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文阅读

作者:坐看闲花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txt下载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零二章 三合土

    这也是没有黑板和粉笔之下的无奈之举了,看来土法混凝土还是要尽快纳入研究日程了,毕竟粉笔这种不是关乎军国大事的东西,想打动诸葛老大帮我开绿色通道那还是有困难的。

    但是土法混凝土,也就是后世明清时期的“三合土”,这东西对国家的建设和军事用途就打了去了,想必诸葛老大也会同意组织人员研究这东西的。

    反正所谓的“三合土”,就是用石灰、黏土、细砂或碎石、矿渣之类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东西,主料是石灰、黏土、细砂,所以才命名为“三合土”。

    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这东西,据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王公贵族的墓葬用上了这东西,不过其时的“石灰”是用贝壳之类的东西煅烧而成的,所以不叫“石灰”而是叫“蜃灰”,这种制灰方法一直流传到明代。

    后来秦朝大建万里长城,将以前多国建造的长城或重建或修葺,连成一体作为进攻和防御草原外族的军事基地。

    如此大的建筑量,自然会大量用到“石灰”这种建筑材料,而后世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此事,后人发现长城的许多地段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

    这时候的“石灰”明显就不是“蜃灰”了,不然哪来那么多贝壳,只能是明代于谦《石灰吟》里面“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了。

    也就是说,最迟到了秦代,华夏民族就掌握了用火煅烧山石而得出“石灰”的方法了,而汉承秦制,这种建筑物料自然不会轻易丢掉了。

    有了用山石煅烧出来的生石灰,那么剩下的就容易了,因为只要看过或了解过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后世人,都会知道生石灰加水之后,会散发出大量的热能,足以煮溶鸦片这东西。

    当然了,重点不是生石灰销烟,而是生石灰加水之后,发热完成之后剩下的产物,那就是熟石灰了,化学名称为氢氧化钙(特意注明,这是强碱,具有强烈的腐蚀危险,勿轻易制备。)。

    这东西在我少时候就经常看到,基本上每家每户建新房子的时候,都会在建筑工地旁边挖一个灰池,里面装的就是生石灰,然后用的时候就挖出来一部分加水做成熟石灰。

    而熟石灰的作用就比生石灰大了,用上熟石灰的“三合土”绝对比用生石灰的“三合土”要坚固和耐用。

    我只要将这种新型“三合土”的构思向诸葛老大稍微泄露,估计诸葛老大定会找人去做这种东西的,毕竟这是没有水泥这种东西之前,我所能知道最为坚固的建筑物料了,也省却了明清时代用糯米、鸡蛋等东西加固三合土的做法,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浪费了,糯米、鸡蛋可是一般人都吃不上的东西呢。

    而只要制成了熟石灰和新型“三合土”,那么我只要稍稍利用其中之便,就自然能寻得一两个工匠为我研制“粉笔”了。

    因为“粉笔”的主要材料虽然乃是石膏,是一种矿石,可不是如生石灰一样随处可以煅烧制成的,而粉笔就是将把生石膏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部分脱水变成熟石膏,然后将热石膏加水搅拌成糊状,灌入模型凝固而成。

    虽然石膏与生、熟石灰完全不是一路东西,但是只要大量制作生石灰,必然会去发掘四方的山石,那么我顺便夹带一点私货,让人帮忙留意一下石膏矿这种东西还是可以的。

    毕竟只为了小小一根粉笔的话,我可没有脸面让诸葛老大发动人员去搜寻石膏矿啊,但是有了“三合土”这个前提,大量发掘山石顺便搜寻石膏矿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四百零三章 庞氏骗局

    这也是我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就之后,慢慢领悟到的事情,为政之道,不能只论好坏,而要有大局观念,要计算成本与收益。

    当然后世有些抬杠的要说战疫和军事,说这两样东西不计成本,却没什么具体的收益,只能说这些人就是为了抬杠而抬杠。

    战疫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军事关系国家安全,这两样东西,恰恰是国家最大的利益所在,没有人民何来国家,没有军事何能立国。

    这两样东西,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试问还有比生存更大的利益吗,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我认为投入再大也是合理的,只要谨防一点,不要像曾经的熊大哥一样,被军事竞争拖垮自己,最终使得自身陷入了万丈深渊。

    难怪后世有一句经典的说话,就是熊大哥在生的时候为兔国领路,就算离世了,它的不正常死亡也让兔国少走了许多弯路,也避开了众多的陷阱,实在是伟大的前辈啊。

    所以说,就算我知道粉笔确实有一件有益的事物,但也不能光为了粉笔这件小事就动用大量人力去搜寻石膏矿的,那样的话只能引来诸葛老大的反感,认为我不知轻重。

    但是祭出“三合土”这件军国大杀器的话,诸葛老大肯定会准许大搞特搞这件事的,如此借“三合土”顺带再搞粉笔这件事,那就没有人有意见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心有所悟,现在我身为半个大佬,又与真大佬诸葛老大有着诸多关系,可谓是一言一行都有影响整个国家的机会。

    如此的话,我以后可要更加慎言慎行了,因为就犹如荆柯守大大在《人道天堂》一书中写到的一样,商人如果知道了国家政策,经商挣钱只是顺道之事。

    反过来说,商人如果不通晓国家政策,或是对国家政策不敏感的话,那么富可敌国变为负债累累都只是转眼间的事情。

    这从后世的大盗集团和永恒集团的兴衰史就可以看到其中规律了,这两个集团的快速崛起,大盗集团是刚好走在国家大力发展网络相关行业,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的关口上。

    而永恒集团则是走在国家放宽金融政策,允许大力开发房地产行业的关口上,但是这两个集团壮大起来后,貌似逐渐脱离了主流价值。

    大盗的老大就数次口不择言,屡发令大众不舒服的言论,甚至有点挟势自重的味道,连“如果自己集团倒闭,将会害多少多少人失业,这是绝不允许的。”这种说话都说出来了,说的就好像这世界没了它就不会转一样。

    永恒集团方面,壮大起来后更是不专心做好自己的业务,而是将资金搞投机倒把,大搞金融,还是“空手套白狼”的金融,负债两万亿是个什么概念,真的是匪夷所思了。

    不过后来有专家分析,永恒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搞金融,其金融负债只占三分之一,其最大的问题反而是全国房地产行业的通病,就是将挣到的所有钱都重新投入到新的房地产项目里面,财务报表里面的所谓“利润”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是没有实际提取出来的,转眼就用出去了。

