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大明:长生天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长生天启全文阅读

作者:伸伸懒腰     大明:长生天启txt下载     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章 张国纪封侯

    “他们为什么会反对?这事儿又不用他们出钱,而且朕都说了,这所需的银子从朕的内帑里出,连朝廷国库里的银子都不必动……”朱天启话说一半儿便突然醒悟了过来,明白了徐光启这话的意思。

    刚刚说得那些剥削欺压百姓的士绅豪族,说到底不就是朝中这些人,还有他们手下的狗腿子们吗?如今朝廷进行赋役改革,推行新税法,已然是断了他们许多财路,现在自己就要连他们这最后一条靠低价收粮来敛财的财路也给他们断掉了,他们肯配合自己才怪呢!

    朱天启虽然身为大明皇帝,但是时至今日却没有什么威信,朝中那些大臣们都对自己阳奉阴违,自己除了几个亲信大臣之外,几乎指使不动任何人,若不是靠着徐光启、孙承宗他们这些有能力的亲信大臣和锦衣卫,他几乎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

    如今有了内阁,自己做事就更加束手束脚了,这次的事情若是放到明面上来谈,最后自己肯定是斗不过朝中的那些大臣们的,所以思虑再三,朱天启最终开口说道:“徐爱卿,这件事还是不要让内阁商议了,也不要以朝廷的名义去办了!”

    徐光启是知道皇上的难处的,一听这话,自然也就想到了朱天启的打算,便施礼答应道:“臣明白了!”

    朱天启打算这次的事情,还是要变通一下,给朝廷找个代言人,换个马甲以私人的名义去收购粮食,如此一来,朝中的文官大臣们也就找不到自己头上了。

    有了自己人下去平价收粮,这些士绅豪族们若是再敢压低收购价,怕是没有百姓肯把粮食卖给他们了,他们想要收到粮食,就得提高收购价!

    当然,如此一来,本来集中在自己身上的矛盾便发生了转移,朝中百官以及他们下面的那些士绅豪族们自然是会恨透了自己找的这位与他们作对的“代言人”,因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给予这个“代言人”足够的权势,让他足以自保!

    而对于这个代言人的人选,朱天启已经想好了,正是即将归来的太康伯张国纪,因而朱天启这几天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十天之后,把张国纪给盼回来了,运送最后一批安南大米的沙船入京了。

    张国纪虽然远离故土,在安南呆了足足小半年,但是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在武家庄住着的这段时间,武三柴自然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而此次回京,朱天启意外地发现,张国纪反而比起之前有些发福了,气色也是十分好的。

    朱天启在听闻张国纪回到京师之后,专门在皇极殿当着百官的面,隆重接见了他。

    张国纪先是行礼叩拜,随后便当众向朱天启禀告了此次安南之行的具体情况,虽然朱天启对这些情况早就通过锦衣卫的密信和张国纪的奏疏了如指掌了,但是这些事情百官们不知道啊,也得让他们好好听上一听。

    张国纪此去安南本就困难重重,能够克服万难,帮朝廷在安南采购到近二百万石的大米,并把这些大米尽数运送回京已属不易,更别说张国纪还主动留在安南看守粮米,一直坚持到了把所有大米都运送完的最后一刻才肯随船回京。

    要知道,安南现在可是正在打仗,这时候只身一人留在安南那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故而不论是能力还是胆识,张国纪都是令人钦佩的。

    张国纪的话已说完,朱天启扫视了一番殿内百官的神情,便开口说道:“太康伯张国纪只身犯险,漂洋过海前往安南,为我大明采购大米,有勇有谋,所采购的大米总计一百七十万石,尽数运回了京师,陕西布政使司的灾情正是靠着这些安南大米才得以安然渡过。

    可以说,张国纪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啊,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自然没有不赏的道理,朕欲封太康伯张国纪为太康侯,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张国纪可是皇后的亲爹,是皇上的老丈人,这谁不知道?皇上要给自己的老丈人加官进爵,又有谁那么不识趣非要站出来反对呢?况且此次对于张国纪的封赏也是有理有据的,就凭人家张国纪刚刚为朝廷立下的汗马功劳,被封侯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因此钱谦益当即带头出列,施礼道:“皇上,张大人为朝廷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封赏,臣等不敢有半点异议!”

    钱谦益一带头,后面的大臣们自然都跟着施礼表态:“臣附议!”

    朱天启微微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朕今天就做主了,封张国纪为太康侯,赐蟒袍玉带!”

    张国纪闻言赶忙跪地谢恩:“臣张国纪,叩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

    朱天启却是没有急于让张国纪起来,而是继续说道:“另念及太康侯擅长筹粮输粮之事,以后朝廷筹运粮草之事便由太康侯你来统领了,朕赐你尚方宝剑,凡是敢阻拦干涉你筹粮输粮之事者,皆可先斩后奏!”

    此话一出,殿内百官顿时都为之一惊,就连张国纪都吃了一惊,不知道皇上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此时他自然不能露怯,便当即叩首谢恩,接过了王元宝捧过来的尚方宝剑。

    退朝之后,朱天启便邀请张国纪去乾清宫赴宴,他把皇后张嫣也接到了乾清宫来,要为张国纪接风洗尘,也算是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毕竟过年的时候,张国纪都没能回来。

    而对于刚刚朱天启对张国纪的封赏,朝中百官也都纷纷议论和猜测了起来,不过一时之间大家都想不到皇上此举的用意,就连钱谦益和钱龙锡都猜想不到。

    他们最后讨论出来的结论就是,要么是皇上一时兴奋,感觉给张国纪封侯还不过瘾,便又赏了一把尚方宝剑,以示恩赏,至于后面说得那些话就不必多加在意了,可能完全就是场面话。

    毕竟这朝中被赏赐过尚方宝剑的重臣也是有几个的,但这玩意儿虽然说是可以拿来先斩后奏,可是谁也没敢真那么干过,顶多是拿出了吓吓人,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个被皇上宠信的象征罢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家宴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皇上信不过朝中现有的那些户部管粮的官员,也信不过那些运粮的官员,这张国纪毕竟是皇上的老丈人,这次的差事又办得漂亮,皇上自然是对他信赖有加的,这次很可能也确实有把朝廷筹粮和运粮之事都交给他统管的想法。

    不过若真是如此的话,说明皇上对徐光启也不是绝对信任的嘛,毕竟现在管粮食的可是户部,朝廷信不过户部管粮的官员,自然也就代表着他信不过徐光启,而且不论皇上信不信得过徐光启,皇上让张国纪以后来管筹粮运粮之事,也是抢了户部的差事,该发愁的是徐光启才对。

    想到这里,钱谦益和钱龙锡更是懒得再细琢磨此事了,毕竟这件事不论怎么想,似乎都对自己一方没有妨碍,既然如此,皇上想要怎么封赏和用张国纪,就随他去吧!

    张国纪退朝之后便去了乾清门外等候,等朱天启回了乾清宫,换了衣服,这才让王元宝把他请进了宫内,而此时宫内的小圆桌上已经摆好了酒菜,张嫣亲自在那里张罗着。

    张国纪进宫之后,就要行礼,却被朱天启给制止了,朱天启一脸热情的笑容,朝他迎上前来,把他拉到了饭桌旁边:“国丈不必多礼,今日乃是家宴,快坐吧!”

    虽然皇上对自己十分客气,可是自己却不能不识抬举,他可不敢就这么大剌剌地坐下,而是赶忙抱拳施礼:“臣不敢,还是请陛下先上座!”

    朱天启却是硬扶着张国纪让他先坐了下来:“朕都说了,今天是家宴,既然是家宴,国丈作为长辈,自然是要先坐的!”

    朱天启见张国纪实在是拘束得紧,便对王元宝吩咐道:“行啦,你们都退下吧,这里不用你们伺候了!”

    王元宝带着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给退下了,朱天启这才在张国纪旁边坐下,又笑着说:“国丈,现在没有外人了,你可以放开些了吧!”

    张国纪陪着笑点了点头,却还是十分紧张的,他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心思还算细腻,他十分清楚,现在若是太放肆了,惹得皇上不悦,自己之前的那些功劳可就全打了水漂儿了,还得落个“居功自傲”的坏名声!

    朱天启也不再多劝,而是捧起酒杯来,对张国纪一笑说道:“国丈,朕先敬你一杯,你此去安南帮朕采购粮米的差事办得实在漂亮,可真是帮了朕的大忙了!”

    张国纪赶忙端起自己的酒杯来,说道:“臣不敢,应该是臣来敬陛下才对,若不是陛下给臣这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臣现在还在老家虚度光阴呢!”

    朱天启却是抬手轻按了一下张国纪的手腕,率先一仰头喝掉了杯中酒,这才说道:“国丈不必过谦,朕若没有国丈的帮助,哪里能够办得成这筹粮赈灾的大事,除了国丈,这朝中百官朕又能信得过谁,靠得住谁?”

    张国纪赶忙也把自己酒杯里的酒给饮尽,说道:“陛下说笑了,陛下乃是一国之君,真龙天子,不论是臣还是朝中百官,都应誓死效忠陛下,为陛下和朝廷办差,怎敢有不尽心尽力的!”

    朱天启却是摇头苦笑,“国丈啊,你就不必说这些话了,朕的那些为难之处,即便朕从未与你说过,相信你也是能够猜到几分的,朕这个皇帝啊,可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一言九鼎……”

    张国纪听了这话,赶忙抱拳施礼,一脸惶恐道:“陛下万万不可自轻,说这种自损皇威的话。”

    朱天启被张国纪打断了话,倒也没有生气,依旧愁眉不展,面带忧郁之色,缓缓说道:“朕虽然有志做个明君雄主,然而却事事被这些文臣阻拦掣肘,如今朝廷进行赋役改革,推行新税法,虽然现在朝中百官表面都很支持,但是背地里却是一直在与朝廷作对,阻挠新税法的推行。

    如今马上就要开始征收夏税了,这可是朝廷推行新税法以来收的第一次税,事关新税法推行的成败,国丈啊,按理说你刚刚从安南回京,理应好好歇息一下,过几天安生日子的,可是朕实在是无人可用,只能再劳烦国丈你了!”

    张国纪一听这话,马上就听出了朱天启话里的意思,因而当即便起身,向朱天启深施一礼,义正严辞道:“陛下此话未免太过见外,实在是折煞了微臣,我张氏受皇上大恩,本就无以为报,如今正值陛下用人之际,臣怎敢不肝脑涂地,以报陛下!”

    朱天启一听这话,顿时也是大为感动,赶忙扶起了张国纪,“国丈,朕有你这种赤胆忠心之臣辅佐,真是朕的幸运啊!”

