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二十三章 人才不能放过

    张苞匆匆将这边发生的事情写成报告,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禀报给远在许昌的刘厚,然后召集参谋部和各级军官开会商议应对之策。↖頂↖点↖小↖说,

    hong军的八百里加急和以往靠骑马没日没夜地奔跑送信不同,现在配合信号系统,加上一些光、电手段,传信速度已经大大加快。光学的手段前面已经说过,电就是电报。

    电报虽然还不能实现超长距离的传播,但是,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这个传播的距离也越来越长了。现在在中原的一些城池之间已经实现了电报的通信,当然,中间要建立无数中转站,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这些就不多说了。

    所以,现在从关中绕一个大圈将信息传回许昌,只要两、三天的时间。之所以要那么久,是因为信息传输的通道需要绕路到河套地区,再进入中原,然后再往南一直传输到许昌。

    如果将来收复了关中,打通东线的通道,那么,这个时间可能是一天之内。当然,如果将来铺设好电报的线路,那通讯的时间就不再以天为单位计算了,而是用小时、分钟,甚至秒了。

    两天半之后,远在许昌的刘厚如期收到了张苞的最新战报。对于战报前面说的,鲜卑骑兵的失败,刘厚并没有多少惊讶。毕竟交战双方都是冷兵器部队,双方实力相差不远,这种情况下,谋略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刘厚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出两千年的见识,冷兵器战争中利用谋略以弱胜强的战例见过太多了,所以,对于这两支实力相差不大的部队之间的胜负他没有感到太多的意外。

    不过,在看到战报后面讲到,对方的主将叫姜维,副将叫梁绪时,他马上感到精神大震。梁绪他不认识,姜维可是鼎鼎有名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怎么可能不认识他?

    这个姜维可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啊!诸葛亮死后,蜀国就全靠这个人撑起来了。诸葛亮死后,姜维先后11次伐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能依靠蜀国这么小的地盘、人口,那么贫瘠的资源和魏吴两国周旋了几十年,可见这个人的才能绝对不弱。

    而且这个人对蜀汉还是很忠心的,蜀汉灭亡后,姜维依然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

    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厚是志在必得的,他马上给张苞复了一封信,让他不惜一切代价招降姜维。依旧是两天半后,张苞收到刘厚的回信。

    现在距离张苞发出战报已经过去了五天,这五天时间里,魏、蜀两军互相对峙着,并发生了无数场小战。当然,战斗的结果是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为什么魏军没有完全被击溃,那是因为第一师的谨慎。由于知道对手是一位很有谋略的人,为了避免冒进中伏,第一师参谋部经过商议后决定徐徐图之。

    现在三个方向的魏国援军都已经被消灭,而遍布整个关中的信息网络也没有报告有新的援军出现,那么,可以推测,这支西线部队几乎就是魏国最后的援军了。

    现在张苞终于不用着急和人家速战速决了,可以慢慢和姜维这支部队玩下去,不用担心有其他部队过来对第一师形成合围。

    于是,参谋部制定的战术都是以稳妥为主,慢慢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魏军曾经几次露出破绽或者故意诈败,引诱第一师去追击,可是,第一师就是不上当,令魏军提早布下的陷阱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就是第一师参谋部制定的谨慎政策起到了作用。两军对垒时,敌人败了,一般情况下,第一师是要追击的,这种情况经历过太多次了,敌人被排枪打了几轮全军崩溃的事情太正常了,以前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可是,这次不同,既然知道敌人主将很奸狡,那就要防止有诈了,以前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现在是宁可放过不要犯错。追击对了,不过是多杀伤一些敌人罢了,可若是追击错了,自身可能会受到很大损伤,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第一师一概放弃追击,改为稳打稳扎,大军慢慢压上去。

    所以,这些天,第一师一直缓缓前进,遇到拦路的,就从容击溃,敌人逃跑就以穷寇莫追为原则,放任他们溃逃。遇到险要的地形,则派出大量探马探测清楚,然后分批小心翼翼地通过。

    这几天,魏军还发动了几次偷袭,其中也有夜袭,不过无一例外被第一师粉碎了。hong军历来对于夜间的警戒都是很严密的,这一次,既然知道敌人有夜袭的前科,那就更小心了。

    第一师到了夜间,除了派出常规的斥候和警戒力量外,还让收拢回来的鲜卑骑兵分成三班,轮流出去“猎食”。也即是说,每天夜晚都有三分之一的鲜卑骑兵在外面游弋,另外两班则休息,第二天再换成另一班。

    要知道,收拢回来的鲜卑骑兵还有两万多将近三万人,那么每一班就有将近一万人马。这些人对魏军都是痛恨得咬牙切齿的,所以,他们在外面游弋时,遇到魏军的斥候几乎都将之斩尽杀绝。

    魏军的斥候基本上无法离开魏营,没办法,鲜卑骑兵太多了,魏军总不可能派出上万骑兵出来做斥候吧。现在正是人多欺负人少的时候,鲜卑骑兵通常都五百甚至一千人组成一队,以绝对的兵力将魏军斥候碾碎。

    当然,这些鲜卑骑兵也不是没吃过亏,魏军见到鲜卑骑兵那么猖狂,也曾经设下陷阱伏击鲜卑骑兵。可是,鲜卑骑兵这次每队的人数太多了,而且都带着烟花信号弹。

    魏军只要无法短时间内杀死这些鲜卑骑兵,他们就发出烟花信号弹,只要支撑片刻,就要源源不断的援兵过来救援,那个时候,魏军就会由猎杀者,变成被猎杀者。

    因此,试了几次后,魏军损兵折将得不偿失,只好放弃了这种战术。现在两军之间再次变得信息不对称起来,不过原来在和鲜卑骑兵交战时,是魏军掌握了战场信息,现在反过来,第一师全面掌握了战场信息,而魏军彻底变成了瞎子、聋子。

第四百二十四章 拉关系

    在多日的冲突中,魏军占不到任何便宜,第一师拥有多种火器,而且现在弹药充足,两军只要一接触魏军就会迅速被击溃,速度快得令姜维无法置信,而且伤亡也大得让他胆寒。¢£頂¢£点¢£小¢£说,

    魏军一退再退,再退就会被赶出雍州,被人赶回西凉了。最令姜维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这几天虽然都是小范围的交战,可是,魏军的伤亡率却大得惊人。

    敌人那些火器太恐怕了,杀伤力太大了,出战的士兵几乎都是有去无回,而敌人且几乎毫发无损,双方的交换比接近于无穷大。这样的战果令一向自负的他备受打击。

    可是,面对这种局面他却没有任何办法。他已经想尽办法,施展浑身解数了,可谓智计百出了,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他感觉到自己以往学的那么多兵法,全部白学了,自己的任何算计,仿佛都被人看透了,自己的所有布置都被人轻易破解。

    他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思维那么缜密,难道是那个传说中的第一军师诸葛孔明亲临了?否则的话,怎么能克制得自己死死的?

    姜维当然不知道,他的对手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个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他的对手比诸葛亮更可怕。一个人可能有思维死角,考虑问题很容易出现偏颇,但是,一个团队互相拾遗补漏就不容易犯错了。

    而只要不犯错,或者只犯小错不犯大错,以两军之间大如鸿沟的实力差距,蜀军的取胜也是毫无悬念的。

    是以,这几天魏军一直被人追着打,姜维却是被打得毫无脾气。正当他在郁闷中,突闻手下来报:“蜀军使者求见。”

    姜维心中一动,道:“让他进来。”

    没多久,一名蜀军的参军进入大帐,双方见礼完毕,这名参军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果然不出姜维所料,这个人是来劝降的。原来,张苞收到刘厚的来信后,不敢怠慢,第一时间派了一名参军过来劝降。当然,他也没指望这名参军能成事,只是想让他先初步接触一下姜维,探探口风,然后在安排进一步的行动。

    姜维当然不肯那么轻易就投降了,他当即用了一大堆“忠臣不事二主”之类的话搪塞应付过去。那名参军见谈不拢,最后道了一句:“敝国诸葛丞相想托将军向昔日同窗好友孟刺史问好。”然后就告辞了。

    中国人最擅长拉关系,办事也总喜欢托关系。例如,一桌人在喝酒,很多人都喜欢找些名堂来劝酒,例如,在场姓李的喝一杯,又例如,江西人喝一杯、粤北人喝一杯,再例如,男的喝一杯或者女的喝一杯等等。

    只要有心找,这些人似乎总能找到彼此间有某种关系:同乡关系、校友关系、相同专业、同姓、同一年龄段,实在不行,性别也能成为借口。

    这一拉关系,好像彼此之间马上就亲近了一点,有些话就好说多了,有些事也好办多了。酒桌上只是一个缩影,这种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才有这位参军说的这句话,目的也就是七拐八弯地拉拉关系,为将来进一步谈判打好铺垫。千万别小看这七拐八弯的关系,有时候,没有关系你想和人家说一句话都不行,有关系了,凡事都好说话了。

    类似《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两军正在交战,某方一位谋士一类角色跳出来,对自己的主公说:“主公,某和对方的某某有旧,某愿去说他来降。”

    注意,这位谋士首先说的是,他和对方某某有旧,也即是有关系,这才能去说服对方来投降。所以,关系真的很重要,是办成某些重要事情的基础,没有这重关系,可能啥事也办不成。

    不过张苞和姜维拉的这份关系可真的够曲折,张苞这边和诸葛亮没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只不过是同事关系而已。

    而姜维和孟建的关系更疏远,孟建是他上司的上司,如果不是这次孟建将姜维破格提拔,让他领兵出征,可能姜维连见都未必能见上孟建一面。

    当然,现在情况好一点,自从孟建破格提拔姜维后,孟建算是对姜维有知遇之恩了,两者的关系近了不止一筹。

    不过不管怎么样,靠着这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关系,双方好说话多了。自此,双方不断派出使者交涉,而之前摩擦不断的两军也偃旗息鼓了下来。

    当然,双方该有的警戒还是有的,毕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使诈。战争史上假意谈判麻痹敌人,趁机发动偷袭的案例并不是没有,双方都是深谙兵法的聪明人,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在谈判期间,虽然没有再交战,不过双方却没有放松半分的警惕。

    张苞这边一边派出使者到魏营去劝降,一边八百里加急派人送信给诸葛亮,让他写封信送过来给孟建,帮忙劝降孟建。孟建是姜维的上司的上司,如果孟建归降了,马遵也会投降,那么姜维自然也只能跟着归降,否则他就是抗命不遵。

    当然,就算孟建不肯归降,能让诸葛亮帮忙拉拉关系也是好的。姜维这边表现得也很奇怪,一方面他一直不肯松口答应投降,另一方面,他也没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既没有攻击汉军,也没有下令部队拔营逃跑。

    也许是他觉得打不过汉军,所以不敢动手,但是,从他这种平静的举动,第一师参谋部分析认为,对于归降大汉姜维其实已经动了心,不过可能由于矜持或者想哄抬身价或其他什么原因而一直没有松口而已。

    所以,第一师也一直不动手强攻魏军,而是扎下营盘与之遥遥相对,只是每天派出使者对姜维进行思想工作。姜维的确是动心了,他对汉军参军给他讲的什么刘汉正统地位那套理论其实是蛮认同的。

    况且,就算不认同又能怎么样?他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就应该知道,现在的天下大势之下,投降蜀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这本来就是三国时代的常态,现在蜀汉的小皇帝明显是一位千年难得一见的明主,不选择他还能选择谁?

