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回到天国当附马TXT下载回到天国当附马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回到天国当附马全文阅读

作者:平凡不是错     回到天国当附马txt下载     回到天国当附马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章 凯歌高奏

    阿基诺死了,南洋国也完了,曾国华和彭玉麟与太平军里应外合,控制了狼穴,扫平了南洋国这最后的保垒。

    那么,这曾国华与彭玉麟不是已经被抓起来了吗,他们是如何与太平军做到里应外合从而搞定狼穴的呢,而那杀阿基诺的人又是谁,怎会那么变态地强。

    这还得从头说起。

    其实,杀阿基诺之人是东方不惑。

    不错,除了东方不惑,谁会有这样的本事,当然,黄旭是有,但黄旭会亲自来杀阿基诺吗?肯定不会,所以,最后只能是东方不惑来杀。

    一句话,阿基诺是死在东方不惑手里的。

    但东方不惑不是被抓起来了吗,他又是如何逃出来的?当然,这其中的峰回路转也是有原因的。

    而真实原因就是,东方不惑被抓起来既是真的,也是假的,真的是他被关入了狼穴的地牢,假的是,他是故意被马哈苏比尔擒住的,当然也是故意被关进来的,而并非真正是失手于马哈苏比尔,而他假意被擒的目的就是为了与曾国华和彭玉麟一道配合太平军的进攻。

    而很显然,曾国华和彭玉麟一起失手被擒也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他们被八角儿这个内应所擒,更是事先的部署,这就是一个连环计,目的就是为了攻取狼穴。

    当然,他们能从被困的地牢中出来,那应计八角儿一功,那是八角儿偷偷放他们出来的。

    而他们被放出来之后,便做了分工,曾国华和彭玉麟与太平军联手太平军扫荡狼穴,而东方不惑则去截杀阿基诺。

    而最后,一切都是如此地顺利。阿基诺被干死了,狼穴也破了,马哈苏比尔最后也死在了乱军之中,八角儿当然不会死,他重新成为了马邦王子。

    这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结局了。

    而阿基诺死后,太平军也完全接管了狼穴。

    进驻狼穴之后。黄旭便与马邦联手对南洋国所属的地盘进行了必要的分化,让他们不再隶属于南洋国的范畴,重新归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

    这是中华帝国与马邦都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

    而做好这一切之后,黄旭又去见了一次英迪拉,希望可以说服她接受事实,归降于帝国。

    而英迪拉已被安排住在了她以前在狼穴的府邸之中,不过,她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一切都受人保护。

    黄旭来的时候。她正在补觉。

    前一天晚上,她一晚没睡,她失眠了,当然,这导致她失眠的主因还是因为黄旭。

    黄旭的影子已经被深深地铬入了她的印象之中,再也去不掉了。

    “首相大人,你考虑的如何了?是否乐意协手合作,开创美好未来呀?”黄旭微笑着道。

    他真的是已经喜欢上了英迪拉。

    如此与众不同的女人。他不喜欢都不行。

    他一定要将其拿下。

    “哼,你那未来就是在画饼。”英迪拉毫不客气地道。

    其实她已经动心了。

    在黄旭的强大攻势面前。她几乎就要败下阵来。

    “画饼才好啊,不画饼哪来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一往无前啊。”黄旭仍是笑道。

    他说这话自有他的道理。

    “听起来似乎很美好,实际就是空。”英迪拉叹了一口气,道。

    她的话已间接代表她已经软化了。

    黄旭一听此言,心中那是一阵狂喜。他心里面明白,这女人肯定是服软了,否则,他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只要她服软。那一切就好办了。

    “错!人生苦短,没什么比自己更重要,没什么比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更有趣,所以,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还是把握当下,尽量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才对。”黄旭语态诚恳地道。

    论起说教功夫,如果黄旭说自己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况且,他心中的那些新思想,超时代的言论,那是无人可比的,所以,如果你一旦进入到他的节奏,那只能祝君好运了。

    “你讲得似乎有那么一些道理。”英迪拉有点迷茫地道。

    她现在的心好乱,不知道应该做何选择,总之,似乎有点被黄旭说动了。

    “不是有一点道理,而是十分有道理,人本来就应该为自己而活,我们干嘛要为其他人而活呀,我们傻呀,所以,你以前的那些想法都存在问题,好在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放心,有我在,不会让你吃亏。”黄旭继续着他的神吹。

    他是越说越觉得自我感觉良好。

    “嗯,可是,让我再想一想,行吗?”英迪拉以商量的口气道。

    她确实有点被黄旭说动了,但是,她还是有一点下不了决心。

    黄旭听说她想考虑,本想再加把劲劝她不要再考虑了,但转头一想,欲速则不达,所以,他就忍住了没再做英迪拉的思想工作,打算再给多点时间让她考虑一下,然后再给她下眼药。

    于是,黄旭又与英迪拉海阔天空了一番,然后便告辞了。

    他相信,英迪拉已再难逃出他的掌心了。

    而在此后的很多天里,黄旭都忙着处理前南洋国的一些事务,经过很大的努力,黄旭和他的智囊们终于将前南洋国变成了一个纷争多,地盘多,战乱多的地方。

    总之,以后的南洋永远少不了战争,永远处于混乱之中,如此一来,中华帝国才好从背后操控,而对于那味口非一般的马邦,黄旭是软硬兼施,将其治得服服帖帖的,而且,他也学习了阿基诺的那一套,将八角儿召去中华帝国当了官,这样一来,等于是多了一个人质,南洋国王想干什么都不行了,只能老老实实听从黄旭及中华帝国的命令行事。

    而在处理完南洋国之事的同时,黄旭又收到了另外一个好消息。

    英迪拉终于想通了,她决定归附中华帝国,为帝国效劳。

    而听了这样的好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黄旭了,只要英迪拉归附于帝国,那他的机会就来了,终有一天,黄旭要将这身材一级棒的美女收归自己的床弟。

    至此,南洋国之事终于有了最完美的结局。

    一切都是如此的完美。

    想必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华的边境地区可以高枕无忧。

    而对黄旭来说,更关键的是,他终于可以班师回国了。

    黄旭有点期待,因为,回国就代表着他可以见到自己的娇妻鳞儿了,他又怎能不心怀期待。

    老实说,他太想家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一章 决定对印作战

    狼烟已平息,高奏凯歌还。

    在搞定了南洋的相关事务之后,黄旭便班师回朝。

    一路上,他归心似箭,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于是,他如此这般地快马加鞭,不多日,便已至京师。

    回至京师,黄旭见到妻儿,满腔的温情霎时间便流遍全身,多日来的疲惫顿时缓解了不少。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黄旭完全将朝政丢给了几位军机大臣,他自己则过着不问事世,与妻儿同乐的日子,真是不亦乐乎哉。

    而这样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让黄旭的心很踏实,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他也很享受这种时光,以前,他总是对自己的两位娇妻说,如果他们老了,他将携着她们的手一起归隐山林,谈诗论画,过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而现在他们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啊,也算是提前感受一把吧。

    他真希望这样的时光可以慢点走。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日子对现在的黄旭来说,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这不,他才没安宁几天,便有内阁的急件到,说是几位军机有机密要事要奏报皇上。

    黄旭心中很恼火,很想骂娘,他才安静了几天,就又有烦心事找上门了,他有些时候真想骂骂这几位心腹重臣,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让自己偷得浮生几日闲呢,总是有事来烦他。

    不过,转头一想,他也释怀了,如果不是有天大的事,这些个心腹也不会跑到这里来找他,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他们才会这么急。而说穿了,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可以理解,也应该互相谅解。

    所以,黄旭偷闲的日子只能提前结束。

    在他回到东暖阁的时候,几位军机大臣已经恭候多时了。

    于是。黄旭便直接问是什么事。

    几位心腹大臣交流了一下眼神,这才由赵小锋将事情的梗概粗略地说了说。

    原来是印度人在边界闹事。

    印度?黄旭一听是印度,立刻便提高了警惕,在黄旭的印象中,印度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强国,但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国,其非南洋可比,仅仅是其所拥有的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是南洋这样的小地方可以相提并论的。况且,其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潜能相当可怕。

    而不光是这些,印度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忌惮的地方,那就是她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一个世界级的霸主。而英国一直将印度当做自己的后花园和财富的主要来源地,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权力,英国在印度一直驻有重兵,当然,英国在印度的驻军实力远非八国联军时期的那部分驻华英军可比,驻印英军的实力强大很多。

    所以,与印度开战就等同于是与英国全面开战。就等同于挑战这个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的霸权,这一定是英国不能接受的,所以,中华帝国在准备与印度开战之前,也要在心理上以及其它方面做好与英帝国开战的准备。这是必须的。

    当然,印度殖民政府本身也不可小觑,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这不只是一头骆驼,而是一头大象,而且吨位还不小,实在是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印度暂时还没有自治权,而且还被置于英吉利的统治之下,是名乎其实的殖民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印度的国土面积很大,共计有十三个行省之多,人口众多,资源也较为丰富,本身又挡要冲之地,而且紧靠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真让她有一天翻了身,恐怕中华都很难再将其制住。

    所以,现在必须趁其尚在晕睡的时候,搞定她。

    正是基于这种种因素,黄旭与众军机经过了反复的协商,论证,最后决定,对印作战。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是非同一般的决定,如果能顺利地拿下印度,就等于是将整个东方都纳入了中华帝国的控制范围之内。

    那么,黄旭的世界帝国梦也同样会向前迈出最为坚实的一步。

    当然,如果失败了,那黄旭的世界强国梦也将会面临很大的打击。

    所以,此战是不战则已,战则要胜,而且是必胜,而黄旭与他的兄弟臣属们都坚信,中华必胜!

    而高层的决定一旦做出,强大的国家机器便随之高效地运转起来。

    情报的收集,兵员的征集,战争资金的划拨,战争物资的储备,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毕竟这一次面对的对手不同,很可能将要面临一场持久战,所以,不得不做充分的准备。

    况且,印度殖民地联军虽然实力不强,但毕竟人数众多,实是不可小觑,而更重要的是,印度还驻扎着二十几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虽然跟庞大的中**队比起来,人数不算多,但威胁却很大,它才是中华对印作战时最主要,也是最强大的对手。

    而这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对手,一切都得小心从事。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印度属于英吉利的领地,对印作战,也就是对英作战,而对英作战,黄旭喜欢,在黄旭心里面,没有什么比击败英国这个世界霸主更让他感兴趣的事了。

    而思想统一之后,接下来便是实际的军事部署。

    太平军此次几乎是倾巢而出,除留下一部分力量在各处镇守之外,其它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全都调出。

    黄旭初步预定的攻击路线是分两路出击。

    一路由新疆进入印度,称为西路军,主将-田小二,副将-东方不惑,随军将领有崔敏,保平安,吕擎天,余一龙,段一虎,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随军军师,诸葛吹灯,总计兵力为五十万。

    田小二与东方不惑在对朝作战之后,已经分别升任兵种司令官与副司令官的军阶,而田小二这司令官的军阶与保平安这位步兵司令官的军阶已经基本相当,这次黄旭让二人单独指挥一路大军,显然是对二人的又一次考验。

    另一路则是取道缅甸进入印度,称为东路军,主将-曾国藩,副将-左宗棠,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骆秉章,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随军军师-李鸿章,同样是领军五十万。

    而此次大军的编制,黄旭又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从太平军的十二个主力军团分别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然后进行了混编,基本上打乱了原有的军团编制,采取了新的编制,以此平衡大军的战斗力,而各军的军团长与副军团等主将也是根据战时的需要进行临时调配,在实战时并非一定是统率自己原所属军团的将士,这样一来,有利于主帅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

    总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尝试。

    而两路大军预计齐头并进,最后预定于会师印度首都新德里。

    另外,为保万无一失,黄旭还调动了预备役,总计兵力为五十万人,主帅由他亲自担当,副将-卢博,余震东,关唐,随军将领有杨宜清,朱衣点,傅忠信,军务参赞,赵小锋。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黄旭还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师留守,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后勤总调度,负责所有一应该粮草,军事物资的调拨与安排。

    总之,前前后后,黄旭做足了准备。

    而总体算来,此次大战,太平军共计调动兵力约150万,几乎调动了可以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

    黄旭与他的智囊们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以横扫千钧的态势,一举攻占印度。

    而大军在做好准备之后,便分头出发,按部署分批进入印度。(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二章 欢喜有之,忧愁亦有之

    而大军进入印度之后,东路军方面立马就传来了好消息。

    曾国藩率军奇袭了印度东边的雄关,素有东边第一关之称的阿恰姆关,打通了前往印度东方七个行省的通道。

    曾国藩这一袭着实漂亮,也很重要。

    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取关的呢?

