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之卧龙军师TXT下载大唐之卧龙军师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之卧龙军师全文阅读

作者:龙虎三条尾     大唐之卧龙军师txt下载     大唐之卧龙军师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零六章 西州急报,焉耆作死

    李在古回到家中,屏退左右,将李二要御驾亲征高句丽的事告诉了张如莲。

    张如莲听后,一脸惊讶。

    她想了想,好奇而疑惑地问李在古:“如今朝中并不失猛将,圣上为何要亲征?”

    李在古不假思索道:“据我猜测,圣上之所以要御驾亲征,原因或许有二。”

    张如莲随即紧紧地盯着李在古,目光中充满期待。

    “圣上已年老,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次出征,建立更大的丰功伟绩。换言之,圣上开始好大喜功。这是其一。”

    李在古降低声音,谨慎道。

    “其二,圣上不希望将高句丽这个大隐患留给下一代。大唐自从建国那一刻始,高句丽便是大唐的心病。

    高句丽与大唐以往所遇到的游牧民族相比,其更拥有与大唐一样的农耕文明。虽然比大唐落后,但与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相比,高句丽人的政治远见与文化素养则要高很多,因此,高句丽人一有机会便暗中挑拨大唐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以求在混乱中自保。

    总而言之此国的存在,对大唐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另外,圣上认为太子天性软弱,若如今不能灭掉高句丽,恐怕日后会给太子带来麻烦。圣上担心百年之后,太子继承帝位后无法与高句丽抗衡。

    圣上认为御驾亲征,必定会增强我军士气,更容易歼灭高句丽。”

    张如莲明白似的点了点头。

    李在古轻轻叹了一口气,小声谨慎的对张如莲说道:“我心里有个不好念头,总觉得圣上此次亲征,不能一举荡平高句丽。”

    “为何?”张如莲眉头一皱,急问。

    “圣上亲征,是可以让我军士气高涨,但有一个弊端。”李在古不紧不慢道。

    “哦?”张如莲脸上疑问之色更浓。

    “圣上若亲征,我军将领在前线指挥作战之时,便容易缚手缚脚,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夫君言之有理!”张如莲若有所思,“将领指挥作战之时,必定每次做出决策之前要问圣上意见,若这样,容易延误战机。”

    “夫人聪明,一说便明白!”李在古露出一丝笑容。

    张如莲微微一笑,但随即收起笑容道:“既然如此,夫君为何不劝说圣上不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圣上心意已决,劝说也无用。”李在古也收起笑容,显得有些无奈,“不过,我会找机会再劝劝圣上不要亲征高句丽。”

    张如莲“哦”了声,然后又问:“圣上是否已定下征讨高句丽的将帅?夫君是否随军出征高句丽?”

    “圣上还没有定下征讨高句丽的将帅,至于我是否随军出征高句丽也没有定。”李在古不假思索道。

    略微顿了一下,他补充道:“圣上如今只命令做好出兵准备,具体的出兵时间还没有定下。”

    张如莲点了一下头。

    接下来,夫妻二人转移话题,闲谈其他话题。

    ……

    李二决定征讨高句丽后,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开始着手出兵前的准备。

    李二一方面下令建造战船,筹集军粮;另一方面分别派遣使者去高句丽、百济。

    去高句丽的大唐使者见到泉盖苏文之后,传达大唐皇帝旨意,要求高句丽从新罗撤兵。

    泉盖苏文直接拒绝了大唐使者的要求,并且口出狂言,即使大唐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前来,高句丽人也不怕。

    李二早已猜到泉盖苏文会拒绝大唐要求,听到使者传回来的消息后,更是决意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至于百济,其国王见到大唐使者之后,立即表示会从新罗撤兵,同时派出遣唐使请罪。

    百济只是表面上答应大唐要求,暗地里继续与高句丽攻打新罗。

    李二派使者分别前往高句丽和百济,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让高句丽或百济向大唐请罪,而是拖延时间,好让大唐有更多时间备战。

    李二召集群臣,商议征讨高句丽之事。

    君臣商议过后,决定先派出先头部队试探高句丽实力,以及试探高句丽是抵抗还是投降。

    李二正考虑着要派何人为帅之时,郭孝恪派人传回西州军情急报。

    郭孝恪的急报内容是,焉耆国依附西突厥,停止向大唐纳贡。不但如此,焉耆凭着有西突厥的支持,竟敢侵扰西州边地,掠杀西州军民。

    李二看到郭孝恪的急报后,火冒三丈。

    小小的焉耆国居然敢与大唐为敌,简直是自寻死路。

    想当初,焉耆国主动遣使入贡,一直与唐保持良好关系。

    贞观十二年,高昌联合西突厥入侵焉耆国,攻陷数个城市,抓获二千左右个焉耆男子和妇女。

    为此,焉耆国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请求出兵支援。

    大唐二话不说,就出兵帮助焉耆对付高昌。

    可是,大唐灭掉高昌之后,焉耆国的国王龙突骑支却选择臣服西突厥。

    龙突骑支将女儿嫁给西突厥重臣屈利啜的弟弟,彼此约为唇齿之邦。

    从此,焉耆对唐的贡赋越来越少,最近两年直接不再纳贡。

    焉耆不纳贡便罢了,但其得寸进尺,竟敢出兵侵扰大唐西州边地。

    焉耆这是典型的过河拆桥。

    李二可不是随便能惹的主,当今大唐也不是其他国家随便能够惹的。

    大唐奉行的是:犯大唐者,虽远必诛!

    龙突骑支不好好的当他的焉耆王,却来惹大唐,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李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委任李在古为西州道行军总管,郭孝恪为行军副总管,择日率兵马进攻焉耆。

    李二本来想委任李在古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句丽,但考虑到李在古对西边熟悉,更适合出任西州道行军总管。

    另一方面,李二希望能够速战速决,一举拿下焉耆,免得影响征讨高句丽的大局。

    当今大唐,既对焉耆熟悉,又能够速战速决拿下焉耆的将领中,李在古是最适宜的人选。

    李在古对李二的决定没有异议,即日动身前往西州。

    临行前,李二握着李在古的手,语重心长道:“在古啊,如今大唐要全力应对高句丽,因此没有多余的兵力给你带去西州。朕希望你能够明白朕的无奈,也希望你能替大唐、替朕好好教训焉耆国!”

第四百零七章 再次领兵,王子三人

    李在古表情严肃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荡平焉耆国,让其永世臣服大唐!”

    “好,很好!朕绝对相信你有如此能力!”

    顿了顿,李二接着问李在古:“你此番攻取焉耆,需要多少兵力?”

    李在古伸出一根手指:“只需一千兵马足够。”

    “一千兵马?恐怕太少!”李二若有所思道,“朕会给你一道旨意,等你到了西州后,命令郭孝恪率领三千兵马协助你出击焉耆。”

    对于焉耆这种实力不足为患的小国,李二认为三千兵马应该足够。

    “遵旨!”李在古作揖领命。

    “朕在长安等着你班师回朝!”

    “臣一定不辱使命!”

    李在古带着几名心腹将领,数十名心腹士兵日夜兼程,数日之后,靠近西州。

    李在古忽然停下马来,命令一名将领带着两名士兵去西州,告诉郭孝恪率领三千步骑赶往焉耆会合。

    李在古要直接赶至焉耆,打焉耆国一个措手不及。

    李在古对身边的将领士兵分析,若等到郭孝恪出兵,焉耆国君民上下必定会做好迎战准备,而此时焉耆国君民绝对不会想到李在古等人直接杀向焉耆国,其探子的注意力肯定是集中在安西都护府。

    若安西都护府有军事行动,焉耆国探子自然会第一时间禀报给焉耆国国王龙突骑支。

    趁着焉耆国的注意力主要在安西都护府,李在古决定要对焉耆国来一场“闪电战”。

    跟随着李在古的将领和士兵们没有异议,一切听从李在古的。

    李在古吩咐完毕,策马直奔焉耆国。

    李在古等人换了焉耆人的服饰,借着月光,不动声色地进入焉耆国境内。

    就在他们摸到焉耆国的一个关口外,突然听到关口处传来喊杀声。

    李在古定睛一看,望见从关门冲出数名骑着快马的焉耆人。

    很快,这数名骑着快马的焉耆人被守关的焉耆士兵给拦了下来。

    一番厮杀,骑着快马的焉耆人只剩下三人。

    这三人被守关的焉耆士兵团团围住。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决定奋力一搏。

    说时迟那时快!

    一阵疾速的马蹄声传来。

    与此同时,一道人影掠来。

    马没到,人影先到!

    寒光划过,守关的焉耆士兵纷纷倒地。

    就在被围住的三人惊愕之时,白影飘飞,寒芒点点。

    等他们回过神来,原本围住他们的焉耆士兵已经全部倒地不起。

    其他唐军赶到,趁势杀入关口内。

    数百守关的焉耆士兵瞬间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死的死,伤的伤,没有一人有机会逃跑。

    李在古骑着白马,盯着面前三个焉耆人。

    这三人穿着打扮不像是普通人,带着的帽子,穿着的衣服不是用粗布裁剪而成。

    他们惊慌失措地看着李在古。

    “尔等是何人?”李在古出声问道。

    这三人没有回答,保持着警惕。

    “不用害怕,我等是大唐将士。”李在古主动说明身份。

    既然眼前三人被焉耆士兵追杀,自然是与焉耆国的敌人。即使不是焉耆国的敌人,也是龙突骑支的敌人。否则,他们不会试图冲关逃出焉耆国。

    三人露出惊疑的目光,相互对视一眼,然后扫了李在古等人一眼,似乎不相信李在古等人是大唐将士。

    “尔等是大唐将士?”其中一名长得较为年轻,中等身材的男子不禁出声。

    “如假包换!”李在古语气坚定。

    “大唐将士为何会出现在此?”

    “尔等为何又出现在此?”

    “我……我等是为了躲避仇家追杀。”

    “尔等仇家是何人?为何连守关的焉耆国士兵也要追杀尔等?”

    “这……不方便透露。”

    “既然不方便透露,尔等不能离开此地。”

    这三人脸色变了变。

    “罢了,不妨告诉你,我三人是焉耆国王龙突骑支的兄弟。”那名较为年轻的男子咬咬牙道,“我名叫龙栗婆准,是龙突骑支的四弟。这两位是龙突骑支的二、三弟,也是我的兄长。”

    “我名叫龙颉鼻,乃是焉耆王二弟!”长得比较壮实,三人中年龄较大的男人接话道。

    “我名叫龙先那准,乃是焉耆王三弟!”长得比较颀长,

    “原来你三人是焉耆国的王子,失敬失敬!”李在古挤出一丝笑容,礼貌性道。

    “请问将军高姓大名?”龙栗婆准试探性的问道。

    “我也不瞒三位王子。”李在古直了直身子,“我名叫李在古,乃是大唐当今太子太傅!如今出任西州道行军总管!”

    龙颉鼻、龙先那准和龙栗婆准听到李在古三字,脸色又变了变,既惊疑,又意外。

    同时,他们听到李在古自称为西州道行军总管,也就是说李在古出现在此地,肯定是率军来攻打焉耆国。

    “将……将军便是大唐战神?”龙栗婆准忍不住惊呼道。

    李在古没有否认。

    他知道,他的威名早已在西域诸国中传播着。

    龙栗婆准和他的兄弟急忙跳下马,对着李在古躬身道:“原来将军便是大唐战神,久仰大名!我兄弟三人今日得以一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李在古没有下马,只是抱拳还礼。

    对方虽是王子,但李在古身为天朝上国的太子太傅,又是此次讨伐焉耆国的西州道行军总管,自然不用放下身份。

    “李总管此番前来,是要攻打我焉耆国?”龙栗婆准鼓足勇气,小心翼翼道。

    “没错!”李在古不假思索道。

    三名王子的脸色再次变了变。

    他们已有心理准备,但听到李在古毫不隐瞒的亲口承认,他们还是感到震惊。

    他们三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高昌国被大唐灭国的事。

    当年高昌国被灭,李在古也参与其中,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大唐战神的李在古亲自率军前来讨伐焉耆国,这一回焉耆国必败无疑。

    焉耆国不但会败得很惨,恐怕要被除名。

    高昌国便是前车之鉴。

    就在他们震惊未退的时候,李在古扫了三名王子一眼,淡淡地问道:“三位王子为何被追杀?”