    这令我不由想到了一个经典无解的骗局,那就是“庞氏骗局”了,其实大部分陷入“庞氏骗局”里面的人,都明白这么高的回报是不正常的,迟早这个所谓的投资系统是会崩溃的。

    但是大部分陷入局中的人都不是立时抽离,而是打算挣够钱之后再抽离,反正自己不会做最后埋单的那个“傻瓜”。

    而“庞氏骗局”到了最后,偏偏坑的就是这种所谓的“聪明人”,因为“庞氏骗局”发展到最后,是连掌控者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溃的。

第四百零四章 信任危机

    所有的“庞氏骗局”,都是到临死的前一刻,掌控者才知道无法兑付自己所许下承诺的回报的。

    因为掌控者自己都无法知道崩溃前会不会有一个大傻瓜带着一大笔钱进来,崩溃是迟早的早已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真是一个只有神知道的事情了。

    一件连掌控者都无法把握的事情,那些所谓“聪明人”却想凭感觉做到在“庞氏骗局”崩溃前抽离,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而后世的这些房地产的发展路线,其实真的与“庞氏骗局”有着共通之处,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房地产行业如此畸形发展,房价虚高,入住率越来越低,这样的话迟早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要崩溃的。

    但是那些房地产巨头却像陷入“庞氏骗局”的人一样,总想自己先捞一把,在行业崩溃前脱身就可以了。

    不过贪念这种东西却是没有止尽的,在国家一次次政策下来后,房价依然没有收到多大影响后,那些房地产巨头更是肆无忌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自己的资金盘搞得越来越大。

    最终在国家痛下狠手,加上疫情影响之下世界经济大受影响,全国房地产终于进入了稳定时期,不再盲目增长了。

    于是国家跟着缩紧银根,整个房地产行业犹如被打懵了一样,各个房地产集团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可谓各自求生了。

    其中最大的问题自然是现金流不足,基本上各个房地产集团都是依靠银行贷款存活了,一旦银行追缴贷款,又没有另外一间银行愿意借贷,房地产行业手上的房产是不可能即时套现出来的。

    那么这个情况,自然会将房地产集团逼进绝境,而永恒集团这种内部问题不少,负债比严重高企,资金盘又极为庞大的公司,当然是首当其冲了。

    发展到了最后,永恒集团已经被人从底到面研究透了,其所拥有的资产其实大多是期房,就是还没有盖好的房子,这些期房严格上来说是不值钱的。

    因为永恒集团是否能够存在下去都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没有永恒集团的话,这些没有盖好的期房又会怎么处理,全都是说不清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金融上来说都是风险,所以这种资产是难以找人接手的,自然也不算是优质资产,其价值相对也会被低估。

    所以到了最终阶段,永恒集团已经不是单纯的负债问题,而是陷入了信任危机,一旦陷入这种危机,企业自身是没有办法做到自救的。

    故此最新的评估认为,永恒集团已经是一间资不抵债的企业了,而永恒集团的当家人更是寄望政府出手相救,更是说明了永恒集团的问题。

    这种事情在兔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大概率不可行,那么永恒集团未来的命运基本就定了,那就是破产重组。

    面对这种结局,许多永恒集团的股东及相关利益者都出来发言,不外乎是关于历年永恒集团当家人及一众高管享受超高福利和薪酬是否合理,甚至是是否合法的,应该要将不合理、不合法的部分予以追缴,以减少这些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损失。

    永恒集团落到这种“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其当家人更是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可谓是对国家政策的不敏感所致。

    其总是认为国家政策无法影响其企业运作,集团决策者总是盲目相信经验,认为房地产“寒冬”并不是真寒,很快就会回暖,所以还是不断扩大自己的房地产规模,买地、建房依然是一浪接一浪,不见丝毫紧缩的迹象。

第四百零五章 红顶商人

    永恒集团就是对国家政策无感、麻木,一旦国家真的动了真格,这个全国闻名的财富帝国顿时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眼看是没有拯救的方法了。

    而另外一个财富帝国大盗集团,其当家人退居二线后,仿似有点上头了一样屡次发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引起了社会上许多的质疑。

    不过大盗集团能从一间默默无闻、工资都发不出的公司,一路高歌,成为一间业务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发达地区,市值达到数万亿规模的跨国大集团,旗下肯定网罗了一大群高智慧的人,就算是其利益关联者也大有能人异士了。

    于是大盗集团在一群人的努力之下,其当家人也相当配合,不再爆出什么不当的言论,慢慢这事就淡化了,也没有引起社会人群的继续议论,一件事不再发酵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了。

    加上大盗集团在未极度膨胀起来之前,也实在是发展了不少公益项目,例如扶贫基金、蚂蚁森林等,亦是帮助了不少人。

    后来大盗集团紧随国家政策搞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将原来的扶贫基金升级为乡村振兴基金,而原来的蚂蚁金融服务也确实是帮助了不少小微企业,于是大盗集团当家人不小心泛起的一连串涟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大盗集团的当家人虽然有段时间颇为不合主流价值观,但是毕竟还是听劝的,后来也是紧跟国家政策办事了。

    所以大盗集团才没有落得永恒集团一样的下场,从万丈高楼崩塌为万丈深渊,可见任何的商业行为,如果违背了国家意志的话,最后只能落个灰灰的下场,这是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可以明证的。

    故此俗语才有“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的说法,因为商业这东西,虽然是社会的润滑剂,没有它很多事都办不成,但是如果商业妄图脱离政府的掌握,甚至挑衅政府的话,政府再是不舍,也只能是壮士断腕,将作这些行为的商业主体彻底消除。

    是故古往今来凡是成功的商人,都是取得了政府明面或隐性的支持,千方百计取得政府或某些官员的支持,成为了历来所有商人的共识。

    而这种行为,在华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发展到登峰造极,晚清四大“红顶商人”唐廷枢、徐润、胡雪岩、盛宣怀的种种传闻和记载,就很是说明这个问题了。

    所谓的“红顶商人”,就是戴着官帽经商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是经商有成,通过捐官、帮助达官贵人立功等手段,成为了官员。

