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天唐TXT下载天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唐全文阅读

作者:格鱼     天唐txt下载     天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78章 李光弼封郡王?

    长安。

    建宁王李倓站在开远门的城门楼,凝目向潼关的方向望去,神色闪烁。

    此刻,站在他身边的正是与他一起留守长安的三朝老陈左相兼吏部尚陈希烈。

    两人怀着一种慨然赴国难的心态留在长安,只是如今随着张瑄大军镇守潼关,安禄山叛军无法进入关中,长安再无兵临城下之险。

    虽然才是十月底十一月初的时节,但秋风萧瑟,已经有些寒冷,气温很低。

    陈希烈裹着披风,缩着身子,微微有些罗锅。

    他这个年纪,精力和气血不足,大不如前,勉强撑着身子陪伴李倓,有些勉为其难了。

    虽然李倓从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但陈希烈却知道李倓在担心什么。

    本来,因为他主动提出镇守长安,临危不惧,与长安军民共生死,他的威望尤其是在民间的威望瞬间暴涨。这对他将来争夺皇储肯定有利。然而,李倓没有料到的是,李豫竟然在这个时候率军驰援潼关,站在了平叛的第一线,将来若是平叛成功,他便有一份军功。

    尽管,谁都明白,作为皇子,他不可能真的征战沙场。

    咳咳咳!

    身边的陈希烈剧烈地咳嗽起来。

    李倓回头扫了陈希烈一眼,轻轻一叹道,“陈相,你年老体弱身体不适,还是先回去歇着,不必陪着本宫。本宫担心潼关局势,恨不能插翅飞过去亲自助战,心里不安稳呐……”

    陈希烈咳嗽了几声,颤声道,“殿下不必担心,有永宁王总镇兵马抗拒安禄山,范阳叛军一定不会再入关中半步!”

    “陈相,永宁王此刻拥兵潼关,一直没有出战,想必父皇那边有些不太满意?”李倓突然问道。

    陈希烈皱了皱眉道,“老臣得到消息,陛下已经下诏命张瑄出战了,但张瑄却以与叛军决战时机不成熟为由,向朝廷奏报,称目前只能守住潼关,待来年开春之际,才可择机进攻叛军,收复河南一地。”

    “永宁王的做法令人不解。本来,陇朔大军气势如虹,携首战大捷之威,应立即向安禄山发起全面进攻,以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歼灭叛军,收复河南和东都洛阳,纵然不能将安禄山所部全部剿灭,也必可将安禄山叛军赶回范阳去。可永宁王却按兵不动……”

    李倓若有所思地道。

    “殿下,永宁王用兵如神,这样做必然有其原因。其实老臣倒也觉得,永宁王镇守潼关与叛军对峙,暂不出战,无非是避叛军之锐气,谋而后动,无可非议。”

    “不管承认或者不承认,安禄山的叛军战力之强,远甚于朝廷兵马,否则,安禄山断然不会长驱直入,在短短两个月之内攻陷洛阳……这军机之事,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老臣觉得,朝廷应该放手放权,由永宁王临机定夺为好!”

    “若是朝廷重压之下,永宁王被逼出战,结果导致战败丢了潼关,关中危矣。”

    陈希烈缓缓说道。

    李倓点了点头,“陈相,以咱们两人的名义向父皇奏报,就说战机瞬息万变,叛军强势难敌,永宁王大军长途奔袭需要休整,不可擅自出战。”

    “此外,禀报父皇,本宫将亲自押运粮草辎重及军需物品,往潼关犒赏大军!”

    听李倓这样说,陈希烈眉梢一挑,心里暗暗叹息。

    他知道,李倓在长安呆不住了。李豫在潼关前线获取军功,反倒显得他留守长安,躲在了大后方。

    为了日后的皇储之争,他必须要前往潼关,争取张瑄的支持。

    或许,李倓是在潜意识里担心张瑄会转而与李豫结成同盟战线。

    虽然李豫之前与张瑄曾经有过嫌隙,但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若是李豫给出了相应的筹码,难保张瑄不会动心。

    况且,他与张瑄之间的“盟约”本来就不牢靠。

    张瑄从来没有表态说要支持他入主东宫,只是两人因为走得比较近,多半是李倓故作姿态,给外界造成了一种误解和假象。

    灵州。

    李亨入住了张瑄在灵州的永宁王府,不过,入住之后,他对张瑄府邸的简陋而感到异样的惊讶。不管怎么说,张瑄作为陇朔藩镇和西北最高的军政长官,又是王爵,府邸再怎么奢华一些也属于情理之中。但这座府邸虽然宽大,却非常简洁,根本就没有常规的奢侈用度。

    府中的下人也是屈指可数,而侍女更是没有几个,舞女歌姬更是不见踪迹。

    由此可见,张瑄的勤俭奉公,绝不是虚言。

    李亨微微有些感触。

    不过,他的这种感触旋即又被一种更深的猜忌所取代。

    在局势不明朗、叛军长驱直入的时候,李亨没有这种心思,他想的是如何平叛、如何阻挡安禄山的叛军脚步、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但张瑄大军所至范阳叛军立即呈现出败退之颓势,局势开始逆转,他的心思就悄然变了。

    他就开始担心张瑄会不会拥兵自重,而稍有风吹草动,他便会敏感地以为张瑄有了异心。

    况且,他身边还有公孙良这些佞臣在他耳边絮絮叨叨。

    李豫和霍长青的连番密报,更加剧了他的这种对于张瑄的猜忌。

    当然,猜忌归猜忌,只是一种心态。在这种时候,李亨知道自己还离不开张瑄,最起码,在安禄山叛乱平息之前,他只能全心全意地依靠张瑄,放手放权。

    至于将来他怎么对待张瑄,说实话,他暂时还没有完全想好。不过,已经初步有了“卸磨杀驴”的心思,只是在李亨看来他这是捍卫皇权天经地义理直气壮。

    事实摆在面前,张瑄功勋可比天高,可李亨已经无法再封赏他了。

    张瑄目前已经位极人臣,无论是爵位还是官职亦或者是兵权,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还怎么封赏?大概,只有把皇位让给张瑄了。

    所以,将来,李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处理跟大功臣张瑄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李亨一想就头疼。

    “陛下,李光弼和杨涟退守两宁州,要不要召这两人回灵州觐见陛下?”公孙良笑道。

    李亨犹豫了片刻,摇了摇头,“算了,此二人率军镇守两宁州,震慑吐蕃,事关重大,不能擅离职守。公孙良,杨相,朕有意封赏李光弼和杨涟,以彰其功,尔等意下如何?”

    杨国忠在旁闻言眉梢一挑,立即猜出了皇帝的心思。

    皇帝这是想有意撇开张瑄,直接面对李光弼和杨涟两人,想靠封赏和加官进爵来拉拢这两人,分化张瑄的实力。

    杨国忠还没有说话,公孙良立即躬身道,“陛下英明!此二人为朝廷立下大功,当厚加封赏!”

    李亨正要开口,却听杨国忠在一旁不咸不淡地道,“陛下,此次唐蕃之战,乃是永宁王的谋划指挥,而此二人不过是奉命行事。若是越过永宁王直接封赏这两人,会不会……”

    杨国忠的话说了半截,下面的话没有说。

    有些话,不需要说出口来的。

    公孙良淡淡一笑,“杨相此言差矣。天下之将,都是陛下之臣,陛下封赏有功之臣,还需要经过永宁王?”

    杨国忠瞥了公孙良一眼,轻轻一晒,没有跟公孙良继续争辩下去。

    其实这个时候,杨国忠恨不能李亨跟张瑄起矛盾,削弱张瑄的兵权。只是他心里明白,自己越是反对,李亨越是会这样做;反过来,如若他表态支持,李亨倒是会考虑三分。

    果然了,李亨闻言冷冷一笑,挥挥手道,“下旨,册封李光弼为平蕃郡王、大将军、暂代陇朔大都督府大都督;册封杨涟为宁泊侯、大将军,青海行军大总管。”

    李亨这话一出口,不仅杨国忠等人,就连公孙良都大吃一惊。

    李亨竟然封李光弼为郡王,而且暂代了陇朔大都督,这摆明了是夺去了张瑄的陇朔军职,以李光弼而代之了。

    这样……合适吗?很多朝臣都在思量。

    站在朝臣最末尾的张巡心头一颤,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望着李亨,心里凉了半截。

    本来此次唐蕃之战能取得胜利,都是张瑄运筹帷幄和各方通力支持的结果。李光弼和杨涟二人,不过是奉命行事。可此番,皇帝却破格册封李光弼和杨涟,有意忽视了张瑄的功绩,还试图让李光弼取代张瑄的位置,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张巡感到一阵心寒,同时也为张瑄感到不值。

    张瑄此刻还在平叛的前线,为皇帝的江山卖命,但躲在大后方的皇帝,却准备开始卸磨杀驴了。

    杨国忠皱了皱眉,奏报道,“陛下,李光弼和杨涟二人虽有军功,但也不至于册封郡王……”

    “当初张瑄为朕拿下吐谷浑故地,朕册封他为永宁王,而如今李光弼和杨涟为朕拿下大半个吐蕃,封王封侯又有何不可?”

    李亨轻描淡写地道。

    杨国忠心里暗暗冷笑:“李光弼和杨涟不过是张瑄部将,若没有张瑄,这两人能拿下吐蕃王庭?扯淡的事儿。”

    虽然杨国忠也想削弱张瑄的兵权,但他更清楚李亨这样做会引发的后果。未完待续【字由启航更新组封颜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79章张瑄的表现

    尽管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强烈反对,但李亨还是强硬地力排众议下了册封的诏书。

    在李亨看来,他这不过是一种试探。试探张瑄的动静。

    如果张瑄有异动,他便会立即转变态度,转而向张瑄示好。但那样一来,也就试探出了张瑄确实有异心,将来等安禄山叛乱平定,李亨便会立即向张瑄下手,毫不手软。

    同时,李亨想要牢牢将青海这八万人抓在自己手里,有了这八万兵马,再加上哥舒翰的河西之兵,哪怕是张瑄继安禄山之后叛乱,他也有几分抗衡的资本。

    李亨的诏书在最短的时间下达两宁州和青海,两宁州的李光弼和沙柳河的杨涟同时接到册封诏书,只是反映各有不同罢了。

    杨涟大吃一惊,立即想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在书房里犹豫良久,才主动给朝廷上了一封奏表,大概意思是说自己人微功轻当不得朝廷如此厚封,请辞宁泊侯的爵位。

    同时,杨涟立即修书一封,派人昼夜兼程八百里加急送达潼关密报张瑄。

    其实,大概也不需要杨涟密报了,这个消息早就由张巡送出去了。

    而在两宁州的青海都督府中,李光弼接到皇帝的册封诏书,表面上神色平静,内心却是狂喜。

    李光弼一直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甘屈居人下。张瑄到任之前,他被郭子仪死死压制住,内心就非常不爽。因此,才与郭子仪两人针锋相对,明争暗斗。

    张瑄到任之后,以强力铁腕统一陇朔军政归心,更是对李光弼恩威并重,李光弼心里的那点不甘心和野心,渐渐被压制了下去。

    然而,随着他军功渐长,这一次率军进攻吐蕃,接连战胜吐蕃军马,最后更是直接拿下吐蕃王庭,扶植了一个傀儡吐蕃王,自觉盖世功勋大唐朝廷无人能比。

    由此,他的权力欲望和个人野心不断膨胀。

    至于张瑄,早就被他有意或无意地抛之脑后。在他心里,他的才干和威望乃至功勋,丝毫不亚于张瑄,这一次被皇帝册封为郡王代理陇朔大都督,情理之中,理所应当。

    因此,与杨涟的反应不同,李光弼在第一时间上书皇帝,表示谢恩和忠诚。

    由此,李光弼在两宁州踌躇满志,随时准备率军返回陇朔,掌控整个陇朔藩镇。

    ……

    ……

    潼关。

    张瑄正在书房看书,张瑄和杨涟的密报几乎是同时抵达。

    南霁云匆匆而入,拱手抱拳神色复杂道,“大帅,灵州张巡张大人和沙柳河杨涟杨大将军派人送来密报!请大帅过目!”

    张瑄一怔,点了点头。

    接过杨涟和张巡的信函,张瑄没有犹豫,先拆开了张巡的一封,看去。

    旋即脸色一变。

    张巡在信函中所写的内容让张瑄看了大怒,但却强自按捺住要暴走的情绪,又紧接着打开了杨涟的信。

    看完两人的信,张瑄将信函立即烧掉,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南霁云站在下方,瞥见张瑄脸色的变化,却没有敢说什么。

    南霁云虽然没有看到杨涟和张巡信函中的内容,但从送信之人口中却也得知了一些消息,大抵猜出了两人信中所写为何。

    李亨这一次的“动作”太惊人了,几乎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挑衅。

    他竟然越过张瑄,将此次唐蕃战役大捷归功于李光弼和杨涟两人,直接将李光弼封为郡王,还暂代了陇朔大都督,等于是变相将张瑄的陇朔军职免去。

    李光弼被册封为郡王,又兼任陇朔大都督,身份地位和权力等级几乎与张瑄平起平坐了。而真要严格说起来,张瑄的天下平叛大元帅是临时性的职务,一旦安禄山叛乱平息,职务自动解除,而他又失去了陇朔军职,等于是只剩下一个王爵。

    南霁云诚惶诚恐地侍立在侧,却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张瑄的雷霆大怒和剧烈反应。

    “南八,赏杨涟和张巡的信使各钱十贯,速速打发他们离开,不要在潼关停留。”张瑄挥了挥手,声音非常温和。

    南霁云飞快地抬头扫了张瑄一眼,似是没有想到张瑄的表现如此平静,一时间倒是怔在那里。

    张瑄淡然又道,“南八,本帅的话你没听到吗?”

    南霁云吓了一跳,赶紧涨红着脸躬身领命,“末将遵命。”

    南霁云走后,张瑄的脸色立即阴沉了下来。他猛然一拍桌案,眸子里中一丝寒光一闪而逝。

    李亨此举直接激怒了张瑄,同时也让他非常失望。他心里很清楚,李亨是通过这种做法来敲打和试探自己,看看自己的承受底线。同时也是做给天下藩镇和满朝文武看的,以这种无形的方式来打压张瑄的威望和权势。

    如果张瑄表现激烈,安禄山叛军当前,李亨或许会立即转变态度。

    磨还没有推完,就开始急不可耐地要杀驴了吗?张瑄冷冷一笑,端起桌案上的茶盏,一饮而尽,然后霍然起身出了书房回了自己的卧房。

    但最让张瑄愤怒的还不是李亨的做法,而是李光弼的表现。李光弼居然安之若素理所应当地受封为郡王,代理起陇朔大都督。对于张瑄来说,这相当于一种背叛。

    这意味着张瑄或许没有用错人,但却看错了人。他将对吐蕃的防御和整个青海的守防全部交给了李光弼,提携荐拔之恩无与伦比。可在这种情况下,杨涟都知道向张瑄表明态度谦让一番,李光弼却受之坦然。

    如此种种,岂能不让张瑄愤怒!

    所谓人心难测。他终归是人不是神,况且这世间最难掌控的便是世道人心。

    ……

    ……

    当天,传出了张瑄患病的消息。

    众将纷纷前来探视,包括楚王李豫和监军霍长青,以及最近刚刚以犒赏三军名义抵达潼关的建宁王李倓。

    这个时候,李亨越过张瑄直接册封李光弼为平蕃郡王、暂代陇朔大都督,杨涟为宁泊侯,李光弼坦然受之而杨涟上书请辞侯爵的消息已经传到潼关,引起军中震动。

    但让李亨没有想到的是,他本来试图打压张瑄的威望,却不料此举直接刺激了陇朔大军的反弹,将士为之心寒。越来越多的将士为张瑄抱不平,潼关上下对朝廷不满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李亨错误地低估了张瑄在陇朔大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掌控力。

    张瑄在陇朔大军中的威望不是靠权力高压来的,而是经过了战火的洗礼和人格魅力的日渐凝聚。无论是火器的发明,还是对吐蕃战争的运筹帷幄,亦或是爱兵如子的作风和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张瑄在陇朔将士心中的地位,远非哥舒翰这样的藩帅所能及。

    狡兔死走狗烹,这已经是普世的逻辑。当皇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准备向功臣下手的魅影渐露端倪,还是让陇朔将士心灰意冷。

    远在灵州的李亨并不知晓潼关的真正军心,而就在潼关的楚王李豫和监军霍长青却是心急如焚如履薄冰,生怕皇帝此举会逼反张瑄,导致兵变。

    以张瑄在军中的威望,他若是由此生出叛心,登高一呼必然黄袍加身,大唐社稷将危在旦夕。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瑄卧床不起,闭门不出,所有军务全部交给了封常清和郭子仪。从表面上看去,潼关大军非常平静,但在李豫和霍长青心里,这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消息同样传到了叛军那边。洛阳的安禄山得知,大为兴奋。他立即派出使臣前往潼关,投书张瑄,表示皇帝无道、要与张瑄结成同盟共取天下。

    一时间,军心沸沸扬扬,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有不少军中中低层将佐和士卒甚至暗中叫嚣着要拥立张瑄为帝,另立朝廷,与安禄山范阳军马兵分天下。

    李豫和霍长青乃至李倓,心内更加惶恐,都已经萌生了去意。

    ……

    ……

    至德元年十一月底。

    张瑄聚集众将议事,李豫、霍长青和李倓当然随之出席。

    帅堂之上,众将分列两侧,张瑄裹着披风缓步而入。

    待张瑄走到帅案之后,众将一起躬身朗声拜了下去,“末将等拜见大帅!”

