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东汉好姐夫TXT下载东汉好姐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东汉好姐夫全文阅读

作者:相辞江湖远     东汉好姐夫txt下载     东汉好姐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2章 北征张纯

    【大战开始!赶紧收藏!也不要吝啬手中推荐票啊!】

    张纯起兵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幽州,连续击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汉朝官员,声威大震,周边各山寨及鲜卑部分小部落纷纷投效,兵力扩充到十万。

    朝廷被西凉战事拖住,无力北顾,对张纯的叛乱并未作出积极的回应,张举遂发出布告自称天子,封张纯为弥天将军、安定王,公然宣称要取代大汉,责令灵帝退位,令三公九卿奉张举为主。

    十常侍掌控朝政,已是无人可用,灵帝听闻北方之乱,就点名让姜盛领军。十常侍担心京师安危,就说北军无法再抽调兵力。

    灵帝就下诏,拜姜盛为讨逆中郎将,调集青州、冀州地方官军北上讨贼,令平难中郎将褚燕出兵协助。

    姜盛接到诏令后即令杨凤暂代郡守职位,夏侯兰、邓茂领军一千留守,而姜盛领于禁、张郃率私军两千和青州拼凑而来的万余兵马星夜奔走幽州,褚燕令赵云、审配留守冀州,而自率三万兵马北上,冀州各郡县出兵两万。

    姜盛领军六万余人直指张纯叛军的前锋大营所在地土垠(今属河北唐山),张纯亲率大军八万迎战。

    燕山南麓平原上两军对阵,总计十余万人的厮杀即将打响。北边帅旗上“弥天将军张”,南边大旗上书写一个大大的“姜”字。

    张纯的部队由于得到了乌桓丘力居的资助,骑兵达到了两万之数,战鼓响起时,张纯令骑兵冲锋,两万铁骑如潮水一般涌向姜盛军。

    姜盛令骑兵于两翼掩护,步军以刀盾兵为首组成防御方阵,集中全军的两万弓箭手在步军掩护之下严阵以待。

    骑兵的战斗力主要发挥在冲阵上,姜盛就是要避其锋芒,挫其锐气,然后以骑兵冲杀。

    姜盛军在锣响的指挥下徐徐后撤,完全不惧张纯骑兵的冲击,待得骑兵进入最佳射程之后,姜盛一声令下,两万弓箭手分成三组,以三段射的战术向张纯骑兵发射。

    所谓三段射就是把弓箭兵分成三组,第一组发射完毕后即退回后阵搭箭,第二组紧接着发射,完毕后退到第一组后面搭箭,第三组再攻击,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姜盛军这边秩序不乱,有条不紊,而张纯骑兵那边则看到漫天的箭雨连绵不断,从气势上就弱了许多,张纯骑兵还未冲到姜盛军前,就已经折了四千多人,而马速快,冲到阵前的又陷入了姜盛步军挖好的陷马坑内。

    姜盛的刀盾兵掩护下并不是只有弓箭兵,后退时行走路线的空隙间都有掘地的步兵紧张作业。燕山南麓平原的土质虽然疏松,但都有直立不塌的特性,此时,姜盛也是利用了这个特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挖出较深的沟壑,而又不影响沟壑之间的梗上行军。

    官军的后退都是紧张有序的,而张纯骑兵的冲阵可就相对混乱一些,如此一来,这些陷马坑就发挥了作用,前马失蹄,则绊倒了后马,冲到阵前的骑兵们碰撞踩踏者不计其数。

    姜盛军步兵的舍命掩护下,弓箭手依然在发挥作用,跟在后面的敌骑兵不断有人掉落马下,而姜盛步兵也在骑兵冲杀下死伤惨重。姜盛见时机成熟,一通战鼓响起,两翼的骑兵从两侧掩杀过来。

    张纯见势不妙,连忙鸣金收兵,剩余的万余骑兵应变及时,迅速撤出了姜盛骑兵的杀阵。这骑兵的反应速度还是可圈可点的。

    姜盛见战术失效,连忙鸣金收兵,然后以骑兵为前队,弓箭手为中军,步兵为后军,有序前移,作为后军的步兵,主要任务是收集原先发出的箭矢,简单擦拭后即交付给弓箭手,以备来日再用。

    张纯远远地看到姜盛军万军如一人,徐徐前移,心中生怯,令大军后移至土垠城外高筑营垒,严加防守。

    姜盛大军移至张纯大营前方二十里的地方停下了,他们也需要休整,但大营前却是空无一物,完全不像防守的样子。

    张纯与副将商量迎敌之策,却是百思不得其解,副将道:“姜盛这是故意为之,引我军趁机进攻,阵前说不定早就挖好了坑洞等着我们呢。”

    张纯道:“那可不一定,今日一战,他虽说重创了我部骑兵,但他的步兵损失也不少,怕是无力组织完全的防御吧。且让我带千骑去试探一番。”

    “将军不可轻动,这姜盛用兵向来奇谋百出,咱们不可一身犯险,且仔细观察,再做定夺。”副将还是比较谨慎的。

    连续几日,姜盛军都是毫无动静,而土垠的张纯却是焦躁不堪,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终于在五天后,姜盛军有了动静,原本没有防御的前大营竟然布置了密集的鹿砦、栅栏等设施。

    张纯道:“还是我判断的对,这姜盛就是兵力不足才故弄玄虚的,若是当日率军攻击,必会大胜。战机已失,难以再图啊!”

    “将军不必灰心,看那规模,姜盛的兵力不过四万,而我军还有七万大军,二打一,也是胜算颇高。”

    “那就与他决一死战!”张纯态度坚决。

    姜盛见张纯大营大开,刀盾兵首先出营,足有四万之数,组成密三个密集方阵稳步前行。

    刀盾兵主要是为了防御对方箭矢的杀伤,姜盛不想浪费箭矢,令骑兵落地,组成长枪方阵迎敌。

    一寸长一寸强,骑兵的长枪那可是长三米的武器,而刀盾兵的刀却不足一米。姜盛的骑兵向来就是上马能冲锋,下马能杀敌,而且因为对骑术的勤加训练,下肢力量较强。

    两军对阵是各三个方阵的对敌,姜盛击鼓进军,三个各两千人的长枪阵快速向敌阵冲去。刀盾兵都在想着怎么防御弓箭的杀伤,却没想到对方并未用弓箭,而是出动了长枪兵。

    短兵相接处,长枪兵接着冲劲把长枪刺入了敌阵,那些刀盾兵虽然立起了大盾,但并未挡住长枪的密集进攻,很快就被冲开,死伤两千余人,而姜盛的长枪兵却仅死伤三百二十八人。

    毕竟敌军人多,姜盛连忙鸣金撤军,长枪阵很快补齐了阵型,且战且退,敌军刀盾兵脚力弱,兵器又短,砍不到、追不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姜盛长枪队安全撤回大营。

第123章 入城

    【二更了!各位书友加油啊!看看今天能不能获得订阅荣誉徽章!】

    长枪队的初战得胜,让姜盛萌生了组建专门长枪队的想法,但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乐安的冶铁工业才刚刚开始。

    乐安境内有少量的铁矿分布,但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产量稀少,取用的铁矿石大部分是通过甄家商队从鲜卑各部采购回来的,一来一去,耗时很多,但数量却不多,难以保证大规模冶铁工业所需。而近期又因为幽州战乱,商队也暂停了北上。

    张纯的攻击再次落空,气得暴跳如雷,然后以骑兵为先、步兵次之、弓箭兵居后的队形倾巢而出,只留万余人马守营。

    姜盛见叛军大举而出,即派出两名传信兵与左右两路骑兵传达进攻指令。

    之前姜盛在大营前故意不加防御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是故意示敌以弱,让张纯摸不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为骑兵进入预定战位争取时间,后来设置了防御,那就是骑兵都已到位。

    张纯的前一次进攻只派出三个方阵,很明显是试探性进攻,姜盛沉得住气,并未发动总攻,而这次是时候了。

    姜盛令人擂响了战鼓,以刀盾兵为前锋,弓箭手依然是三段射战术,张纯骑着战马,挥舞大刀催军前行,那些兵勇们哪敢不从?密集地向姜盛军压了过来。

    张纯前几日战斗时知道姜盛以步、弓为主军,骑兵为侧翼,所以尤其加强了侧翼的防御,却迟迟不见姜盛的骑兵来攻,心下疑惑,但进攻已经开始,临时变阵是兵家大忌,于是击鼓进军。

    一轮又一轮的箭矢飞出,张纯军借着刀盾兵的掩护,并未停止脚步,大军阵后是横七竖八的尸体和伤兵,惨烈至极。

    姜盛见敌军靠近,令大军发起进攻,刀盾兵在前,长枪兵在后组成第一梯队,怒吼着向敌军冲去,后面的弓箭手则边走边射,重点袭击敌军后阵的部队。

    褚燕身先士卒,挥舞着三尖两刃刀冲上前去,只见刀光飞舞,血肉淋漓,敌军冲在最前的数十士兵在转眼之间都死在了褚燕刀下。在褚燕的鼓舞下,各部士气大振,用手中的兵器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弓箭手们的胳膊都酸了,但仍然坚持以弓箭杀伤敌人,射程虽然近了,但与步兵厮杀到一起的敌军也遭受了箭矢的射杀。

    姜盛见敌我两军纠缠在一起,就停止了弓箭兵的攻击,令他们回营休整,并防范敌人偷袭大营。他部署了偷营之策,自然也要防备敌人偷营。

    于禁和张郃分率左右各五千骑兵得到指令后即向土垠运动,到得张纯大营左近时,张纯的主力已经远离大营。于禁大吼一声,领军向张纯大营杀去,张郃也不例外,率军冲杀而去。

    张纯大营的守军只有万余人,见官军骑兵来攻,连忙分兵迎战左右两路,这些骑兵们冲到阵前却未直接进攻,而是接着战马的惯性,把油坛扔进了张纯大营,守军被火油泼面,地上也是一片腻滑,摔倒者甚众。

    官军骑兵扔出油坛之后就迅速撤离,以应对敌军追击,却见守营敌军并未追击,于是打着了火石,向张纯大营射出了火箭,火箭落地即引燃了地上的火油,大火冲天而起。

    城中的副将见大营火起,连忙派军出城救援,于禁见此机会,领军又杀了回来,直奔土垠城。

    于禁和张郃的任务是攻击张纯大营,若是烧着了大营,即回撤本军,若是敌军来追,则就地歼灭。

    他们已经完成了既定任务,但战机稍纵即逝,于禁决定趁机攻打土垠城,张郃本已撤退,但见于禁又杀回,当即领会,也领军回杀过来。

    副将见官军骑兵奔县城而来,大吃一惊,连忙鸣金收兵,那些刚出城的将士还没整明白怎么回事,就见城门关闭,当下避无可避,被官军骑兵杀得落花流水,死伤两千余人。

    而张纯大营已经完全陷入了火海,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张纯发现大营火起,连忙率军救援,姜盛即率军紧跟着压上去,追杀张纯军。

    于禁、张郃厮杀一阵后即按原定路线撤回,毕竟兵力少,难以完成与姜盛主力合围张纯军的目标。

    姜盛大军持续推进,而张纯的大营已经毁于一旦,守营的将士大多被烧死烧伤,失去了战斗能力,张纯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入城一条路了。

    由于姜盛主力跟得很紧,城门一旦打开,则凶多吉少,张纯令万余兵马断后,而自率其余兵马入城。

    副将确认安全之后才打开城门,让张纯入城,而城外的万余兵马则落入了官军的剿杀之中,为了达到震慑的目的,姜盛并未制止官军的杀戮,开战一来,张纯号称十万的大军损失近半,已经无力出战了,只有派人送信给乌桓大人丘力居。

