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铸刚明TXT下载重铸刚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铸刚明全文阅读

作者:青史昭昭     重铸刚明txt下载     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一章 抵京

    元宵节刚过,各地抄家的账本全部运抵京城,当然,钱财货物之类的还要再等一等。

    目前是全部汇总到魏忠贤那边,最后全部计算完毕,最后总计白银八百万两,珠宝、店铺、首饰无算,田亩合计一万顷!总价值合计约九百万余两。

    魏忠贤看着眼前的账本,浑身发抖,这个数目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再加上抄家过程中,那些人随手拿走的东西,恐怕就接近一千万两了。

    绕是魏忠贤见过不少银子,可这次的银子属实是太多了,一千万两能做多少事啊,每年的太仓银也才三百八十万两左右

    现在朝廷国库的收入才六百万两白银,当然不包括内帑的收入(约三百万两白银),每年的两千一百万石的粮食(粮食约合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当然这里面很多的钱皇帝都是无法动用的,他们每年都有自己的去处,九边六十万人的军饷,京营二十万人的军饷,宗室的俸禄八百万石。

    朝廷最后能剩下来自由支配的银子差不多也就剩下来太仓银三百八十万两,数百万石的粮食。应对这么庞大的国家属实是捉襟见肘!

    突然,魏忠贤想起了一件事,三大殿修好后,天启皇帝还没有给匠人们付钱呢!还差三百万两,现在总算是有钱还债了!不用自己再去想办法了!这一波的钱财来的但是很及时!省了自己的麻烦!

    相信皇帝陛下看了会很高兴!想到这里,魏忠贤合上账本,向东厂旁边的皇宫走去。

    当朱由校看到账本上的数字时,他笑了。

    这笔钱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最起码欠的银子可以还上了,三大殿的开销实在是太大了,当初魏忠贤甚至用了一部分的军费来重修三大殿!

    现在这些钱都可以还上了,自己原本准备再欠一段时间,现在也不用了。

    不着急,军费可以先放一放,反正就算发出去了,到士卒手里的也没有多少!

    天启皇帝开心道:“这次你办的不错,赏赐你和田尔耕一人一万两银子,等运达京城后,珠宝什么的都放入内库,店铺发卖,土地全部充入皇庄,银子的话…,这样先拿出三百万两将商人、匠人的银子给还了,剩下的银子给太仓库拨两百万两,剩下的发往内帑。”

    “臣谢陛下恩典,请陛下放心,臣定会顺利完成任务!”

    天启皇帝这次是真的很满意,他的内帑钱也不多了,户部尚书天天找他要钱,天天就是请发内帑!整的头疼,现在有了这么一大批银子,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

    两天后,一个数十人的队伍抵达京城,他们正是被朱由检派往濠境的马立志一行人!经过将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来了!真是不容易!

    他们这次也是超额完成了信王殿下交给他们的任务!

    他们这一行人有这十数辆马车,以及九位小弗朗基人,他们一进京城的大门,就吸引了满大街人的注意。

    对京城百姓而言,红毛人他们也见过不少了,但是像这次这么多人一起出现的确不常见。他们也就对这些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不过马立志他们这一路走来已经见得多了,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麻木了!内心毫无波澜!

    他们只想快点到达信王府,这一去将近半年的时间,是在太累了!

    很快他们回到京城的消息就经人传递给朱由检,他亲自在正门口迎接!

    朱由检看着他们人数明显比去的时候要多了不少,再加上十数辆的马车,就知道这次行动的收获恐怕不小!

    他热情的将这数十人迎接回府,那些士卒都去休息了,留下了马立志和高桂芳。

    本来朱由检是想要他们去休息一番,但是马立志和高桂芳,一定要先给他介绍一下自己的成果!

    他们两人打开一个个箱子,朱由检终于看到了他所渴望的东西了,一箱箱的土豆、红薯、玉米,甚至还有辣椒,只要有粮食什么都好说!这让他激动不已!

    至于数百本的西方书籍就更让他满意了!

    最后高桂芳小心翼翼的拿出了一个长条形的盒子,看着这个盒子,朱由检心中有所猜测!

    打开后,果然是一把长枪,他小心拿起,经过一番仔细观察,朱由检确认这是一把燧发枪,一把东亚地区的利器,它将维护东方帝国的威严!

    经过高桂芳对这把枪的介绍,朱由检不由得点点头,这燧发枪果然比大明现在主流的火绳枪要强的多,有了这个应该能和八旗想抗衡了吧!至少战斗力会有所增强吧。

    朱由检对他们两人的工作很是满意!

    接下来马立志就是介绍带回来的九位小弗朗基人。

    首先介绍的就是邓玉函了,他详细的介绍了他在南京遇到他的过程,自己自己此行在濠境时他所给的帮助,让朱由检连连点头!

    看来这个邓玉函来到大明时间不短了,他这是想通过胡来传教?孤可不信天主。

    不过他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充当联系人,自己以后恐怕还需要不少的葡萄牙人。

    不过自己怎么记得明末好像有个叫汤若望的很厉害,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到时候可以问问此人。

    当得知有两位原本是葡萄牙兵工厂的火器大师,燧发枪就是他们造出来的!他就更为兴奋,原本他以为是高桂芳他们运气好,在澳门那边凑巧买到了燧发枪!

    没想到啊,这那里是运气好,这分明就是天上掉馅饼嘛!这种好事情都给遇上了!

    其实他也不想想,现在的燧发枪就算是在欧洲也是极为先进的,现在的各个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装备燧发枪了,但也只是开始,他们对于燧发枪的技术保密还是十分严格的!如果不是这两个人因为亡国遭受不公正待遇,是不会逃但澳门的。

    朱由检这次的确是真有好运气!

    这要是能够量产,肯定能够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虽然还打不过八旗兵,但至少对内作战是无敌的!

    另外还有几位小弗朗基人是制作玻璃的,这才让朱由检想起来他们这一行人的最主要任务是搜寻造玻璃的人才!

    PS:求收藏推荐票

第六十二章 详细安排

    这让朱由检哭笑不得,原本随意布置的给他们的任务,没相到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这真是大大超过了朱由检的预料。

    还有几位做炮的人才,这些人朱由检就不是很重视了,现在这种大将军炮、火蹲炮大明会造的人并不算少,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不过该有的重视还是要的,万一他们带着欧洲的先进知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呢?

    总算是介绍完毕,朱由检给马立志他们一人赏赐了一千两白银,作为对他们如此辛苦工作的奖励,况且任务完成的如此顺利,必须要鼓励一下,拉拢人心。

    果然他们很是激动,这次虽然时间很长,而且没有在京城过元旦,但是现在都值了!

    接下来,朱由检让他们将邓玉函叫了进来,他准备好好和邓玉函谈谈。

    不一会儿,他就走进了书房,向朱由检弯腰行礼道:“亡国之民邓玉函见过大明信王殿下!”

    朱由检倒是不介意他的礼节,道:“起来吧,你们葡萄牙的事情孤还是知道一些的,这弗朗机国的确是太过霸道了,孤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复国!”

    邓玉函倒是没想到眼前的大明亲王对他们国家有所了解,以前他见到的大明人都分不清葡萄牙和西班牙,让他很是无语。

    他连忙道:“谢殿下的祝福,我属实没有想到殿下对欧洲局势有这么多的了解!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给为殿下效力?”

    朱由检对他的态度非常满意,道:“孤对你们的欧洲很感兴趣,甚至对你们所说的美洲也有些了解,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多多给孤讲解一下!”

    “是殿下,我虽然离开我的祖国将近十年了,但是我对欧洲的局势一直都有说关注!”

    朱由检对他的态度很满意,道:“你最近就先负责和孤聊聊天吧,孤现在很想知道大明外面的世界!”

    邓玉函连忙称是,他当然希望能就在大明亲王的身边,最好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接下来就是充当翻译了,朱由检又接见了制造玻璃的两位葡萄牙人。

    为了生产玻璃赚钱,他可是查了好几天的资料,为了收集资料他可是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毕竟小说中都是这样写的靠卖玻璃赚钱,还是奢饰品,利润高。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让王承恩去搜集了很多资料。经过查看,他发现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玻璃这种东西了,当时,他心中一惊!

    又仔细查探,虽然我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不断的发展,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玻璃球、玻璃杯、装饰品之类的小件物品,甚至都没有较大的平面玻璃,也就没有玻璃窗。

    这让他有了想法,如果这些葡萄牙人也做不出平面玻璃的话,就完了!

    他还专门让王承恩给曹化淳写了封信,让他探查一下有没有从海外进口的较大的玻璃。

    结果还真有,甚至已经两百年前就已经有阿拉伯人往大明售卖!这个结果就让他放心了!

    这要是见平面玻璃都要不出来,自己还造玻璃干什么?

    经过一番询问,他们的确有制造平面玻璃的技术,最大也就只有窗户那么大,而且越大技术难度越大,越容易出现问题,这样的玻璃成本实在是太高。

    又询问能否做镜子,听到邓玉函的翻译,这两人很是惊讶,显然他们还有想到眼前的大明亲王会问出这个问题,要知道用玻璃制造镜子在欧洲已经努力了将近两百年,真正成功距今也不过五十年。

    而且技术难度极大,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需要一个月才能制造出一块!而且这种技术保密的极严,反正他们两个是不会的!

    他们说到:“尊敬的亲王殿下,我们才疏学浅,并不会制作镜子,这种技术太难了,而且在欧洲只有宫廷和大贵族拥有的工匠才会!”

    听到这话,朱由检不由得有些失望,镜子是一个利器啊,真正能赚银子的地方啊,不过玻璃也行,当窗户卖吧!

    想到这里,朱由检和他们商量了一番,出高薪聘请他们为自己生产玻璃!

    首先是他们先做出来几个样品看一看。

    至于生产玻璃的地方朱由检准备交给高起潜来办,不过还要等到他们生产出来让自己观察观察。

    这件事情定下来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基本上在自己登基以前也就靠蜂窝煤和玻璃赚钱了。而且蜂窝煤的旺季马上就要结束了。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这镜子做不出来。可自己明明对制作镜子的方法有一些印象啊,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算了算了,不想了,走到哪一部是哪一步吧!

    现在的重点是这些新品种粮食的种植工作,尤其是玉米、土豆、红薯。

    这三种作物的产量都是很高的,今年必须要种植上,看看具体情况如何,明年就要大规模推广。

    还好马立志他们从濠境带回来了几个有经验的农夫,自己都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他们可真是立了大功。

    如果没有他们,自己肯定是不会种植的,到时候今年这一年就这样恐怕给耽搁了。

    恐怕得先让他们了解一下京城这边的气候特点,孤记得,玉米、红薯在后世是在农历六、七月份种植的吧?