    李豫、李倓犹豫了一下,也随着众将拜了下去。

    张瑄清冷淡定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淡然一笑,“诸位免礼,请坐。楚王殿下、建宁王殿下请坐。”

    李豫用复杂的目光望着张瑄,却没有从张瑄脸上发现颓废和异样的表情。李倓心里长叹一声,暗暗抱怨李亨昏庸透顶。

    就算是要卸磨杀驴,也得等安禄山叛乱平息了之后吧?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这样公开打张瑄的脸,岂不是逼着张瑄生出不轨之心?

    张瑄坐在那里,默然片刻,突然缓缓笑了笑道,“诸位,在议事之前,本帅有几句心里话如鲠在喉,就一吐为快了。”

    “大帅请讲,末将等洗耳恭听。”封常清和郭子仪率先抱拳道,旋即是诸将纷纷起身迎合。

第380章下野?

    张瑄轻轻一笑,淡然道,“从东宫辅臣,到京师羽林卫大将军,再到就藩陇朔,以至于今日率军平叛镇守潼关,这些年来,张某一步步走过来,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但扪心自问,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

    “张某无论做官还是做事,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张某做任何事,都着眼于国、立足于民,即强国惠民,没有强盛的国家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而如果不能让百姓得到实惠,所谓盛世天朝,就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张瑄的声音慷慨有力,说着嘴角不禁浮起一抹嘲讽的笑容来。

    “这就是张某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某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愿意风雨兼程一往无前……因为过程有或许很复杂,但目标却只有一个。”

    “最近,安禄山给张某发来密函,撺掇张某起兵,所谓改朝换代、平分天下!”张瑄说到这里,声音变得清冷低沉起来,眸子里寒光闪闪。

    众将闻言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而李豫和李倓以及霍长青,更是脸色骤变。

    张瑄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就点出了安禄山的“邀请”,在时下这个军心不稳和情势敏感的时刻,他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意义非同一般。

    “大帅要反?罢了,这种无能的昏君,这种无道的朝廷,反了也就反了!”封常清心中一突,但却旋即热血上涌,涨红着脸凝视着张瑄,等待着张瑄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郭子仪脸色一肃,默然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而南霁云和雷万春这两个张瑄绝对的心腹,闻言精神为之一振,跃跃欲试。

    李亨如此薄对功臣,引起陇朔大军将士心寒,最近军中有一股拥立张瑄为帝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其中就有南霁云和雷万春两人的暗中推波助澜。

    来自于安西的陌刀将李嗣业在张瑄手下当差时间不长,但处在李嗣业的位置上,如果张瑄当真要造李亨的反,李嗣业纵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如果他跳出来反对,肯定会被张瑄的心腹将佐无情诛杀。

    甚至,不需要张瑄亲自下令。

    李嗣业非常清楚,张瑄在这支大军中拥有无上的威权和影响力。而安禄山叛乱在前,乱世当头,皇权在军中的影响力已经降至最低。

    仆固怀恩心念电闪,也微微有些期待。

    以张瑄的实力、谋略和手段,从如今的局势来看,他要是起兵与安禄山平分天下,甚至是灭了安禄山再灭李唐王朝,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拥立张瑄,将来就是开国之臣。

    这是仆固怀恩的真实心态。

    对于有些人来说,忠诚就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仆固怀恩如此,李光弼也是这样。

    况且,在仆固怀恩眼里,这支十余万的大军,几乎全部掌控在张瑄手里。张瑄是回纥的女婿,回纥肯定会举国之力支持,毋庸置疑。而封常清素来是张瑄的心腹,郭子仪跟随张瑄日久,张瑄对他又有大恩在身,至于南霁云和雷万春就更不用说了,心腹中的心腹。

    而另一方面,张瑄还是世家大族崔家的女婿,又是几家高门大族的代言人,若是张瑄起兵叛唐,估计会很快得到士林的支持。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张瑄取唐而代之的可能性都非常之大。

    张瑄静静地坐在那里,耳边传进众将微微有些急促的呼吸声,他默然片刻,却突然笑了。笑容是那么的飘逸和坦然。

    “安禄山何许人也?一介胡儿,祸国之贼尔!张某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岂能与此鼠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张瑄缓缓站起身来,“因此,张某已经回书安禄山,正义之师与叛乱之兵不能两立,张某岂能与贼共舞!”

    “以民为重,以国为重,以天下大计为重,个人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因此,本帅今日昭告三军将士,祸乱天下、分裂国家的事儿,张瑄绝对不会去做!从今日开始,若是再有人乱我军心,企图浑水摸鱼,本帅必斩无赦!”

    张瑄的这番话慷慨激昂,封常清等人听了不由有些失望,但李豫等人却是松了一口气。

    李豫立即起身抱拳朗声道,“大帅高风亮节心胸宽广,小王钦佩之至!”

    封常清等人无奈,也起身抱拳施礼朗声道,“大帅英明!”

    张瑄淡然一笑,摆了摆手道,“诸位不必如此,本帅今日与诸位坦诚相待,无非是告诉诸位,张瑄之心,始终与万民一体,始终视国家利益至上——目前大敌当前,我等当上下一心,共同抗敌,若是此刻军心紊乱,祸及的还是家国天下!”

    张瑄说到这里,似是因为情绪激动,猛烈地咳嗽起来。

    他抚着胸口叹息道,“然,本帅虽有拳拳报国之心,但此刻却是病体沉重,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本帅已经奏请陛下,辞官回京养病,请朝廷另选贤才为帅,与叛军相抗。”

    张瑄表了好半天的“决心”和“信心”,突然又一下子提出了“辞官隐退”,这种剧烈的反差和跳跃,一时间让众人反应不及。

    这等于是说,张某人绝对不会效仿安禄山起兵反叛,绝不会为了个人野心而置天下万民于战乱水火之中,但决心归决心、风度归风度,此刻张某人心灰意冷兼之有病在身,不准备给你皇帝卖命了——撂挑子了。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人非常意外,有些吃惊地望着张瑄,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而南霁云和雷万春则焦急不安地凝视着张瑄,如果不是众人都在,两人肯定起身当面进谏——如此辞官退隐,岂不是正中皇帝的下怀?若是由此失去了权力,将来……

    回纥王子葛勒一直坐在一旁默然旁观。直到张瑄提出“辞官养病”,他才陡然一震,欲言又止。

    此时此刻,大概只有建宁王李倓猜测张瑄是故作姿态而已,怎么可能真心隐退?以李倓对张瑄的了解,张瑄不是这种冲动之人。他做任何事都是谋而后动、想好退路、放眼长远。李倓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张瑄会在李亨暴露出诛灭功臣的苗头时,放弃兵权主动下野。

    李豫和霍长青在震惊之余,却有些窃喜。不管张瑄是不是故作姿态,只要张瑄真的上奏朝廷,提出辞官隐退,皇帝大可以顺水推舟夺了张瑄的兵权。

    “张某的奏表已经在三日前发出。在朝廷另行委派新帅之前,就由封大人暂代统帅之职。待新帅抵达潼关,张某当离开潼关回长安养病。”

    张瑄淡然一笑,似是长出了一口气。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人面面相觑,一起起身拜了下去,“大帅不可!大帅身体康健,略有小恙不日即愈,何必放在心上?……三军将士离不开大帅统率,安禄山叛军当前,若是大帅辞官隐退,后果不堪设想!请大帅三思,收回成命!”

    “诸位请起。张某决心已定,诸位不必再劝了。”张瑄缓缓起身虚虚一扶,“有诸位将军在,张某相信,叛军必败无疑。张某与诸位数年相处,肝胆相照,他日诸位平叛功成,张某必在长安摆酒设宴,为诸位将军庆功!”

    张瑄的话非常真诚,封常清等人听了心有戚戚焉,再次一起高呼道,“大帅三思啊!请大帅收回成命!”

    张瑄长叹一声,“诸位不必如此了。张某不是那种不知进退、不识时务之人,如今张某功成身退,或许将来还能保全身家性命,若是犹自执掌兵权,将来……”

    张瑄说到这里,不再往下说。

    诸将默然,神色复杂。

    张瑄的意思,谁还能不明白?而事实上,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局面,李亨此刻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张瑄下手了,若是等安禄山叛乱平息,哪里还有张瑄的好日子?

    除非张瑄举兵造反,自立为帝。可张瑄却表态说,并无异心。

    雷万春神色激动得起身来跪倒在张瑄面前,粗声粗气地慨然道,“陇朔大军无大帅不可成军,若是没有大帅在,吾等将士焉能出战!请大帅收回成命,若是有人敢对大帅不利,三军将士绝不答应!”

    “大帅累次有盖世功勋于朝廷,若没有大帅,陇朔早就陷于吐蕃之手,而安禄山叛乱当头,若不是大帅率军勤王,想必此刻长安也会落于叛军之手,亡国灭族指日可待!可朝廷如此对待大帅,逼迫大帅辞官隐退,让吾等将士如何心服?如何让天下人心服?”南霁云也走了出来,拜倒在地。

    郭子仪沉吟了片刻,也起身拜倒朗声呼道,“大帅不可意气用事!叛军当前,若无大帅运筹帷幄,我军难胜。还请大帅以大局为重,收回成命!”

    封常清叹息一声,抱拳毅然道,“若是大帅就此退隐,封某也愿意随大帅而去!”

    诸将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地。

    李倓面色凝重地抱拳道,“大帅昔日曾教导小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者当激流勇进,不可退缩!可如今大敌当前,稍遇挫折,大帅便心生退意,令人心寒啊。”

第381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永宁王年富力强,正是为朝廷效力的大好年华,以小王看来,父皇必不会准许永宁王辞官隐退!我军与叛军作战在即,还请永宁王以大局为重!”

    见众人都在苦劝,李豫也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的话半是真心半是虚伪。

    众将苦劝,张瑄都默然不语,不肯撒口。

    雷万春见张瑄如此,顿时就想起皇帝做过的事情来,认为张瑄定然是受了皇帝的巨大压力,才不得不主动辞官以图保全。雷万春愤怒地挥了挥手,在后面暴跳如雷道,“干脆反他娘的!朝廷容不下功臣,让某家怎么敢在为他效命?”

    张瑄眸中寒光一闪,暴喝道,“雷万春,放肆!休得无礼!你若再敢口出狂言,定将你推出去斩了!”

    雷万春不敢再说,忿忿地垂下头去。

    张瑄凝视众人,长出了一口气,淡然道,“诸位好意,张某心领了。只是张某心意已决,再无更改。临别之际,张某将近日所做一歌,送于诸位共勉之。”

    张瑄向左右示意,两个护军赶紧上前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幅字悬挂起来。而这个时候,张瑄向众人抱拳拱手,扬长而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郭子仪朗声吟诵着,眸子里却是闪烁着一丝异样的光彩。

    而诸将包括李豫和李倓在内,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幅字,沉吟不语。

    张瑄这是何意?看这歌令的意思,似乎是……似乎在影射和暗示什么?李豫暗暗思量着。

    其实,没有人能悟通张瑄这幅字的真正含义,哪怕是封常清郭子仪这些文武兼备之人,也是莫名所以,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猜测几分。

    李豫和李倓缓步走出帅堂,见左右无人,李豫突然停下脚步向李倓轻声道,“三弟,你与张瑄过从甚密,可知他今日到底是唱得哪出戏?难道,真的放权辞官归隐?”

    李倓嘴角一抽,淡淡道,“皇兄可以想想,父皇此刻就已流露出削藩夺权之意,张瑄是何等聪明之人,焉能不知进退?只是我担心,若是没有张瑄,朝廷兵马能与安禄山叛军相抗吗?”

    李豫轻轻一笑,“我大唐朝廷猛将如云,离了张瑄,一样平叛。以本宫看,李光弼就是难得一见之帅才,堪比张瑄,足以取而代之。”

    李倓冷冷一笑,再无多言,抱了抱拳,大步离去。

    李豫望着李倓远去的背影,嘴角的冷厉越重。同时,又有几分跃跃欲试的振奋。

    在李豫看来,张瑄上表辞官,李亨肯定会即刻恩准。这样一来,潼关大军的兵权很有可能要落在他的手上。

    ……

    ……

    张瑄独自一人坐在书房,神色平静。

    李亨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将张瑄往悬崖边上逼去。在这种时候,张瑄愤而起兵取大唐天下而代之,已经成了张瑄保全自己的最佳之策。而此刻,也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张瑄更加清楚,若是自己起兵叛唐,手下诸将大半都相从,掌控军队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时起兵必定有损他的清誉,甚至会留下千古骂名,他将成为与安禄山差不多的角色。

    所以,张瑄纵然要反、要“逼上梁山”,也必须要以退为进。最起码,要营造出一种合适的氛围来。而现在,时机暂时还不够成熟。

    “大帅,葛勒王子求见。”南霁云没有离开帅府,他担心张瑄的安危,亲率数百神策军护卫在帅府之中,寸步不离。

    “让他进来。”张瑄笑了笑道,起身迎接葛勒。

    “大帅!”葛勒神色复杂地草草拱手,然后望着张瑄。

    “葛勒王兄请坐。”张瑄摆了摆手道,“坐下说话,稍安勿躁。”

    葛勒这才坐下,犹豫了片刻才压低声音道,“你当真要辞官退隐?你可要想清楚,若是你丢了兵权,皇帝要向你下手,可就容易多了。”

    “现在机会难得,何不……”葛勒奋力挥了挥手,“既然皇帝不仁,你又何必如此忠诚于他?”

    “以王兄之见,我应该怎么做呢?现在就号令三军宣布起兵反唐?或者,与安禄山同流合污,祸乱天下?”

    “这个时候,我若是与朝廷决裂,必为安禄山所乘。到了那个时候,我两面受敌,也难成气候。”张瑄轻轻道。

    葛勒皱了皱眉,又道,“纵然时机不成熟,也不必上表辞官吧?你这样一来,正中了人家的下怀,我看大唐皇帝肯定会顺水推舟,夺了你的兵权!”

    张瑄微微一笑,笑而不语。

    葛勒深深望着张瑄,突然眼前一亮,“难道,你不过是虚张声势?”

    张瑄还是笑而不语。

    正如葛勒所猜测的那样,张瑄虽然说是上表奏请辞官,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上表,他想做的,不过是营造舆论氛围,同时借此进行试探。

    试探封常清、郭子仪等大将的态度,同时察视三军将士的军心所向。

    正在这时,帅府之外传来轰轰烈烈的嘈杂声响,隐隐可听见一众军卒呼喝求见张瑄的声浪。

    南霁云神色振奋匆匆来报,“大帅,三军将士听闻大帅要被逼辞官归隐,义愤难耐,此刻都聚集而来,在帅府之外跪倒请愿,请大帅收回成命!”

    ……

    ……

    “大帅,请收回成命!”

    “朝廷如何对待大帅,践踏有功之臣,让吾等心寒!”

    “大帅若是辞官,吾等也愿解甲归田!不干了!”

    “大帅啊,不可弃吾等不顾啊!”

    帅府之外,密密麻麻地满是黑压压跪拜在地的军卒,将府门前后左右乃至整个潼关的关道都堵了一个水泄不通,呼喊声涕泪交集声愤怒的讨伐声,震动潼关。

    最起码有上万人跪地请愿,乃至更多。越来越多的军卒怀着愤怒的情绪从各自的戍堡岗哨上退下赶来,整个潼关之内,回荡着无与伦比的请愿声。

    李豫和李倓、霍长青三人目瞪口呆地站在寓所门口,望着一队队士卒挥舞着手臂呼喊着呼啸而过,耳边嗡嗡作响,大脑中一片空白。

    要兵变了!这是李豫渐渐清醒过来的第一个念头。

    他心里明白,这些心思单纯的普通军卒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很容易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不可控制,酿成大祸!

    封常清和郭子仪从人山人海的军卒群中挤过去,进了帅府。而南霁云和雷万春则兴奋地望着眼前这一张张激情义愤的面孔,忍不住想大吼一声“反他娘的了”。

    仆固怀恩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夹杂在请愿的将士人群中,他的脸色还是非常震撼。这样的一幕,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他没有想到,张瑄在军中尤其是在普通军卒中的威望竟然是如此之高。

    “大帅!说几句话吧。”南霁云脸色涨红,紧紧地抿着嘴唇,护持在张瑄身侧。

    张瑄推开帅府大门,站在帅府高大的门槛上,凝视着群情鼎沸的士卒,心头也生出几分无言的感动来,渐渐变得浑身热血沸腾。

    他攥紧拳头,挥舞起来,大声喊道,“儿郎们,肃静!请听本帅一言!”

