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热血残汉TXT下载热血残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热血残汉全文阅读

作者:海上云山     热血残汉txt下载     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七章 百姓苦

    与盗贼作战,甚至打劫了一个西凉军的补给站。

    威胁坞堡里的地主给些口粮,精通算计的王虎每次只要一石粮食,一般地主权衡了得失后都会同意。

    就这样,王虎带人来到了子午谷口,队伍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出乎他的意料,子午谷口的守将竟然对这么庞大的队伍视若无睹,而是直接让他们进谷,速速离去。

    董卓军中居然还有这样有同情心的人!王虎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看着滚滚而下的队伍,一名董军的什长还是忍不住对那守将道:“军候,平时人少也就算了,但是这么多人……”

    那军候转过头来道:“那有如何?你这些时日能吃饱靠的是谁?再说了,这些人里不知有多少都是我们并州的老乡,你也忍心下手?”

    那什长讪讪的一笑,不再言语。

    那军候看着眼前的队伍,默默地在心底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我曹性,还能再回到家乡吗?

    在王虎等人入谷后不久,就有汉中的人前来接应,但是这么大规模的流民,显然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好在王虎所部也与别的流民队伍不太一样,秩序井然,让这些接应的人的工作好办了不少。

    不过当负责接应的首领看到王虎时大吃了一惊,他连忙上前施礼道:“屯长,还记得我吗?”

    王虎一看,也吃惊的叫了起来:“石头,居然是你。”

    这人叫刘石头,原是从河东流落到关中的流民,后来被西凉叛军抓住成为了王虎手下的一个伍长。

    后来王虎等人离开时,他却留在了李归手下。

    他虽然没什么才华,但是一路兢兢业业,也做事勤勉,升到了军候,现在负责掌管这子午道和接应流民南下,很有希望继续升到司马一职。

    看到昔日英姿勃勃的老上级如今的模样,刘石头在为他惋惜之余也不禁暗自庆幸。

    在见到刘石头后,王虎那长时间紧绷的心才算是彻底的放了下来。

    但是长时间的劳累、营养不良和悲痛的情绪使他病倒了,他终于没有能到达南郑,死在了城固附近。

    刘石头等人将他埋葬在一座小山上,好让他能尽可能的看到家乡的方向。

    一座孤坟,变成了这位曾经和李归平起平坐的豪杰的最后归宿。

    他也曾经意气风发,善待手下,修整兵甲,自己兄弟更是闻名军中的勇士。

    但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不同,一次选择就是两条再无交集的不归之路。

    他的死讯并没有传到李归的耳朵里,不是有人隐瞒,而是因为李归正在进行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

    就在六月,传来了庞德等人在陇西大败的消息。

    原来,迁那就任陇西太守后就致力于扩张自己的势力,在陇西境内不断的讨伐地方势力。

    在基本平定了陇西郡的中南部后,他的目标指向了最为强大的敌人——割据枹罕的土皇帝宋健

    但无论是迁那还是毕舒,都低估了枹罕的这个土皇帝的实力。

    其实宋健起事很早,早期就是和韩遂齐名的义军首领。

    只不过韩遂、马腾都是汉朝官吏出身,一旦有了实力,心思全在进取关中乃至争雄天下上,所以不停地东进,广为世人所知。

    而宋健是河关群盗的首领出生,没有远大的志向,一直沉醉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倒也自得其乐。

    但是这些年积累下来,宋健的实力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弱,手下羌人、汉人群盗的血性也还没完全被贵族生活腐蚀干净。

    开始迁那还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是在得到了庞德的两千援兵之后,他依然只是依靠巨大的兵力优势,慢慢进攻。

    兵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每一处防卫的敌人都难以燃起足够的斗志。

    在占领一个城市后,他必然修整队伍,补充给养,安定地方,打探敌情。

    这些措施使得他虽然进展缓慢,但是每战必胜。

    转折发生在韩遂可能南下的消息传来之后。

    本就厌倦了龟速前进的庞德等将领,在这个消息的刺激下,与迁那发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而宋健所部一直表现出来的孱弱的战斗力和后方物资供应的日趋紧张,使得迁那最终也动摇了。

    最终迁那带领七千多人奔袭了狄道,顺利的拿下了这座陇西名城。

    随后他们又奔袭了大夏,也顺利的得手,枹罕的门户大开。

    不料在出了大夏后,迁那的大军终于掉入了宋健早已布好的陷阱。

    好在庞德等人异常骁勇,手下士卒的装备虽不能和李归的铁甲精锐相比,但在这物资匮乏的凉州,也还是非常精良的。

    虽然落入了陷阱,但开头战事进行的还算顺利,庞德一度突击到了宋健的帅旗下面,差点就一举干掉了宋健。

    不料在关键时刻一些羌人反水,拖住了迁那的主力。

    这时候一支意外出现的军队给了迁那等人致命一击。

    这支部队只有不到两千人,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在凉州战场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乍一见之下庞德等人还以为是李归的直属精锐到了。

    这支部队就是文山回到凉州后在成功英的支持下克服了无数困难打造的虎狼之师。

    他们直接切断了迁那前后部队的联系,像一个磨盘一样缓慢但有力的压缩着迁那所部的空间。

    最终一直冲在最前面的庞德只带着胡车儿等十余骑逃了出来,而迁那所部也只剩下不到两千人。

    成功英、文山的勇武之名震动了凉州,使得韩遂已经跌到了谷底的威望迅速回升了。

    两千人就能力挽狂澜,要知道韩遂在金城还有八千子弟军啊。

    韩遂,还是凉州最强大的王者。

    迁那等人一路败退到了狄道,据城死守。

    成功英、文山等人当然不会为了宋健去攻城啦,在收了约定好的财物后他们就开始在一边扮起了打酱油的角色。

    而宋健的政权更多的像一个松散的联盟,宋健只不过是一个盟主罢了。

    在已经击退了迁那的进犯后,没有人愿意舍生忘死的进行攻城战,所以也不愿出力。

    ;

第五十八章 张修来袭

    在这样的局面下,宋健主动选择了与迁那议和。

    而元气大伤的迁那也无力再把战争拖下去,也就顺势同意了议和。

    双方以狄道为界,平分了陇西的地盘。

    和议达成后,庞德和胡车儿黯然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次两人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都是意气消沉。

    但是李归并没有太过责怪他们,而是只将他们各降了一级,重新调回了自己的直属部队。

    在明军大败、实力大损的消息传到巴郡后,张修那颗本就已经蠢蠢欲动的野心再也按耐不住了。

    其实他也不是天真的认为汉中这次真的伤筋动骨了,更不是像他外在表现出来的那样藐视李归的实力,之所以显得迫不及待是因为他现在的处境十分不妙。

    在一举掌控了巴郡这个面积辽阔、人口百万、物产丰饶的宝地后,张修却犯了一连串的错误。

    第一;他的吃相太难看,引起了刘焉的警觉,而他又没有做好和刘焉的沟通工作,逐渐的把自己和刘焉敌对了起来。

    刘焉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益州之主,而他张修却连一个朝廷委任的头衔都没有,从实际上来看他就是一个反贼。

    没有了刘焉为他的行为背书,地方上士人对他的抵触心理十分强烈。

    第二;由于接纳了大量的马相、任歧的败兵,张修的物资供应十分紧张。

    为了缓解面临的困难,同时也为了酬功,他默许了巴人士兵对巴郡汉人豪强甚至普通百姓的劫掠。

    此举虽然得到了急需的物资,稳住了军心,却使得治下民不聊生,反抗此起彼伏。

    第三;由于他大力在巴郡强制推行五斗米道信仰,招致了非信徒的极大反感。

    在四月、六月巴郡的豪强沈弥、娄发、甘宁等相继起兵,在临江、平都等地相继击败了他的手下,甚至一度威胁到了他的老巢宕渠、宣汉等地。

    虽然他手下的大将侯杜、袁长等人奋力出站将甘宁等人击退,但是巴东地区已经不为他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与益州相对分离、豪强实力薄弱、五斗米道信徒集中的汉中始终看起来是更好的选择。

    至少不会处在两面受敌的困境里。

    而且刘焉还派人告诉他只要他前往汉中,大家还是好朋友,可以继续合作。

    他立刻下令联络汉中的五斗米道教徒和反对李归的豪强,以作为内应。

    自己选拔了两万“精锐”,准备大举进攻汉中,一来报了当年自己被驱离汉中的耻辱,二来也好掠夺李归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好作为对抗刘焉的资本。

    但是张修的手下办事拖沓,从七月底一直准备到八月居然还没成行。

    消息传到汉中后,李归立刻召集了手下商议对策。

    贾诩道:“现在张修想要自寻死路,正是天赐良机。其所部虽然兵马众多,但是良莠不齐,行军之际必然拖沓。”

    “再加上他又和刘焉不合,所以必然只能从米仓道北上,我们就在米仓道北口设伏兵,一定可以一举歼灭他,然后大军南下,巴郡可以就势平定。”

    杜畿反对道:“要是纵容敌军进入汉中,一旦没能挡住敌人,则南郑周围的田地怎么办?秋收在即,我们不能有任何闪失。”

    李冰也道:“汉中之民受张修蒙蔽已经很久了,虽然现在非常的驯服,但是张修一号召,立刻起事相应的人不会少,到时候汉中板荡,几年辛苦都化为泡影了。”

    一时会议久拖不下,李归心里面也是踌躇难断。

    当晚军候龙正求见李归,献计道:“张修的大军要想从米仓道来袭,军资粮草必然只能存储在汉昌县。”

    “我对那里非常熟悉,愿意带一支部队袭击那里,必定能一举拿下。”

    “主公到时亲率一支劲旅南下,扫荡三巴地区,张修所部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精锐稀少,难以在正面击败我军。”

    “这样一来他物资被毁,军心涣散,绝对不敢再北上了。到时无论是拿下巴郡、进取益州还是退回汉中、坐待时变皆尽由主公掌握了。”

    李归沉吟了一下,问道:“你需要多少人马?”