    张国纪闻言赶忙施礼:“臣不敢,臣能够得遇明主,乃是臣三生有幸才是,陛下需要臣做什么,直管吩咐,臣定当誓死效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天启见火候差不多了,也就不再说这些矫情的话,他扶张国纪坐回座位上,这才开口说道:“朕想让国丈代朝廷前往地方收粮……”

    朱天启也没有隐瞒,直接把他之前与徐光启商议的那些事情和他的担忧都一五一十地对张国纪说了出来,张国纪听完了事情的始末,也终于想明白为什么皇上要赐他尚方宝剑,还说要把朝廷筹粮运粮的事务都交由他来统领了。

    这件差事可不好干啊!这可是要与朝中所有的官员和党派为敌啊!

    要说之前张国纪去安南采购粮食的差事,虽然也有凶险,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毕竟不至于会与朝中的官员和各个党派结怨,别看朝中那些文官们不像安南兵匪和南海海盗那般手握大刀长矛,杀人如麻,凶暴残忍,但他们杀起人来可是连血都看不到的,在张国纪看来,他们比那些兵匪海盗还要可怕。

    毕竟面对兵匪海盗,张国纪还可以与之正面交锋,厮杀一番,可面对朝中这些文官呢,他却是有力使不出,斗也斗不过,只能任其摆布,很可能最后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第一百二十二章 重要的事

    就连皇上都不敢跟文官集团正面硬刚,就更别说张国纪了,而且张国纪也心里清楚,皇上斗不过文官集团,大不了是事情办不成,心里有些憋屈罢了,他要是斗不过文官集团,则很可能就被这群人给整死了。

    虽然皇上是当众给自己赏赐了尚方宝剑,还说出了谁敢阻拦自己的差事,自己可以先斩后奏,也算是给了自己一定的底气,但是这“底气”他真的敢用吗?打狗还得看主人,自己若真把谁的狗给斩了,那岂不是跟人家结了死仇了?

    不过张国纪转念一想,“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皇上让自己去办的这件差事本就是断了这些文官大臣们的财路了,不管自己有没有拿他们手下人开刀,他们都会对自己恨之入骨,欲除自己而后快的!

    而且以现在自己的立场,好像也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儿退缩,自己自打被皇上召回京师,官复原职以来,就已经成了皇上的亲信,如今皇上和文官大臣们站在了对立面,自己不可能左右逢源,必须要鉴定自己的立场的。

    再者就是,自己是国丈,自己的女儿是大明皇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关系到了自己一人的荣辱,也关系到了女儿张嫣的后位,如果自己辜负了皇上的信赖,有了哪怕半点儿退缩,那后果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甚至连女儿都要被自己连累,丢了皇后之位。

    所以张国纪只能下定了决心,坚定不移地向皇上效忠,哪怕得罪了所有人,被所有人孤立也是一样。

    张国纪所担忧的事情,也正是朱天启所担忧的,想要把事情办成,首先就要保证张国纪的安危,张国纪如今有了权力和地位上的保障,倒是不怕有人明着跟他作对,现在怕的是有人玩阴的,所以在安全保障上,定要多下功夫。

    因而朱天启又给了张国纪一道皇令,以皇令可调集地方都指挥使司派兵协助办差,有了地方军队作为保障,安全系数便可提高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为了防止地方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与文官集团勾结,或者本就是某些党派的成员,故而张国纪的身边,还要派遣大量的锦衣卫进行护卫,如今锦衣卫对自己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还是可以信赖的。

    打定了主意之后,朱天启便把朱由检给找来了,命他亲自随张国纪下去办差,协助一应事宜。

    张国纪和朱由检离开之后,朱天启也终于松了口气,张国纪总算没让自己失望,看来自己看人的眼光还是可以的。

    正在朱天启发愣的时候,张嫣却是走上前来,施了个礼说道:“陛下,您最近这般忙碌,可要多注意龙体,不要太劳累了啊!”

    朱天启看向张嫣,对她微微一笑,说道:“皇后请放心,朕有分寸的!”

    朱天启也确实是有分寸的,虽然他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接近五个时辰,手头儿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他并不是什么工作狂,即便工作再多再忙,他也始终坚持规律作息,毕竟工作永远也做不完,但是养生才是硬道理。

    不过今天他看张嫣的神情,似乎她并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和关心,她好像有什么事情欲言又止的样子。

    朱天启这段时间也确实有些冷落了张嫣,所以感受到了张嫣神情中透露出的异样之后,便有些关系地问道:“皇后,你是有什么事情想跟朕说吗?”

    张嫣见朱天启主动问起了,这才开口说道:“这段时间臣妾见陛下国事繁忙,故而不敢轻易打扰,可陛下是不是忘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重要的事?!”朱天启微微一愕,却是一时之间什么也想不起来。

    这若是在自己穿越之前,女朋友问自己这样的话,他就得好好反思一下了,顺便赶紧想想马上该过什么日子了,比如“情人节”、“七夕”、“各种纪念日”、甚至还有什么“五二零”和“双十一”,稍有不慎“节日”就会变成“劫日”!

    不过很明显,这个时代的女人不会做这样的事,张嫣问自己的话也绝对不会暗含“兴师问罪”的意思,她只是单纯地在给自己提个醒,而自己却实在是想不起来她所说的这个“重要的事”,很明显,这件事对自己来说肯定没有那么重要,否则自己不至于忘得这么死!

    见朱天启想不到,张嫣这才赶忙提醒道:“陛下,自打您让臣妾主持选妃以来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有余了,您连见都没见过这些女孩儿们一面呢!”

    朱天启一听这话,顿时就全都想起来了,当时自己在这里自言自语,说了些“羡慕”周道登的话,结果还被张嫣给听到了,没想到张嫣还当真了,非要张罗着给自己选妃,当时朱天启实在是太过尴尬了,便随口答应了,转头也就忘了。

    现在听张嫣再次提起此事,朱天启其实也早就没了这份儿心思,倒不是他有多“专一”和“清高”,而是现在很多事情都还没有解决,他顾不上想这种事,二来则是如今朝廷的内忧外患还没解决,也还没到自己享受的时候。

    故而朱天启便把张嫣拉到了自己的怀里,开口说道:“皇后,你老实跟朕说说你的想法儿,为何几次三番非要帮朕选妃,朕不是说过,有你一个就够了吗?”

    张嫣听了朱天启这话自然是非常感动的,可是她越是感动,便越感觉对不起朱天启,犹豫了许久,张嫣终于说出了她憋在心中已久的心里话来:“陛下,臣妾是担心,臣妾经由上次,恐怕是不能再为陛下孕育龙子了……”

    望着张嫣那已经变得潮红的双眼,泪珠已经在她的眼中打转儿了,可想而知,说出这句话来,对他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

    所谓“上一次”,朱天启知道,张嫣说得是之前被客氏所害,诞下死胎朱慈燃之事,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客氏也被自己送到了张嫣那里任她处置,为自己的孩子报仇雪恨了,但是恐怕张嫣心里的这道伤口不是那么容易愈合的。

第一百二十三章 朕要十个

    张嫣深吸了一口气,强忍着没让自己的眼泪落下来,她目光坚毅地盯着朱天启说道:“陛下,若是臣妾已无能生育,便万万不该再独霸陛下的恩宠,还望陛下不要再在臣妾的身上花心思了,臣妾不想辜负陛下的恩宠!”

    朱天启望着眼前这个名叫张嫣的女人,感觉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心疼,他把张嫣紧紧地抱在了自己的怀里,一字一句地说道:“嫣儿你放心,朕不管你能不能为朕生出皇子皇女来,只要朕做一天皇帝,你就永远都是我大明朝的正宫皇后!”

    “陛下,不可……”张嫣一听这话便要挣脱,可朱天启却是紧紧抱住她,不许她再说下去。

    朱天启轻轻拍了拍张嫣的后背,安慰道:“嫣儿,你也不必多想,生孩子这种事本就是看几率的,不是说俩人睡在一块儿就一定能怀上,也跟俩人住在一起的次数没有什么关系,说不定是朕的原因呢?你先别着急,咱俩都让太医帮忙瞧瞧,好好调理一下,朕相信,很快就能有咱们的孩子的!”

    虽然是安慰张嫣的话,但是朱天启还真是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倒不是说自己那方面的功能有问题,而是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是不是因为某些不可抗力导致自己不具备传宗接代的能力呢?毕竟自己都可以长生了,理论上来说是不需要继承人的!

    可是令朱天启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念头刚刚一生出来,脑海中竟然浮现出了系统的文字提示:“穿越者穿越到新世界的第一年处于融入阶段,不能与新世界的任何生物完成繁殖行为!”

    虽然自己的这个系统基本上是不存在主观意识的,甚至连AI的水平都没有,但是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功能方面的介绍的,只是每一次都是这种类似与产品说明的文字,让朱天启感到有些蛋疼。

    心中不禁暗暗腹诽:“瞧瞧说得这是人话吗?还‘任何生物’,自己又不是你三哥,敢玩儿那种跨越种族的爱恋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系统的提升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朱天启还是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安慰起张嫣来也更有底气了,对她微微一笑说:“嫣儿你放心,朕向你保证,今年年底之前,你这肚子肯定会有动静的!”

    张嫣虽然也知道朱天启是在安慰自己,可却不知道为什么朱天启会把话说得这么有底气,让她不由自主地被朱天启的底气所感染,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一点,毕竟她还很年轻,现在也还没有到该放弃的时候。

    不过即便如此,她的内心还是有些自责的,毕竟在这种封建社会,生不出子嗣来,一般都会把原因归咎给女人,张嫣自然也把自己久无身孕的原因揽在了自己身上,而不敢推到朱天启身上了。

    所以她即便情绪已经稳定了许多,但还是坚持道:“臣妾谢过陛下,只是陛下,臣妾还是劝您要对后宫的嫔妃们雨露均沾,即便臣妾将来可以为陛下诞下皇子,但是为了给皇室开枝散叶,延续血脉,皇子自然是越多越好,还望陛下能够答应!”

    朱天启没想到自己对张嫣的宠爱反而还给她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故而为了让她放宽心,索性便表现得“渣”一点,对她一笑说道:“这你就不必担心了,朕乃一国之君,富有天下,如今朕不过是无暇流连三宫六院的嫔妃们罢了。

    不过等将来朕把这天下平定了,定然是要在民间广选良家之女以充后宫,到那时候,朕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你可不要吃错才好!”

    张嫣听了这话不禁微微一愕,可她是何等聪明,怎能听不出这是朱天启在安慰自己才故意说的话?顿时更觉心中一暖,不过她也没有点破,而是说道:“臣妾乃是大明皇后,自当心胸扩宽,断然不会与其他嫔妃们争风吃醋的,还望陛下放心。”

    说完这话,张嫣好似故意“报复”朱天启一般,开口又说:“还有刚刚臣妾向陛下禀告的关于选妃之事,既然陛下您无暇亲自过目遴选,那臣妾便替陛下做主了,如今宫中共有百名候选的秀女,在宫中已经试用近三个月了,稍后臣妾便根据她们这三个月来在宫中的品行考核情况,为陛下挑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五人,送到乾清宫里来伺候陛下!”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一愣,还未来得及说话,张嫣便退回一步,施了一礼道:“臣妾先行告退!”说罢便离开了乾清宫,留下朱天启一人望着宫门口发呆。

    良久之后,朱天启才终于吐出了刚刚想要说出口的话来:“朕想要十个!”

