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辛亥之钢铁基地TXT下载辛亥之钢铁基地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辛亥之钢铁基地全文阅读

作者:黑兰度     辛亥之钢铁基地txt下载     辛亥之钢铁基地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五十二章 华夏梦之满囤卖粮

    1909年的六月,骄阳似火,洛阳东郊十公里左右的王桥村,能找到的空地上都被晾晒中的小麦占领,就连经过王桥的县级公路上都铺满了粮食。交通部门联合村委会多次整治,但收效甚微,每到麦收时节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村民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天大地大粮食最大,不晾晒麦粒,等着发霉吗?一年到头就这几天最关键!

    刚刚经历过饥荒不久的河南人最能体会没有粮食的痛苦,因此上级部门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熬过这几天就好了。

    傍晚时分满囤收起小麦、装入蛇皮袋后,推着小车回到家中。从水缸里舀起水大灌一通,浑身舒爽通透,一天的劳累似乎眨眼间消失,晚饭之前还去村外的河里洗了个澡,回到家就看到隔壁的王婶端着水饺等在自家院子里。

    村子人朴实,又有联防队员,因此出门不远时不会锁上大门。满囤接过王婶的水饺,换上自家碗,然后将王婶的碗递过去。

    “婶子,我吃不了那么多的。”满囤憨厚的笑着,饥荒年份,满囤的家人都死光了,那时他才十五岁,靠着村里人的接济才活了下来。踏实肯干的满囤很得村里人喜欢,饥荒过后日子逐渐好起来,但乡亲们还是经常给满囤送东西吃,农村女人们通常很会做饭,满囤得以享受到家的味道。

    “说啥呢,你不是也帮婶子家收麦子吗?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家里不缺那点白面,可不比以前喽,一个村子能饿死一半!”说着王婶又哭起来,娘们就这一点不好,痛苦的回忆很容易勾起泪腺的分泌。

    送走王婶。满囤一面吃水饺一面盘算。改朝换代后自己分到了两亩地,村委会的人照顾自己,给的都是好地。这些当初都是地主家的地产,******后地主逃难的逃难,饿死的饿死,村子里的地就便宜了当初的佃户们。

    全国统一后。土地改革很快推广到北方,政府大力推行地主投资轻工业、服务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以此来推进减租减息。强硬政策、执行力和软性弱化相结合,使这项国策得以进行下去,虽然磕磕绊绊,总归在向前迈进。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制度硬如坚冰,对土地的眷恋深植于国人的骨髓中,家有资产的地主们投资轻工业、服务业得到的利润。大部分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投入扩大再生产。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台了严格的土地买卖法规,才遏制了这一倒退的现象。

    只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的进度很慢,让吕梁感到焦躁的慢。不过在河南地区,这一国策进行的倒是很顺利,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后农村的土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不但无主之地众多。农村劳动力还因为饥荒变得稀少,这让农业集中化和机械化成为可能。许多地区,大地主或农业公司正在采用大量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成果斐然。短短两年时间,河南从粮食进口地变成了粮食出口地,成为北方第一个粮仓。

    自家两亩地因为土质较好。使用了种子公司的优良麦种,通过化肥补贴、农药补贴购买了那些新鲜玩意,用在麦田后效果出奇的好。再加上自己精耕细作,共计收获小麦1300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化肥这种新鲜东西一开始还被村民们拒绝。他们认同传统的农家肥,当然,传统堆肥对地质的改善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中原地区几千年下来的耕作让土地变得相当贫瘠,就算农家肥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许多地区已经变成了盐碱地,什么农作物都长不了,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改良后的土壤还是种不了农作物,不过沙枣、白榆、白柳等耐盐碱树木可以存活。

    从盐碱地回到化肥,王桥村首先在自家土地上试验化肥的就是满囤,他认为政府决定的事情没有错的,他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政府开恩?每次出门回家,满囤都要在房间正中央的香案上上香,给大总统的画像恭恭敬敬的鞠躬。

    试验结果让村民们疯狂,一亩水地的产量竟然增加了一倍多!之后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让粮食充满了每一个粮仓。

    化学工业中化肥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应用,被政府当做解决粮食问题的三**宝之一(高产粮种、化肥、水利),规模巨大的化肥工厂在各大工业基地建立起来,在这片还没有经受化肥摧残的土地上,效果惊人的好。

    最重要的是村子的田地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前年开始,政府就组织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满囤也去参加。每人每天两斤大米,这样的报酬就连六十多岁的老人和妇女都被吸引过去,充足的资金、水泥、劳动力,再加上饱满的热情,使水利工程在一年半内完成。

    星星点点的水库、纵横交叉的灌溉水渠,除了山地地区外,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水利工程完工的那天,不知道有多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哭倒在水渠旁边。

    劳动的付出获得了回报,水利工程建成了村子再也不怕遇到干旱年份,粮食的丰收也让饥饿成为了历史。

    除了两亩麦田,满囤在丘陵地带等还有总共五亩的旱地,这些地方可以种植一些耐寒作物,麦收之后种上更高产的玉米,总之今年不用担心饿肚子,粮仓里还会囤积不少。自己一个人吃不了,再加上自家两头肥猪、十五支鸡、一头牛、一只狗也吃不完。

    有粮食还不够,手里还得有些余钱,自己已经十八岁了,到了娶妻的年龄。隔壁王婶说给自己寻摸一个女子,到时候彩礼、摆宴都得花钱。粮仓里已经囤积了三千多斤玉米、三百多斤小麦,要不今年就把它们卖出去,不但赚到了钱,还清空了粮仓,为以后的收获让地方。

    另外,自家的田地也不是没有投入,虽然有政府补贴,化肥、农药等都要花钱。他请村里的会计帮忙算了一下,去年一年总共在田地上花费105华元,这些都是成本。这么多地,自己一个人干实在太累,最好通过农机补贴买辆农机。村子里骑上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要是有一辆,是不是娶媳妇更容易?

    满囤决定将自己粮仓里的粮食卖掉,只留下自己的口粮。那些牲畜用粗粮和地瓜喂就好,饥荒年份连地瓜都是救命用的呢,这才几年?地瓜就要用来喂猪了!

    第二天满囤就找村长商量这事,卖粮食比满囤想象的容易,只要给镇上粮食公司的人联系一下,人家就会主动开着卡车、带着钞票到王桥村来。而且这次不止满囤一个人想卖粮食,村子里大部分住户都有这个想法。

    满囤家的粮食直到五天后才被粮食公司的人收走,听说这段时间粮食公司忙坏了,到处都是出售粮食的农民。好在粮价没有因为丰收而下降,这就是满囤不懂的了,粮食公司收购的粮食,一部分用于国家战略粮食储备,存入仓库,一部分运往粮食相对缺乏的地区,比如新疆、蒙古和大城市,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国外,日本、俄罗斯、欧洲等许多地区缺乏粮食。在这个年代,粮食还是一种硬通货,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被当成一种战略资源,没有多少地方可以买到粮食的。

    满囤只知道粮食售卖之后,自己手里竟然有一千五百多华元!钱多了心思就活泛了,留下一部分用作结婚基金、农田基金、平时花销,还有四百华元可供支配。

    房子太破,貌似可以重新盖一下,满囤帮村子里其他住户盖过房子,除了买水泥石灰砖瓦外,石头、沙子、木头等都可以就地取材,河边那里还有满囤一片林子呢,正好用来盖房子。一间大瓦房大约花费两百华元,这还包括请人盖房子的人工费。

    新房子盖好后还要添置一些物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电筒等等,至少也得两百华元。这么算下来满囤觉得手里又有些紧巴,家俱可以自己打造,或者缝纫机可以先不买?

    晚上躺在床上,满囤的心思沉淀下来,有了钱,还是先不要大手大脚。回想一下,对自己有恩的人实在太多,首先是村子里的乡亲们,他们的恩情太大,只能下半辈子一点一点的还。不过还有一对恩人,自己的日子好了,不能忘了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 华夏梦之满囤进城

    第二天,从路边等到开往洛阳的客车,沿着宽阔平坦的公路,半个多小时后客车就驶入洛阳市区内。平时满囤可不舍得这五角钱的车费,宁可步行两个多小时,权当锻炼身体。

    在车站下车后,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满囤有些紧张的双手抱在怀中,以前听村长说洛阳多么大、多么繁华、高楼抬头望不到顶、女人穿的多么少多么漂亮,现在满囤算是亲身体会了。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汽车和高楼,都让满囤提着心放不下来,直至赶到目的地才稍微放松一些。

    徘徊在一幢居民楼前,犹豫了好一会才确定目的地,爬上五楼后呆在门口,小心翼翼的敲敲门。几秒钟后厚实的铁门被打开,露出一个满囤熟悉的身影,看到他后满囤立刻觉得泪珠在眼眶里转悠。

    “满囤,是你呀,稀客稀客,这可是你第一次来看我,快点进来!累不累?渴不渴?”夏陆惊喜异常,脸上的皮肤因为喜悦皱在一块,拉着呆呆的满囤往屋里走。

    “花枝,快点出来,满囤来啦!”花枝从里屋跑出来,看到满囤后呆了呆,然后一把将他抱住,然后眼泪就流了下来,满囤也忍不住,和花枝一起流泪。

    夏陆夫妇和满囤不是亲戚,前年夏陆夫妇从武汉返回河南,饥荒结束后花枝说想家了,要回家,但又不想回到家乡那个伤心地,再说那里既没有家人也没有亲戚,甚至村子里都找不到几个熟人。

    于是两人来到附近的洛阳,凭借在武汉接受的工人培训和技术学习,夏陆顺利的在一家零件加工厂找到工作。花枝在一家纺织厂干活,后来花枝嫌工资低。于是在工厂区自己推着小车卖红薯,没想到比夏陆赚的都多!

    又一次两人在回家路上碰上了一个小乞丐,那就是满囤。当时满囤面黄肌瘦、蓬头垢面,可怜兮兮的向两人乞讨,那时村里还没有完成第一次丰收,粮食得靠政府救济。当然不会太多,勉强糊口罢了,家里人多的就不够吃。满囤虽然能吃饱,但大部分救济粮都送给了村里户口多的家庭,自己跑到洛阳乞讨求生。

    夏陆夫妇当时就被震动,看到满囤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逃荒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卖给了别人,以后再也没生育。每天晚上花枝都会因为两个卖掉的孩子哭一场,虽然日子好过一些。但两人的脸上从没出现笑容。

    把满囤带到家里,让他好好吃了一顿。夏陆夫妇不忍心看着满囤继续乞讨,就让满囤帮着花枝卖红薯。以后的日子三人越来越像一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夫妇两人将憨厚能干的满囤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终于走出了失去孩子的阴霾。

    直到王桥村来人带满囤回去,说是粮食丰收,能养得起孩子。不忍心看着满囤在外边漂泊。村长对夏陆夫妇千恩万谢,满囤也跪在地上哭着不起来。最痛苦的是夏陆夫妇,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又要离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后来夏陆夫妇经常给满囤寄东西,抽空还跑到王桥看望满囤,有一次过年都是在满囤家里过的。花枝受不了思念之苦的时候,连生意都不做。直接跑过去看满囤。

    晚上照样一顿丰盛的饭菜,花枝一个劲的给满囤夹菜,鸡肉、鱼肉、猪肉填满了满囤的瓷碗。一边夹菜,花枝还不停的念叨:“你这个孩子两个多月不来,我正打算下去看你呢。满囤你是不是不想姨娘了?满囤你吃的怎么比以前少了?多吃点肉,到姨娘家说什么都不能吃不饱!”

    夏陆也不吃饭,就那么喜滋滋的看着满囤,一顿温馨的晚饭终于吃完,满囤也有机会说出这次来的目的。

    帮夏陆点上烟,看了看正在厨房里刷碗的花枝,满囤寻思了一阵后说道:“姨夫,有个事不知道怎么和你说,就是,不知道应不应该说。”

    “啥事?是不是要娶媳妇了?结婚的钱姨夫出,一定不能耽误你的人生大事,什么时候让姨夫和姨娘看看你对象长什么样?谁介绍的?还是你自己相中的?”夏陆连珠炮般问了一大串问题,让满囤满脸通红,找对象的事姨夫和姨娘每次见到自己都说,这不,夏陆说完后花枝隐约听到“对象”、“结婚”的字眼,赶忙跑出来询问。

    “夏陆,家里能拿出多少钱?不够的话咱们借一借,再怎么说也不能耽误了满囤结婚!”询问过满囤后也不等满囤回答,就看向夏陆问道。

    夏陆揉揉脑袋,不好办啊,农村结婚,风光一点的话一般要花费三百华元左右。自己在启丰零件加工厂,每月的工资是三十五华元,算是工厂里的中等水平,不过放在整个社会上就是低等水平了,就连卖茶叶蛋的赚的都比自己多,要不是看中了工作稳定,夏陆早就辞职自己干了。

    花枝从开始卖红薯后,每个月大约能赚一百华元,两个人一共攒下了五百华元。不过花枝打算不久后就开一个小餐馆,花销应该就在五百华元左右。

    “家里还有五百多,都拿出来!”花枝一眼就看出夏陆犹豫的原因,小餐馆可以晚点开,家里的钱不都是给孩子准备的吗!

    满囤嘴拙,急的脸通红,连连摆手:“姨娘,姨夫,不是这个事!找对象的事八字还没一撇,我还年轻,这事不着急。而且我种的田地收获了不少粮食,昨天又把粮仓里的陈粮卖了不少,总共赚了一千多华元呢!”