    龙正想了一下道:“一千精锐,每个人都只带十日的口粮,在当地就食即可。”

    李归下定了决心,道:“我委任你为假司马,后天出发,不得有误。”

    龙正心里大喜,拜谢了李归。

    两日后龙正就率兵出发了,只用了三天时间他就带兵越过了米仓山,来到了现在的南江一带。

    在他们正在休息的时候,哨探回报发现了敌军。

    龙正大吃一惊,连忙亲自去看。

    之间山的另一边篝火连绵,只怕不下四五百个。

    龙正仔细想了一下,恍然大悟,张修手下也有人才哟,这支部队显然也是去偷袭南郑的。

    是的,这支部队就是张修的心头肉,几乎全部都是由宕渠一带的賨民所组成,对于五斗米道那是深信不疑,称得上是狂信徒了。

    这些賨民天生英勇善战,吃苦耐劳,对张修忠心不二,张修也把手头最好的装备都给了他们,才组成了这支在任何人手下都堪称精锐的强军。

    张修的打算就是以集结的所谓大军为幌子,吸引汉中的注意力,而真正的依靠就是这支奇兵。

    他们的目标就是一举拿下南郑,到时五斗米道的大军以此为基地,号召信徒起来反抗,凭借巨大的人数优势将李归赶往武都。

    如果计划失败,未能顺利占据南郑,那就退往沔阳,在那里和刘焉答应派出来的援军汇合。

    不过这支部队虽然骁勇,但是纪律却不怎么行,对于行军的要求也执行的不好。

    统军大将乃是候杜,此人勇冠三军,在击败娄发等人的战斗里屡立战功,深得张修的信任。

    而且此人还是张修军中难得的通晓军事的人才,安营扎寨其实还算是有板有眼的,也按照兵书派人打探了四周的情况。

    但是无奈手下的士兵不给力啊,派出的哨探根本就没有仔细查看周围的动静,也不知道要注意隐蔽自己。

    作者的话:今天一直登录不了,晕。

    ;

第五十九章 一战败敌

    所以龙正排出的斥候发现了他们,他们却还被蒙在鼓里。

    再加上候杜出身卑微,并不被那些賨民贵族放在眼里,对他的指挥阳奉阴违的很,所以本应严密无缝的防卫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

    龙正仔细观察了一阵,才悄悄回到军中。

    这时汉中士兵都在默默地啃着干粮,整支部队居然没有什么动静。

    龙正见状十分满意,当年自己的亲军也不过如此,现在居然上千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自己的手下已经堪称益州的强军。

    当然了这支部队还没办法和毕舒手下的那支精锐相比,也比不上段宁的亲卫军,不过龙正也没幻想过自己现在能有机会指挥那两支部队。

    他召集军官,将打探到的情报告诉了大家,一起商议对策。

    一名年轻的军候大大咧咧的说道:“还有什么好想的?大家休息好了之后,一起趁夜杀过去,将他们都宰了,不就行了?”

    龙正看了他一眼,心里不禁微微不喜。

    此人乃是墨家子弟里一个异常另类的人物,名叫墨静,正是当年和胡伤大战的少年。

    墨家的知识他既不感兴趣,也压根学不会,但是天生力大,练得一身好武艺,最爱惹是生非,所以他养父给他起名叫静。

    只可惜光起了个名字没有用,自他养父去世后,他变得更加无法无天,墨家的人对他是十分头疼。

    来到汉中后,墨家干脆把他送到了军中,任由他自生自灭,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军中的墨家子弟。

    不料他在军中却如鱼得水,在扫平盗贼的战斗里表现突出,再加上有墨家这个大靠山,年纪轻轻就已经一路升到了军候。

    但他勇则勇矣,计谋什么的与他无缘。

    在他看来,毕舒那样的人都敢以区区千余人硬撼羌人数万大军,自己这批人干掉几千当年被白马部落搞的欲仙欲死的巴人还能有什么难度?

    可是龙正知道这完全是两回事。

    毕舒单挑绝对会被墨静打得满地找牙,但是毕舒的精锐要干掉自己这一千人估计撑死用不了五百人就可以了。

    而对面这五千賨兵可不是当初汉中被强迫征发的那些賨民编户可比的,久在益州的龙正十分清楚他们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

    正面硬撼这些人的战斗力并不在汉中精锐之下。

    真实历史上张鲁袭杀了张修后,这支部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五百残部就使得张鲁束手无策,只能任由他们四处打劫。

    这时另一名军候道:“不能硬来,我们可以一边悄悄缀在他们后面,一面派人通报主公,两面夹击,这样必然可以一举击破他们。”

    这个建议稳妥是稳妥了,但是却不符合龙正的心意。

    这样一来自己还有个屁的功劳,难道自己真的当一辈子的军候?

    想到这他开口道:“賨民善战,却不能遵守纪律,而且最是害怕鬼神。”

    “我想要派一支最勇悍的部队突袭他们的大营,到时必有一部分勇悍之辈会不顾军令追击出来,然后我军可以顺势将他们引到北面的山谷里。”

    “在这附近有不少的乱葬岗,里面必然有大量鬼火,正好用来给这些人开开眼。”

    “趁他们军心动摇之际,伏兵出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先歼灭他们一部,事情就好办了。”

    见他决心已定,大家也都不好再说什么,毕竟他现在是主将吗,年龄又大。

    龙正看了一圈道:“既然都无异议,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只是这诱敌之事非得徐军候不可。”

    徐军候就是刚才那位主张与主力汇合进行夹击的军候,不过龙正绝对没有借机打击他的意思。

    实际上他是非常愿意和这名叫徐晃的军候搞好关系的。

    一来此人与自己一样是个外来户,有一定的共同语言。

    二来此人确实能力突出,又不知道为什么刚来就深得李归的欢心,可谓前途无量。

    但这次诱敌确实非他莫属,一来是众人之中他的武艺最好,连墨静也甘拜下风。二来他指挥的部队乃是段宁的亲卫军,战斗力远超过其他几人包括龙正自己的直属部队。

    徐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胆小的人,只不过他的性格也并不喜欢冒险。

    但是既然主将这样拜托自己了,他也不打算推诿,而是应了一声诺,自去准备了。

    他把诱敌的命令告诉了手下,这些人丝毫没有畏惧,也没有什么兴奋,而是沉默的整理好自己的武器,就都休息了。

    徐晃非常满意这支部队,无论是在白波军还是西凉军里,这样服从命令的部队都是不存在的。

    或许他们的单兵战力还比不上西凉精锐,但是强大的纪律性保证了他们的整体战斗力。

    他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武器——一副明光铠和双尖矛。

    说实话在离开武都前来汉中的时候他是非常忐忑的,他不知道明义王会如何对待自己这些人。

    但是李归见到他后和他畅谈了很久,虽然碍于规矩没有提拔他,却赏赐了他这两件宝物。

    尤其是这双尖矛,据说明义王当年就是拿着这把武器杀了氐人里的第一条豪杰杨智的,给自己的时候居然流露出了一丝不舍。

    大王以国士待我,我自然要以国士报之。

    徐晃看着远山,长出了一口气,自己练了十余年的武艺,就要在这一刻派上大用场了。

    到了晚间,徐晃带着手下来到张修军营外,披挂停当后,就摸了进去。

    顺利的冲了进去后,徐晃等人同时厉声大喝,随手将火把点燃扔向看着能烧的地方后,五人一组,一齐向着最大的帐篷杀了过去。

    一瞬间大营里就乱成了一团,勇悍的人冲出来想和敌人搏杀,怯懦的人想要找地方躲避。

    徐晃亲自冲在最前面,将长矛被在背后,手持双刀当者立毙。

    眼看着就要杀到大帐了,却听到一声暴喝,一个大汉赤裸着上身,一手执刀一手拿盾迎了上来。

    两人兵刃相交,徐晃的左手刀竟然脱手而出,虎口的鲜血都流了出来。

    ;

第六十章 势若雷霆

    徐晃大吃一惊,回身便走。

    那大汉哪里能容得他走脱,立刻追了上来。

    徐晃将右手刀向他猛地掷了过来,那大汉眼明手快舞盾格开。

    就在这时徐晃沉身扭胯,手中长矛如毒蛇般疾刺过来。

    那大汉适才已经看到他手里没有了武器,一时没加提防,再加上毕竟是晚上,居然被直接刺穿了腹部。

    他痛苦的大喝一声,伸手想要拗断长矛,但是这根长矛乃是包铁的矛杆,哪里能够立刻折断?

    徐晃奋起全身气力,大喝一声将矛又拔了出来。

    大汉踉踉跄跄的向前冲了几步,边上一名汉中军士长刀劈下,当时了账。

    见大汉已死,四周的賨民虽然勇悍,一时也不禁为之夺气,四散而逃。

    徐晃等人趁势冲入帐中,只是这一耽搁帐里已经没有人了。

    徐晃也不失望,带着手下绝不停留,又从斜刺里杀了出去。

    这时敌人已经反应过来了,一部分人结成了阵势弹压乱兵,另有数百勇悍之人四面包抄过来,想要把这支可恶的部队留下来。

    可是徐晃等人跑得太快,早已经杀出了营地,向山后逃走了。

    候杜见状立刻下令不许追赶,但是他衣衫不整的形象实在是威严扫地,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听他的了。

    先后共有千余人奋勇追了下来。

    候杜也没有办法,只好带着自己的亲信先行维持秩序,收拾营地,加强戒备。

    这些追兵转过山脚,看到徐晃等人已经跑不动了,居然连兵器、盔甲都扔在了地上。

    这些人大喜,也顾不得疲惫,更加奋力的赶来。

    眼看就要追上了,突然一阵怪笑声响起,忽然间四面到处都是鬼火晃动,一时宛如人间地狱。

    就听得前面逃跑的那些人相继惨叫着倒地,就不动了。

    这些追兵见到这样凄厉的情景,哪里还敢停留,都大喊着拼命往回逃跑,只想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是后面的人不知道啊,还在不停的向前来,一时大乱,自相践踏残杀。死者无数。

    这时龙正一声令下,四名军候各自带人冲了出来,犹如砍瓜切菜一般,不一会就将这些人尽皆杀死,几乎未走脱一个人。

    待到天明,点验首级,竟然不下千人,还抓了百余名俘虏。

    再加上徐晃在冲击大营时也杀了不少人,这下候杜的大军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而龙正所付出的代价是不过区区十余人战死,再加上挖了几百座坟头欠下的因果。

    不过说实话龙正不在乎这个什么因果,只要能赢得胜利,他现在什么都不在乎。

    虽然杀声震天,但是直到天明,候杜才敢派人出来查看,这时山谷里已经是一片寂静,伏兵早已渺无踪影。

    唯有那千余个人头堆成的京观还在默默地述说着昨晚的惨烈。

    顿时山谷里顿时哀声震天,这些人多数都是同族乡亲,沾亲带故,现在一下死了这么多人,哪能不悲伤?

