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热血残汉TXT下载热血残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热血残汉全文阅读

作者:海上云山     热血残汉txt下载     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请假条

    后代历史上西夏多次征伐河西回鹘,都在这里大败而回。

    好在李归的大军虽不见得比李元昊的西夏大军强大多少,但是对手跟剽悍迅疾的河西回鹘那也同样是不能相比的。

    李归军真正的痛苦在于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赢得光明正大。

    用张既的话来说:“不能让这里的人认为自己只是输在运气或者谋略上,而是要将他们彻底的打服。”

    “要让真正感受到实力上的天与地般的差距,从此再也没有正面和我军交战的勇气。”

    好在李归依靠的可不只只是剽悍的战士,秦州跨越时代的科技能力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种这些西凉土著从没见过的强大武器也被带到了这里。

    不过这种武器装配起来需要时间,所以李归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

    这期间张家不断的派人前来表示臣服想要议和,李归的回答就是将来使痛打了一顿后赶了回去。

    连门都不让自己进还说什么臣服?当自己是三岁小孩呢!

    都到了这个时候还玩什么虚的,大家直接战场上见个高下吧。

    第三天傍晚,张掖张家的家主张进正在巡视关隘的时候,突然觉得天似乎都变得亮了。

    他抬头看去,看到了他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奇异景象。

    数百颗巨大的火石划破夜空从天而降,狠狠地砸在了关隘各处。

    这也是张进看到的最后的景象,他成了第一批死在火石下的人中的一个。

    这么诡异的打击方式立刻就让守军产生了巨大的混乱。

    其实这一次真正死在火石下的人还不到两百人,但是这种诡异的打击方式真的让人感到无比绝望。

    守军既不知道敌人是从哪里进行的打击,也看不到敌人,更不知道如何反击。

    躲起来也没用,用来防箭的设施又怎么能挡住火石的打击?

    那些受了伤、身上着火的士兵们无助的惨叫声更增添了绝望的气氛。

    而张进的意外身亡更是让队伍失去了统一的指挥。

    守军们唯一的期望就是对方的火石也不能无限的发射,就算是神仙施展大法术不也得休息一下吗?

    这样的话凭借天险大家或许还有一丝抵抗的勇气。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二轮火石的打击没过多久就来了,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敌人打得好像更准了。

    这一瞬间所有的守军,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终于都崩溃了。

    他们争先恐后的想要逃离这里,为了夺路甚至不惜自相残杀。

    在第三轮火石落下的时候,关隘上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守军。

    见到关上彻底的没了动静,在李归的命令下,同样被这诡异的战斗方式吓得有些腿软的卢水胡战士们冲上了关隘,毫无困难的拿下了这张掖的东大门。

    李归和贾诩相视一笑,这抛石车的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

    结合了现代物理知识和墨家近乎逆天的聪明才智,再配上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这抛石车可能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最强大的抛石车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威力强大的武器还可以方便的拆卸安装,一个部件坏了也可以找一个再换上。

    就是这油太费钱了一些,没有石油的现在也只有昂贵的油脂才能使得普通的石头变成火石。

    望远镜的使用和基本的弹道测量技术使得远距离打击变成了现实。

    这是跨越了时代的武器,它必将震惊这个时代,很快世人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飞火流星。

    第二天,李归带着大军不急不忙的向前推进,但一直到了张掖城下,也没再见到一个敌人。

    张掖城的城门并没有关上,一群人跪在城门口,手里捧着张掖的人口书册和地图。

    李归命人将为首者叫了过来,这是一个脸色灰暗的老人。

    他是张掖张家的长老,在带人杀掉了不愿投降的张进的子女后,他决定无条件的投降,将命运交给了李归来裁决。

    从他那里李归才知道马腾杀了掣肘的颜俊等人,率领残部一路向西走了。

    李归并未为难他,而是下令将张家众人收押看管,随后进城安民。

    或许是红泉堡一战的过程实在是太过震撼的缘故,城里的居民十分配合,使得安抚工作十分的顺利。

    稳定了张掖城的局面之后,李归一边派人前往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劝降各个部落,一边做着继续前往酒泉的准备。

    但是很快,从酒泉来的信使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在黄家带兵前来增援张家的时候,敦煌太守马艾派部下张恭带兵偷袭了酒泉,斩杀了酒泉黄家的家主黄华。

    黄家的败兵退回酒泉后却发现没法进城,万般无奈之下向张恭投降了。

    而马腾并未在这两郡停留,直接补充了给养扬长远去,当然了两郡也没有勇气去招惹他,一路向西估计是直接去了西域。

    一想到马腾这顽强的像小强一样的家伙带着一帮急红了眼的手下在西域搞风搞雨的样子,李归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不过他败得如此之惨,就算是能在西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但要想卷土重来只怕也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张恭将黄家败兵尽数收编后,安定了酒泉地方,并让使者带来了酒泉的人口书册和地图。

    并表示在前来接管的人到达后,他就亲自前来拜见李归。

    李归立刻下令将这个好消息通报全军,顿时全军上下一片沸腾。

    这次长达两千多里的漫漫征途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这又怎能让人不高兴呢?

    在张掖犒赏三军后,李归立即开始着手安排善后工作。

    正式任命张既为凉州行营大总管,兼张掖太守,阎行为行营长史兼张掖居延属国都尉。

    委任杨阿若为定远校尉,令他募集部众,支持张既的工作。

    杨阿若又向李归推荐了酒泉人庞淯,盛赞其才华横溢,志向高洁。

    李归派人详细调查之后十分满意,任命其为张掖郡丞。

    张恭则被任命为新的酒泉太守,而马艾调依然留任敦煌太守。

    ;

第四十四章 定弘农

    杨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实力殊不可辱,要知道李归得罪天下士人那是公义,大家除了嘴上说说倒也没有谁会真的为什么大义来秦州找他的麻烦。

    但你要是灭了杨家那就是私仇了,无数人拼了命也要来找你说道说道。

    李归自己也是有些踌躇的,所以才一直停留在华阴就是想要和杨家讨价还价,看看有没有比较和平一点的解决办法。

    现在杨家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妙了,超过了他最疯狂的想象,可说是给足了自己的面子!

    至于杨家要求长安的商铺住宅,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的长安虽然不至于说是十室九空,但是闲置的房子也是极多。

    而商铺那就更好办了,李归不仅要恢复长安九市,还在城外新建了好几个大的功能不同的市场,商铺有的是。

    而且现在长安虽然安定了下来,但是人口还是十分不足,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就更加不足了,杨家愿意带头举族迁入长安,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此外,杨家遍布关西、中原的商业网络更是让李归垂涎三尺。

    别误会,李归绝不是想要抢,而是真心的希望杨家生意做得越大越好,正好将秦州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之前他最欣赏冯北地的一点就是他又敏锐的眼光和商业头脑,安抚河东这样苦逼的任务都能玩出花活,把张家和甄家引入到秦州的商业网络中来。

    至于你说杨家是否会尾大不掉?嘿嘿,没有了土地徒附,单凭商人的力量是翻不起风浪的。

    自古以来成功登上帝位的有夺权的外戚饿,有造反的农民,有入侵得手的蛮夷,有借势而起的世家,就是没有商人,哪怕是大商人。

    他不怕杨家挣钱,挣得越多越好,这样才能给全天下的士人看看,离开了土地,你们可以活得更好,我李归不是你们的敌人。

    完全不需要杨沛的配合,李归立刻就下了要将杨家立为样板的决心。

    赏,赏到让人震惊才行!就如后世的拆迁一般,要让那些没被拆迁的人为自己没在拆迁范围内痛心疾首。

    双方各取所需,真可谓是干柴遇到了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一百家店铺和五十座长安的宅子,还有京兆地区十年的食盐专卖权,这就是李归对杨家的回报。

    虽然这些东西其实没花李归一文钱,但是其价值至少值近两亿钱,不过李归认为这个赏赐是值得的。

    事实上这个效果也确实非常好,当李归的具体赏赐传到宛城时,惊呆了杨彪,惊呆了杨家上下,更惊呆了那些知情的达官贵人们。

    很多弃家而走的关中士族后悔的都要吐血,而那些土地不在秦州的则眼红的都要冒火了。

    那些弘农的中小士族豪强就有福了,一边是即将打下来的大棒,一边是鲜美的甜枣,是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就这样,在杨家的带动下,弘农的士族就这样轻易地瓦解了,李归的政策法令可以畅通无阻的在弘农大地上执行了。

    至此李归彻底的完成了对秦州的改造和占领,只比一统冀州的袁绍慢了半拍而已,但是要论起对地方的掌握程度,那袁绍现在是拍马也追不上李归了。

    不过你要是认为李归的势力已经比袁绍大了,那就错了。

    因为以李归这种扩张方式,现在已经到了极限,没有积蓄好力量之前再也无力向外扩展一步。

    也就是说至少好几年之内李归是别想再向外扩张了。

    而袁绍人家现在是刚上路呢,像他这种依靠豪强的扩张方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历史上他要不是遇到了公孙瓒这个又臭又硬的家伙拖了他好几年,这天下真的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再说了,拿秦州和冀州能比吗?但一个人口就不知道差了多少,不论人才物力了。

    现在最后一个遗留问题就是如何安置段煨了。

    上次段煨进京后李归好言安抚了一番后又让他回到了弘农,继续为秦州看守东大门。

    但是河东之乱发生后,秦州内部对自成体系的段煨军日益担忧,而段煨也心怀疑虑难以自处。

    弘农虽然精华地域狭小人口也不多,但是出自西凉的段煨却手握近万部队,其中三千人堪称精锐,实力十分强大,放眼天下也算是一方强豪。

    要想彻底解决这样庞大的势力,李归也不得不小心从事。

    他原本希望段煨自己请求解除兵权,这样一来大家脸上都好看,但是段煨没有。

    不得已之下,李归也不得不拉下脸直接动手了。

    他先是以段宁的名义将段家人一个一个的调往长安,加入了重新由段宁直接掌握的长安卫队。

    随后李归又三次提拔段煨的手下将领,将他们逐一弄到了武都分配给了毕舒统率。

    这时候庞德、雷铜守在了陕县,李归的大军也进驻了华阴,段煨才带着十余轻骑前去拜见李归。

    对于这位老将,李归心里还是十分敬重的,特意专为他设计了秦州司马一职,成为了秦州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随着段煨的举族进入长安,他的势力也彻底冰消瓦解,多数部队被解散,精锐部队也被李归肢解到了各个州郡。

    在这次事件里段煨异乎寻常的表现不但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猜测,也成为了后世治史之人的一大谜题。

    要是段煨真的有不臣之心为什么不做任何抵抗?就这样任由李归一步一步的解决自己。

    要是他真的想要顺天应命,为什么不主动前去拜见李归以证明自己的一片忠心?