    丘力居得到张纯求救信之后,即率三万精锐骑兵南下助战,姜盛围城十日后,斥候报称发现了乌桓骑兵的踪迹。

    乌桓部落久在塞外,无论是骑术还是射术都是上乘,姜盛自认战力不如丘力居,于是放开了北门的包围,而集中兵力猛攻其他三门。

    张纯得知如此,立即判明姜盛肯定是知道了丘力居来助的消息,决定不撤退,而是固守待援。

    姜盛军攻了两日,不见张举军的动静,知道这张纯必是想固守待援,于是变佯攻为主攻。

    城头守军两天内打退了姜盛军的二十多次进攻,都是蜻蜓点水,守军一打,他们就退兵,都已司空见惯了,等到姜盛军突然不惜代价地攻上城头的时候,他们才如梦方醒。

    城头的厮杀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南门、东门的城楼都已被姜盛军控制,随后而上的弓箭兵居高临下,以箭矢杀伤守军,很快夺取了两个城门,打开城门之后,姜盛挥军入城。

    张纯得到消息的时候,姜盛的主力都已入城,只有骑兵还在城外巡曳。现在张纯只能弃城而逃。

    姜盛本想向张纯施压迫使其弃城,然后据城防御乌桓骑兵,但张举不识抬举,就是不撤,现在既然进城了,那就不给你撤退的机会了。

第124章 守城

    【差八个收藏就得到荣誉徽章了!书友们,赶紧收藏推荐吧!第三更来袭!】

    褚燕、张郃分两路兵马向城中杀去,姜盛自领中军打扫战场,布置防御,于禁率一万骑兵在城外照应。

    张举率大军仓促出城,大批的物资被留在了城中,褚燕并不在意这些,率兵追杀张举军至城外十五里。姜盛打扫战场时不见了褚燕,被告知已经追出城外了,姜盛大惊,连忙派快马追赶。

    乌桓丘力居部已经距离土垠城不远,若是孤军在外,则是必死之局,姜盛怎能不担心?

    信使派出之后,姜盛令于禁于城北接应褚燕,而令张郃率军防守东门,照应东北方的城墙,其余各部则分布在南门和西门,幸好城内物资多数都保存完好,张郃带领数千人把城内的箭矢、礌石、滚木等守城用具搬上了城头。

    自黄巾起,姜盛参加的战斗都是攻击战,从未参加过真正的守城作战,张郃跟随姜盛一路走来也没有守过城,这次就照葫芦画瓢,在实战中学习吧。

    出城追击的褚燕军由骑兵组成,进展神速,但褚燕只顾杀得过瘾,并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孤军深入。当看到前方黑压压的乌桓骑兵的时候,褚燕才追悔莫及,连忙率军回转,但丘力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吹响了进军号。

    两万乌桓骑兵高喊着口号追杀过来,这些乌桓骑兵虽然是有鞍无蹬,但骁勇异常,在告诉的奔跑下仍然张弓搭箭射杀褚燕军。

    褚燕追兵只有三千骑,虽然也对骑射多有练习,但与乌桓骑兵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到得土垠城外十里的时候,褚燕军仅剩一千余骑,而乌桓骑兵几乎没有损失,紧追不舍。

    姜盛站在城头看得真切,若是开城门救褚燕,则乌桓骑兵也会冲进来,若是不开城门,则褚燕九死一生。

    褚燕看到姜盛的“姜”字大旗在城北门上方飘扬,又看了看紧跟在身后的乌桓骑兵,把心一横,调转马头,率军不退反进,主动去迎战二十倍于己的乌桓骑兵。

    将士们也都看清了形势,若是侥幸入城,则姜盛大军全都完蛋,唯有拼死一战,才能保得土垠不失,都是视死如归,向乌桓骑兵杀去。

    姜盛看的清楚,眼含热泪,他咬紧了牙关,调集城头的弓箭兵集中到北门,以应不测。

    这时候,于禁率领的一万骑兵从侧翼过来接应,不管敌军的强大,怒吼着杀了过去。

    丘力居更换号声,这些乌桓骑兵分作两路,一路迎战褚燕部,另一路迂回过来包抄于禁部,于禁部被乌桓骑兵拖住,纠缠到一起。

    如此一来,褚燕部、于禁部和土垠城形成了“品”字形分布,于禁在西、褚燕在北,而土垠城则在南方。“品”字形本是互为支援的极佳防御布局,但三个点都被拖住,那就不能相顾了。

    褚燕和于禁被分别拖住,而张纯军与丘力居会合后即随后南下进攻土垠,此时已到了城东门外不远处。

    张纯大军自东门外鼓噪前进,数百架云梯架在了城头上,张郃令人连忙推开云梯,无奈云梯上已经爬满了叛军,城上将士竟然推不动,于是都搬起礌石滚木反击,那些攻上来的叛军被砸落云梯,落到地上被摔得血肉模糊,但后续部队依然悍不畏死,攀爬云梯。

    不少云梯被守军推开,云梯上的十余名叛军被从空中摔下,砸在后军大队里,造成了不少的伤亡。而攀到城头的叛军刚一露头就被守军砍了脑袋。

    张纯此时已经是个亡命之徒,在付出了几千人的阵亡之后仍然击鼓进军,而城头的守城物资已经捉襟见肘。

    东城楼北侧失守,张郃舞动长柄刀率先劈杀过去,数十名兵卒也杀了过去,以死相博,在付出了二十七人的阵亡之后,重新夺回了控制权。

    越来越多的叛军攻了上来,守城将士们的刀刃卷了,就用刀把打,刀把没了就用拳头、身体与叛军扭打到一起,还有的干脆就抱住攻上城头的叛军,一齐滚落城墙,摔死在城下。

    张纯的连番进攻并没有取得胜利,而守军也损失惨重,张纯不得不暂停了进攻。

    张郃第一次经历如此惊险的守城战,城下堆积如山的尸体让人看着触目惊心,而城头早已被鲜血覆盖,浓重的血腥味让人作呕。

    城外战场上,褚燕拼死冲杀,战袍都已被鲜血染红,身边的骑士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褚燕身上的伤痕也一道又一道,不到两刻钟的时间,仅剩褚燕一人。

    姜盛急得嘴唇都咬出了血,令弓箭手全力发射。漫天的箭雨向乌桓骑兵洒来,最前面的几排骑兵中箭落马,褚燕趁机抢了一匹战马飞奔回城。

    丘力居号令骑兵不计损失,衔尾追击,骑射的技巧娴熟,给城头的弓箭手也造成了不小的杀伤。

    褚燕跑到城下,而乌桓骑兵也已到来,姜盛令弓箭手不停地射杀城下的乌桓骑兵。

    褚燕长啸一声,道:“褚燕能为主公效力,虽死无憾,今日就让我报主公之恩。”说着就单人匹马向乌桓骑兵进攻。

    于禁部的军官们都是姜盛从乐安带过来的,无论是个人战力还是指挥能力都是一流的,虽然已经折了两千多人,但在他们的指挥下与乌桓骑兵短兵相接时还算旗鼓相当。

    这时丘力居却吹响了退兵号,乌桓骑兵迅速撤离,如风扫落叶,机动性之好令人咋舌。

    褚燕抱定了必死之心,没想到形势会发生如此逆转,他横刀立马,疑惑地看着乌桓骑兵绝尘而去。

    姜盛眺望远处,见一队白马白袍的骑士在一名三十多岁的将领率领下杀向乌桓骑兵,白袍骑士动作整齐划一、如行云流水一般,战马都是通体白色,外披白色轻甲,看起来煞是壮观。

    能征善战的乌桓骑兵竟然不敢与之交战,仓皇撤退,可见之前定是吃过这些白袍骑士的亏。

    乌桓骑兵一撤,张举的部队不敢恋战,也跟着北撤。守军总算松了一口气,而姜盛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鸣金收兵。

    那白袍将军率军追击而去,姜盛高喊道:“谢将军援助,敢问将军名号?”

    北风中传来:“在下辽西公孙瓒,后会有期!”

第125章 斗计

    【还没收藏的赶紧收藏啊!感谢你的支持!】土垠一战,官军损失近两万人,可以说是虽胜尤败,姜盛的兵力满打满算还有四万多人,骑兵数量仅有一万人,相比于当时的水平来说,这也是强兵了,毕竟骑兵是奢侈品。

    肥如(今河北卢龙)是张纯军的大本营,张纯主力被姜盛打败之后即退回了肥如,而乌桓丘力居的骑兵则远遁草原,不敢与公孙瓒的骑兵对战。

    公孙瓒的这些白袍骑兵有个名号叫做白马义从,也算得上是公孙瓒一手带出来的特种部队了,人数仅有几十人,这几年扫荡塞外,乌桓人没少吃过苦头,所以遇到白马义从,他们能避则避,不敢与之交战。公孙瓒自去追击乌桓骑兵了,张纯的乱子还得姜盛去收拾。

    褚燕侥幸逃得一命,回城就向姜盛请罪,当着众将士的面,姜盛不便揭破与褚燕的关系,就道:“本将未明令不得追击,褚将军何罪之有啊?只是我等远来幽州,作战需时刻保持谨慎。张纯与乌桓勾结,随时都可能得到乌桓的支援,各位也看到今日的战况了,乌桓骑兵的战力不是我等所能抵挡的。”

    “我等谨记在心!”众将士道。

    “今后在幽州的作战,只要攻下了城池,我们要做的不是追击,而是尽可能保存城中的物资,严密部署防守,因为我们攻下城池之后很有可能就面临着被攻城的危险。从此刻起,攻下城池后擅自出城追击者,军法从事!”姜盛下令道。

    众将士散去之后,姜盛才对褚燕道:“褚燕啊,今日之错不要再犯了,我们的原则是稳扎稳打,不要在乎歼敌数的多少,而是要寻求我方损失更少而敌方损失更大的平衡点,不可恋战。”

    褚燕道:“属下知错了!”

    姜盛道:“三日后,我打算攻打肥如,你且回去整顿兵马,以备来日战事。”

    “属下遵令!”褚燕自去准备。

    当夜,张郃即带着情报回来禀报。

    姜盛看到张郃的草图中,肥如县城居于燕山南麓丘陵地带的制高点,若是攻城,则是仰攻,极为不利。

    “儁义,针对肥如,你有何破城良策啊?”

    “主公,肥如居高临下,若是从东、西、南三面强攻,必定失败!依属下看来,只有智取。”

    “那该如何智取?”

    “肥如县城的用水乃是取自燕山,主公且看,城北之丘陵地势高于城内,若是由城北突破,则胜算颇大。”

    “张举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主力必定在城北。”

    “张举也必定不会认为我们从城北进攻。”

    “此话怎讲?”

