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九十三章 千古一帝

    所以众多有为之君,欲想达至长生不老的“不朽”,就只能从“立功”一事着手,只要建立足以光耀后世的功业,自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看看秦始皇嬴政和西楚霸王项羽便知道,秦始皇的秦朝由于崇尚法家,儒家一直没露头的机会,政治上一直被法家压制,于是后世儒家得势,便将诸般黑水往秦始皇身上泼。

    就像“焚书坑儒”,明明是“焚书”在前,而且只是由于秦朝刚刚建立,有许多六国故旧蠢蠢欲动向恢复旧制,想使得秦始皇对他们进行分封,但是秦始皇坚决不行分封制,而是厉行郡县制,丞相李斯明白到秦始皇的想法,就提出建议,将六国史书尽皆焚毁,独留秦国史书,还要天下所有人将家中藏书全部缴交给官府,不愿意缴交的书籍则全部烧毁,罢禁私学,只能由官方教授知识。

    秦始皇同意了丞相李斯的提议,并在全国推行,秦始皇此举其实是“书同文车同轨”的后续,想将天下人的思想都全部统一起来,可惜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民间私藏各种书籍不在少数,加上秦朝历二世而亡,故此事亦以破产告终。

    这便是秦始皇“焚书”的实情,其实也与后世许多朝代的做法差不多了,不外乎是官方收缴各类书籍加以编修,再让有资格教学的人或团体传授,起码也比清朝大兴“文字狱”要和善得多吧。

    而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此事,使得秦朝官方藏书十分丰富,诗、书、百家著作数不胜数,可惜后来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焚烧秦朝宫殿,就像《阿房宫赋》里面说的一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把火不但烧毁了秦朝宫室,还将各种典籍焚烧干净,还好之前萧何随刘邦攻入咸阳的时候,曾经搬出过不少典籍书册,才有了汉朝皇室藏书馆——石渠阁的馆藏,所以按理来说,做下“焚书”这种恶事的并非是秦始皇嬴政,而是西楚霸王项羽。

    至于“坑儒”,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坑杀儒家之人,乃是坑杀炼丹方士而已,因为这些方士欺骗秦始皇,说可以炼制出长生不老之药,其实是欲借炼丹之事宣扬自己的思想,主要就是扩大《道经》(此《道经》不是《道德经》,而是一本失传的书籍,现在只有《古文尚书·大禹谟》中留下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还有《荀子·解蔽篇》记载“《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证明当年曾有一本《道经》的存在。)的影响,结果最后方士没有炼制出仙药,有两名方士逃跑了,还一路传播秦始皇的坏话,所以秦始皇就将咸阳城内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了。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而且“坑儒”这个表述也不正确,应该是坑方士,这事在那个时代来说并不是十分重大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也只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并无“坑儒”的说法。

    只是后人出于某些目的,渐渐将“焚书”、“坑儒”两件事混为一谈,搞得后来的人都以为秦始皇确实是一个残暴大魔王,是在毁灭文化、破坏文明,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公敌了。

    但是就算将秦始皇渲染的如此不堪,历朝历代,皆有传诵秦始皇威名之人,实在是因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绩太过耀眼,到了后世民智渐开的年代,秦始皇更是成为了不少人心中崇拜的偶像,就如当年本港台电视剧《秦始皇》的主题歌唱的一样: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存汗青

    传颂我如何叱咤

    而秦始皇更是被称为“祖龙”,乃是封建帝制的开创者,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也被历朝历代不断继承和改良。

第二百九十四章 楚河汉界

    至于项羽,其人刚愎自用、徒逞匹夫之勇,并无混一天下之志,就算占领秦朝都城咸阳,有人劝其就在咸阳城中立国,自可号令天下,其竟然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千古名言(后人引申其意,变成“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然后就领兵东归彭城。

    之后项羽定居彭城,自号“西楚霸王”,分封了刘邦、章邯、司马欣等十八路诸侯,待各诸侯就封封国后,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使自己成为了各路诸侯中名义上的老大(各诸侯国并不归项羽管辖,只是项羽拳头最大,各诸侯国畏惧其势力,所以对项羽的要求,基本都会听从而已)。

    项羽如此做法,毫无人君之风,却颇有后世黑社会大哥的做派,难怪宋代的苏洵(苏东坡的父亲)曾经评论项羽说道:“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事实也是如此,项羽凭借扛鼎之力(相传项羽能举起七百斤的铜鼎,应是当时力士第一)及八千江东子弟为骨干的项家军,短短数年间就成为了天下第一的势力,只要项羽有志,未必不能成为又一个秦始皇。

    只是项羽既无再次统一之志,而经历过秦始皇的大一统后,天下其实对这种诸侯割据时常争斗攻伐的情况已经厌恶,所以汉王刘邦就应时而起,在萧何、张良、韩信的辅助下,成功以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躲过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个诸侯王的封锁,成功拿下了陈仓,打开了进军关中的道路,然后一一将史称三秦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消灭,夺得了整个关中,拥有了秦国当年一统天下的地盘。

    刘邦拥巴蜀、据关中,一跃成为天下第二大势力,那些早已对项羽霸道做法深感不满的各路诸侯,在刘邦的号召下,纷纷举兵攻向项羽,于是刘邦一路进军,打到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并攻下了彭城(此时项羽正在攻打齐国,这时候的齐王田荣乃是自立的,他打跑了项羽所封的齐王田都,杀死了同样是项羽所封的胶东王田市和济北王田安,很快项羽就攻破田荣,田荣逃到平原,当地的百姓将田荣杀死了,但是田荣的弟弟田横继续组织起一支部队对抗项羽,项羽一时无法攻破田横所部。)。

    刘邦率领一众诸侯所部共五六十万人,占领彭城后,在城中大肆搜索财宝美人,日日欢宴,以待项羽来到一击攻灭项羽。

    项羽闻讯彭城已失,于是命部将率主力继续攻打田横,自己则领着三万精兵杀奔彭城而去,半天时间,就从萧县杀到了彭城,彭城中的刘邦众人无备,被项羽突入城中,兵马大乱,逃的逃、降的降,一下子就损失了十万余人马。

    项羽领军一路追杀,在睢水追上刘邦所部,又杀伤了十多万人,睢水为之断流,此役刘邦军大败而逃,刘邦仅以身免,大好形势就此被项羽一下打没了,众诸侯当即也背离刘邦,重新投向项羽。

    刘邦逃到荥阳,收拾残兵,正好萧何在后方得知消息,又组织了一支生力军送来,刘邦才能重整军势,围绕荥阳、成皋等地与项羽周旋。

    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刘邦拖住项羽主力,韩信在齐、彭越在上谷先后组织起部队,慢慢向项羽逼近,项羽派去消灭韩信、彭越的部将纷纷失利,于是项羽渐感腹背受敌,加上粮草不继,项羽遂与刘邦议和,送还刘邦家眷(包括那个几乎被项羽烹杀,刘邦还要分一杯羹的刘太公),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这就是楚河汉界的来源),各自罢兵,平分天下。

