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雄TXT下载北雄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雄全文阅读

作者:河边草     北雄txt下载     北雄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0章滑头

    “军曹,这地界虽说不错,但好比虎狼环伺的山林,凶险也多。。。。。。要不,下个军令,别让人出营门了。”

    就知道没好话,本来还有些得意,想听几句奉承之言的李碧,看着蹲在那里,恨不能一头扎进火盆里的李破,暗自咬了咬牙。

    忍不住,上去踢了这厮的屁股一脚。

    李破哼哼两声,满不在乎的揉了揉屁股,挪着鸭步,换到了火盆对面。

    他现在心情正好,懒的跟这疯女人一般见识。

    他只是撇撇嘴,皱皱眉,瞄着李碧,像是在说,说正经事呢,别动手动脚的。

    此时李碧的好心情,立马只剩下了一半儿。

    “胆小如鼠,亏了你还是个男人。”

    李破听了,歪着脑袋,特蔑视,“军曹不懂,男儿胆小,那是因为他肩膀上担着东西呢。。。。。。您下不下令,不下令的话,俺就得跟他们一个个的说,那可太麻烦了。”

    “假传军令?你还要不要脑袋了?”

    “俺这脑袋本来就不太安稳了,您要再是出营几趟,俺看啊,这脑袋很快就能掉下来了。”

    李碧转着眼珠儿,跟这人说话,是越来越气人了,这人在她面前,也越来越是。。。。。嗯,往好里说叫不见外,往坏里说那就叫个放肆。

    这是瞅准了她心软,不会为了些小事真砍了他那颗脑袋。

    不过也确实,之前种种,都奠定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马邑来了那么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她的亲戚,跟随她也好几年了,但时至今日,她最信任的人,却换成了个来历莫名其妙的关西小子。

    这世上的事,真的是很难说清楚啊。

    不过,在李破面前,李碧已经很擅长压制自己的火气了,总不能再干一架,之前那一架打的,差点让她颜面无存不说,还让这小子愈发得寸进尺了起来。

    若是再打一架,这将军差不多也该换人了吧?

    不过,她还是忍不住,跟李破又斗了几句嘴。

    还把扶风窦氏搬了出来,想让李破知道,他错过了怎样的机会。

    李破听了,确实心脏漏跳了一拍。

    尼玛,这涿郡现在遍地都是陷阱啊,要是在这里呆上个一年半载的,说不定能找出一堆老乡来呢。

    不过,再瞧李碧的样子,李破顿时就安心了。

    咱这个身份找的实在是好啊,扶风窦氏怎么了,他还能去查查家乡是不是有咱这样一个小人物?

    两个人完全在两条线路上,李破表示完全没有压力。

    至于攀附权贵,得了吧,眼前这个还伺候不好呢,再换一个?那得死几个来回才能走到他今天这一步上?

    两个人斗嘴是习惯使然,大事上却都不会含糊。

    最终,李破的提议,还是获得了李碧的支持。

    李破还提议再去猎场一次,弄些野味回来备着,冬天里,反正也不会坏,要是再来个什么姓窦的,也能好好招待一下。

    说不定吃的一高兴,就把他们弄到涿郡行宫里去了呢。

    这种非常不知死活的馊主意,遭到了李碧坚决的反对。

    之后两个人说起的,就是军阵之事了,毕竟要随军去辽东了,一旦遇敌,人家可不管你是多大的门阀出来的,也不会管你受哪个卫府所辖,到时候,看的就是自家实打实的本事了。

    说到这个,李破就完全沦为了听众,人家李碧家学渊博,又从军多年,李破呢,只能说是半路出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战,都照人家差的远着呢。

    别说后来人有多牛,事实告诉李破,拿着刀子跟人拼命,跟后来的战争完全就是两码事儿。

    你要是不沉下心来学上一学,总卖弄些小聪明,早晚有吃大亏的时候。

    这就好像诗文,李破也记得些经典名句呢,但从来没从他嘴里冒出来过,因为那只能争一时之长短,过后露馅的机会,简直就是百分百,太危险了。

    一个说,一个听,不懂的就问上几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李碧的虚荣心。

    等将李破打发走了,李碧在帐中转了几圈,才感到些奇怪,跟这小子说话,竟然头一次觉得心情颇为舒畅?

    于是乎,李破的另外一个短处,也落在了人家的手里。

    不过,李碧不知道的是,出了帐篷的李破,回头瞅瞅,也在暗自撇嘴。

    这下高兴了吧?咱就不告诉你,去猎场打猎,是咱故意说的,也不告诉你,军阵之事,虽然咱不算精通,但你说的那些,很多都是废话,咱老早就明白了。

    露巧不如藏拙,懂不懂?

    再有,隋军征战一事,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大军毕集,军卒看上去士气还算高昂,先就不说了。

    等到大家逃命的时候,那才是见真章的时节。

    所以,李破心情也很不错。

    如果说李碧是好为人师,给她带来了不少欢乐的话,那么,李破这里就纯粹是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形成的愉悦感了。

    勉强算是马邑隋军的第一次内部军议,就这么结束了。

    不管他们心情如何,都不约而同的开始一丝不苟的执行了起来。

    马邑隋军,自己画地为笼,将自己关了起来,营门口空荡荡的,等闲无人出入。

    若非就算天气最冷的时候,营中也能发出诸多扰人的杂音,不定还以为是一座空营呢。

    而营中的五百隋军将士,这个冬天可没闲着。

    不停的操练,两位主官要求还很不一致。

    身为主将的李碧,要求的是阵型严整,军令统一,以及各部的配合,变阵等等。

    而作为参军的李破,他的要求简单的多,就是一项,体力,体力,还是体力,不操练的你晚上摊在床上起不来,就不算完。

    为此,李破和李碧两个又争了两次,因为如此大量的体能训练,让马邑隋军终于出现了伤病。

    但最终的结果则是,李碧被李破连说带劝的,出营了一趟,回来的时候,带了两个不错的随军大夫回来。

    显然,颇为正统的李碧,又被李破糊弄住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第121章故技

    强壮的体魄,从来是适应艰苦环境的不二法宝。

    这就是李破说服李碧的理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这种长途跋涉的远征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李破不会告诉李碧,逃跑的时候,更需要悠长的体力,让那些只想着功勋荣耀的家伙见鬼去吧。

    到时候,任何不认真对待这次征战的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过,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从来都需要充足的营养作为支撑。

    过不了多少日子,当时间进入大业七年九月的时候,就轮到李破头疼了。

    因为伙食是越来越差了啊。

    牛羊肉,还能见到一星半点,但那是隔三差五的事情了,肉食开始从军人们的菜谱中渐渐消失。

    吃的最多的,只能是粟米饭配腌菜。

    这是大军越聚越多的直接后果,但也不用奇怪,这本就是出征的隋军军卒们,最常享用的伙食。

    而这也正是中原王朝强大的所在,粟米饭,能供应人数更多的军队。

    北方的草原部族就不成,所以,他们的军队,从来不会超出一定的数量,人口由此也受到了限制。

    不过,现在李破就不能满意了。

    粟米饭?再是膘肥体壮的汉子,总吃这个也得瘦下来,减肥效果非常的不错。

    尤其是当大量运动之后,还特容易饿,这要是粟米饭管够也还成,但各部军旅的粮食是定量的。

    每次都是按月暗各部人数送过来,提前吃光了?

    军队的主官,就要受军法制裁,到也不会让军汉们都饿着,但饥一顿饱一顿是一定的了。

    若经这么一折腾,军中的主官,威信很可能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粮草之事,从来都是军中的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轻忽。

    而军中叛乱,多数也是由此而生。

    但总不能让士卒们塞了一肚子的粟米饭,还要大冷天的弄个汗流浃背,那样的话,不用几天,营中的军卒们就能倒下一半儿,那个时候,离兵变也就不远了。

    当然,当粟米饭成为主食之后,没两天,都不用再去糊弄李碧,自己带着几个人出去转了两圈,就找到了宰杀牛羊的地方。

    这地方守卫的挺严,想从这里弄点荤腥,你得问鹰扬府的卫士们答不答应。

    这是如今涿郡临时设下的一个挺大的屠宰场。这地方很好找,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处,这一点,李破很笃定,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咽得下去粟米饭的,皇帝不成,贵人们也不成。而他也确实很容易的就找到了。

    而这里竟然还是皇家屠宰场,出来的肉食,首先供应的是临朔宫所用,之后便是各个朝中重臣,将军府等,再有,就是一些军中将领。

    一些家世显赫的门阀子弟,也会时不时的来打秋风,当然,这就要看他们和鹰扬府的关系了。

    肉食,现在在涿郡,绝对是价比黄金的好东西。

    别说李破,就算李碧来了,一次两次弄回去点边角料,也还成,次数多了,也要受人白眼儿,因为狼多肉少,根本没有你的份儿嘛。

    不过所求不同,难度那也就不一样了。

    羊杂碎这种东西,到了哪儿,都不受待见。

    所以,屠宰的地方养了不少的犬只,甚至还有些猛兽,各个膘肥体壮,吃杂碎吃的那叫个欢实,等到养肥了,就又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这个屠宰场办的,很像那么回事,可见啊,各行各业的人才,到了哪里都不缺。

    找到地方,也就好说多了,李破故技重施,先是跟几个鹰扬府的兵卒套了套交情。

    他那口纯粹的关西口音,再次成为了他的利器。

    涿郡现在大人物太多,鹰扬府的兵卒别看眼睛都快长到脑袋上去了,但也不会轻易去得罪人。

    李破勤快的来了几次,就跟两个大头兵说得上话了。

    再送上一罐幽州粮酿,两个军兵就又给他引见了两个小吏。

    到了这个时候,李破就直接掏出了银子,从这里换出了一大堆的下水,用马车拉着,回了营地。

    这是细水长流的买卖,所以留下陈三郎在这里,帮着人家守门,之外粗活重活什么的,就都包了。

    这下子嘴巴还算甜,就是有点唠叨,正好物尽其用,还能让营地里少一张嘴吃饭,顺便留住这边的人情,别等过几天,这边人换了,又得重来一把。

    轻轻松松,解决了吃饭问题。

    这在李破而言,不算什么大事。

    从马邑流民营地中费尽心机的走出来,估计不光是他,即便是李春,到了哪儿,吃上饱饭也不成问题了。

    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出了锅,虽然让整个营地的味道都不太美妙了,但却在几天的时间内,迅速征服了这些粗糙汉子们的胃口。

    李碧侨情了两天,端着世家子弟的架子,不愿意下嘴。

    但终是忍不住,偷着尝了尝。

    味道不怎么样那是一定的了,但肚子里油水渐少的她,还是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食物儿,将矜持扔到了九霄云外。

    每次吃饭,都要满满一大碗,粟米饭于是也就被她弃之如敝履,只有就着杂碎汤,才能吃得下去了。

    大业七年冬天的几个月,涿郡其他各部军旅都过的苦兮兮的,只有马邑来的隋军将士们,满脸红光,耳聪目明,身子也越来越是强壮了起来。

    省下来的粟米,被李碧大方的周济给了旁边的几个军营。

    锦上添花,永远不如雪中送炭容易让人感激。

    等时间进入十月份的时候,马邑隋军在左候卫府的名声,就非常之正面了。

    几个得了好处的将军,都纷纷前来道谢。

    实际上,之前很有一段时间,周围几个军营都被熏的想尽量离马邑人远点呢。

    现在嘛,吃人嘴短,却只能奉上一张张的笑脸了。

    当然,说话的时候,还要开玩笑似的提上一提,也有着探秘的心思在里面,都被李碧模棱两可的糊弄了过去。

    吃那些脏物,虽说吃的时候挺香的,而且随着日子越来越久,味道也越来越好,但还是让她有些羞于启齿的感觉。

    再者,这也可以说是马邑隋军独一份,说是军事秘密,也无不可,怎能轻易授人?