第四百二十五章 立牌坊的姜维

    要说之前姜维还有点自负,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本事,无论遇到什么强军都有把握一战,到了现在这种自负已经荡然无存了。以前他早就听说蜀汉的军队天下无敌,他之前认为那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要不就是那些打输了的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故意夸大了蜀汉军队的厉害。

    他可不认为自己也会输给那支闻名天下的强军。之前一试之下,果然如此,他只是略施小计就轻松地打败了鲜卑骑兵。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的时候,第一师来了。

    然后,他才终于见识到这支强军的厉害,无论他使出什么招数,都被对方轻易破解。这几天,他可以说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依然被第一师打得节节败退,麾下的部队也是死伤惨重。

    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盛名之下果然无虚士,他已经被打怕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再这样下去,他知道,自己这支队伍迟早会覆灭,如果他不想死,投降几乎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之所以不肯投降,一来的确有点待价而沽的意味,二来,也是不想轻易背负一个背主之名。他希望自己能顺利投靠过去,但是又会被人说成是叛将,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但是却很现实。这个年代虽然混乱,但还是多少存在一些讲究仁义道德的人的。

    如果自己是一个叛将,将来如果有和自己政见不合的人拿这一点来说事,自己曾经背主的经历就会成为一个污点,成为人家攻讦自己的武器。不得不说,姜维很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在这个时候已经考虑到若干年后的事情了。

    而要做成这种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个背主投降的恶名推给别人来承担。现在姜维就敏锐地看出来,孟建正是这个背黑锅的最佳人选。原因正是因为孟建和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是同窗好友,搭着这层关系,只要蜀汉那边肯用用心,孟建投降蜀汉的可能性非常大。

    毕竟孟建也是个聪明人,现在不投降难道等死吗?而且,他就算投降到蜀汉,有位极人臣的诸葛亮照拂,他将来在蜀汉朝廷的日子也会过得很好,至少官位不会比现在低吧。

    一边是顽抗到底,最后给魏国陪葬,历史上还会留下恶名,一边是继续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兼成为一个强大皇朝的中兴之臣,青史留名,这不是个什么难选的选择题。

    只要孟建这个州刺史一投降,整个凉州就算光复了,他麾下的马遵和姜维也就顺理成章地跟着他成为汉臣,这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啊。以后就算有人拿这件事出来骂人,那也是骂孟建,根本不关他姜维什么事,他依然是个大大的忠臣。

    所以,姜维就一直拖着谈判使者,每天和这些汉军的谈判使者打哈哈,整天说的是“今天天气呵呵呵”之类的废话。可怜两军十数万士兵,耗在这里每天消耗着海量的粮草,仅仅因为这些大人物之间玩的政治把戏。

    张苞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每天这样耽误时间,谈判一点进展都没有,不但粮草被浪费很多,关键是影响到他灭魏的进程,这是最令他不爽的事情。

    他几次想下令强攻魏营,不过都被参谋部给阻止了。参谋长拿出刘厚的圣旨,跟张苞说,陛下明确下令,一切以招降姜维为目的,切不可意气用事。

    张苞没办法,只好放弃强攻魏军的打算,只是继续郁闷地等待着,同时又担心着关中局势的恶化。幸好他布置了很多探马在关中各地游走,暂时没有发现关中局势有什么变化。

    在其他各个方向的援军被消灭后,暂时还没有其他援军被派过来,估计他们要再凑够一拨援军也不容易,甚至一些地方根本就无法再抽调人马出来了,否则必定影响到那一线的防守。

    终于在这种苦闷的等待中又过去了几天,诸葛亮的书信终于送到了,张苞马上让人送到魏营去。其实不但张苞在等这封信,姜维也在等,所以他也很配合,马上命人快马送回凉州,转交给孟建。

    至于诸葛亮在信中写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以诸葛亮可以舌战群儒,死的能说成生的,弯的能说成直的本领,劝降一位昔日的同窗好友还是不在话下的。孟建果然在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当日就做出投降的决定。

    这个时候投降可不需要通电全国、改旗易帜什么的,孟建只是让人送了一份手谕给姜维,命令他向汉军投降,同时也亲笔写了一份归降书,让人送给张苞,请其帮忙转交给大汉皇帝刘禅。

    姜维接到孟建的命令后很高兴,自己的算计终于得到实现,自己不但清名无损,还有可能迎来人生职业的一个新高度,还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情吗?他马上安排人去联系张苞,商议归降的事情。

    其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像姜维这种领着大军在外作战的将领,完全可以不理会孟建的命令的。如果换成一位死忠于魏国的将领,或者魏国还没那么衰败的话,这名领兵的将领完全可以撇开孟建,直接效忠于魏国朝廷,继续和汉军作战。

    所以说,姜维这种做法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如果他没有反叛魏国朝廷之心,又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孟建一道命令,就那么轻易投降蜀汉呢?不过幸好,他需要这块遮丑布,蜀汉也给了他这块遮丑布,张苞更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能完成小皇帝交代的任务就行。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既然一个想招降,一个也愿降,双方你情我愿、“两~情~相~悦”的,很多事情都是一拍即合了。张苞对姜维倒也尊重,至少比对曹洪、夏侯充、董访等降将客气多了,毕竟这是小皇帝指定要的人,除了司马懿外,张苞还没见过自己这位皇帝兄弟这么重视过一名敌方的将领。

    所以,张苞马上就邀请姜维过来赴宴,双方开始联络感情了。至于具体的受降仪式都由双方的手下去商议、去执行的,两位大佬是不需要操心这些琐事的。

    姜维也是真心投诚,心里坦荡,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接到请柬后就欣然赴约了。席间,张苞请来了曹洪、夏侯充、董访这几位魏国降将过来作陪,还有第一师、鲜卑骑兵两支军队的高级将领一起赴宴。

    两~情~相~悦竟然是违禁词,真是醉了,这不是描写美好的情感的褒义词吗?难道要写狼狈为奸才行?

第四百二十六章 宴无好宴

    这场饮宴的气氛开始时还算融洽,张苞因为知道刘厚对姜维的重视,所以对他很是客气,知道他将来肯定会得到皇帝重用,甚至位极人臣,所以现在趁早开始和他搞好关系。

    以张苞的身份,倒也不是说需要巴结什么人,不过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仇人好,尤其是在官场上,就算他不需要什么人提携自己,但是也不想有人给自己捣乱,所以,与人为善总是没错的。

    曹洪等人和姜维同是魏国降将,彼此之间自然也较为亲近。至于其他众将和姜维没什么利益冲突,想着以后同殿为臣,提前搞好关系总是没错的,于是对姜维也是客客气气的,席间频频向他敬酒。

    不过,却有一人对姜维很是不爽,这个人自然就是在姜维手上吃了大亏的素利了。众将几乎都给姜维敬过酒,唯有素利没有敬,他不但不敬酒,还冷嘲热讽说姜维是小人,只会耍阴谋诡计,非大丈夫所为。

    姜维是个理智的人,思及自己刚归降加入蜀汉这个大家庭,还是低调行~事为好,所以并不接素利的话,只是对来敬酒的人来者不拒,渐渐地也喝了不少。素利见姜维不搭腔,觉得很无趣。

    人就是这样,骂人是为了心理得到一种快慰,但是,也要被骂的人配合才能得到这种快慰。如果是一个人躲在无人之处骂人,被骂的人没听见,这种快慰就会大打折扣。

    就算被骂的那个人当面,可是如果被骂的人听不懂你在骂他,骂人者依然得不到那种快慰,这种情况包括语言不通、骂人者说话太深奥拐着弯骂人,被骂之人理解力不足,理解不了骂人者话语中的深意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像素利和姜维这种情况,骂人者就算再起劲骂人,被骂之人无动于衷,根本不理不睬,将对方骂人的话当耳旁风。这种情况通常是被骂者心机深沉或者涵养很好,所以能对骂人的话泰然处之。

    其实这也是对付骂人者最好的办法,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对付骂人者的至高境界。只要你不去理会他,他骂着骂着,自己就会觉得没意思,他心中的郁闷得不到宣泄,自然也没有那种骂人的快慰。

    这样一来,这个骂人者就达不到骂人的目的,然后很快就消停下来了。当然,也有些人不消停,反而变本加厉采取进一步过激的行为,素利现在就属于这种情况。

    素利见口头上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对手下一名千户长使了个眼色。这名千户长武功高强,可以说是他们族中的第一勇士。

    这名千户长收到素利的暗示后,拍案而起,道:“姜将军,素闻你少年英杰,能征善战,某不才,想向将军讨教几招。”

    见到这位千户长这样的作为,众人无不愕然,都住口不语,刚才还喧闹无比的宴会场登时安静得针落可闻。这是闹的哪一出啊?好好一个宴会,怎么看这架势是要武斗了?

    姜维冷眼看着这位千户长,并未起身,端起案桌上的酒杯抿了一口,这才缓缓地道:“少年英杰不敢当,能征善战嘛,也有点言过其实了,在下在我军中,武艺也不过二流水平而已,未请教这位英雄尊姓大名?在军中所任何职?”

    “哼!老子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洛瑰是也。老子乃千户长,如何?你是否答应老子的挑战?”千户长道。

    这个千户长并不是姓洛,然后取个女性化的名字“瑰”,这个“瑰”字和玫瑰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这是音译,洛瑰在鲜卑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这是很常见的男性鲜卑人名字,和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取“建军”、“建国”之类的名字一样常见,鲜卑族中叫这个名字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听到这位蛮夷自称老子,姜维不禁皱了皱眉头,这种自称当然是很不礼貌的,如果遇到脾气暴躁的人,估计就一拳砸过去了。不过,姜维到底是涵养很好的人,他心想,何必与这种蛮夷计较,又想,说不定这正是他们计策,想激怒自己。

    于是,他很快就又变得面无表情,继续道:“洛千户,本将武功虽然差,不过却足够了,依然可以在战场上~将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你”洛瑰登时被姜维噎得说不出话来。上面说了,洛瑰并不姓洛,所以,姜维称呼他为洛千户是不对的,不过这是小事,就像hong军中很多人叫兀突骨为兀将军一样,如果人家硬要这样叫也没什么,只要不是恶意的就行了。

    关键是姜维后面那半句话,先说自己武功差,在军中自己只是二流的武功,可是却将敌人打得大败而逃,这个敌人是谁?还能是谁呢,唯一被姜维的部队打得大败而逃的不正是他们鲜卑人吗?