    喧嚣的声浪渐渐平息下来,一干军卒跪伏当场,面色热切,众目都投射在张瑄的身上。

    “本帅自就藩陇朔整军以来,蒙三军将士不弃,吾等同甘共苦、上下一心,戮力杀敌,创下盖世功勋。开疆辟土,荣耀当朝。陇朔军威,天下无敌!”

    “陇朔军威,天下无敌!”张瑄的话音一落,一干军卒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奋力呼喊起来,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军卒主动或者被动地呼喊出声,到了最后,几成轰隆巨响的雷鸣,震天动地,给人一种潼关关城即将倾覆的错觉。

    “儿郎们,本帅当与尔等同在!……”

    张瑄慷慨激昂,奋力高呼。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半个多时辰后,在郭子仪和封常清诸将的率领下,一路路请愿的军卒原地返回,口中高呼着战歌,秩序井然。

    葛勒一直躲避在帅府大门之内。见几欲兵变的军卒终于散去,他才转过身来,用不可思议的目光望着张瑄,感叹道,“陇朔大军士气雄壮,军心所向,让小王大开眼界!”

    “既然如此,你还在犹豫什么?”葛勒压低声音道。

    张瑄轻轻一笑,挽起葛勒的胳膊,“王兄,走,你我且到内堂小酌三杯!”

    两人并肩行去,南霁云笑吟吟地回头招呼军卒,将帅府大门关闭,然后进了门房。

    而帅府门外的关道上,李豫和李倓这对兄弟俩一前一后,向帅府行来。只是望着紧闭的府门,李豫犹豫一会,径自扭头走回,而李倓则命随从上前叩响门楣。

第382章借刀杀人之计

    南霁云打开帅府大门,见是建宁王李倓,神色淡然地抱了抱拳,“建宁王殿下!”

    李倓满脸堆笑,抱拳道,“南将军,请问永宁王可在?请通禀一声,就说小王有要事求见!”

    南霁云犹豫了一下,他也拿不准张瑄究竟会不会见李倓。但因为李倓之前跟张瑄关系还不错,所以南霁云就点了点头道,“请殿下稍待,末将这就去禀报大帅!”

    张瑄和葛勒在帅府后庭的花厅里小酌,气氛非常融洽。

    虽然两人是妹夫与大舅哥的关系,但因为张瑄的身份,再加上葛勒又是回纥王子,两人其实很少像今天这样面对面地单独相处,拉拉家常什么的。

    “以我之见,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你登高一呼,三军将士群起相应,改朝换代轻而易举。你放心,我马上给父汗密报,请父汗率回纥举国之兵开进灵州,助你夺位!”

    葛勒微微有些振奋地挥了挥手道,“不要再犹豫了……时不我待机不再来,索性先登基称帝,然后再灭安禄山和皇帝。”

    站在葛勒的立场上,他当然是希望张瑄能够篡唐称帝,若是张瑄为中原王朝之主,回纥人的日子会更好过。

    如果张瑄愿意起兵夺权,回纥肯定会竭尽全力举兵助战,这一点毫无疑问。

    张瑄淡然一笑,摇了摇头道,“安禄山叛军当前,现在说这个,还为时过早。”

    葛勒皱了皱眉,沉声道,“你到现在为止,还是跟某虚来套去。你今日就跟某家说句实话,你到底是反还是不反?”

    张瑄忍不住笑了,轻轻道,“王兄,何必说得这么难听呐?什么反不反的,在下可不是安禄山这种叛贼,祸乱天下注定会留下千古骂名!”

    “难道你还要继续当大唐皇帝的忠臣?别傻了,再这样下去,你迟早会……”葛勒欲言又止。

    “我一向只忠于这个国家,而并非忠于哪个皇帝。爱国不等于爱朝廷爱皇帝,这一点,恐怕王兄很难理解。”张瑄长出了一口气,“我的命运我做主,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左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张瑄的声音铿锵有力。

    葛勒闻言大喜,张瑄虽然从始至终没有说出一个“反”字,但意思却很明显了。他不会坐以待毙,听任皇帝宰割。而除了篡唐夺权之外,葛勒也想不出张瑄有其他的选择。

    “嘿嘿,你们汉人真是虚伪。明明是要反,还非要藏着掖着,不敢光明正大地说出来……啧啧,你倒是跟某家说说,你这不叫反,叫什么?”

    张瑄轻轻一笑,“这个反字,请恕我不能接受。我只是自保而已,我本无夺权之意,奈何人家偏生就非要拿刀子架在我的脖子上,我还能坐以待毙?不行!”

    “这不叫反,更不叫叛,而是——”张瑄目光顿时变得冷厉起来,“而是叫反击!”

    葛勒目光中闪过一丝异色,倒也不再继续跟张瑄较劲辩论下去,在他看来,无论什么名义,只要张瑄肯取大唐而代之就足够了。

    目前,张瑄远远比安禄山更有机会。他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军心威望,还在大唐士族和民间拥有相当高的人气和名望,又站在了一定的正义高度上,只要他举起大旗,很快就会取得天下归心。

    “既然如此,某家这就回书父汗,请父汗举回纥之力,派兵助战,助你平定天下!”

    张瑄缓缓起身,凝望着葛勒,坚定不移地摇了摇头,“王兄好意,在下心领了。纵然我要自立为帝,也不会借助外族的力量。王兄安心率兵助我平叛即可,至于皇帝——”

    “皇帝所仪仗的,无非是身边的两万人,还有李光弼的四万军马。我若是要向皇帝下手,还用不着回纥出兵。”

    葛勒脸色顿时就有些不太好看,他明白张瑄始终不拿回纥人当自己人,这说明,他固然是回纥的女婿,但在他心里,回纥永远都是外族,不会真正信任。

    “也罢。不过,若是你有需要,回纥大军随时可开进灵州助战。”葛勒凝声道。

    张瑄笑着点了点头,“王兄盛情,在下谨记在心了。”

    “你准备什么时候起兵?某家也好心中有数,做好准备。”葛勒压低声音问道。

    这层窗户纸既然捅开了,葛勒说话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

    张瑄嘴角一挑,“先灭了安禄山叛军再说!我若是现在起兵,必然腹背受敌,难成大器。况且,如今还不是彻底跟皇帝翻脸的时候。既然皇帝还没有扯破脸皮,那我又何必当恶人!”

    葛勒皱皱眉,还要再劝几句,突然门外传来南霁云沉稳的声音:“大帅,建宁王李倓求见!”

    葛勒一怔,急急道,“李倓到访肯定没有什么好事,这些皇子,没一个好东西,你不要见他!”

    张瑄轻轻一笑,突然朗声道,“南八,转告建宁王,就说本帅身子不舒服,改日再去登门拜访,请他回府吧。”

    南霁云没有迟疑,立即回去转告李倓。

    李倓听说张瑄不肯相见,心里就越加沉重。他心里有一种非常不祥的预感,张瑄有彻底跟大唐朝廷决裂的念头。

    若是张瑄如安禄山一样起兵叛唐,恐怕……李倓一念及此,脸色骤然变得无比的苍白。

    同时,又无比的绝望。

    他本来将张瑄视为争夺储君之位的靠山和外力,可如今这个靠山都要与大唐朝廷背道而驰,他还能指望什么?

    想起张瑄之前的话,又想起方才群情鼎沸的三军将士,李倓嘴角抽搐了一下,默然转身离去。

    ……

    ……

    李倓带着几个随从走在清冷的潼关关道上,在街道拐角处,李豫面带嘲讽之色站在那里,淡然冷笑道,“是不是吃了闭门羹?本宫早就说了,张瑄素有反叛之心,可父皇和三弟你们总是不听!如今怎样?此刻他重权在握,若是起兵反叛与安禄山同流合污,必成朝廷大患!”

    “养虎为患,还有什么话说?!”

    “闭嘴!若不是你们在父皇耳边挑唆,父皇怎么能昏了头在这个时候夺张瑄的兵权?如果张瑄反了,也是你们逼的!”李倓心情非常糟糕,压低声音怒斥一声,拂袖而去。

    李豫冷笑着,望着李倓的背影,回头向站在一侧的霍长青轻轻道,“霍监军,看来,我等不能再留在潼关了。当务之急,必须要立刻禀报父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去张瑄的兵权,迟则生变!”

    霍长青犹豫了一下,见左右无人方才低低道,“楚王殿下所言甚是,我等当立即离开潼关,去灵州面见陛下!”

    “走!”李豫当机立断,立即命人牵过马匹,径自向关门处行去。

    他其实是害怕了,担心张瑄随时会反,一旦张瑄反了,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向他们下手。

    一行数人到了关门前,却见关门紧闭,有神策军的军卒把守。

    李豫脸色一变,知道张瑄早有防备。

    他咬了咬牙,恨恨地跺了跺脚,又扭头向回返,原路返回了。

    雷万春从一侧的关堡里闪出身形来,望着李豫和霍长青等人的仓皇背影冷笑道,“想跑?哪有那么容易!这一回,你们是跑不了了!”

    ***************************************

    张瑄被逼辞官退隐的消息没有传到灵州皇帝那里,却向天下传播了开去。

    安禄山闻得消息,狂喜。立即传令进攻河东的史思明,放弃河东,进逼灵州。同时,安禄山还派人潜进吐蕃,散播消息,蛊惑吐蕃人出兵浑水摸鱼。

    其实史思明此刻正在河东就地休整,没有着急进攻太原。

    史思明听闻张瑄的遭遇,心里立即凉了半截。他本来得到张瑄大军陕郡大捷的消息后就准备派人南下潼关,向张瑄投诚,所谓“弃暗投明”将功折罪。

    可张瑄居然被皇帝逼迫着要下台,这样一来,史思明就不能不重新考虑。

    若是没有了张瑄,大唐朝廷就很难再与安禄山叛军抗衡。史思明深知这一点,原本投降的念头立即就消失一空。

    既然不再准备投降,史思明当然是立即遵从了安禄山的军令,立即起兵沿着河东的外围奔袭灵州而去。

    而吐蕃的赤柱闻报亦是觉得机会来了,下令收拾残军,纠集五万吐蕃军马向吐谷浑故地进攻。

    如此一来,吐蕃和陇朔边境狼烟再起。而这个时候,李光弼正在灵州接受皇帝的册封和赐宴,正志得意满不可一世。

    吐蕃大军来得突然和凶猛,李光弼的两宁州守军措不及防,军心大乱,一战即溃。

    镇守都兰的顾惜率军退守沙柳河,与杨涟合兵一处。而两宁州大半土地,又再次落入吐蕃人手里。

    赤柱率军进驻吐谷浑故地,在积石山下与唐军死战一场,唐军伤亡惨重,半数退守沙柳河,半数掩护大量移民逃回河州。

    如此一来,不仅之前夺得的吐蕃土地失陷,就连两吐谷浑故地大半也都被吐蕃人收复。

    消息传来,灵州震动,举国震动!

    直到这个时候,回纥王子葛勒才明白,张瑄这一招借刀杀人之计,真是妙不可言。

    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将皇帝李亨推到了绝路上。

第383章张瑄的预言

    灵州。

    李亨在张瑄的永宁王府纠集众臣,脸色无比的阴沉。

    “启奏陛下,吐蕃人出尔反尔,再次率兵犯我边境,两宁州守军在积石山下大败,伤亡惨重,如今半数退守沙柳河,半数逃回河州!”

    兵部尚书公孙良有些心惊胆战地汇报着战况,不敢正视李亨那愤怒的眼眸。

    李光弼猛然一拍桌案,暴怒道,“怎么会这样?李光弼!”

    “臣在!”李光弼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出班跪拜在地。

    “你倒是跟朕说一说,你麾下这数万大军不是号称与吐蕃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吗?怎么会扛不住吐蕃残兵的进攻,一战就溃!你可有话要对朕说!”李亨怒视着李光弼。

    李光弼心里那个憋屈和郁闷就不用提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吐蕃人会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进袭吐谷浑故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竟然挡不住吐蕃军马,不仅战败,还逃回了河州,将整个吐谷浑故地拱手让给了吐蕃人。

    “陛下,臣不在两宁州,不知具体战况……还请陛下放心,臣这就赶赴河州,再次整军与吐蕃人一战,如果臣夺不回失地,必战死沙场回报陛下的皇恩浩荡!”

    李光弼咬着牙关慨然道。

    李亨神色一缓,刚要说什么,突然听杨国忠冷笑一声道,“陛下,平蕃郡王的四万兵马损失惨重,再次整军反攻吐蕃,以臣看来,取胜的可能性极低。”

    “当务之急,还请陛下命杨涟率军镇守沙柳河和青海一线,保住青海不失。而剩余军马,镇守河州防止吐蕃人东进即可。”

    李光弼对杨国忠的话大为不满,猛然抬头道,“杨相之言,光弼不敢苟同。难道,吐谷浑故地就放弃了不成?”

    “丢都已经丢了,还嚷嚷什么?难道两宁州是本相丢的?”杨国忠有些不屑地扫了李光弼一眼,嘲讽道。

    李光弼暴怒,但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他涨红了脸,转头望着皇帝。

    “陛下,臣以为杨相之言有理。当务之急,还是以守住边防为第一要务。至于吐谷浑故地,可徐徐图之。”公孙良斟酌着词句小声道。

    “陛下,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已经率军五万绕过河东进攻灵州而来,此刻朝廷不能腹背受敌,吐蕃之事,只能暂时以防御为主了。”杨国忠抱拳大声道。

    李亨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他本来以为灵州是最安全的大后方,却不料一夜之间,情势就扭转过来。吐蕃人犯边作乱,而叛军竟然绕过河东向灵州攻杀过来,这摆明了就是要活捉他这个大唐皇帝!

    “河东守军何在?这些白食朝廷俸禄的酒囊饭袋,朕要统统杖毙了他们!”李亨愤怒地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

    “史思明的叛军现今何在?”李亨咆哮了半天,渐渐冷静下来。

    “陛下,距离朔方百余里。看来,叛军是要先拿下夏州,然后再进犯灵州!”公孙良作为朝廷军事主官,不得不实话实说。

    李亨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竟然快到朔方了,这么说来,若是叛军拿下夏州,再整军奔袭灵州,半月之内当可抵达!

    灵州危险了。

    李亨又想逃了。

    他噗通一声坐在龙椅上,有些无力地颤声道,“速速命张瑄的大军回师勤王,回师勤王,阻挡叛军!”

    杨国忠心里冷笑,嘴上却沉声道,“陛下,张瑄大军镇守潼关阻抗安禄山叛军主力,此刻怕是鞭长莫及了。”

    杨国忠有句话还没好意思说出口来,“还是继续逃吧,现在看来,逃回长安,倒是安全一些。”

    李亨无语。

    公孙良这个时候犹豫了一下,又躬身施礼轻轻道,“陛下,最近臣听说,张瑄病体沉重主动上表陛下请求退隐,不知是真是假……”

    公孙良这话一出口,杨国忠的脸色就变得很精彩。

    张瑄被皇帝逼迫要辞官退隐撂挑子的事儿,早已传播得沸沸扬扬,但皇帝这里却还是莫名所以。

    李亨愤怒地挥着手,“胡说八道!胡说八道!速速传诏张瑄,朕不管他是真病还是假病,都不得擅离职守。若是丢了潼关,朕要他的脑袋!”

    李亨有些口不择言了,甚至爆了粗口,大失皇帝体面。

    李亨霍然起身,大声道,“传朕的旨意,命杨涟率军死守陇朔边防,防御吐蕃,不得让吐蕃人进犯我疆土半步!同时号令陇朔各州军马,由张巡统率抗拒史思明叛军进犯!”

    “朕明日便与满朝文武南下回师长安……就这么定了,不必再议了!”

    李亨拂袖而去。

    他身边的掌令太监赶紧呼喝了一嗓子——“陛下退朝!”

    ************************************

    潼关。

    一直静静在府中养病的张瑄,终于还是在诸将的拜求下升堂议事了。

    听闻吐蕃攻陷吐谷浑故地,唐军惨败昔日辉煌的战果化为泡影,张瑄忍不住拍案而起,当众骂出声来。

    这个时候,已经是至德元年的年末,呼啸的西北风掠过潼关的关墙,发出巨大的声响。气温极低,严寒无比,而堂上尽管有两个火盆,但还是让人觉得站不住腿脚冰冷。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大将的脸色都不好看。

    占领吐谷浑故地曾经是陇朔大军最大的荣耀所在,可如今这份荣耀,竟然诡异地化为泡影,岂不令人嗟叹!

    李光弼竟然守不住两宁州?封常清觉得无法理解。

    要知道,两宁州和青海一线有李光弼和杨涟的八万兵马,竟然……

    封常清等人并不知道,李光弼在吐蕃人犯边之前就被皇帝召到了灵州接受册封,远离了防卫驻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又骄傲轻敌,战术出现极大失误;而另一方面,刚刚战胜吐蕃攻占吐蕃王庭的李光弼部,心气很盛,所谓骄兵必败,大抵也不算意外。

    “大帅,吐蕃犯边,吐谷浑故地大半失陷,令人嗟叹。如今朝廷命杨涟死守青海一线,而安禄山叛军大将史思明又率军奔袭灵州——末将得到军报,陛下已经从灵州启程,回师长安了。”

    郭子仪出班大声道。

    “陛下又回长安了?”张瑄忍不住嘴角浮起一抹古怪的笑容来,声音里蕴藏着的某种嘲讽让李豫和李倓无比的难堪。

    “陛下回长安也好。”张瑄轻轻一笑,“吐蕃人进犯不必放在心上,赤柱目前没有余力犯我疆域,顶多是夺回吐谷浑故地罢了。而至于史思明,他或许能拿下夏州和朔方,但要拿下灵州,几乎不太可能!”