    这一切的原因直到段煨去世也没有人知道,但是段煨家族虽然从此因为不被信任而再无实权,却也正因为如此躲过了开国之后的一场场政坛恶斗。

    而他的部下也大多获得了清贵的职位,安享荣华,几乎没有死在沙场上的,也大多没有被后来的政治风潮波及,得以安度晚年。

    在这样的乱世里,这样的好运道真是让人啧啧称奇,史书上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代福将,只是这真的只是运道吗?

    ;

第四十五章 高处不胜寒

    有了段煨看似突如其来其实也在意料之中的合作,剩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李归带兵巡游了弘农各县,接见地方长老,查看水利,安定人心。

    他任命徐晃为弘农太守,雷铜为函谷关守将,提拔杨俊为弘农郡丞,让三人齐心合力为他把守好这个进入中原的门户。

    李归本来还想出函谷关去看看洛阳的情况,无论是前世今生他还没去过这个他一直想去的城市呢,但是长安发生的再一次地震使得他不得不改变计划提前返回了长安。

    李归心中也是郁闷,历史上李傕统治关中的时候就屁事没有,怎么到了自己这里不是水灾就是地震呢?

    实际上这些事历史上一样是有的,只是李归这个半调子不知道罢了。

    要是他知道本来这一年还应该有一场规模不小的蝗灾等着他,只是因为他大事兴修水力直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会不会感到自己其实还是有些猪脚光环的呢?

    不过即使少了蝗灾这道磨难,已经发生的这一系列的灾害和平定河东、弘农的开销,也已经让李归的财务状况走到了崩溃边缘。

    在荀攸、杜畿等人的严厉警告下,李归收起了所有向外扩张的大小计划,老老实实的开始进行休养生息。

    李归在治国方面其实一贯是大甩手的,他只负责制定好大政方针,具体事务都是交由手下负责执行。

    所以从戎马倥偬中解脱出来后,难得清闲的他开始巡游关中大地,陪伴他的主要是同样无所事事的贾诩和不拘泥于俗事的荀攸。

    此时的关中与后世大大的不同,沃野千里,树木成荫,鸟鸣于树冠,兽行于林中,花香四溢,景色宜人才是这时的写照。

    而黄河在这个时代也不叫做黄河,而是一条水量充沛、碧波千里的大河,就连名字也就叫做河或者是大河。

    看着这关中美丽的景色,李归等人都不禁感到心旷神怡。

    李归不由得感叹道:“人在自然之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天地的魅力,我久在高墙之内,权势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孤独。”

    这句话李归是无心说出来的,但是其他人可就不能说了,因为这句话涉及到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但是李归却没有察觉众人的情绪,继续自言自语道:“昔年我在金城聚义起兵,当时困顿不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大家却能精诚团结推心置腹。”

    “现在权柄在手,却故友凋零,每个人说话都好像带着面具一般,听到每句话我都会去想他是什么意思,背后他想要干什么。”

    贾诩突然哈哈一笑,打断了李归的感慨,说道:“君候有这样的感慨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这正说明现在国势蒸蒸日上,是好事啊!”

    “蚂蚁聚群而居,非亿万之众不能自存,而牛羊则只需千百头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真正的王者却是虎,独居山林之中,笑傲风月之间,不需友,不需伴,正因为至强者总是孤独的。”

    “君候现在乃是秦州之主,一怒可以毁家灭族,一怒可以流血漂杵,一喜可以使人转死为生,一喜可以使人荣华富贵。”

    “试问君候,任何人都是有家有口之人,纵然不为自己,难道也不为家人考虑一二吗?”

    李归闻言顿时默然,这里面的原由他还真没有想过,因为他现在还在蒸蒸日上的阶段,今天也只是一时空闲有感而发而已。

    至于前世更是**丝一枚,还没有资格这样感叹呢。

    细细想来贾诩的话确实是太有道理了,不说别人,就连段宁,这个地位最接近自己、感情最深厚的人,不也因为一件并不是她自己惹出来的事就差点被废吗?

    一旦她被废去正妻的地位,那她的孩子呢?就连李归自己也不敢说能真的保全他的性命,这也是李归顽强保卫段宁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个角度看,李归发现其实自己也不愿意接近地位太过高于自己的人,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生死全部都操纵在别人的手里,当年起兵不就是因为这个吗?

    难怪看那些皇帝诸侯都自称孤、寡人、哀家什么的,真是太有自嘲精神了,将这种孤独感解释的淋漓尽致。

    但是理解归理解,难道自己真的就要这样孤独下去了吗?李归又不喜欢这样。

    更进一步,真正孤独的君主是危险的,尤其是当这个君主还想要做一番大事的时候。

    一个搞不好,王莽、杨广就是自己的前车之鉴。

    但是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李归的心里没有答案,而且看着贾诩和荀攸等人的表情,估计他们那里也没有。

    是啊,想来也应该是没有的。

    要是有的话,强如武皇帝,有着正统天下之主的大义名分,还有父祖的多年积蓄,只不过是打了个匈奴,就差点亡了国,不得不下罪己诏悲剧收场。

    任何领导人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权力基础,他自己也同样必须为这个集团服务,真正的孤家寡人是活不久的。

    汉朝天子的支持主要来自世家豪强,显然李归是靠不上的。

    而五胡君主的权力基础就是他们的族人,这不是李归想要的,而且这个基础实在是缺乏扩展性,严重制约了发展的前景。

    后世宋、明则是依靠士大夫,且不说他们坑爹的表现,而且现在也没有啊。

    所以李归现在实际可以依靠的只有以墨家为内核的狂热的明教徒,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一来忠诚,二来极具战斗力。

    但是这样的人人数的增加也是比较缓慢的,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极度狂热的集团是非常难以驾驭的,一个搞不好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悲剧。

    这时候荀攸仔细思索了之后突然对李归道:“君候知道黄老之术吗?”

    李归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清静无为那一套?我听人说四十岁之前不要看庄子,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学习黄老之术的时候。”

    ;

第四十六章 帝王学

    荀攸严肃的说道:“君候此言大谬。庄子是庄子,黄老之术是黄老之术,两者区别之大犹如天与地一般,岂能混为一谈。”

    李归奇道:“哦,原来如此,还请公达指教。”

    反正也没有什么急事,荀攸于是将黄老之术的来历和发展以及主要思想娓娓道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展现在了李归面前。

    那些典故、历史和养生之道什么的李归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对黄老之术的政论他来了兴致。

    政论是黄老之学的主体内容,道法结合、以道家的哲理论说法治的主张,是黄老政论的突出特色。

    由于有道家哲学作为理论基础,黄老之学在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立法的原则和依据、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执法的原则、君与法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证。

    这就为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在具体操作上,其君佚臣劳、虚静无为等“君人南面之术”,也都对道家哲理有所吸取和借重。

    人性理论则是黄老之学法治主张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黄老之学对于人性的判断,同《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学说相一致,认为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

    慎到、田骈、尹文和《管子》皆持此种观点,他们主张“因人情”,顺应和利用人的这种自然本性而为法治张目。

    不过,黄老之学虽然否认人的本性中有道德的因素,但却并不排斥人有接受道德教化的可能,这一点又和儒家接近。

    因而他们皆主张礼法互补,反对纯任法治和严刑峻法,这是区别黄老道家和法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黄老的政论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对儒家学说特别是其注重道德教化的主张进行了充分的吸取,提出了礼法互补或法教统一的治国理论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它集中了儒法两家治国理念的精华,改变了以往两家互相排斥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此外,正名定分也是黄老政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黄老之学吸收了儒家关于正名的思想和名家的形名学说,作为其尊君卑臣、强化君权的理论依据。

    阴阳刑德也是黄老之学的一个特色理论,它要求君主发布的政令必须与阴阳消长的自然节律相符合,

    其实古代历朝开国之时大多都采用黄老之术治理国家,儒家只是一块招牌而已,毕竟真正的儒家对于天子还是有点太过具有挑战性了。

    唐太宗总结治国经验时说:“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咋咋听了荀攸的介绍,李归觉得黄老之术确实不错,既顺应了自己变法的需求,又有稳定统治秩序的妙用,挺适合现在的秦州的。

    不过他还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历史上就消失了呢?这时贾诩开口了。

    “黄老之术不过是使得强者恒强,弱者很弱,民智不开,君上无为而豪强却有为,长则数十年,短则十余年,必然难以维系。”

    他这一点拨李归顿时醒悟了。

    历史上凡是执行黄老之术获得成功的时期,都必然是地广人稀达官贵人还未完全骄奢淫逸的时期。

    等到了执行了几十年之后,财富上和教育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贵族们实力就会完全占据优势。

    而这个时候他们日益增多的人口和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就迫使他们不断地侵吞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

    而虽然黄老学说也讲法制,也讲仁义道德,但是却都力度不大。

    没有了来自上层严刑峻法或者是强大道德约束的保护,面对着如狼似虎没有底线的权贵阶层,普通人是抵抗不了多久的。

    作为国家兵源和财富基础的普通人消失之后,国家也就自然难以维系,新的治乱循环又开始了。

    荀攸笑道:“贾公之言确是实情,但是要知道我秦州是不同的。”

    不同之处在哪里,荀攸没说,但是李归贾诩也都明白他的意思。

    秦州工商立国,虽然现在还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但是将来财富之广自古以来难有比肩者,所以权贵们对于更多土地和徒附的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

    只要兵甲、土地、农民尽皆操纵在朝廷之手,这些豪族再富有又能如何?这就是荀攸的潜台词。

    而黄老之学最不容于天子的就是在天子之上还有一个道在约束天子的一言一行,而李归自己就身合天道,这个问题在秦州也完全不是问题。

    实际上荀攸认为只要将秦州的律法修订的稍微不那么严酷,再在学宫和道宫里多宣扬宣扬黄老的无为思想,让多数愚笨之人安守本分,那秦州现在行的就是黄老之术。

    这样一来,李归的思想就有了历史渊源,不会再被人视为异类,有了大义名分自然就会有人追随。

    这个时代大义名分还是十分重要的,道家是黄帝,儒家是三代圣君,墨家也自称是大禹的衣钵。

    但是李归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荀攸的建议,因为这黄老之道看似比后世被明清阉割过的儒家好一些,但实则不然。