    随着各地小麦的成熟,朝廷征收夏税的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张国纪和朱由检已经离开京师,去了地方上主持收购粮食的工作。

    因为以前夏税的主要征收对象是小麦,所以夏税的征收范围主要是北方中原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布政使司、北直隶、山东布政使司和河南布政使司。

    这么大的一片区域,张国纪和朱由检两个人自然是管不过来的,所以两人的工作主要还是依托于提前建立好的地方税务司衙门进行展开的,收粮的地点就设在税务司衙门旁边。

    张国纪提前把收粮的差事给手下人交代清楚了,然后根据往年各地的收粮情况,让手下带着足数的银子前往各自负责的地方收粮。

    即便前往办差的这些人除了少数张国纪的手下之外,大多数都是锦衣卫,但是毕竟涉及的省府州县太多,人手一分下去,各地的人数都不算很多,为了保险起见,张国纪还是提前跑了一下各地的都指挥使司,让各地都指挥使司派兵护卫,维护地方治安。

    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张国纪和朱由检则另带一批锦衣卫,负责把收购到的粮食运送到地方上的粮仓或直接运回京师,当然,除了运输粮食之外,两人也负责居中策应,处理解决各地在收购粮食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情况。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油盐不进太康侯

    在最初的时候,朝着百官并没有注意到张国纪和朱由检二人对夏税工作的介入,以及接下来对他们的敛财计划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目前负责征收赋税的已经不是户部,而是改成了直属于皇上的税务司,而且这税务司里本来就有很多锦衣卫在任职,所以张国纪和朱由检二人现在围着各地的税务司衙门打转儿也并不奇怪,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信,皇上肯定要派他们监督给的税务司的征税情况的。

    第二个方面则是,如今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在税收上通过徇私舞弊来达到敛财的目的了,想要借此发一笔财,就只能是按照朱天启和徐光启之前所料想的方式,通过利用百姓手中没有银子,却需要用银子纳税的漏洞,压低粮价来剥削百姓,低价购入,而后高价售出,赚取差价,因而此时朝廷上下的官员们也都是很忙的,忙着筹集银两、人手,组织收粮事宜。

    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才给了张国纪和朱由检二人充分的准备时间,等到一开始征税了,百姓运着粮食前来换银子纳税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的收粮摊位前竟然一个前来卖粮的人都没有,而税务司衙门旁边却已经拍起了长达数里的长龙。

    虽然大多数时候,朝中各党派内的官员们看起来都是十分团结的,但是到了这种时候,他们可就顾不上同党之谊了,现在可是抢钱抢粮的时候啊,谁还顾得上那些啊,所以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各家之间也会互相打价格战,甚至发生摩擦造成流血冲突也是常有的。

    可是即便大家打价格战,在价格上谁也不会提得太高,不过就是比起同行来稍微提高个几文几分的,目的还是为了多收些粮食,因而如此细微的价格差异,是不至于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各家粮商的门前都空无一人,而所有的百姓都去一家卖粮。

    因为情况太过离奇,一开始的时候各家粮商还以为朝廷又改了政策,改成直接纳粮了呢,毕竟这百姓们都在税务司衙门旁边排队呢,可是派人过去问过之后才知道,哪里是朝廷把收税方式改成直接纳粮了,而是太康侯张国纪的人在这里收粮呢!

    太康侯张国纪肩负帮朝廷筹集运输粮草的职责,如今陕西布政使司那边在闹旱灾,朝廷急需粮食支应赈灾事宜,这些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张国纪为了完成自己的差事,利用这个机会收购粮食大家也都理解。

    大家收购粮食是为了赚上一笔,他张国纪收粮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差事,或者说是为了讨好皇上,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你也不能只管自己吃饱,就要大家都跟着饿死啊!

    下面这些来收粮的自然都是小喽啰,张国纪派来收粮的可都是锦衣卫,因而没有人敢过去闹事,得罪他们,故而只能把这事儿禀告给了自己上面的人,因而便有人来找张国纪了,并且还暗示他。

    “现在正值朝廷征税,朝廷只要银子不要粮食,而百姓手中却没有银钱,百姓要纳税就得把粮食换成银子,纳税是有时限的,因此不论把粮价压得多低,百姓们为了在时限内把税银交上,最后都得把粮食卖了,完全没必要以平价收粮!”

    可是张国纪却完全没理这茬儿,来人送的礼他也一概不收,反正在接下这个差事儿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这本就是个得罪人的活儿,而且是个把人往死里得罪儿的活儿,所以事到如今,他还怕得罪人?

    所以私下接触了几次之后,发现张国纪完全是油盐不进,这些索性也就不再搭理他了,张国纪现在风头正劲,又是被封侯,又是有尚方宝剑的,威风得很,遇上这样的硬茬儿,大家也就索性也就认栽,就当让给他这一口肥肉了!

    这些人倒是想得简单,认为张国纪收够了自己所需的粮食之后也就罢手了,然后他们再来收粮就行,谁知张国纪好像吃不饱一样,一点儿没有要停手的势头,而且大家一通气,竟然发现各地都是这样的情况,每个税务司衙门旁边都是张国纪的人在收粮。

    大家本以为张国纪总会有吃饱的一天,即便他胃口大,一时半会儿吃不饱,但是手里的银子总有花完的一天吧,他不像别人是低价收粮,他是平价收粮,有多少银子够他花啊?

    就算他是替朝廷办差,有朝廷在他背后支持,可朝廷也没有这么多银子啊,户部有多少银子大家都是知道的,那点儿钱哪够他这么折腾啊!当然,朝中百官也不是没有想到是皇上在用内帑里的银子支持张国纪,只是他们不认为皇上这么有钱,即便皇上有钱,应该也未必舍得拿出来这么用!

    可不得不说这些大臣们都小瞧了朱天启,朱天启虽然在银子上确实把得挺紧的,但是只要是用在正事儿上,他用银子是一点儿都不带犹豫的。

    更何况这一次他从内帑拿出来的银子只是出去转个圈儿,并不是真得花了出去,就更谈不上舍不得了。

    朱天启先把银子交给了张国纪,张国纪把银子分给前往各地收购粮食的锦衣卫们,然后他们花钱买下百姓们的粮食,百姓们把银子又交到了税务司,税务司登记入库之后,便又把银子送回了朱天启的手里,而朱天启则在张国纪需要银子的时候再一次把银子给他送过去,如此循环使用,张国纪手里的银子怎么可能有花完的那一天?

    眼看着被张国纪收走的粮食越来越多,他们却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收到,这些人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们终于急了眼里,对张国纪设在各地税务司衙门旁的粮食收购处发起了“攻击”。

    一开始是纠集地方上的泼皮无赖前来闹事,不敢得罪官差,他们就骚扰百姓,驱赶前来卖粮的百姓,不让百姓到这边卖粮。

    对此,张国纪和朱由检两人的意见非常统一,对于这些社会败类自然是直接格杀勿论的,不仅把人当街坎了,而且还贴出了安民告示来,向百姓们说明此地乃是太康侯张国纪奉朝廷之命所设的粮食收购处,胆敢干涉或妨碍收粮者,一律格杀勿论!

第一百二十五章 杀一儆百

    张国纪和朱由检的杀伐果断确实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种派小喽啰闹事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来自这些粮商背后势力的敌对行为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还升级了。

    张国纪接到多地锦衣卫发来的消息称,他们抓到了前来粮仓纵火的人,这些人都是亡命徒,一被抓到还没来得及审讯,就都咬破了藏在口中的毒药自尽了!

    其实对于这些来纵火的亡命徒们,审不审也就那样,张国纪虽然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指使者具体是谁,但是也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来,朝中的官员虽多,但是只要查查这些官员的老家在哪儿,跟出事的地方一比对,嫌疑人范围瞬间就缩小到了个别几个人身上了。

    因为各地的防守工作做得还都比较严密的,而且对核心区域进行保护的都是锦衣卫,所以那些前来搞破坏的这些人都是难以得手的。

    在此期间,倒是出过一档子大事,一个知府直接过来找茬儿,责令该地收粮点停止收粮,理由是收粮点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价,粮价关系到地方百姓的生计等等,总之是装出了一副一心为民的姿态来,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此处收粮点的负责人自然也是向这位知府说明了,这是太康侯张国纪所设的收粮点,太康侯有皇命在身,转职为朝廷筹集粮草,而且皇上还赏赐给了太康侯尚方宝剑,言明胆敢阻拦和妨碍筹粮者,张国纪可以先斩后奏!

    可是这话并没有吓到这位知府大人,知府毕竟是正四品的朝廷命官,所以他是有底气的,虽然他话说得客气,但是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既然你说这事太康侯所设的收粮点,那么你就把太康侯请过来,我见到了太康侯,我就让你继续收,否则,就是一律不许!”

    知府大人一发话,那可是相当好使的,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就算收粮点的锦衣卫们不怕他这个知府,继续开门收粮,可当地的百姓也不敢过来卖粮给他们啊,毕竟这知府大人就在一边儿看着呢!

    张国纪一听说这件事,顿时大怒,不过他什么废话也没有说,而是拿起尚方宝剑就朝事发的府地赶了过去,他可以百分百确定,这个知府决定是文官集团们派出来对付自己的。

    这些人可比之前那些亡命徒们难对付多了,他们不直接闹事,对你的态度也非常好,嘴里说的话更是为国为民,冠冕堂皇,可偏偏他在那儿一坐,百姓们就不敢前来卖粮。

    虽然这个知府嘴上说得好听,只要见到自己他就不再干涉收粮点收粮,可即便他真得按照他说得做了,自己赶过去的这几天不也被白白耽误了吗?

    别的府州可都在一边儿看着呢,若是让这个知府用得这个招数得逞了,那定然会纷纷效仿,到时候只怕自己跑断了腿都顾不过来这么多府州县。

    因此张国纪到了地方之后压根儿就没跟他废话,那知府听闻太康侯张国纪驾到,刚要过来见礼就被张国纪下令拿下了,随后张国纪走上前来朗声呵斥道:“大胆奸贼,你可知你误我收粮乃是死罪?”

    然而令张国纪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知府竟然还挺胆大包天的,想来定然是身后颇有倚仗,背后定然是位朝中的大人物,所以才表现的如此有恃无恐,被锦衣卫叉着双臂跪在地上,却依然十分冷静。

    油嘴滑舌道:“下官并非有意耽误侯爷收粮,实在是担心有人借着侯爷的名头行此等不法之事,故而才想见侯爷一面,当面验证此事真伪的,侯爷恕罪,下官也是对朝廷一片忠心啊!”

    张国纪却是冷哼一声,说道:“不法之事?我的手下在此收粮都是按照市场平价收购,何谓不法?你既然这般心系百姓,何不去把那些故意压低粮价,扰乱市场的奸商们都给抓了去?

