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刚明TXT下载重铸刚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铸刚明全文阅读

作者:青史昭昭     重铸刚明txt下载     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由检摆宴(求订阅)

    时间在缓缓流逝,大明朝廷此时将很大的精力的放在了地方官员的整顿、新作物的推广、河套至开平一带的移民等等事情之中。而再京城的诸多官员们也忙的不可开交。尤其是皇上给他们交代的任务,丝毫如何解决吏治问题,更是让人头疼。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大明的中央朝廷再快速的运转着,整个大明朝廷此时完全没有一年前的死气沉沉,此时仿佛充满了活力。

    而在地方上,郑三俊、郭允厚、郑崇检、陈扬美等人主持的吏员整顿、地方官员的大计正在紧张的进行中,各地的地方官员都是严阵以待,长期没有变化的地方在这段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大的波澜,一切都被搅动起来。

    大明崇祯元年三月二十日,税课司衙门正式从开封搬到了京城,同时运来了二月份征收的商税,李若星、许显纯再次来到京城办公。很快,朝堂诸公都明白了,这税课司现在仅仅是名义上回户部管辖,其实一切都在皇上手里啊!

    三月二十二日,朱由检带着诸位大臣走出北京城迎接从西南回京的朱燮元一行人,他特意换了一身刚刚完工不久的武服,以表示自己对这些武将们的重视。

    此时距离西南之战结束已经有一个半月了,西南叛乱平定之后,朱燮元在西南处理了一些后续事宜,该抄家的抄家,俘虏的该清点也清点完毕,这些东西都要等着朝廷的命令来处理。

    各省支援的士兵们也在一个月前收到了朝廷的赏赐,或升官或赏银,总体上大家都很是高兴,这一次朝廷的赏赐很是大方,所有人都很满意。

    安排好一些简单之事后朱燮元带着秦良玉、杜文涣等十数位将领数百精锐直奔京城而来。朱燮元这次过来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和朝廷商量西南诸事到底要如何处理,西南绝对不能再乱了,这是他离开贵州时心中的想法。

    当他得知皇上带领数位大臣在城门外五里迎接的时候,他心中十分感动。

    对身旁的众将军说一声,众人加快速度,看到皇上就在前方时,众人连忙下马。

    “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诸位爱卿快快起来!众将士免礼!”

    “谢圣上!”

    这些人见到朱由检身上穿的是一套武服,心中皆是一震,看来皇上果然如传闻一般对武事极其重视。

    朱由检很是热情的对朱燮元说道:“诸位爱卿此次平定西南,立下大功,朕很是欣慰,今日诸位终于回到京城,朕已经在皇宫中准备好宴席,诸位与朕一同前去,为诸位接风洗尘!”

    “臣谢皇上!”

    众人走近京城,直奔皇宫而去,城内的百姓早就知道今日平定西南叛乱的将军们回京,当众人走到长安街上时,响起了震耳的欢呼声。

    朱燮元、秦良玉、杜文涣等人见到这一幕也都兴奋。

    很快一行人就抵达皇宫的宴会厅,数十人面前一人一张小桌子,众人坐好后,朱由检满脸笑容的开口道:“今日,平定西南的诸位有功之臣都回到了京城,此次诸位爱卿可是功勋卓着,尤其是定南伯、秦良玉将军在此战中立下大功。

    对于诸位朕定然不吝赏赐,容朕卖个关子,待后天的大朝会,朕再当朝宣布,定然会让诸位爱卿满意。”

    “臣不敢!”

    “哈哈!有何不敢,诸位为国立下大功,朕定然要给诸位以重赏!

    来诸位爱卿,让我们同饮此杯,为大明贺!”

    “为大明贺!”

    数杯酒后,朱由检才说道:“诸位爱卿想必都听说了朝廷从西人那里获得一些新作物了,这些新的粮食产量的确是极高的,味道也是极佳的。

    宫中的一些厨师用这新粮食做出了不少美味的新菜,朕尝了之后觉得甚是美味,今日朕特意命人做出了一些,诸位爱卿也可尝尝。另外也能为这新粮食的推广做些贡献。

    大家今日不必拘束,自由自在就可以了。

    上菜吧!”

    王承恩连忙吩咐下去,很快一份又一份的饭菜被端上来。

    听到朱由检说的话的众人此时还是很激动的,尤其是朱燮元等人,他们还真没有尝到过新粮食的味道。

    去年京城的数千亩的新粮食成熟后,在场的诸位文官当初每人也仅仅是分了十斤罢了,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仅仅是把它们煮或蒸,对于他们来说,这味道只能说是一般。

    除了那蒸红薯,那滋味还真是美妙,尤其是那丝丝甜味,令人回味无穷。

    只可惜东西还是太少了,之后他们就买不到了,所有的产量都没徐光启给藏起来了。

    现在皇上能将它们用在这个重要场合,看来新菜品定然是很不错的,他们不由得期待起来。

    众将领们几乎都没有吃过,此时他们也想看看这被皇帝极为推崇的新粮食到底如何,真的能够拯救亿万百姓吗?甚至这东西还有很大的可能成为军粮,他们必须重视。

    众人饶有兴致的看着自己桌上的六道菜,有些东西他们的确是没有认出是什么。

    朱由检今天倒是一直很高兴,这是他开口道:“诸位爱卿,这左侧的盘子里用的是土豆,名字叫做炒土豆丝,诸位可以尝尝!”

    朱由检首先动筷子,见此,众臣也饶有兴致的伸出筷子,放在嘴里后,众人其实也没有很惊艳的感觉,和想象中的有些差距,不过想想也是,都是粮食,总不可能产量又高味道还好,那就要求太高了。

    不过对于众将领来说,他们是眼前一亮,他们多数出身并不好,这东西虽然对达官贵人而言也就那样,但是对于普通的大明百姓而言,绝对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了。

    “这第二道是大盘鸡,大家不妨尝尝!”

    这一道菜倒是不错,这种辛辣感绝对是令人惊艳!

    “第三道是西红柿炒鸡蛋!”

    “……”

    第四道是辣子鸡丁!”

    “……”

    “第五道是烤红薯!”

    “……”

    “第六道是红薯汤!”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再开加开大朝会(求订阅)

    这一场宴会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宣告结束,众人才吃饱喝足的走出皇宫。

    还别说这这些东西虽然算不上很好吃,但是吃起来有一种新奇感,味道很是独特,即便是平日里吃过不少好东西的文官们,此时也是心满意足。

    众将领说说笑笑的往住处走去,回到住处后,他们也就歇息了,长时间的赶路的确很累,现在吃饱喝足,洗个澡众人也就入睡了。

    另一边,十数位高阶文官们也是回味无穷,尤其是那种辛辣味,真是不错。他们倒是并没有回去,而是全部都去了文华殿。

    “徐大人,经过今日之事,本官才确信这新的粮食定然可以泽被万民,今日这几道菜有繁杂美味的,又有简单可口的,再加上这土豆、红薯如此高产,果然是天佑我大明啊,这东西也不知道能够挽救多少百姓的性命啊!”,周应秋由衷的说道。

    “是极是极,周大人所有有理啊!”

    “徐大人,今日大家都在这里,不如给我等说说现在的新作物的种植情况,南方的春耕基本已经结束了吧,北方的小麦再过一个月也就该收获了,到时候也就该种植红薯了,现在想必工部已经有准备了吧。”,黄立极开口询问道。

    徐光启略微思考一下,这才开口说道:“既然诸位大人都这样说了,那本官就说说今年的新粮食推广情况。

    诸位大人也知道,新粮食品种有很多,但是像西红柿、辣椒这一类只能算作是菜,不是朝廷的重点。

    对于那个玉米,它虽说可以作为主食,但是它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因此朝廷也没有重点推广。这几种都是那些大户愿意种植一些,朝廷也是提供了一些种子,这些就不提了。

    重点就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了,目前长江以南的春耕工作基本已经结束,现在这个季节是种植土豆的时间,而现在南方各省已经开始红薯的育苗工作。

    原本土豆今年南方的种植量已经接近五百万亩,经过皇上次的提点,此次通过信达商行向百姓们售卖种子,还别说百姓的积极性都很大,很多人都在抱怨种子朝廷给的实在是太少了。

    据估计这五百万亩中有三百万亩都是普通的百姓种的,另外两百万亩是一些士绅、宗藩、勋贵种植的。

    半个月前,皇上为了支持西南几省的恢复,又特意向四川、贵州两省拨了近一百万亩的种子。

    因此土豆南方的种植量大约有六百万亩。

    至于红薯的种植,各地的育苗工作正在进行,北方主要是在两个地方,一个是陕西的秦王府所拥有的土地上进行,这里将负责陕西、山西、河套、河南等地的种植,因为陕西的旱情尤为严重,因此北方的重点朝廷放在了陕西,预计单单陕西就能走四百万亩以上的种植数量。

    另一个是皇上在北直隶的皇庄中育苗,这里主要是提供北直隶、山东、辽东等地的种植。

    如此基本上可以保证北方六省的种植。至于南方,今年红薯的种植量不会太高,毕竟他们的土地都拿来种植土豆了,剩下的土地他们恐怕不太愿意拿出来进行这种大胆的尝试。

    众人听的连连点头,情况现在看来很不错,大约有三百万户种植了土豆,每户朝廷限额一亩,就相当于一千余万人种植了高产作物,这样的数目很不错了。

    “如此,今年若是功成,徐大人定然功莫大焉,定然可以名留青史,我等可是十分羡慕啊。”

    “诸位大人就不要取笑我了,此次能够推广成功,全靠皇上的功劳,一方面今年实行考成法,将新粮食的推广纳入其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另外少府的信达商行遍布全国,这一次信达商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然的话,事情恐怕要推迟很多。”,徐光启苦笑道。

    提到少府,众人都是有些沉默,以前他们都认为皇帝不应该参与所谓的经商,这既浪费精力,又与民争利。然而这一次信达商行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场众人都看到了,这让他们极为惊讶。

    之前没有信达商行参与时,在南方,粮食种子大多数都进入了宗藩、勋贵们的手里,真正能够进入普普通通却极其需要这些的大明百姓手里的数量极少。

    而信达商行的加入彻底的改变了这一状况。

    “诸位大人,信达商行此次功劳甚大,原本工部预计今年的推广至少要花费五十万两银子,然而现在因为信达商行这笔银子已经赚回来了。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很令人惊讶的是这数月来竟然有近两千户隐户请求加入大明户籍,这绝对算得上是意外惊喜了。”

    “什么!”,这个消息众人还是不了解的,隐户的问题绝对是一个大问题,然而他们却一直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一拖再拖。

    难道这信达商行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

    众人陷入沉思之中,良久都没有回神。

    ……

    转眼间,两日过去,第三天早晨,随着钟声响起,宣告大朝会的正式开始,早已准备好的众臣鱼贯而入。

    然而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很高兴,几乎所有的勋贵这个时候都不甚高兴。

    先是刚刚结束的一个月时间里,大明京城勋贵数十人经过李邦华考验的才区区十人。大多数都是没有通过,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尤其是第一天皇帝还在场观看,皇上当时阴沉的脸色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

    不仅仅如此,考核的场所是在右镶军的大营之中,在数万人面前他们的脸几乎都要丢光了,以后他们还如何指挥军队?

    之后的情况果然如此,整个京城都知道他们这帮勋贵中谁谁有真本事,那谁谁都是无能之辈,他们简直是羞愤欲死。

    现在皇帝新册封的一名勋贵终于回京了,这人定然和他们不对付,就像他们靖难功臣和那些开国功臣不对付一样。

    更何况他们这些勋贵现在声名狼藉,就连南京的一些勋贵都专门写信嘲讽他们。他们坚信自己这些人定然和这朱燮元关系好不了。

    甚至这一次这朱燮元恐怕又要得到赏赐了,说不定爵位还能升上一级,弄不好再来个世袭罔替,事情就麻烦了。

    “宣朱燮元、秦良玉、杜文焕、侯国柱等平定西南有功将领觐见。”王承恩的声音传来。

    果然,这一次突然召开的大朝会就是对这些人进行封赏的。

    这时众人才发现皇上穿的竟然是戎装,这是开天下之先河啊,怎可如此?御史都在那里?怎么不说话,结果才发现现在大殿中的御史仅剩下寥寥数人罢了。

    很快身穿武官服侍的朱燮元、杜文涣一行人走进大殿。

    “臣朱燮元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点点头道:“诸位将军平身。”

    “谢皇上!”,看着皇上一身戎装,众人不由得感到又和皇上亲近了几分。

    朱由检略微停顿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他站了起来说道:“自天启元年以来,西南永宁宣慰司奢宠明、水西宣抚使安邦彦趁我大明西南精锐部队入辽东抵抗外夷之时,赫然掀起叛乱,端不为人子!

    因为四川兵力空虚,奢宠明一路攻城拔寨,重庆、泸州、遵义、富顺、内江、资阳、简州、新都、龙泉先后失陷,天启元年十月十八,成都被围,时成都内守军只有两千余人,四川危亦!西南危亦!

    幸而时任四川布政使的朱燮元临危不乱,召集四川兵马救成都,石柱宣慰使秦良玉,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等援救四川。

    ……

    三个月间我大军大小百余战收复四川失陷诸城池,次年正月二十九,解成都之围!

    ……

    三年,克永宁,定四川!

    ……

    天启二年,安邦彦趁贵州大军驰援四川之际,起兵造反,十万军队围贵阳达十月之久,时贵阳外无援军,内无粮食,城内竟然沦落到人相食的地步。

    ……

    ……

    前后历时八年,现在这场叛乱终于平定。

    而在此战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战死,贵州巡抚张彦芳战死,继任贵州巡抚王三善战死,贵州总兵李标战死在贵阳城下,总理川、贵、湖广军务的鲁钦战死……

    将领士卒伤亡近十万,贵阳城内十五万百姓十不存一,西南八年叛乱百姓伤亡近百万,朝廷军费花费数千万两白银,数千万石粮食。

    诸卿,自从土木堡以来,国朝何时有过如此之损失!”

    说到最后,朱由检几乎是吼出来的,有些声嘶力竭。

    “臣等死罪!”。

    朱由检说道一半时,下方的群臣早已面色凝重无比,再也不复初进殿是的笑容满面。

    他们心中皆是沉重无比,是啊,这次叛乱损失实在是太大了,数位朝廷重臣战死,就连辽东建奴叛乱也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

    贵阳保卫战的惨烈他们也知道,没想到皇上竟然当朝说出来,朝廷的脸面何存,哎!十数万军民十不存一啊!

    若不是有西南之乱,朝廷也不至于加征辽饷,朝廷也不至于在辽东处境愈发艰难,两线作战太难了。

    越往后听,很多其实对于西南之战了解不够的低阶文官、诸位勋贵们心中越感觉沉重,百万军民的伤亡实在是太惨重了,怪不得皇上如此重视朱燮元等人。

    当听到朱由检那略带沙哑的声音,众人仿佛惊醒过来,连忙跪下请罪。

    而从西南而来的朱燮元等人更是感同身受,这几年他们可是亲眼看到四川、贵州等地的凋零,往日的繁华完全消失不见,路边原本肥沃的土地现在长满荒草,坟头那是一个接着一个。

    这些都是他们一一经历过的,有的将领甚至两眼间流出泪水。

    半刻钟后!

    “都起来吧,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查漏补缺,为什么西南之乱会发生,数十年前的杨应龙叛乱也才刚过去不久,这才多久,西南怎么就又出事了?”

    一片沉默。

    一刻钟后,朱由检才缓缓坐下,“今日不提这些,仅仅是给诸位提个醒,今日朱燮元、秦良玉等有功将领回京了,是个好日子,王承恩,宣旨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启元年,有奢、安之流反叛与西南,毁我良田,烧我城池、伤我百姓,此恶徒也!

    幸我大明得诸位贤臣良将,历史八年之久,解成都、贵阳之围,破永宁、水西,杀奢诛安,功莫大焉。

    现西南已定,当论功行赏。

    钦此!”

    “朱燮元、秦良玉、杜文焕……听旨!”

    “吾皇万岁!”

    “朱燮元,天启初为四川布政使,守成都有功,升为四川巡抚,后统四川大军,连战连捷。

    ……

    因功封定南伯,西南五省总督,现平定西南之乱,汝当居首功。

    现加封朱燮元为定南侯,担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同知,赐京城府邸一座,…,白银万两!

    钦此!”

    “臣朱燮元叩谢皇恩!”

    其他人皆是羡慕的看着朱燮元。

    “秦良玉,虽是女人,但其忠肝义胆,为国立功极多,家人数人都为国捐躯,可谓是一家皆忠臣!

    秦良玉在奢宠明反叛之时最先反应过来,平定泸州截断奢宠明退路,后又在平定重庆府立下大功。

    ……

    此后转战四川、贵州,在此次平定安邦彦时,更是立下首功!

    ……

    故其在此战中所立功勋仅次于朱燮元,虽为女流,到不可不重赏。

    现改白杆兵为左骁军,兵额三万人,加封秦良玉为四川总兵,为左骁军指挥使,统领左骁军,一品诰命夫人,赐京城府邸一座,赏银万两!

    钦此!”

    话音刚落,满堂皆惊,皆是惊愕的看着跪在中间,身穿武服的女子。

    秦良玉感觉身体都颤抖,“臣…,臣接旨!”

    “杜文焕……

    “侯良柱……”

    “林兆鼎……”

    “王国祯……”

    ……

    ……

    足足半个时辰后,圣旨才算是宣读完毕。很多将领此次没有进京,但圣旨还是念了出来,之后再送往西南宣读。

    “退朝!”

第二百九十九章 议西南

    众人还都没有反应过来时,朱由检已经宣布退朝了,这一次皇上赏赐的实在是太多了,皇上太大方了。不仅仅是文官,就连很多和朱燮元、秦良玉并肩作战的将领们此时也是羡慕地望着秦良玉。

    朱燮元还好,众人之前已经有所猜测,只是秦良玉…...

    她一介女流之辈,直接被册封为四川总兵,这开两百年大明之先河啊,甚至中国自古以来也从未有此事发生啊!

    就连秦良玉本人现在也仍然处于恍惚之中,这如何使得,她承担不起皇上的厚爱啊!