    三名王子相互对视一眼,都不禁叹了一口气。

    “不瞒李总管,派人追杀我兄弟三人的正是焉耆国王龙突骑支。”接话的是龙颉鼻。

第四百零八章 龙栗婆准,愿做向导

    “三位王子是龙突骑支的兄弟,龙突骑支为何要追杀三位王子?”李在古双眼微微的眯了眯,狐疑道。

    “我兄弟三人反对龙突骑支依附西突厥,更反对龙突骑支与大唐为敌,故而被龙突骑支怨恨,其心腹大臣向龙突骑支进谗言,说我兄弟三人要谋夺王位。龙突骑支相信谗言,不顾兄弟之情,要抓我兄弟三人问罪。我兄弟三人迫于无奈,唯有逃离焉耆。”龙颉鼻一脸无奈道。

    龙先那准和龙栗婆准点头,以示龙颉鼻所言属实。

    李在古明白地点了一下头。

    “如今三位王子已脱险,准备奔向何处?”李在古又问。

    “我兄弟三人本想奔西州投靠大唐。”龙颉鼻答道。

    李在古说了声“好”,想了一下,接着道:“本总管派数名将士护送三位王子直接前往安西都护府。”

    “这……”龙颉鼻迟疑了一下,“谢李总管!”

    龙颉鼻心里明白,李在古表面上是要派将士护送他们,实际上是要派将士控制他们。

    换言之,李在古不完全相信他们,以防他们是龙突骑支派去西州的细作。

    不过,就算他猜得出来,也不敢拒绝。

    更何况,被大唐将士控制着,也好过被继续追杀。

    龙先那准和龙栗婆准听到龙颉鼻没有拒绝李在古的要求,他们也就没有异议。

    龙颉鼻的猜想并没有错。

    李在古之所以要派将士护送他们,一方面是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另一方面是为了监视他们。

    虽然李在古看他们不像是龙突骑支派去西州的细作,但他们毕竟是焉耆国的王子,若知道自己率军攻打焉耆国,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

    李在古认为,他们若是细作,方才不可能被焉耆士兵追杀。毕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附近,守关的焉耆士兵也不知道自己在附近,因此,他们不必要演戏。

    何况,李在古看得出,守关的焉耆士兵是真的要拼命杀掉他们。

    还有一点,即使龙突骑支要派细作前往西州,也不可能派自己的兄弟去。

    “在三位王子离开此地之前,本总管有个问题请教。”李在古扫了一眼龙颉鼻、龙先那准和龙栗婆准,表情严肃道,“本总管曾听闻,焉耆都城地形险恶,四面环水,易守难攻,是否真是如此?”

    “确实如此!”接话的又是龙颉鼻。

    “既然如此,本总管有一个不情之请。”

    “李总管但说无妨!”

    “本总管需要三位王子做向导,带我等进入焉耆都城。”

    “这……恐怕不妥。”龙颉鼻犹豫起来。

    “为何?”李在古脸色一沉。

    “我兄弟三人虽不耻龙突骑支,但毕竟是焉耆人,怎能带外人攻打我焉耆都城!”龙颉鼻咬咬牙道。

    “本总管此次率军前来,讨伐的是龙突骑支,与焉耆国其他人无关。只要擒住龙突骑支之后,我唐军便会撤走。”李在古淡淡道。

    龙颉鼻与二位弟弟对视了一眼,然后沉思起来。

    过了片刻,龙颉鼻出声道:“龙突骑支虽对不起我兄弟三人,可本王子不愿做焉耆国罪人。”

    “行,本总管不强人所难!”李在古语气冷淡。

    说罢,李在古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

    “李总管,稍等一下,小王有话要说。”就在此时,龙栗婆准忽然出声。

    李在古随即盯着龙栗婆准,目光中带着疑问。

    “小王愿意做李总管向导!”龙栗婆准接着道。

    “四弟,别乱说!”龙颉鼻急道。

    他板起脸来,语气带着怒意。

    “请兄长稍安勿躁,小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龙栗婆准没有胆怯。

    略微顿了顿,他转而对李在古说道:“李总管,请允许我兄弟三人商议片刻。”

    “好,请便!”李在古表情、语气变得平和。

    于是,龙栗婆准与龙颉鼻、龙先那准走到一旁,低声商议着。

    “四弟,你若做唐军向导便意味着出卖焉耆国,会被焉耆国臣民痛骂,会成为焉耆国的千古罪人。”龙颉鼻以责备的语气对龙栗婆准说着。

    “兄长所言极是,四弟切莫做傻事!”龙先那准也责备道。

    “二位兄长请息怒!”龙栗婆准淡定道,“小弟之所以要做唐军向导,是为了救焉耆国,救焉耆国臣民!”

    “此话何意?”龙颉鼻不明白道。

    龙先那准也疑惑地盯着龙栗婆准。

    “二位兄长试认真想一想,大唐兵强马壮,以大唐的实力,即使没有我等做向导,也是能攻下焉耆都城。小弟担心的是,若你我兄弟三人不帮唐军,等唐军攻破焉耆都城后,无论是焉耆王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难逃一死,到时整个焉耆国会被灭掉,而我龙氏一族也会被灭族。

    若你我兄弟三人做唐军向导,让唐军轻易攻下焉耆都城,唐军破城之后,便不会刁难百姓,也会饶过龙氏一族。还有,若你我兄弟三人帮了唐军,大唐皇帝或许会让兄长接任龙突骑支的王位,继续让我龙氏一族管治焉耆。

    不管怎么说,唐军此次之所以要讨伐我焉耆国,罪魁祸首是龙突骑支。若不是龙突骑支依附西突厥与大唐为敌,对大唐不敬,唐军也就不会出现与此!”

    听到这,龙颉鼻与龙先那准对视了一眼,沉思起来。

    “为了焉耆国民免于屠戮,为了我族得以保存,肯请二位兄长允许小弟做唐军向导。”龙栗婆准以恳求的语气对二位兄长说道。

    “你要考虑清楚。”龙颉鼻皱着眉头道。

    “小弟已考虑清楚。”龙栗婆准直了直身子,神情严肃,语气坚定道,“小弟此举或成为焉耆国罪人,或成为焉耆国功臣,是非功过,日后定有判定。但不管如何,小弟此举都是为了焉耆国着想,为了焉耆国所有国民着想。”

    “你意已决,为兄不再说什么,若日后焉耆国有人责骂你,为兄会站在你一边!”龙颉鼻语重心长道。

    “为兄仔细想想,认为你所言有理,为兄也支持你!”龙先那准紧跟着说道。

    “感谢二位兄长!”龙栗婆准躬身。

    兄弟三人商议好之后,回到李在古面前。

第四百零九章 轻松破城,擒突骑支

    “李总管,小王已决定好,要做唐军向导!”龙栗婆准恭敬地对李在古说道。

    “好,很好!”李在古露出笑容。

    于是,李在古命令几名士兵送龙颉鼻和龙先那准去西州,然后让龙栗婆准做向导,带他们潜入焉耆都城。

    李在古等人策马前行了半个时辰,龙栗婆准终于忍不住问道:“李总管,不用等大唐大军?单凭着十多人潜入焉耆都城?”

    “大军没那么快赶到,本总管所带领的战士,个个都以一敌百,要攻破焉耆都城绰绰有余!”李在古满怀信心道。

    “可是,焉耆都城易守难攻。”龙栗婆准皱了皱眉头。

    “有你做向导,便是易攻难守!”李在古满不在乎的呵呵一笑。

    “即使小王能带尔等潜入焉耆都城,但焉耆都城有守军数千,恐怕……”

    “大可放心!本总管不打无把握的仗!”李在古打断龙栗婆准。

    龙栗婆准的眉头又皱了皱。

    他虽知道李在古的威名,但没有亲眼所见,对李在古的真正实力还是有所怀疑。

    区区十多名唐军能敌得过数千焉耆将士?

    李在古明白龙栗婆准的担忧,收起笑容,变得严肃道:“你无需担忧,我会派人催促大军加快脚步。”

    龙栗婆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总管,末将有要事禀报,请借一步说话。”

    这时,李在古的心腹将领闵破胡忽然出声。

    李在古微微点头,然后让其他人先走,他与闵破胡跟在后面。

    “有何事?”待其他走远,李在古声音不大的问闵破胡。

    “回禀总管,末将是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总管。”闵破胡声音也不大道。

    “哦?”

    “末将不明白,总管为何相信龙栗婆准?总管不怕龙栗婆准是假装做向导,实际上是要将我等引入敌人包围圈之中?”

    “你所担心的问题我早已思考过。不过,我相信龙栗婆准不会出卖我等。”

    看到闵破胡满脸疑惑,李在古继续道:“我之所以相信龙栗婆准,主要原因有,一是龙栗婆准与他兄长确实是被人追杀;二是龙栗婆准出卖我等,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三是我看得出龙栗婆准此人有野心,他此次会做向导,估计是帮我等擒住龙突骑支,然后他取而代之,做焉耆国王。”

    闵破胡明白地点点头,紧接着露出笑容道:“总管所言犹如醍醐灌顶,令末将恍然大悟。”

    李在古淡淡一笑。

    两人说罢,策马追上去。

    有龙栗婆准做向导,李在古等人缩短了很多时间,比所预计的时间提前赶到焉耆都城外围。

    到了焉耆都城外围后,他们没有急着攻城,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焉耆城,地形险恶,四面环水,群山外绕,极为险固,易守难攻。

    自从龙突骑支派兵侵扰大唐西州边地开始,他就命令士兵加强焉耆城的防御。

    龙突骑支知道与大唐决裂之后,大唐不会轻饶焉耆国,迟早会出兵征讨焉耆国。因此,龙突骑支早已命令士兵加强防御,以防大唐军队攻打。

    焉耆都城看似固若金汤,但也有漏洞。

    漏洞之处,外人不清楚,可是内部的人知道。

    龙栗婆准身为焉耆国的王子之一,自然知道焉耆都城的漏洞在何处。

    夜晚降临,李在古命令部分将士留在焉耆都城外面,以备策应。

    接着,李在古带领数名将士,跟随着龙栗婆准避开守城敌军的视线,不动声色地泅水渡河,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城楼。

    城楼上的敌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出现。

    他们一方面认为焉耆都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即使唐军杀到,也难以攻下;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李在古等人已经轻易泅水渡河。

    黎明之前,正是人们最疲困的时候。

    城楼上很多焉耆将士正在睡梦之中,不是脑袋被搬家,就是脖子被割破,又或者是心脏被刺破……

    李在古召唤出一千大汉虎贲军,开始收割生命。

    龙栗婆准看到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一千名勇猛无敌的战士,满脸惊愕。

    在龙栗婆准惊愕未退之时,李在古等人已经占领了焉耆都城的主城楼。

    黎明过后,城楼上鼓角齐鸣。

    焉耆都城内大为慌乱,龙突骑支连衣服也没有扣好,拔腿就跑。

    他刚跑出宫殿,就被李在古截住。

    在郭孝恪赶到之前,李在古已经攻破焉耆都城,并俘获龙突骑支及其家人。

    李在古这一战,不用半天,便攻克焉耆都城,且斩俘敌军七千多人。

    等郭孝恪率领的唐军赶到之后,李在古命令郭孝恪等唐军稍作休整。

    唐军修整过后,李在古与郭孝恪等将领商议如何处置龙突骑支及其家人。

    商议过后,决定将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押回长安,听候圣上发落。

    决定了对龙突骑支的处置后,李在古等人商议是要留下唐军驻守焉耆国,还是找一个亲唐的焉耆国贵族代理国政。

    经过商议,最后决定任命龙栗婆准代理国政。

    龙栗婆准得偿所愿,满怀喜悦,自己当初选择帮助李在古做向导总算没有白费。

    平定完焉耆都城内外的抵抗势力之后,李在古与郭孝恪将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押走。