    这句话明着是自谦,说自己武功差,暗里却是讽刺鲜卑人很差劲,连自己这个二流武功的人都打不过。洛瑰虽然是位武将,不过姜维说得那么直白,他怎么会听不出来?

    于是,洛瑰直接被他噎得说不出话了,没办法,谁让人家说的是事实。摆在面前的事实就是他们鲜卑人战败了,想不承认也不行。洛瑰脸憋得通红,好半天不知道说什么。

    他“你、你”了半天,最后才说:“还不是靠着阴谋诡计,都不是英雄所为,有种你出来和老子打一场,看看到底谁厉害。”鲜卑蛮夷就是鲜卑蛮夷,耍嘴皮子那里耍得过姜维,只好老调重提,再次强调姜维是靠着阴谋诡计取胜的,算不得真本事。

    姜维好笑地道:“哈哈哈哈,阴谋诡计?这是兵法谋略好不好。难道你认为靠一身蛮力就能打天下吗?难道你认为只有武功高强才算是英雄吗?”

    “难道不是吗?”洛瑰问。

    “当然不是?现在是打仗,又不是街头斗殴,徒逞匹夫之勇有什么用?个人武功再高也敌不过千军万马,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武功够高了吧,最后还不是被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围死在垓下。谁敢说韩信就不是英雄?”

    韩信虽然后来造反了,不过,他的确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这一点谁也不能抹杀,而他屡战屡胜的战绩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说到底还不就是人多欺负人少”洛瑰道。

第四百二十七章 人多欺负人少的兵法

    听了洛瑰的话,姜维道:“非也,非也,这不是人多欺负人少,这就是兵法之威。●⌒頂點小說,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不若则能避之’,又曰‘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

    这些话都是说,在交战中要想法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以优势兵力对敌。而在处于劣势、形势不利时,则主动避战。”

    “切!还以为你们汉人的兵法是什么厉害的东西,还不就是教人欺软怕硬的东西。不但教人人多欺负人少,还教人在人少时就一味避战做缩头乌龟。”洛瑰道。

    姜维苦笑,自己这是何苦呢,和这种蛮人解释什么兵法,这不是对牛弹琴吗?这次真是自己找不自在。想着,姜维不禁摇了摇头,道:“兵法博大精深,那里是一句人多欺负人少就能说清楚的,算了,姜某也不和你多说了,洛千户,你请便吧。”

    说罢摆摆手,示意洛瑰坐下,自己不接受对方的挑战。洛瑰却不依不饶,继续嚷嚷着要姜维出来和自己较量一番。见到这个蛮人对自己的兄弟咄咄逼人,一旁的梁绪看不过眼了,他霍地站了起来道:“哼!你算老几,也配挑战我们将军,让梁某来会会你。”

    说罢,卷起衣袖,掖起衣服下摆,走到场地中间,就要和洛瑰大打出手。正在这时,张苞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大吼了一声,道:“住手,你们到底想干什么?这好好的一场宴会,你们难道想搞成一出鸿门宴吗?”

    本来张苞对于姜维的处理方式挺满意的,姜维生长在西凉这种民风彪悍的地方,他又是当地的青年俊杰,年纪轻轻就能独领一军,而且是冷兵器部队,那么他除了兵法谋略厉害之外,武功肯定也不会差的,但是,他却选择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别人的挑衅,这显然是给面张苞,不想将现场局面搞得一团糟,让张苞难堪。

    张苞对他的表现很赞赏,心想小阿斗看中的人果然不凡,不是个莽夫。可是,突然间冒出个梁绪出来,将事情搞砸了。梁绪可没有姜维那么有城府,他自然看不过有人指着鼻子,对着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好友污言秽语地挑衅,于是他选择站出来,想帮自己的好友找回面子,找回场子。

    可是,他这样一来这恰恰将事情搞复杂了,本来,姜维不理洛瑰的挑衅,洛瑰叫骂一会自然会觉得没意思就会回去了,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至于说,姜维会不会因此丢了面子,从此被人看轻,那是完全没有必要考虑的。毕竟鲜卑骑兵是真真切切被姜维打败了,成王败寇,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你再耀武扬威也掩盖不了被人家打败的事实。

    姜维不接招,只会被大家认为他不给鲜卑人报仇的机会,而不会觉得他是没种不敢接受挑战。对于hong军来说,现在也已经习惯了使用先进武器、先进战术、先进谋略去打仗,对于个人勇武,不是说不重要,但是也不会像冷兵器部队那么重视了。

    hong军中晋升军阶除了一些特别的部队外,其余的根本不会考查个人的武功强弱,当然,一些基本的军事素质项目还是要考核的,但是所占的分数比重不是很高,更不用说这种个人自由搏击项目了。

    况且姜维是什么身份?他是五万部队的主将,相当于鲜卑骑兵中素利的地位,如果要深究的话,这名千户长还真没资格挑战他,他对于这种人的挑衅根本没必要理会。如果鲜卑人真要挑战姜维,那就得让素利亲自出马,这样双方的身份才对等,姜维才有必要接受挑战。

    不过显然素利是没这个胆量和能耐挑战姜维的。素利虽然不知道姜维的武功如何,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武功有多差。作为草原民族的一员,素利的骑射功夫还是有一点的,但是,他的水平不过是处于鲜卑人中的中等偏下水平而已。

    他武功那么差原因很简单,素利是位从小就养尊处优的鲜卑贵族,这种人不可能刻苦练功,打仗时也不需要冲锋在前,亲自参加厮杀。

    就像天朝人学英语那样,没有那个语言环境,小学、中学、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愣是连简单的英语日常会话都很难完成。

    素利的情况也一样,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将武艺学精,而且他也不需要学得多精,作为一位统帅,其实更需要的还是兵法谋略,要会怎么领兵(管理部队),怎么排兵布阵,怎么诱敌设伏等等。

    张苞一边说一边走下席间,来到场中两人中间,他先伸手推了一下洛瑰,道:“你,回去。”然后又转身推了一下梁绪喝道:“你也回去。”

    梁绪和洛瑰两人互相瞪了一眼,一副不甘心的样子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张苞继续道:“你们以后就要同殿为臣了,你们不想着怎么报效陛下,报效朝廷,却在这里互相斗殴,你们觉得合适吗?给人看了还以为我们发生内讧呢,如果陛下知道你们这么做,也一定会感到痛心。

    本将知道,你们两军以前发生过一些不愉快,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以前你们都是各为其主,这没什么好说的,现在既然都是一家人了,怎么还能去计较以前的事情呢?

    当然,我军也并不是不允许竞争的存在,如果你们双方彼此之间看不顺眼,也可以进行竞争,不过竞争的方式不是打架,而是比战功。

    素利大人、洛瑰千户,你们不是对姜将军的战斗力有所怀疑吗?不是对他们的战斗力不服吗?那很简单,你们可以和他们竞争。”

    “敢问将军如何竞争?”素利对张苞拱拱手问道。

    “很简单,你们各领自己的部队去和差不多实力的敌人作战,战后,统计克敌时间,斩获人头、缴获物资和俘虏的数量,还有自身的损失情况等各种因素,最后以此为依据计算成绩。哪支部队的总分最高就获胜。”张苞道。

    hong军中禁止私斗,但是鼓励良性的竞争。以军功作为竞争就是一个很好的竞争方法,为此还制定了一套很挺完善的竞争机制,有很详细的竞争规则。

    这套机制里,对克敌时间,斩获人头、缴获物资和俘虏的数量,还有自身的损失情况等各种因素都有不同的权重和计分方法。按照这套方法计算出来的成绩还是挺公正、公平和客观的,所以很受军中上下的欢迎。

第四百二十八章 鲜卑骑兵的用武之地

    听了张苞的话,素利和洛瑰沉默了一会,然后素利再次询问:“张将军,那我们做什么任务进行竞争呢?”

    一听素利这话,张苞松了口气,素利能这么说,就表示他已经认同了自己的提议,采取良性竞争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私下斗殴解决和姜维部的仇怨。

    作为北线部队的主帅,张苞负有解决手下各支部队矛盾的责任,如果手下有两支部队矛盾重重,甚至不死不休,那他是失职的。现在,能将他们的矛盾引导到军功竞争的方向,无疑是很好的结局,毕竟姜维部队杀死了一万多的鲜卑人,两者的仇怨不可谓不大,万一两军再火拼起来,损失的就是蜀汉的力量了。

    到时候,火拼双方的将领肯定要受罚,张苞这个他们的共同领导,肯定也要担上领导不力的责任一同受罚。姜维是聪明人,知道事情如果恶化到那种程度,他虽然是占理的一方,但是也难免会受到牵连,所以才在鲜卑人的挑衅之下选择退让。

    而素利也不算太蠢,在张苞提出用军功竞争后,也迅速反应过来,同意了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他比姜维早很多加入蜀汉军队的行列,对hong军的军规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军队的确是禁止私斗的,如果触犯这条条例,处罚是很严厉的。

    而且hong军的军法部门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可不会给面自己这个鲜卑王而徇私。更何况,他也知道自己这个鲜卑王身份含有很大的水分,在蜀汉朝廷中处于很尴尬的地位,现在属于寄人篱下,夹着尾巴做人的阶段,实在不宜太过张扬了。

    特别是在见过hong军那可怕的战力后,他生不起一丝反叛的念头,他知道,hong军要灭掉整个鲜卑族,真的是易如反掌。在这种现实的认识下,他迅速调整了心态,决定按照张苞的安排解决这件事情。

    张苞听了素利的问话,想都没想就随口道:“那就要看接下来我们有什么战事了,反正安排给你们双方的任务难度都会差不多,保证做到公平公正。”

    接着,张苞招招手,叫来一名第一师参谋部的参谋,问他:“接下来我们的作战重点是什么?”

    那名参谋敬了一个礼后,干净利落地道:“报告张将军,从目前的情报看来,东、南两条战线的魏军都没有再派出援军,参谋部初步计划下一步围攻长安。”

    张苞转头对素利和姜维道:“那不如你们分别攻打长安城不同的城门,谁先破门谁就赢如何?”

    素利暗骂张苞真坑爹,自己的部队都是骑兵,让骑兵去攻城,这还叫公平公正吗?