    这样的待遇她是万万没有想过的,虽然在此次平定战争中,她训练的数万白杆兵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是这让她担任四川总兵实在是说不过去啊,她已经能够想象的到的汹涌而来的舆论了。

    “秦将军不要想太多,这都是你应得的,在这八年的平叛战争中,你可谓是首功,就连你的家人都牺牲数人,这是皇上对你的肯定啊,不必妄自菲薄。”,见到这个场景的朱燮元向前一步走到秦良玉身边,开口安慰道。

    秦良玉微微点头,“谢定南侯!”。

    这时王承恩走了过来,对六部九卿等高官、朱燮元等从西南而来的高阶将领、孙承宗、张惟贤等五军都督府高官说:“皇上在武英殿等着诸位,今日要开个小会。”

    众人瞬间明白,这是要处理西南叛乱的善后之事了,这些人早都已经准备好了很多资料,做足了准备,毕竟一个多月前皇上已经交代过他们了。就连朱燮元等人也都提前得知皇上定然会询问此事,在进京的路上心中都已经想好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在身后众人羡慕的目光中,一行人跟随着王承恩直奔武英殿而去。

    众人走进武英殿,发现大殿两侧都摆放着数丈长的桌子,后面还摆放着十数把椅子,朱由检吩咐他们坐下,所有人依次坐在两旁的椅子上,从来没有这样经历过的众人都是小心翼翼。

    “今日朕很高兴,西南战事终于结束了,在做的诸位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大朝会上朕已经赏赐了,这些都是你们应得的,不必太过介怀。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西南的善后问题,短短三十年西南接连出现大规模的反叛,不管是杨应龙还是奢宠明、安邦彦,他们都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今日在这个时候,咱们君臣就来商议一番西南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明该如何善后,才能保持西南的长治久安?”

    说完,朱由检挥挥手,王承恩连忙将手中的东西一一分发给众人,放在众人前面的桌子上,见此情形,众人才恍然大悟。

    “诸位爱卿打开看一看,一个时辰后,我等再商议。”

    众人连忙打开桌上这厚厚的一沓,最上方的是详细的西南数省地图,甚是详细,之后则是一些朱由检认为很重要的奏折或纸张,它们都是从大明开国以来对西南地区政策的奏本的抄录。

    当然其中近一半都是近三十年西南诸位有识之士所上奏的,最早的甚至能够追溯到太祖皇帝平定西南定下政策时的诸多考虑。

    林林总总数十份奏折或纸张,怪不得皇上给他们这么长时间。

    时间缓缓流逝,大殿内只剩下翻动纸张以及喝茶的声音。

    越看众人越是惊讶,皇上竟然整理的如此齐全,有些东西若不是皇上这次拿出来,他们恐怕一辈子都见不到,看来皇上对于西南可是重视的很啊!

    最后一份竟然是锦衣卫对于西南诸事的查探结果,仅仅看了几眼众人惊讶的看向坐在靠后位置的田尔耕,田尔耕仅仅是微笑不语。

    这些资料可是花了锦衣卫很大的精力,可以说从朱由检登基以来,西南数省的锦衣卫放下了许多事情,集中精力收集资料,历时七个月,终于在今年三月初拿到了可以一用的结果,他可很满意。

    一个时辰内,众人几乎都看了数遍,之后皆是闭目沉思。

    “诸位爱卿,想必是都有想法了,今日大家不要拘谨,该说什么就说,大家一起商讨商讨,一切都是为了大明,那位爱卿先说说?”,朱由检微笑道。

    朱由检话声落下,李邦华就起身说道:“皇上,诸位同僚,以本官来看,西南数省三十年来接连两次发生大规模的土司叛乱,绝对已经表明西南现行的土司制度已经极为不合理。

    各地土司欺压下层民众,他们苦不堪言,而朝廷往常对土司治下民众的恩赏往往都落在了那些土司的手里。

    而这些在锦衣卫的调查结果里很是详细。

    ......

    因此,臣认为朝廷应当趁着此时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土司力量极其虚弱,而我大明十数万精锐军队皆驻扎在西南的大好场景,废除宣抚司、宣慰司等机构,设立府县,改派流官,彻底将西南数省之地彻底归朝廷直接管辖。

    现在乃天赐之良机,朝廷不可错失!”

    “臣附议!”有数人开口表示赞成。

    “皇上,臣并不完全认同李大人的看法,西南现在的情况的确已经到了不变不可的时候了,或许以前这些土司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土司已经是大名的蛀虫,但是都要有章法,应该通盘考虑。

    西南土司众多,虽然四川、贵州的土司的确是损失惨重,但是云南、湖广土司的损失都很小,若是贸然大规模改土归流,恐怕会逼迫这些人造反,到时恐怕又是一场叛乱,必然会一发不可收拾。

    ......

    臣认为此事万万不可着急,朝廷应该首先稳住因为朝廷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叛乱而产生所不该有的恐惧,不然一不小心就是巨大的灾难。之后再缓缓的渗透,慢慢的除掉这些蛀虫。

    毕竟我大明最重要的还是尽快解决建奴,收复辽东。”李国普出声反对。

    ......

    一时间,争论声四起,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不过有一点是目前正在争吵的文官们都承认的,那就是土司制度必须要变,问题在于怎么变。

    良久后,朱由检制止了众人的争吵,“诸位爱卿的想法朕已经有所了解了,朱将军、秦将军等对西南情况十分了解的将领们相必有不同见解,大家不如听听。”

    “臣等不敢!”

    朱燮元作为西南地区主事人自然是首先开口,“皇上,臣在西南任职十数年,对西南情况有所了解,臣若是说错了,还请皇上勿怪。

    西南现在的土司制度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

    而朝廷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杨应龙被平定后,播州宣慰司早就已经改为遵义府。自从天启三年攻破永宁宣抚司后,朝廷已经废除永宁宣抚司,将其并入叙州府。

    因此臣认为西南的改土归流是必然需要进行的,但是臣认为朝廷绝不可急切。

    一方面就像李大人所言很多并没有造反的土司现在正因为我大明的赫赫军威而恐惧,一旦动作过大,很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其中还有很多对大明十分忠诚的土司,这样一刀切很容易寒了他们的心。

    这里面忠臣很多,秦将军的夫婿就是石柱宣慰司宣慰使,更是为大明付出了生命,白杆兵里也有不少人就是石柱宣慰司的人。

    另外就是臣在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叛乱时,一些土司向朝廷投诚并在接下来的战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勋,若是对他们下手,恐怕会复叛。

    因此臣认为朝廷不能急切,一切当缓缓图之。”朱燮元躬身一礼。

    殿中一时有些沉默。

    “秦将军,你觉得呢?”

    众人立马将目光移了过来,不仅仅是亲良玉是唯一一个女子,更是因为秦良玉是当事人,现在讨论的事情和她息息相关,要知道秦良玉已经做了数年之久的石柱宣慰使了。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无法理解皇帝为何将她带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的情形简直是闻所未闻,说实话秦良玉在这里让不少人都感觉浑身不舒服,这成何体统!

    现在到要看看这秦良玉到底会怎么说。

    秦良玉倒是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开口说道:“皇上,臣在石柱宣慰司待了二十余年,对于西南的众多土司都有很多的了解。

    大多数的土司对于他们治下民众的压迫都是极强的,从民众手里抢夺财富,有的土司甚至将这些行为说成是朝廷让他们做的,以此将民众的愤怒转移给朝廷。

    正是因为如此,土司治下的民众多是对朝廷没有好感,朝廷往日对于那些民众的恩德也基本上被这些土司截留了。

    ......

    因此土司制度绝对是不能长期存在的,多数土司都极其排斥流官,他们将治下的土地、百姓视为私产,若是要取走他们的财产,他们定然不会无动于衷,因此臣同意朱大人的看法,当缓慢实行。

    ......

    臣愿意将石柱宣慰司改土归流,设立府县。”秦良玉的语气十分坚定。

    这下众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毕竟这样涉及自己巨大利益时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值得他们的倾佩,他们很清楚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多么难。

    朱由检很高兴,“秦将军深明大义,果然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将军放心,朝廷定然会视石柱宣慰司治下的民众为大明子民吗,将军可以放心。”

    “谢皇上厚爱。”

    “不必紧张,秦将军你这么多年来为朝廷所立下的功勋朕都记着,这次朕给你的封赏你也完全承担得起,不必妄自菲薄。”

    秦良玉略一沉默,诚恳地说道:“谢皇上,臣明白了。”

    ......

    “诸位爱卿也都说的差不多了,朕从中受益良多,朕现在来说说朕的看法,大家都认为西南土司制度已经不足以维持西南的安宁,必须要做出改变,或者说减少土司的数量、势力,这一点朕也是极为认同的。

    大家争论的关键在于朝廷应该采用怎样的力度问题。

    现在西南土司实力大减,对大明的赫赫军威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大明十数万精锐军队云集西南。现在这样的时机实在是太过难得,

    朕认为绝对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不然的话,改土归流要改到什么时候,大明的精力看有限的,不可能长时间的放在西南。

    但是该注意的问题仍然是要注意的,绝不可一哄而上,只想着一劳永逸。

    现在贵州绝大多数土司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也就是几位中途投降的土司和一些实力极弱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土司,朕认为此次将贵州全省全部改土归流,将这里变成像河南、山东这些布政司一样的省份。

    四川成都以东的情况和贵州一样,这里同样如此处理。

    云南,暂时可以先不动,只将那些造反土司给改图归流就够了。

    至于湖广~”

    朱由检见朱燮元要起身,朱由检将其制止,继续道:“朕知道朱爱卿的意思,那些土司虽然反叛之后投诚了,但他们反叛朝廷的罪过就没了么?现在朝廷已经不要他们的命了,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但是朝廷收了他们的宣慰使、宣抚使的官职也不算过分吧。

    当然他们可以留在军中任职,若是不愿意就老老实实回家做一个富家翁吧,切记土司的军队也不再是他们的了。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章 定策(求订阅)

    在场众人皆是一愣,皇上怎么能这样说,这怎么可以。自古以来有这样盼望着他人造反的皇帝吗?

    朱燮元有些愣愣的回答道:“皇上放心,西南又十数万精锐大军,没有丝毫问题。”

    朱由检点点头,“既然没有问题,就这样办吧,西南一切皆以改土归流为重。

    更何况那些土司敢造反吗?

    朕相信只要朝廷给那些原土司治下之民发放土地,他们定然会对朝廷感恩戴德,对于百姓而言,土地的重要性想必在做的诸位都很明白。

    更何况,此次朝廷将他们改土归流名正言顺,既然他们当初选择了造反,就要为之付出代价。云南等地的土司没有胆量造反的。

    要对云南保持重视,云南的土司太多了,在进行改土归流之前,朱爱卿,你调集重兵前往云南,以防万一。

    诸位爱卿,你们商量一下各宣慰司、宣抚司改为府县之后的名字。”

    “臣等遵旨!”

    “皇上,不知湖广的土司要如何处理?”,湖广总兵杜文焕开口道。

    朱由检一愣,这个问题他的确有些忽略了。“杜将军,你先介绍一下湖广土司的情况。”

    “皇上,湖广土司相对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土司的势力并不大,仅仅是湖广西部、南部有几个土司。

    有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这两个势力相对强盛的土司。西部施州卫有多个小土司,多是安抚司,这些倒是不足为虑。

    然此地多土司在此次奢宠明、安邦彦叛乱时,对我大明忠心耿耿,对于奢、安等人的拉拢皆不屑一顾,甚至直接斩杀他们的使者,以表示对我大明的忠心。

    此次平叛时,湖广土司也提供了大量的粮草。

    臣认为暂且不能对其改土归流,请皇上明察。”

    朱由检看着手中的湖广布政司地图,略微有着出神。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皇上,臣赞同杜将军的看法。”

    “臣附议!”

    朱由检的沉默让杜文换很是不安,难道自己说错话了?

    朱由检看着这个庞大的湖广布政使司的地图,越看越觉得不太对,湖广太大了,下辖15府2直隶州14散州108县,比后世的湖北湖南加起来还要大一点儿。

    “诸位爱卿,朕怎么觉得这湖广布政使司太大了一点儿,治所在武昌府,武昌府距离最南面的永州府距离可实在是太远了。

    如此遥远,湖广的布政使、按察使在、指挥使恐怕也管理不便吧。”

    众人一愣,皇上怎么突然间说起这个问题,众人低头看看手中的地图,的确啊,这湖广是有些大了,这里有十五府啊!

    作为湖广总兵,杜文焕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启禀皇上,湖广南部多山,地势十分复杂,湖广三司使的确在这些地方的影响不大。

    请皇上赎罪。”

    一些大臣有些惊讶的看着杜文焕,这人也真敢说啊!

    朱由检点点头,“若是如此,那湖广南部这几个地方的民众只知土司而不知朝廷了,这样下去是万万不行的,必须要做出改变。”

    “皇上圣明!”

    “这样吧!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南承宣布政使司,湖广北部的勋阳府、襄阳府、德安府、黄州府、荆州府、承天府、武昌府为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仍然在武昌。

    南部的施州卫、岳州府、常德府、长沙府、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辰州府、靖州、永州府、衡州府、郴州为湖南,治所放在长沙。

    周爱卿,吏部想好安排那些官员到湖南,要精明能干的,能做事的,尸位裹素之辈朝廷不需要!

    之后你们上个折子,朕看看。”

    众臣子面面相觑,分割一省之地可是大事啊,怎能如此随意?

    众人将目光放到黄立极身上,黄立极也没有推辞,长出口气,开口道:“皇上,臣认为将湖广分为湖北、湖南极为合适,只是这划分省份之事太过重要,臣认为当小心谨慎,某些县、州都需要小心调整,不可按照府直接进行划分。”

    “臣附议!”

    对于黄立极等众臣子而言,划分省份绝对是一件好事,多了一个省份,那么就多了很多官位,而且都是一省之高官,他们可以将自己派系内的一些官员安排过去。

    但是这划分布政使司绝不不能如此轻慢,要考虑的实在是太多了。

    朱由检点点头,“黄爱卿言之有理,不过也不能耽搁了,朕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后,朕希望看到你们的方案!”

    “皇上圣明!”,众人长舒了一口气,皇上这一点很好,虽然自己很有主意,但是至少会听从他们的意见。

    朱由检没有想到此事竟然会如此轻松,竟然没有人提出反对,简直是不可思议。

    “至于湖广的土司,既然他们忠心有加,那就暂时先不动他们。”

    “皇上圣明!”,杜文焕连忙回道。

    “朱爱卿,你在西南已经有十数年之久,对于此地也极为熟悉,朕想把西南改土归流的重任交给你,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朱燮元心中一惊,他已经感受到十数道羡慕的目光,他连忙道:“改土归流事关重大,臣恐怕难以胜任,还请皇上改派他人。”

    对于他们的想法朱由检很清楚,他摇摇头道:“朱爱卿对于西南极为了解,朕想不清楚还有谁比爱更适合去做此事,爱卿就不要推辞了,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朱燮元一顿,“臣领旨!”

    “吏部要选拔合适的官员去这些新设置的府县,选拔官员时吏部和朱爱卿商议一番,主要挑选在此次大计中表现出色的官员,表现不错的官员朝廷就要提拔,这是朝廷对能做实事官员的鼓励。

    不然派过去的官员都是贪赃枉法、尸位裹素之辈,恐怕会引起连锁反应,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诸位爱卿,现在机会难得,朕不会容许任何一人破坏此次改土归流,希望诸位爱卿同心同德。”

    “臣等明白,请皇上放心。”

    “嗯,各省支援平叛的军队都各回各省,打起精神,谨防出现大规模的叛乱,若是发生了叛乱,直接剿灭就是了。

    这次改土归流朕不给朱爱卿你限制时间,具体进度由爱卿你来把握,不过也不要让朝廷等太久。”

    “臣明白。”

    “那今天就这样吧,诸位爱卿回去做事吧。”

    “臣等告退。”

    众人纷纷走出武英殿,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沉重,各自向自己的衙门走去,很快就四散离开。

    大多数文官们对于此次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之事都是极其重视的。

    一方面这改土归流极为重要,若真的做成了,四川、贵州就真的彻底掌控在朝廷手里了,对朝廷有着极大的好处。

    另外一方面就是皇上地行动的确有些着急了,若真的一不小心引起了叛乱,恐怕也是一个麻烦事。

    虽然现在皇上将主管此事的官员交给了朱燮元,但是他们作为大明朝的核心,必然是要长期关注此事的。虽然皇上说即便是有人造反也要全力推进此事,但是他们还是要尽力小心翼翼,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接下来有得忙了,黄立极和李国普两人对视一眼,他们心中已经有打算请求皇上增加内阁大学士的人数了,现在他们有些忙不过来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需要人来为他们分担一些。虽然他们并不愿意增加一人来分他们的权力,可现在也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如此了。

    此时回到吏部的周应秋一脸痛苦,这段时间要调动的官员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原本此次大计查处了数量极多的官员,空出来很多官位,不过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把这些人升官也足够填补这些空位了。

    现在西南又要改土归流,又是数量巨大的官位,这些官员必须要能力足够、品德要高,不然,贪官过去恐怕会引起那些民众的不满,若是经人挑拨,极易引起叛乱。

    一时间周应秋竟然有缺少官员的感觉,这实在是不正常,以前都是等待授官的人排很长的队,现在经竟然缺人作官,哎!时代变了。

    更麻烦的新出的湖南布政使司,这里可都是一省之高官啊,更何况这样新设置的布政使司,很容易就做出成绩了。

    只要在接下来的改土归流中湖南不出现差错,将湖南布政使司的架子搭起来,就是大功一件,这还不简单?

    今天在武英殿的那些文官们那个没有一些想法,那个不想占据一个官位?就连周应秋自己也有想法,自己这一派系中也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周应秋自己有烦恼,其他人也有。

    自从出了皇宫,朱燮元就一直紧皱眉头,这改土归流的任务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好做啊!

    跟在他身后的众将见此皆是不敢出声。

    回到住处后,众人一同去了朱燮元的分到的宅子。

    众人皆坐下后,朱燮元最先开口了,“秦将军,这一次你本不必开口将石柱宣慰司改为府县的,依照将军你的功劳,朝廷定然是对石柱宣慰司非常信任。更何况看今天的情况,皇上对你非常信任。”

    “总督大人,正是因为皇上对末将的信任,末将才要这么做,西南改土归流几乎是必然之事了,不可能更改的,朝廷也必然会成功的,谁也阻挡不了,末将这也是不想让朝廷为难,早晚都是要变宣慰司为府县的。

    同时也是为马家着想,如此马家也能够安安心心成为一个殷实之家,老老实实过日子就够了。”

    秦良玉的语气十分平静。

    朱燮元听完后点点头,的确有些道理,对于秦良玉的为人,朱燮元还是很了解、很信任的。

    朱燮元深吸了口气,对在做的众人说道:“诸位将军,大家跟随本督作战也已经有数年之久了,大家对本都很了解了,本都对大家也有很深的了解。

    或许以前大家对本督有些芥蒂,毕竟本督是文官,而诸位都是武将,但本官可从来没有看不起武官过吧,这一点本督相信诸位都是明白的。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本都现在是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同知,算的上是一名武官了,大家都一样了,今日本督就开诚布公的和大家谈一谈。”

    他也没有在乎在场众人的看法,直接再次说道:“今日的大朝会、小朝会大家都参与了,想必有一点儿大家都能看的出来,皇上对于我大明武官非常信任,对我等的封赏也极为丰厚,当今皇帝可以说是极其重视武事,这是我武人之幸啊!

