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市舶司的税收政策(求订阅)
不管过程如何,当这一天的大朝会结束时,所有离开皇宫的大明朝臣们都是开心的,皇帝终于放开海禁了,当真是可喜可贺,以后自己恐怕就不会缺银子了。
刚走出皇宫的税部尚书李若星就被众人围了起来,见此情形,李若星连忙开口:“诸位同僚,具体的章程内容实在是太多,按照皇上的旨意,本官要立刻安排人将此章程张贴出去,现在只能告诉诸位此次朝廷针对商贾一口气开放了十二个港口,沿海诸布政司都有。
不过有一点儿还是要提醒诸位,你们也知道皇上的脾气,就算家中有人要出海,一定要按照朝廷的规矩缴税,否则后果很严重。这次皇上可是下了大决心!”
听到这话众人皆是若有所思,看来皇上真的是下定决心了,一下子开放这么多港口。至于所谓的税,众人心中想的都差不多,现在先看看,若是皇上实在是太过分,真不能接受,那到时候再行商议决定。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直接回官衙,几乎所有人都向通政司下属的邸报司而去,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获得税部制定的具体章程了。
秦士桢这么多朝廷重臣也不敢拒绝,老老实实拿出了数百份应该半个月后发行的邸报,众人这才满意离去。
回到官衙的众人迫不及待的打开邸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只是不管是那位大人,在看的过程中脸色那叫一个阴晴不定,当他们大致看完手中的所谓章程,脸上更是难看的很。
…………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这一期的邸报竟然有四分之三的版面都是介绍此章程的,他们这才明白,自己恐怕是小看了皇帝的决心。
这个章程实在是太详细了,从港口的开设地点,到允许进出港口的时间,从市舶司的具体权力到市舶司管理的具体流程,从如何收税到偷税漏税的处罚,各方面可谓是应有尽有。
大多数的官员看完后完全就是目瞪口呆,原来一件事情可以做的这么详细啊。
震惊归震惊,众人的目光还是集中到了章程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税究竟是怎么收的?
找到章程中字数最多的那一部分,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他们很清楚既然皇上对出海贸易进行如此详细的要求,那么皇上在这之中必然有极为看重的东西,那么能看重的是什么?
必然就是数量巨大的税收!现在只要在朝廷中有些地位的官员,都明白现在大明朝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是已经持续三年之久、波及人口超过千万人,今年甚至更加严重的旱灾?还是盘踞在大明东北,占领了大明辽阳沈阳等大片国土的建奴?还是那所谓的欧巴罗诸国?
都不是,大明现在上上下下最担心的就是银子!
自从皇上登基以来,大明就是花钱如流水,皇上铺的摊子实在是太大了,据官场上很多人都知道已经有人偷偷算过,崇祯二年,朝廷的各种支出折算成白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万两!其中近一千万两都用在了新组建的数十万军队中。
这简直就是花钱如流水啊,而且还是大洪水,根本就不可能挡得住。
现在这样庞大的支出全靠皇上的内帑支撑,但这可不是一件长久之计,这是朝廷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不然,朝廷撑不了几年的。
恰好,现在的海贸就是最有可能为朝廷提供一笔稳定的税收来源。
大多数人都是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将这一部分内容看完的。
税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税怎么还能够这么收?他们怎么能够收这么多?简直为匪夷所思,完全不能接受。
税部此次定下的收税制度和在大明实行两百多年的税收制度完全可以说是不一样。
大明也是有商税的,只是税率有些低,三十税一,也就是说,不管你赚了多少银子,你要交的税都是三十分之一。然而即便是如此之低的税率还不能让大明的商人们满意,他们照样去偷税漏税,这么一点儿银子他们也不愿意给朝廷、给皇上。
于是大明一年的茶税仅仅几万两,简直是匪夷所思。
按照之前大明在福建月港实行的收税制度,按照船只的大小也就是装载货物的多少来收税,一料缴纳多少多少。
现在在朱由检的指导下,税部提出了大明版本的累进制税,其实和现代的累进制税收的原理一模一样,只是收税的税率降低了很多。最低的仍然是三十税一,最高的也不过是五税一。
在朱由检看来这个税率完全不高,最高也不过是百分之十五罢了,这在后世完全算不了什么。
现在这个时代海贸拿可完全就是暴利,如此暴利行业当征收重税,至于为何定为百分之十五,那自然还是为了减少阻力。
毕竟这次的征税目标可是针对所有人的,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即便你是勋贵,你是朝中重臣,还是大明的藩王,你都要交税,这一点儿在邸报上写的清清楚楚,这一句话还字体还明显更大,显然是为了提醒众人。
朱由检很清楚,对所有人征税,那就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对,毕竟这些出海的人中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一辈子就从来没有交过税,现在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让朝廷拿走他们手中的银子?
因此为了降低这些人的反抗力度,朱由检并没有制定太高的税率。
于是当一众官员、勋贵看完了之后,差一点儿就破口大骂了,这是什么,皇上这是在抢银子,如此苛捐杂税,这就是暴政。
毕竟这些人都是准备要大规模出海经商的,谁不知道海外贸易能赚银子?当初太祖、成祖之后再我们我们为什么支持海禁,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海外有利益吗?不,都是因为你朱家将海外贸易都拿到自己手上了,我们连口汤都喝不到。
既然如此,那要海贸有何用?大家都别想吃这口肉了。
现在皇上这种做法岂不是仅仅比两百年前仁慈一点儿罢了。
……………
第五百零八章 效果颇好
这些人心中虽然是这么想的,是如此吐槽的,但是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却不是上书皇帝。
家在京城的立刻向家中赶去,开始安排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海洋上集中,该寻找工匠去找工匠,该造船就造船,该买船就去买。
家不在京城中也迅速的吩咐亲信快马加鞭的向家中送信。甚至有不少人还要给和自己亲密的一些家族去送信,让他们做好准备。
他们既然选择这样做那自然是有原因的,现在即便是按照这样的税来缴,他们仍然有自信赚的盆满钵满,更何况谁规定了制订了规则就要去遵守,这税率又不是不能去调整。
于是将事情吩咐下去后,朝堂中不少臣子开始拿起毛笔,洋洋洒洒写起了劝皇上降低税收的奏折。
写完后急急忙忙的将奏折送到皇宫,在路上他们还不识的遇到一些同僚,顿时又拥有了自信。
他们却不知道,像他们这样做的仅仅是当日参加大朝会数百人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大多数文武官员、勋贵根本就没有动作,或者说是有很多人都在看着这些人的动作。
即便是大明朝那些视钱如命的勋贵们这一次也没有一人这样做,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
他们这些人虽然现在有些没落了,可是他们仍然有那么一些能量的,他们很清楚这次这所谓的章程根本就不是出自李若星,全部都出自当今皇帝之手。
他们可是清楚最近一个半月时间,朝中那些重臣忙碌的是什么,还不是现在即将公布的有关开海的章程,咱们这位如此有野心的皇帝如此行事,意味着什么,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或许并不是所有勋贵都知道,但是至少大明京城的这一批勋贵还是同气连枝的,大家相互通通气,也就都知道了。更何况还有哪些公爵们亲自发声安抚。
说实话,这些勋贵中有些聪明人最近一两年已经开始害怕了,要知道,皇上已经让大明的藩王们老老实实缴税了,那他们这些勋贵呢?天下谁不知道他们这些勋贵很有银子。
之前皇上没有让他们缴税,或许是念着他们祖辈的功劳,可若是朝廷的银子越来越不够用,那倒霉的大概率就是他们这些勋贵了。
据英国公张维贤所知,税部那该死的李若星已经开始在调查他们这些勋贵的家业了。
现在朝廷找到了白银新的、量大的来源,想比于他们现在的收入,牺牲一下未来的一部分海贸利润似乎已经不是不能接受的了。
………
现在高调的起身反对,这简直就是找死,这位皇帝是什么性格?皇上这三年来杀的人不够多吗?
这个时候还是按耐下来,总会有人跳出来的,看看皇上对这些人的态度就是了。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没多久就陆陆续续有数十人将奏折送往宫中。这数十人正是家中都有着不小的生意,看来也是想要在海贸中掺和一脚的。
不错,让这些人去试探试探皇上也好。
当然盯着这一幕的也绝不仅仅是勋贵,很多文官都在观察着这一幕,说实话,现在朝中和商人关系密切的官员数量真不多,大多数官员的家族还是古典的耕读世家,或许也会做一些小买卖,但是远远无法和那些大的商业家族相提并论。
因此大多数的文官对于所谓的市舶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只要不动我家的田,一切都好说。更何况现在开海就意味着以后获得大量的土地更加容易,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当然若是五年前东林党占据朝中各个主要位置时,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是简简单单的数十人了,绝对就是一场轩然大波。
………
另一边,快步走回税部衙门的李若星一点儿都没有耽搁,直接将张贴布告的任务吩咐下去,不仅仅是在京城,甚至是大明其他地方,大量早已经印刷完毕的布告被人带着离开了京城,奔赴大明各地。
不到半个时辰,大明京城十数处布告的张贴地点已经是人挤人,争相看着布告上面的文字。
很快布告上的内容就在京城传开了。
大明京城的百姓们却是十分淡定,有不少人直接在大街上说:“我以为又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谁知道竟然是这种小事,开海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个情况传到朱由检耳中时,朱由检都有些惊愕,不过想了想也没错,短时间内这开海和京城百姓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可以盘踞在京城的那些士子、国子监读书人却是不干了,他们也是对这税率不太满意,不过这个时候崇祯三年的“小科举”刚刚结束,京城的读书人数量太少,掀不起什么风浪。
尤其是接下来数日之内,朝中有数十名官员被自各种各样的理由发配的河套和漠南两布政使司为官。
这一些原本大量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官员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态度,皇上还是这个皇上,态度一点儿都没有变化,还是这么强硬,一下子就是数十名官员离京,名义上是升职或者平调,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贬官。
这件事一发生,朝廷就安静了不少。
随着时间的流逝,沿海的百姓、商人也都收到了这个消息,尤其是在七月十五,这一期的邸报正式发售,整个大明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
顿时在沿海几乎所有的百姓都是有点儿兴奋的,朝廷现在明令允许他们去捕鱼了,虽然之前明面上朝廷的海禁政策并没有禁止他们的捕鱼活动,禁的是商人们。但是在隆庆前越来越严厉的海禁也让他们受到了不小的波及。
即便是隆庆后,出海捕鱼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但是本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他们还是小心翼翼的行事,用小船去捕鱼。
现在朝廷明令允许捕鱼,那么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行事了,可以建造更大规模的海船,可以去远洋去捕获更多的鱼,今后的生活必然会越来越好。
……………
第五百零九章 刘家(求订阅))
不管如何,普普通通大明百姓的反应速度还是太慢了,大明大量的顶尖家族在圣旨刚刚公布不久就收到消息了,立刻就开始实行之前早已经准备好的计划。
自从朝廷正大光明、不遗余力的宣传海外情况,这些大家族就相信海禁政策绝对撑不了太久,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准备了,而在去年,朝廷开始大规模彻彻底底的清缴沿海海盗后,他们都加快了准备。
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有胆量早早就开始在海边造船的,敢这样做的人权势在大明都是顶尖的。
大部分家族的方案是在河边造船,毕竟之前大明内部的内陆航运还是颇为发达,本来就拥有大量的船厂。虽然是在河边,但是他们同样可以建造适合海洋航行的船只。
尤其是在南直隶,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大明的造船事业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长江南北两岸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船厂,据锦衣卫估计大约在一百家上下。
可以说大量的人都在等着朝廷宣布开海这一天的到来。
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于是他们也就全速开始准备,早已经建好的船只都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早已经准备完毕的工匠、船员也都已经到位,现在剩下的就是各种出海所需要物资的准备,以及之后准备在海边再次修建一座更大规模专门用来造海船的船厂。
此次南直隶开放的港口最多,最北边有淮安府的海州今连云港,中部在扬州府,南部为松江府的上海县。
三大港口并列,全国也仅有南直隶这个布政司是如此,其他地方也不过是两个罢了。
于是就在七月份,整个南直隶的大商贾们都开始将大量的船只物资向这三个即将开放的大港口集中。
而长江上游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大商贾们同样是顺着长江而下,目标正是长江口的上海港,这里实在是太方便了,
对于这些商人来说,他们心中对于朝廷定下的规则并不满意,尤其是税收,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精力只能是不到一个月后的开海,第一次出海,吃第一口大大的肉。
之前他们也不想通过海盗进行贸易的,谁又愿意将大头的利润交给别人?更不想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摸摸的进行走私。
现在朝廷开海,那自然是要亲自出手的,就算他们按照朝廷制定的规则缴税,他们同样可以赚取巨量的银子。他们都很清楚,这一次开海盛宴,将会是他们家族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崛起的机会了,尤其是那些沿海大家族,他们可都是很有经验的。
但是他们也不会放弃让朝廷改变主意的想法,他们都动用了自家最大的力量推动这件事,不管最后是成不成,现在他们最重要的还是参与到海贸之中。
就算不成,他们也自认为有机会少缴税的,这种事情他们做过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老手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朱由检下达圣旨仅仅半个月后,大明就掀起了一股出海的狂飙。
………
在七月初一朝廷宣布开海后,最开始行动的是朝廷在各个省份的驻军,他们第一时间和当地政府一同将已经圈定好的地方围起来,开始建设简单的港口设施。
一方面此次选取的港口都是天然的深水良港,疏通工作简单,另一方面大量的水泥被使用,因此效率极高。
因此当半个多月后一众远道而来的商人抵达各个港口时,他们发现这里已经是大变模样,已经有了一些大港口的样子。
接下来一众商人们在港口附近详细的了解朝廷的政策,市舶司的税收征收流程等等。
这些港口是由当地官员和市舶司官员一同管理,收税全部交由市舶司管辖。
在距离开海还有数天之时,广东布政使司的广州港,这里也是此次允许海贸的港口之一,在这一天从南海之上突然驶来了数十艘大大小小的船只。
这正是早早得到消息的荷兰商人,他们来自巴达维亚。他们这些商人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一次的盛宴,基本上有些能力的商人都过来了,广州距离最近,他们这些人也就是最先抵达这里,同时还有另外一支队伍北上去其他港口。
他们的到来更是直接点燃的广州港一众商人们的热情。
上海港,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八月一日,这一天天刚亮,市舶司和松江知府一同隆重的宣布开海。
在这一段时间中,来到此地的一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商人也相互之间联合起来,形成了三只巨大的商队,他们的目的也是截然不同,分别去朝鲜、日本、南洋。
家住松江府府城的刘占英此时就意气风发被众人围在中央。他刘家在松江府本来就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商贾,半年前走私案让南直隶商业受到了重大打击,在这之中完好无损的刘家声势更加浩大。
刘占英今年才三十八岁,通过种种手段两年前他彻底掌控了刘家,之后不久此人就毫不犹豫的彻底的断了他刘家已经做了十数年的走私生意,集合全部的力量进入到丝绸生产中,只做一个产品提供商。
而刘占英提出的原因则是让众人啼笑皆非,刘占英认为皇上必然会整顿走私乱像,现在及早抽身才能保住性命。
这样的理由根本不能使人信服。
这样的举动在当初引起了家中巨大的反对,但最终还是被他用了各种手段给压制下来了。
在刘占英看来,家族中大多数人反对实在是太正常了,毕竟有私生意虽然大量的银子都给了海盗,但是他们自己也赚了大量的银子,比产丝绸赚钱多了。
最初这样的动作的确给刘家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实在是这个时代海贸实在是太赚钱了,更何况是走私?