    “这张将军,我们是骑兵,去攻城恐怕不大好吧”素利道。

    张苞闻言愣了一下,抬起右手一拍额头道:“哎呀,本将喝酒喝多了,都忘了这茬了。对,你们是骑兵,的确不宜去攻城。那就只能找其他事情给你们做了。”

    又想了一下,张苞道:“现在关中的确已经没有了野战的机会了。长安城中的魏军不可能出城和我们决战,除非东线和南线的魏军肯再次派出援军过来增援长安,就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那么也意味着,这场战争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啊?”这次是那个千夫长洛瑰提问,看来这位鲜卑勇士对于战场局势的把握很差,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看不出来。

    “呵呵,很简单,如果这两条线的魏军抽调走的部队太多,防守力量不足,很快就会被我军攻破防线,到时候防线以外虎视眈眈的汉军就会一拥而入,全面占领关中。那个时候就是几十万的我军围困一座长安城孤城了,你说这仗还打得长吗?”张苞道。

    “那我们不是无仗可打?那还怎么和他们比试?”洛瑰一指姜维道。

    “呵呵,不用着急。根据参谋部的预判,东线、南线魏军再派援军的可能性的确不大了,所以,在关中估计已经没有你们的用武之地。不过关中没有仗给你们打,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啊。大汉还有很多地方还没光复呢。”

    “将军指的是东吴?”素利问道。他觉得有点奇怪,难道在这灭魏的紧要关头,张苞要派他们到千里之外的东吴去作战?

    “非也,非也,”张苞道,“东吴我们迟早要打,但却不是现在,毕竟那里离得太远了,若是你们去了那里,如果我们这边需要你们支援就鞭长莫及了。”

    “敢问将军到底还有那里可以给我们打?”洛瑰问道。

    “那里。”张苞伸出手指,指了指北方道。

    “实在是急死俺了,还请张将军明示,那里到底是哪里?”洛瑰追问道。

    “就是北边,河套、草原。”张苞道,“先打河套吧,我们虽然从那里来的时候,教训了一些部落,可是,并没有完全控制整个地区。

    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可以作为关中的大粮仓,也可以作为我大汉以后的养马场,实在是不容有失。本将想将那里彻底控制在手中,你们可愿意助本将一臂之力?”

    “当然没问题,尽管交给我们就行了。”洛瑰没心没肺地拍着胸口答应道。

    “素利大人,你没问题吧?”张苞又问,毕竟鲜卑骑兵做主的是素利,而不是这个脑袋不够使的洛瑰。

    “这”素利有点犹疑了,本来,河套平原最适合骑兵作战,派他们去的确是最适合的,可是,现在灭魏在即,他实在是不想离开关中。毕竟这是灭国之功,这天大的功劳眼看就要拿到手了,就这样离开岂不是很吃亏?

    可是,留在这里吧,的确也捞不到仗打,没仗打就没功劳可捞,这的确是件很矛盾的事,令人难以抉择。

    见素利犹疑,张苞道:“素利大人难道不愿意?”

    素利见张苞有点不开心的样子,连忙道:“某并非不愿意,只是,只是这河套地区经过我军两次过路(第二次是押送弹药、粮草的那一个旅)、扫荡,反对我们的势力基本上被我们扫荡一空了,剩下的都是对蜀汉忠心之人,不知道是否还有必要再去征讨他们。”

第四百二十九章 张苞的河套野望

    听了素利的推托之词,张苞冷哼了一声道:“哼!他们忠心?他们只是表面上保持忠心而已,其实,他们都是些有奶就是娘的角色,谁强势就对谁忠心,谁厉害就对谁献媚。

    当朝廷强势时,他们就会上表称臣,对皇帝大加奉承赞美,甚至献出一些土特产做贡品。当然,朝廷一般会回赐更多的财物给他们,他们不但不吃亏,还能大赚一笔。说几句奉承话,表示一下低姿态,就能得到大笔好处,如此的好事,谁不愿意做?

    都说这些草原人性情淳朴,本将看未必,若是没有这些丰厚的回赐,你看他们还会不会上贡?这就是所谓的万国来朝,可笑之极,其实一个二个还不都是来占朝廷便宜的。

    偏偏那些腐儒,还对这种事大家赞赏,感到倍有面子,真是可笑啊。可是,你们看看,当朝廷处于弱势时,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要说让他们出一分力量来帮助朝廷了,只要他们不要趁机落井下石,出兵捣乱就不错了。

    素利大人,这样的忠心你觉得有什么用?如果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你觉得朝廷真的算是掌控了这片地区吗?”

    看来张苞跟在刘厚身边时间长了,很多思想深受刘厚的影响,说起这些道理来也是一套套的。素利听了这些话,却觉得冷汗涔~涔。

    他本来还心存幻想,想着现在汉朝强势,暂时投靠、依附汉朝,就可以保存自己的部族,然后趁着这个机会慢慢发展壮大自己部族的力量。等到部族的元气恢复得差不多时,就能再次掌控自己和自己部族的命运了。

    现在听到张苞的话,他这才感觉到不妙,他以为自己是聪明人,总把别人当傻~子,可是,人家泱泱大国,怎么会都是傻~子?怎么会没聪明人?现在看来自己才是傻~子。

    张苞这番话,虽然是批判河套地区和草原上其他部族,但是,又何尝不是在敲打素利呢。

    “不知张将军认为,怎么样才算完全掌控这片地区,怎么样才能算忠心呢?”素利红着脸,硬着头皮道。

    “本将打算按照中原的规矩,在河套地区丈量土地,划分郡县,开府建衙,并请朝廷派驻流官进行管理。以后在这些地方生活的百姓就是我们大汉的子民,他们一律要按照中原的规矩编入户口、缴纳赋税。”

    “这”素利无语了,这能行得通吗?这个地方现在是半农半牧,但是各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他们脱离朝廷的管束已经很久了,现在一下子要管起来,难度之大简直无法想象。

    “怎么?素利大人有问题吗?”张苞问。

    “这某的确有些疑问。”

    “但提无妨。”

    “河套地区生活着很多部族、势力,有汉人、有鲜卑人、有羌人,甚至还有匈奴人,这里形势非常复杂。关键是,他们以前都是自由自在的,长期游离在朝廷的统治之外,既不用交税,又可以自由行~事。

    即使那些亲近朝廷的势力,他们也不过是定期给朝廷进贡一些牛马,换回他们所需的盐铁粮茶等物资而已,他们也并不会受过多的管束。

    如今突然说要将他们的自由剥夺,还让他们无偿缴纳赋税,这无疑是在这些人的虎口里夺食啊。某担心,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做出过激的行为。

    若是一个或几个部族起来反抗还好说,如果整个河套的势力联合起来反对我们,恐怕将会是一将很麻烦的事情。再者说,河套地区的很多势力都和草原上的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他们出兵进入河套干涉这件事,那问题就更复杂了。”

    张苞道:“本将当然预料到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弹,否则要你们去干吗?本将话撂在这里了,你们进入河套地区后,谁敢反抗你们就杀谁,一人反抗杀一人,一族反抗杀一族,杀到没人敢反抗为止。”

    “这”素利继续无语了,难道张将军想让自己去做刽子手吗?如果全河套的人都反抗,难道自己要杀光所有人吗?那自己的大名以后肯定会传扬到草原的每个角落了,不过是臭名远扬那种扬。

    只听张苞继续说:“还有,现在河套地区和草原上的部族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很不利于地区的稳定。所以,你们去整顿这个地区后,要收缴各部族的武器,让他们解散部队,以后不能让各个部族再拥有私兵了。”

    “这不行吧,草原上是有很多危险的,例如野狼群啊、土匪啊、甚至一些草原的部族也会互相劫掠,如果他们没有武装,很容易会被灭族啊。”素利道。

    素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草原上的生存规则和农耕社会完全是两个样。草原上适用的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生活在这里的人需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还要与动物斗。

    野狼群就不说了,个人碰到的话,基本上是十死无生。除此之外,这里有恶劣的气候环境,常常一场白灾下来,就不知道冻死多少牲口和人,接下来还会饿死很多人。这里的土地出产的食物也少,很多人经常不够吃要挨饿。

    饿肚子的人很容易就会变成匪徒去劫掠其他人。所以,每逢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过不去的部族就会到处去劫掠其他部族。一个部族如果没有足够的武装,在这个时候就会很容易被人灭族。

    这就是草原民族为什么民风彪悍,个个好勇斗狠,全民皆兵,实在是没办法,这都是逼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生活相对安逸的农耕社会百姓无法想象的,这也是张苞想当然的原因。

    素利将草原的生存状况给张苞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重点给他讲了一下草原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张苞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是很靠谱。

    想了想,他又道:“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留少量的安保力量吧。不过这些安保人员的数量必须严格限定,使用的武器也要限制。”

    想了想,他又说:“最好将各部族的安保力量集中起来,以民团的形式由官方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每个部族按照规模大小不同,都要抽调一定比例的民壮出来,组成民团,这些名团由县里派出民团教头统领、训练。

    各部族的人要打散,重新编练成队伍,训练完后,再随机派驻到各部族去做安保工作。另外,也要组织一些人手将区域内的野狼和匪徒全部清洗掉,保证整个河套地区的安全。”

第四百三十章 第九师

    听到张苞那么大胆的言论,素利吓了一跳,道:“张将军,这行得通吗?要知道,各部族历来都是他们自己人负责保护部族的安全,要是让其他部族的人进入他们部族,他们能相处得来吗?而其他部族的人又会不会尽心尽力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呢?”

    “这”张苞给他一说,有点老羞成怒了,他道:“行不行得通你就不要管了,反正你照做就行了。⊥頂點小說,

    这下素利说不出话来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不管张苞说的有理没理,他的想法靠不靠谱,他身为北路军总指挥,对鲜卑骑兵下达了作战命令,那么素利就要去执行,否则就是抗命。

    素利不是没想过抗命或者阳奉阴违,可是,仔细一想,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现在自己的部族依附汉朝,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如果这个时候弄出什么幺蛾子来,不是给借口人家收拾自己吗?