    这话要是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亲自问起,还能好好说一说,其他人嘛,既没那个地位,也没那个交情啊。

    而对于李破来说,羊杂,真可谓是居功至伟。

第122章起义

    (上首页强推了,北雄也即将上架,阿草也不说什么废话了,只想请喜欢北雄的读者,多多支持正版,进行订阅,这也就是对阿草最大的肯定了。)

    军营里的日子过的千篇一律,没什么趣味可言。

    而大业七年十一月,对于李破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但突然,左候卫府传下军令,令各部谨守营盘,若无军令,不得擅自游逛。

    这条军令下的很突然,让李碧也都紧张了起来。

    不过很快消息就传了过来,西突厥处罗可汗奔隋,已经进入河北地界。

    不论李碧,还是李破,其实都很想看看突厥人的可汗长个什么模样的,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后来也都知道了,这处罗可汗明显是被大隋耍的团团转的丧家之犬罢了。

    自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西突厥这一部,实力大损之下,遭突厥王庭压迫,一直仰大隋鼻息而存。

    到处罗可汗登上汗位,东边的同族内部纷争日益加剧,压力大减,西突厥在西域这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于是,处罗可汗也就屡屡有了自立之心。

    不过,自从兵不血刃的将突厥分为了两部,大隋的智谋之士,好像突然间发现了一条比较明确的制胡之策。

    细节之处,也就不用多说了。

    不久,西突厥便发生了内乱,射匮可汗在大隋帮助之下,一举击败了处罗可汗,成为了西突厥的主人。

    之后的手段,大隋已经玩的很熟练了。

    处罗可汗如今的处境,和当年入隋的启民可汗差不多,按照剧本往下演就成了,根本不用费太多的心思。

    于是,之前不久差不多等同于大隋叛臣的处罗可汗,狼狈而来的时候,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

    这个时候,处罗可汗其实也就成了大隋的筹码,如果射匮可汗又要跟大隋呲牙咧嘴,那么养在大隋几年的处罗可汗,就会回到西突厥,将射匮可汗赶走,或者让他们两个再变换下位置就行了。

    挺好玩的一个游戏,也挺无赖的,但西突厥人只能眼睁睁瞅着,在大隋君臣的五指山中转悠,谁让大隋看上去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呢。

    处罗可汗大冬天的便来了涿郡,立即受到了大隋君臣很正式,也很官方化的接待。

    临朔宫中,酒宴齐备,歌舞声声,皇帝杨广亲赐酒食,慰勉有加。

    处罗可汗也是“感激涕零”。

    最终,这位前可汗才被告知,可以留在大隋了。

    他带来的部众,都被安置在楼烦郡。

    其实,处罗可汗的军队,已经被彻底击溃了,剩下的残兵败将,再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隋地。

    其实只剩下了处罗可汗的一些亲族,人数并不多,也就两三千人的样子。

    除去女人和孩子,能战的勇士也就几百人罢了。

    已经被大隋玩残了,剩余价值,也只有他这个西突厥可汗的头衔而已。

    大隋表示要继续玩下去,处罗可汗也没辙,只能含着眼泪继续陪玩,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于是,处罗可汗带着寥寥可数的几百卫士,留在了涿郡,准备跟随大军北征辽东。

    这就是宣之以威了,隋帝想将大隋最强盛的一面,摆在处罗可汗面前,让其像启民可汗那般,彻底臣服于大隋的威严之下。

    实际上,处罗可汗也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驻扎于涿郡的,铺天盖地的军营和旗帜,已经让他有了这样的心思和心理准备。

    并想在辽东一战当中,做一点努力,让隋帝杨广看到自己的忠心。

    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的旅程,可并不那么美妙。

    当然,这无疑是一件喜事,开始有点动荡的西域,又稳固了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滋味,让皇帝熏然欲醉。

    他也将这当做了上天对大隋的眷顾,以为老天爷都在为他杨广壮行。

    其实他应该反过来想想,处罗可汗这样倒霉的已经输掉全部家底的家伙,留在他身边,会不会将霉运传染给他呢?

    但隋帝杨广表示,他是个有信仰的人,是天之骄子,理应受到上天的钟爱。

    于是,在大雪纷飞之间,临朔宫多了很多的道士和和尚,开坛做法,为大隋皇帝以及北征将士祈福。

    同时,这也差不多是一次,欲动刀兵之前,祭告上天的祭天之礼。

    很盛大的一个仪式,连李碧都得带着满营兵卒,去寒风中冻了多半天。

    这也顺便满足了李破的好奇心,远远的观望了整个过程。

    就像后来人看阅兵一样,李破感觉,收获良多,对大隋的强盛,也有了一个颇为直观的印象。

    就是吧,皇帝老子离的太远,看不清楚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朝臣将军们穿的衣服很好看,却不知道谁是谁。

    再有,大军出征,宰些牛羊作为祭礼,老天爷怎么会满意呢?

    嗯,要是将那西突厥的什么可汗推出来,砍下脑袋。。。。。。那么一颗尊贵的脑袋掉下来,效果肯定比牛羊好的多才对。

    李破又猜对了,老天爷明显不太满意这些祭礼。

    于是,就在大军云集于河北涿郡,枕戈待旦,西突厥处罗可汗也来凑热闹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山东先就乱了起来。

    山东人齐郡人王簿,自称知世郎,率先举起了反隋义旗。

    这位山东好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没多大的志向,他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听着挺顺口,其实满篇都也透着胸无大志的思想。

    自称知世郎吧,没去做和尚,却在泰山脚下,聚众做起了逍遥山大王。

    不过,山东人确实也活不下去了。

    劳役,税赋,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山东百姓的承受能力。

    据传,山东百姓之家,每两口人,必有一人就役,田地大半荒芜,却还要向官府缴纳之余往年,十倍乃至数十倍的税赋。

    催逼压榨之酷烈,若非亲至此间,实在是难以想象。

    山东人先反,也确是情理之间的事情,也就是大军驻扎在了河北涿郡,不然的话,所处境地比山东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的河北人,也不会落在山东人后面。

    随着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流传,整个山东就好像碰到了火星的油锅一般,轰的一下就着了。

第123章义军

    山东的大地主刘霸道反了,没办法,刘霸道家也快活不下去了。

    不是因为家里粮食没了,这人家中也算是累世官宦,生活很优越,世道再坏,也不愁温饱,但到了大业七年秋冬,山东的一切都变了样子。

    粮产绝收什么的对刘霸道一家都算小事,但乡邻亲朋,都到他家来讨饭了,成年男子,多数是一去不回,逃人四起。

    加上刘霸道也不是省油的灯,平日里就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到了这个冬天,这些酒肉朋友们就都找了过来,这些家伙,都在逃人之列,一下也就都成了江湖亡命。

    刘霸道要是不反,眼瞅着那些饿的眼睛通红的乡邻,就能把他家的人都给撕碎了吞下去。

    平日里的朋友,目光也都冷森森的盯着他呢。

    于是,刘霸道一咬牙,反他娘的,先逃过这一劫再说。

    随后,刘霸道散尽家财,于平原起事。

    而他的人脉可就不是王簿能比的上了,这也是大业七年冬末,声势闹的最大的一股义军。

    山东清河漳南人孙安祖反了,这是个地道的草根,山东的草根们,在大业七年冬天,几乎没有什么活路可言。

    孙安祖的家被大水给冲没影了,妻子饿死在家中,官府还要逼着他去服劳役。

    于是这人悲怒之下,暴起刺杀县令,趁乱逃了,去了他好友窦建德的家中躲藏。

    孙安祖不算什么,但窦建德可不是一般人,这人是个真正的草莽豪杰。

    窦建德在乡中甚有威名,秋天时,身为府兵随军去河北,手底下管着二百多人,本想讨个功名,后来人说他见到了沿路饿殍遍野的情景,遂半路返回了家中。

    实际上,这人到了河北,倒霉的成了隋军第一批非战斗减员中的一个,灰溜溜的被遣回了山东老家。

    不过回到家乡一瞅,家乡俨然已成浮屠地狱。

    孙安祖一来,他毫不犹豫的帮助孙安祖在高鸡泊落草为寇,随后不久,窦建德也加入了进去。

    这只义军开始时挺不起眼,但后来,却成为隋末反王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路,有了跟其他反王争雄天下的资格。

    河北信都人高士达也反了,很快就和高鸡泊的孙安祖聚在了一起。

    山东清河人张金称反了,这个家伙是个疯子,后来山东人口骤减,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最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人也来凑热闹,东郡韦城狱吏翟让反了,建起了著名的瓦岗军。

    他造反,和活不下去的山东人,河北人不一样,他开始时属于畏罪潜逃,然后顺理成章的做起了山大王,只不过适逢天下乱起罢了。

    作为狱吏,这人跟黑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与后来大名鼎鼎的宋江挺相像的。

    于是,黑社会头子单雄信首先来投,两个人以前就有勾结,呼啸乡邻,欺压乡邻的事情没少干了。

    用后来人的说法,翟让就是单雄信的保护伞,翟让一逃,单雄信在家乡也呆不下去了,于是干脆召集亡命,投奔了翟让。

    因为选的地方不错,没堵住河南到河北的粮道,聚起来的人也不多,这伙很具典型意义的草寇活的比山东人强多了。

    这两个人都属于是地头蛇,带人下山抢劫的时候,选择的对象也很明确。

    就是那些没什么根基,家中又颇为富裕的人家。

    所以,在大军云集于河北,即将北上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也没人有那个功夫来剿灭这一小股苍蝇。

    这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做起买卖来也越发的顺遂。

    两个人都比较心狠手辣,但遇反抗,就要灭人满门,凶名在当地是越来越响。

    没想到,有人害怕了。

    害怕的人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叫徐世勣。

    他家就住在瓦岗山附近,这人自小聪明绝顶,听多了瓦岗山匪患的消息,一琢磨之下,不由大惊。

    他家可正附和瓦岗贼下手的先决条件,家里很多的钱,又是外来户,没多少根基。

    于是,惊悚之下,屈身从贼,上了瓦岗入了伙儿。

    这人先就别有用心的劝翟让,说周围都是你的乡邻,怎好一个劲儿的祸害他们?再说,这周遭的富户也不多,抢不到多少资财,不如去抢宋,郑两地的御河,也就是运河,那里商旅往来极多,肯定收获丰厚。

    翟让和单雄信没多想,被聪明人糊弄了的傻子多了,不缺他们两个,听了徐世勣的话,都是大喜。

    于是乎,瓦岗军从初时的小打小闹,开始一个劲儿去找死了。

    很快,就让讨捕大使,隋末名将中的一个,张须陀张大使找上了门儿。

    不过,那已经是大业八年的事情了,先不说他。

    此时,山东差不多已经遍地火苗,但各路义军,虽呈燎原之势,却还都只能说是方兴未艾。

    因为他们缺少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几乎没有官军加入他们,他们中间,更多的是饿的受不了了的流民。

    所以不管人数多多,其实他们的力量此时都很羸弱,他们需要一个时机,才能真正壮大起来。

    而大隋的皇帝杨广,就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此刻,身在涿郡的大军上下,从皇帝杨广,到各卫府将军,也都不曾把这些陆续传来的祸乱,放在心上。

    都在想着,等大军凯旋之后,这些贼匪,还不是将在大军兵锋之下,一扫而空?