    因为随着周边文明的发展,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的,这种交流可不仅仅是文化商业上的哦。

    一旦国内有变,周围的饿狼们绝不会轻易放过的,像七国之乱、王莽篡汉时外族毫无动静的情况绝对是邀天之幸。

    像五胡乱华、蒙古灭宋、清人入关、日本侵华才是常态,这些无一不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黄老学说恰恰是最容易造成内乱的学说,虽然它对巩固家族统治很有好处,后世称之为帝王学。

    更何况虽然比宋明理学好一些,但是黄老学说也是主张愚民政策的,不仅是政治上的,而是真正要从智商上愚民的。

    ;

第四十七章 以毒攻毒

    其实古代中国技术即使不比欧洲强,也绝不会差太多。

    但是因为没有广泛运用到民众当中去,只是供小部分人娱乐和研究,没有普遍化,造成了虽然技术先进,但是整体国家没有提升这样一个长期的局面。

    这个情况的产生不只是儒家需要负责,黄老学说一样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像所有穿越者一样,李归心里的征途也是没有止境的,将来无论是西出欧亚大陆还是东进扬帆大海,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和狂热的探索精神。

    所以李归是绝对不能忍受黄老学说的愚民政策,一点点也不行。

    不过李归也不是没有所得,他从荀攸这里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以黄老之道的表皮来推进科技的革命。

    是的,因为李归自己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所以李归对于推动科技革命一直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现在他想通了,这个时代的科技几乎是静止的,就连荀攸这样的智者都看不清科技的巨大作用,仅仅只是把科技当做商业赚钱的工具而已,那么别人呢?

    那么自己就让他们大赚特赚,在赚钱的过程里,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就来了。

    历史上出现过这么多人,只要有需求,总有一些惊才绝艳之士,他们会为自己完成那些科技难题的。

    在这个过程里,把那些适合军事和通讯的技术收归国有,巨大的科技代差将使得明军成为无敌的存在。

    而整个科技树攀的越发达,地方上和外国想要迎头赶上来的代价就越大,他们反对自己的能力就越弱。

    反对自己的能力越弱,自己就越可以利用绝对优势的武力获得惊人的财富,这些财富就可以用来建立更多的学宫和道宫。

    而更多的学宫和道宫会让在人群里灌输忠于国家民族的思想变得更容易,同时造就一大批紧紧依附在皇权基础上的高素质人群。

    至于国家具体是什么,那就暂且用自己的家族作为象征一下好了,可不是我自己自私,这不是一时没有其他好的代表吗?

    只要上百年时间,忠于自己家族就会成为一种信仰,再加上巨大的科技优势,如果还是被外族所灭或者是被推翻,那自己也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把墨家的主要精力拴在科技创新和对外传教上,应该能使得他们安分一点吧?不过对于这一点李归也不是很有把握。

    想到这美好的前景,李归不禁高兴了起来。

    什么,你说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那是什么?去去去,忙着呢!

    李归高兴了,荀攸却只能在心底里叹了一口气。

    荀攸是什么人?可说是当世张良也不为过,黄老之术的缺点他又怎么会不明白?

    但是他不得不先行借助黄老学说来压制一下墨家,哪怕这会带来巨大的后遗症。

    因为荀攸很清楚,一旦墨家彻底的当了政,其他诸子百家就再也没有了活路。

    墨家现在完全掌控了秦州的工业科技部门,还把手伸到了六扇门,这荀攸都能忍。

    但是就在前几日,汉中学宫的李儒在墨家的压力下不得不主动请辞,外放扶风郡丞,随着他的离去,整个学宫上下已经全部都是墨家之人掌控。

    道宫的主持也是一样,除了刘雄鸣等几个简在李归之心的人之外,实际上全部都是墨家的人。

    最可怕的是墨家在氐人里发展的异常迅猛,远远压倒了其他任何一种学派。

    毕竟墨家人的武艺、技巧都对这些习惯以强者为尊的氐人十分有吸引力,而墨家那些严苛的规定对于这些刚从死亡山林走出来的人来说也不是问题。

    至于绝对服从首领,每一个氐人都会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异常艰苦的山林里,每一点争吵拖延都可能会给整个部族带来灭顶之灾。

    可以说刚刚走出山林疯狂地渴望强大的氐人上下与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墨家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这就把墨家最大的一块短板——人数的劣势弥补上了,可以说在秦州,墨家即将成长为一头怪兽,不,已经是一头怪兽了。

    对于这样失衡的局面,李归却没放在心上,甚至荀攸有时都怀疑他根本不知道这样严峻的局面,虽然这似乎不太可能。

    除了军权和地方行政权之外,现在的墨家已经可说是在秦州一手遮天。

    但是等到学宫的子弟长大,等到道宫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稳固,军权和行政权还会远吗?

    不是荀攸对墨家有成见,而是荀攸认为你墨家老老实实搞搞科技不是很好吗?真的要实现你们的政治抱负那就太可怕了。

    秦州之强外部已经难以制约,荀攸坚信这一点,随意他就算是拼将一死,也要在秦州内部把这乾坤挽回,这就是荀攸的心声。

    对于墨家的强势贾诩也是十分抵触的,但是他比荀攸更了解李归,所以他不愿意正面去敌视墨家。

    道理很简单,墨家可以给李归的东西儒家给不了,道家同样也给不了。

    只因为你自己不喜欢就让李归自废武功怎么可能?别说李归了,就是他贾诩也不同意啊。

    再说了,李归极度相信科技和工商业的力量,却没有看到在这个时代,疯狂增长的工商业会给这个政权带来怎么样毁灭性的的影响。

    马克思有一句话说得绝对正确,当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肮脏和罪恶。

    这个时代的大汉商人绝对不会比后来的欧美同行高尚。

    可以说每一斤盐、每一块铁上都沾满了鲜血,为了利益他们会不择手段的迫使农民破产,就像后世英国的羊吃人一样。

    相对于墨家,贾诩觉得这些人更可怕。

    对于这样的邪恶势力,更受李归宠信也更有战斗意志的墨家正是对付他们的最佳人选。

    至于这两家能否和平相处,那就呵呵了,反正贾诩认为这种可能比普天下再也没有征战杀伐还要小的多。

    ;

第四十八章 群雄并起 上

    但是墨家一家独大确实也是大问题,虽然墨家现在看似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并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是在中下层其整体实力早已经碾压各家了。

    而且贾诩十分怀疑重臣李敢也是墨家的人,还是核心的那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初儒家不也正是这样挖空了黄老学派的基石从而在武帝时一举掀翻黄老独霸朝堂的吗?

    不过这也难不倒贾诩,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开科取士。

    只有尽早开科取士,才能让儒家等学派在墨家人数不足的现在尽可能的占据位置,抑制墨家的发展。

    再说了这也不算贾诩假公济私,秦州走到现在,行政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制约,贾诩不过是诱导李归将想法提前实行罢了。

    一旦儒家重新进入了朝堂,哼哼,要比争权夺利,谁能和儒家比肩?

    到时候道、儒、墨三条腿走路,谁也不一支独大,这才是最好的情况。

    不提几人各有各的心思,反正李归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李归在对外扩张上是消停了,可是外边的世界却更加热闹了。

    到了年底,公孙瓒谋反杀害了幽州牧刘虞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天下。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汉末的乱世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每个明白人都从中闻到了浓郁的血腥。

    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州刺史什么的遇害,但那多是一些没有经过朝廷承认的僭号之人罢了。

    而在这充满血腥的初平四年,先是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壶寿被袁绍斩杀,紧接着就是手握实权、深得人心的幽州牧刘虞。

    从这一刻起,诸侯之间再也没有了之前那虚伪的脉脉温情,再也没有了见面留一线的想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从此成为了斗争的主旋律。

    虽然历史早已因为李归的到来而面目全非,但是依然以它自己巨大的惯性向前飞奔着。。

    被曹操打得急了眼的徐州刺史陶谦也终于下了狠手,将避难在琅琊郡的曹操父亲曹嵩等人尽皆杀死,表达了和曹操不死不休的决心。

    当然了,打仗这件事只有决心显然是不够的,一败再败的陶谦也明了这一点,所以他找了一个强力的帮手。

    泰山古道上,一支三千余人的队伍正在艰难的行进,为首一人相貌堂堂,仪态威严,却是在青州赫赫有名的猛将——平原相刘备。

    这个出身普通庶族地主家庭的奇男子,现在已经三十三岁了。

    其实刘备这时候已经算是很有些名气了,当初公孙瓒进攻冀州黄巾军时,委任自己的这个同门师弟作为平原县令,原本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想为田楷找个管理地方的人罢了。

    不料刘备的部队虽然人少,但是战斗力却十分惊人,部下关羽、张飞、夏侯博等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无论是在和青州黄巾还是袁谭的战斗中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公孙瓒对此自然是大喜过望,立即委任他为平原相以辅佐田楷对抗袁绍。

    可是刘备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尤其是公孙瓒在界桥惨败之后,面对着袁绍和袁绍死党曹操的南北夹击,平原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覆灭在即。

    而公孙瓒杀害刘虞这件事,更是使得同样自认为是宗室的刘备从道义上也无法再继续留在公孙瓒的阵营里。

    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时候,陶谦的邀请就像是及时雨一般的珍贵了,只有跳离平原这个必死之地,未来才有希望。

    实际上由于李归的乱入,没有像历史上结识孔融,刘备对于贸然南下徐州本是犹豫的。

    但是李归自己又亲手把历史拨回了正确的轨道,用一封信。

    想到这封信,刘备就觉得心里有一团怒火在熊熊燃烧。

    李归这个黄口孺子居然邀请自己去秦州当一名县令,即使是长安县令。

    这真是太瞧不起人了,可是另一方面刘备心里又感到一阵悲凉。

    人家确实有看不起自己的本钱,自己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颠沛流离一事无成。

    在他身边围绕着的是他千辛万苦才聚拢过来的人才:关羽、张飞、简雍、孙乾、夏侯博和田豫。

    这些人都是一时俊杰,自己却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看着这些都堪称人杰的手下,刘备下定了决心。

    徐州,自己一定要在徐州成功,哪怕是刀山火海在前,也不能让自己后退半步。

    自己一定要让李归那个小儿看看,刘玄德究竟是不是只配当一个县令。

    其实这一点他真的是错怪了李归了,受前世游戏、小说什么的洗脑,李归一直认为刘备在平原就是一个县令,自己的邀请已经很有诚意了好不好?