第二百九十五章 项羽的下场

    只是楚河汉界之盟签订后,项羽如约领兵东归,刘邦正欲西返之时,张良、陈平谏曰:“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于是刘邦听从张良、陈平之言,背约领兵追击项羽的楚军,并传令韩信和彭越,让他们两人尽领各自所部,南下包围合击项羽。

    刘邦所领汉军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南)追上了楚军,不过由于韩信和彭越按兵不动,被项羽所领楚军含怒反击,大败退回,结寨防御,以待援军。

    在这个随时可能被项羽反戈一击,扭转局势的关键时刻,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先后将韩信封为齐王(齐地本来就是韩信领军攻下的,只是刘邦一直没有将此地封给韩信,只是命韩信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此次才将韩信由假王封为真王。)、将彭越封为梁王、将英布封为淮南王,如此一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便领兵前来汇合刘邦。

    众将齐至,汉军顿时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刘邦命韩信统领全军,韩信至此,完全发挥出“多多益善”的兵仙本领,不久就在垓下将十万楚军团团包围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后世之人耳熟能详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事了,逼得项羽爱妃虞姬为了免除项羽后顾之忧,在军中自刎,项羽也唱出了那首名传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既逝,楚军军心涣散,兵无战心,次日项羽只好舍下大军,领着八百心腹精骑突围往南面而去,项羽一路突围摆脱汉军的追击,等渡过淮河的时候,身边仅剩一百多人了。

    等到达阴陵,项羽迷路了,向路边一个老农问路,老农却将他们指到一个沼泽边上,项羽所部无法渡过沼泽,只能折回,却被汉军追兵围上了。

    一场激战下来,项羽成功向东突围,到了东城的一座山上,身边只有二十八人了,围困他们的汉军却有数千人马。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预计此番必无幸理,就对部下说自己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历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这才称霸天下,如今被汉军围困于此,是天要自己,非是自己作战不力的结果。

    说完这番话,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战力,扬言要下去冲杀汉军,定必取得三次胜利,然后就命部下分成四队冲杀下山,约定在东面汇合。

    项羽率领心腹一路冲杀,先斩杀了一名汉将,然后被赤泉侯杨喜追上,项羽大喝一声,吓退了赤泉侯杨喜所部兵马,接着突围出去,又斩杀了一名汉将及击溃其所部。

    到了汇合地点,点算所部,二十八骑竟然只折损了两人,众人尽皆敬佩项羽,拼死跟随项羽继续冲击汉军的围困。

    项羽一路突围逃跑,逃到了乌江边上,身边已经没有一人跟随了,只余下其孤身一人,这时候乌江亭长迎上前来,劝项羽渡江回到江东,便可卷土重来,与刘邦再分高下。

    而项羽思虑一会,估计经过这么多事,已经明白自己是斗不过刘邦的了,回去江东兴兵再起,只会连累江东父老,于是将自己座下乌骓马送给亭长,让亭长带乌骓马上船回去江东。

    项羽自己则冲向围困他的汉军,展开步战,一口气杀了数百名汉兵,身上也受了十几处的伤,最终在力尽之前挥剑自刎。

    项羽虽然自刎,不过由于刘邦曾许诺得项羽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故此项羽的尸身惨遭汉军哄抢分尸,最后王翳抢到了项羽的人头,被封为杜衍侯;杨武抢到了项羽的右脚,被封为吴防侯;吕胜抢到了项羽的左臂,被封为涅阳侯;杨喜抢到了项羽的左腿,被封为赤泉侯;吕马童抢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

    一代霸王,兵败自刎,最后竟落得分尸的下场,可谓凄惨之极,难怪后世日本漫画家山原义人在《龙狼传》中,化用了这个故事,创造出了“凤凰”这个角色。

第二百九十六章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的一生,一直围绕着“神勇”这个词,项羽凭借一己之勇,可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二十六岁如此年轻的时候就称霸了(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项羽在而立之年前已经立下了不世功业,实在是年轻得过分了。),以此战绩,项羽也成为了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

    故此清代的李晚芳才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将项羽的传记写入了《史记》“本纪”中(要知道“本纪”可是记录帝王事迹的,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之高。)。

    但是,成也“神勇”败也“神勇”,项羽就是太过迷信自己的武力,完全忽略了内政、外交、形势分析等的重要性,总觉得只要自己有军队在手,就能战胜一切。

    所以等到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大势已成的时候,就连一向颇为尊重,被项羽称为“亚父”的范增,项羽也开始不听其言了(范增在“鸿门宴”前后及期间,曾多次劝项羽擒杀刘邦,项羽均没有听从,逼得范增只能玩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戏。),甚至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轻易中了陈平设下的“离间计”,开始疏远范增并夺去他的权柄,范增只好自乞骸骨,告老还乡了。

    项羽也不挽留,范增就启程回去彭城,不久就在途中背发毒疮而亡,项羽连唯一忠于自己的谋臣也失去了,之后自然是被刘邦那边的顶级谋臣张良、陈平屡屡得手,渐渐陷入被动,最终兵败而亡,以至于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也说了这么一句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自恃神勇,不但不听老臣规劝,也是没有驭人之法,刘邦麾下最重要的统帅韩信,以及仅次于张良的谋臣陈平,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效力于项羽麾下的,只是项羽用事,以勇猛为主,都是以力破之,简单一个字就是“莽”,所以才被称为“勇战派”的代表。

    故此韩信的军略、陈平的谋略都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韩信数次进言还被项羽拒绝了,估计还挨了不少喷,最终韩信无法忍受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地方,转而投向刘邦,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一系列故事,韩信更是被称为“兵仙”,是“武庙十哲”中的一员。

    而陈平,虽然被萧何、张良、韩信的“汉初三杰”组合掩盖了光芒,其实他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谋略家,先后三次救过刘邦。

    第一次是鸿门宴之后,虽然项羽没有听从范增劝说,杀掉刘邦,但是也开始对刘邦有所戒备,迟迟不兑现“先入关中者王”的承诺,一直留在关中压制刘邦。

    此时的陈平乃是项羽军中的信武君,虽然没有多少发挥本领的机会,但是颇受项羽喜爱,能够在项羽面前说上话,于是张良秘密联系陈平,让他帮助刘邦就封,以解除项羽随时能够击灭刘邦的危险,陈平应允了(史料没有记载为什么陈平如此轻易就答应张良的请求,只有传闻说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后,就认为刘邦必能取得天下,所以及早投身而已。)。