    所以,除了令各地就地剿匪之外,再无诏令传下了。

    其实,这个时候春天就要到了,大军开拔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这是真正的百万大军,当这个庞然大物成型的时候,即便是皇帝杨广有心想收回征伐辽东的诏令,其实也不可能了。

    套用一句俗话,历史的车轮沿着既定的轨迹,滚滚向前。

    作为外来人的李破,扑棱棱的闪动了几下翅膀,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暴,大隋这座战车,连晃动一下的样子都没有。

    而李破,却是把自己垫在了车轮子下面,是粉身碎骨,还是脱逃而出,就都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写了一些反贼的来历,其中多有杜撰,大家不要认真,这一章只是阿草的消遣之做,没灌水的意思,不愿意看的,请大家多多包涵。)

第124章阴影

    大业八年二月,涿郡的百万大军,终于誓师出征。

    还是那句话,隋帝杨广有资格得意,因为这是一支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军,从没有哪个帝王,组成过这样一支庞大的军伍过。

    实际上,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这都是世界冷兵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次远征。

    这显示出了中原王朝的强盛,同样也表明了,隋帝杨广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这在之后很多史册上,这种几乎是肆无忌惮,不管不顾的决心和魄力,都被狂妄和自大之类的名词所取代。

    在这样一支大军当中,任何人,不论你是名将,还是贤臣,都会显得分外渺小。

    因为这个时代,硬件条件的缺失,也就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住如此庞大的一支军伍。

    但隋帝杨广,完全不同意这一点。

    大军分为了二十四军,领兵的将军都是威名赫赫的沙场宿将。

    这完全是仿照当年汉时武帝北巡的军队建制,所有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隋帝杨广在**裸的告诉世人,他超越了武帝。

    就像几年前,他开凿了大运河,修了驰道,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洛阳城,这一系列的工程,不但是要让人知道,他比他的父亲杨坚更有本事,前秦始皇帝,也会在他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是的,这是个有着非常远大的抱负的君王,他登基为帝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超越所有古之明君的志向。

    他是要做千古一帝的人,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他早已把自己神化了。

    他掌控着广阔的疆土,他主宰着亿万生民的生死,茫茫众生之间,又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也只剩下那些已经作古了的贤明君主了。

    所以,他做的一切,就都有了解释。

    如果给他一把神斧,估计他都能再来一次开天辟地。

    左十二军,右十二军,近有百万众,都涿郡拔营而起,漫山遍野,向榆关而去。

    前锋已过榆关,尾巴却还留在涿郡境内。

    前不知头,后不见尾,绵延数百里,从天空望下去,河北北部,直接多出了一条粗长的黑线。

    前锋所部出了榆关之后,又有数万突厥仆从军加入到大军之中。

    行军途中,臣服于大隋的一些契丹人部落以及一些靺鞨部落派兵加入进来。

    这些塞外野人的来历很杂,血统也早已无法追朔清楚。

    突厥的仆从军是历年来,归附于大秦的突厥附属部落,他们在大隋和突厥之间挣扎求存,却得不到认同。

    当大隋的征兵令传到塞外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的选择,甚至于,很多人还很乐意,为强大的大隋效力,以求在之后,能受到大隋更多的庇护和奖赏。

    至于契丹人和靺鞨人,这是些典型的东北野人部族,差不多也就是后来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的祖先了。

    当然,这个时候,虽然隋人和突厥人,给了他们一个称呼,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群。

    他们分散的存在于北方草原的东部地区和辽东西部的一些地方。

    他们中间的大部分部族,受到突厥的辖制,剩下的一部分,被大隋和高句丽所分享。

    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等等,被暂且归为了两个整体。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个族群起源的开始。

    当他们逐渐开始认同契丹,靺鞨这样的称呼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融合的条件。

    而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大隋兵部中,记忆力最好的人,也无法准确的知道,大军到底有多少人马了。

    更何况,现在大隋的兵部早已乱作了一团。

    因为大隋兵部尚书,左候卫府领兵大将军段文振死了。

    这是一位真正的能臣良将,后来名声不显,只因为他活的还不够长,若他能再多活十年,也许天下间就不会有什么盛唐了,因为有他在,辽东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但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没有如果。

    为辽东之战殚精竭虑,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的他,死在了远征辽东的路上。

    这位老将,曾随北周武帝攻灭北齐,又曾随晋王杨广,平灭南陈,不论是三王之乱,还是汉王杨谅起兵谋反等诸次战事当中,都有着他的身影。

    而他还曾领兵大败突厥,攻灭吐谷浑,平定过南蛮叛乱。

    可以说,他参与了,自北周武帝,一直到大业年间所有的赫赫有名的战役。

    如此军功,以及一系列的战绩,再加上不输于任何门阀的家世,让他成为了大业初年,最受杨广信重的重臣之一,几乎便是大隋诸将之首。

    此次征伐高句丽的前期谋划,几乎都是他一手操办。

    如此庞大的军伍,能在涿郡老老实实的熬过一个冬天,并顺利的出征塞外辽东,其人居功至伟。

    而付出的代价便是他自己的生命了。

    到了大业八年二月,油尽灯枯的他,终于逝于行军路途之上。

    临死之前,依旧念念不忘杨广的知遇之恩。

    留下遗笔,劝皇帝率军火速进军,不要稍有停留,在辽东秋天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场战事,更言,高句丽君臣,蛇鼠两端,若欲归降,必为缓兵之计,不得轻信,只要能攻克平壤城,辽东自平云云。

    但隋帝杨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除了为痛失肱股而垂泪不已外,将这位老臣留下的话,都当做了耳旁风。

    这样一位大业良臣逝于军中,消息是无法掩盖的,也为此次远征,先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此时中军还未出塞。

    皇帝杨广无奈之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诏左候卫府辖下,全军戴孝,为兵部尚书,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送行,并晋段文振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等等。

    于是乎,李破也打起了白幡,系上了白带,扎扎实实做了一回孝子贤孙。

    令人沮丧的是,除了左候卫府亲兵,送段文振灵柩归乡之外,折腾了两天,其他人等,还得跟着大军继续前行。

第125章进军

    这一次,历史的车轮终于产生了些偏差。

    隋帝杨广并没有就地升任左候卫府辖下的几个大将,接任左候卫府大将军的职位,而是调留在涿郡的民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樊子盖,领左候卫大将军之职。

    又派人八百里加急,启用闲居京师的窦抗,为涿郡留守。

    后来,虽说窦抗一路急赶,跑到涿郡时,差点都断了气,但心里还是比较得意的,因为当初,他就是在幽州总管,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涿郡太守的位置上,被薛世雄一封奏疏,赶了下去。

    男儿大丈夫,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是个非常痛快的事情。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之后不久,他就要面对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了。

    而身在左候卫府辖下的李破,在樊子盖的大将军仪仗追上来,并确定这位就是自己这一部领头的大将军之后。

    却是觉着,左候卫府的前途,颇为的黑暗。

    因为这位老将军的年岁,好像应该。。。。。。不比之前的大将军段文振小了。

    这一路走下去,要是这人也给累病了,或者是死在半路上,嗯,左候卫府估计在旁人眼里肯定是霉运当头,倒霉到家了。

    当然,这个时候还有闲心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的,在马邑隋军中也就是他一个了。

    漫漫大军,旌旗蔽日,蹄声隆隆,不算战马,就算步卒们脚步踏在地上的声音,也能使地面微微颤动。

    这样的景象,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到的。

    几乎所有人,在大军拔营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惊到了,等到进入大军序列,一路走来,除了刚上路时的振奋以及惊奇之外。

    很快,新鲜劲就过去了,然后就是作为大军中的一员,那种分外渺,根本无法掌控自身的感觉,快速并直接的抓住了人们的心,并在人们的心头徘徊不去。

    而随着旅途的延伸,长途跋涉的枯燥,以及拥堵的道路,嘈杂的声音,都让人们的情绪陷入到烦躁之中。

    路上听到的叫骂声,越来越多,打架这种场景,也是屡见不鲜,军官的怒吼,也越来越是难听,粗暴。

    还没到榆关,路边上就已经能看到一些木杆子了,上面飘荡着的,往往都是一颗或者几颗呲牙咧嘴的人头,丑陋而又血腥。

    对于这个,李破已经不会再有任何的好奇心产生了。

    大隋战时的军法,本就比较严苛,砍脑袋那是最常有的一种处罚。

    而身处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当中,李破也渐渐开始理解,领兵的将领们,就算不是铁石心肠,也会变得分外的无情。

    因为他根本没工夫跟你废话,平时打鞭子的事儿,到了这会儿,随口一个斩字,就可能从哪位将领嘴里冒出来,然后就是一条小命没了。

    你还别抱怨,只能说自己倒霉透顶。

    这本就是大军开拔之前,和大军行军途中的区别所在。

    等到了接战之时,军法还要严厉的多的多。

    好在,马邑隋军都是骑兵,里面还有五十个重甲骑兵,天然就要比步卒高上一等。

    这种行军途中,杀人立威似的军法,若无必要,绝对不会落在他们身上,除非你上赶着找死,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当然,有着经验的李碧,没少跟李破费了口舌,开拔之前,更是分的很清楚,自己带三百人在前,李破带二百人押后,而且,绝对不允许这五百人分开。

    一旦接战,这五百人就是同生共死的一个整体。

    至于左候卫府派下来的那个领兵将军,在李碧眼里,就是个摆设。

    私下里毫不顾忌的跟李破表明,马邑来的军伍,不需要旁人来指手画脚,有用的听听,没用的只当耳边风。

    听了这话,李破心里也就有底了,而对于大军中的派系到底有多复杂,李破也算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各地来的军旅,要都是李碧这个模样。