    夏陆夫妇大吃一惊,这孩子不是发烧了吧,说什么胡话?一个农民,守着几亩地,就能赚一千多?如果是真的那还不如回到乡下种地呢,省得在工厂里受气!

    “是不是真的,满囤你详细给姨娘说说。”花枝问道。

    “你看,我今天把钱都带来了!”满囤脱掉外套,上身只剩下一件单衣,钞票用棉布缝好,捆在单衣上。拆开之后,果然厚厚一摞现金呈现在夏陆夫妇面前。

    既然这样就肯定是真的,满囤这孩子老实,不会说谎,更不会作奸犯科来赚钱。等满囤仔细说了说粮食数量、粮价之后,夏陆夫妇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姨娘,这几年一直受你们照顾,就像爹娘一样。我虽然没有文化,也知道知恩图报,俺们村长说了,我要是不好好孝顺你们俩,就把我赶出村子。这不是赚了钱了吗,俺寻思家里也没有多少需要花钱的地方,粮食足够吃的,就想把这笔钱存到姨娘这里。俺的意思是你们把这些钱收下,就当俺报答你们的。”

    满囤吱吱呜呜终于说完,没想到夏陆突然站起来,猛地扇了他一巴掌。花枝也抹去眼泪,哽咽着说道:“满囤,姨娘和姨夫是那种人吗?我们当初帮你,可不是因为想让你报答的,你拿这么多钱来,这不是让姨娘和姨夫无地自容吗?”

    其实双方都明白对方的心意,都是淳朴善良的人,满囤一心想报恩,夏陆夫妇不图回报、坚决不收,来回推辞直到晚上九点多满囤才收回去。

    一家三口聊天到深夜才睡下,第二天送走满囤。这孩子日子过好了,等再找个媳妇,就算功德圆满,再也不用让人担心。

    第二天花枝没有和往常一样推着快餐车前去卖红薯,她已经和当初几个同在纺织厂做工的姐妹商量过了,要合作开一个小餐馆。快餐车的生意做不长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加入了这一行业,卖红薯的、卖煎饼果子的、卖各色小吃的,数量增加分薄了利润,以前一个月赚一百多华元,现在能赚五十华元就不错了。

    另外市政部门对快餐车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大,这些小车大多没有经营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纳税证明。市政部门和警察一出现,花枝就得拖着小车到处跑,以躲避检查。工厂区一家为军工企业生产零件的工人们,将这种快餐车戏称为“自行火炮”,机动性好,可以打一炮换一个地方!(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 华夏梦之花枝开店

    先是找地方租房子,作为开办餐馆的地点,花枝早就相中了地方,也与房主谈好了条件。与房主定下来并支付了一定的押金,花枝就开始张罗装修、购买设备桌椅等,之后还要到工商局注册、申办营业执照。这些都要花枝自己跑,那几个姐妹一个是厨师,另外两个都是服务员,谁让花枝是老板呢!

    一系列程序很快办完,政府的行政效率高的让人惊喜,而且态度出奇的好。听说以前不是这样的,办一个营业执照没有一个月的时间下不来,各部门里的中下级工作人员拖拖拉拉,态度很恶劣。

    这种工作态度最终被纠正过来,上面出台了严格的纪律规定,设置了秘密举报箱,还有纪律部门常态化的巡查。被发现两次,就要开除,被举报两次并被证实,也要开除。新的规定让所有人意识到作为公务员再也没有铁饭碗,纪律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让公务员们像上了发条一样兢兢业业。

    由此可见人都是被动型的动物,用鞭子抽着比期望人主动改变有效的多,批判者甚至通过此事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员文章,并将思路延伸到了治国之策——法家与儒家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至于公务员的中层和高层,华国的廉政世界闻名,即使对华国再敌视的人,也会对华国的廉政成就赞不绝口。高工资加上严苛的监察,无处不在的纪检便衣,谁也不知道部门里有没有纪检部门的眼线。华国将反腐工作当成了一场战斗,这让华国政府内部很少传出**的新闻。

    装修过后小餐馆很快开张,名字就叫姐妹餐馆。家常菜、环境卫生,让姐妹餐馆生意火爆,工厂区的工人们会因为低廉的价格过来搓一顿。第一个月的收入核算下来。纯利润竟然达到了四百五十华元,基本上收回成本!

    花枝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她的姐妹餐馆占了先发的优势,此时工厂区还没有几家餐馆,围绕工厂区的五条商业街上只有两家小店。第三个月花枝就决定扩大再生产,将隔壁店面包下来。连成一起后扩大空间,租金和承包成本每月还不到一百五十华元,店面扩大后带来的效应让花枝喜不自禁——当月纯利润达到八百华元!

    到1909年底,花枝已经是拥有三家饭店的小老板,月纯收入达到两千五百华元,比得上工业区最小的工厂每月的利润。小有名气的花枝随后利用饭店生意向银行贷款五万华元,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带开店,最终成为洛阳最有名的酒店业大亨。

    另一边,花枝的丈夫夏陆在满囤离开后去工厂上班。他所在的启丰零件加工厂是一家私人企业,专门为洛阳拖拉机厂生产机械零件。洛阳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聚集了洛阳拖拉机厂、洛阳重型机械厂、洛阳飞机制造厂等好几家大型国有重工业企业,与之相对应的是多达上千家的配套私营企业。

    这些私营企业大多是南方资本投资的,一小半是当地地主、商人投资兴建的,启丰零件厂的老板就是当初洛阳附近的一个大地主,继承了地主抠门的特点,将厂子里工人们的工资压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一点都不肯往上涨。还经常让工人们加班,晚上、双休日、节假日等等。一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没有加班费,就连饭点也得工人们自己掏钱解决。

    加工厂生意好得很,得益于北方经济发展的超高速度,各地对于拖拉机的需求呈几何倍数增加,这让加工厂赚的相当多。不过赚的再多也是那个老板的,工人们没有享受到好生意带来的福利。

    在狭窄的更衣室换上工作服,夏陆与工友一边交谈一边走向加工车间,三五成群的工友们趁着走路的时间交流着信息。

    “夏陆,我看你还不如你老婆花枝。听说她在商业街上的生意不错,一个月能赚一百元吧!”夏陆的老婆长得好看,人又精明,自然很受瞩目。相比之下夏陆就要沉默的多,用现在话讲就是存在感很差。

    “差不多。”夏陆也没有隐瞒,这种事只要有心人观察一下就能猜出来,刻意隐瞒反而显得生分。国人都有这种毛病,聊天的时候从“吃饭了没”开始,然后是做什么买卖,一个月赚多少钱,孩子在哪里上学,结婚了没,对象是谁。然后与自己对比一下,只要过得比自己好,他就受不了,只要过得不如自己好,他就会大谈特谈自己家的事。

    这些都是**好不好!为什么如此开放的说出去?某些人会问你在哪里工作,然后对其展开长达几个小时的评论,并以圣人的姿态给你提出建议,逼着你认同他的说法。我xxx!管好你自己的事再说吧!

    旁边的工友是个健谈的人:“靠!老子真想直接辞职算了,一个月几十块钱,还不如娘们赚得多。你是四级工吧,一个月才三十五元,我这个三级工更少,听说旁边的拖拉机厂就连打扫卫生的每个月都有五十华元的收入,技术工人更多了!”

    “人家是国营企业,工资当然高了,可是很难进去啊,又没听说那些工厂招工,只能在这里先干着了。不止咱们这样,洛阳上千家中小型工厂,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工资少、假期少、强度高,糊口嘛,不用苛求那么多。”夏陆就是个老好人,向工友安慰道。

    实际情况与夏陆说的差不多,除了国营企业工资高一点外,私营企业的工资水平非常低,与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不对称。不过工作机会来之不易,工人们大多掌握一技之长,愿意辞职另外谋生的毕竟还在少数。

    车间内,工友们奇怪的没有按照工作时间呆在岗位上,而是围在一起低声交谈,而且脸上都露出了奇怪的神色。

    夏陆和工友走到相熟人那一堆,只听里面有人说道:“咱们就这么办!陈中铺先生说得好,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实际创造者,在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下,应该主动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对,我们要用无产阶级的铁锤,打碎资产阶级缠绕在我们身上的铁链,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我们将获得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说到最后众人竟喊起口号来,大部分工友都被这些话说中了内心,之前受到的委屈、不公都在这一时刻迸发出来。他们甚至觉得那些大老板就是自己的阶级敌人,要用工人的铁锤将残暴的资产阶级全部砸碎!

    夏陆听的毛骨悚然,他也想改变现在的状况,也想增加工资和休息时间,也想改善工作环境,但绝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这根本不是争取权利,而是要革命,要和政府作对!

    “夏陆,要不要加入这个工会?听说只要加入进去,就有组织啦,咱们就可以通过工会向无良老板争取权利!”一脸喜色的工友走过来向夏陆问道,胆小怕事的性格让夏陆没有当场答应,却被工友们鄙视一通。

    早上的闹剧直到老板走进来才算结束,一整天的工作都心不在焉,质量检验员发现今天的不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五,这让反应迟钝的老板大发脾气,要求车间加班,直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离开。

    车间主任和几名老板的狗腿子被工友们刻意隐瞒,仍旧没有发现异常,三班后有人建议夏陆到一个地方听陈先生的演讲,但被夏陆拒绝。

    相比那个陈先生就是所谓的陈中铺,工友们的骚乱很有可能是陈中铺组织起来的,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让所有的工人都为他疯狂?

    事实上眼睛现场完全可以称得上疯狂,诺大的院子里,上千名共有拥挤在一起,不顾夏季的炎热,眼神中充满狂热的看着站在桌子上慷慨激昂的陈中铺。他的每一句话都说到工人们的心底,他的演讲鼓动着工人们的情绪,他们高吼着,用暴力打破资本主义的锁链。

    无良老板反应迟钝,调查局的特工和纪检部门的探子对此却敏感的很,工人中就有调查局雇佣的探子,那人将这里发生的一切完完整整的上报上去。(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

    吕梁扶着头额冷汗直流,工人的问题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沉醉于工业化飞速发展、大小工厂遍地开花、建设成就令人目不暇接、产业工人数量膨胀之中,被一组组数据淹没,却忽视了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也忽视了劳动法的出台,导致国内出现工人运动的苗头。

    出台劳动法等相关法规、建立保障机制、劳动监察机制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情报上报。工人的待遇很低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私人企业中,在一个不明组织的煽动下,工人们被组织起来,灌输革命思想。

    出了错误就要改正,一方面吕梁指示立刻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监察机构,另一方面命令调查局配合警察部门严密监视各地的骚动。经济建设进入最关键时期,吕梁决不允许出现扰乱国家经济秩序的事情发生。

    东北沈阳,这个满族的龙兴之地,经历了东北开禁、闯关东、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影响历史的大事件,在华国政府制定东北大开发战略后,正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仅次于广东省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超过了上海工业圈和武汉工业圈。而且这里还是全国仅次于菲律宾的第二大粮食种植基地,地广人稀、广袤的黑土地,为大农庄机械化耕种创造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沈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这里聚集着东北最多的工厂,也造就了相关的配套工业、服务业等,使这里的人口达到一百五十多万人。与其他地区一样,沈阳也在追赶着建造摩天大厦的潮流,高耸入云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和未曾规划拆迁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汇碰撞让城市更加丰富多彩。

    城区不引人注意的一家快捷酒店门口,一辆政府专用的汽车上,走出了三名身穿黑色华服的壮汉,门童a有些谄媚的为其推开玻璃门。三人目不斜视,大步走进酒店,并向着电梯的方向直接走去。

    另一侧的新人门童b有些诧异的问道:“哥,他们是什么人?这么大气场!”