    李在古等唐军离开数日,屈利啜居然率令西突厥的援兵赶到焉耆都城,联合龙突骑支旧部,囚禁了龙栗婆准。

    焉耆人根本不服龙栗婆准的管治,西突厥援兵一到,立刻倒戈,支持西突厥援兵一起对付龙栗婆准。

    西突厥会派出援兵,是李在古没有预计到的。

    李在古本以为西突厥摄于他的威名,摄于大唐的天威,不敢出兵支援焉耆国,因此疏忽大意了。

    屈利啜囚禁龙栗婆准后,命令其大将阿史那处那啜留守焉耆都城,由他亲自率领五千轻骑追赶李在古和郭孝恪等唐军,试图救出龙突骑支。

    李在古等人银山之时,获得情报,知道西突厥援兵赶到焉耆都城,并将龙栗婆准囚禁。

    同时,也获知屈利啜率军追赶而来。

    李在古感到震惊,但很快镇静下来。

    他命令郭孝恪率令两千将士先将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押回长安,留下一千将士断后。

第四百一十章 杀屈利啜,骑兵遇袭

    郭孝恪听了李在古的命令,表示要留下来断后,让李在古先率领两千将士将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押回长安。

    李在古板起脸来,对郭孝恪说,他是主帅,所下的命令必须执行,否则军法处置。

    郭孝恪唯有执行军令,率领二千兵马离开。

    李在古命令留下的一千将士在过了银山后的路旁做好埋伏,而不是在银山设伏。

    将士们不明白李在古此举,但军令不可违,唯有执行。

    李在古带着几名心腹将士留在银山,等候屈利啜率领的追兵。

    屈利啜率军追至银山,望见地势险要,担心有埋伏,便命令五百骑兵前去探路。

    李在古命令所有将士隐藏好,不要出击,让那五百西突厥骑兵过去。

    等那五百西突厥骑兵安全通过之后,屈利啜认为不会有唐军设伏,便率领大军进入银山地界。

    屈利啜尽管知道唐军中有猛将,但他一心追赶唐军,也顾不了太多。

    突然!

    飞箭如雨点般,从天空中射下!

    屈利啜及其将士大惊失色,慌乱之中举盾抵挡。

    但是!

    飞箭实在太多,很多士兵没有来得及举盾或者自身没有盾牌的,纷纷中箭倒地。

    惨叫声四起。

    幸好屈利啜身旁的将士反应及时,举盾遮挡住屈利啜,使他幸免于难。

    在盾牌的掩护之下,屈利啜带着数十名将士往后退,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山洞,躲了进去。

    一轮箭雨过后,天空中出现黑影。

    黑影由高而低,压向银山中的西突厥将士。

    “是石头!快,快跑……”

    数块天降陨石砸向银山中的西突厥将士。

    很多西突厥将士连惨叫声都来不及发出,便被砸成肉酱。

    瞬间,五千左右的西突厥兵马剩下不到两千。

    屈利啜真够幸运的,命不该绝,他刚好躲在山洞里面,没有被砸死。

    听到外面惨绝人寰的叫声,屈利啜吓得浑身发抖。

    “不……不是说唐军只……只有三千步骑?为……为何如此多箭?为……为何有抛石车?”屈利啜声音颤抖着对身旁的将士说道。

    他以为那些天降陨石是唐军用抛石车抛出的石块。

    他身旁的将士大眼看小眼,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他们也不清楚为何会这样。

    “是……是附近有李唐大军?”一个将领眼珠转了转,若有所思的低声道。

    “对,对,应该李唐大军赶到。”有个士兵立即附和。

    “若真是如此,我等如今是……是自寻死路。”屈利啜沮丧道。

    “我等快逃离此地?”一个将领惊慌道。

    “对,对,快逃离此地!”有人急忙附和。

    “逃?对,立即逃离此地!”屈利啜无奈道。

    他命令士兵出去察看,是否还有石块砸下。

    两名士兵领命,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

    过了没多久,那两名士兵跑回来禀报,外面的石块已停止砸下,但是将士死伤惨重,剩下不到五百人。

    屈利啜听罢,立刻带领数十将士离开山洞,试图逃离银山。

    他顾不上集结残余部队,带着身边的数十名将士朝着原路逃。

    与此同时,李在古召唤出燕云十八骑,身先士卒杀入西突厥的残余部队之中。

    血,飞溅!

    头,滚落!

    人,倒下!

    长枪所向,无人可挡!

    身后的燕云十八骑又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千军!

    数百名早已吓得惊慌失措,无心恋战的西突厥残兵败将眨眼之间便被歼灭。

    李在古杀意浓,没有对这些西突厥将士手下留情。

    屈利啜还没有逃出银山地界,突然听到身后的惨叫声越来越近。

    他意识到身后有唐军追来,吓得慌忙挥起鞭子,抽打马屁股。

    他座下的马匹嘶鸣两声,向前狂奔。

    “嗖!”

    蓦地!

    一支雕翎银箭破空而出,朝着屈利啜的背部射来。

    “啊!”

    惨叫声起!

    屈利啜中箭坠落马下!

    同一时间里,屈利啜身后的数十名将士全被李在古和燕云十八骑歼灭。

    李在古策马来到屈利啜旁边,抽出腰间青釭剑,手起箭落,砍下屈利啜的首级。

    一名士兵立即过来,撕下屈利啜的衣服,包裹着他的首级。

    之前安全通过银山的五百名西突厥骑兵得到传令兵的禀报,知道屈利啜率领的军队遭到伏击,惊讶过后,调转马头要回去支援。

    就在此时,一千唐军杀到。

    五百西突厥骑兵猝不及防,顿时阵型全乱。

    “杀!”

    唐军士气高涨,杀向敌军。

    短兵相接,兵器碰撞声、喊杀声震天。

    五百西突厥骑兵阵型已乱,被唐军一阵冲杀,不少人马倒地。

    “众将士稳住,大军很快便赶到,给我杀!”

    一名千夫长镇定下来,大声吼道。

    “杀!”

    受到千夫长鼓舞士气,剩下的四百左右西突厥骑兵迎战。

    但是!

    西突厥骑兵忽略了这一千唐军的战斗力。

    这一千唐军跟着郭孝恪镇守西州,战斗过很多,个个都勇猛。

    况且,他们与西突厥士兵交手过数次,对西突厥士兵的实力和战斗方法早已摸清。

    因此,以一千人马对付区区四百左右西突厥骑兵绰绰有余。

    一轮战斗过后,西突厥骑兵剩下不到二百人,而唐军伤亡不到一百人。

    西突厥的千夫长见状,意识到再战下去,己方必定全军覆没,唯有下命令撤退。

    这个时候撤退,无疑是死得更快。

    唐军自然不会让他们轻易逃跑。

    这支唐军本来是要讨伐焉耆国的,可没想到焉耆都城在他们到来之前便被李在古攻破,他们的战功还没有取得。

    如今遇到这一支西突厥骑兵,简直就是自动送上来的战功,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唐军士气正高,而敌军要逃跑,如此一来,逃跑一方的战斗力变得几乎为零。

    惨叫声中,又有一百多名西突厥骑兵倒下。

    千夫长带领不到一百名骑兵杀出重围,侥幸逃脱。

    正当他们以为逃出险境之时,却被一名头戴白盔,身披白袍,身穿白甲,骑着白马,手持长枪的大唐将军拦住去路。

    李在古横枪立马,面无表情,盯着眼前数十名狼狈不堪的西突厥骑兵。

    千夫长望见这一身打扮的大唐将军,很快便想到了对方不是别人,而是有着大唐战神之美誉的李在古。

第四百一十一章 杀屈利啜,骑兵遇袭

    千夫长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激灵。

    紧接着,他意识到屈利啜率领的大军不是全军覆没,就是全部逃跑了。

    千夫长深呼吸了一口气,咬咬牙,大喝一声,举起手中的长矛,策马朝着李在古奔来。

    他知道如今没有退路,唯有奋力一搏。

    李在古淡然自若,对举矛刺向自己的千夫长不屑一顾。

    眼看着千夫长的矛头刺到,说时迟那时快,一道寒芒闪过。

    千夫长的双眼瞪得大大,手中的长矛无法再刺出。

    他的脖子多了一个洞,一个被枪头刺出的血洞。

    李在古像是没有动过似的,依然是长枪立马。

    只不过,他持着的长枪的枪头滴着几滴血。

    李在古扫了一眼那个正要坠落马下的千夫长,然后策马从他身旁飞奔而过。

    其他西突厥骑兵见状,吓得纷纷四处逃窜。

    李在古既然杀意已起,自然不会饶了他们。

    策马奔驰,数道寒光划过,寒芒点点!

    几个来回,剩下的西突厥骑兵全部倒地不起。

    李在古歼灭掉这些试图逃跑的西突厥骑兵后,其他唐军才追至。

    那些唐军知道屈利啜率领的数千追兵已经被歼灭,都震惊不已。

    李在古命令将士们于银山安营扎寨休整,他计划率军返回焉耆都城,将占领焉耆都城的西突厥军歼灭。

    休息一天,李在古率军奔往焉耆都城。

    焉耆都城内。

    阿史那处那啜已拥立龙栗婆准的堂兄龙薛婆阿那支为新国王,并将龙栗婆准押送至龟兹。

    龙薛婆阿那支虽被立为焉耆新国王,但实际摄政的是阿史那处那啜。

    当阿史那处那啜和龙薛婆阿那支获知屈利啜已被唐军击败,震惊不已。

    震惊过后,阿史那处那啜命令焉耆都城的将士重新加固城墙,加紧防御,更是将之前的漏洞给补上,以防止唐军去而复返。

    同时,阿史那处那啜派人分别前去龟兹和西突厥请援兵。

    龟兹国王接到焉耆的求救,本来想不理会,以免得罪大唐。但是其大臣进言,若不出兵支援焉耆,待日后焉耆被灭,龟兹国也逃不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龟兹国王还是懂的。

    于是,龟兹国王命令大将率领三千兵马前去支援焉耆国。

    数日后,李在古率军到达焉耆都城外围。

    阿史那处那啜和龙薛婆阿那支获知唐军果然去而复还,慌忙集合所有队伍,准备拼死一战。

    但是,也有不少大臣提出投降。

    他们知道此次唐军的将领是李在古,对于李在古的厉害,他们之前已经领教过,可不敢再与其为敌。

    阿史那处那啜却力排众议,坚决要凭着焉耆都城的坚固险要,誓要与唐军死战到底。

    阿史那处那啜认为,今时不同往日。

    如今守城的将士中,有一半是西突厥将士,战斗力比当初守城的焉耆将士强得多。

    只要坚守住一二日,等龟兹国援兵,以及西突厥派来的援兵到达后,城外唐军将会被反包围,到时便能围而歼之。

    李在古没有了向导,并且焉耆都城内的守军已经知道唐军的到来,若贸然渡河作战,恐怕会遭遇袭击。

    李在古若想轻易攻破焉耆都城也不是不可能,直接召唤出“天地变色”来就行,但是李在古考虑到焉耆都城内还有很多平民百姓,若召唤出“天地变色”,就等同于屠城了。

    他思前想后,暂时不攻城,要寻找机会,对焉耆都城进行突袭。

    就在李在古想着对策的时候,探子前来禀报:“禀报总管,我军后方出现一支龟兹国的军队。”

    “龟兹国的军队为何到此?不用猜,肯定是来支援焉耆都城!”李在古喃喃自语。

    略微顿了顿,他紧接着问:“龟兹国派来了多少兵马?”