    嘿嘿,那可就热闹了,到时候,什么见死不救,什么不停将令,什么内讧,等等等等戏码,肯定是层出不穷。

    事实上,不久,他就见到了一次很宏伟的隋军内斗。。。。。。。。

    因为长着四条腿,在开拔不久,马邑隋军就成了左候卫府诸部前驱中的一员。

    其实吧,没什么必要。

    别看隋军分的挺细致的,什么左十二军,右十二军,各部还有着各部的任务。

    但实际上,在进入高句丽疆土之前,大家走的都是同一条道路。

    而这样一支臃肿庞大的军队,除了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部之外,其他的,都在大军当中,什么前驱后卫的,都是摆设。

    尤其是左候卫府,跟鹰扬府一左一右,正走在大军中间。

    远远的,还能看见皇帝的仪仗。

    很气派,非常的气派。

    就算众军林立,李破在远处,还是能看见皇帝的车盖,大的超出人的想象。

    由此可知,下面的车辇到底有多巨大了。

    不过遗憾的是,只能远远瞧着,你要真想挨上边去,仔细看看,你就得有吕布那样的武力,以及刘关张那样的运气了。

    但不管怎么说,马邑隋军所处的位置,还是很安全的。

    这样的大军,能让人冲到皇帝左近的机会,无疑非常的小,不然的话,大家也不用活了,这位特喜欢军事游行的皇帝,早也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当然,在李破看来,在进入高句丽之前,这本就是一次盛大的军事游行。

    从涿郡,到榆关,差不多用了三天多的时间,不算快,但也不算慢了。

    等到挤出拥堵的好像蚂蚁窝一样的榆关,将长城抛在身后,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北行进。

    大片的草原,以及漫漫山峦,终于开始成为最常见到的景物。

    这无疑是一片,未曾经过怎么开发的荒蛮之地。

    但和李破想象中有很大不同的是,一路上,都有着隋人设下的驿站,和一处处的军寨,表明着,这里是完全属于大隋的疆土。

    不过大军滚滚向前,这些驿站,军寨之类,也完全无法提供给大军什么有用的帮助。

    他们就像汪洋大海中的礁石一样渺小可怜,大军一过,就将他们冲刷的越发破败寒酸了。。。。。。。

第126章辽水

    燕郡,这是大军中军,也就是隋地杨广最后驻扎停留的一座大隋城池,而隋军的前锋,已经抵达了怀远镇。

    那里已经有大量的粮草和军械,等待着隋军取用了。

    等到大军过了怀远镇,就是滔滔辽水挡在前面,这也就是如今高句丽和大隋的国境线了。

    而到了大军渡过辽水,怀远镇其实就是大军的粮草补给重镇。

    大军在大业八年三月中,陆续赶到辽水之畔。

    滔滔辽水,奔腾而过。

    大河两岸,黑压压的军阵排列开来,一眼望不到尽头。

    高句丽早已有备,设重兵于辽水东岸,并且,早在一月间,就开始凿穿辽水冰层。

    只是让高句丽大军没有想到的是,隋军来的这么晚。

    到了三月,冰层早已大片片的融化开来,隋军主力才大摇大摆的来到辽水西岸。

    怎么说呢,隋军信心满满,从上到下,都并不太将高句丽人放在眼中,在隋军很多将领看来,高句丽此时只不过是做着无谓的挣扎。

    大军向前,所有的抵抗,都将是徒劳的,大军兵锋所指,会将前面的一切,都碾成齑粉。

    只是,大河对岸的高句丽人,信心也不差,士气也挺高昂的。

    他们并不惧怕和隋人一战,甚至于很多高句丽将领,根本不认为隋人能突破得了辽水,进入到高句丽境内。

    你说他们自大也好,狂妄也罢。

    反正,僻处辽东一隅的高句丽,自崛起以来,也算战无不胜,征服了辽东诸多部族,这才有了今天的高句丽一国。

    他们的民风,自然是彪悍的,多民族聚居,也让他们中间的纷争,从来没有休止过。

    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家人的窝里斗。

    可以说,他们和隋人,突厥这两个强大的帝国,接触并不算很多。

    换句话说,这是个地道的土霸王。

    著名的辽东粪土臣的典故,还没过去多久,但高句丽人,差不多已经神奇的忘记了当年的狼狈,恢复了满满的自信心。

    所以,隋军大军百万众,铺天盖地的来到辽水东岸,并没有让高句丽人感到有多可怕。

    他们有条不紊的布置着自己的防御体系,几个主要的军中将领议事的时候,更是志气昂扬,准备给渡河隋军,当头一击。

    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

    隋军大军中军,终于来到了辽水东岸。

    当皇帝御驾来临的那一刻,不管是将军们有意为之,还是军人们自发自愿。

    反正,在皇帝车辇出现的时候,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声,响彻云霄,千军一呼,春风为之止,辽水为之颤。

    如闷雷般的呼啸声,绵延开来,一直传到远方。

    数十里之内,隋军将士举起刀枪,纵声高呼,若不亲临此间,绝对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声势。

    在这一刻,位于辽水东岸的高句丽大军,才心底里升起了寒意,好像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过来,面对的是强盛的大隋帝国。

    但这个时候,硬碰硬的战略,已经无法更改,高句丽大军,只能死守东岸,阻止隋军渡河。

    而隋军,在过去的一年当中,缓慢的组成了百万大军,也耽误了最重要的一个战机,无法在高句丽无备的情形之下,抢渡辽水,让这条大河天堑,变成摆设。

    隋帝杨广,也算是经过了很多战事。

    虽然,他的那些“辉煌”的战绩,其实和他本人没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旁观者,见证了隋军一场场的胜利。

    但他到底不是一个养在深宫,不知军事的皇帝。

    所以,他并没有让前锋大军,在高句丽大军云集东岸的时候,抢渡辽水,徒增伤亡。

    而是选择了细致的准备一切,徐徐进军的策略。

    在大战之初,这无疑是比较英明的决定。

    皇帝的车辇,停在了大军后方一处高地上,大隋的日月星辰旗,迎风招展。

    李破所在的左候卫马邑隋军,有幸也找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将浩浩荡荡的辽水以及密密麻麻的大军,全部收入眼底。

    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人的一生中,能见到这样一个场景的机会,可谓是绝无仅有。

    李破这个时候,再没有胡乱吐糟的心情。

    之前响彻天地的呼啸声,无疑震撼了他,如今人头耸动,兵戈闪烁着耀眼的寒光,几乎替代了天空的太阳,让人睁不开眼睛。

    无数旗帜,在半空烈烈飞舞,每一杆旗帜,都代表着一个强悍的隋军将领和无数的隋军将士。

    这完全是一个军人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的东西。

    凛冽的气息,升腾而起,天地间一片肃杀。

    这样一个时刻,李破的脸色终于变得阴沉了下来,手不由自主的握上了腰刀。

    风云未动心已动,男儿到此意气酣。

    一个真正的军人,如果在这样一个场景面前,还能无动于衷,那他也就不配称之为军人。

    战争,无疑是丑陋而又残酷的,李破对此体会良深,并努力的将自己置身事外,不愿经历太多无谓的凶险。

    但这一刻,浓烈的战争气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瞬间便已感染了他。

    作为一个七尺男儿,作为一个军人,他胸膛中滚烫的热血,终于沸腾了起来,好像有一头野兽,在他胸中不停的怒吼咆哮,想要冲破理智的牢笼,释放出那其中蕴含无尽的血腥气。。。。。。。

    这一刻,他再无法掩饰自己的凶狠和野蛮。

    因为这里已经是最野蛮的地界,他也身处最凶狠的一个整体中间。

    辽水之畔,渐渐安静了下来。

    但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息,越发的明显。

    隋军开始设立营寨,他们并不打算在辽水西畔呆上太多的时间,所以,营寨设的很是粗糙。

    李碧命人,就地扎营。

    她对李破这个心腹,可是越来越关心了。

    也许是感受到了李破的不同,扎营的时候,特意凑到李破这边儿,挑衅般的问了句,“怎么?临阵之前,是不是怕了?”

    不过,她是白费功夫,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的李破,习惯的撇了撇嘴,“省省吧,这时候轮不到咱们逞英雄,俺怕什么?过河的时候掉河里淹死吗?切。。。。。。。”

第127章失利

    数日之后,李破在高处,见证了隋军北征第一战。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成规模的大型战役,也同样好像是上天给他人生中,上的非常重要的一课。

    这一战当中的经验和教训,让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受益无穷。

    在这一战落幕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勇猛的将领,彪悍的士卒,甚或是严明的军律,完备的武装,得当的战略战术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但。。。。。。决不能将背后,毫无保留的交给门阀子弟。。。。。。。

    这就是他在辽水之战中,总结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一条,甚至可以说,独属于他的战争哲理。

    大业八年三月,隋帝杨广率军抵达辽水西岸。

    随即,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座,以渡辽水。

    这位工部尚书宇文恺的家世就不用说了,姓宇文的,自然是出于关西大阀宇文氏,而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因为他的父亲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宇文贵,他的兄长,并不比他的父亲稍差,乃上柱国大将军宇文忻。

    所以,其家之显赫,也就不用多说了。

    而宇文恺并非以武功见长,他的主业,是在各式各样的工程上。

    他是开皇年间,最为重要的工匠头目。

    从北周末年,一直到大业年间,各式工程,都跟他脱不了干系,他建设过新长安,也就是当年的大兴城,修过长城,驰道,大运河的开凿,新建的洛阳城,都是他督造完工。

    这无疑是有隋一朝的大工程师,什么鲁班之类的工匠,在他面前,都是小儿科。

    但在大业八年,搭建辽水浮桥上,他却栽了个大跟头。

    没办法,跟了杨广这么个皇帝,是他的幸运,能让他尽展其才,总是无虞人力缺失之患,这在工程师而言,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但不幸之处同样在于,跟了这么一位比较随性的皇帝。

    皇帝一句话,他这位工部尚书,就不知要掉多少头发,又要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

    而在大军环绕,众目睽睽之下,伐木取材,勘探地理,水势,命令并不熟悉工程建造的军士,在敌人就在对岸虎视眈眈的情形之下,迅速搭建浮桥。

    于是,并不太熟悉战争的宇文恺,终于掉坑里了。

    浮桥搭建的很快,这与人力庞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这同样和宇文恺知识的渊博,有着莫大的干连。