    正是这样的误会使得刘备成为了李归一生的敌人,直到最后战死也没有一丝投靠李归的打算。

    就在刘备兵入徐州打算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在遥远的南方,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同样对着滚滚而下的长江水,大声喊出了自己的怒吼。

    只不过他比刘备更可怜,身边只有不到百余人而已。

    直到筋疲力尽,好像把心中所有的压抑都释放殆尽了,这少年才无力的躺倒在地。

    “李阳明十八起兵而跨天下几半,我的儿,你今年也已经十八岁了,去吧,去拿回你应得的一切,恢复我孙家的荣光。”

    脑海里还回荡着母亲激励的话语,想到母亲期待的目光,这个依然显得稚嫩的少年郎就觉得身上好像是背负了千斤重担一般。

    但是他并不委屈,更不会畏惧,因为自己是孙坚孙文台的儿子,自己是孙策孙伯符,这些是自己应该背负的。

    孙策并不畏惧即将面对的重重困难,不过自己该如何着手呢?

    要知道父亲去世后部队几乎都落到了叔父孙奋的手里,自己要想夺回兵权可谓是难比登天。

    思来想去孙策觉得还是只有从袁术那里下手,毕竟父亲的旧部名义上都在袁术麾下,没有他们的帮助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

第四十九章 群雄并起 下

    可是袁术怎么会帮自己?看来只有舍弃那样东西了,毕竟东西是死的,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将来自己有了实力,东西自然也就能再拿回来。

    这时候数骑从远处飞奔而来,孙策听到动静立刻站了起来,凭着远远超越常人的目力他很快看清楚了来人。

    大喜之下他立刻上马迎了上去。

    “公瑾,你是来帮我的吗?”

    “愿与义兄生死与共。”

    这是两个少年的青春誓言,虽然在这个英雄的时代这样的誓言不知道每天会发出多少,但是这一次,这个誓言将最终响彻寰宇。

    早已与青春无缘,吕布站在小山包上,看着山脚下简单扎起的营地,看着疲倦的属下,眼睛已经忍不住开始湿润。

    这一年多来,自己妻离女散,像野狗一样被人赶过来赶过去,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但是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却对自己不离不弃,他们可都是难得的豪杰,只要离开了自己,在哪里想来都不难立足。

    是自己愧对了他们,是自己无能啊。

    可是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当年丁原不顾力量的悬殊非要和董卓硬碰,这是要将整个并州军往死路上送啊,自己毅然除掉了他,整个并州军上下都是支持的。

    董卓就更不必说了,这些诸侯谁没接受过他的官职可是谁又没有反过他?

    可就是这些伪君子却以此为借口来羞辱自己,甚至想要杀害自己。

    袁术,自己为他家报了大仇,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像赶一条狗一样赶走了自己。

    袁绍,自己为他击破黑山张燕立下绝世奇功,可他是怎么回报自己的?是刺客,是伏兵。

    从今天起,我吕布不要再当狗,要当人,要当自己命运的主人。

    想到这,他转过身对身边的中年文士说道:“这件事我吕某答应下来了,只是希望兖州诸公也一定要要记得自己的承诺。”

    那中年文士笑道:“那是自然,我陈宫言出必行,吕将军尽管放心。”

    吕布一笑,说道:“我若是信不过公台又如何敢趟这趟浑水?只是我现在兵微将寡,如何能匹敌曹操?”

    陈宫冷笑了一声,说道:“曹孟德自己作死,须怪不得别人。他不顾大家劝阻无故杀害陈留边让公,现在又秉承袁绍的意思想要杀害孟卓公,又能怪得了谁?”

    听到这话,吕布很是不好意思,说道:“都是我连累了孟卓公。”

    原来,吕布在离开袁绍南逃的过程里,得到了张邈的盛情款待,两人一见如故,十分亲密。

    这件事被袁绍知道了后,十分生气,授意曹操杀了张邈。

    在这件事上曹操真的没有打算听从袁绍的意思,可是张邈不知道啊,毕竟曹操可是干了不少背信弃义的事的。

    为了自保,张邈立即派陈宫到河内张扬这里请吕布回去共商大事。

    吕布在张扬这里过得也并不舒心,毕竟河内狭小,而张扬的部下又多桀骜不驯,连张扬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他这丧家之犬?

    明知敌人强大,但是实际上吕布已经没有了选择。

    北边的袁绍、西边的李归、南边的李傕那一个都是自己动不了的主,也只有这兖州可以试试运气了。

    他立刻召集诸将,说了陈宫的来意,假意询问大家的意见。

    大将魏续笑了笑,说道:“还可以比现在的局面更差吗?主公还有什么犹豫的?”

    其他诸将也都随声附和,吕布哈哈大笑,说道:“苟富贵,必与诸位共,若违此言,日后必定为人所擒,身首异处。”

    这一夜,黯淡了月色,闪亮了刀戈,兖州的劫难开始了。

    在益州,因为长子去世而心力交瘁的益州牧刘焉终于不甘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益州。

    在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他的三儿子刘璋成为了新的益州牧,他也是第一个未经过朝廷任命直接子承父职的益州牧,朝廷的最后一丝脸面从此被彻底的踩在了脚底。

    不提年轻的天子得到消息之后是如何的愤怒,就连益州的很多大人物也都有了自己的心思。

    你刘焉可以直接视朝廷为无物,把益州牧的位置当成了自己家的东西,那么我们这些各郡太守呢?各县县令呢?

    我们也很想要将自己的职位传给子孙呢。

    更有甚者,在很多人心里,刘焉确实是有名望、有手段,但是你刘璋又算哪根葱可以为这一州之主?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新的一轮益州战事再次拉开了他的帷幕。

    而在荆州,老对头刘焉的死让荆州牧刘表既是高兴又有点悲伤。

    高兴的是刘焉这一死,来自益州的威胁算是彻底的解除了,自己再也不用担心来自刘焉的报复。

    哼哼,要是益州真的大乱,自己这个做叔叔的说不得还得进入益州“帮帮”这些侄儿呢,大家毕竟都是汉室宗亲不是?

    至于悲伤也很好理解,两人只差一岁,与幽州牧刘虞同为汉家最后的顶梁柱,现在刘焉、刘虞都走了,那么自己呢?

    刘表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已经五十二岁了,可说是去日无多,很多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刘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当皇帝了。

    可是他又不敢直接称帝,因为一来李傕强兵在侧,二来自己的属下究竟有多少人会支持自己也是实在难说。

    于是刘表想出了一个试探的办法,就是召集了荆州一地的主要官员名流来到襄阳,观看他祭祀天地的仪式。

    自古以来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就连李归也是打着祭祀华山的机会打了下擦边球而已。

    所以说刘表的这一举动已经把自己的野心直接展现在了一众手下面前,其目的可以说是昭然若揭。

    只可惜就连后来的袁绍威震天下想要称帝手下都不配合,何况现在的刘表?

    面对包括蔡瑁、蒯越等手下的一致反对下,刘表不得不又退了回去,表示自己决无称帝之意。

    这样的行径为人所不齿,更让人看破了他色厉内荏的本质。

    ;

第五十章绝代双雄

    一些地方豪强对他的轻视更加严重了,尤其是以长沙太守张羡为首的南方势力,已经连名义上的服从都不愿意再继续下去了。

    可是这次张羡他们错了,为了尽快的完成自己的梦想,刘表也不愿意再等待下去了,一开春,刘表就亲率大军开始了南征。

    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小弯,通过和关中的贸易军械充足还拥有了大量骑兵的刘表势如破竹,而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张羡表现的远不如历史上出色。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刘表就一举攻破了长沙,将追随张羡的数万兵民尽皆杀死,凶残之处一点也不下于中原诸侯。

    这一战之后,刘表一举收复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成为了荆州名副其实的主人。

    地方千里,带甲十余万,一个超级大诸侯正式形成了,不过刘表没有想到,这也是他最后的辉煌了。

    随着194年的到来,激烈的战火再次燃烧在了中原大地,先是张邈、陈宫等人迎接吕布进入了兖州,使得曹操征伐徐州的大业功亏一篑。

    恼羞成怒的曹操回师兖州之后开始了疯狂地报复,所有被怀疑和陈宫串通的士人都被杀了,以免他们在关键时刻在自己背后捅上一刀。

    但是这样一来很多人就直接倒向了吕布,使得吕布迅速的站稳了脚跟,开始了和曹操的鏖战。

    随后是李傕再次对袁术发起了进攻,一度打到了寿春城下,不过一直没能攻下来。

    河北袁绍和公孙瓒这对老冤家当然也不打算闲着,秣兵厉马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争霸赛。

    但是这之后的天下走势并没有像人们普遍预料的那样战火纷飞愈演愈烈,到了七月,几乎所有的征战都停了下来。

    难道这些诸侯都意外的转性了,准备来一个世界和平大联欢吗?

    当然不是,是大自然的愤怒使得他们不得不罢手了而已。

    整个北方从春天到夏天就几乎没有下过雨,空前的旱灾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

    颗粒不收的田野连百姓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提养活军队了。

    真正有志于天下的袁绍、李归两人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救灾工作,为此所有的其他事情都得让步。

    不过相比僻处关中的李归,袁绍可就悲剧多了。

    首先他一直在征战,并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内政,所以粮食储备其实并不多,想要救灾真的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袁绍不愧为一代人杰,还是给他硬生生的想出了办法。

    天下真的完全没有粮食吗?不,在那些大商人那里,粮食有的是。

    结亲,最有望问鼎天下的袁家愿意和地位低贱的商贾结亲,你没听错,这是真的。

    改变命运的机会到了,北地的大商家无不激动了起来,最后是甄家胜出,他们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了袁绍的二儿子,陪嫁是百万石粮食。

    其他漏了像的大商家袁绍也没有放过,儿子是不能再娶商贾子女了,不还有侄儿什么的吗,不是还有官职吗。

    凭借着他自身巨大的威望,袁绍压制住了阵营里的不同意见,完成了救灾工作的粮食储备,开始了救灾工作。

    接下来第二个悲剧来了。

    冀州一马平川,交通便利,周围全是人啊。

    而且冀州周围的诸侯都不大靠谱啊,血腥残暴的公孙瓒夺走农民最后的口粮,兖州的战乱更是如火如荼。

    青州那就更别提了,孔融那样只会高谈阔论的还算是好官呢。

    所以走投无路的农民自然就只能选择用脚走路了,冀州是唯一的选择。

    大量的涌入人口使得袁绍措手不及难以应付,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人还带来了伤寒这个大杀器。