    “三千!”探子回应道。

    “嗯,继续打探!”

    “遵命!”

    探子离开后,李在古沉思起来。

    将领们看着李在古,都没有出声,等候李在古下命令。

    李在古沉思片刻,慢慢地开声道:“众将士听令,如今龟兹国派出兵马前来支援焉耆都城,本总管决定,先将龟兹国军队歼灭,再破焉耆都城!”

    “遵命!”

    众将士拱手应着,没有异议。

    “龟兹军远道而来,还没有休整好,本总管亲自率领一百骑兵去袭击龟兹军,其余将士留下,以防止焉耆都城内的敌军乘机出击。”

    “遵命!”

    这些将士都见识过李在古的勇猛,知道他有足够能力对付龟兹军。

    李在古留下闵破胡和张铮协助一千唐军,然后率领一百骑兵奔袭龟兹军。

    正如李在古所想,龟兹军远道而来,正要休整,没想到唐军突袭。

    李在古身先士卒,快马加鞭,将身后一百名唐军甩得远远,首先策马冲向敌军。

    但是,当他们望见只有一名白袍将军举枪策马奔来,先是感到意外,接着放松了警惕。

    不管对方多么的勇猛,区区一人能够打得过三千人马?

    龟兹军的大将不信邪。

    离龟兹军二十步左右,李在古忽然停下马。

    “我乃西州道行军总管李在古,命令尔等速速离开,滚回龟兹,否则别怪我大唐军队踏平龟兹!”李在古横枪立马,吼着。

    龟兹军听到“李在古”三字,一阵骚动。

    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露出惧色。

    龟兹军的大将很快镇定下来,咬咬牙道:“众将士莫惧怕!其区区一人,而我等有三千人,其不足为惧!”

    很多将士听到主将这样说,来了信心。

    “此地不是大唐,轮不到你口出狂言!”龟兹军的大将骑马来到队列前,举起手中的长槊,指向李在古,怒吼着。

    “好,很好!”李在古双眼一瞪,冷声道,“本总管已给过尔等机会,既然尔等不珍惜,便莫怪本总管将尔等留于此地,永不能回去龟兹!”

    李在古说罢,策马奔来。

    “放箭!”龟兹军的大将急忙吼道,“射死他!”

    “嗖嗖嗖……”

    上百支利箭射向李在古。

    李在古启动“护罩”,利箭无法触碰到他。

    龟兹军的将士望见利箭纷纷落地,却没有伤到李在古,大惊失色。

    龟兹军的大将慌忙调转马头,躲进队伍之中。

第四百一十二章 灭龟兹军,限令撤离

    “啊……”

    龟兹军的大将刚刚躲进队列中,便听到身后传来惨叫声!

    他不由自主的转过头,望见身后不停有士兵被击倒,而李在古已经策马冲入军中,展开杀戮。

    他的脸色变得惊恐万分,像是见鬼似的。

    不知何时,李在古身后出现一支千人铁骑。

    这支铁骑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便是龟兹将士倒地之时。

    龟兹军的大将不敢再看,慌忙策马,要离开此地。

    突然!

    一道寒光闪过,伴随着一点寒芒。

    “啊!”

    龟兹军的大将发出惨叫!

    李在古手中的霸王枪已经从他的后背穿透而出。

    整个枪头凸出,连同三分之一的枪柄。

    不等他坠马,李在古便从他的身旁掠过,同时伸出右手,将霸王枪从前面抽出。

    在对方坠落马下的同时,李在古手中的霸王枪挥舞着,寒芒点点,面前一片敌军倒下。

    不到片刻,龟兹军剩下不到一半。

    剩下的龟兹军见状,不管三七二十一,慌忙逃跑。

    李在古本来不想下狠手,可龟兹军主动来惹他,那就不怪他心狠手辣。

    李在古没有召回大汉虎贲军,任其对剩下的龟兹进行杀戮。

    顿时!

    血流成河,尸体遍野!

    李在古此举,是要告诉龟兹,敢与大唐作对,后果很严重。

    同时,也要告诉那些试图前来支援焉耆的国家,谁敢派军队前来,就是有来无回!

    李在古率领完好无缺的一百名骑兵回到焉耆都城外面,询问闵破胡和张铮情况。

    闵破胡和张铮禀报,焉耆都城没有动静,守军没有出击。

    李在古为了防止再有敌人的援军前来,便命令张铮率领五百步骑去后方防御。

    过了不久,焉耆都城内的阿史那处那啜和龙薛婆阿那支等人获知前来支援的龟兹军全军覆没,吓得坐立不安。

    阿史那处那啜和龙薛婆阿那支等人经过商议,决定派出使者面见李在古,希望能够讲和。

    李在古正与将领商议攻城的对策,传令兵禀报,焉耆都城派出使者,要求见。

    李在古宣焉耆使者进来。

    这个焉耆使者是阿史那处那啜的属下吐屯,他进来之时,显得有些害怕。

    “下官乃突厥吐屯,拜见李总管!”这名吐屯对着李在古恭恭敬敬地躬身道。

    “你找本总管何事?”李在古瞥了他一眼,语气冷淡。

    “下官代表焉耆国,来请和,希望上国大军不要再攻城,我突厥军愿意撤离焉耆国。”这名吐屯小心翼翼道。

    “焉耆国王龙突骑支自毁盟约,非但不向大唐纳贡,反而纵容其军侵扰我大唐边地,我大唐兴兵讨伐,实乃正义之师,此事与你突厥人毫无关系,而你突厥人却待我唐军撤出焉耆都城后,趁机占领,并且追击我军,你突厥此举,是要与我大唐为敌?是希望我大唐发兵征讨你突厥?”李在古盯着对方,怒道。

    这名吐屯听罢,吓得跪在地上,浑身发抖。

    “本总管命你回去告诉你的将军,立即撤出焉耆,永不能踏入焉耆境内半步,否则本总管直接挥师攻打西突厥!将你的可汗带回长安!”李在古板着脸,高声道。

    “是,是!”这名吐屯猛地点头。

    “滚!”李在古吼了声。

    这名吐屯战战兢兢的从地上站起来,拖着还在颤抖的双腿退了出去。

    “总管,西突厥军是否会撤离焉耆?”一名将领忍不住出声。

    “若西突厥军不撤离焉耆,本总管便挥师攻打西突厥!”李在古淡淡道。

    “总管真想过要攻打西突厥?”

    “你以为本总管是说着玩?”

    “可是,西突厥的实力比焉耆强大,贸然出击,恐怕不妥。况且,没有得到朝廷允许,直接出兵西突厥,朝廷必定责备。”

    “有事本总管自当承担!”

    那个将领嘴角动了动,有话要说,但还是忍住了。

    “当然,若焉耆国内的西突厥军队撤离,本总管自然不会攻打西突厥。”李在古的表情和语气变得有所和缓。

    “本总管对那位使者声称要攻打西突厥,真正的目的是吓唬西突厥军,好让其赶紧撤离焉耆国。”

    “总管英明!”那个将领挤出笑容道。

    李在古瞥了一眼那个将领,没有接话。

    “报!”

    就在此时,传令兵又进来。

    “何事?”李在古随即问。

    “禀报总管,圣上诏令。”

    传令兵一边说,一边将一道用竹筒装着的诏令呈给李在古。

    李在古接过诏令,心里感到疑惑。

    朝廷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传来诏令?

    李在古抽出竹筒里面的诏令,不紧不慢地摊开。

    看到诏令的内容后,李在古的眉头皱了皱。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扫了众将领一眼,慢慢道:“圣上要亲征高句丽,特命令本总管立即赶回长安!”

    众将领相互对视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总管,焉耆都城不继续攻打?”张铮试探性的问道。

    “诏令已下,本总管必须遵旨。”李在古显得有些无奈。

    “难道眼睁睁地将焉耆国拱手让给西突厥?”张铮谨慎道。

    李在古略为思索了一下,不紧不慢道:“不,要待西突厥军队离开焉耆后,我等再撤兵!”

    “圣上为何不让我等趁机痛击西突厥军?”

    “圣上如今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句丽,对于焉耆国,已经擒拿其国王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战略意图已经达到,圣上自然不希望在此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待解决高句丽之后,自然会解决西突厥。”

    听到李在古这样说,众将领都明白地点头。

    李在古吩咐将士对焉耆都城喊话,限定焉耆都城的西突厥军队立即撤离,否则大唐军队直接攻打西突厥。

    阿史那处那啜听了吐屯的回禀后,担心李在古说到做到,便召集众将领,商议撤离焉耆。

    正在他们商议的时候,阿史那处那啜与其将领获知唐军给出了最后期限。

    阿史那处那啜担心会真的激怒唐军,决定即日率军撤离焉耆国。

    他率军前来支援焉耆之前,他是可汗特别强调,不许因为帮助焉耆,而激怒唐军攻打西突厥。

    李在古确认西突厥军队撤离焉耆国之后,才率领唐军离开焉耆国。

第四百一十三章 协助太子,攻盖牟城

    回到西州,李在古获悉龙栗婆准被送至龟兹不久,便被龟兹国王下令处死。

    李在古认为龟兹国王之所以下令处死龙栗婆准,是报复自己歼灭他派出的援军之仇。

    不管怎么说,李在古都认为龙栗婆准的死与自己有关,怒不可遏,真想直接率军灭了龟兹。

    可是,皇命难违,他必须赶回长安。

    数日之后,李在古风餐露宿,赶回到长安。

    回到长安,他才知道李二已经到达洛阳,准备随军出征高句丽。

    李二出征之前,命令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四万多将士,战舰五百余艘,自莱州渡海直指平壤。

    同时,命令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六万及兰州、河州等胡族兵马直奔辽东,再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

    此时,各路兵马已经云集幽州。

    比李在古提前回来的郭孝恪知道李二去了洛阳,便将龙突骑支及其家人押送至洛阳,听候发落。

    李二既然不在长安,李在古唯有向留在长安监国的太子李治复命。

    李治知道李在古回到长安,亲自到城门迎接。

    李治执着李在古的手,将其领到东宫。

    李治对李在古表现出的恭敬,令到很多臣民侧目。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李治之所以能够被立为太子,李在古帮了不少忙。

    李治深深知道,若没有李在古帮忙,自己恐怕不能坐上太子之位。即使最后能够坐上太子之位,也不可能如此容易。

    因此,李治当李在古是自己人。

    尽管李在古不想依附哪一派系,但很多人都已经将他当成了太子的一派。

    来到东宫,李治拿出一道敕旨交给李在古。

    这道敕旨是李二离开长安之前给李治,让他交给李在古的。

    敕旨的内容,说的是要李在古留守长安,协助太子李治监国。

    这说明,李二对李在古还是特别信任的。

    有李在古这样的人协助李治监国,李二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征讨高句丽。

    由于这次李在古讨伐焉耆过于容易,李二没有对李在古进行封赏,只是给了口头赞赏。

    其实,主要还是李二一时之间不知道该给李在古封什么样的官职。

    以李在古如今的战功,再往上加封,便超过了李二当年的战功。

    李二暂时不对李在古加封,也可以说是为了保护他。

    功高盖主,即使皇帝没有芥蒂,朝臣也会找借口针对。

    李在古接受旨意,留守长安,协助李治稳定长安,免了李二的后顾之忧。

    一个月后,李二从洛阳出发东征。

    他先到达定州,然后亲佩弓矢,与长孙无忌等人直奔幽州。

    同时,李二命令李勣军发柳城,作势剑指怀远镇,暗地里命令李勣潜师北进。

    李勣听从李二吩咐,率军出其不意地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玄菟,高句丽守军大惊,所有城池皆闭门自守,不敢贸然出兵迎战。