    “张举在城北设置了三座大营,分别守卫东北、西北以及河流,尤以河岸的兵力为多,从肥如东西两侧进攻,亦是仰攻,但若是从燕山上往下,则是居高临下。”

    “燕山山脉山高路陡,若是大军上山,则需月余,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姜盛不太赞同张郃的提议。

    “不必大军上山,只需百余人虚张声势即可,主要战斗还是其他方向上,我的想法是……”

    “此法甚妙!”姜盛不禁拍手叫好,就让张郃按计划行事。

    十月初七,月黑风高,张郃带二百精兵带足了旌旗、箭矢并引火之物从燕山林间小道往肥如城北山区而去,于禁率一万骑兵列阵于城西,褚燕携步兵一万藏于城东,而姜盛自领中军驻于城南。

    姜盛军的兵力调动早被张纯看在眼里,他逃回肥如之后,就在琢磨姜盛的战术,见姜盛中军大营前又是一片空白。

    “俗话说好计不复用,这姜盛真以为我还会上当呢!姜盛大营故意如此,乃是让我们摸不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他好争取时间去调兵遣将,哪能让他的奸计得逞?主上,我要率军两万,直捣姜盛大营。”

    “将军不可轻动,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姜盛故弄玄虚,必是诱我军出战,入他之局。我等且观察数日,再做打算不迟!”张举多少还懂点儿兵法。

    姜盛这么做的目的与张举说的并无二致,他知道张纯已经入城,所以就故技重施,引张纯上当。

    但由于张举的制止,张纯才幸免于难,姜盛布置了多天之后,不见张纯出战,知道计策必已被识破,于是在大营前方又布置了鹿砦、木锥等防御之物。

    张纯在城上看得真切,暗暗后悔,再次上了姜盛的当,白白给了姜盛几天的准备时间。张举看到如此阵势,也是暗暗后悔。不过他们已经断定,姜盛的主力必定不在城南。

    张纯跟张举分析了姜盛在土垠的用兵方略,知道姜盛必然有主力兵马躲在城北某处地方,伺机发起进攻,因为城北是攻城的最佳方位。

    张举令城内外各部严密监视官军动静,防止官军偷营,注意力都在城北的三处大营了,但经过数次探查,也未发现姜盛军的踪影,难道他们会从天而降不成?

    姜盛见南城墙的守军数量明显少了,就组织发起了试探性进攻。三千刀盾兵在三千弓箭兵的配合下向南城门攻去。

    张纯指挥南门守军以箭矢杀伤官军,给官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姜盛见南门攻城确有难度,没有打到场时间就鸣金收兵。

    张纯看到如此打法,还道是姜盛佯攻,吸引守军注意力而已,更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姜盛的另一支队伍必是在山上,试图居高临下攻打城北门。

    张举听了张纯的分析之后,大以为然,于是仅留少量兵卒守南门,而大部分兵力都充实到城北的三处大营。

    果不其然,几天后,燕山山腰中旌旗遍布,烟尘滚滚,看起来似有万余兵力的规模。

    张纯大笑道:“姜盛果然还是故技重施,幸亏这几日加强了北三营的兵力,可保无忧了。”

    与此同时,姜盛再次发动了试探性进攻,发现防御明显弱了很多,知道调虎离山之计已经奏效,于是击鼓进军,两万大军在刀盾兵的掩护下快速进军,开始强攻南门。

    张纯得到南门敌袭的报告后,不屑一顾,这个时候了,他姜盛还以为能牵制我的部队吗?完全不顾报告,而是令城南守军严密监视即可。

第126章 取肥如

    【订阅过三百了!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今日第二更!】

    张纯的盲目自信注定了他的失败,在姜盛南门发起主攻的同时,东门、西门也都做出了攻击态势。这三面守军都没有当回事,还以为他们只是佯攻,若是引不来守军主力自会退去。

    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错了,不到一个时辰,南城墙被姜盛军控制,西门和东门才是真正的佯攻,他们的目标是城北东、西两大营。

    张纯听闻南城墙陷落,大吃一惊,这姜盛到底玩的什么把戏?急忙从东北、西北两大营抽调人手回城防守。

    张举正在西北大营等待山上姜盛“主力”的进攻,听得南城墙失守,大吃一惊,连忙率军回援,若是姜盛军进了城,北门防住也无济于事。

    南城墙内,两军此时已经厮杀到一起,张纯组织的守军在城墙下死死抵挡姜盛军下墙,杀得天昏地暗。张举率军杀到后,守军的战力陡增,杀上城墙的千余官军士兵都被杀伤殆尽,南城墙很快又被守军夺了回去。

    姜盛继续击鼓进军,但已经是虚张声势,此时的战场已经转移到了西北大营,张钧率军回城之后,在西门外等候多时的于禁,充分发挥骑兵的快速运动能力,乘虚杀入西北大营,西北大营留守兵力不多,加之对山上官军的防备,没想到会有官军从下面攻了上来。

    于禁当先一马,左砍右劈,杀倒了一片,万余骑兵的冲杀原本就是战力不凡,很快掌控了西北大营,打扫战场之后,开始佯攻河岸大营。

    张纯在城南指挥战斗,而张举则在城北观察情况,他见山上虽然旌旗飘动,但并无进攻迹象,才知道这才是佯攻,而东门的攻击稀稀落落,很明显也是疑兵之计,干脆就不管他了。

    在张举的指挥下,东北大营派军支援河岸大营,张纯专心防守城南。这一调整部署,东北大营又陷入了空档,褚燕逮着机会,迅速发动了攻击。

    这一打,张纯和张举都蒙了,这姜盛怎么到处是兵?这虚实难测,该如何用兵?

    肥如城守军共八万人,包括北边三个大营计六万人,城中两万人。在姜盛虚虚实实的进攻中,城中兵力扩充到了三万多人,西北大营近万人或死或逃,已被打败,河岸大营加上来援的东北大营共三万人,此刻已被于禁的骑兵牵制住,东北大营还有一万人。

    褚燕的兵力也是一万,却因是仰攻,明显落在了下风,褚燕悍不畏死,也包含着为那三千骑兵报仇的心态,冒着滚石箭雨强攻上去。

    张举现在是晕头转向,不知道姜盛还有没有尚未露面的部队,明知道东北大营告急,也不敢派兵去救,张纯面对姜盛的中军大营,也是束手束脚。

    在褚燕的勇猛进攻下,东北大营已经站不住脚了,虽说造成了官军近四千人的伤亡,但最终还是不敌,残兵向河岸大营会合。

    褚燕因为兵力损失过大,只能占据东北大营固守,于禁剩余的八千多骑兵面对着三万敌军,根本不敢进攻,这么一打,城北反倒安全了许多。

    张举远远看到西边远处烟尘滚滚,依稀可见那一队白袍骑兵,后面还跟着约三千之数的乌桓骑兵,心中大惊,这公孙瓒怎么又来了?

    那日公孙瓒追击乌桓骑兵至塞外,无功而返,听得斥候报告姜盛正在攻打肥如,就干脆率领原本支援西凉战事的三千乌桓骑兵来支援姜盛。

    乌桓部落不止一个,丘力居只是其中一部,公孙瓒带的这三千乌桓骑兵乃是出自另一部,是张温要求支援西凉的,正赶上这张纯叛乱,干脆就留在幽州了。

    其实姜盛不知道的是,本来还有一支援军:南匈奴。灵帝八百里急诏令南匈奴派军参加平乱,但南匈奴的屠各部落发动叛乱,所以南匈奴的援军无法来援。

    信使报告了城北的战事,姜盛没想到损失会如此大,于是派一万步军补充给褚燕,而自留五千兵马牵制张纯。

    张举的斥候探得了东北有官军增援的消息报与张举,而公孙瓒的部队也正在全力开进中,张举感到大势已去,于是传令张纯,即刻弃城出北门,与河岸大营会合,保证强大的兵力以震慑官军。

    张纯留了城头数百兵卒作出防守的态势,而自率城中主力兵马突出北门,与于禁部厮杀一通后杀开了一条血路,与河岸大营成功会师,这样,河岸大营的兵力就达到了七万人,无论是于禁还是褚燕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于禁派人把张纯、张举已经弃城的消息报告给姜盛,姜盛大喜,令大军强攻南门,城头的守军只有百八十人,见姜盛军攻城,一哄而散。

    姜盛入城之后,只留了千人肃清城内的零星叛军,而绝大多数兵力都布置在了北门外,姜盛知道此战并没有给叛军造成太多的杀伤,河岸大营的兵力绝对优于官军,所以他要防着张纯杀回来,那样损失就大了。

    公孙瓒的骑兵见肥如城已经落入姜盛之手,就率军入城休整。

    姜盛听闻公孙瓒已经入城,连忙过来相见。

    “在下公孙瓒,拜见将军!”公孙瓒目前还只是都督行事的临时负责人,实职是涿县县令,级别比姜盛低了一级,所以来拜见。

    “公孙兄名震天下,何须多礼?”姜盛回道。

    “伯珪之名何足挂齿?反倒是姜兄,百战百胜,天下称颂啊!”

    两人寒暄一番,即提到此间战事,姜盛分析张纯的军力尚在六万以上,若是张举、张纯再来攻城,那可就难以应付。

    公孙瓒道:“张纯、张举新败,士气不振,我等可虚张声势,迫其离开此地即可。”

    姜盛道:“公孙兄好计,那就依计行事。”

    已近黄昏,张纯、张举军刚刚得以喘息,即听得三方鼓响,马蹄声、喊杀声由远而近,只道是官军来袭。

    “主上,官军兵力不明,我等还是暂离此地,徐而图之。”

    “也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撤军!”张举有些舍不得,但保命要紧。

    当夜,张举、张纯率叛军七万拔营东撤,去往东北方向了。

第127章 太平要术

    【今日点击过万!收藏过三百!在此拜谢各位的支持!继续加更!】

    公孙瓒在肥如休整了一天,即回涿县去了。

    姜盛在战报中对公孙瓒大加称赞,不管怎样,公孙瓒算是救了自己。

    天下作乱,十常侍现在也不敢得罪这些领军在外的将领们,封赏很快就下来了,公孙瓒被升为骑都尉,负责辽西的治安;褚燕被封为都亭侯,官居原职。

    对于姜盛这道坎,十常侍还是介意的,官居原职,不过也封了都亭侯的爵位,只是没有食邑,空有名号罢了。

    虽说张纯仍有七万大军,但十常侍不想让姜盛继续立功,所以就把搜剿张纯叛军的任务交给了公孙瓒,而姜盛则要打道回府了。

    公孙瓒接到诏令的时候深感恐怖,因为他知道张纯、张举的实力,若是姜盛不在,单凭他公孙瓒,是无论如何也搞不掉叛军的。但诏令就是诏令,只能遵照执行。

    姜盛觉得很是遗憾,张纯、张举还有足够的实力东山再起,若是不趁热打铁,还会成为朝廷的大患,他也想到这必是十常侍做的手脚,祸国殃民啊!

    诏令即已到达,姜盛也只得拔营班师,进入冀州的时候,姜盛令于禁、张郃率军南下,把各郡县抽调来的兵卒遣回原地,而从褚燕军中抽调了五千人南下乐安。

    新年将至,姜盛决定在灵寿县陪三位娇妻过年,所以就在灵寿县的中郎将府住了下来。

    逃往鲜卑部落活动区域的张举、张纯得到姜盛退兵的消息后大喜,急忙去找丘力居商议南下之事,三人一拍即合,趁着晴好的天气,南下劫掠,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的百姓苦不堪言。

    公孙瓒兵少力小,难以进行有效防御,只得上表请求朝廷发兵,但十常侍扣下了奏报,朝廷没有任何回音。姜盛付出了沉重代价后取得的战果烟消云散。

    且说乐安方面,杨凤代理了郡太守一职,按着姜盛制订的政略维持着郡县的正常运转。

    当年新开垦荒地一百二十万亩,税收有所增加,但仍然没有达到朝廷制定的标准,姜盛又只好用私盐的利润补足亏空。

    官田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增粮食一百六十万石,改变了乐安郡粮食储备不足的状况,乐安军营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但由于冶铁工业尚未开始,军营的防御设置仍然落后。

    甄家商队由于北方战事,虽说有六支商队,但当年的收益与前一年持平,返回乐安时采购的铁矿都已经储备了不少,对于来年冶铁工业的开工勉强够用。

    话表两头,姜盛把陪同娇妻们过年的决定告诉童琳她们的时候,童琳满心欢喜,令周仓去市集采购食材,她要亲手为姜盛下厨,尽妻子的责任。

    最高兴的其实还是张婉蓉、张婉莹两位,姜盛在此住下来,她们就可以多与姜盛接近,以解这两年的守活寡之苦。

    童琳知道张家姐妹已与姜盛有了夫妻之实,心中羡慕,但表面上还是若无其事的,她也有心思,姜盛能陪她小住,说什么也要促成了好事。

    姜盛其实对张家姐妹谈不上什么爱,只不过有了夫妻之实,他心里上试着去爱罢了。而对于童琳,他是真正的爱,正因为这种爱,他才不会轻易要了童琳,太容易得到,他怕自己会不懂得珍惜。

    甄家在灵寿县开了一家松鹤楼,按着姜盛当初开“连锁店”的想法搞起来的第一家连锁店,每日里主动送菜上门,但都被童琳辞掉了,周仓、褚燕等人可是大饱了口福。

    同时,这个松鹤楼还是姜盛在冀州设立的第一个情报站,甄俨这两年在雒阳收留了很多落难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了情报员,然后以雒阳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目前已经涉及到冀、并、青、兖、豫、荆诸州。

    冀州情报站的负责人名叫周晋,是个刚十八岁的青年,他派人向中郎将府传递了消息,约姜盛在松鹤楼一见。

    姜盛之前得到过甄俨的报告,知道目前情报队伍的发展情况,于是决定去见周晋一面。

    松鹤楼顶层的包间内,姜盛见到了这位周晋,只见他个子不高,黑黑的皮肤,相貌极为普通,姜盛暗暗点了点头,甄俨选择的人形象适合做情报。

    “小的周晋拜见主上。”

    主上一词就是类似于主公的意思,可能是幽州一带都这么称呼吧,姜盛没有在意这些,他在意的是周晋的形态、眼神。

    周晋见姜盛盯着自己,虽说有些紧张,但面色如常,并无异色。

    “你适合做这个!说说吧,你有什么要跟我汇报的?”