    门童a最烦新人问东问西,不过此事不同以往,必须和新人交待清楚,不然自己也会受到牵连:“把眼珠子瞪亮点,那些人是政府的锦衣卫,是咱们最不能惹的一群人。”

    锦衣卫是民间对调查局的称呼,一年多以前,华国北京爆发出一场惊天大案,满人遗族组建了一个名叫七十二地煞的组织,一个月内连做十五起杀人绑架案,对象都是政府高官,从警察局副局长、法院院长到税务局局长。除此之外,七十二地煞还与多起纵火案、爆炸案有关,北京附近的粮食储备库、石化工厂等多处遭袭。

    这个七十二地煞组织成员武功高强,还持有枪械炸药等高危物品,初期对抗警察的围堵竟不落下风。而且这些人反侦察意识非常强,警察很难找到他们的行踪,致使一个月还没有破案。各地报纸纷纷报道此次事件,让警察部门和政府首脑尴尬异常。

    后来武汉将七十二地煞定性为恐怖组织,之后调查局接手案件,利用对国内情报网络强大的控制力,调查局很快找出了七十二地煞组织所在,包括组织成员、宗旨、头领、拥有武器情况等等。之后在警察部门的配合下,调查局出动行动队,将七十二地煞包围在其基地——北京一片老城区。

    为了不伤及无辜,调查局还请军队派出一支特种部队协助,行动队靠近对方基地几十米时才被察觉,双方动用了步枪、冲锋枪、机枪、手榴弹、火箭筒等火力,事后据当地人称,交火持续了大约五十多分钟,枪声和爆炸声音不断,仿佛战争降临北京城。

    幸运的是此次行动没有一名平民受到波及,三名记者全程跟随,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全部经过,征得调查局同意后,将此事公之于众。从此之后调查局名声大噪,被世人熟知,惊叹于调查局的强大,民间将其称为锦衣卫。

    门童b立刻反应过来,然后望着三人背影露出崇拜的目光。年轻人嘛,都是希望自己拥有超人的力量,崇拜强者。以前最崇拜的是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人,梦想着成为无敌兵王,当然军队中不可能有这种物种,随着技术的进步,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靠团队协作,一个士兵的作用实在有限。后来调查局的事情被媒体披露,那些酷帅的黑衣特工们又成为新的崇拜对象。

    快捷酒店内一号电梯在六楼停下,三名黑衣人走出后,警惕的看着四周,一旦出现异常,怀中握着手枪的右手就会抽出。打头的黑衣人四十岁左右模样,径直走到609号房前,笃笃笃,两短一长的敲门声后,房门被拉开。两名黑衣人走进去,剩下一名在门口警戒。

    “我很不理解你们华国特工的行事方式,留下一人在外面不是更会引起外界的警惕吗?这么大摇大摆的走进来,所有人都只是调查局有事要办,所有人都会对609号房间感兴趣!”房间内一个大约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说道,不同的是,这个年轻人是俄罗斯人,事实上房间内原有的三个人都是俄罗斯人。

    坐在沙发上大约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神态安详,嘴角微微露出笑容,他的名字叫武力扬诺夫。为两名调查局特工端水的托罗斯基大约三十岁,同样彬彬有礼。只有年轻一点、名叫钢铁的俄罗斯人有些无礼。

    “钢铁同志,不要对我们的华夏朋友这么说话,他们已经向我们表达了足够的友好,我们布派应该表现出良好的修养。”武力扬诺夫说道,声音不大,却充满让人信服的味道,钢铁大人立刻向调查局特工点头表示歉意。

    钢铁说的话没有错,这些特工虽然看上去威风凛凛,却都是些不折不扣的菜鸟。连续的战争让调查局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国外,国内的工作大多由散布在各个行业的基因人兼职,基因人提供的情报汇总后由警察总部成立的国内情报科负责处理,因此效率不高。去年的京城大案也是因为情报不及时、反应迟钝才让七十二地煞如此嚣张,事后调查局增加了往国内情报工作的资金、人员投入,不过国内情报部新建,里面充斥着新招收的特工,他们没有经过太多的训练就被投入使用。

    前来会见武力扬诺夫的三名特工中,两名都是新招募并经过一个月训练的菜鸟,另外那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名叫王怀刚,原本是沈阳市警察局的一名刑警队长,后来被调查局招募,成为沈阳站站长。警察与特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王站长听到那个名叫钢铁的俄罗斯年轻人的批评后,老脸也不禁一红,他确实缺少相关经验!

    “几位很熟悉沙俄特工的行事方式吗?”王站长毕竟社会经验丰富,很快掩饰了自己的尴尬,将话题转到其他方向。

    “国内啊!”武力扬诺夫很健谈,他仰起头回忆一下,然后对王站长倾诉起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生生涯开始,先是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反对警察制度而被学校开除。之后我接受了无产阶级思想的洗礼,创建工人协会,但多次被捕入狱,还在西伯利亚被流放了三年时间。之后在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还经常与沙俄秘密警察、特工交手,所以,我们对特工的行事方式很熟悉也不足为奇了。”

    “斯拉夫人与贵国民众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在封建统治下个人的反抗意识被压制到最低,只要有一口饭吃,人们就不会将希望放在造反上。农奴、工人、小商人、手工业者等生活困苦不堪。1905年的时候我们能发动武装暴动,国内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是因为民众和资产阶级实在过不下去了。”

    “那时候国家动乱了几十年,罗曼诺夫王朝极端**,国内改革不利,少数民族要求解放。最终俄军在远东的失败成为最直接的导火线。”

    “革命失败后我们再次开始流亡生涯,直到华国将我们秘密接纳,并向我们提供大量帮助,对此我们布派深表感谢,华夏和斯拉夫民族的友谊将因此更加巩固。”

    虽然缺乏训练,但王怀刚毕竟是名老刑警,起码的是非还是能判断的。这位武力扬诺夫先生口口声声将两个民族的友好放在嘴边,无时不刻强调着对华国的感谢之情,暗地里却做着相当龌龊的事!(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

    王怀刚看过调查局内部有关俄国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情报和分析,在那场革命背后,有着大量日本人的影子,布派受到了日本人的资助,才有能力发动一场并不成功的革命。但这对于日本人来说足够了,这场动乱让尼古拉二世的精力更多的转向国内,要不是华国中途加入,俄国人就要和日本签署战败条约!

    现在日本人的势力撤出俄国,转而由华国接手,调查局秘密接触流亡西欧的武力扬诺夫,并承诺为其提供资助,以推翻腐朽的沙俄皇朝统治。

    双方利益一致,各取所需,然后一拍即合。武力扬诺夫带领部分手下来到华国,并以沈阳为基地,遥控指挥国内的同志。

    王怀刚拿出一份文件,对着武力扬诺夫严肃的说道:“我同意我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希望看到斯拉夫民族和华夏民族的友好,不过有些事情不得不说清楚。从1906年开始,我们帮布派庇护了至少一百五十人,为你们提供安全的藏身场所,还有舒适的居住环境,甚至为你们提供了大功率无线电台。”

    “另外,我们向你们在俄国国内的组织提供了十五万华元的资金援助,通过满洲里口岸,向你们秘密提供了三千支枪械和一百万发子弹,其他的手榴弹、炸药等不计其数。调查局驻俄俄罗斯境内的人员向你们的组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至少有三十次让你们组织的人员逃脱沙俄秘密警察的追捕。”

    “我说这些并不是炫耀,也不想得到你们的感谢,我们只希望双方能恪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暗地里向无私帮助你们的华国捅刀子。”

    武力扬诺夫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站起来真诚的说道:“不知道我们有什么地方招致贵国的不满,请王站长坦诚相告,如果是真的,我一定制止此事!”

    旁边的托罗斯基有些尴尬的走到武力扬诺夫身边,在耳边低语几句,然后就见武力扬诺夫勃然大怒:“你这是对组织的背叛!”

    钢铁大人赶忙走过来,对武力扬诺夫摆手,意思是内部有矛盾可以事后处理,不要当着华国人的面揭露家丑。

    “不用!”武力扬诺夫摆摆手:“有什么事咱们就在王站长面前说清楚,托罗斯基同志,请和大家说说,这件事你为何瞒着我,你知道这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多大的伤害吗?你知道这回破坏组织与华国之间的合作吗?为什么派人联络华国的陈中铺等人,擅自煽动华国工人闹事?”

    托罗斯基皱着眉头解释道:“我们只是向陈中铺带领的华国组织提供了部分书籍和著作,双方之间的交流并不多,我也知道这是会破坏双方合作大局的行为,当然不会如此短视。”

    “这样吗?这么说华国工人出现的问题都是他们的组织做出的,与我们无关?”

    “恐怕是这样的!”

    武力扬诺夫平息愤怒,笑着对王怀刚说道:“非常抱歉,王站长,虽然我们的人员做出了一点不当的举动,但事实证明那些事件应该都是华国组织自己的行为,与我们关系不大。”

    王怀刚面无表情,但内心波涛汹涌,作为一名前刑警队长,他还没有感受过国际之间交流的内幕,此时他对武力扬诺夫的厚脸皮深感崇拜。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放心了,既然你们与他们没有关系,那我国政府就将展开强大的清扫行动,将这些破坏国家经济建设的蛀虫清除掉!”

    王怀刚等人离开后,武力扬诺夫等人露出无奈的表情,钢铁大人甚至懊恼的一拳砸在墙壁上:“这样下去我们在华国创建分部的努力就化为乌有了,比起来,华国进行运动的条件比俄罗斯还好,他们的工人积攒了大量的不满,而且数量极其庞大,一旦被组织起来,就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

    武力扬诺夫也很无奈:“没想到华国的反应这么快、这么大,大局为重,华国的事情只能先放一放,就是可惜了陈中铺等那些优秀的同志了。”

    “必须加快革命进程,彻底推翻沙俄封建统治,建立彻彻底底的工人政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华国的控制,强大自己的国家,进而将红色革命播撒到全世界,实现我们的革命理想!”托罗斯基的话得到了几人的认同,他们遮掩好后离开酒店,前往布派在沈阳的秘密据点,那里有三十多名同志,最关键的是存放着大功率电台。武力扬诺夫等人就是从那里遥控指挥者国内的革命斗争。

    1909年夏季的圣彼得堡少了几分其他季节的阴冷,街道上逐渐增多的汽车、建筑里面来来往往的人群、城市郊区工厂里烟筒排出的烟雾都让这个城市多了些生气。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后,通过华国的帮助俄国人勉强获得了一个胜利的结局,虽然损失很大,但足以让尼古拉二世长出一口气。之后的尼古拉二世又走错了一步棋,他派人参加了**同盟战争,在远东集结的近十万名士兵全部损失在华国境内,连带着还丢失了对沙俄至关重要的东北地区。

    梦寐以求的远东出海口丢失,在满洲的权益丢失,中东铁路路权丢失,往蒙古的渗透停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几十年前。

    国内境况更恶劣,战争的支出、经济的疲软、农业歉收、巨额外债、极端**等等问题折磨着尼古拉二世的神经,革命活动此起彼伏,竟有压制不住的趋势。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王朝已经穷途末路,只是等待倒塌的时间罢了。

    没想到转机很快出现,石油价格迅速上升,里海沿岸的巴库油田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的产油基地。俄国政府联合英国和法国财团加大了对巴库油田的投入,扩大油田规模,并建设了更多更完善的配套设施。

    海量的原油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滋润着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在1907年全年,欧洲近半的原油都是来自巴库油田,另外的部分则由罗马尼亚油田和美国石油来填充。凭借这项意外收入,沙俄不但有能力偿还欧洲的外债,还有大量盈余用来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并以此推动国内改革,国内极端紧张的内部矛盾被迅速缓解,这也是武力扬诺夫的布派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当1907年10月华国投资勘探开发的秋明油田开始产油,沙俄的财政迅速充盈起来。华国地质勘探队得到俄政府许可后进入西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勘探,并很快找到了一块石油产区,一开始的勘探报告并没有引起沙俄政府的重视,因为上面注明这里的可开采储量只有一千万吨,算上投入成本和西西伯利亚的冻土、天气,并不适合大规模开采。

    因此华国石油集团向沙俄政府提交开采申请后得到通过,石油集团拥有秋明油田的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剩余百分之十属于沙俄政府。只是随着秋明油田开始产油,沙俄石油官员开始后悔不已,秋明油田的储量和产量都要超出当初的勘探报告好几倍。

    后悔了的沙俄开始耍赖,通过铁路限制、后勤限制等方面要挟华国改变股份结构,华方被迫同意之后,俄国又联合英国石油公司投入海量资金,以冲抵华国的巨额股份。国际势力的参与,再加上完全在俄国境内,华国石油集团只能妥协,最后的股份划分是华国拥有百分之六十,俄国政府拥有百分之三十,英国石油公司拥有百分之十。

    秋明油田大部分原油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华国,尤其是华国东北铁路网修至满洲里,并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连网并轨之后,石油运输效率大大增加。在海量的财富面前,俄国人完全无视了事关国防安全的铁路并轨。相同规制的铁路让并轨变得非常简单,也让两国之间的运输效率大大增加。

    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后首次实现盈利,这条铁路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作用,而不是之前完全的政治军事需要。日夜不间断的石油运输让铁路部门吃够了油水,规模更大的商品也从华国运输到沙俄欧洲部分,从汽车等机械产品,到棉布、合成橡胶等初级工业产品,再到玉米小麦等粮食,石油财富让沙俄拥有足够的财力支付这些商品的费用,而充足的物资供应业降低了沙俄国内短缺的尴尬,大大减缓了国内矛盾。(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其实秋明油田出产的原油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部分原油运到华国后成为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油料,和科威特大布尔干油田一样,秋明油田也面临着战争爆发之后产量降低、运输线被断的不利局面。

    不过比起来,秋明油田带来的利润远远大于成本,这也是华国投入巨资开发这个冻土区油田的原因。从长远战略上看,战争爆发后这个巨型油田属于谁还说不定。

    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后,尼古拉二世在1907年中发起了一个名叫“皇家决心”的政治改革运动,重点是惩治国内极端严重的**。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没有让俄国国内达到政治清明的程度,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的泛滥,整个国家的颓势得到缓解,并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之前此起彼伏的革命声浪让贵族和社会上层们得到了教训,在环境略微改善后,大地主、封建贵族和大资本家们将社会资源略微的向底层倾斜。在东欧平原上耕作的农奴们不至于饿死,工人们每天也可以获得价值十个土豆报酬,贵族们零星的施舍就让俄国社会的动荡归于平静,并让农奴们对其感恩戴德。

    巩固了罗曼洛夫王朝政权,恢复了社会秩序,拥有了大笔财富,尼古拉二世的野心再次跳动。扩张的动力和对土地狂热而又偏执的热爱让老毛子永不安稳,在远东,俄国陆军成立新的远东集团军、蒙古集团军,总人数超过三十万,其目的在于保护俄国的远东利益,保护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安全。

    远东集团军和蒙古集团军在边境地区构筑大量永备工事,建设要塞所采用的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完全来自华国出口,要塞设计工作也由华国工程师担任,甚至建筑这些要塞的劳工也大部分来自华国。

    在帮助俄国修建军事要塞这件事上,华国内部是存在争论的,以普通人军官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坚决反对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出现这种资敌行为。从战略上看俄罗斯是华夏天然的敌人,漫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造成了两国必定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

    边境线俄罗斯一方都是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对于俄国来说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就算失去乌拉尔山脉以东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不会损伤到俄罗斯的核心。但华国不同,边境线以南就是华国的经济腹地,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那里的重要程度日益明显,所有人都能看出来那里将成为华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和农业中心,一旦战争爆发,那里将首先受到威胁。另外,穿越蒙古大草原后,就是华夏传统上的中原地区,俄国人将像古时候的游牧民族一样对中原产生巨大的威胁。

    激进的军官们甚至要求将出卖国家利益的公司首脑、同意此事的政府相关人员全部以破坏国家安全为名处死,剥夺他们的财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激进的军官们大多都是军队中一个叫“总统近卫军”的青年军官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效忠于总统,为总统献身!