但是在刘占英的手腕下,不久后凭借着大量的投入刘家的丝绸造的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生意也越做越大,到了半年前,他刘家的收入已经回到两年之前的八成,家族中私下里的声音都小了很多。
这个时候他刘家已经在松江府拥有一座巨大的生产丝绸基地,这里雇佣的女工数量已经超过五千人,这个时候虽然刘家的收入虽然没有在之前多,但刘家在松江府的声望却是节节攀升。
半年前发生的事情让整个刘家都对刘占英十分敬畏,有的甚至是敬若神明。
这让刘占英对整个家族的掌控度空前提升,整个刘家再无一人敢反对他。
于是刘占英半年前开始和其他大家族一样准备在海贸上掺和一脚,他们刘家毕竟是曾经有过十岁年走私经验,有一些底蕴的。
于是自然而然的之前的那些有过海上行船经验的船员、工匠再次被刘家花高价聘请回来,在自家之前就有的那座船厂中开始大量建造海船。
半年时间过去了,到了今天,刘家已经拥有中型船只二十艘,这一次出海,刘占英亲自准备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糖、各种用于耕地的铁器甚至还有从信达商行中购买的玻璃、镜子等各种物资用于此次贸易。
仅仅是成本,刘家就付出了近三十万两白银,如此巨大的行动,刘占英自然不敢怠慢,他亲自带着船队来到了上海港。
甚至他刘占英此次还要亲自出海,刘占英对于此次出海太重视了,他清楚,一旦成功,他刘家必然一飞冲天。
对于这一点儿刘占英还是很有自信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出过海的,他曾经在当初刘家走私船队中生活了近三年,对于出海行船也是很有经验的。
刘家家主刘占英刚到上海港就成了风云人物,相当一部分的商人都凑了过来,这些人都知道刘家手中是真的有熟悉海洋之人,有熟悉从上海到朝鲜、日本这条航线之人以及各种海图。
这个时候有同样目的地的商人自然也就凑了过来,而刘占英自然是来者不拒。
于是经过就好的商议,他们已经决定组成一个联合商队,前往朝鲜、日本贸易。
这个联合商队规模甚大,大大小小的船只足足有近八十艘,虽然这里面最大的船只还是刘家那种大洋上仅算中型的海船,但这样的规模在大明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了。
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占英可谓是意气风发。
刘占英拿着手中统计好的物资清单大踏步的向前方那座整个上海港最高大的建筑:上海市舶司!
……………
第五百一十章 出海(求订阅)
这一天离开上海港的商家中,刘家商队的规模是最大的,再加上刘家的地位,刘占英自然是当人不让的第一个走进了上海市舶司。
刘占英身后不少商人都面带担忧,虽说朝廷此次是真的要开海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关键的税收,不少人心中还是颇为担忧的,既担心自己又担心那些收税的官员。
刘占英并没有什么担心的,正所谓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刘占英既然能够在近两年前停掉他刘家如日中天的“海贸”,那么两年后皇帝的权威更盛之时,他刘占英可绝对不会犯不该犯的错误。
这第一次无论如何都要小心再小心,就连那些和他一同出海的那些商人也被他刘占英要求,要想和他一同出海,那就要老老实实的,不要走那些不该有的想法,不然就不要和他刘占英一同出海。
刘占英自认为自己对于天大势,对于当今这个皇帝有了颇为深厚的了解,在刘占英看来,这位皇帝的能力、手腕、权力意识绝对可以和历史上那几位赫赫有名的皇帝相比拟的。
他刘占英对这几年朝廷发生的大事情可谓是了如指掌,甚至他还曾经专门统计了一下近三年来被这位皇帝处罚的官员、大商贾的数量,得到的结果让他极为骇然,让一向镇定的他都感觉瑟瑟发抖。
这么多的事情竟然在这短短三年之中密集的发生,简直是可怕至极。
在这种皇帝的统治之下,他们这些做商人的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被人抓住把柄,尤其是现在在朝廷财政颇为紧张的情况下。
要知道这位皇帝还很年轻,也不知道该能活多久,但保守估计,再来个十年完全不是问题。
这个皇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皇帝很少有,甚至基本上没有的特点。
这位皇帝办事都讲究证据,讲究真材实料,他处罚官员商人的前提都是朝廷拿到了证据,没有证据皇帝还真就不动。
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得出来,皇帝对此早就知道,但是却不动手,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集证据,获得证据之后就是雷霆万钧,毫不手软。
也正是因为这个,虽然皇帝杀人多,但是名声不管是士林还是在民间在这方面名声都颇为不错,杀了那么多人竟然没有所谓的暴君称号,这在刘占英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因此,他刘占英这几年那叫一个老实,只要是稍微有些出格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去做的。
……
刘占英站在门票看着这座占地面积巨大,里面时不时传出交谈声的市舶司衙门,心中也是啧啧称奇,这就是使用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刘占英摇摇头,和自家宅院想比还是差距太大,美感完全不能比。
他收回目光,在门口腰垮大刀守卫的带领下,他走进了市舶司。
刚踏进市舶司的衙门的他眼前一亮,眼前这座市舶司衙门和大明朝廷的其他衙门想比完全不同,甚至和他在月港见到的市舶司衙门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刚进大门入目竟然是一张又一张单独的桌椅,桌上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小牌子,这些桌子的摆放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按照办事的顺序来做的。中间还有一大片没有人的座位。
在守卫的指导下,他来到了门口右侧的那位官员面前。递出手中的物资清单,那名姓王的十品官员却没有接,问了他的主要货物后,递给他几张表格,让他将自己的货物填到表格上。
刘占英无奈只能去旁边早已经摆放好笔墨的桌上亲自填写,心中暗暗吐槽,为何不提前把表格发给他们?
半个时辰后,在第二张有官员的庞大桌子前,一名官员拿着他填好的表格带他走出衙门,衙门外早已经有大量的本地驻守士兵等候,此人带了二十人向刘占英船只所在的方向走去,显然,这些人要亲自登船查验货物。
对于这个举动,即便是事先知道有这个流程的他仍然十分惊讶,这些官员竟然真的亲自等上了船,一箱子一箱子的查验。
等到他这里的各项物资查探完毕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就这还是在刘家船员的积极配合下才顺利完成的,不然时间会更长。
拿着被盖了印章、写着那位官员名字的清单,刘占英心中着实庆幸,幸好自己没有什么侥幸心理,没有投保瞒报,不然这次绝对死定了,谁能想到,此次查验的竟然如此清晰。
船上那么多木箱,这些人竟然每一个箱子都没有放过,简直离谱。
不过,嘿嘿,此次有人要倒大霉了。
据他所知此次有不少商人都是偷偷摸摸的,他们的清单都是有很大问题的,按照此次朝廷制定的缴税规则,那些商人至少可以少交近千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接下来有好戏看了。
于是挑了一个好位置,饥肠辘辘的刘占英一边用起了饭,一边双眼盯着港口的那些船。
很快,就出现了喧哗声,快速放下碗筷,向前冲去,当他到了这里已经围了数十家商人。
很快市舶司的主事官员也来了,显然对上海市舶司发生的第一案十分重视。
仔细看后,刘占英一副不出我所料的样子,这艘船是苏州府的王家的船,这一次王家一共带了两艘船,船上装的大多数都是瓷器,毕竟这王家家里有几个窑口。
这王家给市舶司的清单有问题,经过查验,王家报上来的瓷器数量少了近三成,更重要的是王家将高价的瓷器写成价格低廉的劣质瓷器。
经过市舶司官员统计,此次这王家将价值十二万两白银货物汇报成不足六万两,若是让他得逞,这王家就少缴了三千两百姓的税!
这个数目实在是太大了,市舶司主事官员大怒,直接扣留了王家的物资,并将这王家家主给抓了起来,显然是要为他定罪。
王家这件事给一众商人的影响很大,他们中有人都看到了之前那王家家主想要把银子塞给几位官员却被拒绝的场景。
当即,不少人心中格外庆幸,幸好自己没有那么着急啊,多看看还是颇有好处的。
众人纷纷取消了今天出发的打算,纷纷回去准备新的货物清单。
刘占英等之前有所准备的商贾却没有受到影响。
顺顺利利的缴纳了税赋,当天傍晚,这支目标朝鲜、日本的庞大的船只离开了上海,在刘占英的指挥下,向北方驶去,这支船队也是大明全面开海后第一支出海的商队。
它这庞大的规模,就像在展示大明内部被压制两百年的活力被释放出来,它的力量如此庞大,之后必然将改变大明,改变世界!!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章 崇祯三年大旱(求订阅)
南方一众港口大量商船在八月一日这一天离开了大明,向各地而去,更多的是前往南洋,准备将货物售卖给西洋人。北方一众商人更多的目的还是朝鲜、日本两国。
商人们快速行动的同时,南北两京的一众勋贵也没有闲着,只是他们的情况却是有些糟糕,北方勋贵对于海贸以前基本上没有涉猎,各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准备,只能急急忙忙的寻找商人进行合作,算是有一点儿效果。
南京一众勋贵则明显看不上这样的操作,他们这些南都的勋贵家中都是有和海贸有关的产业,自然是对此不虚,然而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朝廷对沿海地区大清查时损失最严重的不是那些商人,而是这些勋贵,这些人对朝廷的政策变化更加敏锐,收到的消息也更加详实。
他们在海贸的投入是极大的,南京一众勋贵每家的投入都超过了五十万两白银在海边修建了自家的造船厂,准备大干一场。
可惜这一切都给朝廷做了嫁衣,没看此次出海的商队中朝廷少府的商队规模是最大的吗?