    说不定人家正在想法子彻底解决自己这些“祸患”呢,不过因为师出无名,所以一直没动手而已。汉人最是多花花肠子了,说不定张苞是故意说这话,其实暗地里设了陷阱等着自己去钻呢。

    素利越想越觉得是这样,越想越害怕,暗暗决定,一定要按照张苞说的去做,不要让人抓到把柄整治自己。即使这样做很可能会给河套各部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那些部族死再多的人,都和他没关,只要死的不是他自己部族的人就行了,其他的事,他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即使是张苞说的什么保甲安民措施,其实也不用他去考虑,因为那些东西自然有朝廷派来的民政官员负责去做。

    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去杀戮,去征服,将一切不肯匍匐在大汉朝脚下的人消灭掉,将一切不稳定因素清除掉。为此,他可能要背上屠夫的骂名,背上草原叛徒的恶名,可是,为了自己部族的安危,为了鲜卑人的生死存亡,他不得不这样做。

    这次宴会后没过几天,素利就灰溜溜地带着手下那两万来鲜卑残兵败将,出发奔赴河套地区执行张苞的扫荡任务了。本来在长安城下还有几千鲜卑骑兵负责“堵城门”的,另外还有几千人马在那座无名小山下看管正在改编中的俘虏,这两拨人加起来有上万人马。

    不过素利没敢提将这些人要回来,现在这两拨鲜卑人直接听命于张苞,相当于被张苞不声不响地吞并掉了。同样,他也不敢再提和姜维竞争的事情,经过张苞的一番敲打后,他决定,以后还是夹着尾巴做人算了,再闹下去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而姜维的部队,则在原地依照hong军一贯的规矩进行改编,张苞又调集了大量的参军掺进这支部队了,逐渐将这支部队掌控在朝廷手里。没过几天来自朝廷的封赏就到了,刘厚给了这支部队一个正式的番号:第九师,而姜维则任第九师师长。

    姜维感激涕零,马上上表谢恩。姜维的确需要谢恩,这是全所未有的事情,这代表了皇帝对姜维的绝对信任。以往俘虏或归顺的将领,基本上会被褫夺了实权,然后被安排到某支部队的参谋部做一名作战参谋或者担任部队的副职。

    让他们担任这些闲职一来是让他们多学习hong军的纪律、规矩,熟悉hong军先进的管理方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接受思想改造。改造好了,他们还是有机会在部队中担任实职的,但是,一般来说这个时间不会短,毕竟要一个人完全转变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连司马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他只不过是一个类似顾问一般的角色,皇帝遇到什么难题了,就召集他过去询问、商讨,商讨完了,他回去该干嘛干嘛。平时他并没有什么权力,既调动不了一个排的兵力,也无法对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发挥影响力。

    当然,随着他加入蜀汉集团的时间越来越长,刘厚也越来越重用他了,他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也持续得到提高,不过直到现在,他还依然是类似军师一样的角色,刘厚依然没有打算放他出去单独领兵。

    像姜维那样,一归顺过来就担任一个师的实权师长,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见。素利也算是担任一支部队的统领,但是,那是因为他那五万骑兵全是鲜卑人,想能命令得动这支纯鲜卑人的部队,非素利不可。

    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这五万鲜卑骑兵要改编起来非常困难,而现在战争还没结束,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花大力气去改编,所以只好暂时保留这支部队,正因为如此,素利的统领位置其实也只是暂时性的。

    关键是,从番号就可以看得出来亲疏区别,素利的这五万骑兵,在hong军序列中的地位和姜维的第九师完全不一样。现在大家都认为,只有按照数字编号的部队才算是正宗的hong军,才算是皇帝的嫡系,所以,由第一师到第九师才算是汉军的一线部队。

    像鲜卑骑兵,他们的番号是“顺义军”,而没有一个数字番号,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属于汉军中的二线部队,和原来朱褒统领的后勤兵差不多地位。当然还是有点不同的,朱褒原来的部队一开始直接就是辎重兵,后来升级为保护辎重兵的“保安兵”,无论是那种,反正很少能捞到战斗打。

    但是鲜卑骑兵自从归顺蜀汉后,却是不断打仗,所以,更准确来说,鲜卑骑兵是胁从军。手下是胁从军,素利这个统领的地位自然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即使他的人马比张苞还多,却要受到张苞这个师长的节制,事事要听从张苞的指示。

    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在北路军的待遇,还比不上第一师的一个团长。但是姜维不同,他一跃就成为和张苞平起平坐的师长,虽然,第一师的地位肯定比第九师高,但是,在行政编制上,两者是一样的,两军都是一线主力师,两人都是师长。

第四百三十一章 兵围长安

    

    姜维的地位比素利瞬间高了很多,当然,暂时来说,姜维也还是要受张苞节制的,毕竟张苞还有个北路军统帅的身份,现在在关中作战,所有部队都被划归到北路军,统一由张苞指挥。≧頂點小說,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关中战事一结束,第九师随时都可以成为一支**的军事单位,姜维也随时可以独当一面。

    刘厚之所以那么厚待姜维,当然是基于他知道历史上的姜维才能出众,并且对蜀汉的忠诚度也是令人满意的,同时,这也是刘厚对现在的国际形势有信心的一个体现。

    所谓的国际形势就是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聪明人一般都会选择蜀国,而不是其他两个苟延残喘的国家。

    第九师的士兵这次也是沾了姜维的光直接成为主力部队的一员。以往俘虏的士兵,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改编,打乱编制,甚至还和其他部队的人混在一起,然后是作为辎重队、预备队、后方维持治安的二线部队等,朱褒就长期负责带领这样的部队。

    只有一线部队需要补充战损或者要扩充编制时,才会从这些部队中抽调表现好的士兵补充进去。hong军从来没有试过将一支刚归降的部队立刻就整体改编成一支一线正规军(鲜卑骑兵这种胁从军不算)。这次对于第九师的处理可以说是刘厚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些刚投降的魏军,还没有来得及改编,就直接成为主力师,人人都是欢天喜地的。本来他们以为这次自己成为俘虏,下场会很悲惨,没想到,只是换了个旗号而已,其他的一切如故。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的未来不但不会变坏,而且会更好,因为他们之前效忠的是一个大厦将倾的国家,他们迟早会成为这个国家灭亡时的陪葬品。

    现在好了,他们成为一个朝阳般升起的强大帝国的正规军,以后可谓前途无限啊。而且,他们也听说了,这个他们曾经敌对的国家,他们士兵的待遇好得令人无法相信,起码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刘厚的这次大胆的尝试显然效果不错,第九师上下,由将军到士兵全部欢天喜地地接受了hong军的改编,刚归顺过来就对蜀汉和刘厚都忠心无比。

    对于张苞派驻了很多参军进入第九师,对于接下来打乱编制重新改编,对于以后艰苦的训练和繁杂的思想学习过程,他们都统统不在乎,相对于他们将拥有的良好待遇和一片光明的前程,对于习惯吃苦耐劳的他们来说这些都是小事而已。

    鲜卑骑兵出发北上河套平原后,张苞也没让其他部队闲着,他下令全军马上拔营出发,兵发长安,做出要到长安城和魏国最后的残余力量做最终决战的架势。

    这一次,张苞可谓是倾巢而出了,除了第一师、第九师之外,之前俘虏的南线援军、虎豹骑、东线援军、剩下的一万鲜卑骑兵还有曹洪的部队等等,共约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到达了长安城外,将长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与之前兵力不足相比,这次张苞的兵力增加了一倍,而相反,长安城的兵力却折损了最精锐的虎豹骑,双方的兵力对比悄然发生了变化。

    现在进攻方的兵力已经不比防守方的少了。之前张苞并没有想过攻城,而是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张苞已经有底气强攻长安城了。

    当然,张苞这二十万人马是有很大水分的,除了第一师和第九师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外,其他人马的忠心程度尚不能令人放心,有些事情还不能依靠他们去做。

    虽然这些降兵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改编与改造,部队里的各层军官都换成了第一师的老兵,参军也进驻到各级军事单位,但是,毕竟时日尚短,这些人能不能用,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乱子,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即使是第九师,虽然全师上下对朝廷的忠心程度很高,但是,部队改编必然会带来长时间的不适应,混乱也会同时存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部队的战斗力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二十万人马的总体战斗力必然是打折再打折的。

    不过不要紧,张苞并没有指望让这些人去冲锋陷阵,他只需要让他们去吓人而已——有他们陈兵城外,会给城里的守军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

    城里的魏军现在能确定两件事:第一,他们的所有援军全部完了,不会再有援军过来了,长安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第二,城外密密麻麻都是蜀军,他们已经被蜀军围困死在长安城了。

    而且围困他们的蜀军还不是一般的多,城外的军营密密麻麻,笙旗遮天蔽日,他们即使站在十丈高(约二十多米)的城门楼上也看不到这些军营的尽头。

    军营中更是人头攒动、马匹嘶鸣,时而激起漫天的尘土,可见这些军营都是有人的,绝不是敌人故布疑阵,弄些空营出来糊弄人。

    敌人竟然有那么多人马!不是说蜀军一向贵精不贵多吗?之前不是还只有几万人吗?怎么突然间就多出那么多人来了?难道是东、南、西哪条防线已经崩溃,蜀军长~驱~直~入关中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魏国就亡国在即了。要说之前,张苞和素利带兵刚到长安城下时,长安城中的魏国~军民还心存侥幸,还盼望着各条战线上会派出援军来救援他们,到现在张苞再次兵临城下,城中的军民对魏国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

    与城外井然有序的军营不同,现在长安城内已经乱成一团。首先乱的是城墙上的军队,因为他们是最先看到城外情况的一批人。

    原本守卫长安城的魏军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他们看到城外的情况虽然也会心慌,但是,在长期的训练下,对军规那深入骨髓的敬畏依然占了主导地位,这令他们虽惊但还不至于乱。

    但是别忘了,在之前张苞第一次兵临城下时,魏国朝廷紧急征调了城中的壮丁,一部分紧急训练与武装起来,让他们上城协助防守,还有部分作为民壮,负责搬运守城物资到城墙上。

    这些人也是可以看到城外的情况的,那些乱起来的人正是这些人。然后,他们很快就将在城墙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城中的亲朋戚友,也就迅速地将这种恐慌传进了城内,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 )

第四百二十九章 张苞的河套野苞望

    

    听了素利的推托之词,张苞冷哼了一声道:“哼!他们忠心?他们只是表面上保持忠心而已,其实,他们都是些有奶就是娘的角色,谁强势就对谁忠心,谁厉害就对谁献媚。

    当朝廷强势时,他们就会上表称臣,对皇帝大加奉承赞美,甚至献出一些土特产做贡品。当然,朝廷一般会回赐更多的财物给他们,他们不但不吃亏,还能大赚一笔。说几句奉承话,表示一下低姿态,就能得到大笔好处,如此的好事,谁不愿意做?

    都说这些草原人性情淳朴,本将看未必,若是没有这些丰厚的回赐,你看他们还会不会上贡?这就是所谓的万国来朝,可笑之极,其实一个二个还不都是来占朝廷便宜的。

    偏偏那些腐儒,还对这种事大家赞赏,感到倍有面子,真是可笑啊。可是,你们看看,当朝廷处于弱势时,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要说让他们出一分力量来帮助朝廷了,只要他们不要趁机落井下石,出兵捣乱就不错了。

    素利大人,这样的忠心你觉得有什么用?如果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你觉得朝廷真的算是掌控了这片地区吗?”