    这就不是争取政府支持这么简单了,直接是成为了政府里面的一员,如此政府托其办事就方便多了,而其借着政府的旗帜经商也是获利无数。

    但是这种官商合一的问题,最后都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公私不分,大抵这种“红顶商人”的下场,不外乎两种,要不就是政府或是代表政府的官员需索无度,逼得“红顶商人”破产,无法维持其商业项目。

    要不就是“红顶商人”上下其手,侵吞大量的公共资源,最后不是东窗事发被明正典刑,就是被对手利用被逼上绝路。

    晚清时期的这种“红顶商人”特色,其中之人真的是鲜有好下场,就连清朝最出名的四大“红顶商人”里面,胡雪岩、盛宣怀都是落得破产抄家的收场。

    而香港翡翠台经典剧集《巾帼枭雄》里面“庆丰年”米业老板蒋乔的一生起起落落,最后忧愤而亡的经历中,就可以看个明明白白了。

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财

    正是由于政治和商业天然地那么亲近,自古以来才有这么多的官商勾结,而这种勾结日益严重的话,渐渐就会官员经商,商人为官,引得吏治急速腐败。

    因为官商不分,做官的慢慢会将为官一任作为生意来做,清朝普遍盛传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清朝知府,大多都是行贿而得,投入了成本,自然要在任期内想尽办法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了,那么搜刮就变成本能了,最终自是贪官污吏多,清官能吏少了。

    虽然“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用来形容官吏搜刮厉害,已经与原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算为官再是清廉,来钱的地方多的是,为官三年怎么也会有十万两进账大相径庭。

    但是也充分说明了清朝末期吏治败坏的程度了,这种说话已经是民众共识了,而《铁齿钢牙纪晓岚》里面纪晓岚与和珅的对话,纪晓岚说代代有清官,宋有包拯、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和珅可曾惭愧。

    和珅就直问纪晓岚,既然代代有清官,那么究竟是清官多还是贪官多,纪晓岚如遭霜打,恹恹说道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恒河沙数。

    虽则此是戏剧之言,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里面一个代表清廉的正面人物也如此说法,足以佐证清朝时候的吏治败坏程度。

    若然说清朝官商勾结盛行,吏治败坏引致朝局衰落,但是被官商勾结这种事情坑得最惨的却不是清朝,而是明朝。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财政不够支出,一句话概括就是没钱了,其根子是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万般皆好,唯独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独断独行,不太听人劝。

    朱元璋由于早年经历,深感元朝赋税之重,以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于是立国后大幅减少税率,定农税为十分之一(有些人说是三十分之一,其实是对三什税一的理解错误,明朝将土地产量为十份,然后三七开,佃农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为田租,地主再向国家上交一份税赋,即地主纳税百分之三十,土地税率仍为十分之一。)。

    而商业税率,由于元末百业荒废,整个社会商业几乎等于没有,朱元璋为刺激商业,加上其对商业并没什么了解,就大笔一挥,定商业税率为三十分之一,还定了不少免税的条文。

    所以整个明朝都是依靠农税维持财政收入的,后世有人研究,明朝的财政收入里面,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

    这在后世稍有知识的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就算如此低的商业税率,最后也由于官商勾结,导致偷税漏税奇多,明朝人口过亿,工商杂税收加起来一年就征收三百多万两白银,而对比宋朝,神宗熙宁年间赋税总收入7070万贯(一贯铜钱约值银一两),农业税以外的工商市舶等杂税为4911万贯,占70%,明朝征的商税可以说是约等于无了。

    后来明朝皇帝发现其中弊端,想要加征商税,却被早已成为各种商业幕后的掌控者——文臣们反对,言其“与民争利”,经常是在廷议上否决皇帝加征商税的提议。

    明朝皇帝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绕过文臣,让只忠于皇室的太监们下去征税,而文臣对皇帝委派太监的做法没法插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通过当地的读书人煽动民众暴力抗税,与皇帝派下来的太监死磕。

    而这就是张溥所写的《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历史背景了,其实正是朝争波及下来的野争,最后关系的就是“东林党”等君子们的钱袋子。

第四百零六章 铁公鸡当国

    明朝这些君子们捂自己的钱袋子捂得确实厉害,后世的许多守财奴都要自愧不如,就连后来攻破北京城的李自成李闯王,也要高呼一声“绝绝子”。

    距离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前八天,崇祯已是山穷水尽,连军饷也发不出了,据当时临危受命掌管国库其中一名官员赵士锦,后来在《甲申纪事》中写到国库只有两千九百多两白银,连三千两都不足,何谈守城之资。

    而这个时候的崇祯依然不甘认命,开创了历来天子都没做过的事,那就是拉下面子向朝中大臣权贵募捐,希望他们慷慨解囊、共纾国难。

    但是就是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不断哀求,满朝文武都丝毫没有动容,内阁首辅魏藻德(也就是等于丞相),捐了五百两,其余文臣都是查考这个金额,一百几十的捐献。

    一些权贵还为了哭穷,犹如拍戏一样,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总之就是一句话——没钱。

    最后还是崇祯皇帝的忠狗——太监们,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其余太监也都是几千两地捐(对比内阁首辅魏藻德的五百两,难怪明朝皇帝都偏爱太监了。)。

    眼看满朝文武权贵无动于衷,守城粮饷肯定不足,崇祯皇帝实在没有办法,就打算跟自己的岳父周奎做一场戏,让岳父周奎做托,捐个十万两,然后崇祯皇帝就封周奎为侯爷,这样就自然可以带动满朝文武权贵踊跃捐款了。

    崇祯皇帝打的算盘甚好,谁知道其派太监徐高上门向周奎说这件事的时候,周奎竟然大哭,说自己绝对没有这么多钱,最后双方扯皮一番,周奎无论如何只答应捐献一万两出来救国。

    如此作态,气得徐高拂袖而去,说周奎这个国丈如此吝惜,大事休矣,国破家亡,不知道国丈留这么多钱财有什么用。

    崇祯皇帝临城破前的最后挣扎,就被这班满朝文武权贵坑得一文不值,难怪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杀之前,还恨恨地留下遗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这班文武权贵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而最戏剧化的就是,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对如魏藻德这种人完全不给面子,不但不答应他们的投效,还严刑逼问他们的财产去向。

    魏藻德后来受刑忍受不住,交出了家中积蓄的几万两白银,但是李自成的手下不相信魏藻德堂堂宰辅只有区区数万两家财,继续用刑,魏藻德被酷刑折磨了五天五夜,最后脑裂死于狱中。