    本督希望大家能够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若是能够将西南土司改土归流做成,必然又是一大功劳,封侯也是极有可能的。

    现在辽东未平,以后立功的机会还有很多,诸位可莫要自误!”

    “总督大人放心,末将明白!”,的确,皇帝对武事、武人的重视他们都能够看的出来,更何况皇帝在京城、在九边可都是在不停的动作,这些他们都从邸报上听说了。现在快九边的军队定然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现在的确是他们武人少有的好时候,更何况不缺仗打,封侯拜将都是很有可能的。

    “本督觉得我等恐怕在京城待不了多久就要回去了,此次改土归流在座的诸位皆是责任重大,依照本督的想法,大概率一些土司会重新造反,我们必须要将这些人快速的平定,以震慑诸土司。

    此次回去后,在改土归流、分田之前,本督会将诸位分散驻扎在各主要城池、关隘,还望诸位莫要让朝廷让皇上失望啊!

    若是引起大的动乱,我等只能以死报陛下之恩德了。”

    “请总督大人放心,我等必全力以赴!”,众人齐声道。

    的确这一次皇上给他们的恩德足够多了,他们都没有想到皇上这一次竟然会给看懂如此大的赏赐,既然皇上如此看中我等,我等必然以死来报答皇上了。

    朱燮元对众人的反应很满意。

第三百零一章 河套移民近况

    西南之事定下后,朱由检就放松了下来,这一件大事基本上可以说是定下来了,朱由检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高兴起来的朱由检仿佛有着很无穷的精力,接下来一段时间,朱由检接连召见了六部在京的主事人,每一次召见几乎都是半天。

    每一次走出皇宫的诸位大臣都感觉从皇上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一些事情都变得通透起来。

    而随着朱由检对于朝廷这段时间正在推进诸多大事的插手,或许是因为朱由检给他们的压力,或许是朱由检的指点,这些事情的进展不由得加快起来。

    在这之前南方有相当一部分的官员上书请求在江南暂缓一些政策的实行,朱由检全部将这些人斥责一番,责令他们必须予以配合,诸项事宜必须快去推进,不得拖延。

    在朱由检的强力要求下,这些政策开始真正的越过长江,向南方各省推进。

    在之前的操作中,诸位中央朝廷官员们明显的感受到南方的阻力明显比北方要强。于是不得已之下多位尚书、侍郎现在直接南下南京,全面指挥南方的工作,就连田尔耕也去了南京主持南方的锦衣卫工作。

    这些事情交代完毕后,朱由检又开始召见朱燮元等从西南进京的将领,开始一个又一个谈心,并且详细的交代西南的一些必须要注意的事情,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的。

    就这样时间渐渐过去了大半个月,这一日,黄立极向朱由检提交了他们划分好的湖北、湖南两省的省域,这是他们考虑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皇帝当时的意见。

    朱由检看了看,大体上和他当初划分的差不多,变化也就是几个县的划分,有些县从湖南划归湖北,当然也有相反的。

    朱由检听完黄立极的解释,朱由检觉得很有道理,这就像汉中归陕西管而不是四川一样的道理。朱由检不得不同意这些人的考虑还是跟周全的。

    朱由检也就直接同意了,当天朝廷就向天下颁布了这一条分省的政令。

    这件事情在地方上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毕竟之前了解情况的六部九卿级别官员并没有湖广的,中央和地方上可还是有不少湖广籍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湖广被拆分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消息,本来朝堂上湖广出身的官员就不多,他们的势力本就不大,再也不能喝江南出身争雄。

    要知道他们湖广一系的官员在数十年前在官场之上还是极有份量的,尤其是在万历初期,他们湖广一脉可以说是风头无俩,可惜后来沦落到所谓的齐楚浙党,现在就更加的凄惨惨了。

    若是湖广被拆分,本就不强的湖广势力还要一分为二,那他们湖广出身的官员在大明朝还要怎么混下去?在其他人的打压下他们还怎么活?

    京城的众位大佬都清楚这样的情况,可惜没有人会在意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湖广一分为二对于其他地方的官员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好事情,他们不拍手叫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湖南湖北分拆的正式确定也就意味着新的数个高官官位诞生了,朝廷的大佬们都不愿意放弃,周应秋没有办法只能将一些较为合适的官员呈给朱由检,即便如此最终交给朱由检的名单有五人之多。

    朱由检倒是没说什么,湖南布政使司的官员还是很重要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这几人都叫到皇宫交谈了一番,最终朱由检选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户部都给事中王家彦担任湖南巡抚。

    其余几位倒也是不错的人才,在地方上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惜和王家彦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他们被朱由检安置为湖南的左右布政使、按察使。

    这位王家彦的身份不一般,他在户部任职多年,按理说算是郭允厚一系的人,但同时他又和孙承宗同年,又算得上是孙承宗一系的。

    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位王家彦的本事还是相当不错,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在分拆湖广的同时,湖广原有的三个巡抚,即湖广巡抚、郧阳巡抚、承天巡抚,被朱由检去掉了两个,改了一个,仅仅剩下一个湖北巡抚和湖南巡抚。

    大臣们自然是很乐意的,尤其是承天巡抚这个官职文官们几乎没有人喜欢。

    若不是为了顾及影响,朱由检都想把承天府给恢复原名安陆州,当然安陆府也很不错,不过现在不是时候,这承天府还不是目前的他能够动的,承天府所代表的东西还是比较重的,不可轻动。

    这些事情确定之后,朱燮元等人也就准备回西南,朱燮元等人走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元年四月十五日,距离他们来到京城已经将近一个月了。

    朱由检又亲自将朱燮元等人送出京城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重视。他们随行的还要王家彦等数位湖南官员,同时还有朝廷为了西南改土归流之事派出去的一些人,他们将会对朱燮元提供一些帮助。

    将他们送走后,朱由检松了一口气,凭借着这些人,西南之事自己应该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朱由检于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北方移民之事和新粮食的推广上。

    朱由检将徐光启叫到皇宫,详细的了解了一番新粮食的推广事宜。

    详细询问之后,总体而言朱由检还是很满意的,南方就不用说了,他们已经种了数百万亩的土豆。北方育苗用的土地已经准备好了,育苗用的种子已经运到山东,很快就会开始育苗工作,各地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了解清楚后,朱由检发现不用这件事情徐光启做的很好,已经不需要他操心了,完全交给徐光启来办就足够了。

    说实话,朱由检完全没有想到在崇祯元年红薯、土豆的推广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一直到数百年后,红薯的最高种植田亩数也不过全国土地的一成罢了。

    朱由检明白,自己还是小看了古代朝廷的力量,当整个朝廷的力量集中起来去作一件事情时,它所能够产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即便这个国家的皇权不下县。

    更何况这件事情又极其符合天下几乎所有人的利益,除了一些大粮商。

    而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粮食新作物推广,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住了!

    新粮食的推广既然不需要朱由检的关注,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大地。

    此时的长城以北,一切都显得格外忙碌。西边刚刚被卢象升攻打下来不久的黄河后套地区此时也是被打破了沉寂,这里已经数百年没有这么多人了。

    后套地区也是水草丰美,和前套地区也不差分毫,因此朝廷对这里也是十分重视。按照朝廷的规划,这里将被安置移民十万人,修建城池五座。

    现在到达这里的移民已经将近十五万人,这里的五座城池基本已经建成,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都充满了人,以前那种百里无人烟的画面已经完全消失不见。

    城池周围现在布满了人影,他们皆是一脸笑意的在土地上耕耘着,脚下的一片土地再过十年就将属于他们了,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希望。

    有的人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闻,脸上的笑意更甚,这么肥沃的土地,为何以前没有人种啊,真是作孽啊!虽然这样的动作这段时间已经重复无数遍了,但是他们仍然忍不住去重复此事。

    后套向东,河套地区的中心,归化城,卢象升站在城头,看着城外正在忙碌这开垦土地的农民,他露出了笑容。

    这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为了加快进度,前套地区在原本的一些卫城的基础上重建、扩建了新的城池,这里现在已经有六座城池。

    他卢象升带领着近三万军队、数十万移民百姓以及五万俘虏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在这里修筑了十座小城以及两座重镇,虽然这些小城都是土墙,但是它们的坚固程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毕竟他们基本上不会受到蒙古人的进攻击。真正的重点是那两座重镇。

    阴山以南的土地已经完全属于大明,这片长达千里,宽数百里的肥沃土地上,已经有近五十万大明百姓以及五万大明军队。

    阴山是一座高大的山脉,是汉人的天然屏障,因此为了防备蒙古人的入侵,卢象升在阴山的一些重要通道修建了关隘,这些关隘卢象升可是花费了不小的精力。

    并且在阴山东西两侧修建了两座大规模的城池,他们将会是抵挡蒙古人入侵的前线,一座城驻守士兵一万,归化城居中负责调度、增援。

    同时按照朱由检的命令,卢象升在阴山中段以南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马场,被朱由检命名为“阴山军马场”。

    现在这里有些三万余匹军马,这些有一半是从土默特部以及后套诸部落手中获得的,另外一半是卢象升派人越过阴山向北或者向西攻打一个个的蒙古部落抢回来的,一方面教练新兵,另一方面强多一些马匹。

    为了这个军马场,皇帝从太仆寺调过来几位很有养马经验的官员,这才几个月功夫,马场内的马匹看起来都精神了不少。这段时间是马匹发情的时候,很快这些母马就要怀孕了,明年马场就能增加不少小马。

    因为卢象升的不断进攻,阴山北侧和西侧的蒙古人不是向大明投诚,就是远遁而去,因此大明在河套的势力范围已经超过了河套这个区域,向周围扩展了不少。

    卢象升也用这个行动向大草原宣布,战无不胜,曾经让大元亡国的大明军队又回来了!

    因为些种种原因,卢象升相信这里必然稳如泰山,只要再过几年,这片肥沃的土地定然可以养活数百万百姓,这里必然将会成为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宝地!

    据他的了解,皇上从陕西向河套移民的举措短期内是不会结束的,毕竟陕西的旱情越来越严重了,今年的小麦很多人又是颗粒无收,听说朝廷已经开始调运粮食了准备赈灾了,陕西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自发向河套进发了。

    这里,河套,以后定然是繁华之地,前段时间大明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这里以后说不定也会是新的省,这归化城他卢象升就觉得很适合作为一省之治所!

    只是不知道朝廷还有没有银子了,他在河套负责很多事情,他很清楚将五十万百姓从陕西移民到河套到底要花多少银子,虽然这笔银子现在似乎是从信达钱庄里拿出来的。

    现在据卢象升所知,这里的百姓几乎每户都欠信达钱庄不少银子,移民们拿着这些贷款来的银子购买粮食、农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当然钱庄的利息倒是很低,低的让卢象升乃至温体仁都惊讶!

    他们都是见多识广之辈,民间的贷款利息究竟有多高,可以说一不小心就会讲家中视若珍宝的土地给搭进去,皇上现在的做法绝对算的上是大大的仁政了。

    虽然现在仅仅之是运用在河套这数十万民众之间,但假以时日用在全国都是很有可能的,现在不是一点儿差错都没有出现吗,若是做成了,仅此一项,满朝诸公皆可称为贤臣,皇帝也定然是一代明君。

    当年王安石为了整治民间高利贷之事,实行了青苗法,结果好事做成坏事,现在皇上仅仅凭借着信达商行就如此轻易地做成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就连前不久刚刚来过这里找温体仁的郑三俊也是非常惊讶,原来事情的解决如此之简单。当时的郑三俊得知具体情况后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仿佛是找到了一条通天大道一般。

    没错,郑三俊实在是太激动了,高利贷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若是能够将利息降低数十倍,那可真的就是万家生佛了。

    ……

    求订阅,求推荐票,求月票!

第三百零二章 意外的效果(求订阅)

    即便是这些银子朝廷没有用出来,朝廷花费的银子也不是一个少数目,修建的这么多城池,至少也要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白银,而河套向东,直到开平,还有数十座新修的小城,那也要数十万两银子。

    再加上之前的河套大战、西南叛乱,至少也是数百万两银子。朝廷什么时候这么有银子了。

    卢象升可一点都没有从负责修筑城墙的工部官员那里听说他们缺银子了,似乎经费非常充足,而且据他所知,和以往不同,自从皇上登基以来,九边军队的军饷就从来没有拖欠或者少过,每次都是足额发放。

    卢象升有点儿想不通,大明是怎么突然之间不缺银子的?甚至不仅仅是不缺,皇帝花银子也似乎非常大方,就连对于他们这些有功将领的赏赐也增大了很多,甚至直接就是数千两上万两银子的赏赐。

    不过既然想不通,他也就不想了,不管如何,现在局面一天比一天好转,总归是有盼头的,说实话他也想弄个爵位,最好是一个世袭罔替的爵位,为自己的后代谋一个好出身。

    ………

    从河套向东的漠南草原,人数越来越稀少,但仍然可以看到在某个河流旁聚集着大量人,他们同样在忙碌着开垦田地、修筑城池、修造各种各样的灌溉水渠。

    这一部分的人多是从九边的山西镇来的军户,山西镇原本就是内长城,也是内镇,以前就在大同镇的保护之下。

    一个月前,朝廷下旨取消了存在两百余年的大同镇,大同镇的大多数军户被取消了军户身份,卫所原本的土地全部分给了军户们。

    对于这一点很多军户们都是很愿意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本身已经和农民一样了,只是差了一个名分罢了。

    山西镇没有土地可分的近两万户不得不北上来到草原,在这里分地,还好朝廷也做出了一定的补偿,若是愿意到草原来的,分得得土地数目比在山西镇分田多五成。

    这些人倒是也很积极,他们来到了这一片划归大同镇管辖的漠南草原,被朝廷划分了土地之后,他们也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再加上他们都来自山西镇,大家也都相互熟悉,很快就开始了土地开垦和城池修筑,进展也相当不错。

    对于朝廷对他们的政策,他们也很满意,他们没有想到朝廷竟然还记得他们。

    同时得到一些消息的山西贫民自然的拖家带口跨过长城来到草原,尤世禄也不介意,只要过来,他们都收,都发土地,反正他们这里极其缺少人手,他们需要的银子都是信达钱庄提供的贷款,这里的土地足够多,再多的人口也不怕。

    反而是城池的修筑等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因此现在归于大同镇管辖的这片地方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这其中有五万人是自发前来的。

    可惜相对于这片庞大的土地而言,这些人数还是太少了,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够挑选一些位置重要或条件优越的地方修建城池,在城池与城池中间用军队来修建道路,还好朝廷给修筑道路的士兵们增加了军饷,不然的话这些人可不会这么勤快。

    现在这里虽说仍然萧条,但是也有了几分人烟。现在的大同镇几乎已经将重心渐渐的向这片草原转移,在这片土地中心,靠近集宁海子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坚固规模较大的城池,命名为集宁城。这里以后将会是大同镇的驻地,当然以后可能不叫大同镇了。

    这里靠近水源,附近极其适合开垦土地,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是一个好地方。

    ………

    从此再往东就是开平城周围了,这里现在完全是由宣府镇管辖了。这里的景象要比集宁城周围要好得多,人口多了很多。

    这里更靠近大海,天然条件也比大同镇一段也好不少,这里河流众多,土地也更加肥沃,能够承载的人口自然也更多。

    杨国柱同样在这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宣府镇人数本来就是九边之冠,经过这次详细整顿后,仍然无地可分的超过三万户,近十五万人口。这些人现在已经全部安置到开平城附近。

    然而现在在原喀喇沁部驻地的百姓真正占大头的其他百姓,从北直隶各府北上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无地的百姓们听说这里分发田地,而且地方又不远,就简单的收拾一些行礼,就拖家带口跟上大部队直接北上了,再加上北直隶原本就存在的一些辽东难民。

    甚至还有很多百姓直接是从辽东沿海的海岛之上坐船到达大陆,穿越辽西走廊,来到了这里原本属于喀喇沁部的草原。

    短短数月时间,抵达这里的百姓竟然多达三十万。一个多月前,杨国柱就快支撑不住了,他完全没有准备好接待这么多的人。

    还好这里距离北京很近,朝廷很快就得知了这里的情况,于是朝廷紧急向这里调运了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官吏、工匠,甚至将喜峰口和古北口的军队也都调过去了,还好现在这两个地方还算是比较安全,毕竟原本这段长城北方的草原喀喇沁部,也就是现在属于大明了。

    现在既然移民这么多,那就直接在长城以北再次修筑百姓居住的城池,在更北方修筑用于军事的堡垒,以抵御可能的危险。将战略纵深向北大大推进百余里。

    还好这里还能直接从古北口通过水运来运送物资,一路逆流而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另外就是这里正在进行的互市,很多物资在开平都是相当的充足,信达商行直接拿出银子来购买,也省下了极大的运输费用。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开平周围的大明军官民团结一致,再加上数量众多的蒙古人俘虏可以使用,他们修筑了多作城池,运输了大量的物资,总算是将近三十万人给安置了下来。

    同样劳累了数个月的杨国柱心满意足的看着城内、城外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相比于城外,城内的变化才真是巨大,城内那些大商人的府邸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都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土地还在朝廷户部手中,现在的城内已经有那么一点儿大城市的景象了。

    仅仅是售卖给大商人的住宅地开平城卖出了三万两银子,据少府估计,现在大明占据的漠南草原,通过售卖城内的土地,朝廷就至少能够挣回三十万两银子以上,而这仅仅是一部分,真正的大头还是城外的土地。

    据少府说,等到此次红薯、土豆种植成功后,这些土地的价值必然倍增,到时候大明内地的人必然会蜂拥而至,到时候仅仅售卖土地就可以赚一大笔银子。毕竟不可能将这里的土地全部交给百姓。

    甚至就算是现在来到草原上的移民们,土地也不是全免费发给他们的,这里和台湾不一样,台湾那里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那里是蛮荒之地,那里自然是要提高待遇。

    而这里就不一样了,朝廷规定,无论男女老少,每人可以分到五亩土地,这样基本上一户就是三十亩,足够了。但是这些田地每年收成的两成交给朝廷,一直要交够十年,同时对他们免税十年,十年内他们仅仅需要缴纳两成的收入。

    十年后,这些田地才真正归属他们,到了那时他们就仅仅需要缴纳正常的税收。

    这样的话,三十亩土地,足够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了,在大明内地正常的一户人家能拥有十亩土地就基本就可以过的不错了。现在是三十亩,足够了。

    这些百姓们也都是会算账的,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之时,他们自然明白这样的政策对他们是极好的。他们自然是极其愿意的。

    这也是为何这里会吸引这么多百姓的原因。若是有人从大明上空观看,都能看到北方数省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向北方走去。

    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还在陕西,之前或许是因为百姓们对于冬小麦还有奢望,他们有很多人在纠结一番之后并没有前往河套,而是看看此次的小麦收成究竟如何。

    然而现在持续干旱的天气已经逼迫他们放弃他们的家园向草原而去。

    当地官员也都知道了这个情况,温体仁、郑三俊等人已经开始调集人手处理此事,同时用信鸽、快马向朝廷通知此事,他们有些承受不了这么多的人数,必须要朝廷的支援。

    其他地方倒还好,目前没有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情况,而北直隶的情况仅仅是特殊情况,他们中多数还是分布在北直隶的辽东难民。经此一事北直隶的辽东难民真的已经不多了。

    这一切朱由检还不清楚,时间的传递总是需要时间的。

    开平城段时间内涌入的大量人口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不管是开垦土地、修筑城池还是修建军事堡垒都方便了很多。

    现在整个漠南草原的人口已经将近百万了,可以说整个朝廷都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

    朱由检在知道这个情况时也是十分惊讶,不是说大明的百姓们对家乡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吗?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自发地离开自己的家乡?这很不正常!