    于是朱由检连忙让人把那几个有经验的葡萄牙人给叫了过来,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提了出来,他们说,他们在南方种植过这些东西,应该问题不大。

    朱由检还是有些担心,就将自己的所知道的一些种植方面的知识给说了一下,他们倒是跟惊讶,没听说过有亲王殿下还懂种地的。不过他们认为的种植时间倒是和朱由检记忆的差不多。这让朱由检稍微放下了一些。

    他们连连保证会去听取田地里农民的一些看法。

    不过朱由检还是想着要派一些人手到福建那边找找有没有种植过这些的汉人。

    邓玉函道:“信王殿下,我当初在欧洲的时候也曾经种植过马铃薯和红薯,有一些经验!可以对殿下有所帮助!”

    朱由检很高兴。“这件事情孤希望你能够帮忙盯一下,这件事情对孤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希望你能多多注意,过几天,孤会让人带他们去种植这些作物的土地。”

第六十三章 建奴出兵(求收藏推荐票)

    至于生产枪炮的地方,这就很让人头疼了,他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让王承恩看看能不能在京城附近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是在不行,就买一块荒地。实在是不行,就只能再等等了。

    朱由检摇摇头,现在所有的事情算是安排下去了,接下来就是看各方面的进展如何了。

    这段时间已经陆续有各地抄家的资产运抵京城,只是数目还比较少,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最大的一批,也就是在扬州抄家的那一批财物终于到达京城了。

    这次上百辆马车的队伍进京自然会引起八卦的京城人的注意。在结合最近两个月发生的大事,也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

    当王承恩告诉朱由检他从皇宫中得到的消息:这次抄家抄出了大约一千万两白银。

    朱由检相当的震惊,李自成在北京城也才抄出了七千万两白银,现在就弄到了一千万两。

    不过在仔细想想,也能想的通。毕竟上百家,平均一家才十万两银子,对于这些大商人、有的甚至是传承上百年的大家族,家里的银子肯定不少。

    大明一直都有藏银的习惯,经常就是埋在家里的后院之类的地方。

    朱由检算是明白了,大明的某些人是真有钱,大明某个省份一年交的税恐怕也不够十万两,真是惨兮兮。

    皇宫里,天启皇帝也正在犯愁,九边又在向他催促军饷了,以前可以以没钱来搪塞,现在有钱了,实在是没办法拒绝了。

    这时,魏忠贤来汇报,天启皇帝也只能忍住心里的不爽,听他汇报:今天最大的一批银子已经到达京城,现在到达已经有了八百万两。

    这让天启皇帝很是满意,终于算是有钱了,“忠贤啊!这几日九边又开始催促着要军饷了,他们恐怕是听说朕这段时间抄家抄了一些银子,就开始急匆匆的要银子。他们以为朕不知道银子给他们发过去,能到底层士兵们的手里吗?能到手一半就是他们有良心了。你觉得朕给怎么办?”

    朱由校自己也知道九边的问题,可是他又不敢清查兵册,核验人数。他真是不敢,朝廷现在真的是没有力量来进行平叛了。

    各个边镇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早就不简单了。他现在也只能勉力维持了。

    眼前的这个魏忠贤能及时不错,可惜啊,也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人,呵呵,九千岁、生祠!

    魏忠贤听到这话也是有些头疼,皇帝这意思是不想拿银子啊,可是这不拿银子不成啊!数十万大军为国守边,不发军饷肯定是不行啊!

    不会是还想让自己整银子吧!现在不好整了,好要银子的前两年都已经要过了,现在这…

    想到这里,他也心一横,跪倒在地,“皇爷,依奴婢看,这些银子是不能不给啊,朝廷不能让数十万大军心寒啊!朝廷可以先发半年的饷银,下半年的可以再等等!”话是这样说,但其实他心里还是很慌的。

    天启皇帝听到这话,也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就连狗都不想干活了,朕实在是太难了。

    “行吧,那就先发半年的吧,看看今年藩王商税收的如何!你起来吧!”

    “皇爷仁慈!”

    不就宫中传出旨意,先发半年饷,内帑出五十万两白银,其余由国库出。

    ………………………………………………

    天启七年正月二十五,天聪元年。盛京城外,后金的顶层人员全部汇聚于此,四大贝勒以及努尔哈赤的其余诸子,大金的从事文职的一些人,奥,还有范文程。

    三万大军整整齐齐,竟然没有一点儿杂音,就连士兵胯下的马都静悄悄的,远远观望,就能感觉到有一股惊天的杀气,仅凭肉眼观察就能知道这是一支极其精锐的军队!

    后金的八旗军,在十七世纪的确几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了,也可以说是骑兵的最后的辉煌,以后随着火枪的不断发展,骑兵部队对于步兵的杀伤力也就不断的下降。

    皇太极此时一身八旗装,看起来倒也是相当的威武。站在高台之上,看着眼前这一支南征北战的精锐大军,心中顿时生出一股豪气!

    看着皇太极的样子,他身后的多尔衮眼角显露出一丝怨毒,随机一闪而逝。这个位置本该是自己的,是这该死的皇太极抢了自己的位置。

    离他不远的代善恰好注意到了多尔衮的异样,又看看前方的皇太极,露出了狐狸般的微笑,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至于其他人,那些后金宗室们是各有各的想法,至于范文程和李永芳则是看着眼前的数万大军,一动不动。

    虽然他们也见过不少次这样的军队了,但是仍然心神震撼!这样的军队,鞑子有十万,明国恐怕真挡不住吧,鞑虏入中原恐怕真有可能吧!

    他们连忙将这个想法驱逐出脑海,这个想法太过惊世骇俗,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皇太极又自我陶醉了一番,高声道:“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何在!”

    有三人三马从大军中走出,单漆跪地:“奴才在!”

    皇太极点点头:“现我大金东方有国,名朝鲜,父汗起兵前,其常为获得皮草等财物,向我族掠夺,十数年间杀我女真族人,人数达千人,此为国仇。

    东海有国称倭国,其入侵朝鲜国,占领其国都,抢其财物、辱其妻女,此朝鲜国国王不断西逃,向我族求救!

    父汗深明大义,曾不记前嫌,率领我女真男儿五千人入朝为其作战,十战十捷!将倭国打退,迎接其王回都。

    而我族则分文不取,其国也感激涕零,愿世代与我族交好。

    然我族起兵后,其出数万军队进攻我族,被我军击破,此乃无义之辈!

    而我大金又不以此为仇,只需其国向我大金称臣,年年供奉即可。

    然此撮尔小国胆敢杀我使臣,辱我父汗,此乃对我大金之大不敬!

    今本汗令你等三人,领三万大军,以阿敏为帅,入朝,报我族之血仇,惩罚此无信无义之辈!

    大金万胜!!!”

    阿敏三人连忙高呼:“大金万胜!!”

    三万人高呼:“大金万胜!!”

    阿敏三人上马,“出征!!”

    数万人齐齐动了起来,动作整齐划一!万马奔腾,一路向东!

第六十四章 李若星的手段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一处刚刚设立的官衙。这里正是经过改革后的税课司在河南省的总部。

    由于河南的藩王极多,还有福王这个极为特殊的藩王,而且河南位于中部,离其他省份都比较近,因此,李若星在一个月多月前就抵达了开封,准备在这里处理收税的各项事宜。

    他身边还有一人就是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人尽皆知,此人是魏忠贤的亲信,无恶不作,尤其是在东林党倒台的过程中他可是出了大力!

    此人仅仅从面相看就不是太美妙,其印堂狭窄、人中短、眉凸眼凹,并且他讲起话来牙齿凹陷。一眼看上去此人就不是个好人。

    这次魏忠贤将几乎是他最信任的人派了过来,可见对此事的重视。

    李若星当知道是许显纯后,心情就一直不好,到达开封后,就一头埋入工作之中,他属实不想再和许显纯相处。

    但是接着来他却发现事情不简单。许显纯的工作能力很强,不过李若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他都能很快的将事情办成!这令李若星大为吃惊!

    这正是因为许显纯的存在,使的李若星的事情进行的极为顺利。

    李若星来到河南才知道税课司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河南全省有二十八个税课司,原本一个税课司需要有人十五名,现在一查才发现全省只有一百二十人!这实在是让他很无语。

    但是许显纯很是淡定,仿佛早就知道。

    接下来的招人、提拔等事情亏忙活了将近十天,总算是将河南一省的税课司给组建了起来,用的人手都是好手,以前的那些人他甚至还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考核,辞退了一半人。

    在这期间经常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阻碍税课司事物的推进。不用说李若星也知道是背后是谁指使的。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许显纯处理的,没办法,锦衣卫在他们眼中还是有一些震慑效果的。

    现在河南的其他藩王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周王在前积极配合,这使得河南一小半的藩王都同意了,现在都有税课司的人员统计各个王府的店铺之类的数据。

    见此情景,李若星决定带着许显纯和河南省的负责人去拜访一下福王,只要福王的问题解决了,整个河南就解决了,甚至对全国事务的推进有这极大的好处。

    李若星三人到福王府门前通报!看着眼前的府邸,李若星对这些藩王仅存的一点儿好感也消失不见了,无他眼前的府邸实在是太过豪华了,既然他有这么多银子,为什么不愿意交一点儿税呢?

    朱常洵倒是很清楚李若星他们来干什么!不就是过来对自己进行一番试探吗?看看能不能尽快统计自家产业吗?

    哼,该死的,数十位藩王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明确反对,现在可好,专门收税的人都到孤王的府上了。

    尤其是隔壁的周王,两百年过去了,一点儿太祖皇帝的血气都没有了!竟然还带头支持!现在可好了,整个河南已经有一半的藩王都同意了,孤还能能怎么办!

    那个所谓的九千岁魏忠贤实在是越来越猖狂了,这条老狗现在是见谁就咬,孤也害怕啊,万一他看上孤这几万顷的地,孤不就惨了!

    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反对呢?你看看那些文官,父皇当初收了个矿税,满朝大臣反对了数十年!孤这个侄皇帝,三年前不也想收商税吗?所有人都反对!

    现在呢,矿税也没了!商人的商税不是也没收,所以啊,要抗争,不争那里有银子!

    现在他想收藩王的税,才不到两个月,你们就投降了!要你们有什么用!

    一群愚蠢之辈!实在是可恨!!

    听到书房的通报声,他收回脸上的怒容。

    一脸笑容,“请李大人和许大人进来!”

    李若星他们见到福王竟然站起身来迎接他们,当真是受宠若惊啊,传闻福王可是极其残暴!

    他们连忙行礼,虽然没有什么尊重,眼前的人至少还是大明的亲王。

    朱常洵满脸笑容,将他们一一扶起,李若星起身后,看着朱常洵这满脸的笑容,他怎么感觉有点儿瘆人啊。

    接下来双方倒是很友好,相互之间的问好,场面一度十分和谐。许显纯在旁边不时的撇撇嘴,他是最看不过文官这点儿的,实在是太过虚伪。

    再看看这一身肥肉的福王,他就更看不起了,好的没学会,就学会了这些脏东西。

    又聊了一会儿,终于,双方停止了这种无意义的吹捧。

    场面安静了一小会儿,李若星斟酌说道:“相必福王殿下很清楚本官这次过来是为了什么,这次陛下开恩,为了一些底层宗室的生活,他们的确是过的有点儿艰难了。

    陛下允许各地藩王经商,放开工农商的禁令,这可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才做到的。

    就算是这样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认为这样是与民争利,众大臣认为应该对宗室征收重税,提出十税一。

    陛下为了宗族考虑,将商税的比例一直往下压,达到了十五税一,甚至陛下为了那些奉国中尉、辅国中尉考虑,将年收入五十两银子以下的不收税。

    陛下这对二十万宗室的拳拳爱护之心实在是今本官感动!臣的宗族都羡慕有这样的族长啊!