    但是袁绍应付下来了,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军队甚至只能仰食桑葚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

    对于伤寒他也只能采取隔离处决的办法了,虽然残酷却也算有效,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伤寒的大流行。

    而且说实话要是没有伤寒这么多人口袁绍还真的不一定能应付得下来。

    但是第三件事他就真的没有办法了,那就是大旱之后可以预料的蝗虫大爆发。

    面对这个几乎无解的问题,受到历史局限的袁绍也只能是向天祷告了。

    不过即使这样袁绍的功绩依然不能抹杀,虽然大多数有利于他的记载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史书的细节上发现事情的真相。

    黄巾之乱之前冀州人口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略多一点,到了曹操占据冀州的时候,已经占了天下的接近四分之一。

    这还是经历了残酷的黄巾之战、袁曹混战之后的结果,但就这一点来说袁绍就无愧于雄杰这两个字。

    他或许不算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真正高明的政客,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不过在原本的时空里袁绍的表现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但是在这个时空,有一个人比他做的更耀眼,那就是秦州牧李归。

    因为他比袁绍更倒霉,还多了一个大地震加日食。

    要说一直没下雨,其实李归本来是不着急的,谁让咱修了足够的水利设施了呢?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当李归优哉游哉的晃回长安的第二天,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震再次袭击了关中。

    而且一次不算完,紧接着又来了一次。

    死的人倒是真心不算多,可是对于水利设施的伤害可就大了,毕竟在李归的心目里陕西不是地震带啊!工程质量自然不是防震的水准。

    老天仿佛生怕李归不死一般,地震完了紧接着就是日食,一时人心惶惶。

    在有心人的宣传下,李归改革获罪于天的流言不胫而走,甚至出现了农民小规模外逃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惨淡情况,李归真是欲哭无泪,心里估计南阳的李傕嘴都要笑歪了,合着自己就是来给李傕抗雷的。

    李归自己没有袁绍那样的家族魅力,儿子也太小,秦州更没有甄家那样的大商家,所以袁绍的办法想学也学不来。

    ;

第五十一章 蝗灾何所惧 上

    不过不管心里怎么埋怨,生活还得继续不是?

    好在李归有积蓄啊,还有李敢不说李归心知肚明也不问来历的大把的铜钱、金子,再加上白糖等物撒了出去,换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粮食。

    不过李归私下也警告了李敢,这种挖坟掘墓的事可不能被人抓住手脚,否则自己也保不住他。

    有了粮食,李归就什么都不怕了。

    不就是地震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好对那些受损地区重新规划规划。

    至于日食更是被李归反过来利用了一把。

    算准了时间之后,一身道装的李归站在长安城头一剑劈下重开日月,震慑了无数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换来了万众一心顶礼膜拜的场景。

    李归自己可是啥也没说,绝对没有搞什么封建迷信的举动,可就是这啥也不说使得各种各样的传言都出现了。

    有的说的活灵活现就连李归自己听了都觉得故事里的那个人简直就是神。

    不过最最棘手的一关李归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那就是蝗虫,遮天蔽日的蝗虫。

    这场蝗灾来得极其的突然规模也极其巨大。

    仿佛一夜之间地府向人间敞开了大门,数以亿计地蝗虫从幽州、并州、冀州直到河东、关中等地凭空冒出。

    像一阵妖风迅速席卷整个北部边疆,并大有向中原地区蔓延的趋势。

    飞蝗所过之境遮天蔽日,寸草不留。

    蝗虫往往在吃光村外的庄稼和植被之后,又象洪水一样涌进村庄,将窗户纸、房檐草一并吃个精光。

    更有甚者飞蝗还闯入民宅袭击孱弱的老人与婴儿。

    正如民间童谣所唱,“蚂蚱发生联四邻,飞在空中似海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其实这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蝗灾就没有停过,好像真的是像那些儒家所说的天人感应一般,因为人间的暴政所以老天发怒降下这等大祸。

    其实不然,这些年的蝗灾是天灾,但更是人为地祸患。

    蝗虫主要分飞蝗和草地蝗虫两种,而无论是飞蝗还是草地蝗虫,它们必须在裸露的土地上产卵,如果没有裸露的土地就无法繁衍它们的后代。

    近年来随着东汉朝廷统治的失灵,越来越多的水利设施被荒废。

    江河湖畔的树木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加重,裸露的土地越多,飞蝗繁殖的场所就越广。

    草地蝗虫的诱发因素同样是因为东汉政府的失策造成的。

    随着国力的衰弱东汉朝廷事实上已经完全放弃了北方边郡,放任游牧部落南下。

    这些游牧部落来到这新得到的肥沃土地,完全没有意识到过度放牧的危害,牲口越来越多。

    再加上对草场管理不善,直接导致了草场的退化。

    而草场退化形成的裸露土地又为草原蝗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草原虫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和沙化,使得游牧部落不断的继续南下寻找新的沃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而这次的蝗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的一次,没有之一。

    究其原因,一来受小冰河时期极端气候的影响,之前整个北部中国连续数年遭受旱涝灾害,为爆发蝗灾埋下了伏笔。

    二来是这几年各地的战乱使大量的良田被践踏成了荒地,而这些荒地正是滋生蝗虫最佳环境。

    三来各州郡无不陷入了自相残杀的境地,最基本的统治秩序趋于瓦解,使得各地的府衙无暇关注民生,这也为蝗虫由虫卵长成飞蝗提供了时间。

    其实李归之前不是没有关注过蝗灾的问题,但是在最关键的一步——及时的预先对蝗虫的产卵地进行处理,他却无能为力。

    毕竟他彻底占据关中还不到两年,虽然赶走了大批的游牧部落,但是土地植被却一时无力恢复,水利设施也只是修整了长安附近,所以蝗灾还是再次发生了。

    再说关中的蝗虫主要还是从其它地方飞来的,它们长着翅膀,不需要路引,重新恢复了生机绿油油一片的关中大地强烈的吸引着它们。

    事实上只要这全国性的战乱不停歇,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蝗灾就不可避免,关中也不能独善其身。

    虽然有点怨恨老天的不公,不过事情既然发生了还是必须面对才行。

    前世李归好歹也常听爷爷和父亲吹嘘那些全民灭蝗的壮举,所以有些方法李归也大概知道。

    但是当李归下令准备应对蝗灾的时候,有些人对于灭蝗是非常恐惧的。

    他们认为蝗灾是为政者不修德行导致的,是天意,不可对抗,要求捕杀,不是背道而驰吗?

    应该通过修德行、祈祷上天来处理。

    李归立刻亲自发布檄文说:“蝗虫不过一凡间小虫,食草而生,散布郊野,是其本分。现在聚众成灾,夺人口粮,就是违反了天道的规则,正应该坚决的消灭他们。”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文帝时亦有灾祸,王莽时福瑞满天下,这难道真的是天意吗?”

    “所以那些违背天理出现的事物,就应该顺应天道来纠正它们。”

    “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当年光武皇帝亲自带人灭蝗,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才是真正的失德。”

    与此同时他下令捕杀散布这些思想的方士、官员、士人四百余人。

    不要怪李归心狠手辣,这些人真的只是脑子转不过来吗?李归不这么认为,在这些表面现象里李归闻出了阴谋的味道。

    正是这一点深深的激怒了李归,你可以反对我,可以争论,但是试图以百万百姓的生死存亡来进行博弈,那就击破了李归的心理底线。

    这一顿大杀特杀下来,里面有多少人是冤枉的,李归自己也不清楚,可是他没有办法,因为他赶时间。

    这么大的蝗虫群,一夜之间就可以毁掉上万亩的庄稼,李归要是心平气和的和他们争论完,黄花菜都凉了。

    ;

第五十二章 蝗灾何所惧 下

    处理完了这些不和谐因素之后,李归亲自来到了灾情最严重的的河东郡,他必须趁蝗虫群主力还没越过黄河之前将它们消灭掉。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预期,但是看着遮天蔽日的蝗虫,很多人包括李归在内都是心惊胆战。

    不过李归也是有备而来,他指挥大家一起捕杀惊吓蝗虫,将它们尽量往一处赶。

    随后数万只柴鸡出现在了抗蝗战场上,扑向一片片有蝗虫的草场,左寻右觅,展开围歼战斗。

    别看平时蝗虫能飞能跳,可在这些机灵的柴鸡面前却显得格外的笨拙,随着柴鸡飞舞,大小蝗虫纷纷毙命。

    这时的蝗虫孵化出土不久,体积比较小,一只鸡一天能吃1000余只蝗虫,大个的蝗虫一只鸡一天也可以吃掉100多只,比人可快捷多了。

    到了夜间,李归下令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

    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不许填埋,怕蝗虫再从土里钻出来。

    到了清晨,蝗虫翅上有露水,跳跃飞翔能力都较差,捕捉起来比较容易,众人齐心协力将蝗虫赶到沟渠里。

    为了增加百姓的积极性,李归下令以粮食换取蝗虫,三石蝗虫换取一石粮食。

    当然了,这样的败家行为受到了官员们的劝谏,但是李归却不为所动。

    开玩笑,不交换将来赈灾就不需要粮食了吗?

    收上来的蝗虫也不能浪费,熊熊燃烧的篝火正是烧烤蝗虫大串的好地方。

    在在场民众的亲眼目睹下,李归狼吞虎咽的连吃了五串蝗虫,随后说道:“天道有常,人为长,你吃我粮,害我民,我今天就吃你,但有灾祸愿意一身承担。”

    你别说,这样拙劣的表演顿时感动了本质上淳朴的百姓,立刻传遍了整个河东郡乃至秦州。

    很多百姓不再将蝗虫拿来换粮食,而是也直接吃掉。

    “使君待我如赤子,我奉使君如父母。”连使君都能吃,自己这些升斗小民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李归的声望随之在河东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结果发了还不到五万石粮食,整个河东郡就几乎看不到活着的蝗虫了。

    随后其他各郡也是捷报频传,这次规模浩大的蝗灾不到七天就被李归消灭了。

    这样的奇迹,令那些想要看他笑话的人瞠目结舌,令关中百姓心悦诚服,令那些犹豫不决的人看到了新政权的勃勃生机。

    不过虽然秦州的蝗灾已经被控制了,但是只要周围的地方不根除蝗灾,秦州再次遭灾是必然的事情。

    为此李归一方面加强了预警机制,下令游骑远出边界观察蝗群的动静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另一方面主动向所有诸侯传授灭蝗方法,甚至表示愿意派专家协助灭蝗。

    蝗灾基本集中在黄河流域,南方诸侯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但也大多礼貌性的回复了一下。

    而中原一带以曹操、吕布为首的诸侯正在打生打死,就算有心也没有这个力。

    这也都在李归的意料之中,他真正报以希望的是河北双雄袁绍和公孙瓒,只要他们一起配合治理蝗灾那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对李归释放出来的善意这两个人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公孙瓒不仅没有接受李归的好意,还尽数割下了李归派去使者的鼻子,让他们回来告诉李归:“一介胡儿趁乱占据关中就以为自己是个人了吗?洗干净自己的脖子,等我灭了袁绍就来取你的人头。”

    李归看到回来的使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公孙瓒的脑子里面全是水吗?