    看来张苞跟在刘厚身边时间长了,很多思想深受刘厚的影响,说起这些道理来也是一套套的。素利听了这些话,却觉得冷汗涔~涔。

    他本来还心存幻想,想着现在汉朝强势,暂时投靠、依附汉朝,就可以保存自己的部族,然后趁着这个机会慢慢发展壮大自己部族的力量。等到部族的元气恢复得差不多时,就能再次掌控自己和自己部族的命运了。

    现在听到张苞的话,他这才感觉到不妙,他以为自己是聪明人,总把别人当傻~子,可是,人家泱泱大国,怎么会都是傻~子?怎么会没聪明人?现在看来自己才是傻~子。

    张苞这番话,虽然是批判河套地区和草原上其他部族,但是,又何尝不是在敲打素利呢。

    “不知张将军认为,怎么样才算完全掌控这片地区,怎么样才能算忠心呢?”素利红着脸,硬着头皮道。

    “本将打算按照中原的规矩,在河套地区丈量土地,划分郡县,开府建衙,并请朝廷派驻流官进行管理。以后在这些地方生活的百姓就是我们大汉的子民,他们一律要按照中原的规矩编入户口、缴纳赋税。”

    “这”素利无语了,这能行得通吗?这个地方现在是半农半牧,但是各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他们脱离朝廷的管束已经很久了,现在一下子要管起来,难度之大简直无法想象。

    “怎么?素利大人有问题吗?”张苞问。

    “这某的确有些疑问。”

    “但提无妨。”

    “河套地区生活着很多部族、势力,有汉人、有鲜卑人、有羌人,甚至还有匈奴人,这里形势非常复杂。关键是,他们以前都是自由自在的,长期游离在朝廷的统治之外,既不用交税,又可以自由行~事。

    即使那些亲近朝廷的势力,他们也不过是定期给朝廷进贡一些牛马,换回他们所需的盐铁粮茶等物资而已,他们也并不会受过多的管束。

    如今突然说要将他们的自由剥夺,还让他们无偿缴纳赋税,这无疑是在这些人的虎口里夺食啊。某担心,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做出过激的行为。

    若是一个或几个部族起来反抗还好说,如果整个河套的势力联合起来反对我们,恐怕将会是一将很麻烦的事情。再者说,河套地区的很多势力都和草原上的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他们出兵进入河套干涉这件事,那问题就更复杂了。”

    张苞道:“本将当然预料到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弹,否则要你们去干吗?本将话撂在这里了,你们进入河套地区后,谁敢反抗你们就杀谁,一人反抗杀一人,一族反抗杀一族,杀到没人敢反抗为止。”

    “这”素利继续无语了,难道张将军想让自己去做刽子手吗?如果全河套的人都反抗,难道自己要杀光所有人吗?那自己的大名以后肯定会传扬到草原的每个角落了,不过是臭名远扬那种扬。

    只听张苞继续说:“还有,现在河套地区和草原上的部族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很不利于地区的稳定。所以,你们去整顿这个地区后,要收缴各部族的武器,让他们解散部队,以后不能让各个部族再拥有私兵了。”

    “这不行吧,草原上是有很多危险的,例如野狼群啊、土匪啊、甚至一些草原的部族也会互相劫掠,如果他们没有武装,很容易会被灭族啊。”素利道。

    素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草原上的生存规则和农耕社会完全是两个样。草原上适用的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生活在这里的人需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还要与动物斗。

    野狼群就不说了,个人碰到的话,基本上是十死无生。除此之外,这里有恶劣的气候环境,常常一场白灾下来,就不知道冻死多少牲口和人,接下来还会饿死很多人。这里的土地出产的食物也少,很多人经常不够吃要挨饿。

    饿肚子的人很容易就会变成匪徒去劫掠其他人。所以,每逢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过不去的部族就会到处去劫掠其他部族。一个部族如果没有足够的武装,在这个时候就会很容易被人灭族。

    这就是草原民族为什么民风彪悍,个个好勇斗狠,全民皆兵,实在是没办法,这都是逼出来的。这些东西是生活相对安逸的农耕社会百姓无法想象的,这也是张苞想当然的原因。

    素利将草原的生存状况给张苞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重点给他讲了一下草原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张苞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是很靠谱。

    想了想,他又道:“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留少量的安保力量吧。不过这些安保人员的数量必须严格限定,使用的武器也要限制。”

    想了想,他又说:“最好将各部族的安保力量集中起来,以民团的形式由官方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每个部族按照规模大小不同,都要抽调一定比例的民壮出来,组成民团,这些名团由县里派出民团教头统领、训练。

    各部族的人要打散,重新编练成队伍,训练完后,再随机派驻到各部族去做安保工作。另外,也要组织一些人手将区域内的野狼和匪徒全部清洗掉,保证整个河套地区的安全。”

    ( )

第四百三十九章 第九师

    

    听到张苞那么大胆的言论,素利吓了一跳,道:“张将军,这行得通吗?要知道,各部族历来都是他们自己人负责保护部族的安全,要是让其他部族的人进入他们部族,他们能相处得来吗?而其他部族的人又会不会尽心尽力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呢?”

    “这”张苞给他一说,有点老羞成怒了,他道:“行不行得通你就不要管了,反正你照做就行了。

    这下素利说不出话来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不管张苞说的有理没理,他的想法靠不靠谱,他身为北路军总指挥,对鲜卑骑兵下达了作战命令,那么素利就要去执行,否则就是抗命。

    素利不是没想过抗命或者阳奉阴违,可是,仔细一想,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现在自己的部族依附汉朝,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如果这个时候弄出什么幺蛾子来,不是给借口人家收拾自己吗?

    说不定人家正在想法子彻底解决自己这些“祸患”呢,不过因为师出无名,所以一直没动手而已。汉人最是多花花肠子了,说不定张苞是故意说这话,其实暗地里设了陷阱等着自己去钻呢。

    素利越想越觉得是这样,越想越害怕,暗暗决定,一定要按照张苞说的去做,不要让人抓到把柄整治自己。即使这样做很可能会给河套各部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那些部族死再多的人,都和他没关,只要死的不是他自己部族的人就行了,其他的事,他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即使是张苞说的什么保甲安民措施,其实也不用他去考虑,因为那些东西自然有朝廷派来的民政官员负责去做。

    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去杀戮,去征服,将一切不肯匍匐在大汉朝脚下的人消灭掉,将一切不稳定因素清除掉。为此,他可能要背上屠夫的骂名,背上草原叛徒的恶名,可是,为了自己部族的安危,为了鲜卑人的生死存亡,他不得不这样做。

    这次宴会后没过几天,素利就灰溜溜地带着手下那两万来鲜卑残兵败将,出发奔赴河套地区执行张苞的扫荡任务了。本来在长安城下还有几千鲜卑骑兵负责“堵城门”的,另外还有几千人马在那座无名小山下看管正在改编中的俘虏,这两拨人加起来有上万人马。

    不过素利没敢提将这些人要回来,现在这两拨鲜卑人直接听命于张苞,相当于被张苞不声不响地吞并掉了。同样,他也不敢再提和姜维竞争的事情,经过张苞的一番敲打后,他决定,以后还是夹着尾巴做人算了,再闹下去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而姜维的部队,则在原地依照hong军一贯的规矩进行改编,张苞又调集了大量的参军掺进这支部队了,逐渐将这支部队掌控在朝廷手里。没过几天来自朝廷的封赏就到了,刘厚给了这支部队一个正式的番号:第九师,而姜维则任第九师师长。

    姜维感激涕零,马上上表谢恩。姜维的确需要谢恩,这是全所未有的事情,这代表了皇帝对姜维的绝对信任。以往俘虏或归顺的将领,基本上会被褫夺了实权,然后被安排到某支部队的参谋部做一名作战参谋或者担任部队的副职。

    让他们担任这些闲职一来是让他们多学习hong军的纪律、规矩,熟悉hong军先进的管理方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接受思想改造。改造好了,他们还是有机会在部队中担任实职的,但是,一般来说这个时间不会短,毕竟要一个人完全转变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连司马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他只不过是一个类似顾问一般的角色,皇帝遇到什么难题了,就召集他过去询问、商讨,商讨完了,他回去该干嘛干嘛。平时他并没有什么权力,既调动不了一个排的兵力,也无法对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发挥影响力。

    当然,随着他加入蜀汉集团的时间越来越长,刘厚也越来越重用他了,他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也持续得到提高,不过直到现在,他还依然是类似军师一样的角色,刘厚依然没有打算放他出去单独领兵。

    像姜维那样,一归顺过来就担任一个师的实权师长,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见。素利也算是担任一支部队的统领,但是,那是因为他那五万骑兵全是鲜卑人,想能命令得动这支纯鲜卑人的部队,非素利不可。

    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这五万鲜卑骑兵要改编起来非常困难,而现在战争还没结束,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花大力气去改编,所以只好暂时保留这支部队,正因为如此,素利的统领位置其实也只是暂时性的。

    关键是,从番号就可以看得出来亲疏区别,素利的这五万骑兵,在hong军序列中的地位和姜维的第九师完全不一样。现在大家都认为,只有按照数字编号的部队才算是正宗的hong军,才算是皇帝的嫡系,所以,由第一师到第九师才算是汉军的一线部队。

    像鲜卑骑兵,他们的番号是“顺义军”,而没有一个数字番号,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属于汉军中的二线部队,和原来朱褒统领的后勤兵差不多地位。当然还是有点不同的,朱褒原来的部队一开始直接就是辎重兵,后来升级为保护辎重兵的“保安兵”,无论是那种,反正很少能捞到战斗打。

    但是鲜卑骑兵自从归顺蜀汉后,却是不断打仗,所以,更准确来说,鲜卑骑兵是胁从军。手下是胁从军,素利这个统领的地位自然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即使他的人马比张苞还多,却要受到张苞这个师长的节制,事事要听从张苞的指示。

    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在北路军的待遇,还比不上第一师的一个团长。但是姜维不同,他一跃就成为和张苞平起平坐的师长,虽然,第一师的地位肯定比第九师高,但是,在行政编制上,两者是一样的,两军都是一线主力师,两人都是师长。

    ( )

第四百三十二章 长安乱

    

    长安城内,除了百姓和军队乱了起来外,魏国的官僚阶层也是乱糟糟的。这些人比普通民众更早知道形势的发展,他们对局势的判断也更准确,他们都清楚,现在魏国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魏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

    既然魏国已经一只脚踏入坟墓,那么在这个社会剧变的时刻,他们就要作出选择了。是陪魏国一起进入坟墓,将自己的名字埋藏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还是另投明主,继续锦衣玉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呢?