    大业年间,一系列的工程,也让隋帝杨广身边,并不缺少工程大家,在大家齐心合力之下,浮桥开始搭建的很顺利。

    但别忘了,这正处于战争当中,如果对岸没有高句丽大军的话,浮桥也许很快就能让大军顺利的通过辽水。

    不过,那是空想而已,后来人都说,宇文恺计算失误,以至于浮桥短缺,这才导致了辽水首战失利。

    实际上,在高句丽人严防死守之下,隋军仓促建成的浮桥,根本不可能接近东岸十数步之内。

    高句丽人箭如雨下,一边修建浮桥,一边准备渡河而击的隋军将士,进退唯艰,拥堵在浮桥之上,完全成了靶子。

    不时有人被挤落水中,身穿铠甲的他们,立即便被淹没在滔滔辽水之中,而桥上,一旦有了缺口,成排的人便会在箭雨中倒下。

    沉重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可能运抵到前面。

    落入辽水的隋军将士越来越多,浮桥之上,更是尸骸累集,鲜血流淌在浮桥之上,又落入水中,却不能给辽水染上一点颜色,随即便被辽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不是隋人在辽水上第一次流血,但这却是大业年间,隋人第一次和高句丽人开战。

    隋军将士,用滚烫的鲜血,和无数的生命,为他们的骄傲和轻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个时候,不利的战事,却早就了另外一个人的声名。

    他叫麦铁杖,江南悍匪出身,勇力绝伦,如今官至上开府,右屯卫大将军,隋帝杨广的心腹将领之一。

    他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猛将。

    当他领兵在桥上进退不能之时,其实远不如后来人说的那么煽情,慷慨激烈的有如一个烈士。

    他只是做了一个统兵将领,应该做到的事情。

    眼瞅着河岸还有数十步,浮桥拥挤,已无法退后,浮桥上的隋军兵卒,正在承受着惨痛的伤亡。

    麦铁杖不由纵声狂呼,大叫着,跳入辽水之中,冒着箭雨,泅渡东岸。

    这个时候,隋军将士的勇悍,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大将军麦铁杖跳入辽水,右屯卫府麾下士卒毫不犹豫的跟随而上,像下饺子般,纷纷纵身跳入水中。

    他们中一大部分人,都没能踏上东岸。

    不是死在箭矢之下,便是淹死在了辽水之中。

    但无疑,这是辽水之战中,最为壮烈的一刻,同样也造就了之后最为丑陋的一幕。

    麦铁杖很幸运,辽水并没有把他冲走,当然,这也和他的勇武脱不开干系,沉重的盔甲,在他穿来,好像轻若无物一般,也给他提供了足够的防御,箭矢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伤害。

    他踏上东岸,带着陆续爬上来的士卒,一头扎进东岸高句丽人的军阵当中。

    离着太远,身在西岸远处的李破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喊杀声,他看的最为清楚的,就是对岸不住升腾而起的箭雨,和浮桥上不断倒下的隋军士卒。

    当麦铁杖带着麾下数十兵卒,踏上东岸的时候,李破却在想着,完了,今天这一战,应该是结束了。

    这个时候,惨烈的战争,已经不能给他太多的触动了,他只是有点悚然的愣愣的瞅着那密密麻麻,不停落在浮桥之上的箭雨。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现在身处浮桥之上,那么很可能,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他的选择,和登上东岸的那些人不会有什么不同,他会一头扎进辽水之中,先避开该死的箭雨再说。

    结尾处,和李破料想的差不多,上岸的那些隋军士卒,很快就淹没在严整的高句丽军阵当中。

第128章转折

    不过,还是有些差别的,三条浮桥之上,身处后半段的隋军,并未承受什么伤亡,他们的建制还很完整。

    但他们并未去救援同袍,而是在军官的率领下,很有秩序的退了下来,好像早就安排好了一样。

    随后,对岸的高句丽人欢呼了起来.首战结束了。

    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等都出现在阵亡名录之上,一场战事下来,右屯卫府,大将军麦铁杖的亲信,被连根拔起。

    门阀子弟,颇为雀跃,他们本就鄙夷于麦铁杖等人出身低贱,羞于与其同列,于是,麦铁杖死了。

    三军一片寂静,默默的承受住了首战失利的事实。

    几乎没有什么为阵亡将士复仇的昂扬慷慨,对于这里的每一个旁观了渡河之战的隋军士卒来说,其实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有多幸运,才没被派去抢渡滩头。

    这就是属于百万大军的战争,他们不是出自同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的许多地方,所谓的同袍之情,倒不如说是兔死狐悲罢了。

    最为愤怒的,也许只有痛失爱将的皇帝杨广了。

    但在这件事上,他的错误在于,过高的估计了隋军的战力,而且,他也不应该派麦铁杖率军强渡辽水。

    各卫府将军,甚或是右屯卫府麾下当中,有多少人想麦铁杖死,他又不是不知道。

    从魏晋以来,天下,从来都是门阀的天下,打破这个规则的人,都会付出沉痛的代价,麦铁杖不过是个比较鲜明的例子罢了。

    麦铁杖的身后之名,要比段文振强的多。

    因为文人们,本就比较喜欢这样勇猛的家伙,所以,他的出身和经历,很快就被渲染的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实际上,无论战功,还是官位,甚或是对于大隋的重要性上,都远远不如段文振。

    只能说,他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让他一战成名。

    当然,这对于麦铁杖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战死在了此战当中,而他这样一个性情粗疏的江南悍匪,估计也不会在意什么身后之名。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人的五代孙,嗯,应该是外孙,是玄宗年间,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要比他出名多了。

    他的名字叫高力士,太监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当然,如果知道自己家中会出现这么个子孙后代,麦铁杖也许会毫不犹豫的掐死自己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才对。

    麦铁杖的名字,很快就传播到大军当中,而且,他的形象充满了正能量。

    第二天,隋军便在高丽人手中,赎回了麦铁杖等人的尸体,并在全军瞩目下,运回了洛阳,诸般奖赏,也一股脑的颁发了下来。

    等到皇帝杨广稍稍安慰了下自己受伤的心灵,便开始发泄起了怒火。

    如果说,段文振的死,让隋军征伐辽东之战,失去了最好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件的话。

    那么,麦铁杖的死,终于让皇帝杨广,失去了理智。

    这两个人,同为皇帝杨广之心腹,他们的死,对隋帝杨广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让皇帝迅速的失去了对臣子们的信任。

    随后,他拼尽一切的努力,想要将大军的军权握在自己手中,完全忘记了,当年率军南征时,给自己定下的那些规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轻易干涉将领们的决断。

    于是,隋帝杨广开始了他的战争游戏模式,并很快成为了这场战事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过,在辽水西岸,所有人,还都没意识到,皇帝已经快被气疯了,很多家伙,还在沾沾自喜,做的事情滴水不漏,让皇帝根本抓不到什么把柄。

    也确实如他们所料,他们做的很好,皇帝杨广再是恼怒,也不能擅杀军中上将。

    于是,工部尚书宇文恺,先就倒了霉。

    他受到了皇帝非常严厉的斥责,此时,因为身处军中,皇帝并未罢其官位,但想来,等到大军凯旋,回到洛阳之后,他很可能就此丢掉工部尚书之职。

    宇文恺也有些岁数了,操劳至今,加上连气带吓,回去之后,很快就病倒了。

    所以,他并未随军渡过辽水,而是回去了燕郡养病,在燕郡一病不起,逝于大业八年十月,和兵部尚书段文振,一道走上了黄泉路。

    随后,隋帝杨广令少府监何稠,接替宇文恺,续建浮桥。

    并严令各军,裹足不前者,斩。

    这一次,没人再去刺激皇帝了。

    站在高处的李破,也就再次有幸目睹了隋军第二次渡河之战。

    有了之前的诸多教训,无论是登上浮桥的前锋所部,还是造桥的何稠,都很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渡过辽水的隋军将士,立即便和高句丽人在滩头处,展开激战。

    隋军的强悍,到此,也终于显露无疑。

    先是小股隋军,猬集成一团一团,戮力向前,根本不管身前的高句丽人到底有多多,他们都是征战多年的隋军老卒。

    当他们被派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都已经明白,生还的机会不大了。

    但这正是隋军可怕的地方,一旦生机渺茫,这些身经百战的隋军老卒,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拼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向前,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死于践踏之下,就是被被人砍下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

    所以,这一刻,他们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

    当第一个隋军士卒,猛的一头扎入高句丽人军阵当中的时候,几乎是直接猛的跃起,任由自己的身躯被长枪刺穿,却拼死挥舞着长刀,在最后一刻,一刀斩下一个高句丽人的头颅。

    向前,向前,不住向前,一个个隋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打开了缺口,让后续跟上的同袍,迅速插入到高句丽人的军阵当中,随即便在高句丽人军阵当中,掀起了一阵阵的腥风血雨。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唉,今天起点后台改版,预存的章节没了,阿草才发现,不过到底没过24号呢,呵呵。)

第129章再战(一)

    喊杀声一下便大了起来,人丛之中,刀光闪烁,鲜血迸流。

    彪悍狂野的隋军士卒,在军官带领之下,戮力向前。

    他们一大部分,都战死在了滩头之上,并没有什么人,能冲到指定的高句丽人将旗之下。

    但这种令人胆寒的决死冲击,却动摇了高句丽人严整的阵型,让高句丽人根本无法封堵住浮桥上迅速通过的隋军。

    这一战,是两**士勇气以及战争技艺的正面较量。

    无疑,隋军将士更胜一筹。

    这一次,李破料想的差距可就大了。

    从晌午过后,隋军登上东岸,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

    隋军便在东岸站住了脚跟。

    三座浮桥,三个阵地,飘扬的隋军旗帜,竖起来便再没有倒下。

    离的很远的李破,却彷如亲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其中的残酷与惨烈。

    拼死一战,绝不回头。

    隋军将士的意志和他们在野战中表现出来的疯狂劲头,让李破吃惊不小,这就是隋军的战斗力吗?

    马邑隋军向称精锐,但如果是他带领这手下的军兵,渡河抢滩,会是如何?