    他们想不到的是,决定此事的最大头目就是他们效忠的伟大的吕梁总统!他与基因人高层军官们商议后认为,现代战争中封闭的要塞并不能挡住军队前进的步伐,缩头乌龟一样的防守策略已经过时,华**工中有多种秘密武器可以对付封闭的要塞。这样一来可以让俄军相对集中,便与歼灭。

    后来的事实证明基因人们僵硬的大脑和吕梁的异想天开反而成了华军进攻的阻碍,造成的损失让吕梁后悔不已,再次为自己的拍大腿决定方式而自责。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要塞、赤塔要塞、乌兰乌德要塞、伊尔库茨克要塞在内的一连串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上的城市,最终成为阻挡华军进攻的拦路虎。战争时期的吕梁为此事向国民鞠躬道歉,主动承认这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过失,并因为此事将国民对总统的个人崇拜中拉出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利用石油财富,俄国为陆军增添了大量新式装备,包括新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大口径火炮和列车炮在内的武器装备慢慢填充着远东集团军和蒙古集团军的腰包。从英国订购的新式战斗机、从法国订购的坦克也将在1909年5月之前全部运抵俄国境内。本**工厂仿制的飞机和坦克成为俄**队的主流装备,虽然性能差强人意,但有总比没有好。

    为了应对华国的威胁,俄国陆军还成立了中亚集团军,这支部队主要由当地牧民组成,大部分是机动力强的骑兵,装备部分小口径火炮。受制于当地经济水平低、距离俄罗斯欧洲腹地和华国亚洲腹地遥远,运输困难,所以俄国人没有在这里修建类似远东的军事要塞。陆军高层认为中亚广袤的草原和戈壁沙漠足以让任何进攻的军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俄罗斯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方向,从未改变,亚洲只是斯拉夫人扩张野心的添头。为了应对德意志帝国陆军的压力、应对在巴尔干方向的扩张,俄国陆军应尼古拉二世的要求,在欧洲方向整编了六个集团军的兵力。陆军大臣向尼古拉二世承诺,一旦战争全面爆发,俄国可以在一个月内扩充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半年内将兵力扩充到一百五十万,一年内扩充到三百万。

    廉价的农奴使陆军不缺少补充兵力,但脆弱的工业不足以应付大扩军带来的装备需求压力。尼古拉二世从未放弃海上的野心,也没有放弃寻求不冻港,在海军大部分覆灭于远东战场后,俄国海军正好迎来了五岳舰时代。与英国不同,俄国海军老旧军舰大部分消失,这可以让新补充的军舰赶得上时代的步伐。

    可惜的是俄国造船工业没有生产新式战列舰的能力,而全世界都在造舰狂潮中疯狂着,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将辛苦生产出来的战列舰卖给别的国家。当然,除了华国之外,他们将四艘超级战列舰卖给德国的事直到一年多后还被人们谈论着,这是个异数,充满让人无法理解的秘密,大部分西方人将其归咎于东方文明的神奇,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个而放弃了对耶稣的信仰,转而到华国寻找上帝的痕迹。

    尼古拉二世命令外交大臣向华国提出购买战列舰的请求,而且财大气粗的他们一口气就提出了四艘超级战列舰的购买意向清单,可惜的是华国坚决不出售这种武器。无奈之下的俄罗斯自己摸索着设计建造,直到大战爆发俄罗斯海军也没有得到一艘新式战列舰。

    造船工业只是俄国薄弱工业基础的一个体现,另外在钢铁产量、产业工人数量等方面俄国都落后于新兴工业国家。在战争开始之前,俄国本土军工业只为陆军提供了九百辆坦克、两千五百门火炮和一千一百架飞机,另外枪械、弹药等都有很大的缺口。

    石油带来的财富大部分被贵族、企业主、大地主等挥霍消耗,他们从全世界购买奢侈品,互相竞争斗富。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大贵族家中往往存放着上百辆世界名车,从最珍贵的华国产跑车,到精密的德国汽车,再到奔放的美国轿车,应有尽有。俄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然而由于本国的石化加工能力不足,最后还得从欧洲进口成品油料!

    “富有的俄国佬”一时成为上层舞会流行的词汇,贵族们没有将财富投入到工业中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而是将钞票塞进女人的胸沟中。因为俄国富豪,世界范围内的红酒、艺术品、豪车、手表等奢侈品的价格呈几何倍数上升,在一次华俄两国商界举行的酒会上,寒酸的华国富商被富有的俄国佬好一阵嘲笑。因为那些华国商人身上没有一颗钻石,没有一块高档手表,没有一串珍珠项链。华国人将用来装饰的消耗投入到生产之中,几年后又用那些生产出来的武器闯进了俄国富豪的家门,将所有的奢侈品全部抢了过来。

    ps:剧透,明天的内容是政府总结工作报告,战争开始之前要不要再加上点内容?小白君还想写奥运会、南美布局,请书友们给出建议。非常感谢!(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ps:通过一个广场来展现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大家是否认可这种写法呢?

    武汉市中心长江广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这是一名美国男子,身边跟着两名健硕的护卫。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远处几名青年华夏男子不时的将目光投向这边,腰间鼓鼓的样子,警惕的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一切都表明了这名美国男子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卸任美国总统后先是在他新泽西的牧场居住了一段时间,写写传记、向报社投些评论文章,日子过得倒也逍遥。不过他绝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即使在牧场里也没有天天骑马打猎钓鱼,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报纸的新闻和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在那段时间里,他不但研究了自己政途失败的原因,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局势的变化、现状和未来趋势。而所有的一切,都与华国紧密相连,因此他对华夏、对吕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关于华夏的书籍和文章。

    许多东西是从文字中找不到的,于是在1909年的7月,罗斯福搭乘华国的豪华游轮总统号,从纽约出发,历经三个多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上海。之后从上海转乘内河客轮,10月15日在武汉靠岸,开始了他为期半年时间的华国之旅。

    考察从登上华国总统号邮轮就开始了,总统号下水时造成的轰动逐渐散去,人们的热情被转移到乘坐这艘世界最顶级的邮轮上面。当时罗斯福也被其吸引,特地搜集了一部分关于华国造船业的情报分析,再加上华国自己公布的部分数据,相结合之下,就会发现华国已经拥有了英美水平的造船工业。

    在1905年以前,华国的大中型船只均由设立于湛江、广州、杭州以及上海的几家国有造船厂建造,从1905年中下旬开始,随着民间资本逐渐雄厚,华国逐渐将造船合同下发给一些民间私营造船厂,以减轻国有造船厂面临的沉重压力,以集中精力生产军用舰艇。

    海上运输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让民间造船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吴氏财团和梅氏财团为代表的华国大资本家,他们可以投入巨资,并采取先进制造技术、聘用高水平的工程师和工人,起点非常高。

    造船企业的增多、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让船只价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几大国有货运公司、众多中小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对私营船厂的信心增长,大量的订单涌向私人企业。在丰厚利润基础上,私营造船厂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船坞、船台的扩建以及维修设施的升级改进,在基础设施方面赶超国有造船厂,使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更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北方的大连、青岛、天津成为新的造船中心,这三个港口可以辐射北方大部分地区,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北方经济飞速发展和南方雄厚资金投入,三个地区的造船厂总产能已经基本与南方民间造船厂持平。几大国有造船厂正在这些港口建设规模更大的军用造船基地,也满足海军对战舰的需求。

    到1909年末,华国年产民用三千吨以上运输船六百五十艘,其中五千吨级以上达到四百艘,万吨级以上大型货轮达到七十艘。而华国各私营或国有运输公司持有的三千吨级以上货船数量超过一千九百艘,更小型的货船不计其数,华夏从大陆走入海洋的大门已经开启,从一个大陆国家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就是华夏崛起的关键因素。

    按照预计,战争时期,在国家不进入战争状态下,华国造船工业经过动员,每年可以提供一千艘左右的货轮。如果进入战争状态,华国造船业可以爆发出每年两千五百艘的产量,用下饺子来形容绝不为过。

    从出发以来,不论是华国总统号邮轮,还是上海繁华忙碌的港口,还是承载着无数客货轮的黄金水道,都没有眼前的长江广场带给他的震撼剧烈。位于武汉市中心的长江广场,是武汉市区规划重建后吕梁特意安排留出的城市绿地,五个街区长、两个街区宽,大部分被绿色植物覆盖,因此也被称为长江公园。

    管中窥豹,其实罗斯福完全可以通过一个长江广场,透视华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站在广场入口处,罗斯福的目光首先被广场四周高大的建筑群吸引,这片建筑群不亚于纽约华尔街的高楼大厦。华国总统府位于广场的东侧、总理府位于广场的西侧,东西两侧还有各国使馆区、华国财政部、警察总部、外交部等行政机关总部,华国权力机关的核心就在这片广场之上。

    狭长的南北两侧是震撼人心的摩天大厦,吴氏财团总部大楼和梅氏财团总部大楼、武汉经贸大厦是这里三座最高的建筑,聚集着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东北街区是华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聚集着五十多幢摩天大厦的西北街区是武汉最大的公务办公中心。南边五个街区长的沿广场路,是武汉最大的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这些最能体现华国建筑业的发达,全国各省的大中城市都在科学的规划下转变为现代化的都市。高居世界第一的水泥产量为建筑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华国甚至有些浪费的消耗庞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北方工业建设完成第一步后,华国的水泥产量不但超过美国,还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总和。

    华国甚至有余力在广场内铺满高等级路面,漫步在广场内部,徜徉在绿树之间,脚下传来的触感让罗斯福回想起有些脏乱的纽约市区。广场内平坦舒适的路面也是一种风景,发达的公路交通系统是华国领先世界的一点。

    在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便捷的公路已经延伸到乡镇,正在向当地每一个村落前进。在最发达的广东省、浙江省等地,一辆汽车从市中心出发,可以毫无阻碍的抵达任何村庄。而在北方地区,公路系统显得更加大气磅礴,更辽阔的国土和更合适的气候为北方公路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连接省会和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已经出现,并成为铁路交通的重要辅助。

    根据粗略统计,华国拥有的公路里程超过后几名的总和,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这种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都是稀有景观,大部分公路都是土质沙质公路。虽然美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级公路,但与华国的差距显而易见。

    不过,最重要的仍旧是铁路交通,南方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经建成蜘蛛网般的铁路系统。干线与支线交错串联,跨越水网、山区、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蜀道天险,成就了世界铁路建设的传奇。

    而北方铁路建设的成就可以成为世界铁路修建的巅峰,从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华国铁路总里程在1909年底达到二十一万公里,仅次于美国的三十二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华国北方铁路通车里程为十二万公里,最重要的是,这些铁路大部分是在第二次北伐结束之后修建的,大约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十多万公里的铁路。这样的工程绝对算得上巅峰之作,要知道美国从十万公里的里程到三十万公里,经历了三十年时间,而且他们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和气候问题要比华国小得多。

    华国铁路中最重要的是两条战略路线,一是东北的中东铁路,它向北延伸到华俄边境附近,向东延伸到海参崴,向北通过满洲里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这条铁路将成为对俄战略的关键。另外还有一条支线从丹东进入朝鲜半岛,并一直连接到半岛南端的釜山市,这条支线铁路是华国对日战略最重要的线路之一。

    另一条是通往西北的中央大铁路,在1909年成功完工,直抵华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边境线。在新疆,这条铁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北部和南部扩展,将广袤的新疆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铁路不但具有关键的战略作用,还有重要的经济促进作用,新疆地区具有令人羡慕的资源储量,华国将这里作为北方工业基地建设后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纺织等工业门类为华国工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更可以在以后缩短后勤运输长度,为战争提供强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

    新疆的气候和环境为棉花的种植提供了最良好的自然条件,改良后的高质量、高产棉种在新疆地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并使此处成为华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为华国纺织业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棉花原材料。

    这两条边境战略路线通车后没有停止建设,力争在战争开始之前由单线铁路变成双线铁路,从而提供更大的运能。

    二十一万公里铁路并不是终点,按照华国交通部和铁路建设总公司的规划,到1911年之前,华国还将建成通车六万公里长的铁路路线。吕梁有个执念,那就是超过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华国国土比美国大,人口比美国多,经济水平也在飞速接近这个拥有世界都羡慕的环境的美洲国家,凭什么不能拥有更多的铁路?