    “本帅早就防备史思明绕过河东进犯灵州了。”张瑄挥了挥手,“两个月前,本帅就传书回纥可汗,请回纥可汗率军驻守灵州外围,若是史思明叛军奔袭灵州,回纥军马必出兵助战。”

    “灵州有张巡在,本帅放心。”

    张瑄这话一出口,郭子仪等人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灵州不仅是陇朔的中心城池,藩镇治所,还是他们这些将领的家眷聚集地。若是灵州失陷,他们的家眷和家财必然难保。

    “大帅英明,末将等佩服!”郭子仪抱拳朗声高呼。

    “史思明不足为惧。”张瑄微微一笑,“我军的大敌还是安禄山。不过,安禄山也嚣张不了多久了。如果本帅所料不差,两个月内,安禄山必死无疑!”

    众将吃了一惊,对张瑄的话,他们都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安禄山目前才四十多岁,正当盛年,此人正在洛阳当大燕国皇帝,远离战阵,怎么可能突然死去?

    众将都将疑惑的目光投射在张瑄身上。

    张瑄微笑不语。

    安禄山的下场是注定的。历史上,他死于其子安庆绪、军师严庄和宦官李猪儿之手,在洛阳。

    虽然因为张瑄这个穿越者的存在,历史的轨迹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和调整,比如安禄山反叛的时间提前,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改变。

    但历史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安禄山叛乱还是应运而生。据此,张瑄相信,安禄山的结局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安禄山必死,安庆绪必弑父篡位。

    而事实上,张瑄一直在关注洛阳的局势。从密探报回来的消息分析,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内讧已经开始。

    所以,张瑄一直率军镇守潼关,以休整军马的名义没有主动出战。他其实就是在等待着安禄山的死去。只要安禄山一死,叛军内讧到达高潮,张瑄定率军火速出击,一举收复河南之地和东都洛阳。

    “安禄山必死无疑,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张瑄缓缓起身,“传令下去,全军备战,待安禄山归天之时,我军即刻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河南!”

    张瑄说完,大步行去。

    ……

    ……

    沙柳河。

    杨涟几次三番都想出战,进攻两宁州的赤柱兵马,但犹豫再三还是固守沙柳河,防备吐蕃军马得陇望蜀,越过青海进入陇朔。

    至于李光弼,则没有被皇帝派去河州,而是率退守河州的残兵不足两万护卫皇帝和朝廷南下回师长安。

    不过,对于李光弼来说,缠绕在他头顶上的无上光环,早已消散一空。

第384章安禄山之死

    史思明四万叛军没有费太大的劲儿,就攻占了夏州城和朔方城。朔方守军败退灵州而去。

    其实这倒也不是说唐军无能,之所以让史思明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原因在于陇朔的大部分兵力都被张瑄带走平叛勤王而去,而各州军马所欲余寥寥无几,且多是老弱残兵,战斗力严重不足。

    史思明占领夏州,正准备按照安禄山的命令,在夏州略事休整然后进攻灵州,突然得到紧急军报:其一,大唐皇帝李亨再次率群臣护军逃离灵州,返回长安。当然,仍旧是打着抗御安禄山叛军的旗号;其二,回纥可汗骨力裴罗亲自率回纥军马五万,镇守灵州外围一线,摆出了一副与灵州张巡共同进退抗拒史思明军马的架势。

    “皇帝又跑了?”史思明嘴角一晒,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环视众将狂笑道,“诸位,这唐皇真是扛不住一点风浪,潼关还没丢呢,就放弃长安逃到灵州来;而此番,我等还在夏州,他竟再次逃跑了……这种胆小如鼠的人做皇帝,岂能不令天下人耻笑!”

    史思明手下的众将也都纵声狂笑,出口之言,对李亨和这一届的大唐中央朝廷极尽嘲讽。

    像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朝廷,如果不灭不亡,那真是上天不长眼了。

    “不过,皇帝虽然跑了,这回纥人倾国之兵助战灵州,张巡手下也纠集了两万兵马,这样看来,灵州也算是一块很难啃下的硬骨头。”史思明摆了摆手,“吐蕃那边也指望不上了,以赤柱现在的力量,能收复吐谷浑故地就算是倾尽全力了,若要进犯陇朔,必被杨涟所败。”

    “传本帅的军令,我军暂居夏州休整,等候洛阳大燕皇帝陛下诏令再定行止。”史思明霍然起身,声音冷厉而阴沉。

    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手下这四万人都是他的嫡系,他不太可能为了安禄山与灵州的张巡和回纥人死磕,消耗自己的力量。

    ……

    ……

    虽然史思明的军马停驻夏州没有继续奔袭灵州,但李亨却还是带着满朝文武大臣在李光弼不足两万军马的护卫下,飞速向长安退去。

    将一个烂摊子扔给了张巡。而青海和沙柳河一线,抗拒吐蕃人的重担,也就落在了杨涟的身上。

    李亨逃往长安,不提。

    而张瑄大军镇守潼关,也没有太大的动静,安禄山叛军则龟缩在河南各地,亦没有出兵攻打潼关。整个天下局势,暂时处在了一种异样的死寂氛围中。

    不过,在表明的平静背后,蕴藏着诸多危机和杀气腾腾。

    洛阳。

    本来的大唐东都皇宫,被安禄山占据,成为了这位新登基的大燕皇帝的地盘。

    上午时分,原本湛蓝的晴空突然阴霾密布,刮起了凛冽的西北风。洛阳的气温几乎是在短短一个时辰的时间里骤降四五度,呵气成冰。

    安禄山站在寝宫里大发雷霆,一脚踢飞了一个美貌妖娆的宫女。

    年轻的宫女惨呼着在地上打着滚,安禄山咆哮起来,“闭嘴!给朕拖出去,杖毙,杖毙!”

    安禄山的表情非常狰狞可怖,臃肿的身材微微有些颤抖。

    这个不幸的宫女马上就被如狼似虎的军卒拖了出去,几棍子就打死。她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都没有弄清楚,她究竟是犯了什么错,触怒了安禄山。

    如今的安禄山喜怒无常,已经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程度。

    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几乎双目失明,看不清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动辄杖毙。

    他称帝后,常居深宫,手下的将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是通过相国严庄转达。严庄虽受宠信,但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

    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但却因此挨打最多,怨气也大。

    李猪儿见安禄山又发了疯,畏惧地躲在一旁,不敢出声。好在安禄山现在的视力也不太好,根本就看不到李猪儿的存在。

    安禄山怒火冲天,在寝宫中走来走去,突然他停下脚步,大喝一声,“李猪儿!”

    李猪儿一个激灵,赶紧噗通一声跪拜在地,颤声道,“陛下,小的在这里呢!”

    “把段妃和庆恩给朕传来。”安禄山这回倒是也没难为李猪儿,大声道。

    “是,小的遵旨。”李猪儿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出宫去唤安禄山宠幸的段妃和段妃生的儿子安庆恩,今年不过才八岁。

    李猪儿缩着脖子出了安禄山的寝宫,正要向段妃的宫里跑去,却被站在宫外的严庄和安庆绪给叫住了。

    李猪儿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躬身拜了下去,“小的见过殿下和严军师。”

    严庄沉默不语,而安庆绪则皱眉道,“李猪儿,陛下可在宫里?你此刻急匆匆出来,要到哪里去?”

    “回殿下的话,陛下让小的去找段妃娘娘和小皇子过来……”李猪儿偷偷瞥了安庆绪一眼。

    虽然安庆绪现在掌控着大燕国相当的权力,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安禄山竟然要把皇位传给最小的儿子安庆恩,没安庆绪什么事儿了。

    望着李猪儿匆匆离去的背影,安庆绪转头深深地凝视着严庄,拱手一礼,压低声音道,“严军师,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把皇位传给安庆恩那个黄毛孺子了。”

    严庄轻轻一叹,“陛下的情绪越来越不稳,暴虐无比,如果陛下一定要传位小皇子,恐怕殿下的储君之位是保不住了。”

    安庆绪猛然一跺脚,脸色阴沉似水,咬紧牙关猛然一扭头,“严军师,事到如今,本王不能坐以待毙了。既然父皇无情,那就休怪本王无义了。严军师,本王决定今夜就动手,你看如何?”

    严庄早就受够了安禄山的暴虐,生出了异心。况且,在他看来,如果安禄山这样下去,大燕王朝迟早化为泡影。既然安禄山都这个熊样了,不如扶植安庆绪上位。

    严庄轻轻一笑,“臣当为殿下效死!”

    安庆绪大喜,与严庄击掌。

    ……

    ……

    入夜,北风呼啸,漫卷深宫。

    安禄山寝宫的护卫见宫门前突然冒出百余黑影来,正要呼喝,又见安庆绪、严庄和李猪儿三人大步走来,就没有一个敢再嚷嚷的了。

    严庄是大燕国相国,又称军师,是安禄山以下数一数二的大臣实权派。而安庆绪则是安禄山的儿子,又一向在大燕军中掌权。至于李猪儿,则是安禄山身边的内臣。这三人前来,护卫也很难抗拒。

    三人进得寝宫,将所有护军都遣散。

    严庄和安庆绪并肩肃立在寝室门口,一起向李猪儿使了一个眼色。

    李猪儿手里持着一把钢刀,心里着实畏惧犹豫。

    他被安庆绪和严庄胁迫进攻诛杀安禄山,虽然他对安禄山心怀怨愤,但安禄山积威之下,他多少有些惶恐。

    见李猪儿有些犹疑,安庆绪轻哼一声,“李猪儿,事成之后,本王封你为万户侯,绝不食言。”

    李猪儿咬了咬牙,持着明晃晃的钢刀走了进去。

    安禄山在床榻上睡得跟死猪一样,还发出震耳欲聋的酣睡声。

    李猪儿高举着钢刀恶狠狠地望着安禄山,想起安禄山对自己的动辄打骂杖责,又想起安庆绪的万户侯的许诺,暗暗咬牙横下了心,闭着眼睛奋力将手里的钢刀挥舞着向安禄山斩去。

    一刀下去,正中安禄山肥硕的腹部。

    鲜血横流,安禄山吃痛惊醒,惨呼起来。

    帐外的安庆绪和严庄立即冲进来,一个摁住安禄山的双腿,一个探手死死捂住安禄山的嘴巴。

    安禄山剧烈的挣扎着,而李猪儿手里的钢刀暴风骤雨一般的落下,安禄山肥猪一般的腰身抽搐着,很快就咽了气,而床榻之上,满是血迹。

    一代枭雄安禄山,就这样死在了他的儿子和身边内监的手里,下场之惨,也算是令人无语凝噎了。安禄山一死,安庆绪就率亲信护军将整个皇宫控制住,旋即又控制住了洛阳城。

    第二日一早,也就是至德二年的一月初五。

    严庄和安庆绪召集安禄山的臣子武将,宣告安禄山病危。同时假安禄山诏令,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

    安庆绪没有立即称帝,而是封锁消息,以监国太子身份号令大燕军马。第三日,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但事情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安庆绪弑父篡位也不算是多机密的事儿。不多久,这个消息就传播了开去。

    消息传到潼关,张瑄的预言一语成谶,三军将士无不敬服。

    ……

    ……

    至德二年一月十九。

    张瑄聚集众将,升堂。

    众将肃然分列两侧,见张瑄一身甲胄威势凛然地大步而入,都一起躬身下去朗声高呼,“拜见大帅!”

    张瑄坐在帅案之后,环视众将,淡然一笑道,“诸位将军免礼,请坐。”

第385章降张不降唐!

    “安禄山死了,死在他的儿子手里。本帅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而现在,叛军内讧,矛盾激化,军心不稳,这就是我军向范阳叛军发动整体攻势的最佳时机了。”

    张瑄猛然一挥手,“郭子仪!”

    郭子仪慨然出班抱拳道,“末将在!”

    “郭子仪,本帅命率飞虎军两万出潼关进攻邓州,务必在三日内将邓州拿下!”

    “末将遵命!”郭子仪领命而去。

    “仆固怀恩!”张瑄又淡然道。

    “末将在!”仆固怀恩抱拳道。

    “本帅命你率飞豹军两万进攻洛阳外围的叛将李归仁大营,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对敌进行袭扰。切记,你这一路军马重在袭扰,惊动洛阳,而非是与敌死战。若是叛军势大,你当退守陕郡。”

    张瑄朗声道,叮嘱着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眼前一亮,心头窃喜。这种袭扰的任务,对于仆固怀恩来说,相当于是捡了一个便宜,站在了无过既有功的基础上。

    只要他对叛军构成了袭扰,就完成了张瑄的军命。

    仆固怀恩也领命而去。

    “传令陕郡的颜真卿,命其率所部两万人进攻虎牢关。告诉颜真卿,要不惜一切代价,给本帅拿下虎牢关。若是拿不下虎牢关,他就不必回来见本帅了。”张瑄的声音清冷,回荡在堂中。

    众将皆是一凛。

    当日,三路大军同时开动,向叛军发动了全面战役,安庆绪主导的燕国上下震动。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虎牢关是河北通往河南一地的主要门户,若是占据了虎牢关,就相当于切断了安庆绪叛军的补给线,让河南的叛军失去了范阳大后方的支援。

    镇守虎牢关的叛军将领是张忠志,麾下军马一万余。

    安禄山名义上是病死,但安庆绪弑父篡位的消息却是不胫而走。只是作为安禄山的部将,张忠志纵然心里有所怀疑,也不敢公开违抗安庆绪的命令。不过,由此,张忠志心生退意,随时准备撤回河北保存实力。

    因为安禄山的死,让张忠志觉得,范阳军马在河南的好日子到头了。而之前占据的大唐半壁江山,也即将付诸东流。有这种想法的安禄山部将,绝非是张忠志一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禄山一死,范阳的军心就散了。

    安禄山手下的部将因为安禄山的完蛋大吉,而变得离心离德,乱成了一锅粥。虽然名义上、表面上,诸将都向安庆绪表示效忠。

    颜真卿率他的两万哀兵昼夜奔袭虎牢关。对于颜真卿来说,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若是再战败,他大概再也无颜苟活于人世间了。

    因此,从颜真卿以下,他的将士们都憋足了一股劲,准备与虎牢关叛军殊死一战,一为出路,二为洗血前耻。

    张忠志站在虎牢关门楼之上,凝视着尘烟滚滚的颜真卿大军来路,眉头紧皱起来。而站在他身后的一些校尉将佐,脸色也都不太好看。

    潼关张瑄已经派出三路大军,同时向整个河南一地发起猛攻,在这种情况下,洛阳的安庆绪很难再有精力和兵力顾及虎牢关。

    虽然是一万对两万,但叛军占据天险之利固守虎牢关,问题倒是也不大。但是,张忠志担心的不是一个小小的虎牢关,而是整个河南一地和洛阳的安危。

    范阳军马分兵两淮和江南,又有史思明一路先入河东又进陇朔,此刻盘踞在河南一地的范阳军马统共也就是十万人,而张瑄却有十五万人,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而张瑄则是名震天下的军神,战功赫赫,文韬武略盖世超群;而相对于张瑄而言,安庆绪几乎就是一个草包夯货。

    因此,很多安禄山的部将都认为安庆绪不是张瑄的对手,河南一地或许守不住太久了。

    正因如此,安庆绪登基称帝之后,严庄等人才开始劝谏安庆绪,放弃两淮和江南,退出河南和洛阳,退守范阳,固守经营,自成一国,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

    “将军!”张忠志手下的一个郎将抱拳施礼,刚要说什么,却被张忠志挥了挥手,止住了。

    “你不要说了,某家心中有数。来人呀,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固守虎牢!”张忠志下达军令之后,马上就走下关楼。

    ……

    ……

    颜真卿率军抵达虎牢关,略事休整一日后,不计伤亡地堆虎牢关展开了猛攻。

    而就在这个时候,郭子仪的两万飞虎军已经顺利拿下了邓州。郭子仪是大唐名将,在军中素有威望,郭子仪的兵马一到,邓州叛军守将薛安贵就弃城而逃,倒是让郭子仪捡了一个便宜。

    郭子仪一面进占邓州,一边率军追击薛安贵,歼灭叛军数千人归城,向潼关报捷。

    而与此同时,仆固怀恩率两万飞豹军袭扰洛阳外围的李归仁大营,李归仁匆忙应战,但仆固怀恩谨遵张瑄军令,不肯与李归仁正面作战,以袭扰为主。

    仆固怀恩袭扰洛阳外围,郭子仪拿下邓州,颜真卿率军进攻虎牢关。消息传回洛阳,洛阳的燕国臣子们心慌意乱,不知该何去何从。

    张瑄的大军气势如虹,而叛军则军心浮动。

    面对仆固怀恩的袭扰,李归仁在安庆绪的严命之下,不得不举大兵出迎,寻找仆固怀恩的大军决战,然后仆固怀恩却率军退守陕郡,李归仁部无奈只得退回洛阳。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瑄亲率神策军、神武军和飞虎军一部以及回纥两万骑兵,共计六万人,号称十万,离开潼关正面进攻洛阳。

    而潼关守防重任,则交由封常清担当。

    沿线州郡府县无不望风归降。

    虎牢关的张忠志得到消息,知道安庆绪大势已去,再不犹豫,立即放弃守关,率军向范阳退却。

    颜真卿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代价,终于进驻了虎牢关。

    虎牢关大捷!