    “主上,小的要汇报的东西都在这里了。”周晋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包裹,放在了桌子上。

    姜盛慢慢打开了这个包裹,里面是一册书,封皮上面写着“太平要术-丁”。

    “太平要术?”姜盛很是惊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平要术》。下面写着一个“丁”字,自然就是第四册,这第四册里面记录了鲁班的一些机械图纸。

    “主上,这太平要术共十册,小的能力所限,只寻得这一册。”

    “周晋啊,你小子行啊!能搞到一册就不错了,能跟我说说这一册是怎么得到的吗?”

    张白骑死前曾告诉过姜盛,《太平要术》在张角的独生女儿张宁身上,既然能搞到这个,自然有可能知道张宁的下落。

    “小的前些时候去往青州收集情报,有一次躲避贼寇的时候不小心滑落到山崖下面,就看到了这册书,我看到里面画的图都与机械有关系,主上可能会用到,所以就带回来了。”

    “那当时有没有在周围发现过别的什么东西或者痕迹之类的?”

    “没有,只有这册书落在石缝里,并无其他发现。”

    姜盛听了有些失望,但能得到这本记录机械图纸的《太平要术》已经很宝贵的财富了,那些个投石车啦、井阑啦、弩车之类的岂不是都可以造了?

第128章 女人心

    【昨天书友们很给力啊!今日继续啊!】

    不过可惜的是,书中记载的并没有这些物事,而是些家具、车子、风筝等非军事用途的物品和齿轮、绞盘等配件类的制作方法,或许还有些用处!

    姜盛厚赏了周晋,然后教了一些收集情报的技巧,周晋大为受用,连连拜谢。

    回到中郎将府之后,姜盛分析着,按着张白骑当时说的话,这《太平要术》应该是在一起的,不可能有十册单行本。这一册能在青州发现,说明张宁应该是在青州活动,只是不知道遇到了什么变故而遗落了这一册。

    想到这里,姜盛把自己保管的那一半长命锁式样和花纹绘制出来,让周仓按着甄俨约定的暗号去找周晋,让周晋照图样仿制一个,派人带着仿制的长命锁到青州查访,若是发现带着另一半长命锁的人,一定要盯住并第一时间报告姜盛。

    是夜,姜盛在房中点灯夜战,研读这丁字号《太平要术》,里面记载的图纸并不多,里面有房舍、马车等生活用具,还包括传说中的机关鸟、指南车等,姜盛对这个机关鸟比较感兴趣,若是应用于战争,那可就完全掌握制空权了。

    姜盛正看得入迷,并未发现门已开,直到一件锦袍披在身上的时候才发现屋里多了一人,那阵阵清香让姜盛知道了这人是谁。

    “婉蓉,你怎么来了?”姜盛看到此人后问道。

    张婉蓉示意姜盛噤声。

    “夫君莫要出声啊,可不要让童姐姐知晓啊。”

    “嗨,我以为你担心什么呢,没事的,来,坐吧。”姜盛扶着张婉蓉坐下,却是思绪万千。

    张婉蓉见姜盛看着自己发呆,怯生生地问道:“夫君可是有心事?”

    姜盛回过神来,转身去把门栓了,这才回到榻前。

    姜盛翻看着《太平要求》,张婉容就为姜盛添着茶,两人端坐大半夜,至天蒙蒙亮的时候,姜盛有些疲倦,张婉容服侍姜盛睡下。这才回房睡去了。

    天亮之后,姜盛在褚燕的陪同下去参观城南的军营,只见旌旗猎猎,众将士衣甲鲜明,甚是威武。

    “主公,中军为步兵营,左为弓兵营,右为骑兵营,完全是按您的要求布置的。”

    “褚燕,你可知分别布置的好处吗?”

    “主公曾说过军兵种的构想,是想统一领导、分工配合、术业专攻,以取得最大之战力。”

    “嗯,正是如此,不仅是步、弓、骑,将来还有空军、海军和战车部队。”姜盛有些神往。

    “空军?海军?战车部队自秦时就有,这空军和海军又是什么兵种?”褚燕对这些名词有些迷茫。

    “空军呢,就是从天空攻击敌人,海军就是以大海为主要战场。未来军力的发展离不开这两支队伍啊。”

    “海军就是水军嘛,属下知晓了。只是从天空攻击敌人,未免匪夷所思。”

    “以后你就会知道了。”姜盛说着就到营中看看。褚燕介绍了各部的将领等情况,让姜盛对褚燕领导下的这支队伍有充分的了解,毕竟这是为姜盛组建的队伍。

    当晚回府之后,姜盛就琢磨着去找张婉莹,既然宠幸就要公平对待,他相信张婉莹不会拒绝自己的,而童琳就不一定了,毕竟还是清白之身,与姜盛也没有拜天地。为了不让童琳伤心,姜盛在夜深的时候才蹑手蹑脚地到了张婉莹房门外。

    “嘭嘭嘭——”姜盛轻轻敲着门。

    “谁?”张婉莹警惕地问道。

    “我,姜盛!”姜盛低声道。

    只听得屋内悉悉索索穿衣的声音,张婉婷听出是姜盛的声音,满心欢喜,开门让姜盛进去。

    “夫君深夜来此,不知?”张婉莹这是明知故问。

    屋内的火盆内木炭烧得正旺,发出了轻轻的噼啪声,而塌上的缠绵仿佛比这炭火更旺一些。久旱的禾田迎来了暴雨,肥沃的土壤等来了耕牛,一切都融在这小屋里。

    三更时分,姜盛才黑着眼圈息兵罢战,张婉莹服侍他穿好了衣服,然后姜盛悄悄地回房。

    一开门进去,姜盛大吃一惊,里面塌上坐着一个人。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姜盛的未婚妻——童琳。

    姜盛顿时手足无措,道:“琳琳,你怎么,你怎么在我房里?”

    童琳连忙起身,道了个万福,“奴家拜见夫君!”

    姜盛连忙搀住童琳,道:“娘子何必如此多礼?我们两个之间可不要这么生分啊。”

    “夫君,奴家这也是夫唱妇随啊。”

    “夫唱妇随?此话怎讲?”姜盛对童琳的话琢磨不透。

    童琳酸溜溜地说道:“是夫君先跟奴家生分的,奴家自然要跟夫君学习。”

    姜盛不解,童琳低声道:“这两夜,夫君临幸张家姐妹,却忘了四年前的允诺。”

    姜盛这才明白,童琳这是吃醋了,于是搂住童琳的肩头,轻轻吻了她的额头一下,低声道:“我与张家姐妹早有肌肤之亲,想来不会拒绝;可你虽说与我有婚约,但未拜堂,也从未行房,我担心被你拒绝啊,所以就……”

    童琳道:“夫君,奴家只想与你在一起的,那些仪式什么的,奴家真的不在意的。光和末年你下山的时候,约定三年后不管怎样都要娶我进门,这早已过了三年之期,夫君难道要食言吗?难道,要弃奴家不成?”

    她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幽怨地看着姜盛。

第129章 王芬来访

    【掉收藏了?第二更又来了!】

    姜盛连忙伸手为她擦去了泪水,然后紧紧地搂她入怀,轻声道:“我这不是怕你受委屈吗?我怎么会舍得你呢?”

    童琳道:“你如此冷落我,就不怕我受委屈?”

    姜盛正在洗漱,这时候周仓来报说冀州刺史王芬求见。

    “好,让他在前府相候,我稍后就来。”

    周仓自去回报王芬,“大人请稍待片刻,我家主公正在洗漱,稍后即来拜见大人。”

    王芬心中不满,姜盛虽说立了战功,但毕竟比王芬的职位低了很多,若不是有求于他,早已治他不敬之罪了。

    过了半晌,姜盛才姗姗来迟,“劳大人久候,末将真是过意不去啊。”

    “将军军务繁忙,是本官冒昧打扰了。”

    “大人,请上座!末将恭听训示。”姜盛倒也谦虚,毕竟这王芬也是帮过自己。

    “本官久闻将军有大才,不知对这朝局有何看法?”

    王芬此问让姜盛心中疑惑,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问这个?

    “末将乃粗鲁武夫,岂敢在大人面前班门弄斧?”

    “哎,将军尽可言及,本官洗耳恭听。”

    “数年来,天下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此乃乱世之局啊。”

    “不知将军以为这乱世之局起因为何?”

    “宦官当道,朝纲不振,此乃一也;卖官鬻爵,层层盘剥,此乃二也;至于这三嘛,就在于天数了。”

    “将军慧眼,一语道破天机,正如本官所想啊,十常侍不除,则天下永无宁日。不知将军可想过除阉宦以安社稷?”

    “末将倒是想过,不过时机未到,不宜轻动啊。”

    “前日里,本官之友平原襄楷夜观天象,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皆有灭族之祸,正是为朝廷扫除尘埃之时啊,不知将军以为然否?”

    “大人有话不妨直说!”姜盛看出王芬的来意了。

    “将军果然乃爽利之人,本官来此,就是想邀将军共谋大事。”

    “谋大事?”

    “正是。十常侍之所以跋扈无道,乃皇上庇佑也,若是没有皇上的庇护,十常侍之命如草芥耳。”

    “皇上宠信张让之流,大人可是要末将设法离间其中关系?”