    话说曾国藩在率领东路军出发之后,便一路晓行夜宿,进军速度极快,没多少天功夫,他便已经成功地率军越过了中印的边境线,并进入了印度的国境。

    在越过国境线之后,曾国藩便与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商议,打算奇袭阿恰姆关。

    阿恰姆关是通往印度东方的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只要攻下了阿恰姆关,那么,印度紧靠缅甸,以阿恰尔行省为首的东方七个行省的门户将一举洞开,在此之后,太平军只要纵兵横扫,想必不出三天,太平军就可以拿下整个阿恰尔行省,如果再快一点的话,一个月之内拿下东方七个行省应该也不是问题。

    所以,攻下阿恰姆关将是整个对印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是,阿恰姆关与其它关隘不同,正因为其的重要性,印军在此驻有大量的军队,如想从正面强攻,不仅迁延日久,而且伤亡必定很大,显然并非理智的行为。

    同样,这也是曾国藩等人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经过再三的思考与商议,最后定下的策略是奇袭。

    而所谓之奇袭,关键在于一个奇字,也就是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有效,最隐藏,也最直接的办法进行偷袭。

    如想做到这一点,要求很高,太平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太平军还有特战队这支奇兵可用,而特战队天生就是为奇袭而生,所以,有它在,这就让奇袭变成了可能。

    曾国藩决定以骑兵做为突袭的主要力量,以特战队做为突袭的先锋,一举拿下阿恰姆关。

    而具体的安排是,特战队先行潜进关内。然后觅取良机打开城门,而太平军的骑兵则在城外就近埋伏,一旦城门洞开,那太平军的骑兵将会蜂拥而入,全力进攻,从而有效地控制整座阿恰姆关。

    其实,这个策略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也是在有了特战队之后。太平军经常采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战术,也许这种战术方式在此时的太平军中并不见有多么稀奇。但是,如果放之四海之内,除了太平军,恐怕再也找不出这种用特战队进行突袭作战的军队。

    简而言之,放眼当今世界,中华帝国的特种作战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其它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掌握这种技能,或者说还尚未有这种意识。

    比如说这次袭击阿恰姆关,特战队渗透入关,印军就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太平军的铁骑入城,开始大砍大杀了,印军这才知道出了问题,等他们开始组织起零星抵抗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由此也可见,太平军与印军之间的作战理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太平军在突进城之后,那印军就更是不堪一击了,在强大的太平军铁骑面前,印度军队简直就是豆腐渣,太平军只是来回那么几个回合的冲击,印军便已溃不成军。

    老实讲,与太平军这种铁军相比,印度军队那简直就是小儿科,连曾国藩都有胜之不武的感觉。

    但,好在所有人心中都明白,此次进攻印度的目的是要打倒印度人与英国人的,所以,虽然是一面倒的屠杀,但没有人会心慈手软,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虐待,如今好在是太平军占上风,尚可为所欲为,如若换作有一天是印军占上风,恐怕印度人不会对太平军客气。

    总之一句话,这就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而战争来得快,结束的也快,只一战,太平军已定阿恰姆关。

    而曾国藩在率军一战而定阿恰姆关之后,东路军的将士们都很高兴,众人都觉得这是开门红,预示着好兆头!

    而有了这一次胜利做为铺垫,东路军的将士们都觉得,他们从此开始,必将顺风顺水,从而一举拿下印度。

    于是,他们在关内略作停留之后,便趁胜出击,随之展开对整个阿恰尔行省的进攻。

    兵贵神速的道理,曾国藩等人比谁都明白。

    而在强大的太平军面前,印军根本就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他们除了溃败,还是溃败,所以,不出三天,阿恰尔行省的全部印军就已被肃清,太平军全面占据了阿恰尔行省,取得了这里的实际控制仅,而用三天时间取关又占地,太平军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这其中也有运气的成份在里面。

    而实力加运气,这就是太平军快速取胜的关键。

    而拿下阿恰尔行省之后,曾国藩继续朝前攻击。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阿卜杜拉行省。

    而与东路军进展顺利相较,西路军的进攻就没那么顺利,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现如今,西路军却被阻于西行第一关的阿萨姆关处,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完全陷入了两难之中。

    虽然田小二想了很多办法意欲偷袭阿萨姆关,但奈何先机已失,以致最后都未能如愿,总之,如今的情况是非常之不妙。

    而田小二等人原本的打算也是准备采用与东路军相同的策略,奇袭阿萨姆关。

    但是,西路军的运气实在是没东路军那么好,他们在奇袭的过程之中发生了意外,非但没能成功,反而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让守关的印军提高了警惕,从而失去了抢关的最佳时机。

    当然,之所以抢关不成,除了运气成分之外,这其中还有至为关键的一环,这才是导致此次没有偷袭成功的重要原因。原来在这阿萨姆关中,西路军遇到了难缠的对手,此关之中,除了10万印军之外,竟然还包括2万英军,这是西路军事先没有想到的。

    而这所有的原因叠加,从而导致最后的偷袭没能成功。

    而偷袭不成的后遗症则是,田小二他们现在究竟是等待再次的偷袭机会,还是主动出击。强行攻关。

    可是,此关沟深,墙厚,每隔1米就部署有无敌大炮一尊,强攻必将导致损失巨大。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田小二决定暂时驻军关下,别谋对策。

    与此同时。他将相关情况,电告黄旭。

    黄旭刚率预备大军出发没多久。便收到了田小二的急报,大意是说,西路军正被阻于阿萨姆关之下,前进受阻。

    黄旭接报之后,略微考虑了一下,便给田小二回信。大意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请战的道理,他还说。田小二既然受命节制西路,那他就有便宜行事之权,请他不要顾虑太多,自行处理即可,不必报请,以后都当如此。

    黄旭不是不想为其想办法,只是希望田小二借此机会多锤炼一番,人总是要成长的。

    而田小二接到黄旭的回电之后,已明白了黄旭的想法,便不再顾忌,他在召集众人商议之后,然后定下了引蛇出洞的方针,他打算将那两万英军调出阿萨姆关,在关外歼灭之。

    但是,这引蛇出洞也不是说引就可以引的,那还要看如何引。

    既如此,那到底如何引呢?

    那就要先摸清英军的脾气,英军在印度次大陆横行惯了,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作威作服,所以,他们见到好东西就想抢,见到漂亮女人就想摸,总之,这奸淫掳掠的事没少干,更是乐此不疲。

    所以,田小二等人准备从这方面下手。

    他们准备派一队人假扮作客商,从关下经过,并故意炫耀随行所带的财富及美女,从而引起英军的兴趣,他们相信英军一定会派人出来抢,只要他们敢来,那田小二就让他有来无回。

    而这一招的确很凑效,在太平军所扮的商队经过那关下不久,便有一个中队的英军跑来抢东西,结果可想而知,这一个中队的英军马上就被太平军活捉了。

    而在活捉英军之后,黄旭便派人假扮成英军回关上去求援,说是那外出抢东西的英军中队被不明身份的一伙人围住了,并被攻打甚急,请求援助。

    而听此消息之后,英军立马派军救援,当然,在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会倾巢而出,因为,英军相信少量军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派出去的人却又没有回来,而得到的答复仍是一样,被围了。

    这个时候,英军有点急了,他们又将派出增援的人马增加了一倍,结果却还是一样,没回来。

    英军更急了。

    而就在这当口,添柴加火的人又来了,又有人向英军报说,那些被围的英军是被一支不知名的大军给围住了,这支围住英军的大军不下有二十万人。

    而听到这个消息,英军便恍然大悟,终于明白问题的症结在何处,于是,他们倾巢出动,前去解救被围的英军。

    因为,英军再狂妄,但也不会疯到用几队人去对付二十万大军。

    而只要英军出关,那就好办了。

    失去了凭障的英军并不可怕,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太平军对付英军,那还是没问题的。

    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也正如田小二等人所想,两万英军非常主动地钻进了太平军事先布置好的口袋之中。

    其结果可想而知,英军全军覆没。

    但是,英军虽然被灭了,但阿萨姆关却未被破,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印军手中,这部分守关的印军也是印军中的精锐,他们在英军出城之后,便紧守关隘,严防太平军偷袭。

    如此一来,田小二等人暂时就无计可失了,他们也只能再等等看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三章 铁骑决战

    就在西路军进攻再次受阻之际,东路军也遇到了进军印度大陆以来的第一次重大的考验。

    曾国藩在率部朝阿卜杜拉行省攻击之时,遭遇到了闻讯赶来求援阿卜杜拉的80万英印联军,并遭到了他们疯狂的阻击。

    这八十万联军包括十万英军以及七十万印度殖民地联军,双方的先头部队在经历过一轮激烈火的交火之后,便在阿恰尔行省与阿卜杜拉行省交界处对峙起来,而各自的后援大军也是渐次赶来,并逐渐加入到对峙的行列之中。

    双方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曾国藩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便将此处的紧急军情电告了仍处在后方的黄旭。

    而黄旭接报之后,也是颇为惊讶,没想这大军才进入印度不久就遇到了如此重大的挑战,这的确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但正因为此,此一战,他们必须打好,不能让英印联军将风头抢了去,如果此战打不过,将士们士气一泄,那后面再想重新来过,恐怕是有点困难了。

    所以,此一战,太平军必须赢。

    但是,如此大兵团作战,赢只能赢在战略上,所以,太平军此战仍得用谋。

    经过仔细的分析计算,英印联军虽然号称有八十万人,但真正精锐的是属于装备有全副英制武器并经过英军精心训练的二十万印军,再加上英军的十万人,也就是说,英印联军之中,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数在三十万上下。

    太平军一方需要在这三十万人上作文章,只要将这三十万人搞定了,那英印联军也就完了。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出奇谋以制这三十万精锐之师。

    而再进一步分析,事实上,这三十万精锐之师中,最为核心的是英军的三万骑兵。这三万骑兵全都是苏格兰的高地人所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战马都是经过特殊的办法训练而成,无论是从体质上,还是从爆发力,耐力性等方面,全都要比太平军的战马高出一筹。

    而且,英军的这些骑兵全都经过了最先进,最残酷的训练。

    所以,若论战斗力。这三万英军铁骑完全可以从正面击溃三十万的印度大军,如果是偷袭或者以奇制胜,那这三万英军铁骑的作用更大。

    所以,如果太平军能歼灭这三万铁骑,那就等于是将英印联军的脊梁骨给打碎了,然后再来对付英印联军的这三十万精锐,那将容易的多。

    所以,太平军此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用计打掉英军的三万铁骑。

    第二步,歼灭英印联军的三十万精锐之师。

    第三步。击溃甚至全歼英印联军的剩余大军。

    如此算来,这场仗才好打一些。

    而制定完策略之后,曾国藩便将打掉英军三万铁骑的任务交给李宗棠去负责。

    李宗棠在经过仔细研究之后,觉得英军的这三万铁骑的机动性实在太强,如果想从正面将其歼灭,难度实在太大。而危险也很大,如果不能一次性搞定这些骑兵,万一他们发起疯来,太平军必将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必须挖好坑。让它自己来跳,然后在坑里面弄死它。

    既然如此,接下来就是挖坑的问题了。

    可是,这坑如何挖,挖在什么地方,这都是一个十分讲究的问题。

    可能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放出有用的诱饵,然后诱其入坑。

    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有吸引力的诱饵呢?