    邓州大捷!

    河南大捷!

    张瑄率主力兵马兵临洛阳城下,光复洛阳指日可待!

    张瑄大军不动则已,动则一鸣惊人。一连串的捷报从河南和潼关发出,天下人欢欣鼓舞。

    夏州的史思明闻报,沉吟了两个昼夜,终归下令放弃夏州,一面飞速回师范阳,一面派长子史朝义赶赴洛阳,与张瑄谈判。谈的,还是归降事宜。

    安禄山一死,史思明就觉得大事不妙。而安禄山一死,张瑄果断出兵讨伐安庆绪,这就更加让史思明心惊肉跳。他意识到了范阳叛军的末日来临,为了自保,投降的念头再次浮起。

    *******************************、

    至德二年三月初三。

    张瑄大军居中,郭子仪居左,仆固怀恩居右,三路大军包围洛阳。安庆绪被困洛阳,整军欲与张瑄决一死战。

    史朝义率十几个护军赶至张瑄大军大营之外。

    听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来了,张瑄忍不住向郭子仪和仆固怀恩哈哈一笑道,“两位,史思明派他的长子史朝义过来,所为的必定是归降之事。”

    郭子仪皱了皱眉,抱拳道,“大帅,史思明这等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小人,当不纳降,举兵诛之!”

    仆固怀恩也点头附和郭子仪的话。

    张瑄笑了笑,“史思明是什么样的人,本帅比你们更清楚。只是史思明归降——让之进犯范阳,切断叛军后路,对于全面平叛,具有重大的作用。来人——将史朝义带进来!”

    张瑄猛然暴喝道。

    ……

    ……

    史朝义进了大帐,不敢怠慢,大礼参拜。

    “罪将史朝义,拜见大帅!”

    张瑄嘴角一晒,挥了挥手道,“你且起身。史朝义,你父派你来本帅这里,意欲何为?”

    史朝义恭谨地笑了笑,“大帅,家父一向有弃暗投明之心,但一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今日家父特派罪将不远千里而来——此是家父的亲笔信函,请大帅过目!”

    张瑄接过史思明的信函,扫了一眼,眉宇间不禁浮起一抹古怪的神色。

    史思明的信函上只有一行字,非常醒目和显眼:降张不降唐!

    张瑄默然,缓缓抬头来望着史朝义,良久不语。

    史朝义有些忐忑不安地低着头,他其实也不知道史思明在信函上写了什么。今见张瑄神色不变,生怕史思明触怒了张瑄而连累自己倒霉。

    不过,张瑄沉吟片刻,突然微微一笑,取过笔来在史思明的信函上刷刷写了一行字,然后就将信函封回,又递给了史朝义。

    “史朝义,回去转告你父史思明,本帅再给他一次机会。若是你父能拿下范阳,待本帅灭了安庆绪之后,率范阳兵马归降,本帅保他的功名富贵。若是史思明犹自瞻前顾后投机钻营心怀叵测,本帅定举大兵诛之!”

    “你去吧。”张瑄挥了挥手。

    史朝义深施一礼,“罪将遵命,拜别大帅!”

    史朝义心惊胆战地出了张瑄大营,纵马驰去。直到弛离洛阳地界百余里,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拆开了史思明的信函。

第386章诳回张瑄?

    信函上,史思明书“降张不降唐”,而更令人玩味的是,张瑄则回批:尔不率范阳来降,本帅大兵所至,必诛之!

    史朝义心里咯噔一声,从张瑄非常有气势的回复中,足以看出张瑄的强势和坚决。

    或许正如张瑄所言,这是史思明的最后一次机会。若是史思明再把握不住,想要投降都没有资格了。

    而事实上,张瑄即将攻破洛阳,安庆绪要么被杀或被活捉,要么突围回范阳。

    而张瑄定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携大胜之威,并指范阳,直至将范阳叛军全部剿灭。

    史朝义一念及此,立即纵马加鞭回返。

    长安。

    李亨刚刚进入长安,在皇宫安顿下来。皇帝率人回师长安,陈希烈没有入朝,而是上书辞官归田,理由是年纪太大,心力憔悴,无力再为皇帝效命了。

    李亨也不为己甚,就准了。

    令李亨有些不满的是,他率众人回到长安,长安百姓竟然没有出城夹道欢迎。以至于一行人冷冷清清地进了城,又灰溜溜地入了宫,倒是宫里的一群太监宫女跪伏在宫门前迎接了。

    其实现在的长安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城中百姓有门路的都去投亲奔友避难,而没有门路的才留在城中。至于长安的权贵高门,有些跟着李亨去了灵州,而有些也都避到了城外或者长安周遭的县郡去。

    留守的长安守军,已经在张同的率领下挺进潼关。一直留在长安维持长安秩序的,无非是苏扈冬和李腾空的数千女军和少数羽林卫、宫禁宿卫。这两女在听闻皇帝到来之际,也率军护卫着永宁王府亲眷和张家族人还有张瑄一些心腹之人的家眷,离开长安向雍州而去。

    就在李亨抵达长安的前一天。

    明德殿。李亨终于又坐在了属于他的皇位上,他望着分列在两侧的满朝文武,皱了皱眉道,“杨相,建宁王李倓何在?”

    杨国忠正在低头想着自己的心事。自打跟着皇帝再次逃离灵州返回长安,杨国忠就预感到形势有些不太妙了。他有一种预感,面前的这个皇帝可能做不长了。种种的迹象表明,他已经处在了近乎众叛亲离的境地中。

    他回到长安,不要说别人了,他的两个儿子李豫和李倓都没有在长安迎接。

    其实,这倒也冤枉了李豫和李倓。两人被张瑄“留”在潼关,根本就无法回长安。

    皇帝突然招呼,杨国忠惊醒过来,哦了一声,道:“陛下,臣听说,建宁王李倓去了潼关助战,此刻正在潼关军中!”

    李亨恼火地挥了挥手,“速传朕的旨意,让李豫和李倓回长安来,他们留在前线只能添乱!”

    “公孙良,张瑄那边可有奏报?”李亨又沉声问道。

    他们在返回长安的路上就听说了安禄山死、张瑄大军出战三战三捷的消息,可是并没有接到张瑄正式的向朝廷的书面奏报。

    公孙良心里一颤,却不敢撒谎,只能实话实说,“陛下,兵部没有接到永宁王大军的奏报!不过,根据探马的消息,永宁王此刻正率三路大军与安庆绪对峙在洛阳,随时有可能攻下洛阳,灭了安庆绪!”

    李亨先是狂喜,旋即脸色又有些阴沉。

    张瑄接连大捷即将光复洛阳和河南之地,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可是,李亨却感觉非常不安。

    李亨沉吟良久,突然向李光弼大声道,“李光弼,朕册封你为讨贼副元帅、河南行军大总管,立即率军两万出潼关,去洛阳助战!”

    “朕给你一道旨意,若是洛阳拿下,你当立即率军攻入河东和范阳,协同河西兵马,收拢安禄山叛将,给朕收复范阳三镇之地。”

    李亨目光炯炯的望着李光弼。此刻的李光弼已经是他手下唯一一个能领兵作战的大将了。能不能抢在张瑄的前头抢占范阳,不让张瑄自成一国,就看李光弼能不能争气了。

    李光弼心头一凛,他出班抱拳施礼,领命。

    李亨犹豫了片刻,又大声道,“传诏河西哥舒翰、安西杨錡、北庭程千里、剑南安思顺,命这四镇速各调5000人进入中原,为朕肃清叛贼,光复天下!”

    御史中丞薛兴义大吃一惊,出班奏道,“请陛下三思啊!如今天下大乱,若是朝廷抽调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四镇兵马入中原,剑南的南诏、西域诸胡兼之吐蕃,都会蠢蠢欲动,若是边乱再起,局势将难以收拾啊!”

    还有几个文官立即出来反对。

    李亨心里冷笑着,他何尝不知抽调边镇兵马入关,会引起边陲动荡,南诏、西域诸胡和吐蕃人肯定会趁机异动,但此刻,他也顾不上许多了。张瑄的势力越来越大,现在他手中无权,如果再不从边镇抽调兵马,将来张瑄若是反了,他靠什么去跟张瑄争夺天下,保住他的皇位?

    一个太监匆匆来报,伏在李亨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李亨勃然大怒,嘴角不住地抽搐起来,脸色涨红。

    张瑄的家眷和一干亲属竟然提前一天离开了长安,往雍州而去……这意味着张瑄必反!

    李亨心潮澎湃,怒火熊熊,但他却强自按捺住了火气,没有发作,更没有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他心里很清楚,若是他此刻捅破这一层窗户纸,张瑄会即刻就反。他拿下洛阳,然后回师长安,控制局势改朝换代自立为帝,然后再对河东和范阳徐徐图之。

    而李亨身边,只有一个李光弼,拿什么跟张瑄抗衡?

    所以李亨咬着牙忍了,尽管心里在滴血。

    李亨愤愤地退了朝,准备去薛淑妃那里泄泻火。可就在这个时候,十余骑飞驰进了长安,一路朗声高呼:“永宁王大捷!洛阳大捷!”

    “洛阳城破,安庆绪逃往临漳,永宁王大胜!”

    李光弼正要整军离开长安赶赴洛阳前线,却又传来了张瑄收复洛阳的捷报。李光弼脸色阴沉地跺了跺脚,转身离开军营,进宫而去。

    既然洛阳已经拿下,他再率军去洛阳助战,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皇帝的旨意还没有贯彻落实下去,就落了空,这叫哪门子事情?

    李光弼一边进宫,一边心头凛然。

    作为张瑄昔日的手下大将,他自问对张瑄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过,李光弼一向认为张瑄的“神奇”不过是运气好,就算是有些谋略通些兵法,但也不至于比他们这些军中宿将强多少。

    此番得了皇帝的诏令,他正准备率军去洛阳前线,跟张瑄一较高下,也好让世人看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当世名将,可不成想,张瑄竟然又再创奇迹,竟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拿下洛阳。

    洛阳一破,意味着大燕国灰飞烟灭。安庆绪潜逃,河南之地兵败如山倒。

    ……

    ……

    李亨抱着薛香云刚要入帷帐,捷报就至。

    明明是大喜的事情,可听进李亨的耳朵,却如同惊雷一般让他抖颤不安。

    他暗暗咒骂安庆绪如此不成器,竟然挡不住张瑄,哪怕是安庆绪坚持几个月也好,待他的布局完毕,也就不怕张瑄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瑄势如破竹,拿下洛阳。可想而知,用不了一个月,河南之地就尽入张瑄之手。而两淮、江南这些叛军占据的地域,也会随着叛军的败退而被张瑄占据。

    李亨的脸色有些苍白,手心冰凉。

    薛香云柳眉儿轻轻一挑,抚摸着李亨的手,柔声道,“陛下何以如此?永宁王大军拿下洛阳,剿灭叛军,这是大喜事……”

    薛香云的话还没有说完,李亨就奋力甩脱了她的手,怒斥道,“你懂什么?”

    说完,李亨忿然离去。

    自打薛香云进了宫,一直被李亨视为心头肉宠爱疼惜之至,还从未这么呵斥过她。薛香云一怔,旋即有些委屈地眼圈一红,趺坐在床榻上嘤嘤抽泣了起来。

    李亨心乱如麻,此刻也顾不上薛香云了。

    他去了御书房,李光弼就到了。

    “陛下,平蕃郡王李光弼求见。”

    李亨无力地挥了挥手,“宣。”

    李光弼进门拜见完毕,见李亨脸色很不好看,就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自己此番来会不会触皇帝的霉头。

    “李光弼,朕也不瞒你了……张瑄必反无疑。可当务之急,朕手里却没有掌握着与张瑄抗衡的军马,心急如焚啊。”李亨叹息一声。

    “陛下,臣愿意为陛下效死!”李光弼咬了咬牙,“陛下,可再下诏书,命河西、剑南、安西、北庭四镇兵马速速勤王,然而臣当率大军护卫陛下。”

    “以臣之见,张瑄纵然要反,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他一定会先剿灭安氏叛军,然后再与陛下分庭抗礼。”

    “张瑄所指望者,无非是陇朔的神武、神策、飞虎、飞豹数军,还有回纥人的兵马,而其余朝廷兵马也未必会从贼叛逆。”

    “陛下不如——”李光弼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道,“陛下不如以为张瑄庆功的名义,将张瑄诳回长安,然后——”

    李光弼手势挥舞,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第387章张瑄的三个子女

    李亨脸色一变。

    旋即摇了摇头道,“张瑄其人狡诈,他定然不会回长安的。”

    李光弼眉梢一扬,却没再说什么。其实他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但除此之外,皇帝还能怎么做?

    李亨的神色变幻半天,终于还是拿定了主意。他决定赌一赌,他就不相信,张瑄部下都是朝廷兵马,难道就对朝廷无一丝效忠之心?

    他缓缓挥了挥手道,“传旨……叛乱初定,朝中真是用人之际。册封张瑄为太师、中书令兼礼部尚书,速速回京辅朕理政,不得有误。册封楚王李豫为平叛行军大总管、李光弼为平叛行军副总管、范阳大都督,节制封常清、仆固怀恩和郭子仪部进攻范阳;颜真卿拿下虎牢关有功,赦免其战败之罪,册封其为河南行军大总管,节制河南兵马镇守潼关和河南。命张同率羽林卫速速回师长安,拱卫朕躬。”

    李光弼大喜,跪倒谢恩。

    只是李光弼心里微微有些担心,皇帝这番直接下诏夺去张瑄的兵权,让张瑄回长安任人宰割,张瑄会束手就擒吗?

    不过,在李光弼看来,皇帝的诏令公开下达,除非张瑄立即起兵造反,否则他就不能抗旨。

    而就算是张瑄起兵,李光弼也不相信,十五万兵马全部都会从贼。只要有半数肯接受朝廷调遣,受他李光弼的掌控,他未尝就没有跟张瑄一搏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若是能飞速入范阳收拢安禄山的叛将残兵,李光弼觉得自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归拢出一支强大的力量来,将来与张瑄抗争就有了本钱。

    李光弼立即出宫,率军奔驰潼关。

    而李亨的几道诏书传出宫去,向各镇而去。

    留在家里养病的陈希烈得到消息,听说皇帝竟然要公开夺去张瑄的兵权,不禁仰面长叹一声。

    李亨这是在逼迫张瑄提前造反啊!

    陈希烈已经隐隐感觉出,随着李亨和张瑄关系的恶化,张瑄篡唐已经势不可挡。而作为一个政治上的老油条,他深知张瑄的能量和手段,若是张瑄铁了心跟李亨争夺天下,李亨怎么可能是张瑄的对手。

    因此,陈希烈辞官归隐,不准备再搀和进去了。将来若是张瑄成功,他肯定还会有东山再起的一日;而万一张瑄失败,他也不至于接受牵连。

    而杨国忠知道这件事以后,在府中纵声狂笑起来。

    杨国忠倒是要看看,张瑄究竟敢不敢反?皇帝这道诏书,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将张瑄推到了万丈悬崖边上,将一把刀子横在张瑄的脖颈上——张瑄会引颈就戮吗?

    杨国忠非常期待。

    而若是张瑄起兵跟朝廷决裂,走上了安禄山同样的道路,这大唐天下可真的算是彻底乱成了一锅粥。经此兵祸战乱,恐怕天下没有十年恢复不过元气来。

    李亨的圣旨往洛阳而去。而这个时候,张瑄却命郭子仪镇守洛阳,大军就地休整,没有继续出虎牢关进攻范阳。当然,在此之前,南霁云和雷万春、李嗣业奉命率神策军、神武军追击安庆绪,先后拿下临漳等数县,安庆绪率残兵逃向河东,准备与史思明部合兵一处。

    而张瑄本人则率三千护军西进雍州,与苏扈冬、李腾空的女军相会。

    苏扈冬和李腾空保护张家家眷和张瑄身边一些心腹将官的亲眷抵达雍州,准备出潼关,去洛阳。

    其实封常清已经派军接应过来,但张瑄还是有些不放心,亲自率军过来。

    原因无他,因为崔颖和杨三姐的预产期到了,生产在即,张瑄不想出一点岔子。

    雍州城现在被张瑄控制,张家族人在雍州自然安然无恙。

    张瑄率军奔驰进雍州城门,直奔家人暂居的一座商人府邸。雍州刺史韦明勃率雍州属官迎候在府邸门口,见张瑄纵马驰来,面色凛然地迎上前去,高呼道,“下官韦明勃,拜见王爷!”