    这注定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李破也隐约觉得,这一次战争当中,他并不缺乏证明这个问题的机会。

    此战,也表明了,隋军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敢战的士卒。

    右屯卫府大军迅速通过了浮桥,连成一片,箭雨一下就密集了起来,那是隋军的弓箭手,终于通过的浮桥,摆开了阵型。

    高句丽人的军阵,在不住的凹陷,很多地方,还出现了空白,在那里,箭矢如蒿草般扎在地上,一片片的尸体,和横流的鲜血,成为空白处最为醒目标注。

    两军接触的地方,一排排的隋军士卒,挥舞着刀枪,迈着坚定的步子,不住前进,阵列之中,不时有人倒下,却绝不会出现空当,立即便有人补上前去。

    到了这个时候,高句丽人所有的抵抗,都已变得苍白无力。

    居高临下的他们,反而处于极端的劣势,一排排的高句丽兵卒,像割麦子一般,被隋军砍倒在地。

    而在高句丽军阵当中,还有着不少小股的幸存隋军前锋,在努力的杀向高句丽人将旗所在。

    随着后续的大队隋军通过浮桥,阵列越来越是密集,越来越是严整,攻击力也越来越是强悍。

    高句丽人的军阵,开始动摇。

    当日渐西斜的时候,高句丽人终于开始承受不住越来越是惨重的伤亡,选择了徐徐向后退兵。

    天色已晚,隋军也不逼迫,随着军令传下,渐渐与高句丽人拉开了距离。

    辽水之战渡河之战,结束了。

    东岸滩头之上,一片狼藉,横七竖八的尸体,成堆的倒卧在一处,鲜血,然后了大片大片的湿地,渗透入泥土当中,流入河水,将靠近岸边的河水,染成淡红,很久不曾消退。

    这一晚,辽水之上,灯火通明,隋军一直在连夜增兵东岸。

    皇帝的车辇,一直未动,左候卫府辖下隋军将士,也一直处于旁观状态。

    实际上,百万大军,想要通过辽水,需要的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在之后的数日间,工部人等,也一直在加紧修建更多的浮桥。

    不得不说,高句丽人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在半天的战事当中,他们没能阻挡隋军登岸,却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和隋军野战是多么愚蠢的主意。

    他们也许是被中原汉人地界传过来的许多经典战例给迷惑了,也许是将领们怕回去,受到高句丽王的惩罚,也许是他们的自尊心作祟,或者是他们的信心足够充裕。

    反正,在失去滩头最为有利的战术环境之后,他们并没有趁隋军增兵之际,退兵回辽东城,而是继续在东岸列阵,等待天明时跟隋军再战。

    显然,他们打算趁隋军渡河的人数并不多的时候,一举将隋军赶下辽水,再创造一次辉煌的胜利,杀上一两个隋军大将。

    而且,他们的花样还不少。

    当然,便有高句丽人的勇士,率军偷袭隋军东岸营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在两军刚刚战罢的这个晚上,就算再疲惫的军伍,也不会在大敌当前,近在咫尺的时候,放松警惕。

    于是,所谓的勇士们,一脑袋都扎进了鬼门关,被隋军站瓜切菜般送了上路。

    第二日天明,李破起了个大早。

    先习惯性的望了望高处那醒目的伞盖,然后便溜达了一圈,便驻足眺望起了远方黑沉沉的军阵。

    现在,这种旁观者的身份,已经不能带给他什么轻松惬意的情绪了。

    身处于百万大军之中,眼见的都是金戈铁马,入耳的都是号角争鸣,不知不觉间,他便有了融入了战争氛围的迹象。

    心底里的骚动,时不时便能撩拨起他的情绪,让他在这两天颇为的烦躁。

    马邑隋军上下,其实都差不多,若非人数太少了些,又都知道,自己等人身不由己,不然的话,很可能现在请战的声音,早就成为主流了。

    所以,人们睡的都不太好,不久,营地当中便嘈杂了起来。

    让李破颇为不爽快的是,辽水上升起了一层薄薄的雾霭,将对岸的景象,弄的模模糊糊的,好像海市蜃楼一般,看不太清了。

    不多时,李碧凑了过来。

    这两天,战争所带来的压迫感,让他们之间有点诡异的关系,迅速变得正常了起来。

    斗嘴的时候是越来越少了,有问有答,颇为融洽。

    像是李破这个无知的家伙,问起麦铁杖是谁,便会在李碧嘴里,得到最为详尽的答案。

    这会儿呢,不用李破问什么,李碧就告诉他,昨晚,两位大将军的将旗,已经过了浮桥,去到东岸了。

    也就是说,东岸的隋军兵力,在迅速的接近十万人。

    因为那里已经有了四位大将军坐镇。

    看样子,还要再战一场。

    两人望着东岸,渐渐沉默下来。

    不过他们想的,肯定是两码事。

    李破想的是,要是能到近处看看,就更好了。

    李碧想的则是,可惜,带来的人太少,不然的话,此时去到东岸,定能赚些军功回来,这可是北征第一功啊。

第130章再战(二)

    低沉的号角声,从东岸传来,这象征着战事的开始。

    数十万人的战事,马蹄声,喊杀声,传到西岸中军这里的时候,依旧是那么清晰。

    不过,没到正午,前方就已经传来了捷报。

    隋军用不到十万人,便无可置疑的在野战当中,击溃了二十余万的高句丽大军。

    高句丽人为他们的固执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隋军杀伤无算,缴获粮草辎重亦无算。

    不过,别看高句丽人不堪一击,但幸运之神,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

    实际上,他们的幸运之神,姓杨,名广,在人间的身份,就是大隋朝的皇帝至尊。

    当捷报传来,这位皇帝陛下颁下了辽东之战,第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

    严令东岸各军,打扫战场,善待战俘,不得追击逃敌,以防有诈云云。

    于是,隋军错过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这对于隋军来说,并不算致命,但产生的后果,几乎是连锁式的。

    因为不能扩大战果,让大部分的高句丽溃军,都能逃入到辽东城内,这在之后,给围城的隋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让他们根本无法一鼓作气,攻下辽东坚城。

    这个时候,前方的几个大将军,却是忠实的执行了皇帝的诏令。

    因为他们都知道,皇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愿意将皇帝的怒火,引到自己身上来,而且,旁边还有着几位同僚在,让他们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谁知道,错处被这些同僚抓住,会做出怎样一篇文章来呢?

    到此,一如当初李破所料,百万大军,人多势众,上面的人,勾心斗角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处处束手束脚,屡屡失去战机简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此时,更为可怕的是,隋帝杨广开始渐渐适应他的主角身份了。

    第一次开始认真的指挥起了这百万大军,并很快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于是,第二道诏令也就不很奇怪了。

    皇帝各军归建,无故脱离建制者,斩。

    很快,第三道诏令又传到各卫府将军手中。

    皇帝将二十四军,前后左后分的清清楚楚,并严令各卫府,约束麾下士卒,保持阵型,不得轻动。

    皇帝显然要将堂堂之师,进入高句丽境内,一路碾压过去,好好过过举世名将的瘾头。

    这在之后,造成了很多混乱,延迟了大军过河的时间。

    而百万大军的先头部队,只能站在东岸,被后续大军挤着向前不住迁移,却不能放开手脚,先去围了辽东城。

    大军渡河,跟高句丽人浪战于野,并击溃高句丽人,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

    但之后,等大军整个渡过辽水,却磕磕绊绊,用了十余天。

    这样的进军过程,实在看的人牙疼无比。

    进言的人不是没有,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每一句想要劝他急速进兵,或者分兵四掠的话,听在皇帝耳朵里,都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皇帝近臣被喝骂,卫府的大将军被赶到军前。

    之后就没人敢说什么了,他们也都在想着,大军折损甚微,就算慢一些,也不算什么,到时辽东城一下,大军也就有了立足之处,到时候,分兵也就理所当然了,不然的话,至尊难道还想亲自率兵打到平壤城去?

    于是乎,辽水东岸,渐渐被隋军修成的营寨所遮盖,一如当初涿郡的情景再现。

    杨广的车辇渡过辽水的时候,还特意新修了一座宽大无比的浮桥,不然的话,还真就过不去。

    更让人无奈的是,那座宽如驰道的浮桥,竟然不准大军通行,一如洛阳城中的御道一般。

    只有那些,被皇帝钦许的人,才能踏足于浮桥之上。

    这样的不公,到也没激起兵变之类的事情,只是瞅着旁边那宽敞无比的浮桥,李破在渡过辽水的时候,恶狠狠的吐了口吐沫。

    不满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只是这种怨愤,远未到爆发的边缘罢了。

    君视臣如草籽,臣必视君若寇仇。

    虽说,李破,乃至于百万大军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够不上臣子一说,但道理却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对于身上带着明显的,晋末以来诸多君王的特征的杨广来说,这样的道理就算明白,也必然是不屑一顾的。

    在他十几年的君王生涯中,充满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思维方式,从未曾改变过。

    在四月的绵绵春雨中,百万隋军,终于拔营而起,进围辽东城。

    然后..。。皇帝的诏令又到了。

    凡有军事,必奏闻御前,各军将领,不得擅专。

    什么叫凡有军事?这条分外模糊的诏令,让诸军将领,困惑了很长的时间。

    于是,素来知道皇帝心意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做出了表率,无论大事小情,皆要禀报于皇帝得知。

    皇帝大喜,觉着,还是宇文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去往辽东城的路上,对宇文述大加赞赏。

    这个时候,各军将领一瞧,立马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心思了。

    虽说,暗地里,都是腹诽皇帝多此一举,也不怕把自己给累死云云,但却不约而同的,将行军诸事,乃至于前方探报,不管大小,都报了上去。

    皇帝见了,未曾心烦意乱,却是大喜过望,觉得越加好玩了起来。

    当然,他这也是头一次真正的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弄的很郑重,连堵路这样的小事,都开始派人关注了起来。

    于是,事无巨细,全都收归皇帝手中,这个时候,大家都发觉,有点玩脱了。

    但却已经没谁敢去跟兴致勃勃的皇帝说了,只能陪着皇帝玩下去。

    这一下,皇帝杨广,相当于亲自,将各军将领的手脚,都给捆了起来,军令的延迟,渐渐缓慢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还好,辽东城离的很近,没有在军中开始产生不可逆转的混乱之前,大军就已经来到了辽东城下。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第131章课程

    几条莫名其妙的诏令来到马邑隋军这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卫府军令。

    李破心中的产生的纠结,在这一刻也就烟消云散了。

    毫无疑问,皇帝在不停的剥夺军人们的自专之权。

    辽东之战的走向,在李破而言,已经不用想太多了。

    这么折腾下去,战败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如今隋军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高句丽人,也不是矗立在眼前的辽东坚城,更不是隋军将领们相互扯后腿之类的内部纷争,而是辽东的天气。

    辽东最漫长的一个季节就是冬季,到了七月中,辽东就已经开始进入冬季了,冬天会一直持续到来年二三月间。

    辽东几乎有多半年的时间,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下。

    隋帝杨广显然开始忘记这一点了,或者,他还有着非常强大的自信,在冬天到来之前,扫平高句丽。

    他的信心来源是多方面的,一个是麾下的百万大军,一个则是从莱州出发的,由大将军来护儿统领的水军。

    但身处大军之中的李破,却不管皇帝在想什么,他只知道,这百万大军明显的正在渐渐向深渊滑落。

    他的这种感觉,也随着战事的进程,越来越是清晰。

    .........