    而那个哭死哭活只肯捐一万两的国丈周奎,在李自成手下的严刑逼问下,也全部交代了自己的财产下落,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足有几十车,光是现银就有五十三万两之巨。

    这班文武权贵的操作,实在是使后人满头问号,这么多的家财,不要说全部捐献出来,只需捐出一半,崇祯皇帝手中有财,自然能组织起军队守御北京城了,须知北京城可是坚城巨城,守御得法的话,光凭李自成这班农民军起家的人,怎么会那么轻易拿下北京城呢。

    但是这班文武权贵却偏偏不愿捐献银两出来,最后就等着闯军拿着刀剑抢劫他们,可谓是实实在在上演了一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寓言故事了。

    所以说明朝的文武百官,发展到末期已经是完全没有为国为民的责任心了,只有结党营私、谋权谋财的私心,心中大概是想无论换了谁来当皇帝,都是需要他们辅助治理天下的,这皇帝换个姓氏算得了什么。

第四百零七章 官商勾结导致社会混乱

    官商勾结最后搞到官商不分,乃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就像后世兔国的某段特殊时期,全民经商,官员以下海经商为潮流。

    甚至单位内部也会大开方便之门,让这些下海经商的官员停薪留职,估计是想结个善缘,万一这位将来发达了之后可以提携一下自己。

    最终经商赚钱成为了大潮流,就像后来的明星和网红风一样,连军队这种国家专政机构都来插一脚,不少军区自己搞产业、囤地,令到军队也不纯粹了。

    而教育和医疗产业化也是这个时期搞出来的,最后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和医疗这种公益行业,搞产业化,只顾赚钱是会出大问题的。

    逼得国家重拳出手,截断了医药企业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医改不断深入再深入,大力打击医生收受回扣的行径。

    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最终将医疗行业才只顾赚钱的邪路上拉了回来,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职上,但是医疗行业经此腐化,根子上已经染病,为了防止其再走回邪路,只能不断加大力气和花心思杜绝此事,坚定地去产业化。

    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受社会风气影响,学校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学校千方百计去收费,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斥责,投诉众多。

    学校的这种行为,也影响了不少老师的心态,部分老师渐渐不安于教育学生的本分,而是想方设法利用教育赚钱。

    其中最恶劣的行径就是在课堂教学上刻意不教重点、知识点,或是特意拖堂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缓慢。

    然后这些老师就会自己或是用亲戚好友的名义开一些补习班,那些课堂上不教的重点和知识点就在补习班里面教。

    如此一来,考试一旦来临,上了补习班的学生和不上补习班的学生,成绩可谓大相径庭,久而久之,这种老师手上的班,只能全部或是大部分被逼去参加这种老师的补习班了。

    可不要小看这种行为,一般学校里面的老师,一个老师就会负责两到三个班的同一科目,如此的话,一名老师就很容易影响到同级里面三分一到一半的学生的学习。

    而且这样的影响,很容易就会被其他老师发现,风气如此,那个时间段对这种行为也是投诉无门,于是整个班级的老师就会很容易被带歪。

    一旦这种老师变多,自然就会抱团起来,渐渐就会发展到整个年级都是如此,甚至极端点的话,会带歪其他年级的教学。

    后世就曾有传闻,某些学校发展到最后,会形成同等规模的“影子学校”,正规学校里面是自习为主,补习班才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如此的话,老师捞钱倒是开心了,但是学生家长却感到异常愤怒,说来也是啊,明明是交了学费来学校学习的,却偏偏还要较多一份钱,学的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没有丝毫增加。

    这种“加价不加量”的商业行为,完全就是坑害,不但增大了学生家长的负担,而且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这样变相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难以保证,基本就是欺诈行为了。

    但是当时的那种社会氛围,就是能赚钱就是本事,都不管用什么手段的,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商业行为都找不到人去管。

    假货横行、劣货满街、问题食品泛滥,甚至许多商家嘴上挂的是“反正这东西,吃不死人就行了。”这种貌似合理,实质荒谬的言语。

    后来的埃及红、印度绿、大头奶事件,都是那段时间众多社会形象的缩影,那时候的兔国可谓是百鬼夜行,满目不堪。

第四百零九章 破坏比建设容易

    由于军人、贵族、官员这三种身份的人相互独立,断绝了其互相渗透的途径,自然而然就会相互侧目不满,隐隐敌视对方,这就是人性。

    而只要这三种人不能勾结在一起,那么立于其上的皇帝,只要不是太昏庸无能的话,有个中人之资,自然就能掌控这些人,维持国家的运转。

    果然一些东西看起来寻常得很,但是细细思索起来却是有很多内涵和思想的,犹如苹果落地和沸水顶盖一样。

    思绪一下飞得太远,还好尚能收得回来,我结束了这番思索,跟庞兴说了一些教案制作要注意的地方,譬如中间装沙的地方不能挖得太深,要慎防教学的老师写着写着就将底部戳穿了,具体的看着木板厚度弄就可以了。

    吩咐了庞兴一番之后,我就领着两名亲兵离去了,继续去熟悉羽林书院上上下下的各种情况,还抽时间去羽林孤儿那边的营地去探看了几次。

    慢慢我在蒋琬的有意配合下,也开始将整个书院运转起来了,其中蒋琬介绍的几个人才自是发挥了不少作用,基本上通过这四五个人,整个书院的各种情况我就能把握好了,实在是得力人员。

    如此这般,我就算在羽林书院这边安稳下来了,过了十日,沙盒和《三字经》雕版印刷版本就陆陆续续出货了,都有了一定规模。

    我听了蒋琬的报告后,就再次去最后面的院落那边,看了一下木匠们的工作状态,期间自是勉励了他们一番。

    见到一切都开展得颇有规律,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我就让蒋琬拿来十本《三字经》的印刷本和三个沙盒,准备回城找诸葛老大汇报去。

    出了成果第一时间当然是向领导汇报了,不然领导长时间不知道你最近做了什么,有些什么成绩的话,可是一个大忌啊。

    若然这些事情还要从其他人口中得知的话,那么领导会怎么想你的话,那就不言而喻了,虽然我现今和诸葛老大的关系非同一般。

    但就是如此,我才应该更是谨小慎微,不要让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影响到我和诸葛老大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毕竟破坏比起建设来说实在更加容易,亲密关系的建立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算起来,我这个马谡的身份,与诸葛老大相交近二十载,而且兄长马良也与诸葛老大交情匪浅。