    慢慢往广场里面走,罗斯福看到了广场内第一个雕塑,与********的艺术作品不同,吕梁偏爱写实类的艺术作品,他甚至有些讨厌类似印象派、意识流画作雕塑等,并要求华国文艺工作者将观众是否喜欢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艺术家的孤芳自赏将被彻底封杀,让他呆在自己的家里慢慢欣赏好了。

    因此,写实类的画作、雕塑、电影等等在华国大行其道,比如罗斯福面前的这个雕塑就是完完全全的写实类作品——十名高达十五米的钢铁士兵人偶,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的场面,甚至完全根据一张战地照片制作。

    如此多的实心钢铁,就为了一件雕塑作品,也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和华国可以承担。不止一次的发生前来参观的英法德等外国人感叹、甚至愤怒,他们的国家正在节省每一点资源用来生产钢铁,精确计算每一块钢锭的作用,生怕战争机器因为钢铁缺乏而停止运转。

    而华国和美国正在浪费大量的钢铁、水泥等资源,用在竞争建筑业、交通业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不远处一名德国外交官就咬牙切齿的面对雕塑自言自语,罗斯福感觉那名外交官有将雕塑拆掉运回德国的打算,可惜现在不是十年前的满清,华夏再也不会任由列强予取予夺。

    截止到1909年末,华国年钢铁产量达到六千六百万吨,超过美国、德国、英国、沙俄、法国和日本的总和。当华国在年底公布钢铁产量时,得到了全世界的质疑,在1908年华国钢铁产量还在三千万吨左右,虽然超过了美国,但还不至于逆天。现在的数据则有一种非人类的感觉,再怎么想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吧!

    同期的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各国与华国钢铁产量之间的差距,美国3100万吨,德国1470万吨,英国850万吨,沙俄550万吨,法国480万吨,日本280万吨(比真实历史数据略有增加)。华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列强纷纷加大了本国工业的投入,变化最大的是俄国和日本,其中俄国受石油财富影响财政充盈,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钢铁生产中,日本则是美国的干儿子,海量的援助让日本工业化加快,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让日本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来源。(澳大利亚矿产开发后文会给出解释)

    尽管如此,各国与华国之间的差距仍旧非常巨大,民间舆论对华国公开的数据大多保持怀疑的态度,但各国政府知道这个数据是真的,因为以往华国公布的数据都被证实准确无误。于是间谍们又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寻找华国钢铁产量暴增的秘密,任务的增加导致间谍们累成狗,同时也让华国反间谍部门趁机挖出了大量潜伏的敌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聪明的大脑总能总结出令人赞同的语句,这句话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这个时代的人想不到,半个世纪后美国的钢铁产量能达到一亿吨,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华夏一个大型钢铁厂的年产量就能达到一亿吨,就算在三十年后的194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也能达到六千万吨。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变化,对先进技术的消化,使华国钢铁技术领先世界。大型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达到标准煤950公斤,也就是说华国不仅拥有领先世界的产能,还有另钢铁大亨发狂的低成本,这就是华国能展示震惊世界的钢铁产量的根本原因。

    所有的大中型钢铁厂都采用了钢铁基地存储的先进技术,由科学院攻关并应用于工业生产,再加上华国近十年培养的上千万名产业工人,菲律宾、朝鲜、东北等地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巨大的煤矿资源,充足的资金,这一切都让六千万吨钢铁产量成为必然结果。

    在这个钢铁的年代,吕梁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海量的钢铁砸死一切敌人,从目前的状况看,吕梁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

    华国钢材消费增长主要由国内需求来支撑,少部分出口到德国。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军工和家电是华国八大用钢行业,其中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最大的钢材消费行业,以总建筑规模每年六亿平方米左右,按平均直接消耗钢材每平方米50公斤计算,每年需要钢材三千万吨。其次是交通运输业,这八大行业用钢消费量基本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第三大用钢大户是汽车制造业,华国汽车采用的汽车钢板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美国、欧洲等汽车生产集中地区。在1909年全年,华国出口的汽车钢板占据世界消耗量的百分之四,最大的出口地区就是缺钢缺的嗷嗷叫的德意志帝国。

    泰晤士报将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华国建筑业的专题报道,头版标题是:华国成为世界最大工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分量大体相当,华国建筑业的疯狂与后世的房地产热不同,这是弥补华夏落后的建筑文明而产生的现象。

    建筑、交通等等行业消耗了大量的钢材,这也就能解释华国每年生产的六千万吨钢材、五亿吨水泥、三百万吨玻璃,以及十万台工程机械都用到哪里去了。

    走过钢铁雕塑,顺着沥青路继续往前走,身边一名骑着自行车锻炼的华国公民靠近罗斯福时减慢速度,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个外国人,然后加速离开。

    在1905年之前,华国可以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这个国家拥有的自行车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大部分民众出门通过自行车代步。不过之后随着钢铁产量急剧增加,导致汽车产量大增、汽车价格随之下降,而且民众中口袋充裕的人越来越多,银行也与汽车销售公司合作,推出分期付款政策,这让华国汽车业迎来火热的季节。

    华国奔持汽车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如此优秀的华文名称怎么能被外国企业注册?这群xxx的买办!),年产汽车达到两百万辆,年销售额达到七百亿华元。1905年8月,奔持汽车公司推出了著名的y型车,售价还不足500华元,后来降至300华元,只有当时同类汽车价格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华国一个普通工人用一年的工资就可以购买到。奔持公司的t型车战略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交通工具,当然,华国奔持公司的t型车结构成熟、外观优美、动力强劲,比福特公司的t型车高出好几个档次。

    1905年奔持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车为汽车制造开创了新的纪元,可以说是20世纪华国乃至全世界让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的先驱,被华国媒体一致推为20世纪最重要的汽车发明。奔持汽车在1907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作业,这又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并巩固了奔持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的地位。

    华国汽车的发达让美国人吐酸水,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在华国汽车的重压下艰难求生,刚刚成立的通用汽车公司不到半年时间就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只有旧金山财团旗下的汽车公司能与华国汽车分庭抗礼,占据美国市场半壁江山。

    为了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美国政府很快出台了对华国进口汽车的关税政策,高达百分之五百的关税将华国汽车拒之门外。很快,这项政策就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美国几大汽车公司由此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与旧金山汽车公司共分美国市场的格局。但封闭的汽车市场导致美国汽车工业大大落后于华国,这种落后直到几百年后都没有改变。(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章

    华国在1909年总共生产各类型汽车七百五十五万辆,总销售额五千两百亿华元。其中小轿车三百五十万辆、卡车七十万辆、客车十五万辆、军用汽车一百一十万辆,另外向国外出口汽车多大两百多万辆,包括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南亚、中东各国都被华国汽车占领,华国因此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普及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华国随即出现普及汽车的高-潮,并大大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汽车同时改变的,还有世界工业的格局,随着汽车产业大变革,橡胶工业、发动机工业、石油化工等行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出口国,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基本占领了世界市场,只有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利用东南亚殖民地的橡胶种植园,分享了少得可怜的剩余市场。这种局面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到改观,那时德意志帝国终于攻克了合成橡胶技术难关,并实现了大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华国橡胶业的垄断地位,可惜为时已晚,华国通过橡胶获得了丰厚到极点的回报。

    东南亚殖民地上的天然橡胶种植园超过一半被华人控制,英法荷三国为了夺取橡胶控制权,采取了各种办法,只是在华国发表了一旦海外华人受到重大人身威胁,就会出动军队护侨的宣言,这让殖民者投鼠忌器。勉强控制了东南亚百分之五十的种植园后,殖民者规定当地出产的橡胶只能卖给英国商行,尽管如此,当地出产的天然橡胶只能让欧洲获得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满足,其余的还是要通过华国进口来填补缺额。

    为了降低华国对橡胶的垄断,英国在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大规模推广橡胶种植,美国人也在南美洲寻找种植橡胶的地区,以降低对华国橡胶的依赖性。不过在橡胶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后,天然橡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世界市场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的橡胶还需要华国提供。

    通过对这个战略资源的垄断,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华国降低了对美国、英法等敌对国家的橡胶出口,反而大大增加了对德国的出口,战争爆发后华国又迅速切断了协约国的橡胶来源地,导致协约国因缺少橡胶原料,其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受到极大地制约。

    技术代表了实力,就以橡胶为例,当敌对国家试图对华国展开贸易封锁时,他们发现国内工业竟然离不开华国的产品!国内商人也离不开华国巨大的市场,贸易封锁不攻自破,这也是**同盟战争后华美仍旧保持巨大经贸往来、政治冰冷的原因,也是英国在损失海量战舰、几乎失去全球霸主地位、内阁垮台后,仍旧与华国进行对话、缓和双边关系的原因。

    英国损失了远东部分殖民地和话语权,失去了在华夏巨大影响力,没想到商人们却因为与华国的贸易获得了更加丰硕的利益!这个利益如此巨大,以至于超出原先几倍十几倍的程度。当然,经济上获得的补偿不能掩盖英国战略上的不利,华国与英国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可能因为经济往来就变得亲密起来。

    后世有一种说法,当某兔国经济发达起来后,某岛就会主动回到祖国大家庭。十几年后的现实狠狠扇了某兔一巴掌,某岛仍旧执着于现状,甚至对于分离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决定不了政治的最好证据!

    汽车工业带来的另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兴起,石油的地位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最重要的燃油之外,石化工业带来的各种附加产品也被广泛应用。

    石油革命的到来,受利最大的不是华国,而是北方的邻居沙俄和太平洋东岸的美利坚。世界第一的石油产量、成熟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和较早发展的石油工业,让美国人在这场浪潮中获利颇丰。几大财团利用石油与旧金山财团做生意,通过交换获得了汽车生产技术和市场,付出的是部分地区的石油开采权。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石油武器迫使华国加大了橡胶出售力度,现实让人觉得非常讽刺,美国缺少橡胶,华国缺少石油。当华国利用橡胶威胁美国时,美国人拿出了石油让华国低头,两国谁也奈何不了谁,就如同两国正在接近的工业实力。

    黑色黄金正在改变世界格局,华国通过开采国内油田,获得了国内需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为了填补缺口,不得不每年拿出一大笔财富从美国进口石油。当科威特大布尔干油田开采后,华国石油缺口从百分之三十减少至百分之十,当俄罗斯秋明油田被开发后,华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得到解决,并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库。

    根据计算,和平时期华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对石油的需求,可是进入战争状态后,华国存储的石油仅能供半年时间的消耗。如果再加上因为战争带来的巨额消耗、坦克飞机战舰等耗油大户的吞吐,储备石油将会在两个月内耗尽。

    这是战略上的难题,必须得到解决,吕梁对石油部门的命令是必须在1910年以前完成国内各大油田的扩建工程,基本满足国内石油供应。不过,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实行战时计划经济、物资分配制度后,作为战略资源的石油将大部分用于军事目的,这样可以缓解紧张压力,但会对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事态非常紧急之前,国家最好不要进入战争状态。

    技术仍旧是改变不利现状的最好武器,石油开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意味着石油产量的增加。而吕梁手里最不缺少的,就是钢铁基地存储的技术资料。只是先进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需要时间和耐心,在应用到工业生产、制造出相关设备之前,只能苦苦等待。吕梁也要求将有关石油工业的汇报当做重点呈报,希望能在战争爆发之前攻克技术难关,使华军坦克不因为缺少燃料而中途停止。

    因年龄的增大、旅途的奔波有些劳累的罗斯福坐在广场道路边的长椅上,长椅上另一名正在收听广播的中年人向罗斯福投出了抵触的目光,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又受到华夏道德的束缚,中年人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之后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广播上。

    “华夏,成功,战列舰。”罗斯福根据广播的声音模仿着华文,他认为要想了解华夏,就要从华夏的文字开始,只是这种象形语言实在难以掌握,从在美国开始,罗斯福就尝试着学习华文,结果让人失望,进度非常缓慢,到现在他也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汇。

    “华夏民族正在向着光明大步迈进,昨日,大连造船厂制造的新型战列舰下水,海军司令吕海主持下水仪式。这艘战列舰将在海试后加入华夏海军现役,成为华国坚实的海上堡垒。”旁边的中年人关掉收音机,用娴熟的英文说道,从他的语气中完全可以听出骄傲、自信等积极情绪,最后他仿照收音机里播音员的语气大声用英文道:“大总统万岁!”

    这引起了罗斯福的兴趣,不是因为华国下水的战列舰,而是这位说一口娴熟英文的中年人,而且是非常熟悉的美国口音,能说流利英文的华人并不多见,其中大多还是伦敦口音。原因罗斯福也知道,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华国总统吕梁极端讨厌将英文列入教育科目,最后与教育部门的妥协是从高中开始设置英文选修课,大学设置英文专业。

    总统的态度影响了崇拜他的国民,因此华人中懂英文的很少,这迫使与华国有各种往来的外国人学习华文,或者艰难的寻找懂华文的翻译。

    “你好,我叫西奥多罗斯福,请问你怎么称呼?”也许是看这个外国人态度友好,那名中年人点头示意。

    “周自齐。”

    “很荣幸认识你周先生,请问你为何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我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经是满清的驻美国外交官,所以能说美式英语。罗斯福先生,受制于你曾经的职业,本人不能和你交谈太久。不过,本人很高兴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背靠着强大的国家,见到一名美国前总统,这让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自信。我应该感谢见到你,这让我有了接受新工作的理由!”

    周自齐说完转身离开,只留下一个目瞪口呆的罗斯福,原来那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为什么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呢?(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作为一名前朝外交官,周自齐饱受国家弱小的屈辱,在美国担任外交官期间,得到了清朝覆灭的消息,原来效力的朝廷不复存在,国内又出现了南方华国和北方北洋势力的争端。不愿意卷入国内政治争斗漩涡的周自齐先是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山东单县老家。

    国家统一后周自齐为了谋生,来到武汉成为一名专业翻译,后来多次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找到自己,希望能回到外交领域任职,都被周自齐拒绝。他还是被传统道德束缚着,认为进入政府工作就是对原来主子的背叛,曾经的好友、现在政府内工作的人也来劝过自己,但都没有迈过那道坎。直到遇见罗斯福,他才幡然醒悟,曾经面对美国一名低级官吏自己都要战战兢兢,现在面对前总统这样的大人物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切都是新生的国家带来的,所以,还有什么理由纠结于过去呢?