    不久后,陈平进言项羽,让项羽派范增出外办事,成功将范增调离后,张良和陈平先后在项羽面前进言,让项羽将在咸阳中的各路诸侯遣走,各自返回封国。

    各路诸侯走后,项羽独留刘邦不让他就封,陈平又使手段,让刘邦向项羽要求回家乡探亲,项羽担心刘邦回去老家自立为王,于是分别找来张良和陈平商议(这就是提早调离范增的重要性,使得项羽身边没人,只能找张良和陈平。)。

    张良和陈平先后劝说项羽兑现承诺,让刘邦率领自己所部到汉中为王,然后项羽带兵去刘邦老家,将刘邦父母家眷请到彭城作客,如此既不失信于天下,又让刘邦有所顾忌,自然不会起兵反叛。

    项羽听从了张良、陈平的建议,就这样将刘邦放跑,到了汉中为王,如此才有了后面楚汉相争的局面,陈平也在刘邦这边算是有了“投名状”。

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间计最考验人心

    第二次救刘邦则是楚汉相争荥阳之战的时候,当时项羽大军将刘邦部队围困在荥阳城中,刘邦无法突围,援军也无法进入城中,城中粮草渐渐短缺,眼看就要被活活困死了。

    这时候陈平为刘邦谋划,先用离间计对付项羽军中的钟离眜和范增,钟离眜由于功劳甚大,理应封侯的,但由于项羽如韩信所说的一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也就说项羽对人很好,属下病了的话,可以哭着将自己的食物跟属下分享,但是属下立功理应封爵的时候,却舍不得封赏,直到将爵印放到棱角也磨圆了,也没有给出去。

    换了后世的说法就是,单位领导对人很好,嘘寒问暖之类的,但是一到升工资提职称的时候,却不愿意给予适当的人,那样的话,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干下去就很成问题了。

    韩信说项羽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妇人之仁”,不是成大事的格局,而钟离眜就是少数遭遇了这种对待,还是无怨无悔留在项羽这边的人,但是项羽估计也是心中有数的,如今军中有传言钟离眜功大不赏,心怀怨怼,与汉王刘邦有约,共击项羽,平分其地。

    所谓离间计最狠毒的地方,并不是被离间之人有没有这个反叛之心,而是他有没有遭受不公,以及手上有没有实力反叛,就如同当年秦国离间李牧与赵王一样,李牧要说有反心的话,早就反了,但是赵王确实对李牧不公,而李牧又手握重兵,在赵王这边考虑,李牧今日不反,明日不反,难保一月不反、一年不反、一世不反,与其等到将来势大难制的时候,但不如及早清理掉算了,这才有了后世人眼中白痴一般的自毁长城之举,也直接导致赵国灭亡。

    而钟离眜也是如此,项羽对其确实不公,钟离眜又是军中大将,手上有不少兵马,一旦真的反戈一击,对楚军影响太大,于是项羽听信传言,对钟离眜开始戒备起来,什么事也不与钟离眜商议,渐有疏远之心。

    对付范增就更是简单了,范增为人耿直,又是跟随项羽伯父项梁起兵时的老臣,资格老又自恃功高,与性情豪烈的项羽经常有言语上的冲撞,由此项羽得势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对范增的倚重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的倚重。

    加上陈平又使出手段,在项羽派出使者劝降刘邦顺便探察汉军情况的时候,陈平接待那名使者,故意将那名使者当成是范增派来的,一直说与范增怎样怎样,一副十分稔熟的样子,又说了一些范增的近况之类,仿似范增经常与汉军互通消息一样。

    如此一来,当那名使者回去向项羽报告的时候,项羽自然以为范增有怨气,与汉军暗通曲款了,于是也渐渐疏远范增,使得范增自行告老还乡了。

    项羽身边范增、钟离眜一文一武都已脱离指挥中心,项羽身边再没有合适的人商议,陈平就向刘邦提出最后的计划,就是向项羽诈降,让汉将纪信扮作刘邦的样子,领着两千名美女从东门走出,向项羽投降。

    而陈平早就在楚军之中买通了人传播流言,说汉王投降,带着两千名美女送予楚军,让项羽赏赐诸将士,要知道,楚军可是以十万计的,区区两千名美女如何够分。

    于是楚军南、西、北各个城门的将领纷纷令人来到东门观看,唯怕美女没有自己的份,自然这三个城门外的守备相当松懈,而刘邦当然利用这个机会,带着张良、陈平、樊哙等一干人马从西门破围而出,逃回汉地重整兵马,与项羽继续争夺天下。

    当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切已经迟了,只能将假扮刘邦的纪信活活烧死,一泄心头之恨,明明是一场必置刘邦于死地的包围战,却让陈平百般筹划,救出了刘邦,使得天下形势大变。

第二百九十八章 白登之围

    陈平最后一次救刘邦,却是在匈奴来犯,刘邦御驾亲征,首战轻胜,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被四十万匈奴大军围困在山西平城白登山(后世的山西大同市内)上。

    时值寒冬,汉军被匈奴骑兵团团包围,无法与外面的主力部队取得联系,军中粮草日渐缺乏,眼看就要被困山上,活活饿死。

    而这时候,陈平又为刘邦作出了一番谋划,原来陈平在巡山的时候,看到山下匈奴军中,匈奴的老大冒顿单于与一名女子同出同入,陈平对此大感奇怪,于是派人前去打听。

    原来这名女子却是匈奴阏氏(单于的妻子,唐代司马贞根据东晋时期习凿齿的说法,认为阏氏应该读作焉支,就是盛产胭脂的那座焉支山,也是霍去病击败匈奴主力,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里面的那座焉支山,习凿齿认为“阏氏”这个称谓是为了盛赞单于的妻子美如胭脂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后世又有学者研究认为,“阏氏”应该读作遏支,源出突厥语族,其最初含义是“保管家财的人”,这又可以与蒙古语中母亲的词语“额吉”相互印证。)。

    陈平继续打探,知道了匈奴的阏氏可不同于中国皇后,是有很大权力的(游牧民族在游牧的时代,都有这种阏氏制度,就是男人去抢掠地盘和牛马羊,妻子负责管理,阏氏甚至有自己的部族和军队,不然就无法有效管理地盘,其实这与狮子群的分工也差不多,公狮子负责霸占猎区,赶走外敌,母狮子负责捕猎和分配猎物。)。

    陈平得知这些情报后,经刘邦同意后,就派人到匈奴军营中,向阏氏送上大量金银财宝及一副美女图卷(后世传说是派人趁着大雾混入匈奴营中,但是个人认为不大可能,首先一个汉人如何混入满是匈奴人的军营里面,这可不是筹划良久的事,而是突发情况,如何那么恰好有如此人物。

    另外,汉军中人如何携带如此大量的金银财宝,要打动匈奴阏氏的话,起码也要数箱财物了,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移动支付手段,没有真金白银的话,鬼都不会相信的,何况是两军交战状态中呢。

    所以个人猜测,这名派往匈奴营中的人,应该不是混入匈奴军营的,而是以使者身份前往匈奴军大营,向单于送礼并谈论议和之事的。

    而以匈奴的阏氏制度,使者提出要向阏氏送礼应该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有如此,身为一个汉人才能堂而皇之出现在阏氏帐内。