    高句丽人真不是吹的,他们将辽东城建的很好。

    当然,这也是因为辽东城,本就是高句丽北方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的缘故。

    高句丽王和隋帝杨广其实挺像的,很喜欢造城。

    高句丽几乎没有村镇,他们用一个个城堡,代替了中原传过来的村镇模式。

    人们一个个都生活在石头堡垒之中,白天时出去放牧耕种,晚上的时候,便回到堡垒中居住。

    这样的好处是很多的,便于管理收税之外,还能防御一些靺鞨人部落的攻击。

    而辽东城就不用说了,这是历代高句丽王建设的重点。

    时至今日,即便是平壤城,和辽东城一比,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显然,这不单单是为了大隋这个强大的邻居准备的,它的作用,还为了防备另外一个强邻,突厥汗国。

    守卫辽东城的高句丽将领,心理素质更是过关的很。

    之前的野战失利,好像根本没影响到人家。

    当百万大军围住辽东城的时候,还敢派兵出来作战,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了。

    当然,兵法上也算是.。。嗯,正确的吧。

    守城作战,往往都要出城与敌军相持,一来,提振守城军卒的士气,二来,也能让敌军有所忌惮,不敢全力攻城等等。

    但死抱着兵法不放的人,往往会遭到无情的打击。

    百万大军就在城下,你还敢出城野战..嗯,小地方的人,没见过大世面,暂且先原谅他了。

    对于隋军来说,可口的开胃菜,他们表示很喜欢。

    于是,在围城第三天,隋军稍微运用了一下战术,便将出城作战的三万高丽人,包了饺子。

    那一天,指挥作战的是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

    也许是知道皇帝又要出幺蛾子,所以,他根本没给皇帝这个机会。

    指挥大军,围住高句丽人之后,若在平时,也许会暂缓攻击,等待一下,看看能不能诱使城内守军来救什么的。

    但这一次,他却没费那个功夫,而是直接颁下了不留降俘的军令。

    于是,三万高丽人,在隋军围攻之下,只短短不到一个时辰,便都成了无头之鬼,顺便成为了隋军将士手中的军功。

    果然,皇帝诏令姗姗来迟,传诏的只见到了一地的尸体和泊泊流淌的鲜血。

    参战的隋军将士算是痛快了,大将军吐万绪也比较满意。

    但后果就是,高句丽人被吓破了胆子,紧闭城门,再不敢出来跟隋军硬碰硬。

    而另外一个后果,是让皇帝终于整个陷入了某种偏执当中,和将军们较起了劲儿。

    这个时候,众将屡求分兵而不得,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了辽东城下。

    于是,战争中,最为残酷血腥的攻城战,终于开始了。

    李破,有幸再次跟随在皇帝车盖不远处,见证了辽东的攻城之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次北征,造就了之后的李破。

    因为这一次随军征战,是李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人生经历,其中诸般所得,足以让李破受益终生。

    之后许多年间,他依旧能从此战当中,汲取出养分。

    比如说,现在他已经熟悉了隋军的建制,诸般军械,以及隋军的作战方式。

    他学会了山东话,河南腔也难不住他,他已经可以很顺畅的跟河南,河北,山东,关西等地的人交谈,并取得他们的好感了。

    而他也总算清晰的明白了,门阀世家这个简单的词语中所蕴含的力量。

    皇权,在这些门阀子弟的眼中,既可敬可畏,有的时候,却又不值一提。

    这还不算,他一次次亲眼见证了数万,十数万人级别的战阵厮杀。

    虽然都是走马观花,他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髓所在,但这就是真正的大场面。

    见过了这样的场面之后,几百,数千人的较量,在他眼中,已如儿戏一般。

    隋末烽火,在之后几年为何烧的那么旺?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像李破这样见过大场面的人多了起来,他们陆续加入叛军,将自己在辽地学到的一切,发挥了出来,于是,他们开始帮助反王们,屡屡击败官军,让世道也是越来越乱。

    可以说,辽东之战,造就出了很多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恶鬼,李破,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好学的家伙罢了。

    因为好学,所以,他能走的比别人更远..

    辽东战场,是一个大大的熔炉,能够活着回去的人,都变了一番模样,大隋皇帝杨广也不会有什么例外。

    而现在,惨烈的攻城之战,就是李破新的课程。

    而且,这一课上了很长一段时间。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第132章攻城

    攻城之战,对于隋军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百万大军,能够去到城下,攀援儿上,直接攻城的军队,永远都是一小部分,大军一多半,都处于闲置状态。

    而且,城内的高句丽守军,人数并不少。

    加之,高句丽人准备的也非常之充分。

    坚壁清野什么的就不用说了,高句丽大江(鸭绿江)北岸的百姓,差不多都迁入了坚城之内。

    作为辽东作为重要的一处军事重镇,辽东城内有着高句丽最为能战的将领,最为精锐的士卒,最为充足的粮草。

    虽说屡遭败绩,辽东城守军受到了重创,但守卫辽东坚城,在兵力上而言,依旧是绰绰有余。

    他们在战术上,还有武器装备上,比之隋军,都相差甚远。

    但在勇猛和彪悍,并不比隋军稍差。

    若非中原帝国,来到了武风最盛之时,不然的话,此时的高句丽,完全可以和之后的女真人,契丹人相比较一下。

    这样一来,辽东城的攻防之战,惨烈处也就不用多说了。

    兵如蚁聚,城上城下,喊杀声震耳欲聋。

    箭矢在天空飞舞如蝗,刀枪在日光下闪烁。

    密密麻麻的隋军将士,冒着箭雨,填平壕沟,支起云梯,随即攀援而上。

    迎接他们的是不停落下的箭矢,石块,滚油。

    战场上再是嘈杂,也难以掩盖受伤的人们的惨叫声,和痛苦的呼号声。

    再是纷繁的颜色,也无法遮盖那不停流淌的刺目的鲜红。

    三天,不停往复单调的三天。

    隋军,和高句丽守军,合力将辽东城的城上城下,完全变成了血肉磨坊一样的地方。

    城墙变得斑驳起来,城上尸骸累集,鲜血顺着城垛往下流淌,和城墙上染着的隋军将士的鲜血合在一处。

    让高大的辽东城城墙看上去恐怖而又慑人。

    城下的泥土变得松软而又泥泞,上面染着一层淡淡的暗红色。

    奇形怪状的尸体,围着辽东城形成一圈好像围栏一样的东西,浮屠地狱,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每天傍晚,城内城外都会升起熊熊的火焰,那是隋军和高句丽守军在焚烧尸体。

    于是,很快空气中就开始变得浑浊了起来。

    一种很影响人的食欲的焦臭味,每天都会飘荡在空气中,并徘徊不去。

    而自开战以来,隋军也承受了最为惨重的伤亡。

    每天的攻城战,都会有几千隋军将士葬身在辽东城下。

    也许,这个听上去,对于百万大军来说,损伤还很轻微。

    不过,要知道,这才是攻城之战的开头,远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李破在见识了头三天的攻城之战后,背后也有点发凉了,这样原始而又血腥的攻城战,若非亲眼见到,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再勇猛的战士,在这样的攻防战中,也不会有太多施展勇力的机会,能不能活下来,还要看他的运气。

    虽然,李破觉着自己的运气一直以来,还算不错。

    但他也绝对不想,参加这样的战事,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老天爷去决定。

    不过,李破又看了几天,才慢慢明白过来。

    头三天的战事,不过是隋军的试探罢了,攻城战,尤其是攻打辽东城这样的坚城,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耐心,以及一颗有异于常人的冷酷心肠。

    人命,在英明的统兵将领眼中,从来只是一个个的数字,当一个大军将领,变得心慈手软的时候,他也就不配率领大军征战于沙场了。

    那会将他自己,以及麾下的兵卒,全部置身于危险之中,因为大军征战,从来容不下太多的仁慈和怜悯,那是软弱的象征,你的敌人,很快就会发觉这一点,并加以利用。

    不用心存侥幸,李破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这一次,给他的印象更为深刻罢了。

    隋军将领们,再次向皇帝进言,想要分兵。

    因为几天的试探下来,辽东城的防御,让他们感到了棘手。

    虽说,各种攻城器械,渐渐完备,再战的时候,情形就会分外不同。

    但百万大军,屯于坚城之下,太浪费了。

    就算不能派兵直入高句丽腹地,去攻打高句丽的都城,但辽东之地,并非之后一个辽东城,还有几处高句丽大城在呢。

    而且,几天的战事下来,大将军们也都看了出来。

    高句丽屯重兵于辽东城,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兵力空虚?

    但他们的提议,被皇帝再次否决,隋帝杨广,要的是完全的碾压,而不是投机取巧的胜利。

    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攻城之战,猛然便激烈了起来。

    之前的不过是开胃菜,就算是一道漫布血腥的开胃菜,那也是开胃菜。

    到了这会儿,才算是真正的攻城。

    高大堪比辽东城墙的耧车,终于出现在了战场上,撞击城门撞城车,也变得更加粗大,坚实。

    登城的隋军士卒,也从河北人和山东人变成了真正的隋军劲旅。

    两天下来,已经是登城数次。

    虽然皆都被赶了下来,但也象征着,破城只在早晚之间了。

    而这两天的战事,要比之前残酷的多的多,死战不退的隋军将士,比比皆是,显示出了隋军那强大到令人战栗的攻击力。

    高句丽人的伤亡,一下便大了起来,压力也一下猛增数倍,因为隋军已经找到了辽东城的薄弱之处。

    登城七次,有五次都在北城。

    这个时候,隋军将领的选择就多了起来,无论强攻北城城墙,还是以此为诱饵,吸引高句丽守军的注意力,攻取另外一处城墙,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隋军大军,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不过,两天下来,隋军将领们虽然还有着很好的耐心,但一个个军中上将的脸上,都分外阴沉。

    因为这两日,伤亡在辽东城下的,都是隋军的精华所在。

    若是野战,这两天的伤亡人马,足以在正面,和一个强大的突厥部落,相互厮杀,而不落任何下风了。

    但这样的努力,却并未得到皇帝的赞赏和安慰,却被皇帝斥责为了无能。

第133章游戏

    皇帝杨广的耐心从来都很差,这个满朝文武差不多都清楚。

    杨广生平,做的最有耐心的一件事,就是跟他的兄长杨勇争夺太子之位了。

    而这种耐心,也全都是基于对他父亲文帝杨坚的畏惧,以及对于高颎等老臣的忌惮上面。

    不过,自他登上皇位之后,这些障碍就统统都不存在了。

    所以,他耐心不足的缺点,也就整个暴露了出来。

    辽东城下,只过了两天,他就对不停报上来的伤亡,阵前那难闻的气味儿,还有那嘈杂的声音,不停流淌的鲜血,失去了兴趣。

    于是,他叫来了未来工部尚书最佳候选人之一,少府监何稠,令其就地建造城池。

    这样的皇帝,也算是开了先河,当然,隋帝杨广,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创新,所以,也不用太过奇怪什么。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强大。

    他说他仰望辽东城太久了,怎能让些腌臜竖子,站在那么高的地方,他这个天之骄子,却只能仰头观望呢?