    而众人对候杜的失望和怨恨也在不断地增长,但是现在强敌在侧,一时倒也没有发生内讧之事。

    候杜思索再三,还是决定退兵先回汉昌再说,

    去时大军士气高涨,行军迅速,现在大败而回,军心沮丧,再加上要防止敌袭,所以他们走得很慢。

    好在汉昌并不遥远,最后还是到了。

    就在他们快到城下,心情放松之际,城里派出了一支四百人的小队伍。

    就在他们莫名其妙的时候,这些人大喊一声冲杀了过来,猝不及防之下候杜的士兵顿时伤亡惨重。

    原来当晚夜战之后,龙正就在李冰派出的向导带领下绕道直接插到了汉昌城下。

    徐晃以十余名俘虏为前驱,装扮成回来报信的候杜军。

    城上守军一来见确实是賨民不假,二来见只有百余人也不以为意,就开门放他们进来了。

    徐晃进入城门后立刻带兵杀上了城楼,占据了大门,龙正等人也带兵顺利的冲了进来。

    城内虽然有近两千守军,但是精锐极少,斗志、装备都与候杜所部不能相比,当然更加抵敌不住龙正手下的虎狼之师了。

    最后有千余人逃走,八百多人投降,死者才不到两百人。

    龙正立刻把俘虏都编入了部队,拼命的加固城防,还将城内的居民都赶了出去,以免后患。

    当候杜他们来到城下时,龙正他们都已经修整了三天了。

    当观察到候杜的部队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龙正当即亲自领兵突袭了他们,不为求多少斩杀,只是为了进一步打击对方的士气,以利于守城。

    在龙正心满意足的退入城内后,候杜陷入了困境。

    要是攻城,就凭现在手头这点兵力实在是不够看的。

    而且对方凭什么敢于做出坚守的架势,这意味着李归的大军即将到来。

    这次遭遇战使得候杜已经彻底的清醒了,张修的部队根本就打不过李归的汉中兵,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但要是就这样退走,先别说张修能不能饶过他,他现在也没有足够的粮食退到遥远的宣汉等地了。

    在仔细思索了一番后,他做出了痛苦的决定,那就是投降。

    但是他的决定没有能得到手下的认可,最后他还是不得不带着手下人踏上了艰苦的南下之路。

    当他们出现在张修面前时,张修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五千大军出发,回来只剩下这不到两千人的饿殍。

    但是他没有时间去怪罪候杜了,因为李归的大军已经距离宕渠不到五十里了。

    其实候杜要是晚走哪怕半天天,就会陷入李归大军的包围之中。

    在汉昌修整了一天后,面对新的局面。李归接受贾诩的建议,调整了策略,继续带兵直扑宕渠,不给张修以喘息的机会。

    张修愤怒之下,拒绝了手下死守宕渠的建议,动员了全部可以动员的力量在北山和李归决战。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而是他深知宕渠并不是一座坚固的城池,根本就守不住。

    而且他也无法把所有人都收拢到狭窄的宕渠城内,难道坐视他们被李归追杀吗?

    ;

第六十一章 张修的末日

    那样的话军心立刻就会垮掉,与其那样窝窝囊囊的死去,张修宁愿拼死一搏。

    而且北山道路狭窄,大军不能展开,自己扼守住哪里,凭借众多的兵力和李归消耗,看到时候是谁先坚持不住。

    到时候就算李归能坚持,刘焉会放过这个良机吗?只要刘焉的大军能攻下汉中,李归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现在张修已经不再奢望能占据汉中了,但是他要保住巴郡。

    终于,在北山道上,李归的八千大军和张修的三万大军相遇了,没有任何废话,大战爆发了。

    李归军前部弩手众多,率先分段射击,不一会张修军就损失惨重。

    但张修军的意志顽强的可拍,连皮甲都没有的士兵,看都不看倒下的袍泽,继续向前冲。

    弩手射了几轮后开始退后,披铁甲的汉中精锐开始上前。

    他们左手持盾,右手拿环首刀,用整齐的动作护住自己向前劈杀。

    张修军虽然勇悍,但训练不足,再加上仓促制造的长矛质量很差,一时死伤极大。

    但张修意志如铁,不为所动,继续驱使普通士兵上前。

    时间一长,李归军虽然训练有素,还通过交换队列轮番休息,还是慢慢的疲惫了下来,伤亡开始增大。

    没想到张修所部居然这样难缠,李归见到此景,下令派披双层甲的精锐上前突击,立刻战局扭转。

    毕竟人的意志也是有限度的,面对这些刺也刺不进,砍也砍不动的家伙,张修所部士卒终于动摇了,无论后面的督战队怎么督促也不愿上前了。

    张修一咬牙下令将压箱底的披甲士兵出动,三百余名手持巨斧的披甲士在前,其余人手持长矛在后冲了上来。

    双方战在一起,立刻都是伤亡惨重,但人数的优势使得局面慢慢的变得向张修军有利了。

    李归放下千里镜,对贾诩示意了一下。

    突然汉中军中发出一阵极其沉闷的鼓声的声音,仿佛滚滚雷声。

    前一刻还在奋战的所有汉中士兵,立刻都亡命般的靠向崖壁或干脆趴下,甚至有的人直接滚下了山沟。

    张修军也为这意想不到的变化吓到了,纷纷惊疑的停下了脚步。

    这时只见汉中军后面露出了十辆奇怪的车,每一辆车都是上下两层并排各放着三根短矛。

    张修军中有以前的汉军士卒立刻万分恐惧的大喊道:“车弩!”

    话音未落,随着力士的重锤击下,早已蓄力多时的车弩激射了出来。

    在这不到百米的狭窄山道上,车弩发挥出了最大的效果,一击就射倒了近三百多名张修军的悍卒。

    之前还威风八面的巨斧士几乎全部都死在了这一击中。

    这一惨烈的景象让张修军都惊呆了,借此良机汉中军的弓箭手大举出击,分成十批轮番前进射击。

    雨点般落下来的弓箭让缺少甲胄的张修军陷入了噩梦般的田地。

    但是就算是到了这个地步,张修军依然奇迹般的没有崩溃。

    鬼卒的战斗意志确实是像鬼一般顽强,历史上张鲁手下弱化版的鬼卒就让曹操异常头疼了,何况张修呢?

    李归突然转头对身边的庞德和胡车儿大声道:“能否洗刷你们的耻辱,就看你们自己的表现了。”

    庞德、胡车儿也不答话,立刻披上双层重甲,拿的既不是长刀也不是长矛,而是钉满了铁钉的长把战戟

    他俩像两把尖刀一般撕裂了张修军苦苦维持的防线,十余名力士护卫着他俩的两侧。

    任何张修士兵都无法挡住庞德的一击,他每一击都可以折断十余根长矛,每一次横扫都可以击倒数名张修的鬼卒,没有人能再爬起来。

    本就已经疲惫到了极点的张修军再也支持不住了,开始后退。

    但是后退迅速地演变成了了溃退,鬼卒们自相践踏或者掉落山崖,死伤无数。

    随着庞德等人杀透张修的军阵,后面那些凑数的老弱病残也开始大乱起来,四散逃跑,张修军终于彻底的崩溃了。

    眼见败局已定,张修在身边护卫的保护下直接逃往了巴郡,而宕渠城也在一片混乱里落入了李归的手里。

    这一战对李归来说也是一场惨胜,近千名精心训练的士卒再也回不了家乡了。

    甚至连大将胡车儿、田功也先后身负重伤,在战后因为伤重难愈,死在了回汉中的道路上。

    但是这一仗彻底的摧毁了张修的主力部队,而张修积累的巨量财富也落入了李归手里。

    在彻底的焚烧了宕渠和汉昌城后,李归押解着着近四万被俘的男女老幼回到了汉中。

    这些人会被分配到各个艰苦的工作地点,只有服完十年艰苦的劳役才能得到自由。

    实际上他们里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活着得到了自由,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连李归也不能违背手下的一致意愿。

    以德报怨,在现实里从来就没真正存在过。

    这一次李归从出兵到攻下宕渠只用了十八天,就一举摧毁了张修多年培养的势力,称得上雷霆一击。

    但这次南下也让李归从之前盲目的自信里清醒了过来。

    苦心训练了近一年的精锐,还是披着铁甲、手执利刃武装到了牙齿的豪华之师,在面对着张修鬼卒的血肉之躯,却丝毫没有取得应有的优势。

    这要是对上西凉劲旅或者是北地雄师,结果只怕更加堪虞。

    李归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支部队和自己当初的精锐嫡系还有着遥远的差距。

    是三年对一年的时间差异?是肉食为主对素食为主的差异?

    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重点。

    真正的重点是人的差异,既有士兵的差异,也有教官的差异。

    当年自己那批人都是血战余生的幸存者,那个人手上没有几条人命?

    就算是冲出大山进占汉中的那批氐人也是在大山里苦苦求生的百战斗士,早已看淡了生死。

    而现在这批新选拔出来的军士虽然也是苦出身,很多人却并没真正见过血,所以在最关键的相持阶段才会发生掉链子的事。

    ;

第六十二章 蒸蒸日上

    而自己这一年来醉心于内政,完全忽略了军队的训练。

    而多数有才干、有思想的老部下都走到了各种领导岗位,也没有参与到军队的训练中。

    自己依靠来训练的那些老兵限于眼光和自身的素质,并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练兵思路贯彻下去。

    这次要不是依赖车弩的强力一击和庞德等人的力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真正的无敌雄师是不可能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这下李归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这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那种狂放的军队往往又都是军纪极差的,不但扰民,而且一个控制不好就会反噬主人。

    如何在战斗力和军纪里选择,这是一个困扰了历代统兵之人的难题。

    庞德等人手下的那批骄兵悍将在大夏的惨败和这次在宕渠的惨胜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不过虽然李归对这次战役的过程十分不满意,但在外人看来这毕竟是一场以弱胜强、酣畅淋漓的大胜。

    让四周所有的势力看清楚了,汉中虽然不愿轻起战端,但是实力殊不可辱。

    不禁一举解决了张修的主力,也令刘焉丧胆,再也不敢打汉中的主意了,南线的局势稳定了。

    至于张修,在失去了所有的积蓄和主要的手下后,没能再次上演死灰复燃的好戏。

    因为他遇到了命里注定的克星,年轻的张鲁趁他势单力孤的时候将他暗杀了,真正的成为了五斗米道的大首领。

    而刘焉也顺利的接收了他在巴郡的军政权力,至少在明面上完成了对除汉中以外的益州的统一,离他的天子之梦又前进了一步。

    时光飞逝,转眼就已经到了十一月,又是一年即将过去,李归的势力已经彻底的稳固了,各方面都开始显示出了蒸蒸日上的势头。

    首先是私人方面,当李归回到汉中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好消息——段宁怀孕了。

    这无论对李归、段宁夫妻还是对整个李归政权来说都是头等大喜事,除了窦家人之外。

    一个嫡出的继承人会避免很多问题,减少了出现残酷内斗的可能性。

    农业上,虽然有水灾的困扰,但是今年的秋收相比李归入主以前的汉中也算再次获得了大丰收。

    武都的农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实现了自给自足。

    而且由于李思等人引入了汉中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武都的畜牧业有了一定的起色。

    商业上,各地的商旅终于开始认可汉中良好的商业氛围。

    现在不再是只有益州、凉州、荆州的商人出现在南郑,就连北地、江南、西域的商人也开始陆续出现在了南郑的交易市场上。

    更加繁多的商品出现在了汉中的交易市场上,而外来的商人也把汉中的纸张、油墨、药材、酱油等珍稀特色物品销往了各地。

    工业上,随着水力、风能的广泛使用,一大批超越了手工作坊模式的小型加工企业开始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它们的效率更高,生产出的产品也更加精美耐用。