    到了阏氏帐中,方有使者施展话术的机会,估计阏氏会问送了什么东西给单于,使者自然回话也是一些金银财宝,加上丝绸布匹之类。

    如果单于还是不满意而不肯罢兵的话,汉皇愿意送给单于一些美女之类的,涉及自己地位,阏氏自然会问是什么美女,然后才有献上美女图卷之事。)。

    阏氏看过美女图卷,闻说使者欲献上图上美女以求单于罢兵放过汉军,恐防自己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寻机向单于进言说,从汉军使者口中闻知,汉国皇帝虽则被围困山上,但是外面数十万汉军必定来援,快则数日,迟则十日就会来到,届时双方攻守之势逆转,匈奴大军是否能够全身而退就难说了。

    这句话却是正中冒顿单于的心思,因为匈奴的攻坚能力实在是弱鸡,小小一座山头,没有办法攻上去,只能包围起来,等待上面的汉军自行下山投降。

    加上与冒顿单于约定好的韩王信部队又迟迟不出现,恐怕其中有变,而随时出现的汉军隐隐成为了威胁匈奴大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如此重重压力,匈奴方面有得到了汉军承诺给予的金银财宝,冒顿单于终于同意了阏氏的建议,将白登上的包围圈,故意放开一角,让汉军撤离与主力汇合。

    陈平此番计策,貌似让匈奴方面既得了面子又得了实利,所以冒顿单于才会同意,但实际上却是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匈奴不知道汉军已经濒临绝境,再无法突围,就会束手就擒,可谓是救了刘邦的性命和声名。

第二百九十九章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陈平除了三救刘邦外,更是挽救了刘氏江山,可谓是汉朝得以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功臣,在后世留下了“计定汉室”的美名。

    这事需由刘邦晚年说起,刘邦晚年,身体渐渐难以支持繁重的政务,于是皇后吕雉便得到了机会插手不少政务,这从吕雉与萧何一起在长乐宫中诱杀了韩信就可知了。

    而刘邦死后,由吕雉的儿子刘盈继位为皇帝,十七岁的刘盈本性仁弱,无法对日益骄横残暴的吕雉作出任何制止的行为,于是吕雉渐渐掌握大权,刘盈见此,日渐忧郁成病。

    吕雉见亲生儿子病了,并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命令没有儿子的刘盈皇后张嫣,装作有孕,暗中却将另外一名妃子的儿子夺来,让张嫣收养,作为自己的儿子。

    刘盈即位六年后,于二十三岁壮年就逝去了,谥为惠帝,吕雉随即就将皇后张嫣的儿子刘恭立为皇帝,史称少帝,但其实由吕雉临朝称制,朝政全部操于吕雉之手。

    到少帝渐长,知道了当年之事,张嫣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或为吕雉所杀,于是口出怨怼之言,说待自己将来长大后,定要追究此事。

    但是皇宫中遍布吕雉的耳目,少帝此番怨言,不久就被吕雉得知,于是吕雉狠心将刚刚即位四年的少帝废黜,一番布置之后,立了年幼的恒山王刘弘为帝,依然由吕雉临朝称制,掌控朝政。

    如此一来,直到吕雉于公元前180年逝世,吕雉临朝称制了八年之久(刘盈是公元前188年逝世的),掌握朝中大权达十五年之久(汉惠帝刘盈乃是公元前195年即位的),培养了党羽亲信无数,朝中上下可谓遍布耳目。

    因此,就算吕雉掌权的时候,大肆迫害刘姓诸侯王,杀赵王刘如意(“人彘”戚夫人的儿子),欲用鸩酒毒杀齐王刘肥(还好刘肥机警装醉离席,没有喝下去,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封地献出一郡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做汤沐邑,这才换来吕雉的好意),后来更是杀死和改封了数个刘姓诸侯王,将自己已故的兄弟追封为王,还将自己的数个侄子都封为王,完全违反了当年刘邦杀白马与群臣盟誓的“非有功者不得候;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约定。

    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等群臣就算不满吕雉如此做法,但是畏惧吕雉的权势,只能敢怒而不敢言,默默等待机会,以拨乱反正,这也埋下了后来吕氏族人被灭族的祸端。

    到了吕雉病逝后,陈平和周勃就秘密联系群臣,用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就是刘邦与群臣约定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群臣纷纷响应。

    只是此时,长安城中所有军队还是掌控于吕氏族人手中,因为吕雉在死前做好了布置,让赵王吕禄统领北军、梁王吕产统领南军,吩咐他们两人定要留于军中坐镇,就算吕雉出殡,也不要来送葬。

    群臣对此束手无策,最后还是陈平想出了计策,利用吕禄的好友郦寄,先是挟持郦寄的父亲周侯郦商,郦寄是名孝子,只得听从陈平的吩咐,将吕禄骗出北军大营。

    吕禄一离开军营,太尉周勃就利用从典掌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处获得的兵符,顺利进入北军大营,号令全军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全军将士尽皆左袒,于是周勃就率领北军,联合群臣又控制了南军,然后就开始在长安城中搜捕并诛杀吕氏族人,史称“诸吕之乱”。

    吕氏族人被诛杀殆尽后,陈平、周勃与群臣商议,以吕雉所立的两位皇帝刘恭、刘弘并非汉惠帝刘盈的血脉为由,废去刘弘的帝位(后来更被杀了),迎立了代王刘恒(汉文帝,因为当时群臣为怕吕雉的历史再现,首先考虑的就是迎立之人的母族,这也与后来的清朝康熙,由于出过水痘而被立为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氏一族,自此退出了汉朝的历史舞台,诸君看到这里,是否有后世唐朝时候武则天一手捧起武三思、武承嗣的子侄,使得武氏一族极尽荣宠,最后也被忠于李氏的群臣灭族的既视感?