没错,八月初一这一天整个大明所有的商队加起来也没有少府船队的规模大。没办法,少府手中的船只实在是太多了,从那些海盗手里获得的船只、各个家族偷偷藏起来用于走私的船只、各个家族刚刚建好的船只。
于是朱由检大手一挥从可堪一用的船只中选出四成,大约有将近千艘货船分配给少府,让少府此次带领这一千艘船只出海经商。
出海的目的地要比那些商人们更多更远,北边不仅要去朝鲜、日本,还要到库页岛。
库页岛那里还需要不少的物资,同时那里已经有大明百姓近八十万,据孙传庭所说,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动物毛皮,此次出海可以一并带回。
南边,此次少府大部分的商队会南下,目的不仅仅是南洋,他们还讲挑选出一批最大的货船继续西行。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多勋贵内心在滴血,这些船只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的啊。
他们不是不想从皇帝手中要回这些东西,他们也行动了,可惜的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皇帝的理由很充分,很光明正大,他们根本就无力反驳。
也正式因为那次的损伤惨重,第一批出海的商人中并没有南京勋贵的身影。
现在整个大明最紧缺的就是海船、造船工匠、船工,即便是家大业大如他们,要搜集到大量的人员船只还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不得不推迟出发的时间,现在加班加点儿的再次进行准备。
同时心理安慰自己,那些人都是在给他们探路的,到时候自己定然可以赚回来。
……
至于那些大明宗亲,他们倒是想做,可惜大多数宗亲的封地都是内陆的,或许有一些在长江流域,但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这次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一些商贾合作作一次生意。
………
大明京城,朱由检这个大明皇帝和朝中大多数重臣这个时候都没有在海贸上投入太多的关注,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
大明又又又又发生大旱灾了。
三月,大明的旱情已经有所凸现,当时朝廷已经开始准备各种物资用于赈灾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旱情越来越严重,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大。
四月,朝廷正式开始赈灾,派出一名侍郎级别的钦差大臣总督赈灾工作。
幸亏这几年朝廷已经锻炼出了一批极有能力的赈灾官员,朝廷储存的粮食颇为充足,尤其是在近几年旱情极为严重的几个布政使司,粮食的储备亏从来没有减少过,大明一直在不停的修建粮仓,就连朱由检南巡时还巡视了陕西的数个大粮库。
五月,旱情再次严重,各地皆是六百里加急进京,当月的小麦收获极不理想,根据税部的奏报,多地的小麦颗粒无收,面积已经超过了百万顷的土地。这可是一亿亩的土地啊,整个大明才有多少?
六月底,干旱的范围已经扩张到了淮河以北所有地区,甚至旱情竟然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唯一的好消息是漠南、河套的情况还算可以。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旱情范围如此广,程度也极深,即便是之前再不在乎的官员这个时候都是极为严肃,朝中所有官员皆是面色沉重。
如此严重的旱灾在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上都是极为少有的。所有人都明白如此规模的旱灾对于大明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旦处理不好那就是大厦将倾。
而且今年旱灾发生的地方已经在短时间内发生过旱灾了,崇祯元年的大旱灾众人现在还历历在目,这才过了一年时间,大家还没有缓过劲来,怎么旱灾又来了?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自然没有去注意大明的开海情况究竟如何。
整个七月,朱由检每天都在武英殿召开小朝会商议赈灾之事,甚至就连大朝会这一个月也都召开了十次。
五、六、七三个月,朱由检下达了十数份圣旨,可谓是创造了历史之罪。
责令北方各个布政使司的官员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赈灾。
北方出现旱灾的地方划分为三片,任命内阁大学士周应秋、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温体仁三人作为钦差大臣出京处理赈灾详情。朝廷拨北方数布政司储存粮食一千三百万石由三人负责调配。
命令北方所有军队,严阵以待,一刻也不能懈怠,随时做好维持地方秩序的准备。
免除今年北方陕西、青海、甘肃、河南、山西、北直隶、山东、南直隶北部徐州、凤阳府、淮安府今年的农税、人头税、各种赋。
北方数省全部进入严格管制状态,所有物资不得恶意涨价。
少府调集各种储备,随时准备志愿各个布政使司的粮食。
令工部尚书徐光启、卢象升为以工代赈钦差大臣,一文一武负责以工代赈修建道路、水利设施,趁着干旱平整河道,尤其是黄河等等。各布政司驻军听候卢象升调遣,配合各地以工代赈。
………
各地官员要组织起来,有条件的抓紧时间种植红薯、玉米,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只有百姓有了新的收获,此次赈灾才算是胜利。
………
朝廷将能够调用的船只全部组织起来,将山东、北直隶、河南、淮安府等地的一部分灾民向黑龙江地区移民。朝廷调拨白银三百万两,全力推进此事。
………
一时间,整个大明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赈灾运动,如此之规模中华数千年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在这里,暗暗祈祷一切顺利。
第五百一十一章 赈灾!!(求订阅)
崇祯三年七月份,整个大明朝廷,淮河以北诸多布政使司的大多数官员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中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赈灾行动之中。
此次灾害波及的范围之广,古今少有,朝廷出动的赈灾力量之大同样是古今少有。
一次性免除半个大明的税赋,一次性拿出来一千万石的粮食,仅仅是这两个数据都让每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心中震动。
大明中央众多的高低阶官员离京急忙奔赴各地,处理地方赈灾,北方多达十万的精锐明军备全部被动员起来,大部分都用来维持赈灾、以工代赈的秩序。
没有办法这次需要赈灾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涉及的人口也太多了,这个时代的百姓家中的存粮都是极少的,一旦出现灾害那就意味着家中没有粮食了,不想办法是要饿死人的。
赈灾不仅需要官员,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北方各个布政使司的存量并不算多,即便是前两年少府已经尽全力收购粮食也还是不够,此次能够一次性拿出来的粮食大约有八百万石,朱由检又从河套、漠南两地调集了两百万石。
这两地的移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两年时间了,这里的确是颇为适合耕种,尤其是河套地区和开平一带,产量颇多,收获较多的大明百姓每次收获都会卖给户部一部分粮食,毕竟这些百姓还都欠着信达钱庄的银子。
河套、漠南两个布政使司多余的存粮几乎都到了户部手里,现在已经有存粮近五百万石,此次拿出来两百万石倒是问题不大。
于是崇祯三年,朝廷在北方修筑的水泥官道上,出现了运量大队,一只运粮车队队伍有近千辆四轮马车,可谓是浩浩荡荡。
这里面不少车辆都是就地向那些大商人“购买”的,少府虽然有不少,可相比于需要这个数目还是太少了。
礼部尚书温体仁此次负责的区域仍然是他熟悉的西北三布政使司,他此次再次前往西北,朱由检还交给了他几个额外的任务。
之前朝廷定下的向青海、甘肃移民的事情推进相当缓慢,此次朱由检要求他借助此次北方大旱,从陕西、山西甚至是河南调集百姓前往甘肃、青海,寻找水源充沛、适合耕地的地方安置百姓。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以工代赈修筑西安到兰州一直向西直达嘉峪关的水泥官道,甚至再连接青海的西宁,若有可能还要继续向西。
满桂和林丹汗的大军随时就有可能西进,为大明的移民占领更多肥美的土地。
………
此次赈灾可谓是调动了大明大半的国力,朱由检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北方辽东、库页岛上的孙传庭都严阵以待,严防建奴在这个时候动手。
此事也打断了之前他定下的变法计划,不得不将计划向后推迟。
八月份,陕西,从北边的黄河之畔一直到南方水量肉眼可见降低的渭水之滨,大地仿佛是裂开了,往常应该是玉米高耸或红薯的藤蔓布满大地,现在完全是一片枯黄,干枯的土地已经裸露在外。
原本常年有水的河床此时也完全干涸,只剩下了那被太阳晒的龟裂的河床,那里还有水的影子?
此次户部已经得出结论,今年北方百姓在朝廷组织下进行的玉米、红薯抢种产量极低,只有正常产量的三成。
说起来让大明几乎所有的官员无奈,这一次的旱灾为什么又是陕西情况最为严重?
情况似乎更加严重了,一千万石粮食恐怕不太够,若旱情再不缓解,恐怕要从南方调运粮食了。
陕西凤翔府与甘肃巩昌府交界地,温体仁带着一众官员正沿着渭河旁官道向前方的施工现场走着。
“诸位大人,这都九月份了,天气还是如此炎热,本官记得今年夏天陕西这里就没有下过大雨吧。”
“温大人所言甚是啊,今年仅仅有两次小雨,这样的水对嗷嗷待哺的大地根本就没有用处。
温大人您看,咱们这边的渭河剩下的水也是越来越少了,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是啊。温大人陕西这两年实在是诸事不顺,从天启七年,陕西的旱情几乎是持续了近四年时间了,如此大灾,简直是骇人听闻。
就连大人您都来到这陕西将近三个月时间了,若不是皇上想尽一切办法赈灾,这陕西恐怕早就发生民变了。”
听到这话,众人心中皆是若有所思。
“说起来皇上当真是深谋远虑,自从崇祯元年起就开始从陕西向北方移民,今年又开始向甘肃、青海移民,短短三年时间,陕西的移民人数已经接近了四百万人,这属实是不可思议。
当初陕西一众官员还颇为不乐意,现在想想,此策简直就是救了陕西啊,若没有这四百万人的离开,陕西现在的赈灾就不会如此井井有条啊。”
“是极,是极,王大人所言甚是,吾皇却是是我大明圣君,古之前有。”
听到这话,原本看着周围荒芜景象的温体仁此时也是不断点头,他这个负责西北赈灾的人最清楚了,现在的陕西情况有多严重。
现在整个陕西参与到以工代赈的精壮男子难民数量多达一百五十万人,另外还有近五十万名女子,老实说,当两个月前确定这个数目后他自己都惊呆了,陕西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人?
要知道离开陕西的移民都是有统计的,大约是三百八十三万人,现在按照他们赈灾的情况来看,西北三省剩下的百姓数量最少也还有七百万人!
这么说三年前陕西有一千万人以上,这也太夸张了,这可是大明人口的六分之一啊。
陕西有大明的六分之一人口,那么人口稠密的四川、江南、河南、山东又应该有多少人。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这个数据对不上了。
温体仁当时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要查清楚,这里面有大问题。
隐户他自然知道是的,历朝历代都有,但是现在这个数目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若按此推算,难道全大明的隐户多达数千万?
这不太可能,温体仁自己是不能够相信的,他感觉这里面必然有其他他所不知道的问题,这几个月他就隐秘的调遣西安的锦衣卫千户所调查此事。
走着走着,听到前面传开的喧哗声,温体仁收回脑海中的思索,向前方望去。
前方正是西北大道最后面的一处施工点,也是他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二章 古之未有的变化(求订阅)
“末将羽林军李自成见过诸位大人。”
温体仁打量着眼前这位颇有气质的年轻武将,对于这个人他温体仁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当时就是此人进京报信的。
此人原本是满桂手下的兵,之后被皇帝安排的羽林军中,此次朝廷赈灾羽林军也出动了五千人,此人正是其中之一。
“原来是李哨官,听闻李哨官在羽林军表现很好,短短半年时间就从队长提拔到哨官一职,当真是不错,前途定然远大。”
“末将谢大人厚爱,末将也都是为了大明,承蒙皇上和王将军厚爱,末将才能有今天。
末将现在带领数百人负责维持此处一万百姓的秩序,大人有什么需要的可以尽管询问末将,末将定然知无不言。”
温体仁点点头,此人至少在说话上不错。
“好,那就有劳李哨官带我们在此处转一转了,本官也想看看李哨官管理下的队伍如何?”