    在骑兵的眼中,也许最有吸引力的就只能算是对方的骑兵了,如果能有机会歼灭太平军的骑兵,这英军的三万铁骑一定会很感兴趣。

    既然如此,那就以太平军的骑兵做饵,钓来英军的铁骑。

    主意打定之后,太平军的轻骑便出动了,他们四处暴露,时不时惹出一些暴炸性的新闻,制造一些刺激人眼球的效果,比如,出奇不意地攻击英印联军的防线,袭扰英印联军的粮道等等,总之,扰得英印联军不得安宁。

    他们就是要制造出这样的效果,从而引出英军铁骑来攻。

    最后的结果证明,他们的办法凑效了,终于惹得英印联军出手了。

    太平军轻骑在一次袭扰英印联军粮道的过程中,遭遇了英军的一万铁骑。

    英军也是小心,并不出动总计三万的铁骑,只是动用一万铁骑来对付太平军的五万轻骑,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对付太平军的轻骑,也许一万英军铁骑足矣。

    于是,五万太平军的轻骑对上了一万英军铁骑。

    太平军的轻骑由曾三统率。

    英军铁骑则由英骑兵司令哈里亲自指挥。

    这两人都是疯狂的骑兵统帅,都希望找到有份量的对手,而在这里,他们对上了。

    经过一番对峙,双方的骑兵阵中同时爆发出一阵巨喝,然后大地开始猛烈地颤抖起来,双方之间的骑兵开始了忘我的冲锋。

    战马嘶鸣,喊杀震天,两股洪流如同两团烈火,在经过短时间的动转之后,终于撞在了一起。

    只听轰得一声,立即便人仰马翻。

    英军手中的钢刀毫不留情地划过太平军骑兵的喉咙,鲜血四溅,太平军的骑兵不停地从马上掉落,然后倒在地上死去。

    当然,英军的骑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也不断地被太平军斩落马下。

    不过,总体看来,英军的铁骑还是要强过太平军的轻骑。

    双方之间交手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左右,太平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五千左右,但英军的死伤却只有一千人都不到,战损比例,5:1。

    这是太平军以前从来没经历过的。

    英军实在是太强了。

    曾三也发现了这种差距,但是,他很要强,他不愿意认输,太平军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窝囊气,人数比英军多几倍,但战损比例却是英军的好几倍。

    曾三接受不了。

    所以,他必须将这场子给找回来。

    他命令太平军轻骑继续冲锋,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们也必须将这英军的一万铁骑给留下来。

    更加凶狠的拼杀开始了。

    但实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需要用生命来抹平,当太平军的轻骑死伤接近两万的时候,英军才死伤了不到五千人,这还是太平军的众多将士用自己的超大毅力换来的,否则,可能死的人会更多。

    而如果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今天在这里的这些太平军轻骑可能要拼光了。

    但曾三也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拼光所有人,他今天也要将这一万英军铁骑留这里。

    这同样也是曾国藩的决心。

    因为,这一万英军铁骑可能造成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四章 一波刚平,一波欲起

    太平军轻骑与英军铁骑都是各自军中骄子,既然是骄子,那绝对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所以,为维护一个骑者的尊严,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生命。

    但是,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也许最后的结果还是两败俱伤。

    而事实也证明的确是两败俱伤。

    两大骄子战至最后,英骑兵司令哈里只带五骑侥幸逃脱,其余英军全部葬身于此,而太平军轻骑的损失则更为惨重,来时的五万轻骑最只剩下不到八千人还活着。

    这可能是太平军建军以来打得最惨烈的一战,付出的代价超乎想象的大。

    当曾三望着那尸横遍野的现场时,不禁悲从心中来,这些战死的骑兵都是跟随他许久的老人,而在他们的身上,曾三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没想到,仅仅一仗,就损失了这么多,曾三心中不痛才怪。

    不过,曾三心痛归心痛,但如果从战事的全局考虑,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只要能将英军的三万铁骑拼光,即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因为英军的这三万铁骑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任由那三万英军铁骑存世,恐怕将来遭受的就不仅仅是几万人的损失这么简单,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只要能重创甚至打掉这些铁骑,那对太平军来说都是胜利。

    而现如今,将近一万的英军铁骑已经从这个世间消失,去见了他们的上帝,接下来,太平军要对付的就是那剩下的二万人了。

    但是,英国人吃了一次亏。他们还会再上当吗.

    坦率地讲,如果从损失比率上来说,英国人这次不算亏,他们几乎是一万人的代价换了太平军的四万多人,完全可以说是赚翻了。

    可英国人也许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肯定会觉得。用一万英军精锐只是换回了太平军四万多人,这实际上是他们亏了,而太平军赚了。

    所以,这亏与赚之间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界线,这要看各自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问题,很多事情的内在只是在一念之间罢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战之后。英国人想必会更加珍惜那剩下的两万铁骑,恐怕轻易不会再拿出来参战了,如果太平军想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只能再等良机了。

    而既然一时之间无法再打那两万铁骑的主意,就只能回过头来对付那三十万英印精锐了。

    这也是个硬骨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而在电告黄旭之后,曾国藩便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他决定以东西两路军的大部分力量来围猎这三十万精锐,但随后战争的进程却让战场形势急转而下。而且让双方都始料未及,一场原本在计划之中的围猎行动变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大会战。

    曾国藩决定。以西路军的少部分兵力来牵制阿萨姆关上的英印联军,然后西路军主力隐蔽东下,与东路军主力聚兵一处,合力对付英军那三十万精锐,然后出其不意地聚而歼之。

    但是,英军却不知用什么办法事先侦知了太平军的意图。他们并不让那三十万英印精锐落单,而是将英印联军的八十万大军全都放置于太平军的正面,严阵以待,让太平军一时之间无计可施,无隙可乘。

    双方之间因此而对峙起来。

    战事并没有按照曾国藩预料的那样向前发展。而是偏离了原本设定好的航线,出轨了。

    这让曾国藩很是有点无奈。

    但是,无奈归无奈,最后还得找出破解之道。

    于是,曾国藩与众将反复商议,希望可以找到这把破解困局的钥匙,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找到。

    也许,太平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就走了。

    那就是硬打硬拼。

    可是,如若要硬拼,以当前的实力对比来看,太平军并不占优势,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加起来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这与英印联军的八十万相较,也只是稍占上风,如果直接对垒,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毕竟悬念还是存在的,所以,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增兵,直到实力完全压过英印军,然后再以绝对的实力胜之。

    只不过,不管实力如何,不管结果如何,如果硬拼,太平军最后都将要付出甚为惨重的代价。

    可是,战事发展到了这一步,已经由不得人再有其它想法了,只能拼命向前,倾尽全力战胜对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曾国藩只能将当前的情况电告黄旭,静待黄旭的旨意。

    这么大的决定只能由黄旭来下。

    而黄旭回电则是令曾国藩暂时按兵不动,他将率预备援军尽快来援。

    于是,曾国藩率军继续与英印联军对峙。

    而双方也在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积蓄力量,构筑工事,迎接大战的到来。

    战争的阴云似乎已完全笼罩住了这一片天空。

    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当中,黄旭的所率的预备大军到了。

    如此一来,太平军的三支大军,总计一百五十万人马,终于在这阿卜杜拉行省汇齐了。

    大军齐集,一场大会战即将展开。

    而黄旭到了之后,连茶都还没得及喝一口,就召集众将议事。

    局势如此,怎由人有半点懈怠之心。

    然后,一场重要的战前军事会议便在黄旭的御帐中展开了。

    这次会议很重要,它将直接决定这仗怎么打。

    所以,太平军中副军团长级以上的将领全都被要求参会,而会议由黄旭亲自召集,曾国藩主持。

    而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与英印联军打这一场仗。

    现在,太平军是以一百五十万人马对英印军的八十万人马,兵力对比上,差不多是以2:1领先,当然,领先固然是好事,但也正是这种领先,却给太平军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让太平这对待这场仗的态度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只能胜,不能败。

    所以,会场上的气氛也有点紧张。

    “诸位,请安静,安静。”曾国藩的目光绕场一周,然后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道。

    于是,众人停止讨论,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曾国藩身上。

    然后,只见曾国藩大手一挥,接着道:“今天请大家来,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这场仗如何打,希望大家不用顾忌,各抒己见,尽管畅所欲言可也。”

    一百五十万大军,那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指挥,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都是大件事,所以,必须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皇上,总司令,末将以为,大军汇集,已无任何投机取巧可言,双方只能以硬碰硬,进行一次实打实的较量,综合实力强者,自然最后能够胜之。”东方不惑直接而又干脆地道。

    这是东方不惑的风格,他向来敢言,更不喜拐弯抹角,所以,打破沉默的往往都是他。

    不过,他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敌我双方的兵力加起来已达两百多万人,而且双方之间所处的这一片区域空间狭小,缺少运用战略战术的纵深,而且迂回的空间不大,所以,如果想要出奇计用奇谋取胜,恐怕难度很大。

    说穿了,就正如东方不惑所说,双方之间只能来一次硬撼,看看究竟谁的力气大。

    当然,这也是黄旭与曾国藩会召集众人讨论的原因,他们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希望可以多一些人,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嗯,东方之言虽然直接了一点,但也算是一个办法,那么,除东方之外,诸位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曾国藩听了东方不惑之言,也不置可否,他继续问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须我师焉,曾国藩始终相信,好办法就是在讨论之中产生的,集思广议才是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对英印联军进行穿插包围就好了,可是,空间如此狭小,如要穿插包围,那可真是有点难度。”田小二在一旁感叹道。

    他也觉得这是个头疼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人多地方小惹的祸。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已是黔驴技穷了。”曾国藩皱了皱眉头,道。

    在曾国藩与黄旭的心目中,硬打硬拼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他们希望还是可以找出善策良方,以智而非力胜之。

    但依实际情况看来,想找到完美的办法,恐怕实在是有点难度。

    而田小二发言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再出来接话,毕竟这好办法不是谁都能想出来的。

    帐内一时之间也陷入到了沉默之中,众人都低着头,绞尽脑汁地想着对策。

    “皇上,臣以为,我们可以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李鸿章突然开腔道。

    李鸿章显然是已经有了好办法。

    这智囊的脑袋与其他人毕竟不同,转得就是快一点。

    而帐内众人听说李鸿章有了好办法,都不禁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

    而黄旭与曾国藩也来了兴致。

    李鸿章这话就象给苦闷之中的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李鸿章自然也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一丝丝满怀期待的眼神都投向了他。

    李鸿章见此,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缓缓向众人道出。(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 精心谋划

    李鸿章提出的办法是诱敌深入,然后再围而歼之。

    他提出,先以主力大军找一处合适的地方埋伏,然后再以一军做为诱饵,从而诱英印军出战,接着便想办法将其引入到太平军的埋伏之中,围而歼之。

    其实,说穿了,这计也不是计,只不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战术罢了,而这所谓的战术,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太平军都用烂了。

    不过,也许正因为是用烂了,所以,太平军对此战术的运用就不失之于纯熟,而且可以说完全是已经烂醉于胸了,也就是说,太平军此时用此战术,必定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而将难事变为易与之事,李鸿章是深谙化繁为简的道理,也更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看来,他提出采用此战术完全是有的放矢。

    可是,这计说起来容易,恐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有人都知道,双方大军对峙的这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施展不开,那么,太平军将如何去找地方埋伏,如何能够找到隐藏这百万大军的地方,这可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办到的。

    如果连这最起码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又如何将此计付诸实施呢。

    但是,李鸿章却有他道理。

    他认为,太平军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如今虽已合兵一处,但他们并非是完全聚在一起,而是分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英印联军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所统率的东路军在东面,田小二统率的西路军处西面,而黄旭亲率的预备大军则居南方,互为犄角,互相声援。给英印军构成无形的压力。

    这就是太平军的兵力部署态势。

    而正因为此,李鸿章才认为有文章可做。

    他的想法是,东西两路大军可以从东西两路分别退却,然后迂回到南面找一处可以埋伏的地方进行埋伏,接着便只需静静地等待鱼儿入网可也。

    而这两路大军必须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联军的视线之外,让他们相信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退走了。

    与此同时。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则需要负责诱敌。

    为什么要让黄旭诱敌呢,一来,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在纸面上要比其它两路大军弱一些,这让英印联军会生出轻视之心,而只有轻视才能带来机会,二来,黄旭的身份特殊,如果向英印军透露出他的身份,想必英印联军也会动一下坏心思。而只要他们敢动这心思,那李鸿章的这条诱敌大计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有着很大成功机会,但也充满着危险的计策。

    如果运用的好,英印军便能按照李鸿章的思路行动,而太平军大功告成的机会便会大增。

    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太平军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因为。东西两路大军撤走之后,黄旭所率的大军就成了孤军。如果英印军倾巢而出,那黄旭就必须率五十万人马来对付英印军的八十万大军,一旦被英印军咬住,那损失必将重大,况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黄旭,这位中华帝国的皇帝,他可是在这预备大军之中,万一有什么闪失,不但太平军对印作战将会一败涂地。恐怕国内的局势也会因此而不稳,如果处理不好,也许黄旭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就会土崩瓦解,那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而是动摇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策,到不如说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对太平军来说输不起的赌博。

    太平军一方必须慎重对待。

    当李鸿章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之后,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目光便开始变得暗淡起来,他们从李鸿章的话中嗅出了风险。

    众人都觉得,这完全就是用帝国的命运在赌,而这赌注实在是太大,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一句话,这看似平常的计划策却是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风险,没人敢说行与不行。

    可能,有能力下这个决心之人就只有黄旭这位帝国的掌舵人了。

    而事实上,自从李鸿章提出这一计划之后,黄旭也考虑了很久,并且是将这事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他相信即使有危险,凭借他的实力,不要说什么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抗衡整个英印联军的狂话,至少,他如想自保,那绝对是没问题的。

    而他真正担心的是,万一英印联军并不上他们这个当,他们并不出战,或者说并不以全军出战,那怎么办?

