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九章 图谋海军

    西域攻略是一个很庞大的战略计划,它涉及到的地域很广大,从中原到吐蕃再到西域广大的区域都有涉及。战略启动后,中原必然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吐蕃和西域输送粮食、物资、武器、人力资源等。

    当然,这期间,吐蕃和西域地区也会有大量物资(西域商品、矿产资源、畜牧产品等)、人力(战俘、奴隶等)反哺回中原,而且以现在汉军的作风做法,每一场战争肯定都带有一定功利性,汉军一般不会发动没有利益的战争,所以,真要算起来,中原王朝未必会亏,甚至多数时候会大赚。

    但是,赚钱是赚钱,问题是,这期间无论军队还是官府,还有民间(如商队等)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么庞大的计划,要策划得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再能干的能臣干吏置于这样的情况下,也难保所有的事情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就算是庞统这种传说中的神级行政人员也未必能保证万无一失。

    所以,很可能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吐蕃和西域都会成为一个火药桶,一不小心就会生乱。不过按照目前的政策,无论吐蕃和西域再乱,对于中原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人口损失,因为中原实际上只是输出一些管理人才,一线作战士兵多数是“就地取材”的。

    至于物资的输出,相当于是交易,相当于进出口生意,而且是贸易顺差,因为输入的物资比输出的还多,所以,长期来看,西域攻略并不会导致中原地区变得物资匮乏,反而相反,会促使中原的商品种类更丰富,劳动力资源更充足(战俘、奴隶)。

    西域攻略除了空间的广大之外,还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战略计划,最后可能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然,这一点目前除了刘厚之外还没有其他人知道。

    因为没有人知道大汉往西的地域有多么广阔,大部分人都以为西域那旮旯就只有几个小国家,总面积可能只有大汉一、两个州那么大。只有刘厚知道,现在的汉人眼中所谓的西域,只是中亚而已,再往西,还有西亚,还有欧洲,还有比大汉广阔无数倍的地方。

    而且那边还存在着三个强大的文明,那就是贵霜帝国、萨珊王朝和罗马帝国。这三个大帝国的疆域和军事实力(抛开火器来说)都不比大汉差。

    如果大汉没有火器,刘厚根本不敢对这些地方有什么念想。即使有火器,由于地域遥远,交通不便,道路崎岖难行,想要征服这三个帝国,还有这么广阔的地方,也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

    刘厚虽然很年轻就坐上皇位,但是可以想象得到,自己撑死了也只能在位几十年,甚至如果运气不好,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年就玩完了。

    毕竟现在还是科学技术极为落后的时代,医学技术也相当落后,谁敢保证自己能长命百岁,即使是皇帝,即使拥有全国最好、最多的资源,但是在寿命、健康方面也不比普通人占有多少优势。甚至于,历代皇帝当中,长寿的都没几个,短命的倒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在刘厚的计划中,西域攻略将贯穿自己在位的所有时间,贯穿自己整个生命,甚至要延续到自己身后的若干代皇帝。在这漫长的经略期间,必然包括很多渗透反渗透,策反,武力攻占,经济侵略等等无数次行动。

    这些行动有军事上的、有经济上的,也有外交上的,有特工出马的,有小股特种部队出动的,也有谋臣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劝降的。

    总之,西域攻略将开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将会有数之不清的传奇故事发生,这些故事足够写上一本甚至数本厚厚的书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另外一本书。

    这里先不说未来的事情,回到当前的时间节点,西域攻略时间跨度这么长,涉及这么多具体的行动,不是刘厚可以包揽的。他的手伸得再长也管不了千里之外瞬息万变的事情。

    刘厚只是指明了一个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这个目标,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逐渐蚕食西域,将之彻底纳入大汉的领地。至于蚕食的终点在哪里,刘厚没有和张苞与庞统说,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也即是说,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他们能占领多少领土算多少。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刘厚并不十分清楚当地的情况,不知道占领那些地方的难度有多大,自然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事情都是需要根据当时当地最新的情况就近谋划的,很多情况都需要迅速作出应对。

    所以刘厚留下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谋臣之一凤雏庞统与张苞一同经略这个庞大的战略计划。张苞是军事主官,庞统是政事主官。以庞统的才能、资格,都足以入阁拜相,但是,现在他不能回朝廷,做一位真正的宰相,那就只能先给他相应的待遇了。

    为此,刘厚正式封庞统为“同平章政事”,这是个到唐朝才出现的官职,其地位等同于宰相,也即是现在的内阁大臣。经略吐蕃和攻略西域的一切政务和外交都交给他来处理。

    虽然现在长安到各地的电报线路正在铺设,但是,想到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那个地区将成为风起云涌的火药桶,成为周边最乱的地区,刘厚还是果断地将这位顶级谋臣留在那里,以免出现远水难就近火的场面。

    有庞统和张苞一文一武在那里坐镇,西边无忧矣。办完这件大事后,刘厚又将目光转移到东方。在东方,现在能引起刘厚兴趣的就只有关公的那支队伍了。

    昔日的荆州水军,现在已经改名为大汉海军了,大本营也由荆州迁徙到了建业。关公的职位也顺理成章变成了大汉海军都督。刘厚开始图谋改编海军了。

    由于孙权当初将秣陵改为“建业”这个名字时,有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的意思,现在吴国覆灭,再用这样的名字显然不合适,有恶心自己的嫌疑,所以,刘厚下令将建业更名为金陵。

    本来有大臣提议将建业恢复古名秣陵的,秣陵是汉朝的叫法,不过对于秣陵这种古名刘厚感到很陌生,而叫南京显然也不妥,所以退而求其次取名为金陵。

    金陵这个名字无论是一些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有用过,对刘厚来说熟悉得不得了,而且在春秋战国时这里就叫金陵邑,所以对三国时代的人来说,取这个名字也不觉得突兀,无非是以为皇帝想恢复更古老一点的名称而已。

第三十章 算计关公

    大汉海军明面上的任务是勘探东海的海图,之前粮食短缺的时候,还担当过捕捞的任务,为丰富汉民的食物种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了现在,这两项任务都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东海的海图测绘得很详实,这份海图里面包括了东海各个岛屿的分布、暗礁的分布情况、鱼群的种类和分布、一些洋流的活动情况,还有季候风的变化规律等等。

    这些东西对航海和渔业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如果说,大汉海军这两项明面上的任务都完成得不错的话,那么还有一项隐藏在暗中的任务就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了。

    这项隐藏在暗中的任务就是搜寻并消灭东吴的遗民。这些日子以来,海军所有能出海的船只分散开来,将整个东海犁了一遍,所有的荒岛都搜寻过,就连夷洲这样的大岛,关公也派了几万大军登岛,将整个岛屿搜寻了一遍。