    当然,作为臣子,他们还有第三个选项,那就是归隐山林,从此退出政治舞台,相信新朝也不会再将他们挖出来算账,这算是明哲保身的做法吧。

    由于朝中各位大臣都各怀鬼胎,导致现在魏国朝廷上也是吵吵闹闹的,乱成一团。大臣们乱,朝堂上乱,皇族、皇宫里的妃嫔、宫女、太监就更乱了。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亡国之时,皇宫肯定会被那些野蛮的大兵烧杀抢掠(主要是项羽带坏了头),他们身为宫人,下场绝对会悲惨无比。

    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破城灭国在即,他们能不慌乱吗?这些人中,最慌乱的是那些妃嫔,这些人是最容易遭到毒手的,乱兵入宫,她们将面临着被女~干被杀的命运。

    特别是遇到一些心理有些变~态的将军,最喜欢做这种事,就连曹操都不能免俗。他当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对手打败后,再将对手的女人收入囊中,估计这可以得到更多的征服快~感。

    玩弄诸侯的女人能得到征服的快~感,那么玩弄皇帝的女人呢?估计很多男人都对这件事趋之若鹜吧。这也就是那些妃嫔悲惨遭遇的根源。

    另外,有些亡国之主,在城破之时,会先一步将自己的女人杀掉,免得她们被敌军凌辱。他们这样做的确是保存了自己的尊严和脸面,但是,他们有没有问过这些妃嫔愿不愿意去死,愿不愿意用生命捍卫自己的贞节呢?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就是这种人的代表,在闯军破城时,他不但将自己的女人全部杀死,连自己的女儿九公主也不放过。

    宫人们很慌乱,导致了魏国皇宫中已经完全没有秩序可言,很多活都没人干,甚至很多宫人都偷偷逃出皇宫。

    其实最慌乱的还是曹丕,他身为魏国皇帝,如果说,蜀汉要怪罪的话,他必然是逃不掉的。可以说,他是那个犯罪团伙的主犯,就算谁都可以赦免,他这个主犯也不会被赦免。

    正如当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军压境,很多大臣都劝孙权投降那样,当时只有周瑜劝他:其他大臣投降了,他们仍然可以为官,不过是换了个主公而已,但是你投降了,就只有死路一条,连身家性命都得不到保证。

    现在曹丕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果投降了,蜀汉会放过自己吗?事实上,现在朝堂上已经吵成一片,主战派和主降派各执己见,吵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就差大打出手了。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这两派的人,平时他们没什么矛盾,也不会表露出来他们是怎么样的人,只有到了这个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的真面目才会显露出来,并露出了他们的獠牙。

    主战派有两种人,一种是盲目自大,相信魏国能打赢这场仗,将侵略者赶出魏国领土的人。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说他们的智商有问题。

    另外一种人是对魏国愚忠的人,这些人多数是魏国的老臣子,许多都是当年跟着曹操打天下的老人。他们跟着曹操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对于魏国这个他们当年有份一手一脚打下来的江山,他们有着无限的热爱。他们不希望这个国家就这么完蛋,他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挽救它,甚至不惜和它共存亡。

    这两种人虽然都不多,但是份量却足够大,尤其是后面一种人,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元老级人物,都是可以倚老卖老的人,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平时连曹丕都要让着他们一点。

    朝中大臣中,占人数最多的是主降派,这些人也有两种,一种不用说,是贪生怕死之人,怕抵抗到底被曹丕连累,连自己也落下个不好的下场。

    还有一种人倒不是因为怕死,他们经过分析也知道事已经不可为了,这个时候再想和蜀国硬碰硬,不过是白白牺牲而已,而且还可能连累全城百姓,既然这样,还不如明智点,干脆选择投降,保存大家、保存百姓。

    当然,也还有其他想法的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奇奇怪怪想法的人,不过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最后都归结到死战到底和投降这两种言论,然后两派人就在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辩。

    身为皇帝的曹丕高坐龙椅之上,被这些大臣们吵得头晕眼花的,每天下朝后两耳还是嗡嗡直响,太阳**突突地跳个不停。

    不管长安城内乱成怎么样,城外的蜀军开始有条不紊地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古人打仗都讲究先礼后兵,最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这是取胜的最高境界。

    所以,张苞也没有下令第一时间攻城,貌似也只有刘厚才会做这种一言不发就开打的事情。张苞首先让一名大嗓门骑士单骑匹马跑到城门外喊话。

    他喊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呼吁城中军民快点投降,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并说了一通献城门或者擒杀魏国将领等立功行为的奖励标准。最后,他将一封张苞写给曹丕的劝降信射~入城中。

    城墙上的魏军倒也没有为难他,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人单人匹马来到城墙下,又是喊话,又是送信的,也算是一个使者了,这样的人杀他一个于事无补,还落下个不好的名声,杀之无益。最后,这名骑士得以安然回到蜀营。

    张苞写的那封信的信封上写着“伪皇曹丕亲启”的字眼,这对曹丕这个皇帝来说固然很不敬,不过在这个节骨眼,还没人敢截留这封信。信很快就被送到曹丕案上。

    信的内容也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宣扬一下大汉正统,批判一下曹丕的篡国行为,然后阐述一下封建迷信那一套,说现在的大汉小皇帝才是真龙天子,现在大军挟天威而来,锐不可当,天意难违,劝他快快献城投降,以大汉天子的仁慈必能饶他一命。

    ( )

第四百三十三章 宣传攻势

    以张苞的文学水平,他写的这封信当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也起不到什么劝降的效果。其实,起不起效果,和文学水平关系也不是很大,关键是,张苞在信中并没有给曹丕什么承诺,只是很笼统地说,陛下仁慈,一定会饶他一命,一定会善待他。

    什么叫陛下仁慈?这位陛下如果仁慈的话,怎么可能统领十数万兵马,由西杀到东,由南杀到北,直杀得人头滚滚滚、血流成河?算算这几年来,这位小皇帝陛下,攻克了多少城池,屠杀了多少军民(曹丕是这样想的),残杀了多少名将?

    这样的人会仁慈吗?on军杀人数十万,虽然不是这位皇帝陛下亲手所杀,但是,这位皇帝肯定是知情的,而且肯定是看过杀戮的现场,知情且看过这么残忍的现场还能无动于衷,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在曹丕心中,这位皇帝陛下即使不是心如铁石、心如蛇蝎,也必然和仁慈扯不上什么关系。还有,什么叫善待自己?怎么个善待法?是将自己放在天牢里“善待”,还是封个什么爵位软禁起来?

    关键是,这些都是张苞在自说自话,他一位将军怎么可能代表皇帝,他说的话能管用吗?所以,对于张苞这些空洞的虚话,曹丕根本无法相信,更不可能傻乎乎地跑去投降。

    张苞让人发出劝降信后,并没有静等曹丕的反应,他马上进行第二步行动。第二步是信息战,具体来说是用热气球往长安城内撒传单。这也是on军的老招数了,on军很多时候都会先尝试这种宣传手段,不奏效才开始攻城。

    这些手段虽然看起来简单而无用,但是,有时候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三个热气球齐齐升空,将紧急印刷出来的传单带上高空,然后将它们撒遍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

    本来,张苞手上是没有那么多热气球的,不过,后来那个旅送弹药和粮草来的时候,又带来了两个热气球,这才使得张苞手上有足够的热气球使用。

    这次热气球洒下的传单虽然不大,但是却写了三方∑ding∑点∑小∑说,︾≯< s="arn:2p 0 2p 0">s_();面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给老百姓看的、给魏国的兵将和官员看的还有最后就是给曹丕这些皇族看的。

    写给百姓看的那部分并不是劝降,也不是鼓动他们暴~动,协助蜀汉军队夺取城门。相反,这部分内容是劝百姓袖手旁观的。这段文字很简短,大概意思是:

    大汉天军将在三天后破城,届时,请百姓们都待在家里,紧闭家门,保护好自己,以免被乱军所伤。又说,战争是军人的事情,不需要百姓的参与,百姓是无辜的,不应为战争付出代价。还说,汉军乃仁义之师,对百姓从来都是秋毫无犯的,不会闯入民居,所以只要大家待在家里就是安全的,请大家放心。

    这段话表面看起来很为百姓着想,让百姓远离战火的伤害,同时也安慰百姓那颗惶惶不安的心。不过仔细一想,这段话暗藏了天机。

    其一,这句话透露了汉军三天内就要攻城,而且要破城的消息,这显示了汉军强大的信心。一般来说,像长安这种雄关大城战备武器很齐全,粮草也很充足,短时间内要攻破是很难的,就算是几十万大军来攻,一时之间也很难攻得破。

    所以,战事很容易一拖就是很久,三五个月算是平常的,一年半载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大城最后被攻破往往并不是靠强攻破城的,而是因为长时间的围困,最后城里耗尽了粮食、耗尽了战备物资、兼之守城的士兵也死得差不多了才会被破。

    可是,汉军却言之凿凿地指出,三天后破城,这到底是扯淡呢还是人家真有这个信心?就算他们从现在开始日夜不停攻城,攻他个三天三夜,也未必能将城中守军消耗一成吧。

    城中可是有着十几万守军的,加上一些民壮,这个数字是极为可观的,这么多人就算站在那里不动,任人砍杀,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杀得完的。如果城外的是其他部队,大家也不用疑惑了,知道他们肯定是在扯淡。

    但是,外面的是正宗的on军精锐,那情况就不一定了。这几年on军的威势天下闻名,大家都知道他们匪夷所思的手段层出不穷,说不定这次人家真的有把握三天内破城呢。

    看到这张传单的城中百姓议论纷纷,茶楼酒肆、勾栏妓院、街头巷尾、榕树底下等等地方,到处都有人聚集在一起议论着这份传单。

    这些人一看到巡逻的士兵过来就一哄而散,士兵走了就又聚集起来继续议论。魏军大量的兵力都上了城墙值守,城中巡逻维持秩序的兵力不足,令百姓有了聚集议论的机会,其中三天破城这个议题是他们议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百姓们议论得最多的另外一个话题是汉军真仁义,时刻为百姓的安全着想,完全不像以前其他的军阀作风。

    那些军阀巴不得鼓动甚至强迫百姓为他们做事,为他们作战,恨不得有百姓在城中作乱,帮他们将城门甚至整个城池拿下来,让他们坐享其成才好,那里会像汉军那样,让百姓安然待在家里,保护好自己就好了。

    与普通百姓只会感叹汉军仁义不同,魏国朝廷中也不乏智者,他们看得出,蜀汉的传单中的这段话并没有那么简单,其实是别有所图,甚至可以说是包藏祸心。

    首先,这段话看起来对百姓很仁义,和魏国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魏国怎么对百姓的?魏国拉他们壮丁,强壮的上城墙当炮灰,差一点的也要做苦力,帮忙运输守城物资。

    这样一来,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苦还不算,还冒着丧命的危险。这样的朝廷,那个百姓心里会向着它?以前没对比的时候,百姓可能还不会有太强烈的感觉,很多人可能已经麻木了,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当权者历来都是这样的,到了战争的时候,百姓就是牺牲品。

    可是,现在汉军整这么一出出来,他们马上就有对比了,原来,天下间还有这么仁义的军队,还有对百姓那么好的朝廷,那是不是换个对百姓好一点的朝廷更好点?这是百姓心中悄悄萌生的一种想法。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魏国民心尽失,那些魏国的聪明人不由得感叹,蜀国当中有人才啊!(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军力展示

    蜀汉的传单中,这简简单单的一小段话,除了和魏国争夺民心外,还造成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被魏军抓壮丁的百姓都开始消极怠工了。

以前百姓们不觉得为魏军守城和劳动有什么,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他们汉的传单,传单里劝百姓们待在家里不要出来,他们突然觉得蜀汉这种提议很有道理。

于是,他们心中开始产生一种想法:为什么我们要出来为魏国辛劳甚至是卖命?我们难道不能好好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吗?