    如此两兄弟的交情才让诸葛老大对我另眼相看,多次提携,这才有了我原身二十来岁就开始参赞军务的机会。

    可惜之后不知道原身与昭烈帝究竟说过些什么,让刘备临死前也不忘提醒诸葛老大绝对不能重用我的原身,因为言过其实。

    导致诸葛老大一直都压着我的原身,直至之前北伐才有机会让我的原身有了一个建立军功的进身之阶。

    不过历史上我的原身估计也是立功心切,硬生生将这次机会搞砸了,也让诸葛老大复兴汉室之路断绝了大半,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刘先主的眼光。

    而我的前身这么多年经营,加上我来到这个时代后小心翼翼地操作,诸葛老大现在才算是对我放心了不少,许多事也让我独立进行了。

    如此难得的结果,我自然一定要万分珍重,切切不可在一些无谓的小地方失分,让诸葛老大再次对我失望啊。

    收拾好要带回长安的东西后,我就让两名亲兵用布包好这些东西,然后就坐上车去,命车夫往长安而去了。

    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回到长安城中,车夫自是不用吩咐,径直往丞相府而去,一番通报后,依然还是蕫厥来迎接我。

第四百一十章 古代字如其人,后世人不知字

    说起来,蕫厥现在几乎成了我的专业对口迎接人员,不过也对,现在丞相府里面,常驻人员中除了诸葛老大,地位最高的就是蕫厥了。

    以我的身份和诸葛老大的关系,丞相府当然是异常重视,不过以诸葛老大的身份和地位自然是不可能亲自来迎接我的了,故此就只能劳烦蕫厥这名丞相主簿了。

    这次我倒不是一个人进丞相府了,因为拿来的东西不少,就让其中一名亲兵捧着跟随我入去了,如此的话,蕫厥就没有带着我直接去诸葛老大的书房了,而是带着我们两人往一旁的客厅而去了。

    到了地方,我让亲兵将所有东西放下,就打发他往厅外候命,我则端坐在几案前默默等候诸葛老大的到来了。

    约莫过了两刻多钟,诸葛老大就过来了,边坐下边微笑着让我坐过他的大案前,我就搬了东西往那边坐过去了。

    待我坐定,诸葛老大先是亲热地聊了我的近况,然后就招呼我喝茶,我也顺其自然斟起茶来,为诸葛老大和我斟满茶盏。

    喝过两盏茶后,我们便说到正题上了,诸葛老大就指着案上的一堆东西,向我询问这是何意。

    我也丝毫不敢卖关子,就坦坦白白向诸葛老大说了沙盒和雕版印刷的诸般情况,诸葛老大很是认真听我说完一切。

    等我说完后,诸葛老大也是颇有兴趣,指着那些东西让我实际演示一遍,我就先是拿出沙盒,从早已准备好的袋里捧出沙土,放进沙盒里面。

    等沙土的厚度达到差不多的时候,就拿出一支木棒(既然早已料到要在诸葛老大面前演示,我肯定不会用树枝这么随意的东西了。)在沙盒上写起字来,也不敢怎么随意,就规规矩矩写了大汉的“汉”字了。

    还好最近不是练练字,怎算没有将原主的功底丢下,还是写的颇为工整的,就是还脱不了匠气,比起诸葛老大的字来说就差得远了。

    诸葛老大看我摆弄一番,果真能在沙盒上写起字来,便认真细看起来,未几就说了我一句,说我的字虽则颇有功架,但还是未得其中三味,还需花多点时间去练习啊。

    这个我自是惭愧不已,说真的,后世肯去练字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要不就是有权有钱有时间的人为了附庸风雅或是修心养性而去练字。

    要不就是平民百姓苦练此种技能,以为进身之阶,寄望某天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让人刮目相看。

    哪会像古代这种时代,写字基本就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技能,可以说是拿笔的时间都比拿筷子的时间多,写字比夹菜还要溜的人大有人在。

    写字这种技能可以说是会伴随一个人一整个人生的,所以慢慢每个人写出来的字都会有了自己的风格,正是“字如其人”。

    而后世不要说毛笔字了,连钢笔和圆珠笔都少有人用,基本上“执笔忘字”已经成了后世人的通病,大家写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而已。

    后世人们写得最多的字体,估计还是小时候在学校里面的字体,而什么颜体、柳体这类艺术感十足的字,真是鲜有人写了。

    有鉴于此,我来到这个时代后,才会特意不是抽点时间出来练练字,最近更是相当有空,练字较多,才逐渐将原身的写字技能融会贯通。

    所以才博得诸葛老大小小的表扬,不过看来以后还是要不断练习的了,不然身为诸葛老大的弟子和女婿,这方面太差的话的确有点尴尬啊。

    于是我就乖乖地应诺下来,说以后回去自会多多练习的,诸葛老大听我如此说到,便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放过我了,然后就在我的“汉”字旁,拿过我的木棒写了一个“兴”字。

第四百一十一章 低端工业产物

    汉兴、汉兴,果然是诸葛老大的夙愿,真是无时无刻会忘记的,诸葛老大写完这字后,还仔细打量起来这个沙盒了。

    不一会,诸葛老大就对我的这个创造表达了赞赏之意,然后就问我,这个沙盒写完之后,要怎么回复原状。

    说真的,如果是一般人的话,用手轻拍沙盒或是直接上手抹平沙土就是了,不过我可不敢让堂堂一国丞相做这种把玩沙土的事。

    幸好我对此也早有准备,回身从袋里拿出一个东西,没错,就是沙扒了,其实也是一件没有技术难度的事物。

    不外乎就是一块木板钻个洞,再安上一根木棒固定后,后世小孩子去海边玩沙一般都会带上这玩意,不过后世的一般都是有齿的,形象比较像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而我这个却是平的。