    臣相信福王殿下也能体会到陛下的爱护之情,也会支持朝廷的政策的吧!”

    听到这些话,不说是福王的什么反应,许显纯是惊呆了,这还是自己这段时间相处的人吗?当初看起来很是老实啊,怎么现在…

    许显纯官职好歹也不低,对于当时的大朝会发生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坊间的传闻,他也就猜的八九不离十。

    虽然皇帝不是自己提出要收税,但是所有有头脑的人都知道,文官是绝对不会自己提出收商税的!这次文官内部肯定有皇帝的人,

    事情的事实和李若星说的几乎是完全相反好不,这文官的嘴都是这样吗?

    把黑的说成白的?颠倒黑白!

    再看福王朱常洵,他此时一脸震惊的看着眼前的李若星,世间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嘴唇直打哆嗦。

    PS: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六十五章 尘埃落定

    朱常洵是万万没想到堂堂朝廷重臣,户部右侍郎会这样给他讲这件事,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自己虽然这几年也跟胡闹,但也没有这么不要脸吧。本王可一直都是光明正大啊,实在是长见识了。

    朱常洵不由得摇摇头,“李大人说的可不太对吧,孤听说的可不是这样啊?”

    李若星则是一脸坚定,“怎会不是呢,臣当时就在皇极殿,当时发生的场景臣很清楚。不知殿下是听谁说的。

    此人定是别有用心之辈,这是在污蔑陛下的名声,意外离间天家感情,殿下以后应该多多注意啊,应当远离这些小人。

    前些日子臣抓住了一些试图给此次皇命制造麻烦的人,不知道殿下想不想叫他们一下?

    若是被陛下知道了,事情恐怕就不简单了。”

    朱常洵真是无语了,自己还被人给威胁了?罢了,罢了,遇到这种人是自己的悲哀。

    于是朱常洵无奈道:“好了,孤以后会注意的,陛下的恩情孤会记得的。

    这些人和孤有什么关系,找孤做什么?

    你这次来的事情你去找王府的管家吧,福王府所有的商事他都清楚,就是刚刚迎接你们进来的那个。

    你们去吧,孤累了,需要休息一番!”

    李若星满意的点点头,“既然殿下需要休息,那臣就先去忙了,今日之事多有得罪,但臣也是在办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望殿下恕罪!”

    朱常洵有些不耐烦的摆摆手!

    李若星三人缓缓退出书房,开始和福王府的管家进行交谈,这位管家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一脸怪异的看着这位李大人,李若星倒是毫不在意。

    他们就跟着这位管家去了福王府的账房,接下来将对福王府的产业进行详细的了解!

    书房,他们出去后,朱常洵坐在他那专门制作的椅子上一动不动,自己败了,输了,输给了他儿子。

    哎,其实自从知道皇帝和北京的众位大臣都同意向宗室征收商税,并且还奇思妙想的拉拢了底层宗室,他就知道自己一定会认输,

    他竟然懂得了将宗室分化开来。这一手实在是妙啊!很多人已经不在意那些俸禄了!

    罢了,以后老老实实的交税的。

    可是自己这数十年的努力就这样结束了吗?孤不甘心啊!

    半日后,麻木的李若星三人走出了福王府,李若星他们实在是受到了惊吓,福王府太有银子了,这才仅仅二十年,他就积攒下了这么庞大的产业!

    尤其是万历皇帝给朱常洵拨发了很多的盐引,所以他就开了很多的盐店,现在整个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用的盐几乎都是福王府的!再加上数万顷的地,真是富得流油!

    可惜这些土地不收税,不过他们买粮食总算是经商吧!这是个好主意,这应该也能收税吧!

    果真是富可敌国了,由此可见可以一窥万历皇帝对朱常洵有着多么强的偏爱!数十年前的国本之争到底有多么激烈。

    回到官衙后,他们才回过神,没办法,这件事情给了他们太大的震撼,原来大明真的有一些人这有这么多的银子。

    恐怕那些商人都很有钱吧,这个时候李若星的内心忽然对这些所谓的商人有了更深的看法。

    这么多年真的就没有人发现吗?收商税真的是与民争利吗?

    这个问题深深在扎在李若星的脑子里,没有人会回答他这个问题!

    他自己出身贫寒,家中只有二十亩地,并没有经商,所以他对这些所知甚少!现在看来老祖宗们重农抑商果然是应该的!

    许显纯并不是跟惊讶,作为锦衣卫的二号人物,对各地藩王的富裕程度还是有所了解的,此次只是稍微超出了一点儿锦衣卫的预料罢了。

    接下来的几天,由于福王已经同意接受朝廷的税收政策,河南的藩王基本也就不再反对,河南税课司的进展也极为顺利。

    甚至福王放弃抵抗还对其他省份产生了影响,其余地方的藩王除了少数几个,其他的基本已经同意。

    李若星不着急,当大部分的藩王都同意的时候,那些仍然负隅顽抗的定然会投降的。

    果然,在各地税课司发布了最后的时间后,正月的最后一天他们果然投降。

    于是,此时,大明境内的数十为藩王都已经支持了朝廷的政策,不管他们内心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都不重要了,此事算是大局已定。

    接下来就看各地的收税情况。

    宗藩的商税也分为两季,即每年收两次税!一次为二月份,一次为八月份,当然,天启七年只征收一次,也就是八月份征收。

    只要六个月后的税收成功,这件事情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

    后金出兵不过五日,辽东,宁远,辽东巡抚府衙。

    袁崇焕看着手上的信,这封信正式皇太极所写,他要和大明议和,袁崇焕敏锐的感觉到此时定不简单,他连忙派出人手去调查建奴打底发生了何事。

    十数日后,他还没有刺探出具体情报,毛文龙处有信使来传递消息,建奴三万大军向朝鲜进攻,形势危机,请求袁崇焕出兵救援。

    当知道这个消息后,袁崇焕对此嗤之以鼻,毛文龙的东江镇在朝鲜境内有多个据点,此次建奴侵略朝鲜,他必然首当其冲,怪不得如此着急。

    怎么救,大明军队的实力怎么样,谁还不清楚啊!守城还可以,野战还是算了吧,本官无能为力啊!能好好得守住宁锦这一线就是大功课。

    “来人,加大力度修复锦州城、大凌卫,尽快修复完工。”

    一匹快马狂奔到京城,看到马上的旗子,看守城门的士卒大惊,八百里加急啊,辽东不会又打仗了吧,他们赶紧向上汇报,并疏通道路,供信使快速通过。

    兵部衙门,兵部尚书李春烨正在为武器的事情发愁,听到有八百里加急,瞬间脸色发白,不会是辽东又出问题了吧。

    连忙打开奏折,还好还好,建奴没有进攻锦州,是朝鲜。

    不好,我大明的三面围攻之计恐怕要失败了。此事严重了。朝廷必须要做出行动,朝鲜自己肯定是抵挡不了建奴的三万大军的,今年又是艰难的一年!

    他连忙赶往文渊阁,准备和诸位阁老一同面见陛下!

第六十六章 惊慌的大明

    内阁的诸位阁老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大惊,朝鲜现在对于大明整个战略而言实在是太过重要了,容不得有半点儿闪失!

    几人连忙前往武英殿,并派遣内阁的一些低级官员去通知其余几部尚书入宫觐见!

    一刻钟后,所有人都抵达了武英殿,包括魏忠贤、王体乾等人。

    当李春烨将消息讲述出来后,众人都是眉头紧锁。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人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春烨首先说,“朝鲜是无论如何都要救的,依臣来看,此次建奴出兵有三个目的。

    第一,去朝鲜劫掠以获得大量的财富、粮食等物资。

    第二,老奴去年死了,皇太极才刚继位,恐怕汗位不稳,此举应该想携大胜之威来巩固自己的汗位。

    第三,建奴恐怕是想彻底剪除朝鲜对其的威胁,以专门应对我大明。

    一旦朝鲜失陷,辽东形势将会变极其危险!”

    众人也都同意这个想法,出兵是一定要出兵的!

    刑部尚书虞景辰道:“臣认为可以询问一下,袁崇焕、毛文龙等人的看法!他们毕竟在前线。”

    其他人也提不出其他的建设性意见,没办法,说到底还是明军的战斗力太弱,他们也施展不开。

    于是也就先这样,由内阁发文将朝廷的看法说出,再询问他们的意见!

    与此同时,建奴入侵朝鲜的消息在京城传开,一时间,群情激愤,救与不救引起了朝堂的大辩论,真正的大佬都不出声,下边的人争论的厉害,谁也说服不了谁。

    很多人对朝鲜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毕竟朝鲜的国名还是朱元璋取的。

    不过相当多的人还是认为可以围魏救赵!

    很多的御史、京城的官员纷纷上奏,提出意见,大部分都是要求朝廷出兵,救我大明藩属,数十年前我大明就救了朝鲜一次,现在当再救朝鲜。

    朱由检看着辽东的地图足足一个时辰,最终长叹一口气,大明现在已经没有实力和建奴野战了,一战定乾坤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现在应该做的也就是守住宁锦一线,不能像真正历史上的那样让满清数次入关,对内训练强兵,进行大范围的改革,甚至可以说是革命,重新塑造这个国家。

    那蒙古对大明而言要比朝鲜重要的多。

    这些事情要做成就需要时间,最少也要十年,可不是圆嘟嘟所说的五年平辽。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可惜崇祯竟然还信了。

    还有半年,孤还等得起,大明也一定等得起。

    …………………………………………………

    皮岛,毛文龙正在破口大骂,该死的袁崇焕,为什么不发兵救援,自己东江镇在朝鲜的势力恐怕就完蛋了,尤其是义州一带,以后再想向朝鲜要粮饷就困难了。自己这边几十万人可怎么养活。

    至少也要做做样子啊,一旦大明失去朝鲜,辽东就真的难了。

    希望这位袁大人能够放下对我等武人的门户之见!