    本官收粮,乃是朝廷要务,所收粮食乃是供应赈灾与军需所用,你可知被你耽误的这几天,有多少灾民被饿死,又有多少军情因你而延误?

    老子本来是懒得跟你这等腌臜货废话的,但是既然你仍不知罪,本官就让你死个明白,也省的你觉得自己死的冤枉!”

    说完这话,张国纪便拿起尚方宝剑来,将宝剑抽出了剑鞘。

    听了刚刚张国纪的话,再看到张国纪竟然真得拔出了宝剑,这知府终于知道怕了,他的靠山让他出头的时候本来还告诉他,他是正四品的朝廷命官,张国纪不敢拿他怎样,就算张国纪敢为难他,自己也会想办法保他无虞,所以他才这般有恃无恐的。

    谁成想这张国纪压根儿不理那套,不仅敢动他,而且还不是把他抓起来论罪处置,而是打算直接把他就地处斩,这次可等不及他的靠山来保他了!

    因而这知府当即便吓尿了,哭爹喊娘地开始告饶:“侯爷,下官知罪了,下官知罪了啊!求您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的这条狗命吧!”

    张国纪却是面色冷峻,冷声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才肯认罪,晚啦!”说罢便把剑鞘扔给身旁的手下,两手握住了剑柄,把宝剑高高举了起来,两个拧着知府胳臂的锦衣卫也当即一发力把知府给按得趴下,把脖子露了出来。

    张国纪不再犹豫,大喝一声:“此人阻挠本官收粮,心怀不轨,本官以尚方宝剑斩之,以明朝廷法度,以儆效尤!”

    剑随声落,人头当即落地!

    此事很快便被传回了京师,瞬间震惊朝野,虽然皇上确实是当众赐给了张国纪尚方宝剑,虽然也当众说过,凡是有人敢干涉妨碍张国纪筹粮运粮事宜的,皆可以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可是那毕竟是一个正四品的朝廷命官啊,怎么能说斩就斩了呢?

    张国纪的行为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目的,他在各地收购粮食遇到的麻烦和阻力小了很多,但是也在官员群体中引发了恐慌,大家都说,如今他张国纪敢斩四品知府,以后他就敢斩当朝首辅,因而朝中百官瞬间团结了起来,共同抗议张国纪的“暴行”!

第一百二十六章 百官激愤

    百官弹劾张国纪的奏疏如同雪片儿一样递了上来,内阁也为此事吵翻了天,内阁首辅徐光启自然是站在皇上这边,力挺张国纪了,徐光启甚至还就某些人的激进言论发表了个人见解。

    “太康侯不会斩我,但若是有一天我违反了朝廷律法,违反了皇令,太康侯要斩我,我也绝无半点怨言!”

    可谁人不知他徐光启是皇上的亲信大臣,自然是帮着皇上的人说话了,所以即便他说出这样的话来也是难以服众的,尤其是钱谦益,他在内阁里叫得最凶,声称定要为死去的知府讨回公道。

    但是即便钱谦益身为次辅,可愿意声援他的也就只有钱龙锡和刘鸿训二人了,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整天盼着早日退休还乡,一个整天表现得糊里糊涂,对于朝廷的事情都不是很上心,别说参与这种与皇上的斗争了,更是早就躲得远远儿的了。

    可即便内阁之中是如此情况,钱谦益占不了上风,但朝中的绝大多数大臣却都是站在钱谦益这边儿的,这么多人跟着钱谦益闹事,朱天启是不肯能完全对此事置之不理的,而朱天启对待此事所采取的手段就一个字——拖!

    内阁对于百官弹劾张国纪之事久久无法商议出一个定论来,甚至可以说大家的分歧很大,可是朝中百官因为此事也闹得很凶,所以此事总归是要议出一个结果来,给大家一个交代的,故而,朱天启把内阁的六位阁臣都给请到了乾清宫内,专门商议此事。

    六位阁臣里,除了徐光启之外,另外五人都很少得到朱天启的召见,尤其是被召到乾清宫里来议事,所以如今再次来到乾清宫,既然不禁又都回忆起了上次在这宫内目睹皇上召唤“天兵”的恐怖经历来,一个个都心有余悸,不由自主惶恐地扫视了一番宫内,好似在确认有没有暗藏危机一般。

    也正是因为今日他们“故地重游”,想起来了这件“恐怖”之事,所以本来态度十分强硬,底气十足的钱谦益,一时间也怂了许多。

    朱天启倒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细节之事,他先是赐座让几人坐下,又让王元宝给他们一一上茶,这才开口说道:“国丈的事情现在闹得很凶,你们内阁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议出个合适的处置方案来,朕就先说说朕的想法。

    国丈收购粮食,本就是为朝廷办事,办得也是他分内的差事,而且朕当时赐给国丈尚方宝剑的时候,也已经当着众臣的面说了,胆敢阻拦国丈筹粮的,国丈可以先斩后奏,这话当时满朝文武都是听见了的,可如今还是有人偏偏要以身试法,所以朕认为,这人死得一点儿都不冤,而且还是死有余辜!”

    虽然钱谦益他们都知道朱天启的态度,也都知道朱天启肯定会维护太康侯张国纪,可是却也没想到朱天启会这么“偏心”,态度如此强硬,一点儿情面都不给大伙儿留。

    因而钱谦益当即便起身施礼,开口说道:“皇上,臣认为此事并非这么简单,太康侯所斩之人乃是一府之长,正四品的朝廷命官啊,太康侯当街将其斩首,百姓们会怎么想?又置我大明地方官员之威严何在?”

    “威严?!”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轻蔑一笑,冷声道:“钱谦益,你搞清楚了,国丈乃是我朝一品大员,又是朕亲封的侯爵,一个四品小官儿犯了法,难道国丈斩不得吗?他一个小小的知府被一个侯爵当众问罪斩首还让你们感觉丢了地方官员的脸,扫了他们的颜面了?”

    钱谦益顿时语塞,却是又不敢辩驳,只好低头施礼告罪:“皇上恕罪,臣不是这个意思!”

    见钱谦益语塞,一旁的钱龙锡便起身施了一礼,开口说道:“皇上,钱大人的意思是说,朝廷虽然法度森严,但在处理具体的事情上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圣人云‘刑不上大夫’,太康侯当众处斩朝廷命官,也确实太冲动了一点儿!”

    钱龙锡这话就说的很有技巧了,不像刚刚钱谦益说得那么冲,但是却又有理有据,单单这句“圣人言”,就足够让这些文臣们去占据道德制高点了。

    所谓“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士大夫犯了法可以免于刑罚,而是说对于官员,要保留其尊严,不能直接用粗鄙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因为这样会破坏官员在下属和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官员威严,而损害了官员的尊严,也就相当于损害了国君的威严。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句话被提出来的时期,身为统治阶级的国君和士大夫基本上都是存在血缘关系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大明是法制社会,官员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入仕的,是皇帝手底下的打工仔,打工仔犯了罪,难道身为老板的皇帝还不能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处理吗?处理之后会影响老板的威严吗?并不会啊!

    所以朱天启对于钱龙锡的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钱龙锡,朕记得圣人还说过一句话,叫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咱们大明是有律法的,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头百姓,只要犯了法,就得治罪。

    朕不需要去维护什么地方官的尊严,这个尊严应该是他们自己去争取的,他们若是忠于职守,爱民如子,自然受到百姓的赞誉与景仰,若是贪赃枉法,残害百姓,即便再有威严,百姓背后也照样戳他们脊梁骨!

    朕最需要维护的应该是咱们大明的律法,朝廷律法严明,则百姓遵纪守法,若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才是失了朝廷的威严!”

    钱龙锡一听这话,顿时面露惊愕之色,愣了许久之后,只得低头施礼,道了句:“皇上英明,是臣愚昧了!”

    钱谦益和钱龙锡都沉默了,眼看着气氛有些凝重,朱天启便一笑,看向了周道登,问道:“周阁老,你来说说你的想法儿吧!”

第一百二十七章 收成

    周道登坐在一旁,脸上面无表情,对刚刚朱天启和钱谦益、钱龙锡三人激烈的言辞似乎完全都置若罔闻,不知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些什么事。

    徐光启见他没有反应,便抬手碰了他一些,低声提醒道:“周阁老,皇上让你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呢!”

    周道登这才猛然回过神来,但明显还没有完全把思路拉回来,有些木讷地看向朱天启,起身施了一礼,这才开口说道:“臣没什么想说的,此事本就是那知府作死,自己往刀口上撞,自是死不足惜,倒是太康侯碰上这么个没脑子的家伙,也真是倒霉,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

    “哈哈哈……”朱天启听了这话,当时就忍不住大笑了起来,谁说周道登傻来着,他要是傻的话,能说出这么明白的话来吗?

    而钱谦益和钱龙锡听了这话,再看到朱天启的反应,顿时都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可即便他们因为周道登的话有些气恼,但却又那这老家伙没办法,因为等你过后找他问及此事的时候,他就会跟你装傻,不是说自己忘了自己说了什么,就是果断认怂,明摆着告诉你,自己当时没过脑子,是随口乱说的!

    朱天启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笑,对周道登压了压手掌,“好了周阁老,你坐吧!”朱天启是越来越感觉自己把周道登整进内阁里来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了,这老头儿虽然看起来愚昧木讷,但关键时候却非常拎得清,说出来的话好像“疯言疯语”,但却又能迎合上意,这才叫“大智若愚”啊!

    朱天启随后又看向了来宗道和刘鸿训二人,来宗道自是直接表态,表示同意朱天启的话,力挺张国纪。

    而刘鸿训身为东林党的人,自然也是要力挺钱谦益和钱龙锡的,只不过刚刚钱谦益和钱龙锡的观点都被皇上驳倒了,他也实在找不出别的话来,憋了半天,最后硬是说了句:“臣认为此事事关重大,还是应该从长计议!”

    刘鸿训此话一说出口,钱谦益和钱龙锡顿时都松了口气,也暗暗地给刘鸿训点了个赞,他们都感觉今天的准备不够充分,唯恐因为刚刚辩不过皇上,皇上今天再按照自己的意思把此事拍了板,结了案,那可真就是满盘皆输了,所以还是应该争取时间和机会,再来翻盘。

    只是恐怕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朱天启对于刘鸿训的提议也是大加赞赏的,朱天启不认为今天自己强行把此事结了案,朝着那些官员就能心服口服,这事儿没那么容易翻篇儿,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拖”。

    而这个“拖”字最好不要是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否则又会授人以柄,说是自己在刻意维护张国纪,如今既然是刘鸿训主动提出来的,那就跟自己没关系了。

    朱天启当即点头表示同意,“若是几位爱卿没有别的想说的,咱们今天就先议到这里,大家都回去再想想,咱们争取能够议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来。”

    六位阁臣听了这话,只好都起身施礼告退,朱天启则叫住了徐光启,说道:“徐爱卿,你先留下,跟朕汇报一下最近陕西布政使司那边的情况!”