    可是,却始终无法找到当初匆忙出海的东吴遗民,就好像这些人这些船全部凭空消失了一般。关公也曾猜测,这些人会不会遇到了风浪,早已葬身大海当中。

    茫茫大海,就算是一支万人规模的船队投入其中,和一叶扁舟也没什么区别,特别是这个时代落后的造船技术,别说在大海,就算是在大江上都未必安全,可以想象,东吴舰队只要遇到一个像样点的台风,就算不会全军覆没也会损失个七八成。

    好吧,其实一切都是猜测,虽然包括海军中还有朝中的很多知道内情的大臣都不支持继续搜索下去,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种丧家之犬的身上,不过刘厚和关公都依然坚持着这样做。

    关公之所以坚持不放过东吴遗民,是因为他恨透了陆逊,恨透了那些参与陷害他的东吴君臣,所以,即使他也知道,这些远走海外的人已经对大汉没有多大威胁了,他依然不依不饶,誓要将这些人赶尽杀绝方肯罢休。

    而刘厚之所以一直坚持对东吴遗民进行搜寻,却是基于锻炼海军、培养远洋舰队、扩张海外领地等战略部署,而且这些部署不大适宜公开说明,以免引起保守的儒臣们反对。

    相对来说,追寻仇敌这种借口在一般人看起来更合理,也更能令人接受。当然,像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顶级智者、老狐狸们隐隐也能觉察出,皇帝对于追寻东吴遗民那么上心,似乎动机不止那么简单,不过他们都是聪明人,即使知道什么也不会乱说。

    刘厚之所以突然对改编海军感兴趣,是因为受吐蕃军团换帅、改编的启发,心里也动了将海军改编成新式军队的想法。他想照搬吐蕃军团改组的模式,将大汉海军正式并入hong军序列。

    而想将大汉海军从旧式军团转变成新式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军队中的保守势力拔除。这种拔除当然不是杀掉,毕竟就算是保守势力,也是汉军中的有功之臣。

    想让这些阻碍军队改编的保守人员让路,只能采取温和的方法对待他们,例如可以将他们调离、提拔、退役、接受再教育后重新服役等。具体怎么做要视乎各人的情况不同而定。

    吐蕃军团刘厚不用管太多,丢给张苞和庞统去头痛就行了,而且那里离京城太远,他想管也管不了。但是大汉海军他就不得不管了,因为这里有一个boss级的保守派,而且还是满状态的。

    吐蕃军团的大boss张飞病重,有心无力,就算他再怎么有想法,也无法再干预到吐蕃军团的事情,在他知道是自己儿子接任自己的职务后,只是骂了一句:“这兔崽子能成什么事。”之后就彻底撒手不管了。

    可是大汉海军一向掌握在关公手中,关公还活蹦乱跳的,想让他退下来可不容易。他和张飞不同,他是个很心高气傲的人,如果你直接跟他说让他退休享清福,那肯定没门。

    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其实那个时代也没有严格的退休年龄规定,理论上像他这种高管都是可以活到老干到老的,只要他还能上得了马,谁敢让他退休?

    其实也没有人在乎年龄问题,有时候威望比年纪更重要。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就算他现在已经骑不了马坐在轮椅上,只要他想干,还是可以继续干下去的。

    诸葛亮不就是经常坐在轮椅上,扇着鹅毛扇指挥战争的吗?

    何况关公根本就是个不服老的人,他甚至认为自己都还能提刀上阵杀敌。

    所以说,关公其实是海军改制的最大障碍,有他在,根本不要想动海军分毫。而想要将关公解职,正常途径也行不通,恐怕要用一些计谋了。刘厚虽然懂得很多未来的科技知识,但是,其实他对于阴谋诡计并不算擅长,起码和三国时代那些顶级谋臣比起来差远了。

    好在他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现在可以说是猛将如云,谋臣似雨,随便在手下捞一个人过来给自己出谋划策都不会差。不过这事情不大好公开说,因为这有点算计自己叔叔的嫌疑,说出去不好听,所以还是不要大张旗鼓的好。

    于是,刘厚召了自己的军事顾问司马懿过来。关羽这事属于军方的事情,自然不好劳烦内阁诸位大臣,而且,内阁辅臣们平时比较道貌岸然,个个都以君子自诩,处理事情都讲究光大中正,所以,阳谋找他们最好,阴谋诡计的事情就要找他的那些“特别顾问”了。

    司马懿就是这些“特别顾问”中的佼佼者,所以,刘厚第一时间想到了他,将他召来问计。司马懿果然没让他失望,在刘厚刚说完情况后,他马上就给出了解决方案,也许在他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简直不算个事。

    司马懿的解决方案也的确很简单:以张飞病危之名,召关公回长安相见,然后再徐徐图之。必要时,可以让张飞帮忙劝说。

    刘厚一听大喜,这个方案的确成功率极大。让关公解职的最大障碍是他人远在建业,山高皇帝远,他人又比较执拗,如果他不肯交出兵权,赖在建业,刘厚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难道还能让人去捉拿他吗?

    刘厚可不想让人指着鼻子骂自己是个忘恩负义、过桥抽板、六亲不认的人,是个得了天下就开始杀忠臣的暴君,所以只能采取和平的办法将他“骗”回长安。

    只要他人回到长安就好办多了。所以,这件事的最大难点就是怎么样能让他心甘情愿回长安。司马懿找的这个借口可以说是极好、极合理的。

第三十一章 暗渡陈仓 拖住关公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来,三兄弟的感情好得没得说,大哥刘备已经去世了,现在如果告诉关公,他唯一的三弟也病危,他能不着急吗?恐怕就算不让他回,他都要千方百计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吧。

    等他人回到长安,再想办法拖住他,让他短时间内无法返回建业,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到时候,可以借口偌大的海军不能长期没有话事人,就可以让人临时顶替关公的位置。而这个人选,司马懿的建议是关兴,子代父业,任谁都无话可说,就算是关公也能接受。

    同时他还建议,为了争取时间,可以让关兴亲自送信到建业。信送到关公手中,人就不用回来了,刘厚可以发道圣旨让他带过去,圣旨中任命他为权(代理)海军都督,即时上任,接替关公的位置,在关公离开建业期间,暂时为他处理军务,使关公能走得安心。

    关公就算不信任谁都不会不信任自己的儿子,所以让关兴去接班,他肯定不会起什么疑心,肯定会很放心。而事实是,等关公一离开建业,关兴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海军进行改编。

    关兴和张苞一样,出身hong军,根正苗红,hong军的一切规矩他都了若指掌,而且他也带过兵打过仗,由他来改编海军刘厚也很放心。所以,关兴是个很关键的人物,一个可以同时让关公和刘厚都放心的人物。

    在关兴改编海军期间,刘厚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拖延关公返回建业的时间,当然,最好能劝他从此留下来在长安享清福,这样就一了百了,就算无法阻止他返回建业,也要拖延到关兴改编完海军才行。