    张瑄翻身下马,挥了挥手,百余彪悍的军卒肃然下马。

    张瑄上前一步,笑了笑道,“多谢韦大人的关照,本帅家眷在雍州,给韦大人添麻烦了。”

    “下官不敢。王爷,两位王妃待产在即,下官已经命人将雍州最好的产婆找来,送到府上……王爷但有需要,还请吩咐下来,下官这就着人去办。”韦明勃恭谨地道。

    张瑄抱拳道,“多谢韦大人。韦大人,本帅先去探视荆拙,先失陪了。”

    张瑄匆匆而去,他着急看看崔颖和杨三姐的情况,自然不想跟韦明勃寒暄客套下去。

    张瑄进得府中,在几个女军士卒的引领下,进了后院。

    说来也巧,张瑄前脚刚踏进院子,原本正在和杨三姐、李腾空、苏扈冬、花奴儿诸女说笑谈天的崔颖,突然感觉腹痛难忍,似乎是要生产了。

    府中顿时就进入了紧急状态。早已在府中随时等待的产婆和一些有经验的仆妇侍女飞奔过来,将张瑄等人请出了房间去。

    崔颖在密闭的房中呻吟、呼痛之声不绝于耳,房中侍女、产婆忙碌不停。

    母亲柳氏也在房中帮忙。

    张瑄心急如焚地在院中转来转去,苏扈冬和李腾空笑吟吟地再一旁劝慰着他,让他不要着急。而杨三姐则抚着高高凸起的小腹,也有些焦虑的样子。

    焦急的等待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

    一声响亮有力的孩童啼哭骤然响起,回荡在院中。张瑄正待上前,一个产婆笑吟吟地推门出来,向张瑄躬身施礼道,“恭喜王爷,喜得麟儿,母子平安,是一个小王爷!”

    张瑄狂喜,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而苏扈冬、李腾空等女也是欢声笑语不绝,一起冲到产房门口正要进去探视崔颖母子,却被柳氏笑着挡在了门口,“你们这几个丫头,先别忙着进来,颖儿刚刚生产,身子疲倦,受不得惊吓,待一会再进吧。”

    柳氏向自己的儿子扫了一眼,张瑄赶紧上前拜了一拜,“母亲!”

    柳氏笑笑,“瑄儿,母亲恭喜你了。如今你已为人父……”

    ……

    ……

    崔颖生了一个儿子。其实对于张瑄来说,生子生女并无所谓,只要是他的孩子,他都会疼爱,一视同仁。但对于崔颖来说,生子跟生女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永宁王正妃,她产下儿子,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崔家来说,意义重大。

    这就是张瑄的嫡长子。

    张瑄静静地坐在床榻边上,一边俯身看看仍然还睁不开眼睛的儿子,一边爱怜地凝视着因为极度疲倦而心力交瘁而沉睡过去的崔颖,心头浮荡着一种异样的温情脉脉。

    两日后。杨三姐也进入了生产的倒计时,与崔颖相比,杨三姐毕竟年长又有生育的经验,倒也不慌不忙。

    午后时分,杨三姐顺利生产,竟然是一对双胞胎女儿。

    张瑄站在院中,从产婆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先是有些目瞪口呆,旋即欢喜地纵声大笑起来。

    几天的功夫,张瑄一跃变成人父,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双胞胎的女儿,岂不是天大之喜!

    杨三姐微微有些失望。她本来以为能为张瑄生一个儿子,结果却生了两个女儿。虽然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心头肉,但毕竟还是有些不同。尤其是崔颖刚刚产下儿子。

    张瑄笑吟吟地抓住杨三姐的手,伏在她耳边柔声道,“女儿更好,女儿乖巧懂事,长大了更贴心哟。”

    杨三姐轻叹一声,“瑄郎,奴家其实还是想给你生个儿子……”

    “这不要紧,以后再生嘛……”张瑄还没有说话,李腾空从外边走进来,促狭地笑着,接过了话茬去。

    杨三姐脸色大红,闭目不语。

    ……

    ……

    永宁王得一子、二女的消息传开,雍州刺史韦明勃率属官前来道贺,而一些雍州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也纷纷投帖送礼恭贺。

    张瑄心情舒畅,设宴宽待众人。

    酒过三巡,一个军卒匆匆而入,伏在张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张瑄面色一变,嘴角立即凝成了一个冷酷的弧度。

    他霍然起身向韦明勃等人抱拳道,“不好意思,诸位,本帅有紧急军务,就先失陪了。两位兄长,你替我招待诸位!”

    张焕和张宁赶紧应下。

    张瑄匆匆而去,一个时辰后就离开了雍州,返回洛阳。

    张瑄不能不回去了,皇帝的诏书已经到了洛阳,而李光弼居然也率军两万同时抵达洛阳。

    李亨公开下诏夺权,倒是让张瑄有些意外。他倒是没有想到,李亨会有这个胆子和魄力。不过,意外归意外,却还不至于让张瑄乱了阵脚。

    ***********************************

    洛阳。

    李豫和李光弼并辔行马一起进城,守城的郭子仪没有阻拦。毕竟张瑄此刻在名义上还是朝廷臣子,皇帝诏书和钦差到了,他作为守将不能阻挡。

    李豫一边行进,一边压低声音向李光弼小声道,“李帅,这一次我等来洛阳,恐怕要小心谨慎行事,免得……”

    李豫向不远处的郭子仪等人扫了一眼,眉宇间浮荡着一抹深深的忧色。

第388章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密议

    洛阳府衙是如今张瑄的帅帐所在,整个平叛大军的指挥中枢。

    张瑄离开洛阳,郭子仪暂代元帅之责。

    郭子仪将李豫、李光弼迎进了府衙的帅堂,分宾主作罢。

    李豫微笑不语,毕竟因为传旨的是李光弼,他虽是皇子,却也不能越俎代庖。

    李光弼扫了郭子仪一眼,望着昔日这个一直压制着自己的老对手,李光弼此刻的心情微微有些得意和嚣张。他现在是皇帝册封的平蕃郡王,还即将出任平叛大军副元帅和范阳大都督,取安禄山而代之,无论是在爵位和官阶上,都远远凌驾于郭子仪这个飞虎军大将军之上。

    郭子仪默然,心里非常不舒服,却说不出口来。

    其实郭子仪是一个非常忠肯持重之人,往年他之所以与李光弼之间发生了诸多不快,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李光弼其人性情倨傲,不甘居于人下。而按照当年朝廷的任命,在陇朔大都督没有到任之前,由郭子仪统率整个陇朔事务,李光弼辅之。

    可是李光弼一直不把郭子仪当回事,屡屡与郭子仪发生正面或者不正面的冲突,在朔方自成一体。直到张瑄这个大都督履新,以雷霆手段将李光弼收归门下,才结束了两人长达数年的“战争”。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大唐名将,在军法谋略上很难分高下。只是李光弼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而且具有野心,因此在军中的威望,李光弼比郭子仪还是略逊几分。

    李光弼嘴角浮起一抹骄傲的笑容来,颇有些高高在上地俯视着郭子仪,淡淡道,“本帅与郭令公多时不见,不想今日重逢于洛阳,个中境遇,令人感慨。”

    李光弼的声音貌似带着一丝故友重逢的感慨,骨子里却隐藏着深深的傲慢。

    听李光弼自称“本帅”,郭子仪眉梢一挑,却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什么。

    “本帅奉陛下旨意,率军来洛阳宣布朝廷诏令,不知永宁王何在?”李光弼又傲然道。

    郭子仪心里微微生出了几分火气。他有些气不过地望着李光弼,心道你也曾是大帅标下之将,如今刚刚得势,就开始目中无人嚣张忘形了。

    “大帅率军追击叛军,不日即归,李郡王且在洛阳安心等待几日,等大帅回返,再宣旨不迟。”郭子仪肃然道。

    李光弼皱了皱眉道,“永宁王一军统帅,怎么能擅自行动?追击安庆绪叛军的事儿,自该由部将服其劳,亲自出动有些草率了。”

    郭子仪听了李光弼这话,脸色就变得有些不好看了。

    张瑄如何行动,是不是妥当,还轮不到李光弼来指手画脚。作为张瑄的昔日下属部将,如此对昔日主帅狂悖无礼,简直是岂有此理!

    在座的几个陇朔大将脸色都不好看。仆固怀恩见李光弼此番来洛阳,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心里越来越觉得不爽。见李光弼对张瑄缺乏基本的尊重,仆固怀恩有些气不过,忍不住冷冷插话道,“大帅一向作战身先士卒,不要说区区河南之地,安庆绪的零星叛军,当初在吐蕃境内也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说起来,李郡王能拿下吐蕃王庭,这都是大帅的威望所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

    李光弼最讨厌和最敏感的就是有人将他在吐蕃大捷中的功劳归功于张瑄,仆固怀恩如此语含讥讽,他当即大怒。

    怒视着仆固怀恩斥责道,“仆固怀恩,你竟敢对本帅无礼!”

    仆固怀恩也忍不住发火了,虽然李光弼官阶高、爵位高,但不代表就能骑在昔日的同僚头上拉屎,作威作福。

    “在下眼中只有永宁王、张大帅,至于其他人……哼!”仆固怀恩不屑一顾地嘴角一抽。

    “放肆!”李光弼霍然起身,扬手指着仆固怀恩正要再斥责几句,李豫见势不妙,赶紧打圆场道,“仆固将军,本王受封为平叛军大元帅,而李郡王此番被陛下册封为平叛大军副元帅、范阳大都督,封常清部、郭子仪部和仆固将军等标下军马,都归李郡王辖制。”

    李豫这话一出口,郭子仪等人脸色骤变。

    如果李豫没有虚构旨意,那么,这就说明,张瑄被夺权了,由李豫挂个名,而李光弼取而代之。

    李光弼骄矜地冷笑不语。

    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眉头紧蹙,心里隐隐愤怒。

    张瑄率军接连与叛军大战,拿下洛阳,整个河南之地收复大半,此等平叛大功,朝廷不封赏也就罢了,却在这个时候,夺去张瑄的军权,岂能不让人心寒!

    而否定张瑄,就意味着否定他们这些大将的功勋。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不仅为张瑄抱不平,也为自身抱不平。

    兼之又想起日后将在李光弼的手下为将,两人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似水。

    ……

    ……

    李光弼和李豫没有留在洛阳城中,而是回了城外的己军大营,无非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已。

    郭子仪一边派人急报张瑄,一边与仆固怀恩在密室密议。

    “仆固将军……皇帝要夺了大帅的兵权,若是——”郭子仪眉宇间闪过一丝焦灼,“这可如何是好!”

    仆固怀恩默然片刻,突然冷笑道,“郭兄,说实话,某家实在没有想到,这位陛下竟然是如此的刻薄寡恩。大帅对他仁至义尽,要是没有大帅,他焉能登上皇位……如今叛军刚刚失势,他就急不可耐地要夺功臣,令人心寒齿冷。”

    “为这位陛下卖命,着实不值。”

    郭子仪长叹一声,“仆固将军,大帅的军权太重、功勋也太大了,大到一个让陛下恐惧的程度。所谓功高震主,大抵就是这个道理吧。”

    “郭兄,依你之见,难道大帅就该引颈就戮?”仆固怀恩听郭子仪的话,不满地回驳道。

    郭子仪脸色一红,摆了摆手尴尬道,“仆固将军不要误会,郭某绝无此意。”

    “郭兄,你我追随大帅多时矣。不管你我承认还是不承认,咱们都是大帅的心腹,如果大帅失势,我们将来也很难说。”

    仆固怀恩压低声音道,“皇帝不会信任我等,而在李光弼帐下,你我的下场可想而知。”

    郭子仪脸色有些难看,他知道仆固怀恩说得是大实话。

    “既然如此,我等何不从大帅起兵,反他娘的。如今我军占据主动,进可灭叛军占据范阳、收复河南、两淮和江南诸镇,退可攻陷长安改朝换代……如此,我等都是开国功臣,岂不强似于在人家手下当卖命不讨好的马前卒!”仆固怀恩说完,目光凛然地凝视着郭子仪。

    郭子仪闻言一惊。他虽然隐隐感觉张瑄不会坐以待毙,但毕竟造反这种事情只要没有明确,就都不确定;可如今从仆固怀恩嘴中说出这种话来,郭子仪就不能不考虑,这是不是张瑄的授意和试探。

    郭子仪犹豫不语。

    见郭子仪如此,仆固怀恩冷笑了起来,“郭兄,你可要想清楚,大帅的手段。大帅不做决定便罢,一旦做了决定,你我作为心腹若是不从,嘿嘿……”

    “况且,大帅也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难道还要坐以待毙吗?”

    “郭兄你想想看,像大帅这种天命之才,诞生于世不是没来由的。某家以为,大帅即是天命之主,这种气运其实不可阻挡。请郭兄三思。”

    仆固怀恩将张瑄称之为“天命之主”,郭子仪无言反驳。事实上,这种说法,在军中广为流传。

    要知道,张瑄士子出身,年纪又轻,以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如此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接连创造神话,早就在军中被人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天时、地利、人和,大帅皆具。此刻,我等只能——”仆固怀恩轻轻而坚决道,“往前推大帅一把,于我等而言,其实也是大幸之事!”

    郭子仪神色变幻起来,犹疑道,“此等大事,还需要大帅做主吧,我等部将……”

    郭子仪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仆固怀恩打断了,“大帅为人重情重义,对我等手下宽厚——若不是大帅提携,李光弼这种小人焉有今日!郭兄,若是大帅成事,我等皆可封王拜相,成为开国元勋。若是我等眼看大帅失势,下一个被诛杀的或许就是你我!”

    “郭兄你再想想,若是这位陛下有些善待功臣之心,纵然夺去大帅兵权,也会册封郭兄或者封大人为帅,可他将我等全部抛之脑后,将李光弼弄来,用意若何,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郭子仪又是一声长叹。

    想起李光弼的嚣张得意,郭子仪终于还是咬了咬牙道,“若是大帅有意,郭某当效忠大帅。只是若是大帅若无此意,我等还是认命吧。”

    郭子仪端起案几上的茶盏,小啜了一口,心里却是翻腾起了巨浪。

    对于郭子仪这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而言,造反这两个字稍微有些沉重。只是大势若不可抗,他也只能从之。

第389章诸将的选择!

    仆固怀恩心念电闪。

    他是胡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大唐的忠诚度远不如郭子仪。在他的心里,其实谁做皇帝不要紧,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

    仆固怀恩看准了张瑄有反抗的用心,而且是谋划准备已久。而他一向看好张瑄,觉得张瑄若是称帝,肯定能开辟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比起大唐太宗皇帝来也不会逊色多少。

    因此,仆固怀恩早就生出了拥立之心,只是一直在等待机会而已。如今李亨动起了真刀真枪,张瑄怎么可能坐以待毙,仆固怀恩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事儿,自然是瞅准了时机。

    在仆固怀恩看来,在张瑄的心腹众将中,南霁云、雷万春之流不用考虑,是张瑄心腹中的心腹,绝无贰心,而封常清、张巡受张瑄提携重用之恩,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有郭子仪,相对来说,稍微存在一点“障碍”。

    仆固怀恩主动来跟郭子仪“沟通”,目的就是劝说和试探。当然,如果郭子仪不肯从之,仆固怀恩自当暗中禀报张瑄,相信张瑄也不会心慈手软。

    见郭子仪意动了。

    仆固怀恩轻轻笑了,“郭兄,大帅是何等的雄才伟略,他若是并无反意,如何又能将家眷接出长安,安置在雍州。而某最近也得到消息,回纥可汗骨力裴罗举倾国之兵于灵州外围,若是大帅举兵,回纥兵马并长驱直入助战。”

    “而灵州的张巡,其实也做好了各种准备。”

    “还有史思明。史朝义前番来求见大帅,所为何事,郭兄你还能不知?”

    “如此种种,说明大帅早有自保之意。但是,作为我等而言,却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有所动作——郭兄,不如由你出面,联络潼关的封常清和张同,我等联名拥立大帅为帝,就定都洛阳,自成一国,何如?”