    “是!”徐光启施了一礼,便回身又走上前来,这才把最近陕西布政使司那边的详细情况向朱天启汇报了一番。

    如今陕西布政使司的谷物正在收获,但是夏税的征收工作却至今没有开始,因为朱天启一直按着此事,想要先看看陕西布政使司的谷物收成再下决定。

    根据陕西布政使司各府州县的驻地农政官员汇报,其中陕北部分灾情较重的州县,旱情还是太过严重,谷物存活率很低,收成很差,百姓们收获的谷物甚至难以糊口,接下来可能还是需要朝廷调拨钱粮进行赈济才行。

    而之前那些也处于旱灾多发区域,但是灾情较轻的地区,则情况要好上一些,虽然因为气候寒冷干旱,田里的亩产产量下降,但是因为前期大量垦荒,扩大了耕种面积,所以整体产量比起往年来反而有所提升,收获的粮食倒是足够养活一家人了。

    至于陕南地区,像西安府和汉中府这种产粮大府,如今也因为气候寒冷干旱的原因,田地产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因为这片区域本就是理想的产粮地,水域纵横,土地肥沃,不像陕北的黄土高坡那般土地干旱贫瘠,所以并没有被强制改种谷物。

    但是开荒的工作还是做过了的,新增的这些田地虽然收成不好,但是也弥补了原有田地因为产量下降而对整体收成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之,整体来看,陕北如今只有几个州县是重灾区,需要朝廷进行赈济,其他府州县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而陕南的各个府州县则仍然有些盈余,可以屯入官仓,以备应急。

    朱天启于是便对陕西布政使司诸府州县的税务司衙门下令,重灾区免税,灾情较轻的州县根据粮食收成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降税,正常区域正常收税,但今年新开荒的田地一律免税。

    如今朝廷应对陕西布政使司的灾情而推出的种种举措也算是看到成果了,整体来看是效果显著的,故而朱天启便让徐光启回去之后,根据陕西布政使司之前“赈灾助农,垦荒布谷”的政策,尽快拟定出适用于山西布政使司、北直隶、河南布政使司和山东布政使司等布政使司的政策方案,全面在整个北方中原地区推广。

    之前自己的寿命少,想要从氪命商店里购买出足够满足一省之地播种需要的高产种子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倒是可以合计合计,看看能不能买些类似优质土豆和玉米的种子来,在北方进行推广种植。

    不过买种子这事儿朱天启之前也合计过,应该是不太合算的,因为现今明朝所处的气候环境太过恶劣,而且现在的耕种技术和农业水平也相对落后,即便是种植了优质的高产粮种,恐怕对产量的提升也是十分有限的。

第一百二十八章 应天的买卖

    而成本上,其实是相当高昂的,在氪命商店里,售价下限是一天寿命,也就是说,自己哪怕只买一颗(斤)土豆或者一根(斤)玉米,也是至少要花一天寿命的,因而购买种子对朱天启来说并不便宜,也不合算。

    以土豆为例,要种植一亩土豆所需的种子大概三百斤,不论是按个买,还是按斤称买,要氪命商店里买三百斤土豆,都得花上二三百天的寿命,往少了算,就算半年寿命够种一亩地的,十亩地就是五年寿命,一百亩就是五十年寿命!一个省有多少地?

    当然,换成玉米或大米、小麦之类的可以成本低一些,因为这些作物有现成的种子,是论袋卖的,一袋五斤装的种子差不多就够播种一亩地了,而这样的一袋种子在氪命商店里的售价也不过十天左右的寿命。

    可是即便如此,仔细一算账,还是不合算的,一年寿命也就只够买三十六亩地播种所需的种子,要知道,光陕西布政使司一省的耕地面积就高达三千万亩,自己用一百年的寿命也才只能买到足够三千六百亩田地播种的种子,不过是一省之地的万分之一。

    而这些播种了优质高产粮种的田地,在当前这个时代的气候环境和农业水平下,又能提高多少产量呢?

    所以至少现在看来,比起用寿命买种子,还不如用寿命来换银子,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自己用一天寿命在氪命商店里买到的小商品,拿到市面上大概能换回来二十两左右的银子,一百年的寿命都能为自己换回来七十多万两银子了。

    现在大明粮价虽然涨了不少,但是二两银子还是可以买到一石米的,七十万两就是三十五万石,若是去安南买则还能翻一倍,若是花一百年寿命买种子能够种出来这么多粮食吗?

    明朝田地的平均产量不过亩产两石粮,三千六百亩也不过能收七千石,当然,这是使用普通种子的产量,即便改种了自己从氪命商店里买来的优质高产粮种,就算产量翻了一倍,自己这一百年寿命加上前前后后废了这么多时间精力,也不过才变出了七千石粮食罢了,还不足换银子买粮得来的十分之一。

    所以,在国内的耕种技术和农业水平整体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前,还不适合使用寿命购买优质高产粮种,暂时还是要把寿命用在刀刃上,专心搞钱搞科技。

    说到搞钱上,年少青那边已经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给朱天启送来的密信,禀告了他这段时间在应天做买卖的详细情况。

    年少青先是以他侄子的名义在应天开了一家店面,主营煤油灯和煤油,同时也兼售一些泰西小商品,有点像是洋货铺。

    这年头儿大明市面上的泰西商品虽然很多,但是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一般主要是有钱人图新鲜,买回去享用,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的,所以能够进他这铺子里来买东西的,十几二十两银子的东西自然是买得起的。

    至于橡胶圈儿和小蓝药儿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商品,自然是不能直接摆到台面上来卖的,主要还是私底下进行销售,年少青先给他在应天的狐朋狗友们都人人送了一些,让他们先体验了一下效果,又跟一些大的行院和勾栏进行合作,批发给他们销售。

    总体来说,市场反馈是非常好的,凡是试用过年少青给的货的人,都回过头来又找他来买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过这么方便舒适的高级玩意儿之后,谁还用那种肠衣坐得东西?关键是肠衣做的东西也不便宜啊!

    但事实上,橡胶圈儿比起肠衣来还是贵上很多的,虽然两者价格上差不多,但毕竟肠衣可以反复使用,橡胶圈儿却是一次性的,可应天的有钱人都是家财万贯,家里是金山银山,有谁在乎这点儿银子?

    虽然是私底下的买卖,但传播速度却是出人意料的,其实这也不奇怪,那些士绅豪商们平日里最喜欢在行院勾栏里一起喝喝酒,对对诗,捧捧花魁,搞些附庸风雅之事,偶尔喝多了也一起讨论些他们平日里所谓的“伤风败俗”之事,有这种新鲜玩意儿,自然很快就在应天的“上流社会”里传开了。

    到了后来,来买年少青的货的人,就不光只有男人了,毕竟女人对这方面也是有需求的,什么东西用着舒服,她们也是有体会的,而且女人们也很清楚,有时候合理使用道具,也更方便她们笼住男人的心。

    因此,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年少青手里的橡胶圈儿和小蓝药儿便被抢购一空了,年少青也在存货即将卖完之前,马上给朱天启写了禀告情况的密信,说明了这边的销售情况,同时希望朱天启这一次能够多发些货过来,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若是发的货少了,很可能支持不了几天就又要被抢购一空。

    当然,煤油灯和煤油也需要补充一下库存,虽然这东西不像橡胶圈儿和小蓝药儿那般抢手,但也还是很受欢迎的,大家都知道这家泰西货行的幕后老板是年少青,自然看在他的面子上,都会过来捧个场,因此他这家店一开夜,便卖出去了几十盏煤油灯。

    而后因为使用过的人对这种泰西煤油灯的照明效果非常满意,便又都过来二次购买过,所以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煤油灯的销量也将会大幅提升。

    年少青分析,这煤油灯在应天富人圈子里之所以传播速度不如那两样儿东西快,主要还是应天这些达官显贵们见多了泰西的新鲜玩意儿,不至于发现个好用的灯都要去给人介绍,那样既有向人炫耀的嫌疑,而且万一是自己孤陋寡闻,人家早就用上更高级的玩意儿了,反倒还丢了面子。

    而橡胶圈儿和小蓝药儿就不一样了,也正是因为这两样东西上不了台面,所以反而更有话题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男人们喝多了互相交流经验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提起它们,所以它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整个应天富人圈。

第一百三十章 戴高帽儿

    不过事情怎么也是这样了,能拖一天是一天吧,朱天启只好再次把内阁的六位阁臣都召到了乾清宫里来,一同商议对此次弹劾张国纪之事的处置方案。

    钱谦益这一次可是比上一次准备得充分多了,因而底气也是很足了,上来就给朱天启算了一笔账。

    “此次朝廷征收的夏税共有九百七十万两白银,而百姓手里是没有银子的,大多数百姓都是把粮食卖给了太康候,用换来的银子交税的,所以说,这些银子中至少得有九成是从太康候的手里流出来的,皇上,若是如此算来,太康候简直是富可敌国啊,竟然可以拿出近千万两的现银来!”

    说完这话,钱谦益便对朱天启施了一礼,恭敬地站在了一旁,钱龙锡和刘鸿训也都看向了朱天启。

    朱天启看着他们三个那看似恭敬,实则暗含得意和挑衅的神情,顿时恨得牙根痒痒,可是表面上倒是表现得波澜不惊,十分坦然地开口说道:“太康候采购粮食所用的银子,是朕给他的!”

    钱谦益和钱龙锡当然知道张国纪买粮食的银子肯定是皇上给的,否则他哪里有这么多银子,而且就算是他手里有这么多银子,应该也不至于这么无私,都用来帮朝廷收购粮食吧?

    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之所以明知道张国纪的银子是皇上给的,却还是以此来弹劾张国纪,就是认定了朱天启不会承认银子是自己给张国纪的,因为即便是皇上,动用这么大笔朝廷的钱,也得经过内阁商议才行啊。

    因此他们认为,皇上定然会选择“丢车保帅”,只能让张国纪去背这个黑锅了。

    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直接承认了张国纪的银子是自己给的,而且还这么坦然地把这事儿说了出来,以至于钱谦益和钱龙锡都被惊得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钱谦益愣了好一会儿才终于说出话来,但已经不像刚刚那般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了,“皇上,臣记得户部应该没有这么多银子了吧,难道是徐阁老对国库里的存银数目有所隐瞒?再者,动用这么一大笔银子,这么大的事情,皇上怎么也不跟臣等商议一下啊!”

    朱天启却是依旧面无波澜,淡淡地说道:“银子不是国库里的,是朕从内帑里出的!”

    一听这话,钱谦益顿时被怼得没话说了,内帑是皇上的小金库,皇上用自己的私房钱办事儿,好像跟他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但是钱谦益被怼得没话了,一旁的钱龙锡脑瓜儿转得快啊,当即对朱天启深施一礼,一脸感动地说道:“皇上圣德,泽被苍生,实在是令臣钦佩啊!”

    钱龙锡此话一出,不光是朱天启被他给整懵了,另外几人也都是一脸懵懂地看向了他,不知道他这是要整哪一出儿。

    朱天启只好疑惑地问钱龙锡道:“钱爱卿,你此话又是何意啊?”