很快,一群人就走到前方正热火朝天的工地之上。
“诸位大人,此次官道正是朝廷极为重视的西北官道,此处的修建地点已经是陕西境内最后一个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将这一段修筑完毕就代表着我陕西境内的道路已经修通,剩下的都在甘肃境内。
……
我们这里一共有难民整整一万人,管理难民的官员有二十人,包括末将在内的士兵共一百五十人。
………
我们的修建速度相当快,有了这水泥就是方便,此以前修路快多了,现在这西北官道朝廷极为重视,少府也已经尽全力为我们提供水泥。
现在我们这之支修路队伍每天可以修建五里,可谓是速度极快。
从我们正式接手这一段三百里的官道到现在也不过两个月时间,前方也只剩下三十里就可以和甘肃断的官道连接上了。
……。”
听着这位李自成的介绍,温体仁等人不停的向四周观望,看着这些大明难民的劳动场景,此时在温体仁看来,这些难民的脸上并没有多少菜色,大多数都是面色红润,干活也都是颇为卖力。
这样的情况让温体仁颇为满意,看来此处工地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里的百姓看来是能够吃饱的。
温体仁等人在众多百姓的目光中在这里转了一圈,温体仁很满意,此时也恰好到了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众人来到了为这里上万百姓提供饭食的地方,温体仁等人仔细的看了一番。
一直到众多百姓来此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馒头、粥,温体仁才满意带着众人离去。
当天下午,温体仁就带着众人坐上马车沿着官道继续西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甘肃布政使司的首府兰州,以及青海的西宁,这两个地方此次可是要接受大量的移民,温体仁要去看看那里的情况究竟如何了。
现在两个月时间,被送往这两省的百姓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万人了,不去看看,温体仁实在是放心不下。
在路上,他又见到了数支修筑队,看到的结果都让他很满意。
温体仁的心中都颇为感叹,最近几年的赈灾情形,着实是让他大开眼界,原来赈灾还可以这么做。
他温体仁在崇祯朝之前也是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人了,什么世面没有见过?至于灾害那也是见过不少,旱灾、洪灾、地动他都经历过,甚至都参与到其中的救援中。
那些赈灾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大差不差的,朝廷拿出一点儿银子、粮食去赈灾,地方上当然也有一定的库存。
但是这一点儿粮食根本就不可能够,就将灾民们每天一顿的稀粥都不够,当地主持赈灾的官员到了这个时候就会邀请当地的士绅家族捐献一些,再处理一批灾难期间趁机牟取暴利的粮商。
总之赈灾官员会想尽一切办法,东拼西凑的去赈灾,最后的结果却并不能尽人意,只能保证大部分的百姓不会饿死,而这还是在赈灾的官员是有魄力的、灾害的规模较小。
这两个条件一旦改变,一场大灾下来要是去的人简直是不可计数。
而崇祯元年的赈灾则彻底颠覆了他心中的这些认识,尤其是陕西的赈灾就是他温体仁负责的,他感受极深。
大量的粮食通过少府的系统源源不断的被送到灾区,而那些难民也不是眼巴巴的等着朝廷分配给他们粮食,想要吃饱那就要做工,而仅仅是去做工就能真正的吃饱,这对于很多百姓来说,即便是没有灾害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去做。
这样的条件对于这些灾民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是他们很兴奋,家中只要是符合条件的人都来了。
于是一条条道路被建造出来,一条条的沟渠被修建成功,一顷顷的土地被开垦,根本就见不到这里正在发生大旱灾。
…………
这样的场景给温体仁带来的感觉是最为震撼的。
更让的震惊的正是他手中流过的钱粮,它的数目是那么的庞大,据温体仁估计,崇祯元年的赈灾朝廷通过各种渠道送往灾区的粮食绝对达到了一千五百万石,这个数目实在是太庞大了。
粮食的数目已经是朝廷通过收税获得粮食的将近一半了,温体仁相信若不是朝廷早早的消减了发放给宗藩的将近一千万石粮食,元年这陕西恐怕就糜烂了。
至于银子虽然他不经手,但他也知道朝廷各方面的开销加起来也将近五百万两!
而这些银子朝廷是没有的,都是皇上从自己内帑中拿出来的,这一点儿实在是太难得了,谁也挑不出一点儿毛病。
在朝廷这样的对策下,一切都改变了,变得和以往不同了。
崇祯元年,整个陕西被饿死的百姓绝对不超过三万人,这简直就是奇迹。
到了今年温体仁相信这个数目不会唱过一万,皇帝果然是大明的中兴之主,仅仅凭借赈灾这一件事,他温体仁就对皇帝充满了信任服,古往今来,那个皇帝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据他温体仁了解,没有那个朝代,那个皇帝敢拿出朝廷一年收入的六七成去赈灾。
现在的大明却有了!!!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移民模式(求订阅)
西行的路上温体仁一共遇到了三支和李自成的那只修筑队伍,见到的情况都差不多,这样的结果让他放心不少,看来过不了多久,从西安到兰州就畅通无阻了。
此次前往兰州、西宁对温体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为了确定甘肃、青海究竟能够承受多少的灾民。
虽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现在朝中的一众重臣们基本上都对两年前皇上所说的大明将有长达十数年干旱的论调深信不疑了。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很有可能还会有更大规模的旱灾,这可如何是好。
依照温体仁掌握到的情况,我大明的人数绝对不仅仅是六千余万,恐怕要多上不少,甚至一亿都不止。
尤其是北方这片土地的人口太多了,一旦发生长时间的干旱,后果必然十分严重。
因此移民就显得极为迫切,然而问题的关键却是现在的大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了。
漠南人口已经不少,大员岛也足够了,至于吕宋还在计划中,剩下的满打满算只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这几个地方,这里本来就汉人数量减少,勉强算得上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刚刚进行了改土归流,朝廷拥有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贵州,按照朝廷的计划,这几个布政使司在最近几年要接收不下三百万大明百姓。
但是西南地区距离遥远,移民花费甚大,就算朝廷全力支持,三百万的百姓至少也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南方其他地方人就不多吗,那些地方不需要移民吗?今年的旱情已经到了淮河,看这架势跨过淮河不需要太久,要知道南方的人可比北方还要多。
因此朝廷定下移民西南的人数是三年一百五十万百姓,今年最多可以分流五十万人。
二是西北新设的青海和甘肃,按理说这个地方地广人稀,能够接收的百姓数量不少,而且北方百姓依据也相对方便,然而这里的环境实在是有些恶劣,这里同样颇为缺水。
因此这一次温体仁带了一批工部官员来确定西北的情况。
二就是北方的库页岛以及陆地上的黑龙江了。这里地域面积极其广大,水源充沛,是一个耕种的好地方,虽然冬天天气冷,但这问题不大,那里到处都是森林,不缺燃料,更何况现在煤那么便宜,用煤取暖应该问题不大。
唯一可惜的是这里距离建奴太近了,现在孙传庭手里已经有大军三万余人,可以对建奴进行防备,可那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现在朝廷在大陆上移民已经是极为冒险了,这和之前朝廷定下稳扎稳打的方针背道而驰,可到了这个时候朝廷也无可奈何,或者说朝廷已经准备好在黑龙江附近和建奴打上一场仗的准备了,只有打胜了才可能真正开始大移民。
这也就导致了孙传庭那里根本就接受不了太多的难民。
于是今年的重点就在西北。
………
时间仍然缓缓流逝,一个月后,青海西宁城城内,温体仁正在看着众人收集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最近两百余年来大明各方面探查出来的,有近一年满桂派人确认的,有半年前朝廷派专人调查的信息,还有他这一路上的见闻……
还有最近抵达甘肃的那一批二十万百姓的安置情况……
这些信息,加上之前看到过的,现在他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今天他再次看了一遍。
看完后,温体仁的脸上露出笑容,没有问题,没有问题,西北两省安置一大批百姓完全不是问题,现在这些地方就足够了,今年不需要满桂他们西征了。
经过各方面的总结,温体仁确信之前朝廷的结论没有问题,青海安排六十万人基本上没有问题,经过他的观察,仅仅是这青海湖地区就足够了。
而甘肃的情况要更好,甘肃生活六七百万人口没有问题,当然现在甘肃的宁夏府、兰州府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两省的原有人口就不少了。
如此再安置两百万人口没有问题。最近抵达这里的二十万人基本上安置的都不错。
如此一来,三个方向上就可以安置三百五十万人,如此规模之下,今后北方即便再有大旱灾也不会再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了。
然而,渐渐的他的面容严肃起来,这样的话,朝廷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在这三百万人的移民中啊,内帑有这么多银子吗?皇上愿意吗??
温体仁有些恍惚,突然一愣,顿时又哈哈大笑起来,是我想差了,现在的移民和之前的移民完全不一样了,一切也都不一样了,我这脑子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说起来现在这移民方法是他温体仁最佩服朱由检的地方了,简直是神乎其神。
崇祯元年至今已经数百万移民前往漠南、大员、库页岛都证明了此法的可行。
皇上果然是神乎其技,数百万移民朝廷竟然没有花超过一百万两银子,甚至还赚取了大量的银子。
这个模式也很简单,朝廷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向移民发放不同面积的土地,这些土地并不属于百姓,只属于大明朝廷,百姓有权力耕种,每年只需要向朝廷缴纳三成的税赋,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种赋、人头税等等全部不需要再缴纳。
例如在漠南无论男女老少每人的标准是五亩土地,在大员,每人的标准是三亩,在库页岛,每人的标准的八亩,在甘肃每人的标准是十亩,青海是二十亩,库页岛是而十亩。
如此一来,一户按照六口计算,即便是再大员也有十八亩土地,而在青海则是一百二十亩。
由此朝廷的信达钱庄就凭借着他们即将拥有的土地给他们贷款,例如在漠南,一人可以借贷十两白银,如此一来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六十两白银。
而信达钱庄的利息是极低的,每年只有百分之五,如此低的利息以及即将到手的土地让百姓们自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还清。
于是有了白银,一路上简单的花销,获得土地后开垦工具的购买,粮种的购买,饲养各种家禽的购买,接下来半年时间吃饭所需要的粮食等等都足够用了。
据温体仁所知,拥有土地后的大明百姓通过种地、养殖鸡鸭猪等,一年的人均纯收入绝对可以达到五两银子,如此五年内基本可以还清欠朝廷的债务。
这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移民的目的地都有大型的信达商行向百姓极为便宜的售卖这些东西,朝廷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没有赚百姓的银子。
如此循环往复,朝廷没有拿出任何的银子,银子就从钱庄流到百姓手里又流到了少府手里,钱财回到了原点,而百姓已经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
当然钱庄每年拿出的银子数量是巨大的,例如崇祯元年,钱庄借贷出去的银子就达到了三千五百万两白银!