    只要关兴完成了海军的改编,生米煮成熟饭,这个时候就算关公回到了建业,也只能干瞪眼了。这就是司马懿的计策,很简单,也很实用。

    计议已定,刘厚亲自写了封信给关公,信里将张飞的病有多严重说多严重,说得张飞的病重得好像随时要归西一样。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关公,你最好快点赶回长安,这样兴许还能见上你三弟最后一面,迟了的话就要天人永隔了。

    事实上,张飞身体一向很强壮,长期练武的人肺活量又大,底子好,他被抬下高原后,又得到豪华医疗团队的救治,病情已经大有好转,虽然还无法~像原来那样生龙活虎,但是最起码已经没有生命危险,只要好好调养身体,过上一年半载就能恢复如初了。

    可是远在建业的关公不知道啊,他收到信后大吃一惊,繁重的军务也不管了,春秋也不看了,将书往案上一丢,跑出屋外,翻身上马就往码头跑。

    害得千里迢迢送信过来,好不容易见到父亲一面,还想和父亲叙一下旧,顺便交接一下军务的关兴愣了半天没回过神来。

    从江南地区到达长安光跑马是不行的,还必须坐船,走完水路再走陆路,走完陆路又要转水路。一路上不知道转了多少次水路和陆路,一个月后关公终于赶回了长安。

    风尘仆仆赶到长安的关公,连自己的将军府也顾不上回就先到张飞府上探病。多年未见的两兄弟见面自然少不得一番唏嘘感慨。大哥刘备逝世几年了,兄弟各自的战区相隔几千里,这些年来他们也是聚少离多,难得见一次面。

    想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三兄弟那是形影不离,几乎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可是一转眼大哥已经没了,剩下的三弟又病成那个样子,关公能不疼心吗?能不珍惜吗?

    要知道关公是出了名讲义气的,兄弟重于一切。整一个月,他都腻在张飞府上,陪着张飞养病。对此,刘厚乐观其成,巴不得他陪着张飞时间越长越好。

    可是张飞并不怎么配合他的工作。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也许是见到关公这个唯一还存在世上的结义兄弟开心,也许是他本身的体质很好,一个月来,张飞的病大有好转,虽然还没到了可以和关公切磋武艺的地步,但是也起码可以起床下来短时间地走动走动了。

    看到兄弟的病情已无大碍,关公萌生了去意。他还记挂着军中那繁重的军务呢。说起来关公也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同时也是个很执着的人,他还惦记着要早日找到东吴那些丧家之犬呢,没有他回去压着,那班兔崽子会不会不卖力去找人呢?

    刘厚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算起来关兴现在才刚刚接手大汉海军两个多月(关公在路上走了一个月),而要完成部队的改编,最起码要半年,所以,现在绝对不能放关公回去。

    算上关公返程的一个月,也即是说,刘厚至少还要拖住他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要怎么做呢?刘厚总不能去叫张飞装病吧。要是被张飞知道自己算计自己的叔父,说不定都不用关公出手,张飞就会从病床~上跳起来教训他一顿。

    刘厚也懒得动脑筋,还是老办法,将问题抛给司马懿,反正花那么多钱养着这个顶级智囊不用白不用。

    司马懿马上又抛出一计。这一计也很简单,让皇后之一的关银瓶出面,频频召关公入宫拉家常,叙亲情。关公也真是个义气深重的之人,张飞病重,他赶回长安后,几乎天天呆在张飞府中,就没有入宫探望过自己的女儿关银瓶。

    倒是关银瓶亲自出宫去三叔府上探病,才得以与父亲见上一面。所以说,有时候太重义气的人往往会委屈了自己的老婆、子女。好吧,之前一直顾着兄弟之情忘了亲情,现在兄弟的身体已经好转,女儿又派人相请入宫叙话,作为多年不见的老父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去呗。

    于是,这一耽搁,又耽搁了一个月。要说,本来两父女其实也没那么多话说,再多的话说上三天也该说完了。可是,这次关银瓶是带着皇帝夫君的任务找关公叙话的,她总不能学某娘娘那样,说一声“臣妾做不到哇!”就算了。

    贤惠的她还是很会为夫君着想的,夫君难得交待了个任务给她,她能不竭尽全力完成吗?虽然挺着个大肚子,她还是天天召关公入宫,没话找话说这说那,也真是蛮拼的。

第三十二章 龙子龙女

    说完两人分别这些日子各种经历后,关银瓶又追问了一些军务方面的事情。按道理,作为一个女人,作为后宫之一,是不应该管这些事的,不过,关银瓶也是个练武之人,她小时候对于行军打仗的兴趣也很浓,虽然没有张星彩那么沉迷,但是从小受父亲影响,也算个军迷。

    所以,关公也不疑有他,以为她还像小时候那样,对军伍之事感兴趣,于是,也挑一些军中的趣事讲给她听。可是,和话本里描述的不同,军旅生活其实枯燥得很,关公治军严谨,军中的事情刻板的多,有趣的少,所以,这个话题说上两三天也就说完了。

    关银瓶不得不转变话题,她向自己的父亲请教起武功来。这一点也很合理,关银瓶自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她想要学武,当然要找个武功高强的师傅,论到武功高强,关公可以说是当世排的上号的人物,所以,她最好的师傅当然是她自己的父亲。

    关公的武功有多高?是不是当世(现存世的)第一高手?这没有人知道,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找他比武了,当然,更没有仗需要他亲自上场去打。

    所以,他的武艺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但从过往的战绩来看,他的武艺应当是很高很高的,就算不是第一高手,也是排在前列的几个人之一。他和张飞都曾经号称万人敌,他在败走麦城之前罕有败绩。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刀劈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这些战绩都是实打实的。应该来说,除了吕布,他未逢敌手,吕布死后,论单挑他还未怕过谁。

    关银瓶自小就跟着关公学武,现在向他请教武艺倒也不算稀奇事。不过,关公却不愿在这个时候再跟她谈论和武艺相关的事情。

    因为她现在已经贵为皇后,虽然是皇后之一,那也是母仪天下的人物,和皇后娘娘谈论舞枪弄棒,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另外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关银瓶现在挺着个大肚子,根本无法练武,而武功和文学不一样,不是靠嘴巴、耳朵就能完成传承的,教、学双方都必须要亲自动手动脚才能学得会、练得好。

    所谓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这个意思,从来没听过那个武林高手是靠听讲听会的,必须还得练习,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成为高手。像一些武侠描述的那样,得到前辈高人的传功,瞬间成为高手只是痴心妄想而已。

    现在关银瓶不但不能下榻练武,就算想坐在榻上动动手也不行,哪还谈论什么武功呢?关公觉得很怪异,不过在关银瓶的追问下,也只好耐着性子跟女儿说些练武的经验。

    谈完武功后,关公本来想向女儿提出辞行,不日内就要返回建业,谁知道还没等他开口,关银瓶就先开口,让他明天继续入宫,跟她谈论兵法。

    关公终于起了疑心,就算小时候女儿也没有缠过自己讲那么长时间的话,这些日子一连多日邀自己入宫谈话,岂不蹊跷?难道怀孕的女人总会出现一些平时没有的怪癖?