    坐在原地的罗斯福没有深思那个名叫周自齐的人为什么突然离开,他将目光集中到周自齐手里拿的收音机上,在美国的时候罗斯福也有类似的东西,只是比起来更笨重、更难看、音质更嘈杂。

    标有“madeinchina”的家用电器正在行销世界,当地球刚刚摆脱黑暗的笼罩,人们置身于电灯散发光明带来的喜悦时,华国用各种各样的电器让世界迅速进入电器时代。商场里的华国制造让人眼花缭乱,精致的外观和使用的性能让人忍不住慷慨解囊,华国电器商通过这种商品从全世界疯狂掠夺财富。

    无奈的是,美国、英国等顶尖工业国仿制的电器根本无法与华国商品竞争,即使进口货需要经过运输、关税、中间商等成本的剥夺。一名普通美国人早上起来先打开华国生产的收音机,然后使用面包机和咖啡机制作早餐,晚上回家将购买的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听说华国已经在出售一种叫电视机的新鲜电器,可惜没有向国外出口,报纸上介绍说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看到活动的场景,真是让人神往!

    以电视为例,一台普通的黑白电视代表了众多技术的集成,仿制者需要突破图像发射、电子扫描、显像管、扫描画面和接收等等一系列难关,逆向测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其余冰箱、收音机等也是类似的原因,导致本国生产的电器无法与华国商品竞争。

    具有战略意义的电器是性能更高、更小型化的无线通信设备和便携式电话机。现代战争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华军甚至将小型无线通信设备装备到排,这使军队编制扩大的同时,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军用通信设备质量更高、体型更小、战场适应性更强,也意味着价格更高,设备生产商赚不到军方多少钱,大规模采购略微降低了价格。尽管如此,这些设备也花费了军方一大笔预算开支,国家实力弱小的情况下那些设备只能当做奢侈品来采购一小部分,比如华国的盟军朝鲜军就将设备装备到团,即使如此朝鲜军的装备水平也能媲美发达国家的军队。

    在1908年全年,华国出口各种电器三百五十万台,纯利润3亿华元。这一次各国贸易保护的大棒没起作用,华国也有许多其他工业国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旦都筑起关税壁垒,各国的工业生产将陷入半停滞状态,这样的损失谁也承受不起,各国只能忍气吞声的看着华国电器攻城略地,加大了本国电器行业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

    与电器的火爆相对应的,是电力行业的普及和强大。在1908年,华国的发电量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遍布全国的火电厂成为工业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来自北方山西、陕西、内蒙、东北等地的煤炭运往全国,铁路系统有近百分之二点五的运能是为煤炭运输准备的。

    庞大的工业和崛起中的城市消耗了大量电能,它们是用电大户。低廉的电费使人们习惯于电灯电器下的世界,高压输电线路比公路还早一步攻陷乡村地区,高耸的输电塔和通信塔成为乡村观察文明进步最重要的载体。

    根据工业部统计,全国共有火电厂3560家,其中大型火电厂45家,中型火电厂587家,更多的小型火电厂遍布县城、大型乡镇等中小型城市,与当地数不清的小水电配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电力公司和石油公司、铁路系统烟草公司一样成为垄断行业的大托拉斯,国有化的公司不可避免的造成垄断,这是经济体制的要求,虽然存在弊端,但这些事关经济安全的行业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

    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污染,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时代环境保护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各国比拼的仍旧是烟筒的数量、工厂的多少,被称为“雾都”的伦敦是被羡慕的对象,只有工业的强大才会造成那种现象。至于环境保护,等工业化完成后再说吧,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去搞环境保护,相当于在饥饿的条件下打扮的花枝招展,不过是粉饰罢了,落后的国家没有权利追求享受。

    临近傍晚,广场上的游人多了起来,烈日退去后广场变得凉爽起来,各种娱乐活动也随之增多。罗斯福坐在一个喷泉旁边的长椅上,从广场边一家酒店吃过晚饭后,他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再返回住所。

    对华国强大的怨念,随着一顿美食烟消云散,他甚至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丝好感,因为能创造如此多美味食物的国家,应该不是邪恶的国家。

    从北方的******,到现在解决温饱并向更高层次的享受进发,华国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据农业部统计,在1908年全国粮食产量9800万吨,超过美国的6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甚至出现了农产品过剩的现象,为了解决过剩农产品、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华国向朝鲜、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地出口了大量粮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粮食还被大量用于酿酒,吕梁曾今因为讨厌酒精,差点出台“禁酒令”。当然,华国向吕梁一样讨厌酒精的毕竟是少数,华夏人对酒精的喜爱甚至形成了一种酒文化,与华夏传统人文相结合,变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吕梁认为这种文化代表了虚伪、做作和对信任的破坏,可是即便到了他的位置,掌握无上的权利,也不敢轻易对其动手。

    据粗略统计,1908年全年华夏人消费白酒等各类酒水五百万吨,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消费的总和。很难想象华夏人的胃怎么能容纳如此多的酒精,或者说华夏人具备超长的呕吐能力,然后爬回酒桌继续喝!

    除了种植业外,畜牧业成为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农业体系成员,1908年华国种植业占百分之七十五,畜牧业占百分之二十五。城市郊区和农村的牲畜养殖场成为最大的畜牧业产地,依靠过剩的粮食和饲料产业的发达,华国养殖场为华夏人提供了大量肉类补充,鸡鸭猪等肉类成为大部分华夏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吕梁曾经在1905年提出:“让每一个华夏家庭厨房里都炖着一只鸡,拥有一辆汽车”,这个目标正飞快的接近实现。

    粮食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在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受到参战国的极端重视。争夺粮食产区成为参战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除了上帝的干儿子美国之外,其余诸国都曾受到粮食短缺的困扰,英法德俄日,这些参战国的民众靠土豆度过了那段不堪的历史记忆,导致日后土豆成为欧洲国家餐桌上的重要食物。

    在获得菲律宾后,华国可耕地面积正式超过美国,拥有南方亚热带地区一年两熟、菲律宾海南等地区一年三熟等粮食产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中原传统农业区。1900年全国农业人口超过百分之九十五,1905年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八十三,到1909年的时候全国务农人口占到百分之五十二,接近一半。

    华国农业条件不算优越,中原传统农业区因为几千年的耕作,土壤蜕化严重。南方人口稠密,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菲律宾雨林密布,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开发建设。唯一让人省心的是东北平原,这里也是投入成本最小、回报最高的农业产区。

    另外密集的人口和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着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美国家庭农场、农业高度商业化相比不占优势。(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为了解决农业落后局面,华国使用机械、化肥和水利三**宝,以五大政策促进农业转型,最终实现粮食产量超过美国。

    华灯初上,广场上灯火通明,造型古朴的路灯本身就是一种风景。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人群聚集到广场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观看艺人自发组织的表演,罗斯福觉得,只看人群的服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华国本身就是纺织业最大的市场,工业化开始后,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分工更加明确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里有更多的钱,来装饰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从御寒遮掩扩展到修饰,人们更多的注重服饰的造型、颜色等等,许多流行元素通过服饰来体现。

    纺织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锋,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纺织企业成为华国数量最多的企业,吸纳了众多劳动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机会。据统计,华国拥有超过十万家大小纺织企业,利用棉麻、羊毛、鸭绒、皮革等原材料制造无数的工业产品。从事纺织业的直接就业人口达到550万,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500万,位居各行业首位。

    内部巨大的市场使华国纺织工业的产能仿佛没有充足的时候,不过,根据计算和预测,在1910年后华国内部市场即将饱和,纺织企业要想继续扩大生产,就得向外部寻找新的市场。在殖民地被列强控制,地域市场相对封闭的年代,外部市场需要通过钢铁和大炮来获得。

    制约华国纺织业发展的除了市场外,还有原材料来源,华国努力扩展内部原材料渠道,通过棉麻农场、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北方草原皮革生产基地、人造皮革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每年棉花丰收季节,纺织企业就会派出大量员工,到全国各个棉麻收购点抢夺原材料,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企业员工采取各种手段,抢时间、抢地盘,为了让这种混乱的局面得到控制,不至于棉麻市场失控,纺织业协会要求纺织企业采取价格手段竞争时不得越过规定范围。

    只是这样的手段还是不能满足纺织业巨大的胃口,华国每年都要从南美进口大量皮革,从印度、埃及等地进口大量棉麻。那些列强殖民地或者处于列强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其出产的工业原材料受到当地殖民者的严格控制,大部分只能出售给宗主国商人。

    以印度棉花为例,每年英国商人都会从印度收集海量的棉花,大部分被英国本土纺织业消化,剩余部分则由英国纺织业协会负责协调出售,他们掌控者国际棉花市场的价格,操纵价格变化,并从中牟取最大的利益。华国纺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英国商人手里购买棉花。

    与石油一样,这样原材料很容易被敌对国家断绝,英国商人在利用华国市场大赚特赚的同时,也在经受战争爆发、失去华国市场的危险。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地原本就是英国人的原材料产地,是日不落帝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根本,容不得半点威胁。可以想象,一旦战争爆发,华国和协约国将在这些地方展开激烈的争夺,以维持庞大战争机器的运转。

    贪婪的华国纺织企业主甚至上书吕梁,要求尽快夺取印度和东南亚等原材料产地,或者中亚地区也可以呀!从在新疆推广棉花种植来看,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棉花生长,气候类似的中亚地区应该也适合,纺织协会曾派出考察团到中亚考察棉花种植,得出的结论是华国应该将整个中亚纳入控制范围,那里是棉花生产的天然宝库。

    纺织业协会控制的记者曾写过一篇专题文章,主题是“华国为何如此贫瘠”。这个国家与地大物博扯不上关系,铁矿稀少、质量低下,石油稀少、质量低下,耕地面积小、远远比不上印度和美国,高产、高质量棉花对土地气候等环境的要求高,国土上适合种植的地方很少。人口膨胀,人均资源量更可怜!资源短缺是制约华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在世界上的土地被列强霸占的今天,必须用绝对武力夺取阳光下的土地,为华夏民族争夺生存空间!

    罗斯福也看过这篇文章,他只赞同其中的一些观点,华国国土广袤,虽然缺少部分资源,但仍旧算得上资源丰富。美国也是如此,资源丰富的美国可以出产大部分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但仍需要从海外进口一部分。所以他当总统时才提出“门罗主义”、“美洲的事美洲人自己做主”的观点,比起华国悲催的外部环境来,美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天独厚,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美国争夺美洲,如此大的蛋糕由美国人独享!

    华国人口确实很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导致人均资源量很少。从广场上的人群就可以看出端倪,现在还不到晚上八点,广场上的人群目测至少有一万人,就算在纽约,这种场景都是不多见的。

    但是众多的人口也是国家实力的指标之一,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兵员,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这是其他国家羡慕不来的,比如那些所谓的“欧洲大国”,德国、法国等人口都在几千万左右,能动员的兵力不能超过三百万,不然国内生产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华国呢,就算动员一千万兵力也不会对国民经济影响太大,这就是人口带来的国家实力差距。

    1900年时,华夏大约拥有4、3亿人口,乾隆时期美洲高产作物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使华夏的人口迅速增长。太平天国时期和后来发生的捻军之乱、西北******祸乱造成全国人口大量死亡,后期北洋统治时期战争和饥荒不断,即便如此,人口也达到了四亿多,由此可见华夏人强大的生育能力,或者说农业文明、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认为越多劳动力代表着更富裕的生活,因此拼命生育子女。

    到1905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华国拥有人口达到4、9亿,1909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已经达到了5、1亿,这还不包括菲律宾当地土著人口。迅速成熟并普及到乡村的医疗条件、温饱的解决和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让华国人口再次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其中华南人口比重为百分之五十九,华北百分之二十七,东北占百分之八,剩余百分之六分布在新疆、西藏、菲律宾、台湾等陆疆海疆地区。人口超过三千万的省份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广东,不足三千万的有河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和东北三省,不到两千万的有云南、贵州、台湾和菲律宾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又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珠江三角洲地区。

    吕梁当然会考虑到国土上人口承载量的问题,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承载这五亿人口已经还算轻松,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就会变得突出。这不是危言耸听,华国现有经济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掠夺之上的,现在已经出现资源不足的苗头。

    不过吕梁也不会限制人口的增长,他恨不得全世界都被华夏人占据,单一人种的世界更有利于地球的发展。这种极端的思想也许不会实现,但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华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案就是,通过掠夺其他地区的土地,分摊华夏国土的压力,比如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比如气候恶劣、但土地广袤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比如条件更加优越、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地区。

    其实人口迁移工作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从人口稠密的华南地区向华北地区迁移,从华夏腹地向蒙古、东北、新疆等地区迁移,从华夏腹地向菲律宾、琉球、台湾、济州岛等地区迁移。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缓慢进行,这项人口迁移工程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时间,耗资巨大,但成果显著,成功的降低了华夏腹地上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与什么都得精打细算的德国相比,华国手里的底牌无疑丰厚的多。在人口方面,华国甚至于德国展开了合作,从1905年到1910年底,超过四百万男女劳动人口抵达德国境内,在保留华国国籍的同时,进入到德国各个生产领域,其中工业部门一百万,农业部门两百万,服务业一百万。这些人刚刚抵达德国时还被认为会争夺德国人的工作机会,但不久之后,华国劳工就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德国人的看法。(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

    华国劳工的努力程度让德国人震惊,他们不强求休假,甚至主动加班,认真学习语言和技术。到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些华人劳工体现出惊人的战略价值,因为有这些人,德国得以从各个岗位上抽调青壮年加入军队,而且没有影响到经济正常运行。在战争中,德国的兵力比原世界多扩充了一百五十万,这些人原本都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因为华国劳工,德国政府可以放心的将其投入到战场上。