这也没有产生信达钱庄的挤兑,其实只要是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个借贷生意完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是没有人想要在这个业务上掺和一脚。
可惜在朝廷的严厉打击下,以及因为百姓也更愿意从圣君的钱庄中借贷,于是所有人都折戟沉沙、白忙活一场,信达钱庄在大明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九成之多。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绝对是迫切希望能够移民的,在家里他们是吃不饱的,而离开了家就能吃饱,能有数十亩的土地,他们自然是极为愿意的。
至于所谓的恋乡、故土情节,这些在数十亩的土地面前不堪一击。
想到这里,温体仁彻底放松了下来,此次大旱朝廷绝对可以应对过去,问题不大。接着他直接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第二天,温体仁的命令就下达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大量的百姓将从山西、河南、陕西源源不断的来到甘肃、青海。
………………
第五百一十三章 风雨欲来(求订阅)
崇祯三年的后半年,大明北方到处都是移民的队伍,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八月,一支规模浩大的移民船队抵达了库页岛,而且这一支队伍的规模相当庞大。
朝廷为了这一次的运输,将之前从海边搜集的船只用上了近五成,还有之前一直用于运输移民的船只,以及郑家的船队,此次运输的百姓数量更是颇为庞大,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
这一批难民主要来自山东和河南东部,至于为何他们出发的时间如此之晚,问题主要还是在孙传庭这边的准备,朝廷现在的动作打乱了孙传庭自己的计划。
………
随着近三年的发展现在的库页岛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了,现在这座面积巨大的岛屿已经完全属于大明了,当地的土著在大明的威势之下早已经“弃暗投明”,成为光荣的大明百姓。
现在库页岛全岛大明百姓数量多达八十万人,开垦耕地的数量更是多达一千一百万亩。建有大小城池十座,遍布库页岛南北各要地。
崇祯三年二月,朝廷委派到库页岛以张俊千为首的五十名大大小小的官员抵达了库页岛,更是宣布此地纳入大明朝廷的正式管辖,不再是以前那种军管辖地。
张俊千等人在接到吏部给他们安排的地方后,他们是有些不太高兴,库页岛那是什么地方,谁不知道这里之前完全就是一片荒芜之地,冬天更是寒冷无比,各方面的条件远远不能和同样移民没几年的大员想比。
即便是朝廷现在明文规定在偏远地区为官更容易升官,他们心中也是不太愿意的,更何况他们这一批五十人抵达库页岛后大多数担任的是副职。
正职大多都是近几年孙传庭在库页岛挑选出来的人,当然不包括他张俊千,他此次可是要主管库页岛民政。
但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的登上了崇祯三年第一批前往库页岛的船只。
船队离开登州不到半日,张俊千就上吐下吐,他晕船了,那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
幸好中途他们还经过了大明济州,在济州张俊千还在此地停留了半日,作为级别不低的官员,张俊千获得了在济州参观的机会。
张俊千倒也没有因为身体原因就放弃这次机会,带着苍白的脸庞,他走下了船只,踏上了他“久违”的陆地。
很快他就震惊了,这济州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走在宽阔的水泥大道上,两侧都是农田以及忙碌的百姓,闲暇时还说着闲话,选出的村落中出现一道道的炊烟,竟然给他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走到济州中央的济州城时,张俊千更为震惊,这还是自己想象的那偏僻小岛吗?这济州城面积颇为不小,城墙高度也将近三丈,城内叫卖声此起彼伏,人数众多,地面全部都是大明内很多城池都没有的水泥路面。
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座小小的济州岛竟然有十万百姓,更是开辟出了近四十万亩的水浇地,如此此地绝对算不上是偏僻小岛。
一个多月后,张俊千一行官员以及大量的物资抵达了库页岛南部的那做被命名为库南的地方。
休息近三日后,张俊千一行人才感觉恢复过来,他暗暗发誓以后能不坐船就不做船,这样的精力实在是太痛苦了。
接下来库页岛的情况更让他震惊,这里极其繁华,尤其是脚下的这座库南城。这里的繁华程度完全可以和大明内地的那些大城相媲美,或许这里的人不算太多,可这里的百姓一眼看上去就极为富足。
………
经过半年时间的适应,张俊千已经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彻底的爱上了这个美好的地方,这里的百姓是那么的纯朴,这在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他感觉孔圣人所说的大同之世也莫过于此了。
而腾出民政事务的孙传庭也将精力建奴身上。目前的目标就是库页岛对面的那片富饶的土地。
四月,孙传庭带着一万军队渡海而来,抵达了对岸,很快众人就按照计划展开。
半个月后登陆地点方圆百里的部落全部臣服,显然孙传庭等人对这里的情况极为熟悉。
占领百里方圆的土地后,谨慎起见,数万早已准备好的百姓渡海而来,开始在此地修筑城池等简单的防御措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传庭收到朝廷的命令,他的计划被打乱了。
被打乱计划的孙传庭没有慌张,有条不紊的开始新的安排,库页岛上两万五千的正规军全部渡海而来,军队也投入的据点的修筑工作中。
五万人仅仅用时一个月,在方圆百里的地方修筑了三座堡垒。
五月底,共十万大明百姓从库页岛而来,开始大规模开垦土地,准备迎接新的大明百姓,同时两万大军四散出击。
到了七月底,黑龙江长五百里,两岸各三百里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大明占领。
臣服大明的部落将近三百家,因为反抗被屠戮的也超过两百家,据统计,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死在明军手中的部落人超过万人,被俘虏的也有三万人。
明军在这半年内又紧急扩军,现在孙传庭手里的军队已经有四万人,有这些人在手,孙传庭心中颇有底气。
正是因为孙传庭要做的这些准备,第一批移民一直拖到八月份才正式抵达黑龙江。
大量百姓的到来让这里彻底热闹喧哗起来。
在张俊千的带领下,大量的官员以及一部分的军队,开始安排这些难民去开垦土地、建造房屋等等。
将事情安排下去的张俊千见到孙传庭站在一座小山上皱眉沉思,他走上前,“孙将军,为何表情如此沉重?现在形势不是一片大好?明年我们就可以接受更多的大明百姓,要不了多久,这黑龙江两岸将遍布我大明百姓!”
“孙将军,难道,难道又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不成?”
看着年轻的不像话的孙传庭,张俊千心中感叹,对此人了解的越多,自己就对他更加的佩服,这位孙将军属实是文武双全,短短三年就在这里为大明开疆拓土,怪不得皇上直接册封他为子爵。
孙传庭头都没回,平静的说道:“哎,接下来恐怕要打仗了。”
“此话怎讲?”
“我选择占领的这一片土地虽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自从来到库页岛,就派出去大量的人手去查探库页岛和黑龙江等地的情况。
但其实眼前我们占领的地方按照我的计划应该是第二步才做的的程度。
现在我大明短时间内占领了如此广大的土地。还有大量移民来此,我大明在此地的实力必然已经暴露给建奴。
同时建奴也必然不会不清楚这里被我大明占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恐怕过不了多久建奴就要来了,说不定他们已经在北进的路上了。修养两年的建奴此次的攻击必然是狂风骤雨。
而我军现在要守卫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收为难度大大增加,此战可谓是祸福难料啊。
张大人,我们还是做好准备吧。”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四章 建奴大军北征(求订阅)
PS:4000字,求订阅
事实上在盛京的建奴很早就注意到大明朝廷在库页岛上的动作了。
崇祯二年,阿敏占领朝鲜北部,明面上阿敏和皇太极一方的关系仍然正常,实际上已经暗暗敌对后,盘踞在辽东的建奴实力再次受到重创。
实力大损的建奴想要尽快恢复实力,仅仅依靠自家部落年幼的孩子成长起来还是太慢了,即便是现在建奴已经要求只要是超过十五岁的女真男丁全部从军,一年新增的女真兵力也还八千人不到。
这一点儿人数皇太极、代善等人自然是极不满意的,这样的恢复速度太慢了,这之后不说是和大明想比,就是和鸭绿江东岸的阿敏想比都差了太多。
现在阿敏在朝鲜那可是在疯狂的练兵,根本不计任何后果,他需要的只是军队,精锐的军队。
据皇太极所知崇祯二年一年时间,阿敏就训练出了两万的朝鲜八旗,为了这两万人,在训练中被练死的朝鲜人多达十万人,重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再加上阿敏不断的从朝鲜人手中抢夺粮食以养活更多的军队,自己那些为了维持和平送给皇太极的粮食。
以至于阿敏占领的朝鲜北部地区人口大量的向南逃亡,为了阻拦,阿敏的军队在一年时间中又杀死了近五万的南逃之人,这才稍稍镇住了朝鲜人。
甚至短短一年时间多达两万朝鲜人谈到了辽东。
由此可见朝鲜北部是一个什么情况,毫不夸张的说那里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就将逃到汉城的朝鲜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于心不忍,纷纷请求朝鲜国王李倧出兵救救朝鲜百姓,然而大多数理智的朝鲜官员都明白这根本就不可能,要知道现在南边这一部分朝鲜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呢。
最终经过一番争执,朝鲜只能一方面做到想办法救助那些谈过来的百姓,另外一方面就是派遣使者求大明朝廷救救他们那苦难的百姓。
可惜第二个方法却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虽然明国鸿胪寺声称现在大明内部灾害频发,不益出兵,暂时还是以围困为主,让他们朝鲜多多忍耐。
但是在朝鲜君臣看来,虽然鸿胪寺所说的的确属实,但是明国这仍然就是见死不救,明国现任皇帝完全不能和雄才大略的神宗皇帝想比。
当然出使也不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明国支援朝鲜数万大刀长矛,十万支箭等兵器,以支持朝鲜君臣尽快平定朝鲜内部此起彼伏的造反。
于是在阿敏这样的逼迫之下,辽东建奴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商议之后,建奴出动所能出动的所有大军进入长白山,进入赫图阿拉以北地区,甚至是宁古塔以北地区大规模抓捕生女真。
到了崇祯三年六月,获得的女真精壮多达两万人,建奴实力得到一部分恢复,至于那些黑龙江南北两岸,尤其是北部的游牧民族,皇太极等人并没有对他们动手,那里还是太远了,而且他们的实力也并不算太弱,小规模的建奴八旗在那里还是需要小心谨慎。
在一月份,在长白山东侧大肆抓捕生女真时,机缘巧合之下,建奴从黑龙江口南下的一直小部落中获得了明军在库页岛的一部分情报。
原来明军已经跑到他们北方了,这还得了?
消息快速的传到沈阳,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等建奴主要掌权者再次汇集在一起商议此事。
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现在南方明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对他们大金的封锁越来越严,半年前,那一批层层转手卖给他们物资的商人也被明国那个小皇帝给杀了,现在这半年时间,他们没有从明国哪里获得一粒粮食!
唯一一点儿值得安慰的是他们获得了明国新粮食作物的种子,虽然数量不多,今年仅仅种了不到千亩,但这毕竟代表着希望。
东边阿敏基本上已经和他们决裂,双方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
西边明军已经占领察哈尔故地,甚至在那里设立了漠南布政使司,这样看来明军是不打算走了,简直是岂有此理。
现在明军驻扎在白城的那个叫祖大寿的还在不停的派遣军队北上,不断的驱逐那里的牧民。
这是准备隔断他们和漠北蒙古的联系吗?
从漠北蒙古那里得到的消息来看,驻扎在漠南的明军,在西起河套东至白城的漫长路线上不停的向北推进。
沿途遇到的蒙古部落,要么向明国投诚,要么被驱逐,没有第三种选择。短短一年时间,明国已经推进到漠南漠北中间大沙漠的南部边缘。
在三个方向上我大金几乎快被明国给堵住了,现在明军又跑到了那座苦兀岛,明国改名叫库页岛的地方,明国竟然还在上面移民。
看看地图就知道,这库页岛对大金来说究竟是多么的重要,明国这是要将我大金彻底的包围起来,要活活困死我们啊。
于是这一次的会议,已经分成两派的辽东建奴没有再争执,团结一致的想办法。
最终他们定下了主意,一方面派出精锐人手北上探查明军的情况,这一点儿皇太极等人很有自信的,毕竟他们颇有经验的。
在这一点儿上皇太极等人定下了两条路,一条从明国内部调动人手假扮难民直接进入库页岛内部,另外就是直接从大陆北上。
第二方面就是大规模加固宁古塔,在这里派遣阿济格带兵五千驻守宁古塔,以防备可能出现的明军。甚至是寻找合适的地点修建坚固的关隘。
接下来就是等明军的具体情报才能做出正确应对了。
虽然暂时做出了应对措施,到众人心中仍然忧愁,最近几年大金实在是过的不太好。
众人商议后还派出使者前往平壤,希望能够陈述厉害关系,让阿敏回到大金的大家庭中。
可惜在平壤的阿敏对此完全不感冒,他仅仅保证哈皇太极若是出兵,他不会在后面捣乱。
他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练兵、练兵,增强自己的实力。
无奈之下的皇太极等人明白此次只能靠自己了。
一直到六月中旬,库页岛的情报终于传回沈阳,这条重要的情报并不是靠那些得到众人重视的八旗获得的,而是那些扮成难民后千辛万苦抵达库页岛的情报人员送出来的。
不管过程如何,他们终于获得了库页岛的详细情报。
和五个月不一样,只是少了已经驻扎在宁古塔的阿济格,其他人都在,众人再次召开了会议。
刚刚抵达大殿,多尔衮等人都意识都不对劲了,皇太极等人的面色都极为不好看,整座大殿都显得静悄悄的。
“诸位大金的栋梁,现在我大金的勇士经过五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明军的情报,本汗给诸位说一说,咱们也商量出一个对策。
明国在库页岛的移民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明国的移民是不遗余力的,仅仅两年时间,库页岛上的明国百姓已经在五十万人以上!”
下方一片惊呼,两年时间就有五十万人了,这,我大金现在才有多少人?按这样的速度,到年底明国在北方的人口数量就要超过我大金了?这就是天朝上国的底蕴吗?