    两日后,朝廷的意见经过八百里加急传递到了辽东,马匹都跑死了好几匹。

    袁崇焕倒是直接回信,说道,建奴虽然派出了三万兵马,但是至少还有六万镇守辽东,我军野战实在是难以匹敌。

    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快加固并扩建锦州、大凌河、宁远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等关外诸城堡。以防四五月份建奴再次进攻宁锦防线。

    希望朝廷能够加大拨款。辽东的银子已经不多了,急需朝廷的支持。

    而毛文龙则是这样写,臣认为朝鲜对我大明至关重要,一旦没有了朝鲜,我大明的三面夹击的策略也就将失败。

    并且现在朝鲜负责着东江镇将近一半得粮饷,一旦朝鲜转向建奴,东江镇将难以支撑。到那时东江镇数十万军民的粮饷开支将是一笔极大的数字。

    这么庞大的粮饷支出,朝廷肯定难以支撑。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辽东将彻底陷入危局。

    因此臣认为朝鲜是必须要援助的。如果朝廷不出兵,臣很难再守住位于鸭绿江东岸的义州一带。

    就连东江镇驻地原本也是朝鲜国的土地。

    因此为了我大明在辽东的抗金形势,臣认为应当出兵。

    由于袁崇焕的驻地宁远较近,他的奏折到达京城的时间较早,他的畏战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弹劾袁崇焕的奏折堆积如山。

    朝廷也是焦头烂额,一旦牵扯到辽东的事情,就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

    天启皇帝只能是留中不发,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至于要银子,众人也都选择性的无视了。光修建这几座城堡,朝廷也不知道调拨了多少银子了。很明显,这是托词罢了。

    又过了两天,毛文龙的奏章终于到了,这份奏折等于是火上浇油,虽然那些大臣们不是很喜欢这位粗俗的毛帅,但现在已经和往常不同。

    此时的毛文龙在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众大臣奋勇难耐,纷纷上书。

    朱由校也单独召见过数位重臣,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大家各有各的理由。

    不过在大明和建奴打到底基本上算是政治正确了。

    见到这些情景,一直躲在信王府看戏的朱由检也是心里发寒,这也太不好搞了!

    又争论了数日,一直到二月底,朝廷才算是下旨令袁崇焕出兵,行围魏救赵之策!

    消息抵达宁远,袁崇焕又磨磨蹭蹭数天才派出了数千人的军队,在路上还走的慢慢悠悠。

    终于在二月底,建奴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以及围城作战,攻下了义州城,义州城破。东江军损失惨重,残余人马逃入皮岛!

    阿敏直接追击到海边,建奴可是对这个只会偷袭的东江军恨得牙痒痒,如果不是因为建奴没有战船、海战不行,恐怕就要登上皮岛了。

    毛文龙在统计伤亡、损伤后,看这眼前的数字,嘴巴直抽搐,损失太大了!之后再得知袁崇焕的举动更是破口大骂!

    还好朝廷是明事理的,这个袁崇焕怎么就,哎,如果袁可立袁大人还在就好了!可惜,阉党该死!

    完了,朝鲜完了。

    果然,义州一失,朝鲜的大门也就向建奴打开,之后建奴如入无人之境,仅仅半个月就攻破了平壤!

    大明朝野振动!

第六十七章 战事抵定

    平壤就这样丢了?仅仅过了半个月而已,一个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国家就这样,朝鲜国王甚至将后妃送完江华岛避难!

    这到底是朝鲜太弱还是这建奴太强?

    一时间朝野中那些一直叫嚣着援助朝鲜的大臣纷纷失声,这也失败的太快了吧!

    此时朝廷也不再声称要围魏救赵了,因为已经不用救了。不过对于袁崇焕的种种行为,存在着一定的抗旨行为,最终天启皇帝对袁崇焕下旨申饬!

    毕竟现在的辽东还要靠着他守护这宁锦防线!

    得知朝廷的反应后,袁崇焕微微一笑,朝廷的反应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

    而皮岛的毛文龙则是异常愤怒,心中暗道朝廷不公,尤其是走进伤病营的时候。

    攻占平壤并掠夺了大量的白银、珠宝、粮食、奴隶后,阿敏不准备再继续打下去了,收获已经很大了,再打下去万一激起了朝鲜人的反抗心理就得不偿失了。

    这才刚刚占领平壤,各地的的所谓义军已经数不胜数了。大金也已经伤亡将近百人,虽然大部分都是李永芳手下的汉人。但是也不得不重视了。要适可而止。

    尤其是粮食已经抢的足够多了,大金内部也可以放松一下了,前段时间缺粮实在是太严重了。

    因此阿敏要求和朝鲜人谈判,经过一番谈判,虽然朝鲜一方很不情愿,认为这是大大的屈辱。尤其是朝鲜国王李倧更是不满。

    但是在外后金的军威之下,他们也只能屈服,最终经过谈判,双方签订《平壤誓约》

    规定:

    双方结成兄弟之国,大金为兄,朝鲜为弟。

    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改用后金年号。

    朝鲜遣王子李玖赴后金为人质。

    大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条约签订后,阿敏仍然不满意,今八旗分兵劫掠三日,朝鲜京畿道地区几乎成一片白地。

    最终阿敏趾高气扬的撤兵,当然他这么着急撤兵也有毛文龙一直在后方搞事情的原因。

    然而朝鲜的士子缺对这份条约大为不满,纷纷上表表示反对,李倧就顺水推舟的推反了第二条,仍然使用天启年号。

    同时也为了表示对蛮夷的仇恨,在接下来的时间,他加大了对毛文龙的粮饷支持。

    不过他也是对大明很不满意,竟然没有发兵救我朝鲜。

    但是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民心,和大明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这或许对大明来说是个意外之喜吧。

    返回到平壤时,阿敏自作主张的进行了分赃,镶蓝旗、镶白旗、镶红旗三旗的人员都是赚的盆满钵满。

    分赃结束,志得意满的阿敏又留下了三千人留守义州,就带着大批物资往沈阳城而去。

    抵达沈阳城时,皇太极率领后金众臣在城门口迎接,庆祝他们大胜归来,尤其是带回了这么多的战利品。

    阿敏志得意满的带着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他却不知道,他这一路上的嚣张跋扈,私自分赃,以及想要留在朝鲜自立为王的想法都有人悄悄的记了下来,很快就会汇报给皇太极!

    皇太极听到这些后,也不由得有些生气,虽然他很想收了他的兵权,但是真正看到他如此的猖狂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甚至还想就在朝鲜。如果不是其他人的劝谏,他恐怕真就不回来了吧。

    这次之所以派阿敏带兵,主要不是因为他打仗很厉害,而是皇太极想试探他一番,此人平时是很支持皇太极。

    但是皇太极对他还是不放心,大家都是四大贝勒,他就这么甘心?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自己是不会甘心的。所以这次出征朝鲜就是自己试探阿敏的一次机会。

    表面上看自己这是对支持者的酬功,能拉拢军心,其实是在试探阿敏是否是真正的放弃了汗位,对自己是否忠心。

    果然啊,此人还是对自己不忠啊!以后对他还要多多小心。

    此时,盛京城内可是热闹的很,数万大军的胜归来,带回了大批的物资、奴隶,没有去的那些八旗兵一般都可以挑选几个奴隶,至于物资是要收归国库的。

    不过,就算如此,城市内仍然显得格外热闹!

    一部分人收获了很多,那些没有去的自然就很羡慕,也就更想着打仗,军心、士气高涨!

    皇太极见此情景更是心情舒畅,接下来就是要好好准备和明国打一仗了。

    尤其是最近袁崇焕一直在维修扩建那些个城堡,要攻破这些坚固的城池对大金的勇士们来说,不是难,主要是死伤太大了,大金跟不就承受不起这样的伤亡。

    要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出兵,一举捣毁,最好能攻下锦州城!

    ……………………………………………

    此时的大明京城,当建奴进攻朝鲜的结果传到京城时,朝野失声,大明失去了这个与大明关系最好的藩属国?

    天启皇帝紧急召开大朝会,谈论解决办法,可惜没有提出什么好办法,仅仅是有皇帝给朝鲜发圣旨,看看他们的态度。

    没办法,天启皇帝只能下旨,表示自己对这场战争表示遗憾,大明将会原谅朝鲜这次的过错,继续允许朝鲜使用大明的年号等。

    为了表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天启皇帝还派了一名都察院御史前往朝鲜宣旨!

    现在基本上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了,朱由检一人在书房里仔细的思考这件事!

    从这场战争中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首先大明朝廷这边,似乎并没有再军事方面很厉害的人物出来,对当前形势仔细分析一番,我大明如何如何,建奴如何,朝鲜如何。

    我大明出兵有没有用,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朝鲜能抵抗多久?他会投降吗?还是和建奴长时间的打下去?

    这些分析都没有,完全是找到什么就是什么!大明缺顶级的军事战略家!

    还有朝廷下的命令,袁崇焕似乎重视程度不太够,让他出兵还磨磨蹭蹭的,这表明了辽东这个地方的军队或者说是袁崇焕这个人似乎不太想听朝廷的了?或者说朝廷的公信力下降了,他不再相信朝廷的战争指挥能力了?

    恐怕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薄弱了!这可是大患啊,必须要遏制!

    PS: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支持!

第六十八章 各方面进展

    至于毛文龙,此人的确是很有本事,军事天赋不错,可是却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大局观,或者说是不清楚整个大明的情况,大明已经无力去援救朝鲜了。

    不过他的作用实在是很强,尤其是在大明无力和建奴正面交战的情况下,这种懂得游击战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过依孤看,此人必须有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顶头上司,不然的话,就像这次,他的心里肯定不会好受,感觉朝廷不靠谱,这样下来,朝廷还有公信力吗?

    甚至还有……

    哎,现在看来这情况相当复杂啊,拯救大明的难度真特么大。

    算了吧,现在也不是我该操心的,再忍忍吧!

    …………………

    经过差不多半年的发展,信王府的商业发展的极为迅速,这时他才真正了解了古代那些勋贵是真的有钱,有权势,也只有他们能够毫不费力的做大生意。

    不然的话,在古代这样的封建社会里,纯粹的商人基本上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就算有也很难将生意扩展出一个省。这样的社会里到处都是压迫。

    各地的地方保护主义实在是太强大了,想要跨省运作实在是太过艰难。

    还好自己穿越过来后的身份不是很差,已经是顶级的权贵了,甚至不到一年就要成为这个国家最尊贵的人。

    这正是因为自己的信王身份,自己这才能在这几个月将这门生意做的这么大!

    就连自己不是还要在各个省份都找一个大家族进行合作。

    现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北方六省已经基本达成了目标,各个县城都已经有信达商行的店铺了。

    不过现在基本上倒处都是卖煤炉的商铺了,到处都是盗版,这他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至于蜂窝煤,或许是因为朱由检将售价压的太低,况且需要使用太多的人力进行生产和运输,人工的成本太高,单个的利润实在是太低。

    或许是因为自己这大明信王的身份的身份,现在谁还不知道信达商行是信王殿下朱由检的产业?

    如果不能大规模的生产,利润就不高,那些徽商、晋商之类的大商人不愿意为了这么一点小利润去得罪一位亲王,尤其是信王还和皇帝陛下的关系好。

    能赚钱的生意多了,钱庄、丝绸、瓷器、盐、走私,不管是向北走私还是向海外走私都是数倍的利润,他们还不在乎这点儿小利润。因此没有大商人插手蜂窝煤生意。

    不过这些大商人但是插手了生产煤炉的生意,这东西的利润就高了一些,他们很早就插手了,这也就导致了,信达商行的煤炉的销售量越来越不好。

    不过低端的煤炉倒是卖的还不错,高端的竞争压力太大了。

    蜂窝煤现在就可怕了,虽然大商人不参加,但是各个小县城的小商人现在卖煤炉的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直接向那些人卖煤都比卖蜂窝煤赚的钱都多!