    汉中的伐木、金属冶炼、纺织、淘金、木材加工、石料加工等产业都在蓬勃发展。

    学术上的发展更是突出。

    南郑的学宫已经初见规模,入读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四千人之多。

    而武都的学宫也在九月竣工了,在纷乱的凉州大地上也出现了一处可以宁静的读书的地方,立刻吸引了凉州上下的目光。

    许多凉州的士子开始认可李归,动身前来游学。

    东汉时期游学的风气本就盛行,再加上现在汉中、武都两郡生活富庶、社会安定,大批的游学之人云集到此也不奇怪。

    这些人里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比较多,他们并不是太计较李归的学术立场,为了解决生计不少人开始加入了汉中的各个行业,为汉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当然了,这里面的风险也不能忽视。

    由于两汉实行察举制选官,荐举征辟均需采纳其人在社会上的声誉,于是逐渐在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善于清议的人,被目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乡阎舆论,因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

    在东汉中后期,权贵援引对士人获取名声、进入仕途具有重要意义。

    必然的,东汉文人的游学目的从为了求知问学,逐渐发展到为了结交朋友,等待权贵,士林领袖赏识,以谋求青云之梯,形成了游学游而不学的特点。

    可以说,此时的求学者已经不耐寂寞,转而变得浮躁,助长了汉末处士横议式的清议之风及党同伐异式的结党之风。

    这样的风气毋庸置疑对政权的破坏性是极大地,尤其是对汉中政权来说。

    但是对这些人的处理方式必须极其慎重才行,历史上曹操杀名士边让立刻就导致了几乎失掉兖州的严重后果。

    但最让李归高兴的还是科技上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进展。

    就在李归远征巴郡的时候,自然学园里的研究者们终于克服了活字印刷术的难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虽然离实际商业运营还有一段距离,但是那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回到南郑的李归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印刷时代,终于下决心颁布了标准标点符号和数学符号的应用规则。

    这既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更是对传统的一次巨大挑战,有着严重的“以夷变夏”的嫌疑。

    虽然发生在偏远的汉中,还是立刻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就连远在长安的王允也亲自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益州的大儒任安等也派弟子来到南郑劝说李归,但是李归都不为所动,称得上是一意孤行。

    不过这些事只在文人里面引起了争论,在当时并没有吸引争霸天下的“英雄们”的注意。

    因为这期间连续发生了几件震动天下的大事,使得整个天下的局势再次为之大变。

    第一件大事当然就是威震天下的名将孙坚居然意外的战死了。

    ;

第六十三章 关东剧变

    原来,在董卓战败彻底的退往长安后,关东的联军也跟着彻底瓦解。

    为了得到一个稳固的后方,势力强大但地盘狭小的袁术派遣破虏将军孙坚进攻刘表。

    刘表当然不能屈服,派出最得力的大将黄祖出屯樊城(今属湖北)、邓县(今湖北襄樊北)之间,迎击孙坚。

    孙坚连董卓都打败了,部下士气正盛,区区黄祖那里是对手。

    他连战连捷,大破黄祖,顺利的进围了襄阳。

    刘表坚守不出,命黄祖乘夜出城召集救兵。

    黄祖率救兵返回襄阳时,被孙坚拦截,不得不败逃岘山之中。

    孙坚乘胜追击,但这时天大的意外发生了,他追得过猛,被黄祖手下的大将吕公发暗箭射死。

    他的意外死亡使得军心瞬间崩溃,刘表趁势出击,将他们赶回了南阳。

    从此袁术再也不能压制刘表,失去了进取荆州的可能。

    对袁术来说更严重的是他失去了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从此他再也难以分兵作战了。

    原本如日中天的袁术势力开始无奈的走向了衰败。

    与之相反,他宿命般的敌人曹操却奇迹般地得到了命运的垂怜。

    九月,以于毒、白绕、眭固等为首的黑山农民军进攻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地。

    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挡,向袁绍求援,袁绍派此时正隶属于他的曹操引兵入东郡,借以发展自己势力,保护自己的侧翼。

    曹操不负所托,在袁绍的大力支援下在濮阳大破黑山军白绕部。

    袁绍欣喜之下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改治东武阳,借助这个机会,曹操得到了袁绍的重用,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这个不起眼的事件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代枭雄终于可以真正的崭露头角了。

    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主力号称三十万人进入泰山郡(今山东泰安东北)界,风头一时无二。

    但是泰山太守应劭沉作冷静,亲率文武与黄巾数次交锋,前后斩首数千级,获老弱人口万余人,辎重银二千两。

    青州黄巾数战不利,不得不狼狈的退出了泰山郡。

    为了扭转不利的局势,黄巾军大帅徐和等人决定北上与另一农民军黑山军会合。

    但是黄巾军没有吸取前一次的教训,还是带着辎重行动缓慢,也没有认真的戒备,终于酿成了大祸。

    降虏校尉公瓒率步骑二万人,从驻地幽州(今北京西南)南下迎击黄巾,二军于东光(今河北沧县东南)展开激战。

    公孙瓒大破黄巾,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军不得不抛弃辎重,南渡黄河。

    公孙瓒连夜赶路,在黄河边设下埋伏,待黄巾半渡之时突然出击,黄巾军死者数万,血流成河。

    连遭打击的青州黄巾大军已经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不得不退回狭窄贫瘠的青州山区,在饥寒交迫中走向灭亡、

    这一战公孙瓒俘虏黄巾人口七万余人,缴获的车甲财物不计其数。

    董卓闻讯后立即以朝廷的名义奖赏他的功劳,拜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这一刻的公孙瓒成为了整个北方最强大的诸侯,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最顶峰。

    志得意满的他自己私下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州牧,不臣之心已经显露无疑。

    为了彻底的扫平北方,也为了报弟弟公孙范被杀的血海深仇,他亲自带主力南下进驻界桥,决心一举打垮袁绍。

    白马义从,无数铁骑,这个世界仿佛已经即将是公孙家的了。

    面对着公孙瓒横扫北方的无敌铁骑,几乎没有人看好几乎未经过战阵的袁绍。

    但是世人都低估了袁绍的勇气和能力,他在百般求和不成之后亲自带兵前去界桥迎战公孙瓒。

    他与桀骜不驯的麴义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又选拔了颜良、文丑等一批出身寒门的年轻将领。

    自己亲自带着数千心腹死士来到了战场上,要么获胜进取天下,要么宁可战死沙场,这就是袁绍的决心。

    一代人杰,即将鹰扬河朔。

    而在凉州,随着文山等人的大获全胜和宋健的屈服,韩遂的威势再次攀登到了顶点。

    不但彻底的稳定住了金城郡,震慑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各路豪强,还将势力延伸到了陇西、汉阳郡北部。

    而马腾也向韩遂表示了屈服,两人结为了义兄弟。

    在得到了韩遂的支持后,马腾终于在武威立住了脚,一举擒杀了武威太守张雅,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

    而大汉朝中央政权瓦解的影响也终于波及到了江南,扬州各地盗贼四起,土豪割据,山越势力迅速扩张,成为了华夏大地最为纷乱的地方。

    眼看着天下局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董卓那本已颓废的野心再次点燃。

    他尝试着派大将李傕、郭汜等人进攻豫州等地,结果如摧枯拉朽一般所向无敌,无论是朱儁还是曹操、袁术,都不得不避其锋芒。

    而关东诸侯并没有再次组成联军共同对抗董卓的大军,而是继续舍生忘死的自相残杀着。

    这个发现让董卓大喜过望,他立刻调兵遣将,部队源源不断的开往了弘农一带。

    先击破白波军,拿下河东郡这个物产丰饶兼有盐铁之利的战略要地,再进军河内、南阳两郡,进而平定天下,这就是董卓的战略。

    但是前几次的失败既损耗了董卓的兵力,有打击了董卓的信心,再加上他早有联合凉州群雄的想法,所以在思索再三后,他派人发出了一份份的邀请。

    凉州牧韦康、汉中太守李归、韩遂、马腾、迁那、敦煌太守马艾、酒泉黄家都先后收到了董卓的邀请。

    董卓也彻底放下了中央的架子,直接的说明了目的就是团结凉州人一起夺取天下,至于大家能得到什么就要根据在将来战争里出的力气了。

    韦康、马腾、迁那、敦煌太守马艾、酒泉黄家都先后婉拒了董卓的邀请,他们并不想参与到这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理解的战斗里去。

    ;

第六十五章 白文论势

    但是他和庞德等人一样,本来只是作为李归的亲卫列席的。

    不过大家看到李归并无制止他的意思,也就都没出声。

    白文对李归深施一礼,然后才大声道:“诸公之所以不敢北上,无外乎三条。一是被董卓的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吓倒了而已。”

    “哼哼,董卓真的有十几万精锐吗?就让我来为诸公解惑好了。董卓原来麾下不过两万余人,其中精锐不过数千而已。”

    “其收编的西园新军和禁军加起来不过三四万人,且在前番迁都之时众多有乘乱逃奔关东诸侯的,又疏于战阵,不能当我大军一击。”

    “并州军实乃是天下雄兵,但是一来人数不多,不过万人。二来与董卓的西凉旧部势若水火,兵无斗志,不足为虑。”

    “至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倒是都归降了董卓,但是其中士卒多是洛阳一带的市井之徒,摇旗呐喊也未尝不可,但沙场争锋对他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迁都后收编的皇甫嵩所部,确实是精锐,但是却与董卓离心离德,能否真的为其所用,还是两可之事。”

    “所以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那就是个笑话。真正的西凉锐卒不过万余人罢了。”

    “而且董卓主力现在多在前线与关东联军对峙,一旦长安有变,就是鞭长莫及。”

    “其二,就是认为关中残破却人口众多,得之反是负担。此言确实有理,但也不完全尽然。”

    “关中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适宜耕作的地方。以主公的通天手段,得之数年则为天下粮仓。”

    “至于开始阶段,关中并非完全无粮,否则董卓大军早已瓦解,只是粮食都在军中、大户手里而已。”

    “这些大户骄奢淫逸,哪家没有可杀之罪?到时主公吊民伐罪,夺之既可以安定民众,又可以收买民心,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所谓大义名分究竟为何物?”