“而且就在今年的三月份,明军登上了库页岛西边的大陆,开始镇压陆地上的部落,显然是准备继续大规模移民了。”,皇太极指着身后悬挂起来的地图说道。
而且明国还在库页岛上训练了军队,明国的将军是一位被朱由检册封为子爵的年轻人,叫孙传庭,此人打仗能力如何尚且不得而知,但想来不差,朱由检的十人识人水平还是不错的。
此人的训练军队的水平相当不俗,据估计现在明军已有军队约三万,而且其中竟然还有五千左右的骑兵。
据我大金勇士估计,这三万人的战斗力应该和之前袁可立的军队不相上下。他们同样装备的有大量的火炮、火枪,现在他们就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修建城池。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皇太极十分平淡的介绍了基本情况,仿佛一切都无所谓。
旁边坐着的代善看了一眼皇太极,心中警惕,皇太极更加喜怒不形于色了,之后恐怕更不好对付了。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这种情况我们还能无动于衷?若是如此,我大金绝对会被围困致死,后果不堪设想。”,莽古尔泰大声开口。
莽古尔泰的反应瞬间收获了建奴内部不少强硬派的支持,这些人最近对于皇太极等人近两年的保守作为很不满意,现在更是直接爆发出来,一时间大殿内充满了对明军的声讨之声。
待众人消停后,其他之前没有开口的人中扬古利开口了,他作为皇太极最器重的人,他一开口,众人纷纷竖起耳朵。
“此次我大金必然是要出兵的,可问题的是我大金现在的所有兵力也才不到六万人,而这其中两万人都是新招募过来的,战斗力尚且不足,守城倒是可以,但野战还差的不少。
而现在南方有明军水路大军超过十万人,随时等待着我大金露出破绽,一举消灭我大金。
因此若是出兵北征,我大金在鸭绿江以东驻守的五千精锐八旗不可动,阿敏虽说不拖我大金后腿,但我大金绝对不能不防。
南方防备大明的骑兵绝对不能少于两万,如此两万精锐八旗再加上两万守城军队勉强可以和明军交锋一番,但这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剩下的可也仅仅是一万五千人,保险起见,我大金只能出动一万人,再留下五千人。
若是再让科尔沁让他们再出五千,勉强可出兵一万五千,再多的话我大金的根基极有可能大损。”
此言一出,大家都安静了,扬古利的分析有理有据,让人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现在听说那明国皇帝似乎是真的爱民如子,就算明军没有发现这战略良机,他们也会为了这些百姓而出兵,同样不能不会让这些人落到我大金手里的。
而明军若是出动,大金留守两万五千精锐八旗作为应对多吗,真的不多啊!
可仅仅出动一万五千人北征是不是有些太少了,这一场仗能打赢吗?他们如此的问自己。
结果竟然是不知道!
什么时候他们八旗勇士竟然如此没有信心了?
他们心中如此想着。
…………
如此兵力恐怕是胜负难料啊,而且让之前同样损失惨重的科尔沁再出五千兵也不容易,就算出了,科尔沁恐怕也会不太高兴。
“科尔沁那边不用担心,本汗会让本汗的侧福晋木布泰去好言劝慰科尔沁大汗的,五千蒙古骑兵不是问题!”,皇太极开口保证道。
现在出兵是定然要出兵的,兵力也已经定下,大金八旗精锐一万五千,再调派朝鲜、汉人奴隶两万足以组成此次北征大军。
现在的问题就是由谁率军出战以及八旗大军中以那一旗为主的问题了。
众人纷纷将目光转向皇太极,皇太极心中暗骂这个时候了还在斗争吗?真是不知死活。
注意到皇太极眼神的大金高层官员达海连忙出声:“此次我大金北征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此次我大金恐怕要两线交战,甚至还有可能是三线。
见我大军北征,明军必然会有所动作,甚至很有可能趁此机会军队进攻我大金,企图一举灭亡我大金。
另外还有东边那一位也不能放松。
因此此次北征想比于北边的战事,更重要的还是盛京和辽阳这一片我大金的核心地区。
说一句难听的话,即便是北征大军战败,我大金仍然可以凭借着辽东东山再起,而一旦辽东有失,我大金恐怕会万劫不复啊。
因此我大金大汗必须要坐镇盛京,全权指挥即将发生的辽东保卫战。
而北征大军则可由我大金的四大贝勒之一和硕贝勒、大金猛将的莽古尔泰贝勒带军出征,如此必然可大获全胜,全歼明军,一举擒获明国人五十万。
有此五十万人在手,我大金实力定然可以恢复的更快!”
皇太极心中很满意,不错,不旺本汗如此重视你,说的真不错。
听到这话,代善脸色有些变化,他正要开口反驳,旁边早已经按耐不住的莽古尔泰抢先开口:“不错,本贝勒也认为大汗就在盛京就好,由本贝勒亲自出马,大军一到,区区三万明军必然灰飞烟灭!”
莽古尔泰早就按耐不住了,一年多没有仗打了,这样的日子简直是快淡出鸟了,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他自然兴奋。
刚刚他代善哥哥一直使眼色不让他说话,现在有人提出让他出征,他再也忍不住了。
见莽古尔泰自动请缨,下方众人纷纷支持莽古尔泰,听到这么多人支持,莽古尔泰心中更加高兴,此次出征若是一战功成,再带回来五十万汉人奴隶,自己回来后威信定然可以超过皇太极,如此……
他却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紧紧皱着眉头的代善。
“好,那就这么定了,有和硕贝勒莽古尔泰带领一万五千八旗精锐,以和硕贝勒统领的正蓝旗为主组建北征大军。
待蒙古军队到齐后,大军出征!”
………
七月二十八,科尔沁部落的五千人终于到了,只是见到这五千人的建奴高层却不太高兴,这一批蒙古人显然不是科尔沁部落的人,都是科尔沁从周边小部落中抢到的人,显得颇为鱼龙混杂。
皇太极脸色尤其难看,科尔沁部落是什么意思?现在本汗的面子都丢尽了。
但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于是天聪四年七月二十一,大金和硕贝勒莽古尔泰率领战兵一万五千、奴隶两万北征明军!!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五章 孙传庭的大战略(求订阅)
建奴的行动很快,莽古尔泰根本就不在乎身后的数万奴隶会怎么样,大军的行军速度很快,仅仅六天后大军就抵达了宁古塔。
到了地方之后,经过统计一路上累死的奴隶多达两千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可惜莽古尔泰完全不在乎。
莽古尔泰直接将还活着的奴隶交给驻守在宁古塔的阿济格,有了这些奴隶,宁古塔的防卫力量就大大增强,现在这个时候增强宁古塔的力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带上这些奴隶的想法,莽古尔泰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带上这些人有什么用?这些奴隶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带上他们完全不能发挥出我大金八旗的实力。
是,他们是可以携带一些粮食、军械,但是这些东西别的地方也有啊!
宁古塔以北各种各样的部落并不少,此次出征所需要的东西完全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何必要带让这些对大金来说相当宝贵的奴隶?就在这里守卫宁古塔不好吗?
这样的观点宁古塔守将阿济格也是认同的,于是三日后,携带着五日口粮的八旗大军出动了。
此时时间已经是八月初三。
………
而就在莽古尔泰离开沈阳的当天,大明潜伏在盛京的锦衣卫就急忙将这个消息送了出去。
此时考虑到建奴可能的北征,袁可立已经来到了两军对峙的前线盘山,他甚至已经在这里待了两个月了,为了就是当建奴北征时做出应对。
仅仅三天后,袁可立就收到了建奴出兵一万余北征的消息。收到消息的袁可立大喜过望,建奴终于又动了,那我大明就可以出兵了。
现在因为袁可立的到来,盘山的明军兵力已经达到三万五千人。
袁可立直接下令给盘山守将曹文诏,令他出兵两万,吸引建奴军队的注意力,同时令盖州的毛文龙出兵一万五千,做他们的老本行,化整为零,深入辽东,捣乱建奴,尤其是建奴获得那些高产作物的田地,能毁掉就最好。
早已经准备好的曹文诏第二天就带兵出动,而建奴也对此也很有防备,他们时刻就在盯着这座修成不久的盘山城。
驻守辽东的八旗精锐直接出动一万两千人,当他们抵达时,此时明军已经渡过双台子河,在河东岸安营扎寨。建奴大军抵达后,双方开始对峙,偷袭,各种小规模的战事直接开打,可以说大战一触即发。
而收到命令的毛文龙亲自带领军队悄悄的离开了盖州,隐入茂盛的森林中,悄悄北去。
另一边一直在建设堡垒、安置移民的明军在孙传庭的指挥下并没有减轻对周边情报的探查。
孙传庭深深地明白,现在大明在这里的动作如此之大,建奴不可能没有获得情报,之后建奴绝对不会置之不理,即便是现在实力大损,他们还是会尽可能出军的,这一点他的想法和朝廷给他的警示是不谋而和的。
阿济格抵达宁古塔不到一个月孙传庭就知道了,此次也是一样,当莽古尔泰刚离开宁古塔一天,孙传庭就收到了消息。
孙传庭仔细看了看送过来的情报,连忙吩咐下去,开始按照计划行动,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他们在三天时间内将已经登陆的近二十万百姓全部送回库页岛暂时安置,也就是说现在黑龙江流域已经没有一个大明移民。剩下的只有孙传庭统领的三万精锐明军。
将所有人送走后,孙传庭带着三万大军,二十门红衣大炮,各种中小型火炮两百门,其余各种火器无算,浩浩荡荡的向早已经准备好的地方而去。
这个地方就是孙传庭为建奴静心准备好的决战场所!
此次能有这么多的火炮还是皇上此处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战事不放心,紧急将少府最近生产出的一批火器送到了库页岛。
这一批火器物资也给了孙传庭一部分打赢这一场战争的自信。
………
一日后,明军军抵达目的地,此处是一处小盆地,盆地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盆地内除了一处高度不到三十丈的土山外很是平整,左侧还有一天宽约五丈的河流,河流绕山而行。
盆地的进出也没有任何问题,进出口众多,丝毫没有什么险峻的地方,此地并不算是建奴的必经之路,但对于建奴来说也是一个颇为合适的决战场所。
孙传庭相信一旦莽古尔泰知道他恨之入骨的明军就在这里,依照莽古尔泰的性格,他必然会来到这里,和自己的三万军队决战,一决雌雄。
这样的决战场地其实对明军来说并没有极大的优势,真正适合明军的场所应该是寻找地方修建关隘,进行一场阻击战,将建奴堵在这里,这个建议也是孙传庭手下大多数将军的意见,
可惜这里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实在是找不到这样险要的好地方,现在这个场地已经是目前来说相对较好的选择了。
孙传庭同样对于自己训练了三年的军队有着很大的信心,而且是三万打一万五,这三万人都是和建奴有些血海深仇的,此次作战所有人都会意志坚定,气势如虹。
况且大明若要消灭建奴,彻底收复辽东,大明总是需要一支能够和建奴打野战的军队,这一点儿无论如何是逃脱不了的。
现在我大明可以将建奴步步紧逼,那是我大明的运筹帷幄,利用城池不断缩小建奴的实力,现在大明城池的防御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之前朝廷对建奴取得的几次大胜利,说好听点叫智计百出,说难听点就是投机取巧。
真正牵扯数万人,乃至于十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决战并没有打过,上一次如此规模的决战还是在萨尔浒,那一场大明的巨大伤痛。
或者说大明的君臣对于这样的大战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孙传庭是有大理想、大决心的人,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大明在这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因此他的练兵就是按照野外和骑兵大规模交战的情况而训练的。
这一批三万人的军队他已经辛辛苦苦、一日不曾懈怠的训练了三年之久,现在也是一次检验自己训练成果的时候了。
通过此战可以看一看自己的训练方法究竟行不行,自己训练出来的军队能不能打硬仗。
打赢了自然是皆大欢喜,打输了也不怕,孙传庭相信即便是输了,建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根本没有能力再向我大明的库页岛跨海进攻,大陆上早已经没有了大明的移民。
库页岛上也还有着两万训练刚刚一年的军队,守住岛屿直到朝廷援军抵达问题不大,更何况还有辽东的近十万精锐大军在后方支援,建奴根本就是后方不稳,坚持不了多久。
更何况孙传庭还是很有信心的,有着相当高的把握,一旦将这一万五千建奴完全就在这里,建奴基本上就没有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现站在土山上望着周围黑黝黝的炮管,孙传庭的目光渐渐坚毅!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六章 试探(求订阅)
就在明军为了接下来的一场大仗做准备之时,莽古尔泰正率领着大军意气风发而来。
对于此次交战莽古尔泰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虽然有些鲁莽,可并不傻,例如他对于明军的情报很重视。
他很确定现在的明军在这里根本就不可能和大金八旗精锐进行长期的拉锯战,这有些不现实。
明国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移民,安置明国内部大量的灾民,其次才是所谓的围堵我大金。
明军要想要顺顺利利的安置移民就一定要打败我大金军队,不然在我八旗大军的攻击之下这一切就是痴人说梦。
明国内那规模巨大的旱灾他们这些大金高层都是十分清楚的,他们明白明国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赈灾。赈灾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力,至少最近几年明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对辽东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就算有,也只是小打小闹,他莽古尔泰一点儿都不担心辽东的情况,在他看来辽东留守的兵马太多了,仅仅给了他一万五千人。
…………
基于现在的情况,莽古尔泰很有自信,明军一定会和他们决战,而不是像往常那样据城死守,再说了如此短的时间内,明军根本就没有大规模、坚固的城池!