    惊讶过后,朱由检更多的是庆幸,庆幸他有少府。

    按照计划,整个崇祯元年朝廷要在这片草原安置五十万人口,没想到现在仅仅才四个月,就已经有一百万人了。

    这已经超过了朝廷的补给能力了。虽然这些百万民众并不是难民,不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能带的东西并不多,其他不易携带的东西都被他们给换成了银子。

    在短时间内,漠南草原竟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些移民需要去购买各种这样的生活物品,尤其是种植工具、粮食等等,甚至就算他们没有银子,信达钱庄也愿意贷款给他们。

    因此这里突然形成了一个大市场,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是一个对商人来说的好时机。

    而在大明现在最大的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朱由检。少府可没有忽略这个大好时机,其实在之前沈继尚就预料到了这个大好机会。

    毕竟少府现在可是掌控着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的物资。

    少府在漠南移民前就开始囤积了物资,并且按照朱由检的一些知识,少府物资定的价格并不高,仅仅是略微盈利罢了。

    然而之后急剧增加的移民,使得物资的消耗极大,幸好少府还有庞大的运输队伍,很快北方多省的物资开始向河套地区快速运输。

    与此同时,北方很多的商人也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也开始运送物资前往漠南,然而,他们可和少府不同,在发现少府准备的物资已经不多,漠南已经缺少物资之后,纷纷开始涨价。

    然而他们终究是小看了少府的力量,仅仅用了半个月,漠南的物资就开始极其充盈。这里的百姓纷纷他们这些趁人之危的商人,转而购买少府的粮食等物资。

    甚至商人们狠心将价格降到和少府信达商行一样时,朴素的百姓们仍然抛弃了他们,对他们不屑一顾。

    无奈之下的众商人只能将价格再次下降,这才将手中的东西给兜售出去。最后一算,他们最终还是赔本的。

    然而他们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庞大的机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是改头换面,换了一个身份继续来到这里按照信达商行的价格售卖物资,这样他们至少还是有利润的。

    就是在少府的控制之下,漠南的一百万移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就连官场上的的一些官员对于少府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不只有温体仁、郑三俊等人是聪明人,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少府的一些作用。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陕西大规模的民众自发向河套地区移动的奏本终于抵达了京城。

    ………

第三百零三章 陕西大旱

    朱由检看到这份刚刚送到京城的奏折时有些头疼,这将近百万的百姓都是确认今年的冬小麦是颗粒无收之后,才狠下心离开自己的家乡,放屁家中的土地,开始大规模向河套移动的,可是现在他们的确是也有点儿晚了。

    他们之前不愿意相信家中的小麦会颗粒无收,毕竟若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谁有愿意离开家乡,远去数百里之外呢?

    这五十万人跑到河套,要在种植红薯前开垦出这么多人要种植的田地可实在是太难了。现在漠南的第一批移民的土地开垦基本已经结束了,他们现在的工作已经变成了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修建、扩建。

    正在盼望着红薯的育苗成功,尽快的拿到红薯苗,将它们种在“自家的”田地之中,在几个月后的秋天有一个好收成,向信达钱庄还银子。

    没错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尽快焕银子,作为大明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不愿意借贷的,即便是现在的利息很低。

    现在这五十万难民去河套说实话真的有点儿晚了。陕西的情况朝廷一直都在了解,虽然现在郭允厚已经离开陕西前往四川,但是郑三俊一直待在陕西处理秦王案的善后事宜,温体仁也一直在漠南处理移民事宜。因此通过他们,朝廷对于陕西的情况了解的还是很充足的。

    今年陕西的旱情基本上是已经确定了,连续两年的旱情让今年的百姓格外难熬,尤其是陕北三府,延安府、庆阳府、平凉府,除了少部分位于河边的土地,其他地方都是颗粒无收。

    若是在以前,倒是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流民,可是现在他们知道北方有希望,能够获得土地,他们就不再犹豫,直接就北上河套,去赚一口饭吃。

    据估计,今年陕西至少有百万人无粮可吃,也就是说恐怕会在短短半月时间内,这些人会疯狂的涌向四处,现在有了河套这个金光闪闪的地方,他们之中大多数恐怕会直奔河套而去,五十万可以说是只少不多。

    想到这些朱由检就很是头疼,陕西现在已经在当地官员的指挥下设立粥蓬,进行赈灾,至少能够让灾民们不饿死。

    关键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起暴乱。

    朱由检皱眉深思,看来这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真的要开始了啊!以后这样的灾害恐怕还会有很多很多,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头疼,

    很快,诸位朝廷重臣在得到朱由检的同一首来到了乾清宫,弯腰行礼后,朱由检将手中的奏折递了过去。

    很快,原本轻松的众人脸色都是阴沉下去,他们都明白现在的情况很危险,数量近百万的灾民啊!

    “诸位爱卿,之前少府就一直向陕西运输粮食,现在陕西的粮食用来赈灾是足够的,今年应该不会有大量的百姓死亡,诸位爱卿不必太过担心。”

    众人一愣,少府…,难道这少府真的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百万灾民所需要的粮食可是极大规模啊!

    “皇上圣明!”

    “对于现在等着朝廷赈灾的灾民朝廷该怎么办?诸位爱卿有什么想法吗?朕初次遇到此事,尚且没有足够的经验,今日朕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

    “皇上,臣认为现在少府已经在赈灾,那就应该统计一下灾民数量,若是物资不够,朝廷要尽快运输,同时让温大人或者郑大人全权负责此事,对于那些趁机大肆囤积物资,大发横财的商人论罪,还有哪些胆敢抢夺百姓土地的人严肃处理。

    ……”

    他们也都提出了一些建议,可惜都是一些朝廷加紧赈灾谨防民变这一类的话。

    朱由检有些失望,说实话这样的方法中规中矩,效果绝对不会太好。

    就在这时一道宏亮的声音响起,“皇上,臣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陕北现在有五十万难民,他们是消耗很多的粮食,但是朝廷此时在陕西有足够的粮食,因此今年大旱并不会有很多人死亡,这是千古之仁义,皇上的圣明必将传颂万古。”

    朱由检正准备呵斥周应秋的这番溜须拍马之语,周应秋却继续说:“皇上,臣发现了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现在在陕西有五十万难民,但同时他们也是五十万的劳动力啊!

    有他们在,仅仅需要给他们一口吃的,朝廷就可以让他们干活,不管是修筑道路、开垦土地准备种植红薯,还是兴修水利等等,这些人都是可以用的,而且成本极低。更重要得是只要朝廷不逼得太紧,百姓们自然是非常乐意的,这样就能够避免动乱的发生。

    因此臣认为朝廷应该实行此法,请皇上明察!”,周应秋朗声说道。

    他话音一落,在场的众人皆是眼前一亮,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主意,尤其是工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在朱由检的命令下,的确有修缮全国道路的打算,甚至都规划了不少,当然主要还是对老旧道路的维修翻新,而兴修水利更是应该的。

    而现在陕西大旱,水位低,的确也是一个兴修水利的大好时机,可惜的是工部一直忙不过来,再加上朝廷的银子不足,所以一直没有启动。

    现在是一个好机会啊,徐光启有时间了,新作物的推广交给工部侍郎就足够了,他可以来处理大工程了,至少能先把陕西的道路、水利设施修缮一番。

    想到这里,他连忙开口道:“臣赞同周大人的看法,此法可以节约朝廷大量的银子,还能够挽救这些百姓。同时还能将百姓的土地给种上红薯,今秋,不仅朝廷能够收获大量的粮食,百姓们的缺粮危机也就过去了。

    朝廷只需要拿出四五个月的粮食就足够了,可以说成本是极低的,臣请皇上实行此法。”徐光启连忙表示同意。

    很快众人纷纷表示赞成,朱由检心中一叹,这些人还真是聪明啊,如此便想到了以工代赈这样的好办法。

    “好,周爱卿果然是朝廷的肱骨之臣,这以工代赈的方法的确不错。

    徐爱卿,以工代赈的具体实行就交给爱卿你了,这几个月期间安排他们维修陕西通往各处的大道,尤其是重新修建通往河套地区的道路,这条道路极其重要,是刻不容缓的,要在河套已经五十万人了。

    另外就是爱卿提到的水利工程,以后还会有长时间的旱灾,朝廷必须要做好准备了,同时也要多挖一些井,以免百姓们没有水喝。工部也要做好计划,其他省份的水利工程朝廷总是也要进行的。

    对于朝廷因为移民而从陕西获得土地也安排这些人去种,这些土地也不能荒废,这红薯相当耐旱。到了秋天定然能够有一个好收成,朝廷也能够收获一大批粮食。

    这两日,工部拿出一个计划过来,朕从内帑给工部拨些银子,工程要尽快开始,朝廷耽搁不起。

    至于百姓自己土地的产出,按照今年的收成来算吧,无论如何朝廷都是要分走一部分的,这样吧,亩产四石以上,朝廷拿五成,四石一下,朝廷只拿两成,陕西的流民之事就这样定下吧。”

    众人有些呆愣,连百姓自家土地的收成朝廷也要拿吗?不过大家都不是愚钝之辈,很快就想明白了背后的原因,皆是出声赞同。

    处理掉这个最麻烦的事情,朱由检也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现在的问题是有大约五十万的灾民直奔河套而去而去,那里可是刚刚安置了五十万人,土地的开垦已经结束,育苗得到工作已经开始,距离红薯的种植时间只有一个月了,他们现在五十余万人要怎么办?

    诸位爱卿也说说吧。”

    这个问题的确不太好处理,河套地区本来安置了五十万人,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获得收入,每天吃的用的都用的是贷款的银子。

    现在又来了五十万人,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麻烦的事儿!真是不好处理。

    五十万人每天消耗的东西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从其他省份送到漠南就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孙承宗、李邦华两人对这一方面有很深的了解。

    现在这些全部都是由少府运送的,河套地区粮食的价格却没有涨多少,他们不由得对皇上更加钦佩起来。

    “皇上,据臣所知,河套地区地域宽广,再安排五十万人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让他们抓紧时间开垦土地,一个半月的时间应该也足够了,如此虽然红薯晚种植了十余天,影响也不会太大。”,徐光启作为农业专家,他提出了一个建议。

    “晚十天真的没有问题?朕虽然不太懂,但是还是知道节气对于粮食的生长极为重要。”,朱由检虽然来自后世,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他还真的不太清楚。

    “皇上放心,臣保证,虽然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应该无碍的,请皇上放心。”

    “皇上,若是担心来不及,可以让现在已经开垦完毕的移民帮助他们开垦土地,修建房屋,毕竟谢谢移民身无分文,他们吃喝所用的银子还是从信达钱庄借的。

    臣相信只要朝廷提供一天的饭食,他们定然会非常乐意帮助新的移民开垦土地。”,黄立极开口道。

    他对百姓还是很了解的,在现在这样情况下,听说朝廷管饭,他们几乎是不会犹豫就会来干活的,毕竟他们自己现在没有什么必须全家人都要做的事情,每户至少会有一人干活的,这一点,黄立极很有自信。

    朱由检一愣,皱眉沉思,他也明白,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能够解决大问题,但是这是不是对那些移民的压榨有些过分了,他有些过不去心中那一关。

    他过不去,不代表这些朝廷重臣们也过不去,很快所有的重臣都赞同这个方法。

    朱由检沉思良久,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无奈之下,也就同意他们的想法。

    同时朱由检给少府下命令,抓紧时间向漠南运送粮草,传令满桂、卢象升、尤世禄派出军队协调好此事。这五十万移民的安置交由温体仁处理。

    至此,朝廷定下了决策,朱由检匆匆离开大殿,重臣也是皱眉离开,发生这样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开心起来。

    朝廷的旨意快速的向陕西而去。

    …………

    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检看着手中的账单感到深深地庆幸,漠南移民已经百万,有二十万户,平均每户从信达商行借出的银子大约是十两银子。

    这才是近五个月的时间,就是两百万两的银子,同时,大量的物资通过少府庞大的运输系统将大明各地的物资向漠南运输,降低了大量的成本,让移民们吃到了正常价格的粮食。同时也打架了投机的商人。

    同时,这半年来,少府大量收购粮食的效果也将会显示出来,那里缺少了粮食,朱由检可以直接大手一挥,从各地调运。

    若是没有信达商行,朱由检不敢想象现在回事什么场景,至少他是不会如此淡定的。

    这一步棋走的实在是太对了。

    ………

    陕西大旱的消息也快速的传播开来,各地的粮食商人闻风而动,他们很清楚这个时候陕西回是多么的缺粮食,只要他们将粮食送到陕西,他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各地有头有脸的大商人开始带领着庞大的运粮队伍向西北而去。

    可惜他们都忘了少府的存在,忘了这个数个月来一直从他们手里购买粮食的少府,或许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毕竟他们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然而,当他们到达陕西之时,他们傻眼了,陕北的粮价竟然只是微微上涨!这不符合常理。

    当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之后,众商人几乎要被气晕了,朝廷怎么能够这么做?往常都没有啊!

    朝廷不讲武德!

    ………

    PS:出差不易,尤其是像我这种还要码字的作者,实在是太难了,累了一天,回到酒店,本想休息。又想到还没有码字,只能拿出手机码字,太难了!

    我太难了!

    求票票!!

第三百零四章 行动

    没过多久,朱由检就收到了工部的一些计划,自从得到命令后,工部的一众官员都很兴奋,只有大工程才能真正的表明他们工部的重要性。

    更重要得是大明境内的确有很多的道路、水利工程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行修缮了,现在终于再次有机会了,那怕仅仅是陕西,但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看完之后,朱由检很满意,也就同意了徐光启提交的这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很快,工部一位侍郎作为此次以工代赈的负责人,直奔陕西而去。

    陕西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周应秋料想的不错,将近五十万的灾民几乎没有人反对朝廷的决定,所有人都非常积极,毕竟干活朝廷发的粮食可比他们这每天和稀粥要强的多。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能够吃饱饭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都不能和这想比,当然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一家人的干粮,他们绝对是愿意的。

    五十万人之中,除去老人孩子,能够有劳动能力有三十余万人,他们被分成数十支队伍,在朝廷的带领下,负责修建不同的工程。

    当得知是修路、修水渠这些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时,这些难民的积极性都相当高。他们也是相当的配合,这让郑三俊等人心中松了一口气,当初他们为了防止出现动乱,满桂还调过来数千三边士卒。

    结果并没有多少人有胆量闹事,被朝廷处死的不安分之人也还不到百人。在郑三俊等人的眼中,这就是一个奇迹。

    现在,这些工程的推进速度都很快,当然对于大明来说,这次以工代赈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朝廷所付出的仅仅是每日的饭食,以及微不足道的一些粮食。然而这些能够让这些百姓家中的老弱也能够平安的活下去。朝廷从中收获的也是极多的。

    难民们也是乐意,跟着朝廷干活的自己是管吃的,每个月朝廷还发一些粮食,这些足够家中的妻儿们能够活下去了,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其实这样的灾害他们以前也不是没有经历过,以前都是饿浮遍地的,原本他们都认为自己恐怕要饿死了,谁能想到现在竟然真的能够活下去了,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可是不多见啊!

    于是难民们也都很努力的干活,不能白白占朝廷的便宜,不然的话,以后若是还有大灾,朝廷不救他们该怎么办?

    至于朝廷对于他们田地的处置方式,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大多数都是赞成的,要真是能够有五石的产量,给朝廷一半他们也是愿意的,剩下的也足够他们一家人吃了。

    在他们看来这样干旱的天气,就算那红薯产量高,但是怎么可能有五石?能有一两石就不错了,到时候凭借着家中的六七亩土地,足够他们一家人坚持到明年的夏收了。

    在此次以工代赈的实施过程中,竟然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得知朝廷组织难民大规模在陕西修路时,陕西多地的士绅纷纷拿出藏在家里、钱庄的银子以及粮食等物资,作为对于修缮道路的支持。

    对于士绅们而言,虽然他们会在灾荒年连通过多种手段从难民手中夺走他们的粮食,到他们也有义务为难民提供一部分的稀粥,毕竟这能够增强他们在当地的民心。今年他们也做了,可惜百姓们已经看不上他们那一碗里见不到两粒米花的稀粥了,纷纷跑到少府那里了。

    这让他们又惊又喜,现在朝廷又在开始修路、兴修水利。这些事情按照长久以来形成的规矩,他们作为士绅是要捐献银子、粮食的。

    在大多数士绅还在犹豫之时,西安的不少大家族已经开始捐献了,而且比往年拿出来的更多,对于这些人,在他们看来朝廷将秦王府给整没了,接下来西安城内的多数店铺都是要发卖的,即便是少府自己留下一部分,剩下的也是极多的。

    这个时候多拿出来一些东西也能给朝廷留下一个好印象。

    他们作为在陕西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家族,很快陕西的其余士绅纷纷仿效。对于他们送的东西,朝廷自然是没有不收的道理,毕竟这些事情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朱由检的内帑银子再多也受不了数个月来这么大规模的花销,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

    于是在少府的运作以及朝廷的积极配合下,大明朝第一次出现了在出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当地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物价上涨的情况,尤其是粮食这种救命的物资。

    这一点,无论是当地的百姓还是在朝廷事后发的邸报上看到了这些情况的大明众官员们都是相信的。毕竟他们没有见到像往年一样大规模的逃难人,就算人不多,但是也肯定会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这就很不正常。

    另外就是地方官他们最初也能够通过一些急急忙忙跑到陕西准备发一笔国难财的商人嘴里听说了一些事情。

    什么朝廷现在做事越来越过分,他们跨域数千里向关中运粮,现在却因为这少府,他们没有赚到一分钱,甚至是赔钱。

    当初他们这些见多识广的官员们还是极为惊讶的,按照正常的情况,发生大灾之地那里有粮价不上涨的?大家都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这种情况也都经历过,谁没有为这种事情头疼过,可惜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似乎……

    经过打探以及朝廷的邸报,他们才算明白原因为何,这么说,皇上经商也是为了大明亿兆百姓了?