    不过在仔细听了使者们在幽州的见闻,李归终于确定:公孙瓒的脑子里不是水,而是全部都是屎。

    李归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他对待李归的态度,而是公孙瓒干的傻事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他对外交的态度十分亲率,屡次被袁绍耍就不说了,还到处任命各州刺史,你以为你已经是当今天子吗?

    对于胡人,他的态度就一个字:“杀”。

    反叛的杀,没反叛的还是杀,有罪的杀,没罪的还是杀。

    对于百姓,那是什么?唯一的用处就是提供吃的而已,要是没有能力提供吃的就把你们自己送来吃好了。

    好吧,你不依靠百姓,至少也要依靠士人吧?

    不,公孙瓒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对于那些出身比他高贵或者是名望比他大的人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一一除掉,吃相十分难看。

    这样一来他以前在边关征伐为国立功得来的名声就尽皆付之流水了。

    以前他讨伐袁绍的时候,就连冀州的百姓都来支持他,像赵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不用袁绍打他,幽州对他的反抗已经是此起彼伏了。

    而公孙瓒的死对头袁绍,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表现了。

    其实说起来袁绍和李归的关系才是最差的,毕竟两家刚在河东大打出手了一次。

    但是面对李归伸过来的橄榄枝,袁绍立刻毫不犹豫的给与了热情的回应,好像之前的事从没发生过一般。

    他不但虚心的向前去的治蝗专家请教,而且立刻就加以了执行。

    他亲自带头下到乡间组织乡民灭蝗,一连数天家人都只以蝗虫为食,就连他最宠爱的小儿子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他还走进乡民的居所,为他们的困苦而落泪,演技之好让李归真是自愧弗如。

    其实李归真的是误解袁绍了,他这样做固然有收买人心的意图,但也确实有发自内心的真实。

    后世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里,都十分强调袁绍的出身,好像袁绍后来的成功全都是依靠他的家世是的。

    可是实际上袁绍虽然是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可是他并不是嫡子,而是过继出去的庶子,生活过的一直很艰难。

    像曹操,虽然曹家的家世远不如袁家,但是他是曹家的嫡子啊,在这大汉朝完全可以俯视袁绍。

    所以对于曹操的友谊,袁绍记了一辈子,好多次无偿的帮了曹操。

    ;

第五十三章 严峻的凉州局势

    可以说袁绍的成功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他自己,热情、慷慨、勇于承担、怜惜弱小,这就是年轻时的袁绍。

    即使是到了今天,单就私德来说袁绍可能是当今诸侯里最好的一个,也是最有同情心的一个。

    虽然有点晚,但是袁绍也成功的消灭了蝗虫,挽回了部分损失,更得到了民心。

    要知道,就是他依靠的世家,也希望自己的主公是个有能耐的人啊。

    随着秦州、冀州、并州的蝗灾相继结束,这个现在的初平五年比历史上的兴平元年百姓的生活要好得多了。

    治理完蝗灾之后,袁绍热情招待了秦州来人,还让心腹重臣逢纪带着厚礼来到秦州表示感谢。

    李归当然不会真的以为袁绍此举只是为了表示感谢,这里面希望双方和解的意味不言自明。

    当然了这种和解是建立在现在双方没有大的厉害冲突的基础上的,至于将来,谁又能保证什么呢?

    李归也需要休养生息,也需要冀州乃至幽州、青州等地的资源和市场,两家的和平就这样意外的来临了。

    当李归满载荣誉回到长安的时候,一份来自凉州的急报破坏了他的好心情。

    姚迁那死了,这个李归最忠实的盟友,历史上唯一羌人国家后秦帝国的始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梦想了。

    在和韩遂一起大败来犯的宋健军之后,他和韩遂一起追击宋健到了枹罕。

    围城两个月之后,宋健终于开城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

    可是就在获胜后不久,长期征战心力交瘁的迁那病死在了军中。

    李归一度认为这是韩遂下的毒手,不过据细作的调查应该还真不是,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不管原来有没有别样的心思,反正现在韩遂见到迁那去世,而他的儿子们又年轻威望不足,立刻毫不犹豫的下手了。

    他亲率大军奔袭迁那的大营,轻而易举的就得手了。

    迁那的至交莫折长天宁死不屈,被韩遂的大将阎行所杀,他的大儿子迥迥也同时死在了乱军之中。

    随后韩遂率轻骑连夜赶路,顺利的进入了狄道城,而在这之前大将成功英也顺利的夺取了襄武,这样除了南部的氐人地区外整个陇西郡都落入了韩遂的手中。

    之前由于迁那将大本营迁往了陇西郡,韩遂的势力早已经悄然伸入了无比空虚的南安郡。

    再加上马腾从武威败走后,韩遂为了防止丁零人进一步扩张派兵占领了苍松以南的武威各县,韩遂已经控制了三个半郡的地盘。

    要是只是这样李归还不觉得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立即处理的地步,虽然失去陇西郡这个屏障令人难以忍受。

    韩遂地盘虽大,但是人口稀少啊,想来也没有侵犯秦州的勇气。

    但是韩遂收买武威、张掖一带的卢水胡,又派人和丁零人勾勾搭搭的,这李归就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以韩遂那捉襟见肘的财力,他拿什么收买卢水胡?拿什么和丁零人勾勾搭搭?想要下手的目标是谁不是很清楚了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自己冤枉了韩遂,他可能是想向西域搞一搞,可是他这样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自己的生命线不就被他捏在手心了吗?

    再退一万步讲,韩遂真的是只想老老实实做生意,可是当他财力充沛、兵强马壮之后还会甘心继续蜷缩在金城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吗?

    这可不是后世的西北名都兰州市啊,现在这里就是一块荒野之地。

    和韩遂的战争看来是势在必行了,而丁零人也不能再留,去年丁零人的大首领死后,新接任的丁零大首领完全不懂规矩。

    他不仅随心所欲的征收商税,还多次打劫商队,严重的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

    不过要想解决凉州的问题,兵力显然不能太少,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太短,别被人先把自己的老巢给端了才好。

    尤其是袁绍和刘璋两家,虽然看着老老实实,但是李归信不过他们。

    就这样在犹豫里拖到了八月,传来了袁绍北伐公孙瓒大败而回的消息,这下李归心里踏实了。

    至于刘璋,李归接到线报,赵韪已经起兵在即了,刘璋才能平庸,要不是他两个哥哥一死一残,一州之主那里轮得到他,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躲过这一劫呢。

    下了动手的决心,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战争的目标了。

    李归的目标就是两点:

    一是彻底击败韩遂的有生力量,使得他再也没有进犯关中和截断丝绸之路的勇气。

    二是击破丁零各部联军,将武威重新收回到汉家版图之内。

    但是贾诩不同意这个方案,他首先向李归和其他没去过凉州的人解释了一下凉州的实际情况。

    经过百年征战,凉州汉人的数量已经很少,异族尤其是羌人的数量却是很大的,贾诩保守估计也不下百万之众。

    更可怕的是羌人等部族的出生率是很高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击败韩遂多少次,只要不彻底的解决掉他,最多几年他就又会东山再起。

    与其将来多次出兵徒耗国力,不如一次性的彻底解决掉他。

    至于李归担心的能胜不能守的情况,贾诩也有不同看法。

    为什么东汉朝廷守不住凉州?那是因为东汉朝廷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

    一是东汉朝廷一直秉承着“临事制宜”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对羌政策。

    治理羌人的政策几乎完全按照凉州刺史和护羌校尉个人的喜好来执行,而东汉政府对于这些官员又缺乏耐心,百余年间换了三十六任护羌校尉就是明证。

    二是对东汉政府对凉州的地方利益非常漠视。

    由于历史原因凉州人在东汉中央朝堂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可能只比人口稀少的交州强那么一点点。

    甚至连凉州的主要官吏也都是从内地调来的,这些人完全没有对凉州的责任感,连绵不断的“弃凉论”就是这一弊端的集中体现。

    ;

第五十四章 定凉州 一

    和平时这些官员横征暴敛涸泽而渔,不仅不顾百姓的死活,就连地方士族的死活也完全不放在他们心上。

    一旦战事爆发,他们却跑得比谁都快,有他们做榜样,远道而来的中央军又怎么会有斗志?

    这时候凉州真正能依靠的却是被各种限制措施弄得元气大伤的地方豪强,试问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而对于李归,情况就不同了。

    一来李归军不但强悍超过汉朝中央军很多,而且又是从长安出发,补给上也方便很多。

    二来李归军中凉州人众多,不但对凉州的情况十分了解,而且也更能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

    三来凉州战乱已久,不仅汉人,就连异族其实也都渴望和平安详的生活,只是缺乏一个真正能结束乱世的强人罢了。

    所以只要李归能彻底击败韩遂,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君临凉州,完全平定凉州还是有较大可能的。

    当然了,治理凉州不能像治理关中、汉中那样,因为凉州实在是太辽阔了,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每个郡都是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

    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羁縻,允许每个地方的大豪强自治,只要保证丝路的畅通并交纳一定的赋税就行。

    这样一来李归只需要驻扎一支中等规模的部队作为核心,遇到战事就集结各家的力量一起面对,如同当年班超在西域所做的那样。

    这样李归的利益可以保证,各地方豪强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保证,大家不就暂时和谐啦。

    至于将来的事,谁知道呢?或许是效法窦融故事,或者是像隗嚣一样的下场,到时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贾诩的话说的很中肯,彻底的打动了李归,毕竟几年后必然要进军中原,要是能在不陷入凉州泥潭的情况下解决来自凉州的威胁那自然是再妙不过了。

    不过正如贾诩说的,凉州地域广大,而韩遂又是个善于逃跑的老手,如何能顺利的解决他可是一个大难题。

    不过对于这点贾诩早就不知道想了多少遍,可以说各种情况他都想到了,早有一个精密的计划献上。

    虽然还是金秋八月,可凉州牧韦端的心里却已经是如同寒冬腊月一般。

    派到秦州各处的细作纷纷来报,李归的大军正在快速集结准备进入凉州,名义是讨伐丁零恢复武威,但首当其冲的就是凉州首府冀县所在的汉阳郡。

    这一天终于要来了,其实韦端对此早已经有了觉悟。

    两年前他就知道李归和其他的凉州军阀不一样,他有着改天换日的勃勃野心,绝对不会甘心止步秦州的。

    但是以韦端原来的估计李归的主要敌人在中原,在河北,怎么看都不应该先行陷入凉州这个大坑里来。

    这样一来韦家至少可以有十年的美好时光,到时候李归要是真的成事自己就举家入京,至少封侯之赏是跑不了的。

    要是李归失败了,那自己和他就更没有关系了,而是和新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韦端一直小心翼翼的和李归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友好关系,免得引起他的猜疑或者是兴趣。

    但是韩遂最近的一系列成功让他知道事情坏了。

    李归容忍凉州各势力存在的前提是他们是无害的,现在韩遂像是无害的样子吗?