    这实在是让朱由检很是无语,怎么就混到这个地步了。

    所以说这段日子虽然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由于盗版横行,利润并没有增长,现在的利润增长点主要在卖煤,并且卖煤的利润仍然在快速生长,前景可期啊!

    本来想靠卖高技术产品赚钱的,现在终于混成开煤矿的了。

    终究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当初见到沈继尚递上来的账本,看着这些时,他真的是浑身发抖。

    前世,他最恨得就是那些煤老板、油老板,真是万万没想到啊!

    不过看了具体的利润时,他沉默了。

    “真香!!”

    他又继续要求加大开采力度。

    这不是他的错,但是这个利润实在是太高了。

    自从开始蜂窝煤生意后,他只从中抽取了十万两银子!其余的除去信达商行扩张的资金,他自己应该分得的财产都用来买煤矿了,现在他手下的煤矿已经有一百多座了,分布在七个省份!

    已经成为真正的煤老板。为他朱由检挖矿的工人将近两万,为他运输蜂窝煤的也将近一万!

    他现在恐怕是这个国家除了皇帝以外,招的人手最多的了。还好自己地位不低,不然的话就睡不着觉了。

    信达商行在南方的计划前段时间几乎停滞,主要还是在南方的销售量太低,北方扩展的太快,再加上不断的分红,资金有点儿不足了,因此就先搁置了下来。

    现在就开始准备向南方大规模进军了,朱由检硬性要求即便是不挣钱也要在八月份前将商行开到南方的每一个县!

    虽然沈继尚很不理解,但是他还要照办!

    同时朱由检给沈继尚下达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想办法将商行开到九边,并且尽可能的多一点儿,尤其是辽东镇、蓟镇和宣府镇是重中之重,甚至要在山海关外的锦州、宁远开店铺!

    朱由检给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都是苦寒之地,那些为国守边的士卒们需要我们的支持!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沈继尚不由得肃然起敬,原来自己经商还有这么伟大的意义。

    事实上朱由检仅仅是想要在九边打下一颗钉子。至于赚钱那都是顺带的。

    这将近半年的发展,信王府名下所有商业项目已经实现了总利润八十五万两白银,这已经超出了他当初的预估。他十分满意。

    而且各个省份都已经训练四百名护卫人员,就连信王府内训练的都有五百人了,对上一批成果较好的两百人已经在去南方各省的路上了,王府内已经再次招募了两百人。

    朱由检发现这种旧人带新人的训练方法相当不错,值得推广。

    那一批算是已经结业的两百人差不多都能认识了将近千字,并且都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相信他们去了地方后定然能够继续的读书识字。

    当然,主要还是朱由检给他们下的命令。

    相信再过个半年,他们这一批人以及目前正在各地接受训练的人基本能过学会日常用字。

    用一年的时间,能达到这个程度,朱由检已经很满意了,这个效率很不错。

    总体而言,朱由检对这半年来的成果很是满意!

    这时邓玉函急匆匆的过来,说是有大事向朱由检汇报。

    PS:求收藏推荐票,各位书友有推荐票的可以支持一下,感谢!!

第六十九章 成功了!

    朱由检心中一惊,是哪方面有进展了吗?自从那些葡萄牙人抵达京城,生产玻璃的还好说,地方好找。

    制造枪炮的地方不好找,找了一个月才找到一个地方,对于枪炮朱由检是这样想的,先制造出两三支燧发枪,一门红夷大炮看看他们的技术如何。

    如果可以的话,就让他们把技术多教一些人。当时候等孤登基了,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生产了,可以迅速的扩大生产。

    “那里出成果了?”

    “殿下,玻璃造出来了!”

    听到这话,朱由检很高兴,没办法前段时间,他们造玻璃一直失败,造出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玻璃,没什么用,要当作窗户来用,这差距实在是太大。

    他们已经连续失败了好几次,想当初他们很快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实验,朱由检还一脸兴奋的观看一下,自己也从来没见过玻璃的制造过程。

    结果实在是令人失望,原本是窗户大小的,结果确是碎成了一块一块的,都是那种很小的块儿,而且形状极不均匀,什么形状的都有。

    实在是跟无语,简直是毫无用处,不过朱由检还是看的很开,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就没有不失败的,他还好好的安慰了他们一番。

    可是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他们一直失败,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就连兴冲冲的朱由检在去了三次后就再也不去了。

    无他,这种失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不舒服。

    到现在,那两位葡萄牙人带着几个汉人工匠已经失败十数次了,具体几次,他已经记不住了,他都快麻木了,每次都是坏消息。

    朱由检都有些怀疑这两个人到底会不会造玻璃,不会是骗子吧,也不至于骗到自己这大明亲王的身上。

    现在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了,事情总算有结果了。

    “好吧!终于成功了,走走,和孤一起去城外看看!”

    见到朱由检的反应,邓玉函也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说是话,最近这一个月他的压力也大的很,这两个制造玻璃的人还是自己找的,现在接连十五次失败,自己这不是识人不明吗?

    还好这位大明的亲王仁慈,没有处罚,要是在欧洲,他相信别说是失败十五次了,他们就不会有这个机会。当他们失败三次的时候,他们已经人头落地了,自己恐怕也被流放到美洲了吧!

    感谢这位仁慈的亲王殿下!

    出北京城向北,又花了大约一刻钟,就到了生产玻璃的庄园,这里和自家的皇庄很近。

    相信生产玻璃只要注意好防护措施,应该没有多少人敢打自己的主意吧!

    眼前的这座房子并不是很大,现在只是实验生产,如果真正要大规模生产的话,肯定是要大规模扩建的。

    进去后,就能听到喧闹的声音,众人向右边的屋子走去,推门进入,里面十数人围成一圈,看着中间的东西。

    见到朱由检进来,众人连忙行礼,“免礼!”他就连忙走到中间,看着眼前的东西,这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至于尺寸,则是朱由检要求的,做到他们能做到的极致!似乎和后世的玻璃差不多。

    至少是外观上是这样的。不过似乎有点儿薄!不过用来作窗户是够了!

    不过成本有点高了,就这样一块儿差不多可以作窗户的玻璃成本就有三两银子,以后就算大规模生产对多也就降到二两!还是太贵了,只能当奢饰品卖了。

    朱由检很是满意,仔细的询问了一番表示重视,给他们发了一笔银子作为奖励,并交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他们把技术多交一些人。

    看他们面色有些难看!

    朱由检马上明白过来时怎么回事,为了打消他们的抵触感,他又许诺,每教出一个人就给他们一百两银子!

    果然听到朱由检的许诺,他们露出了微笑,技术都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会没有报酬的教给其他人的。

    又勉励了一番,留下邓玉函,朱由检就带着贴身两太监告辞了。

    他准备去皇庄看看情况,这里可是太重要了,关乎一亿百姓的肚子啊!再过三个多月就要开始种植了。

    “高起潜,你明日带人找个比较隐蔽地方修建一个大的庄园,有京城西边的那个蜂窝煤的庄园的三分之一就够了!咱们信王府要制造刚才那种玻璃了!”

    “是殿下,臣定然加快进度,玻璃这种东西,臣在皇宫里见过,是南边一些小国的贡品,不过都没有今天这一块儿大!”

    高起潜现在已经深深的明白了,这位信王殿下是真喜欢银子了,还总是能想出各种奇怪的方法来赚银子。

    不过,既然殿下喜欢赚银子,那我也就喜欢银子。

    “是啊,这样的玻璃一定能赚到一大笔银子。孤以后也能省点心!”

    镜子到底是咋做的啊,这么多天的不断思索,他想到自己应该在某本课本上看到过,可属实是想不起来。

    哎,慢慢来吧,希望能想的起来吧。女人的银子最好赚啊!

    又走了一段时间,算是到达了他那五千亩的地界,还别说,天启皇帝还待他不错,这块地真不错,中间还有一条河从中间流过,不缺灌溉用水。

    不过这块地是真大,说实话,他还真没有五千亩的概念,现在看来,这地方真大,自己从澳门弄来的种子恐怕不够!

    哎,还要想办法,真麻烦!

    在这片土地的中间有一个不小的村落,听王承恩汇报说,此地有九十五户,人口不少了。

    虽然没有通知此地的负责人,但还是被他们发现了,此地的管理人员也是这个小村子的负责人,一位姓李的中年人,以及一位小太监。

    朱由检带着这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进了这个村子,看起来这些房子都不是太好,基本上都是那种茅草屋,或许是见到有管事的过来,他们连忙上山迎接。

    朱由检询问了一番,王府给他们下一季的补偿银发到手了没?结果令朱由检很是满意,很好,没有出现私自克扣的现象。

    朱由检却不知道,此时他身后的那位小太监冷汗直冒,瞥了眼前面的高起潜,心中大呼:侥幸侥幸,还好记住了高公公的警告!不然这次就死定了。

    PS:求收藏推荐票!各位书友支持一下吧!!

第七十章 思虑不周

    朱由检倒是很高兴,还好自己用的人没有出现问题,没有拿这些银子。没有因为自己的想法,给这些农民造成损失,不然的话这些农民今年恐怕就惨了!

    前世的他就出生在农村,对于农民的辛苦他还是有很深刻的认知的,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当初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父母接出农村。可惜天不遂人愿,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他失去了一切,搬到了镇上的孤儿院生活。

    所以他对于这些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太难了,四百年后机械化的时代尚且如此的劳累,现在就更不用说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也仅仅够自己吃饭罢了,况且大明的农民还是要交税的,佃户就更惨了。

    想到这些,他不由得对红薯、土豆有了更大的期望,希望这些高产作物能顺顺利利吧,老百姓全指望着它活命呢。

    老天保佑,一切顺利!

    朱由检又询问了他们一些家常的事情,由于那些佃户们知道朱由检的的身份,都是格外的小心翼翼。

    朱由检又询问自己对他们的补偿和他们一年的收入相比够吗?

    其中一人回答道:“大王仁慈啊,给的补偿几乎是我们一年收入的两倍了,靠大王的鸿福,我们今年能多吃几顿肉,甚至买那个什么煤炉用用,家里的婆娘冬天也不用受冻了!草民谢大王的仁慈啊!”

    刚过完,全村的男人们都跪了下来!高呼,大王仁慈!

    朱由检连忙让他们起来,这也没法再聊下去了,说到底还是阶级差距太大!于是体察民情匆匆结束。

    他们一行人走出村子,他又询问那两位葡萄牙人,问问他们准备的种子能不能种满五千亩地?

    要是不够的话,自己要不要再去整一点儿?

    果然,他们说远远不够,那些土豆、红薯、玉米加起来也就是能种八九百亩!

    听到这个数字,朱由检无语了,这差距属实有点大啊!不行,得赶紧去买种子,不能耽搁了。

    当初刚运回来的时候,孤为了这些种子,虽然很想吃但还是不舍得吃一点!