    “非也!皇上乃是借宦官之手得登大宝,必不会据而远之,此策不妥。为今之计,只能另立新君以代之,方可成事。”王芬知道姜盛为人正直,所以直言相告。

    “另立新君?大人不是说笑吧?”姜盛记得历史上是有这么回事的,只不过王芬没有成功。

    “当然不是说笑,本官早有此意,合肥侯是非分明,又有文武之才,可堪大用,若是立合肥侯为君,废刘宏,诛阉宦,可还我朗朗乾坤。”

    “大人请三思啊,此事必不可成!”姜盛知道历史,当然不会盲从。

    “现在朝廷忙于应付西凉、幽州战事,京师兵少,而且北军将士有很多都是将军的旧部,只要将军登高一呼,则雒阳必落入将军之手,到时候我等广造舆论,将军可迎合肥侯入京登基,从龙之功必保将军位极人臣。”王芬说的口沫横飞。

    姜盛暗暗鄙视,就道:“大人只看到了对我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皇上虽然不理朝政,迷信十常侍,但毕竟已是即位多年,早已深入民心,而且朝中旧臣仍然忠于皇上,张温、皇甫嵩等统军大将也是忠心不二,十常侍铰链外臣,仍可聚力一击。而合肥侯取而代之,则名不正言不顺,且实力弱小,难当十常侍的反扑。大人还是不要自寻死路为好。”

    “合肥侯也是帝室之胄,取而代之并无不妥,只要将军鼎力相助,西凉官军远水难救近火,不足为虑。请将军为天下臣民计,出手相助!”王芬拱手道。

    “请恕末将难以从命!”姜盛态度坚决。

    “唉,我以为将军能深明大义,没想到与孟德无异,罢了,本官就当没来过,告辞!”王芬见姜盛毫无回旋的余地,拂袖而去。

    看来王芬是去找过曹操了,曹操果然如历史所记载,回绝了王芬。不过都看在王芬乃是清流派,没有告发。姜盛也是一样,自己不与他们同流,但也不至于出卖王芬。

    王芬走后,褚燕进来了,“主公,诏令到。”

    王芬走的时候,满脸怒气,褚燕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扬长而去。

    “主公,诏令到。”褚燕把宫中八百里快马送来的诏令呈上。

    姜盛看了看,原来是灵帝听闻冀州已经稳定下来,想巡视他当皇帝之前在河间居住的地方,让姜盛领军护驾。

    “主公,皇上幸河间之日快要到了,我等现在就要组军南下,要不然就耽误了。”

第130章 灵帝北来

    【今天早上起床晚了,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感谢书友“梦幻226688”不吝打赏】

    姜盛看着诏令出神,历史上记载,王芬就是准备趁着灵帝巡视河间的时候发难的,不过当时是太史观察到星象不对,极力劝阻,灵帝才取消了行程,王芬未能得逞。

    其实因为姜盛的穿越,而灵帝又相信姜盛,太史的劝阻并未成功,所以才会有此诏令。

    灵帝发出诏令之前的几天,冀州刺史王芬呈上了一份冀州黑山贼死灰复燃的奏报,报请朝廷批准他征募军队讨伐黑山贼,以确保灵帝巡视河间期间的安全,灵帝准奏。

    王芬就与他的好友以及支持者征募兵勇,达两万之数,聚在邺城外候命。

    灵帝由雒阳去河间国必要经过魏郡,屯兵于邺城,正是灵帝北上的途径地,而且邺城是冀州的治所,屯兵在此也能掩人耳目。

    王芬就想在灵帝路过此地时突然发难,完成他另立新君的美梦。他刚回邺城的时候还担心姜盛和曹操会出卖他,但过了月余也不见动静,知道姜盛和曹操都没有告发他,这才放下心来谋划大事。

    灵帝觉得冀州有王芬和姜盛保护,巡视河间应该不是问题,就令十常侍赶紧准备巡视有关需用,尽快启程。

    太史观测天象之后,说冀州主星暗淡,恐怕灵帝巡视河间之行会面临危险,就苦劝灵帝不要去冀州。

    灵帝道:“姜盛早已平定冀州之乱,只有少许宵小之徒作乱,王芬就可解决,岂会有什么危险?”

    太史道:“皇上,星宿之像做不得假,此去冀州必有危险,臣请皇上取消行程,可保太平。”

    灵帝道:“不必再说,朕意已决!为安全起见,朕令姜盛率军护驾,自当护得周全。”

    张让道:“皇上还请三思啊,说不定这危险就来自那姜盛。”

    灵帝定定的看着张让,“爱卿过虑了,上次爱卿口口声声说姜盛谋反,最后还不是错怪了他吗?难道爱卿定要与姜盛为敌吗?”

    张让见灵帝不悦,连忙道:“老奴并非与那姜盛为敌,只是为皇上的安危考虑。”

    灵帝道:“传诏给姜盛,令其率军赴魏郡接驾。”早有小黄门前去准备。

    太史苦劝无望,只得告退,连张让劝阻都不行,他一个小太史没必要自讨没趣。

    且说姜盛接到诏令后即密令周晋南下打探消息,果然探得王芬的两万兵马聚集在邺城。

    姜盛虽然没有出卖王芬,但他也不会让王芬得逞,因为灵帝对姜盛还是蛮不错的,姜盛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灵帝遇害。

    姜盛把劝阻灵帝巡视河间的意思写成奏报,令人连夜送回京城,但他还不放心,怕灵帝不听劝阻,执意北行,那样王芬就可能成功,所以姜盛又令褚燕调集骑兵一万,步兵两万,克日南下魏郡,以应万全。

    褚燕把兵马调集完毕之后,姜盛令褚燕留守灵寿,而自率大军南下迎驾。

    三位娇妻自然是不舍得,但大事为重,都出府送姜盛出征。

    姜盛一身戎装,英气逼人,直把三位美女看得心花怒放。三万大军在姜盛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往南而去。

    且说灵帝的车驾已经出发,小黄门蹇硕和赵忠、段珪等六位常侍陪同。而姜盛的奏报却被送到了雒阳。

    留守雒阳的张让听说是姜盛的奏报,就派人收了,私自拆阅。见姜盛在奏报中说冀州尚未完全平定,劝阻皇上北巡。当即上了心,看来这冀州真有可能会出事。

    张让虽然跟姜盛不对付,但看到姜盛也在劝阻皇上北巡,知道事关重大,就派人星夜劝阻灵帝,但未提及姜盛的奏报。

    灵帝脸色一沉,道:“张常侍这是想做什么?他一再反对朕北巡,到底是何意?难道冀州有什么事瞒着朕吗?”

    赵忠连忙道:“皇上息怒,张常侍定是知道了什么不祥之事,所以才劝皇上回京的。依老奴看,皇上还是回去吧。”

    灵帝道:“诸位爱卿,朕不知道你们与姜盛到底有何矛盾,但朕相信他。”

    有灵帝这句话,众人不再言语,但几位常侍们却对姜盛生了妒意,姜盛跟常侍们不对付,若是灵帝宠信姜盛了,他们十常侍肯定要受冷落的,甚至有可能毁在姜盛手中,因为姜盛有战功和军权啊,他们十常侍平时对将领们呼来喝去,但真正关键时候,这些将领们未必就肯帮十常侍。

    健硕心中还生了另一种想法,姜盛之前曾跟他说掌握了张让的一个小秘密,难道张让在冀州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吗?这可是扳倒张让的好机会。于是就对灵帝道:“皇上,老奴以为冀州可行,张大人有些杞人忧天了。”

    蹇硕这么说了,大家还说什么啊,灵帝是铁了心要巡视河间的。桓帝的时候,灵帝刘宏还是河间的没落皇族,桓帝驾崩之后,外戚窦氏选中了刘宏继任皇位,十几年来从未回过河间老家,也难怪思乡情切啊,既然决定了要去,那是自然要去的。

    姜盛的猜测略有偏差,他以为是灵帝不听劝,实际上是灵帝根本就没看到姜盛的奏报,若是灵帝见到了姜盛的奏报,说不定能取消行程。

    姜盛的探子探得了灵帝的行踪,连忙回来报告了姜盛,姜盛令大军快速行进,要赶在王芬发难之前把灵帝接到。

    王芬的探子也发现了姜盛大军的踪迹,来报与王芬。

    王芬怒道:“姜盛你不帮我也就算了,竟然助纣为虐,来坏我的大事!”

    许攸道:“文祖兄(王芬的表字),我去会会那姜盛,设法缠住他,你们要速战速决,不可迟疑。”

    王芬道:“如此就拜托子远(许攸的表字)兄了,大事成败,就看子远兄的了。”

    许攸虽然自信满满,但姜盛听不听劝,那就不是他许攸所能决定的了。

    灵帝的车驾行至汤阴县,留驻休息三日。

    严阵以待的王芬大为着急,按着他原来的预计,灵帝要在姜盛大军赶到前就会到达邺城,现在看来,反倒是姜盛先到,虽然许攸去缠住姜盛,但不敢保证能成功,王芬就率大军南下去汤阴主动行事。

第131章 改道

    【书友们给力啊!第二更了!】

    论起侦察的水平来,王芬的斥候跟姜盛的完全不在一个级数上,王芬的动向早已被姜盛探知。

    姜盛恼恨王芬,但又不能挥军去打王芬,毕竟王芬对他还是有恩的,当日姜盛被诬陷谋反的时候,王芬也是联络了不少郡县官员声援姜盛的。

    权衡利弊之下,姜盛率骑兵绕过王芬的部队,径去接应灵帝,然后护送灵帝绕过邺城,由魏县北上,而令步军折向东进驻魏县,防范王芬半路拦截,只要灵帝在姜盛护送之下离开魏郡,则王芬行事无望,必会放弃废灵帝之事,不过可惜的是,赵忠等常侍们也得以活命。

    王芬的部队都是步、弓兵,行进速度远不及姜盛的精锐骑兵。姜盛得以抢在王芬前面接上了灵帝,而许攸并未追到姜盛,无功而返。

    “末将叩见皇上!”姜盛来拜见灵帝。

    “不必多礼!朕令你在邺城相候,为何你会来此?”

    “启禀皇上,冀州并非盛世,难保有不法之徒冲撞冒犯皇上,所以末将擅自离开冀州,还望皇上恕罪!”

    “哈哈哈,你来护驾,何罪之有啊?”

    “皇上,末将斗胆一言,请皇上返程回京。”姜盛拱手道。

    “返程?难道你也反对朕巡视河间?”

    “皇上,逆贼张纯往来冀幽之间,行踪难测,末将不敢托大,是以请皇上暂时回京,待冀州完全太平之时再来不迟!”

    “朕相信你的能力,你都率军来此了,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不必劝了,朕意已决,你就尽责吧。”

    姜盛见灵帝不为所动,就道:“既然皇上执意北行,请允许末将调整行军路线,若是皇上不答应,末将定会拦阻御驾。”

    灵帝道:“好,朕就按着你的路线走。”

    姜盛道:“那就请皇上绕过邺城,改由魏县北上,末将全程护驾。”

    “准奏!”

    王芬率军赶到汤阴的时候,姜盛早已护送着灵帝的车驾过了魏县,两万步军殿后防范王芬率军追赶。

    王芬得知灵帝更改了路线,连忙率军去追,走到魏县的时候发现前方“姜”字大旗飘扬,原来是姜盛的步军。

    步军将领见王芬率军前来,高声道:“王大人请回吧,我家主公不忍大人自掘坟墓,特令末将在此等候。”

    “你家主公可是说过本官要做什么?”王芬担心的是姜盛有没有出卖他。

    “末将不知,主公并未提及,只说我传达了他的话,大人自会明白。”

    “姜盛可是护送皇上北行了?”