    如果英印军龟缩不出,那他们不是白忙活了吗?这一来一去,他们得花多少精力,而且这大军来回调动的过程之中,万一有什么破绽被英印军发现,并善加利用,那太平军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所以,这个决定还真是有点不好下。

    “大帅,你怎么看?”黄旭低头沉思了很久,这才抬起头问曾国藩道。

    黄旭素知曾国藩虑事周详,对此事,他相信曾国藩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而曾国藩见黄旭垂询,连忙恭敬地道:“皇上,依臣的意思,此计未尝不可一试,但有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臣请皇上万万不能以身试险,只需派一员上将顶替皇上领军诱敌即可。”

    曾国藩这话的意思是说,此计照行,但黄旭不可亲自领军诱敌。

    由此可见,老成谋国几个字用在曾国藩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黄旭见曾国藩同意此计,心中便有了计较,然后他又将此计的前前后后连贯起来再仔细地想了想,便决定行此计策。

    于是,黄旭拍板,令众人按照李鸿章所说的办法行事,但具体细节由曾国藩牵头拟定。

    不过,有一点,他却强调必须按照他的意思办,那就是,他必须亲自率领预备大军出战,如此一来,他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势,从而调整对敌的方略,随机应变,务求诱战成功。

    而这一战最后是否可以成功,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成功地诱敌出战,这番重任,黄旭必须亲自担当。

    而黄旭此言一出,众人立马表示反对。

    黄旭是什么身份,他可是帝国的皇上,怎能让皇上以身犯险,如此一来,那岂非是说众人无能吗?况且,黄旭一人身系帝国的安危,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帝国就完了。

    所以,无论如何,众人都不能让黄旭去冒这个险。

    而黄旭见他一出声,众人就表示反对,不禁心中一暖,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毕竟有这么多忠心的属下死心踏地跟着自己,为自己着想,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不过,他心意已决,这一次,他非得自己去不可。

    于是,他坦诚地向大家说明了他要亲身前去的原因,并且向众人保证,他此去必定竭尽全力完成诱敌之事,退一步说,即使不成功,这也不会危及到他的生命,因为,他的实力,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说到最后,众人见拗不过黄旭,而且他说的也在理,更重要的是,众人都知道黄旭机智过人,武艺超群,正如他所说,即使事情办不成,他自保还是措措有余的,所以,众人也就勉强同意了。

    不过,众人还是给黄旭上了一道保险,那就是他得让东方不惑跟着保护他。

    黄旭见众人同意了他的意见,只是附加了一个不算条件的条件,他便愉快地接受了,况且,有东方不惑这个兄弟在一旁,他也就不愁寂寞了。

    众人黄旭首肯,全都出了一口气,然后情不自禁也山呼万岁。

    而既然计议既定,那大军便开始忙碌地做着准备。

    一百多万大军的调动,那可不是儿戏。

    而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军便开始分头行动,实施他们的计划。(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六章 英军三巨头

    太平军大寨中,此时只剩下黄旭率领的这一路五十万预备大军仍然呆在原地未动,而其它两路大军已经按原定计划去的远了。

    黄旭令卢博,余震东,关唐等人率军大张旗鼓地拆除营地,并对外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总之,他们努力地想让英印军明白,太平军准备撤了。

    当然,太平军如此大张旗鼓的行为肯定是瞒不住英印军的,况且,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一丝不漏地被传进了英印军的耳中。

    而英印军的几位首脑人物也正在思忖着对策。

    这包括负责在前线指挥英印联军作战的英驻印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一世以及他麾下的两名重要将领,一位是英驻印军骑兵司令-哈里,也就是带领五骑从曾三手下逃脱的那个哈里,另一位是英驻印军步兵司令-华莱士,这三人是驻印英军的首脑人物,也是英印联军的指挥官。

    而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印度殖民地傀儡首相-阿里汗,另一位是印度殖民地联军总司令-辛格,这两位印度殖民当局的上层人物也都到了前线。

    由此可见,英印军同样高度重视此次对太平军作战。

    而这五人此时正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前的战事。

    “哈里,华莱士,你们说说,这太平军想干什么?”蒙哥马利摸了摸自己嘴巴上的两绺短须,满脸疑惑地问他的两位得力干将道。

    蒙哥马利,现年三十出头,白皮肤,棕发蓝眼,鹰勾鼻。一身裁剪整齐的将官服表明其尊贵的身份。

    他是英国的贵族,将门之后,他的曾祖,祖父,父亲,全都是英国数得上号的著名将领。他年纪轻轻就坐上了这驻印英军总司令的宝座,固然是才华出众,而他背后的家族势力同样不可小觑。

    说白了,蒙哥马利能稳居这总司令之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英国女王需要倚仗他的家族为英帝国效力,所以,与其说这驻印英军司令的肥差是蒙哥马利凭自己的实力或者是他的家世挣来的,还不如说是女王陛下为了安抚他的家族施舍给他的。

    不过,虽然这其中的政治及裙带关系很是有点复杂。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蒙哥马利的实力确实很强,他的剑术已达八级,骑术过人,还因此获得过大英帝国的骑士称号,在英国国内,他的剑术与骑术,那是罕有人敌。

    总之一句话。蒙哥马利并非那种脑大肥肠,只知道借助家族的声威来给自己谋利的蠢货。而是实实在在有实力的青年将领。

    特别是到了印度之后,他将自己出众的军事才华与非同一般的交际手腕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坐稳了驻印英军总司令的位置,并让所有的英军以及印度人都对其刮目相看。

    所以,蒙哥马利并非庸才。

    而蒙哥马利不仅自己出色,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他竟然为他的国家培育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军事家,二战时期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元帅蒙哥马利是将军蒙哥马利的孙子。

    当然,这是后话。

    “总司令官阁下,这帮中华人狡诈百出。没人知道他们心里面在想什么,但从他们的行为来分析,估计他们是想逃跑吧。”骑兵司令哈里撇了撇嘴巴,耸耸望,摊开双手道。

    他认为太平军真的是想跑。

    他与曾三交过手,虽然他败了,还差点丢了性命,但这也让他真正地认识了太平军的实力,他心中明白,这帮人,那可不是好惹的。

    哈里,驻印英军骑兵司令,土包子,没上过什么正规的军事院校,没任何背景及后台,他能坐上骑兵司令的位置,那完全是积功升上来的。

    他是少有的骑兵天才,对骑兵骑术理念的追逐,那简直是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用他的话来说,他天生就是为骑而生的,他的目标就是成为这天下骑兵中的第一人,而他所统率的骑兵也要成为这天下骑兵中的翘楚。

    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多见。

    而他这骑兵司令,虽然听起来是好大的名头,但说穿了,也就是个上校,对,哈里这骑兵司令是上校军衔,他费了老大的劲,累积了无数的战功,却仅仅只是弄来个上校当当,这在很多人看来,都很为他不值,甚于有人暗自猜测,这哈里会不会心中不平,但哈里却不这样想,他是乐观的,因为他有追求。

    哈里的理想高尚而又远大。

    但是,他的追求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大多数人听了他的理想,都只是一笑而过罢了,而真正能理解与支持他的人却只有蒙哥马利,这也许就是哈里这种桀傲不驯的人愿意听从蒙哥马利指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哈里,四十五岁,皮肤呈古铜色,棕色头女,黑色眼珠,相貌粗俗,有人说他有一半亚洲人的血统,传说生他的母亲是东方人,但此事无从考证,哈里也从不承认,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不喜欢东方人,他觉得东方人胆小怕事,缺少男子汉气概,远逊色于他们西方人。

    而以哈里的年龄及军衔,估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光荣地退役了,退役之后,他不仅可以获得一大笔补偿金,女王还会赐予他土地以及仆人,总之,象哈里这样的将领,退役之后的生活是相当惬意的。

    但是,哈里怕的就是这个,他怕退役,他不愿意过那种安逸的生活,因为他生活的全部都在马背上,他天生就是为骑而生,如果真让他退役之后去过那种了无生趣的生活,那还真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他现在得努力工作,希望可以在这有限的几年内做出一些成绩来,从而了却他的心愿,而现在,机会已经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在他的对面,那里有这个世界最强的骑兵之一,太平军的铁骑。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足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支东方的骑兵一出场就带给了他震撼,让他收起了轻视之心,特别是那场一对五的战斗,虽然他最后全身而退,但太平军骑兵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与其说是印象,不如说是教训,而这教训,他永世难忘,所以,他必须战胜太平军的骑兵,在报仇血恨的同时,也用强者的血来证明他的无敌。

    而现在听说太平军可能要撤退,他又跃跃欲试起来。

    蒙哥马利看了一眼似乎有些言不由衷的哈里,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转过头,又看了看华莱士,见华莱士正低着头,似乎在想什么。

    蒙哥马利没有打断他,收回目光,将双手交叉在一起,托起了自己的脑袋,他在等。

    “太平军恐怕真要跑。”华莱士突然抬起头,突兀地道。

    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乎能够洞悉一切。

    而听此一言,蒙哥马利微微一愣,他不明白华莱士为何如此肯定,于是,他想也没想就道:“然后呢?”

    如果太平军真的要跑,那他们就得好好准备了。

    “遵司令官阁下之命,我们的侦骑日夜监视着太平军的动静,太平军稍有风吹草动,我们一定能知道,但从刚刚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太平军的三支大军之中,已有两支退走了,并且不知去向,而剩下的这一支也正在收拾行装,似乎也准备撤退,与此同时,我们从截获得情报中得知,中华帝国的内部正在发生很严重的叛乱,有几个省已经宣布独立,据我推测,这些太平军是接到国内的情报,然后才仓惶而退的。”华莱士平静地将一切细细道来。

    华莱士,驻印英军的步兵司令,英格兰人,与蒙哥马利算得上是半个老乡,其家族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也是威名素著,不过,他的家族与蒙哥马利的家族不同,蒙哥马利的家族世代都是武将,而华莱士的家族专出文官,他的父亲正是当朝的财政大臣,手握英国的财经大权,是英女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论起家族背景,华莱士与蒙哥马利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蒙哥马利的家族胜在底蕴深厚,已经兴旺了很多年,而华莱士的家族则是在他父亲这一辈才兴旺起来的,所以,如此一比较,二人的背景还是有些差别的。

    不过,这华莱士与蒙哥马利的性格到也有些相似,他们都不希望依靠父辈的余荫,而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放弃伦敦舒适的生活跑来印度的原因。

    华莱士更是希望能在印度这个大融炉中好好历练,干出一番事业来给人看。

    而说起这华莱士的个人情况,总体来看,条件不错,三十好几,与蒙哥马利的年龄不相上下,皮肤白皙,相貌英俊,似书生而非大将。

    真正算起来,此人可以说得上是智勇双全,他除了在领军带兵上有一套之外,更是蒙哥马利最为倚重的谋士,蒙哥马利很多指令几乎都是出自于华莱士之手,他就等于是蒙哥马利的半个脑。

    而当蒙哥马利听了花莱士之言后,不禁也是暗暗心惊,如果华莱士之言属实,那他们就必须果断采取行动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七章 相识何必曾相逢

    蒙哥马利与哈里和华莱士经过紧急磋商之后,便决定展开追击。

    可是,这追也得有个追法,如何追,派多少人去追….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派六十万人马去追,然后留下二十万人坚守大寨。

    而这些被派去追击太平军的人马包括八万英军以及五十二万印军,而留下来坚守的则是一万英骑兵再加十九万印军。

    英军原本参战的总人数包括步骑在内共计有十万人,但在前次哈里与曾三的交锋过程中,英军已经损失了一万铁骑,所以,英军现在拥有的总兵力已经下降至了九万人,这其中包括二万铁骑和七万步兵。

    而此次,英军出动的是八万人,说其是倾巢而出也并不为过,而光看这架势,他们似乎是势在必得。

    不过,虽说是倾巢而出,但蒙哥马利也留下了后手,他留下了二十万大军守大本营,以防不测。

    这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得准,风云变幻,让人始料不及,而给自己留条后路,买个保险,显然是最明知之举,如此说来,蒙哥马利也是深明其理。

    而且,能在大好形势之下做出这样的安排,蒙哥马利可谓之能,而他这看似轻易的一举却为他以后的脱困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而说到具体安排,英印联军此次对太平军的追击是以一万英军铁骑作为先导,然后以五十二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最后则以七万英军殿后。

    而蒙哥马利的这一排兵布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一番道理,而说穿了,也就是明哲保身。利字当先罢了。