    华国如此惊人数量的人口,转入战时体制后能动员多少?罗斯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仅有的信息推测,得出粗略的数据是一千万。实际上,华军总参对此有准确的数字,华国拥有较强训练水平的预备役士兵一百五十万,每个月训练两次的民兵五百五十万,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武警部队二百二十万,单单这些就足以维持一场世界大战规模的战争。在不顾对经济体制伤害的情况下,华国总共可以动员三千万左右的士兵,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能动员这么多的士兵,不一定有相匹配的工业能力,毕竟,战争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从单一方面来说明。

    其实最让吕梁满意的并不是冠绝世界的人口数量,而是不断提升的人口素质。根据教育部统计,华国文盲率已经从1905年的百分之二十三,降低至1909年的百分之十一。陆军士兵的教育水平都在小学以上,所有的军官都经过专业的军事教育。

    钢铁时代最重要的产业工人数量,通过一组对比数据就能看出华国在培养工人方面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

    1909年,美国十岁和十岁以上的劳动者总数为3840万,产业工人占到的比重为百分之二十八左右,也就是1100万左右。从产业工人构成来看,男工占百分之八十,女工占百分之二十,十六岁以下的童工约占百分之二。

    华国在1909年统计的数字是,十八岁及以上的劳动者总数为2、5亿,产业工人比重约为百分之三十一,也就是7750万左右,其中男工占百分之七十五,女工占百分之二十五,童工没有。

    从数据上看华国不仅在数量上领先美国,在结构上也要比美国合理,强权下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的效果,比美国进度快得多,也有效得多。仅仅产业工人的数量就要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这就是华国的底气所在,要是把这组数字公布出去,能直接让某些敌人跪下。

    这都是教育取得的成就,截止到1909年,华国共拥有大专院校二百零五所,中学四千四百二十所,小学三万多所,基本完成了全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些学校构成了华国教育事业的骨架。

    另外专业技术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比高等院校差,多达五千多所的技校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人员和成熟工人。这些技校大多是工厂或者行业协会自己组建,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财政拨款,软硬件条件不比高等院校差。

    还有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成人夜校,为华国文盲率的降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场所,剩余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大多分布在农村。教育体系铺开后所消耗的资源让人肉疼,在1909年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拨款达到了总开支的百分之十一,甚至超过了军事开支、仅次于基础设施建设开支。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得不集中使用,另外在农村地区开展成人教育也比较困难。

    罗斯福也顺着人流,加入到观看艺人的表演之中,虽然听不懂,但从人群不断爆发出的笑声来看,表演的节目很受欢迎。比起在百老汇购买高昂的门票、观看曲高和寡的戏剧歌舞剧来说,罗斯福更喜欢这种街头文化。

    能征服美国前总统的节目,肯定有其可取之处。华国物质丰富以来后,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好在华国文艺管理部门早在05年以前就有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只要投入就能获得回报。另外民间艺术公司也看到了这方面的需求,大量公司组建后,通过报纸、广播、电影和刚刚兴起的电视,迅速推出了一些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明星艺人。

    比如通过报纸、广播等解说历史知识的易老师,比如搞笑艺人赵老师、刘老师,比如通俗歌手周老师,比如一首警钟报国红遍全国的屠老师。文化部对艺人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符合观众的口味,不论是歌曲、小品、相声还是其他,曲高和寡的文艺类型被坚决取缔。被民间称为“大剪刀”的文化部某管理局,审核文艺作品时对所有的作品一视同仁,对政治不敏感,对隐晦低俗内容、艺术水平“超高”的内容绝不容忍,果断剪掉!

    曾经有一名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艺人,公然批评某转低俗下流,自己与其相比就是喝咖啡与吃大蒜的区别。于是这位喝咖啡长大的艺人被文化部某局请去喝咖啡,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对这项政策心怀不满的人不在少数,但大都淹没在民众的唾沫里,不过有一个群体经常通过报纸等媒体抗议,却没有遭到民众抵制。他们就是四五十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从小经受京剧等传统剧种的洗礼,对神魔乱舞的当代文艺作品很不感冒。可是整个华国在吕梁的偏执下,暗暗抑制传统剧种的发展,媒体上也很少出现类似剧种的身影。

    时代的碰撞让许多事物新生的同时,又让许多事物消失不见,人们对消失的东西总是保持一定的怜悯和可惜,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些铺满尘土、充满腐朽味道的东西,还是让他们彻底消失的好。

    夜色渐深,广场上的人流也在减少,罗斯福决定回到居所,尽管只有一天的时间,所见所想已经足够自己写出上万字的旅途日记。回去后还有沉重的码字工作,略有些劳累的他漫步向居所的方向走——就在广场边上的高档公务酒店内。

    不过五分钟后罗斯福就止住了脚步,因为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曾经的职业相同的人,一个让全世界痛恨、着迷的人,一个身材高大笔直、身体健壮的中年人,有些昏暗的灯光下还看不明确,不过他身边众多的黑衣护卫证实了罗斯福的猜测。

    “呵呵,下午听说罗斯福先生到了长江广场,我就和老婆大人请假,晚饭后特意出来看看,果然碰上了!”吕梁健步走到罗斯福身前,笑着打招呼,略显磕绊的美式英语,小背心、大裤衩,蹩脚的形象是罗斯福没有第一时间确认的根本原因。

    “你的护卫们允许你随便走动吗?”两人像相识多年的好友一般,没有客气的问候,没有剑拔弩张,罗斯福分明是第一次见这位著名的强人,心底里却保持着见到熟人一般的平静,相比对方也是如此吧!

    “怎么可能!出来之前,特勤组的人先在预定路线上布置特工,检查一番后才簇拥着我走出总统府那个囚笼,弄得我想看一眼美国总统都很麻烦。”

    “是前总统,难道吕先生忘记了吗?本人现在的处境还是你一手造成的呢!”

    “不用谢!”吕梁摆摆手,笑容满面,这是他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利用战争造成的影响,运作转让菲律宾群岛,再迫使西奥多罗斯福下台,其中旧金山财团代表的华国潜在势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此费尽心机,当然物有所值,一是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二是打乱了美国的节奏,迫使这个国家走向与华国直接对抗的道路。

    对于美国吕梁最担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其无与伦比的工业实力,他躲在幕后,操纵者世界大战,偷偷发大财。吕梁绝不会让其如愿,当大战爆发时第一时间将美国拖下水,用直接的暴力手段打断美国的崛起进程。

    有人说这个战略是赌博,吕梁会说,是的,这就是赌博。面对美国,除了赌上国运的战争,还有什么办法阻挡这个国家?吕梁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的充实自己的底牌,在牌桌上有更好的牌面。

    ps:经济建设就用这六章来描写完成,分别是建筑、交通、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电器、电力、粮食、人口和文化,大家觉得满意吗?(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 萨拉热窝

    1910年1月1日,冬日的阴霾统治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对于塞尔维亚黑手会秘密成员开普林来说,这种阴霾的天气就像压在南斯拉夫人头上的奥匈帝国一样,让人喘不过起来,让人恨不得撕开阴云、重现阳光。

    二十五岁的开普林在1909年末与黑手会十五名秘密成员潜入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并在当地潜伏下来,藏好枪械和炸药等待时机。在街道上走了一圈后开普林回到自己的居所,因为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参加军事演习,即将返回市区。所以不少警察和奥匈帝国宪兵正在街道上警戒,不过并不严密,两个小时的观察开普林发现了至少五个漏洞可以利用。他与上级之间单线联系,秉承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的精神。

    开普林只知道搬不开奥匈帝国这座大山,南斯拉夫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所以他参加激进的反奥匈和爱国团体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他在塞尔维亚接受了一定的军事训练、暗杀训练,为了实现民族理想,达成统一塞尔维亚民族的目标,开普林不惜生命。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吞并后,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境内的南斯拉夫人无时不刻希望民族统一。

    但现实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巴尔干火药桶不是说说的,历史现实矛盾的纠葛、超级大国的干预、数量众多的民族、无比重要的战略位置、复杂繁多的宗教信仰等一系列条件造就了这个欧洲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要说开普林潜入萨拉热窝并准备从事恐怖活动的原因,需要从几百年以前说起,当然,为了节省篇幅,我们还是从两年前开始吧!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这里是欧洲对抗******世界的前沿,是欧洲大国之间解决矛盾的战场,是利益攸关的所在。曾于14世纪初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教军事帝国土耳其,在20世纪初仍旧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着奥斯曼土耳其的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

    沙俄、英法、奥匈等国都在巴尔干半岛拥有重大利益,国际局势的变化风起云涌,远东华国崛起并在多次战争中击败西方列强。沙俄在远东的扩张受到重大挫折,尼古拉二世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巴尔干半岛上,试图从这里撕下一块肉弥补远东的伤痕,另外对黑海出海口的渴望也让沙俄对奥斯曼土耳其充满敌意。

    英国海军在远东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为了保证东方航线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也需要消弱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力量,扩展自己的势力。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英国与沙俄签订秘密协议,划分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两国的矛盾由此极大缓解。

    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野心最大,他希望吞并更多的领土,吞并塞尔维亚,但在英法俄等国的支持下,塞尔维亚扩军备战对抗者奥匈帝国的野心。

    面条国意大利王国随着工业化缓慢推进,殖民地意识开始兴起,他看上了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北非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地区,企图夺取这两块地盘作为向北非扩张的前进基地。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在1907年左右巴尔干半岛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当地民族与土耳其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英法俄扩张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意大利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奥匈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

    非常明显,欧洲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列强们都想从他的身上割一块肉。而英俄等国在远东的失败为这些矛盾创造了激化的条件,于是在1907年初,巴尔干半岛开始火药味十足,各国都在幕后列强的支持下扩军备战。

    先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组成了“巴尔干同盟”,反抗土耳其的控制和压制。在1907年2月的时候,意大利王国入侵土耳其在北非的控制区,意土战争爆发,巴尔干同盟趁机向土耳其发难,提出各种领土和主权要求。

    2月17日、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相继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而黑山更直接,在16日对土耳其宣战。

    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不过形式不容乐观,意大利人在北非派出大军,巴尔干同盟在西侧虎视眈眈,土耳其军队却没有做好万全准备。

    幸好意大利军队也没有做好准备,意军于1907年2月3日晚上出现在的黎波里,但等到2月9日才炮轰港口。这个城市被1500名意军占领,土军没能集中全部军队反击,他们组织当地的阿拉伯人和贝都因人进行防御,以抵御意大利人的入侵。在2月14日,一支意大利部队被阿拉伯骑兵所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意军因为此次失败而将兵团扩充至十万人,20000名阿拉伯军和8000土军被凯末尔将军组织的井井有条,并击败意军增援部队,取得托普鲁克战役的胜利。

    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他们在兵员数量、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获得了英法等国巨大的支持,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

    保加利亚三个集团军对付土军在伊斯坦布尔方向的军队,塞尔维亚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两个集团军分别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协统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军援军抵达前击溃敌军。

    截止到3月10日,盟军先后击溃在马其顿方向、基尔克-吉利赛方向的土耳其军队,土耳其军溃不成军,仓促退却,盟军取得重大进展。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盟军之后的几次重大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沙俄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加利亚进军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站在协约国一方,因此不希望他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做自己潜在的盟友,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大国的压力下,1907年9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停战协定。

    之后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合约条件,导致巴尔干同盟重新开战,在接连遭受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再次签订停战协定。1907年11月的《伦敦合约》导致土耳其丧失了他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

    战争胜利后的分赃不均再次引燃巴尔干半岛战火,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土耳其、希腊等国先后对保加利亚开战,结果是巴尔干半岛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三国同盟,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在几次战争中获利颇丰,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塞尔维亚的强大引起了奥匈帝国的不满,他加紧向巴尔干半岛渗透的力度,并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以威胁塞尔维亚。巴尔干各国也加进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新式武器,军费大幅增加。

    黑手会成员开普林就是在这种国家大背景的条件下潜入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政府事先已经察觉了黑手会的动作,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次事件将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俄国正沉醉于石油财富之中,陆军的改编计划尚未完成,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

    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止黑手会越境前往波斯尼亚,但被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放行,使其顺利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一身奥匈帝国陆军军服的皇储费迪南大公傲然而立,与身旁的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对演习场指指点点,不时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观察士兵们演习的细节。他的妻子索菲亚微笑着坐在不远处的奢华华盖下,微微闪着扇子,侍女正为她递上果盘。波斯尼亚政府军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与大公的侍从官哈拉西伯爵相谈甚欢。(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 导火索

    波斯尼亚靠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演习场上,奥匈帝国陆军出动两个兵团,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接近尾声,从过程看成果斐然,斐迪南认为奥匈帝**队完全有能力击败塞尔维亚军队。

    “殿下,演习结束,接下来的行程是前往萨拉热窝进行访问。但我不得不奉劝殿下,萨拉热窝并不安全,我们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警告,疑惑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分子企图在市区发动袭击,还请殿下放弃进入市区的打算。”离开演习场地时,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对斐迪南大公劝道。

    斐迪南看了身边挽着自己的夫人索菲亚,笑着回应道:“行程不变,巡视萨拉热窝是既定的安排,意义重大。我相信将军作出的安全措施足以保护我的安全,不是吗!”