    “正是,我家主公奉诏护送皇上去河间巡视,寸步不离皇上车驾。”

    “既然如此,本官认命了,烦请将军代本官谢过姜中郎将。”王芬知道姜盛既然介入,废灵帝的事就没可能实现了,心灰意冷,带着队伍返回邺城了。

    话表两头,姜盛护送灵帝到得馆陶,停留休息。

    “子诚啊,王芬之前所奏黑山贼死灰复燃,乃起兵讨贼,朕一路走来,却见百姓安居乐业,并未黑山贼之踪影啊。”

    “皇上巡视河间,乃是为民造福,黑山贼又怎会造次?皇上见不到黑山贼,乃是皇恩浩荡,黑山贼不愿再为贼罢了。无论是黑山贼还是黄巾贼,原本都是百姓,只要皇上福佑百姓,则贼即是民,若是皇上被奸人蒙蔽,以致百姓多有怨言,则民即是贼。”姜盛大胆进谏。

    灵帝听了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灵帝道:“既然黑山贼愿意安分守己,复为百姓,那王芬就不必起兵剿贼了,就算有些许顽固之徒,有子诚在,也都不是麻烦。传诏,令王芬罢兵,即赴河间乐成县(河间国的治所)候驾。”

    灵帝在馆陶休息之后即在姜盛护送下一路北上,经清河国往河间而去,而王芬此时也接到了诏令。

    “难道皇上发觉了我的谋划?”王芬惊道。

    “文祖兄,不必担心,若是皇上发觉,必会派姜盛来攻,今日只是令你罢兵,前往河间拜见,很可能是纠问黑山贼之事。我等虽是白身,但也可随文祖兄北上,照应一二。”许攸道。

    “子远兄,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我感觉去河间是凶多吉少啊。诸位良友,我不能连累大家,各位请回吧。”王芬拒绝了众位好友陪同去河间的好意。

    众人知道王芬向来倔强,也都不再勉强,各自回乡了。

    王芬心里有鬼,日夜胡思乱想,最终自己吓怕了,把印绶留在太守府,然后潜逃了。

    且说灵帝到了乐成之后,久不见王芬来拜见,就派人去邺城传召,却被告知王芬挂印封金,不知去向。几天后,青州传来消息说,王芬在平原县自杀身亡。

    灵帝很奇怪,就问姜盛:“子诚,这王芬到底为何要轻生啊?”

    姜盛自然知道这王芬为什么自杀了,他是谋逆事败,自己把自己吓坏了,但为了保护王芬的家眷,姜盛不能说出此间原因。

    姜盛回答说:“王大人必是担心皇上因黑山贼死灰复燃之事而怪罪,所以可能是畏罪自杀吧。”

    灵帝摇了摇头,叹道:“黑山贼死灰复燃又岂是他王芬之罪啊?王芬向来清高,却参不透这其中关节,真是可惜啊。”

    “皇上,王大人虽然有些失职,但上任四年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有功之臣啊。末将斗胆请皇上下恩诏于王芬家眷子孙,多加抚慰,以表王芬之功。”

    “子诚仁厚,朕也不是铁石心肠,就按你的意思,厚葬王芬,赏赐其家眷子孙。”

    “谢皇上恩典!”姜盛躬身拜谢。

    “明日,朕要去老宅看看,一晃十八年过去了,朕每每忆起儿时的光景,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啊。”

    “皇上念旧,实乃河间百姓之福啊。只是那老宅子也该修修了。”姜盛道。

    “唉,朕之旧居,不忍就此破败了,是该修一修了。”

    灵帝就寝之后,蹇硕才带着宦官们离开,却见姜盛在宅院门口徘徊。

    “中郎将,深夜在此,可是要求见皇上?”蹇硕问道。

第132章 伤寒

    【本次新书推荐最后一天了!敬请各位继续支持!】

    “蹇大人,末将是在等您呢。”姜盛见蹇硕出来,连忙迎了上来。

    “等咱家?不知有何见教啊?”

    “蹇大人,可否借一步说话?”姜盛故作神秘。

    蹇硕眼珠子一转,道:“咱家左右也无事,不妨到房中一叙。”

    “大人,请——”

    蹇硕带着姜盛到了他的房间,然后挥退了左右,掩上了房门。

    “将军可是要说为什么大家都阻止皇上巡视河间?”

    “大家都阻止?”

    “是啊,太史说星象所指冀州不平;张常侍也阻止皇上北巡;前日里将军你也要阻止,咱家不知是何原因?难道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蹇硕道。

    “天象之事不敢不从啊,我也是听得道人言及冀州将有祸事,所以才劝皇上打消北巡之意的。”

    “难道不是张常侍在冀州有什么小秘密,不方便让皇上知道?”

    “蹇大人想错了,原因恐怕并非是张常侍有什么小秘密,而是他担心抢不到功劳而已。”

    “此话怎讲?”

    “张常侍在劝阻皇上的时候,皇上是不是定下了陪驾的人选?”

    “对啊,皇上令我等六人随行,张让留守京师,原来是他来不了,所以才劝阻皇上的。只是不知,此处有何功劳可争?”

    “请恕末将卖个关子,且请大人猜上一猜。”

    “嗨,有什么好猜的,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说与咱家听听,少不了你的赏赐。”蹇硕好奇心上来。

    “大人,皇上如此念旧,执意来此,所为何事啊?还不是怕他的老宅子风吹雨淋?末将提醒皇上要修一修房子,皇上也是同意了的,大人何不向皇上谏言,在老宅子基础上建一座行宫?以后得闲之时,皇上就可以常回老家看看了。这难道不是大功一件吗?”

    “哎呀,如此甚妙啊!”蹇硕赞道,“只是咱家不明白,此等好主意,将军为什么不自己去跟皇上说呢?难道将军不想立功?”

    “呵呵呵,末将有的是军功,还在乎这个吗?大人久居宫中,难得有立功的机会,末将就帮大人一下了。”

    “哈哈哈,子诚真乃实诚人啊,好吧,明日皇上醒来,咱家就去禀报。今后宫中有事,咱家不会忘了将军的。”蹇硕真是把姜盛当自家人了,全然不知这是姜盛分化十常侍的阴谋。

    张让比较信奉星象之说,对太史的话深信不疑,所以才劝阻灵帝北上的,后来姜盛上书后,张让更是紧张,因为他是靠灵帝才能混得风生水起,若是灵帝出事了,那他张让也就完蛋了。

    可被姜盛这么一说,张让目的不纯,蹇硕更是深信不疑,更是坚定了取张让而代之的信念。

    第二日的时候,蹇硕果然去进谏,灵帝龙颜大悦,厚赏了蹇硕,当即下令在乐成县城外兴建行宫。至于老宅子在何处,这就不是灵帝所考虑的问题了,事实上这个老宅早已不存在了。

    蹇硕当仁不让,主动承担了监造行宫的任务,这让灵帝大为赞赏,直夸蹇硕忠君之心,赵忠、段珪之流只恨自己没有想到,眼睁睁地看着蹇硕在灵帝面前更为得宠。

    灵帝在河间逗留了数日之后即感染了风寒,他身子骨本就孱弱,这几年又荒yin无道,早就掏空了,这寒气一来,就扛不住了。

    蹇硕留在了河间,而灵帝则令姜盛率军护送回京。

    回到雒阳后,灵帝即病倒在床,御医们连忙施展浑身解数,予以诊治。

    董太后、灵思皇后、万年公主刘芊都来相陪,但御医们都是束手无策。

    董太后怒道:“你们这些御医,平时一个个活灵活现,现在怎么就治不好皇上的病呢?三日之后,若是皇上的病还没有好转,当心你们的脑袋!”

    众御医磕头如捣蒜,连声告饶,但董太后不予理会,这时小黄门高声道:“讨逆中郎将、乐安太守姜盛求见皇上!”

    董太后道:“不见!皇上身体不适,暂不理朝政!”

    这时姜盛擅自冲了进来,那小黄门跟在身后连声劝阻。

    灵思皇后斥道:“姜盛你好大的胆子!”

    姜盛连忙跪倒:“太后、皇后、公主,微臣愿为皇上诊治!”

    董太后面色一喜,道:“姜盛,你能为皇上治病?”

    “禀太后,微臣愿意一试!”

    “放肆!皇上万金之体,岂容你尝试?”灵思皇后严厉斥责。

    姜盛并未搭话,而是半跪在皇上身前,摸了摸额头,只感觉超高的体温,皮肤上出现了玫瑰疹,而脉象却是缓慢。

    灵思皇后虽然有些急火攻心,但见姜盛一板一眼,也不再言语。

    姜盛问御医:“皇上这病,诸位认为乃何病?”

    御医们面面相觑,不敢作答。

    “诸位尽管道来,若是有助于诊治皇上之病,诸位可不必死了。”

    “在下以为皇上之恙乃是风寒,只是这症状重了些。”其中一名御医大胆说道,众御医也是连连点头。

    姜盛见其中一名御医并不附和,于是召其到近前,耳语提问,那御医耳语道:“依臣之见,皇上这是伤寒,并非风寒。”

    “那你为何不讲明?”姜盛谨慎起见,没敢大声说话。

    “伤寒怕是难救啊,下臣不敢言明。”

    伤寒乃是重病,当时的医疗水平,能治好的比例为十之一二,灵帝是多种症状合一,也难怪御医们难以施救,当时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能治,但张仲景此时并不出名,一时也无法找到。

    姜盛穿越前在部队的时候,有一次搞野外生存训练时,就有一名战士突发伤寒,难以施救,后来找到一位苗族土医生,用几味草药紧急救治,不足一月就痊愈了,姜盛对此印象深刻,现在看灵帝的症状,外观上与那战士并无二致。

    姜盛问灵帝的近侍:“不知皇上的尿是何颜色?”

    近侍答道:“前几日是浓白之色,昨日开始是鲜红色。”

    姜盛这次可以肯定灵帝的病情了,与当初的那位战士一模一样,虽然灵帝体弱,但至少能保住性命了。

    姜盛道:“皇上此病乃是伤寒!”

第133章 隔离

    此言一出,众人大惊,董太后竟然急得晕了过去,可见当时对伤寒病的极度恐惧。众人连忙掐人中,弄醒了董太后。

    刘芊哭着道:“姜盛你要救父皇啊!”

    姜盛轻抚着刘芊的头发,低声道:“放心吧,我会尽力为皇上治病的。”

    此行为在众人看起来是轻薄之举,有损于公主的名声,但听到姜盛说尽力为皇上治病,八成是有戏,也就没有出言斥责。

    姜盛来到案前,提笔蘸足了墨汁,在纸上写道:

    胡黄连、去皮山栀子各半,加蜜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后加猪胆汁做成黄豆一般大小的丸子,以童尿服之,每日服用三次,每次十丸。

    灵思皇后见是以童尿服药,感觉不妥,就斥责姜盛是大不敬。众御医知道胡黄连和山栀子,但没有想到这两味药加上猪胆汁再以童尿服用能治伤寒。

    童尿乃药引子,这是中医常理,连忙出言为姜盛辩解。

    董太后道:“按方子抓药!”

    众御医们连忙去准备不提,灵帝微微睁开眼,看到身边的姜盛,然后轻轻点了点头,接着又沉睡过去。近侍们关注着灵帝,又接了半钵血尿出来。

    皇宫大内中药齐全,御医们又找王公大臣的幼孙取了童子尿过来,时间不长就把药送了过来,姜盛闻了闻药丸的气味,感觉火候还算可以,于是令近侍们服侍灵帝服药。

    灵帝服药之后又躺了下去,不多时,就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灵思皇后心中担忧,看着姜盛道:“你的方子果真有用吗?皇上为何好似病重了?”

    姜盛道:“皇后不必担心,但凡重病,都有一个恢复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只需稍作等待即可。”

    午时过后,药力起了作用,灵帝睁开了眼睛,看着围在榻前的众人。众臣见灵帝有了好转,都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董太后和灵思皇后都赞许地看着姜盛,刘芊也是破涕为笑,羞怯的看着姜盛。

    众臣见皇上明显好转,都出言告退。

    “慢着!七日内,各位都要留在此地,不可离开!”姜盛却拦住了众人。

    “为何?”

    “伤寒病极易传染,大家在此处多时,相必都已被感染,所以就留在此处治病吧,若是各位出去之后再接触他人,则他人也会感染,那样一传十、十传百,则就成为瘟疫了。”

    众人虽然不太明白传染的意思,但姜盛的话也都明白了,就是灵帝的病也让大家得了,若是大家出去再接触别人,那别人也会得伤寒。

    董太后道:“这可如何是好啊?起居多有不便!”