    几乎同一时间里,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领兵进逼新城,城中的高句丽守军惊恐万分,同样不敢出战。

    这时,张俭率胡兵为前锋,渡辽水奔袭建安城,打败该城的高句丽兵,并且斩俘数千人。

    唐军势如破竹,泉盖苏文震惊不已,忙着商议对策。

    李勣、李道宗会师后,合兵攻打盖牟城。

    泉盖苏文获得唐军攻打盖牟城的情报,连忙命令四万步骑前来支援。

    盖牟城是整个辽东的门户,泉盖苏文对盖牟城的重视程度自然很高。

    为了不容有失,泉盖苏文已经提前在盖牟城驻守了五万大军,还对城墙加固加高,更是命令守军誓死也要守住盖牟城。

    盖牟城里存着近十五万石的粮食,守军又进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严防死守,使得唐军难以攻克。

    此时,唐军有四万多人,面对着有五万大军的盖牟城,李勣绞尽脑汁,试图找到盖牟城的突破口。

    李勣明白,强攻是很难的。即使强攻取胜,但自身损失也惨重。

    李勣命令大家在盖牟城外五里处安营扎寨,先让大家休整。

    如今若要攻破盖牟城,唯有引出守城的高句丽兵。

    高句丽人守城还是有一套的,否则当年隋朝大军便不会无功而返。

    李勣知道想让盖牟城内的守军主动出击实在太难,思前想后,他只好命人去盖牟城下进行骂战。

    可是,无论唐军怎样的骂阵,即使是将盖牟城守军的祖宗十八代都骂过数遍。盖牟城的守军依旧是没有动静。

    没办法,只能强攻了。

    李勣也不想这么快就进行强攻,但是没办法,他此战是在给大唐皇帝李二的大部队开路。

    若在此城耗费太多时间,无法向李二交代。

    而李二把如此重要的战斗任务交给他,若他无法完成,仕途也到此为止。

    无计可施之下,李勣唯有命令士兵攻城。

    唐军随即如潮水般涌向盖牟城的城墙。

    号角声,擂鼓声,喊杀声,震天动地!

    唐军的势头一开始很强,但进攻了半个时辰以后,李勣不得不放弃强攻盖牟城。

    盖牟城的城墙太高,抛石车抛出的石头有一部分被城墙挡住,不被城墙挡住的石头砸进去后,被砸伤的城内军民甚少。因为,城内大部分军民早已钻进屋子里面或地洞里面。

    抛石过后,大唐士兵利用云梯涌上城墙。

    可是!

    爬到云梯的最高处依旧够不到城头,没等唐军士兵爬到城头,就被敌军扔下的石块、木头等物体砸在了头上。

    看到唐军的伤亡上升,李勣只能下命令停止攻城。

    再这样攻下去,会导致全军伤亡惨重。

    既然盖牟城的守军不出来,就先与其耗着,伺机找到其破绽。同时,命令将作监取木制作更高大的抛石车以及建造更高大的“巢车”。

    高句丽自然不会让李勣安安稳稳的建造抛石车和巢车。

    过了没多久,高句丽四万步骑已抵达辽东,到达盖牟城外面,要对唐军发动袭击。

    高句丽援军的到来,很快便被唐军获悉。

    李勣召集众将领商议,该如何应对。

    若不能挡住这四万高句丽援军,唐军便会处于盖牟城守军与其援军的夹击之中。

第四百一十四章 众将合力,击破援军

    “禀大总管,本王认为只需率领四千骑兵迎击,便能击败高句丽援军!”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拱手道。

    “率四千骑兵迎击四万敌军?”有将领不禁惊讶道,“江夏王此举恐怕过于冒险!”

    有不少将领听了李道宗的话后,立即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李勣眉头一皱,眼珠转了转,接着问李道宗:“江夏王为何认为只需率四千骑兵便可迎击四万敌军?”

    “正因为前来支援的敌军众多,其必会恃众轻敌,不会将我军放在眼里;另外,敌军长途跋涉,还没有休整好,必定疲惫,此时我军出击,必能将其击败!”李道宗不紧不慢的解释着。

    李勣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江夏王言之有理!不过,本大总管认为,还需派出一支奇兵。这样,江夏王先率四千骑兵前去迎敌,本大总管另外派出一支奇兵从侧翼进行掩杀!”

    李道宗想了想,然后点头赞成。

    其他将领也没有异议,这个时候,也无法派出更多的兵力迎击高句丽援军,唯有依照李道宗所建议的。

    看到大家没有异议,李勣下令:“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听令!”

    “在!”李道宗应道。

    “特命你亲自率四千骑兵迎击敌军援兵,不得有误!”

    “遵命!”

    李道宗随即率领四千骑兵,突袭尚未喘过气的高句丽援军。

    果不其然,高句丽的四万援军没有想到唐军会突袭,当发现前来的唐军不多,顿时轻敌。

    其主将只派出八千步骑迎战,让其余将士休息。

    其主将认为八千步骑对战区区四千大唐骑兵,绰绰有余。

    但是!

    高句丽的援军低估了唐军战斗力,双方一交战,八千步骑没多久便被四千唐军打得落花流水。

    高句丽的援军主将见状,唯有全军出击。

    就在此时,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受李勣命令率领五千步骑从右翼突袭,而左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受李勣命令率领数千突厥骑兵从左翼突袭,打得高句丽援军措手不及。

    高句丽前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

    其主将怀疑附近还有别的唐军埋伏着,唯有撤兵。

    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撤退,无疑是自取灭亡。

    李道宗、契苾何力和阿史那杜尔趁机率兵追着砍杀,高句丽援军撤离战场后,剩下不到三万兵马。

    李道宗、契苾何力和阿史那杜尔打败前来支援的敌军之后,李勣想到了攻打盖牟城的计策。

    盖牟城内的高句丽守军获悉前来支援的军队已被唐军打败,震惊之余,开始担心是否还能守得住盖牟城。

    虽然城内有足够的粮食,但以唐军的勇猛、李勣的谋略,恐怕用不了多久便能想到破城之策。

    “报!”

    传令兵向盖牟城的守城主将禀报。

    “唐军又发起进攻!”

    “命全军迎战,固守城门!”守城主将吼着。

    李勣命令抛石车攻城,命令弓箭手放箭。

    一轮抛石攻城,一轮飞箭攻城之后,李勣并没有命令士兵攀城,也没有命令士兵撞城门。

    如此这般,每隔半个时辰,就来一轮。

    唐军这种打法,维持了三天。

    盖牟城内的守军刚开始的时候对唐军这种打法感到奇怪,慢慢的习惯了。

    由开始的高度警惕,变得习以为常,到最后认为唐军无计可施,只能如此这般的骚扰罢了。

    盖牟城守军已变得疲惫、麻木。

    “报!”

    又有传令兵向盖牟城守军主将禀报。

    “发现在唐军抛进来的石块上裹着白布,还发现有射进来的箭上绑着一小块白布。”

    盖牟城守军主将眉头皱了皱,随即命传令兵将那些白布呈上来。

    传令兵将手里拿着的两块白布呈给盖牟城主将。

    其中一块白布比较大,另一块白布很小。

    盖牟城守军主将接过两块白布,发现上面写着文字。

    文字的内容是:如今泉盖苏文派来的援军已全部清除,盖牟城已被唐军团团包围,而大唐援军已至盖牟城下,大唐大军压城,盖牟城守不了多久,若盖牟城守军不投降,待唐军破城之日,盖牟城内便人畜无存。若盖牟城守军尽早放弃抵抗,唐军必定善待所有军民。

    盖牟城守军主将气得吹胡子瞪眼,直接将手中的白布撕烂,怒气冲冲的扔在地上。

    传令兵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过了片刻,盖牟城守军主将镇静下来,板着脸问传令兵:“是否有城里百姓看到这些白布上的字?”

    “禀告大将军,有!”传令兵慌忙答道。

    盖牟城守军主将的脸色变了变,沉思不语。

    “大将军,大将军……”

    突然!

    门外传来焦急的叫声。

    伴随着叫声,有几名将领急步进入。

    盖牟城守军主将扫了那几名将领一眼,脸上浮现出不满之色。

    “大将军,城中出现很多这种白布,上面还写着文字。”其中一名将领把手中的一块白布呈给盖牟城守军主将。

    盖牟城守军主将接过白布,看了一眼,发现内容与传令兵给他的一模一样。

    他眉头皱了皱,黑着脸道:“我已知道此事。尔等来得正好,我正要召集尔等商议此事。”

    “这是敌军攻心之计,无需理会。”一个年长的将领接话道。

    “不能不理会。”一个中年将领紧接着道,“若被城中百姓看到,会引起百姓不安。”

    “没错!”一个年轻的将领附和着,“绝不能随便投降,即使死也要守住!”

    盖牟城守军主将听着他们的话,沉思着。

    过了片刻,他眉头紧皱道:“立即命令城中士兵将所有白布收起来,不许百姓间相互传阅!”

    “遵命!”那几名将领应道。

    “命令探子打探敌军是否真有援军到来!”

    “遵命!”

    “敌军如今用的是骚扰式的战法,目的是为了麻痹我军,特命令所有将士加强防御,以防敌军趁我军松懈之时攻城!”

    “遵命!”

    盖牟城守军主将还算是有头脑,没有被眼前的事扰乱心神。

    他试图稳定军心,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他所预计的进行。

    不但城中大部分守军已经知道了白布上所写的内容,很多百姓也知道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攻心为上,长安出事

    没过多久,盖牟城守中百姓流言四起,都说大唐已聚集数十万军队包围了盖牟城,守军用不了多久便会被打败。

    这种流言传到军队之中,导致不少士兵认为唐军很快便会攻破盖牟城。加上唐军这些天不断的用抛石砸城,用箭射,很多士兵食不饱睡不好,以致军队中很多士兵变得士气低落。

    盖牟城外一里开外的山头突然烟尘滚滚,隐隐约约现出众多旌旗。

    盖牟城的探子获知这个情况,立即禀报盖牟城守军的主将。

    盖牟城守军主将听罢,脸色变了变,眉头紧锁。

    他认为大唐的大军果然到来,随时会攻城。

    同时,探子还禀报,唐军命令将作监制造的大型抛石车和巢车用不了多久便能使用。

    盖牟城守军主将开始坐立不安,看来唐军攻破盖牟城是迟早的事。

    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士兵也知道了这些事,军心开始动摇。

    不止如此,这些事传到了老百姓耳中。

    一传十十传百。

    越来越多老百姓也知道了。

    城中本来就谣言四起,如今又被证实大唐大军压城,盖牟城随时不保,老百姓们担忧不已。

    他们不希望唐军破城之后,会对他们进行屠杀。

    盖牟城中的大部分百姓不希望被屠杀,开始聚集起来,向守军联名上书,要求守军投降或者撤出盖牟城。

    已经有不少守军士气低落,看到那么多老百姓不希望他们继续战下去,寒心至极,出现了投降或者撤出盖牟城的念头。

    有个别将领直接向盖牟城守军主将请愿,放弃盖牟城,不值得继续坚守下去。

    盖牟城守军主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率军撤出盖牟城。一方面,他不希望盖牟城的老百姓受累,另一方面,他已经察觉到很多将士的士气低落,不愿继续战下去。

    不过,盖牟城守军主将命令全体将士,撤离盖牟城的时候,一定要神不知鬼不觉,绝不能被唐军知道,以免唐军趁机截杀。

    清晨,太阳升起。

    一缕阳光照进唐军主帅的营帐中。

    李勣正起来,突然有侍卫来报,说前军哨位发现盖牟城的域门打开。

    李勣到这个消息后,立刻站起身来,快步走出营帐之外。

    他定睛观望,果然望见盖牟城门大开。

    看了很久,盖牟城里边死一般的寂静,而且城墙上的守军也不见了。

    难道自己的计策成功了?