    不行,现在既然要去大批购买种子,孤这次吃一点影响也不大。回去就吃!大盘鸡、酸辣土豆丝,甚至还可以试试土豆炖牛肉,让王承恩试试能不能买到牛肉。

    到了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兴趣继续转下去了。

    这两位葡萄牙人倒是很自信能种好这些作物。

    但朱由检还是不放心,其实早在八天前他就派出了五六个人带着他的一封信去松江府找徐光启了,当然不是让他本人进京,人家辞官前也是礼部右侍郎,他朱由检也没有这么大的面子啊!

    只需要徐光启自己推荐几个农夫,或者把他那一本《农政全书》整过来也行啊!也不知道他编写完了没有!

    徐光启这个人了实在是太强了,尤其是这本书。

    他在红薯、土豆种植这方面很有经验,甚至制造枪炮这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到时候定然是自己倚仗的重臣,现在接触接触总归是好的!

    况且现在大运河一路畅通,恐怕十天就到松江府了,孤相信至少做为一名有理念的官员,他一定会帮孤的。

    并且孤记得他一直致力于推广番薯,相信他不会错过这一次在北方推广的机会的。

    之后朱由检就准备回府了,这次出来的时间也不短了。

    在回去的路上,朱由检想着派一名重要人物去见一个人,顺便再带回来农作物的种子。

    这个人在自己未来的计划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郑芝龙,当然现在的郑芝龙年纪还不大,也才二十三岁,但此时的郑芝龙已经是十八芝的盟主,有船千艘,兵员两万人,甚至已经从闽南移民数万到台湾岛北部垦荒!

    他的船队和西方交流的多,在加上福建沿海地区已经有人开始种这些新作物了,朱由检相信从郑芝龙那里获得这些东西还是很容易的。

    不过还是希望能在七月份之前送过来,不过应该是可以的,还有三个月,从京城乘船直达杭州,也就十天,就算要到台湾才找到郑芝龙一个月也够了,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不过派谁去呢,他转头看了看身后的两人,又思索了一番,最终决定还是让方正化去。

    在回到信王府后,将方正化叫了过来,给他面授机要,说了一大堆,着重的强调了郑芝龙此人的重要性,要求方正化不要把位置摆的太高!

    又让他先去找曹化淳,他那里有较多的关于郑芝龙的信息。仔细的叮嘱一番后,就派他去一次台湾了!

    方正化办事自己还是很放心的,他做事非常稳。

    ………………

    说到做到,当天晚上朱由检就带着好几个土豆、辣椒进了厨房,厨房中的人已经毫不吃惊了,毕竟信王殿下来这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指挥着他们做一些新菜,你还别说,味道真不错。

    自己这些人也都从信王殿下手里学到了不少好东西。这要是以后从信王府出去,在外面来家酒楼,不说大富大贵,也一定可以衣食无忧。

    朱由检自己只会做一些家常饭,不过虽然他不会做,但是他知道怎么做啊,想当年他可是看了不少的美食制作视频,给这些大厨说一点,他们自然就懂了。

    有时候想吃一点儿新鲜的东西,就去厨房指点一番,一般一次就够了,以后再想吃直接吩咐厨师们作就行了,也是相当的方便。

    至于府内的人除了刚开始有些惊讶,甚至是惊吓,就连周王后都跑了过来,毕竟这时候还流行君子远庖厨吗!

    现在吗?呵呵,真香!

    一个个吃的欢的很。

    这次朱由检轻车熟路的进去厨房,上去就是吩咐他们准备一只鸡,将土豆递过去,吩咐他们削皮,并准备好各种配菜、香料。

    接下来这些厨师就在朱由检的安排下制作着中华大地上第一份大盘鸡!

    一个时辰后,算是做成了,朱由检尝了尝,发现味道竟然比自己前世吃的要好,或许这就是大厨的手艺吧,他也只能默默的为他们点赞。

    让下人端到平时用餐的屋子,朱由检去叫人吃饭。

    这顿晚饭对于她们来说可是新奇的很,尤其是土豆,她们每个人都吃了两碗米饭!朱由检都有点儿傻眼,都这么能吃吗?

第七十一章 安慰

    吃饱喝足后,众人询问那个淡黄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味道真是不错。

    朱由检但是也没有藏着掖着,把该说的都说了,现在只能吃十五个土豆,不能再多了,其他的还要用来作种子。

    “如果这个土豆真能像夫君说的那样亩产六七石的话,能救活多少人啊,夫君到时候定然是万家生佛啊!”袁氏很有感触的说道。

    袁氏幼时曾经经历过一次比较大的饥荒,上百万人逃难,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状!当时据说死亡十数万人,她亲眼看到了一座座尸堆,这几乎成了她的梦魇。

    因此在那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老百姓有着一种同情,经常的做一些善事,虽然那是她岁数还不大,但是在她的家乡已经很有名声,很受人的尊重。她对于粮食这方面很是敏感!

    听到她这么说,众人也知道她又想起了什么,众人神色都有些沉重。

    朱由检勉强笑笑道:“放心吧,这肯定能亩产六七石的,甚至还有一种更高产的粮食,叫红薯。

    它是可以直接当做主粮的,甚至是甜的,而且更适合贫瘠的土地生长,最低亩产六石,如果是上等田地,甚至能达到十石!

    现在我们的种子不够,加起来也就能种八九百亩,所以我已经派遣高起潜前往南方再次购买了,到时候我们可以耕种五千亩,这样的话到了明年就能够大规模的推广了,到时候收获的时候带你们一起去看看!

    明天,孤亲自下厨再做个土豆炖牛肉,给你们尝尝,相信王承恩能够买得到牛肉的!”

    如此安慰了一番。

    ………

    当晚,袁氏的房间,床榻之上,朱由检今晚什么也没做。

    仅仅抱住怀中的袁氏,摸着她的背以示安慰,“乖啊,没事儿的,对你夫君我你不信任吗?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收获的时候我带你去看看。

    到时候啊,把这个土豆和红薯推广开来,大明的亿万百姓肯定再也不会挨饿了。

    对了,我还想问问你,你觉得这个土豆能当做主食吗?能代替小麦、玉米吗?”

    袁氏窝在他的怀里,听着自家夫君不停的安慰着自己,心中的压抑感渐渐远去。

    “夫君,你不清楚那些佃户过的有多难,发生饥荒的时候,什么树皮、草根都吃。

    今天的夫君你说的那个土豆,我感觉很是顶饿,味道也很好!比那些农民家里的稀粥好多了,依我看别说是普通老百姓了,就算是那些达官贵人也会很喜欢呢!”每次只要提到能让那些佃户吃饱,她就有些兴奋。

    朱由检见她开心,“土豆啊,其实主要是作为菜吃的,我今晚说的那种红薯可是真正可以用来当粮食的,而且它还是甜的!”

    “真的吗?甜的,我小时候去过几个农户家,他们一年都不一定能吃一次糖!”

    “是真的,到时候你尝尝,你可真是菩萨心肠!”

    “哪儿有啊~,都是夫君的功劳!”她有些羞涩的说道。

    看着眼前这羞涩的小美人,他不自觉的把手往上移了移,大小刚刚好。

    袁氏如遭重击,全身软绵无力“嘤~”

    朱由检嘿嘿笑笑,“我们给安歇了!”

    又有一道细小的声音传出“嗯~”

    ………………

    第二天早上,朱由检神清气爽的走出房间,小心翼翼的关上房门,昨晚她实在是受累了,或许是感受到朱由检的关爱,昨晚的她格外的卖力!

    进过这半年雷打不动的锻炼,他现在的身体已经很不错了,腹部六块腹肌已经相当明显了!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不是八块?

    不过这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就像昨晚他坚持的时间就很长!

    这也让他格外的得意!他也就更有动力去锻炼,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天上午,王承恩派去的人买了十几斤牛肉回来,正好,这天卢象升过来上课了,朱由检将他留了下来,要让他尝尝今天的美食。

    当天中午,由于牛肉太多,他讲剩下的七八个土豆都放进去了!

    在这时一位算是王府的主厨,开口向朱由检询问了一个问题,“殿下可否给小民说一下,这个土豆到底是什么菜?小民从未见过!”

    对这位大厨朱由检还是挺器重的,毕竟平日里自己也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孙师傅,这是从西洋传到我大明的一种菜,所以你没有见过,孤准备今年尝试种植一些,到时候可以给你一些,你也可以试试能不能做出新菜!”

    这正和他的意思,连忙谢恩。

    炖了将近一个时辰,才算是炖的软烂!

    这才将其分成几份,自己和孙传庭在一个房间里吃!她们三人一起吃!

    卢象升本来是不想留下的,但信王实在是太热情了,还说是从欧巴罗传过来的新物种。不过这信王殿下怎么把自己扔下跑去厨房了呢?

    还好终于上菜了,看到是牛肉,卢象升也不由的有些惊喜,现在吃牛肉不容易,自己官职太低,连买个牛肉都极其困难,一年也吃不了几次!今天厚脸皮留下不亏了。

    朱由检向卢象升介绍这份土豆炖牛肉的土豆,当听到亩产六七石的时候,他震惊了,他家是一个地主家庭,很清楚一亩田地的产量,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多了!

    看着他震惊的样子,朱由检笑笑,拿起筷子,夹了快牛肉送入嘴巴,真不错,这种老死的牛也没有影响它的口感,肥美多汁,真爽!

    又夹了一块土豆,土豆已经炖的非常软烂,入口即化,而且牛肉的香味已经完全浸入到土豆中,实在是香。

    这完全停不下来,在加上和孙传庭的关系好,也就不在乎吃相了,大口的吃肉、喝汤。

    看着朱由检这个样子,卢象升也就不再震惊了,也拿起筷子对着自己身前的一碗肉夹了起来。你还别说真挺好吃,和自己以前吃的味道都不一样。

    尤其是一个所谓的土豆,真好吃,尤其是它吸收了这个汤汁以后,嗯?这个汤里边还有不知道是什么调味料!

    不一会儿,两人就把自己面前各自一大碗肉给吃完了,靠在椅子上,一点也都不想动。

    PS: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支持!!

第七十二章 徐光启(求收藏推荐票)

    在两人休息的时候,另外一间屋子里的三个女人正在慢条斯理的吃着。

    虽然味道不错,也很想大吃一顿,但是旁边还有两个人呢!于是一个个的强忍着心中的渴望,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

    虽然很好吃,但是这种强忍着滋味很不好受,终于田秀英忍不住了,大口的吃了起来,另外两人也都学的有模有样,几人相视一笑。

    很快一大盆的土豆炖牛肉就这样被消灭了。

    三人都有点儿撑了!也都靠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

    休息了一会儿,卢象升道:“这什么土豆,真不错,我怎么感觉比牛肉都好吃!这东西殿下你这里还有吗?有的话送给我一点儿!”

    “建斗啊,我这还真没多少,这东西我让人从濠境买过来的,放在府里都两个月了,我都没舍得吃,准备作种子用的。

    由于昨天发现,种子不够用,我又派高起潜去南方买,我才准备弄几个尝尝,这才第二顿!

    这样的,等到十月成熟的时候我给你多送一点儿!”

    “行,那殿下就这样说定了!殿下,这东西亩产如何,产量不高吧?”卢象升很是高兴。

    朱由检哈哈大笑,“建斗啊,这次你可是错了,亩产很高,基本上能达到六七石!”