    姜盛从灵帝寝宫内的帷帐上撕下一块,然后有抽取了数条丝线搓成细绳,制作了一个简易口罩,戴在了嘴上,然后对众人说道:“这个叫做口罩,就是防止大家身体的病菌流出来,太后、皇后、公主可居于一个寝宫,严加隔离,众臣可在宫内近处寻一个偏殿住下。饮食则在此处置办,不可传入御膳房,饮食要以流食为主,不可吃用容易掉渣的食物。”

    姜盛又详细讲解了隔离治疗的细节,众御医们连声赞叹,对于姜盛的隔离疗法很是推崇,这样以后就会有效控制瘟疫的扩散了。

    现代人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了,姜盛并不懂医术,但后世最基本的医疗方法还是知道的,这也是有力推进了中医科学的发展,数月之后姜盛治伤寒的方子、隔离疗法以及口罩的制作传到江南,得到了张仲景的充分认可,这位后世被尊为医圣的中医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了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内容。

    姜盛令人取来食醋,在皇宫内院各处加火煮,用于杀菌消毒,又用帷帐只做了简易的手套,防止继续感染,这些手法都让御医们大开眼界,纷纷记在医书中,以备今后学习。

    他姜盛也感染了,只不过身体强壮,症状没有那么明显,刘芊趁着这个机会,与姜盛朝夕相处。

    隔着口罩和手套的两人,却在皇宫内院中花前月下,专心谈起了恋爱,姜盛本不是无情之人,也不忍心拂逆了刘芊的深情,但在婚姻问题上,姜盛却避而不谈,因为他没有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礼制决不允许公主与别的女人共侍一夫!

    刘芊提过婚姻的事,但都被姜盛转移了话题,她知道姜盛有妻妾,也知道姜盛的苦恼,所以她暗下决心,要推掉公主的封号,那样就不必忌讳这些了。

    皇宫内院被隔离了十天,除了少数病重的尚未痊愈之外,大部分人都可以出院了,张让等人也算是得救了,他们对姜盛表示了感谢,但政治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

    蹇硕关于行宫的建造方案已经呈上来了,张让看到此物,大为愤慨,灵帝决定建行宫的事,张让根本不知情,原来是蹇硕瞒着他。

    张让派人去斥责蹇硕,蹇硕虽然表面上告罪,但心中却对张让有了反意,为什么我要看你张让的脸色?

    灵帝的病恢复得很好,姜盛陪着他在院子里散步。

    “朕的病多亏了你啊,你要什么封赏尽管开口,朕一定会满足你。”灵帝对姜盛说道。

    “皇上能够痊愈,就是对臣最大的封赏了。”姜盛道。

    “哈哈哈,你真是朕的忠臣啊,有功而不居功自傲,名臣之范啊。朕要让你位列朝堂。”

    “谢皇上恩典。只不过微臣闲散惯了,承担不起朝政重任,还是许臣回乐安吧。”

    “身居庙堂之高才能光宗耀祖,这是多少人一辈子都盼不到的机会啊,你为何要去乐安那么偏僻的地方呢?”

    “微臣只想一步一个台阶,走得踏实些。”

    “嗯,你言之有理,那朕就封你为都亭侯,食邑二百户,世袭罔替!”

    “谢皇上!”姜盛连忙跪倒,这都亭侯可是比关内侯还高一等的爵位,可谓是皇恩浩荡了。

    “免礼吧!以后你要为朕好好尽忠!”

    “臣定会鞠躬尽瘁,以报皇恩!”

    “这几日你有没有去看看公主啊?”灵帝突然问道。

    “臣——臣为公主诊过病,她已经痊愈了。”

    “姜盛,你不要装傻了,朕问你,你对万年公主是否有意?”

第134章 拒绝

    灵帝突然这么一问,姜盛不敢作答。

    姜盛若是说有意,灵帝肯定会顺水推舟:赐婚;若是说无意,那可真就害苦刘芊了,他并非无意,这还是欺君之罪。

    “姜盛!为何不回答朕?”

    “皇上您该回殿服药了,臣扶您回去。”姜盛转移了话题。

    “你还未回答朕的问题,你对万年公主到底是不是有情?”

    姜盛叹了口气,仍然没有答话,灵帝恼怒,拂袖而去,只留下姜盛傻傻地待在原地。

    三月底的时候,皇宫内的伤寒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灵帝也好了起来,不过本就体虚的灵帝大病痊愈之后,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历史上记载灵帝是189年三月驾崩的,现在还有一年时间。姜盛已经预感到危机了,自己现在的实力还很难独立为一方诸侯。

    早朝的时候,姜盛也跟着上了朝,这是灵帝要求的。

    “诸位爱卿,是否有事要奏报啊?”灵帝问道。

    太常刘焉出班奏道:“禀皇上,天下兵寇不息,越战越乱,盖因平乱之军各自为战,物资补给难以接续,是以官军疲于奔命,难以真正平定兵祸。臣以为,解决此局,唯有集军政大权于忠义之人方可镇守各方。”

    灵帝道:“那你以为何人可用啊?”

    刘焉道:“重置州牧,以列卿、尚书除之,可集一州之军力、物力一应万全。”

    灵帝道:“众卿以为然否?”

    宗正刘虞道:“此法甚妙,臣附议。”

    还有不少大臣都赞同刘焉的说法,都纷纷表态,看来这刘焉是早就做过工作的。

    灵帝道:“好,朕准奏,不知诸位可有州牧的人选?”

    刘焉道:“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民愤极大,臣请为益州牧,整饬吏治,为君分忧。”

    “准奏,朕令你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逮捕郗俭,严厉惩办。”

    刘虞道:“幽州贼寇四起,乃地方长官不懂抚慰之故,臣在幽州时安抚四夷,颇有心得,愿为皇上守幽州。”

    “准奏,幽州与异族交壤,要携天威以安抚四夷。”

    张让等十常侍见情况不对啊,这些大臣们都想出去独揽一州大权,这以后还能有他们十常侍的好吗?

    张让道:“皇上,万万不可!天下十三州,岂可归入十三人掌控?皇权至上,岂容臣民裂土封侯?”

    刘焉道:“张常侍未免大惊小怪,我等牧守一方,也是为皇上尽忠,岂敢裂土封侯?今天下多战乱,尔等久居深宫,何以知天下?”

    灵帝道:“张爱卿,太常所言有理,不必多言。”

    看来这些大臣们都已经商议好了,都是毛遂自荐,灵帝本想给姜盛一个机会,但看到诸位自荐大臣的资历都比姜盛老,名望也都不错,想到姜盛所说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之语,就没有让姜盛任州牧,而是准了诸臣所奏。

    最终决定了幽州牧刘虞、冀州牧韩馥、豫州牧黄琬、青州牧焦和、兖州牧刘岱、徐州牧陶谦、并州牧丁原、扬州牧陈温、荆州牧王叡、凉州牧董卓、益州牧刘焉等,克日奔赴各州履职。

    灵帝表扬了姜盛的功绩,拜姜盛为东中郎将,加封为都乡侯,食邑三百户,领乐安太守职。

    此番伤寒病风波,姜盛对十常侍有恩,而其他朝官也因为甄俨的打点而支持姜盛,所以出奇的没有任何异议,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退朝之后,灵帝召姜盛到御书房觐见。

    姜盛到御书房的时候,却发现刘芊也在。

    “微臣叩见皇上、公主殿下。”姜盛依制行叩拜礼。

    “平身吧!”灵帝冷冷地说道。

    “谢皇上!”姜盛站了起来,却是低着头,不敢面对刘芊幽怨的眼神。

    “姜盛,前几日朕提的问题,你还未回答,现在当着公主的面,你给朕一个明确答复。”灵帝很不高兴,事关皇家脸面问题,他肯定不会低三下四地问姜盛要不要公主,他能继续让姜盛回答,已经是给足了面子。

    “臣能得公主青睐,乃天大的福分,只是微臣已有妻室三房,实在不敢耽误公主。”

    “姜盛!你——我不在乎你有几房妻室,只求能与你在一起,你说什么耽误啊?我早已钟情于你,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前些日子我们在一起花前月下,心中是多么幸福?难道你忘了吗?”刘芊带着哭腔说道,早已满脸清泪涟涟。

    “请公主恕罪!微臣实在难以接受公主的情意。”姜盛狠心拒绝了。

    “姜盛!今日起,朕收回你的爵位。你走吧!朕不想再看见你!”灵帝背对着姜盛说道。

    “微臣告退!”姜盛低着头退了出去,然后转身离去,这下好了,刚被加封的都乡侯还没焐热,就一撸到底,现在连爵位都没有了。

    “姜盛——”刘芊跑出御书房外,哭着喊道,而姜盛却再没回头。

    姜盛的脸上都是眼泪,只恨这万恶的礼制,却没有想到他有三房妻子也是归功于这万恶的礼制。

    京城已经不好待,姜盛也只好回乐安了,他回来得正是时候。

    四月间,青州黄巾再起,卞喜、眭固奉张宁为主,收冀州、青州、兖州黄巾残部计五万多人,以突然之势攻占了寿光、益县两地,声威大震。

    杨凤令于禁、邓茂、张郃、夏侯兰率乐安驻军五千人进至益县西北五十里抵挡乱军,连日来接连败退,损失近千人。

    姜盛回到临济县的太守府后,杨凤详细汇报了近期的战况,连声告罪。姜盛就这么点儿家底,遭遇了如此惨重损失,怎能不心疼,但又不能怪杨凤他们。

    黄巾军本就以坚强的信念集合在一起的,张宁又是张角唯一的传人,所以号召力很好,加上青州黄巾本就凶悍,兵力又足,于禁等人能保住四千人就算不错了。

    姜盛亲临益县前线掌握指挥权,张宁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人,既然她在这里,说什么也要劝服她。

    卞喜率领两万黄巾冲杀过来,而姜盛只有四千人,好在这四千人都是骑兵,也不至于太差。姜盛令张郃、夏侯兰领两千骑下马布置防御,以粮车、树枝等物设置了障碍,在障碍后面以弓箭射杀敌人,而自己和于禁、邓茂率两千骑从侧翼向卞喜部发起了攻击。

第135章 龙战八方

    【二更了!书友们赶紧收藏咯!】

    姜盛初来乐安的时候,对付张浑,这卞喜还暗中帮助过姜盛,姜盛掌握的那些匿名人送来的证据就是卞喜的人提供的。

    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战斗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卞喜没有想到姜盛会以曲曲两千骑的兵力攻击两万黄巾军。

    就当卞喜暗笑姜盛不自量力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姜盛的骇然战力此刻显现出来。

    两千骑兵分作两路,左一路的为首一人手持亮银枪直奔卞喜中军,而右一路的骑兵则在外掠阵,这么一来就是一千骑兵对阵卞喜的两万大军。

    姜盛并不是过于自信,而是不得不这么做,敌军人数众多的时候,只能是擒贼先擒王,姜盛的目标就是卞喜。

    只见姜盛把天罡亮银枪舞得密不透风,宛如一条银龙翱翔于黄巾军中,惨叫声不绝于耳,而那一千骑兵在姜盛两翼护卫,确保姜盛不会腹背受敌。

    姜盛一边厮杀一边发出号令,这一千骑兵布成圆形阵,紧密守住门户,姜盛则如箭头一般,硬生生地杀开一条血路,虽然黄巾军已经将姜盛分队团团围住,但仍然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乐安骑兵都是身披细甲,在紧张的冲杀中,黄巾兵难以伤及战马,而且姜盛的枪术攻守兼备,也让黄巾军不敢过于接近。