    李勣心里暗喜,但仔细一想,他担心这是盖牟城的空城计。

    管不了那么多了,即使对方用的空城计,即使前方有埋伏,也要勇敢地试一试,不能错失这个好机会。

    李勣随即命令阿史那杜尔率领五百骑兵前去探听虚实。

    阿史那杜尔领命,率领五百骑兵小心谨慎地进入盖牟城。

    当阿史那杜尔率领着骑兵冲进盖牟城时,发现城中一个守军都没有,只剩下百姓。

    阿史那杜尔确认没有守军后,命两名士兵回去禀报李勣。

    李勣听后,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率领大军进城,俘城中两万多百姓,缴获粮食十余万石。

    李勣命令所有将士不能杀害城中百姓,进行妥善安置。

    唐军顺利拿下盖牟城不但打通辽东大门,而且缴获众多粮食,为唐军接下来的作战,打下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

    盖牟城之战结束,唐军接下来的目标便是辽东城。

    几乎在唐军攻打盖牟城的同时,张亮等率领水军渡海作战,突袭占卑沙城,成功破城,俘获八千余人。

    随后又分遣总管丘孝忠率军指向鸭绿水。

    两个月后,各路行军汇集安市城,由李二亲自指挥作战,期望着一举攻下安市城。

    但是!

    安市城的兵力部署更多,城墙更高更坚固,城防更加严,支援的高句丽军也更多,唐军几次冲锋都无法攻破城池。

    直接打了一个多月,都无法攻克。

    这是唐军出征高句丽以来,第一次遇到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硬仗。

    有将领劝说李二放弃安市城,改道攻打高句丽其他城池,但是李二认为唐军所向披靡,认为自己前半生的征战生涯之中,几乎没有攻不下的城池,执意要攻下安市城,以证明他宝刀未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李二亲自率军攻打安市城的同时,长安城内的李治却险遭刺杀。

    幸好,刺杀李治的杀手还没有来得及下手,便被天策府与太子右卫率合力一举拿下。

    十名杀手,其中五名抵抗被当场杀死,两名杀手被打伤后,拔刀自刎而死,剩下三名杀手重伤被俘。

    李治命令李在古审理此案。

    那三名杀手被救治好,李在古通过他的特殊手段,使得他们很快便招供,将幕后指使者和盘托出!

    当知道幕后指使者之时,李在古意外之余,更是感到惊讶。

    指派杀手试图刺杀李治的不是别人,正是阴嫔和长广公主。

    阴嫔,就是李祐的亲母,曾经的阴德妃。之前因为李祐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降为嫔。

    李在古将此事禀报李治。

    李治知道后感到震惊,万万没想到要他死的人,居然一个是圣上的前妃子,一个是自己的姑母。

    李治震惊过后,既伤心又愤怒。

    他思前想后,命令李在古立即擒拿阴嫔和长广公主,将其下狱。

    “殿下,稍安勿躁,请听下官一言。”李在古眼珠一转,对李治作揖进言。

    “太傅请讲!”李治疑问地看着李在古。

    “下官认为,殿下应立即将此事列为高度机密,不允许任何人泄露出去。”李在古不紧不慢道。

    “为何?”李治感到疑惑不解。

    “殿下此时若将阴氏、长广公主下狱,朝廷之上必定有大臣认为殿下此举是趁着圣上远征,而故意报复阴氏、桂阳公主。”

    “依太傅所言,该当如何处置此事?”

    “下官认为,一方面要将那三名杀手保护好,另一方面安排密探暗中监视阴氏、桂阳公主,以防止其有所察觉,畏罪潜逃或畏罪自杀。同时,殿下命人将此事急报给圣上,由圣上定夺。”

    李治微微点点头,然后若有所思道:“好,本宫依太傅所言!”

    顿了顿,李治直了直身子,十分严肃道:“太子太傅听令,本宫命你全权负责处理此事!”

    “遵命!”李在古躬身作揖。

第四百一十六章 为子报仇,李二班师

    身于高句丽的李二收到李治的急报后,获知阴嫔和长广公主指派杀手,阴谋刺杀太子之事。

    李二正为没能够攻下安市而烦恼,如今长安居然有人敢趁着他出外征讨而阴谋刺杀太子,这简直就是要谋反。

    李二顿时火冒三丈,想要回复李治,命他立即捉拿相关人士,若证据确凿,可以谋反罪处置。

    但他认真想了想,觉得李治所说的是否属实,会不会是李治找借口对付阴嫔和桂阳公主。

    李二传召几名随军大臣商议此事,让大家一起分析。

    长孙无忌认为,太子不是这样的人,若太子要找借口对付阴嫔和长广公主,便不会来急报告知圣上,并询问圣意。何况,太子与阴嫔、长广公主无冤无仇,也没有利益冲突,不存在专门针对其二人。

    另外,朝廷有大臣协助监国,若真是太子找借口对付阴嫔和长广公主,一定会来信禀报。

    李二听了长孙无忌的分析,认为有道理。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二回复李治,可先将相关人士下狱,待他班师回朝再定罪。

    长安,东宫。

    李治收到了李二的旨意,随即命令李在古率兵捉拿阴嫔和长广公主。

    阴嫔和长广公主被抓住的时候,意识到事情已经败露,唯有束手就擒。

    “阴氏,你为何要雇佣杀刺客刺杀太子?你可知道所做所为等同于谋反!”

    李在古首先审问阴嫔。

    “我要报仇!”阴嫔怨恨道。

    “据我所知,太子与你无怨无仇!”李在古眉头略皱,目光中带着狐疑。

    “没错,太子是与我无怨无仇,可李二与我有仇!”阴嫔咬咬牙,眼神中怨恨更浓,“李二下令处死我的儿子,我恨他!”

    “你儿子李祐兴兵谋反,死有余辜,怨不得圣上下令将其处死!圣上是按照大唐律法处死李祐,并没有做错!”

    “李二若真按照大唐律法处死我儿,那为何同样是谋反的李承乾没有被下令处死?这说明李二根本就想让我儿去死。”

    “这……这根本就不能相比较。李承乾毕竟曾是太子,而且他在兴兵之前便已伏法,所造成的危害没有李祐大。”

    “哼!你是李二的心腹,自然是替他说话。总之,是李二杀了我的儿子,我也要他的儿子下地狱陪我儿子!”阴嫔咬牙切齿。

    李在古无奈的摇摇头,他明白阴嫔的思想已经走向极端,被所谓的仇恨蒙蔽心智,丧失了理智。

    既然她已经承认了指使刺客试图刺杀李治,不需要继续问下去。

    李在古命人将阴嫔押走,好好安置,好好看管,绝对不允许她找机会自杀。

    李在古特别强调,若阴嫔有个三长两短,相关人员拿命来赔。

    审问过阴嫔之后,李在古继续审问长广公主。

    长广公主没有诡辩,招供出来,利用与阴嫔差不多。

    因为李二下令杀了赵节,而李承乾没被处死,所以怨恨李二,想要李二试一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

    最后,李在古将长广公主关押起来,等李二回来后再定罪。

    三个月之后,天降大雪。

    李二带着遗憾班师回朝。

    李二此次亲征高句丽,也算是打了胜仗,但是没有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李二的目的是要攻破高句丽都城,擒获泉盖苏文,最终灭掉高句丽,收复辽东。

    但是!

    李二此次亲征,并没有攻破高句丽都城,也没有擒获泉盖苏文,更没有灭掉高句丽。

    虽然李二亲征没有灭亡高句丽,但此次征讨高句丽,使得高句丽失守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缴获高句丽的马匹、铠甲、兵器不计其数,已严重损害了高句丽的国力。

    真正意义上来说,此次李二亲征高句丽是属于胜利回朝。

    正如李在古一开始所预测的,此次唐军征讨高句丽之所以未能灭掉高句丽,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李二亲征。

    虽说张亮和李勣作为海陆二路的行军大总管,但总领二路大总管的人是李二。

    换言之,李二才是征讨高句丽的主帅。

    在久攻不下安市城之时,李道宗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献策: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则不可守。

    不少将领赞同李道宗与高延寿、高惠的计策,主张夺占乌骨城,直取平壤。

    可是,长孙无忌认为,陛下亲征,绝不可冒险侥幸,应先破安市城,再取建安,才是万全之策。若不先破安市城,直取平壤,恐会被敌军前后夹击。

    李二听了众臣建议,觉得各有各的道理,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还有一人没有出声。

    此人正是李勣。

    李二的目光落在李勣脸上,问李勣的意见。

    李勣身为大总管,之前率军打败了薛延陀,此次出征高句丽,又领着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安市城。

    因此,李勣的意见很重要。

    李勣思前想后,对李二说,越过安市城而直取平壤,恐被高句丽军截断粮道。他建议李二,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稳打稳扎比较好。

    李二听到李勣也这样说,便放弃直取平壤的建议,继续围攻安市城。

    遗憾的是,安市城久攻不下,后来天气变得寒冷,而军粮无法及时运到,李二唯有被迫撤军。

    这与李在古预测的基本一样,李二亲征,使得众将领顾及他的安全,而不敢冒进,过于求稳,未能出奇制胜,错过直取平壤的时机。最后导致唐军首次征讨高句丽遗憾而归。

    或许,这就是命。

    或许,人生就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的人生,或许才是真正的人生!

    更或许,高句丽的国运还在,还没有到被灭掉的时候。

    不过,此战也打得高句丽元气大伤,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伏笔。

    李二虽然带着遗憾班师回朝,但从此以后李二吸取了这次亲征高句丽的教训。

    他改变了策略,不再亲征高句丽,也不再派大军前去征讨,而是派少数良将精兵不断地骚扰高句丽,从而消耗高句丽的资源,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将其一步一步地蚕食。

第四百一十七章 李靖劝退,灭薛延陀

    李二休息数天,与多位重臣总结此战经验。

    经验总结过后,李二对这次随军出征高句丽的有功将士进行了封赏。

    封赏了将士之后,李二开始处理阴嫔和长广公主的事。

    李二先后去见了阴嫔和长广公主,听了二人的怨言。

    李二念及与阴嫔夫妻一场,又考虑到她失子之痛,思前想后,将她贬为庶人,发配边地,永不能回中原。

    至于长广公主,李二深思熟虑之后,将她软禁家中,不许离开家里半步。

    对于这二人的处罚,没有大臣有异议。

    毕竟这二人翻不起风浪来,即使不处死,从此以后也等于是废人一个。

    经过此事,李二认为李治有足够资格继承他的帝位。

    本来,李二觉得李治过于懦弱,恐怕难当大任,还想过废了他,而改立李恪为太子。

    不过,从李治此次监国来看,李治更加适合继承帝位。

    李二考虑到李在古处置此事有功,决定封李在古的儿子为县公。

    李靖知道李在古又得到封赏,便派人将他叫到家里。

    李靖已经老态龙钟,不过精神还算抖擞。

    “古儿,以你如今所取得的功绩,足以超过我族任何一人,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老夫有一言相劝。”李靖看着李在古,不紧不慢道。

    “叔父请讲!”李在古恭敬道。

    “老夫要劝你与老夫一样,早日致仕,远离朝廷。他日也能够与老夫一样,安享晚年。”李靖语重心长道,“如今你贵为太子太傅,战功赫赫,若不知道急流勇退,他日功高盖主,恐怕会引起圣上猜忌,引起朝中大臣不满。”

    “叔父所言有理!”李在古微微点头。

    略微顿了顿,他话锋一转:“侄儿曾经也想过隐退,但后来侄儿意识到,上天既然给了侄儿如此特殊能力,就是要让侄儿建功立业,让侄儿替大唐开疆辟土,让侄儿协助圣上建立盛世大唐!”