    卢象升蹭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朱由检身边,快速说道:“六石,真的有六石?殿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关重大,你可别骗我!”

    朱由检看着他这么大的反应,心中还是很高兴的,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朱由检笑笑,说道:“建斗,放心,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新作物,我的那个庄子里有两个葡萄牙人,就是小弗朗基人,他们是种这个的,我还派人去松江府去向徐光启老大人学习经验去了。

    今年试验一下,我准备种植了好几种的新作物,看看具体情况如何,如果真的是这样,也能适应我大明的气候,再大规模推广!”

    卢象升松了一口气,“还请殿下赎罪,臣刚刚有些冒昧了!实在是此事过于重大,如果真能有六石的产量,我大明一年要少死多少人啊!殿下必然功德无量。”

    “建斗也是为国为民吗!没有过错这件事还请建斗保密,如果成功了,我们在广而告之也不迟!不然的话,要是失败了,孤就丢人了。”

    “殿下考虑的果然周到,请殿下放心!”卢象升连忙点头答应了下来。

    朱由检高兴的点点头,这样多好啊,哎,孤怎么又联想到我的镜子呢?

    朱由检又摇摇头,又休息一会儿,卢象升也就告辞了!

    ………

    两日后,松江府上海县。

    朱由检所派去的人中带头的是王德化,这又是信王府的一位聪明伶俐的太监!平时做事情还是相当稳重,很和朱由检的心意。

    这次朱由检就派他过来了,经过十天的跋涉,他们一行五人,终于从京城到达了松江府上海县,经过在当地的县衙询问,王德化才知道了徐光启住的地方。

    当地的知县极其热情的把他们一直送到徐光启家的门口,令王德化惊讶的是,这位徐大人的家没有再县城,竟然在城外的。

    他在出发前,还是查了这位徐大人的资料,这位徐大人在很多地方都担任过官职,最后官至礼部右侍郎,而且据说这位徐大人几乎什么都会,是个全才。

    怎么现在住在乡下啊,竟然没有在县城啊!

    徐光启的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宅子,完全不能和王德化以前见过的那些官职和他相当的人相比,甚至还不如那些小官呢,比如他旁边的那位!

    敲门后,开门的仆人说是徐光启去干农活了,这让王德化匪夷所思了,他有点儿想不通啊,这位徐大人果真不同寻常,不同寻常。

    这是这位知县想要去找徐大人,被王德化拦了下来,说道:“没事,我们就在这里等徐大人回来吧,不着急,李知县如果有要务可以先回去!”

    殿下千万叮嘱自己要对这位老大人保持尊重,自己在这里等上一段时间又何妨!

    “不用不用,下官也没有什么事情。”看来这位公公对这位遭弹劾去职的徐大人很是尊敬啊!

    哪位管家倒是很有眼色,将他们邀请到了客厅,并且上了茶。

    这位管家又悄悄的吩咐仆人在找徐光启,他的确是在一家的农田里侍弄着庄稼,这位仆人到的时候,他还在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

    听到这位仆人说有个太监过来找自己,徐光启一愣,不会是陛下又想起自己这个老臣了吧。

    连忙又追问一番,这才感觉不像是来宣旨的啊,只有五六个人,只有一个是太监,没有带盒子之类的东西。

    不管如何,将农具交给仆人,他连忙往回赶,等他回到府邸的时候,王德化他们已经等了将近一个时辰了。

    王德化还好,平淡的坐在那里喝茶,那位李知县已经有些坐立不安。

    终于徐光启走进了客厅,看着眼前的两人,他也就明白了这次应该不是皇帝的意思,那这位太监应该是某位亲王派来的了,找自己干什么?

    徐光启上前说道:“这位公公不知道找小民何事,小民现在只是种种地罢了。现在已经不中用了。李知县怎么也到小民这陋室里来了?”

    王德化仔细的观察了眼前的老人一番,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应该是被太阳晒的了,身上穿着短褂短裤,一幅农夫打扮,丝毫没有士人那种儒雅的气质,唯一显得特殊的恐怕就是那一双眼睛了,炯炯有神,不是一位普通的农夫所能拥有的。

    “徐大人实在是太客气了,谁还不知您的大名啊,那可是天下百艺,无一不精啊!在京城可是有着偌大的名声。怎会只是一农夫?”王德化连忙说道,心中吐槽,你是一农夫,我是什么?

    徐光启眼皮一挑,这么抬举自己,“这么说,公公是从京城过来的?不知信王殿下找草民有何事啊,我这区区一农夫可做不了什么事。”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心中诽谤,从怀中拿出朱由检的亲笔信,递给徐光启!

第七十三章 进京

    徐光启一愣,现在谈正事都流行直接写信了吗?这才离开京城不到两年,怎么变化这么大!

    徐光启不知道,其实这只是朱由检的附庸风雅罢了,他只是想学习一下古人罢了。这恐怕是他写的第一封信,说不定还是最后一封信了。

    徐光启小心的打开信封,打开里面的纸,字迹不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光看着这些字,徐光启对于朱由检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了,毕竟字如其人吗!字数也不多,很快就看完了。

    这封信的大概意思就是说:

    我朱由检听说西方有几种农作物,比如土豆、甘薯,它们的产量很高,每亩甚至能达到七八石。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因为我大明的人口太多,土地不够,很多人都吃不饱,最近十数年经常出现天灾,很多老百姓都饿死了,粮食对大明来说太重要了。

    因此我就派人去南方的濠境购买了一些种子,准备实验一番,如果传说是真的的话,我就会奏请陛下支持,大明年力的推广种植,今年,我准备在我自己的土地上试种。

    我又招募了两位小弗朗机的农民到京城来进行指导,但是,他们毕竟不是我中国人,不能使我放心。

    因此呢我想找到一些懂得如何种植这些农作物的人,一定要万无一失,晚一年推广,就会造成多少人饿死啊!

    就在我不知道该找谁时,我的大伴告诉我,前礼部右侍郎徐光启徐大人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因此我就派遣了几位王府的下人到松江府上海县来找徐大人您。

    不求您能亲自去京城,相必熟知甘薯产量的您也在上海推广种植,只要你能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农夫去京城就够了!

    为了大明的亿万百姓,由检希望徐大人相助!

    …………

    仔细看完后,徐光启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信王殿下感官很好,为了大明的百姓能够吃饱饭,为了大明的国库充足,他专门派人去濠境购买粮食,又专门派人来找自己,信王殿下果然忧国忧民!

    比那些只知道逞口舌之利的庸官强的多!比那些只知道抢着普通小民利益的大部分宗室强的多!

    并且朱由检的话徐光启很有感触,自从天启四年自己被罢官回到家乡以后,他就致力于推广甘薯的种植,并抽时间编纂《农政全书》,结果他发现太难了。

    根本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他们不愿意尝试一种新的作物,徐光启怎么劝都不管用,没有人敢于拿自己田地的收成开玩笑,这让他很是苦恼!

    最终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决定自己先种,只要出了成果,相信他们会跟着做的。

    自己种上后,周围的人都在嘲笑自己,尤其是看着地上的部分很茂盛,就是什么都没有接的时候,那些人嘲讽他,他也面不改色。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心中的悲愤,就是皇帝也没有这样讽刺过他。

    他一直在忍耐,小心的侍奉着这些甘薯,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全家老少九口人,全部都来到了自家的十亩田地。

    同时周围多达百人的围观,准备看他的笑话,明明什么都没有接,只有很长的滕罢了,总不能吃藤吧。

    然而当徐光启落下第一锄的时候,现场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到土壤下面有着三个小臂粗的东西,众人都惊呆了,怎么长在地下啊!

    怎么会这么大、这么粗!

    要都是这样,那不得还有十石?

    没有人是笨人,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众人连忙上前要帮助这位徐老汉,他也没有推辞,于是上百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天时间全部收割完毕!

    第二天经过称重,计算,果然平均一亩地十三石!众人都惊呆了,徐光启直接拿起一个甘薯,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扣掉皮就直接吃了起来,看他吃的津津有味,众人犹豫后也都纷纷效仿,竟然还是甜的。

    徐光启说是这些都可以作种子,来年一人分一石,明年全村都种。

    这样的曲折经历,上海这边的甘薯种植才算是扩张开来。但是这才第三年,目前只有这方圆五六个村开始种植。

    他也明白了要真正的扩展开来靠自己是不行的。这太慢了!

    现在正好,信王找来了,只要在京城传播开,相信很快就能让大明百姓都重上甘薯。

    再加上那本《农政全书》的初稿上个月刚刚写完,现在基本也无事。

    反正信王有钱,他虽然被弹劾离职了,但是在官场上还是有些消息的。

    就像他知道上海县城里的那三家信达商行就是那位信王的。

    听说已经遍布北方了,相比这位殿下已经赚了不少银子了,有银子好啊,有银子就能更好的推广甘薯了。

    就算是北方的土地没有南方的肥沃,也能有七八石吧?

    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徐光启决定,不找其他的农夫去了,自己亲自去一趟京城吧,自己现在普通一草民,魏忠贤应该不会再找自己的麻烦了!

    既然已经一定决心,他也就不再犹豫,直接和王德化说自己准备亲自去一趟京城,需要一天的时间收拾行李!

    王德化连连点头,他属实是没有想到,徐光启会因为殿下的一封信就亲自前往京城,这位可也六十多岁了。

    当然他很高兴,把徐光启请去京城,自己可是立了大功的。

    将李知县送回去后,王德化吩咐随性的几个侍卫帮忙收拾行李,打包物品之类的。

    不过徐家的人都在收拾,徐光启去书房取出了一个盒子,紧紧的抱着。

    那个盒子从拿出来后,就没有离开过徐光启的身边。

    第二天,收拾完毕后,一行将近二十人准备出发,结果刚刚走出几步路,这个村子里数百人就围了上来,王德化吓得连忙让侍卫们保护这位徐老爷子。

    还好只是虚惊一场,他们只是来感谢徐光启给他们带来的甘薯,以及表达自己的歉意。

    徐光启倒是很大度,抱着盒子,像他们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生气过,大家过的好就是他过的好,之类的话语。

    之后就踏上了回京城的两千里路。

第七十四章 朱徐初会

    众人乘坐数辆马车抵达长江边,坐船延长江向西进入大运河,一路向北直达京城,仅仅用了十天就到了京城,算是神速了,比走陆路要快的多。

    下船后,王德化连忙派人给朱由检通知徐老先生已经抵达京城了!还私下里交代这位侍卫,给殿下提一下这位徐大人家中似乎钱财不丰,而且这次进京来了一大家子!

    站在京城城墙外,看着眼前巍峨的神京城,城门口拥挤的人群,徐光启心中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回来的这一天,三年前,自己被弹劾出京的时候,可是万念俱灰,差点儿就发誓此生再不回北京城。

    没想到这还不到三年,就又回来了,还是被一个素昧谋面之人邀请回来的。罢了,罢了,这就进城吧,希望这个决定不是个错误。

    这位侍卫很快就到了信王府并迅速把这个消息禀报给朱由检。

    朱由检听到后很惊喜,徐光启竟然亲自来了,这属实出乎了他的意外,真是意外惊喜,王德化事情果然办的不错,果然是个有能力之人。回来好好的赏赐一下!