第三百章 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诸吕之乱”在汉朝的记载中是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等一众吕姓诸侯王在吕禄家中商议谋反之事,意欲谋夺刘氏江山,被齐王刘襄探知此事,于是起兵讨伐诸吕,以刘邦“白马之誓”为口号,号召天下共击之。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起兵,随后奉相国吕产之命前往迎敌的大将军灌婴,到达荥阳后倒戈,与齐王刘襄合兵一处,将长安城中群臣正在谋划夺取诸吕兵权的事向齐王说明了。

    齐王既然从灌婴处知道了长安城中的最新情况,自然没有理由继续向长安进兵,只好与灌婴一道按兵不动,静候长安城的消息。

    正是有了齐王刘襄和大将军灌婴在外保持军事压力,迫使诸吕不敢轻举妄动,这才有了陈平及周勃等人从容布置,“计定汉室”才终于获得成功。

    说到陈平“计定汉室”,后世唐朝武则天时期,也有一个人与陈平差不多,也是足智多谋,以言语说动武则天,使得李显得以被立为太子,为李氏复得江山埋下了伏笔。

    此人就是武则天时期任宰相的狄仁杰了,后世之人只从《狄仁杰断案传奇》等剧集知道狄仁杰乃是中国的“福尔摩斯”,破案手段十分出色。

    狄仁杰断案确是厉害,曾于一年内判决了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积压案件,而没有一个人喊冤,但是狄仁杰最厉害的却不是破案,而是他的政治智慧。

    话说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想立太子以继承自己百年之后留下来的帝位,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就是说自古以来,从没有天子之位是由不同姓氏之人继承的)为由,让人劝说武则天从武承嗣和武三思中选择一人立为太子。

    武承嗣和武三思此番谋夺太子之位的言论颇有道理,武则天渐渐意动,眼看就要在立侄(武承嗣或武三思)还是立子(李显)两个选择中偏向立侄。

    于是武则天就在廷议之时,向一众大臣询问意见,众臣恐怕言语不当,得罪了武承嗣和武三思引来大祸,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话。

    而狄仁杰的政治智慧充分显现出来,娓娓说出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从古至今,儿子祭祀父母乃是天经地义之举,如果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自然能在太庙得享祭祀,但是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从古至今,可没有天子在太庙祭祀姑母的例子。

    中国人最为害怕的事就是“绝祀”,未免自己死后变为孤魂野鬼,武则天思虑再三,最终放弃了立自己侄子为太子的想法,而在狄仁杰的建议下,将庐陵王李显召还东都洛阳。

    李显回到洛阳,当时的皇嗣李旦(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向武则天上表,愿意让位,于是庐陵王李显再次成为了皇太子。

    到了七年后的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于是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史称唐中宗,武周历一世而亡,李氏唐朝复得天下,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尽皆恢复旧制,中宗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一座。

    李氏能够顺利恢复江山,实乃是狄仁杰当年一席话起了关键作用,若然让武承嗣或武三思其中之一继位,李氏就算联合忠臣发动兵变,是否能够一统天下就难说了,很有可能会将天下打烂,提早开启五代十国的局面,至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就会变成泡影了。

第三百零一章 巨鹿之战

    唐朝的狄仁杰与汉朝的陈平一样,都是有定鼎之功,而就是这个对汉朝贡献良多的陈平,以及汉朝最厉害的统帅(没有之一,所以人称“国士无双”)韩信,如果再算上张良的话(项羽在鸿门宴后,留下了张良在帐中效力,只是张良一直没有真心效忠项羽,寻到机会就离开了项羽麾下。),“汉初三杰”有两人都在项羽麾下效力过,加上陈平的话,刘邦手下的班底,战略和谋略头头其实都是从项羽那边跳槽过来的,只有后勤头头萧何,是一开始就跟随刘邦直到最后的(难怪立国后被评为功劳第一。)。

    项羽麾下曾有如此才能卓绝的人才,可惜项羽既无识人之明,又无用人之术,使得这几名被历史证明乃是当世一等一的人才,先后离楚归汉,最后更是在垓下之围中,合力将项羽的霸业葬送了。

    项羽作为一名被太史公司马迁载入《史记》本纪中的“帝王”,无论性格、权术与用人都是处于不合格水平的,而从结果论,项羽更是一名失败者。

    但就是如此一名失败者,由于在巨鹿之战表现得太过耀眼,当时秦国上将军章邯领着四十万秦军围攻赵国(此前章邯已经击败并杀死了楚国起义首领项梁),赵国无力抵抗,向各诸侯求援,而各诸侯也各自派军来援。

    但是此时的章邯接连大败陈胜、魏咎、田儋、项梁等起兵反秦的势力,正是威名正盛,俨然一副当世第一名将的姿态,诸侯联军十数万慑于章邯威名,尽是观望不前,期望其他人上前一探秦军实力。

    当时楚国的主帅宋义更是玩起了坐收渔利的把戏,欲等秦军和援赵联军双方拼个两败俱伤后,再猛击秦军以扬自己的威名。

    于是宋义领着楚军到了安阳后,就命令全军按兵不动,迟迟不愿渡过漳水与联军汇合,一停就停了四十六天,丝毫不管赵国的死活,眼看宋义如此做法,项羽按捺不住,直入中军大帐痛骂宋义被将他杀死了,然后统领大军直奔赵国巨鹿而去。

    转眼项羽领军到了漳水边上,项羽毫不迟疑就带领全军渡过漳水,前面就是声威赫赫的章邯部属王离之军,为了激起将士死志以与秦军一决高下,项羽下令凿破釜、甑等煮食工具,沉掉搭乘渡河的船只,烧掉庐舍营寨,向全军表示退路已绝,不胜则死,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里面“破釜沉舟”的出处。

    于是五万楚军在项羽的激励之下,每人只带着三日干粮就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面前的秦军去了,或许正如那句老话一样“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楚军拼死突击,一下子就占领了秦军用来运送粮食的甬道,粮道被断,秦军大震,距离最近的王离当即领军来救。

    楚军却是人人以一当十,状若疯虎一般将王离所部大败,王离被逼得退回营中守御,等候章邯来救援,诸侯联军眼见楚军如此勇猛,当即起兵与楚军一起包围了王离所部。

    部下被包围,秦军主将章邯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急忙领军前来救援,诸侯联军在项羽带头迎击章邯的情况下,尽力协助楚军作战,最终经历了数次激战,击退了章邯所部。

    在诸侯联军包围圈中的王离部队,眼见章邯所领援军无法突破诸侯联军,士气渐散,加上粮草不继,不久就被诸侯联军击破,王离被活捉,其手下苏角被杀,涉间举火自焚,巨鹿之围终于解除了。

    秦军退去,诸侯联军众将前来拜见项羽,无一敢直视项羽,如是项羽事实上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人皆称其为上将军(可谓是接了其祖父项燕的班)。

    项羽得诸侯众将归心,于是领联军追击章邯所部,双方在棘原对峙,历经数战,秦军俱败,正逢秦国朝中赵高似有对章邯不利之举,于是项羽得以逼降章邯,后来在新安将二十万秦国降卒一举坑杀(可谓是当年长平之战的报应了),于是秦国主力部队尽失,再无力抗拒诸侯攻秦之兵。

第三百零二章 历代得国之正莫过于明

    巨鹿之战,乃是秦朝灭亡时期最为璀璨的一战,项羽以无上的勇气,领着区区数万楚军直面王离所部十数万秦军,凭借其神勇,竟然战而胜之,就此激起众诸侯联军的战意及同仇敌忾之心,奋起杀敌先灭王离,再降章邯,一举消灭了秦朝约四十万大军,一举奠定了秦朝灭亡的结局。