对于野战,莽古尔泰就从来没有担心过,至于一年多前辽东半岛数千大金八旗战死的那场战争,事后他们对这场战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们之所以战败,主要还是因为明军新型火器的出其不意,他们根本就没有防备,再加上当时的地形是一处颇为狭窄的山谷,这才表示了如此巨大的伤亡。
之后他们已经改变了战术,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大军渐渐远离宁古塔,距离孙传庭所在的地方越来越近。
“报!禀贝勒,奴才在北部三十里处发现明军活动痕迹!”
“好,再探,大军就地修整。”
莽古尔泰心情很好,果然不出本贝勒所料,明军没有老老实实据城死守,他们准备和我八旗大军堂堂正正打上一仗!
在莽古尔泰获得消息前一刻钟,孙传庭就获得了消息,这一次明军露出的动静是孙传庭故意的,目的就是吸引莽古尔泰的注意力,引他来到这个不起眼的战场。相信很快莽古尔泰就会抵达这里了。
很快,莽古尔泰就获得了详细的情报,明军在前方五十里处安营扎寨,据估计人数已经超过了两万人。
他心中大喜,带着大军直奔明军而来,一路上都是平坦宽阔的大平原,这让的地形让莽古尔泰很是愉快,距离明军十里时,大军停下开始安营扎寨。
这一路上,莽古尔泰根本就没有发现这所谓的盆地,直到确定了大营地点后,他环顾四周才发现四周有不少勉强算得上是山的土堆,这样的状况他并没有在意,这又有什么用呢?
莽古尔泰带着两千精锐继续前行,他要亲眼看看明军的情况。
渐渐的他的眼神凝重起来,在他的眼中,仅仅是通过这座明显是刚建成不久的营寨以及不停巡逻的士兵,他就发现这一支明军绝对算得上是精锐。
不过他并不着急,精锐又如何,只要本贝勒小心应对,一切都不是问题!
不过最让的感到惊讶的还是明军的这个军营,明军军营竟然将一座小土丘给围在中央。
不过很快莽古尔泰就明白明军的意图,看来这座小土丘上恐怕有不少的火炮啊。
回到大营后的莽古尔泰的确是小心谨慎了许多,接下来的数天他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分散开来查看周围的地形,以及探查明军可能已经埋于地下的地雷。
孙传庭这一边也没有停下,他同样派出了大量人手四散开来,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看看明军和建奴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于是建奴抵达后的第一天,双方的一小部分军队在这面积广大的小“盆地”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可谓是你来我往,打的是有声有色。
王小虎就是明军中的一名普通什长,他家乡原本就是辽东辽阳,原本一家八口人过着颇为不错的日子,家中的田产有时不够。
但他和他父亲都有着一手不错的箭术,可以去山上打一些猎物,养活父母,自家婆娘,四个孩子问题不大。
就在他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时,建奴造反了,大明战败了,一切都是那么突然,根本就不给他一点儿反应时间。
如狼似虎的建奴冲进了他家中,当他从带着两只兔子从山上回来时,他发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没了,到处都是一片燃烧后的废墟,就连在他们村庄称霸几十年的刘扒皮一家全死了。
在他的家中,他发现了他的父母、婆娘、孩子的尸体,他惊呆了,他快要疯了。
泪流满面的他将家人埋了起来,之后向南逃去,他逃到了朝鲜,在哪里他凭借着箭术在群山中像野人那样生活了两年,两年时间死在他手中的人多达二十人,他已经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他了。
之后偶然间得知朝廷要向辽东的北方移民,这勾起了他那不堪的回忆,他就去参加移民,顺利抵达库页岛。
为了报仇他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为了给全村人报仇他在军中苦练三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斗志昂扬,必报此仇。
第一天王小虎什长带领自己的九名手下冲向了危机四伏的“战场”。
当他们晚上回来时,王小虎的面容难看,他们带回来了三具尸体,还有三人受了不轻的伤,当然他们还带回了六颗建奴的头颅。
当即在大营中引起了轰动,无他,王小虎的队伍是斩获最为丰厚的。可惜王小虎却没有什么心情,死去的这三个人都是他相处三年的兄弟,现在都没了,这让他想起了六年前的那个小村庄。
当天明军有二百二十人丢掉性命和战斗力,建奴一方仅仅才七十六人。
………
第三天,明军三百六十八人,建奴一百三十三人。
…………
第五天,明军更是达到了四百六十八人,建奴一方也达到了二百二十三人。
这样的结果,莽古尔泰很不满意,在军营中大发雷霆,短短五天时间,我大金就损失了超过一千八旗勇士,这简直就是耻辱,本贝勒要报此血仇!
孙传庭同样很不满意,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小看了建奴骑兵的杀伤力。已经试探了五天,虽然明军一直在进步,但是建奴的伤亡只有大明的一半,这样的结果孙传庭有些不能接受,不过这个时候不能接受也要接受。
一切为了最终的胜利。
孙传庭下令停止试探,紧闭营门。
明军的缩头乌龟让莽古尔泰心中大为光火,同时也采取了新的战法。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开战!(求订阅)
现在这样的情况让莽古尔泰很无奈,明军如此缩头乌龟的情况和他想象中的情景不太一样。
莽古尔泰并不是那种可以长时间等待的人,他顿时派出骑兵逼近明军军营,对明军尝试发动进攻,试图直接攻入明军大营或逼明军出营决战。
尝试了数次之后,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伤亡的明军数量不少,伤亡的八旗大军数目同样不少低。
效果也不是没有,他们基本上已经将明军军营外的地雷排除的差不多了,当然这是在数千附近部落的民众付出生命之后的结果。
就在莽古尔泰觉得试探的差不多了,全军强攻明军大营时,此时已经又过去了五天。
这五天明军龟缩起来,莽古尔泰命令大军在这未来的战场上清除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地雷,经过排查,明军军营周围十里的距离内都没有问题。当然也死去了更多的部落民众。
这个结果也让莽古尔泰完全放下了心,他已经决定要和明军决战了,直接向明军军营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一天后半夜明军却突然有动静了。
据观察,明军早早的开始埋锅造饭,显然是准备开战了,莽古尔泰心中大喜,也下达了命令,全军用饭,准备战争。
天刚蒙蒙亮,明军和大金军队全部集合完毕,相隔近七里,双方军队都能感受到一股肃杀的气息从对方传来。
战鼓声响彻云霄,大旗猎猎作响。
明军步兵在两侧,中间共有六千精锐骑兵,孙传庭作为指挥官站在中央。各种大坑、绊马索、车辆等等摆放在大军的最前方。
“报!建奴大军正在向我方快速而来!”
孙传庭拔出腰间的宝剑,“全军戒备!”,他的命令被传递到大军各处。
“咚!咚!咚!”,战鼓的声音越来越大。
很快,王小虎什长听到了战马狂奔的声音,他明白建奴的军队就要来了。
即便是手上已经有了数条建奴人命的他此时也不由得咽了咽口水,这声音竟然如同雷霆,耳朵都有些疼,他握着大刀的手也不由得紧了紧。又给旁边的那几名更加不堪的手下打了打气,这才再次平视前方。
想到这几年和手下众人不断练习的配合之术,他的心里渐渐有了信心,双眼也越来越坚毅。
大军中央的红色旗帜挥下,后方土丘上,数百人同时行动起来。
“轰!轰!轰!”,二十门红衣大炮发出怒吼,二十颗重量超过十斤的铁球从炮管中高速飞出,在天空中发出刺耳的声音。
正骑着战马狂奔的莽古尔泰听到这声音并没有担心,面积如此广大的战场,以及大军分布的颇为稀疏,你们这么一点儿的火炮又有什么用!这红衣大炮威力是很大,用来守城倒是不错,现在吗?恐怕不怎么样。
他虽然不担心,可这一万五千建奴心中却是颇为担心,最近几年他们可太清楚这东西的威力了。
所有人都看着天空中向这里飞来的二十枚铁球。
“砰!砰!砰!”,这是炮弹砸到地上的声音,这一次二十枚炮弹竟然没有一枚直接砸中人的,炮弹又弹跳几次,这才取得了一点儿战果,有三人运气不好,被撞到了,当场跌落马匹,大概率还能捡到一条命。
见到这个场景的其他八旗勇士们心中的担忧再也没有了,他们的眼中已经充满了献血,莽古尔泰自己也是松了一口气。
“明军技穷了,给本贝勒冲!杀明狗!”
“杀明狗!!”
在炮弹的呼啸声中,建奴的速度越来越快,双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当双方的距离仅仅不到两三里时,孙传庭看到前方那滚滚的烟尘以及感受到那股杀气。
他心中感叹,“果然这红衣大炮真的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也不知道此次打死了几个建奴!”
他大手再次一挥,大旗再次挥下。
红衣大炮的声音停了了,很快更密集的炮火声再次响起。
这是两百门从虎蹲炮改制而来的中型火炮,现在这个距离上已经不适合使用红衣大炮,采用这种新型火炮相当合适。
“轰!轰!轰!轰!”,更加密集的炮火声响彻整个战场,听到这个声音的莽古尔泰并没有着急,这种火炮的应对方式他们也考虑过,现在他大金军队相对分散更多的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火炮。
听到这个火炮声,即便是没有莽古尔泰下达命令,众多八旗士兵相互之间的距离再次增加了的不少,皆是纷纷弯下腰,紧贴着战马马背。
随着炮弹划破空气声音的传来,众人明白,炮弹就要到了,众人紧紧的盯着这从天而降的炮弹。
第一批两百枚铁球很快就过去了,带走了数十人的生命,剩下的炮弹仅仅是制造了一些混乱。
见到这个情况的大金军队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明军真的技穷了!众人不由得兴奋起来。
天空中不断有炮弹落下,大地上一万五千八旗骑兵正在向前狂奔。
另外一边,通过千里镜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的明军一众高层却并没有担忧,在战前他们就和孙传庭商量过了,此战就是一场硬仗,在野战中这些火炮根本就指望不上,有了应对经验的建奴绝对已经有了应对之法。
听孙传庭说,若想真正让这些火炮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就必须有开花弹,只可惜现在这种炮弹朝廷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听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现在他们是绝对用不上了。
也就是说出现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
………
此次战事他们主要的倚仗还是两个杀手锏,第一个杀手锏就要出现在这座战场上课。
建奴的骑兵距离越来越近,中军下达了命令,顿时明军前方早已经准备好的数百名士兵行动起来,这里摆放着多达两百架规模不小的强弩。
“嗖!嗖!嗖!”,随着令旗的挥下,顿时一千支长达三尺、婴儿胳膊粗的弩箭从强弩中高速射出,划破空气,向前方一百五十丈处的建奴军队飞驰而去。
位于最前方手持弓箭、面色凶狠的建奴也发现了向他们飞来的这一大批的弩箭,众人面色大变,开始想办法去躲避。
然而弩箭速度何其快,他们根本就躲避不及。
“噗嗤!噗嗤!”