    徐光启家资不丰,还一大家子?

    明白了,他连忙让王承恩把城东的一处还算不错的宅子的钥匙拿出来,这套宅子作为徐光启一家的落脚地刚刚好,不算豪华但是也不差。

    朱由检将钥匙递给这个侍卫,并仔细嘱咐了一番!

    当侍卫原路返回再次遇上王德化一行人时,他们已经快到信王府了。

    王德化听完这位侍卫的转述后点点头,在徐光启耳旁低语一阵,徐光启想了想也没有拒绝,他自己半辈子的积蓄都在上海县的两年多给花差不多了,现在已经没有在京城买房的银子了,现在这样也好。

    于是众人转道,先去安顿下来。

    看着眼前的府邸,徐光启感慨万千,自己当初做官的时候住的房子也没有这个好,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

    又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才算是安顿了下来,本来王德化是想让徐光启休息一晚明日再去信王府的,可惜这老头太过焦急,非要趁着下午时间去。

    徐光启可是想要好好的看看这位信王千岁。

    王德化看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就带着他前往信王府。

    而早已得到消息的朱由检在府邸大门口等着这位大才,门口的几位护卫则是心中惊奇,什么人能让咱家大王在门口等,不会是皇帝要来?

    徐光启看到门口的人,此人年纪尚轻,嘴角尚有绒毛,身体修长,面容姣好,一幅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形象。

    这位恐怕就是信王殿下了,心中略有惊讶,竟然到门口接自己吗?

    徐光启连忙上前行礼,朱由检连忙扶起,仔细的打量了一番。他没想到徐光启都这么大年纪了,满头白发。

    可能是长时间干农活,看起来身体还是相当的不错。

    将徐光启迎接到书房,两人落座。

    “我可是没有想到徐大人竟然亲自过来了,真是不胜荣幸,当年徐大人还在京城时,虽然那时我还小,但是也听说不少徐大人的名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朱由检恭维道。

    “信王殿下太客气了,我如今只是一小民,当不得殿下的赞扬。殿下在信中说的实在是令人倾佩,我也是在自己在推广后才知道,推广新作物有多难。

    我已经忙活了两年多,成效并不好,开销也很大,我这身家已经支撑不住了,这次殿下准备推广甘薯,我这就马上过来了,希望能为我大明子民出一份力!”徐光启只要一想到自己这两年收到的委屈,眼中含泪。

    朱由检看着他眼中有泪光的样子,不由得打了个哆嗦,你说都六十多的人了,还…

    朱由检连忙道:“徐大人这两年的辛苦我也了解了一些,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孤现在有皇兄赏赐的五千亩土地,就在京城旁边,但是现在的种子不太够,只能种八九百亩的样子,我再半月前已经派人南下再次购买了,应该能赶得上。”

    徐光启一听种子都不够,有点着急,“五月底能到吗?如果到不了,今年就不行了,再往后就太晚了!”

    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尴尬,这恐怕很难啊,现在已经是四月初了,方正化现在恐怕还没有见到郑芝龙。

    想了想,他说:“子先,五月底恐怕很难运到京城,如果到时候不能运到的话,种植多少是多少吧!孤记得不是七月份才开始种植的吗?怎么会提前?”

    “殿下,这甘薯需要育秧,这一步就需要一个多月!”

    朱由检尴尬的笑笑,“就算是少种一点儿,只要人们知道它的产量高,愿意种植,效果也一样,我们明年早一些准备,就能取得很高的效果。”

    希望方正化能够提前回来。

    徐光启也只能无奈的点点头,朱由检带着徐光启去信王府的库房看一下数种新农作物的种子。

    进去后,徐光启有些尴尬,这里面有两三种农作物自己也不认识,这就到了朱由检的发挥时候了。

    随着他的简单介绍,徐光启频频点头,看着这位老头认真听讲的样子。

    朱由检不知怎么回事心中竟然产生了一种满足的快感。

    这就是给大人物讲课的感觉吗?罪过罪过,他连忙压住这种感觉。

    两人又相约明日再去一趟那处皇庄,徐光启准备去看看那两位葡萄牙人。

    不过在朱由检看来恐怕是去考教一番。

    徐光启也就告辞了,毕竟十数天的长途跋涉,再加上已经六十多了,年纪不小了,有些吃不消,回去要好好休息一番。

    送走徐光启后,朱由检在书房里哈哈大笑,他是真没有想到徐光启竟然亲自过来了,今天自从知道这个消息,他的心中一直都是很开心的,就算是今天的尴尬场景也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他过来这些种地的事情就可以直接交给他了,这件事自己可以放心了,那些葡萄牙人还是不太靠谱。

    不过这次的种子确实差距有点大,现在到五月底还有五十多天,也不知道方正化能不能再五月底前买回来!

    当天晚上,有些过度兴奋的朱由检给田秀英折腾的不轻,一直身体很好的她第二天一直睡到中午。

    PS: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七十五章 安排徐光启

    第二天上午,朱由检带上邓玉函和徐光启汇合后,往自家的田庄走去。

    路上朱由检给他介绍了邓玉函,两人倒是一见如故,毕竟两个人都是天主教徒,还是有一些共同语言。

    邓玉函非常兴奋,他是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遇到一位明国人天主教图,况且这个人以前还是大明的高级官员。

    朱由检看着两个人很开心的聊着天主教的教义,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这时徐光启问道:“殿下,你知道汤若望吗?”

    听到这话,邓玉函的脸色变得不太好看,可惜他们都没有注意到。

    邓玉函和汤若望不是一路人,邓玉函是小弗朗基人,而汤若望则是神圣罗马帝国人,虽然都是为了将主的光辉洒向赛丽斯人。

    但是他们还是不同路的,尤其是他们差不多一起来到明国,自己还一事无成,然而即便是在南京教案发生后,明国不太欢迎传教士的情况下,汤若望仍然能够打开局面,他几乎成为了在明国的传教士的领袖。

    这让他邓玉函情何以堪!所以他一直没有向朱由检提到过这个人。虽然他的确懂得东西比自己强。

    “听说过,听说也是一位来自欧巴罗的传教士,他的知识很渊博,他对我大明也作了很多有用得事情吧,他甚至在京城待过一段时间,但是我现在不知道他在那里!”朱由检平淡的说道,他对所谓的上帝可是一点儿敬意都没有。

    听到这话,徐光启松了一口气,现在的大明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些传教士没有好感。信王不讨厌,自己就可以向他推荐了。

    “殿下,这位汤若望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有很多都是比我大明现有的强,他定然能对我大明做出很多贡献。

    两个月前,他给我写信,说他要去西安修一座教堂,现在恐怕已经在西安了,他还给我送了一本书,叫《远镜说》,好像是介绍什么伽利略望远镜的,

    他还说这是欧巴罗的最新技术。我认为殿下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让他到京城为官,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大明。”

    伽利略,是他啊,这个人我知道,就是比萨斜塔的那个,这什么望远镜就没听说了,不过和伽利略联系上了就应该很厉害了。

    不过这个建议就让朱由检有点儿为难,自己也不好参与这些朝廷官员的任免之类的事情。

    这种事情再等几个月就行了!

    “徐大人啊,我现在只是一个藩王,你也知道我大明的藩王是什么样子,我的能力有限,这样吧,如果有机会,我去找钦天监的官员问问,实在不行,就去找皇兄问问!”

    徐光启有些无奈的点点头,“谢过殿下!这位汤若望开到京城后和我的关系很好,他交给我很多闻之未闻的知识,我获益良多,他我们之间算是亦师亦友,因此我想帮助一下!”

    懂了懂了,这是关系很不一般啊!

    他有继续念叨着,“这是有他的帮助,我编写《农政全书》才会如此的顺利,还不到三年就编写成功……”

    朱由检顿时停下了脚步,什么什么,《农政全书》已经编成了,速度这么快,我的天啊,这本书可了不得。

    朱由检连忙追问,“徐先生,这《农政全书》是何物,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听到朱由检的问题,徐光启终于露出了笑容,这本书是他的骄傲,他有一种感觉,这本书恐怕是自己这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

    他骄傲的说道:“这本书是将我这数十年来对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生长、病虫害、水旱灾的防治以及土地的开垦、水利设施的修建等方面的了解进行了汇总,

    我用共用了三年的时间大体编纂完成,初稿已经完成,就在今年的二月份,不过这只是初稿,它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这一次就是一个机会,殿下你找来了这么多的新物种,我肯定要一一补上!”

    “好啊,徐先生此举利国利民啊,恐怕要流芳百世了!”

    “殿下说笑了!”徐光启满脸笑容。

    很快就到了城外的土地,邓玉函直接就去找那两位葡萄牙人。

    见面后,他们开始相互交流,朱由检就震惊了,原来徐光启会葡萄牙语啊,他们交流的很是畅通,可以看出徐光启的外语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还好,自己还带了翻译过来,经过邓玉函的翻译,他也能听明白这些外语了。

    大部分都是徐光启问,他们回答,回答也极为顺畅,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

    朱由检突然间发现,邓玉函有点儿发抖,朱由检明白了什么,“放心,就算他们真的不行,也不怪你,不是你的错,只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话虽如此,朱由检脸色都有点儿不好看。

    继续听下去,果然,双方开始争吵。

    朱由检算是明白了,这两位葡萄牙人也不算是欺骗自己,他们的确种植过土豆、甘薯以及其他的农作物,只不过只是在欧洲种过,没有在中国种植过!

    算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也不会有欧洲人大老远的跑到大明种地。

    朱由检连忙上前制止了他们的争吵,“两位没有再大明种过地,大明和欧巴罗的气候是不一样的,因此种植番薯的时间也不同,因此我希望你们两位能够听从这位老人的看法,他以前还是大明的一位官员,相当于你们的总督!”

    两人面面相觑,总督,这么高的官,两人又叽里呱啦的商量了一番,他们也知道气候不一样,但是他们可以试一试,况且他给了那么薪水。

    最后其中一人小心说道:“大王,不知我们的工钱能不能不变化?”

    听到这话,朱由检不由得有些想笑,他们还是很有用处的,毕竟有两三种农作物徐光启不知道他,他们还能提供一些经验。

    当即,朱由检保证只要他们好好工作,他们的工资不发生变化。

    他们两个也很满意。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这里以后就是徐光启全权负责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016/ 第一时间欣赏重铸刚明最新章节! 作者:青史昭昭所写的《重铸刚明》为转载作品,重铸刚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铸刚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铸刚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铸刚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铸刚明介绍:
天启六年,这是一个乱世的初始,现代青年穿越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他能否改变这个乱世?重铸大明。
这是一个悲惨的乱世,也是天灾不断,失去了数千万条人的生命,中原大地为之一空,无数人为之叹息!
PS:建了一个书友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聊聊天,灌灌水!群号:1109274903重铸刚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铸刚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铸刚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