    “侄儿有此能力,若不好好运用,为了个人私利而躲避,便是暴殄天物!”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侄儿有此能力,必定好好发挥!”

    “侄儿不求名垂千古,侄儿也不在乎功名利禄,侄儿追求的是要创立一个名垂千古,万国来朝的真正盛世大唐!”

    李靖听到李在古诚意拳拳的说着,有所动容。

    他轻轻干咳一声:“既然你都如此说了,老夫也就没话可说!希望你的选择最终是对的!”

    “即使侄儿最终的选择错了,侄儿也不会后悔!”李在古不卑不亢道。

    “好!”李靖直了直身子,肃然道,“既然如此,我支持你的选择!”

    自此以后,李在古尽心尽力辅助李治,教导他该忍让的时候,就要忍让;该示弱的时候,就要示弱;该站出来的时候,就站出来;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就承担责任……

    这段时间,北边的薛延陀多弥可汗出兵侵扰大唐边境。

    李二获知后,命令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率军前去征讨。

    乔师望和执失思力不负众望,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从而致使薛延陀内部发生动乱。

    薛延陀邻国回纥趁机攻打多弥可汗,并成功将其攻败。

    李二知道回纥攻打多弥可汗,也趁机派军进击薛延陀。

    薛延陀诸部大惊,混乱不已。

    开始各自为政,四分五裂。

    多弥可汗看到大势已去,慌忙逃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后来被回纥军追至,将其砍杀。

    多弥可汗死后,薛延陀七万余众向西溃逃,拥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

    咄摩支不敢再与大唐为敌,遣使上书大唐朝廷,请求在乌德鞬山北麓保聚驻牧。

    李二与大臣商议过后,认为咄摩支此举是延兵之计,目的是寻找时机,恢复薛延陀。

    因此,李二没有答应伊特勿失可汗请求,而是要求咄摩支立即率众归顺大唐,永远做大唐子民。

    同时,要求咄摩支到长安任职。

    咄摩支没有接受大唐的要求,率众再次与大唐为敌。

    李二便命令李勣率军进攻咄摩支的驻地,并指示李勣:“若咄摩支率众归降则安抚,若咄摩支继续与大唐为敌则征讨。”

    李勣曾于北边驻守很久,也与薛延陀交过手,对薛延陀熟悉,因而李二特命他率军征讨咄摩支。

    李勣率军抵达乌德鞬山后,薛延陀部落首领梯真达官慑于唐军勇猛,率部下投降。

    咄摩支众叛亲离,唯有往南逃窜到荒谷。

    这时,梯真达官却暗中图谋,率军试图偷袭唐军。

    原来,梯真达官之前是假装率众投降。

    李绩随即纵兵讨击,斩杀梯真达官部众五千余人,俘男女三万余口。

    咄摩支知道已回天无力,只好选择投降。

    李勣便将咄摩支俘获,送至长安。

    与此同时,李勣命令李道宗率兵继续追击薛延陀不愿投降的部众。

    李道宗听命率军渡过沙漠,遇到薛延陀部落首领达官阿波率数万人抵抗。

    李道宗率军将达官阿波部众击败,杀千余人,乘胜追击二百余里。薛延陀余部不是被歼灭,就是纷纷投降。

    看到薛延陀被击败,无法东山再起,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铁勒部族首领相继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归附大唐。

    至此,大唐灭掉薛延陀,使大唐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在大唐灭掉薛延陀没多久,安西都护府的鸿翎急使进入长安,传来西部军情。

    龟兹王苏伐叠已死,其弟诃黎布失毕被立为龟兹新国王。

    诃黎布失毕接任龟兹王之后,不但没有与大唐重新修好,反而再次出兵侵扰大唐边地,并抢劫、掠杀西域到大唐的过往商旅。

    自从上次龟兹出兵支援焉耆,并与大唐为敌之时,李二就想过出兵讨之,但那时候李二一心顾着要征讨高句丽,因而没有理会龟兹。

    如今,龟兹再次招惹大唐,李二决定出兵讨伐。

    此时的大唐,北边已定,东边的高句丽也不敢攻唐,反而时不时被大唐少量精兵骚扰,而西边有实力的国家、部落基本不存在,只剩下苟延残喘的焉耆和处于只能防守之中的西突厥,故龟兹国势单力薄,正是将其灭掉的最佳时机。

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次挂帅,征讨龟兹

    李二考虑再三,决定任命李在古为征讨龟兹的行军大总管。

    之所以选择李在古为行军大总管,李二主要有两点原因考虑:

    一是,考虑到李在古熟悉西边诸国,并且多次在西边作战,有经验。

    二是,其他有勇有谋的将领都各自有任务,比如李勣,被安排镇守东边,以防止高句丽趁机出兵攻打大唐。

    在任命行军副大总管的时候,李二陷入沉思当中。

    李在古见李二犹豫不决,便推荐了三个人。

    这三人分别是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和安西都护郭孝恪。

    “太傅为何推荐这三位大将为副大总管?”李二问李在古。

    “回禀陛下,左骁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不但军事能力过人,而且熟悉西域,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二位大将军都是胡人,而此次用兵,需要胡人军队协同作战,由这二位大将军领兵,胡人军队必定听从指挥!”李在古解释道。

    “至于安西都护,他对西域更加熟悉,与焉耆、龟兹都交过手,熟悉对方用兵之策。”

    李二微笑点头:“好,依你所奏!”

    接着,李二命令兵部尚书拟旨,委任太子太傅李在古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委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行军副大总管,征发铁勒十三州及突厥、吐蕃、吐谷浑等胡族军队十余万兵马,进攻龟兹。

    所谓的十余万兵马,只是对外号称,实际军队数量不超过五万兵马。

    李在古本来要求朝廷出兵一万兵马足以取下龟兹,但李二为了万无一失,决定增加兵马数量。

    龟兹国可不比焉耆国,龟兹国拥有兵马五万有余,实力不可小觑。

    此次大唐出兵数万,不单单是为了征讨龟兹国,还要趁机取下焉耆国。

    上一次,李在古攻破焉耆都城,撤兵之后,焉耆国被西突厥捡了个漏,趁机占领焉耆都城,立了依附西突厥的龙薛婆阿那支为焉耆王,以致焉耆国依附了西突厥,不服大唐管治。

    这一次,大唐绝对不能再饶了焉耆。

    李在古率领三千铁骑离开长安,奔赴西州。

    与此同时,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等将领也从别处率军奔赴西州。

    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还没有到达西州,突然接到李在古的军令,命他们不要赶去西州,率军直接攻打西突厥的部族处月、处密二部,以便消除进军龟兹的侧后威胁。

    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听令,随即转移方向,率军直奔西突厥的处月、处密二部。

    西突厥大军知道唐军主要是冲着龟兹而来,纷纷避让,不想与唐军正面冲突。

    阿史那杜尔率军攻击处月,契苾何力率军攻击处密。

    处月、处密军队只是作了轻微抵抗,便逃跑。

    他们似乎知道唐军的真实意图,不希望因为龟兹而令自己遭受全军覆没。

    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不负众望,首先击败处月、处密,成功消除了攻击龟兹的侧后威胁。

    李在古获知焉耆北部的处月、处密已被攻破,随即命令郭孝恪作为先锋率军奔袭龟兹都城伊逻卢城。

    李在古亲自率军突袭焉耆都城,以平复当年的遗憾。

    焉耆国王龙薛婆阿那支得知唐军来势汹汹,而西突厥也无法派出援兵,吓得弃城逃跑。

    当初唐军一两千兵马都攻破焉耆都城,而如今唐军上万兵马突袭,且再也没有援军,知道必败无疑。

    他的选择只有两条。

    一是,赶紧逃跑。

    二是,立即开城门投降。

    他当然是选择逃跑。

    投降的话,可能会被处死。

    当年他将龙栗婆准交给龟兹处死,激怒了李在古。

    龙栗婆准成为焉耆国王,是李在古亲自立的。

    龙薛婆阿那支认为若投降,李在古不会饶了他。

    龙薛婆阿那支在唐军到达焉耆都城之前就逃了,一直往龟兹国逃去。

    这个时候,也只有龟兹国愿意接纳他。

    龙薛婆阿那支逃后,李在古率军进入焉耆都城。

    李在古一边安抚焉耆都城百姓,一边立龙先那准为焉耆国王。

    李在古上报朝廷,建议在焉耆都城设立都督府。

    李二接受李在古建议,开始在焉耆都城设立都督府。

    至此,焉耆正式归为大唐管治之中。

    在处理焉耆的事情的同时,李在古命令阿史那杜尔率军从处月出发,从侧后袭击龟兹国。

    阿史那杜尔率军进入龟兹东部,正好遇上逃至龟兹东部的龙薛婆阿那支。

    阿史那杜尔立即派出一队人马,将龙薛婆阿那支擒杀。

    李在古处理好焉耆的事,马上率领数千精骑奔袭龟兹都城伊逻卢城。

    龟兹王诃黎布失毕获知焉耆已亡,而唐军正从多路奔袭龟兹都城,与众臣商议过后,决定在离都城伊逻卢城三百里外的多褐城与唐军决战。

    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命令国相那利、大将羯猎颠率众五万在多褐城抵抗唐军。

    身为先锋的郭孝恪在多褐城遭遇抵抗,面对敌方众多兵马,郭孝恪唯有停止攻城,以待大军到后再攻打。

    李在古到达伊逻卢城之前,阿史那杜尔已命令伊州刺史韩威、右骁卫将军曹继叔先后率部支援郭孝恪。

    韩威率军到达多褐城外,与郭孝恪军会合。

    就在郭孝恪与韩威商议如何攻打多褐城的时候,李在古也赶到。

    李在古的提前到来,让郭孝恪和韩威都感到意外。

    他们没想到李在古来得比预想中的要快。

    不过,李在古只是单枪匹马先赶来,他原来率领的精骑还在路上。

    李在古骑着的是“穆王八骏”中的“超影”,能日行万里,自然来得快。

    李在古不理会郭孝恪和韩威的惊讶,立即与二人商议攻城对策。

    很快,李在古想到攻城的计策。

    李在古命令韩威叫阵敌军,待敌军出击引兵佯退,然后命令郭孝恪率军埋伏,只等敌军进入伏击圈便出击。

    郭孝恪和韩威领命,各自准备。

    紧接着,李在古命人给曹继叔传话,命他加快行军速度。

第四百一十九章 伊逻卢城,失而复得

    战鼓擂动,号角四起!