    可是他也想不清女儿究竟在算计他什么,于是只能直接相问了。可是,关银瓶支支吾吾,怎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心中隐隐有不安感的关公不顾女儿的召见,决定尽快离开长安,返回建业。

    可是,在关公一切准备妥当,就要动身回建业的前一天旁晚,一名小内侍急匆匆地从皇宫跑到关公府上,向他报喜:“恭喜将军,贺喜将军,娘娘生了一名皇子!”

    关公闻言大喜过望,自己女儿和三弟张飞的女儿同时怀孕,虽然他们两兄弟之间好得不分彼此,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可是,这涉及到下一辈,而且还涉及到将来的皇位之争,那就不是他和张飞两个人的私人感情能左右的了。

    这两个人的外孙不同寻常,还没出世就已经引起万人瞩目,如果谁先生出来,又是儿子的话,那就是皇长子了,将来继承皇位就有了礼法上的优势,谁不想抢这个先?

    幸好那个时代没有剖腹产一说,否则说不定有人要提早剖腹产子,抢长子的地位了。现在自己女儿怀的孩子抢先出闸,还是个龙子,他这个做国丈的当然是老怀大慰了。

    宫禁这种东西对他这种地位的人来说形同虚设,关公也顾不上那么多,连夜入宫探望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子,那股欢喜劲比他自己生了孩子还高兴。

    没过几天,张星彩也生了,不过她生的是女儿,这下关公更放心了,自己的外孙坐实了皇长子的身份,而且暂时没有竞争对手!外孙以后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大涨,自己这个外公理应做点事,给他点支持才是。

    就这样,关公再次被羁绊在长安,除了不时入宫探望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外,每天都要应付无数来恭贺的人。作为先帝的结义兄弟,又是手握一方军权的大人物,他本来就很受人瞩目,不过以前他生性高傲冷谈,所以来拜访他的人并不多。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他多了国丈兼皇长子外公这个名头,那就不得了了,来拜访他的人蜂拥而至,几乎踏破了门槛。而关公为了给自己的外孙铺路,即是他心里很不乐意跟这些人交往,这次也一反常态耐着性子跟他们应酬。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在不知不觉间,关公离开建业已经有半年了,终于,某一日,他想起了在建业还有他的事业,还有他的军团等着他,还有血海深仇没有报。

    这一天,他入宫向刘厚请辞。由于喜得贵子和贵女,刘厚乐坏了,这段日子他理政的时间明显减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后宫陪着妻女。

    幸好他有先见之明,组建了个内阁帮他处理朝政,而内阁的人才个顶个都是历史上留名的能臣干吏,所以,虽然他怠政,却对这个庞大国家的运行没有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刘厚在后花园接待了关公,虽然说,按规矩外臣不能随便入后宫,不过关公显然是个特别的存在。作为皇帝不介意,他本人作为皇帝的长辈也不矫情,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他来到皇宫后就直入后花园,侍卫、内侍、宫女什么的也习以为常毫不阻拦。

    就算是路上遇到一些入宫办事的大臣也见怪不怪。大家都知道这位地位的尊崇,也知道皇帝的性情,所以也每人敢触这两位的霉头,来个不要命的劝谏。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meinvlu123  (长按三秒复制) !!

第三十三章 东吴遗民的踪迹

    关公先去探望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和关银瓶拉了一会家常,这才和刘厚去到一个凉亭说正事。听了关公说完来意后,刘厚不置可否,而是叫人拿来一份折子递给关公看。

    关公一看那份折子上熟悉的字迹就认出来了,那正是他的儿子关兴从建业送来的折子。折子的内容让关公感到热血上涌,以至于他一看完折子马上就对刘厚说:“陛下,臣想马上回建业。”

    原来,这份折子的内容是关于东吴遗民的。这正是关公一直感兴趣的事情。自从关公时代,建业海军就一直派出船队到东海搜捕东吴遗民。关公回长安后,关兴接手海军,这项搜捕任务也一直没有停止。

    之前海军下了很大力气,在东海几乎是拉网式搜捕,东海大大小小那么多岛屿几乎都有大汉海军的足迹,甚至连最大的岛屿夷洲也派兵上去进行了地毯式搜捕,可是依然不见东吴遗民的踪迹。

    东吴遗民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幸好海军出海,一般都兼职测绘海图、捕捞渔获,否则,如果光是搜捕东吴遗民这个任务,就真的是劳民伤财一无所获了。

    长时间的一无所获,令到关公都有点心灰意冷了,现在骤闻终于有东吴人的消息,怎么能令关公不激动?只见他拿信纸的手都有点颤抖了。

    认真看完信件的内容,他长舒了一口气,稳了稳心神才开口道:“真没想到,这些混蛋竟然敢跑去倭国。陛下,请让老臣尽快回建业吧。”

    原来,这封信讲的正是海军发现东吴遗民的经过。随着海军不断扩大活动范围,逐渐有舰船接近倭国附近的海域。某一天,海军某部的某支舰队在倭国附近海域中,接触到一些倭国的渔民,从这些渔民嘴里,他们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据这些渔民说,倭国发生了大事件,原来最大的国家邪马台国已经灭亡,原本一盘散沙的倭国现在几乎已经统一成为一个国家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海军将领本来还不以为然,毕竟倭国怎么折腾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渔民接下来的话就令他大感兴趣了。

    据那些渔民说,打败邪马台国、统一倭国的竟然是一支汉人的军队。那些海军将领马上意识到,他们立功的机会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这支汉人军队极有可能是消失已久的东吴遗民。

    那支海军马上回航,日夜兼程赶回建业,将这个消息汇报给关兴。关兴也高度重视,立刻派出一些会倭国话的探子进入倭国打探消息。

    这些探子历经艰险,终于有确切的消息传回来,证实了在倭国的这支汉人军队就是东吴遗民,而现在在倭国称王的人真的就是东吴的小皇帝孙登。

    原来,东吴的小皇帝被陆逊裹挟逃出东海后,起初他们的确是按原计划跑到夷洲去。可是,那个时候的夷洲非常荒凉落后,岛上汉民极少,倒是蛮夷很多。

    陆逊发现在这里经营、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很低。如果给他几十年时间,他倒是有信心能治理出一个富足的小国出来,但是这又有什么用?想靠着这样一个弹丸小地的资源,永远不要想有反~攻~大~陆的机会。

    更何况,他也知道大汉不会给他这个发展的时间。果然,他很快就探听到大汉成立了大汉海军,关公在建业拼命制造海船,并且在东海展开拉网式的勘探、搜索。

    他知道,关公迟早会找到夷洲来,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要说发展壮大,就算是清剿干净岛上的蛮夷,在岛上站稳脚跟的时间都不一定够。于是,他不得不考虑另外的出路。