在蜀军传单的“提醒”下,他们觉醒了自我意识,纷纷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于是,很多人开始逃避魏军的劳役兵役,以肚子痛拉稀脚崴了发烧家里母猪生崽等稀奇古怪的借口,想尽办法逃避魏军的抓壮丁行为,就算被抓去的,也多数出工不出力。

就是这么小小的一段话,为魏国的守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宣传工作的威力。相对于针对百姓的这小段话取得的巨大成效,传单后面写给兵将和官员以及皇族的那两段话,效果就一般般了。

写给兵将和官员的话和给百姓的话完全不同,那是赤果果的劝降,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地劝降。动之以情的话都是老生常谈了,这里就不多表述了,诱之以利也很简单,无非是许诺投降反正开城门迎接天军或者擒杀将官均可以封官加爵。

而且具体什么行为升几级官,封什么爵位都写得清清楚楚,可谓是明码标价了。本来这算是很有诱~惑力的说辞,不过,魏国现在的情况是,有心投降的人早就旗帜鲜明地跳出来组成了投降派,在朝堂上力劝曹丕投降了,蜀军传单中开出的这些好处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那些不肯投降的都是死硬分子,自然不会为这些许的好处所动。对于曹丕等皇族的劝降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明白,自己身为魏国皇族,肯定是首先被专政的对象,投降对他们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

因此,在第二天,朝堂上依然是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在争吵,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当然,说是效果一般般,其实还是有点效果的。

最大的效果就是各级将领都人心惶惶,他们总觉得下属己的目光怪怪的。蜀军在传单中号召各级将士杀掉自己的上官起义,并承诺对这些人大加封赏。

也难怪,在某些人的眼里,那些将领项上的人头就是一顶顶的官帽,就是一个个的爵位。虽然并不是每个属下都敢那么做,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这非常时期,每个将领都觉得下属的目光都是不怀好意的,他们不得不谨慎,每个人都打醒十二分精神,尽力做好防范工作。

如此一来,全城魏军的军心都不稳了,军队中气氛很怪异很压抑,好像潜藏这一头绝世怪兽一样,随时会跳出来择人而噬。幸好,这些魏军都是精锐,纪律性还是很强的,而且各级将领都做足了防范措施,使得局势没有进一步变坏。

不过,朝堂上大家争论的兴致明显没有昨天高了,大家都想快点结束这场无谓的辩论,好快点收工去好戏。好戏的戏票就在那张传单上,传单在末尾还有一句话:大汉军队将于明天午时三刻,在西门进行军力展示,请各位军民远离城门五十丈以外,以免被误伤。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就算是朝堂大佬们也不例外,大家都想去军到底怎么展示他们的军力。当然,就他们的职责来说,其实也是需要去的,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他们身为这个国家的管理者决策者之一,的确有必要对敌人作进一步了解。

所以,到了午时,很多官员将领都汇聚一堂,在西门约七十丈外等待着。这些人都是身骄肉贵的,自然不可能亲涉险境,所以,他们都离得远远的。

不过那些士兵和壮丁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中大部分虽然也军的传单,心里也很害怕,但是在上官的驱赶之下,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到城墙继续值守。

废话,如果被蜀军一句话就吓得不敢上城墙,那这座城不就算破了吗?所以,虽然蜀军已经发出警告,但是,西门五十丈内依然站满了魏军和一些辅助的民壮。

而且为了防止蜀军趁机从这里突入城内,魏国还调集了一些后备队伍,让他们等在五十丈之外,准备在城墙上的士兵死~光后,随时填上去。

战争就是那么残酷,随时都需要用人命去填,当然,去填坑的永远都是最低层最没地位的小兵,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和高级将领只会躲在后面指手画脚地发号施令。

魏国将官的这一举动使得他们进一步失去了民心和军心。在蜀军的传单被撒到城里后,魏国当权者发现不妙后,已经第一时间下令全城收缴这些传单,并禁止任何人收藏传阅谈论这些传单的事情。

可是,传单的数量实在是太多,撒播的范围实在是太广,等士兵层层上报到高级官员那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了,他们作出的反应还是迟了点。

城中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了这张传单的内容,即使是在城墙上守城的士兵和民壮,也有一部分人知道。然后再经过口口相传,知道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防民甚于防川,悠悠众口那里是那么容易堵得住的,可想而知,那些站在西门城墙上的士兵和民壮,在明知道站在这里会很危险的情况下,他们还被逼上城墙,他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他们固然心如死灰,其他知道这一情况的士兵也生起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会像这些人一样,被人当做炮灰推到死亡的边缘。

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在五十丈外等候着的后备队,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前面的人千万不要出事。倒不是说他们有多好心,很会为别人着想为同袍担心,而是,他们知道,前面的人一旦出事,下一批就要轮到他们自己了。

本书来自 /boo//13/13954/( )

第四百三十五章 铁筒子

    在魏国~军民焦急的等待中,午时三刻终于到来了,只听城外一阵鼓声传来,翘首以盼等得昏昏欲睡的众人都精神一震,心想,好戏终于来了,就不知道蜀国这出好戏到底有多好看。

    离城墙较远贪生怕死的官员们是看不到城外情况的,不过不要紧,他们有传声筒。城墙上有专门的士兵负责观看城外的情况后,然后飞奔下城墙,跑到这里来汇报给这些官员知道。这些士兵人数不少,他们循环跑动,约每隔三、五分钟就有一名士兵跑过来汇报,保证这些官员能第一时间掌握城外的情况。

    “报……敌人军队开始集结。”

    “报……敌人开始出营,向西门而来。”

    “报……敌人于西门外四五百步远处停住脚步。”

    “报……敌人在五百步外不知道搞什么。”

    “混账!什么叫不知道搞什么,快说说你们到底看到什么了。”

    消息一个个报了过来,那些隔空关注着城外消息的官员和高级将领们,心情也越来越紧张,突然间却听到一个这么不知所谓的消息,他们不由得大怒,数名官员当即喝令那名传令兵将事情说清楚。

    “这……大,大人们,我们的确不知道他们在摆~弄什么,他们在那里摆出很多排的铁筒子,我们有些人觉得那些东西很像架在城墙上的那些火~炮,可是又有点不像。”

    “怎么个不像?”一名心急的官员追问道。

    “那些铁筒很短,口径也很小,完全不像我们那些火~炮那么大,如果真是火~炮的话,那么小的火~炮估计威力也大不到哪里去。

    另外,有一名将军不知道从有一副蜀军的那种千里目,据他用千里目观察,那些个铁筒子的壁很薄。大人,您们也知道,我们的火~炮壁是很厚的,即使这样,也还是很容易炸膛。敌人那些铁筒子的壁那么厚,如果是火~炮的话,肯定会炸膛的。”

    望远镜现在在on军中很常见,几乎是各级军官的标准装备了,而且蜀汉的一些民∷∫ding∷∫点∷∫小∷∫说,☆◆< s="arn:2p 0 2p 0">s_();间机构也能搞到一些望远镜来用。望远镜毕竟不是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蜀汉虽然对它也有一定的管控措施,却并没有对它实施像火器那样严格的保密措施。

    所以,望远镜在满足了蜀军的军事需求后,不可避免地流出一部分到民间。这名魏国将领不知道使了什么法子,竟然让他搞到一副望远镜。不过蜀魏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他即使得到这种战场上的辅助神器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唉,这个时候摆到阵前来,不是火~炮还会是什么!也不知道老天爷为什么那么偏心,为什么那么眷顾他们,蜀汉这些年来不断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每一样都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很多东西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甚至只存在于神话中。搞不好这次蜀汉又弄出一款可以做到又小又薄的新式火~炮呢。”一名官员哀叹道。

    “元哲,你怎么可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蜀汉那些东西都是些登不上台面的奇~**巧技而已,靠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成得了什么大事?要论治国安邦,还是得靠我们儒门子弟。”

    另一名官员听到那名叫元哲的官员说出那么丧气的话,不由得即时反驳道。不过这名儒家弟子貌似读书读坏脑子了,到了现在还没能认清楚形势。蜀汉不正是凭借着他嘴里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奇~**巧技,一步步将魏国逼到了绝境,同时还将吴国也打得抬不起头来吗?

    他竟然还好意思说这些东西成不了大事,难道统一天下,使差点就灭亡的汉朝重新强大起来也不算成大事吗?真不知这名官员心目中的大事是什么,难道是统一全球?

    元哲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位书呆~子官员的意见,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跟他辩论起来:“蜀国那些能飞上天的东西,叫什么热气球的,你以前听说过吗?难道这不是神话中才会有的事物吗?”

    “奇~**巧技何足道哉,他们木匠的祖师爷公输班就曾经做出过一只木鹊,据说就可以载着人飞上天。肯定是他们中有人得到了公输班传下来的竹简,依猫画虎弄出来这种玩意。

    你看看他们弄的那个热气球多笨拙、多难看,他们公输班祖师爷做的木鹊肯定不会那么难看,但是他们仿造的东西竟然仿得那么丑,可见他们的技艺有多差”

    听着两人唇枪舌剑地说个不停,一旁的传令兵终于忍不住了,他呐呐地道:“两,两位大人,小人还没说完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使我们断定这些铁筒子不可能是火~炮。”

    “岂有此理,有你这样说话说一半的吗?有话快说,吞吞吐吐的成何体统。”那名反驳元哲的官员训斥传令兵道。

    “是,大人。是这样的,敌人在阵前摆放的那些铁筒子数量极多,排了很多排,粗略估计,起码超过二百个。大人您想,我魏国以倾国之力造出来的火~炮也没有一百门,蜀军怎么可能有二百门火~炮摆在这里呢。”

    据说蜀军在东线虎牢关外就布置了很多火~炮,每天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如果他们在这里就有两百门火~炮,加上虎牢关外的火~炮,那蜀汉一共得有多少火~炮啊?

    这不大可能吧,蜀汉有那么多铜来铸炮吗?难道他们将全国人的铜钱都收缴上来铸炮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将军光凭这一点就断定,这些铁筒子不可能是火~炮!如果蜀军真有两百多门火~炮摆在城外,那该有多吓人啊。”

    这名士兵显然对于火~炮有一定的了解,可惜,他对火~炮的了解也仅限于魏国的铜炮,对于蜀军的火器情况可谓一知半解,这也是魏国上下普遍的认识水平。

    听了这名传令兵的话,那名反驳元哲的官员更加眉飞色舞地批判元哲了,他指出元哲真是大惊小怪、杞人忧天,现在连前线的将领都断定那些东西不可能是火~炮,难道他元哲比内行的将军还懂火~炮吗?

    而元哲听了传兵令的话,心却沉到了谷底,他现在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蜀军的新式火~炮!魏国生产不出那么多火~炮,不等于蜀国就生产不出来,这些年来,蜀国弄出来的东西只能用奇迹来形容,而且是屡屡出现奇迹。

    这两天和同学们去省城玩,明天开始出差三天,只能在途中用手机码几个字,所以这几天更新有点不稳定,敬请大家原谅。(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