    “属下自洛阳一路西来,所见皆是饿殍遍野,遗骨成山。唯有我大明,政情通达、人民安定,此乃天道所佑。”

    “夏失其德而汤武革命,商违天命则周武代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今之世也是如此。”

    “北方公孙、南方袁术,东方袁绍、西京董卓,那个没有代汉自立的野心?大汉朝廷现在已经如风中残烛,不足畏惧了。”

    “何况我军此次北上,不是为了推翻朝廷,而只不过是帮大汉朝除掉奸贼罢了。”

    “如此大功,大汉朝廷以关中之地赐予我大明不亦可乎?”

    说到这,他忽然翻身跪倒,大声道:“大王现在跨有两郡之地,治下生民百万,已经是一方诸侯。”

    “然而大王依旧是衣不着锦,食不厚味,外不蓄童仆,内不藏美妾。良马名刀,皆赐予部下,虽勾践不能过也。”

    “然而大王如此,属下自然不得不效仿跟从,但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是真心实意的愿意甘于平淡的?。”

    “但常言道刚不可久,艰苦的付出要是没有应得的收获,那将来部众必然离心背德,反而不美。”

    “时不我待,昔日勾践三千精甲可以灭吴,现在大王之勇倍于勾践,董卓之智难及夫差,一定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更何况现在关中子民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每拖延一日就会多出无数冤魂。”

    “大王既然知道百姓之苦,就当不分内外,一视同仁,汉中之民是大王的子民,难道关中之民将来就不是吗?”

    “还望大王早日发兵,拯救万民与水火当中,好令我明教的光辉能照射到关中的黎庶身上。”

    这一席话说得众人目瞪口呆,这老头有两下子啊,本来大家打算去关中抢别人的强盗行为,在他嘴里居然是这么高大上的仁义之事啊!

    按理说这样厉害的人即使是普通寒门出身,也不应该一点名气都没有啊?可是为什么名声不显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白文是地方上的小吏出身。

    东汉时代的小吏地位低下,被视为贱役,比之一般良家子都远远不如,根本就不可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

    到了两晋甚至被视为奴仆,由上官任意处理,就连家人也不能脱籍。

    李归连忙将他扶起,口中说道:“议事时要就事论事,无需如此。”

    但是白文的这一番宏论令李归的内心深处也感到极为震撼。

    其实说实话,白文说的这些情况李归也大体都知道,其中有些夸张的言辞李归也不会真的当真。

    但是他的话里面有两个说法对李归有极大地触动。

    一是自己虽然在这个时代呆了这么久,但是却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中来,使得自己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解读。

    所实话,李归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苦行僧般的人物。

    不穿绫罗绸缎是因为觉得布的衣服对健康更加有利,也便于活动。

    吃肉少是为了营养均衡,吃野菜那在后世是时尚的事啊!

    对于童仆什么的李归作为一个正常男人是真的没兴趣。

    说自己没有美妾那是侮辱自己的眼光吗?反正李归自己觉得段宁至少不算难看吧?窦婧起码也能算是美女了吧?

    自己每天锻炼那更是作为一个武将的自觉啊?要知道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有时候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了。

    自己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属下带来这么大的压力。

    他突然想到自己有一次兴致勃勃的请杜畿等人吃野菜,杜畿突然泪流满面,很是说了一些赞扬自己的话,原来问题也是出在这里。

    看来这一点自己以后是真的要注意了,今时不同往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唉!公众人物不好当啊,哥现在是绝对的焦点人物了,连性生活都不能自由了。

    二是白文的话拆穿了一个自己一直试图欺骗自己的的谎言,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

第六十六章 决心已定

    是的,自己就是害怕了,白文的话明面上说的是李敢他们,李归却觉得是在说自己。

    当年濒临绝境,食不果腹,同伴不过段宁、毕舒的寥寥数人,自己却从没有畏惧命运的挑战,一直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现在拓地数百里,披甲上万,猛将云集,自己却开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了。

    自己不知从何时变得开始害怕失败了,正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潜意识里不愿意去面对真正的挑战,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进行开脱。

    可是越是害怕失败,失败越会来的直接且不可避免。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自己千余人就敢挑战盖勋的近万大军不怕被抓住,四千人就敢南下进取汉中,不都是冒险到了极点的行为吗?

    但是要没有当年的拼死奋斗哪里能有今日的辉煌成果?

    其实自己有什么输不起的?最坏的结果无外乎灰溜溜的滚回汉中来,再等待下一次机会。

    反正李归不认为董卓有能力追杀到汉中来,他要是真的敢来李归也有信心将他留来汉中,匹马不能返回关中。

    理清了思绪,李归突然觉得心情很放松,头脑立刻变得灵活起来了

    李归突然想到,董卓按照历史上不是应该遇刺了吗?他怎么还活蹦乱跳的?

    其实李归虽然是个历史迷,但是水平却是个十足的半吊子,历史上董卓要到明年四月才会遇刺。

    就在李归思索的时候,贾诩咳嗽了一声,准备发言。

    贾诩现在虽然在外界名声依旧不显,但是在李归手下乃是文臣里名气最大、年龄最长、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一位了,几乎与毕舒匹敌。

    他这一发言,标志着讨论要告一段落了,具有总结发言的性质,所有人立刻都安静了下来。

    贾诩心里异常满意这种效果,作为一个被轻视了大半辈子的失意文人,能在不惑之年突然转运一举成为一方主宰,岂不快哉?

    但是他的表情却是依旧淡然,从容道:“天下大势,俱在主公心中,诸公不必担忧。请大家放心,我军绝不轻出,出则必胜。”

    “现在已经入冬,正是训练士卒、整顿军备的好时机,只要我们自己准备好了,战机就一定会出现。”

    “至于董卓的来信,只管答应好了,反正到时候要是真的觉得时机不成熟,也有太多拖延的借口,何虑之有?”

    众人一时目瞪口呆,没想到贾诩除了拍了一下李归的马屁外其他的全都是废话。

    但是合作了这么久,李归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说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的意见我都了解了,各自回去抓紧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得有误。”

    众人应诺,尽皆散去,贾诩却留了下来,对李归道:“周、秦、前汉都是军兴于关中,而本朝则是肇基于河北。”

    “以关中为根本,驱凉州军马,才可以席卷天下,最后方及于蜀。”

    “蜀地不可入,那里就是一个绝地。以秦国之强,也不过占据今日的蜀郡一地而已,统一六合后才南下平定各地。”

    “但也正因为如此,主力数十万人消耗在益州南部,才有了灭国之祸。”

    “本朝天下安定之后,才派大军入蜀,但是真正安定蜀地花了数十年光景。”

    对这点李归心底早已有了定论,纵观上下五千年,就没有能在蜀地成就霸业的,这一点上诸葛亮已经算是最狠的角色了。

    单靠益州一地就可以硬撼曹魏,李归自问做不到这样的地步。

    而关中就不同了,不单单是贾诩提到的周、秦、前汉,后面的前秦、西魏、隋、唐也都是占据了关中后才席卷天下的。

    李归虽然不是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但是这么普遍的实践结果,绝不会到自己这里就成为了例外。

    所以李归进取关中的目标是从没动摇过的,动摇的只是时机上的把握。

    毕竟由于自己的乱入,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董卓之死、犯长安这些事还会不会发生生李归心里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所以有时候李归还想再等等,等到关中大乱的时候再趁机进军。

    有时候他又怕万一董卓意外的稳住了关中,那自己就没有机会了,还不如趁他虚弱的时候直接硬上干掉他好了。

    贾诩仿佛知道他内心的挣扎似的,接着道:“但是董卓也是一代枭雄,并不会真的轻易给我们插手关中的机会。”

    “我估计他一定会让我们从上庸出击南阳,进攻袁术。这样他既保护了关中的侧翼,又同时削弱了我们和袁术两家的势力。”

    “我们若败了,就不得不依靠与他,听他的差遣。要是我们胜了,必定和一心统一荆州的刘表不和。”

    “再加上我们的地盘就像一条长蛇,狭长难以防卫,更是不得不依靠于他。”

    “为今之计,当向他索要高额的代价好让董卓以为我们并无远图的志向,减弱他对我们的防范之心。”

    “然后主公要求以两千人进京详谈,他见我们兵少必定不以为意,而主公实则再额外率领四千精锐以民夫的名义潜入关中。”

    “再派一大将从褒斜道进发,两面夹击之下一举拿下郿坞,斩杀董卓,则其军必定自乱,大事可成。”

    “要是万一被他趁乱走脱,就以郿县为依托,引诱其来进攻我们的阵地,消耗他的有生力量.”

    “董卓的敌人那么多,天长日久他的后方必然生变,到时内外夹攻,大事可成。”

    李归等了一会儿,发现贾诩没有再说下去的意思,不禁有点郁闷。

    人家小说里的谋士都是上中下三策给主公选的好不好,你这倒好,直接把我顶到最前线去了。

    但是贾诩的这个计策虽然冒险,确实有它的可行之处,只是必须要保密,所以贾诩适才才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和盘托出。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这事干了。

    李归想了想,又问道:“那我们应该提什么样的要求才好呢?万一董卓直接答应了或者直接拒绝了,不就错失良机了吗?”

    ;

第六十八章 白文崛起 下

    但他自己依旧顽强的活了下来,只为了有一天能将这样的痛苦还回到董卓和他的一帮手下身上。

    所以他现在在意的只有权力,因为只有拥有了权力他才能向强大的敌人舞起他复仇的利剑。

    不过有一点就连李归都没看透,那就是现在的白文和以前那个草菅人命、一心捞钱的龌龊小吏早已经判若两人了。

    被董卓军驱赶前往长安的道路就好像是通往地狱的黄泉之路,在给予白文无限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迷惘。

    而来到汉中后感受到的平静祥和彷如道家仙境,在接触到明教因果功德的思想后,白文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转变。

    终于有一天,在儿童乐园他看着孩子们欢快的奔跑,突然觉得自己悟道了,感受到了天道的声音。

    从那一刻起他变成了明教的狂信徒,最虔诚的那种,不惜以最最严苛的教徒标准来要求自己。

    你可以理解为他在极度痛苦后已经神经错乱,但是从那一刻起他觉得自己的人生重新感觉到了快乐。

    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现世的努力来挽回自己曾经犯下的如山罪孽,让自己的孩子们可以在来生有一个好的归宿,自己还是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可笑吗?当生活实在是已经太苦,麻醉自己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所以在他的思想发生了这样重大的转变之后,一切曾经非常看重的享受现在白文都已经不在意了。

    对敌人的极度无情和对积德行善的疯狂追求就这样奇妙的在他身上融合了在一起。

    他或许是一个酷吏,但不再是一个虐民的贪官。

    其实白文只不过是无数流民的一个缩影,在接触到了明教因果的思想后,大多数流民都成了虔诚的信徒。

    他们这些新教徒对信仰的忠诚度甚至高过了追随李归的老氐。

    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由于汉末直到两晋的苦难生活,使得宣扬因果轮回功德报应的佛教在中国极度兴盛了起来。

    从南北朝之后,道教就再也没有能凌驾于佛家之上了。

    不过这个时空李归的明教抢在佛教前面趁虚而入了,这一点连李归自己都不知道。

    而这一点带来的好处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李归死后才彻底显现了出来,无数次的帮助帝国度过了重重危机。

    吃完了简单地晚饭,白文对白起道:“你的兵法学的怎么样了?可有所得?”