    蒙哥马利以英军骑兵作为先导,是因为骑兵跑得快,冲力力强,一旦追上太平军,他们便能以下山猛虎般的姿态给太平军以震慑,即使不能重创太平军。至少也能拖住太平军,从而为后面的攻击主力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英军骑兵以强胜之姿对上太平军的败军之势,必定是顺风顺水,手到擒来,所以,英骑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获取最大的好处,搏得最大的功劳。这是何乐而不为呢。

    而将五十多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这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因为印军人多,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当然,这主力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为攻击太平军的主力。再一层是送死的主力,不然怎么着。难道让英军去送死不成,所以,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就是那七万英军了,蒙哥马利是将七万英军当做最后的筹码来使用的,这也能理解,而且。对英军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果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英印联军占据上风,那他就可以让印军先与太平军一拼。从而将太平军的有生力量给消耗大半,然后,他再让英军去收拾残局,最后,这主要功劳自然就算到了英军的头上,当然,如果出现意外,那印军就可以被当做英军的垫脚石来用,由印军先挡着太平军,英军则可以安然后撤。

    如此一来,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蓉哥马利与他所率的英军主力都是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是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安排,如此计算,说蒙哥马利是深思熟虑,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事情真会如他所愿吗?这还是个谜。

    而英骑兵司令哈里在接到命令之后,便急率一万英军铁骑朝太平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对于追击,哈里原本就是最勇跃的一个,而蒙马哥利对骑兵的安排也正合其意,而且,这样好的机会,如不好好利用,一旦太平军真跑了,那哈里一定会将肠子都给悔青的,所以,他是快马加鞭,一刻也不停地率领那一万英铁骑狂奔而去。

    哈里率部奋勇追击,努力向前,差不多向前追出了二十多里,他便见到太平军将军旗,战鼓,军事物资,军械器杖等等洒落了一地,看起来象是在仓惶而逃之时留下的。

    哈里见此,他更急了。

    于是,哈里与他的那一万铁骑奔得更快了。

    然后,他们又向前追了十多里,终于远远地望到了正亡命而逃的太平军。

    哈里一见,心中狂喜,终于还是让他给追上了,于是,他鞭梢向前一指,一万英军铁骑就犹如决坝的洪流般蜂拥而出,冲向前面的太平军。

    蹄声阵阵,喊杀震天,英军的这一万铁骑暴发出惊人的气势朝前面逃跑的太平军冲去。

    哈里相信,只要他们这么一冲,那他们就必定会象秋风招落叶一般将太平军清理得干干净净。

    所以,哈里的心中是高兴的,他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似乎在随着他冲锋的节奏在翩翩起舞,他眼前更是出现了英军铁骑狂虐太平军的场景,那肆意飘荡的鲜血已将眼前的天空染红。

    哈里心中的兴奋点已经达到了极致。

    可是,就在哈里兴奋着冲向太平军的时候,他感觉大地震动了一下,然后是更加剧烈的震动,他心中一惊,感到发生了什么,而更让他感到心惊的是,这震动似乎来自于四面八方。

    哈里感觉到非常的不对劲,内心深处更是弥漫出深深的不安。

    但是,他与他的骑兵却没有就此停下来,因为他们已经停不下来了,他们已经开始冲锋,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必须一往无前,佛挡杀佛,神挡杀神。

    不过,危急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就在哈里与他的一万铁骑就要追上前面的太平军的时候,他们的四周出现了滚滚洪流。

    骑兵,同样是骑兵,黑压压的一片又一片,他们正以冲天的气势朝哈里与他的骑兵压来。

    然后,哈里的骑兵被这些骑兵包围了!

    而更让哈里感到惊讶的是,这包围他们的骑兵恰巧又是老熟人,他看得真真切切,那是太平军的骑兵。

    不错,这包围英军的正是太平军的骑兵,而且是重装骑兵。

    而此次率领太平军重装骑兵的依然更是哈里的老熟人,曾三。

    当然,曾三碰哈里,这不是巧合,而是曾三主动求来的,这是曾三向黄旭求来的,为的就是报上次之仇,他怎么都忘不了英军的一万骑兵是如何残杀他手下的四万多轻骑的,他一定得报这个仇。

    而这一次,他带来的可不是轻骑,而是重骑,他到是要看看,这英军铁骑对上太平军的重骑会怎样。

    曾三虽然无法预知结果,但他却知道,英军如果还想获得与上次相同的战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平军重装骑兵的实力,那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而曾三的信心正是来自于太平军重骑的实力,他率轻骑与哈里的英骑交过手,对英骑的特点那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他相信重骑有能力与英骑抗衡。

    而说起这太平军的轻骑与重骑之区别,主要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特点之上。

    轻骑,顾名思意,轻装骑兵,防护能力较弱,擅长突袭作战,正面搏杀并非其所长,而重骑则正好反其道而行之,防护能力超强,擅长与敌正面硬撼。

    曾三上次率轻骑败于英军骑兵之手,正是在以己之短战敌之长,败得也算在理,而这一次,他率重骑而来,那是有的放矢。

    所以,他这一次一定要将上次丢掉的场子给找回来,并给那手下的那四万多兄弟报仇。

    而且,自上次失败而归之后,他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与英骑再战的机会,而现在,机会来了。

    俗话说得好,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与哈里这一对冤家这一次又对上了。

    上一次,从理论上来看,哈里完爆曾三,这一次,曾三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不会让哈里好过。

    而哈里见是曾三,那同样也是精神一振,在他的心里面,曾三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对手,曾三用四万轻骑换了他一万英骑,这让他内心甚为佩服,当然,这还不是曾三让他最为感到心折的地方,而最让哈里由衷敬佩的是曾三以及他所率的轻骑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气慨,这给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技战术可以培养,但恐惧却是与生俱来的,而太平军能做到不怕死,这才是让哈里感到佩服的地方,也是让哈里感到头疼的地方。

    如果敌人不怕死,那哈里就等于是遇到麻烦了。

    但是,哈里就喜欢挑战,没有挑战的事他还不愿意干呢。

    所以,二人狭路相逢,那是给了双方又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八章 曾三Vs哈里

    虽然曾三所率的太平军重骑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而且他也很想与英军决一死战,但理智却告诉他,他不能冲动,因为他与英骑战斗过,深知英骑战斗力之强悍,虽然太平军重骑实力同样强大,但与英骑相较,两者的实力也只是在伯仲之间,如果不顾一切地与英军力敌,太平军重骑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而这是曾三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即便太平军占有上风,但曾三仍然希望可以将有可能出现的伤亡降至尽可能低的程度。

    可是,怎么样才能将伤亡降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难不通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是智取,但面对哈里这个疯子,曾三同样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得找出一种行之有效办法,然后再战。

    略微思索一下之后,曾三便有了主意。

    于是,他策马缓缓向前,从众军将当中穿过,然后在哈里面前立定,他直视哈里的双眼,虽然内心颇不平静,但仍是面如止水,而七八个呼吸之后,只听他道“哈里将军,别来无恙否?”

    曾三有这样的心态与表现,足见其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之后成熟了很多。

    而哈里见曾三前来,他也暗自戒备,而观曾三之面,听曾三之言,他的心态也在不停地变化,此时,他见到了一个与上次交手时相较更为冷静的曾三,而对高手来说,冷静就等于是可怕,在相同等级的对手里面,一个冷静的对手总是难以对付的,所以,哈里是既兴奋又忐忑。

    “哈。哈,托曾将军的福,没病没灾,只不过是少了称心如意的对手罢了。”哈里一阵大笑,然后双眼放光般地盯着曾三道。

    哈里那有些发绿的眼睛将曾三瞧得浑身不自在,他感觉自己就象是被一头饿狼给盯上了。而且这还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饿狼。

    “好说,好说,哈里将军对眼下的局势怎么看?”曾三故作姿态地道。

    先将问题丢给哈里,然后根据哈里的态度再来定如何取舍,曾三这一招可见高明,而由此更可见,比起以前,他的确成熟了很多。

    而听完此言,哈里却是不慌不忙地道:“曾将军真的是太看得起我了。我实不知当前是什么局面,何来看法一说啊,说到底,这还得请教曾将军。”

    陀螺抽得嘀嘀转,你抽过去,我抽过来,真是不亦乐乎。

    而且,这很明显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套路,哈里并不傻.

    而更让人叫绝的是。这两个平时看起来勇猛善战但脾气急躁之人,现在却慢条斯理地互相斗起了心眼,真是不说有趣都不行。

    而曾三见哈里不接招,便不再迂回试探,直接单刀直入地道:“哈里将军,今日之事。将军以为如何?”

    曾三毕竟不似李鸿章这一类的专业谋士可以做到机谋百出,他是三言两语不对路,便转为想用最干脆的办法解决。

    “曾将军以为呢?”哈里反问道。

    哈里又将曾三射出来的箭挡了回去。

    总之,哈里似乎也与曾三打着同样的心思,打算后发先至。先摸清对方的路数,然后以策御之。

    而曾三见哈里一问三不知,不禁有点恼了,不由大声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再清楚不过了,你已经被包围了,如何选择,请你三思。”

    曾三的话说得很有点不客气,他的耐心看起来也差不多快耗尽了。

    而哈里听了曾三此言,不怒反笑道:“大言不惭,就凭你以及这些人,能将我咋地?”

    哈里语气之中的不屑让任何人听了都会很不爽,而且,他明显是在与曾三针锋相对。

    而曾三见哈里态度如此,当然也是很不爽,他甚至觉得这哈里简直是狂妄之极,都到这个时候了,他还不愿意低头认罪,真是愚不可极。

    而对这种顽固份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打趴下,以力服之。

    所以,曾三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战便是了。

    于是,曾三举起手中的长枪,意欲直接朝身后的重骑发布命令,战!

    可是,就在其长枪举起之时,哈里又发话了。

    “曾将军,我有一个提议可解当前之局,并且不必要如此劳师动众地大动干戈,不知将军是否愿意一听?”哈里瞅准机会道。

    这哈里看起来是一勇之夫,没想心中的花花肠子还真不少,也许他早就想好对策了,故而有此一言。

    而曾三却有一种被耍的感觉,但为大事计,他只能暂且一忍。

    “洗耳恭听。”曾三强忍怒气道。

    如果这哈里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那曾三就绝对不会再客气了。

    “很简单,你我之间单挑,败者任凭胜者处置。”哈里痛快地道。

    他这个想法在心中停留很久了,现在说出来,他觉得正是时候。

    “也包括你手下的那一万骑吗?”曾三追问道。

    如此甚好,事实上,这也是曾三的想法,他原本就准备这么办,只是刚才让哈里给气糊涂了,所以一时之间将计划好的想法给忘记了,现在哈里自己提了出来,那曾三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而且,曾三有信心,他定能胜哈里。

    “当然,你我之间皆是如此,你胜,我及我手下的人将任凭处置,反之,我胜,道理相同。”哈里点点头,毫不犹豫地道。

    而哈里也是赌,他手下的英骑珍贵无比,上次损失一万人,他已是心痛无比,如果这一次又将这一万骑拼光了,那他的本钱也就赔得差不多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他也不愿意与曾三硬碰。

    再说了,他对太平军的重骑也是相当忌惮,虽然不曾交过手,但太平军重骑身上所散发出的气势却已让哈里感到有一些心惊,所以,他这才提出,曾三与他之间,一对一,赌一把。

    而二人之间的想法竟是不谋而合。

    “同意!”曾三拍手道。

    他当然不会反对。

    “好,够爽快,那就来吧。”哈里急切地道。

    哈里是个狂热的骑者,现在碰到曾三这样的对手,他是战意冲天。

    谁料在这当口,曾三却大喝一声道:“慢着!”

    哈里愕然,他不明白曾三想干什么。

    而曾三没想自己一声喝竟然有如此效果,不禁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并非不想打,而是有些话还没有说完,还得再补充一番。

    “我不是那什么意思,我有些话要补充。”曾三道。

    哈里恍然,他朝曾三招了招手,示意曾三继续。

    “那咱们是不是要划下道来,如何战?”曾三道。

    曾三觉得这两人之间打架,那总得要订个规则吧,难不成要瞎打吗?