    我拿着沙扒放到沙盒里面,然后随意一推一拉,就将沙盒内的沙土处理妥当了,又变得平整如初了。

    诸葛老大看着我这样搞了一通,就问我拿过沙扒端详了一番,然后就再次拿起木棒,在沙盒里面写上一个“仁”字。

    少顷,诸葛老大就自己用沙扒将沙盒里面的沙土平整好,看着自己一手将“仁”字抹去,诸葛老大似有感触一般,就让我留一套沙盒在丞相府。

    对于此事,我本来就是有这个意思的,如今诸葛老大亲自提出,我自是无有不允,就将带来的三套沙盒都拿过来,呈献给诸葛老大了。

    诸葛老大点了点头,就将这三个沙盒放到一旁,再拿起用雕版印刷术印出来的《三字经》仔细观看起来。

    观看良久之后,诸葛老大这才发言问我,这可是公琰的字,我略一思索,才记起公琰正是蒋琬的表字,便对诸葛老大说道,正是蒋公琰所写。

    诸葛老大就说了一句,公琰多日未见,写字又有进步了,难得难得,边说着边拿过其它几本《三字经》翻看起来。

    都是同一雕版印刷出来的,字体都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印刷手段实在粗糙,就算我已经是挑选其中印刷得比较好的样本拿来。

    不过墨色深浅依然是不能够完全一样的,虽则是如此,但是字体还是印刷的比较清晰的,完全无碍阅览。

    诸葛老大翻看了一番,然后还拿起其中两本《三字经》,翻开同一页对比起来观看,好一阵才点着头表示赞许,然后问我,如此印刷,一块雕版一日可以印出多少份。

    我心中大概估算了一下,就回答诸葛老大道,若是经验熟练的印刷者,用料准备妥当的话,一日当可以印出三百到五百份左右。

    诸葛老大估计也是有点被震惊到了,好一会才继续问道,如此的话,就是说若是人手充足,此书一日之内便可印出数百本?

    嗯,这确是事实,我就答道,正是如此,听我打得如此笃定,诸葛老大也不觉微微一愣神,实在是有点颠覆现实啊。

    这个时代的书籍,靠的就是抄写,一个人要怎么才能一天之内抄写出数百本书啊,这可不单是要命的事情,关键是豁出命来也办不到啊。

    这就是人手作业和机械作业的最大差距了,后世的工业时代,甚至能将某些产品干到手工作坊完全无法竞争的价格上来。

    故此后世的华夏,工业化已经是深入每一个环节,手工匠人才基本没有了安身之处,以往那些什么铜匠、铁匠才慢慢消失了。

    诸葛老大就算是这个时代的神人,初次见识这种算是低端工业时代的产物,也难免有点被震惊到,毕竟这应该算是划时代的东西了。

    虽然原理可以说是没有多高深的地方,但是这种理念和想法,却是很多人花一辈子时间也没有办法想出来的。

第四百一十二章 机械吃人

    工业机械化生产造成的差异,可以说是令人完全无法接受的,试想一下,生活于清朝和民国的农民,用牛耕田地,一亩地大概用半天时间,而建国后的农民开始用拖拉机耕田,同样的一亩地大概就用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耕完。

    所以农村刚刚开始普及拖拉机的时候,多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去围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犹如神话传说一般啊。

    而后来随着一些微耕机的发明和普及,除了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基本上全国上下都是用拖拉机耕作田地了,牛也逐渐沦为肉食材料,不再是生产工具了。

    牛耕时代的农民,顶多就种三五七亩地,自然对用拖拉机等机械设备,能耕种十多、几十亩地的现代农民惊为天人。

    但是中国现代的农民,却又对大洋彼岸那方,能够一人耕种几百到一千多亩田地的美国农民佩服不已,认为双方已经不在同一个次元了。

    所以说,某些发明创造,有时候真的可以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产效率也会是天壤之别。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了,只是由于发明者的一个意外,开门的时候不小心将妻子的纺纱机踢翻了,然后看到纺纱锭竖起来后依然能够转动,由此有了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纱的想法。

    不久之后,发明者就做出了带八个纺纱锭的初代“珍妮纺纱机”,一个小小的想法,足足使得纺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七倍。

    而从1764年的初代“珍妮纺纱机”问世以来,发明者就不断改进,到了1784年的“珍妮纺纱机”,已经是有着八十个纺纱锭的机械了。

    区区一个意外得来的想法,却令纺纱效率直接提高了数十倍,使得当时有不少纺纱工人还找发明者的麻烦,因为“珍妮纺纱机”使得他们的纺纱能力几乎没了市场,要么就是工价被压低,要么就是自己纺出的纱挣不到钱,要么就干脆被雇主解雇。

    这个情况,令我不由想起后世一个引人争议的结论,那就是国家为什么不搞全套机械化农业。

    不要说多,突然多了一亿到两亿的失业人口,那么这一到两亿的人口要用什么办法安置。

    虽则这个说法或许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从后世也接触过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其中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那就是我的家乡曾经有一个制造工厂,其中有一个需要大量人工的生产车间,大概要用数百名工人,但是随着工人薪资上升及福利制度逐渐完善。

    工厂老板觉得用人力实在不划算,最后咬咬牙引进了一整套流水线智能生产设备,本来需要数百名工人才能生产的车间,顿时变成只需要十数个人进料、验收、维护设备就可以完成生产了。

    于是这个工厂就多了数百名员工失业了,当时还引起了不少声音,不过老板还算仁义,给足了赔偿,便没有了后续问题。

    这个例子或者有点极端,但是也足以充分说明问题了,智能机械取代人工,还是要循序渐进,小心处理的为好。

第四百一十三章 开历史倒车的秦国

    不过其实后世的国家也不是丝毫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也是经过了数年大力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及提倡了多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能够容纳大批就业人员后,才慢慢鼓励各厂企大搞技术革新,使得各产业的产能大增。

    而经过国家多年的努力,全国农民占比已经从建国初的百分之八十下降到2018年的百分之四十,大量的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及做生意等手段,已经在城市里面扎根落户,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

    按照2018年的数据统计分析,全国人口有十四亿人,其中四成多一点点为农村居民,约为五亿六千万多人。

    而再认真统计分析之下,这五亿六千万多的农村居民里面,真正以务农为生的只有一亿多不够两亿人,其中有不少是农忙时候才回家帮忙务农,其余时间出外务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脱离了农业这个第一产业了。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全国农业人口不但从占比上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绝对数量也是从三到四亿下降到一两亿左右,同样是缩减了百分之五十左右。

    整个国家经过这数十年的调整,已经可以说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发展为第一产业稳健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支柱,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四产业开始萌芽的多产业国家。