    这件事情进展如此顺利也让朱由检让朝廷很满意,当然这其中最让朱由检看中的还是民心,朝廷如此大规模的赈灾,足够将陕西的民心完全拉过来,将陕西的民变消弥于无形。

    只要再坚持几年,陕北剩下的人口就不会太多了,人少压力就会小很多,到了那时一切处理起来都会简单很多。

    ………

    还有一章,求订阅,求票票!!

第三百零五章 行动(下)

    在陕西数十万难民忙碌着进行各种大工程时,北方的大草原上此时也是极为忙碌

    数十万难民直奔北方而来的消息让这里的所有的主事人失声!还好及时从朝廷传开了命令。

    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经过四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官吏,他们很快就将朝廷的政策传达到各个新建成的村子。

    事情的确和朝廷预料的差不多,多数人都是愿意的,对于这些刚刚结束土地开垦的苦难百姓而言,他们认为他们是幸运的,能够碰上朝廷发放土地这样的大好时机,以前可都是不敢想的。

    他们看着自家周围这二十亩土地,他们摸了摸自家孩子的小脑袋,心中都是充满希望,过不了几年这么多的土地都将是自家的了。想到这里他们露出了笑容。

    因此此时当朝廷通知他们再次拿起工具,为陕西那些此次遭受旱灾的百姓们开垦土地时,他们是愿意的,更何况,朝廷还管饭食。他们自家现在用的银子多数都是从信达钱庄借来的,虽说皇帝仁慈,利息很低。

    但是他们也不敢多借,因此大家手头都是很紧张的,现在有这样省钱的机会,大家自然是愿意的。

    于是很快这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再次行动起来。

    于此同时左镶军的士卒沿着交通要道接收一名名从陕西过来的难民,同时按照计划对他们进行消毒、分流,流民的六成将会被留在河套,四成分配到大同镇管辖的草原范围。

    按比分配主要还是因为河套以东草原的人口太少,人口少的原因一方面是这里的土壤的确比不上河套地区,另一方面就是山西的旱情并没有陕西那么严重。

    现在河套地区的人口已经不少了,将一部分的流民分到这里,能够减轻河套地区的压力,同时增加集宁城附近的人口,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在北方修筑一些防御性的堡垒。

    这些都是必须的,谁能保证北方的蒙古人不会向这里进攻?尤其是那些漠北的几个大部落,他们会甘心,一切都需要小心谨慎。

    只有有了足够的人口,他们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将大漠以南彻底化为明土。

    在流民的配合下,在众官吏的努力下,基本上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或许难民们并不十分信任这些士卒,但是在绝对的武力之下,他们这一小波一小波的难民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安排。老老实实的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开垦土地。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红薯就要开始种植了,虽然土豆还能再晚一个月,但是他们恐怕不太愿意等下去了。

    虽然大多数人是老实的,但是也不是没有闹事的,短短三天时间,冲撞士卒,不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的百姓很多,直接被斩杀的有数百人,再加上因为在逃难路上抢夺他人财物而被举报的就近三百人,被处死的也有百人,这些人血淋淋的尸体被挂在路边的树上。

    这给了后来人很大的刺激,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听从着朝廷的命令,老老实实,再也没有人冲动了。

    他们在被送往草原后,自然有人给他们安排贷款、开垦土地、修建房子……,对于这些来到草原的难民而言,他们原本在家中的土地也就不再属于他们了,他们的地契也就直接被河套的官府给没收了

    看着手中的地契回到朝廷手中,他们心中万分不舍。然而经过一番犹豫之后,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交出来了。从此前的移民中以及现在的数十万难民中,朝廷已经收到了近百万亩土地了。

    这些土地朱由检没有将它们全部作为皇庄,其中的八成编入户部,由户部管辖,内廷监督。另外两成仍然编入皇庄。

    朝堂诸重臣对朱由检的做法还是很高兴的,他们原本对这些是没有想法的。按照他们的想法,这些土地皇帝肯定会完全接受的,他们这些官员根本不可能染指的。现在皇上分给了户部八成!他们很高兴,皇上果然是圣君。

    漠南的一切都仿佛回到了此前数月的忙碌状态中,唯一的差别就是人更多了,效率也更高了。

    当知道两地都正常的开始了运作,朱由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把这百万难民给安置住了,而且没有引起太大的麻烦,实在是不容易。

    这几个月虽然漠南很是困难,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等到今年的红薯、土豆收获了,定然会给大明朝廷一个缓冲机会的。

    这样大明就给陕西争取来了不少时间,也不需要太多,数年时间就足够了,到那时,朝廷就会有足够的土地、粮食去安置陕西受灾的民众了。

    此次温体仁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从此前的河套移民到现在已经数月了,他温体仁这段时间表现的很不错,不管是从那一方面开讲,他的进步都是非常明显。

    以前他或许有些不踏实,提出的问题也和大明有些脱节,实用性并不大,但最近从他的奏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初步称为一名既有能力的官员了。

    而且此次移民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有移民经验的官吏,这些人都是人才,有了他们,以后朝廷的移民就定然会方便许多。

    只要这一批大明子民彻底的在漠南地区安置下去,大明驻扎在漠南的后勤补给就会轻松许多。漠南地区就彻底的稳住了。

    而且现在有些开平在手,林丹汗实力并没有太大损伤的情况下,建奴基本上没有可能再从喜峰口、古北口进入关内了,大明总算是安生下来了。

    虽然林丹汗的实力不够,定然不会是林丹汗的对手,但是在大明、林丹汗双方的互相支持下,林丹汗再坚持几年应该问题不大。几年之后,形势就不一样了。

    朱由检放心了心中对于此事的担忧,开始转向了另外一件他认为已经安排下去的事情,事实证明他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

    求订阅,求票票!!

第三百零六章 难题与解决之法(求订阅)

    从之前杨国柱的奏折中朱由检发现了问题,前往开平附近草原的流民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居住在辽东沿海岛屿上,这些难民都是之前因为建奴而家破人亡,现在的生活极其困顿。

    原本朱由检想着将这些人送到台湾,他早早就往台湾传递了圣旨,这之后朱由检就没有更多的关注这里了。

    可是台湾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接收这么多人,一个多月前台湾接走了大约八万人,张天麟就向他汇报说台湾地区已经基本达到极限了。

    接下来台湾府必须要解决掉当地夷人对于大明移民的进攻,如此才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迎接更多的移民,同时他们也要尽快驱逐荷兰人,全占台湾府,如此才能走足够的精力去安置很多的人,到了那时台湾就能安置数百万人了,现在嘛!他们还做不多。

    他们现在对于分布在辽东沿海和朝鲜北部的辽东难民目前是无能为力了。

    对于这种情况朱由检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台湾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多人了,这里还有近百万难民,这可是一个大麻烦啊!

    也怪自己,当初想的有些简单了,丝毫没有考虑到,台湾的情况。现在可好,这些难民已经被逼的穿越辽西走廊前往开平,由此来看他们的生活恐怕极其艰难了。

    那现在这到底该怎么办,百万难民朕要如何安置他们,大明内部也没有地方了,朕也变不出来土地啊!

    朱由检有些头疼,他也没有办法啊,虽然他是大明的皇帝,可是他已经没有更多的土地来安置这百万人了。

    越想越是烦躁,朱由检长叹一口气。此时想到辽东百万难民正在过着艰苦的生活,朱由检心里很不好受,朕身为他们的君父,却没有能力来保护朕的子民们,每天也不知道那里有多少人被饿死。

    总不能不管不问吧,这朕做不多!

    心中不舒服不畅快的朱由检没有心思在处理奏折了,他推开殿门,向坤宁宫走去,去看看老婆孩子。

    不一会儿,他就带着肚子已经鼓起来的周皇后在皇宫中溜达。原本朱由检是准备躺床上歇息一下的,结果别周皇后发现他心情不佳,于是就拉着朱由检在皇宫中散心。

    最终两人走到皇宫旁边的北海旁边,两人又在亭子之中。

    “皇上可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见朱由检这一路上都是愁眉不展,周皇后犹豫一番还是忍不住开口了。

    朱由检一愣,看来自己的糟糕心情还是影响到了自己的妻子,他挤出笑容道:“梓潼啊,烦心事还是有一点儿的,不过没事,朕还是能够处理的,只是一时之间朕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听到这话的周皇后拉起朱由检的手,将它放在自己的肚子上,自己小心的靠在朱由检的肩膀上,就这样闭上眼睛。

    “臣妾还是觉得皇上这段时间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臣妾相信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的。”,周皇后轻声说道。

    朱由检轻轻点点头,感受着这湖旁的清风,手中挨着妻子那怀着自己孩子温热的肚子,朱由检心中的悲伤修建被这温柔给抹平。

    。。。

    第二日,休息了一夜的朱由检精神抖擞,走到武英殿的他让锦衣卫送来了有关辽东那百万难民的情况。锦衣卫对这于情报的刺探一直没有放松,因此当朱由检提出要看的时候,他们很快就拿出来一份情报。

    看完后,朱由检长叹一声,果然啊,他们的确是太过艰难了,现在马上就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了,有了这些粮食,他们还能撑几个月。

    在这段时间中朝廷必须要有所行动了,不然就算是他们都种上红薯、土豆,今年冬天他们仍然非常难熬,没办法,他们所能够耕种的土地实在是太少了。

    朱由检取出大明地图,仔细搜寻看看哪里还能安排难民。

    他先是看向了南方,湖北、湖南倒是一个选则,这里不管是江汉平原,还是洞庭湖平原现在都没有开发出来,这里土壤肥沃,绝对是种植粮食的好地方,可是现在的开发远远不够,潜力还非常大,粮食的产量竟然没有江南高,这就不正常。

    现在是,“湖广熟天下足”这样的民谣也才刚刚兴起,远远没有达到它应该到达的巅峰,要知道这句民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传播一直到清末。

    锦衣卫也奉朱由检的命令去湖广调查过,最终朱由检总结出来的愿意也有一些。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里的人口较少,即便是沿河、沿湖的优质土地被开发出来,但是相对偏远,和其他地方相比仍然是十分肥沃的土地现在却还没有被开垦。在朱由检看来这就是巨大的浪费。

    还有就是湖广一带大地主是在是太多了,就连大明的藩王这里也有几位,这里土地的大头都在他们手里。剩下可以供开垦的土地成本恐怕都不低,而且都是零零散散的土地,朝廷安置恐怕很不容易。

    现在开发这里不是一个好时候。毕竟湖南刚刚成为一个布政使司,当地的官员们还要安抚一众土司,他们现在想必也是极为忙碌,这个时候再给他们安排如此重任,他们恐怕力有不逮,若是耽搁了移民的安置,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这里还要再等等,之后再过几年,朝廷就会有足够的精力了。到了那时两湖就可以安置不少北方的受灾百姓。这也是之前朱由检的打算,唯有如此,才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现在若是真的安排过去难民,恐怕过不了几年,这些人就将朝廷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拿到他们自己的手中了,那些大地主的这方面能力,朱由检从来就没有怀疑。

    ……

    ……

    大明的各个布政使司朱由检看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好地方,难道真的要开发湖南、湖北不成,朱由检咬了咬牙。

    这时,突然一道灵光闪现,朱由检猛地一拍桌子!

    是啊,大明内部没有地方安排他们,大明之外无主之地现在不是多的是吗?只有有了百姓,那土地不就顺理成章成为大明的!这个主意多好啊。

    想到了这个主意的朱由检很是兴奋。朱由检的思维开始彻底发然开来,开始思考那个地方可以去?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南洋,那里岛屿众多,而且极其适合种植水稻,只要勤劳的大明百姓到了哪里,南洋就会成为大明百姓的乐园。

    而且要在南洋汉人的人数已经相当不少,想必应该也有百万之众了。虽说有所谓的漳气,但是这东西只要应对得当,基本上问题不大。

    这些小小的困难和能够一年三熟的水稻想比都不是问题,这这些面前,朱由检也相信大明的百姓们没有人会害怕的。

    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确实南洋不在大明的手里,甚至还是在葡萄牙、西班牙的手里,凭借着大明现在的水军力量,基本上没有可能从他们手中将南洋抢过来的,有这能力的话,台湾岛南部早就别大明给收回来了,那里还用等到现在。

    这么大的一块儿肥肉放在眼前却只能看看、闻闻不等吃,实在是令人心中不爽。

    虽说现在朱由检无能为力,但是朱由检心中已经下定决心,南洋,一定是大明的,这里必然是大明的后花园,无论是谁也不能阻挡大明的决心。

    只有拿下了这里,大明才能真正的不缺粮食,大明的百姓们也才能真正的吃饱。在大明,想要让百姓们吃饱,百姓们所拥有的田地就不能少,不然,没有肥料,粮食的产量根本就不高。

    ……

    朱由检缓了缓复杂的心情,南洋不行,那就换地方!

    朱由检向北望去!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辽东,可惜现在的辽东已经不属于大明了。朱由检摇摇头,再向旁边看去。

    日本的北海道也是个不错的地方,这么大的一个岛,住上百万人绰绰有余,现在岛上也没有多少人,幕府时代的日本人根本就不在意这座岛,在他们看来这里居住的十万人左右虾夷人都是蛮夷,就连这座岛屿现在的名字就叫虾夷地!

    这可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现在绝对是统治它的好机会。这里也是一个种地的好地方,比日本的其他四个岛屿要好得多,这里还有矿产,也是一个种地的好地方。

    大明若是掌握了这座岛屿,那么日本的生死就完全被大明给捏在手上了,这是巨大的军事价值。

    只是现在若是真要移民到虾夷岛,恐怕会讲日本人的注意力给吸引到这座岛屿,那就得不偿失了,现在大明没有抽不出那么多的力量和日本人争夺这座大岛,那么现在时机就不太合适。

    不过既然自己想起来了,那么就可以慢慢来,徐徐图之,当大明有足够的力量时,虾夷也就是探囊取物了,既然朕看上了,那它就是大明的了。

    朱由检在这个岛屿上打了个叉,将目光恋恋不舍得从虾夷离开,早晚都是朕的。

    朱由检又看到了海参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啊,海参崴再往北可就没有不冻港了,这里港口环境极好运送难民极其方便,甚至可以直接从朝鲜东北部陆路运输,这里还有肥沃的土地,只是个建奴隔的有点儿近了!

    若是在这里移民,虽然这里和建奴统治的核心区域隔了一座巍峨的长白山脉,但是建奴还是相当容易发现移民的,毕竟那建奴为了补充女真兵力,经常去长白山以及更北方去捕捉生女真。

    这里不太安全,暂时还不能考虑,毕竟一旦真的移民过去,一切的安全防卫工作都要交给他们处理了,朝廷很难再帮到忙,凭借着他们根本不可能挡得住建奴的进攻。

    最后朱由检终于看到了一个好地方!

    那就是库页岛!

    这里人口少,离建奴又相当遥远,他们很难发现大明的百姓军队已经到了这里,这里是一个岛屿是绝对的易守难攻之地,但这里绝对算得上是天然的要塞!

    同时这里的百姓对大明也有着比较深的感情,大明对这里的统治也已经两百余年了,即便是后来撤销了奴儿干都司,但是大明在这座岛屿上设立的三个卫所可还一直存在,分别是囊哈儿卫、波罗河卫、兀烈河卫。

    至于现在,朱由检觉得大概率这里已经归属建奴统治了,但是这里相对于辽东绝对是苦寒之地,建奴定然不会重视,这里最多也就是建奴到过这里,吩咐当地百姓每年仅供一些貂皮罢了。岛上大概率是没有建奴的。算有建奴也绝对不会超过一百!

    这么一点儿兵力根本不会有任何用处。只是这库页岛离大陆最近处仅有七公里,这样的距离在冬天实在是太近了,而且在冬天库页岛和大陆之间七公里的海洋是会冰封的,这个时候,骑兵是可以冲进库页岛的。

    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朱由检始终下不定了决心,毕竟事关百万大明子民,一切都要小心。

    然而他在看看地图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被他忽略的问题,这也让他下定了决心,就是这里了。

    很快一份调登莱水师巡抚入京询职的旨意被送出京城。

    确定了这百万难民的安置事宜,朱由检心中的担忧终于放了下来。

    按照他的估计,大明想要在库页岛立足还是很容易的,根本就不困难。

    刚刚在看地图时,朱由检忽略了一个问题,他发现自己小看了这库页岛的面积,虽然它最近处离大陆很近,但是那是它的北端,这个岛屿它是倾斜的,越往南就离大陆最远,在它的最南端,它是和虾夷岛紧临的,距离大陆数百里。

    没办法,库页岛南北跨度将近一千公里。大明若是去移民的话,肯定是从最南端开始的,这里距离建奴就太远了,这里发生的一切若是在大明的有意遮掩下,数年之内,建奴根本就不可能发现。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里,朱由检才下定了决心,百万难民终于有地方可以安置了!

第三百零七章 土法水泥(求订阅)

    对于这百万难民有了解决方法的朱由检此时心情很好。让人送上来一份美味的午膳,之后就带领一些内侍走出了皇宫。

    朱由检这次出行是有目的的,这段时间朝廷要在陕西大兴土木,让朱由检想起了数个月前他就交给少府名下的百工院的水泥制作,现在据锦衣卫奏报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了,自己这一次要过去看一看,若是真的能用了,那就是一大利器啊。

    百工院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搜集,这里基本上已经汇集齐了大明最顶尖的一批工匠,当然这是除了军工方面的工匠。

    现在的百工院有较高水平的工匠超过千名,而且都是顶尖的大师,百工院的院长是在朱由检的安排下锦衣卫从江西找来的大明大科学家宋应星。

    和徐光启不同,徐光启的才华主要在农业方面,而宋应星则是在科研这一方面了,绝对是大明这个时候最伟大的科学家!