    “军心之事,数月前潼关兵变,早已说明一切。既然如此,郭兄还犹豫什么?进则荣耀等身,退则身败名裂,没得选择了。”仆固怀恩又劝说道。

    郭子仪终于点了点头,算是正式表态了。

    仆固怀恩狂喜,攻克了郭子仪这个难关,其他人是一呼百应。

    而与其同时,监军霍长青去虎牢关宣布皇帝的旨意。

    颜真卿接旨毕,面不改色,但心里却是非常苦涩和无奈。

    他非常清楚,皇帝之所以肯赦免他的一切罪过,还册封他为河南行军大总管,无非是为了牵制和分化张瑄的力量。而这,几乎就是权宜之计。

    等皇帝坐稳了江山,消除了安氏叛乱和张瑄这个大隐患之后,会不会秋后算账,就很难说了。

    不过,颜真卿也并不在乎皇帝秋后算账。

    他苟活至今,主要还是为了洗刷耻辱。而占据虎牢关,算是他统军交战以来的第一胜仗,脸上因此多少有了几分光彩。

    作为一个从基层升迁上来的官员,颜真卿自然明白,现在的天下局势因为皇帝的刚愎自用及多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安禄山意已死,安庆绪兵败,现在已经不成气候,迟早会被扫平。但安氏叛乱平了,不代表天下就安定了。

    颜真卿看得真真的,皇帝的咄咄逼人和薄待功臣,张瑄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若是张瑄起兵,现在的朝廷恐怕很难抵挡住。

    而至于他这一万多人,其实有没有都不在话下,根本就影响不了大局。

    颜真卿与郭子仪是同类人,循规蹈矩,造反这两个字比较沉重。

    但——张瑄若真的与朝廷彻底决裂,颜真卿真是很难决定自己的行止。

    原因无他,张瑄对他有恩。之前的荐拔之恩,他能从一州刺史出任调整后的大唐八大藩镇之一,完全是张瑄的大力提携举荐,可以说没有张瑄就没有今日的颜真卿;随后的赦免之恩。张瑄可是抗着皇帝和朝廷的巨大压力,保全了他,还给了他将功折罪的机会。

    颜真卿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在效忠朝廷与回报张瑄恩情之间,他无法做出抉择。

    霍长青望着颜真卿哈哈笑道,“颜大人,陛下对你厚加封赏,赋予重任,希望颜大人能上体天心,效忠朝廷。”

    “待李郡王统率大军进攻范阳,扫平安庆绪叛军余孽之后,这河南守防重任还是要落在颜大人身上。请颜大人三思啊!”

    霍长青的话里不乏暗示之意。

    颜真卿当然听得出来,但却装起了糊涂。

    “在下罪孽深重,虽有虎牢关小胜,但过往之事,损兵折将接连大败,实在是令人惭愧无地。”颜真卿感慨万千也是含糊其辞地抱拳道。

    霍长青皱了皱眉,“颜大人,既然陛下都下诏赦免了,你便只有功没有过!这世间不可能有常胜将军,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颜大人何必放在心上!”

    “呵呵,这世间,还是有常胜将军的,就像永宁王一样。霍监军想想,自从永宁王就藩整军以来,无论是面对吐蕃还是安禄山叛军,历经大大小小十余战,可曾有过败绩?可曾丢失过一城一地?”

    颜真卿感慨了一声,“是颜某人无能而已,惭愧!”

    霍长青无言以对,嘴角轻轻一抽。

    霍长青可是带了重担过来虎牢关的。他奉皇帝的命令,要在虎牢关控制住颜真卿,免得颜真卿投靠张瑄,导致张瑄轻而易举地就打通河南与范阳的通道,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范阳、河南、河东、陇朔以及两淮、江南等连成一片,自成一国。

    可颜真卿的态度却令霍长青有些恼火不满。他本来以为,皇帝的赦免兼加封诏书,能让颜真卿感激涕零,从而率军与张瑄死扛,但现在看来,颜真卿的忠诚度似乎也值得商榷了。

    ……

    ……

    面临选择的还不仅是颜真卿,还有在潼关的封常清和张同。

    封常清听说皇帝的旨意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张瑄起兵宣布反唐就在这几天了。除非张瑄想自投罗网,否则他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回长安做一个虚头八脑的相国?

    况且,皇帝随时都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官位和权势,就连身家性命,都未必保得住。

    封常清在书房里呆了一个时辰,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其实早就进行了预演。封常清的家眷跟随李腾空和苏扈冬的女军一起到了雍州,这就足以代表封常清的态度了。

    真正需要慎重抉择的还是张同。

    张瑄对张同亦有举荐宽放之恩,但这种恩情能不能抵消张同心里对大唐朝廷的归属感,却很难说。

    但张同考虑问题明显比颜真卿深远。作为京都已经失势的张家族人,张同心里很清楚,若是没有了张瑄,他今后很难再一枝独秀了。

    更重要的是,张同深知张瑄的谋略和手段,诸多的事实证明,没有张瑄做不到的事情。以张瑄如今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皇帝的这道诏令一旦公之于众,基本上可以断言,能引起陇朔大军的哗变。

    军心在张瑄这边。而只要大军肯跟着张瑄走,皇帝的朝廷就挡不住张瑄的崛起。

    张瑄与安禄山不同。安禄山只有狡诈没有大智慧,算是枭雄但绝不会是英主,可张瑄却分明就是雄才伟略胆识过人。这样的人,其实很难长期屈居人下,与朝廷决裂也是必然的。

    考虑到自己的身家前程,又知道自己手里这一万余人,根本就翻腾不起什么大浪,张同斟酌犹豫再三,还是下了最后的决定。

    张同匆匆走出府门,准备去拜访封常清,表明态度。

    封常清正要出门,而也是要拜会张同。

    两人在封常清的门口相遇,目光交汇间,微微一笑,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张大将军,请!”

    “封大人请!”

    两人亲亲热热地进了府门,待军卒上了酒菜,就开始对面小酌。

    “封大人,张某有几句话如鲠在喉,就一吐为快了。陛下此番如此薄待功臣,实在是令人齿冷心寒。我等当上奏朝廷,请陛下收回成命!”张同抱拳道。

    “呵呵,张大将军,其实这也不奇怪。陛下身边全是佞臣贼子,自己又没有主见,焉能不昏庸无道。”封常清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哦,对了,忘了跟张大将军说一声了,前几日,两位女军大将军护卫永宁王家眷和张家族人去了雍州安置,大将军的内眷也在其中,呵呵。”

    张同闻言,心头陡然一个激灵,情不自禁地浮起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儿。

    他正准备去长安暗中接出自己的家眷,却不料张瑄早已派人提前下手了。不过,那个时候,皇帝还没有抵达长安,张瑄此举寓意深远,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张同知道自己已经被牢牢捆绑在了张瑄的战车上,没有后退或者瞻前顾后的余地了。

    他暗叹一声,抱拳道,“大帅厚爱,张某铭感五衷。”

    “大将军啊,其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等为官者,所图无非是功名富贵荫及子孙。大帅重情重义,将来也不会亏待了我等!”

    封常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端起酒盏来,“请饮!”

第390章杀!

    李豫和李光弼在洛阳城外的大营中等待了数日,也没有等到张瑄的踪迹,非常不耐烦。

    但见不到张瑄,这道旨意就无法宣出。屡次三番找上郭子仪,郭子仪只推说张瑄率军出征追击叛军,至今还无消息。

    李光弼无奈,只得继续等待。

    这个时候,追击安庆绪叛军余孽的李嗣业部和南霁云、雷万春的神策军,合兵一处,包围了临漳,将安庆绪及其党羽困在了邺城(即临漳)。

    安庆绪的主要叛将李归仁被李嗣业的陌刀军冲溃,逃往河东,企图投奔史思明部。

    邺城被两万唐军团团包围,城中的安庆绪身边只有数千叛军,兼之邺城城墙低矮,很难坚守。如此力量悬殊之下,安庆绪的结果可想而知。

    安庆绪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中,正欲横刀自刎,却被严庄一把将胡刀夺下。

    “陛下,不可!”严庄轻呼道。

    安庆绪悲哀地回头望着严庄,黯然道,“严军师,朕已经走投无路,唯有一死而已!”

    “陛下何必轻生。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我军兵败大势已去,不如写降书顺表归降于大唐皇帝。严某听闻唐皇宽仁,只要陛下谦恭屈膝,必能保全性命。甚至,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严庄轻轻道。

    “朕在唐皇眼中是为叛逆,归降也是一死,不如自己了断,来得干净。”安庆绪长叹一声,“朕登基不过数月,就兵败如山倒,这莫非是天意!看来,我们安家有称王称霸的实力,却没有改朝换代的气运,着实令人可悲可叹!”

    严庄摇了摇头,“叛乱者乃是安禄山,与陛下无干。陛下可将叛乱之罪尽数推于安郡王身上,上书称臣,号令范阳13郡纳土归降,保全性命应该没有问题。”

    安庆绪本来怀了死志,但一次没有死成,又被严庄劝了这好半天,所谓必死的心也就淡了。

    犹豫良久,他还是听从了严庄的建议,由严庄代笔写下一封言辞恭敬谦卑的降书顺表,表示愿意归降于大唐皇帝,同时号令范阳13郡归顺朝廷云云。

    上午。李嗣业和南霁云正要下达攻城命令,突然见城门洞开,安庆绪带着一干伪大燕国文武大臣高举着白旗,出城投降。

    李嗣业和南霁云长出了一口气。

    既然安庆绪投降,省去了攻城战,避免了军卒伤亡,不战而胜,那是最好的。

    李嗣业和南霁云、雷万春三位唐将跨在马上,居高临下地凝视着一干垂头丧气规规矩矩走过来的以安庆绪为首的叛军首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安庆绪咬着牙垂首快速走过,严庄则面向李嗣业、南霁云三人躬身拜了下去,“三位大将军,这是我家主公的降书顺表,只要皇帝陛下肯恕我等之罪,范阳13郡皆会纳土归降。”

    李嗣业冷笑一声,“你家主公?叛贼而已!一个无知孺子,竟敢称皇称帝!还有你这厮,蛊惑安禄山谋反在先,弑主作乱在后,而今又撺掇安庆绪投降朝廷,朝云暮雨,毫无气节可言!像你这等反复无常的小人,当就地诛之!”

    严庄被李嗣业一番话说得羞愤难耐,尽管他为阶下囚,却也忍不住反驳了一句,“安禄山叛乱筹备十余年,怎会因严某而兴废!安禄山大逆不道,严某替天行道诛杀之,谈何弑主?至于如今开城投降,乃是识时务、知进退,又怎么能成了反复无常!”

    严庄这一番辩解,倒是让李嗣业有些无语了。他没有想到,这世间还有这等脸皮厚之人,明明是自私自利为先、只要有利益什么人皆可背叛,可到了严庄的嘴里却成了大义凛然,简直是……

    李嗣业哭笑不得,不屑地扫了严庄一眼,“你这厮真是巧舌如簧——但像你这等无耻之徒,要你何用?来人,将此贼子拖下去,斩了!”

    严庄大惊,竟然扯开嗓子高呼道,“严某乃是归降之臣,大唐陛下乃是仁义之君,不杀降臣!”

    已经走到前面的安庆绪等人突然听到严庄的颤声高呼,不由心惊胆战,却是不敢回头看。

    李嗣业笑了,心里暗道,“皇帝在长安呢,你在这里喊皇帝救命,皇帝也听不到。”

    李嗣业摆了摆手,几个恶狠狠的军卒上前,正要把严庄带下去斩首,南霁云笑了笑,向李嗣业道,“李兄,来此之前,大帅曾经嘱咐南八,若是能活捉严庄,就留他一命,大帅要亲自见见此人。”

    李嗣业一怔,就又挥挥手让士卒又把面色煞白的严庄带了回去。

    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回来,严庄双腿打颤,体弱筛糠。

    ……

    ……

    云中。

    张瑄之前派遣往范阳的靖远军在云中被范阳留守军马阻击,因为主将孟平过于轻敌躁进,结果导致三战皆败,两万远征的靖远军或阵亡,或原路逃回河西。

    就在邺城的安庆绪以范阳13郡为筹码准备向大唐皇帝投降的时候,史思明父子的四万大军由朔方奔袭范阳,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占据了范阳13郡。

    史思明本是范阳大将,他打着安庆绪的旗号开进范阳,范阳留守军马不敢阻拦,让之长驱直入。等到意识到情况不对时,史思明已经牢牢控制住了局面。

    范阳是安禄山的老巢,经营了接近20年,积累的各种辎重钱粮无数。加上安禄山叛乱进攻中原,将沿线各郡县以及东都洛阳的金帛财物掳掠而去,都囤积在范阳密库之中。

    如此一来,都便宜了史思明。

    史思明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由此,野心渐渐滋生。

    他就想占据范阳自成一国,与张瑄分庭抗礼。既然有了这个念头,之前向张瑄投降的事儿自然就化为泡影。

    动乱之中,形势瞬息万变,作为一个野心家,史思明如此反复,倒也不足为奇。

    史思明一边收整范阳13郡民心,整编兼并了李归仁的残部,同时招兵买马增强实力,一边在河南通往河东和范阳的关隘处布置重兵,准备阻挡张瑄北上范阳。

    只待张瑄起兵,他便准备也在范阳自立为帝。

    ……

    ……

    洛阳。

    经过了安禄山叛乱和战火后的洛阳城破败不堪,人烟更是萧索。虽然张瑄收复了洛阳和河南一地,但因为叛乱尚未完全结束,所以战前逃出洛阳城的百姓迟迟没有回归。

    直到安庆绪在邺城兵败投降的消息传来,散于各地的洛阳百姓以及河南各州府县的百姓,才慢慢拖家带口,返回故里。

    阳春四月的天气,大地回春,和风徐徐。洛阳城门口处人来人往,百姓商贾欢天喜地,渐渐有回复往日繁盛的迹象。

    一路军卒纵马扬鞭而来,过往百姓赶紧让道。

    “那被捆缚在马上之人,不正是大燕皇帝安庆绪吗?”

    “某家认得那白面书生,那就是大燕国丞相严庄!”

    “这些乱臣贼子,祸害百姓,该杀该死啊!”

    一些叛军占据洛阳城时救留在长安幸存下来的百姓站在道旁窃窃私语,手指着被押解过来的安庆绪等叛臣贼将,暗声咒骂着。

    李豫和李光弼带着几个随从远远地站在官道旁,凝视着被押解进城的安庆绪等叛贼俘虏,对视了一眼。

    “殿下,我等当进城去,将这安庆绪等人接管过来,然后送往长安,由陛下处置!”李光弼沉吟着道,“既然安庆绪已经归降,那就该由朝廷裁处!”

    “张瑄还没有回军凯旋吗?”李豫皱了皱眉道。

    李光弼冷冷一笑,“殿下,其实张瑄应该就在洛阳,只不过是对我等避而不见罢了。殿下,既然他拖着不见,那么,我们就不妨……”

    李光弼伏在李豫耳边小声说了几句,李豫默然点了点头。

    李光弼猜得没错,张瑄已经返回洛阳,但一直对李豫和李光弼二人避而不见,哪怕他们是所谓的钦差大臣,还有圣旨要宣。

    安庆绪和严庄等人被押解回洛阳城,自然直接被押入了张瑄的帅府。

    张瑄一身青色的便袍,肃然端坐在帅案之后,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将分列两侧。

    安庆绪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严庄等少数几个叛军中有头有脸的文臣武将紧随其后。

    安庆绪勉强一笑,向张瑄拜了下去,“罪人安庆绪,拜见永宁王!”

    “此处没有永宁王,只有平叛兵马大元帅。”张瑄凝视着安庆绪,轻轻一笑,两个指头捏起安禄山的降书顺表,淡然道,“安庆绪,据说你要向皇帝陛下投降而不是向本帅投降,是这么个说法吗?”

    安庆绪默然不语。

    “你们父子起兵祸乱天下,导致生灵涂炭,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范阳叛军在河南、在两淮、在江南,烧杀掳掠强抢民女无恶不作,犯下累累罪行,天怒人怨!”

    “而像你这等弑父不孝纲常沦丧大逆不道的恶徒,死有余辜——来人,将安庆绪推出去,斩首示众!”

    安庆绪脸色骤变,颤声道,“安某已经向皇帝陛下投降,没有皇帝陛下的昭命,你竟敢……”

    安庆绪的话还没有说完,张瑄陡然一拍桌案,暴喝道,“推出去,杀!”

第391章你本是一枚棋子

    “且慢!”

    随着一声轻喝,李豫和李光弼昂首挺胸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郭子仪诸将暗暗皱了皱眉,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射在张瑄身上。

    张瑄犹自肃然端坐在帅案之后,缓缓抬头望向了李豫和李光弼。

    李豫抱拳道,“永宁王,安庆绪乃是朝廷重犯,既然其人已经向朝廷归降,理应押往长安,由朝廷处置!”

    李光弼也抱拳施礼道,“然,永宁王,安庆绪即已归降,再行诛杀,有损陛下清誉。正如楚王殿下所言,应解往长安,由陛下亲子裁处!”

    张瑄缓缓起身,清冷的目光掠过李豫,直接投射在了李光弼身上。

    他的目光中隐隐闪过一丝无言的冷酷,缓缓扬手指着李光弼淡然道,“安庆绪乃是本帅的俘虏,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本帅有权处置安庆绪。至于本帅怎么处置安庆绪,是释还是斩,不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

    “李光弼,什么时候,本帅做事,还轮到你来说三道四了?”

    “莫非以为被封了郡王,就得意忘形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了?”

    张瑄的声音里充满了不屑一顾和居高临下。

    李光弼心里怒火渐生,也冷笑道,“在下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永宁王固然位高权重,但终归还是朝廷臣子,陛下有旨,你还能抗旨不成?”

    “抗旨?”张瑄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但笑声旋即一敛,声音变得无比的冰冷无情,“安庆绪父子罪恶滔天,祸国殃民,罪该万死。这种人,若是不死,本帅无法面对死在叛军马蹄下的十余万百姓,更无法面对为平叛浴血奋战的三军将士!”