    不过,哈里却摇了摇头,道:“这个简单,没有规则,没有方法,我们各施己法,各用己策,各凭本事,一决胜负。”

    哈里到是痛快。

    “好!”曾三叫道。

    他亦是此意。

    于是,二人屏息凝视,慢慢调匀内息,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九章 东西方间的碰撞

    哈里身为英军的骑兵司令,那骑术之精,绝对是出类拔粹的,而且,其武艺方面的造诣也同样不简单,总而言之,如果单论纸面上的综合实力,哈里与曾三应该是不相上下,而说到实战中的胜负,两厢较量之下,到底谁胜谁负,恐怕只有实际打过之后才知道了。

    两人此时都是战意盎然。

    曾三蓄势已毕,便长枪前指并直指哈里。

    哈里也不甘示弱,只听咣啷一声,弯刀出鞘,他动作麻利地抽出了腰间的配刀。

    哈里的刀是典型的西式军用弯刀,刀背窄但刀锋锐利,无论是斩或劈,都很方便,但如与曾三所用之长相比,那在兵器的长度上就很是不如。

    正所谓,一寸短就一寸险,这种西式的军用弯刀适用于近身的攻防而险于远距离的搏斗,所以,在这一方面,似乎哈里处于下风。

    而其实不然,除了兵器本身之外,还要看使用其之人。

    哈里自己创造出了一套弯刀绝技,以之对敌,几乎是百战不殆,罕逢敌手,而他的这套弯刀绝技只有非常简单的三个动作,砍,劈,斩,但他却将这个动作的威力及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一般与之对敌之人面对他这种毫不花哨的砍,劈,斩,全都只有望刀兴叹的命。

    可是说,哈里能有今日之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助力是来自于这一套弯刀绝技。

    当然,哈里对自己的这一套弯刀绝技也是怀有绝对的自信,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对己之短对曾三之长的原因之所在。

    所以,有些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然,自信也是来自于实力。

    而哈里抽出弯刀之后。也是缓缓指向曾三。

    二人之间是面对面,眼对眼,兵器对兵器,颇有些剑拔驽张的韵味在里头,而由此引发的紧张氛围也只有二人以及在场的众军将心中明白。

    是的,现场的气氛很紧张。因为这是一场决定双方生死的大战,谁胜谁升天,谁死谁入地狱,怎又能不令人紧张。

    而几分钟的对眼之后,哈里便准备开始进攻了,而在进攻之前,哈里却颇有绅士风度地叫开了:“曾将军,我要开始攻击了,我使用的刀法名叫圆月弯刀。你小心了。”

    西方人就是这臭毛病,都这个时候了,还在那装绅士,那跟脱了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简单就是多此一举嘛。

    曾三也有同样的想法。

    而哈里说完之后,便展开弯刀朝曾三攻击。

    砍!劈!斩!

    一刀快似一刀,看似简单,却又给人连绵不绝的感觉。曾三看的是眼都花了,只觉四面八方都是刀影。竟然还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刀浪滚滚而来,令得曾三丝毫也不敢怠慢,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突然狂舞手中的长枪。

    枪影纷纷,如飘瑞雪。而这一轮狂舞直接就将刀影给笼罩了进去。

    只听一阵噼哩啪啦的声音响起,似是刀枪相交而起,但在外的人却看得不甚清楚,因为那一片地方全都已经被枪影所笼罩。

    只是这阵响声过后,便见枪影与刀影骤然散去。曾三与哈里仍是分两边而立,似乎他们从来就没有交过手一般。

    二人凝视良久,便听曾三缓缓道:“哈里将军的这圆月弯刀的确有点意思,但据我看来,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过如此。”

    曾三前半句话听起还象是褒奖,后半句就有点不以为然了。

    看来,这一下急起急落的交锋,多半是曾三占据了上风。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哈里听了曾三之言,粗犷的脸上突然生怒容,他直视曾三的眼睛,牙齿咬得嘣嘣响,握刀的手青筋暴起,看样子,他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暴起伤人。

    这哈里心中显然怒极。

    而曾三见此,也是暗自戒备。

    “你也只不是凭着投机取巧稍占上风罢了,如想胜我,你还得拿出点本事来。”哈里最后还是没有怒而出手,他将一腔怒气都借着这句话给道了出来。

    而这句话也将哈里心中的怒火泄掉了大半,令其慢慢恢复冷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哈里着实在刚才的交锋过程之中吃了点亏。

    原来,刚才在交手的时候,曾三故意卖了个破绽引诱哈里来攻,而哈里也算听话的那种,果真兴冲冲而来,最后就被曾三逮了个正着,他的后背狠狠地吃了曾三一记狠敲,估计是受了点内伤,不过,好在这哈里反应也奇快,也够狠,他拼着硬吃曾三这么一记重击,从而射过了曾三接着的夺命连环三击,否则的话,哈里现在是不可能再站在这里讲话了。

    他已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所以,哈里内心有点火气也属正常。

    而曾三见哈里发火,也不以为意,他只是笑了笑,然后道:“哈里将军是否需要休息一下,免得呆会输掉了这盘棋之后,又来怨天怨地。”

    曾三是用这话在堵哈里的嘴。

    而哈里一听这话,那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曾三这话明明就是小瞧他嘛,真是岂有此理,这还了得,这口气他怎能忍得下。

    于是,只听哈里气呼呼地道:“哼,好着呢,要打便打,不必要假仁假义。”

    哈里向来硬气,他怎能受曾三这种气。

    “好,够种!”曾三赞道。

    曾三也觉得这哈里是条汉子,但可惜的是他投错了胎,生在了敌人的阵营里面,如果不是这样,曾三还真愿意交这个朋友。

    “好了,时间不多,我们继续吧。”哈里脸色已经完全恢得平静,只听他淡淡地道。

    哈里不愿意再在口舌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况且他还受了点伤,趁着这时候精神头还在,他要立即将曾三打倒,如果时间拖得长一点,他这股热情一过,伤势必将影响到他的行动,那到时只能束手就擒了,所以,他必须尽快与曾三开战,并将之拿下。

    “好啊!”曾三欣然道。

    曾三当然是没问题啦。

    于是,二人又重启战端。(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章 曾三赢,哈里输

    这一次,曾三先攻。

    曾三心知肚明哈里的情况,他这是打算痛快落水狗,趁他病,要他命。

    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搞定哈里,那还等到什么时候,曾三心里比谁都想得清楚,看得明白。

    而曾三这一出手,那气势就犹如同山崩地裂,狂猛无比,而一套枪法更是耍得犹如行云流水,招招式式都夺人命。

    曾三这一出手,就没想过要给哈里留下喘气的机会,也没想过要给自己留下退路,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这一次,不是哈里被自己搞定,就是自己搞定哈里。

    所以,曾三没有留下任何的余地,这一出手,便出全力,着着进攻。

    而曾三这一全力进攻,哈里立马便陷入了险境之中。

    事实上,哈里本来已是身负伤势,一身武艺更是因此而打了折扣,他现在完全是靠着一口气在与哈里一争,所以,落入下风也是在所难免。

    可是,对哈里来说,虽然他自身实力受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不能就此认输,他必须坚持到底。

    他憋着这一口气就是为了在自己可以凝聚内劲的这一刻将自己的实力尽量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以求在此期间找到克敌制胜的机会,如若不能短时间之内扭转局面,恐怕时间一久,他将再也无法坚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哈里明知自己有伤在身的情况下,仍然要坚持与曾三交手的原因。

    不过,哈里的想法倒是没错,而这也是他唯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机会。

    但是,身上的伤势毕竟对其的实力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他出手的力道。身体的灵活性等与其受伤之前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让其在与曾三交手的过程之中落在了下风。

    如此一来,哈里只有被动挨打的命,而如果他再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开当前的困局,恐怕这最后的失败将会来的更加快。

    所以。哈里在咬牙坚持的同时,也在想着脱身的办法。

    可是,面对曾三如此勇猛的攻势,哈里有点力不从心,而到了这一刻,他的心中也是生出一丝后悔,他有点后悔当初不应该与曾三定下如此大的赌注,导致现在已经闹得无法收拾,这已经不关乎他自身的名誉。而是将他手下一万英骑的命运给捎带上了,这赌注的确是大了点啊。

    他真的是有点后悔了。

    难道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吗,哈里在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在现实面前,强如哈里也不得不认命。

    可是,他是认命了,但他手下的这些人呢,难道就这么将一万英骑的命运白白地交到太平军手上吗?哈里只要一想起这,他心中就隐隐作痛。而且越想越后悔,悔不该当初与曾三打这个赌。

    他真是太大意了。

    可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卖,现实根本改变不了。

    也许哈里只有认输一途了。

    想到这,哈里不禁又在心中叹了一口气。

    一向力争上游的哈里,内心是阳光的,他认为叹气只是懦夫才干的事,可是。他现在却只能叹气,哈里有些无语。

    难道只能认输了吗?哈里仍是一遍一遍地在心中问自己。

    也许还有一条路可走…..但这条路却是一条艰难的路,他不愿意,也不敢轻易踏出。

    而这一条路,说白了。也简单,那就是背弃与曾三的约定,率部与曾三所率的太平军决一死战,唯有此,方能挣得一线生机。

    可是,似哈里这样的人物,如果要让他走上背信弃义的道路,那简单是比杀了他还要让其难受,如果单单是他孤身一人,那他一定会遵守与曾三的承诺,将一切交由其处置,但是,现在还涉及到一万精锐的英骑,问题就些不一样了。

    哈里犹豫了,一向果决的他有点不知所措。

    而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他来说,都很艰难。

    但是,他必须做出选择。

    而就在哈里做着复杂思想斗争的同时,曾三却一直以最强的招式向哈里施加着最大的压力。

    而在这种情况下,哈里沉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幸好其的底子厚,否则的话,他可能早就毙命于曾三的枪下了。

    而这同样也促使着哈里早下决定。

    可是,哈里仍然在犹豫,因为这个决定的确不好下。

    曾三的攻击是越来越猛烈,越来越狂暴,他根本就不给哈里任何的喘息之机,而在这种攻势下,哈里已经处在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就此烟消云散。

    当前的形势已容不得哈里再有更多的考虑,他必须立即做出决定。

    “停!”这在紧要的当头,哈里突然大喊一声道。

    显然,他已经有了决定。

    而曾三听此一喝,手中的动作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他双目直视哈里,似乎想从哈里的脸上找出这声喝的原因。

    而哈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直到喘了好一会儿,这才有点中气不足地开口道:“曾将军,我有一事相告。”

    哈里表情严肃,语气凝重,由此可见,他要言及大事。

    “当然,我洗耳恭听。”曾三笑着道。

    曾三当然要笑,哈里已是手下败将,该当履行诺言,从而双手奉上赌注,而哈里此刻停手,想必是已经决定要认输了,而既然认输,那他就必须付出赌注,真要是那样,曾三只能是却之不恭,欣然笑纳了。

    所以,他等着哈里的好消息。

    而哈里似乎面有难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让曾三感到有点好笑,不过他也能理解,如果要让哈里这样的人物将认输这样的词从嘴巴里面毫不犹豫地直接给吐出来,那的确是有点困难,至少对哈里来说,这是面子问题,所以,这得有个过程。

    曾三非常能理解。

    所以,他也不急,只是静静地等,等哈里说出那句他应该说出的话。

    而哈里踌躇再三,看上去终于是鼓起了勇气。

    “曾将军,这一次,我认输,你赢了。”哈里长出一口气,道。

    说到这,哈里似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认输容易,但真要从嘴巴里面讲出这几个字来,恐怕那才叫困难,而真正讲完了,那压力也就悄然释去,反到会是另一种心情。

    曾三猜测哈里就是这种心情。

    可是,他没想到哈里接下来的的一句话却让曾三有一种想立即揍死他的冲动。

    哈里竟然会讲出这么没信用的话来。

    “曾将军,虽然我输了,但是,我不欠你什么,如果你能让开条道,放我们过去,那我哈里承你的情,以后自当报之,但如果曾将军一定要分出个高下,那我也定当奉陪,希望曾将军做出一个明智的决择。”哈里缓缓地道。

    他的这一番话在心中酝酿了很久,最后终于是鼓起勇气说了出来。

    而说出来之后,他才真正明白什么才叫做如释重负。

    可是,哈里是如释重负,曾三却是不爽了。

    而且,曾三不仅是不爽,而且有一种想要直接干死哈里的冲动,他觉得这人太不讲信用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一章 骑兵对骑兵

    曾三恨不能一拳揍死哈里。

    他望着哈里,眼睛里似要喷出火来,心中之爆怒可想而知。

    “浑蛋!如此言而无信,岂能立于当世,岂不教天下之人取笑。”曾三是怒极而骂道。

    他是越骂越生气,越骂越愤怒,哈里的不讲信用显然已经完全超出了曾三的预料,他今天算是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言而无信,就好比哈里这种。

    但是,面对这种言而无信,他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拼死一战之外,或许也只能借如上的只言片语来表达心中的愤怒罢了。

    而哈里望着暴跳如雷的曾三,心中也甚是惭愧,虽说他向来爱惜自己的名誉,但是,为了他的那一万英骑,他只能这样做,即使被曾三看做是言而无信的背义之徒,他也只能如此了。

    “不好意思,我从来就没答应过你什么赌注,那只是一句玩笑罢了。”哈里满脸歉意地道。

    虽然他的话有违本心,但他的歉意却是出自真心。

    不过,无论他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曾三不会再信。

    “屁话,你觉得我们之间还用得着这么假惺惺吗,你那副嘴脸,我看着就恶心。”曾三破口大骂道。

    他已经被气晕了头。

    “好了,事已至此,说什么都已经再无用处,你就说吧,今天这事,怎么办?”哈里不愿在此事上再费太多的唇舌,他只想早做了断。

    哈里也是头一遭被人用如此恶毒的言语凌辱,他的心里同样不好受。

    “想打架是吗,好,奉陪,奉陪到底!”曾三气呼呼地道。

    他的气早已经没地泄了。现在拿哈里以及他的英骑来泄气可谓是正中下怀。

    恐怕也只有将哈里以及他的英骑搞定了,曾三的心情才会好过点。

    而事已至此,打架的要素也已经齐备,就差开战了。

    哈里也知道此事是避无可避,再无回旋的余地,唯有奋战到底了。所以,他已暗自下令,让他手下的一万英骑严阵以待,准备与太平军的重骑决一死战。

    不过,此次的形势有点严峻,哈里以及他的英骑这次虽然仍是以一万对五万,但这一次,太平军出动的不是轻骑,而是善打硬仗而出名的重骑。如果还想取得上次的战果,这可能吗?