    所以从二千年之后,随着全国物流网络的逐渐完善,大多数人民群众已经可以享受到足不出户品尝全国特产的服务,不论是新疆的哈密瓜,还是苏杭的大闸蟹,都可以在家里大快朵颐了。

    产业机械化,对于后世那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或许真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考虑到好处,也要充分评估其中的风险。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严重缺乏人口的社会来说,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就犹如支持秦国统一天下的“耕战”体系,其实也是有大量应用器械工具减少人力劳作的因素。

    秦国所在的战国时期,铁器其实已经大量开始应用,但是冶炼和铸造的技术相对没有青铜那样成熟,于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大胆开了一个历史倒车。

    别的国家都是将当时可谓最坚硬的金属——铁,尽快大量列装到军队中,历史上吴、越、楚由于冶炼铸造行业最为先进,引入铁制兵器也自是最早。

    传说中有名匠欧冶子铸造的天下第一名剑——湛卢,相传就是用铁打造出来的,所以才是“湛湛然而黑色也”,也远比同意时期的剑要长和坚硬。

    但是秦国偏偏不是这样,将铁这种坚硬的金属用来铸造农具,如犁、锄头、耒耜(铲)等,而军队里面大量使用的还是青铜兵器。

    秦国的农具如此坚固,加上秦国已经开始立法明文保护耕牛,擅自杀牛者是要论罪的,最重的刑罚乃是杀头。

    如此一来,秦国的农耕越发发达,这才能支撑得起整个“耕战”体系,在全国大半青壮都去参军打仗的情况下,凭着老弱妇孺及一些农作技术丰富的农民,使得整个秦国的农业产出不致出现问题。

    就是依靠这个用出色技术和器械维持的“耕”体系,支撑着勇猛杀敌、誓灭六国的“战”体系,秦国才能在“长平之战”中活活耗赢了赵国。

    要知道“长平之战”中,赵国的补给是要比秦国容易的,但是结果却是赵国老将廉颇的稳守反击战术,被秦国耗至国库空虚,赵王无法才更换主帅,让年轻的赵括拼杀一场,反正拼的话还有机会,不拼就肯定输,之后的结果就是赵国硬是输掉了这场国运之战。

第四百一十四章 墨子与鲁班的模拟战

    器械这门学问,在古代这种生产力相当底下的社会,可是事关重大的,基本上都是本国发明出来就对其他国家保密。

    而精于器械的人,历史上最出名应该算是公输班(也就是鲁班,又称公输盘)了,就连后世黄易大师的著作《寻秦记》里面,也有一段剧情提及这人。

    剧情说的是主角项少龙奉赵王之命,借送赵国公主出嫁到魏国的机会,偷取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暗中收藏起来的《鲁公秘录》。

    《鲁公秘录》就是鲁班写的书,里面记载了鲁班所发明的所有器械,其中大部分都是军事器械。

    鲁班虽然是以木匠身份闻名天下的,但其实这人算是一个官迷,为楚王效力,发明了许多攻城器械。

    而鲁班在历史上有确实记载的最出名事件,就是其与墨子的模拟对战,史载“子墨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之守圉有余。”

    这段历史说的是鲁班为楚王制造出了云梯这种攻城利器,准备凭借这件利器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就从齐国赶来楚国,走了十天十夜到达楚国国都郢城。

    墨子先是面见了鲁班,以“义”说服了鲁班,不过攻打宋国之事楚王已经决定下来了,鲁班无权取消此事,于是墨子就让鲁班向楚王引见自己。

    墨子与楚王见面后,经过一番论述,让楚王明白到攻打宋国,非但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反而会败坏楚国“仁义”之名。

    楚王虽则认同了墨子的观点,但是认为凭借着鲁班发明的云梯,一定能够成功攻下宋国,为楚国开疆拓土。

    既然楚王认为此次攻宋必胜,墨子就建议与鲁班来场模拟战,以确定凭借鲁班的攻城器械是否一定能够取胜。

    楚王同意了,于是墨子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小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班多次用巧妙的战术攻城,墨子多次抵御住了他的进攻。

    最后公输班的攻城方法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器械还有剩余,没有全部损失,公输班知道凭着自己的手段无法攻下墨子守御的城池,就说了一句狠话,说已经想到了对法墨子的方法,但是不忍说出来。

    而墨子也接着说道,已经知道公输班想到的方法了,但是也不愿意拆穿他而已,楚王听了两人的说话,好奇心大起,就连连追问。

    墨子此来毕竟是有求于楚王,便细说了其中缘由,原来公输班所谓的方法就是杀掉墨子,这样就没有人能防守得住公输班的进攻了。

    但是墨子继续说道公输班这个方法却是行不通的,因为他来楚国之前,已经派遣禽滑厘等二百多名弟子到了宋国,相信如今这班弟子已经在宋国都城打造好墨子所教的各种守城器械,所以就算楚王在这里杀了墨子,也是没有办法攻下宋国的。

    楚王听了墨子所说的前因后果后,明白到此次攻打宋国可是讨不了好,于是便大方地对墨子表示,此次攻打宋国的计划取消,大家还是相安无事为好。

    所以说,古代的墨家,其实可以说是一班理想主义者和研究狂,是既有想法亦有能力阻止君主所作所为的,难怪自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对墨子学说严防死守,墨子学说也从与儒家学说并列的显学,变成几乎无人问津的学问。

    甚至沦落到就算皇家秘藏有墨家学说典籍,但是后世研究也无法说得清这些典籍的可信性,因为其中许多记载基本已成为似是而非的东西,已经无人能够完全解释得通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技术封锁从古到今都存在

    器物之利,在古代这种科技不算很发达的社会,可是十分重要的,随时能够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不论怎么重视都是正常的。

    就犹如庄子说的那则语言故事一样,本来只是一个专营棉絮漂洗家族,用来防止双手泡水过多开裂的药,但是被有心人知道后,用一百金买回来后,再献给吴王给军队使用。

    吴国军队用了此药,在冬天跟越国军队在水上作战,手部果然不再开裂,由是战力大增,轻易大败了越国军队,买药的人凭此获得了吴王的封赏。

    所以在古代,私人技术都是重之又重,民间尚且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习惯,国家之间对各种技术的保密自然是万分谨慎了。