    韩威手持大刀,骑着战马,率军冲向敌阵。

    两军交战,打了没多久,韩威命令撤退。

    龟兹大将羯猎颠认为唐军打不过,其大军还没有到来,要趁着这个机会歼灭韩威率领的唐军。

    于是,龟兹大将羯猎颠亲率上万步骑追击韩威率领的唐军,试图一举将其灭掉。

    追至行三十里后,唐军伏兵突然杀出,打了龟兹军措手不及。

    韩威率领余部趁机反杀龟兹军。

    双方胶着之时,曹继叔率军赶到,加入战场之中。

    郭孝恪、韩威、曹继叔三军会合,大败龟兹军。

    龟兹大将羯猎颠慌忙带着两百骑逃跑。

    韩威、曹继叔率军追击,于八十里左右,将羯猎颠砍杀。

    与此同时,李在古召唤出三千大汉虎贲军,突袭多褐城。

    多褐城的守军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有唐军突袭。

    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附近根本没有唐军,而之前攻打他们的唐军正被大将羯猎颠追击,因此,多褐城连城门也没有关。

    多褐城的守军正等着追击韩威的龟兹军得胜回城。

    李在古与三千大汉虎贲军势如破竹,更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敌军呼天喊地,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

    龟兹国相那利吓得慌忙放弃多褐城,率领剩下的龟兹军退守都城伊逻卢城。

    那利退回伊逻卢城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获知阿史那杜尔正率数万胡军从东部进逼伊逻卢城。

    同时,李在古率领郭孝恪、韩威、曹继叔等将士兵临伊逻卢城。

    后有阿史那杜尔的数万胡军,前有大唐战神李在古率领的唐军。

    龟兹王诃黎布失毕意识到伊逻卢城被破是迟早的问题,肯定是无法守得住。

    诃黎布失毕决定带着心腹将领,率领数千步骑往西逃,留下国相那利镇守龟兹都城。

    那利得知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居然逃跑,知道守着龟兹都城也没有用,思前想后,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

    李在古接受那利的投降,率领唐军进入伊逻卢城。

    没多久,阿史那杜尔率军赶到,与李在古等将士会合。

    随后,李在古命令郭孝恪、曹继叔、韩威各部留守伊逻卢城,而他亲自率阿史那杜尔等精骑追击诃黎布失毕。

    诃黎布失毕慌忙退保拨换城,拥兵一万有余死守。

    李在古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追至拨换城下,商议攻城之策。

    拨换城与龟兹其他城池不一样,其城墙更高更坚固,周围还有护城河,早已做好防御唐军的准备。

    李在古正要下令攻城,突然传令兵禀报,那利趁着李在古和阿史那杜尔不在伊逻卢城,趁着守军不备,偷偷带着数十名将士逃走,然后暗中引西突厥处月、处密之众和龟兹散落各处的士兵万余人,回袭伊逻卢城。

    同时,李在古获知,留守伊逻卢城西门的郭孝恪在城外扎营。

    李在古暗呼不好。

    郭孝恪在城外扎营,容易被敌人占了空子。

    李在古随即命令阿史那杜尔率军继续攻打拨换城,而他率领数百名精骑赶回伊逻卢城。

    若龟兹都城重新落入龟兹军手中,龟兹其他城的将士必定认为龟兹气数未尽,继续与唐军对战下去。

    诃黎布失毕虽在拨换城内,但其难以逃脱。

    此时的拨换城已经被唐军包围,擒获诃黎布失毕是迟早的事。

    李在古离开之前,告诉阿史那杜尔,只需围困拨换城,不急着攻打,他要让诃黎布失毕留在拨换城内,还有战略用途。

    郭孝恪果然如李在古所预测的那样,疏于戒备,待发现那利率军突然逼近伊逻卢城,才急忙率将士千余人入城。

    可是,那利的先头部队已提前登城,与城内之前假装投降唐军的龟兹军相互配合,共同击打郭孝恪部。

    郭孝恪率军刚进入城中,便遇到敌军前后夹击。

    矢刃如雨,郭孝恪等唐军不敌,唯有死战,试图退出城外。

    郭孝恪率领的千余唐军死伤惨重,退到伊逻卢城西门之时,郭孝恪被敌军围击,寡不敌众,战死于伊逻卢城西门。

    郭孝恪部被歼灭后,伊逻卢城中的西城大乱。

    分别留守伊逻卢城南门、北门的韩威、曹继叔正要率部支援郭孝恪,但被其他敌军阻挡,无法及时赶到西城。

    就在这个时候,唐仓部郎中崔义超为了守卫西城的军需物资,临时召募二百多人,与那利部激战于城中。

    这临时召募的二百多人中,有三分是文臣,有三分是从西门侥幸逃脱的残兵,有二分是真正愿意归顺大唐的龟兹兵,还有二分是当地百姓。

    这些人战斗力都不强,可个个士气高涨,视死如归。

    战!

    为了大唐荣光!

    战!

    死不做懦弱之辈!

    可是!

    战争是残忍的,不是因为你敢拼敢打,就会能打赢。

    毕竟,这二百多人是临时组建起来,战斗力又弱,自然难以抵挡得住敌人的正规军。

    更何况,攻打他们的敌军不低于一千。

    很快,二百多人只剩下不到一百人。

    眼看着面临全军覆没之地,突然,敌军后面传来惨叫声和混乱声。

    本来围攻崔义超等人的敌军慌忙调转矛头。

    李在古率领不死之士赶到,对那利的军队进行杀戮!

    秋风扫落叶般,那利的军队瞬间被歼灭。

    这时,曹继叔、韩威各率所部迅速从城西北隅赶至,却看到数千敌军尸首横七竖八的倒在地上。

    那利侥幸逃走,龟兹都城得以平定。李在古命令韩威留守龟兹都城,然后命令曹继叔率军追击那利。

    曹继叔率军追至天山北,与那利所部展开厮杀。

    那利所部不敌,数千兵马被歼灭。

    那利单骑逃走,没想到却被龟兹人抓获,送至唐军。

    与此同时,围困拨换城的阿史那杜尔部,遭到来自龟兹其他地方赶来的援军袭击。

    阿史那社尔随即兵分两路,一路抵挡前来支援敌军,一路继续围困拨换城。

    阿史那杜尔的部下担心会遭到敌人前后夹击,劝阿史那杜尔撤离拨换城下,日后再找机会挥军前来擒拿诃黎布失毕。

第四百二十章 又灭一国,不世功勋

    阿史那杜尔拒绝部下建议,执意要留下来围攻拨换城。

    他告诉众将士,若此时撤军,诃黎布失毕必会趁机逃跑,日后想擒获他便更难了。

    阿史那杜尔相信,只要坚守住,李在古必定会挥军前来支援,到时便能由被前后夹击变成前后夹击敌军。

    果不其然,没多久,李在古率领他的不死军团杀到。

    对前来支援诃黎布失毕的龟兹军进行前后夹击。

    很快,诃黎布失毕的援军被歼灭。

    李在古故意让阿史那杜尔围而不攻,目的就是要实行围点打援的计策。

    李在古预测到龟兹国中,自然会有其他忠于诃黎布失毕的部落军队不会见死不救,势必尽力一搏,来援救诃黎布失毕。

    李在古要趁此机会,将那些忠于诃黎布失毕的龟兹部落军队一举歼灭。

    此战,打败支援诃黎布失毕的龟兹部落军队,其他试图前来支援诃黎布失毕的龟兹部落军队随即放弃。

    有些部落举众投降;有些部落偏居一隅,作壁上观;有些部落率众逃离龟兹。

    李在古的战略目的达到之后,开始正式攻打拨换城。

    不用很久,李在古挥军攻克拨换城。

    诃黎布失毕来不及逃跑,最终被俘。

    诃黎布失毕被唐军俘虏后,龟兹诸城纷纷投降。

    李在古此次率军征讨龟兹,先后攻破龟兹大城五座,在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等将领的协助之下,共计攻取小城有七百余个,俘获男女数万人!

    李在古命令阿史那社尔向龟兹人宣示大唐伐罪之意,同时委派韩威等人到各城进行安抚。之后,李在古立龟兹王弟叶护为新王。

    唐军攻灭龟兹后,西域诸国大为震动。

    西域诸国摄于唐军之威,纷纷示意与大唐交好。

    西突厥、于阗、安国等西域诸国争相向大唐送驼马和军粮。

    李二知道龟兹的重要,便下令设立龟兹都护府。

    至此,大唐已控制西达葱岭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李在古班师回朝之后,所有有功的将领都得到朝廷封赏。

    但李二在晋封李在古的时候,犹豫了起来。

    李在古如今的官价已经很高,且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很大,若再加封,恐会功高盖主。

    可是,李在古荡平龟兹、焉耆有大功劳,若不晋封,势必引起诸多将领不满。

    立了战功得不到封赏,日后其他将领便不愿意替大唐卖力,甚至会引起不满。

    李二不禁想到了侯君集,他就是一个因为得不到封赏而怀恨在心的很好例子。

    李二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对李在古进行封赏。

    于是,拜李在古为太尉,位列三公,官阶为正一品!同时,加封李在古为秦国公,食邑四千户!

    太尉,是历代皇朝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但因太尉权势过重,历代以来甚少有人会在生前被任命太尉,很多都是死后追封。

    李在古此时虽获得太尉之职,但却没有什么真实权力。

    换句话说,到了大唐,太尉等三公职位已经成为虚衔,没有以前朝代那样拥有实权。

    不过,生前能获得这种荣耀,在贞观年间也没有几人。

    李在古被拜为太尉,虽说不是真正的执掌天下军政大权,但也向大唐臣民说明了他在朝廷、在李二心中的地位。

    李二并不是不再信任李在古,也不是真的担心他会功高盖主,李二是担心李在古若掌握大权,等自己百年之后,会不会对太子李治不利。

    毕竟,在李二心中,李治还是太软弱了。

    若李在古等李二百年之后,不服李治,产生二心,李治未必是李在古的对手。

    李二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如今的李在古没有拉帮结派,做什么事,看起来都是中立,不轻易站队,可是他每次提出的建议或策略,往往影响着大局。

    更何况,李在古因军功煊赫,勇猛过人,不但在军中口碑、地位很高,在普通老百姓中,他的口碑、地位也很高。

    也就是说,若他有二心,只要振臂一呼,便有不少人愿意追随。最主要的是,李在古能够召唤出不死军团。

    若他要反,恐怕大唐军队之中少有敌手。

    若换做几年前,李二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但他如今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考虑问题也不像以前那样。

    有些人老了,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有些人老了,也容易疑心重。

    很多时候,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越来越离死亡靠近的恐惧,从而产生不自信,容易怀疑这,怀疑那,总觉得有人会不会趁他们老了,能力不够了,而加害他们。

    即使不加害他们,也许会等他们死了后,加害他们的后辈。

    李在古没有拒绝太尉之职,而拒绝了秦国公的加封。

    李二曾经是秦王,如今加封李在古为秦国公,这不得不让李在古有所避忌。

    李在古认为李二加封他为秦国公,目的是为了试探他。

    若接受了秦国公的爵位,李二便会对自己有所猜疑,认为自己是一个贪恋权势而无所顾忌的人。

    李在古的怀疑没有错,李二就是有此目的。

    李二听到李在古拒绝接受秦国公的封号后,心里颇为欣慰。

    他对李在古说,可以不封李在古为秦国公,但是还是要奖赏李在古,问李在古需要什么奖赏。

    李在古略微思索一下,请求李二赏赐他十个美人。

    听到李在古要十个美人,李二皱了皱眉头。

    其他大臣听到这里,不禁感到惊讶,李在古家中已有妻妾,竟然还要美貌女子。

    面对群臣的议论,李在古没有做过多的辩解。

    他只对李二说,他征战多年,为大唐开疆辟土,为大唐盛世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大唐基本四方平定,疆土远远胜于前朝,他也是时候好好享受人生。

    李二答应李在古的要求,只拜李在古为太尉,不封他为秦国公,改为赏赐他十个美人。

    李在古躬身作揖感谢。

    李在古获得加官封赏后,开始高调起来,扩建府邸,还请了数百名仆人,过起了奢靡的生活来。

    对于李在古的做法,李二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减少了对他的猜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225/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之卧龙军师最新章节! 作者:龙虎三条尾所写的《大唐之卧龙军师》为转载作品,大唐之卧龙军师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之卧龙军师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之卧龙军师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之卧龙军师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之卧龙军师介绍:
躺在床上就能变强?
能!
至少李在古做到了!
穿越回大唐贞观年间,成为将门张家赘婿,李在古本想过着吃饱就睡,睡饿就吃的日子,怎奈遇上突厥犯境侵扰!
甘州城危,媳妇遇险!
百姓受罪,疆土被侵!
为情为义为节,文弱书生的他挺身而出,召唤出令胡人惧怕的燕云十八骑……
那一夜,他一骑战八方,于数千兵马中直取敌将首级!
谁道华夏无忠骨,谁道书生本无义?
挥枪上马敌胆寒,运筹帷幄胜千里!
(本人物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大唐之卧龙军师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之卧龙军师,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之卧龙军师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