    宋应星的卷宗朱由检专门看过,现在也是举人功名,然而科举并不顺利,数次会试皆不中。但是举人功名也足够朱由检给他安排一些官职了。

    据锦衣卫当时去找宋应星的一个百户所说,原本此人是不愿意来到百工院的,但是在知道是皇上想要见他后,此人才愿意跟随锦衣卫前往京城。

    朱由检也理解宋应星的心态,现在的宋应星即便经历过多次会试失败,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心中的进士梦,在朱由检看来,他恐怕还在等着朝廷下一次的恩科了,这个时候的读书人,最看中的还是科举,一切都是为了科举!

    不过他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要想着再回去了。

    宋应星刚到京城,朱由检对他考核一番后,直接任命他为百工院主事,负责整个百工院,千名老工匠以及数千名工匠学徒的工作。

    这大小也算的上是一个官职了,正六品,绝对不算低了,尤其是对于他这么一个小小举人。可惜宋应星还是向朱由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着之后参加会试中进士。

    对于他这样的想法,朱由检是又高兴又烦恼,一番考虑之后,朱由检还是让宋应星暂时的管理百工院,这样就不影响他之后的会试。

    朱由检原本还有些担心没有官职的宋应星能否压得住百工院里心高气傲的众工匠,没想到,仅仅一个月时间,所有人都对宋应星心服口服,对此,朱由检很满意。

    现在的百工院因为规模越来越大,更何况这北京城一直都是相当的拥挤,城内已经找不到合适地方供他们使用,所以在一个月前,他们搬到了北京城外,虽然直到现在百工院都远远没有完工,他们还是一边入住,一边修建。

    至于水泥的实验问题,朱由检是交给宋应星的,朱由检自己并不记得真正的水泥制作方法,他仅仅知道的是民间的一种土法水泥制造,即用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磨成面,之后要经过烧制,再往里面加入炼铁后的矿渣同磨后也就是制造出来水泥了。

    这只是土法水泥的制作方法,强度、硬度都比不上真正大规模使用的水泥。

    但是在这个时候也足够用了,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得感到一阵庆幸,还好前世朱由检在农村待过一段时间,见过村里人制作这种土法水泥,他才记下了制作方法。

    但是具体的比例如何?煅烧的温度是多少?……

    这些问题朱由检也不清楚,毕竟那时候他还小,还只是一个小孩子,能够记下具体用的东西就很不错了。

    朱由检觉得有了这些也足够了,他相信大明的工匠还是能将它做出来的,关键是时间的长短罢了。于是他将他知道的东西交给宋应星,并说明最终的产品是什么样的,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了宋应星。

    对于宋应星而言,他从当初被锦衣卫带往京城的时候就是懵的,皇帝怎么会想要见他这样的一个小小举人,还是一个会试数次不第的举人,他宋应星对自己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虽然疑惑但他还是进京了,无他,皇帝的召见他敢拒绝吗,门口的锦衣卫腰间的刀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何况,能够被皇上召见那可是自己莫大的福分啊,虽说他和他哥哥宋应升两人还没有放弃科考,但是他们自己知道自己,他们基本上已经没有再考上的希望了。

    现在这样天大的机会掉在了他们兄弟二人面前,他宋应星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放弃的,此去京城无论是阳关大道还是深渊炼狱,他宋应星都是要去走一趟的。

    然而到了京城,宋应星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见到了当今圣上,只是接下来皇上想给他的官职让他心中有些不舒服,百工院主事不就是工匠们的头吗?这样的官做着有什么意义?一辈子待在这里吗?

    虽然他宋应星对于工匠、技术、机械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以及很深的了解,不是他自夸,这座百工院中所有的工匠都没有他懂得多!

    可是他宋应星是要当进士的,不是来这里当匠人的,这绝对是万万不可的。于是他向皇帝请求了暂代百工院主事的请求,当他说完后,他害怕了,他都不敢相信他有这么大的胆子。

    这要是得罪了皇帝,自己以后还能考上进士吗?就算考上了,皇上若还是让自己担任这百工院主事,自己又该怎么办?

    幸好皇帝没有怪罪他,皇上的容人之量果然是非同小可,让自己这个小人物对皇帝极其尊重。

    他宋应星也是一个诚信之人,既然自己答应管理这百工院,那他也就尽职尽责。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让这里的工匠对他服气了。原因很简单,宋应星对于他们的多种技术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而且还很有效,他用他的能力让这些工匠对他老老实实的。

    在这过程中,他宋应星也过的很开心,和这么多同行在一起的感受真是舒服。可惜的是大明最顶尖的工匠他看不到,那少府里制作玻璃、镜子这些东西的工匠他遇不到,这让他甚是可惜。

    这一个月时间过去后,他再次收到皇帝的召见,皇帝吩咐给他一项任务,甚至为此还专门拨给他一万两银子来制作这什么水泥!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他对此是深感怀疑。

    可是他也不能拒绝,上次拒绝皇帝一次后他就感到深深地后怕,现在还是老实一些吧。以他宋应星多年的阅历来看,皇上恐怕是有点儿天方夜谭了,世界上那里有会自动变硬的东西。

    他觉得自己不能直接反对,用实际情况让皇帝打消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吧。这实验又不困难,只是找出具体的比例、煅烧的温度罢了,很容易。只是又要浪费不少银子了,这么多银子,拿到陕西去赈灾不好吗?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他带领着数百名工匠进行着尝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他就按照皇帝的给的配方,造出来了能够变硬的所谓水泥。

    这可是让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极为震惊!包括他宋应星自己!虽然用制作出来的水泥加上石子等制作出来的水泥地仍然不够硬,甚至是软趴趴的,但这至少表明了,皇帝的这个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这仿佛打破了宋应星心中的枷锁,接下来,他突然振奋起来,之前的散漫消失不见,他夜以继日的投入其中。

    宋应星已经发现了这东西的巨大用途,这所谓的“水泥”所用的材料来源如此的广泛,成本很低,若是用来修路、建城、修渠……,若是真的做成了,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将会获得什么!

    不说皇帝的赏赐,听说皇上对于工匠们的赏赐极为大方。自己定然是可以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绝不为过,自己的名字将会被亿万人所传颂。

    而且这东西真的能够有大作用,光是修路、修城,自己就为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只要一想到这些宋应星身体上就充满了激情与动力,这水泥我一定要将它做出来,宋应星暗暗发誓!

    他凭借着百工院主事的权力,调动了千余工匠投入其中,每天都能够进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如此他们每天就能够尝试上百次的不同配方。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水泥的凝固时间而耽搁大量的时间。

    又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宋应星终于做出了他认为可以使用的水泥,这基本上是他现在能做的极限了,若是想要再次提高,那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也要一年。

    虽然现在和皇上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他用自己指定的制作过程生产出来的水泥制成的水泥地,能够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凝固,硬度倒是也不错,但是皇上所说的和铁差不多的程度还相差不小。

    原本宋应星还准备继续改进的,可惜皇帝这天竟然要过来看这东西,宋应星只能将这个未成品交给皇上了,希望皇上不会不高兴吧。

    这一天,宋应星带领着百工院的一系列高级别工匠在大门口等待着朱由检的到来。

    很快一身常服的朱由检来到了门口。

    在宋应星等人的带领下朱由检在百工院四处转转,还对一些高级别的工匠进行了一番友好的慰问,这里面多数工匠都是最近几个月来到这里的,朱由检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来过,只是他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在这百工院里四处乱转,这些工匠对自己这位皇帝还没有什么了解。

    他们那里想过自己还能和圣上说话呢?所有人都是诚惶诚恐,不过还好,几句话之后,他们至少能够好好说话了,朱由检很是和蔼在百工院多处转了转,看到朱由检如此和蔼,他们也渐渐放松下来,果然是圣天子啊!

    这里研究什么的都有,水利工具、耕地工具、炼铁、炼钢、造纸、制造银币、织布、织棉……

    朱由检走了一大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据宋应星介绍,这里的工匠们研究的东西多达两百多种,现在很多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只是还没有真正的可以使用。

    朱由检也没有怪罪,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总体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甚至已经超过了朱由检原本的想象。

    说实话,朱由检没有想到大明现在有这么多高水平的工匠,刚刚他们很多人的介绍的东西,就连朱由检都觉得很有道理,若是做成了,都是有很大效果的。

    朱由检都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老祖宗们还是很有水平的,可惜到了明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技术都消失了。

    或许是因为古代从来没有像自己这样讲这么多的工匠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迸发出集体的智慧,才没有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

    还好,现在自己来了,一切都可以改变的。

    在百工院转了一圈用了将近两个时辰,之后朱由检来到了制作水泥的数个大院子。

    看着这几个院子中间摆放着数百份已经凝固的水泥,水泥旁边还立着牌子,朱由检一边看一边听着宋应星的解释。

    朱由检走到采用宋应星现在能做到的最好那份水泥铸造成的水泥地前,伸手试了试这水泥的硬度,听到宋应星对这一款水泥的介绍,心中很是高兴,若是真的达到了宋应星所说的程度,那这东西就真的可以使用了。

    朱由检随手从旁边的侍卫手中拿过大刀,后退一步,用一部分力向地上的水泥上砍去,“碰!”,水泥地上仅仅留下了一道白印,朱由检心中一喜,再次用更大的力气去砍。

    当朱由检感觉用上一半的力气时,才从这水泥地上砍下了一块儿水泥。

    “好,很好,宋爱卿,朕现在这种程度已经可以用了,这次你可是立下了大功!诸位参与此事的工匠都是与国有功,朕必重重有赏!。”

    “臣等谢皇上夸奖!”

    “来人,召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百工院。”

第三百零八章 背后的朝堂争端(求订阅)

    带着数位中高级工匠,朱由检走进百工院的议事大厅,众人坐定后,他满带笑容的向宋应星询问着他这一个多月以来对水泥的实验过程。

    越听朱由检越是满意,实验过程很是详细,这样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的,有值得推广之处。

    “宋爱卿,这次你做的很好,现在这样的水泥已经基本上可以使用了。

    你也知道最近朝廷在陕西以工代赈吧,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大规模的修建道路、水利工程,同时在漠南,大明的一百余万移民也在忙碌着修建城墙,他们还在准备修缮几条通向长城以内的大道。

    这些都需要这水泥啊,若是有了水泥,朝廷的花费就能减少很多,百姓们也更加的省事。

    虽说现在这东西的硬度还比不上厚厚的城墙,但是也足够用了,这东西制做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它定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啊!尤其是修路!

    爱卿你也清楚现在在地方上修路是多么的困难,若是要铺石板路,成本实在是太大,就连京城大多数的路还是土路,只要一下雨,根本就是无法通行。

    现在有了这水泥,我大明修的路就再也不用害怕下雨了,粮食的调运更加方便,对于陕西的赈灾也极为方便。

    爱卿,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朱由检由衷的说道。

    宋应星早就被朱由检这一番夸奖给吓坏了,这东西有这么夸张吗?自己还是想的有些浅了。

    “这一切都是皇上的功劳,臣只是出了一些微薄之力,当不得皇上如此的夸赞!”,宋应星被夸的有些惊慌失措,他真不感觉这是自己的功劳,这都是皇上做的,换成其他人,他们也能够做出来的。

    “不必谦虚,这都是你做出来了,朕只是提了一个主意罢了。等徐光启等人到了,你给他们介绍一下这水泥,让他们看看你们这些工匠们所做出的好东西,让他们也知道工匠的厉害!

    朕虽然很支持工匠的发展,但是朝中衮衮诸公可不是这么想的,可是有不少人上书认为朕对工匠太过优厚了,尤其是两个月前在百工院、军械司实行的工匠等级制度,即便是现在五级以上的中高级工匠仅有寥寥数人,他们还是对于这些非常不满意。

    尤其是中高级工匠们的俸禄比他们当官的都要高,他们简直是义愤填膺,有的甚至污蔑朕玩物丧志,朕的压力也很大,现在有了这东西,相信朝堂之中的阻力也能够减少不少。”,朱由检又发出了一声长叹,显得有些颓废。

    听到这话原本还想推辞的宋应星以及其他数位中高级工匠连忙跪地,双眼含泪道:“臣等有罪,请皇上责罚!”

    除了宋应星,跟随朱由检进来的还有八名中高级工匠,这几位都是锦衣卫花了很大力气才从全国各地找来的工匠大师,他们对于能受到皇帝的邀请进京是很愿意的。

    尤其是之后皇帝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工匠的重视,他们凭借着身上的技艺,成为这座百工院的管理人物,他们很清楚这里每个月要花掉多少银子,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现在皇上却不惜一切的支持这里。

    短短数月,这里已经有千名工匠以及数千学徒,这种盛况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现在却实现了,这一切都是皇上地功劳。

    两个月前,皇上与这位宋主事定下了工匠的十级划分,根据大家的技艺水平,足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这里的数千工匠被划分了不同的等级。

    在场的诸位都是五级工匠,更高的百工院还没有,听说军械司但是有几个六级的。

    朝廷对着所谓的等级要求越严格,他们越是高兴,这也就表明皇上对他们越重视。

    即便是最低的十级工匠,那也不是每一名工匠都有的,十级工匠每年的俸禄就有三十两,这可比他们以前的收入要高的多了,在一年前,他们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十数两,现在就增加了近一倍。就更不用说现在在座的诸位了。

    能够达到五级以上的工匠,基本上也是有一些功名的,他们其实更看重的是皇上给予他们地位。这次即便是十级工匠,朝廷也给予他们相当于从九品官员的地位,至少做到见官不跪,九级相当于正九品,八级相当于从八品,以此向上的一级工匠就相当于正五品官员的地位。虽然现在最高级的工匠仅仅是四级。

    因此他们对于皇上的举动是极为支持的,他们私下里也有过交流,现在朝廷上多位朝廷重臣对于此事的反对他们也都清楚,说实话,他们心中都是极其担忧的。

    他们很清楚,现在这样的情况是不正常的,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一位皇帝对他们工匠如此重视。他们明白,这一次皇上若是在官员们的压力下放弃了他们,他们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虽然皇帝顶住了朝廷众官员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朝堂之上的反对声越来越大,他们也是越来越担忧。

    宋应星这次制作所谓的“水泥”对百工院所有的工匠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他们来说,将这件事情做好,做成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希望能够保住皇帝对工匠们的信任。

    今天的情况皇上很满意,这让他们心中稍稍放松了一下。

    现在皇上又突然提到此事,他们的心中又提了起来。

    即便是不太愿意放弃科举之路的宋应星也对此事很担心,他自己对于工匠之事也是很感兴趣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一身本事,因此,他也希望大明的工匠们能够过的好一点儿。现在皇上重视他们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朱由检一愣,随机便明白了即便是他们也受朝堂上的争论影响很大啊!

    “你们起来吧,朝堂之上的争端你们不必在意,朕既然已经把东西给了你们,就没有人能从朕的手里拿走!”

    “吾皇圣明!”,众人非常感动。

    “不过你们也不要让朕失望,你们要拿出东西让那些人心服口服!这次的水泥就做的不错。”

    “请皇上放心,臣决不让皇上失望。”

    与此同时,黄立极、徐光启等人此时已经收到消息走出了北京城门,直奔百工院而去。

    对于百工院,黄立极、李国普的内心是复杂的,虽然他们从提出这个百工院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公开表示对这百工院的反对,但是他们心中对皇上这样做也是颇有微词的。

    最开始,皇上就相当的重视工匠,虽然这样的行为有些出格,但他们也没有在意,毕竟皇上有一些爱好也是一个传统了。

    在他们看来,皇上或许是因为担任信王时工匠造出了玻璃、镜子这种东西才对工匠产生了兴趣。再加上,这百工院还是在少府名下,并不算是真正得朝廷机构,他们也就没有过多的在意。

    然而,两个月前,皇上在小朝会上提出了针对工匠的分级法,这简直是石破天惊,几千年来何时有过这样的事情?作为对皇上了解很多的众人,他们虽然没有胆量直接表示反对,但是皆是保持沉默,无声的表示反对。

    可是他们之中有人叛变了!

    徐光启、孙承宗、李邦华三人直接站出来表示支持,这让他们几人的沉默朝的不合时宜。再加上六部九卿有多位在地方上,参加小朝会的人本就不多,因此他们三人的表态对形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终在他们几人的沉默中,这张决议在小朝会上通过了,他们的无声反对并没有什么作用。

    对于徐光启三人而言,工匠的作用是巨大的,不管是之前在河套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燧发枪,还是修路、修城都离不开工匠,因此他们是愿意支持皇上的这个想法的。

    再加上工匠们拿到的东西并不多,不过是给工匠们更多的银子以及一些地位罢了,这也并不是接受不了,一千多年前的大汉不是还有将作中郎将吗?

    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他们这位皇上既然提出来了,那就是必须要推进的。

    他们中的徐光启作为所有人心中帝党中的帝党,他是必须无条件支持的。

    朝堂之上对于他们通过的这项决策是不满意的,反对之声也是愈演愈烈,但是他们都忍住了,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公开表示。

    现在皇上却突然在百工院召见他们,到底是何事?三人一路上各有猜测,皇上啊,您可千万不要再提高对工匠们的地位了,他们的地位已经不低了,不然的话这大明朝廷真的就反了。

    不久,三人在锦衣卫的带领下来到百工院,说实话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此时看着占地宽广,规模很大百工院,众人心中的五味杂陈,就连六部的衙门也没有这里的规模大。

    三人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守卫极其森严,恐怕也就比皇宫、军械司弱上一筹吧!

    穿过一道又一道的门廊,众人走到朱由检所在的大院,见到朱由检,连忙躬身行礼。

    “诸位爱卿,你们可算是来了,今日百工院给了朕一个惊喜啊!

    他们可是给朕、给朝廷造出了一个好东西,这东西对我大明而言可是好处多多啊。”,朱由检的话很是轻快。

    听到这话,三人一愣,什么东西会有这么大的效果,还不会是因为朝堂之上的压力,皇上想要以此为突破吧,三人的心中有些不太好受。他们感觉这是皇上乱了方寸,想要剑走偏锋了。

    “宋爱卿,你给三位爱卿讲一下这水泥!”

    “臣遵旨!”

    “三位大人,请随下官来。”宋应星满带笑容的说道。

    三人相互看了看,不动声色的跟着宋应星向一旁走去,不管如何,他们要先看看这东西到底如何,之后才能劝谏皇上。

    一路上听着宋应星的介绍,三人原本的漫不经心渐渐消失,心中越来越惊讶,这“水泥”若真是有如此功效,那真的能够改变大明啊!