    “来人,将安庆绪推出去,斩!将此贼首级悬挂于洛阳城门之上,示众三日!”张瑄猛然挥手,斩钉截铁地道。

    顿时就冲进来几个凶悍的士卒,不管安庆绪如何嘶喊,都将他推出大堂之外,解往法场。

    李豫和李光弼的脸色瞬间变得非常难看。

    张瑄当着两人的面,使用强硬手段将安庆绪诛杀,摆明了是示威的。

    李豫气得嘴唇发颤,但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李光弼犹豫了一下,知道自己在安庆绪的事情上再与张瑄“计较”也无济于事,等争论结束,安庆绪的首级恐怕早就挂在城门上了。

    李光弼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宣旨,他就不相信,皇帝的圣旨在此,罢黜了他的帅位,他还能公开造反不成?

    李光弼没有犹豫,立即从怀中掏出李亨的圣旨来,大声喝道,“陛下有旨,张瑄与诸将听旨!”

    张瑄嘴角一晒,缓缓起身抱拳道,“张瑄接旨。”

    “叛乱初定,朝中真是用人之际。册封张瑄为太师、中书令兼礼部尚书,速速回京辅朕理政,不得有误。册封楚王李豫为平叛行军大总管、李光弼为平叛行军副总管、范阳大都督,节制封常清、仆固怀恩和郭子仪部进攻范阳……”

    李光弼宣完圣旨,将圣旨合拢,凝视着张瑄微微一笑道,“恭喜永宁王拜相。如今天下初定,朝廷人才匮乏,迫切需要永宁王率群臣安国辅政。陛下有旨,还请永宁王速速回京,陛下正在长安翘首以盼!”

    李光弼的声音一落,诸将的呼吸都变得异样的急促。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下意识地将复杂的目光投射于张瑄身上,紧张地等待着张瑄的一锤定音。

    张瑄默然。

    片刻后,他缓缓坐下,将圣旨随手摆在桌案上。

    他望着踌躇满志的李光弼和一脸期盼的楚王李豫,突然笑了。

    “长安,我是要回去的。一定会回去,但不是现在。”

    “待本帅将范阳拿下,将叛军余孽清剿干净,还天下一个康宁安定,一定回长安跟陛下相见。至于现在,本帅还要继续整军进攻范阳。”张瑄挥了挥手,“辅政之事,有杨相等人在,本帅非常放心。”

    张瑄的话非常轻描淡写,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对皇帝的这道夺权的诏令,他即没有震惊,也没有愤怒,表现平静。

    “平叛之事,自有小王和李郡王统军,朝廷百事待兴,还请永宁王以大局为重,及早交割军权,回长安履职。”

    李豫大声道。

    “交给楚王殿下和李光弼?呵呵,请恕本帅直言,你二人难当大任。”张瑄晒然一笑,“虽然叛军穷途末路,但范阳仍然有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盘踞。沙场之上,风云变幻,风险莫测,楚王殿下还是回长安去继续争你的储君之位吧;至于李光弼——”

    张瑄霍然起身,扬手指着李光弼淡然道,“若没有本帅提携,你至今不过是陇朔一偏将。若没有本帅的布局和谋略,你率军深入吐蕃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你本是本帅战略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任你如何蹦跳,都脱不开本帅的手掌心。”

    “想要跟本帅唱对台戏,你还不够资格。”

    “蚍蜉撼树,蝼蚁与雄鹰争锋,本帅一直懒得理会罢了。”

    李光弼羞愤难耐,脸色涨红,怒道,“永宁王休要争口舌之利。陛下圣旨在此,你难道还要抗旨不成?莫非永宁王也要效仿安禄山,做那种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

    砰!

    张瑄猛然一拍桌案,“放肆!李光弼,你再口出狂言,本帅立即将你拿下杖毙!你信不信?”

    张瑄威势凛然,目光咄咄逼人。

    李光弼心里一个激灵,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有些不敢正视张瑄的眼神。

    “本帅在长安时,曾与皇帝交心,说:只要陛下不负我,我便终生不负陛下!”

    “言犹在耳,可惜物是人非事事休!张某做事顶天立地,自问对得住皇帝、对得住李唐王朝、对得住天下万民,但皇帝可敢说,所作所为,可曾无愧于心?张某未负陛下,陛下有无负我?”

    “有没有?!楚王殿下,你说说!”

    张瑄怒视着李豫,李豫面红耳赤,嘴角抽搐着,竟然不敢开口了。他已经感觉出来,今日似乎不会善了了,张瑄的意思非常明显了——想到这里,李豫非常后悔不敢听李光弼的,当面宣旨夺权,这相当于是当众逼着张瑄开口说造反这两个字。

    “你竟敢说张某要做安禄山——当初宁王反叛,曾与张某言,若是张某支持,他会将西北于张某自成一国称王道寡;昔日安禄山更曾与张某言,要与张某平分天下,坐拥万里山河。”

    “张某都没有答应。因为张某不是安禄山,张某只有施展胸中抱负的热情,而没有图谋江山的野心。张某不会因为个人野心,而祸及百姓。然而,如今看来,有人正在一点点地逼着张某往绝路上走——退一步就是万丈悬崖,李光弼,你倒是说说看,张某能不能后退、会不会坐以待毙?”

    张瑄的声音慷慨有力,冷酷低沉。

    郭子仪等将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和愤慨,个个跃跃欲试,只要张瑄一声令下,便会立即将楚王李豫和李光弼拿下,然后高举大旗,宣布起兵反唐,改朝换代拥立张瑄为帝。

    张瑄冷笑不语。

    李豫脸色煞白,心中非常紧张,站在那里,双腿都有些发软。

    李光弼与李豫不同,他终归是军中宿将,颇有几分胆气。他上前一步抱拳沉声道,“永宁王,若是李光弼个人有冒犯之处,但凭永宁王处置。但是朝廷大事不容怠慢,陛下诏令不容亵渎,还请永宁王以天下黎民百姓为重,以社稷江山为重!”

    “你说得很好。”张瑄鼓了鼓掌,嘴角冷笑着,“不过,这天下终归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来人,传本帅军令,擂鼓聚集三军于校场之上。”

    ***************************************

    雍州。

    张家内眷临时的府邸中,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因为三个幼小生命的诞生,张家人无不欢欣鼓舞。

    崔颖和杨三姐都在坐月子,而李腾空、苏扈冬等女则往来于崔颖和杨三姐的寝室,以逗弄孩子为乐。只有万春独居一院,情绪有些低沉。

    皇帝那边的动静,张瑄这边的动静,万春又不是傻子,怎么能看不出来。只是她作为李唐公主,自己的夫君即将跟自己的娘家决裂,甚至是兵刃相见你死我活,她怎么能不为之焦灼不安!

    崔颖房中,众女齐聚一堂,唯独缺了万春。

    崔颖让仆妇抱着吃饱了奶水沉沉睡过去的孩子,望着李腾空、花奴儿和苏扈冬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众女都明白崔颖在担心什么。

    “空儿妹妹,你去把万春妹妹找过来,我有几句话跟她说。”崔颖犹豫良久,还是准备跟万春挑明了。

    事情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若是再不跟万春摊牌,等到张瑄起兵篡唐的时候,又让万春如何自处?如何在张家呆得下去?

    李腾空点了点头,匆匆而去,不多时,就把神色黯然的万春带了过来。

    望见众女,万春勉强一笑,敛衽一礼道,“诸位姐姐,万春有礼了!”

    崔颖柔声一笑,“万春妹妹,都是自家姐妹,怎么这么见外。来,坐姐姐这里。”

第392章杨贵妃的危机

    万春默然坐在了崔颖身边。

    崔颖侧首凝视着万春,见万春脸色有些憔悴,知道她最近夜不能寐心里焦虑有加,便怜惜地探手抚摸着她的手,柔声道,“万春妹妹,咱们是自家人,有什么话,姐姐便直说了,如果有不当之处,你莫怪姐姐。”

    万春轻轻点头,小声道,“奴家听着呐,姐姐说吧。”

    “万春妹妹,你是当朝公主,身份摆在这里,如今这个情况,你也看在眼里,心里有些担心是正常的。但是姐姐希望你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伤神。”

    “郎君本是陛下之臣,可以说,这些年来,郎君为当今陛下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当初的冒死平叛,还是后来的开疆辟土大胜吐蕃,以及拥立陛下称帝,如今又举兵勤王平叛……如果郎君不敢居功,这大唐朝廷上下还有谁敢自称功臣?”

    “然而,陛下如此寡恩薄情,天下尚未安定,便要向功臣下手,岂能不让人心寒!”

    “万春妹妹,你倒是说说看,如此种种,陛下将他逼到了这个份上,他怎么办?坐以待毙吗?要是他坐以待毙,我们这些家眷以及我们各自的娘家亲族都要跟着受牵连,甚至是家破人亡。”

    崔颖的声音虽然柔和,却很低沉。

    万春眉梢一挑,脸色变得有些苍白,她幽幽一叹,“姐姐,奴家知道,是皇兄不仁不义在先,郎君也是被逼无奈。奴家没有埋怨郎君的意思,只是心里感觉有些难过罢了。”

    “没有郎君,就没有如今的陛下,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陛下要举刀相向,为了自保,夫君肯定要有些动作。万春妹妹,你莫要多想了。”李腾空在一旁插话道。

    苏扈冬也笑了笑道,“皇帝是皇帝,万春妹妹是万春妹妹,岂能混为一谈。万春妹妹放心好了,就算是夫君与皇帝决裂,都与你无关的。”

    万春苦涩地一笑,没有回言。

    她当然知道张瑄不会因此冷落了她。但是如果张瑄真的起兵反唐,她这个大唐公主在张家的地位肯定会变得尴尬。而且,她还有些担心李唐皇族的安全。

    万春比谁都清楚,李亨肯定不会是张瑄的对手。如今大部分兵权都掌控在张瑄手里,张瑄手下猛将如云能人义士比比皆是,而反过来说,皇帝身边却都是昏庸无能之辈。

    一旦张瑄改朝换代自立为帝,那么,李唐皇族的下场可想而知。

    一个朝代的崛起,肯定要以一个朝代的灭亡为基础。

    “万春妹妹,郎君在离开雍州的时候,跟我说过几句话,让我转告于你。郎君说了,你既然嫁入了张府,就是他的夫人,不再是过去的大唐公主了。他请你放心,无论将来如何,他都不会冷落于你。”

    崔颖轻轻道,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她知道,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味的柔和劝说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让万春明白自己的身份。既然嫁给了张瑄,那她就必须要与皇族的身份脱离,一切要站在自己丈夫的立场上。

    万春的脸色更加苍白。

    她长叹一声,抓住崔颖的手,颤声道,“姐姐,奴家明白的。奴家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些不好受——姐姐,你说这本来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样?皇兄本来是一个宽厚之人,如今却变得刻薄寡恩……导致好好的君臣非要兵刃相向,哎!”

    万春不禁一阵悲从中来,投身在崔颖怀中,嘤嘤抽泣起来。

    “万春妹妹,皇帝不是以前的东宫太子了,现在的皇帝……这些事儿,咱们女人家家的,也左右不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想?听姐姐一句劝,别再胡思乱想了,别愁坏了身子!”

    万春哭得更凄苦更惶然更无助了。

    良久,她从崔颖怀里探起头来,梨花带雨地抽泣道,“姐姐,能不能跟郎君说说,他将来要真的当了皇帝,保皇兄一命行吗?”

    崔颖默然无语。

    尽管她很想宽慰万春,替张瑄答应下来。但崔颖心里却很清楚,如果未来张瑄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取大唐而代之,那么,李唐皇族肯定是要被清算的。这是皇权更迭的必然宿命,张瑄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应该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他不太可能因为万春的存在,就为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巨大的隐患。

    张瑄或许不会将李唐皇族全部诛杀,但应有的处置和镇压是难免的。而有些反抗者,必然会人头落地。

    改朝换代,没有不流血的。这是历史的宿命,张瑄概莫能外。

    其实,万春作为皇族公主,怎么会不懂这些,她的话无非就是体现了她此刻六神无主的心情。

    李腾空也是李林甫之女,对这些皇权纷争的蝇营狗苟有着足够的认识。她幽然一叹,走过去抓起万春的手来,柔声道,“万春妹妹,莫要想那么多了。只要皇帝不把瑄郎逼急了,他不会走到那一步的。而作为他的妻室,无论他怎么做,咱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不能拖他的后腿。”

    众女又宽慰了万春一阵。万春渐渐变得平静下来,事到如今,她也只有接受和面对现实。

    众女说笑了半天,李腾空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突然讶然道,“对了,姐姐,萧家兄长如今何在?早上我见过萧家嫂嫂和鼎儿,萧家嫂嫂也不知道萧家兄长的去向,心里甚是担心。”

    崔颖眉梢一扬,眉宇间浮起一丝异样。

    她轻轻一笑道,“萧家兄长如今还在长安——应该是郎君另有安排,以萧家兄长的身手,一定会平安无恙的。空儿,你一会去跟萧家嫂夫人说一声,就说萧家兄长一切平安,不要挂念。等过上一段时间,萧家兄长一定会来雍州与她们母子团聚的。”

    ……

    ……

    崔颖说得没错,萧十三郎没有随张家人以及一些近姻亲离开长安,而是秘密潜藏在了长安。这当然是张瑄的安排。

    只是任谁都没有想到,萧十三郎会潜进了皇宫,留在杨玉环的宫苑做了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侍卫。当然,萧十三郎潜入皇宫的使命不仅是保护杨玉环,还有随时为张瑄传递皇宫消息的任务。

    而且,在皇宫里的暗棋绝不是萧十三郎一人,只是以萧十三郎为首罢了。

    毫不夸张地说,李亨在皇宫里的一举一动,以及长安朝廷的任何风向,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传出长安,报到张瑄身边。

    如今的杨玉环在宫里度日如年。她的身份特殊,不能像杨三姐一样抛开一切,加入到张瑄的“后宫”群中,只能暂且呆在宫里,焦急地等待着。

    如果不是萧十三郎常在她身边,这意味着张瑄并没有忘记她的存在,杨玉环早就心灰意冷了。因为,她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张瑄了。

    李亨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册封杨玉环为皇太后。当然杨玉环也没有奢望,更不稀罕这种无谓的名分。

    李隆基驾崩之后,李亨就将杨玉环等一些李隆基的嫔妃全部安置在了未央宫之中,分居多个宫苑。

    最近的李亨,心里有喜有忧。喜的是他最宠爱的薛淑妃已经怀孕,未来有诞下皇子的可能,只要薛淑妃诞下皇子,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薛淑妃册封为皇后;忧的则是远在河南的张瑄。如果张瑄不服诏令,铤而走险起兵反叛,那么,等待着李亨的又将是一场暴风骤雨。

    甚至,远远比安禄山叛乱更严重。

    李亨烦躁之极,薛淑妃要安胎,又不能常常陪伴于他。

    李亨去了御花园里散心,正好与同样在御花园里闲逛解闷的杨玉环相遇。

    杨玉环如今正是风韵正盛的年华,老皇帝的驾崩并没有让这个艳冠天下的大唐歌妃在容颜上有任何的变化,望着这位高贵娇媚不减当年照旧一笑倾城的先皇遗妃,李亨心里悄然浮起了一丝异样。

    如今的李亨可不是当年在东宫因为畏惧李隆基而清心寡欲的太子李亨了,而是纵情放欲高高在上的皇帝李亨,对于女色方面,他无疑与昔年走了两个极端。

    最近,虽然宠爱薛淑妃,但他还是接连纳了不少美人,最起码与他的父皇比起来,毫不逊色了。

    杨玉环是一个非常有魅惑力的绝世红颜。否则,也不会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在容颜上,杨玉环未必比得上薛淑妃,但薛淑妃虽然青春明丽,却没有杨玉环身上那种勾人的成熟韵味和万千风情。

    “见过陛下。”杨玉环勉强一笑,她隐隐发觉了皇帝眼眸中的某种不该有的火热和欲望,心里非常厌恶,同时也起了浓烈的危机感,与李亨匆匆见过礼,便告辞离去。

    李亨站在原地,望着杨玉环摇曳生姿的背影,心头如若猫抓,越来越痒痒难耐。

    所谓保暖生闲事,富贵思淫欲,当上了皇帝的李亨一旦心胸敞开无所顾忌,作为男人的本性就被无限放大。

    李亨突然有一种霸占杨玉环的强烈冲动。

    他父亲李隆基做过的事情,他如果想做,似乎也可以效仿一次。

    良久。

    他呼过自己的随身太监,命令摆驾去杨玉环的宫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8922/ 第一时间欣赏天唐最新章节! 作者:格鱼所写的《天唐》为转载作品,天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唐介绍:
历史系副教授出身的副市长穿越至大唐天宝十一载夏天的长安,成为张九龄的幼子、帝都名门张府的浪荡纨绔张瑄。这个时候,距安史之乱不足三年,权臣李林甫病亡还有数月时间。而最重要的是,一场巨大的危机与穿越者并肩而至。天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