    无论是韩遂东进还是李归西进,正处在要道上的汉阳郡都是跑不了的,看来自己必须做出抉择了。

    什么?你说为什么不自强自立?

    一来韦端自己知道自家事,自己真的不是争霸天下的料,从李归、韩遂手下都是人才济济而自己手下只有小猫小狗两三只就可以看出来了。

    二来其实世家除非有绝对把握否则很少会参与到争霸天下的游戏里。

    无论是谁赢谁输,只要你没有直接参与争霸,作为世家当官的机会总是不缺的。

    但你一旦参加了争霸,输自然是身死族灭的下场,就算赢了又如何?只要王朝倾覆还不是一样?

    春秋已降多少诸侯王族早已经灰灰湮灭,而像曲阜孔家已经兴盛七百多年了,至今依然生机勃勃。

    思前想后了好一番之后韦端还是觉得李归更靠谱一点,毕竟虽然李归有些敌对士人但是还比较好说话,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觉得李归的赢面更大。

    就在韦端打算主动请降好获得一个好筹码的时候,韦本秘密的求见了他。

    听完韦本的来意,任凭韦端再是气度恢弘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难以下定决心。

    做还是不做?做了韦家可能直上云端一举成为天下有数的豪门,一个有着自己真正独立王国的豪门。

    但是也有可能把韦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身死族灭。

    可是不做,韦家最好的情况就是再次背井离乡,伤筋动骨之余从此沦为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突然,韦端来到韦本面前,虽然强自镇定却依然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了:“能否将康儿送往长安?”

    韦本摇了摇头,说道:“大公子万众瞩目,目标太大,最多只能送一位庶出的小公子走。”

    韦端痛苦的闭上了眼睛,过了好半晌才断然道:“回去告诉李阳明,这件事我韦家接下了。”

    韦本也长出了一口气,直到此刻他才猛然发觉自己的衣服早已湿透,在这金秋时光里顿时觉得十分的冰凉。

    就在他正准备转身离去的时候,韦端突然拉住他的衣袖,低声道:“文庄,你认为这李归的承诺可信吗?”

    看着韦端彷徨的面容,韦本其实心里也不是很托底,但是他知道现在的韦端需要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只是一点信心。

    他几乎是一字一句的对韦端说道:“家主,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李归可不可信我不敢保证,但是他已经是最可信的那一个了。”

    韦端苦笑了一下,喃喃道:“是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第二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凉州各地。

    ;

第五十五章 定凉州 二

    大汉的凉州牧韦端,这个一贯性格绵柔的人,第一次发出了强烈的呐喊,而对象则是威名赫赫、正对凉州磨刀霍霍的秦州牧李归。

    “汉弃凉州久矣,凉州事自有凉州人来办,无需烦劳他人。若是想要恃强凌弱,凉州有的是不畏死的豪杰,唯有死战到底。”

    这还是那个唯唯诺诺的韦端吗?大家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是紧接着韦端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表示自己内缺德行外乏武运,既不能内平盗匪,又不能外御异族,所以公开邀请韩遂前来冀县,愿意以州事相托付。

    听到这个消息韩遂是又惊又喜,一时不知所措。

    这么多年了,自己终于得到了凉州士人的认可了吗?这都让韩遂差点喜极而泣了。

    有了韦端的托付,韩遂也算是第一次得到了最需要的大义名分,这对于他统合凉州各部进军关中可谓是意义重大。

    而且韦端表示愿意把汉阳奉上,这就更不得了了。

    汉阳郡乃是凉州的精华所在,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财富物力几乎占到整个凉州的三分之一以上。

    冀县更是号称凉州的第一坚城,易守难攻。

    不过好处虽大,但是真要说就此接受韦端的提议,韩遂还是有些犹豫。

    毕竟要是接受了韦端的邀请,自己就势必要立刻率领大军救援汉阳,这就意味着要正面和李归的大军决一雌雄。

    倒不是说韩遂真的就怕了李归,韩遂是什么人,可以说是一辈子硬撼强敌从不曾退缩的主,就算李归号称无敌,那又如何?

    但是不怕不代表他傻,单凭现在他麾下的军力面对倾巢而来的秦州精锐那是半点希望都没有。

    毕竟本来韩遂军人数就不多,而且这大半年来一直在征战,士卒也都十分疲惫。

    其实韩遂勾搭卢水胡也好,勾搭丁零人也好,真的只是为了自保。

    在他想来,自己要是整合了凉州的势力,人多势众,李归哪怕对陇西的事再不满也不敢轻易来攻。

    只是他料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李归对他的态度。

    曾经在韩遂军中多年的李归十分了解他的行事风格,知道他是一个成事不足但是败事有余的人。

    他弱小的时候双方反倒是可以相安无事,因为李归知道他不是一个糊涂的人。

    但是他现在拼命扩充实力那就有问题了,这样一来虽然他还是无法和李归匹敌但是将来关键时刻坏李归的事的能力就足够了。

    对于这样危险的不安定因素自然是干脆直接扼杀了好了。

    所以说韩遂的错误就是在于他不够强大却又不安于现状,高估了自己对于李归的威慑能力。

    怀着这样的犹豫心情想了半天他还是不能做出决断,于是只好招来阎行、成功英、鞠演、蒋石、田乐、阳逵等心腹手下一起商议。

    蒋石、田乐、阳逵都是勇将,但是见识却不足,这件事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自然是像雕塑一般低头不语。

    鞠演却是一个深沉有计谋的人,但是他西平鞠家出身的背景使得韩遂对于他一直比较提防,再加上对于这件事他别有心思,也是一言不发。

    阎行率先开口道:“现在士卒疲惫,羌人也大多返回了部落难以召集,一旦开战实在是难有胜算,何况韦端此人居心叵测,难以令人相信。”

    “不如先行回师金城,坐观成败。要是李归真的击败了韦端和丁零人,那他的锐气也已经丧失殆尽。”

    “到时候他要是进攻我军,我军早已修整完毕,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军一边,必定可以一举打败他。”

    “要是他直接退回了关中,那我们正好趁势接收汉阳、武威两郡,正好一统凉州,霸业可期。”

    文山反驳道:“要是李归呆在关中守住要口,虽有百万之众也难以取胜,除非老天收了这个忘恩负义之徒。”

    “但是现在李归打着讨伐丁零人的名义,丁零人能坐以待毙吗?只要我们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完全可以让丁零人一起出兵。”

    “再用关中土地和金钱劝诱羌人、卢水胡诸部,没有不能成功的。”

    “这样一来各部相加足有不下八九万之众,都是舍生忘死之徒,何言不能胜?”

    “要是错过了这次机会,纵然一统凉州,又有何意义?待到他扫平关东一统六合,凉州一隅之地还可以抵挡吗?”

    两人一时争执不下,韩遂看向成功英,这个他最为器重的心腹爱将,想要看看他怎么说。

    成功英苦笑了一声,说道:“这件事其实还有什么好讨论的?主公您威名远著震慑凉州依靠的是什么?是高贵的出身吗?是朝廷的任命吗?”

    “都不是,不就是靠的百战不馁的斗志和对各方豪杰的倾心接纳吗?”

    “现在别人主动献城来投,主公要是退缩了,那丁零人也好卢水胡也罢,谁还敢信赖主公?”

    “更何况要是见到主公如此懦弱,那新投降的迁那所部本就心怀不满,只怕会趁机反叛以迎接李归的大军。

    “再说了,李归此人在金城郡呆过多年,经常率部四处狩猎,那处山河险要他不知道?一旦开战地利优势不见得在我们一边。”

    “与朝廷的中央军不一样,李归可并不歧视羌人,军中也多有羌族高官。一旦我军战事不利兵临城下,不知道会有多少羌人会立刻投降李归。”

    “到时祸起萧墙,全军再也难以拧成一个整体作战,只怕会不战而溃,所以说人和也不在我们这一边。”

    “天时地利人和三样中有两样不在我们这一边,双方实力又差距甚大,所以要是退守金城实际上是死路一条。”

    “为今之计只有立刻让我和文山率部先行增援冀县,主公亲率大军再慢慢赶来,李归久攻坚城不下,必然师老兵疲,到时大军合围,李归一鼓可擒。”

    说打这,成功英大声对韩遂道:“将军要只是想可以老死于户扉之下安度晚年,何不直接向李归请降?”