    钱龙锡依旧是一脸感动和崇拜地望着朱天启,开口回答说:“皇上您毫不吝惜银两,斥巨资为朝廷采购粮食达千万石,这是何等的阔气啊!”

    朱天启一听这话,顿时就回过味儿来了,这钱龙锡够阴险的啊,一句话就想让自己小一千万银子的私房钱充了公,这还得了?

    看到朱天启脸色微变,钱谦益也瞬间明白了过来,当即也是深施一礼,高呼道:“皇上大公无私,真乃圣君也!”

    朱天启怎么能不知道他们两人的险恶用心呢,他们俩就是故意给自己戴高帽儿,让自己下不来台,让自己没法儿开口把花出去的银子要回来,甚至是自己花钱收回来的粮食,也成了国家财产,自己不能做主了。

    正在朱天启一筹莫展的时候,徐光启却是突然起身施了一礼,开口说道:“两位钱大人,此事倒是二位有所不知了,事实上,太康候所用的这笔采购粮食的银子,乃是皇上借给户部的,朝廷采购粮食却拿不出银子来,只能是向皇上开口了,而如今夏税也已经收上来了,朝廷手里也有了银子了,也是时候把银子还给皇上了!”

    对于徐光启的挺身而出,朱天启自然是很感动的,但是朱天启不认为徐光启的这套说辞可以说服钱谦益和钱龙锡,反而是给了钱谦益和钱龙锡弹劾他的把柄!

    果然,徐光启话音刚落,钱谦益便开口说道:“朝廷借钱,即便是向皇上借钱,这么大的数目,徐阁老您就一个人做了主了?就算您是内阁首辅、户部尚书,也不能连知会我们一声都不知会,瞒着我们自己就把事儿给办了吧?”

    钱龙锡也开口说道:“是啊徐阁老,您不光朝廷借钱的事情从未与我等提起过,朝廷采购粮食的事情,您也从未与我的商议过啊,要不是今年您当着皇上的面说了出来,我们都还认为是太康候自己做主,要为朝廷收购粮食的呢!”

    刘鸿训也马上接茬儿道:“是啊,朝廷即便需要采购粮食,也没必要一下子采购上千万石的粮食啊,难怪有人弹劾太康候囤积居奇呢,他就算身负为朝廷筹粮的职责,也不该一下子采购这么多啊,原来是得到了徐阁老您的授意了啊!”

    朱天启眼看着他们的话是越说越阴阳怪气,不知不觉间就想给徐光启泼脏水,扣帽子,自然是听不下去了,便干咳了一声,开口说道:“行啦,你们也别怪徐阁老不跟你们通气儿,这事儿他也是按照朕的吩咐去办的,要怪,你们怪朕就是了!”

    钱谦益、钱龙锡和刘鸿训三人一听这话,赶忙都施礼高呼:“臣不敢!”

    朱天启挥了挥说道:“都坐吧,朕之所以没有提前跟你们商量,自然不是信不过你们诸位,实在是朕关心则乱,眼看着各布政使司都在闹旱灾,饥民遍野,饿殍满地,朕实在是心痛得很啊,一着急便忘了跟各位商量,自己做了主,让太康候火速筹集粮食,以备赈灾之用!

    至于徐阁老所说的借钱之事,那本就是朕跟徐阁老开得玩笑,朕让太康候去筹粮,太康候自然得向徐阁老伸手要银子,户部哪里能拿得出这么多银子,徐阁老没了办法只能来求朕了,朕当时便跟徐阁老玩笑说这笔银子是朕借给户部的,怎奈徐阁老为人敦厚,竟然还当真了!不信你们问问徐阁老,他给朕打欠条了吗?”

第一百三十一章 捐款

    徐光启闻言,只好起身施了一礼,说道:“这倒是没有。”

    “听见了吗?”朱天启故作轻松地一笑,说道:“朕乃一国之君,国事就是朕的家事,是朕的私事,不论是国库里的银子,还是内帑里的银子,不都是朕的银子吗?还说什么借不借的?”

    “皇上圣明!”众人闻言纷纷齐声施礼。

    朱天启也只能认栽了,这银子他是没法儿往回要了,他总不能真顺着徐光启的话说,这些银子是他借给户部的吧,那样不仅保不住张国纪,说不定连徐光启都得搭进去,钱谦益和钱龙锡,以及他们身后的那些文官大臣们,不得像苍蝇见血一般朝徐光启扑过来啊!

    那么面对朱天启的妥协,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他们当然是满意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能不能扳倒张国纪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们的目的也从来不是扳倒张国纪!

    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恶心皇上,让皇上花近千万两私房钱买来的粮食充公,让皇上在他们手里栽个跟头,吃回瘪吗?

    当然不是,其实朱天启这次拨银收粮的手段本就不算高明,所以钱龙锡仔细一琢磨也就想通了这背后的事情,无非就是皇上在出银子,以供张国纪大量收购粮食,至于皇上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证赋役改革和新税法的顺利推行了,这是明摆着的事情。

    虽然钱龙锡知道,这赋役改革和新税法对大明来说是善政,但是皇上这么做,也确实是断了大家的财路,即便他自己可以忍受这个损失,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却未必能忍,要想做大佬,就绝不能让手底下的人挨饿!

    所以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真正的目的,主要还是阻碍朝廷收粮,给手底下的人争取一条财路。

    要阻碍朝廷收粮,如果只是想要扳倒张国纪的话,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要做这件事的人是皇上,不是张国纪,所以就即便把张国纪给扳倒了,皇上定然也会马上再找个别人来做这件事的。

    因而还是要从这件事的根结上下手,这个根结就是“银子”。

    所以,后来这次他们弹劾张国纪就很有针对性了,矛头直指钱粮问题,也正是因此,才让朱天启为了保张国纪,只好主动承认银子是自己出的,只是朱天启没有想到的是,以往自己办事花内帑的银子,都是花的理直气壮,却没想到这一次被他们一通高帽儿戴过来,栽了!

    其实不论是钱谦益还是钱龙锡,他们难道就愿意得罪皇上,被皇上记恨吗?他们当然不愿意了,可是底下人要吃饭,他们要是让底下人挨了饿,失了人心,没有人再捧着他们了,那他们还能做“大佬”吗?

    所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对朱天启是步步紧逼,非要逼得朱天启把他从内帑里拿出来的那一千万两银子充了公不可,当然,现在这笔银子已经变成了粮食。

    但不论怎么说,绝对不能像徐光启说得那样,按照户部朝皇上借款来算,因为如果是借款,那么现在朝廷刚收上来的这些夏税的银子就都得还给皇上,结果不就还是遂了皇上的意了,皇上相当于没有花钱,朝廷也相当于没有征上来银子,而跟往年一样,征上来的是粮食。

    当然,朝廷的夏税到底征上来的是粮食还是银子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笔银子一旦回到了皇上手里,皇上就又会故伎重演,把银子给了张国纪,让张国纪在征收求税的时候,继续拿这笔银子去买粮食,若是就由着他们这般往复循环,哪里还有别人插手的机会,底下人的财路不全被断了吗?

    所以他们必须要切断这个循环,皇上出银子买回来的粮食要充公,皇上出银子也不能算借款,今年朝廷征收上来的夏税银子必须要归国库,进了国库之后,再想动这笔银子,就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了。

    如此一来,一下子损失了近千万两白银,即便是皇上,他又能有多少私房钱?他还能再拿出多少银子来?没了银子张国纪还拿什么收粮?

    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算盘打得精,可朱天启也不会就这么认栽,看到钱谦益他们脸上那掩饰不住的得意,朱天启当即便萌生出一个新的想法儿来。

    朱天启缓缓开口说道:“虽然如今朕让太康侯收购了上千石的粮食,可却仍然不够支应各布政使司的赈灾所用,如今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的灾情已经初现端倪,一旦灾情蔓延,事态扩大,这些粮食恐怕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所以朝廷还得继续收粮啊,可如今朕的内帑里已经没有银子了,所以朕希望诸位爱卿可以给朝中百官们做个榜样,慷慨解囊,多多捐献钱粮,救万民于水火!”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就愣住了,他们哪里能够想到,皇上竟然能说出这种话来?可皇上这话说得也不过分啊,皇上都已经把自己内帑里的银子都拿出来为朝廷买粮赈灾了,他们刚才也对皇上出钱买粮的时期大加赞誉,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既然对朝廷买粮赈灾的事情是认可的,皇上又已经带头儿捐款了,他们这时候总不能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吧?

    再说了,如今他们把皇上逼到了这份儿上,皇上吃了这么大个哑巴亏,再不让皇上出出气可不行,因此钱谦益和钱龙锡当即表示:“皇上请放心,如今为了救万民于水火,皇上连内帑里的银子都花光了,我等怎敢不以皇上为楷模,积极捐赠钱粮以济灾情呢!”

    听了他们这话,一直在一旁保持沉默的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可就心里骂上娘了,他们可是谁也没招,谁也没惹,结果到头来竟然还得跟着钱谦益他们一块儿出血,真是倒了霉了!

    朱天启既然打算让他们出血,自然不会让他们随便儿出点儿银子就那么轻易让他们糊弄过去,他们既然敢让自己的银子充公,那么自己就得给他们也好好儿放放血!

第一百三十二章 功德碑

    朱天启当即对来宗道说道:“来爱卿,既然各位大人都同意带头捐献善款,那么你就让工部尽快在承天门外立上一块儿功德碑吧,把各位大人捐献的款项数目都铭刻在上面,向百姓们公示,也让百姓和后世都能铭记各位大人的善心与恩德!”

    来宗道一听这话,自然马上就明白过味儿来了,不过他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只是起身施礼道:“臣遵旨,稍后便吩咐人手去办!”

    钱谦益和钱龙锡脸上的笑容却是有些僵硬了,他们的确是打算随便儿捐几两银子糊弄事儿的,可是现在看来,皇上是并没打算这么轻易地放过他们的,这次捐款的事情可是不好糊弄的。

    周道登被莫名其妙地拉下了水,自然是恨得牙痒痒的,当即也给朱天启帮起腔儿来,表面是一副人畜无害地开口说道:“既然是要立功德碑,皇上爱民如子,自然是要镌刻于榜首的,请皇上万勿推脱!”

    朱天启一听这话,心中也是不禁暗笑这周道登会来事儿,当即表示:“既然周阁老都这么说了,那朕便贪图一次虚名吧,也算是给后世子孙做个榜样吧!”

    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的脸色瞬间就更难看了,本来皇上提出要建功德碑,要在上面铭刻上官员们的捐款情况,对万民公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提前感觉到心痛了。

    因为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追求的是要做圣人,要名垂青史,所以他们不能表现得太过自私小气,在天下人面前丢了颜面,不能整天“治国安民”的口号喊得响亮,真让他们为百姓们做事的时候就掉链子吧?