    后世不少研究者都说,如果章邯部队还在,秦朝应该是不会灭亡的,因为章邯先灭陈胜吴广势力,再先后击破魏、齐、楚三国大军,声势如日中天,只要章邯部队还在,各诸侯国是不敢主动攻打秦国的,看看巨鹿之战初期就明白了。

    而有这支主力部队弹压众诸侯国,秦朝虽然难以号令天下,但自保绝对是卓卓有余的,大不了就像先祖一样,退回关中埋头发展,再来一个“六世余烈”,希望后代出现一个如秦始皇一样雄才大略的君王,那么秦国自然就可以再次统一天下了。

    巨鹿之战,完全改变了天下大势,开启了后来楚汉相争的局面,可说没有项羽此次奋战,就没有西楚及汉国的出现,那么“汉族”是否还会如此称呼就难说了,或许会自称“秦人”亦未可知。

    故此这场以项羽为主角的巨鹿之战,可以说是怎么吹都不过分,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在《项羽本纪》中将巨鹿之战的全部功劳都归于项羽一身,说王离所部,乃是楚军所破,诸侯联军尽作壁上观而已,并无出一兵一卒。

    试想一下,项羽以区区五万楚军,包围王离十万左右大军(推算之前野战失利有所折损),还要阻止章邯大军来援,在分兵对抗章邯的同时消灭王离所部,这是什么操作?

    这真是神一般的操作的,而且麾下也要像某些奇幻小说里面的天使大军一样,战力非凡、不知疲累这才可以做到,但是明显现实中是不会有这样的部队的(后世有人研究认为,太史公写这段楚汉历史的时候,对项羽的描写用了孔子编纂春秋时的手法,所谓“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编纂春秋,虽然大体上还是尊重事实,但是在一些地方可是刻意删减或者补充的,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春秋笔法”。

    司马迁就是明显受到了孔子的影响,由于司马迁受到了汉武帝的不公对待,被执行了腐刑也就是去势此种酷刑,司马迁忍受着这种事奇耻大辱,呕心沥血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但是对汉武帝肯定有着心中的不满,于是在《项羽本纪》中,对汉室始祖刘邦的事迹记述可是有点寒碜,在彭城之战中的描写就可见一斑,项羽领军势如破竹,刘邦仓皇逃跑,为了逃命可是将自己的儿子刘盈和女儿后来的鲁元公主推下马车,还好驾车的夏侯婴将两人拉回车上,不然当时才五岁的汉惠帝和刚八岁的鲁元公主,恐怕是凶多吉少的了。)。

    太史公将项羽主导的巨鹿之战描写得十分辉煌璀璨,使得后世之人对项羽的军事评价越来越高,不断讴歌,甚至还有人在小说中描写韩信垓下之围,领数十万大军也无法杀死项羽,项羽是心死才放弃战斗的,不然可能会是反杀的结局。

    而对项羽的军事评价过高,也慢慢影响了项羽的整体评价,后世之人,已经渐渐不觉得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了,而是一个悲剧英雄,甚至有人认为楚汉相争的结局,是一个贵族被一个流氓算计而导致失败而已,自此之后,历来朝代更张,都基本是卑劣的一方取得胜利了(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原来朝廷体制内的人起兵最后得天下的,多少都有点谋朝篡位的味道,只有明朝是一个例外,因此才有那句民间盛传的说话“历代得国之正,莫过于明”。)。

第三百零三章 李易安的诗

    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多有描画项羽、乌江、垓下等事迹的诗句,其中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宋代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最为值得回味把玩,两首诗似是互相呼应一般。

    杜牧的诗是惋惜,认为项羽只要“包羞忍耻”退回江东,应可再有一番作为,也是“卷土重来”一词的出处;而王安石的诗却似是回答杜牧“未可知”一问,认为败势已成,江东一隅之地未必肯再次倾全力助项羽与刘邦一决雌雄。

    不过杜牧和王安石两人都是政治家,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官至刺史,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而王安石就不用说了,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宰相,宋神宗“熙宁变法”的主导者,其创设的青苗法、保甲法等被后人时常议论,即使变法最终失败,死后仍然被追赠“太傅”,后来的宋代君主更是赐谥号为“文”,所谓“生晋太傅,死谥文正”乃是文人毕生最大心愿,“文”虽没有“文正”那么至美,但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两人都是官场之人,写项羽的诗句自然满是政治观点,都是从时势着手,但是其余的文人墨客就纯粹得多了,多是对项羽宁死不屈之志的赞颂顺便鄙视一下当年刘邦鸿门宴逃遁(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或是对项羽最终下场的惋惜(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而其中,自是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最是出名,自此之后,项羽人物形象和评价渐趋正面,在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乃是因为兄弟义气,是豪气干云的表现,而无视了当世或近世之人,对项羽临大事而不决的妇人之仁的嘲讽。

    而且也忽略了刘邦、项羽二人兄弟之情的真假,他们两人“约为兄弟”,史料中并无详尽记述结义过程,只是在《史记》中从刘邦口中说出“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之语,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楚怀王面前互相称兄道弟而已。

    如果往差的方面想,这就如后世那样,两个部门的主管在领导面前表示要互相友爱、团结一致一样,其中有多少真情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刘邦可是比项羽足足大二十四岁的人,而项羽家族在楚国中举足轻重,可是势力大到楚怀王都要忌惮三分的,两人谁为兄谁为弟可真的是难以分得清楚了。

    刘邦、项羽兄弟之情成疑,后世之人刻意强调,却对项羽吝惜赏赐,以致属下多有离去之事鲜有提及,得陈平、韩信如此大才而不能用,使其投往刘邦,自己身旁只有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等次一级的将领(英布后来也投下刘邦,还参与了垓下之战围杀项羽),终于在刘邦手下的豪华天团打击下,惨遭团灭。

    项羽一生所作之事,其实颇多残暴之举,焚阿房、坑降卒,单单是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基本上就与白起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差不离,但是项羽却没有获得如“人屠”这种恐怖的称呼。

    而项羽身为西楚一国的君主,不听良言、疏远忠臣,也与后世一些昏君所作所为相近,却也是没有昏庸的名声,真是奇哉怪也。

第三百零四章 汉代娶寡妇乃是正常之举

    项羽的身后评价,由于被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片面的描写而被普遍拉高了,还好太史公司马迁可能只是由于对汉室的特殊感情,才将项羽刻意写入本为记录帝王的《本纪》之内,并对一些事件的描述有所侧重,而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也还是基本还原了历史面貌。

    就如巨鹿之战的详细经过,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就载有“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的语句,证明击破王离之军,并不是项羽所部独力完成的神级事件,而是诸侯联军在项羽所部奋战的感召下,一起合击秦军完成的。

    只是太史公司马迁或许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此为项羽立传,但是却给予了后世诸般创作的基础,如此越传越偏,项羽的形象就基本定格为“力足拔山,武能举鼎,豪气干云”的豪勇,而对一些诸如“流涕而恤病,扣印而吝爵”纠结如“妇人”的心理,却甚少描述。

