船组成的超级舰队,却失去了踪影,宛若它们从未存在过一般。

    泰西人终于回过神来,它们赶紧派出船只前往马尼拉东北方向前去寻找舰队的踪迹,郑芝龙也派人前去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是海面上却只剩下了一些泰西战船的残害,是那些处于爆炸边缘的战船,没有直接被爆炸的高温化为灰烬,而侥幸残留了一下碎木和残骸,但是却也都已经被爆炸强大的气浪和高温撕得粉碎,已经看不到任何一块儿超过一尺的木头了,都是一些碎木片和乌黑的木炭。

    看到这幅景象之后,不论是泰西人还是郑芝龙的手下都被震惊了,他们这才明白,刚刚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那如同神罚一般的巨大爆炸已经将三百艘盖伦大战船化作灰烬。

    就在泰西人还在讨论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之时,大明的信件再次被送到了马尼拉,信上十分直白地对泰西人说道,若是泰西人再不投降,向大明臣服,那么大明不介意将“神罚”降临在马尼拉,甚至是和兰、弗朗机和英国的本土之上。

    至此,即便泰西人再怎么不愿意接受现实,也不得不接受了,看来这一次果然不是一个意外,确实如同之前大明的战书上所写,大明皇帝真的让神罚降临在了泰西舰队的头上,一瞬间将整个三百艘盖伦大战船组成的超级舰队给毁灭掉了。

    一瞬间,巨大的恐惧感将和兰人、弗朗机人和英国人笼罩,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一次真的是踢在了铁板上,他们也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仅仅三天之后,和兰人,弗朗机人和英国人的使臣便赶到了东番岛上,向郑芝龙表示自己要向大明臣服的来意,郑芝龙对此倒是没有丝毫的意外,面对如此恐怖的“神罚”,又有谁还有胆量与之对抗呢?

    郑芝龙甚至都开始庆幸,自己幸好是大明的臣子,是皇上的臣子,不必面对这个恐怖的“神罚”,而泰西人们,恐怕是以后都睡不好觉了。

    随着消息从马尼拉传回欧洲,整个欧洲都被巨大的恐惧所笼罩,此事若非亲眼所见,自然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毕竟目睹此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也容不得他们不相信,总不可能这么多人一起传遍这种离谱的谎言吧?更何况里面还有三个国家的总督呢!

    对于和兰、弗朗机和英国三国的投降和臣服,朱天启自然不会只让此事停留在纸面上,即便不派驻总督去接管他们的国家,至少也是要派驻军队的。

    所以,朱天启直接给满桂下令,迅速征服罗斯,打开通往欧洲的陆路大门,经过这段时间的僵持,罗斯国早就支撑不住了,满桂一旦动真格的,罗斯国自然只有投降的份儿。

    罗斯国被大明征服的消息传到了欧洲诸国之后,泰西人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之前关于“神罚”的消息,毕竟“神罚”对于他们来说太远了,不是亲眼所见的人,体会不到那份儿真切的恐惧,而如今大明已经打入了欧洲,才更让他们感到已经被人把刀架在了脖子上。至此,整个欧洲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囊中之物,征服欧洲完全就是时间问题,尤其是在和兰、弗朗机和英国这三个欧洲的强国向大明臣服之后,更是再没有人能够抵御大明的兵锋。

    在这个时代,能够跟大明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欧洲诸国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征服了欧洲就等于征服了世界,对于朱天启来说,征服世界确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从朱天启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依靠着长生系统和氪命商店,朱天启一步一步地铲除了异己,把权力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与此同时,他未雨绸缪,解决了大明的天灾人祸,让大明的百姓免于饥荒和战乱,让百姓们不再受地主的压迫和盘剥。

    他大力发展科技,革新武器战法,御驾亲征,剿灭了大明东北方向的威胁,收复了辽东,平定了漠北,远征西伯利亚,为大明开辟出大大的疆土。

    他重视教育,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推广新式教育,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他重视海事建设,造船练兵,让大明水师的实力登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具备足以与泰西人匹敌的实力。

    他收复国土,夺回了东番岛和濠镜澳,驱逐侵略者,解救了无数被泰西人欺压的大明百姓。

    回想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朱天启感到十分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着太多的感慨,这一路走来,并非事事都那么如意,时时都那么顺心,还有很多困苦和心酸的时候,不过好在自己都挺过来了,如今终于是克服万难,修成正果了。

    而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朱天启去做,前方的路未必是一路坦途,但是如今的朱天启也已经成熟和老练了很多,他有信心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大明王朝也将会在他的领导下,变得更加强盛,大明的旗帜也将插满整个世界。

    “这大明的盛世来之不易,这大明盛世将延续万年!”

    (全书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16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作者:伸伸懒腰所写的《大明:长生天启》为转载作品,大明:长生天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长生天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长生天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长生天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长生天启介绍:
从短命木匠开始长生,成就万世帝业!
朱天启穿越成了短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好在他开启了长生系统,只要养生就能获得无限寿命!
更有“世间万物,应有尽有”的氪命商店,助他引领大明进入高科技军武时代!
朱天启面对威胁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毫不手软!
灭阉党,平民怨,伐建奴,荡倭患!打造坚船利炮,扬帆威服四海!
“这盛世来之不易,这盛世将延续万年!”大明:长生天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长生天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