    白起苦笑道:“孩儿愚钝,难以真正的掌握,辜负了父亲大人的一番苦心。”

    白文严肃的说道:“你的兄弟都不在了,我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白家的将来全都要靠你了,你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才行。”

    白起敛容道:“谨遵父亲大人的教诲。”

    白文望着窗外的无边黑暗,忽然轻声道:“李蓉虽然长得是胖了点,但却是品行端正的好姑娘。”

    这句话没头没脑,但是已经多次交流过的白起自然明白父亲的意思。

    白起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痛苦的神色,但旋即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低头答了一声:“是。”

    不过白起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父亲,您就这么肯定明王最后一定能夺取天下吗?自古以来可没有胡人定鼎天下的呀。”

    白文轻笑了一声,说道:“痴儿,何为胡?何为夏?夏之商汤,商之周武,周之始皇,相对中原天子那个不是夷胡?”

    “你还记得在关中时一路听到的那些传言吗?要是真的是天道所示那就说明明王乃是天命所归。”

    “要不是天道所为,那这里面所需要的眼光、策划的能力、海量的人力物力又是何等的可敬可畏!”

    “无论是哪种情况,一路上你见到的那些所谓豪杰那个能与之抗争?所以对于明王入主关中,我有绝对的信心。”

    白起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也没再说什么,毕竟白家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不是?

    细想想李蓉除了胖一点外,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自己无意中和她结识,也许真的是天定的缘分呢!

    待到白起回到自己房间继续学习,白文依旧默默地坐在灯下,泪水悄悄地跌落在斑驳的桌面上:“起儿,是为父对不起你了。”

    “但是为父要做的事将来只怕仇敌满天下,只有李家才能保住你的性命啊。”

    杜畿回到家里,沉默的坐了很久,直到后母黄氏命人叫他去吃饭,他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

    吃饭的时候,虽然他尽力掩饰,他的后母黄氏还是注意到了他的忧虑。

    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杜畿不得不告诉了她今天发生的事情。

    黄氏沉默了好一会,才道:“国家大事我一介女流也搞不懂,但是这个白文对你只怕另有想法啊。”

    杜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黄氏想了想道:“你今年也已经二十有八了,还没有成亲。汉中唯有段氏与我杜家门当户对,我想为你求娶段宁之妹,你意下如何?”

    杜畿正色道:“婚姻大事,全凭母亲大人的吩咐。只是这样一来会不会有损我在士人里的名声?再则段家贵女,只怕难以约束。”

    黄氏微笑道:“我虽然是一介女流,也看得出汉中之强迟早要问鼎天下,最少割据一方没有任何问题。”

    “到时候你身居中枢,位极人臣,那些人巴结你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有什么非议?”

    “段家是贵女,我杜家就差了吗?所以说才是门当户对,否则我就为你求娶李蓉了。”

    杜畿犹豫了好一会,才低声道:“段宁无子,万一这一次是个女孩,只怕……”

    黄氏打断他的话道:“怕什么?你不懂女人。要真是那样的话,没有和段家站在一起的人才会更危险。更何况,段家又不是只有段宁一个女儿的。”

    杜畿内心深处只想做一个名臣,一个纯臣,实在是不想掺和到李归的家事里。

    但是白文谦逊面具下隐藏的咄咄逼人杜畿心里有数,他的目标就是自己的位置。

    ;

第六十九章 万事俱备

    白文这样的小人什么事做不出来?为了自保,自己已经别无选择。

    至于另投明主,杜畿已经不做此想法了,自己已经在这里得到了这样的高位,就不可能去别的地方从头打拼。

    再说了,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恩怨,这个道理他杜畿懂。

    贾诩到家后,将自己的三个儿子贾穆、贾访、贾玑都叫了过来,吩咐道:“从明日起,你们都到主公跟前担任行走,一切要好自为之。”

    贾穆诧异道:“父亲,您不是一直想让我们在继续学习,待到水平提升上去了再出仕的吗?孩儿觉得现在就出仕是不是太急了?”

    贾诩苦笑道:“不得不急,位置就那么多,再晚就没机会了。对了,你等会去拜访一下杜畿,什么都不要说,他自然会明白的。”

    贾穆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恭敬的答了一声是,随即就去准备了。

    贾诩想了一想,连夜给远在武威的兄长贾彩写了一封信,再次极力劝其南下。

    与在李归面前表现出来的谨慎不同,贾诩内心里对于出兵关中那是有着必胜的信念的。

    首先,与最近工作重心一直放在科技创新、完善制度、改善民生这些方面的李归不同,贾诩一直只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军事和谋略上面。

    在他看来,李归已经为军队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虽然不是刻意的追求,但是李归实际上建立起了经典的士官制度,这对于古代军队来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事情。

    大多数古代部队的下级军官都是勇武过人之辈,但是大多不怎么识字,也很少受过专业化的训练。

    如何指挥部队要不就是听前辈讲述,要不就是依靠自己瞎琢磨,所以部队的风格各人各样,有的人可以说完全不懂阵型啊、配合啊什么的。

    所以在古代大兵团展开以后,两军的主将基本上就失去了对下面部队的控制,胜负基本上在开战的那一刻就决定好了。

    而李归从早期的三百多人到后来的千余人都是系统的训练,不仅要求他们照着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不仅要求他们有纪律性还要求他们识字,学会阵型的变化和空隙时的补位,这些知识实际上就是那些所谓将门密不外传的机密。

    这些老兵现在就构成了李归部队的骨干,他们又模仿着李归把知识传授给了自己的亲近之人,进一步加强了部队的战术执行能力。

    一支具备了近代化意识的军队在战场上的优势有多大李归不太清楚,但是贾诩、毕舒这些人看的清清楚楚。

    第二,李归对装备的疯狂追求,使得李归部队从这个时代来看已经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而汉中对水力应用革命性的变革和冶炼技术水平的巨大提高保障了李归野心的实现。

    高达四成的披甲率,每个士兵都有至少一把铁制的精良的武器,就够让人瞠目结舌的了。

    而在这些武器里还有鱼鳞甲六千幅、不下八百把百炼刀,这就简直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了。

    而这些还不是最令人震撼的,一些之前从没有见过的装备也出现在了李归军中。

    最具魔幻色彩的当然就是千里镜,但贾诩觉得将来在战场上最夺人眼球的绝对是摩天云梯。

    贾诩可以肯定这种云梯绝对是这个时空没有的,是墨家的能工巧匠根据李归的描述设计出来的。

    摩天云梯关键的部件都是标准化生产,可以由汉中千里迢迢的带到任何进攻需要的地方。

    攻城时只需要就地砍伐必要的木材即可迅速搭建,快的话一部云梯不需要一天就能完成。

    这种云梯设计新颖,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底部还设有保护士兵的防护设施。

    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主梯分为两段,采用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

    主梯之外设有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

    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倚架于城墙壁上。

    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贾诩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战场上时所带来的那种强烈的视觉震撼。

    最后就是汉中业已成型的动员体制,这一点才是贾诩最崇拜李归的地方。

    贾诩敢断定,自古以来绝对没有那个政权能像李归政权这样彻底的掌握治下百姓的各个方面。

    李归甚至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管辖下到底有多少人,其中男丁的比例是多少。

    越来越严格的百户制度在为百姓提供了各种便利的同时更是将百姓牢牢地控制在了手里。

    在汉中,你离开了官府,就没有了节日的福利,居住的房屋,耕种的土地。

    你就算成功的躲起来了,但你买不到粮食、食盐,随时随地都有被人发现抓到牢里的可能。

    没有户籍在汉中就没有任何权利,包括活着的权利。

    而农闲时的军事培训使得汉中的民风越来越尚武,一旦扩军得到的兵员也都是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士兵,与其他军阀临时抓来的壮丁有极大地差距。

    有这三条作为保障再加上自己的从旁协助,李归又怎么会败?

    什么?你说那怎么和张修那一仗打得像一坨屎?

    贾诩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认为那一仗正说明了明军的实力。

    张修军真的很弱吗?那也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是以剽悍勇武著称的巴人。

    以这样勇武的军队,四倍的兵力优势,在狭窄难以展开使用计谋的战场上,却被明军硬生生一战击溃,这还不能说明汉中精锐的强横?

    说实话贾诩不能理解李归对于精锐的理解,难道只有各个都能以一当十、杀敌八千自己却可以毫发无伤的军队才叫精锐?

    那不叫军队,那叫天兵天将,在现实里它就不可能存在。

    既然贾诩对未来的战争这么有信心,当然就要为将来分蛋糕做好准备了。

    ;

第七十章 东风不至

    与历史上在曹操那里作为降将谨小慎微不同,作为李归政权的创业元老,贾诩不能忍受自己的家族只辉煌自己这一代人。

    他希望能让贾家成为李家、段家、毕家之后,排在窦家之前的第四大豪门,不,一旦毕舒没有了直系后人,第三大豪门也不是梦想。

    要实现这样的梦想,不光自己的儿子要出仕,武威贾家的人要是都能来帮自己那就更妙了。

    只可恨自己的兄长虽然与自己感情不坏,但为人却极其顽固,说不通道理。

    至于白文这样不安分的人,还是最好在下面呆着才好,在他身上贾诩感到了莫名的危险。

    所以他派自己的长子前去杜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已经风雪覆盖的子午道,第五驿的驿将刘石头正恭敬的站在一个消瘦的青年汇报着关中的情形。

    所实话,刘石头对这个青年人的畏惧还超过对李归本人的畏惧,只因为这个人就是汉中的地下之王——李翔。

    作为李归绝对的心腹,李翔十分清楚李归对于关中的渴望,也更加清楚李归惊人的手腕。

    就像刘石头对他无比的敬畏一样,李翔也无比的敬畏着李归。

    早在当年大军还未南下的时候,李归就命令他尽全力收集关中的各种情报了,还在一些地方安插了奸细。

    占据汉中后,这些情报工作的力度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说实话当年他对李归的这些做法并不是很理解,甚至暗自有些腹诽。

    现在看来自己就像是低飞的鸦雀,不能够了解李归这志在青天的雄鹰的眼界和气魄。

    三年前的一群亡命之徒现在就要向大汉朝这个庞然大物下手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就啊!