    如此一来,项羽渐渐被神化为“勇”的化身,只是中国人普遍对这样神化历史人物似有偏爱,《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事事谋算到位,打足全场,成为了整场战役的核心,无视了历史上周瑜所领吴军方是主力的现实,硬生生将诸葛亮推上了“智”之神位。

    而“义”之化身关羽也是差不多如此操作,只片面宣扬其“秉烛达旦立于门外守护两位嫂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辞曹归刘”,却刻意遗漏了关羽有“好色”这种雄性通病。

    东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引《蜀记》说道:“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

    这里说的是秦朗的父亲叫秦宜禄,本是吕布手下,受命出使袁术方,不知道被袁术看中了哪里,强行塞了一个刘姓的汉朝宗室女子给他为妻,于是他留在下邳的妻子杜氏就自动变为“前妻”了。

    后来刘备率领关羽等人,与曹操一方联合将吕布包围在下邳城中,关羽就数次前去请求曹操(此时曹操是联军老大,分配战利品必然要经过曹操),下邳一旦城破,希望将杜氏赐给他为妻,曹操本来是答应关羽的,但见关羽请求这么多次,便怀疑杜氏乃是绝色,于是下邳城破后,亲自去见了杜氏,果然是绝色美人,历史上有名“好人妻”的曹操自然就笑纳了杜氏为妾。

    关羽求取杜氏之事,见于《蜀记》、《魏氏春秋》、《献帝传》、《华阳国志》等书,在当时应该是广为流传,确有其事的了,只是后世对关羽此种充满“人味”的通病基本没有提及,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却被翻出来成为了关羽的黑材料。

    说关羽道德败坏,觊觎人妻,与曹操也不遑多让,难以称为“武圣”,但是这些人都不探究清楚,史料上已经注明,杜氏乃是秦宜禄前妻,应该是寡居的,此时关羽或许无妻,或许有妻但是妻子无所出(《华阳国志》载“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异色,自纳之。”),在那个时代,一名单身男子,或者是一名妻子没有生儿子继承香火的男子,娶一名寡妇为妻,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汉高祖刘邦就与曹寡妇相爱,生了长子刘肥(后来的齐王,统辖七十三座城池,是最大的诸侯国。),做了皇帝后就将曹寡妇封为妃子。

    汉宣帝刘病已(铲除了霍光家族,建立了考宣之治,也算是一名有为皇帝)更是单身之时就娶了寡妇许平君,后来许平君以寡妇之名成为了皇后,当世之人也没有什么言语。

第三百零五章 东吴来信

    所以说关羽也是凡人一名,还是有“食色性也”这种人类共性的,但硬要从道德层面批判关羽的话,那就太牵强了,犹如后世那些“砖家”,定要说冉闵、岳飞等人不是民族英雄,乃是妨碍民族融合的人,这种人简直狗屁不通,真应该让他们回去那个时代,好好让那些吃人外族融合一番。

    项羽身为一个失败者,最终也能在一众文人墨客的浴火重生,成为了后世诸多人眼中的英雄代表,故此诸葛老大就孙权之事与我商议数次后,也认为只要将来的时局果如我们设想一般地发展,孙权自会按照汉吴双方所定密议而行。

    实在是因为以孙权、陆逊、诸葛瑾这班当时头等的人,肯定能明白到其中的利害,于海外无人之地再建文明,最少也是名留青史的开疆功臣,而如果文明能够延续千年,自然会成为开国称祖之人,被后人供奉入庙也是大有可能。

    在加上天下大势果真如我们向孙权透露的一般发展,孙权方自会对诸葛老大惊为天人,就犹如诸葛老大的《隆中对》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二,后世之人已经是叹为观止了,实在是觉得蜀汉能够凭着设想就真的走到三分天下的局面,还一度能够威胁魏国,真的是恐怖非凡的战略布局能力。

    而一旦天下大势真的如我们设想一般这样发展,就更能坐实诸葛老大神人一般的战略布局,能够先后两次预言天下大势的变化,那么诸葛老大想不成“神”都难,试问有这样一尊“大神”坐镇,东吴孙权一方又安敢造次,自会如密约所定一般行事。

    就在我和诸葛老大商定东吴孙权一方应该会最终接受费祎代表大汉提出的密约后,过了十天左右,诸葛老大就收到了一封家书,原来却是诸葛瑾寄来的,里面当然不会直接将大汉和东吴的密议详细询问诸葛老大了,只是在信中提及费祎来访东吴,提出与东吴重订盟约之事,这也是应有之义,凡是看清天下局势之人都不难猜出的。

    此时稍稍提及之后,信中就说了一件看似是闲事的事,就是说费祎与东吴之主孙权闲谈之时,提及不少海外之事,其中种种,光怪陆离,似是而非,孙权当作趣闻与诸葛瑾言说,诸葛瑾顿时觉得十分好奇,于是来信向诸葛老大询问,费祎所言之事诸葛老大是否与闻,可是实情。

    我如今与诸葛老大关系非同寻常,诸葛老大就拿着诸葛瑾这封家书与我商议,认为诸葛瑾应该是奉孙权之命特意来信,以分辨密议所言之事是否属实的,而且据信中所言分析,可能孙权此次单是寻了诸葛瑾来商议而已,连陆逊或许都不知道此事。

    甚至为了保密起见,此番询问没有走两国公文往来的官方途径,而是诸葛瑾以族兄身份,遣一心腹家仆送来的家书,此也是诸葛老大和诸葛瑾向来保持联系的途径,不会引人怀疑。

    只要取信了诸葛瑾,那么孙权那边自然会被说服,汉吴密议之事就大概率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老大就与我商议,将我对夷州、菲州、虎踞岛等事的了解,变成诸葛老大自己的发现,就说是从古书中读到,经过再三考证基本确定是事实的。

    反正益州既为天府之国,少受战火波及,官府及民间藏书远较其他地方齐全和古老,也是足以能够说通的,只要诸葛老大以自己的身份、声望作出保证的话,东吴君臣自然会信服的。

    而且诸葛老大会在回信中言明,东吴既有舟船之利,大可自己组织一支舰队,出海往诸葛老大从书中看到之地探察一二,如有发现请告知,如此一来,自可大大打消东吴君臣的顾虑。

第三百零六章 西凉铁骑再现

    就这样,诸葛老大的家书随着那名远道而来的诸葛瑾忠仆送到东吴,过了二十日左右,费祎那边就传回信息,东吴之主孙权确是动心了,已经数次让诸葛瑾和费祎密商,密议盟约内容。

    费祎与诸葛瑾大致商定之后,已经面陈孙权,孙权已是首肯,所以费祎已经收拾行装,兼程赶回来向诸葛老大及刘禅陛下报告。

    又十数日,费祎赶回丞相府中,诸葛老大提早便召我回去,准备听取费祎的报告,按照费祎讲述的信息,东吴方面与大汉的秘密约定共有三条:

    第一乃是大汉将来真的攻占曹魏所领疆域,定鼎天下,东吴愿将旗下扬州、交州、荆州让出,当然了,这是有时间先后的,先是交州,再是荆州,最后方是东吴精华所在的扬州,初步商定是分两年交付给大汉,东吴交出所领,大汉需许其带心腹及财宝迁移到夷州,并承诺百年之内绝不相侵。

    第二则是一旦大汉与曹魏战况胶着,东吴方面需陈兵荆州,以分曹魏之兵势,使得曹魏荆州、青州、徐州之兵不敢妄动,如此的话,一旦大汉再定江山,便允许东吴方面向菲州发展,亦许其百年不侵之期。

    第三便是一旦大汉攻破洛阳,夺得司隶一州,曹魏江山定必大大震动,若此时曹魏将青徐二州让渡给东吴,东吴可以接收,然后寻一良机将青徐二州交予大汉,其实也不用交予,只要东吴表面接收青徐二州后,撤兵不管,大汉自有手段收取青徐二州,这样的话,东吴一方就算是有大功于大汉,大汉自会将虎踞岛之详情向东吴说明,并将虎踞岛许其自处,只要虎踞岛之主一日还是孙氏后人,大汉就承诺永不会对虎踞岛用兵。

    费祎所带回来的消息,与之前我们设想的相差无几,只是更为详尽而已,我自无异议,诸葛老大听了费祎的报告,也频频点头,最后问道现时东吴之主孙权的想法。

    费祎便回答道,此次回来是向丞相和陛下报知此事,孙权方已是有确立盟约之意,如无意外,就请陛下修国书、用国玺,孙权方亦趁此时组织人员、船队去菲州探察,估计大汉国书送到孙权手上,应该已经有结果的了,双方正好签订秘密盟约。

    当然了,此是秘密盟约,自然不能公诸于世,不过孙权一方意思就是搞一个明面上的盟约,也无须多写其他,就汉吴两国重修旧好即可(大致就是重申双方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之类),重提当年赤壁之约,双方合力共抗曹魏。

    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费祎此次出使东吴,乃是人所共知,如果双方既不重新签订盟约,又不撕破彼此关系,那么肯定会引来无数人的猜想和怀疑。

    诸葛老大听了费祎此番说话,也十分赞同,于是就让费祎今日先好好休息,明日就带其进宫觐见陛下,向陛下言明此去东吴的种种见闻。

    至于秘密盟约之事,诸葛老大自会先与陛下说明,让陛下安排妥善地方商议此事,费祎闻言,便告退休息去了,诸葛老大见此事已了,就留下我继续谈及他事。

    主要是东吴之事也是大定,马超那边也做得不错,按照马超来信,应可如期而回,二万凉州骑兵也大致集齐,安国随马超出入羌族各部,也学到了不少骑兵作战之事。

    马岱也基本接过了安国手上的凉州事务,尚算做得不错,只待马超、关兴二人率领一众骑兵回来,整顿和训练一番,熟悉新的骑兵装备和战法,相信马超所领,必能超越当年的西凉铁骑,再次成为曹魏的噩梦,那样大汉可期矣。

第三百零七章 羌族新的神威天将军

    想不到马超果然厉害,在羌族的声望还是那么高,不过有点奇怪,马超这时候按道理来说不是已经改名字了吗,而且也不以本来面目示人了,有怎么如此轻易募集到这些羌族骑兵?

    我将心中疑问向诸葛老大言明,诸葛老大微笑着掏出一些信件,向我言明其中关窍,原来马超固然是没有以本来名字和面目示人,但是在羌族中有一名大部落的首领与马超情同兄弟,马超以马铁这个马超弟弟的名义前去探望,自然寻一个两人独处的机会向其言明一切。

    既然知道一切,那名羌族首领自然十分愿意帮助马超,于是两人一合议,就决定想办法让马铁继承马超在羌族之中“神威天将军”的名声。

    反正马铁就是马超,如此一来就容易办了,那名羌族首领索性在自己部落中,竖起马超带来的那副“神威天将军”铠甲,举办一场盛大的比武大会,扬言马铁这名马超的弟弟,要打败羌族中的诸部落好手,重新继承自己哥哥的“神威天将军”威名。

    羌族此等游牧民族,最喜热闹,又素敬重英雄,闻得有如此比武盛事,当即从各自部落赶来,一时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等到人来得差不多了,马铁就穿着自己那套“神威天将军”的铠甲出场了,果然是狮盔兽带、银甲白袍、器宇不凡,在加上马铁以铁面世人,更是有一股肃杀的味道,显得更为威风凛凛。

    甫一登场,羌族中有不少当年曾见过马超的人,当即上前拜倒,说简直就是马超再世,既然马铁是马超弟弟,自当为羌族所认之“神威天将军”。

    此便是先声夺人了,一番扰攘之下,场中不少人也接受了马铁继承马超“神威天将军”称号的事实,但还是有约四分一人不服,约四分一人冷眼旁观。

    既是如此,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手底下见真章,于是比武大会就此召开,不过这些也是当年马超玩得烂熟的项目了,如今正值盛年的马铁,自然是手到擒来,经过多日的比试,一一折服了这些那些挑战之人,顺利继承了当年马超在羌族中的声望。

    之后的事情就顺利成章了,马铁大大方方向各部族说明此次是来征召精兵往北讨伐曹魏,既报家仇亦雪国恨,希望各部落能够鼎力支持,至于事成之后,大汉自会论功行赏。

    反正羌族自被西凉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多次征讨一来,一向是凉州统治者的手下军队,如今大汉坐拥雍凉,凉州之地可谓牢牢掌握于大汉手中,羌族诸部落自然没有对抗之理。

    加上有马铁这名新任的“神威天将军”如此号召,况且蜀汉先主刘备名声实在是遍于四海,各部落自然深信不疑,除了留下自保的兵马外,纷纷将多余力量借予马铁。

    当然了,这些借出的兵马最后会否还给各部落,自然是不会向各部落首领交待的了,毕竟我们的打算就是来者主要愿意忠于汉室,自然会一一列装新式骑兵装备,但是离去的话,对不起了,装备全数没收,相信只要见识过这些装备威力的话,这些借来的骑兵心中自会考量。

    至于那些部落首领或许不满的话,按照诸葛老大的说法,大不了就是施用治理南蛮之策,在羌族之地任他们自治,只在汉人治理之地驻扎精兵防备即可,之后就是恩威并施,只要大汉一直保持强势统治地位,谅这些羌族也不敢轻言作乱。

    而且按照诸葛老大的想法,如果此次征召的羌族骑兵果然能起大用的话,此后自成常例,大汉日后立国,自会不时从各羌族征召强兵猛将,如此一来,何愁羌族为乱。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