    他们必须要去一个地盘更大,资源更多的地方,尤其是人口资源。要知道,和他们一起出逃的大部分是军人,也即是说,几乎都是男人。

    一个群体要想发展壮大,没有女人怎么行?这些东吴遗民中男人占了九成,而且剩下的一成女人也是被少数特权阶级的男人占有的。毕竟除了地位很高的当权者外,其他人是没有条件带上家眷一起出逃的。

    所以,现在他们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需要女人,需要大量的女人。他们需要女人倒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而是需要女人为这个群体繁衍后代,从而壮大这个群体。

    光靠捕捉岛上的土人显然无法满足部队这么大的需求,况且,岛上的土人女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社会制度下,并不大对这些天朝上国大男人的胃口。

    虽然说,当兵三年母猪变貂蝉,可是,在有更好选择面前,谁也不愿意选母猪不是。除了资源的要求外,还有个条件是,这个新地盘必须远离大陆,让汉军无法找到他们,或者即使找到,也没有能力进攻他们。

    起初,陆逊想到南洋去,那里离着大汉很远,大汉想要找到他们起码是很多年后。就算找到他们,远涉重洋,想要进攻他们的代价也是非常大。

    可以说,只要他们能到达南洋,他们就安全了。可是,后来他了解到,大汉早就派遣了一支部队攻占了占城,而且还不断往南、往西攻略。

    按照这种趋势,大汉控制南洋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自己去那里等于是自投罗网。于是,陆逊又把目光投向了东面,博学的陆逊知道,那里还有一大~片土地,那里矿产丰富,而且,关键的是,那里人口也不少。

    由于汉朝时期倭国曾经多次遣使来朝,所以,像陆逊这样的读书人对倭国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倭国现在是由很多个小国家组成,而且这些国家互相之间并不友好团结,反而是互相征伐不休,这就为他们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东吴残军虽然在争霸中原中失败,但是,两万精锐去到一盘散沙的倭国却是很恐怖的一股战力。而且这支军队有勇猛的将军,还有这个时代顶级的谋士,这样的一支军事力量去到倭国,陆逊很有信心可以迅速统一倭国。

    等统一倭国后,他们就着手加强海防,这样一来,远涉重洋的汉军想攻打倭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汉军如果真想远征倭国,必然要先建造很多大海船,不但要建战舰,还要建造大量的运输船。

    没个十年八年这场战事根本无法打得起来。有了十年八年的喘息时间,很多事情说不定就会发生变化。说不定因为攻打的代价太大,汉朝还会和他们谈判也说不定,到时候他们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当然,太长远的事情陆逊也没想那么多,目前他们唯一的出路就在倭国,还是先解决眼前的危机再说吧。东吴小皇帝年幼,什么事情都托付给了陆逊,所以在东吴遗民这个群体当中,陆逊几乎是一言堂。他既然决定了去倭国发展,那这件事情就算定下来了。

第三十四章 陆逊攻略倭国

    到倭国去的路途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从夷洲到倭国在今天看起来并不远,但在那个时代,航海技术非常落后,即使东吴全盛时曾经拥有上万艘各类舰艇,造船技术也堪称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国家,但那都是内河船,出到大海完全不是一回事。

    与大汉海军用的尖底船不同,平底的内河船抗风浪性能很差,以这些内河船远涉重洋,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即使是在当时看起来是巨无霸的楼船,其实抗风浪能力也差得很。

    结果就是,就算陆逊自以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这一次的渡海还是损失惨重。从夷洲出发时整支大部队有两万多人(包括在夷洲捕获的夷人奴隶),最后到达倭国的时候只剩一万人,损失超过了五成。

    这还是陆逊和东吴遗民~运气好,没有遇上“神风”(即台风),否则损失绝对不止这个数目,如果真的遇上台风,以东吴那些平底内河船,就算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历史上元朝几次发大军征讨倭国,结果都遇上了“神风”而导致全军覆没,否则整个东亚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有赖上天保佑,也幸好陆逊提前让小皇帝从楼船中转移出来,坐了一艘中型战舰,所以东吴朝廷的核心成员都得以保存。俗话说树大招风,楼船那么高大的东西被风一吹就容易倒,这次渡海,东吴的楼船全部翻船报销掉,只剩下一些中小型的船只。

    不过相对倭国来说,其实一万人马也不少了。那个时代的倭国还处于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这个时代的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倭国是汉朝对这片岛屿所有国家、部落的总称。

    弥生时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

    弥生时代中、后期,在《后汉书·东夷传》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成许多小国,有“王”、“大夫”、“下户”、“生口”等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奴”国曾遣使到洛阳,汉朝赐其王以金印(见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又遣使来朝,并献上“生口”(奴隶)。

    到了三国时期,邪马台国成为许多小国的共主,其女王卑弥呼于景初三年(239)遣使到洛阳,魏帝赐“亲魏倭王”金印及锦缎、铜镜等各种礼物,由带方郡派官吏回访。此后,邪马台国又多次与中国交往。

    也即是说,这个时期,倭国最大的国家就是邪马台国,但就算是这个最大的国家,总兵力也没有过万。当然,如果这个邪马台国纠集所有的附属国的所有兵力,那是不止一万人马的。

    可是,除了兵马数量外,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有很多因素。例如天时、地利、人和,例如武器、兵员的训练程度、粮草、为将者的兵法谋略等等。

    邪马台国还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度的状态,说他们是未开化的野人也差不多,哪里有什么兵法谋略的说法。而中原历经几千年的战争,兵法谋略早就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陆逊又是当代兵法大家、谋略大家、政治大家,对付这些未开化的野人简直易如反掌。

    东吴军登陆后,稍事休整就开始有计划地攻略各个小国。陆逊一开始并没有去动邪马台国及它的附属国,而是选择攻略一些非邪马台国附属国的小国、小部落,先为东吴大军取得一块落脚地。

    同时,利用外交手段迷惑邪马台国,甚至和邪马台国进行贸易往来,还收买一些邪马台国的大臣,使得邪马台国上下都以为这群从大汉天朝上国跑来的人果然如他们的儒家思想宣扬的那样,是很仁义很善良的。

    等清除完那些和邪马台国无关的小国家后,东吴人已经在倭国站稳了脚跟,有了一些不小的地盘。这个时候,陆逊开始露出他那锋利的獠牙。

    他开始找各种各样借口剪除那些邪马台国的附属国了。这些小国有些其实就是一个部落,有些规模和一个乡镇大小差不多,好打得很,问题是打完之后,怎么不引起邪马台国的注意。

    陆逊采取的方法是:一、每次出击都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包围敌人的城堡,迅速夺取这些小国的领地,对这些领地的领主及部下要不能招降就尽量赶尽杀绝,让他们无法去找邪马台国求救。