    现在很多关中的官吏、军官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被收买了,为汉中的人在关中的各种行动保驾护航,就像谷口的那位曹性曹军候。

    当然了,现在要他们背叛朝廷(董卓)还绝无可能,但是李翔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了这些人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次他来主要的目的是看看在关中的谣言造的怎么样了。

    说实话李翔对这些谣言能起多大作用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只要是李归吩咐他做的他就立刻去做,而不会去问对与错,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查询的结果令李翔很满意。

    这一年多,关于李归的各种靠谱的不靠谱的传言在关中不胫而走。

    在这些传言里,李归的形象也在无敌的勇士、阴险的枭雄、慈眉善目的神仙、嗜血的妖人之间不断地变幻着。

    李归说过,宣传不能只有一个形象,要有不同的面孔才能深入到各个阶层,也让人无法直指事实的真相。

    有时候一粉赛十黑,有时候一黑顶十粉,只要能在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好。

    但是这些形象共同的特点就是无敌和守信。

    正因为每一个形象里都有这一点,听得多了就会在潜意识里把这个当做真相,正所谓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是真理。

    无敌会让普通人觉得对手的可怕,难以提起对抗的勇气,守信会打击对手破釜沉舟的意志,这两点做到了就基本就达到了李归的目的。

    实际上这些传言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一点在此时就连李归、李翔这两个始作俑者都不清楚。

    汉中的动员体制真不是盖的,在中枢做出了决定之后,立刻就疯狂地行动了起来,就连故道这个偏远的地方都有所感觉。

    故道道令孟达心里就在忐忑不安,汉中要用兵了,这是确定无疑的事。

    虽然自己只能算是汉中政权的合作者,但是孟达现在对汉中政权的前景看好。

    不过他现在有一件极度烦心的事,那就是他父亲孟他。

    这一年多来,借助于孟家在故道这个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家族的财富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而为了维系这样的地位。家族的武力也在不断扩张,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八千部曲。

    当然这八千部曲的战斗力实在是要打个疑问,但就算是八千头猪那也是一股不可小嘘的力量。

    这样的实力自然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关注,而孟他也被眼前的一切冲昏了头脑。

    最终,虽然孟达极力反对,孟他还是倒向了朝中大佬杨彪,入朝成为了太常丞。

    不仅如此,他还带走了孟家最精锐的四千部曲,作为自己在长安立足的底牌。

    长安那是孟家能搀和的地方吗?精通军务的孟达深知孟家的所谓精锐,就算是五倍的优势也难当西凉铁骑的一击。

    而要是现在汉中一旦要是想对朝廷有所举动,那正处在北上关中咽喉之地又倒向了朝廷的孟家就成为了眼中钉。

    据城抵抗孟达连想都不敢想,外无必救之兵,内无万众一心的根基,军无斗志,将无战心,到时必然是一鼓而下的结局。

    投靠汉中也不行,背上一个不顾父亲的安危只为自己的荣华富贵的名声,在哪里自己最终也不会有个好的。

    彷徨之际孟达再次想到了好友法正,连忙向他求教。

    很快法正回信道:“你自为官,孟家军队让城别走,到时一旦战事爆发,直接束手就擒,必然无事。”

    孟达想了想,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自己本就做的是汉中的官,这故道县让与汉中又有何妨?

    只要自己还是县令,孟家的利益就依然有保障。

    于是孟达向阎圃申请派兵进驻故道,阎圃自然万分愿意,当即派遣李忠等人带兵进入了故道县驻扎。

    而阎圃的这一举动也让孟达心里有了明悟,只怕战事的爆发已经为时不远了。

    不过这次他可料错了,之后的整整三个月,没有任何事发生,令他无比诧异。

    不要说他,就连贾诩也是一头雾水,因为对于李归的提议董卓没有任何回音,就好像之前的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种态度绝对出乎了贾诩的预料,也打乱了汉中的军事部署。

    没有了讨价还价的过程,李归的再次进京就难以成为现实,大军想要进入关中就成为了不可能的事。

    ;

第七十一章 惊天阴谋

    什么?你说干脆就这样直接打进去。

    开什么玩笑,就算贾诩再狂妄,也没有狂到认为明军能翻山越岭克服后勤的困难战胜有所准备的董卓大军。

    好在现在本就大雪封山,不能有效地进行军事活动,还有时间挽回。

    但是必须要知道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有针对性的挽回不是?

    但是虽然接连派出了不少的人前往打探,到最后李归和贾诩也没有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一个李归、贾诩等人死都不会想到的人——刘艾身上。

    这个董卓的心腹谋士对董卓也已经失望了,为了自保他开始谋划自己的退路,所以他搭上了重臣杨彪。

    无意中他对杨彪透露了李归和董卓之间的交易。

    而杨彪知道有一个针对董卓的阴谋已经进行到了最后关头,这也是迄今为止杨彪认为最有可能成功的计划了。

    要是在这个紧要关头李归大军出击袁术,一旦战事顺利,董卓必然亲帅大军出击关东抢夺胜利果实。

    那他再回到长安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甚至还回不回长安都是个问题。

    任何阴谋都不可能真的密不透风,时日一久必然败露,到时牵连的人就多了。

    所以杨彪立刻将这件事告知了这个阴谋的策划者——司徒王允。

    王允这几年对董卓曲意逢迎,深得董卓信任,得到杨彪的提醒后连忙觐见董卓极力阻拦董卓和李归达成任何协议。

    本来在这种军国大事上董卓也不会鸟他,但是王允提出了一个很有诱惑性的建议:汉朝的国祚已经衰了,天下需要一个新的王朝,他愿意率群臣拥立董卓为帝。

    说实话之前董卓压根没想过当皇帝的事,因为这对他稳定天下的努力来说实在是太具有破坏性了。

    但是现在天下的形势已经不同了,王允一提出来,董卓那颗蠢动的心再也压抑不住了。

    现在天下该反叛的都已经反叛了,自己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而在孙坚死后,关东再无有威胁的人,但是自己一举平定关东的可能也已经不复存在。

    自己已经老了,去日无多,为何不干脆当一把皇帝过过瘾呢?

    就算是只有大半个司隶校尉部的地盘那也是皇帝呀!

    要想当皇帝自然现阶段就不能再远征关东了,那也就更不能现阶段就让李归出兵了。

    万一他打疯了占的地盘太大,那自己将来收拾起他来不就更麻烦了吗?

    再说了,这次李归的要价也实在是太高了,先晾晾他也好。

    所以这样一来,李归要想得到回音还怎么可能呢?

    而王允回到司徒府后,立刻加速了阴谋的进程,这时候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吕布。

    第二天的司徒府里,端坐在大堂上的正是当今大汉朝的司徒王允,而他对面的那个紧张的将领就是董卓手下并州兵实际上的首领——吕布。

    可不是王允找他来的,而是吕布主动来向同为并州乡党的王允求援的。

    吕布是一个很好色的人,再加上他长得英拔伟岸,很得这个时代女子的欢心,所以与很多人的家眷都发生过关系。

    但这一次他上了的人是董卓最宠爱的婢女,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了。

    之前董卓就曾经想过要杀他,但是在别人的劝阻下并没有真的执行,现在吕布敢给他戴绿帽子,那还能有个好吗?

    但是现在他对自己这次来找王允帮忙这件事后悔死了。

    因为就在刚才王允直接向他挑明了自己的意图,就是希望借他的手来干掉董卓。

    对于干掉董卓这件事本身,吕布是一百个愿意,因为他与董卓的矛盾实际上已经难以调和。

    实际上吕布对董卓本人倒是没有太多不满,因为董卓虽然脾气暴躁,但还是一直重用他,任命他为中郎将,守卫长安。

    要知道就连李傕、郭汜这样的大将现在都还只是校尉罢了,这充分说明董卓还是看重他的。

    但是其实这个时代的军阀是这个样子的,包括现在的董卓,后来的袁绍、曹操、孙权,都只是盟主性质,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指挥自己的部队。

    手下那些大军头的部队完全是军头自己的,做事也经常和所谓的主公对着干。

    仅有的例外就只有李归和刘备了。

    这两人共有的特点就是名望低、地盘小,所以得到的一切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也不会有大军头带人直接前来投靠。

    董卓因为崛起的太快、吞并的部队太多,所以手下的派系之多、关系之复杂,连他自己都不忍直视。

    这里面真正和他贴心的就只有董旻、牛辅、董越几个宗族亲人的部队了,这些人不太计较待遇得失,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他。

    其次就是杨定、胡轸、段煨这些凉州乡党了,这些人不太可能背叛他,但是独立性极大,也不许董卓直接插手他们的部队。

    在之后才是吕布的并州军、收编的西园新军、禁军等部队。

    最和董卓离心离德的就是皇甫嵩、盖勋的旧部,这一年多来董卓最主要的动作也一直是针对这支部队的。

    由于董卓给吕布的待遇太高,所以董卓的一些手下对吕布相当不满。

    一方面是嫉妒,认为他配不上中郎将的官位;另一方面是轻视,认为吕布能力不行,人品更不行。

    像胡轸就曾经公开扬言要杀他。

    另一方面,在并州军内部,吕布的处境也和董卓是类似的。

    他的嫡系是成廉、魏越、魏续这些老部下。

    外围还有李肃、郝萌、张辽、高顺这些同样来自并州的部队。

    由于不断的遭受打压欺凌,这些人对带头老大吕布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

    一个老大要是不但不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甚至连大家的性命都不能保全,那人心还能不散吗?

    吕布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武夫,他甚至做过主簿这样的文职,所以他深刻的明白这一点。

    本质上来说他和董卓的其他矛盾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这一点才是真正不可调和的本质矛盾。

    ;

第七十二章 长安惊变

    但是想归想,董卓是那么好杀的吗?现在长安地区的部队几乎都是董卓的旧部,虽然不是精锐但也是西凉老兵啊。

    而并州兵早已经被拆的四零八落的了,自己在长安的部队还不到千人。

    不过王允早已胸有成竹,他告诉吕布,不但朝中大臣都已经支持他,就连守卫长安的徐荣实际上已经投靠了自己了。

    而董卓的死忠部队基本都被派往中原作战了,所以一旦吕布等人能顺利得手,他就有绝对把握稳定住长安的局势,收拢住董卓的部下。

    到时候奉天子以令诸侯,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理由呢?