    坚持进入市区巡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夫人,斐迪南想让索菲亚在萨拉热窝享受到在维也纳得不到的荣光。

    扶着索菲亚登上准备好的敞篷汽车,由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专门为哈布斯堡皇室生产的汽车装饰豪华,整支皇室车队连绵五百多米。斐迪南和索菲亚乘坐的汽车位于第二辆,索菲亚在他的右边,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在他的左侧,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西伯爵。

    “殿下,塞尔维亚恐怕不会对我们的军事演习善罢甘休,边境地区的军队越来越多,我害怕一旦战争爆发,波斯尼亚人民就会受到波及。”奥斯卡将军打断了斐迪南和索菲亚的私语,让斐迪南皱皱眉头,然后转过身子回应奥斯卡将军的疑问。

    “我同威廉二世陛下商谈过,并得到了德国人的承诺,俄国人国内准备不足,大量财富还没有来得及转化为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攻塞尔维亚,如果俄国插手奥赛战争,德国将援助奥匈!”斐迪南的语气轻松而自信,向这位将军解释过后又看向索菲亚,并与其欣赏沿途的风景。

    奥斯卡似乎没有释然,喃喃私语了一句,但并没有被斐迪南大公听到:“那样一来整个欧洲都会被卷入战争!”

    奥匈皇室车队慢慢进入市区,开普林站在围观人群之间,穿越国境之前,组织领导人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曾说过,只有死亡和鲜血才能震慑奥匈帝国的野心,让哈布斯堡王朝知难而退。这死亡和鲜血应该也包括自己的吧,开普林心想,街道边的宪兵守卫松懈,但刺杀开始后自己肯定会被发现,难以逃脱敌人的追捕。

    不过自己早已经生死置之度外,相信分散在沿路的所有秘密成员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开普林将手慢慢伸向怀中,感受了一下手枪冰冷的触感,这给他充足的自信。

    1910年1月1日上午十点,皇室车队悠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区,围观的人群让街道显得非常拥挤,路中心距离两侧还不到五米,路两边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警戒。斐迪南和索菲亚以征服者的身份,向路两边的人群挥手致意,警惕心降到极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莉亚次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有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的身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猝不及防下两侧的宪兵和警察都呆呆的站立,没有一个上前阻止。

    暗杀者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雷克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侍女。

    “上帝呀!”索菲亚捂着嘴巴、瞪大眼睛,似乎被略有些血腥的场面吓坏了。斐迪南拍拍夫人的手,然后故作镇静的走下汽车,查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暗杀者瞄了一眼,然后等车挥挥手道:“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吧!”

    袭击发生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波蒂奥克雷将军没有增加警戒力量,也没有安排更多的车辆围在斐迪南夫妇车两侧,只是车队的速度略微增加,很快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在那里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略作休息后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这是引来死神的决定,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司机转错了方向,等在街口拐角处的开普林还担心车子离开,没想到它恰恰撞在自己的方向上。

    刺杀的机会来了,开普林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异常,箭步冲上前来欲抓住开普林的手臂。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另外一名黑手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被击倒。

    这时开普林抓住机会,枪声接连响起,手枪朝斐迪南夫妇开了五枪,全部打在两人身上。斐迪南夫妇当场一命呜呼,开普林被宪兵抓获,另一名掩护他的成员趁乱逃离现场。

    以往默默无闻的萨拉热窝瞬间引爆世界,各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政客和外交人员被搅动,聚集起来商讨此事对本国的影响。

    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迅速被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奥匈帝国叫嚷道:“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复仇,复仇,彻底摧毁奥匈帝国称霸巴尔干的障碍!”

    德皇威廉二世得知此事,并得到奥匈大使的信件后,当场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他的后盾,全力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认为错过这次如此有力的机会将是非常可惜的。

    召集高级将领和政府大臣们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威廉二世将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大臣们。军方表示一切战争准备都已就绪,军需部长报告皇帝说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觐见奥皇后,转达了德国的答复,并开始积极准备战争。在德奥两国积极备战的同时,法俄两国也在加快战争的准备,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互相保证一旦对德国开战,就将履行作为盟国的义务。

    只是情况对同盟国有利,与华国展开秘密合作后,德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军队中变化更加明显。德皇曾与华国总统频繁的进行书信交流,吕梁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因为华国在远东的崛起,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英国海军因为五岳舰的出现导致大量战列舰成为废铁,德国和英国海军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德国获得四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后,已经形成了对英国事实上的优势,在英国造船工业发力之前,越早发动战争越好!

    威廉二世完全赞同吕梁总统的看法,并在1907年年中,德国就开始加快战争准备工作,1908年6月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作,使德意志级战列舰可以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1909年年中,德意志帝国基本完成了陆军的扩编,总兵力超过93个师,9个集团军,共计103万人。(原时空战前89万人)计划在东线投入一个集团军、9个师对俄国构成牵制,在西线投入82个师,8个集团军进攻法国,其中一个集团军部署在法德边境地区,其余七个集团军进攻中立国比利时。

    后勤物资储备和铁路公路运输系统也已经准备完毕,只等战争爆发。欧洲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可以让部队快速机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后勤部门物资筹集、调度能力,铁路系统运输能力,这是个系统工程,纷繁复杂,比如陆军使用的子弹型号就多达7种,炮弹型号更多,不同口径、不同性能的炮弹要根据前线需求运往不同的地域。再加上其他物资,一场大规模战役发起前需要的后勤准备工作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完成的,而德国人天生的严谨作风使他们对此游刃有余,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是军队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

    仅从战舰数量和陆军动员并不能看出一个国家战争准备是否充足,在原时空,人们普遍认为一战时期德国开战太仓促。引用****的话就是: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在各方面都为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奥匈帝国拖下水,或者说普鲁士容克贵族军事集团早已等得不耐烦。(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实力对比

    这个时空开战时刻更早,甚至早了四年多,然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准备比另一个时空充足的多。这与华国的秘密合作紧密相连,来自华国的先进技术让德国的工业产能大大增加,仅从钢铁产量上看,原时空德国在1913年钢铁产量是1760万吨,而本时空的1909年,德国钢铁产量就达到了2470万吨。

    从另一个关键数据——人均工业指数上看,在1909年英国的人均工业指数是112排名第二,美国126排名第一,德国110排名第三,华国75排名第四。原时空德国在1913年的人均工业化水平只有85,由此可见德国在本时空已经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工业潜力,其工业生产占世界的相对份额为15,另外美国25,华国23,英国9,俄国5,法国4,日本2.5。

    来自华国的高产粮种、化肥工业支持和上百万专业农民,让德国粮食产量超过原时空同期两倍多。德国民众和士兵可以有充足的土豆充饥,德国也可以大大延缓实行食物配给制的时间。当然,这些无法掩盖德国资源不足的窘境,海上运输线路仍旧被英国人把持,德国获得外部资源的渠道很少,石油等战略资源被列入重点目标。

    奥匈帝国同样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在战争开始前奥匈已经动员了5个集团军、52个师的部队,共计61万人。受国力限制,奥匈帝国的军队无法与德国陆军相媲美,甚至比俄国陆军都稍逊一筹。其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与欧洲强国存在明显差距,虽然奥匈军工业闻名遐迩,部分重工业甚至被德国人羡慕,但总体相对弱小的情况没有改变。

    比如奥匈帝国陆军只拥有坦克320辆,飞机130架,在新式武器革命中落在下风,与德法等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沙俄也要少很多。

    相对而言,不论是英国、法国还是俄国,战争准备都很不足。英国人更希望战争在1913年之后爆发,因为到那时英国海军将拥有二十五艘左右的无畏级战列舰,完全超过德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数量,并形成两倍优势。而在1910年初,英国海军只有七艘新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却拥有六艘新式战列舰,其中四艘还是领先世界的德意志级战列舰。英国海军在1910年完全处于下锋,至于数量庞大的前无畏级战列舰和其他类型战舰,英国海军仍占据绝对优势,这是英国人唯一的底气。(世界上只有英国坚持称新式战列舰为“无畏级”,其余国家都称其为“五岳级”)

    即使将时间推到1911年,英国海军也会改变现如今尴尬的局面,届时1艘海王星级战列舰、2艘巨人级战列舰和两艘不倦级战列巡洋舰都将完工。要知道英国海军不可能将全部主力舰都集中在本土,遍布世界的航线还需要舰队保护,在南美、非洲、地中海、印度洋上的分舰队分薄了英国海军主力的数量。在远东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华国海军需要制衡,七艘新式主力舰中印度洋舰队两艘,地中海舰队两艘,本土附近只有三艘。英国海军处于绝对的不利态势。

    英国陆军更加不堪,为了赢得海上军备竞赛,英国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海军和造船厂上,本土动员的陆军数量只有三个集团军,不到二十万人,而且装备不全,至关重要的坦克严重缺乏。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部队部署到法国、比利时等境内,更别说抵挡德国陆军的进攻。因此在1910年6月前,只能由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面对德国的兵锋。

    由于华国空军在战争中的应用,各**方开始重视飞机这种新兴兵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仿制和制造。英国空军目前拥有仿制华国f01双翼战斗机的“决绝”型战斗机350架,轰炸机仅有35架,而且作战能力低下,空军部门甚至怀疑这种轰炸机在实战中能否发挥作用。

    技术部门和工厂正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过要拿出样品还得五个多月后,至于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至少还要一年时间。

    好在协约国盟友的存在让英国人不至于太难堪,法国此时拥有新式战列舰三艘,新盟友意大利拥有新式战列舰两艘,他们的存在不但让地中海固若金汤,还可以让英国人从地中海抽调战舰、补充到本土舰队当中。

    预计中的欧战主战场将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边境地区,因此法国人从1905年开始就加快了陆军扩充力度。战争爆发前法国已经动员陆军89个师91万人左右,大部分部署在法德边境地区。另外法**工厂为陆军准备了1200辆坦克,仅比德国陆军的1300辆少一点,但在火炮的数量上超过了德国陆军。从双方的军官素质和士兵素质、训练水平上看,双方差距并不明显,法国陆军同样自称是“世界第一”。

    战时法国海军将协助英国人封锁北海,将德国公海舰队堵在军港内,并协同盟友海军保护地中海等重要航线安全。协约国完全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特别是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英法两国可以抽调大量战舰回到大西洋沿岸,以应对强大德国海军的挑战。

    法国空军同样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战斗机450架,轰炸机100架,进入战时体制后,国内军工厂生产飞机的速度可以从每天五架提升到十架。只是法国与各国存在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飞行员储备不足,训练水平相对较低。除了华国和美国之外,各国都没有成立飞行俱乐部一类的培训学校,包括德国在内。

    最重要的是法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甚至超过工业人口,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一直出口欧洲其他国家,乡村很富裕。这说明法国工业并不发达,但同时真打起仗来的话,国民受战争波动也比较小,农民只要在田地里耕种就有吃有穿,不受用食物配给制的折磨,这也是原时空法国能坚持四年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农业比工业发达的国家是沙皇俄国,它号称是欧洲的粮仓,在1905年到1907年之间,俄国的农场和农民经历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低烈度革命,政治方面的原因、官员的**、地主的欺压等等造成了这三年俄罗斯农产品产量的降低,乌克兰粮仓减产尤其严重。尼古拉二世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继续向欧洲出口大量粮食,导致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农奴吃不饱饭,进而又让农业受损。直到石油财富增加后,俄国才从华国进口了一大批粮食改善国内脆弱的农业状况,最终实现粮食供应平衡,并恢复了向欧洲出口。

    俄国缺少的是枪炮,工业的落后导致它无法武装它的300万军队,俄罗斯一直用粮食和矿产来换武器。在1909年末,俄罗斯陆军装备的枪械和火炮只有一半左右是国内生产的,其余全部从英法等国进口,1250辆坦克中接近一半从法国进口,从华国进口的五百多辆卡车加装了钢板,充当装甲战车分配到各部队中。

    尽管工业实力不足,但灰色牲口庞大的数量足以形成一股让人警惕的洪流。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共动员120万兵力,其中远东、蒙古、中亚地区共五十五万,为了防止华国的北上,俄国不得不抽调重兵囤积在亚洲境内。在欧洲方向,俄军拥有六个集团军的兵力可供使用,对德国、奥匈帝国形成兵力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大战中一国的潜力体现在多个方面,英国可以维持四年、八年的战争而不崩溃,根本在于其世界第一的战争潜力。非洲、美洲、亚洲的殖民地可以为英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只要后勤运输线没有被切断,英国人就可以长久的坚持下去,这是德国无法媲美的。

    战争中英国可以从各殖民地组建部队,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组建的殖民地军队完全可以弥补大战造成的人力缺口。拿一个德国士兵换十个殖民地士兵,这样的战损比对英国非常有利,德国人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

    以其庞大的国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灰色牲口,俄罗斯拥有近乎英国一般的战争潜力,如果德国不能尽快打破僵局,将会在资源消耗中走向灭亡,不可避免的接受战败的结局。

    萨拉热窝事件后政治角力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局势向着战争的方向快速迈进,终于在1910年1月17日,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18日德意志帝国履行盟友的义务,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也同时向三国宣战。(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8230/ 第一时间欣赏辛亥之钢铁基地最新章节! 作者:黑兰度所写的《辛亥之钢铁基地》为转载作品,辛亥之钢铁基地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辛亥之钢铁基地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辛亥之钢铁基地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辛亥之钢铁基地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辛亥之钢铁基地介绍: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近代受到残酷的打击。 吕梁携钢铁基地穿越1900年,发展工业、建立军队、改写历史。 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决不能毁于一旦,中华民族要站立在世界之巅! 钢铁基地,让全世界都感受中华的能量!辛亥之钢铁基地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辛亥之钢铁基地,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辛亥之钢铁基地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