    不说别的,光说现在陕西、漠南正在进行的大工程,这东西直接就可以用上了啊!

    三人在宋应星的带领下详细的观看了最终成品“水泥地面”的硬度展示。又在徐光启的要求下仔细查看了修筑水泥地面的全过程,以及之后的凝固过程,从凝固第一天直到最终成果,中间的变化他们切切实实的感受了一番。

    足足用了半个时辰,他们才重要观看完毕,这是宋应星都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这位徐光启徐大人也是对技术有相当的见解啊,问了这么多详细的问题,还好自己准备充分,不然还真有可能别问住了。

    结束后,黄立极三人神色彻底凝重下来,三人快步走到朱由检面前。

    “皇上,这水泥果然是一大利器,若是之后大明所有的道路都用这水泥,那对于朝廷调兵、运粮都是极为方便,臣请百工院派出工匠前往陕西、漠南,那里正是需要使用这水泥的时候。”,黄立极道。

    “不错,陕西那里的确是需要,不过这项技术必须要保密,万万不可被旁人学去。

    ......

    这样吧,还是交给少府来做吧,他们所需要的水泥全部由少府来提供!”

    “皇上圣明!”,三人心悦诚服,皇上说的的确很有道理。

    “宋爱卿,这次你们百工院立了大功,朕给你一人一千两白银的赏赐,另外赏赐参与此事的所有的工匠一共五千两,就按照他们做出的功劳来分银子。功劳大的工匠等级升一级!这方面对你的赏赐朕先记着。”

    “臣谢皇上厚赐!”

    朱由检带着黄立极等人走出了百工院。

    “皇上,臣认为这京城里的土路可以先改成水泥路,以此来验证这水泥的功效,同时还能打消官员们对于厚待工匠的疑惑!”,一旁的徐光启小心翼翼的问道,

    朱由检一愣,现在他们还在考虑这些问题啊!

    “好,尽快实施吧,朕会让户部拿银子的!效果好,工部就有活了,爱卿,好好做事吧!”说完,大踏步向自己的宝马走去。

    “皇上放心!”,三人连忙跟上。

第三百零九章 震撼(求订阅)

    仅仅过了一天,少府在北京城外一座闲置的宅院中开始了小规模的水泥制造,虽然产量并不高,但是小规模的使用已经足够了。

    沈继尚很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他亲自来处理这件事,派往陕西、漠南的工匠都是宋应星挑选出来最好的工匠,相信一切都万无一失。现在沈继尚将重点放在了京城。

    北京城内,在顺天府、少府、工部的配合下,京城内的一条主干道开始进行土地平整,至于为何现在没有大规模开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在正是夏收时节,为了不影响夏收,工部只能先小规模实验。一切都以夏收为重,绝对不能耽搁。

    在朱由检的要求下,已经铺成石板的路目前先不修了,仅仅修那些还是土路的地方,很快多雨的时节就要到了。

    京城的百姓们好奇的看着朝廷所做的一切,这条路上数百人在忙碌着平整土地。

    “顺台兄,你可知朝廷这是要做什么?”,大街一侧茶楼二楼靠窗处正在喝茶的两人正在看着大街上的情况。

    “吾不知,还望兄台解惑!”

    “哈哈,顺台兄有所不知啊,我听说朝廷准备铺设水泥路!”,顿时周围的人皆是把耳朵竖了起来,说话的人见到这一幕更是自豪。

    “这水泥为何物?”

    “兄台可还记得那百工院?”

    “自然是记得的,哼!一群卑劣之辈如何承受的起皇上的如此厚待!”

    “顺台兄着相了,如今那百工院的宋应星可是造出了水泥,据说原本是粉状,若是用来修桥铺路,十天就会变得坚硬无比,堪比精铁,前天皇上还赏赐此人一千两银子啊!

    现在下面这条路就准备用百工院造出来的水泥铺路啊!”

    “原来如此啊!”,在场众人皆是若有所思。

    ……

    ……

    “德清兄相信这种神奇的东西?”

    “吾自然是不信的,可是这传的也有模有样,我听说明日朝廷就会贴出来官榜来告知百姓此事了。

    ……

    我等不如等半月后看看这路究竟如何?若是真如那宋应星所说硬如精铁,我等自然心服,若是不能,我等定要向皇上向朝廷为我等儒门子弟讨回公道!卑劣工匠岂能与我等圣人子弟同列?”

    “善!德清兄高义,我必与德清兄同行!”

    “吾等亦然!”,周围一直在偷听的众人纷纷起身说道。

    那位德清兄见此眼中止不住的兴奋,“好,到时吾等同去,这半个月吾等就严密的看着这些工匠做事!必不然他们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愚弄天下。”

    “善!”

    在场众人皆表示赞同,他们作为读书人,寒窗苦读十数年,现在那些工匠竟然要爬到他们头上,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忍的。唯一可惜的是他们人微言轻,又做不了太多,但若是这所谓的水泥路和朝廷说的不一样,那么他们就真的有足够的借口了。

    ……

    这样的事情在京城内多处都在发生,第二天官榜贴出以后,朝廷的百工院发现了一种坚硬如铁的水泥,正在修筑北京城内的一条长达近五百丈的大街的消息在京城内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之后的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人来到这条街两侧,观看着这里工匠们的工作。随着土地平整的结束,工匠们运来修路所用的各种材料。

    修路的过程每天都有数千人观看,这些工匠们的操作很是让人惊讶,这和他们以前见过的完全不一样,这些东西中他们只认得石子、沙土,那个灰色的也不知道是什么?难道就是那水泥不成?

    三天后,路修好了!就在所有人的目光下路修好了,之后工匠们在路面上铺了一层刚刚收割好小麦的秸秆,顺天府出面要求所有百姓十天内不准踏上这条新修的路,十天后它才能凝固。

    这一切的操作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极其稀奇的,原本众人还想着过两天偷偷去看看,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天中竟然有将近百人在这条大约三里的道路周围巡逻。

    京城百姓中充满了议论声,甚至出现很多不相信朝廷的说法,朝廷完全对此无动于衷。转眼间十天过去了,这一天一大早,这条路两旁早已围满了百姓,两侧茶楼都挤满了人,甚至有的房顶也有人。

    随着消息的传播、尤其是官方消息的传递,很多人都知道了水泥这个东西,于是今日来的人格外的多。

    很快,工部的人就到了,这一次,工部尚书徐光启亲自过来了,随着他一声令下,路面上所有的稻草被清理干净,露出了下面干净平整的路面。

    看到这和他在百工院看到一样,徐光启长松了口气,他没有犹豫,在所有人的目光下直接走上路面,又踩了两下。他从旁边的侍卫手中拿出刀,在周围人的惊呼声中对着地面砍去。

    “嘭!”的一声过后,见地面上仅仅留下一条白银,徐光启才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从围观的百姓中也传开惊呼声。

    这半个月他徐光启也很是担忧这条水泥路,若是失败了,必然会对皇上对工匠们的政策产生极大的打击。一不小心,现在工匠们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大好形势就再也没有了。

    在修这条路时,他亲自上场,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对每一名工匠他都小心翼翼的交代,只怕出现任何意外的情况,整个京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看他们的笑话。

    现在终于成功了,自己没有辜负皇上地信任。

    徐光启这才放松下来,他看向两旁早已惊呆的官员、士子、百姓们,心中竟然涌起一种畅快之感,让你们还看不起工匠!

    “诸位百姓们,现在这条水泥路已经成功了,这水泥是百工院的宋应星发明的,皇上给宋应星赏赐了一千两银子,其他参加研究水泥的数百人赏赐了五千两银子,这都是朝廷对他们的奖励!”

    “老天爷啊!”“天啊!”“这是真的吗?”“一千两啊!”

    周围的百姓们皆是发出惊叹声,这也太多了,一千两银子,他们家五十年的收入也才是这个数吧。

    在侍卫们的安抚下,百姓们才渐渐安静了下来,“今后啊,朝廷要将大明所有的路都变成这样的水泥路,这样大家以后进城就再也不用怕雨水了。大家以后运粮食也都方便了…”

    “皇上万岁!”,百姓们皆是高呼!

    见百姓们都如此高兴,徐光启也露出了笑容,看来自己做的还不错,他也就满意的离开了,他要向皇上汇报此事,同时准备在全京城开工修这水泥路,这东西真不错,关键是成本也不高。

    还有从京城到辽东的大道!这条路若是修通,从京城到锦州的时间至少能够减少两天!粮食、盔甲等物资的运送也能轻松不少,这样朝廷花的银子也能少上不少,这一切都有助于灭掉建奴,这一条大路必须要尽快开工。

    至于所需要的银子,他丝毫不担心,就算户部没有,皇上肯定有啊,据他估计,皇上地内帑里至少还有一千万两银子,而且只多不少。为了辽东这样的大事,他相信皇上定然是愿意拿出这笔银子的。

    徐光启走后,在场的百姓们更加兴奋了,纷纷走上这条宽度近三丈,长度三里的水泥路,在上面走走、摸摸,跳跳,试试地面的坚硬成都,一时间整条路上都挤满了人,不过倒是也没有人敢拿刀在上面砍试试这路到底硬不硬。

    然而就在他们欢呼的时候,在场的诸多读书人以及京城的一些小官们的脸色都很不好看,尤其是在徐光启说完最后一番话后,不少读书人甚至直接骂出了声。

    “奸贼!”“庸臣误国!”等等词汇不时从他们嘴里冒出来,有的人甚至咬牙切齿,恨不得上去对徐光启打上一拳。

    这东西怎么可能是真的?这不可能啊!

    更令他们心痛的是他们丧失了一次攻击朝廷不久前通过的那份优待工匠政令的极好借口,现在他们恐怕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官员们都不作为,他们这些毫无功名的读书人又能做什么呢?

    现在工匠们已经在百姓们留下了不下的印象,恐怕不久那宋应星的事迹就要通过邸报传遍天下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水泥路的作用定然会被人广泛认知,到时候,一切都难以改变了。

    其实他们想的不错,仅仅是第二天,早就准备好的邸报就通行天下了。

    皇宫中的朱由检听完徐光启的汇报后也很满意,对于徐光启提出的修筑从京城到辽东的大道,朱由检既没有反对又没有赞成,只是让工部确定修筑的路线,其他的一概不提,这让徐光启心中七上八下的。

    接下来的两日,京城中的百姓皆是闻风而来,都在这条路上有了几通,试试感受。

    百姓们大多都是看看新奇,留下几句惊叹声罢了。

    而京城的一些大商人们对此的感受就不一样了,看着这样的路他们就想到了很多。

    有了这样的道路他们再也不用怕雨天道路的泥泞,运货的马车可以全速通行,运费、路上所耗费的时间都可以大大减少!这对他们来说将会是天大的好处,他们能够多赚多少银子。

    只要有路,他们的商队就能到达那里,再也没有其他的制约了,看着这条路,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家商号通行天下的情形。

    连续数天时间,京城内的各大商号议事不断,很快就有很多官员上书朱由检请求在全国大修水泥路,让朝廷的政令更快的通行天下。

    不管这些官员中那些是真正的为国着想还是因为商人的撺掇而上书的,朱由检也都不在乎,这件事情至少对于大明而言是好的就足够了。

    不过朱由检对他们的上书没有批复,全部留中不发。可惜即便如此也没有能挡得住朝廷官员们的热情,这样的奏折一天比一天多。

    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朝廷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都放在陕西、漠南,以及长江以南各个布政使司吏员的整顿上了,此外还要防备着辽东建奴的动向。

    这近半年来,那皇太极的动作也不少,最近建奴的军队更是动作频频,袁可立的奏折也提到了此事,辽东军队已经戒备起来了,恐怕又要有大事发生了。对于建奴朝廷是绝对不敢放松的。

    更何况,现在正是北方的夏收时节,多数农民正在收获,同时也要准备种植红薯,这种时候朝廷怎么可能大规模的启动多项工程,一切都要再等等。

    不过修路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开始了,至少要对一些线路的勘察工作要做好,该有什么样的线路?这些问题要整清楚,以后朝廷若是想要开始修筑了,就能够直接动工,想必徐光启也是愿意接受这个任务的。

    很快朱由检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徐光启的工部,徐光启确实是很兴奋,这样的道路若是修编全国,那将是多大的功劳啊。

    朱由检给徐光启安排了数条线路的的任务,全部都是分布在北方。

    京城—山海关;京城—开封;京城—开平;京城到太原、归化;归化—集宁—开平;西安—开封—济南;京城到济南。

    一共七条线路,按照计划很快就会开工的是归化—集宁—开平线,以及西安至潼关段,这两个地方都是利用陕西的百万难民直接开工就行,除了这两条还有陕西内部的多条线路,主要是西安联通陕北西安以北各府的道路。

    只要少府的工匠抵达陕西、漠南,就可以迅速开始生产水泥,开始修筑。

    其他的都可以再等等,至少也要等到夏收结束、各地红薯种植完毕才能开始,不然大规模的徭役必然会对大明产生极大的损害。

    朱由检摇摇头,无论如何,水泥总算是有了,之后的事情可以慢慢来。

    放下此事的朱由检内心已经向东北飘去。

    之前就在水泥之事牵动着整个京城时,朱由检在皇宫之中刚刚安排下去了一件要事,这件事必然对大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

    求订阅,求票票!!

第三百一十章 大动作(求订阅)

    就在数天前,登莱巡抚孙国桢从登莱急匆匆的感到京城,他自从收到朱由检的圣旨,就连忙动身进京,一刻都没有耽搁。

    刚到京城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就被宫中的内侍叫到皇宫,皇上要召见他。

    对于孙国桢而言,当今皇帝对他可是相当恩重。不说是皇上提拔他做登莱巡抚的,将如此重任交给他。这之后皇上更是对他极为信任,在皇上大力支持下,短短一年时间登莱水师的力量就扩大了数倍之多。

    他可是很清楚这近一年时间他登莱水师究竟花了多少银子。这样庞大的数目在以前他可是想都不敢想的。足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再加上这一年来皇上地种种作为,尤其是对于武人的种种行为更是让孙国桢感受颇深,皇上对于武人的重视已经昭然若揭了。

    他相信,这样的一位皇帝必然将带领大明走向中兴,他们武人的辉煌时代必将再次到来,作为担任过福建水师总兵的人,他对于海外的情况很是了解。

    他可绝不像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他很明白之后的大明绝对不会缺少仗打。

    尤其是对于他们水军而言,之后恐怕是任务艰巨,同时也是功劳众多。

    他相信中兴之后的大明绝对不会对那些在大明的海边耀武扬威的夷人长期存在的,到了那时就到了他们水师表现的时刻了,他仿佛已经看到皇上册封自己爵位的场景了。

    为了做到这些,他对于登莱水师的整顿是极为严格的,经过他的一番整顿,不算新加入的人员、船只、大炮,登莱水师的战斗力就能提升数成之多。

    他甚至还对于登莱巡抚所掌握登莱数府之地的十数万卫所兵也进行了同样严格的审查,借着辽东整顿军队的东风,在登莱之地也没有引起什么较大的风波。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这里卫所兵绝大多数转化为农户,并且最终获得了一万五千精锐部队。

    就算是一向要求严格的袁可立在对登莱水师进行视察时也对登莱军队的现状非常满意,他直接向朱由检上书为孙国桢表功。

    对于袁可立而言,登莱水陆两军做到这个地步是很令人惊讶的。在辽东军队整顿结束后,袁可立专门去各地视察一番,结果让他很不满意。

    除了洪承畴、孙传庭这两位新来辽东,并且在辽东没有一点儿根基的将领做的还不错,其他的几个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就连他以前的旧部毛文龙也没有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做事,这让他火冒三丈。

    来登莱之前,袁可立心情不是很好,带着很大的挑剔眼光也不得不承认,孙国桢是做的极好的,这让他很满意。

    心中怒气腾腾的袁可立在回到宁远后,对辽东军队进行了第二次的整顿,这次进行的更加严格,上一次的漏洞全部被堵上,一时间辽东许多将领哀嚎一片。

    在袁可立看来,皇上所担忧的辽东军队藩镇化的问题绝不是空穴来风,必须打断这样的进程,绝对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必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

    就是带着这样激动的心情,孙国桢走进了皇宫,见到了皇帝朱由检。一番亲切的问候之后,朱由检才开口问道:“孙将军,不知登莱水师的情况如何了?将军何不为朕介绍一番?”

    “臣遵旨,幸蒙皇上恩典,登莱水师这一年来一切都进展顺利,现在登莱水师全军战兵已经达到三万人,大小战舰一千五百余艘,安装红夷大炮的船只达五十艘,共计五百门。

    ……

    登莱诸多卫所经过整顿也得一万五千精锐,臣可以保证他们已经丝毫不弱于辽东诸精锐,朝廷可以放心使用。

    ……

    臣相信现在的登莱水师比一年前强大数倍,凭借着现在的登莱水师辽东沿海皆是我大明的天下,臣定能让那建奴顾此失彼!”孙国桢显得十分自信。

    “好啊!孙将军果然是朝廷栋梁之才,短短一年时间就将登莱水师带到如此程度,当真是与国有功啊!”,朱由检很是高兴的站起身,拍了拍坐在他前面的孙国桢。

    收到如此礼遇的孙国桢很是激动,连忙说道:“这一切都是皇上的功劳,臣不敢居功”。

    让人或许会认为他孙国桢是在拍皇上的龙屁,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他真心实意的。

    他在登莱作登莱巡抚时受到朝廷的支持力度绝对数十倍与他在福建时,不然的话他孙国桢绝对做不到现在的程度。

    不管是大规模建造船只还是安装近五百门的红夷大炮,这都是以前的朝廷做不到的,这中间花了多少银子啊!这一切都是皇上地功劳,这是必然的。

    在孙国桢看来现在的朝廷财政和一年前提高也很有限,那么数目如此巨大银子是从哪里来的也就再清晰不过了,定然是皇上从内帑里那出来的!皇上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数百万两白银来支持登莱水师的建设,这就是最大的功劳,他孙国桢岂敢贪功。

    大明两百五十年来何曾有过如此之圣君?绝对是没有的,仅此一个,每每想起此事,他心中就激动万分,圣君在朝!