    即便他们一向都以清流自居,装作一副廉洁奉公的模样,但是他们到底有多大家业和资产,百姓们也是都看在眼里的,但凡这次出的银子少了,势必会授人以柄,被天下百姓戳脊梁骨的,到那时候,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可就要受万人唾骂了!

    因此想到这些,钱谦益和钱龙锡早就做好了被放血的心理准备了,却没成想周道登又来补上一刀,似乎要跟自己玩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这把皇上也刻到了功德碑上,有了皇上这个花光内帑,捐献一千万两银子的榜首在,他们若是不多捐一些,就更衬得他们的捐款少了,就算是做样子,也得做出一个“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姿态来,也得学着皇上的样子把“家底儿”都拿出来捐掉啊!

    当然,捐款的数目也不是越大越好的,因为一旦捐献得数目太大,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合法收入水平了,那么同样会引人怀疑,说不定转眼就成了老百姓们口中的大贪官了。

    所以这个捐款的事情是个难题,里面的学问很大,稍有不慎,就成了一辈子的污点了,对于这些名声比命都重要的文官们来说,这可是个麻烦事儿。

    不过不论如何,事情已经这样了,钱谦益和钱龙锡也只能是认栽了,就当是为了从皇上手里争夺秋税之粮而付出的代价吧,毕竟现在皇上手里也没银子继续供应张国纪收粮了,等到朝廷开始征收秋税了,没了张国纪这个搅局的人在,还是可以大赚一笔,弥补这次的损失的。

    再者就是,皇上在这场暗斗中的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搭进去了整整一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自己这边蒙受一定的损失,形成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也能让皇上的心理平衡一些,否则皇上的这股火气没地方发泄,不定又整出什么别的大麻烦来呢!

    可这些想法不过是钱谦益和钱龙锡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朱天启是谁?他可不是个甘心吃亏的人,事情到这儿可还没有完。

    朱天启看似不经意地问了一嘴:“既然事情都说开了,大家对于太康侯本人应该是没有什么误会了吧?”

    钱谦益和钱龙锡不想再节外生枝,自然不会再咬着张国纪不放了,毕竟他们跟张国纪又没有私人恩怨,没必要非跟人家闹得你死我活的,张国纪是当朝国丈,得罪他能有什么好处?

    见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都摇头,朱天启便又继续追问:“就连上次太康侯当众斩杀知府的事情,你们也不追究了?”

    钱谦益和钱龙锡依旧点头,甚至钱谦益还改了口风,当即表示:“既然太康侯收粮乃是遵皇上之命,为的是救济灾民,那知府对收粮之事横加阻拦,便是在阻拦朝廷赈灾,便是在残害灾民,太康侯以尚方宝剑斩之,亦是合情合理!”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暗自摇头,这知府死得冤啊,先是被他们推出来当枪使,现在又被自己人骂“活该”,妥妥的炮灰一个。

    其实这也不能怪钱谦益冷血无情,毕竟那知府也确实就是个炮灰,钱谦益在这知府死之前都未必知道他的名字,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

    如今手底下那么多人嗷嗷待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呢,因而还是不要再节外生枝,首要任务还是要把秋粮保住,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皇上要保张国纪就让他保去,自己总得哄着皇上一些,要让皇上感觉在这场暗斗中,他才是最终的赢家,皇上才能心里舒服一些嘛!

    而要保张国纪自然便少不了要踩上那个知府一脚,钱谦益又跟那知府不熟,自然是踩得毫无心理负担了,顶多在心里默念一句:“老弟一路走好,大家一定会记得你为大家做出的贡献的!”

    朱天启对钱谦益缓缓点了点头,便坐正了身子,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太康侯的事情便就此翻篇儿了,咱们也就没有再商议的必要了,太康侯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好了!”

    听到皇上这句话,钱谦益和钱龙锡不禁一个激灵,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味儿,可是一时间又想不到到底是哪里不对!

    直到朱天启继续说出后面的话来:“官员们捐款赈灾的事情就由徐爱卿和来爱卿你们二位来主持吧,官员们所捐的银两,徐爱卿就直接发给太康侯便是,让太康侯继续收粮!”

第一百三十三章 挽救之策

    这下钱谦益和钱龙锡可完全懵了,用我们捐的银子继续跟我们抢粮食?

    不过仔细回想一下,刚刚皇上说让大家捐款的理由也确实是说他已经花完了内帑里的银子,已经没钱继续收粮了,可钱谦益和钱龙锡却只把这句话当做了一个皇上让他们出钱的由头儿,完全没想到皇上让他们捐钱竟然真的是用来收粮的。

    朱天启看着钱谦益和钱龙锡俩人的脸已经变得十分扭曲,想来肯定是被自己给恶心坏了,顿时心情也好多了,往椅子背上一靠说道:“好啦,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你们且去办各自的差事去吧!”

    钱谦益和钱龙锡很明显还完全没有从惊愕中回过神来,面无表情地施礼告退,如同两具行尸走肉一般走出了宫外去,这一次他们俩可不知道该怎么跟手底下的人交代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捐款的事情刚刚他们俩可是答应的很痛快的,如今若是反悔了,也实在是让人瞧不起,到时候他们也就没脸再在内阁里待了。

    所以银子还是得捐的,而且还得尽快把捐款等事情传达下去,省得皇上问起的时候,自己还没把事情办好,拖拖拉拉地显得不情不愿一般。

    但是即便钱谦益和钱龙锡二人没有敢把此次面圣的详情告诉下面的人,但是单凭他们至今都没有给下面人一句准话,告诉大家秋粮到底保没保住,却偏偏在事情没有办妥之前,反倒先让大家捐起款来了,他们二人在朝中的威信便已经是一落千丈了。

    更别说周道登的嘴不严,这事儿没瞒多久就已经在朝中传开了,听说了他们捐上去的钱竟然是给张国纪拿去继续跟他们抢生意的,百官顿时又惊又怒。

    他们本就不想捐款,毕竟自夏税开始征收至今,他们都还没有收到一粒粮食,也没有赚到一两银子,如今竟然还要给朝廷捐银子,他们能不肉疼吗?

    可是即便不愿意捐款,钱谦益和钱龙锡两位大佬开口了,他们也只能是听他们安排,毕竟秋粮的事情还要指望两位大佬来保住,所以为了大局,自然不能吝惜这些小钱,还是要积极配合钱谦益和钱龙锡的。

    但他们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最后他们竟然等来了这样的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两位大佬竟然还把大家蒙在鼓里,这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朝中顿时怨声四起,即便是东林党内部,都充满了对钱谦益和钱龙锡的不满情绪。

    但不管百官对钱谦益和钱龙锡有多少怨言和不满,时至今日,他们都已经不得不乖乖出银子捐款了,而且每个人捐的数目还不能太少,否则刻到了那座功德碑上,可就沦为千古笑柄了,所以大家也只能认栽了,就当是花银子买个面子吧!

    面对现在这种情况,钱谦益和钱龙锡也是上了大火了,他们都无颜出去见人,把自己关在了家里整日地唉声叹气,没想这次到最后还是着了皇上的道儿,输得实在太惨了!

    不过消沉了几天之后,钱谦益和钱龙锡也只能赶紧给自己打气,让自己赶紧振作起来,想办法对此事进行补救,毕竟时间不等人,眼看着就要开始征收秋税了,若是真的不能保住秋税这一批粮食,保住大家的财路,那就真的失了人心,再无补救的可能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两人商议了许久,最后终于商议出来了一个对策,那就是一个“拖”!

    可别小看这一个“拖”字,放在现在的话这一招还是挺好使的,毕竟如今皇上说他手里已经没有银子再支应张国纪收购粮食了,那么只要把捐款的事情往后拖,让张国纪拿不到银子,那么他就收不了粮食,大家的财路这不就保住了吗?

    两人一拍即合,并当即把下面的官员都召集了过来,把这个对策说给了大家听,并说了一些宽慰人的话,目的还是希望挽回一些人气来,若是换做平时,他们打算怎么做,哪里肯跟下面人说?

    朝中百官听了钱谦益和钱龙锡的话,自然是谁也不着急拿银子来捐款了,都是能拖一日是一日,因而即便号召百官为朝廷捐献钱粮的事情已经公布了多日,徐光启这里却只收到了三笔捐款,一笔是他自己的,一笔是来宗道的,一笔是周道登的。

    他们三人每人都是捐了一万两银子,三人所捐银两数目相同倒不是因为三人默契,而是三人在捐款之前商量过的结果,毕竟这个捐款数目是很难把握的,捐的少了怕被人说吝啬小气,不肯为民慷慨解囊,而捐得多了又容易被人说成贪官,所以得大家商量着来。

    一万两银子可不算是个小数目了,虽然现在官员俸禄标准比起以往提高了一倍,但是毕竟改革之后还没有发过几次俸禄,大家手里按理说也是不该有这么多银子的,按照以往的俸禄标准计算的话,一万两银子可不是谁都能拿得出来的。

    但明朝的官员,尤其是一品大员,又有几个是靠着俸禄过活的,即便是徐光启这种不贪污腐败,不剥削百姓的,家里也是一些田产的,一万两银子虽然对他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咬咬牙也是出得起的。

    徐光启毕竟是当朝首辅,还是要给大家做表率的,因此即便是再怎么为难,也不能捐的数目太小了,故而才硬是凑出来了一万两银子。

    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倒是都颇有家财,徐光启都能拿得出来的数目,他们自然也没有任何问题,因而他俩的想法儿倒也很简单,那就是徐光启捐多少,他们俩就捐多少,跟着首辅干肯定没错儿就是了。

    三人这么一开头儿,也算是给官员们定下了一个标准,至少不会再有人随便捐个几百两银子糊弄事儿了,能在京城做官儿的,有几个真没钱的?

    不过虽然大家参考徐光启、来宗道和周道登他们三人所捐银两的数目,对于自己要捐多少银子也都心里有了个数,但是也仅仅是有了个数而已,依然是一个过来捐款的人都没有。

    钱谦益和钱龙锡让大家尽量往后拖,最好是拖到朝廷收完秋税之后再来捐才好呢,大家自然都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的,自然也就没有人会着急前来捐款!