    哈里虽然狂妄,但他不傻,从太平军重骑身上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来看,这些重骑的战斗力显然是远超上次与他们交过手的轻骑。

    而且太平军人数众多,几乎是英骑的五倍,恐怕这一次英骑是在劫难逃了。

    不过,面对危局。哈里也有自知之明,他不会傻到去与太平军的重骑硬拼。他现在打算的是如何从这重骑的包围圈中冲出去,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而即使是突围,在如今看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哈里也没办法,他得拼一拼。拼尚且可以拼出一条活路,如果不拼,那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而这么些个道理,哈里心中比谁都明白,现在主要是看如何实施了。

    他不由望了望对面的曾三。可曾三那双似要喷火的双眼也正恶狠狠地瞪着他,令他浑身不自在,毕竟这事是他有错在先。

    哈里又看了看四周,想从这些包围他们的太平军重骑中找出一丝破绽来,可是,结果同样令他很失望,太平军的重骑阵势严密,没有丝毫破绽可寻。

    看来,如想投机取巧也是不可能的了,唯有硬拼一途。

    哈里略作思索,便下了决心。

    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于是,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曾三虽然恼,虽然气,但他却也没被怒气烧晕头恼,他以及他手下的重骑不需要准备,不需要动员,随时都可以战斗。

    而战斗就在这种紧张而有点紧凑的气氛中开始。

    一万英军首先开始冲锋。

    这一万英军在哈里的指挥下拼命朝他们刚才奔来的方向冲去。

    哈里很明白力往一处使的道理,他将这一万英军集中在一起朝一个地方冲刺,那威力可谓是超极大,而且他也在尝试是不是可以一举而冲破太平军的包围圈。

    而他的这一势如奔马的冲刺让曾三也稍感意外,一来,曾三没想到哈里竟然如此果断与决然,说干就干,而且还是狠干,二来,他原先估计即使英军要突围,那也有可能是从四面分散突围,可没曾想,这些英军却拧成一股绳,以拼命三郎的恣势朝一个地方冲,显然是想一鼓作气将某个地方撞出一个洞来。

    曾三又怎能让他如意。

    只见曾三手中的长枪一挥,英军前面的太平军重骑便壁垒森严地等着英军送菜上门,而处于其它三个方位上的太平军也极速朝英军裹来,准备从他们所在的方向上对英军进行夹击。

    一场恶战似乎即将上演。

    然后,马蹄声,喊杀声,吼叫声…...这些如雷般的巨响便交织在了一起,伴随着万马狂奔所造成的滚滚洪流,让交战双方以势不可挡的无敌姿态相互撞在了一起。

    只听轰的一声,英骑直接撞在了太平军重骑摆开的阵势上,使得太平军的阵势猛然一抖,而阵势更由此荡起了阵阵涟漪,可是,太平军阵势受此重击,却是完好如初,毫发无损。

    随后,只听太平军重骑洪声怒吼,杀!接着,吼声便形成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直接将英骑狂猛的冲杀之气给挡了回去。

    而英骑见一击不中,并没有退缩,他们直接举起手中的兵器冲向太平军的重骑。

    阵阵马蹄声过后,英骑又与太平军的骑兵撞在了一起,然后各挺武器厮杀起来。

    你来我往,没有顾忌,没有思想,只知一往无前。

    刀枪相交,喊声四起,叫声一片,你一枪来,我一刀,不是英军将太平军一枪挑落马下,就是太平军一方砍了英骑的脑袋。

    战场上没有怜悯,没有感情,只知道要想办法活着,而你想要活着,就代表着你对面的人要死,他的枪或刀要扎在对方的身上,就象扎进稻草堆里,不带丝毫的情感。

    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残酷,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无情。

    但,这就是战争,因为,这就是战争。

    而在太平军重骑的面前,英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勇猛,他们变得缚守缚脚起来,完全没有以往那种压倒一切的气势。

    因为,在太平军重骑面前,英骑也只是同等份量的对手,他们已经失去了优势,他们已经不能再随意的蹂躏他们的对手。

    随着其他三面的太平军重骑重新加入到对英骑的战斗之中,战场上的天平便逐渐朝太平军重骑一方倾斜,英骑只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再也没有还手之力。

    形势如果再继续照此发展下去,英骑只有覆灭一途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二章 胜者仍是曾三一方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太平军重骑所展开的攻击,哈里感到压力山大。

    与此同时,英军也陷入到了空前的被动之中。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哈里与他的一万英骑恐怕只能是葬身于此了。

    哈里虽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局,但现实摆在面前,他即使有心抗争,但已是无力回天。

    随着倒下的英骑越来越多,哈里似乎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他原本还想着凭此搏命一冲,可以逃出生天,谁曾想,这究尽一切的一搏最后都是镜花水月,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哈里的志气尚在,他向来都认为,头可断,血可流,精神不可倒,既便是最后要死,那他也得流尽最后一滴血之后再死。

    这是骑者应有的尊严,更何况,哈里一向都标榜他与手下的英骑是这天下无敌的精锐,既然是精锐,那就得有精锐的精气神在。

    不过,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他已经不能率领他手下的骑士们以太平军的鲜血来证明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天下无双的精锐。

    哈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昂的头颅,他的英骑实非太平军重骑的对手,虽然太平军重骑这一次是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占据上风,但哈里向来不愿意找借口,输了就是输了,况且太平军的重骑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他尊敬的对手,即便是双方人数相当,哈里也绝对相信他的英骑最多也只能与太平军的重骑战个平手,如上升至生死相搏的阶段,落入下风的仍会是他的英骑。

    哈里虽然狂妄,但做为一个真正的骑士。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有理,什么没理,如果光从性格上来说,哈里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能明辨是非。

    所以,哈里尊重战胜自己的对手,而败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对他来说,那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个荣誉,这天下,能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那真是太难了。如在有生之年能与这样的对手一战,败又如何,胜亦如何,在哈里的心目中,这无关胜败,只是战中自有乐趣。

    哈里一生都在追求骑者的最高境界,他希望率领他麾下的骑兵在这片天底下称王,这是他的追求。更是他的理想,而他们原本选定的一块磨刀石就是太平军。他准备踏着太平军的尸体来实践他的理想,但到最后,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成了太平军最好的证明。

    他只能说,这就是命。

    看来,哈里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而曾三却不管哈里怎么想。他与他的太平军重骑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们此刻已经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情感,只有一个念想,杀。杀,杀光所有英骑。

    厮杀仍然惨烈,鲜血仍在横流,双方都是骑虎难下,谁都没法停下来,而每杀死一名英骑,太平军重骑同样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场面既让人感到悲壮,又让人不忍卒睹。

    残酷啊,残酷,这就是残酷的战争,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场厮杀一直持续了二个时辰,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最后的结果是已注定了的,一万英骑全都死光光,而英军骑兵司令哈里在眼见最后一名英骑倒下之后,便发疯般地挥刀在太平军重骑的包围中左冲右突,直至最后力竭被捕。

    而太平军在付出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下,最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虽然这只能算是小小惨胜,太平军付出的代价更大,死的人更多。

    但是,这一战却将这个最大的隐患给解决了,总之,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而在将这充当先锋的英军骑兵解决之后,太平军要做的张网以待英印联军的大队人马前来。

    为了配合英印联军顺利地掉进陷阱,曾三率他手下的太平军重骑将战死的英军尸体全部搬走,然后丢进了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加以掩埋,从而在那地方造就了一个英骑的万人坑。

    而听说很多年之后,在那地方,经常还会在夜晚听到鬼哭狼嚎之声,让人听了不禁毛骨竦然,而如此深远的影响,足可见当日战事之惨烈。

    不过,这次能够顺利地围杀英骑,总算是让曾三的心里好受了一些,经此一战,就权当是以这一万英骑的血来告慰那些死去的太平军将士吧。

    而在将英骑的尸体清理完之后,曾三并没有立即处理为中华帝国献身的那些太平军将士的亡躯,因为,他们还得请他们为中华帝国尽最后一份力。

    曾三需要暂时委屈一下他们,用他们来诱敌。

    英印联军的大队就要到了,如果他们在这里只是见到了太平军的尸体,却没有见到英军的尸体,那他们一定会相信,英骑将这些太平军干掉之后,便接着去追击前面逃窜的太平军了,那他们一定会鼓舞精神,继续追击,如此一来,那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一想便知了。

    不过,要利用这些死去的太平军亡躯做饵,曾三实在是有点于心不忍,但是,为大事计,他也只能将悲愤藏在心中,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而行了。

    只要将英印联军诱进太平军的包围圈,那太平军的这些为国死难的重骑们也就又一次立下了大功,曾三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到了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厚葬这些为国损躯的将士们。

    擦干眼泪,掩饰心痛,曾三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们要消失一阵,等到英印联军过去了,他们再出来收埋这些英雄们的尸体,并就近抄英印联军的后落。

    在曾三的率领下,太平军重骑便远远退去,只留下满地的尸体。

    而在曾三退去之后半个时辰左右,英印联军的主力到了。

    首先到达的是由印殖民地首相-阿里汗以及印军总司令-辛格率领的五十二万印军。

    当他们见到满地的太平军尸体的时候,那是诧异不已,但随之仔细一想,马上就明白了,他们认为,这一定是哈里所率的一万英骑全歼了这批太平军,然后趁胜追击前面逃窜的太平军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就得马上往前追了,否则,一旦让英骑将便宜都占去了,那他们印军的脸面不就全都丢光了吗。

    所以,阿里汗与辛格略一商议,便马不停蹄地朝向狂追。

    他们生怕这功劳全都让哈里给占去了,所以,他们那是个急啊。

    于是,五十二万印军象一阵风似地朝前奔去。

    而印军走了没多久,英军也到了。

    七万英军在蒙哥马利和华莱士的率领下也到了。

    他们也看到了现场的情况。

    蒙哥马利和华莱士二人与阿里汗等人先前的反应差不多,他们也很诧异,起初想的也是这些太平军死在了哈里所率的英军刀下,然后英骑又再往前追去了。

    可是,转头一想,二人又觉得这里面的疑点甚多,不说其它的,就看死在这里的太平军骑兵,恐怕在万人之数,英骑要斩杀这么多人也许不是这么简单。

    不过,事实毕竟就是事实,二人实在没有什么办法来解释这地上出现这么多尸体的原因,除了是英骑所为,哪还能有其它的解释。

    然后,二人又在四周仔细地打探了一番,但最后仍是没有任何发现。

    于是,二人经过一番商量,最后还是决定往前追,边追边看,一切小心为上。

    而在英军走后,曾三率领的太平军便悄悄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三章 印军中伏

    印军狂飙直进,一口气向前追出去二十多里。

    而阿里汗和辛格估计他们离太平军已经不远,于是命令大军加快速度向前。

    过了没多久,探子回报,前面已经发现了太平军踪迹,阿里汗与辛格二人一听,那是高兴不已,兴奋莫名,那真象捡到了宝一般。

    所以,他们即刻便下令让大军全速开进,一定要追到太平军。与此同时,二人颁下重奖,曰: -

    杀敌一人,奖大米一升,杀敌十人,奖母猪一头,杀敌百人,奖黄金十两,大象一头,还官升一级,杀敌千人,奖黄金百两,官升三级。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印军听说有重赏,那是齐声欢呼,争先恐后地奋勇向前,似乎觉得那重赏已是囊中之物。

    而在印军的前面,那是一处开阔地,看上去就犹如一处天然的战场,场地面积很大,足可以容纳两三百万人在此处交战。

    而在开阔的两边,各有一座不算陡峭的小山丘,山丘上长着一人多高的灌木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杂草,一阵风吹来,灌木与杂草翩翩起舞,让人感到是说出不的清爽惬意。

    当然,这事也有例外,也许,在其他人看来,这一阵凉风习来,那必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但对印军来说,却全然不是如此,他们只觉得此时浑身上下热血沸腾,那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心都是热的。

    他们只要一想起那些在眼前飞舞的奖励之物,就恨不能立即就逮着太平军的尾巴狂砍乱杀一番。

    印军有点疯了。

    而这五十一万军印军以超出他们平时很多的速度进入到了这处开阔地,而他们的前锋更是已经接近了开阔地的腹地,想来不出一柱香的功夫。他们就应该能越过此地,从而撵上在前逃窜的太平军。

    印军的形势看起来很不错,而太平军似乎危险了。

    可是,就在此时,起风了…..