    朱由检倒是没有想这么多,回到座位上再次开口:“孙将军不必如此,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

    罢了,今日不谈这些了,朕今日是有一件要事要交给你和登莱水师的。”

    孙国桢脸色一正,皇上召自己进京果然有要事吩咐。

    “爱卿在登莱待了也将近一年了,想必对于分布在辽东沿海自己朝鲜北部的百万辽东难民有些了解吧。”

    孙国桢一愣,他没有想到皇上竟然提及了此事,原本他还想着皇上会不会是想要进攻建奴,一战而复辽,他已经做好准备劝谏皇上打消这样的想法了,现在真的不是个好时机,皇上万万不可产生错觉,浪费了我大明国力快速恢复的大好时机。

    现在看来自己是白担心了,也是皇上如此英明,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

    不过提到辽东难民,孙国桢的脸色不由得沉重起来。“皇上,对于辽东难民,臣还是有过很多了解的。

    那些在海岛上的辽东难民生活极其困难,他们种地的产出根本就不够吃,为此他们多数在种地的同时还要去海上打鱼,以此来维持日常生活。

    臣听一些老人讲,现在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每年被饿死的人并不多。已经不像他们最初被建奴逼迫到海岛上时,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挖坑埋那些被饿死的人,多的时候每天可达数十人。”,说到这里,孙国桢有些哽咽。

    朱由检并没有制止他的语言,让他继续说道。

    “让臣敬佩的是,皇上您还记得那里的百万难民,两个月前,从台湾过来的船只接走了近十万难民。

    当时啊!那些得到这个消息的难民都欢呼的跳起来了,有的甚至痛哭流涕,皆是面朝京城跪倒在地,纷纷高呼皇上万岁。

    就算是那些没有乘船离开的难民之后也都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知道朝廷从来没有忘记他们。”,说到这里,孙国桢已经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听到这话,朱由检心里并不好受,他缓缓闭上眼睛,缓解心中的压抑。

    自己也差点儿就把他们给忘了,若不是他们自己前往开平求活,朕真的就以为自己把他们交给台湾就完事了,朕对不起他们啊。

    良久,朱由检长吐出口气,将孙国桢给扶了起来。

    “朕属实没有想到他们过的如此艰辛,他们落到这步田地是朝廷对不住他们,是朕对不住他们。

    今日朕交给你的事情就是解决这百万难民,让他们重新过上好日子。”

    原本心情略有平复的孙国桢此时猛地抬起头,吃惊的望着眼前自信满满的皇帝。

    这可是一百万难民啊!甚至要比有可能一百万还要多,这么多人,需要数百万亩土地才能养活他们,大明从那里去找如此多的土地?根本就不可能有,不然的话,数年前先帝为了安置逃往关内的辽东难民时会如此艰难?

    见他吃惊的样子,朱由检取出了一份奴儿干都司的地图,右手指着最边上的那份大岛,说道:“爱卿,你看这里!”

    “这里就是苦兀岛,这座岛屿南北长两千里,东西大约两百里,面积广大,甚至相当于一省的面积,很令人满意的是岛上人口极少,这座岛屿简直就是安置辽东难民的好地方。

    你看,这里现在定然有建奴去过,但是此地是岛屿,岛上建奴的人数定然不会超过一百,甚至就没有,从真的烦的消息来看,建奴也从来不重视这里,他们每年也就是让当地的部落来上供一些毛皮罢了。

    我大明通知这里两百余年,岛上的民众对我大明还是颇有感情的,这都是对我大明的有利因素。

    此岛的南方据大海极远,同时也离我大明更近,孙将军,你看,我大明水军从登莱出发一路向东,到达济州岛,之后一路北上,就可以到达苦兀岛的南部。

    这里建奴的影响最为薄弱,我军的到达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即便冬季大海结冰,大陆上的建奴对这里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到时候敌人大概率是发现不了我军已经到达了苦兀岛的南部,我军利用这一段时间安心在岛屿南部进行土地开垦、士兵训练、修筑城池,以安置这百万难民。

    到时候随着我大明在此势力的增长,我军也就不会再担心遭到建奴的进攻,如此,全部拿下苦兀岛,之后再进入大陆。

    要知道,我大明百姓有多少人都吃不饱饭啊,他们定然都愿意去黑龙江分地的。

    到了那时就是数年之后了,我大明定然可以南北夹击,一举覆灭建奴,收回辽东。”

    说到最后,朱由检的眼中似乎在放光!

    孙国桢也听得非常激动,如此大事,越听他越觉得可行性巨大。

    “皇上,臣愿意担此重任!”,他激动的说道。

    朱由检笑笑,将他给扶了起来,再次开口道:“爱卿放心,此事定然是需要登莱水师来运送难民的,此事事关重大,爱卿需要万分小心。”

    “皇上放心。”

    “另外,为了确保一切的顺利进行,这济州岛必须掌握在我大明手里,如此我大明的移民以及移民船只才能放心在此补给。

    朕给你一个人任务,让人去一趟朝鲜,拿出五万两银子,向朝鲜买下这座岛屿。”

    孙国桢一愣,“皇上,我天朝要藩属国的一座岛屿还要拿银子那?他们不应该乖乖奉上吗?更何况那朝鲜不是向建奴俯首称臣了吗?”

    “话不可这样说,虽然正是如此,但朝鲜早就向我大明派出信使,仍表示要作我大明藩属,他们也是逼不得已。

    就算没有如此,朝鲜也为我大明做过不少贡献,总归是不能强抢,大明应该善待它,尤其是现在我大明数十万难民还生活在朝鲜北部,他们还要靠朝鲜照顾一番。”

    孙国桢不由得点点头,皇上果然无比仁慈,“皇上放心,为了大明,臣一定将济州岛拿到手里。”

    朱由检转头对门位说道:“让孙传庭进来!”

    很快一位年轻又颇为英武的将军走了进来,“末将孙传庭参见皇上!”

    “孙将军请起,朕前两日就和你说过想让你前往苦兀,负责移民、组建军队等诸事,现在登莱巡抚孙国桢已经到了,很快你们两人就要开始动身了,大明的百万难民可是等不及了啊”,朱由检真诚的问道。

    “请皇上放心,臣定然会协同孙大人处理好苦兀之事。

    “好,孙爱卿,孙将军之后将就长期留在苦兀,全权处理苦兀诸事,毕竟爱卿你还要就在登莱,随时防备建奴的南侵!”

    “臣明白!”,孙国桢连忙点头道。

    ……

    ……

    朱由检又对两人进行了一番详细的交代,并要求登莱水师留一位参将及陆师三千,水师两千在苦兀,协助孙传庭。

    三人交谈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一直到傍晚,孙国桢和孙传庭才离开皇宫。

    ……

    PS:今日订阅血崩,求订阅,求打赏,求票票!

第三百一十一章 快速行动(求订阅)

    受到如此重任的两人皆是一脸严肃的离开了皇宫。

    孙国桢小心翼翼的拿着放着一百万银子的盒子。这一百万两银子是朱由检交给他们的资金,这些肯定是不够用来移民一百万人花费的。

    但是移民的费用朝廷不可能全部拿出来,具体的操作形式还是要靠百姓们从信达钱庄贷款,不然的话他的内帑也绝对撑不住。

    这一百万两主要是用作在苦兀岛的建设经费的,修建一些城池、道路,对于这些事情,这一笔银子想来应该是够了。

    “孙将军不是在锦州担任总兵吗,怎会突然回京?辽东没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孙国桢早在见到孙传庭的时候就想问了。

    “末将在半月前收到了皇上的圣旨,被皇上召回京城。

    此时辽东形势比较稳定,朝廷可能认为辽东不需要末将就在那里了吧,有袁总督以及洪总兵在守住辽东不乱应该没有问题。”

    孙国桢却有些着急,连忙问道:“孙将军怎会认为辽东形势稳定了,现在也正是那建奴容易出兵的好时候,这个时候是抢夺我大明种植粮食的大好时机啊。

    我听说现在建奴可是动作频频,随时都有可能动兵。朝廷还必须小心防备啊。

    走,我等回去,本官要觐见皇上。”

    孙传庭听了这话,心中对这位孙巡抚的好感增加了不少。

    “不用,不用。

    孙大人可以放心,孙大人不相信末将,难道还不相信袁总督吗?

    现在经过两次整顿的辽东军队,总兵员已经接近十万人,而且是十万精兵,不说出兵进攻建奴,仅仅是要守住锦州、宁远两座城池还是轻而易举的。

    更何况虽然这一次建奴的八旗军的确是动作频频,但是据估计建奴主力大概率是要进攻的是林丹汗,奴酋想要彻底扫除沈阳西边的威胁。到时候我大明只需要在后方牵制建奴的兵力,为林丹汗分担压力也就足够了。

    就算建奴有胆子来进攻锦州,我大明也不怕他,近一年来,袁总督已经重修修复了大凌河城,并且在大凌河堡一线修筑了十数座大小堡垒,基本上可以说建奴除非倾巢而出,这十数座堡垒构成的防线建奴基本上是难以通行的。

    这些堡垒采用的都是按照荷兰人堡垒的样式修筑的,就是大人您在澎湖上遇到的那个,想必大人很清楚这样的碉堡配合燧发枪的威力。

    建奴基本上是很难越过这条防线的。大人可以放心。”,孙传庭很是郑重的说道。

    提到这件事,孙国桢的脸色肉眼可见的难看了起来,当年他们就没有能够攻下那座修建在澎湖上的堡垒,被他认为是自己一生之耻,现在又被人提出,他自然是不太高兴。

    压住心中的轻微不满,他还是回答道:“是,这种堡垒我还是很熟悉的,若真是去你若说,那是本官考虑太多了,没想到这么快你们就用上了这堡垒?”

    “这都是皇上英明啊,皇上派了一批工匠去澎湖对那做堡垒细细研究了一番之后,他们也就学会了,没什么难度。

    现在不仅仅是辽东,漠南草原的防护堡垒也是按照这种样式修建的。”

    “不错不错,袁总督真是帅才!”

    “不过,末将倒是认为,这最重要的还是那燧发枪,听说现在九边军队都有发放了,正是有这东西的配合,那堡垒才会如此厉害。”

    ……

    “巡抚大人,不知您对于此次向苦兀岛移民怎么看?”

    “孙将军你也想必对于这苦兀岛有所了解,皇上说的不错,这座岛屿南部地距离我大明不算太远,中间有济州岛作为补给的话,移民不会太难。

    而且这里受到建奴的影响颇小,我等的确可惜在不被建奴发现的情况下完成移民。

    就是不知道岛上的土地究竟如何,适不适合进行耕种。”

    “这一点巡抚大人可以放心,末将在辽东听人说过,以前的奴儿干都司土壤都是极其肥沃的,多数竟然是黑土地,辽阳、沈阳向北都是这样的,据说一直到北边的黑龙江都是这样。

    那苦兀岛距离黑龙江口如此之近,想必土地差别不大,定然是适合种植的。”

    “这样就好啊!如此辽东百万难民就可以好好安置了。

    灭建奴、复辽东指日可待啊。

    孙将军,我们明日上午辰时我们在东便门出发,如何?”

    “巡抚大人所提甚好,我等还是尽早出发,早日安顿好难民为好。少府安排给我们的工匠明日能到吗?”

    “自然是可以的,本官今晚回对他们进行催促的,孙将军可以放心。”

    ……

    第二天辰时,北京城东便门外,孙国桢、孙传庭一行百余人再次集合,一路向东而去,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据说那苦兀岛冬天大海还将结冰,船只难行,他们必须抓紧时间了。

    骑着马匹,一路狂奔,数日后,众人抵达登莱,孙国桢开始调集军队、船只、粮食等物资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孙传庭则直接乘船带着数百精锐的护卫,直奔朝鲜国都汉城而去,他必须要拿下济州岛,他看过地图,这座岛屿实在是太重要了,必须要掌握在我大明手里。

    仅仅用了两日时间,粮食、船只就准备完毕,这在以前是完全不能想到的,这一次孙国桢直接拿银子向山东的少府直接购买,少府直接就给了最低价格,以后孙国桢派出军队直接到仓库去运输就足够了,因此所用的时间极短。

    对于这一切,孙国桢是极为惊讶的,朝廷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了吗?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这么多的粮食,而这仅仅登州府和莱州府的粮食,他已经想象不到朝廷或者说是皇帝手中到底掌握着多少粮食。

    不过现在他也管不了这些了,准备好物资,孙国桢亲自带领大船一百五十艘,为了以防万一,他这些船中有十艘是装备了红夷大炮的新船,另外还有军队近三千人,还有从北京和他一同出发的六名正等候吏部分配官职的低阶文官,以及工部的官员、少府的一些工匠。

    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的离开登州府,一路向北方驶去,他此行的目的正是金州、复州。担任登莱巡抚的一年中,孙国桢对于辽东难民的分布还是很有了解的。

    因为东江军的存在,金州、复州尚在大明的掌控之中,这两个地方以及沿海的长生岛、中岛、茶河岛等数十个岛屿上分布着数十万的难民,当然多数民众还是生活在金州、复州这样的大陆之上。

    上一次台湾的船就是从金州东侧的广鹿岛、大小长山岛等岛屿中带走了近十万难民,那里剩下的难民已经很少了,大约还有数千人,数十座岛屿足够他们生存下去了。

    而且这里又离登州极近,仅仅一日工夫,他们就抵达了金州旅顺口。

    登莱水师还没有到时,驻守旅顺的一个守备已经在岸边集结已经做好房屋的准备。

    这里位于辽东半岛最南部,建奴没有水军,不可能进攻这里,因此这里的防备没有那么严,仅仅只有一个守备再此。

    当地守备包树原本极为紧张,在之前的整顿中,他包树从中脱颖而出,直接从队长提拔到守备。谢谢让他有些诚惶诚恐,现在他到任以来第一次有如此大规模的舰队到来,虽然知道这样的舰队不太可能是敌人的,大概率是大明的水军,但他相当的警惕。

    直到看到船只上的大明旗帜,以及有这“登莱巡抚孙”五个大字的旗帜,他才真正的放松下来,孙巡抚竟然亲自过来了?他不敢大意,连忙上前迎接。

    孙国桢很是和善,与包树这名守备交代一番,让他去找东江镇在金州的的参将来此处。半日后,一直待在金县的参将急匆匆来到旅顺。

    孙国桢向这名参将表明了朝廷要从这里移民的命令,他这次带着船只就是来带有难民的,这名参将顿时大喜,十份热情的给孙国桢讲述了这里短时间内涌入了数十万辽东难民后情况有多么艰难,现在朝廷终于来救他们了,吾皇圣明!

    看着这位参将眼睛似乎要流出泪水,孙国桢对着位参将很满意,是一位好将军,“不知将军是?”

    “是末将的错,竟然忘记给大人接受了,末将东江镇参将孔有德见过孙大人!”

    “孔将军,你很不错,你部军队现在像一支精锐了,和本官第一次见到的东江军差别万分,你定然前途无量,以后好好打仗吧。”

    “末将谢大人夸奖!”

    “哈哈!尽快开始吧,此次本官来了一百五十艘大船,此次带有的难民数量确定为八万人,时间紧迫,这些难民的生活太难了,莫要让他们再忍耐了,这都是我等武人守土不力啊!

    现在你部协助登莱军尽快安排百姓登船吧。”,孙国桢突然有些意兴阑珊。

    “大人放心,末将必然竭尽全力。”

    很快孙国桢带来的三千人自己孔有德带来了三千人迅速行动起来,将朝廷再次来人带他们去其他地方居住的消息带到到底难民的耳中。

    难民们纷纷欢呼起来,快速的收拾着自家的行礼,其实也没有多少东西,不然也不会是难民了。

    之后就匆匆赶往旅顺口,整个旅顺就被动员起来了,甚至范围还在扩大。登莱水师的船只也分散开来,开始去沿海的诸岛屿上去接收难民。

    用了将近五天的时间,所有民众才登船完毕,孙国桢原计划此次移民八万人,但是因为难民们都不太愿意丢下手中的东西,无奈之下,孙国桢只能定下一个最高的标准,携带的行李一律不能超过这个标准,如此下来一百五十艘船这才带走了七万人。

    五天后,庞大的舰队离开旅顺口,一路向西,目标济州岛!

    ……

    而就在孙国桢离开旅顺口的三天前,孙传庭经过数日的航行,终于在朝鲜登陆。

    在亮出大明使节的身份后,当地官员一刻也不敢耽搁,恭恭敬敬的将孙传庭一行人送样朝鲜王都汉城。

    汉城,朝鲜王宫。

    朝鲜王李倧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大吃一惊,甚至相当的慌乱,连忙召集朝鲜重臣开会讨论大明使臣入朝一事。

    要知道自从去年也就是“丁卯胡乱”才刚刚过去不久,不说朝鲜内部的混乱远远没有结束,其实对于这方面他李倧也并不重视,区区难民罢了。

    对他而言重要的还是朝鲜和大明的宗藩关系,要知道最近数年大明和朝鲜的关系相当的复杂。

    李倧可不是正常继承朝鲜王位的,他可是发动政变,废除了光海军,这才即位的。之后李倧向大明传递了他“反正”的消息,并希望认为大明册封他为朝鲜国王,然而大明却认为李倧不为正统,是谋逆之辈,一直不愿意给李倧册封诏书。

    因此李倧最初即位是也名不正言不顺,这样的情况让他在朝鲜极为被动,在朝鲜的读书人中更是如此。

    最终还是大明因为希望和朝鲜一同进攻建奴,才对李倧进行了册封。之后李倧的统治才彻底的稳固下来。

    李倧当初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就是以光海君私通后金为理由来发动的,现在李倧即位后却和那后金达成了兄弟之国。虽然这是被逼无奈,但是这确是事实。

    事情发生后,朝鲜君臣都在担心宗主国大明会派使者向他们问罪,一时间,朝鲜君臣皆是担忧万分。然而,以后大明却一直没有使者过来,这才让他们稍微的放松了一些。

    之后又传开天启皇帝驾崩,新帝崇祯登基的消息,他们连忙借此机会向大明派出使者李庆全带着礼物,恭贺新帝登基,同时他还刺探一番大明对此事的反应。

    刺探的结果让朝鲜君臣彻底放松下来,明国大臣似乎都在忙着他事,对此事并不在意,新皇帝也对此事似乎不了解。

    现在,大明使者却又如此不声不响的到了,难道明皇想起了此事?要开责备我朝鲜了?这可如何是好?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016/ 第一时间欣赏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作者:青史昭昭所写的《重铸刚明》为转载作品,重铸刚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铸刚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铸刚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铸刚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铸刚明介绍:
天启六年,这是一个乱世的初始,现代青年穿越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他能否改变这个乱世?重铸大明。
这是一个悲惨的乱世,也是天灾不断,失去了数千万条人的生命,中原大地为之一空,无数人为之叹息!
PS:建了一个书友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聊聊天,灌灌水!群号:1109274903重铸刚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铸刚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铸刚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