    ;

第五十六章 定凉州 三

    “毕竟大家还有过一段袍泽之义,想来那李归不会亏待了我等。”

    “要想将军还有一颗一统天下的雄心,那这一次就不能让,哪怕是血战到底也要坚持下来。这样才可以令豪杰来投有一天取李归而代之。”

    “至于韦端是真心还是假意,等到大军入了城之后也就不再重要了。只要我们赢了,假的也会变成真的,要是我们输了,真的也会变成假的。”

    韩遂愤然起身,拔剑砍在几案上道:“鹏举言之有理,我纵横凉州二十年了,早就该死,现在死已经算是死得太晚了。”

    “老夫已经年过五十,岂能再向一介黄口孺子伏低做小?我意已决,明日你就和文山先行奔赴冀县,我率领大军随后就到,誓要和李归这个叛贼一决生死。”

    随着韩遂的一声令下,整个金城、陇西、南安等郡都动起来了,大批大批的羌人也在丰厚报酬的诱惑下来到了韩遂军中。

    成功英的动作很快,他日夜兼程很快就来到了冀县,而韦端也信守诺言立即就让他们全军都进了城,甚至将武库和城门都交给了他守卫。

    见到韦端做的如此光棍,就连心里一直有些怀疑的成功英也是疑心尽去,立即派人催促韩遂赶快前来。

    但是有人欢喜也有人忧,看着韩遂军进了城,一直强烈反对韦端这个主意的部下无不如丧考妣。

    不久凉州从事赵昂就率先挂冠离去,陆陆续续离开的士人不下百人。

    见到此情此景,身为韦端重要支持者的主簿杨广心里也是一片冰凉,回到家里是茶饭不思。

    他的长子杨阜见状,宽慰他道:“韩遂也是士人出身,他治理凉州未必就不如韦使君。况且此战李归行动迟缓,已经失了先机,我军未必就不能胜。”

    杨广苦笑了一声,低声道:“你不必安慰于我,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杨阜赶忙赔罪道:“孩儿知错了,不该以虚言欺骗大人。”

    杨广叹了口气,说道:“其实我就是不明白,韦使君平时挺明白的一个人,怎么这次会这么糊涂?”

    杨阜想了想,压低声音道:“事已至此,为何父亲不派人联系一下沛公以为退路?”

    杨广脸色有些尴尬,过了半晌才对杨阜道:“这也不怪你会这么想,那时你还未出生,所以有些事你不知道。”

    于是杨广将自己家族和杨沛姐弟的恩恩怨怨详细的讲给了杨阜。

    听完之后杨阜忍不住道:“此事祖父大人也实在是。”但是子不言父过,他还是强自打断了话头。

    杨广叹息道:“此事父亲大人当年确有做的不妥的地方,但是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现在你明白我们杨家的处境了吧?”

    杨阜低头思索了好一会,突然说道:“孩儿前些时日游历关中,听到了一些关于李归和我杨家的流言,不知道——”

    杨广点了点头答道:“是真的,我已经派当年的老人曾在杨沛府里远远看过他本人,和他母亲长的十分相似。”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预期,杨阜闻言还是十分吃惊,旋即又感到有些奇怪,问道:“既然如此,父亲还何需烦恼?”

    “据孩儿所知那李归虽然出身荒野但并不是不讲礼法之人,对自己的母族就算是不满想来也总会照拂一二的。”

    杨广长叹了一声,说道:“母族孰能与父族相比?他父亲和我杨家仇深似海,而且更关键的是他父亲还健在,奈何?”

    杨阜闻言忽然一笑,对父亲道:“若是有一个大仇人的性命和孩儿的前途相比较,父亲愿意选择哪一个?”

    杨广立即答道:“人总是要向前看的,自然是你的前途要紧。”

    杨阜笑道:“这不就是了吗,我们杨家当年不过是追杀了他们,可是一个也没有得手啊,并不是什么化不开的仇恨。”

    “只要我们此战能立下大功,再放出风声点明我杨家和李归的关系,想来他们也不好下手。”

    “再说了,虽然不曾蒙面,但是孩儿也听说沛公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不会真的看着我杨家覆灭的。”

    杨广闻言顿时豁然开朗,高兴了起来,夸赞道:“你自小聪慧过人,与山儿都是我杨家难得的人才,有你们这样的后人,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不过想了一想,杨广又担忧了起来:“你的这位表兄出兵历来是雷厉风行,所以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这次行动却意外的十分迟缓,真是令人担忧啊。”

    杨阜笑了笑,低声道:“打仗可不全靠的是雷厉风行、攻敌不备,父亲觉得凉州之所以难定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杨广仔细想了一会,犹豫的答道:“是不是太过偏远的缘故?”

    杨阜立刻恭维道:“父亲大人一语中的,就是这凉州太过偏远,又地域广大,一一征讨十分困难。”

    这时杨广也已经心领神会,接口道:“不如尽数诱敌前来一网成擒。”

    两人相视一笑,已经明了了彼此的想法,知道下面杨家该如何动作。

    一直到了九月中,来自关中的李归大军才率先慢悠悠的出现在地平线上。

    不过他们来的虽慢,进展却不小,陇县守将不战而降,略阳守军不战而逃,使得他们很顺利的就进军到了冀县城下。

    而从武都方向来的毕舒大军却意外地被韦端的手下阎温、姜叙阻挡在了西县一带,一时居然没能及时赶到冀县会师。

    这一快一慢,使得来到冀县城下的只有李归军三千孤独的先头部队,成功英立刻就发现了这是个难得的战机。

    他决心出城歼灭这股来犯之敌,但是却遭到了韦端的强烈反对。

    毕竟成功英手下只有不到三千人,而韦端麾下真正的能战之士不过三四千人而已,就算是全体出城就一定能赢吗?

    赢了还好,万一要是输了,那接下来还如何守城?

    成功英知道韦端的潜台词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说自己这点人根本打不过明军吗?

    ;

第五十七章 定凉州 四

    而且成功英还知道这不是韦端一个人的看法,甚至连他自己的麾下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想的,而这正是成功英最担忧的。

    要知道自己麾下已经是整个西凉最精锐的部队了,要是连他们都不敢和同等数量甚至是数量略小的明军交战,那当数万明军黑压压的压上来时,谁还能有作战的勇气?

    文山十分支持他的想法,只因为他深知自己在内心深处其实也是十分惧怕明军的,或者是说惧怕李归这个人。

    要是不能克服这一层心魔,自己就无法真正的得以解脱。

    在他的极力坚持下,成功英终于同意由他带着两千精锐出城一战。

    韩遂军开始出城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明军的注意。

    明军的先锋大将正是太史慈,两员副将乃是相图和潘璋。

    见到韩遂军出城迎战,太史慈一时有些犹豫。

    不是太史慈胆小,而是他的麾下其实多数都是自己的旧部或者是河东带来的兵马,老明人只有不到五百,虽然装备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战斗力有些堪忧。

    所以他觉得最好还是结营固守,不给韩遂军以机会。

    相图也支持他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道:“此战若是失败则挫动大军锐气,就算是获胜以现有的兵力也难以一举破城,不过是坚定了对手死守的决心,没有任何益处。”

    但是潘璋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认为韩遂军的优势不在他们的质量,而在于他们的巨大数量。

    久在黄巾军中的潘璋深知即使是一群手无寸铁只有棍棒的乌合之众,只要数量够庞大若是让他们爆出了士气也会势不可挡。

    到时候面对滚滚洪流,再精锐的部队只要没有数量支持也只有饮恨当场的份。

    反之,只要一开头打掉一两只部队,不需要太大的规模,这些乌合之众就会产生雪崩般的效应,甚至孱弱的郡兵对上黄巾大军也可以做到以一当百。

    再说了,韩遂军曾经先后惨败在皇甫嵩、董卓、卢水胡人和宋健手里,怎么看都不像是战斗力惊人的样子,何惧之有?

    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太史慈和相图两人居然无言以对,于是决定相图守营寨,太史慈和潘璋出兵迎敌。

    秋风凛冽,草色枯黄,就在冀县东门外的旷野上,双方拉开了阵势,文山的两千精兵对阵太史慈的两千人。

    在这个步兵为王的时代,骑兵还远没有上升到决胜兵种的地位,特别是在现在这样有些狭窄没有多大机动余地的情况下,而且双方其实也都没有什么骑兵。

    所以双方都是直接将阵形展开,不过文山的布阵却让出战的太史慈和潘璋两人跌碎了眼镜。

    他将部队拍成了两百人一排,厚度只有十人两翼略微前出的古怪阵形。

    古代野战对于阵形的要求可以说到了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个时代通讯的手段基本为零,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

    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基层军官把握。

    再往上中层军官管一大片,至于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其实文山这个一看就是两边包抄的阵型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但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

    汉尼拔击败罗马大军的时候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

    当然了汉尼拔是谁太史慈和潘璋是不知道的,“这人是逗比吗?”这就是太史慈和潘璋此刻的想法。

    虽然这两位都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是久经战阵的考验他们也知道这十层的薄阵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敌人的冲击?

    一旦被冲断那这个长长的包抄就成了一个笑话。

    太史慈笑着对潘璋道:“诚如文珪所料,此等敌军实不足为虑。你我二人两路出击,将他们割为三段,一鼓可胜。”

    倒是潘璋此刻有些疑虑,因为与太史慈不一样,他是经历过好几次大规模战役的劫后余生者,自然能看出对面的这些士兵有些非比寻常。

    有这样的士兵,有这样勇于出战的胆气,敌将怎么想也不可能是一个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人。

    但是出战这事是他挑起来的,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怎么也不能说回去的话了,只好对太史慈道:“我看敌军军容整肃,校尉万万不可轻敌。”

    太史慈笑道:“兵凶战危,我自然知道谨慎,放心好了。”

    不过太史慈确实真的是比较谨慎的人,虽然看不起敌军,他还是和潘璋摆出了锋矢阵形,也就是主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

    这是古代一种重要的进攻阵形,兼顾了一定防卫侧翼攻击的能力。

    而分兵两路则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迅速陷入对方的合围之中,以免相对脆弱的后方被袭击。

    没有什么花哨的动心,在经过一阵短促而近乎无效的弓箭互射之后,两军猛然撞在了一起。

    太史慈所部打头的都是明军老兵,虽不是清一色的所谓的军士,但也是无一人不披甲,武器也是极其精良,冲击力不容小觑。

    只是对面的敌人也非是易与之辈,兵器铠甲也都是上上之选,战斗起来也是舍生忘死,双方杀的是异常惨烈。

    此情此景,看的城楼上观战的韦端等凉州文武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才真正明白韩遂军和李归军的可怕。

    一番苦战之后,太史慈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之前他看的清清楚楚,敌人的阵形只有十层,单薄得很,但是这一阵厮杀下来,自己至少突破了十五层的防御,但是对面的防御好像一点都没有变化。

    这是怎么一回事?饶是太史慈英勇过人也不禁感到有些彷徨。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47/ 第一时间欣赏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作者:海上云山所写的《热血残汉》为转载作品,热血残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热血残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热血残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热血残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热血残汉介绍:
汉灵帝末年,西凉叛乱,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来自2014年的护林员之子李归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一个十四岁的穷苦少年身上。
颠沛流离中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人物。
一腔热血,一颗仁心,一念执着,让他们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烈火青春。
只想写出我对三国的想法,除了穿越以外力求情节真实,地名与历史真实人物皆取自史实。
&nb...
热血残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热血残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热血残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