顿时大量的弩箭直接穿过八旗士兵、马匹的身体,凡是如此的人,当场身亡,一轮过去就将近百人丧命。
这样的小规模伤亡远远不能让建奴害怕,他们反而更加愤怒。
放出一批弩箭后,明军迅速放入第二批强弩,很快第二批一千支弩箭再次飞出。
……
第五百一十八章 激战(求订阅)
短短一百丈的距离,正常骑兵高速冲锋之下,很快就过去了,然而今天这一段路似乎显得格外漫长。
莽古尔泰完全没有想到,明军竟然有数量如此众多的强弩,看着穿透八旗勇士身体后,把带着鲜血的铁弩,莽古尔泰心中发寒。
这一百丈的距离,明军足足放出了六轮强弩,整整一万只强弩被倾泻到这一百丈的距离上,即便是建奴有意分散冲锋,到仅此建奴也损失了将近八百人,这个损失已经不算小了。
但这显然不能对建奴大军产生较大的影响,双方距离仅有五十丈时,建奴骑兵分散的更开了,隐隐分散开来,显然这是要防备明军的硬弓。
步兵的硬弓射程还是要比骑兵的软工要多上不少的。
顿时几乎所有明军士兵都拉开了手中的强弓,随着令旗的挥下,近三万只箭矢整齐地划破空气向建奴飞去。
建奴大军见到这一幕并没有慌,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完全不用慌。
顿时,八旗骑兵们拼命的抽着战马,希望尽快离开这个区域。
明军士兵仅仅射出一轮,建奴就动了。
鲜血更加刺激了八旗士兵们的愤怒,建奴分为两列分别向两侧奔去,同时拿起手中的弓箭向明军对射。他们在高速行进中被射中的概率还是比明军要低上不少。
顿时双方可谓是你来我往,皆有所伤亡,只可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明军士兵组成的是方阵,而建奴的是运动中的骑兵,明军的损失要稍大于建奴的八旗骑兵。
坐镇中军指挥的孙传庭,很快下达了命令,明军中一万名手持新式燧发火枪的士兵,顿时行动起来,收起弓箭,拿起手中的火枪,向建奴开枪。
“砰!砰!砰!”,上万只遂发火枪射出高速的子弹,这隧发火枪,的射速已经和弓箭不相上下,威力已经超过了弓箭,而且燧发火枪射出的子弹更加密集。
很快,莽古尔泰就发现事情不太对劲,他明白明军的火枪技术比之前又有了提高,这有些可怕了。
莽古尔泰明白这个时候再继续这样打下去是绝对不行了。
他下达了命令,顿时超过一万名八旗骑兵猛抽胯下战马的屁股。
“希律律!”,战马吃痛之下,已经在明军两侧的建奴军队开始快速集合,这时莽古尔泰下达命令,要已经准备好的一千重骑兵冲入其中,作为箭头,带着其余大军从右侧向明军冲去。
有重骑兵在前,大军的伤亡陡然减少了不少,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有数千明军投出了手中的标枪给建奴带来了一些损伤。
明军能用的手段陆陆续续的都用上了,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八旗骑兵的快速靠近。
孙传庭等明军指挥官脸色有些难看,他们的确没有想到建奴竟然派来了一千名重骑兵,要知道建奴全军一共也不过三千左右的重骑兵罢了。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能退了,而且应该问题不会太大,孙传庭相信自己训练出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超过万匹战马向自己狂奔而来的确让人恐惧,明军这一方虽说是已经苦练三年,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都是大明的精锐,可是在面对这种毁天灭地的场景时还是脸色发白,双腿发软。
即便是王小虎也是这样,这个时候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这就是建奴的真正实力吗?他略显麻木的跟随者身边同袍做着应该做的动作。
“轰!”,建奴的骑兵和大明的两万五千步兵狠狠地撞在一起。
建奴的重骑兵初时如入无人之境,凭借着极高的速度,很快就有数名明军被被撞飞,但是明军却没有放弃,他们这一次显得格外坚韧,不惜一切代价,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阻止建奴,试图阻挡。
“给老子顶住啊!”,王小虎大声高呼,想到这些人和自己的深仇大恨,他脸也不白了,腿也都不抖了,双眼直发红。
猛的将手中的战刀猛的砍向前方那匹战马的马腿,砍中了!
这一匹战马在哀嚎中轰然倒地,很快那名之前还狰狞万分的建奴就被几名明军给分成数份。
在明军这样不要命的打法下,效果也是颇为显著的,建奴的骑兵速度越来越慢,终于,战马的冲击力完全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明军的伤亡很大。
在这个过程明军远处的步兵也没有闲着,快速的运动起来,似乎是要将建奴包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的扣动手中火枪的扳机,给建奴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打到这个时候,刚刚砍死一位明军的莽古尔泰发现,自己周围似乎全是明军。
而这不仅仅他发现了,很多人都感觉不对领了,他们几个人或者十数人被明军数十人给包围了?
这不可能,明军什么时候有这么强的战斗力了吗?这些人怎么会如此拼命?他亲眼看到自己的亲卫砍了一名明军一刀后,跌落在地的明军竟然在笑,那似乎是一种解脱的笑。
他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将手中的刀桶到另外一名亲卫战马的肚子上,然后双方最终都死了,这时莽古尔泰觉得这人的笑容变成了极度开心的笑。
人都死了,竟然还笑的如此开心?他想不明白,之前的明军可不是这样子的啊,那都是一触即溃啊,这才几年,就变了样子?他不能接受。
这太不可思议,关键是这样的场景他见过不止一次了,这孙传庭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明军的这种相互配合,让他们总是在很多方向受到进攻。周围的明军不停的使用火器打出子弹,自己这一方死在这火枪中的并不少,关键是明军还时不时的丢出一些威力颇大的炸弹,这个杀伤力就有些大了。
这让他们十数名骑兵不能一同进攻,这样伤亡会太惨重,谁也不知道周围这些人中究竟有多少的炸弹,他们只能分散开来。
这炸弹,就是明军研制出来的新式手榴弹,和明军之前用的有了很大提高,只可惜时间太紧张,这一批造出来的数量太少,送到孙传庭手里的仅仅才八千枚,平均下来四人才一枚,数量实在是太少。
但是现在有着手榴弹、燧发枪、空心阵的配合,一时间明军打的相当不错,此时建奴骑兵的相当一部分的优势已经被抵消。
但是建奴骑兵的战斗力仍然颇为强大,明军依靠着这样的新技术,以及心中那一股气血,他们的抵抗虽然颇为艰难,但至少挡住了。
双方的交战越来越激烈,建奴一众两军有些着急了,不断派人督促手下士兵奋力搏杀。
但是挡住建奴第一波攻击后的明军有了信心,可谓是士气大增,不管是相互之间的配合还是自己的发挥都更加出色。
建奴骑兵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明军的优势开始逐渐显现,战场的形势开始对建奴不利起来。
…………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第五百一十九章 惨胜(求订阅)
刚刚砍中第七个明军士兵胸口的莽古尔泰也注意到了周围的不对劲,他连忙向四周观望一番,脸色却凝重起来,这不可能,战争什么时候已经到了这个程度。
“希律律!”,就在这个时候莽古尔泰的战马突然嘶吼一声,前蹄猛地抬起,然后直接跪倒在地,猝不及防之下,莽古尔泰跌落马匹。
身后的亲卫连忙围了上来,将他防卫在中间,莽古尔泰站起身,走到那正狠狠盯着他、趴在地上的那名明军士兵,正是刚刚被他砍了一刀的明军士兵。
莽古尔泰看都没看,直接一刀砍去,那名明军正是王大虎,他看着建奴头子这把刀快速的靠近自己的脖子,他嘴角勉强扯出了笑容,这次砍死了三个建奴还有建奴头子的战马,这次勉强算是不亏,老婆、儿子俺勉强给你们报仇了,俺已经尽力了。
“噗!”,这是战刀划过脖子的声音,王大虎很快就没了动静。
莽古尔泰跨上另外一匹马,环顾四周,他发现他刚刚经历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那些明军都是拼死进行最后一次反击,不管有没有用,有没有效果,他们都在这样做。
为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去逃跑或者老老实实的去死不好吗?
若是仅仅如此也就罢了,莽古尔泰自认为自己大金勇士是无敌的,战斗意志那会就更不用说了,根本不可能因为明军有了所谓的死志出现不利局势的。
经过莽古尔泰的粗略观察,他也找到了另外一个理由,明军的火器实在是过于犀利了,在之前的冲锋中尚且表现得不明显,但现在在这样的混战中,不同明军相互配合,这些射速快的火枪就产生了相当大的杀伤力,再加上八旗勇士胯下的战马,使得我大金勇士极容易受伤。
看清楚战场形势的莽古尔泰脸色很是不好看,他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愤怒的他立刻就下了决心,不能这样和明军耗下去了,不然即便是大金赢了,自己也是损失惨重,要知道这些勇士大多数可都是他正蓝棋的士兵啊,他们要是完了,那自己会怎么样?
即便自己是大金的四大贝勒之一,可若是没有了军队,自己会是什么下场?在想到那腹黑的皇太极,“老实本分”的代善,坐在马上的莽古尔泰直接打了个寒蝉。
绝对不能这样!
顿时开始召集自己的军队,没用多久,万余八旗军队集结到莽古尔泰周围,莽古尔泰也不拖沓,立即带领大军开始行动,目标正是位于中央的孙传庭。
建奴一有动作,明军士兵也不断进行阻挡,之见莽古尔泰冲在前方,手中大刀大开大合,不断有明军士兵倒下,同时也有建奴士兵被火枪击中而落马,或许是因为战场空间足够大,渐渐的建奴万余军队的速度渐渐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中央的孙传庭看着这一幕,他不得不感叹,建奴所谓的八旗军队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之前死了这么多袍泽才让建奴骑兵的速度降下来。
孙传庭没有在意亲卫让他暂避后方的意见,直接对全军下令,围杀建奴。
顿时,战场中的明军士兵快速向前冲的建奴围了过来,数不清的箭矢、子弹从四面八方向建奴飞来,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大量的建奴士兵、战马受伤跌落在地。
见到这一幕本就十分愤怒的莽古尔泰直接双目赤红,“明狗受死!”,一刀砍向面前的明军。
随着建奴军队的奋力搏杀,莽古尔泰距离孙传庭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一路上倒下的建奴数量众多,但是倒下的明军数量更多。
到了这个时候,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一个时辰,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但是双方士兵都没有退缩的迹象,都双目赤红向自己的敌人发动自己的攻击,自己的袍泽、朝夕相处的兄弟刚刚被敌人砍死了。
双方的距离愈来愈近,孙传庭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满脸鲜血的莽古尔泰,他再次下达了命令,一直充当中军的八百明军精锐动了,这八百人就是这支三万人的军队中真正的精锐。
他们所有人的从军时间都超过两年,身高皆达到了六尺,是从数十万移民中选拔出来的,现在经过两年时间艰苦的训练和磨练,现在他们一经出动仅仅是精气神就极其让人惊讶。
莽古尔泰有些愣愣的看着出现在眼前这一批人,这些人全身上下都被盔甲包围,似乎都没有露出来的地方,身上的盔甲似乎全是用明国价格昂贵的牛皮制成的,双手还握着一把肉眼看上去极厚实的宽大的长刀。
莽古尔泰脑海中突然想到:这不会是传说中唐朝那时的陌刀兵吧。
这孙传庭什么时候把它给整出来了,明国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他们不是又在赈灾,又是移民,还有这么多银子来建这陌刀队。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让他犹豫了,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不足十丈,很快就要交手了。
莽古尔泰咬咬牙,全军进行最后的加速,很快双方近解除了。
莽古尔泰亲眼看到自己的数名亲卫手中的战刀被明军劈飞,那陌刀仍然趋势不减的砍在战马的脖子上,连哀嚎声都来不及发出的战马就已经倒地死亡,血水流了一地,显然在最初这一阶段,明军伤亡惨重。
很快,双方就彻底撞在一起,彻底的交战在一起,身穿厚实皮衣的明军也暴漏了自己的弱点,即便是皮甲比铁甲更灵活,可他们的行动仍然迟缓,在带给建奴大量伤亡的同时自身也开始出现不少伤亡。
不过其他过万的明军也没有闲着,不断给中间的战场送上箭矢,给建奴也带来伤亡。
又半个时辰过去。
战场上浑身受到多处创伤的莽古尔泰突然注意到北边冒出的烟尘,又仔细一听,顿时脸色就变了,这里哪里来的骑兵,我大金的?不太可能!
难道是明军的?不应该啊,明军的骑兵不就是那个孙传庭身后那千人吗?
希望是盛京派来的吧,不然的话......
然而,他的希望很快就破灭了,那是明军的骑兵,看人数恐怕有五千左右。
莽古尔泰脸色大变,“给本贝勒杀出去!”他们一定要在明军骑兵到来之前杀出去,这一战他已经不打算一战覆灭明军了。
然而在明军的奋力搏杀下,明军的骑兵还是先到了。
尽管莽古尔泰带领的八旗军队在奋力搏杀,但是身心俱疲的八旗士兵和战马,根本就不是养精蓄锐明军骑兵的对手。
建奴军队再和明军骑兵搏杀半个时辰后,重压之下的建奴大军彻底崩溃了,该逃得逃,该投降的投降。
中军的孙传庭长松了一口气,这时,他身边的八百“陌刀队”尚能站立的也已经不到一半了,可谓是损失惨重至极。
不管如何这场仗大明总算是打赢了。唯一可惜的是竟然让那莽古尔泰带着残军逃了出去
明军骑兵向建奴残军追杀而去,剩下的人已经开始打扫战场,收治伤员,收纳降兵。
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