    这个时代通信、交通手段都很落后,东吴的军队每次出动去灭杀一个小国前都做好了完善的计划,总有些部队埋伏在一些交通要道上,有逃出去报信的人都会被他们捕获或斩尽杀绝。

    以东吴军的兵力,即使每次都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出击,也可以同时对付几个小国,因为这些小国实在太弱小了,有时候甚至只有十几、几十个武士,东吴军出动几百人去对付他们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陆逊的计划推行得很顺利,那些被覆灭的小国一直没有漏网之鱼。不过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上得山多终遇虎,策划得再周密的计划,做得再隐秘的事,最后都会曝光的。

    在东吴军队攻击一个小国时,这个小国的王眼看局势无法挽回,命令一名武士务必逃出去,到邪马台国去申诉,将东吴人的暴行告诉卑弥呼女王,请求女王为他们报仇。

    这名武士还是有两下子的,他嘴里叼了一根芦苇管,跳到小河里,利用这根芦苇管呼吸潜伏在水下。而东吴人因为不断取得胜利,逐渐有点娇狂了,士兵的搜索也没有最初时那么仔细了,最后终于被这名武士逃了出去。

    这名武士估计是忍者的祖先,真是够能忍的。他藏在水下躲到了天黑,最后终于逃出东吴兵的追杀,跑到邪马台国去,东吴人的暴行才最终大白于天。

    卑弥呼女王起初还并不相信这些来自天朝的人会那么坏,还特意派了信使去东吴朝廷问到底怎么回事。陆逊一边感叹卑弥呼女王在政治上的幼稚,一边命令军队加快夺取各小国领地的步伐,同时开始实行第二步计划。

第三十五章 邪马台国之战

    这第二步计划和之前利用外交手段欺骗、收买邪马台国是一样的,不过加强了力度而已。他亲自款待了邪马台国的使者,又送了很多金银和中原精美的绸缎、瓷器给他,让他为东吴人说好话。

    他让这位使者回去跟卑弥呼女王说,东吴人本来是跟这个被灭的小国正常做买卖的,可是这个小国的王竟然采用欺骗的手段讹东吴人的钱财。最可恶的是,这个小国的王竟然命令他的武士杀害东吴商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东吴被逼无奈才对他们采取武力措施的。

    接着,陆逊又派出使者,带足礼物出使邪马台国,一来进一步收买邪马台国君臣,二来到邪马台国朝堂上详细解释东吴人受害的经过。

    卑弥呼女王见东吴人那么有诚意,加上很多大臣都为东吴人说话,于是也就信了,这件事情暂时被压下了。但是,这件事却没有结束。

    那名逃出来的忍者前辈是一名忠义之辈,见邪马台国轻信东吴人的话, 不肯帮自己的王报仇,并不肯罢休。他天天在邪马台国王宫外哭嚎,还总是拉着那些入宫办事的大臣哭诉自己国家的冤屈。

    如此一个月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东吴人并不能收买所有的大臣,他们只收买了一些重量级的大臣,于是,在看到那名忍者前辈那么持之以恒后,终于有好事的大臣将这件事告诉了卑弥呼女王。

    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倭国人版。卑弥呼女王能以一个女子之身坐稳倭国王位几十年,而且还能使得国家不断壮大,可见也不会是一个太傻太天真的人。

    她得知那名忍者前辈那么坚持,就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她偷偷派出密探到各个附属国去调查。谁知道这一调查,那些密探都被吓得屁滚尿流,等调查后结果上报到卑弥呼女王这里时,卑弥呼女王也被吓得花容失色,冷汗直冒。

    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不但那名忍者前辈的国家被东吴人侵占,邪马台国大大小小那么多附属国已经有一大半都被东吴人悄无声息地侵占了。

    这一下不用再听东吴人有什么解释了,就算是傻~子也知道,无论有什么理由,吞并这么多小国也不可能是善意的。至此东吴人的狼子野心终于大白于天下。

    卑弥呼女王马上下诏征集所有部队,包括各附属小国的部队到王都,准备和东吴人玩命。可是,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他们中了陆逊的毒计,时间被一再拖延,到了现在,大部分附属国已经落入东吴手中,能征集到的兵力大大缩减。

    其实陆逊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知道,这条毒计不可能永远瞒下去,真~相总有被揭露的时候,他的想法是,如果毒计被识破,大不了就硬碰硬打一场而已。

    他实行这条毒计不过是想能拖延多久就拖延多久,每拖延多一天时间,就能让邪马台国多衰弱一分,相反,东吴的实力就多壮大一分。

    这样一来,到最后发起总攻的时候,东吴军付出的代价就会少一分。他也没想到邪马台国的人是那么笨,竟然能让这个计划推进到这种程度,一条小小的计策,加上一些金银财帛就能取得那么大的成果。

    卑弥呼女王发现问题已经是迟了,她再派人去各地调查,这一来一去又花费了不少时间,最后,邪马台国大部分附属国已经沦丧到东吴军的手上,可以说陆逊的奸计已经得逞。

    最后,卑弥呼女王能征召到武士只有5、6千人,这里大部分都是邪马台国本身的武士。相反,东吴军的人数暴涨到2万人。在占领了那些附属国后,陆逊当然不会客气,马上掳掠了这些附属国大量的壮丁充入军队。

    虽然这些人不能作为正规军使用,但是,作为辎重队却是可以的。打仗就是打后勤这样的道理对已未开化的倭国人哪里会懂得。

    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东吴军可以腾出大量精锐士兵参与作战。东吴军的战斗力迅速恢复到从夷洲出发前的七成水平。这样实力悬殊的战斗其实是乏善可陈的。

    东吴军无论在兵力、武器装备、士兵的训练水平、将领的指挥水平、统帅的兵法谋略、后勤保障等等各个方面都全面碾压邪马台国,如果还不能打赢陆逊就可以撞墙了。

    邪马台国的军队甚至不能称之为军队,因为很多武士其实都是隶属于某个领主的家臣,甚至奴隶,他们都是被临时征召起来的,没有任何组织纪律可言。

    所以这支部队在战场上也根本没有任何队形可言,乱糟糟的东一堆西一堆的,相反,东吴军排得整整齐齐的,阵列非常严整,一看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邪马台国的武士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这个时候倭国才刚进入铁器时代不久,冶炼铸造水平很低,铁制的武器也很昂贵,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用的不过是木棒、竹竿,顶多在末端绑些尖锐的石头、骨头等东西,当成长矛来用。至于后世那些做工精良、性能卓著的*那就想都不用想了。

    *那是在参考了唐刀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出来的,其出现的年代离现在还远着呢。这样的部队,充其量就是一支杂牌军,有点像农民起义军,不过更像是一支土匪兵,因为这些人虽然训练不行、装备不行,但都是很凶狠,冲锋起来个个悍不畏死。