    刚开始的时候,那还是微风拂面。但转眼间便是狂风大作,天也开始阴暗了下来,看起来,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

    正在狂奔的印军见此,都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他们望了望天,觉得今天的运气太差,竟然碰上了这样的鬼天气。

    只能说,这雨来得不是时候啊。

    不过。他们知道这样的天气不会持续太久,做为印度人,他们很清楚这里的坏天气,那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他们能忍耐片刻,这坏天气很快便会过去,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逃跑,如果真让太平军给跑了。那他们可是要失去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们必须把握,虽然雨天作战并非他们所长,而且有着太多的限制,但他们相信他们比太平军拥有更多的优势。

    所以。阿里汗和辛格命大军倾力向前,继续追击太平军,务必要将太平军给拿下。

    同时,印军也在心里暗自祈祷,但愿这雨不会下得太久吧。

    也许天会遂人愿吧。

    于是。印军继续向前,展开追击。

    当印军再往冲上一段之后,忽然,似有轰隆隆的雷声传来,天也变得更是昏暗起来。

    很明显,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

    可印军却眼皮都没有眨一时,他们是甘冒大雨去追赶太平军,因为,他们还等着去领赏呢。

    所以,狂热的印军撒得更欢了。

    可是,就在这时,忽然有印军莫名其妙地倒地,接着便是惨叫声响起,然后又是更多的印军倒地,而且转瞬之间就被撂倒了一大片。

    而倒下的印军嚎得更欢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正在狂奔之中的印军惊呆了,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而就在这时,一阵猛喝传来:“敌袭,戒备,敌袭,戒备!”

    这阵喝惊醒了处于震惊中的印军,他们这才明白,他们被人伏击了。

    然后,现场立即便出现了一丝慌乱,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明不白地死去,恐惧在印军之中开始蔓开来。

    而身为印军两大巨大的阿里汗与辛格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大喊着让大军不要乱,就地寻找掩护,以躲开乱箭的射杀。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杀人,挥刀斩杀了一些欲带头扰乱军心的印军官,以阻止乱势的进一步扩大,而伴随着这些冒尖的势头被慢慢平息下来,现场的形势也慢慢稳定了下来。

    阿里汗与辛格的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死人的事却仍在继续,如雨点般从两处山丘上射来的乱箭让印军吃够了苦头。

    好在这五十一万印军之中也有二十万人号称是精锐,他们临危不乱,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印军这才稳住了阵脚,没有被一通乱箭给直接射垮了去。

    而这一通乱箭过后,喊杀声便大起,从开阔地两边的山丘上涌出大量的太平军,他们叫喊着向印军杀来。

    原来,在这里伺候印军的正是太平军东西两路大军。

    太平军诱敌之计基本上成功了。

    而印军见此,这才知道上了当,阿里汗与辛格在震惊之余,大喊着让印军后撤,但此时再撤已经来不及了,从山丘杀来的太平军已经与印军融在了一起,并相互间拼命狠杀起来。

    没奈何,为了活命,印军只能被动应战。

    但至始至终,这就不是一场对称的战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如果从人数上来说,太平军明显是多出印军很多,而从威势上面,印军也处于绝对的下风,而且,印军此时中了伏击,伤亡已是惨重,士气更变低下,原本在整体战斗力上不及太平军的他们更是有些不堪,而多重差距相交,最后造成双方之间不可弥补的综合差距。

    所以,在太平军的攻击之下,印军是节节败退,基本上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只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如果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印军可能真的是要全军覆没于此了。

    面对这种情况,阿里汗与辛格也是忧心如焚,但也只能尽力指挥印军反抗。

    说实话,他们后悔,悔不该太过于冒进,这才中了太平军的埋伏,都是贪心惹的祸啊。

    而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他们只能拼,否则,那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二人凭借着手中的那二十万精锐苦苦支撑着战局。

    其实,他们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希望英军可以及时赶来为他们解围。

    而太平军一方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一丝顾虑,只管大砍大杀,他们倾尽全力的狂杀之下,印军是死伤累累。

    此时的战场上,汇集了一百多万大军,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但生与死的考验却在不住地上演。

    印军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拼命与太平军作战,因为他们不拼命,就只有死,而太平军为了达成既定目标,他们也必须倾尽全力,因为,他们来就是为了杀人的,不杀人如何能赢得战争。

    所以,双方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

    可是,这死的人也越来越多。(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面倒的战斗

    一方是为了斩尽杀绝,一方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所以,双方都是倾尽全力地搏命厮杀。

    但是,毕竟太平军的整体战斗比印军强出很多,而且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这一轮毫不留任何余地的狠杀让印军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

    半个时辰不到,印军已经付出了十多万人的代价,这哪里是普通的厮杀,完全是不计一切的屠杀,太平军对印军的屠杀。

    不过,这样的屠杀却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这一场印中之战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屠杀,那就是彻底放弃,举手投降,但是,这却是印军以及他背后的宗主国,英国所绝不能容忍的。

    所以,这最后的结果的只能是战,而战的结果就是死人,死很多的人。

    因果循环,一环扣一环,就是如此的奇妙。

    而交战双方在死伤累累的情况下,不,应该说印军在死伤累累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他们还是在拼命抵抗,但抵抗的强度已经弱了很多,一来,人数上的减少直接造成了战斗力上的减弱,二来,太平军手段之雷厉风行,以及他们不留任何余地的狠杀,让印军逐渐开始胆寒,这对印军整体的士气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间接地让印军的战斗力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此消彼长之下,太平军占据的上风越来越明显,而按照这种情况,恐怕要不了多久,他们将这五十一万印军全歼于此也并非不可能,这不是梦。

    而印军此时却并不好受。他们现在是尽量能撑多一刻便是一刻,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力气来考虑太多其它的事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所以,有些时候,求生的**往往能够胜过力量本身,这种信念最能激发的是身体的本能。而本能一被激发,那最后的力量展示就能更加的持久。

    随着战斗的更加深入,印军现在也许唯一剩下的就是由这种潜能激发的本能力量了。

    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印军已经支持不了太久了,因为他们将潜能都发挥了出来,那还能坚持多久呢?

    太平军显然对印军的变化是一清二楚的,他们一直以自身强绝的战斗力对印军施加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就是要用这种压力来压垮印军。

    也许再过多一个时辰,战斗就要结束。太平军将在这场大战中取得完胜,这对太平军来说,那就是最完美的结果,而现时的一切都在朝着这个结果发展。

    而现在是战斗最为关键的时候,印军已现出强驽之末的迹象,如果印军中一旦有谁最先开始顶不住,那他就会是触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根稻草,紧接着。所有一切便将会化为乌有。

    因为,紧张的神经一旦崩溃。那恐惧会象瘟疫一般迅速地传染,直接摧毁印军的最后一丝信念。

    也许这场伏击战一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以强打弱,还是伏击,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那结果将会是板上钉钉,不可改变。

    而事实的发展也正如这种预测一般,正朝着那预知的结果迈进。

    但阿里汗和辛格却不愿就此认输,他们指挥印军拼命防守。以求能拖一刻就是一刻。

    况且,他们对当前局势的严重性看得是非常清楚的,心中虽紧,但一股求生的信念却让他们不敢随意放弃。

    除此之外,他们心中还有着那么一道执念。

    他们相信,蒙哥马利一世与华莱士所率的英军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赶来,而只要英军一来,与他们内外夹攻,也许局势就会大不一样,尽管不敢奢望能扭转败局,但英军如能助他们一臂之力,想必最后逃出生天也并非是没有可能。

    而正是有这股执念在,阿里汗和辛格这才会率领印军苦苦支撑。

    他们同时也在心中焦急地祈祷英军要早点来到才好。

    而没有任何情感的屠杀仍在继续,上了战场,每一个人,那都不再会是带有感情的动物,而是变成了一台机器,一台杀人的机器。

    战争的冷酷往往会将人内心深处最冰冷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搏命仍在继续,屠杀仍在继续,反抗仍然存在,不到最后一刻,双方都不想放弃。

    喊杀声仍然是震耳欲聋,尸体如被收割的稻草般倒下了一地,鲜血已将大地染红,这一切伴随着那些伤者的哀鸣声,让战场似乎变成了幽冥地狱一般。

    欢迎来到人间的炼狱,这就是这场战斗最真实的写照。

    时间过得很快,那预定的一个时辰将至,一切都将会有结果。

    阿里汗和辛格很心焦,他们一直苦等的英军这最后一根稻草直到现在却仍是无影踪,恐怕真的悬了。

    “首相大人,事已危急,怎么办?”辛格急躁地道。

    辛格内心的焦急可想而知。

    他与阿里汗都是将左手握着指挥刀的刀柄,手上青筋突起,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样子,在他们的面前,恢宏的战斗场面是一览无遗。

    而他们的随身卫队此刻也正警惕地四处警戒,他们随时准备为保护阿里汗和辛格而战斗。

    辛格,印度军方的头号人物。

    此人不过四十出头,但他的脸上很明显地写着精明强悍几个字,明眼人只要一看,都知道这人不简单,一句话,这是个精明虽外露但心思深沉的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此人武艺高强,军事素养也是超过一般人,被印度军政界奉为印度国内最出色的军事天才。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忠心于英国人,他甘愿为奴,誓死效忠于那英国女王。

    这也为他赢得了主子的赏识,而英国人也需要这样的人也为他们控制印度殖民地军队,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而有了英国人的支持,辛格在印度军政界的地位更是变得稳如泰山。

    如果说什么叫识实务,辛格这就是叫识实力。

    总之一点,辛格此人不简单。

    而更不简单的是,阿里汗也是辛格举荐的人。

    阿里汗,印度首相。

    此人一看便知是个白面书生,但内心的城府很深,他是辛格举荐之人,一切都唯辛格马首是瞻,更有传言,阿里汗在没成首相之前,本就是辛格的心腹谋士来的。

    总之,这两人的关系很一般。

    或许,辛格并不象表现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是所谋者大。

    但是,不管这二人是如何的与众不同,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都是英国人手下的棋子,一切都操探在英国人的手中,英国人说要他们圆,他们就得圆,英国人如要想扁,他们绝对不敢成方形,因为,他们是奴才,英国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而这算不算是印度人的悲哀呢?

    也许印度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他们反而很享受呢,谁知道!

    而阿里汗见辛格相询,本来一直关注着战场形势的他立即便变得恭敬起来,只见他略微欠欠身,恭敬地道:“司令官大人,我军已被太平军合围,如想单凭我们自身的力量取得突破,那恐怕是非常难,唯一的指望可能只有英军了。”

    说完,他叹了一口气。

    而辛格明知道是这种结果,但听了这话,他还是有点失望。

    是啊,他们得靠英国人,但英国人现在在哪呢?

    辛格同样只能在心中长叹一声。(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920/ 第一时间欣赏回到天国当附马最新章节! 作者:平凡不是错所写的《回到天国当附马》为转载作品,回到天国当附马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回到天国当附马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回到天国当附马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回到天国当附马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回到天国当附马介绍:
一位参加抗战的特种兵因为一次空降意外被送回到几十年之前的太平天国时代,由于机缘巧合当上了当朝的附马,他以特种兵灵活的身手,聪明的头脑,及做为后世人对前朝历史的把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历史所述的太平天国...让历史又得到了一次真正的延伸.回到天国当附马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回到天国当附马,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回到天国当附马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