    于是乎,最奇怪的工程,也可以说,纵观史册,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工程就此开始了。

    倒霉的鹰扬府,以及左候卫府军士,无所事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有活干了。

    就此在辽东城下不远处,建造被皇帝亲自命名为四方城的城池。

    劳工很多,除了隋军兵士之外,还有很多的民夫。

    前面杀声阵阵,后面紧锣密鼓的却在造城,这样的景象,真的是诡异到了极点。

    非常直接明了的后果就是,隋军的士气,第一次受到了明显的重挫。

    接下来的几天,隋军再未能攻上辽东城一次,就是明证。

    失败的阴影,开始在隋军将领们心头萦绕不去。

    但任性的皇帝,根本不管这些,他现在正兴致高昂的眼瞅着,一座城池真在迅速成型。

    唯一让他有点遗憾的是,时日太短,四方城明显不能跟辽东城相比,高度上嘛,却还勉强凑合。

    不得不说,有隋一朝,是工程师们的天堂。

    隋朝大业年间,各种工艺技术,突飞猛进,是不争的事实。

    这少不了皇帝杨广的功劳,各种各样的工程,锻炼出来的是,一群一群的建筑大师。

    四方城,在十余日之后,就完工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皇帝杨广迫不及待的就住了进去。

    因为他已经忍受辽东恼人的雨水很长时间了。

    而此时,已经来到了四月末尾,辽东已经开始进入夏季了。

    李破领着五百多马邑隋军,无奈而又无语的扎营在了四方城的城外。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成为建造四方城的劳工苦力,因为他们是骑兵,属于中军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中的一部。

    虽然,他们至今为止,也没怎么动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具有高人一等的身份。

    不过,李碧已经不见了踪影。

    因为她和李破,轮流当了一阵儿的工头儿,四方城的建造上面,有着他们两个的一点功劳呢。

    之后不久,李碧便被招走了,据说是给皇帝把门儿了。

    李破用屁股想都能想象的出来,皇帝这估计是饱暖思****了,李家三娘这一去,说不定大隋后宫中就又能多出一个妃子呢。

    李碧够不够格?那简直是废话。

    李碧出身很不错,容貌上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只要别整日里挥拳踢脚的折腾,做个妃嫔,那是绰绰有余啊。

    这要是李碧显贵了,说不定马邑这些人,还真能沾沾光,不用为未来那么担心了。

    李破无良的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现在已经无心再观瞧前边的战事了,将军们有了不妙的感觉,他这个知道结果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四方城一旦落成,将军们其实便都松了一口气。

    在四方城落成的第一天,各卫府的大将军们,便不约而同的将最勇猛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卒派了出去,这一天正午,一口气攻上了辽东城北城城墙。

    城破在即,辽东城北城城门在万军瞩目中,缓缓打开。

    当捷报传来的时候,李破还以为,自己的小小翅膀,扇出了大风,弄的历史都变样了呢。

    不过,显然他想多了。

    皇帝杨广作为主角,肯定不能让个卑微的小人物抢了风头。

    皇帝的反应,必然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

    因为皇帝在听了捷报之后,头一个反应,竟然不是令大军挥军入城。

    而是问,可有降人?

    那必须有啊,高句丽人反扑之下,却并不能将占据城墙,并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的隋军将士,赶下城墙。

    当城门打开那一刻,北城高句丽守将,已经是完全绝望,很多筋疲力尽,且已胆落的高句丽守军,已经放下了武器,准备投降了。

    于是,幸运之神杨广,再次眷顾了他们。

    当隋军派出招降使者,向高句丽守军宣传大隋皇帝的仁慈的时候。

    高句丽守军的主要将领们,终于及时反应了过来,硬拼不行,咱们可以智取啊。

    于是,辽东之战最为滑稽的一幕,终于开始了。

    不管隋帝杨广,存着怎样的心思,反正,他想将仁慈的光芒,照耀到高句丽人的头上。

    高句丽人也很配合的献上了自己的诚意,愿意归为大隋子民,只是,想让宽容仁慈的大隋皇帝给他们一个体面归降的机会。

    于是,皇帝龙颜大悦,令各部大军,回归建制,等待辽东城军民举城出降。

    你来我往,各卫府将军们差不多都懵了,想要进言,却发现四方城的城门,不是那么好进的,皇帝的近侍用皇帝诏谕,就能将他们打发走。

    于是乎,这一天傍晚,攻上北城的隋军将士,晕晕乎乎的下了城墙,从辽东城北城门大摇大摆的走了出去。

    然后,在他们身后,大门重重关闭。

    如此奇妙的战争,是所有人做梦都不会想象的到的,比空城计还要奇妙的多。

    静静的两天过后,辽东城矗立如故,高句丽人大模大样的反悔了,诏令再次下来,继续攻城。

    这样的真实游戏,别说大隋的将军们,就算是见过听过太多故事的李破,也感到世界观被完全的颠覆了。

第134章生变

    也是觉着,皇帝这次该消停一些了,应该想拿高句丽人的鲜血,来洗刷被骗的耻辱才对。

    于是,将领们声嘶力竭的吼叫着,率领麾下士卒,鼓起余勇,趁高句丽人劫后余生,士气低落之际,在两日后,再次一举攻上城墙。

    这次,诏令到的更快,令诸军遇有降俘,不得擅杀,要好生相待。

    当时,攻上城墙的隋军将士就坐蜡了。

    随后,他们连城门都没打开,束手束脚之下,就被诈降的高句丽人赶下了城墙。

    没有第三次了,皇帝的诏令再次传来。

    言曰,高句丽人一旦有降顺之意,各部军旅,及时退后,不得攻城,以待守军开城投顺云云。

    没法打了,皇帝的反复无常,视战事如儿戏,视猛士若草籽的做法,让军人们的士气一落千丈。

    再没有人愿意在阵前,拼死效力,也再没有人愿意上去白白送死。

    也就是隋军诸卫府将军,各个都是身经百战,威名赫赫,不然的话,此时辽东城下,应该还能上演一番,大规模兵变的戏码才对。

    此战,隋帝杨广用自己变幻莫测的“均是才华”,亲手动摇了大隋皇位之下,最为牢固坚硬的两根支柱。

    关西军事集团的贵族们,以及大隋彪悍的军人们。

    当这些人,不愿再为皇帝效力,产生怨愤的时候,大隋的统治根基,也紧跟着便摇摇欲坠了起来。

    这个时候,没人能够测度,皇帝杨广到底想的是什么。

    其实,军人们,也不再关心皇帝想什么了,他们想的是,怎么才能不让自己,葬身在辽东城下,成为皇帝送给高句丽人的礼物。

    辽东城下的战事,一下便进入了相峙的阶段。

    无数隋军将士,将鲜活的生命,和滚烫的热血,抛洒在了辽东城下,辽东城却奇迹般的在百万大军的围攻之下,转危为安了。

    这样的奇迹,在之前没有发生过,在之后,也将不再发生了。

    时间进入五月,身在四方城中的皇帝杨广,他好像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与他的预想,相差甚远。

    而且,因为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丝毫没有从辽东大地上,获取过哪怕一丁点的补给。

    后方的粮草转运,也越来越是艰难了。

    身在大军后方的皇帝宠臣,大将军宇文述,也派人送来了奏疏,叫起了苦。

    此时,皇帝好像突然变得清醒了一些,游戏热情开始逐渐消退。

    大业八年五月末,辽东城依旧矗立如故。

    隋帝杨广急躁的,责骂了攻城将领。

    随即,便下诏,将大军一分为二,终于做起了分兵的打算。

    以一直未经战事的各部军伍,组成九军,共三十余万众,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领兵,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为辅,率军东进,兵锋直指平壤。

    战略上是正确的,但这个时间段,却选择的太糟糕了。

    辽东的天气,夏天雨多,冬天雪多,而且,道路也十分难走,在这阴雨连绵的五月,长途行军,对于大军的后勤的考验,那就不用说了。

    这一天,李破也有欲哭无泪的感觉了。

    在他想象中,已经被皇帝xxoo了的李碧,风风火火的赶了回来,随即便令马邑隋军,整理行装,带齐粮草,准备拔营。

    这一下李破脑海之中不相干的念头都没了,跟在李碧身边,问了几句。

    李碧也燥着呢,这次马邑隋军算是整个掉坑里了。

    皇帝的形象在她心里面,也是稀碎稀碎的。

    给皇帝守门,也就算了,能让皇帝知道,马邑还有父亲那样的英雄就更好了。

    但为何却有皇帝近侍来问她,年方几何,家世如何,闺名为谁,甚至要要讨取她的生辰八字。

    也算生在大门户中的李碧,随即就明白了过来,皇帝竟然在这样一个时节,生出了纳她入宫之意。

    若在平日也就算了,她也不是不知世事的懵懂女子,虽然入宫侍驾这样的词儿离她挺远的,双亲也从未有过将她送入宫中的想法。

    但事情一旦落在头上,她也只能认命,抛下铠甲刀枪,去到宫中,成为后宫女子中的一个。

    但这里是哪里,这里是辽东,战阵之上,万千将士,正在浴血杀敌,前面每天都在死人,皇帝却还优哉游哉,心存旁骛?

    明白过味儿来的李碧,差点没一刀将那鬼头鬼脑的太监,捅个透心凉。

    不过,理智尚存,强压着怒火,跟那太监厉声道了一句,李碧虽为女子之身,然现居殄寇将军之职,领五百兵来军前效力,如今大敌当前,李碧不敢擅离职守,更不敢污了至尊圣明...。。

    太监瞠目而去,之后再未有人来跟李碧说话。

    这就有如一个充满了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虽是小插曲,但后果嘛,不论对于皇帝杨广,还是对于李碧而言,都极其严重。

    不久,隋帝杨广决定分兵,马邑隋军也在征调之列。

    这就是李碧需要面对的后果了,说实话,隋帝杨广虽然此时已经显出了昏聩狂悖之相,但他还不算是个嗜杀的君王,不然的话,李碧绝对走不出四方城。

    而且,此番征调,也并非是受到了皇帝怒火的波及,而是皇帝将身边的骑军,大部分都交给了宇文述。

    不过,若是李碧答应了,那马邑隋军的命运,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而隋帝杨广此番举动,也直接导致了,之后马邑郡丞李靖的离心离德,后果之严重,是隋帝杨广,如今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样一段非常不愉快,还充满了惊险的经历,李碧自然不会向李破叙说。

    而且,如今分外敏感的她,从李破脸上,敏锐的察觉到了异样,心中不由大恼。

    只是此去路途遥遥,生死未卜,身边能同患难的,又能有所倚仗的,好像就剩下了一个李破。

    所以,她对李破的忍耐力,那是大大的不同以往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下周二上架,没推荐位,收藏和将血上架的时候好像也差不多,不过最近几本新书上架,成绩都比较惨淡,也不知北雄怎么样,阿草忐忑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201/ 第一时间欣赏北雄最新章节! 作者:河边草所写的《北雄》为转载作品,北雄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雄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雄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雄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雄介绍:
大业六年,强盛的大隋迎来了转折点。 这一年,隋帝杨广开始准备征伐高句丽,顺势拉开了隋末战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草莽豪杰,门阀世家,纷纷粉墨登场,逐鹿天下。 北方突厥汗国,雄踞漠北,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轰然崩塌。 这是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也同样是中原大地最为混乱黑暗的时节。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一个来历奇异的边塞少年,带着草原的风寒,和一股满不在乎的劲头,一头扎进了这乱世漩涡之中。北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雄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