    再看看东吴军那边,整整齐齐的几个方阵,每个方阵都是不同的功能性兵种,有长矛兵,有刀盾兵,有弓兵,甚至还有火~枪兵和炮兵。

    之前东吴和魏国合伙窃取了蜀国部分的火器技术,也都在国内大力发展火器,可惜由于配套技术和成本原因,他们两国制造出来的火器既少,性能也差很多。

    不过即使这样,拿到倭国这样的战场上也算是大杀器了。陆逊一看倭国人打仗毫无章法,只会一窝蜂往敌人阵中冲锋,登时收起先用火器震慑敌人的想法。

    毕竟现在离开了吴国,连那微薄的工业基础也失去了,暂时还无法继续制造火器。现有的一点火器是用一点少一点,能省就省吧。等安稳下来还是赶紧将制造火器的架子搭起来,尽量生产多点火器吧。

第三十六章 国号还是“吴”

    于是陆逊接下来让弓兵先发言,一阵万箭齐射,倭国兵倒下了一大~片。陆逊发现对方那么多人当中,竟然连个盾牌都没看到,不禁大摇其头。

    等倭国兵冲到跟前时,队伍已经稀疏了很少,东吴军的长枪兵排着整齐的队列平推过去,倭国兵冲锋的势头就像拍在岸边的海浪一样,仅仅溅起了几朵浪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接着,东吴的刀盾兵从两侧迂回过去,一场大屠杀就此开始。倭国武士也是个奇怪的群体,一般军队战损超过三分之一就会溃散,但是这些倭国武士却不会,他们在号角的催促下死战不退。

    陆逊本来并不想对这些倭国武士赶尽杀绝,他本来的打算是将之击溃,然后以后慢慢收复这些人为己用,毕竟人口也是一种资源。所以,他在战场上采取了围三缺一的布置,他为这些倭国武士留了一条后路,只要他们调头逃跑就能捡回一条小命。

    可是他没想到这些倭国武士根本不会逃跑,全部悍不畏死冲上来拼命,直到战至最后一人。陆逊全程眉头皱得紧紧的,不明白这些武士为什么那么拼命。

    这种时候他想下令停止进攻都不行,如果东吴军单方面停止攻击,那么溃败的反而是东吴军,所以战争的进程不受控制地一直持续到最后,倭国武士被杀得一干二净。

    由于倭国武士的悍勇,东吴军也有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一清点人数,东吴军牺牲一千多人,伤三千人,这个结果让陆逊心痛得要死。

    不管怎么样,总算是打败了邪马台国。这个倭国最大的国家一倒台,东吴人占领倭国就再无障碍了。以陆逊的手腕智慧,控制一盘散沙的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根本没有难度。

    事实上也是这样,东吴军迅速横扫整个倭国四岛,重新建立起一个王国,国号仍然称为“吴”。由于这个“吴”国在大陆东方,所以仍然可以叫“东吴”。

    看完这份情报后,关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听他道:“陛下,请允许老臣立刻赶回建业。东吴人已经在倭国成了气候,必须立即对其用兵,如果给他们一段安定的时间发展,恐怕会成为心腹大患。”

    刘厚看着关公急切的样子,不紧不慢地道:“尽快对倭国用兵是肯定要的,但二叔却不宜回建业。”

    关公激动得有点脸红脖子粗了,他怒瞪着那双丹凤眼逼视着刘厚道:“为何?难道陛下嫌老臣这副身子骨老朽不能提刀上马吗?”

    关公这副激动的样子吓得了别人,却吓不倒对他知根知底的刘厚。刘厚仍端坐锦礅上,保持着帝王的风范,一副好整以暇的样子道:“非也,非也。非是不相信二叔的武力。让二叔留在长安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想让二叔去做。”

    “有什么事情是比灭掉东吴人更重要的?”关公急问。

    “事情很多,二叔且坐下来听朕慢慢道来。”

    关公却不肯坐,怒视着刘厚等待下文,大有一副有话快说,有屁快放的架势。看到他这个样子,刘厚就知道,如果今天不给他一个交代,他很可能就赖在宫里不走了。别人不会这么做,这位完全无所顾忌。

    刘厚心里叹了口气,开口道:“二叔是打老了仗的人,应该知道,大军出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要跨海作战,其困难程度简直无法想象。这一仗说是倾国之力也不为过。”

    “那又如何,就算是倾尽国力,某也誓要取陆逊这个小人的项上人头。

    刘厚汗了一把,这话也就关公和张飞两人敢说,说倾国之力就倾国之力,你以为你是皇帝啊,你以为你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啊,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啊?换了其他人说这话,肯定会被当做有不臣之心。

    当然,如果真有不臣之心,傻~子也不会当着皇帝面说这话。不过刘厚并不和他计较,因为他们的关系放在那里,知道他是无心之过,而且,在这件事上他们的立场一致。

    “唉!”刘厚叹了一口气,道:“二叔说得对,朕也是这么想的,就算倾国之力也誓要灭掉这帮东吴余孽。否则等他们成了气候,朕恐怕寝食难安。

    可是,要想发大军跨海作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非常庞大,朕恐怕朝中的大臣未必肯支持。”

    “哼!某倒要看看谁敢反对!”关公眼露精光,挥舞了一下左手,在胸前狠狠地握紧了拳头,一副谁敢阻扰他去报仇他就要将谁的头颅捏爆的样子。

    看到关公杀气腾腾的样子,刘厚嘴角露出了微笑:“二叔,这就是朕要留你在长安的目的了。”

    “什么意思?”关公不解地问。

    “倭国那么大,二叔估计这次跨海作战要出动多少人马?”刘厚不答反问。

    关公沉吟了一会,道:“根据倭国的面积和人口信息,还有陆逊等人的情况,可以预计,东吴军占有了倭国后,可以利用倭国的资源在短期内拉起来几十万兵力。

    当然,这几十万人想形成战斗力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训练,所以我们越快登陆倭国作战越好。时间拖得越长,我们付出的代价将越大。”

    刘厚点了点头,“嗯”了一声表示赞同。

    “但是,即使他们有几十万人,以我军现在的战斗力,只要练一支精兵,装备一式的火~药武器,只要有几万人马,甚至陛下只要给老臣一万人马,老臣也有信心击溃东吴军。”

    看着关公自信满满的样子,刘厚也不禁点了点头。现在大汉的火器不再像当初刚出成都时那么简陋了,现在大汉的火器种类繁多,功能齐全,远攻、近攻、群攻、单射、连射等等武器都有。

    可以说,现在大汉的火器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原来时空八国联军时代西方列强使用的火器,甚至已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水平。

    想当初,八国联军几千人都能击溃辫子军几十万人马,关公说他用一万人击溃东吴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叔,你说的是击溃的情况。但是朕要的不是击溃,而是歼灭,而是占领。朕要的是一劳永逸解决倭国的问题。