    这从汉族这个农耕民族对匈奴这个游牧民族的技术封锁就可见一斑了,自秦代以来,为了削弱匈奴的战力,汉族都会禁止对匈奴输送铁器以及各种金属冶炼技术。

    虽然其中也有部分商人甘冒大险,做这种事以获取巨大的利益,但是铁器贩卖算是屡禁不止,不过历经秦汉两朝四百多年,铁器冶炼铸造技术都是保密得十分良好的。

    因为直到东汉末年,匈奴等外族军队所用的主流兵器还是青铜兵器,有些比较弱小的部族甚至还是用传统的骨器和石器。

    钢铁类兵器,在这些部族里面可以称为宝刀宝剑了,由此可知,整个汉朝上下对铁器技术的保护达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这种技术封锁政策,历朝历代都一直奉行,所以汉族这个长城内的农耕民族对比那些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可是一直保有技术优势的。

    故此历经秦汉晋,及至隋唐宋,游牧民族虽然一直凭其悍勇,屡屡侵犯汉族边境,但是却无能攻进汉族腹心中原地区,统治整个华夏中原。

    直到蒙古大帝成吉思汗的出现,其异常重视工匠技术,每攻下一处地方,就算杀光所有贵族和官员,也不动工匠一分一毫。

    是故蒙古集合了当时许多的能工巧匠,技术力量越来越强,兵甲之利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南宋和金朝,甚至最后还制造出了当时最恐怖的攻城利器——回回炮,其实就是加了杠杆配重装置的巨型投石机。

    可不要小看回回炮好像这么简单,在当时那种没有物理学基础的年代,可真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造出来的。

    蒙古就是凭借回回炮,一举攻下了多年无法攻陷的襄阳,回回炮一战建功,故此又名襄阳炮,于是一路坚城纷纷不攻而破,蒙古就顺利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华夏中原大地上第一个外族政权——元朝。

    极端点来说,如果没有回回炮这种恐怖的工程利器,南宋或许还能苟延残喘数十到一百年,那么蒙古是否能够建立元朝就很难说了。

    因为成吉思汗死后,其诸子继承问题其实已经浮现,后来元朝高层为了平息纷争,建立了四大汗国各由成吉思汗诸子后裔统领。

    分别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及其子孙统治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主要辖区是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区。

    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及其子孙统治的察合台汗国,主要辖区是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

    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四子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的兄弟)及其子孙统治的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或伊儿汗国,是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

    由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及其子孙统治的窝阔台汗国,主要辖区是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第四百一十六章 蒙古的内乱

    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和兴衰史,其实都牵涉到成吉思汗死后诸子孙对蒙古汗位的争夺,其中很多都是秘史了,只存在于传闻之中。

    话说成吉思汗生前曾有遗命,将蒙古汗位传给三子窝阔台,就是这道遗命闹出了后面的诸多事情,因为这道传位的旨令,既不符合中原汉族这边的嫡长继承制,也不符合蒙古族原有的幼子继承制(蒙古由于是游牧民族,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父亲到了死的时候,长子也差不多只有十年寿命左右,所以为了保持权位的安稳过渡,不致频繁变动领导者,一般都让幼子继承。)。

    所以窝阔台的即位,受到了内外相当多的质疑,而且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的父亲),是当时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内政军事都甚有才干,威望甚至胜于窝阔台。

    只是拖雷极为尊敬成吉思汗,对他的命令没有丝毫怀疑,在窝阔台即位后,就将自己手上管辖的军队和领地全部交出,算是拥护窝阔台即位了。

    之后离奇的事情就发生了,窝阔台和拖雷一起领军出征,有一晚窝阔台突然患上急病,拖雷来看望窝阔台,就在帐外祷告,希望伟大的长生天能够保佑窝阔台病愈,拖雷愿意代窝阔台一死。

    而就在拖雷祷告的当晚,拖雷就突然暴病而亡,窝阔台却于次日病愈了,精神奕奕继续带领着军队征讨敌国。

    故此民间纷纷传说,是窝阔台畏惧拖雷的才能、威望和实力,赐死了拖雷,拖雷为了顾全大局,就不作反抗领死了,所以其部下才没有对窝阔台不利的只言片语传出。

    另外拖雷的妻子索鲁赫帖尼坚持不承认拖雷死于疾病,而窝阔台也不知道是在拖雷生前对其有所承诺,还是畏惧于言论,没有对拖雷的领地多作侵犯,所以索鲁赫帖尼就凭此努力抚育拖雷的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誓要查明拖雷死亡的真相。

    就是此举埋下了后来争夺汗位的祸根,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即位,但是贵由死后,蒙古汗位却被蒙哥夺去,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开启了拖雷一系成为蒙古正统大汗的历史。

    后来蒙哥死后,本来蒙古贵族是推举了继承拖雷领地的阿里不哥为大汗的,但是当时在中原拥有广大领地及精兵悍将的忽必烈已经自立为蒙古大汗,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人就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之争。

    最后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忽必烈获胜,建立了元朝,是为元世祖,将拖雷追封为元睿宗,蒙哥追封为元宪宗,阿里不哥战败投降,被忽必烈幽禁。

    而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期间,忽必烈为了取得旭烈兀的支持,就将之前蒙哥让旭烈兀代为管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全部授予旭烈兀,这就是伊利汗国了,所以这个汗国才不是由成吉思汗的儿子始建的。

    蒙古四大汗国,都属于独立统治领地,与中原的元朝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国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一丁点协调合作的。

    而在历次汗位争夺中,钦察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领地)支持蒙哥成为大汗,察合台汗国支持忽必烈成为大汗,伊利汗国更是忽必烈一手促成,这三大汗国都是隐隐与中原的元朝互为同盟。

    只有窝阔台汗国,是窝阔台一系的领地,自蒙哥成为大汗后,就屡次被分割成为数块领地,到了忽必烈称帝、阿里不哥战败后,窝阔台之孙海都就以太宗嫡孙不得立为由,先后联合阿里不哥等诸王公与忽必烈争夺帝位,兵败被杀,汗国式微。

    最后到了海都儿子察八儿的时候,窝阔台所遗汗国被察合台汗国击破,领土除被察合台汗国所占外,部分归入钦察汗国,部分被并入元朝,窝阔台汗国从此烟消迹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150/ 第一时间欣赏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 作者:坐看闲花所写的《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为转载作品,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介绍:
街亭之失,引发星落五丈原,假若街亭不失呢?
开始写没经验,没有分段,后面改了,不过不想修改,留着证明自己的改变。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