    王允这番话说动了吕布,而王允许下的奖赏——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更是让吕布彻底的下定了决心。

    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这才是我吕布应该过得生活。

    在初平三年的二月,李归再也按耐不住,开始下令大军北上,进入武都郡。

    在他到达河池的时候,从长安赶来的密探送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董卓死了。

    十七天前,董卓满心欢喜的进京准备接受汉帝的禅让,却在皇宫的侧门被吕布、李肃带兵杀死。

    随后王允立刻启用了皇甫嵩,令他率领旧部袭击郿坞,将董卓全族尽皆斩杀,以免留下后患。

    而他与吕布借着着皇甫嵩的威势趁机收编了董卓留在长安的部队,杨定、胡轸、徐荣等先后都向王允表示了忠心。

    而后在皇甫嵩带兵返回长安时,王允又将他骗到宫里,解除了他的兵权,收编了他的部队。

    到这时,王允已经掌握了近五万部队,完全掌控了局势。

    他任命自己的同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培植势力拱卫京师。

    因为李归的影响,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多月,效果也出奇的更好了一些,因为李傕等人此刻还远在河南。

    由于长安一直在封城,所以李归的手下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毫无办法。

    直到长安局势稳定后,这些密探才得到机会,把消息传到了李归这里。

    你不要觉得慢,这已经是跑死了十几匹马、累死了七个人才达到的效率。

    董卓服诛的消息对于朝廷的百官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广大的关中百姓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李归来说这个消息实在是糟透了。

    倒不是说李归多喜欢董卓,而是董卓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现在李归的部队还未进入关中,整个汉中大军也还未完全动员起来,更关键的是北上的通道还未完全化雪,说直接一点就是李归赶不上去接收董卓的遗产了。

    看着李归愤怒的表情,众将都是头朝下、眼观鼻,连大气都不出一声。

    这两年李归的才华日渐显露,威势日重,诸将对他的敬畏也与日俱增。

    这不仅仅是对他的权力的敬畏,更是对未知的天道的敬畏。

    但是有一个人并不为所动,那就是贾诩。

    贾诩早就过了畏惧的年龄,而且他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好事。

    他对李归道:“此事妙极。要是我们的大军已经进入了关中,那王允一定会和董卓的旧部妥协,一起来对抗我们。”

    “现在正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我们暂时不可能进入关中,那么无论是王允还是牛辅都不会顾虑我们。”

    “他们的选择一定是先击败对手,整合关中的全部力量,然后再借助天子的名义来迫使周围的势力屈服。”

    “但是王允此人志大才疏,为人又极为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一定不可能打败牛辅等人的。”

    “而牛辅此人外勇内怯,又生性多疑,也必定不敢全力进攻长安,所以最后双方一定是在长安僵持。”

    “在他们师老兵疲之后,我军再大举进入,定然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众人听了,都十分赞同贾诩的观点。

    但李归却不置可否,而是沉思了一阵后问道:“若牛辅比外人想象的还胆怯,不战而逃了又该如何?”

    贾诩笑道:“他若弃军逃走,必定死路一条,此人虽然不智,但还至止于此。”

    李归心里叹气,就连贾诩这样的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世事还真是难以琢磨。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大趋势居然和真实时空还是一样的,那么牛辅的败亡只怕也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不知道李傕还能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崛起,还是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这时贾诩看出了李归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大声道:“就算王子师能邀天之幸,平定了牛辅等人,又有何惧?”

    “以万余并州羸弱之兵驾驭数万凉州疑惧之卒,又无粮草外援,我军只要缓缓推进,不给对手以可趁之机,对手一定不战自乱。”

    “在退一步讲要是野战不利,就直接退回来,依托城池,消耗他们的锐气。一群乌合之众,彼此防备,绝对不肯尽力攻城的。”

    李归闻言顿时大彻大悟,是的,自己怕什么呢?

    王允连皇甫嵩都容不下,还能容下谁?

    想到这他诚恳的对贾诩道:“非公我几乎自误,你就是我的再世张良啊。”

    就算是贾诩这样的老狐狸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也止不住窃喜。

    但是还是继续道:“但是现在已经不必再用奇兵,当以堂堂之阵威凌关中,陈仓乃是北上的关键,应尽快攻取。”

    陈仓啊,这是从故道北入关中的门户,也是一座极难拔取的坚城。

    前世李归对它的坚固没有直观认识,十分纳闷诸葛亮数万大军居然拿不下这样地一座小城。

    所以他一度认为郝昭乃是神一样的将领。

    直到他亲自观察了王国、韩遂等人十余万大军顿兵陈仓城下,最后大败而还,才明白了这座城池的难以攻取。

    他对贾诩道:“我亲自带兵去取陈仓,文和立刻返回南郑,协助夫人动员大军北上来接应。”

    贾诩等人领命,李归立刻催动大军北上,目标直指陈仓。

    ;

第七十三章 李傕的决断

    就在李归作出兵入关中的决断的时候,关中的局势已经再一次开始了新一轮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性格决定命运,牛辅,这个拿着一手好牌的董卓残部的首领,就如李归所担心的那样,挂了。

    其实牛辅并不是一个非常没用的人,在面对被派来杀他的李肃的近万大军面前,他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只用不到两千老部下,他就打败了以武勇闻名于长安的李肃——这个号称正宗李广后人的家伙。

    虽说以新招募士兵为主的李肃的部队是弱了点,但毕竟也是以少胜多不是?

    更妙的是,因为第一炮就没打响,恼羞成怒的王允当即斩杀了李肃,以震慑人心。

    而由于军心动摇,在吕布的建议下,王允并没有再采取什么军事行动。

    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牛辅脆弱的神经在重压之下不堪重负,终于自己垮了。

    他虽然打败了李肃,却没有能借此机会团结董卓的旧部,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甚至因为猜疑,他杀了主动前来和他结盟的董越。

    还是因为猜疑,只因为一次小小的军营骚动,他就带着数名卫士出逃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看到一个一个的董军将领都先后对长安表示了服从,他只怕有一天有人会拿自己的脑袋去向王允邀功。

    但就如贾诩所言,他这一弃军逃走,直接踏上了死亡之路。

    当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将军,而变成了一个流亡的贼寇,还能指望别人的忠心吗?

    以胡赤儿为首的卫士看到他大势已去,又如此懦弱,还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直接杀了他前往长安邀功去了。

    可怜牛辅一心逃避,却把自己送到了自己最害怕的结果面前,真是天意弄人。

    但他这一死不要紧,却把他的一帮手下害苦了。

    留守的张济等人好不容易稳住了局势,却意外地发现主帅没了,一时心里更加发慌。

    王允当然是大喜过望,随着牛辅的死,看似关中的局势就要平定下来了。

    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不再让武将威胁到朝廷,王允迫不及待的剥夺了吕布对多数军队的指挥,将它们交给了自己的心腹统率。

    可是王允没想到,一个他并未放在心上的人的到来,使得局势彻底失控了。

    在接到董卓的死讯后,横扫了河南地区正耀武扬威的李傕等人不得不像丧家犬一样立刻赶回了陕县。

    虽然大家都知道牛辅没有用,但是李傕等人没有想到他竟然能没用到这个地步。

    虽然李傕等人很不甘心,但是他们也知道只凭借他们的威望是号召不了大家起来反抗朝廷的。

    思虑再三,李傕派外甥胡封作为使者向长安请降。

    在李傕看来,现在牛辅既然已经死了,那自己等人不过是中级军官,应该没事了吧?

    更何况朝廷的处境李傕自认为看得很明白,至少目前来说是离不开自己等人麾下的精锐的。

    但是很快胡封就回来了,带来了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消息。

    王允拒绝赦免他们,要求他们立刻进京伏法,但是可以放过他们的家人,只将他们发配边疆了事。

    更令李傕等人绝望的是,胡封还告诉他们:就连蔡邕这样的大名士也只因为哀悼了一下董卓,就被王允处死了。

    这下李傕等人对王允再也不抱幻想,开始另谋出路了。

    各人众说纷纭,一时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很多人都想解散部队各自逃命,这让李傕感到心烦意乱。

    到了晚间,李傕回到住所,看到了巫女无名,心情才稍微轻松一些。

    十五年前,北地郡彻底沦陷在北地胡人手里,作为北地望族的李氏不得不在他父亲的带领下一路逃亡到了关中,处境异常艰难。

    在走投无路之下,李傕结识了无名。

    无名不嫌弃他的穷困潦倒,委身于他,激励他前去参军,好谋一条出路。

    又倾其所有为他购置了盔甲、马匹,才使得他能在军中脱颖而出。

    而在他富贵后,无名并没有令他为难,而是默默地在他背后支持他,甚至为他娶妻生子。

    要说李傕在这世上最为珍惜的人,就是她了。

    现在虽然她已经年华不在,可是李傕对她的感情却与日俱增,从没有减退过。

    但是现在自己却还是令她失望了,李傕伤感的想到。

    突然,李傕握住无名的手低声道:“我还有些积蓄,我们悄悄逃走吧,找个偏僻的地方好好地过日子,好不好?”

    无名的身子忽然一僵,过了好一会才轻轻推开他的手道:“你逃走吧,我正好向长安出首好领取赏赐。”

    李傕一愣,一时不知道她的意思。

    无名缓缓道:“牛辅出逃的时候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但是他的人头现在已经被送到长安了。”

    李傕低声道:“那是他蠢,就我们俩走,谁也不带,怎会有事?”

    无名冷笑道:“单身上路?山野流贼,散兵游勇,那个不能取了你我的性命?再说现在天下虽大,却早已四海沸腾,哪里还有你我的容身之地?”

    “与其将来在异乡死在官府豪强的奴役之下,我宁愿死在这里。”

    李傕颓然道:“那你说怎么办?难道我们就在这等死?”

    无名不悦道:“狗急了还跳墙呢?你堂堂七尺男儿怎么还不如我一个女人?”

    “王允自以为是,不能容人,连蔡邕这样的人都要杀,谁还敢为他效命啊?”

    “既然他不赦免我们,我们就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得天下了;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

    李傕听了心中一阵悸动,猛然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了半天,才道:“你说的没错,只是就怕众人不能齐心协力。”

    无名笑道:“王允要杀尽凉州士卒,难道他们就愿意束手待毙吗?”

    李傕奇道:“有这等事?我怎么不知道?”

    无名淡淡的说道:“现在你知道了。”

    李傕醒悟,立刻出门交代去了。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47/ 第一时间欣赏热血残汉最新章节! 作者:海上云山所写的《热血残汉》为转载作品,热血残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热血残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热血残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热血残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热血残汉介绍:
汉灵帝末年,西凉叛乱,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来自2014年的护林员之子李归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一个十四岁的穷苦少年身上。
颠沛流离中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人物。
一腔热血,一颗仁心,一念执着,让他们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烈火青春。
只想写出我对三国的想法,除了穿越以外力求情节真实,地名与历史真实人物皆取自史实。
&nb...
热血残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热血残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热血残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