    倭国虽然是个岛国,但是这个岛的面积足够大,如果有匪徒在这个地方落脚,这么大的地方,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发展壮大自己。

    一旦这些匪类发展壮大成了规模,再出海劫掠大汉沿海,你能想象到后果吗?倭国离大汉很近,驾船数日可至,有一个那么大的匪窝在大汉旁边,时刻威胁着大汉沿海的安全,朕怎么能容忍。

    所以,朕想一举将这个匪窝摧毁,在上面设立郡县,纳入大汉疆域,既可以永绝后患,又可以为大汉开疆拓土,一举两得。”

第三十七章 关公面前耍嘴皮

    听了刘厚的话,关公又开始兴奋了,不住地请求刘厚让他领兵出征。刘厚摆摆手,让他坐下说话。关公好不容易耐下性子坐下后,刘厚才开口劝说道:

    “倭国虽然是由几个岛组成的,但是,这些岛的总面积也不算小。要彻底占领这些地方,需要的人力物力不是个小数目。而要调动这么多人力物力跨海作战,需要举全国之力,要起码两、三年的准备时间才能实现。

    二叔,你久在外带兵,可能还不清楚现在朝廷的形势。要对倭国发动一场规模如此弘大的国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新的朝廷架构已经逐渐搭建完毕,整个施政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朝堂已经按照设定好的规律自动运行。”

    “这又如何?”关公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问道。

    看着他迷惘的眼睛,刘厚才意识到关公是真的不懂这么多么多专业术语,更不懂那么多朝堂形势。用后世的话说,他是个不懂政治的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庇护,他必然会被残酷的政~治~斗~争吞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于是刘厚解释道:“好吧,二叔,稍安勿躁,让朕给你解释一下现在朝堂是怎么运作的。现在朝堂的决策,主要是由内阁做出的,朕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提点一下......”

    “砰!”关公一掌劈在石台上,发出嗡嗡的响声,刘厚话头被打住,双眼盯着石台看,心里怀疑这个石台会不会像武侠里说的那样,被他一掌劈碎。

    不过幸好这不是武侠,武功再高的人也无法凭一双肉掌劈碎厚实的石台。只听关公恨恨地说:“这帮乱臣贼子安敢如此!陛下勿慌,待老臣前去,将这些胆敢欺侮陛下的乱臣贼子一一砍杀。”

    刘厚汗了一把,连忙解释道:“不是他们想造反,不是他们想架空君上,这是朝堂的制度。这制度是朕授意组建的,而且也不是定制,就是先试一试看好不好用,如果不好用朕可以随时废止或者调整,二叔不用担心。”怕关公还要想歪,刘厚连忙一股脑解释一通,消除他的误会。

    “陛下贵为天子,什么事情不是自己一言而决呢?为何还要设立这样的制度?长此以往,恐怕君权旁落,弄不好又是一个十常侍之乱。就算没有十常侍之乱,但是有起什么事情需要尽快决断,也会变得很麻烦,毫无......就是那班小子经常说的效率,对,毫无效率可言。”关公道。

    “二叔,你不懂,我是为了开万世太平,为了大汉江山能延绵万年,必须要设立一个良好的制度。如果什么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决的话,万一我的子孙当中~出了一个不孝之子,成为暴君或者昏君,这个江山迟早会被他败光。

    当然,制度这些东西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因应不同的形势而改变。朕会留下无需一味死守祖宗成法的训诫给子孙后代。”

    “这......”

    看到关公还是一副不解的样子,刘厚不禁笑了笑,道:“好好了,二叔,这个原因解释起来很复杂,等以后有时间,朕再慢慢给二叔一一分说吧。

    至于会不会失控,朕自有办法杜绝这种可能。这些都先不说了,我们还是先进入正题,说说怎么应对朝中各位大人的反对意见。”刘厚实在不想在这个时候再解释设立这套制度的意义,只好先岔开话题。

    “好吧,不过陛下,就算你想找人舌战群儒,好像也应该找孔明他们吧,找你二叔耍耍刀还行,去朝堂上和人辩论是不是搞错了?”关公道。

    “呵呵,二叔不要着急,朝堂上的口水仗,朕自然会找其他人去冲锋陷阵。朕手下现在多的是雄辩滔滔的读书人。之所以让二叔参与到这件事上来,一来是想借助二叔的声望震慑那些反对派。

    二来是想二叔以大汉海军都督的身份,亲口对他们说明一下倭国的情况。二叔就对他们说,你已经秘密派出探子,对倭国进行过详细的侦察,对那边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军事、地理、矿藏等情况都已经了如指掌。”

    “可是,二叔对那边的情况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关公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海军的确也曾派出一些探子到倭国去侦察,但多数是沿倭国列岛的海岸线进行侦察。

    也有个别探子登陆到一些岛屿去打探消息,不过因为语言不通,所以都不敢太深入倭国,只在沿海稍作停留便登船回返了。所以打探到的情况其实很有限。”

    “呵呵,没关系,朕这里有一些倭国的情报。”说着,刘厚递给关公一本书册,继续道:“二叔将这本册子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不但这次和大臣们打口水仗有用,以后登岛攻略倭国时也是很有用的。”

    关公接过书册,打开一看,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只见这本书册果然如小皇帝说的那样,将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军事、地理、矿藏等情况都分门别类描述得很详细,远远超出他麾下海军探子打探回来的粗陋消息。

    如果要打个比喻的话,那么海军探子打探到的消息就像一首粗鄙而简短的乡间儿歌,而小皇帝给他的书册中的内容,丰富详实得好比他最喜欢看的《春秋》。

    “这,这......”关公发出不可置信的声音,他很想问这么详细的东西是怎么搞来的。

    “你不用管这东西怎么来的,你只需要好好使用它就行了。另外,如果有人问起这些资料的来源,你就说是你们海军的探子历经艰辛侦察得来的。朕不希望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东西来自朕这里。你明白吗?”

    “喔,喔,明白,明白,老臣遵旨。”关公先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然后见刘厚说得很郑重,连忙也郑重地自称老臣领旨。

    关公自以为明白了这本小册子的来源,大家都知道小皇帝手中握有秘密情报部门“中情局”,这个部门侦察的范围不限于国内,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力量是布置在国外的。

    汉军历次的战争中都有这支情报部门的身影,但是,皇帝从来都对这支情报部门讳莫如深,虽然他们屡立奇功,但是皇帝却千方百计淡化这支情报部门的存在感。

    对此,关公也很理解,特务机构就是特务机构,无论做得多好,都肯定会让人反感。尤其是那些自诩“正人君子”的大臣们,更是不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肯定对这样的一个特务机构有意见。

    所以,小皇帝宁愿将功劳推给海军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提起这个部门。关公自动脑补了小皇帝将情报来源归功于海军探子的原因。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