第一百三十四章 刻名字

    眼看着秋税就要开始征收了,张国纪的人手也都安排到位了,就等银子了,可朱天启一连问了徐光启和来宗道他们几次,两人都说没人来捐款,把钱谦益和钱龙锡叫来问话,俩人就说大家都想多捐点儿,正在准备银子,有的人需要卖些东西变现,需要时间之类的。

    朱天启自然不会信钱谦益和钱龙锡的鬼话,朝中官员这么多,怎么可能都需要这么长时间准备银子,肯定是背地里形成了某种默契。

    朱天启很快就想明白了钱谦益和钱龙锡的目的,他们之所以这么拖着,不是要食言,不想捐款,而是不想这么早捐款,因为自己说了,他们捐上来的银子,还是要给张国纪,让他继续收粮的,那么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自然是不肯“资助”张国纪来跟自己人作对了。

    如果他们真的是这样的目的,那么他们要拖的肯定就不是一两天,而是要一直拖到秋税截止征收的那一天,他们绝对不肯提前给自己交上来一两银子,来“资助”张国纪收粮的。

    虽然朱天启的内帑里还有几百万两银子的私房钱,但是这些银子他是万万不敢再随便拿出来了,有了之前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前车之鉴,自己剩下的这些银子一旦从内帑里拿出来,八成就又归公了,自己到时候可就一点儿私房钱都没有了,真要到了用钱的时候可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所以还是要想办法尽快逼迫朝中百官把银子都交上来,不能让他们的奸计得逞,如今承天门外的功德碑已经竖起来了,可碑面上却至今一个字都没有刻上去。

    不过说到功德碑,朱天启可就一下子来了主意了,他马上找来了徐光启和来宗道,先是命来宗道即刻让工匠把朝中百官的名字都刻上去,而后又让徐光启去给百官传达自己的旨意,

    “捐款限期一个月,到期即按百官实际捐献数额镌刻于功德碑上,未捐款者亦皆注明!”

    徐光启和来宗道作为此次捐款事宜的负责人,面对百官故意拖延不捐的情况,却也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早就发愁了好一段时间了,如今听了朱天启的这些安排和吩咐,虽然一开始还有些想不明白,但很快便恍然大悟,不禁都对朱天启暗暗竖起了大拇指来。

    那么朱天启此举到底高明在哪里呢?

    朝中百官看重名声,朱天启正是看准了他们追名逐利的这个通病,所以才能成功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逼着他们捐款,而如今他们虽然同意捐款,但却故意拖延,朱天启只好再逼他们一把。

    本来这功德碑就是个捐款公示牌,而捐款的多少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官员们的人品,而且这功德碑不光现今天下人可以看到,也是要流传后世的,所以这钱捐得恰到好处便可流芳千古,捐得不合人意,则很可能会遗臭万年。

    因而朱天启这才先让来宗道把百官的名字都刻上去,而不仅仅是对百官限制一个捐款时限,来逼迫他们速速捐款。

    因为如果只是限制时限,要求官员们速来捐款,来晚的就不在功德碑上镌刻的话,百官们反而乐于钻这个空子,因为捐款的数额本就难以把握,谁也说不准如今自己所捐的数目,到了百姓和后世人眼中十分合人心,是被称赞,还是被辱骂。

    所以索性不如不被刻上去,做个无名英雄,银子自己捐了,但是名字就不必刻了,也不必给天下人和后世留下把柄。

    正是为了防止官员们钻这个空子,所以朱天启直接让来宗道先把朝中品级较高的一批主要的官员名字都给刻上了功德碑,然后才给百官限定了期限,若是在限期内他们没有把银子捐上来,就给他们刻上个“一文未捐”,让他们遗臭万年!

    这一招朝中的百官谁受得了啊,就是钱谦益和钱龙锡也受不了啊,如今功德碑上榜首自然是当朝“首善”皇帝朱由校,而后是首辅徐光启、工部尚书来宗道、吏部尚书周道登,后面都写明了捐款数目。

    再然后下面则是刑部尚书钱谦益、兵部尚书钱龙锡、礼部尚书刘鸿训,依次按照官职大小排列下来,只不过从周道登的名字往后看,捐款数目目前都是空白的。

    其实若是所有人后面都是空白的也还好,可能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闹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偏偏前面打头儿的三个已经早早地把银子捐上去了,若是下面这些都空着,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更何况皇上还要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刻上“一文未捐”四个字,这不是毁人呢!

    钱谦益和钱龙锡刚开始倒是还能稳住,想要再观望几天,可是他们手底下的人却是都沉不住气了,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是要脸的,钱没了可以再赚,名声没了,丢得可是整个家族几代人的脸!

    再者说,这段时间以来,大家对于钱谦益和钱龙锡也确实是失去信心了,按照他们俩的安排去做,这都一连栽了几个跟头了?再继续下去,可就是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了!

    所以有的人不再在乎钱谦益和钱龙锡的脸色了,他们私下商议好了捐款数目,把银子送到户部去了,有人起了头儿,自然大家就都绷不住了,纷纷跟着去户部捐银子去了。

    来宗道也跟着忙活了起来,把每天捐款的官员和捐款数额统计好,让工匠第一时间刻上了功德碑,保证功德碑的内容实时更新。

    眼看着功德碑上大多数官员的名字后面都填上了捐款数额,而功德碑的后半部分也新填上了许多之前没有刻上去的新名字,以及捐款金额,钱谦益和钱龙锡是真的着急了。

    朱天启之前让来宗道在功德碑上刻的名字并不多,都是一些官职较大的朝中要职官员,或者说,大部分都是文官集团和那些跟着钱谦益和钱龙锡跟自己作对的官员们,朱天启此次主要针对的就是他们,这些官员手里都有钱,只要他们把银子捐上来,就够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新的弹劾

    朱天启看完年少青汇报的情况之后,便当即从氪命商店里买了几千盒的橡胶圈儿和小蓝药儿,煤油灯也大小各买了一千盏,煤油一千罐,派锦衣卫护送,运往应天府。

    买这些东西对于朱天启来说花费不了多少寿命,毕竟一盒橡胶圈儿最便宜的也才一天寿命,一千盒也不过三年的寿命,小蓝药和煤油灯也是一样,总共花了不到三十年的寿命,也就是八九天就能积攒出来的。

    而这些东西到了应天那边,就能很快变成十几万两银子,若是能够保证这样的赚钱效率,朱天启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也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了。

    关于太康侯张国纪的事情一直没有定论,通过上次召见内阁阁臣一同商议,大家也都明白了皇上对于此事的态度,皇上甚至没有任何遮掩,直接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是坚定地要保张国纪,如此一来,以钱谦益为首的文官集团也就不得不拿出点儿真本事了。

    百官们得到了钱谦益的授意,不再拼命地往上递弹劾张国纪的奏疏,因为现在这样做已经没有意义了,虽然每天都有这么多的奏疏递上来可以有效地给皇上施加压力,但是现在皇上把这个压力推给了内阁。

    皇上虽然表面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是却没有一意孤行下定论,而是保持着通过积极与内阁沟通和商议来解决此事的态度,皇上对百官所上的奏疏是重视的,对于这件事也是重视的,但是正因为他重视此事,所以才需要内阁来帮忙商议出一个合理的意见来。

    那么现在压力来到了内阁这一边儿,如果再让下面的人拼命往上递奏疏就不是给皇上添堵,而是给自己人添堵了。

    通过上次在乾清宫面圣,商议此事,钱谦益和钱龙锡也已经意识到了,想要说服皇上严惩张国纪,还是要拿出点儿有说服力的东西来的,光凭几句圣人言和大道理那是不好使的,还得深挖一下此事,找到事情的关键点才有用!

    说到动脑子,钱谦益就远不如钱龙锡的脑筋转得快了,钱龙锡把自己关在家里冥思苦想了整整三天,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没敢有丝毫的耽误,连夜前往了钱谦益府上,与钱谦益商议具体的对策。

    虽然钱谦益和钱龙锡他们忙得热火朝天,但是张国纪也没有闲着,虽然他也听到了消息,知道现在朝中百官因为自己杀了那个找事儿的知府而群情激愤,都在上疏弹劾自己,但是这种情况他也早就想到了,不是在他杀知府的那一刻,而是在他接下这个差事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到了自己会有这举目皆敌的一天。

    所以此时他的内心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波动的,对待此事也表现的十分坦然,更何况皇上都还没有慌,也没有给自己任何别的指示,朝堂上虽然已经闹得很凶了,但闹归闹,至今也没有要查办自己的消息,那他自然也就接着办自己的差事,继续“我行我素”!

    也恰恰是因为张国纪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与收敛,所以各地官员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却都不敢再来触这个霉头,对是对他敬而远之,更是不敢再来找他手下收粮点儿的麻烦。

    事情被拖了一天又一天,时间也一天一天过去,眼看着大部分府州县的夏税都快收齐了,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大多都被张国纪给收购走了,朝中百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怎奈钱谦益和钱龙锡两位大佬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干着急。

    今年的夏税征收明显要比以往顺利许多,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以往百姓们被士绅豪族们剥削压迫,面对市面上那些黑心的粮商,虽然无力反抗,但也只能是能把粮食多攥在手里一天是一天,总盼着粮食的收购价格还能再涨一涨,能够多卖些银子出来。

    现在不同了,京师里来了位太康候派人在各地税务司衙门旁边平价收粮,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哪有不着急得道理?纷纷装好了粮食,排着队前来卖粮纳税,百姓们还担心这位侯爷哪一天收够了粮食,还没轮到自己卖粮就突然不收了呢!

    因而以往要拖延到七月底才能收齐的夏税,今年刚到七月初就收上来了七七八八,张国纪已经开始为秋税收购大米做准备了,开始往南方各布政使司下属的府州县税务司衙门旁边开设粮食收购点,安排人手。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钱谦益和钱龙锡终于出手了,他们似乎是已经看出来了,夏税征收的这一批粮食他们已经无力回天了,是没有办法从张国纪手里抢到粮食了,所以他们干脆放弃了,而是潜下心来商议好了对策,准备在秋税开始征收前,把张国纪给扳倒。

    钱谦益和钱龙锡没有自己上疏,而是鼓动手底下的官员们重新写了几封弹劾张国纪的奏疏,这一次这些弹劾奏疏中对张国纪斩杀知府之事连半个字都没有提及,而是从另外几个方面进行了弹劾。

    其一,张国纪以权谋私,利用帮朝廷筹粮之便,囤积居奇;

    其二,张国纪钱款来路不明,以张国纪的官职收入水平,不应该有这么多银子,足以购下四省之粮,建议朝廷清查张国纪家产;

    其三,张国纪嚣张跋扈,垄断粮食市场,扰乱各省府州县粮价。

    看到内阁递上来的这些新的奏疏,朱天启心里不禁开始骂娘了,他自然知道这肯定是钱谦益和钱龙锡搞的鬼了,这两个家伙,若是把脑子用在正地方该多好啊!

    其实朱天启早就知道自己办得这件事是存在很大漏洞的,他也知道以这些文官们的脑子,迟早会转过弯儿来,发现事情的关键,只不过他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得这么快,如今秋税还没有正是开始征收,看来自己是不论如何都不能把张国纪的事情拖到把秋税征齐的那一天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16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 作者:伸伸懒腰所写的《大明:长生天启》为转载作品,大明:长生天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长生天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长生天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长生天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长生天启介绍:
从短命木匠开始长生,成就万世帝业!
朱天启穿越成了短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好在他开启了长生系统,只要养生就能获得无限寿命!
更有“世间万物,应有尽有”的氪命商店,助他引领大明进入高科技军武时代!
朱天启面对威胁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毫不手软!
灭阉党,平民怨,伐建奴,荡倭患!打造坚船利炮,扬帆威服四海!
“这盛世来之不易,这盛世将延续万年!”大明:长生天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长生天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长生天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