    卞喜令号兵一刻不停地擂响战鼓,催动部队奋力剿杀官军骑兵。

    姜盛长啸一声,双手抓住枪柄,连绵不绝地施展枪招,只见他大开大合,上下翻飞,面前的黄巾兵血肉横飞,大多数都是被挑了咽喉,鲜血从腔子里喷射出来,那些骑着马的黄巾将领们都被开膛破肚,满腹内脏被挑上了半空。

    黄巾兵悍不畏死,不顾性命地往前冲,给姜盛的骑兵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很快就剩六百多人。

    姜盛心中恼恨,暗运一口气,施展出他的绝世杀招——龙战八方。这是包括了枪术精髓的实战招数,银枪最大范围内的圈子里只听得叮叮作响,伴随着密集的惨叫声,又有数十人死在了姜盛的枪招下。

    卞喜看得触目惊心,只见枪影,不见姜盛,直看的眼花缭乱,不时的飞出一片片血雾,到得后来,腾起的血雾还不等落下,新的一轮血雾又喷了出来,众人只看得血雾在半空里氤氲环绕,形成了一片血云,而血云之中,一条银龙飞舞。

    过了一会儿,这四面八方全是银枪的影子,正合了这枪招的名字——龙战八方,而血雾也渐渐浓重起来,密集的黄巾军中硬是被姜盛凿出了一条口子,直奔那卞喜而来。

    卞喜大惊,连忙后退,这时于禁率领的千骑也加入了战团,虽然战力稍逊,但也有效牵制了黄巾军。

    卞喜一退,这些黄巾军也跟着后退,这一退就不可收拾,这些黄巾军已经被姜盛杀怕了,能退就退。

    此时的姜盛已经满身上下滴着血,但都是敌人的血,虽然已经力竭,但姜盛仍然厮杀不休,身边的千余骑只剩了不足二百,惨烈异常。

    黄巾军簇拥着姜盛分队缓缓后撤,后面却是一条布满了断臂残肢和五脏六腑的血肉之路,两千余具黄巾兵尸体夹杂着官军骑士的尸体,杂乱地分布在地上,这些黄巾兵的尸体不是开膛破肚,就是咽喉上一个血洞,看得触目惊心。

    张郃见满地尸体,血流成河,而姜盛的枪招依然持续着,再也忍耐不住,他喝令全军上马,挥枪杀了上去。

    张郃和夏侯兰各率一千骑从两翼掩杀过来,慢慢向内圈杀去,与姜盛越来越近,渐渐汇合到一起。

    在姜盛的带领下,众骑拼死冲杀,直杀得黄巾军丢盔弃甲,仓皇败退,姜盛紧追卞喜,他和卞喜之间的兵卒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有人抵挡姜盛的杀招了。

    邓茂见姜盛骑在马上已经是摇摇欲坠,知道姜盛已经脱力了,于是纵马狂奔过去,用大刀左右劈杀,掩护姜盛撤下来,但姜盛兀自冲杀不休。

    卞喜见官军如此神勇,不敢再战,鸣金收兵,于禁、张郃、夏侯兰诸将率骑兵衔尾追杀,杀出近二十里才收兵返回。

    是役,官军战死一千一百多人,其余将士几乎都带伤;黄巾军战死三千二百多人,另有重伤者近五千人,撤退不及被官军砍死。

    黄巾军的损失比例相对来说还能接受,但卞喜早已吓破了胆,不敢再战,老老实实的撤回益县县城防守。

    且说寿光的眭固正关注着益县的战斗,探子报告了战况之后,眭固大惊,姜盛如此战力,既然已经回到了乐安,那黄巾军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姜盛撤回大营休整,令于禁、张郃等分头前往其余七个县募集兵勇,把各县武装集中起来,拉到了益县前线。

    这些县令、县长们都想留着兵守护县城,但姜盛的观点是,与其被各个击破,还不如不管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反攻。

    眭固探得姜盛后方空虚,就率军袭取了利县,利县府衙官吏望风而逃,是黄巾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利县县城。

    姜盛听得消息后挥军北上,进驻利县西部的博昌县,拒城而守。此时姜盛有军一万三千人,各县征募来的步兵坚守城池,而剩余的两千多骑兵由于禁、张郃率领,在周围巡逻机动,伺机而战。

    卞喜不敢再战,而是改为搜刮粮草物资,以供应眭固大军之用,这让姜盛松了一口气,至少减少了近两万敌军,压力能小一些。

    为了确保临济以及北岸各县的安全,姜盛派人星夜赴冀州求援,褚燕令赵云率精骑两万,昼夜兼程,南下支援。

    而此时,眭固军三万多人开始猛攻博昌,姜盛亲临一线指挥防守,于禁、张郃率军从侧翼袭扰敌军,配合姜盛守城作战。

    午后时分,战斗正式打响,姜盛在东门城墙上组织防守。

    眭固击鼓进军,数百架云梯搭上了博昌县城的城墙,黄巾军吼叫着向城头杀来。

    姜盛站在城头,挥动长枪刺杀接近城头的黄巾将士,用起来倒也得心应手,而其他守军用的都是朴刀,砍杀不及,姜盛吼道:“用长兵器捅杀,用木棍打也行。”

第136章 投石车

    众人眼看着姜盛用长枪退敌,顿时领会,留下部分人死死抵挡,然后都去取木棍、铁锹、镐头过来,借着长兵的优势杀退了黄巾军一次次的进攻。

    但城中的兵力始终有限,黄巾军的攻击虽说损失巨大,但胜在人多,东城墙多次易手,都被姜盛率军死力杀退。

    连续七八次进攻,已经让守军筋疲力尽,有不少士兵连兵器都拿不住了,坐倒在城头上喘着粗气。

    这时候,眭固军攻城部队又开始向博昌县城移动,近万黄巾军挥着朴刀,抬着云梯快步而来,姜盛眼见无力短兵交战,就令人把他的杀手锏弄出来了。

    两万个火油坛被搬上了城头,这些干活的都不是士兵,而是城中的百姓。

    姜盛道:“将士们守土有责,我们会死战不退,各位乡亲都回家躲避吧,若是我等不敌,不幸城破,则请乡亲们逃出城外,自谋生计去吧。”

    一老者道:“太守大人分我土地,救万民于水火,现在遭遇乱军,乃是天不开眼啊!我等深受大人恩惠,此时不报,良心何在?我等誓与大人共存亡!”

    众人也都高声喊道:“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姜盛拱手道:“我姜盛能得诸位乡亲相助,虽死无憾!就让我们与那些黄巾乱党拼个你死我亡!”

    邓茂道:“主公,敌人开始攻城了!”

    姜盛连忙跑上城墙,吼道:“扔油坛!”

    众将士们都口传着:“扔油坛!”

    数千个油坛被砸在了云梯上,桐油顺着云梯流了下去,也有不少油坛直接摔落到城墙下面,滑落云梯的黄巾兵不计其数,眼见是不能活了。

    姜盛一声令下,城头的百姓们把点燃的布帛扔到了云梯上,顿时燃起了大火,数百架云梯都被大火吞噬,攀在上面的黄巾兵们惨叫着跳下了云梯,半空里弥漫着皮肉烧焦的气味。

    摔落云梯的黄巾兵们又引燃了城墙下面的桐油,燃起了熊熊大火。

    过不多时,云梯也大都被烧断了,黄巾军的攻击再次遭遇了惨败,死伤两千多人,眭固见大火覆盖了整个城墙,攻击很难奏效,只好鸣金收兵。

    百姓们见黄巾军退兵,大声欢呼起来,而守城的将士们都知道,黄巾军死伤这些人并没有伤及根本,无休止的攻城战还会继续的。

    且说于禁、张郃从侧翼攻击眭固军大营,由于眭固知道姜盛的部队善于偷营,所以特别增强了大营的守备,于禁、张郃并没有尝到甜头,反倒白白付出了六百多人的损失。

    于禁见袭营无望,只得率军退回博昌县城外,协助守城。

    此后几天,眭固军都没有出战,这让姜盛很是担忧,黄巾军势大,越是没有动静,越是让人不安。

    姜盛派出了数百斥候去打探军情,都未发现异常,而东部的利县县城防守严密,并无百姓出入,却有大量木材被运入城中。

    博昌县城府衙中,姜盛正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眭固军到底在做什么,百思不得其解。

    “主公,黄巾攻占利县之后,兵力得到了扩充,目前眭固部拥兵六万,而我们仅万余,若是黄巾不计代价来攻,则我军必败。”于禁分析道。

    邓茂道:“硬碰硬不行,那我们就趁夜偷营。”

    “眭固在冀州时与我数次交战,知道我喜欢搞偷营战术,此番必定防守严密,恐难奏效。”

    “那我们唯有拼死一战!”张郃道。

    “大人,乐安尚有数县之地,下官以为不必死守一城。”博昌县令道。

    “博昌乃乐安大县,若是失了博昌,则还能有哪个城能及得上博昌城的防御水平?”姜盛不会放弃博昌的,乐安是他的根本,而博昌是乐安的根本,失了博昌,则临济就无险可守了。

    “要想保住博昌,保住乐安,只有一策可行。”姜盛思虑再三之后说道。

    众人静待下文,难道真的有法子打败黄巾军?

    “昔日黄巾渠帅张白骑率众归降,曾委托我照顾张宁,并把张宁的八字和半个长命锁交予我手,我且去见张宁和眭固,晓以利害,劝其罢兵。”

    “主公万不可一身犯险,我们万众一心,胜败还是未知之数。”众人连忙劝阻。

    “话虽如此,若是能不战而罢兵,总好过大家拿命去拼。我意已决,明日就去见张宁。”姜盛下了决心。

    众人苦苦相劝,但姜盛不为所动,他不想再让将士们白白送命。

    第二日天亮之后,姜盛单人匹马来到了眭固军大营前,黄巾军连忙张弓搭箭对准了姜盛。

    “我是乐安太守姜盛,要见你家渠帅,请代为通报!”

    眭固听得报告之后,连忙出帐答话。

    “我是眭固,姜盛,你来此有何贵干?”

    “眭将军,冀州时我受你家主帅张白骑所托,代为照顾张角的千金,不知可否引我去见她?”

    “哼!张白骑是张白骑,与我等何干?”

    “眭将军,你这旧部恐怕有不少人出自张白骑门下,试问你如此不念旧恩,就不怕内讧吗?”

    “我太平道弟子奉圣女为主,却非张白骑的信徒,何来内讧之说?你不用在此挑拨离间,若是不敢应战,速速来降,本帅念你对太平道弟子多有仁义,免你一死!”

    “哈哈哈,眭固,我姜盛征战数年,未尝一败,你可要为你麾下数万黄巾将士负责。要战便战,难道我姜盛怕了你不成?”

    姜盛豪气顿生,也不再低三下四求见张宁,打马绝尘而去。

    三日后,眭固大军开进,看架势是要拿下博昌。大军移动到博昌城外之后即扎下阵营,眭固以一万刀盾兵为前阵,弓箭兵居中,而后阵则携带了大量的木料、绳索,正在手忙急乱地组装着什么。

    半天后,姜盛才看清了黄巾军的后阵之物,投石车!

    姜盛拿到那本太平要术的时候,虽然那本书中并未记录投石车的内容,但姜盛受到启发,有过组装投石车的想法,只是事后便忘记了,没想到黄巾军首先组装起投石车了。

    城中守军并不知此为何物,但见姜盛神色凝重,知道麻烦来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545/ 第一时间欣赏东汉好姐夫最新章节! 作者:相辞江湖远所写的《东汉好姐夫》为转载作品,东汉好姐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东汉好姐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东汉好姐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东汉好姐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东汉好姐夫介绍:
特种兵穿越到东汉末,成了赵云的义兄、刘协的姐夫、大汉的丞相,本想功成身退,但总有跳梁小丑出来搞事,那么,大家就不要假惺惺的称兄道弟了,干吧!东汉好姐夫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东汉好姐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东汉好姐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